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5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喝水
共找到
1443
筆 文章
-
-
2022-01-23 養生.聰明飲食
只吃菜不吃油?營養師:內臟沒保護 便祕更嚴重
有些注重養生的人,因怕胖或吃到不良油品,乾脆滴油不沾,所有食物都用汆燙。亞東醫院營養師吳宛真指出,油脂為六大類食物之一,不吃油脂除了會有皮膚疾病外,也會造成腸胃蠕動不順暢。她建議,三餐還是需要攝取油脂,且建議家中不要使用單一種油類,應準備多種油脂,才不會因為高溫烹調而產生反式脂肪。Omega-3、6、9 各有優勢,均衡攝取別偏廢。吳宛真表示,油脂是人體必須營養素,其中Omega-3和Omega-6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1公克油脂可以提供9大卡熱量,油脂的功能包含增加食物風味及口感,油脂感高的食物也會增加飽足感。油脂中的Omega-3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會影響其結構、硬度,也會影響中樞神經和視網膜的結構。Omega-6通常被認為容易造成身體發炎,但與幫助凝血、維持皮膚調節免疫系統有相關性。吳宛真說,在門診時,有些油脂攝取量過低的人,皮膚容易有濕疹等狀況。Omega-9是則可以抗氧化、降低膽固醇,攝取足夠的量有助於維持心腦血管健康,也可穩定情緒。只吃菜不吃油,內臟沒保護,便祕更嚴重。有些人為了防便祕,攝取大量青菜,但如果油脂攝取不足、加上喝水量不多,反而會讓便祕的狀況更嚴重。吳宛真說,適當攝取脂肪除了促進腸胃蠕動,也有保護內臟的功能,太瘦的人一旦遭受撞擊,內臟受到的傷害也會比較大。吳宛真表示,每種油都含有飽和或是不飽和脂肪酸,差別在於比例高低,重點在於需要均衡攝取各種油脂。例如,豬油是民眾常攝取到的油脂種類之一,因結構穩定,不容易被氧化破壞是其好處,但攝取過多就會增加膽固醇,對身體造成負擔。Omega-3較少攝取,可多吃鮭魚、鯖魚等。民眾常常覺得植物油比較健康,但植物油其實也含飽和脂肪酸,只是量比較少。她舉例,把Omega-6含量高的油類如大豆油、葵花油等拿來高溫烹調,就會變成反式脂肪酸,對身體造成危害。吳宛真建議,家中應該要多準備不同種類的油,並了解各種油類的發煙點,來決定料理方式。含有Omega-9最多的橄欖油發煙點低,適合涼拌,不適合煎炸;而酪梨油的發煙點比較高,就適合用在高溫烹調上,不會因高溫加熱產生反式脂肪酸。吳宛真指出,如果經常外食,就容易從肉類攝取較多油脂,這也是多數人攝取油脂主要來源。而一般人最少攝取到的是Omega-3,主要來源為亞麻子油、印加果油及魚油等,可藉由食用鮭魚、鯖魚等含有好油脂的魚肉獲得。參考地中海飲食模式,就可均衡攝取好油。根據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油脂攝取的最佳比例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1:1.5:0.8」其中又建議Omega-3和Omega-6最理想比例是1:1。吳宛真認為,一般人在用餐上,很難抓到食用油脂的精確標準,並不容易計算,她建議,民眾在Omega-3和9的攝取量比較少,可以參考地中海式飲食模式,減少吃肉的次數,在每周飲食比例中,增加食用魚肉的次數到2至3次,取代原本的肉類攝取量,就可以攝取到較均衡的脂肪酸。另外,市面上也有販售魚油商品,吳宛真說,食用人工補充劑是否比直接吃天然食物更有效,還是存疑,飲食習慣是長期的,藉由長期培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真正對健康有利。烹調兩大重點1.不要等冒煙才開始炒菜要知道油溫是否適中,可以一根竹筷插在油中試試,當筷子周圍開始出現小泡沫時,即為煎、炸或炒的最適當溫度。2.食材清洗完盡量瀝乾因為水分不但會使油鍋起泡、飛濺,同時也會促進水解反應,加速水解性酸敗。健康吃油法1.水油炒先放水,使用中、小火,等到水稍微滾了,再放油。這種做法為「水油煎法、炒法」。若直接用油熱鍋,溫度會直逼200℃至300℃,油質會變化並冒煙。2.水煮法使用滾水汆燙菜,將菜撈起,再拌油和調味。
-
2022-01-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亞旭電腦疫情擴散!各部會及地方政府最新措施一次看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國內新增13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2例本土個案及4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本土個案其中2個來源分別為高雄港個案和桃園亞旭電腦廠個案,其中亞旭電腦廠驗出63例及離職員工1人,比重最高。桃園亞旭電腦工廠疫情,22日下午兩點指揮中心記者會指出,該廠累計70例個案,桃機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確診者多數為移工,也有本國籍作業員,病毒量有高有低,初判是被西堤用餐移工感染,因未採實聯制且無隔離,加上距1月9日用餐日至今已超過十天,感染範圍仍再調查。經濟部:本土疫情爆發,經濟部今表示,適逢春節前採買人潮,為降低COVID-19威脅國內社區防疫安全,經濟部已請超商、超市及餐飲業確實落實實聯制,量體溫等防疫措施,各超商超市也會加強實聯制的廣播密度提醒民眾配合實聯制,以共同維護門市人員及顧客的安全。勞動部:勞動部長許銘春表示,針對移工,勞動部除嚴格要求雇主及仲介公司配合相關篩檢及疫調,也立即啟動4大應變措施,其中,第一波將優先協助聘雇移工人數達50人以上的事業單位進行全面快篩。內政部:內政部長徐國勇宣布,春節期間宗教場所參拜人員禁止飲食,若有平安湯圓、麵食,必須以密封盒包裝,並禁止提供餐具。若要擲筊,必須有專人每次消毒,並強烈建議民眾自備參拜器具。香客大樓以一人一室為限。另外,停辦容易人潮擁擠的集會活動,比如搶頭香、遶境、廟會,500人以上宗教活動必須提報防疫計畫,「政治人物禁止跑攤」。交通部:交通部宣布,23日起大眾運輸運具內禁止飲食。禁止民眾在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域除外)、航空國內線航班等運具內飲食,若因生理需求需喝水、服藥、哺乳,應於食用完畢後儘速佩戴口罩。另外在除外範圍內有飲食需求者,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之情形下,得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台北市:台北市長柯文哲22日參加中正區里長座談,對於疫情,柯文哲說,他的態度,原則上維持二級警戒,但不影響民生的開始加嚴,內政部已經宣布坐公共運輸不准吃飯,過年期間宮廟活動要下降,不影響經濟活動的,應該是開始加嚴,看疫情變化再調整防疫戰術,但疫苗該打趕快打。桃園市: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在防疫會議說,亞旭電腦爆感染新冠肺炎的員工是在遠雄自貿區B棟3、4樓工作,A棟10樓則有他們的作業倉庫。港區內也有1處亞旭員工宿舍,共住209人,港區外有7處移工宿舍,共住177人,都要匡列採檢疫調。目前,加值區有34家工廠停工,除了亞旭電腦之外,其他33家均預防性停工一天,員工必須採檢,目前由機場前進指揮所負責;社區部分,桃園今天下午新增蘆竹東溪路停車場、大園三和天幕籃球場2社區採檢站。據了解,除今明兩天停工、全面清消,已經篩檢出確診的63名移工分別移至集中檢疫所或醫院,其餘的320多名移工也預計在今天下午全部移至集中檢疫所隔離。新竹縣:新竹縣衛生局今緊急聯繫位於台元科技園區內的亞旭竹北廠,目前了解竹北廠共有178名員工,主要做研發,並無生產線和移工需求,初步調查僅有1名員工曾在1月13日到過桃園廠洽公,現已安排採檢中。新北市:新北市府主動針對亞旭中和廠相關移工是否接觸交流進行調查,該廠相關單位初步回報均無支援情況,不過22日中午市府經由精準疫調追查發現,該公司曾派遣68名勞工前往桃園廠支援,亞旭公司調動卻完全沒有通報,仲介及公司面對詢問時未說明詳情,情節重大,新北市府將重罰30萬元。高雄市:高雄市府宣布,今天染疫新增14人,其中12 人與高雄港區新光輪中島區群聚感染有關,另2例為新住民及海洋科技大學學生返北確診,市府今天下午也公布已確定的確診個案足跡。
-
2022-01-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 交通部:明起大眾運輸運具內禁止飲食
國內疫情升溫,行政院長蘇貞昌院長今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針對高雄港感染,要求交通部確實檢討防疫措施未盡完善之處,並研議列車中飲食規範。交通部宣布,明天起大眾運輸運具內禁止飲食。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今天本土有82例,是非常高數目,主要來源是高雄港區和桃園亞旭公司,會有些加強措施。交通部長王國材今下午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說,今天主要宣布三項防疫措。因應國內疫情擴大,明天開始禁止陸海空公共運輸飲食,車廂、船舶、航器內明天開始禁止飲食,生理需求需要喝水服藥,是可以的,但吃的話就在站區。王國材說,再來是運輸場站清消比照三級。第三是機場防疫計程車入境原先需要手填,現在用路徑旅客搭乘防疫車隊零接觸,入境不要接觸,只要掃瞄入境檢疫條碼,就有乘車單,也不用旅客拿,機場工作人員拿,再搭乘防疫計程車。交通部新聞稿表示,因應農曆春節假期將屆,預料將會湧現返鄉人潮,自23日起禁止民眾在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域除外)、航空國內線航班等運具內飲食,若因生理需求需喝水、服藥、哺乳,應於食用完畢後儘速佩戴口罩;另外在除外範圍內有飲食需求者,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之情形下,得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違反規定,經場域人員勸導不聽者,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第1項規定,可處新臺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交通部說,王國材除於21日召開擴大防疫會議,請各單位針對大眾運具及場域比照三級警戒標準執行清消作業,落實相關防疫作為外,也呼籲國人,請務必配合搭乘大眾運輸量測體溫、戴口罩及遵守飲食相關規定,保護自己也維護他人健康。
-
2022-01-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醫師揭冬天4大傷腎行為!腎臟保護從日常做起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 高銘鴻醫師授權引用冬天氣溫低,妳是否因為活動力減少,而沒有感覺到口渴?在戶外運動因為上廁所不方便,所以選擇憋尿?天冷吃鍋,覺得昆布鍋清淡無味,一定要吃麻辣鍋?小心這些習慣可能潛藏危機!K小編特別諮詢高醫師,告訴我們哪些行為會造成腎臟損傷,一起改掉壞習慣!腎臟四大功能 如同體內裝了淨水器1.排除體內代謝後產生的廢物,包括食物、藥物等,經由腎臟過濾後,產生尿液後排出。2.維持體內酸鹼平衡,礦物質鈣、鎂、鉀、鈉等電解質平衡。3.水分調節,腎臟過濾的水分大部分會回收到體內,一天只有1到2公升會形成尿液排出。4.賀爾蒙分泌,包括腎素調節血壓、紅血球生成素幫助製造紅血球。哪些行為會造成腎臟受到損傷呢? 高銘鴻醫師列出冬天4大傷腎行為1.水喝不夠:冬天活動力降低,水分的攝取也會降低。有些人也會因為天冷不想喝水,改喝熱茶、熱咖啡或熱湯,要注意這些飲料都沒有辦法取代開水,還是建議每天至少要喝到2000cc開水喔!2.暴飲暴食:冬天食慾大開,重口味的麻辣鍋、薑母鴨等都是大家的保暖聖品!要注意攝取額外的鈉非常傷腎,火鍋湯中的普林、大量肉類的蛋白質,都會傷害腎。3.沒做好保暖:愛水不驚流鼻涕?你不怕腎臟會怕!感覺冷時會使血壓上升、腎上腺素分泌狂增,造成腎臟的額外負擔。4.憋尿:冬天其實會更有尿意,但因為有些人覺得打斷工作、冬衣穿脫麻煩、或是女生天氣冷,戶外上廁所排隊太久,而選擇憋尿,這都對腎臟非常傷。現在就開始改掉壞習慣,腎臟病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別讓冬天的錯誤習慣傷害了腎,造成無法逆轉的傷害,當心嚴重的話甚至會面臨洗腎、腎結石、腎臟癌…等後果! 腎臟是人體內負責清除過多水份及代謝廢物的器官,若是腎臟受到傷害導致排毒或排水功能不足,毒性物質及水份即會堆積在體內而產生問題https://bit.ly/3mxyScT
-
2022-01-21 焦點.元氣新聞
腸胃炎拉肚子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腸胃炎飲食原則醫師這樣說
季節轉換是腸胃炎好發高峰期,進入容易感冒的季節,常見腸胃炎症狀如嘔吐、腹瀉都有可能造成脫水。如何正確搭配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家醫科醫師洪暐傑提供腸胃炎飲食正確原則,供民眾遵循。腸胃炎飲食原則:均衡飲食、補充水份和電解質腸胃炎大多是飲食習慣不良,或吃下不乾淨食物所引起,主要症狀是腹瀉和嘔吐、發燒、腹痛等,其中腹瀉和嘔吐易導致水份及電解質流失,甚至嚴重脫水,身體缺乏營養。不少人擔心腹瀉變嚴重,腸胃炎期間完全禁食、或只補充水份讓腸胃充分休息,但其實腸胃炎並不需要完全禁食,目前醫界更推廣腸胃炎期間維持基本的均衡飲食,讓身體吸收營養,只要避開油煎油炸、辛辣刺激,選擇清淡、好消化食物,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就可減少腸胃負擔。至於腸胃炎究竟能不能喝運動飲料?除了讓身體獲得營養外,腸胃炎引發的腹瀉、嘔吐症狀會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因此更需要補充水份與電解質,這也是為何許多人腸胃炎期間會喝運動飲料的原因。電解質維持血漿滲透壓、能量代謝,腸胃炎期間維持生理機能不可或缺電解質在人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維持血漿滲透壓、能量代謝、肌肉細胞功能等。洪暐傑醫師表示,若體內持續缺乏電解質,可能會產生嗜睡、沒有力氣、覺得疲憊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他舉例,如果腸胃炎期間只有不斷喝水,雖然補充水份,但就像煮壽喜燒只是不斷加水都不加醬油,味道就會越來越淡,身體的電解質濃度會越來越低。除了適量的補充水份,腸胃炎期間透過像是運動飲料等補充電解質,對於維持生理機能來說非常重要。運動飲料可以補充水份和電解質,但真正的運動飲料必須有足夠的電解質濃度,若無足夠的電解質濃度,僅能稱作是補給飲料或有味道的水飲,當作補充水分而已,不能算是運動飲料。民眾挑選時,務必多留心飲料包裝和商品標示,電解質濃度符合國家標準的運動飲料,成分標示應該包括:(1)成分:補充人體所需的五大電解質,如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鎂離子、氯離子(2)標示:符合CNS國家標準腸胃炎引發的脫水、嘔吐,電解質和營養大量流失,已經讓身體非常虛弱,如果只補充了水份、沒補充到電解質,可能會讓不舒服的情況加劇。想舒緩因腸胃炎拉肚子所帶來的不適,除了仔細檢視產品上要有運動飲料的電解質濃度標示,並避開含有菊糖纖維會加劇腹瀉症狀的成分,才是較好的選擇。洪暐傑醫師總結:腸胃炎期間因嘔吐、腹瀉流失許多電解質,因此正確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很重要,若希望透過運動飲料補充時,記得要選符合國家標準,並注意運動飲料的電解質含量;另外也要維持基本營養補充;如果有嚴重脫水及腹痛需盡快就醫。#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2-01-20 養生.抗老養生
元氣一日線上課程 教你增加抗寒力與免疫力
24節氣來到大寒,古云:「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又濕又冷的天氣提醒大家做好保暖準備。元氣網於新年度新增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首周以「循環好,有元氣,增加抗寒力」為主題,提供影音課程及教學,可依生活作息彈性規劃個人健康學習表。精彩的獨家內容包含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藉由每天的小小動作養成健康好習慣,達到預防疾病效果。跟著動一動 改善血液循環、讓腦袋更靈光冬天總是手腳冰冷,手麻、腳麻屬於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若不加以改善,小心可能會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不妨跟著運動專家做活力晨操,透過簡單的動作伸展全身肌肉、舒緩關節筋骨。接著由專業的職能治療師逐步帶領體驗桌遊樂趣,從遊戲中活化腦力、訓練手眼協調能力,達到預防和延緩失智。➤護心又顧腦,推薦這7招對身體最好:https://user88696.psee.io/3vs9cb良好健康習慣 遠離心血管疾病●飲食:用餐時間,注意天氣轉涼要多吃什麼,線上「食在美好」單元分享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食物,以及會干擾慢性病處方箋的抗凝血劑。另由毒物專家、腎臟科名醫顏宗海教導如何安全飲食,避開各種塑膠製品遠離生活毒害;平日多吃蔬果多喝水,幫助身體排除毒素。●沐浴:冬天洗澡沐浴是一大學問,注意冷熱溫差大易致心血管疾病發作,包括常見的NG洗澡習慣,冬天洗澡也有雷區,快來看看你有沒有做對!●睡眠:夜晚就寢,頻繁「夜尿」以為是泌尿系統出了問題,其實胃食道逆流、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導致失眠的元兇。長期失眠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失智症與巴金森病、精神焦慮等;想要睡得好不能只靠「自然療法」,積極就醫治療才能斷根睡眠問題。元氣健康課程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元氣網用戶專屬一日課程服務鼓勵民眾線上學習,完成2個自主運動、學會1個生活技巧、進行2個健腦活動、閱讀3篇健康知識,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新的一年,展望新年目標,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自由選擇運動方法來改善各項體能要素,在學習、閱讀、遊戲中達到復能的功用。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元氣網:https://pse.is/3ye5qq●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https://pse.is/3smsvb●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https://pse.is/3ypbtm
-
2022-01-20 新聞.健康知識+
口渴第一時間想喝冰水、冷水或溫熱水?簡易自測你是「體寒or體熱」
許多人千盼萬盼就是要等冷冷的天,和朋友相揪去吃薑母鴨、麻油雞還有麻辣鍋,但這些燥熱食物人人都可以吃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張馨慧表示,較燥熱的食物可暫時祛寒但無法治本,雖然寒性體質適量攝取無大礙,但熱性體質者吃了小心體內火越燒越旺,有上火風險。建議民眾可以先在家中做一些簡易測驗,測試自己較偏向哪一類體質再行動。體寒、體熱 兩招教你簡單判別張馨慧醫師提供兩簡易測驗幫助判別:(1)口渴時第一時間想喝冰、冷水還是溫、熱水?(2)吃紅棗、喝薑湯之後有無口乾舌燥?喝水習慣喝冰、冷水及吃紅棗、喝薑湯後感到口乾舌燥的人,很有可能為熱性體質,或為陰虛內熱。陰虛代表身體津液、血液較缺乏,在體內運輸之輸布能力不佳,因此即便喝水,仍會覺口乾舌燥且時常伴隨皮膚乾癢現象。另外,張馨慧醫師指出,現代人因生活作息較不規律,日夜顛倒,晚上五臟六腑沒有好好休息,臨床上觀察到陰虛內熱體質的人較多,要更加注意。這兩類族群吃熱性食物就像火上加油,張馨慧醫師補充,上火症狀就中醫來說可分為心火造成之嘴破、煩躁、失眠、易冒痘痘;胃火、肝火帶來之口苦、口臭;腸火引發之大腸秘結,呼籲民眾別因天冷想祛寒反導致其他健康問題。調整烹調方式 體熱還是能吃「麻油雞」熱性體質不是就不能吃麻油雞,換個做法更健康!張馨慧醫師分享,麻油雞燥熱是因先以麻油快炒過才煮,如能避開此步驟,燉煮雞湯後淋上麻油或以苦茶油來替代,可減少燥熱性又不失香氣。另外一個方式是加進白蘿蔔一起煮,以中醫論點而言,白色食物「入肺」,冬天吃蘿蔔可止咳化痰潤肺、去體內虛火,因此冬天進補熬煮熱湯可配蘿蔔避免上火。祛寒要從根本補起 「這些食材」入菜加分哪些食材可真正祛除體內寒氣?張馨慧醫師整理以下幾種:(1) 乾薑含薑酮、薑烯酚及薑辣素等,可促進血液循環,讓人由胃一路暖到四肢,也可協助抑制體內炎症反應,有利維持心血管健康。(2) 肉桂可幫助胃腸蠕動,排除消化道內的積氣,並加強消化功能及減緩胃腸痙攣性疼痛,同時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利關節。冬天許多人有關節冷痛問題,可以熱水沖泡肉桂粉,當作茶飲;因肉桂本身為香料,加到咖啡、甜點、熱湯或料理內也都很適合。(3) 羊肉羊肉味甘且性質較溫熱,可溫中暖腎、益氣補血、補虛抗寒,對手腳冰冷及面無血色這類寒性體質有幫助,適合當作秋冬補身食材。(4) 烏骨雞中醫認為黑色食物「入腎」,而冬季正是補腎的好季節,因此可以攝取烏骨雞這類富含蛋白質且低脂肪的食材。(5) 牛肉牛肉性質較偏熱,鐵質含量較高,會增加血紅素,改善血液循環、血液不足等問題,且安中補脾,虛寒的人也可以吃,如手肘、膝蓋以下常覺冰冷的人可以多吃牛肉。除此之外,張馨慧醫師說,核桃和栗子這類溫補食材,還有富含黏蛋白與消化酵素,可幫助消化同時有「天然補腎藥」之稱的山藥,都是冬季適合拿來補身的天然食材,民眾下廚時可多加利用。(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吃完薑母鴨、羊肉爐失眠、嘴破小心上火! 醫點名必加「10樣食材」降燥助消化 ·吃鍋進補小心鈉含量比熱量可怕! 「5口味湯底排行」:第1看起來很清
-
2022-01-20 養生.抗老養生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在做
發炎是一切大腦病變的開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2004年2月號《時代雜誌(TIME)》封面以「發炎」(inflammation)為「神祕殺手」(secret killer)為題之後開始,大多數疾病都會探討與發炎的關聯。紅、腫、熱、痛是急性發炎基本反應,但是慢性發炎如同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腦部疾病也是如此。還記得之前提過腦部裡頭有膠細胞,膠細胞又細分成星狀細胞、寡樹突細胞、微膠細胞、室管膜細胞;其中的微膠細胞類似白血球巨噬細胞,其功能是保護腦組織,但是如果微膠細胞或是星狀細胞啟動了特殊發炎反應,可能會產生無聲的神經發炎(neuroinflammation)反應,如果沒有及時修復讓發炎持續發生,反覆持續釋放的發炎激素是會造成大腦一發不可收拾的災難。舉例來說,一旦發生腦中風或是腦外傷,包圍在血腦屏障BBB的星狀神經細胞會發炎破損,導致保護大腦的血腦屏障發生通透性改變,最後造成腦漏(leaky brain);同時微膠細胞會啟動發炎反應,釋放大量發炎激素,如此雙面夾攻,神經發炎的連鎖反應就此展開。剛剛提到的是腦內直接的中風或外傷導致的發炎,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但是腦外的因素會影響到腦內發炎嗎?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當身體遭受到感染、毒素汙染、自體免疫攻擊等因素時,這些狀況也會造成體內大量的發炎激素以及過量自由基反應,然後透過直接或間接方式穿越血管、血腦屏障BBB、迷走神經,甚至是室周區域(circumventricular organs,是大腦內部一塊具有豐富血管但缺乏完整血腦屏障的結構),同樣可以啟動微膠細胞的發炎反應,最後慢慢破壞腦神經系統。所以這個血腦屏障BBB非常重要,如果任何原因導致了BBB破損,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研究發現,肥胖、運動不足、空汙、壓力、失眠、腸道菌相失衡、荷爾蒙及內分泌失調,甚至是電磁波等,都會導致BBB滲透性改變,進而引起神經發炎。2016年英國腦神經影像專家維瑞爾•卡索拉羅(Valeria Calsolaro)在《阿茲海默失智期刊(Alzheimers Dement)》發表了阿茲海默症患者腦神經發炎的證據,他認為以病理解剖及神經影像科技的發現,類澱粉沉積尚不足以解釋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破壞,其實神經發炎才是主要的原因。2017年義大利分子生物及轉譯中心學者維倫提納•沙維(Valentina Salvi)在《神經老化前線雜誌(Front Aging Neurosci)》提出更詳細的解釋:當微膠細胞以及星狀細胞還處於非戰時,此時稱之為M0時期,當啟動發炎機制之後,會進入所謂的priming階段(也稱為M1階段),這priming可以做為啟動、初始或是促發來解釋。當這些微膠細胞進入M1階段,會進行發炎反應以殺菌或是清除異己,但是也開啟了組織破壞和神經發炎的骨牌效應,如果有足夠的抗發炎營養素支持,微膠細胞會進入M2時期,此時反而呈現抗發炎以及組織平衡修復狀態,是有益於大腦的。不過如果進入M1時期太久或是沒有注意到生活型態以及營養積極介入,則搞破壞的M1階段會邁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之中。一位50歲的張先生,他在政府單位擔任重要職位,因為表現良好,已經升任單位最高主管。不過因為某次開會時發現前一天的會議事項一片空白,怎麼想都想不到而嚇到了;在太太的陪同下到醫院檢查後被告知已經有認知功能障礙。當時他嚇的一時無法接受,因為自己的母親正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所以知道這疾病對於一個人甚至是家庭衝擊非常大。他太太陪同來找我的時候,我發現他有抽菸習慣,雖然一天半包,但也有30年菸史了;身體微胖的他,不只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血症,卻沒有規律服藥。應酬多,運動少,加上睡眠品質不好,這些都可能是導致大腦持續發炎,最後造成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記得在和他分析說明原因之後,他說我跟他解釋的太詳細了,要是能早點認識我,也許就能避開大腦發炎退化。當時我就想一定要出一本有關大腦保養的書籍來教育大眾。保護大腦的第一步以下請各位參考一下,生活中是否有促進大腦發炎的不良生活或是飲食型態,請立刻改善:1.吸菸:吸菸所產生的自由基以及發炎物質太多了,裡頭的焦油以及上千種化學致癌物質不但會致癌,也傷害大腦。2014年的一篇研究發現吸菸會造成大腦氧化壓力激增,促進類澱粉沉積並啟動大腦的發炎反應,這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機會。2.糖及精緻碳水化合物:包括任何添加糖的飲料、可樂、蛋糕、甜點、糖果或是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麵粉、白麵條、白土司、甚至是白米飯等,都會增加血糖波動。這結果有二個,一個是過多的糖本身就是會促進發炎,產生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 AGEs)增加;第二,過多的糖會造成胰島素分泌過多,導致胰島素阻抗,這也會促進血管發炎,增加失智風險。美國布朗大學神經病理學家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在2008年《糖尿病科學科技期刊(J diabetes sci technol)》發表一篇文章:在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也高了10倍,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愈多就愈能正常發揮降血糖的作用;因此蘇珊娜‧德拉蒙特等人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的理論。2020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神經科學家艾納貝利•錢伯斯(Annabelle Chambers)等在《歐洲神經病裡雜誌(Europathol Exp Neurol)》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發現這種AGEs會在神經細胞、星狀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中表現出來,雖然不確定是失智症的單獨風險因子,但的確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內的類澱粉沉積以及神經老化。3.麩質過敏:過敏是身體對於過敏原的一種反應,近年來小麥麩質(gluten)在過敏疾病的探討已經眾所皆知。麩質是一種廣泛存在麥製品或澱粉加工品的蛋白質,也是俗稱的麵筋;是由麥膠蛋白(gliadins)和麥穀蛋白(glutenins)組成。我在治療所有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時,一定會檢查急性或是慢性過敏原,這裡頭當然包括麩質。許多國外醫師也都強調無麩質(gluten-free)飲食對於控制發炎性疾病、大腦疾病、憂鬱等都有顯著好處。(編按:麩質存在在部分種類的麵包中。)2021年的重量級期刊《細胞(Cell)》有一篇重要論文,是以色列柴姆巴(Chaim Sheba)醫療中心學者阿隆•樂訥(Aaron Lerner)所發表,主題非常特殊:「食物即醫藥:麩質在神經退化疾病的角色」("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Gluten and Potential Role in Neurodegeneration),其中提到小麥製品裡的蛋白質,也就是麩質,可能會造成腸道菌相失衡 (dysbiosis);因此增加腸黏膜通透性,引起特殊交叉抗體反應,甚至是自體抗體的出現,攻擊了大腦中類似麩質的蛋白結構,而引起大腦退化疾病。4.酒精:酒精熱量高,每公克可產生7大卡,喝多了,肝臟容易發炎,會形成脂肪肝,令腹部肥胖不容易消除。過量的酒精也會傷腦,2017年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部醫師在《精神科雜誌(Psychosomatics)》發表一篇統合研究,從文獻中發現酗酒引起的失智盛行率,雖然每個國家數字不同,但是酒精引起早發型失智症達到10%、而晚發型失智症因酒精引起的比例約只有1.28%。不過也有研究顯示「適量」喝酒對於心血管有好處,問題在於何謂適量?我比較喜歡用美國標準杯的算法,不同的酒精濃度(alcohol by volume, ABV)有不同的標準,先看何謂「一標準杯」?酒精度為5%(ABV)的普通啤酒,一標準杯是指12盎司(360毫升);酒精度為12%(ABV)的葡萄酒,一標準杯是指5盎司(150毫升);酒精度為40%(ABV)的烈酒,一標準杯是指1.5盎司(45毫升)。對男人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2標準杯,每周不超過14標準杯;對女人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1標準杯,每周不超過7標準杯。但是如果一個人喝酒後臉容易紅,可能是解酒ALDH2基因有變異,那就更要少喝了,因為這種體質酒喝多了容易有咽喉食道癌的可能。5.不良飲食習慣:包括攝取過多的omega-6脂肪酸以及過少的omega-3脂肪酸,這會導致發炎;尤其是充滿油脂的大腦,失衡的脂肪酸會造成大腦發炎。另外高溫油炸類食物要少吃,因為油經過高溫處理後極不穩定,容易酸敗形成壞油,一樣會造成大腦發炎。也不要忘了反式脂肪,這是一種「反噬健康」的脂肪,這種植物氫化油惡名昭彰,會造成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失智風險。在許多的甜點、烘焙、糕餅裡頭加的酥油就是一種反式脂肪,雖然富含脂香,但是對心血管以及大腦真的不好。喜歡吃煙燻燒烤食物也要注意,食物在經過高溫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烴 (PAH) 、異環胺 (HCA) 、或是丙烯醯酸 (AA) 等致癌又促老的物質,不但會讓身體發炎嚴重,也與肥胖、大腦發炎脫不了關係。6.促進發炎的生活習慣:包括睡眠不足、久坐不運動、長期以耳朵直接接聽手機等。長期熬夜會造成胃的饑餓素以及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脂肪的瘦素以及腦部血清素分泌降低,這些都會造成發炎反應增加,引起肥胖,而且不利於大腦在夜間清除大腦廢棄物質,當然就會增加失智風險及憂鬱傾向。久坐不動的3C族或是電視沙發族,不但熱量消耗降低、血管易發炎,全身容易堆積脂肪,也會增加三高風險,造成大腦損傷。因此要打造抗發炎的體質,對於維持健康、保護心血管以及大腦、降低癌症發生等都有其效果。基本上,平日必須要做到不吸菸(二手菸以及三手菸也是)、節制飲酒、多喝水、多吃原型少加工的食物、少吃精緻澱粉及糖、並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適度運動、不熬夜以及舒緩壓力,請記得盡量每日都做到這些好習慣。各式蔬菜因為具有足夠纖維以及各種五顏六色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不但對腸道友好,對大腦也是有間接好處;但高糖分水果以及果汁必須要有總量管制。我曾經遇過連續多年一天吃6種以上過甜水果,結果反而造成糖尿病、冠狀動脈阻塞以及洗腎的案例。另外多吃好油,包括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中小型深海魚、亞麻仁籽油、海藻、堅果。煮菜烹飪盡量用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的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或是玄米油等;另外黑咖啡以及綠茶對於保護大腦也有效果喔!書籍介紹書名: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祕密:活化大腦一點都不難,六堂課養出健康好腦作者:劉博仁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12/29作者簡介/劉博仁相信疾病的治療不應只有一種方法,透過初步的醫食同源核心概念,加上進階的功能營養醫學調理,並將精準醫療檢測納入驗證,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則。現職台中市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Captain Clinic)院長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門診中心營運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延伸閱讀: 陳文茜8年來接連住院,去年又罹肺腺癌!一張「重大傷病卡」讓她悟出:人生最後的結局原來是...
-
2022-01-1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臉歪嘴斜不一定是中風 醫詳解顏面神經麻痺症狀、治療及危險因子
潘律師有人稱現代潘安的英俊臉孔,加上一向能言善道,雖然年紀已近60歲,但仍活躍於職場上。這天早上準備要進事務所前,覺得左臉好像怪怪的,但也不以為意。進事務所後,秘書驚訝地問:「老闆,你的臉今天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很不對稱,嘴巴有點歪掉,要不要趕快去醫院?」潘律師照了照鏡子,再試著動動臉部肌肉,一顆心沉了下去,連忙請年輕人驅車送自己上醫院。經過一番檢查,醫師告訴潘律師:「這不是中風,而是俗稱『貝爾氏麻痺』的顏面神經麻痺問題。」潘律師稍微放下心中的大石,卻又遲疑地問:「現在該怎麼辦?我的臉從此就會這樣歪歪斜斜的嗎?」貝爾氏麻痺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是種會發生在任何年齡層的「急性周邊顏面神經麻痺」問題,通常最明顯的狀況就是臉部肌肉突然無力而導致表情異狀,半邊臉下垂,眼睛閉不起來,患側無法出現笑容。幸好,對多數人而言,貝爾氏麻痺是暫時性的。接下來我們就來仔細看看貝爾氏麻痺的症狀、原因、與治療。貝爾氏麻痺的症狀貝爾氏麻痺會造成的外顯症狀(代表其他人會觀察到的變化)包含以下:◇ 通常發生於單側臉部,只有很少數的案例會在兩側同時發生◇ 眼睛無法閉起來,覺得眼睛很乾◇ 眉毛下垂,整個半側臉都有下垂、垮掉的感覺◇ 嘴角歪斜偏移,沒辦法露出笑容◇ 流口水貝爾氏麻痺也會導致一些無法從外觀觀察,只有患者本身能體會到的症狀:◇ 頭痛◇ 受影響那一側的下巴和耳朵痛◇ 聽覺變得過於敏感,音量過大時很難接受◇ 舌頭前三分之二失去味覺貝爾氏麻痺的致病機轉貝爾氏麻痺的確切原因還不甚清楚,但有許多證據認為此病是神經發炎所引起,而神經發炎的原因很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或說是病毒感染之後造成免疫反應引發神經變得發炎、腫脹,而導致了貝爾氏麻痺。貝爾氏麻痺影響到的神經是我們的「第七對腦神經」,或稱為「顏面神經」。顏面神經是混合性周邊神經,同時掌管了運動與感覺,因此能控制臉部肌肉動作,也與傳遞舌頭前方味覺、唾液、眼淚等有關係。目前認為與貝爾氏麻痺有關的病毒包括了:◆ 會造成唇皰疹的單純皰疹病毒第一型HSV1◆ 會造成水痘、帶狀皰疹(皮蛇)的水痘病毒◆ 會造成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的EB病毒◆ 會造成呼吸道疾病的腺病毒◆ 帶來流感的流感病毒罹患貝爾氏麻痺的危險因子任何年紀的人都可能發生貝爾氏麻痺,但在第三孕期的孕婦、剛生產一周內的產婦,糖尿病患者,體重過重的人發生機率更高。也有些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普通小感冒後出現症狀。貝爾氏麻痺的診斷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雖然我們提到貝爾氏麻痺會造成單側臉部肌肉控制不良而嘴角下垂、眼睛無法閉合,但這並不代表「臉部表情改變」就是罹患了貝爾氏麻痺。萬一有類似的神經學症狀,務必要趕緊去醫院就診,絕對不要等!先去醫院就診就對了!因為這些狀況也可能代表的是急性中風,務必要讓專業醫師診療,確定病因,並做緊急處理。好的,這一點相當重要,請務必記得。接下來我們回到貝爾氏麻痺,繼續講貝爾氏麻痺的診斷。貝爾氏麻痺症狀通常發展的挺快的,可能幾個小時內就變得嚴重,兩、三天內症狀就很明顯了。醫師檢查時,會請患者動動臉部肌肉,包括抬抬眉毛、閉上眼、露齒笑開等動作。假使眼睛向上看的時候仍有明顯皺紋,代表前額肌肉控制沒有受到影響,就可能就不是周邊神經發炎,要改成考慮是否為中樞性的問題。如同前面所述,不僅貝爾氏麻痺會造成臉部肌肉失去控制,中風、腦瘤、其他感染問題也都可能會導致類似的症狀,醫師會依據神經學檢查的結果,安排肌電圖或其他影響檢查來確定診斷。貝爾氏麻痺的治療最常被用來治療貝爾氏麻痺的藥物是類固醇。在症狀開始三天內給予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持續一星期,可以有效減少神經發炎並且增加神經恢復的可能性。另外補充維生素B12會帶來部分的效果,可以稍微縮短病程。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兩個星期時,就開始看到改善了,到第三周內,會有明顯的症狀改善,甚至大約七成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少數患者會留有貝爾氏麻痺的後遺症,包括:● 單側臉部的肌肉持續無力● 因為角膜過乾、受損而使視力變差● 臉部出現不自主的抽動● 因為神經修復時造成的異常,而導致在吃東西、喝水時會流眼淚總結貝爾氏麻痺貝爾氏麻痺是暫時性的顏面肌肉無力,因為顏面神經突然發炎,而顏面神經又是控制臉部表情的神經,一旦失能,肌肉無力、癱瘓,面部表情不聽使喚,半邊臉的表情看起來就像垮掉一般,眼睛關不起來,笑也笑不開。經過治療後,絕多數的患者會恢復正常。不過,若突然出現這些症狀,要及早就醫檢查,確定診斷!原文:
-
2022-01-1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吃東西嗆到應避免拍背 治療師教如何保養吞嚥所需肌力
● 保持九十度坐姿進食,細嚼慢嚥,每一口都確實吞下● 吃東西嗆到,應該避免拍背或再喝水● 嗆到後無法呼吸及說話,用「哈姆立克法」將異物排出如果吃東西時覺得食物卡在喉嚨,或是吞的時候很費力,就可能出現「吞嚥困難」了。特別是容易流口水、吃東西常嗆到、餐後口內有食物殘留等困擾的人,小心容易發生吞嚥困難問題,更不可輕忽「嗆到」可能帶來致命的危機。出現難吞嚥 快求醫評估根據統計,台灣約12.8%的65歲以上長者出現吞嚥困難,並且隨著人口高齡化的到來,比率也將逐漸提升。當察覺自己或家人出現吞嚥困難時,應該盡快到耳鼻喉科或復健科進行評估,並安排後續的語言治療訓練。在平時進食也要注意吞嚥安全,多做一些相關運動,以維持吞嚥功能。我們吃東西時,會先從辨識食物是否可以進食開始,之後會將食物送入口中咀嚼,咀嚼完成後才進行吞嚥,之後會將食物送入食道再進到胃。但只要在其中任何一個過程出現問題,例如流口水、嗆食、餐後口內有食物殘留等過程發生狀況,都稱之為「吞嚥困難」。吞完後 留意聲音是否改變如何提升吞嚥功能?建議平日只在精神好時進食,身體要保持九十度坐姿,細嚼慢嚥,注意每一口都確實吞下後再吃下一口;每一口吞完後注意自己的聲音是否出現改變,例如聽起來濕濕的,像有痰的聲音,如果出現的話,可以再吞一次或咳嗽清喉嚨;用餐過程中避免講話,並且在進食前後確實做好口腔清潔。嗆到時仍有呼吸 用力咳嗽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出現嗆到的狀況時(但仍有呼吸),請避免拍背或是再喝水,只要鼓勵用力咳嗽即可,以免異物掉入呼吸道更深處,導致吸入性肺炎。如果長輩嗆到後出現無法呼吸及說話的情形,則須立即使用「哈姆立克法」將異物排出,也就是站在他的身後,雙手握拳環抱置於肚臍上方,往上往後用力擠壓。運動保養方面,可以進行「吞嚥健口操」,促進吞嚥所需的肌力。以下四組運動,可以在每天飯前進行,作為進食前的暖身運動。
-
2022-01-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蓋被子喝薑湯可抗新冠病毒? 事實查核中心:錯誤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新增17例本土確診個案,疫情群聚持續,網路現在也盛傳許多防疫假訊息,就有傳聞說喝熱水、薑湯能抵抗病毒感染,事實查核中心求證專家強調,以上作法皆無證據可消除病毒。事實查核中心在官網指出,近期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稱:「同學的親外甥,在深圳醫院工作…他剛剛來電要我轉告所有的親戚朋友,感染新冠病毒是乾咳無流鼻涕…」內容更提及:「新冠病毒在26至27度的環境下就會被殺死,所以要多飲用熱水…如果有發高燒的症狀,就蓋被子,喝薑湯,讓體內的熱能提高,抵抗病毒感染…」等。事實查核中心詢問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醫生黃士澤求證,他們表示許多呼吸道疾病的症狀都很類似,無法單靠症狀表現判斷是否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感染。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仍需透過篩檢,才能確認是否確診新冠肺炎。至於喝熱水是否有效預防病毒,黃士澤告訴事實查核中心,人喝熱水一般只能喝到攝氏40到50度,且再怎麼喝熱水,人類體溫仍會保持在攝氏36到37度,並不會因為喝熱水而改變體溫,人體也不可能長期處在高溫環境中。此外,黃士澤表示,COVID-19病毒感染一般是經由呼吸道黏膜,但喝水是進入腸胃道,這與呼吸道黏膜沒有關係。喝熱水對於預防病毒沒有作用。因此傳言指稱「在溫度26-27度的環境下就會被殺死」並不正確。而「吃薑是否能治療、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林口長庚中醫部主任陳俊良則回應,生薑能提升免疫力,但僅為食材,只能達到保健預防作用,並沒有證據證明能消除COVID-19病毒。關於針對「病毒在喉嚨停4天」、以溫水加鹽巴、茶、醋漱口是否能消除新冠病毒,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則指出,「冠狀病毒在抵達肺部前會在喉嚨停4天」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用鹽水、茶、醋漱口,對已經侵入呼吸道細胞的病毒,完全沒有清除作用。綜合以上採訪,事實中心表示,這項傳言是「錯誤」的訊息,且內容在2020年就已分別流傳過,這回是以組合形式重新流傳,請民眾勿採信。
-
2022-01-17 該看哪科.兒科
女童泌尿道感染發燒畏寒 險併發敗血性休克
一名國小女童連續兩天發燒、畏寒、解尿疼痛,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影像顯示雙側腎臟發炎,左腎膿瘍,且血液培養出大腸桿菌,表示細菌已自泌尿系統突破進入全身循環中,若延誤治療,恐併發敗血性休克。所幸經過抗生素治療後已無大礙。長安醫院小兒科醫師韓舒萍說,泌尿道感染如果不及時治療,恐引發腎臟發炎、更嚴重者會造成腎臟膿瘍或菌血症。反覆腎臟發炎感染會使腎臟纖維化與降低腎臟功能;腎臟膿瘍如無法順利以抗生素或引流控制病情,恐將受感染的腎臟以手術切除。幸好女童積極配合檢查與治療,腎臟膿瘍也順利恢復,追蹤並未影響到腎臟功能。韓舒萍說,泌尿道感染在小兒科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由於女性的尿道比男孩子短,所以較易患上尿道炎。受感染的兒童多半會抱怨尿急、頻尿或解尿疼痛,若嚴重感染可能會有發燒症狀,好發於憋尿或有泌尿道結構異常的孩童。嬰兒期的泌尿道感染不易察覺,多半只有發燒症狀,家長可能會聞到尿液有異味的情形,經常需要配合尿液檢查才有辦法診斷。兒童泌尿道感染治療首重多喝水,抗生素治療需要一個療程,若高燒不退或併有腹痛噁心嘔吐或口服水分與藥物困難,則建議靜脈輸液與針劑治療。韓舒萍提醒,泌尿道感染是預防重於治療,建議多喝水、勿憋尿。也建議孩童想上廁所就勇敢去排尿,千萬不要害羞或害怕,同時呼籲家長提醒女孩子如廁後,使用衛生紙擦拭方向要由前往後擦,勿將糞便帶往尿道口,以減少感染風險。
-
2022-01-15 養生.聰明飲食
肚子都肥肉怎麼減? 醫認證「瘦肚子飲食習慣」:第一步要吃早餐
52歲的王先生,於今年五月底因新冠肺炎進入醫院肺炎病房治療。他的身高為175公分,體重為70公斤,剛入住病房時氧氣需求濃度一度已經調到最高,隨時準備插管治療,但入院後請他開始採取「俯臥姿勢通氣(prone position)」,盡量在床上「趴著休息」,血氧立刻有大幅度地改善,不但免除插管痛苦,氧氣需求濃度也隨即開始往下調,經過治療之後順利出院。47歲李先生,於同期入住新冠肺炎病房。他的身高為171公分,體重為92公斤,血糖血壓長期偏高,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越調越高,醫護人員一樣鼓勵多多在床上趴著休息,但他自述因為有「啤酒肚」,所以無法趴睡,最後因為血氧濃度不足而插管治療,接受了近兩週的加護病房治療才歷劫重生。趴睡、代謝症候群 影響新冠肺炎重症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說明,前述兩位病人的年紀與病程相仿,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也都到達最高,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兩位病人是否進入重症治療?1、能不能趴睡:「俯臥姿勢通氣」是對於高需求氧氣的肺炎病人常會建議的一種治療方式,在床上病人從「仰躺」姿勢調整後「俯躺」後,可以增加肺活量,並有機會使得因為發炎浸潤而塌陷的肺泡重新打開,病人的血氧濃度常常就可以得到戲劇性的改善;在臨床觀察上,能夠趴睡的病人比起無法趴睡的病人,治療後的預後相對較好。(推薦閱讀:趴睡睡醒手麻藏「疾病警訊」! 醫眼中「殺手級動作」:恐害無力開門、開瓶蓋)2、代謝症候群:胖的身材分為「中心型肥胖」與「周邊型肥胖」。其中,中心型肥胖為脂肪堆積在內臟與其四周,造成大腹便便,也是中年男性常戲稱的「啤酒肚」,也容易導致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而高血糖會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及新冠病人的死亡率上升,長期高血壓則會使得心血管功能減弱。 消滅啤酒肚 日常4招助改善由以上的原因來看,「肥胖」的確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風險因子,而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與飲食習慣問題,長時間下來容易造成體重過重與體型過胖,建議在生活上做以下幾點的調整:1、在紙上記錄一週內每天24小時所吃的所有食物。現代社會因為食物較容易取得,所以很容易在不自覺下吃了大量的點心、餅乾與水果,若單純只靠記憶回想,很容易忽略了自己其實吃了很多食物,以為自己喝水也會胖;若能記下每天每一口食物,其實會驚覺自己吃了非常多東西。(推薦閱讀:吃飯配飲料、飯後喝湯? 小心胃食道逆流!醫眼中「超雷虐胃行為」曝光) 2、盡量在晚上八點後不吃食物與記得吃早餐。人體的胰島素與賀爾蒙會依照身體生理時鐘有規律的分泌,太晚吃晚餐或是吃消夜都非常容易造成肥胖;此外,較有趣的是大家常常會以「不吃早餐」的方式來減重,在過去的研究中,不吃早餐來減重雖然在短期內會有一點效果,但以長期幾個月來看是沒有效果的,因為當人體在早上飢餓過頭後,身體會在中午過後反撲,使人不自覺在下午或晚上吃更多的食物來代償。(推薦閱讀:不吃早餐能減肥? 營養師警告「3大隱憂」:沒胃口先喝水)3、三餐吃七八分飽,不要挨餓,盡量避免吃點心。原理與不吃早餐相同,當人體過度飢餓,反而有可能在下一餐反撲,使得下一餐吃的更多。(推薦閱讀:嘴饞吃不停怎辦? 營養師激推「9款低卡點心」:食慾秒降)4、在能身體與心理承受的狀況下,規律地運動。運動可以改變肥胖體態、下降胰島素抗性與改善代謝症候群,而運動的最困難處在於養成規律的習慣,建議一開始可以先從身體可以接受的快走或是慢跑開始,逐步養成運動的習慣,若能再加上一定程度的重量訓練,效果會更好;反之,若一開始就做高難度會高強度的運動,反而會使人望之卻步而長期無法持續。 延伸閱讀: ·肚子大怎麼消? 一張圖搞懂「4大肚型」:恐是裝滿宿便、壓力 ·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
2022-01-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80公斤醫師3個月減掉10公斤的秘訣:多喝水控制飲食,一有空檔就運動!
一年多前,我無意間驚覺自己體態日漸肥胖,與病患對談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反思我肥胖的原因,有可能是門診量大,加上要輪值等壓力下造成,因此我買了一支智能手表,提醒忙碌的自己,要強迫身體運動與放鬆,執行三個月就減掉了10公斤,感覺身體負擔減輕,精神變很好,工作狀態比以前更有活力。多喝水 勤上廁所不憋尿原本體重80公斤的我,嚴格控制飲食,每天喝白開水3000㏄以上,搭配運動,才成功減重。「我水喝很多,病患又一個接一個進來看診,我還是會自我提醒每兩小時就要上廁所一次。」身體力行不憋尿,才有好的身體基底。泌尿科門診最常見急尿、頻尿、夜尿、急性尿失禁等膀胱過動症問題求診的病患,看多了我心裡也會怕,一年多前我還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時,工作量龐大,發現肥胖時,覺得要做就要快,不能再等了,於是展開我的減重之路。透過減重成效 衛教病患就這樣維持一年多的健康飲食和減重生活,雖然剛到雲林基督教醫院服務不久,抵擋不了在地美食的誘惑,但是我會自我要求「有意識的吃」,吃原型食物,加上持續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體重,不會突然往上飆升。「看到我的減重成效,病患也會詢問,互相交流經驗,其實這就是最好的衛生教育。」雲林的病患多數都在40歲以上,七老八十的長者更占多數,衛教觀念嚴重不足,因為大多數人是農夫,需要體力,所以吃得比較多,甚至會亂吃,想要翻轉當地保守衛教觀念需要時間,時常是多說無益,因此我會換個方法透過檢查的數值,以客觀數字「教育」病患,效果不錯。實施減醣 只在早上吃澱粉現代人活在高壓生活裡,「放輕鬆」這句話有講等於沒講,其實連醫師都很難放輕鬆,只有在常規的運動下,才能強迫自己放輕鬆,尤其膀胱過動症的病人更需要。我的減重方法,首先從飲食習慣改變,實施「減醣」開始,要求自己只有早上可以吃澱粉,但不是隨便亂吃,只吃馬鈴薯、地瓜等原型澱粉,我會強迫自己喝水,雖然看診忙碌,但盡可能不憋尿,除了不影響身體機能,也是提醒自己做好病患的榜樣。手表設定鬧鐘 提醒跑步還會強迫自己在工作空檔時運動,我的手表有設定鬧鐘,鈴響時我會站起來在原地跑步,每天至少要跑8千步到1萬步,或下班後一邊看電視一邊跑,把運動融入到我的生活裡,也是我能一直持續做的關鍵。我在診間常跟病患宣導基本衛教,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攝護腺病症的藥物可能要服用一輩子,不可以為控制好就不吃藥,要停藥一定得問過醫師,否則療程等於回到原點,除非接受開刀,但也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手術,因此發現問題時,務必及早就醫診斷,有感染現象仍要詳細檢查、查明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江恒杰小檔案現職:雲林基督教醫院 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年齡:55歲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畢●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泌尿科醫學會疝氣手術(TIPP)●疝氣腹腔鏡微創手術●內視鏡尿路結石手術及體外震波碎石術等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副主任
-
2022-01-14 活動.元氣一日課
【元氣一日課】冬天總是手腳冰冷?當心是心血管疾病前兆!這些方法助你促進血液循環
血液循環差,是老人家或慢性病患者才會有的現象嗎?其實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都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以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馬上登入來了解如何改善血液循環的問題吧!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循環好,有元氣,增加抗寒力血液循環差,是老人家或慢性病患者才會有的現象嗎?其實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都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以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 (可幫助你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健康)。✅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 (了解食材,避免將毒物吃下肚)。✅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 (透過訓練大腦,保持靈敏與健康)。✅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 (藉著了解危險因子,遠離腦中風)。★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樂活健康帶動跳:運動專家/菲特邦健康管理 資深運動管理師 許貴婷👉課程來源👉更多WaCare全銀運動線上課程⏰ 10:00-12:00【活動】居家小活動預防退化玩桌遊!訓練注意力: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天氣轉涼要多吃!6種天然血液稀釋劑防心血管疾病(文章來源:常春月刊)通常醫師都會開立血液稀釋藥物,給有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是有心臟病發作、中風經驗的病患。根據Healthline報導指出,許多維生素、食物、草藥和香料,其實都可作為天然的血液稀釋劑,這些天然替代品可用於降低凝血風險,或是和處方藥一起使用。然而,必須特別注意某些草藥和補充劑會干擾處方的抗凝血劑,例如口服抗凝血藥華法林 (Coumadin),因此在攝取前可以先詢問醫師的意見。👉《點此看全文》你知道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6種食物有哪些嗎?⏰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動動手指頭!促進末梢循環: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 【活動】放鬆活動 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毒物專家顏宗海教你如何安全飲食:長庚醫院腎臟科系 教授級主治醫師 顏宗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冬天洗澡由腳往頭洗可以防中風?一動作才是重點(文章來源:常春月刊)網路上流傳冬天洗澡順序必須由腳往頭洗,以防中風,但目前並沒有實證顯示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反而是,短時間過於激烈的周遭溫度變化,與腦血管風險較為相關。👉《點此看全文》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嗎?⏰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前沒喝水 夜尿頻擾睡眠? 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別再以為「夜尿」是泌尿系統出問題!50多歲的小蔡(化名)長期飽受胃食道逆流影響,被醫師囑咐睡前二小時千萬別進食,他照做但每周仍有二到三次深夜會被尿意干擾,原以為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攝護腺肥大,泌尿科醫師檢查後卻沒什麼問題,而且每次排尿量都不少,醫師提醒他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點此看全文》避免睡眠呼吸中止症應該怎麼做?⏰ 21:00 ~準備就寢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
2022-01-1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好渴?六個身體缺水警訊報你知!
許多人都知道喝水很重要 ,但仔細想想,你今天喝水了嗎?還是把飲料當成水在喝?你知道什麼時候身體缺水了嗎?「營養師高敏敏」教你辨別缺水六大警訊,保護身體健康!現在路上走沒幾步路就是飲料店、便利商店,飲料隨手可得,導致現代人養成不愛喝水,甚至有不喝水的壞習慣。如果你經常會感到口渴,那要注意了,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的臨界點囉!缺水除了會感到口乾舌燥,還會導致抽筋、關節疼痛等健康問題,甚至會造成代謝功能變差影響肌膚,乾燥細紋還會找上你,喝飲料變胖又變老,想一想,還是選擇記得喝水好了!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營養師高敏敏頻道:點我看營養師高敏敏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減重迷思大破解!醫師教你維持身材不復胖的關鍵減肥不敢吃早餐?一分鐘告訴你這樣吃不怕胖!「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老公總是半夜跑廁所?全台竟有450萬人為「它」所苦
頻繁夜尿,小心腦部出問題。最新人口數推估,全台超過40歲以上民眾,恐有超過450萬人飽受「夜尿症」所苦,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說,夜間多尿不僅會影響睡眠、失眠,可能進而延伸嚴重慢性疾病、心理健康與精神問題,小病不注意恐釀大禍。依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夜尿是「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醒來,一晚至少2次以上」。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0%,且年齡越長盛行率越高,其中近9成屬於「夜間多尿」的範疇。研究顯示,男性超過50歲,至少每4人就有1人有夜尿問題,增長10歲盛行率就增加1倍,超過60歲後每2人就有1人;此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問題、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患者也是高危險族群。廖俊厚表示,男性超過50歲或有慢性疾病,要記得觀察「夜尿二三四」,包括夜間起床尿2次以上,且尿量超過全天尿量的1/3以上,即為夜尿多症,盛行率達4成3,中獎機率很高。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指出,常見的下泌尿道疾病,多半是泌尿器官出問題,夜間多尿患者大多是賀爾蒙問題,因腦下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導致睡覺時尿量無法減少、尿液沒有濃縮,是腦部功能問題表現之一。據研究,超過50%有夜尿困擾的人,認為其睡眠品質受到影響,生理上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心理上容易帶來疼痛、沮喪、焦慮以及認知、記憶和表現缺陷等問題。研究也發現,有夜尿問題的患者,超過75%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神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在身。廖俊厚曾收治一名現年55歲的男性高階主管,被太太抱怨總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才注意到自己因為強烈尿意,多次中斷睡眠,即便晚上少喝水喝酒、睡前排空尿液也無改善,就醫後才發現是夜間多尿,經過藥物改善後才改善狀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台灣人口年齡持續老化,有夜間多尿問題的人口會越來越多,為提升夜尿症病識感及診斷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攜手推出Line「夜問AI智能聊天室』,期望以最貼近民眾生活並保有隱私的方式,提升男性對夜尿症的認識,也彙整全台超過300家泌尿專科醫療院所資訊,掌握完整訊息。更邀請熱血體育主播徐展元、財經專家賴憲政一同參與,客製出夜問AI智能聊天室的體育及財經資訊。
-
2022-01-12 養生.運動健身
理想坐姿大解密!學會正確呼吸,不再腰痠背痛!
你有久坐的習慣嗎?總是腰痠背痛?正確的呼吸姿勢,可以減緩久坐的不適感,也可以幫內臟做按摩,今天讓「體結構技師」阿銘師教你理想坐姿與深度呼吸的方式,循序漸進身體就會越輕鬆。理想的坐姿就是你呼吸最深的姿勢,當手心朝上擺放,會使橈骨與尺骨平行,呼吸深度就會比較深。因此在開車時手心朝上握方向盤,會越開越省力。 趴睡起床時會手麻腳麻,就可以在趴睡時檢測自己呼吸深度是否夠深,如果肋骨結構歪斜,身體在趴睡過後可能會胃食道逆流、打嗝不舒服等等。或是坐著喝水容易嗆到,可以試著喝水時骨盆順著往前傾,腰與頸椎自然往後仰,喝水會更加流暢。 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健康生活!完整影片:點我看阿銘師x鍼還傳:YT/IG/FB 延伸閱讀10個減脂有氧挑戰 訓練心肺跟爆發力運動抖M請進!13分鐘超強虐腹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天冷頻尿正不正常?醫教1招自我檢測:3情形當心泌尿道出問題
每到冬天氣溫下降,不少人會出現頻繁跑廁所的現象,在家裡還好,如果剛好在工作或會議中卻尿意頻頻,難免會造成一些困擾。實際詢問上班族「冬季頻尿」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工作思緒容易被中斷」之外,最尷尬的是,每當主管、同事主動關切,一句「你還好嗎?吃壞肚子了嗎?」都不知該如何回答…究竟冬季頻尿是天氣影響還是泌尿道真的出問題,泌尿科醫師教你這幾招簡單判斷。氣溫驟降易頻尿 靠排尿日記紀錄身體狀況第一點必須要知道,就是「天冷真的會利尿」,又稱冷利尿(Cold diuresis)現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表示其因可分為二:(一)氣溫低會使肢端血管收縮,導致血多回流至軀幹,也代表流經腎臟血液量增加,使腎臟過濾尿的過程加快。同時,靜脈回流量提升也會促進心臟分泌心房排鈉鈦,又稱「利尿素」,減少腎臟對於鈉離子與水分的再吸收作用,進而加速人體排尿。(二)人體自律神經遇冷活化,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導致膀胱較無法儲存尿液。楊旻鑫醫師指出,臨床上一日排尿次數逾八次即可說有頻尿現象,但仍需綜觀個人每日飲水量及排尿量而定,因此對於有頻尿現象的民眾而言,簡單紀錄包含飲水量與排尿量之排尿日記,當出現問題需就醫時,能更有助於醫師掌握病人身體狀況。出現「這三種」情形 儘速就醫檢查究竟冬季頻尿正不正常?除了注意排尿次數之外,楊旻鑫醫師提醒,若出現「急尿」,即一有尿意就憋不住;或排尿時有疼痛感,甚至「血尿」情形,就需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進一步檢查。可能引發頻尿的疾病很多,以女性而言,最常見即為泌尿道感染、膀胱過動症;男性則多為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發炎,除尿意頻繁之外也常合併解尿困難,如尿不出來、尿不乾淨等;而孩童、青少年出現頻尿現象,家長就得多留意,有可能是心理壓力造成。憋久了會生病 陷入尿意更頻繁的惡性循環 頻尿還好解決,但不少人一旦開始專注於工作,尤其是辦公室族群,常因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起身,或擔心他人眼光而刻意憋尿,其實都會對泌尿道造成累積性損傷。楊旻鑫醫師說明,長期憋尿可能使膀胱肌肉無法放鬆,進而導致解尿困難,也有機率演變成慢性膀胱疼痛症候群 ,又稱「間質性膀胱炎」,患者膀胱過度敏感,只要一產生尿就容易感到不適甚至下腹疼痛,且尿意時常來的又急又快,嚴重影響生活。養成正確習慣 「喝對時間」也能減少頻尿排尿要順暢,養成正確飲水習慣也很重要,楊旻鑫醫師表示,正常人每日建議飲水量為自身體重(kg)乘以30 c.c.-50c.c.,但心腎功能不佳的患者即不適用此試算方式,應諮詢主治醫師。針對冬季頻尿族群,楊旻鑫醫師也提供以下幾點注意事項:(1)盡量避免咖啡、茶飲、酒精等利尿飲品。(2)晚餐不喝湯、晚餐後少喝水,減少夜尿情形發生,以免影響睡眠而造成其他健康問題。(3)注意保暖,減緩冷利尿現象發生。(4)隨時注意相關症狀,及早治療,若頻尿嚴重影響生活,可至醫院就診尋求醫師協助,適時使用藥物改善。(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白天尿尿超過8次小心有問題! 泌尿科醫揭「3大跡象」:膀胱累壞了 ·尿液出現「這3色」危險了! 專家揭「尿液顏色」代表健康狀況:尿透明別再喝水
-
2022-01-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若出現5種狀況代表血液超黏稠,再不注意恐中風!做好4件事助預防
血液是人體循環的重要關鍵,除了運送各種細胞所需的營養素,也會含有死去的細胞、發炎物質及氧化的脂肪等,但若是這些物質太多,就容易讓血液變得濃稠,進而妨礙血液循環。當血液變得黏稠,血流減慢,就會導致血管壁出現垃圾堆積,逐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發生腦栓塞、中風等疾病。 出現這幾種狀況 就是血液黏稠的徵兆 雖然血液黏稠不像貧血或失血那樣症狀明顯,不過細心一點還是能感覺到蛛絲馬跡;如果中老年人出現下列症狀,有可能是血液黏稠所致,最好到醫院做相關檢查。 1. 早起頭暈、不清醒、思維遲鈍;要吃過早餐後,頭腦才清醒。 2. 午餐後需要小睡,否則整個下午無精打采;相反,晚餐後精神狀態特別好。 3. 蹲著做事會氣喘,下蹲時回到心、胸的血液減少,肺、腦等器官缺血導致呼吸困難,故有氣喘。 4. 陣發性視力模糊。血液變黏稠後流速減慢,血液不能提供視神經充分營養,或視神經、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看東西陣陣模糊。 如何預防? 1.避免血液濃稠 這幾種食物要少吃! ◎高熱量食物、加工食品:要避免血液變得濃稠,應減少攝取高熱量食物,大家都知道高熱量飲食正是妨礙「自噬機制」的最大兇手,會讓體內分解油脂的效率降低,增加脂肪肝等疾病的風險。例如:油炸品,餅乾、泡麵,或是培根、火腿、香腸、冷凍披薩、餃子等加工食品,都算是高油飲食,在製造過程中都容易產生反式脂肪。 ◎加熱過的動物皮:豬皮、雞皮等動物的皮,雖富含膠原蛋白,被認為能夠幫助保養皮膚,但經過一般的料理過程後,其中含有的動物性蛋白通常會產生變質。尤其是油炸、火烤後,更是容易變質,甚至轉變成對人體有害的毒素。 ◎含糖量高的食物:像是冰淇淋中含有大量的糖,還有反式脂肪,這兩種物質都會傷害人體的自噬機制,讓血液變得更加濃稠。 2.多喝水 足夠的水份攝取對我們的心血管保養是非常重要的,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度上升,進提高血栓發生的危險性。每天喝水至少需要「體重 x 30-40 ml」,以 60 公斤的成人來說,每天至少喝 1800 ml 的水,如果是天氣熱或有運動,就必須再往上加,千萬不要等口渴才喝水。 3.運動 運動是讓血液循環增加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針對現代人久坐的情形特別嚴重,容易會有導致下肢靜脈栓塞。建議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 30 分鐘,以有氧形式的跑步、健走、游泳為主,平時搭配下肢運動的深蹲、踮腳尖等,促進下肢循環。 4.戒菸戒酒 菸品中的尼古丁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不但容易引發中風,也容易造成心肌梗塞,不只對吸菸者本身、吸到二手菸或同住者接觸到的三手菸都是危害。 適度的酒精可以降低冠狀動脈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但是如果長期過量飲酒,不但會對心肌產生毒性,容易發生心衰竭,也會引起血壓上升。而適當飲酒的定義為男性每天不超過 20 公克,女性不超過 10 公克酒精。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1-03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游牧人生》談冬日泌尿道保健
廣漠的北國大地,冰點以下的氣溫,彷彿將一切生命凍結。平原延亙至天邊,只有白雪妝點在枯萎的雜草上。女人失去她的丈夫,沒有孩子,工作數十年的石膏版工廠也走入歷史。她選擇離開「家」,將自己的軀體裝進一台老舊的休旅車,放逐於天地。啟程前,她來到存放舊物的倉庫,取出幾個磁盤,一些雜物。忽然,她看到亡夫的大衣,緊緊抱進懷裡,深吸口氣,彷彿這件衣服是她對世間唯一、也是最後的眷戀。《游牧人生》(英語:Nomadland)是由華裔導演趙婷編劇和執導的電影,獲得2021年奧斯卡金像獎6項提名,並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電影描述一個喪偶女人離開小鎮,以車為家,在美國中西部打工、遊歷,過著如遊牧民族般的人生。生活起居就在休旅車上,吃飯、睡覺沒問題,上廁所呢?憋尿萬萬不可!電影一開始,鏡頭就讓女主角蹲在路邊小解。草都枯了沒有遮蔽物,女主角只好慌張地四處張望,尿完後抖一抖,快速穿起褲子。大家都知道夏天天氣炎熱,排尿量減少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殊不知冬天也是泌尿道容易感染的季節。大家是否注意到,天冷尿量特別多?那是因為人體有「冷利尿」特殊的生理現象,送往皮膚的血流減少,往內臟器官的血流量增加以保持核心溫度。這麼一來腎臟的血流增加,尿量也就增多了。為了因應這生理現象,自然會減少喝水、延長排尿時間,反而增加泌尿道感染機會 。冬天泌尿道感染另一個原因,是寒冷的天氣中衣褲穿著厚重,穿脫之間較不方便,又不喜歡接觸到冷颼颼的空氣,下意識憋尿的結果,也增加感染的機會。泌尿道感染好發於女性,有攝護腺肥大的男性在冬天卻有不一樣的困擾。低溫下交感神經興奮,讓攝護腺收縮,造成解尿困難。頻尿、夜尿比例也會增加。冬天經常有吃火鍋、喝酒的機會,富含水分的食物以及酒精的利尿作用讓尿量增多;冬天也是感冒流行的季節,某些感冒藥物可能影響膀胱功能。因此不少原本攝護腺肥大控制穩定的患者在冬季卻「熊熊尿不出來」,而需緊急插上導尿管,苦不堪言。因此冬天仍需注意泌尿道保養,有以下建議:1.保持適當的喝水,不應為了避免頻尿而減少喝水量。2.不要憋尿。尿液停留在膀胱的時間過長,容易泌尿道感染。3.有攝護腺肥大的患者,避免酒精、咖啡攝取。不要任意停用攝護腺藥物。如果感冒,告知醫師有攝護腺肥大病史,避免服用影響排尿的感冒藥。當失去所有,要將自己關在由牆壁封閉起來的「家」?或蝸居於車內以天為幕,以地為席?女主角選擇後者。原來人生汲汲營營的財富、名聲,不如想像中重要。我們的生活,不也像電影中的「游牧人生」?遇到的人來來去去,竭盡所能想留住永恆,終究不能如願。如何面對生命中的相遇與失去?電影中營地領袖鲍伯說得好:「沒有真正的道別(final goodbye),我們總是說,我們路上再相會(see you down the road)是的,我衷心相信,我們還會再見面。」(FB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2-01-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袁惟仁近況呈植物人狀態 腦溢血有9徵兆應急速就醫
編按:「小胖老師」袁惟仁2018年在上海因腦溢血昏倒,返台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之後就回到台東老家休養,原本復原狀況還不錯的他,2020年10月傳出他在家中跌倒陷入昏迷,如今最新近況則是已無法認人,呈現植物人狀態。腦溢血是腦科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即使是用最先進的醫療技術,5成以上的倖存病患無法自理生活。若有以下9種徵兆,很可能罹患腦血管疾病,建議即時就醫。1.劇烈頭痛這種頭痛沒有明顯誘因,很多人開始都是斷斷續續頭痛,但後來轉化為持續性頭痛。2.暈眩難受暈眩程度有不同,大致為突然感到天旋地轉,站立不穩,抬腳費力,甚至摔倒在地上。3.一側麻木很多腦溢血發生前都會出現面部、手臂、手指的麻木,特別是無名指,如果同時出現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況就更加危急。4.眼前一片黑突然眼前一片漆黑,或者一隻眼睛出現識物不清,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重影,這些都是疾病前兆。5.舌根發硬突然感覺舌頭根部僵硬,舌頭膨大,說話說不清楚,甚至舌頭痛、吞嚥困難。6.經常嗆咳在喝水或者進食的過程中莫名出現嗆咳,這也是很多人腦溢血的先兆。7.哈欠連天有些腦血管疾病的病人會不分時間、地點而情不禁自地打哈欠,這正是大腦缺氧的徵兆。8.握力下降手臂突然失去握力,比如拿一個東西明顯感覺拿穩卻掉在地上,有時還伴隨話說不清楚。9.白天嗜睡一些人在腦溢血發病前都會出現嗜睡的症狀,即便是在精神很好的白天也睡意明顯,有非常疲憊、睡不夠的感覺。如何預防腦血管疾病?1.控制血壓,提防隱形鹽根據作息調控好血壓,能把腦溢血的風險降低30%左右。人體血壓有兩個高峰。第一個血壓高峰是在上午10點左右,另外一個高峰在下午4點左右。下午高血壓的高峰更容易造成腦溢血。所以中午吃完飯小憩15~30分鐘,可以降低腦溢血發生的風險。這些年由於隱形鹽的存在,雖然大家吃鹽少了,但是食鹽裡的罪魁禍首「鈉」的攝入反而有所上升,比如味精、番茄醬、醬油、甜麵醬、甜品、冰淇淋、香腸、燻肉、泡麵等都含有大量的鈉。2. 50歲後避免這些危險行為下面這些危險行為最易誘發腦血管病,年齡超過50歲的人千萬要注意。●猛然回頭●仰臥起坐●彎腰搆地面●爬樓梯或爬山●倒著走路●站著穿褲子●猛起床●排便太用力●情緒激烈 ●過早晨練●吃太飽3.不亂服藥阿司匹林被當做救命藥物,很多人都拿它來預防心肌梗塞和腦中風,但它真的沒那麼神奇。阿司匹林在健康人群中不能顯著降低腦血管病的風險,反而會增加出血的危險性,若有相關疾病,要在醫生指導下小劑量長期服用。4.定期體檢除了高血壓引起的腦溢血,還有一種叫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這是大腦內的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研究表明,35~75歲的人中大概有3.5%~7%的人大腦內有動脈瘤,但是腦動脈瘤破裂前多數不會有任何症狀,大家可以選擇到醫院體檢來預測是否可能存在腦溢血風險。
-
2022-01-02 該看哪科.眼部
導致失明因素排名第二!眼科醫詳解什麼是青光眼及如何妥善治療、保養
被告知有青光眼,總讓人害怕又緊張,深怕自己會失明,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謝昀臻醫師表示,雖然青光眼確實可能失明,但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可以像控制糖尿病一般與疾病共存,日常保養就需更加注意。 青光眼致盲排行第2名!醫:留意餘光視野縮小。 謝昀臻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眼壓異常、視神經逐漸萎縮、視神經纖維逐漸變薄,導致視野由外而內逐漸縮小、影響視力的眼部疾病。此疾病是持續進行的,損傷的視神經也無法恢復,因此若遲遲未就醫治療、控制,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力受損,甚至失明,據統計青光眼在亞洲雙眼致盲機率約有25%,是全世界排名第二的致盲眼部疾病,第一名為白內障,不過白內障經過手術治療是可以恢復視力的。 除了視力受損以外,青光眼會也隨著種類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主要可分成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續發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四大類。 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可分急性及慢性,急性症狀相當明顯,患者常見突然感受到視力急速下降、眼睛泛紅、劇烈頭痛、噁心想吐、看見光暈等,普遍來說是個會讓患者驚訝、不適到直接掛急診的疾病。慢性的患者則疼痛較為輕微,偶爾覺得眼睛有點脹、有些頭痛,特別是趴睡、進入較暗的房間時更容易出現,不過也因為症狀較輕微,患者常不自覺,大多在檢查眼睛時才意外發現有此問題。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一般而言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幾乎沒有症狀,大多是到後期明顯感受到視野縮小才發現。醫師表示,青光眼的視野受損初期會由周邊開始,患者不易注意到,需經由視野檢查確認,當視野中央受損,通常已經是較為後期,患者視力已明顯受影響。因此平時若有注意到餘光有些異常,就應盡早檢查。 續發性、先天性青光眼: 至於續發性和先天性較為少見,續發性如眼睛受到外界傷害、腫瘤、長期虹彩炎發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隨著原因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主要也包括了頭痛、噁心想吐、視力受損。而先天性則為剛出生的小朋友,眼睛、角膜都會較大些,也會一直流眼淚、眨眼,不過小朋友剛出生無法表述自己的症狀,因此多由醫師觀察並進一步檢查。 高風險群防青光眼致盲,40~50歲應定期檢查。 謝昀臻醫師指出,原發性青光眼大多原因不明,以往被認為是個年長者居多的疾病,70歲以上約佔5~10%,不過隨3C產品盛行、醫療技術日益進步,現在年輕就發現青光眼的族群也不占少數。其他的風險因子及風險族群也包括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高度遠視300度、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虹彩發炎、外傷、甲狀腺眼疾等。醫師建議,若為上述的風險族群,40~50歲開始定期檢查為佳。 青光眼就會失明嗎?妥善治療、保養可避免! 謝昀臻醫師表示,確診青光眼並不代表就會失明,民眾不必太過緊張,現代醫學相當進步,青光眼已經是個在接受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得以妥善控制的疾病,就像三高、糖尿病一樣,可視為需長期追蹤的疾病,患者只要能夠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一樣可以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青光眼治療: 治療方式第一線主要會以藥水進行,現已有多種藥水可提供良好的治療,此階段大多就可以有效控制。若藥水效果不彰,接下來會視青光眼種類進行雷射治療。再不佳便會進行微創手術,如最為常見的小樑切除術,此手術如同在眼部開個微小隙縫作引流,幫助眼壓下降,患者術後可感受到,成功率約90%,不過因為此手術所開出的隙縫一樣是身體的傷口,亦會結痂,因此術後保養也很重要,而約三至五年結痂成形出現沾黏,通常會以清通管道或重新手術的方式改善。 青光眼保養、術後保養: 謝昀臻醫師提醒,青光眼接受治療後,不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治療,都應盡量避免不當用眼等前述的風險因子。而術後患者,可透過眼部按摩進行保養,按摩方式應遵循主治醫師的現場教學及建議,避免亂按造成眼部受傷。並且也須注意避免感染,洗頭、洗澡時慎防進水,洗頭建議仰頭或請他人代勞為佳。恢復期應戴著眼罩,睡覺時也要戴著,避免日常或睡覺翻身時壓到眼部,外出時若能帶個護目鏡也是個很好的選擇。而睡覺時也建議墊高枕頭約20度,避免睡覺時眼壓升高。除此之外,術後也應避免出力,包括了憋氣、用力排便、搬重物、劇烈運動等,以免傷口出血。也因此飲食方面醫師建議均衡就好,不必多吃保養品,不過應多吃蔬果、多喝水,以防便秘需要用力排便。在良好的保養下,便可與青光眼和平共處,維持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眼痠、脹是高眼壓?青光眼?6招防範!慢性病、近視500度注意。 .眼壓高引發急性青光眼 偏頭痛眼紅噁心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麻醉一定要由專科醫師執行嗎?醫曝麻醉2個最危險時刻
人的一生中難免有幾次麻醉經驗,有時候得插管,有時候只是打一針,打針部位也不同。如何安全地麻醉、平安地醒來,當中學問很大,也是麻醉專科醫師專業不可替代的所在。記者諮詢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麻醉部主任儲寧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疼痛中心主任溫永銳,深入淺出解說最常見的麻醉方式、流程、注意事項及執行資格。全身麻醉麻醉藥物作用在大腦,常用於時間較長的大手術。儲寧瑋表示,全身麻醉通常用於傳統開肚子、開胸,傷口比較大也比較痛的手術,手術時間通常較長,給藥方式分為經氣管內管或面罩吸入氣體麻醉藥,或經由靜脈點滴注射麻醉藥等。作用原理是透過血液循環將藥物送進大腦,讓人睡著、不會痛。至於坊間常講的「鎮定麻醉」,儲寧瑋表示,這算是全身麻醉的一種,不過這個名詞容易造成民眾的混淆,會以為這好像是比較輕、比較安全的麻醉,其實不一定。儲寧瑋指出,麻醉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雖可初分輕、中、重度三種深度,但深度間並無明確界線,即便同一人、同一次手術,都可能在不同程度間變化,中度以上可能抑制呼吸和降低血壓,需要有麻醉專科醫師的監控和處理。半身麻醉藥物作用在脊椎,適用於兩小時內的手術,常用於剖腹產、關節置換等。半身麻醉作用在脊椎,只能麻醉下半身,例如剖腹產、膝關節置換、髖關節手術等。儲寧瑋表示,主要可分為脊椎麻醉、硬脊膜外麻醉兩種。脊椎麻醉是把麻藥打到硬脊膜內,通常只需要兩、三毫升麻藥,一般打在第二節腰椎以下,不能打在太高位,避免誤傷神經。脊椎麻醉適用於兩小時內的手術,下半身痛感無法傳回大腦,大腦要命令下肢肌肉的訊號也傳不下去,所以下半身不會痛也不能動。硬脊膜外麻醉是在硬脊膜外注射大約20到30毫升的麻藥,對於運動神經的麻醉比較弱,痛感可用不同配方去調控,也可以埋管,讓效果持續一天以上,例如減痛分娩,或用於術後止痛。儲寧瑋表示,硬脊膜外麻醉因施作位置從胸椎到腰椎都可以,也會用於輔助全身麻醉。例如有長者做胸、腹部手術,有硬脊膜外麻醉輔助,可減少全身性麻藥的用量,可減少術後數小時到數天內譫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出現的機會。區域麻醉 在神經叢打麻藥局部麻醉 常用於縫合傷口如果要麻醉一整段肢體,儲寧瑋表示,可在支配該肢體的神經周圍打麻藥,讓神經麻痺,這就是區域麻醉。例如要麻手臂,就打腋下神經叢,手臂就不會痛也不能動,但是中樞神經沒有麻痺,所以意識是清楚的。至於局部麻醉,範圍更小。儲寧瑋表示,局部麻醉是注射在皮下的「非血管」區域,讓局部神經浸潤在麻藥裡面,痛覺就傳不回去,麻藥的濃度會比較稀釋,常見用於縫合傷口、抽脂。麻醉進行的流程及注意事項病人進入麻醉就像一台飛機起飛到降落的過程,溫永銳表示,麻醉科醫師的工作就像機師,要注意離地和落地這兩段最危險,飛行中即便萬里晴空也可能遇到亂流,需要全神貫注立即處理,以維護病人安全。儲寧瑋表示,要維護病人安全,麻醉專科醫師的工作是從術前、術中、延伸到術後。術前要評估風險,包括病人本身的狀況,慢性病、高齡、心臟病、兒童、先天異常導致肢體變形、是否有嚴重外傷等,這些都是來自於病人本身的危險性。麻醉科醫師也要熟悉手術本身及麻醉本身的風險,才能根據病人個別情況,做出最恰當的麻醉計畫;術後疼痛的控制,也是麻醉科醫師可以有效協助的。儲寧瑋提醒,為了安全起見,麻醉前都要空腹,至少六小時不能喝水或進食,也不可以嚼食檳榔。另外也會提醒愛美的女性,術前除了要移除身上所有的金屬裝飾品、卸妝,如果有做指甲,也要卸除至少一指。如果不卸,就很難利用皮膚顏色或夾在手指的血氧機,及早觀察到病人有缺氧情形。麻醉一定要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嗎?儲寧瑋表示,依照現行規定,「局部麻醉」和「輕度鎮定麻醉」是一般醫師就可以做,但「中重度的鎮定麻醉」一定要麻醉專科醫師來做。但如前所述,麻醉深度是動態變化,輕度鎮定的過程也可能不知不覺進入中度麻醉,有一定風險;如果局部麻醉時不小心把麻藥打進血管,也可能毒害心臟和腦部,立即引發致命的心律不整或癲癇。溫永銳表示,站在專業立場看,麻醉沒有分大小,沒有哪一種麻醉方式絕對安全,其實都需要麻醉科醫師來做。因為麻醉藥其實就是毒藥,必須透過精巧地使用,以保障病人安全,況且麻醉過程瞬息萬變,有專科醫師隨時監看腦波及各項生命徵象,才能及早發現警訊並且即時處理。
-
2021-12-24 新聞.長期照護
新冠重症、中風年長者吞嚥難易嗆咳 恐引發吸入性肺炎
Omicorn變異株持續肆虐全球,依據國外現有資料,完整接種疫苗者及曾感染者,感染Omicron較Delta症狀輕微,大多為咳嗽、喉嚨痛、鼻塞、頭痛、全身倦怠、發燒等,但感染重症除了住院、死亡風險,也嚴重影響肺部功能,甚至吞嚥困難等。專家表示,除了新冠重症治療後需面對吞嚥復健,更令人擔心的是,年長中風病人也有吞嚥問題,後續恐引發吸入性肺炎,有此類症狀應及時到復健科尋求專業協助。嘉義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韓菁指出,醫療首重病人生命安全,像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若因治療需要會放置氣管內管,若肺功能更差時需氣切,後續多少會影響吞嚥功能。待新冠肺炎治療完成,移除氣管內管、鼻胃管等,再由復健師介入協助復健治療,包括吞嚥、語言功能重建。除了新冠重症患者,韓菁表示,更令人擔心的是年長者,更容易出現吞嚥困難,尤其好發於老化和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失智症患者。根據調查,7成5潛在吞嚥困難患者,每周會有至少3次以上進食嗆咳,甚至引發死亡率高達5成的吸入性肺炎。80歲的李伯伯去年中風,癒後進食變得更常嗆咳,連帶影響食慾及體重,兒子以為是牙口不好,擔心老父營養不良,不僅花費大把時間把食物煮爛,更費心用食物調理機把較Q彈、不易咀嚼的食物打爛。殊不知,非但嗆咳問題沒有改善,阿公更在某天晚餐後,突發呼吸困難及胸口疼痛倒地,緊急送醫才發現是食物殘渣嗆咳導致的吸入性肺炎。先前一份針對300位潛在吞嚥困難患者家屬的調查發現,長輩有症狀後,僅不到4成選擇正確就醫,此外有6成6照顧者備餐時會把食物煮更爛、3成5會把食物打成泥等。韓菁提醒,如果未經復健科醫師診斷,只是一昧把食物煮爛、打成泥,更可能有吸入性肺炎威脅,長輩可能食慾下降、不愛進食,長期導致營養不均衡,身心不健全。韓菁提醒,如有吞嚥困難症狀,包括吃飯、喝水時常咳嗽,吃飯進食經常感到耗力、吞不下去,應立即到復健科門診看診,尋求專業醫師、語言治療師評估,包括觀察口腔咀嚼動作、吞嚥反射、咽部肌力、咳嗽反應等,給予適當協助,避免陷入高死亡率的吸入性肺炎風險中,並依據進食能力及食物質地為患者製備飲食,避免長輩因吞嚥困難身心理健康受威脅。
-
2021-12-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冷進補慎防心肌梗塞 醫提醒4情境留意溫差變化
天冷之際民眾特別關注心肌梗塞,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防範心肌梗塞除了留意天冷以外,也要注意溫差變化,以免在不知不覺當中誤踩了心肌梗塞地雷,像是近日民眾天冷進補,就容易暴露於風險當中。 天冷易釀心肌梗塞,相關風險年輕人也要注意! 郭志東醫師表示,形成心肌梗塞最主要的關鍵,在於血管受到阻塞,例如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者易產生血塊、血栓堵住血管,高血脂患者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慢慢堵住血管;或是血管因收縮而狹窄進而阻塞,例如本次所討論因氣溫變化所引起。兩項因素也可能同時存在,風險自然也會增加,相關風險族群除了不可避免的老化、家族遺傳,也包括了三高、糖尿病族群等慢性疾病及心臟疾病族群,以及飲食重口味、高油、高糖、高鹽、不喝水等飲食不正常者,或是沒有運動習慣、抽菸酗酒等生活型態不佳者,這些族群都需特別留意,也包括年輕族群。 4情境慎防心肌梗塞,天冷、溫差過大都要注意! 心肌梗塞的形成關鍵不只在於天冷,也包括溫差。郭志東醫師表示,天冷確實是個使得血管容易收縮,進而形成心肌梗塞的的主要關鍵,但民眾也要注意「身體已經暖和,環境溫度卻依舊寒冷」這樣溫差過大的情況。例如以冬季進補來說,民眾吃完薑母鴨、麻油雞等補物,身體熱已經感到暖和,血管處於放鬆狀態,出店家後天冷、風吹,血管便可能急速收縮,使得心肌梗塞的機率增加。 同樣的道理,像是洗澡進浴室前後、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天冷泡溫泉等,也都很有可能處於這般溫差過大的情況。因此提醒民眾留意,建議天冷進補後一樣穿著外套注意保暖;進浴室前可以先放個熱水讓浴室暖和後再入內,並在洗完澡後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前可先放件外套在床旁邊,以便半夜起床上廁所、早上起床時可穿著;泡溫泉起身後也建議以浴巾、外套等保暖,避免直接赤裸身體回更衣室,如此便可大幅降低因為溫差產生的心肌梗塞風險。當然,上述4種情況僅是舉例參考,最重要的是避免溫差過大。 留意心肌梗塞危險徵兆:胸悶、胸痛、延伸性疼痛! 預防勝於治療,但若真的碰上心肌梗塞的情況,民眾也得知道危機正在進行,必須盡早就醫治療,以免憾事發生。郭志東醫師指出,心肌梗塞最明顯的症狀如胸悶、胸痛,其疼痛的感覺並非刺痛,而是偏向於有如受到重壓、喘不過氣的悶痛感,並且也可能出現延伸至左肩、左背、左手,甚至是下脖子、下顎、牙齦等的延伸性疼痛,這些延伸性疼痛感受則偏向於麻痛感。除此之外也會出現呼吸困難,而在這樣極度不適、具生命危險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冒冷汗的症狀。醫師表示,人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冒冷汗,通常會冒冷汗已代表身體情況危急、觸動了交感神經,是為重要的警訊,代表當前狀況非比尋常,務必要提高警覺,如遇上述這些症狀應即刻就醫,以避免輕忽、觀察過久而導致憾事發生。 《延伸閱讀》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寒冬泡湯最好揪團去 掌握健康泡湯6項要訣
天氣轉冷,不少民眾選擇泡湯暖身。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有心臟血管疾病者不宜泡湯,泡湯前建議先諮詢醫師,也建議健康泡湯要注意時間勿超過15分鐘、泡湯後勿太快起身、注意水分補充,建議飯後至少1.5至2小時候再泡湯。國健署提醒寒冬健康泡湯六要項,包括「短時間」勿超過15分鐘、「慢起身」避免泡湯後暈倒發生意外、「多喝水」以免泡湯流失水分,「避飯後」以免酒精、麻辣等食物造成心跳加速,加上熱水刺激,容易導致心臟難以負荷。還有,「看水溫」,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病患泡湯時溫度勿超過40℃,不可一下冷水,一下熱水,避免溫差導致血管急速舒張、收縮,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糖尿病患由於感覺神經較差,對水溫靈敏度差,要留意水溫,避免燙傷。最好「揪團去」,有心血管疾病民眾要攜帶健保卡與緊急用藥,泡湯最好有親友陪同,避免單獨泡湯,以免發生意外時沒人知道。
-
2021-12-19 新聞.健康知識+
肚子大怎麼消?營養師曝4種大肚類型如何改善
根據國健署統計,國人身體質量指數(BMI)為肥胖的人口比例逐年攀升,大約每五人就有一人屬於肥胖範圍,而且肥胖人口有年輕化趨勢,肥胖也容易造成代謝症候群,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低頭看一下自己的肚子,你的肚子是哪一種呢?▲鮪魚肚特徵:肥肥軟軟、坐下會分兩層、全身偏肉。原因:多因每天大魚大肉、無肉不歡、少吃蔬果所致。建議:每天蔬果579、肉不超過1.5個手掌大小、改變飲食觀念。▲小腹肚特徵:常出現在女生,肚臍以下腹部凸起,穿緊身裙特別明顯。原因:可能便秘、常久坐不動、經期不順、愛喝冰品等。建議:多吃蔬果、多喝水、多活動、注重經期前中後的調理。 (推薦閱讀:女性更年期後腹部愈來愈胖? 5個肚子變胖的後遺症要小心) ▲啤酒肚:特徵:全身不一定胖,但肚子圓滾滾,尤其男生較明顯。原因:常喝酒過量、吃加工食物、飲食重口味。建議:飲酒適量就好、不吃太重鹹、吃食物原型、飲料改無糖。(推薦閱讀:一半台人喝酒會臉紅! 醫警告「酒精不耐症警訊」:罹癌率增) ▲壓力肚特徵:體重一直往上增加,尤其肚子連帶腰間贅肉整圈脂肪肥胖;有時會克制不了食慾跟心情。原因:壓力賀爾蒙刺激,造成食慾上升、脂肪囤積等反應。建議:去渡個假放鬆心情、或假日給自己放空48小時,建議早睡早起、不熬夜、補充鈣、鎂、色胺酸食物放鬆心情、運動調整壓力賀爾蒙。 (推薦閱讀:一片黑巧克力熱量比蛋糕高! 營養師揪「致胖陷阱」:小心愈吃愈沮喪) 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測量腰圍能判斷腹部肥胖程度,更是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判斷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重要指標。快拿出皮尺量一量 :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就代表腰圍過粗!建議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希望大家的肚子愈來愈平坦,人人都擁有滿意的曲線及健康。延伸閱讀: ·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瘦小腹不是少吃就有用! 6個懶人必學的小秘訣
-
2021-12-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都相當重要,其中如何消滅與高血脂關係密切的「膽固醇」受到相當高的關注,對此國泰醫院心臟內科張釗監醫師指出關鍵,並提供建議針對關鍵進行改善! 膽固醇有好有壞,不是越低越好! 張釗監醫師首先釐清,民眾平常所討論的、想降下的膽固醇,從醫學觀點來看指得是「低密度膽固醇」,膽固醇可分為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三種,低密度膽固醇就是所謂的「壞的膽固醇」,其密度低、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內於血管堆積、造成阻塞,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之一。高密度膽固醇則是「好的膽固醇」,密度高、體積較大,是所謂的血管清道夫,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幫助維持血管健康。因此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而是要降得對。 壞的膽固醇影響廣泛,不只有中風、心肌梗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肥胖者易有高血脂、壞膽固醇較高的問題,但其實瘦的人也可能會,醫師認為其最主要的關鍵風險不在體態胖瘦,胖往往只是附帶的影響,除了體態更要注意家族遺傳、飲食習慣、運動習慣、代謝疾病等,瘦的人也要注意。 另外,民眾對於高血脂、壞的膽固醇一事,較常聯想到的疾病就是中風、心肌梗塞,但其實影響的不僅有如此。醫師表示,壞的膽固醇長年堆積,堵住心血管就成了心肌梗塞,堵住腦血管容易形成中風,而同樣是腦血管阻塞、腦部血流受阻,失智症的風險自然也會上升,也就是所謂的「血管性失智症」。而若是塞住腎臟血管,就容易引起腎衰竭,下肢血管阻塞就容易形成間歇性跛行,正如民眾常聽到的血栓相似,壞的膽固醇堵在哪裡,身體就壞在哪裡。 簡單4招消滅壞膽固醇,讓身體、血管保持健康! 張釗監醫師表示,要消滅壞的膽固醇可從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著手。飲食方面,許多民眾認為蛋不能多吃,容易形成膽固醇,但其實這類食物性膽固醇,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大,合理範圍一天吃1~2顆蛋是沒問題的,真正影響的是讓體內生成壞膽固醇的「壞油」,如油炸等垃圾食物,以及過多的動物性油脂,特別是紅肉。因此建議,平時應多攝取蔬果,盡量避免油炸類食物,肉類以白肉為主,並攝取「好油」,地中海飲食綜合上述,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在運動方面,張釗監醫師表示,運動可有助於好的膽固醇增加,血管清道夫增加,自然更有助清除壞的膽固醇。建議民眾平時可視身體耐受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單車、跳繩、開合跳等,若不想這麼累,快走、競走也是很好的選擇。另外也可以進行無氧運動,如簡單的舉啞鈴、仰臥起坐等,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交替進行,更有幫助。 生活習慣上,除了多喝水有助促進血液循環,也建議抽菸、酗酒能避免則避免,兩者皆是各種常見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種生活習慣調整,也都間接影響著身體機能,日久便可發現身體日漸健康,血管健康也能保持或恢復。 《延伸閱讀》 .酪梨高油脂卻能降膽固醇?營養師:還有利保護心血管、降血糖、防癌 .高血脂不是胖的人才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