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喝水
共找到
1443
筆 文章
-
-
2022-03-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體脂越低越好?減脂前,女生小心這些問題!
很多人認為體脂越低越好,其實是錯的!體脂太高或太低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怎麼樣才能變健康?讓「Nuli」APP創辦人 Candice 告訴你體脂標準,改善體脂過高問題!體脂率是指體內脂肪的比率,體脂百分比的計算法是把動物體重中的「脂肪重量」除以「體重」,再乘以100%。Candice表示,女生體脂標準大約在20-25%,低於17%時賀爾蒙會受影響,讓經期與情緒不穩定,高於30%時則容易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Candice 對於減脂提出3個建議,飲食方面要控制熱量、多吃原型食物,多喝水幫助代謝、消水腫,運動方面則建議一周至少3次的阻力訓練,也可以搭配有氧讓減脂速度更快,關鍵是要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效果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常識?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有效減脂!Nuli APP 網站Nuli APP FBNuli APP YT延伸閱讀努力運動卻不會瘦?醫師:問題可能出在飲食!斷食為什麼不會瘦? 八大變胖原因別再踩雷!「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3-01 該看哪科.耳鼻喉
為何口臭自己聞不到?醫揭密口臭元凶及改善方式
「口臭」是千千萬萬人最尷尬的困擾,有時候自己聞不到,常常不小心臭到別人都不知道!曖昧對象約會後隔天就跟你Say Goodbye,或是枕邊人聞到口腔放送臭氣時都不敢親親、不敢太靠近,感情關係因此大扣分,一般人口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國泰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王文弘表示,大部分會造成口臭的原因,是因為「硫磺細菌」,會將「硫化氫」氧化成元素硫,進而揮發出氣味。因此,有口臭的人務必要好好刷牙、清潔口腔以及多喝水,避免這種細菌孳生,引發強烈的臭氣。硫磺細菌是造成口臭元凶 靠「口水」就能殺菌王文弘表示,口中的硫磺細菌是一種厭氧菌,必須在厭氧的環境下,才會將硫化氫氧化,進而揮發出味道。因此,當口腔內殘留食物或髒東西,又當嘴裡的唾液分泌不足時,就會激發這些硫磺細菌活化,導致口臭的產生,尤其人在睡眠時間唾液的分泌會變少,這也是為什麼每天早上睡醒時,口腔會飄出異味的緣故,因此早上起床一定要刷牙,避免臭氣薰人。另外,有牙周病、牙齦方面疾病的人,或是口腔有傷口,且傷口常常會卡到髒東西,相對清潔也不容易,這些也是引發口臭的原因。王文弘表示,有些民眾因扁桃腺慢性發炎導致結石,不少患者會吐出一顆一顆白色、黃色的分泌物,這也會引發口臭。鼻竇炎、長期鼻涕倒流的患者,或是有糖尿病、肝病的患者,因為副交感神經受到影響,減少刺激唾液線的分泌,造成口乾口臭的狀況。王文弘表示,口水當中有一種酵素,其作用能夠「抑制細菌」,但是當口水減少、酵素不足,就會讓硫磺細菌恣意增生。王文弘補充,有些患者必須服用抗組織胺的藥物,像是治療過敏性鼻炎,或者是安眠藥,也會造成口乾。自我檢測口臭方法 刷牙、喝水防臭不可少一般人聞不到自己的口腔是否有異味,該如何自我檢視呢?王文弘表示,口臭聞不到是因為自己本身嗅覺疲勞,導致「後鼻孔」的嗅覺是聞不到的,由於鼻孔跟口腔是相通的,因此民眾可以試著摀住嘴巴,接著吐一口氣用前鼻孔聞聞看,若有異味就表示有口臭。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吐一口口水在手上,等口水乾掉後,若還飄出口臭臭味(非口水本身的酸味),就表示有口臭。若要避免口臭,王文弘建議,一天至少刷牙兩次(早、晚),而且要用牙線、牙籤清潔口腔,把髒東西或殘留的食物清潔乾淨,確保在睡前維持整潔,否則睡著後口水分泌減少,隔天臭味就襲來。另外,在飲食方面,蛋白類的食物,會讓口腔產生「阿摩尼亞」(ammonia,氨,有強烈的氣味)的味道,例如豆漿、牛奶等,也要避免富含硫化物的食物,例如洋蔥、大蒜、韭菜等。王文弘表示,水分補充也相當重要,建議每人平均一日要喝足2000c.c.的白開水,以及每天攝取約5到7份的拳頭大的蔬菜水果,唾液一定要足夠,以便能殺死口腔的細菌,避免口臭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口臭是牙周病主要徵兆! 飯後40分鐘就形成,這動作是牙菌斑大敵...舌苔積太多也不OK ·口臭小心是身體隱藏毛病! 「5種去味食物」你今天吃了沒?
-
2022-02-28 養生.更年期變化
全銀運動/更年期正確保養可延緩老化!營養師:多攝取這些「天然雌激素」食物
● 更年期長達10至15年,正確保養可延緩老化● 荷爾蒙分泌量不足,易引發許多身心不適● 防骨鬆、延緩骨質流失,要補鈣、多運動女性約45歲左右進入更年期,受到卵巢功能衰退的影響,荷爾蒙的分泌逐漸減少,容易引發許多身心不適,例如熱潮紅、夜間盜汗、皮膚乾燥鬆弛、失眠、焦慮、憂鬱、痠痛、心悸、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不同程度的症狀表現,統稱「更年期症候群」,透過飲食調理、適當運動,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有助顧好後半生。安度更年期 從營養下手更年期是每個女性必經過程,也是正常老化現象。WaCare專家、營養師許惠雯指出,雖然卵巢功能逐漸失去,但仍可透過適當的作息與飲食,來緩解更年期的不適症狀。一般常見的更年期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情緒起伏大、瞬間燥熱感、睡眠品質差、肌肉痠痛疲勞、皮膚和眼睛乾澀等,若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需諮詢醫師尋求協助。如何安度更年期?許惠雯表示,可從營養照護下手,採用天然食物來補足身體流失的荷爾蒙,以緩解更年期產生的不適困擾。多吃黃豆製品及魚類 食物選擇及營養攝取方面,許惠雯強調,首重多攝取富含「天然雌激素」的食物,例如黃豆及其製品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魚類的維生素D含量高、深綠色蔬菜含鈣質多,能減少骨質流失。每天更應適量喝水,但少碰油炸、辛辣食物,亦能舒緩症狀。更年期除了各種不適症狀之外,還要預防或控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的產生。雌激素可維持血管彈性,但更年期分泌減少後,脂肪容易堆積在血管壁,進而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糖代謝也會因雌激素下降而紊亂,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被稱為「熟齡隱形殺手」的骨質疏鬆,是停經婦女的健康大敵,一旦骨質流失嚴重,容易發生骨折,有失能甚至臥床的風險。想要遠離骨質疏鬆威脅,許惠雯建議,多吃含鈣食物,遵守低油、低糖、低鹽飲食原則,飲食營養均衡,吃出好骨力,同時應養成運動習慣,幫助鈣質儲存在骨頭內,有助於增強骨質密度。選優質蛋白質 少精緻澱粉步入中年,許惠雯提醒,飲食一定要忌口,多選擇優質蛋白質、減少精緻澱粉攝取、調味盡量清淡,務必做好體重控管,放鬆身心,才能維持最佳健康狀態。
-
2022-02-28 養生.聰明飲食
雞排和鹹酥雞哪個熱量高?營養師授4招有效減油
你也愛吃炸物嗎?你最愛吃什麼?小心一份好好的低脂海鮮才不到一百卡,炸完熱量飆三倍;究竟怎麼做才能減輕身體負擔又滿足口腹之慾?炸物熱量排行1、雞排(一片) 630kcal2、炸臭豆腐(一份含泡菜) 530kcal3、炸薯條(一份) 529kcal4、鹹酥雞(一份) 525kcal5、甜不辣(一份) 350kcal6、洋蔥圈(一份) 324.8kcal7、雞三節翅(一份) 320kcal8、炸魷魚(一份) 300kcal9、甜甜圈(一個71g)282kcal10、雞腿塊(一塊) 275.8kcal11、炸雞腿(一隻125g) 270kcal12、雞塊(6塊) 270kcal13、花枝丸(一份100g) 260kcal14、可樂餅(一片)176kcal15、炸薯餅(一片) 152kcal食物經高溫油炸 營養素遭受破壞若撇開熱量先不談,其實食物經過高溫油炸,會破壞其中的營養素,若是蛋白質食物,也會流失原本的礦物質和維生素,而澱粉類食物原本熱量就不低,在經過油炸後也會使熱量攀升,加上澱粉易吸油,油脂含量也會比原本來得高。(推薦閱讀:無油氣炸鍋,罪惡感減半?)以雞肉為例,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其實雞肉本身是屬於優質蛋白質,但透過不同的料理方式,熱量也會有所差異,加上「油炸」是最不明智的手法,因為外層都會再裹上一層粉、裹滿粉,再整個拿去油炸,所以熱量自然會比原本高出2-5倍。炸蔬菜是陷阱 含油量爆表那吃炸蔬菜會比較健康嗎?高敏敏直言,其實蔬菜就是陷阱之一,因為蔬菜含水量高,在油炸的過程中,油脂反而會取代水分,讓原本只有20幾卡的蔬菜瞬間吸油,熱量直接翻倍。減輕身體負擔 炸物這樣吃若真的想吃炸物,高敏敏建議,偶爾吃一次即可,平時還是以蒸、煮、滷、烤的烹調方式為主;可以去皮吃,如果捨不得去皮,可以準備吸油廚紙(廚房紙巾)按壓一下食物,減少油脂攝取;而像鹹酥雞、甜不辣等炸物,盡量單吃即可,不要添加九層塔,因為九層塔非常容易吸油,會吃進更多不必要的油脂。此外,最好以原味炸物為主,不要添加調味料或醬料,以免攝取過多鈉含量。而吃完炸物,高敏敏提醒,應多補充蔬果來攝取膳食纖維、維生素c,其中豐富的鉀也可以幫助排除多餘的鈉,以及多喝水幫助代謝。延伸閱讀: ·鹹酥雞點蔬菜類比較健康? 營養師公開「油炸前後熱量」:以為清爽全是油 ·披薩+可樂只排第4!營養師揭超常吃「外食組合熱量Top7」 第一名等於一天所需熱量
-
2022-02-27 新聞.健康知識+
肥胖影響認知功能!體脂肪每增加9% 大腦就老1歲
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體重超標與心臟健康狀況不佳有關,而加拿大的新研究發現,超重也有可能會損害思維能力!這項新研究與數千名年輕、中年和老年人合作,發現體脂上升與心理健康回報減少有關,並強調脂肪對快速思考能力的直接傷害,該研究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Network Open)。脂肪增加 會影響認知加拿大安大略省漢密爾頓市McMaster大學人口健康研究所的負責人Sonia Anand博士指出,這項研究結果很有意思,研究發現隨著脂肪的增加,不僅會增加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還會影響認知測試的分數。研究時間介於2010年至2018年間,有將近9,200名30至75歲(平均年齡58歲)的成年人參加了這項研究,當中沒有人有心臟病史。所有人都接受了腦部掃描(MRI)以查明潛在的血管損傷,同時幾乎所有人也都進行了全身脂肪測量,而大約四分之三的人還完成了腹部脂肪的評估。為了衡量參與者的思維能力,他們完成了幾項測試,檢查他們的注意力、短期記憶、眼手速度和協調性,以及學習或計劃新信息的能力等。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全身脂肪,而男性的脂肪則多在他們的肚子周圍,大約三分之二的男性是屬於「中心性肥胖」,相較之下中心型肥胖的女性只有三分之一。儘管如此,只要體重超重都會對心臟健康構成威脅,不論是較高的全身脂肪和腹部脂肪,皆會增加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然而,體內多餘的脂肪似乎也增加了腦損傷的風險,包括腦部病變或1種無法識別的中風史標誌物。總體脂肪每增加9% 思考能力就會衰老1年Sonia Anand博士和她的同事們指出,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比較差的心臟健康會危及一個人清晰快速思考的能力。但這項研究更進了一步,即使在考慮到心臟健康、大腦狀況和教育之後,也確定了體內多餘的脂肪對思維的直接損害。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了1個更直接的狀況,也就是隨著體脂的增加,人們處理信息的速度變得更慢,就好像他們的大腦實際上已經老化了一樣。具體來說,總體脂肪每增加9%,參與者的思考能力就會衰老大約1年左右。然而,並非每一種思維技能都會受到影響,根據研究發現,處理速度和注意力會隨著脂肪升高而下降,但語言理解力和記憶能力,似乎沒有受到類似的影響。(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168斷食復胖全因忍不過「1階段」! 營養師推「1212斷食法」無痛減重 ·不吃早餐能減肥? 營養師警告「3大隱憂」:沒胃口先喝水
-
2022-02-26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常吃這些東西恐害腎臟纖維化! 醫示警「超無感徵兆」:尿色深不妙了
連續假期即將到來,各式聚會也伴隨而來,怎麼可能沒有聚餐與大魚大肉?小酌或暢飲的聚會難免喝點助興的酒水飲料,喝多了憋尿,有可能嚴重傷害身體。年僅28歲的孫姓業務員好不容易熬過疫情寒冬的業績低潮,因想在年末交出績效,近兩個月常以聖誕聚餐、尾牙飲酒與客戶搏感情,最近因為時常感到發燒不適而就醫,竟檢查出多顆腎結石與泌尿道感染,診斷為「腎結石且急性腎盂腎炎」。 腎臟反覆發炎 恐致慢性腎臟病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內科劉文治醫師表示,腎盂腎炎是泌尿道感染的一種,孫男平日飲水量不足,且無規律運動習慣,有腰痛、偶而尿液顏色較深的情況,出現疑似血尿時,誤以為小問題而拖延就醫,之後發現排尿疼痛,已可能是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刮傷輸尿管表皮造成,甚至造成泌尿道感染。(推薦閱讀:血尿有3種可能 出現「這一種」往往都罹癌了!)當腎臟長期反覆發炎,將引發腎功能損傷,若不及時治療,恐導致最終形成腎臟的纖維化,使腎功能衰退且無法恢復原有的功能,而導致慢性腎臟病。(推薦閱讀:多數人渾然不知「7個」腎臟病警訊! 醫點名:常亂服成藥者當心) 血尿是嚴重警訊 結石最常見血尿一般可視為腎臟病的嚴重信號,若出現血尿應即時就醫、查明原因。劉文治說,血尿的形成原因眾多,如尿道感染、泌尿系統的腫瘤、腎炎、或是泌尿系統的結石;其中以結石最為常見。(推薦閱讀:常吃高鈣食物易結石? 營養師曝「3種食物=結石製造機」:這樣做降風險) 而為能從根本了解產生結石的主要原因,一般會請病人在排尿時,留意是否有結石排出,若有則要收集結石並送化驗成份,結石產生的原因不同,但主要都與尿液濃度及酸鹼值有關,通常小於4mm的結石可以在水份足夠的情況下,可透過飲食輔助,順利可於1-2週內自行排出結石,但若結石大於5mm以上,通常較不容易排出,若在體內累積持續變大後,需進一步執行手術治療。 (推薦閱讀:常喝鮮奶茶會導致腎結石? 專家警告「有這些飲食習慣」都要小心) 日常多喝水 多攝取高檸檬酸飲食泌尿道結石容易復發,劉文治建議,定期體檢、多喝水、不憋尿、不亂服用成藥或來歷不明藥物,是預防腎臟傷害及腎結石的最好方式;每天至少喝2000至2500c.c.以上水量,每日進行8至10次的排尿,總排尿量約1500cc以上,並且適當運動、控制飲食,攝取足夠的鈣質,減少高鈉、高普林、高蛋白、高草酸飲食,可多攝取高檸檬酸飲食,例如檸檬、柳橙,但若有胃食道逆流者不適合以高檸檬酸飲食方式,建議再與醫師或營養師進行飲食諮詢討論。 (推薦閱讀: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延伸閱讀: ·腎臟病早餐店這2樣東西少點! 吃多小心血管鈣化、死亡風險增 ·腎不好,什麼情況要洗腎?泡泡尿是前兆? 醫解答「透析條件」
-
2022-02-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期間飲食該如何控制?營養師:8大飲食指南一次看懂,讓你遠離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懷孕期間以75克葡萄糖水耐受試驗,經3段血糖檢測,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就算妊娠糖尿病,目前在台灣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台灣的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但來營養諮詢的妊娠糖尿媽媽有上升趨勢。若未能於孕期期間控制穩定血糖,對媽媽及寶寶都會增加危害風險;以下跟大家分享妊娠糖尿媽媽在食物的選擇應如何管理,吃出營養對抗高血糖及避免體脂肪增加。孕期控制血糖虛改變生活習慣 減醣從均衡飲食開始治療懷孕婦女的高血糖,首要且不能忽略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果生活習慣的改變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才會考慮開始藥物合併治療。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冠菁表示,想要透過飲食管控血糖,均衡飲食是重要的一環,而減醣飲食更為重要。醣類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單醣、雙醣、寡糖及多醣,而單醣及雙醣是分子較小的醣類,人體吸收相當快,因此妊娠糖尿媽媽血糖想管理良好,須減少小分子的醣類,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多醣類食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攝取額外加糖的飲品或甜品,而攝取天然的多醣類食物。賴冠菁說明,均衡飲食就是每日都能攝取到6大類食物分別為: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想要輕鬆控糖,就是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的食物,並控管攝取的份量。要記得吃澱粉的同時就要搭配吃蔬菜纖維及蛋白質,簡單的每餐進食訣竅如下,詳細的食物份量及飲食,建議經營養師針對個人量身訂做:▸菜:煮熟蔬菜至少1碗。▸肉:瘦肉或魚肉約手掌心大小,蛋奶素者約1塊或田字型豆腐1塊+小方豆干1塊+蛋1顆。▸飯:全穀雜糧飯4分之3碗。▸水果:每天水果2至3份,1份相當於柳丁大小1顆。▸乳製品:低脂乳品1至1.5份,1份相當於240cc的鮮奶或3湯匙的奶粉,需分成多次點心吃,避免果糖及乳糖吃過多,造成短時間內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該如何控制? 8大重點1次看懂1.熱量依照孕程期別及體型調整妊娠媽媽被診斷出妊娠糖尿通常在24至28周,處於孕期第2期及第3期,每日熱量的攝取則需比孕前增加300大卡。應視孕婦的血糖值及體重增加情形做調整,最少不可以低於1500至1800大卡/天,但也不能因懷孕而有1人吃2人補的觀念,否則熱量攝取過多,容易累積體脂肪。2.攝取天然的醣類食物替代精緻糖每日醣類建議攝取量為熱量的40%至50%,依照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懷孕婦女的醣類攝取至少要有120公克/天,若以台灣食物代換表的含醣份量來說明,每天至少要攝取11至12份(1份醣量15公克),建議分配到3至6餐/天,1份醣類的食物量,應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為優先,因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較為豐富,益於血糖管理。水果以選高纖維且果糖含量低的種類,依照食物份量表的1份醣為15克,芭樂1份約155公克(相當於大顆芭樂半顆或小顆芭樂1顆),膳食纖維有5.7克,含有維生素C 213.7毫克,堪稱營養素之王。3.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大部分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蔬菜可以減緩食物被吸收的速度,避免升糖反應之外,還能增加飽足感,故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類,而非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薏仁或地瓜塊莖類等,和白米飯及精緻澱粉食物相比,全穀類的升糖反應相對較低,其所含的纖維質較多,提升飽足感及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更能減少血糖震盪。4.選擇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指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而其中的豆是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家禽肉類吃肉不吃皮,紅肉類挑瘦肉不吃肥肉,魚及蛋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優質蛋白質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減緩食物吸收率,每餐攝取豆魚蛋肉助穩定血糖。5.少量多餐避免血糖起伏及飢餓感懷孕過程中,常因腹中寶寶逐漸長大因而影響孕媽咪腸胃道的舒適度,為了穩定血糖值,選擇少量多餐且定時定量的用餐方式最適當。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就是1天吃6餐,而每餐吃1個便當或1碗牛肉麵,點心吃蛋糕配珍珠奶茶,賴冠菁說,其實少量多餐是指將1餐份量分成2餐來吃,並能同時攝取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更能有益於血糖管理。6.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充孕期第3期要增加的營養素有鐵、鈣、鋅、鎂、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葉酸等,適當進食富含的食物,補充胎兒生長及母體需求。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血、豬肝、瘦肉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牡蠣、丁香魚、起司、黃豆及豆製品。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蛤蠣、牡蠣及瘦肉類。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原味堅果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而深綠色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雜糧類能提供維生素B群及葉酸。增加鎂的攝取有助改善媽媽孕程抽筋的症狀,乾海帶15克(約1湯匙)含有97.8毫克,去殼調味南瓜子15克(約1湯匙)含有94.5毫克,胚芽米乾重80克煮熟後約1碗量含有440毫克,建議用胚芽米或其他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取代部分白米飯,並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類,增加鎂的攝取。7.少鹽、少油炸的飲食攝取過多的調味料會增加鈉量攝取,造成水腫、高血壓及孕程末期妊娠毒血症,利用清蒸、燉、滷、水煮、涼拌取代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餚,以避免過多油脂的攝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建議淺嚐即止。8.喝水量絕對要夠人體內水分大約佔體重的70%,水參與人體重要的消化酵素反應,生物化學作用及促進代謝,具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的作用。若每天飲用的水不夠,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吸收,人體的廢物也不能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需求量為每公斤體重30cc,建議不要用含糖飲料、鮮奶、鹹湯或濃茶等取代水。若擔心有水腫問題,除避免醃漬品、滷汁或高湯過量攝取外,建議睡覺時可用枕頭墊腳,或盡量能將1天的水量安排在睡前2至3小時喝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與中央不同調 雙北維持大眾運輸禁止飲食、全程戴口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3月1日起,雙鐵車廂、公路客運開放飲食;新北市交通局表示,考量市區公車等大眾運輸上下乘客頻繁,雙北一致維持搭乘雙北市區公車、計程車等大眾運輸仍需全程戴口罩、禁止飲食。交通局運輸管理科長林詩欽也表示,雙北市維持車廂內禁止飲食防疫管制措施,若因生理需求需喝水、服藥、哺乳,應於食用完畢後盡速佩戴口罩。林詩欽指出,自2020年4月起搭乘大眾運輸須強制戴口罩,至今已接近2年的時間,感謝民眾配合;交通局亦要求公車業者維持高標準防疫措施,包括車輛至少每4小時消毒,加強乘客常碰觸拉環、把手等清潔消毒;並督促場站清潔、消毒、通風,以及駕駛員出車前必須量體溫、勤洗手。交通局也派員在各公車場站隨車稽查,列入評鑑考評,確保駕駛員依規定提醒勸導未戴口罩乘客;交通局也籲請市民朋友自律做好防疫,搭乘大眾運輸務必全程戴好口罩,且禁止飲食,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安心乘車。
-
2022-02-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持續催打1、2劑 200元禮券延長發放到3月底
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仍具威脅,國內本土疫情尚未平息,仍有社區傳播風險,指揮中心呼籲尚未接種第1、2劑COVID-19疫苗之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以獲得保護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1、2劑COVID-19疫苗民眾200元(含)以下衛教品措施延長至3月31日止,呼籲民眾儘速接種。指揮中心進一步說,目前我國COVID-19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2.8%,第2劑約76.6%,惟75歲以上長者第1劑接種率仍僅約75%,第2劑接種率僅約69%,亟需再積極提升。為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長者及其他 COVID-19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之族群,若尚未接種1、2劑,於其身體狀況較穩定時,請家屬協助陪同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或指定之合約醫療院所,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指揮中心說,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且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之副作用,可先向醫師諮詢評估之後,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指揮中心表示,為鼓勵18歲以上尚未接種1、2劑COVID-19疫苗儘速踴躍前往接種,延長地方政府提供2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期限至今(2022)年3月31日止,請民眾踴躍儘速前往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 )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查詢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施打之疫苗廠牌及接種時間,就近前往接種。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指揮中心提醒,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應與流感疫苗等其他疫苗間隔至少7天,亦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COVID-19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指揮中心進一步提醒,近期天氣多變,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的民眾,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
2022-02-2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久坐容易腳麻小心會要命!醫揭「索命徵兆」...加碼授挽救撇步
受到冷空氣的影響,全台各地將明顯降溫,早晚日夜溫差大,天冷容易造成血管收縮,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更可能導致下肢靜脈栓塞甚至是肺動脈栓塞,嚴重時還可能危及生命。下肢靜脈栓塞即靜脈曲張 常見於久坐久站族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指出,下肢靜脈栓塞於常見於須久坐久站族群,這類族群因工作需常久坐、且少時間喝水,增加靜脈回流阻力,當長時間充血膨脹的靜脈疲乏鬆弛,即「靜脈曲張」,血液到此容易滯留形成血塊或血栓,若隨著血流塞住下肢靜脈,腿部會莫名脹痛變色,假如未加以控制或進一步治療,血栓受血流推動回到心臟、進入肺循環造成肺動脈栓塞,就可能引發心肺衰竭,猝死風險高。(推薦閱讀:祛寒暖身要吃「4大產熱食物」 改善手腳冰冷、促血液循環)跟著做 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根據統計,40歲以上國人有近五成的人有某種程度的靜脈曲張,久站、久坐是高風險族群,但針對工作上無法避免的朋友,朱家宏也提出簡單四招:1、選擇有壓差且彈性係數較高的壓力襪,靠近趾骨的地方略緊,壓力才會從高壓往低壓跑,有利於靜脈回流。2、抬腿15-20分鐘幫助血液回流,抬腿同時伸展腿部,活動腳踝將腳掌勾起、踩下,讓小腿肚反覆收縮放鬆,強化從遠端擠壓血液回流的效果;切忌抬腿90度,將腿部靜脈血液阻斷在上方反而無法回流,抬再久也沒用。(推薦閱讀:靜脈曲張惡化! 常見3大迷思...彈性襪愈緊愈好、刮痧出血都錯)3、定期做墊腳尖收縮小腿肌肉的運動,增加肌肉血液循環,減少靜脈血液滯留,減低深度靜脈血栓,又稱為經濟艙症候群的機會。4、避免穿過高的高跟鞋、翹二郎腿,並且運動量要足夠,多走路除了有助於增加下肢靜脈血液循環,走路時手腳交替並用,就能使脊椎旋轉、牽動上肢,讓全身筋膜變得柔軟,下肢肌肉也有力,血液回流自然一路暢通。(推薦閱讀:翹二郎腿傷腰、傷骨盆 專家曝:「這個姿勢」殺傷力更可怕)靜脈曲張外顯症狀不明顯 應留意自身改變朱家宏提醒,現代人營養好、膠原蛋白充足,靜脈曲張外顯症狀相較於過去較不明顯,出現腳麻、腳痛、走不動,很少想到是靜脈曲張引起,建議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應培養日常生活適當運動,時常檢測自身狀況,才能防止靜脈曲張變得更為嚴重,影響日後腿部的正常功能,預防血管產生病變。延伸閱讀: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這些病都跟久坐有關! 身體「1特徵」罹病機率爆增
-
2022-02-24 該看哪科.皮膚
天冷容易皮膚癢?醫師詳解好發原因、部位及常見症狀
●皮膚癢好發部位:手指末端、背部、小腿●常見皮膚搔癢、脫皮、龜裂、疼痛等症狀●好發族群:家庭主婦、美髮業者、市場攤販近日氣溫下降,很多民眾皮膚發癢嚴重而不斷搔抓,冬季搔癢症及濕疹患者明顯增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天冷皮膚容易乾癢,常見手指末端、背部及小腿等三個部位發生搔癢症,這些部位的汗腺、皮脂腺分布密度較低,年齡增長皮膚老化,易導致皮膚出現乾燥、搔癢、脫皮、龜裂、疼痛等症狀。抓到破皮 小心細菌感染天氣寒冷,冬季搔癢症及濕疹的患者約增加二成。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年長者、易皮膚過敏者,以及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洗腎、乾癬、魚鱗癬等患者,或異位性皮膚炎、免疫功能不佳等患者,都容易皮膚乾癢。一名50多歲的女性皮膚嚴重搔癢就醫,兩側小腿皮膚因為不斷搔抓,出現龜裂、抓破皮出血等情形,甚至發生細菌感染。趙昭明研判,天冷、溫度低,造成皮膚過度乾燥而引發搔癢症,所幸經藥物治療後,皮膚搔癢症狀緩解。頻用酒精消毒手 也易惡化潘企岳指出,家庭主婦、美髮業者、市場攤販等,因為常洗手、洗碗,必須碰水,因此容易發生皮膚乾癢問題;為了防疫,許多民眾勤洗手、頻繁用酒精消毒雙手,也使雙手油脂、水分快速流失,造成乾癢症狀惡化,特別是醫護人員雙手發紅、乾裂、脫皮特別明顯,且今年冬天比往年冷,患者增多。如何預防皮膚乾癢?趙昭明強調,首要多喝水,避免水分流失後,皮膚角質層更加乾裂;其次,洗澡水溫不要太高,不要過度搔抓;要多穿棉質衣物,少穿麻質、尼龍材質等貼身衣褲,以免刺激皮膚。當出現皮膚搔癢時,切記不可用力搔抓,慎防細菌感染,避免引起蜂窩性組織炎。保養多擦凡士林、護手霜「避免皮膚乾癢,保養最重要。」潘企岳指出,若輕忽保養,當皮膚嚴重乾燥時,雙手皮膚容易發炎、罹患濕疹,背部、小腿則出現冬季癢症狀。建議多使用凡士林、護手霜等油脂成分較高的產品護手,背部、小腿也要多補充水分,可塗抹乳液保濕。保濕產品如何選擇?趙昭明建議,如果是皮膚較為乾燥族群,可以選擇油脂比例較高的產品,如凡士林、乳液等;若非皮膚乾燥者,則使用油脂、水分較為平衡的產品,但使用前應先諮詢皮膚科醫師意見。天冷少泡澡 避免水分流失在治療上,潘企岳指出,一般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塗抹抗生素、濕疹及保濕藥膏治療。若症狀嚴重,睡覺時背部、小腿嚴重搔癢,則應盡速就醫治療。「天冷時,沖澡比泡澡好。」潘企岳說,天冷時最好不要泡澡,避免身體油脂、水分流失加速,沖澡時間也不宜過長,最好在15至20分鐘完成,洗澡後應立即使用乳液塗抹身體各部位,避免油脂、水分流失。洗澡水溫則因人而異,如果要洗熱一點,沒有太大關係,「洗澡時間就短一點。」
-
2022-02-2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高尿酸也易中風、心肌梗塞!地雷不只海鮮,醫教4招趁早改善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大多普遍關心三高,不過提醒民眾也得注意第四高,高尿酸。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對人體的影響不單只有痛風,也和中風、心肌梗塞、甚至是癌症息息相關,日常應多留意生活習慣,更有助防範四高及各項疾病。 高尿酸不只引痛風,也要留意中風、心肌梗塞! 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從普林而來,普林是身體正常組成的成分,經代謝形成尿酸,從糞便、尿液排出,因此產生太多的尿酸,或是排出的太少,特別是腎臟代謝的太少,累積過多便會形成所謂的高尿酸。 高尿酸大多無症狀,但日久未改善,便會形成結晶卡在關節,形成所謂的痛風,關節處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尤其是手腳末梢的小關節。而這些結晶也容易卡在泌尿系統,若是卡在腎臟就會形成腎結石,出現血尿、腰酸背痛等症狀,久未改善、日積月累便可能更進一步形成尿酸性腎病變,患者的腎臟功能將逐漸下降,甚至到需要洗腎的地步。 醫師也表示,高尿酸被列為第四高,與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並列討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和三高一樣,同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且就台灣而言,因多帶有南島語系種族基因,罹患高尿酸的風險也比其他國家來得高,有時甚至可位居世界第一。而不少研究也觀察到高尿酸的患者,也同三高有相當高的機率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被列為獨立的風險因子,也有部分研究發現可能提升罹患泌尿道系統癌症風險,雖然確切的關聯性尚有待進一步釐清,推測與形成自由基傷害有關,不過單從生活習慣來看,高尿酸和三高確實也都有共同的風險因子。 高尿酸地雷不只海鮮,4種食物都要注意! 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的風險因子大部分如三高,包括基因遺傳、年齡老化、缺乏運動、缺乏飲水、飲食不均等,而不少民眾對於高尿酸、痛風等最常聯想到的就是海鮮,會多著重在避免海鮮過多攝取,但其實紅肉也含有較高的普林、啤酒和果糖也會影響尿酸代謝,例如手搖飲,這些都是需要一同留意的,而非單單不吃海鮮。至於早期被廣為流傳關於黃豆、香菇等植物性普林,則據現有研究與痛風沒有關聯。另外,肥胖是三高及各種疾病的常見風險,對於高尿酸也是如此,其會影響代謝功能、阻礙尿酸代謝,也需注意。 防高尿酸引中風、心肌梗塞,醫教4招趁早改善! 盧泰潤醫師表示,高尿酸和三高一樣,在初期尿酸偏高時可透過日常改善逆轉、降下尿酸,但若拖久了形成尿酸性腎病變、洗腎等較嚴重情況時,常見就需藥長期以藥物控制。因此提醒,民眾日常應盡可能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多喝水取代手搖飲,並培養運動習慣增強基礎代謝,而若已發現尿酸偏高、有高尿酸情況,更應盡可能避免海鮮、紅肉、啤酒、手搖飲等相關風險,除此之外也可以適度的多補充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食材或營養食品,如芭樂、奇異果等,有助尿酸代謝。在良好的生活形態下,不僅有助避免高尿酸,同時也有利防範三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各項疾病。 《延伸閱讀》 .關心三高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高出3倍,醫教6招逆轉! .肥胖罹癌風險僅次於抽菸!醫舉肝癌3部曲,趁早調整生活可逆轉。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耳悶、耳脹怎麼辦?耳鼻喉科醫教正壓動作6招解除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 劉承信醫師 耳朵悶脹是耳咽管異常?一張圖自我測量! 很多人都有耳朵悶、耳朵悶塞感、耳悶悶聽不到、耳朵悶塞回音與悶痛的症狀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怎麼解決也不知道會多久,同時又懷疑是不是跟鼻咽癌、鼻過敏、鼻竇炎有關,真的很辛苦。這些都有可能是耳咽管功能異常造成的阻塞而產生的症狀。 耳朵悶脹除了有壓力以外,也很常合併耳鳴、聽力損失、聽到自己講話的回音、鼻塞與喉嚨痛與頭暈等症狀。透過「耳咽管功能異常問券評估表」評估耳朵的壓力、疼痛、像在水裡的悶塞感、感冒是否加重、耳內的劈啪或啵啵水泡聲、耳鳴以及聽力變差變模糊,只要分數大於14分就可能有耳咽管異常。 有上述症狀的人,三成以上的人最終被診斷為耳咽管的功能不良、15%的是因為中耳積水、7.5%的人是因為中耳炎,然而也有近15%的人沒有特定的原因。總體而言大概有1%的人有耳咽管的問題,不管是3個月內的急性或是超過3個月的慢性。 耳朵悶脹當下怎麼辦?醫教「正壓動作」6招解除! 耳咽管是連結耳朵(中耳)與鼻子最後面(鼻咽)的小通道,最外側三分之一比較硬,是在顳骨內側三分之二比較軟的位置,開口在鼻咽的穹窿。這條小通道、小管子在成人約3.6-3.8cm,主要功能有三個: 1.打開維持暢通:平衡耳內壓力、加強耳內換氣,保持耳膜彈性正常、有助於正常聽力。 2.纖毛黏液擺動:排除發炎感染物質到鼻咽。 3.調節避免傷害:避免中耳聲音過大、避免鼻咽感染物質逆流。 耳咽管的開口會因為正壓動作打開,例如大喊、吞嚥、打噴嚏、憋氣、捏鼻閉口吐氣,使得附近肌肉收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搭飛機時避免小朋友耳朵痛,會用喝水、打呵欠等方式來幫助耳咽管打開,讓壓力不平衡造成的耳悶脹改善。 常常耳朵悶脹怎麼辦?4方法有助改善! 耳悶脹痛這些惱人的症狀總是好好壞壞又死纏爛打,讓人只能崩潰大喊: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好!針對這些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可以循序漸進用以下方式治療: 1.對症治療:解決隱藏在背後的兇手,這是當中最根本的,例如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的積極治療、咽喉胃食道逆流的控制、手術解決肥大的腺樣體、多管齊下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治療可能的鼻咽癌。這些針對真正病因的對症下藥都證實可以改善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 2.口服藥物治療:包括去充血劑、鼻類固醇噴劑、口服類固醇,這些藥物的使用也可以改善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 3.手術與處置:以前比較常用的像是在耳膜上畫出一個平衡壓力用的小切口,又或是直接在耳膜放一個中耳通氣管。近年來更流行的是耳咽管氣球擴張術,藉由微創的方式,使用內視鏡導引將氣球放置入阻塞狹窄的耳咽管,透過氣球擴張來打通耳咽管。近年的研究約可以改善至少50%的症狀,而且不管追蹤1年、2年、3年,這個效果還是持續著。也有研究顯示將近9成的病人可以持續最少7個月的有效進步。術後三天頭部盡量抬高,術後一週需要避免劇烈活動、且要持續使用鼻噴劑甚至洗鼻。 4. 復健運動:最常使用的是捏鼻鼓氣法,深呼吸一口氣後憋氣,捏住鼻子、緊閉雙唇,向下用力維持十秒,恢復正常呼吸。平常的使用可以短暫改善。手術後規律每天2-3次持續10秒鐘,連續1-2個月,更可以延長手術效果!這些方法都是利用增加上呼吸道的空氣壓力將耳咽管打開。 長期耳朵悶脹盡早檢查,避免疾病找上門! 這些症狀除了需要積極找醫師檢查是否是鼻咽癌、鼻竇炎或其他疾病所造成的,透過積極的治療也可以大大改善生活品質,降低衍生出的不舒服感受。如果沒有積極處理,可能會有聽力損失、中耳炎、耳膜受損,甚至耳朵膽脂瘤的併發症。 《延伸閱讀》 .耳鳴怎麼辦?醫教3招助改善!單側等4情況速就醫。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彰化8例天冷猝死7例在彰南 醫師籲多喝水少吃生冷
最近兩天氣溫偏低,彰化縣急救送醫到院前死亡的8個病例,有7人家住員林市以南的彰南地區,在彰南執業的醫師感覺彰南較空曠,體感溫度落差攝氏2至3度,特別容易感到寒冷,最好「和太陽一起起床」,多喝熱開水,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保護身體 。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二林基督教醫院中醫科醫師李家甄,在彰化市彰基與二林鎮二基看診,她說,彰化市民居群聚,相對的二林鎮顯得地廣人稀,加上二林鎮沒臨海但靠近海邊,海風冷、濕氣重,濕冷比乾冷更冷,體感溫度比真正氣溫低2至3度,民眾最好和太陽一起起床,也就是天色明亮時起床活動,對身體健康較好。李家甄建議,天氣冷應少吃生冷食物,例如生魚片、橘子、蕃茄、沒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瓜果類食物,例如西瓜,早上起床後,先在床沿坐5至10分鐘,等離開暖和棉被的身體適應氣溫再站起來,平常可做八段錦或打太極拳健身。員林市宏仁醫院醫療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朱建統指出,衛福部統計國內20歲以上民眾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風險的多達700萬人,當氣溫降低時,血管收縮,血液濃稠度增加,也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急性發作的機率,因此接觸冷空氣前一定要先做好保暖,特別是剛起床或出門前可加強保暖脖子等部位,都可有效降低血管瞬間收縮的機率和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建輝也說,根據醫學研究,氣溫每降低攝氏1度,中風機率增加4%,所以天氣寒冷時的頭頸部保暖格外重要,外出最好戴毛帽、圍上圍巾,又天氣冷不易感到口渴,身體水分減少,血液易濃稠,多喝熱開水是一定的。林建輝說,農業時代的人勞動量大,飲食較清淡,現代人出門車輛代步,常吃精緻和高糖食品,常吃肉,少吃高纖維食物,血管較容易硬化,短時間內氣溫下降血管收縮,就發生中風等急性心肺血管疾病,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唯有平常均衡飲食、保持規律運動。
-
2022-02-1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產後皮膚鬆垮垮?中醫師帶你5招緊緻提拉變回少女肌
生完小孩皮膚鬆垮垮嗎?好不容易成功減肥,卻皮鬆肉垮好難看?讓中醫師「77老大」來告訴你造成皮膚鬆弛的原因,以及教你5招緊緻提拉秘訣,恢復少女身材不是夢!影片中提到,隨著年紀增長,結締組織鬆弛,皮膚少了膠原蛋白、肌肉和脂肪後,導致皮膚的支撐物不夠,以及身體缺水讓皮膚保濕度不足等原因,都會造成皮膚鬆弛。「77老大」教大家5個改善的方法,分別是大肌群的重量訓練、每天喝水2000 cc、多吃抗皺食物或是睡前吃1~2片的維生素C、按摩臉部穴道和身體按摩以及最簡單又最重要的早點睡,保養無捷徑,堅持下去,就能重回少女肌,快打開影片看詳細內容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肌膚更年輕!77老大FB77老大YT原始影片延伸閱讀40歲就有更年期危機!?營養師教你靠飲食保養10分鐘緩解腰痠 改善腰椎弧度「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13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4/比糖果還甜的冰塊:禁食的滋味
在治療的過程中,有非常多讓我永生難忘的事,其中之一就是「一顆小冰塊」它幾乎解救了我的靈魂,彷彿天降甘霖,造就了沙漠中一池的水草綠地。由於需要進行腹部大手術,從術前兩三天就開始低渣飲食,但食物挑選實在太麻煩,也擔心清腸不乾淨,加上跟平常的飲食差距甚大,愛吃的青菜水果幾乎碰不得,乾脆就以無纖維的半流質食物為主。長達一個月之久的禁食,連喝水都是渴求。但我萬萬沒想到這種半禁食的狀況居然是將近一個月內最好的美食滋味了。因為,開刀前後,為了補充熱量,運動飲料幾乎快成了主食,這讓不愛喝飲料的我差點崩潰。這幾年也曾因為小手術進出醫院,禁食的滋味大概就那兩、三天時間,但這次餓肚子的經驗卻長達一個月之久。去年4月23日動完8個小時的手術後,被送到加護病房觀察,全身無法挪動的痛楚,有掛滿點滴的藥物可以解決,但一滴水都不能喝的嘴巴,連嘴唇都開始發疼。但禁食的鐵律仍得執行,還好還能漱口潤滑,開水在口腔繞了一圈後,就得吐出來,連偷吞一口水都不敢。剛開始還能忍著1小時漱口一次,到後來幾乎每30分鐘就想浸潤雙唇。大概過了24小時後,當我又要求漱口時,突然間護理師就給了一支60cc的大針頭,「你每小時可以喝30cc的開水。」當第一次喝下開水時,小心翼翼的慢慢吞,心中滿是感動又感慨,「為何喝一口水這麼難呢?我怎麼會折騰自己的身體到這種地步呢?」復健課程緊接而來,傷口痛得臉都扭曲,也要當個乖病人。難過悲傷的心情沒有持續太久,因為隨之而來的復健課程讓你無暇多想。小夜班住進加護病房,過了一晚,白天的護理師就堅持,我得在探病時間有家屬的陪同下坐在床邊,搖搖晃晃好不容易坐穩床邊,10幾分鐘後,護理師又希望我能扶著椅子站起來。我說過自己是個很乖的病人,雖然心裡嘀咕:「這會不會太嚴厲了啊,你是沒看到我傷口痛得臉都扭曲了嗎?」但身體還是很努力的站了起來,腦裡想著醫師們的叮嚀「開刀後的復健愈早愈好,現在的趨勢是從加護病房開始……」心裡咒罵著自己,「媽的!我幹嘛把這些以前採訪過的醫師名言記這麼清楚呢!我是不能放過自己嗎?」不過,後來想想,開刀後第二天開始復健真的有它的道理,這確實可加速病程恢復。大概術後一周,每小時只能喝30cc開水的禁令就解除,進食也從喝水進展到喝米湯到吃稀飯的階段了,這代表離出院的時間只剩一周的時間,心情雀躍不已。二度手術完全禁食,滴水不沾72小時分秒難受。但不幸的事降臨了……我居然大出血!為了止血,我又緊急動了第二次手術,進食的計畫從零開始,又陷入禁食的循環中,而且這次更嚴格。還好第二次手術大約只花了一到兩個小時就解決,但心中有種莫名的哀傷。為了防止傷口再次出血,主治醫師下令「完全禁食3天」,只能吃藥時喝「一口」水。原本我還以為仍舊有每小時可以喝30cc開水的福利,這下子完全泡湯了,但我實在口渴得不得了,開始還能以棉棒滋潤雙唇,到後來這已經無法滿足心理的需求,在不斷央求護理師後,終於得到一顆「冰塊」,我仔細端詳了這顆晶瑩剔透的冰塊,突然覺得它像顆鑽石,拿著它從嘴唇開始滋潤起,再慢慢滑入嘴巴。從沒這麼細細品嘗過冰塊有這般甜美的滋味,居然比糖果還甜,也救贖了我悲傷的心靈。過了半個小時,我又要求護理師再給一顆,這回得到的答案是「最後一顆,沒有了。」之後就陷入幾乎滴水不沾的72小時,人不進食還可以接受,但不能喝水真是分秒都難受。
-
2022-02-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過年痔瘡病人倍增 五旬男坐立難安只能犯民俗忌諱求醫
新春期間民眾大吃大喝,一般認為較容易發生急腸胃疾病,二林基督教醫院的痔瘡病號卻倍增,醫師診治發現多名患者平常沒症狀,過年改變生活作息和食量、食物種類,導致肛門皮膚微血管血流不順,導致突發痔瘡,痛得受不了,只好過年到醫院求治。彰化縣二林鎮55歲林姓鎮民大年初三突發痔瘡,民間習俗認為過年最好別看醫師,他忍耐一天,實在痛到坐立難安也睡不好,大年初四求醫診治,經醫師檢查肛門微血管出現急性血栓形成痔瘡,緊急手術切除部分痔瘡,返家休養5天,目前控制良好。二林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劉佑碩指出,農曆春節連假9天,民眾增加娛樂活動享受年節歡樂氣氛,坐著上網、看電視、玩遊戲,坐著時間比平日長又幾乎每天晚睡晚睡,食物種類以肉類居多,高油、高鹽烹煮,這些行為都會造成痔瘡形成,二基平日每月2至3名痔瘡患者求治,今年春節迄今平均每周1至2人掛號治療痔瘡。「現代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每個人多少有一點痔瘡。」劉佑碩說,以前人類高度勞動,出門走路沒搭車,吃五穀根莖類食物多於肉類,現代人完全相反,很少出力氣勞動,吃肉比吃蔬果還多,如果久坐沒經常運動,較容易發生痔瘡,春節連假期間坐更久、吃肉吃更多,熬夜該睡不睡,肛門微血管像人體溫度計,用突發痔瘡當作警示。常見的痔瘡症狀是肛門皮膚腫起來,有異物感、疼痛,若反覆摩擦腫脹皮膚或解便時壓力過大,微血管破裂即出血。劉佑碩表示,感覺肛門好像長痔瘡,感覺不舒服,越早處理越好,洗澡時臀部浸泡在攝氏40度溫水裡,每次10至15鐘,不適症狀改善就不必再坐浴,同時請醫師開立藥膏防治。若急性發作疼痛難當甚至出血,患者趕快求醫,醫師局部麻醉,手術切除部分痔瘡或結紮內痔,休息3至5天即可復原。肛門直腸位在人體的下半部,血流不易回流,如果保持坐著或站著的姿勢過久,沒運動活絡血液流通,肛門微血管一直承受壓力就易導致充血及肌肉纖維破裂,劉佑碩建議民眾,維持規律作息和運動習慣,充分喝水,食用蔬果等高纖食物多於肉類,可降低痔瘡發生機率。
-
2022-02-11 醫療.自體免疫
一分鐘微笑量表 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常見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之一,全台近20萬名病友,以30至50歲女性居多,若未及早診斷、妥善治療,將導致骨關節扭曲變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免疫系統失衡,攻擊自身關節,以致手腳關節持續發炎腫痛,主要症狀為關節腫痛、晨僵、疲倦、體重下降、口眼乾燥等。如未積極治療,將疾病控制在「緩解」目標,骨關節長期承受慢性、發炎性滑膜炎,將導致軟骨蛀蝕、關節組織遭受破壞,手腳關節扭曲變形。臨床顯示,不少病人因治療未達標,在疾病發作後的二至三年就無法正常活動,必須坐在輪椅上,甚至長期臥床,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除了面臨關節損害所引發的失能風險,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常合併乾燥症、肺纖維化、慢性疼痛,且因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病菌。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近期推出「一分鐘微笑量表」,病友可快速評估自身狀況,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以及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五大生活行為(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擦乾身體、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分數,透過分數得到相對應疾病控制的表情符號,例如開心、可以、辛苦、難過等四種表情。病友每周可透過微笑量表自我評估,記錄個人表情標章,藉此掌握疾病現況,回診時成為醫師精準用藥的重要參考依據,設定治療目標,可更快達到且維持更好的疾病控制效果。傳統治療以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為主,類固醇只能緩和症狀,減少發炎疼痛。傳統口服免疫製劑雖然能緩解病程,但治療效果有限,患者骨關節仍持續遭受破壞,惡心嘔吐、極度疲倦等副作用較大,也影響部分病友的就醫意願。隨著醫界對於致病機轉的瞭解、生物技術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邁入標靶治療時代,近十年從針劑大分子生物製劑進化至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效果更好,儘管損傷的骨關節組織無法復原,但可停止受創,提供另一個促進治療達到緩解的選擇。無論是傳統治療藥物或較新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針劑的生物製劑,健保均提供給付,由臨床醫師參考疾病活動度等因素來決定治療用藥。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仍無法根治,但確診後,如積極治療,就能減少關節腫痛不適,甚至改變或延緩病程,病友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可繼續工作,不致成為他人的負擔。建議病友應遠離抽菸、壓力、長期不當飲食和加工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熬夜、多運動、多攝取新鮮食物且飲食均衡,藉此降低體內慢性發炎風險及免疫失衡危機。
-
2022-02-1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40歲就有更年期危機!?營養師教你靠飲食保養
女性因為體內的荷爾蒙分泌漸漸減少,在40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更年期的危機,前期的經期不穩定,到後期正式進入更年期後的情緒不穩及泌尿道等問題。該如何舒緩更年期的不適症狀,以及透過飲食的保養去改善,讓「常常好食」頻道來告訴您!女性進入更年期後,一般會出現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熱潮紅、肌力衰退及頻尿、陰道乾澀、分泌物變多等泌尿道問題,進入中後期,還會有骨質疏鬆及肥胖的風險!「張佩蓉」營養師推薦更年期的女性,每天可以曬10~15分鐘的太陽、多運動、避免菸酒,減少鈣質的流失。想要透過飲食的改變,來改善更年期症狀,可以多吃彩虹蔬果、多喝水,攝取富含雌激素、鈣質的食物,注意日常飲食的營養均衡,少吃加工食品,快打開影片看看詳細飲食資訊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常識?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陪你度過更年期不適!原始影片常常好食Good Food YT常常好食|健康制作所FB張佩蓉營養師FB延伸閱讀斷食為什麼不會瘦? 八大變胖原因別再踩雷!貧血是美麗的大忌!中醫師教你3招快速改善貧血「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10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年紀輕輕有肌少症?這些方法助你訓練肌耐力,降心血管風險
你曾經為了快速減重而節食嗎?長期營養不均、活動不足下,恐加速肌肉流失📢教你7招,改善營養|提高身體燃脂|鍛練心肺!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了解健康減重,補回流失肌肉量。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動吃動吃 追求健康不妥協吃什麼蔬菜最健康?做什麼運動最好入手?口腔保健有什麼撇步?日常生活該注意卻忽略的健康小提醒,你一定要知道!要吃、要動、要保養,立即就來追健康。【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 (幫助舒緩痠痛還能瘦身減肥)。✅ 學會 3 個生活技巧 (吃菜補鈣,預防骨質疏鬆、吞嚥困難)。✅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 (訓練手眼協調的平衡感,提升專注力)。✅ 閱讀 1 篇健康知識 (規律的刷牙能有效減緩老化,增強快樂因子)。★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動一動!高齡有氧健康操: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職能治療師 鄭又升組長⏰ 10:00-12:00【活動】居家小活動提升認知功能的摺紙活動: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冬季吃芥藍菜最好!蠔油芥藍炒牛肉,鈣含量比鮮乳高: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久坐、爬樓梯…臀腿痠痛 簡易拉筋3招 緩解不適:臺安醫院運動中心 梅世維 ⏰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放鬆運動 與家人談天⏰ 18:00-19:00 【技巧】食在美好吞嚥保健,安全喝水不嗆咳的技巧:語言治療師 王雪珮👉課程來源👉更多WaCare全銀運動線上課程⏰ 19:00-20:00 【閱讀】洗澡沐浴牙刷、電動牙刷哪個好?醫師告訴你5個刷牙常見問題刷牙,是一種細膩的運動,透過眼手協調,可刺激大腦皮質產生神經成長因子,以及促進海馬迴的血液循環及腦內多巴胺的分泌,故持續而規律的刷牙能有效減緩老化,所以若要保持口腔清潔,可把握「刷牙333法則」,亦即每天要刷3次、且在餐後3分鐘內刷、每次至少刷3分鐘以上,其中以睡前那次最為重要。👉《點此看全文》刷牙一定要用牙膏嗎?⏰ 20:00-21:00 【技巧】一夜好眠一夜好眠!穩定情緒還有睡眠的芳香療法:美國NAHA/英國IFPA高階芳療師 杜佩芬⏰ 21:00 ~準備就寢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
2022-02-07 養生.健康瘦身
春節後減重 1個月黃金期
疫情期間又逢春節長假,多數民眾多吃少動,脂肪上身。基隆市衛生局表示,春節後1個月是減重黃金期,體重有「記憶效應」,若身體適應新體重,未來減重效果會大打折扣,建議選擇「需要」而非「喜歡」吃的食物,再搭配適度運動,可事半功倍。衛生局表示,有效瘦身飲食應均衡,把握低糖、低熱量、多蔬菜、多喝水、多原型食物,減重不減健康,更要搭配適度的身體活動。燃脂大作戰3招運動妙方包括生活化運動,降低對運動的排斥及惰性,如通勤途中動一動,提早出門,提前一站下車步行;樓梯搭配電梯,先走幾層樓再搭電梯,可以走樓梯就不坐電梯。負重運動可利用空寶特瓶裝水或沙子替代啞鈴,訓練肌力;上班休息時間,可做15分鐘健康操。衛生局表示,核心肌群運動要找適合自己的影片及教材,內容要有熱身指導、運動正確姿勢解說;並維持肌肉量,增強肌力。較多肌肉量或核心肌群發達的人,擁有較高的基礎代謝率,可消耗較多熱量,避免減重減到肌肉。
-
2022-02-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身體脫水 可用調味料自製電解質水
一般人在劇烈運動、洗熱水澡或者是做過桑拿浴之後都會大量出汗,感覺心跳加快、有頭暈疲軟的現象。另外,在拉肚子或者是嘔吐不止時,也會感到身體虛弱酸軟無力,這些可能都是因為體液流失而造成的。許多人認為,補充體液就是大量喝水,其實體液中除了水分之外還有大量電解質,脫水時光是補充水分是不夠的。顧名思義,電解質就是帶有電荷的物質,身體的功能都要靠電解質裡小小的電流來運行。比如說,控制心跳節律、肌肉收縮,還有神經細胞訊息傳遞的過程。脫水之後,人的器官功能也都停擺;嚴重時可能喪命。根據生理科學家分析,身體中所需要的電解質如鈉、鉀、鈣,鎂、氯化物和磷酸鹽,都存在於天然的食物和飲料中。最普通而常見的就是牛奶,含有豐富的鈉、鉀和鈣。另外如橘子汁、番茄汁、葡萄汁等都含有豐富的鉀、鈉和鎂;椰子汁更含有低糖和高量電解質。在養生保健上,日常食物中最好加入菠菜、酪梨、羽衣甘藍和香蕉,來保持體液中電解質的平衡。根據生理科學會報的建議,生病脫水時,可利用手邊的調味料自製適量的電解質水。比如,用一升的開水或是礦泉水,加入六小茶匙糖,還有半小茶匙鹽,溶解攪勻之後就可以飲用。這樣的話,即使是因為拉肚子或者嘔吐的人,也能夠在不傷害腸胃的情況下,達到補充體液的目的。
-
2022-02-0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出遊上公廁 洗手不可馬虎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打亂許多家庭的春節旅遊計畫,不是暫緩就是縮短行程。若短程出遊該如何防疫?塞車時如何因應?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說,避免旅遊引起群聚感染,出遊的人會大幅減少,到熱門旅遊景點必須自律,遵守人流、車流的控管及防疫措施,做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自我防護。面對疫情嚴峻,柳朋馳認為,長程旅遊應該取消,建議大家春節期間應盡量留在家裡,不可肆無忌憚的出遊、到處亂走,減少出門感染的風險;即便待在家中,也要確實做好防疫,若身體出現不適症狀,可進行快篩或就醫篩檢釐清是否染疫,再對症治療。很多人擔心開車出遊塞車時,有內急怎麼辦?柳朋馳提醒,行前可備妥尿布、寶特瓶等因應。值得注意的是,出外使用的公廁最容易感染病菌,因此務必在如廁後要洗淨雙手,避免感染。部落客「豆豆媽」吳霈蓁表示,全家出遊時一定要帶水壺,口渴時優先喝水,以免水喝不夠,引起泌尿道感染或便祕。要遠離染疫風險,最好選擇戶外景點踏青,必備75%清潔專用酒精、濕紙巾、口罩等防疫用品。年節聚餐不掃興又要保持體態,營養師夏子雯強調,高熱量食物最好淺嘗即可,特別是「勾芡、炸皮、肥肉、雞皮、湯品、含糖飲料、酒」等七個體態大敵要少吃;飲食以熟食為主,避免生食,以免罹患腸胃炎。
-
2022-02-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跟進北市防疫規定 明起電影院廳內禁止飲食
高雄市長陳其邁今下午主持防疫記者會,公告電影院廳內因是密閉空間,明天起禁止飲食,民眾如有用餐需求可在廳外吃完再進場。台北市昨公布防疫升級至2.5級,強制餐廳用餐用隔板、電影廳內禁止飲食等措施。陳其邁指出,2周前市府就公布2級加強版,要求餐飲場所實聯制、禁止逐桌敬酒、離開座位要戴口罩、自助餐加菜需戴手套並加蓋等措施,已請相關單位派員加強稽查,經輔導後未改善者將要求停止內用。陳其邁表示,電影院廳內比照高鐵台鐵為密閉式空間,因此明天開始也禁止飲食、喝飲料,民眾可在廳外吃完再進場,有特殊需求如喝水等則允許。目前高雄的社區長照機構日間機構課程、社區服務據點暫停,全面停止共餐等非必要接觸,市場、觀光景點、公園等有提供餐飲服的場所禁止試吃試用,並進行人流管制,風景區部分提供人流燈號供民眾參考,捷運、高雄車站等也有架設紅外線體溫偵測儀。
-
2022-01-2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每天一杯含糖飲料,當心脂肪肝上身!營養師揭9招消除脂肪肝
小陳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身體質量指數(BMI)落在26,在公司例行的健康檢查中診斷出”輕度脂肪肝”,經詢問小陳的飲食習慣,得知平常喜歡喝手搖飲料、且常吃速食、油炸類型的食品,原來這些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都可能會造成脂肪肝的發生!那些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脂肪肝發生?營養師說到食物中吃進太多的脂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高熱量、含糖飲料、炸雞、薯條等油炸食品,會造成血液中脂肪酸濃度太高,進入到肝臟之後,由於肝臟可以清除的脂肪有限,過多的脂肪就會在肝臟中囤積,如此一來就會演變成脂肪肝。另外,有研究指出亞洲地區脂肪肝的盛行率為29.62%,於脂肪肝患者中,每年發生肝癌中,每1000人年中約1.8名會變成肝癌,所以患有脂肪肝者,需藉由改變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面向改變,以免病情惡化。腹部超音波掃描術是診斷脂肪肝之最佳工具以超音波檢查診斷脂肪肝的準確率達95%以上。診斷所用之標準包括:肝實質與右腎皮質間亮度對比,肝門脈、肝靜脈、及膽囊壁個別被遮掩之程度,深部肝組織音影衰減之程度等。抽血時醫師會驗AST、ALT等肝臟酵素指數,確認肝臟是否發炎。抽血檢查白蛋白指數、黃疸指數和凝血時間,也可以了解肝臟功能。透過均衡飲食等9招,改善脂肪肝1.體重過重者,需要進行減重並且要限制食物的攝取。2.避免含糖飲料、精緻澱粉的攝取,像是蛋糕、麵包等,以複合性醣類物為主要來源,像米飯、糙米、十穀米。3.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像牛蒡、筊白筍、甘藷葉等。4.盡量避免攝取甜味較高的水果,像荔枝、巨峰葡萄、香蕉等。5.控制脂肪的攝取,特別是動物性脂肪,以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物為主要來源,攝取來源包括魚、芥花籽油和葵花籽油等植物油。6.避免攝取含鹽量高的食物,依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也就是6公克鹽。7.避免酒精攝取及抽菸。8.多喝水,一天水的建議量為每公斤體重X30-35毫升,以70公斤體重為例,每天需要喝2100-2450毫升。9.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體重減輕,有助於消退脂肪肝;中等強度運動指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還能順暢地對話,但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對於患有脂肪肝者,除了定期回診追蹤之外,可以從均衡飲食、健康生活習慣、規律運動等三面向著手,就可有助改善脂肪肝喔!什麼!?脂肪肝恐變成肝癌!?....... https://bit.ly/3FP6gUd
-
2022-01-28 癌症.頭頸癌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體內缺乏這種酵素 喝酒易提高罹癌風險
歲末年終,聚餐、尾牙、春酒等活動一攤接一攤,熱鬧的場合免不了喝酒乾杯炒熱氣氛,但狂歡過後,除了隔天宿醉的威力,酒精造成的傷害不容小覷!有些人一喝酒就臉紅,被笑稱「關公臉」,其實這是一種酒精不耐症,代表身體代謝功能的解酒酶(ALDH2基因變異)異常,屬於先天的基因缺陷。一喝酒就臉紅要注意!代表身體乙醛代謝力差根據國健署統計,飲酒過量會提高罹患癌症機率、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易導致肥胖又傷肝。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解說,酒精又稱為「乙醇」,進入身體後會先被代謝成有毒性的乙醛,接著再代謝成無毒性的乙酸,然後排出體外,中間的機轉過程需要一種名為「乙醇去氫酶」的酵素。一喝酒就臉紅的人,是因為先天缺乏代謝酒精的酵素,導致乙醛在體內過量堆積,使血管擴張、酒後臉潮紅。「喝酒後嘔吐難受,是身體發出警告的一種保護作用,吐完後繼續硬喝可能會酒精中毒。」柳朋馳說,酒精會造成全身性的影響,從消化系統到肝臟、腎臟、泌尿道以及女性婦科,免疫細胞來不及修復損傷的組織,讓身體處在發炎狀態,最後反覆發炎而致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已將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有毒性的乙醛若無法正常代謝,就可能引發肝癌、乳癌、食道癌和胃癌。柳朋馳表示,喝酒臉紅並不是代謝循環好,而是少了解酒酵素,亞洲人的體質有近一半缺乏「乙醇去氫酶」,其中又以台灣的比例最高,居世界之冠。這些罹癌高危險群若再加上抽菸的循環效應,更增加了唾液中乙醛濃度。頭頸癌的發生與酒精也有重要關聯,頭頸癌泛指頭部跟頸部以上的癌症,主要是呼吸道及消化道,包含了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喉癌、下咽癌等,近年來,頭頸癌已升上台灣十大癌症第6名。即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比不喝酒的人高出1.26倍,小酌不一定對身體有益處。柳朋馳強調,嗜「香檳酒」的民眾,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比一般人多出123倍!香菸、檳榔與酒皆是致癌因子,直接刺激黏膜造成癌症,就算少量攝取也等於是慢性中毒。酒精致癌以男性居多 好發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口腔惡性腫瘤已高居男性十大癌症死因中第4名,而頭頸癌病患近75%為中壯年藍領,多數接觸致癌危險物質時間較早,年輕時嗜菸酒或檳榔,導致好發年齡層低。飲酒也是造成肝臟損傷的重要危險因子,酒精的代謝物除了引發肝臟發炎、異常免疫反應之外,也容易因脂肪堆積而形成脂肪肝,提高肝硬化及肝癌風險。酒類熱量高,大量飲酒會造成肥胖,女性經常飲酒、缺乏運動,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其中,飲酒的影響又比肥胖大,雖然女性對乳房篩檢的健康意識已有提高,但仍忽略了飲酒是致癌的重要因素。有鑑於未成年飲酒對青少年身心的危害,政府加強宣導「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2017年的國內飲酒比率略降。另一項國健署公布的國人飲酒調查,台北市、台東縣、基隆縣為前三名縣市,與都會區聚會頻繁、原住民喝酒風氣盛行、港都商船貨運工人的飲酒習慣有關。酒精對健康的危害極大,特別需要節制,少量並在用餐時才飲酒,多喝水讓酒精排出體外。1. 98年資料來源為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食品藥物管理局(前管制藥品管理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2. 102年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 106年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4. 有關飲酒係依據樣本個案面訪問卷資料,表中「不曾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從未喝過酒(滴酒不沾)」,「曾經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內曾飲用各種酒類之百分比(包括保力達B、維士比與藥酒,但不包含煮菜時加的酒或酒精成分已揮發的酒或舔一下)」。5. 表中樣本數採最大可利用值,百分比數值經加權調整。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之「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區間:106年(最新發布日期:2021-01-04)備註:1. 有關喝酒係依據樣本個案面訪問卷資料,表中「不曾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從未喝過酒(滴酒不沾),「曾經飲酒」係指過去一年內曾飲用各種酒類之百分比。2. 表中樣本數採最大可利用值,百分比數值經加權調整。3. 表中樣本數採最大可利用值,現住地縣市別統計排除1金門縣個案,百分比數值經加權調整。4. 現住地縣市別係依據99年12月25日五都改制後之縣市別分層。製表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陳韻如🍺 飲酒適量是多少?🧍 成年男性:每天不超過20克酒精,相當於2罐350ml、4.5%的啤酒、60 ml濃度較高的白酒。🧍♀️ 成年女性:每天不超過10克酒精,相當於1罐350ml、4.5%的啤酒、30 ml濃度較高的白酒。※各國對於「每日建議飲酒量」的標準不一樣,台灣人因身材較瘦矮,且易缺乏「乙醇去氫酶」,柳朋馳建議要更忌口。※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1-28 新聞.健康知識+
吃飽就想睡是「5大因素」害的! 營養師認證「提神妙招」:多喝水也有用
吃飽就想睡嗎?為什麼飯後眼皮總是越來越沈重、還時不時打哈欠⋯吃飽想睡覺 5大原因1、血液支援胃部 腦供血相對減少,胃部血液增加。2、血糖波動上升易感到昏沈、無精打采、思緒不集中。3、副交感神經興奮 相對的,亢奮的交感神經變遲緩,進入休息狀態。4、胰島素上升、食慾素下降胰島素上升、食慾素降低,導致產生睡意。5、蛋白質分解產生氮抑制大腦的清醒度。6招提神飲食 幫助維持精神那麼,吃飽後要怎麼樣幫助提神?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可藉由多喝水幫助代謝,或吃口香糖,利用咀嚼助清醒、堅果一小把,透過咀嚼刺激活絡腦部,同時補充抗氧化的好油脂,其他像是用餐搭配新鮮水果,補充維生素、吃飯時加大麥,避免血糖波動大;另外,雖然咖啡因確實能幫助提神,但也不能過量攝取,否則會造成惡性循環。延伸閱讀: ·喝錯咖啡小心爆肥! 營養師揭「5種咖啡熱量排行」:連續喝一個月會胖2.4kg ·趴睡睡醒手麻藏「疾病警訊」! 醫眼中「殺手級動作」:恐害無力開門、開瓶蓋 
-
2022-0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一天該喝多少水?「飲料、湯」可取代水嗎?營養師教你判斷:你喝水喝夠了沒
或許你曾聽過每天要喝八大杯水(一杯為240cc)的說法,這是因為每消耗1大卡熱量約需要1cc的水,故以2000大卡飲食估算,約需八杯水,但實際上,因為我們每天可從食物獲得約1000cc的水。你是否周遭有的朋友幾乎不太喝水,讓你心裏很好奇不是說喝水很重要嗎,這樣也可以嗎?你是否曾看到有的朋友手裡總是拿著一個超大罐子裝的水,走到哪喝到哪,對方還會告訴你每天要喝好幾千cc的水才夠?你是聽過有人因每天喝好幾千cc的水,最後導致水中毒住院?你是否看過新聞報導「某年輕人夜跑中暑,引起橫紋肌溶解」、「某老人家曬太陽未多喝水,引起熱衰竭」等;甚至還有醫生提醒說「水喝太少易引發缺血性中風」!水究竟有什麼重要,為什麼我們非得每天喝它?而到底我們每天該喝多少水才夠?聽說每日要喝八大杯水,如果喝不到八杯水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水這個對身體來說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吧^_^水很重要,不只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更是水做的! 在古典名著紅樓夢裏,賈寶玉說道「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事實上,不管女人、男人都是水做的,因為水分是人體最大的組成成分,約占我們體重55~70%。嬰兒是體水含量最高的族群,老人最低,男性(55~63%)則略高於女性(50~60%),所以不僅女人是水做的,男人實際上比女人還「水噹噹」。多喝水多健康,認識水的功能!水和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一起並列為人體所需六大營養素,它也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營養素。以一個75公斤的男性為例,各營養素在身體的占比中,水佔了60%(45公斤),剩下的40%中,脂肪佔了一半(15公斤),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加起來佔了另一半(15公斤)。水在人體內扮演很多重要功能,這主要是來自其獨一無二的化學和物理特性。例如水具有極性,所以很多化合物均可溶於水;水的比熱很高,要改變它的狀態需要相當大的熱能,所以水可以調節體溫。下面是水在人體內的一些重要功能:1.調節體溫(散熱、防中暑)我們所攝取的食物熱量只有四成左右能轉化給細胞使用,高達六成都是以熱的型式浪費掉。身體所產生的這些熱會透過心血管系統運送到表皮(也就是皮膚),透過排汗來帶走。每蒸發1公升的汗水,約可從皮膚及附近組織帶走600大卡的熱量。故透過出汗&汗水的蒸發,讓我們可將過高的體熱散掉,避免體溫持續升高而抑制身體酵素系統的作用,也避免了夏天中暑的發生。流汗之所以可以調整體溫是因為當身體熱能增加時,附近組織的水會吸收過剩的熱能,透過皮膚毛孔蒸發掉。由於水的高比熱特性,讓液態的水變成氣態蒸發掉的過程會帶走大量熱能。熱量被帶走溫度自然得以下降,這也是為什麼流汗時,若吹來一陣風,汗水蒸發後會讓我們備感涼爽舒服的原因。夏天常見的「中暑」或「熱衰竭」等問題,講白一點就是身體因無法充分散熱而造成的熱傷害。由於水分是散熱的關鍵,故缺水就成了夏天引起中暑、熱衰竭等問題的主因之一。2.幫助廢物排除由於大部分的人體代謝廢物都是水溶性物質,而即便是脂溶性廢物,也會在肝臟幫助下,轉變成水溶性再藉由尿液排出體外,所以水分可說是人體排除廢物的重要運送媒介。3.其他水對於人體的重要功能.潤滑&避震:水不能被身體所壓縮,所以可作為關節和膝蓋的潤滑液;另外還可作為脊髓和胎兒(羊水)的避震器。.維持細胞機能:水對身體細胞來說非常重要,體水三分之二的是分布在細胞裡。水的存在可產生液體壓力,讓細胞能膨脹起來、成形。另外,水也是很好的溶劑。基本上,細胞生存與執行生理功能所需的氧氣、能量(葡萄糖)及各種營養與材料(如胺基酸、脂肪、各種離子等)都可在細胞內的含水環境中獲得,而細胞代謝廢物的排除也是靠水的幫忙。.維持血液容積:血漿(動脈、靜脈、微血管、淋巴)約佔體重5%,水的存在確保身體可維持適當的血液容積。當脫水2%時血液濃度會升高,脫水至10%時血液容積會明顯減少而導致循環不足。所以夏天也是腦心血管相關疾病好發季節,千萬不可輕忽。.作為良好溶劑、參與生化反應、運送營養素:水分子的極性構造讓它不僅成為許多化合物的溶劑,也參與了很多生化反應,並成為人體很好的運輸媒介。不僅身體的代謝廢物需要靠水來運送,水溶性的營養素也需要靠水來幫忙。.維持滲透壓、電解質濃度:由於水可以自由進出細胞膜,透過離子和水,讓身體得以控制細胞內外與身體各個區間的水量,和電解質的濃度。高蛋白飲食所減輕的重量中有大半是水!你或許聽過使用吃肉減肥(高蛋白質減肥或無醣飲食),短期內就可減輕好幾公斤體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高蛋白飲食會產生很多蛋白質代謝廢物(如尿素);此外,這類飲食因缺乏醣類使得脂肪無法完全燃燒,而會產生酮體等脂肪代謝廢物…這些來自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廢物都需要靠身體消耗大量水來將它們排除,因此採用此類飲食會產生脫水利尿效果。(要記得人體約有五到六成的水分,60公斤的人隨便脫個5%的水就有3公斤,這也是為什麼體重會減輕很快的原因啊>_<)因此,使用高蛋白飲食減肥,所減輕的體重中有大部分都是水。這也是為什麼體重可能減輕三五公斤,但尺寸的改變看起來卻像只減掉兩三公斤而已。此外,這類減肥飲食在停止使用後,體重很快就會恢復。其實這也不能叫做復胖,因為這可能只是脫水利尿行為停止,水分又回到身體的緣故。到底每天要喝多少水?或許你曾聽過人可以幾週(視身體儲存的脂肪量而定)不吃東西仍可存活,但只要幾天不喝水就會死亡。聽起來感覺水好像比其他營養素還重要,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我們身體或多或少可以儲存一些營養素以備不時之需,但人體並沒有儲存水分的地方,所以只要缺乏時間一長(還是看環境,在沙漠中沒有水可能一天就會死亡)就會導致死亡。認識身體的水分平衡機制!身體水分的來源(攝取量)主要有三:直接喝的水/飲料、食物中的水,以及身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消耗水的地方(消耗量)主要有四:皮膚蒸發流失、肺部呼吸流失,尿液排出及糞便排出。基本上,這兩者需維持平衡,也就是每日身體所獲得水分量=排出的水量。Q1.為什麼有些人很少喝水也不會怎樣呢?!或許你曾聽過每天要喝八大杯水(一杯為240cc)的說法,這是因為每消耗1大卡熱量約需要1cc的水,故以2000大卡飲食估算,約需八杯水。但實際上,因為我們每天可從食物獲得約1000cc的水(新鮮食物本身就富含水,水果水分約介於80~90%間,蔬菜多半超過>90%;肉類雖然水分較蔬果少,但也有65~75%間),醣類、蛋白質和脂肪在新陳代謝過程會產生約350cc的水,所以基本上只要每天額外喝入1000cc的水或其他液體,就可滿足身體水分平衡的需求。這裡的1000cc可以是水,或飲料或湯。這也是為什麼你周遭中可能有些朋友,你很少看他們在喝水但卻不會缺水的原因。Q2.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夠?每天的水到底要喝多少,沒有一個絕對的固定值。基本上,我們所需的水量是依照代謝活性與環境而定,但由於環境、飲食生活作息每天都不同,所以所需要的水分也會跟著改變。最簡單的判斷方法視可參考體重而定。嬰幼兒、小孩因新陳代謝較大人高,所以水的需要量比較高:嬰兒每公斤體重約需要110cc的水,兒童則為40cc。影響成年人飲水量最大的因素是環境溫度,例如處在22℃環境下時每公斤體重約需22cc的水,但在38℃時每公斤則需要38cc的水。透過傾聽身體的聲音來調節飲水量!其實你不需要太擔心自己到底水喝得夠不夠,因為我們神奇的身體會自行調節營養素的吸收。以水為例,身體會透過多種荷爾蒙的回饋抑制機制,加上滲透壓感受器等來調控身體水分的平衡。所以你只要用心觀察身體反應,就知道水分夠不夠。你可以透過觀察:A.是否口渴。口渴是人體脫水的第一道警訊,當水分攝取不足時,身體會通知大腦讓你產生喝水的需求。由於人體失去體重1%以上水分就可定義為脫水,但要到脫水1~2%時才會開始感到口渴、疲倦等症狀。所以當你出現口渴症狀時代表身體早已有脫水問題,因此感到口渴時務必盡快補充水分喔。B.排尿次數與尿液顏色。一般而言若有正常飲水的話,4小時約可累積240cc的尿量,故一兩個小時跑一次廁所都算正常,但若整個早上都不想上廁所就代表水可能喝太少了。另外,正常的尿液為淡黃色,若尿色較濃或有惡臭都是水分攝取不足的警訊;反之,若尿色清如水則代表水喝得太多。最後要提醒大家,若在短時間出現水分大量流失,例如在炎熱高溫下長時間活動,或從事激烈或長時間運動(如慢跑)時,除補充適量的水分來預防脫水及中暑等熱傷害外,別忘了也要補充電解質喔。最簡單的電解質補充法為飲用運動飲料或含鹽的番茄汁,或也可以在水中擠些檸檬,加入微量鹽巴來補充鈉鉀氯等離子。 汗水蒸發才能調節體溫!排汗之所以可以調節體溫,關鍵在於汗水的蒸發。所以如果流了很多汗,但汗水是流到臉、頸或背部,或是被衣服吸收掉,而非蒸發掉的話,體熱散掉相當有限,體溫並不會降低太多。所以想要透過流汗降溫,最好的方法是處在通風處,或使用扇子等工具來促進汗水的蒸發,而非拿毛巾猛擦汗水。另外,在潮濕的氣候下,因空氣中含水量已飽和,故汗水較不容易蒸發。這也是為什麼風雨欲來前的濕熱氣候,會較大晴天的乾熱氣候更令人感到悶熱不舒服的原因。在此狀態下,會因汗水無法蒸發,使體溫無法有效降低,而引起急性的熱傷害,也就是中暑。所以在潮濕悶熱的氣候下,更要做好防中暑的措施。例如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陽光最強的時候出門;出門時戴帽子、撐傘、穿長袖,避免陽光直接曬到皮膚上使體溫上升;留意水分的補充並盡量讓汗水蒸發掉。而在活動時間較長、較激烈時或流汗過多時,除了補充水分外,還要留意補充鈉、鉀等電解質。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換掉浴室門口的腳踏墊,竟能讓家中產生大改變!日本達人的「家事減法術」,讓8成家事都不用做了
-
2022-01-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每晚起床尿2次」恐是夜尿症警訊! 醫示警高危險族群:全台逾450萬人不自知
夜間尿事不當一回事,小心出大事!據最新人口數推估,全台超過40歲以上恐有超過450萬人飽受夜尿症中的夜間多尿困擾而不自知。台灣人口結構日益高齡化之際,下泌尿道問題也隨年齡增加而發病率提高,卻常被當成正常現象而不常求診。超過450萬人夜尿不自知 賀爾蒙分泌不足為最大成因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醫師指出,「夜尿症」是很易被忽略的疾病,依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定義,若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醒來,如此情形1晚至少2次以上就可判定為夜尿。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0%,且年齡越長盛行率越高,其中近9成屬於「夜間多尿」的範疇,意即台灣目前恐至少超過450萬人飽受夜間多尿困擾而不自知。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醫師表示,夜間多尿成因有許多,包含膀胱儲存尿液的能力變差、慢性疾病問題、睡眠或情緒問題。根據臨床觀察,最大宗的原因則來自荷爾蒙分泌不足,通常在晚上睡覺時,腦下垂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ADH),使尿量減少、尿液濃縮,隨著年紀增加,腦下垂體能力會逐漸退化,一旦使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夜間尿量太多,不得不頻繁起來如廁,導致無法一夜好眠,將對生活帶來許多影響。夜尿不僅影響睡眠與心理 還可能引發3高上身廖俊厚醫師曾收治1名現年55歲的男性高階主管,正想為自己的事業再造巔峰,却發現自己記憶力和判斷力變差,白天無法集中精神好好開會,一開始以為只是年紀漸長加上睡不好的關係,但又擔心職場競爭力下滑無法承擔重要任務,於是積極運動想讓自己體力和專注力變好,却事倍功半,甚至思考是否該退休而煩惱。直到枕邊人抱怨他總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打擾其睡眠,才注意是因為強烈尿意中斷睡眠多次,如此狀況已持續好長一段時間,即便努力於晚上少喝水喝酒、睡前排空尿液也無改善,於是決定前往泌尿專科就醫,才發現是夜尿症中的夜間多尿,經藥物補充抗利尿激素分泌後,不管是個人工作狀態或夫妻睡眠品質都一起好轉。實際上,夜尿症是最常見的睡眠中斷原因之一,據研究,超過50%有夜尿困擾的人,認為其睡眠品質受到影響,在實際生活層面,夜間多尿帶來的不僅是影響自己也影響他人,尤其睡眠中斷、品質不佳是百病之源,生理上更提高罹患心血關疾病風險,心理上容易帶來疼痛、沮喪、焦慮以及認知、記憶和表現缺陷等問題。研究也發現,有夜尿問題的患者,超過75%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神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在身。王弘仁醫師強調,尤其台灣是3高盛行率高的國家,也使得夜尿的問題更加嚴重,可說夜尿問題雖不致死,卻是身體出問題、腦袋部分功能失常的前哨站,一定要特別留意且展開就醫行動,以免因小失大。超過50歲或有慢性疾病者 更需注意是否有夜尿症狀至於哪一些人要特別留意?由於夜間多尿與身體機能有關,「年齡」是首要的危險因子,研究顯示,男性超過50歲,至少每4人就有1人有夜尿問題,且每增長10歲,盛行率就增加1倍,來到超過60歲後,每2人就有1人;此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問題、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患者也是高危險族群,廖俊厚醫師提醒廣大男性,只要超過50歲或是有慢性疾病,就要特別記住、觀察「夜尿234」,夜間起床尿2次以上,且尿量超過全天尿量的1/3以上,即為夜尿多症,盛行率達4成3,中獎機率很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每晚總是被尿意叫醒? 專家警告「4疾病訊號」:夜間跑廁所超過2次快就醫 ·白天尿尿超過8次小心有問題! 泌尿科醫揭「3大跡象」:膀胱累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