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幹細胞
共找到
247
筆 文章
-
-
2020-03-24 癌症.抗癌新知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新標靶藥存活率增3倍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好發族群以65歲以上的長者為主,其次是40至60歲中壯族群。隨著高齡化社會人口的增加,AML患者翻倍成長,以前只能進行化學治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由於副作用不少,可以承受的患者有限。這幾年隨者分子技術的進步與藥物的研發,已有不少標靶藥物問市,去年更有廣泛性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上市,讓高齡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2至3倍。血液病學會副祕書長、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指出,多數病患屬於找不出特別致病原因的原發性白血病,多與基因突變與變異有關。而續發性白血病病患,可能曾有既往慢性血液的疾病、曾經曝露化學藥物或放射線的病史,例如接受過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的病人,或是大量曝露於核能輻射者,例如二次世界大戰受原子彈轟炸的長崎、廣島居民,或是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附近的居民。腫瘤生長快 半數病患復發針對年輕AML病患,傳統上治療以高劑量化療藥物為主,原因是這些血液中壞的細胞生長很快,多數病患初期對於化療藥物的反應很好,然而卻約有一半的病患會復發,是治療上最大的難題。近來隨著醫療科技大躍進,從2017年開始至今,已有8個標靶藥物在全球陸續上市,可分別針對不同亞型的病患提供更專一的治療,尤其65歲以上患者,因為無法耐受高劑量化療藥物的治療,標靶藥物反而成了續命的重要選擇。適用高齡者藥物 去年上市 侯信安表示,目前AML標靶治療的型式約有三種,一種是針對特定基因突變而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已有健保給付的FLT3抑制劑,治療前必需先進行FLT3基因突變檢測,陽性患者可搭配傳統化學治療,會明顯改善預後,此外,IDH1與IDH2抑制劑也是此類。第二種藥物為針對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誘發之血癌或之前因化療或放療而產生的次發性白血病的藥物,例如還未在台上市的CPX-351複合藥;第三種則是適用於高齡或具有共病的患者,像是BCL-2抑制劑。 依臨床試驗顯示:針對第一線治療,BCL-2抑制劑可合併低劑量化療藥物或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前者合併治療存活期可達8.1個月,比單純使用化療藥物的2至3個月好很多;若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則平均存活期目前已達21.2個月,全球最早使用的個案至今已長達4年,且還在持續控制中,這也比AML患者單純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存活期約6至8個月效果還好。精準治療最大缺點 就是貴標靶藥物的問世已開啟了AML個人化精準治療,不僅治療效果好、副作用相對少,且明顯延長存活時間。這些藥物也逐步在台灣取得適應症,然而,龐大的醫療費用對於很多人來說仍負擔不起。侯信安無奈地說,患者接受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就得長期持續下去,希望這些好的藥物可以盡快納入健保給付,讓更多的病患可以享受更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專家:武漢新增確診可望3月20日清零
陸媒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昨天指出,武漢市疫情防控現在進入「衝刺」階段,到3月20日左右,新增確診人數有望「清零」。中國新聞社報導,李蘭娟16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接受採訪時,作以上表示。武漢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增確診人數已連續多日保持在個位數。據官方通報,武漢16日新增確診僅1例,且無新增疑似病例。她說,到了3月20日,武漢基本上新增確診可以清零,清零以後,再觀察兩週,如果還是沒有新增確診,武漢的封城問題即能妥善解決,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產生活。李蘭娟強調,當前還有兩大問題不能放鬆,一是武漢畢竟是重災區,有沒有潛在感染者在,有沒有死灰復燃的情況,所以社區的防控還要非常的小心,絕對不能放鬆。第二是每個醫院的發燒門診一定要更加規範的展開,所有發燒的病人都必須到發燒門診,發燒門診都必須進行流感包括新冠病毒的檢測,萬一有陽性的,要確實按照流行病學的要求隔離;密切接觸者也要隔離,發現一個隔離一個,不要造成新的流行。她並表示,還要繼續加強對重症患者的救治,不能放鬆。據報導,目前李蘭娟帶領團隊採用「四抗兩平衡」治療方法,利用人工肝、微生態、幹細胞等新技術成功將ICU(加護病房)患者的死亡率由原來的80%以上降至15%以下,處於「細胞因子風暴」早期的患者經人工肝治療後,存活率達到100%。談到近期多國爆發疫情,李蘭娟認為,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尤其是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的「四早經驗」值得國際學習;「他們應該好好的借鑑我們中國的經驗、中國的方法、中國的技術」。
-
2020-03-13 養生.聰明飲食
免疫細胞超過6成都在小腸 名醫推薦這些食物增免疫力
日本骨科博士太田博明在其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時報出版)提到,近年來,「寒性體質」的人數爆增,女性高達七到八成、男性則將近三成都是寒性體質。「寒性體質」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力,因此不可小覷。人體的免疫系統主要是透過白血球的顆粒球(granulocytes )及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的平衡來維持正常運作,前面提過的巨噬細胞是白血球,自然殺手細胞則屬於淋巴球。免疫系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核心部分是淋巴球,當人體受到病毒等微生物或癌細胞的侵襲,淋巴球就會率先出來識別並將之消除。如果淋巴球的功能變差,人就容易感冒。當體溫上升,淋巴球就會增加,行動也會更活躍;如果體溫偏低,淋巴球的數量就會減少。顆粒球主要負責吞噬體積較大的細菌等異物,當人體體質偏寒,顆粒球就會增多,導致免疫系統失衡,使免疫力變差。因此,對免疫力來說,寒氣是最大的敵人。如果想要排寒並增強免疫力,最重要的就是改善飲食、運動及睡眠等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的效果更是立竿見影。關於食物能活化免疫力的研究,全球包含日本在內已有十足的進展,目前已知許多食材都含有提高免疫力的成分。首先,就是要完整攝取能製造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的蛋白質。接下來,就是努力攝取能促進新陳代謝的維生素B群(B1、B2等)、擁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A、C和E,最後,再積極補充能排除多餘鹽分的鉀。B1能幫助細胞製造能量,B2能促進脂肪燃燒、加速代謝……總之,維生素B群是促進細胞再生、增強抗壓能力的必需營養素。蛋白質是排寒的最佳食材,因此可以多加攝取牛肉、豬肉、雞肉、雞蛋以及大豆製品。特別是雞胸肉含有消除疲勞的成分「含組氨酸的二肽」( Imidazole dipeptide ),效果非常良好。此外,鮪魚也含有豐富的「含組氨酸的二肽」。寒氣入侵特別嚴重的人,可以多食用維生素E含量豐富的南瓜、酪梨及堅果類。不過,攝取過多肉類會對消化造成負擔,也容易吃膩。這時候可以多加活用手邊容易獲得的食材,像是蘋果及醋。免疫細胞超過六成都集中在小腸,蘋果裡含有非常多膳食纖維中的果膠成分,能改善腸道中的環境。蘋果多酚(蘋果中所含多酚類物質的通稱)可以保護免疫細胞不受活性氧的攻擊,鉀離子成分也很多,讓人體遠離高鹽的傷害。醋可以幫助打造不易發胖、不易疲勞的體質,當中所含的醋酸會在體內轉為檸檬酸,幫助人體提升代謝、消除疲勞。原則上需要每天攝取,因為只要停止攝取,就會很快變回原來的體質。學界一直以來都認為製造免疫細胞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退,不過近來發現骨骼荷爾蒙(骨鈣素)分泌量的減少,才是促使製造免疫細胞的造血幹細胞老化的主因。但是,只要利用蹬腳跟運動刺激骨鈣素的分泌,就能重新喚醒造血幹細胞的生產能力。請大家搭配健骨飲食,養成每天的良好習慣吧!
-
2020-03-10 科別.精神.身心
一夜白髮是真的嗎? 研究揭示背後真正原因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許多人小時候最常聽到父母說的幾句話,一定有「氣死我了,因為你我不知道白了多少頭髮」,或許只是父母的氣話,會不會真的白頭髮沒人能知道。然而哈佛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壓力會影響毛囊色素細胞過度反應枯竭,導致黑色素無法生成,永遠長不出黑頭髮,一夜白頭確實有可能發生。研究學者許雅捷畢業於清華大學,目前在哈佛大學擔任再生醫學副教授,她說,身體會影響皮膚、頭髮、與體毛,此次研究注目在壓力變化與身體的關係。假設這之間有關係的話,壓力對於身體組織的影響就能明朗化;在這基礎上,作為研究材料,頭髮色素最容易取得,並且,壓力會讓頭髮變白的這個前提似乎大家都知道。許雅捷在報導中指出,生物一感覺到壓力,就必須立刻選擇「戰鬥?逃走?」這2種反應。自律神經會開始運作,生產神經傳達物質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在此次實驗中,給予老鼠物理性或心理性壓力時,「戰鬥?逃走?」的選擇會刺激交感神經活化,釋放出正腎上腺素,讓頭髮毛囊的色素幹細胞枯竭。許雅捷同時補充,這次發現壓力對身體的壞影響,其實是能夠預想到的。實驗老鼠在物理與心理壓力施加下,數日後色素幹細胞因過度反應,幹細胞生產色素能力消失,也就是說,頭髮的毛囊色素幹細胞損傷,將會永遠沒辦法恢復。研究共同作者鄭賓(音譯)認為,「戰鬥?逃走?」選擇的壓力刺激下,會立刻感到急性壓力,動物必須站在生存下去的角色思考,但是藉由此次實驗已經知道,極端壓力恐怕讓幹細胞永遠失去功能。許雅捷也說,根據壓力對自律神經反應,給予色素幹細胞的作用下,及辨識其他組織和器官,在相關基礎上也能有相關解釋,接著不論心理與物理壓力,會給予身體組織怎麼樣的變化?這必須找出來,此外,在壓力的壞影響下是不是有能夠恢復的方法手段,也希望能夠找出答案。(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
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當疫情大流行 專家:送醫隔離徒耗資源
新冠肺炎疫情撼動全球公衛體系,台灣生技原創力舉辦相關講座,專家均不諱言,目前我國疫情只在「大流行前階段」,因無症狀就具傳染力,病毒難防,人類注定與之共存。而當疫情大流行,醫療資源必須留給真正重症患者,而非將輕症病人全部送往醫院消耗資源。台灣生技原創力創辦人、英騰生物科技董事長許英昌於三月二日號召生技醫療專家,舉辦「新冠肺炎疫情知多少」講座,講者包括國泰醫院副院長簡志誠、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啓偉、基亞生物科技總經理張順浪、永加利醫學科技董事長瞿志豪、國鼎生技總經理蘇經天等,監委張武修也特別出席引言。國泰醫院副院長簡志誠說,新冠肺炎震撼醫界,關鍵在於無症狀就具傳染力,若症狀是發燒後才會被感染,或被感染後很快致死,病毒傳染性反而不會這麼可怕。振興醫院內科部長陶啟偉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各界只以「體溫」作為感控措施,但有一半患者並無發燒症狀,這就變成防疫的大漏洞。許英昌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將疫情進展分為「大流行前階段」、「大流行警訊階段」、和「大流行期間」三階段,台灣目前僅在第一階段。然而,新冠肺炎感染者沒症狀就會傳播,病毒來源目前也不得而知。許英昌認為,不能只用過去抗SARS經驗來面對新冠病毒,也不能有夏天來臨疫情可能消失的預期心理,建議衛生單位能提出疫情大流行的具體對策。永加利醫學科技董事長瞿志豪也說,台灣目前對付確診個案是採「隔離政策」,雖然可保護其他人,但若無症狀或輕症患者逐漸增加,送醫院隔離只是消耗醫療資源。瞿志豪以南韓為例,因急速上升的確診個案造成醫療體系能量飽和,只把病房留給真正的重症病人。他認為,若疫情進入大流行,也需考量轉換管理政策,以免醫療崩潰。「我認為,新冠肺炎病毒是趕不走了,注定要跟人類共存。」基亞科技公司總經理張順浪與國鼎生技總經理蘇經天均提到,中國大陸積極想對付新冠肺炎,廣納各界所提的治療方案。張順浪表示,由於新冠肺炎會造成肺纖維化,已有幹細胞治療及肺癌治療藥物等方案被提出,等待進入臨床試驗。
-
2020-02-19 癌症.淋巴癌
男大生脖子突起一串葡萄 竟是惡性淋巴瘤入侵
21歲陳姓男大生,一年多前脖子出現不明腫塊,由於沒有痛感並不在意,直到脖子的腫塊愈來愈大,整片像是「葡萄串」時才趕緊就醫,確診為惡性的何杰金氏淋巴瘤,原本準備大學畢業後赴日留學,也因病而夢碎,不過在醫師的照顧下,接受標靶治療,緩解疾病發展。千萬別以為腫瘤不會痛就沒事,和信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譚傳德表示,淋巴瘤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屬於惡性,但發生個案相對少,每年新增案例約2500人,男女性患者各半,患者主要分佈在20歲到30歲以及50歲到60歲之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屬於良性,案例較多,並以男性居多,年紀愈大罹患機率愈高。譚傳德表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成因不明,主要出現的位置為淋巴所在之處,常見的部位有頸部、腋下、中膈腔、腹部等,出現在不同的地方時就會有不同的症狀,以長胸腔的淋巴瘤為例,會壓迫到呼吸道,患者會反應呼吸困難,咳嗽等,常被誤以為是感冒。何杰金氏淋巴瘤主要的治療方式以化療為主,開刀難以將所有的淋巴瘤切除,何杰金氏淋巴瘤雖為惡性,但預後算是治癒率高的腫瘤,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可達九成至九成五,晚期發現也有六到七成的治癒率。不過,何杰金氏淋巴瘤最怕的就是「復發」。譚傳德說,該名21歲的男大生,確診後立刻接受化療,但化療的副作用讓他相當難受,口腔到胃腸道嚴重潰瘍,全身痛到無法入睡,平時連喝水都像是幾時把刀在喉嚨裡割,但經歷化療的痛苦後,疾病終於緩解。卻不料準備赴日留學時,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復發,又得接受一次化療等,譚傳德建議他接受二線治療,高劑量化療合併自體幹細胞移植,但經過評估,陳姓男大生屬於「高復發的風險群」,建議接受標靶治療,作為鞏固治療,時至今日終於未再復發。譚傳德說,過去標靶治療給付條件嚴苛,從今年2月起放寬條件,也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多為「年輕族群」,逾四成患者年齡介於15歲至34歲。症狀多為不明原因反覆發燒、頸部出現腫塊、莫名變瘦、夜間盜汗、皮膚癢及咳嗽,若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儘速找血液腫瘤科醫師求診。
共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