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9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塗藥支架
共找到
18
筆 文章
-
-
2024-02-01 醫療.心臟血管
發生心肌梗塞該如何快速檢測?兩種心肌梗塞的治療方式差異在哪?
新聞上,不時會看到名人因為心肌梗塞猝死,而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人因為心肌梗塞而致死,到底心肌梗塞該如何檢測?要如何治療?如何區分慢性與急性心血管疾病?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林佳濱表示,心血管疾病分為兩大類:慢性與急性。●急性心血管疾病就是大眾所熟知的急性心肌梗塞。●慢性心血管疾病則包含狹心症、心絞痛等,病人主要的症狀是:胸悶、胸痛至少出現超過三個月。這兩類病人,都會導致血管壁愈來愈厚,血液流動的管腔愈來愈小,當狹窄到100%時,同樣都會引起心肌梗塞。慢性病人多是經由異常症狀後,醫院透過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掃描或精密電腦斷層結果而診斷;反之,急性病人多是發生後靠心電圖、超音波和抽血進行確診。如何快速檢測出心肌梗塞?據照心電圖的ST節段變化,心肌梗塞可分為「ST上升型心肌梗塞」、「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以及「不穩定心絞痛」。ST上升型心肌梗塞患者需立即在90分鐘內執行心導管手術,避免心肌壞死,以保住心臟功能。其餘類型的心肌梗塞,多屬於慢性心肌梗塞,血管嚴重狹窄,但仍有血流可以通過。中國附醫副院長張坤正表示,ST上升型心肌梗塞是「急性心肌梗塞」,一定要盡快打通血管,快速診斷出急性心肌梗塞就非常重要。透過「心電圖」可快速判讀病人的心臟情況多數縣市消防局的轄內救護車上可讓消防救護人員先進行十二導程心電圖檢查,盡早確認屬於哪一類心肌梗塞,將病人送到適合醫院,節省院前治療時間。不過,心電圖沒辦法100%找出所以的心肌梗塞病人,張坤正解釋患者到院後,急診處會立即協助抽血、照血管超音波:●抽血可檢查病人體內心肌酵素是否上升,心肌梗塞發生後二~四個小時內,心肌酵素會顯著增加,可透過抽血雙重確認病人是否是心肌梗塞。●血管超音波則是確認血管阻塞的情況,可以協助決定要執行心導管手術還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肌梗塞治療原則:針對「罪犯血管」,最嚴重的血管進行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普遍被認為「嚴重度較高」,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9年於急診替心肌梗塞患者裝設的心臟支架,每一人的平均數為1.6支,而住診的平均數為1.64支。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解釋,急診大多會先處理「罪犯血管」,也就是影響病人最嚴重的血管,大約2~3周,患者轉至門診後,再由心臟內科醫師處理剩餘嚴重狹窄的血管。陳冠群表示,心臟有三條主動脈,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支、左前降支,其中以左前降支最為重要。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阻塞在二條以內,其中沒有左前降支,醫師多數會採取心導管與氣球擴張術。如果是左前降支阻塞,不管有幾條血管阻塞,都會直接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1 心導管治療:氣球擴張術與血管支架使用心導管進行氣球擴張術與放置心臟支架都屬於微創手術,使用心導管裝設支架限制不多,唯一是希望血管腔直徑至少要有2公釐,正常血管腔直徑為3到4公釐,如果直徑不滿2公釐,會先使用冠狀動脈旋轉研磨鑽系統,讓血管腔騰出空間後,再放入心導管。心導管可進行的2種治療方式:●氣球擴張術:經由病人的大腿鼠蹊部(腹股溝)的血管或經由手部動脈放入心導管,引導心導管進入冠狀動脈病變狹窄處,此時將導管所附的氣球加壓擴張,膨脹的氣球可將造成阻塞的脂肪粥狀物再進行擠壓,增加血管中內管管徑,以此恢復血管的通暢。●血管支架:通常會在氣球擴張術後使用,金屬支架經由導管放在阻塞的血管處,撐開已發生狹窄而堵塞的血管,在狹窄處使用支架支撐幫助血管內的血液流通,提供心臟充足的氧氣和養分。很多病人或家屬會問裝設心臟支架「有沒有上限」,答案是「沒有」,但其效果有一定的極限。支架是一個網狀的物體,幫助撐開血管腔,只是當有異物在體內時,人體會主動吸收,如同傷口結疤,反而會增加血管增厚的機會。後來有塗藥支架的產品問世,降低血管癒合速度。即使有藥物當作阻抗劑,人體最終還是會吸收,因此不斷裝設支架在血管中,最終血管仍有再阻塞的機率。治療2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左前降支阻塞必須開胸,復原慢但血管再狹窄率低。張坤正表示,當心導管手術沒辦法執行時,就會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手術要開胸,將堵塞的血管另闢可以灌注血流的心血管,除非是年紀過大的患者,否則多數的患者都可以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屬於重大手術,需要讓心臟停跳進行體外循環。相較於傳統的繞道手術,近年也有發展出利用達文西手臂執行繞道手術,施行不須使用人工心肺機。微創手術方法僅在肋骨間造成少量小傷口,避免早期胸骨切開術所伴隨的風險及併發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心導管支架手術相比,傷口復原慢,但血管再狹窄的機率,與血管內放置多重支架相比,仍低上許多。近年也開始倡議採取多條血管繞道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方式。◎微創冠狀動脈繞繞手術介紹,可以參考此報導。
-
2023-12-06 醫療.心臟血管
冠狀動脈阻塞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血管支架」?了解各類血管支架的優缺點和費用差異!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威脅生命的心臟疾病中,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重要,占所有心臟病一半以上,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率最高,目前以心導管治療植入心臟血管支架最為常見,但該如何選用最適合自己的血管支架?什麼是「冠心病」?常見的症狀有哪些?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張嘉修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常簡稱「冠心病」,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動脈粥狀硬化」後,形成一種類似脂肪的沉積的瘢塊阻塞在動脈血管中。這類沉積的瘢塊主因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血小板、凝血因子等物質積累成堆積斑塊,並持續與其他物質結合積聚在動脈壁上,隨著時間瘢塊會變得越來越大,冠狀動脈阻塞也會越來越嚴重。冠狀動脈管腔逐漸狹窄的過程,供應心臟的血流會減少,就會導致胸悶、胸痛、喘等症狀。冠心病會導致嚴重的「心肌梗塞」,當冠狀動脈發生嚴重阻塞,血液無法足量送達心臟,就會導致心肌細胞缺氧受損,嚴重時會影響到心臟的正常功能。而「心臟是全身的馬達」,當心臟難以維持血壓和心跳時,就容易引發心因性休克或致命的心律不整,此時猝死率可高達三成。冠心症治療的方式有哪些?冠心病治療的初期會先採用藥物治療,如果症狀較嚴重,建議就要做心導管檢查,血管如果已經有七成狹窄、僅有三成的血流通過時,就要考慮進行「血管重建」治療冠心病3方式:1.藥物治療:服用抗血小板、降低膽固醇藥物。2.做心導管介入術:以氣球擴張術或置放血管支架。3.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取內乳動脈或大腿靜脈,另外接一條血管讓血流繞過阻塞處。張嘉修說,如果血管上的病灶單純,僅1、2條血管有問題,以心導管介入手術、置放血管支架治療為主,盡速打通血管,讓血流恢復;若是3條血管都有問題,或源頭主幹血管有病灶、血管品質不好(太硬或過度擴大),或是曾做過心導管再度阻塞等,會建議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什麼是血管支架?血管支架有哪些類型?該如何選擇?張嘉修指出血管支架是空心的網狀結構,利用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讓血流可以通過,再放入支架作為協助支撐血管之用,因此血管的內皮細胞會與支架接觸。血管支架可分為三類:1.金屬裸支架:因支架上沒有「塗藥」,容易讓血管細胞過度增生。2.塗藥支架:塗藥支架是支架上有化療藥物(如Limus)可抑制細胞過度生長,日後血管會修復較平整。3.可吸收式支架:支架植入後,會漸漸被身體吸收,讓血管重新修復。張嘉修提醒:金屬心臟支架分解吸收過程中可能發生心肌梗塞,加上結構較弱,血管中斑塊如果太硬反而容易垮掉,手術後3個月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其實比塗藥支架高,建議使用在病灶相對單純者、年輕的病人身上。如果病人的經濟許可下,醫師大多會建議採用塗藥支架,研究指出成效相對較好。血管支架手術的注意事項?置放血管支架需從股動脈或橈動脈進入,如果是緊急狀況或休克、心跳過慢等嚴重情況,會從鼠蹊部的股動脈處理;9成則會選擇從手腕的橈動脈執行,血管小、出血風險低,傷口僅2mm大小。術後2小時病人即可下床活動,但須加壓固定4至6小時,因有使用顯影劑,需補充大量水分。張嘉修提醒,置放支架是讓原本狹窄冠狀動脈血管回復正常大小,治療後仍要控制血壓、血糖、高血脂等危險因子,運動也有助於心血管保養,則要避免溫差過大活動如三溫暖、SPA等;手術後要持續吃抗血小板藥物,避免再狹窄狀況發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2-12-24 醫療.心臟血管
大學教授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醫提醒2類人要當心
寒流連日來發威,高雄一名63歲大學教授突然胸口悶痛,疼痛感蔓延到脖子和下巴,原以為天冷小感冒,但症狀越來越嚴重只好掛急診,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提醒,天冷除保暖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盜汗或昏眩,要小心可能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說,這名大學教授當時心跳每分鐘僅僅40下、血壓降到80毫米汞柱,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在急性心肌梗塞分級中屬於最嚴重的第4級,死亡率極高。 醫院為他做心導管手術並放置金屬塗藥支架,打通右冠狀動脈,目前情況穩定準備出院。戴大信表示,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和家族遺傳,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者除定期服藥或手術檢查,更需規律運動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尤其冬季溫度變化大,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低溫也加速血管收縮,是心血管疾病高峰期。隨時要保暖 避免溫差過大因此不管在室內或室外,隨時要保暖,年長者外出運動前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洗澡或泡溫泉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服藥物指示。寒流期間,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高市衛生局長黃志中也提醒,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或急性中風發作,應掌握「慢、熱、起、穿、行」5要訣,慢起身、做暖身、天暖再出門、穿著保暖。另寒流期間早晚溫差大,長者睡前可在床邊先備妥保暖衣物,半夜起身或早上起床時動作放慢,記得先活動四肢,做好暖身運動,穿外套保暖後再慢慢下床。起身後也不要急著活動,最好先補充溫開水暖身。習慣早起運動的長者,可等天暖再出門或改為室內運動,減少暴露低溫產生的健康危害。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避免單獨出門活動,也選擇容易穿脫及適合肢體活動衣物,運動前先暖身,活動時適度補充水分,避免血液濃稠而使血壓上升的機率。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並非所有病患都需置放血管支架 醫師詳解支架種類選擇依據
血管支架對很多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患來說,是常見的救命解方。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偉銘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從輕微到嚴重都有,最嚴重就是常聽到的心肌梗塞,因血管堵塞嚴重造成心肌損傷;而有些人是血管狹窄,平常並無症狀,但走路容易胸悶、冒冷汗等。冠心病治療三大方向:藥物→心導管→外科手術黃偉銘說,並非所有病患都需要置放血管支架。通常病患因喘、胸悶至門診看診,會先評估其風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是否抽菸等,並就初步檢查結果和藥物使用效果,評估要不要做心導管等侵入性檢查。等到侵入性檢查結束後,再考慮是否做支架置放等侵入性治療。通常血管狹窄若不嚴重,有時只要吃藥,並將糖尿病、膽固醇等控制好,就能改善;除非血管有顯著狹窄症狀,或是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等,才會置放支架。健保署統計,110年使用「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的人數共4萬4,789人,其中使用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者為1萬4,792人,占33%;使用差額給付塗藥支架者為3萬2,207人,占67%;同年血管繞道手術則申報3,149件。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前理事長黃瑞仁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治療有三大方向,一是藥物,若能不做侵入治療就不做;二是經由心導管進行侵入性治療,包括氣球擴張術和血管支架置放,都屬此類治療;第三則是外科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病況複雜者需進行血管繞道手術,死亡風險遠高於心導管治療。黃瑞仁表示,雖然約90%的患者可用心導管治療,但若是血管鈣化太嚴重或是三條血管都堵塞,只打通一條的幫助不大時,就會考慮進行外科的血管繞道手術,但手術死亡風險約3%至5%,遠比心導管的風險0.3%至0.5%來得高。而過去用氣球擴張術將狹窄的血管撐開,就像把柏油路壓平,雖可將阻塞70%的血管變成僅阻塞10%,但三至六個月後血管再狹窄的機率為30%至40%,病人又復發心絞痛。裝上裸金屬支架後,未來三至六個月的再狹窄機率則可降到20%至25%。後來國內引進塗藥支架,因有抑制細胞和組織增生、降低血管再狹窄的效果,不僅再狹窄的機率降到只有5%至8%,時間也拉長到六至八個月,比率明顯降低。支架選用除專業判斷,也涉及病患經濟能力。至於支架選擇上,裸金屬支架適合血管較粗或是血管狹窄處較短的病患;患者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以及狹窄長度較長者,因為再狹窄機會較高,較建議選塗藥支架。塗藥支架健保雖有部分給付,病患仍須負擔一支約五萬元的差額。從健保統計也發現,依據醫院層級來看,110年醫學中心總計申報1萬8,915件支架,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為4,521件,占全部申報件數23%;區域醫院申報2萬4,963,裸金屬支架為9,338件,占37%;地區醫院申報4,336件,裸金屬支架1,741件,占40%。黃瑞仁和黃偉銘都坦言,除了醫療專業判斷,有時支架選擇也牽涉到病患的經濟負擔能力。而發生緊急狀況,病患家屬不在場或是無法快速決定時,通常救命優先,直接採用裸金屬支架。裝支架後血管再狹窄,仍有其他處置方式。黃瑞仁也分享在台大總院和雲林分院的經驗,總院約九成病患使用塗藥支架,但在雲林約只有七成,支架的選擇多少也反映城鄉差距。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則認為,這幾年來醫學中心面對的病人病況愈來愈複雜,也有比較高的機率使用塗藥支架。不過,塗藥支架雖然使用佔多數,但黃瑞仁認為不需要把塗藥支架全納入給付,因為在總額下恐侵蝕其他疾病的支付。另外,若都納入健保造成醫材砍價,恐怕也會導致廠商退出市場。且若病患發生血管再狹窄,也有塗藥氣球等其他方式處置,並非完全無解。黃偉銘則認為,除了醫材支出和手術處置費,醫師的養成和整體醫療支出更是難以衡量。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先把病患的風險因子排除,而非先考慮裸金屬支架好還是塗藥支架好,以及塗藥支架是否完全納入健保給付。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打通血管阻塞的救命關鍵 心臟塗藥支架有健保全額給付嗎?
「你裝了幾支?」心血管疾病患者經驗交流時,免不了互相關心對方裝了幾支血管支架。不管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或因為相關症狀就醫而發現血管狹窄的人,置放血管支架、打通阻塞的血流,成為救命關鍵。今天「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血管支架的使用情形,也提醒您一旦有相關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檢查。心肌梗塞是急性且非常嚴重的心臟疾病,不過隨醫學技術進步,在血管裝上支架打通血流,成為普及的手術,也順利救活許多病人。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人說到心臟、大腦相關疾病,都是很致命的情況,因此相關的治療受到許多關注。但血管支架是否納入全額給付,仍需要透過給付後的醫療科技再評估(Health Technology. Reassessment, HTR)從長計議。裸金屬支架為全額給付、塗藥支架為自付差額給付。血管支架在健保給付正式名稱為「冠狀動脈血管支架」,是為了治療心臟因血管狹窄,導致血液無法流通,而需使用的特材。目前健保給付的血管支架包括「裸金屬支架」和「塗藥支架」,其中裸金屬支架為全額給付、塗藥支架則為自付差額給付。根據健保署統計,截至今年八月健保收載的裸金屬支架共13項、塗藥支架36項。民國108至110年使用支架的人數分別為4萬4,537人、4萬5,811人、4萬4,789人,年齡層皆以65歲至69歲最多,男女比為3:1。若以各年齡層就醫率來看,則以80至84歲最多。使用塗藥支架人數,約為裸金屬支架的二倍。支架使用選擇上,108至110年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的使用人數分別為1萬5,920人、1萬6,137人、1萬4,792人;自付差額塗藥支架為3萬1,056人、3萬2,134人、3萬2,207人,使用塗藥支架的人數都約為使用裸金屬支架者的二倍。使用件數方面,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三年來分別為1萬6,878支、1萬7,103支、1萬5,600支;差額給付塗藥支架則分別為3萬3,236支、3萬4,377支、3萬4,400支,每人平均植入的血管支架為1.57至1.66支。每一病人每年給付以四個血管支架為限。對於民眾多使用塗藥支架,李伯璋表示,健保署尊重患者需求與醫師專業判斷,每個醫師都有自己的見解。當然醫學倫理非常重要,也許有些醫師會因為想要病人用差額的醫材,就說健保全額給付的不好,但相信患者及醫師都會做出最慎重的決定。至於健保署是否會將塗藥支架納入全額給付,李伯璋表示,根據給付規定,不論塗藥或裸金屬支架,每一病人每年給付四個血管支架為限。依照現在的使用比例,110年的申報點數約11億點(如一點一元則為新台幣11億元),如果全部納為全額給付,粗估需要再籌27億元,支出將變為38億元。是否全額給付塗藥支架,仍需透過HTR評估。李伯璋說,如果健保財務靈活,當然會盡量支持;但現實來講,錢就是卡得很緊。要讓民眾有好的醫療品質,就得有足夠醫療資源,但不能「挖東牆補西牆」。在健保總額裡,如果錢一直放在用藥或是特材,真正給予醫療、護理人員的錢就會變少。而有些人說部分負擔會增加民眾壓力,但透過「使用者付費」控制不必要浪費,才能有錢照顧真正需要的人。他也表示,就像有些癌症傳統治療方式為「先化療、再標靶」,但經過分析雖然標靶藥較貴,但存活率遠比一開始使用化療好,且精算後比較節省,也會變成第一線用藥。因此現階段是要盤點不必要的浪費,並透過HTR評估塗藥支架對於病人的效益,也許未來方向是找出使用效果顯著的高危險群納入全額給付。隨身備硝化甘油舌下片,可以搶時間。李伯璋表示,許多民眾有心臟血管狹窄的狀況,雖沒有症狀,但發作起來很快速,因此也可透過檢查發現,以藥物控制或進行手術。他分享自己的父親有抽菸史,某個冬天在雲林老家洗完澡躺一下,就突然心肌梗塞發作,雖然含了硝化甘油(舌下片)舒緩了一會兒,但沒過多久又發作。送往鄰近的醫院,但因缺乏心導管室等醫療設備,最後回天乏術。說著李伯璋從口袋拿出一罐舌下片,表示自己隨身攜帶,尤其有時候打高爾夫球在荒郊野外,備著以防萬一,「可以搶時間」。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放了支架就不用擔心血管阻塞?醫曝比置放支架更佳的預防方法
Q:一個人最多能放幾支支架?放越多越安全?根據知名醫學期刊登載的研究,2010年美國有一位56歲的病患,在十年內經歷了28次的心導管手術、放置了67根血管支架。並非放愈多血管支架就代表愈安全,即使是都放塗藥支架,還是有再狹窄的風險。以放血管支架的邏輯來說,放愈多支架,自然就會越放越遠端,血管愈遠愈細,在細小血管上,更容易產生再狹窄風險,支架絕對不是放愈多愈好。每個人的血管管徑大小、結構及狹窄程度不盡相同,能放置的數量也因人而異。Q:裝了支架就不必再擔心血管阻塞?血管支架就像是「擋土牆」,日常良好的生活習慣、藥物控制等,就像是「水土保持」。很嚴重的狹窄,就像是危險的山坡地,土石容易崩落,一旦崩落,斑塊就會把血管堵住,即使有裸金屬支架當擋土牆,但上游水土保持沒做好,砂石照樣會崩塌,再狹窄率最高達30%。至於塗藥的金屬支架則能夠局部減少血管斑塊造成的狹窄,就像擋土牆加做水土保持,藥物可以滲透到血管壁,讓斑塊不要長進來,再狹窄率最高5%。因此,即使裝了支架,還是要配合服用藥物做好水土保持,支架是治標,治本仍須遵從醫囑服藥。也曾有病患檢查後,發現血管90%阻塞,但就是不想放支架,只願意吃藥,病患後來也因為按時服藥,除了偶而胸悶,大致病況都獲得控制。Q:控制三高比置放支架更能預防血管阻塞?沒錯,支架並沒有辦法預防血管阻塞。血管狹窄三大危險因子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其次的危險因子則為抽菸、喝酒,許多病患以為放完支架,病就治好了,繼續抽菸、喝酒,結果六個月後又來醫院報到。從根本開始預防血管阻塞,可遵從預防三高的飲食,少油、少鹽、少糖。盡量吃原形食物,攝取不飽和脂肪酸類食物,堅果雖是好食物,但熱量高不宜多吃,否則轉為肝糖後,最後又形成脂肪;多食天然蔬菜、水果,但太甜的水果像是西瓜、芒果少碰,芭樂最好;每周有氧運動3次,達到運動心率大於130以上。Q:三高數字都正常,就不必擔心血管硬化、阻塞?即使現階段沒有三高,年紀仍是一大風險因子,尤其血糖與老化息息相關,老化後胰島素抗性增加,血壓就隨之增高,50歲以前可能低空飛過,但過了50歲以後,一定要定期檢查。另外,抽菸、慢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具高風險因子者,都要注意心血管健康狀況。紅斑性狼瘡、風濕性疾病患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管動脈硬化風險高,都要定期追蹤。 Q:哪些人是血管狹窄高危險群?建議幾歲起作檢查?抽菸、三高、具家族史者,這三類族群都應定期檢查,一旦有症狀需盡早就醫。若家中有親戚40歲以前就發生心肌梗塞,自己就應該提高警覺,建議40歲過後可開始定期追蹤,每年做一次冠狀動脈攝影掃描、血管鈣化指數檢查。若完全沒有三高的民眾,只做運動心電圖,僅有陰性、陽性的結果,也沒辦法精確掌握身體的狀況,建議每三年可考慮做一次冠狀動脈攝影掃描的健檢,透過電腦斷層影像,觀察血管是否有出現狹窄狀況,才能即時掌握自身健康狀況。Q:什麼情況不適合放支架,而要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導管手術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大的差別就在傷口大小。心導管手術僅在手或鼠蹊部位打洞讓導管進出;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要開胸,即使是微創手術,也會在側邊留下6至7公分的傷口,傳統的術法至少10至12公分的傷口,恢復期也長。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大的風險就是「中風」,因為繞道手術需要「體外循環機」,暫時替代心臟的部分功能,因此術中必須要插管,還要擔心術中、術後產生中風的風險。心導管手術的風險,則是手術過程中將血管撐開,心臟血流會降低,術中容易產生心肌缺氧狀況,但風險高低仍要視個案血管、共病狀況而定。諮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醫師黃晨祐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狹窄有徵兆嗎?阻塞到什麼程度出現症狀?醫詳解何時該放血管支架
Q:什麼情況需要置放血管支架?病患會需要使用血管支架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為心肌梗塞、一是心導管檢查發現血管狹窄。其中心肌梗塞屬於緊急狀況,冠狀動脈百分之百堵塞導致,因此需要立刻放入支架,將血管疏通。另一種較常見的狀況,是民眾在門診中主訴活動時胸悶、易喘,醫師通常會安排運動心電圖、心肌核磁共振等檢查,判斷是否為心肌缺氧導致。若檢驗結果為強陽性,會再進行心導管檢查,亦即血管攝影,確認是否為血管狹窄,並判斷被斑塊堵塞的程度,當血管狹窄程度超過70%,就會建議置放血管支架。若狹窄的區段為主幹血管,一旦塞住,迴旋支、前降支的血管可能連帶受到影響,一旦發現有達50%阻塞,就會建議放入血管支架。Q:血管快阻塞了有徵兆嗎?通常阻塞百分之幾會出現症狀?血管一旦狹窄,運動時會增加血管負擔,只要搬重物、快走、爬樓梯、與人爭執時,出現胸悶、易喘等不適症狀,建議至醫院詳細檢查。若出現冒冷汗、頭暈、噁心等嚴重症狀時,可能暗示了血管狹窄的嚴重性,需積極安排檢查、處置,避免心肌梗塞發生。在臨床上,經醫師診斷後安排心肌學檢查的病患,大部分血管阻塞狀況都超過50%,約三分之二的病患需要放血管支架。但由於「病程變化非漸進」,無法預測堵塞百分之多少會出現什麼症狀,但凡有相關症狀,就應積極就醫檢查、治療。Q:已經放支架的血管又出現狹窄,該怎麼辦?血管支架在結構上為金屬編織,為讓血流能流入旁支血管,具有孔洞設計,在放置6至9個月後,血管斑塊會擴張到支架內,導致支架內再狹窄,亦即血管再阻塞的狀況;塗藥血管支架可讓藥物滲透至血管壁,讓斑塊無法擴張至支架內。放入支架後又出現血管狹窄,大致有兩種狀況,一為支架內出現狹窄,可以透過心導管,將塗藥氣球在支架內再塗抹一次藥物;第二種情況則較為常見,血管斑塊延伸至放置支架以外的地方,此時就要再加放血管支架,處置方式與第一次置放支架一樣,但若第一次使用裸金屬支架,第二次就會建議放塗藥支架,避免再度出現斑塊擴散。Q:心導管檢查是什麼?支架如何放進血管?心導管是一項檢查與治療兼具的術式,進行心導管檢查時,若發現血管狹窄,可同時放置血管支架。檢查只須局部麻醉,因血管內沒有神經,不太有痛感。早年從鼠蹊部的股動脈進行,但近年技術進步,從手腕靠近大拇指位置的橈動脈進去即可,只需在手腕處局部麻醉。心導管前半段屬於檢查部分,醫師會透過血管鞘將檢查導管送入,並從多個角度確認血管狹窄情況,約10至15分鐘結束。確認血管狀況後,就會和病患、家屬說明,當場可決定是否繼續進行血管支架的置放手術。若家屬同意續做手術,後半部的手術一樣透過血管鞘,將治療的導管放入,直徑較檢查導管略粗一些,因需要容納氣球與支架,氣球膨脹後將血流稍稍阻擋,並將支架放置妥當,就可將氣球、導管抽出血管,完成支架置放手術。Q:裝支架後還需要配合服藥嗎?血管支架就像「擋土牆」,藥物治療則是「水土保持」,擋土牆做得再堅固,沒做好上游水土保持,最終還是會崩塌。因此,血管相關病變,藥物治療仍是重中之重。特別是放完血管支架後,更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因為金屬支架並非人體構造,身體會與之對抗,最擔心的就是血栓黏在支架上,因此通常都會搭配兩種上凝血藥物使用,讓身體與支架彼此嵌合,裸金屬支架需要一個月左右,塗藥支架則需要半年至一年左右完成適應。諮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醫師黃晨祐
-
2022-06-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疫情高峰胸悶不想進醫院 70歲老翁差點出大事
端午過後,天氣進入炎夏,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期,一名70歲老翁,最近胸悶多時,卻因為疫情嚴重,一直不想就醫,最後喘不過氣才就醫,發現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接近完全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手術,目前已順利出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科醫師黃成偉表示,可能受到疫情影響,有些人不舒服不願意進醫院,拖到沒辦法時,病況已經相當嚴重,反而增加治療困難與醫護負擔。李成偉提醒,近日台灣進入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加上接近夏季氣候漸漸炎熱,民眾在外辛勞工作,除了預防中暑跟防疫,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千萬不要避諱就醫。黃成偉指出,這名患者曾有主動脈剝離病史,上個月因胸悶症狀在家多日,因擔心疫情嚴重遲遲未就醫,後來因喘不過氣經救護車轉送至急診,才發現病情嚴重,經心臟醫療團隊以心導管鑽石旋磨手術處理並放置塗藥支架後,已順利出院。黃成偉說,有患者因為疫情,也不想到醫院拿藥而有停藥的情況,但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絕對不可擅自停藥,若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則可能發生支架血栓或增加急性心肌梗塞之風險,停用心臟衰竭藥物也可能會出現肺積水呼吸衰竭等風險,停用降血壓藥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因此,再次呼籲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切勿因擔心疫情而自行停止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時序即將進入夏季,黃成偉醫師也提醒大家,夏季高溫炎熱會導致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除了會引發中暑以外,如原本已有血管狹窄病人,容易出現冠狀動脈血栓,嚴重時恐怕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因此民眾宜多注意水分補充,建議每公斤體重每天至少30cc。
-
2021-01-11 科別.心臟血管
疫情爆發、不敢就醫 這病患者就醫人數卻逆勢成長
去年疫情導致眾多科別病人大減,心臟內科就診人次卻逆勢成長,比前年同期多14.5萬件,雖然第二季疫情最嚴峻時就人潮消退,第三季就反彈大增;去年高血脂也成為去年前三季就醫人數和次數成長最多的慢性病。醫師分析,三高民眾向來僅半數長期穩定就醫,若更多人願就醫是好事;第三季就醫次數增加,可能是第二季未規律就醫服藥的病人病情惡化所致。健保資料顯示,去年前三季心臟內科就醫件數達682.5萬件,較前年同期多14.5萬件,成長率2.2%。其中去年首季比前年多2.8萬件,第二季短暫下跌,第三季即大反彈,件數高達241萬件,比前年第三季多15.9萬件,成長率7.1%。高血脂去年前三季就醫人數則比前年同期多5萬人,就醫次數增14.6萬次,成長率達7到8%,是人數和就醫次數增加最多的慢性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疫情期間心臟內科病人沒有明顯減少,他的門診都限制名額還是掛滿。根據健保資料粗略推論,部分病人可能在第二季疫情嚴峻時未妥善回診服藥,結果第三季病情惡化,導致住院和門診次數增加。舉例來說,裝塗藥支架後得吃抗血栓藥,斷藥可能導致急性心臟病;高血壓者長期服乙型阻斷劑,如果貿然停藥,心跳血壓會反彈飆高,導致中風。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宗道表示,心血管疾病屬於「剛性需求」,較不受疫情影響。不過,平時三高病人大約只有半數有長期規律服藥,如果因疫情威脅生命,促使三高病人更積極健康管理,就醫人次增加是好現象。至於高血脂病人增加,洪惠風表示,近年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實,控制血脂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鍵,重要性更勝於裝支架,甚至可將不健康的心血管逆轉為健康。或許隨著新證據問世和傳播,原本一般人覺得不痛不癢的高血脂,成為更令人在意的健康議題,進而積極尋求專業診斷和治療。王宗道指出,低密度膽固醇降低40個單位或收縮壓下降10個單位,都能減少20%心血管事件發生機率。提醒三高民眾務必就醫追蹤、積極掌握相關數據、按醫囑服藥控制,才能及早避免憾事發生。王宗道提醒,服藥是為了「保養心血管」,希望病人正向看待,而且藥物選擇多,如果有副作用不舒服,務必回診和醫師討論,醫師一定能幫忙換到更適合的藥,千萬別自行停藥,以免發生危險。
-
2021-01-02 科別.心臟血管
腳出現「6大症狀」超不妙! 久坐、久站小心下肢阻塞釀截肢
秋冬之際,氣溫逐步下滑,早晚日夜溫差大的影響,導致人體血管快速收縮,容易引發心臟及周邊血管疾病,此時若是沒有及時加以正確診斷治療,最壞的狀況有可能會導致組織壞死,面臨永久失雙足的悔恨。下肢血管疾病分動脈與靜脈兩種 影響部位不同病徵也不同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志成表示,過去血管阻塞性疾病被人們認為是老年疾病,但近年來年齡卻有逐步年輕化的現象,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長期不運動、習慣久坐、慣性熬夜及嗜吃高油脂食物,導致血液濃稠、循環減緩,提高形成血管粥狀硬化或產生血栓的機率。根據資料統計,台灣一年約有八千例截肢手術,其中因動脈阻塞而截肢的約近六千例,而即使做了截肢手術,在住院期間68天內死亡率高達18%,成功出院的一年內也有34%的死亡率。所以民眾應該要對此類的疾病更加的認識及做更有效的預防才對。下肢動脈栓塞難察覺 嚴重者恐截肢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說明,動脈阻塞是指動脈中有「斑塊或血栓」堵住血管,影響了血液的流通,若雙腳動脈阻塞,常見的症狀初期為下肢發冷、麻木、脫毛,更進一步則有間歇性跛行、疼痛、下肢無力等症狀,嚴重則有傷口、壞疽、截肢問題。由於在冬天氣溫較低的時容易好發,因此這些症狀則會更加明顯。針對嚴重型動脈阻塞治療方式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以及介入導管手術兩種,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導致血管壁細胞增生,可考慮使用塗藥氣球/塗藥支架等醫療器材,用以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血管再次阻塞,若是血管鈣化嚴重或斑塊太硬的患者,也可考慮搭配血栓及斑塊旋切導管治療,可有效的將下肢血管壁鈣化的部分磨碎、清除,打通狹窄動脈,讓血流變好。久坐久站族注意 靜脈血栓栓塞風險高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洪俊聲醫師解釋,靜脈比動脈更容易形成血栓,原因是靜脈的血流較動脈慢,而下肢靜脈血栓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常見的靜脈曲張,即是淺層的靜脈性栓塞炎,另一種為深層靜脈血栓。洪俊聲醫師表示,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於常見於須久坐久站族群,這類族群因工作需常久坐、且少時間喝水,導致血液速度過緩,而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治療方法有傳統導管溶栓術、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以及經皮機械性血栓去除術,治療目的是減少血栓總量並且改善靜脈回流、降低疾病復發率與栓塞後症候群發生率。預防下肢血管阻塞疾病 日常生活習慣要良好陳志成主任提醒民眾,冬季氣溫低,血管遇冷易收縮,容易使病況惡化,應注意保暖,此外,應培養日常生活適當運動、調整飲食習慣、良好生活習慣等方式預防血管產生病變。(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天冷手指凍到發紫是血液循環太差? 醫師警告「3種顏色變化」小心會截肢
-
2020-12-09 新聞.元氣新聞
醫材價格天花板奏效 健保署公布哪些降最多、漲最多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開記者會指出,健保署與醫學會訂定自付差額醫材收費極端值之後,194筆收費直接漲到極端值,疑似把極端值當作「建議售價」。健保署指出,極端值的訂定促成19%筆醫材降價,平均降幅為10.5%,以心血管類降價最多,而漲價比例僅5%,平均漲幅為9.3%。漲價和降價最多的都是人工水晶體,一漲一降之間,收費已全面趨近於極端值。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黃育文表示,比價網一萬多筆自付差額醫材資料中,在6月15到11月5日之間調降費用者有2005筆,以人工水晶體1722筆為最大宗(平均降幅9.9%),其中1302筆人工水晶體調降到極端值。其他類別的降價,包括人工髖關節119筆(平均降幅10.3%)、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46筆(平均降幅8.9%)、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44筆(平均降幅39.3%)、冠狀動脈塗藥支架36筆(平均降幅6%)、人工心律調節器22筆(平均降幅10.6%)、生物組織心臟瓣膜14筆(平均降幅14.9%)、治療複雜性不整脈消融管2筆(平均降幅22.5%)。調高費用的531筆資料,也是以人工水晶體308筆為最多(平均漲幅8.4%),其次是人工髖關節80筆(平均漲幅12.7%)、冠狀動脈塗藥支架39筆(平均漲幅3.9%)、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30筆(平均漲幅8%)、生物組織心臟瓣膜29筆(平均漲幅6.3%)、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23筆(平均漲幅10.8%)、人工心律調節器20筆(平均漲幅25.3%)、治療複雜性不整脈消融管2筆(平均漲幅1.7%)。醫改會指出,健保署曾承諾公佈漲價歷程,但卻跳票,結果部分品項收費在短時間內大幅調漲,例如一家院所人工髖關節收費暴漲252%。健保署致電了解後表示,該院所說是不小心寫錯了。黃育文表示,健保署有監控院所收費的調整幅度,超過一定幅度會去了解,至於如何公佈供民眾參考,目前尚在研議中。院所登錄的價格是否與實際收費一致?還有多少「寫錯」的資料在其中?黃育文表示,差額費用的管理,是根據醫療法第21條,由地方衛生局核定收費標準,但目前差額醫材之多、價格變化之快,衛生局難以一一核定,健保署也還沒有與衛生局討論出分工和查核的機制,目前比價網資訊正確性只能靠醫療院所自律、誠實。
-
2020-12-08 新聞.元氣新聞
醫材極端值竟變建議售價 醫改會:七成品項直接漲到頂
健保署原訂定八大類差額醫材收費天花板,引發醫界反彈後,改由醫學會訂定極端值為上限,健保署並承諾會公佈漲價歷程,不過後續未公開。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自行調查比價網上531個差額醫材品項,結果發現半數都漲價,高達67.7%漲價品項直接漲到極端值,其餘三成漲價品項也趨近於極端值,極端值儼然變成「建議售價」,呼籲健保署應說明。另外,真正用過比價網的民眾僅5%;調查也發現民眾最想知道的事情是自費醫材到底哪裡好,醫改會呼籲衛福部應苦民所苦,修正現有醫病共享決策機制的不足,保障民眾知情權。醫改會在健保署9月公布相關政策之後開始分析,11月完成531個品項的價格變動情形。醫改會執行長王梅影指出,半數品項(54%)提高價格,漲價品項中近七成(67.6%)直接提高到極端值,另外三成也是直接趨近於極端值,代表極端值已經變成建議售價。其中一家醫院之人工髖關節,價格從1萬1960元直接漲到4萬2200元,漲幅高達252%,使用率第二高的塗藥支架和生物瓣膜也是漲價多、降價少,支架漲價39項、降價36項;瓣膜漲價29項、降價14項。王梅影表示,健保署九月曾說要公佈漲價歷程,後來卻跳票,結果靠民間團體自己調查,才釐清有上述情形,這其實是政府責任,呼籲健保署應善盡說明義務。另外,醫改會針對533名近三年曾經自費就醫的民眾進行調查也發現,健保署和醫學會雖然立意良善,設計了比價網和極端值,希望民眾不要多花冤枉錢,但民眾根本不買單,就算醫材定價風波被媒體熱烈報導,僅5%民眾曾經用過。另外,雖然各界常提到私人保險有助民眾負擔自費,醫改會調查發現,只有不到一成民眾,因為私人保險給付而選擇自費,反而有近一半(47.8%)民眾因自費醫療費用造成自己和家人的經濟負擔。對於同醫材在不同醫院的費用比較,民眾並不那麼感興趣,民眾優先考量的其實是自費品項是否適合自己?自費到底哪裡比健保更好?預估收費金額是多少?自費品項的副作用和風險?自費同意書的內容是什麼意思?台灣病友聯盟常務理事吳鴻來表示,沒人希望手術失敗,病人最在乎的未必是價錢,反而更想知道如何做出對自己比較好的決定。現在坊間自費醫材同意書,有的是太過簡略,連中文品名都沒有,另外則是有些太過專業,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民眾根本看不懂。吳鴻來指出,很多需要考慮差額醫材的病人,是在緊急就醫、措手不及之下要做決定,沒有時間可以查閱資料,結果長久下來病人習慣被動接受,不扮演更主動的角色,這非常可惜,其實很多醫病溝通的誤會是可以避免的。呼籲民眾也要積極了解醫療的不確定性,政府也應該更積極教育民眾如何看病,促成良好的醫病溝通、共享決策的機制。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健保署應確實查核比價網資料的真確性,並且提出醫材比價網極端值訂定的「影響評估」,例如這次漲價多的是哪些品項、哪些層級的醫院、幅度是否合理,如果使用量大或是病人多的公立醫院,應該要進一步商榷和討論漲價的合理性。劉淑瓊也建議,健保署應該、逐步將自費或差額使用率高、符合效益的項目逐步納入健保給付,才能真正促進民眾使用新醫療科技、減輕治療負擔。
-
2020-10-24 科別.心臟血管
睡前吃「這類」食物,半夜血壓會飆高! 小心睡不好還會傷心血管
76歲陳伯伯是位香港裔美國人,平日3餐定時、清淡,也有日行5千步的習慣,雖有遺傳性3高問題,但一直規律用藥控制,唯一不好的習慣是喜歡睡前吃蛋糕,吃完馬上入睡,長達20年,所以BMI指數高達30。5年前他因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在美國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進行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塗藥支架,術後雖配合用藥控制,但日常走路、爬樓梯仍會喘,不適症狀沒完全根治,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睡前吃蛋糕 睡眠期間血壓高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現代人因飲食西化、晚睡、愛吃宵夜,常有3高等慢性疾病,像陳伯伯每晚習慣在睡前吃蛋糕,會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加上蛋糕多由植物奶油製作,具有反式脂肪酸及精緻澱粉,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甚至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形成。急性則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引起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兩者若造成心臟功能受傷,則會心臟衰竭。頑固性心絞痛 常規心臟病治療也無用目前治療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方式,包括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積極藥物治療,然據全世界文獻指出,約有10分之1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據美國研究統計,頑固性心絞痛患者每年的死亡率為3%至21%,冠狀動脈血管事件風險為11%至69%,這類病人是醫學治療上的棘手難題,也困擾不少心血管疾病病人,所幸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心臟震波治療」(CSWT)可提供病人另1項選擇。陳玠宇表示,震波治療的高能量用於結石破壞,如同為人所熟知的震波碎石治療;而低能量用於組織再生,如骨頭軟組織的震波治療,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以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在不傷及心臟組織下進行血管再生,且刺激心臟釋放血管舒張因子及生長因子,使得心臟的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同時刺激因心臟缺血而進入休眠狀況的心肌喚醒,改善病人的心絞痛症狀及心衰竭症狀,好似替心臟做完1套完整的舒壓按摩療程。適合心臟震波治療的患者有5種 但有7種人不適合心臟震波治療適合的對象包括:1.患者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不適合心導管介入治療或繞道手術者。2.已有藥物治療或經心導管支架置放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但仍有心絞痛症狀者。3.經由多次心導管介入治療,但效果反應不佳者。4.嚴重冠狀動脈狹窄的瀰漫性血管病變,預期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效果不佳者,其常見於慢性腎衰竭、洗腎或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病人。5.缺血性心肌病變所引起的心臟衰竭者。不適合使用此治療對象則包括:1.心肌梗塞處於急性期病人。2.嚴重肺氣腫或間質性肺病導致心臟超音波影像嚴重不清楚者。3.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腔室內有血栓者。4.病人曾接受心臟節律器置放或金屬人工瓣膜置放,影響震波治療位置者。5.急性心肌炎、心內膜炎或心包膜炎者。6.惡性腫瘤或嚴重器官衰竭,致預期餘命小於半年至1年。7.孕婦。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10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死亡率依舊穩占第2名,僅次於癌症,每年奪走近2萬條寶貴性命。陳玠宇呼籲,因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臟缺血缺氧性病變或心臟衰竭病人,除遵從醫囑接受治療,若現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新型態「心臟震波治療」不失為病人另1種治療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睡前洗澡一夜好眠? 當心洗了反倒讓你更睡不著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
2020-10-21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術前先上比價網查詢
對於部分臨床醫師反彈,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將廣納各種不同聲音,瞭解基層醫師訴求。他表示,最近私下與某些醫院院長聊天,發現新制上路後,對於眼科、骨科及心臟內科等科別的影響不小,但他保證,一定不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讓國人都有機會用到最好的醫材。在極端值新制方面,李伯璋說,10月26日起,健保比價網就會正式公告各大醫院相關醫材費用,如果超過極端值,也就是各醫學會所認定的高標價格,就會特別註明,提醒患者,可先上網查。另外,健保署正統計各醫院使用各種醫材的治療成效,例如,各家醫院執行健保心血管支架、塗藥支架等手術的治療成果,讓病友在選擇醫院醫師時,除了醫材費用之外,還能知道醫師技術如何,李伯璋說,「醫院必須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才能贏得患者的信賴。」
-
2020-07-27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心悸誤為中暑 大熱天心肌梗塞發作
80歲林爺爺自認身體硬朗,時值炎熱夏季,某天在家看電視突然覺得一陣胸悶、心悸及頭昏,以為是天氣悶熱導致中暑,家人幫忙刮痧去暑,但幾小時過後,狀況並未改善,趕緊將林爺爺送醫檢查。一到醫院急診,做了心電圖檢查,赫然發現林爺爺根本不是中暑,而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發作。心肌梗塞救護團隊在一小時內將嚴重血栓阻塞的血管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支架,以維持血流暢通,把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的林爺爺搶救回來。流汗脫水增加血液黏稠度 以往認為心肌梗塞好發秋冬時節,近年來在春夏兩季發作者也不在少數,且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許多可以早期預防發作的心血管疾病仍高居不下,造成許多家庭重大打擊。大熱天也會心肌梗塞發作,若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導致不穩定血管硬化斑塊破裂,都可能引發血栓而造成心血管阻塞。高風險族群須加強預防其實,辨識心血管疾病及加強高風險族群預防,就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若自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或是長期洗腎患者、抽菸、肥胖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等族群,都是臨床上好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需多加留意。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或胸痛,如胸口緊縮,重物壓迫感或絞痛、冒冷汗、呼吸快或覺得吸不到氣的喘、頭暈,嚴重甚至暈厥、昏倒、心悸,如心跳快或心跳重等,若有上述症狀,需尋求心臟專科醫師協助,及早找出病因,避免不必要的危險。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一旦發生無法緩解或加劇的症狀,如心肌梗塞發作,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速至急診尋求幫助,且須將堵塞的血管以心導管氣球擴張撐開血管並置放血管支架,以減少心臟缺血缺氧所產生的後遺症,如致命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心臟破裂等。心血管疾病不分貧富或貴賤,唯有良好的慢性疾病控制、足夠的早期症狀辨識及盡早的就醫治療,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
2020-07-26 橘世代.健康橘
前胸痛到後背!「這些」症狀別輕忽,以免心肌梗塞找上門
李小姐近兩個月來總覺得胸口悶,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痛的感覺傳到背部,上網一查,發現自己的症狀和心肌梗塞好像,相當擔憂。醫師指出,李小姐其實是因為工作壓力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下來,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胸痛。台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吳寶榮醫師表示,李小姐不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也沒抽菸或身材肥胖,其胸痛常在休息時發生,並持續超過半小時甚至一小時。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是工作壓力衍生胸痛問題,建議可至身心醫學科門診尋求協助。若是本身有慢性疾病呢?吳寶榮也遇過一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65歲婦人,在一般診所接受規律治療,卻在近一個禮拜出現呼吸困難,夜晚平躺睡覺時會有咳嗽及胸口緊緊的感覺。丈夫直覺情況不單純,立即陪同婦人到心臟內科門診就醫。經初步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心衰竭及肺水腫,立刻轉診至具有心導管設備的醫院,接受緊急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置放術,目前已平安出院,接受門診追蹤及藥物控制。吳寶榮指出,上述兩個胸痛案例在門診都很常見。究竟胸痛是否為心臟病,需要先了解造成胸痛的原因,才能判斷,而胸痛的原因可簡單分為心因性、非心因性區分。心因性胸痛有哪些症狀?當心是心肌梗塞 心因性胸痛有可能是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膜炎、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狹窄、二尖瓣(三尖瓣)脫垂症候群等原因造成。其中,典型冠心症胸痛(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症狀為,前胸靠近左側有壓迫感,或是重物擠壓感,有時合併呼吸困難的感覺。悶痛感可能會輻射到左肩、下巴、背部、頸部或左臂內側。非典型心絞痛是噁心、嘔吐、頭暈或昏厥、感覺異常等。症狀發生時間可從數分鐘到15~20分鐘不等,通常這種疼痛如果與活動(工作或運動)有關,可以在休息或使用藥物(如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後症狀減輕。非心因性胸痛原因多,緊張憂鬱也有可能非心因性的胸痛有:一、肺部問題:例如肺炎、氣胸、氣喘。二、腸胃道問題: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胃穿孔等。三、胸廓肌肉神經疼痛:例如肌肉拉傷、帶狀泡疹引起的神經痛、挫傷或撞擊後的疼痛等。四、情緒問題:例如憂鬱、緊張或壓力可能會引發胸悶、胸痛,有時還會合併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典型的就是換氣過度症候群。胸痛要不要就醫?2個關鍵點協助判斷如何自我評估是否需要盡快就醫或進一步檢查?1.胸痛的感覺及位置首先,從疼痛的感覺及位置來看,假使疼痛是刺刺的痛,集中在某一個點,或是有壓痛點,抑或伸展動作會加重疼痛,這些都比較像是肌肉神經的痛。通常適度休息或服用止痛、肌肉鬆弛藥物可緩解症狀。如果胸口正中央有灼熱或噁酸水,就偏向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假使胸痛感覺像壓迫感,有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等心絞痛現象,疼痛範圍大約有一個拳頭大小,位置在胸口中間偏左,甚至會痛到下巴或左上臂,就要強烈懷疑與心臟血管狹窄有關,必須盡速就醫。 2.胸痛的時間其次是疼痛持續的時間,假使短暫幾秒鐘就消失,通常比較不是太大的問題,只需觀察。如果疼痛已經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完全沒有惡化跡象,比較傾向於非心因性的胸痛。一旦胸痛位置及範圍符合心絞痛的症狀,且持續5分鐘以上,並導致患者無法再繼續目前的活動或工作,且引起呼吸困難等加重病情的症狀,就要考慮前往急診就醫,必要時撥打119請求協助。 吳寶榮呼籲,有胸痛問題,應就醫請專科醫師檢查,才是上策。本文摘自《今周刊 幸福熟齡》|幸福熟齡延伸閱讀。頭暈頭痛,是中暑還是熱衰竭?牢記急救步驟、注意不曬太陽也中暑的6個原因。頭痛該吃止痛藥嗎? 林志豪醫師:破解4大常見迷思。拉血便、黑便是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大腸癌造成,出現6症狀要小心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老婦「腳中風」發黑 微創導管手術去除截肢風險
80歲王姓老婦因左腳發黑到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急性重度下肢動脈阻塞症」,且有截肢風險,因此馬上安排她接受微創導管手術,順利以專用球囊打通血管,成功恢復血流,老婦幸運地保住左腳,免於被截肢的命運。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下肢動脈阻塞也稱為「腳中風」,超過六成以上合併其他重大血管疾病,例如主動脈瘤、心血管阻塞,甚至腦中風;初期症狀會有輕微的腳痠、腳麻、肢體冰冷,嚴重時則會呈現腳趾頭或足部發黑,若不即時處理,會導致壞死、感染的狀況,最後只能將嚴重壞死的腳截肢。他指出,以往下肢動脈阻塞只能以外科手術血管繞道來治療,不僅傷口大、恢復期也長,現行的微創「通腳血管」手術已幾乎與「通心血管」一樣成熟,同時除了傳統的球囊與金屬支架外,也有先進的塗藥球囊及塗藥支架可使用,幫助病人免於被截肢命運。下肢動脈阻塞好發在5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糖尿病、高血壓、洗腎的病人,這些病人全身的動脈都較易發生狹窄硬化的病變。因此,提醒家中長輩如有上述狀況,應特別留意,如果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時,必須盡速就醫治療,以免錯過打通血管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