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4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尿道
共找到
684
筆 文章
-
-
2022-07-02 寵物.照顧指南
貓咪亂尿尿怎麼辦?別再說是在報復主人了!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
我第一次見識到貓尿的厲害是在小學時。有一天,同班同學約我到她家玩,但她忘了跟我說她家有6隻金吉拉,而且貓會亂尿。當天我一踏進她家客廳,第一件注意到的事就是撲鼻而來的貓尿味,雖然那時我還沒養貓,可是那股濃郁的味道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後來,我在大學時又領教了一次,有一年,我到師大某間著名的貓咖啡廳為自己慶生(貓奴的樂趣不就是離開自己的貓去玩別人的貓嗎?),一打開大門,迎面而來的又是小時候那股永生難忘的味道,但我臉皮薄、不好意思馬上轉頭離開,勉強點了一杯咖啡打算喝完就走,沒想到即使是短短一杯咖啡的時光,貓尿味還是殘留在我的鼻腔一整天,陪我度過剩下的「刺鼻」生日。後來在做研究時我才知道,貓尿裡的化學成分會隨著時間濃縮,留得越久、味道就越濃烈,而且新鮮的貓尿通常無色,人類非常難在事發當下就發現,也難怪養到亂尿貓的爸媽會超級困擾,長期致力尋找解決辦法。這幾年,網路上出現很多對付貓咪亂尿的妙招,「防水墊」就是其中一個熱賣商品。隨著養貓文化越來越盛行,各式各樣的防水墊也推陳出新:有枕頭專用款、雙人床款、單人床款、甚至有特製沙發套……但從行為改善的角度來看,我不得不老實告訴你:大部分妙招都只是在「應付亂尿」,並不是「解決亂尿」。【延伸閱讀:貓咪動不動就咬人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4招方法有效改善貓咪愛咬人行為】亂尿尿的小不點不過,說到「應付亂尿」這件事,我一定得先分享一個高手的故事。小不點是媽媽從朋友手中接養的貓咪,聽說小不點從小就會亂尿尿,所以長期被前飼主關在籠子裡飼養(關籠也是另一個大家以為很好用的「防尿祕招」,當然也是治標不治本的迷思)。原本不點媽以為小不點換環境後,亂尿的行為就會不藥而癒,沒想到接手後,小不點不只沒有停止亂尿,還一發不可收拾!在小不點亂尿的「全盛時期」,她平均一天要清理大約20處亂尿:地板、桌面、腳踏墊、牆角、廚房流理檯……到處都是,幸好床上沒有,不過,那是因為她根本不敢讓貓進入主臥室;還有她心愛的皮沙發,她每天都提心吊膽,就怕小不點會毀了她昂貴的皮沙發!更慘的是,不點媽的同居人有潔癖,完全無法接受家裡有灰塵,更不用說是排泄物了!隨著小不點的亂尿行為越來越誇張,不點媽越來越擔心皮沙發,男友也越來越常抗議,於是,她想到一個很好的「應付妙招」。她買了一張超大的塑膠墊鋪在沙發上(當時市面上還沒出現防水墊這個產品),塑膠墊上再鋪滿寵物尿布,同時在家中小不點亂尿過的地方,全都鋪上寵物尿布。每天凌晨3點半,不點媽會先起床換掉所有髒汙的尿布,然後花好幾個小時在屋子裡「尋寶」,因為小不點亂尿的新地點越來越多,她必須先清潔亂尿,接著吸地、拖地後,才能出門上班。她心想,這樣男友起床時就能看到一塵不染的環境了。晚上不點媽會比男友早下班,所以她會趕緊回家再花幾小時重複清晨的清潔工作,等家裡恢復乾淨後,才會坐在地上吃自己的晚餐(因為昂貴皮沙發上鋪滿了尿布,小不點來了後她根本沒有坐過),就這樣日復一日,她每天都辛苦「應付」著小不點的亂尿行為。如果你從來沒養過會亂尿的貓,一定會覺得不點媽的生活聽起來很瘋狂吧?不過老實說,在我做諮商的經歷中,亂尿家庭大多都過著這麼瘋狂的生活!這些受害爸媽每天都會害怕衣服或包包被貓亂尿;或在外辛苦工作一整天,直到睡前才發現溫暖的被窩已成災區,只好在半夜拖著疲憊的身子到自助洗衣店洗被子,很多爸媽都說,如果是夏天還算可以忍受,但在冬天陰雨綿綿的夜晚,這樣的生活真的會讓人厭世滿點。爸媽的枕頭也常會不停淪陷,有些人甚至會放棄清潔,就睡有尿的枕頭;更別說家裡常會瀰漫著揮之不去的刺鼻尿味,朋友到家裡作客最尷尬,有些朋友在經歷過一次尿味洗禮後,甚至會對邀約敬謝不敏。這些爸媽的生活品質根本蕩然無存,苦不堪言。但其實解決亂尿是有方法的,如果你發現家中有貓亂尿,可以先做自我檢測與改善,就有機會解決亂尿。通常,我會把貓亂尿的原因分為「疾病」、「貓砂盆」和「壓力」三個面向來討論。常見亂尿原因一:疾病影響許多泌尿道疾病或腫瘤都會引起亂尿問題,因此,如果家中有貓亂尿,一定要先看醫生排除所有醫療問題。另外,發情的貓也會亂尿,無論是公貓母貓都會噴尿,因此,如果你的貓還沒結紮,要盡早找醫生安排手術,才有辦法解決亂尿問題。當不點媽聯繫我時,她很確定前飼主已經幫小不點結紮了,所以我們只要先排除其他疾病就能做行為改善,於是我請她先帶小不點去看醫生。但是小不點的就醫過程困難重重,不點媽連續找了兩間不同的動物醫院,醫生都沒有做任何檢查,就依照小不點的年紀(當時2歲)判定他不可能生病。只要有一點點科學精神的人都知道,任何人都沒有神力可以肯定小貓不會生病,所以不點媽沒放棄,她再找了第三間動物醫院,醫生終於願意幫小不點做詳細檢查,沒想到檢查結果有驚人發現:小不點有隱睪症!換句話說,前飼主和當時的動物醫院都以為他們已經替小不點結紮了,但只拿掉一顆睪丸,所以小不點長年都在反覆發情、噴尿;更糟糕的是,小不點可能因為環境刺激、以及飼主長年疏忽他的隱睪症,造成膀胱慢性發炎。不點媽既心疼又自責,馬上請醫生幫小不點動手術處理隱睪,並搭配藥物治療膀胱炎。常見亂尿原因二:貓砂盆有問題在醫生處理完小不點的生理狀況後,他的亂尿行為已經減少至少7成了!接著,我帶媽媽檢視家裡的環境,排除第二個最常見的亂尿原因──貓砂盆的問題。貓對砂盆非常講究,2017年5月,《應用動物行為科學》期刊曾發表過一篇研究報告,研究顯示貓在使用砂盆時,有高達39種不同的行為表現,有些貓甚至在不滿意砂盆的情況下,還是會壓抑情緒使用砂盆。因此,提供良好的砂盆與如廁環境,對貓的身心靈健康格外重要。如果家中已經有貓亂尿,砂盆也是最需要檢視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在改善貓砂盆時,我們可以分成4個檢視重點:檢視重點1:砂盆數量標準貓砂盆數量是「貓數+1」,也就是說,單貓家庭需要2個砂盆,雙貓家庭需要3個砂盆……以此類推。多加1個的用意是讓貓有安全感。在多貓家庭,貓需要使用貓砂盆時,可以避開同伴保有隱私;而且,貓喜歡便尿分盆,所以單貓家庭有2個砂盆,也能讓他們更喜歡使用砂盆。檢視重點2:砂盆款式理想的貓砂盆款式,應該包含以下特性:1.寬敞砂盆大小對貓來說非常重要,尤其是胖貓。標準砂盆應該要讓貓在裡面轉圈挖砂時,還有剩餘空間可以活動。我在貓砂盆的零壓力擺設法中曾提過相同的概念。2.無蓋貓喜歡無蓋砂盆,這跟他們在野外的逃生本能有關,無蓋廁所能讓他們在如廁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只要覺得苗頭不對,就能快速逃跑。尤其是多貓家庭,無蓋砂盆能讓個性敏感的貓安心如廁。3.入口低砂盆入口對貓來說就像人類的馬桶高度,或男生的小便斗高度。如果太高,不會有貓想要費盡千辛萬苦爬上去如廁,當然會找舒適的地方解決。尤其,上了年紀的貓常患關節炎,或是肌肉萎縮無力,貓砂盆入口必須越低越好,盡量減輕關節負擔,也能降低疼痛感,變相鼓勵貓正常如廁,也能有效預防泌尿系統疾病。4.無襯底國外流行懶人塑膠襯底,可以讓爸媽快速抽換,不需要用鏟子清砂。但是貓不喜歡襯底的觸感,很容易因此引起亂尿,嚴重更可能誘發喜歡塑膠袋的貓出現異食行為。5.不要用自動貓砂盆自動貓砂盆對人類來說算是一大福音,對貓來說卻是危險重重。自動貓砂盆可能會因故障誤傷貓,清砂時發出的聲響也會嚇到貓,而且,觀察貓咪便尿是非常重要的養貓功課,奉勸大家還是乖乖手動清潔比較保險。檢視重點3:貓砂近年來,市面上有許多新款貓砂,號稱具有各式各樣的神奇功效,可惜,這些都只符合人類喜好。如果要滿足貓的需求,挑選貓砂時要謹記以下要點。1.理想的貓砂種類貓喜歡的砂種只有礦砂,沒有第二。很不幸地,方便爸媽丟棄的木屑砂、環保的豆腐砂、輕盈的紙砂、或看起來很高級的水晶砂,貓全都不喜歡。2.理想的貓砂粗細貓在踏入砂盆時,首當其衝的觸感衝擊就是砂的粗細,踩到粗砂就像在走健康步道上,甚至是天堂路,誰不覺得痛?想像一下到海邊時,你喜歡赤腳走上細沙灘,還是粗礫灘呢?3.理想的貓砂味道無論是豆腐味、松木味、清香味、草莓味、蜜桃味、綠茶味、薰衣草味,或任何神奇香味,貓都不喜歡,他們只喜歡無味。為什麼?如果走進一間香氛店,上百根香氛蠟燭百香齊放,你卻得在店裡待一整天,你覺得那種近距離的體驗會是什麼感覺呢?4.理想的貓砂深度根據統計,貓最喜歡的貓砂深度為3~5公分,太淺不好挖,太深又像走在沙漠中難以活動,要恰到好處才能深得貓心。5.理想的貓砂清潔度和凝結力清潔度和凝結力會影響砂盆的味道,也會影響貓使用砂盆的意願。凝結力好的砂不易散開、容易清理,可以降低砂盆臭味;時常清潔也能提升貓對砂盆的喜好,爸媽每天至少要清理1~2次砂盆,這在第1章也提醒過大家。6.不要輕易改變找到貓喜歡的貓砂後,無論是品牌或砂種都不要輕易改變,更不要因為某牌貓砂大特價就手軟換貓砂,也別因為懶得清理,就挑選可以久久才清一次的砂種。檢視重點4:砂盆擺放位置1.有兩個以上的逃生方向擺放砂盆時,請把自己想像成一隻貓。如果你在如廁,有幾個方向可以逃跑?砂盆的擺放位置至少要有兩個逃生動向,如果四面八方都能逃跑更理想。也就是說,如果家中砂盆全都有蓋,或擺在死角、只有一個逃生出入口,你的貓就可能會選在床上如廁。因為蹲在床上既可以居高臨下,看到房裡所有動靜,又能從四面八方快速逃跑,是不是最完美的位置呢?2.位置要隱密貓砂盆不能擺在家中人來人往、貓來貓去的「主要幹道」上,沒有貓喜歡表演上廁所給大家看。也不能擺在家中偏僻遙遠的地方,讓貓在尿急時要千里跋涉才能到達。這些擺放位置都會大大降低貓去使用砂盆的意願。3.砂盆不能擺在一起如果你走進公廁,發現有兩個馬桶排在一起,而且其中一個有人正在上,你會坐下來一起上嗎?貓不會。他們會選擇到別的地方上。對貓來說,排在一起的砂盆是「一個位置」,也就算「一個砂盆」。小不點當時是家裡的獨生子,所以我們為他設了2個沒有蓋子的大砂盆,分開放在家裡的兩個角落,不點媽也把原本使用的木屑砂換成礦砂。第一天換砂時,小不點因為太過興奮,把砂子抓得到處都是,媽媽看到他這麼開心也非常欣慰。到了這個改善階段,不點媽已經可以把沙發上的「擺陣」撤除了,每天的打掃時間也急速縮短,她開始嘗試讓小不點自由進出主臥室,也很少發現亂尿。但偶爾還是有些零星的意外,所以我們必須再做更深入的調整。常見亂尿原因三:壓力或焦慮貓是靠氣味接收、傳遞訊息的動物,如果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舉凡搬家、養新寵物、家中成員改變、有同伴過世等,都可能讓貓覺得有必要留下強烈的味道、鞏固他們的領域;其次,在多貓家庭中,如果貓與貓之間相處不睦,或貓與人之間相處不愉快,也常會成為貓的壓力和焦慮來源,引發自發性膀胱炎,出現亂尿或其他問題。這時爸媽如果調整環境,讓貓用健康的方式留下氣味,就能有效改善亂尿或噴尿。於是,我們開始在小不點還會亂尿的地點布置貓玩具、貓床、貓抓板等物品,讓他可以藉著抓、玩或趴著休息留下氣味,慢慢地,小不點開始明顯放鬆,會在半夜跳上床陪媽媽睡覺。後來,媽媽又收養了另一隻貓,她沒忘了運用自我檢測的方式添加砂盆、選擇適合的擺放位置。從此,她跟男友都不曾再看見小不點亂尿,而且每天都能跟雙貓一起坐在昂貴的皮沙發上享用晚餐。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養出零壓力貓咪:臺灣首位零恐懼訓練貓咪行為諮商師,教你輕鬆養貓不崩潰!》
-
2022-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估將進入MIS-C高峰 兒童2劑疫苗可有效預防
台大醫院今天發表本土15例MIS-C病童收治報告,個案平均4到5週發病,推估近期進入MIS-C高峰期,請家長注意孩子發燒、出診、沒有尿尿、口腔黏膜變乾、哭泣無淚等危險警訊,接種等2劑COVID-19疫苗應可預防8到9成的MIS-C。台大醫院今天上午舉行認識「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守護兒童健康順利康復記者會,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簡報指出,MIS-C通常發生於染疫後的2至6週內,台大目前收治15例MIS-C,平均4到5週發病,年齡層落在5歲到11歲間,分別為男童9人、女童6人。張鑾英說,目前MIS-C沒有強制通報,通報也沒有獎勵機制,只能鼓勵醫師遇到相關案例積極通報,因此實際收治數和中央公布數字會有落差。張鑾英表示,根據國外研究,MIS-C發生率大概是每1萬人中有3人,非裔與西班牙裔發生率較高,亞洲裔次之;以今年台灣約60萬兒童確診推估,MIS-C個案可能落在100例至200例,5月20日疫情達到高峰,近期可能進入MIS-C高峰。張鑾英指出,很多家長看新聞而知道MIS-C,小孩一發燒就會非常緊張,擔心是不是MIS-C,其實並不是確診後發燒都是MIS-C,也有可能是玫瑰疹、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等,2劑COVID-19疫苗應可預防8到9成的MIS-C。急診醫學部醫師吳仲琳簡報表示,MIS-C的診斷有3大條件,首先是確診紀錄,PCR或是快篩陽性通報皆可;第二就是臨床表現,發燒3天以上,且合併兩個系統以上,明確的症狀如腸胃道、皮膚粘膜、淋巴結、神經或心臟系統等,像是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紅唇、草莓舌、結膜炎、頸部淋巴腫大、抽筋等。吳仲琳說,滿足以上2項條件後,需進行抽血和其他輔助檢查,檢查發炎指數、肝功能、腎功能等,經診斷後確定才能成為MIS-C個案。吳仲琳並提醒家長,一旦孩子發燒合併出疹、紅眼、腸胃道不適、淋巴結腫等症狀,且出現例如退燒時精神活力下降、倦怠、嗜睡,或是出現脫水徵候,比如說半天以上沒有尿尿、嘴巴黏膜明顯乾燥、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等,這些都是危險警訊,要儘速帶孩子就醫,並務必要告訴醫護之前曾感染及時間等。全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已超過300萬例,兒童約占20%,絕大多數輕症。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昨天為止,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70例,其中包括15例是MIS-C,以及21案例是腦炎、15名肺炎、3名敗血症、8例哮吼、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6-28 醫療.婦產科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
嘉義40歲婦人小梅已自然產2個孩子,卻長期頻尿、漏尿造成餐飲工作上的困擾,但多次到婦科體檢、檢查尿液都沒異常,再到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嘗試陰道雷射療程,婦科醫師羅如君指出,女性可能因生產、更年期等造成陰道鬆弛漏尿,做雷射有效使陰道緊縮,婦人經兩次療程症狀已改善。羅如君表示,陰道由肌肉組成,各年齡層女性若肌力不足、膠原蛋白流失或賀爾蒙降低,感覺性行為時陰道不夠潤滑、無法明顯感受陰道彈性或肌肉收縮時,就可能有輕度至中度的陰道鬆弛,或更年期陰道萎縮現象,一旦用力咳嗽、抬重物會漏尿,或稍微大笑或爬樓梯就會漏尿,可能分別是輕度、中度的尿失禁,此外,24小時內需排尿超過8次、或夜間睡眠期需排尿超過1次,屬於輕中度頻尿及夜尿。羅如君說,據統計,年過50歲的女性陰道鬆弛的盛行率約30%至76%,也會因生產、更年期或老化造成的陰道鬆弛而漏尿,此時除了做陰道緊實運動外,經醫師評估後實施陰道雷射手術也是一道解方。羅如君解釋,陰道雷射治療是使用一種稱為G緊雷射(Fotona婦克漏黛娜雷射系統)的無創傷私密處雷射手術,利用超長脈衝技術(Smooth mode),與2940奈米鉺雅克雷射的光熱能,能讓鬆弛的陰道內壁產生膠原蛋白新生重組、刺激骨盆內筋膜層,使尿道和膀胱上壁肌肉拉緊收縮,15分鐘療程就可以刺激陰道周邊膠原蛋白再生、活化胞層,有效使陰道緊縮、改善漏尿並有外陰部美白功效,不過懷孕中、有出血症狀、正在接受陰道發炎感染治療及化學或放射線治療者並不適合。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家屬質疑男嬰快篩陽轉陰後又確診 高榮指將檢討
高雄一名5個月大男嬰尿道感染16日到高雄榮民總醫院就醫,住院前快篩陽性,收治於專責病房,但18日快篩卻呈陰性,家屬懷疑偽陽性要求做PCR遭拒,懷疑是因為與其他確診者收住同房住被感染,高榮指依規定,住院並不一定要做PCR,但坦承在解隔流程上未盡說明,會做檢討。男嬰家屬表示,孩子尿道感染發燒到39.6℃,就醫住院,16、17日快篩陽性,18至20日連3天快篩陰性,他們請醫再做PCR確認是否偽陽性,但被拒絕,後來病房住進一對確診母子,房內未有隔簾,同住3天後,5月大男嬰與媽媽都確診,擔心男嬰染疫後會留下後遺症。高榮表示,他們針對此案的診斷是依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引,快篩陽性加上2次急診就診及呼吸道症狀,建議住院治療,過程都有針對症狀適當處理。但可能醫院同仁對於整個解隔流程未善盡說明,造成家屬誤解,醫院深感抱歉,將會檢討改善,也加強醫師的管理教育。
-
2022-06-25 醫療.泌尿腎臟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什麼是攝護腺肥大(BPH)?攝護腺肥大是指前列腺和周圍組織腫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前列腺肥大的機率也會增加。成年男性的前列腺大小約有核桃或高爾夫球,隨著攝護腺腫大可以腫到像橘子一樣。隨著腺體腫大,進一步會擠壓尿道。導致下泌尿道症候群 (LUTS)。在51 至 60 歲之間的男性中,約有50%有攝護腺肥大。 80 歲以上男性約有9成有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主要分泌前列腺液組成精液,其位於膀胱下方和直腸前面。尿道將尿液從膀胱帶出並通過陰莖排出。當攝護腺肥大時,會影響排尿功能。經常排尿是攝護腺肥大的常見症狀,可能每1到2小時一次就需要便,尤其晚上更為頻繁。攝護腺肥大其他症狀包括:1.無法完全將尿液排空:即使排尿後還是覺得膀胱裡有尿液。2.頻率:經常排尿,每隔一到兩個小時一次。3.間歇性:排尿時要等一下才能排出。4.尿急:感覺急需排尿,會有來不及情形。5.弱流:尿流細小微弱。6.用力:排尿困難或需要用力排尿。7.夜尿:在夜間醒來兩次以上。當攝護腺肥大情形變得嚴重,導致無法排尿,記得要立即就醫處理。攝護腺肥大會影響日常生活?大部分男性,攝護腺肥大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惡化的情形,可能導致膀胱損傷和感染。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尚不清楚,好發在中年男性上。目前有說法是因為荷爾蒙變化所導致。隨著男性年齡增長,血液中睪固酮含量會下降,當荷爾蒙變化觸發前列腺細胞時,可能會發生攝護腺肥大;另一理論是關於二氫睾固酮 (DHT) ,刺激攝護腺增生。5個攝護腺肥大危險因子?1.50 歲以上男性,攝護腺肥大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2.家族史,父親有攝護腺肥大的男性3.超重或肥胖的男性4.缺乏運動的男性5.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攝護腺肥大可以預防?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方式可以預防攝護腺肥大。不過還是建議可以從飲食著手,減重和均衡飲食,多攝取水果和蔬菜,會有所幫助。維持規律運動也有助於控制體重。貼心小提醒,如果攝護腺肥大症狀已經影響日常、出現血尿、排尿時疼痛、無法排尿,記得要立即就醫!
-
2022-06-23 養生.健康瘦身
薏仁、洋甘菊茶助排濕消腫!調整飲食、多運動…4招讓水腫退散
「我的腿肉肉的很難看,可不可以讓它快點消風?」夏日到來,換穿清涼舒適的短褲短裙和涼鞋,又擔心水腫令人尷尬,希望腿部曲線更好看(今年氣溫提前飆升,女性恐慌思維的對話也提前展開...)面對大眾需求,陳柏太醫師把經過證實有效的方法給大家參考,一起瘦身瘦腿、消水腫吧~消腫技巧1:調整飲食•適量喝水:喝水越喝越腫?剛好相反!適量地補充白開水反而有助於代謝,千萬別怕水腫就少喝水哦,增加罹患三高和尿道發炎的風險。•減少「生冷飲食」妨礙身體代謝,包含:手搖飲、冰品、寒性瓜果、生魚片…等,此外,易生濕氣的糕點、牛奶、啤酒、油炸類也要盡量避開。把握適量即止的原則,一周至多食用1~2次是可負擔的。我們也可以攝取幫助排濕氣的食物,如薏仁、玉米鬚茶;酌量的生薑、辛香料能升發陽氣、排寒濕(應在上午食用);而玫瑰、洋甘菊、百合等泡茶,則可以消"氣腫";另外台灣人常吃的四神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同樣有調理脾胃、排濕氣的效果,且性質溫和,適合作為藥膳。消腫技巧2:腿部按摩是保養的重點先以質地輕盈的體霜(或精油),均勻塗抹在腿部,接著用指腹或滾輪、按摩板,貼著肌膚,從大腿根部開始,由上往下做單一方向順推(先推大腿內側再推外側),每天睡前按摩五分鐘,就能達到助眠、雕塑曲線的效果。通常1~2個月後有感,肌膚變得相當白皙細緻。消腫技巧3:多運動、留意作息起居•多運動:水腫不是病,"沒時間運動"才是。不論是散步、慢跑、還是有氧舞蹈、瑜珈,濕氣隨著汗水排出,當你專注在運動和呼吸,會完全忘掉煩惱,身心變得更強壯,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少熬夜:熬夜傷心腎、循環差易生濕氣,應盡早就寢、少熬夜。•留意環境濕度:另外也要留意,減少暴露在潮溼的環境中,這是常被低估的。消腫技巧4:醒醒吧,生病了趕緊看醫生「為什麼別人做有效,我做就沒效?」很多人忽略,水腫其實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問題,可能來自內分泌失調、心理因素、或是過敏。最近在治療水腫有蠻多好消息的,治療隔天水腫退去,肌膚彈性也增加了,且外觀不易有皺紋。請尋求家庭中醫師,了解自己適合的方法,對證下藥。你可以回到自己喜愛的樣子,並且單純享受對別人好的自己。
-
2022-06-23 醫療.泌尿腎臟
憋尿喝水少 易導致泌尿道發炎
一名蔡姓護理師因頻尿和排尿灼熱疼痛至婦產科看診,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問診才發現,原來她因工作忙碌,經常憋尿、水分補充不足,進而導致泌尿道發炎,在服用抗生素治療、調整作息後,症狀得以改善。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疫情嚴峻,許多護理人員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衣支援前線,由於穿脫不便,很多護理師選擇少喝水且憋尿,甚至憋尿超過8小時,因此容易造成泌尿道受到細菌感染發炎,如果沒有即時治療,可能引起急性腎盂腎炎,甚至引發敗血性休克。最常見女性發生泌尿道感染,因女性尿道較短,細菌容易從尿道進入膀胱造成發炎,會出現頻尿、尿液呈黃褐色、解尿灼熱、刺痛感等症狀。張宇琪提出四項預防泌尿道發炎的方法。四招預防泌尿道發炎1、充足飲水量:每天至少喝水2000至2500cc,尤其是天熱大量排汗後應適時補充。2、避免憋尿:當尿意來了規律排尿,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不二法門。3、注重清潔:陰部保持乾燥,女性若生理期時要勤換衛生棉,盡量少穿過度貼身的褲子。4、留意尿液顏色:尿液顏色深淺可反映體內水分是否足夠,若顏色偏黃需補水。
-
2022-06-22 焦點.健康知識+
醫親揭女性小便「正確方式」 網驚:已經錯很久了
日常生活中,女性同胞相較於男性有許多不方便之處,其中上廁所就是一例。基於衛生上的顧慮,女性外出上廁所,多會選擇蹲式馬桶,但對年長者來說,蹲式馬桶會造成站不起來的困擾;另一則是女性如果上廁所的姿勢錯誤,不僅排尿排不乾淨,嚴重一點可能會導致排尿障礙、尿失禁或是尿道感染等困擾。多數女性都習慣雙腳併攏坐著上廁所,其實這是錯誤的姿勢,一位美國婦產科醫師分享短片示範「女性上廁所的正確方式」。美國婦產科醫師特瑞莎‧愛琳(Teresa Irwin)在抖音拍攝影片分享,指出多數女性被教導要雙腳併攏好好坐在馬桶上如廁,不過這個姿勢對女性的身體而言是錯誤的,這個姿勢會讓會陰部位的肌肉產生壓力,很容易尿不乾淨,尿液也會殘留在膀胱裡。特瑞莎表示,長期用錯誤姿勢上廁所,恐導致尿失禁、排尿障礙,甚至於造成尿道反覆感染發炎,嚴重一點可能引發腎衰竭。特瑞莎也親自示範女性正確上廁所的姿勢,坐在馬桶上後,要「像男性牛仔一樣,雙腳打開與肩同寬,然後將雙手肘靠在大腿膝蓋上,身體自然前傾,順其自然尿出來,就能將體內的尿液排乾淨」。 @dr.teresa.irwin Revisiting the basics of proper peeing before we get into sexual wellness month! #readyforvalentinesday ♬ original sound - Dr. Teresa Irwin
-
2022-06-19 醫療.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初期沒有症狀 定期檢查骨密度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該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雙親髖部骨折 校長兒退休照顧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友善居家環境 適度運動及補鈣馬景侯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8 醫療.骨科.復健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醫師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醫師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馬景侯醫師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醫師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以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6 醫療.骨科.復健
骨鬆最愛問/骨鬆中斷治療 骨折機率大增
COVID-19疫情已長達兩年多,隨著民眾居家時間拉長,就醫意願降低,許多骨質疏鬆患者中斷治療,導致骨折機率大增,更有老人家因為不敢上醫院,骨折後忍痛幾個月才就醫。國泰醫院骨科主任林希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 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第二大流行病,在台灣卻是一種常被遺忘的疾病,多數民眾認知不足,甚至不認為骨質疏鬆是疾病,骨鬆患者真正接受治療的比率只有三成左右。林希鼎強調,骨鬆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必須接受長期治療,同時應該增加肌肉訓練,以強化骨質密度,但疫情期間很多患者居家時間長,運動機會大大減少,加上不敢就醫而中斷治療,都造成了骨鬆的惡化。骨鬆更是隱形殺手,一旦中斷治療,骨折機率大增,形成骨鬆性骨折相當棘手。林希鼎說,最常見的是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和遠端橈骨(手腕)骨折,年長患者髖關節骨折後會長期臥床,生活不便造成心理壓力,還易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臨床上常見老年患者因髖關節骨折併發症而過世。林希鼎表示,這兩年疫情期間,骨鬆中斷治療者大幅增加,甚至發生骨折也不肯就醫。最近他收治了一位老太太,原本已有脊椎疼痛多年病史,曾開刀治療,數月前她跌倒後無法行走,自以為是腰部老毛病,又因擔心疫情不敢到醫院檢查,於是一直忍痛,拖到忍無可忍就醫,才發現是髖關節骨折,開刀後終於緩解疼痛。骨鬆患者最怕跌倒後骨折,不僅居家環境安全很重要,針對疫情期間不方便外出運動的長者,林希鼎建議,可在家裡做簡單的踮腳尖運動,先伸出雙手扶好椅背等支撐物,練習兩腳同時踮起,接著兩腳輪流進行單腳踮,每次做30、50下,一天做三、四次,持之以恆,就會有不錯的效果。另一個適合的居家運動是平衡感練習。兩手先扶好椅背等支撐物,一腳在前,另一腳在後,形成一直線,接著慢慢走一直線,即可增進平衡感避免跌倒骨折。他也建議長者多練習從坐在椅子上蹬腳起身的動作,可訓練肌力,增加骨密度。林希鼎呼籲,疫情期間,骨鬆患者應多運動、保持身體活動力,更要持續回診接受藥物治療,切勿中斷,避免骨鬆性骨折憾事發生。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發燒膿尿皮疹出院一周後又復發 2歲童MIS-C兩度發病
高雄榮總近日收治一例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的2歲男童,他確診康復後兩周後又突然高燒近40度、眼睛發紅、手腳脫皮,就醫診斷為MIS-C,投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治療,出院後一周內又復發。醫師提醒,兒童於新冠肺炎感染痊癒後2至6周內,要注意併發症: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推測和病毒感染後引發的免疫風暴有關,需及時診斷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高雄榮總兒醫部急重症科主任翁根本表示,這名2歲男孩兩周前有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入院前一天發高燒,驗尿有嚴重膿尿,疑泌尿道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男童隔天持續高燒,查房時,發現病童身上有紅疹,特別是左手臂處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一個川崎症診斷重要的條件,雙腳周邊也有紅腫。因為病童曾有COVID-19感染,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診斷,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和心功能正常,就給予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於12小時候順利退燒,後續血液和尿液細菌培養報告也是陰性的,證實非細菌感染,退燒後觀察3天順利出院。病童出院後精神活動力正常,但持續發燒,只好再住院評估。翁根本指出,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正常,但有極輕微的心包膜積水,疑輕度心肌炎,另外手指和腳趾端有脫皮,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臨床表徵。由於治療一周內又復發,屬於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除了給予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治療過程曾高燒到攝氏39.8度,但隔天就順利退燒。翁根本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症狀,像是發燒3天以上、川崎症特徵、腸胃道症狀、神經學症狀等,好發於5歲以上,且約有一半以上會呈現休克。翁根本表示,此個案年僅2歲,且第一時間有檢查到膿尿,易被誤導治療方向,還好後續有出現川崎症特徵,特別是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能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男童在治療一周內,又高燒,是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需再入院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目前已完全退燒,出院後再門診追蹤。醫院提醒家長,如發現小孩身上出現不正常紅疹或其他異常狀況,可用手機照相或錄影下來,供醫師診斷參考,特別是住新冠肺炎隔離病房,因醫護人員全身防護裝備,不易拍照,加上小孩有時怕生會哭鬧不安,不易檢查眼睛和嘴巴,家長在這方面要多注意。
-
2022-06-14 醫療.泌尿腎臟
排不乾淨又滴到鞋!男性頻繁排尿 當心攝護腺作怪
七旬許姓老翁頻繁解尿不順、又覺得尿不乾淨,甚至到半夜也有此現象,影響睡眠造成生活上困擾,在親人陪同下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就診,經過泌尿外科醫師張恩承診治其攝護腺肥大問題並按時服用藥物後,頻尿、尿不乾淨的症狀有所緩解,大大改善生活品質。泌尿外科醫師張恩承表示,俗語說「少年放尿放過溪,老年放尿滴到鞋。」這是形容當男性罹患攝護腺肥大後,尿道變得狹窄,出現了尿頻尿急、或有尿意但尿不太出來、解也解不乾淨、尿流變細且為微弱無力、有時還會中斷、時有殘尿感,需分好幾次才能解完,甚至有完全解不出來等症狀。張恩承表示,攝護腺肥大是大部分男性高齡長輩都會遇到的問題。尤其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改變,攝護腺肥大有年青化的趨勢。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男性患有此症約有五成比例,而70歲以上的男性更是有8成以上,被攝護腺肥大所引發的排尿障礙而苦,這而這些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與睡眠,嚴重時甚至影響膀胱、腎功能造成膀胱無力,甚至尿毒症,需終身洗腎。攝護腺肥大的治療目前有藥物治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病人出現血尿、反覆性尿路感染、尿路結石、急性尿滯留或兩側性腎水腫甚至引起腎衰竭時,則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張恩承表示,經尿道攝護腺雷射手術是目前最常被用來治療攝護腺肥大的外科術式,醫師以攝護腺組織中的水分子和血紅素吸收高能量,瞬間達到沸點,把組織切割開或汽化;雷射的高溫,也會在燒灼的組織表面,留下一層薄薄的凝固組織,達到止血的效果,比起傳統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病人可減少的出血量及疼痛感以及較少的併發症。張恩承提醒,當男性排尿有小便速度慢、尿不乾淨、需用力尿尿、尿尿斷斷續續等排尿問題,還有頻尿、急尿、夜尿的症狀會造成病人常跑廁所的狀況,就有可能是攝護腺肥大的徵狀,就應到泌尿外科就診檢查,以免延誤病情,且配合醫師的治療,加上正常的生活作息,與規律的飲食跟運動,相信一定能讓排尿問題順暢無比。
-
2022-06-13 養生.更年期變化
睡到半夜常熱醒、一點小事就暴躁…飲食攝取3大營養素 舒緩更年期不適
● 更年期常發生於45到55歲●吃對食物能緩解不適症狀● 服用保健食品應諮詢專業人員「最近睡到半夜常熱醒,是更年期來了嗎?」「一點點小事就讓我暴躁或陷入低潮,到底是怎麼了?」惱人的身體變化、情緒反應,都是更年期的徵兆!女性步入中年後,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更年期到來,最常見盜汗、熱潮紅、心悸、睡眠障礙、情緒沮喪、煩躁易怒、頻尿、皮膚乾燥、腰痠背痛、容易疲倦等症狀。用天然食物補充雌激素更年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女性大約在45到55歲左右,卵巢功能開始退化、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到最後月經完全停止。這段時期受到雌激素下降影響,身體會產生許多變化,不僅生理不適,心理壓力也隨之而來。營養師徐佳靖表示,可以飲食調理來舒緩各種症狀,尤其是補充鈣質、天然雌激素,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徐佳靖說,更年期的症狀,大致可歸類為神經血管、精神心理、泌尿道異常、皮膚乾燥等類別,藉由調整飲食和生活型態,順勢為未來打下健康的基礎。若出現盜汗、熱潮紅、心悸等症狀,屬於神經血管問題,建議可多食用豆類、乳製品、香蕉、堅果類等富含天然雌激素的食物,並且攝取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穩定。選擇複方維他命助吸收如果有睡眠障礙及情緒不穩定症狀,則要補充鈣、鎂來幫助入眠,睡飽了精神狀況自然佳。徐佳靖說,人體無法自己製造鎂,建議可以多吃五穀雜糧、深綠色蔬菜,以對抗身體發炎;食用小魚乾、紫菜、牛奶、豆製品等,可以補充鈣質。若要補充鈣、鎂保健食品,應選擇複方維他命,提升互相加乘的功效,亦能讓酵素多元分解及吸收。頻尿、尿失禁、膀胱發炎是婦女最難以啟齒的困擾,除了吃蔓越莓,補充益生菌有助於維持泌尿道的菌叢生態,以及陰道的酸鹼值。徐佳靖建議,多吃富含大量益生菌的大蒜、味噌、泡菜等發酵食物,不僅能提升免疫力,還能預防泌尿道感染。另外,多喝水,多吃亞麻籽、豆製品、水果、堅果類食物,可以幫助增加雌激素,改善陰道乾澀。保健食品諮詢專業醫師徐佳靖提醒,蜂王乳屬於動物性荷爾蒙,食用前要注意是否有其他婦科疾病;月見草油則會影響抗凝血劑、精神科的藥物,要洽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注意劑量。少了雌激素的保護,更年期會引起身心不適,也會引發身體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應及早攝取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護心又保骨。
-
2022-06-09 醫療.骨科.復健
坐椅子稍用力 竟腰椎骨折!3大自我簡易檢測法揪出骨鬆高風險族群
近日70多歲的陳媽媽在家稍微用力坐椅子,結果腰部頓時劇烈疼痛,直冒冷汗無法起身,緊急就醫檢查,確診是嚴重骨質疏鬆造成腰椎骨折。正常骨密度T值(T-score)標準值為大於-1,陳媽媽竟然只有-3。統計顯示,若因骨鬆導致腰椎骨折,約有四成五患者不良於行,一旦髖關節骨折,需長期臥床,並易褥瘡、泌尿道感染,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在一年內死亡,死亡率高於某些癌症。員林基督教醫院脊椎微創中心主任、骨質疏鬆專科醫師程彥博表示,由於骨鬆幾乎沒有症狀,大部分骨鬆病患都在意外骨折後才知自身骨密度極低。一般來說,骨鬆引發骨折好發於手腕、腰椎、髖關節,當骨頭質地空洞,稍微受力,就可能骨折。3大自我簡易檢測法如何自我檢測為骨鬆高風險族群?程彥博提出「駝」、「矮」、「痛」3大簡易檢測方法。駝:將後背緊貼牆壁,如後腦勺無法靠牆且距離超過3公分,就可能是骨鬆導致胸椎壓迫性骨折。矮:如果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甚至更多,也是骨質嚴重流失重大警訊。痛:出現持續無法緩解的下背痛時,可能是脊椎已經無法承受自身重量,發生壓迫性骨折。如符合上述骨鬆高風險族群,建議積極就醫,接受骨密度檢測,常見的超音波測量腳踝,只宜當作初步篩檢的工具,如數據異常,建議至醫院接受「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查,躺在檢測平台約5分鐘,就可檢測出腰椎、髖關節等部位骨質密度。程彥博說,停經後婦女如測量結果骨密度T值小於或等於-2.5,就屬於骨質疏鬆,必須及早就醫,與醫師討論。若合併骨折或骨質風險評估屬高危險族群,建議積極接受藥物治療。程彥博提醒,骨質疏鬆是一個骨質長期流失的無聲疾病,藥物治療效果無法立竿見影,必須持續治療,才能達到一定成效,所以骨鬆患者切勿自行中斷藥物治療,務必持續用藥,而家中有骨鬆患者應多留意居家環境,避免浴室濕滑,並在廁所增設扶手,避免跌倒骨折,造成憾事。
-
2022-06-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塞翁失馬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三位醫學系五年級學生在教學醫院內、外科實習各三個月後,寫出他們由病人與家屬學習到的心得。一位醫學生敘述一位家屬過度關心病人造成許多醫病之間溝通的困擾,最後經過社工以及醫療人員的勸說,家屬改變態度後,病人病情好轉,使他領悟到自己過去在家人生病時,也曾犯下同樣的錯誤;透過「同理心」使他了解如何做個好醫師。一位醫學生追憶一位瀕死的病人,因為眷戀幸福的人生而無法接受死別的來臨,最後在病人過世後,學生寫出她對病人與家人願意與她分享他們的內心感受,使她更了解疾病與死亡而深表感激。一位醫學生敘述癌症病人在生病之後,才後悔當初因為事業忙碌而忽略了家人,直到生病之後才懂得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時光,深感這場大病無異「塞翁失馬」,給學生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的課」。我們也在此謹向這些願意讓醫學生參與照護的病人與家人致謝,因為他們使醫學教育增加了愛與關懷,激發學生習醫的熱情,而病人也因此得到更有品質的照護,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病人接受醫學生的參與照護,讓這「雙贏」的醫學教育更上一層樓,我們的孩子、孫子將來才有好醫師照顧。「陳醫師,你好!」許先生每次在我進去病房時都會掛著笑容跟我打招呼。第一次見到他是在2021年12月很冷的時候,那時候醫院外的樹上葉子都掉光了。對我來說,那時進臨床學習不過兩個月的時間,許多專業知識都還不熟悉,但是每次幫許先生進行身體檢查後,他都跟我說:「謝謝你那麼細心幫他檢查。」許先生剛過半百,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室內設計師,發現泌尿道上皮癌且經過治療後都有規律追蹤,怎料到在一年後發現有腹水,一檢查才發現已經有腹膜轉移。即使知道這個狀況對他來說預後相當不好,但是許先生在我面前都提到,他看得很開。「現在回想起來,過去的自己實在是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了。常常為了事業,就想說熬夜一下沒關係,還年輕、拼一下。喝酒應酬也是常常有的事。」許先生跟我分享了自己對於生病這件事起初感到很訝異,但後來也覺得自己要為這個疾病負起責任,他甚至以一位過來人的身份提醒要我多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某次在查房前的聊天過程,得知他有一位女兒、一位兒子,而且很湊巧的,他們兩人的年齡跟我與我弟弟的年齡完全相同,更巧的是我爸爸也是一位設計師。或許是因為這樣,許先生給我一種很親近的感覺。在和信的半年期間,他為了化療,每隔10天就要住院兩天一夜。而只要我不是太忙,都會盡可能去找他聊聊天,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因為值班沒什麼事所以去跟他聊天,結果最後聊了太久而且該打的病歷還沒打完,處理完之後離開醫院也已經快12點了。當許先生說出:「我後來發現生這個病,不全然是一件壞事,甚至好的事情很多。」我一開始還以為他只是在說好聽話,心裡想說要是生病的人是我,我才不會這麼想。但是從他的口氣以及聊天過程中,我認為他再真心不過。那天他跟我提到,自己在生病前跟家人的關係很疏離,常常都在處理工作。但是生病之後,跟太太的關係變得很好,和兒子、女兒也都會常常聊天,甚至還變得常常全家出去玩、散散步。許先生也自豪地說:「他們兩個要接下我的工作室,現在我還要傳承給他們呢。」我跟他恭喜之餘,也跟他說對於他的心態我打從心底感到佩服與感動。我開始回想自己當時在台大唸書時,曾有過一段很嚴重的低潮期,我透過日記一點一滴紀錄自己什麼情況下會心情不好,以及我做哪些事會讓我感到開心。我最後得到的結論讓我很驚訝,即便中間做過多少有趣、新奇的事情,感到快樂的程度都比不上跟家人相聚、朋友聊天。也因為我經歷過那段時期,我才更認識自己,更知道要怎麼讓自己不會窒息在感到憂鬱的死胡同。所以我對於許先生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感到心有戚戚焉。我覺得我們都在經歷難關時更了解自己,也更知道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腳步。許先生說:「或許上天就是要給我這個修煉,讓我才能跟家人變得關係更緊密。」在那個當下,我覺得我跟許先生兩人的心臟是很靠近的,因為都經歷過低潮,所以我們都懂那份從絕望中找尋喘息的過程,也都開始從絕望中走向那束細微卻方向明確的光。我詢問許先生在生病過程中是否一直都這麼樂觀,他說:「當然在病況不好的時候,夜深人靜,也是有跟太太抱在一起哭過,但是情緒過了,還是得要面對自己的身體、面對疾病、面對還要做完的事、面對生活。」聽完之後也覺得很心疼,許先生過去有過一次嚴重肋膜積水,也住院了大半個月。好在他最近的情況還算穩定,現在的化療似乎有看出一些成效,希望他後續治療也都能順利。「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我從來沒想過,面對嚴重的疾病我會用上這句話。但是在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轉折時,我在許先生身上看到了很正向的觀念:既然是已經發生的事實,那就從中找出可以轉念的地方,並付諸行動,讓這些「禍」可以被更多更多的「福」稀釋變淡。如果可以用這樣的觀念去面對每件事情,我想不只是會對於要達到的目標更有動力(無論是追求疾病的控制或事業的進展),也會活得更快活吧。不知不覺,在醫院實習的半年時間到了尾聲。算準最後一次見面的時間,我到病房跟他聊天並互相留了聯絡方式。我跟他說:「我們應該不會在和信見面了,下次看到你就是在醫院外面。」他笑著跟我說:「等接案的咖啡廳完工之後,就來基隆,我帶你參觀吧!」我也答應他一定會去。而那天下班時才發覺,醫院門口外面的樹上已佈滿嫩綠的葉子了。
-
2022-06-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時間重訓、深蹲?婦產科醫提醒當心提肛肌發炎
●長時間重訓、深蹲,小心提肛肌發炎●主要症狀是下腹部或骨盆疼痛●長期疼痛易造成患者焦慮、憂鬱和失眠27歲劉姓女子下腹部常感覺疼痛,一咳嗽就輕微尿失禁,初次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但她未生過小孩,也沒有動過骨盆腔手術,醫師懷疑罹病原因不單純,內診才發現竟是難診斷的「提肛肌筋膜炎」。進一步問診才知原來她著迷重訓,特別是背槓深蹲,身高155公分的她,常背60公斤的重量深蹲,長時間下來,導致提肛肌發炎而不自知。健身風氣盛 筋膜炎患者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科主任金宏諺表示,隨著健身風氣愈來愈興盛,近幾年罹患提肛肌筋膜炎的人愈來愈多,由於症狀表現常以骨盆腔疼痛為主,易被誤診是子宮、卵巢病變等問題,若服用一個月的抗生素或是超音波檢查沒有問題,就得懷疑可能是患有提肛肌筋膜炎。金宏諺指出,提肛肌筋膜炎又被稱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與其他部位的筋膜炎相同,舉凡有肌肉的地方都可能發生筋膜炎,最常見發生部位在足底、肩頸等處。金宏諺表示,從腹部來看,恥骨正上方的位置是子宮及卵巢,而腹股溝下方的位置則是提肛肌。當提肛肌肌肉疼痛時,病人主要的臨床症狀就是下腹部或骨盆區域疼痛,這種疼痛會輻射到大腿股骨、大腿內側、外陰部、後背尾椎等區域。影響排尿 可能頻尿、殘尿感也因為提肛肌對於排尿功能具有一定的影響,可能會出現頻尿、殘尿感、下墜感、尿道痠痛感、脹尿時下腹痠痛等狀況,有些女性則會發生尿失禁的情況。因此,許多患者初期會奔走於骨科、復健科、感染科、婦女泌尿專科等科別看診,一開始大多會被誤以為是骨盆腔發炎,或是尿道發炎。嚴重時 可採溫熱水坐浴金宏諺指出,如果長時間服用抗生素治療,症狀仍舊沒有改善,可能就要懷疑是提肛肌筋膜炎問題。過去醫界顯少提及提肛肌筋膜炎,也讓患者可能長時間被誤診,長期的疼痛,進而造成病人的焦慮、憂鬱和失眠。根據統計,超過半年以上的疼痛或泌尿道的症狀,容易引起病人的身心問題,尤其焦慮、憂鬱等精神的緊張又加重疼痛和失禁等症狀。提肛肌筋膜炎的治療方式,金宏諺表示,主要是給予肌肉鬆弛劑以及止痛藥,較為嚴重時,可採取溫熱水坐浴,由於情緒會增加提肛肌筋膜炎的嚴重度,生活作息也需要一併調整。有些患者長時間因為提肛肌筋膜炎的疼痛所苦,無法好好入睡,會與身心科醫師會診,開立安眠藥等協助舒緩症狀。發作原因 與過度用力有關金宏諺指出,提肛肌筋膜炎會反覆發作,調整作息與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治療環節。由於造成提肛肌筋膜炎與過度用力有關,像過度深蹲、過度用力排便、產後過度練習縮肛運動,或是練習核心肌群時用錯力量,都可能引發提肛肌筋膜炎,他提醒,當骨盆出現慢性疼痛時,除了考量一般的婦科疾病外,也可能是提肛肌筋膜炎惹的禍。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468 再創新高 增三腦炎重症童幸已好轉
國內今天新增468例中重症新冠肺炎個案,再創新高;另新增10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個案中新增三例兒童個案,皆為腦炎,但住院3至10天左右已順利恢復出院。死亡個案年齡分佈自40多歲至90多歲,106人有慢性病、71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80歲以上有65人。羅一鈞表示,有些人以為打三劑死亡比較普遍,但三劑疫苗打到將近七成,沒打過只有一成多,也可以看到每天公布的死亡個案,沒打過疫苗都占四成以上,沒打疫苗染疫死亡比例是有打疫苗的六倍,因此不能看絕對數值要看分母。重症個案中新增三兒童個案,皆有腦炎。其中一名一歲女童有泌尿系統疾病,5月6日出現咳嗽症狀、5月7日發燒至38.6度,短暫抽搐一分鐘送急診,咳嗽活動力和食慾降低,懷疑為腦炎。個案確診後在醫院使用抗痙攣藥物和瑞德西韋,腦脊髓液檢查正常,轉一般病房照顧,併泌尿道感染經抗生素治療後順利退燒,於5月14日出院。一名四歲男童沒有慢性病,5月14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喉痛、腹痛、嘔吐等症狀,隔天抽搐四到五分鐘,送急診檢驗為陽性,經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室周圍有發炎跡象,出線腦炎情形,經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後,於5月20日出院改居家照護。另有一名五歲男童,無慢性病,5月16日出現頭痛、頭暈和食慾降低等症狀,後來出現抽搐和意識短暫喪失而送急診;不過此段時間都沒有呼吸道症狀。急診發現腦炎,發燒至40度,經過電腦斷層看到有輕微腦水腫,因此於加護病房救治,不過5月19日病況好轉已出院,僅住院三天。羅一鈞表示,目前累計兒童重症25例,包括14腦炎。腦炎個案中五位不幸過世,其餘九位小孩中有八位病況順利改善,已拔除呼吸器或出院,一位仍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但肝腎指數好轉中。針對首例兒童重症死亡案例,新北中和2歲童的林姓父親要求新北市府、衛福部疾病管署公開當日1922、衛生局、衛生所通聯以及公開政府橫向聯繫、處置流程。陳時中表示,地方調查由地方相關單位進行,與中央有關的是1922。1922都有錄音存檔,保留一年,只要有本人相關證明文件,一年內都可來申請調閱音檔。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42 10歲童列死亡統計 累計5童死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251例,包括中症198例、重症53例;確診個案中有42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一例兒童個案,為前幾天公布的10歲男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死亡個案累計至五例,42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22人為80歲以上,39人有慢性病史,16人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5月22日公布的10歲重症男童。該名男童無慢性病史,出現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個案5月13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當天至診所就醫時評估良好而返家療養,隔天出現意識變化,使用快篩楊姓,合併肌肉抽蓄緊急送急診,體溫高達40.1,發現肺部影像有輕微肺炎、頭部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水腫也有心律不整、血氧下降等,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發現多器官指數異常,曾使用瑞德西韋和神經系統用藥救治,5月18日不治。羅一鈞表示,累計兒童重症14,經過審查研判與新冠肺炎有關死亡共5例,其中4例腦炎,1例為在家死亡後經法醫研判為新冠肺炎。另有一名個案為20多歲男,無接種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呼吸衰竭,不幸過世。53例重症個案中,17例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20多歲,有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曾接種過一劑疫苗。出現肺炎、泌尿道感染併敗血症。
-
2022-05-24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肆虐全球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台灣已進入新的共存減災階段,雖說這是各國共同經歷的過程,大量增加的確診個案與衍生醫療需求成為關注焦點。在大量社區感染個案之外,全國有817家住宿機構爆發群聚感染,5770位住民以及2949位工作人員確診,指揮中心昨天也公布,這兩天死亡病例中有15%來自長照機構。醫療量能緊繃 長照自助自救許多關心長照的學者總說「長照是百分之九十的生活照顧,醫療的占比不超過一成,」力主長照不應由只占一成業務的醫療影響,部分醫界人士擔心長照影響健保經費,也附和長照與醫療的脫鉤。居住空間高度密集的長照機構,欠缺醫療與防疫專業人員,過去仰賴醫療院所提供協助,在社區疫情爆發、醫療量能緊繃時,醫院已自顧不暇,長照機構須自助自救。現階段,長照機構住民的感染甚至難以全面掌握,指揮中心也指出目前無法全然掌握機構住民中重症與死亡個案數,未通報的黑數恐也不少,預期持續的疫情與高死亡率,對於長照機構恐是極大挑戰。住民染疫不典型 美制定標準沒有疫情的平日,機構住民出現發燒狀況便可能轉送急診,因為長照機構多不具有相關醫療診治能力,而社區與長照體系同時發燒的疫情,要求長照機構就地照顧,真的有足夠的人力與專業嗎?更遑論,失能與失智的機構住民最著名的特質就是不典型的臨床表徵,美國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制定專屬的發燒、肺炎、泌尿道感染等狀況的診斷標準和治療建議,而台灣在此領域並無著墨。照顧老人是門專業,長照體系內的衰弱、失能、失智個案尤為特殊,教科書所寫的疾病診治標準常不適用,而政府對這群個案的醫療需求從未曾建立優質服務體系與專業訓練。傳統長照體系慣於將罹病的個案送至醫療院所,一旦醫院接手便盡到照顧的責任,這是體系上未能融合醫療與長照的缺口。此外,我國醫事人員訓練向來以器官專業和急性醫療為主,長照是醫療照護中很關鍵的特殊族群,不能以慣用的標準診療,國家醫療與長照體系長期忽略高齡醫療的專業,也影響照顧的品質。長照機構 醫事專業人力最缺研究資料顯示,長照住民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重症比例高、症狀不明顯、死亡率高、疫苗保護效果差、藥物治療效果差,需要照顧人員具有正確防疫策略與高度警覺,但長照就是醫事專業人力最缺乏的場域。造成長照住民的失能與失智原因,背後都有很多疾病的影響,當個別疾病加上失能與失智,治療難度數以倍計,但在長照體系僅界定為不到一成的業務。優質的高齡照護需要愛心與細心,但更需要的是專業,如果未能執行正確的作為,那些出現在媒體的承平歡樂相片都只是假象。
-
2022-05-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那是2006年的一月底,我接到皮膚科的照會。病患是一位54歲的男性,因為血尿前去一家醫院看診,而發現膀胱腫瘤,但因為用藥過敏,全身紅疹脫皮,而住到皮膚科。翻一下他的病歷,得知他是位旅居美國的華僑,回台探親及過農曆新年。兩週之前因為血尿到一家地區醫院求診,經過膀胱內視鏡檢查,診斷出有膀胱癌病灶。由於他對膀胱鏡檢查後所服用的磺胺類抗生素藥物過敏,產生全身皮膚紅腫,起水泡及脫皮,而被轉送到我們醫院皮膚科住院。治療了兩週,皮膚病灶漸漸緩解,皮膚科醫師於是照會我安排後續的膀胱腫瘤治療。由於此時已接近農曆春節年假,所以我告知病患,等待農曆年假之後,就安排他住院開刀。大年初六,他住進醫院泌尿科病房,隔天我就幫他手術。手術是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術。這種手術是屬於內視鏡微創手術,在尿道內視鏡近導引下,將表淺性的膀胱腫瘤刮除。一般病人在手術後一到兩天就可以出院。手術很順利,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病患接著經恢復室回到病房休息。不料,當天晚上十點左右,病患訴說突然胸悶痛,吸不到氣。值班醫師發現他呼吸急促、淺快,胸口發悶,血壓下降。緊急做心電圖,沒有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的現象。隨即緊急照會心臟科的總醫師,心臟科總醫師立即推著心臟超音波過來,發現病患左心室壁收縮力異常,且有少量心包膜積液,不能排除心肌梗塞。因此,心臟科建議立即轉床到心臟加護病房,準備安排心導管檢查。心肌收縮異常及包膜積液,導致心搏量減少,血壓下降。病患插上氣管內管,接上呼吸器。隨後的心導管檢查,並未發現任何血管阻塞的現象。同時安排心包膜積液的引流,心包膜積液引流後,血壓略有回穩。可是心肌的收縮力卻一直不見起色。當天凌晨即在主動脈內裝置了動脈幫浦以維持血壓。但情勢持續惡化,隔兩日就裝上了葉克膜裝置。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可以說從他晚上開始喘起來之後,就急轉直下。我整晚都守在心臟加護病房不敢離開。一直在思索:手術中有發生了什麼特別的狀況嗎?反覆查閱手術紀錄、護理紀錄以及麻醉紀錄。但絲毫看不出有什麼端倪。緊急趕到的家屬,包括一直陪著病患的配偶,病患的兄長以及從美國趕過來醫院的子女焦急地在加護病房外面守候。我在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連我自己都搞不太清楚,要如何向家屬解釋呢?身為主治醫師,也只好硬著頭皮向家屬報告病程,以及現在發生的情形。但也只能照著目前的現象說明,其他的,我也坦然地告知自己並不清楚病患為何會進展到這樣的狀況。心臟加護病房的團隊相當積極,將他血壓等生命徵象都維持著,不過也覺得奇怪為何心臟機能不斷在惡化。甚至心臟跳動的頻率也開始出現陣發性的不整脈。由於病患接受大量的輸液,肺部和四肢周邊都有明顯的腫脹積水,所以也一直一定要用利尿劑治療。奇怪的是,打入利尿劑後,尿是有出來,但心臟收縮功能就更退步一些。這時我一個想法閃過腦海,該不會是跟之前的全身過敏有關吧?難道他是過敏性心肌炎?病患因為磺胺類的藥物過敏,是不是現在所用的藥物也有磺胺的成分呢?一查之下,不得了!幾乎所有的利尿劑,降血糖藥,改善排尿的高選擇性的甲型阻斷劑等等都是磺胺類的藥物,難怪一用就會出現心臟機能的下降!有了這個發現之後,立刻按照免疫科專家的建議,將所有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全部停掉。並且使用類固醇。由於心臟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看著葉克膜使用的期限也要到了,要再搶救,就只能依靠人工心臟或者做心臟移植了。幾經掙扎,再次由心臟外科置入心室輔助幫浦做為過度處置,等待看整體情形是否改善,或是有機會可以換心。然而,心臟移植沒有等到,病患接連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的跡象,就在我幫他手術的二十天後,宣告不治。為了要證實他的病因,我懇求家屬允許我們在拆除葉克膜的時候,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作為病理化驗之用。數日後,病理化驗報告出來:「心機有過敏細胞瀰漫性浸潤,確認為過敏性心肌炎。」家屬哀傷不已,而我數日來,日夜在加護病房守候,向家屬匯報訊息,雖然身為主治醫師,但另一種角色也與家屬成為作戰夥伴,不幸我們戰敗了。送走了病人,我彷彿被掏空了一半,深層的挫敗感壓得我灰濛濛的。由於這段時間我都綁在醫院,內人也不時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我強打起精神,繼續查著文獻,對於過敏性心肌炎的病例反覆比對。結果發現,案例幾乎都是以類似的病程變化在發展。外科部死亡及併發症討論會中,按例都需要將死亡病例做一個完整報告。報告後,一位資深的師長問我,這個案例有無申請藥害救濟? 「對呀,我可以幫他爭取藥害救濟!」我將這個訊息向他的兄長分享,之後就詳細從頭整理他的病歷資料,包括在這次住院之前於他院就診的病歷,附上最後關鍵的病理報告,徵得家屬同意,幫助他們提出藥害救濟。終於在病患過世四個月後,獲得藥害救濟的補償。我在想,病患是因為過敏性心肌炎而發生心臟衰竭。他發生心肌衰竭時正好在醫院中。假使他二月六日沒有住院,很可能他發生胸悶氣喘時是在家中或是其他地方,被送到醫院時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急救。如果來不及救,很可能會被歸咎到心肌梗塞。那麼,過敏性或是病毒性的心肌炎而導致的突發性心臟衰竭的發生率應該遠超過目前所報告的案例。磺胺類抗生素,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抗生素,已有90年歷史。目前仍廣泛用於治療人體各種感染症,包括上下呼吸道、腸胃道、腎臟及尿路感染症、生殖器感皮膚感染等。但這類抗生素卻常造成藥物過敏反應,嚴重甚至有致死風險。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可從輕微到嚴重反應都有,輕微的表現可能是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有時發生生殖器附近(像是龜頭、包皮)的潰瘍或腫脹性藥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斯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併發肝腎功能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而再發生心肌炎者,就更少見了。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永久後遺症。根據台灣藥害救濟的統計,磺胺類抗生素是目前國人引起嚴重皮膚藥物過敏排名第六的藥物,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最近長庚醫院皮膚科研究團隊確認了磺胺類藥物過敏的特殊基因型 (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之後可以幫助病人找出是否有這種特殊體質,以避免接觸到此類製劑。
-
2022-05-19 新聞.長期照護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媽媽,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他們比我會照顧,這樣你會過得比較好。」母親同意。原本媽媽還坐著吃晚飯,瘦弱身子突然就抖了起來。女兒黃英心(化名)打了一一九,跟著上了救護車。看來今天會在急診處過夜了。是老人家常見的泌尿道嚴重感染,高燒,得住院打抗生素,先等病房。黃英心託同事請了假。自從媽媽衰老退化,黃英心就申請長照居家服務,居服員一天來兩次,中午陪吃飯、傍晚幫洗澡。但長照制度並不管晚上及假日照顧需求。她常常是周末比上班累,晚上總是淺眠。「為什麼不自己顧?我是很想啊,但我顧的話,我媽會死在我手上。」黃英心說。急診那夜是個例子。急診處沒看護代勞,她握著媽媽的手,到半夜睏極,顧不得忌諱,爬上急診空床睡著。到清晨,被護理師叫醒:「小姐,你整夜都沒幫你媽換尿布嗎?都滲出來了。」「我真的好羞愧,可是好累啊。」她也想效法作家龍應台或任何名人,優雅地陪著母親走人生最後一段路。但她知道自己不是「照顧者」的料。母親沒有慢性病,就是衰弱。曾經她要媽媽練肌力,排滿每天上復健課,但媽媽完全不理。「老人也要做自己啊。」直到有次外出,媽媽在蹲式廁所隔著門喊她,「她完全站不起來了」。雙手穿過老媽腋下,兩人在小空間裡跌撞站起來了、褲子卻滑到沾了尿的地板。於是,不顧其他長輩反對,黃英心做了決定:「媽媽,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他們比我會照顧,這樣你會過得比較好。」母親點頭,握著她的手,要她不要哭,這一天總是會來的。「認清自己的照顧能耐」以及尊重「照顧是專業」,是現代人該有的「長照基本常識」,更是長輩的福氣。在臉書的照顧社團,常有人貼照詢問,臥床長輩長了褥瘡,傷口比碗公大,有些還深可見骨,詢問網友該怎麼辦。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說:「趕快看專科醫生,先清創啊。」這不是不用心,是缺照顧知識,照顧不只照料吃喝而已:比如出現瘀青、尿布疹、壓瘡紅斑;其他如體重、血壓劇烈變化等,都是健康有狀況,但家人不知而應變不及。「不是每個配偶、女兒都適合當照顧者」,洪心平說,如果決定在家照顧,也需進修照顧知識,定期讓專業照顧者來評估,並且有分擔壓力的喘息安排。洪心平說,決定照顧方式,應該是盤點資源、以被照顧者的「最佳生活品質」來考量,而不是用「孝不孝順的道德壓力」做決定。▌延伸推薦: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吃降血糖藥卻導致泌尿道感染?醫師告訴你該如何避免
認識糖尿病藥物第二型糖尿病的造成原因是因為身體各器官對胰島素的反應不佳引起高血糖。而第二型糖尿病的各式併發症包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跟心血管疾病,通常這些疾病都是因為慢性糖尿病控制不良而導致。因此,找到一個重要的關鍵機轉來控制第二型糖尿病、減少併發症,連帶減少死亡率跟增加生活品質,成了近年來各科學家努力發展研究的方向。正常的血糖值可透過各種藥物或方式控制,比如現在糖尿病第一線藥Metformin配合生活型態改變,再加上一點額外的速效型降血糖藥,就可有非常好的血糖控制效果。SGLT2抑制劑便是其中一種。SGLT2?SGLT2抑制劑?那是什麼?SGLT2是在近曲小管的一種幫浦蛋白,主要功能是從腎小管的過濾液中把葡萄糖重新再吸收回血液。當初科學家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抑制掉這個幫浦蛋白,葡萄糖的再吸收就會減少,尿液中排出葡萄糖就會增加。雖然這樣的機轉確實降低了血液中血糖含量,不過卻因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對細菌或微生物來講都是大好的營養,因此造成泌尿道、生殖器感染風險增加。目前SGLT2抑制劑被建議可當作第二線的降血糖藥物使用,位階在Metformin之後,且同時有動脈粥狀硬化、心衰竭、慢性腎臟病,或有嚴格低血糖要求、減重需求的病人等。其實不是因為SGLT2抑制劑有什麼嚴重副作用,造成它的二線使用,主要是因為一顆SGLT2抑制劑單價比較高,對病人經濟負擔較重。目前,美國食藥安全局核可的SGLT2抑制劑共有四種:canagliflozin, dapagliflozin, empagliflozin, and ertugliflozin。雖然所有種類SGLT2抑制劑都被核可作為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用藥,但各種SGLT2抑制劑還是有些許差別,使用上仍需參照病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腎臟功能的差異來做選擇。SGLT2抑制劑有什麼風險嗎?SGLT2抑制劑的臨床試驗大多相當順利,多數受試者並沒有嚴重副作用。但在試驗紀錄中,潛在影響包括增加生殖器黴菌感染發生率、低血壓、壞死性筋膜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骨折跟截肢。其中本文主題,生殖器黴菌感染的發生機率在四種SGLT2抑制劑都比安慰劑組高超過5%以上。不難推測,應是因為高糖尿造成黴菌更容易生長,雖然大部分生殖器黴菌感染都沒有造成嚴重的臨床症狀,或讓受試者必須停藥,但適當清潔與管理,來避免生殖器黴菌感染顯然在使用SGLT2抑制劑用藥病人上是必要的。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有什麼風險因子嗎?根據文獻顯示,通常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的風險因子,通常是在服藥前就已經存在。女性及之前曾有過生殖器黴菌感染病史的病人,具最高的風險。所以可能的避免策略,包含將可改變的風險因子降到最少。而肥胖在糖尿病患中也是增加生殖器黴菌感染的風險因子,因BMI>30,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免疫力降低的風險因子。除此之外,文獻建議應該在開立SGLT2抑制劑前做病人生殖器的清潔衛教。一論文研究顯示,一個有接受生殖器清潔衛教的病人,吃SGLT2抑制劑後得到生殖器黴菌感染的比例為4.8%,相較之下,沒有接受衛教的病人,生殖器發生黴菌感染的比例高達40.8%. 雖論文研究群體偏小,僅250人,仍可顯現出個人清潔衛生,對服用SGLT2抑制劑病人的重要性。個人清潔衛生建議,包括睡前用清水清洗生殖器,以及建議女性病患穿棉質內褲,降低陰道念珠菌症發生。生殖器感染、下泌尿道感染?傻傻分不清?這裡特別提一個近年有趣的實證醫學研究。過去認為SGLT2抑制劑會造成下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增加,原因很簡單,因為尿變營養了。不過依據一篇2020年的論文,統計超過50,000位使用SGLT2抑制劑病人發現,實際下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對比控制組竟沒有統計上顯著增加,但生殖器感染機率就有統計上的意義,依實驗結果澄清SGLT2抑制劑不會造成下泌尿道感染,而是生殖器感染!生殖器感染跟下泌尿道感染最簡單的區別,就是尿道以內稱為下泌尿道,通過尿道以外則稱為生殖器。實際上可以想像,下泌尿道幾乎為無菌空間,而尿液排出碰到身體部位,才有機會接觸到外界的微生物,進而因為尿液內的葡萄糖養分而生長。服用SGLT2抑制劑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的處理很多人好奇,如果發生生殖器黴菌感染要怎麼處理呢?實際上很多使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發生生殖器黴菌感染幾乎99%以上沒有做任何處理,症狀便自行緩解,這是因為通常黴菌感染不會造成太嚴重的併發症。只有極少部分的人需要服用一劑抗真菌藥,或抗真菌藥膏來緩解病情。結論SGLT2抑制劑是個相對安全的藥物,也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第二線用藥,雖然可能會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但通常可以自行緩解,不會造成太嚴重影響。並可透過生殖器清潔衛教,來降低黴菌感染發生機率,病患則要注重自己的內褲材質與透氣程度,以及個人清潔來減少生殖器黴菌感染的發生!參考文獻:1.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nital Mycotic Infections in the Setting of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Volume: 55 issue: 4, page(s): 543-548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8, 2020; Issue published: April 1, 2021 )2. Liu J, Li L, Li S, Jia P, Deng K, Chen W, Sun X. Effects of SGLT2 inhibitors on UTIs and genital infec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 Rep. 2017 Jun 6;7(1):2824. doi: 10.1038/s41598-017-02733-w. PMID: 28588220; PMCID: PMC546024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吃排糖藥導致泌尿道感染?!該如何避免】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責病房3點現況…醫嘆「兇猛程度沒變」患者大吸3口氣就走了
本土新冠病例數仍持續升高,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醫療人員作戰真實的狀況 ,「專責病房有些事,跟你想的不一樣」,表示新開沒幾天的病房,到他這一班很快就塞滿了。他統整出3點,解釋專責病房不斷加開是因翻床不易、抗病毒藥物開立干擾頗多,以及病毒確實沒有想像中友善,有患者大吸三口氣就不幸離世。姜冠宇昨(8)日在臉書發文,提到專責病房加開的的背後原因:他認為追求5天採檢出院是必要手段,但會出現「請神容易送神難」的窘境。首先因患者都是70~80歲以上高齡者,本身就有內科病情,呼吸道未必有症狀,卻有容易跌倒、褥瘡需換藥、管路滑脫要更換等問題,需護理師頻繁換上三級裝備探視。即使病毒量下降,若患者本身內科問題需要治療就未必可出院,還得繼續安置隔離。醫院正在降載提供更多病床,也不會有緩衝的一般病床可轉,一旦遇上患者染疫,「就是就地轉為專責病房,是不能絲毫承擔風險的。」目前北市聯醫床位從252床瞬間拉到340張,但「進得快、出得相對難」,在高峰前這2週就是剩餘床數的迫擊vs.拉鋸戰爭。第二點,姜冠宇認為抗病毒藥物開立干擾頗多,醫師會針對患者狀況開藥,但臨床處置絕非紙上談兵能想像,已盡量疏通抗病毒藥物的流程,目前都交由院方審核,只是長者大多為慢性處方箋,很多藥物都成為輝瑞口服藥Paxlovid禁忌,也有臨床醫師認為默克口服藥Molnupiravir偏低效,評估長者有需要,寧可直接先上瑞德西韋了。姜冠宇無奈地說,有醫師認為一概預防性投藥,「公費就把它花完」;有的醫師則會評估患者病情與染疫無關,如呼吸道無症狀、泌尿道感染住院何須投藥?「在解釋上抗病毒口服藥物,你也要清楚說明這是實驗用藥,如果有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使用者自己承擔」。第三點則是「病毒確實沒有想像中友善」,姜冠宇心有餘悸地說,猝逝案例仍會發生,去年有患者在床上起身向前彎腰,就坐著走了;他從同仁口中得知,有患者大吸三口氣就離開人世,都是因為呼吸衰竭速度過快,加速其他器官衰竭速度,造成缺氧而瞬間死亡。他感慨地說,睽違一年病情兇猛程度還是沒變。姜冠宇強調,「讓自己更配合諸多滾動政策,使輕症有效管理,才是紓解我們的醫療量能。大家一起加油,撐過去!」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破天荒!4都市專責病房升至3成 為疫情高峰作準備
新冠肺炎疫情即將進入高峰期,指揮中心今公布本土新增確診病例已達4.6萬人,為因應國內疫情高峰期即將到來,衛福部最新公告要求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急性一般病床500床以上醫院須開設30%專責病房,而這是從來沒有發生的事。衛福部表示,「這是最後一戰」,一定要把疫情好好守住。衛福部最新公告,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急性一般病床500床以上醫院,須開設30%專責病房,專責病房開設至30%,而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台中市急性一般病床500床以上醫院開設20%專責病房,其他縣市急救責任醫院,請將原核定的專責病床全數開放,各醫院應著手醫療營運降載事宜,於3日內完成專責病房設置。醫院專責病房占比開設至30%,這是前所未見。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因為過去從來沒有這麼多的病人」,指揮中心今公布本土新增確診病例已達4.6萬人,預計明天應該會破5萬人,依此速度下周單日恐有7萬至8萬人,甚至有可能突破10萬人,確診患者高峰期即將到來,為救治中重症患者,醫院是必要提前準備。石崇良說,下周還會邀集急性一般病床500床以下醫院研議,依不同層級醫院情形,擬定專責病房開設比率,目標是所有醫院都必須開設專責病房收治患者,除收治中重症患者外,也必須為院內感染疫情及早準備。今日公告後,醫院依病人病情嚴重程度不同,輕症者即安排出院,若非為緊急手術,手術時間可以延後,優先治療急重症患者。至於,提升專責病房比率,會不會排擠到其他重症患者住院治療。石崇良說,當然不希望排擠到,但自從Omicron變異株開始流行後,觀察到一個現象,像是急性心肌梗塞、癌症、敗血症、中風等重症患者,也可能感染到新冠病毒感染,雖然就新冠肺炎可能是輕症,但原本疾病引發重症後,可能合併泌尿道發炎、腹膜炎,此時就必須收治於專責病房。指揮中心今也公布最新住院輕症患者解隔標準,於住院5天後,1次PCR採檢陰性即可解隔,或是5天內,2次PCR採檢陰性也可解隔。石崇良說,如此就能加快醫院病房的流動率,且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等各縣市首長都擔心醫療量能問題,也必須加以解決。此外,為避免影響醫院的醫療量能,現在住在長照機構的民眾,一旦確診後,就是就地治療,由醫師進入長照機構看診,若患者需要口服抗病毒藥物,就直接開立藥物,讓患者服用。「現在已經是最後一戰,一定要把疫情好好守住。」石崇良說,國內本月中旬至月底,將面對疫情高峰期,這是任何一個已經解封的國家的必經之路,若疫情趨緩會或病例數降低,專責病房開設比率將隨時滾動式檢討。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醫院開設專責病房多需3至5天準備期,因應確診人數快速成長,要求醫院及早準備,重症患者就醫權益不會受到影響。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指揮中心應有經過精確運算後,認為有其開設的必要性。
-
2022-05-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5月6日疫情整理包/本土破3.6萬例!基隆市文化局長陳靜萍今確診 屏東只剩這鄉鎮未爆確診
近期本土疫情升溫、多點爆發,各地也陸續傳出確診。《聯合新聞網》為讀者快速整理本日台灣疫情重點。本土破3.6萬例、死亡10例 中重症87例皆創新高國內新增3萬621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6168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有2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10例死亡。其中本土案例及死亡創新高。more...全台確診學生數累計破3萬 22縣市1958校停課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教育部今(5/6)傍晚公布學生確診案例統計表,各級學校確診人數合計已達3萬2193例,突破3萬例,且相較昨日再增加4186例,22個縣市中則有1958校停課。more...過了這個峰北市確診數才會降 柯文哲預測在「這時段」發生台北市今新增本土7716例,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柯文哲預測台北市的洪峰在5月16日至5月23日那一周,過了這個峰,確診才會降下去。但柯說,只知道時間在這範圍,多高不知道。more...新北昨篩愈6千人 陽性率逼近7成新北市今新增確診1萬2066人、居隔列管4萬1291人、居家照護3萬6025人,除了居隔確診等數字不斷攀升,陽性率也是一路往上走,今年4月1日篩檢人數2794人,其中僅27人陽性反應,陽性率0.97%、期間陽性率不斷攀升,直至本月4日篩檢6237人,陽性4284人、陽性率68.69%逼近7成。more...竹市+348 國三生會考前暫停實體課程5日新竹市今新增348名確診個案,市府衛生局指出,今年以來已累積1974名確診個案;目前仍住院中的確診者有49人;「採居家照護之確診者」共1084人;另有因密切接觸而居家隔離者共190人。more...竹縣+577遍布13鄉鎮市 開設4處免費篩檢站全台今天確診新增3萬6千多例,其中新竹縣新增577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竹縣府下午指出,6成4為無症狀者,輕症者以喉嚨痛、咳嗽、發燒為主要症狀,確診者年齡分布在0到95歲,主要為18到64歲青壯年約占76%,12歲以下71人、65歲以上35人。more...苗縣+255 居家照護確診人數累計破千苗栗縣今天新增255例,分布在16個鄉鎮,其中竹南72例、頭份63例、苗栗36例、後龍21例、通霄15例、公館10例,其餘鄉鎮個位數,全縣居家照護確診人數已破千,達到1069人。衛生局表示,指揮中心將配發口服抗病毒藥到地方,衛生局收到藥物後,會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合作,讓居家照護確診者獲藥物治療。more...台中確診+1890 熱點足跡含7處市場、2家KTV台中今新增1890例確診,台中市政府公布10處確診者處熱點足跡,包括7處市場、夜市,及2處KTV入列。台中市衛生局提醒市民,外出落實防疫規定,戴好口罩、維持安全距離。more...在小吃部唱歌聊天不戴口罩 南投四大鄉鎮近百人中鏢民眾在小吃部唱歌、聊天、不戴口罩,成為南投縣近來疫情蔓延的主因,家庭群聚感染一天就增加了52例,南投衛生局表示,縣內今日確診個案共計138例,截至目前南投縣累計確診782例,目前居家隔離人數674例,居家照護人數496例,今日已解除隔離人數316例。more...嘉市確診+99 持續加強公共場域清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全國本土新增36168例,嘉義市新增99例確診個案,包含12歲以下15例,12~64歲 63例,65歲以上21例。市府說明,56例為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於居家隔離期間陰轉陽或匡列居隔採檢PCR陽性;3例曾接觸外縣市確診者;36例因有症狀就醫採檢PCR陽性、4例無症狀自行快篩。嘉義市目前居隔1923人,解隔59人,輕症居家照護人數346人。more...高雄確診+1694 陳其邁:社區風險增加高雄染疫人數急速上升,今天來到1737例,外縣市43例,所以高雄市為1694例本土。市長陳其邁說,繼上波外縣市移動外,現在進入第二波、第三波的社區傳播,因症就醫比例增加,社區風險增加;北部疫情續升,台中、高雄也漸落後8天到9天,提醒大家注意。more...唯一淨土 屏東縣32鄉鎮市全淪陷只剩這裡未爆確診屏東縣今天新增431例新冠本土確診個案,累計確診已達2931例,預計明天累計確診數就飆破3千大關。今確診案分布在屏東32個鄉鎮市,連離島琉球及山地原住民鄉都有確診,僅枋山鄉未傳確診。more...澎湖+31校園染疫風暴擴大 全縣20校53班學生停課澎湖縣今天新增31起新冠肺炎陽性確診案件,澎湖縣府指出,31人皆輕症,不過其中7例是學生,幼兒園及托嬰中心都有幼童染疫,澎湖科大、石泉國小實施線上教學,共有20校53班停課。more...金門確診+13 有一8旬嬤輕症轉中症住進加護病房金門今日新增13名確診者,確診累計139例,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目前收治中的54例,有1例從輕症轉為中症,目前住進加護病房,該案為80多歲長者,因有慢性病史、血氧濃度略低於標準值,為高風險群,經醫師評估後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中。more...基隆+1427 林右昌呼籲:不一定要特別在母親節回家聚會基隆市今天新增確診人數1427例,市長林右昌表示,這星期就是母親節,做好防疫就是珍愛媽媽最好的表現,往年母親節他都會跟家人回父母家陪他們吃飯,但今年他和弟弟妹妹商量,考量他父母親年紀已大,就不一定要特別在這天回家聚會。more...台東文健站長者傳確診 官員竟要照服員穿雨衣快篩台東縣今新增169例確診個案,其中部落文化健康站傳群聚感染,照服員嚇得求助原民處提供防護衣,未料,官員卻建議戴護目鏡、穿雨衣或拋棄式手套給長者快篩,讓照服員傻眼。原民處回應表示,「共體時艱」。more...基隆市首位局處首長染疫 文化局長陳靜萍今確診基隆市今天新增1427例確診個案,也傳出首位市府局處首長確診,文化局長陳靜萍今天在臉書說自己確診了,她說,昨天深夜還在想母親節要買什麼回家陪媽媽吃,沒想到今早就確診,「疫情人生果然跟人生走馬燈一樣,不斷地試煉著我們。」more...總統府確診再+3 與府方官員並無接觸史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今天表示,總統府新增3名確診案例,2名為總統府員工,1名為總統警衛室駕駛。more...新北某國小老師遭爆瞞確診 跑朋友家打麻將喝酒跑攤新北市某國小教師被友人爆料,4月25日PCR陽性,卻疑似隱匿疫情,跑去朋友家打麻將,害朋友確診外,隔離期未滿又跑出去喝酒跑攤。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已針對該案調查,若查證屬實,可依法最高開罰200萬。more...蘭嶼綠島疫情升溫 目前醫療量能尚足夠台東離島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升溫,從4月底至今,蘭嶼累計27例、綠島32例,包括3個月、8個月嬰兒;台東縣衛生局表示,目前離島醫療量能尚足夠。more...台中法院列確診熱點 台中地檢今也傳2書記官快篩陽性疫情嚴峻,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台中市今病例達1890例,繼台中市府日前將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列為確診足跡熱點,鄰近的台中地檢署今也傳出有2名書記官快篩陽性,檢方先請2人至醫院做PCR採檢,同時對周圍辦公室清消,但因尚未列案號,後續匡列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確認。more...宜蘭監獄19受刑人、3幼童染疫 金六結逾10名新兵快篩陽宜蘭監獄近期出現19名受刑人確診,另有3名陪同入間的幼童染疫;陸軍六軍團金六結新兵訓練中心則有10多位新兵快篩陽性,因來自外縣市,經軍方安排返家。more...議員林世宗確診 北市議員染疫第8人疫情延燒,台北市議會今再傳議員確診,士林、北投區的民進黨市議員林世宗,昨天PCR確診,他說,一點咳嗽、流鼻水等,昨天柯文哲赴議員專案報告,他沒有出席質詢。more...死亡10例創今年新高!30多歲獨居男昏迷亡、小學男童也重症國內今日新增87例中重症個案,有11例中症及76例重症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需注意的是有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有泌尿道結石,在家中獨居昏迷,送醫急救無效死亡。more...2歲多女童隨母入監染疫 宜蘭監獄累計3幼童確診宜蘭監獄昨天傳出幼童確診,2間舍房共4名幼童,先是2歲多女童發燒快篩陽性,送醫採檢確診,另名1歲男嬰也出現症狀送醫、PCR陽性,今天再有1童確診,3人均已收治負壓隔離病房。more...高雄市議員黃捷曬「兩條線」:歹勢,我可能也確診了南部疫情也逐步升溫,高雄市議會截至目前尚未有議員傳出確診新冠肺炎,不過今早議員黃捷公布她的快篩結果出現兩條線,並說「歹勢,我可能也確診了!」。more...蔡壁如快篩陽性 自曝病狀:喉嚨些微癢癢的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在臉書透露,昨天開始辦公室就因為有辦公室同仁確診,開始3+4自主隔離,今天早上她再次快篩時,出現了「2條線」,「很確定的是,我知道我應該是確診了」。more...
-
2022-05-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10例創新高!30多歲獨居男昏迷亡、小學男童也重症
國內今日新增87例中重症個案,有11例中症及76例重症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需注意的是有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有泌尿道結石,在家中獨居昏迷,送醫急救無效死亡。該名男性年紀輕僅30多歲,沒打過疫苗,是被其他人發現在家中昏迷不醒,急救無效且採檢陽性,死因急性呼吸衰竭跟新冠病毒感染,昏迷不醒原因是什麼要釐清。另外今日新增10例死亡個案,年齡30-90多歲,為六女四男,其中三人沒打疫苗,三人打過兩劑疫苗,四人打過三劑疫苗,皆具有慢性病史,其中年長80歲以上的共七人,皆合併新冠感染出現呼吸衰竭。羅一鈞表示,有一位個案為90多歲女性,其死因是跌倒,引起硬腦膜下出血,還有一位80多歲女性,為心肌梗塞急救無效死亡,雖然都驗出確診,但可能不是主要死因。其中不少個案有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病程中皆有用到氧氣鼻管或面罩,但沒插管或使用呼吸器。今日新增11例重症個案,有6例死亡,另外重症5例中,一位小於10歲的小學男童,沒打疫苗,本身有心臟血管及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出現呼吸窘迫,目前仍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羅一鈞指出,過去也公布過未滿一歲的重症小朋友,目前情況略有改善,請大家放心。今年截至五月五日, 本土累計有20萬6134例個案,其中輕症占99.74%,中症占0.23%,重症占0.03%。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隨每天個案數多,中重症人數也增加,但比例並沒有一下子往上升。
-
2022-05-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痛到冒冷汗恐是主動脈剝離!8種情況速就醫
背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毛病,但未必是閃到腰等肌肉筋膜問題,嚴重也有可能是危及生命安全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或是臟器感染等。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背痛主要可能,並提供一般情況可應對方法,也提醒若有察覺不對應盡早就醫,以維護生命安全。 為什麼會背痛?醫指主要3大原因。 結構性背痛:王威傑醫師表示,背痛主要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臟器性三大類。結構性包括肌肉、筋膜、韌帶、脊椎等,各結構關係密不可分,一個結構出問題,其他也可能受到影響。肌肉、筋膜、韌帶常見如扭傷、拉傷、發炎等。脊椎相關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癌症骨轉移、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等,其中前二者則可能背部某處脊椎呈現明顯突出,後三者可能造成脊椎塌陷,出現「矮、駝、痛」的情況。脊椎相關問題也容易有椎體敲痛的情形,也就是敲擊患部會有明顯疼痛感。 發炎性背痛:發炎性則由各類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如僵直性脊椎炎容易晨間僵硬,疼痛在活動之後會減緩。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出現乾癬以外,也會影響到脊椎等關節。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除了腹瀉、血便以外,也會出現脊椎疼痛。骨結核則易有低燒、半夜發燒盜汗的情況。 臟器性背痛:臟器性常聽到、也常被聯想到的如腎盂腎炎,容易有發燒、噁心、嘔吐、泌尿道感染等,疼痛常見於腰部兩側。除此之外也包括泌尿道結石,疼痛於腰的兩側或轉移到腹股溝,容易出現血尿。 特別注意劇烈疼痛!要特別注意的是,主動脈剝離和心肌梗塞也可能出現背痛。主動脈從胸腔至腹腔皆有經過,不單只在胸腔,出現主動脈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疼痛,甚至嚴重到冒冷汗,疼痛在背部也有可能出現。心肌梗塞則在發生時除了胸悶胸痛外,常見也會出現心臟周圍各處的延伸性疼痛,或稱轉移性疼痛,如左肩、左臂、頸部、下巴等,背部疼痛也可能出現,和主動脈剝離一樣,痛到冒冷汗是嚴重的警訊。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8種情況盡速就醫不要拖! 綜合上述,王威傑醫師提醒,出現背痛時可先觀察有無其他症狀出現,若出現脊椎敲擊時會痛、半夜平躺特別痛、身高變矮或駝背、晨間僵硬、單側麻木或抽痛、噁心想吐、發燒等,這類問題通常恐怕不單純是出自於肌肉或筋膜,應盡早就醫檢查。而若是出現劇烈疼痛,甚至冒冷汗,更應即刻就醫。 肌肉筋膜背痛通常一週好轉,超過四週、4種情況早檢查。 觀察背痛,民眾也常會以時間計算,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症狀感受以外的觀察方向,若以時間來看,一般而言小傷通常1周就會好轉,但視情況也會有較久的時候,最久別觀察超過4週,超過建議盡早檢查為佳,包括「內科治療無效」藥物遲遲無法改善。其他像是第一次出現不明背痛但小於20歲或是大於50歲者,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有骨質疏鬆症、癌症病史等也都不能大意,盡早就醫為佳。 背痛怎麼辦?4招助改善!醫:貼布別超過4小時。 民眾出現背痛,最常見優先使用的如痠痛貼布,不過有時效果相當有限,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痠痛貼布主要對淺層肌肉筋膜效果較佳,對於較深層或是肌肉筋膜以外的問題效果有限,甚至沒用。因此背痛出現時,民眾可先嘗試使用痠痛貼布改善,但不宜過久,視藥物有所不同,應詳細了解包裝上用藥說明,一般約4小時左右就得取下,以避免接觸性皮膚炎或過敏,若未改善也可以適度使用消炎止痛藥,藥效可透過血液傳到全身。酸痛貼布和消炎止痛藥也可以兩者一起使用,適量使用鮮少有藥物過量疑慮。另外背痛剛出現時也可以使用冰敷降低發炎反應,後幾天則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復原,並適度休息。上述為推斷是肌肉筋膜疼痛等一般疼痛的處理方式,因此建議若狀況較輕可多觀察其他症狀,較嚴重應先檢查確認,若遲未改善則盡早檢查。 《延伸閱讀》 .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指常見2原因,4招有助改善!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醫:3情況速就醫,5姿勢搬物避免受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5-0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哪些情況需要割包皮?割包皮可降低染愛滋病風險?醫揭割包皮能遠離這些病
包皮是包覆男性陰莖龜頭的一層皮膚,用來保護龜頭不受內褲或外來物等刺激,而在天主教、回教等一些宗教,會替剛出生的小男嬰行「割禮」儀式,也就是割包皮。哪些情況需要割包皮? 多與反覆性的泌尿感染及發炎有關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曜州表示,新生兒割包皮除了宗教因素外,反覆性的泌尿感染及發炎是常見原因。研究發現,割完包皮後可降低上述病灶,特別是有先天性尿路迴流的嬰兒,此外,在包皮狹窄處或包皮龜頭沾黏處抹類固醇藥膏,也有超過5成的治療效果,只是恢復時間相對較長,治療過程會需要有耐心。泌尿系統反覆發炎、病態性發炎是成人割包皮的主因,由於包皮過長,影響局部衛生清潔,造成反覆感染;也有男性因包皮開口太緊,使得陰莖在勃起時會感到不適,也會建議患者考慮割除。據國外文獻指出,在愛滋病盛行率高的國家如:非洲,割包皮可以降低愛滋病的傳染風險。常見割包皮手術有3種 新式包皮槍降低感染風險與併發症蔡曜州醫師說明,一般包皮槍手術,會使用包皮槍套在陰莖上,切斷多餘的包皮,把縫合鋼釘及矽膠縫合圈放入協助傷口癒合但是無法看見切割範圍,可能會切除不足或割太多包皮造成勃起疼痛。常見割包皮手術又可分以下3種:1.傳統環切手術:在包皮上環切2刀,將多餘的包皮割除,再做縫合。2.包皮環矯正器:使用包皮環靠著環或夾把包皮夾住,使其壞死自然脫落,完成割包皮動作。3.新型的包皮槍手術:新型包皮槍則可以看到切割範圍,能較精準的切除多餘包皮,組織受到的破壞最少,手術時間縮短、術中出血少、僅剩輕微疼痛、傷口平整、恢復速度較快、降低感染及腫脹感,手術併發症也較少。術後太快「開機」容易造成傷口感染 甚至增加染性病機率蔡曜州醫師指出,包皮槍手術術後患者需要注意「不可鬆脫包纏的紗布」,也可以自行壓迫來止血,手術後陰莖頭輕度水腫是正常反應,一般2至3周就會自行改善。割包皮不是單純的切除手術,包皮槍並非所有人人適用,若男性生殖器有先天性遺傳,例如:尿道下裂、包皮形狀異常或是陰莖彎曲,冒然自行做手術可能影響日後的性生活、如廁等,建議民眾找專業泌尿道醫師評估。蔡曜州醫師特別提到,男性的夜間生理反應是正常且難以抵擋的,當慾望來襲不妨做些活動轉移注意力,讓身體反應消退,否則太快「開機」容易造成傷口感染及傷口撕裂,甚至增加染上性病的機率,建議4至6周不要有性行為。★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