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小中風
共找到
56
筆 文章
-
-
2021-12-31 該看哪科.眼部
高慧君視線模糊因垂直斜視 眼科醫師指這幾類人都可能
藝人高慧君因不明原因出現垂直斜視,導致視線模糊,不得不辭演主演舞台劇《情人哏裡出西施》,她先前曾透露,只要平視以上視覺就會出現兩個重影交叉,目前由腦科、眼科、內分泌科、風濕免疫科輪流交叉檢查治療。眼科醫師表示,造成垂直斜視的原因包括甲狀腺、眼睛血管中風、視神經麻痺或頭部外傷等都有可能,通常以保守治療優先,若狀況未改善則需進行手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眼睛周遭有4條相關神經,1條與視力有關、3條和眼睛移位有關,使用雙眼需要4對視神經一同作用。然而,神經需要血管供應養分,神經才能控制眼部肌肉,若某條神經麻痺、或微小血管出血或阻塞,都可能造成雙眼無法協調,影響視覺。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垂直斜視主要是第3、4對腦神經中風,另外包括腦神經麻痺、血管受損及頭部外傷等也可能影響,由於中風難以預防,若有斜視等症狀出現,且伴隨頭部問題,包括頭痛、噁心或腦震盪,都需要及早就醫治療。陳瑩山指出,垂直斜視的症狀包括複視、疊影,不過眼睛血管出現小中風,很難找出血點位置,通常會先請病人多休息。呂大文指出,垂直斜視一般多採取保守療法,病人急性期時,可以先戴眼罩遮住,或是使用稜鏡調整,通常戴3至6個月血管阻塞情況會消失,複視症狀可緩解。呂大文說,有些病人因頭部外傷造成垂直斜視,視力很難完全恢復正常,最多恢復八成,且大多有後遺症,如果症狀仍持續,可採取手術治療。不過手術調整有難度,因角度難抓,並非單次手術即可調整回來,可能需要多次矯正。陳瑩山表示,年紀較大者、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都容易有血管栓塞問題,都可能有垂直斜視風險。呂大文說,垂直斜視患者會有部分生活困擾,包括上下階梯踩空等,建議要攙扶把守,避免跌倒造成嚴重傷害。
-
2021-12-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醫示警:勿踩生活地雷,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
一般人認知的中風常會造成肢體癱瘓,引起家庭生活風雲變色,然而,醫學上稱為「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俗稱「小中風」,症狀比較輕微,有人甚至很快恢復,因此,多數民眾容易忽視。其實小中風可以說是中風的前兆,後續可能引發中風機率相對提高,必須加以嚴防。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小中風的成因是由於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到阻礙,導致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發作時類似中風症狀,可能突發性出現頭痛、頭暈、想吐,產生複視、視力模糊或暫時性失明等,部分會有耳鳴,手腳發麻無力、步態不穩,或突然大舌頭、說話遲鈍等情況。醫學定義認為小中風通常符合「24小時之內恢復正常,且沒有任何神經學後遺症,以及神經學影像正常」的3個條件。現代人往往因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在小中風症狀出現後多休息即獲得緩解、恢復正常,因而不放在心上。復健專科滕學澍醫師指出,罹患小中風的患者,代表腦部及末梢血液循環已出現不良警訊,歷經小中風的1周內,很可能引發真正中風,根據臨床統計資料,缺血性中風患者當中,有30%過去曾經歷過小中風。促進及預防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遠離小中風威脅小中風好發族群包括慢性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其中血壓長期偏高,容易導致血管壁脆弱、內膜受損、甚至破裂,最後引發腦血管出血;高血脂表示血液裡脂肪堆積過多、壞膽固醇高,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血管愈變愈狹窄;高血糖容易導致血管受損不易修復,血循變差。其他如抽菸、肥胖、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不正常又不愛運動,都容易讓身體及血管產生慢性發炎,提升小中風的機率。預防小中風發生,罹患先天心臟血管疾病及三高患者,必須服藥控制,作息規律、適當舒壓,多攝取高纖蔬果,補充足夠的水分,飲食少油、少鹽,戒菸酒以及適度運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臉歪嘴斜是中風還是顏面神經麻痺?專科醫師教你如何區分 ·氣溫驟降!「2時間點」 最易中風 護心祛寒保暖這樣做
-
2021-12-2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血壓高容易中風!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美國CDC分享預防中風5生活攻略
當某些東西阻塞大腦的血液供應或當大腦中的血管破裂時就會發生『中風』,這將導致大腦的某些部分受損或死亡,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長期殘疾,甚至死亡。中風的三種類型大腦僅佔體重的2%,但大腦使用呼吸系統而來的20%氧氣,由此可知『氧氣』是維持大腦正常運作的重要元素。中風的三種主要類型是:1. 缺血性中風大多數的中風 (87%) 屬於缺血性中風,當向大腦供應充氧血液的動脈血流受阻時,就會發生缺血性中風。血栓通常會導致阻塞,從而導致缺血性中風。2. 出血性中風當大腦中的動脈破裂時,就會發生出血性中風,這些洩漏的血液會對腦細胞產生過大的壓力,甚至損害腦細胞。高血壓和動脈瘤可能是導致出血性中風的重要因素,出血性中風有兩種類型:A. 腦出血-是最常見的出血性中風類型,發生在大腦中的動脈破裂,導致周圍組織充滿血液B.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不太常見的出血性中風類型,出血位置在大腦和覆蓋它的薄組織之間3.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有時被稱為“小中風”,與其他類型的中風不同,流向大腦的血流被阻斷的時間很短,通常不超過5分鐘。小中風重要警示資訊:A. 是未來中風的警告信號B. 是一種醫療緊急情況,就像嚴重中風一樣C. 中風和小中風都需要緊急送醫D. 與缺血性中風一樣,血栓通常會導致小中風E. 超過1/3的小中風患者未接受治療,1年內發生嚴重中風的機率高達10%~15%;發生小中風後的3個月內可能會發生大中風預防中風健康生活5攻略美國CDC表示,我們可以經由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中風的發生。1. 健康的飲食少吃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高膽固醇的食物,多吃纖維含量高食物、新鮮水果和蔬菜,有助於預防高血脂,此外限制飲食中的鈉含量,也可以降低血壓。2. 健康體重超重或肥胖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因此須將體重、體脂維持在健康範圍。推薦閱讀--超有效率「冬季減重攻略」,做到這5點不節食也能瘦3. 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幫助保持健康的體重並降低膽固醇和血壓,對於成年人,外科醫生建議每週進行2小時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進行1小時的運動鍛煉。4. 戒菸吸煙會大大增加中風的機會,戒菸有助降低中風的風險。推薦閱讀--原來,戒菸也可以用藥輔助!推薦閱讀--恐怖電子菸!實證證實,恐導致嚴重肺部疾病!5. 限制酒精攝取避免飲酒過多,酒精會導致血壓升高,男性每天不應該超過兩杯,女性只能喝一杯。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哈菸族照過來 吸菸奪命!!出現三大症狀速就醫肌肉減少恐引發疾病?! 落實三招讓你恢復肌力外食族照過來 便利商店也能減重?!一日三餐菜單大解密查看原始文章>>
-
2021-11-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小中風怎麼辦?醫指6要點,防中風、失智症找上門!
小中風雖然名稱當中有個「小」字,但一樣不容忽視,其對健康而言也有莫大的影響,甚至也有較高的機率出現中風。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陳又嘉醫師提醒,風險族群平時應注意相關症狀,若確診小中風,更應即刻調整生活,以避免後續產生更大的問題。 什麼是小中風?和中風有何差別? 陳又嘉醫師表示,俗稱小中風的「細隙型中風」或稱「小洞型中風」,其可直接視為中風,差別在於程度及位置上的不同。中風的成因以血栓所形成的「梗塞型腦中風」來說,即血栓塞住腦部的大血管,進而形成中風,而小中風則是塞住小血管,因此嚴重程度會有所差異。若以塞車形容,中風如忠孝東路、信義路塞車,小中風則如塞在巷弄,規模不大一樣,但一樣都可能造成交通癱瘓。 小中風生活未改善,恐引中風、失智症! 值得注意的是,小中風亦可視為中風的前奏,陳又嘉醫師表示,曾經罹患小中風或中風的患者,若未妥善控制及治療及控制,持續暴露在風險當中,將來都約有10%甚至以上的機率發生中風。且小中風患者常見一再發生而不自知,長期下來恐持續傷害腦部,形成「血管性失智症」。因此提醒民眾,萬不可因為是「小中風」,或因沒有造成癱瘓、失能,就輕忽了小中風的威脅性。 為何會出現小中風?醫:生活不佳是關鍵! 陳又嘉醫師指出,形成小中風的原因和中風差不多,除了年長族群、家族史,大體而言就是生活不佳,例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通常是出自於菸酒、飲食口味偏重、蔬果營養缺乏、鮮少運動等原因所造成。 特別提醒飲食,口味較重者容易攝取過多的鈉,若平時又少吃蔬果,容易形成鈉鉀失衡,增加高血壓的風險,而高血壓正是小中風最常見的風險因子。 醫師解釋,高血壓患者的血管長期處於高壓力的狀態,血管會逐漸耗損,且幾乎沒有症狀,患者常見在真正出現問題時,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問題,如本次討論的小中風,又或是中風及心肌梗塞等。換言之,若有小中風的問題,也需提防其他身體疾病問題,特別是三高環環相扣,併發症也大同小異。 「微笑、舉手、說你好」,小中風、中風症狀速就醫! 陳又嘉醫師表示,防範小中風再次發生或引發中風,日常觀察症狀相當重要,兩者症狀大致相同,僅在於規模差異,小中風不會直接造成癱瘓等永久性的傷害,因此許多人不以為意,等真的事態嚴重,就醫才發現其實早已有相當多次的小中風,這樣的情況自然也離中風不遠。 提醒民眾,日常若有發現自己口齒不清、沒辦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又或者是單邊臉部、肢體發麻或無力等,就應提高警覺,因為這些都是中風和小中風的共有症狀。可依近日各界推行的「微笑、舉手、說你好」的方式檢視,如有疑慮盡就醫,就醫時也應避免行車,以免途中情況加劇發生危險。 防小中風引中風、失智症,掌握6要點即刻調整生活! 陳又嘉醫師提醒,為預防小中風再次出現,或是出現更嚴重的中風,以及傷害腦部形成血管型失智症等問題,患者應時時注意相關症狀,察覺不對就盡速就醫。除此之外也調整良好生活,包括良好飲食、培養運動,即便是快走也好,也避免菸酒,並積極控制三高,遵照醫囑規律用藥、定期回診等,便有助防範小中風、中風找上門! 《延伸閱讀》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胸痛不可大意!醫:3分鐘觀察,不確定安全即刻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血管性失智症治療新契機 台灣團隊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目前失智症難以有效治療,台大、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利用微能量超音波,找到刺激神經再生的機轉,有望開啟血管性失智症新的治療方式,研究成果領先全球,登上國際期刊eLife。台大醫學工程所教授王兆麟表示,全球失智症治療市場規模高於100億美元,並以複合成長率10%成長中。市場目前還沒有把超音波用在治療失智症的產品,團隊研發領先業界3到5年,預計在3年內完成專利布局、動物實驗以及人體臨床試驗驗證療效等。科技部今天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在科技部「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支持下,王兆麟、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陳志成、台大醫院復健科主任陳文翔、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組成跨校、跨領域團隊,探索微能量超音波在治療腦中風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陳文翔指出,失智可以分成阿茲海默症跟血管性失智症2大類。血管性失智症可能由小中風引起,有手腳局部失能或影響情緒與記憶力等狀況,目前治療方式可能是針對受影響功能來做復健,藥物主要是增加活性或做預防,臨床效果有限,另外也有幹細胞臨床試驗,但尚未有明顯成果。王兆麟指出,過去學術界對於超音波對神經細胞的機轉運作方式並不清楚,團隊這次開發出微針式超音波刺激儀,透過比細胞小百倍的玻璃針尖發射超音波,針對神經細胞的特定部位進行刺激,進而調控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影響細胞內的生物訊號傳遞。也就是說,團隊一大突破在於找到超音波刺激對神經細胞進行調控的機轉。王兆麟表示,團隊進行多項實驗,發現可以透過超音波刺激產生神經再生現象,有機會應用在未來治療血管性失智症所需要的神經修復。陳文翔指出,未來臨床上會希望達到非侵入式的治療方式,未來也許可以讓病人戴上類似耳機的設備,「但不是聽音樂,而是聽特殊頻率的微能量超音波」,來刺激局部神經再生,極具發展潛力。
-
2021-08-24 新聞.長期照護
中風後吞嚥困難 進食注意6要點
「醫師,家父小中風後,喝飲料常會嗆到,吃東西也很難下嚥,請問有何改善的方法呢 ?」門診中常有病人家屬提出上述的問題,如何克服此中風併發症,病人和家屬都要學習,慢慢可渡過難關。喝飲料會嗆到是吞嚥困難症狀之一,其他包括流口水、咀嚼或舌頭無力、感覺食物卡在喉嚨、吞嚥動作難以開始、餐後食物殘留口腔、吞嚥後聲音改變、鼻腔逆流、嗆咳、進餐時間延長、體重減輕等。面對吞嚥困難,首要詢問什麼型態的食物難以吞嚥,是固體或液體食物?在什麼階段食物會卡住難以吞嚥?口腔咽喉、胸後或上腹?常見2大類病因1.身體結構病灶:固體難以吞嚥,如食道癌、胃癌、食道良性狹窄、食道憩室、食道黴菌感染、食道炎、外在壓迫(氣管腫瘤、主動脈瘤)等。2.功能問題:液體難以吞嚥,最常見的是中風,但在重度失智亦可見。中風後吞嚥困難,是一種常見的併發症,儘管許多中風患者吞嚥功能會自然恢復,國外文獻統計仍有11%至50%的患者在6個月後存在吞嚥困難。吞嚥困難可通過臨床評估,或經由電視螢光攝影檢查或纖維光學內視鏡吞嚥檢查進行診斷。處理中風後吞嚥困難的問題,可減少誤吸入呼吸道,而不是恢復正常吞嚥功能。包括改變飲食質地、調整進食姿勢和一些復健技術改變吞嚥策略,這些可以單獨使用,但大多一起使用,並且可以個人化。照護中風後患者進食6重點1.維持進餐環境安靜,端坐姿勢進食,或床頭抬高30至45度。2.選擇適當食物質地,採用小口進食。3.傾頭向健側,小口(小湯匙)由健側餵入,縮下巴、轉頭向患側來幫助吞嚥。4.吞完就清喉嚨或咳嗽一次,確定已經吞乾淨後,再進食下一口。5.餐後維持坐姿30分鐘,避免食物逆流。6.進餐完畢要檢查口腔內是否有殘留食物,並清潔口腔,這樣可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
2021-08-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眼球偏向一邊、說話不清楚 大血管阻塞型中風危險性高
Q:阿公與兒女同住,這幾天阿公常喊手沒力、頭有點脹,家人以為只是高血壓影響不以為意,某天早上阿公無法從床上起身、話講不清楚,兒女已經出門上班了,現場剩老伴和外籍看護也無法分辨是什麼症狀,這時該怎麼辦?腦中風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前四名,民眾未及時警覺腦中風徵兆,可能錯失黃金救援時間。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李均祈表示,除了因民眾警覺性不足延誤送醫的情況外,救護員也常碰到長輩誤把偏方當急救,反讓患者更不適。他曾遇過一名70歲阿嬤急性腦中風,阿公竟拿針扎阿嬤手指「放血」;或是有擦綠油精、按摩人中、亂餵心臟病或降血糖藥物等錯誤行為,既無助於急救處置,還可能引發感染風險,增加救護員現場評估難度。聯合報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合作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由神經科專科醫師至消防分隊分享,提供救護員更快速判斷腦中風祕訣。李均祈說目前使用的評量表為FAST辛辛那提,課程中醫師提供更多項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針對急性腦中風,較容易失能的大血管阻塞特性加以說明,包括半側肢體或面部嚴重癱瘓、眼球偏向一邊、失語症等,因為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的治療醫院,若救護員有機會盡速辨識出來,就能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李均祈說,不少民眾曾出現小中風,沒有及早發現、健康檢查追蹤,都是到二次中風才不得已送醫,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身體異狀、提高警覺,排除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教官小叮嚀】李均祈/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曾出現頭部腫脹、肢體無力等情況,民眾需自我警覺,可能有小中風危機,應定期健檢追蹤。若長輩有異常身體不適,家人應盡快撥打119,把握黃金救援時間。【醫師開講】身體異狀、提高警覺 留意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大血管阻塞腦中風,拖延1小時老3.6歲。國軍桃園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明華說,中風患者中以缺血性腦中風佔大宗,其中屬大血管阻塞最危險。致病原因區分二類,血管粥狀動脈硬化血栓栓塞及他處血栓栓塞(常見為心房顫動導致),根據國外學者研究,大血管阻塞若未及時處理,1分鐘將有190萬神經元壞死、12公里長神經纖維受損,拖延1小時相當於老3.6歲。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則表示,大血管阻塞有特定的送醫治療醫院,若能於第一時間辨識出可能的中風型態,可以多爭取治療的時間。另外,中風患者有時症狀不典型,透過神經功能評估,如喊叫病患、觀察眼睛位置、嘴型是否歪斜,捏手腳是否有反應,是否有口齒不清,異常喉音或吞嚥困難等,亦可作為救護員到院前評估。他也提醒,民眾要多注意俗稱的中風前兆(暫時性腦缺血),也會出現突發性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或麻木,也有可能暈眩、步態不穩,但發生時間較短且較輕微,容易被民眾忽略,錯失及早治療避免惡化的機會。眼球偏一邊為大血管阻塞特性,需考慮取栓手術。尹居浩課程中說明,第一線救護員多使用FAST量表評估,若碰到病患如四肢無力、頭暈等不典型症狀,較難精準判別。他說,針對非典型症狀,可透過另一種評量表BEFAST評估,增加B(平衡)身體步態平衡和E(眼睛)視野缺損、複視或眼球偏向一邊等徵兆,有助於救護員二次理學檢查。陳明華說明據統計,FAST可篩出85%腦中風病患,BEFAST可增加到95%,提高急性腦中風篩選通報率。及時於黃金3-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有三成病患會有良好預後,如符合GFAST(眼睛邊斜一側+FAST)大血管阻塞特性,除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外,應接續接受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可再額外增加三成病患可回復至良好預後。年長者條件允許,還是可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陳明華曾收治一個案,高齡97歲的余奶奶有高血壓、心房顫動及巴金森病,平時有輕微姿勢性頭暈症狀,但仍可自行走路不需攙扶,當日與家人外出散步時,突然頭暈發作、手腳無力難站立,家人警覺心高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後腦循環腦梗塞,到院1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入住加護病房2天後轉到普通病房後續復健治療,現在已能站立、步行到廁所,住院僅12天順利出院。他表示,余奶奶能成功救治原因是及時於發病黃金3小時內送至醫院,醫療團隊在1小時內給予治療,減少失能,大幅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陳明華強調1次中風就會增加10倍二次中風風險,民眾應保持警覺,有中風徵兆就立刻就醫,及時治療減少中風失能。透過課程,讓緊急救護員於第一時間,更能熟悉運用中風評估量表如FAST、BEFAST、GAST辨識出急性腦中風,快速通報可處置醫院,縮短就醫處置時間,及時搶救患者,減少中風失能程度,減少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
-
2021-06-28 失智.像極了失智
講話常忘詞?8症狀小心腦退化!醫:高壓、慢性病等族群要注意
日常生活難免忘東忘西,不過有些人情況比一般人還要嚴重,許多字句總是找不到詞、東西老是想不起來放在哪,甚至漸漸開始記不起來某些朋友的名子、樣貌。小心可能是腦部開始出現退化,和失智症關係密切,應當留意。 腦退化不只影響記憶力,判斷、專注、行為也受影響 楊聰才診所院長/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腦退化是一種人體老化的現象,易有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力、行為能力等腦部功能退化的情況。舉例來說,記憶力明顯下降,常難以記住看過、聽過的事情、對於人事時地物時常錯亂混淆,甚至想不起來對方的長相、名子。難以規劃、解決問題,對事情的判斷能力下降、難以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即便以往是自己拿手擅長的事物。行為錯亂,常將物品放在不對的位置或容易遺失物品、語言溝通表達困難。也因為這些原因,開始出現情緒上的問題,對於社交或以往熱衷的事物失去熱忱,常常感到困惑、焦慮、懷疑,容易心煩意亂等。 楊聰財醫師提醒,腦退化雖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進行式,和失智症並非直接關聯,但若退化嚴重確實有可能罹患失智症。上述情況若有出現4項,就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年輕人也會腦退化,高壓、慢性病族群要留意! 楊聰財醫師指出,腦退化的常見風險因子主要和遺傳、慢性病、生活、疾病有關。若家中有腦部退化、失智症家族史者,就有可能受到遺傳。而日常較為常見的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三高慢性病,影響全身血管,包括腦血管,也容易早成小中風,腦部血管受阻就可能出現退化情形,因此建議良好生活避免慢性病,若有慢性病更應積極控制。另外,許多民眾長期睡眠不足,容易使得腦部無法充分休息,又或是處於高壓生活、高壓工作、時常需要極度用腦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知名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將可能破壞、干擾海馬迴,海馬迴與記憶力有關,受到阻擾也就可能出現腦部退化甚至失智的情況,若有發現自己正處高壓生活,也要多加留心。而部分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唐氏症等也是腦退化的風險族群。 楊聰財醫師指出,以往腦退化較常出現於65歲以上族群,但隨生活節奏、文化變遷、生活型態等影響,也不再只是年長者特有的情況,腦退化已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年齡已下修到30、40歲。提醒民眾應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型態,並注意自己日常是否有不尋常的跡象。 防範腦退化,適度用腦也讓腦休息! 防範腦部退化,楊聰財醫師建議平時應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以利分泌血清素、多巴胺等分泌,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腦部,建議333運動,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 日常飲食均衡,並可適量攝取有助腦部的食物,例如深海魚可補充DHA、EPA幫助腦部運行;綠色蔬菜也含有相當豐富的抗氧化成分;有助防止腦部氧化、退化;堅果類除了也是良好的油脂來源,也可以增加多巴胺分泌,有助腦部運作;鮮奶也含有色胺酸,有助轉換成血清素,協助腦部運行。 身體任何部位有動可活化,沒動會退化,腦部也是一樣,建議平時可多培養動腦的習慣,任何益智遊戲都有助於腦,例如麻將、數讀、賓果、拼圖等。 最後建議日常生活作息保持正常,讓腦部適當的休息,建議黃金睡眠時間於23:00至06:00,每日至少睡足7~8小時,以利腦部正常休息。腦部休息也不單只有睡眠,也包括了平時避免腦部過度使用、避免過度壓力。 《延伸閱讀》 .你的失智症機率有多高?一招讓老年癡呆風險少4倍 .吃魚真能變聰明?防失智?專家指5大好處:還能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7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Johnny游:天氣冷身體冷吱吱 暖身行為前停、看、聽
天氣冷颼颼,身體可不能冷冰冰。氣溫驟降的天氣,我們都很希望洗個熱水澡、窩在棉被裡、抱著電暖爐,但這些暖身行為,可不能想做就做,小心中風找上你! 每年連續低溫都讓猝死案例暴增,大多都是心血管、中風導致,年齡層從老年到青壯年都有,建議大家在做這些事情前「停、看、聽」。 延伸閱讀:腎臟危機解密!四大暗示別忽視 洗澡前、離開被窩前、出門前,停!劇烈快速的氣溫變化,容易讓體內血流異常。洗澡時,記得水溫別太高,先讓身體先適應,再逐步調整溫度,且切勿低頭過久,避免造成暈眩、跌倒。浴室溼滑的環境容易滑倒,而凌晨起床離開被窩也別衝太快,離開床的溫度差加上速度,非常容易讓血管產生不適應的漲縮。掀開棉被後,可稍作停留,並做些許伸展動作,讓身體稍微適應後再起床! 健康檢查、家族病史,看!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小中風(TIA)等,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健康檢查報告出來時,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血壓異常、血脂過高、BMI過高、抽菸等,都是警訊要小心。若有「突然失去意識」的現象,像是坐在沙發、躺椅上,突然睡著或突然「斷線」,幾分鐘之後醒來等狀況,不見得是太累「睡著」,有可能是小中風(短暫腦部缺血)導致瞬間斷線、說話不清、昏厥過去。若有上述類似症狀,就須盡快到醫院檢查。 身體的不正常狀況,留意仔細聽!天氣冷,室內門窗通常緊閉,空氣不流通問題造成的溫差現象,也容易讓身體出問題。這時,除了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外,也須注意聆聽身體的狀況,一旦有頭暈、呼吸困難、暈眩,或聽到呼吸開始變得急促,甚至感受到心跳加速、心悸等狀況,就需要進行更加一步的檢查。天氣冷、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小中風預防及早發現不是難事,更可維持健康的生活! 【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 -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莊昕悅營養師/營養師教你在家輕鬆做低蛋白點心-如何慢養肌力?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4種運動對抗肌少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03-25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噗妮聊護理:當身體出現這些「暫時性」症狀 當心小中風離你不遠!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太累,雙眼常常會突然黑掉,休息之後才又恢復,反覆出現好幾次,害我都不敢開車出門,如果在開車時突然看不見就太危險了...」五十幾歲的親戚和我描述近日的身體不適,當我聽完他描述的症狀後,請他盡快到醫院就醫,經醫師確診是「小中風」。 依據國民健康署委託研究顯示,將近10%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在7天內會發生中風。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即是俗稱的「小中風」。但被診斷為小中風也不必太緊張,及早發現身體有問題,更可以預防中風發生。該如何「發現」小中風的症狀?短暫性腦缺血顧名思義是「暫時」的,大多會在24小時內恢復正常,所以常被忽略,但當症狀反覆發作,就有機會演變成真正的中風。因此,當身體出現單側肢體無力、突然一隻眼睛或雙眼看不見、劇烈頭痛、暈眩、和他⼈對話的時候,突然聽不懂別人說什麼...等小中風症狀時,就必須要當心。該如何「預防」小中風的發生?1. 健康的飲食型態:少油、少鹽、均衡飲食,維持正常⾝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2. 適度運動:選擇自己合適且能夠負荷的運動,例如:快走、游泳...等,適度的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 3. 良好生活型態:避免熬夜、戒菸、戒酒及減輕日常生活壓力。 4. 保暖、注意溫差:洗三溫暖、泡澡或冬天洗完熱水澡後,要特別注意溫度落差,避免忽冷忽熱,對血管造成大度刺激。 5. 補充足夠水分:在無禁忌症的情況下,正常成年人每日需補充「體重x30~40c.c.」的水分。以體重50公斤的正常成年人為例,一天需飲水量約1500~2000c.c.,飲水量也和當天的日常活動、自身身體狀況...等相關,須適當的調整,別讓身體鬧水荒。 補充足夠的水分是預防小中風很重要的一環。充足的水分能防止血管變厚、變窄,並保持血管彈性。反之,當身體呈現脫水狀態時,體內水分與血量減少,血液就會變得濃稠,這時便容易造成血栓;當血栓脫落,就有可能造成腦中風、肺栓塞、心肌梗塞...等疾病,不得不小心。而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與定期健康檢查,是預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關鍵,切記當身體出現小中風症狀時,就該謹慎小心,千萬別忽略導致遺憾發生。【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 -Lemon L. Yoga/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部落格吱吱復健/桌遊動作變化多 中風復健不無聊【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2-20 科別.腦部.神經
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65歲的伯伯,退休後在家幫忙照顧孫子,但近期常忘東忘西,幫忙整理書包會遺漏要帶的東西,好幾次完全忘記要到幼稚園接孫子回家。兒女們帶他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伯伯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因此開始固定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穩定控制的病情突然在1個月內迅速走下坡,除記憶問題外更出現走路不穩、手腳無力等症狀,家人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察覺到異樣,直到固定回診時才告知醫師,診斷後發現伯伯因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良,在這段期間發生了幾次小中風,以致病情後來演變成混合性失智症。不同類型失智症治療方式大不同 對症下藥才能正確防惡化以伯伯的案例來看,他除了罹患民眾認知程度較高的阿茲海默症,也就是退化性失智症的其中1種外,還合併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屬於混合性失智症患者。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醫師表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其引起的成因與治療方式,皆有所不同,民眾應正確地認識,才能夠知道對應的治療選擇。劉子洋醫師特別提醒患者及家屬,需要了解及建立阿茲海默症屬於長期緩慢退化之疾病的觀念,倘若觀察到患者在短時間,如:幾天或1個月內狀況迅速惡化,應即時就醫,檢查是否合併有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避免傷害擴大。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病房主任蔡佳光醫師說明,若家屬能及早發現異狀,便有機會在發病初期接受醫師的診斷,盡早穩定用藥,積極延緩惡化。蔡佳光醫師分享,曾有1名家屬觀察到年長的父親,退休原本都能自理生活,但近年來身體靈活度越來越差,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對於他人說話理解能力也下降,常誤會他人表達的意思,除了常常反覆發問同樣的問題外,也不願外出與他人交流。家屬懷疑父親可能罹患失智症,趕緊安排就醫檢查,果不其然,檢查結果顯示父親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所幸發現得時間早,患者透過穩定用藥,參加社區長青課程,失智症狀況控制良好,日常應對的反應上也有明顯地改善。穩定用藥有助病情控制 選對合適藥物增進患者生活品質蔡佳光醫師指出,雖然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但可使患者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進行,也有研究數據顯示,早期治療的效果遠勝於腦部嚴重受損後的補救。並呼籲,一旦發現失智徵兆,應及早前往就醫診察,配合醫師治療、穩定用藥,幫助控制病情惡化。同時,劉子洋醫師說明,現在已經有能治療輕、中、重度,所有程度的口服錠用藥,使用方便,用藥服從性及便利性高,可增進患者生活品質,更能減輕照顧者負擔。善用社交互動、腦部運動等非藥物治療 失智症照護資源可減輕照護壓力劉子洋醫師指出,除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對於失智症病情控制上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且現今長照服務日趨完善,有許多資源可提供協助,如:社區據點、長春學堂等。蔡佳光醫師則強調,社交互動及固定的運動習慣,皆有助病情改善。失智症並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疾病,劉醫師提及一旦出現症狀,腦部的病變恐已從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前就開始發生。兩位醫師皆呼籲,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透過正確的診治,對症下藥,有效控制病情減緩惡化。★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13 科別.腦部.神經
波多野結衣顏面神經麻痺停工 醫:及早治療兩周可好
在台灣有高人氣的日本知名AV女優波多野結衣日前在個人Twitter上表示自己生病了,後續活動、工作也已經全部取消。原來她罹患的是會導致嘴歪眼斜的「顏面神經麻痺」。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顏面神經麻痺與免疫、病毒感染有關,如果能及早治療,恢復較快,約兩周可以恢復;否則等到神經受損,復原期可能拖至二至三個月。波多野結衣在9日時就已經發文表示,舌頭有麻痹的感覺,臉部也有些許不適,診斷疑似「顏面神經麻痺」,目前正在接受類固醇治療導致免疫力變低,暫時無法出門,也因此之後所有宣傳、活動工作等皆全面停擺。趙昭明表示,顏面神經麻痺通常因為免疫力降低、壓力大、太疲勞而使神經遭到並度感染,影響肌肉運作,造成眼睛下垂、嘴巴歪斜,甚至有些人會出現不自主流口水的症狀,像「小中風」一樣。他指出,熬夜、溫差大都容易誘發顏面神經麻痺,因此秋冬溫度低,加上此時節有些人感染感冒,遲遲未治癒,也容易發生病毒攻擊神經的狀況,因此秋冬求診的病人明顯較多。趙昭明表示,顏面神經麻痺越早發現治療越好,治療黃金期為出現症狀後三到五天,給予類固醇可促進神經恢復,約兩周可以恢復;如果拖延太久,神經受到損傷,修復較慢,可能拖至二至三個月,甚至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因此他提醒,平時不要熬夜、讓自己太累,如果感冒持續未癒也要注意,小心病毒入侵,造成顏面神經麻痺。
-
2021-02-07 科別.心臟血管
衛教建立正確觀念 破解5大中風迷思
社區醫療服務面向多元,淡水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舉辦衛教講座中,曾有一名參與講座的男性聽眾,當場出現腦中風症狀,緊急送醫。近年腦中風位居國內十大死因第四名,亦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成為國人關心的重要健康議題之一,但在社區醫療衛教中發現,民眾對於腦中風存在不少迷思,以訛傳訛後衍生出許多問題,因而延緩送醫危及生命。由於部分民眾輕忽控制慢性疾病的重要性,加上對於腦中風的了解不足,以致於產生諸多誤解,施以錯誤的「急救」手段,導致更多問題出現並影響預後。像許多人以為指尖及耳垂放血、吞降血壓藥有助延緩中風症狀、中風後自行搭車就醫、等家人返家後再就診,或輕忽小中風帶來的警訊,這些其實都是錯誤觀念。迷思1 聽信民俗療法,指尖、耳垂放血能搶救腦中風。許多人認為透過放血,促使血液疏通,能搶救腦中風、緩解症狀,但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局部或全面性的腦細胞傷害,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指尖、耳垂放血等民俗療法,尚缺乏相關研究證實能延緩中風惡化。衛福部國健署亦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若以針刺放血,反而可能刺激血管造成收縮,惡化出血狀況,不利病情。唯有透過119救護團隊緊急送醫治療,爭取急性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才是正確的搶救方式。迷思2 腦中風發作、血壓飆高時,服用降血壓藥物能緩解症狀。當腦中風發作,出現相關症狀,感覺半邊手、腳麻痺無力,同時量測血壓發現數值異常時,馬上服用降血壓藥物或含舌下錠,強迫血壓驟降,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傅維仁解釋,人的大腦具有自動調整器的功能,當血壓降低時,大腦會自動調節血液灌流;血壓過高時,也會自行調節。不過,一旦發生腦中風,大腦的調節功能故障,加上腦血管已被阻塞,吃降血壓藥物不僅無法救急,強迫降低血壓,會使得血液灌流至腦部的量更加不足,可能加劇病情。迷思3 爭取腦中風搶救時間,自行搭車就醫,前往經常就診的醫院急救。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許多人自行到診所或習慣就診的醫院後,才發現這些醫療院所無法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或沒有動脈取栓手術的技術與設備,白跑了好幾趟。醫師建議,疑似腦中風病患切勿自行就醫,應立即通知119,由專人協助送往具有緊急醫療能力,可處理腦中風的合格醫院,並記錄發作時間點以利診斷。迷思4 長輩獨自在家,疑似中風無法判斷,還是等家人返家再就醫。依照國際治療指引標準,缺血性腦中風的黃金搶救時間,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應在症狀發生後4.5小時內完成,動脈取栓手術則應在6小時內。如長輩白天單獨在家,待家人返家再就醫,已錯失黃金治療時間。醫師建議,當無法判斷是否為腦中風,掌握「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口訣,可初步辨識腦中風症狀,且病患無論是獨居或與家人同住,皆可主動撥打119求救,經專業人員送往正確的醫院,爭取搶救時間。迷思5 「暫時性腦缺血」不算中風,因症狀輕微且會逐漸好轉,不用太在意。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可透過磁振造影檢查發現病灶,症狀雖較中風輕微,卻不能輕忽。傅維仁解釋,暫時性腦缺血的血栓,雖會隨著血液流動而溶解,或移動至遠端部位,症狀因而逐漸緩解或消失,卻也因此經常讓人誤以為會自行好轉。不過,一旦小中風二度、三度出現,當次數增多,症狀緩解的時間也會逐漸拉長,從5至10分鐘,延長到30分鐘至一小時,時間間隔愈久,中風機率就愈高,仍須提高警覺。
-
2020-10-28 科別.心臟血管
逾三成上班族發生中風不會處理 記FAST口訣減失能風險
據「腦中風健康識能推廣試辦計畫」研究發現,企業職場工作者面對急性腦中風情況發生時,三成以上表示難以立即做出處置,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預防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陳龍呼籲,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減少失能與死亡風險。該計劃由國健署委託台北醫學大學林立峯助理教授團隊執行,擇定企業員工對象特徵包含工作時程不固定、時常外食及應酬,生活習慣作息不規律、工作型態屬於責任制及業績導向、工作壓力大及高度精神緊張,了解職場員工對於「腦中風健康識能」的認知而進行調查。計畫發現,88.4%上班族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獲取腦中風相關資訊是容易的;但28.6%表示在理解腦中風相關書面及口語資訊上是有困難;而對於判斷腦中風相關資訊的正確性也有五成認為困難;而面對急性腦中風情況發生時,31.7%上班族表示難以立即做出處置。據衛生福利部108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中風對國人健康衝擊甚鉅,且中風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也提醒,「每4人中就有1人發生中風。」要掌握以下333健康守則,就能夠減少腦中風急性發作的風險;民眾若發現有小中風的情形,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迅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若發現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不可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的劑量;記住不吃多鹽多油食物、不吸菸、不過度飲酒;保持定期測量血壓、適度規律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及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國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
2020-08-26 科別.心臟血管
罹罕見血管炎 新光醫人道救治帛琉患者
「Taiwan Can Help」不是口號,即便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台灣人道救援並未停歇。一名68歲的帛琉男性除本身多次小中風,更出現不明原因嚴重肝衰竭,肝功能指數逾正常值50倍,經新光醫院緊急協調專機、提出完整檢疫計畫下,經衛福部、外交部獲准發給人道簽證來台就醫。經醫師檢查,發現該患者罹患罕見的高安式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且是發生在相對少見的男性患者身上,引起主動脈及其許多分支發炎及狹窄,後經類固醇治療下,患者康復出院回國。收治該患者的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 高安式動脈炎由日本醫師高安右人(Mikito Takayasu)1908年在日本眼科年會首次報告而得名,此疾病與基因有關,會造成主動脈及許多分支發炎且狹窄,恐導致肝癌及腦血管阻塞。在臨床症狀上,患者會出現發燒、疲倦、夜間盜汗、體重減輕、關節痛與手腳無力等症狀,患者常會覺得脖子痛或手痠等。他表示,照傳統來說,該病為日、韓、台灣、土耳其等東方人比較容易得病,好發於15至30歲間、且八成為女性。而多數帛琉人會有一部分日本血統,經詢問該患者也有四分之一日本血統,所以是有可能發生,不過他仍是案例中相對少數的男性患者。黃建賢說,患者因帛琉當地未有足夠醫療資源與設備可診斷出該疾病,而於7月初來台,經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並同時輔以中風復健,一個月後康復出院回國,未來還會持續追蹤健康狀況。該個案也有助於帛琉尋找尚未診斷出血管炎病人。而帛琉駐台大使歐克麗今更特別前來致意,表達對新光提供人道醫療救助的感謝。新光醫院表示,由於疫情影響,航空陸續停飛,急重症患者只能藉由不定期專機尋求一線生機。醫院除配合政府邊境風險嚴管原則,也備妥入境防疫及醫療計畫書;而在患者來台前也有充足遠端病情諮詢,及抵台後的防疫管理措施。在新光醫院協調下,今年4到8月共五個包機、25名急重症患者得以來台治療並平安返國。
-
2020-07-31 新聞.元氣新聞
生命最後一哩路,住院174天病逝北榮!李登輝病史一覽
前總統李登輝於7月30日晚間7時24分,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耆壽98歲(民國12年1月15日至民國109年7月30日)。李前總統本身有多項慢性病史,包括最為人熟知的心臟疾病,也是罹患糖尿病30多年的「資深」病友,近年因年事已高頻繁進出醫院,且住院時間都很長。他早年多在台大醫院接受接受身體檢查及裝心臟支架,後轉至台北榮總就醫後。2011年11月健檢時發現罹患大腸癌,住院手術切除約25公分的結腸;2015年11月,因小中風在台北榮總住院11天;2018年11月29日上午在起居室收看電視,準備起身回臥房時,不慎正面跌倒,撞擊右側眉骨上方、鼻腔內側出血,於台北榮總急救並轉進神經外科加護病房觀察。今年2月間因喝牛奶嗆到住進北榮治療,直至昨日病逝。
-
2020-06-20 科別.腦部.神經
說話不清、視力模糊 不能忽視的「小中風」症狀!
最近收治了一些中風患者,讓我想提醒大家,夏天天氣熱、容易流汗,記得要適當補充水分,因為脫水可能增加腦中風風險。另外,還要提醒大家,要注意是否有「小中風」的症狀!我印象很深刻,有位65歲的阿伯因為腦中風昏迷送醫,轉由醫學中心施以動脈取栓術,術後阿伯有恢復,意識也很清醒。我就問阿伯,中風前是否有一些症狀?阿伯說,中風前一周有出現幾次「頭暈、走路不穩、講話大舌頭」的現象,但他以為是身體太累、感冒,就去休息一下,的確症狀也消失了,完全沒想到跟之後的中風有關。我提醒阿伯,那些症狀都是「小中風」症狀。小中風是中風的前兆,如果遇到小中風的症狀,記得要立即就醫,可以降低未來得到「中風」的機率。那「小中風」跟「中風」到底差在哪裡呢?小中風又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症狀與中風類似,但時間短暫,通常只持續2-5分鐘,最久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因為症狀輕微且短暫,通常症狀結束後患者會誤以為自己已經恢復了而不會特別警覺,也常被誤認成身體太累或感冒症狀,而沒有即時就醫。小中風症狀有哪些?◆肢體麻痺無力 ◆走路不穩 ◆說話不清◆吞嚥困難 ◆視力模糊 ◆短暫失憶 ◆意識改變出現小中風症狀後,得到中風的風險評估是根據下面幾項綜合因子:A (Age) 年齡大小● 年齡大於 60歲給 1分● 年齡小於 60歲給 0分B (Blood Presure) 血壓● 血壓高於 140/90 mmHg給 1分● 血壓低於 140/90 mmHg給 0分C (Clinical features) 臨床症狀● 單側肢體無力,給 2分● 只有語言障礙,給 1分D (Diabetes) 糖尿病有無● 有糖尿病,給 1分● 沒糖尿病,給 0分D (Duration) 發作時間● 臨床症狀發生超過一小時,給 2分● 臨床症狀發生小於一小時,給 1分● 臨床症狀發生小於十分鐘,給 0分將上述的分數加總,可以預估48小時內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低風險族群:0-3 分,48小時中風機率 1%。⭐️中風險族群:4-5 分,48小時中風機率 4%。⭐️高風險族群:6-7 分,48小時中風機率 8%。如果分數大於4 分的病人,就建議要積極評估以及預防中風的發生。 如果能即時治療中風,是可以大幅降低後遺症的。當平時自己或家人的身體健康出現細微的變化,記得要提高警覺,如果覺得不太放心,也建議立即就診諮詢醫師。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
-
2020-06-02 橘世代.健康橘
帕金森爺爺跟孫出門逛新北!山林秘境陶冶身心
70歲的鄭光治已退休多年,年輕時工作太辛苦,退休後喜歡宅在家裡。近期被海外返家探視的孫子策動,試著到雙溪坪溪古道健行,原本以為是一大挑戰,最後卻愜意走完,他兒子鄭大成計畫有機會再帶他走訪其他適合長者健行的古道。鄭光治年輕時在台中大甲農會工作,一度小中風,因體力不堪負荷申請退休,不到3年發現罹患帕金森氏症,退休後生活不是到診所復健拿藥,就是外出買食物,最常做的事情是和電視對看家人戲稱「三點一線」。但這次山林健行卻意外拓展他生活模式,感受到山林之美,也體驗不一樣的旅遊模式。鄭大成說,從海外返家的外甥好動、喜歡出去玩,他靈機一動告訴外甥們「如果阿公也去,就帶你們出去玩」,在小孩子們撒嬌攻勢下,原本堅守在家的鄭光治節節敗退,終於動搖,願意離開電視、接近山林,走入大自然強身復健。坪溪古道位在新北雙溪、宜蘭頭城交界,環境優美步道平緩,青山綠水一路相伴。起霧時非常夢幻,宛如世外桃源。海拔高度僅500公尺左右,高度落差不超過20公尺,單程僅1.6公里,步行約40分鐘可走完,終點可眺望宜蘭龜山島。途中兩次涉水過溪,溪水清澈沁涼,最深處到小腿肚,適合夏日健行。鄭光治體驗遊首選坪溪古道,一開始搭很久的車才抵達,他原本心情欠佳,但一下車看見美麗的風景,還有孫子的笑聲,心情為之一振,沿途風光明媚,小孩子耐力十足,像衛星繞著他到處遊玩,還不到1小時就抵達終點,連不常運動的他感到意猶未盡。新北市適合長者的步道還有很多,鄭大成發現可透過「誘因」帶父親外出走走,已經計畫在下次外甥返台時策動另一趟山林之旅,慢慢把罹病的父親帶進山林;為了下一趟能走得更遠,鄭大成平日下班後就帶著父親到住家附近散步,開始培養體力,為日後挑戰更多秘境做準備。【熟齡精選延伸閱讀↘↘↘】。第一個「雙老家園」住宅合作社!4步驟共老不是夢。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08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方法四:轉轉遇見愛 許多長輩平日患有身體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等等,長年都在內科或是家庭醫學科的醫師門診進行追蹤。他們多半與原來的慢性病主治醫師,保持著長久且良好的信任關係。當長輩出現精神或者是身心方面的困擾,但是又不願意前往精神科就醫時,可以拜託這些與長輩有良好醫病關係的醫生們幫忙,請他們協助轉診,成功率會比親戚、朋友勸說,來得更高一些。許多前來老年精神科門診就醫的銀髮族朋友們常常告訴我:「是某醫師大力推薦我來看妳。」還說其實這位醫師已經勸他來看我很多次了。他想到醫師非常的關心他,又講了這麼多次,覺得不來,好像說不過去,才鼓起勇氣到精神科門診來就醫。我非常感謝這些內、外科醫師。他們平日一定是對自己的老病人觀察得非常仔細,看出對方可能有精神科方面的困擾,才會不停勸說,因為他們希望病人能得到更專業的治療。方法五:名人效應 長輩不去看精神科,有許多的成分都是因為汙名化的關係。但隨著時代改變,長輩也會接觸到許多國內外新聞,因此,我不得不說,明星效應還是挺有影響力的。我時常在演講中提到,以英國王子哈利為例,他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中,承認自己在母親離世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有憂鬱症的困擾。他在接受了許多年的精神科治療之後,才慢慢地走出來。後來,哈利王子現身說法,鼓勵與他有相關困擾的人勇於求助,勇於接受治療。像這樣一個不愁吃穿的皇家貴族,也會遭遇到人生各種無常的打擊,但是他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哈利王子告訴大家,憂鬱症並不可恥,那是一種疾病,而疾病是可以治療的。方法六:實話巧說長輩對於醫學名詞或是疾病的理解,常受到個人教育程度或是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有些自己的堅持與解讀。在協助他們看診時,我建議盡量使用他們能接受的觀念與名詞。在不說謊的原則下,巧妙地說明,有時候會有不錯的效果。舉例來說,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卻能接受自己是「腦退化,記憶不好」,而接受治療,就可以「顧腦」。長輩無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腦部小中風,需要治療」。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為了減少長輩到精神科就醫的障礙,精神醫學界也做了許多努力。有些醫院故意不用「精神科」三字,而改成「身心科」。有些醫療院所則是開立老年精神科門診,強調「老年」兩字,表示是為長輩設立。另外,也有醫療院所開設睡眠特別門診、記憶特別門診、失智特別門診等。在大型的醫院裡,也設有「整合門診」,裡面包含與精神科整合的門診。建議在掛號看診前,先向各地方的醫療院所詢問,是否有上述的服務。除了這些拐著彎的善意,真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是我們能正視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了解精神醫學也是醫學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的健康包括身心靈全面向,也不再以尋求精神科協助為忌諱。不忽視、不歧視,看精神科不需要解釋。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照顧者與被照顧著」延伸閱讀↘↘↘】。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30 科別.腦部.神經
走路單手擺動少 疑帕金森病徵
一名63歲男患者曾2次小中風,近年走路愈來愈緩慢、肌肉也緊繃,而且右手經常不自主顫抖,拿湯還燙到手,台中市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聖功診斷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在服藥一個月後,活動僵硬及手抖、結巴情形都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定,生活恢復自理。楊聖功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幾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若發病在50歲,甚至45歲以下,就稱作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此病和基因有關,外生活環境因素,飲食、睡眠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族群因生活、工作,起居飲食不規律,也可解釋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他說,帕金森氏症可透過早期徵兆發現,像是觀察走路狀況,患者一開始都從單側手腳開始發病,所以走路的時候,假設患側在右手,會發現走路時右手擺動變少。另外,患者的表情會變得比較淡漠,眨眼次數較少,尤其在對話當中會發現他眼睛張著很專注看著你,眨眼的反射動作卻不是那麼多。甚至有些患者的早期徵兆會以頭暈來表現,暈眩、走路不順、下背不舒服、腰背痠痛緊等現象。楊聖功呼籲,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緩病程惡化速度,也可減少肺炎、泌尿道感染、容易摔倒等併發症產生。
-
2020-04-30 科別.腦部.神經
手抖、走路單側擺動少 小心是帕金森氏症先兆
一名63歲男患者曾2次小中風,近年走路愈來愈緩慢、肌肉也緊繃,而且右手經常不自主顫抖,拿湯還燙到手,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聖功診斷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在服藥一個月後,活動僵硬及手抖、結巴情形都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定,生活恢復自理。楊聖功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幾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若發病在50歲,甚至45歲以下,就稱作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此病和基因有關,外生活環境因素,飲食、睡眠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族群因生活、工作,起居飲食不規律,也可解釋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他說,帕金森氏症可透過早期徵兆發現,像是觀察走路狀況,患者一開始都從單側手腳開始發病,所以走路的時候,假設患側在右手,會發現走路時右手擺動變少。另外,患者的表情會變得比較淡漠,眨眼次數較少,尤其在對話當中會發現他眼睛張著很專注看著你,眨眼的反射動作卻不是那麼多。甚至有些患者的早期徵兆會以頭暈來表現,暈眩、走路不順、下背不舒服、腰背酸痛緊等現象,都有可能是早期帕金森氏症現象。楊聖功呼籲,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緩病程惡化速度,也可減少肺炎、泌尿道感染、容易摔倒等併發症產生。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
前年夏天,一個燠熱的午後,我牽著母親的手,推開了攝影社的玻璃門。還沒開口說話,正在吃泡麵的老闆娘抬起頭望向我們,而後說:「拍身心障礙手冊的相片嗎?」她的口吻聽起來很尋常,我的心臟卻被重擊了一下。原來,母親看起來已經如此明顯了。那時候的她,因為水腦症與小中風引發失智,雖然我用盡一切力量來照顧她,卻無法改變她的失能,她不知道時間;無法分辨空間;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都不記得;她的目光遲滯,彷彿置身於另一個時空中。腦神經內科醫師對我說:「幫媽媽辦身心障礙手冊吧。這樣比較方便些。」而又因為攝影社老闆娘的一句話,讓我決心申請「長照2.0」。經過了一連串的訪視之後,母親像一個入學新生那樣,被安排了屬於她的課程。有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每週到家裡為她上一次課,原本整天只想躺在床上、肌肉迅速流失的母親,可以做許多運動了;原本提起筆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她,能夠好好簽下自己的名字了。不久,我們又報名了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石頭湯」課程,每個星期一去服務站上音樂律動課。一個班有十位長輩,第一次上課時的場面,令我感到驚訝和悲觀。原來,並不是所有的長輩都像我的母親這麼期待上課,有坐著輪椅而來的長輩,因為中風,身體不方便,根本不想留在這裡,滿臉不樂意的拍打著陪同者,想要離開。也有一開始就暴走的長輩,大聲呼喝,怒氣沖沖,揮舞著拳頭,不願坐下來上課。可是,個子不高大、能量卻很充足的劉翠蘭老師真是個鋼鐵玫瑰,她不為所動的帶領大家唱著<茉莉花>,一邊使用道具律動身體。一小時的課程結束後,母親閃亮著笑容,說下星期還要來。這是為輕微失智的長輩設計的課程,劉老師雖然年輕,卻很有耐心,懂得如何鼓勵長輩,引導他們回答問題、開口歌唱、協調肢體。之前不想上課的長輩還是繼續來上課,他們臉上的愁怒已經被柔和的喜樂所取代。下起滂沱大雨的那一天,長輩們雖然都淋溼了,還是陸續到班上報到。當坐著輪椅、穿著雨衣的長輩也出現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我為自己的悲觀感到慚愧。劉老師曾經是鋼琴老師,她如今彈奏的,是因疲憊與迷失而喑啞的靈魂之弦,這些靈魂甦醒,發出動人的明亮樂聲。我一直試圖將自己的手從媽媽的掌中掙脫出來,邁開步子向前奔跑,只有六、七歲的我,對於上學這樣的事總是迫不及待。可是媽媽把我攢得緊緊的,絲毫不肯放鬆,她總是有很多的顧慮,擔心突然有車子疾馳而過,擔心巷子裡衝出失控的大狗。快到校門口時,終於成功滑脫了媽媽汗溼的手,往前奔跑了一段路,然後回頭看著她有些無奈的快步走來。其實到這裡,送我上學這件事也就差不多了,她會讓我自己走進校門;而且不久之後,因為在家裡從事育嬰工作,她再也沒有送我上學了。五十年後,我們再度牽著手去上學。這一回,媽媽是學生,我成了家長。媽媽依然把我的手攢得緊緊的。我們每星期要走一段路到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去上為輕微失智者開設的音樂律動課。自從媽媽因水腦症而有了失智狀況,我們度過了幾個月的艱苦時光,起初是家中成員無法接受,為什麼一個人突然就搞不清楚白天晚上了?為什麼同樣的話一說再說,同樣的事不斷糾結?應該喝水卻不喝水,吃過飯了還嚷著餓?父親覺得老婆變了一個人,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兒子覺得老媽可能中邪了,應該帶去驅魔;只有我是最淡定、最能面對現實的,因此,我不驚惶也不憤怒,唯有憂傷。我知道媽媽困在茫然無邊際的迷霧中,連自己也找不到,又如何能要求她顧慮到家人的感受呢?「她簡直就是不可理喻。」「她根本不願意溝通,給我裝傻。好啊,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跟她溝通,她的事不要來煩我。」在這些焦躁的抱怨話語中,我沉默。只是走進迷霧裡,為她安排座椅休息;為她留下許多線索和謎底,讓她不致繼續沉落。有時候就只是留在她身邊,讓她感覺自己不是孤獨的。當我申請了「長照2.0」,那真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媽媽從每天賴床不起到期待課程,遇見許多老師、志工和同學,她能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找到一群新姐妹,開心的唱歌跳舞,各方面的功能都恢復得愈來愈好。對失智者來說,雖然沒有藥物能治癒,但我相信,接觸人群、從事團體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對於認知與生活趣味都有很大的幫助。看著長者們在台上表演,我用力鼓掌,把手都拍疼了。牽著媽媽的手去上學的每一天,我都覺得很感激,因為不知道能送到哪一天,所以格外珍惜。本文摘自《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張曼娟老師系列報導↘↘↘】。「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
2020-01-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降血糖又減重 一藥雙效受矚目憂濫用
糖尿病和肥胖時常如影隨形,在韓國爆紅的「減肥筆」原本是糖尿病藥物,專科醫師不建議一般人為減肥任意以身試藥,但希望糖尿病患減重,因為減重10%就有機會逆轉糖尿病。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2019)日前在韓國釜山舉行,展場攤位最醒目的糖尿病藥物開發了減重用途,一款筆針注射,另一款口服。已傳出台灣民眾找韓國代購,期望扎針就能抑制食慾減少饑餓感,也有人怕吃完尾牙聚餐胖一圈,事先準備口服藥,相信從尿中排糖可避免吃進太多熱量。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指出,除非是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減重用途,否則民眾在不知道肝腎功能與潛在疾病等身體情況下,自做聰明把糖尿病藥當成減肥藥,恐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怕憑感覺減肥,去的不是脂肪。」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武龍分析,在減重門診看過維生素B1不足的「水腫肥」、睡眠呼吸中止症以致血氧下降而致新陳代謝率打折的「缺氧肥」、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節能肥」等,都不是降血糖藥物能夠全部處理。不過,減重確實有助於逆轉糖尿病,莊武龍指出,英國針對40歲以上過重民眾的篩檢研究分析,無症狀或前期糖尿病患在篩檢確診後若能減重10%,未來5年有很高的機率不必使用糖尿病藥物,愈晚發現糖尿病、愈慢開始減重,則需要減重15%、20%才有機會改善病情、減少藥量。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向中央社記者強調,減重10%就能改善糖尿病,有的病患來減重就是因為聽說「減肥,糖尿病就會好」,也有人血糖、血壓、血脂三高,害怕併發症而進了減重門診,一併處理超重及脂肪肝。在蕭敦仁的減重門診病患中,糖尿病與肥胖共病有4種情形:確診糖尿病、已知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的糖尿病前期、血糖異常但無症狀而不自知、使用多種高劑量藥物仍糖尿病控制不佳被轉介來減重。其中有一名身高175公分的台商在小中風後決心減重,花了近2年從90公斤減到80公斤,糖化血色素從9.9%降到5.7%,逆轉回到糖尿病前期(5.7%-6.4%),控糖藥物每天只需吃1種。蕭敦仁鼓勵這名台商再減個3到5公斤,讓糖化血色素降到5.5%以下正常範圍,就不用吃糖尿病藥物。「黃種人要是體重過重,更容易第二型罹糖尿病」,蕭敦仁強調,比起高頭大馬的歐美白種人,黃種人的腿骨較短、骨架較小,對體重超標的容忍度較低,一旦發胖,胰島細胞的負擔特別重,體重愈重也就愈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性。他認為,肝腸胃腸科醫師會提醒脂肪肝病人減重,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關注到糖尿病與肥胖共病且有時共通用藥,肥胖研究學會也將脂肪肝與糖尿病做為醫師繼續教育重點,相信隨著更多對抗肥胖的武器問世,會促使更多領域的醫師一起協助病人對抗肥胖。
-
2019-12-29 科別.心臟血管
腦中風十大死因 前3名篩檢能預防
「覺得不對勁的話,打119先送醫院吧,把握黃金3小時。」三總神經外科主任馬辛一29日在首屆未來醫學論壇表示,台灣每年死於腦中風人數超過1萬3,000人,長年位居10大死因前3名。想要達到健康極大化、罹病極小化,對頸動脈、心電圖的預防篩檢,是國人都應具備的養生意識。頸動脈超音波篩檢「為什麼頸動脈的篩檢重要?因為它能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湯頌君表示,腦中風最重要的決定因子是年齡,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是氣候變化,腦中風病患的一等親家屬,腦中風機會較一般人增加2倍。高血壓、糖尿病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預防上要改變生活習慣,且按時服藥。湯頌君指出,臨床上導致頸動脈病變的原因,最常見的是粥狀動脈硬化,或相對少見的動脈剝離、放射治療後血管病變及動脈發炎等。粥狀動脈硬化過程漫長漸進,從一開始的血管內膜增厚,血管壁出現動脈硬化斑塊,血管內徑狹窄,到最後血管完全阻塞。這些都可藉由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與核磁掃描、電腦斷層等方式確診。篩檢技術預防中風「篩選中風高危險群,利用神經學檢查、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從高危險群中找出可能發病者。」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表示,根據篩檢結果,對於血壓、血糖、血脂及心律不整等,其他如體重、戒菸等危險因子控制,使中風防治線往前移,可減少致殘或致死的發生率。高明見說,長照病患100個裡面有70個跟中風後遺症有關,心房顫動跟頸動脈狹窄病變,在10個病患裡可能各佔2個,但都是可以預防篩檢治療的。中風分為短暫性缺血(小中風)、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其中缺血性的治療近年有突破性發展,包括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的普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療效更備受肯定。中風復健可客製化「第1次罹患腦中風並接受完整復健治療後,70%以上可以恢復居家生活功能,約5~10%完全恢復可以回職場工作。」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陳信穎表示,復健治療分為急性期、急性後期及慢性期3階段,針對可能產生的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視覺、吞嚥機能、溝通及運動功能等障礙。外骨骼動力服是有效的復健輔助新科技之一。陳信穎介紹,急性期除了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外,還有小分子胜肽治療,及自由基清除劑治療等方式。急性後期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小分子胜肽治療、復健機器人、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訓練、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顱外磁刺激術及功能性輔具等。慢性期有幹細胞治療、螺旋氣功儀替代治療等,並可遠距追蹤預防復發。【更多精采內容,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