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小麥
共找到
220
筆 文章
-
-
2020-07-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芭樂也能養肝?營養師大推這6食材,但護肝最關鍵不是飲食
你平常生活飲食習慣正常嗎?那麼你有在護肝嗎?肥胖、生活作息不正常等是許多現代人共通的問題,種種因素都容易造成肝臟負擔,如脂肪肝、肝臟慢性發炎等,也因此肝臟保養對於現代人來說也是個相當重要的課題。但到底要怎麼做才有辦法保養肝臟呢?喝青草茶真的有用嗎?平常可以吃些什麼?來看營養師怎麼說!常見護肝的植物性食材,有利肝臟解毒、降肝臟脂肪堆積翁德志營養師也表示,若要肝臟維持正常功能,如解毒,就需要有足夠的酵素協助,在各種植物性的食物中很多就含有抗氧化的物質,也有利於提升肝臟的解毒工作,並有助脂肪代謝,便有利降低肝臟堆積多餘的脂肪。而對肝臟有利的食材常見如:<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大白菜,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營養師表示,研究發現其中都含有能夠提升肝臟解毒效果的成分:硫。<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C和維生素E這兩種營養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抗氧化,其對於主要功能為解毒的肝臟來說是個相輔相成的關鍵營養,對於護肝也是相當有幫助。維生素C常見於各種蔬果,如芭樂、奇異果,而維生素E則常見於小麥、胚芽等。<西方護肝之寶:甜菜根>我們常在沙拉中看到的甜菜根,在西方也被譽為護肝之寶。營養師表示,研究發現甜菜根所含有的甜菜素也有利於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且其本身就是一個膳食纖維豐富的食材,更有利於降低脂肪肝產生,進而保護肝臟。青草茶真的能護肝?營養師:對病理來說幫助不大而我們也常聽到想護肝可以多喝青草茶,對此營養師表示,肝臟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器官,其功能非常多,相對的也容易出現各種毛病。而一般市售有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對肝臟有利的飲品,如青草茶,其主要是針對「化學性藥物對肝臟的傷害」,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保養好身體,導致肝臟發炎,喝青草茶的實際幫助並不大。而青草茶本身屬於藥草所製的飲品,所以如果要以青草茶護肝,建議最好先和醫生、中醫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討論,視肝臟健康狀況、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作調整為佳。作息為主,食物為輔,檢視、調整作息是護肝關鍵而營養師也提醒,護肝要治本,檢視及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視必要的,飲食雖然重要,但食物只是輔助。若生活、工作壓力一直都很大、作息一直都不正常、一直處於熬夜加班、日夜顛倒的情況,對肝臟自然不好,身體總有一天會負荷不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06 養生.聰明飲食
不曾入榜卻躍升第二名 蛋黃成新十大過敏食物意味什麼
近日聯安診所發布國人最新10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在分析1,282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數據之後發,蛋白名列冠軍,蛋黃則是亞軍,其餘依次為花生、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及綠豆。只是我們閱讀這份新聞時要注意的是,因為這是來自於健檢的資料,所以資料未必有代表性。而且過敏原的檢驗結果與檢驗方法有關。舉例來說,韋恩在2017年時也評論過該診所公佈的結果,當時的十大過敏原是蛋白丶小麥、花生、螃蟹、蜂蜜、牛奶、奇異果、杏仁、牡蠣以及芝麻。蛋黃當時不曾入榜,今年卻跳升到了第2名!是國人忽然產生基因突變,因此對蛋黃產生過敏,還是蛋黃生產出了什麼改變?當然不是,因此這一定是與取樣或分析方法有關。所以大家也不用過度擔心,對於所有的食物疑神疑鬼。只是韋恩家自己有嚴重過敏兒,所以一方面當然也會注意食物,一些容易造成過敏的食物會盡量避免,但是也只是盡量,因為實在是防不勝防。現在包裝食品都會要求標示過敏原,大家可以參考閱讀,但是餐飲就沒有了,大家得自己有點知識好注意一下。食物過敏可能性命交關,所以標示很重要另一方面,還有很多食物營養可以幫助過敏的調理,韋恩自己對益生菌以及鳳梨酵素比較肯定,大家也不妨參考看看。過兒敏兒不再癢癢 對抗過敏的5大食物營養為敏兒們挑選益生菌的經驗分享 (2019年12月更新)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7-0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第一名你可能每天都在吃!新十大慢性過敏食物出爐
國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出爐,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其他依序為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以及綠豆。若對這些食物過敏的人,就要避免吃下肚,以免「病從口入」,引起腸胃不適、皮膚過敏等症狀。蛋白、蛋黃、花生居前三37歲的王先生,是一名上班族,常莫名腹瀉、脹氣,還曾在開車時憋不住突然「挫賽」,令他相當困擾。經由過敏原檢測發現,對35項食物過敏,造成腸道長期發炎,引發腸漏及腸躁症的問題。聯安診所統計2019年1282筆慢性過敏檢測數據,國人新十大食物過敏原,蛋白、蛋黃、花生居前三。若依性別細分,成年男性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分別為蛋黃、花生、蛋白、腰果、蜂蜜、黃豆、牛奶、小麥、葡萄、鰻魚;成年女性則為蛋白、蜂蜜、花生、腰果、蛋黃、黃豆、牛奶、小麥、奇異果及鳳梨。兒童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依序為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蛋白、花生、大蒜及葡萄柚。身體釋放發炎物質 嚴重可能休克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蛋白和蛋黃位居過敏原前兩名,原因是蛋的蛋白質分子較巨大,若未細嚼慢嚥或腸胃道微菌體不健全,會造成蛋白質分子消化不完全,經由腸胃道黏膜間隙滲入腸道組織,引發過敏連鎖反應。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葉國偉表示,過敏原會與體內的免疫球蛋白E(IgE)結合,使身體釋放發炎物質,進而產生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引發過敏症狀,可能導致腸胃不適、皮膚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會造成休克。長期過敏 破壞腸道黏膜功能長期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使腸道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等惡性循環。鄭乃源表示,可記錄自己吃過的食物,找出自己可能的食物或環境中的過敏原,降低接觸的頻率。葉國偉則表示,民眾可以透過抽血和食物誘發實驗來確診對哪些過敏原過敏。一旦確診對某些過敏原過敏時,要注意過敏食物的標示,盡量避免食用;若擔心不小心誤食過敏食物引發急性嚴重休克,也可以請醫師開立隨身攜帶的腎上腺素筆針,以免產生急劇的免疫反應。每個人的過敏原可能不同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則表示,食物並無好壞之分,每個人的過敏原都可能不同,透過過敏原檢測後可測出對不同食物分屬輕、中、重度的過敏等級。輕度代表反應弱,可照常食用,但最好每四天吃一次就好;中度建議先停止食用三個月;重度過敏,則建議至少停用六個月,再檢測看看是否仍屬重度過敏,才可酌量食用。徐景宜說,除了避開容易引發中重度過敏的食物,也可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改善腸道狀況,並以少量多樣化的飲食方式做飲食輪替計畫,例如對小麥過敏可壽司、地瓜取代主食;對蛋白或蛋黃過敏,則可以雞肉、黃豆類製品等取代蛋白質,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機率。
-
2020-07-02 該看哪科.皮膚
2020「超級食物」新霸主!營養師:等於一次吃400種維生素
近來網路狂瘋「沙棘」產品團購,這個對許多人聽來陌生的「沙棘」,到底為何在姐妹圈中如此出名?營養師林旻樺表示,沙棘是世上公認最強的抗氧化劑,能夠促進身體代謝,對肌膚修復也有幫助。沙棘屬於胡頹子科植物,是原產於亞洲和歐洲的耐寒落葉灌木,果實呈橘黃色。沙棘具有無可替代的生命力,從恐龍時代就已存在,大多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能抗40度高溫與零下43度極低溫,也可在海拔5000公尺的青康藏高原生存,即便在荒漠,沙棘也可以存活生長。沙棘也是俄羅斯太空人的必備品。在七O年代,太空競賽中前蘇聯一度領先美國,俄羅斯太空人用沙棘來增加保護力,抵禦外太空輻射,在提升保護力方面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根據科學家考證,沙棘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受到成吉思汗的重視,在他長期騎馬征戰當中,偶然發現戰馬吃了沙棘後毛皮發亮,還能增強體力,能耐長途奔馳作戰。於是試著將沙棘做成保健食品,讓自己和部屬食用,讓蒙古戰士們吃來增強體力,一般認為這是成吉思汗年過六旬,仍能建立橫跨歐亞大帝國的原因之一。小小一顆沙棘怎麼會有如此強大的功效?主要是因為沙棘都生長在溫差極大、貧瘠荒漠的高原區,像是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及西伯利亞等地,造就有極強的適應力跟生存能力,讓沙棘蘊含豐富維生素、多種脂肪酸和生物類黃酮,如此多樣的營養價值也讓沙棘冠上「自然界的維生素寶庫」美名。營養師林旻樺指出,沙棘漿果有超過四百種營養素和植物營養素,維生素C比奇異果高出8倍,含有小麥胚芽同樣分量的維生素E,而維生素A比胡蘿蔔多3倍,更含大量的礦物質、纖維和蛋白質。此外,沙棘也能清除體內過度累積造成身體衰退的元兇自由基,是世界上公認最強的抗氧化劑,能夠促進身體代謝,並且對肌膚修復也有幫助。藝人Ella也是沙棘的愛好者,年近40的她肌膚依舊透亮白晰,秘訣除了平時按摩臉部,搭配每天飲用代言的「醇耀妍」維持美麗,富含:沙棘籽、8倍白藜蘆醇等具強抗氧化力的營養成分,刺激年輕幹細胞生成,醇耀妍年輕亮麗上市。Ella笑說,「醇耀妍」是由醇養妍的升級版,除原本的野櫻莓、綜合莓果外,升級版的「醇耀妍」更重本添加來自極地高原的活化果「沙棘」萃取物,有營養寶庫「沙棘」從內而外全身性的滋補,一天喝一包,喝進女性欠缺的美麗元素,補充活力也保持健康。此外,「醇耀妍」這次增加8倍白黎蘆醇,白黎蘆醇素有植物界守護神之稱,擁有高含量多酚抗氧化的物質,具增加細胞活性、提升自我修復能力及強大的抗氧化效果,可有效減緩發炎,同時增加保濕力與肌膚彈性,讓Ella由內而外都散發出年輕氣息。了解更多:https://lihi1.com/rdVmt
-
2020-07-02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吃過敏食物 導致腸道發炎頻腹瀉!
一名小學生常莫名脹氣、腹瀉,檢查發現,他對多項食物過敏,因不知情而長期攝取,慢性過敏破壞腸道功能。營養師提醒,飲食應多樣化、多纖維,盡量吃原形食物,助降過敏反應。聯安診所近日公布一份包含1282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數據,發現台灣人飲食過敏原前三名為蛋白、蛋黃、花生,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及綠豆也榜上有名。若針對兒童分析,10大慢性食物過敏原則為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蛋白、花生、大蒜和葡萄柚。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從健檢資料分析,約有8成受檢者腸胃鏡檢查沒有太大異常,但自訴飽受脹氣、便秘、消化不良、腹瀉、頻放臭屁等問題。這些腸胃功能失衡症狀,可能與長期吃入慢性過敏原食物有關。鄭乃源說,慢性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讓腸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的惡性循環。11歲鄭弟弟常莫名腹瀉、脹氣,也曾在上課時忍不住便意,不小心拉在褲子上。經過過敏原檢測,發現他對多種食物過敏,且因不知情,又長期攝入這些食材,導致過敏加劇,引發腸漏、腸躁症。鄭乃源表示,除了了解自身可能過敏原並避開,應定期做腸胃內視鏡檢查、飲食應多樣化,不偏食、均衡攝取,會比吃益生菌更有幫助。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也說,隨年紀增長,本來不會過敏者也可能會因免疫系統改變而容易過敏,除避開過敏原,應避免吃加工食品,如部分添加物也常是過敏原,應吃原形食物。
-
2020-07-0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健康保衛站/孩子遠離過敏原 需超前部署
8歲女童小瑾與家人到海產店用餐到一半時,突然出現全身紅疹、眼睛嘴唇腫脹、呼吸困難等症狀。家人立即將她送急診,經醫師診斷為血管性血腫引發過敏性休克,施以抗組織胺、類固醇併腎上腺素治療後症狀獲緩解。經過敏原檢測,證實是對蝦子、蛤蠣等海鮮有嚴重過敏體質。高雄市大同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李仲翔說,這種狀況是兒童常見的過敏反應,食物過敏通常是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被人體免疫系統當成外來病原體引發的免疫反應,食物過敏與人體免疫球蛋白E抗體作用相關。有些慢性過敏原症狀不明顯或延遲幾天才發生,父母不會警覺到症狀與某些食物有關,常讓孩子接觸過敏原,造成體內長期累積,形成慢性發炎,影響孩子的發育、學習與健康。李仲翔指出,過敏主要是遺傳、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引起,近年因環境及飲食習慣改變,兒童過敏盛行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嬰幼兒時期常以食物過敏或是異位性皮膚炎作為最初表現,年齡稍長後,可能出現呼吸道過敏,氣喘等症狀。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資料顯示,常見食物過敏來源包括牛奶、蛋白、大豆、小麥、花生及堅果類、魚類及貝類等食物。李仲翔提醒家長,除非已知曾發生過敏反應,否則不需要刻意避免食用高致敏性食物,以免造成營養不均衡。吸入性過敏通常與呼吸道症狀如過敏性鼻炎及氣喘相關,常見過敏原包含塵螨、蟑螂、灰塵、貓狗毛、黴菌、花粉等。若兒童有過敏疑慮,家長可與醫師討論進行檢測,透過抽血檢驗食物過敏原。
-
2020-06-30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小五生上課「漏便」 原來是食物過敏惹的禍!
11歲的鄭小弟,常莫名腹瀉、脹氣,更曾在上課時憋不住突然「挫賽」,而被同學嘲笑。就醫檢查經過敏原檢測後,發現對高達36項食物過敏,造成腸道長期發炎引發腸漏及腸躁症的問題。聯安診所公布2019年1200多筆的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數據,發現國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醫師提醒可做過敏原檢測,避開過敏食物,以免「病從口入」!聯安診所發佈國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後續依序為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以及綠豆。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蛋白長期居於排行榜前三名,而蛋黃則首次出現在前三大過敏原裡,值得注意。另外,常見在排行榜前五名的牛奶過敏原,這次退居到第八名,推測與許多民眾開始對牛奶有戒心、少喝有關。若再以性別來細分,成年男性十大慢性食物過敏排行,前三名分別為蛋黃、花生、蛋白;成年女性排行前三名依序為蛋白、蜂蜜、花生。若單獨針對兒童來分析,前三大慢性食物過敏原則依序為小麥、鰻魚、蛋黃。長期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使腸道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的惡性循環。鄭乃源說,許多民眾深受脹氣、便秘、消化不良等腸胃道功能失衡所苦而前來診所就診,且從診所2019年的健檢數據發現,每四人就有一人選做無痛腸胃鏡,但有八成受檢者的腸胃鏡檢查卻無太大異常。再根據過敏原檢查後發現,才發現患者對許多食物有過敏反應,而造成腸胃道不適。以鄭小弟為例,接受過敏原檢測後發現,對高達36項食物過敏,其中對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花生及葡萄柚有中重度過敏;而他的「腸道黏膜發炎指數–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數值則飆高到2617μg/mL,超過正常值1.2倍。鄭乃源表示,這類免疫球蛋白原本是保護型的抗體,但當腸道中過敏原過多時,免疫球蛋白便會增加,產生發炎反應;數值飆高也顯示鄭小弟腸道處於嚴重發炎狀態,導致常常腹瀉和忍不住便意的問題。因此,治療上首先須避開蛋、黃豆、小麥等常吃的中重度過敏原,並適時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以修復腸道黏膜,調整三個月後,發炎指數下降,腹瀉、脹氣等腸胃問題都改善許多。鄭乃源說,食物並無好壞之分,每個人的過敏原都可能不同,因此建議應定期做過敏原檢測,避開引發中重度過敏的食物,並以少量多樣化的飲食方式攝取營養,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機率。
-
2020-06-25 養生.聰明飲食
害你變胖又得糖尿病?避吃碳水化合物到底有沒有道理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不節食更健康》,作者琵克希.特納】碳水化合物恐懼症碳水化合物幾乎是每一個偉大文明的核心食物,無論是現在和過去,看看世界各地的文明,碳水化合物都是絕大部分人類大型聚落的重要產物。或許我們對以前的狩獵採集時期還抱有懷念,但每一年在研判人類從哪個時期開始吃碳水化合物和製作麵包時,都會不斷把時間提得越來越早。我們馴服了小麥,而小麥也同樣馴服了我們,讓我們在能種出小麥的地方定居。放眼全世界,人類多虧了小麥、稻米和玉米才能興盛繁衍,但我們現在卻興起了一股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風潮,碳水化合物恐懼症(Carbphobia)也成了一項嚴重的問題。即使把狩獵採集時期排除在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開始的最早時期,也可追溯至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員進行的大量肉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於一九二○年期間,生酮飲食首次被用來治療兒童癲癇症狀,並獲得了空前成功。從那時起,每隔五到十年,社會上就會興起一股低碳水飲食的熱潮。而無論是因紐特飲食、阿特金斯飲食、舊石器時代飲食、邁阿密飲食法,或是現在於一般大眾之間又重新流行起來的生酮飲食,後者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量之低,讓身體進入了飢餓狀態。而如同其他節食方式,低碳高脂飲食(low-carb high-fat, LCHF)也宣稱採取這種方式的減重成效良好。不僅如此,他們更進一步提出這種飲食能夠反轉糖尿病、改善健康狀況的任何指數等極端言論,甚至宣稱目前的飲食指南正在殘害我們,而我們應該避免攝取碳水化合物,並盡可能地攝取飽和脂肪。以下就讓我們來檢驗其中幾項主張。「低碳高脂飲食方式是唯一最佳減重方式」,這個概念其實禁不起驗證。儘管在營養學中,因為難以強迫人們以不同方式進食,尤其是在能控制變因的實驗室以外的現實世界進行更困難,所以很少進行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 trials, RCTs);但低脂飲食和低碳水飲食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卻顯示,這兩個對照組的結果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從社會大眾的層次來看,長期效果也同樣不彰。因為這些實驗結果,我們同樣也得知,低碳高脂飲食不是治療或改變第二型糖尿病的唯一療法。在某些病例中,這種飲食方式的確能提供些許幫助,但充足睡眠、壓力管理、進行地中海式飲食或增加運動量等方式,也能達到同樣效果。低碳高脂飲食是治癒糖尿病的特殊療法這種觀念,很容易讓人誤以為碳水化合物會導致糖尿病。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這種想法從何而來:因為吃下碳水化合物會促使體內釋放胰島素,而第二型糖尿病的特徵就是會阻擾胰島素分泌,以及極高的血糖濃度。但營養學裡沒有什麼東西是這麼簡單直白的,這種碳水化合物─胰島素論述,也已經因為過於簡化而遭到揭穿。此外,攝取穀物及更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比任何異軍突起的「生活方式」疾病熱潮,還要早了幾百年。如果說攝取碳水化合物是導致這些疾病的主因,首先就低估了人類身體的複雜性;其次,也無法解釋為什麼人類在過去吃了這麼多穀物,看起來卻依然平安健康。然而,不僅僅是他們誤解了飽和脂肪與碳水化合物背後的科學,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了傷害;同時也是因為他們煽動了對碳水化合物的過度恐懼,還霸凌了勇於反駁他們理論的人,才讓我將目光放到了這個族群上。在我的診所和網路上,最常見的病症就是碳水化合物恐懼症;幾乎我遇到的所有食物問題或飲食障礙病患,或多或少都患有與碳水化合物相關的問題。他們覺得自己需要計畫進行無穀物餐點、碳水循環飲食,或是同時避吃穀物和糖分,而且認為如果不這樣做,體重就會上升、罹患糖尿病,或是變得不健康。我們有大量且壓倒性的證據證明,攝取全穀物、豆類、水果和蔬菜可以帶來大量健康益處。但基本上,低碳高脂飲食運動把這些食物和其他含糖量高的早餐麥片、能量飲料等食物全部歸屬到同一類別。他們把這些碳水化合物來源堆疊成一塊,再跟我們說這些都是不好的食物、相當於幾湯匙又幾湯匙的糖分。這是種十分可笑的簡化說法,因為像小麥這種食物,不僅含有碳水化合物,也含有脂肪、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等其他營養成分。此外,我們通常也不會只吃單一食物,而是把不同食物組合成一餐吃下,而每一份餐點所含括的食物種類,也會影響消化過程和吸收養分的速度。所以從生物化學角度來看,這樣的比較並不合理,因為糖分(蔗糖)的反應,和又長又複雜的葡萄糖原子鏈的反應非常不一樣;如果硬要說兩者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根本是故意煽動恐慌。而把英國的飲食指南當成是第二型糖尿病及其他健康問題的罪魁禍首,也沒有道理。為什麼?因為人們從不遵守這份指南。如果人們不信任這樣的指南,你不能把罪怪到指南上。事實上,研究顯示,如果我們能依照飲食指南行事,整個族群會變得更健康。根據二○一五年的一份研究顯示,一組受試者被告知遵守根據飲食指南所訂定的飲食模式,另一組則進行傳統英式飲食(對照組)。在十二週後,遵守飲食指南的那組吃進了更多的纖維、不飽和脂肪,以及更低的添加糖分、飽和脂肪,但總脂肪量卻和對照組相同;同時,他們吃進的全穀物也比對照組多一倍。當研究人員評估他們體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時,發現飲食指南組預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對照組低了十五%,因為他們的發炎機率和血壓都更低了,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cholesterol,「壞」膽固醇)濃度也更低。這是因為飲食指南旨在增加蔬菜攝取量、全穀物和纖維,並同時降低飽和脂肪及添加糖分」,而後者在低碳高脂飲食中常常會被忽略。沒錯,飲食指南以前的確建議人們降低總脂肪攝取量,但現在已經不再這麼說了。低碳高脂飲食的擁護者常爭辯,過去的飲食指南對膽固醇及脂肪的觀念不正確,而我們也因此變得更不健康,所以需要採用不同的飲食方式,而這個替代方案就是低碳水飲食;但他們這麼說,實在大錯特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從社會大眾的層面來看,降低總脂肪攝取量不見得是正確解答,重點反而在於我們攝取的脂肪類型。攝取富含油脂的魚類、橄欖油等植物油、堅果類及酪梨等不飽和脂肪來源的食物,對我們十分有益。無論是像地中海式飲食這種相對高脂肪的飲食方式,或是更低脂的飲食方式,所有健康飲食模式的共同點,都在於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量。政府的推薦指南之所以改變對總脂肪量的態度,是因為科學更加進步、研究更為詳細;但他們仍然建議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量,因為研究結果也支持這樣的說法。如果不單看個別養分,也仔細檢視個別食物的話,我們就會驚嘆於科學奧妙所造成的細微差異之處,了解到起司、牛奶和優格等乳製品儘管也是攝取飽和脂肪的良好來源,卻不像其他飽和脂肪食物一樣,會為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反而會帶來諸多好處。同樣地,這種奧妙的細微之處也體現在全穀物上,全穀物也能帶來高度好處,我們不應該敬而遠之。如果硬要說低碳水飲食永遠都是不好又不健康的,這就太不公平了,也會讓我看起來和低碳水行動領袖們一樣糟糕。事實上,有時候低碳水飲食對某些人來說十分有效,也能讓他們感覺良好。但低碳水飲食所帶來的健康益處,其實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關係不大,重點是看以什麼食物取代碳水化合物。研究顯示,如果以大量飽和脂肪取代碳水化合物,那就可能對健康和壽命有害;而若是以豆類等富含纖維且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取代碳水化合物,那就和地中海式飲食有著類似的效果,也不會增加死亡風險。因此,我再次重申,健康和整體的飲食模式有關,而不是刻意攝取或排除特定食物。即便如此,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也不能完全推卸其責任,因為仍有眾多低碳水飲食的領袖宣稱,無論攝取多少飽和脂肪,都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種主張不僅絕對錯誤,也絕對於人體有害。
-
2020-05-24 養生.聰明飲食
腦部退化跟飲食有關? 10類健腦食物讓你從年輕就開始預防
隨著台灣走向超高齡化社會,老化相關疾病罹患率增加,其中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如果服用藥物並搭配飲食調整,病情都可以控制。但若是腦部功能衰退,甚至於罹患阿茲海默症,那麼可能就不是飲食調整就可以控制的。預防腦部功能退化,應該從年輕時候就開始調整飲食。繼得舒飲食(簡稱DASH,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建議飲食法)以及地中海飲食法(維護心血管並活化腦力)之後,有一種更因應銀髮世代的飲食建議,稱為麥得飲食(MIND DIET,又稱心智飲食)。根據研究指出,麥得飲食擷取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部分特色、優勢並再做修正,可以預防腦力衰退以及失智。 「麥得飲食」的6大特色1.多數食材採用未經加工的食物,保留食物原味,烹調及調味方式較為簡單,例如蒸、烤。調味常用橄欖油、鹽、香料植物等。2.並未限制總熱量、一天吃多少食物,而是調整選擇食物的比例。3.詳細列出了十種多吃對大腦有益的食物種類,以及五種傷腦食物。4.並不是一個食物對腦力特別好,就「額外」多吃,而是「取代」。例如本來豬肉吃得多,改為低脂的雞里肌。5.同樣強調多吃蔬果,但水果最好改為莓果類居多。6.植物性食物來源會多於肉食,但還是建議多吃魚類。 失智患者的10類健腦食物天然食材中原本就富含許多營養素,對腦認知能力、神經傳導都有幫助,因此,下面這些健腦食物不管是想要預防失智的人,還是已患有失智症的患者,都可以優先選擇!1.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青江菜、空心菜。2.顏色繽紛的蔬菜種類:例如茄子、胡蘿蔔、彩椒等,多樣化的蔬菜含有類型各異的植化素,互相搭配抗氧化抗老效用更佳。3.堅果類:包括含油脂的種子,例如腰果、葵花子、芝麻。每日一湯匙就足夠,可做為點心,但須避免過度調味的堅果,例如:麻辣口味、裹糖粉等。4.豆類:黃豆芽、豆腐、其他豆製品。黃豆中的卵磷脂能協助腦神經傳導。5.莓果類:草莓、桑椹、藍莓、蔓越莓等,花青素含量特別高,有助延緩腦部老化。此類水果味道酸甜常被做為果汁或果醬,要注意這些產品是香料調味還是真的有含水果成分。加工品有沒有額外添加太多糖調味也要注意。6.家禽肉類:雞、鴨、鵝等。富含膽鹼,改善腦細胞的缺陷。7.魚類:深海魚及海鮮富含DHA、ω-3脂肪酸,是最知名的健腦食物。不但強化腦神經,對促進微血管循環(包含腦血管)很有幫助。鮪魚、鯖魚、秋刀魚等DHA含量特別高。8.橄欖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微血管暢通。苦茶油、芥花油、酪梨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不低。可用這類油品部分取代沙拉油、豬油。9.全穀類:指加工程度低的穀物,例如糙米、燕麥、大麥、蕎麥等,富含維生素B群幫助腦細胞發育,而且膳食纖維豐富,能降低膽固醇促進血管健康,也能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10.紅酒:建議一天喝120cc來補充抗氧化的紅酒多酚,減緩腦部損傷。但若原本沒有喝酒習慣者無須特別養成。至於飲食建議中應少吃或避免的食物分別為:紅肉(豬肉牛肉羊肉及內臟類)、奶油以及全脂起司(飽和脂肪過量對心血管有害)、甜點(高熱量高油脂且精緻糖超量)、油炸及速食。許多食材原本是健康的,例如雞肉、馬鈴薯,但經過高溫油炸後容易產生傷身傷腦的反式脂肪酸,熱量也大增。因此應盡量避免油炸的烹調方式。 讓長者增加食欲的6個烹調方式麥得飲食的建議,對年長者來說較大的問題在於天然未經加工的食材,咀嚼較費力(例如菜梗與小麥,纖維多而硬),魚類則是刺多易哽到食用不易。年長者味覺不甚敏銳,胃口也較小,清淡的烹調方式也可能減少食慾。對此,也有些因應的烹調方式:1.食材切到適合入口的大小,並採用燉煮:許多根莖類的蔬菜以及全穀雜糧,較耐長時間燉煮味道也不變甚至更美味,口感也會更軟。例如胡蘿蔔、馬鈴薯、山藥、芋頭。2.打成新鮮蔬果汁每天一杯提供給長輩,也是補充營養素的好方法,但要考慮在打成汁並過濾的過程中,纖維質經常流失。若條件允許,鮮果切小塊方式還是更佳。3.魚類選擇魚肚、魚排、經處理過的無刺魚肉塊最為便利。在銀髮族餐食中,化骨秋刀魚是常見菜色,利用壓力鍋或長時間燉煮,使整條魚入口即化。4.五穀米、十穀米是非常健康的全穀類,但口感較硬。除了煮飯時水的比例應提高之外,煮之前浸泡時間最好拉長至過夜,改善口感。或是可以直接拿來煮粥。5.市面上亦有現成的堅果全穀粉類產品,可以沖泡當點心,亦可搭配豆漿牛奶等增加風味,但須注意其中的含糖成分。6.善用天然香辛料,增添食物本身風味,例如咖哩、檸檬汁、番茄、九層塔、薑、蒜以及香菇、昆布、蝦米、干貝等,都是天然的提味方式。如果習慣重鹹的人,可以在桌邊額外提供沾醬或鹽,而不要直接用醃漬或滷的方式烹調,能大幅降低過鹹過油等問題。在烤魚上面灑一些檸檬汁、旁邊放置胡椒鹽,就是最常見的作法。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