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暫時性,經治療後少數可復原的甲狀腺疾病。
- 症狀: 喉嚨痛 吞嚥疼痛 全身痠痛 倦怠 發燒 手抖 失眠 食欲不振 心悸 盜汗 頸部腫大 聲音沙啞 肌肉關節疼痛 緊張
- 併發症: 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下 甲狀腺機能亢進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暫時性,經治療後少數可復原的甲狀腺疾病。
腮腺炎由急性濾過性病毒引起,因病毒侵襲腮腺,造成腮腺或唾液腺腫大且疼痛,致使臉頰發炎腫大,因此又被稱為「豬頭皮」。
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一般泛指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見疾病。
猩紅熱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染途徑為飛沫或接觸造成感染,目前尚無疫苗可以預防。致病因是感染了A群鏈球菌,傳染力強,在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容易爆發群聚感染,若未適當治療,可能引起心臟及腎臟的併發症。 主要的流行季節為冬末初春,好發於5至15歲的孩童。感染後約1至7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痛;舌頭紅腫,類似草莓的外觀;皮膚出現砂紙般粗糙、可能發癢的紅疹等症狀。治療上給予適當抗生素,期間應遵從醫囑,不可因症狀明顯改善就自行停藥。
喉癌屬於頭頸癌的一種,好發於男性,發生率男性遠高於女性。喉部組成複雜且精密,包括9塊軟骨結構和周圍的各式軟組織,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上下各連結了口咽以及氣管,若喉癌細胞擴散時,就有可能侵犯到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 喉癌依據發生部位,又可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以聲門癌最為常見,發生比率約佔各類喉癌超過6成,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成,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少於1成。由於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屬於漸進式發生,加上和其他疾病類似,患者早期常常忽視,發現時間通常較晚。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易高燒達39、40度,傳染力強,若全家都出現感冒症狀,有高達90%是流行性感冒。
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 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初期表現常類似流感,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正因為心肌炎具有多樣化的臨床症,使醫師診斷困難度增加。若陸續出現心悸、氣喘、胸痛等,應趕快就醫確認。 心肌炎於近日受到關注,主要是大家為了對抗新冠病毒接種mRNA疫苗,但美國於 2021年6月開始,出現接種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及心包炎的個案,特別是施打第二劑過後的男性青少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審查當時可取得的數據後,總結施打 COVID-19 疫苗的利益大於發生心肌炎的風險,並建議 ≥ 12 歲青少年及人持續接種疫苗。但提醒注意,一旦接種後出現胸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在病發前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肌肉痠痛、疲倦乏力、臉色蒼白及心悸、胸悶、胸痛、心搏過速或過緩,或心律不整等,甚至休克。 不同年齡層患者可能表現不同的症狀,成年急性心肌炎病患可能出現疲倦、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昏厥,其他症狀還可能有頭痛、喉嚨痛、發燒、腹瀉、疲累、心律不整、下肢腫脹、關節疼痛,甚至休克。 嬰幼兒的症狀較不具特異性,表現可能為焦躁不安、發燒、食慾不振、心搏過速及發紺。至於超過兩歲的幼童,臨床表現可能是胸痛、腹痛、肌肉痠痛、疲倦、咳嗽及水腫等。
月經來潮後,一直到更年期停經前的女性,80%會在月經前約一週的時間,出現情緒低落以及肌肉酸痛、腹部鼓脹等超過150種,情緒、生理不適並存的症狀,即為經前症候群。其發生的時間點,落在黃體期後期,也就是月經前1-2週,而在月經結束後,症狀即會好轉。3%-8%的女性,會因為嚴重的情緒症狀影響正常生活機能,而發展成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屬於「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列入的精神疾患之一。
狂犬病又稱「瘋狗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神經性疾病,通常在哺乳動物間傳播,人類因為接觸染病動物唾液或抓咬傷口而感染。 初期症狀會有發熱、頭痛、或抓咬傷部位的異樣感。持續數天後會出現異常亢奮或恐懼現象。潛伏期長短會視傷口嚴重程度與病毒量等因素而定,人的潛伏期一般為3到8週。 一旦發病後,致死率高達 100%,但如果能在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便可以有效降低發病的風險。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小兒麻痹病毒、克沙奇病毒A、B 型、伊科病毒、腸病毒等共六十餘種,近年又陸續發現許多種。此類病毒的特性可耐酸,感染人體後會在腸道內繁殖,存活時間長達5~6週之久,故稱之為腸病毒,以夏季及初秋為主要的流行季節。依據病毒種類的不同,其侵犯身體的部位和嚴重程度也不同,有些很輕微甚至沒什麼症狀,但一般最典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較嚴重也可能引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等。腸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症狀是全身性和多重器官性的,非僅侷限於腸胃道。
扁桃腺是由淋巴組織組成,位於口咽的兩側。扁桃腺炎即是指扁桃腺及淋巴組織有發炎現象,分為急性與慢性扁桃腺炎。急性扁桃腺炎較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若治療不當或反覆感染即會變成慢性扁桃腺炎。
淋病與梅毒一樣屬於皮膚性病的其中一種,淋病感染的病原菌全名為奈瑟氏淋病雙球菌(N.Gonorrhoeae,簡稱淋菌),主要是藉由性接觸傳染,潛伏期長短不定,通常臨床症狀會在感染的三天後開始發生,不過如果性生活過度、身體虛弱、加上酗酒抽菸等惡習因素,可能使潛伏期縮短,加速發病。淋病主要影響人類的生殖器官,無論男女,皆會受苦於泌尿系統及生殖系統的發炎、腫痛、化膿、滲出體液等,最後嚴重的還可能蔓延至心臟、肝臟、腎臟或其他臟器,損壞原本的運作功能。淋病也會影響新生胎兒,致使他們併發眼疾失明。 目前淋病仍是全球流行的傳染性病,過去二十年來染病人數還有直線上升的趨勢。在台灣,淋病被衛生署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應於診斷後一週內通報。
梅毒是一種慢性傳染的皮膚病,又可視為性病的一種,因為它通常是經由性交而傳染。病原體為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蒼白螺旋體,簡稱TP),潛伏期約三星期。第一至第二期的梅毒最具傳染力,不分種族、性別和年齡均可能得病。初期症狀是先在局部皮膚或黏膜發生潰瘍,第二期則好發全身性紅疹,第三期會造成循環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病變。由於病程漫長,且會因個體的抵抗力與自體反應機制的不同有所變化,整體的臨床表現帶有非典型特徵,某些個案在感染後甚至可以潛伏多年,終身都無明顯發病,因此,梅毒又有「偉大的模仿家」之別稱。 目前梅毒仍是流行於全球,普遍存在的性傳染疾病,與肺結核、痲瘋並列為世界三大慢性傳染病,而在台灣,梅毒被衛生署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應於診斷後一週內通報。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又稱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在2019年末於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首次被發現,之後迅速擴散至全球,逐漸變成全球性大瘟疫,成為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2020年1月30日公布此為一公共衛生緊急事件,2月11日將此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疾病稱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則將此病毒學名定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國內於2020 年 1 月 15 日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2020年 1 月 21 日出現第一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2021 年 5 月爆發第一次社區感染;2022年Omicron 變異株流行,截至7月底,全國染疫人數突破四百萬例。 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近距離密切接觸或經由染污物品間接接觸,甚至氣溶膠傳染。常見症狀為類流感症狀,例如發燒、四肢無力、疲倦、咽喉疼痛、流鼻水、乾咳等,也可能伴隨有嘔吐、腹瀉、味覺或嗅覺喪失等,部分病人會轉為中重症如肺炎、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但也有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卻仍具有傳染力。 部分 COVID-19 患者在急性期康復後,會有持續性或新出現的症狀,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post-COVID condition)。也有患者於感染後很長一段時間仍受到症狀困擾,被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 由於新冠病毒問世僅2年多,且變異株不斷出現,缺乏長時間的研究數據,目前還不知道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全部影響。 目前預防COVID-19的方法包括接種疫苗及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性介入措施),隔離與檢疫是避免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但隨著病毒傳播迅速及致死率下降,各國陸續放寬隔離與檢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