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搜尋
復健治療
共找到
243
筆 文章
-
-
2021-11-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下背痛改善無解?脊椎內視鏡手術助擺脫疼痛
苗栗縣29歲李姓女子近2個月來出現右側下背痛的問題,雖然接受復健治療,但未能有效緩解症狀,後來至醫院檢查,醫師發現她的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右側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的不適感。另外,63歲王姓男子日前下班後出現下背痛及左側坐骨神經痛情形,嘗試多種藥物治療仍無法改善,經醫師檢查確認是腰椎第4、5節椎間盤突出,兩名病患經醫師建議接受脊椎內視鏡手術,術後傷口僅1公分且疼痛感輕微,住院一至兩天即出院返家,擺脫困擾許久的疼痛。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威傑表示,坐骨神經痛通常發生於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導致壓迫到腰椎的神經所引起的疼痛,一般會出現下背痛、腳麻無力等狀況;常需要搬重物、久坐、肥胖、姿勢不良者,都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發生。曾威傑指出,過去面對脊椎手術,不少病人都害怕傷口大、復原慢的問題,現行脊椎內視鏡手術可透過僅1公分的小傷口來執行手術,因此有傷口小、術中失血少、手術風險低等優點,適合治療許多脊椎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椎間管狹窄症等。提醒民眾工作或日常生活時,要注意避免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如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順利重拾健康。
-
2021-11-2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突然話多、講不清 可能急性出血性中風
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時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緊急就醫檢查,確診罹患「感覺性失語症」,發生出血性中風,經手術治療救了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說,該名患者四肢活動正常,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也就是俗稱「腦溢血」。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接受語言訓練復健治療中。「感覺性失語症」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黃啟訓說,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語詞沙拉word salad」。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凶,每年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因此,有三高問題的人應盡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腦中風的症狀變化多端,黃啟訓提醒,若有出現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等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盡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預防腦中風,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檢。
-
2021-11-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主管狂講話「不知在講啥」可能真有病!醫:需治療吃藥
職場遇到主管「黑白講」,極可能有健康問題!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其他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送醫經過醫師診斷,才知道罹患「感覺性失語症」,也就是俗稱的「腦溢血」,經過手術挽回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何謂「感覺性失語症」?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該疾病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Wernicke aphasia),是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黃啟訓指出,感覺性失語症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為「語詞沙拉word salad」。該名54歲男主管於書田診所神經科門診檢查,其四肢活動正常,咬字還算清楚,但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後續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長期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並接受進一步的語言訓練復健治療,慢慢恢復中。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兇,應儘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每年的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黃啟訓提到,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若有出現任何上述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黃啟訓呼籲,民眾患有三高應儘早治療並規律服藥,特別是正值冬季,高血壓者更要注意血壓控制。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康檢查以了解自己身體狀況,都有助於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
2021-11-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睡覺時肩膀痛可能是肩膀旋轉肌撕裂!會自己好嗎?復健科醫師教判斷何時該治療
50歲的林先生,近日肩膀疼痛已經將近半年之久。鄰居說:可能是五十肩,表示之前有自己做復健運動改善很多,因此建議他跟著每天做運動。因為疼痛許久,林先生決定至家裡周邊的民俗療法接受治療。本來肩膀有點卡,手法治療後改善一些,但仍感覺無法完全恢復。近日感覺肩膀疼痛變嚴重:現在是 睡覺壓到肩膀就會痛,甚至不動時,肩膀就感覺隱隱作痛。手有無力感,抬高時疼痛特別明顯。稍稍拿個東西,肩膀就會疼痛起來。吃藥效果不甚佳。骨科診所X光檢查後,無看見骨折、骨刺等情形,於是林先生決定去復健科就診做超音波檢查。林先生的問題很常見,肩膀痛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五十肩?然而肩膀疼痛的原因,我歸類為四大類:1.肩夾擠症候群—手抬高就痛 不動不太痛2.五十肩—最有名的肩膀痛3.肩旋轉肌撕裂—常被忽略的肩膀問題4.肩鈣化性肌腱炎—肩膀長小石頭 許多的肩膀旋轉肌破裂的問題,最大主因來自於長期的 肩夾擠症候群。肩夾擠問題可以參照其他文章,本篇將專注於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是什麼?肩膀是人體自由度最高的一個關節而無例外。因為肩膀關節自由度最高,所以穩定性特別重要。肩膀由:外層肌肉—移動型肌肉—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後三角肌構成。內層肌肉—穩定型肌肉—由四條旋轉肌群:肩胛下肌、脊上肌、脊下肌、小圓肌構成。內層的穩定肌群—旋轉肌—因為靠近關節骨頭,過度使用之下容易摩擦損傷,長久之下造成肌腱破裂。 肩旋轉肌撕裂疼痛特色A. 做過頭的動作時,肩膀會疼痛疼痛區域在三角肌的地方(激痛點在三角肌)B. 晚上特別痛,睡覺壓到會痛不動也會疼痛,因為撕裂產生的發炎現象。(不同於肩夾擠症:夾擠症通常不動是不會痛的)C. 手會突然無力手主動側舉時,會感到疼痛或無法完成,感到無力。 肩旋轉肌撕裂原因1.長期的肩夾擠症候群:就像繩子(肌腱)磨久了 就斷裂破掉了。2.車禍外傷:很常見於 車禍後肩膀拉傷,手抬不起來,原來是旋轉肌破裂斷裂了。3.過度使用:物流業大哥、常搬家者,家庭主婦常常拿東西到高處,手抬高做家事。4.運動傷害:打排球、羽球、游泳等 常常需要 手舉高過肩膀並且出力。很常發生長期肩夾擠症進而撕裂。 肩旋轉肌撕裂分型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使用超音波檢查可分嚴重程度:第一級 部分撕裂—SS partial thickness tearGr.I50%)第四級 全部斷裂- 旋轉肌腱整個斷掉了—SS totally rupture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分辨撕裂部位。治療難度及癒後不同。詳細可諮詢臨床醫師。 旋轉肌撕裂部位 LocationA. 靠近關節處 Articular sideB. 靠近滑囊處 Bursal Side 也就是靠近體表層處C. 肌腱內撕裂 Intratendinous撕裂靠近關節處,治療的預後最差;撕裂靠近滑囊處,治療預後較好。另外臨床上發現:靠近肱骨頭上的肌腱撕裂,預後也較差。 肩旋轉肌撕裂自我檢查以下提供自我檢查方式可當作參考。醫療上建議,還是請復健科醫師照個肩膀超音波最準確。 Test A- 成站立姿勢,手不拿東西,手臂向側邊舉起到耳朵旁。Test B-成站立姿勢,拿一公斤的物體,手臂向側邊舉起到耳朵旁。如果 B 疼痛的嚴重程度>>>A 並且過程中有手臂無力的現象,應該就是肩旋轉肌撕裂。 肩旋轉肌撕裂—非手術最佳治療方式初階治療—熱敷、電療、超音波、微波、雷射治療等等一般復健治療。進階治療—高能量雷射治療、震波治療—撕裂傷範圍不大時可以考慮更進階治療—注射治療:羊膜注射、HAPRP注射。效果較直接。建議注射次數 1-3次。 注射間隔 2-4週一次。患者可以建議由初階治療、非侵入方式為主。治療2-4週若恢復狀況不如預期,考慮進階治療。注射治療一定要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因為肩關節極精密且空隙狹小,需由超音波導引以免傷害其他正常組織。建議找復健科醫師執行為佳。 Q:常見問題:肩旋轉肌撕裂 會自己修復嗎?遺憾的是,以筆者醫療經驗不太會。若是經過一個月的初階治療沒有自我修復,後續自我修復機會不大。超過40歲以上的人,肩旋轉肌自我修復的機率隨著年齡而越來越低。 主因是:肩旋轉肌的血液循環極差,因此自我修復能力不佳。通常需要醫療端的幫忙。而且許多人並不清楚自己的肩膀痛是「肩旋轉肌撕裂」,反而還過度使用,過度鍛鍊。反覆刺激之下,就會很難自我修復。 肩旋轉肌撕裂—手術時機目前許多近期文獻指出:肩旋轉肌手術患者以:職業運動員,肌腱嚴重撕裂傷。復健6個月無效者可考慮開刀。年齡>65歲以上者,旋轉肌撕裂傷甚至斷裂,不要考慮開刀。開刀預後極不佳。其他一般民眾皆建議:不開刀的治療,恢復的會比開刀好。 許多民眾聽到肌腱斷裂、韌帶斷裂,直覺是想要去開刀把它修補回來。這是過往的觀念。因為開刀也會造成局部傷口,或是皮膚會產生疤痕,關節沾粘等問題。手術後還需要持續復健治療等。而且會破壞周邊筋膜的整體張力,日後造成其他關節的痠痛不癒。 現代復健及運動治療的觀念,應該以侵入性最小的方式先治療修補。真的無效或是範圍過大時,再考慮手術治療。 肩旋轉肌撕裂 自我復健動作原則是:在不痛範圍內訓練旋轉肌加強。旋轉肌復健目標-積極訓練肩旋轉肌群肩胛穩定肌 三角肌。 首先:肩關節活動度:每日5分鐘,手指爬牆2-3次 至 全關節角度 避免肩膀沾黏。不需要練過多。這個動作只是要避免五十肩沾黏而已。 駝背矯正動作:胸椎滾筒放鬆。胸大肌、胸小肌放鬆。滾筒放胸椎,做投降姿勢。 肩胛穩定動作:划船動作、肩部外旋、滑輪下拉(不痛範圍)、前鋸肌訓練。 肩旋轉肌強化:徒手重量 或是 啞鈴0.5—1公斤側舉訓練(不太痛範圍 疼痛指數VAS
-
2021-11-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69歲農婦暈吐無解、止痛藥不離身…竟是頸部椎間盤退化
69歲婦人何量誦平日務農,幾十年來止痛藥不離身,時常頸背部痠痛、暈眩、嘔吐,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病因,直到一次因嚴重暈吐到大林慈濟醫院掛急診,才發現是頸部椎間盤退化,經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手術後,成功擺脫多年病痛。何量誦說,有時在揹農藥桶下田時,頸背部非常痠痛,開始以為只是過度疲勞,持續吃藥或做復健治療,但病情一直未改善,直到一次眩暈發作,站不穩、狂吐,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證實是頸椎椎間盤退化引起的「頸性眩暈」。簡瑞騰表示,病人主訴每次工作時,只要重複抬頭與低頭幾次,就會引發眩暈發作數分鐘,後頸痛延伸兩邊膏肓且心悸、胸悶、喘不過氣,但看過神經內科、心臟科、胸腔科,檢查腦部、心臟、胸腔都沒有問題。由復健科轉診骨科後,核磁共振發現頸椎5/6、6/7節椎間盤退化,簡瑞騰先施以「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暫時緩解症狀外,同時也可藉此確認診斷為「頸性眩暈」,為求根治、不再反覆發作,隨即進行手術,切除椎間盤、減壓,並植入支架做融合術。何量誦術後,不再眩暈、頭痛、胸悶。重拾健康的何量誦,開心地繼續種田、揹藥桶,更將瓠瓜捐給醫院做義賣,全數所得捐助疫苗。簡瑞騰說,頸部交感神經聯繫人體多個重要臟器,也調節腦部循環、心血管、五官(眼耳鼻口舌)、呼吸道、胃腸道、皮膚腺體、泌尿系統等,一旦頸椎椎間盤因退化、外傷、或反覆抬頭、低頭的過度動作而「激惹」到周圍的交感神經幹,就可能造成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引發全身上下不舒服,包括頭痛、眩暈、耳鳴、鼻塞、喉嚨異物感(乾咳)、視力模糊、心悸、胸悶、腸胃不適、小便困難等症狀。簡瑞騰表示,類似何女士症狀的病人其實非常多,可惜多數醫師認為頸椎退化只會造成手麻腳麻、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等「典型」的運動、感覺神經症狀,而沒有頸椎退化也會造成影響全身的「非典型」交感神經症狀的觀念,即使核磁共振或X光影像上已發現明顯的頸椎退化或錯位,也無法和病人的「非典型症狀」關聯在一起,因而延誤診治。
-
2021-11-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老婦打莫德納後「急性腦栓塞」申請藥害救濟 疾管署審議中
基隆市七堵區陳姓老婦人7月6日接種新冠肺炎Moderna疫苗第1劑,14日因急性腦栓塞送醫動手術急救脫險,家屬懷疑病情與施打疫苗有關,醫院19日通報不良反應事件。七堵衛生所協助申請藥害救濟,完成病例調閱送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審議。陳姓婦人目前仍住院,接受復健治療。陳婦的兒子說,媽媽接種疫苗後沒有明顯不適,但8天後的晚上在客廳看電視,想戴眼鏡時發現手部無法控制,沒多久身體開始抖動1、2分鐘,趕緊打119求救送醫。媽媽住院治療已長達4個月,希望能早日康復回家。醫師診斷陳性老婦人出現急性腦栓塞,立即施打血栓溶解劑,施以動脈取栓手術,術後一度轉入加護病房,8月12日轉到一般病房。患者目前能言語,但不是很清楚;右側肢體仍無力,持續在醫院復健。衛生局表示,陳姓婦人7月6日接種第1劑Moderna疫苗,返家後出現注射部位癢、疲累症狀,休息後改善,但手臂發癢疼痛持續,疑似容易出現瘀血現象。7月14日晚間她在看電視時,突然出現左半邊顫抖、無法言語、身體傾斜且嘴角流口沫等症狀,消防人員送醫急診,診斷急性腦栓塞,予施打血栓溶解劑及施行動脈取栓手術,取出少部份血栓脫險。醫院在7月19日通報接種疫苗不良反應事件,七堵衛生所7月21日協助家屬申請藥害救濟,並在完成病例調閱後,10月29日送疾管署審議。衛生所並提供相關急難救助資訊給家屬,有需要時可向區公所提出申請。
-
2021-11-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親人面臨重病時... 七十六歲老看護雜記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的主題是「當親人面臨重病時」。一位太太在先生嚴重頭部外傷後,幾年來隻手扛起照顧摯愛家人的各種辛勞工作,寫出這篇令人感動也感傷的文章。 一位女兒在父親病危時,要求醫生盡全力搶救,而三年來他老人家在安養中心,完全沒有溝通能力,吃喝拉撒樣樣需要別人照顧。女兒百感交集,但最後還是覺得「不管怎樣,做就對了。」一位長年關心這議題的醫師,應邀闡述她長年的倡導:「愛一個人,請讓他好好的活,時候到了,也請讓他好好的走!」隨著醫學的進步,延長生命的方法越來越多,也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怎麼樣的活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活」。我們應該主動與親友討論自己對生命的看法,並造訪各大醫院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所成立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以避免將來我們無法好好的走,照顧我們的人也無法好好的活。2013年,我們回台掃墓,和老同學健行餐敘樂翻天,五月底那個周末午餐晚餐接著來,最後一攤我沒有去,老公先去看牙醫再直接到餐館,那個午睡我做了一個惡夢,夢見我帶著老公的骨灰自己坐飛機。回家後他在關陽台門時向後直直地重重地摔倒在大理石上,因腦傷送醫院急救。我不想再回顧整個過程,總共在三所醫院共住院七個月。因為建中同學的鼎力相助,讓他得到VIP 的待遇,感謝七十幾個同學的不間斷探訪。過去的腰椎腹腔引流管(LP shunt )喪失功能,在同學的大力幫忙下,老公再次緊急進入開刀房,醫師再度操刀,成功為老公裝了頭部的腦水引流器。回到關渡不久告訴回台照顧他的大兒子說:「這菜太難吃,醒來了⋯⋯」我妹淡水的公寓讓我們暫住,因復健治療在附近很方便。後來他吵著要回美國,先回小兒家,那時他還能在社區散步,他又吵著要回亞歷桑納州優馬的家,已整理好在出售中,室內空無一物,但是在回家前乾兒女送回原先他要捐出的傢俱,他們認定我們會再回來,回到家冰箱滿滿,廚房用品齊全,睡床也準備好了,幸福呀!有這麼好的乾兒女,真是遠親不如近鄰,感謝他們的照顧。我們再繼續經營絲花的生意,有天發現老公因腦部受傷左眼視力欠佳,我們決定退休。退休後因為老公的情況,我不敢做什麼規畫,但是有人為我唱讚美歌說我做什麽就像什麼,梅莉史翠普說:「轉變的能力是比美貌更有用的名片。」我不是千面女郎,更不是心理學的多重人格,在辛苦的看護工作中,要求自已不能迷失,要活的自信快樂而且美麗,因為我有多方面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又好學不倦,DNA 給我的能力和智慧,也是上帝父母的恩賜,原本是焦頭爛額的工作,我除了天天寫小品文內容包羅萬象,還抽空玩縫衣機手作,最大勇氣是自拍,騷首弄姿穿上自縫或由特大號改的衣服用來送人,當起美美的「老麻豆」。六年前退休時,老公除受傷的語言區講話用詞不妥但其他生活可以自理,可是在2019年COVID-19爆發後,他腳力功能突然退化,變得不良於行,這時我申請了助行器,他會在夜晚醒來用助行器去上廁所,慢慢地無法對準目標,最後變成在浴室門口就亂灑尿,非常困擾我。我什麼都會就是不會清潔房子、擦地板,幸好有人介紹找到一個打掃阿姨,一週一次來我們家深度清潔房子。有清潔工並沒有讓我閒下來,先生半夜的連環Calls擾人清夢,因聲音熟悉要不然會嚇出心臟病,常常不知道為什麼他會叫我不停?本來想要問問老人精神科醫師的老同學有沒有藥,後來作罷。除了安眠藥物還有什麼辧法嗎?像我的心理醫生曾經開過避免做夢的藥物,孫女兒幫我查過還沒有正式核准上市,我沒吃照樣做各種彩色的夢。那陣子因睡眠不足,白天的我像個僵屍也瘦了十磅,自問身體是否亮紅燈,好在全身檢查都沒事,可能只是自己太疏忽飲食吧!4月22日我還能自己帶他去打Moderna疫苗,之後開始申請了一張床放在客廳,一來我可以睡得安穩些,我一好友說:「給他躺下去就完了!」事實上他兩腳已無力站立,更不用說用助行器走路了,連搬到輪椅上都很困難,以前他常常在半夜醒來吵得我睡眠不足,現在有時候早上他會「哭夭」,用肚子餓將我吵醒。餵早餐時床可以調高些,而且有欄杆防止他跌下床,新款的床還有按摩舒壓墊,理想、方便、實用,白天我都隨侍在側,坐在沙發上寫作、玩遊戲等,另外小狗奇娃娃巧巧白天也都依偎在阿公身傍不離不棄。老公169磅,我手無縛雞之力,換尿布、床單、墊布都要拉動他的身體,有次我用力過度,右肩膀疼痛難耐,大約在1到10的痛度是8,所以立即和家醫連絡,他們為我訂了下午四點看診。因為是最後一個病人,家醫和我相談甚歡,我帶了之前醫生開的四種止痛藥,詢問該如何使用。因為這位金髪胖胖的家醫本身有個八十歲的父親也有失憶症,由媽媽居家照顧⋯⋯兩人心有戚戚焉!最後我請求開照X-Ray的檢查單,可以不用先預約,希望在看骨科醫生之前就有報告,謝謝她開了檢查單。隔天一早就做了X-Ray ,接下來去了骨科診所掛號,我妹說的我人緣不錯,想到建中方大老闆恭維的話:「威姫你是個難得的外交人才。」其實我一向對人和藹可親,每一科診所的護士,我一進門都叫得出我的名字,因為我是少數有笑容的亞洲人吧!約到看醫生的時間是四點,我也驚訝自已有這份運氣,感謝醫護人員對我照顧,當然也是我一向待人處事的風格得到了回報。醫生像老朋友,她看了X-Ray 報告,手肘沒有什么大礙,肩膀的疼痛歷史悠久,她要為我安排照肩膀MRI,她看到我右肩幾乎痛不欲生,我比比打針的動作。她點點頭,一切在不言中,拿來類固醇針劑,唉呦呦⋯⋯忍者威姫,有氣無力地問醫生:「你知道有多痛?」她回答:「是的,我膝蓋也挨過一針。」兩人心照不宣苦笑。住在大城市的朋友肯定羡慕我神通廣大,兩天內完成治療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媲美阿湯哥。有日一朋友在洛杉磯看醫生,因為塞車嚴重,在高速公路花了兩小時多,結果醫生看診不到二分鐘!在MRI掃描後,醫生發現右肩膀的肌腱斷裂,有快二公分的撕裂傷,可以開刀縫合,但是術後要使用吊帶,六個月後才可完全復原。我是個右撇子,這下子不就像廢人一般了,考慮再三還是小心右肩動作,先不開刀。七月,我完全不迷信,是巧合吧?就在那天我幾乎崩潰,不知道為什麼從早到完換了八次尿布,慘況空前創世紀來的金氏世界紀錄,我差不多玩完了,還好兩個兒子是我的情緒垃圾桶,我沒上吊、沒吃安眠藥啦!你們說説是不是見鬼了?
-
2021-11-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涼關節痠 8招防疼痛
東北季風報到,天氣轉涼,身體似乎比氣象台還要準確,您的關節是否感到痠痛?小心退化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發作。科學證據指出,氣候的改變可能真的與關節痛有關,例如氣壓變化、日夜長短變化、生物時鐘改變,氣溫、濕度變化、季節性的過敏原出現等,都會造成慢性關節炎、氣喘、纖維肌痛症、偏頭痛症狀的嚴重度或頻率加劇。下雨前的氣壓降低,可能會使肌肉肌腱的張力改變,造成關節的負擔增加,溫度的降低則會讓關節內液體的潤滑效果變差,引起關節僵硬疼痛。天氣變壞會導致日常活動減少,無法出門運動、踏青,會使得關節更僵硬。而陰冷的天氣也可能讓情緒較為低落,讓關節疼痛感更加明顯。預防關節疼痛8招:1.保持身體活動:天氣不好仍要盡量在室內活動,踩固定式腳踏車,瑜伽操都是不錯的選擇。2.維他命攝取:適度補充維他命D、 E、 A、 K,可維持關節健康。3.多喝水:多喝水可以維持身體循環,同時讓關節能保有充足的潤滑。4.注意保暖:穿得暖和,可降低氣溫變低帶來的影響,泡熱水可讓關節周圍的組織變軟,進而改善關節僵硬疼痛。5.充足的睡眠:足夠的睡眠讓身體有機會放鬆修復,能避免關節不舒服的情況出現。6.按摩拉筋放鬆:很多關節痛的來源是緊繃的肌肉,適度放鬆緊繃的肌肉可降低疼痛,改善關節僵硬。7.復健治療:除物理儀器治療外,透過正確復健運動方法,可保護關節,改善關節功能,降低疼痛。8.適度使用藥物控制疼痛:若是疼痛難耐,在醫師的指示下,適當的使用止痛藥物也是必要的,藥物治療不僅有效,也能改善生活品質。
-
2021-11-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獨/77歲王滿嬌罹梨狀肌症候群「不能站」!連續吐血1周被扎400針
77歲資深演員王滿嬌近期演出公視台語台「顧巢.抾箬仔」,劇中詮釋傳統媽媽盼兒返鄉心情,演來絲絲入扣,提到一幕醫院復健戲,她坦言日前才因罹患「梨狀肌症候群」,雙腿一度痛到無法站立,吃藥打針都不見好,大嘆「好痛苦」。拍攝久坐傷至大腿 就醫發現是「梨狀肌症候群」王滿嬌近年來活躍於台劇,演了不少阿嬤角色,素來也有「國民阿嬤」封號,日前她在臉書披露自己因拍戲期間坐太久的大理石椅,傷及大腿肌肉,導致連續兩天無法入睡、站立,腿部「痠疼麻」痛苦不堪,就醫後才知得了「梨狀肌症候群」,事後她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該症狀是長期坐姿不正確所致,嚴重時,「一陣一陣地痛,拍戲時不覺得,休息後才這樣,還好沒傷到腰椎,現在好多了,筋骨的毛病就是這樣,好得慢。」【編輯推薦:久坐久蹲梨狀肌症候群上身 復健治療師教3招改善】用藥不正確 一度收到病危通知王滿嬌18歲時曾參加中國小姐選美,隔年拍導演李行執導的電影「兩相好」入行,入行超過半世紀,7、8年前,曾因用藥不正確(吃藥不配開水),藥錠沾黏血管破裂,她說:「那時候都發病危通知,扎了超過400針、吐了一個禮拜的血」,回憶往事,她語氣雲淡風輕,但經歷「重生」,更重視身體健康的可貴。她熱愛攝影、愛旅遊, 70歲前就已跑過60個國家,王滿嬌說,有機會就要多走動,不要動不動唉聲嘆氣,更自豪這年紀連「三高」都沒有,「人啊,不管是誰都一定要有工作,過程有辛勞有痛苦,但有工作就有精神、有活的價值,接戲就不要挑,人家想找你,就是你有利用價值」,在生活中找樂趣,永遠樂觀面對工作,是她的養生秘訣。
-
2021-10-28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她爬山會喘竟是肺纖維化!治療+運動找回健康
郭姓自體免疫疾病女患者今天在台中榮總現身說法,她以前爬山會喘,以為自己體力不好、缺乏運動,不知道自己肺部已纖維化,她直到走路會喘,轉診到胸腔科才確診,肺功能只剩下50%,她感謝醫師傅彬貴救治,自己配合治療,並遵從醫囑每天運動,持續到健身房運動,如今可以爬山,找回自己的健康。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主任、胸腔內科醫師傅彬貴說,間質性肺病為肺部發炎未及時治療進展到肺纖維化,肺部如菜瓜布般,俗稱菜瓜布肺,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僅乾咳、有點呼吸急促等症狀,與感冒、氣喘病很類似,不易被發現,延誤治療。陳適安說,肺纖維化無法逆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治療相當重要,台中榮總全國首創成立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集合院內胸腔科、免疫風濕科、心臟科、復健科提供跨團隊照護,未來在影像學研究發展、幹細胞治療、分子生物診斷以及肺部移植治療等領域,提供國人最好的服務。個管師鍾宛蓉分享,郭姓女病患經轉診向醫師傅彬貴求診後,確診為特發性肺纖維化,肺功能只剩下50%。幸好正確的早期診斷,輔以健保給付的抗肺纖維化藥物,搭配積極運動與心肺復健治療,肺功能檢查有顯著的進步,還可以爬山運動。另一名張姓女病患罹皮肌炎及肺纖維化,去年2月因急性惡化發作,肺功能僅剩下27%,從雲林到台中榮總就診,需要持續使用氧氣治療,後經免疫風濕科與胸腔內科醫師合作下病情獲得控制,目前已不需要使用氧氣,且肺功能恢復到72%。傅彬貴呼籲,民眾持續八周乾咳、喘促或呼吸不順倦怠等症狀,可以前往胸腔內科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病情。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衛教室提供衛教諮詢服務。【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0-26 該看哪科.兒科
嬰兒拍照常歪著頭 醫:及早就醫復健避免影響成長
一名6個月大男嬰拍照時,頭卻經常向左稍微傾斜,起初家長以為只是慣性動作,直到狀況越來越明顯且臉型左右不對稱,就醫查出是「先天肌肉性斜頸」,所幸積極透過復健運動治療,一個半月後頸部就恢復到正常角度,讓家長放下心中大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醫師吳欣頤表示,排除腦部損傷導致的斜頸外,大多數先天性斜頸是良性的胸鎖乳突肌肉緊張造成,成因包括生產過程中寶寶頸部軟組織遭壓迫,肌肉靜脈回流受阻,導致肌肉的變化或纖維化,造成患側緊縮,或是胎兒在母親肚子中的姿勢,以及雙胞胎長期子宮內擁擠環境,都可能造成原發性的肌肉緊張變短。她說,流行病學分布男性比例高一點,其中右側斜頸比例較高,診察時會以超音波檢查胸鎖乳突肌鎖骨端、胸骨端下端肌肉是否增厚或纖維化等病變,若確診會安排小兒復健療程或教導居家復健,如未改善,則可用護頸矯正。若復健一年後,肌肉仍明顯緊繃、兩側角度明顯差異(患側頭部轉動小於30度)、臉部明顯不對稱、明顯摸到硬塊等,則會轉介外科進行手術治療。吳欣頤說,根據文獻,先天性斜頸嬰兒在一個月大內,建議開始接受復健治療,約98%在1個月半即可恢復正常角度;一個月後開始復健,則需要接受至少6個月復健時間;6個月後才開始復健,則需要長達9到10個月的復健,故及早發現就醫,並接受治療,就能盡快讓寶寶的成長回到正軌。她建議,若家中有斜頸嬰兒,可利用寶寶吃飯前空檔,進行牽拉居家復健作法。以右斜頸為例:一、仰姿:寶寶仰躺,家長一手固定寶寶右肩,一手放置頭後,讓右邊的耳朵離開右邊肩膀,或是讓寶寶仰躺於床上,頭轉向右側、右耳貼床,用聲音或色彩鮮艷的玩具在右側誘導寶寶,維持10秒再放鬆休息,重複10次。二、趴姿:當寶寶可用手肘微微撐床的時候,家長在右側放置玩具或聲音,主動誘導寶寶視線朝右側看;寶寶趴睡時往左側趴睡,讓右耳朵朝上,側轉90度拉長右邊肌肉。三、抱姿:將寶寶抱起時可讓患側朝下,順勢牽拉縮短的肌肉。吳欣頤提醒家長,先天性斜頸可能合併神經、肌肉骨骼等相關問題,若發現新生兒頭部有點歪斜,或常常朝向同一方向看時,建議帶至小兒復健科進行評估,至於在家時,可用溫熱毛巾放鬆患部肌肉,降低不適感,若觸摸到小硬塊,則可垂直肌肉的走向按摩深層肌肉,並持續回診追蹤病情變化。
-
2021-10-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天低頭滑手機 小心擁有「貴婦包」 頭痛找上門
現今社會人手一機,甚至透過筆電、桌機或平板等數位載具遠距上班或上課,因此出現肩頸疼痛等症狀,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復健科表示,因該症狀到院求診患者,多半都是不當使用3C產品所造成,最常見就是「貴婦包」,並導致頸因性頭痛。中榮埔里分院復健科指出,「貴婦包(dowager’s hump)」指的是背後頸椎和胸椎交界的地方突出的一包肉,使得不少患者以為是因為好吃懶做變胖造成,錯當富貴象徵被說是「貴婦後肩頸的駝峰」,實際上變胖產生貴婦包的認知是錯誤的。而「貴婦包」其實是因為看手機或螢幕太久,頭不知不覺一直往前伸,直到頸椎已經承受不了頭的重量而變形,造成後肩頸駝峰凸起,而這類患者不見得會有肩膀或手臂麻痛等症狀,多半會因頸後肌肉變緊,筋膜緊、抽痛而導致頸因性頭痛。該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生王繼貞說,罹患頸因性頭痛的患者經常誤以為頭痛是工作壓力太大造成的偏頭痛,沒察覺是因為脖子肌肉太緊繃所造成,而這類症狀只要常練習縮下巴,並改善坐姿讓耳垂、肩峰和髖關節成一直線,就可以有明顯改善。此外,因常用3C而易出現的症狀還有「圓肩」,像肩膀不對稱、大小邊、高低不均、雙手同時舉高時角度不一樣、穿寬鬆衣物時衣領易掉到某一側,甚至「長短腳」都是廣義的圓肩現象,多半是使用電腦鍵盤或滑鼠的位置太遠離身體所造成。中榮埔里分院復健科表示,3C低頭族所造成的頸椎傷害多半是短暫且可逆的,只要在症狀初期盡早復健治療,可以獲得緩解,平時則得多注意自己的姿勢和工作時間,加上規律的牽拉運動等治療,復原的效果通常是令人滿意的。
-
2021-10-19 新聞.元氣新聞
扮「柯南」尋失聯家人 部立台北醫院社工師李季娥獲獎
「必須像偵探柯南一樣,協助弱勢者尋找失聯家人」。衛福部台北醫院社工師李季娥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責防疫病房,協助從國外返台無家屬照顧的新冠肺炎居家檢疫的弱勢個案各項服務,因工作表現優異,獲頒「衛福部醫院第七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事人員」優良獎。李季娥說,看到患者受到完善照顧,是工作上最大的欣慰。衛福部今舉辦「第七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事人員頒獎典禮」,公開表揚從27家部立醫院選出63名表現卓越且足為表率的楷模。社工師李季娥說,從事社工已長達21年,這次疫情期間主要在防疫病房提供協助,如有與家人失聯很久的獨居患者,必須拜託警政、戶政一關關協尋,感覺就像是偵探柯南辦案一樣,雖然有時患者因與家庭失和,家人不願意聯繫、探視,但受限患者生活無法自理或沒有投保健保,急需提供社會資源,她就是「做當下可以做的」,並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故事,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衛福部台中醫院醫檢師吳怡瑢疫情期間則投身檢驗任務,5月疫情爆發時,更於假日及夜間輪值檢驗,讓該院每月檢驗量能高達上千件,方便醫師快速及正確為患者處置,因而獲頒醫事人員優良獎。全台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達1.6萬人,但許多人痊癒後仍有後遺症,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昨於立法院承諾,1個月內訂立復健治療指引,並於各縣市成立整合復健門診協助痊癒者。今參與頒獎典禮的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說,痊癒者常見後遺症為容易疲倦及一般性症狀,或因呼吸道被感染,導致肺部損傷、纖維化等,這還需要時間觀察是否有特殊後遺症,而許多醫院均已有整合性門診,可先於現有門診追蹤,但將朝新冠肺炎整合門診方向努力,往後也可能推動試辦計畫,若有試辦計畫會於患者較多的雙北醫院優先試辦。
-
2021-10-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熟女「卡卡」難梳頭、扣內衣?就醫讓肩膀「解凍了」
五十肩並非只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台中市一名40多歲婦女前陣子因右肩疼痛、「卡卡」的,連梳頭髮、扣內衣等動作難以順利完成,甚至睡覺壓到右肩而痛醒,經向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醫師李麟求診,確診為冰凍肩,即俗稱的「五十肩」,在接受一系列的復健療程後,肩膀終於「解凍」,重拾昔日的生活品質與歡樂。醫師李麟說,五十肩並非只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臨床上40歲左右女性並不少見,醫學上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即肩部關節囊慢性發炎,產生囊壁的增厚沾黏,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伴隨程度不一的疼痛,舉凡手高舉拿物品、梳頭、扣內衣、洗澡等變得困難重重。李麟指出,五十肩的發生原因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原發性五十肩,發生原因不明,第二類次發性五十肩,通常是因為旋轉肌腱撕裂、肩部外傷等原因所間接導致。治療主要是以止痛消炎,通常以口服藥物搭配物理復健治療,如電療、熱療、低能量雷射光療等,促進局部循環並增強組織的修復來達到症狀緩解。此外,物理治療中的徒手治療也可以藉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協助將患側肩部關節囊的沾黏以活動拉開,讓筋膜能夠放鬆而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如果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可以接受肩關節內注射治療,或是到骨科接受關節鏡的手術治療。李麟呼籲,若有肩膀活動受限,甚至疼痛的民眾,建議要及早就醫評估。另外,五十肩的患者也要注意日常生活的保養並維持適當的運動習慣,才能避免惡化及復發。
-
2021-10-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6歲壯男打高端昏迷 父淚批政府不聞問:把人民當白老鼠
26歲的中正大學法律所黃姓男同學上月10日響應政府號召施打高端疫苗,不料6天後,他騎機車停等紅燈時卻因血栓軟癱昏倒,至今昏迷達22天。黃同學父親今在民眾黨團記者會中淚訴,兒子平常喜愛健身、身強體壯,現在卻因打疫苗恐怕醒不過來,「高端疫苗把人民當白老鼠在實驗,太可惡!政府單位一通電話也都沒打來關心,把人民當什麼?」黃父指出,舉行記者會就是要讓社會大眾知道,「這個疫苗根本對國人一點保障都沒有,保護力在哪裡也不知道,副作用倒是挺大的」,談起兒子狀況,他更忍不住落淚地說,「我60多歲了,再活沒幾年,他的人生才正要開始,前程很好,如今卻連能不能清醒,醫生都不敢保證」。黃父表示,兒子因為相信政府才施打高端,但事發至今政府單位卻連一通關心電話都沒有,究竟把人民當什麼?他也提到,原本3年後就要退休,但現在因為照顧住在醫院20幾天的兒子,工作沒了,夫妻倆心力交瘁,未來不知如何是好。看到黃家的處境,民眾黨立委賴香伶也不禁落淚,她表示,黃同學已考上律師,前程似錦,因支持公共政策施打高端,但政府對於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後續救濟、協助機制卻過於嚴苛,「令人懷疑是慢半拍還是不關注」,應放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給付,民眾黨也會研議修法保障國人。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表示,在有限的疫苗種類下,黃同學選擇接種高端,但事發後高端公司不但未主動收集跡證,累積不良反應案例,也未見政府對其提出要求;他呼籲,政府必須具體落實施打疫苗接種救濟並放寬補助標準,對於弱勢家庭疫苗接種相關補助,也必須再強化。民眾黨嘉義市黨部主委、醫師吳亭蓁說,黃同學16日發生血栓後,一直都躺在加護病房,目前主治醫師評估,醒來也極可能半邊癱瘓,須長期復健治療,最壞的狀況則是變成植物人,黃同學師長、同學為了協助黃家度過難關,也協助學校成立急難救助專戶。與會的衛福部疾管署專門委員張育綾表示,若出現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當事人無需負擔舉證責任及任何費用,但是否為疫苗造成,需要透過客觀事證判斷;對於衛福部代表的解釋,賴香伶則當場怒斥,「只會讓家屬越聽越心寒」,衛福部應該有對口給予實際協助。
-
2021-10-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中風後憂鬱常被忽略 尋求篩檢治療
中風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五名,隨著生活型態、環境及飲食習慣改變,愈來愈多30至50歲的腦中風患者出現,中風有年輕化趨勢。腦中風後肢體無力是最顯見症狀,但「中風後憂鬱」卻是常被忽略的隱性症狀。中風後第一年約三分之一患者有中風後憂鬱。中風後導致肢體偏癱或輕癱,讓原本可以獨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起居的人,一夕間變成需要他人協助,不管是只能臥床、需要輪椅協助等,都讓患者有失去自我的低落感,出現憂鬱情緒。引發中風後憂鬱的原因很多,中風後腦神經細胞的損傷,可能引起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或神經滋養因子(BDNF)缺乏,抑或是傷到腦中特定的神經迴路,造成情緒的症狀。研究指出,特定部位的中風如前額葉與基底核,也與憂鬱有關。中風後造成的障礙程度與發生中風後憂鬱有關,通常愈嚴重者、需要他人協助愈多者,容易造成較大的壓力。像青壯年期中風,可能面臨經濟壓力是潛在因素,社會與家庭支持系統的程度也是因素之一,愈缺乏支持系統的患者,產生憂鬱的比率較高。另外,過往的人格、病史,例如再次中風、多重慢性病及曾有憂鬱症等,也可能是中風後憂鬱的危險因子。如果懷疑有中風後憂鬱時,應該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在旁照顧的家人或看護提供有用的觀察,同時透過醫師端一些篩檢的問題或量表協助診斷。研究指出,服用抗憂鬱藥物調節腦中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改善憂鬱症狀,穩定服藥後可讓患者的情緒穩定,重拾復健的動力。親友的陪伴支持與鼓勵也格外重要,可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懷,一起面對生活的改變,慢慢調適心態與重建心靈,化解憂鬱帶來的負面影響。面對憂鬱的患者,醫療團隊成員也能幫忙改善,例如復健治療時可以調整訓練方式,採用一些吸引患者的方式;如果有需求時,也可以透過臨床心理師協助心理諮商,協助處理情緒問題。許多照顧家屬也可能有憂鬱與焦慮的情緒障礙。研究指出,照顧時間愈長、醫療花費支出愈多,家屬的情緒障礙問題比率愈高。建議尋求可近的資源協助、加入病友團體,都能幫忙調解情緒,重建身心健康。
-
2021-09-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被忽略的的隱性症狀 醫建議中風後憂鬱該怎麼辦
近年來中風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隨著生活型態、環境以及飲食習慣改變,還逐漸中風患者年輕化的現象,愈來愈多30-50之間的腦中風患者出現;腦中風之後肢體無力常是最顯而易見的症狀,其他合併症狀如吞嚥困難、失語症、認知障礙、感覺異常、視覺障礙等,也相對容易被觀察,但情緒議題常常是忽略的的隱性症狀,而其中「中風後憂鬱」是需要被注意的議題。許多人覺得患者因為中風後導致肢體偏癱或輕癱,讓原本可以獨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起居的人,一夕間變成需要他人協助,不管是只能臥床、需要輪椅協助等,都讓患者有失去自我的低落感,所以自然而然會導致情緒低落,只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不管是靜一靜或是大哭發洩,憂鬱的情緒就會自然消散;但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全然適用在中風患者身上,因為有時候造成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大腦的損傷,而不只是重大壓力造成的社會因素。就讓我們透過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徐伯誠的文章,來認識什麼是「中風後憂鬱症」吧。中風後憂鬱的致病原因目前認為中風後憂鬱的致病原因是多種因素造成,主要包括生物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中風後腦神經細胞的損傷相關,可能引起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或是神經滋養因子(BDNF)缺乏,抑或是傷到腦中特定的神經迴路,也造成情緒的症狀,有研究指出特定部位的中風,如前額葉與基底核,也與中風後憂鬱有關。什麼情形容易有中風後憂鬱?中風後造成的障礙程度與發生中風後憂鬱有關,通常愈嚴重者、需要他人協助愈多者,容易造成較大的壓力;另外其他社會心理因素,例如青壯年期中風,可能要面臨長期的經濟壓力也會是潛在的因素,而社會與家庭支持系統的程度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愈缺乏支持系統的患者,產生憂鬱的比率也較高。另外,過往的人格、過去病史,例如再次中風、多重慢性病、以及曾有憂鬱症病史等,也都可能是中風後憂鬱的危險因子。何時要懷疑有中風後憂鬱?中風後的第一年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中風後憂鬱,超過一年之後的發生率逐漸下降。因為許多患者在中風前幾個月會以住院方式進行密集的復健治療,在旁邊長時間照顧的家人或是看護對於患者的變化應該能觀察到一些變化,常見的徵兆包括情緒上表現出比以往更強烈的悲傷、變得容易哭泣、說話的頻率下降,另外也可能觀察到睡眠品質下降、活動力變差,常反應在復健治療時的表現,甚至有些家屬懷疑患者是因為不積極參與復健而造成肢體表現退步。 返家的患者不像住院的時候按表操課的復健治療,如果患者不肯出門做復健或是不願意與人社交表現,也都要懷疑有中風後憂鬱的可能性。為什麼需要特別強調中風後憂鬱?研究指出中風後憂鬱對於後續復健效果有顯著影響,造成整體功能恢復較差,提高未來醫療花費;另外對於人際社交與生活品質也有顯著影響,最嚴重反映在統計上顯示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中風後憂鬱是不可忽略的照護議題。如果懷疑中風後憂鬱該怎麼辦?可以有什麼樣的治療方式?如果有前述懷疑中風後憂鬱時,應該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在旁照顧的家人或是看護能提供有用的觀察,同時透過醫師端一些篩檢的問題或是量表協助診斷。目前研究指出使用服用抗憂鬱藥物調節腦中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有幫助改善憂鬱症狀,儘管不能連帶改善肢體功能的缺損,穩定服藥後可讓患者的情緒穩定,重拾復健的動力,這是對於中風患者很重要的改善。親友的陪伴支持與鼓勵也格外重要,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懷,一起面對生活的改變,慢慢調適心態與重建心靈,化解憂鬱帶來的負面的影響。面對憂鬱的患者時,醫療團隊的成員也能提供一己之力來幫忙改善,例如復健治療時可以調整訓練方式,採用一些吸引患者的方式;如果有需求時也可以透過臨床心理師協助心理諮商,協助處理情緒問題。家屬或是看護也會有情緒障礙許多家屬從一開始的初期的震驚,馬上面臨到不同時間點必須做出醫療抉擇的難題,以及後續出院或是轉院的安排,加上處理被打亂的工作與家庭生活,也可能會造成情緒障礙,最常見的障礙是憂鬱與焦慮。有研究指出,照顧時間愈長、醫療花費支出愈多,家屬的情緒障礙問題比率愈高。患者及家屬都有各自心理、生理負擔,也都需要適時的處理,尋求可近的資源協助、加入病友團體,可以聆聽過來人的建議,也都能幫忙調解自己的情緒,重建身心健康。 總結來說,中風後憂鬱並不少見,但及早發現,透過藥物治療與家人的鼓勵陪伴,給予心靈上的支持一起面對難關,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都有正面幫助。(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學會,原文網址:復健提不起勁,中風後憂鬱怎麼辧?)
-
2021-09-0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被診斷「巴金森氏症」怎麼辦? 醫師詳解四大治療方法
在患者被診斷巴金森氏症的時候,家屬和患者本人往往會突然面臨生活的失落感,不知道未來該如何是好。 最近一位患有巴金森氏症的阿嬤回來門診,她手拿著拐杖,面帶些許微笑緩緩走進診間。 半年前她是坐在輪椅上來的。 把時光再倒回兩年前,其實她有來找過我,因為走路不穩,我那時看出她有動作緩慢,手微微顫抖,診斷是巴金森氏症,阿嬤當時有點不知所措,之後就沒有回到門診。直到半年前女兒推著輪椅帶她進來,因為走路越來越慢,常跌倒,因此有點害怕走路。我問阿嬤這些年來她有治療嗎? 她說因為害怕,不知道她得了什麼怪病,她聽說這病是不會好了,所以她沒有真正的做什麼治療。回想起來,當初如果再多花點時間跟阿嬤解釋清楚,阿嬤是不是比較有機會接受治療? 很多可能覺得的理所當然,對阿嬤來說可能是一個完全未知的世界。 因此我認真地跟阿嬤及女兒再說明一次巴金森氏症雖然是個退化性的疾病,但透過適當的治療以及輔助,還是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質。經過藥物的治療,阿嬤走路可以比較不會那麼僵硬,步伐也可以比較大步,另外鼓勵阿嬤去復健,阿嬤慢慢的可以越走越遠,越走越有信心。心情也開始比較開闊,甚至願意跟其他患者分享她的經歷。 因此我更常提醒自己,對於患者衛教的重要性。巴金森氏症治療◎藥物治療:巴金森氏症的治療主要以改善生活品質與減緩病程惡化為主,因此藥物治療時醫師會以漸進式的方式調整劑量以及藥物種類來達到治療效果,所以在初期接受藥物治療時要有一些耐心,必須按時規律依照醫囑服用藥物,並觀察服用藥物後的反應與副作用,經過醫師與患者不斷地溝通調整藥物。才能達到最適當的效果。 ◎復健治療:因為多巴胺的缺乏,讓巴金森氏症的患者逐漸有動作障礙,例如:不自主地抖動、行動遲緩、肌肉關節僵硬等等症狀,可以利用復健治療的方式來鍛鍊身體,透過不斷地學習動作轉換,來增加患者對於動作反應的靈敏度。如果患者因巴金森氏症導致在語言表達能力上逐漸無法正確表述或可能有吞嚥困難,也可以透過語言治療,或相關職能治療的方式來訓練。同時建議患者家屬可以協助安排手工藝、畫畫等課程,讓患者可以在訓練自己的同時,也不會因為生病宅在家,讓心靈也跟著生病。◎團體治療:慢性疾病的患者往往更需要接觸人群,一個人待在家的面對疾病容易讓心靈也跟著生病,建議患者家屬可以篩選適合的病友團體或社區課程,讓患者可以維持社交圈,透過與人的良性互動,交換自身經驗與互相協助彼此接受治療。在各大醫院與社區設有大大小小的病友團體,若有相關資訊也可以上網查詢巴金森氏症之友協會,查詢相關照護、醫療資源與活動。◎手術治療:當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開始導致患者出現異動症或效果變差,可以考慮選擇外科手術來減緩症狀,不過患者是否需要進行外科手術,需要透過醫師的專業判斷以及家屬的風險評估來決定。最後提醒大家若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可以於大醫院詢問相關資源,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抗戰,讓我們同心協力一起努力!來源處: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
2021-09-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專業觀點/中老年肌肉較少 常見退化性滑脫
多數人都有脊椎滑脫問題。「脊椎滑脫」是指脊椎往前或往後位移,常發生在腰椎第4至第5節。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並未察覺,但症狀嚴重時,可能產生腰痛、足部痠麻、下肢沒力、跛行、坐骨神經痛或背痛等問題。常見脊椎滑脫發生原因,主要是退化性的滑脫。許多中老年病患肌肉量較少,沒有足夠肌肉支撐腰椎,長期以往,便會產生滑脫,尤以女性發生居多,因女性的核心肌群通常比較不強壯、韌帶較鬆弛;而工作常彎腰者,也是容易產生脊椎滑脫問題的族群。有些年輕人小時候椎弓沒有發育好,易產生「椎弓解離滑脫」,他們常因反覆活動、彎腰,導致椎弓裂掉,初期大多沒有症狀,一旦發生跌倒、車禍等意外時,照X光才知道有此現象。若出現疑似症狀,醫師會安排腰椎正面及側面站立的X光檢查,檢查滑脫的部位及程度,並請患者前傾彎腰及後仰挺腰,以了解腰薦椎的不穩定程度。當腰椎神經被壓迫嚴重時,會進一步做電腦斷層、脊椎攝影或核磁共振掃描檢查,以確認神經根受壓迫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治療上,會依患者症狀程度的不同,給予保守治療或手術處置。針對症狀較輕者,在從事掃地、抬椅子或做家事等活動時,建議應穿戴背架以支持身軀,限制脊椎活動度及角度,預防滑脫惡化。疼痛時,可服用藥物或復健治療,緩解痠痛;但症狀惡化,痠麻感持續、走路跛腳、下肢沒力,甚至吃藥都無法緩解時,才會考慮進行手術,術後約有9成患者自覺恢復狀況良好。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會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嗎? 專家解答
近期全台民眾仍持續在等待接種疫苗,關於疫苗接種的話題熱議不斷,有1名60歲女性在2年前注射流感疫苗後,突然感覺四肢麻痺,無法行走,緊急前往醫院就診,被醫師判定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經住院治療仍無法使力走路,需要使用輪椅代步,不免有民眾擔心,注射新冠肺炎的疫苗,是否會發生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副作用?急性多發性神經炎 非不治之症根據目前的研究指出,BNT與莫德納均無發生類似案例,AZ在國外有極少數案例,嬌生疫苗注射後的發生機率則略高,但目前在台灣只有進口AZ與莫德納疫苗,也不曾發生過注射疫苗後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案例。中醫師高資承認為,民眾無須過度擔憂,仍可放心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且急性多發性神經炎並非不治之症,中西醫皆有不同的對症療法,該名患者歷經2個多月的日式針灸療法與西醫藥物治療後,已恢復行走能力,逐步回到以往的生活品質。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又名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免疫反應所造成,神經周邊受到傷害,症狀從輕到嚴重都有,包含肌肉無力或呼吸困難,嚴重恐怕需要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機能。 發病前3周有症狀 中西醫合併治療高資承表示,這種急速惡化的周邊神經病變,在發病前3周,常見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或腹瀉等症狀,後續會發生身體的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異常,像是雙側肢體漸進式無力、疼痛、感覺異常,以及走路困難,或是出現心律不整、高血壓、顏面神經麻痺、吞嚥困難或呼吸窘迫的問題,致死率約為7.5%,即使注射流感疫苗,仍有約10萬分之1的機率罹患此症。中醫認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屬於「痿證」,可分成4種類型,分別使用不同藥物治療:1.肺熱津傷:使用「清燥救肺湯」治療。2.溼熱痺阻:使用「四妙散」治療。3.脾胃虛弱:使用「參苓白朮散」治療。4.肝腎虧損:使用「虎潛丸」治療。此外,高資承說明,多發性神經炎所造成的肢體無力,使用針灸療法可達到很好的復健效果,在病症的急性期過後,採用復健治療搭配針灸,可使病患的肢體力量恢復、四肢麻痺減輕,並修復感覺異常。高資承建議,急性期的病患可先尋求西醫診療,透過支持性治療如症狀治療、維持心律、降血壓等,以及免疫調節治療如血漿置換術和高劑量免疫球蛋白緩解症狀,再配合中醫調理,中西醫雙管齊下,以發揮最佳治療效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打完疫苗手臂痠、肩膀痛!手叉腰or自然下垂哪個姿勢對? 專家解答「基本觀念」 ·緩解疫苗副作用,買不到普拿疼怎辦? 藥師曝「2種成分」都具止痛、退燒效果
-
2021-08-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以水為媒介 協助發展遲緩孩童恢復自信與能力
2歲的翰翰是早產兒並患有腦性麻痺,動作及語言能力都有發展遲緩問題,平常穿矯正鞋仍需要別人牽著才能行走,跌倒時也要協助才能站起身。經醫師評估後,除了讓翰翰參與早療課程,也安排他到苗栗縣水療復健中心接受全身性水療復健治療,在水中進行軀幹穩定度訓練,誘發肢體動作的協調性,經2年治療訓練,翰翰現在已可自己獨力行走,動作能力也大幅進步。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及復健科主任蔡建宗表示,近年來水療應用在腦性麻痺兒童、早產兒、各類發展遲緩或動作協調功能障礙的孩童都有明顯成果。水療是以水為媒介來進行放鬆、水中運動或復健治療訓練,利用水的物理特性,如浮力、阻力、壓力等,有效增進肌力與肌耐力,對身心障礙兒童來說,從適應水性到治療性游泳,可改變身體協調平衡和肢體的控制能力,同時增強心肺功能。水療復健中心物理治療師蔡佩真說明,水療課程中會依每位孩童的狀況,設計不同的水中運動計畫並搭配水中器材,將訓練內容類化到日常生活環境,以功能性訓練為目標進行伸展運動、協調平衡、身體控制訓練、耐力訓練等項目。水療池的水溫多維持在32至 34度,並依天氣狀況調整,設定溫度可促進血液循環,讓全身性肌肉達到放鬆效果,對有腦傷的個案,不易因溫差變化引起張力反應。蔡建宗表示,許多重症兒童雖然執行陸地活動較困難,但在水中卻可輕鬆活動,因此水療除了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也可達到運動訓練療效,是很好的活動選擇。
-
2021-08-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重訓臥推手腕劇痛 原來是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
35歲李姓男子平常熱愛重訓,但某次啞鈴臥推,下放啞鈴時不慎扭傷右手腕,瞬間劇痛,雖經復健治療,手腕痠痛依然沒緩解,連擰毛巾、開水瓶都疼痛無力,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今天指出,骨科接獲社區診所轉診,檢查發現其手腕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經安排腕關節微創手術修補,並配合術後復健,男子才拾回他最愛的健身運動。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骨科部手外科醫師吳俊毅說,三角纖維軟骨是手腕尺側的重要結構,主要功能確保手腕旋轉時的穩定度,因單靠X光無法查覺結構的損傷,需要透過醫師的理學檢查及核磁共振才能確認,因此容易會被忽略。吳也提到,三角纖維軟骨如有急性撕裂傷,需使用石膏保護4至6週,如果錯過石膏保護黃金期,目前建議接受腕關節修補手術,該手術是以數個小傷口,將內視鏡深入手腕關節進行修補,可大幅減少組織破壞程度及沾黏情形,術後利用護具保護4到6週後再配合復健治療,一般約3個月左右逐漸恢復運動功能。該名李姓男子手腕痠痛未癒,已影響生活,吳俊毅也提醒,民眾若因車禍、跌倒、運動扭傷等導致的手腕傷害,並出現長期疼痛,建議可以尋求手外科醫師做專門的評估,避免衍生手腕活動角度變差,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1-08-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男子腰酸背疼 脊椎磁振造影意外發現罹腹主動脈瘤
1名64歲男子最近感到腰酸背痛,按摩推拿、復健治療都未明顯好轉,後來做健檢做脊椎磁振造影檢查時,卻意外發現他有腹主動脈瘤,且長軸已超過8公分,所幸及早發現,未破裂造威脅生命,目前正進一步治療。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醫師李瑞文指出,腹主動脈瘤早期很難被發現,通常都是太過膨大,壓迫到周圍組織而產生症狀,例如腹痛、腰痛、背痛,患者常會因此去腸胃科或骨科就診,很難直接連想到是主動脈的疾病,因脊椎影像檢查發現腹主動脈瘤更是少見。主動脈是全身血液的主要供給管道,將血液由心臟分配送到全身,體內有主動脈瘤,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破裂,造成主動脈剝離的機率也會大增。李瑞文說,三高代謝症候群患者,或抽菸、體重過重、以及一些自體免疫疾病皆會引發血管發炎或硬化,造成血管的彈性變差,提高主動脈瘤的發生機率。這位患者本身血糖、血脂肪過高、體內組織發炎指數也異常,顯示全身的血管其實長期處於高風險的情況。他提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三高、不抽菸都能維持血管的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心血管疾病列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建議40歲以上民眾,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
-
2021-08-22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慢性病患打新冠疫苗 醫師:不需停藥
新冠疫苗陸續抵台,不過,許多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因長期服用預防血栓藥物,擔心打疫苗前後是否需要停藥?醫師表示,即使打疫苗,服用中的藥物也千萬不能停,但罹患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在施打疫苗前,則建議先經過醫師評估再施打疫苗。生活大小事都有風險,對疫苗不需過度恐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劉崇祥表示,他的門診患者超過半數為75歲以上長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成為患者必問的問題之一。面對患者從電視上看到疫苗副作用、擔心疫苗安全,他經常以出門、睡覺都有死亡風險為例,告知他們出門、睡覺甚至大於打疫苗的風險。他建議打疫苗前,停止看電視一周,避免不必要的擔憂,同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水分,然後放心的施打疫苗。劉崇祥也舉例,該院設有深層靜脈血栓的24小時待命團隊,但在1000病例中僅出現1例靜脈血栓,且並非疫苗造成,是患者本身的疾病所引發,疫苗血栓沒有那麼常發生,呼籲民眾不需恐慌。慢性病不需停藥,可找醫師諮詢,復健仍要持續。他也認為,面對疫情威脅,身為醫師必須以更權威的方式提醒患者「一定要打疫苗」。至於中風、三高等慢性病患者,擔心打疫苗該不該停藥,他則建議不需要停藥,不過,有任何疑慮都可以找醫師評估。此外,國內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中風患者無法如期進行復健治療,劉崇祥也提醒,運動復健仍要持續,例如手部癱瘓的患者,可透過簡易的抓積木遊戲,訓練手指的精細度,及手部抬高等動作,漸漸的擴展到全身系統性的動作,最終目的是希望能恢復到自理生活。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也提供中風患者在家復健方法,可透過按壓後溪穴、中渚穴、合谷穴等處,並使用較大的筆頭輕輕按壓,且每天以熱毛巾熱敷穴位,不但對中風患者的肌肉活化有幫助,一般上班族也可緩解肩頸痠痛。染新冠的血栓風險 遠高於接種疫苗新冠肺炎威脅全球,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不過,不少年長者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持觀望態度,例如有案例接種AZ疫苗後產生血栓。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統計,罹患新冠肺炎導致血栓的風險,遠比施打AZ疫苗所引發的血栓風險高出8到10倍,因此慢性疾病患者不必太擔心疫苗安全,經醫師評估後,該接種疫苗就去接種,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光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柯麗櫻表示,不管施打哪一種疫苗,多少會有副作用,例如莫德納較易引發頭痛及發燒、AZ在國外則有引發血栓等。由於本身有三高、中風等患者,對於血栓問題較為擔憂,她也進一步解釋,腦中風所引起的血栓屬於動脈血栓,與AZ可能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的靜脈血栓機轉並不相同。柯麗櫻強調,感染新冠肺炎引發血栓的機率,遠比接種疫苗後引發血栓機率高。根據國外資料顯示,AZ引起血栓的比率約為每百萬人口中大約10人,但染疫後引發血栓的風險卻是打疫苗的8~10倍。打疫苗可降低感染機率,即使感染後也能減少重症發生,因此,慢性病患者應盡快施打疫苗。不少原本有三高或服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相當擔心接種疫苗是否需停藥,她以抗血小板藥物為例,主要用於急性冠心症、動脈硬化疾病、心臟置放支架,以及腦中風患者預防再次中風等,有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打針處的局部皮膚可能會有較大面積的瘀青,但不至於流血不止,建議施打後,可較長時間按壓,至少按壓兩分鐘,避免皮膚局部出血,不必因此停藥。穴位按摩日常按壓三穴位,中風患者可活化肌肉,一般人可緩解肩頸痠痛。● 合谷穴虎口併攏,在肌肉突起的最高處● 後溪穴手握成拳,在小指尺側,第5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 中渚穴握拳,位於手背部小指無名指關節之間,第四、五掌骨間凹陷處資料來源╱張家蓓醫師MAT-TW-2100966-1.0-07/2021
-
2021-08-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膀痛到難入睡 原來肌腱破裂
65歲劉姓婦人1年來總覺得左邊肩膀無力,晚上痠痛難受,睡覺時更是痛到無法入睡,藥物及復健治療都無法改善。日前至骨科就醫檢查,確診是旋轉肌肌腱破裂,接受肩關節鏡微創手術與術後復健治療後,肩膀恢復力氣,晚上的痠痛也順利緩解,可以好好睡覺了。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蔡旻虔表示,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原因,包括外傷或退化磨損,外傷往往是肩膀直接撞擊或突然猛力拉扯,造成肩膀疼痛或手無法舉起的狀況;退化磨損是因肌腱長期和骨頭摩擦,肌腱越來越薄,最後破裂,導致肩膀長期不舒服,之後漸漸無力且愈來愈痛。蔡旻虔說,約有一半五十肩病患的肩關節沾黏,就是旋轉肌肌腱破裂造成的併發症,若復健治療五十肩一直沒改善,建議要檢查確認是否有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問題。蔡旻虔指出,可依肌腱破裂的狀況選擇復健、注射類固醇或手術治療,而劉姓病患接受的肩關節鏡微創手術,傷口小、對組織的破壞少,同時能處理沾黏或關節內軟骨受損的問題,術後疼痛少、傷口恢復快,減少術後沾黏問題,肌力也較快恢復。蔡旻虔提醒,旋轉肌肌腱破裂必須依賴醫師經驗判斷及核磁共振檢查確診,若發現有長期肩膀疼痛、手無法抬起或一抬就痛的問題,應及早就醫治療,才能順利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肩膀痛到難入睡 竟是肌腱破裂惹的禍
65歲劉姓婦人1年來總覺得左邊肩膀無力,晚上又痠痛難受,睡覺時如果側身壓到更是痛到無法入睡,她曾就醫接受X光檢查並以藥物及復健治療,但都無法改善,日前她前往大千綜合醫院骨科就醫,透過肌力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確診是旋轉肌肌腱破裂,幸好破裂的洞不大,肌肉也沒萎縮,在接受肩關節鏡微創手術與術後復健治療後,不僅肩膀恢復既有力氣,晚上的痠痛也順利緩解,讓她開心直呼「終於可好好睡覺了!」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蔡旻虔表示,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原因包括外傷或退化磨損,外傷往往是肩膀直接撞擊或突然猛力拉扯,造成肩膀疼痛或手無法舉起的狀況;退化磨損是因肌腱長期和骨頭摩擦,導致肌腱越來越薄,最後破裂,導致肩膀長期不舒服,之後漸漸無力且越來越痛。此外,約一半的五十肩病患肩關節沾黏原因就是旋轉肌肌腱破裂造成的併發症,若以復健治療五十肩一直沒改善,建議要檢查確認是否有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問題。蔡旻虔指出,現行可依肌腱破裂的狀況選擇復健、注射類固醇或手術治療,劉姓病患接受的肩關節鏡微創手術和傳統切開手術相較,不僅傷口小、對組織的破壞少,同時還能處理沾黏或關節內軟骨受損的問題,不僅術後疼痛少、傷口恢復快,同時減少術後沾黏問題,肌力也較快恢復。他提醒,旋轉肌肌腱破裂無法透過X光檢查發現,必須依賴醫師經驗判斷及核磁共振檢查來確診,因此若發現有長期肩膀疼痛、手無法抬起或一抬就痛的問題,務必及早就醫治療,才能順利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8-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眼球偏向一邊、說話不清楚 大血管阻塞型中風危險性高
Q:阿公與兒女同住,這幾天阿公常喊手沒力、頭有點脹,家人以為只是高血壓影響不以為意,某天早上阿公無法從床上起身、話講不清楚,兒女已經出門上班了,現場剩老伴和外籍看護也無法分辨是什麼症狀,這時該怎麼辦?腦中風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前四名,民眾未及時警覺腦中風徵兆,可能錯失黃金救援時間。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李均祈表示,除了因民眾警覺性不足延誤送醫的情況外,救護員也常碰到長輩誤把偏方當急救,反讓患者更不適。他曾遇過一名70歲阿嬤急性腦中風,阿公竟拿針扎阿嬤手指「放血」;或是有擦綠油精、按摩人中、亂餵心臟病或降血糖藥物等錯誤行為,既無助於急救處置,還可能引發感染風險,增加救護員現場評估難度。聯合報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合作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由神經科專科醫師至消防分隊分享,提供救護員更快速判斷腦中風祕訣。李均祈說目前使用的評量表為FAST辛辛那提,課程中醫師提供更多項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針對急性腦中風,較容易失能的大血管阻塞特性加以說明,包括半側肢體或面部嚴重癱瘓、眼球偏向一邊、失語症等,因為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的治療醫院,若救護員有機會盡速辨識出來,就能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李均祈說,不少民眾曾出現小中風,沒有及早發現、健康檢查追蹤,都是到二次中風才不得已送醫,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身體異狀、提高警覺,排除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教官小叮嚀】李均祈/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曾出現頭部腫脹、肢體無力等情況,民眾需自我警覺,可能有小中風危機,應定期健檢追蹤。若長輩有異常身體不適,家人應盡快撥打119,把握黃金救援時間。【醫師開講】身體異狀、提高警覺 留意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大血管阻塞腦中風,拖延1小時老3.6歲。國軍桃園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明華說,中風患者中以缺血性腦中風佔大宗,其中屬大血管阻塞最危險。致病原因區分二類,血管粥狀動脈硬化血栓栓塞及他處血栓栓塞(常見為心房顫動導致),根據國外學者研究,大血管阻塞若未及時處理,1分鐘將有190萬神經元壞死、12公里長神經纖維受損,拖延1小時相當於老3.6歲。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則表示,大血管阻塞有特定的送醫治療醫院,若能於第一時間辨識出可能的中風型態,可以多爭取治療的時間。另外,中風患者有時症狀不典型,透過神經功能評估,如喊叫病患、觀察眼睛位置、嘴型是否歪斜,捏手腳是否有反應,是否有口齒不清,異常喉音或吞嚥困難等,亦可作為救護員到院前評估。他也提醒,民眾要多注意俗稱的中風前兆(暫時性腦缺血),也會出現突發性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或麻木,也有可能暈眩、步態不穩,但發生時間較短且較輕微,容易被民眾忽略,錯失及早治療避免惡化的機會。眼球偏一邊為大血管阻塞特性,需考慮取栓手術。尹居浩課程中說明,第一線救護員多使用FAST量表評估,若碰到病患如四肢無力、頭暈等不典型症狀,較難精準判別。他說,針對非典型症狀,可透過另一種評量表BEFAST評估,增加B(平衡)身體步態平衡和E(眼睛)視野缺損、複視或眼球偏向一邊等徵兆,有助於救護員二次理學檢查。陳明華說明據統計,FAST可篩出85%腦中風病患,BEFAST可增加到95%,提高急性腦中風篩選通報率。及時於黃金3-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有三成病患會有良好預後,如符合GFAST(眼睛邊斜一側+FAST)大血管阻塞特性,除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外,應接續接受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可再額外增加三成病患可回復至良好預後。年長者條件允許,還是可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陳明華曾收治一個案,高齡97歲的余奶奶有高血壓、心房顫動及巴金森病,平時有輕微姿勢性頭暈症狀,但仍可自行走路不需攙扶,當日與家人外出散步時,突然頭暈發作、手腳無力難站立,家人警覺心高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後腦循環腦梗塞,到院1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入住加護病房2天後轉到普通病房後續復健治療,現在已能站立、步行到廁所,住院僅12天順利出院。他表示,余奶奶能成功救治原因是及時於發病黃金3小時內送至醫院,醫療團隊在1小時內給予治療,減少失能,大幅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陳明華強調1次中風就會增加10倍二次中風風險,民眾應保持警覺,有中風徵兆就立刻就醫,及時治療減少中風失能。透過課程,讓緊急救護員於第一時間,更能熟悉運用中風評估量表如FAST、BEFAST、GAST辨識出急性腦中風,快速通報可處置醫院,縮短就醫處置時間,及時搶救患者,減少中風失能程度,減少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
-
2021-07-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期間臉歪了怎麼辦?及早積極復健治療是關鍵
五月中新冠疫情嚴峻,一進入三級警戒,復健科門診病人大幅頓減。一天早上進來一位荳蔻年華的王小姐,雖然帶著口罩,但一看到她一邊的眼睛明顯少了正常的眨眼,就知道她應該是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果不其然,一脫下口罩整個臉是歪斜的,她急得都哭了!顏面神經麻痺是週邊神經損傷,發生機率10萬分之15到30。不同於腦中風所導致的臉部歪斜,大部分跟自體免疫功能低落,病毒感染有關,常見於患者生活壓力大或是合併急性感冒、甚至帶狀皰疹。最近施打疫苗,在莫德那疫苗注射仿單中,也把顏面神經麻痺的副作用列入,雖然機率小於千分之一。在台灣也曾發生打疫苗隔天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疫情期間大家都生活在莫名的焦慮和不安中,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似乎也增加了!顏面神經麻痺,在急性期配合必要的類固醇口服用藥,接下來最重要就是電學診斷及復健的過程。發生兩週後的神經傳導和肌電圖的診斷,可以確定損傷的部位,同時瞭解神經損傷的程度以及預知恢復的時程。八成五顏面神經麻痺個案,在六周到三個月內神經損傷可以完全回復,少數個案會延後到半年。然而這段時間是否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以及臉部按摩和運動治療),卻是能否完全回復臉部對稱、表情及功能的重要關鍵。 一個清楚的比喻:神經就很像軍營的將官,而我們的肌肉就是士兵。當顏面神經麻痺(將官離開軍營),肌肉(士兵)還是要正常操演 。否者就算神經復原(將官回軍營),但肌肉(士兵)也都廢而無用了!所以一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復健治療的積極介入非常重要!復健過程中,居家按摩及運動扮演重要角色。透過適當的按摩,能有效促進臉部血液循環,以提供肌肉和神經修復所需要的養分,並且軟化僵硬的組織,對於恢復肌肉原有的彈性很有幫助! 因為顏面神經損傷,我們臉部的肌肉已經「忘記」怎麼使用了,這時就需要復健運動來「重新教育」臉部的肌肉。包括負責睜眼、閉眼的眼睛周圍肌肉;傳達情緒的表情肌;以及說話、進食、吹氣等口部周圍的肌肉。值得一提的是,臉部很多動作都是下意識做出的,例如眨眼、驚訝、微笑等表情,所以我們平常幾乎沒有想過是那些肌肉在用力,可見正確復健運動的重要,才能誘發臉部的動作、增加肌肉的控制、防止肌肉萎縮,並促進血液循環!疫情期間,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防疫措施和保護,卻也增加了這些病人接受復健治療的難度。治療師無法親力親為,幫病人做局部臉部按摩治療以及示範居家臉部復健運動。物理治療師看見病人的需要,很快的錄製了以下兩隻影片,協助病人在疫情嚴峻期間,無縫接軌完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復健治療!(影片製作/拍攝:實康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團隊)按摩及復健運動的次數,建議一天3次,每次各5~10分鐘。復健之後,可以透過以下指標自我評估是否進步:1.闔眼的程度及眼睛乾澀的狀況。2.闔嘴的程度(或是使用吸管的狀況,如:大/小吸管)。3.做出表情時,兩邊的對稱性。4.吹氣的力道(可向衛生紙吹氣來評估)。王小姐依照上面的影片執行居家復健治療,並在家拍攝訓練成果,定期回診讓醫師、物理治療師追蹤,有利於復健的進程。四週後,她也透過PCR陰性檢測,得以在醫院完成神經傳導和肌電圖檢查。確認三個月內應該有機會完全復原,她心中巨石總算落了地。 疫情期間,很多病人因為不敢就醫,延後了許多可以治療的疾病,令人不捨!醫療機構有責任為病人提供安心的治療環境,甚至可行的替代方式。大家還是要積極就醫,以保障自身的健康與平安。
-
2021-07-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這些動作超虐手腕!醫示警「多休息也不會好」:小心連轉門把都使不上力
26歲的蔡小姐為上班族,去年底某天早上起床,右手感到麻、痛,不僅上班時無法搬動重物,回家拿鑰匙轉門把更痛不欲生,甚至「連滑手機都會痛」,確診為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 不會自行痊癒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表示,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是常見的手腕傷害之一,通常患者擰毛巾、轉門把時,手腕外側都會使不上力且疼痛不已,許多人誤以為只要讓手腕休息,就能讓撕裂傷自行修復,但因三角纖維軟骨本身血液循環不佳,基本上不會自行癒合,若輕忽不管,恐留下永久後遺症。淺層復健治療 無效則可考慮PRP增生治療賴禹呈指出,通常在門診會先檢查患者是否有明顯外傷,並透過X光理學檢查、高階的軟組織超音波進一步確認,若患部傷害嚴重,還會使用核磁共振診斷,以釐清手腕傷況;通常撕裂傷在淺層,會建議復健治療即可,若復健4~6週卻疼痛依舊、握力無法恢復,就可考慮採用PRP增生治療。賴禹呈說明,PRP增生治療是透過注射刺激三角纖維軟骨撕裂處,並修復周遭受損的韌帶,加速組織恢復,但若撕裂傷在深層,或撕裂程度嚴重,則須考慮於三個月的黃金治療期,採用內視鏡腕關節鏡手術治療。手腕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快就醫傳統觀念認為手腕扭傷或拉傷,西醫多半選擇開止痛藥或開刀治療,不過賴禹呈強調,隨著醫學科學進步,治療方式相當多元,會根據每位患者的需求,給予合適的治療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若手腕只要凹折、轉動就痠痛無力,且持續疼痛一個月以上,務必至骨科詳細檢查,以免拖延留下後遺症。延伸閱讀: ·連轉瓶蓋都沒力? 手腕常痠脹、無力,錯過「黃金治療期」恐留後遺症 ·擰毛巾、轉門把手常覺得吃力? 骨科醫師告訴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