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B肝)
台灣的B型肝炎的盛行率相當高,大約每5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的血液中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存在,也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
- 症狀: 黃疸 胃腸不適 食慾不振 倦怠 全身無力 噁心 嘔吐 腹部疼痛 腹部腫脹 腹水 發燒 紅疹
- 併發症: 慢性肝炎 肝硬化 猛爆性肝炎 肝癌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的B型肝炎的盛行率相當高,大約每5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的血液中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存在,也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同時屬於國健署公告的罕見疾病,發生率約為1-2/10,000,且為嬰兒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 第0型患者在妊娠時期就有症狀表現,嚴重肌張力低下,通常在幾周至6個月前就會病逝。 第一型患者發病於出生半年內(出生兩周內又細分為1A型,兩周至三個月為1B型,三至六個月為1C型),嚴重程度高,無法靠自己站立或坐下,且會出現無法吞嚥、呼吸困難等症狀,多在兩歲前因呼吸衰竭病逝,平均壽命為8-10個月。 第二型患者的發病時間約在出生後半年到一歲半之間,嚴重程度為中度,患者可以靠自己獨立坐,但因為下肢肌肉無力,無法站立或走路,約7成患者可超過25歲,僅少部分患者孩童時期就因感染而死亡。 第三型患者在一歲半後才發病,症狀較輕微,像是僅在跑步或上下樓梯等特定活動時會造成不便(近端肌肉無力),患者通常壽命與一般人無異。 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通常運動能力跟壽命與一般人無異,不過較容易疲勞跟近端肌肉無力。
肝癌是指發生於肝臟的癌症,如果是肝臟內的細胞所引發的癌病,我們稱之為「原發性肝癌」,若是肝外的癌細胞透過血液或其他途徑擴散至肝臟的話,則稱之為「轉移性肝癌」。
貓抓病是受到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感染時所產生的疾病。一般來說,不論是家貓、流浪貓,都可能帶韓瑟勒巴通氏菌,因此貓抓病患者通常是因為遭到貓抓、舔或咬傷,引起韓瑟勒巴通氏菌感染,主要會造成紅色丘灶,約有50~90%的個案於抓傷部位出現丘疹;如果感染韓瑟勒巴通氏菌的患者,是平時免疫力好的大人,只會淋巴結腫大、輕微發燒,但如果是5歲以下幼兒、老人或免疫力較差的患者(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帶原者或患者等),容易發展成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及脾臟的細菌性紫瘢(bacillary peliosis)等。 相關流行病學資料: .貓抓病沒有特別地域性,全世界都有可能出現,但較為罕見。美國每年貓抓病的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四。 .臺灣病例概況:臺灣在2007年通報179例,確定病例7例,大約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為0.03。(資料來源為疾病管制署) (1)性別:無差異。 (2)年齡:常見於小孩及年輕人。 (3)月份:常見於夏末及秋冬。 (4)地區:無差異。
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汁則可以幫助油脂食物的消化,膽囊癌非常少見,大部份的膽囊癌在發現時都已很難治療處理,若是膽囊癌已到末期,也無法將膽囊切除治療。
肝炎型態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肝臟全部的肝細胞在短期間內大量壞死,因此不能發揮功能,造成肝臟衰竭。並在患者出現「黃疸」的8周內,發生肝昏迷。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些肝炎病毒引致肝臟發炎的常見傳染病,傳染性強,目前按病毒類別可分為A、B、C、D、E五型。
鵝口瘡是一種口腔內黏膜急性發炎症,由黴菌念珠菌屬所引起,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幼兒,尤其是剛發生那幾天,患童會容易啼哭、胃口差,有時伴隨輕微發燒,如果細查口腔內可發現乳白色斑膜,疑似餵奶後遺留的汙漬,但一般奶垢輕拭可脫落,鵝口瘡卻無法抹除,用力擦還會造成出血,這就是黴菌型潰瘍。較大的孩子或成人,通常兩週內可自癒,不過也有少數因治療不及時,病情蔓延扁桃腺、食道、氣管,造成拒食、吞嚥與呼吸困難,甚至感染肺、胃、腸等,引發嚴重併發症。而嬰幼兒因抵抗力較差,通常需經治療才會好,且如果經常復發,應注意是否有先天性免疫失調或免疫功能缺陷。 與其他口腔黏膜疾病不同在於,鵝口瘡一開始便出現大範圍且不規則形狀的白色薄膜;而無論是免疫力低弱造成的嘴破、或病毒引起的疱疹性齒齦炎、腸病毒引發的潰瘍,開始時都是先以紅疹形態出現,接著才起白色點狀膿疱。 鵝口瘡也會發生在成人身上,特別是愛滋病、癌症、糖尿病等患者,及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慢性氣喘及過敏,或中耳炎使用抗生素治療,因藥物副作用造成口腔黏膜功能失調,容易受黴菌侵入而發病。
地中海型貧血是一種隱性的先天性遺傳疾病,最早發現於地中海地區而得名,又被稱為海洋性貧血,是台灣常見的遺傳性血液疾病之一。患者先天紅血球的結構異常,較脆弱且容易破裂,攜氧功能亦不足。輕度者不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需接受輸血等治療。
在國人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九,是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淋巴瘤,約為9:1,近年患者有逐年增加情形,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愈高。 淋巴系統負責人體的免疫功能,B細胞製造免疫球蛋白來對抗致病原,T細胞和NK細胞則是透過不同機制消滅致病原。因此被感染時局部的淋巴結可能會腫大,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就是淋巴細胞轉變成癌細胞的疾病。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療方法與效果,依據細胞的種類有所不同。預後狀況也依惡性度而定,低惡性度淋巴瘤5年存活率達8成以上;高惡性度淋巴瘤侵襲性較高,對化療反應好,但存活率隨期別增高而降低,有6成的病人在治療後能達長期存活。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會發生在各種器官上,症狀多樣化,常見的有局部或全身有淋巴結的地方無痛性腫大,例如頸部、腋下、鼠蹊等;另外,也會因肝脾腫大造成腹脹腹痛;侵襲呼吸道則有咳嗽、呼吸困難;侵襲腸胃道系統會出現潰瘍、出血、穿孔、消化不良等症狀。 侵襲到骨髓會有貧血、出血;神經症狀如頭痛、運動或感覺異常、疼痛或神智異常等。但無論侵襲何種部位,都常伴有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症狀。 以下是常見6大症狀: 燒:發燒38度以上,發燒至少連續14天,通常是下午或傍晚 腫:身體出現不痛的一個或多個淋巴腫塊 瘦:體重不明減輕,6個月內減少10%的體重 汗:夜間盜汗 癢:皮膚出現紅疹騷癢 咳:咳嗽、呼吸急促困難 淋巴組織存在於身體的許多部位,所以淋巴瘤可以發生在淋巴結以外的任何其它器官,如胃、口咽、鼻腔等,也會轉移至骨髓或其他器官,如肝,肺等。
梅毒是一種慢性傳染的皮膚病,又可視為性病的一種,因為它通常是經由性交而傳染。病原體為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蒼白螺旋體,簡稱TP),潛伏期約三星期。第一至第二期的梅毒最具傳染力,不分種族、性別和年齡均可能得病。初期症狀是先在局部皮膚或黏膜發生潰瘍,第二期則好發全身性紅疹,第三期會造成循環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病變。由於病程漫長,且會因個體的抵抗力與自體反應機制的不同有所變化,整體的臨床表現帶有非典型特徵,某些個案在感染後甚至可以潛伏多年,終身都無明顯發病,因此,梅毒又有「偉大的模仿家」之別稱。 目前梅毒仍是流行於全球,普遍存在的性傳染疾病,與肺結核、痲瘋並列為世界三大慢性傳染病,而在台灣,梅毒被衛生署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應於診斷後一週內通報。
尖銳濕疣,俗稱菜花,又稱肛門疣貨尖形濕疣,是一種常見且令人困擾的疾病。是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第 6 型及的 11 型所引起的疣狀贅生物,主要侵犯肛門及會陰部的皮膚。外觀上,看起來如同花椰菜一般,大小可從筆頭至豆子般不等。這種疾病是由病毒所引起,這種病毒的傳染方式是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染,如性交或肛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