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夜跑
共找到
14
筆 文章
-
-
2023-03-01 養生.心理學解密
一個人如何從完全不運動到輕鬆運動?循序漸進5階段做到
我曾是一個能搭車絕不走路的人。可能是不喜歡走路帶來的身體濕黏感,汗水淋漓不只不能讓我覺得舒壓,反而讓我有些煩躁,直到有天身體微恙就診,醫生告訴我:「你看起來很瘦削,但是你的體脂偏高,再不運動,不久後可能內臟脂肪數值也會過高,最後可能會連帶影響健康。」醫生的話猶如晴天一響雷的警訊,我開始觀察我的BMI值、基礎代謝率,從客觀數字來推論自己的「健康」真相。或許,運動的初衷不是為了愛美,而是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如果我失去健康,人生許多想做的事、要實踐的理想,可能都會變成泡影。但是,我要怎麼和運動親近,和它成為朋友?處於躊躇期,剛好遇到《原子習慣》上市,我對於習慣四階段模型——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不只深感興趣,同時,也懷著好奇與探索的精神,想要從細微的改變看見習慣前後巨大的差異。循序漸進,建立「運動者」身分想要得到健康,可以使用《原子習慣》的習慣系統。透過建立微小的慣常行為,互相堆疊激發效益,而效益又會彼此相乘,最終遠遠超過你的預期。以我而言,運動就像是改變身分。當我進行認同的具體化行為,如每天都走路(跑步)鍛鍊身體,這代表我認同自己是運動者;當我每天重複不斷地運動,就強化了我是「運動者」的身分。透過習慣漸進式的演化,每天在一點點地轉變,同時在一個習慣與一個習慣之間,持續經歷自我的內外調整。身分認同:運動者過程:每天走路上下班結果:每日走路超過萬步上面是我認同運動者的身分,透過每日增加走路強度,最後完成每日萬步的經過。但是,初始不運動的我因無法立刻看到這個習慣改變的結果,發現要完成「每日萬步」真的很困難。因此我運用《原子習慣》提到的策略,就是先設定目標,再依照五種難度的步驟來執行。‧第一階段強度:非常容易/做法:穿上舒服的鞋走路/花費時間:一週‧第二階段強度:容易/做法:每天走路上班/花費時間:一個月‧第三階段強度:中等/做法:每天走一萬步/花費時間:三個月‧第四階段強度:困難/做法:每天走+跑一萬步/花費時間:半年‧第五階段強度:非常困難/做法:每週至少夜跑兩次,每次至少三公里/花費時間:一年目標設定後,我讓這件事變簡單,不急著一定要按表操課,但我決心讓運動這個行為,每天都要出現在生活中。運動的時間盡量綑綁喜歡的事,不讓自己聚焦在運動,反而是著重在喜歡的事情上,如聽音樂。我為大腦按下「重新整理」鍵,讓運動和聽音樂變成一個自動化的行為。例如出門前,我會先喝杯咖啡,進行短暫的冥想,至少心情保持清空狀態,刺激走路的時候能夠有愉悅的心情,讓走路上班變成一件快樂的事。同時,認識大腦運作模式。大腦喜歡游移在專注和發散之間,走路上班和聽音樂,剛好能讓自己覺得放鬆,順便有種開機上班的儀式感,適切地切換家裡和工作場域不同的模式,讓大腦知道:當走路這個動作結束,就要進入上班模式。上班需要專注,可能情緒要比較緊繃,透過走路上班,連結專注上班的提示,當大腦進入自動化之後,居家與工作模式的切換也就不容易錯置或打結。當然,要每天走路上班,認同自己是運動者,並且相信自己可以改變,都得回到習慣四階段模型——提示、渴望、回應、獎賞——的練習。我的做法如下。 提示:運用習慣記分卡的概念 渴望:利用誘惑綑綁策略 回應:最小努力原則 獎賞:達標的有形/無形獎勵當我運用習慣記分卡的概念,下載計步器APP,彷彿提醒我要注意計步器的數字。我從數字的提示,覺察自己的運動習慣。看到每天累積的步數,我開始相信自己是可以輕鬆運動的人了。還有,我很喜歡邊做事邊聽音樂,沉浸在音樂的氛圍裡,反而會讓我更加專注。因此,我利用誘惑綑綁策略,出門就打開手機下載的音樂,戴上耳機,邊走路邊聽音樂,音樂播完,我應該也就走到學校了。偶爾在偷懶之心興起時,我會邀請住在附近的同事一起走路上、下班。對一個不運動的人來說,我必須先讓動起來這件事變簡單。所以剛開始,我會先搭幾站的公車,讓走路上班變得簡單,縮短走路距離,減少心裡的排斥感;接著慢慢讓搭乘站數變少,最後終於可以不再搭公車。而當我對走路上班不感到吃力的時候,再加入夜跑的習慣,讓運動變得和呼吸一樣自然,跑步這個行為開始變得不會太困難。最後,我會記錄每日的運動量,數字不斷攀升,彷彿也是在鼓舞自己的達標行為。同時,我發現自己的腿部出現肌肉,有了漂亮的線條,這種身體曲線的改變,彷彿是對健康身體的實質獎勵。初始,我也會用迴紋針作為獎賞機制,每累積一個迴紋針,就投入五十元硬幣,日積月累之後,就能買一件喜歡的東西,犒賞自己。 (本文摘錄自方智出版《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
-
2022-11-04 焦點.焦點
不想被負能量擊敗-信仰教會我們的事
近兩三年,疫情肆虐、天災四起,人心隨之浮動、不安寧。很多人不知道,潛藏在內在深處的壞情緒,就是一股負能量,它會在體內一直流竄,但我們卻很少去關照和覺察到。直到有一天,負能量就要滿溢,才會爆發、崩潰。憾事往往也是在這時發生的。所以,大環境愈亂,心愈是要安定。只是,我們要去哪裡找尋那股讓自己安定的力量?美國研究證實 信仰有助安定情緒美國《生活科學》(Live Science)曾報導,一項由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家卡許丹主導的科學研究,證實宗教信仰是安定情緒的良藥,能給予心境正向能量。台北元太道堂資深弟子高慧珊則建議,台灣最接地氣的宮廟也許是「解憂」的良藥。位在台北市木柵的元太道堂,10年來不間斷舉辦「瘋神紀」活動,致力推動正統道教文化與傳統藝術,並帶動文山區的文化休閒觀光產業。更重要的是,希望傳達元太道堂主祀神祇太乙救苦天尊「人間行道」的願力,什麼是道?是道理、道路,從字面拆解,它代表的是用頭腦帶著雙腳走出的一條人生道路。也期許每個人在遇到人生難題時,要選擇一條道路勇敢走下去。元太慈愛人文推廣協進會理事長廖耀鴻表示,自己也曾遭遇過人生的關卡,但自從與宗教結緣,命運大轉彎,也漸漸學會「心不隨境轉」。元太道堂瘋神紀 與神同行好機會今年,「瘋神紀」主題是「道合趣--萬神護佑,萬物共融」,太乙救苦天尊鼓勵世人放開胸懷,秉持正向心念,與有緣眾生和諧共融,自然會受到萬神庇佑、否極泰來。「瘋神紀」由「神獸盃動物園公益夜跑」揭開序幕。當天,最吸睛莫過於趣味變裝的神將組,只見參賽者耐著36度高溫、頂著超重行頭,有如神明加持、健步如飛跑完3公里路程。連外國跑者看了也嘖嘖稱奇。接下來,高人氣「瘋神列車」將登場。「瘋神列車」由九頭獅前導車領著20人座中巴;共有11月6日、13日、19日、27日四個梯隊、四種路線,帶領您探訪指南宮、景美集應廟、木柵忠順廟等宮廟,還有文山區特色景點,隨車並配置專業導覽人員,解說宮廟文化、景點內涵。參加過的民眾都說,「瘋神列車」是一個很特別的小旅行,像是添加了文化創意的「進香團」,一天行程走下來,感覺身心靈都淨化了。台灣最美風景 宮廟文化值得探索兩年前遭逢疫情時,元太道堂瘋神紀打出防疫主題,還特別為主祀神尊太乙救苦天尊戴上口罩,一度創造話題。元太道堂主委朱陳火指出,經過這一波疫情,元太道堂擴大舉辦瘋神紀活動,鼓勵大家在做好防疫的同時,勇於走向戶外,用正向態度迎接未來。很多人都說,宮廟文化是台灣最風景之一,它深入台灣城鄉大街小巷,默默守護著台灣,更是普羅大眾的心靈寄託。透過元太道堂瘋神紀活動,也希望芸芸眾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心靈依託,變得更有力量、智慧去面對人生中的挑戰。想進一步了解,請上瘋神紀更多活動資訊「瘋.神.紀」10道合趣--111「瘋神列車」活動「瘋.神.紀」10道合趣--元太道堂道教文化系列講座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溫和又能改善心肺 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
跑步的好處?●讓人愉悅、改善睡眠、增肺活量、降低血壓和膽固醇。醫師形容「跑步是合法的吸毒」,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就像「天然的鴉片」一樣使人產生欣快感,有效紓壓,且能改善睡眠品質,肺活量、心輸出量也會增加,更有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降低血壓和膽固醇。若在戶外跑步,曬太陽可使維他命D轉換成活性維他命,骨骼密度更高、韌帶更強壯;長距離跑步可讓海馬迴的細胞增長,增加記憶力、降低憂鬱,也能改善大腦處理資訊的穩定度,延緩認知功能退化。跑步適合什麼年齡層?●全齡運動,依年齡層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跑步是全齡運動,各年齡層都有其適合的跑法與強度,應依個人體力負荷範圍從事運動,安全且能長久維持。同樣的跑步速度,對不同心肺功能的人而言,強度完全不同,無論年齡層都要量力而為,保持中強度運動即可。年輕人可以做到心跳率每分鐘達130下;中老年人則可以「十級運動自覺量表」作為參考,建議四到六級之間,勿逞強。「二次不嫌少,三次恰恰好。」建議每周保持二至三次、每次至少持續20至30分鐘左右的中強度運動,才能維持或增加肌力、肌耐力及肌肉量。跑步的正確姿勢?●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各種型態的走或跑,只要姿勢不對,就會造成運動傷害。無論快走、慢跑或超慢跑,起跑首要就是鞋帶要綁緊,鞋子活動空間要有一根手指寬度,鞋帶一旦鬆了或鞋子太大,都可能導致鞋子在運動過程中掉落,進而造成傷害。跑步要全身放鬆,不要過度緊繃,抬頭挺胸,呈現最自在、最舒適的活動幅度,直視前方、抬起下巴,肩膀保持自然下垂,手臂前後擺動時不超過身體,手肘保持在約90度角的彎曲狀態,效率加倍,「不握拳」以免增加上半身張力。1.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2.跑步中膝蓋保持微彎,關節不可鎖死(呈ㄍ字形可避震)。3.輕量落地,聽不到自己的腳步聲,就跟練輕功一樣,越輕越好。4.小步伐、高步頻(180步╱分鐘)。跑步前後如何暖身與伸展?●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先低速跑或快走後,再進行伸展。起跑前應進行五至十分鐘暖身,包括下肢髖、膝和踝的關節運動,及大腿股四頭肌、內收肌、大腿後肌、小腿後肌和跟腱等下肢肌肉群與足底筋膜伸展等。慢慢熱身,直到呼吸加速、身體微微發汗,正是最適合開始運動的程度。寒冷天氣則要延長暖身時間,才能有效避免大、小腿後肌拉傷、腳踝扭傷等運動傷害。跑步後不可立刻停下來,跑者需進行五至十分鐘低速跑、快走,接著再做靜態伸展收操,放鬆因運動而緊繃的肌肉,除可減少延遲性肌肉痠痛,更能預防運動後發生心臟問題。關節不適者或有膝關節退化、腳踝扭傷等舊傷,更應針對舊傷部位進行約15分鐘冰敷,降低關節發炎反應。跑步需什麼配備?●排汗衣褲,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跑步配備也會影響運動表現,謝文逸說,一般棉質衣服會吸汗但無法排汗,應選擇排汗衫,著彈力運動褲、襪。白天可選擇抗UV材質衣著;夜跑要穿具反光飾條的裝備。依不同跑步場地,穿著不同鞋底硬度的跑鞋,不過主要仍以輕量、輕底,可支撐足弓的跑鞋為主,勿穿板鞋、籃球鞋或網球鞋;另,扁平足要選「加強穩定」,高足弓則要穿「注重緩衝」的鞋款。場地選擇更重要,如在籃球場,場地不大、範圍受限,會使腳部受力不均,應在直線且開放式的場地跑步。超慢跑怎麼跑步幅小、距離長 超慢跑不易疲累近年流行的「超慢跑」,在國外也稱作「長距離慢跑(Long Slow Distance)」,有個「微笑速度」的定義,也就是「邊跑還能邊微笑」,不僅不會臉紅氣喘,甚至還能邊跑邊聊天,特點是距離要長、速度要慢,跟馬拉松配速跑不同,速度介在健走與慢跑之間。超慢跑綜合「快要跑起來」、「踮腳尖」、「小踱步」等跑法,且步幅比慢跑小,較不易感到疲累,反而能跑比較久,照樣能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等效果。實驗也發現,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比行走多2.5倍,心跳為每分鐘110到120BPM,比健走80至100BPM快一點,很適合銀髮族。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復健科主任謝文逸、專業健身教練江炫胤
-
2022-04-09 養生.人生智慧
19歲花樣年華遇致命車禍…楊淑姿為愛女選擇器捐,為女兒活出雙倍精采
失去至親摯愛,最難的是什麼?除了揮之不去的想念,還有感傷的心境:從今以後,你不在我身邊。正值花樣年華的大學生陳俐蓉,在19歲那年因車禍去世,家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器捐圓滿大愛,用另一種形式為俐蓉延續生命,也給自己時間慢慢走出來。「俐蓉如果還安在,她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剛過50歲生日的楊淑姿不時會浮現這個念頭,心愛的二女兒驟然離世,難捨之情溢於言表。2018年11月2日半夜,一通電話改變了陳家人的生活:您的女兒正在醫院搶救。起初還以為是詐騙,後來陸續接到其他親友告知,忐忑不安從桃園趕到彰化基督教醫院,聽到院方解說病情後,心情更是沉到谷底。椎心之痛 仍為孩子圓善念楊淑姿說,陳俐蓉與同學雙載發生車禍,雖然沒有明顯外傷,但因撞擊力過大,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變成植物人的機率極高。楊淑姿當下十分痛恨肇事者,心裡也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老天爺要把我女兒帶走?為什麼會半夜跑出去吃消夜……」太多疑問讓思緒變得紛亂,大兒子陳彥霖提到,平時兄妹聊天曾談到器官捐贈,俐蓉表達過樂於助人的意願,是不是要幫俐蓉完成最後心願?聽到這番話,楊淑姿猛然感到一陣焦慮,也很驚訝兄妹曾彼此討論若發生意外,要幫對方捐出能用的器官。「原來孩子們對生命的態度如此坦然豁達,希望不留遺憾離開人世。」她說,欣慰孩子們的善念,但若簽下器捐同意書,是不是就真正宣判女兒的死亡。但無效醫療只是徒增痛苦拖磨,「俐蓉一定不希望我們罣礙,更不願意靠插管、氣切活著。」最後放下執念做出取捨,讓女兒安詳離開。楊淑姿感嘆世事無常,意外發生前,日子平淡幸福,意外發生後,她的世界天崩地裂,頓時失去了重心,就像心頭肉被割走一塊,再也無法被填滿。從事發到告別式,和意外後的頭一年,她常莫名掉淚,偶爾把自己隔離起來,不想面對殘酷的事實。捨得放手 從沮喪中站起來2019年,楊淑姿因腎臟發炎動手術,警覺到心理狀況影響生理健康,認真思考未來的日子該怎麼走下去。「我一直處於悲傷狀態,對大兒子和小女兒其實很不公平,他們仍需要完整的母愛和父愛。」楊淑姿心疼先生靠工作來轉移注意力,一對兒女則避而不談俐蓉的離去,她覺得自己應該要振作起來,重新擔起聯繫家人感情的重要角色。楊淑姿不再將內心的挫折、憤怒投射到他人身上,體悟人生無常,不需要一直把自己困在悲傷裡。楊淑姿學著放下、重建生活,而且要幫離去的女兒活出雙倍精采。2020年,受邀到俐蓉就讀的彰化師範大學講述生命教育,在通識課程「生命探索發展與實踐」分享女兒的真實案例。楊淑姿苦笑,面對、接受、放下是唯一能再往前邁進的方法,一直困在沮喪中,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只會把身旁的人拉進哀傷的漩渦。走進校園,楊淑姿感受到年輕生命的光采,一方面感嘆女兒不再是人群之一,一方面也希望她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精采。「很慶幸能為她做器捐,讓我有機會演講分享經驗,撒下更多大愛的種子。」藉由器官捐贈,楊淑姿學到了重要的一課:「放手與捨得」,女兒的生命只是以不同樣貌存在,而她的小愛化為無私大愛,圓滿了數個家庭。這幾年陸續都會收到受贈者的感謝信函,知道他們過得很好,代表俐蓉仍好好地活在這個世上。
-
2022-0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一天該喝多少水?「飲料、湯」可取代水嗎?營養師教你判斷:你喝水喝夠了沒
或許你曾聽過每天要喝八大杯水(一杯為240cc)的說法,這是因為每消耗1大卡熱量約需要1cc的水,故以2000大卡飲食估算,約需八杯水,但實際上,因為我們每天可從食物獲得約1000cc的水。你是否周遭有的朋友幾乎不太喝水,讓你心裏很好奇不是說喝水很重要嗎,這樣也可以嗎?你是否曾看到有的朋友手裡總是拿著一個超大罐子裝的水,走到哪喝到哪,對方還會告訴你每天要喝好幾千cc的水才夠?你是聽過有人因每天喝好幾千cc的水,最後導致水中毒住院?你是否看過新聞報導「某年輕人夜跑中暑,引起橫紋肌溶解」、「某老人家曬太陽未多喝水,引起熱衰竭」等;甚至還有醫生提醒說「水喝太少易引發缺血性中風」!水究竟有什麼重要,為什麼我們非得每天喝它?而到底我們每天該喝多少水才夠?聽說每日要喝八大杯水,如果喝不到八杯水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水這個對身體來說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吧^_^水很重要,不只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更是水做的! 在古典名著紅樓夢裏,賈寶玉說道「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事實上,不管女人、男人都是水做的,因為水分是人體最大的組成成分,約占我們體重55~70%。嬰兒是體水含量最高的族群,老人最低,男性(55~63%)則略高於女性(50~60%),所以不僅女人是水做的,男人實際上比女人還「水噹噹」。多喝水多健康,認識水的功能!水和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一起並列為人體所需六大營養素,它也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營養素。以一個75公斤的男性為例,各營養素在身體的占比中,水佔了60%(45公斤),剩下的40%中,脂肪佔了一半(15公斤),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加起來佔了另一半(15公斤)。水在人體內扮演很多重要功能,這主要是來自其獨一無二的化學和物理特性。例如水具有極性,所以很多化合物均可溶於水;水的比熱很高,要改變它的狀態需要相當大的熱能,所以水可以調節體溫。下面是水在人體內的一些重要功能:1.調節體溫(散熱、防中暑)我們所攝取的食物熱量只有四成左右能轉化給細胞使用,高達六成都是以熱的型式浪費掉。身體所產生的這些熱會透過心血管系統運送到表皮(也就是皮膚),透過排汗來帶走。每蒸發1公升的汗水,約可從皮膚及附近組織帶走600大卡的熱量。故透過出汗&汗水的蒸發,讓我們可將過高的體熱散掉,避免體溫持續升高而抑制身體酵素系統的作用,也避免了夏天中暑的發生。流汗之所以可以調整體溫是因為當身體熱能增加時,附近組織的水會吸收過剩的熱能,透過皮膚毛孔蒸發掉。由於水的高比熱特性,讓液態的水變成氣態蒸發掉的過程會帶走大量熱能。熱量被帶走溫度自然得以下降,這也是為什麼流汗時,若吹來一陣風,汗水蒸發後會讓我們備感涼爽舒服的原因。夏天常見的「中暑」或「熱衰竭」等問題,講白一點就是身體因無法充分散熱而造成的熱傷害。由於水分是散熱的關鍵,故缺水就成了夏天引起中暑、熱衰竭等問題的主因之一。2.幫助廢物排除由於大部分的人體代謝廢物都是水溶性物質,而即便是脂溶性廢物,也會在肝臟幫助下,轉變成水溶性再藉由尿液排出體外,所以水分可說是人體排除廢物的重要運送媒介。3.其他水對於人體的重要功能.潤滑&避震:水不能被身體所壓縮,所以可作為關節和膝蓋的潤滑液;另外還可作為脊髓和胎兒(羊水)的避震器。.維持細胞機能:水對身體細胞來說非常重要,體水三分之二的是分布在細胞裡。水的存在可產生液體壓力,讓細胞能膨脹起來、成形。另外,水也是很好的溶劑。基本上,細胞生存與執行生理功能所需的氧氣、能量(葡萄糖)及各種營養與材料(如胺基酸、脂肪、各種離子等)都可在細胞內的含水環境中獲得,而細胞代謝廢物的排除也是靠水的幫忙。.維持血液容積:血漿(動脈、靜脈、微血管、淋巴)約佔體重5%,水的存在確保身體可維持適當的血液容積。當脫水2%時血液濃度會升高,脫水至10%時血液容積會明顯減少而導致循環不足。所以夏天也是腦心血管相關疾病好發季節,千萬不可輕忽。.作為良好溶劑、參與生化反應、運送營養素:水分子的極性構造讓它不僅成為許多化合物的溶劑,也參與了很多生化反應,並成為人體很好的運輸媒介。不僅身體的代謝廢物需要靠水來運送,水溶性的營養素也需要靠水來幫忙。.維持滲透壓、電解質濃度:由於水可以自由進出細胞膜,透過離子和水,讓身體得以控制細胞內外與身體各個區間的水量,和電解質的濃度。高蛋白飲食所減輕的重量中有大半是水!你或許聽過使用吃肉減肥(高蛋白質減肥或無醣飲食),短期內就可減輕好幾公斤體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高蛋白飲食會產生很多蛋白質代謝廢物(如尿素);此外,這類飲食因缺乏醣類使得脂肪無法完全燃燒,而會產生酮體等脂肪代謝廢物…這些來自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廢物都需要靠身體消耗大量水來將它們排除,因此採用此類飲食會產生脫水利尿效果。(要記得人體約有五到六成的水分,60公斤的人隨便脫個5%的水就有3公斤,這也是為什麼體重會減輕很快的原因啊>_<)因此,使用高蛋白飲食減肥,所減輕的體重中有大部分都是水。這也是為什麼體重可能減輕三五公斤,但尺寸的改變看起來卻像只減掉兩三公斤而已。此外,這類減肥飲食在停止使用後,體重很快就會恢復。其實這也不能叫做復胖,因為這可能只是脫水利尿行為停止,水分又回到身體的緣故。到底每天要喝多少水?或許你曾聽過人可以幾週(視身體儲存的脂肪量而定)不吃東西仍可存活,但只要幾天不喝水就會死亡。聽起來感覺水好像比其他營養素還重要,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我們身體或多或少可以儲存一些營養素以備不時之需,但人體並沒有儲存水分的地方,所以只要缺乏時間一長(還是看環境,在沙漠中沒有水可能一天就會死亡)就會導致死亡。認識身體的水分平衡機制!身體水分的來源(攝取量)主要有三:直接喝的水/飲料、食物中的水,以及身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消耗水的地方(消耗量)主要有四:皮膚蒸發流失、肺部呼吸流失,尿液排出及糞便排出。基本上,這兩者需維持平衡,也就是每日身體所獲得水分量=排出的水量。Q1.為什麼有些人很少喝水也不會怎樣呢?!或許你曾聽過每天要喝八大杯水(一杯為240cc)的說法,這是因為每消耗1大卡熱量約需要1cc的水,故以2000大卡飲食估算,約需八杯水。但實際上,因為我們每天可從食物獲得約1000cc的水(新鮮食物本身就富含水,水果水分約介於80~90%間,蔬菜多半超過>90%;肉類雖然水分較蔬果少,但也有65~75%間),醣類、蛋白質和脂肪在新陳代謝過程會產生約350cc的水,所以基本上只要每天額外喝入1000cc的水或其他液體,就可滿足身體水分平衡的需求。這裡的1000cc可以是水,或飲料或湯。這也是為什麼你周遭中可能有些朋友,你很少看他們在喝水但卻不會缺水的原因。Q2.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夠?每天的水到底要喝多少,沒有一個絕對的固定值。基本上,我們所需的水量是依照代謝活性與環境而定,但由於環境、飲食生活作息每天都不同,所以所需要的水分也會跟著改變。最簡單的判斷方法視可參考體重而定。嬰幼兒、小孩因新陳代謝較大人高,所以水的需要量比較高:嬰兒每公斤體重約需要110cc的水,兒童則為40cc。影響成年人飲水量最大的因素是環境溫度,例如處在22℃環境下時每公斤體重約需22cc的水,但在38℃時每公斤則需要38cc的水。透過傾聽身體的聲音來調節飲水量!其實你不需要太擔心自己到底水喝得夠不夠,因為我們神奇的身體會自行調節營養素的吸收。以水為例,身體會透過多種荷爾蒙的回饋抑制機制,加上滲透壓感受器等來調控身體水分的平衡。所以你只要用心觀察身體反應,就知道水分夠不夠。你可以透過觀察:A.是否口渴。口渴是人體脫水的第一道警訊,當水分攝取不足時,身體會通知大腦讓你產生喝水的需求。由於人體失去體重1%以上水分就可定義為脫水,但要到脫水1~2%時才會開始感到口渴、疲倦等症狀。所以當你出現口渴症狀時代表身體早已有脫水問題,因此感到口渴時務必盡快補充水分喔。B.排尿次數與尿液顏色。一般而言若有正常飲水的話,4小時約可累積240cc的尿量,故一兩個小時跑一次廁所都算正常,但若整個早上都不想上廁所就代表水可能喝太少了。另外,正常的尿液為淡黃色,若尿色較濃或有惡臭都是水分攝取不足的警訊;反之,若尿色清如水則代表水喝得太多。最後要提醒大家,若在短時間出現水分大量流失,例如在炎熱高溫下長時間活動,或從事激烈或長時間運動(如慢跑)時,除補充適量的水分來預防脫水及中暑等熱傷害外,別忘了也要補充電解質喔。最簡單的電解質補充法為飲用運動飲料或含鹽的番茄汁,或也可以在水中擠些檸檬,加入微量鹽巴來補充鈉鉀氯等離子。 汗水蒸發才能調節體溫!排汗之所以可以調節體溫,關鍵在於汗水的蒸發。所以如果流了很多汗,但汗水是流到臉、頸或背部,或是被衣服吸收掉,而非蒸發掉的話,體熱散掉相當有限,體溫並不會降低太多。所以想要透過流汗降溫,最好的方法是處在通風處,或使用扇子等工具來促進汗水的蒸發,而非拿毛巾猛擦汗水。另外,在潮濕的氣候下,因空氣中含水量已飽和,故汗水較不容易蒸發。這也是為什麼風雨欲來前的濕熱氣候,會較大晴天的乾熱氣候更令人感到悶熱不舒服的原因。在此狀態下,會因汗水無法蒸發,使體溫無法有效降低,而引起急性的熱傷害,也就是中暑。所以在潮濕悶熱的氣候下,更要做好防中暑的措施。例如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陽光最強的時候出門;出門時戴帽子、撐傘、穿長袖,避免陽光直接曬到皮膚上使體溫上升;留意水分的補充並盡量讓汗水蒸發掉。而在活動時間較長、較激烈時或流汗過多時,除了補充水分外,還要留意補充鈉、鉀等電解質。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換掉浴室門口的腳踏墊,竟能讓家中產生大改變!日本達人的「家事減法術」,讓8成家事都不用做了
-
2022-0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老公總是半夜跑廁所?全台竟有450萬人為「它」所苦
頻繁夜尿,小心腦部出問題。最新人口數推估,全台超過40歲以上民眾,恐有超過450萬人飽受「夜尿症」所苦,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說,夜間多尿不僅會影響睡眠、失眠,可能進而延伸嚴重慢性疾病、心理健康與精神問題,小病不注意恐釀大禍。依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夜尿是「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醒來,一晚至少2次以上」。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0%,且年齡越長盛行率越高,其中近9成屬於「夜間多尿」的範疇。研究顯示,男性超過50歲,至少每4人就有1人有夜尿問題,增長10歲盛行率就增加1倍,超過60歲後每2人就有1人;此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問題、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患者也是高危險族群。廖俊厚表示,男性超過50歲或有慢性疾病,要記得觀察「夜尿二三四」,包括夜間起床尿2次以上,且尿量超過全天尿量的1/3以上,即為夜尿多症,盛行率達4成3,中獎機率很高。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指出,常見的下泌尿道疾病,多半是泌尿器官出問題,夜間多尿患者大多是賀爾蒙問題,因腦下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導致睡覺時尿量無法減少、尿液沒有濃縮,是腦部功能問題表現之一。據研究,超過50%有夜尿困擾的人,認為其睡眠品質受到影響,生理上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心理上容易帶來疼痛、沮喪、焦慮以及認知、記憶和表現缺陷等問題。研究也發現,有夜尿問題的患者,超過75%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神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在身。廖俊厚曾收治一名現年55歲的男性高階主管,被太太抱怨總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才注意到自己因為強烈尿意,多次中斷睡眠,即便晚上少喝水喝酒、睡前排空尿液也無改善,就醫後才發現是夜間多尿,經過藥物改善後才改善狀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台灣人口年齡持續老化,有夜間多尿問題的人口會越來越多,為提升夜尿症病識感及診斷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攜手推出Line「夜問AI智能聊天室』,期望以最貼近民眾生活並保有隱私的方式,提升男性對夜尿症的認識,也彙整全台超過300家泌尿專科醫療院所資訊,掌握完整訊息。更邀請熱血體育主播徐展元、財經專家賴憲政一同參與,客製出夜問AI智能聊天室的體育及財經資訊。
-
2021-11-07 養生.運動天地
冬天如何安全運動、防心血管疾病?醫:注意3重點
時序入冬,運動觀念也要換季。許多人念念不忘的減肥,從春談到夏、又從秋邁進冬,吃多吃少要看管不管得了口腹之欲,但運動一定要堅持永遠不輟。Q:天冷運動能消耗更多熱量嗎?有人說冬天運動減肥效果更好?醫師解讀:冬天基礎代謝率雖較高,但怕冷窩著不動恐會更胖。實踐大學副教授方信淵表示,「基礎代謝率」指的是在自然温度環境中,人體在非劇烈活動狀態下,維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而冬天的基礎代謝率比較高,是因為要在體內產生熱以維持體溫的關係。冬天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管的彈性,體內含氧量增加,消耗更多卡路里。運動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愉悅,心情好也可增加基礎代謝率,所以還等什麼?冬天,更要動起來!69歲的小兒科醫師吳國民,從年輕時就運動,創辦高雄市澄清湖友緣慢跑協會。他表示,冬天基礎代謝率雖較高,但消耗的能量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冬天不出門,一直懶懶窩在溫暖的家裡,身體更容易堆積脂肪。Q:冬天運動幾點起床運動較好?還是改成下午或傍晚運動?醫師建議:早上下午運動都好,但要注意空氣品質。方信淵認為,現代人忙碌,運動時間不一,但不管是早上、下午、傍晚運動,重點在維持一個星期三至四次的運動習慣。吳國民表示,一天中最適合的運動時間要視個人的工作狀況和習慣,再來就看一天之間空氣品質細懸浮微粒PM2.5的數值變化。有人覺得清晨車輛較少、工廠還沒運作,空品會比較好,不過空品跟季節、氣候型態也有關係,空品不好時,還是盡量避免戶外活動。Q:冬天有沒有特別建議的運動類型?醫師建議:心血管患者選輕中度運動,心跳控制在每分鐘90至110下。吳國民說,以預防醫學的角度,運動不要只偏向單一項目,可以有些替代運動。有研究顯示,在多項運動中,對延長壽命最有利的運動是球類,而不是慢跑,因球類是團隊活動,與人互動會讓心情更好,所以運動時與三五同好相約,可增加持久性與安全性。方信淵表示,冬天冷,會讓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較大,在運動項目的選擇,要注意運動強度,選擇輕中度運動。每分鐘的心跳數不要超過每分鐘130以上。不過對於有心血管疾病、以藥物控制交感神經的人就要注意,運動心跳應控制在每分鐘90至110下。Q:溫度低時如何安全運動、防心血管疾病突發?醫師提醒:冷天安全運動,保暖、熱身、補充水分為三大要件。預防低溫運動時心血管疾病突發,方信淵說,第一要保暖,第二要熱身,第三注意補充水分。他說,體溫在低於35度時,會劇烈發抖、說話不清楚、肢體不協調等,此時就要注意是否失溫。至於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包括:胸悶、左前胸上腹壓迫感、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手麻、背部輻射性疼痛等,有這樣的感覺就要先停止運動。吳國民也建議,冷天運動一定要注意熱身、暖身,大概5至10分鐘,讓體溫提升、肌肉動起來。年長者或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建議清晨5、6點就急著運動,冬天可以稍晚出門。「跟著身體感覺走!」因為自己的狀況自己最清楚,只要覺得狀況不好,就趕快停下來。Q:冷天運動時如何保暖,應注意什麼?醫師提醒:頭部保暖很重要,運動過程中流汗要立刻擦掉。在冬日運動穿搭方面,方信淵建議,運動頭巾、排汗帽是基本配備,運動過程中要不停擦汗。血液循環不好的人,可以穿較厚的襪子包覆保暖。不管晨跑、夜跑,記得要穿亮色衣較安全。吳國民表示,冷天運動重要的是保暖,頭頸部、四肢末梢保暖很重要。有人習慣穿著短褲、吊嘎背心跑步,即使在冬天也一樣,近來研發的機能衣有不同功能,運動者可以依需要選擇,但記得要隨時擦汗,跑完要盡快將外套穿起來。
-
2021-06-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戴口罩可以運動嗎?醫師:戴著不影響健康成人運動表現
新竹陳姓男子每天下班會去河濱公園跑步,即使新冠肺炎疫情全台三級警戒,他仍戴上口罩出門運動,隨著天氣日漸炎熱,戴口罩跑步實在不舒服,上個月甚至有民眾戴口罩夜跑昏倒的新聞,讓他想知道到如何才能達到戴口罩運動又不缺氧昏倒。新竹台大分院復健部醫師林孟廷說,戴口罩並不會影響一般健康成人的運動表現,也不會造成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林孟廷說,新聞中未提及戴口罩跑步昏倒的男子是有身體不適或其他慢性疾病。根據美國胸腔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健康的成人戴著口罩運動所有心跳、血壓、呼吸等生理指標,與運動者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林孟廷提醒,若想要從事健走、跑步或是騎腳踏車等戶外運動,請民眾仍要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三級警戒規範,戴上口罩運動。出門前多帶一兩個備用口罩,在運動汗濕後,勤加更換口罩,以確保自己的口罩仍有保護作用。但若本身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病患,因疾病所造成的呼吸阻力較高,戴上口罩後運動確實可能因呼吸阻力增加與通氣的下降,造成持續性缺氧與血中二氧化碳濃度累積,進而刺激身體產生呼吸代償而更喘,影響運動表現,也因隔了一層口罩,使呼吸的散熱較差,進而影響呼吸的效率與通氣。另一類則是有心臟疾病如心衰竭或冠心病的病患,心臟代償的能力較差,恐會因戴口罩運動的呼吸效率不好,進一步加速心率代償,增加心臟的負擔。建議在三級警戒期間有心肺疾病的病患還是留在家中不要外出運動,避免戴口罩運動增加身體的負擔。林孟廷建議,居家個人運動可以從低強度開始,安排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珈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攝取足夠水分。本身若有心肺疾病或是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建議運動前先與主治醫師討論,找出適合的運動方式。
-
2021-01-04 新聞.元氣新聞
肺腺癌帶走媽和阿姨 議員鍾沛君右肺異常今開刀盼重生
台北市議員鍾沛君25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她的媽媽和阿姨,讓她決定要更用心對待生命的每一分鐘,她今天一早在臉書PO文說,沒想到這一次卻是「無常」先來,因為右肺異常增生變化,她將在今日接受手術。短短一小時就湧入八百多則為她打氣、心疼她的留言。鍾沛君辦公室今早回覆記者詢問說,暫不對外說明。臉書全文如下:我是鍾沛君,我曾經是記者、模特兒、主播。現在是台北市議員。無論我是哪個身分,常有人好奇「為什麼妳走路速度這麼快?」我通常只是笑笑,說不出真正的答案。25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媽媽和阿姨後,我總是下意識的在跟時間賽跑,我知道家族裡的我們,餘生都必須對抗那道看不見卻如影隨形的「終點線」。十年來,我從不接受醫生口中「不可對抗的命運」,就算是命運,我也堅信命是由我,絕不由天。於是我用雙倍轉速,活在相同的24小時裡,我可以沒日沒夜跑新聞兼主播播報時段;我就算成了單親媽媽也從沒鬆動過對工作的企圖心;然後現在,我是念著碩士班的民意代表。生活很緊繃,但我是如此捨不得生命裡的每一分鐘。每次被要求合影,我一定全神貫注的微笑,因為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拍下一張;每一件選民服務,我一定傾力讓陳情人得到最妥善的處理,因為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做更好的安排。我不會悲觀的、灰暗的渡過日常,但也不可能樂觀的揮霍日子。我比誰都清楚,沒人說得準明天先來,還是無常先至。這一次,是無常先來。例行年度健檢從電腦斷層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醫師建議立刻動刀,我知道該踏上另一場冒險了。從診斷出爐到2021年1月4日排定手術日,35天,旁人覺得我瘦了一圈,其實我只是要自己不露情緒的,以更快速度完成手邊該做,以及計劃做的種種。我去演講依然一口氣劈哩趴啦(讓我又愛又恨的肺活量);我參加好多里鄰歲末活動(用力抱了大家的孩子、狗狗以及媽媽);我提前考了原本夏天才要繼續的自由潛水執照(可惡海訓還是沒過);我拍了新的照片設計、送印春聯(好希望我今年還是能親自發到大家手上);我聽了人生第一場五月天,在漫天煙花跟愛裡迎接了2021年。前幾天,孩子在睡前問我,什麼是「可遇不可求」,我說那是,「你很期待、很渴望的事情,但只有老天才能決定你能不能得到它。」小腦袋似乎很滿意這個答案,翻身抱著巧虎沒有追問,也就沒看到我快速抽了衛生紙。我希望他一直一直如此深信「媽媽」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包括,永遠不會倒下。1月4日,手術日,為了我在這個世上的所有牽掛。如果,1月7日,你看到了一篇新的文章,那就是我在全新人生,寫下的,關於重生。我期待你能夠看到它,因為,我也是:)
-
2021-01-01 新聞.元氣新聞
偷跑看五月天!自主健康管理6人衝跨年 5人已進場桃市要罰
天團五月天昨天在桃園國際棒球場舉行首場巡迴演唱會,現場高規格執行防疫計畫,未料,竟有6名自主健康管理者參加演唱會,有5人進到會場,市府接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消息立刻入場找人,陸續在10分鐘內找到人,多為年輕男女,有的人辯稱不知道不能參加大型活動,或稱以為已超過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市府衛生局都將開罰。桃園市衛生局指出,只要是自主健康管理者,都會透過簡訊提醒禁止參與大型活動,自主健康管理都知曉這些規定,桃園市政府防疫督導小組昨天接獲消息後,已經陸續將這些疑似自主健康管理者帶往隔離區,並即刻進行調查,後續依相關事證以傳染病防治法第58條裁處,可罰1到15萬元罰鍰,由於仍須給對方陳述意見機會,金額未定。據悉,有6名自主健康管理者昨天跨年夜跑去參加五月天演唱會,其中5人已經入場,年紀都約在二十到三十歲左右,相當年輕,慶幸的是,5人都有全程戴口罩,但稱不清楚規定或是算錯時間,以為已經過了自主健康管理時間才會來參加演唱會。市府指出,五月天「好好好想見到你」演唱會約2.2萬粉絲一同迎接新年,演唱會均採實名制,用票證與手機嚴加控管,昨天大約9點半開始陸續接到CDC通知,有疑似自主健康管理者的手機進到熱區,警方與市府強調嚴格執法,獲報後陸續入場找人,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並帶到隔離區,將交由衛生局裁處。
-
2020-06-18 新聞.健康知識+
頭暈頭痛,是中暑還是熱衰竭?注意不曬太陽也中暑的6原因
受全球暖化效應影響,夏季氣溫愈來愈高,衛福部統計每年的6至7月是民眾因為熱傷害而就醫的高峰期。熱衰竭、熱中暑都屬於熱傷害,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尤其是慢性病患、體重過重者等8大高危險群,更要提高警覺。夏季氣溫飆高,常讓民眾大喊「熱浪」來襲! 事實上,台灣目前沒有明確的熱浪定義,但將每日最高溫攝氏35度以上的天數稱為「高溫日數」,近年來不僅平均氣溫愈來愈高,一年之中的高溫日數也愈來愈多。 當有太平洋高壓籠罩,颱風靠近或因西南風引起的「焚風效應」時,屢有高溫破紀錄的情形發生。 慎防中暑、熱衰竭!8大族群多注意 連續高溫對於戶外工作者可能會造成健康或生命威脅,而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等,對高溫適應能力較差,也易引發健康衝擊,尤其是以下8大高危險族群,更要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 1. 65歲以上長者 2. 慢性病患 3. 體重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 4. 服用特定藥物者 5. 密閉空間工作者 6. 戶外工作者 7. 運動員 8. 嬰幼兒 盛夏時,應儘量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儘可能待在室內,並做好防曬工作,多補充水分及適度鹽分攝取,以及安排適度休息,以避免中暑。 萬一發生熱傷害,最重要的是了解傷害的嚴重程度,並牢記熱傷害急救5步驟: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 此外,熱衰竭、中暑的症狀不太一樣,兩者的常見症狀與處置方式如下: 頭暈頭痛恐是熱衰竭!牢記處理4步驟 若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未正常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此時會感到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呼吸淺快、虛弱無力、體溫升高(一般不超過40度),甚至肌肉痙攣、抽筋等。 若遇到可能熱衰竭之患者,應採取以下步驟處理: 1. 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移除多餘衣物 2. 給予補充約1000c.c.水分及適量鹽分 3. 其次可使用冷水噴灑或利用風扇幫助降溫,並多休息 4. 若症狀沒有改善,需立即送醫 皮膚紅、沒流汗恐中暑!3步驟快急救 如果發現病人體溫飆高(超過39.5度)、皮膚紅熱,沒有排汗、沒有尿、少尿或血尿,脈搏快且強,呼吸急促或困難,甚至意識模糊,代表可能中暑,應採取以下步驟處理: 1. 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環境,讓病人平躺、腳抬高,鬆開身上衣物 2. 快速降低病人體溫,方法包括: (1) 提供風扇 (2) 將冰袋放置於病人頸部、腋下、腹部、鼠蹊部 (3) 浸泡冷水 3. 若情況未迅速好轉,則要儘速送醫治療 不曬太陽也會中暑?常見6原因要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不曬太陽也有可能中暑!常見的情況有以下幾種,提醒民眾注意: 1. 夜跑 2. 穿衣過多 3. 藥物導致排汗不良 4. 長時間處在通風不良的地方 5. 持續勞動 6. 上班族:辦公室內外溫差大,上班族平日若較少從事戶外活動,一旦到了較高溫環境,就容易因不適應而中暑。 炎炎夏日,提醒民眾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適度增減衣物,並適度休息、補充水分,降低中暑、熱衰竭的機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暑發燒、頭痛、拉肚子怎麼辦?醫師:3招解除、預防熱衰竭,這樣處理最有用!.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夫妻拼事業拼出病,放下執著找回健美體態:沒有健康身體,有錢也無法到處去
-
2020-04-21 橘世代.好學橘
運動一輩子!62歲每周帶友爬山 征服谷關七雄
62歲陳信仲是運動好手,原本打高爾夫球30多年表現得相當出色,近年因享受跑步時團體的歡樂氣氛,每年都參加2、30場馬拉松,最自豪的是不曾有運動傷害,他在鹿港跑團「二鹿夜跑」帶領跑者運動,即便今年因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團友相邀爬山,3個月從就征服了谷關七雄。陳信仲首場馬拉松是參加2014年田中馬拉松,為了第一次「全馬」就完賽,有計畫性的練跑2個月,從早晚各5公里加碼到各10公里,一個月就累計跑了400公里,他說,跑步當天前半段一度受氣氛影響衝太快,幸好有跑友提醒,讓他恢復正常配速,順利挺過兩段爬坡後,順利完賽。此後,陳信仲熱中馬拉松,也依規劃在2018年完成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累積上百場賽事經驗,甚至出國「跑旅」,陳信仲說,每年大約有1個月時間在日本邊跑步邊自助旅行,參加過富士山、北海道、德島、青森等多場馬拉松,對當地居民自發準備的補給印象深刻,「一碗簡單味增湯就充滿滿滿人情味。」陳信仲從念書時期就熱愛運動,打羽毛球、籃球、排球,但時常受傷,曾因撞傷頭縫了9針,也因此出社會運動格外注意身體狀況,「運動用的是頭腦策略」陳信仲說,即便是跑步,也要研究路線、高度表,考量當天的天氣、體力,有規劃的配速,才可不受傷的完賽。現在本該是馬拉松旺季,卻因疫情全都停擺,從今年2月開始,陳信仲每周帶著團友爬山,4月初挑戰完谷關七雄,他說,這裡的步道每500公尺就有一個木樁,跑友體力不一,他會告訴同伴在下一處木樁相等,鼓舞大家依序完成,「下山有時比上山艱難」,山路石路需要眼睛頭腦並用,一不踩穩就會摔傷。陳信仲說,運動讓他獲得許多樂趣,也賺得友誼與尊敬,最重要的是身體維持健康,他鼓勵每個人依自己的體能運動,最重要的是秉持不與人較勁的態度,才能走得長久。【更多精彩人生2.0↘↘↘】。退休老師未忘網球情 14年投身教學培養更多小國手。退休校長熱愛體育40年 盼帶給學生終生運動習慣。不要求每場贏!「奧運銀腕」郭李建夫帶隊,練韌性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04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連夜跑超商買口罩 通勤族:7天2片怎麼夠?!
行政院拍板,2月6日起買口罩實名制,到全國6000多家特約藥房,用健保卡7天買2片。不過有百貨公司櫃姐指出,公司規定上班戴口罩,另有人搭捷運通車上下班「7天2片怎麼夠用?」另有家長批行政院「當初都相信政府説口罩夠,沒去搶購錯了嗎?」買口罩實名制在Ptt引起熱議,多數網友擔心天天上班、通車都要戴口罩,7天2片一定不夠?也質疑「怎麼算出來的?」「周休2日不是5日好嗎?」也有網友為政府説話:「口罩產量配給全國人口數,7天2片不然能怎樣?」「怎麼做都駡」「實名制保證買得到,不好嗎?」明天開始超商不賣口罩,學生家長連夜跑幾家超商趕買口罩,她表示孩子上補習班,一整天起碼得用兩片,不買怎行?並抱怨之前太相信政府沒搶購口罩,現在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