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新聞.食安拉警報
搜尋
壽司
共找到
129
筆 文章
-
-
2020-09-11 養生.聰明飲食
壽司店也常用!煮白飯「加一味」 米飯香甜更晶瑩剔透
米飯是許多台灣人的主食,煮飯雖然不難,但要如何將飯煮得好吃可就是個學問,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方式。近日就有日本媒體分享,如何讓白飯在外觀和味道都明顯升級的秘訣。根據日本媒體「Citrus」刊登的文章,該網站編輯部實驗,只要炊煮前,以「兩合米(一合容量約等於一米杯)」對「一小匙蜂蜜」的方式去煮,煮出來的飯就會更加香甜好吃。該網站還放了比較圖,可以看到照片中,沒加蜂蜜的米飯較無光澤,有加蜂蜜的飯則更為晶瑩剔透。Citrus編輯部分析,在蜂蜜中的酵素可以分解澱粉,將其轉化成糖分,藉此增進白米的甜度。許多壽司店也都會用這招煮飯。實際試吃之後,確實也感受到米飯中的甜味更加突出。台灣過去有著「蜂蜜加熱後有毒」的迷思,不過食藥署曾表示,蜂蜜加熱確實會產生HMF值,但臨床實驗並未證實HMF值對人體有害。現在也有許多說法澄清,蜂蜜加熱後「不會產生毒素」。因此在下次煮飯時,可以嘗試加點蜂蜜,看看是否更能提升風味喔。
-
2020-08-05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了9萬日本人後發現:日本人長壽秘訣主要與「吃」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的《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連續多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人為什麼就全球最長壽?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與「吃」有關!日本人長壽與「吃」有關!2020年7月16日,《歐洲營養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發表了一項來自日本東北大學醫學系研究科公眾衛生學的研究,分析了超過9.2萬人的數據後發現,日本人「常吃的七類食物」和「不常吃的一類食物」可能是日本人長壽的秘訣!研究根據8項日本飲食指數(JDI-8)評價了參與者的飲食,得分越高代表飲食習慣越日本化。研究人員使用經過驗證的147項食物頻率問卷調查了超過9萬人的飲食習慣,平均隨訪時間為18.9年。日本飲食「常吃的七類食物」是:1.米飯2.味增湯3.海草4.漬物5.黃綠色蔬菜6.魚類7.綠茶日本飲食「不常吃的食物」是:紅肉:牛肉、豬肉結果顯示,「飲食習慣越日本化」的參與者的死亡風險較低。8項日本飲食指數分數最高的人群與8項日本飲食指數分數最低的人群相比,全因死亡風險下降了14%,心血管死亡風險下降了11%,心臟疾病死亡風險下降了11%。對於全因死亡風險而言,多吃海草風險下降6%,多吃漬物風險下降5%,多吃黃綠色蔬菜風險下降6%,多吃魚類風險下降3%,多喝綠茶風險下降可達11%。研究人員總結,日本飲食與全因死亡(所有死因的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臟死亡風險降低有關。這可能與日本飲食中海草、漬物、黃綠色蔬菜、魚類和綠茶中的有益健康的營養素有關,有助於健康長壽。其實,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已經不是第一次被表揚了,看了他們的飲食習慣讓人不得不服。(推薦閱讀:日本人為何長壽?專家分析飲食三大特色讓他們更健康)日本人究竟是怎麼「吃」出的長壽?1.喜歡吃魚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每年秋天日本很多地方舉辦秋刀魚節,萬人吃魚的場面不可謂不壯觀。數據顯示,日本每年人均吃魚由70多公斤增長到100多公斤,甚至超過人均大米的消耗量,是法國人均吃魚量的兩倍多。每年3月~5月,六線魚、烏賊、蛤蜊、石鱸、鯡魚等成了日本人餐桌上的座上客;到了6月~8月,鮑魚、鰻魚、鮎魚、黑目鯛等開始量產;秋天則是康吉鰻魚、鰈魚、秋刀魚、金槍魚的天下;冬季當屬鱈魚、鯖魚、鮪魚等最美味。一年四季,魚是每個日本家庭餐桌少不了的必備菜品。比如很多人熟悉的鰻魚飯,不足全球人口2%的日本人,卻吃掉了全球70%的鰻魚。2.少吃紅肉2017年,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於康教授曾在《我是大醫生》節目中分享一張地圖,叫做「全世界紅肉分佈和惡性疾病分佈的相關性地圖」,圖中紅色越多,意味著發病率越高。於康教授在節目中談到,「日本人相對中國來說,吃紅肉是比較少的,所以惡性腫瘤的相關發病率是低於中國的。而德國、美國、加拿大吃豬排、牛排、羊排比較多,他的結腸癌、乳腺癌發病比例就超過中國。」正如這次研究中提到,日本人不常吃的一類食物是牛肉和豬肉。紅肉既指豬牛羊等畜類肉食,大量攝入紅肉的人群,相對於紅肉與白肉均衡搭配的人群,患結直腸癌、乳腺癌等惡性腫瘤發病風險都要高。3.喜愛喝茶日本人非常喜歡喝茶,熱情一點不比國人少。2006年10月8日,在日本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茶會,14718人在茶會上同時喝盡一杯抹茶,創造了同時喝茶人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茶葉含有茶多酚、芳香油、礦物質、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特別是淡綠茶,對加強心腎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化是大有好處的。4.吃得節制有醫生表示,剛到日本時,很長時間都餓得飢腸轆轆,因為日本醫院食堂的飯,用他的話說是“少得可憐”。幾片新鮮蔬菜、四五片肉片、一碗醬湯、一小碗米飯就是一頓份飯。我曾多次到日本的導師和朋友家做客,發現日本人請客最大的特徵是主人很熱情,而客人卻往往吃不飽。主要原因是儘管菜品有十幾道,可是每道菜的菜量極少。請客吃不飽不是主人吝嗇,而是由日本菜的特點決定的。感覺上日本人的飯量只有中國人的一半,即使是幹體力活的,飯量也比我們少得多。所以在日本除了相撲運動員以外,很少見到胖子。而且日本人吃飯很慢,一碟菜我們一口就能吞下,他們卻能細嚼慢嚥地吃上十幾分鐘。5.吃得很雜雖然日本人每頓飯的分量很少,但卻比較「雜」,樣式非常豐富。日本厚生勞動省在1985年就制定了《為了健康的飲食生活指南》,倡導民眾一天盡量吃30種食材(包括烹調油和調味品),營養才全面。此後,很多人將其當作每日飲食準則,比如五色壽司飯會以米飯為主料,加入甜蝦、貝肉、烏賊肉、魚籽、金槍魚、糖薑片等;做菜時,用多種食材做成一道菜;味噌湯裡有豆製品、海鮮、蔬菜等。6.吃得少油日本人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生食或者蒸煮。有醫生表示,在日本的餐館裡,一棵捲心菜蒸過之後,蘸著日本特有的調味汁食用就是一道美食;沙拉也被改良的,新鮮的蔬菜只撒少許鹽,滴幾滴橄欖油,再撒上點芝麻就算一道“沙拉”被端上了餐桌。日本料理也被稱為「水料理」。在日本飲食中普遍少油、少鹽、少調味品,其飲食原則是盡量使各種飲食材料保持原味。另外日本料理也很少用煎炸、紅燒等烹調方法,多用清蒸、涼拌或水煮。日本人吃海產品、豆製品和蔬菜也不用大量的油爆炒和紅燒,基本上是生吃或拌成沙拉。清蒸、涼拌、水煮的烹調方法可最大程度地提供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活性物質,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對健康和長壽意義重大。7.吃得偏淡在1972年頒行的《職業健康法》和1982年頒行的《社區健康法》中,日本詳細規定了社區衛生從業者在高血壓防治中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也在全球率先將測定吃鹽量納入健康體檢範圍。得益於這些舉措,居民吃鹽量逐漸降低,高血壓控制率逐年提高。飲食結構的優化和高血壓控制使慢病發病人數大幅減少,提高了日本人的壽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29 養生.聰明飲食
酪梨也有MIT正盛產!專家:這樣吃最能保留酪梨營養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2020台灣酪梨產季到來,國內以台南的種植面積為最大,農委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推薦營養滿點的在地酪梨,希望民眾能夠選擇當季新鮮的在地酪梨;並表示酪梨營養成分高,直接吃最能保留營養價值,另提供多種不同吃法與挑選方式供民眾參考。酪梨原產於中美洲,是早期替代肉品的營養選擇,又被稱為「窮人的奶油」、「窮人的營養補給品」。現代人重視健康與養生,富營養價值的酪梨晉升新寵兒,但是酪梨也有國產!夏天酪梨產季已經來臨,農委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台南場)也推薦營養滿點的在地酪梨,希望民眾能夠「吃當季、食在地」。MIT酪梨盛產中!推薦民眾選擇在地酪梨隨著養生風潮興起,台灣酪梨栽培面積增加,產期為每年6月至隔年2月。但酪梨易感染病害,國內不僅栽培相對不易、面積增長也有限,全臺種植面積至今僅930公頃,仍是零星栽培。台南場表示,全台酪梨栽種以台南市330公頃最多,其次是嘉義縣210公頃;現在正值國內盛產期,希望民眾可以把握良好「食」機。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小小酪梨富含多種營養素酪梨因為營養密度高,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最營養的水果,其中更有多種營養元素是現代人缺乏的,於是酪梨身價水漲船高,被重視養生保健、養顏美容的現代人愛戴。酪梨富含維生素E、葉黃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充足的葉酸、食物纖維,維生素B2、B6,維生素C、鎂、鐵、鉀離子等,除了是營養的絕佳食物,在加工利用上可提煉的高級果油,除供作植物性食用油、奶油外,可作為化粧品及高級香皂原料。「生吃」最能保留酪梨營養酪梨該怎麼吃呢?最簡單的料理是國內獨創的吃法——直接切塊沾蒜蓉醬油、芥末,具有吃生魚片的口感。此外,酪梨也可以沾蜂蜜吃甜的、加入生菜沙拉、三明治、壽司捲,或搭配其他食材做成開胃菜,甚至做成沾醬、抹醬,加入牛奶、優酪乳、蜂蜜打成飲料也很常見。台南場表示,酪梨生吃能保留所有的營養素,也是炎炎夏日的消暑「涼」品!台南場也曾將酪梨食用法編成食譜,例如酪梨玉翅羹、酪梨蝦仁、油梨肉絲等美味可口的佳餚;若嫌麻煩,也可以將酪梨直接切半去除種子,在中間圓洞打個蛋花,做成酪梨蒸蛋。但台南場提醒民眾,酪梨果肉加熱太久會有苦味,也會失去原有營養價值,料理時需注意火候。酪梨成熟時?要耐心等待!挑選酪梨的時候,需選擇果形完整、成熟度足夠的果實,台南場表示,酪梨果實成熟度無法由外皮顏色辨別,多數品種果皮不轉色仍呈綠色,只有少數品種(如紅心圓)完熟後果皮會從黃綠色轉成紫色、紫紅色或黑色。因此在選購時,手指輕壓具彈性就是適當的成熟度;若還是硬的,購買回去後需再放置數天,等變熟、變軟再食用,若超過1週才熟成,那表示採收時的成熟度不足、口感較差。大忌!酪梨變軟前,千萬不能放冰箱!另外,酪梨還沒變軟前不能放冰箱以免無法後熟,切開後則可去籽以保鮮膜密封冷藏,避免接觸空氣氧化變黑;若要長期貯存,則可以將果肉切塊冷凍。最後台南場補充,吃完酪梨剩下種子時,可將種子外殼剝去,浸在水盤或透明容器中,待長出芽及根後,還可作為優美的室內觀賞盆栽。延伸閱讀▶誰說酪梨熱量高?100克僅58大卡▶「冷熱鹹甜」口味超百搭!「酪梨」的日式潮流吃法你試過嗎?▶酪梨有助於改善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0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第一名你可能每天都在吃!新十大慢性過敏食物出爐
國人新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榜出爐,前三名分別是蛋白、蛋黃及花生,其他依序為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以及綠豆。若對這些食物過敏的人,就要避免吃下肚,以免「病從口入」,引起腸胃不適、皮膚過敏等症狀。蛋白、蛋黃、花生居前三37歲的王先生,是一名上班族,常莫名腹瀉、脹氣,還曾在開車時憋不住突然「挫賽」,令他相當困擾。經由過敏原檢測發現,對35項食物過敏,造成腸道長期發炎,引發腸漏及腸躁症的問題。聯安診所統計2019年1282筆慢性過敏檢測數據,國人新十大食物過敏原,蛋白、蛋黃、花生居前三。若依性別細分,成年男性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分別為蛋黃、花生、蛋白、腰果、蜂蜜、黃豆、牛奶、小麥、葡萄、鰻魚;成年女性則為蛋白、蜂蜜、花生、腰果、蛋黃、黃豆、牛奶、小麥、奇異果及鳳梨。兒童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依序為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蛋白、花生、大蒜及葡萄柚。身體釋放發炎物質 嚴重可能休克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蛋白和蛋黃位居過敏原前兩名,原因是蛋的蛋白質分子較巨大,若未細嚼慢嚥或腸胃道微菌體不健全,會造成蛋白質分子消化不完全,經由腸胃道黏膜間隙滲入腸道組織,引發過敏連鎖反應。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葉國偉表示,過敏原會與體內的免疫球蛋白E(IgE)結合,使身體釋放發炎物質,進而產生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引發過敏症狀,可能導致腸胃不適、皮膚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會造成休克。長期過敏 破壞腸道黏膜功能長期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使腸道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等惡性循環。鄭乃源表示,可記錄自己吃過的食物,找出自己可能的食物或環境中的過敏原,降低接觸的頻率。葉國偉則表示,民眾可以透過抽血和食物誘發實驗來確診對哪些過敏原過敏。一旦確診對某些過敏原過敏時,要注意過敏食物的標示,盡量避免食用;若擔心不小心誤食過敏食物引發急性嚴重休克,也可以請醫師開立隨身攜帶的腎上腺素筆針,以免產生急劇的免疫反應。每個人的過敏原可能不同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則表示,食物並無好壞之分,每個人的過敏原都可能不同,透過過敏原檢測後可測出對不同食物分屬輕、中、重度的過敏等級。輕度代表反應弱,可照常食用,但最好每四天吃一次就好;中度建議先停止食用三個月;重度過敏,則建議至少停用六個月,再檢測看看是否仍屬重度過敏,才可酌量食用。徐景宜說,除了避開容易引發中重度過敏的食物,也可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改善腸道狀況,並以少量多樣化的飲食方式做飲食輪替計畫,例如對小麥過敏可壽司、地瓜取代主食;對蛋白或蛋黃過敏,則可以雞肉、黃豆類製品等取代蛋白質,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機率。
-
2020-06-20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難?不難!陳志金醫師教你「減重陳十點」
減重難?不難!減重能有效改善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但是,減重難不難?減重不難,但是稍為一不注意,就會馬上復胖!(就是所為的溜溜球效應Yoyo effect)。所以,要能夠持續的保有減重的成果,其實就需要心態的改變、養成新的習慣。陳志金醫師整理了十點減重方法提醒自己(就叫它陳十點吧!也就是減重要「誠實點」),也與他的臉書好友分享。減重陳十點之「心態改變」1.正向快樂減重,是為了讓自己更快樂!形象改變可以讓自己更快樂!改變的過程是也快樂,是讓人享受的!也就是「享瘦就是享受」!保有正向快樂的心情,就不會輕易的以食物來發洩或補償。2.公開監督不要想默默的減重!一定要公開透明!接受大家的監督!減重就是要高調!也要昭告好友們,「請勿餵食」!3.替代更換就是要有取有捨!要懂得食物的替換道理:想要吃好吃的牛肉,就要減少其他蛋白質的攝取;想要品嚐美味的甜點,就得少吃其他碳水化合物。4.適當浪費在吃迴轉壽司,不要想到要賺,這樣就會拼命去吃高熱量的食物,吃吃蒸蛋、秋葵、海帶芽也不錯!也不要去吃什麼「吃到飽」,因為吃下的,並不是自己需要的,而是為了滿足「賺到了」的感覺!另外,因為我們都很勤儉,經常看到太太小孩吃剩的,為了不浪費,都會接過來「掃光」,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有時候,適當的浪費是需要的!如果覺得心疼,那下一次就減少購買的份量吧,不要再當家裡的廚餘回收桶了!5.冥想襌定最近在接觸冥想,它除了能夠讓人思緒安定之外,也能夠「重設」生氣低潮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要給大家介紹一個「食物」冥想的方法!當心情不好,或是在正餐之間很想吃東西時,可以拿一顆葡萄乾,很專注的欣賞它的外觀、觸摸它的觸感、聞一聞它的味道、與它真心的「對話」(感謝它讓你吃)、輕輕咬一口、細細的咀嚼,體驗口水泉流的感覺、咬下去爆漿的瞬間、沿著食道下滑掉入胃中的…吃這樣一顆小小的葡萄乾,就要花掉至少15分鐘,極少的熱量,卻能夠帶給你大大的滿足與快樂。減重陳十點之「新的習慣」6.天天測量一定要每天至少測量兩次體重,包含早上上完廁後(此時最輕,以此記錄)、晚餐以後(此時最重),絕對不能中斷!因為一旦中斷,就會「假設」或「誤以為」自己的體重還維持得不錯!不能這樣自我感覺良好、不能逃避,要知道:「沒有數據,就沒有真相!No data, no truth」7.卡卡計較吃東西不只是斤斤計較而是,而是要卡卡計較(Every calorie matter),有水煮清蒸的,就不要挑油炸快炒的!同樣是三明治,就要比較卡路里數!不要小看每一次少那麼幾卡,要瞭解積沙成塔的道理,畢竟這可是個長期抗戰啊。8.減頻減量有人說,不能為了減重而放棄對食啊!這麼說也對!否則,人生就沒什麼意義了!但是,面對美食,我們還是可以減少頻次、減少份量。例如:我很愛吃飯糰,以前週週吃,現在隔週吃或是每個月吃一次。另外,品嚐食物一定要細嚼慢嚥(這對醫療人員來說,最困難!看柯P那個吃法就知道~),不只更能夠感受食物的美味、更有飽足感,也能夠以「時間換取空間」,減少攝取量。9.衣服合身買衣服要絕對合身,不要買稍為寛鬆的!合身的衣服,除了能夠提供「警示」的作用之外(稍為胖一點就穿不下了),也能夠提供「動機」的作用(為了要能夠穿下上次購買的漂亮衣服,就要多努一些囉~)面對「肥胖」這個強大的敵人,我們要有破斧沈舟的決心,不要讓自己還有退路。(另外,請參考「皮帶對於減重的運用」)10.運動睡眠睡眠不足,其實就容易變胖(荷爾蒙變的關係)。而且,晚睡的話,就會想吃宵夜。要靠運動來減重,其實減的量不大(當然運動還是有很多好處的)。但是,「規律運動」是在宣示你減重的決心與毅力,而且,運重後的心情也比較好,有助於維持減重的動力!陳志金表示,自己在4個月內用這些方法減了12公斤,腰圍少了4吋!希望正在閱讀文章的你也能成功。而他也提出「修圖減重法」,說自己為了出書,封面的形象照先修圖修瘦,再認真減重。他建議大家也可以先修一張圖,貼在IG、臉書、辦公室或家門口等地方,提醒自己、也讓更多人來督促(或是嘲笑)自己,讓自己可以依照「修圖的樣子」去減重,高調減重更容易成功!
-
2020-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周六確定! 指揮中心證實 陳時中下台南示範防疫新生活
「防疫五月天」本周六台南行確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周六日南下屏東墾丁,示範防疫新生活運動、並舉行疫情記者會。除了農產推銷外,指揮官陳時中包括身上穿的花襯衫、腳上踩的木屐都成熱搜;其驚人威力也帶起觀光效應,也讓不少縣市紛紛邀請陳時中,期待來「業配」一下。而日前傳出台南市長黃偉哲,也向中央爭取希望部長能夠到台南玩一玩,昨日更在臉書發文表示,確定陳時中本周六來台南協助行銷觀光。對此,指揮中心今證實此事,並表示指揮官陳時中本周六日將南下台南,不過相關行程安排,目前還在討論中。台南市長黃偉哲,在臉書發文表示:台南歡迎您!並向敬愛的鄉親報告最新消息,表示在他的誠摯邀請下,陳時中部長已經確定於本周六(5月30日),前來台南協助行銷觀光。台南市並熱情歡迎所有的好朋友到來。而台南立委陳亭妃,昨日也在臉書宣布,陳時中確定前往台南。她表示別懷疑,大家真的沒看錯,在眾人敲碗敲到碗都破好幾個後,阿中部長已允諾,將前往台南推廣防疫新措施。她並向鄉親徵求推薦阿中部長必去、必吃的美食景點。此發文一出,讓台南人大呼超期待。據了解,兩天行程包含三個景點。第一天陳時中下午抵達台南後,先去一個點,晚上再到另一個點;隔天吃完早餐後再去一個景點,隨後召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而在品嚐當地美食部分,傳出東山咖啡、周氏蝦捲、台南好米做成的壽司等農特產品及在地美食,都在考量範圍。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證實指揮官陳時中本周六將至台南待兩天,示範防疫新生活運動。不過莊人祥說,因行程還在討論中,這兩天討論更明確後,會再對外公布。至於除了台南以外,防疫新生活運動未來是否會變成常態巡迴?其他地方縣市有邀請就會去嗎?莊人祥說,因目前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仍得看未來疫情趨緩情況而定。
-
2020-05-16 橘世代.健康橘
陳淑麗談母/從一言九頂到I love U,媽媽的珍貴禮物
熟齡的你還記得媽媽的臉嗎?對於資深藝人、終身志工的陳淑麗而言,想念媽媽的心,從一開始的談話就知道了。崇拜母親威嚴 小學志向「我要當媽媽」拿著與母親的合照,70歲的她陷入回憶,「這是我帶媽媽去高雄參加她的同學會」、「這是媽媽剛從日本回來,幫她在台北的家第一次慶生…」,看著照片中媽媽漂亮年輕的臉龐,陳淑麗開始哽咽…。「其實,我不太敢談我媽媽!一講,就掉淚」,轉過身,陳淑麗試著調整心情。這種不敢去想卻又思念的複雜心境,在陳淑麗生活日常反覆上演,但再多的思念,如今只能透過照片連結。91歲的陳媽媽在2014年過世,陳淑麗承認,「5年了,我還沒有走出來。」她抱怨自己把媽媽很多的照片給丟了;看著媽媽留下的影像,她才知道,自己一直以來都是依賴著媽媽;小時候是崇拜母親的威嚴,長大後,是媽媽的智慧引領她。陳淑麗小學2年級人生的第一篇作文「我的志向」,就大剌剌的寫上「我要當媽媽」,其他同學都寫「我要當老師」,陳淑麗想當媽媽的志向,還被同學取笑,「媽媽有什麼好當的」,但在陳淑麗眼中,媽媽漂亮又能幹,當媽媽很威風,沒有比這個更厲害了。背老人到防空洞 壽司最好的請別人吃陳淑麗老家在澎湖,早年是開報關行的,她解釋「媽媽就是個女強人,家裡任何事問爸爸,爸爸都說『去問妳媽就好。』我們從小就是依賴著媽媽。由於父母非常好客,早年澎湖很多從大陸撤退落腳的單身漢,因為孤家寡人,媽媽常邀請他們來家裡吃飯,媽媽總是說,『只是多雙筷子而已』。」母親樂於分享的愛心,從小就深深烙印在陳淑麗小腦袋裡,成了她成長歷程中最珍貴的禮物。 陳淑麗記得,媽媽包壽司請客,家人永遠是吃邊邊角角的殘餘壽司,那一卷卷美麗的壽司總是先給別人吃,「我們家習慣把最好的分給別人,從不把別人當外人看。」早年還有空襲警報,陳淑麗說,警笛聲一響,媽媽就趕緊背著左鄰右舍的老人到防空洞避難,背完十多人才警覺到自己兩腳快癱軟了。這種熱情堅毅的身影,即使在家道中落後依然堅挺。陳淑麗回憶,爸爸因幫人作保,家裡一夕之間落難,媽媽還是繼續當「老闆娘」,只是從報關行變成早餐店,挽起袖子開始賣豆漿、包子,「我沒聽媽媽抱怨過,父母也不怨天尤人,只是換了不同的身分,繼續做本分的事…」,她笑笑地說。小時一言九「頂」 當了志工關係才變好潛移默化下,陳淑麗也就成了媽媽的分身,當她開始當名模、藝人,覺得賺錢比其他人容易時,就開始想要分享奉獻,讓她毫無懸念的從藝人轉志工,至今已30餘年。陳淑麗遺傳媽媽極好的態度基因,媽媽也給了她一雙得天獨厚的筆直雙腿,讓她靠身材就能吃飯,但陳淑麗卻老實地說,「我們母女關係一直都不好,是我當志工後才變得比較好」。「媽媽很威嚴,家裡又是傳統的打罵教育,都只講負面的話,我小時候脾氣驕縱,常常忤逆媽媽,是名副其實的一言九『頂』;當志工後看到別人的故事,開始反省才懂得感恩,決定不跟媽媽吵架了,要改變和媽媽的相處方式。」這對從年輕就愛鬥嘴的母女,相處方式跟很多家庭一樣,不把愛說出來,年輕版的陳淑麗感受到媽媽對待子女間的不公,有點吃味。但媽媽60幾歲從日本回台跟她同住後,母女間的小細節就慢慢連上線了,她才發現媽媽有柔軟的一面。從鬥嘴到每天抱抱 「媽媽愛我,只是嘴硬」她回想,小時候媽媽問她要學鋼琴還是芭蕾舞,她為了漂亮的芭蕾舞衣選擇跳舞,媽媽立即帶她去訂做,這在五、六十年前是多奢侈的事。後來她才知道,每到公演時,媽媽就開始四處拜託鄰居的小孩,「去捧我女兒的場」。「有次遇到藝人趙舜,他是我澎湖的鄰居,他就抱怨,『妳知道嗎?每次妳要上台表演,妳媽媽就來叫我們這幫小孩子去幫妳拍手,我從小就是妳的鐵粉耶!』」陳淑麗哈哈大笑。或許媽媽的愛都是隱性,陳淑麗從小就很羨慕孩子一回到家,媽媽開門的瞬間,會抱著小孩說「我愛你」。這個畫面一直印在陳淑麗的腦海裡,「媽媽不做我來做」。這些年,每天回到家就主動跟媽媽抱抱,剛開始媽媽當然不自然,慢慢的也就習慣了,甚至連印尼看護都加入抱抱行列。有幾次陳淑麗出差,媽媽及看護還會想念3人的擁抱,「有天我媽媽居然也跟我說,『I love you』。我就知道,媽媽一直都愛我,只是嘴硬。」陳淑麗感慨地說,年輕時自己雖然孝順,但就是盡孝道而已,媽媽上台北,就是帶她去西門町、上教堂,去自己覺得應該去的地方,有時還為逛個街母女可以吵翻天,「我後來想想,自己不夠尊重她,她可能更想去延平北路、中山北路,這些才是媽媽想逛的地方」。「我從媽媽身上得到這麼多珍貴的禮物,都是後來當志工才領悟到;父母的善良熱心,這是給我一輩子的養分,非常足夠了。」陳淑麗在訪談中哭哭笑笑好幾回,她在信紙上寫下:「謝謝您給我的愛 我愛您!」你多久沒跟媽媽說愛了呢?一個擁抱永不嫌遲。【延伸閱讀↘↘↘】。陳淑麗坦然看生死 公益路上無憾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3-07 橘世代.好野橘
演藝圈小資族 郭彥均一碗麵吃2頓 攢錢高手擁3房
你是從何時開始做退休準備?藝人郭彥均今年40歲,已經開始做退休準備,自稱不懂理財的他,累積退休資產全靠買房,出道至今,12年買3房,而且即將全部還清貸款,年後他打算再買第4間房。被稱演藝圈小資族,到底怎麼辦到的?火鍋料論斤買 摸清賣場打折時段郭彥均生性節儉,在這圈子甚至被封「小氣鬼」,小氣的個性來自從小家境清寒。很難想像,他至今買碗麵仍會分2頓吃,摸清楚大賣場打折時段衝去買便宜品,「我常買土魠魚羹,先叫老闆加湯,回去後,第1餐只吃麵、配3塊魚,湯留到第2餐,加飯成了飯湯,再配另3塊魚」。郭彥均住家附近是大潤發,知道每天晚上6、7點左右,生鮮及壽司會打到5折,他專挑那時間去撿便宜,回來可以放冷凍慢慢吃,他還透露「老婆火鍋料只買大牌子,但我喜歡買那些秤斤賣的,雖然沒有牌子,但吃起來味道一樣啊」。出外景住飯店 梳洗用品搜刮一空他說,因為家貧,從小就跟雙胞胎弟弟郭彥甫住同一個房間,國高中開始想分房卻沒辦法,從此就立志省吃儉用存錢想盡快買房,「結果我5塊、10塊存,到一大筆後卻先去幫家人還債,到長大入社會,出道當藝人後還跟弟弟同房」。郭彥均買第一棟房時,戶頭裡只有78萬,而買房的頭期款要100萬,他只好先跟好友借錢湊齊,搬進去時沒電視、沙發或床,只是一個空殼和一堆雜物,「洗衣機跟冰箱還是未來岳母送的」。如今,自己的環境變好了,郭彥均仍維持簡約生活習慣,主持外景節目,他常隨工作人員入宿飯店,進門第一件事,就是把房裡的「備品」牙膏、牙刷、布拖鞋、冰箱的飲料等等搜刮一空。對妻女大方「寧苦自己 不苦家人」他開玩笑說,家裡有3大箱存貨,「確定我這輩子到火化之前都不必買梳洗用品了」。郭彥均對自己嚴格,對老婆、女兒卻很大方,「她們的東西不能省,我苦自己可以,不苦家人」。精打細算的他,在買房過程中發現一件事,「大家都說房貸利率低,別急著還給銀行,但我精算過,3間房若照銀行的期數還,利息加起來超過600萬,這麼大一筆錢我寧可讓女兒出國留學」,於是他本來拿收入2成還貸款,後來改成8成,「愈早還清愈好」。用時間換空間 不買市區只買在新店郭彥均對演藝圈沒安全感,他不炒股票、不買基金,認為有土斯有財,有別於許多人買房往市區走,他只買在新店,「我的想法是,用時間換取空間,從郊區開車到市區時間比較久,但同樣的錢可以買比較大的坪數」。他的2間房是12年前買的,1坪10幾萬,當時台北市50幾萬。「你想想,10幾萬要漲3倍到30幾萬很容易,50幾萬要漲到同倍數到150幾萬有多困難,台北市已漲到頂了」。而且他其中一房超幸運,等多年終於等到捷運,數字又要往上翻。郭彥均是愛妻一族,一間買老婆名下,一間給家人住,最後一間才買自己名字。他以前很討厭小孩,搭飛機的時候,一聽到有小孩吵,就立刻戴耳機,意外有了女兒後完全改變,竟想接連生下去,「但我房子只會給女兒,兒子自己拚,沒辦法,我就是偏心」。郭彥均的建議 買房第一關…要耐得住寂寞想學郭彥均買房嗎?他只有一個衷心的建議,「你必須耐得住孤單」。他說,當朋友找你去KTV時,就說沒空去;大家換新手機,一切不關你的事;看電影、逛街都不在你的行程裡。「有一陣子大家要用手機裡的程式AirDrop傳照片給我,我是超舊款的,根本沒辦法收。身邊的人在討論電影『蝙蝠俠』劇情,我都不敢吭聲,因為我沒看過,我想說的是,也許大家每天享受不同的小樂趣,我都沒有,但10年後,我有了房子,就像把大家的小樂趣一次滿足,感覺超爽的」。郭彥均建議,把多出來的時間浪費在不花錢的嗜好上,例如他每天風雨無阻跑步,費用是買瓶礦泉水,賺到健康,身材也變清瘦,上鏡頭好看,也為自己爭取到許多演出機會,「不花錢的嗜好也許讓你真的孤單,所以我才說剛開始必須耐得住寂寞,久而久之就習慣了,然後錢也因此存下來了」。小富由儉,大富由天,他是前者最佳案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買房指南大公開↘↘↘】。大齡女子買房不是問題! 二二三三理財法幫她達標。從背卡債到最高擁5、6間房 蘇逸洪掌握買房6心法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