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夫妻
共找到
1196
筆 文章
-
-
2020-11-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大公衛博士賴美淑醫師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再度以「醫界典範」的主題,介紹另外三位傑出的台灣醫師:台灣小兒外科的老前輩陳秋江教授、小兒科大老黃富源教授、公共衛生賴美淑教授。巧合的是,介紹陳秋江教授的文章是黃富源教授追憶當年馬偕醫院還沒有小兒外科的時代如何受到陳教授的幫忙,而接受醫學生採訪的黃富源教授與賴美淑教授都曾做過衛生署副署長,替台灣醫療環境樹立許多重要的制度。這「醫界典範」的主題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醫學的領域。當年,如果不是保送制度取消,她不會斷了保送的念想,匆匆忙忙把高二早已全數借出的筆記一一收回;當年,如果不是母親日夜聲淚俱下,她不會妥協把台大醫學系擺上第一志願的格子裡,自然也不會出現在台大醫學系第二屆的入學榜單上,更不會成為後來的台大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那是民國五十七年,原本對農學院興致勃勃的北一女中高三學生賴美淑,從此改變一生的一年。大學時期,賴教授開始接受知識繁雜、強調大量背誦的醫學教育,少了細品來龍去脈的學習趣味,多了共同筆記的記憶灌食。「老師會告訴你,結果是這樣,怎麼來的不知道,不會去追蹤過程,沒有故事,只有告訴你——就是這樣。」聯考曾以拿手的數學脫穎而出的賴美淑教授,因此一時難以適應,反而在學習微積分的過程中遇到瓶頸。直到當了幾年的醫學生,才領悟到,醫學不過是一門師徒制的應用科學,學生跟隨老師的步伐,盡量把結果記起來,就成了自己的醫學專業。也許是掌握了習醫的精髓,於台大內科擔任住院醫師時,身手伶俐的賴教授更顯勤奮,在輔助工具未如今日完備的年代,幾乎包辦所有病人照護、檢查的工作,十八般武藝全攬一身,因而累積豐沛的臨床經驗。結束住院醫師訓練,賴教授決定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適逢賴教授的先生確定要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賴美淑教授直接撥了一通給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任的越洋電話,簡單介紹自己的身份和背景後,便開門見山表明想申請流行病學科,嚇了對方一跳。「我現在沒那個勇氣。」賴美淑教授笑得靦腆,時間可以充實人的智慧,卻不一定可以增長人面對未知的膽識,談起那股不知從何而來的追夢傻勁,還是得敬年輕的自己三分。教授順勢鼓勵年輕人:「我認為,人的一生還是要抓東西,我稱呼那個叫『抓抓』。」正是因為抓住了到匹茲堡公衛學院鑽研流行病學的機會,才能學到大數據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回台擔任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負責規劃三芝衛生所群體醫療職業中心時,用於增進群體醫療的品質;正是因為抓住了到衛生署服務的機會,才能參與全民均健和基層醫療的政策推動,有效運用旅美所學,將全台三百六十五間衛生所的醫療、保健資料等全面電子化,成為政府內第一個百分之百電腦化的機關,並結合透明化(transparency)及共享化(sharing)兩大方針,充分改善衛生所病歷診斷與進藥狀況,甚至還開創糖尿病共同照護系統,達成全台對糖尿病治療的共識。賴教授的經歷活生生是一本「抓抓教科書」,成功的原因乍看是排山倒海的機會幸運地朝著賴教授迎面而來,實則每一步的學習息息相關,每一段的歷程環環相扣,長期扎實且踏實的努力,才讓出手抓住機會的那一刻,更加自然、穩妥。更關鍵的是,抓抓的過程並非囫圇吞棗,賴教授補充道:「抓抓之前,我都會先問我自己,我如果做了這個選擇,我的目標是什麼?要怎麼做,才能符合我的價值體系,並達成我的目標?」首先,必須沉澱心性、慎重選擇,以興趣喜好、每個選項的優缺點、個人的處事原則、長程目標等多方考量為本,找到靈魂深處真正嚮往且合適的道路,再者,要跟著時代潮流的變化、人生的歷練與成長,有策略(strategy)地往前走,同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民國八十七年年初,賴美淑教授接任同班同學葉金川教授,成為健保局第二任總經理,帶著過往累積的數據資料,繼續貫徹提升醫療品質的工作。這段時間,賴教授學到:建立人與人之間合宜的界線(boundary)以確立有限度的責任(accountability)是極為重要的。說明醫療的極限,建立醫病關係的界線,這是醫師對病人負責的方式;平均家務的分配,建立婚姻關係的界線,這是夫妻對家庭負責的方式;釐清評鑑的規則,建立上下機關的界線,這是院所對品質負責的方式。沒有天馬行空,就沒有期望落空,人與人之間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在剛剛好的界線裡,負起剛剛好的責任,是最實際而舒適的狀態。「責任就是把界線先弄好,有了界線,我們就會彼此尊重。」賴教授作結道。所以賴美淑教授向來在管理各級醫療單位時,總巧妙地只公布數據、不發表意見,在個人劃定的界線中盡責,卻不在他人醫療行為的界線中置喙,看似無為卻有為,看似有為卻無為,中庸的精髓大概就來自對責任的透徹理解吧!說來也有幾分玄妙,多年前,衛生所電子化為健保資料連線奠定完備基礎,在近期COVID-19疫情中派上用場;宋瑞樓教授託付的癌症登記,多年後在衛生署內運作,賴美淑教授再轉託陳建仁教授按國際譯碼簿編輯,殊不知,陳建仁教授出任國科會主委後,癌症登記又回到手上,賴教授繼而擔任癌症登記中心理事長,大規模比對健保及死亡率等數據,齊全了缺漏的資料,讓癌登日臻完善。不知是際遇迂迴,抑或是緣分難得,生命裡頑皮的安排就是這麼耐人尋味。「我也是現在回頭看才知道耶!我當時怎麼會知道?人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可是你上一步的經驗會告訴你下一步要怎麼做。」如同賴美淑教授熱愛的文史故事,所有的劇情都有始末,所有的結局都有來由,驀然回首,得了過人的收穫,是因為早已那麼栽。隨年歲漸長,賴教授和許多老同學一樣,滿懷對過往經歷的感恩,肩負對世代傳承使命感,於是花更多心力培養後輩,期許自己可以從接受者轉為給予者,提攜新生代。現在,除了有更多的時間閱讀、旅遊,享受退休後的生活,對生命有深刻領略的賴教授,也更貼近過去自己曾關注的老年醫學、緩和醫療、善終照顧。面對還不知道如何處理生死議題的醫學生,賴教授再度拿出界線理論:「病人在我照顧的界線裡面,病人離開了,我難過是一定的,年齡再長的時候呢,我會把這個時間縮短,可是不能變成沒有感情的人。」醫學是科學加上藝術,有感情的醫師才會是好醫師,有人文的醫療才會是好醫療,摻了幾滴眼淚的醫病關係,無傷大雅,或許還添了幾分人性的溫度。然而,白色巨塔天天都有新難題,醫學生同時必須不斷累積的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和整合的能力,尤其情感細膩的女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處理問題應優先於處理情緒;至於整合,就是領域要寬;領域要寬,除了經驗,就是要不斷唸書。賴教授歷經臨床醫師、公職與教職,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在醫界叱吒風雲、闖蕩數十年的成功女性,賴美淑教授既是人師、亦為人母,既是從醫、亦曾從政,在她身上,可以找到為師的諄諄教誨,為母的循循善誘,行醫的孜孜不倦,行政的鑿鑿有據,是賴教授特有的溫柔與堅毅,智慧與勇氣,完美地在理性與感性的兩端平衡著的每個角色,在每個領域留下影響深遠、令人敬佩的卓越貢獻。
-
2020-11-27 癌症.乳癌
乳癌化療中,我是不是無法生育了?年輕、中年、老年得乳癌要怎麼治療,名醫提供指引
乳癌自民國98年便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年增萬名以上病例,且逐年增加。雖然乳癌治療進步,整體五年活存率達85%,早期(0-1期)乳癌更超過九成,但對於年輕的乳癌患者,罹癌是人生的全面衝擊,工作、婚姻、育兒皆面臨之前未曾設想的挑戰;對於年長的患者,應該接受何種治療、治療程度等,也是需要思考的功課。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外科名譽教授張金堅,繼十多年前出版 「乳房診治照護全書」之後,最近推出「超越乳癌」, 由國內七位乳癌專家,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從乳癌的預防、診療乃至追蹤等各方面,提供乳癌病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書中內容更印證了年乳癌治療的進步,重點如下: ●乳癌進入精準治療階段,朝向個人化治療過去十年,藉由微陣列(microarray)晶片分析乳癌基因表現進展,乳癌依特定基因轉錄體(transcriptome)表現型態,實際上是四種基因突變與臨床表現迥然不同的次分類組成的疾病集合。使用分子亞型分類法,讓乳癌從傳統TNM分期,進步到精準醫療,乳癌不再是單一疾病,在基因突變、基因轉錄與蛋白質轉譯層次上,都有特定脈絡可循,可辨識不同的分子亞型並找出特定基因突變,甚至相對應的治療標的。•管腔A型(Luminal A):占所有乳癌30~40%,對荷爾蒙治療效果良好,預後最好。•管腔B型(Luminal B):同上,但預後稍差。•HER2過度表現型(HER2 overexpression):淋巴結轉移,遠端轉移及復發機會較高,預後也較差。•三陰性乳癌(Triple Negative):約占15%,細胞分化趨於惡性,預後也較差,幸好化療仍有反應,帶有BRCA1/BRCA2 乳癌遺傳基因突變的病患大多屬於此類。 ●乳癌治療與生育不必二選一在台灣,約有三千位女性乳癌患者,在生育年齡(45歲之前)時被診斷出來,約占全體乳癌患者兩成。文獻發現,乳癌患者於治療後懷孕並不會增加復發機會,但在治療過程中使用的化學治療,非常可能傷害卵巢功能,在35歲以前,化療後約9成女性在一年內月經可恢復;35至40歲,月經恢復比率約50%。一般認為,乳癌復發風險隨時間減少,最好在2至3年後再懷孕。建議冷凍保存卵子在化療前進行,若患者已婚,可考慮讓卵子與先生的精子受精,形成胚胎後冷凍保存。但要提醒的是,人工生殖法規定,冷凍胚胎在夫妻離婚或有一方死亡時,必須立刻銷毀,使用時也需要配偶同意。●老年人透過CGA評估可改善治療結果高齡社會來臨,老年乳癌患者勢必增加。目前老年乳癌患者接受標準治療比率偏低,但治療強度的考量應著重其功能年齡評估,而非只考慮實際年齡。使用周全性老年評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藉由多專科團隊根據8種面向評估老年患者:共病症、營養、功能狀態、疲累、認知功能、用藥、心理狀態、社會支持,可幫助老年癌症患者進行治療選擇。放射治療的劑量與頻率都應思考是否可以降低治療的毒性。臨床上無淋巴轉移的老年乳癌患者,可考慮不做腋下手術,對於無法接受手術或拒絕手術的老年乳癌患者,仍可使用荷爾蒙療法治療。●乳房手術開得大不一定比較好!重建可幫助恢復信心手術是乳癌治療最重要的一部分,手術目的在於完全切除腫瘤和腋下淋巴結廓清。淋巴結是否有癌細胞轉移,是乳癌病患最重要的預後因子。多年來,乳房保留手術加上術後放射線治療,已被證實與傳統乳房全切除術,有相同的預後。根據美國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 Monica Morrow 教授研究分析,因為現代醫學有了良好的全身性治療,例如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與放射線治療,手術安全距離無論是1毫米或5毫米以上,復發機率並無不同。乳房局部切除後,仍有一大部分組織存在,可在乳癌切除時,同時結合整形概念,稱為「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Oncoplastic Breast Surgery),可用剩餘乳房重新排列出乳房形狀,或使用乳房附近組織填補缺陷,提供較佳的乳房外觀。在「超越乳癌」新書分享現場,有三位不同年齡的乳癌病友到場。高齡97歲的王研清行動自如,腦袋更是靈活,她勇敢接受治療,現已抗癌十餘年。53歲的連敏暖抗癌14年,患病時才38歲,曾接受乳房切除,而後接受化療,而後有多處骨轉移,歷經放射治療丶荷爾蒙治療及卓骨她丶癌骨瓦等治療,都能與癌細胞共存,經常快樂旅遊,並當基金會志工,幫助更多癌友一起樂活。潘怡伶在新婚5個月時就發現罹癌,為了把握治療的黃金期,並與醫療團隊溝通,依照個人的想法與意願選擇了適當的生育計畫、並且乳房進行全切除、隆乳、化學治療等。張金堅從事乳癌防治逾40年,「超越乳癌」由他總策畫,邀請國內權威乳癌專家醫師群 ,包括台大外科部主治醫師郭文宏、整形外科主任戴浩志、臺北榮總乳醫主治醫師黃其晟與劉峻宇、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台中澄清中港分院院長鍾元強共同撰寫。期望能幫助乳癌病人與家屬獲得最正確的乳癌知識。許多乳癌患者得知罹癌時,心情非常不好,沮喪的心情對治療沒有幫助,乳癌防治基金會總監蔡愛真也在書中提供攝影作品,鼓勵病友打開心的視窗,人生旅遊難免出現難解與無奈的習題,超越問題,才能找到答案。
-
2020-11-27 性愛.性福教戰
適度愛愛有益紓解壓力!中醫師推出4招 不怕性慾寒冬
想不想愛愛,竟與季節有關係!中醫師余雅雯表示,季節也是影響性慾的關鍵因素,春夏性慾容易高漲,冬天較冷,身體準備好「冬藏」,因此性慾會漸減,但即使如此,透過性福晚餐、按摩芳療,也能促進性慾,讓感情世界增溫。余雅雯說,想改善性機能,提升性生活滿意度,一般人都會聯想到養「腎」、補精氣,但如果壓力過大、睡眠不足,也會是影響性愛表現,長期下來,甚至變成無慾人生。余雅雯表示,人的氣血運行與四季息息相關,依循著季節改變,人的慾望也會有所變化。春夏時,是氣血運行向外發散的季節,因此,春夏性慾容易高漲,至於秋冬,步入「冬藏 」階段,當然性慾就會少一點。從中醫觀點來看,性生活不只可以增進夫妻親密關係,更是養生之道,如果能夠擁有適度且美好的的性生活,就能讓內分泌規律,維持正常的氣血運行。余雅雯強調,擁有慾望是非常正常且重要的事,因為適度性生活,有助於調和陰陽,順應自然運行,調整性愛節奏,就能讓身體擁有更好的抒發壓力管道,養身也能養性。4招維持夫妻情慾余雅雯推出「養性四招」,除了針對肝腎功能的「食補」、「穴道」,還包含能放鬆心靈的「按摩」及「芳療」,只要使用具有舒緩及促進情慾的中藥材及精油,就能點燃慾望之火,不怕性慾寒冬。第一招為「足浴」,以活血的中藥如紅花、老薑、當歸等,將藥材煮出藥汁約10分鐘之後,加溫水調成足浴。浸泡之後,讓身體暖和,並增強骨盆腔的循環,且具有減緩經痛、安神、助眠等。第二招為「穴道」,按摩湧泉穴、腎俞穴,可提升腎功能,若是診間,還可以透過針灸來加強、提升腎功能。第三招則是「性福晚餐」,可以料理補腎食物,如黑色食物或富含膠質、維生素E的食物,除了助腎,還能增加陰道潤滑度,促進情慾功效。最後一招為「芳療及按摩」,余雅雯說,嗅香能促進感官、影響健康,精油可使用在純嗅香或精油按摩,還可以加在浴缸中來個夫妻雙人泡澡。一般具有催情功效的精油,包括玫瑰、茉莉、依蘭。至於按摩,則可針對腿部內側肝脾腎三經絡,藉此促進情慾及補腎。※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適度愛愛有益紓解壓力!中醫師推出4招.不怕性慾寒冬
-
2020-11-22 醫療.整形美容
隆乳新風潮/做太小被抗議罩杯飆升 女性為自己而美
「以前女性隆乳多是為了改善夫妻關係,現在愈來愈多年輕女性為了自己而來,也不在意讓人家知道是『假』的,只要大又美麗,能自信展現身材就好。」為許多年輕女性隆乳的開業整形外科醫師邱大睿如此分析。跟風歐美,健身女教練就愛又大又圓。十年來隆乳市場的變化,站在第一線的整形外科醫師看得最清楚,「我曾經幫一位女性健身教練隆乳,由於患者的需求與一般人不同,加上受歐美健身教練影響,女教練希望愈大愈好,甚至超出本身乳房寬度、兩顆圓圓掛在胸口也沒關係,而且她們的伴侶也是同樣想法。」這讓邱大睿非常驚訝。邱大睿說,健身教練因為運動的關係,只有肌肉、脂肪很少,而脂肪最多的雙峰就很容易在健身過程中「消失」。更由於健身很常使用到胸大肌,因此植入物的位置就得在胸大肌上面的筋膜層,而為了運動教學時乳房不會跟著動作亂跑,則必需選擇像是「霧面記憶果凍」這類的微絨毛材質,才能跟組織緊密貼合。「早做早享受」,大方分享隆乳經驗。這些願意展露身材的女性,也大方的在社群媒體分享自己隆乳的經驗。邱大睿兩年來已幫二、三十位女教練隆乳,年紀幾乎都在30歲以下,與十多年前隆乳年齡多為40歲以上的女性,足足年輕了10歲。女力覺醒讓年輕女生有「早做早享受」的想法,而隆乳的罩杯也「UP」升級,以前C罩杯就讓女性很滿意,現在做太小還會被抗議,都要至少D罩杯起跳。邱大睿還為一名女性加量為F罩杯550cc,他無奈地說:「這是我做過最大的罩杯,術前有盡量和患者溝通,但患者堅持大就是美。」這股大奶風氣也往南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暨癌症中心主治醫師張智皓發現,南部通常都喜歡大C小D,但社群媒體興起後,網紅大露事業線,南部女性要求的罩杯也愈來愈大。乳癌重建一條龍手術,保住健康、找回雙峰。其實,最早的隆乳手術是因身體殘疾進行義乳重建。擁有乳房外科及整形外科雙專科的張智皓指出,早年乳房外科為了救命,把胸部能切的全切除,但現今已認為乳癌患者不必在「命」與「美」之間二選一,醫療已發展出為了乳癌患者進行乳房全切時,保留乳頭及皮瓣,再使用植入物重建,並讓另一邊的健康乳房「順便升級」,這種「一條龍」的手術方式,讓患者因病進開刀房切除乳房,出來時雙乳並沒有消失,反而更美,是種「逆轉勝」的概念,很受癌友歡迎。一台刀就能完成癌組織切除、乳房重建、隆乳手術,正是最新的乳房醫學。張智皓說,日前一名42歲的乳癌一期患者,因有乳癌家族史,選擇右側乳房全切除,左側同步進行隆乳手術,目前每天服用荷爾蒙藥物,也不太需要擔心乳癌復發情形,患者不只沒有失去乳房,還變得更加自信。張智皓也提醒,隆乳首重安全,對於醫材的選擇,整顆植入物必需通過美國及台灣FDA核准,有十年臨床追蹤報告,數據完整可考,對醫病都有保障。產後隆乳新趨勢 做好3件事避免變成布袋奶近年產後因乳房下垂進行隆乳的個案也不少。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歐冠彣說,產後乳房下垂的原因,在於皮膚及乳腺鬆弛,就像是洩了氣的皮球,皮膚的彈性回不去了,尤其產後快速減重的女性,更容易造成乳房下垂。至於隆乳後會不會影響餵母奶,歐冠彣說,要看手術切口,採乳暈切口比較有可能影響到乳腺,就有可能無法餵奶。而為了避免產後乳房下垂,歐冠彣提供三招預防:孕前控制體重懷孕前後,體重增加控制在8-10公斤內。 內衣好好穿懷孕或產後因漲奶胸部變大,很多人覺得穿內衣不舒服,但穿內衣可阻止地心引力讓乳房下垂。 增加胸大肌厚度平常要健身,增加胸大肌厚度就能增加力量,多少可以拉提乳房,減少下垂。
-
2020-11-21 科別.精神.身心
病患找乩童進加護病房以為會被罵 阿金醫師曝結局超展開!
「請乩童來病房探病、隨身攜帶護身符、讓病喝符水」,對於各式各樣的民俗療法,一般醫師通常都會拒絕病患家屬沒有醫學根據的請求,認為這些行為「很迷信、很無知」,且會覺得自己的專業被挑戰、不被信任。但面對這樣的請求,奇美醫院加護病房主治醫師陳志金卻抱持的不同的態度,在臉書上分享他的觀點,認為在替病人診治時,除了醫學的專業,宗教信仰也是有它的療效。陳志金認為,若這些行為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前提下,與醫師的醫學治療同時進行,同樣都能對病人與家屬進一份心力,那這樣的事情有何不可?神明的事情,陳志金認為信仰有「關懷」與「心靈的療癒」的力量;很多時候,因為彼此不瞭解、不信任,我們總是很快的選擇站在對立的立場。卻常常忘了,我們其實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病人好、都想安撫家屬的心靈,只是我們努力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所以,為什麼不能與他們成為伙伴,互相包容呢?一同安撫病人與家屬的心靈、陪伴他們共同對抗人類的疾病與生命無常。家屬要求請乩童來病房「陳醫師,我有個不情之請,我媽媽說,明天想要請乩童來看看,不知道可不可以?」他非常小心翼翼的問,深怕會觸怒我似的,畢竟,誰會跟醫師說,他要找乩童來幫忙啊!搞不好會被轟出去!「當然可以!」我不假思索的回答。他顯然被我的回答嚇了一跳!「謝謝醫師!不好意思啊!我有勸媽媽,但是,她就是想要再試試看。」「我知道,這是媽媽的心意,我們就順著她的意思!沒問題的。」病人的病況非常的不好,恐怕不能再維持幾天了,對我來說,現在更重要的是:「救家屬」。能夠讓家屬安心的,能夠讓他們盡一份心力的,為什麼不行呢?符水,其實就是「家屬的祝福」從一開始,我們就有主動讓媽媽帶廟裡求來的符和符水來使用。有些醫師會說不行,那有「毒」(是有多毒啊?) !那很髒!(是有多髒啊?)對我們來說,符水只是「碳灰」,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中秋節烤肉,大家不是吃很多嗎?)一般醫師會拒絕,其實,打從心理是覺得這些東西「很迷信、很無知」、而且會覺得自己的專業被挑戰、不被信任。而我呢?就平常心看待:這只是家屬的一番心意、他們也想要盡一份力量而已,並非對我們的不信任。我認為,符水最好的說法,其實就是:「家屬的祝福」。我們和家屬一起努力對抗疾病,有什麼不好呢?乩童也是伙伴,與醫師一同安撫家屬的心靈隔天,來了好幾位家屬,可是,我沒有看到「期待中」的乩童出現。我:「今天不是要找乩童來嗎?」他用手指了一下床邊的一位年輕女性。這完全顛覆了我對乩童的刻板印象!但是,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她的「氣場」。我用眼角餘光看了一下她正在施法的手勢,然後趨前去向她自我介紹。「你好!我是陳醫師,我向您說明病人的現況…」我向她說明了病人目前危急的病情、以及非常不樂觀的預後。她的眼神和我接觸之後,微微的點頭表示瞭解。 我想她心裡一定很納悶,以往去加護病房作法,也都是偷偷摸摸的進行,還要喬裝成家屬,而且,經常還會遭受到醫療人員異樣甚至不屑的眼神。怎麼現在這位醫師,竟然還會主動的來和她說明病情,簡直太不可思議了!「那就拜託妳了,謝謝」什麼?我竟然還拜託她?還跟她說謝謝?有沒有搞錯啊?我當然要謝謝她,對我來說,她也是我們的「伙伴」,就像是前來協助「會診」的醫師一樣。我要向她清楚的交待「病情」,她才「知道」要如何「幫忙」,不是嗎?我以前就很常寫「會診單」,讓家屬帶去找神明。我從她的眼神確定,她有聽懂我的話。然後,我就不打擾她了,我站在遠處觀看。接下來,我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她手腳比劃、口中唸唸有詞之後,轉頭向媽媽和太太講了幾句話,就突然給媽媽一個深深的擁抱、也給太太一個擁抱!護理師後來轉述說,她向太太說:「我上有老下有小,是放心不下,但是,也不想回來了,回來也是這樣躺著,很辛苦!也會讓你和媽媽辛苦!你要想清楚,我們夫妻同心!」(就是先生對太太的口吻在說話)原來,這兩個大大的擁抱,是乩童代替病人執行的!接著,她就很虛弱的倒下(應該是退駕了?),需要旁人攙扶她出去。那當然,她剛剛應該是消耗了很大的元氣,還滿頭汗水,真的辛苦她了!我由衷的佩服她的專業和敬業,更感謝她的幫忙!謝謝她展現了對家屬的「關懷、同理」,也療癒了家屬的心靈,她真的是一位非常「稱職」的乩童!乩童當然也可以是我們的伙伴,你說不是嗎?我應該要跟她要一張名片的。
-
2020-11-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我懷孕了 應該放棄工作嗎?
為人母,是女性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許多的人生規畫可能在此時必需重新抉擇,職場的去留,常是孕媽咪首先會面臨的兩難處境,其實,只要做好準備、釐清現況,新手媽媽一職,也能勝任愉快而沒有負擔。兩難的決定隨著雙薪家庭的增加與政府對保障婦女工作權的逐漸重視,女人婚後雖走入家庭,多半會繼續保有工作,然而,女性持續保有工作的計畫,常在新生命的到來後面臨掙扎,倘若工作之於孕媽咪容易取捨,也許不足以構成内心衝突,但對於在職場上有所耕耘、熱愛工作或不得不保有工作的孕媽咪,放棄工作與否的考量可能讓女性感到十分兩難,且當胎兒在肚子裡一天天長大,從聽到心跳、感受到胎動,媽咪與胎兒兩心相連的感受,隨著逐漸增加的懷孕週數而更顯深刻,孕媽咪考慮是否放棄工作的掙扎也會更明顯,掙扎的原因可能包含不願放棄已耕耘許久的工作、傳統文化對母親角色的期待、經濟考量或自己對成為好媽媽的嚴格要求等。理性抉擇.媽咪這樣做當是否放棄工作讓孕媽咪感到焦慮時,建議可以將兩難的顧慮點一一書寫下來,以幫助釐清思緒,或與有經驗的朋友共同討論,協助做出決定,而若期望選擇的結果是媽媽開心、寶寶也開心,則下列兩個思考點也許能提供孕媽咪面臨抉擇時參考。媽媽快樂.寶寶才快樂寶寶看似不懂世事,但卻對父母的情緒狀態極為敏感,杏語心靈診所顧浩然心理諮商師認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唯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寶寶,因此,建議孕媽咪可單純以此點為主要考量,無論放棄工作與否,媽媽的情緒若能持續保持正向,不因為放棄工作而感到怨懟或因為選擇當個職業婦女而感到歉疚,對寶寶而言都是最好的教養情境。延遲決定在未親自實際體驗育兒生活前,孕媽咪對全職母親的生活無法理解,通常也是不敢輕易辭職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議孕媽咪可善用性別工作平等法中的「育嬰留職停薪」(亦即育嬰假),在產後專心的哺育新生兒一段時間後,再決定是否回職場。實際體驗一段時間的育兒生活,能讓媽咪對於是否離開職場更容易決定,顧浩然心理諮商師認為,因為哺育寶寶的全職媽媽生活雖然辛苦,但滿足感、成就感及深深的幸福感也無法取代,若媽咪發現全職育兒的幸福大過於職場生活所給予的滿足,那麼是否離開職場的問題將不再困擾媽咪。育嬰留職停薪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中明訂,婦女於受僱公司任職滿6個月後,於每1子女滿3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即育嬰假),期間可至該子女滿3歲為止,但不得超過二年;此外,若勞工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育嬰假期間,還能向勞保局申請6個月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按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計算,按月發給,最長可達6個月。決定成為職業婦女當媽咪決定繼續保有工作時,隨著決定而來的壓力可能讓媽咪困擾,而嘗試預先溝通、尋求幫助或做好心理準備,能讓可能面臨的壓力有效減少。對好媽媽的社會期待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好媽媽在眾人心中有既定的刻板印象,無論這個期待是來自家人或自己,當媽咪發現自己違背期待時,可能出現愧疚感受,然而,社會上對好媽媽的刻板印象與親子關係的建立並沒有直接關係,媽咪必須釐清兩者之間的不同,因為親子關係若能用心經營,媽媽與孩子之間始終能保有緊密連結時,傳統上對於需全職照顧小孩才是好媽媽的觀念,即不適用,媽咪應在釐清想法後選擇不被舊觀念所囿,且與其沉溺於對孩子的愧疚感,不如提升與孩子相處時的品質,例如:全心全意的陪伴、不滑手機或分心於別的事情。顧浩然心理諮商師認為,職業婦女不見得比全職媽媽輕鬆,媽媽無需以嚴格標準審視自己或讓不適用的社會期待困擾自己,反而應該調整心情,讓自己自在愉快,也讓寶寶因為媽媽的好心情而感覺快樂。托嬰的選擇當媽媽決定返回職場,寶寶能夠在日間妥善被照顧,更能讓媽媽安心上班,因此,建議在懷孕期間,可以主動探詢托嬰機構或優良保母,並勤於走訪,此外,若決定讓家中長輩代為照顧,也建議在產前就與長輩商討細節,例如:何時接送、飲食原則或伙食補貼等,儘量在寶寶出生前,充分討論與婉轉表達,先建立如何照顧寶寶的共識,才不會在日後有無法預期的不必要紛爭。尋求另一半的支持無論是選擇成為職業婦女或全職媽媽,另一半的支持能讓媽咪更堅定信念,若成為職業婦女的選擇面臨家中傳統長輩的質疑,先生的協助說明與支持,能讓媽咪的壓力減輕,但也建議媽咪,除了在抉擇上尋求先生的支持外,於產前與先生溝通日後共同照顧寶寶的分工也十分重要,因為唯有樂於在育兒生活中彼此合作的夫妻,才能讓親子關係或家庭氣氛更融洽。將情緒留在門外在外工作,有時不免產生一些情緒,無論是擔憂或不愉快,建議職業婦女應儘量避免將情緒帶回家,對於負面情緒,也需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紓解方式,以確保下班後回到家,寶寶無需感受媽媽的情緒風暴。享受成為全職媽媽寶寶的成長只有一次,為了不錯過寶寶的每個成長足跡,決定成為全職主婦常是許多女性的選擇,而只要掌握關鍵原則,全職媽媽的生活將更愜意愉快。避免感覺「犧牲」決定離開職場、專心育兒,媽咪肯定經過許多考量,但許多媽媽常覺得自己是為了家庭與孩子有所犧牲,甚至對於放棄工作仍抱有遺憾,顧浩然心理諮商師提醒,若媽媽對於放棄工作感到有揮之不去的遺憾感,在與孩子的互動上,容易於不經意的言語或行為中,讓孩子感覺需為「媽媽放棄工作」而負責,例如:「我為你放棄了這麼多」或「要不是因為你,我也不用放棄工作」等話語,都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負擔。建議媽媽要劃清界線,明白放棄工作是自己的選擇,孩子無需為媽媽的選擇負責,才能避免建立不健康的親子關係。經濟上的心理準備放棄工作,可能意謂著在生活中的開銷需仰賴先生的收入,因此建議媽咪,在寶寶出生前,預先與先生討論日後家中的開銷計畫,必要時,在產前帶著先生逛逛婦嬰用品店或賣場,讓先生了解育兒用品的價位與基本需求,能避免寶寶出生後,先生對於媽咪的日常開銷不諒解。適時放鬆為時時照顧新生兒的生理需求(約2小時換1次尿布、3~4小時餵一次奶),加上家事的照料,全職媽媽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與寶寶綁在一起,忙碌的生活讓全職媽咪很難為了自己的需求單獨外出或擁有獨處時間,因此建議除了尋求先生分擔育兒工作外,也能在需要時,請信任的其他家人幫忙短時間的照顧寶寶,讓自己偶爾也能獲得短暫獨處的放鬆機會,才不致讓累積的壓力傷害自己也傷害家人。愛自己的選擇顧浩然心理諮商師認為,在慎重決定後,每位媽咪都應接納自己的選擇,避免在決定後又否定自己、攻擊自己的決定,造成心裡莫大的壓力;建議媽咪只要在決定後,對該決定可能面臨的情境做好準備並好好面對,就能讓自己逐漸能夠輕鬆的做個快樂媽媽。※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我懷孕了,應該放棄工作嗎?
-
2020-11-17 養生.心理學解密
《孤味》點出家庭中各自的失落…諮商心理師:接納生命中的失落,才能看見愛
「孤味」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寫的是導演外婆的故事,由資深演員銀髮美女陳淑芳飾演秀英阿嬤。我們可以從夫妻關係、婚姻家庭、家人的相處溝通以及失落悲傷…等角度來談在「孤味」這部電影當中,在面對生離與死別所帶來的失落與悲傷時,她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內心複雜紛亂的情緒,以及在家人之間真實的情感流動。秀英阿嬤在年輕時經歷了三個重大的失落事件:父喪和兄弟不讓她參加葬禮(這件事是她和整家族不想說也不能碰的傷痛)、三女兒送給別人撫養、丈夫離家失聯,這每一個失落都不是她願意的,但她卻真真實實地經歷著。在面對這些失落的時候,她不掉一滴眼淚堅強面對,獨力撫養三個女兒,還把蝦捲從路邊攤賣到開餐廳。但是,沒有處理、壓抑、深埋心底的失落悲傷,也讓她對女兒的愛變得處處掌控、讓人倍感壓力。大女兒(謝盈萱飾)最清楚這個家發生的所有事情,個性像極了父親的她在父親離家之後承擔了母親心中對父親的怨恨與思念,這股難以承受的情緒壓力很有可能是她罹癌的心理因素。甚至在癌症復發後不敢讓家人知道,認為若治療失敗會被母親責備,如同父親事業失敗被母親怨懟一樣。很多家庭在親職有一方失功能的時候(去世、生病、離婚、離家),當有一方缺席時,家庭系統為了達到平衡,孩子會自動出來補位,去承接這個位子,去擔任這個角色。但這是大人的角色由孩子來承擔,是多麼無法承受的重!在我進行青少年諮商時常常發現,青少年會有問題需要來接受諮商輔導,通常是他身處的環境出現他無法負荷的狀況,使他發生適應不良的反應,而青少年最主要的週遭環境就是家庭。家裡發生的失落悲傷事件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深深影響著他們的情緒與心理發展,這個失落悲傷事件發生在他們的生命越早期對他們的影響就越大,這個失落悲傷事件涵蓋各式各樣的生離與死別,包括:家裡有人過世、父母關係不睦常常吵架甚至離異、家裡有人意外受傷或生病需要長期照護、父母遭裁員或減薪、住家頻繁搬遷而轉學…。這些都會讓兒童和青少年經驗到安全感、信任感與愛的失落。二女兒(徐若瑄飾)個性最像母親,也彷彿最能了解母親的心境,常常做出與母親相同的反應。但是在她的心中仍然渴求父愛,為了能與父親相見,她努力爭取學業上的成就,卻只換來滿腹的委屈和心酸。因為不滿意自己被「對家的情感」綁住,希望女兒出國留學,去看看外面更廣大的世界,對女兒出於補償心理的愛,讓她變得跟自己的母親一樣,也是另一種掌控。孩子需要的愛,是真誠、自由、能夠滋養並帶來成長的愛,是父母能尊重子女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努力去了解子女想要的是什麼,並在子女追尋的過程中默默伴行。兩位女兒承受了雙親莫大的壓力紛紛離家北上,留下小女兒(孫可芳飾)在家鄉與母親同住,還繼承家業。雖然人在身邊陪伴,心卻離得更遠。最早得知父親的消息,也最能體諒父親與另一個女人蔡小姐(丁寧飾)的關係,也許是年紀最小,知道家裡發生的事情最少, 最能客觀地看待每件事,在心理上也認同了蔡阿姨。另外,在二女兒責備她沒有注意媽媽使用過期的調味料時,我們看到目前最夯的長照議題。留在父母身邊同住的孩子很辛苦,要承受老人家不容易改變的個性、脾氣和生活習慣, 還要被偶爾回家的手足下指導棋,老人家的身心有狀況時還要被指責照顧不週。所以在長照的場域我常對家屬說:不要只出一張嘴去批評原本在做的家人,你要提任何意見必須自己也一起做。這一家人站在不同的關係位置,擁有不同的悲傷情緒和思考脈絡,一起走在哀悼失去親人的路上。而這個「失去親人」不僅僅是指陳伯昌阿公過世,其實早在阿公離家時她們就在經歷失去,只是她們沒有好好面對。也許是上天的安排,讓阿公的過世跟阿嬤慶祝七十大壽在同一天,讓她們無法再逃避,也開始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和爭執。家人在經歷失落的過程當中所發生的衝突和爭執,是「透過失落看見愛」的必經之道。一開始,注重禮節、排場、面子的阿嬤,壓抑著內心翻騰的情緒,不讓突然得知的丈夫死訊影響籌備已久的生日宴。堅決不讓丈夫進家門,將怒氣發洩在因為思念父親而沒有同仇敵愾的三個女兒身上,在喪葬禮儀上更出現佛道並存的衝突的場面。在全家人關係衝突的高峰,出現了三女兒(張鈞甯飾)回來悼唁。這位「原是家人卻似外人」的前來關心探望,讓阿嬤孤寂的心被觸動、剛硬的心被軟化。阿嬤兩次北上都沒見到蔡小姐,卻意外得知丈夫每年都有回台南,「被拋棄」的感覺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為什麼我都沒遇到的疑惑。蔡小姐來弔唁時兩人意外第一次相見,最後兩人在廟中不期而遇。蔡小姐說了阿公在生前不敢對阿嬤說出的話,代替阿公向阿嬤「道愛、道謝、道歉、道別」,阿公為阿嬤背黑鍋背到過世那天都沒有說出真相:偷地契蓋章的是秀英阿嬤,為了讓阿嬤有娘家可以依靠,爸爸跟丈夫都沒有說出真相。阿嬤才恍然大悟:原來丈夫的離家不是不愛自己,是為了逃離鄰里親族評價的眼光和論斷的耳語。是為了不讓自己夾在丈夫和娘家之間左右為難。原本阿嬤對於大女兒罹癌認為是「你就是跟你爸一樣黑白來才會得癌症」,是一種活該、報應的說法,這種說法對罹癌的人是非常殘忍的。但在得知大女兒的癌症復發之後,又經過和蔡小姐的談話,阿嬤發現對於丈夫的生病和過世,自己什麼都來不及做。大女兒的癌症復發像是上天所賜的機會和救贖,讓這家人可以再次學習如何去愛。有時,某個家人的受苦就像代罪羔羊一般,為了讓其他家人在過程中得到救贖和醫治。阿嬤解開心結之後,透過分贈丈夫遺留的和自己準備的金飾的儀式性表達,讓女兒們可以完整感受到同時擁有父愛與母愛。透過也為三女兒預備一份金飾,讓這個原本因為丈夫與三女兒的不在而有缺憾的家,重新圓滿。最後,阿嬤也瀟灑地放飛自己,不再活在禮俗的框架之下。她讓與丈夫擁有共同宗教信仰的蔡小姐以家屬的身分出席告別式,自己則用自己喜歡也適合的方式進行哀悼,坐在奔馳的計程車後座唱著曾經與丈夫一同歡唱的歌曲,彷彿與丈夫重新連結。我們一生當中會經歷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悲歡離合,這些「外在客觀性的失落」是我們無法掌控,是人生必然會發生的失落。能改變、可掌控的是「內在感受性的失落」也就是我們如何看待失落的態度和心境。華人的傳統文化講求圓滿,大家都期待順利、圓滿、成功,但人生中不順利、不圓滿、不成功的情況十之八九,「生離死別」「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更是每個人都躲不過的必然。對失落的不接納非但不能阻止失落的發生,還會讓我們逐漸感受不到身邊的愛。當我們不接納失落,也會無法接納失落帶來的失落悲傷,在隔絕失落悲傷的情緒的同時,我們也會忽略原本在身邊的愛。唯有如實接納生命中的失落,將失落當成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的必然。如實接納生命中的「生離死別」「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不再掙扎,不再抗拒,我們才能夠透過失落看見原本存在我們身邊,存在我們心中的愛。才能夠如「孤味」這首主題曲的歌詞所說的「春夏秋冬隨風去……花開花謝攏屋味」。
-
2020-11-15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你「退」了 但是你知道如何「休」嗎?
最近NBA冠軍賽剛打完,有好幾場球都打到最後幾秒,靠著三分球才分出勝負。球賽真正重要關鍵往往是最後那幾分鐘,落後的球隊只要堅持到最後,還是有機會逆轉勝。人生也應如是觀,人生賽局一定會經歷高低起伏、順境逆境,但是你能不能堅持到最後,為自己投出關鍵致勝的三分球呢?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曾經調查發現,65歲以上年長者一天擁有的自由時間是30歲年輕人的兩倍。而台灣65歲長者的平均餘命約20年,這麼長的時間若用心規畫,人生球局的第四節必定精彩。話雖如此,但很多人退休後似乎就氣力放盡,沒有了鬥志,鎮日與電視為伍,身體機能快速退化,最後只能在床上度過餘生。不是這些人不願意好好安排生活,而是他們沒有做好退休準備或不知道如何準備。樂齡網最近在臉書成立「熟年互助Club」社團,目標是希望提供一個園地讓退休人士分享如何經營退休生活,互相打氣。成立一段時間後,發現好多長者的生活充實又有創意,除了分享運動、登山,也有好廚藝的大姐,經常PO自己做的美食請大家用眼睛吃大餐;也有加入樂團或重拾畫筆的人分享作品,很多都有專業水準。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位大姐利用口罩作畫,將平凡無奇的口罩轉化成為藝術作品。我常想,若人生分成三階段––求學、成家立業、退休。第一階段我們需要花將近20年學習很多技能及知識,以因應第二階段30年的成家立業需求,但是第三階段退休後,卻沒有任何的教學教我們如何安排退休生活。那麼到底要如何休呢?我個人建議,可以在體力還行的狀況下來趟壯遊,最少以半年時間遊歷過去想去而沒成行的地方。有人會認為很花錢,或擔心語言不通,其實只要規畫得宜,又不排斥住青年旅館,可以將旅行經費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在中國有一對很有名的花甲夫妻背包客,憑著三句英文,三年走過七大洲46國,他們說:「當有一日你選擇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只要你有勇氣和信心,一切都不是阻礙。」為了保持身體的健康及防止退化,個人建議至少應有20%的時間用來健身、運動。健走、登山、慢跑、瑜伽、騎腳踏車皆可,現在也有專門給長者做體適能或肢體伸展訓練的健身中心,在教練輔導下可做適度重量訓練,讓肌肉不會因為年長而快速流失。活到老學到老,若能保留20%的時間學習,不僅不會與社會脫節,也是維持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的重要活動。至於學習的管道,有社區大學、長青學苑,韓國甚至有為了協助年長者創業或因應退休生活而成立的「人生二次收成中心」。除了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社交意義,拓展交誼圈子,填補因為空巢、喪偶及老友凋零的寂寞感。也可適度規畫嗜好性活動,如書畫、園藝、歌唱、學習樂器等,很多人年輕時無法從事這些活動,退休後海闊天空,反而可以一圓年輕時未完的夢。最後,我建議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學習跟自己獨處,整理並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在整理的過程中,若有機會再回味一下那些人事物,喜怒哀樂點滴在心裡。把想做卻還沒做的事記錄下來,有時間趕快完成,讓自己不留遺憾。
-
2020-11-15 新聞.健康知識+
研究:「愛情荷爾蒙」 或許可延緩失智症發生
有許多研究報告都說,保持和諧的性關係以及夫妻之間的情愛,可以延緩老人失智症的發生。最近在使用腦細胞所做的實驗室研究中,發現催產素(Oxytocin)似乎可以逆轉老人失智症中因澱粉樣蛋白所造成的腦細胞硬化,失去彈性等的致命作用。催產素是腦垂體後葉分泌的一種激素,女性分娩時,催產素會刺激子宮收縮,促進分娩。除了對雌性動物重要,催產素在男性身體亦有一些作用。催產素有時會被稱為「愛情荷爾蒙」。目前公認老人失智、記憶力和認知能力下降的原因,是一種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聚集,使腦細胞失去彈性而引起。最近日本東京科學大學用催產素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澱粉樣蛋白會抑制一種特殊長期增強神經細胞記憶的編碼神經質,而這種愛情荷爾蒙在腦細胞間可以加強這種編碼神經質。換句話說,能促進大腦細胞間傳遞訊號的編碼神經質的激活能力,而逆轉了澱粉樣蛋白對細胞所造成的傷害。
-
2020-1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運動/爸媽不運動怎麼辦?「樂齡健身房」運動融入遊戲、邊玩邊健腦
「爸媽懶得運動怎麼辦?」職能治療師陳宜男引用美國波士頓大學2019年發表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指出,走路、輕度的身體活動,可以刺激神經生長因子,保護大腦,而50歲以上,不運動的人比有運動習慣的人要多出50%的失智風險,顯見運動對預防失智、大腦健康有正面的幫助。專屬設計 檢視運動習慣但氣溫變化、運動乏味總讓人有懶得動的藉口,他與科技團隊樂齡智造合作,提出「樂齡健身房」概念,以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SPOZ運動健康養成系統+TAKA憶萬富翁益智健腦機,為中高齡族群設計合適的運動,在家還能進行PK賽,兼具趣味,相關紀錄上傳雲端做成曲線紀錄,可按期檢視運動習慣,並由AI系統與治療師團隊給予調整。投入樂齡健身房研發的來由說來有趣,陳宜男說,他原本長期專注在兒童族群的職能治療,但一次偶然機緣結識樂齡智造主管Janet,萌生將改善兒童視覺專注力的遊戲轉為高齡長者設計,爾後邀得勤益科技大學團隊的支援,參與4C創意競賽,以第一款為長者設計的益智健腦軟體「憶萬富翁」,引起評審群關注,成功摘走當年度銀牌獎項。自此他與團隊長期投注研發,結合科學實證,為樂齡健身房擴增各項具備物聯網、虛擬科技的新設備,例如現在風行日照中心、社區據點的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就是融入打地鼠遊戲,訓練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適合想預防失智症,或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長者跟著燈號顯示拍打、按壓,但隱藏在按鍵下順暢的反饋感,其實來自腳踏車的一項零件。科技助力 運動更有效率陳宜男在父母身上便發現,自從有科技設備的協助,運動變得更吸引人,原本晚上八點檔的追劇,逐漸變成父母親運動PK時段,有時夫妻倆還會分享提高分數的密技,累積到一定的分數換禮物,儘管兒女不在身旁「監看」,至今維持一年以上,運動習慣已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他笑說,長者對於運動表現相當在意,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據點運動的一位阿伯,長期跟隨SODA遊戲運動,因擔心有外人來體驗他常用的訓練機,「破壞」長期維持的分數,急得提醒他人別隨意玩玩。陳宜男說,中高齡族群常見肌少症、心肺功能變差、骨鬆危機,因此適度、有效的運動有其必要性。即每周運動三次、每次達30分鐘,運動強度則依據每個人的年齡、心跳率等條件而有不同。他建議可套用以下公式自我計算:(220-年齡-安靜心跳率)X65~75%,得出數值之後,再加回安靜心跳率就是符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如此持之以恆維持運動四至六個月,可以察覺得到運動帶來的改變。陳宜男提醒,任何運動都可能因身體狀況不同而有其風險,建議如患有慢性疾病者,可以事先尋求醫師、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與建議。>>了解更多樂齡智造:https://bit.ly/38qKCYw
-
2020-11-14 養生.家庭婚姻
娶老婆來孝順自己爸媽?郭彥均:孝順外包就是不孝,父母要的不是兒子的女人
藝人郭彥均和老婆小豬結婚多年,兩人育有一個可愛女兒圓圓,夫妻感情相當好,而郭彥均也是圈內著名的愛家好男人,不久前他在臉書有感而發,寫下自己對於「孝順」的看法,認為女人跟男人結婚,不是用來孝順公公婆婆的,因為孝順無法代替,「因為父母們要的是兒子而不是兒子的女人」。郭彥均感性寫下,女人在自己的家庭長大,因為愛,所以透過一紙合約,用一生選擇跟一個男人在一起,然而她也有她的爸爸媽媽,也會想念自己的家人,因此喊話「請全天下的男人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因為孝順是無法替代的,媳婦怎麼做其實都是多的…因為父母們要的是兒子而不是兒子的女人。」雖然只是短短幾句話,卻點破了夫妻、婆媳、家庭之間相處關係,為每個家庭的女人發聲,也引起網友廣大迴響,「自己的父母自己孝順」、「簡直說得不能再對了」、「女人是嫁給你,不是嫁來你家當佣人的」,媽媽們心有戚戚焉。孝順外包就是不孝台灣社會中,結婚不如西方人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人」的事,雖說兩家人關係密切是好事,然而你家並不等於我家,以一個女人的立場來說,我的父母親辛苦養育我長大,我對他們孝順理所應當,而在和老公結婚前,公婆對我來說就是陌生人,你們不曾給我過什麼,我也不虧欠你們什麼,為什麼在婚後,媳婦孝順公婆卻變得應該?伴侶願意照顧婆家人,是她無私、不是應該!所謂的孝順應該自己來,全部丟給另一半那叫找傭人,還是免錢又合法的特級勞工,懂事的伴侶,會帶頭孝順自己的長輩,而不是丟下一句「我爸媽養我很辛苦,你要好好孝順他們」。孝順是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護,而最好的榜樣就是伴侶的態度,如果老公今天帶頭孝順,而不是把孝順外包給老婆,自己翹腳當大爺,那另一半自然能感受得到,也能更進入對方的家庭關係,不要讓孝順成為口號,或是莫名加到另一半身上的壓力,只是愚孝卻沒有真心,父母也不一定會開心。好公公的建言:「對媳婦要抱著感恩的心」最後推薦藝人錢柏渝曾在臉書分享的一篇文章,是她的父親告訴她「要對嫂子好」,以下摘選部分內文,有興趣的人可以點擊繼續閱讀觀看全文喔!嫂嫂在嫁進我家之前,其實我們跟他之間,就只是陌生人,我跟你媽媽完全沒有對他人生付出過任何一絲一毫,沒有教育過他、也沒有養育過他。然後他一個女孩子,嫁進我們家,除了你哥哥以外,大家對她來說,根本就只是陌生人,然後你還要求或覺得,人家理所當然幫你做牛做馬,還要喊你一聲爸媽,你憑什麼?
-
2020-11-14 養生.樂活人生
半年經歷2癌照常爬山旅行,作家平路:「疾病沒有那麼悲苦,事實不是你原先想的那樣」
知名作家平路半年內經歷兩次癌症:肺癌和乳癌。癌症,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但,她坦然道:「這是一份禮物。」並令她得以細細思索疾病、害怕、痛楚、執念、親情…,寫下《間隙》一書。她說:「疾病沒有那麼悲苦,事實不是你原先想的那樣。」平路一直自認是個健康的人,她的體力不差、飲食節制、幾乎從不失眠、維持適量的運動,盡量不去醫院,也不檢查身體。然而,2018年底因工作關係接受例行檢查,發現肺葉需要進一步檢查。 沒想到,等待她的是噩耗。她得到了肺癌。 經歷微創手術,平路的部分肺葉被切除了。身體原本就不錯的她,復原狀況良好,過程中,她的生活一切如常,照常去爬百岳、出國旅行。她說,這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事,「我還是會去看電影、做喜歡的事,沒有任何的不同。」 後來,她發現右邊肋骨疼痛,在家醫的建議下做了乳房檢查,穿刺後確認是乳癌。半年內再度罹癌,她淡然一笑:「賴皮也沒有用,我必須面對。」 掉進疾病王國的她,並不覺得自己是「不幸」的,「那個不幸,很多時候是想出來的,它何嘗不是一個最好的禮物?」同時,它也是學功課的時候。 將內在剝開直視害怕根源 「第二次罹癌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的『功課』沒有學好。」在治療肺癌的過程中,她開了一門課,題目是「閱讀與禪/靜坐觀心」,講述6個主題,卻沒有「害怕」。 「原來那個『害怕』,我沒有完全處理好。」此時,機會來了,她得以看見自己的「害怕」究竟是什麼?於是,像剝洋葱般,一層一層的剝開內在,直視害怕的根源。 「深究自己,我愈來愈清楚我到底害怕的是什麼?也許我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她解釋:「我害怕的並不是真實的東西,而是刻板印象給我們的,以為癌症非常恐怖、非常絕望。」 終體悟到生命是生生不息 畢竟,一般人聽到癌症,就像是「死亡」,將兩者劃上等號。「我對死亡的害怕的究竟是什麼?是別離嗎?離開這個可愛的世界嗎?是對親人的不捨嗎?」平路說,當了解自己在害怕什麼,就能坦然面對。 透過死亡,她還體悟到生命是生生不息的,「就是春去秋來,葉子落下又重新長出來。」 生病時,家人的角色更加凸顯! 平路有個愛她的先生,他悉心陪伴照料她,她也學習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親密關係,「平常講話聽到的是浮面的意思,此時我會去深看、深聽,他講的每一句話意思是什麼,會想要了解他是怎麼的一個人,他內在也有一個小孩,有受傷的他。」 享受和伴侶在一起的片刻 現在的她,更享受和伴侶在一起的片刻、喝的每一杯茶,「我明白這一刻、這個緣份、我們今天相聚在這裡是多麼美好,就是如此珍惜。」 這段期間,一對兒女對她都很關心,「在某個意義上,這是彼此的功課和學習,因為人生本來就有起伏,不管我多愛他們、多疼愛他們,父母親本來就沒有辦法一直陪伴他們。」 「他們看到媽媽在這段時間,面對癌症的態度、心境,也會是他們將來的某種的參考。」平路說。「至少兒子看到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一天是沮喪的,他沒有覺得我是悲慘的。」 盼打破健康與疾病那道牆 在朋友間,平路是個安靜的人,「我不是一個非常善於言詞表達自己的人。」因此,她幾乎不讓朋友知道自己生病的事。她解釋,在朋友的歡樂聚會中,突然蹦出這件事,好像也不適合,「我不會想要把那個氣氛轉移;我不是很會處理尷尬情境的人。」 病中,平路更發現,人世間原來有著兩個王國:健康王國和疾病王國。當某人罹癌時,健康王國的人會自動將生病的人放到一邊,「他們會去找尋為什麼我們不一樣?是否他吃錯什麼東西、做錯什麼事?但實際上這兩個世界原本應該相通。」 善於用文字表達想法的她,花一年時間,寫下病中所思所想,「我想透過這本書,打破健康王國和疾病王國的那道牆,其實真的沒有任何不同。」她也希望這本書可以陪伴許多人,「如果他/她需要書的陪伴。」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病痛不是懲罰,而是祝福!中年後,健康突然亮紅燈的3個自癒處方.父母講話難聽偏激,其實是孤單寂寞!面對負面情緒,用這招聊天,就會有好事發生.生死之事,本來就無法預測!一對夫妻的體悟:面對死亡,可以是一場溫馨的對話
-
2020-11-13 養生.抗老養生
認真咀嚼能防失智上身!長壽專家白澤卓二:4關鍵讓頭腦清楚有活力
日本比台灣更早進入高齡化社會,現在更到了「百歲」年代。日本熟齡醫學權威,專長研究長壽基因以及阿茲海默症的日本醫學博士、御茶水健康長壽診所院長白澤卓二醫師說,過去大家會把50、60歲退休後的時間,稱作「老後」,但已經有不少人可以活超過100歲,甚至在80歲這個年紀,還能攀上聖母峰!白澤卓二在《今周刊》第四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上,以預錄影片的方式,用淺顯易懂的解說告訴大家,只要做足4件事,就能防止失智、讓自己到100歲都頭腦清楚、活得健康又長壽。 100歲也要活躍於社會 他拿日本「活力百歲俱樂部」當例子,社團宗旨就是100歲也要活躍於社會,所以人生的規劃更要長達100年。那要如何在80、90歲還充滿活力呢?白澤卓二認為,首要就是避免幹細胞在高齡期減少,保持腦部年輕。 有位105歲過世的女士,把她的腦貢獻給醫學解剖研究,而後發現影響記憶力的關鍵中樞「海馬迴」,竟然和年輕人的腦一樣,依舊充滿神經細胞,完全看不出衰退。她在最後的生命階段中,確實維持著媲美年輕人的精力,由此可見,幹細胞較多的人,身體可以非常年輕。 幹細胞多身體變年輕 想要維持幹細胞的數量,白澤卓二認為,可以從這4方面下手。 首先,吃飯時要認真咀嚼,才能刺激腦部。白澤卓二說,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法國的Calment女士,她活到122歲,晚年雖然眼睛幾乎看不見,但咀嚼力依舊驚人。研究顯示,在咀嚼的時候,21歲年輕人只有運動神經元所在的部分會發亮,但70多歲長者在每次咀嚼時,像是額葉、頂葉、小腦、枕葉等部位,都顯示有在大範圍使用腦部。 由此可知,細嚼慢嚥這個動作,也是一種運動,能夠給予腦部廣泛刺激。另外,維生素B或D補充也很重要,一旦缺乏,會造成幹細胞數量愈來愈少。 第二是打造不枯燥的生活環境,擁有經常挑戰新事物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他說,德國學者Gerd Kempermann利用老鼠進行實驗,研究幹細胞在哪種環境下會增加,得到的結論是,比起只有吃飯睡覺的老鼠,有充分跑步以及生活在有玩具、可活動環境的老鼠,幹細胞數量能增加5至10倍。 所以,退休後要保持興趣參加各類活動,像是擔任志工等,能大幅避免罹患癡呆的機率。另外,做菜、打掃和洗衣服日常事務,對大部分男性來說,也可能是過往不曾做過的事,如果退休後能開始做菜的話,也會使用到腦部以前未用到的部分。 正面樂觀接收新刺激 再來就是每天確實健走,來防止陷入需要受人看護的狀態。白澤卓二認為,除了必須保持認知功能,每天確實健走也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標。 最後當然要積極面對人生,因為想讓大腦保持認知功能,面對人生的態度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夠做到,腦部就會不斷接收許多刺激,也能維持幹細胞機能,保持腦部年輕。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病痛不是懲罰,而是祝福!中年後,健康突然亮紅燈的3個自癒處方.父母講話難聽偏激,其實是孤單寂寞!面對負面情緒,用這招聊天,就會有好事發生.生死之事,本來就無法預測!一對夫妻的體悟:面對死亡,可以是一場溫馨的對話
-
2020-11-12 養生.家庭婚姻
離婚兒/父母逼選邊 小哲尿床、要人餵
就讀幼兒園的「小哲」開始出現尿床,甚至需要人餵才肯吃飯狀況,社工介入了解,才發現原來小哲父母因故離婚,又要他選邊站,巨大的壓力造成他出現行為退化。經社工輔導後,家長才意識離婚竟對幼子出現負面影響,最後才達成共識,就算有官司訴訟,也不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這對夫妻因相處不睦出現妻子動手打丈夫狀況,最後丈夫申請保護令並訴請離婚,法院裁定將監護權判給爸爸,同時案件也轉到新北社會局,由社工協助輔導,媽媽可探望兒子。不過,這對夫妻除了離婚官司,還有財產、傷害等訴訟,小哲也多次目睹家庭暴力,夫妻之間的怨恨更加諸在小哲身上,爸爸告訴他「現在跟我住」、「不能跟媽媽有說有笑」,媽媽則會說「都是爸爸的問題」。長期面對父母壓力,原本天真無邪的小哲也被迫學會看臉色,但精神壓力讓他出現行為退化,不僅半夜尿床,要人餵才肯吃飯,情緒很不穩定。社工介入關懷,同時告訴父母因雙方怨恨、訴訟等問題,要孩子選邊站,精神壓力將波及孩子,最後雙方決定不再把彼此的事加諸在小孩身上。新北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說,小哲父母不再要求孩子選邊站,也讓孩子身心狀況逐漸恢復,即使雙方仍有官司訴訟,也較能心平氣和到對方家中接送孩子,「不再拖孩子下水」。
-
2020-11-10 新聞.生命智慧
「生命只有10年」 4歲女童患罕病 漸漸失明且遺忘家人 媽:想聽她說愛我
如果你的女兒只有10的生命,你會如何與她度過?如果孩子的壽命中有10年,且隨著她長大,會漸漸失明,並且忘記父母,你會以怎樣的心情去調適及面對?這樣殘忍的問題,光是設想就已經心酸,然而在英國卻是真人真事發生。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當地一名4歲小女孩克拉克(Adelei Clarke)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巴登氏症(Batten disease),這個疾病將導致她失明,並可能遺忘自己的爸媽是誰,甚至壽命不超過10歲。原以為是發展遲緩,直到癲癇發作才知道罹病克拉克爸爸大衛(David)表示,一剛開始只覺得女兒動作有些遲緩,後來因為語言遲緩帶去諮商,當時語言治療師認為「等她長大就會好轉了」,家人便不再多想,直到今年5月,克拉克第一次癲癇發作,停止呼吸長達30秒,而大衛立刻幫女兒進行哈姆立克法,才化解危機。暑假時,癲癇的情況更加頻繁,最後送往醫院住院10天,並在一天癲癇發作17次。巴登氏症,克拉克7歲左右會變成植物人在醫院透過核磁共振成像等檢查,醫師確認克拉克得到罕見疾病巴登氏症,並向她的父母告知,7歲時克拉克可能會變成植物人,並在10歲左右死亡,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他們一家人聽到這個消息,瞬間感覺「靈魂被掏空,非常不真實。」大衛說,克拉克出生後,自己唯一的夢想就是牽著女兒散步,他們並不要克拉克多聰明,只希望她快樂和健康。但確診的那一刻,爸媽所有的夢想都粉碎了,腦海浮現的是:「為什麼自己的女兒會得到這種疾病?」因為女兒的疾病,他們沒有聽過女兒說過「我愛你」爸爸媽媽受訪時表示,只聽過克拉克說她自己的名字2次,且因為她的詞彙量大概只有30個字,他們沒有跟她對話過,更別說「爸爸媽媽,我愛你」這樣的語句,夫妻倆傷心的說,像這種一般父母習以為常的片刻,都不可能實現了。目前,他們一家人正為克拉克籌募他們往返倫敦就醫的資金,夫妻倆也決定為了女兒成為全職照護者。希望克拉克的病情,能再父母用心的照料下,出現奇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我的生命只有10年」4歲女童罹罕見疾病,漸漸失明且遺忘父母。媽媽:好想聽見女兒說她愛我。
-
2020-11-10 養生.家庭婚姻
冰冷的夫妻關係,只剩小孩可聊?專家教5項溝通技巧助感情升溫
我們都不想要一段冷冰冰的伴侶關係,會聊工作、聊小孩、聊天氣、聊塞車狀況,就是不聊內心的想法和情緒。一但缺乏真誠的深度溝通,兩人之間的親密感也會因此減少,甚至走向分道揚鑣的結局。因此,伴侶溝通技巧會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婚姻與伴侶關係諮詢師 Mary Ellen 和 Goggin Jerry 提供了下面幾個「幸福情侶」會用的溝通技巧,可以幫助兩人感情升溫:1. 共同營造安全溝通的氛圍想說的話選擇不說,往往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擔心自己說出的話會被對方認為很蠢、很幼稚或錯得離譜,簡而言之就是擔心被批判。就好像青少年做錯了事被師長質問一樣,他們選擇不說或說謊,就是認為自己說出的真心話一定會被批判,只會聽到很多的「你應該」或「你不該」。然而,缺乏溝通對於感情關係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因為這意味著至少其中一方無法信任對方,無法真誠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所以,在與對方溝通內心話時,盡可能放下自己的主觀偏見,不帶任何評價的把對方的話聽完,給對方安心的氛圍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才能讓彼此持續坦承地交流下去。2. 接納彼此的差異「如果每一件事你們的看法都一模一樣,那會非常無聊。」結婚超過 60 年的作家 Sandy Burris 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再親密的兩個人,都無法完全一模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生長背景和經歷。對方的想法或價值觀和自己不一樣,雖然會讓人感到焦慮,但我們還是必須學會接納彼此的差異,這是互相尊重的第一步,有了尊重關係才能長久維持下去。廣告3. 多問「開放性問題」當對方在表達憤怒、傷心的情緒時,很多人選擇以「別想太多啦」來回應,或者沉默以對,這樣的回覆就像「句點」,讓對方無法好好抒發自己的情緒,感到不被同理。更好的做法是多問「開放性問題」,例如「為什麼你會覺得難過」、「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就像閱讀一本書一樣充滿好奇心地專注傾聽,這樣做除了可以更了解對方真實的想法,也能幫助對方整理自已繁亂的思緒。4. 挑對溝通時機兩人起爭執的當下,是最差的溝通時機,情緒上頭時,再立意良好的溝通,可能都會演變成沒建設性且傷人的唇齒戰爭。選在兩人都冷靜且精神狀態較佳的時候溝通才能直搗問題的核心,讓溝通更有效率,讓雙方更能同理彼此。5. 不指望對方能讀心美國伴侶與家庭關係心理治療師 Assael Romanelli 觀察到,「含糊溝通」(ambiguous communication)出現在很多相處有問題的伴侶身上,他們也許不常吵架,但總是互相猜心:「他講這句話是在否定我的付出嗎?」「為什麼他沒有發現我在生氣呢?」這些人因害怕衝突等原因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想法,卻希望對方能讀懂他們的心,然而這樣的期待是很不切實際的。就算再尷尬再難受,也要練習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就像舞台劇演員為了讓後排的觀眾也能看懂劇情,會把心裡的 OS 和情緒都表達出來一樣。再愛你的人都不可能完全讀懂你的心,不如說出來讓他理解吧!參考資料:1.《Yourtango》:8 Communication Skills That All Happily Married Couples Know2.《Psychology Today》:”Say The Thing” to Revitalize Your Relationship※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幫助對方整理繁亂的思緒】婚姻關係諮詢師:關係長久的「幸福情侶」會用的 5 種溝通技巧
-
2020-11-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屏東牙醫公會熱血醫療團 穿梭山林20多年為原住民、植物人護牙
屏東縣幅員遼闊,33個鄉鎮市包括離島琉球鄉,資源缺乏。許多鄉鎮沒有牙醫師,偏鄉居民有的「忍痛」放棄就醫。還好有一群熱血、肩負社會使命的牙醫師,22年前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14年前成立身障醫療團,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上山下海,背著看診器械、診療椅,穿梭在山林水澗之間,交織成最美麗的風景。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江紘宇說:「這是我們的天命,有使命要完成!」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有220名會員,民國87年至今投入山地偏遠巡迴醫療與身障醫療服務團共有69人,平均每個月有近50名牙醫師到巡迴定點看診。除了周日 每天有牙醫巡診20多年來,近一萬個日子,百萬公里串連,這群牙醫師的身影來來回回。山地偏遠巡迴醫療,走入屏東縣國中小學68所學校、六個衛生所、成立四個醫療站;身障醫療團到縣內八家機構。江紘宇說,每周牙醫師開車的路程,可以繞行台灣四周半,除了周日,每天都有牙醫師在路上巡迴看診。江紘宇是第一批上山的熱血牙醫師之一。他說,原鄉看診方式克難,戶外、走廊就地看診,沒有診療椅,常將學校課桌椅合併,或現場組裝仰臥起坐運動器材充當診療椅,檯燈就是光源。醫療團隊從三地門鄉開始逐漸拓點,霧台鄉、瑪家鄉、滿州鄉,偏鄉民眾不再舟車勞頓。夫妻檔到校 幫童護牙齒恆春鎮第一家牙醫診所由李瓊英、魏丕勇夫妻檔開業,至今30年,負責牡丹鄉、滿州鄉巡迴據點。李瓊英說,偏鄉大多是隔代教養,長輩沒有交通工具,大眾運輸少,出來一趟不方便,交通費是很大負擔,於是「我們主動走進去」。常須自備行動診療椅,帶著笨重行動式牙科器械前往看診,光是馬達就重達10幾公斤。李瓊英與丈夫分工,一周有三到四天巡迴醫療,從恆春出發到牡丹國小,早已習以為常,風雨無阻。排灣族牙醫 用母語溝通徐志宏牙醫師是排灣族人,回到家鄉來義鄉開業13年,也加入偏鄉醫療巡迴團,負責泰武鄉、來義鄉與春日鄉。回到原鄉,是他身為原住民的使命,遇到部落長者,他也耐心用母語跟長輩說明,增加親近性。公會為了讓愛延續擴大,在90年以義診方式,為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與多重障礙者提供口腔檢查,95年成立身障醫療團,在伯大尼之家、勝利之家、屏安醫院、國立屏東特殊教育學校、南區老人之家、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椰子園老人養護之家、創世基金會屏東分院設置巡迴點,彌補身心障礙者就醫資源的缺乏。牙醫父子檔 幫植物人清牙麟洛牙醫診所的牙醫師「大邱」邱廷上帶著大兒子「小邱」邱筠太,父子倆加入偏鄉巡迴、身心障礙醫療,固定在創世基金會屏東分院,每個月兩次幫植物人清潔口腔。邱廷上指出,植物人的牙齒整理乾淨後,照護員比較好照顧。設社區醫療站 「春天」來了98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公會投入災區短中長期的重建工作,災後成立佳冬醫療站,解決災民牙痛之苦。後來陸續在崁頂鄉、鹽埔鄉設立社區醫療站,今年二月在春日鄉掛牌成立「春天牙科醫療站」,對春日鄉民來說是「春天來了」。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常務監事莊世豪說,未來會繼續在無牙醫鄉推動現代化設備醫療站,希望不再有人因為就醫困難而放棄照護牙齒。第30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成立:民國40年1月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成立;87年成立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團;95年成立身障醫療團。 服務事項:山地醫療服務團號召熱血牙醫師下鄉,深入無牙醫的偏遠山區看診;推展身障者口腔衛生計畫,在全縣8個身障巡迴醫療點服務;提供身障居家到宅醫療服務;推動兒童口腔衛生;挹注偏鄉醫療資源,全縣設置四個醫療站。得獎紀錄:94年5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殊貢獻獎-山地巡迴醫療團隊獎;95年5月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特殊貢獻獎-銅質獎章;102年12月佳冬醫療站-全民健康保險牙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醫療站評比優等。
-
2020-11-04 養生.家庭婚姻
郭子乾用星座教養法當心機爸!獅子座兒子被讚美.就算能力不足也會衝
郭子乾在家裡靜得像「石頭」,兒子行動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靠的完全就是星座教養法!相剋的親子星座用對了方法,也能相處得像麻吉!專訪郭子乾時,是果陀劇場《步步驚笑》記者會後的下午,他安靜地坐在攝影棚一隅,與電視上那個有氣勢、超搞笑的模仿形象,相差甚多。一走近,遞上名片,他看到《媽媽寶寶》四個字,眼睛一亮,馬上大喊:「19年前,我和老婆魏玉蓮曾帶著剛出生的獨子郭德君,一起拍過《媽媽寶寶》雜誌的封面!」獅子座兒子被讚美.就算能力不足也會衝奇妙的緣分!時隔19年,嬰兒時期就上過雜誌封面的兒子,跟爸爸一樣選擇走了表演的路,難道是刻意培養嗎?外號「星座大師」並曾出版《哥說的不是星座,是人際關係》的郭子乾表示,星座教養法是他和兒子相處的決勝關鍵!雙魚座的他,鏡頭前是「人來瘋」,一回家就石化變安靜,而兒子跟他一樣,在家個性十分內斂,「在家裡兩人可能躺在沙發上兩小時,同樣的位置,叫也叫不動」,如何和兒子進行溝通?郭子乾說:「完全尊重獅子座兒子!」但會偷偷請善於溝通的處女座老婆來套他話,即使親子很少交談,也能攻克兒子的心。在郭子乾眼中,獅子座的郭德君,屬於乖巧的貓科動物,不算是霸氣、個性衝動的獅族,即使如此,「獅子座的小朋友,要多鼓勵、多讚美,不能在他面前挑缺點,因為他要面子!」抓住獅子座不服輸的個性就對了!孩子受到肯定後,就算能力不足也會努力去做,不但可激發他的潛能,親子關係也會變好。舉例來說,他知道郭德君很喜歡表演,但他原本沒這麼擅長唱歌跳舞,於是便拐個彎告訴兒子:「在演藝圈縱使滿身才華,都不見得能進得來,這得看運氣,身上可能要有很多武器(附加條件)才行,如:跳舞、唱歌等,身材也要保持一下。」於是他就聽進去了,常常去練舞,現在身段變得很柔軟,也將原本單薄瘦弱的體格練得充滿肌肉和線條。處女座老婆善溝通.套兒子話一流只要善用星座教養法,跟孩子的溝通不必親自來也能暢行無阻。郭子乾了解老婆是善解人意又會溝通的處女座,獅子座兒子在家不多話,如何知道他在學校都做一些什麼事?這時候處女座媽媽就派上用場啦!媽媽一句:「你今天在學校還好嗎?」兒子就會娓娓道來,她又問:「怎麼會這樣?」獅子座便不知不覺地侃侃而談,兩個人常常像好朋友般聊開。雖然郭子乾較少跟兒子講話,但會從老婆這邊大概了解他在校的狀況,對兒子瞭若指掌。兒子到註冊當天才決定好要讀的學校父子間會出現衝突嗎?郭子乾認為,遇到衝突時就要用星座教養來解決!「獅子座想做的事別去影響他,除非你能說服他不要做,說服則要有實際的例子,讓他去做判斷。」例如,郭德君遇到升學問題時,常常會想跟著同學的腳步走,升高中那年他同時考上華岡藝校和華興中學,他一股腦兒想跟著同學去念華興。然而,小學老師曾告訴郭子乾,兒子很有表演天分,「建議他將來能讀藝術學校。」郭子乾一直尊重兒子,也希望他按著興趣走,這時與兒子討論並提醒,「你想跟同學去的學校,不見得是你理想中的學校。你真的想去嗎?還是只是因為同學想去那個學校,就一窩蜂跟著去?」郭子乾與老婆為兒子分析優劣,讓他自行判斷,告訴他:「不管你堅決要去哪個學校,我們都不會影響你。」他笑說,「獅子座最愛做決定了,就不要去強詞奪理要我們來幫他做決定。」華岡和華興都在陽明山,報到日期也是同一天,見兒子遲遲無法決定,夫妻倆最後早上10點半先載他到華興,讓他感受一下校園氛圍,如果兒子決定要讀這間學校,就直接註冊。沒想到,到了11點半,郭德君跟爸爸說:「載我上山吧!」於是便帶著他到華岡報到,因為他最後還是遵從內心的聲音:「我想學表演!」郭子乾說:「我們是完全尊重獅子座,」即使孩子只是初中的年紀,「讓他照著興趣去讀書,以後就不會有怨言。」現在郭子乾時不時會問兒子:「你讀這科系有沒有後悔?」郭德君回答:「不會啊,很舒服、很快樂!」而今,他已經上大學,繼續就讀文化中國戲劇系,往表演的路上前進。內心反抗的星座小孩.爸媽念再多都白搭郭子乾的演藝之路亮眼,問起他是否擔任兒子的表演導師?他居然回答:「我沒有太管他,讓他照他的興趣去做!」只有兒子在學校表演遇到瓶頸時,會回家問爸爸,他再以自己的經驗告訴他,但不會一開始就教兒子如何表演。面對獅子座兒子如此,其他難搞的親子星座組合,會給爸媽們哪些建議?郭子乾表示,魔羯座、天蠍座、巨蟹座、金牛座這四個星座,都是屬於個性比較保守,在家裡又不多話的小孩,如果爸媽是外向的火象星座,如:射手座、獅子座等,會希望孩子照他的意思做,平常不念孩子兩句是不行的,但面對這四個星座小孩要小心,他們表面不會頂嘴,卻會在內心抵抗。以牡羊爸媽對魔羯小孩為例,當爸媽要這樣,孩子說「我不要」,爸媽就會火:「你為什麼不要這樣,照這樣做!」最後,摩羯座孩子只能默默承受。郭子乾強調,這種做法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真正去了解摩羯座孩子,他自己會務實地一步一腳印走在他自己想要的方向,根本不用爸媽操心。還有,天秤座爸媽對天蠍座孩子也是一絕。吳宗憲兩個女兒都是天蠍座,他常跟女兒說:「你怎麼這麼笨啦、要怎樣啦!」郭子乾常對他勸說:「你女兒是自律的星座,會要求自己做好每件事,你不必擔心。」但天秤座爸媽會就他看到的場景,見一次念一次,孩子久了當然就翻白眼:「講過了好不好,拜託。」天蠍座不必人念,會根據自己邏輯把事情做好。星座個性不合造成的親子衝突不少,常常是爸媽氣到跳腳,小孩根本也不甩,最後親子形同陌路,一直抱怨父母小時候管教太嚴,其實真正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好好溝通。※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郭子乾用星座教養法當心機爸,先尊重兒子再套他話!這些星座內心反抗,爸媽不要念!
-
2020-1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唐氏症兒讓他感同身受!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族群,黃明裕都看
很多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在家或機構而很難出門的長者,都是牙醫師黃明裕長期照顧的個案兼老友。黃明裕之所以能做到別人所不能,關鍵在於他的獨生子黃于軒,也是一個特殊的孩子,「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破天荒的美好治療經驗,讓我開始固定在陽光牙醫就診,黃醫師不僅照顧我的牙齒,還挑戰矯正我的大暴牙,證明了他的超高技術以及過人的膽識。這麼多年過去,我與黃醫師早已化敵為友,他總是有辦法安撫我的抗拒和衝動行為,懂得如何與我對話、相處。更重要的是,他有身心障礙家長的同理心,少了醫師高高在上的壓迫感,也沒有對特殊病患的嫌惡表現,這些都讓家長及病患安心、放心。 」這是一位從不開口說話的自閉症青年阿哲,透過文字回憶五歲起在陽光牙醫診所看牙的經過和感想。這位黃醫師,就是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黃明裕。當黃明裕首次窺見這位沉默病人心裡對自己的想法,內心很激動,原來他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記得。更加確認自己在面對每一位病人時,不論對方有無反應,都誠心誠意好好對他說話,是多麼正確的決定。唐氏症兒子 讓他更能感同身受黃明裕說,33年前從牙醫系畢業後,他本與大部分牙醫一樣投入植牙和矯正。直到民國83年患有唐氏症的兒子出生,黃明裕與同為牙醫的妻子積極投入孩子早期療育、校園生活、支持團體,夫妻倆的牙醫專業生涯也開始逐漸轉向。民國91年開始,黃明裕在住家附近的早療機構,提供學齡前幼兒口腔衛教和義診。他發覺自己跟一般牙醫最大的不同,是他很能「感同身受」。「因為我本身就是家長,看到他們每個人,就像是在看我自己的小孩一樣;我跟那些爸爸媽媽的不同,也只在於我是牙醫,他們不是。」民國94年,黃明裕發現台灣特殊族群牙醫的學習資源很少,這時候上天安排了林鴻津、蔡鵬飛這兩位志同道合的學長跟他一起找資源,另一位學長黃世英介紹他們認識東京齒科大學校長金子讓,帶來全新契機。黃明裕雖不會日文, 民國97年仍毅然動身前往日本攻讀齒科麻醉博士,因為日本正是亞洲發展身心障礙牙醫最早、最完善的國家。黃明裕在日本四年期間,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齒科麻醉醫學會年會、身心障礙者齒科學會、老年齒科學會的研習活動,他都參加。47歲畢業口試隔天發生311震災,黃明裕與其他在日本的台灣牙醫還二度組團去當地義診,才帶著博士學位回台。回到台灣,黃明裕繼續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條人煙罕至的特殊牙醫之路上,這句話直到今天仍是他的座右銘。臥床口腔照顧 推動照服員認證黃明裕發現,照顧服務員在口腔照顧的教育訓練不足,照顧者也常誤以為放鼻胃管的人,口腔不需要清潔。其實不論是身心障礙者或失能、失智長者,即使放鼻胃管的人嘴巴也會有因溢奶而來的奶垢,且唾液本來就有礦物質, 久了一樣會有牙結石。於是黃明裕推動一套36小時課程,幫助照服員取得「特殊需求口腔指導員」資格認證,以及牙菌斑指數、牙齦發炎指數等兩個品質指標。他希望長照能將需要特殊技巧的「口腔清潔」,從身體清潔項目中獨立出來,機構評鑑也能夠要求一定的口腔指導員比率,如此才能確實幫助特殊族群口腔清潔有正確頻率和好品質,照服員也能因此多得到一筆收入。揣摩孩子心情 院生最愛的溫柔牙醫長照項目和機構評鑑雖然還沒改變,黃明裕服務超過十年的陽明教養院,卻因院方的重視和自我要求,率先展現成效。黃明裕回想,民國98年教養院剛成立醫療團時,院生牙菌斑和口臭都很嚴重,後來他固定每周造訪,培養多位口腔衛教指導員、改掉院生睡前吃點心的習慣,要求餐後潔牙,現在院生口腔問題已經大大改善,幾乎沒有問題。教養院的一位自閉症青少年阿德,因為曾經被洗牙的水嗆過,所以很怕水。過去有些牙醫師為了達成洗牙任務,覺得應該要約束他的手腳,結果就是一場醫病大戰,根本無法幫阿德洗牙。黃明裕用心揣摩孩子的心情,如果一個人已經很怕水了,還被綁起手腳丟到水中,豈不是要嚇死了?於是,黃明裕把洗牙的流程拆到最細,從練習漱口、吐水、吞水,慢慢培養阿德的安全感,牙齒是一顆、一顆慢慢洗,終於完成洗牙任務,黃明裕也成為阿德唯一指定願意洗牙的醫師。「很多人說我是俠客,其實我只是一個比較雞婆的獅子座,路見不平而已。」黃明裕說,現在念茲在茲的就是「醫療平權」,因為現在在家或在較具規模機構的長者,健保給付牙醫去長者居住地服務,但在一些小型機構安養的長者,卻只能自費,或得先出院回家才能申請「在宅醫療」的牙醫治療,看完牙再回機構。在宅醫療資源不足 需求卻很大黃明裕強調,老人一但失能,要在哪裡照護,已經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所以在日本,老人住的地方無論是自家或是機構都算「宅」,都可以申請在宅醫療。但在台灣,很多機構都不算,「我去到那邊要收錢的時候,都覺得手發軟,因為這個錢應該是政府要出的,拿這個錢我就好像是幫凶。」為什麼要倡議醫療平權?黃明裕以台北市為例,醫療資源那麼豐富,但就是有醫療資源到不了的地方,例如老公寓,「動輒五、六十公斤的一個活生生的人,要怎麼扛下來?」現在全台灣做身障牙醫不超過兩、三百人,台北市做到宅牙醫的不超過十個人,需求很大,能夠服務的人很少。「一般人看牙、洗牙,運氣好可能當天就排到了,但是特殊族群得經過審核、訪視、申請,等上數周甚至一、兩個月這麼久。」黃明裕希望有一天,在宅服務的範圍將所有真正需要的人做好分級,能做在宅的牙醫都接受過完善的訓練,有需要的民眾只要上網就能找到家附近可到宅的牙醫,特殊族群都能像一般人一樣預約看牙。制度的改革牛步,黃明裕可等不了。他每天只開診半天,另外半天就開車到處跑,載著重達37公斤的移動式器械、馬達等大包小包,再一階一階扛上四樓、五樓。病人或躺或坐,黃明裕診療時就配合著彎腰或單膝跪地,他也不以為意。載著器械到處跑 病人是他珍貴資產支持黃明裕的,不只是跟他跑遍機構和公寓的妻子和兒子,還有一位照顧植物人兒子16年的老父身影。年近90歲老父日復一日用毛巾拉起五十多歲、僵直性脊椎炎臥床兒子的膀臂,堅持不肯放棄;練習用粗吸管喝水的漸凍病人、裝上全口假牙的失智長者吃著芭樂的燦笑,還有躺在床上的寶島歌王文夏老師說:「你們來,我很方便,如果是我去,要一大隊人。」黃明裕有優異的技術、亮眼的學歷,當牙醫卻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做賺不了錢的事或做義工。他在電腦裡為病人細心建立檔案夾,存著珍貴照片影片,就算病人過世,他還保留著。沮喪的時候,黃明裕就會拿出藏在辦公室櫃子上,漸凍病人與妻子合寫的小卡片「每每想到您,總是不由自主流下幸福的眼淚!」心情就能重新振奮起來。黃明裕做小學生校園塗氟,專門接收陽明山上距離遠、人數少的八所小校,而不是去搶一般牙醫偏好人多、交通方便的大校。但談起這事,黃明裕卻是眼神閃閃發亮地細數,這間小學有好多百年樟樹、那間小學是古蹟別墅改建,是多美的學校、多美的山。在沒有人願意去的地方,欣賞最美的風景;在看似沒有回報的地方,得到無可取代的喜悅。這似乎就是黃明裕行醫33年的寫照。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6 姓名 黃明裕年齡 59歲出生地 台北市現職  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校友總會會長、台灣口腔顎顏面麻醉醫學會理事長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東京齒科大學齒科麻醉學博士經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 建立身心障礙機構牙科診療機制、提供多元特殊族群口腔照護服務、提升特殊需求者口腔保健及照護專業人員知能、發起北市學童窩溝封填防齲計畫、推動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計畫、協助越南及蒙古兒童推動口腔健康促進。☞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3 養生.抗老養生
吳明珠分享獨門中醫駐顏術 這樣吃這樣生活保有好體態好膚色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2期有高知名度與高曝光率的中醫師吳明珠,於螢光幕前總是樂於分享女性養身之道,她自己也始終力行生活中醫,維持著好體態及好膚色,絲毫看不出已逾耳順之年。在如此忙碌的生活下,她到底是如何保養的? 螢光幕前,總是光鮮亮麗、用專業與經歷分享中醫養生的道理,吳明珠從醫以來,是許多明星藝人的御用中醫師,像是吳淡如、李祖寧的求子之路,都有她的陪伴支持,最後都順利求子成功;卻很少人知道,這位漢方女中醫雖出身草藥世家,但年幼時,並不熱愛中醫。草藥世家,從小接觸中草藥父親是早年傳統的中草藥醫師,因擅於研究草藥,過去住鄉下老家時,就經常上山採藥回家,而吳明珠身為家中老大又是女孩,且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下,這些整理、淘洗曝曬藥材等工作,自然就落在她的頭上。回憶那段往事,她笑說:「當時家中經常滿是泥土,上學時身上又會伴隨中草藥味,所以,雖然從小接觸藥材,但真的不是很喜歡。」甚至曾一度認為中醫一點都不科學。從小,吳明珠就有一付熱心腸,她形容自己是「健談又雞婆」,很喜歡和別人接觸、聊天,也很樂意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好比在國中階段,就曾有一位要好同學的姊姊,因為有子宮肌瘤的毛病,每個月到了月經週期都很痛苦,經常是哭著喊痛;於是,同學要求吳明珠能不能給點草藥,讓姊姊不會那麼辛苦。吳明珠解釋,父親有些藥草原本就能解決女性子宮肌瘤的問題,但每種藥草都有份量、濃度與使用方法。「我因為長期觀察爸爸的用藥方式,知道怎麼用,就私下拿了些給同學,並教導她姊姊要如何吃。」在連續吃了10天,同學姊姊再去讓西醫回診檢查後,原本4公分肌瘤竟然就消失了,也因為這件事,建立起她對中草藥初步的信心與興趣。從西醫轉中醫,累積經驗生信心舊有傳統觀念常是「傳子不傳女」,尤其是家境不算寬裕的,都難擺脫「女生隨便讀就好」,多數父母並不要求女生的學歷;甚至如果想讀書,就一定要唸公立學校,自立自強。但吳明珠知道,讀書很重要,自己也有強烈的學習心,於是靠著幫忙家事換取學費,在學業上也奮發向上,讓成績一路超前,如願考上省立護專(今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但讓她真正喜歡上中醫,是在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際。那時,吳明珠發現自己胸部有兩、三顆類似彈珠大小的硬塊,每到月經週期就特別嚴重並疼痛,在月經結束後也不會消失。當時念護專的她,特地去找乳房外科檢查,確定是乳房纖維瘤,雖不嚴重,卻很難不予理會。「西醫的解決方式就是開刀,但開刀會留下難看的疤痕,我就想利用中醫學理自行針灸,意外發現乳房纖維瘤有意義性的變小了。」也因為這樣,再度燃起她對中醫的信心與興趣。 護專唸完後,她透過插班考取台北醫學院(現在的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後更考取中醫師特考,在實習完拿到執照後,便在醫院擔任中醫師,就此打下中西醫的學理基礎。之後,為了加強專業,又赴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碩、博士,返台後開設吳明珠中醫診所,因為專業與藥方獨到,講解病情時口條清晰,在看診之餘,經常接受電視台通告、平面與電子媒體採訪,出書著作,因而迅速打開知名度。體認女性的韌性,最難能可貴成為中醫師後,吳明珠對於調養身體、改善過敏體質、調理增高轉骨、改善青春期生長遲緩問題,以及針灸減肥、中醫減重等專業特別有興趣,更專長於女性不孕症,也幫助不少女性朋友一圓成為母親的期盼。 從中醫的觀點看婦女困擾,她認為許多不好處理的子宮肌瘤、不孕症等都能透過中醫中藥或針灸等方法,得到解決。也因為病患多為女性,從醫多年,對於女性韌性的偉大很有感觸。就好比曾遇過一對不孕10年的夫妻,求診西醫做過多次試管嬰兒都未果,來找她調理時,先生原本還不情不願、不願配合,認為都是女方的問題,是吳明珠說服並要求夫妻一起調理後,才成功產下一女,「原本她們夫妻感情不好,但經過共同調理又成功懷孕生子後,先生變得疼愛女兒,也體恤老婆的辛苦,讓感情回溫,更加和睦。」還有一例是名重度肌無力的女性,為了想生孩子,曾連續流產3次,都因為孕程期間子宮無力導致胎兒落下,過去都是依照西醫採用懸吊方式,卻沒有成功。求診吳明珠後,先是用中藥調養了8個月,才讓媽媽進行試管嬰兒植入胚胎,但在懷孕4個月開始,母體就因為經常性宮縮而需要臥床安胎,「當時我讓她邊在醫院臥床安胎、邊用中醫調養身體,中西醫並用,最後總算成功順產,但過程很驚險。」吳明珠回憶說,很多女性遇到接連流產3次,多數都已放棄,但她看到這名病患的女性韌性,深受感動,於是更積極地想方設法幫助夫妻倆人,助人成功受孕並順產,也能感受到幸福。 在看到這麼多女性努力的調養身體,只想一圓生子夢,吳明珠特別有感觸,她建議女性朋友,若想要以中醫調養身體,至少需要3個月的療程,體質才能勉強及格,尤其,想要求子的女性朋友,心情放鬆也很重要,若能得到先生鼓勵、家人支持,更能圓滿達成。  早餐是一天活力來源吳明珠曾在《吳明珠教你養好脾,35歲就像25歲》一書中指出,早上要吃得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得少,是很正確的養生飲食觀念。因為早上起床後,五臟六腑都要活動,必須要脾來運化水穀以生氣血,若能有健康又營養的早餐,脾才能有血可以運送。她自己也很重視早餐,且吃得相當豐盛。採訪拍照當天,桌上擺滿她最常吃的早餐與點心,包括早餐如在冬天喝雞湯來暖胃,夏天愛吃蜂蜜優格,居間也會吃些簡單的三明治或傳統小燒餅加上水煮蛋,內容多樣且多變化。她指出,雞湯準備雖然麻煩,但對冬天暖胃相當有幫助,一般在冬天時,早餐的雞湯內會再加入枸杞、洋蔘等藥材,也會固定放入芝麻黑豆粉、阿膠粉、杏仁粉,「黑五類可補腎氣、顧肺、養血。」而若是夏天不想喝湯時,也會將黑五類加在豆漿、牛奶之中。吳明珠說,夏天吃優格能整腸、也能提升體內好菌,再加上蜂蜜,還能獲得蜂蜜的酵素,增加體內代謝循環的運作順暢。尤其,「早餐要吃得好,更重要的是營養均衡,特別是一定要熱食,千萬不要喝冷的飲料,否則會澆熄脾氣,並落下病根。」在餐與餐之間的點心,則是一盒水果餐盒,餐盒中有五顏六色的水果,都是當季盛產的如奇異果、水梨、芭樂、蘋果。「每天我都會準備一盒帶去診所,如果有節目錄影,也會在空檔當作零嘴吃,以滿足天天五蔬果的原則。」而100%巧克力與綜合堅果,更是在女性更年期後,對降低心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來源。行醫這麼多年,錄影、採訪邀約不斷,工作忙碌的她,始終維持規律作息,在固定時間就寢,飲食雖然沒有特別的限制,卻有吃消夜的習慣。「我很講究吃,也愛吃,更不排斥美食,但都會有所斟酌。」而吃宵夜是為了更好睡,雖然對腸胃不好,卻是改不了的習慣,不過她並不鼓勵民眾這樣的嘗試。看中醫古書紓壓,活動手腳養身操平日閒暇之餘,喜好閱讀的吳明珠,總是拿本古醫書,搭配爵士樂、養身茶,找一處靜謐場所,仔細研究書中的醫案,偶爾會拿出筆記做記錄,作為日後看診時的參考依據,這樣的習慣維持多年不墜。 假日時她也會跟著先生去近郊健走、爬爬小山,偶爾在興致來時,會跳跳肚皮舞、讓自己的身體扭動,「但我的肚皮舞不標準啦,只是隨便擺動身體罷了!」吳明珠笑說,更年期到了,更需要多活動筋骨,保持身體關節的活力,所以在看診中間的空檔,就會起身活動一下,做做甩手操、甩腿操,「雖然沒辦法達到馬王堆所出土的古籍中所建議的一天甩1000下,但至少能做到100下也足夠了。」她提醒,年長者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要強求;凡事也一樣,認真去做、耐心執行,慢慢調養身心,才是養生的真正意義。延伸閱讀: 從火鍋讀懂人體奧義?中醫師輕鬆教你知道養生之道 秋天皮膚乾又癢 中醫師5招教你緩解
-
2020-11-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寧當良醫非名醫」 耳鼻喉頭頸先驅余文儀駐守台東35年
台東執業35年的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余文儀,因「切膚之愛」感召,加上岳父大人一句「來台東吧!」他毅然決然捨棄西部從醫的高薪和升官機會,民國75年來到資源匱乏的台東,迄今看診服務達140萬人次,可說是台東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先驅與守護者。70歲的余文儀,高雄醫學院畢業後,分別在榮總、長庚、光田等醫院服務,也曾赴美國南加州耳科醫學中心、西北大學頭頸外科研修,當時是台灣前10位出國受臨床專業訓練的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民國74年,余文儀在彰基擔任頸外科主任時,受「切膚之愛」感召,加上台東任教的岳父希望他能為後山貢獻,盡一份心力。隔年他就來到台東,開設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迄今。花東2案例 決下鄉服務余文儀回憶,在台北榮總擔任總醫師期間,一位來自花蓮玉里的18歲原住民青年,搭乘醫療直升機就醫,病患是中耳炎併發八種病症,住院治療87天才脫離危險。也有一位台東的國三女生腹痛嚴重,沒診斷出是盲腸炎,導致腹膜炎,搭專機到台北就診,狀況十分危急,但仍無法救回她的寶貴性命。這讓余文儀相當震撼,區區中耳炎和盲腸炎,在偏鄉沒有醫師做適當治療,因此埋下他日後到偏鄉服務的初心。馬偕開設後 常前往支援余文儀在台東開業採取一、二樓是診所,二樓兼有檢查床、內視鏡、雷射設備等設施,設備相當先進。當時台東馬偕醫院尚未開設,直到民國76年開設後,前三年也還沒有設置耳鼻喉頭頸外科急診,余文儀不時前往支援。後來台東馬偕醫院設置了耳鼻喉頭頸外科急診,但余文儀的工作並沒有比較清閒。他苦笑說每到周末就非常緊張,因為大醫院周末休息,病患一有緊急狀況就往他這兒送,往往是重症,而周末偏鄉對外交通不便,求助無門只好自己處理。半夜來求診 突發狀況多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0歲患者在凌晨3點求診,因高血壓併發血管硬化,大量流血。余文儀說,患者血管斷在鼻腔,緊急手術到早上6點,才讓患者脫離險境。這樣的突發狀況,35年來屢見不鮮。余文儀感嘆,在台東是跟鼻咽癌、口腔癌長期奮戰。台東的檳榔產業就業人口很多,抽菸、肥胖的人口也多,因此罹患中風、鼻咽癌、囗腔黏膜相關疾病的人較多。尤其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的習慣,讓台東鼻咽癌患者居多,不少患者求診,余文儀會協助做病理切片,再將病患轉介給合適的醫學中心,等癒後回台東,他會接手照顧,這項花時間與心力的工作,他一做就是35年。不計醫藥費 能減免則減台東偏鄉環境與西部差異很大,余文儀感慨,患者的經濟能力多半不佳,他就不太計較醫藥費。有個紅葉小學三年級的孩童患者,家中是中低收入戶,他免費幫他做顯微手術;還有一對夫妻吵架,太太喝鹽酸企圖輕生,他特地去西部大醫院借各種型號的水銀通條,避免食道狹窄無法吞嚥,患者住院十多天,繳不出醫藥費,他也是減免。病人有需要 看到「看不動」前衛生署長林芳郁一段話:「名醫掛號要等一、二個月,但是真正對社區有幫助的是陪伴民眾的良醫。」讓余文儀印象很深刻,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當良醫而非名醫。雖然70歲了,但有太多病人都指名要他看診,余文儀笑著說,若大家還有需要,他會持續在台東服務,直到看不動為止。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5 姓名 余文儀年齡 70歲出生地 台南現職 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學歷 高雄醫學院經歷 1976年,先後在榮總、長庚、光田等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總醫師 1981年,南加州耳科醫學中心、西北大學頭頸外科研修,美國醫師考試及格 1983年,陽明醫學院臨床講師、高雄醫學院部定講師迄今 1986年,台東開設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主要事蹟 2009年,莫拉克颱風88風災南迴偏鄉義診醫師 2016年,獲衛生福利部資深醫師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31 養生.家庭婚姻
太有想法不行,沒有想法也不OK!為人媳婦最難當就是這五點!
有人說,世上最難扮演的角色不是母親,是媳婦!雖然現代夫妻婚後比較少與公婆同住,在保持距離感的情況下還能相安無事。而最近有網友與公婆同住之後大聲疾呼,因為這五點行徑實在讓她凍未條,奉勸未婚男女,慎選結婚對象的「家人」更重要啊!該名苦主根據自身經歷,盤點出以下五項讓她決定「速搬家」的原因,認為媳婦實在是很難當的角色。1. 沒有想法的媳婦不OK你如果總是逆來順受,不積極,少與公婆溝通,完了,他們會覺得你不擅與人相處、不懂得主動為人著想、「歹逗陣」。2. 太有想法的媳婦不OK你如果不想當沒有情緒的機器人,稍加強勢,向公婆表達不滿之處,完了,他們會覺得你是不孝順的刁蠻女子。3. 不煮飯就是不OK網友自己身為新手媽媽,每天都要細心照顧小孩,卻被閒來無事的長輩嫌棄都不煮飯給他吃。沒錯,都2019年了,還是有些傳統觀念存在,認為媳婦娶進門,就該侍奉得體,茶來張手飯來張口。媳婦該不該煮飯?這還是要看夫妻雙方的家務分工與討論的共識,煮飯應該是一份互相幫忙的心意,不是一項義務。4. 生過一胎還是不OK已經生了一個小孩,卻被說:「媳婦還能生,不生第二胎很可惡。」BUT,不是媽媽們不想生,是生了也沒錢養呀!老一輩的公婆可能認為,在他們經濟拮据的年代,厝邊隔壁都還是生了四五個小孩,大家都這樣走過來的。YES123求職網曾在去年針對台灣的上班族做過調查,現代人養小孩到底多少錢才夠?不論是否雙薪,或有無長需輩需扶養照顧,對於現階段生活,感到「財務吃緊」的上班族比例,高達74.4%。受調者更認為,從出生到20歲,需要準備的「生養育基金」,平均要存到580萬元!若以經常性薪資四萬元估算,大概要不吃不喝11.9年,才有可能準備好。所以如果不是好野人,真的要生第二胎,剛好飯也真的不用煮了……5. 不會拜拜不OK?這是讓人最匪夷所思的一點,因為婆婆出門沒拜拜,媳婦躺著也中槍。小編私自認為,既然結婚了,尊重、了解雙方家庭的傳統習俗是需要的,畢竟那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是將自己的生活習慣強加於別人,或是以此判別是不是好媳婦的標準,才是萬萬的不OK!因此俗話說,人間有愛最美,希望相隨;但假如遇到處不來的公婆,與老公討論過後依然無解,希望整個變絕望!如果確定婚後要同住的夫妻,一定要先把握丈夫能夠擔任一個有效的中間人。
-
2020-10-30 科別.精神.身心
男友謊稱加班卻去狂歡 女友「心碎」險面臨喪命風險
傷心過度心碎,真的可能面臨喪命風險。32歲的莉莉(化名)被男友欺騙中秋節得加班,無法與她共度佳節,後來發現男友根本沒在加班,反而與朋友狂歡,氣得發抖的莉莉,開始出現胸悶、胸痛、窒息感,家人發現後立即送醫急救,確診為「心碎症候群」。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醫學上真的有「傷心欲絕」的病症,俗稱「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研究,心碎症候群特別容易發生在女性身上,發生率是男性的7倍至10倍,最常發生在親人過世、夫妻離婚或情侶分手、甚至失業或考試失利等情境時。當人體長期處在壓力下,身體會分泌破壞性很強的可體松,干擾體內血清素、腎上腺素、多巴胺及腦內啡的正常分泌,引發憤怒、焦慮、憂鬱等症狀;若長期處於負面情緒,會傷害腦海馬迴,讓記憶體受到干擾,可體松攻擊全身,造成免疫系統、腸胃道系統失衡,甚至會攻擊心臟器官,造成心臟停工,引發猝死。楊聰財表示,當患者出現急性壓力事件,不知道如何面對及處理,就會出現上述恐怖的生理及心理症狀,又加重面對這些症狀的壓力,然後再出現讓人覺得生不如死的身心症狀。長期惡性循環,會持續破壞患者的身心健康,輕則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可能會危及性命,因此當出現「心碎症候群」症狀時,應及早尋求專業精神醫療團隊來協助,可治療方針可以生理、心理及環境等三方面同時進行。楊聰財表示,如以藥物來改善患者失眠及憂鬱、焦慮的生理症狀;再來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改變負面想法,例如案例莉莉因被男友欺騙而感到心碎,但若能趁這個機會真正認識這個渣男的行為,降低心碎的壓力。楊聰財建議患者遇到壓力事件時,可找親朋好友、姊妹淘參與聚會或唱歌,抒發心中的悲傷及壓力,透過分享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及鼓勵,改善症狀,若是必要進行到療程一般需要3到6個月,需與精神醫療團隊共同努力,才有機會讓病情獲得改善。
-
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陳文茜:女人過了50恐慌,到了60像夕陽...為什麼「夕陽型女人」的愛情這麼難?
女人‧夕陽情再撕幾天日曆,新的一年就到了。這年頭,撕日曆的人已不多,我難得搭個老派作風,為自己留份日曆在桌上。我怕一整年的行事月曆,全列印一張紙上,好像人生一年就只值如此薄薄一張爛紙。女子,活到我這把年紀,到底是五十五、 六十、還是六十二歲,其實已經毫無差別。女人過了五十會恐慌,到了六十,就像夕陽緩緩下降。過了六十,已西沉,連最後一點夕陽之美也沒了。我性子急,等不及催促黃昏歲月,尤其中年女子的寂寞,日子已盤據到人受不了。每天老想撕日曆紙,歲數也盡量多推個一兩歲,不讓自己有年輕的期待,以致覺得落寞。這是中年女子的愛情之苦。有夢是苦,沒夢也是苦;我這幾年已到了無夢境界。我身邊有很多中年女子,無論她們的人生如何充滿自我詮釋的能力,常常找不到她們的愛。愛這個字,年輕女子渴望追尋,中年女子想愛往往說不出口,只能在永恆的匱乏與愛情的失落感中,叨叨絮絮、欲說還休。無形中,彷彿有種生命的最後渴望,催促我們全力投入失樂園中。中年女子多半覺得繁華如夢,往事如煙,對於流逝不再的過去,只有放在記憶的百寶盒子中;有時打開,照照裡頭的菱花小鏡,把往事憶個咯噹亂響;但就那麼一下下,才剛復活的過去,就得死了,趕快重新擱下,再蓋起來。大概沒幾個中年女子,願意像我這樣坦白,因為中年女子其實是害怕碰觸愛情事故的。中年女子過慣了自我清理的生活模式,突然要把自己交給一段愛情關係,與一名生命裡闖入的陌生客起起落落,實在太難。中年女子過起愛情日子,常常是遲來型的。往往千萬人中遇見妳所遇見的,時間無涯,荒野千年,但就是沒早到一步,沒趕上一步,遲了,已經遲了。中年再婚的女人,下場尤其慘。像張愛玲,二十四歲愛上胡蘭成,和他結婚苦了一輩子。到老赴美,總算遇到新任丈夫賴亞,結婚的時候三十六歲,四十七歲丈夫就死了,不到十一年,守寡終老至死。夕陽情的女人,其實比二十幾歲女人,愛得既怕又痴情。我小時候很難體會這一點,總想中年女子歷盡滄桑,還會把愛情當一回事嗎?可是觀察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如果失戀起來,想要死或真的會去死的,大概都是中年女子。年輕的少男少女,愛情對他們來說,好像剛吹出來的泡沫,漂漂亮亮,一下就破了,破了又接一個,每個破碎的後面,都接了個新的,再美也隨風飄走了,連記都來不及記。真正的中年女子,愛情觀表面冷靜,心頭裡卻已七上八下。碰上一位心動的男人,往往內心不同的盤算、害羞、掩飾,同時開唱,各吼各的,各吹各調,打成一片凌亂。中年女子的愛情像靜止的戲劇。它不是沒有劇,只是佯裝沒有戲。她有一種姿態,像櫥窗裡的模特兒,木人小小傾斜的臉,眼睛只看一方,卻期待四方的眼睛全望她。女人到了中年時期,往往比年輕女子更渴望尋找一種深刻愛情。像《失樂園》裡的女子,一個有丈夫的妻子,每天坐電車採買,下午和情人約會。她從情慾搜索到最後殉情,有點痴到一般人間男女難以理解的境界。過了六十,我多半時刻會告訴自己,愛情人生到此為止。回顧這一生,我的年輕歲月幾乎都埋葬在愛情中,起起伏伏,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人生太苦了,有幾次我抱著陪伴我十幾年的老狗,毛茸茸的身體,暖暖地抱在懷中,我心想幾十年來,在我生命裡過客這麼多,只有牠始終沒有離開。中年女子和年輕女孩不一樣,有人表面上大剌剌,「幫我找個男人吧!」可男人真推到她眼前,她比一般女孩還害羞。她就是怕,怕真愛起來怎麼辦?她已經忘記扮演小女孩角色太久了。在女人的愛情扮演中,除了當婆娘,罵老不死的丈夫之外,唯一會的,就是躺在男人懷裡裝嬌柔小女生。中年女子的愛情觀,像疊影(double vision)。疊了一層女人的世故精幹,又疊了一層女孩的無救痴情;疊了一道中年女人才練出的耐性,又疊了一道中年才發慌的寂寞。怕傷到了,又怕老來人生太冷,就這麼疊影下去,雙重分裂的人生,表面沉靜,日曆一頁一頁撕去,心不免亂。尤其到了一定年齡,通常漫無目的地活著。平時工作忙著,到了假日,往往看看市景,聽聽人聲,望一眼花草,再瞧一下池魚。要不小心聽得側鄰情侶夫妻吵架,就更加會心一笑。中年女子的週末,多半看電視上網打發,悄然睏去,醒來只覺得人生色調有點灰藍了,像電影散場獨留座位的觀眾。寂寞地過了一段時間,一看錶,發現才過了半個時辰。有一場中年婦女聚會,六個女子兩個說:「那些男人太糟了,看不上。」其中一個則誠實說,她有自知之明,她是個痴情的人,只要跟了男人就完了,她的人生寧可殘缺也不要破滅。我的一位好朋友,是這群女子中最樂觀的。她把一切解釋為文化問題。她認為亞洲男人都不夠格,像我們這種女子就要找個西方男子,他們有足夠尊重女人的修養,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教養,不像台灣男子粗魯霸道又沒水準。她不改獅子座本性,相信人生到了一個段落飛去國外,幾天之內肯定找得到理想男人。女朋友陳玉慧,還真是這樣一個例子。她活到三十幾歲悶慌了,決定嫁人。哪裡嫁呢,她說好難呀,於是在報上刊登徵婚啟事。陳玉慧後來果真嫁了,徵婚啟事雖見了上百個男人,卻沒想過竟在德國戲院門口,一眼見到某人,直覺倆人上輩子鐵定認識,七天之後,就與德國人結婚了。我特別喜歡張愛玲《金鎖記》裡的七巧,嫁給一個行屍走肉般的二爺,忍受婆婆虐待、妯娌小姑乃至丫鬟們的譏諷,丟掉了當姑娘時代追求的情人,只為了等哪天二爺死了,大家庭分了家,提高她的社會地位。小叔三爺向她調情,她也只敢把愛壓在心裡。為了圓她的黃金夢,「多少日子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拚得全身筋骨與牙根都酸處了。」終於等到丈夫死了,大家庭分了家,分家那一幕中,七巧既耍賴、大哭兼潑婦罵街,不惜得罪族中長輩,終於讓二房家產全落入自己手中。有了錢後,她以為開始可以有愛有情有夢,又撞見了小叔。小叔與她敘舊情時,她的情慾再度復活,那時七巧從女人突又回少女時期,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地聽音樂,細細地喜悅……。這些年了,她說,她恨她迷藏似地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等小叔多說話了,她才發現原來小叔現在對她示情,只為了哄她的錢。七巧氣瘋了,心想出賣一生換來的幾文錢,還得給眼前這負心漢騙走嗎?僅僅這一念間,七巧又爆怒了,又從女孩變回女人,她動手打了小叔,小叔夾著尾巴,衣衫不整地逃走了。當小叔真的走出大門,七巧匆匆忙忙跑上樓,跌跌絆絆不小心撞上了牆,只為了在窗戶中,再看小叔一眼。夕陽型的女人,可能就是這樣,太精明,又太脆弱了。她的愛情給的太快,但收的也快。拉拉扯扯中,這些夕陽型女子,日曆一天撕過一天,一年老過一年,日子過得安靜又騷動,直至匆匆人生,夕陽西沉時。快過年了,我問自己這樣好嗎?答案還是老套的精明,總好過挨在窗邊看小叔的七巧。乾脆斷念吧,從窗戶看人,還不如看好朋友國外尋愛的故事。期待她們,翻愛情日曆的那一天。書籍介紹書名:終於,還是愛了作者:陳文茜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06/05作者簡介/陳文茜曾經年輕,不認老去。曾經從政,瀟灑告別權力。曾經文藝,不躭溺文藝。她的書寫包含世界財經、國際政治、小品散文、女性與愛情、生活感悟及哲學思辯。人生橫跨學術、電視主持人、廣播主持人、作家、藝術策展人。曾授課台灣大學財經系教授「小人物的國際政治」,在政治大學文學院擔任講座教授,在東海美術研究所教授「儀式美學」,在亞洲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至今。李敖曾經笑她,除了沒唱歌仔戲什麼皆包辦。她回李敖:至少擔任過EMI唱片公司台灣總經理,而且主持一檔「文茜的音樂故事」。問文茜為什麼轉折如此多的人生,她的答案:我只有一生。問她為何活得和許多女人不同?她説:女人的責任就是悦己。成為公眾人物的她,只為自己打扮,不為他人眼光穿衣。文茜的座右銘:亂世中,老去時也要當佳人。延伸閱讀: 感覺輕飄飄的暈眩...別以為只是太累了!日本醫學博士:當心「腦中風」4個最前兆
-
2020-10-29 性愛.性福教戰
心理學家:性冷淡,其實是女人潛意識中的報復行為!
性冷淡(sexual indifference)即性慾缺乏,對正常性生活不感興趣甚至是排斥,一般而言,男性與女性均可患上性冷淡,不過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在已經結婚生子的夫婦之間,女性性冷淡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以上。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對性行為不感興趣,而已婚女性又為什麼更容易性冷淡呢?在醫學上,性冷淡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比較罕見的缺乏性快感,另一種是比較常見的對性生活沒有興趣(即性慾低下)。前者可能與生理性疾病有關,而後者則主要是精神心理科的範疇。在心理學上,性冷淡的原因主要為精神壓力大、縱慾過度、夫妻關係矛盾與性知識缺乏。而對於已婚或者已經生育的女性而言,夫妻關係之間的矛盾與認知差異是導致性冷淡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學家認為,性冷淡其實是女性對於婚後生活不滿意的表現,這種對性生活的拒絕更像是一種潛意識中的報復而導致無性婚姻。無性婚姻是什麼?專家定義,夫妻的性生活,一年少於十次就是無性婚姻狀態(倘若雙方都覺得這樣是舒適的、可接受的,那就不算)。Maureen McGrath在TED talk討論無性婚姻,觀看數已超過1900萬人次,她提到一項針對已婚人士的調查,75%的受訪者對於他們的婚姻感到滿意,但超過50%的人對於性生活感到不滿。為什麼我們在婚後不做愛了?講者Maureen拋出疑問,處於一段長期關係,性生活確實可能變得無聊。人的大腦中含有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PEA)俗稱愛情物質,婚後一兩年,苯乙胺就會隨著作愛頻率直直下降,這也是為何許多專家與醫師都認同「溝通」是維持良好性生活的關鍵。你會和老公/老婆討論性嗎?為什麼避而不談?最常見的就是以下幾種心理:1. 性行為是骯髒的、性慾是可恥的,男人喜歡做愛就是色情,女人喜歡做愛被稱為蕩婦。我們在生活中不乏性的訊息,但對於性「健康」的訊息卻總是太稀少。2. 我不排斥性,但我覺得性應該是隨機發生的,不需要被拿出來討論,就算我想要,我也從來不會主動說,比起性,還有其他更重要,更值得被討論的事情。3. 根據佛洛伊德,許多男性會有不自覺的「聖母-妓女」情節,以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舉例,在結婚之前,男性會強烈受到紅玫瑰類型的女人吸引,但是婚後,他們會自動減低與伴侶做愛的頻率,甚至在妻子懷孕、生小孩之後,妻子多了「母親」的聖潔形象,男人無法將「孩子的媽」與性連結在一起。4. 高壓的工作與生活讓人喘不過氣,上下班、帶小孩已經筋疲力盡,睡覺時間都不夠了!前面3點都跟不及格的性教育,以及普遍的社會價值觀有關,人們從小被教導要壓抑自己的慾望,要有教養,所以人們抗拒性,是因為害怕被性驅使而表現失控,失控之後人們多半會覺得脆弱、羞恥。(不論你是避而不談、忽略、批判、覺得噁心都算是一種抗拒的表現)試想,我們有時候是否更害怕對枕邊人透露自己內心的感受,或是展現不同以往的一面呢?此外,還有學者認為,「無性婚姻」有時候是來自於伴侶「無聲的抗議」或是主控與被控的角力。舉例來說,如果你讓我有所不滿,那今晚就分房睡,又或者透過伴侶每次主動求歡,同意或拒絕的那一方感覺掌控了這段關係。感情好的夫妻,也可能有無性婚姻的困擾為什麼關係良好,不一定為兩人帶來更多的激情?心理治療師Esther Perel提出慾望與親密兩者是互相牴觸的說法,親密代表「已知、熟悉、安全」;慾望卻朝向「未知、陌生、危險」。舉例來說,我很愛巷口的那家雞肉飯,但是不代表我想去光顧,反正它一直都會在那裏,今天明天有沒有吃都沒差,久了我跟那一家雞肉飯就漸漸少了聯繫,反而遙遠的新餐廳就莫名吸引人。2015年有關抱怨婚姻的Google搜索字統計,「無性婚姻」大幅領先「不幸婚姻」和「無愛婚姻」,國外甚至有頂思族(DINS,Double Income No Sex)這個字眼,指的是雙薪家庭,過著無性生活的夫妻。這與現代人忙碌高壓的生活型態有關。無性婚姻又怎樣?可能會有這幾種結果:1. 低自尊:長期被拒絕的那一方自尊心降低,沮喪,質疑自己不被愛,不夠有魅力。2. 肉體或精神出軌:除了自慰行為,伴侶有可能透過網路電愛或在現實中與他人發生關係。3. 離婚:在Google搜尋無性婚姻,後面緊接著就是離婚,可見無性婚姻有多傷,無性伴侶確實有更多理由認為婚姻不快樂而考慮離婚。4.沒事:如果兩方都覺得柏拉圖式的相處很自在,那麼無性婚姻也不一定會造成任何問題。無性婚姻怎麼解?你可以試試看這樣做:1. 跟你的另一半溝通而且要盡快,不要糾結於沒談過,可能對方也很想討論但跟你一樣難以啟齒呢!親密關係的溝通可以讓兩人更緊密,在建立信任感的過程中,自我揭露與交換想法是很重要的,就像你要一層一層的剝開洋蔥,雖然會流淚感到脆弱,但唯有這樣做,你才能知道洋蔥的味道。2. 一起計畫性生活婚後除了拚做人,單純的為了享受性生活而制定計畫,反而有可能會激發出新的火花,或是更了解對方,性生活是可以經過分享與練習而更進步的。3. 尋求專業建議其實現在婚姻諮商越來越普及,例如,你不解對方為什麼總是喊累就推託了、討論之後兩人對性的需求不一致,那就可以試試看專業的諮詢與協助。否則,無性婚姻一旦變成常態,夫妻就會越傾向維持現狀,拖了太久想要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參考資料:No Sex Marriage – Masturbation, Loneliness, Cheating and Shame | Maureen McGrath | TEDxStanleyPark
-
2020-10-27 養生.更年期變化
40歲工程師體力差、夫妻生活無情趣 原來是更年期惹禍
新竹縣一名年僅40歲的王姓工程師日前被太太「拎」進診間,太太對著醫師「控訴」說,先生體力每況愈下,飯後常常躺在沙發上打瞌睡,連續假日去戶外走走也沒動力,天天疲態對生活興味索然,不僅體重直線上升、體型越來越圓,影響健康之餘,也導致夫妻關係失去生活情趣。東元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戴順慶表示,王姓工程師經血檢發現有「睪固酮低下」的情況,證實有男性更年期障礙,經過診療補充男性荷爾蒙提高血液中睪固酮濃度,配合運動減肥後症狀逐漸改善,找回生活動力。過往提到「更年期」,多數人都認為是女人的「專利」,其實男性隨著年紀增長也會進入更年期,由於睪固酮缺乏不會造成健康上明顯危害,導致多數熟男不易第一時間覺察,直到情緒變得暴躁影響家庭關係,或健康狀況亮紅燈後就診才發現,其年齡時間約在50歲,但近期發現男性更年期的年齡層有下降到40歲的趨勢。戴順慶說,「睪固酮」能增進肌肉強度、降低體脂肪的比率、維持骨骼密度、促進紅血球製造及增進男性性慾,當睪固酮濃度下降至低於標準值350ng/dl,就會出現男性更年期症狀,且濃度在30歲高峰後,每年以1到2%減少的速度緩慢下降,隨著年齡老化分泌睪固酮的能力逐步減弱,40歲後以每年2到3%的速度下降,70歲後更以每年5%快速下降。男性一旦缺乏睪固酮,可能會出現肌少症、骨質疏鬆、容易疲勞、變肥胖、注意力不集中和性慾降低等症狀,睪固酮過低者罹患三高等代謝症候群機率,相較睪固酮濃度正常者高。戴順慶說,補充睪固酮常見的方式有口服藥物、針劑注射、凝膠劑型3種。近期市面有新鼻腔噴劑型,方便隨身攜帶使用,經鼻黏膜吸收更快讓血中睪固酮濃度穩定。戴順慶也提醒,男性更年期障礙跟精神科及新陳代謝科疾病很難區別,除了用藥更應注意健康飲食、積極運動、減輕體重等良好生活習慣,才是渡過男性更年期之低潮,迎向健康人生的根本之道,如果發現自己有更年期症狀,治療前一定要經過泌尿專科醫師評估,並遵從醫囑用藥且接受規律的追蹤,切勿自行隨意購買相關藥物服用,以免花冤枉錢卻傷身。
-
2020-10-27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媽媽,我沒有不要你!」將失智母親送到安養院,是我最好的選擇
如果有那麼一天,媽媽變得不像媽媽,她認不得家人,開始「行為怪異」;而你沒有辦法全天候照顧,你剩下多少選項?「把父母送到安養院」真的是不孝嗎? 林先生將媽媽送到安養院,一住就是10年,期間他承擔非常多關於孝順的非難、親人的不諒解。可是林先生心裡很清楚-「媽媽我沒有不要你。」他要做的是解決家庭的困境,而不是被困境給綁架。▍ 當「老闆娘」的角色褪去後 換「失智」躍上舞台林先生的母親-英子女士,是台灣堅毅「查某人」的代表,從丈夫當兵三年開始,她一個女人辛苦地支撐著林家十幾個人口。天還沒亮,她便騎腳踏車出外批貨買賣,無論外頭是烈陽曝晒還是狂風暴雨,她不讓自己有休息的一天。她其實就像「經濟起飛」的時代縮影,一步一腳印,刻苦耐勞地拉拔孩子長大。 林先生回憶,家裡常常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爸爸媽媽把賺的每一分錢都省下來,天還沒亮就開始做工,直到三更半夜,日復一日的打拼,家裡才能開枝散葉。精明又幹練的英子女士,婚不久後便開設雜貨商號並經營得有聲有色,一手包羅大小雜事,家事繁忙到她幾乎是嚴肅地「不苟言笑」、戰戰兢兢地過日子。 「現在的媽媽和以前真是判若兩人。」林先生細細地向我們回想媽媽最輝煌的歲月。 「過去沒有什麼娛樂集會場所,我們家開的『雜貨店』永遠聚集一堆人,來這裡看電視、聊天,永遠都熱熱鬧鬧的,我的媽媽,就是說話有聲量的老闆娘,也是場控氣氛的重要角色。」 雖然養家不易、工作操勞,但同樣地,也使英子女士的生活,發光發熱 但隨著都更計劃的進行,林家正好是都更預定地,在不得不的情況下,雜貨店的鐵捲門關上,褪下老闆娘的角色,舞台上看似熄燈,而憂鬱與失智,卻悄悄上場了。▍ 把生命奉獻給家人 吃碗餛飩麵都覺得奢侈 退休後的英子女士,整天都窩在家裡,子女好說歹說、強拉撒嬌,都很難將她拉出家門,一方面是她不習慣主動外出,過去她可是一拉開雜貨店鐵門,左右街坊便會主動親近;但其實真正的原因,竟是為了「省錢」。 「媽媽是『苦過來』的人,每一分錢都要算得恰到好處,花錢讓她會有罪惡感。有次好不容易她拉出來玩,點了碗餛飩麵給她,她把我們罵到湯都涼了還在罵,原因就是餛飩麵比陽春麵貴,貴十元她實在捨不得(就算是子女的錢)。她一生都獻給家庭,獻給工作,就是忘了獻給自己。」 英子女士從63歲便開始有「失智」的徵兆,但直到屢屢將空鍋燒焦,家人才意識到「媽媽變得不一樣了」。頭兩年,由疼愛妻子的林爸爸擔任24小時看護,但怎麼照顧怎麼不對,爸爸覺得媽媽一直很愛「歐北共」(台語:亂講),衝突不斷上演。 「怎麼一下就忘記了呢?就叫你忍一下怎麼就是沒辦法?」林爸爸常常氣得面紅耳赤。孰不知,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正是無法與失智症患者相處的痛。 「後來請外籍看護工,但她請假的時間、頻率都越來越長,媽媽走失了、跌倒了她也沒發現,久了,我們心裡越來越沒安全感,覺得聘請外籍看護工,也未必是長久可行。」▍ 「孩子,你已經不要我了嗎?」孝順的為難當媽媽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方法用盡的林家無不感到心力交瘁,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辦? 林先生的問題,也是許多失智家庭所面臨的困境。 當初要把媽媽送到照護機構,其他家人不會反對嗎? 「有,當然有,我和爸爸說,叫他們都來找我。」家族裡其他的親戚長輩,也會認為:還是要把媽媽接回來家裡,幾個兄弟姐妹再輪流顧,不就好了嗎? 「可是,光是媽媽突然意外生病,大家要排出時間來照顧媽媽都很困難了,更何況之後要永遠維持『輪班』制的生活。我當初也看了很多『我養你那麼大,你不要我了?』這類的文章,心裡不會有愧疚感嗎?當然會,但我們要想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孝順。」 「我心中認同的孝順是,我們要發自內心要愛護自己的父母,去判斷怎麼做對全家人最好,對爸爸好、對媽媽好,而且也要我們都做得到,這才是真正的孝順,照著大家的評價去做,就真的是最好的安排好嗎?我不認為。」 「做自己做不來的事,累垮了誰?痛苦了誰?只是為了『別人覺得這是孝順』,才去做嗎?」 林先生只要一有空,便會來和媽媽作伴,推著輪椅帶著行動不便的媽媽,有時去安養院附近的公園走走,有時邊走邊「五四三」(閒聊),一路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有時帶著媽媽去淺嚐她最愛的冰淇淋-「只要看著媽媽吃冰淇淋的笑容,就什麼都值得了」。(但這是秘密,不要讓機構的護理師知道)甚至還會完成媽媽的「即時願望」,讓媽媽帶著「明天要去遠足囉」的心情,微笑地入睡。 「爸爸年紀也很大了,體力和心情上都不該有那麼大的負擔,我讓爸爸知道,媽媽現在受到很好的照顧;否則萬一爸爸也垮了,那我也垮了。」林先生說,真正的孝順不是逞強,而是有品質的陪伴;盡心、盡力,也不要自不量力。▍ 夫妻愛情長久之道-信守承諾 「媽媽只有在時空錯亂的時候,因為想到家裡的『瓦斯沒關』、『菜還沒洗』,才會吵得要『回家』。但大部份時候,她把安養院當成自己的公司了,她還是那個『人人尊敬的老闆娘』。媽媽雖然失智,但在情緒上很穩定,這是我最大安慰的事。 「但她常常誤會爸爸怎麼沒有睡在旁邊,是不是跑到外面找女人啊?」林先生笑說,媽媽竟以為爸爸有「小三」了,而且還覺得自己是傳統女人,要默默忍下來。 雖然英子女士經常「編劇」各種戲碼,但林爸爸對與英子女士可是一往情深。結婚超過六十年的他們,在英子女士住到安養院的十年來, 他每天從外雙溪騎腳踏車到松山的安養院, 風雨無阻,一定要和妻子見一面,和她說說話、聊聊天,一年365天幾乎不間斷。除非是林爸爸自己也有極重要的事耽擱了,否則對妻子的關心,說什麼也要堅持下去。 連醫護人員也驚呼林爸爸準時的程度-「最浪漫的事,就是與你一起慢慢變老。」在今年,他們夫妻還被選為「金婚代表」。▍ 很少有人是天生喜歡做看護 感謝她們的包容林先生選擇當時新成立、設備最新穎的安養院「我第一眼看到就喜歡了。」媽媽現在是安養院的「資深住民」,也遇過許多不諒解和其他「住民」的言語挑撥。「我都和媽媽說:『我們不要理他們』。」甚至也有住民不希望他們常常來探望。「我想,我們家那麼幸福,看在其他無人探望的老人家眼裡,實在覺得很心酸。」 他最後想和安養院內的護理人員、外籍看護工說聲謝謝:「很少有人是天生立志要做看護的,一個人要照顧那麼多人,真的很辛苦。」 身為資深住民的家屬,林先生也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希望台灣有更多設備良好的老人安養院,住得好又安全,我們才能放心很多。還有也希望院內可以舉辦更多活動,讓每個住民都可以參與,氣氛熱鬧、開心,減少呆坐的時間。」 對林先生一家人來說,將媽媽送到安養院居住,不僅讓爸爸透過觀察其他住民,更加了解、並接受媽媽的失智症:媽媽沒有錯,要怪就怪疾病吧!也讓家人有更多喘息的空間,爸爸找回自己的生活價值,我也繼續當我的綠天使(郵差)。最重要的是,媽媽在機構的照顧和家人不間斷的陪伴下,笑容變得越來越多。失智後,英子女士看似告別精明的自己,卻重塑了另一個愉悅的人生。 「我媽媽有什麼異想天開的劇情或是願望,我就陪她演。我的爸爸、弟弟、妹妹和全部的家人,都會自動自發地來陪伴媽媽,對我們而言,這就是最重要的事。」 不要活在他人的壓力下,每個家庭的幸福劇本,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真實演出。
-
2020-10-26 名人.精華區
陳昭姿/代孕法制化 幫不孕家庭追求幸福
代理孕母草案五月由吳秉叡委員提出通過立法院一讀。為了二讀實質審查做準備,吳委員近日召開公聽會,距離前次相同主題的公聽會,已經時隔七年。不孕夫妻花數百萬未竟全功本次公聽會有幾項特色。吳委員辦公室提供草案版本參考討論;其次,婦產科醫學會黃理事長與生殖醫學會陳理事長都親自出席,新北市醫師公會則派了具婦產專科資格的常務理事張醫師出席。台大醫學倫理專家蔡教授,以及律師王翼生也獲邀出席,分別就倫理角度與法律思考提出見解。20多年來身為病人的我,不再如以往孤獨,本次還有曾遠赴烏克蘭多次,花了數百萬費用而未竟全功的夫妻,由丈夫陳先生代表出席。關鍵在代孕者是否具自主權代孕相關記者會與公聽會自1996年開始舉行過無數次,反對者總是提出相同的理由,始終停滯原點,無視於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通過代孕,且第一個國家英國已經施行近40年,全球已發表了無數論文的事實。他們拋出的問題千篇一律,包括孕母自主權、代孕商業化,以及物化或工具化女性等。有關物化或工具化疑慮,其實關鍵在於代孕者是否具有自主權。就自主權而言,代理孕母絕對高於妻子又高於媳婦。亦即,具有生育能力的妻子與媳婦,反而容易有來自至親的壓力,因此,物化工具化之汙名一味加諸孕母是不公平的。代孕解禁具有迫切性,因為不孕是病不是罪,禁止代孕只是讓「子宮病變者」成為不孕症中的絕症;繁衍下一代是天性與人權,是幸福追求權(與會王律師稱為生殖權);台灣人口消長已進入死亡交叉,代孕法制化,可以幫助不孕者與家庭。感謝代孕 為何不能給酬勞?酬報不等於營利,這牽涉相關雙方的權利與責任問題。性別主義者強調專責家庭服務的婦女,可以向先生要求薪水,為何感謝代孕者卻不能給予酬勞?這是雙重標準。再者,台灣人工生殖技術成熟且先進,如果政府繼續迴避代孕議題,讓有需求者只能到海外求援,是保護了相對經濟優勢者,而參考赴烏克蘭尋求代孕的陳先生案例,其實也充滿了風險。如果能在自己國家進行,應該更有保障。有精卵夫妻應通過 已有共識2004年衛生署舉辦公民審議會議,同意有條件通過代孕,2012年國健署再次舉行公民審議會議,對於基因型代孕(孕母同時提供卵子)雖沒有共識,但對於有精卵之夫妻,明確認為應該盡快通過。國健署於2010年、2012年、2013年共舉行三次民調,接受代孕與不反對者達八成,證明台灣社會已有共識。希望人人將心比心,以同理心慈悲心看待需求代孕者,成全別人追求幸福是利他思考,也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
2020-10-26 養生.樂活人生
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編按:2019年,房地產專家張金鶚從任教30多年的政大退休,在木柵半山腰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作為退休宅。他認為,一棟理想的退休宅應具備幾項特質:能讓人在地老化、和家人保有獨立但不失親密的關係。且最好在屋主生前,就能藉由以房養老、捐房養老等方式,換取老後生活的保障。怎麼為自己規劃老後理想的居所?走進清大科管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位於木柵半山腰的家,陽台擺著畫架,屋裡的背景音樂是古典歌劇。往窗外望去,眼前一片雅緻的綠意,還有松鼠穿梭其中。去(2019)年暑假,他從任教32年的政治大學退休,同年搬入新家。在這個離市中心稍有距離,但生活機能完善的社區,展開新的生活。66歲的張金鶚,曾任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副市長,是台灣知名的房地產專家。他在台北出生、2度赴美留學、在政大任教多年。算下來,60年的人生已換過21個住所,前後買過4棟房子。「換屋跟搬家都很累,這應該是我人生的最後一棟房子。」他笑說。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曾說過,「家,是生活的容器。」隨著生命階段轉換,居住需求自然也有所改變。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怎麼挑?換屋前先看5大指標 退休宅尤重區位與管理鑽研房地產30多年,媒體總稱張金鶚為「空頭總司令」。他反對炒房,認為台灣房地產價格長期處於不正常的高點,房價終將泡沫化。但2019年,張金鶚賣掉2間房子買下退休宅,引起不少討論。有人笑稱,連「空頭總司令」都買了房,想必房地產前景看好,現在就是入場的好時機。但張金鶚澄清,退休宅是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他優先考慮的不是增值空間,而是個人對生活的期待。「我退休在即,馬上就有自住需求,不管時機好壞我都會買。」人生下半場,孩子大了、生活型態改變,房子該怎麼換?張金鶚分析,購買房地產前要考慮5大元素:產品、價格、區位、時機、管理。以他自己為例,退休後工作時間縮短、個人時間變多,因此社區的居住品質、休閒育樂機能顯得特別重要。這次換屋,他最在意區位和管理。區位,指的是房子座落的地點。市場定義的區位有2種,一是距離市中心遠近的「大區位」,一是鄰里生活機能的「小區位」。張金鶚提醒,市場上的好區位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熟齡族買房主要是自住考量,不必執著於「蛋黃區」的房子,小區位比大區位更重要。在政大河堤邊住了20多年,張金鶚也曾想搬到交通更便利的市中心。但台北房價高漲,同樣的預算,市中心的房子總是比近郊更小、生活品質更差。最後,他和太太買下位於木柵的新家,離舊家只有走路10分鐘的路程。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木柵離市中心有段距離,且社區離最近的捷運站走路仍要15分鐘。但他在政大教書多年,木柵是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哪裡適合散步、哪裡有好吃的餐館,全都一清二楚。加上父親還住在舊家的社區,方便就近照顧。離捷運站有些距離,也讓房價相對便宜。不是蛋黃區,但是他心中的好區位。此外,張金鶚也指出,鄰里關係對老後的居住安全有極大的影響。「遠親不如近鄰是真的。老了跟鄰居關係不好會很慘。」他笑說。但現代人情淡薄,若沒有好鄰里,就要有好管理。例如,平日衣物送洗、叫計程車,都可以請物業管理公司代勞。他所住的社區總共177戶,住戶共用一棟會館,內含交誼廳、圖書室、健身房、電影院,游泳池、三溫暖和酒吧。雖然每坪100元的管理費不便宜,但張金鶚說,他和太太都愛游泳、平時又有健身需求。完善的公設,是他們考慮購屋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若社區管理不善,游泳池也會變成蓄水池。張金鶚指出,他曾研究過都市集合住宅的管理模式,發現:100戶上下、中型規模、住宅坪數相近的社區,因為住戶同質性高,更容易凝聚社區共識。規模大的社區雖管理費較低,但住戶協商、管理不易,反而會產生「規模不經濟」,使生活品質降低。換屋前,不妨多留意。老後理想的家人關係 同鄰不同居、獨立又相繫幾年前,張金鶚的媽媽過世,94歲的爸爸從養生村搬回家和看護同住。他和姊姊輪班,每週日都到爸爸家,陪他吃午餐聊天。他認為,中年人和父母最好住得近,但不用一起住。「端一杯茶、一碗湯過去還是熱的,這樣的距離剛剛好。」他形容。他回憶,32年前買下第一間房子時,曾有一段時間和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有2個家庭,4人都過得有些辛苦。「長輩看到孩子會想問、想管,我們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加上爸媽總會護著自己的兒子,讓媳婦壓力更大。」幾年後,夫妻倆購入第二棟房子,把起家厝留給爸媽居住。後來,考量長輩年紀大了、不方便爬樓梯,他們又買下自家樓上的另一棟房子,讓爸媽住進同一社區。彼此「有點近,又不會太近」,方便照應又不會相互干擾。同樣的哲學,也適用於夫妻關係上。張金鶚指出,退休宅的格局原本是4房,他們改為2房2廳。2間臥室都是含衛浴的套房,中間以更衣室隔開,門也可以上鎖。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在各自的房間冷靜;晚上睡覺,也不會被對方的打呼聲吵醒。分房睡,反而更能維持感情。老夫老妻需要獨立的空間,但關係可不能像室友。退休後,張金鶚開始上油畫、古典音樂課,太太則學小提琴和藝術。2人的興趣重疊,也反映在空間規劃上。陽台正對窗外的好風景,適合放畫架、種花草。同一側,書房窗邊也有個小長椅,讓夫妻倆可以愜意的喝下午茶。「當初規劃是我念書時,太太可以坐旁邊跟我聊天,不過搬家後好像還沒實現過!」張金鶚笑說。此外,家中雖然只有2人,但餐廳、客廳仍保留寬敞的聚會空間。張金鶚教書多年,學生們的感情很好,每年都會不定期聚會、旅遊。因為「鶚」容易被誤讀成「鴨」,張金鶚綽號「鴨子」,他指導過的150多位學生們也組成「鴨子家族」。即使退休,小鴨子們仍不時來家中造訪,讓頂客夫妻的生活不寂寞。房子不要太早給小孩 房產活化換老後保障最理想台灣房價高漲,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4、5年級的父母總會希望留房產給孩子,或者至少讓孩子住在家裡,節省生活開支。但張金鶚指出,學術研究已顯示,長期賴家會導致年輕人難以獨立、成長,更可能進一步推遲結婚、生子的年齡。他建議,若一時買不起房,父母可先資助孩子租金,讓他們即早離巢。假使孩子住在家裡,也要讓他們付生活費、幫忙家務,培養責任感,不能「無條件賴家」。至於房產繼承,張金鶚則認為,房子常會成為子女爭產的導火線。且過往的研究亦顯示,父母將房子過繼給孩子的時間愈早,他們日後聯繫、探望父母的次數愈少。「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最好在生前就百分之百消費。」他說。他認為,父母與其將房子留給小孩,不如思考如何利用房產變現為養老金,減輕孩子照顧父母的負擔。例如,他曾大力推動「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即大眾熟知的「以房養老」),鼓勵退休族將名下的房子抵押給銀行,每月換取現金作為生活費,且仍可住在自己的房子。這樣的模式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可惜在台灣開辦5年多來,申辦人數不如預期。如果擔心申請以房養老,銀行鑑價較低、每月獲得的資金不足,也可考慮另一種「捐房養老」模式。張金鶚指出,幾年前有位獨居的長輩,長期接受伊甸基金會的照顧。他希望能將名下的房產捐出,條件是基金會必須持續提供照顧服務,直到他往生為止。在張金鶚的建議下,基金會和老先生簽訂了契約。長輩生前可在最熟悉的環境終老,平時也有人探望。在他身後,基金會將這棟房子當作中、南部癌症病友北上就醫時的臨時住所,達到雙贏的局面。除了伊甸以外,目前國內也有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接受這種名為「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的合作方案。此外,張金鶚也相當推薦國外盛行的「售後租回」養老模式,屋主將房產賣給保險公司,再以售屋所得向承租原本的房子。合約當中明文規定,保險公司有義務將房子承租給原屋主、並負責維護修繕,直到屋主往生為止。在這個前提下,屋主可拿回較多資金,也不用擔心老後居無定所。「或許有人認為,有房才有安全感。但你過世後房子一樣會被賣掉,差別只是生前能否拿到錢。」張金鶚直言。65歲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張金鶚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地老化、淨現值(NPV)歸零」。很幸運地,他和太太的人生下半場能住在熟悉的環境、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棟退休宅將來還可捐贈換照護或申請以房養老貸款,即使沒有小孩,也不用擔心老後無人看顧。身為房產專家的他,很清楚房子是身外之物。一棟房子若無法讓人活得更好,價值再高也只是負擔。「這輩子賺的這輩子花光,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原文: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