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孩子
共找到
3614
筆 文章
-
-
2024-11-13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茹素老爸注意營養 媽媽三高按時服藥
爸媽牽手56年,很感謝他們把自己照顧的很好。媽媽雖有三高,但謹遵醫囑,按時服藥,控制得不錯,她也不忌口,很有口福,爸爸則是茹素,飲食簡單,卻只吃媽媽做的料理,有幾次媽媽無法下廚,買自助餐的素便當回家,被他叨唸了半天。看到70多歲的人往生,心中頗感慨。我的爸媽都年逾80,住在沒有電梯的老公寓四樓,媽媽還能拉著菜籃子去菜市場,回來拖著滿籃子的菜,緩緩爬上樓。爸爸很了不起,包辦很多家事,晨起便開始幹活,他深知健康很重要,素食限制多,盡力攝取各類蔬果、堅果、五穀粉,怕有閃失會帶給女兒麻煩。兩位老菩薩互相叮嚀,把健康擺第一,身為女兒耳濡目染,年逾50的我,也愈來愈重視健康。爸爸手術住院,那段日子全家作息大亂,但他堅持媽媽親自照顧,兩老在病房裡共餐,畫面欣慰也辛酸;媽媽膝蓋數次開刀住院,也是我們姊妹輪流陪病。老人家覺得還是由家人親自陪伴,會比較自在。媽媽告訴我們姊妹,未來他們百年後,未婚的人都要住在一起,相互扶持。有事一起商量,尤其有病痛,一定要互相照顧。媽媽生了五個孩子,從小就教導要彼此依靠、互相關懷,我們謹記教誨。只是未來會如何猶不可知,此時此刻,還是好好陪伴年邁的爸媽,安度晚年。
-
2024-11-12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女兒請侍親假 享受照護時光
一家之主的父親,扛起照顧一家生計的重擔,辛苦拉拔我們六個孩子。如今耄耋之年的父親,罹患巴金森氏症,右手抖動、右腳較無力,已近耄齡的母親是父親最好的賢內助,在我眼中,母親是一位專業照護的伴侶,她對父親的照顧無微不至,生活起居從盥洗、衣著、飲食、沐浴到就寢,無不親力親為。去年母親因久咳身體虛弱,醫師建議住院檢查找出病因,住院期間出現咳血症狀,考量兩老身體狀況,原本打算申請外籍看護及長照2.0的喘息服務,但他們直接否決我們的提議,認為家人就是要由家人自己來照顧,不要讓外籍看護或照服員進入家中。權衡家庭與事業,由兄姊們請假來照顧都有其局限,顧及父母感受,就由我請侍親假來照顧雙親。複製著媽媽專業照護模式,我料理簡單營養卻不失美味的餐食、協助盥洗沐浴起身等日常起居、播放運動影片和他們一起舒展筋骨、為他們按摩身體活絡氣血,日前更卯足全力說服他們參加熱鬧的地區重陽活動,看到活動中和我們三姊妹並肩而坐的合照,他們臉上也洋溢著幸福微笑。父母親堅持自家人照顧的想法,看似是子女的負擔,但也讓我做出了孝親的抉擇,感謝父母親給我能好好陪伴照護的機會,他們曾經呵護的小寶貝,會持續創造與親愛老寶貝的美好時光。
-
2024-11-12 醫療.骨科.復健
輕鬆練肌力又能降低跌倒風險 簡文仁教你2招練核心+防跌5要操
上了年紀之後,一旦跌倒很容易骨折受傷,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跌倒?國策顧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表示,要降低跌倒風險,應加強肌力、提高身體靈活度與平衡感,他傳授並示範「兩招練核心」及「防跌五要操」,可輕鬆練到核心肌群,增強肌力、握力、臂力、腿力 ,避免重心不穩而跌倒的危險。預防跌倒有五要點,簡文仁強調,首重下盤要有力,上下階梯就不容易失去平衡;其次是髖關節要夠靈活,不然會卡卡的蹲不下去,腿也抬不高;三是平衡要穩定,平衡感不好就容易發生意外;四是環境要安全,無論居家或外出都要注意;五是用藥要注意,部分藥物容易引起頭暈或血壓低,也會導致跌倒。2招練核心1.拜天拜地兩腳打開、兩手掌貼合,向上拜天,向下拜地,身體軀幹前後動的過程中,可以訓練腹肌、背肌、腿肌,若擔心體能不夠好,可以坐在椅子上進行。2.撈蝦子兩腳打開、兩手做出河裡撈蝦的動作,讓身體重複俯仰,可以訓練軀幹力量。防跌5要操1.左右弓箭雙擺臂半蹲,左右弓箭步,雙臂左右擺動。2.大字伸展轉陀螺手腳張開呈大字型,向左向右轉動。3.金雞獨立合十敬兩手合十,一腳抬起,但如果站不穩,可改成一腳往前跨一小步。4.頂天立地體自旋一手向上頂,一手往下壓,踮腳自轉。5.拍手跳腳如遊戲拍拍手、跳跳腳,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1 失智.像極了失智
75歲退休警官父突拒絕女兒一家來訪 她進屋驚見「滿地瓶裝水」原因超心酸
隨著父母年紀漸長,做子女的免不了越來越多的擔心與提醒,但有時候反而會讓老人家覺得自己被當成小孩,因此發生爭執的情況並不少見。根據日媒報導,一名44歲的女兒突然被75歲的老父親告知:「不要再來家裡看我了!」背後原因令人心酸。擔心老父親卻被罵:別看不起我!當事者是化名清水加代的44歲女士,她表示自己和父母家距離30分鐘車程,母親過世之後,就剩下75歲的父親獨居。父親是名退休警察,每月有22萬日圓的退休金(相當於4萬6千多元新台幣),但就算不缺錢,加代還是十分擔心父親日常的生活,畢竟過去都是由媽媽包辦家務事。但是父親總是會生氣的告訴她:「我自己可以,別看不起我!」加代只好用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帶著自己的兒子一起去父親家裡,希望藉由孫子的童言童語緩和父親的情緒,像是邊帶著孩子玩鬧邊觀察父親家裡的冰箱,趁機會確認他平日裡的飲食是否正常。打開父親家門,屋內的景象讓她驚呆了然而,後來就算帶著小孩子去探訪,父親也不再接受了。加代表示父親突然變得非常封閉,雖然還是會講電話,但他告訴加代如果來他家要提前通知,甚至又改口說:「絕對不要過來我家!」後來加代的丈夫也非常擔心,表示很久之前曾經有外人寄居在父親家,萬一又發生這樣的事情就不好了。這讓加代第二天沒有事先告知就前往父親住處,當時她按了門鈴沒人回應,於是拿出備用鑰匙打開父親家門,走進屋裡時她就已經做好被父親責罵的心理準備,但無論如何她都想確認家裡沒有任何異常狀況。加代發現客廳裡到處都是塑膠瓶裝水,有些甚至還裝在超市的袋子裡,數量對一名獨居老人來說並不合理。後來父親坦言,每次他去超市時都會忘記家裡是不是有水,就這樣一直買回來越積越多。而且最近非常容易生氣,有時甚至會想打人,害怕自己有天會對孫子動手,所以才會要加代一家別再來探望他了。加代告訴父親這可能是失智症,父親又開始生氣說:「我不可能得癡呆症!」幸好加代後來說服了父親去醫院做檢查,父親被診斷出患有早期失智症。未來四分之一的老人可能面臨失智事實上,日本政府資料顯示,失智症在75歲至79歲的比率是13.6%,80歲至84歲是21.8%,85歲至89歲則高達41.4%。如果每個年齡層的失智症盛行率增加,預計到2040年將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罹患失智症。 而在台灣,衛福部於民國109年至112年進行調查,全國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結果為7.99%,也預估未來失智人口有逐年攀升的趨勢。雖然長輩聽到自己可能患有失智症時,第一個反應都是抗拒、不安甚至生氣,但其實及早發現與治療,就能減緩失智惡化的情況,而家人的支持可以協助他們邁出第一步。
-
2024-11-08 醫聲.Podcast
🎧|現代父母必看!如何理解新世代孩子的想法,專家教你「這三招」
「我的小孩不聽話、不受教,身為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小孩闖禍?」無論在網路上、醫院診間,常有父母提出這類疑惑,而十月中,台北市內湖區一名15歲少年因無照駕車釀成重大傷亡,新竹也有一名17歲少年無照駕車,造成意外,青少年無照駕駛問題與教養問題,更引發關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葉啟斌觀察到,這年齡的孩子,做事往往很衝動,加上近來不少父母工時越來越長、壓力越來越大,因時間、體力有限,和孩子互動時,往往只聚焦於課業、成績表現,沒時間、體力好好傾聽孩子的心聲,隨著孩子長大,逐漸發現自己在教養上使不上力,便會感覺挫折、沮喪。葉啟斌建議,面對孩子急欲尋求肯定、做事衝動,父母、家長教養小孩時,可以把握三原則:第一,平常可多傾聽孩子的生活、交友點滴、多了解孩子作息,而非僅聚焦於課業、成績表現;第二,當孩子想做些事情引發大人關注,卻有點危險、不適合,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再說明自己的擔心與勸阻的理由,小孩會比較聽得進去;第三,陪伴孩子花時間運動,若養成運動習慣,對減少衝動、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產生不少幫助。舉例來說,有的孩子有過動傾向,坐公車時,可能手拉上面拉環、懸空擺盪,而家長在勸阻時,可以先告訴孩子:「你可以這樣擺盪,表示你臂力很好。」代表自己有注意到孩子的行為,接著告訴孩子,這樣做可能帶有危險性,導致自己、他人受傷,上面的拉環,也可能拉壞,讓孩子理解大人的考量、憂慮,小孩這樣的行為,就會慢慢減少。此外,有些小孩不擅長與其他人互動,平常去速食餐廳點餐,用點餐機比較自在,想買東西,無論離商家距離多近,都要花錢請外送送到家,這種現象常讓家長百思不得其解。對此,葉啟斌也建議,這是世代、新科技所造成的差異,孩子背後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是不喜歡和別人互動,有的孩子則是寧願多花錢,只求快速、方便,當家長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動機,自然就能好好溝通、陪伴,與孩子互動時,衝突、摩擦也可以逐漸減少。葉啟斌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學歷: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
-
2024-11-08 焦點.杏林.診間
如何告訴家屬,6歲孩可能一輩子臥床?病情告知先考量2件事
6歲的小莉,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和氣管狹窄來我們醫院進行氣管手術,處理氣管問題後,卻意外發生了急性肺高壓和心臟衰竭,我趕緊推著超音波儀器來到病床旁,看見小莉的心臟因急性肺高壓極度脹大。不久後她的心跳停止了,團隊立刻進行胸部按壓並放置葉克膜。這是我和小莉的第一次相遇。6歲小莉放葉克膜後腦中風 可能一輩子臥床葉克膜置放後,小莉被轉送到心血管外科加護病房繼續照護。團隊為小莉進行開心手術,幸運的是手術結束後她可以直接脫離葉克膜,然而當我們逐步減少鎮靜劑劑量,卻發現她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非常微弱,經過電腦斷層檢查,我們確診她發生了大面積腦中風,立即會診神經科醫師。神經科醫師檢查後,對我說:「根據我的經驗,她可能一輩子臥床,生活無法自理。」他搖搖頭並嘆了口氣:「要我幫你們跟家屬解釋嗎?」我婉拒了他的好意,我想還是由我來向家屬統一解釋。這週來小莉的媽媽每天都準時來看她,握著她的手,唱歌給她聽:「妳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把所有煩惱、所有憂愁通通都吹散。」我們知道小莉的情況不佳,因此常讓媽媽多留一會兒。午飯過後,媽媽依然守在旁邊,並且手上多了數張拭淚的衛生紙。當我們奮力地從死亡深淵中爬起並抓住懸崖邊緣。此時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陽光呢?還是一道暴雷又將我們擊落?我想著腦海中的這畫面,對媽媽說:「雖然孩子的大腦右半部因急救而損傷,但孩子還年輕,成長和可塑性都很大,我們仍然有希望。」媽媽流著淚,但擦乾眼淚後她依然堅強地和我們一起,努力幫助小莉找到她的陽光:小莉在加護病房住了半年,我們見證了她清醒後的大哭、她第一次自己拿湯匙吃飯,甚至重新站立和走路的過程。多年過去了,媽媽還是時常發來小莉的照片和影片,甚至在我生日當天送上第一個生日祝福:小莉唱的生日快樂歌!每次看到孩子的笑容,我總會想起那首歌:「妳笑起來真好看」。這段經歷讓我反思,醫護不是全知全能,即便拚盡全力也無法保證所有的疾病都是完美結局。告知病情的藝術在此時更加重要,是維持醫病關係和讓醫病一同攜手努力的關鍵。然而到底如何告知病情才是好方式呢?告知病情優先考量病人及家屬感受依照《病人自主權利法》,醫師應在適當時機及方式下告知病人病情,但並未具體規範何為「適當」。《生物醫學倫理原則》提到,醫護人員有責任妥善「管理資訊」(manage information responsibly),有時需要分階段地告知。在這種情況下,美德可能比單純依循責任或權利更為合適(virtues may guide professional conduct better than obligations or rights)。因此,我建議在告知壞消息時,應先考量病人及家屬的背景、知識、情緒負荷以及韌性。並且醫護人員也可以通過深入的自我省察(Self-reflexiveness)反思自己在乎什麼?有無懼怕?同理心的剩餘狀態。再決定採取全盤、分段或限制性的告知方式,這樣才能讓醫病關係更加彈性並充滿溫度。
-
2024-11-06 醫聲.罕見疾病
健保點值滑落陷道德困境,致罕病「極弱勢團體」遭排擠
台灣的健保制度曾被譽為最佳,但隨著即將邁入第30年頭,這一制度面臨嚴峻的道德困境。醫界因不堪長期承擔點值下滑的苦果,醫界代表在114年健保總額協商時,主張將罕藥專款歸零,即不再編列任何預算,引發罕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極端驚恐,惟恐此舉將直接切斷近1萬7000名罕病患者的治療生機。為了支持罕病患者,立法委員劉建國在日前舉辦「懇請衛福部支持114年罕病專款付費者方案」公聽會,邀請立委黃秀芳、王正旭、蘇清泉、陳昭姿、前立委吳玉琴等人,以及53個罕病病友相關團體、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等代表出席,健保署、國健署、社保司等官員,以及醫界代表健保研商會議委員暨清泉醫院院長羅永達也與病友進行對話。罕病家庭:我們非祭品,而是活生生人命在公聽會上,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情緒激動,忍不住哽咽。她說,當她得知醫界建議將罕見專款歸零時,深感焦慮,因為這將直接剝奪罕病病患的治療機會。陳莉茵強調,罕見疾病通常是遺傳性疾病,患者無法加入商業保險,唯一依賴的醫療資源就是健保,「如果健保將罕病患者排除,這等於是剝奪我們的生命線,我們不是雞鴨魚祭品,我們是活生生的人命。」身為病童的父母親們,長期處於照顧病童的壓力,如今又面對治療可能斷炊的困境。家長顧雲崧表示,「作為父親,為了女兒的生命,我也是可以豁出去。身為小人物,我只想要好好過生活,不要將我們當做祭品。」他呼籲醫界不要放棄他們,也希望健保署能夠給予更多支持。立委:健保應照顧罕病,不該排除立委蘇清泉安慰病團代表並表明立場,「孩子們出生得了罕病,也不是他自己要的,孩子們何其無辜,以台灣的水準,照顧這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罕病就是一種疾病,給予健保照顧也是理所當然的。」長期關注罕病議題的前立委吳玉琴指出,醫界在面對點值下滑的情況下,以罕病專款突顯問題,這種做法雖可理解,但也無疑是針對弱勢群體,會讓罕病患者陷入更深的困境;健保對於罕病的支持至關重要,若將罕病患者排除在健保體系外,將會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她喊話,「衛福部長一定不會做這樣的決定。」醫界:健保瀕臨崩潰,罕病專款應由公務預算支付面對病友的哭訴,醫界代表羅永達坦言,身為醫者也很揪心,陷於道德困境中;健保總額不足以支應費用,已經對醫療服務造成壓力,然而醫界卻要承接被甩鍋的點值問題。他表示,健保系統正面臨崩潰的風險,並建議罕病專款應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而非依賴健保總額。羅永達還提到,許多為罕病患者服務的醫師,每次診察費僅為60多元,遠低於其他科別的診察費。他質疑,如果醫師的付出無法得到合理的報酬,醫師是否能繼續為病人服務?更重要的是,若醫師無法繼續提供服務,誰來照顧罕病患者?立委、醫界盼健保保費開源 滿足醫病雙方需求對此,立委們表示理解醫界的困境。蘇清泉強調,「點值一直稀釋下去,誰也凍未條。」他表示,台灣要持續發展,醫界也必須活下去。王正旭則指出,正在進行醫界點值的優化討論。陳昭姿認為,健保保費應該開源,以穩定點值。吳玉琴也呼籲,各界應該共同努力爭取醫界的保障。然而,羅永達不具信心,他說,如果政府真心關心罕病病患,應該編列足額預算、國發會可以編預算,部長可以裁示,「大家嘴巴都講得很好聽,最後只有醫界沉淪。」如今擔任立委的陳昭姿,過去在健保共擬會中擔任主席。她說,29年來目睹健保對於新藥、罕藥審查過於嚴格,就是因為財源受到限制,問題癥結在於國家整體投資不足,應該要鬆綁、開源,健保保費不足的問題不僅造成各種新醫療新科技引入時程延緩,也影響點值,讓醫界面臨費用被斷頭。她呼籲,讓健保穩定運作,讓醫師可以照顧更多人。前線醫師:須照顧弱勢病患,不標籤處理人類遺傳學會秘書長簡穎秀身為第一線的罕病醫師,她說,健保點值下降對醫療服務的永續性造成威脅,應該要予以正視;然而身為一個醫師、一個國民,要落實健康平權,不去遺忘任何一個人,讓每個人生病都可以使用健保,不應該對罕病患者進行特殊標籤處理。人類遺傳學會理事楊佳鳳醫師表示,前兩週她剛診斷出一名極為罕見的病童。病童的母親告訴她,自己已經失去了兩個女兒,這個孩子是她唯一留下的。楊佳鳳猶豫是否該告訴病童的母親,現在美國已有相關藥物上市,但如果申請不到,是否會增加母親的痛苦。楊佳鳳說:「弱勢病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為他們發聲,因為誰也無法預測,自己會不會有一天成為那個少數。」
-
2024-11-05 焦點.元氣新聞
醫告知脖子小腫塊是被收養流浪貓感染 34歲媽媽深入檢查驚覺罹癌
英國一名34歲年輕媽媽日前分享自己的就醫經驗,她今年4月發現脖子上有小腫塊,但由於剛生完孩子3個月,以為是產後身體變化,因此不以為意,沒想到找家庭醫生看診時,醫生竟然告訴她可能是從收養的流浪貓身上感染寄生蟲,隨著深入診斷,才發覺不是寄生蟲引起的病況,而是血癌,目前接受治療中。來自英國布萊頓的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Knee-Wright)表示,一開始發現腫塊時只有豌豆般大小,家庭醫生在電話中輕描淡寫地說「可能只是腺體腫大」,要她兩週後再聯繫。後來她確實發現自己瘦了不少,但也單純以為是去健身房運動的效果。直到幾週後,弗朗西斯卡又發現脖子上新增兩顆腫塊,才緊張地親自前往診所就醫。由於她收養了兩隻西班牙流浪貓,家庭醫生最初猜測這些腫塊可能是因為她從兩隻收養的西班牙街頭貓那裡感染了寄生蟲。所幸弗朗西斯卡堅持做進一步檢查,超音波檢查結果令人震驚,她的頸部竟然總共有9顆腫塊,最終在今年8月確診為霍奇金氏淋巴瘤,是一種影響淋巴系統的血癌。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指出,霍奇金氏淋巴瘤雖然是「相對具侵略性的癌症」,但也是「最容易治療」的癌症之一。醫生表示,弗朗西斯卡很幸運能在腫塊還不大時就發現。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弗朗西斯卡現在最擔心化療掉髮會嚇到3歲大和8個月大的兒子。她決定在頭髮掉落前主動剃髮,並將頭髮捐給為癌症兒童提供真髮假髮的慈善機構。弗朗西斯卡呼籲大家,「永遠不要忽視任何病灶,就算是很小的也要注意」,即使是醫生也可能錯誤判斷,她鼓勵大家在發現身體異常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而不應輕信非專業的自我診斷。原文網址:每日郵報
-
2024-11-05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童上課突然亂發脾氣、恍神,可能「這原因」造成!
當國小老師在學校遇到學童突然亂發脾氣,或者恍神、不專心,往往以為是孩子不受教,甚至可能很挫折、不知所措。事實上,專家提醒,這些情況,如果孩子又有第一型糖尿病,可能是低血糖警訊,千萬不要輕忽!今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前夕,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與愛胰協會攜手邀請日本模範糖友、醫師至臺中市大里區立新國民小學解說第一型糖尿病照護與相關衛教知識。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指出,第一型糖尿病發病年齡多在兒童期和青春期前後,也就是10到19歲之間,當孩子上課很容易感到疲倦,又常喝水、喊口渴、頻繁上廁所,加上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就要提高警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楊宜瑱醫師則提醒,師生若發現有第一型糖尿病學童出現盜汗、臉色蒼白,或者如上述,情緒突然劇烈起伏、恍神、不專心,可能是低血糖警訊,可以嘗試給予糖份,幫助解除低血糖危機。常進行糖尿病校園衛教活動的愛胰協會常務理事、護理師劉苑菁分享時提到,有些孩子因罹患疾病而遭受異樣眼光,像在上課時發生低血糖,需立即進食,卻被誤會偷吃東西、使用數位設備監測記錄血糖,也被認為有特權攜帶手機,注射胰島素時,有時也遭誤認注射毒品,甚至以為糖尿病會傳染等,或者吃零食的時候,必須慎選食物,而這些偏見常導致讓孩子不敢在校園公開病情,進而影響血糖控制、健康管理。「不要因生病而變弱,反而應該因病而更堅強!」日本模範糖友大村詠一為前日本國家有氧體操選手的代表,4歲開始接觸有氧體操,但8歲時確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一度因飲食、治療影響體操表現,在持續努力下,於2002、2003年有氧運動競技青年組取得世界冠軍,退役後積極參與推廣糖尿病去汙名化活動。他說,小時候自己會躲起來打胰島素,也不想解釋自己的疾病,怕被同學投以憐憫目光,但在老師鼓勵下,曾一次作文中分享自己的疾病,沒想到意外獲得許多同學幫助,甚至還有朋友願意幫忙創作繪本,讓更多人認識第一型糖尿病,令他非常感動。愛胰協會從2019年與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舉辦多場校園講座,並提升友善環境。劉苑菁說,「有小糖友回饋,活動後同學們不再投以異樣眼光,能夠自在地在學校測量血糖和注射胰島素,若有低血糖等狀況也能獲得即時協助。」李洮俊補充,國健署曾發行「學校糖尿病照護參考手冊」供師長、校護參考,再搭配校園的衛教活動,期待改善小糖友的校園生活品質,也希望透過系列活動,讓第一型糖尿病學童不再受到異樣眼光,學校師生也能多了解飲食、運動對血糖控制有多重要性,同時也能多關心同學,傳遞正向力量。
-
2024-11-02 焦點.元氣新聞
【延遲轉大人】百歲人生 XYZ世代都想老不休
高齡社會是全球趨勢,研究指出,餘命延長讓每個世代皆出現「延遲轉大人」現象。青春期從原本十到十五歲,延至廿五歲才結束,目前定義六十五歲是老年,但愈來愈多國家,擬將老年定義延至七十歲,也因為人類年齡不斷延長,也讓人生方式變得變化多端且更具挑戰。Z世代 歲還在青春期「廿五歲前,可能都還沒擺脫青春期。」馬偕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劉惠青表示,Z世代被稱為「數位原住民」,出生即是3C世代,當大把時間都花在3C,也因此喪失部分能力。劉惠青說,青春期是邁向獨立自主的階段,也是孩子最常與父母爭執的階段,這時的爭執並不是沒有意義,孩子透過每一次爭執,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同步察覺自己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成為獨立的大人。但是Z世代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會分配時間在使用3C,排擠掉與父母溝通、爭取自我、與同儕建立現實關係等的時間。Z世代多數缺乏「人際互動能力」,團體合作能力較差,有孩子以為線上遊戲打團戰就是深度關係,但與人接觸需要理解肢體語言、表情動作的意義,以及付出與接納等面向,需要透過一次次實作,才有機會習得。Z世代青春期的結束,通常是在出社會後,他們會發現辦公室文化,需要相互合作,例如旺季時要請假需先溝通協調,即使請假是權益。Z世代出社會後最常聽到反映職場人際受挫,即是這個原因所致。Y世代 延長職涯成挑戰Y世代現正落在卅歲到四十五歲間,剛好是社會上定義的「中壯年時期」。開業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過去中壯年族群到了四十五歲左右,並不太會思考「中年轉職」,通常都是一份工作做到退休,但對現在Y世代來說,四十歲左右開始思考創業或是轉職、兼職,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且受到通膨、房價等因素影響,該世代族群踏入職場後,幾乎沒有力氣去思考其他事,也不敢想退休,實踐人生目標似乎僅剩下工作。以前卅歲到四十五歲階段的男女,多數會進入婚姻,學習維持婚姻關係與養育孩子的方式,羅惠群說,進入婚姻或是生小孩,當然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也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必做的清單。拜醫療進步所賜,也讓有意願投入婚姻或是生育的男女,可以選擇延後進入關係,不需要再像過去趕在廿幾歲就得做選擇。X世代 要主動開闢資源而X世代正準備進入退休階段,羅惠群說,近年諮商現場有愈來愈多五十五歲以上,甚至六十五歲以上的民眾求助,過去餘命不像現在這麼長,六十五歲退休後,平均剩下十年左右餘命,但現在可能還有廿年、甚至卅年的壽命,很多準退休族到現在還是子女的經濟支柱,還有些是孫輩的主要資助對象。羅惠群說,X世代來到諮商現場,多在焦慮退休金不足、未來生活該怎麼規畫、疾病如何尋找照顧者等,他認為現在的X世代,晚年得更主動積極開闢資源,不再是被動等待子女照顧。羅惠群說,因為壽命延長,讓每個年齡時期拉長,像是老年,已有不少國家認為七十五歲才算老。超高齡化的社會,不僅只有面對健康或照顧的議題,每個世代連帶面臨挑戰。數位版看這裡/不同世代抓人生重點XYZ世代如何看待百歲人生,不同世代人生使用說明書有哪些重點?聯合報數位版一次看。高齡社會催生「延遲轉大人」現象 XYZ世代該怎麼面對老
-
2024-11-02 失智.失智專題
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全力打造「在嘉安老」 創新失智照護體系引領全國
嘉義縣人口老化比率全國第一,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失能的挑戰嚴峻,但嘉義縣已超前「失智友善777」目標,失智確診率來到87.73%。五星級首長、嘉義縣縣長翁章梁接受專訪時特別強調加強民眾認識失智症。翁章梁說巡視地方常遇到長者有疑似失智徵兆,自己也曾陪伴失智症母親六年多,認為應提升對失智症防治觀念。因此他上任之初便親自主持跨局處聯繫會議,推動失智教育向下紮根、醫療銜接照顧資源的一條龍快診等創新服務,實現在嘉安老。嘉義縣失智症現況與挑戰據統計,嘉義縣65歲以上人口中,失智症的盛行率達到8%,截至6月,確診失智症患者已達8,686人,確診率為87.73%。翁章梁表示,嘉義縣失智防治透過三段模式:宣導、診斷、照護,不僅讓失智症確診率提高,面對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即7成失智症確診率、7成家庭獲得支持與訓練,及7%縣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翁章梁說,嘉義縣已在111 年底提前達標「失智友善888」,讓更多人受惠。嘉義縣整合醫療、衛生所與長照資源,將家戶、社區與醫療資源無縫連接。其中獨創「失智整合照護模式」,結合長庚醫院、長庚科大與社區資源,從失智預防到醫療照護提供完整服務。111年,縣府在資源最匱乏的六腳鄉試辦「失智整合照護計畫」,從普篩到個案管理,針對拒絕、沒有病識感及交通不便到醫院就診的個案,由長庚醫療團隊到社區定點和家訪評估、確診服務以及個案管理,已成功篩檢1,223人,確診107 人。此模式又擴展延伸至鹿草鄉和義竹鄉,為更多失智長者提供在地照護。此外,嘉義縣還在長庚、慈濟、灣橋3 處共照中心提供有「一條龍快診服務」,縮短檢查到確診的時間。除了診斷、嘉義縣的照護網路綿密。目前有29 處失智據點、273 處C 據點或社區關懷據點; 28家日照中心以及溪口互助家庭等;中埔設立第一處失智團體家屋之外,還將持續布建到東石及大林。翁章梁因曾照顧罹患失智症母親多年,對失智症家屬的照顧壓力格外同理。他記憶深刻的是,母親在家收拾行李想回少女時的老家,慶幸自己有機會在身邊照護,直到母親離世前都還記得他名字。他認為,提高對失智症的認識以及預防更重要。因此在嘉義縣小學中推行「長照向下扎根計畫」,讓孩子從小認識失智症;同時推出「阿好嬸長照舞台劇」,透過社區劇場的方式寓教於樂,讓長照與失智症議題深入社區。結合故宮南院融合藝術醫療開發「今牌人生2.0」認知牌教具,在失智據點由種子培訓教師教授,激發長者感官統合及提升自我表達能力。另外,嘉義縣首創與郵政單位合作「綠衣失智友善天使」,郵務士在日常工作中通報疑似失智的個案,形成社區發現和轉介的關鍵一環;對工廠、警察、公車司機等進行失智症教育培訓,提升各行各業對失智友善意識。嘉義縣連續二年與大愛電視台合作,以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為背景,推出口碑極佳戲劇《你好,我是誰》,推廣失智症防治知識。另在失智月期間舉辦「阿姨上學了」電影賞析、失智運動會等活動,將失智症預防和體能訓練結合,促進社會的正向參與。廣告
-
2024-10-30 醫聲.疫苗世代
明年9月起 國二男「免費」 打HPV疫苗 國健署估9萬人受惠
癌症連續42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據統計,全球近5%癌症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且不分男女一生中有8成機率可能遭到感染。衛福部國健署繼2018年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後,預計明年9月起將國二男生納入接種對象,約9萬人受惠,明年男女疫苗經費編列4.7億元。國健署現行提供HPV公費疫苗可預防9種病毒型別,包含男女都有可能感染的頭頸癌、口咽癌、肛門癌、菜花,以及女性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國健署長吳昭軍說,2018年起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目前接種率已從75%提升於92%,而依今年國中男生入學人數約11萬人,以施打率約85%預估,將會有9.3萬人受惠。吳昭軍說,目前已有部分縣市為國中男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待此預算通過後,將依各縣市財力分級的分攤比例原則,地方須負擔10%至30%的費用,為國中男生多加預防HPV。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台灣成為亞太先進國家第一個男女共同施打HPV公費疫苗,有助加速達成賴清德總統國家級防癌的目標,相信這項公衛政策對實質降低未來幾十年的癌症發生率,將有重大影響。蔡麗娟說,台癌2007年起推動子宮頸癌「HPV疫苗+抹片」雙重防護概念,但仍有多數人誤解將HPV與「子宮頸癌」畫上等號,事實上,HPV病毒男女生都會感染,也會導致不同癌症,且男性清除病毒能力比女生弱,男性又無常規檢查不易發現。台癌去年4月針對千名家長進行「國人最新HPV認知調查」發現,學童家長對兒子、女兒感染HPV風險與嚴重性,認知落差將近7倍。蔡麗娟說,期盼國健署明年強化男童HPV衛教宣導,於明年9月前能有足夠的衛教,讓學生及家長更加了解HPV疫苗預防哪些可能的癌病風險,並擴大接種年齡,提升接種率,讓公費政策確實執行。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張哲維說,HPV不分男女皆有機會感染,很感謝協助推動政策的委員們共同努力讓政策實現,但希望政府也考慮將12至18歲男學生都納入,補齊男女疫苗接種的年紀落差,至少讓同樣2018年入學的男學生一併納入,追捕男生公費疫苗的政策落後年限,如此2018年入學後的中學生不分男女將全數都有HPV病毒防護。吳昭軍說,依世界衛生組織(WHO)準則,HPV疫苗接種建議為15歲以下年輕男女,並應為女生接種率達9成後,再開始為男生施打,對於外界的意見,國健署會再研議、討論。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全國家長會長聯盟今天共同舉辦「守護學童健康HPV公費疫苗」感謝記者會,邀請過去參與協助推動HPV疫苗政策的立委楊瓊瓔、李彥秀、陳昭姿、陳菁徽、蘇巧慧、劉建國及國健署共同表達感謝,對下一代健康平權的重視。立委楊瓊瓔說,2018年起推動HPV疫苗政策始於國中女生,明年擴大到國中男生,她辦理各項公聽會、記者會和家長座談,這次進展是公衛的里程碑,讓所有學童都能享有健康保障,更是台灣因應少子化的重要政策,更是兩性平權的里程碑,讓所有家長放心。立委陳昭姿說,癌症發生與遺傳基因、環境因素、微生物及病毒感染等有關,HPV與多種癌病有關,疫苗並有黃金接種時間,且癌症不僅是個人疾病,它影響的是整個家庭,這次政策推動,不僅是保護青少年的健康,也避免許多可能因癌症發生的家庭悲劇,而所有孩子都是國家的寶貝,這是福國利民的事情,將會持續幫助國人健康。立委蘇巧慧表示,感謝國健署回應了我們的訴求,推動防癌政策男女平等,未來她將繼續監督衛福部落實疫苗接種率,讓男生也達到九成施打率的目標。立委陳菁徽說,經累積了非常多的世界數據發現,男生施打HPV疫苗可以讓女生感染HPV的情形下降,以預防癌病,這件事是真實的,她也身體力行,應是全台前100名以內接種疫苗的人,期待台灣未來為零子宮頸癌的國家。立委李彥秀說,在本會期質詢並提案希望HPV公費疫苗政策要納入國中男生,為孩子降低各項可能因HPV病毒引起的癌病風險,守護我們的下一代責無旁貸。立委劉建國說,他關注癌症議題已久,深知癌症對個人和家庭的傷害,很高興未來可以保護更多的學童免受癌症威脅,而台灣很多政策領先世界各國,宣導國中男女接種HPV疫苗,這是正確的一件事情,但此預算為新興項目,總預算必須通過後,才能執行。 HPV會導致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頭頸口咽癌及生殖器疣(菜花),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女均接種HPV疫苗後,任何與HPV相關的罹癌風險都大幅降低。更有數據顯示,兩性接種HPV疫苗覆蓋率達80%,HPV在男女盛行率可下降達99%至100%。國內八大醫學會與專家學者也接連建議,青少男女應把握HPV疫苗黃金接種期,因隨年齡增長,將提高HPV慢性感染比例,施打效益也會逐漸遞減;且全球已有組織性地展開提高男性HPV疫苗接種率等計畫,2020年歐盟抗癌計劃更把「2030年前不分男女性,HPV疫苗接種率達成全體的90%」訂為首要目標,盼真正消除HPV的威脅。
-
2024-10-29 癌症.胃癌
29歲正妹「從來沒胃痛過」罹胃癌三期!她嘆3惡習害慘: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癌症有時會毫無徵兆地找上門。一名29歲的正妹平常完全沒有胃痛或胃脹氣等症狀,等去檢查才發現已罹患胃癌三期,她推估應該與飲食和習慣有關,所幸抗癌成功並生下寶寶。廣西博主「漏漏子NONO」2015年當時29歲,被診斷為胃癌中晚期,她自稱確診前的20多年人生幾乎沒怎麼胃痛過,她人生第一次胃痛是出現在確診一年前,當時是空腹狀態胃有一絲疼痛,她還懷疑是不是心臟痛,直到進食後馬上就不痛了,自此沒再發生過胃痛,甚至連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NONO表示之後的一年頂多會有飽足感,對食物沒什麼興趣,一年後再次出現空腹胃痛,連續一周都沒緩解,但與先前不同,即使吃了飯還是沒有改善。她上網搜尋查出可能是胃潰瘍,於是到醫院預約照胃鏡,醫生表示有一個1公分的潰瘍,還要再做進一步切片檢查。三天後醫生通知她和伴侶一起去聽報告,發現是高級別的病變,後來又換了一家醫院再做一次胃鏡和切片,證實確診胃癌三期,經過手術更發現已轉移。幸好經過治療,NONO今年38歲已抗癌成功治癒,九年來未復發,還生了一個孩子。她表示自己從來都沒腸胃症狀,醫生說飲食習慣可能是一個誘發癌症的因素:一、吃飯不規律生病前三年吃飯時間很不規律,起晚了早餐經常不吃,晚餐又經常推到宵夜時間,而且經常這餐吃一點點,下一餐暴飲暴食,不規律進食使得胃分泌失調。二、喜歡吃醃製食品喜歡吃廣西特有的一種用米醋醃製的水果和蔬菜,基本每月會吃個10次,醃製食品的亞硝酸鹽有致癌風險。三、喜歡吃油炸食品油炸過的雞翅、排骨等都是最愛,而高溫油炸過的食物有致癌的風險。NONO補充並不是有以上飲食習慣就會一定罹癌,但這可能是她年紀輕輕就胃癌的原因之一。她提醒並不是胃要長期有問題,例如胃痛、胃脹氣或胃酸過多才可能罹胃癌,癌症很可能靜悄悄就占據了身體,因此不能單靠自己平常對身體的的感覺判斷,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胃癌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表示,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胡炳任說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
-
2024-10-28 養生.家庭婚姻
41歲太太月經遲來確診更年期不能生小孩 丈夫批「妳不再是女人」果斷離婚
一般來說,更年期是指女性停經前後幾年,多數女性在49~52歲之間進入更年期。更年期伴隨著女性荷爾蒙下降、卵巢活動減少,最終迎來「月經永遠結束」。許多女性經常忽略了自己正處在更年期,甚至沒有意識到它可能影響了日常生活。根據日媒網站《Hint-Pot》報導,一名女性在 41 歲時經歷了更年期,並因此與丈夫離婚。40歲後遲遲未懷孕 求醫後得知的「悲慘事實」採訪對象是一位化名「佐佐木女士」的上班族,居住在千葉縣的她今年45歲,她表示自己在41歲時進入更年期,先是發現經血量逐漸減少,月經也逐漸不規律。佐佐木女士於38歲那年認識比自己小9歲的丈夫,並沒有考慮太久就決定結婚,婚後前幾年都處在很幸福的狀態,因為丈夫想儘快有個孩子,她也開始去家裡附近的婦產科問診。剛開始夫妻倆對於懷孕這件事都很樂觀,當時婦產科也告訴佐佐木女士「還好啦,放輕鬆!」但一、兩年過去了,她仍是沒有懷孕。佐佐木表示:「當我月經沒來時,我會自己做懷孕測試,但都沒有結果。」她的月經開始來得越來越晚,不規則的情況更加嚴重,40歲的她感到驚慌和焦慮,於是去了一家專門治療不孕症的診所。 「我以為是月經失調,但好像不只是這樣……」在診所接受各種檢查之後,醫生告訴她這就是所謂的「更年期」,並且同時有骨質疏鬆的症狀,這對當時的佐佐木女士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41歲被診斷再也不能生孩子,丈夫果斷離婚佐佐木表示,正因為除了月經不規則之外,身體和情緒上都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因此沒有察覺自己正邁入更年期,然而讓她震驚的是丈夫得知消息後的反應。「什麼?妳不能生孩子嗎?不是女人了嗎?這樣我結婚就沒有意義了嘛!」當時丈夫對她說出這句話。雖然佐佐木女士現在已經能帶著笑容回憶這件事,但她表示當時簡直就像是世界陷入一片漆黑,她人生中是第一次經歷這種感覺。看到丈夫的反應後,她立刻決定離婚,而丈夫也爽快的同意,於是兩人結婚三年後進入分居。佐佐木表示:「我的丈夫比我小九歲,剛步入三十多歲,他永遠無法想像或理解更年期」、「女人永遠都是女人,不管她多年長,她也許都認為自己可以生孩子」她也幽默笑說幸虧丈夫當時告訴她「月經結束意味著她不再是一個女人」這樣的蠢話,她才可以鐵下心離婚。而佐佐木現在回老家與父母居住在一起,並繼續與骨質疏鬆症抗戰,除了平日按時服藥、注重飲食之外,每年也必須接受一次血液檢查和其他檢查。她還會每天帶著她的狗狗走5000步,對於現在的生活她表示:「比更年期之前健康多了。」即使如此她仍希望能早點意識到更年期的發生。正因為當時覺得30、40多歲的自己也能輕易懷孕,所以沒有及早進行結婚育兒的規劃。佐佐木透過自身經歷告訴年輕女性,更年期可能帶來身體症狀之外的生活衝擊,如果生小孩在妳的人生清單裡,最好與伴侶儘早規劃、達成共識。
-
2024-10-28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為孩子說故事 生命譜出彩虹
經營文教事業30多年,事業成熟穩定。眼看同齡朋友、同學紛紛退休,爬山、旅遊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我不禁思考,餘生尚且有限,前半生為生活打拚,何不利用珍貴的歲月,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於是規畫成為一名半退休人士,每周上班三天,在上班時為孩子們講故事,成為孩子的「故事奶奶」;其餘時間回鄉下過著農婦生活。讓我意想不到的是,講故事給孩子們聽,竟讓我的人生增添了另一道彩虹。講故事的過程,不僅帶給孩子們無限的想像力,也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另一種力量。像「小毛不可以」故事,讓三歲的小寶貝明白了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在故事結束後,我問孩子:「小毛不可以做什麼呢?」小寶貝們總是能清楚回答哪些事情不能做。一位小寶貝甚至低聲且懺悔地說:「我有在家裡跳床。」這便是故事的力量,「知識不是灌輸,而是分享;生命不是權威的,而是流動的。」每次講完故事後,三歲的小寶貝會主動上前給我一個擁抱,並比著四隻小指頭,甜甜地說:「奶奶!每天都要講這麼多故事喔!」正是這些小小的舉動,深深感動了我。我珍惜在半退休的時光裡,這道由故事、孩子和生活譜成的彩虹,讓我的人生再次綻放光彩。
-
2024-10-27 養生.聰明飲食
花椰菜為何該買先切好的?烹飪專家解析優點及最方便料理方式
烹飪網站Simple Recipes美食編輯史波恩(Meghan Splawn)表示,她每周都會採購些預先切好的蔬菜,這個「取巧」方式讓她更容易準備晚餐。她同時指出,預先切好的蔬菜也能減少浪費,因為可以準確地購買一周或特定食譜所需的份量。史波恩的購物車總會有切成條狀的蔬果、波浪紋的地瓜以及很難切的冬南瓜,但她買得最多的蔬菜莫過於預先切好的花椰菜。以下是史波恩選擇它們的理由。史波恩表示,或許有人會懷疑她選擇的預先切好的花椰菜,是因為刀工緣故。她說,她選擇花椰菜當晚餐配菜時,代表需做些快速簡單的料理;而預先切好的花椰菜,不只可省略切菜時間,還能避免清理布滿砧板的碎屑。重要的是,史波恩說,預先切好的花椰菜還能避免浪費。她只買需要的部分,而不用把錢花在通常被當堆肥、甚至丟進垃圾桶的莖部。此外,當冰箱已經很擠時,切好的花椰菜也更不佔空間,方便放入保鮮抽屜。如何烹煮切好的花椰菜史波恩最常食用花椰菜的兩種方式是蒸和烤。她說,她喜歡將花椰菜放進微波爐容器中,加入少許水和鹽蒸熟;她每周至少會做一次,搭配簡單的義大利麵或烤馬鈴薯。史波恩表示,在用烤箱烤雞腿或香腸當晚餐時,烤花椰菜是最完美的選擇,她的孩子也很喜歡變黃、變脆的花椰菜口感。切好的花椰菜也很適合用於一鍋煮的菜餚:花椰菜燉牛肉。史波恩說,每年她都會煮幾次花椰菜巧達湯,多做一些放冰箱冷藏。她們全家都愛吃她在假日做的起司焗花椰菜,這個時候,她也會選擇預先切好的花椰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7 退休力.活躍好學
2024退休力論壇/台灣高年級生勞動參與率低!企業啟動「職務再造」計畫
台灣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企業如何因應人口結構變遷、善用高齡勞動力,成為當前重要議題。美惠曾在美商半導體公司工作21年提早退休,從會計師回歸家庭後,又因孩子長大後再度就業,現為IKEA內湖店餐飲部經理。她提到,「儘管進入了一個全新產業,但工作所需的細心與責任感是不變的,這也是我能在短時間內融入新環境的原因。」高年級勞參率 台灣未5成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缺工」問題正式浮上檯面,55歲至64歲的「高年級」勞動參與率在許多國家超過6成,但台灣卻不到5成,顯見企業如果不正視這個趨勢,未來可能會面臨人力短缺的困境。IKEA台灣人才與文化總監李佳潔表示,年輕一代可能嚮往自由職業或自媒體等工作形式,這使得中高齡員工在勞動市場顯得更為重要。這些員工並不是因為經濟壓力而重返工作崗位,而是希望透過工作,保持生活中的活力和社交連結,他們擁有豐富的職業和生活經驗,能為團隊帶來更多元的視角和智慧。互相學習理解 跨世代合作二度就業的美惠擁有豐富的會計與行政主管經驗,在公司被併購後,她選擇提前退休。她說,「退休後,我先陪孩子考完大考,但隨著孩子長大離家,開始覺得日子變得無聊。」這時,她看到招募中高齡員工的職缺,決定挑戰自己,重新返回職場。作為一名資深會計師,美惠運用過去的專業經驗,協助團隊進行流程優化,特別是細節管理和數據處理方面。另外,她也扮演著「職場媽媽」的角色,「一位年輕同事因為失戀來找我哭訴,感覺自己就像她的媽媽一樣。」後來同事結婚,也邀請她參加婚禮,這種跨世代的關係,讓美惠在職場中找到歸屬感。然而,美惠也曾遇到代溝產生的挑戰,她曾幫忙整理展示區,卻發現年輕同事因此生氣。「我當時不明白為什麼他這麼在意,後來才了解這是他的『地盤』,我無意間傷害了他的自尊心。」美惠說,這些經歷讓她理解到,不同世代之間的確存在文化差異,也讓她更有耐心地與不同背景的同事相處、彼此包容。李佳潔提到,跨世代合作的關鍵,在於互相學習與理解。「中高齡員工常常會帶自製點心,甚至滷一大鍋肉分享給年輕同事,這樣的溫馨互動,讓整個團隊感覺就像一個大家庭。」更打趣道:「我們企業可是六代同堂呢!」職務重新設計 輔具能幫忙為了讓中高齡員工能更輕鬆地融入工作,IKEA進行職務再設計。李佳潔解釋:「我們對許多工作進行重新設計,確保每個員工能根據自身體力和興趣選擇合適崗位。」例如,對於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工作,提供可調整高度的工作站和輔具設備等,讓高年級生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工作時間。聯合報「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將於11月9日登場,「北基宜花金馬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將在現場擺攤,進行中高齡者職務再設計、中高齡就業諮詢,並提供申請補助及就業輔具。什麼是中高齡者職務再設計?中高齡及高齡勞工因年齡增長可能面臨生理或心理功能限制,導致工作困難和不便。透過職務再設計的專業評估,可以協助事業單位建構友善、安全的職場環境,使在職勞工穩定就業,繼續發揮職場優勢。補助額度、適用方式、申請方式這邊看2024退休力論壇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時間:11月9日(六)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門票:888元報名:02-8692-5588轉2622或5616udn售票網購票連結(現場憑門票享千元好禮):https://tickets.udnfunlife.com/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P0O0JKP3
-
2024-10-26 焦點.元氣新聞
【學習傳承】父輩傳承:創新不能求快
李成家是國內最知名的創業家之一,全台最大本土洗髮精品牌美吾華是他廿八歲時一手創立,如今七十六歲的他,最自豪的是兩個優秀女兒順利接班。他早在十多年前即有讓下一代接班的打算,但不強求,先讓孩子獨立,充分給予她們空間,女兒終於自己上門來。提醒晚輩 積極不著急曾當選青年創業楷模、十大傑出青年的李成家,因為對時下新科技不太熟,自嘲「過去我什麼都會,現在什麼都不會」。但他老神在在,願意放手相信年輕人的創新力,提醒年輕人注意風險承擔。老練的他發現,很多年輕人「很想積極,所以著急」,但要把事情做好,必須「積極不著急」,才能把事情的前後順序看清楚。一九四八年出生的李成家,是道地東港囝仔,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一人自屏東北上打拚、結婚、創業。李成家的兩個女兒,一路從北一女到台大,留學美國,各自在專業領域表現優異。大女兒李伊俐一畢業就進入外商銀行,手上都是台灣前五百大客戶,一路高升,有機會成為區域負責人。小女兒李伊伶在知名會計師事務所任職,不想一直和冷冰冰的數字為伍,非藥學背景但進入藥廠,從行銷業務出發,成為外商藥廠總經理指日可待。海外學成 轉念願回台兩人很早就向爸爸表明,將來不一定會接班。李成家也了解,「很多事情無法強求,孩子有她們的想法,不可能強迫布局人生。」但他還是有一點盤算,女兒留學後想在當地工作,這不能不答應,但「留在那裡兩三年,要是談戀愛生子,就可能黏在那邊不回來了。」於是他建議女兒找在台灣有分公司的外商,這樣就有機會留在台灣。啟動接班計畫只能耐心等待,這一等就是十三年。李伊俐在外商累積經驗後,有天突然想著:「我幫了這麼多企業,為什麼沒有幫助家裡?」終於首肯回到美吾華,跟在父親一旁學習。李伊伶也在七年前正式進入集團,從面對成熟市場的外商藥廠,見證懷特生技發展國內第一個植物新藥從研發到拿到健保給付的過程。循序漸進 尊重不專制身為父親也是前輩,李成家「尊重而不專制」。他發現年輕人通常都很急,因為很有責任感,所以給自己壓力,但著急是沒用的。他常說:「你快是能快到什麼程度?應該先把問題看清楚。」年輕人優秀,但缺乏經驗,把事情看清楚,設定優先順序,再循序漸進。李伊伶剛回國時在外商藥廠當業務,主管要求還是小菜鳥的她,一天至少要拜訪七位醫師。她第一天就去診間向醫師遞名片,結果被連人帶名片扔出來。她完全傻眼,長大到廿多歲沒碰過這種事。回家和爸爸說。爸爸說:「我以前也被趕出來。」但也提醒「妳就是經驗不夠,不要挑門診時間拜訪醫師。」李成家說,傳承需要時間與循序漸進的過程,重點不在於「告訴」年輕人如何行事,而是給他們足夠空間去探索與實踐。創新創業難度高,若能善用過去的成功經驗,便能事半功倍,這也是長輩價值所在,幫助年輕人縮短學習曲線,讓他們少走冤枉路,少付代價。數位版看這裡 人生的經驗與智慧傳承,可幫助年輕人少走冤枉路。美吾華創辦人李成家說:傳承的重點不在於「告訴」年輕人如何行事,而是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與實踐。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年輕人有能力創造屬於他們的時代。企業接班一定內鬥?美吾華董座李成家花13年交棒曝秘訣企業傳承一定出現兄弟鬩牆、父子內鬥、母女對簿公堂的戲碼?來看看成功交棒的李成家有什麼心法,如何用人生金句帶領女兒和集團前進。
-
2024-10-25 養生.聰明飲食
33歲二寶媽熱愛奶茶「兩天喝一杯」三年巨大變化讓她醒悟:該戒了
一名輕熟女懷了孩子後喝奶茶的頻率激增,但身體發生巨大變化,不僅血糖值增高,熟人見到都說她臉色也變黃許多,長期喝奶茶的負面結果讓她直呼該戒了。一名33歲女網友分享自己愛喝奶茶,但三年前一個月只喝3、4杯,當時健檢測血糖值為4.21;後來生了二胎變得超愛喝,大約兩天一杯,最高一個月可以喝19杯。她持續喝了兩年多,日前去健檢,血糖值升高到5.77,而且膚況變得非常差。她表示母嬰店的老闆娘說第一次見面時覺得她皮膚很白,現在臉色明顯蠟黃許多,不過她說自己一方面也會熬夜,但另一半原因應該就是喝奶茶所致。這名年輕媽媽直呼身體開始嗜糖了,不喝就覺得不對勁,自己知道糖份攝入過多會導致皮膚糖化,雖然看似數值還在正常範圍,但已被醫生指示該開始控糖,不控制下次就不一定還能維持正常,所以自己必須得戒奶茶了。奶茶帶來的危害1.反式脂肪有些奶茶中的「奶」是用奶精代替牛奶,其中的氫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科學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呈正相關,長期喝這種「奶精茶」就會提高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反式脂肪還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糖尿病、高血壓罹患機率。2.糖份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張依如指出,一杯正常甜度的珍珠奶茶熱量約等於一大份便當(相當700大卡)、含糖量約等同一碗白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量應在總熱量10%以下,以2000大卡換算約為50公克精緻糖,一杯大杯的半糖手搖飲,精緻糖量約有50公克,一杯就已經達到一天精緻糖分的建議攝取量了。攝取過多糖份會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使胰島功能受損,提升胰臟癌潛在風險。另外較高的空腹及餐後血糖水平會明顯增加罹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黑色素瘤的風險。糖分也會讓人老得快,糖分會和皮膚內的膠原蛋白結合,削弱膠原蛋白對皮膚修復和再生的功能,導致皮膚過早出現皺紋和鬆弛。研究顯示50~70歲的人若血糖水平高,會讓他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5~7個月。3.咖啡因一杯奶茶中的咖啡因平均為270mg,最高含量可達428mg,而一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約100~200mg,奶茶的咖啡因含量最多等於4杯咖啡。攝取過多咖啡因會導致焦慮失眠、神經過敏、易怒、心悸、消化道潰瘍、骨質疏鬆等問題。
-
2024-10-25 醫療.罕見疾病
成年身高不到130公分,小小人兒從生活到呼吸,處處都有阻礙
「我們連拿超商冰櫃上層的飲料、外宿旅館時浴室牆壁上的蓮蓬頭,甚至到洗手間解便、解尿,都可能遇到困難。」對於一般成人來說,這些生活的「日常」,易如反掌,但對於成年身高多半不到130公分的「軟骨發育不全症」(Achondroplasia,簡稱ACH)病患,因為身高限制,充滿了重重阻礙,若沒有他人幫忙,有時難如登天。在台灣,環境設施的通用設計高度介於110-130公分,致使軟骨發育不全症病患常遭遇上述困擾,加上周遭異常眼光,有些病人甚至不願走出家門,感情、婚姻也飽受挫折。目前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擔任社工的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的譚翔恆,對這些現象有很深刻的觀察與體會。不只身高受限 生活、生存困難重重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妮鍾表示,軟骨發育不全症主要為基因「纖維芽細胞接受體-3」(FGFR-3)突變造成,由於基因異常運作,導致軟骨無法順利增長,因此病患不僅身材矮小,四肢比例也特別短。對於生活的影響,除了無法拿取高處的東西外,乘坐一般椅子也要費力爬上,坐上後病患的腳往往無法踩到地,久坐會疲累;也因為手的長度較短,有些幼童如廁時,無法擦拭後方部位,成年後往往比較費力,需輔助才可以順利進行。李妮鍾指出,軟骨發育不全症病患常面臨相關併發症困擾,最常見如枕骨大孔狹窄,因腦幹脊椎、神經等都需經過枕骨大孔,過於狹窄可能影響呼吸,造成神經壓迫,進而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水腦症,甚至猝死等問題,所以當情況過於嚴重時,必須動手術將枕骨大孔擴大,緩解壓力。積極等待創新治療問世 助打破身高限制提升生活品質對於軟骨發育不全症的治療,過去家長可能考慮讓孩子接受腿骨延長術,短期可增長10公分以上,突破身高限制。不過,李妮鍾坦言,腿骨延長術的原理是將病患的腿骨打斷、拉長,過程不僅十分疼痛,病患也須長時間穿戴支架,期間長達1年以上、甚至面對感染等風險,因此在了解療程過後,大多數患者都有所卻步,遭遇治療瓶頸。隨著創新藥物日新月異的發展,軟骨發育不全症的病患有望獲得更多的治療選擇,也有更多機會突破身高130公分限制,進而提升生活品質。透過調節軟骨生長,不只針對身高,四肢比例短小、枕骨大孔狹窄等併發症問題,也可能獲得改善。病友譚翔恆說:「過去軟骨發育不全症無藥可治,非常希望下一代還在成長期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更好的醫療資源,即便是微小的改善,也是難能可貴的機會。」成長期接受治療 更有望助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重拾自信與尊嚴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楊芳美認為,對於病患、病患家屬來說,最關心的重點,還是在於治療的進展,藥物不只是有助打破身高的瓶頸,更關乎患者一輩子的尊嚴和生活,很希望孩子可以在成長期結束前積極接受治療,「這項治療是等不了的,一旦錯過便是終生無法改變」。勇敢走出來,就能迎接精采生活病友譚翔恆、李妮鍾醫師也不約而同指出,期盼病患、病患家屬勇敢走出來,像參與病友協會活動,就可以獲得許多支持與幫助。譚翔恆分享道,他出國遊玩次數不計其數,即使面對許多阻礙,也是想辦法克服,希望社會大眾以更平等、友善的態度對待這群「小小人兒」,病患若願意走出來,也可以擁有豐富、多采多姿的生活。
-
2024-10-25 醫聲.醫聲要聞
沒有人就沒有人才 專家籲企業出2招催生
沒有人就沒有人才!台灣生育率全球墊底,影響未來人才數量,各家企業花招百出,盼招募、留下人才,甚至催生增加人才。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歐洲在臺商務協會(ECCT)人資委員會共同主席許修豪表示,雖現行性別平等工作法列有育嬰假、產假、家庭照顧假等,但該法旨在促進性別平等,而非鼓勵員工生育,加上未見金錢獎勵生育的明顯成效,因此呼籲企業主動促成法令改變,並同步改變公司家庭友善措施,才有助於攬才。少子化成因複雜,歐洲商會友善家庭聯盟(ECCT FFA)昨舉辦「人口永續與人才永續最佳實踐高峰會」,邀請政府官員、國際智庫及企業代表,探討如何透過創新政策與實務行動,營造友善家庭與生育的職場環境。經濟學人智庫代表Emily Tiemann在預錄影片中指出,兒童托育、財務誘因、職場政策和人工生殖補助有助於提升生育率,也能增加家庭收入與國家長期稅收。借鏡他國 提供彈性職場政策、托育服務許修豪說,少子化不再只是個人選擇,公司須主動協助解決現實面障礙,培育未來人才,這也將是磁吸現有人才的誘因。歐洲推行家庭友善政策多年,ECCT執行長何飛逸(Freddie Höglund)表示,希望ECCT成為台灣政府與企業的橋樑,透過各種倡議導入有效經驗。OECD國家除提供彈性工時及場所、賦稅減免和社會給付、托育及課後照顧,也有足夠的產假、父親(陪產)假、育嬰假、家庭照顧假、短期照顧病童假等,例如丹麥有薪產假長達18周,法國育嬰假每個小孩、父母分別計算,每月給付約1萬8千元,直至幼兒滿3歲。然而,台灣全薪產假最多8周,育嬰假八成薪僅2年,許修豪建議,政府可參考台北市政府友善育兒職場標準,給予全薪育嬰假、父親全薪陪產假等,並修訂性別平等工作法,讓有育兒需求的員工選擇遠距工作或轉任半職員工,公司也能主動制訂相關政策。台灣2022年開始實施0到6歲國家養政策,擴大平價教保,增加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降低就學費用,但許修豪表示,公立托育中心仍不敷需求,私立費用甚高,政府應藉由補助或稅捐優惠,鼓勵企業在工作場所設置托育空間,亦或仿效香港、新加坡,降低國人雇用外國家事工作者的法律門檻。政府應推育兒友善企業認證 鼓勵改善內部措施此外,許修豪說,政府可設立育兒友善企業或城市認證、標章,鼓勵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投入資源,針對晚婚晚生造成的不孕症問題,則能讓員工自行調整合理班表,以便定期回診,或鼓勵保險公司開發相關保險。台灣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總經理、ECCT FFA共同主席池田秀子(Hideko Ikeda)表示,單靠政府或個人努力不夠,須企業和社會各界合作,並借鑑具實證基礎的國際經驗,因地制宜,找到有效的少子化解決方案。台灣默克人力資源策略夥伴李京穎舉例,公司提供12周產假、5天全薪家庭照顧假、每個不孕症療程有2天全薪助孕假、2萬4千元的育嬰津貼、62萬5千元的生殖輔助治療補助,若夫妻皆為員工仍可重複申請,「每個寶貝都是重要人才資產,企業要提早做準備。」親子天下2023年推出友善家庭職場獎,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何琦瑜表示,縣市津貼總額暴漲,生育率卻腰斬,據調查,家庭最重視彈性工時和工作制度,因此也被納入獎項評選標準,再加上組織文化與領導階層的承諾、安家生養專案等特色與創新性、企業新生率等成效指標;該獎項亦被天下永續公民獎等其他獎項列計。去年有26家企業從209家脫穎而出獲獎,共誕生5026名新生兒,相當於台北市新生兒數的三分之一,每胎生育津貼總計發放近1億元,0到6歲育兒津貼總發放近3億元,企業平均離職率12.6%,企業育嬰留停復職率82.6%,比勞動部79%高4個百分點。鴻海科技集團今年獲得天下人才永續獎第二名、天下永續公民獎第七名,人資長夏國安說,員工平均34歲,正值育齡年紀,所以公司十分重視生育,2015年推動養育政策,每月給予1萬5千元育兒津貼,直至幼兒6歲11個月,夫妻皆為員工也不影響,至今累積共發放7億3千萬元;公司也提供懷孕員工通勤補助、衛教健康諮詢,以及孩子大學前各教育階段的支持,如國高中AI課程、大學獎項獎金與實習機會,「人才力就是競爭力,想留下人才,就要讓他們放心。」
-
2024-10-25 醫聲.醫聲要聞
美預測我國今年生育率全球墊底 陳時中:催生需千億元
美國中情局曾預測,台灣今年的生育率恐以1.11在全世界墊底。對於政府的催生成效,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昨(24)日參加歐洲商會2024友善家庭聯盟高峰會時表示,現金給付一定有效,只是給得不夠多,要能打動人心,推估要增加一千多億元經費,才能改善少子化問題,目前正蒐集更多國外經驗,研議相關政策,讓台灣人口結構可以改變。今年總人口是2340萬,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日前國發會公布的人口推估結果,2028年工作人口降至三分之二以下,人口紅利時代已經結束,2070年總人口則不到1500萬人,減少近三分之一,屆時不僅一位青壯年養一位老年人,也出現勞動力短缺,社福支出增加。全球生育率下降,以台灣最為嚴重。陳時中表示,在他出生的年代,社會互助、家庭功能完整,生育率最高有7,但現代人晚婚、生小孩擔心經濟能力,每月還需付錢養小孩,壓力很大,進而喪失生育意願,拖到一定歲數後,再依靠人工生殖。陳時中說,台灣作為全球排名第14名的富有國家,可參考法國投資GDP於提升生育率。他說,撒錢無法提升生育率的說法,他並不認同。他認為,「是錢給的不夠多」,他建議,6歲以下國家養,以減輕年輕人的經濟負擔,甚至是「生小孩可賺錢」,扭轉現金給付無效的觀念。此外,提供臨時托育,讓父母有喘息機會、在職場上持續奮鬥;他推估,需增加一千多億元經費,才有辦法改善少子化。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前總統蔡英文上任前,家外送托率僅10.56%,成長至目前24%,期待未來達到OECD國家水準的36%;2021年也增加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與既有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合計後,可獲得平均月投保薪資80%金額,也就是八成薪。台灣同時也面臨超高齡危機,如今是3.6名青壯年人口扶養每1名老年人口,2070年將減少為每1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1名老人。陳時中說,想減輕年輕人壓力,讓他們有餘力生育,除了提高老人照顧率,也要降低老人失能率,這部分除了政府要努力,民眾也有責任,應從壯年開始從事健康促進。陳時中表示,養兒防老的觀念不復存在,生孩子不是個人的責任,而是國家的事情,由國家養大孩子,再繳稅給國家,將形成正向循環,為了國力平衡,國家要有決心推出人口政策,主動提供生育所需支持。
-
2024-10-2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母親臨終的指示:就算生病也不要多做什麼
如同一開始所述,母親在5歲和12歲時失去雙親,由兩名就讀帝國大學的哥哥,和就讀女子大學的姐姐們撫養長大。母親在家中沒有大人為榜樣的環境下長大,某種程度一直都活得很像少女。閱讀母親這段時期的日記,我覺得就像個孩子。不過,自從認知能力明顯衰退,這樣的生活方式卻變成母親很大的桎梏。如果生活可以悠閒一點,便不至於每天都被迫意識到自己能力衰退。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時間:2024.11.30(六) 13:30(12:30開放報到)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2F 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免費線上報名: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2024dementia-162免費報名電話:(02)8692-5588 分機5616及58711998年,這段時期的尾聲,母親不知為何開始寫臨終筆記,彷彿預測自己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所以開始做準備。當然,這段時期,母親還沒有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自覺。應該是她決定,或是希望盡情挑戰一直以來想做的事,在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就感後,再按照自己的意思邁向老後吧!不過,母親卻沒能如願。2000年開始到2003年為止的第二期,估計是失智症開始的時期,症狀也越來越明顯。前兩年,母親還想努力維持以往的生活模式,到了後兩年,她就慢慢放棄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更常在日記裡質疑自己是不是失智,以及提醒自己失智就糟糕了。2002年以後,表示不順利、擔心、後悔的語彙急速增加,超過以往抵抗時期的感動、幸福和感謝。面對母親越來越明顯的生活障礙,周圍的我們越來越不安,她也同樣緊張,不斷把自己的恐懼和痛苦寫在日記裡。來到2004年至2008年的第三期,母親的交友關係,以及社交活動幾乎完全停止,完全只能承受著認知能力衰退所造成的生活困難,偶爾才會抵抗一點。失智症相關的日記記載,在2006年來到高峰,之後轉為下降。如同先前所述,這是因為2007年以後,日記缺失的天數急遽增加所致。2009年,母親的日記難得有記載的天數裡,大概64.3%都在講認知能力衰退的相關挫折。到了這個階段,母親只有與妹妹,或是信任的幫傭兩人在家裡安靜的待著,內心才能獲得平靜。母親原本一直期待與弟弟一家去旅行,卻因為不習慣電車往返,還有弟弟一家費心安排的旅館房間太大,讓母親覺得不安。即使我與母親兩人相處,也無法像妹妹那樣令她心裡平和。唯有一次我陪著母親在庭院除草,那天她平穩的表情,我至今都難以忘懷。2008年到2011年期間,母親幾乎無法按照自主意願過生活。雖說如此,她也無法放任自己都讓別人照顧、悠閒過日子。母親日記中的話語充滿不安,片段的記述更顯示她腦中的混亂和困惑。這樣的狀況,直到2008年入住老人安養院也沒有改變。每次讀到母親在半夜醒來,無法掌握周圍狀況而變得不安,我就不禁流下眼淚。母親與家人一對一相處,什麼都不做就會覺得安心,如果家人離開眼前,只會讓她不安和混亂,母親的心情長期得不到平靜。最後的那段日子,我們沒讓母親吸氧氣,也沒從末梢血管補充水分,等母親無法進食,呼吸能力變差後,就只剩下時間問題。和光醫院的醫護人員讓母親的身體保持舒適,用冰沾溼乾燥的嘴脣,且經過病房時都會來慰問鼓勵。母親過世的前一天,傍晚我去探訪,深夜妹妹也來,最後一天早上則是弟弟夫妻探視,我們叫喚母親時,她都有微微張開眼睛。母親在安穩狀態下,嚥下最後一口氣。這樣的送別方式,我也不是那麼果斷、有自信。我把母親接來自己醫院,直到離世為止,一直心懷不安和罪惡感,如果更早、更積極採取醫療照護,母親是否可以活得更久?我是不是覺得照顧母親很累,所以選了最輕鬆的處置方式?母親在臨終筆記留下指示「就算生病也不要多做什麼」,把我從不安中拯救出來。我一直都是不可靠的兒子,但是母親到死都還牽掛、袒護著我,原諒我的不孝。
-
2024-10-24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養大孩子上班去 垃圾尋寶開眼界
我的工作生涯,可用「倒著生長」形容。婚後就一手拿筆寫作,一手操持家務,沒正式上過班;但在孩子長大就業,各有穩定收入後,我走出家庭「打卡」上班。由於非家庭經濟主力,不必負擔任何支出,因此我想探出頭看看,多點社會歷練,於是選擇利益眾生的事,做環保回收得健康。一進入職場,就得在垃圾堆裡尋寶,天天與成堆的垃圾為伍,難免不適應,初始頭皮發麻、壓力山大,足足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不斷說服自己轉化心境,把上班的地方當成遊樂場吧。我戴上雙層手套,在眾多垃圾當中翻找,把紙類(紙箱、書籍、簿本)、紙杯、寶特瓶、玻璃瓶等可用物資加以分類。話說:「妳的工作態度,決定妳的高度。」原本是鋪天蓋地而來的壓力,身歷其境後卻漸漸樂在其中,如今的狀態不敢說游刃有餘,卻信心十足;付出勞力、汗水做環保,當看見所有能回收的物品,都能各就各位,內心有滿滿的成就感。職場中竭盡所能,提升工作效率,與同事相處也開了眼界,期許能隨心且不負使命,運用最短時間,使工作更臻完善。一首針對老年人的順口溜是這麼說的:「多聚餐,少窩家,走出去,樂開花;窩在家,成傻瓜,找朋友,聊八卦。」在此呼籲社會大眾,希望有更多人投入做環保得健康這個有意義的行列。
-
2024-10-24 養生.聰明飲食
助眠、防暈車、避免腎結石?柑橘類水果神奇功效的真相為何
許多人或許已聽聞柑橘類水果的諸多功效,例如是省錢的護髮方式、嗅聞檸檬可預防暈車,或是在早上喝檸檬汁與橄欖油調配的飲料有益健康。最近,在抖音(TikTok)上一位母親琳恩(Jess Lynne)分享的「萊姆(lime,又譯青檸)助眠秘訣」爆紅;她將萊姆切半裝在碗裡,放在孩子床邊,讓他們一覺到天明。雅虎生活(Yahoo Life)網站報導,儘管檸檬、萊姆、柳橙與葡萄柚等柑橘類水果對健康有許多好處,但並非所有都能當真,以下是它們的真實功效與作用。萊姆可以幫助睡眠嗎?自稱能通靈的琳恩表示,她的靈感來自於歷史上各種文化使用這種水果來「驅除周遭環境中負面、恐懼的能量與黑暗,以及促進睡眠。不過,約翰霍普金斯睡眠醫學專家歐提茲(Luis Ortiz)則稱,目前僅有限的臨床證據支持萊姆的氣味可助眠的說法,且多數是未經嚴謹檢驗的初步研究。歐提茲表示,柑橘的香氣可能有助人們在睡前平靜、放鬆心情,有少數臨床證據支持芳香療法對睡眠的益處。他說,但也有稱柑橘精油會提高警覺、減少昏昏欲睡的論文,這並不利於睡眠。雖然聞著切開的萊姆並不會傷害到孩子或想要好好休息的人,但歐提茲提醒父母要小心使用精油。他說,過度接觸精油會刺激肺部,影響黏液的清除。聞檸檬可以預防暈車嗎?營養師納娜瓦蒂(Krutika Nanavati)表示,檸檬中的主要化合物檸檬酸,可以對胃部產生鎮靜作用,並有分散注意力的效果,可將人的注意力從噁心的感覺移開;然而這些好處並不是柑橘類的專利,薄荷與薑也可減輕噁心、暈車的感覺。柑橘有助預防癌症嗎?范德比(Vanderbilt)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希爾佛(Heidi Silver)表示,研究顯示食用柑橘類水果可降低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尤其是口腔癌、咽癌、食道癌、肺癌以及腎臟和膀胱癌。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柳橙和柳橙汁與黑色素瘤風險增加有關。希爾佛說,飲用柑橘汁會增加罹患某些類型皮膚癌的風險,是因為其中的成分與紫外線產生的作用。柑橘可預防腎結石嗎?是的,尤其是檸檬和萊姆。正如希爾佛所稱,攝取更多柑橘可以增加尿液中的檸檬酸鹽,而檸檬酸鹽會與過量的鈣結合,鈣是腎結石最常見的成因之一,因此攝取柑橘有助於預防腎結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2 焦點.元氣新聞
挨批「全美最差麥片」家樂氏穀物圈早餐麥片被指含多國禁用成分
知名食品安全專家批評家樂氏Kellogg's旗下的穀物圈早餐麥片Froot Loops麥片為全美「最差早餐麥片」,並指出該麥片中的人工色素與癌症風險相關,已經被歐洲多個國家禁用,但仍在美國市場售賣,引發不少名人和活動家的廣泛抗議。前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主管戴特威樂(Darin Detwiler)博士在接受每日郵報採訪時表示,Froot Loops麥片「高度加工,含有大量添加糖、人工色素和防腐劑,這些成分可能導致多種健康問題」。戴特威樂指出, 每份Froot Loops的糖含量達12.35克,相當於三茶匙,接近兒童每日糖攝取上限的一半,同時多數兒童的實際食用量遠超出建議的份量。他與多位活動家呼籲Kellogg's公司減少麥片中的人工添加物和高糖成分,並重新考慮配方。戴特威樂警告,高度加工的食品成分,特別是與癌症風險相關的人工色素,如紅色40號(Red 40),長期使用可能帶來健康隱患。該染料因與多動症及癌症風險相關,被多個歐洲國家禁止使用,但仍出現在美國版本的產品中。Kellogg's公司於近十年前承諾在2018年之前移除所有麥片中的人工色素和成分,但至今尚未完全兌現。戴特威樂建議,像Froot Loops和Lucky Charms等高糖、高人工色素的麥片應該僅限於偶爾享用,絕不應成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知名女演員曼德斯(Eva Mendes)近日在Instagram上也批評了Froot Loops等美國兒童麥片中的有害色素,並呼籲相關公司移除這些添加物。她指出,加拿大版的Froot Loops麥片已改用天然的藍莓、胡蘿蔔和西瓜汁作為色素來源,而美國版仍使用紅色40號等人工成分。曼德斯上周號召其660萬名追隨者參加位於密西根州的Kellogg's總部的和平抗議活動,並遞交了近40萬人簽署的請願書。她在Instagram上寫道,「我從小吃麥片長大,我依然喜歡麥片,但在了解這些成分在其他國家被禁止使用後,我不再選擇Kellogg's的產品,因為這些成分對孩子有害。」Kellogg's在聲明中表示,85%的麥片產品已不含人工色素。然而,針對未完全兌現承諾一事,該公司尚未給出具體說明。
-
2024-10-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重回校園教書畫 成就感取代憂鬱
退休的第2年,有兩個原因,使憂鬱症找上門!首先是年改網軍鋪天蓋地的醜化軍公教退休人員,例如米蟲、豬、甚至比豬都不如,因為豬可以殺來吃!其次是,一生篤信佛教,茹素近40年的長兄在領取敬老卡前,竟然被腸癌折磨得不成人形,痛苦的離世!排除負面情緒的良方,就是轉移注意力,於是我重回學校開設課後書畫社團,指導孩子學習書畫。在適才而教的目標下,設計各種程度的教材、尋覓適合的材料,而且個別化的教學,一筆一畫的指導喜愛書畫的孩子,從生澀到靈活的作品,也引導過動或自閉的孩子能當下靜下心,享受書畫的洗禮。無論是家長在教師節前贈送的禮物,孩子手寫卡片或是在許橘子臉書上的公開祝福,都帶給我滿滿的成就感,從原本1周1班,到現在已經增至3班,而且班班額滿,甚至,有部分學生從一年級學到六年級。此外,我認為學習藝術若能助人,是最美的人間書畫。於是,在歲末年終時帶領著書法班的學生辦理春聯義賣,將義賣所得現場贈與南家扶中心以及提供弱勢兒童免費的課後安親班。義賣的第一年,不懂得行銷,門可羅雀,如今已是川流不息。沒想到,當年在暑假進修的第二學士,師院暑期美教系,成為高年級生的一大專長,豐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橘世代/【啃老啟示錄】及早預防 別當兒孫提款機
啃老族要如何預防?除了家庭從小應給予理財教育、鼓勵孩子自立,並給予探索和犯錯的空間外,整個社會應該更正視青少年的繭居與拒學問題。在日本經驗裡,繭居拒學者因為在第一時間未得到適切的資源及協助,年紀大之後更難踏出家門。二○二二年,日本有一百四十六萬個繭居族,其中超過一半年紀大於四十五歲,當初那些拒學、繭居的孩子長大了,一直沒有離家,變成中老年人,在日本形成「八○五○」的社會問題,亦即,八十歲老父母還要照顧五十歲的中年兒女。家有啃老兒 父母長期焦慮台灣沒有相關數據,但是在實務現場都有類似觀察。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精神科特約醫師蔡佳芬發現,近年因為子女啃老來看診的病人變多。這些人自己沒有精神疾病,卻長時間焦慮失眠,聊過之後才知道,病人有個啃老兒,其實困擾已久,因孩子不願就診,都未求助,或是有求助但是未被解決,所以一直擱著,隨著自己的老化,對此情況的擔憂加深了。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也指出,老盟在處理勞保、中高齡就業、困難長照個案,以及獨居老人議題時,都在現場看見相同的現象。但是台灣不像日本,有協助繭居或啃老的機構,而是分散在各單位,例如涉及高齡照顧議題時,就會用到家庭照顧據點的資源,有經濟衝突時,或許能啟動社安網的脆弱家庭協助,但如果沒有照顧議題,需要的是情緒支持或是其他,就幫不上忙。受暴力對待 一定要懂求助張淑卿呼籲,啃老不是一個家庭內的事,深受社會價值影響,改變也不是個人的責任,需要國家系統的支援。目前的困難是,國內對此沒有相關統計,很難清楚掌握問題全貌及嚴重性,更遑論思考對策。她呼籲社政系統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無論是繭居,或是啃老,成因都非常多元,樣態也各異,處理時的大原則是,不要獨自面對。蔡佳芬鼓勵覺得有困難的父母,雖然孩子拒絕出門,但父母可以先跟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討論,只要有機會就不要放棄。尤其是孩子已經出現傷人與自傷行為的,更應該要求助。也可以向里長求助,該報警就報警,留下通報紀錄,讓社會網絡各種資源進來,當意外發生時,才有機會救到老父母,搞不好就改變了整個局面。她看到許多老父母就算被孩子打也不敢講,覺得丟臉,親如手足、摯友都不知道。她提醒,孩子的異常有時也是求救訊號,表示他無法控制自己了,如果報警得以強制治療,讓他因此有機會去看醫生,或許會是改變契機。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幫家人留資產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有個思覺失調的雙胞胎弟弟,母親希望自己可以照顧弟弟餘生,也不希望弟弟拖累廖一聰。廖一聰知道自己必須把弟弟照顧好,但是又深感沉重,不想承擔。於是他就以自己的財富傳承專業,幫媽媽做了一些安排,讓媽媽可以留住資產,確保晚年生活的安全感,並放大有限資產,身後也能照顧牽掛的病兒。進數位版看廖一聰的家庭故事。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橘世代/【啃老啟示錄】金援成年子女 只能有一包錢
孩子買房要幫忙頭期款嗎?創業資金要支持嗎?籌辦婚禮要贊助嗎?國外留學要給多少?學貸卡債要不要幫他還?以上是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為客戶做財富傳承與退休財務規畫時,常被問到的問題。孩子成年之後不一定代表育兒責任已了,成年子女需要父母經濟援助的時刻比你想像的更多。廖一聰指出,與他年紀相仿的五、六十歲這一代,子女們通常身處低薪、高物價房價的環境,他常見到許多父母慷慨解囊,想幫子女度過難關。很少人會在第一時間想到自身財務能否滿足退休需求,直到資源被子女用罄,才驚覺事態嚴重。「我們這一代要把自己照顧好,不然這是兩代、三代的痛苦輪迴」,廖一聰強調,父母要有心理準備,給孩子的經濟援助不要想要回來,所以必須量力而為,不要掏空,若沒有考慮到退休後的生活品質、疾病醫療、長照費用等,不僅拖垮家庭,也會造成國家社會負擔。因此,資助成年子女可以,但必須盤點自身資產,確保有足夠的生活金,及良好的風險管控,在那之前,不要資助。就算資助,給予子女的協助,就只有一包錢,不能無止境。廖一聰舉自己為例。這幾年,他因為資助大兒子結婚、小兒子出國求學,花了一筆錢。會擔心嗎?廖一聰說,畢竟資源有限,若用在孩子身上,其他地方就得減少,但他盤點自身財務狀況,一來自己仍保有工作能力,顧問更是愈資深身價愈高的職業;二來,他也有足夠的保險,以防萬一發生什麼事無法工作,仍能靠保險保障晚年。如果已經到了孩子要求援助像是無底洞,危及老後生活的階段呢?廖一聰說,第一步先停損,不要再給,檢查醫療險和長照險是否足夠?若手上還有資源,不妨買年金險,他舉例,年金險就算每個月只有三萬元,一天只能花一千元,有天不小心多花了一點,最後一天喝個白開水餓個肚子,隔天仍然有三萬元進帳,可以如常生活;但若是一千萬元放在銀行,不小心花光,未來三十年都要喝白開水。年金險活到老領到老的特質,讓人有安全感,人到老年最害怕財務的不安全感。若遇上已在啃老的孩子,則要善用信託,並且去做意定監護,將剩下的資產交給信任的人,以免更老之後失智無法處理。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幫家人留資產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有個思覺失調的雙胞胎弟弟,母親希望自己可以照顧弟弟餘生,也不希望弟弟拖累廖一聰。廖一聰知道自己必須把弟弟照顧好,但是又深感沉重,不想承擔。於是他就以自己的財富傳承專業,幫媽媽做了一些安排,讓媽媽可以留住資產,確保晚年生活的安全感,並放大有限資產,身後也能照顧牽掛的病兒。進數位版看廖一聰的家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