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8 醫療.巴金森病
搜尋
巴金森病手指操
共找到
13
筆 文章
-
-
2022-12-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走路不穩 看骨科還是神經內科?長輩下肢有異狀 簡易自我測試幫助看對科
牽著太太的手緩步進入醫院,60多歲的江先生今年確診巴金森病,起初他只有感覺左腳左手不協調,直到朋友的建議下,去了神經內科檢查,但許多病人就沒這麼幸運,多次轉診、檢查才找到對的醫師。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下半身有異狀多數人會直覺聯想到骨科,其實這時就能用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辨別,進而提早就醫。平時山上做事、務農的江大哥,在太太眼中是個談笑風生的丈夫,但這一、二年間上揚的嘴角漸漸平緩,腳步開始不穩,手部也出現不協調,原以為是過去受傷的舊疾復發,看了醫師才知道種種都是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治療的路上,始終陪伴的江太太,總會加入與醫師的討論,江先生也會定期向醫師反映服用藥物的情形,他認為,有不適就要和醫師說,好好吃藥才能讓自己感覺舒服一些。許永居從診間觀察,手抖的狀況會影響到日常吃飯、拿東西,除了家人會察覺,自己也會留意趕快到醫院看診,反觀腳抖可能不太礙事,即便有了狀況也會認為是骨刺、髖關節等骨科的問題,又剛好巴金森病多發生於長輩族群,導致病人更難以分辨。他分享,確實有民眾剛好檢查出骨刺,開完刀後卻不見好轉,才會到神經內科就診。簡易手指操 有異狀快就醫許永居說,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推出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能達到初步的自我檢測,畢竟就算是髖關節不好,總不可能手也不好,因此,只要請長輩將左右手掌打開,大拇指輕觸食指25下來判斷,一發現速度變慢、停頓打不開,就有可能是巴金森病,同時,看診時他也會注意病人進到診間的速度、坐下來時會不會有摔倒傾向來進行判斷。「巴金森病是吃藥就能控制的疾病。」許永居強調,同時得定期回診與醫師調整用藥方針,尤其初期服藥會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情進展,藥物必須隨時做改變或調整。這也凸顯在地就醫的重要性,否則只為了一次回診舟車勞頓到外縣市,大幅減少病人就醫動力。漫長的治療旅程,病友難免會有厭倦、情緒憂鬱,許永居鼓勵病友,把疾病想像成感冒、失眠一樣,規律服藥控制病情,就能維持長年與疾病共存,若出現情緒低落等狀況,也有同時能改善巴金森病及憂鬱症狀的藥物可治療,不需要過於悲觀。就如同當年他初次在療養院遇上了臥床十年的巴金森病病人,經過二、三年的治療後,病人在醫護人員面前重新站起來的情景,不僅燃起他對於這項疾病的研究,更證明了吃藥就能夠控制病情。【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1-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手抖頻率不同!醫師鷹眼揪巴金森病
「涂先生剛進來診間,第一眼就發現這是非常典型的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右側肢體低頻的不自覺顫動。」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說明,巴金森病的抖動通常在休息時才會出現,頻率較低且大多只在單側肢體,相比之下,易與其混淆的原發性顫抖症,則是拿筷子、敬酒等較高頻率的顫抖,且雙側肢體都會發生。提醒民眾若有疑慮,就直接就醫由醫師來評估,巴金森病只要遵照醫囑、規律服藥,並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狀況,症狀就能穩定控制。巴友涂先生:「手一直抖,只是緊張或疲勞?」去年滿六十五歲從中華電信退休的涂先生,還記得三年前與同事一起工作,被提醒手抖得嚴重,當時不以為意,只覺得是肌肉處於專注、緊張之下導致,恰巧,本身也患有糖尿病,有天到新陳代謝科回診時,醫師注意到異狀,這才轉介到神經內科治療。顫動是巴金森病的一項特色症狀,卻也讓民眾容易與動作障礙疾病中常因家族史、基因造成的原發性顫抖症搞混。李杰勳點出,巴金森病的顫抖又以食指、大拇指較為明顯,頻率較低而緩慢,有點像是搓藥丸的動作,並合併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的狀況,反觀,原發性顫抖症是維持一個動作時才會發生,其他肢體動作皆正常。巴金森病除了動作障礙外,也有不少病人也可能出現情緒起伏大、悶悶不樂等非動作症狀。而對於正準備過上愜意的退休生活,卻碰上了巴金森病的涂先生,沒有喪志反而積極面對、定期回診,經過兩年治療,病況穩定的他說,「李醫師很親切,任何的疾病都要找醫師、按時吃藥。藥袋副作用 不需對號入座在巴金森病人當中,自行調整藥物劑量、停藥等狀況層出不窮。李杰勳語重心長地說,如果病人吃藥有不舒服,一定要來和醫師溝通,都能夠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他說,自行停藥的結果,如果是前期的巴金森病,可能會有肢體動作變慢、顫抖嚴重;後期病人停藥,還可能出現身體斷電、行動到一半而無法動彈的問題。為了避免用藥中斷,針對初期的病人會選用低劑量藥物,漸漸讓身體適應也能減少頭暈、噁心等副作用。另有部分患者也可能因長期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如左旋多巴)出現藥效波動,造成「異動症」等動作併發症,同樣也能以調整藥物劑量方式進行治療。不過,他在診間也觀察到,病人對於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有時可能來自藥袋上警語,曾有病人看見寫著頭暈、噁心等副作用,便對號入座,雖然不需要太過緊張或擔心,但也再三提醒只要有任何不適,都可以隨時回診和醫師溝通。李杰勳認為,巴金森病的診療策略是採滾動式調整,他會觀察評估病人本身的症狀,再來一步步說明,畢竟有些病人相當排斥醫師把病情說得太嚴重,巴金森病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與病人的信任,不用對病情過於悲觀,想像成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治療的路上會有醫師一起陪伴。養成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檢測的好習慣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0-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定期吃藥就沒問題了嗎?專家來解答
「有位阿嬤在十年前從台北搬回嘉義,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她未再親自回診,而是請託兒女協助繼續在台北拿藥,而吃藥了五、六年後病情卻不見穩定,直到有天出現不自覺摔倒的狀況才驚覺異狀前往就醫。」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的個案,在當地並非特例。他說,巴金森病每二到三個月要定期就醫,依照病友身體狀況調配藥物,此時如果看診的地方在外縣市,舟車勞頓恐降低患者回診頻率、意願,這凸顯就近就醫的重要性。照顧者陳小姐:「巴金森病不會痊癒,最後還可能失能,要如何鼓勵父親不要絕望呢?」巴金森病並非無藥可醫的絕症,控制病情就能維持長年與疾病共存,但前提是定期服藥之外,也要密切和醫師溝通,以調整最佳的治療方針,說來簡單卻有不少病友依舊認為,自己身體最能感受到藥量的波動,因而擅自增減劑量、停藥。巴友陳大哥:「藥吃久了,藥效越來越短該怎麼辦?」許永居說,通常巴金森病的初期服藥,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人的體質等因素,藥效可能在三到五年會逐漸縮短,這時就要透過回診、溝通,去調整劑量、服藥頻次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因巴金森病須「隨時調整用藥策略」,所以會先讓病人短期回診拿藥,之後再改為長期。 巴友王女士:「如果最近身體不舒服,我可以停藥嗎?」如果遇到感冒、身體不舒服,甚至是開刀需要停藥,巴金森病人的用藥該如何調整?此時,病友更需要與醫師對話。許永居指出,感冒糖漿、特殊止暈藥、便秘藥等,會和巴金森病的藥物造成藥物交互作用,合併使用恐出現身體瘋狂地扭動、摔傷送往急診等問題,所以建議病人服用藥物出現不適症狀,應回診和醫師討論,最好拿著正在服用藥物到診間,能更精準判別狀況。另一個狀況則是碰過巴金森病人需要動手術,但沒有和醫師溝通之下擅自停藥,導致身體突然僵硬「斷電」,他強調,巴金森病的藥物種類繁多,即使因手術原因不能口服,也能以其他方式給藥。巴友李先生:「近期出現了異動的狀況影響生活,如何能改善?」許永居建議,對於中末期病友出現異動症或吃藥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每小時記錄或者記憶身體狀況,特別是有異動症病人,要確保當醫師詢問哪個時段容易亂動時,要能夠回答出來,建議記錄約兩周的時間,有助於醫師掌握如何調整藥物。照顧者吳同學:「家裡氛圍好壓抑,阿嬤生病後為什麼老是不快樂?」這段漫長的治療旅程,病友難免會有厭倦、憂鬱,可能認為巴金森病是絕症、擔心吃藥的副作用。許永居比喻「感冒和失眠同樣也是,你得過還是會再得。」「吃藥擔心副作用危險,但走路也有危險、吃飯也有嗆到危險。」獨到的見解,幽默地吹散病友的烏雲,同時再搭配能改善憂鬱症狀的藥物調劑,陪伴病友打起精神一起走過。 >>>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提升民眾巴金森病意識,避免看錯科延誤治療「巴金森病是吃藥就能控制的疾病。」許永居在一次的治療有感而發,他回憶,一開始治療巴金森病是在安養院內,該病人已臥床十多年,沒想到經過二、三次的治療,眼前的患者竟然能下床行走,不僅工作人員吃驚,更讓他萌生對於巴金森病研究的興趣。雖然及早發現能有效控制病情,不過他也說,目前民眾對於巴金森病的意識不高,腳部、腿部出現問題多半聯想到骨科,有憂鬱狀況則是到身心科,因此通常來看診的病人都是中期,已出現手抖、走路緩慢、小碎步等動作障礙,若能及早診斷,並就近定期看診,助於延緩巴金森病、穩定病情。養成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檢測的好習慣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
「已經花時間陪伴,為什麼家中長輩還是不開心?脾氣也變得古怪不愛說話,最近甚至還開始忘東忘西…」巴金森病(又稱帕金森病)、失智症都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蘇豐傑表示,隨著時間演進巴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將愈來愈嚴重,也愈容易合併憂鬱症狀,失智症,最後影響大腦造成失智情況。年齡是主要罹患因子,年紀愈大、罹病機率愈高。巴金森病(又稱帕金森病)跟失智症有什麼關聯?好發於55至60歲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常見的程度僅次於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症,最大特徵為動作障礙,雖然無法真正根除病灶,但是可以靠藥物和復健訓練控制。有些患者到了病程晚期會併發失智症,提早就醫治療是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而且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蘇豐傑說,典型的巴金森病可藉由動作障礙的症狀來觀察判斷,包括單側手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面無表情;而非動作障礙的症狀則有憂鬱、便祕、局部疼痛、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隨著年紀愈大、罹病時間愈久,症狀逐漸變得更嚴重,平均發病後7.5年要靠輔具助行或代步。 為什麼巴金森病會併發失智症?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約有20-30%的病患會合併失智症,尤其是罹病10年後,併發失智症的機率提高許多。蘇豐傑說,只要好好按照醫囑治療,巴金森病患者的壽命與一般人無異;宛如長期抗戰的療程需要與醫師緊密互動,討論用藥,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蘇豐傑表示,早期巴金森病患者透過藥物治療,臨床療效非常好,加上規律運動和飲食輔助,能維持正常生活。若病程發展到中晚期合併失智症,照顧者除需費心照料,也可能衍伸出不少經濟負擔。如何預防巴金森病併發失智症?巴金森病的病程可長達20年,早期發現、接受診治,延緩病程發展,仍能保有正常生活。蘇豐傑強調,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症狀主要是缺少多巴胺所引起,前7年可以透過用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但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因為藥效波動等問題,造成「異動症」等動作併發症,建議初期用藥不要投以療效太強的藥物,改善藥效波動等問題,但每位患者病情不同、治療也因人而異,建議主動與醫師討論。其他減緩病程惡化關鍵:🔍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素、礦物質、優質蛋白質,以及增進腸道健康的益生菌。🔍運動習慣:學習太極拳、瑜伽、固定飛輪訓練肌耐力,另可透過物理復健增加活動度。🔍控制三高:預防或延緩其他中高齡常出現的併發症,避免治療計畫的藥物受影響。>>>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基隆山地多,交通不便當心延誤早期確診蘇豐傑分享,基隆市的民宅建築大多倚山,出入交通要爬坡,巴金森病中晚期的病人行動受限縮,就醫更加不方便。若家中長輩出現異常症狀不要輕忽,趕快到醫院詳細診斷,患病不要過度悲觀,服用藥物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亦可同步改善憂鬱症狀,只要積極配合,就有一定的治療成效。另外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協助早期發現疑似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3-08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營養師5招「快樂」飲食 愈吃愈快樂 遠離巴金森病風險
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盈汝營養師建議於日常可以採取快樂飲食5元素及高纖蔬食原則,不僅能抗憂鬱還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 「快樂」飲食為什麼可以讓人快樂?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魚油、深海魚油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褪黑激素褪黑激素與睡眠相關,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重要元素。・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又稱快樂荷爾蒙)的重要原料,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有助睡眠品質及穩定情緒避免焦躁。・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足夠的維生素B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延伸閱讀: 5種「快樂」飲食秘訣,營養師詳細解析「快樂」飲食還有什麼好處?除上述快樂飲食5來源之外,營養師也推薦高纖蔬食與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的地中海飲食,哈佛大學更曾發表追蹤十幾萬人長達20年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多吃富含黃酮類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能明顯降低40%巴金森病的風險;除此之外,過往不少研究也支持咖啡因的攝取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這些研究大多建議一日兩杯咖啡攝取,可顯著預防巴金森病。「憂鬱、焦慮是巴金森病症狀表現中的一塊拼圖。」陽大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翁銘表示,憂鬱也可能是罹患巴金森病前的徵兆,會在病程初期或中後期顯現,但早期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巴金森病跟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有關,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及早警覺憂鬱焦慮 不能忽略的巴金森病前兆 如何知道我有沒有罹患巴金森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鼓勵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並搭配自評量表來測試。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等,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專家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外,應養成定期自我篩檢習慣,動手跟著做巴金森病手指操,若發現異狀盡早確診,接受治療,就可有效延緩疾病惡化。 【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1-11-1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治療/藥物、運動雙管齊下 延緩巴金森病效果明顯
你知道什麼是巴金森病嗎?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以及治療方法?自己是得到巴金森病的高風險族群嗎?聯合報於110年10月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舉辦「巴金森病疾病問題大募集」問卷調查活動,以下彙整關於巴金森病,民眾最想知道的問題,邀請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解惑!Q:哪些治療方法可以延緩巴金森病病程?巴金森病患者需「藥物治療」、「規律運動」雙管齊下,才能獲得改善。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指出,若肢體抖動及僵硬程度,未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就不用提高用藥量。此時,規律運動、積極復健,有助於延緩神經流失及退化,效果比只用藥的患者還要好。運動時,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一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感覺到流汗、小累、有喘等程度,簡崇曜建議,「最好可以做自己愛的運動,如果不愛打太極,就改打球,重點是要願意長期作自己喜愛的運動,且項目愈多元愈好。」Q:藥物治療巴金森病,可改善手抖、動作慢等動作障礙,但部分患者出現憂鬱、便秘、睡眠障礙,這是藥物的副作用嗎?除手抖、動作遲緩外,巴金森病患者也常有憂鬱、焦慮、便祕、嗅覺遲鈍等問題,或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如突然坐起身,就覺得頭暈,有時合併睡眠障礙,但這些症狀並不全然與藥物副作用有關。臨床透過通用量表,進行手指開合點、重複踏腳,搭配個案主述等方式來評估病情程度,至於如何判讀為藥物副作用,簡崇曜指出,患者服藥完後,若感覺腹部脹氣、噁心感,或者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白天嗜睡等原有症狀更為明顯時,務必再回診時,主動告知醫師,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Q:照顧者平常應如何照顧和幫助病友?可以申請長照資源嗎?剛診斷為巴金森病的病友常因想不開而憂鬱加深,此時家屬陪伴非常重要。簡崇曜指出,曾遇過一名熱愛出國旅遊的患者,確診後鬱鬱寡歡,整天宅在家裡,在好友的邀請下,每周外出釣魚,即便拿釣魚竿時,手抖無力,但同伴不以為意,時常結伴出遊,他情緒逐漸穩定,恢復原本開朗個性。簡崇曜提醒,巴金森憂鬱跟一般憂鬱症不一樣,對吃藥的反應也不同,建議民眾與神經科或身心科醫師充分討論病情,規律用藥,也能舒緩照顧者身心壓力。照護壓力沉重,家屬容易與病友起爭執,心力交瘁,簡崇曜表示,政府提供長照申請、聘僱看護申請、輔具等社會福利資源,有需要者可至衛福部網站及各縣市社會局查詢。對於疾病認識與照護資源,也可以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網站搜尋。根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提供長照資源申請資格: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經藥物適當治療,並且須追蹤至少六個月後,仍遺存足以影響生活機能之障礙者,並符合相對應之巴金森病等級、量表。申請聘僱看護:1.受看護人持有經社政機構核發之身心障礙手冊,且屬「特定身心障礙項目」重度級以上者,不需再經醫師診斷,可經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推介媒合聘請外籍看護。詳情請洽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2.經醫療機構以團隊方式(至少一位醫師及一位醫事人員、臨床心理師或社工人員),所作的專業評估,並開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認定被看護人需全日二十四小時照護者。)Q:對於罹患巴金森病的病友,建議用什麼態度面對巴金森病?病人有機會重返正常生活嗎?簡崇曜表示,病人應認知「這是不會痊癒,不會完全好的病」,可以視為糖尿病慢性疾病,一開始症狀還不明顯,透過藥物就可控制病情,但須持之以恆,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就能延緩疾病惡化速度,讓嚴重併發症較晚再顯現。簡崇曜說,沒人說罹患糖尿病,就不能出國旅遊,四處遊玩,頂多飲食習慣要注意,巴金森病也是如此,只要藥物控制得當,沒有什麼是不能做,就連打新冠疫苗也是可以的。每個患者病程不一,有人過了十年,仍保有良好智力與認知功能,仍可以繼續學術研究,但也有病友罹病五年就走路困難、平衡出現問題。每個病人狀況不一樣,調藥速度也不同,簡崇曜提醒,病友不要過於焦慮,擔心病情,不可自我設限,認為自己生病了,就只能關在家,應該盡情享受人生,活得更精彩。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8號都做一次「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0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生活照護/當你的巴金森病家人有吞嚥困難、營養不良 照顧者有哪三招可幫助他?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創辦人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常見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會出現動作逐漸變慢、關節僵硬、手部顫抖、平衡困難等動作障礙,部分病患會有憂鬱傾向;到了中晚期病友更將面臨吞嚥與進食障礙的難題,恐陷入更深的憂鬱之中,巴金森病人的家屬可以如何引導正確進食與攝取足夠的營養成為一道新課題。【延伸閱讀】更多巴金森的用藥治療、日常照護、飲食建議,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臉書社團「阿公最近愈來愈瘦,吃飯變得好慢」,該怎麼辦?吞嚥困難、咀嚼能力降低、顫抖的手握不住餐具等,是巴金森病友常見的飲食困境,尤其到了晚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等相關問題。此時,建議諮詢營養師進行個別化的飲食調整。由於中軸肌肉的活動性變差,巴金森病患吃飯時較難下嚥,喝水或喝湯時也比較容易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在食物的準備上需花費較多心力,建議可以透過語言治療師評估吞嚥狀況後,根據病患的吞嚥及咀嚼狀況調整,可將食物切小塊、煮軟爛或打成泥狀來進食,能增加阻力降低吞嚥造成的嗆咳問題。「阿嬤的食量愈來愈小,體重變輕,還有營養不良」,該怎麼辦?「均衡」是巴金森病患的飲食原則,若病友因為吞嚥問題,每餐吃的量不多,也可「少量多餐」,規律地監測體重及飲食攝取的狀況。近來不少研究也提出高纖蔬食飲食、地中海飲食可延緩巴金森病的進展,高纖蔬果的攝取,搭配充足的飲水量,正常成人一日的飲水量為體重乘以30毫升,假設體重為60公斤,一日應喝足至少1.8公升的水,能改善病友的便秘、消化不良問題。「手抖不停,握不住湯匙、筷子,吃飯時常常掉滿地」,該怎麼辦?用餐搭配輔具能提升進食效率與安全,坊間有許多協助長者進食的輔具,包含特殊設計的碗筷、湯匙等,當替巴金森病病患選擇輔助餐具時,「方便入口」及「防止滑落」為兩大原則。近來許多營養指引也提出布置怡人的用餐環境概念,除依照病患的需求準備餐食、布置舒適的用餐環境以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陪伴能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貼心小提醒巴金森病存在一些察覺不到的症狀,包含憂鬱、便祕、消化不良及失眠等,民眾可注意自身心情變化與腸胃相關問題,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搭配自我檢測表篩檢,若有疑似症狀,請儘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失能。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延伸閱讀:延緩退化/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訓練肌力延緩手腳顫抖診斷工具/巴金森病潛伏20年 AI人工智慧助精準預測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0-06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警訊/出現手抖、憂鬱、關節僵硬?小心可能是巴金森病
肩膀痠痛不適,做伸展運動時覺得關節好僵硬,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看了骨科、復健科,還是不見好轉。醫師提醒,若出現動作變慢、關節僵硬、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有可能是巴金森病,應盡快求診就醫治療。打太極、培養興趣、參加活動 她與巴金森病共存十年林女士在上班開車途中,覺得手握方向盤要轉彎時有點卡,以為是一般扭傷,到家醫科就診,吃藥仍無改善而轉診神經內科。一進診間,醫生發現林女士毫無表情的撲克臉,問診發現字愈寫愈小,診斷為巴金森病。確診當下,頓時晴天霹靂,林女士擔心得病很丟臉,完全不敢將病情告訴兄弟姊妹,服藥前半年都走不出痛苦情緒。最後在先生的開導下,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打太極拳、培養攝影興趣、參加病友團體,再加上重新調整藥物,從困頓中豁然開朗,活出不一樣的生命軌跡。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創辦人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病友除會出現手腳顫抖、行動遲緩、肢體僵硬、面無表情等動作障礙外,焦慮、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亦與巴金森病息息相關。其中,早期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有些病人也因情緒問題與家人發生爭執,建議可與醫師討論病情與憂鬱情緒,也舒緩照顧者的壓力。若發現家人言行異常或生活習慣改變,別以為是老化必然現象,應留心巴金森病程與病徵,及早就醫配合運動和藥物治療,大多可獲得良好改善,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出現喪失行動與口語表達能力的時間。Q:巴金森病不同病程常見的動作障礙?A:因患者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提早退化,主要病徵與動作障礙有關。第一期:從單側肢體產生症狀,包括手腳顫抖、關節僵硬、動作緩慢等。第二期:進展到雙側肢體,包括走路遲緩、身體僵硬、雙手顫抖等。第三期:延伸到下肢,出現走路不穩、小碎步、平衡障礙等。第四期:舉步維艱,雙手顫抖嚴重,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協助。第五期:身體功能嚴重障礙,無法行走需仰賴輪椅或臥床,全賴他人照顧。Q:還有哪些非動作障礙容易被忽略?A:憂鬱、便秘、睡眠障礙、排汗過多等。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的致病機轉跟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有關,除了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亦會影響控制睡眠的腦幹,當出現翻身困難、常做惡夢、睡眠中莫名腿部抽動都有可能是疾病徵兆。Q:巴金森病的治療有哪些?A: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服用短效型或長效型多巴胺藥物。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雖無法痊癒,但可控制症狀,尤其是第一、二期病程的患者,可透過定期服藥加上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維持正常生活。巴金森手指操 定期簡易自我檢測吳瑞美提醒,門診有許多病患主訴:寫字變小、說話小聲、打字變慢、夾菜不穩等,剛開始以為是五十肩、肌肉疼痛或血路不通,求診骨科或復健科,甚至吃補品、做物理治療,病情皆無法獲得改善,由於每個病人的早期症狀都不太一樣,不可輕忽。Q:想知道是否罹患巴金森病?該看哪一科?A:吳瑞美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外,應養成定期自我篩檢習慣,動手跟著做巴金森病手指操,簡單的手指開合能測試動作速度、順暢度,以及透過自我檢測表簡易篩檢,若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診。面對巴金森病,吳瑞美呼籲積極治療,抱持「樂觀面對身之礙,活出精彩心之愛」的態度,當作罹患其他慢性病一樣。她以林女士的個案為例,坦然接受病情後,主動與醫生討論藥物調整,參加病友團體分享治療經驗,彼此給予心理支持,撲克臉換成笑容滿面。她罹患巴金森病:「樂觀面對身之礙 活出精彩心之愛」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10年,想了解更多她的故事,請看影片: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09-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便祕、憂鬱、焦慮…不只有手腳顫抖,這些非動作障礙也是巴金森前兆
許多人都知道行動緩慢、手腳顫抖為巴金森病常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台大醫院一項臨床研究卻發現,部分巴金森病人在出現動作症狀的前10至20年,已有便祕、憂鬱、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的症狀,這些病人雖有至腸胃科、身心科就醫,卻找不到病因。「憂鬱、焦慮是巴金森病症狀表現中的一塊拼圖。」陽大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翁銘說,患者腦部組織退化,除了多巴胺分泌異常,連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也受到影響,以致出現情緒障礙,許多患者更合併便祕困擾。台灣平均確診年齡60歲劉翁銘表示,如何提高國人對於巴金森病的認知,了解早期巴金森病的非動作障礙症狀,進而提早確診、提早用藥,這是治療巴金森病的重要課題。 健保大數據顯示,台灣巴金森病人平均確診年齡為60歲,比起歐美各國平均50歲,年長不少,劉翁銘認為,這與國人對於疾病認知程度不足有關,常以為年紀大了,走路自然變慢,直到失能,生活難以自理才就醫,確診時常已是中晚期,增加治療難度。 如何於罹病早期確診,給予正確用藥,一直以來為治療巴金森病的重要瓶頸,劉翁銘表示,台大神經研究團隊研究證實,透過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焦慮、便祕,如能盡早確診,接受治療,就可有效延緩疾病惡化。自我檢測可做手指操 劉翁銘曾收治一名40多歲男性巴金森病人,務農為生,從小開朗樂觀,但家人早在幾年前發現他性格有些不太一樣,常無來由地憂鬱、不開心,甚至出現撲克臉、面具臉。 直到他自覺單側肢體逐漸僵硬、活動不便時,這才就醫,經核子醫學影像檢查發現,腦部多巴胺細胞退化,確診為第一期巴金森病,規律用藥及回診,幾年下來,仍可下田務農。 劉翁銘說,提醒民眾多注意自身及家人身心變化,定期每月8日練習「巴金森病手指操」,大拇指與食指做開合動作,左右各25下,重複做、愈做愈快,如果會愈做愈慢、開合幅度變小,甚至黏住、打不開等,建議到神經內科接受檢查診斷。另外,若有手抖、動作慢、走路不平衡、憂鬱等症狀,務必積極就醫,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尋求協助。AI幫助及早發現退化近年來,AI人工智慧結合健保大數據,讓許多病人得以早期確診,劉翁銘指出,最新AI系統能從巴金森病人手指操影片中,察覺出細微異常動作。病人靈敏度變差、退化狀況,也可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
-
2021-09-07 新聞.新聞
診斷工具/巴金森病潛伏20年 AI人工智慧助精準預測
許多人都知道行動緩慢、手腳顫抖為巴金森病常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台大醫院一項臨床研究卻發現,部分巴金森病病人在出現動作症狀的前10~20年,已有便秘、憂鬱、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的症狀,這些病人雖有至腸胃科、身心科就醫,卻找不到病因。 巴金森病症狀表現多樣化 憂鬱、焦慮不可忽略 「憂鬱、焦慮是巴金森病症狀表現中的一塊拼圖。」陽大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翁銘說,患者腦部組織退化,除了多巴胺分泌異常,連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也受到影響,以致出現情緒障礙,許多患者更合併便秘困擾。 劉翁銘表示,如何提高國人對於巴金森病的認知,瞭解早期巴金森病的非動作障礙症狀,進而提早確診、提早用藥,這是治療巴金森病的重要課題。 AI人工智慧結合健保大數據 幫助及早確診巴金森病 健保大數據資料顯示,台灣巴金森病病人平均確診年齡為60歲,比起歐美各國平均罹病50歲,年長不少,劉翁銘認為,這與國人對於疾病認知程度不足有關,常以為年紀大了,走路自然變慢,直到失能,生活難以自理才就醫,確診時常已是中晚期,增加治療難度。 如何於罹病早期確診,給予正確用藥,一直以來為治療巴金森病的重要瓶頸,劉翁銘表示,台大神經研究團隊研究證實,巴金森病病人在出現動作障礙的一二十年前,幾乎都有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焦慮、便秘,如能透過這些蛛絲馬跡,盡早確診,接受治療,就可有效延緩疾病惡化。 劉翁銘說,曾收治一名40多歲男性巴金森病病人,以務農為生,從小個性開朗樂觀,但家人早在幾年前發現他性格有些不太一樣,常無來由地憂鬱、不開心,甚至出現撲克臉、面具臉。 直到他自覺單側肢體逐漸僵硬、活動不便時,這才就醫,經核子醫學影像檢查發現,腦部多巴胺細胞退化,確診為第一期巴金森病,規律用藥及回診,幾年下來,仍可下田務農。 劉翁銘說,大部分巴金森病病人常合併憂鬱、便秘等症狀,提醒民眾多注意自身及家人身心變化,定期每月8日練習「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若有手抖、動作慢、走路不平衡、憂鬱等症狀,務必積極就醫,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尋求協助。近年來,AI人工智慧結合健保臨床大數據,讓許多病人得以早期確診,劉翁銘指出,最新AI系統能從巴金森病病人手指操影片中,察覺出細微異常動作。再者,病人靈敏度變差、退化狀況,也可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
2021-08-04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最愛問【巴金森病】警訊自我檢測:巴金森病不只會手抖 手指若做不到這動作應就診
●約有兩到五成的巴金森病友有憂鬱問題●憂鬱、嗅覺改變、便祕、睡眠障礙等是巴金森症狀●快樂飲食、運動有助對抗憂鬱情緒在大學擔任教授的60歲巴金森病友丁雲龍,因手部顫抖無法騎單車,6年半前檢查確診。他是一名慢跑健將,30年來即使下雨也照常外出跑步,但生病後對運動失去興趣,「現在外面下小雨,內心反而會慶幸,太好了,今天可以不用去跑了」,以前熱愛研究財經,如今也完全提不起勁。巴金森病典型的4大動作障礙,分別為靜止型顫抖、動作慢、肢體僵硬與步態不穩,多數人不知道還有嗅覺改變、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症狀。醫師提醒病友,當情緒改變、做事提不起勁時應提高警覺,建議50歲以上民眾注意心情變化,定期動手做「巴金森病手指操」搭配量表檢測,有疑似症狀可至神經內科進一步確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說,當巴金森病友做事提不起勁或懶洋洋沒動力、興趣轉變、睡眠出現障礙等,病友可能存在憂鬱問題,除接受藥物治療外,應鼓勵病友保持樂觀的心,如出現上述症狀,照顧者可協助病友走出憂鬱情緒,外出曬太陽、參與社交活動、透過家人陪伴及運動紓壓改善憂鬱。巴金森病是中腦黑質區域的多巴胺細胞提早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運動功能障礙,隨著病程演進,到後期逐漸走向失能,攸關情緒控管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分泌也會減少。葉篤學表示,有兩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憂鬱,部分病友因臉部僵硬、面無表情變成撲克臉,往往看起來不太開心。物理治療師游政璋表示,巴金森病程分為5期,每階段可進行不同的復健,如臉部僵硬、面無表情的病友可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緊張,也讓說話、吞嚥時能輕鬆一些。進階版「坐姿復健」能訓練平衡力,增強核心,提醒病友如進行居家運動,身旁有照顧者陪伴較為安全。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DHA及EPA的鮭魚、深海魚類能抗發炎、抗憂鬱,是調整心情的重要營養素,多吃蔬果、使用好油等可保護心血管、抗發炎及氧化,亦能保護腦細胞。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7-07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照護/巴金森病潛藏憂鬱風險 營養師推五種「快樂」飲食
靜止型顫抖、肢體僵硬、行動緩慢、步態不穩為巴金森病的四大動作障礙症狀,而「憂鬱」症狀卻常常被大家忽略。憂鬱是罹患巴金森病前的徵兆,也會在病程初期或中後期顯現,透過治療可加以改善,營養師則建議病友採取快樂飲食五元素及高纖蔬食原則,不僅能抗憂鬱也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魚油、深海魚富含omega-3 保護神經元抗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盈汝說,每一名巴金森病患的身體及用藥狀況不同,建議擬訂個別化飲食。如要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如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主要來源為魚油,如鮭魚、深海魚等,魚油中也含有豐富的EPA及DHA,證實在神經元的健康上具有保護機制,但因為是油脂,仍需注意腸胃消化的狀況。●褪黑激素促進睡眠品質 維持好心情褪黑激素是與睡眠相關的物質,通常在晚上漆黑一片時會刺激人體合成分泌,如受到光線刺激分泌則會減少,雖然其使用於巴金森病仍需更多研究,但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一種方式,飲食上可透過番茄、黃豆製品、芝麻、南瓜子及雜糧類等獲得。●快樂激素「血清素」色胺酸營養素幫製造巴金森病友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等分泌減少,影響運動功能執行上的精準度,並可能產生憂鬱情緒,陳盈汝表示,色胺酸可幫忙製造血清素,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若體內血清素製造不足將影響睡眠、出現躁鬱現象,日常飲食可從香蕉、雞蛋、全穀雜糧、堅果種子中取得。●攝取維生素B群 維持神經系統穩定而維生素B群也能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若攝取不足易造成代謝廢物堆積、疲勞甚至貧血、無力等影響,足夠的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肉類(尤其肝臟)、海鮮、家禽、雞蛋、綠葉蔬菜及堅果種子為主要的飲食來源。●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 助人體神經傳導另一項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則為礦物質鈣、鎂、鉀,尤其當鈣質攝取不足時,易造成失眠、肌肉痠痛等,可從小魚乾、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等獲取鈣質來源,至於鎂、鉀可從蔬果類、堅果種子中取得。●大量高纖蔬食 地中海飲食有助延緩病程除上述快樂飲食五來源之外,陳盈汝也說,高纖蔬食飲食、地中海飲食可延緩巴金森病風險與病程。地中海飲食強調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使用橄欖油及堅果做為主要的脂肪來源,食用適量的白肉、少量紅肉等。哈佛大學也曾發表追蹤十幾萬人長達20年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多吃富含黃酮類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能明顯降低40%巴金森病的風險;除此之外,過往不少研究也支持咖啡因的攝取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這些研究大多建議一日兩杯咖啡攝取,可顯著預防巴金森病。不過巴金森病程分為五階段,根據病患的年齡、性別、病程、服藥狀況及其他慢性病等考量,陳盈汝仍建議病友諮詢營養師建立個別化的飲食,均衡飲食並選擇多元化與季節性的天然食材作為飲食來源。●巴金森病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鼓勵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並搭配自評量表,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等,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