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喉嚨痛
共找到
653
筆 文章
-
-
2021-12-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男子長期反覆腹瀉 檢查後驚染愛滋
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一名50歲的男性因工作需求到醫院體檢,發現有腸道沙門氏菌感染,不符合體檢標準,遂轉介至感染科治療,醫師經由問診得知,病人近一年來反覆腸道感染且長期腹瀉,懷疑有免疫低下情形,進一步安排免疫功能檢查,這才發現他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也就是俗稱的愛滋病。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宗家說,沙門氏菌引起感染時有可見,但反覆或持續感染就可能要先探究免是否有疫功能低下情形。感染科醫師曾婷玉也說,由於急性愛滋病毒感染的症狀多數不具特異性,因類似感冒且會自行痊癒,所以容易被忽略。常見症狀包含發燒、疲倦、肌肉痠痛、喉嚨痛等等,其他症狀如全身性皮疹、頸部或腋下發現淋巴結腫大、噁心、腹瀉、體重減輕、盜汗、頭痛等也可能出現。不過臨床上大多數患者感染初期都是輕症,只有極少數才會有如腦膜炎、腦炎、肺炎等重症表現。她說,愛滋病毒感染者的精液、陰道分泌液及血液中都含有病毒,可經由性行為、共用針頭或稀釋液而傳染。另外,醫護人員被針扎傷、輸血、母親懷孕、生產期、哺餵母乳也是傳染途徑之一。只要曾經有過性行為,就建議至少篩檢一次愛滋病毒;若有不安全性行為,則建議每年篩檢一次;高感染風險者,如多重性伴侶、感染性病、使用成癮性藥物、共用針具等,則建議每3到6個月篩檢一次。曾婷玉呼籲,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與疑似症狀,應早日接受愛滋病篩檢或至感染科門診就醫。雖然目前愛滋病仍無法根治,但使用藥物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及早使用抗愛滋藥物來降低病毒量,除了能避免因免疫功能低下而產生疾病症狀外,更能及早阻斷愛滋病的傳播。患者一天只需要服用一顆藥物,方便且副作用低,就能有效控制病毒量,希望民眾不要害怕接受治療。
-
2021-11-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阿嬤的治感冒秘方:沙士加鹽巴、蕃茄加紅糖、紅糖薑水...到底有沒有效?30年中醫師揭密
人為什麼會生病?中西醫對於容易感冒的起因,觀點其實是蠻相近的。西方醫學認為,感冒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抵禦不足而讓病毒入侵;中醫則是用「臟腑」來說明免疫系統,「邪氣」就是病毒。不過會讓人感冒,也不單單只有這兩項因子,還有一項非常關鍵的要素,就是病毒進入人體的「途徑」。流行病學已歸納出致病的三大要素:第一:是「病毒」,中醫稱為「外邪」。第二:是「途徑」,也就是病毒如何進入人體;中醫認為多從「風邪」夾帶著邪氣入侵。第三:是「易受感染的身體」,中醫說易受外邪侵入的人體質多半為「虛」。以上三項皆具備就會致病,反之,只要讓其中任一項因子消失,便可預防感冒,所以,可努力的方向是:(1)消滅外在的病原體:但這很困難,因為病毒幾乎無所不在。(2)阻斷病原傳入的途徑:最簡單,可以透過多洗手、外出戴口罩等防護措施。(3)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是最基本也能有較好的效果,即使有「病毒」及「途徑」的存在,也不易受感染。年紀愈大,免疫力就愈差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免疫能力,但往往會因為其他因素而下降,例如不可阻抗的人體自然老化現象。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成長、增生、成熟、退化、萎縮的過程中,從增生到成熟大約是在十幾歲至二十歲間;成年後,生產免疫細胞的胸腺、淋巴結、扁桃腺會愈來愈小,之後免疫系統生產免疫細胞的能力就開始漸漸減弱;到了中壯年,仰賴先前建立起的免疫能力,還可維持不錯的免疫功能;但在五、六十歲之後,儲備的免疫能力所剩就不多,免疫力開始走下坡,這時,就會陸續出現年輕時候沒做保養、作息不好有關的疾病,那麼後悔也來不及了。此外,像是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良、睡眠不足、精神緊繃、操勞過度、情緒失調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免疫能力的下降。陳醫師貼心話》阿嬤的感冒秘方出身中醫世家的我,從小到大只要感冒了,阿公和阿嬤就會用生活中的食材沖泡各式各樣的飲料給我喝,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一些道理。夏天愛打赤膊玩水,每次中暑、感冒、喉嚨痛或咳嗽的時候,黑松沙士加鹽巴,是老人家最常給我喝的飲料,就好像牙膏加上鹽巴,涼涼的,滋味讓我永生難忘;雖然不太好喝,但阿嬤都說,喝了很退火,好得快。◎沙士加鹽巴:從現代觀點來看,中暑或感冒、發燒、流鼻水等症狀,會消耗掉許多體液、 電解質,甚至降低食慾,所以用二氧化碳飲料加上鹽巴,主要就是補充體液電解質、水分、糖分、鹽分,鈉離子等。但建議要稀釋後再喝,也較適合成人,如果有腹瀉的情況就不宜,因糖分濃度過高、滲透壓太大,反而會讓腹瀉更嚴重;加上中醫認為甜食會生熱生痰,對於感冒和脾胃功能的恢復反而不好。◎蕃茄加紅糖:還有一味,是用蕃茄切片沾紅糖吃可止咳化痰。番茄果實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菸鹼酸、胡蘿蔔素、維生素 B1、B2、C、茄紅素等,主要是維生素C可以抗發炎、增強抵抗力;茄紅素可抗氧化,延緩衰老,可抑制體內自由基的活動,也有緩解咳嗽、化痰。◎紅糖薑水:而紅糖薑水則適合寒性感冒者、咳嗽、流透明清鼻涕者,因乾薑搭配紅糖可以發散風寒,薑辣素又可加速新陳代謝,擴張血管,行血活血,提升體溫,讓全身暖起來。但若喉嚨疼痛、發燒超過38℃屬於細菌引起的感冒,就不適合使用。◎紫蘇梅茶:紫蘇梅茶對感冒的頭昏頭暈也很有用。梅子有收斂與抑菌作用,能緩解頭疼脹痛,紫蘇還可疏散風熱、止咳化痰,常用於散風熱、降氣化痰、肺氣喘急、對感冒引起的頭昏頭暈有幫助。最後提醒,感冒時容易引發腸胃炎,出現噁心想吐的症狀,建議飲食要清淡(避免水果、冷飲及油膩的食物),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讓腸胃輕鬆一些;至於喉痛者,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咳嗽時常用陳皮、八仙果等柑橘類製品,都有止咳化痰的功能,所以咳嗽不要吃柑橘類是不正確的觀念。書籍介紹免除疫病:傳承三代中醫世家,行醫30年的私房養生寶典;簡單力行的生活中醫,幫你顧好肺脾腎!作者:陳潮宗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04/07作者簡介陳潮宗: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碩博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中原大學副教授、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傳承三代中醫世家,結合多年的中醫臨床經驗,陳潮宗秉持《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的原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了解各種食材特性,以及運用在不同身體狀態的方法,提高生活品質並預防疾病。延伸閱讀: 老伴啊...牽手一輩子,總有一個人要先走
-
2021-11-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季來臨 當心吃這種藥易使血糖飆高
秋天日夜溫差大,門診感冒求診的患者人數也明顯攀升,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較差,一旦不小心感冒了,很容易引發身體其他器官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等,身體的各種發炎反應,都會引起血糖升高,若輕忽感冒的症狀,反而會使得感染情況變得更加嚴重。 68歲的蔡太太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她長期以來都謹遵醫囑,飲食規律,並每日定時測量血糖。 成藥易使血糖升高近日氣溫明顯轉涼,蔡太太一覺醒來,就出現流鼻水、喉嚨痛等感冒症狀,但她不想在這闔家團聚的時刻去看醫生,便自行買了斯斯感冒膠囊來服用,沒想到感冒症狀雖然緩解了,但是血糖卻突然升高,嚇得蔡太太馬上就醫。 秋天日夜溫差大,門診感冒求診的患者人數也明顯攀升,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較差,一旦不小心感冒了,很容易引發身體其他器官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等,身體的各種發炎反應,都會引起血糖升高,若輕忽感冒的症狀,反而會使得感染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醫師解釋,蔡太太所服用的感冒成藥雖然有緩解頭痛、鼻塞等感冒症狀的作用,但卻因含有偽麻黃鹼成分,易使血糖升高,致使蔡太太雖然飲食如常,但血糖卻一直攀升。診間也常見許多糖尿病患者,因自行服藥導致血糖升高,卻不知血糖飆高的原因才心急就醫。 感冒時應立即就診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年紀越大,免疫力相對降低,抵抗力自然也較差,對於病毒或是細菌的抵抗力都明顯變弱,往往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寒、感冒。 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如出現感冒症狀應立即就醫,和醫師仔細討論適合自身的用藥須知。此外,感冒時也應多補充水分,有助於恢復體力,並遵照醫囑服藥,才可避免因感冒症狀導致的血糖控制不穩,加重糖尿病病情。 另外,糖尿病患者在秋季容易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維持正常規律的飲食習慣,如果因食慾不佳而導致進食量降低,但降血糖藥物或是胰島素仍持續使用,則恐造成低血糖,應特別留意。❤ 提醒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若有任何疑問或不舒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問診,以及遵守醫囑喔!
-
2021-11-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富邦金董座蔡明興妻確診 羅一鈞封口「我不想被罰」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日前確診新冠肺炎,根據指揮中心資料顯示,他列為案16448,指揮官陳時中後來也證實案16448就是蔡明興。如今傳出蔡明興的妻子也確診,推測蔡妻應為案16532。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表示,案16532的確是案16448的同班機接觸者,屬於突破性感染。蔡明興日前經富邦金集團證實確診消息,被送往北部某醫院專責病房隔離治療。對比指揮中心資料,蔡明興為案16448,年齡約60歲,自美國返台,10月16日入境台灣,當天即有發燒、肌肉痠痛、 喉嚨痛等症狀,於機場採檢後確診,PCR檢驗Ct值僅13.5。陳時中後續證實案16448是蔡明興。當時此案匡列六人,包括蔡妻也在其中。據了解,60歲的蔡翁美慧在隔離結束前採檢確診,目前轉往與蔡明興同一家醫院。羅一鈞表示,案16532確實是同班機接觸者,檢疫期滿後採檢確診,Ct值為34,他曾在5月及7月分別接種兩劑AZ疫苗,屬於突破性感染。媒體詢問案16448狀況不好,目前身體狀況如何?羅一鈞表示,外傳消息不知道根據什麼,沒有接到類似消息。媒體追問,今新增的案16532是否與他案為夫妻關係?羅一鈞直言,各位已經知道案16448是誰,所以我們不可以進一步說明16532,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不得洩漏個字,「我不希望被罰」。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 健保大數據揭心肌梗塞10共病
秋高氣爽,連日氣溫像是溜滑梯驟降、明顯感到涼意。氣溫低、溫差大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好發因素之一,因為交感神經興奮讓血管變得容易收縮,進而有機會造成冠狀動脈斑塊破裂,一旦剝落的血塊堵住冠狀動脈血流,就可能導致心肌梗塞。12月患者最多,溫度下降與溫差,誘發心肌梗塞。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109年全年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的人次將近4萬,民國107至109年間,12月年年蟬聯心肌梗塞就診人數最多的月份,也跟氣溫有關。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任鄭正一指出,一項結合97年至100年健保資料庫與近年氣象站氣溫統計的研究發現,台灣在氣溫15度起,每下降1度,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會比前一個溫度區間的發生機率,增加1.016倍。誘發心肌梗塞另一個關鍵還有「溫差」,不只包含天氣溫度,也涵蓋室、內外的溫差。鄭正一舉例,像冬天清晨一離開被窩,或者出門運動,甚至在洗澡前、後進出浴室等。不過,大熱天也不可忽略心梗發生。鄭正一說,因為夏天大量排汗,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會因體內缺水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血栓發生機率。高血脂得靠抽血測得,是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為什麼血管會塞住?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比喻,把血管當作一條全新的橡皮管,用久了彈性會疲乏,不僅會變得硬、也會變得很脆,甚至還會有一層垢。血管冠狀動脈一旦發生堵塞,將導致血液不順暢,跑到管壁中,將導致內皮細胞異常增生,血管管腔越來越窄,就有堵塞可能。健保大數據顯示,心肌梗塞患者的共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佔前三名。高血脂像是心肌梗塞的沉默殺手,葉宏一說,以日常經驗而言,量血壓、血糖十分很容易,測量血脂的話,得靠健檢空腹抽血,一旦出狀況,相對較難及早發現。心梗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心肌梗塞的共病,慢性腎病、喉嚨痛與胸痛也入列,葉宏一說,腎臟病患者常伴隨血管鈣化,血液流暢度不好,有促發心梗可能;但近期日本有三個特殊案例顯示,70至80歲的老人,本身心血管不好,顎部、喉嚨感到疼痛,誤以為是牙疼就醫,沒想到在看診檯急救,發現原來是心肌梗塞引起下顎痛。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葉宏一說,大學入學新生檢驗後,若職場無特別提供健檢,將面臨20年的空窗期。因此,有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需要定期檢查。秋天迎來螃蟹季,高血脂患者別碰有殼類海鮮。但即便醫師一再呼籲,預防心肌梗塞需降低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及定期篩檢重要性,但健保數據仍顯示,107至109年間心肌梗塞發病人數,各年齡層皆增加。鄭正一說,部分原因可以歸於「高敏感度肌鈣蛋白」檢測的廣泛運用,得以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拜醫療進步所賜,儘管急性心梗的發生率上升,但病人存活率是增加的。另外,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除了控制三高及戒菸,值得注意的是,壓力、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是近年空汙PM2.5等環境因素,也是諸多心肌梗塞危險因子之一。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鄭正一建議,可先從每周適度的運動及簡單的飲食調整做起,謹記少鹽、少糖、低熱量攝取。地中海型飲食已被研究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民眾可以吃大量蔬果、適量的海鮮及蛋、乳製品,使用橄欖油,並減少食用紅肉。高血脂患者飲食更要謹慎,葉宏一說,秋天迎來螃蟹季,有殼類的海鮮避免攝取;蛋白質也不要過量,每天只能吃一顆蛋;動物內臟盡量不要吃;也常見民眾補鈣,小魚乾、吻仔魚補充過量,如要喝牛奶,比較建議低脂奶或脫脂奶;肉食族應避免吃紅肉,多攝取白肉。
-
2021-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近2成新冠重症患 半年內出現焦慮症
感染新冠病毒除了呼吸道症狀外,痊癒後可能持續數個月有殘餘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思緒模糊、記憶喪失等現象,尤其重症病患6個月內有近兩成出現焦慮症。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陳錫中表示,新冠肺炎會引發憂鬱症等精神症狀,和一般精神疾病治療策略類似,但因對藥物敏感,因此相關副作用在療程中須多加注意。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症狀,除了發燒、咳嗽、喉嚨痛、嗅味覺異常等生理症狀外,還會發生精神症狀。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陳宜明指出,新冠肺炎住院病患最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意識昏沉、注意力渙散和知覺異常。病毒感染痊癒之後,部分個案仍有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稱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陳宜明說,主要來自於病毒對中樞神經的直接傷害,或因為發炎反應造成的精神異常,如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缺損,可能發生憂鬱、無法感受快樂、負面思考、自殺意念等症狀。其中,重症病患六個月內有19.2%出現焦慮症、2.8%發生精神病、1.7%出現失智症;輕症病患也可能有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症狀。有些住院或隔離病人,則可能因為關太久,腦部功能暫時失調,出現意識混亂或躁動的「譫妄症」。陳宜明表示,住院常見譫妄症,其表現很像憂鬱症或精神病,因此首要區分究竟是感染造成的腦部功能失調,還是因為住院太久造成的精神疾病。若是感染造成的精神疾病,等新冠肺炎治療後機能逐漸恢復,即使補用藥物治療也會改善,但如果躁動問題明顯,則需使用藥物治療,約一、兩周可獲得改善。透過視訊電話輔助,可觀察患者是否有早期的情緒困擾和睡眠障礙,以評估出院後的門診追蹤需求。
-
2021-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精神危害不可小覷 近兩成新冠重症患半年內現焦慮症
新冠肺炎已延燒近兩年,但感染新冠病毒除了呼吸道症狀外,個案痊癒後仍可能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思緒模糊、記憶喪失等現象,尤其重症病患6個月內有近兩成有焦慮症。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陳錫中表示,新冠肺炎引發的憂鬱症等精神症狀和一般精神疾病治療策略類似,但因對藥物敏感,因此相關副作用在療程中須多加注意。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症狀為發燒、咳嗽、喉嚨痛、嗅味覺異常等。但除了生理症狀,還會發生精神症狀,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陳宜明表示,新冠肺炎住院病患最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意識昏沉、注意力渙散和知覺異常。而病毒感染痊癒之後,部分個案仍然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學界稱之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陳宜明表示,發生原因主要來自於病毒對中樞神經的直接傷害,或是因為發炎反應造成的精神異常,如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缺損,可能發生憂鬱、無法感受快樂、負面思考、自殺意念等症狀。其中,重症病患六個月內有19.2%出現焦慮症、2.8%發生精神病、1.7%出現失智症;輕症病患也可能有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症狀。而有些住院或隔離病人,即使沒有呼吸道症狀或感染跡象,仍可能因為關太久,腦部功能暫時失調,出現意識混亂或躁動的「瞻妄症」。陳宜明表示,住院照會時最常見的是瞻妄症,其表現出來的樣子很像憂鬱症或精神病,因此首要先區分究竟是感染造成的腦部功能失調還是因為住院太久造成的精神疾病。若是感染造成的精神疾病,等新冠肺炎治療後機能逐漸恢復,即使補用藥物治療也會改善,但如果躁動問題明顯等,則需使用藥物治療,約需一、兩周即可獲得改善。而透過視訊電話輔助,也可觀察患者是否有早期的情緒困擾和睡眠障礙,以評估出院後的門診追蹤需求。不過,陳錫中表示,新冠肺炎引發的精神疾病治療策略和一般精神疾病類似,但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新冠患者對精神藥物也較敏感,因此治療時需多注意藥物反應和副作用。另外,他也提醒,因為疫情的關係拉開了社交、物理距離,對有心理困擾與精神疾病的病患而言,可能使家庭、社群、和醫療的支持力量無法持續協助病患,更容易出現失眠、焦慮的情形。而讓自己心情能夠放鬆、睡得好,就能減少精神疾患的發生。因此隨著疫情趨緩,一定要先適時照光調校「生理時鐘」、充分運動增強「睡眠動力」,並透過調息吐納,降低「睡前警醒」,更容易進入睡眠。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基隆4名小六生誤把姑婆芋當山藥偷嘗 嘴麻猛灌牛奶緩解
基隆市某國小昨天下午六年級學生在打掃校園雜草時,有一名學生拿了清理下來的莖,以為是山藥,但導師有說不是,應該拿去丟掉,但4位小朋友因好奇在路上偷嘗,吃了之後4人嘴巴發麻到保健室就診,校方懷疑是誤食姑婆芋,請他們喝下大量牛奶,休息後舒緩,通知家長到校帶回,並無大礙。據了解,這起校園意外是發生在昨天下午2點40左右,當時為打掃時間,清理校園雜草,有位學生拿了清理下來的莖,以為是山藥,但導師有說不是,應該拿去丟掉。不過,4位學生仍因為好奇,在路上偷嘗。4個學生吃了之後,嘴巴發麻覺得不適,就立刻到保健室就診,校方立即做緊急處置,懷疑可能誤食姑婆芋,請他們喝下大量牛奶,休息片刻即較舒緩些,隨後個別通知家長到校帶回。並沒有叫救護車送醫的。教育處表示,學校向教育處完成校安通報,教育處請學校加強教育孩子校園植物的辨識與安全防護教育。基隆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沈錦豐說,姑婆芋在淺山、校園、住宅附近很常見,十分普遍,全株有毒,學生和民眾在野外時不要亂採,更不可輕易拿來吃,避免中毒。姑婆芋、山藥、山芋特徵不同,要分辦清楚。食藥署指出,「姑婆芋」則長得像芋頭,但芋頭葉面具有絨毛,姑婆芋卻是表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且芋頭葉柄與葉面相接處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遠,姑婆芋距離則較近。食藥署說,姑婆芋植株全株有毒,因含草酸鈣、氫氰酸及生物鹼會,誤食的話會發生喉嚨痛、口腔麻木等症狀,甚至伴隨著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和腹痛。食藥署呼籲,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若因食用不明植物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物剩餘的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
2021-10-09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其實超多!台大醫師告訴你:15個喝冰水的好處
考一考,你對「溫度」的迷思!Q1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對身體比較好?A:沖澡、泡澡用冷水或熱水,應該要以身體狀況與環境冷熱來考慮。年輕力壯的人如果為了鍛鍊身體,以冷熱交替沖或泡澡所施加的生理壓力訓練最強,次強的是只用冷水或是熱水。一般人熱水沖澡就好,如果想要稍微挑戰自己,可從冷水沖腳開始,慢慢訓練到腿部就可以了。大範圍的冷水澡,身體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生熱能力(亦即運動能力)與冷適應訓練。對於一般有健康疑慮的人,沖澡的方式比泡澡安全,因為泡澡產生的生理影響比較大,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與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Q2空腹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往往會這麼問,多半是媽媽看不慣兒子還沒吃飯就從冰箱拿冰的飲料咕嚕灌下肚。氣候炎熱時身體變得燥熱,空腹喝冷開水吃冰可以舒緩身體過熱的現象,之後才吃得下飯,所以只要不是甜的飲料,反而可以提振精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習慣,以及胃食道逆流。另外,在寒冷的季節裡喝冰開水,需要經過運動訓練與處在溫暖的室內環境,才不會產生失溫的壓力;因此,在國外的餐廳裡因為有開暖氣,即使天寒地凍,他們飯前常常也是供應冰開水,自有其道理。當然,如果身體無法適應,那麼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再三考量利弊。Q3喝冰開水、吃冰,會使代謝下降和體質變寒嗎?A:吃冰有助於增加新陳代謝、活化脂肪細胞、幫助解渴與散熱。尤其,過熱的時候吃冰,可以提振精神與情緒,多數人因此容易保持活力與運動力;而運動與活力的增加,可以改善怕冷無力的外冷情形,因為經過運動訓練之後,體質就會變得傾向外熱內冷的狀態。不過,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促進平滑肌收縮,對於氣管敏感與腹瀉的人,可能需要適量或額外的訓練。人體為了維持恆溫,生理會有適應現象,體質越接觸溫熱反而怕冷而變寒,越接觸冰冷就怕熱;所以,北方人怕熱而南方人怕冷,常喝溫熱水身體比較怕冷,而常喝冰開水反而比較不怕冷。Q4生理期,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喝冰水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得子宮平滑肌收縮變強,不過可能覺得經痛明顯。但是,好處之一是可以幫助子宮復原、減少經血的總失血量;好處之二是減少缺鐵性貧血與虛寒的體質;好處之三是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環境溫熱時,可以考慮這麼做。相對於喝溫熱水或熱敷,的確可以緩解子宮收縮與經痛,但是會增加出血量,容易造成慢性貧血。月經期超過五天就可能有輕度貧血,鐵的利用與造血則約需四十天才能補足,因此月經稍微量大或時間長,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而且即使補充鐵劑與葉酸也來不及。此外,過度接觸溫熱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容易感覺煩躁,再加上貧血後的疲倦、怕冷、體力不支等等都會影響婦女的健康。也有人認為吃冰會造成各種婦女病,事實上正好相反,理由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解釋。其實,偏離體溫的冰冷或溫熱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保持中性(室溫)就好了。Q5痠痛時,該冰敷還是熱敷?A:發炎或受傷的急性腫痛不宜熱敷只能局部冰敷,冰敷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左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重複冰敷一次;而慢性痠痛雖然可以藉由冰敷或熱敷來緩解,但是我不建議熱敷。慢性痠痛的局部冰敷是為了神經效應,一方面有鎮痛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冷刺激之後神經反射使放鬆血管反而可以改善循環,因此需要的時間短只要一到五分鐘以內就可以,如果使用冷卻噴霧效果會更好。冬天寒冷時可以冰敷或冷擦拭後保暖以增加循環。慢性痛的熱敷是為了緩解疼痛以便開始自主活動,因此只有熱敷而不自主活動會產生熱適應,而且熱敷會加重局部發炎反應並使神經痛加劇,建議盡量避免。在我的治療對象裡,有許多運動或意外傷害後產生慢性疼痛的病人,我認為盡早活動比熱敷重要,而不活動的熱敷,在我的建議事項中是一律禁止的,如果因為活動前緊繃需要舒緩,是可以稍微熱敷,幫助運動前熱身。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性疼痛是不宜熱敷加熱,也不宜冰敷冷卻,除了選擇服用藥物之外,最佳的策略是飲食控制與局部保暖。Q6天氣冷,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天冷時在溫暖的室內運動發熱後,可以喝冷水、吃冰幫助復原,而且喝冷水的解渴效果比較好,也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並且調節自律神經,幫助脂肪新陳代謝,不過前提是要可以維持體溫。所以,想要在天冷時喝冰開水、吃冰,就要懂得先保暖與保持運動習慣,否則失溫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那就不好了。在歐美日韓地區,寒冬季節也常喝冰飲料或吃冰,一方面室內溫度適宜沒有失溫的問題,二來喝一點冰水可以解渴提神(喝溫熱水反而不易解渴,容易口乾舌燥)。台灣的天氣溫熱時候居多,因此多數家庭裡的室內加熱設備不夠,使得冬天寒冷時室溫低於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屬於容易失溫的環境,如果少活動,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僵硬,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常喝溫熱水或熱湯來保暖,但是過度倚賴體外熱源反而製造了各種健康問題。Q7究竟喝冰開水好,還是喝溫開水好呢?A:整體而言,吃冰、喝冰開水,或者喝溫熱水、熱湯,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不可因噎廢食。要怎麼樣得到最大的好處而減少副作用,需要有足夠的生理學常識。在寒冷環境下身體體溫不足時,喝溫熱開水可以補充熱量、維持體溫、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因此令人舒服;但是,在溫暖的氣候時就常喝溫熱開水,身體會產生熱適應、降低新陳代謝,並且增加發炎的機會,也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與慢性疼痛。氣候溫暖時喝冰開水,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作用、減少自律神經失調提振精神,也可以減少天冷時發生對冷敏感的問題,除了幫助降溫散熱、減少發炎,同時也會提高脂肪的新陳代謝。如果不確定自己或家人該怎麼樣才好,則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不過,當腹瀉、咳嗽或生病時,建議可以喝溫開水,以幫助提高免疫力,緩和副交感神經的腹瀉與咳嗽的作用。Q8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可以喝冰開水或吃冰嗎?A:在溫暖的環境中,心臟不好或糖尿病的人因為散熱能力差,所以容易發生過熱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可以喝冷開水或吃冰降溫,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與血糖的刺激;其他慢性病患者多數也是會有類似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該散熱解熱時,若反而加溫,會增加生理負擔不利健康。在冬天寒冷時,身體不好的人應該保持室溫溫暖,而以喝室溫涼開水為主,如果手腳冰冷常需要喝溫熱水取暖,那麼應該注意是否室溫太低造成失溫的壓力,維持室溫在攝二十三至二十五度左右可以減少失溫,這樣的溫度環境還有利於活動,因為冷而不活動終究會對心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高血壓患者對冷熱變化很敏感,過冷會刺激血壓,過熱也會刺激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喝冷或喝熱。因為血壓受到藥物、心收縮、血管張力與交感神經狀況等等因素影響,需要視環境與個別情形而論。燥熱或失溫都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血壓忽高忽低不好控制。總之,高血壓只要藥物控制得當,身體過熱的時候給予適當降溫,反而穩定血壓減少心臟負擔;相反的,天氣寒冷使得血管收縮會升高血壓,這時候補充熱量可以放鬆血管使血壓降下來。Q9氣喘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吃冰刺激副交感神經會使平滑肌收縮,因此對咳嗽或氣喘不利。但是,平常都習慣喝溫熱開水會使氣管對冷更敏感,一吸到冷空氣就咳嗽或氣喘,因此平時就習慣喝涼開水或做減少冷敏感的訓練,一旦咳嗽或氣喘發作時,喝溫開水的緩解效果較好。Q10 胃食道逆流,應該喝溫熱的還是冰冷的?A:胃食道逆流多數屬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也就是交感神經過強而副交感作用不足。除了對冰冷不適應的人之外,我治療的案例一旦從喝溫熱水改成冰冷開水之後病症幾乎都會好轉,其實對有些胃病患者也有相同的效果,至於原理為何接下來書中內容會有詳細說明。對於不想喝冰冷或不適應的人,可以改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了。Q11喉嚨痛、鼻塞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感染性的上呼道症狀多數不適合冷刺激,同時也為了提升免疫力而需要喝溫開水;相反的,敏感性的鼻塞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屬於鼻咽冷敏感的現象,常喝冰開水可以使鼻咽逐漸對冷產生適應,減少鼻塞的現象。因此,感冒發燒時喝溫開水可以緩解症狀,但是感冒好之後如果常喝溫開水,會使鼻咽產生冷敏感,而造成慢性鼻塞、或鼻咽喉嚨乾澀,甚至容易有聲音沙啞的問題。Q12自律神經失調,該喝溫熱開水或冰開水?A: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源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產生症狀,因此常喝溫熱開水反而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加重症狀;相反的,在溫暖的環境下喝冰開水常能緩解症狀。在後面的章節內容裡,會有詳細說明。Q13心情不好時可以喝冰水吃冰嗎?A:心情不好時,通常是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低下。在天氣熱或身體過熱時給予冷刺激,例如吃冰品,可以提振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除非身體健康有疑慮,否則多數情緒失調與失眠的患者可以因此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天氣冷時因活動減少所產生的情緒失調,則需要保暖並且要足夠的活動以提振精神。書籍介紹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喝冰水、局部冰敷、洗冷水澡→抗發炎、穩定自律神經、改善慢性病作者:梁恆彰、楊翠蟬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1/07/23作者簡介:◎梁恆彰學歷:台大醫學士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特殊專長:疼痛與身心症的非藥物治療法,包括:一般疼痛、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癌症疼痛、婦女疼痛、演奏與運動傷害後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憂鬱、失眠、情緒、記憶、眼花、鼻塞、心悸、呼吸、腸胃、泌尿症狀、身心藥物戒斷著作:《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楊翠蟬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醫師、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醫師、蘇澳榮民醫院醫師、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現任:新北翰生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身新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
-
2021-10-08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換季皮膚癢、口乾舌燥? 中醫授「秋季護理守則」
秋分剛過,你是否感受到天氣漸漸轉涼、日夜溫差變大,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呢?秋天主「肺」,也因此許多和肺部相關的疾病都容易因為天氣乾燥而產生,像是皮膚乾燥龜裂、口乾舌燥、過敏、咳嗽等呼吸道問題,都是此季節好發疾病。中醫師辛重毅表示,「肺主皮毛」,通常肺氣不足的人因為皮膚腠理比較鬆散、抵抗力差,對外在環境的溫濕度等氣候的改變調節能力較差,因此當溫濕度環境變化大時,就容易引發皮膚搔癢、起疹、痘瘡、皮脂腺阻塞發炎等皮膚問題。再者,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大腸排遺功能不好,腸內宿便毒素累積,也可能影響皮膚健康狀況,唯有肺和大腸的功能正常,皮膚、汗腺和皮脂腺才能正常運作。辛重毅表示,要改善這些秋季好發的皮膚問題,可從內在潤肺補氣整腸除宿便、外在保溼抗敏一起做起。飲食調養 多吃白色和酸性食物潤肺生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肺對應於五色中的「白色」,因此適量食用滋肺潤燥的白色食物可以強化肺臟對於秋燥的適應力,像是百合、白果、杏仁、蓮藕、香蕉等食物都不錯;而肺與「腸」又為表裡,所以也可多吃山藥、銀耳、蘿蔔、白菜、蜂蜜等食物幫助潤腸。除了白色食物,也可吃點酸的食物生津,像是蘋果、山楂、水梨等,都很適合。至於哪些食物該在秋天時忌口呢?辣的食物容易傷肺氣,讓體內津液流失;蔥、薑、蒜等辛香料在秋天過度食用容易燥熱上火,也避免多食。山藥:含豐富的澱粉酶、多酚氧化酶,可健脾養肺,促進消化。水梨:當季食材,能生津解渴、潤肺止咳,適合燥咳者,燉煮後效果更佳。蜂蜜:滋養潤肺,早上喝一杯溫蜂蜜水幫助排便。蓮子:秋燥時補脾降虛火,能安神養心。外在護理 乳液擦澡穴位按摩改善過敏乾癢辛重毅進一步指出,除了飲食調理,對於季節氣候引起的過敏或乾癢問題,建議由改善居家環境做起。室內溼度維持55度左右最不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太過乾燥可藉由加溼機或精油噴霧來調整室內溼度;同時也要加強環境清潔避免過敏原誘發皮膚癢,像是沙發、絨毛玩偶、地毯等容易藏匿塵蟎或蟑螂排泄物等過敏原的地方,建議以強力吸塵器配合拍打式吸頭加強清潔,床單、衣物等則應增加清洗頻率或以加熱方式清除塵蟎。至於皮膚容易乾癢脫屑的人,可採乳液擦澡的方式,在洗澡後身體用毛巾略為擦拭,立刻抹上過敏體質專用的乳液,注意洗澡溫度不宜過高,也避免過度使用肥皂清潔皮膚。辛重毅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等角質受損嚴重、太過乾燥的人,建議用油質乳膏取代乳液,例如中醫的紫雲膏,可潤膚、收斂、抑菌、促進傷口癒合,對皮膚乾癢或抓傷的傷口,具有良好的保護和修復效果。另外在食物中適量添加一些胡麻油,也可有效改善皮膚乾癢狀況。除了皮膚問題,秋天常見的過敏性鼻炎、便祕、鼻塞等問題,則可透過簡單的穴位按摩獲得舒緩。辛重毅示範,鼻病保養一般常用穴位為位於鼻翼外緣、眼球中心直下法令紋處的迎香穴,每天早上起床後雙手搓熱用手指上下搓揉鼻翼旁迎香穴,能舒緩鼻塞、流鼻水的不適;拇指和食指相交虎口處接近食指掌骨邊緣的合谷穴,則能舒緩喉嚨痛、頭痛及改善便秘等不適。透過簡單的穴位按摩,就能有效改善呼吸道問題,不妨試試。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換季過敏「3要3不要」! 常打噴嚏、流鼻水、皮膚癢一定要學會 ·換季過敏性鼻炎發作,一直打噴嚏? 鼻噴劑減緩症狀,6動作別做錯...第一點是關鍵
-
2021-10-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8/周周戳鼻子 醫護人員曝順利快篩小祕訣
前言:說了上百次「放輕鬆不要動,忍耐一下就好!」,終於輪到我要被戳鼻子了……我真的很怕被「戳鼻子」。說來奇怪,從小我不怕痛,診所裡的小孩打針時嚎哭到不行,偏偏我淡定得很,挨針時一聲不吭,醫師最喜歡拿我當樣本:「你看她,打針都不哭,不會痛啦!」(才怪!)反而我現在看到原子筆粗的篩檢棒,要戳進鼻腔8公分直抵咽喉採檢,完全沒轍。坦白說,剛開始協助醫師做採檢,好幾次我忍不住瞇起眼睛深呼吸,(眼睛要趕快睜開,因為一手要接醫師遞過來的檢體),隱隱覺得鼻腔痠痛起來。我的篩檢初體驗:害怕到前天晚上先把行李收拾好。有時人生就是這樣,愈是害怕,愈快召喚它出現在你面前。六月中旬徵召支援第二周,我跟好友抱怨連著幾天拉肚子、喉嚨痛,他說,「你要不要自己去篩檢一下?」當時並沒有硬性規定工作人員要做篩檢,除非有症狀出現。「有症狀就做(篩檢)啊!」謹慎細心的阿長(護理長)對於戳鼻子早就習以為常。因為之前有同事確診,因此醫護人員必須每周固定採檢,醫師們多半彼此互戳採檢,也有醫師會對著鏡子自己戳鼻子採檢,其他人則拿採檢包到篩檢亭,請醫師幫忙採檢。初次採檢我好緊張,前一天晚上徹夜未眠,忙著收拾打包行李,隔天一早交代在附近上班的護理師好友,萬一確診了請幫我送行李。當天好多同事都做完了,我卻遲遲拖到下午才肯做採檢。站在篩檢亭外,醫師說:「靠近一點啦!」我拆開包裝袋,把採檢棉棒遞給醫師,愣愣地看著他的手穿過橡膠手套,揮動採檢棒好像指揮棒,當下真想逃跑。我一手拿著試管僵立原地不敢動,當採檢棒直驅進入鼻咽部,旋轉數秒,彷彿被按到「痠」的開關,鼻腔瞬間痠脹到飆淚,直到兩、三天後才消失。周周戳鼻子,雖然習慣還是很害怕,每個人做完眼淚汪汪。對,這次之後,我們義勇軍也改成周周做篩檢。別以為習慣了就不會怕,我們還是會覺得緊張不舒服。有次跟其他3位義勇軍輪流做篩檢,每個人右手拿採檢棒遞給醫師,左手持試管接採檢棒檢體,結果有人被戳到尖叫、有人一直往後退,原本再熟悉不過的篩檢流程全亂了套:甚至忘了打開或關上試管蓋子,每個人做完眼淚汪汪,偶爾飆出一句:「X,真的好痛!」後來還發生一件糗事,篩檢時我太緊張不小心誤觸手機通話鍵,自動撥出電話給前主管,她莫名奇妙聽了12分鐘現場直播後打電話給我,我嚇到連忙道歉,幸好她大人大量不計較。順利篩檢小祕訣:採檢時盡量不要動,保持憋氣忍耐一下。如果想要順利快速完成「戳鼻子」有訣竅:篩檢時把口罩拉下來遮住嘴巴、露出鼻孔,如此口沫不會到處飛濺污染。採檢時頭部微微上抬、姿勢固定不動比較好採檢。當採檢棒進入鼻腔時,請保持憋氣,忍耐一下很快就結束了。可能是因為大家做採檢很緊張吧!每次當我說完「口罩拉下來遮住嘴巴、露出鼻子」時,多數人還是會把口罩拉到下巴,也有人會用手摀住嘴巴、露出鼻子,我忍住不敢笑,請他再把口罩戴回去,只能說,戳鼻子真的很需要勇氣呢!(待續)
-
2021-09-25 新聞.元氣新聞
男童飯後狂嘔吐 醫照X光傻眼:吞15顆巴克球
巴克球因為磁力強,可以隨意塑形,不少家長都會買給小孩當玩具,不過若是誤食,很可能導致腸胃沾黏壞死。小兒感染醫師嚴俊宇近期在節目上分享病例,曾經發現幼童病患飯後嘔吐不止,結果照射X光後發現胃內有一串佛珠,仔細詢問後才發現幼童吞了15顆巴克球。嚴俊宇在「醫師好辣」節目分享,有名就讀小班的幼童,飯後出現喉嚨痛、肚子痛等症狀,還一直嘔吐,媽媽原以為是小孩消化不良,未料男童嘔吐狀況不止才送急診治療,照射X光發現胃裡竟有類似佛珠的一串物品,男童媽媽這時才回想起,曾經買巴克球給小孩玩。嚴俊宇說,原本判斷男童狀況會有改善,可以晚一點再開刀,未料男童嘔吐狀況不僅沒改善,還出現血便的狀況,因此緊急開刀,也意外發現男童吞的15顆巴克球卡在12指腸的位置,因為壓迫關係,已經出現粘膜破損、腸液外流的症狀,引發嚴重腹膜炎。嚴俊宇提醒,巴克球雖然體積小,但若是誤吞數顆,巴克球就會因為磁力串連,很可能會夾住腸壁,導致患者缺氧壞死或是卡住腸道。
-
2021-09-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者常見的10大症狀有哪些?Delta病毒症狀像重感冒?專家解析「症狀、傳染力」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不但沒有好轉的現象,反而出現比原始株強上數倍的Delta變異株讓突破性感染頻頻出現,更讓全球疫情雪上加霜。對此衛福部前部長邱文達在一份演講報告《如何面對COVID-19變種的新威脅》中,引用網站Eat This, Not That!一篇文章,列出十種COVID-19病人常有的症狀:1.虛弱(Fatigue)2.肌肉痛(Muscle or body aches)3.呼吸急促(Shorten of breath)4.注意力不集中(Difficulty concentration or focusing)5.無活動力(Iability to exercise or be active)6.頭痛(Headache)7.睡眠障礙(Difficultysleeping)8.焦慮(Anxiety)9.記憶問題(Memory problems)10.暈眩(Dizziness)如果有遇到以上這些情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COVID-19,請立即聯繫醫療專業人員確認自己是否確診。新冠病毒所屬的RNA病毒變異非常快速,從最剛開始流行的武漢株,到後來的加州株造成加州大流行,到後來的南非(Beta)、巴西(Gamma)、英國株(Alpha),到目前最重要的印度(Delta)變異株是世界四大主要病毒,稱為四大天王病毒株。Alpha變異株為引起2021年初世界流行的主要病毒株。而現階段大流行的Delta變異株,傳播力更強、重症率更高,面對這樣的現況,邱文達醫師也在報告中引用網站Healthline一篇文章,點出Delta變異株跟一般的COVID病毒的不同之處:1.耶魯醫學報告稱,Delta變異株的咳嗽和嗅覺喪失不太常見。2.反而一般重感冒狀況較常見,如:頭痛、喉嚨痛、流鼻涕及燒最常見。3.傳染速度是原有病毒的兩到三倍,並且有數據表明它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4.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數據,一周內報告了近94,000 例兒童 COVID-19 病例。邱文達醫師提醒,雖然全球疫情趨緩,美國的疫情仍嚴峻,要更加嚴密防備變種病毒傳播;新冠疫苗對變種病毒仍有效,應提升疫苗施打率,克服謠言造成的疫苗猶豫;今年冬天是疫情的關鍵點,期望明年春天會好轉。
-
2021-09-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研究報告曝真相
我在2021-9-7發表無症狀患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名醫又發謬論,駁斥一位醫生對於新冠肺炎後遺症的錯誤論調。兩三個小時後臉書朋友羅先生就回應「為何幼兒染疫後,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隔天,讀者Jessica也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留言:「想請問若兒童確診COVID-19大多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那輕症的部分會有後遺症嗎?目前是否有研究顯示相關數據呢?謝謝!」我想,讀者之所以會關心兒童新冠肺炎,應該是跟最近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感染有關。但是,羅先生所說的「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並不是兒童新冠肺炎的真正情況。美國CDC有一個網頁叫做Provisional COVID-19 Deaths: Focus on Ages 0-18 Years(暫時COVID-19死亡人數:聚焦0-18 歲年齡段)。它列舉了從2020-1-4到2021-9-4美國各年齡層與新冠肺炎相關的死亡人數:0-4歲: 1485-18歲: 33819-44歲:19,99445-64歲:120,51565-74歲:144,02075歲以上:358,842總人數:643,857從這些數據就可看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還是有可能致命,只不過案例是遠遠少過於成年人(註:我駁斥的那位醫師也曾發表文章說年輕人的死亡率比老年人更高,請看醫師胡扯新冠肺炎:年輕人死亡率更高?戴口罩運動致死?)。至於讀者Jessica所問的「兒童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由於這方面的案例不多,所以相關研究也就很少。根據我在PubMed的搜查,第一篇相關論文是發表於今年3月,而它的標題是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suggest that children may experience similar long-term effects to adults after clinical COVID-19(病例報告和系統評價表明,兒童在臨床COVID-19後可能會經歷與成人相似的長期影響)。這篇論文包含了5名瑞典兒童的病例報告以及他們父母所報告的長期症狀。這5個兒童的中位年齡為12歲(範圍9-15),4個是女孩。 他們在臨床診斷出COVID-19後出現了6-8個月的症狀。沒有人在診斷時住院,但後來有一個因心肌周圍炎而入院。所有5個孩子都有疲勞、呼吸困難、心悸或胸痛,4個孩子有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無力、頭暈和喉嚨痛。有些人在6-8個月後有所改善,但他們都感到疲勞,沒有人完全回到學校。第二篇相關論文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reliminary evidence on long COVID in children(兒童長期 COVID 的初步證據)。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9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在初診後60至120天內評估的30名兒童中有20名至少有一種持續症狀(13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7 名有三種或更多); 68 名兒童中有在診斷後 120 天或更長時間內至少出現一種症狀(21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14名有三種或更多)。在診斷後120天以上的68名兒童中,有29名仍然被這些症狀困擾。第三篇相關論文也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Long-term Symptom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兒童和青少年感染 SARS-CoV-2 後的長期症狀)。這項研究發現在109位血清陽性的青少年和兒童中,有4位至少有一種症狀持續超過12個禮拜,而最常見的持續症狀是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以及更需要睡眠。第四篇相關論文是上個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Intriguing new faces of Covid-19: persist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cardiac effects in children(耐人尋味的Covid-19新面孔:兒童持續存在的臨床症狀和心臟影響)。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1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他們的症狀是胸背痛、頭暈、頭痛、心悸、疲勞、氣短、失去平衡、及咳嗽。其中45位的症狀在康復後持續至少1個月。第五篇相關論文是這個月才剛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ersistent symptoms in Swedish children after hospitalisation due to COVID-19(由於 COVID-19 住院後瑞典兒童的持續症狀)。這項研究共調查了55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並且住院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它發現其中 12位病患有持續症狀。這12位中的8位覺得疲勞,而這是最常見的症狀。6位有輕度持續症狀,與COVID-19的關係不確定,包括模糊的症狀,例如父母報告說儘管生長良好但食慾不振,嬰兒鼻子充血和體溫間歇性升高。4位有多種可能與 COVID-19 相關的嚴重症狀。所有4人都報告了疲勞和頭痛或肌痛,3人報告了認知困難。原文:兒童新冠肺炎有後遺症嗎?
-
2021-09-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埃及爸就是指標個案?專家說可能性有二個
幼兒園群聚案目前仍維持27例個案,指揮中心昨公布相關基因定序,包括裝修工夫妻二人共有20例個案驗出Delta變異株,但埃及爸兄弟檔則因Ct值太高,尚無法定序,整起群聚感染源尚待釐清。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埃及爸的感染途徑有二,一是在國外即感染未在檢疫時被抓到,二是檢疫期滿後在社區感染。而他認為,以病毒量推估,後者可能性較大。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天表示,根據基因定序結果,裝修工夫妻確定感染Delta變異株,研判可能和幼兒園相關群聚是同起事件,但要等完整序列出爐後,才能比對確認。至於埃及爸以及兩位兄弟因Ct值高,仍難以定序。對於幼兒園群聚,外界將矛頭指向埃及爸自境外帶入病毒。但埃及爸是否就是指標個案,邱政洵表示,還需要搭配定序結果才能判定。不過邱政洵表示,埃及爸這次被判定陽性確診,有兩種可能,一是境外感染,但之前一直沒有被檢驗到,因為幼兒群聚才發現;二是回到社區後才被感染;這也是衛生單位現在正在釐清、調查中的。而他認為,埃及爸回到社區中才被感染的機率較大。邱政洵說,根據新加坡的報告,Alpha變異株病毒排出時間只需7至14天,就幾乎完全測不到病毒;而Delta變異株排除時間較久,需14至18天。不過雖然仍能測到病毒,搭配病毒量的檢測,顯示過了14天傳播力已經很低。目前針對入境者的檢疫政策為14天防疫旅館檢疫,加上七天的自主健康管理,等到檢疫期滿回到社區病毒量已不大,且檢疫期間還搭配兩次PCR和一次快篩檢驗。埃及爸就算在境外曾感染,回到社區也幾乎沒有傳播力。而根據埃及爸的入境時序,其8月4日入境,8月16日期滿前採檢陰性,8月18日檢疫期滿,自主健康管理七天到8月25日。若是8月18日後感染到新冠肺炎,現在驗到病毒,也是屬於Ct值較高的階段。不過邱政洵呼籲,就算找到群聚的源頭,也不能不正當的獵巫。民眾也不能因為沒有被匡列到就對Delta變異株掉以輕心,尤其現在Delta變異株的五大症狀,包括頭痛、喉嚨痛、流鼻涕、發燒、咳嗽等,都沒有明顯特異性,因此更該做好自我監測,並隨時保持好社交距離、戴口罩。
-
2021-09-11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染疫無症狀居多 醫師提醒:生病就不上學
北部地區爆發托兒所群聚,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多數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且症狀與感冒雷同,不易辨別,有肥胖、糖尿或氣喘、心臟病等兒童重症比率也會增高,建議幼兒園最好落實,生病不上學,避免病毒傳播。李敏生表示,這次幼兒園群聚事件,讓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小孩會染疫,但絕大多數的兒童個案,其實都是成人病患的接觸者或是群聚的一部分,且無症狀和狀輕微的約占6成,當中症狀輕微的約占4成,也就是絕大多數兒童,都無明顯症狀。但李提醒,一般家庭若有群聚,孩子即使沒有症狀也務必提高警覺。他說,兒童新冠病毒的跟成人差不多,大概2至14天,平均6天,症狀像感冒或過敏,很判斷。最常見的是發燒、咳嗽,流鼻水,肌肉痠痛,喉嚨痛等,但肥胖、糖尿病,氣喘或先天心臟病、神經疾病的兒童,重症比率都較高李敏生說,由於兒童症狀不典型,幼兒園或學校最好落實生病不上學,在家休息,以避免發生校園傳播。他並表示,兒童居家快篩有年齡限制的,未滿2歲的孩童,最好到社區篩檢或醫院篩檢,超過2歲才能進行居家快篩。快篩前的溝通甚至模擬情境很重要,否則孩子害怕會閃躲,閃躲就會測不準,也可能捅出鼻血。家長幫孩子快篩時,可讓孩子站在胯間,一隻手固定孩子前胸雙臂,一隻手固定前額,若有流鼻血,則讓孩子的頭前傾45度,用食指拇指捏鼻翼加壓,就會止血 。李敏生說,快篩時需讓孩子的頭稍微往後, 鼻咽試紙伸入鼻孔約到耳洞的距離即可,如果碰到阻力就可以停 ,拭紙拿出來前要輕輕旋轉,因每個試劑不同,使用前最好參用說明書。
-
2021-09-10 該看哪科.一般內科
專業觀點/咳嗽該看哪科?依這些症狀先判斷,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醫師怕治咳!」說明了咳嗽發生的原因很多,咳嗽是身體健康的警訊,咳嗽發生,最常見呼吸道等肺部疾病,包括感冒、鼻過敏、氣喘、肺炎等都會咳嗽,胃酸逆流也會引發咳嗽,必須揪出真正導致咳嗽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如果病患有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症狀發生,多半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但當咳嗽合併有痰、氣喘聲,加上發燒症狀,可能是支氣管炎或肺炎;氣喘引起的咳嗽,則不會發燒。若咳嗽持續了3個月以上,屬於「慢性咳嗽」,常見原因可能有鼻涕倒流、氣喘、胃酸逆流、慢性支氣管炎、藥物引起,甚至是結核病以及肺腫瘤等,而且可能夾雜多種原因造成。呼吸道有專門分泌黏液以對抗肺部各種感染的細胞,但氣喘病患支氣管長期處於發炎狀態,這些細胞就會不斷地分泌黏液、累積成痰,不僅容易阻塞支氣管,身體也會自發性地要將積痰排出體外,所以持續咳嗽。感冒、鼻涕倒流引起的咳嗽,可以看耳鼻喉科;胃酸逆流引起的咳嗽,可到胃腸科就醫;慢性咳嗽則可看胸腔內科。若是看診持續一個月仍在咳嗽,建議應至胸腔內科就醫,接受X光檢查、肺功能檢測確定病因,若是鼻過敏引起的咳嗽,可給予抗組織胺、鼻噴劑等治療;但咳嗽有痰嚴重時,則可能要進行電腦斷層、胸腔支氣管內視鏡檢查診斷,區分氣管受損狀況,給予適當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
2021-09-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重症率低 專家:但最怕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
新北幼兒園發生群聚感染,而目前正在注射中的疫苗,12歲以下並未涵蓋,讓家長相當擔心,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兒童感染後重症、死亡及後遺症的比率都比成人低,但兒童特別的是「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會引起心臟併發症,同時如果影響到神經系統,有可能造成智能與運動功能下降與人格變化,還是要小心。李秉穎昨晚在接受「年代向前看」節目訪問時表示,相關的研究顯示0到18歲的染患新冠肺炎,以1歲以下及17、18歲重症比率最高,中間是最低的,同時孩童染疫重症、死亡及後遺症的比率都較成人低。至於幼童染疫症狀與成人是否有不同,李秉穎表示,統計上差不多,幼童有腹瀉的情況會比成人多1成左右,一般而言仍是以呼吸道症狀為主,至於像是嗅覺改變、喉嚨痛等,幼童不會表達,所以較難被發現,一般症狀很容易與感冒混淆,所以家長要多注意,有懷疑就應該篩檢。而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染疫可能會留下後遺症難以恢復,李秉穎表示,兒童感染特別的是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類似像川崎症,會因為自體免疫激化,引起心臟併發症,此外,病毒會造成血管發炎、血栓,如果血栓塞在腦部最危險。
-
2021-09-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前台大醫整理Delta實證重點一次看 最多可一傳九
幼兒園群聚感染人數已達十六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下午語出驚人表示,確定不是Alpha病毒,言下之意即是Delta病毒的機會大增,新北市幼兒園群聚很可能就是繼屏東境外移入祖孫、機師傳兒子,台灣社區中第三次浮現Delta本土個案,且為首度感染源不明。對此,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撰文表示,如果是Delta,那大概已經進社區一陣子了,但這並非世界末日,已說過多次「總有一天Delta會進來」,總是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包括正確認識Delta病毒的已知三大特性,包括傳染力、常見症狀與Alpha的差別、疫苗防護力。根據國際最新實證,林氏璧指出,Delta病毒的傳染力比Alpha病毒多5成,在是沒有打疫苗和採取口罩社交距離等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的狀況下,平均一個人可以傳給5至9人。不管有沒有打疫苗,感染Delta病毒之後的鼻咽病毒量都差不多高,因此接種疫苗主要的意義並非遏止傳播,疫苗覆蓋率加上自然感染率需要達到九成甚至更高,才有可能抑制大量流行。林氏璧表示,但接種疫苗仍然很有意義,因為目前各廠牌疫苗對於預防Delta重症死亡,都還是很有效,英國資料顯示,Delta病毒突破性感染較多無症狀,症狀較輕,也較少後遺症和住院。另有研究顯示Delta主要症狀是頭痛,其次是喉嚨痛、流鼻水和發燒,類似「重感冒」,之前較典型的咳嗽和嗅覺味覺改變則變得比較少見。根據英國公衛部資料,完整施打兩劑疫苗,能對Delta提供81%的防護力,但如果只有接種一劑疫苗,則防護力降為33%。各國已陸續看到兩劑後針對Delta的保護力會隨時間下降,因此正在研究是否需要在6至8個月後注射加強針。
-
2021-09-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爆新冠群聚 幼兒流感疫苗提前打? 陳時中:依原本時序
新北幼兒園爆發新冠肺炎疫苗群聚感染,今天相關確診者又擴大至15人。但目前小朋友仍無法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外界關心是否會建議先打流感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疫情控制較無關係,不過流感疫苗還是會依照原本的時序接種。陳時中表示,流感疫苗若接種順利,可預防重症、死亡,以去年來說,一年下來重症和死亡僅有一至二人。不過流感大幅降低,和民眾戴口罩、勤洗手、注意社交距離也都有關係。而這波幼兒園群聚的孩童染疫症狀,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小朋友當中目前有六位出現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的症狀,但並非每位孩童三種症狀都有,大部分是輕症。目前孩童與家人住在專責病房兩人一室,由兒科、感染科共同照顧。他表示,雖然目前基因定序尚未出爐,但目前報告看來,即使是Delta變異株,孩童的重症率都低於成人。另外,有專家指出孩童的Ct值本來就比較高,無法以此來判斷疫情時序。陳時中表示,Ct值本來就有誤差,也要看前後相關變化較有參考價值。
-
2021-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揭「Delta恐怖特點」症狀像感冒難區分:3族群特別小心
長榮航空三名機師「突破性感染」,其中一名機師兒子也確診,指揮中心昨公布基因定序結果,四人皆感染到Delta變異株,由於Delta傳染力極強,讓人感到更加憂心,對此家醫科女醫師陳欣湄也分析「Delta病毒恐怖4大特點」,與傳統新冠肺炎症狀不同,也和一般感冒難以區別,且有「年輕、男性、幼童化」的趨勢,要特別小心。陳欣湄在節目「健康2.0」提到,國際的疫情和台灣是反方向的發展,譬如中國、日本、東南亞國家,現在疫情都是大爆發的階段,目前的第四波高峰幾乎都是「Delta變異株」,Delta有四大特點,首先傳染力比傳統的Alpha變異株快40-60%,傳染的R0值(在所有人都無免疫力下,一人傳染給其他人的案例數)在2-3左右。如果是Alpha變異株的情況下,疫苗覆蓋率到6成5-7成差不多,但如果是Delta變異株的話,R0值高到6-8,疫苗覆蓋率要提升到8成5-9成,等於10個人裡面大概要有9個人打過疫苗。Alpha變異株的症狀,像是發燒、嗅覺喪失、會喘等等,然而Delta病毒症狀大洗牌,出現了「二痛一水」,分別是頭痛、喉嚨痛、流鼻水,症狀跟感冒非常像,難以區別,Delta的喉嚨痛會來得特別明顯,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就要多加留意。之前的Covid-19容易感染族群通常會在年長者,但Delta病毒有年輕、男性、幼童化的趨勢,在年輕人的呼吸道病毒複製跟生長速度自然比較快,甚至有觀察以5-12歲來說,Delta病毒感染率多了3倍,12-17歲感染率高達9倍,等於在年輕人和幼童族群感染率大提升,因為還沒施打疫苗,讓家長很擔心。另外第四點,Delta病毒很恐怖,但是如果有接種疫苗後,還是不至於到重症或威脅生命,但還是有可能會感染,但症狀就是較輕微,因此也呼籲如果有疫苗就快去打,因為這是目前新冠肺炎中最主要的一件事。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Delta病毒來勢洶洶!機師兒CT值僅11 網怕爆:取消中秋連假
國內五天內有三名機師突破性感染,其中一位長榮機師的十多歲兒子也染疫,他於8月30日自覺疑似中暑,9月1日喉嚨痛,昨天(30日)驗出陽性,且CT值只有11,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高度懷疑是「Delta病毒」,讓網友怕爆,擔心台灣疫情再度重演。陳時中表示,機師小孩案16122,為一名高中生,此案例高度懷疑是Delta,因此謹慎處理,全校都需要停課,其中同班同學家人集中檢疫,跨班同學是集中檢疫14天,採預防性集中檢疫。宣布由於確診三人都住桃園,因此即日起自9月9日,桃園市升級二級加強警戒。不少網友看到3個關鍵點「Delta病毒」、「CT值11」、「桃園疫情升強化二級」,紛紛在網上討論,「疫苗施打率那麼低還敢開學」、「大家再放一次暑假」、「才剛開學...」、「Alpha不打疫苗上班用3個月撐過去了,Delta的話我不敢想」、「無限循環阿」、「開學三天,全台又要開始放寒假了」、「怕爆」、「取消中秋連假」、「乾脆中秋取消週一放假,變單點放,也不必補」。Delta變異株來勢洶洶,讓許多國家確診人數不斷飆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如果都沒有打過疫苗,面對Delta,「真的很危險」,國際研究顯示,Delta引發重症死亡率還是比其他新冠病毒株高,如果沒有疫苗保護,台灣肯定會再次面臨到一兩個月內,上百人死於Delta變異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桃園二級管制加強,室內活動限50人、戶外限100人,醫院也暫停探病、陪病以1人為限;由於中秋節將至,鄭文燦也宣布中秋相關活動全面停辦,管制後續再視情況調整。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會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嗎? 專家解答
近期全台民眾仍持續在等待接種疫苗,關於疫苗接種的話題熱議不斷,有1名60歲女性在2年前注射流感疫苗後,突然感覺四肢麻痺,無法行走,緊急前往醫院就診,被醫師判定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經住院治療仍無法使力走路,需要使用輪椅代步,不免有民眾擔心,注射新冠肺炎的疫苗,是否會發生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副作用?急性多發性神經炎 非不治之症根據目前的研究指出,BNT與莫德納均無發生類似案例,AZ在國外有極少數案例,嬌生疫苗注射後的發生機率則略高,但目前在台灣只有進口AZ與莫德納疫苗,也不曾發生過注射疫苗後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案例。中醫師高資承認為,民眾無須過度擔憂,仍可放心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且急性多發性神經炎並非不治之症,中西醫皆有不同的對症療法,該名患者歷經2個多月的日式針灸療法與西醫藥物治療後,已恢復行走能力,逐步回到以往的生活品質。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又名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免疫反應所造成,神經周邊受到傷害,症狀從輕到嚴重都有,包含肌肉無力或呼吸困難,嚴重恐怕需要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機能。 發病前3周有症狀 中西醫合併治療高資承表示,這種急速惡化的周邊神經病變,在發病前3周,常見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或腹瀉等症狀,後續會發生身體的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異常,像是雙側肢體漸進式無力、疼痛、感覺異常,以及走路困難,或是出現心律不整、高血壓、顏面神經麻痺、吞嚥困難或呼吸窘迫的問題,致死率約為7.5%,即使注射流感疫苗,仍有約10萬分之1的機率罹患此症。中醫認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屬於「痿證」,可分成4種類型,分別使用不同藥物治療:1.肺熱津傷:使用「清燥救肺湯」治療。2.溼熱痺阻:使用「四妙散」治療。3.脾胃虛弱:使用「參苓白朮散」治療。4.肝腎虧損:使用「虎潛丸」治療。此外,高資承說明,多發性神經炎所造成的肢體無力,使用針灸療法可達到很好的復健效果,在病症的急性期過後,採用復健治療搭配針灸,可使病患的肢體力量恢復、四肢麻痺減輕,並修復感覺異常。高資承建議,急性期的病患可先尋求西醫診療,透過支持性治療如症狀治療、維持心律、降血壓等,以及免疫調節治療如血漿置換術和高劑量免疫球蛋白緩解症狀,再配合中醫調理,中西醫雙管齊下,以發揮最佳治療效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打完疫苗手臂痠、肩膀痛!手叉腰or自然下垂哪個姿勢對? 專家解答「基本觀念」 ·緩解疫苗副作用,買不到普拿疼怎辦? 藥師曝「2種成分」都具止痛、退燒效果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61歲男打完AZ疫苗一個月後 腹痛發燒送醫不治
新北市今天增加1例居家隔離陰轉陽確診,為新莊1名男子因同事確診後被匡列,另有樹林區61歲男性在6月下旬打完AZ疫苗經過1個月後,出現腹痛、發燒等現象,就醫後於上月23日不治。市長侯友宜指出,新莊這名個案在19日因同事確診後被匡列,昨天出現頭痛、喉嚨痛等相關症狀,採檢後PCR呈陽性,由於已經被匡列,因此沒有接觸者,不會有傳播風險。侯友宜認為,新北疫情控制非常穩定,昨天零確診,今天也沒有感染源新增,不管如何仍鼓勵市民出來篩檢把隱形傳播鏈清出來。衛生局另接獲通報,樹林61歲沒有慢性病與用藥史的男性,6月25日打完AZ,隔天雖有輕微頭痛,但後續1個月作息都正常,在上月22、23日出現嚴重腹痛、發燒,就醫後宣告不治。
-
2021-08-22 養生.聰明飲食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有些人看起來很健康,保護力卻很差,但其實身體早已經發出SOS「警訊」!你知道當身體保護力下降時,會出現哪些症狀嗎?想要養出防護金鐘罩,最直接的營養秘訣該怎麼吃? 保護力下降 身體警訊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免疫力下降最常見的就是腸胃不舒服,如便秘、常拉肚子、脹氣等,因為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決定人體70%的保護力,若腸道菌叢、菌相差,身體自然會發出警訊求救。而當保護力下降,對於外來刺激就容易發生過敏反應,例如眼睛癢、鼻子癢、打噴嚏、咳嗽等;另外,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器官,保護力下降會使皮膚抵禦外面外來物刺激的能力減弱,導致皮膚癢、起疹子、皮膚發炎。當保護力下降易遭受細菌、病毒易入侵,造成常見的感冒症狀,咳嗽、打噴嚏、喉嚨痛、流鼻水等。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發熱但又沒有發燒,代表身體可能正在發炎狀態會一直消耗身體能量,沒有足夠的保護力應戰;若加上長期慢性疲勞也會影響身體保護力,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吃出保護力 3營養素不可忽略想要養出保護力的防護金鐘罩,高敏敏建議,可以每天這樣吃:◎優質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主要原料,好的原料才能建構好的保護力。1、建議每餐攝取一掌心。2、優先選擇蛋、豆製品、魚、低脂肉、海鮮等,避免加工品香腸、臘肉等。◎優酪乳、優格:其中的好菌能培養出好的腸道環境,腸道屏障更完整、更能幫助抵抗病原體的入侵。1、每天1杯200ml優酪乳就約等同於一杯240ml牛奶的鈣質,幫助穩定疫情下緊張的情緒,更是乳糖不耐者的代替乳品首選。2、選有胃腸功能改善健字號認證的優酪乳,更能確保其到體內之功效,長期飲用可增加腸內益生菌,維持好的消化道環境。3、選能通過胃酸∕膽酸的菌株,如:A菌、B菌,確保抵達腸道前不被破壞,發揮功效。 ◎新鮮蔬果:尤其維他命C是參與免疫細胞分化、吞噬能力的重要角色;植化素也能讓發炎介質減少、強化免疫細胞、增強保護力。1、建議蔬菜每餐 2手掌、水果餐間1拳頭。2、各種顏色都均衡攝取、不偏食。延伸閱讀: ·吃雞蛋增強免疫力!一天要吃幾顆?蛋殼顏色影響營養價值? 專家揭「正確觀念」 ·嗜睡、嘴破、消化不良...恐是免疫力下降! 專家曝「自損免疫力5行為」
-
2021-08-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突破性感染」 疑我國首例 30多歲孕婦已打2劑
昨日國內新增四例本土及十四例境外移入,無死亡案例;但台電有兩起確診,其中一案為完整接種兩劑莫德納疫苗的三十多歲孕婦,疑似為我國首例「突破性感染」孕婦確診個案,且可能為第一例接種兩劑莫德納疫苗仍染疫的案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自三月廿二日至八月八日止,在完整接種兩劑AZ疫苗的民眾中,共出現十一例「突破性感染」案例,其中六例為第二劑接種滿十四天以上確診,三例感染Alpha變異株,另三例因Ct值大於卅,未作基因定序,而這六例皆屬無併發症的輕症確診者;此外,在莫德納疫苗部分,仍未傳出「突破性感染」案例。指揮官陳時中昨於疫情記者會表示,台電群聚案尚未納入案號,後續將由市政府進行相關疫調,由於個案狀況不同,要根據事實來判定,現已匡列卅人居家隔離,同層員工則須居家隔離辦公十四天。該名孕婦係因居家快篩陽性,才揪出病毒,是否有忽視風險疑慮?陳時中說,中央可以去了解詳細過程,措施會採比較強硬一點,但地方聽起來的狀況,「算是比較寬鬆的方式」,相信有其理由。台北市衛生局說,目前正在疫調中。對於該例打兩劑莫德納疫苗仍確診的孕婦個案,莊人祥說,該案不列在昨天的確診案號,初步資料為卅幾歲員工,因公司十一日出現職員確診,她遭匡列為自主管理,十四日晚間出現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十六日居家快篩陽性,自行赴醫院採檢確診。昨日國內新增確診個案,陳時中指出,境外移入案例較多,包含澳洲一例、美國及英國各二例、緬甸有九例為在緬甸工作的台商及家屬,搭乘專機返台後確診;另有三例個案出現「突破性感染」,打滿二劑疫苗後,仍確診染疫,其中兩人接種AZ疫苗,一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國內疫苗施打方面,指揮中心表示,第六輪疫苗將於今中午截止預約,接種人數如果沒有額滿,擬將施打年齡層往下開放,讓卅五歲以下年輕人也能打到高端疫苗;預估第六輪接種完畢後,我國八月底前疫苗覆蓋率將突破一千萬人次。澎湖縣長宣布,十八日起於餐廳內用無須用隔板,陳時中說,會持續跟澎湖縣政府溝通,建議維持現有餐飲指引。
-
2021-08-13 養生.聰明飲食
夏季吃西瓜解暑!你適合吃嗎? 專家曝「食用禁忌&最佳食用時間」
夏季炎熱吃上西瓜超解暑!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游明謙醫師表示,西瓜是很好的水果,富含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但是要注意腸胃系統不佳、糖尿病人、慢性腎臟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過敏疾病的族群,記得食用的量不宜過多,最多一個手掌為限,也因為西瓜屬性較寒,從冰箱取出後應先退冰才不會傷及脾胃,建議飯後食用,有助於維生素吸收。 西瓜清涼解暑 天然白虎湯清熱解暑游明謙表示,西瓜含水量高達93%,具有糖分甜度,並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包括茄紅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A、C等維生素,飯後攝取有助於吸收。中醫觀點來看,西瓜屬性甘寒,又有天然白虎湯之稱,能夠用來清暑熱、發燒、感冒、喉嚨痛腫及消炎的功用。 容易腹瀉體質 西瓜不宜過量攝取西瓜屬性甘寒,中醫角度來看,若是體質較寒涼、腸胃不佳、容易咳嗽、腹瀉體質、大便不成形或軟稀感、腸胃敏感不宜吃太多西瓜。游明謙解說,西瓜偏寒常有拉肚子症狀,不過拉肚子原因多,包括脂溶性維生素太多無法吸收、自律神經系統改變腸胃敏感、食物過敏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拉肚子,但並非所有人都不能吃,需注意攝取的份量、症狀和疾病的穩定性。 糖尿病人把握份量 血糖起伏不飆升游明謙舉例,糖尿病的人攝取西瓜份量不宜過量,比如每100公克西瓜,熱量約35大卡,熱量不算高,但是飯後吃一大盤西瓜,等於100、200大卡,相當吃一碗飯。飯後吃一大盤西瓜,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佳,若是糖尿病者,最多以一個手掌為限,建議優先選用纖維水果,避免血糖上升迅速。 腎臟病需限水者 攝取份量避免喘西瓜含水量高達93%,一口接著一口相當解渴,若必須要限水的病人要特別注意。游明謙提醒,洗腎病人、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病、心臟衰竭的人,小心水分的攝取量,很可能吃完西瓜後會變得更喘,或者是腎臟水份排不出去,所以要注意食用的份量。 氣喘或呼吸道疾病 瓜果類要少吃游明謙補充,氣喘的小孩吃瓜類容易咳嗽,以醫師多年臨床經驗來看,每五位就有一位對西瓜過敏。西瓜很可能是過敏體質的過敏原。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是罹患呼吸系統疾病、氣喘、過敏體質的人,吃完西瓜出現咳嗽問題,應少量攝取為宜。西瓜怎麼健康吃? 飯後吃、退冰吃、少量吃至於西瓜該怎麼吃?游明謙建議,西瓜是很好的水果,飲食符合中庸之道,適量少量即可。但西瓜的脂溶性維生素因為需有油脂才能吸收,不像水溶性維生素能隨時吸收,所以建議飯後吃為佳。天氣炎熱把西瓜放冰箱保存以免細菌滋生,但西瓜屬性寒涼加上冷藏後,直接吃下容易導致腸胃更加敏感,建議退冰後再吃。若有身體上的不舒服,即時調整食用用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西瓜消暑!紅肉or黃肉哪個好? 營養師解析「兩者差異」:男性補充精胺酸要吃這色 ·水果愈甜熱量愈高? 營養師公布「夏季水果TOP15熱量排行」...西瓜竟墊底
-
2021-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已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還會傳播Delta變異株嗎?一次看懂Delta最新資訊
你知道,我們「身邊有共同的敵人叫Delta」嗎?你們了解這位敵人至今橫行90幾個國家,你住的地方,你身邊的人,搞不好就是帶著這個Delta橫行也不自知啊!什麼是Delta變種病毒所有病毒都會隨時間變種,而COVID-19病毒已經歷了數千次變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COVID-19病毒就一直在發生變異,從一個人類宿主跳到另一個人類宿主,這些突變導致了比原始COVID-19更具有一些新特徵,例如更大的傳播力。Delta變種病毒以前被稱為B.1.617.2,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傳播性最強的變種,比最初的毒株和在英國首次發現的Alpha變種更易傳播。Delta變種病毒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具傳染性的病毒。例如在6月19日,Delta變種病毒在美國佔比例僅為30%,而至7月17日,在美國的新COVID-19病例超過80%已是Delta變種病毒引起。Delta變種病毒的傳染力?1.和原始COVID-19病毒比較根據統計發現,自COVID 19 爆發的原始病毒來比較,1個確診者,原本只可以傳染2.6人,變種之後:美國變種病毒=1傳3英國變種病毒=1傳5印度變種病毒=1傳8(Delta病毒)2.和常見的病毒比較美國CDC表示,這種變種病毒株比普通感冒、流感、Ebola、天花和水痘,更具有傳染性。3.和COVID-19變種病毒比較Delta病毒株傳播能力高,比起最初在英國首次發現的Alpha病毒株更易傳播。Delta比起Alpha變種病毒,傳染力高出40至60%。相對於一年前,現在Delta變異株也比原來COVID-19病毒的傳染性要強2.5倍以上。Delta病毒,傳染力為什麼會更強了?1.複製能力更高?一個Delta病毒感染者,其呼吸道內病毒載量是原始COVID-19病毒株的1260倍,也就Delta病毒變得更具有快速的複製能力,也只有維持高複製能力(+1000以上複製能力),才能夠使Delta病毒適合在宿主內快速傳播。2.病毒量,更濃了80.65%的Delta病毒,其病毒量都是維持在>6x105 copies/mL,高濃縮的量。反之,只有19.05%的原始病毒,會維持如此高濃縮的量而已。3.傳播期,更提早 研究指出,早期原始毒株在人體內可被檢測出來的時間為7天,而Delta毒株高複製、高濃縮量,使其僅需3.7天就能被測出,更提早傳播出去。Delta變種病毒特別之處是,短時間內可以大量繁殖,令病人可以將病毒傳播出去。這時間病人可能自己也並不知道已感染病毒,幾日後才發病時才去看醫生,但等到檢測結果發現時就太遲了。4.氨基酸點,突變成功了Delta病毒變異株內的氨基酸,和原來的COVID-19病毒的氨基酸突變到有點不同了,使Delta病毒更加容易跟人體細胞的ACE2接受器結合,人更容易感染,傳播力因此更大。同時也可以,逃避身體內的免疫系統功能辨識。因此接種疫苗後,體內抗體有時候會更難認清Delta病毒變異株,從而降低了疫苗保護力。感染Delta病毒,會有什麼症狀?英國Zoe Covid Symptom研究發現,自5月起感染肺炎的患者,最多出現頭痛、其次是喉嚨痛、流鼻涕及發燒。「咳嗽也變成少見,甚至嗅覺喪失幾乎已消失了。」早前COVID-19病毒確診患者會出現發燒、頭痛、嗅覺味覺消失和腹瀉。所以,Delta病毒症狀更像一般感冒,有些患者連發燒都沒有,只有輕微的喉嚨痛、頭痛、流鼻涕等病徵。甚至有專家指出,很多Delta病毒患者僅是「重感冒症狀」為主,這得小心以免耽誤治療及增加傳播他人機會。Delta變種病毒,有高住院率?Delta病毒確實會導致致病率和住院率會上升。那是因為Delta病毒已經變種到一旦進入身體之後,理應想繁殖下一代,不會即時害死宿主。蘇格蘭最近的研究發現,感染Delta變種病毒的人,其住院率可能性大約是感染Alpha變種病毒的兩倍以上。Delta病毒,死亡率更高?從感染後28天數據來看,原始COVID-19病毒毒株的死亡率為1.9%;而到目前為止,其Delta變異毒株的死亡率為0.3%。到目前為止從死亡率來看,Delta變種病毒會死人,但並非更加致命,也非死亡率更高。但是「小心高住院率,仍然會消耗醫療資源的」。疫苗對Delta變種病毒是否有效?蘇格蘭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刺絡針》(Lancet) 上的統計數字,在第2劑COVID-19疫苗接種至少兩週後,輝瑞BNT疫苗對Alpha變異的保護率是92%,對Delta的保護率則下降到79%。而牛津阿斯利康AZ疫苗對Alpha的保護率則從73%,下降到對Delta保護率的60%。疫苗保護率雖然有降低,但並沒有降低太多,尤其對於重症的保護力還是有九成以上。不要以為現在的疫苗,對抗變種病毒效力不好,至少「不會輕易讓你變成重症和死亡」!你知道在美國Delta毒株感染,在這其中得到感染的新病例,有近97%的重症患者,其實都是未接種過任何疫苗的人。也許你有聽說,以色列衛生部最新報告顯示,受Delta變種病毒影響,輝瑞(PFE-US)與BioNTech(BNTX-US)的新冠疫苗效力降至39%。這不是完全沒有保障了嗎?其實這些都是小族群的研究。該份報告由於尚未公開參與實驗的人數,且針對已接種與未接種的人群進行的測試方法不同,因此統計數據可能存在偏差。儘管對變種病毒有效率降低,統計數據也同時顯示保護力下降中,輝瑞疫苗預防重症的效力估計為91%,預防住院的效力估計為88%。又根據7月21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面對變種病毒,疫苗保護力可能會少一些。我們原本的疫苗從來沒有說是100%有效的,到目前為止它們似乎對所有已知的變種都仍然有效。即使有Alpha、Delta、Gamma、Kappa、Lambda等,但「疫苗仍然沒有完全失去作用」,至少有打疫苗,你可以活著健康安心一點。已接種疫苗的人,還會傳播Delta病毒嗎?新的研究顯示,已接種過疫苗的人在感染了Delta變種之後,其鼻腔和喉嚨裡都攜帶了大量病毒。那些所謂的「突破性感染」影響的人,即便沒有症狀,也可能與未接種疫苗者一樣具有傳染性。這意味在高傳播的地區,接種過疫苗的人仍可能需要戴上口罩,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保護身邊每個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6月23日的研究報告發現:1.如果打了AZ疫苗或BNT 疫苗後,就可以減少40至50%的家庭傳播。(Overall, the likelihood of household transmission was approximately 40 to 50% lower in households of index patients )2.如果自己是確診者,也因有AZ疫苗或BNT疫苗後,症狀也比較輕微,也較少傳播給家人(those who had been vaccinated were likely to be less severely symptomatic、and might have been less infectious than those who were unvaccinated.)(原文:Effect of Vaccination on 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England)可見得打疫苗,不管是面對變種或不變種的病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沒有注射疫苗,怎樣減低變種病毒感染風險?對於那些沒有資格或無法獲得疫苗接種的人來說,「戴口罩」仍然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防疫。出門要注意個人衞生、保持「社交安全距離」。要「勤洗手」,不要隨意觸碰眼、鼻和口。這是最基本的防疫措施。希望一般民眾能看懂,我們不要擔心Delta變種病毒,我只擔心:1.你沒有完整接種疫苗。2.你沒有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安距離。3.而一直怪疫苗不好,忘了「自己個人防疫行為不好,才是各種變異病毒🦠最易侵機而侵入的弱點」。※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8-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建議已接種者戴上口罩 美CDC:應把Delta當成新病毒
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七月卅日公布的報告警告,Delta變種病毒恐導致更嚴重病症,而且可能像水痘一樣容易傳染,呼籲官員必須坦承「疫情戰出現變化」,應該把Delta病毒當成新病毒看待。這份研究調查麻州接種率最高郡、度假景點鱈魚角,在七月四日美國國慶周末後,當地至今已有逾九百人確診,其中約四分之三為接種完疫苗者;而這些突破性感染者中,約八成病患出現咳嗽、頭痛、喉嚨痛、肌肉痛和發燒等常見症狀。卅日公布的麻州新冠肺炎爆發的研究細節,指出已接種疫苗但仍出現突破性感染者,攜帶的新冠病毒量跟未接種者一樣多,並建議已接種者在國內部分疫情升溫區室內應重新戴上口罩。該研究因此指出,CDC口罩令應擴及全國,甚至在熱點區戶外也應戴上口罩;這項發現恐顛覆以往對疫情擴散的想法,科學家本以為已接種疫苗者染疫後病毒量低,較不容易感染他人,但是新數據顯示,Delta變種病毒並非如此容易防堵。這份文件疾呼CDC必須改變傳遞給大眾的訊息,強調接種疫苗是最有效防範新冠變種病毒的辦法,而且因為Delta變種病毒傳染力高,必須把它當成新病毒來看待,因應速度也要更快。CDC一個簡報指出,老年人無論是否接種疫苗,感染Delta變種病毒後,比年輕人有更高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風險;另一項預測指出,在逾1億6300萬名接種完畢的美國人中,每周恐有3萬5000人會染疫且無症狀。這份文件概述已接種者染疫人數增加,恐產生「溝通挑戰」;地方機構擔心新冠疫苗是否依舊有效,他們也擔心大眾會覺得疫苗不再有效或者不需施打追加劑疫苗。CDC文件與鱈魚角爆發疫情均凸顯CDC面臨鼓勵民眾接種的巨大挑戰,CDC也得坦承有可能發生突破性感染,雖然已接種的染疫者具傳染力,但並不常見;CDC發言人拒絕評論這些文件。白宮發言人尚皮耶卅日表示,「重點很簡單,我們得讓更多人打疫苗。」CDC文件指出,當局需要新的溝通策略,先前政府一再保證疫苗功效,但民眾聽到突破性感染後,可能會影響他們對疫苗的信心,且有遭政府背叛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