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1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家庭關係
共找到
435
筆 文章
-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我們都有病:媽媽妳是最美的光頭、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
好不容易獲得幸福、在職場衝刺、背負家庭重擔時......生病了。《我們都有病》是由3位年輕癌友共同創辦的病友社群,一段段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成書,透過病友與照顧者令人動容的真實分享,讓生病這件事變得不再這麼可怕:「不提倡正向樂觀的心靈雞湯,只聊真實又有病的人生」。「生病後的人生,可能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看到從沒預料到的風景。」【故事一: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受訪者/鋼鐵晴「晴哥」)】她是鋼鐵晴,人稱晴哥,曾夢想成為全職媽媽,但天不從人願,短短幾年內,她就經歷了早產、腦瘤、乳癌、婚變等一連串生活災難,她的故事充滿刻苦,但晴哥卻活得比誰都像個「人生勝利組」。接踵而至的乳癌:媽媽妳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2015 年,在女兒1 歲多時,晴哥發現她會經常「頭痛、耳鳴、腳麻」。本以為是因為高壓的育兒生活疲憊造成的不適,去醫院檢查後,竟在腦中發現7X7公分的腫瘤,診斷後決定進行「開顱手術」。事隔1年,漸從手術中復原體力的晴哥,竟然又被檢測出乳癌。有過醫病經驗的她,本以為會跟第1次治療一樣,手術成功、等待復原就結束了。沒想到,在第1次打完化療後,身體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全身痙攣甚至顏面神經失調。「那陣子真的長得很像佛地魔,我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包括我的眉毛、頭髮。我那麼注重打扮,當時真的天天都覺得非常沮喪、難過,而且副作用又很嚴重。」強烈化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晴哥坦承,她也曾想過要放棄。直到有天寶貝女兒對著她說:「媽媽,就算妳是光頭,妳也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女兒的話,喚醒了晴哥的母性本能─她當下覺得自己必須要學會更加堅強、更加獨立。「為了陪女兒更久,我一定要撐下去。」罹癌後乳房重建 她成了一名超模辣媽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晴哥順利熬過所有療程。但治療結束後,卻又出現了一項新的選擇題──是否要進行乳房重建?許多乳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切除乳房。因此在痊癒以後,乳房重建與否,會是許多乳癌病患共同的疑問。晴哥當時在一些乳癌病友社群爬文,想聽聽前輩們的意見。但她發現,每當年輕乳癌病友詢問起重建乳房的話題時,得到的經常不是建議,而是譴責。許多年紀較長的病友會說:「我最討厭有人和我提乳房重建。」「幹嘛這麼膚淺?妳是要命還是要奶?」「如果另一半因為妳沒有乳房而不愛妳,那分手也罷!」等各種負面回饋。由於從小就曾因為胸部被嘲笑過,晴哥最後還是選擇重建。重建後,有次晴哥在粉專上分享她的比基尼照,大秀罩杯升級後的「新身材」,竟意外引起媒體關注。除了被三立邀請穿著比基尼進行專訪外,又陸陸續續有多家媒體競相採訪她的故事。抗癌超模與抗癌勵志作家的誕生比基尼一照,讓晴哥的故事被大肆曝光,從此她在病友圈中多了一個封號:「抗癌超模」。如果到晴哥的粉專「鋼鐵晴/ 抗癌小跪婦」逛逛,一定會看到許多養眼美麗的比基尼照和生活照。她常常會和大家開玩笑說:「她的自信,來自於乳房重建後的這2粒。」這2粒,得來不易,建立在高昂的重建手術費和病友的眼光與社會壓力之上。但也因為晴哥當初勇敢做出會讓自己快樂的選擇,她最終鼓舞了許多年輕乳癌病患決定重建,她的故事也為許多病友癌友帶來勇氣與力量。最近,她還多了一個新的斜槓身分:「抗癌勵志作家」,新書名字叫做《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不再只是個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 說到晴天霹靂,我們不禁想和她聊聊婚變一事,晴哥對此,並沒有著墨太多。但她說,在經歷了那麼多事情後,她意識到:過去那個夢想是當家庭主婦的她,似乎犧牲了自己的全部,在為了別人而活,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上,還是女兒。「有一天,我希望能完成女兒從小的願望:出國看雪。」「而且,是靠著我自己的力量。」聽著她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我們知道,她不再是那位每天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了,她已經是位堅強走過重大苦難的「人生勝利組」。【故事2:化照顧者的經驗 為夢想的種子(受訪者:失智症爺爺照顧者/小花)】「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當失智症降落在一個家庭。她是小花,任職於新創公司,做著時下最夯的數據分析工作。24 歲的她,另個身分是位照顧者─照顧患有失智症的爺爺。失智症的過程─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原本爺爺的身體硬朗,雖然已經高齡93歲,仍可以打理生活。但漸漸的,爺爺開始忘記按洗衣機、忘記有沒有吃飯、忘記有沒有吃藥。原以為這些「忘記」,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直到去年,爺爺一個人走上國道─成了新聞,上了媒體報導。小花全家因此被網路公審:「為什麼不看好老人?」帶爺爺就醫後,經過巴氏量表的檢測,醫生判定爺爺「輕度失智症」。失智,讓爺爺的時間靜止在約莫40年前,沒有手機、沒有網路,一碗陽春麵15元的年代。在過去,爺爺習慣走著固定路線撿發票回家。近幾年,因為電子發票的推廣,能撿的紙本發票變少了,但爺爺撿發票的習慣仍繼續著。由於失智症導致認知退化,漸漸的,爺爺撿回來的東西,也不再只是發票…。一般輕度失智症到中重度,最快也要1 到2 年,但爺爺退化的速度更快,經常性走失─到派出所尋人開始像跑自家後院…這並非小花家人想要的常態。他們曾經請過看護照顧,卻被爺爺打跑,因為爺爺認為看護是小偷。認知混淆,讓爺爺有時也會懷疑自家人偷竊,甚至產生攻擊行為…照顧者的身心理壓力,讓小花曾想過讓爺爺到安養中心獲得更完善的照顧,但看過的環境都不理想,就算有屬意的安養院,還有等待期的問題。在沒有合適的選擇下,由家人照顧是必然的選擇。孝順的小花自願協助父母照顧爺爺。但沒想到,被照顧者影響照顧者的情緒,遠遠超過她的預期。小花說,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善用網路與社會的資源,照顧者喘息服務因為察覺到自己身為照顧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小花透過網路,尋找可以幫助到自己的資源,像是「當我們老在一起」的喘息照顧居家服務員。透過偶爾請人與自己分擔居家照護的重擔,儘管時間短暫,對心理壓力的舒緩,卻非常有幫助。小花發現,如果照顧者是年紀較長的父母輩,可能會因為對網路工具的陌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只好繼續承擔身心的壓力。化照顧者的經驗為夢想的種子小花說,現在的她,已經不急於逃離照顧者的角色了,反而想著運用這段經驗,找到改善長照現況的契機。她希望未來可以將自己身為照顧者的經歷,結合數據分析,做一個和老人照顧相關的媒合平臺。但她還不清楚這個目標,將會怎麼進行,但她希望可以盡一份心力,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我們也很期待,小花心目中的照護平臺,在未來可以真的被創造與落實!不如平臺的名字,就叫做:「我們都需要喘息」吧!本文摘自《我們都有病》、布克文化2020/03/05出版【關於更多「家庭」大小事↘↘↘】。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步伐跨對方法」500步,換來3000步的健康
如何將移動時間變成運動時間?答案是,「重要的不是步數,是走路的內容」。只要這麼走,「走五百步就能有三千步的效果」,還有「能夠當成運動的走法」。而且血管、骨骼、肌肉都能日漸強健。重點如下:1.步幅加大一公分2.腳跟先著地3.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4.手肘向後拉步幅加大一公分這點我們之前也說過,步幅拉大,就像槓桿原理一樣,會更需要以股關節為軸心來出腳用力,以及穩定住不穩的整個身體,比起小步小步地走,更能夠提升強化下肢肌力的效果。不要勉強跨大步,比方說在公園走路的時候,像是「試著在這條直線加大步伐走走看」就夠了。之後再恢復平常的行走步幅就好,這樣一來應該會成為有效的健走。若是在百貨公司等的室內,也可以以地上的磁磚當參考,稍稍拉開步幅行走也很有效果。人都想盡可能穩定地走路,手上拿著東西或疲倦時,本能上就會縮小步幅,只要試一次就會知道,左右出力的習慣也有些不一樣。有時候會覺得右邊比較容易出力,而左邊則需要多出點力。這情況就是說,以左腳為軸心時比較平順,而以右腳為軸心時,為了讓身體保持穩定,會以不移動身體重心的方式做調整,左腳才不太容易出力。腳跟先著地「腳跟先著地」就是腳踏出去時,要用腳跟著地的意思。人在疲倦時步幅會變小,不太會用腳跟著地。因為這樣,能減少腳的擺動,用整個腳掌著地時不需要太大的運動,既可以緩衝受到的衝擊,也不用動到肌肉即可取得平衡。用腳跟著地是一個開關,可以吸收衝擊,平穩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前面時,收縮必要的肌肉,實現高能量轉換效率的步行。腳離地時用腳尖將身體向前推先有意識地以腳跟著地之後,接下來試試看刻意用腳尖頂住地面。這是將身體向前推出去的一個重點,用另一隻腳將身體向前推出也就是「push off」。跳遠的時候,要跳起來的那一瞬間,將腳頂住地面的push off 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做好這個「push off」,就能將身體往前推出。每次走路時都這麼做可能有點難,可以先試做個十次或二十次看看。手肘向後拉年齡愈大,有些機能會衰退,其中就包含「體幹的擺動」。步行時,上半身(肩胛骨帶)和下半身(骨盤)會以不同方向擺動。這個擺動就是前進的原動力。上了年紀後,身體的柔軟性會變差。此外有人一轉動身體腰就痛,或者會失去平衡。肌力衰退之後,為使步行時保持身體穩定,就無法擺動身體。手無法大幅度的擺動,也是一個穩定住身體的戰略。所以身體無法擺動時,步行速度及步幅都會變小。藉由擺動手讓身體跟著左右擺動,除了讓身體前進,也是一種推動力。我建議不要著力於將手向前擺動,而是強調向後擺動。因為我覺得許多人似乎都是將手向前擺動。當然,向前擺動也有效果。可是稍微強調將手向後擺動,會更增加身體的迴旋強度。試著稍微彎曲手肘向後拉,會感覺好像拉不過去。這是因為肩膀向後擺動的角度最多只有約三十度。所以將手腕往後拉,身體自然會左右擺動。要擺動身體其實不太容易,擺動身體會讓視野左右移動,身體會變得不穩定,或許也有人因腰椎變形而感到疼痛。會痛的時候不要勉強,如果不痛就稍微將手向後擺,盡量刻意讓身體擺動。嘗試這樣的走法之後,應該會覺得很累,可是疲累就是的確有對身體造成負擔的證據。即便只走個十五分鐘都是很大的運動。本文摘自《好好走路不會老》,聯經 2020/03/25出版【防疫健康動一動↘↘↘】。小空間運動/在家防疫,也能改善循環增強免疫力。圖解運動/1分鐘!舒緩睡醒痠痛,躺床就能做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圖解居家運動操/4個步驟跟著做,有椅子就能運動!
新冠肺炎增溫,很多人為了防疫宅在家,減少出門運動,但又想到很多研究證實適度運動能增強免疫力,尤其橘世代規律的運動更是不可少,相當兩難。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佑昇設計一套椅子運動,隨時隨地就地取材,想到就做。若宅在家,也可跟電視、網路教學,跳健康操、做八段錦、學氣功、伸展操等。陳佑昇說,防疫期間,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如何簡單運動就成為一大課題。他提醒,橘世代想提升免疫力,均衡飲食、睡眠充足、規律且健康生活習慣、定時運動缺一不可,其中,運動不宜過度激烈,尤其是從事體操等伸展運動,動作要慢並量力而為;運動頻率可依衛福部「333運動法」,就是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分鐘,且每次運動後心跳需達每分鐘130次以上。椅子運動四步驟一、扶高背椅半蹲:先站立,腰挺直半蹲,膝蓋彎曲高於90度,再恢復站姿;蹲下、站起算1下,早晚各25下。二、坐椅子舉水瓶:單手往側邊伸直,吸氣上舉水瓶直到高過頭頂,吐氣放下,換手,每次5分鐘,也可往前伸直舉水瓶,也是每次5分鐘。三、腿伸直手摸腳:椅子坐1/3,一腳伸直踩地,翹起腳尖,再以手摸腳尖,再換腳做,各3分鐘。四、抬腿伸展:椅子坐1/3,一腳踩地,膝蓋呈90度,然後膝蓋打直抬腿,翹起腳尖撐10秒,左右腿各15個。【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只要一張椅子兩瓶礦泉水 在家也能輕鬆練肌力!。坐椅子就能拉筋 防疫不悶!熟齡族在家活絡筋骨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9 橘世代.健康橘
零修圖時代 「高顏值」阿母的最美身影
5月感恩的季節,橘世代與報時光共同發起,募集老照片活動,翻翻舊照才發現在沒有任何「加工」的照片下,每位媽媽年輕時的美貌都是「高顏值」!懷想阿母用花樣青春呵護著孩子們成長,共累積167人回覆媽媽、阿嬤的經典美照,每張照片都是醇厚的光陰故事!▲Eleanor Chiu:這是上小學的媽咪,總覺得可以配上很可愛的日本卡通音樂也不違和,她的個性跟她的笑容一樣,很自律,也很溫順。▲HoJen Chen:我們這個世代的媽媽,幾乎都是苦過來的。照片是媽媽在台北雙連民生西路馬偕醫院對面擺水果攤,懷中抱著的是我哥哥,就這樣邊擺攤邊顧小孩,把我們3個小孩拉拔長大!▲Rosanna Chu:民國51-52年間拍攝。我的外婆抱著我媽,用自己店裡的布,訂做了母女裝拍照。當然最美的是外婆充滿慈愛的笑容!生到第8個孩子(第6個女兒,一共生10個),又要經營布店,還能笑得這麼開心,留下這麼美的畫面,真的是為母則強!當時的街景,真的很簡樸很美!▲Larry Wu:1950年代光陰故事含辛茹苦/母親等您入夢鄉,我真的想念您。▲王琡琄:這是我現年76歲老媽,當年22歲結婚時的漂亮新娘照,希望她繼續健康平安!我愛您,媽媽~▲李旭美:媽媽的「初為人母的喜悅」!母親結婚7年終喜獲愛女,1964年抱著周歲的我,至照相館拍紀念照,看我倚在媽媽肩上超會撒嬌的模樣,萌翻了!也為我和媽媽56年的母女情深留下了最棒的「愛的證據」!▲鍾敏蓉:民國50年代,在苗栗鍾家大院的曬穀場上,我穿著木屐,頂著一頭俏麗時尚短髮。此生唯一一次,完勝了光頭愛哭搶走娘親溫暖懷抱的大妹。感謝一生努力持家的娘親,把她的青春全給了我們家3姊妹。還有一個更可愛的小妹,正在娘親的肚子裡思考如何奪冠,贏得更多寵愛。▲陳美琳:1982年6月初,遊印尼雅加達,入住海邊合利桑大飯店,此飯店海邊花園風景優美,於此留下美麗身影。▲邱子渝:好喜歡這張照片中的媽媽,媽媽說:「這是和爸爸蜜月旅行拍的。」嘿!原來是幸福的閃光!歲月模糊了陳舊的黑白照,但眼裡散發的甜蜜依然清晰,花樣青春走過了年年歲歲,母親用溫柔撐起了一個家,雖不再年輕,但依舊美麗。▲Elle Chang:1956年,媽媽在烏來國小擔任教師,我隨母就讀國小附幼。學校裡很多原住民,我們理所當然要穿著原住民服裝留下美美的回憶。照片前排的小胖子是我,左右2位是同學,因為我早讀1年多,所以個子比較小。站在我後方的美女是我媽咪,另位是她同事。每次看到這張照片,都特別懷念照片中的同學。【活動夥伴】報時光UDNtime|2018年誕生報時光品牌,致力老報文化復興運動,以創意設計能量傳遞時光故事,找回好好生活的初心與人情。【精選延伸閱讀↘↘↘】。曬媽媽青澀照片 網友驚艷:氣質像女明星。大聲說出想要的「練習不當完美媽媽」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09 橘世代.健康橘
康思云15年領悟 找回自己的母親節
彭秋華今年的母親節,因為疫情沒有家族聚餐,卻收到了兒孫輩準備的「禮物包」—裝著圍裙、杯子、筆記本等日常用品,用品上的圖案是外孫「小飛」手繪作品。禮物的發想來自於彭秋華的女兒康思云。手作禮物送媽媽 全家都參與康思云從小就喜歡手作禮物送媽媽,彭秋華每個禮物都留下來:學生時代送的紙黏土貓咪、大學時做的項鍊…,這些很有時光感的禮物,讓她直呼:「家裡快擺不下了!」今年母親節,康思云原本想手繪媽媽形象後線上送印,做成日常用品當禮物,但又希望這個禮物可讓全家人都參與,於是改了形式。先是做問卷讓大家填答:「如果用種動物來形容秋華,會是哪種動物?」「今年想對秋華表達感謝的一件事,是什麼呢?」她和小兒子小飛就根據大家的回覆來創作,具體化成生活物品。康思云是「新活藝術」執行長,也是位藝術輔療師,平日的工作是透過不同的藝術媒材創作,帶長輩整理、回顧生命,甚至發起許多圓夢計畫。回到生活領域,66年次的她和多數中年女性一樣,同時要扮演女兒、太太、媳婦、媽媽的角色,比較不同的是,她將自己擅長的發想與藝術創作,充分在家庭生活中發揮。每年母親節總有不同的方式,幫媽媽慶祝。原以為有15年媽媽資歷又兼具創意的康思云,在她身上可以聽到一個母親節的溫馨故事。但康思云很誠實:「沒有,我覺得母親節好累!」1次準備4份禮 受罪母親節成為媽媽的前10年,她從不覺得「母親節」是屬於自己的節日。從小喜歡手作,自製禮物送媽媽已是習慣,加上體貼人的個性,讓她希望「媽媽們」在這個日子裡感受到被重視,總在母親節1個多月前就開始準備禮物。「我要幫媽媽、婆婆、小孩保母準備禮物,我是外婆帶大,也一定要有她,而且4個人的禮物還不能一樣,因為媽媽看見外婆收到什麼、婆婆會去找保母,如果發現禮物一樣就尷尬了」。此外,那時候小孩年紀小,母親節還要忙著參加孩子學校的活動、要煮飯、要幫小孩洗澡…,康思云一口氣說完要做的事後下了結論:「那天根本不是快樂的。」隨時間推演,康思云的母職負擔與工作分量都愈來愈重,準備禮物的快樂心情早已不復存在,反覺得疲累。老三小飛出生那年的母親節,她跟先生說:「我告訴你,所有幫其他人過的,都不算是我的母親節!」她把為婆婆過節的責任交還給先生;她跟兒子說:「母親節你們陪我逛街,我看到喜歡的東西,你們出錢買來送我。」但偶爾還是會做禮物給「媽媽們」,卻開心地發展出「一種想法可以做出N款客製化禮物」的方法。這5年來,她終於懂得「享受」這個屬於她的節日。日常對話勝送禮 讓愛不保留母親節時,先生有時會下廚,或是全家去吃她喜歡的食物。兒子也用零用錢幫她買了許多小禮物,每當有人看著她的胸針或是圍巾問:「這好好看喔,哪裡買的?」她總是驕傲地說:「兒子送我的!」康思云一直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更需要經營,但她這幾年才體會到,用心經營的前提是「先照顧好自己」,避免自己在瑣事中枯竭耗盡、讓自己保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愛,是媽媽可以給家人最好的禮物。而母親節呢,喜愛過節的康思云仍然慎重以對,但這15年的母親節經驗教會她,生活不是單一節日而已,是更多的日常對話和笑容堆積起來的。比送禮物更重要的是,在那天真實傳達你的感謝讓媽媽知道。照片說故事家族相片書 給外婆的禮物康思云去年母親節送給外婆的母親節禮物是本相片書。她在家族LINE群組裡宣告要為外婆做本相片書,請家人提供自己和外婆的合照,並回答3個問題:1.你如何形容她?2.和她有過最難忘的事?3.最感謝她的事?她將大家提供的文字和圖片,編成一本書,每個人一個跨頁,左邊放照片、右邊放想對外婆說的話。外婆拿到之後好喜歡,天天都拿起來看。客製化禮物1張愛心照 滿足4個媽康思云找了1張照片模組,用12張小照片上的不同手勢,拼出一張有愛心形狀的大照片,放入相框中,這個送給媽媽的禮物只要置換其中幾張照片,就可以改送婆婆,還有外婆,甚至是保母,一個禮物買4個不同的框,成為4個媽媽的母親節禮物。創意禮物 來這找靈感康思云會參考國外網站,像是Pinterest就是很好用的圖片分享類的社群網站,裡面輸入關鍵字像「mother's day」、「Hand-made」等就會有許多創意禮物的點子。康思云提醒,不要陷入禮物要手作才有誠意的迷思,如果你花心思了解媽媽、時時「更新」對她的理解、知道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無論是不是手作,都是獨一無二的好禮物。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精選延伸閱讀↘↘↘】。曬媽媽青澀照片 網友驚艷:氣質像女明星。零修圖時代 「高顏值」阿母的最美身影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09 橘世代.健康橘
大聲說出想要的「練習不當完美媽媽」
如何過母親節?每個媽媽的經驗大不同。康思云整理她這幾年母親節過節的心得。心得1 還給家人屬於他的功課過去康思云幫先生向婆婆表達感謝、幫孩子向保母表達感謝,「我後來想清楚了:那是他們要做的!」這幾年母親節,康思云發現每個家庭對「過節」的想像不同,媽媽喜歡手工製作的禮物,婆婆喜歡全家聚餐的歡樂氣氛,給兩位媽媽不同的慶祝方式,就是表達感謝的好方式。心得2 勇敢說出自己的需求「我想要的東西,不要期待在我沒有說的情況下,別人會想到。」康思云會跟先生和兒子說:「母親節,我想吃我喜歡的。」會在心情不好時表達:「我今天心情不好,需要安慰。」她提醒媽媽們,不要隱忍、等待、不要以為「如果你愛我就會知道」、「如果你在乎我就會這樣做」,說出來,即便對方不一定埋單,還是要說。心得3 練習不當完美媽媽、完美女兒,過不完美的生活現代女性一人兼具多個角色:女兒、太太、媳婦、媽媽…想面面俱到,往往身心俱疲,「我就是個很容易過不去的人」,康思云苦笑,她的個性弄得自己疲累不堪。而且每年除了母親節,還有父親節、每個人的生日…。例如父親節,她會把家裡所有的相片都換上以先生為主題的合照,營造氣氛。過去每年都幫孩子慶生做專屬禮物、辦趴,後來慢慢調適,不用每個節日都如此「用力」,也不用每年都過節。去年父親節,她真正「放下」什麼都沒做,先生才告訴她自己本就不愛過節,分享完自己「自討苦吃」的行徑,康思云哈哈大笑。心得4 帶著孩子參與在這個感謝的日子,她會刻意帶孩子參與,對長輩表達感謝。「不要期待兒女天生就會,感謝也是要教。」你期待他如何經營關係,自己就這樣做。【精選延伸閱讀↘↘↘】。零修圖時代 「高顏值」阿母的最美身影。康思云15年領悟 找回自己的母親節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08 橘世代.愛吃橘
宅在家做韓食/歐巴主廚神還原韓劇韓綜美食:炸醬麵、糖餅
看似複雜的道地韓式料理,在家做非難事!每次看完韓劇或韓綜,總讓人肚子覺得好餓喔,節目中的道地韓國美食太多,讓人想要飛去當地大快朵頤,但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人暫時沒有旅遊計畫,甚至宅在家不出門,現在告訴你即使在家,也可以做出歐巴歐膩愛吃的「正韓食」料理喔。由孫榮Kai歐巴主廚親自示範,從韓式調味料、常用食材開始,搭配詳細圖片說明,無私分享正宗韓式料理與點心的烹調祕訣,重現韓流偶像餐桌上最愛美食,「正韓食」即將在你家華麗重現。韓劇內常見的「韓式炸醬麵」這道菜是我老婆妙麗到韓國第1個指定菜色,而且我們還特別問哪裡有外送,因為想看外送的鐵盒子,想起來還蠻好笑的。外送的炸醬麵在韓國很習以為常,而且一定要附上醃黃蘿蔔。炸醬麵在韓國是屬於中國料理,大多跟其他麵點類一起賣,像是蒸餃或是炸餃,以及糖醋肉。韓國的炸醬(椿醬)是以黑豆為基底, 通常都是工廠大量製造現成的(台灣也買得到),不太會自己在家做醬,所以都是買一包一包自己回家炒香,味道跟我在台灣吃的炸醬完全不一樣。材料(1~2人份)食材:豬五花 200g–切丁、馬鈴薯 200g–切塊、高麗菜 200g–切塊、洋蔥 300g–切塊、綠櫛瓜 200g–切塊、青蔥 100g–切段、蒜末 50g、薑末 25g、細麵 200g–滾水煮熟*選擇彈性好的手打麵或手切細麵、小黃瓜 40g–切絲、水煮蛋 半顆、白芝麻 適量調味料:油(炒椿醬用) 200cc、韓國椿醬 100g、砂糖 40g、水 350cc、醬油 20cc(依喜好調整)、蠔油 40cc(依喜好調整)、玉米粉水 40cc(玉米:水=1:2)、芝麻油 少許料理步驟1. 冷鍋下油、韓國椿醬,開小火開始炒醬,不停攪拌炒10分鐘,炒到起小泡泡、黏稠,起鍋備用。2. 同鍋下一點炒醬的油、蒜末、薑末、蔥段爆香,再下豬五花炒到上色。3. 接著加入馬鈴薯、高麗菜、洋蔥、櫛瓜,大火炒到馬鈴薯表面變半透明後,先將蔬菜撥到旁邊改中小火下砂糖翻炒,炒到有焦糖香氣後再下步驟1的炒醬、水、醬油、蠔油,滾煮15分鐘。4. 煮到蔬菜熟即可,起鍋前分次下玉米粉水勾薄芡,再淋上芝麻油提味。5. 盛盤,搭配煮好的麵、水煮蛋、小黃瓜絲、白芝麻即完成。●炒醬時火力不能太大,因為韓國椿醬裡有焦糖,容易焦掉。●炒蔬菜的時候用大火,才不會出太多水。●這個步驟很重要,糖要炒到焦糖色才有香味,甜度也不一樣yo。測試熟度:找一塊大的馬鈴薯,如果湯匙可以輕易切開就OK。CHEF KAI’S TIPS炸醬也可以搭配白飯,把水煮蛋換成太陽蛋(味道比較搭),擺上小黃瓜絲、白芝麻,做成炸醬飯。如果要做海鮮炸醬麵,因為海鮮不耐久煮,可以減掉食材裡的水,以及馬鈴薯、櫛瓜等需要燉煮的食材,在炒醬後放入蝦子、中卷、海參等炒熟即可。韓綜裡讓人垂涎欲滴的「糖餅」我以前上課的時候,糖餅的攤販會在學校外面擺攤,大家下課都跑去吃。當時的口味裡面只有包黑糖。現在有很多比較現代化一點的口味,像是包香蕉,或是像釜山糖餅,包糖之外,還會剪開撒堅果,口味很多。在台灣買得到幾個大牌子出的糖餅預拌粉,可是我很鼓勵大家自己做粉,照著食譜比例來調配與發酵,除了比較新鮮之外,要包多少糖或什麼食材都可以自己決定。材料(2~3人份)麵團:40℃溫水 200cc、酵母粉 6g、高筋麵粉 200g、糯米粉 100g、黑糖 20g、鹽 5g工具:壓糖餅器(可用寬扁的鏟子或大湯杓取代)內餡與配料:黑糖 150g、肉桂粉 5g、堅果 100g(依喜好選用種類)、香蕉片 1根、冰淇淋 120g、巧克力醬 60g、糖粉 5g料理步驟1. 製作麵團:準備40度的溫水200cc,倒入酵母粉。取一個大碗,過篩高筋麵粉、糯米粉、黑糖、鹽後,分次加水揉成麵團,再靜置發酵2個小時至膨脹成2倍大。2. 過篩黑糖與肉桂粉(避免結塊),備用。3. 手沾少許油(防沾黏),把發酵好的麵團取適量大小攤平,放上步驟2的黑糖肉桂粉(約1.5匙)、少許堅果、香蕉片。4. 先把麵團上下兩側黏合、再把左右兩側往中間黏合,接著把整體往中間拉收,中心點黏緊後朝下放。5. 熱鍋下足夠的油,開中火,以半煎炸方式煎糖餅。使用壓糖餅器把糖餅壓平,壓至約2.5公分厚度,底部煎上色後才翻面,再次壓平,煎到兩面都上色後取出。6. 盛盤,附上冰淇淋,並用巧克力醬或糖粉裝飾即完成。Cooking Points注意水溫不能太高,以免酵母死掉。麵團發酵到體積約兩倍大即可,過度發酵口感會變差。因為是用煎炸的方式,油量要多一點,才能外酥內軟。用壓糖餅器壓出來的餅厚度均勻,沒有就用一般鏟子或湯杓。要有耐心等到一面煎成金黃色後,壓一下再翻面。不要一直翻面,翻2-3次就可以了。※作者介紹:孫榮Kai旅居國外的韓國廚師,曾獲得澳洲一頂主廚帽的殊榮與澳洲藍帶國際餐飲碩士學位。精通日韓中英語,研讀各國食譜,獨創精緻細膩的料理風格,精通韓式料理、日式料理、西餐、泰國菜。從小在父母中韓餐館裡幫忙,加上韓國料理學院的基礎奠立,對韓國食材與菜色鑽研多年。擔任網路料理節目韓國主廚,在節目中教學自己拿手的韓國料理與異國料理做法,被譽為「快手五星級韓廚」。本文摘自《正韓食:韓國歐巴主廚的刀法、調醬、烹飪全書,神還原道地韓劇美食》,台灣廣廈 2020/04/09出版【人氣美食教你在家做↘↘↘】。在家做出外食感/利用「主婦神器」變身出一桌豪華拼盤!。「宅食譜」在家熬出夜市美味!鹹水雞上桌,配劇剛好。在家做出外食感/療癒「維也納炸雞」新手也能煮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8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方法四:轉轉遇見愛 許多長輩平日患有身體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等等,長年都在內科或是家庭醫學科的醫師門診進行追蹤。他們多半與原來的慢性病主治醫師,保持著長久且良好的信任關係。當長輩出現精神或者是身心方面的困擾,但是又不願意前往精神科就醫時,可以拜託這些與長輩有良好醫病關係的醫生們幫忙,請他們協助轉診,成功率會比親戚、朋友勸說,來得更高一些。許多前來老年精神科門診就醫的銀髮族朋友們常常告訴我:「是某醫師大力推薦我來看妳。」還說其實這位醫師已經勸他來看我很多次了。他想到醫師非常的關心他,又講了這麼多次,覺得不來,好像說不過去,才鼓起勇氣到精神科門診來就醫。我非常感謝這些內、外科醫師。他們平日一定是對自己的老病人觀察得非常仔細,看出對方可能有精神科方面的困擾,才會不停勸說,因為他們希望病人能得到更專業的治療。方法五:名人效應 長輩不去看精神科,有許多的成分都是因為汙名化的關係。但隨著時代改變,長輩也會接觸到許多國內外新聞,因此,我不得不說,明星效應還是挺有影響力的。我時常在演講中提到,以英國王子哈利為例,他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中,承認自己在母親離世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有憂鬱症的困擾。他在接受了許多年的精神科治療之後,才慢慢地走出來。後來,哈利王子現身說法,鼓勵與他有相關困擾的人勇於求助,勇於接受治療。像這樣一個不愁吃穿的皇家貴族,也會遭遇到人生各種無常的打擊,但是他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哈利王子告訴大家,憂鬱症並不可恥,那是一種疾病,而疾病是可以治療的。方法六:實話巧說長輩對於醫學名詞或是疾病的理解,常受到個人教育程度或是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有些自己的堅持與解讀。在協助他們看診時,我建議盡量使用他們能接受的觀念與名詞。在不說謊的原則下,巧妙地說明,有時候會有不錯的效果。舉例來說,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卻能接受自己是「腦退化,記憶不好」,而接受治療,就可以「顧腦」。長輩無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腦部小中風,需要治療」。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為了減少長輩到精神科就醫的障礙,精神醫學界也做了許多努力。有些醫院故意不用「精神科」三字,而改成「身心科」。有些醫療院所則是開立老年精神科門診,強調「老年」兩字,表示是為長輩設立。另外,也有醫療院所開設睡眠特別門診、記憶特別門診、失智特別門診等。在大型的醫院裡,也設有「整合門診」,裡面包含與精神科整合的門診。建議在掛號看診前,先向各地方的醫療院所詢問,是否有上述的服務。除了這些拐著彎的善意,真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是我們能正視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了解精神醫學也是醫學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的健康包括身心靈全面向,也不再以尋求精神科協助為忌諱。不忽視、不歧視,看精神科不需要解釋。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照顧者與被照顧著」延伸閱讀↘↘↘】。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5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情緒緊張加衍生家庭糾紛怎麼辦?聽醫師建議
在疫苗和特效藥還沒出現前,高規格新冠肺炎防疫措施讓精神科、皮膚求診人數增加。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內科主任蔡孟釗指出,某些民眾以往和家人的關係較疏離,而在居家檢疫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與家人相處反加重緊張的情緒,衍生爭執或家暴情況。另外,防疫期間也有民眾表現面臨各方面的壓力有負面情緒,感到無助而採用藥物或酒精等傷害身體的物質來紓壓。醫師建議無論是居家檢疫或減少外出者,可以利用此時做一些家事,試著了解另一半過去做家事的情境,增進家庭關係。雖然要維持社交距離,但隔離者還是能透過視訊連絡家人朋友,試著讓彼此的心更親密,讓對方感受到此刻是安全的,而且要一起渡過疫情。新冠肺炎也讓身心科患者卻步,即使藥都吃完了,仍因疫情不敢回門診拿慢性用藥處方,更甚者因停藥而焦慮症狀復發,增加飲酒和吸煙量。如因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無法親自就醫,可委請家人協助;不敢到醫院就醫者,亦不妨主動聯絡醫療院所,當地醫療院所亦對疫情期間有相關措施協助。衛福部提供1925安心專線電話諮詢,和各地衛生局均有提供專線諮詢就醫及心理問題。。衛福部桃園醫院團隊治療確診對象時,除了隔離病房的專責護理師和醫師們,臨床心理師也是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成員。醫師表示,患者常見的擔心如自己會不會傳染親友,也擔心自己的病情會惡化變成重症,如果出院會不會復發,也想到以後在職場、社區會不會遭歧視,想到這些,也會有自責和罪惡感,伴隨出現失眠,不安,肌肉緊繃,頭痛等身心症。類似的情形也會出現在醫護人員身上,因高張的壓力出現行為改變,如不敢接觸家人,失眠,易怒,不能專心,回家不斷清潔身體等。醫師表示,對確診者和所有配合防疫措施的民眾要給他們正能量,讓他們明白隔離和治療是一種付出,感謝他們保護台灣人民,避免疫情擴大。
-
2020-05-04 橘世代.健康橘
只要一張椅子兩瓶礦泉水 在家也能輕鬆練肌力!
老年人經常身體都不同的病痛,除跌倒、挫傷等身體上能看見的外傷以外,身體的退化、內部器官變化,也須多留意。桃園市聖保祿醫院社區健康科主任高慶雲指出,近年來,代謝症候群、腫瘤病患越來越多,主因為不常運動、飲食不健康,這類病症從身體外觀較看不出,他提醒,只要符合國健署成人健康檢查的民眾,建議都要去做檢查,多一層安心、多一重保障。高慶雲指出,40歲至90歲的人,最常出現代謝症候群、腫瘤和衰老症狀。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包括腰圍過大、血壓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不足、三酸甘油脂(TG)不足,及空腹血糖上升,出現異常狀況。他表示,代謝症候群好發於中壯年時期,因運動量不足、飲食不均衡,更有年輕化的趨勢,也曾有過20多歲年輕人出現代謝症候群的案例。腫瘤已蟬聯十大死因20幾年,高慶雲說,雖然罹患腫瘤的病患也有年輕化趨勢,不過也有特別預防的辦法。他指出,除做定期做健康檢查外,高危險群也可以多加留意,包括有工作接觸史、家族史、肥胖和不運動等,多注意可以提早發現。代謝症候群、腫瘤和衰老症狀這3項,皆與運動不足、飲食有關。高慶雲說,保健身體的方法為「健康促進」,現今社會充斥不少手搖飲商店,飲料更是老少都愛,為飲食健康著想,可戒掉含糖飲料或選擇少糖。另外居住空間不足,導致民眾家中無寬敞空間能夠運動,加上戶外空間、運動中心等,又會因天氣、距離受限,讓人提不起勁,因而越來越少運動。老年人的運動選擇也是有撇步,高慶雲說,老年人通常膝蓋不好、會怕跌倒、有退化性關節炎,因而不適合選擇慢跑等下肢運動。他表示,可將運動融入家中,在窄小的居住空間達到運動效果。如看電視時,拿一張較穩固好坐的椅子,雙手各拿一瓶礦泉水舉著,以訓練手部上肢肌肉,這樣一來不僅有運動量,更不會因為做下肢運動而傷害到腳部及膝蓋。熟齡健康這樣做↘↘↘。減脂之路卡關嗎?跟著營養師動吃動,靠3招大突破!。熟齡族要自由 這個關鍵力絕不可少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4 橘世代.健康橘
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類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易產生不安感,神經緊繃,因防疫又長時間悶在家,焦慮加劇。中醫師建議,可揉壓3穴位鎮定心緒、自我保養,35歲以上者最好得找時間曬太陽,增加褪黑激素助眠。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指出,長期緊張焦慮、精神壓力或情緒煩惱,恐致頭痛、失眠、多夢、醒後困倦、腦力衰退、體力衰退、心情煩躁等症狀,這些不是腦的器官病變或特定精神疾病,統稱「神經衰弱」或「自律神經失調」。面對疫情緊張引發情緒焦慮 ,中醫科建議,可揉壓神門穴、內關穴和耳神門穴3穴位,平定心情、幫助睡眠,平時在家看電視或追劇也可按此3穴道做自我保養;此外,也得找時間去戶外曬太陽,能幫助容易入睡,尤其是35歲以上的民眾。顏素美說,由小指和無名指交叉處向下延伸到手腕的橫紋,二者交接點、筋內側凹陷處即「神門」;掌面腕橫紋中間向肘方向延伸三橫指長度,兩筋之間的凹陷處為「內關」;另耳上第一凹窩上緣,外3分之1處為「耳神門」。按壓穴位時,不需要過度用力揉壓,只要有感覺到酸、麻、脹、痛時,便可達到緩解效果,消除緊繃情緒;人35歲以後,褪黑激素分泌下降,平均每十年降低10到15%,褪黑激素減少,會導致睡眠紊亂,若又碰上焦慮恐,將更睡不安穩。她表示,陽光能有效製造褪黑激素,失眠及35歲以上的人適合早上曬太陽,頂著晨光,在住家陽台或大樓庭園練瑜伽、土風舞、氣功或走路等輕度戶外運動,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有助於轉移緊張情緒,降低精神壓力,也幫助晚上容易入眠。睡前泡腳也能助眠,人體12經脈中,有6條起於足部,分布60多個穴位,睡前泡腳能刺激這些穴位,達到促進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疏通全身經絡,熱水也能刺激腳部末梢神經,對大腦皮層產生抑制作用。就寢前泡腳則以水溫40到41℃,泡20分鐘為宜,顏素美指出,睡前泡腳能使腳部毛細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使腦部感到輕鬆,消除疲勞,加快入睡;暫時性失眠的民眾,也能透過上述建議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睡眠品質。南投醫院也提醒,倘若因焦慮出現持續性失眠,且症狀未改善甚至惡化,就應考慮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 【關於更多「睡眠」精選特輯↘↘↘】。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4 橘世代.健康橘
疫情後的我們,是否能具備當初的心肺能力?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宥蓉指出,新冠肺炎去年底迅速傳播,由於屬於飛沫等媒介傳染,因此,除了勤洗手與戴口罩之外,減少外出到人多的地方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方式之一。 不過當民眾從頻繁的動態活動生活,轉而減少出門也減少活動,那麼一段時間後,心肺耐力也隨著明顯下降;很快的會發現,以往可以輕易執行的活動或運動變得吃力。 游小姐日前到醫院很緊張地問李宥蓉物理治療師,「我以前都能連續在跑步機上跑一個小時,但最近發現我跑大概20分鐘就開始喘了」,這種情況是否需要就醫檢查呢?李宥蓉表示,一段時間沒運動之後,心肺耐力的確會下降,以致於執行先前強度的運動,會變得氣喘如牛,而且「也許牛都沒有你這麼喘」。不過防疫期間,如何維持良好心肺耐力或重新找回心肺耐力,已成為防疫重要議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增加心肺耐力?李宥蓉說,心肺耐力較不足者,可以利用呼吸訓練增加呼吸換氣的效率,降低呼吸困難的程度,達到呼吸再訓練的效果。另外,對於一般因為減少運動量而能力下降的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做15至30分鐘的連續運動增進心肺耐力。 李宥蓉推薦以下適用於居家訓練心肺耐力的運動:1.推手/抬手踏步2.原地抬腿跑體能較不足者可降低難度,以踏步運動代換。3.水平/十字開合跳,這項活動難度較高,若肌肉穩定度不足或下肢有退化現象,需評估自身能力後再行施作,以免受傷。李宥蓉師提醒,運動過程中出現不適的情形,請停止該項運動,若較嚴重且影響生活品質者,需就醫尋求協助。【熟齡健康大小事↘↘↘】。被健身房嚴謹訓練嚇壞? 試試通勤時間輕運動。新冠肺炎少出門/15分鐘教練課!養好肌力、練出平衡感。一活動就喘?小心「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3 橘世代.健康橘
真有「老人味」嗎?學者辯論:最難聞的時期不是老年
人類隨著年齡增長,除可能患上一些慢性病外,據說還會出現一股稱為「老人味」的特殊體味。然而,真的有「老人味」這種氣味嗎?事實上,學界的研究結論相互牴觸,有的研究宣稱真的有這種味道,連成因都提出解釋,也有研究說根本沒有老人味這種東西,老人的體味其實不像年輕人那麼重,而體味最難聞的其實是中年男人。日本在2001年有項研究,稱老人皮膚分泌一種稱為二壬烯醛(2-Nonenal)的不飽和醛,經常產生一種類似青草、蠟燭或脂肪的特殊異味,就是老人味的成因。紐約時報報導,莫內爾化學研究中心生物學家隆德斯壯的最新研究報告,似乎證實這項日本研究。他採集了20歲到95歲不同年齡層的腋下體味樣本,由41名志願者依味道強烈與難聞程度進行排名。隆德斯壯跟共同撰寫研究報告的同事們發現,這些志願者能將老人體味樣本歸類至正確的年齡組,顯示老人和年輕人體味的確不同。但在同個中心工作的74歲化學家普雷帝表示,他研究出來的結果跟日本或是隆德斯壯的不同。普雷帝團隊是從上背及前臂進行採樣,並用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並未發現老人皮膚會分泌二壬烯醛。普雷帝說:「老人的氣味實際上比年輕人少。除非你去有衛生問題的療養院,否則不會發現年紀大一點的人會有什麼難聞的異味。」隆德斯壯則指普雷帝所言錯誤,研究也太狹隘,還稱「年紀大的他只是對此話題敏感」。普遍來說,研究中的盲測結果顯示,中年男性體味被認為是最糟的,比年輕人與老人更難聞,中年婦女體味最好聞。化學分析也證明年紀非常輕跟非常老的人,皮脂分泌程度較低。隆德斯壯的研究證明了不同年齡的人體味的確有差異,但他指出,志願者一般認為老人味偏向中性,並不難聞。他認為,老人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隆德斯壯並指出,在日本研究中,當研究人員未告訴志願者聞的是老人體味時,他們給的評語為「不難聞」,但在被告知後則評為「噁心」。日本顯然對老人味有明顯偏見,甚至創造「加齡臭」(kareishu)的負面名詞來形容。此外,科學家一致認為,不論年紀多大,慢性病讓身體更易散發異味。普雷帝則把原因歸咎於飲食、新陳代謝和自我照顧。此外,不管任何年齡層,不想要體味難聞,最好的方法就是顧好個人衛生與家中清潔、多運動保持健康跟多喝水。【關於熟齡「膚質」大小事↘↘↘】。過度清潔小心「老人味」上身 醫:每天洗完澡做這件事。掌握10訣竅 即使老,也能像瓶好酒愈陳愈香。天天泡澡反而全身癢 皮膚科醫師:缺脂性皮膚炎好發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宅在家少出門 家人間的生活距離怎調整?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為了減少傳染,衛福部一再呼籲國人「少出門、宅在家」。家庭成員原本有各自不同的固定生活型態,外出者上學、工作等,在家者料理三餐、整理家務等,原本相安無事,因為家人在家的時間多了,勢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活模式,如何作適當的調整,維持好的關係,變得十分重要。家人關係的調整宜注意:一、家人仍要保有各自的空間:生活空間包括物理和心理空間,家中空間使用要重新分配,例如大家都要用電腦時,該怎麼辦?考慮每位家人的需要,可能要分時段使用,如何靈活運用,有待家人溝通;心理空間則是每位家人都可保有不被打擾的時刻,有待開誠布公討論,家事也必須重新分工合作,輪流分擔打掃、採買物品等工作。二、彼此提醒和打氣:政府每天公布最新疫情,零確診時家人一起歡呼,疫情嚴峻時也不要洩氣,家人要一起共度難關,有家人不知如何方便的買到口罩,應該互相支援,家人必須出門時,提醒戴好口罩,保持必要社交距離、早去早回。三、培養家人共同興趣:家人一起玩桌遊、追劇、看勵志電影、做有氧運動等都是好事,父母親正好利用這個機會瞭解青少年子女心中的最愛,父母先別搖頭、嘀咕,這是什麼東西啊,好好放下身段,成見擺一邊,沾上一些青春氣息,改造不一樣的生活樂趣。四、善用數位科技:家人共處的時間多了,父母親面對宅在家的子女總會多些叮嚀,聽在急欲擺脫父母管束的子女耳中,顯得有些刺耳,父母親要自我約束,可能的話,善用line之類的數位工具,適當提醒、關心即可,避免發生不愉快的衝突。危機就是轉機,家人最好每天留一點時間,彼此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聊一下,分享心情,從不同角度看疫情,這還真是一段家人難得共聚一堂的非常時期。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給孩子愛的不定一是媽」 母親節的另個過法
每個人的成長歷程裡,有個穩定安全的依附對象非常重要,攸關這個人的如何發展自我概念,以及日後人際及親密關係等;多數孩子的依附對象是父母親,尤其是母親。對多數人來說,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核心,但是成長過程的依附對象不只一個,有些孩子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可能是爺爺、奶奶或保母,這也會是他們的依附對象。並非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母親這個角色,但是只要有人替補了照顧者的角色,讓孩子知道:「有個人是全心全意愛我的,他在乎、看重我,願意支持我、保護我,我是安全的、被愛的。」即便沒有母親,孩子也能健康成長。但是「完整家庭」與「慈愛父母」的形象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太過「理所當然」,所以在「非典型」家庭內成長的孩子,會不斷被提醒自己「不一樣」,常常自我懷疑:「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沒有媽媽?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若主要照顧者給的愛很厚實,他可能在青少年經歷一段迷惘後,慢慢做人生整理;但若無,可能會迷失,有濫交、自我傷害、追求浮誇稱讚等行為。反之,有些家庭的母親情緒控管有問題、甚至有家暴行為,孩子感受不到愛與安全,對孩子的人格養成反而有問題。所以,母親節可能會給某些人複雜的情緒:「我有媽媽,她也是我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但我不想感謝她」。在生命裡,愈是親近或者是連結愈深的對象,可能給你帶來的傷害就愈大,有些的確是不適任,但其實也有很多母親是力有未逮。再完美的父母都可能會對孩子帶來某些程度的傷害,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有限,無法盡善盡美處理所有事,父母也只能盡量求取平衡。慢慢長大,我們會看懂:「媽媽雖然不完美,卻很努力了。」會知道要如何感謝。甚至也會漸漸明白:「我知道媽媽很辛苦,我可以照顧她,但我無法很愛她。」把自己的情感和責任分開。母親節不僅是個感恩的季節,也是個人生整理、關係重整的好時機。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
「我沒有因為是阿公、阿嬤養大的就長歪,希望大家不要對隔代教養的小孩貼標籤。」5月,感恩母親的月分,但對從小就被爸媽遺棄的藝人小甜甜─張可昀來說,每逢此時,心情就特別複雜。沒見過親生父母 他們只是個陌生名詞從小至今沒見過親生父母,小甜甜坦言,「父母」兩字,對她只是個陌生到沒有感覺的名詞;在她心中,一手拉拔她長大的阿公、阿嬤,才是生養她的「父母」。「我對隔代教養這件事覺得很驕傲」,小甜甜說,她驕傲阿公、阿嬤把她教得很好,但這是她經歷人生歷練後的體悟;求學時代的她,曾因被嘲弄、霸凌,一度把隔代養育視為包袱。習慣從小就沒爸媽的日子,小甜甜對「似親還遠」的父母,幾乎不曾抱怨,即使偶有怨言,也是為了不捨阿公、阿嬤,「他們為了照顧我,這一生從沒享過福」。小甜甜的阿公、阿嬤幾年前相繼過世,子欲養而親不在,是她永遠的遺憾。和同學吵架 阿公要她向對方祖先道歉「雖然沒有爸媽的愛,但阿公、阿嬤對我的付出不比一般父母少」,「我阿公很執著,他受日本教育,比較一板一眼」。小甜甜回憶小時候哭鬧,阿公就會不動聲色,把她的哭鬧聲全錄下來,「我當時覺得很奇怪,哭成這樣阿公怎麼還沒反應,後來我哭到累了,阿公才默默把錄下的哭聲放給我聽,聽完自己都有點尷尬」,阿公這招真的很有用。「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我和幼稚園的同學吵架,阿公帶我去對方家裡,要我跪下來向同學的祖先、爸媽及同學道歉;我後來才知道,阿公是不想讓人家覺得,隔代教養的孩子就不懂規矩」。對於母親節,小甜甜表示,小時候沒太大的感覺,她把在學校做的康乃馨送給阿嬤,阿嬤也是興趣缺缺。但從小學中年級開始,她逐漸感受到沒有爸媽的差別,「尤其在鄉下,會被當成異類,好像我是怪胎,同學會在背後指指點點,覺得很難過」。她坦言,小時的成長環境相對貧困,「阿公晚上還幫人顧工廠,天亮才回來;阿嬤做手工,為了省電,白天都在屋外做,天黑才進屋開燈,我放學就要幫忙,可是同學都在玩,會覺得不平衡」。親子代溝 被笑「回收桶」也不哭訴如果說阿公是嚴父,阿嬤則是扮白臉的慈母,兩人角色搭配得天衣無縫。小甜甜說,阿嬤為了省下學校的營養午餐錢,中午送飯給她,「就一個荷包蛋,下面是醬油拌飯,裝在塑膠袋裡,我那時覺得很丟臉,因為和同學差很多」,她後來要阿嬤不要再到學校,還靈機一動,主動幫大家抬便當,趁機把同學沒吃完的飯菜當做午餐。同學曾取笑她是「資源回收桶」,把剩下的飯菜塞到她抽屜,但她不曾跟阿公、阿嬤哭訴,選擇自己消化。她坦言,因為和阿公、阿嬤年紀落差大,有些話也不會跟兩人說,也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因為有代溝,阿公、阿嬤其實不太知道她平常在幹嘛,「有次我拿了張獎狀回家,跟阿公說這是我拚命才拿到的,阿公馬上貼在牆上,其實那是熱心公益的獎狀,不過阿公還是很開心」。阿嬤過世前 還掛心借錢給她畢旅國三那年阿嬤過世,小甜甜表示,阿嬤身體一直都不太好,晚上咳得厲害,隔天她上學前,倒了杯水給阿嬤,要她快點吃藥,「等我放學回來,阿嬤就不見了」。阿公告訴她阿嬤住院開刀住進加護病房,「我去醫院看她的時候,她已經插管不能講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電視,到處去廟裡幫阿嬤拜拜求平安,願意折一半的壽命給她」。阿嬤最終還是走了,阿公告訴她,阿嬤在開刀前特別交代,無論如何都要去借錢讓她參加畢業旅行;原來小甜甜曾經向阿嬤吐露,想要去墾丁畢業旅行,要繳3000元,她說「當時我們租房子,一個月房租4000元」,「那時候我聽了覺得好愧疚」。想當「電視裡的人」 讓兩老驕傲阿嬤走了,剩小甜甜和阿公相依為命,後來她北上工作,有天房東突然要收回房子,她趕回彰化處理,阿公要她放心,說可以去住養老院,「幾次回去看他,發現阿公已經不太認得我,我很害怕,不知道怎麼面對」。沒多久,有天錄影錄到一半,接到養老院的電話說阿公走了,她坐夜車趕回去,才知阿公已把後事都交代好了。之所以想當明星,小甜甜表示,因為以前和阿嬤一起看電視很開心,她自知當不了醫生或律師,於是想當「電視裡的人」,讓阿公、阿嬤覺得驕傲,雖然兩老來不及看到,但她做到了。【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更多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養毛小孩忘憂 長輩付出愛也得到愛
「媽,我今天提早下班,要不要出門去逛逛?我去接妳。」關爸爸年初過世後,唯一的女兒善思也已出嫁。善思發覺母親獨居在老家,整日足不出戶,心情也悶悶不樂。善思抓住空檔時間,想去探望母親。「啊,那個,我不在家。」電話那頭的關媽媽,小小聲地回應。「什麼?妳在哪裡啊?」善思沒想到母親竟然自行出門了。自從父親過世後,這種情況幾乎沒發生過,讓善思有點小小的激動。「我帶皮皮出來散步啊,我們在便利商店附近的一個公園裡。」善思在心中大叫,皮皮真的太棒了!那是一隻擁有純白毛色的小小犬。善思的朋友建議她,替媽媽找隻寵物,增添生活的趣味。她想起年幼時家中也曾養過寵物犬,媽媽對於養狗經驗不錯,在她的鼓吹下,老媽領養了皮皮。「哦哦,好ㄟ,我知道那裡,那我也過去,馬上到。」善思掛掉電話,想著要給皮皮買台推車,這樣老媽就能推著小狗,四處逛逛了。動物陪伴 健腦也化解焦慮有許多研究都顯示,在友善的動物陪伴下,可以降低人內心的緊張與焦慮。純粹的情感,讓人比較不寂寞。根據研究,養寵物有以下優點:1.增進身體健康養狗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比不養狗的人還低,尤其是養大型犬類,推論養大型寵物由於要出門遛狗,活動量較多。2.促進大腦功能照顧寵物的過程,就是腦部認知功能的訓練,需要記住步驟、時間,並且親自動手做。寵物帶來的互動,可以給予長輩即時回饋。3.抗憂鬱憂鬱症的治療中,讓寵物介入可增加治療成效。撫摸寵物帶來溫暖與幸福的感覺,學者發現人們在與寵物講話時,心跳較為和緩。4.抗孤獨原本互不相識的路人,聊起狗狗經,立刻拉近彼此距離。獨居長者,平日生活有寵物陪伴,甚至晚上有寵物陪伴入眠,也可以減少孤獨感。事先評估 體力認知都需要雖然養寵物好處多,也不是人人都適合,認養寵物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安全性的評估長輩的體力是否能負荷?過去有許多前例,都是為了追趕精力旺盛的寵物,長輩因此跌倒。體力較差或是身形瘦小的長輩,不建議飼養大型犬,可考慮小型犬或貓咪。2.長輩的認知功能是否適合飼養寵物長輩若是飼養方式的判斷失當,或是反應能力不佳,可能會被寵物咬傷。例如即使是已被豢養許久的寵物,還是保有某種程度的野性,倘若餵食又突然伸手靠近,可能會激起寵物攻擊性。3.長輩是否有其他不適宜飼養寵物的疾病例如對寵物的毛髮過敏,或是患有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等,在飼養寵物前,先檢查過敏原再做決定。4.要考慮後援部隊別把寵物的照顧責任全丟給長輩。要想想,倘若老人家生病,寵物有沒有人能接手幫忙。漸進飼養 讓長輩慢慢習慣許多專家建議,可以採取「漸進式」飼養法。讓原本沒有養寵物習慣的長輩,漸漸地認為家中有寵物。可由子女或孫子女,透過領養狗狗或是貓咪,帶回家中給長輩,等寵物被當作家中的一分子後,再鼓勵長輩接手飼養。接手前,也要了解長輩的個性及好惡。有些人非常懼怕寵物,或是不願意面對寵物帶來的生離死別。自認為對他們好,說不定反而造成他們的負擔。養寵物比較適合常常「窩」在家的長輩,因為有個能驅使他們走出去,強身健體的理由,並增強心理的慰藉,但若沒辦法配合,也不要勉強。找尋最合適長輩的方式,才是最佳的選擇。(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出版)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新家人」關係↘↘↘】。從怕到愛 陳亞蘭多了「新家人」 甘願當毛孩奴。「10年緣分,我的生命禮物」忘不了毛小孩天使。愛上喵星人 上天給的禮物。毛小孩多過孩童的時代來了「新家人」關係正彼此呼喚著。毛寶貝的紅牽繩 止不住思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疫外人生 口罩成了生活通行證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帶來的衝擊與影響,被視為看不見敵人的「第3次世界大戰」。台灣在這場防疫戰中,雖然獲得多國稱譽,各行各業仍受到衝擊,上萬勞工放無薪假,許多人被迫居家上班、視訊會議成了職場常態。工作之外,許多餐會也改成線上聚會…。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為記錄這個史無前例的巨大衝擊,《橘世代周報》將不定期為您報導各行各業在疫情變局下的各種新面向。活了大半輩子,從不曾想過,會有這麼一天─口罩成了生活日常的「 通行證」。別小看18×10cm這薄薄的1片,到賣場、坐公車、搭捷運,都不能沒有它。除了這些場合,少了它,雖不能說寸步難行,但保證處處碰壁,甚至頻遭白眼。逛夜市、嘗美食,是許多民眾生活的小確幸,現在,沒戴口罩在夜市入口處就可能被擋下;邊走邊吃是夜市迷人之處,現今也沒這麼逍遙了,許多夜市基於防疫,柔性勸阻。防疫勝防搶 銀行「禁物」翻身新冠疫情造成生活型態的改變,反差最大的首推銀行。為防歹徒蒙面搶劫,多年來銀行要求民眾禁戴口罩、面罩,即使感冒身體微恙戴上口罩,也都會被保全要求拿下。這項被大家視為當然的規定,疫情之下,做了180度的修正,口罩從銀行「禁物」搖身變成「必備」之物,否則請君止步。問題是,銀行禁戴口罩的舊規,多數民眾習以為常,一時間還不太適應。記者曾眼見一名老翁,可能不知銀行規定已變,想到銀行存提款,習慣性地把口罩摘下,立刻被保全擋下。老翁戴上口罩後,忍不住叨叨念念半天,保全只能苦笑。畢竟生命可貴,防疫比防搶重要多了。地下停車場 無罩就別想進出口罩成了生活通行證,還有一個讓人意外的場景─地下停車場。很難想像地下停車場為何也要求「無罩者莫入」。一名劉姓男子日前到北市基隆路一棟大樓地下停車場臨停,入場時保全量測體溫後放行。2小時後前往取車,因未戴口罩被保全攔下。劉姓男子表示,口罩放在車上,與保全爭執半天,保全堅持進出大樓一律要戴口罩,這是管委會的規定,他不能為了通融丟了飯碗。「一時間叫我去哪找口罩?」最後是劉姓男子交出鑰匙,請保全幫忙到車上取罩。這一折騰,他多花了半小時30元的停車費,可以買6副口罩。不怕忘了帶 每個皮包放口罩「有罩走遍天下,無罩寸步難行」,已是疫情之下許多人的領悟,但口罩總不能24小時戴著,總得有摘下的時候。有位郭姓婦人就說,自己記性不好,為免匆忙出門忘了帶,她想出了因應絕招。郭姓婦人有四個皮包,她在每個皮包都放了一副口罩,出門不管背哪個包,都有生活「 通行證」。疫情下的改變,口罩成了民生必需品,期待無罩逍遙的日子,能如春燕早歸。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熟齡健康大小事↘↘↘】。被健身房嚴謹訓練嚇壞? 試試通勤時間輕運動。新冠肺炎少出門/15分鐘教練課!養好肌力、練出平衡感。一活動就喘?小心「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橘世代.愛吃橘
惜食零廚餘/打造全食物酵釀實驗場,果皮到籽都是寶!
陽光灑進和室窗邊,一罐罐五顏六色的玻璃瓶裡,裝著發酵中的水果酵釀,這裡是秀嬌姐的全食物酵釀實驗場。「農友辛苦耕耘友善種植的水果,更要好好珍惜,果肉吃完了,果皮、種籽都能做成酵釀,果皮還能2次利用變蜜餞,一點都不浪費!」在秀嬌姐眼裡每樣東西都是寶。秀嬌姐帶著我們貼近瓶身仔細觀察。「每種水果、果皮發酵的速度都不同,鳳梨皮發酵速度快,瓶子裡的泡泡冒個不停,第一次做酵釀沒有酒引的人,可以從鳳梨皮開始。」酵釀的作法很簡單不怕失敗,從少量開始試作,熟悉上手後再加入自己的創意,可以玩出不同變化。※加入前次酵釀濾出的酒汁作為酒引,可幫助發酵。無需另外加酵母菌,含糖量高的水果本身即有可自然發酵的酵母菌。打開冰箱,粉紅色紅龍果皮釀、淡黃色楊桃果釀、清澈透明的野薑花釀,還有芭樂、嫩薑、百香果……,她細數著標籤上註記的不同原料,「本來要被丟棄的廚餘,做成酵釀,常常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酵釀過程不斷實驗的樂趣、分享的心意,其實源於珍愛這塊土地上生產的農作物,愛物惜物的主婦精神。水果酵釀基本原則食材比例水果+糖度25 度糖水(1碗糖:2.6~2.8碗水);水果、果皮、種籽等占總體比例約1/10 ~1/2。柑橘類果皮帶有精油,原料占糖水1/10~1/5 即可,否則會苦。食材說明1 水果洗淨後,再用冷開水清洗,避免有雜菌影響發酵。2 使用白砂糖,而非黑糖、二砂糖,因為白砂糖純度高且沒有雜質,較容易掌握。3 容器盛裝所有材料後,最好預留10~20%發酵空間。4 發酵時間愈長,酒精濃度愈高,但也不能過久,否則有些水果酵釀會變酸為醋。若不喝酒的人,可以在第5 天左右濾出水果發酵飲,加入氣泡水調成水果氣泡飲,很受小朋友歡迎!香蕉皮酵釀 材料綠色香蕉皮4根白砂糖2碗冷開水5.2 碗酒引適量(50~100毫升)準備工作玻璃罐(約3公升容量)清洗乾淨,用熱開水消毒後備用。作法取果皮:將綠色香蕉皮用削皮刀削下來,放入玻璃罐中。加糖水:取一乾淨容器,倒入白砂糖及冷開水攪拌至糖溶化,倒入作法1。 倒酒引:倒入適量酒引即可封罐(不要旋緊)。 攪拌:每天用乾淨的湯匙或筷子攪拌,讓果皮充分浸漬糖水,使糖水與水果充分混合(注意避免混入雜質,攪拌器具不能有油漬)。初釀:發酵約1 週,視溫度而定,夏天氣溫高,第6 天即可試喝;冬天則第8 天後試喝;嘗起來有酒味,糖度降低即可;喜歡酒精較濃的可增加發酵天數。過濾:將酒汁濾出,裝進玻璃瓶存放冰箱阻斷發酵,此時即可品嘗美酒,靜置數日後風味更佳。酵釀Tips為了保護環境和人體健康,製作酵釀時請選擇友善環境栽種的果物。不同水果發酵速度會有落差,相同水果熟度不同發酵,速度也有差異,可以抱持著實驗精神,慢慢從過程中累積經驗。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永續環境/關於更多「食物」大小事↘↘↘】。全球掀起蔬食風潮 英國皇室都共襄盛舉「素食婚禮」!。連皮帶籽營養滿分!認識「全食物」提升關鍵免疫力。「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
邁入暮年,失能、失智,真的是不可逆的選項嗎?如果我們讓失去能力的人,經過訓練,可以再次增能與復能,並且維持他們日常生活的獨立、延緩失能、強化健康自我維護,必定可以替社會減少照顧上成本的支出,也讓失能者在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中,獲得希望與尊嚴。2026年,我們將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高齡社會帶來的人口高齡化、退休潮、安養需求增加、勞動力減少的衝擊,也相對影響到整體經濟、社會福利以及醫療資源。雖然台灣在2017年起,即開始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但是面對各種不同的問題,什麼才是最佳的照顧模式?而對於長者來說,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才能符合人性尊嚴?或許我們應該跳脫既有的思維桎梏,努力讓亞健康的長者,甚或是失能長者能夠再次被賦予能力,重拾活躍老化的生活,這樣的改變,不僅是醫護相關背景人員,也是全體國人所要面臨的挑戰。本期專訪考試院考試委員李選,她以護理博士的專業背景,為我們說明,醫護人員要如何做更好的訓練與培養更佳的技能,以面對高齡社會及長照需求所帶來的衝擊。人口高齡化迫在眉睫 醫護人員面臨挑戰「以65歲以上人口來說,2018年才邁入總人口的14%,到現在2020年初,已達到15.3%,可見得人口老化的問題非常嚴峻。」李選表示,現在新興疾病與慢性病病人人數日增,對於健康(Health)與安適感(Wellbeing)的影響極為廣泛,因此導致身心失能者日漸增多,也大幅增加了醫療照護的需求。雖然在高科技發展下,可以藉由科技的協助來讓生命延長,例如呼吸器、鼻胃管等,但是高頻率的住院以及門診就診,讓65歲以上人口光是在健保方面的支出,就占了超過36%,所以我們正面臨醫療資源不足以及外在環境的劇變。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醫護人員必須面臨的挑戰。李選不諱言,很多銀髮族的觀念有些偏頗;不知道自身的健康要努力經營,或是要經過鍛鍊才得以增加能力,所以她強調,人要不斷地「增能」,也要讓漸漸失去的能力再「復能」。而家屬的認知、長者與家人或是與照顧者間的互動方式、家庭空間、外在環境空間的改善等,這些都是必須克服的難題。人的一生需求包含了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過去護理教育多以疾病為導向,也就是以醫療機構執行醫療照護的生存面為主(Health),現今的高齡照護則必須兼顧社區與居家環境的健康需求、生活品質、生命意義及醫療需求的整合,以達到人民安適感(Wellbeing),所以在專業準備度上仍需加強。為了因應這些挑戰,醫護人員的養成需要面臨哪些改變呢?李選表示:「在《護理人員法》中,有關於醫療輔助行為是較容易上手的,但是健康問題的評估、預防保健的措施、以及護理指導與諮詢,都必須擁有泛知識、具有相當的成熟度、長期的生活職場歷練等,才可以漸漸地內化培養。」因此由資深護理人員負責照顧高齡者,會比較適合。健康促進須加強 賦能推廣極重要對於目前討論度極高的「自立支援」(不包尿布、不臥床、不約束),李選有精闢的見解,她認為「老」是生命必經的歷程,但是年齡絕非評斷能力的標準。李選告訴我們一個實際的例子:「我曾經在瑞典看到一位84歲的護理人員,她很樂觀且極有自信的表示,她努力工作不但可以做為其他年輕同事的指標,也可以得到病患的信任。」在青銀和諧共處的職場,這位護理人員不但創造自己的產能,也因為服務他人而讓生活更充實。因此,李選以「賦能」(enable、empower)的名詞來表達,其中包含了「增能」與「復能」,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給予高齡者知能(認知與能力)的訓練,即便是在老化或是疾病的影響下,高齡者仍然可以維持自主、獨立、與尊嚴的生活,也可以增強人際關係,並且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何執行「賦能」?李選指出:「簡單的說,例如在增能方面,可以替長者增加飲食的營養,在復能方面,若是長者某方面肢體能力不足,可利用輔具,若是牙口不好,則可以使用假牙或是植牙,所以現在有很多醫療輔助方法,不但可以增能,亦可以復能。」「很多長者在入住安養機構之後,健康情形卻每況愈下,因為家屬認為護理人員對被照顧者的服務應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若是要求長者多多自主行動,往往會造成醫病之間的關係緊繃。」李選指出,實際上,健康促進可以讓長者的能力漸漸增加或是恢復,但若是醫護人員與家屬之間的認知有明顯落差,不但增加醫療成本,案例也無法恢復健康,而醫護人員更無任何成就感可言,這是很大的癥結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是在護理之家、養護機構、或是居家照護的場域,我們希望家屬都可以給予支持,讓護理人員可以用設計的思維,訓練照服員為高齡者制定增能或復能的客製化訓練,包括:肌力與關節的訓練、吞嚥訓練、排便訓練、營養飲食訓練、心智訓練、感官訓練等,進而發展興趣、增加互動機會、累積正能量,因此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若個案可以逐漸恢復能力,不僅是個案成功邁向身心健康,對護理人員來說也是極大的成就感。「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有360萬人,失能者輕重不同,約占12%到15%,換算下來約需要43萬張病床,但現有的護理之家以及長照機構等單位的病床數總額,竟不到2萬張床,所以若是能夠提早增能,就可延緩失能與功能退化,而不至於造成照護資源與家庭的極大負擔。」李選指出,若能在出院準備計畫時,即對個案做出評估,並且提早訂定增能、復能的方案,可在居家或是機構中實施,將有助於個案提升生活品質,並且消除情緒困擾,使其能夠逐漸回歸正常生活。增能復能為核心理念 生活自立為最終目標目前台灣的安養機構或是護理之家多以「收容」為主,而非以「賦能」為核心,所以很多個案在進駐後,往往出現加速退化失能的情形。李選對於「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給予肯定,她表示,這是一個以「增能」、「復能」為主,專為中風個案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護理機構,以「護理、照護、運動」來設計各項活動,協助中風後在恢復期的個案可以經過各種訓練,得以提升整體能力,進而移除管路,重新回到家庭。「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的核心理念是「陪同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在有限生命中活出光彩」、「護理讓尿褲與三管成為多餘」,這些核心理念都是值得大家借鏡的地方。「因應高齡社會,護理人員的專業教育,除了生存以外,還要加強生活與生命,所謂養成教育先埋根、在職教育要施肥、社會教育更重要。」李選表示,待考試委員的職務卸任之後,她將要盡全力來推展「賦能」,她笑說,因為自己也邁入銀齡,所以若是護理人員都有「賦能」的共識,日後自己一定可以擁有尊嚴且自主的生活。最後,李選強調:「認知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改變既有的認知,邁入銀髮要活就要動,能工作不是命苦而是幸福,那麼,即使到暮年,也會彩霞滿天,有生命的智慧與正向積極的心態,快樂面對老後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魅力的銀髮族。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4月號(NO.97)》【關於「生命」這件事↘↘↘】。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位在銀行工作的親戚,把兒子栽培得很出色,本以為自己退休後可以靠兒子安養晚年。有一次遇到他,想起很久沒看到他兒子了,就問起對方的近況。沒想到他卻皺起眉頭,嘆了口氣:「其實,我也好幾年沒見到他了。」追問之下才知道,幾年前,父子因為細故發生衝突,兒子拂袖而去,從此失聯,連過年也不回來。我問他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他兩手一攤:「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對他來說,這個兒子等於丟掉了。子女離巢,各組家庭,是為人父母必經之路。然而,若是子女從此漸行漸遠,甚至變成陌生人,就很令人感傷了。孩子跟自己疏遠,大多數父母都會難以接受,他們沒想到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都必須經營,即使是血脈相連的親子,也不例外。不討錢,不討拍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結婚搬出去後,因為家裡還有個小兒子,所以不覺得有什麼變化。直到小兒子也成家獨立了,家裡突然變得空蕩蕩的,只有我和先生大眼瞪小眼,這才感到有些失落。所幸這樣的空巢期沒有持續太久,一方面是我還在職場上,而且兩個兒子都是我的同事,因為工作,仍然有很多互動的機會;另一方面,就是我設置了家庭日的機制,每個星期天他們都必須帶著媳婦、孫子回來,因此,我們現在雖然是三個家庭,還是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家庭日就是給孩子必須回來的理由。常有父母跟我抱怨孩子不願意回家,根據我的觀察,通常有幾個原因:其一,就是父母對孩子有所企求,可能是討錢,也可能是討拍,讓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其二,就是缺乏讓孩子想回去的理由。如果是第一種狀況,父母親必須調整心態,把養育子女當作人生的義務,而非投資,不要想從孩子身上獲得回報,他才不會視回家為畏途。至於第二種狀況,孩子不是不願意回家,就是少了強烈的動機,因此這週回去也行,下週回去也行,一週拖過一週。這時候父母就要刻意找個理由,比方說,學了新菜需要有人給意見,或是想買手機需要建議,讓孩子把「回家」這件事排入當週的待辦事項中。很多人都有「貴遠鄙近」的毛病,對不熟的人很恭敬,對親近的人卻輕慢,特別是子女有父母的愛當靠山,更容易不把承諾放在心上,明明說好要回去,臨時有事就取消了,因此父母更需要用策略來達成目標。盡早跨出和解的第一步孩子跟父母疏遠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發生衝突後沒有盡早化解。我跟兩個兒子都是同事,互動機會多,難免衝突,而且人愈是親近,爭執起來愈不客氣。不過每天晚上,我都會給自己一段自省的時間,如果白天跟兒子發生衝突,而我認為自己有錯,就會發簡訊向他道歉,通常兒子也會給我正面的回應。大兒子是個非常敏感的人,有一陣子,他跟我開會時,經常講到一半就丟下一句話:「既然妳不相信我,我就不講了。」然後,奪門而出。後來,我們針對這件事坐下來懇談,原來我在聽他講話時,臉會不自覺地垮下來,兒子卻解讀成我懷疑他所講的內容,因而感到不太舒服。我跟他解釋,當我在思考時,表情會比較嚴肅,絕對不是在懷疑他。溝通之後,我們再開會時,我就會注意自己的表情,而他即使看到我垮著臉,也會耐著性子把話講完。有衝突或不愉快,一定要盡早處理,時間拖得愈長,愈難跨出和解的第一步。我那位親戚沒有及早跟兒子修補裂痕,一拖好幾年,如今要挽回父子關係,難度變得很高。當子女之間有衝突時,父母也應該主動介入處理,否則手足感情惡化,也會影響整個家的凝聚力。某一次家庭日,二兒子帶回兩盒朋友店裡做的馬卡龍,想聽聽哥哥的品嘗意見。平時,我規定家庭日不准滑手機,那天因為大兒子要找資料,所以破例,他的注意力全在手機螢幕上,弟弟給他的馬卡龍就隨手放在一邊,看都沒看一眼。二兒子覺得受傷,就不和哥哥講話了。這一幕,我在現場全看到了。當晚,我立刻寫簡訊給大兒子,發現他完全沒意識到這件事。我告訴他,弟弟滿心期待他的回應,他不應該是這種態度,我要他跟弟弟道歉。下一次家庭日時,我就做球給大兒子,讓他對那個馬卡龍誇獎幾句,那次不快也就煙消雲散了。親人衝突的導火線經常都是小事,但是爆發了就要趕緊滅火,否則心結可能愈來愈深,最後成為整個家的不定時炸彈。婆媳關係好,大家都開心隨著孩子自組家庭,新的家庭關係就是跟他們的另一半相處。我的兩個孩子都是男生,也都娶了太太,我自然得學習如何當一個婆婆。有一次,我和一位久違的朋友見面,她開口就說要請教我婆媳相處之道,然後對媳婦數落個不停,整整半小時,沒有一句好話。我忍不住問她:「在妳眼中,妳媳婦就沒半點優點?」她回我:「沒有。」我再問:「那妳兒子為什麼會娶她?」她兩手一攤:「他就被騙啊!」從她的回應不難理解,她們的婆媳關係不好,因為是她自己把媳婦往外推。有些父母太愛自己的兒子,兒子娶了媳婦,便覺得自己被取代了,因此看對方處處不順眼。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媳婦是兒子選擇的人生伴侶,妳跟她打好關係,只會讓兒子感激妳,母子關係更好。想通了這一點就會知道,公婆對媳婦好,大家都開心,才是最聰明的做法。在家族成員中,媳婦算是「親密的陌生人」,彼此並無血緣,過去也沒有共同的生命歷程,是因為婚姻而不得不在一起,所以更需要用心經營彼此的關係。兩位媳婦的原生家庭背景不同,個性、金錢觀都不一樣,然而我一視同仁。只要是媳婦送的東西,我一定會在她們面前穿戴使用,讓她們知道,我很在乎她們的心意。善用讚美,也是讓婆媳感情加溫的技巧。我通常會請媳婦幫我做點小事,然後藉機會肯定她們。兩個媳婦個性不同,稱讚的方式也要因人而異,直接對大媳婦表示感謝,她就會非常開心;至於二媳婦,透過二兒子轉達,比當面誇獎她,效果更好。總之,婆媳關係好,母子的關係才會好,家庭圓滿了,才能完成傳承使命,讓這一生了無遺憾。經營自己最重要我們期望兩代之間情感親密,除了經營親子關係,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經營自己。如果 50+的我們能獨立自處、享受生活,不倚賴孩子來獲得快樂,孩子和我們相處就沒有壓力;如果我們擁有成熟的精神內涵,孩子就會主動親近你,尋求你的鼓勵和智慧。我的母親堅韌樂觀,影響我很深,不過她忙於自己的生活,我想見她得預約時間,而且她不保證履約。這也是我的人生目標,擁有豐富的生活與獨立的自我,當孩子來找我(當然,他也得預約),我們開心相聚,當孩子投入他的事業,我也享受自己的世界。這樣的道理,我相信,適用於所有關係。本文摘自《現在開始美好》,天下文化 2020/03/31出版【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警訊該怎麼辦?觀察身高能嗅出端倪!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不少人都減少就醫,對於患有下背痛或骨質疏鬆的50歲停經婦女、老年人,最近更不敢到醫院復健與治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外傷中心主任林鎮江,傳授幾招在家不出門也能緩解疼痛的小訣竅。林鎮江表示,骨質疏鬆是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好發於女性、老人、停經婦女與缺乏鈣質或運動的民眾,罹患骨鬆容易出現髖骨骨折,且一年內每4人有1人死亡、每20人有1人長期臥床,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感染為主。除高危險群,也有些因為服用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賀爾蒙治療、甲狀腺或腎臟等導致骨質流失,平時鈣質不夠、菸酒不離身、太瘦或不運動也都會影響骨質強度。他說,日常要判斷家中長輩是否有骨鬆,最簡單的方式是看身高,若比年輕身高矮上3公分或後腦杓與牆間距3公分以上等都可能罹患骨鬆,若有疑慮則請專科醫師做骨質密度等檢測。林醫師建議,要避免骨質疏鬆得從生活保健開始,多補充鈣質,可從牛奶、菠菜、沙丁魚、優格或起司攝取,若擔心喝太多奶類會造成拉肚子,可吃一些鈣片,補充蛋白質維持肌肉健康。還有增加維他命D,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曬點太陽,即便現在防疫不出家門,打開陽台曬個15分鐘,可以幫助身體多製造維他命D,並適當做些運動,像慢跑、快走或爬樓梯,來增強肌肉量,減少跌倒或骨折風險。林鎮江提到,罹患骨質疏鬆的患者,容易伴隨下背痛,下背痛是一種腰部不適的症狀,泛指在肋骨到近端大腿間的疼痛感,高危險職業為上班族跟工人,因為得長時間要從地上搬東西、長時間久坐或是錯誤坐姿,以及骨骼、椎間盤退化的高齡族群。而何時該就醫呢?林醫師說,大部分下背痛是肌肉拉傷引起,通常會自行痊癒,不過只要下肢無力、疼痛72小時內都沒改善,甚至出現發燒、大小便失禁,影響到生活就要盡早就醫。他表示,目前可透過藥物、電療、熱療等方式治療,但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或復健,他建議在家可以冰敷、熱敷,來減輕疼痛。如果不適的部位紅腫熱痛,就是處於急性期需要冰敷,冰敷前準備冰敷包,溫度控制在0度,並用濕毛巾包裹,冰敷時間約10到20分鐘,要注意隨時檢查皮膚情況,小心不要被凍傷。解除紅腫 庝痛現象,可用熱敷包,每次熱敷15到30分鐘,溫度約40度,若沒有熱敷包,泡澡也有成效,切記不要邊睡邊敷或重壓熱敷包,更要小心別被燙傷。還可以做增加腰部肌力、肌耐力和柔軟度的運動,像老人家可嘗試平躺床上或地板,接著單腳屈膝,另一隻腳伸直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複5到10次雙腳交換,就能達到訓練軀幹及下肢肌力。日常生活中若姿勢不當也會引發疼痛,比如拿地面上的重物時,站穩腳步與肩同寬,不要直接彎腰,先彎曲膝蓋不要彎曲背部,保持腰背挺直,盡可能下蹲再抬起重物,並讓物品靠近身體比較不會受傷。林鎮江表示,在家可做呼吸訓練、冥想或跳瑜珈,保持身心愉快,調整正確姿勢站得好、坐得好,每天多運動,下背痛自然就掰掰了。【更多關於「骨頭」大小事↘↘↘】。「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退化性關節炎悄悄找上門 醫:延誤就醫恐動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坐椅子就能拉筋 防疫不悶!熟齡族在家活絡筋骨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呼籲勿群聚防疫,銀髮族在家想運動,可利用椅子、彈力帶等拉筋伸展,動作停留約10秒以上以增加肌力。門諾醫院表示,若有糖尿病請在飯後1小時做運動,並記得穿運動鞋保護腳部,若身體不適須暫停運動。社區健康部專案組長陳茜如表示,要在寬廣的空間、平坦的地面運動,使用椅子輔助時需要倚靠牆面,不要因為在家裡運動只穿拖鞋,要穿運動鞋及舒適的運動衣。糖尿病患者要飯後1小時再做運動,若有服用藥一定要詢問醫師能不能從事這些運動,建議服藥後不要馬上做運動,只要血壓過高、頭暈、身體不適就要立即停止。在上肢柔軟度訓練部分,可把椅背靠牆,人坐直雙手手掌交叉慢慢地向上延伸,也可坐著拱背、肚子內縮,雙手手掌交疊慢慢前伸展;或站立時雙手手掌交叉於背後,慢慢地向後延伸,背部盡量打直。再來右手臂彎曲至頭頸後方,左手輕壓伸展右上臂,5秒後交換手,建議每個動作維持10至30秒。要訓練上肢肌力,將椅背靠牆坐直後,雙手平舉手肘伸直握拳,手往外側轉停留8秒後恢復。還可利用裝滿水寶特瓶,手拿水瓶、上臂不動,身體微微前傾,下臂慢慢往後抬,也可雙手拿水瓶往兩側延伸,舉至平肩膀的高度,維持8秒,建議每個動作重覆5至10次。平衡訓練部分,椅子前端靠牆,雙手扶著椅背,墊腳尖;或雙手扶著椅背,一腳勾起5秒後,再換另一腳。也可單手扶著椅背,雙腳前後成一直線站立;另個是坐在椅子前端背挺直,足尖著地後再換足跟著地,建議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覆5至10次。下肢肌力訓練,雙掌扶著膝蓋,微蹲馬步,腳尖朝前,雙腳盡量分開。可利用彈力帶或毛巾,將椅背靠牆稍向前坐,兩手持彈力帶於腰間,單腳踩彈力帶緩慢伸直;或稍向前坐,雙腳踩彈力帶緩慢伸直,建議每個動作重覆5至10次。利用彈力帶還可做伸展動作,雙腿前後站穩,雙手握著彈力帶兩端向上延伸,維持10至20秒後放下,重覆至少5次;雙手伸到背後握住彈力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慢慢上下延伸 ,停留10秒後再交換。記得找家中有椅背可固定的椅子,椅背靠牆,坐在椅子前端背挺直,右腳前伸直,膝蓋不彎曲,雙手慢慢向前延伸維持10秒;椅子前端靠牆,單手扶著椅背,另一手抓住同一側腳踝,抬起貼近臀部;也能右腳往後,左腳在前成弓箭步,覺得後側小腿緊即可,再換邊做一次,每個動作停留10秒。陳茜如說,網路上有國健署的銀髮族運動影片,大概半小時左右,可請人幫忙下載,儲存在隨身碟,家裡有的電視可插USB,長輩只要打開就能每天跟著做運動,讓身心更健康。【「在家運動」精選特輯↘↘↘】。教練在線/爬郊山、登百岳 3個動作學起來!在家練出好體力。小空間運動/在家防疫,也能改善循環增強免疫力。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30 橘世代.健康橘
學習「拈花惹草」,三明治族為自己種一畝心田
人步入中年,承上啟下生活壓力大,這些「三明治」族群是最容易上醫院精神科求助的一群,平日不乏憂鬱、焦慮症狀,嚴重還可能有失智傾向,就來學「拈花惹草」吧,醫師指出,浸淫園藝世界,可找到療癒身心的甘霖,紓緩身心,也能體悟到被需要的成就感,這種非靠藥物的生活模式,不亞於藥物的治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院所因嚴格控管民眾進出,各科門診量普遍下滑,到精神科求治的中高齡入士,則不少見。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洪琪發表示,人步入中高齡,承受的社會壓力與經濟壓力不在話下,女性更有空巢期問題,這個階段最容易發生睡眠障礙,還有憂鬱、焦慮及恐慌。「園藝治療會是改善抑鬱生活的最好切入點」洪琪發說,這些人可自改善睡眠衛生作起,按時起床就寢,然後早上多曬太陽與運動,達到改善。其中種花蒔草,從事園藝活動,可起早曬到太陽,當陽光透過視神經進到腦部的松果體,就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大量分泌, 睡眠品質就會好些。而園藝工作也是種運動,多運動也能幫助入眠。最重要的是,在拈花惹草或照顧飼養的寵物,看著它們成長茁壯,能產生一種被需要感,進而感到生活的趣味與成就。與花草為伍的當下,也能呼吸些新鮮空氣,或與同好產生互動,這些就能幫忙改善心境,讓自己更為愉悅。高雄長庚醫院呼應高雄市政府「綠屋頂」計畫,利用復健大樓頂樓闢建空中花園,種了鳳梨及香草等植物,平日則訓練病友學習照顧,發現他們有長足的改善。洪琪發說,一般人在家裡的陽台,其實就能種些觀賞性植物,平日在陽台一隅親近自然,不管是鬆土,抓蟲或澆花,都能幫助自己動起來,且從事園藝本身,就能刺激眼手協調能力,甚或激發規畫力,注意何時得施肥、澆水,要怎樣才能把花草照顧好,動腦之餘可減少日後智力退化的風險。很多「三明治」族群,努力在職場打拚,忙到幾乎燃燒殆盡,其實不妨為自己種一塊「心田」,讓心靈有處療癒的空間。洪琪發說,種花草花不了太多時間,民眾可從小品植物學習種起,或種些不必花太多時間照顧的多肉植物把玩,若是種了薄荷、薰衣草等香草植物,還能摘些心葉泡壺香茶犒賞自己,一舉多得。總之,園藝可讓人從視覺味覺嗅覺都獲得一些滿足,身心獲得片刻的紓緩。【熟齡精選閱讀↘↘↘】。眼球動一動/宅在家太久,小心3眼疾找上門!。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等在診間前,不如去爬山」山是最天然的醫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30 橘世代.健康橘
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致力於「從產地到餐桌」的綠食行動、推廣「低溫烹調」,減少食物里程,落實「低碳理念」的喻碧芳,是餐飲名店「東雅小廚」的創辦人,出版多本料理書,最新著作是幸福出版的「食樂」,探討現代人最該注重的低溫、減醣、低碳、排毒減敏的安心料理。美食圈多稱她「喻姊」,喻碧芳近10多年來走遍台灣,探訪近百處小農,不厭其煩的建議「跟著季節吃食材」,除此,她還有套簡單的均衡攝取小撇步「常備蔬果盒」。喻碧芳說,現代人普遍營養不足,有很大的原因是「偏食」,其中,蔬果吃得不夠多,也是偏食的原因之一。政府提倡的天天蔬果579,只有7.4%的人達標,蔬果的植化物(素)、膳食纖維多,必須多樣化攝取,但一般人不僅攝取不均衡,還普遍「量」不足、「質」也不夠。為了讓大家均衡攝取蔬果,她的撇步是:利用低溫烹調的汆燙法,準備一些可保存3天至1周的「常備蔬果盒」。趁著周末假日空檔,選半天來製作,事先準備多個有蓋保鮮盒(也可利用家中容器),分別將蔬果汆燙、泡水、瀝乾水分,待冷卻後,放入保鮮盒分裝,冷藏保存(如果做的量多,也可放冷凍保存)。烹調、汆燙好的主食(裸麥、鷹嘴豆、黑豆、藜麥)及蛋白質(雞胸肉、水煮蛋)、根莖類蔬果等要分別放入,相同性質的蔬果盡量放一起,如此要取食或入菜就很方便。像是回到家,就可將保鮮盒內的食材,放入料理中或是生菜沙拉裡,既可充飢,也能當作小朋友放學後的最佳零食。喻碧芳說,第2天上班也可以取用製作成罐沙拉,當作午餐享用。【這樣吃才能健康又營養↘↘↘】。看牙齦知健康?! 「骨頭湯食譜」為營養打基礎。減脂之路卡關嗎?跟著營養師動吃動,靠3招大突破!。連皮帶籽營養滿分!認識「全食物」提升關鍵免疫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30 養生.家庭婚姻
她問「嫁人後娘家會留房間嗎?」 網友:佔著不用很浪費
許多女性結婚搬出去住後,家人還是會為她留個房間,不過一名網友的房間卻被弟媳堆放雜物,甚至會把她的私人物品丟棄,想把房間占為己有,令她相當無奈。一名網友在「批踢踢實業坊」女人版發文,他的朋友老家是透天,雖然已嫁人,但娘家仍然為她留個房間,像是隨時的避風港,她偶爾也會回去住幾天,起初房間被弟媳堆放雜物,他不以為意心想「反正很少住,借人家放個東西無所謂」,但最近卻越來越誇張,弟媳會把她的私人物品丟棄,有種占為己有的感覺,於是原po好奇,「各位嫁人後,娘家還會留自己的房間嗎?」。網友紛紛表示,「我家還留著我姐的房間啦」、「有,娘家也是透天,六房五衛三廳三廚房,平日居住人口有父母、姐姐、念高中的外甥女」、「我弟的房間也留著啊。我外婆也留著我媽的房間」。不過大部分的網友認為,不住在家裡卻留房間很浪費空間,「大部分都沒有,只有家裡透天的朋友才有」、「家裡房間不夠,當然拿去充數」、「沒有也不介意,不住家裡為什麼要留?我只希望家人多個房間用更方便」、「看家裡房間是否夠用,基本上,兄弟有娶妻入住,都會變成嬰兒房或雜物間」、「應該要看房間是否夠吧,鄉下空間大很多都會留」、「我是覺得佔著空間不用有點浪費」。有網友則認為,可把自己的物品帶走,才不會讓住在娘家的人困擾,「如果娘家房間夠,會留。房間不夠,我會直接清掉自己房間給其他家人用,如果娘家房間,我有幫忙繳貸款,有資格留房間,換角度來講,盡量不必當那個為難現居住在那間屋裡的人」、「被丟東西感覺很差是一定的,但我會覺得既然不住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該都帶走吧...況且弟妹現在才是真正住那的人,我是覺得不要有『我是借你』的心態,畢竟房子主人應該是爸媽吧」。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
前年夏天,一個燠熱的午後,我牽著母親的手,推開了攝影社的玻璃門。還沒開口說話,正在吃泡麵的老闆娘抬起頭望向我們,而後說:「拍身心障礙手冊的相片嗎?」她的口吻聽起來很尋常,我的心臟卻被重擊了一下。原來,母親看起來已經如此明顯了。那時候的她,因為水腦症與小中風引發失智,雖然我用盡一切力量來照顧她,卻無法改變她的失能,她不知道時間;無法分辨空間;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都不記得;她的目光遲滯,彷彿置身於另一個時空中。腦神經內科醫師對我說:「幫媽媽辦身心障礙手冊吧。這樣比較方便些。」而又因為攝影社老闆娘的一句話,讓我決心申請「長照2.0」。經過了一連串的訪視之後,母親像一個入學新生那樣,被安排了屬於她的課程。有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每週到家裡為她上一次課,原本整天只想躺在床上、肌肉迅速流失的母親,可以做許多運動了;原本提起筆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她,能夠好好簽下自己的名字了。不久,我們又報名了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石頭湯」課程,每個星期一去服務站上音樂律動課。一個班有十位長輩,第一次上課時的場面,令我感到驚訝和悲觀。原來,並不是所有的長輩都像我的母親這麼期待上課,有坐著輪椅而來的長輩,因為中風,身體不方便,根本不想留在這裡,滿臉不樂意的拍打著陪同者,想要離開。也有一開始就暴走的長輩,大聲呼喝,怒氣沖沖,揮舞著拳頭,不願坐下來上課。可是,個子不高大、能量卻很充足的劉翠蘭老師真是個鋼鐵玫瑰,她不為所動的帶領大家唱著<茉莉花>,一邊使用道具律動身體。一小時的課程結束後,母親閃亮著笑容,說下星期還要來。這是為輕微失智的長輩設計的課程,劉老師雖然年輕,卻很有耐心,懂得如何鼓勵長輩,引導他們回答問題、開口歌唱、協調肢體。之前不想上課的長輩還是繼續來上課,他們臉上的愁怒已經被柔和的喜樂所取代。下起滂沱大雨的那一天,長輩們雖然都淋溼了,還是陸續到班上報到。當坐著輪椅、穿著雨衣的長輩也出現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我為自己的悲觀感到慚愧。劉老師曾經是鋼琴老師,她如今彈奏的,是因疲憊與迷失而喑啞的靈魂之弦,這些靈魂甦醒,發出動人的明亮樂聲。我一直試圖將自己的手從媽媽的掌中掙脫出來,邁開步子向前奔跑,只有六、七歲的我,對於上學這樣的事總是迫不及待。可是媽媽把我攢得緊緊的,絲毫不肯放鬆,她總是有很多的顧慮,擔心突然有車子疾馳而過,擔心巷子裡衝出失控的大狗。快到校門口時,終於成功滑脫了媽媽汗溼的手,往前奔跑了一段路,然後回頭看著她有些無奈的快步走來。其實到這裡,送我上學這件事也就差不多了,她會讓我自己走進校門;而且不久之後,因為在家裡從事育嬰工作,她再也沒有送我上學了。五十年後,我們再度牽著手去上學。這一回,媽媽是學生,我成了家長。媽媽依然把我的手攢得緊緊的。我們每星期要走一段路到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去上為輕微失智者開設的音樂律動課。自從媽媽因水腦症而有了失智狀況,我們度過了幾個月的艱苦時光,起初是家中成員無法接受,為什麼一個人突然就搞不清楚白天晚上了?為什麼同樣的話一說再說,同樣的事不斷糾結?應該喝水卻不喝水,吃過飯了還嚷著餓?父親覺得老婆變了一個人,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兒子覺得老媽可能中邪了,應該帶去驅魔;只有我是最淡定、最能面對現實的,因此,我不驚惶也不憤怒,唯有憂傷。我知道媽媽困在茫然無邊際的迷霧中,連自己也找不到,又如何能要求她顧慮到家人的感受呢?「她簡直就是不可理喻。」「她根本不願意溝通,給我裝傻。好啊,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跟她溝通,她的事不要來煩我。」在這些焦躁的抱怨話語中,我沉默。只是走進迷霧裡,為她安排座椅休息;為她留下許多線索和謎底,讓她不致繼續沉落。有時候就只是留在她身邊,讓她感覺自己不是孤獨的。當我申請了「長照2.0」,那真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媽媽從每天賴床不起到期待課程,遇見許多老師、志工和同學,她能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找到一群新姐妹,開心的唱歌跳舞,各方面的功能都恢復得愈來愈好。對失智者來說,雖然沒有藥物能治癒,但我相信,接觸人群、從事團體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對於認知與生活趣味都有很大的幫助。看著長者們在台上表演,我用力鼓掌,把手都拍疼了。牽著媽媽的手去上學的每一天,我都覺得很感激,因為不知道能送到哪一天,所以格外珍惜。本文摘自《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張曼娟老師系列報導↘↘↘】。「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眼球動一動/宅在家太久,小心3眼疾找上門!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不少人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得比以往更長,為打發時間,民眾使用手機、平板或看電視時間也拉長,不僅眼睛乾澀、有異物感,甚至發現視力變得模糊,新北市汐止區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王凱表示,保護眼睛及維護視力,除可適量攝取深海魚油及葉黃素,最好在家能做「眼球運動」才是長遠之道。避免出門增加感染風險,許多民眾一下班、下學就直接回家追劇、玩手遊、看電視等,甚至正落實居家工作者,在家使用電腦工作,下班後繼續上網追劇。王凱表示,一直都有民眾因過度使用眼睛前來求診,「看電視、玩手遊、甚至太晚睡覺,都會造成眼睛負擔」,王凱指出,不管是追劇還是打電動,太晚睡導致眼睛使用過度,除有乾澀情況,還會造成視力模糊、下降,最終變成乾眼症,年紀較大者尤其需注意。由於年紀越大、淚腺越乾,用眼過度罹患乾眼症機率就越大,此外,長期使用3C產品也有可能罹患飛蚊症,王凱表示,像是乾眼症、飛蚊症以及老花3個症狀,都跟年紀大有關。若想改善乾眼症的情況,除可靠熱敷外,還能補充人工淚液;40歲開始就會出現老花症狀,建議在看電腦或手機時配戴合適的老花眼鏡,減輕眼睛負擔。「但飛蚊症無法根治,只能跟它和平共處」,王凱表示,有飛蚊症的民眾只能盡量維持視網膜健康,可多吃魚、青菜,或深海魚油及葉黃素等。長期使用3C產品導致視力下降、高度近視機率攀升,恐罹患「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王凱解釋,黃斑部病變會發生在近視度數較高者,會讓病患視力快速下降小於0.1,等同於永久性視力喪失。這種症狀不論老少只要近視度數太高,加上用眼過度就有罹患機率,若出現視力大幅下降、視力模糊、飛蚊症情況嚴重、線條扭曲等症狀,就應該就醫。目前治療方式是以針筒從眼白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儘管是快速、簡單的小手術,但術後需定期回診,確保視力不再惡化。王凱呼籲,現今每人一台手機、平板,過度使用眼睛情況經常發生,保護眼睛除食療外,也需多做「眼球運動」。使用3C產品記得每30分鐘就休息一下,休息時盡量讓眼睛轉動或出外走走,讓眼睛不要長期盯在特定地點,防疫期間如不能外出,也可在家往外遠眺,緩解眼睛疲勞,才是最根本護眼辦法。【如何預防3C症候群↘↘↘】。低頭族注意!靠一顆球自救「遠離肩頸痛」。聽過「肌少症」嗎? 愛窩沙發追劇的人要注意了。手麻竟是低頭惹的禍!頸椎退化可能造成骨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有越來越多長輩獨居或僅有老夫妻同住,與社會缺乏連結,若又長期無人關心,「銀髮族孤獨症候群」就有可能找上門。70歲的王奶奶住在南部,半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在竹科上班的長子因擔心年紀大的王奶奶一個人住,且又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為方便就近照顧,便將她接到新竹一起住。由於兒子與媳婦白天都要工作,孫子也去學校上課,王奶奶總是一個人在家,除了看電視也沒什麼事可做,不像在老家時可以去左鄰右舍串門子聊天。一個月前王奶奶突然感覺身體微恙,除失眠外,總覺得身體不舒服,到醫院就診卻也找不出原因,甚至開始出現「自己沒有用」、「等死就好」等負面想法,兒子趕緊帶她到身心科求助,才發現王奶奶罹患了老年憂鬱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並不是真正的疾病,主要是主觀感覺,長輩隨著年齡增長,在社會上角色改變,從生產者變成被照顧者,因沒有工作與社會沒有連結,此時又缺乏關愛,就容易產生被拋棄感、孤獨感,開始懷疑生存價值。周伯翰說,尤其是在都市居住的長輩特別容易發生「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以新竹地區來說,就有3到4成的長輩,告知子女身體不舒服,請子女協助就醫,但卻找不出身體病痛原因,最後被診斷為老年憂鬱症,詢問過生活模式後,發現與上述的案例非常相似,包括離開原本熟悉的居住環境、沒有生活重心等。而長輩有「銀髮族孤獨症候群」時,可能會想引起子女注意、獲得關心,頻繁稱身體不舒服,久了子女也會疲乏照顧,容易引起家庭不和諧,甚至就算真的生病了,也會消極治療,抱持「反正活著也沒價值」的負面想法,心理狀態影響身體復原速度。周伯翰表示,治療方面除了先用藥物改善失眠等症狀,最主要的還是要從生活環境,提升長輩個人價值感,子女可安排簡單家務,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也鼓勵長輩回想年輕時有什麼興趣,追求第二人生。長輩也可多參加社區、長照機構的活動,多交朋友,或是當志工、義工,回饋感與自我成就感高,若是有些長輩個性較內向,不善社交活動,周伯翰建議可以種種花草,最重要的是要讓長輩找到生活重心,而周末子女也可帶全家人出遊,但要注意出遊地點千萬不要只選擇年輕人、小孩子想去的地方,要考量長輩的體力及喜好,才能讓長輩好好享受天倫之樂。【更多關於「共老」精選專輯↘↘↘】。「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退休教授自組「共老圈」 鄰居全是老朋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