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嗆咳
共找到
145
筆 文章
-
-
2024-09-26 焦點.長期照護
中風後吞嚥困難,喝水嗆咳恐致命!5步驟「下巴阻抗運動」練喉嚨
長者喝水要小心!身體狀況不佳的年長者常嗆咳,食物進入氣管後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75歲曾姓阿公中風後喝水及吃飯常嗆到,也常引起咳嗽,並多次引發吸入性肺炎,有致命危機,醫師建議家人考慮鼻胃管餵食,但阿公仍堅持由口進食。求診衛福部彰化醫院復健科,醫師以螢光吞嚥攝影檢查發現阿公咽部力量不足,進行咽部訓練後,改善嗆咳現象,降低風險。衛福部彰化醫院語言治療師顏婧縈表示,身體狀況不佳的年長者常嗆咳,食物進入氣管後引發吸入性肺炎,根據統計,吸入性患肺炎者的死亡率近5成,可以說是年長者的一大殺手,常常讓家人措手不及。而造成嗆咳的原因,很多是因為吞嚥障礙,如果改善吞嚥能力,就能減少嗆咳的發生。顏婧縈說,上述個案在中風後,手腳不靈活,但思緒清楚,在一次喝水後嗆到,引起吸入性肺炎,住院後脫險,後來又斷斷續續發生這類事件,醫師建議家人考慮裝鼻胃管或胃造口,但患者相當反對,他認為自己可以由口進食,堅決不允。吞嚥困難容易引發嗆咳顏婧縈說明,醫師和家屬協商後,對阿公進行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透過顯影劑,可以看見整個吞嚥的4個期別,包括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及食道期,從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經過咽部進入食道都可以清楚呈現,有助於語言治療師及吞嚥照護團隊人員了解個案的吞嚥能力。顏婧縈指出,螢光吞嚥攝影檢查發現患者因喉部上抬幅度不足,以及咽部肌肉收縮肌力不足,使得食物易殘留在咽部。換句話說,因為食物吞不乾淨就容易掉入氣管,引起嗆咳,甚至造成連當事人都沒有感覺的靜默式吸入風險。咽部訓練2招減少嗆咳風險治療團隊建議患者進行咽部訓練,包括下巴阻抗運動(CTAR)及薛克式運動(Shaker)訓練,研究證實可改善喉部上抬不足及上食道括約肌運動不足:【下巴阻抗運動】身體坐直,肩膀往後收利用物品,放在下巴底下並夾住(可用手扶)下巴出力內縮(嘴巴閉合),下壓物品維持60秒完成後休息60秒重複第3、4步驟,一組共做3次【薛克式運動】頭不墊枕頭,仰躺在地上雙肩著地,緩緩抬頭看向自己的腳尖當頭抬到最高時,維持靜止30秒至1分鐘再緩慢放下一組可重複3次顏婧縈進一步解釋,咽部訓練可幫助讓咽部肌肉更有力量,並請患者調整進食姿勢,2個月後,咽部力量有所提升,降低嗆咳風險。衛福部彰化醫院復健科主任廖宜新強調,中風患者通常比較著重在肢體的復健,但臨床上,吞嚥困難及嗆咳問題也是非常重要,一旦吞嚥不順,易衍生出吸入性肺炎,不只是中風者,神經損傷者及年長者都要特別注意,可到復健科尋求檢查評估。【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536.html】
-
2024-09-05 失智.新手照顧
「介護食品選購指南」長者牙口不好、吞嚥困難如何備餐?
目錄基本介紹-什麼是介護食品-介護食品的適用族群-介護食品的分級標準挑選介護食品關鍵-質地軟硬程度-食用調理方式-口味選擇偏好市售介護食品推薦-依質地軟硬程度--等級1輕鬆咬--等級2牙齦磨--等級3舌可碎--等級4好吞嚥-依濃稠程度-自行調製粉爸媽年紀大了,是不是會因為咬不動,無法吃較硬的食物?照顧牙口不好的長輩,每天都在煩惱該準備什麼餐點?擔心他們吃得不夠有營養,甚至沒有食欲?隨著台灣成為高齡社會,如何滿足老年人的飲食需求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年齡增長常伴隨著吞嚥困難、咀嚼能力下降等問題,導致長輩在進食時面臨諸多困難。介護食品就是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而設計的,幫助長輩可以吃得下、吃得好,獲取足夠營養,同時改善用餐體驗。什麼是介護食品介護食品詞彙源自於日本,指的是專門為了長輩或吞嚥困難者所設計的特殊食品,無論是自行調製、或是購買市面上的現成品,都是為了幫助長者在咀嚼吞嚥能力退化下,也能夠維持原有生活習慣、口味喜好、甚至是用餐尊嚴的情況下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介護食品的適用族群根據日本介護食品協會的命名,UDF (Universal Design Food)是通用設計食品的意思,所以其實有很多族群都是適合吃介護食品的喔!高齡長輩族群:各項身體機能自然退化,影響食慾及營養攝取。牙口不佳族群:牙齒矯正、缺牙等口腔疾病造成無法正常飲食。吞嚥障礙族群:食道肌肉受損退化,吞嚥困難造成容易嗆咳。照顧備餐族群:幫助簡化準備餐點的時間過程,降低照顧負擔。介護食品的分級標準日本推動高齡福祉多年,已針對介護食品發展出分級標準,例如「日本UDF(Universal Design Food) 」將介護食品的質地從硬到軟分成4級。此外,「日本飲食和吞嚥康復學會」也針對飲品進行分類,將其從稀到稠分成3級。除了日本,台灣也有「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推出的Eatender銀髮友善食品標章,將食品質地分成四級,這些分級標準都是為了幫助長者能夠對應自身需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食品或飲品,提升生活品質。挑選介護食品關鍵質地軟硬程度選擇介護食品時,質地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綜合前面提到的分級標準,目前台灣市面上販售的介護食品,質地由硬到軟可以分成四種等級:等級1『輕鬆咬』:用牙齒可輕鬆咬碎等級2『牙齦磨』:用牙齦就可以磨碎等級3『舌可碎』:用舌頭就可以壓碎等級4『好吞嚥』:不需要咀嚼,可直接吞下有些購物網站會將軟硬等級清楚標示,方便消費者直接依照長輩的牙口狀況,挑選購買對應的介護食品。食用調理方式無論是長輩自行處理,或是有家人看護幫忙備餐,調理的便利性,也是挑選時的重要考量。市售介護食品多以調理包或封膜容器包裝,常溫保存者,原則上是打開後就可以直接吃,不過大部分會建議加熱後更可口。加熱方式也很簡單,都是以微波爐、電鍋、或者隔水加熱等方式處理就可以囉!口味選擇偏好市面上的許多介護食品品牌與營養師團隊合作,採用天然食材作為基底,並利用創新技術將食材細打後重新塑型。這不僅滿足了牙口不好的需求,也維持了食物的原型,讓長輩更有食慾,同時確保他們獲得充足的營養。在口味選擇上,台灣消費者有豐富的選擇,包含來自日本的品牌如Ever-Smile、雅膳誼Kewpie、美國品牌百仕可,以及台灣的品牌如奇美、優加+、護力呷。這些品牌提供各式口味,例如三杯雞、滷肉豬、地瓜豬肉粥等台灣道地傳統口味,也有日式海鮮拉麵、炙燒鮭魚凍等日式風味。這些選擇讓長輩可以依需求調整,不會因為單調的餐食而感到厭倦。介護食品推薦/依質地軟硬程度等級1:輕鬆咬此等級需要使用牙齒進行咀嚼,適合牙口狀況相對較好的長者,所以目前市面上的選擇相對少。例如,日本「雅膳誼」推出的總匯野菜雞肉丸、鮮蔬滑蛋蝦丸等產品,都是不錯的選擇。等級2:牙齦磨這個等級的設計讓長者可以依靠牙齦磨碎食物。推薦產品包括日本「百仕可」日式海鮮醬油風味拉麵、台灣「護力呷」香菇羅漢素食粥,另外還有由退休阿嬤組成「灶神在家」團隊所提供的冷凍宅配的銀牙餐。百仕可護力呷灶神在家等級3:舌可碎這個等級是可以用舌頭輕易壓碎,算是介護食品的主流大宗需求。推薦台灣「優加U+」軟心肉排餐推出的蔥油雞、滷肉豬、日本「Ever-Smile」南瓜燉雞肉,或是食品大廠「奇美食品」推出的銀髮膳食軟質餐,就有紅燒獅子頭、蒜香青江菜、南瓜粥等20種以上的口味可供選擇。優加U+Ever-Smile奇美食品等級4:好吞嚥 這是最軟的食品質地,適合無法咀嚼的長者,讓他們可以直接吞嚥。推薦產品包括日本「百仕可」義式蔬菜泥、還有像日本「FORICA」福瑞加甚至推出小菜、點心凍等多樣選擇,滿足主食以外的點心需求。百仕可FORICA介護食品推薦/依濃稠程度目前台灣市售的增稠飲料,選擇不像介護食品那麼多,但仍有不錯的產品可供選擇。例如日本「Ever-Smile」推出的蘋果汁和運動飲料,都是屬於「日本飲食和吞嚥康復學會」定義的第2級,具有明顯濃稠度,流動速度緩慢,有助於避免液體進入氣管,預防嗆咳,同時保留飲品的原始風味。Ever-Smile介護食品推薦/自行調製粉除了現成買來就可以直接食用的介護食品和增稠飲料外,消費者也可選擇自行調製,以滿足個別需求。例如日本「食膳樂」MJ粉此類的食物調製粉,加入粥、飯、肉、魚或蔬菜等食材後,經過攪拌、加熱塑形,降溫即可成為滑順好吞的果凍餐。食膳樂MJ粉食膳樂食物調製粉食膳樂食物軟化劑另外也有像「紐萃」舒活雅S此類的液體調製粉,無論是茶水、牛奶、果汁或是湯品,加入液體調製粉,攪拌後靜置,即可變得濃稠,有效幫助長輩飲用時避免嗆咳。紐萃吞樂美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介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挑選適合的介護食品不僅是為了滿足長輩的營養需求,更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愉快地上餐桌,和家人一起共享美好時光。透過選擇適合的軟硬質地和口味,您能夠為家中長輩帶來更好的用餐體驗,讓每一頓飯都成為帶給家人幸福的時刻。樂齡網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
「許多巴金森病友等到發生吸入性肺炎送醫後,才發現其實早有吞嚥障礙的症狀。」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表示,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不只影響身體肌肉動作,也會導致說話、呼吸及吞嚥功能退化,輕則講話小聲、含糊不清,重則進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釀致命風險;建議出現症狀時及早向神經內科醫師反應,轉介復健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評估,安排臨床吞嚥評估和吞嚥攝影檢查,藉由提早積極訓練肌肉,幫助延緩退化的速度。同時,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避免細菌因為嗆咳到肺造成嚴重吸入性肺炎。不只影響肢體動作 說話吃飯困境加速退化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大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病友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典型的動作障礙常見手抖、小碎步與走路不平衡等,但隨病程發展,語言、呼吸及吞嚥功能也可能開始退化。黃瑄湄分享,口腔肌肉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肺活量、喉嚨肌肉和聲帶動作。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然而,更大的危機是口腔與喉嚨肌肉退化引起的吞嚥障礙。吞嚥功能退化時可能使巴金森病友容易流口水,進食速度慢,喝水、進食易嗆到,食物卡在喉嚨或有異物感,也無力咳出,這些不僅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睡不好嗆咳更危險 坐姿與口腔清潔要到位黃瑄湄說,部分巴金森病友會合併有睡眠障礙症狀,因此,若病友已出現吞嚥困難的狀況,再加上睡眠品質不佳導致日夜顛倒,在用餐時一半睡著,都會增加嗆咳風險,另外分心吃飯配電視也應要避免。建議巴友在用餐時姿勢應要穩正,精神要好,若有意識到異物,才能及時咳出。她也補充,口腔不潔也是巴金森病友可能發生肺炎的原因之一。因口腔與腸胃道一樣有分好、壞菌,巴金森病友可能因口腔、喉部肌肉退化造成食物殘留仔在口腔和咽部,病友們往往不易察覺殘留在口腔、喉嚨的食物,時間久了這些殘留就容易滋生細菌。若平時少注意口腔清潔,形成牙菌斑或造成蛀牙疼痛,此時嗆咳將使壞菌進入肺部,引發吸入性肺炎,增加死亡風險。自我觀察變化 還可提早開始練習肌肉強度「大部分病患不容易判斷自己的病況,一旦有相關症狀,就應及時向醫師反應。」黃瑄湄表示,出現吞嚥障礙的巴金森病友經由神經內科醫師轉介至復健科後,語言治療師會進行臨床吞嚥評估以及吞嚥影像檢查,又分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或吞嚥內視鏡檢查(FEES),觀察吞嚥過程是哪部分有異狀,再交由語言治療師針對困難進行客製化訓練。黃瑄湄分享,曾在一場巴金森病友會中透過「紅綠燈」方式,請巴金森病友自評吞嚥功能的狀況,透過後續檢查,發現大部分病友都高估自身狀況,甚至沒有察覺自己已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她建議,病友與家屬可以透過觀察日常中的細微變化,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一旦出現說話變小聲、吞嚥問題,提早與主治醫師反應進行後續治療與控制。也鼓勵在還未出現症狀時,病友平時可在家可以透過幾式簡單的日常練習,鍛鍊口腔與喉嚨肌肉的強度,延緩肌肉退化的速度:●吞嚥練習:第一式:「微笑」練習:把嘴角向兩旁拉開,拉得愈開愈好,維持 5 秒鐘。第二式:「吐舌」練習:把舌頭往前伸,伸得愈遠愈好,維持 5 秒鐘。 第三式:「123 喝水」練習:喝水時頭保持直立,先喝一口水,用力含著,數到 3 用力吞。●發聲練習第一式:張大嘴型念出「妹密賣摸姆」,每個音都誇大嘴形,拉高音調,想像自己的聲音可以投射到非常遠的地方,總共練習 5次。第二式:張大嘴型發出「阿」的聲音,並拉長聲音5秒,同樣想像自己的聲音傳得很遠,總共練習 5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數年,已持續吃藥這麼久,行動卻不見起色,除了綁垃圾袋、繫鞋帶穿襪等日常生活愈來愈困難,還常因腿軟等症狀站不穩跌倒,家人嘮叨「要活就要動」,其實對罹病多年的病友來說,他們並非不想走動,而是動不了,既擔心病情惡化,又氣自己,好沮喪……巴金森病最新治療建議有哪些?擔心副作用怎麼辦?有哪些招式可以幫助症狀延緩,改善腳無力?病友三大困境一次看。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並邀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推廣。本次調查以線上填答的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057份有效樣本,其中約七成五為巴金森病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受個資法保護與尊重病友隱私,或因巴金森病友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調查以自願填答之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為對象,且回覆對象偏向活躍於數位行為之病友及家屬。此外,本次調查結果,病友罹病期別多以早、中期為主,協助指導該調查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推測,可能與中晚期病友對於線上調查的數位應用落差有關。吳瑞美表示,不同病程及罹病年份的巴金森病友,會出現的症狀及所需的治療都有所差異。每位病友對於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配合病人的年紀、罹病期別與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狀況全方位考量,量身打造治療方針。根據調查結果,吳瑞美期待以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然而,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本次調查反映巴金森病友常有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藥效減退等三大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一次看:【困擾一】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有三成五的病友出現藥效時好時壞的情形,且僅有兩成病友做過「藥效減退自評表」巴金森病友可能曾在症狀相當輕微時,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進展,腦內自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多數病友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及刺激多巴胺接收體的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根據2023最新發表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大於60歲至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而在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雖然因應患者體質不一,部分患者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過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運動併發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表示,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及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本態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降低巴金森病用藥量,減少高劑量藥物使用下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以「巴金森病管理策略」圖示說明,多巴胺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如國內引進新劑型左多巴合併速效和緩釋效果,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內,有助於穩定血中濃度,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早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中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困擾二】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三成病友曾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這些病友中,超過六成自行調藥的原因是出現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葉篤學表示,病友用藥幾年、經過蜜月期後,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約五成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扭動。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迪士尼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記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延長蜜月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祖功也形容,「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當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部分巴金森病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病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困擾三】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病友及家屬最困擾的情境:第一名為出門怕跌倒有近五成、第二名為身體失去平衡後,漸漸哪兒也不想去則占四成。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肌肉過於僵硬導致跌倒受傷,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 許多巴金森病友反映腳無力的現象,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病友可透過訓練提升肌肉量、骨質、運動協調與反應能力,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他提醒,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此外,巴金森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為延緩病程進入中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增稠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分享,巴友若出現吞嚥困難狀況,還可能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因此除了身體四肢等運動,日常也可透過吞嚥練習,避免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 另口腔肌肉也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呼吸系統的肺活量與喉嚨聲帶震動。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也可透過發聲練習提早鍛鍊。【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想解惑】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近五成病友在確診前都曾看錯科:其中,第一名為骨科約佔四成五、第二名為復健科占三成五。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的症狀,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有時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酸痛,僵硬,動作略為遲緩會被誤以為因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才出現的問題。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根據台灣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逾50%會出現頻尿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等;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然而以上的非動作障礙並不一定在確診巴金森病後才會出現,許多巴金森病友回想罹病前幾年,就曾有上述情形,吳瑞美解釋,快速動眼期是睡眠中的做夢階段,此時四肢應該呈現無力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她補充,若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也要同時留意非典型巴金森病及阿茲海默症等可能。這些前兆回想起來,當時並不容易發現,吳瑞美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引起的疾病,反映出的前兆也常因人而異,患者通常是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才自覺異常,最後於神經內科確診。【原來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惹的禍】>>>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除了大調查的主要困境,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亦邀請巴金森病友留言分享自身困擾,並由全台各縣市11位神經內科醫師為巴友及家庭解惑:【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6-26 焦點.焦點
醫病平台/遭遇不信任的醫病關係的心路歷程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想看本文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近來,在臨床照顧病人上,遇到了兩例有點挫折的案例,反思醫病關係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真的需要多一點時間來經營。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相當考驗病人及其家屬對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醫療行為在醫病互相信任下進行才會比較順遂。第一位是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婆,因為嚴重的心灼熱以及上腹痛來急診就醫,在急診作完胃鏡後就收住院醫治,隔天早上查房我看胃鏡的影像看起來算是輕度的胃食道逆流以及胃部有表淺性潰瘍而已,值班時也有開立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一種效果良好的胃酸抑制劑),但是症狀並無緩解的情況而且這種症狀讓她很困擾以致無法入睡,從心口到全身都很灼熱,整個人都感覺很不舒服,但無法很清楚地說是哪邊不舒服。我內心一直覺得很奇怪,胃鏡的影像無法完全符合臨床表現,當下加入制酸劑來中和胃酸,然後再思考到底還有什麼問題還沒有釐清的。然而,看到她的心跳都偏快,再檢視她所服用的自備藥物後,發現到她曾經因為甲狀腺癌做過甲狀腺全切除,有在服用甲狀腺素。於是我預計於隔天抽血檢驗甲狀腺素來證實是否甲狀腺素服用過量。當晚,病人還是因為症狀沒有改善,而坐立難安以致半夜睡不著覺,陪病的孫女其實看病人這樣不舒服也很焦慮,向護理師以及值班醫師反應,症狀也無明顯改善,於是當下脾氣也上來了,連打掃的清潔人員也受遷怒波及。早上到護理站準備要去查房訪視這位病人時,護理師就有先跟我提及清晨時所發生的事。一進去病房時,除了陪病的孫女外,又多了一位女兒,一開始口氣也有點不是很友善,我就跟她解釋,目前的症狀偏向是甲狀腺素過量,因為這些症狀幾乎是甲狀腺亢進時所常見的不適感,今早也有抽血送驗了,只是檢驗結果出來還需要等幾天的時間,目前就先把自備藥的甲狀腺素減量。病人女兒說,可是這個劑量前些日子才從某醫學中心的醫師因為抽血甲狀腺素不足所調整過了,減量會不會造成甲狀腺不足?我回答,先減個幾天也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危害,而且目前的情況我認為是甲狀腺素過高造成的,密切觀察症狀的變化再做調整。經過溝通之後,他女兒就接受當下的解釋,病人經過這樣的處置之後,症狀也逐漸改善,甲狀腺素檢驗結果也顯示甲狀腺素是升高的,因為病情好轉,家屬對我們就逐漸有信任感了,也覺得我們真的有幫病人找原因解決問題。經過治療後,病人也穩定出院休養了。第二個例子是六十多歲的大哥,前次因為肺炎住院,在住院期間提及吞嚥困難又體重下降而做了胸部電腦斷層,發現食道中段處有增厚的情形,因為肺炎呼吸急促,幾近呼吸衰竭,所以沒有安排胃鏡檢查,出院後回診才由胸腔科轉來我的門診,希望能安排胃鏡確定是否有食道癌的可能性。在出院後,因持續吞嚥困難、進食量極少,家屬希望能住院打個營養針,而且做胃鏡時要以無痛麻醉的方式進行。檢視電腦斷層影像時,發現食道中段有明顯增厚及造成管腔狹窄,考慮到以一般管徑的胃鏡可能無法通過,而且怕口水分泌物會造成吸入性肺炎,於是將病人收住院治療。住院後,基本的抽血檢查發現病人有急性腎衰竭的情形,將點滴加量補充體液,家屬也希望所有的醫療行為能夠在最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我向他們提及在做胃鏡時有關呼吸道方面的風險,希望可以由麻醉科醫師協助,萬一呼吸道方面發生呼吸窘迫或是吸入性肺炎,麻醉科醫師可以立即處理呼吸道的問題以讓病人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情況之下,家屬也欣然接受。做胃鏡時,果然像預期的那樣,食道中段確實有個腫瘤造成狹窄,口水及分泌物累積在狹窄處之上。切片之後,也是盡量將分泌物抽吸掉,過程中還曾發生因分泌物嗆咳造成低血氧的狀況,還好有麻醉科醫師協助,血氧在麻醉甦醒時慢慢回升。做完胃鏡後向家屬解釋,這個食道病灶看起來九成是惡性的,如果切片病理報告確定是食道癌,將會再安排正子攝影來進行分期,之後再根據期別再進行治療計畫。傍晚查房時,家屬反應病人有吐一點血及有血尿的情況,我解釋切片會有一點流血,大出血的可能性不大。至於血尿,肉眼看起來稍微有粉紅色,不是很像血尿的樣子,我再驗個尿沉渣看看裡面有沒有紅血球來確定是不是血尿,結果顯微鏡下檢視是沒有紅血球的存在,故沒有血尿的情況。接下來幾天,也沒有吐血的情形,腎功能也明顯改善了,於是我將檢驗結果印出來給家屬,家屬也相當開心。然而,在有天清晨,病人又吐出一些血,家屬對值班同仁處置不是很滿意,在我到護理站準備查房時,護理師就先跟我告知家屬希望轉院而且已經在收拾東西了。到了病房之後,家屬說又吐血以及血尿,我看尿壺裡的尿液顏色也沒有很明顯血尿便說:「看起來還好,沒有明顯血尿。」有位家屬就立即不是很客氣地說:「哪裡還好?」另一位家屬又問:「目前是第幾期?為什麼胃鏡做完不能知道到底是第幾期?」我回答:「上次有跟你們說過,會幫你們做正子攝影,就能比較精確地看是否有轉移,但就電腦斷層的影像,可以說至少是第三期,胃鏡只能看到病灶進行切片,無法知道是否有轉移到其他地方。」之後把病理切片的初步報告印給他們看,週五早上的切片,週一下午就出爐了,其實都有一步一步地在幫病人擬定診斷的計畫。當下是個不信任的局面,我也不強求病人一定要在我這邊治療。考慮到罹癌的病人及家屬本身也很辛苦,也能體諒他們的心境,就就照他們的要求進行,準備好轉院所需的資料以及影像讓他們帶走。後來想一想,病人凌晨時,是咳嗽後才有吐出血來,倒是比較像咳血而非吐血,這樣就高度懷疑是不是食道腫瘤侵犯到氣管造成廔管,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醫院的團隊及設備也比較無法處理這類的情況,及時讓病人轉到有足夠設備及人力的醫院接受治療也是件美事。直到近幾年,我逐漸能體會台語所說的:先生緣,主人福。每位與病人相遇及信任是種緣分,病人能信任我在我這邊得到解決當然最好,如果超出我的能力外,只要能夠讓他病情獲得改善,我也很樂見他們能夠尋求到更好的醫療環境。延伸閱讀2024/6/24 醫生,請多看看我
-
2024-06-22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照顧失智父母,更懂得為病患醫心!台大牙醫師李正喆鼓勵病患治療
高齡父親與母親先後罹患重症,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正喆在漫長陪病過程中,體會到照顧生病長者就像照顧小孩,除了醫病、更要醫心,看診時多了關心病友家人的時間,也會主動查找藥歷,避免老人家吃多了藥物造成交互作用。李正喆的父親失智後,也出現巴金森氏症、心臟主動脈硬化、肺炎,同時罹患膽囊癌及攝護腺癌,不時需要住院治療;母親也是失智症患者,某次跌倒導致脊椎骨折,手術後發現骨質疏鬆,必須定期回診施打保骨針,更因膽囊發炎引發敗血症,驚險送醫急診救治。父母同時失智 當小孩在顧雙親生病後都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李正喆可以就近照顧。近期父親又住院了,必須使用鼻胃管,解尿須由旁人協助,雖聘請看護,但考量長者需要親情慰藉,他與妻子、哥哥、大嫂四人會在下班後輪流陪伴。「父親這次住院,測量血氧數值低於70%。」李正喆說,父親有嚴重心臟病,但受失智症影響,即使呼吸變喘也難表達,抽出肺積水近1公升,但他年事已高,不適合進行瓣膜置換手術,僅採支持性療法,「我們不要求什麼,只希望父親在生命的尾聲能夠舒服一些。」至於攝護腺癌、膽囊癌,則使用抑制男性荷爾蒙針劑、標靶藥物治療控制。李正喆從事骨質疏鬆患者的牙科治療多年,有些骨鬆患者因施打治療針劑,導致罕見的顎骨壞死症,不少患者因擔心持續施打針劑會造成類似副作用,而中斷骨鬆治療。以媽媽為例 鼓勵病患治療有次李正喆帶母親回診,巧遇自己一位高齡患者,與母親是同一位主治醫師,便藉機以母親仍在接受骨鬆治療,說服對方不必擔心副作用,應積極接受治療。骨鬆病人日益增多,李正喆建議,患者用藥前,應定期至牙科追蹤,向牙醫師說明用藥情形,醫師在拔牙、植牙時必須格外謹慎,避免副作用產生,否則一旦造成口腔顎骨感染,患部會化膿、出血、疼痛,生活品質受影響,營養失調等情況也會出現,嚴重甚至敗血性休克,有死亡風險。老年人就醫問題多,李正喆說,父母行動不便,就醫要預約長照車往返,且要預估回程時間,如果候診太久,除了長照車時間對不上,長者也不耐久坐,必須躺下或肚子餓要使用鼻胃管灌食,加上醫院感染風險高,需要配戴口罩,但長者心肺功能不好,戴口罩容易呼吸不順,處處都是難題。更懂患者苦 查藥歷幫把關在照顧雙親的過程中,李正喆更了解長者就醫的難處,為了減少長者來回醫院的次數,他會盡量安排患者一次做完所有檢查。患者治療後需要進行口腔傷口沖洗,過去常要求病人每一、二周回診沖洗一次傷口,但發現長者除了移動不易外,還有吞嚥問題,沖洗傷口容易造成嗆咳,因此他會再調整沖洗次數。「父母罹患多種疾病,在不同科別就醫,處方藥物琳瑯滿目,十多顆藥物一次吃下肚,會不會有交互作用顯得重要。」也因為有陪病經驗,李正喆在為年長病患開藥前,會先查看健保雲端藥歷,或院內的藥歷系統,確保長者服用的藥物之間不會互相干擾。長者的心理需求也是陪病過程中的重要體悟。李正喆說,老人家就像小孩一樣,需要旁人的關注與陪伴,長者看病除了拿藥治療,也希望有人關心他,他在診間會試圖關心患者的家庭狀況,多問一句孫子高中考得如何,患者都會感到開心,下次更願意回診就醫,「心情快樂,疾病好像好了三分之一。」李正喆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照顧對象:父親、母親●罹患疾病:父親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心臟主動脈硬化、膽囊癌及攝護腺癌;母親失智症、骨鬆、膽囊炎、泌尿道發炎●發病時間:父親89歲發病,現年92歲母親89歲發病,現年91歲●症狀:父親失智、行動不便、尿失禁、解尿困難、呼吸困難、胸悶、肺積水;母親失智、行動不便、脊椎壓迫性骨折、尿失禁、解尿疼痛●治療:父親使用失智症藥物、荷爾蒙針劑及標靶藥物治療;母親施打保骨針劑●陪病心得:照顧生病長者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精神需求。老人家的生活照顧,除了需要看護幫忙,兄弟姊妹應分工合作、互相支援,減少個別的負擔。應善用長照資源,包括喘息服務、居家復健指導及陪伴、長照車接送等。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9 養生.聰明飲食
西瓜可以壯陽?何時吃最好?吃西瓜你該知道這些事
夏天到了,香甜多汁的西瓜是最受歡迎的水果,紅色、黃色果肉誘人,含有維生素A、β胡蘿蔔素、鉀離子、膳食纖維等營養素,且果肉吃起來有飽足感,有助減重、消水腫。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說,西瓜幾乎不含脂肪,90%都由水分組成,每100公克熱量約33大卡。西瓜有清涼解渴的功效,鉀離子可幫助身體排除水分、改善排尿不順,是夏日消暑聖品。紅、黃肉西瓜營養差不多 最佳食用時間午餐後紅肉、黃肉西瓜的營養價值差不多,紅肉品種多了茄紅素,能保護皮膚對抗紫外線所產生的自由基破壞。西瓜有微量的瓜胺酸,但是吃進體內後轉化為精胺酸、生成一氧化氮促進血管擴張的機轉作用並無明確研究報告,陳姿吟提醒,勿輕信吃西瓜可以壯陽的謠言。陳姿吟建議,西瓜最佳食用時間為午餐後,白天吃完盡早消化,一方面補充身體需要的水分,一方面避免夜尿干擾睡眠。西瓜屬生冷性寒的食物,且糖分高(葡萄糖、果糖),有5類族群食用要小心:5類族群慎食西瓜1.糖尿病患者:西瓜糖分高,是中等偏高GI值水果,糖尿病患控制食用量。2.需控制飲水的慢性病患者:腎臟病、心臟病患者被限制飲水,不宜多吃。3.腸道敏感者:冰涼的西瓜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促進腸胃蠕動,腸道敏感者吃冰品易腹瀉。4.膀胱無力:西瓜利尿,膀胱無力要避免尿量突然增多。5.吞嚥困難:西瓜水分飽滿,入口不小心會引起嗆咳。
-
2024-04-09 失智.新手照顧
照護輔具大問哉!「1原則」用護腰避免長輩再度拉傷
Q1:請問護肩與駝背矯正帶是否皆可矯正圓肩?護腰又是甚麼功能呢?護肩顧名思義「保護肩膀」為主要功能,並依據不同彈性的材質,使肩膀有不定程度的固定效果,提供給肩關節穩定度不佳的患者身上,以保護二次傷害,而常見有中風患者、長期做投擲動作的運動選手,在控制肩膀動作的肌群尚未恢復時,提供保護效果;相較於護肩大面積包覆單側肩膀,駝背矯正帶則是藉由2條或多條帶子作為動作引導方向,提醒肩膀及上胸部提直,減少駝背動作發生,且通常是兩側同時一起穿戴。護腰,除了是最常見,也是常常可以看到甚至是醫生建議的輔具,最主要目的當然是保護我們的腰椎,藉由緊貼並固定腰椎,讓軀幹可維持一定的腹內壓,增加脊椎的穩定,甚至有些加入鐵條,限制身體前彎的動作,避免再度拉傷。雖然大家都很害怕再次拉傷或是擔心疼痛狀況,但不論是護肩、護腰甚至是駝背矯正帶都只是短期使用,而並非長時間使用,當我們因突然不適時,可藉由輔具來提供穩定減緩疼痛發生,或是短時間搬運、背抱,藉由護腰束縛,避免突然較大的力量,造成拉傷,但畢竟身體的穩定還是來自於本身肌肉控制,若一直透過外在力量保護自己的關節,則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還是有可能會發生疼痛及拉傷問題喔!Q2:年輕人有輔具需求的時候,和老年人使用的款式和方式一樣嗎?!輔具設計原則主要是依照動作功能作為區別,分別是是否可行走與站立、軀幹及手腳的肌力及穩定程度,甚至有時候還考慮到敏捷反應力...等,因此,無論是年紀多大,只要確定目前能力到哪,再去選擇適合的輔具即可喔!至於如何去選擇適合的輔具,則可以向縣市的輔具中心做簡單的諮詢,即可快速的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及選擇輔具喔! Q3:居服員常使用的輔具有哪些?依照照服員提供服務,有協助如廁、沐浴、更衣、口腔清潔、進食、服藥、翻身、拍背、上下床、協助使用日常生活輔助器具等。沐浴以沐浴需求來說,如果長輩的狀況是無法自行行走或是需要人攙扶,為安全起見,建議可備有「帶輪便盆椅」,以利居服員可安全推行,若可以行走的長輩,考慮洗澡安全,也是建議使用「沐浴椅凳」,讓長輩可以坐著洗澡喔!日常照顧再來協助進食、翻身及拍背等照顧服務,有以上需求的長輩多為無法自行翻身坐起,因此,建議可準備「居家用電動床」,透過調整床頭高低,避免灌食後因躺姿而有溢奶或嗆咳問題,或是可以將長者抱至「高背輪椅」上,在半坐臥姿勢下提供進食服務;而翻身、拍背等服務,主要考慮市售的床面高度不利於一般人在旁邊站姿協助,通常需要彎腰執行,因此也建議準備「居家用電動床」,避免主照者長時間協助後,發生下背痛問題。轉位移至於大家所在意的轉移位問題,就必須知道長輩目前的能力在哪裡,給予正確的轉移位方式,再決定是否需要移位腰帶、滑墊或移位機等「移位輔具」,或是可準備簡便的「一字帶」,增加轉位安全,最重要的還是,功能評估、家中現有環境以及操作技巧,才可以達到有效又省力的轉移位喔!
-
2024-03-25 名人.精華區
李雅玲/長者依賴鼻胃管進食 真的適當嗎?
吞嚥困難是老年人常見問題,因生理功能退化或疾病等因素,造成咀嚼吞嚥障礙。如果在進食時嗆咳,易導致食物卡在咽部,或造成吸入性肺炎等。在台灣,平均每10位65歲以上老人有一位是輕度以上的吞嚥異常,很多人咀嚼能力不佳、吞不下,只能吃特定質地的食物,長期下來,脫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最後要透過鼻胃管灌食。不會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對照顧者來說,放置鼻胃管餵食雖然方便,但研究顯示,鼻胃管餵食並不會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機率,也不會增加存活率。因為鼻胃管的保養、清潔是一大學問,尤其每個月要更換一次管子,反覆刺激鼻腔、咽喉及食道,病人感到不適用手拉扯,或是改變姿勢時滑脫,造成黏膜反覆受傷,每次置入及更換,對病患都是一種痛苦。鼻胃管不僅降低吞嚥反射,也產生了感染風險,包括管路清潔不當、鼻翼壓傷,而為了避免長輩不自主地拔管子,雙手被戴上了乒乓手套約束帶,而且被綁在床上,躺太久身體開始發紅潰爛產生褥瘡等,長期裝置鼻胃管對病人身心都是一種折磨,包括自尊心受損、限制人際互動等,時不時要擔心露在鼻外的管子被扯到。根據健保署統計,包括各年齡層,國內住院病人因為沒辦法餵藥、吃東西而放置鼻胃管比率約10%,65歲以上則將近20%;照護機構內住民占比更高,達9成之多。掛著鼻胃管難以融入聚會場合,一個個「象鼻人」看起來表情淡漠,有社交方面的退縮與障礙,家屬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台灣使用率高於歐美、日本台灣的鼻胃管使用率遠高於歐美及日本,照顧者不應只考慮方便性,要思考被照顧者的需求是什麼,顧及尊嚴、協助吞嚥復健,多方面治療介入,重拾吃的樂趣。鼻胃管只是短期的輔助工具,長遠來看,要讓長輩恢復「由口進食」,如果不訓練口腔肌肉,最後會退化到衰弱、臥床。吞嚥障礙的照護,需要跨專業團隊合作,接受各專科醫師的評估以及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訓練,包括復健評估、口腔衛生、營養攝取、心理諮詢、護理衛教等,甚至是末期病人的舒適餵食。近年來,已有醫院推出整合居家吞嚥照護模式,並推廣至社區,提升民眾相關識能,發現徵兆及早治療及復健,有異常即進行轉介或導入資源。當超高齡社會來臨,你我都可能會遇到「吞不下」的狀況,引起吞嚥障礙的原因眾多,趁早訓練、家屬也要耐心給予支持,手把手引導進食,擺脫鼻胃管的威脅與束縛。
-
2024-03-11 醫療.耳鼻喉
不停清喉嚨當心喉部提早老化 治療師教3招鍛鍊你的喉嚨力
喉嚨癢、感覺有痰,常使勁咳出異物感,但是愈用力清喉嚨反而覺得緊繃不舒服,甚至會傷到聲帶。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說,喉嚨的結構非常精細,負責呼吸、發聲和吞嚥,清喉嚨的動作會造成會厭軟骨、聲帶很大的負擔,久了可能「失聲」。40歲之後,喉部肌肉會開始逐漸退化,但因為日常講話、飲食尚無太大影響,所以一般人並不覺得身體有異,到了50、60歲,嗆咳頻率逐漸增加,才會意識到自己有吞嚥障礙問題。王雪珮表示,「喉嚨力」應及早訓練,防止老後經常嗆到,進而導致呼吸道發炎症狀,甚至變成吸入性肺炎。久咳會讓聲帶受傷清喉嚨會傷聲帶外,也是讓喉嚨提早退化的原因之一,王雪珮說,「咳嗽」是極度用力的動作,雖然可以暫時緩解乾癢的症狀,但是咳久了會讓聲帶緊繃受傷、聲音產生變化,包括音調與音質的改變、耐受度降低、無法控制大小聲等。例如男性音調變高,女性則變得較低沉,旁人明顯聽得出來。想要預防喉嚨老化,先從日常保養做起,王雪珮強調,最佳預防之道是「多喝水」,讓聲帶保持滋潤,盡量不要大聲說話。如果是需要長時間講話的教師、客服人員等,可以每半小時稍微休息,喝口水,以減輕喉部肌肉的壓力。常有人詢問:「吃喉糖有幫助嗎?」其實只有短暫的涼爽效果,吃多了要小心血糖上升。腹部發聲避免倒嗓大聲說話、錯誤的發聲方式,容易增加喉部異物感,王雪珮建議,應採「腹部發聲」方式,也就是從所謂的丹田發力,讓氣流共鳴的位置在嘴巴,說話時保持肩膀放鬆、運用臀部肌肉下拉的力量,藉此鍛鍊核心肌群,因此減少傷害喉嚨的機會。若是聲帶受傷發炎了,還繼續拚命用力講話,最後恐變成長繭、倒嗓的狀況。王雪珮提醒,若喉嚨有任何不適,應避吃辛辣、含咖啡因的刺激性食物,多攝取水分潤喉,更要有充足的睡眠,讓聲音回復。如果聲音異常或緊繃不適,先至耳鼻喉科檢查,是否為鼻涕倒流、慢性咽喉炎、胃食道逆流所引起。排除疾病因素後,可請復健科醫師、語言治療師評估喉嚨肌肉力量,做進一步的課程訓練。3招鍛鍊喉嚨力1.發出「一」的聲音,盡量拉長,逾15秒為標準。2.發出「哞」的聲音,保持氣息和聲音的均勻度。3.練習「Do Re Mi Fa So」音階,控制高、低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9 焦點.長期照護
小感冒頻繁進醫院要小心!衰弱症是失能前兆 銀髮族檢視5指標
一名八旬婦人日常自理能力無虞,卻因行動緩慢、步伐不穩而跌倒骨折,緊急送至醫院開刀治療,結果術後因嗆咳而轉進加護病房,變得愈來愈衰弱,要靠插鼻胃管來提供營養,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健康狀況不佳,生活品質大不如前。小感冒頻繁進醫院 要小心跌倒是導致老人傷害、失能、死亡的主要原因,為什麼年紀愈大愈摔不得?起辰聯合治療所職能治療師林儒宜說,65歲以上長者因為身體機能退化、肌力漸漸流失,走路、爬樓梯、跑步都成了苦差事。若一不小心跌倒,後續容易產生併發症,包括身體傷害、心理恐懼,甚至不願意活動,出現焦慮情緒、社交外出受到限制。上了年紀,身體功能多少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一般自然正常的老化不至於影響個人生活能力,但當生理功能逐漸喪失且可能因小感冒而頻繁進出醫院,就要小心「老年衰弱症」上身。林儒宜表示,老化和衰弱並不同,老化是漸進式的過程,衰弱則是多重原因造成,生理能力下降超乎該有的年齡,更被視為老人失能的前兆。65歲以上長輩 是高危險群哪些人是罹患衰弱症的高危險群?林儒宜提醒,家中65歲以上的長輩要多加注意,尤其女性因少了荷爾蒙的保護,比男性更易有衰弱問題。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風險也很高,因為長期腎臟功能退化及多種合併症,會加速衰弱的發生。衛福部資料顯示,憂鬱、抽菸、喝酒、久坐、多重慢性病患等族群,要積極戒掉不良生活習慣,及早介入,預防高齡衰弱症。衰弱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醫治,但可藉由運動與飲食來預防改善。林儒宜建議,可以安排全身性的運動計畫,包括心肺有氧、柔軟度訓練、平衡協調等,每周進行2至3次,也可參加團體課程養成運動習慣;飲食方面,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奶蛋魚豆肉類都是非常好的來源,有助於減緩肌肉的流失。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衰弱的警訊,可觀察體重(過去一年減輕>5%)、疲憊感(一周三天以上做任何事提不起勁)、肌力下降(慣用手握力男生
-
2024-02-08 焦點.元氣新聞
腸胃炎、噎到、魚刺卡喉怎麼辦?過年常見10類疾病緊急處理方式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每年過年醫院常見的急診傷病類別大同小異,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腸炎、泌尿道感染等都是常見問題。此外,如吃東西噎到、嗆咳,大魚大肉導致痛風、胃食道逆流等,也很常發生。《元氣網》以下整理過年可能遇到的常見疾病,有些問題可透過事先備藥服用緩解,不過也有一些較嚴重情況,仍需盡速送至急診處理。急性腸胃炎過年聚餐通常吃得較多、較油膩,最常出現的急性健康問題就是急性腸胃炎。大吃大喝,人流往來頻繁注意衛生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呂貞燕醫師: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再就醫。噎到、嗆咳春節零食常見果凍、堅果、瓜子等核果類食物,要注意別給5歲以下孩童及吞嚥能力差的年長者吃,這類食物很容易讓他們噎到、嗆咳。若被大體積異物噎到,可能會馬上臉發黑,還比較容易發現;如是小體積異物則可能掉進支氣管,導致久咳不癒,甚至慢性肺部感染。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莊浩凌曾受訪提醒,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因為可能使異物完全堵塞氣管,導致難以挽救的後果。「異物梗塞的國際求救姿勢是,兩手抓住喉嚨並做嘔吐狀。」莊說,身邊有人做這個動作時,先鼓勵他咳嗽排出異物,若無法咳嗽表示氣管完全堵塞,就要馬上做哈姆立克急救。》哈姆立克急救操作方式魚刺卡喉年節菜幾乎都會有魚,吃魚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魚刺魚骨,應細嚼慢嚥以避免不慎吞下魚刺。若是不幸被異物哽塞到食道,不建議使用喝醋或是吃米飯再吞入的坊間作法,建議先暫停飲食,稍微嘗試能否咳出,若咳出困難,可能還是要就醫尋找專業協助。骨折過年走春時,小朋友會跑跳地嬉鬧,稍一不慎會發生扭傷或骨折狀況,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骨折要先想辦法固定,可以就地取材,使用雜誌或簡單的木板,把患部固定後再送醫;扭傷可初步用「R.I.C.E原則」處置,也就是休息、冰敷、加壓、患部抬高,讓受傷部位止痛且不進一步惡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類流感、新冠肺炎…)根據疾管署預警,流感、類流感疫情及新冠肺炎將在過年前達到高峰。而過年南北往來人際互動多,大家出去拜年、走春,又會互相傳染,不得不慎。如果過年期間感染流感或新冠,可前往衛福部所屬醫院,於農曆春節期間(113年2月8日-2月14日)有提供便捷門診及急診服務,可開立公費口服流感及新冠抗病毒藥劑。》看113年衛福部立醫院春節期間門診時刻表或可在年前先去診所備好一般感冒藥、發燒藥水等,如果感冒但病況輕微,直接吃藥減輕症狀,就不用跑醫院。氣喘過年走春拜拜,廟宇煙霧繚繞,氣喘患者要小心氣喘急性發作。氣喘患者需注意遠離誘發氣喘發作的危險因子,建議外出時戴口罩降低發作風險,並隨身攜帶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或支氣管擴張劑,以備不時之需。胃食道逆流過年就是不斷的吃吃喝喝。但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或有胃潰瘍病史者,還是要節制適量飲酒、咖啡和茶類,避免辛辣、酸性、甜食及巧克力的大量食用,而且睡前兩小時內避免吃宵夜以及水果甜點,以免在過年期間飽受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困擾。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為胸口灼熱、胃酸逆流,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症狀也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症狀。除了吃胃乳片、制酸劑等胃藥外,因每位患者引發的「地雷食物」不同,想防範的話還是注意避免吃到自己的「地雷食物」。痛風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都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但要人在過年期間這也別吃那也別吃,也太不人性!不過至少做到不要吃過量,多喝水,最重要是不要喝酒,過量的啤酒易使尿酸升高,導致急性痛風。有痛風的人應減少海鮮、內臟等食物,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與脂肪;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切記不可喝啤酒來取代開水,因為過量的啤酒反而會使尿酸升高。適度運動、避免過度飢餓都是預防痛風發作與控制尿酸的良方。最好事先準備一些消炎止痛藥,在急性發作時服用緩解症狀,同時避免過度活動、壓迫患部,通常在3、4天就會改善。若沒改善應立刻就醫。心肌梗塞、中風台北醫學大學急診學科教授高偉峰說,天氣冷要特別注意腦中風、心臟衰竭和肺部症狀,也要留意腸胃道出血的情形,一般急診常見胃潰瘍、胃出血,以及部分的肝硬化,喝酒和飲食辛辣可能是引發的原因。高偉峰提醒,過年期間不要吃得太鹹,心臟功能不好的人,水不要喝太多。過年前後忽冷忽熱,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一旦發現身邊家人或朋友發生胸痛、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最重要的是先打119求救。然後依據119指示檢查病患的意識和呼吸,如果沒有呼吸,再依指示操作 CPR(心肺復甦術),以降低腦部缺氧時間,等待救護車來臨盡快送醫。》心肺復甦術(CPR+AED)操作方式燒燙傷洗熱水澡也要留意可能的危機,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有時會出現一氧化碳中毒的個案,如果出現頭痛、頭暈、想睡覺等警訊,尤其有叫不醒的情形,都應該緊急就醫,這類個案往往都是整個家族一起來。爆竹一聲除舊歲,有些民眾會玩煙火、放鞭炮等,如果被炸傷多為燒燙傷,最怕是炸到眼睛,有些傷口會出血,燒燙傷部分要把握沖脫泡蓋送的準則,出血處要加壓止血,但不論何種狀況都要就醫。過年期間生病會讓人焦慮,不過在「人手一機」時代,突發疾病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找到解方,透過「就醫院所查詢」,可知道附近有哪些醫療院所,可依縣市、鄉鎮、地址、診療科別、診療時段、服務項目等不同需求進行查詢。附表-108年農曆春節十大「急診」傷病1.腸胃炎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3.表面傷或挫創傷4.不明熱5.流行性感冒6.眩暈7.傷害8.過敏9.皮膚或皮下組織感染10.泌尿道感染(資料來源/健保署【資料來源】.衛福部健保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龍年發財特輯/生肖開運、財神參拜、出遊走春…春節實用資訊總整理
2024迎來甲辰龍年,在這7天的農曆春節假期,剛好可以讓大家休息重整再出發。過年期間最適合在家躺,大吃大喝兼追劇。但吃喝玩樂之餘,也可在線上跟著專家動一動。但若不想一直關在家,就安排幾天出去走春、爬山吧!最重要的,今年的運勢到底如何?想發財的如何求財、該拜哪間財神廟?如果因為天冷突然出現腰痛等小毛病時,該去哪裡看診?《元氣網》龍年新春特輯統統為你整理好了,不需動腦,只管耍廢過新年。甲辰龍年守財庫,龍年運勢大預測.今年會順利嗎?命理師雨揚曝2024國運流年分析,想發財做好這些事2024年過年將至,有許多人會擔心一整年會不會順利度過,那究竟進入甲辰龍年後,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留意的,在產業上又有哪些會蓬勃發展呢?一起來看看雨揚老師的龍年專業分析。.2024十二生肖流年總運,運勢第1名的是「這生肖」!命理師曝年度排行榜與化煞小提點新年運勢看生肖,在2024新的一年中,12生肖的運勢表現就近如何,命理專家雨揚老師針對12個生肖的總運勢做了個排行,一起來看看你的生肖,今年運勢如何吧?龍年求財大解密,發財就看這一拜.12生肖專屬招財法!命理師傳授2024財庫年「12生肖步步高薪小祕訣」,抓緊財富機運甲辰龍年又俗稱青龍年,也是大家殷切盼望的財庫年,該如何掌握錢財,開創新財脈,將成為今年最主要的開運課題。趕緊跟著雨揚老師的腳步,看看十二生肖專屬的招財祕法。.財神廟該怎麼拜?全台知名財神廟大公開! 正確的求財觀念讓你越求越好運祈求新的一年可以升官發財,最好可以中樂透。但其實財神不只一種,會因為行業不同,而有不同的「產業財神」。接下來,元氣網教你如何拜對財神發對財!吃喝玩樂看這邊.蒟蒻吃多恐腸胃道阻塞…年節必吃7大類零食 熱量、食用禁忌總整理常見的零食多具有高油脂、高鹽、高糖特性,重點是,有些食物看似無傷大雅,但可能對某些族群有其危險性,如蒟蒻、果凍可能造成腸胃道阻塞,堅果類有嗆食、噎到的可能。《元氣網》整理春節常見零嘴熱量及禁食族群,讓大家過年放心吃喝。.圖解/過年大魚大肉又想控制體重?每天5分鐘跟著專家動一動過年聚餐大魚大肉不斷,肚子一不小心也越變越大,如果想要把體重控制住,甚至還可以比之前要瘦該怎麼做?元氣網推出「元氣動起來系列第二彈」居家運動新模式,由運動專家葛厚函教練教大家用隨手就能取得的毛巾、水瓶搭配正確運動姿勢,教大家每天5分鐘全身燃脂,脂肪不囤積。.台版吳哥窟秘境、療癒小京都、全台最大的藏傳佛寺…盤點全台最具仙氣19座特色宮廟!除了走春步道外,台灣也有許多最具標誌性與獨特外觀的特色廟宇,本篇集結全台北中南東人氣網美廟,讓香客能感受仙氣之餘還能拍美照。新春年假實用資訊.過年期間忌恩愛?專家告訴你停止性行為後,身體健康會如何?傳統有一說是在過年期間停機,尤其是初一到初三這三天避免有親密活動,否則可能新的一年運勢會大受衝擊。暫且不論這樣的習俗是否有科學的依據,但假如你停止性行為後,你的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這會損害你的健康嗎?.整理包/過年生病能去哪就醫?113年全台春節醫院急診門診資訊一覽過年期間是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流行高峰,也有不少人因暴飲暴食引發腸胃炎,但多數醫療院所門診休診,大小症狀患者只得急診就醫。.追劇、打麻將…久坐不動肩頸腰痛、下肢浮腫 圖解按這些穴位緩解現代人3C不離手,滑手機、追劇、打麻將,維持久坐不動的姿勢,肩頸容易出問題,也常造成腰肌勞損發炎,可說是文明病了,中醫可以如何緩解這些久坐造成的筋骨痠痛呢?本次整理出了幾個穴位,適度按摩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痠痛疲勞。.腸胃炎、噎到、魚刺卡喉怎麼辦?過年常見10類疾病緊急處理方式農曆春節即將到來,每年過年醫院常見的急診傷病類別大同小異,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腸炎、泌尿道感染等都是常見問題。此外,如吃東西噎到、嗆咳,大魚大肉導致痛風、胃食道逆流等,也很常發生。《元氣網》以下整理過年可能遇到的常見疾病,有些問題可透過事先備藥服用緩解,不過也有一些較嚴重情況,仍需盡速送至急診處理。
-
2024-01-30 失智.新手照顧
春節沒照顧人力,仍可使用長照2.0服務嗎?失智家庭必知年前6準備
春節即將來臨,這是屬於家人團聚的時光。但對失智者而言,因認知功能減退,對環境變動的調適能力較一般人困難,當春節期間面對陌生或不常見的親友來訪、外出春遊環境及人潮、天氣轉變等,失智者情緒皆可能受影響或感到混亂,甚至容易發生意外,反致佳節變調。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年前多份準備、平安快樂過好年」,應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並做好防走失準備。同時多掌握和失智者相處的技巧,幫助家庭順利享受難得的相聚時光。1.安排合適的活動失智者若平時規律參加社區活動,過年時也可能堅持要外出參與,建議家屬可陪伴失智者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大掃除等,也可安排祖孫同樂活動,例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菜、一起觀賞電視節目,或陪失智者一起看運動教學影片做運動。2.協助調適與紓壓失智者返回老家或親友到家中拜訪,看見熟悉親人可能很開心,但也可能認不得親人。親友可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免用「猜猜我是誰」的方式來「考」失智者。主要照顧者也可事先與親友溝通,隨時注意失智者情緒反應,若出現不安情緒時,應減少人、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安撫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轉移注意力。建議將來家中拜訪親友們的時間錯開,避免過度刺激或疲累。3.飲食注意春節期間多會準備年菜和甜食,容易因飲食過量,造成身體不適。因此需注意進食的分量,避免一次提供分量過多的食物,可用水果類等健康食品來代替糖果餅乾類等零食,同時要注意年糕、果凍等食物類型,避免嗆咳。4.降低環境刺激年節的裝飾品可能會造成失智症者的困擾,可盡量簡化,或集中在一處。避免擺設易碎的裝飾品及小裝飾品,容易造成危險、誤食或哽噎,盡量將可能會發生危險的物品收納起來。失智者常經過的地方,應注意其四周的安全性及避免雜亂,提供熟悉、舒適的環境。5.保暖禦寒、善用防走失措施流感疫情仍盛行,須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必要的防護措施,尤其年節期間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在寒冬中走失,意外風險更高。建議注意長輩外出衣著,或將外套掛在玄關,並適時提醒。每日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其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之用,平日陸續建立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帶失智長輩外出時,理想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長者,相互支援,以降低走失風險,若無充足陪伴人力,出門在外須避免讓失智者獨自等候,應主動尋求在地志工或工作人員協助幫忙。6. 照顧人力、藥物事先備妥除了家人親友在春節期間的支援,符合長期照顧2.0服務使用者的失能身心障礙者、50歲以上失智者、55歲以上原住民或65歲以上失能長者,春節期間仍可使用長照服務資源,但須提前完成預約,請大家留意各縣市資訊。另外春節期間回診、藥物等事宜建議提前準備,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民眾,衛福部健保署公告可提早10天領藥。過年期間也可透過觀察長輩自行用藥狀況或是協助分藥與紀錄等,更了解家人 狀況及有助於穩定服藥。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關於年前準備或防走失資源,歡迎撥打協會專懷專線 0800-474-580 (上班日早上9點到晚上9點,由專業人員為您提供服務),祝福所有家庭佳節平安、龍年吉祥。
-
2024-01-24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 一日三餐傷腦筋?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怎麼吃?
每天料理三餐,最怕費時費力,用心準備做飯,但長輩提不起胃口,知道吞嚥出了問題卻無法改善,進食時間不斷拉長,所有人都失去耐性。為了怕營養不足,直接把食物剪碎或打成流質,結果食物失去美味,更讓人沒食欲。 你有幫長輩備餐、餵食的困擾嗎?你知道喝水、吃東西嗆咳會有哪些併發症嗎?當有吃東西有卡住的異物感、不易咀嚼、遲遲不吞下、容易嗆到、喉嚨沙啞等症狀,小心是吞嚥功能正逐衰退的警訊。什麼是吞嚥困難呢?當吃東西有卡住的異物感、不易咀嚼、遲遲不吞下、容易嗆到、喉嚨沙啞等,若有這些警訊,小心吞嚥功能正逐之衰退。當進食不順,會造成脫水、體重減輕、營養不良,嚴重者甚至會因嗆咳引發肺炎,導致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認識語言治療師的角色 「聽」、「說」、「吞嚥」學問大自2016年成立的「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社群平台(以下稱「失智旅人」),迄今回答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2024年1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正式開張,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擔任Podcast主持人,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分享失智症的前端預防到照護,提供最全面、最實用的預防策略及照護解決方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首集來賓是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擁有語言治療師及護理師背景,本身對於解決吞嚥問題有豐富實務經驗。她說,人活著就是要攝取營養,不同質地的食物在口腔內先靠牙齒磨碎,然後透過舌頭往咽喉推送至食道、胃,啟動一連串的吞嚥動作,任何一個關卡住了,就是吞嚥困難。吞嚥問題為什麼至關重要?王雪珮表示,吃不下,連帶營養不足,整個人肯定逐漸消瘦、失去活力,對生活品質和身體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吃」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重要的是從吃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帶來感官上的滿足。市面上已有專為吞嚥困難者設計的「介護食」,各種保有食物原味及原貌的軟質食品,可重拾進食的快樂。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 快來聽你中了嗎?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吞嚥障礙?如何幫吞嚥困難者備餐?吞嚥能力出現退化該怎麼辦?吃不下如何增加食欲?一日三餐傷腦筋?聽王雪珮分享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以及老年人避免飲食卡喉的危機,高齡長輩、失智者只要經過吞嚥訓練,慢慢適應糊餐和凍狀餐,不斷調整餵食方式,有機會告別「吃一頓飯就像打仗」的狀況。民眾最擔憂的,還有該不該放置鼻胃管,如果真的食不下嚥,是否要藉由其他替代方式來進食?王雪珮教您找回以口進食的能力,掌握吞嚥肌群訓練、正確坐姿調整、進餐環境改變,趁早逆轉吞嚥障礙。陳韻如特別分享了「失智旅人」的照顧者留言,與王雪珮交流照顧最前線的大小事,包括吞嚥異常的症狀、長輩怎麼吃才營養、進食時間多久是正常、有吞嚥困難要看哪一科......更多吞嚥困難問題,請上「失智好好生活頻道」,一起從不得已的日常問題中,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備餐、吃飯超耗時,哪裡還能兼顧色香味俱全......📝失智長輩吃一餐就要耗費3小時?備餐問題怎麼解決?📝長輩有吞嚥障礙導致營養不良,就要考慮放置鼻胃管嗎?📝健康的人也應預防吞嚥障礙嗎?有吞嚥障礙要看哪一科?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user27065.pse.is/5k25p7🎧Spotify: https://user27065.pse.is/5k25pl🎧KKBOX: https://user27065.pse.is/5k25qe🎧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2j3z⭐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1-19 活動.健康小測驗
花枝、芭樂咬不動!咀嚼影響進食能力 快速咀嚼功能自我評估
吃東西是人生一大樂事,但想大啖美味的花枝、芭樂、烤魷魚和炸雞時,卻發現家中的長輩或自己咬不動?小心可能是咀嚼能力退化或有異常,若再加上常嗆咳,將來插上鼻胃管的機率還會大增。馬上進行咀嚼功能自我評估👇● 東西亂放找不到?3分鐘快檢查!輕鬆測你是健忘還是失智● 人都會老,腦力卻能越玩越好!算數幫你健腦益智防失智
-
2024-01-04 焦點.元氣新聞
多年前曾遭詐騙及桃色陷阱,司馬中原肺炎病逝!長者跌倒住院比率高,台大醫曝一保命關鍵
「鬼故事大師」、知名作家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今(4)日傳出病逝消息。他的兒子吳融昊已向媒體證實父親死訊,吳融昊說司馬中原前幾天摔倒,送醫治療後爆發急性肺炎,今天早上經醫院通知父親不行了,「我們去的時候,心跳停止。」司馬中原享耆壽90歲。根據媒體報導,目前擔任北市文山區里長的吳融昊表示,爸爸前幾天散步摔倒送醫,住院後發現有感染問題,爆發急性肺炎,前幾天也忽然心跳停止。吳融昊說,院方告知父親因年紀大免疫力差,病況發展的很快,今天早上就走了, 連院方都措手不及。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包括病毒、細菌和真菌等,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常寄居在人的鼻咽部,一般不會發病,但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如感冒、勞累、長期吸菸等,肺炎球菌就有可能入侵。而肺炎依發病時間可分:院內感染型肺炎、社區感染型肺炎,二者感染的菌種不同,一般以院內型的菌種抗藥性較高,致死率也較高。免疫系統功能不佳者、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及65歲以上老人都是高危險群。司馬中原曾遭詐騙及陷桃色風波司馬中原於2014年中風喪失近半記憶,家人發現他常有驚人之語,司馬中原當時在接受訪問時還說,自己吃過人肉、喝過人血。一旁的兒子連忙解釋,父親中風後,有時記憶錯置,把外公或別人的事講成自己的經歷。此外,司馬中原中風後雖有家人及看護照顧恢復良好,但他在家中仍遭電話詐騙。2019年司馬中原也曾傳出與一名相差32歲的熟女陷入熱戀,疑遭熟女設計,並打算賣掉房產。當時司馬中原么兒吳融哲在臉書上披露此事,指出這種「粉紅收屍隊」 專門針對老人下手,引起大家關注。司馬中原跌倒住院卻因肺炎過世 台大醫曝一保命關鍵【記者林琮恩/台北報導】以鬼故事聞名的國寶級作家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今天傳出因肺炎驟逝,兒子表示,父親因跌倒送醫,治療過程中引發肺炎過世。老年醫學專家表示,長者因跌倒住院的比率每年約5%,因住院期間缺乏活動,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建議長者住院期間,若病情許可應多活動才能保命。長者跌倒住院不便活動 易引發吸入性肺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每年約有5分之1至3分之1會跌倒,其中半數會出現受傷,嚴重受傷者的大約10分之一至20分之1,推估需要住院的比率約為5%,住院原因包括嚴重骨折、腦部出血等嚴重受傷情況。詹鼎正說,因住院不便活動,口水容易沈積引發嗆咳,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若治療運氣好則不會有大礙,但若細菌太毒、抗生素治療無效,或因肺功能、免疫力不佳等問題,恐有致命風險。呼籲因跌到住院的長者,若病況緩和因盡量多活動。媒體報導,司馬中原兒子吳融昊指出,父親散步時摔倒,送至醫院評估裝設鋼釘,轉送至普通病房後卻發生感染、導致肺炎,因年紀大免疫力差,醫療團隊措手不及,父親於今天上午去世。長者跌倒原因多 改善居家環境3重點國健署曾指出,長者跌倒的原因眾多,常見危險因子包括:身心功能下降、疾病、多種藥物同時服用、不安全的環境以及穿戴或使用不適合的鞋子或輔具等。國健署建議,民眾應做好下列三點改善居家環境:1.「充足照明」:室內燈光如樓梯廚房及流理台等具備充足照明。2.「居家防滑」:地毯踏墊下方加上防滑墊、樓梯階梯邊緣加上夜光防滑條、浴室地磚防滑處理及室內保持乾燥,都可以降低滑倒的風險。3.「輔助扶手」:樓梯、床邊、浴室與馬桶等安裝扶手輔助站立。【資料來源】.疾病百科/肺炎.聯合知識庫
-
2024-01-02 活動.活動最前線
【得獎名單公告】“嚥”不下的心聲!吞嚥困難大調查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嚥”不下的心聲!吞嚥困難大調查】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台塩生技】雙效益菌粉,共3盒VOOa Chien 0908-XXX-853曾O鵬 0988-XXX-500林O君 0906-XXX-243🎁【森森采食】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共2瓶陳O靜 0952-XXX-938蔡O芸 0933-XXX-450🎁吞嚥食譜桌曆,共5份張O風0919-XXX-824林O生0921-XXX-979陳O雄0983-XXX-168江O禧0963-XXX-675許O財0937-XXX-212【領獎注意事項】→2024年1月4日(四)公布獲獎名單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e-mail通知獲獎者。→得獎者請於1/8(一)下午4點前寄送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提供不完整、逾期未回覆者皆視同棄權。→主辦單位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本活動問卷調查頁、元氣網活動專區公告為準。 →為確保獲獎者權益,本活動參與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並確認聯繫資訊皆為真實且處於可隨時正常接收訊息之狀態,主辦單位將依獲獎者所提供之聯繫資訊通知領獎相關事宜。●主辦單位: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吃東西是人生一大樂事,但想大啖美味的花枝、芭樂、烤魷魚和炸雞時,卻發現家中的長輩或自己咬不動?小心可能是咀嚼能力退化或有異常,若再加上常嗆咳,將來插上鼻胃管的機率還會大增。”嚥”不下的危機!其實很容易輕忽,因為吃飯這看似簡單的事,卻可能隨著身體機能老化或是疾病而變得困難,甚至出現吞嚥障礙。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21.8%每周被嗆到三次,其中,被評估有吞嚥困難的佔12.8%,等於十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會出現吞嚥困難。吞嚥困難初期容易被忽略,因為照顧者可能誤解長輩只是暫時沒有食欲,長久輕忽的後果,除了營養不良,還會導致健康進入惡性循環,成了危害健康的最大因子。但吞不進去怎麼辦?多數的解決方式,就是將食物切碎或是磨成泥,不過,這貼心的舉動,可能剝奪了長者的美食記憶,甚至傷害了他的尊嚴而不自知。透過吞嚥大調查,我們期待透過照顧者的角度,尋找「嚥不下的心聲」,希望能提供吞嚥困難者解決方案,並找回消失的食欲。👉立刻填寫問卷●備註:1.此問卷將根據統計結果,公開於聯合報系相關平台,並作為內容專題與抽獎之用(統計結果不會出現個資,敬請放心填答)。2.問卷資料參考來源:國民健康署《咀嚼吞嚥障礙診治參考指引及健康照護手冊》
-
2024-01-02 焦點.元氣新聞
前旅日球星張誌家驚傳心肌梗塞逝!青壯年猝死多因心血管出問題 醫提醒3危險徵兆4生活型態易致命
2024年才剛開始,前旅日球星、中華職棒La New熊隊投手張誌家今(2日)驚傳因心肌梗塞於大陸過世,享年43歲,張誌家母親已證實這項消息。據了解,張誌家在病發前有過飲酒行為。台大醫師指出,喝酒本身會刺激心血管,讓血管擴張、血壓降低,體內一旦超過20公克酒精,就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血壓升高,「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心房顫動」,成為許多意外發生的原因,若有3症狀務必趕緊就醫。前職棒投手張誌家心肌梗塞過世 醫提醒3大危險徵兆【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若是飲酒過量造成的猝逝,主要來自「心律不整」,喝酒對全身器官都會有刺激,而血管則是會擴張,讓血壓降低,這樣的狀況下容易腦中風,而非心肌梗塞,因此通常問題會出在「交感神經」上。王宗道指出,酒精會刺激交感神經,反而讓血管上升,因此一加一減之下血壓的增減因人而異,但只要超過20公克的酒精,更容易使人心律不整、心房顫動,許多民眾便是因此突然倒下;但也有可能是飲酒交感神經活躍後,引發的嘔吐情形,導致嗆咳等因素,同樣有生命危險。天氣冷又喝酒,務必要做好保暖。王宗道表示,天氣冷民眾愛吃火鍋、羊肉爐又喝酒等等,冬天最好每天測量自己的血壓,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血壓數字,本來90至140毫米汞柱的血壓目標,危險族群就要降到80至130毫米汞柱,可降低四分之一的死亡率,且保暖工作要做好。身體的警訊也要留意3項徵兆,王宗道提醒,民眾一旦出現「胸悶、活動時易喘、心跳不規律」3項徵兆其中1項,務必馬上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若身邊有心律不整倒下的親友,一定要趕緊送醫,可以的話取得最近的AED並施予搶救,一定要在黃金10分鐘內及時搶救。青壯年猝死多因心血管出問題 4生活型態易致命【元氣網整理】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45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有三高、抽菸、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忽冷忽熱天氣 心肌梗塞猝死增心肌梗塞好發冬季,但忽冷忽熱的天氣,也讓心肌梗塞猝死的風險更明顯增加。柳營奇美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鐘國瑋曾受訪指出,心肌梗塞發生前典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冒冷汗等;其中三高患者、有抽菸習慣、肥胖及有心臟疾病的家族史等更是高危險族群。此外,秋冬或冬春氣候交替,也常因氣溫忽冷忽熱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進而引發心肌梗塞,讓人猝不及防。年輕人猝死多因心血管問題 4致病因子易致命猝死大致可分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高達八成都與心血管有關。包括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急性心衰竭、冠心症、心臟停頓等就屬心源性猝死。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曾受訪表示,年輕人心血管出問題主要原因,包括肥胖、熬夜、久坐、抽菸等,都與生活型態不佳有關。張釗監指出,體脂肪過高對於心血管是沈重的負擔,長久下來會讓血管彈性變差,增加血管破裂或產生斑塊的機率,進而引爆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增高。疑似發生心肌梗塞,應如何處理?心血管疾病權威名醫王宗道提醒,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氣溫,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加上冬天還有血壓升高、水喝得少、飲食可能較重鹹油膩等不利因素,只要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就要趕快叫救護車。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說明,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這個口訣,當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馬上叫救護車。如果能正確急救,也可以幫他撿回一命。(CPR教學影片)急救處理流程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叫救護車→等待時先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上了救護車由醫護接手CPR,持續心臟按摩→抵達醫院【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心肌梗塞.艾成離世7個月 40歲親弟心肌梗塞猝逝.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有關 醫授3步驟防範:優先調整體重.乍暖還寒心肌梗塞好發期 醫師提醒一症狀出現是警訊
-
2023-12-27 醫療.骨科.復健
吞嚥困難讓他四年未吃飽 經治療後可正常飲食還能吃下牛腩麵
彰化縣87歲老先生4年前開始有吞嚥困難情況,體重減輕,讓家人很擔心,直到日前到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復健科進行四次的吞嚥治療,老先生終於可以正常進食,甚至可吃牛腩麵,他的兒子在臉書發文說,聽到父親說「終於有吃飽的感覺」,讓他喜極而泣。「我們都會老,都會退化,但請回憶你是如何長大的,就會知道如何善待爸媽的暮年。」老先生的兒子在臉書寫下這段感性的話,有不少臉友詢問家中長輩也有同樣困擾,不知如何治療。四年未吃飽跟吞嚥困難有關老先生的兒子說,4年來父親體重越來越輕,原本一度以為罹癌,還去做了全身MRI高階健檢,但未發現腫瘤,也做了三次胃鏡,證明食道沒問題,但因吃東西容易嗆咳,父親愈吃愈少,寧可餓肚子,也不願冒著嗆到的風險多吃一點,體重因此一路往下掉,後來連吞藥丸都有困難,即使很苦的藥也要咬碎才能吞下去。員榮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冠霖表示,吞嚥看似很容易,其實要用到隨意肌與不隨意肌肌群,由6條腦神經和大約40條受支配的上消化肌肉控制,隨著人老化,慢慢地會有吞嚥困難情形,通常45歲之後就會發生,如喝水時容易嗆到等,造成吞嚥困難的原因很多,包括肌肉萎縮、組織彈性下降、唾液減少和大腦反應下降等。但老人吞嚥困難常被認為是老化的一部分,而被忽視,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由復健科、牙科、神經內科、家醫科、胸腔科及社區醫療部跨團隊整合,協助有吞嚥困難的老人家,能重新從口進食。誤認吞嚥困難為老化而被忽視語言治療師許哲維說,患者因為年齡大,喝水常會嗆咳,加上口腔肌肉退化及喉嚨上抬力道不足,因此吃完東西後,會有殘渣留在喉嚨,患者常要用力咳一下清喉頭,導致患者寧可餓肚子,也不願多吃一點。團隊評估後先透過包舌運動以及舌頭伸展運動來訓練舌頭肌力與靈活度,再藉由姿勢調整以及不同質地食物練習進食,進食過程中搭配四頻道藍芽連線電刺激吞嚥治療儀)機器貼在患者喉部,機器會發出電流刺激吞嚥困難患者喉部肌肉收縮,將個案吞嚥的能力以視覺化及數據化的方式呈現,並透過電刺激的輔助,逐步訓練進食的穩定度,有效減少進食嗆咳問題。患者兒子說,一個多月前得知員榮醫院復健科有做吞嚥治療,他每周從南投埔里載父親到員榮就醫,經過四次治療,父親竟已可吞藥、吃包子、吃豬腳,像正常人一樣吃飯配菜,甚至也能吃羊肉爐、牛腩麵,父親滿意的說「終於吃飽了」,讓他紅了眼眶,也以自家經驗提醒大家,當老人家有難吞嚥情形,要儘快接受治療,他很感謝員榮醫療團隊讓他父親「終於能再吃飽」。
-
2023-11-14 焦點.元氣新聞
甲狀腺癌年增10% 手術最怕傷及二大器官 彰濱秀傳三招降傷害率
生活壓力大、免疫系統失調、高齡化等因素,增加甲狀腺疾病的發生率。甲狀腺疾病初期無明顯症狀,患者多會等到頸部明顯可見或摸到腫塊,又或是結節壓迫氣管壓迫,出現聲音沙啞、易嗆咳、吞嚥困難等症狀時,才會察覺就醫,治療甲狀腺疾病最擔心出現手術三大併發症,出血、傷害喉返神經或副甲狀腺。彰濱秀傳醫院於11月4日舉辦「國際甲狀腺醫學中心(AITC)國際研討會暨台灣內分泌外科醫學會2023年秋季會」,研討會中,分享三大精進作為,降低甲狀腺手術三大併發症機率。癌症增加個案人數最多 甲狀腺癌年增10%秀傳亞洲甲狀腺中心院長吳鴻昇表示,無論是甲狀腺結節或甲狀腺功能亢進,還是甲狀腺癌,罹患人數正在上升當中。根據國健署公布的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甲狀腺癌是新發生癌症個案數增加最多的癌別,108年的發生數為4445人,到了109年人數增至4932人,增加百分比達到10.96%。甲狀腺疾病的增加,吳鴻昇分析,與高齡化社會,飲食、國人生活壓力、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這種「文明病」在頸部超音波輔助下,容易發現。而大多數甲狀腺癌在所有癌症中,屬於「相對良性」,透過藥物或是手術大多有良好的存活率。只是也因為甲狀腺疾病的特色,發展速度慢、易被忽略,病灶被發現時,通常較晚,腫瘤若已經浸潤周圍組織及器官,手術時會增加傷及喉返神經、副甲狀腺以及出血等風險,需格外注意。甲狀腺手術最怕出血傷及喉返神經、副甲狀腺吳鴻昇表示,甲狀腺位於頸部前下方貼在氣管上方,支配聲帶的喉返神經緊貼著甲狀腺後方在氣管與食道之間。據統計,手術合併喉返神經受損發生率約為0.5%到5%。喉返神經若受傷會影響到患者聲帶功能,如果喉返神經為兩側皆受傷,則會造成患者呼吸困難,需氣管插管或永久性氣切;副甲狀腺又稱「甲狀旁腺」,如果手術若傷及副甲狀腺,術後若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容易出現肢體麻木或抽筋現象。醫學界不斷討論該如何透過手術切除甲狀腺病灶時,能有效減少出血及避開喉返神經和副甲狀腺。吳鴻昇表示,此次國際研討會中即分享三大精進作為。一是目前可以透過自動螢光或顯影劑加上近紅外線,於手術時照射到副甲狀腺,幫助執刀醫師在切除病灶時,避開副甲狀腺;二是透過3D影像重建,搭配微創手術摘除副甲狀腺病灶;三則是在研討會中倡議,每位甲狀腺癌患者宜做分子生物檢查,確定癌細胞的活躍性,手術策略也依基因表現與否決定是否全切除、淋巴廓清術及使用標靶藥物之依據。甲狀腺一站式服務 檢驗檢查免舟車勞頓甲狀腺癌主要分為四種類型,乳突型、濾泡型、髓質型、未分化型。其中,乳突型甲狀腺癌的患者最多,占所有甲狀腺癌八成以上。吳鴻昇表示,甲狀腺疾病,不管是結節還是腫瘤,民眾通常是「健康檢查」中做超音波發現,如果是患者自行摸到頸部有異常的腫塊來就診,難以當天馬上確診,甚至要跑很多次醫院,反覆檢查才有辦法釐清病灶是否異常功能、急性或是惡性。鑒於近年甲狀腺疾病的增加,彰濱秀傳醫院著手籌備一站式甲狀腺服務,進一步了解一站式甲狀腺服務,需要具備的基本設備包括高解析度超音波,細胞病理即時報告,喉頭鏡等,還要檢驗部配合在2小時內將甲狀腺功能的檢查發出報告,以快速釐清患者的甲狀腺問題,包括:1.單顆或多顆結節、2.囊狀或是實質的結節、3.結節是否具功能性、4.良性或惡性。去年11月,彰濱秀傳醫院整合「國際甲狀腺醫學中心」推出一站式服務,吳鴻昇表示,疑似有甲狀腺疾病的患者,當天即可透過超音波檢查甲狀腺的形狀、大小,同步抽血,而檢驗結果約2小時出爐,如果血液檢查結果異常,當天即可做細胞穿刺、細胞抹片。吳鴻昇表示,如果不是採取一站式服務,光是排超音波就得等門診後一至兩周才能檢查,患者從門診就醫到釐清病灶,至少得跑三次醫院,如果要上班的年輕人,可能可以為了檢查請一次假,但請至少三次的人相當少,一站式服務推出後,至少增加20%以上的患者,從去年11月起至今,已協助200多例甲狀腺癌的患者治療。部分甲狀腺癌會復發,吳鴻昇表示,以秀傳的治療方式來說,除了依照診斷結果,必要時切除病灶,通常擴散型的甲狀腺癌患者,癌細胞已侵犯淋巴,術後都會請患者服用原子碘,秀傳也設置「碘131病房」讓患者住在隔離病房服用原子碘後2到3天沒有明顯輻射影響再出院。吳鴻昇醫師小檔案現任: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訓練中心 名譽院長秀傳亞洲甲狀腺中心院長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 一般外科 主治醫師學經歷:三軍總醫院外科住院醫師、總醫師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海軍總醫院外科主任八一一醫院外科主任台中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外科研究員台灣外科醫學會甄審委員中華消化系外科醫學會理事中華內視鏡外科醫學會理事中華內分泌外科醫學會理事三軍總醫院臨床教授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教學副院長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師外科部部長專長:腹腔鏡手術、腫瘤外科、甲狀腺及副甲狀腺疾病、乳房疾病、胃腸肝膽胰外科、疝氣
-
2023-10-25 焦點.長期照護
65歲年長者超過1/10有吞嚥困難,常見症狀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摘要】:吞嚥困難是老年人常見問題,嚴重時有可能會致命。台灣地區約有12.8%的65歲以上長者有輕度以上的「吞嚥異常」,會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吞嚥困難的常見症狀:吞嚥時疼痛或想咳嗽、喉部有異物感、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和吃飯時間延長等。吞嚥困難成因可能是神經肌肉功能異常或結構性因素。花蓮慈濟醫院在2023年10月24日啟動「咀嚼吞嚥健康中心」,目標改善花蓮地區老年人吞嚥困難的問題。-----整理自ChatGPT年長者發生吞嚥困難會有哪些常見症狀?該到哪科就醫治療?「吃」是生物最重要的本能,如果「咀嚼」、「吞嚥」都成問題時,人生隨之變成黑白。曾有腦中風的病人,手腳活動好轉之際,卻因吞嚥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或口水被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會導致病人死亡。花蓮慈濟吞嚥障礙科葉映廷主任指出:臺灣約有 12.8% 的 65 歲以上長者,經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相當於每 10 位高齡者,就有 1 位有輕度以上咀嚼吞嚥障礙,而若是咀嚼吞嚥異常,可能會提升長者罹患吸入性肺炎風險。吞嚥困難常見症狀有:●吞嚥時發生疼痛●吞嚥後喉嚨仍有異物感●吞嚥時想咳嗽、嗆咳●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吃飯時間大幅拉長●口腔留有食物●腐肉惡臭如果年長者有上述的症狀,就可能遇上吞嚥障礙,可就近到能處理「吞嚥困難」的復健科醫療院所就醫,尤其是有「吞嚥障礙特別門診」的醫院進行診斷與治療,找出可能的原因,協助病友重新找回「食」力。年長者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有哪些?花蓮慈濟林欣榮院長根據醫學研究指出:吞嚥困難的可能原因可歸為兩大類: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及結構性因素。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包括腦中風、腦外傷、退化性的神經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的病人等)和年長者肌力退化●結構性因素:例如下咽喉癌、舌癌、食道癌等頭頸部腫瘤病人,都可能因病導致吞嚥障礙,能透過專業的復健訓練來得改善。此外,食道受損後組織結疤癒合後引起狹窄,或因魚刺異物等傷害造成結疤,也都可能會引起吞嚥困難的問題。如何診斷吞嚥困難?葉映廷主任表示,吞嚥困難並不容易檢查,主要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利用分級調製出「吞嚥標準化檢查餐」,透過不同質地、顏色食物輔助影像檢查,幫助病人找出食物殘留或掉到氣管的原因。有時需要許多精密的儀器配合,才能找出原因,例如吞嚥內視鏡、吞嚥透視攝影、舌壓檢測器、食道壓力檢測器、生理回饋電刺激等。醫院端若能提供長照病人全程的照護,包括出院後的吞嚥追蹤、轉介和就診服務協助、一站式檢查與治療、居家吞嚥訓練,幫助病人持續治療吞嚥不中斷。此時需往往要跨科別的合作:神經內外科、影像醫學科、復健科、牙科、耳鼻喉科、腸胃內科、身心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小兒科、營養科等,才能有整合式醫療和服務。花蓮慈濟醫院特別選在2023年敬老重陽節隔日10月24日舉辦「咀嚼吞嚥健康中心(Interprofessional Swallowing Center)」啟動儀式,目的在協助花蓮地區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等導致咀嚼吞嚥困難的病人獲得改善,提供整合式的醫療服務,讓病友吃得順、吞得好,安心活到老!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彭啓清:台灣不缺頂尖牙醫,但年輕醫師都在都市!到宅看診看盡悲歡離合,也看見人間有愛
彭啓清30年前返回家鄉開牙科診所,不久就遇上一批棘手的病人,他們是附近世光教養院的院生,大部分有腦性麻痺或多重身心障礙,不容易溝通,更經常因為恐懼而在治療椅上躁動不安,治療時甚至要出動3、4人束縛住他們的手腳和頭部才能開始治療。世光教養院的老師告訴彭啓清,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牙醫師願意為院生治療。「照顧特殊需求者」從此成為彭啓清一輩子的耕耘。從身心障礙孩子到長照老人、從山地偏鄉義診到巡迴缺醫地區,甚至長途跋涉替沒法出門的人到宅治療。彭啓清是新竹縣竹東鎮這座小山城資歷最深的牙醫師之一。1989年他從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1994年因為家鄉需要牙醫師,毅然辭去在台北的牙醫師工作,選擇回到竹東自行開業。腦麻、多重障礙患者求診,他決定耕耘特殊需求領域。竹東本來就缺牙醫師。彭啓清小的時候,竹東只有一家牙醫診所,看牙是一件非常不方便的事。牙疼了,常常只能自己含著冰塊緩解疼痛。幼年的彭啓清便想,「如果當牙醫師,幫助人解決牙疼的問題,也不錯」。那時大多數人都不太重視牙齒健康,彭啓清直到長大後學習牙科醫療專業,才漸漸認識到口腔的健康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開業後便開始走進社區做口腔衛教。治療教養院孩子的震撼經驗,開啟他關注特殊需求領域。的確,一趟治療下來,彭啓清疲累不堪,但也讓他深刻體悟,特殊需求者的治療長期被忽視,必須有醫師投入,肯為他們努力。此後,他擔任新竹縣牙醫師公會「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委員會」的主委,以公會力量陸續建置身障福利機構、智能發展中心及教養院、安養院、特殊教育學校、老人養護中心等等的醫療團。居民下山看牙得花兩天一夜,他加入山地醫療義診。彭啓清的名聲日漸響亮,居住在尖石、五峰的部落居民也慕名而來。這讓彭啓清發現,住在山上的居民,為了看顆牙竟然得特地花費兩天一夜下山就醫,更別說定期檢查;不少部落居民寧可忍受牙齒疼痛,非要痛得受不了才下山找醫師。也因為牙醫醫療資源缺乏,山上的學童許多都有蛀牙問題。彭啓清於是參與牙醫師公會的山地醫療義診,也參與醫缺地區的巡迴醫療,在司馬庫斯部落設立醫療點。為了方便山上的病患就醫,彭啓清背起工具就往山上跑,甚至簡單的板凳都能成為他的臨時診間。他也熱情的號召牙醫同行下鄉,四處募集淘汰的牙科治療椅搬到山上看診。倡議口腔照護納入長照,避免發生肺炎等重症。日本很早就將口腔照護納入長照。2012年彭啓清隨牙醫全聯會前往日本參訪長照保險,返國後積極建議衛福部效法,希望長照不只是延續被照顧者的生命,還要兼顧健康與生活品質。彭啓清也曾是照顧者。10多年前父親肺炎,直到往生都沒有痊癒。彭啓清記得父親喝水、吃東西常常會嗆到,直到參訪日本後才了解口腔照護與吸入性肺炎之間的關係。父親離世的遺憾,彭啓清化為動力,有任何演講衛教的機會,都苦口婆心呼籲為長照的被照護者做好口腔清潔、維持口腔機能,強調可以減少因為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從而減少肺炎重症帶來生命及醫療資源損失。彭啓清解釋,被照護者往往口腔組織老化,不但有口腔衛生問題,還常有許多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病、蛀牙,甚至斷牙、口腔炎或口腔癌等,日常的進食咀嚼吞嚥也面臨困難。可是若能維持口腔清潔、做好咀嚼訓練,就能維持口腔機能,更能避免因為誤嚥造成的上呼吸道疾病。到宅看診看盡悲歡離合,也看見人間有愛。經過多年特殊需求者口腔醫療的經驗,彭啓清於2017年加入到宅牙醫師的行列,成為竹竹苗地區第一位提供到宅服務的牙醫師。觸動他的個案是尖石鄉一位病患。這位病患因脊髓損傷而癱瘓,那天急性牙痛,打電話給彭啓清求救,隔天彭啓清專程上山,為他治療。治療結束,病患鬆一口氣,感謝的眼神讓彭啓清至今難忘。到宅治療特別容易碰上情感衝擊。他記得有一次,到偏鄉為行動不便的腦性麻痺孩子看診,孩子長期因牙疼哭鬧,讓家庭生活大受影響,媽媽更瀕臨精神崩潰邊緣。但自從解決了孩子的牙痛,這些問題都煙消雲散,彭啓清初次感受到自己不僅能解決疾病的困擾,還能幫助一個家庭重返正軌。到宅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悲歡離合的故事。彭啓清說,需要到宅治療的患者大部分都有一段不幸的意外或疾病,家人卻不離不棄的照顧。夫妻之愛、父子母女的親情,讓他深深覺得人間有愛,這種美好的心靈感受也是驅動彭啓清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彭啓清說,到宅看診的大困難是,要帶著30幾公斤的裝備,像是簡易的移動式牙科治療工具、沉重的空氣壓縮機。再者,由於病患臥床,治療的空間十分受限,彎腰駝背的姿勢也造成體力上的負擔。而如何在維護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治療,更是挑戰。彭啓清的愛心贏得許多長照家庭的信任,不僅被照顧者指定只給彭啓清看牙,還有不少家屬因為彭啓清在治療過程中的衛教宣導而了解口腔照護的重要,即便後來被照顧者往生,家屬仍願意不遠千里前來彭啓清的診所,定期請彭醫師檢查牙齒。「辛苦但值得」的工作,需要更多年輕牙醫參與。如今台灣的口腔照護長照制度正在扎根,彭啓清盼望更多年輕牙醫師投入這份「雖然辛苦但值得」的工作,認為政府也該投入更多資源,培養年輕牙醫師在長照者口腔照護方面的專業,也開設更多課程教導照服員口腔照護的觀念,並向國人宣導口腔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聯。彭啓清認為,台灣不缺頂尖牙醫,但牙科醫療資源仍集中在都市,多數年輕牙醫也更傾向留在都市發展。他鼓勵年輕的牙醫師從參與巡迴醫療做起,或響應牙醫公會的志願者定期招募,「花費一點點時間走訪偏鄉義診,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成就感與領悟。」彭啓清感謝妻子、孩子的支持,讓他能實現自我期許,也感謝每個他服務過的病患體諒。彭啓清笑說,他把大半的時間都花在走訪偏鄉及到宅看診上,「診所大門最常張貼的公告就是巡迴醫療公告,病患一看就知道我出門看診去了。」個人獎:彭啓清年 齡:59歲出生地:新竹縣竹東鎮學 歷: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現 職:啟清牙醫診所負責人經 歷:新竹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顧理事主要事蹟:●推動長照者口腔照護制度●推廣身障、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醫療●推動偏鄉到宅醫療●協助成立司馬庫斯巡迴醫療團●投入原鄉校園學童口腔保健【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2 名人.黃斌洋
食物從嘴巴到吞下肚需經過這些過程!醫曝2件事維護吞嚥功能
此刻當您正享受中秋假期,品嘗美味月餅時,您知道月餅也經歷了一段奇幻旅程嗎?當我們咬下月餅一大口時,大腦立刻啟動「吞嚥四大階段」。1.口腔準備期:透過上下齒列咀嚼,讓原本大塊月餅被磨成碎屑。乾燥食糜是不好吞嚥的,此時分泌唾液就起支援效果。唾液混合進入月餅內,除了讓它更濕潤與好吞嚥,並透過降低碎屑附著牙齒表面的「自淨作用」維持口腔健康外,也減少對食道及胃部的刺激。2.口腔期:舌頭將處理好的月餅食團往後送,引起吞嚥反射。在這個階段,好的舌頭運動扮演重要角色。3.咽部期:吞嚥反射發生,將月餅食團推到食道上方。舌頭後方有一片會厭軟骨。它像個蓋子一般,當吞嚥反射啟動時,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會帶動會厭軟骨與氣管互相靠近,讓會厭軟骨蓋住氣管,避免月餅掉落其中。同時,環咽肌也會開啟,好讓月餅食糜進入食道。4.食道期:月餅食糜藉由食道的蠕動進入胃部。這四個階段正常情況下都發生得很自然。但是只要因為疾病,例如中風、巴金森氏症,或頭頸癌等讓以上四個階段其中之一出現障礙,就會讓吞嚥變得不順暢。即使沒有上述問題,隨著年紀漸長,臉部、舌頭及喉嚨的肌肉也會逐漸退化。根據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每10人中就有1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以下從吞嚥動作的階段,說明有哪些與口腔相關的因素,會造成吞嚥障礙。1.口腔準備期:透過「咀嚼」將月餅變成食糜,並同步刺激唾液分泌。想要咀嚼,首先要能運作嘴唇。這是靠位於嘴巴周圍的環形肌肉口輪匝肌,它就像一條橡皮筋,我們藉由縮緊與放鬆讓嘴唇運作。當牙齒排列不整,或牙周病缺牙導致前牙外暴,嘴巴很難緊閉,口輪匝肌就會無力。另外,這階段還需要咀嚼肌張力、臉頰張力、下顎旋轉力等。適當口腔肌肉訓練可以減緩機能退化。2.口腔期:牙醫師有個快速檢測口腔期狀況方式,就是為患者洗牙時,如果一拉舌根患者容易作嘔,表示有舌頭活動空間不足現象。當病患舌根區不太敢刷,導致容易藏汙納垢,甚至吸入性肺炎,牙醫師就會特別提醒。活動假牙太大或鬆弛會讓口腔期出現問題。太大與舌根側基座太厚的活動假牙,會導致舌頭因空間不足,被迫往後擠壓,產生噁心感。此外,若活動假牙太鬆弛,也會讓舌根和假牙間容易塞食物,轉變成吸入性肺炎。再者,由於缺牙可能導致齒槽骨萎縮,如果遷就萎縮內傾的地基去做假牙,容易侷限舌頭的位置,以致雖然解決了咬合問題,卻創造出吞嚥困難問題。3.咽部期:咽部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舌骨上肌群與舌骨下肌群無力,無法讓會厭軟骨將氣管蓋得夠緊,導致食物跑進氣管造成嗆咳。嗆咳是身體自我保護機制,藉此把異物排出氣管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筆者書中有舌骨上下肌群的訓練方式,歡迎參考。藉由這段中秋月餅的口腔奇幻旅程,您對於口腔內的神奇支援與交互作用有更新一層認識了嗎?提醒「良好咀嚼功能」與「正確口腔肌肉訓練」,是維持吞嚥功能的重要樞紐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者食不下嚥,該不該插鼻胃管?專家:不是裝上後就無法拿
逐漸進入中度失智的楊奶奶,最近吃飯常盯著食物,經由引導才知道要張開口進食,可是含在嘴巴裡沒有咀嚼動作,偶爾咬一咬就吐掉,協助餵食或將食物打成泥狀方便飲用,結果頻繁出現嗆咳。楊奶奶因攝食不足,引發營養不良和脫水,家人討論是否要以鼻胃管灌食補充養分,又擔心裝了就得放一輩子。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說,隨著年齡增長,吞嚥功能衰退是正常現象,但可以透過訓練強化口腔、咽部、喉部肌群,一方面延緩退化,一方面維持吞嚥機能。進食飲水受影響、體重明顯減輕,建議到門診評估。照顧長輩,最害怕進食問題,老化、失智、中風族群都會面臨飲食困難,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吞嚥動作,因咽部肌肉力量不夠、認知功能變差,食物跑進氣管而引起嗆咳,反覆發生容易造成要命的「吸入性肺炎」。除了失智者會出現吞嚥困難,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可能有這種狀況。吞嚥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國健署公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2.8%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受吃飯、喝水所困擾。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還是發生吞嚥障礙?王雪珮表示,若症狀已影響到日常的進食、飲水,且體重明顯減輕,建議到門診進一步評估。應找耳鼻喉科、復健科檢查,再由語言治療師協助吞嚥復健,包括訓練吞嚥肌肉、改善進食方式、調整食材的質地等。王雪珮分享,民眾也可以使用「EAT-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判別是否為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若測驗未通過,且進行吞嚥攝影檢查確定是吞嚥障礙,就要積極促進吞嚥肌群的活動度、協調性。另外,適時調整飲食質地訓練咀嚼吞嚥,王雪珮強調,照顧吞嚥困難的長輩,並非只是將食物煮更爛,或把食物打成泥,有些長輩會覺得打碎的食物難吃而拒絕進食。經治療後,若還是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就要考慮裝鼻胃管,提供營養支持。多做吞嚥訓練,有機會拿下鼻胃管,恢復自我進食。許多人聽到鼻胃管,認為裝上後就再也拿不下來。王雪珮說,鼻胃管是暫時性灌食,只要多做吞嚥訓練,仍然可以恢復自主由口進食。不妨運用失智症的finger food(手拿食物)、hand by hand(手把手)技巧,慢慢進食軟質食物、一次一口量咀嚼吞嚥,漸漸減量管灌次數。營造寧靜舒適的環境,集中注意力在進食過程,千萬不要協助餵食,讓長輩拿著餐叉、湯匙、筷子或用餐輔具,甚至直接用手抓食,把「吃東西」變成口腔運動。當灌食次數減少,在醫師及語言治療師評估無嗆咳危險後,有機會拆除鼻胃管。王雪珮強調,即使移除了,也要持續注意長輩的飲食質地、進食姿勢,日常可多唱歌、大聲講話,訓練吞嚥肌群同時控制聲帶閉合等,降低進食嗆咳的機率。吞嚥肌群訓練1. 嘴唇部位大聲發出ㄚ、ㄟ、ㄧ、ㄛ、ㄨ的音,嘴型張到最大且明顯,練習嘴唇肌肉,最後做雙唇閉合和嘟嘴的動作。2. 臉頰運動鼓起兩頰,類似吹氣球的動作;再噘嘴內縮兩頰,看起來像臉頰凹陷,每個動作各維持5秒,反覆練習。3. 舌頭運動伸出舌頭、伸愈長愈好,舌頭左右擺動,接著沿嘴角四周繞一圈;再換舌頭頂上顎,發出「答答答」的聲音。4. 咽部運動將舌頭後縮,假裝漱口的動作,可試著發出「ㄎ」的聲音,維持10秒,最後再做乾吞口水動作。5. 頭頸放鬆頭部緩緩向前彎曲,感覺肌肉緩慢伸展;再慢慢轉回正頭部,接著練習左右轉向,放鬆周圍肌肉。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如何協助吞嚥退化的失智長者進食?7大飲食安全原則及一次看
長輩一旦發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而住院,常導致一連串的生理功能退化。如何協助吞嚥退化的失智長者進食,建議掌握以下幾大原則。1. 慎選食材,避免太乾、太黏、太Q。容易吞嚥的食物有幾個特徵,例如均勻質地、不容易散開,不會到處沾黏、舌頭擠壓可以軟化吞下。例如,海苔很薄,又會到處沾黏,就容易附著在口中不易吞下;珍珠這類又Q又滑的東西,也不適合口腔控制不好的人。又如湯麵,一口裡面有湯又有麵,可能麵還沒嚼好,湯已經流下去,就會嗆到。2. 少量多餐,勿勉強餵食。吞嚥逐漸退化的長者,每一口都要很用力吞,大概吃個二十分鐘就累了,越吃越慢,這時候也比較容易嗆到。建議改為少量多餐,累了就不要勉強吃。3. 確定病人清醒再餵食。進食時要確認病人意識清楚,如果病人是從睡夢中被叫起來吃飯,建議要等15分鐘,先跟他講話,確定他意識都很清楚了,才是適合吃飯的時候。4. 餵食姿勢由下往上,勿讓長者仰頭。如果照顧者是站著餵,長輩會仰頭,呼吸道打開的狀況下餵食比較危險。建議餵食者最好跟長輩一樣坐著,由下往上餵食。5. 放慢餵食速度,並觀察是否吞下去。餵食過程要觀察確認長輩有沒有吞下去,如果前一口沒有吃乾淨,就吃下一口,很容易嗆到。一旦發現長輩有嗆到的狀況,要趕快讓他清一清喉嚨,觀察幾分鐘,確定沒有問題,狀況都恢復,再決定要不要繼續進食。6. 不要看電視聊天,讓長者分心。吞嚥有問題的長者,吃飯一定要專心,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家人也不要在一旁談話,避免長輩聽到他有興趣的話題而接話,很可能因此嗆到。也要避免小孩在一旁跑來跑去,這些可能讓他分心的因素,都會增加嗆咳的風險。7. 餐後勿馬上躺平,避免胃酸逆流。除了進食可能嗆到,胃食道逆流也會造成嗆咳。建議長輩用餐後兩小時內避免躺下,以免吸入逆流上來的胃酸。如果實在很想睡,建議頭部要抬高,不能平躺。如何為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準備食物?1. 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適合失智者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2. 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3. 最後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介護食品:容易咀嚼 兼顧營養完整怎樣能打開長輩食欲,吃得有尊嚴?當然是吃你也敢吃的食物。長輩飲食要兼顧生理退化、色香味俱全,又不要健康危害,若想為吞嚥困難的失智者補充營養,可以參考介護食品。介護食品是針對需要特殊飲食照護的人所設計的食品,有良好的安全性,也能讓失智者吃得很幸福。其中,介護食品易於咀嚼、消化、吸收的特性,尤其適合牙口不好的長輩,能確保被照顧者獲得所需及均衡的營養素。選擇適合的介護食品,需要考慮被照顧者的營養、食物質地需求,並檢查食品成分表,因為足夠的營養價值對於失智者的健康至關重要。在日本有標章和對照等級,長輩可依自己身體狀況和需求,選擇容易咀嚼、用牙齦可咀嚼、用舌頭咀嚼和不需要咀嚼等四級中適合自己的食物。介護食品3大特點1.軟硬分級 滑順入口依照「咀嚼能力」和「吞嚥能力」提供四種食材質地分級,讓食材充分融合並針對每種配料增加蔬菜。2.口味多元 選擇彈性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餐食,從主食和主菜到配菜再到甜點,豐富每天用餐的樂趣並同時享受美味。3.美味食材 專業膳食依照蔬菜、肉類和海鮮食材適合的料理方式進行烹調,將食材的美味散發出來,添加適當的食鹽,更能提升食材的鮮味。UDF專業質地分級UDF通用設計食品(universal design food)由日本介護食品協會提出,並訂定規格,從日常飲食至介護飲食均可廣泛運用,在易於食用之食品概念上,依照咀嚼力、吞嚥力建立四個階段,以顏色標示於商品的包裝,作為選購參考。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進食飲水常咳嗽?失智長者吞嚥困難應立即改善:6指標一次看
吃東西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高齡者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喉頭結構會逐漸老化鬆弛,導致吞嚥功能衰退、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而發生嗆咳、食不下嚥等情形。吞嚥困難也是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一旦發現失智者有吞嚥困難徵兆,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逾40萬名65歲以上長者有吞嚥困難問題,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如失智症、巴金森病患者。失智、巴金森是高危險群,恐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其中,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的比率約在32%~45%,中重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吞嚥困難比率則更高,介於84%~93%,嚴重的失智症患者常會有明顯的吞嚥困難問題。若發現失智者於進食或飲水時經常咳嗽,或有嚴重流口水情況,可能就是吞嚥困難的徵兆。建議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並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方式。吞嚥困難為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吞嚥困難可能引發進食不足、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及吸入性肺炎等嚴重的健康問題。應盡早規畫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從預防端著手改善。注意進食不可仰頭,固態、液體食物不要同時吃。患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飲食時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別為用餐時的姿勢、餵食過程,照顧者應讓患者盡可能採用坐姿進食,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頭微微往前傾,以避免嗆咳,並提醒患者吃東西時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此外,食物的選擇也非常重要,需避開不易咀嚼、黏稠的食物,如年糕、湯圓等,或有骨頭的食物,皆容易造成吞嚥困難。顧及食物風味,建議避免過度烹調、肉類太老,固態、液體食物更不要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減少分心事物,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同時應該減少環境中會造成分心的事物,讓他們專注於吃飯,並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如「吃一口」、「咬一咬」、「吞下去」等,避免同時下多個指令,做完一個動作再給下個指令,營造舒適、安全的用餐環境。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惡化,到了失智後期吃的東西太少、一直反覆嗆到,或是完全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依病患需求,採用胃造口手術或舒適餵食法。最常見的方式是鼻胃管和胃造口手術,但長期置放鼻胃管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此時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至於舒適餵食法,是管灌餵食外的另一種選擇,建議採用分次進食的方式,或提供適合手拿的小型食物供患者進食,如果他們覺得能夠自己進食,就讓他們吃;如果有咳嗽或者暫時不想進食的情況,則不要強迫進食,讓他們感到進食是一個舒適的體驗。吞嚥困難6指標吃飽後有輕咳現象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吃完食物後分泌痰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飲食完畢後口腔還有食物殘渣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含食物」的狀況,口腔內就容易有殘留的食物渣。體重莫名減輕吞嚥困難初期難以察覺,但可以從患者體重減輕發現端倪。疾病因素有失智症、中風、腦疾病、巴金森氏症、頭頸癌等疾病史。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
-
2023-09-11 醫療.中醫
食療補養氣血、刺激身體穴位 中醫師教你如何靠2招改善肌少症
.肌少症好發高齡者,但有年輕化趨勢.中醫治療肌少症,可食療調理體質.刺激身體穴位,能減緩病程惡化一名65歲的熟齡女性因為步伐不穩、雙腳久站無力,至中醫看診,希望以針灸治療舒緩不適,經中醫師診斷,患者的病症為「痿症」或「虛勞」,也就是肌肉萎縮、肌力減弱的「肌少症」,因此患者的肌肉力量逐漸下降,導致日常活動困難。肌少症 也會影響咀嚼吞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肌少症是老年失能殺手,當肌肉逐漸變小、變軟,容易引起跌倒、骨折。有些患者會發生肌肉痙攣或抽搐的情況,有些人則會因姿勢偏一邊或駝背而產生其他疼痛、痠麻;肌少症也會影響控制咀嚼和吞嚥的動作,造成嗆咳、食物卡在咽部等進食困難。除了身體軟弱無力以及各種痠痛不適外,肌少症也會造成大腿肌肉力量下降,無法穩定關節,因此退化性膝關節炎提早上門。林舜穀指出,別再誤以為關節疼痛是半月軟骨受到傷害,建議先檢查是否行動力變差、肌力減弱,找出問題對症下藥。肌少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但是可以透過飲食、運動長回肌肉量,減緩症狀,甚至逆轉。八珍湯 健脾益氣促進循環中醫治療改善肌少症有哪些方法?林舜穀表示,中藥調補是常用的方法,典型的虛弱症型可從補養氣血下手,推薦結合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的「八珍湯」,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四君子包含茯苓、白朮、人參、炙甘草,以補氣為主;四物則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主要補血。若加上黃耆、肉桂,則成了「十全大補湯」。林舜穀強調,減緩或改善肌少症,也可以刺激穴位增加肌力,包括分布在股四頭肌的伏兔穴、梁丘穴、箕門穴,可加強大腿伸展和膝蓋屈曲動作;大腿前部股二頭肌負責髖關節的彎曲和旋轉,多按承扶穴、殷門穴,幫助因久坐站不起來的人;大腿外側的闊筋膜張肌可穩定骨盆與膝蓋,按風市穴可加強深層肌肉的運動。小腿前部的脛前肌幫助腳背翹起來、走路不易絆倒,相關穴位為足三里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想要保持身體平衡,小腿後部的腓骨長肌上分布光明穴、陽輔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多按壓可舒筋通絡。林舜穀說,中醫強調氣血充足,身體功能就不易減退,以中藥調補加上穴位刺激,再搭配運動,可改善肌肉流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1 焦點.長期照護
吞嚥力衰退重要警訊,輕忽「嗆咳」恐引發吸入性肺炎!3技巧引導自主進食
● 隨年齡增長,喉頭結構老化鬆弛● 注意「嗆咳」是吞嚥力衰退的警訊● 輕忽飲水嗆咳,易引發吸入性肺炎70歲林先生,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喝杯溫開水淨化腸胃,再習慣不過的日常,最近卻頻頻嗆咳,服用保健食品也覺得喉嚨卡卡,一直吞口水想把異物感壓下去。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說,隨著年齡增長,喉頭結構會逐漸老化鬆弛,導致吞嚥功能衰退,這是正常現象,但可以透過「練喉嚨」強化喉部肌力。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逾40萬名65歲以上長者有吞嚥困難。中老年人很容易嗆到,以為咳嗽清一清就好了,卻忽略嗆到、噎到引起的肺部感染。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肺炎,除了疾病感染因素外,近一半都是因為吞嚥功能退化造成嗆咳,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吸入性肺炎易引發呼吸衰竭、休克、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被喻為「老人殺手」,尤其高風險的失智者、巴金森氏病患者,應盡早規畫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從預防端著手改善。食不下嚥 易導致營養攝取失衡王雪珮表示,家中長輩有「食不下嚥」的狀況,或是進食時間會拉長到1至2個小時,就表示進食出現困難,容易導致營養不良。一旦營養攝取失衡,肌少症、衰弱症就會陸續跟著來,若惡性循環造成失能、臥床,死亡率就會大幅增加。針對長輩吞嚥問題,王雪珮說,應找出原因介入處理,包括假牙佩戴、調整進食姿勢、改變食物質地、訓練手抓食物技巧等。另外,可加強口腔肌肉的力量,有效提升咀嚼力。3個技巧 手把手引導自主進食當長輩吃東西嗆到時,常會有直接將「餐食換成流質食物」的迷思,王雪珮強調,長期喝流質食物會加速退化功能,而且流質比固體更容易嗆到,應依長輩的吞嚥能力,選擇適當的軟食、濃粥、泥餐、細碎食物、半流質飲品等。除了進食內容,還要注意吃飯姿勢,手把手引導自主進食,手握湯匙、筷子能刺激腦部;如果都倚賴家人餵食,過度照護也會讓年長者身體機能退化。吞嚥困難3狀況1 不知如何進食:長輩認知功能退化,無法辨認食物、不會使用餐具。2 不會吞嚥含在嘴巴:忘記如何咀嚼與吞嚥。3 容易嗆咳:咽部肌肉力量不夠,無法將食物往下推擠,導致卡在食道。自主進食3技巧1 請長輩手拿著湯匙,姿勢握錯也沒關係,照顧者按住長輩的手,輔助更穩定。2 照顧者另一隻手固定長輩的手肘,讓湯匙可以就口順利。3 一定要讓長輩拿著餐具自己就口,引導手口反射;進食後要注意確認喉頭上抬,吞嚥才有啟動,再繼續下一口。(資料來源/王雪珮)想知道更多吞嚥困難與訓練技巧,請上元氣網【飲食照護】免費線上課程:https://bit.ly/45b70Qb(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