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喝水
共找到
1443
筆 文章
-
-
2021-09-23 養生.健康瘦身
大口吃燒烤把握「黃金周」瘦身 專家教你不挨餓輕斷食
今年中秋連假有4天,許多人大口吃燒烤,好幾天暴飲暴食下,體重也跟著上升。營養師建議,民眾把握「黃金周」,趁脂肪還沒有穩定時,可以嘗試「輕斷食」,迅速調整飲食,不挨餓體重也會自然降到放假前。烤肉是高蛋白、高油脂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比較久,若是吃太多、太快,恐導致不舒服的狀況,有些民眾反應會有腹瀉狀況。營養師李婉萍說,高油脂增加腸道負擔,也可能是肉品沒有烤熟、食物不新鮮惹禍,通常不會造成嚴重腹瀉。多數人在大吃大喝的隔天,肚子會呈現微凸,且有說不出來的脹,一量體重發現變重了。「暴飲暴食,快肥也會快瘦。」李婉萍表示,吃過量造成的增重,只要把握「黃金周」,趁脂肪尚未穩定,可以重回往日身材。李婉萍以自身的日常「輕斷食」為例,不挨餓也可以清腸道、顧身材。早餐部分,她說,不吃早餐是NG的習慣,傷胃又傷身,這時喝上一杯燕麥奶或杏仁奶,既可補充膳食纖維、負擔又低,而近年流行的水煮餐,可以作為中餐選擇。晚餐應避免主食類,李婉萍說,自己會吃一大盤青菜,約兩個拳頭的分量,蛋白質攝取會有番茄炒蛋跟滷肉,配上清腸道的菇類;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近日吃太多高熱量月餅,這段時間必需暫停甜食,嚴格執行只吃三餐不吃零食,如果過於飢餓,可以吃水果止飢,並且大量喝水。有效把肚子髒東西帶走,存在植物的植醇,能夠降動物、海鮮的膽固醇。李婉萍說,青菜、菇類與燕麥是排毒好選項。水果部分,當季的柚子清腸胃,她說,柚子的膳食纖維很多,一瓣才12卡,兩瓣的柚子相當於,裝滿一個量米杯高麗菜的纖維,想要解毒的話, 富含維生素C的奇異果、芭樂都是好選項。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不一定輕症 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恐奪命
國內129萬名國、高中生,今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等今率先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施打。指揮中心昨表示,雙北家長同意書已達94%,各縣市規畫2周內施打完畢。小兒科醫師提醒,青少年若感染新冠肺炎,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機率引發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可能致命,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大多輕症、無症狀,少數人可能有「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併發症,症狀為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發紅等「類川崎氏症」症狀,尤其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張佳寧指出,即便是輕症或無症狀,仍可能有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像是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兒童及青少年發生率為2至13%,並持續數周至數月,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歐美各國也注意到青少年感染風險,5月份美國開始為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新冠疫苗,法國、德國、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家,也陸續在今年6、7月為青少年施打。學生接種BNT疫苗,張佳寧提醒,若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反應,大多在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接種部位。也可能會有發燒或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症狀,通常在48小時左右可以緩解。許多家長憂心施打BNT疫苗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張佳寧表示,心肌炎顧名思義是心臟肌肉發炎、心包膜炎是包在心臟外面的結締組織發炎,兩者可單獨或同時發生,但發生機率小於萬分之一,相當罕見。國外研究顯示,心肌炎、心包膜炎主要在接種疫苗後14天內發生,對象多為年輕男性,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暈厥,或是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路就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僅極少數在接種疫苗後2至4周發生。張佳寧提醒,接種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經過充分治療與休息,大多可以完全恢復健康。張佳寧表示,施打疫苗後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包括呼吸困難,臉部或喉嚨、眼唇腫脹,心跳加速、頭暈無力、皮膚紅疹等,建議接種後在接種區休息觀察15至30分鐘,確定沒有任何不舒服在離開現場。學生集體接種疫苗,也常出現「暈針」情況,張佳寧表示,暈針是恐懼的心理作用轉化為身體反應,通常發生在打針當下或接種後5分鐘內發生,包括頭暈、噁心等症狀,休息過後即可緩解,暈針與疫苗安全性並無關係。她提醒,接種疫苗前不要預防性使用退燒或止痛藥,接種後避免食用過於刺激、辛辣食物,要多喝水、正常飲食。張佳寧指出,根據美國CDC統計,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率為接種者的10倍。與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如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相比,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相對輕微,若12歲以上學生無疫苗接種禁忌症,皆鼓勵接種。若要施打流感疫苗應間隔至少7天,其他疫苗至少間隔14天。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連假四天出遊聚餐「收假該快篩嗎?」 醫師籲三類人注意
中秋連假四日,國內疫情維持在單日本土確診三例以內,中秋節當日為「+0」屬好消息。然而由於連假期間出遊人潮眾多,各縣市景點湧入旅遊人潮,也有跨縣市返鄉、聚餐及烤肉的民眾,如今已收假上學、上班,是否應該自我進行篩檢。醫師提醒,若在連假感染,近期都還屬於潛伏期內,太快篩檢恐怕驗不出結果,應注意五到七天內有無症狀出現,下周是疫情觀察的關鍵期。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在連假期間本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其中有三類高風險人需要特別留意自身狀況,例如有去人潮眾多且須要排隊的景點或名店,還有在人多的地方用餐、喝水及有跨縣市至親友家中烤肉或平常不常見面的親友家拜訪等,都要特別注意。對於目前國內疫情維持個位數案例,黃高彬表示,這幾天都沒有新的感染者出現,算是好現象,但是中秋節連假收假後仍要注意,若發生感染可能,病毒發病多於五到七天後,開始有明顯症狀,需要觀察下周二或三,是否有不適症狀出現,可自行篩檢或就醫。
-
2021-09-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避免增生組織產生不良影響 專家教組織按摩鬆動術
19歲林同學因車禍導致右手二、四、五掌骨骨折,術後因手部背側疤痕組織過於緊繃和沾黏,導致手部伸展和彎曲動作受限,連拿杯子喝水或用鑰匙開門等動作,都感到痠痛不已,症狀日益惡化。後經由「組織按摩鬆動術」,有效放鬆肌筋膜及提升關節活動度,一舉解決手部卡卡問題。身體的軟組織是相連與分層的構造,依序為表皮、真皮、皮下組織、筋膜和肌肉,幫助自由延展和滑動,雖然人體組織與生俱來,就有自動修補疤痕的能力,但當身體組織受到損傷時,修復機制會經由發炎反應啟動,而纖維蛋白從增生到重塑完成,約需半年至一年時間。然而,增生組織的結構雜亂無章,缺少方向性及分層,因此,修補的過程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疤」和「沾黏」,因而阻礙伸展和分層滑動,最終影響肌肉收縮運動和產生不良的動作模式,長期下來,因身體動作的運作方式被迫改變,使痠痛問題和傷害逐漸浮現。臨床上,需評估疤痕本身和周圍組織的軟硬度、位置、範圍、深淺等,同時需注意疤痕對感覺與動作的影響,處理疤痕軟組織沾黏的手法眾多,共同原理為加壓和伸展,且必須先從疤痕周邊組織開始,也就是進行「組織按摩鬆動術」,分為基本三式與進階六式。面對疤痕問題,修復初期需避免過度發炎反應造成組織異常增生,產生疤痕肥厚和沾黏,由於組織修補過程需要血液提供養分和氧氣,可依據修補的進程,給予不同程度的按摩、組織分層滑動、伸展動作和有氧運動,有助修補的組織排列,達到軟化、減少沾黏和異常的感覺動作產生。組織按摩鬆動術基本三式:1.垂直線:垂直疤痕的縱向推動2.水平線:平行疤痕的橫向推動3.圓圈:順、逆時針方向畫圈推動進階六式:1.彎曲法:運用雙手將疤痕組織加壓伸展彎曲2.切剝法:給予疤痕組織斜向或側邊的分層切力3.扭轉法:類似擰毛巾的動作將疤痕組織扭轉4.振盪法:給予疤痕組織規律的加壓振動,與按摩槍提供的振動雷同5.拉提法:將疤痕組織拉起,可以與滾動法搭配執行6.滾動法:皮膚組織拉起後做滑動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縣市率先開打學生BNT! 接種須知、不適反應一次看
全國129萬名的國、高中生今天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今天就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開打。有兒童感染科醫師表示,接種後最常發生接種部位疼痛或紅腫,或有全身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甚至畏寒、噁心情形,通常在幾天內就會消失;若有身體不適,學生從接種日起的三天可請疫苗假,不列入出席紀錄。教育部統計,全國129萬8861名國高中生願接種BNT,占93.1%,另有近10萬人拒絕施打。按縣市分,桃園市願施打率達96.95%最多,彰化縣95.41%居次;台東縣77.62%最低;接種方式分為校園集中接種、自行至醫療院所接種。教育部提到,在校集中接種時間建議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中午過後,原則上家長不必陪同;若未於學校接種疫苗的學生,可至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登記和預約,並持意願書自行至醫療院所接種疫苗。在校接種前,請導師帶學生閱讀接種須知,提早說明接種程序,並提醒學生有充足睡眠,學生也可事先上網觀看BNT疫苗接種前須知、接種後須知的宣導影片;接種當天應攜帶健保卡,多喝水、避免空腹、放鬆心情,如身體有不適,應暫緩接種,接種完也應避免劇烈運動。教育部也提醒,學生接種疫苗後,也要觀察是否出現暈針或身體不適,暈針多是因為心理壓力或恐懼感,導致眩暈或噁心等症狀,但不會造成健康後遺症,也與疫苗安全性無關,建議學校可於接種場地播放音樂或影片,讓學生放鬆心情,如發生暈針,可先至休息區休息,並通知醫護人員,如暈針現象持續則應送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黃玉成表示,接種後最常發生接種部位疼痛或紅腫,或有全身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甚至畏寒、噁心情形,通常在幾天內就會消失。施打第一劑約10%會發燒,第二劑約30%,但很少高燒超過48小時。黃玉成說,接種後還可能發生心肌炎,但機率不到萬分之一,通常在接種後14天發生,就算出現相關症狀,如胸痛、呼吸急促、心跳不規律,通常也都能恢復正常。最後,接種後還是可能突破性感染新冠肺炎,仍要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好習慣。教育部主任秘書廖興國也提醒,施打後若不舒服可請至多三天疫苗假,由家長或學生提出請假申請。請疫苗假應避免單獨在家,請班導確認是否有人陪伴及照顧。
-
2021-09-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烤肉配飲料怎麼點? 營養師曝「熱門飲料熱量」排行:愛喝冰小心胖
常見飲品熱量排行 你以為健康的可能最不健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選茶類的人應該平常就習慣喝茶飲,覺得外食吃多了,不想給身體太多負擔,但要小心很多含糖茶的精緻糖量也不低;選奶茶類或冰沙的人,平常可能是嗜甜的小螞蟻,要注意體脂肪問題,可能會有看起來不胖,但體脂肪高的情況;至於選果汁類的人,喜歡喝一點看起來或感覺比較健康的飲品,但卻常常忽略營養標示,建議水果還是能吃就不要喝果汁,可以吃到更多纖維跟營養,咀嚼也能增強飽足感。1、珍珠奶茶(去冰全糖) 94kcal2、芒果冰沙 84kcal3、加鹽沙士 62kcal4、可樂 51kcal5、蘋果原汁 51kcal6、啤酒 49kcal7、柳橙原汁 47kcal(推薦閱讀:最肥的竟不是珍珠! 營養師曝手搖飲配料「熱量冠軍」:你也愛嗎?)8、芭樂汁(非原汁) 45kcal9、奶茶 42kcal10、水果茶(蘋果) 37kcal11、有糖紅茶 34kcal12、冬瓜茶 33kcal13、運動飲料 28kcal14、鮮奶茶(無糖) 27kcal(推薦閱讀:常喝鮮奶茶會導致腎結石?有這些飲食習慣要小心)15、有糖綠茶 22kcal16、有糖麥茶 18kcal17、美式咖啡(無糖) 2kcal18、低卡可樂 1kcal19、烏龍茶 0kcal20、白開水 0kcal(以上飲料為每100ml之數值)(推薦閱讀:喝果汁跟吃水果一樣營養? 研究警告:小心甜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精緻糖勿攝取過多 一杯全糖手搖飲就超標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精製糖攝取量不超過整天總熱量的10% ,可以的話最好控制在5%以下,假設每日攝取2000kcal 那麼糖攝取應低於200kcal,更可以控制在大約是25到50g的量。而若是點手搖飲料,其實隨便一杯全糖手搖飲料都會讓糖分爆表,所以微糖或是無糖是比較好的選擇。避免肥胖上身 6點建議要記牢此外,高敏敏也建議:1、能多喝水是最棒的。2、加料飲品點無糖就好(很多料裡面就會蜜糖進去了)。3、點越少糖越好。4、冰沙的飲品要比較注意糖量攝取,因為「冰」會降低對甜的感覺。5、不要被酸酸的飲品騙了,以為很清淡、偏酸,糖就會少,其實正相反。6、奶精可以換成鮮奶,油脂跟熱量少,負擔也相對比較少。若想要阻止日益橫向發展,高敏敏強調,還是點無糖茶、黑咖啡比較合適,而水是最優秀的選擇;提醒每天至少要喝2000cc的水,在解渴的同時,身材跟健康也要把持住。延伸閱讀: ·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 ·無糖茶當水喝超傷腎! 毒物專家公布茶喝太多3健康危機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第二劑」注意事項看這邊! 2大族群可接種
我自購的108萬劑莫德納疫苗於9月17日深夜到貨,現正封緘檢驗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批疫苗將從9月28日開始配送到各地政府,由地方政府造冊施打第二劑疫苗。接種對象為:7月16日前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且間隔滿10週以上之一、70歲(含)以上長者(即1951年12月31日(含)前出生)。二、有原住民身分者為60歲以上(即1961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符合以上資格者,可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莫德納第二劑5點注意事項陳時中也說,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要注意避開炎熱時段,就近前往接種疫苗。接種後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等反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通常於數天內消失,發燒一般約48小時內可緩解。◎避開炎熱時段,就近前往接種。◎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接種後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等反應,通常於數天內消失,發燒(≧38C)一般約48小緩解。(其他反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接種後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若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或有嚴重過敏反應,請速就醫。(嚴重過敏反應包含:呼吸困難、氣喘、眩量、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接種後留觀15分鐘,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曾因疫苗或注射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留觀至少30分鐘。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校園開打BNT疫苗 醫師建議這方法,預防集體暈針!
● 年輕族群易暈針、女多於男● 暈針主因是心理因素● 暈針後多休息、喝水與量血壓大都可恢復校園明天開始接種BNT疫苗,就以往施打經驗而言,青少年團體接種疫苗,最怕「集體暈針」。診所醫師施奕仲比喻,「暈針像會傳染一樣。」建議校方做好事前準備,包含轉移學生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動線安排,避免學生直接目睹抽針、接種,甚至是暈針的過程,將可以有效預防集體暈針。「集體暈針」,意即不只一位學生打完疫苗後癱軟無力,主要症狀包含頭暈、惡心、嘔吐、臉色蒼白、手腳發冷、血壓下降、昏迷、暈眩等。心理因素 年輕族群易暈針有些人很怕打針,陰影揮之不去。施奕仲說,常好發於年輕族群,女生發生機率略高於男性,通常在接種疫苗後3至5分鐘內發生,有暈針經驗的人再次發生比率更高。暈針主要為心理因素,因為心理恐懼、緊張,交感神經張力高張,卻又在接種完畢立刻放鬆,以致自律神經失調、副交感張力突然反彈,瞬間心跳或血壓驟降,而癱軟無力。前頭暈針後頭緊張 像會傳染「原本不緊張的學生,看到前面一個打完暈倒,就變得更緊張。」施奕仲說,就是這樣的情緒,會影響疫苗接種反應,「暈針像是會傳染」。他分享,先前參與子宮頸癌疫苗接種時,因為校方安排施打動線不佳,一整個下午打下來,至少有20至30名學生暈針,校方為求謹慎,將他們統統送到急診。事實上,暈針後只要躺平、多休息,同時監測脈搏,清醒後多喝水,幾乎都會沒事。施奕仲說,暈針的學生意識多半清醒,因打疫苗後本來就有留觀時間,護理師在此時需多加注意血壓量測,學生則多補充水分,若數字慢慢回復正常值,即可回班休息。接種規畫3區 避開不安景象避免集體暈針,校園接種動線安排需再三留意。學生在等待過程,若目睹護理師抽針,或是前面一位學生突然倒下,都是加劇緊張感的原因,這時空間上阻隔,適時放鬆心情或轉移注意力就很重要。施奕仲建議,校方可以規畫三區,包含等待、接種與暈針休息區。學生在等待接種前,可以先在教室觀看輕鬆影片,舒緩緊張情緒、轉移注意;接種區盡量以屏風阻擋,避免學生看到抽針、暈針的景象而不安。另外,對於少數已經暈針的同學,送往其他休息場所的動線,需與排隊接種疫苗者隔開;在暈針休息區則由護理師陪伴觀察,並且定時量血壓、心跳,直到恢復正常才回到各班教室;但如果血壓、心跳的測量,一直處於偏低的情況,且超過30分鐘,儘管學生意識是清楚的,還是會建議送院持續觀察。
-
2021-09-1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年紀大代謝差是錯的!《科學》:20至60歲代謝率幾乎不變
許多中年人發胖,都是歸咎於新陳代謝變慢惹的禍,但事實跟想像的不一樣!台大家醫科醫師分析,如今權權威期刊《Science》發現,其實人體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能量消耗,從 20 歲到 60 歲幾乎是不變的,60 歲以後才會每年以0.7% 速度下相,推翻了過去所認為進入中年以後代謝就變越慢的認知。《科學》:20-60歲新陳代謝幾乎不變!「年紀越大,代謝越來越差,喝水都會胖」、「我這是中年發福啦!」,好像隨著年紀增長,肚子慢慢增大也是正常的,因為過去人們總認為人的代謝速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下降,但恐怕現在要打破這樣的觀念了!《Science》期刊發表一篇重磅級研究,研究召集了6421位,年齡從 8 天大到 95 歲的受試者,大手筆使用昂貴的黃金準則「雙標水測量法」量測每日能量消耗,台大家醫科醫師何忠祐醫師分析研究得到以下三個結論:●並不會年紀越大代謝越慢:人體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能量消耗,從 20 歲到 60 歲幾乎是不變的,推翻了過去所認為的年紀越大,代謝越慢這個認知。●60歲以後新陳代謝開始明顯下降:把非脂肪組織量以及身體體積這些因素加以校正後,人的新陳代謝速率,會在嬰兒時期快速增加,直到 1 歲達到高峰,之後會以每年3%速度往下降,直到 20 歲之後停止下降,之後一路穩定到 60 歲之後才又開始以每年 0.7 %速度下降。●非脂肪組織量越多,人的每日能量消耗越高。了解總消耗量才能正確減重如今研究已經推翻了人們一直以來的認知,該怎麼樣減重才是最有效?何忠祐表示:「可以先從每天總能量消耗先了解,從人體每天的能量消耗由哪些項目組成,只要吃得比消耗掉的少就能夠成功瘦下來。」平常日常生活中主要靠四大項目來進行熱量消耗:基礎代謝: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70 %,指的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所需消耗的熱量。2005 年的研究指出影響基礎代謝最主要的因素包含非「脂肪組織量、脂肪量、年齡」,年齡雖然只有2%,但過去的研究仍認為年齡會影響基礎代謝率。非運動性產熱: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15 %,特指「除了運動以外」的所有活動消耗的熱量,包含做家事、通勤、走路、洗澡、起立蹲下等等各種活動。運動性產熱: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10 %,指特地去運動時所消耗掉的熱量,根據每人的運動量不同而有差異。食物產熱效應: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5 %,人體在將食物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並加以吸收,整個過程所消耗的能量,原型食物由於未經加工,相較於加工食品需要較多能量加以消化。另外,蛋白質的產熱效應約佔整體熱量的 30 %,假設攝取 100 大卡蛋白質,約需要消耗 30 大卡來消化吸收,醣類約佔5-10 % ; 脂肪最少約 0-3 %左右。從三方向來增加熱量消耗才有助減重因為成年後直到老年這段時間,人體的代謝速率並不會逐年下降。何忠祐提到:「我們不需再執著於基礎代謝的下降,而是把重心放在提高另外三個可控制的熱量消耗。」1.非運動性產熱:例如減少久坐、爬樓梯取代搭電梯、走路或騎腳踏車通勤、幫忙做家事等。2.運動性產熱:根據體態目標、個人喜好選擇運動,可以是有氧、重訓、球類等,將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份 。 3.食物產熱效應:選擇原型食物,少吃高度加工食品,並攝取足夠蛋白質。參考文獻: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human life course
-
2021-09-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胃腸科名醫忙到5天沒排便 宿便太多腸阻塞
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經常會提醒病人要注意便祕問題,多吃蔬菜水果,其實我也會疏忽而發生嚴重腸阻塞。那一年是升上主治醫師的第5年,計畫要前往美國德州貝勒醫學中心進修,家人也跟著同行,但出發前3天的夜晚,卻在睡夢中痛醒。服藥未緩解 擔心盲腸炎當時觸摸腹部加以診斷,發現下腹部又腫又痛,服用解痙攣藥物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痛得更厲害,盲腸的位置也很痛,擔心是盲腸炎,當時已經痛到站不起來,由家人緊急送到高雄榮總急診。一路上心裡很忐忑,擔心萬一要開刀,3天後不可能出國,一切好不容易安排好的事情,後續處理起來很麻煩,整路腦袋沒停。5天沒排便 忙到完全疏忽到醫院後經過各項檢查,從腹部X光片裡看到腸子裡有許多宿便,醫師認為可能宿便太多引發腸阻塞,大小腸都腫了起來,這時才想到因為準備出國太忙了,算一算已經5天沒有排便,後來醫師開了灌腸藥,果然排出很多糞便,人也跟著馬上舒服起來,結果還好順利出國。那次經驗給我很深刻的體認,連自己是胃腸科醫師,總是提醒病人要多吃蔬果、多注意排便狀況,自己一忙起來竟然完全疏忽,可以想見一般民眾可能更容易忽略便祕帶來的問題。灌腸的時候感覺不太好,很擔心被人戳破腸子,後來行醫時病人提到肚子痛、灌腸等問題,更能體會到病人的不適與擔心。3天以上沒排便 就是便祕門診中便祕就醫的病人很多,便祕的定義是3天以上沒排便,可以靠一些方法排解,例如多吃蔬果、益生菌,每天喝水要超過2000㏄、適度運動等。很多病患會說「我都有吃蔬果,怎麼還會便祕?」但要看吃得夠不夠,現代人飲食中膳食纖維攝取量多數不夠,每天至少要25公克,半碗煮好的青菜、一碗糙米飯或是一顆橘子,各可以提供4公克的膳食纖維,必須3餐都吃水果,中午晚上各半碗菜,再加上一碗糙米,才能湊足25公克,如果真的吃不夠,可以考慮直接吃膠囊補充。便祕逾一個月 就醫找原因 不少人長期便祕,引起便祕原因有三種:一是功能性、二是器質性、三是藥物性。像是吃不夠蔬果或是壓力大等造成,稱為功能性便祕;大腸癌、腸沾黏、甲狀腺分泌不足或副甲狀腺亢進等,可能引發器質性便祕。如果在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後,便祕仍超過一個月以上,應就醫找出原因。使用藥物也可能造成便祕,例如含鋁的制酸劑,或是鎮定劑、解痙攣及止痛等藥物,都可能影響腸胃蠕動,如果情況嚴重,可以與醫師討論換藥。如果發生腹部疼痛、體重減輕、生活品質下降、便祕超過3個月,或是改變生活習慣仍便祕一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前往胃腸科就醫。許秉毅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中國醫大學專任教授●台灣內視鏡醫學會監事●台灣胃腸蠕動醫學會監事年齡:59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畢業,美國貝勒醫學院參訪學者專長:幽門螺旋桿菌治療、胃潰瘍、胃癌、大腸癌、肝癌及肝炎等興趣:攝影、保齡球、旅遊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高雄榮總胃腸科主任
-
2021-09-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集體暈針」如傳染般!專業醫授校方「這兩招」有效預防
校園接種BNT疫苗倒數,就以往施打經驗而言,青少年團體接種疫苗,最怕「集體暈針」。診所醫施奕仲比喻,「暈針就像是會傳染一樣。」避免集體暈針,校方有兩項事前準備可以有效預防,包含轉移學生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動線安排,避免學生直接目睹抽針、接種,甚至是暈針的過程。以往校園接種經驗,不管施打流感疫苗,或是子宮頸癌疫苗都曾出現過「集體暈針」事件,意即不只一位學生打完疫苗後癱軟無力,暈針的主要症狀包含頭暈、噁心、嘔吐、臉色蒼白、手腳發冷、血壓下降、昏迷、暈眩等。有些人很怕打針,陰影揮之不去。施奕仲受訪說,暈針主要為心理因素,常好發於年輕族群,因為心理恐懼、緊張,交感神經張力高張,卻又在接種完畢瞬間放鬆,以致自律神經失調、副交感張力突然反彈,瞬間心跳或血壓驟降,而癱軟無力。據統計,女生發生的機率略高於男性,通常在接種疫苗後3至5分鐘內發生。至於為何會產生暈針的情形?施奕仲指出,有些人是天生害怕打針,也可能因為過去打針經驗不好而有所畏懼,有暈針經驗的人再次發生的比例更高。事實上,暈針後通常只要多躺平、休息,同時監測脈搏,清醒之後多喝水,幾乎都會沒事。施奕仲說,暈針的學生意識多半清醒,因施打疫苗後本來就有留觀時間,護理師在此時需多加注意血壓量測,學生則多補充水分,若數字慢慢回復正常值,即可回班休息。但如果血壓、心跳一直處於偏低的情況,且超過30分鐘,儘管學生意識是清楚的,還是會建議送醫院持續觀察。避免集體暈針,校園接種動線安排需再三留意。學生在等待過程,若目睹護理師抽針,或是前面一位學生突然倒下,都是加劇緊張感的原因。這時,空間上阻隔,適時放鬆心情或轉移注意力就很重要。施奕仲建議,校方可以規劃三區,包含等待、接種與暈針休息區。學生在等待接種前,可以先在教室觀看輕鬆影片,舒緩緊張情緒、轉移注意;接種區盡量以屏風阻擋,避免學生看到抽針、暈針的景象而不安;對於少數已經暈針的同學,送往其他休息場所的動線,需與排隊接種疫苗者隔開,並由專業護理人員陪同。
-
2021-09-16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水腫更要多喝水?!醫師教你正確「補充水分」
不少人都有水腫的困擾,但是造成水腫的原因真的是因為水喝太多嗎?YouTuber 「跟著吃貨找醫師」今天這集要來教大家怕水腫所以不敢喝水,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哦!許多人以為水喝多容易水腫,水腫時不能喝太多水或甚至不敢喝水。但其實YouTuber「跟著吃貨找醫師」指出,多喝水不會水腫,想消滅水腫要多喝水。此外,疫情期間,更是要補足水分才能維持身體健康與代謝。水分不足也會造成許多問題,諸如腎結石、便秘、痛風等等。那麼該喝多少水?又該如何消水腫?就快點跟著影片一起來改變觀念吧!跟著吃貨找醫師:點我看 減重醫師 蕭捷健FB:點我看 我是吃貨營養師家芸 FB :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怎麼預約、當天有事怎辦?指揮中心公布民眾疫苗接種10大QA
我國疫苗接種涵蓋率達48.79%,劑次人口比為每百人53.32劑。由於民眾常進線詢問疫苗接種相關問題,包括已完成意願登記如何增選疫苗種類等,指揮中心今天也整理疫苗接種的10大QA為民眾解惑。Q1.已完成意願登記,如何增選疫苗種類或是修改連絡電話?A:平台開放意願登記期間均可修改手機碼、希望接種行政區及疫苗種類。Q2.已成功預約疫苗接種,但當天因故無法前往,怎麼辦?A:預約當日無法前往,請指揮中心公告符合資格時,再至系統重新預約,如接種日因故無法前往接種,請先致電原預約之院所回報狀況。Q3.我有出國需求,如何接種COVID-19疫苗?A:(1)若有因公出國/緊急需求欲接種「第一劑」者,目前仍以預約平台登記為主。(2)若有因公出國/緊急需求欲接種「第二劑」者,可攜帶相關證明文件,例如已付款紀錄之機票與出國日程及留學入學證明或公司外派出國等,至合約醫療院所由院所評估是否可列冊接種。Q4.第二劑COVID-19疫苗接種日期將近,我該預約施打?A:(1)若於疫苗預約平台登記,系統會按疫苗分配情形、民眾第一劑施打疫苗廠牌,提供符合預約資格者進行預約,所有資料皆會完整保存。(2)若透過單位造冊接種第一劑疫苗,建議先與原造冊單位或接院所確認第二劑事宜;同時可平台意願登記,符合預約資格或收到簡訊提醒者,再進行預約。Q5.我已完成意願登記,為什麼至今仍未收到預約接種簡訊?A:平台會依疫苗分配情形、民眾登記意,圈選符合約資格民眾符合該期預約資格,即可進行預約。Q6.已收到簡訊要進行預約,但台上各院所都顯示額滿,該怎麼辦?A:因預約接種民眾踴躍,各地方政府將適時調配疫苗配送量,建議可找其他場次或於預約期內隨時留意平台相關接種資訊。Q7.接種COVID-19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該如何處理?A:接種後可能發生接種部位疼痛、紅、燒、頭痛或肌肉痠痛,通常輕微症狀於數天內消失。可多喝水、休息,或由醫師評估服用止痛或退燒藥,若持續發燒或有其他不適,可就醫告知醫師症狀、發生間與接種時間。Q8.近期經醫師評估為第九類高風險疾病患者,如何更改健保卡註記?A:高風險慢性病主診斷碼係依就醫日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4日時就醫的主述,經醫師診斷評估上傳的資料;健保署再透過資料庫圈選符合資格民眾,因此無法更改接對象會視疫苗到貨狀況陸續開放。Q9.從國外入境台灣,是否可於自宅進行居家檢疫?A:不可以。自2021年6月27日起,「重點高風險國家」入境人員一律入住集中檢疫所;「非重點高風險國家」入境者應入住防疫旅宿或自費入住集中檢疫所。Q10.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可否就醫、上班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A:如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可正常生活,但應量避出入公共場所,延後非急迫之醫療或檢查,外出應嚴格遵守全程佩戴醫用口罩。提醒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禁止聚餐、聚會或參加大型活動。
-
2021-09-15 養生.聰明飲食
常喝氣泡水易造成骨頭鈣質流失?專家替你破解迷思
飲用氣泡水兩大原則高溫炎熱,稍微一動就滿身大汗,許多人猛灌汽水可樂,擔心發胖,就換喝氣泡水,有人買了氣泡機,天天自製氣泡水,國防醫學院公衛學系教授祝年豐提出飲用氣泡水兩大原則,不可添加糖漿,腸胃功能不好者少喝,避免脹氣。事實上,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局(CDC)曾建議,以氣泡水來替代汽水可樂等高熱量飲料,但氣泡水必須是沒有調味,直接加壓溶入了二氧化碳,而不是添加蘋果、檸檬等口味的氣泡水。祝年豐指出,沒有調味的氣泡水就是添加二氧化碳的開水,因為有了氣泡,增加口感,感覺起來比水好喝,對於部分認為開水沒味道,不愛喝水的人來說,倒是可以嘗試喝氣泡水。有些網友認為,常喝氣泡水,可能破壞牙齒琺瑯質,容易蛀牙,不過,研究顯示,氣泡水的pH值約為5左右,並沒有低到足以侵蝕琺瑯質,至於可樂等碳酸性氣泡水,就比較可能影響口腔健康。常喝氣泡水,容易造成骨頭鈣質流失?此外,常喝氣泡水,容易造成骨頭鈣質流失?祝年豐說,這並無學理根據,國外部分研究顯示,常飲用汽水與骨頭的礦物密度下降有關,但這與單純的氣泡水無關。祝年豐表示,氣泡水就是加了二氧化碳的開水,喝下去後,就等於喝開水,只是增加口感,建議購買時,以單純氣泡為主,盡量少喝有味道的氣泡水。如果使用氣泡機,自製氣泡水時,如添加糖漿,可能更好喝,但也增加熱量,不利於減重、控制體重。另外,腸胃功能不好、胃食道逆流患者應該盡量少喝,以免腸胃脹氣,或讓病情惡化。★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09 癌症.其他癌症
照超音波前喝奶茶有助檢查出胰臟癌?醫師這麼說
日本醫界發現,照超音波前喝奶茶,有助早期檢查出胰臟癌。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指出,喝奶茶能讓腸胃充滿水分,方便做超音波檢查時看到後腹腔的胰臟;但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預防醫學部長陳皇光提醒,喝奶茶會使膽囊收縮、擠出膽汁,無法檢查到膽囊,建議民眾做肝膽相關檢查時,還是空腹前來。胰臟癌是「癌中之王」,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胰臟異常,有症狀時通常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不佳。據衛福部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胰臟癌排名第7。近日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日本醫界找到及早檢驗出胰臟癌的妙招,就是在照超音波前,讓患者先喝一罐日本某知名飲料品牌的奶茶,使得檢出胰臟癌的患者中,約7成得以早期發現。吳秉修說,胰臟位於後腹腔,前有胃、十二指腸和部分小腸,超音波檢驗可以看到水但不能穿透空氣,如果腸胃有太多空氣,便難以看到腸胃後方的胰臟。為了檢查到完整的胰臟,一般會請民眾檢查前先喝水,擠掉腸胃裡的空氣,才能看到胰臟的內部結構,而奶茶一樣是液體,也有擠掉空氣之用。罹患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胰臟癌家族史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慢性胰臟炎患者、65歲以上長者、男性等,吳秉修指出,由於胰臟癌目前成因不明,若想預防患病,平常生活應均衡飲食、穩定血糖、多運動、少抽菸喝酒,並定期健康檢查。上腹痛除可能是胃部或十二指腸出現問題,也可能是胰臟的警訊,陳皇光強調,切勿輕忽早期症狀,應就醫照胃鏡、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核磁共振檢查等,以及早發現與治療。但喝奶茶會使膽囊收縮、擠出膽汁,反而無法檢查到膽囊,建議仍應空腹做肝膽相關檢查。當出現長期腹痛、食欲不振、眼睛黃、體重莫名下降2到3公斤、黃疸等症狀時,通常已是癌症晚期,建議盡速就醫檢查,及早治療。
-
2021-09-0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奶茶再檢查有助揪胰臟癌? 醫:檢查到胰臟卻可能無法檢查到這裡
日本醫界發現,照超音波前先喝罐奶茶,有助早期檢查出胰臟癌。醫師解釋,喝奶茶能夠讓腸胃充滿水份,超音波更能看到位於後腹腔的胰臟,但如此可能無法檢查到膽囊,有利有弊。胰臟癌因不好檢驗,難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發現時常為時已晚。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日本醫界最近找到檢驗胰臟癌的小撇步,就是在照超音波前,讓患者先喝一罐日本知名飲料品牌「午後紅茶」的奶茶,使得發現胰臟癌的患者中,約7成得以早期發現。日本醫界推測,可能是這款奶茶的乳脂成分比例,剛好最適合超音波檢驗。高醫附醫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高醫大講座教授余明隆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胰臟癌初期無症狀,又因缺乏有效篩檢工具,當患者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相當嚴重,以往至少3成患者確診時已晚期,但因腫瘤經常侵犯到血管,因此只有1到2成患者能開刀治療。除此之外,胰臟的位置也成為醫師在檢查時的一大困境。余明隆解釋,胰臟位於後腹腔,前面有胃、十二指腸和部分小腸,只要腸胃裡有空氣,超音波就無法穿透,檢查時可能只能看到1/2到1/3個胰臟。余明隆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醫師會請民眾檢查前先喝水,但檢查的過程中,水可能不斷在腸胃裡流動影響檢查,喝水的過程中也可能吞下許多空氣。相較之下,如果飲用含有乳脂肪的奶茶,確實可以減少空氣量,余明隆指出,脂肪的成分能夠降低流動及消化的速度,但他認為應該和奶茶廠牌沒有太大的關係;不過,要是喝了奶茶,膽囊就會縮小、擠出膽汁,反而無法檢查到膽囊,因此平時做肝膽相關檢查時,大多還是會請民眾空腹前來。余明隆提醒,胰臟癌目前成因雖不明,卻有許多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飲酒、抽菸、肥胖、糖尿病或是胰臟曾發炎者,另外也有部分和基因有關,患者發病時間以50歲到60歲居多,呼籲民眾出現延伸往背部的腹痛、食慾不振、一個月沒運動卻掉了2到3公斤,嚴重甚至出現黃疸問題,都務必儘早就醫檢查,及早治療。
-
2021-09-07 養生.抗老養生
「白露」抗秋燥防病毒 多吃這幾種白色食物養肺
今天(9/7)是農曆24節氣的「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儘管白天仍覺得熱,入夜後轉涼,中醫師提醒,季節交替之際免疫力下降,燥氣易傷肺,今年又有新冠病毒威脅,防秋燥、潤肺補氣,飲食生活作息適時調理,才能抗秋燥也防病毒。「白露」養肺多吃白色食物 少吃辛辣燥熱物俗話「白露秋分,一夜冷一夜」,中秋之後,天氣更會明顯變冷、更乾燥,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提醒,「呼吸系統」最敏感,免疫力較差時,容易遭細菌、病毒的侵襲,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容易發作,要當心如感冒、鼻過敏、氣喘、慢性肺部疾病復發或惡化,今年還要對抗新冠病毒的感染,因此必須提升免疫力,做好秋季養生,病毒就不易侵犯。秋天天氣轉為乾燥,中醫師提醒,這時候要特別提防燥邪傷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吳建東指出,「秋養肺」,一定要多喝水,多吃白色食物來補肺養肺、舒緩秋燥,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薏仁、百合等。另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麻辣鍋等。而秋天萬物凋零,也容易令人觸景傷情,憂鬱症患者要特別留意,憂鬱情緒可能導致免疫力降低,要儘可能培養樂觀心情、調整情緒,維持規律生活。「白露」補氣潤肺料理百合蓮子湯:做法:蓮子、百合洗淨,放入鍋內同煮,加入些許冰糖調味即可。也可加入些許銀耳同煮。效用:潤肺清燥、止咳消痰。柚子雞:做法:柚子去皮留下果肉,塞入洗淨的雞隻體內,雞隻外皮抹上些許鹽、胡椒及米酒,放入鍋內蒸熟即可。效用:補氣益氣、化痰止咳。藥膳雞腿:做法:中藥材黨參、三七、炙甘草、茯苓、補骨脂、玉竹、百合各3錢,以及黃耆5錢、桂枝2錢、紅棗10顆,與雞腿一同燉煮。效用:補氣、健脾、補筋骨。 >>24節氣白露介紹
-
2021-09-06 失智.失智資源
復生教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阿公阿嬤視訊上課不怕疫情來阻擋
新冠疫情未歇的110年8月,臺北市南港區復生教會附近的巷弄,人們因走避酷夏艷陽而安靜無比;然而教會裡牧師張其嵩的筆記型電腦正開著視訊視窗,裡面與會者吱吱喳喳地你一嘴我一句,仔細一看都是平均年齡80多歲的長者,彼此熱烈討論著。「XX阿嬤,妳今天第一名咧,真厲害!」「XX阿姨,妳前幾天打針,有沒有不舒服,記得多喝水!」張其嵩一一點名。「有啦!有啦!」「欸,奇怪!剛才我的麥克風怎麼不見了?」視訊鏡頭的那一端窗格,長者們此起彼落地回答張其嵩的早安關懷。長輩用Google Meet隔空上課,阿公阿嬤沒人缺席。這裡是教會,也是食物銀行,更是失智長者們開心過生活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這正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典型案例:即以具創意又能連結地方特色的作法,運用市政規畫資源,佈建綿密的失智照護服務網絡,讓南港區在地民眾更方便使用這些服務,延緩失智者失能退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復生教會據點一周三次、每次上午9點到下午4點的課程,不得不於5月中旬暫停。「坦白講,家屬都很擔心。」張其嵩說,但轉念思考,來上課長輩的家庭支持系統不錯,他想到各公司行號因疫情居家辦公使用視訊會議,「何不也來給長輩試試?」因此復生教會據點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今年6月起,請據點的12位長輩,一周三次利用Google Meet視訊會議隔空「上課」,並創下沒有一位長者中斷服務的紀錄。96歲阿嬤自己操作視訊按鍵,各個變身科技人。用視訊會議上課,最年長的是96歲的李玉桂阿嬤,她的家人替她架好手機後,李玉桂自己操作視訊的按鍵並沒問題。一起在線上視訊的還有95歲的陳淑英和83歲的劉來富兩位阿嬤,這些年齡介於72歲到96歲的長者們使用數位科技的熱勁,並不輸年輕人。「剛開始不少人覺得不可行,但我們還是做到了。」復生教會據點成立三年來,首次運用視訊上課,課程就很豐富,包括失智認知功能促進、毛巾操和體適能等,阿公、阿嬤都能準時出現在視訊鏡頭前,沒有遲到。張其嵩表示,上課前,長輩家中的子孫會幫忙架筆電或智慧型手機,稍微教一下,長輩很快就能上手,家屬也不再擔心長輩因為不能去據點上課而整天在家睡覺。學員之一胡媽媽眼睛有黃斑部病變,曾因視力不佳而不敢到處走,日益變得行動不便,常待在家裡。胡媽媽的兒子幫她上網尋找到復生教會據點,胡媽媽每天都很期待來這裡上課,這次她也參與了視訊課程。張其嵩分享教會視訊上課兩個多月的經驗。他說,長輩視訊上課人數以8人到10人為宜,因為講師可能要常提醒長輩開麥克風等指令,如果人員過多,要花很多時間指導,可能上課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另外,每堂課的前半小時是測試時間,以確定長輩的設備已開妥當。失智長者參與食物銀行,達到自立生活目標。復生教會多年來也設有食物銀行,提供志工職務讓長輩參與,失智者得以逐步做到自立生活。張其嵩說,聖經馬太福音有「五餅二魚」故事,講述耶穌講道到下午,門徒安德烈的孩子手上有五餅二魚,耶穌神蹟展現而餵飽了5千人。復生教會秉持聖經精神開設食物銀行,也成了失智據點長者的身心寄託。像是一位70多歲的美枝姐,她就負責裁剪材料並包裝各界捐贈物資,連照顧她的外籍看護都一起來幫忙,做得不亦樂乎。教會一樓外牆有原住民彩繪畫作,常吸引路人駐足欣賞。在教會外牆的一處角落,更有5年前臺北市政府環保局贈送的冰箱,提供來自安得烈食物銀行、生技公司和家樂福等機構捐贈的物資,給社區弱勢者取用。而教會更主動出擊,將物資送給附近舊莊國小、胡適國小和誠正國中輔導室,由其轉送給弱勢學生,長者和學生青銀協力以行動實踐助人為快樂之本,也為南臺北市南港區打造一個溫暖、有溫度的失智者自立生活樂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
-
2021-09-03 該看哪科.皮膚
戴兩層口罩戴到耳朵破皮 皮膚科醫師教減壓3妙招
防疫意識高,有的人選擇戴上兩層口罩,內層是一般外科款、外層則是布口罩,卻疏忽了負載壓力的「耳朵」正在抗議。一名女性銀行員,因為工作需要常接觸人群,習慣戴兩層口罩,長時間磨擦下來,束帶與耳朵接觸部位,開始裂開、發炎、有熱痛感,甚至流出黃黃的液體,因而求助醫師。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耳朵多為軟骨,皮膚也較脆弱,口罩帶長期束縛、摩擦,就容易有破皮的狀況。有3個NG狀況,恐使耳朵破皮加劇,一是皮膚敏感者如濕疹患者,易併發接觸性皮膚炎;其次是天熱時,流汗未及時擦乾處置,汗液裡面胺、鈉,會催化傷口發炎;三是下拉口罩壞習慣,許多民眾吃東西或喝水時,直接將口罩拉到下巴,不僅增加耳朵摩擦,也容易讓病毒汙染口罩。小破皮處理很簡單,趙昭明指出,抗發炎、外用藥膏可治療傷口,不建議以人工皮或OK繃黏貼患部,怕傷口悶住潰爛。受傷部位若紅腫、疼痛超過三天,要注意反覆發炎的問題,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可能。有效對抗耳後破皮,趙昭明提供減壓3妙招,建議可隨身準備乳液或凡士林,潤滑耳後降低摩擦,忘記攜帶也沒關係,小小一張衛生紙墊在後方,也能發揮功效;另長時間工作的民眾,可以利用上廁所時間,在保持防疫安全前提下,拿下口罩休息一下,舒緩束縛感。
-
2021-09-02 養生.聰明飲食
譚敦慈的「無毒料理法」:教你肉怎麼挑怎麼洗怎麼料理?如何避免萊劑殘害?
四隻腳的畜肉裡,我們家比較常吃的是豬肉,不過多以不帶脂肪的瘦肉為主,並且不吃易殘留毒素的豬內臟。安心挑選有雙認證的肉品有經過認證的肉品,屠宰證明、台灣優良農產品CAS或有生產履歷標章等,較令人放心。Tips:很多人擔心萊克多巴胺,認清這三個標章就是台灣豬。少購買現成絞肉因店家可能摻有碎肉去絞;若需要時,我會挑選整塊瘦肉,請店家洗淨後再絞,會特別提醒不要加肥肉、碎肉進去。購買原始肉塊的肉品選購肉品時,完整原始的肉塊是我的優先選擇,會盡量避開組合肉品。安心保存肉買回來後不要先清洗,以免保存時容易腐敗,依每餐食用量分裝好,平鋪在保鮮盒裡,再放入冰箱冷凍。【選購】什麼是組合肉?組合肉又稱重組肉(目前依規定必須標示),通常是用碎肉渣以蛋白黏合,常做成肉乾、肉丸、漢堡肉、雞塊、香腸或假冒牛排(豬排)等肉類食物。碎肉渣接觸空氣的表面較大,容易遭微生物汙染。組合肉現在都有標示,組合肉務必煮全熟。解凍退冰從冰箱冷凍室將裝肉的保鮮盒拿出來後,將盒子反過來用流水沖一下或浸泡一下,就可以準備烹調。無毒清洗里肌肉烹調前要先用水沖洗,然後用紙巾壓乾,無需汆燙;有些肉燙過腥味小,如豬腳、排骨。汆燙肉的方法是先在鍋中裝冷水,將肉放入浸泡2∼3分鐘後,將水倒掉,再重新加水,放爐上煮沸,撈起清洗。安心料理法去除肥肉的部位下鍋烹調前,我會先剪掉或切掉帶有肥肉的部位。Tips:可去除多餘的油脂。善用辛香料肉品烹調時可以加入蔥、薑、辣椒、洋蔥等辛香料,不僅能增加風味,還有助於減少氧化膽固醇的產生,健康又美味。【食用】避免大骨熬湯很多人喜歡用大骨來熬湯, 覺得這樣很營養,但骨頭加熱太久容易溶出重金屬,因此我不建議這樣烹調。萊豬可以吃嗎?專家的安心食守則萊豬開放進口後,民眾都關心到底能不能吃?會不會影響健康?在此提供大家一些注意事項,包括該避免食用的族群以及減少影響的好方法。健康成年人的每日最大安全容許量(ADI)聯合國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指出,萊克多巴胺的「每日最大安全容許量(ADI)」為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為1微克,不過這個標準適用於健康的成年人。下列族群不適合食用萊豬這些族群因對萊克多巴胺較敏感, 建議應該盡量避免攝食,尤其是內臟組織。① 三高患者② 心血管疾病③ 嚴重肝臟疾病④ 嚴重腎臟疾病⑤ 甲狀腺疾病⑥ 兒童及嬰幼兒⑦ 孕婦及哺乳婦女⑧ 運動參賽選手(藥檢可能會無法通過)安心挑選生活中我們可能無法完全避免接觸萊豬,但可以利用下列方法,盡量降低萊克多巴胺可能帶來的影響。購買本土肉品目前台灣及歐洲養豬業都不使用萊克多巴胺,食用臺灣豬可支持本土畜牧業。購買時應認清政府標章的肉品(可能多種台灣本土標章一起出現),如CAS屠宰證明、產銷履歷,還有本土品牌如香x豬、信x豬、安x豬等台灣肉品。注意食品成分標示很多食品會含豬肉成分,例如蝦餃、魚餃等,而不少加工食品也含有豬油,像是魚丸、魚漿、蝦餅、餅類或豆沙等,購買時應留意標示。安心食用第1招 烹調前先汆燙萊克多巴胺可部分溶於水,先汆燙可大量去除殘留。不過,須注意避免直接用沸水燙煮肉塊,而是應先放在冷水中,再加熱至沸騰。熱水會讓肉品一下鍋,表面的蛋白質就因高溫而凝固,進而使內部的血水被鎖住,無法完全去除萊克多巴胺。不過若是薄片肉,就可以直接用沸水汆燙。第2招 少吃內臟肝、腎、腸、肺等內臟組織的萊克多巴胺殘留量較高,若無法確定來源,建議少吃內臟器官及其料理的湯汁。因萊克多巴胺會溶在湯汁裡,建議豬肝湯只吃豬肝不喝湯。第3招 排出有毒物質多吃高纖維食物、適量喝水及運動排汗等,都有助於排除有毒物質, 讓身體更加健康。書籍介紹書名:譚敦慈的安心生活全圖典作者:譚敦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1/07/16作者簡介/譚敦慈長庚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伴隨夫婿林杰樑醫師投入毒物研究數十年,擅長以生活、無負擔方式,跟大眾分享正確飲食觀,認為食安一定要能輕鬆地落實在生活中,成了眾多家庭主婦、職業婦女及重視食品安全者最信任的安心指標。從安心食岀發,這次她不只談飲食,而是生活的全面,從食安、衣安、住安切入,和民眾一起安心過生活。延伸閱讀: 《失孤》最感人真實結局,尋子24年終於找回,但親生兒子卻選擇了養父母!郭剛堂:命運給的痛,由他一人承受
-
2021-09-0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紀輕輕高血壓 注意是否多囊腎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就有五成機率罹病,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台中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9-01 該看哪科.皮膚
戴雙層口罩「耳朵受不了」破皮流湯 專家教減壓三招
防疫意識高,有的人選擇戴上兩層口罩,內層是一般外科款、外層則是布口罩,卻疏忽了負載壓力的「耳朵」正在抗議。一名24歲的女性銀行員,因為工作需要常接觸人群,習慣戴兩層口罩,長時間磨擦下來,束帶與耳朵接觸部位,開始裂開、發炎有熱痛感,甚至流出黃黃的液體,因而求助醫師。近兩年疫情嚴重,長時間需配戴口罩,不少民眾為耳後破皮找上門。收治個案的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耳朵多為軟骨,皮膚也較脆弱,口罩帶長期束縛、摩擦,就容易有破皮的狀況。有3個NG狀況,恐使耳朵破皮加劇。趙昭明說,第一、皮膚較敏感者,如濕疹患者就越容易併發接觸性皮膚炎;再者,尤其是夏天天氣炎,流汗未及時擦乾處置,汗液裡面胺、鈉,會催化傷口發炎。最後,則是下拉口罩的壞習慣,趙昭明說,許多民眾吃東西,或喝水時,懶得將口罩取下,而是直接把它拉到下巴,不僅增加耳朵摩擦的狀況,反而更容易讓病毒汙染口罩。小破皮處理其實很簡單,趙指出,常見的抗發炎、外用藥膏即可治療傷口,不建議以人工皮或OK繃黏貼患部,怕傷口悶住潰爛。即便耳朵破皮還是得繼續戴口罩,他表示,受傷部位若紅腫、疼痛超過三天,要注意反覆發炎的問題,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可能。有效對抗耳後破皮,趙昭明提供減壓3妙招,他建議,可隨身準備乳液或凡士林,潤滑耳後降低摩擦,忘記攜帶也沒關係,小小一張衛生紙墊在後方,也能發揮功效;另長時間工作的民眾,可以利用上廁所時間,在保持防疫安全前提下,拿下口罩休息一下,舒緩束縛感。
-
2021-09-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年輕人高血壓別輕忽!患多囊腎52歲得洗腎染新冠恐致死
年紀輕輕出現高血壓,恐是「多囊腎」來惹禍!根據統計,目前全台9.2萬洗腎人口,大多以為是糖尿病、或飲食習慣引起,不過醫師指出,有2至3%洗腎病患罹患「多囊腎」遺傳疾病,常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等症狀,若多囊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與死亡。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又稱泡泡腎或PKD,為一種慢性腎臟病,有九成原因來自遺傳,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有一人患病,自己就有五成機率罹病,且未來一定會發病。高芷華指出,多囊腎患者發病後進入病程,腎臟上會長出充滿體液、無功能的囊腫,就是俗稱的「水泡」,以平均每年超過5%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到正常腎臟的20倍。她表示,一般正常腎臟約12公分,有些較小約9.5公分,多囊腎患者可能變大到20公分,造成腎功能下降,相較一般慢性腎臟病患平均67.3歲才洗腎,多囊腎病友約52歲就洗腎,足足提早了15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黃道揚表示,多囊腎發病初期大多無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等五大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會出現高血壓,若沒有及時控制,有5至10%機率出現腦出血。黃道揚說,巨大如「橄欖球」的腎臟,可能壓迫腹腔器官,導致長期腰痛,若擠壓到胃會降低食慾,營養不良引發肌少症。若囊腫破掉導致血尿、泌尿道感染,囊腫甚至會阻礙排尿,引發腎結石,他強調,多囊腎不僅衝擊腎功能,還會引起全身併發症,導致腦中風或死亡。建議若出現以上五症狀,應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等四種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腎臟有囊腫者或洗腎者等三類為高風險族群,須至腎臟科進一步檢查。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指出,多囊腎患者擔心將疾病基因遺傳下一代,中斷結婚或生子計畫,若年輕就開始洗腎,也會影響工作表現及生活,更有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他表示,目前有口服藥物可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助於守住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有些患者服藥後會頻尿,多半可在服藥2至3周後習慣,也建議可早起服藥,延長最後一次服藥與睡眠間隔,解決夜間頻尿問題。一名44歲胡先生,22歲時確診多囊腎,阿嬤與父親皆為多囊腎患者,阿嬤發病後,因當時洗腎技術不普及,40歲因腎臟衰竭過世,父親則是52歲開始洗腎,61歲出現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罕見副作用,69歲離世。目前胡先生透過藥物控制,治療2年半病況穩定。高芷華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傷害,多囊腎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恐因腎功能驟降,引起重症或死亡,提醒患者疫務必主動打疫苗,平時也要穩定服藥、積極回診、多喝水,選擇低鹽飲食,降低血壓及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避免激烈運動或撞擊腰部。
-
2021-08-31 癌症.頭頸癌
喝水嘴角流出被當顏面神經麻痺 轉診檢出下頷腺癌四期
彰化縣75歲張姓男子10個月前喝水時,無法控制水從右嘴角流出,求醫診斷罹患顏面神經麻痺,治療8個月卻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轉介到衛福部彰化醫院,確診為下頷腺癌,因腫瘤小,摸不出來,癌細胞早已擴散,已經第四期,無法手術清除,只能透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減緩惡化速度。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今天表示,下頷腺是眾多唾液腺之一,下頷腺癌雖然少見,但是惡性比例高,一般顏面腫瘤只要夠大就摸得出來,張先生的腫瘤卻較小,無法從嘴巴下面的下頷處摸出來,癌細胞順著腫瘤四周的綿密神經路徑流竄轉移,這種腫瘤小卻已擴散的情況較罕見,顯見癌細胞相當惡性。張姓男子告訴醫師,10個月前右嘴角麻痺,喝水時不自覺的從右嘴角流出水,連家人都覺得奇怪,就醫時被當作「貝爾氏麻痺」治療,那位醫師告知那是一種很常見的顏面神經急性發炎,應該很快痊癒好,可是他一直沒復原,進行顏面復健仍不見改善,直到兩個月前聲音沙啞、嗆咳,連吞嚥都有困難,轉介到彰化醫院檢查,沒想到是癌症。許嘉方說,若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癌細胞作祟,內視鏡檢查發現張先生的右側聲帶麻痺,只有左側會動,這種聲帶麻痺的狀況在臨床上常是癌症引起,肺癌、甲狀腺癌、食道癌或顏面方面的癌症都有可能發;彰化醫院耳鼻喉科安排頸部電腦斷層及正子攝影,發現張先生下頷腺有一個約2.5公分大的腫瘤,觸診摸不出來,切片確定是惡性腫瘤,已經往外擴散侵犯到顏面神經導致嘴角麻痺,無法控制飲水時水從嘴巴流出,也造成聲帶痲痺及聲音沙啞。許嘉方又說,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經藥物治療後,大部分3個月內痊癒,但如果好不了,就要警覺可能是其它問題造成,顏面某部位有癌細胞的可能性很大;過去臨床病例出現老人的下頷腺腫瘤很大,但患者較胖,以為那是雙下巴,太晚發現已難治療,大部分的顏面腫瘤只要比較大一點就可摸得到,民眾如果摸到下巴處摸到腫塊,一定要馬上就醫,沒摸到什麼卻顏面神經麻痺,那就是警訊,應趕快找耳鼻喉科檢查。
-
2021-08-3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天氣悶熱又戴著口罩 工人傳出罹熱衰竭症狀
天氣高溫悶熱,日前有工人在工地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急救,確診為熱衰竭,其中一人更引起橫紋肌溶解症,所幸及時住院治療,靜脈注射大量輸液後才化解危機,並在兩天後順利出院,返回工作崗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李其育指出,患者本身有慢性腎臟病,加上工作必須配戴口罩,不易散熱,喝水也不方便,可能因此更容易引起熱衰竭。他提醒,工作時應盡可能穿著寬鬆衣物,並適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運動飲料或微量加鹽的開水,也可用冷毛巾擦拭皮膚,讓體溫漸漸降低,降低熱衰竭的發生機率。他說,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衰竭、熱痙攣及熱中暑,熱衰竭是指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同時造成水分和鹽分等電解質大量流失;體溫大多正常或稍微上升,但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虛弱無力等症狀,嚴重時可能休克或昏迷。由於體溫不太會超過40°C,死亡風險低,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大多能恢復正常。熱痙攣則是指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出現肌肉痙攣,若情況嚴重無及時處理,少數案例會有死亡風險。至於熱中暑,常是因體溫調節能力失常造成,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未及時發現所致,輕微熱中暑會出現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四肢無力等症狀,嚴重時恐會伴隨中樞神經問題,體溫超過42°C時,甚至有死亡風險。李其育說,橫紋肌溶解症為內科急症,通常合併熱衰竭出現,由於體內溫度過高,使骨骼肌的肌纖維膜發生急速損傷,造成肌肉細胞壞死,當細胞內大量肌球蛋白釋出進入血液循環,會造成腎毒性,若無法及時排出,就會影響腎臟功能,造成急性腎臟衰竭,一旦延誤治療,嚴重時也會致命。
-
2021-08-3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少吃少錯?醫:節食可能引發腎功能惡化!三高族群避免終身洗腎必做9個基本功
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的三高族群,常會面臨腎臟功能出現問題、甚至最後要洗腎終身!其實只要做好飲食控制,就能避免惡化、延緩腎臟衰竭「洗腰子」。 60歲楊先生有慢性腎臟病,近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未定期返回門診,但又擔心亂吃會讓疾病惡化,就本著「少吃少錯」的想法,不吃太多東西,沒想到卻出現營養不良、虛弱、腎臟功能出現惡化狀況。 營養不良恐讓腎臟更惡化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科主任陳殷正表示,慢性腎臟病病友若不當節食、禁食,身體沒有攝取到適當營養與熱量,就會導致營養不良、肌肉流失,甚至感染風險增加、以及造成尿素氮過高,而讓腎臟功能更加惡化。 正確、均衡的飲食,才能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像是遵照醫囑規律用藥、控制三高、掌握「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原則,多吃纖維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以及勤運動保持沒有鮪魚肚,是預防和治療慢性腎臟病的基本方法。 除此之外,生活型態的改善、良好的血壓、血糖及血脂肪控制,以及遵循醫囑接受定期驗血、驗尿、量血壓檢查,瞭解腎功能對病友也是非常重要。 預防慢性腎臟病的9個基本功 1、三高族群遵照醫囑規律用藥2、多吃纖維蔬果、多喝水3、少鹽、少油、少糖4、不抽菸5、不憋尿6、不熬夜7、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8、定期驗血、驗尿、量血壓9、勤於運動、避免產生鮪魚肚●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13年不想性愛、夫提分居才配合!他被當「提款機」當然不公平,妳用心才能真挽回.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30 寵物.照顧指南
嚎叫、嘔吐、行為問題 新手認養別怕 多管道能幫你
不論購買或領養,許多人都曾經歷新手認養人的困境,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飼養寵物。根據聯合報6月推出的新手認養人問卷調查顯示,199份問卷中,有超過九成的人都有為了寵物照顧而頭痛的經驗。如何找到正確資訊並克服照顧困難,都是新手認養人必須經歷的課題。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針對新手認養人推出《動物認領養及照顧經驗分享》問卷調查,邀請有寵物認領養經驗者分享自己初次照顧動物所遭遇的挫折。自6月1日至15日止,總計回收205份問卷,有效問卷為199份。其中以居住在雙北、在公寓飼養寵物的人最多,第一次認養的年紀以18到25歲為大宗。「寵物嚎叫」等行為,是讓新手認養人最頭痛的問題,但若選擇一項最讓新手認養人挫折的原因,較多人表示「寵物不明嘔吐與身體反應」會讓他們不知所措。問卷結果也顯示,有超過一半的人曾求助外援,顯示新手照顧問題需要被重視。基本健檢是第一步,寵物行為須耐心陪伴克服。天母楊動物醫院院長楊靜宇表示,除了幼貓幼犬外,會到收容所或中途單位的動物,多半曾有一些比較不好的回憶,會反映在寵物行為上,因此在相處上要多方嘗試,有耐心的陪伴牠克服一些障礙。楊靜宇也建議,領養寵物後,應立刻帶到住家附近的動物醫院做基本健康檢查,避免潛在健康問題。慈恩動物醫院王獸醫師也建議,可以多觀察寵物日常行為並記錄下來,方便獸醫師判斷病症。以貓咪為例,如果出現頻繁進出砂盆、喝水量異常多,或是有不理毛、打結等問題,都可能代表寵物身體出了問題,需要多注意。而寵物口腔保健也是飼主常忽略的部分,應定期協助刷牙,如果有明顯口臭,也應向習慣看診的獸醫師反應與諮詢。經濟負擔與陪伴時間不足,最讓飼主困擾。除了寵物行為問題,經濟與時間上的負擔也是許多飼主在決定是否收養的關鍵。根據問卷統計,填答者普遍認為寵物醫療花費是在新手認領養過程中最大的負擔,其次則是認為友善寵物租房難尋。但若計算困擾程度,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陪伴寵物更讓飼主憂心。認養可免費上課諮詢 陪飼主度過磨合期為減去飼主煩惱,各縣市動保處重視飼主教育及動物行為訓練,推廣來收容所認養就可以免費上課、諮詢,陪伴飼主度過與寵物相處的磨合期。台北市動保處:訓練課程讓主人和狗狗學習相處。台北市動保處動物管理組組長張茂萱表示,目前台北市有針對犬隻行為訓練推出課程,透過事先了解報名飼主曾遭遇的問題,讓訓練師帶著主人跟狗狗相處學習,頗受好評。「很多時候都是人不知道要怎麽跟他的狗相處的問題,所以我們其實教學的對象是人,希望在人了解了之後,可以有一些長足的改善。」張茂萱表示,許多人在上了課後感受到明顯的改善,而這些都是可以降低飼主萌生退養念頭的實質方式。高雄市動保處:推14天試養,有專人追蹤,提供諮詢。高雄市動保處也在疫情期間推出「14天試養」的活動,讓收容所動物在疫情期間,也可以透過專人媒合,找到合適的去處,亦能減少不當飼養與衝動認養的機會。高雄市動保處長葉坤松表示,試認養期間,會有專人追蹤、提供寵物適應與行為問題的諮詢,大幅降低認養門檻,如果成效良好,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一個常態性的活動,為更多所內犬貓找到溫暖的家庭。
-
2021-08-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起AZ疫苗更要注意 心臟科醫曝血栓3大風險因素
國內疫苗持續接種,民眾也相當關切各疫苗所產生對身體的負面影響,AZ引起極罕見的血栓就相當另人關注。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雖然疫苗引起的血栓需要注意,但比起疫苗,民眾日常也更需注意容易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更要小心。 血栓靜、動脈大不同,AZ疫苗為靜脈血栓。 張釗監醫師表示,血栓顧名思義就是血管塞住,隨塞住的路線不同,可分成靜脈血栓、動脈血栓兩種,不論是靜脈或動脈塞住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血管塞到哪,身體就有可能壞到哪。例如民眾較常聽到的心肌梗塞、腦中風就是因為動脈血栓所引起,而近日民眾所關注AZ疫苗所引起的血栓則為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常見容易出現持續出現頭痛、視力模糊、癲癇、腹痛、胸痛、呼吸困難、自發性瘀青、紫斑等症狀,而若是血栓塞在肺部,一樣有可能因為肺部血管阻塞,導致供氧不足,一樣有致命的可能性。 不過張釗監醫師表示,AZ疫苗所引起的靜脈血栓,約在施打疫苗後4~30天會出現,發生機率極低,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極為罕見,多加留意即可。相較之下民眾也更需留意其他可能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以避免真正該加強防範的完全沒有注意到。 血栓3大風險因素,比起AZ這些更要注意! 張釗監醫師表示,血栓的主要成因包括了凝血異常、血流異常、血管壁受損3大因素。凝血異常指得是血液較為濃稠,容易形成血栓,其可能因遺傳所致,如抗凝血缺乏。而飲水不足、身體缺水、長期服用女性避孕藥或荷爾蒙等也可能使得凝血機率上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部分的癌症、感染疾病等。而長期久坐、久站等,長時間沒喝水、處於不動狀態的族群,則較容易有血流異常的情況。血管壁受損則可能因外傷、感染等引起。 因此張釗監醫師提醒,像是上班族、孕婦、老師、警察、警衛、司機、久病臥床的病患等,容易久坐不動、不易補充水分或忘記補充水分的族群,都應特別留意,時時提醒自己活動、補水,以避免血栓的情況發生。 防範血栓從日常做起,遠勝過度擔心新冠疫苗! 張釗監醫師強調,防範血栓發生的方法,最基本也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多補充水分,不僅有助於稀釋血液的濃稠度,在裝水的時候也可以活動身體,解除長時間不動的狀態,可說是「一兼二顧」。除此之外,就是多讓自己除了裝水以外,能多有運動的機會,例如散步、快走、慢跑、單車等。若要再加強,平時也可以穿著彈性襪,避免血栓發生。而若是有發生血栓者,則可經醫師診斷開藥,服用抗凝血劑進行治療。 也提醒民眾新冠疫苗盡早施打,有疾病、用藥等身體狀況不佳者,經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施打疫苗。若經評估可施打疫苗則注意相關症狀及不適,情況不對盡速就醫。從生活中簡單的細節防範血栓,遠勝於過度放大檢視、專注在極為罕見的疫苗不良反應.日常生活時時提醒自己,更有助防範血栓。《延伸閱讀》 .靜脈曲張可能導致肺栓塞?女性風險更高?醫:速就醫減少併發症 .水喝太少小心血栓!醫:易中風、心肌梗塞,別渴了才喝水!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釀主動脈剝離?醫:注意症狀!致死率每分鐘上升1%!
高端疫苗開打後陸續傳出死亡消息,其中最讓人注目的包括陸姓作家的死因,目前據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研判為「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填塞」,是否與疫苗有關尚待釐清。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主動脈剝離是極具危險性的急性心臟疾病,出現症狀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救援時間。 主動脈剝離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 主動脈可試想成「三層包在一起的水管」,當最內層的水管出現裂孔,水便會流向內、中層的縫隙,使得內層和中層逐漸分離,更進一步導致剝離。 張釗監醫師表示,主動脈在健康狀況良好時,是呈現非常具有韌性的狀態,因各種風險因素導致脆弱後,就有可能形成裂縫,使得原本在內膜運輸的血液流至中膜,更進一步撕裂內膜及中膜形成剝離,最終引起所謂的「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上下有別 上主動脈致死率極高! 主動脈外表呈現拐狀的形狀,依上、下分成升主動脈和降主動脈,視剝離的位置不同,對生命的威脅也會有所不同。於下的降主動脈,可能影響到各個器官或身體部位,例如影響到腎臟將引起急性腎衰竭,腸道則為急性腸缺血,下肢則形成癱瘓。而於上的升主動脈剝離,危險程度非常高,有很高的機率將直接影響心臟,例如心包膜填塞,或是壓迫到血管造成心肌梗塞,頭部則會形成腦中風。 怕高端釀主動脈剝離?醫:真正風險才更要注意! 主動脈剝離最主要的風險因素,包括了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肥胖也容易引起慢性病,也是需注意的族群之一。抽菸習慣則也容易使得動脈硬化導致脆弱。其它也包括了結締組織疾病等。因此防範的方法,也就包括了積極控制慢性病及結締組織疾病、體重、戒菸等。 近日民眾所關注的,在施打高端疫苗後猝死的陸姓作家,據了解身有高血壓,雖施打前健康狀況良好,在施打後猝死,但主動脈剝離是急性疾病,誘發因素形成就會發生,因此張釗監醫師認為和疫苗較無相關性,可能僅為時間上的巧合。 不過張釗監醫師也提醒,雖然目前以醫學的角度來看兩者關連性不高,但前述所提到的風險族群,還是時時都應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並注意任何相關的身體不適徵兆。施打疫苗利大於弊,但打疫苗前更要與醫師討論是否合宜、有哪些需要注意。其它像是正在接受治療者、用藥者也是同樣的道理,以避免憾事發生。 主動脈剝離症狀要注意,致死率每分鐘提升1%! 張釗監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有別於心肌梗塞,心肌梗塞主要為胸口悶痛,以及肩、頸、背、手臂等處的延伸性疼痛,較不明顯,主動脈剝離的疼痛則會有相當明顯的撕裂疼痛,且也會有背部疼痛的感覺,延伸性疼痛則很少出現。據了解,陸姓作家在生前就曾和朋友反映有胸痛、背痛的情況出現,遺憾的是未緊急就醫。 張釗監醫師指出,如同前述所提,主動脈剝離視發生位置危險程度會有所不同,若為升主動脈影響心臟則分秒必爭,致死率約每分鐘提升1%,時間拖越久對患者越不利。 因此再三提醒風險族群,如有發生任何身體不適都應提高警覺,特別是發生在胸腔的症狀往往急具危險性,應盡速就醫急診,不宜繼續觀察,以避免誤判。這情況不論是否施打疫苗都應注意,施打疫苗後更應留心,一般民眾也不能大意。 《延伸閱讀》 .不喝水、久站久坐比AZ更易血栓!心臟醫:留意生活地雷更有助防範!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醫指3風險,胸痛、喘、累等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