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基因突變
共找到
329
筆 文章
-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中西醫合併 全基因檢測下的癌症精準治療
中醫注重體質特性與西醫精準治療相輔相成,花蓮慈濟醫院顧問指出,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模式在癌症治療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全基因檢測深入了解癌友的基因變異,制定合適的治療。對於難治型腎臟癌、腦癌等疾病,更可搭配中醫藥整合治療,不僅能夠精準治療,更能有效預防復發。張建國表示,人出生起基因一直累積突變,細胞可能受先天核基因體、粒線體變異、全身微生物體變化及個人生活型態、周邊環境變化交互作用而癌化,且不同癌症可能對應多種變異基因,若只做單一基因檢測、採用單一治療,恐怕只對部分敏感癌細胞有效,不敏感的癌細胞可藉機產生抗藥性,增加癌症復發機率,因此建議癌友接受全基因檢測,讓醫療團隊掌握癌細胞整體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治療策略。對於難治型癌友也可加入中醫整合治療,張建國說,中草藥使用幾千年,基本安全無虞,正逐步分析每項中草藥作用機制與位置,依美國癌基因體圖譜資料,可知蟲草素或由黃芩、大黃、黃連組成的三黃瀉心湯對腎臟癌效果特別好;多種中草藥能延緩TP53基因突變產生腦癌,待中醫藥資料庫完備,可預見中醫藥將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中研院最新技術:mRNA技術是否再創個人化癌症疫苗問世?
最新的mRNA技術日益被證實可應用於開發Covid疫苗,並在減少癌症轉移、復發方面發揮作用。2024年癌症論壇上,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指出,中研院團隊正積極利用這一技術,有望開發個人化癌症疫苗。儘管距離正式臨床試驗還有一段路程,但若能廣泛應用,可能將造福許多癌症患者。事實上,癌症往往是基因突變造成,而帶有基因突變的癌細胞透過微轉移、冬眠癌等階段,轉移到其他器官窩藏、冬眠,直到時機成熟,開始生長,這過程很不容易早期偵測,若發現某器官有5公釐(mm)癌轉移腫瘤,可能已含3千7百萬顆癌細胞。陶秘華說,癌細胞基因帶有不少「突變位點」,檢測分析這些突變點,便可據此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進而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反應,T細胞會辨識微小癌細胞,予以殲滅,即使癌細胞在冬眠,仍可揪出來。中研院運用「大腸癌小鼠腫瘤模型」實驗發現,運用腫瘤新抗原mRNA疫苗,的確可引發T細胞反應,抑制大腸癌細胞生長,期待未來癌症疫苗可應用於臨床,達到「終身免疫,預防癌症復發」效果。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療.皮膚
以為是疝氣...手搖飲老闆黑色素瘤大如雞蛋!健保標靶3年抗癌
年近60歲的楊先生是飲料店老闆,4年前以為腹部硬塊是疝氣,術後被告知是雞蛋大小的黑色素瘤,深入追查基因變異,所幸可健保標靶治療,3年抗癌,今年一償赴日本看櫻花的宿願。手搖飲老闆黑色素瘤大如雞蛋在花蓮開飲料店的楊先生,4年前接受膽囊切除手術,3個月後幫女兒搬大學宿舍當晚,發現下腹有硬塊,按壓後竟痛到無法走路,以為是術後提重物導致疝氣,沒想到卻被醫師告知腹部硬塊,其實是長在鼠蹊部內側、一顆雞蛋大小的黑色素瘤。對平時有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的楊先生而言,罹癌的消息無疑是晴天霹靂,沮喪到盼著這一切都是醫師誤診。幸好因為家人鼓勵及陪同,他很快就打起精神,四處求醫,卻遲遲找不到病灶,他特地從花蓮開車到台北求救,走進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的診間。透過健保標靶3年抗癌吳教恩今天告訴媒體,經過外科與腫瘤科醫師的追查,終於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楊先生骨盆腔內還有兩顆黑色素瘤,確診為轉移性黑色素瘤,甚至在基因檢測發現是BRAF突變類型。這種突變基因,不僅可能發生在黑色素瘤,也可能出現在肺癌、甲狀腺癌與腦瘤等癌症。吳教恩說,因為楊先生確診的黑色素瘤是BRAF基因突變,健保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與醫師討論後申請用藥至今已治療3年,病況控制良好。今年第1次帶著高齡80歲的母親及女兒在母親節前一起去日本賞櫻,與家人共度抗癌後的幸福時光。對於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特定基因對症下藥的新觀念,需要透過醫師的專業觀察及病人的積極面對,才有機會共同創造良好的預後。吳教恩呼籲,隨著醫療進步,確診癌症晚期的患者千萬別放棄,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跨癌別特定基因,還有可能有療效不錯的藥物可作為選項。據台灣癌症防治網介紹「黑色素瘤」,是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名單裡的常客「皮膚癌」之一,黑色素瘤惡性度最高,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容易轉移、很難治療,一般的皮膚癌以老年人居多,但黑色素瘤的年齡分布從小寶寶到老年人都有可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6 癌症.肺癌
掌握早期EGFR肺癌關鍵 戰勝癌細胞降復發
肺癌中約有近7成是肺腺癌,早期發現可以及早治療,但是,早期肺腺癌病人就算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還是擔心會復發或轉移,其中第三A期術後復發率甚至高達8成! 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的早期肺腺癌病人手術後,接受化療及第三代標靶藥物的輔助治療,復發率可下降至2至3成,大大提升存活率。早期肺癌術後最怕復發 第三A期高達8成高雄榮總胸腔外科主任湯恩魁解釋,只要可以手術的肺腺癌都是早期,第一期至第三A期都可以手術切除腫瘤;晚期是指已經擴散無法手術,只能藥物治療。第一期肺腺癌是指腫廇小於四公分且無淋巴轉移,第二期是腫瘤四至七公分,或局部淋巴結轉移,第三A期是轉移至同側縱膈腔或淋巴結。早期肺腺癌治療是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不過,術後只觀察、未用藥物治療的五年復發率,第一期約為10-30%、第二期約40-60%、第三A期則高達70-80%。術後標靶輔助治療 減少復發機會為何手術已將腫瘤切除乾淨,最終還是逃不過復發命運?湯恩魁指出,因為體內還有肉眼看不見、殘留的癌細胞,經由微循環,也就是血液或是淋巴回流至身體各處,導致腫瘤復發。因此,術後的化療及標靶、免疫等輔助治療相當重要,可以消滅體內的癌細胞,降低復發機率。第一期肺腺癌手術後追蹤觀察即可,第二期、三A期肺腺癌建議要做術後輔助治療。湯醫師表示,開刀後的輔助治療是使用順鉑、溫諾平等化療藥物,療程只需要三個月左右,因為藥性溫和,即使是70、80歲的年長患者,也可以忍受這樣的療程,接受治療。但術後化療對病人的五年整體存活率僅增加5%而已。EGFR基因突變標靶治療 復發率下降至2-3成早期肺腺癌約55%有EGFR基因突變,有此基因突變者化療後,可以考慮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療程約三年。雖然第三代標靶藥物療效很好,但是健保未給付,必須自費,費用不低。至於沒有EGFR基因突變、PD-L1指數高的病人,可以選擇免疫治療,療程約一年。而EGFR基因未突變、PD-L1低表現者,採取追蹤觀察。湯恩魁表示,過去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是用來治療晚期癌症病人,醫界正在進行預防早期癌症復發的研究。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的早期肺腺癌病患,術後做完化療,再加上第三代標靶藥物輔助治療,與術後未做任何治療對照組相較,第一B期的復發率從40%降至20%,第二期復發率從57%下降至25%,第三A期復發率84%下降至34%。第三代標靶藥物比較強效,尤其針對EGFR基因突變族群,效果強過化療,因此也有只做標靶、不做化療的研究討論。80歲婆婆怕化療選擇直接標靶 追蹤一年多病情穩定在湯恩魁門診中,有一名罹患第三A期肺腺癌、具EGFR突變的80歲婆婆,因年紀大不想經歷打化療的辛苦過程,前年10月手術摘除肺腫瘤及淋巴結後,直接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至今追蹤一年多,病況穩定、未復發。因為第三A期肺腺癌復發通常是在第一、二年時發生,前兩年沒有復發就相對安全。早期肺腺癌雖然有復發風險,只要積極接受術後輔助治療就有機會避免復發。
-
2024-04-1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新趨勢:不抽菸肺癌是世界五大癌症死因、50歲以下台灣大腸癌增加幅度亞太第一!聽專家解析原因與如何預防?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5.2萬多人死亡,依110年統計,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國人更是「聞癌色變」。但早期篩檢、診治,癌症0到1期5年存活率為第4期2至7倍,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全基因檢測協助個人化健康規畫,中院也正研發癌症疫苗,期盼及早診治癌症,提升癌症存活率。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繼昨天之後,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並開啟「主動追陽」模式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據統計,112年癌症篩檢481萬人次,總共發現癌前病變5萬人、確定罹癌達1.3萬人。為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與健保署自2023年6月起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對癌症篩檢發現疑似異常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協助民眾就醫與治療。肺癌不抽菸的個案多!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肺癌已躍升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一名,民國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2023年12月,共有7.8萬人接受篩檢,發現956名肺癌個案,其中813人為早期個案,占比為85%。「肺癌在台灣,很特別是,不抽菸的肺癌個案特別多。」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這不只在台灣,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不抽菸的肺癌在全球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不抽菸為何會罹患肺癌?楊泮池說,多為家族史與環境暴露有關,尤其是家族血親有2名以上肺癌患者,屬於多發情形,經估算10年內,100人中有7、8人會得到肺癌,相對比只有1名親人罹患肺癌者,100人中僅有3人會得到肺癌,比率高出很多。為預防肺癌,楊泮池說,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早期肺癌沒有症狀,等到症狀出現,「大多數病人都是晚期」。國健署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針對不吸菸肺癌篩檢,以提高第一期肺癌的診斷率及五年存活率,未來精準醫學更可能讓肺癌變成慢性病。5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增加已全球性趨勢,台灣增加幅度已是亞太第一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目前男性發生率已達每10萬人口43人,女性每10萬人口29人,已有多篇研究證典,當大腸癌發生率達到每10萬人口30人時,就應進行大規模篩檢,台灣大腸癌篩檢下修到45歲已是國際趨勢,台灣必須有自己的政策。邱瀚模分析台大健康管理中心17年資料,接受大腸鏡檢查者,40歲到49歲民眾,發現大顆腫瘤的進行性腺瘤正快速增加,發生風險較他們的父母那一代增加1.5倍以上。邱瀚模主持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已10年,多來他也觀察,1960出生之後的世代,年輕大腸癌的患者增加迅速,而與國科會研究發現,台灣年輕癌友的基因突變可能不同,未來治療與預防都有不同方向。癌症篩檢能否放寬更多會擴大到無癌症家族史?是否放寬多種癌症篩檢年齡或無癌症家族史民眾,吳昭軍指出,須有科學實證,目前大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進行評估中;立委王正旭表示,他今年3月曾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癌症篩檢提出修正案,如果民眾配合國家政策進行健康檢查,所需支出能以節稅方式核抵,作為鼓勵民眾接受健檢的誘因。除癌症篩檢外,癌症預防也十分重要吳昭軍說,國健署自107年12月25日起全面提供國中女生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但HPV疫苗對男性頭頸癌、口咽癌等癌症也有預防作用,希望爭取預算,也為國中男生全面施打HPV疫苗,並盼明年上路。研究證實癌症發生與基因突變有關,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現在已有超過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以關注健康的正常人和擁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占35%。民眾可以利用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透過解開人體的基因密碼,辨認出高風險潛在疾病,並量身定製個人化的預防策略。張家銘強調,像喝酒易臉紅,即是ALDH2基因遺傳變異,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風險就會提高;而年輕時膽固醇偏高,即可能有APOE基因,要小心失智風險。如能提早了解先天的基因風險,就能找出可能面臨健康風險的因子進行預防。民眾可望透過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利用mRNA科技來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此外,檢測、分析癌細胞突變點,搭配運用mRNA科技,便可用於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指出,癌症疫苗的作用原理在於運用原發癌癌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位點」,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而疫苗可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辨識微小癌細胞,並予以殲滅。陶秘華指出,這樣的作用機制可同時對付原發癌、轉移癌,即使癌細胞在微轉移階段,或跑到某器官冬眠,免疫細胞T細胞還是可以把這些潛藏的癌細胞揪出來,癌細胞就沒有機會壯大、作亂,若未來癌友注射這樣的疫苗,或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目前相關技術還在研究階段,期待往後透過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研發、運用,可讓癌轉移、復發風險大幅降低,並節省更多醫療花費。「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重點在於態度、陪伴和正確抗癌知識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今年的癌症論壇的報名名單中,有位林先生留言,去年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全民男性健康日講座,意外發現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數值偏高,進一步檢查確診攝護腺癌第二期,目前正接受治療中,十分鼓舞人心。吳貞瑩說,若以「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其答覆認為,最重要的是「態度」,社會大眾應以尊重、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癌友、癌友家人;再來就是陪伴、協助家務、心理諮商;最後需多宣傳正確抗癌知識,提高人們對癌症的認識,而聯合報正實踐這樣的行動、理念,期待可以傳遞更多抗癌的友善力量,讓更多癌友、癌友家人得到支持、援助。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4-04-1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提升存活率 整合治療多管齊下
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發展,藉由檢測癌友突變的基因型態,制定個人化治療對策,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中西醫整合治療等,不僅提高多種癌別的存活率,也能避免傷及正常細胞,降低副作用,帶來好的生活品質。但專家提醒,針對基因突變的癌症精準治療須經大型臨床試驗,才可保證療效,也期待盡快解決「特管辦法」審核延滯問題,讓今年5月納保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充分發揮作用,幫助更多癌患獲得合適治療。聯合報已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在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指出,所謂的精準醫療,主要是透過基因檢測,有效區別適合病人,並在適當時間使用適合藥物,像BRCA基因突變不僅發生於乳癌、卵巢癌病患,攝護腺癌也可能有這類基因突變,死亡風險會比一般人多2.5倍,目前已有標靶藥物針對這類基因突變進行治療,病患接受標靶藥物的治療,存活機會就會比較提升。至於甲狀腺癌的治療,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諶鴻遠指出,如果是早期分化的甲狀腺癌,相對較溫和,治療效果多半也都很不錯;不過大約有10%-30%的病患可能沒那麼幸運,特別是分化不良、未分化型,惡性度較高,以復發病患來說,常帶有特殊基因變異,像BRAF V600E、RET、RAS、NTRK等,此時經過異常腫瘤DNA檢測、分析,選擇精準標靶治療,可減少傳統標靶藥物血管抑制劑相關副作用,但費用較為昂貴。諶鴻遠表示,目前不少研究顯示,若針對基因變異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腫瘤再分化的機會就會升高,這樣的變化有利於結合碘-131治療,進而殺死癌細胞,更讓人振奮的是,病患用藥一、兩年內,或許可以停藥,現在的研究成果十分樂觀,期待未來可以為病患帶來更多治療希望。近年治癌趨勢除了標靶、免疫治療,放射治療也有新進展。林口長庚質子中心已成立9年,治療個案已超過5千人,肝癌患者最多已超過1000例,佔4分之1,其次為頭頸癌,腦癌及乳癌。肝癌是台灣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常因為沒有症狀發現時為時已晚,甚至患者的肝功能已變差,傳統放射線治療會穿透腫瘤照射,周遭組織會受影響,甚至治療完會導致肝衰竭。林口長庚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承恩表示,質子治療因為劑量集中不傷及周遭組織,像是不見血的手術,對於肝癌的控制率可以達成九成,尤其是大於5公分腫瘤效果最好,相較於傳統的控制率三到四成好很多,也可降低八成副作用;目前也進行質子與免疫藥物質子合併療法,合併療法可以提升全身免疫力,存活率比單用免疫藥物大幅提升。另依據長庚與德州大學研究,只要肝臟保留五成,就比較不會導致肝臟受損的併發症。台北榮總醫院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任劉裕明表示,放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DNA,治療過程就像射擊遊戲,不論是質子、光子或重力子放射治療,都要先把患者固定好,在電腦斷層協助向劃定照射範圍,以影像導引精準摧毀癌細胞,而質子、重力子治療因心肺暴露輻射劑量較少,安全性較高。劉裕明說,北榮經衛福部核可,去年5月啟用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至今已治療約200位患者,這是全球第14座重粒子治中心,北榮把重點放在光子、中子放射治療難以處理的困難癌別,包括脊索瘤、攝護腺癌、胰臟癌及頭頸部腫瘤等。一位罹患薦脊索瘤合併骨骼侵犯的患者,初至診間時疼痛至無法坐下,經16次重粒子治療後,恢復情況良好,已能重拾駕駛計程車的工作。針對難治型癌症,也可考慮加入中醫藥進行整合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顧問張建國表示,中草藥使用幾千年,基本上安全無虞,目前正逐步分析每項中草藥的作用機制與位置,依據美國癌基因體圖譜資料,可知蟲草素或由黃芩、大黃、黃連組成的三黃瀉心湯對腎臟癌效果特別好,多種中草藥能延緩TP53基因突變產生腦癌。未來如果中草藥資料庫建構完成,可預見中醫藥未來將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合適的中西醫整合治療將達到精準治療、精準防止復發的效果。」但張建國提醒,細胞可能受多項因素影響而癌化,若只做單一基因檢測、採用單一治療,恐怕只對部分敏感癌細胞有效,不敏感的癌細胞可藉機產生抗藥性,影響治療預後,因此建議癌友接受全基因定序,讓醫療團隊掌握癌細胞整體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治療策略。查岱龍也表示,針對基因突變所進行的癌症精準治療,其療效必須經過大型臨床試驗的驗證,才能真正對癌友產生幫助,如果治療沒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驗證,不但可能沒有效果,病患還可能承受副作用傷害。另外,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即將在今年五月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因「特管辦法」審核延滯,可能影響NGS健保給付,期待更多病患可以因NGS納入健保給付而受惠,並獲得適合治療。
-
2024-04-10 癌症.肺癌
【初確診晚期肺癌手冊免費索取】肺癌學姐長12封信:心理腫瘤不可忽視 爭取最長存活期
許多患者罹癌不只身體受苦,與心理層面的交錯影響,更是大大影響了生活,近30年來,心理腫瘤學受到世界各國臨床醫療及研究人員重視,迅速發展成為癌症學中的次專科。根據研究指出,肺癌病友的憂鬱情緒在所有癌別中比例最高,若屬於中度到重度憂鬱症的肺癌病友,出現預後不良的可能性高出2至3倍。為鼓舞初確診肺癌的病友及家屬,能更妥善調適心態,「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邀請12位抗癌成功學長姐,一同寫下《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將印製1萬本,發送至全台癌症資源中心,提供民眾免費索取。其中不乏有超過5年甚至10年的故事,希望病友及家屬能夠盡快走出初確診的低潮,建立治療信心,與醫護人員討論治療策略,朝最長存活期目標邁進。肺癌逐漸邁向慢性病化管理 重視病友心理照護才能兼具治療效果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除了需要完整的治療策略,爭取超越五年的存活期目標,在展開治療前,也應調適罹癌所帶來的焦慮與沮喪的情緒,才有機會發揮最大的治療效益。陳育民說,晚期肺癌治療相較於過去,已有相當大的進展,過去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只有10-15%,所幸隨著醫療進步,現已可利用基因檢測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也能維持較佳的生活品質。不過,對於初確診時帶給病友巨大的衝擊與生命威脅,往往讓病友及家屬感到震驚、懼怕、甚至無法置信而想逃避現實,若是演變成憂鬱情緒,更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失眠等生理症狀,反而影響病友後續治療成效。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也提到,為提供晚期肺癌病友更完善的治療與照護,肺癌團隊已從原有的核心科別,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腫瘤內科,逐漸延伸到診斷相關的科別,治療過程也會依據病友的需求,適時加入輔助的專科醫師,如中醫科的調理、皮膚科的副作用管理等;而在心理層面方面,就會有諮商心理師加入,以降低病友負向情緒,協助情緒宣洩與支持。若是可以在治療前期就有病情穩定控制的成功學長姐分享其抗癌歷程,提供給初確診的病友抗癌參考指標並建立治療信心,相信可以為病友帶來更大的抗癌動力。晚期肺癌爭取最長存活期 學長姊抗癌經驗建立出確診病友信心「恐懼會傳染,希望也是」,這是來自《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裡面的1句話。抗癌學姐夏女士退休後,準備開始規畫第二人生,對於長期的肋骨疼痛,原以為是更年期所致,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確診四期肺癌轉移肋骨,當下內心驚慌,悲傷到整日躺在床上,自我價值感低落,一直感到非常焦慮,不僅執迷於非正統療法,甚至嘗試各種偏方,事後發現只是在轉移內心焦慮與悲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中心主任夏德椿提醒,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病友對罹癌的恐慌與焦慮,多半來自於網路鋪天蓋地的資訊及未知的存活期,近年來肺癌藥物持續進展,病友的治療選擇越趨多元,初確診的病友建議與醫師討論未來五年完整的治療計畫,有策略的安排用藥的順序,拉長每一種藥物的使用時間,爭取最長存活期。夏德椿提到,上述的夏女士雖然一開始誤信偏方,所幸在病友團體學長姐的支持之下,開始穩定腳步應對罹癌挑戰,而後進行基因檢測,屬於EGFR基因突變,因此經醫師評估從第二代標靶藥物開始治療,三年後出現抗藥性,再接續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抗癌已超過五年,副作用也控制相當穩定。《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從心出發 打造肺癌慢活計畫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生病是一場意外,而不是被處罰」,我們都不應該讓自己或家人陷入憂傷的情緒中而不可自拔,無論病友或是照護者,都會有焦慮情緒的問題,也有研究指出,癌症病友的照護者近5成出現憂鬱及焦慮傾向。吳卉汝呼籲,病友及照護者的內心照護都相當重要,專科醫師的任務是為我們爭取超越五年的存活期,而成功學長姊的經驗分享與鼓勵,則是帶領病友及家屬在抗癌路上,從心出發,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能知所因應,從容不迫地打造肺癌慢活計畫。《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印製10,000本,後續會發送至全台癌症資源中心,歡迎免費索取,如果需要更多的協助,請洽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臉書專頁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官網
-
2024-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申請塞車 查岱龍:政府已放寬緩衝期
「精準醫療」是目前治癌新趨勢,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與各項基因檢測方式找出相對應的藥物,讓治療更精準,衛福部健保署預計5月將NGS納入健保給付,讓10餘萬名癌友受惠。為了把關檢測品質,3年前衛福部將基因檢測納入特管辦法,實驗室須取得認證後才能執行,今年2月9日生效後,造成數千件申請案塞車,恐影響病人「無法即時用藥」的權利。對此,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指出,健保署與醫事司已盡力協調,放寬六個月的緩衝期,以紓解申請案件大塞車的狀況。不過,也有人擔心9月緩衝到期後,仍可能讓申請塞車問題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是否可以採取一些變通方式,例如針對過去已通過認證、符合國際認證或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或許可以就地合法,讓更多癌症病患盡早取得基因檢測結果,盡快使用適合藥物,以挽救更多人命。查岱龍表示,精準醫療不是只靠NGS,目前尚有核酸檢驗(PCR),或先用檢體染色,再用相關抗體偵測等其他檢測當配套,病患可依據檢驗結果選擇適合療程,治療權益不受損,希望病患及其家人安心。基因檢測 幫癌症病人選對用藥對於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查岱龍指出,現在精準醫療的重點,是透過基因檢測篩選適合的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像有的基因變異為「驅動性突變」(Driver Mutation),這類基因變異,在細胞癌變的過程裡,擔任火車司機、火車頭角色,如果針對這些基因變異「擒賊先擒王」,就能有效抑制癌細胞,讓病患有機會擁有一線生機。過去因為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的關係,許多人聽到BRCA基因變異,就會想到與乳癌有關,但許多研究顯示,在部分攝護腺癌、卵巢癌與胰臟癌病患身上,也有這類基因變異,這是一種驅動性突變,如果男性帶有BRCA基因變異,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9倍,一旦罹患攝護腺癌,死亡率也比一般人多2.5倍,對荷爾蒙療法有抗藥性的晚期病患中,更有高達四分之一帶BRCA基因變異,威脅性不容小覷。醫界發現,BRCA為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之一,若運用NGS等檢測方式揪出相關基因突變現象,便可使用PARP抑制劑,讓癌細胞受抑制。研究顯示,晚期攝護腺癌病患一檢驗出帶有BRCA基因變異,經PARP抑制劑治療,有望延長存活期,延緩疾病惡化。如能控制好副作用,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醫病溝通 別因偏方失治療契機查岱龍認為,當發現罹患癌症,病患及其家人一定要好好和醫師溝通、討論,醫師也可運用醫病共享決策(SDM)模式向病患及其家人分析各項治療方式利弊得失,期待病患選擇最適合的療程,千萬不要因拖延或誤信偏方而失去治療契機。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08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咳嗽持續超過兩星期?聲音沙啞?小心肺癌無聲威脅!
Covid-19疫情期間,一位中年女性長期咳嗽,擔心染疫傳染給他人,而未及時接受肺癌篩檢,最終發現罹患晚期肺癌,肺部長了兩顆腫瘤,引發肺積水。肺癌治療已進入微創手術及精準化時代,尤以肺癌年輕化的時代,出現持續咳嗽等症狀不容忽視,應盡早就醫接受檢查,結合精準治療策略更有助提高治療效果。🎧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分析,肺癌是「無聲的癌症」,早期症狀不明顯,一開始往往是咳嗽、聲音沙啞,若腫瘤靠近肺門,影響神經,便易造成久咳不癒,或腫瘤侵犯喉返神經,便可能造成聲音沙啞,很多人以為咳嗽是感冒、過敏造成,或者聲音沙啞也不以為意,發現病灶常已非常嚴重,因此當咳嗽、聲音沙啞超過兩星期,看醫師一、兩次都沒好,建議盡快安排詳細肺部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從第一期到第四期,都有活命機會「現在,從第一到第四期病患,都可以動手術。」吳青峰指出,過去認為只有早期病患可動手術,但即使進入局部侵犯或第三、四期,病患接受化療、免疫或標靶治療後,還是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以去除殘存腫瘤細胞,避免癌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病患的生命,也出現更多延展的希望。隨著單孔微創胸腔鏡手術、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醫療科技的發展,肺癌手術逐漸走向精準化,手術傷口也可縮小至兩、三公分。根據林口長庚醫院醫療團隊的經驗,在機器人手術平台上,會有三個鏡頭結合,加四支機器手臂與助手的兩隻手臂協助,主刀醫師就能發揮「三頭六臂」功力,不僅下刀較神準、穩定,除了內視鏡鏡頭可將手術影像放大兩到三倍之多,在螢光鏡頭下,沾有螢光染劑的癌細胞更無所遁形,病患的復原時間也大幅縮減。術後36小時出院,病患、家人非常驚訝在吳青峰的臨床經驗中,最年輕的肺癌病患,年僅二十多歲,最年長的病患,年齡則高達九十多歲,曾有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姨,在經過肺癌單孔微創機器人手術後,八小時即可下床行走,住院三十六小時,也就是住院一天半就出院,「感覺和沒動手術差不多」,病患和病患家人對此感到十分驚訝,而他們的反應,讓吳青峰印象很深刻。吳青峰提醒,家中若有親人罹患肺癌,或有長期抽菸習慣的民眾,應定期接受肺部檢查,目前國健署開辦肺癌篩檢服務,上述高風險民眾可多加運用,以守護肺部健康。此外,一旦確診罹患肺癌,病友千萬不要擅自服用偏方、中草藥,這些尚未有大型數據研究做佐證,一定要好好遵守醫師指示、遵循正規治療,配合其它有實證依據的輔助性治療,才不會讓健康更受損害,存活機率也才能大大增加。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吳青峰受邀擔任演講者,將在論壇中分享「突破極限:微創手術在肺癌治療中的奇蹟征程」,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報名。「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現在的單孔微創手術,是希望用最小的代價,換得最好的手術成果。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吳青峰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學歷: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La Coruna university hospital 臨床醫學研究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
2024-04-08 名人.精華區
閻雲/健康女性精疲力竭的免疫細胞 有助研究乳癌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帶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健康女性,如果乳房組織中的免疫細胞出現「精疲力竭(exhausted)」現象,免疫細胞無法清除受損的乳腺細胞,最終可能發展為乳癌。眾所周知,每人體內都有BRCA1和BRCA2基因,一旦這些基因因遺傳或其他因素而出現突變,將會增加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建置了全世界最大的人類乳腺細胞圖譜,揭開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健康女性早期細胞變化的神秘面紗,這些女性在外科手術之外,還有選擇其他預防性治療的可能性,成果備受矚目,研究論文2024年3月28日刊登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期刊。這是第一次在非癌性乳腺組織中發現如此大規模「精疲力竭」的免疫細胞,而有這種情形的免疫細胞,通常只在晚期腫瘤中發現。免疫逃脫機制 可能腫瘤早期就發生這個全新發現,顯示免疫逃脫機制可能在腫瘤發生的早期,就已在非癌組織中顯現出來,而這也使得利用現有免疫療法藥物做為早期干預手段,進而預防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健康女性罹患乳癌,有了更多可能性。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是在小鼠身上試驗這種預防方法,得到這個全新的結論,因而獲得英國癌症研究中心頒發「生物學預防獎」的肯定。如果最後證實這個方法有效,接下來將可把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列為對象,進行臨床試驗。這篇論文通訊作者、劍橋大學藥理學系暨Wellcome-MRC劍橋幹細胞研究所教授Walid Khaled就說,他們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在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中,免疫系統無法殺死受損的乳腺細胞,而這些乳腺細胞似乎又反過頭來全力阻止這些免疫細胞的活動。這個全新發現,將為未來的預防性治療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一如國際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選擇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乳房來降低乳癌風險的例子並不多,因為這對年輕女性來說是個艱難的決定,而且會對身體形象和兩性關性都造成重大影響。降低罹患乳癌 應朝預防性干預措施目前雖已有可以克服免疫細胞功能障礙的藥物,卻只被批准使用在晚期癌症患者,因此以前沒有人真正考慮把這些藥物做為預防性治療的選項之一。如今,在了解更多乳癌的成因後,如果能及早確認有這些早期變化,就有可能進行預防性干預措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從55名不同年齡層女性身上採集的健康乳腺組織樣本,對超過80萬個細胞進行分類,其中包括所有不同類型的乳腺細胞,並繪製成人類乳腺細胞圖譜,可做為其他研究人員採用的資源。這個圖譜包含有關乳癌其他危險因素的大量資料,比如身體質量指數(BMI)、更年期狀況、是否採取避孕措施以及是否飲酒等。他們發現,多種乳腺細胞類型會隨著懷孕年齡的增加而出現變化,而這些影響和其他影響的結合,會使得乳癌的整體風險增加。然而,治療乳癌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它不僅僅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組合,許多不同遺傳變異都可能導致乳癌。但值得慶幸的是,如果能及早檢測出乳腺組織中的免疫細胞出現「精疲力竭」現象,也許就可透過各種預防性治療方式,降低乳癌的威脅。
-
2024-04-07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揪癌變惡司機 精準治療更能延命
「醫師,到底甚麼是精準醫療?」、「請問我這個癌症,驗出有BRCA基因變異,是不是有藥可用?」當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看診時,常有攝護腺癌患及家人提出上述疑惑。此時,查岱龍總是耐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他解釋,許多基因變異與癌症生成、惡化有關,其中,有些基因變異為「Driver Mutation」(驅動性突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針對這些驅動性基因變異使用適合標靶藥物,就有機會阻止癌細胞作亂,延續性命的機率就大為增加。篩選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可提升精準醫療效益。「把細胞的癌變過程想像成一列火車,這些Driver Mutation就好像火車司機,主導火車前進。」查岱龍指出,在癌細胞上,有時可找到許多基因變異,部分基因變異可驅動細胞癌變,成了火車司機;有些就只是火車上的乘客,對於癌變過程影響不大,而要能真正揪出這些驅動性基因,就必須透過基因檢測,「篩選病人,找出帶有這些驅動性突變基因的族群,使用對的藥物」,癌症治療就可對症下藥、事半功倍,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帶基因變異的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有機會延長生命。舉例來說,像一般人常聽到的乳癌基因變異BRCA1、BRCA2,也與攝護腺癌、卵巢癌、胰臟癌等癌症的啟動、發生與預後高度相關。以攝護腺癌病患來說,約10%-15%帶有BRCA1、BRCA2,如果是比較晚期、已對荷爾蒙療法產生抗藥性的病患,更有高達25%帶有上述基因變異,一旦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病患的死亡率就會比一般人多2.5倍。若是卵巢癌,BRCA1、BRCA2的突變比率大約為25%,乳癌、胰臟癌等其他癌別,所占比率為6%-10%。事實上,BRCA1、BRCA2都屬於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當透過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檢測方式找到這些基因突變相關現象,便可運用PARP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標靶治療,治療成效也會明顯提升。研究顯示,像晚期、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攝護腺癌病患,若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以有望延長存活期,使用化療的時間也有機會延後,如果能控制好副作用,病患的生活品質會更加穩定、優質。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案件申請,出現塞車窘境。雖然基因檢測對於精準治療的運用、癌症病患的用藥如此重要,健保也即將把NGS檢測納入給付範圍,但「特管辦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實驗室若要進行NGS等基因檢測,就必須針對「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部分,取得醫事司的認證資格,並有3年的落日條款。今年2月9日特管辦法正式上路後,造成兩千多件審查案件大塞車,很多NGS檢驗項目無法執行,恐影響病人用藥權益,目前健保署、醫事司已想辦法在實驗室檢驗品質把關與加速審核中取得平衡,查岱龍指出,為了紓解塞車的大量申請案子,目前給予六個月的緩衝期。不過,也有人憂心,9月緩衝期過後,申請塞車問題仍可能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或許可以採取一些彈性、變通做法,例如對於過去通過認證,或已符合國際認證、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可考慮有條件開放、就地合法、納管,如此,更多癌症病患才能盡快在短時間取得基因檢測結果,並盡快使用適合標靶藥物、療程,病情也才不會一再拖延、惡化。許多檢驗方法可做配套,病患可安心接受治療。然而,查岱龍也提醒,在基因檢測領域,並非只有NGS檢測,以健保所給付的一些標靶藥物來說,還是有其他檢驗方法可以搭配,像PCR(核酸檢驗),或者可以進行檢體染色,然後用相關抗體進行偵測等,運用這些方法取得結果,癌症病患可及時獲得適合藥物的治療,治療權益同樣受保障,因此癌症病患、病患家人不用擔心,可安心接受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查岱龍也提醒,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是重要一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病患可以了解更多資訊,醫療團隊也必須與病患好好溝通,用病患了解的語言進行說明,這樣才能選擇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模式,病患的治療,也才會得到最好成果,且較不會多受痛苦。查岱龍小檔案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我們需要透過更多、更精準的檢測方式,找出適當的病患,才能讓更多病患受惠。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NGS建資料庫 精準醫療邁新紀元
隨著科技的發展,精準醫療成為提高治療效果與病人生活品質的關鍵,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應用和全國資料庫的建立,對於提升台灣精準醫療的實力具有重大意義。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這將使台灣在精準醫療的治療上與全球同步,幫助病人精準治療、減少不必要副作用,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推動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現階段針對台灣的11種癌別,收集4千名患者的數據進行NGS檢測及研究,正是全國性NGS資料庫的前哨站,透過對癌症患者的基因突變進行深入分析,這些研究能更有效地對癌症進行治療。立法須完善 規範數據應用以膽道癌為例,傳統上以化學治療為主,但NGS檢測後發現28.5%的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變異,這使他們有機會接受更為精確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治療,從而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然而,NGS即將納入健保給付和全國性資料庫的建立,也引發了國人對個人隱私權的疑慮。司徒惠康表示,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並已實施嚴格的隱私保護措施。所有的基因檢測和數據收集都必須基於患者的明確同意,並且在使用前進行去識別化處理,以確保個人隱私得到嚴格保護。此外,這些數據的使用將嚴格限定於學術研究和臨床應用,不會被濫用於其他目的。司徒惠康強調,建立全國性NGS資料庫最大的挑戰,即是如何整合醫院之間的電子病歷系統。這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也涉及到跨機構的合作和資料共享的規範。為了克服這些挑戰,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來規範數據的收集、使用和共享,同時確保所有的操作都在病人明確同意和去識別化的基礎上進行。基因數據庫 促進新藥開發建立全國性的NGS資料庫,不僅只是一個基因數據庫,裡頭包含了治療反應、治療預後和存活率等數據,這些資訊將促進新藥的開發,並為臨床決策提供實證支持,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進而提升國內癌症預防及診療照護品質。司徒惠康提到,台灣做為全球華人的縮影,具備多元族群的特色,健保NGS基因數據庫將是十分寶貴的華人本土數據。因為全球基因醫療數據庫多為西方人數據,建立本土數據,才可能做更好的精準醫療,彌足珍貴。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全基因檢測成精準醫療新趨勢 預防癌症不再是夢想
隨著科技的進步,精準醫療已成為癌症和其他疾病治療的重要趨勢,至於精準防癌可行嗎?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醫師張家銘指出,「目前可以利用全基因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來進行精準預防,透過解開全部的基因資訊,辨認出高風險潛在疾病,並量身定制個人化的預防策略。」預防癌症成全民運動,精準醫療已成新趨勢隨著基因科學的進步,科學界發現常見的癌症、高血壓、糖尿病或失智等疾病,與先天的基因密不可分,全基因檢測就成為精準預防的新利器,民眾一生只須檢測一次,就有可能找出可能面臨健康風險的因子進行預防。2年前張家銘開設基因諮詢門診,至今已有超過600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據統計,進行基因檢測的民眾可分為兩類型,一是關注健康的正常人;二是已治癒的癌友及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癌別以乳癌及卵巢癌居多。張家銘分享,一名23歲的林小姐因母親是乳癌病患,基因檢測顯示帶有BRCA2基因,是乳癌高風險族群。張家銘強調,「有基因變化不代表一定會生病,只是增加某些疾病風險的指標,因此幫林小姐制定了個人化的健康管理計劃,建議她須避免飲酒和少吃高脂肪食物、定期運動和適當的紓壓,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複診和進行乳房檢查。」而一名60歲王先生身體無疾病,但想要了解自己的基因,在檢測後發現後,才發現自己帶有先天VDR基因異常,這已導致他長期維他命D缺乏而不知,因為維他命D的缺乏,會增加罹癌或失智的風險。如果及早做檢測,就有機會做到更完善精確的個人化健康管理。鼓勵基因諮詢成立次專科,破解基因密碼指日可待張家銘解釋,全基因檢測提供了更全面的基因信息,能夠檢測出包括先天基因變異和癌症基因突變在內的各種基因變化,讓預防醫學更加精準有效。由於全基因檢測將基因解碼後,會產生龐大的資料,這需要複雜嚴謹的資訊處理技術,以及專業的分析及諮詢能力,但大部分醫師並未受過這類的訓練,造成解讀及諮詢基因報告的能力參差不齊,張家銘呼籲政府應該重視,將基因諮詢成為一個次專科,讓其專業化,保障民眾就醫權利。「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期許未來透過全基因檢測等先進技術,對癌症等重大疾病進行精準預防與治療,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存活率。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13 醫療.皮膚
GPP放大鏡/紅斑飄屑被側目 當心合併膿疱會致命
「我也想愛自己的身體,但面對這麼多嫌棄的眼神,我再也沒勇氣照鏡子。」40多歲王小姐,由於家族遺傳,多年來飽受乾癬所苦,全身滿布鮮紅斑塊,稍微一動就飄出皮屑,十分畏懼旁人的異樣眼光。但20年前乾癬治療藥物不多,弟弟因舊型藥物副作用引發猛爆性肝炎不幸過世,讓她始終不敢就醫治療,只能將自己用衣物緊緊包住。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表示,乾癬常會打擊患者自尊心,如果再合併嚴重型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除了社交危機,患者還要面對GPP可能帶來的死亡威脅,身心俱疲。乾癬導致憂鬱 病人封閉拒社交鐘文宏表示,乾癬俗稱「牛皮癬」,會在身體和頭皮上形成很多紅斑和皮屑,很多人誤以為乾癬會傳染,避之唯恐不及,常使患者感受到羞辱。尤其乾癬的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她們畏懼社交,不論天氣冷熱,總把皮膚嚴密包裹,不敢去游泳、泡溫泉,甚至不敢出門,常岀現憂鬱低落狀況。早年乾癬臨床治療大多是用A酸和類固醇,但有些病患很小就發病,用A酸和類固醇會影響骨頭發育,導致病人長不高。目前乾癬已有許多選擇,如外用藥膏、光照治療及生物製劑等,前述王小姐因病灶惡化勇敢走進診間,治療後一身斑塊全都消退,她開心告訴醫師:「我黑白又孤獨的人生,終於有顏色了。」GPP痛不欲生 膿疱血水流滿地除外界側目的壓力,部分乾癬患者還可能合併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恐感染致命。鐘文宏說, GPP是另一類嚴重型的乾癬,膿疱會伴隨著斑塊產生或直接出現,並有高燒等全身性症狀。膿疱一旦破裂會非常疼痛,曾有病患接種新冠疫苗誘發GPP,身上全是膿疱,換藥時病灶一碰就破,滴得滿地都是血水。嚴重時病人甚至要住進燙傷加護病房,像燒燙傷一樣包紮治療。鐘文宏表示,GPP過往缺乏專一性的治療藥物,大多使用免疫抑制劑、A酸和類固醇。但有時膿疱面積太大,整片破裂時會溶成一大片的膿疱群,使患者痛不欲生,這時會採用傳統藥物進行治療,但一停藥症狀又會反彈爆發,不斷反覆。有些病人會併發感染,曾有幾例病人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後來更合併肺炎,再惡化成敗血症,而GPP急性發作成重症時,約有10%到20%死亡率。新藥助控制病情 不再束手無策近年醫藥界發現,GPP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IL-36(IL-36)」基因突變或發炎反應途徑異常有關,發展出針對此致病機轉的生物製劑,幫助病患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儘早回歸生活及社交正軌。鐘文宏表示,研究顯示,有些患者在施打後24小時內即可快速控制病情,超過半數的患者可在一周內膿疱都已完全消退。鐘文宏分享曾收治一位20多歲的女性患者,從小飽受GPP之苦,使用後治療效果非常不錯。女孩哭著對他訴說,全身怵目驚心的膿疱,為她帶來十多年的自卑與絕望,原以為毫無轉機,「從來沒想過,竟然有藥可以讓我不再討厭自己的身體」。病患的改變讓鐘文宏高興又感慨,他強調,隨著醫學進步,很多新藥都可以治療過去束手無策的病,乾癬和GPP目前都有很好的新藥,患者接受治療後,基本上可以完全清除病灶,外觀與常人無異,能夠正常地社交、經營人際關係,且搭配定期回診即可,鼓勵病人千萬不要灰心,他也叮嚀患者,早期治療、早期改善症狀。📢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4-03-09 癌症.肝癌
早期肺癌莫驚慌!標靶治療來助攻 復發率降8成
肺癌是臺灣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已經成為新國病。根據110年癌登資料統計,國內肺癌中近三成屬於早期肺癌。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動手術將腫瘤切除,而第二期、第三A期的病人術後可以做基因檢測,有EGFR基因突變,再做標靶「維持治療」,復發率可以降八成以上,並且大大提高存活率。臺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表示,早期肺癌的存活率相當高,第一期高達九成,第二期也有近六成。不過,很多病人罹癌時都會六神無主,不知道應該選擇手術或標靶藥物,還是免疫治療等,非常焦慮,更擔心會復發。肺癌應看腫瘤的類型、期別、形態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策略。第三A期以內都是早期 腫瘤越大復發率越高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肺癌是腫瘤的大小在四公分以內、且無淋巴轉移;第二期是腫瘤在四至七公分,或是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第三期可分為三A和三B,三A期是同側縱隔腔或淋巴結轉移,三B是腫瘤同側有肋膜積水,淋巴轉移至對側淋巴結或頸部旁的淋巴;第四期是腫瘤已轉移至腦、骨頭、肝臟等。第一期到第三期A是早期肺癌。然而腫瘤越大復發機會越大,第一期肺癌復發率為10-30%,第二期復發率為40%。第三期的復發率高達70%,存活率僅剩下二成左右。手術後化療追加標靶、免疫治療 抗復發許瀚水說,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為了避免復發,過去術後會再做化療,但是很無奈的,降低復發率只有5%,療效不佳。不過,現在有維持性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可加強輔助治療效果,大幅降低復發率,提高存活率。基因突變吃3年標靶 3A復發率降88%國內肺癌病人約七成以上的細胞型態是肺腺癌,其中五到六成有EGFR基因突變。建議第二期跟第三A期病人術後可做基因檢測,如果有EGFR基因突變,可使用抗EGFR標靶藥物做輔助化療後的維持性治療。而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可再檢測PD-L1,針對表現量高者可做維持性免疫治療。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早期肺癌具有EGFR突變者在化療後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持續三年,第一期肺癌可降低50%的復發率、第二期降低83%的復發率、第三A期降低88%的復發率,成效非常好。相較於做一年的維持性免疫治療,第一期至第三A期可以降低34%的復發率。術後多走路增加肺活量 半年又是一尾活龍許瀚水提醒,早期肺癌病人手術切除局部肺葉後,肺功能會受到影響,術後最重要的是多運動,建議病人多走路。因為走路會深呼吸,可以訓練肺活量。他很多病人在術後多把走路當成運動,約半年到一年,肺活量就恢復到跟術前一樣。低劑量電腦斷層讓小結節無所遁形 0.8公分以下先追蹤觀察最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的民眾日益增多,很多檢查時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結節後,很害怕是肺癌。許瀚水解釋,毛玻璃狀結節不一定是肺癌,即使是肺癌也是相對早期的肺癌,因此莫驚慌。從國健署的統計發現,有結節的病人大約只有1-2%是肺癌,他建議,肺部結節至少大約0.8至1公分左右可以考慮開刀,但太小的結節一般建議先追蹤觀察,若追蹤過程中沒有變化,可以持續觀察,若結節變大,或出現變化,經醫師評估懷疑有肺癌的可能性,再考慮開刀,不需要過度治療。⭐追蹤「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
2024-02-0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治療新趨勢:維持性治療 延緩癌症復發
過去30幾年,卵巢癌一直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所幸,近幾年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病人可透過「基因檢測」決定治療走向,找到適合的標靶藥物降低復發風險,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近幾年癌症治療藥物有非常大進展與突破,尤其基因檢測問世後,為卵巢癌病人帶來一線曙光。奇美醫院精準醫學中心李健逢醫師表示,基因檢測在卵巢癌的用藥選擇及治療上扮演關鍵的角色,有助醫師評估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有別於過去的治療策略,在精準治療的時代,「延緩疾病復發」是目前卵巢癌的治療目標。李健逢醫師強調,卵巢癌病人術後以及化學治療後,臨床醫師會依風險及個體病況決定是否須使用「維持性療法」,有助於穩定病況。卵巢癌復發風險高達七成李健逢醫師表示,根據統計,過往卵巢癌病人經過治療後,仍有高度的復發風險,三年內復發率高達七成以上。如今,病人可藉由基因檢測了解基因變異狀態,找出相對應的治療藥物,降低復發風險及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卵巢癌的復發非常可怕,臨床醫師在制定治療計畫的時候,會依據病人的病況決定策略。」李健逢醫師說,任何癌症治療「手術」是首選,卵巢癌也一樣,如果病人腫瘤可進行手術切除,醫師會盡量切到最乾淨,手術後再使用藥物治療。一般民眾可能會問:「手術切除乾淨了、也化療完畢,為何還要使用維持性療法?」李健逢解釋,就算在成功的手術後,卵巢癌還是有復發的機會,因此卵巢癌術後的化學治療及「維持性療法」,可說是鞏固手術成功的戰果,非常重要。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相對應治療藥物病人化療後是否需要使用維持性療法,關鍵在於基因檢測。李健逢醫師表示,目前用來判斷卵巢癌病人的基因檢測分別有:BRCA 1/2基因與HRD(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缺失)檢測兩類,醫師會針對不同的基因狀態,選擇最適合的維持性治療標靶藥物。提到基因檢測,不少民眾不解,過去癌症所做的基因檢測與近年醫師討論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有何不同?李健逢表示,傳統基因檢測多屬「單一基因檢測」,針對具有突變熱點的癌症,例如肺癌目前已知就有十一種基因突變有對應標靶治療,透過此種基因檢查可以為病人找到相對應的標靶治療藥物。至於次世代基因定序一次可以偵測「多個位點或基因」,不像傳統的基因檢測需要逐一查看基因的變異情況,且敏感性高,大大提升基因定序檢測的能量。李健逢部長以卵巢癌BRCA 1/2基因為例,由於沒有單一的突變位點,必須藉由 次世代基因定序針對BRCA1/2基因過詳盡的檢測才能替病人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50%卵巢癌病人 帶有HRD的基因體特徵卵巢癌維持性治療主要以「血管新生抑制劑」及「PARP抑制劑」兩大標靶藥物為主。血管新生抑制劑是藉由阻斷腫瘤的血管生長,讓癌細胞餓死;而PARP抑制劑的功效是讓受損的癌細胞無法再修復,進而使癌細胞死亡或是停止腫瘤生長。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服用PARP抑制劑療法的病人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相較於沒有服用PARP抑制劑的病人明顯延長,且可有效延緩疾病復發。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卵巢癌病人BRCA 1/2基因突變比例近30%,台灣僅佔20%。但如果再加測HRD,約有50%卵巢癌病人與HRD有關 (含BRCA1/2基因突變),適用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治療。提升卵巢癌治療的品質,成為病人的新選擇。也就是說不具BRCA 1/2基因突變的病人,也有機會使用PARP抑制劑作為維持性療法,提升卵巢癌治療的品質。李健逢醫師用政府部門的運作形容BRCA 1/2基因與HRD的關係,BRCA 1/2基因就像一個國家的最高指揮中心,就算首長是正常的,若是有其他負責同源重組修復的基因缺損,一樣會造成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缺失的現象。因此檢測BRCA1/2很重要,但是檢測HRD也是不可或缺的。卵巢癌的治療也是一樣,不能只針對BRCA 1/2突變基因給予標靶治療,也必須同時兼顧HRD擬定合適的治療策略,病人才能有更好的治療成效。李健逢強調,目前晚期卵巢癌病人之BRCA 1/2及HRD基因檢測費用為自費,若HRD檢測為陽性者也可自費服用PARP抑制劑。做基因檢測給自己一個機會李健逢醫師建議病人,若經濟情況許可最好進行BRCA 1/2及HRD基因檢測,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治療機會。他表示,由於每個人的基因狀態都不同,透過檢測可以了解自己的基因狀態,協助醫師找到適合您的治療療程。目前健保已針對BRCA 1/2基因突變之晚期卵巢癌且對第一線含鉑化療藥物敏感的病人,給付 PARP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作為維持性治療,「積極治療,定期追蹤」就是降低卵巢癌復發風險的不二法門。⭐追蹤「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
2024-01-03 醫聲.數位健康
NGS擬納健保助癌友精準用藥 罕見肺癌盼加速新藥給付
精準個人化醫療已成癌症治療趨勢,健保署將於本月討論「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給付時機,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表示,肺癌位居國人癌症排行之首,罹患人數眾多,健保即將提供一生一次基因檢測,但癌友更希望加速新藥給付腳步,讓占比較少的罕見突變基因患者也有活下去的機會。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表示,這次開會將討論NGS檢測時機,回歸各專科醫師專業建議,不可能所有病人都直接使用NGS檢測。以肺癌為例,一半患者在使用單基因檢測後,如有反應,就可直接使用治療,無須接受NGS檢測,就可精準用藥。對此,陳育民指出,在所有肺癌患者中,以肺腺癌為主,其中約有二分之一屬於EGFR基因變異,如以此推估,確實有一半肺癌患者在接受EGFR基因單一檢測,就可找到適合的標靶藥物。在肺癌用藥上,陳育民說,健保已給付四個標靶藥物,但至少有四種藥物尚未獲得給付,從肺癌病友角度來看,最怕的是在NGS檢測下,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但此藥物卻尚未列入給付,無力承擔藥費,等於先給了希望,又陷入另一個絕望。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肺癌研究學會日前針對肺癌病友及家屬進行「醫療檢測認知調查」,結果顯示,8成肺癌病友擔心,即使藉著NGS 篩出致癌基因,但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如尚未納保,等於是無藥可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指出,目前約有六至七成肺癌患者在接受基因檢測後,順利使用相對應、且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至於基因突變人數較少的肺癌病友,則常是一場空,好不容易找相對應的藥物,但需自費用藥,受限於經濟能力,又未購買實支實付醫療保單,等於再一次受到打擊。陳育民指出,肺癌基因變異類型眾多,部分種類占比極少,例如,ALK、ROS1、T790M、c-MET與Exon 20等。以Exon 20罕見突變基因為例,占比不到全部肺癌的3%,癌友對於第一代到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治療反應不佳,過去只能使用傳統化療藥物,但預後不理想,需用新藥才有機會續命,只可惜健保尚未給付。洪仁宇表示,健保署擬定開放「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給付,已決定給付對象,希望在討論相關措施時,也能同步審議新藥納入健保,才能造福更多癌友。
-
2023-12-31 癌症.肺癌
「非吸菸」肺癌人數逐年增高 胸腔科醫師指家族史佔關鍵因素
肺癌成為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一萬六千多人是新診斷為肺癌的個案。國內積極防治菸害,但「非吸菸」肺癌的人數卻逐年增高。國內研究團隊日前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刊登的研究結果:不吸菸者若具有肺癌家族史,相較於無家族史者提高了五成左右的罹病風險,其次的風險因子是暴露於空汙以及年齡。國內大型醫院收案試驗,證實肺癌家族史是罹病關鍵。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表示,過去一直認為抽菸才會罹患癌症,但隨著國內吸菸人口降低,罹患肺癌的人數卻持續上升,經多年研究,台灣不吸菸肺癌最大宗的因素是「家族遺傳史」。國內17家大型醫院從2015年到2019年,收案1.2萬多名不吸菸但具有可能會引發肺癌的風險對象:收案條件為55歲到75歲民眾、不吸菸或吸菸少於10包年且戒菸超過15年。具有的風險因子包括:三等血親內具肺癌家族史、處於環境菸害、本身患有慢性肺阻塞或肺結核、烹飪指數(Cooking Index)大於等於110、烹飪過程中無適當通風等。結果顯示,有17.4%的參與試驗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後發現肺部有結節陰影,接受切片檢查和外科手術後,有318人(2.6%)被確診為肺癌。而被診斷侵襲性肺癌者,其中多達197人(61.9%)具有家族史。女性患者肺腺癌占比達87%,多數無吸菸習慣。台灣罹患肺癌的類型以「肺腺癌」為最大宗,如果以性別分別,依2020年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所有罹患肺癌的男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為58%;所有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高達87%,而女性肺腺癌患者,大多沒有吸菸習慣。洪仁宇醫師表示,過去一直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大宗風險因子,但隨著戒菸人口增加,其餘的風險因子導致的肺癌更值得被重視,其中家族史應該要被格外注意,其餘風險則是空汙、年齡、職業環境、肺部慢性疾病等。不過肺癌初期症狀難辨,常見症狀為咳嗽、全身不適、喘、胸痛、血痰等,平均每位肺癌患者被診斷時約有2.38個症狀。但洪仁宇醫師強調:這類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加上很像感冒或器官退化的表現,也讓患者就醫警覺性降低,導致患者被診斷時大多已經是晚期。肺癌基因型態漸明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寬澧表示,早期肺癌可以透過手術搭配化學治療,預後效果很好,如果是晚期肺癌的患者,手術治療就會成為輔助療法,治療方式則以全身性療法為主,例如標靶藥物,免疫及化學治療等。而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與標靶藥物的研發越來越進步後,肺癌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愈來愈好。國內的肺腺癌患者,大多是EGFR的基因突變類型,如果是該基因型的肺癌,投藥反應與化療相比,效果明顯高出一倍以上。吳寬澧醫師分享:一位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帶有EGFR基因突變,給予對應的標靶藥物後,原本是「大白肺」,服藥兩周後肺部狀況便明顯改善,服藥兩個月後,肺部X光就幾乎沒有「白肺」的跡象。九種基因型投以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延長存活期。吳寬澧醫師表示,傳統肺癌的治療是依照細胞型態來決定。例如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各自有不同的治療策略。但隨著醫學演進,目前已經被發現且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的肺癌基因型有九種,如EGFR、ALK、ROS1、MET、KRAS、BRAF、NTRK、RET、HER2。現在治療肺癌的選項,還要參照每個人不同的基因變異來決定。整體而言,可能高達七成的肺腺癌病人,有機會使用到標靶藥物。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肺癌的診療也與時俱進。吳寬澧醫師分享,以高醫為例,院內即採「肺癌多專科團隊」定期會議討論病人治療決策,意即每位來院求診患者的治療方向,事實上也加入了團隊內各專科醫師的意見。而在治療策略方面,近年也逐步發展根據可能的抗藥性來選擇標靶藥物。吳寬澧醫師更以「救援投手」的概念來說明標靶接續治療策略的觀念。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如第一線先採用第二代的標靶藥物作為先發投手,在腫瘤抗藥性出現後,若基因檢測確認帶有T790M的基因突變,則可以第三代標靶藥物上場救援、接續治療。這種做法在一個亞洲大型研究中已發現,病友存活期可達63.5個月。國內長庚醫院的研究也發現可達到61.8個月。吳寬澧醫師說,目前晚期肺癌雖有藥物可治療,但如果能提早發現,才有治癒的機會,且病患預後仍遠遠優於晚期發現的病患。國民健康署針對高風險對象推動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有助於找出早期肺癌患者。符合高風險族群者,應定時檢查,才能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8 癌症.攝護腺癌
尿尿出現「紅色小蟲子」以為是寄生蟲!初診即確診攝護腺癌末期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0年攝護腺癌成為男性十大好發癌症中第五名。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難發現,病患踏入診間就醫時,已有三成患者為末期患者,存活率偏低。60歲的鄭先生某日尿尿出現「紅色小蟲子」以為是寄生蟲但其實是血尿,直到半夜頻尿才到泌尿科報到,沒想到直接確診攝護腺癌末期。排尿異常、背痛才就診 可能已攝護腺癌骨轉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今日舉行「守護前腺 掌握自由關鍵」衛教記者會。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背痛」後才踏入診間,但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找出BRCA致病性基因缺陷 突破被宣告的存活期60歲的鄭先生今年已經和攝護腺癌共處4年,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起初還以為不是大事,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2年的存活期,但他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我沒有感覺我在抗癌,我就是每天過正常的生活。」鄭先生今日出席記者會,他相當樂觀,得知確診時的第一反應是「要趕快留下照片」,他說,生病這件事情不可逆,既然遇到了就是要面對;也相當感謝高雄榮總泌尿科醫師郭威廷替他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鄭先生具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郭威廷表示,鄭先生確診時已是第四期,治療上只能採取「圍城策略」,讓病情不要再惡化,並維持患者的基本生活,11月起健保擴大給付的PRAP抑制劑治療,一年約有210人符合使用資格,鄭先生是治療成效相當好的個案。具BRCA基因突變者 罹患攝護腺癌死亡率較高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黃昭淵表示,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攝護腺癌如何預防?.定期健康檢查、直腸指診、抽血篩檢(前列腺特異抗原 PSA),以期早期發現及早診斷治療,尤其是老年人在健康檢查時,應特別注意前列腺情況。.控制飲食中蛋白質、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多食用豆類食品和蔬菜,尤其是番茄、橘子等,可以降低發生前列腺癌的風險。.食物中攝入足量的硒,人體血液中硒濃度高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會低至4~5倍。.規律性行為,能減低前列腺癌風險。》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7 癌症.肺癌
撞球名將楊清順45歲肺癌離世「確實有點早」 醫:年輕患者要釐清2問題
台灣撞球名將楊清順今天上午因肺癌過世,享年45歲。醫師提醒,年輕肺癌患者要釐清家族史與空氣汙染問題,就算自己不抽菸,暴露在二手菸、三手菸中也會增加罹癌風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唯一方法。曾兩度奪得亞運金牌的「撞球之子」楊清順在今天上午病逝,享年45歲。撞壇人士透露,楊清順去年中因身體不適看病,發現肺部腫瘤,因當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動脈,只能採取保守治療,而第1次化療的經驗讓楊清順覺得太痛苦,因此過去1年改以放射線治療為主。今年病情曾一度好轉,在與病魔對抗1年多後於今天上午病逝。楊清順45歲就因肺癌病逝 「確實有點早」肺癌是無聲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自台灣發布癌症登記報告28年來,肺癌今年首度登上榜首,確診年齡中位數為67歲,發生率每10萬人口39.7人。楊清順年僅45歲就因肺癌病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告訴中央社記者,「確實有點早」,越年輕的患者要釐清家族史,還有空氣汙染問題。周百謙指出,家族史包括2大層面,一個是基因的問題,包括家中有多少人在比較年輕就罹癌等,第2是家族共同存在的汙染問題,如地下水、重金屬等。早期肺癌風險因子:空汙、菸害不過,周百謙表示,40幾歲確診,可能30幾歲就已有早期肺癌,所以最大問題還是空氣汙染等風險因子,尤其是否曝露在抽菸環境中,就算自己不抽菸,二手菸、三手菸所造成風險也須注意。他以楊清順為例說明,撞球場是室內,若空氣不夠對流,致癌物的濃度會高很多,加上二手菸等空氣汙染源沒有解決,都會使得致癌物暴露比例大增。另外,居家是否有空氣汙染也要留意。周百謙重申,重點是好好篩檢,很多人以為肺癌初期會胸痛、咳血跟喘,其實並不是,根據肺癌的位置,會在不同地方造成不同症狀,往往有症狀都已是晚期,早期發現診斷早期治療是唯一方法。周百謙提醒,台灣抽菸人口一直下降,近期更多患者是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女性,當不抽菸卻罹患肺癌的族群增加,就要考慮到空氣汙染問題,無論是火力發電廠、工業區、霧霾,或是工作接觸等,都可能使風險增加。衛生福利部去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台灣第5癌篩檢,補助高風險族群,包含具肺癌家族史者,為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重度吸菸史,為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或戒菸未達15年。肺癌如何預防?1.不吸菸與戒菸: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2.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3.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4.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5.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看完整百科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7 癌症.血癌
兇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標靶治療現曙光
電影主角突然罹患癌症,最常聽到的就是血癌。其實,血癌分很多種,其中約有三成是令人聞之色變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病情來得又急又猛。尤其是年紀大、有心肺等共病症的病人,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只能做支持療法,平均存活期只有3-6個月。幸好,目前已有精準的標靶藥物,療效很好,可為這群病人帶來福音。骨髓幹細胞基因突變致癌 血球細胞減少易出血人體造血幹細胞可分為骨髓幹細胞跟淋巴幹細胞,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骨髓幹細胞基因突變,產生惡性癌化現象。正常骨髓幹細胞會一分為二,一個是有再生能力的幹細胞,一個是往下分化成熟細胞能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失去往下分化的能力,導致癌細胞過度增生。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解釋,正常往下分化成熟的血球細胞,包括中性球可對付感染,紅血球會攜帶氧氣,血小板幫助止血等。細胞若失去往下分化能力,會導致正常血球數量減少,發生出血、感染、缺氧、疲倦等症狀。因為癌細胞非善類,還會在血液四處亂竄,甚至跑到肺、腦、肝臟,破壞器官的功能。疾病風險高低決定治療策略 化療是標準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依染色體及基因表現,可區分為低、中、高風險,低風險治療成功率高,高風險的成功率低,容易復發,因此是根據疾病風險來制定治療策略。目前血癌的標準治療是化療,不過要視病人的年齡、體能狀況,及共病症如心、肝、肺臟功能異常等條件,決定是否適合做積極的化療。陳志丞指出,年齡低、無共病的病人適合做化療,第一階段會先做「誘導性化療」,療程約是七天,目的是把骨髓的癌細胞盡量清空,讓殘留正常細胞慢慢恢復,造出健康的白血球、紅血球、 血小板。誘導化療成功後,骨髓中可能還有一點點殘留癌細胞,若是沒有徹底摧毀,等到春風吹又生,癌細胞大軍捲土重來會前功盡棄,所以接下來要做第二階段的「鞏固化療」,將癌細胞一舉殲滅。低風險的病人做鞏固化療即可;中風險的鞏固化療,可以選擇是否加上異體幹細胞移植;高風險復發機會很高,除了鞏固化療還要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年齡大或有共病症對化療難以承受 BCL-2標靶藥物來接手針對年齡大、體能差或有共病症等病人常難以承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只能接受輸血或使用低劑量化療等支持性療法,因此存活時間很短。陳志丞說,這幾年醫學突飛猛進,已有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問世,可合併低劑量化療或去甲基化藥物治療,治療效果佳,為體弱的AML病人帶來曙光。陳志丞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標靶藥物,除近年廣為使用的BCL-2抑制劑外,還有針對FLT3、IDH1、IDH2等特定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帶有這些特殊基因的病人也可以考慮使用。標靶副作用在腸胃道 腫瘤溶解症候群要小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病人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有掉髮、嘔吐、噁心、出血、感染等,另外,藥物經肝腎代謝也可能會引起肝腎功能異常。至於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主要是發生在腸胃道,有噁心、腹瀉等症狀,病人症狀不會太嚴重。不過,陳志丞提醒,標靶藥物效果太好,癌細胞很快死亡時會釋放毒素,這些毒素要經過腎臟代謝,若來不及代謝會形成「腫瘤溶解症候群」,發生急性腎衰竭、鉀離子升高,電解質不平衡等。因此,用藥時要很小心,要逐漸增加藥量,並適時調整及密切監測。原文連結:https://knowledge.ecancer.org.tw/knowledge/treatment_care/physiol_prescription/hug98
-
2023-12-05 醫聲.癌症防治
打擊新國病!肺鱗癌喜迎健保給付國際標準治療 醫界提醒:肺腺癌才是「重中之重」
肺癌為目前國內發生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成了威脅民眾健康最大的「新國病」,其中,肺鱗癌過去大多只能選擇20年前的傳統化療,晚期病人通常活不過一年,所幸在醫界、病友團體極力呼籲下,健保署宣布本月起放寬給付晚期肺鱗癌患者的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一線給付,讓弱勢癌友看見「生」機,醫病均肯定健保署的有感施政。然而,改善肺鱗癌治療只是打擊肺癌的一小步,病人數最多的肺腺癌才是肺癌中的「大魔王」,特別是無基因突變的患者,治療權益長期以來未受重視,相較於健保投入大量資源引進一代接一代的標靶藥物,這群不適用標靶治療的病人,最需要的第一線治療是符合國際標準的免疫藥物合併化療,醫病期盼健保給付下的肺腺癌也能盡速跟上肺鱗癌的腳步,讓這群人數最多的弱勢肺腺癌家庭不再被遺落。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大多數的肺鱗癌患者沒有腫瘤基因突變,因此沒有標靶藥物可使用,所幸他們對癌症免疫藥物的反應還不錯。他進一步分享,自己就曾遇過一名第四期的肺鱗癌患者,腫瘤太大無法手術摘除,透過加入臨床試驗的機會,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後腫瘤縮小,再由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目前已維持2到3年都沒復發。「病人如果沒加入臨床試驗,過去要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光是免疫藥物的費用一年就高達上百萬元!」吳強調,晚期肺鱗癌患者因治療落後許久,常活不過一年,醫界和病友團體一再替癌友發聲,健保署也從善如流,本月起給付第一線的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值得肯定。對此,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健保署理解病友迫切期待,考量肺鱗癌尚無有效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相對於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人,整體治療效果及存活落後很多,傳統的化學治療效果也有限。而第一線使用癌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相較於化療單用,可延長存活期約5.6個月,也因此,該署針對肺鱗癌患者放寬給付條件,預估年約300名患者受益。一個治療一個希望,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強調,健保財務困境大家都知道,今年肺鱗癌健保署願意給付用癌症免疫藥物合併治療於第一線治療實屬不易,基金會曾進行1,255個癌友家庭照護調查,有6成5癌友自費使用新藥,2成會超過百萬元,3成5的癌友要放棄工作,也有不少家屬得調整工作型態,因此,病團非常感謝政府對癌友家庭的支持,也盼政府不能止步於此。面對肺癌的兇猛威脅,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日前皆同各大肺癌相關醫學會代表,提出政府應成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楊院士強調,要提高肺癌存活率,除低劑量電腦斷層公費篩檢找出更多早期肺癌患者外,精進晚期肺癌的治療勢在必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病人數最多的型別,這群患者能否得到妥適治療,對提高肺癌存活率非常關鍵。根據美國癌症治療指引,沒有驅動基因的肺腺癌,第一線首選治療為癌症免疫藥物或癌症免疫藥物加化學治療,但目前健保對晚期肺腺癌,絕大多資源仍投注於「有腫瘤基因突變者」的標靶治療上,「無腫瘤基因突變者」的治療仍舊在原地停滯不前,這群病人得忍受連續化療失敗的折磨,才有機會第三線治療單用免疫藥物,遠遠落後國際治療指引。台大醫院癌醫分院院長楊志新指出,化療效果因人而異,病情控制率約五成,不過,這群沒有驅動基因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根據國際治療趨勢,就是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加上化療,才有機會提高存活率。對此,蔡麗娟憂心指出,癌症治療因健保限縮給付或晚給付而未符合國際治療指引,這不只是病人用藥可近性的問題,長期下來,更將導致我們沒有國際臨床試驗的標準病人,現在新藥研發速度飛快,台灣未來加入臨床試驗的機會將逐漸減少。蔡淑鈴指出,提高新藥可近性及照顧更多病患,一直是健保署努力的方向,癌症治療資源雖然多以標靶藥物為主,但若沒有驅動基因患者的新藥治療,只要有科學實驗的數據可以證明,都可向健保署提出申請,健保署會努力在有限的資源下,做最大效益分配,朝藥品給付能與國際指引接軌之方向辦理,希望在有限費用下照顧更多的人。
-
2023-11-30 癌症.其他癌症
韓團INFINITE主唱南優鉉罹患「胃腸道基質瘤」,速懂此病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韓國男團INFINITE在2023年9月來台獻唱,主唱南優鉉公開表示「在韓國生了一場大病」,最近韓媒揭露他在2023年4月時發現罹患一種罕見癌症:胃腸道基質瘤,英文名稱為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常縮寫為「GIST」,根據馬偕醫院的回溯性研究指出:台灣每一年每百萬人約有13.4人會罹患,也就是每年約有300例的病人。以下元氣網整理「胃腸道基質瘤」的基本資料,替讀者揭開這疾病的神秘面紗。什麼是胃腸道基質瘤?正常細胞都會經歷生長、成長到細胞分裂的過程,然後逐步走向死亡,維持人體的健康和正常運作。當細胞的死亡過程發生失控,本該走向死亡的細胞,卻持續生長和分裂,這個過程就可稱為「癌化」。人體消化道中的胃腸部分,多數的癌化細胞屬於上皮細胞,但有少數的癌化細胞來源是胃腸壁間的特殊細胞,這類細胞也稱為「基質細胞」或「間質細胞」。由這類細胞癌化所形成的惡性腫瘤,就稱為胃腸道基質瘤或胃腸道間質細胞瘤。胃腸道基質瘤僅佔所有胃腸道癌症的1%,尤其容易發生在「Cajal細胞(也稱為「ICC細胞」)中,並且伴隨有有c-kit的基因突變。這種特殊細胞在胃腸道中具有調控協調胃腸壁中的神經和肌肉作用,讓胃腸道可以正常蠕動,推動食物團持續前進。胃腸道基質瘤過去往往分類上容易被分到平滑肌瘤或肉瘤,而讓它發生率在過去更容易被低估。胃腸道基質瘤容易發生在哪裡?•胃部:佔60%-70%。•小腸:佔20%-30%。•大腸(結腸和直腸為主):約佔5%。•食道:< 5%。•較罕見部位:腸繫膜和後腹膜等處。胃腸道基質瘤會有哪些症狀?根據嘉義長庚的衛教資料:較小的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沒有症狀,往往在其他檢查中意外發現。隨著胃腸道基質瘤變大,有可能會引起下面症狀:•胃腸道出血:40%•腹部腫塊:40%•腸阻塞:25~40%•胃腸不舒服、腹脹、腹痛:20%•貧血•疲累胃腸道基質瘤該如何治療?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資料指出,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應當成惡性腫瘤對待,所以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是採用外科手術,將癌細胞或組織完整切除。如果胃腸道基質瘤較大,屬於中高復發風險的病人,會建議手術後再給予標靶藥物的輔助治療。如果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復發或轉移性的胃腸道基質瘤,會以標靶藥物治療為主。基利克(Glivec)與紓癌特(Sutent)是目前用於治療胃腸道基質瘤的主要標靶藥物,第一線會先使用基利克,第二線則改用紓癌特。參考資料:9月告訴台粉「生大病」 INFINITE南優鉉認:罹罕見癌症嘉義長庚:胃腸道基質細胞瘤(GIST)義大醫院:胃腸道基質瘤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台灣癌症基金會:什麼是胃腸道基質瘤 該如何治療?
-
2023-11-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延緩老化 長壽專家每天吃「這種」保健品!吃雞肉、海藻也可補充
包爾文(Neil Paulvin)是研究長壽與再生醫學的醫生,在這個領域已工作了20年。他說,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服用什麼樣的保健品能延緩衰老。過去幾年來,包爾文每天服用的保健品是牛磺酸(taurine)。牛磺酸是一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在人體的消化系統、心血管、骨骼、肌肉與神經系統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牛磺酸對身體4潛在好處包爾文說,服用牛磺酸後,他發現自己的整體能量水準、運動表現和恢復時間都有了改善。以下是包爾文提到牛磺酸對身體一些潛在的好處:1. 改善心臟健康降低血壓牛磺酸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的功用,能使人體電解質平衡並改善脂質。它還有助於調節血壓和血管功能,保持最佳血流量,降低罹患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風險。2. 為線粒體注入活力線粒體(mitochondria)負責在體內產生能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線粒體功能障礙會導致疲勞和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疾病;補充牛磺酸則有助於保護這些細胞器免受損傷。3. 刺激幹細胞生成和有助修復DNA研究顯示,牛磺酸有助於刺激幹細胞的生成,尤其是神經幹細胞,除了能促進大腦功能外,還能促進全身各樣組織的再生。牛磺酸也能清除有害的自由基,具有保護DNA的功能,同時還能強化DNA修復機制、減少基因突變的發生,促進細胞的整體健康。4. 增加肌肉量牛磺酸具有細胞增溶劑(cell volumizer)的功能,能將水分吸入肌肉細胞,為肌肉生長創造更有好的環境。牛磺酸不是長壽萬靈丹包爾文說,他每天服用約2,000毫克牛磺酸,但對於那些剛開始服用的人,他建議從約500至1,000毫克等較低劑量開始,然後逐漸增加。他說,當然在開始服用任何新的保健品前,最好先諮詢醫生。如果不想服用保健品,包爾文建議,可以在膳食中添加更多牛磺酸含量高的食物,包括雞肉、火雞肉、鯛魚、鮪魚、干貝、海藻與牛肉等。包爾文提醒,雖然保健品可以在促進健康和長壽方面發揮作用,但它們應該是個人整體、綜合保健計畫的一部分,這個計畫包括健康的飲食、定期運動、壓力管理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
2023-10-29 癌症.肺癌
降低肺癌死亡率兩大關鍵 如何早期發現及避免風險因子
根據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13年排名第一,堪稱為「第一名中的第一名」。值得注意的是,吸菸仍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約占所有病例的85%,但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卻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七位,因此如何迎戰無聲的肺癌,已是全民關注的議題。元氣講座邀請三位專家教導民眾如何避免致病風險因子,以及透過篩檢及早治療,積極對抗肺癌。隨人口老化,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逐漸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玉琮說,肺癌死亡的人數最多,主要是因為大多是「晚期」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機會提高存活率。也因此肺癌預防的方針都著重在「如何早期發現」以及「避免風險因子」。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多數不吸菸,引學界積極研究。臨床上肺癌被粗分為二類:「有吸菸」與「沒有吸菸」。吳玉琮說,國際上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研究,如果從吸菸與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分析占全球癌症死因的比例,結果發現吸菸的肺癌患者,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一位、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則是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七位。在台灣,女性肺癌的患者,大多是不吸菸的肺癌,也是台灣學界積極研究的目標。9種基因突變與肺腺癌相關,成為治療關鍵鑰匙。早期的肺腺癌,若尚未轉移,可以手術切除,但晚期幾乎沒辦法透過開刀治療。不過隨著基因解碼,截至2023年底,醫學界總計發現9種與肺腺癌相關,而且可以治療的基因突變類型。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昭華說,「這完全是上天送給肺腺癌患者的禮物」,找到對應的基因幫助藥物研發,也等於是找到對抗基因突變肺腺癌的治療關鍵鑰匙。9種肺腺癌的基因分型中,最大宗的肺腺癌基因突變類型為「EGFR」基因突變,占整體的40%到55%;其次是「KRAS」基因突變,占8%到12%;第三位是「ALK基因突變」,占5%到7%。邱昭華表示,具基因突變的肺腺癌類型,如果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選擇,治療效果會相當好。多專科團隊合作,醫病共決,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計畫。此外,肺癌的治療透過多專科團隊的合作,為病人發展出最適合且完善的治療策略與照護也逐步成為趨勢。邱昭華表示,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肺癌多專科團隊除包含臨床與支援團隊外,院內更獨特設有「領航師」,幫助初確診病患更快熟悉院內系統。另外,「個管師」則是密切與病患及家屬溝通的橋梁,協助患者與不同科別醫師溝通,以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不再僅侷限病人聽從醫師的建議,而是讓患者徹底了解各種方案後,與醫療團隊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透過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大大提升治療成功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副院長周德盈表示,精準醫療已成為現今醫療的新標準模式,提供病人量身打造的治療設計,大大提高治療成功率。想得知自己的腫瘤是哪一種基因突變,可以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等精準醫學檢測,找出患者腫瘤是否有特殊基因突變,若有則可以給予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亞洲人的肺腺癌大多有EGFR基因突變,歐美則大多有KRAS基因突變。周德盈表示,目前腫瘤基因檢測可以採取組套的方式檢測,不需要做到「全基因篩檢」,且如果符合健保的條件,也有部分檢測健保能夠給付。通常第一次被診斷有腫瘤,醫師評估用藥時,就會建議做基因檢測。目前次世代基因定序這一類的精準醫學檢測,主要使用在癌症患者身上,目的是更精準的使用藥物,尚未足夠成熟到可以當做健康人的癌症篩檢工具。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助高風險族群及早發現病灶。吳玉琮說,針對健康人的肺癌篩檢,現在以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為主,它是一種胸部電腦斷層,可作為肺癌早期篩檢的工具,可以偵測1公分以下的肺部結節,及早揪出、及早治療,等到肺癌出現症狀後才被診斷,通常已經是晚期。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衛福部從111年7月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符合資格之民眾可就近到醫療院所受檢。高風險族群是指:● 家中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
-
2023-10-21 醫療.呼吸胸腔
空汙會增加4類疾病的風險?為了呼吸健康,醫師建議可從這5點做起!
研究發現,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二氧化氮和臭氧,會造成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和肺癌等肺部傷害。常見的空氣汙染來源,包括交通工具廢氣、石化燃料燃燒、工業排放廢氣、稻草或垃圾燃燒、宮廟和餐廳排氣等。關於「呼吸」的小知識●人需要呼吸才能活下去。●一個人在平靜時平均每分鐘呼吸7-8公升空氣。●運動時則高達40-50公升的空氣。●空氣中若含有害物質,吸入時將造成肺部傷害。空汙引起的疾病有哪些?1.氣喘是因為呼吸道吸入像塵埃、黴菌、花粉等過敏原所造成的疾病,會造成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等症狀。空汙會損害呼吸道表皮並引起發炎,促使過敏性氣喘加劇;空氣品質不佳時,氣喘患者急性發作、急診就醫和住院的情況會增加,且空汙的影響可能持續2到4天。2.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長期呼吸道發炎,會造成咳嗽、咳痰、與呼吸困難等症狀,肺功能檢查會有吐氣氣流下降的情形。空汙會造成孩童肺部功能發育較差,也會加速成年後肺功能下降,當肺功能降到一個程度,就會造成呼吸困難。空氣品質不佳時,會增加這類病人急診就醫及住院、死亡風險。3.空氣汙染會增加呼吸系統感染的風險,包括細菌性感染與病毒性感染。空汙使病原體更容易侵入和增生於體內,以新冠肺炎為例,許多研究發現,短期空汙暴露會增加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風險,也增加新冠肺炎住院與死亡風險。4.空氣汙染為肺癌的致癌物,特別是含有高溫或燃燒不完全產生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可能造成基因突變,促進癌細胞的生成或增加其轉移能力。居住在高空氣汙染區的人,除了肺癌風險較高外,被診斷肺癌後的死亡風險也較高,手術後再次發病的風險也高。空氣汙染還會造成氧化壓力與傷害。為了健康,建議先從對於抗氧化有幫助的生活習慣做起:1.適度運動、均衡飲食、攝取適量蔬果。2.避開空氣汙染源,如交通繁忙的大馬路,尤其不要在馬路旁運動,避免吸入更多汙染物,遠離馬路100公尺,空汙濃度可下降4至5倍,也要避免待在汙染源的下風區。3.有肺病的人,可選擇一大早空氣較好時出門運動,戴口罩有助於減少較大顆粒性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物。4.無論是否在運動,建議盡可能使用鼻子呼吸,相較張口呼吸可減少吸入約一半的懸浮微粒空氣汙染。5.居家室內可使用含有高效能濾網(HEPA)的空氣清淨機來降低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物。如果居住在空汙較嚴重的地方,本身又是呼吸道過敏、慢性肺部疾病、有家族遺傳相關病史的空汙敏感族群,可安排適當頻率的健康檢測,例如肺功能或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等,以早期診斷肺部疾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6 醫聲.癌症防治
腫瘤縮小卻花光家產 肺鱗癌病友復發只能靠健保化療
一名男性病患,妻子十多年前罹患肺癌癌,且檢測出的癌症突變型態當時無藥可醫,存活3年多即離世,全家仍在陰影之中,他卻被檢出罹患比肺腺癌更難治療的肺鱗癌。經檢測後屬可用免疫治療族群,但不符健保用藥資格,獨生女決定盡力搶救。使用免疫治療併用化療2月後,影像學檢測可見腫瘤明顯縮小,但因金錢耗盡,被迫中斷治療。停藥後僅維持三、四個月腫瘤便復發變大,使用健保給付的化學治療已無明顯效果。收治該病患的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表示,醫師遇到類似情境往往相當懊惱,明明治療已見成效,卻受限健保給付規定,加上病人經濟困境而無法用藥。肺鱗癌罹癌病人多為老菸槍、藍領階級,健保給付卻以20年前化療藥物為主,國際治療指引已把免疫治療、免疫治療併用化療列為一線使用,讓弱勢病人獲得治療機會。晚期肺鱗癌治療選擇少 半數病患活不過一年從各媒體可見,肺癌治療近年已大有進展,但嘉義長庚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林裕清說,肺癌治療進展多在肺腺癌,晚期肺鱗癌五年存活率卻大幅落後肺腺癌達3倍。故每收到病人病理報告,若是肺鱗癌「心就沉下去」,是肺腺癌則會向病人說明,好險是肺腺癌,有許多治療選項,足見兩者治療水平差距甚遠。林裕清表示,衛福部國健署雖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卻仍有54%病人確診罹癌時已是晚期,近四成肺癌患者沒有致癌驅動基因突變,不符標靶藥物給付資格。經免疫檢查點(PDL1)檢測後符合免疫治療者更少,且中南部不少病人因經濟困境無法自費用藥,其中肺鱗癌患者處境更嚴峻,不到10%病人符合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的條件。在只能單用化療的情況下,半數晚期肺鱗癌病人活不過一年。國外列免疫治療併用化療為第一線 國內健保治療條件嚴格林裕清也說,國外治療指引如美國的NCCN癌症治療指引等,均把化學治療併用免疫治療列為晚期肺鱗癌第一線治療,五年存活率提升近2倍;台灣各大醫學會治療指引也把免疫併用化療列為第一線使用。目前健保規定須病人難以承受化療,或第一線化療無效才能使用免疫治療,但以醫學常理而言,第一線治療失效,第二線「再如何追加也難有療效」。歐美各國、韓國及香港等地,均把免疫治療併用化療列為肺鱗癌病友第一線治療。林裕清表示,若健保署願意放寬給付限制,將免疫治療列為晚期肺鱗癌第一線用藥,估算台灣病人每年約300人是用藥有效的族群,人數不高、不會造成太大財務衝擊,希望健保多為這群弱勢病人做點事情。賴俊良表示,肺鱗癌免疫治療併用化療的組合國際上5年前就在使用,鄰國韓國、日本也已比照歐美納入給付,但台灣遲未有進展,除了讓弱勢病人更弱勢,也因缺乏曾接受國際指引治療的病人,難以參與國際臨床試驗,長久以往也將損害台灣醫療軟實力、降低國際能見度。(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0-01 養生.營養食譜
熱炒店螺肉竟是非洲大蝸牛 不能生吃的蝸肉其實高蛋白低脂肪
某晚來到小炒店,慣常點了炒肉和青菜,一名歐吉桑騎著摩托車停下來,要了一份炒螺肉,腦中一閃,好久沒吃這一味了,接著又閃現的是木吉他合唱團的「拚宵夜」:「一日做工做了後、三五個酒仙腹肚餓,走到對面小店頭、要吃宵夜你就別走,一盤炒螺仔肉,兩三罐幌頭(米酒),大家來拚酒,醉的是癮頭(傻瓜)」。炒螺肉香脆熱辣,是下酒好菜,炒的其實是「非洲大蝸牛」的腹足。非洲大蝸牛是1933由日人下條久馬從新加坡引進台灣,原本就是要用來食用,但牠們繁殖力驚人,繁衍過量,被棄置野外,流入農田,侵食田間的葉菜、嫩芽,因此被農民視為大敵,昔日農村小孩還會撿來餵鴨。清末民國的台灣詩人魏清德曾獲國際桂冠詩人殊榮,他就寫過〈食用蝸牛行〉一詩描述這段「人禍」:「臺人好奇養蝸牛,巨金購得蝸幾頭……卵生聚族倏千萬,云肉美可充珍饈。那知嗜痂逐臭者,至今絕跡終難售。倒篋傾筐棄諸野,園林到處腥涎流。爾來蔬果受荼毒,開門揖盜將誰尤。」蝸牛身上其實帶有許多寄生蟲和病菌,不能生吃,台灣曾傳出多起生吃致病、致死案例,最有名的是1985年金蘭醬油第二代誤信蝸牛生吃補身,和家人生吃自養的非洲大蝸牛,因此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症,導致一家5人身亡,僅剩一名在國外的兒子逃過一劫,生吃蝸牛,差點滅門。不過非洲大蝸牛的美味,依然在快炒店、餐廳等以「黑螺肉」方式貢獻自己。日前探訪花蓮縣秀林鄉佳民部落,當地的太魯閣族朋友告訴我,蝸牛喜歡吃山蘇,是害蟲,卻也是特色食材,族人會在巡視山蘇田時順手抓取,燒、烤、煮湯都不錯,山蘇炒蝸牛肉也很「速配」。不過他們的心頭好專屬於「蝸牛煮芋頭湯」,這道菜被視為「祖靈的食物」,必須是獲得祖靈認可的「天選之人」才能煮,否則一碰到芋頭,皮膚就會癢,吃的人也會癢。從營養學來講,蝸牛肉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的肉品,焗烤田螺就是法國傳統菜,用的也是蝸牛,但品種屬於羅曼蝸牛,因這種蝸牛肉較軟,適合燉煮後與醬汁回填到田螺殼(就是蝸牛殼)裡,與大蒜奶油、香草等回烤。同樣是蝸牛,兩者命運卻有天壤之別。但是台灣的非洲大蝸牛也不是省油的燈,1970年代零星出現基因突變的白子,當時屏東農專(屏科大)教授張文重改良繁殖出賣相佳的「白玉蝸牛」,如今外銷法國等地,彰化、花蓮等有蝸農因此年營收千萬,非洲大蝸牛華麗變身。不過酒家菜「魷魚螺肉蒜」,就真的是國產或進口海螺了,例如蠑螺或岩螺。至於夜市常看到的烤鳳螺,也是貨真價實的海螺。兒時,阿嬤、媽媽常會帶我們到北海岸石門等地遊玩,景點常有小販叫賣燒酒螺,海螺尾巴剪了小開口,方便吸吮,呼嚕一聲,鹹香螺肉入口,頂不了饑,卻讓人吮指。「阿樹阿上兩隻黃鸝鳥/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葡萄成熟還早地很呀/現在上來幹什麼/阿黃阿黃鸝兒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這首〈蝸牛與黃鸝鳥〉利用「蝸速」自嘲兼勵志。歌手周杰倫的〈蝸牛〉同樣頌揚蝸牛的堅持不懈,「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陽光靜靜看着它的臉/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着輕輕的仰望」,或許,在這快節奏的社會裡,如金城武廣告詞「世界越快,心,則慢」是必要的。蝸牛除了展現時間的「慢」哲學,「莊子」也以它比擬空間之小,「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從人的視野可譏蝸牛角上之爭很可笑,那從宇宙之大來看地球呢?難怪唐代白居易〈對酒〉詩云「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
2023-09-21 癌症.其他癌症
林宥嘉曝「生命中重要的人」罹胰臟癌!「癌王」一般健檢超音波難現蹤,該如何發現?
歌手林宥嘉昨(9/20)在即將舉行的小巨蛋演唱會記者會上透露,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罹患胰臟癌,讓他一度情緒陷入低潮。日前韓國「國民爺爺」邊希峰也因胰臟癌復發病逝,享壽81歲。「癌中之王」胰臟癌不但惡性度高,且一般健檢的超音波、抽血等檢查不易發現,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罹患胰臟癌的名人.資深藝人巴戈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於2022年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新北議員唐慧琳2021年因胰臟癌去世,年僅49歲。.台灣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2016年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後期居家安寧,推動台灣盼能通過「安樂死」。最終在2018年6月7日於瑞士接受安樂死。.知名電視名嘴劉駿耀2018年12月7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2歲。.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於2003年發現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臟癌),抗癌長達8年仍不敵病魔,最終於2011年病逝。.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時尚圈「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韓「國民爺爺」、邊希峰胰臟癌復發病逝在韓國有「國民爺爺」、「國民演員」封號的邊希峰,是名導奉俊昊長期合作的固定班底,生前參與演出過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順風婦產科」權伍中的爸爸、「皮諾丘」中飾演李鍾碩的養父。近年更以「駭人怪物」、「殺人回憶」在影壇大放異彩。邊希峰大半輩子都為影視奉獻,2020年獲得韓國政府頒發的文化功績勳章。媒體報導,邊希峰於2018年健康檢查發現罹患胰臟癌,當時決定退出專心抗癌。隔年還有上綜藝節目錄影,原本以為抗癌成功,但2019年再度復發,只好息影繼續養病,但最終仍不敵病魔,81歲胰臟癌逝。「癌中之王」胰臟癌惡性度高、難發現胰臟癌惡性度高,有「癌中之王」稱號,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罹患胰臟癌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看完整疾病百科》胰臟癌國泰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信佑曾受訪指出,胰臟癌跟其他癌症不同,很難用「期數」來區分,通常是用能否進行手術區分,因為胰臟附近器官、血管多,如果有浸潤狀況就難做手術,若是不能做切除手術的話,存活率相當低,多不超過六個月;即使可以透過手術切除,五年的存活率有僅約兩成。胰臟癌的上腹痛 常被誤以為胃痛胰臟癌並沒有典型的症狀,症狀也要視腫瘤生長的位置,長在胰臟頭部、頸部跟發生在體部、尾部,情況不太一樣。據統計,國內六成胰臟患者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如壓迫膽管時,會造成患者出現背痛、胃部刺痛、黃疸等症狀。若是發生在體部、尾部,雖然通常不會出現黃疸,但因為胰臟周邊的神經傳導豐富,很常會出現腹痛的狀況,不少病人常誤以為是胃痛,值得注意常見症狀:.背痛、上腹痛 : 一般是產生上腹悶痛,常常飯後會比較嚴重,有時會痛到背後,常被誤以為是胃痛。.黃疸:長在胰臟頭部的胰臟癌常會壓迫到總膽管,而引起「阻塞性黃疸」。.體重大幅減輕:多數患者初期就會出現體重減輕,腫瘤會掠奪病患的體內的營養素,讓自己不斷的成長,造成患者體重減輕。.食欲不振.血糖控制困難一般超音波檢查難發現胰臟癌 須透過高階影像檢查胰臟癌高危險群1.糖尿病:研究顯示:新診斷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有3%有胰臟癌。2.胰臟癌家族史:家族內有兩位以上的一等親有胰臟癌。3.慢性胰臟炎4.抽菸、酗酒者5.肥胖:BMI超過30最危險6.脂肪肝:三軍總醫院根據健保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指出,有脂肪肝的病人,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會增加2.63倍;普通胰臟癌患者平均存活時間為11至12個月,但若是有脂肪肝又罹患胰臟癌的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僅5到6個月,幾乎只有一半。7.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者:具有此基因突變的人罹患胰臟癌、卵巢癌、乳癌的機會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一般健檢的超音波、抽血等檢查較不易發現胰臟癌,腫瘤大到可以被發現通常為時已晚。必須透過高階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MRI),才能揪出癌變。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患者,如果想要找出小於2公分以下的腫瘤,可以考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每三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