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專業觀點
共找到
48
筆 文章
-
-
2024-02-23 醫療.心臟血管
更年期失眠問題找到了!心跳慢夜夜失眠 裝節律器變好睡
更年期,是每一個人都必經的生命歷程,有的人輕輕鬆鬆Pass,我則是熱潮紅、盜汗、暈眩、胸悶、失眠等症狀的集合體。尤其是跟失眠纏鬥了數年,到中醫看診通經絡、針灸;西醫看診開立安眠藥,婦科則採荷爾蒙補充療法,所有醫師說的、書上寫的,不管吃的、喝的都徹底試驗,因為失眠實在太痛苦了。正常心跳70下 我每分鐘36下有一年,泡湯時感覺不適,導致頭暈、昏厥,豈能等閒視之。立刻到心臟科做超音波、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心跳太慢、每分鐘只有36下(正常約70下),屬於心律不整,也是我的失眠原因之一。進一步做完心導管檢查後,就裝置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幫助心臟跳動,每半年定期回診。心跳恢復正常後,10多年的睡眠障礙也煙消雲散,夜夜好眠真幸福。心臟節律器心跳設定每分鐘70下,10年來都沒更動,也沒有不舒服。直到最近一、二年,晚上躺臥時覺得心臟怦怦跳、心悸,有些喘,呼吸不順暢,無法入睡,睡眠品質極差。利用回診時向醫師諮詢,醫師建議我將心跳次數調降為60下(bpm)試試看,不行的話,一個月後再調回來。為了消除我的疑慮,還讓我看其他個案,也都是設定心跳60下。調整心跳次數 不舒服都解除很奇妙的是,心跳從70下降為60下後,我的所有不舒服都解除了。我看了一篇報導,在醫學上心跳速度每分鐘60至100下(bpm)之間都算正常,如果70至80歲,其實一分鐘60下也就夠用了。最近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卻因為裝的是傳統心臟節律器,無法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是否需要更換為「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來改善上述缺點?心臟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心血管疾病不容小覷,我會更小心,培養「養成好習慣,定期做監測」的概念,才能維護心臟與身體健康。專業觀點/心臟節律器 新式有抗磁場保護【諮詢╱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 整理╱記者黃妙雲】「心律不整」會有胸悶、暈眩、昏厥等身體不適症狀,因此容易導致睡眠障礙。若屬於心跳太慢的心律不整,就必須裝置「心臟節律器」,以維持心臟正常平穩的跳動。50至70歲心律不整患者的心臟節律器心跳頻率設定,是依據每個人狀況而設定,一般人的心跳頻率是每分鐘60至100下,因此心跳過慢年長患者的心跳經檢測可調升至60下、70下。早期的心臟節律器的心跳設定是定速的,患者必須依賴心臟節律器維持平穩的心跳,不過,人會有休息、運動或活動的時刻,以致心跳的次數並不一定,因此新式的心臟節律器會因應身體活動狀況而適時調節心臟的跳動,不干擾原心跳的運作。早期的心臟節律器無法做核磁共振檢查,會因磁場干擾到節律器的心跳運作;新式的心臟節律器有抗磁場的保護,因此在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前,先進行節律器的感應器功能關閉或調高心跳的頻率,結束檢查後再打開感應器功能或回復心跳的運作。一般心臟節律器使用年限是10年左右,使用早期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可以更換新式的心臟節律器。
-
2022-06-0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被醫師宣告只剩一周的生命!面對肺癌末期 這樣做我撐過來了
去年過完年,一直咳不停,咳到無法入睡,即使入睡也會喘不過氣,在附近診所看診,吃了很多藥,卻沒改善。轉至醫院就醫,接受X光、電腦斷層掃描、支氣管鏡、核磁共振及骨骼掃描等檢查,醫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左肺較嚴重,有淋巴轉移,頸椎和髖關節有些癌細胞,沒有基因突變,但我的心涼了一半,因沒基因突變,不就是少了標靶藥物治療嗎?醫師說用化療,開了化療藥讓我回家吃,藥吃下去,完全沒有反應,照樣咳和喘。第一次化療 花了八小時回診後,醫師幫我換藥,並登記住院化療,卻遇到北部疫情爆發,大醫院病床管控,遲等不到病床,可是我已喘到無法走路,請兒子帶我去急診,兒子用輪椅推我進急診室,待了兩天,才等到病床,照X光、抽血後,做第一次化療,有轉移部分一併用化療處理,花了八個小時做完。一周後再照X光,醫師看了整個肺部都是白茫茫的X片後跟老公說,我還剩一周的生命,幫我安排住進加護病房要插管,但醫師說:「插管並沒有要繼續治療,只是維持生命。」因此,既然插管不治療,我決定就不要插管,於是我帶著氧氣罩住安寧病房,等生命終了時。但沒迎來死亡,三周後我做了第二次化療,一周後出院,接著都是一個月做一次化療,每做完一次,我又多活了一個月,做完六次化療,醫師改用另一種化療藥,清明連假後,做第十次化療。能吃盡量吃 保持好體力其實從確診以來,我的心情都很平靜,事情碰到了就要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配合醫師節奏,心情和體力都很重要,趁還吃得下時就吃,盡量吃原型食物,不增加身體負擔。化療沒什麼副作用,只有做完那周,人非常疲倦,所以我都休息一周再出院,尤其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化療時,做完非常累,好像把所有力氣都用完,不知道能否撐過去,當時真的很灰心,還好撐過來了,感謝醫學進步和健保、醫師的治療。不過,我覺得在身體健康時,買防癌險和醫療險很重要,治癌雖有健保給付,但有些須自費且不便宜,尤其愈到後面,要自費部分多,要有充足經濟做後盾,才能撐得久。專業觀點/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揪出早期肺癌【諮詢/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 整理/記者黃妙雲】肺癌沒有痛覺神經,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如果出現咳嗽、痰多、咳血、胸痛、氣喘、聲音沙啞、體重減輕等病徵時,才被診斷發現多已是晚期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當前最有效篩檢早期肺癌的診斷利器,可以篩檢出1公分以下的腫瘤,有助於早期發現1A期別肺癌的診斷,經適當的治療,有治癒的機會,五年存活率高達八成。建議40歲以上的抽菸者、有肺病家族史的人,可以固定每二、三年自費做此項檢查,早期診斷,及早治療。胸部X光檢查是常見最方便的篩檢方法,但只能看到2公分以上的腫瘤,診斷率八成,往往腫瘤發生轉移現象,多屬於第3、4期的晚期肺癌,預後不佳。第4期患者治療後,五年存活率不到二成。第4期肺癌治療,已無法開刀,則會採取化療、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若是基因突變,就不能進行標靶治療。一般化療需做四至六次以上,存活期至少一年以上,化療療程結束後,應每三個月再進行全身的追蹤檢查。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十幾年前被診斷出罹患「年輕型巴金森病」時,我才38歲,兩個孩子都還在讀幼稚園,人生正要展開卻深受疾病所苦。確診前的某天,發現自己寫字愈來愈小,開朗的我常被朋友抱怨板著一張撲克臉,且走路開始經常拖著腳時,擔任校護、有相關醫學專業背景的我,直覺應該是腦部出了問題,便掛了神經內科求助,沒想到竟確診巴金森病。早期發現 減慢病程發展「我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得到巴金森病!」被第一位醫師判斷罹病時,醫師開了藥我卻不肯吃,改尋求第二位醫師的治療,也得到相同的答案,抱持著「吃看看」的心態,手抖、小碎步、表情僵硬等症狀雖有明顯改善,但還是不相信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疾病,直到透過第三位醫師的檢查,在影像中看見自己的大腦左側明顯萎縮,才開始接受追蹤治療。當時的醫師說我還年輕,有很長的路要走,治療方式建議採取漸進式調整用藥劑量,以免異動症、藥效波動等副作用太早出現,會嚴重影響往後生活。規律吃藥十多年,除了延緩巴金森病的惡化,我也還在職場上努力打拚。及早就醫 緩解經濟壓力一路治療的經驗讓我了解,巴金森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許多民眾不清楚初期症狀而造成延誤就醫,甚至抱持「晚吃藥,總比早吃藥好」的觀念,其實都是錯誤的。我的護理師背景,讓我相較其他病友,更多了病識感,也更樂觀接受藥物治療,僵硬、行動緩慢、平衡不穩等症狀改善後,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了十多年,雖然隨病況起伏,心情難免會憂鬱,但都能順利穩定下來,也以自身經驗在臉書分享自己與病共處的日常,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接受治療。許多早發型病友確診後斷斷續續接受治療,反而沒有穩定控制病情而無法繼續工作,在就醫與就職的巨大經濟壓力下,使病程加速惡化。我很慶幸自己的家庭較無沉重的經濟壓力,可以接受完善治療且保留原先的工作。我認為早期發現服藥控制、持續工作不與社會脫節,都是穩定病情的關鍵因素,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治療、回診追蹤,積極復健運動,巴金森病患者也能重回職場、找回生活品質。專業觀點/不同藥物組合 助穩定病程 降失能機率【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整理/記者廖靜清】金曲歌后詹雅雯罹患巴金森病,讓巴金森病備受關注。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於中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與自然老化極為相似,病徵表現除運動功能障礙,也可能出現如憂鬱、便祕與睡眠困難等非動作障礙。若正值人生顛峰的中壯年時期罹病,身體、心理衝擊可想而知,但如果巴金森病好好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巴金森病雖然無法治癒,但若能及早發現,可用藥物控制,以改善生活品質為目標。治療會以「漸進方式」調整劑量,透過不同藥物種類組合來達到減緩病程惡化、降低失能機會。巴金森病的病程長達15至20年左右,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是一場持久戰,鼓勵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每個病人發病症狀及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應把握「早期發現、早期對症下藥」原則,病情就能延緩控制,減輕因疾病惡化造成的失能所衍生的家庭經濟衝擊與長照護負擔。【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5 該看哪科.皮膚
皮膚反映全身情緒、身體問題!膚色黃中帶黑,腎、肝出問題
我的經驗/皮膚顏色 解讀健康密碼【文/陳雯莉(北市北投)】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喜歡觀察自己皮膚?總覺得皮膚也有自己的心情。有時皮膚是蒼白的顏色,偶爾會帶有紅通通的色澤,有時還會變成黃黃的顏色,會令人懷疑是否有黃疸。看著皮膚的色彩,我好似可以和內在的自己交談。運動之後 氣色紅潤最美自從知道自己貧血,開始觀察皮膚,會慣性地看看自己今天的唇色如何?皮膚有血色嗎?這樣的習慣從每日早晨照著鏡子時便開始了。覺得這好像是一個觀察「變色龍」的儀式,又彷彿是自我的健康檢查,也因為有這樣的習慣,我開始運動了。每一次運動過後,皮膚都會變得紅潤通透,汗水鑽過了皮膚表面,來到另一個世界呼吸,在運動過後,我覺得皮膚的顏色最漂亮。至於美麗色彩的認定,大概是後天認知的美感所造成的,因為我明白擁有紅潤的氣色,那是健康的表現。皮膚情緒 得察「顏」觀「色」 許多人說心情也有一個代表色,藍色表示憂鬱;紅色則是熱情,皮膚也有自己的情緒吧!只是我太習以為常於它的貼近,而沒有察覺到皮膚的情緒,漂亮的皮膚色是身體感官開心地回覆我對身體的照顧。請再多問問自己:「今天的皮膚是什麼顏色呢?」我得學習一隻變色龍察「顏」觀「色」,方能更有利於好好生存。專業觀點/皮膚如鏡子 反映身體問題【諮詢/中醫師鄒瑋倫,整理/記者黃妙雲】皮膚是身體的一面鏡子,反映全身情緒,影響人的「喜、怒、哀、樂、悲、苦、驚」,也影響體內五臟六腑健康。中醫看病從臉色開始看起,臉色顯現身體健康狀況,只要身體有任何不對勁,從臉色就可以觀察出來。如果睡不好,臉色就會暗沉、氣色差、沒精神,人會顯得憔悴。當身體不好、抵抗力下降時,肝火旺,皮膚易出現濕疹、脂漏性皮膚炎、長痘痘等皮膚問題。一個人的臉色蒼白,可能有貧血問題或大病過後,若是睡不好、工作量太大時,也易氣血不足而臉色發白;印堂發紅,心火旺,可能有偏頭痛、血壓高等心血管問題。臉色發黃時,脾胃濕氣重,影響水分代謝,可能腸胃不好;臉部的人中、眼眶下、唇邊、印堂額頭發青,則有氣喘、鼻過敏等問題;皮膚如果黃中帶黑,可能與腎、肝有關,洗腎、肝硬化患者的印堂大多會發黑。唇色也會影響整體臉色好壞,從中醫來看,不同的唇色,可以看出身體狀況好不好,若唇色過紅,是因為體內上熱下寒的關係,多婦科問題,也可能感冒、發燒、腸胃炎;唇色白,血液循環不好,血氧量不足,大多有貧血問題;若唇色青紫色,常是氣喘病人發作而呼吸不順,或是心臟不好的人,都會使唇色變成青紫色。
-
2022-03-11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泌尿道感染沒吃完抗生素療程 膀胱炎發作痛不欲生
50,是一個坎。我的50歲生日禮物,要感謝「膀胱炎」教會我的事。前一刻,還在開心的和家人慶生,沒想到下一秒,左下腹開始感覺往下墜,分秒痠痛,可以比擬滿清十大酷刑,分分秒秒都像是電流在電的痠痛感,痛苦指數直逼生產指數。雖痛不欲生 卻滿懷感激馬上急診就醫,做了驗尿、抽血檢查,確診是膀胱炎。醫師開立口服抗生素,休養兩天,就回到工作崗位上,連續吃了七天抗生素後,才終於恢復了健康。膀胱炎讓我痛不欲生,但我卻滿懷感激。感謝病痛時,家人送我到急診,在旁照顧。感謝醫護的細心檢查,感謝痛兩天就恢復正常了。泌尿道感染 未完成療程其實,膀胱炎發作的前一周,我的下腹已隱約有下墜及痠痛感、又脹氣,但仍是可以忍受的,經過驗尿、超音波檢查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吃了五天抗生素後,因為反胃就沒有吃完全療程,痠痛感也緩解。沒想到,一周後竟演變為膀胱炎,尿道及陰部都很疼痛痠麻,頻尿、排便多,還必須用力解尿,更痛到影響睡眠,必須急診就醫治療。力行多喝水 不敢再憋尿 病痛的當下,真的生不如死,但痛過就好了。很多事情,「再痛苦,一定會過去的。」過去我不太喝水,多喝咖啡、奶茶等飲料,水喝得不多,加上經常憋尿,曾有腎結石發作,因此很容易感染導致膀胱炎。現在的我,力行每天多喝水1500㏄以上,不憋尿,也吃蔓越莓保養。還和閨密相約,每天要報告喝水進度,督促自己,期望養成生活的好習慣。專業觀點/水喝太少常憋尿 婦女容易膀胱炎【諮詢/中醫大新竹附醫泌尿科主治醫師李聖偉,整理/記者黃妙雲】膀胱炎是婦女常見的泌尿道疾病,根據統計,約六成女性一生中至少會發生一次膀胱炎等泌尿道感染,尤其水喝太少、常憋尿、太累,容易引起尿道細菌感染、膀胱發炎。膀胱炎患者會出現頻尿、尿急、殘餘尿意感、老是跑廁所但都只尿一點點等情況,解尿時有灼熱感、下墜感、排尿疼痛、腹脹、下腹疼痛等症狀,還可能引發血尿。一般經由驗尿的尿液分析即可確診。中年婦女容易發生膀胱炎,除了女性膀胱容量小,隨著年紀增長,雌激素減少,或子宮脫垂等因素,泌尿道容易遭細菌感染,經診斷驗尿確診後,會給予抗生素治療三至七天就會好轉。但如果喝水不足、憋尿、生活作息習慣未改,膀胱炎仍會反覆發生。預防膀胱炎發生,要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規律的生活作息,不可憋尿,尤其要多喝水,水分可以稀釋細菌,每天攝取水分至少2000cc以上,也可吃蔓越莓預防泌尿道感染疾病的發生。
-
2021-10-0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專業觀點/腎功能判斷 以腎絲球過濾率為準
慢性腎臟病的診斷,可透過抽血和驗尿兩種檢查方式。抽血檢查是檢測血液中肌酸酐(Cr),再帶入公式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GFR),進而判斷腎臟功能的好壞;驗尿則是檢查蛋白尿、血尿、發炎問題,而蛋白尿是腎臟早期受損的警訊。肌酸酐是肌肉活動代謝的產物,排出到血液,經腎臟從尿液排出體外,如果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過高,則代表腎功能愈低,一般血中肌酸酐標準值約為1.2至1.3mg/dL,但數值會隨著身體狀況改變。不過,肌酸酐還要加上年齡、性別等數值,據以估計腎絲球過濾率,才能更精準判斷腎臟功能狀況。若腎臟組織受損三個月以上,且無法恢復原有功能,即為「慢性腎臟病」。腎臟功能主要以腎絲球過濾率(GFR)做為評斷標準,依疾病嚴重程度共分為五期:第一期:GFR在90ml/min/1.73m2以上,腎臟功能正常,但有輕微蛋白尿;第二期:GFR在60到89ml/min/1.73m2間,會出現蛋白尿,為輕度慢性腎臟衰竭;第三期:GFR在30到59ml/min/1.73m2間,為中度慢性腎臟衰竭;第四期:GFR在15到29ml/min/1.73m2間,為重度慢性腎臟衰竭;第五期:GFR在15ml/min/1.73m2以下,為末期腎臟病變。慢性腎臟病在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尤其在第一、二期往往不易察覺,可能出現夜尿、少尿及血尿。到第三、四期,則會有疲累、虛弱、頭昏、水腫、走路會喘等症狀。第五期會出現尿毒症狀,往往需要洗腎。若檢查出有腎臟功能異常,可及早介入照護,多喝水、注意健康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採低蛋白質飲食控制,能幫助患者減少腎臟的負擔。
-
2021-09-2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專業觀點/腦波清醒 身體癱軟 多因壓力大
俗稱「鬼壓床」,在醫學上稱為「睡眠癱瘓症」,通常發生在深度睡眠的「動眼期」,大約5至10分鐘,發生時人多處於「將醒未醒、作夢」階段,此時的腦波清醒、身體癱軟,卻無法使用肢體起床活動。發生睡眠癱瘓症的原因,常見與壓力大有關,白天常處於焦慮狀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容易發生鬼壓床反應;其次,睡前吃消夜、重口味飲食,喝茶、咖啡等,也容易在動眼期時出現睡眠癱瘓反應;此症狀最常發生在20至50歲左右的人身上,女性與月經生理期有關,男性則可能白天運動量不足所致。若遇到此狀況時,可利用腦波清醒時的「非動眼期」,告訴自己不要起床,等真正睡飽了再起來。但若真的非起床不可,可以自己靠「意志力」喚起慣用的手腳起床,因為手腳的中樞神經負責掌握、指揮,可透過意志力傳導將肌肉喚起來,起床上廁所、喘息、深呼吸,再入睡。在疫情嚴峻期間,因鬼壓床看診的患者增加一倍之多,他們多半沒運動,情緒緊張、焦慮,因此建議白天要好好運動,以避免鬼壓床上身。
-
2021-09-10 該看哪科.一般內科
專業觀點/咳嗽該看哪科?依這些症狀先判斷,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醫師怕治咳!」說明了咳嗽發生的原因很多,咳嗽是身體健康的警訊,咳嗽發生,最常見呼吸道等肺部疾病,包括感冒、鼻過敏、氣喘、肺炎等都會咳嗽,胃酸逆流也會引發咳嗽,必須揪出真正導致咳嗽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如果病患有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症狀發生,多半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但當咳嗽合併有痰、氣喘聲,加上發燒症狀,可能是支氣管炎或肺炎;氣喘引起的咳嗽,則不會發燒。若咳嗽持續了3個月以上,屬於「慢性咳嗽」,常見原因可能有鼻涕倒流、氣喘、胃酸逆流、慢性支氣管炎、藥物引起,甚至是結核病以及肺腫瘤等,而且可能夾雜多種原因造成。呼吸道有專門分泌黏液以對抗肺部各種感染的細胞,但氣喘病患支氣管長期處於發炎狀態,這些細胞就會不斷地分泌黏液、累積成痰,不僅容易阻塞支氣管,身體也會自發性地要將積痰排出體外,所以持續咳嗽。感冒、鼻涕倒流引起的咳嗽,可以看耳鼻喉科;胃酸逆流引起的咳嗽,可到胃腸科就醫;慢性咳嗽則可看胸腔內科。若是看診持續一個月仍在咳嗽,建議應至胸腔內科就醫,接受X光檢查、肺功能檢測確定病因,若是鼻過敏引起的咳嗽,可給予抗組織胺、鼻噴劑等治療;但咳嗽有痰嚴重時,則可能要進行電腦斷層、胸腔支氣管內視鏡檢查診斷,區分氣管受損狀況,給予適當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
2021-09-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專業觀點/中老年肌肉較少 常見退化性滑脫
多數人都有脊椎滑脫問題。「脊椎滑脫」是指脊椎往前或往後位移,常發生在腰椎第4至第5節。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並未察覺,但症狀嚴重時,可能產生腰痛、足部痠麻、下肢沒力、跛行、坐骨神經痛或背痛等問題。常見脊椎滑脫發生原因,主要是退化性的滑脫。許多中老年病患肌肉量較少,沒有足夠肌肉支撐腰椎,長期以往,便會產生滑脫,尤以女性發生居多,因女性的核心肌群通常比較不強壯、韌帶較鬆弛;而工作常彎腰者,也是容易產生脊椎滑脫問題的族群。有些年輕人小時候椎弓沒有發育好,易產生「椎弓解離滑脫」,他們常因反覆活動、彎腰,導致椎弓裂掉,初期大多沒有症狀,一旦發生跌倒、車禍等意外時,照X光才知道有此現象。若出現疑似症狀,醫師會安排腰椎正面及側面站立的X光檢查,檢查滑脫的部位及程度,並請患者前傾彎腰及後仰挺腰,以了解腰薦椎的不穩定程度。當腰椎神經被壓迫嚴重時,會進一步做電腦斷層、脊椎攝影或核磁共振掃描檢查,以確認神經根受壓迫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治療上,會依患者症狀程度的不同,給予保守治療或手術處置。針對症狀較輕者,在從事掃地、抬椅子或做家事等活動時,建議應穿戴背架以支持身軀,限制脊椎活動度及角度,預防滑脫惡化。疼痛時,可服用藥物或復健治療,緩解痠痛;但症狀惡化,痠麻感持續、走路跛腳、下肢沒力,甚至吃藥都無法緩解時,才會考慮進行手術,術後約有9成患者自覺恢復狀況良好。
-
2021-07-30 癌症.癌友加油站
專業觀點/乳癌原位復發率 5年升到1至2%
乳癌患者接受完整局部切除手術及術後放射治療,原位復發比率並不高,1年內僅0.5%、5年內則上升到1至2%。乳癌復發分兩種,一種是局部復發,於手術部位附近生成;若患者未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僅進行局部切除,仍有可能在同一乳房新生成癌細胞,這被稱為第二個原發。定期追蹤治療才能有效對抗復發。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的癌症,國內罹患乳癌的年齡中位數在56歲左右,41至64歲婦女占67%是好發高峰,臨床也發現,有一群病人年紀較輕,40歲以下者約有9%。罹患乳癌的高危險群,包括有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未哺乳、停經後肥胖者等;還有個人習慣的因素,例如酗酒、抽菸、缺乏運動及作息不正常等等。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有家族史的民眾篩檢年齡可提前。不少女性會因為罹癌需將乳房全切除而感到自卑,其實若腫瘤與乳暈離兩公分,並未遭癌細胞波及,也未有異常分泌物的徵兆下,現行醫療進步,乳房掏空可進行重建填補,也有很高的機會將乳房、乳暈與大部分的皮膚留下。
-
2021-07-16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影響精蟲數量與品質 可能導致不孕
精索靜脈曲張是男性常見的疾病,尤其好發於年輕男性,是指男性陰囊附近的精索處靜脈出現不正常的彎曲與擴大,左右皆有可能,大小通常呈現不對稱,可發現曲張的靜脈有如蚯蚓。15至25歲男性約二成有精索靜脈曲張,大多數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要透過超音波檢查,排除罹患腫瘤、淋巴腺炎、疝氣或陰囊水腫等其他疾病的可能,才能確診罹患精索靜脈曲張。少部分患者陰囊腫痛,並因長途行走、久站、性行為或是劇烈運動導致症狀惡化,此時改為坐著或平躺休息,可緩解大部分症狀。目前仍不清楚精索靜脈曲張確切原因,但精索靜脈曲張可能影響精蟲數量與品質,甚至導致不孕,在男性不孕病人中,高達30至50%有精索靜脈曲張。若男性陰囊突然腫痛、每周出現反覆性陰囊腫痛、睪丸明顯萎縮,或婚前檢查精蟲數量下降、在男性結婚滿一年無避孕措施下,太太身體檢查正常卻沒懷孕,建議及早至泌尿科就診。經超音波檢查,若靜脈曲張程度輕微,且精子的功能及精液的品質均在正常範圍內,通常只要定期追蹤,若較嚴重則手術治療。
-
2021-06-1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慢性肺部疾病正確診斷 對症下藥
慢性肺部疾病如氣喘、慢性肺阻塞性疾病等,隨著抽菸史、空氣汙染、環境變遷、年齡改變,以及居家過敏原等問題存在,都會使症狀反覆,除影響肺功能外,更進一步會影響生活品質。對於這些慢性氣道疾病的治療,正本清源相當重要,正確診斷是關鍵。為了要了解肺部的目前狀況,肺功能檢查是標準檢查項目。透過肺功能檢查,除了可以評估病患現有肺部的功能受限位置外,同時也了解對支氣管擴張劑的治療反應,協助醫師做臨床診斷。肺功能的檢查通常視病患嚴重度,大約三到六個月檢查一次。而胸部X光片的影像,也可以讓醫師了解問題所在,進一步對症下藥。有許多共同疾病會干擾本身的氣喘疾病控制,例如胃酸逆流、睡眠呼吸中止、慢性肺阻塞等,都會因為病患的不同生理狀況而有影響。胃酸逆流要了解可能只是因口乾、打呼或藥物副作用所造成的症狀,若單純給予制酸劑,幫忙有限,而是要找到上游原因對症治療。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多是因年齡問題導致肺功能下降,但此時和氣喘的小氣管發炎不盡相同,而可能伴隨著大氣管的軟化或肺氣腫等。呼吸中止更是造成大量未經調節的空氣進入呼吸道,此時自然會造成胸悶等症狀,更進一步惡化氣喘控制。當氣管結構長期被破壞,同時沒有解決氣管發炎的原因,就會造成病患後期出現肺炎等併發症。除了氣喘的標準治療外,評估疾病治療相關的臨床共病,也是氣喘等慢性氣道疾病治療的重要關鍵。
-
2021-06-04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接種AZ後發燒 通常48小時可緩解
接種AZ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副作用反應包括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惡心等症狀發生。這些症狀年長者發生頻率低於年輕人,通常症狀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根據AZ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接種後一般副作用發生頻率,最常見分別為注射部位疼痛占54.2%、疲倦53.1%、頭痛52.6%,其他副作用則有肌肉痛44.0%、畏寒31.9%、關節痛26.4%,而發燒38℃以上則為7.9%。AZ疫苗是腺病毒載體疫苗,施打第1劑發生副作用頻率會高於第2劑。AZ疫苗接種劑次為2劑,完成2劑接種可預防63%有症狀感染的風險,且臨床試驗資料分析,打完第1劑的22天後有71%的保護力,當接種間隔12周完成2劑接種,保護力達81%。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而此疫苗與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具關聯,接種前應與醫師討論、評估。接種AZ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任一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及早釐清病因,並給予適當臨床處置。
-
2021-05-21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搬重物易閃到腰 就醫對症治療
搬重物很容易閃到腰,最常發生下背部肌肉拉傷、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等問題,進而引起腰痛。一般下背部肌肉拉傷,只要多休息、貼痠痛藥布,即可緩解疼痛。若是發生腰部椎間盤突出,可以採取整復、針灸等方式來緩解疼痛狀況,但不久後容易復發,再度引起腰部疼痛。臨床上,對於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應採取熱敷、電療、腰部牽引等物理治療方式,並且進行肌力訓練強化核心肌群,平時可以戴護腰,必要時藥物治療,大約一至兩周可以緩解疼痛,慢則一至兩個月才能改善。但如果復健治療未見改善,應接受核磁共振掃描檢查(MRI),可能必須走上開刀治療一途。如果發生脊椎滑脫問題,嚴重程度分四級,會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第一級輕度患者可以採取物理治療、肌力訓練等方式改善,但如果患者嚴重度在二級以上,則復健、整脊等治療效果都不會很好,恐要開刀治療才能改善。
-
2021-04-30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壓力症候群 照顧者應尋求協助
需要長期照護的病人,多以中風、癌末、脊椎損傷、嚴重失智症、精神病患等居多,這些病患的照顧者往往長期一人照顧病人,也不見得具有醫療背景,且需長期承受病人的負面情緒,在多重壓力下,會產生「壓力症候群」,出現憂鬱、失眠、頭暈、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筋骨痠痛等症狀。當類似症狀一周出現三次以上,且持續超過一個月,最好能夠至醫院的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接受專業醫師的診斷。臨床上,醫師會先釐清照顧者的壓力源為何?通常照顧者因為責任感強烈,凡事都要自己解決,而一肩挑起大小事務。因此照顧者首先要認知沒有所謂「完美的照顧」,應適時讓專業照顧團隊接手照顧,「放下壓力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更應該將「照顧好自己」列為重要任務。在尋求藥物治療前,臨床上也會讓照護者學習放鬆技巧,並鼓勵其調整生活作息、適時運動,都是能卸下壓力緊繃的方式。如果還是有憂鬱、失眠等症狀,則可和醫師討論,透過心理諮商或開立助眠等緩解藥物,來幫助照顧者適時釋放壓力。
-
2021-04-16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腦中有病灶 最好別開車
腦瘤分四級,個案腦瘤達到第三級,應是屬於惡性腫瘤。如果是介於第二到第三級間的腦瘤,通常會以第三級來治療。有些病人的腦瘤位於腦部功能區,不論是針對腦瘤進行開腦手術或腦瘤切片手術,術後都有腦部功能受損的風險,甚至連接受放射線治療,也有可能產生日後之運動障礙或其他功能損失。個案診斷的腦瘤介於二到三級之間,經過長達22年的治療與追蹤,仍保持不錯的狀態,很有福氣。有可能是因腫瘤位於較不影響身體功能的區域,所以雖經多次手術及放射治療都能全身而退。當然也是因治療的醫師醫術高明。保持心情愉快及適度運動,是一般人養生的不二法門,個案病後仍以積極態度面對生活,並且遵照醫囑,不開車,這些做法都值得認同。但是不論是腦瘤或腦內血管疾病,只要腦中有任何病灶,癲癇發作風險都高於一般人,雖然可能一輩子不發作,但誰也無法預期何時會發作,建議病人不要開車及從事高風險工作或運動,都是為了安全考量。定期的腦瘤追蹤是另外一件重要事情,如果病情有任何變化,及早偵測、即時處理是不二法門。術後可以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攝影做追蹤,並以半年至一年追蹤一次為佳。很多個案會問,腦瘤治療後,要不要多吃銀杏等保養腦部的保健食品?這類保健食品,其實並沒有證據支持能有效促進腦部血液循環。試問,如果有效,是不是也會給腫瘤細胞更好的營養、加速腫瘤細胞生長?這是病患及醫師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所以建議病人不需刻意多吃,均衡的飲食即可。
-
2021-04-02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不讓家人陷入抉擇 一起接受諮商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社工師劉心慈:預立醫療諮商,挑戰不小。社工師有個稱為「Pre-ACP」的工作,就是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前預做準備。我經常在這個過程中,半輕鬆卻也堅定地對有意願的人說:「家人有誰最不支持你做這個預立醫囑?請把他帶來。」唯有讓想法南轅北轍的家人,直接在諮商門診面對與討論,在醫療團隊陪伴下,澄清法律或梳理不捨情緒,才能充分溝通,了解彼此心中真實的關心與想法,這是預立醫療諮商門診中最重要的工作。許多人說:「家人不接受,我難道不能自己簽?我不是有主張自己生命的權利?」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後,的確可以由自己主張,但家人的參與,卻讓生命大事從預立到執行都更臻完備。透過更多家人參與,一起探索彼此的信念與價值,關心或擔心,吐露與坦誠情感,這值得花時間、金錢,好好思索與暢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醫師莊永毓:多數人不希望在生命末期經過漫長痛苦才結束生命,但可惜當我們病重時,常常是意識昏沉,無法表達意願,如果昏迷、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更是如此。目前臨床由家人代為決定,但除非病人事前就清楚明確交代意願,否則家人陷入兩難。理智上,知道維生醫療及人工營養只是維持呼吸、血壓、心跳,不可能讓病人再好起來了,應該讓病人順其自然離開。但情感上無法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停掉維生醫療或人工營養,就好像是自己殺死了病人。不少家屬選擇維持醫療,但看著病人受折磨,內心矛盾也無法消除。病人自主權利法因此誕生,讓我們在意識清楚時,預先表達選擇,不讓家人陷入抉擇的困難。但以台灣民情,家人往往對醫療決策有重大影響力,預立醫療決定諮商時,希望至少有一位二等親陪同。有個媽媽帶著兒女一同前來,女兒對媽媽的選擇十分了解與贊同,兒子大為反對。他說如果到時候媽媽真的維生醫療與人工營養都不要,他會覺得自己沒有盡力,也怕親戚朋友覺得他不孝。這就是為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要有親人一起,不論當時是否達到共識,諮商開啟溝通對話,讓家人們有機會了解彼此想法。生得健康、老得快樂或許可以操之在我,但病得短暫、死得乾脆,變數很多,若未預先準備,不一定能達到。很佩服賴先生與他的家人,能夠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進而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未來一定可以生死自在。
-
2021-03-19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手術中途醒來 未必麻醉不完全
裝置心律調節器採全身麻醉,卻在手術完成前一小時痛醒,讀者覺得是麻醉深度太淺導致,但其實可能是「醒了才感覺到疼痛」。施行麻醉的深度因不同手術而不同,讀者接受的麻醉深度應屬「重度鎮靜」,採行全身麻醉。「手術中途醒來不一定代表麻醉不完全」,可能是麻醉醫師判斷,需讓患者在某個期間清醒,或預估不需麻醉那麼久,但當患者清醒後感覺不適,麻醉醫師可憑專業判斷,再次進行麻醉。通常,若採局部麻醉,術前醫師會告知患者,遇有不適,主動說出或舉手表達。讀者去年更換節律器電池時,即採局部麻醉且能與醫師對話,但手術後期又再次感到疼痛,因此局部麻醉後期若真的感覺不適,可以跟外科醫師溝通,不需忍痛。每個患者的麻醉方式都是量身打造,患者可以告知自身需求,與醫師討論,若患者在手術時醒來會很害怕,完全不希望中間醒來,建議未來要動手術時,應向醫師表達過去經驗並溝通,交由醫師判斷。
-
2021-03-05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過去承歡膝下 現在善用長照
只要有家人,就可能面臨長照風險,只是時間早晚與歷程長短。讀者分享的心路歷程,不僅是台灣中生代目前面臨的危機,也是台灣從傳統社會轉變至工業社會的縮影。國發會推估,從1960年至2060年的一百年間,台灣扶老比,即勞動力人口相對於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2比1變成1比1,現在家庭沒有眾多手足、大家普遍不同住,過去「承歡膝下」、「照顧孝道」的傳統觀念跟現在的生活型態不同,需要改變。長照歷程平均約十年,最重要的是「階段性照顧」,特別是隨失能程度調整,提供適切的住所及照顧服務,例如輕、中度階段可以住在家裡,使用短時數、重點照顧的居家服務、日間照顧(類似老人的托兒所)、家庭托顧(類似老人的保母),但進入中、重度時期,需要隨時有人看護,除非家人可照顧或聘請移工,住宿式機構成為適切的選擇。家庭照顧是「愛的勞務」,上一代要做好照顧規畫,下一代也能放下不必要的罪惡感,沉重的勞務負荷有人可分擔,家人才有餘裕維繫愛。民眾應多利用長照資源,或可上網查詢家總「長照四包錢」、「家庭照顧協議」線上指引工具。
-
2021-02-19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攝取過量易腹瀉 不如吃深海魚
號稱來自祕魯的印加果油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次亞麻油酸)含量很高的油脂,具抗氧化成分。然而,國人平常飲食即已攝取過多的油脂,其實並不需要喝油來保健。印加果油是油脂,具有潤腸效果,但直接喝油,可能會油脂攝取過量,容易導致腹瀉,並且攝取較高的熱量。若想補充Omega-3,還不如直接吃深海魚,例如秋刀魚、沙丁魚、鯖魚、鮭魚等,就可以攝取到足夠的Omega-3,快速補充EPA及DHA,可抗氧化,有益心血管健康。印加果油和魚油都含有Omega-3,不過印加果油所含的Omega-3是屬於植物性來源的α-次亞麻油酸(ALA),必須在體內經過轉換為EPA及DHA,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但轉換速度較為緩慢,和魚油所含的Omega-3並不相同,因此吃深海魚就能快速攝取足夠的EPA及DHA,維持身體健康。
-
2021-01-15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WPW症候群 建議手術治療
WPW症候群是一種少見的心律不整疾病,輕微者可能無症狀或偶爾會出現輕微胸悶、心悸;嚴重者可能經常會出現心房顫動或陣發性室上性頻脈(俗稱PSVT),隨著年齡增加出現PSVT的機會愈高。WPW症候群易發覺也容易治療,一旦出現症狀皆建議手術治療,效果最佳,但多數患者對手術多有恐懼,會等到「沒辦法」才接受手術。WPW症候群會先誘發心律不整,後續再出現心房顫動,完全沒有藥物可以使用,兩者合併出現時會優先治療PSVT。一般抗心律不整的藥物為房室結阻斷劑,可以分為ABCD四種,但WPW症候群加上心房顫動時,易引發「心室顫動」,該疾病是以秒為單位,計算猝死的發生率,臨床多會建議手術治療。燒灼手術是目前最主流治療方式,當發生WPW症候群又有心房顫動時,會優先用手術治療PSVT,屬於低風險手術,但任何一種手術都會有風險,已知風險包含燒灼恐引發傳導阻礙等。
-
2021-01-01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年長者、肌少症都要補充高蛋白飲食?營養師:這3種人不適合
對於長照需求的年長者、肌少症的患者,的確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但前提是「沒有三高、肝腎功能正常」的年長者,才能補充高蛋白的飲食,也就是「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至1.5公克蛋白質」的需求量。如果有三高、高血脂症、腎功能退化的年長者,則不宜採取高蛋白質飲食。因為年紀愈大的長者,腎絲球過濾率愈低、腎功能偏低,他們的蛋白質需求量不宜太高,建議應為「每公斤體重攝取0.7至0.8公克蛋白質」。由於年長者大多牙口不好、有吞嚥障礙問題,宜採取高蛋白質的軟質飲食方式,他們攝取的蛋白質食物必須很軟爛或是呈糊狀,像豆腐、豆花、蒸蛋、馬鈴薯泥、山藥泥、滴雞精等,都是不錯的蛋白質飲食,很適合老人家食用。老年人和小孩一樣,都有吞藥的吞嚥難題,真的可以將磨碎的藥粉,與香蕉泥、蘋果泥、布丁等攪和在一起吃下肚的,解決無法吞藥的問題。諮詢/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
-
2020-12-1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復發性白內障 每人發生時間不一樣
年輕的白內障患者在白內障手術後,再次發生「後囊混濁」的「復發性白內障」狀況相當常見。約有四、五成的早發性白內障患者(50歲以下青壯年)會出現復發性白內障,必須雷射手術治療改善。白內障手術是將病患混濁的水晶體移除,會保留水晶體最外層的囊袋,以支撐住植入的人工水晶體。但有一、二成患者的囊袋在術後會逐漸出現纖維化、變得混濁,視力再度模糊,因此產生復發性白內障。年輕的白內障患者細胞增生能力強,以致囊袋易纖維化、復發快,尤其是早發性白內障患者,約有四、五成白內障復發的機率。但復發性白內障發生的時間,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術後三個月就回診就醫,有的人半年、一年後出現,還有人十多年後才發生。對於復發性白內障的治療,可以門診雷射手術清除纖維化造成混濁的囊袋,很快就能恢復明亮清晰的視力。
-
2020-11-27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口服骨鬆藥 多喝水、勿併服其他藥
雙磷酸鹽藥物是目前治療骨質疏鬆、防範骨折的主流藥物,有口服與針劑兩種,這類藥物可延緩骨質流失速度,停經後婦女及男性骨鬆患者都可以使用。口服骨鬆藥有些常見副作用,以腸胃症狀居多,例如腹瀉、惡心、消化不良等,可能有十分之一發生機會;也可能有肌肉骨骼疼痛、頭痛、眩暈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但發生機率小於百分之一。相較於副作用,一般人對骨鬆藥過敏的機率更低,發生出疹、血管性水腫的機率只有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雖然骨鬆藥一周吃一次,但為了降低副作用,醫師都會建議患者,吃藥當天早上起床,空腹狀態配大量水服用,重點是服藥後必須保持上半身直立至少半小時,也不能與其他藥物併服。喝大量水和保持直立,是為了避免骨鬆藥卡在食道,將造成食道灼傷;不能與其他藥物併服,則是因為骨鬆藥不容易吸收,也很容易影響其他藥物的吸收。骨鬆患者一定要了解正確服藥方式、藥物的成分和特性,不應擅自停藥。若要讓骨密度更好,可搭配補充鈣和維生素D這兩種造骨原料,同時補充能發揮加成效果。不過由於鈣也不容易吸收,一天分量也建議多次補充,以盡量提高吸收率。諮詢╱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詹鼎正
-
2020-11-13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拿掉鼻胃管 提高生活品質
鼻胃管是將一條管子經由鼻腔進入胃部,作為灌食之用,以提供病患的營養支援,當病患因為吃得不好、不想吃或不能吃,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足時,經由醫療的專業評估後,便會建議病患放置鼻胃管。放置鼻胃管並沒有時間的限制,可能短暫放一段時間,也可能放一輩子,在台灣很多病患終其一生都依靠鼻胃管的灌食維生,但因為鼻胃管每個月都必須更換,也產生了鼻腔黏膜出血、胃潰瘍、胃出血等合併症風險。站在長照護理師的立場,在居家訪視過程中,如果發現有病患是有機會可以脫離鼻胃管的潛在個案時,都會積極鼓勵病患和家屬共同協助病患脫離鼻胃管。鼻胃管的存在,對於病患而言,不只是管子的外觀像象鼻子而已,甚至會進一步導致病患退化的可能。其實裝了鼻胃管還是可以適度維持咀嚼功能,這對於病患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一旦失去味覺的功能,生活品質會大受影響外,甚至有可能喪失了生命的意義。如果病患的疾病並未影響到腦部的吞嚥功能及認知能力,且經由評估發現病患的吞口水功能並沒有喪失,我們都會希望及勸說病患脫離鼻胃管的依賴,而且不用擔心病患會營養不足,會有醫療專業人士協助執行病患的「復能」計畫。(諮詢/振興醫院社區護理室護理師高素華)
-
2020-10-16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營養若不足 治癌效果會打折扣
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化療時,得面臨治療產生的副作用,其中疲憊、噁心嘔吐、掉髮和腹瀉最令患者困擾,特別是噁心嘔吐會使患者變得虛弱、食不下嚥,甚至嚴重影響後續的治療,治療期間更是不敢吃,營養補充不足,反而會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癌友在治療期間,熱量及蛋白質需求是正常人的1.3倍,但治療中的不適感易使患者未能注意營養攝取,加上罹癌後,常會反省罹癌都是過去飲食習慣不佳所致,多嚴格遵循健康飲食方式,熱量、蛋白質攝取反而過低。營養不足帶來的後果,會造成患者對藥物耐受性變低,影響治療效果,或被迫中止治療計畫,同時也會出現體力每況愈下,進而影響後續生活品質等,臨床觀察,多數病友認為這是常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忽略需積極的營養介入,造就「癌症惡病質」的體質。據國外文獻指出,針對接受放療的大腸癌患者調查,發現治療期間給予營養諮詢,並適時給予營養補充品的癌友,存活率明顯比沒有營養介入的高。不過要補充營養也得補得對,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ESPEN)2017年提出,癌友若發生惡病質,除了補充熱量、蛋白質以外,建議癌友每天攝取2公克魚油EPA,魚油中的EPA對增加體重、抗發炎等皆有幫助。(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孫麒洹)
-
2020-10-09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用藥須依患者狀況 保留生機
近年來,國內年輕乳癌患者愈來愈多,與其他癌友相較,醫師擬定治療策略用藥更為複雜,須依照患者身心情況決定用藥,例如,仍想生兒育女者,就需避免使用放療或是部分化療藥物,以免損及卵巢功能。若必須使用某些藥物,就必須會診生殖醫學科醫師,透過凍卵、凍胚胎,以保留一線生機。年輕乳癌病友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有人一想到孩子還小,就哭到不行,有人則是擔心切除乳房之後,是否遭另一半嫌棄,因為性生活而影響婚姻。因此,術後必須考慮乳房重建,如果因化療而嚴重掉髮,也應該尋求協助,透過假髮等其他方式,來提高自信。憂鬱是百病之源,建議年輕乳癌病友,除了遵照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更要維持規律生活,健康均衡飲食,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尋找最佳紓壓方式,建議參加病友團體,透過病友們的經驗分享,一起走過人生最低潮。(諮詢╱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張金堅)
-
2020-09-1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可能自律神經失調或焦慮症
身體沒有明確病痛,但總覺得身體不適、睡不好、精神差,全身這裡痠痛,那裡也痛,甚至影響工作表現,一切都好像不太順利,但卻找不出病因,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或焦慮症有關。自律神經調節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能讓人在處於緊張、興奮時,心跳、呼吸變快,腸胃消化減慢,以應付緊急情況;副交感神經系統則能使心跳、呼吸減緩,促進腸胃蠕動與消化,讓人能在平靜時呈現放鬆反應,而能適時休息。人體各部位皆由自律神經調節,症狀也五花八門,包含頭痛、呼吸困難、手腳麻木或無力、便祕、腹瀉等,皆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而產生的症狀。最好休息、真正放鬆或透過運動來轉換心情,若身體疼痛持續,則須求助醫師。焦慮症是以過度擔憂、畏懼、逃避為主要症狀,過多的壓力和焦慮,是造成焦慮症的主因,其他像是遺傳、容易緊張、著急的個性,也跟焦慮症的形成有關。焦慮可以透過運動、冥想等改善,但焦慮症無法單靠個人努力痊癒,仍須就醫治療。治療焦慮症分為藥物與心理治療,前者以抗焦慮劑與抗憂鬱劑等藥物為主,必須遵從醫師指示,勿自行停藥;後者透過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透過對話了解情形並應對疾病。而讓患者改變其面對焦慮的行為和反應的認知治療,也是幫助患者的方式之一。
-
2020-09-04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年紀漸長皮膚保水能力下降 醫師教這樣保養
許多民眾都有腳後跟龜裂的經驗,裂得太深到真皮層,可能會出血、疼痛。皮膚龜裂就像「農田缺水」,因缺水、缺油導致裂開,腳底沒有皮脂腺,水分易流失,便容易龜裂。加上走路時腳底不停摩擦,刺激皮膚角質層為自我保護而不斷增厚,當厚厚的角質層承受不住活動的拉扯力時,就容易在腳底形成裂傷。年紀漸長,走路量大、皮膚保水能力下降,確實比年輕時容易發生腳底龜裂。然而年紀並非唯一因素,有些人可能因為鞋子選擇不當,或「拖著腳」走路造成腳底頻繁摩擦,進而龜裂。另外,若是有免疫失調疾病,如汗皰疹、乾癬等,也容易皮膚乾燥、脫屑,造成龜裂。腳底龜裂時,通常可先擦凡士林或滋潤的乳液,「而且最好一輩子都要保養」。建議睡前擦抹並穿上襪子,讓水分鎖在皮膚上;若龜裂出現傷口,最好先請醫師開立抗生素藥膏,塗抹後再擦保濕產品。選擇合腳、有厚墊的鞋子也非常重要,尤其應改掉不良的走路習慣,避免腳底摩擦,角質不斷增生;也可使用磨腳棒或磨石,將增厚的腳皮磨掉,但必須小心地且頻率不可過高,避免受傷。如果時常保養還是一直發生腳底龜裂的狀況,建議先到皮膚科求診,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其他病理性原因,如黴菌感染、乾癬、汗皰疹等,治好疾病才能真正改善龜裂的腳跟。(諮詢╱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