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唇色
共找到
35
筆 文章
-
-
2024-05-02 醫療.中醫
嘴破、口臭、煩躁不安,你是易上火體質嗎?4招避免火氣大
夏天容易上火,常出現口乾舌燥、嘴破、覺得倦怠,甚至煩躁不安、脾氣暴躁,這些都是火氣大的症狀。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說,炎炎夏日總讓人想喝冰水降溫,小心喝太多反而導致身體火氣更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上火屬於體內陰陽失衡,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上火又分為虛火跟實火,虛火會表現出唇色淡、舌苔薄白、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實火則唇紅而乾、口臭、小便量少。張家蓓於廣播NEWS 98分享降火解方,她表示,口渴頻欲飲水,但喝了水還是沒有改善,這就典型的實火,切記不要吃冰,因為身體要產生更多熱能來保持體溫,入喉短暫的清涼感只會覺得更燥熱。多喝「白開水」能有效降火、出汗降溫,並幫助體內排毒。有些人上火的症狀會感覺到舌尖處痛,張家蓓強調,這是「心火旺盛」,可以喝蓮子湯或泡蓮子心水,其最大功效就是清熱降火。蓮子心還有降壓安神的作用,對提高睡眠質量很有幫助,可當作夏日的保健茶。上火可以食補改善虛火:白蘿蔔、蓮藕、苦瓜、冬瓜實火:蓮藕汁、白茅根茶造成火氣大的因素很多,尤其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熬夜、抽菸、喝酒都會讓身體的內分泌失調。建議每天吃足6種深綠色蔬菜,健胃整腸、清熱解毒、增強免疫力;另加上適度運動,促使流汗與散熱。迎來炎炎夏日,張家蓓提醒,記得多喝水,每日足量2000c.c的飲水幫助人體代謝熱氣。水具有調節體溫、正常生理機能、幫助身體排泄等功能。高溫夏季補水相當重要,如果感覺到嘴唇或皮膚乾燥,是身體缺水的警訊,易產生熱傷害。如何避免容易火氣大?1.少吃辛辣、烤炸、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高油高糖高鹽等重口味。2.冰品、冰飲是地雷,會造成體內熱氣更難排出。3.培養規律的作息,少熬夜加上適度運動。4.保持良好情緒,減少緊張避免煩心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31 焦點.健康知識+
嘴唇蒼白、鮮紅、發紫都不健康?5種類型唇色意義解密及保養對策
現代人最在意氣色好不好,每個人都希望容光煥發,脣紅齒白、皮膚透亮就成為大家最羨慕的樣貌,門診中經常遇到患者希望透過調理改變「唇色」,不同唇色是不是跟健康有對應相關?口腔徵象起源於脾胃機能 從唇色表現看身體狀況中醫臟腑理論提到:「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胃機能好壞往往表徵會顯現在唇口周圍,《靈樞‧脈度篇》:「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脾胃功能正常則舌頭感官能識別五穀的味道,因此脾胃機能失調會影響味覺或唾腺的分泌,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典籍中提到脾虛者易覺得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濕熱則易感到嘴中有黏甜及膩的感受,脾陽虛者,其唾液分泌也多,脾陰虛者,唾液分泌量較少。所以口腔的許多徵象皆起源於後天之本的脾胃機能,透過唇色的表現可以提供中醫辨證身體健康哪裡出了問題。賴睿昕中醫師說明,嘴唇色澤與樣貌大多是天生的,從健康角度我們需要注意當唇部外觀起了變化時,代表身體發出警訊。健康的嘴唇樣貌呈現透亮微紅,色澤均勻,上下唇顏色差距不大,表面潤澤且有光澤亮度,唇肉飽滿而不腫脹,不會過度乾燥龜裂。唇色、乾燥脫皮、泡疹 象徵五種類型中醫將唇色歸類為幾個類型:唇色淡白而蒼:唇色淡最直接顯現的有脾氣虛無法布達血氣於唇、血虛造成無材料養分供給於唇,因此,現代人不正常飲食、不健康節食減重、病理性的貧血等都會造成唇色白淡。保養對策:常見養生中藥可以調理脾氣虛的有黃耆、黨參、白朮、甘草等,中醫師也會透過常見方劑黃耆建中湯、四君子湯、歸脾湯等健脾養血來改善唇色蒼白的症狀表現。常見保養穴位有足三里穴、中脘穴、神闕穴,每日透過深按足三里穴10~15分鐘,丹田灸中脘穴、神闕穴有助於升提脾胃氣以資水穀運化,新生氣血,唇色就會慢慢因為氣血充足後轉為紅潤樣貌。唇色鮮紅:唇色紅赤主熱症,中醫將熱症分為實熱及虛熱,又利用臟腑辯證將熱症源頭歸類為不同臟腑形成,源頭臟腑形成熱症火氣之後可能會往腸胃系統蔓延,甚至影響全身,火氣透過腸胃系統傳導至舌及唇口就會顯現於唇色而表現紅赤狀態。中醫會根據不同臟腑用藥給予清熱藥物並且反佐使用一些藥物來平衡,避免寒涼藥物傷及脾胃,當身體有熱症時,民間常用青草茶、苦茶、椰子水或甘蔗汁等來清熱,短期飲用可以達到解熱生津效果,但應避免長期使用,寒涼茶飲久服仍會傷及脾胃,過度飲用寒涼類茶飲轉成虛症也可能轉為產生虛熱,建議尋求中醫師辯證處理給藥較為合適。保養對策:火熱型唇色的人平常需適量多飲水,每周1~3次足量有氧運動,透過運動流汗幫忙代謝體內累積的火氣。唇色青紫暗:唇色暗青屬寒症,中醫典籍描述的寒症為因陽虛、氣虛或是氣滯血瘀造成的不通,因不通導致局部血流循環效率不佳都歸類為寒症範疇。食物上我們可以挑選一些具有溫通效果的來對應唇色青紫症狀,如薑、蒜、洋蔥、茴香、胡椒或香料等,適量加入食物中烹調輔助食物改變寒熱調性,藥物使用上常見肉桂、附子、乾薑等溫陽藥,丹參、赤芍、當歸等活血養血藥物可以改善局部循環。保養對策:平日保養可以透過溫水足浴或丹田灸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來達到保健溫通效果。唇表面乾燥龜裂:唇燥主津少陰虛,津液不足可以分成脾不生津及肝腎陰虛兩個層次,中醫使用滋陰潤燥藥物幫助生津存陰,常見使用方劑包含沙參麥冬湯、甘露飲、六味地黃丸等,常見藥物如麥門冬、玉竹、生地、玄參等藥物需要良好脾胃機能支撐,透過脾胃運化能力可以將藥性及飲食中所含津液轉化成身體能存下來及使用於細胞及黏膜表層所用。保養對策:平日保養除了在皮膚黏膜適當使用乳液保濕外,飲食避免多食油炸及難消化食物,保持脾胃機能運化順利。透過丹田灸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有助於升提脾胃氣以資水穀運化,新生氣血津液,幫助皮膚黏膜新生。唇泡疹:唇周圍泡疹屬於免疫力低下造成病毒侵襲,中醫調理透過臟腑辯證、陰陽平衡用藥治療,急性期以清熱宣透降低局部發炎反應,局部炎症緩解後,平補平瀉一邊穩定免疫系統一邊加強身體代謝,以利加速排出身體與病毒作戰後的病理產物,最後回歸到核心透過調整體質來強化免疫系統作戰能力及穩定度。保養對策:平日保健需注意勿過度熬夜、適度尋找適合自己的宣洩壓力方式及健康低油低糖飲食,每日按壓合谷穴、足三里穴、太衝穴10~15分鐘,或透過針灸、艾灸、丹田灸等方式,有效強化免疫系統,減低外來病毒侵襲感染。【延伸閱讀】火氣大嘴角破? 中醫:脾胃之火非主因,這樣做降低發作頻率乳癌化放療食養調理 專業中醫師精闢解析【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9737】(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4 醫療.中醫
鮮紅、紫暗、蒼白...從唇色看健康!中醫師提醒:唇色及外觀變化恐是身體發出警訊
現代人最在意的是氣色好不好,每個人都希望容光煥發,脣紅齒白、皮膚透亮就成為大家最羨慕的樣貌,門診中經常遇到患者希望透過調理改變「唇色」,到底不同唇色是不是跟健康有對應相關?脾胃機能好壞 往往表徵會顯現在唇口周圍中醫師吳宛容表示,中醫臟腑理論提到:「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胃機能好壞往往表徵會顯現在唇口周圍,《靈樞.脈度篇》:「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脾胃功能正常則舌頭感官能識別五穀的味道,因此脾胃機能失調會影響味覺或唾腺的分泌。典籍中提到脾虛者易覺得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濕熱則易感到嘴中有黏甜及膩的感受,脾陽虛者,其唾液分泌也多,脾陰虛者,唾液分泌量較少。所以口腔的許多徵象皆起源於後天之本的脾胃機能,透過唇色的表現可以提供中醫辨證身體健康哪裡出了問題。唇色及外觀起變化 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吳宛容解釋,嘴唇色澤與樣貌大多是天生的,從健康角度我們需要注意當唇部外觀起了變化時,代表身體發出警訊。健康的嘴唇樣貌呈現透亮微紅,色澤均勻,上下唇顏色差距不大,表面潤澤且有光澤亮度,唇肉飽滿而不腫脹,不會過度乾燥龜裂。以下將唇色歸類為幾大類型,並進一步加以分析:▸唇色淡白而蒼唇色淡最直接顯現的有脾氣虛無法布達血氣於唇、血虛造成無材料養分供給於唇,因此,現代人不正常飲食、不健康節食減重、病理性的貧血等都會造成唇色白淡。常見養生中藥可以調理脾氣虛的有黃耆、黨參、白朮、甘草等,中醫師也會透過常見方劑黃耆建中湯、四君子湯、歸脾湯等健脾養血來改善唇色蒼白的症狀表現。常見保養穴位有足三里穴、中脘穴、神闕穴,每日透過深按足三里穴10至15分鐘,丹田灸中脘穴、神闕穴有助於升提脾胃氣以資水穀運化,新生氣血,唇色就會慢慢因為氣血充足後轉為紅潤樣貌。▸唇色鮮紅唇色紅赤主熱症,中醫將熱症分為實熱及虛熱,又利用臟腑辯證將熱症源頭歸類為不同臟腑形成,源頭臟腑形成熱症火氣之後可能會往腸胃系統蔓延,甚至影響全身,火氣透過腸胃系統傳導至舌及唇口就會顯現於唇色而表現紅赤狀態,中醫會根據不同臟腑用藥給予清熱藥物並且反佐使用一些藥物來平衡,避免寒涼藥物傷及脾胃,當身體有熱症時,民間常用青草茶、苦茶、椰子水或甘蔗汁等來清熱,短期飲用可以達到解熱生津效果,但應避免長期使用,寒涼茶飲久服仍會傷及脾胃,過度飲用寒涼類茶飲轉成虛症也可能轉為產生虛熱,建議尋求中醫師辯證處理給藥較為合適。火熱型唇色的人平常需適量多飲水,每周1至3次足量有氧運動,透過運動流汗幫忙代謝體內累積的火氣。▸唇色青紫暗唇色暗青屬寒症,中醫典籍描述的寒症為因陽虛、氣虛或是氣滯血瘀造成的不通,因不通導致局部血流循環效率不佳都歸類為寒症範疇。食物上我們可以挑選一些具有溫通效果的來對應唇色青紫症狀,如薑、蒜、洋蔥、茴香、胡椒或香料等,適量加入食物中烹調輔助食物改變寒熱調性,藥物使用上常見肉桂、附子、乾薑等溫陽藥,丹參、赤芍、當歸等活血養血藥物可以改善局部循環。日常保養可以透過溫水足浴或丹田灸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來達到保健溫通效果。▸唇表面乾燥龜裂唇燥主津少陰虛,津液不足可以分成脾不生津及肝腎陰虛兩個層次,中醫使用滋陰潤燥藥物幫助生津存陰,常見使用方劑包含沙參麥冬湯、甘露飲、六味地黃丸等,常見藥物如麥門冬、玉竹、生地、玄參等藥物需要良好脾胃機能支撐。透過脾胃運化能力可以將藥性及飲食中所含津液轉化成身體能存下來及使用於細胞及黏膜表層所用。平日保養除了在皮膚黏膜適當使用乳液保濕外,飲食避免多食油炸及難消化食物,保持脾胃機能運化順利。經由丹田灸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有助於升提脾胃氣以資水穀運化,新生氣血津液,幫助皮膚黏膜新生。▸唇泡疹唇周圍泡疹屬於免疫力低下造成病毒侵襲,中醫調理透過臟腑辯證、陰陽平衡用藥治療,急性期以清熱宣透降低局部發炎反應,局部炎症緩解後,平補平瀉一邊穩定免疫系統一邊加強身體代謝,以利加速排出身體與病毒作戰後的病理產物,最後回歸到核心透過調整體質來強化免疫系統作戰能力及穩定度。平日保健需注意勿過度熬夜、適度尋找適合自己的宣洩壓力方式及健康低油低糖飲食,每日按壓合谷穴、足三里穴、太衝穴10至15分鐘,或透過針灸、艾灸、丹田灸等方式,有效強化免疫系統,減低外來病毒侵襲感染。延伸閱讀:.嘴破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免隔離新制/成人7症狀、兒童6症狀應警覺 這些對象適用口服抗病毒藥
下周一(3/20)起新冠肺炎輕症確診者就可正式免隔離,但民眾可能仍有輕症轉重症的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不論大人小孩,如出現重症的警示症狀,包括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應儘速就醫。羅一鈞表示,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但部分有較高重症風險的病人,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輕症確診常見十大症狀:1.喉嚨痛、乾癢2.咳嗽、有痰、聲音沙啞3.頭痛、肌肉痠痛4.鼻塞、流鼻水5.腹瀉、腹痛6.發燒7.心悸、胸悶8.皮膚紅疹、蕁麻疹9.會喘、呼吸困難10.心情鬱悶(統計資料來源:「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兒童6警示症狀若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包括抽搐、嗜睡或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家長或親友應儘速送醫。成人7警示症狀若成人出現以下7種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紫、在沒有發燒情況下心跳大於每分鐘100次、無法進食或喝水以及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都可能是轉為重症的前兆,也務必儘速就醫。4類高風險對象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公費COVID-19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領用也從自3月20日起同步調整。如為檢驗陽性併發症高風險民眾,就醫後經醫師診察評估為發病5日內且符合「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的重症風險因子藥物適用條件者,可由診療醫師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處方,至全國約2700餘家口服抗病毒藥物合約機構領用藥物治療。醫事機構於開立或調劑口服抗病毒藥物可自主上傳IC卡藥物作業,以掌握藥品使用流向。尤其65歲以上、孕婦、產後六周內的產婦、具氣喘、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的民眾,是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導致併發症的高風險對象,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4類高風險族群.65歲以上.孕婦、產後六周內的產婦.具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炎、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大於等於30等慢性病.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下周起台灣社會將向常態生活邁進一大步,但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提醒應持續觀察兩指標,包括超額死亡是否趨近於零,以及新冠重症率和住院率都降低到與疫情前的流感相同;但兩個指標都還沒達到。對此,羅一鈞也表示,將持續「疫苗加一」的活動,希望能進一步提升疫苗覆蓋率,另外輕症免通報、隔離新制上路後,也會持續提供公費抗病毒藥物給重症高風險的民眾,以減少重症和住院率。【解封必知】.3/20起確診隔離改「0+N」,7個QA掌握解封新制重點.整理包/「疫苗加一」 上路,十大QA 一次看!這幾個縣市施打可拿500元禮券【確診必知】.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輕中重症適用藥品詳細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2-20 醫療.中醫
血液循環不佳易手腳冰冷、疲倦 長期未改善當心引發心梗
現代族群大部分為靜態工作者,長時間久坐辦公室,待在冷氣房裡,每年到這個時候手腳冰冷的狀況就會浮現!就讓我們來看看循環不好有哪些類型吧!循環不好兩類型:「陽虛」、「氣機鬱滯」1.身體能量不足的「陽虛」如果易手腳冰冷,全身疲倦提不起勁,白天上班又時常呵欠連連,你可能是屬於「陽虛」的體質。這時人體就像蒸汽火車的鍋爐系統,能量不夠,無法製造足夠的動力去推動整輛列車,因此容易出現四肢冰冷、疲倦乏力、口唇色淡、腹瀉夜尿、腰背部及膝蓋怕冷痠痛等症狀。這種體質的人可以做一些全身性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跳繩等。運動不用過於激烈,但要活動到全身微微流汗的程度,才是有效開啟身體循環喔!而生活跟飲食習慣力求均衡,可以適量攝取一些溫性食材,例如薑、蒜、紅棗、肉桂,都可以對促進循環有幫助。2.氣血堵住的「氣機鬱滯」另外也有「氣機鬱滯」型的手腳冰冷,此類型可能因為血氣不通,或是生活壓力、情緒緊繃、睡眠障礙等問題導致。比較起來雖然手足不溫,但卻沒有很怕冷的感覺。我們可以把身體的循環想成一條高速公路,有地方堵塞了導致車流不順暢,所以公路上有些地方很壅擠,有些地方卻沒有車。換句話說,就是氣血卡在頭面、軀幹,下肢及末梢卻容易冰涼。這時建議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早睡早起、少吃辛辣燥熱的食物、培養紓壓的興趣或運動習慣。循環不好問題多 頭暈、失眠、中風統統來長期循環不好會引起的問題很多,像是末梢神經失於滋養,精細動作的控制就會比較差;到腦部的血流不足也會影響腦部含氧量和思緒的敏捷度,日久則易成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中醫養生強調一個”通”字。氣血不通百病生。血為氣之母,因此,疏通血脈是中醫預防衰老的重要關鍵,應該定期清理血管中的廢物。否則,輕者會出現手腳麻木、頭暈、耳鳴、失眠、記憶力下降以及瘀斑等等症狀。另外大家常常忽略的一點,血循不佳也和男性的陰莖不舉﹐女性的陰道乾澀有關。更有比較高的風險得到冠心病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常聽到的心肌梗塞,就是循環不好加上飲食作息不節制引起。如果四肢末梢有出現酸麻感、頭暈腦脹、意識不清、胸口悶堵、呼吸困難、噁心想吐、冒冷汗,請儘速就醫。日常改善血液循環兩方法:穴道按摩穴道按摩可以選用頭部的百會穴,上肢的合谷穴、曲池穴,下肢的足三里穴,以及腹部的氣海穴、關元穴,背部的命門穴、腎俞穴等,每天按摩5~10分鐘,能幫助身體溫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配合中醫施以穴位針灸,也有助于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日常改善血液循環兩方法:食療以食療的角度來說,要盡量攝取對心血管有益的omega-3脂肪酸,例如堅果、魚油。還要多攝取維生素C,含有抗氧化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也可以多吃胚芽、香菇、番茄、核桃、紅肉、雞蛋等含有菸鹼酸的食物,提供人體足夠的維生素B3,改善循環。藥材方面,陽虛體質可以在冬令適度進補,選用當歸、川芎等溫經通絡的藥材,服用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或是十全排骨湯。氣機鬱滯的人可以食用平補的四神湯,酌加行氣的中藥,如香附、陳皮。但每個人體質不一,且有些藥物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還是建議找專業中醫師看診諮詢後,再選擇進補的中藥,免得沒補進去身體,反而燥熱上火喔!
-
2022-10-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0+7」上路前一天疫情恐達高峰?莊人祥:不排除微升
COVID-19本土個案數昨天達BA.5疫情高峰,有醫師預估10月12日可能是高峰,即入境0+7上路前一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說,仍待觀察,即使上升,幅度也不大。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在高原期,疫情何時反轉,或是否再現新高峰,各界預測眾說紛紜,有一說是預估下週三(10月12日)疫情高峰破6萬例。莊人祥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國內疫情走向如果下降,需要觀察到10月11日至12日才能確定,也不排除上升可能性,但應僅會是微升。疫情仍在高原期,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提醒,家長不可掉以輕心,若兒童出現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39度以上合併發冷或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羅一鈞說,若孩子出現上述就醫警訊,需尋求醫師診療,可視訊看診,或外出就醫,並經醫師判斷後決定是否需要住院。羅一鈞表示,若兒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等6大病徵,家長應儘速撥119或同住親友送醫,以免延誤病情。據統計,昨天共開7018人份COVID-19口服藥,其中輝瑞「倍拉維」共5843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175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70萬8016人,包括共58萬4324人倍拉維及12萬3692人份莫納皮拉韋。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8901床、空床4546床、空床率51.1%,其中台北區40.5%、北區54.5%、中區53.0%、南區40.0%、高屏區55.2%、東區86.0%;52家集中檢疫所共7663床、空床數4870床、空床率63.6%;22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1353床、空床數465床、空床34.4%。
-
2022-09-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略降 本土+3萬4846例 278例境外 新北市7840例最多
確診略降 本土+3萬4846例 278例境外 新北市7840例最多新一波疫情起伏,本土個案昨升至4萬例後略降。今天新增3萬4846例本土個案,其中以新北市新增7840例最多。另新增278例境外移入個案及2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較前一天4萬多例有略降一些,但比起上周四多,整體病例還是在上升中。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5748例男性、1萬9082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840例),台北市(4,447例),臺中市(4,313例),桃園市(4,010例),高雄市(2,547例),台南市(1,933例),彰化縣(1,408例),新竹縣(1,209例),新竹市(897例),屏東縣(832例),苗栗縣(777例),宜蘭縣(762例),基隆市(704例),雲林縣(694例),花蓮縣(663例),嘉義縣(453例),南投縣(427例),嘉義市(328例),台東縣(293例),金門縣(144例),澎湖縣(139例),連江縣(26例)。今日新增2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6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8日至9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9日至9月5日。今日新增27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8例男性、1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美國(7例),新加坡(4例),印度、香港、印尼及日本(各2例),希臘、德國、緬甸、菲律賓、英國、泰國、荷蘭、韓國、蒙古、法國及土耳其 (各1例)移入,另22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1日至9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8萬27例確診,分別為2萬9922例境外移入、555萬5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170例死亡病例,其中10,15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61例、台北市1,144例、台中市1,021例、高雄市951例、台南市779例、桃園市771例、彰化縣595例、屏東縣412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9例、苗栗縣251例、嘉義縣238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5例、花蓮縣168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0例、台東縣144例、新竹市101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波疫情首例兒童腦炎死亡 2歲女童發病5天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29例、中重症182例。其中這波疫情出現首例腦炎死亡兒童個案,為二歲女童,發病至死亡僅五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月以來有30位染疫後罹患腦炎的兒童,其中22位都是五歲以下兒童。若兒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和冒冷汗等六大症狀,要盡速送醫。羅一鈞表示,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為13例男性、16例女性,26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8日至9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9日至9月5日。其中出現兒童腦炎死亡個案,為二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30日發燒,家用快篩陽性,當天至醫院採檢PCR陽性,返家居家照護。後因發燒持續且出現咳嗽、流鼻水、嘔吐症狀,8月31日再至急診就醫,收治住院。個案住院隔天出現意識改變、心搏過速,且高燒至39.8度,雖第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正常,但因懷疑腦膜炎且呼吸窘迫 而轉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降腦壓藥和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持續惡化,再度追蹤電腦斷層有急性腦病變及腦壓升高症狀,經積極救治仍在9月3日因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死因為急性腦炎併多重器官衰竭。
-
2022-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5到11歲兒童第2劑打氣低 醫師提醒重症有9成都未打疫苗
國內5到11歲兒童疫苗第2劑的注射情況不佳,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科醫師宋玉蘭表示,這一波BA.2疫情中,兒童染疫患者增加,而重症患者中約有9成沒打疫苗,在發病後2到6周有出現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的機會,其中發生休克比率可高達3到7成,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國內5到11歲兒童疫苗第2劑開打至今近兩個月,台南市不到兩成完成第2劑。宋玉蘭表示,最近這一波Omicron BA.2的疫情,孩童的罹病人數比先前疫情更多,甚至還有孩子因此不幸染疫離世。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數據統計發現,18歲以下感染的孩子約佔患病人數的一成,不同研究數據間雖略有差異,但主要以輕症為主,常以發燒及呼吸道症狀為表現,部分孩童會出現腸胃道症狀或紅疹情形,通常會在2周內康復。隨著Omicron變異株的大流行,無論在美國或香港,都可見哮吼、熱性痙攣、橫紋肌溶解症甚至腦炎、腦水腫等發生率增加趨勢,其中重症孩童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宋玉蘭也說,雖然有文獻提及具潛在疾病因子的孩童有較高感染風險,但目前並無文獻提到可有效預防病童從輕症惡化為重症方法,因此臨床上只能觀察重症之前驅症狀。若有下述相關症狀出現,家長即應趕緊帶小孩就醫診治,包括(1)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熱大於攝氏39度並合併發冷或盜汗。(2)燒退後仍活力不佳、呼吸急促或胸悶胸痛。(3)持續嘔吐。(4)出現脫水現象,超過12小時無進食或解尿。宋玉蘭強調,若出現意識不佳、抽搐、呼吸困難包含出現胸凹、血氧飽和度下降至94%或以下、唇色發紫發白或四肢冰冷合併皮膚出現大理石斑及盜汗情況,都應緊急送醫為上。宋玉蘭並提到部分患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可能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MIS-C),通常病發在第2到6周。病童會出現3天以上發燒,外觀上類似川崎氏症,眼睛出現非化膿性結膜炎和身上有皮疹,加上此症候群會波及多重器官,因此腸胃、肝、心臟及凝血功能都可能會受到影響。此外,發生休克比率可高達3到7成,千萬不可小覷。故此,在罹患新冠肺炎後,孩童若再出現持續發熱,合併頭暈、眼睛充血、皮膚紅疹、嘔吐、腹瀉或腹痛狀況時,千萬務必趕緊就醫莫拖延。宋玉蘭指出,感染Covid-19後,大家也關注的另一焦點就是「長新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為確定或可能感染後的3個月內,至少維持2個月或以上且無法用其他診斷所解釋的症狀,就是所謂的「長新冠」狀態。「長新冠」狀態症狀多達百種以上,臨床常見症狀為疲倦、呼吸喘、咳嗽、認知障礙等,目前對於孩童「長新冠」狀態的研究仍然有限,從目前的研究報告顯示,大部分症狀持續時間不會超過12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預防三寶仍為首要任務,所以戴口罩、勤洗手及疫苗接種,都是守護自身健康的不二法門。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旬阿嬤從確診到死亡不到3天 家屬呼籲:勿輕忽確診風險
國內本土疫情端午連假後新增8.2萬例、新增死亡124例,1名染疫確診死者家屬表示,家中長輩確診第1天感染指數指數僅0.8,第3天發燒送急診突爆升到120,當天傍晚就不治,病亡速度快到讓人害怕,呼籲大家絕不要輕忽確診染疫。家屬表示,家裡阿嬤70餘歲,12年前中風後身體狀況不是很好,有定期服慢性病藥物,也因為常常喊這裡痠、那裡痛,這兩年本來想打疫苗,都因為阿嬤說身體不舒服而暫緩。她說,6月2日上午8點居服員到宅服務,發現阿嬤發燒,她幫阿嬤快篩塞發現陽性,通報119送醫院檢查,當時胸部X光正常、腎功能也正常,感染指數才0.8,打完點滴做完檢查後醫師就開藥,讓阿嬤回家休息,當晚雖然吃得少,但服藥後很快就睡著了。阿嬤6月3日早餐正常吃,中午時甚至吃了不少蒸餃,晚上吃稀飯後也服用抗病毒藥,但當晚就「怪怪的」、開始亂,一晚胡言亂語、意識不太清楚,直到快天亮了才睡著,但6月4日家人上午8點多發現,阿嬤發燒、呼吸急促,立即撥打119送急診。她說,送醫檢查時阿嬤發燒39度半,感染指數突爆升到120,血壓掉到剩70/40,院方收治到隔離病房後幾次急救處理,血壓也上不去,當晚6點半就宣告不治了,從確診到病逝,速度快的讓家人不知所措,真的體會到新冠病毒的可怕。台東縣衛生局也呼籲,Omicron病毒傳播速度非常快,不要掉以輕心,尤其是部分嬰幼兒確診後病程變化快,若孩子出現持續嗜睡、意識改變、活力不佳、抽搐、唇色發白或發紫等症狀,或家中成員或長者出現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無發燒(體溫超過38度)情形下,心跳每分鐘大100下,需緊急送醫,可致電119協助,緊急時同住親友可自行開車送醫。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重症童3合併腦炎「不太尋常」!家長牢記就醫5大警訊、送急診6大表徵
國內昨新增一九一例中重症案例,其中,重症案例中年紀最小為一名四歲女童,本身無慢性病史、未施打疫苗,發病當日發燒、咳嗽,感染新冠肺炎合併腦炎及多重器官衰竭,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全國兒童確診重症增加至七例,該名女童為第三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併發腦炎個案,對此,專家直指「不太尋常」。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四歲女童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經家長帶往急診,即出現全身抽搐,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呼吸、心跳及意識,且檢查過程中,發現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數據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中治療。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表示,香港疫情嚴重僅出現兩名兒童腦炎個案,台灣短時間已累積三名個案「不太尋常,個案數太多了」。黃立民以流感為例,雖台灣及日本兒童感染流感易引發腦炎,但新冠肺炎期間,日本並沒有聽說兒童腦炎患者,指揮中心應盡快針對兒童腦炎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兒童染疫重症是很大的問題,因兒童無法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瑞德西韋,重症常併發腦炎、哮吼、呼吸衰竭等症狀,非常棘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兒童確診若引發病毒性腦炎,預後通常不佳,且嚴重腦炎死亡率達五成。五月廿五日起,五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新冠疫苗,黃立民建議,因兒童染疫仍有重症風險,建議符合資格兒童施打,且愈早打愈好。邱政洵表示,兒童接種疫苗,保護力可達八成八,接種七天後即具保護力。指揮中心呼籲,兒童確診需就醫的五大警訊表徵,包含發燒超過四十八小時或高燒大於卅九度合併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或喘或胸悶胸痛、持續嘔吐或頭痛或腹痛、超過十二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須送急診的六大表徵,包括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百分之九十、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
-
2022-05-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91、59病歿 4歲童併發腦炎重症急救中
國內今天新增9萬多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另新增191例中重症個案,中症136人、重症55人;死亡個案59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整體病例數越多,重症越來越多可以想像得到。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9%、中症人數為1541人,占0.16%、重症及死亡共483人,占0.05%。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歲至90多歲,僅一人無慢性病史,31人未接種疫苗。年齡分佈超過六成為80歲以上長者。其中一位年紀較輕微30多歲具慢性病史,併發急性心肌梗塞敗血性休克不幸過世。另外,重症個案有一位4歲女童,本身沒慢性病史,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至急診出現全身抽蓄症狀,因此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到呼吸心跳意識,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多重器官數據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中治療。目前兒童重症達七例,這是第三例兒童確診後併發腦炎個案。羅一鈞也再次呼籲,兒童居家照護時若出現警訊表徵,即為就醫警訊,包括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大於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另外,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等症狀應儘速打119送醫。羅一鈞表示,尤其前兩個警訊和腦炎相關。
-
2022-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歲女童急性腸胃炎高燒併發熱痙攣 驗出確診收治
苗栗縣一名2歲女童持續拉肚子,家屬以為是急性腸胃炎讓她服用家中的腸胃藥,不料女童突然抽筋、口吐白沫、四肢抖動且喪失意識,體溫燒到40度,經救護車送醫急診,家屬否認有接觸史,但PCR檢測證實感染新冠肺炎,並由專責病房收治。頭份市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浩遠表示,最近觀察到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常見症狀包含高燒,每天都有燒到40度的確診病童,5歲以下幼兒突然高燒有可能引起熱痙攣,而感染新冠肺炎已是目前兒童高燒最常見原因,因此應特別注意,最近如果孩子突發熱痙攣,要高度懷疑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李浩遠表示,兒童確診後,家長除了給予醫師開立的藥物,必須喝足夠水份及吃營養的食物才有體力對抗病毒,如病童食慾下降必須少量多餐,多餵幾次;家長除了要記錄病童體溫,也必須記錄一天進食量和尿量、觀察活力狀態、記錄每分鐘呼吸次數、監測血氧、觀察呼吸是否有胸凹、膚色或唇色,及肢體是否冰冷。他指出,兒童感染COVID-19大多是輕症,基本就是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發燒、喉嚨痛、咳嗽、鼻塞、頭痛、倦怠、痠痛等,部分會出現胸痛、胸悶、腹痛、腹瀉、嘔吐、脖頸痠痛、紅疹、全身疲倦感等症狀。被感染兒童大多會發燒,且發燒溫度常見在39度以上,多數發燒約2天就能退燒。除了發燒,較大的小孩會喉嚨痛,比小小孩會咳嗽。但如果沒發燒仍呼吸急促就要特別留意,如果進入到無法進食或餵食、意識喪失、抽搐、倦怠、呼吸困難、眼球紅(缺氧之症狀)以及低血壓等則是中重度狀況,必須盡快依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的方式就醫。
-
2022-05-13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隔怎麼伴?/幼童高燒、嘔吐、腹瀉 早期徵象 及早就醫
Q:若確診幼童居隔在家,該如何照護?幼童確診會出現什麼症狀?如何及早發現異狀,怎麼處置?A:若兒童居家隔離期間,建議出現早期徵象就應該就醫,不應等到晚期徵象出現。早期徵象送急診治療的兒童預後效果較佳。早期徵象:高燒超過38.5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晚期徵象: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已屬於後期器官衰竭症狀。一旦出現較「嚴重」症狀,如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等,應撥打119緊急送醫,或由同住親友送醫。居隔確診兒童照護●發燒超過38.5度: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發燒超過39度: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即肛門塞劑,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每4到6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為1顆,一天不多於5顆。●有鼻塞、流鼻水: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30公斤以上大小孩鼻塞、流鼻水,可使用Xyzal驅異樂、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等抗組織胺藥物。●咳嗽藥小心使用,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Mirate米瑞液。化痰可使用Soltan liquid 舒痰,一天三次。(諮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家醫科醫師許書華)【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家長必看!醫師整理「孩童確診可用藥」 趕快備起來
本土Omicron疫情爆發迅速,病毒不只在成人間蔓延,許多尚未接種疫苗的孩童也紛紛染疫,然而現在醫療負荷量極大,許書華醫師便針對確診孩童列出適合使用的藥物,用以緩解小孩常見的上呼吸道症狀。不過她也強調,這是非常時期的做法,平時還是要由專業醫師診斷、開藥。許書華醫師日前整理自家的常用藥,列出「孩童確診可準備的藥」供家長參考:止痛退燒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或NSAID(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藥物。發燒超過38.5度: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劑量皆為每公斤體重0.5 c.c,每6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 c.c。發燒超過39度:使用Voren Supp(12.5 mg)非炎栓劑,此為肛門塞劑,劑量為(體重/12.5)顆,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若孩童可吞藥丸,可使用Acetaminophen(一顆500 mg)(普拿疼:Paramol、Depyretin、Acetal、PARAN),劑量為體重/40 顆,每4-6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為1顆,一天不多於5顆。鼻塞、流鼻水可使用Antihista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Cypromin soln(希普利敏液):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嗜睡,劑量為體重×0.25 c.c,一天3-4次。Peace(鼻福):第一抗組織胺+交感神經奮劑,對鼻塞很有效,建議短期用,不要超過7天,避免停藥後產生反彈鼻炎。劑量為體重×0.25 c.c ,一天3次。Cetirizine Soln(勝克敏液):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嗜睡,劑量為體重×0.25 c.c(最多不超過10 c.c),一天1-2次。如為30公斤以上的大小孩Xyzal(驅異樂):6-11歲,睡前0.5顆,12歲以上睡前1顆。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6-11歲,一次0.5顆,一天2次;12歲以上,一次1顆,一天2次。咳嗽許書華提醒咳嗽藥需小心使用,勿用麻醉性鎮咳劑(如甘草止咳水),可使用Butamirate Citrate類藥物。Mirate(米瑞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5 c.c,一天3次。化痰可使用Ambroxol HCI類藥物。Soltan liquid(舒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 c.c,一天3次。許書華表示「並不鼓勵大家平時都自己拿藥不看醫生」,只是非常時期,家長和孩子都有可能會因輕症在家隔離,因此整理症狀輔助用藥供大家參考,並強調「這些是症狀緩解用藥,不是抗病毒藥」,且應到有藥師諮詢的藥局購買。此外她也提醒,若是小於1歲者出現症狀、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時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活力不佳、持續嘔吐、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無尿、退燒後仍喘或胸悶胸痛,建議視訊診療或住院;如有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冒冷汗或皮膚斑駁,則需趕快通知119或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不要傻傻以為有備藥就輕忽。
-
2022-05-1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家中孩子確診怎麼辦?症狀、建議備藥、何時送醫…注意事項一次看
雖然指揮中心已開放6-12歲孩童施打疫苗,但許多家長仍在觀望。而本土確診也已突破5萬人,和過去二年不同的是,此波兒童也是疫情主要的流行族群,讓人不免擔憂若家中的孩子確診了怎麼辦?《元氣網》整理兒童染疫症狀、備藥、送醫及照護等注意事項一次看。常見症狀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大醫院護理部暨醫學院護理學系合編的《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居家照護指引》指出,12歲以下兒童,通常在感染到新冠肺炎後的前 3-6 天會出現以下症狀:.類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主要是發燒、其次為咳嗽、鼻塞/流鼻涕與喉嚨症狀。.其餘疲倦、頭痛、嗅覺喪失、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皮膚出現紅色斑疹及呼吸喘。【注意】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判斷兒童患COVID-19嚴重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呼吸急促」,每分鐘超過30次就是太快。高達6成幼童都會發燒,但如果呼吸急促就可能是病症進入中度等級。就醫警訊指揮中心公布的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如下:一、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1、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2、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3、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4、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二、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請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1、抽搐2、意識不佳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4、唇色發白或發紫5、血氧飽和度低於94%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在家照護或住院?.兒童若出現上述六大症狀,可打119或自行送醫。.就算無症狀、輕症但嬰兒年齡未滿參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者,均收治於醫院。家庭備藥輔大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在個人粉專「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整理緩解孩童症狀可準備的藥,給家長參考,讓孩子在確診當下,盡快有效緩解上呼吸道症狀。止痛退燒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或是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ammatory Drg,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藥物。.發燒超過38.5度時: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發燒超過39度時: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肛門塞劑,劑量為(體重/12.5)顆,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普拿疼:Paramol、Depyretin、Acetal、ARAN)劑量為體重/40顆,每四到六小時一次(例如 20公斤,就20/40吃半顆),單次最大劑量為一顆,一天不多於五顆。 鼻塞、流鼻水症狀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包括:1.Cypromin soln希普利敏液: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一天3至4次。2. Peace鼻福:第一抗組織胺+交感神經奮劑,對鼻塞很有效,建議短期用,不要超過七天,避免停藥後產生彈鼻炎。劑量為體重x0.25cc ,一天3次。3. Cetirizine Soln 勝克敏液: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最多不超過10c.c,一天1至2次。30公斤以上大小孩方面:1. Xyzal驅異樂:6到11歲,睡前0.5顆,12歲以上睡前1顆。2.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6到11歲,一次0.5顆,一天兩次;12歲以上,一次一顆,一天兩次。咳嗽化痰咳嗽藥部分,許書華提醒必須小心使用,小孩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含Butamirate Citrate成分的Mirate 米瑞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5c.c,一天三次。化痰可使用含Ambroxol HCI(氨溴索)成分的Soltan liquid 舒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c.c,一天三次。 【注意1】許書華醫師強調不鼓勵自己拿藥不看醫師,但非常時間以上症狀輔助藥物僅供參考,請記得在有藥師諮詢的藥局購買。【注意2】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另外,藥師公會建議家庭六項備藥如下:.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止瀉藥、電解質補充劑、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體溫計、血氧計.維生素B、C等【注意】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的複方,需注意不要再重覆服用單一項目藥品。【延伸閱讀】>>可用大人的藥丸錠劑磨成粉、或剝一半給小孩吃嗎?小兒用藥的4大疑惑,藥師為你解答居家照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兒童居家照護需注意7項重點:監測體溫、計算每分鐘呼吸次數、觀察活力狀態、紀錄一天進食量、尿量。另外也須觀察呼吸時有無胸凹陷像、注意膚色、純色以及檢查肢體是否冰冷,尤其是新生兒。【延伸閱讀】>>家有確診兒能怎麼做? 醫師推7項目紀錄防重症更多資訊●孩子確診,能領到防疫補償金嗎?●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居家照護指引●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早期辨識兒童 COVID 重症病患共識聲明●COVID-19: Management in children
-
2022-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幼童輕症、中重症感染要怎麼辨別?醫曝主要症狀:重點不是發燒
全台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今天又傳出兒童重症。高醫醫師李敏生說,家長要判斷兒童患COVID-19嚴重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呼吸急促」,每分鐘超過30次就是太快。高達6成幼童都會發燒,但如果呼吸急促就可能是病症進入中度等級。高雄市防疫記者會今邀請高醫醫師李敏生說明兒童確診狀況,李敏生表示輕度基本上就是感冒症狀,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像是發燒、咳嗽、喉嚨痛、鼻塞、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但如果在一般情況仍呼吸急促就要特別留意,如果進入到無法進食、餵食,倦怠、意識喪失、抽搐、呼吸困難等則是重度狀況。李敏生指出,一般幼童在確診前3天狀況平穩,在第4天至第6天才更需要注意,「只知道發燒是不夠的」,如果在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仍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或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等,都是警訊。李敏生建議,家長要寫兒童確診輕症日記,隨著疫情流行,也發現愈來愈多原本沒有確診,但後來才確診的個案。家長需紀錄2至3次每分鐘呼吸次數、監測體溫(血氧)、紀錄一天進食量和尿量、觀察活力狀態、觀察呼吸是否有胸凹、膚色或唇色,以及肢體是否冰冷。另外,李敏生提醒,兒童、青少年確診後2至6周如果出現,持續發燒、合併兩個或以上的症狀(腹痛、腹瀉、嘔吐、出疹、眼睛紅、頭暈等),就一定要就醫。
-
2022-04-27 該看哪科.兒科
孩子抽搐 病毒性腦炎、熱痙攣怎麼分辨?
Omicron疫情確診案例直線飆升,兒童染疫機率大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頒布「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提醒家長當孩子出現抽搐等六大症狀時,應立即撥打119就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孩子抽搐除了可能是病毒性腦炎外,也可能是熱痙攣,前者發生時可能致命,一定要分秒必爭。根據「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當確診的孩子出現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或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若任一症狀發生時,建議先聯繫衛生單位,採取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若確診小孩發生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等六大症狀時,建議立即撥打119就醫,或是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很多狀況都可能造成孩子抽搐,張璽表示,如果以此次疫情而言,最可能是熱痙攣引起的抽搐,也可能是病毒性腦炎引起的抽搐。張璽表示,若兒童發燒超過38度,很容易引發熱痙攣,熱痙攣的表現為四肢抽搐,通常只會短暫發生,多在發燒度數達到38度的前後30分鐘內出現,且只會發生一次,每次大約在五分鐘內結束,孩子經過熱痙攣後會睡著,且意識不會改變。不過,如果是病毒引起的腦炎,與熱痙攣一樣都會出現「四肢抽搐」症狀,但次數及時間皆與熱痙攣全數不同,病毒性腦炎引起的抽搐,一到二小時內會出現超過二次以上,甚至更頻繁地發生,抽搐後,孩子會叫不醒,意識形態朦朧,或是抽搐後會反映頭痛、想吐等症狀,每次抽搐的時間會超過五分鐘以上。張璽表示,造成病毒性腦炎的病毒,不僅只有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腺病毒、帶狀皰疹等都可能造成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炎即為腦部發炎,有很高頻率會造成孩子的後遺症,若出現壞死性腦炎,致死率高達50%,當孩子抽搐後出現意識改變,務必要快速到醫院就診。依照日本的經驗,兒童新冠確診者多以「發燒」為主要症狀,重症率約為0.01%,日本無兒童重症死亡案例。但香港的疫情,已經有四位兒童重症死亡,且有腦炎重症的表現。張璽表示,台灣首例二歲兒童染疫亡的患者分析,台灣兒童染疫情形,很可能偏向香港,提醒家長一定要多加注意。
-
2022-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孩童輕重症如何辨別?小兒科醫師來解惑 重症早期恐有這些症狀
隨著孩童染疫人數增加,不少居家照護的家長憂心,不知該如何辨別孩童症狀的輕重,及是否有緊急就醫必要,市府今天防疫記者會上,找來高雄醫學大學小兒感染科醫師李杰明說明,孩童症狀觀察辦法,替家長釋疑。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1至4月本土病例分析兒童0至19歲占確診個案20%,大部分都輕症,99.8%都輕症無症狀,僅0.2是中重度個案,比照美國兒童感染,同占19%和台灣差不多。本土疫情小朋友與成人症狀不同,小於12歲大部分是發燒咳嗽,成人青少年是喉嚨痛、咳嗽,症狀不典型難從症狀判斷,因此,任何發燒呼吸道症狀,則需透過就醫或快篩,來查出是否確診。至於該如何及早發現孩童重症,李杰明說,若小於1歲、神經相關疾病、代謝相關疾病、先天心臟病、肺部疾病、肥胖及早產兒等都是進展成重症的危險因子,重症的早期症狀則有高燒39度,意識出現變化、呼吸淺快、腹瀉嘔吐等,有這些早期症狀者,爾後變重症的可能性較高。李杰明建議,在家照護孩童,每天可算2到3次,每分鐘呼吸次數,11個月以下嬰兒大約每分鐘大於50次,1到4歲大於40,就是呼吸急促,可觀察呼吸時是否有胸凹及呼吸費力等現象,或透過膚色、唇色觀察是否缺氧,檢查四肢是否冰冷,或多換幾次尿布來觀察尿量,從中了解症狀與情況。因在家照護是現在政策方向,中央也訂出5大警訊表徵,6大緊急送醫條件,5大警訊出現任何1項就應該聯繫居家照護單位,或視訊診療或就醫;若出現6大緊急送醫的其中1項,就需撥打119或緊急送醫。李杰明還說,輕症兒童通常1周就康復,極少數染疫後,2至6周會出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但美國發生率10萬分之2,黃種人更少,若真出現罕病症狀,就需要就醫尋求協助。另家長可透過「兒童評估三角」,從A外觀,B呼吸及C循環來評估,兒童的狀況是否良好。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確診新冠肺炎若出現6大症狀 可打119或自行送醫
國內疫情迅速升溫,更出現一例為新北兩歲兒童重症死亡,家長也淚訴延誤送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公布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如兒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冒冷汗等六大症狀,可打119或自行送醫;另就算無症狀、輕症但嬰兒年齡未滿參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者,均收治於醫院。陳時中表示,因國內出現首例確診新冠肺炎兒童死亡個案,昨邀集台灣兒科醫學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召開會議,訂定COVID-19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說明如下:一、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一)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二)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三)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五)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二、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請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一)抽搐;(二)意識不佳;(三)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四)唇色發白或發紫;(五)血氧飽和度低於94%;(六)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另因應各縣市啟動居家照護,即日起取消居家照護同住者健康條件限制,並依確診者病症程度,調整分流收治原則,說明如下:一、中/重症之確診者,均收治於醫院。二、無症狀、輕症之成人及青少年確診者:如具75歲以上、須血液透析或懷孕36週以上任一條件,收治於醫院;為70-74歲且生活可自理或有陪同照顧者、65-69歲且獨居者,或懷孕35週以內者,安排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為69歲以下無血液透析或無懷孕,且符合居家照護條件、非65-69歲獨居者,採居家照護。三、無症狀、輕症之兒童:嬰兒年齡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或須進行血液透析者,均收治於醫院。前開條件以外之兒童,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採居家照護;不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則由照顧者陪同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四、例外情形:不符居家照護健康條件的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如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希望採居家照護,經醫療人員評估後,得採取居家照護。五、下轉條件:收治於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已達3至5天,經醫療人員評估除隔離外無繼續照護需求,且能符合居家環境條件者,得返家採取居家照護,並由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通知衛生局納入居家照護管理。六、調整居家照護同住者快篩頻率:同住之未確診者,隔離至同戶最後確診個案之確診日後10天,於有症狀時及隔離期滿日進行家用快篩,符合解隔條件後進行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有症狀時進行家用快篩。指揮中心籲請地方政府及醫療機構配合落實執行確診病例輕重症分流,以確保確診者健康權益。指揮中心將持續視疫情變化滾動式調整確診病例照護措施,以兼顧病人安全及醫療量能。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醫預警:10.11月疫情更猖獗 一般人可能都要打滿4劑
指揮中心昨天宣布,新增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新冠病毒不會消失已成全球專家的共識,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指出,一般民眾打第四劑也只是時間問題,如慢慢進入十至十一月,新冠病毒因低溫更猖獗,一般人可能都要打滿四劑疫苗。兒童易為傳播破口 接種疫苗利大於弊 可補足群體免疫力缺角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王任賢昨指出,輕症數量需控管在公衛量能容許範圍內,兒童易為傳播破口,應提升幼童疫苗;輕症院外照顧則應有良好醫療監控及轉診系統,減少院外猝死。除了長者、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指揮中心也將推動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接種追加劑,即第三劑疫苗;黃立民指出,因應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疫苗研發也已針對不同的病毒株,年底可能會有針對Omicron的疫苗問世,目前臨床試驗已進行中。莫德納疫苗仿單建議兩劑疫苗間隔四周,但昨天ACIP會議建議間隔十二周。對此,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說,全球卅多國實際使用,間隔多為八周或十二周,與會委員考量間隔較久,副作用應較小而做此決議。會中也有些專家認為,兒童應接種次蛋白疫苗,可等待高端或NOVAVAX疫苗。張鑾英表示,等待其他疫苗「緩不濟急」,現在疫情風險高,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黃立民也說,「疫情已傳播到如此地步,一定會傳染給兒童。」至於兒童兩劑疫苗間隔十二周,黃立民說,主要擔心接種疫苗後引發心肌炎,但間隔十二周,將延後完整接種時間,恐增感染風險。張鑾英說,依疫苗資料顯示,兒童接種第一劑後十四天,預防感染保護力八成以上,預防重症保護力則七成多,主要副作用為局部紅腫痛,發燒症狀第一劑約百分之三、第二劑百分之廿四,心肌炎發生比率比青少年低很多,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並以校園施打為主,自行到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為輔。ACIP委員、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說,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可提升保護力,同時補足群體免疫力的缺角,就流感經驗來看,學童染疫後是很重要的傳染源,上課返家後有機會傳染給阿公、阿嬤,且學童染疫後,若要視訊上課恐影響學習效果,家長也需請假照顧,因此應及早接種。ACIP會議也討論成人接種第四劑疫苗,建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脆弱族群完成三劑施打後,五個月後接種第四劑。避免確診重症兒童延誤送醫,指揮中心邀集兒科專家,討論幼兒輕症居家照顧警示徵狀及建議及相關事項,期訂出兒童確診送醫指引。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台灣兒童醫學會已提出十二項兒童就醫參考指標。其中,需立刻送醫或聯絡廿四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的六狀況: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百分之九十四、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確診送醫指引今討論 兒童醫學會提6+6建議
新北市2歲男童確診新冠肺炎後引發重症病逝,家屬質疑因延誤送醫釀憾事。疾病管制署昨晚悄悄更新官網資訊,居家照護確診個案緊急就醫可用「可步行或自駕」或「同住親友」接送就醫。指揮中心今下午也邀集兒科專家舉行會議,討論幼兒輕症居家照顧警示徵狀及建議、送醫指引及相關事項,訂定更明確的兒童確診送醫指引。繼昨日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發出6點聲明,今台灣兒科醫學會也提出「6+6」項指引建議,針對新確診的兒童個案在家等分流收治及居家照護期間,出現哪些症狀時,家長需要立刻撥打119或手機連上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以及哪些情況需要公衛、居家照護醫療團隊每日關懷時轉介視訊診療,給出具體建議。兒童居家照護期間,適合需轉介視訊診療或建議住院的6種情況,包括:1.一歲以下有症狀者。2.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3.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4.持續嘔吐。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6.退燒後仍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家長需要立刻打119或手機連上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1.抽搐。2.意識不佳。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4.唇色發白或發紫。5.血氧飽和度低於94%。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醫學會就兒科專業提出建議,但兒童確診後出現症狀廣泛,因此歸納出上述症狀提供民眾依循。前述6項雖然為輕症,但仍然要留意是否要送醫;後續6項則需要緊急就醫,至於就醫流程如何接洽119,有待行政部門做討論。彭純芝說,新冠病毒先前認為以輕症為主,進展到中重症有一段觀察期,但2歲男童的案例變化太快,幾乎很難掌握,因此專家們也提出不同面向呼籲及提醒,希望政策更明確一些。她表示,雖然訂出指引不代表大家都能準確判斷,但也呼籲家長「謹慎不恐慌」,出現狀況盡快送醫即可。
-
2022-03-25 該看哪科.皮膚
皮膚反映全身情緒、身體問題!膚色黃中帶黑,腎、肝出問題
我的經驗/皮膚顏色 解讀健康密碼【文/陳雯莉(北市北投)】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喜歡觀察自己皮膚?總覺得皮膚也有自己的心情。有時皮膚是蒼白的顏色,偶爾會帶有紅通通的色澤,有時還會變成黃黃的顏色,會令人懷疑是否有黃疸。看著皮膚的色彩,我好似可以和內在的自己交談。運動之後 氣色紅潤最美自從知道自己貧血,開始觀察皮膚,會慣性地看看自己今天的唇色如何?皮膚有血色嗎?這樣的習慣從每日早晨照著鏡子時便開始了。覺得這好像是一個觀察「變色龍」的儀式,又彷彿是自我的健康檢查,也因為有這樣的習慣,我開始運動了。每一次運動過後,皮膚都會變得紅潤通透,汗水鑽過了皮膚表面,來到另一個世界呼吸,在運動過後,我覺得皮膚的顏色最漂亮。至於美麗色彩的認定,大概是後天認知的美感所造成的,因為我明白擁有紅潤的氣色,那是健康的表現。皮膚情緒 得察「顏」觀「色」 許多人說心情也有一個代表色,藍色表示憂鬱;紅色則是熱情,皮膚也有自己的情緒吧!只是我太習以為常於它的貼近,而沒有察覺到皮膚的情緒,漂亮的皮膚色是身體感官開心地回覆我對身體的照顧。請再多問問自己:「今天的皮膚是什麼顏色呢?」我得學習一隻變色龍察「顏」觀「色」,方能更有利於好好生存。專業觀點/皮膚如鏡子 反映身體問題【諮詢/中醫師鄒瑋倫,整理/記者黃妙雲】皮膚是身體的一面鏡子,反映全身情緒,影響人的「喜、怒、哀、樂、悲、苦、驚」,也影響體內五臟六腑健康。中醫看病從臉色開始看起,臉色顯現身體健康狀況,只要身體有任何不對勁,從臉色就可以觀察出來。如果睡不好,臉色就會暗沉、氣色差、沒精神,人會顯得憔悴。當身體不好、抵抗力下降時,肝火旺,皮膚易出現濕疹、脂漏性皮膚炎、長痘痘等皮膚問題。一個人的臉色蒼白,可能有貧血問題或大病過後,若是睡不好、工作量太大時,也易氣血不足而臉色發白;印堂發紅,心火旺,可能有偏頭痛、血壓高等心血管問題。臉色發黃時,脾胃濕氣重,影響水分代謝,可能腸胃不好;臉部的人中、眼眶下、唇邊、印堂額頭發青,則有氣喘、鼻過敏等問題;皮膚如果黃中帶黑,可能與腎、肝有關,洗腎、肝硬化患者的印堂大多會發黑。唇色也會影響整體臉色好壞,從中醫來看,不同的唇色,可以看出身體狀況好不好,若唇色過紅,是因為體內上熱下寒的關係,多婦科問題,也可能感冒、發燒、腸胃炎;唇色白,血液循環不好,血氧量不足,大多有貧血問題;若唇色青紫色,常是氣喘病人發作而呼吸不順,或是心臟不好的人,都會使唇色變成青紫色。
-
2022-03-14 該看哪科.中醫
中藥食補3大原則 藥師教如何怎麼補達到最佳效果
對傳統國人來說,碰到季節交替或是覺得身體虛弱時,總喜歡買些中藥材配合食物一起烹調食用,以求改善身體機能狀況,及保持內臟功能平衡,達到長命百歲的目的。而中藥食補是依據個人體質,配合藥材及食物的四氣五味特性,順應四時氣候來進行調節飲食,若隨便亂補會有許多後遺症。四季養生:春夏秋冬的飲食原則許多中藥材具藥食同源可作為藥膳的材料,配合四季節氣人體所需要補充的方向也不同,春宜甘少酸、夏宜酸宜苦、秋少辛多酸、冬宜辛宜肉。養生四氣:食物的寒熱溫涼蔬菜水果等食物如同藥物一樣也有寒熱溫涼性質,例如「顏色」,綠色多寒涼,如綠豆、綠色蔬菜;紅色多溫熱,如辣椒、紅棗。其次「味道」,酸、苦多寒涼,如苦瓜、梅子;甘、辛多溫熱,如龍眼、大蒜。還有「生長環境」,水生、背陽多寒涼,如菱角、蘑菇;陸生、向陽多溫熱,如薑、向日葵。以及「活動力」,活動少、水生多寒涼,如豬、蛤蜊;活動多、陸生多溫熱,如牛、蝦。體質與選擇:我偏哪種體質?熱證者宜涼補、寒證者宜溫補。1. 「寒性體質」症狀包含:手腳冰涼、怕冷怕風,喜歡喝熱飲,臉色和唇色發白,小便清,大便不成形,易疲倦。2. 「熱性體質」症狀包含:體溫高,怕熱,口乾舌燥,喜歡喝冷飲,面色紅赤,常長痘痘或疔瘡,小便色黃、腥,大便臭穢,容易便祕,愛動,易煩躁。進補食需要注意事項,若同時服用西藥者,最好間隔一小時以上且不宜與茶併用。如何知道自己適和哪一種進補方式 ? 最好詢問合格中醫師或藥師後再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進補,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
2021-10-08 養生.人生智慧
獨居10年卻無暇感受寂寞!88歲「故宮一寶」不願打擾孩子:擁「五老」就幸福
拍照前,孫若澂詢問是否需要補個口紅?她就著小收納盒裡的鏡子補妝,一抹淡雅唇色搭配同色系的指甲油,襯得一頭華髮更顯嬌俏、精神。陪她同來採訪的女兒笑說:「我們家的媽媽不是一般老人,她有自己的Gmail信箱、LINE帳號,非常獨立自主。」 獨居10年,88歲孫若澂將日常安排得井然有序:每周到故宮博物院擔任導覽志工,周間參加樂齡組織舉辦的律動、肌力課程。教書多年的她,近來也在松年大學開課,加上不同時期的同事、學生、親友聚會,鬧得她無暇感受寂寞。 「老實說,我從小沒有別的嗜好,就是喜歡看書,故宮有太多東西值得鑽研,所以不寂寞。」孫若澂擔任志工超過20年,是故宮最資深、亦是最年長的志工,不但曾在2016年獲得全國績優文化志工金質獎,更因豐富生趣解說,獲得「故宮一寶」的讚譽。 提及此事,她謙稱:「我的一生沒有遠大目標,但做一個工作就要負責任,而且全力以赴。」20歲入杏壇,從國小教到國中,41年職涯樂在其中,即使民國80年代掀起教師退休潮,她也不改其志。 只花5分鐘,就簽下退休申請書 但當時,已退休年餘的先生卻渴望陪伴,「他大概有一點寂寞,我覺得男人比女人更不懂排遣生活,其實我沒有退的意願。」有一天,人事室貼出退休申請公告,突然打動她的心,「我就這麼猛然覺得:好吧!」放下正在批改作文的筆,她起身就到人事室辦了手續。 「我的退休是5分鐘決定,所以完全沒有規劃。」孫若澂大笑。初時跟著退休同事一起爬山,隔年又被僑委會派到菲律賓、泰國培訓華文教師,2年間就去了3趟。鬆緊之間,她體認生活需要重心,但不必給自己過大壓力,正好1998年故宮招募志工,便一路做到現在。 「工作總歸是忙碌,休息一下順理自然:早上起來不必趕時間,看看電視、出去走走,多好啊!但我相信那種愛好是短時間,大概1、2年就可能覺得厭倦。」 退休後為人生定錨,標的不用遠大 她認為,退休後仍須為人生定錨,標的不必遠大:當志工、學習新事物都好,但一定得有規律,無論是每天或每周,都能提醒自己:「這件事我一定得去做!」 「這個目標會給你指引方向,給你生命的活力,生活有目標、有動力,就不會空虛、無助。」即使是顧孫也是好的,只要立下目標,就不至於整天無所事事,「吃得下、睡得著、動得了,身體就會健康。」 而她則自嘲:「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個人最大的毛病,在於喜歡作別人的老師)」,這不是件好事,但慶幸自己能成為與教師性質相近的導覽志工,得以重拾教書樂趣。 「每次觀眾問我專長是什麼?我都會問:你們想看什麼?」她開放遊客任意選擇導覽方向,故宮歷朝文物都能朗朗上口,「這是逼不得以!因為你負責導覽,能不懂嗎?」孫若澂俏皮笑道。 發現新事物,仍擁孩子般興奮感 她說自己雖是國文系畢業,但是對青銅、玉器、陶瓷未曾深入瞭解,只好多下一點苦工,「有時候有了新的領悟,也會有一點成就感,原來它是這樣啊!」 她眼睛發著光,流露孩子發現新事物的興奮感:「這就是我的動力,我會很開心!」反倒是之前疫情升級、故宮休館,讓她悶得慌:「一天在家沒事做,坐得腰酸背痛,好累!」 年輕與老,從來就是心態,無關年齡。 孫若澂一個人住、生活自理,運動之外也追劇,把日子過得生猛有力。 她常與老同事聚會,本來都是各自帶菜到她家吃飯,如今懶得洗碗,大夥索性在外聚餐,再到她家打小牌消遣;另有一群老友固定相聚,每月必撥出一天聊到盡興。 老人的幸福是「擁有五老」 「有人問我:老人最需要什麼?我覺得老人最幸福是有『五老』:老伴、老友、老本、老健、老居,其中老友最重要。」 孫若澂說,「老伴最貼心,但像我來講,是已經失落了。」 另一半在10年前離世,她開始獨居生活。原本兩個孩子也打算接她同住,但她認為現在居所離故宮近,同事、老友也常到家裡聚會,不願打擾孩子起居。「老人總要有個窩,不能說沒有立身之處,每月輪流住到兒子家,這對老人的心態來講,好像有被遺棄的感覺。」 至於老本,年輕時就要累積,老健、老友則是另種無形積蓄。「人到老沒有朋友,就算風景再好,又有什麼好玩的呢?」她認為若無老友,親友也可以,重點是改變心態走出去。 住家附近有間教堂設有樂齡課程,孫若澂規律上課活絡筋骨,也能與人交遊。 如今記性差,記不得班上同學名字,但每回出門遇上熟悉面孔,彼此點個頭、打聲招呼便暖上心頭,「有了朋友就不會孤單、不會與世脫離,這也是我給老人的建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享受獨處,發現高級的自己!6位孤獨達人:如何度過孤單時間,會決定你的偉大程度.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抱怨、與世界為敵有什麼用?中年後明智選擇,是用所有力氣變美好、義無反顧走下去
-
2021-04-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氣冷熱變化大 中醫師教4警訊察覺心臟病、3食物保養
忽冷忽熱的氣溫為急性心臟病的好發時期,中醫可以在未形成前或疾病未發作前,加以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果。現今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因心肌梗塞而猝死的案例,知名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不斷上演,就要知道什麼為心臟病要發作的前兆。第一個徵兆:常常抱怨 呼吸困難坐著時尚好,一旦平臥時,更加不舒服,現代醫學認為是心臟無法壓出足夠的血液,或無法將肺臟血液送出心臟,偶而伴有輕微的咳嗽,在X光片上則無發現異常。這就是心肺功能出了問題,因為肺氣不足, 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氣,若肺氣不足,宗氣化生乏源,則血液運行乏力, 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的癥狀。可用補肺氣來改善心肺功能。第二個徵兆:突然不明原因的失眠常常會覺得心跳過速,心搏過強,心律不規則。傍晚時比較容易覺得疲倦無力。這種患者長期處於壓力緊張中,情志失調,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促血小板聚集,會增加血液粘滯性,血液流暢性降低,心主血脈而統一身之血,心藏神,思慮過度時,心血暗耗則導致神不守舍,臨床上就會出現心悸,心煩,少寐,多夢,口唇色淡,面色少華,可以利用補血和血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穩定自律神經。第三個徵兆:大便的習慣突然改變或是不規則除了要考慮腸胃的問題外,這也可能是心臟病的一個警訊,中醫心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心臟不斷的搏動的同時,心臟搏動的頻率也會影響腸胃系統。心與脾為子母臟,所以心臟跳動的速率快慢不定會影響大便的規律,造成有時便秘有時候下利。這時候不該只是治療腸胃,也要考慮的心臟的功能是否正常。第四個徵兆:胸悶伴隨手腳冰冷手與腳是人體離心臟最遠的距離,當心臟循換不佳表現的症狀,常常是手腳冰冷,心肌缺氧則容易有胸悶心悸的感覺,這種通常是發生在更年期的女性為多,腎主藏精,婦女朋友在停經之後,失去雌激素保護,冠狀動脈硬化機率增高,腎中精氣逐漸衰少,出現腎陰不足的現象,包括內熱、眩暈、胸悶痛、心悸、盜汗、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這是要補腎填陰,調整女性荷爾蒙的穩定。春天溫差大,所以保護循環很重要。 平時可以多拍打兩臂手肘處,此處為肺經,心經,心包經所經過之處,可以藉由拍打促進血液循環,活化免疫系統,穩定自律神經,促進氣血的循環。多吃堅果類也可預防心臟病。堅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改善心臟機能。每天吃10克或20克能防止膽固醇損害動脈。大蒜也是一個很好的食材,長期食用大蒜不僅能夠延緩動脈阻塞,抗氧化劑能修補破損的血管。生蓮藕打成汁有助於保護腦組織,蓮藕藕斷絲連,其膠質也有助於穩定及預防心臟血管的脆化。需注意的是,若本身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藕,宜將蓮藕煮熟,性質由寒轉溫,可健脾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04-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脾胃虛百病生!脾胃不和,臉上4徵兆可看出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進入機體後的消化吸收,離不開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所以民間又有“脾胃一虛百病生”的說法。中醫常說“脾胃不和”,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何脾胃對身體的影響那麼大呢?為何脾胃虛易生病中醫認為,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和“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進一步消化。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穀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中醫說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成“人體食物加工廠”。若脾氣虛,“加工廠”動力下降,則消化能力下降,表現出不想吃飯,吃後腹脹,甚至是排出的大便裡有明顯的食物殘渣,中醫有個專用名詞把它叫做“完穀不化”。如果脾氣虛、升清無力,“上升運輸機”動力不足,會引起頭暈眼花、拉肚子等表現;脾氣虛日久,水穀精微化生減少,人體氣血生成不足,則會出現體倦乏力、面黃肌瘦等;若脾虛,導致向外輸送水液的能力下降,就會導致水液停留、聚集於體內,出現體內濕盛、水腫等病症。所以說“脾胃一虛百病生”,在養生過程中保護脾胃顯得尤為重要。脾胃不和寫在臉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膚色、五官以及一些生活細節,或許就能看出脾胃不和的一些問題。.面色:面色微黃潤澤,稱之為有胃氣。臉色黯淡發黃可能是脾胃虛弱,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飯後肚子脹,時有腹瀉或便溏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氣和津液不足,無法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口唇:唇為脾之華。一般來說,唇色紅潤、幹濕適度、潤滑有光,稱之為有胃氣。相反,如果嘴唇乾燥、脫皮,甚至無血色,提示脾胃功能不好。.睡覺流口水:《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如果脾氣充足,涎液就能正常傳輸,幫助吞咽和消化,也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常會流口水。此外,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大多和脾胃功能不好有關。.睡眠不好: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品質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甚至導致白天精神狀態不佳。養護脾胃怎麼做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也是調養脾胃的前提。.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以軟、爛等易消化食物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幹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運動: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按摩:如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更易損傷脾胃,久而久之會引起食滯的現象。這時候如何應對呢?大家可以試試按摩。具體操作方法是: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稍用力緩緩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結腸部)可稍稍加力。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兩次,以腹部溫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則不拘時間、次數,可適當加重力度,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楊璞整理)
-
2020-12-2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四物湯只適合女性?中醫師糾正:有這些症狀,男女都可服用
一般人認為四物湯只適用於女性,其實並非如此。台南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說,只要感覺疲倦,臉色、唇色略顯蒼白等血虛症狀,不論男女,都適合食用四物湯。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李啟光表示,每年11月至隔年1月,是進補的好時節,推薦可採用「何首烏藥膳包」進補,由何首烏、枸杞子、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生地、芍藥、川芎等多種藥材組成,適合闔家食用。李啟光指出,何首烏、枸杞子,具有滋補肝腎的作用,可益精明目、強健筋骨、烏髭髮;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等4種藥材組合的四君子湯,會讓人更有精神、對營養物質消化、吸收會更好。常見當歸、生地、芍藥、川芎等4種藥材組成的四物湯,是補血、活血基礎方。李啟光指出,一般人認為四物湯只適用於女性,但事實上,只要有易感疲倦,臉色、唇色略顯蒼白等血虛表現的人,不論男女都適合食用四物湯。進補時,須按照個人年齡、體質、身體狀態、生活環境,給予不同調養配方;若患有感冒、發燒、喉嚨痛、身體處在發炎反應時,建議不要進補。懷孕及適逢生理期女性朋友,應評估進補適當性;平時容易心煩氣躁、口乾舌燥、胃腸脹氣、消化不良、便祕、皮膚癢者,則須調整進補方式。李啟光提醒,若要冬令進補,須配合體質來選擇適合藥材,切勿自行胡亂服用,進補前最好諮詢合格中醫師或專業醫事人員,發揮冬令進補最好效果。
-
2020-12-2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四物湯只適合女性? 中醫師糾正錯誤觀念建議這樣進補
一般人普遍認為四物湯只適用於女性,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說。其實,只要有易感疲倦,臉色、唇色略顯蒼白等血虛症狀,不論男女,都適合用四物湯,很多人都被刻板印象扭曲錯誤觀念了。柳營奇美醫院今天舉行醫療記者會,中醫部醫師李啟光表示,每年11月至隔年1月,是進補好時節,他推薦院方自調「何首烏藥膳包」,含有何首烏、枸杞子、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生地、芍藥、川芎等多種藥材組成,除適合闔家,所有藥材更由醫院把關,安全更有保障。李啟光表示,進補時,須按照個人年齡、體質、身體狀態、生活環境,給予不同調養配方;若患有感冒、發燒、喉嚨痛、身體處在發炎反應時,建議不要進補。懷孕及適逢生理期女性朋友,應小心評估進補適當性。平時容易心煩氣躁、口乾舌燥、胃腸脹氣、消化不良、便秘、皮膚癢者,則須調整進補方式。李啟光說,何首烏、枸杞子,具滋補肝腎,可益精明目、強健筋骨、烏髭髮。其中,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等4種藥材組的四君子湯,讓人更有精神、對營養物質消化、吸收更好。另常見由當歸、生地、芍藥、川芎等4種藥材組成的四物湯,是補血、活血基礎方。一般民眾普遍認為四物湯只適用於女性,事實不然,只要是有著易感疲倦,臉色、唇色略顯蒼白等血虛表現的人,不論男女,都適合用四物湯。李啟光提醒,中藥是藥,若要冬令進補,須配合本身體質來選擇適合藥材,切勿聽信坊間非專業人士推薦,自行胡亂服用,特別是有特殊體質或患病民眾,進補前最好諮詢合格中醫師或專業醫事人員,發揮冬令進補最好效果。李啟光也提供何首烏雞湯粥食譜,相關中藥食材如下:材料︰中藥材(何首烏藥膳包)1包,帶骨雞塊腿300克,薑10克,白米200克,水2000 c.c.,米酒25 c.c.,鹽5克(1茶匙)作法︰1.電鍋內鍋裝2000c.c.水,再將中藥材、米、雞腿肉和薑片一同放入鍋中,並滴入少許米酒。2.電鍋外鍋放入700c.c.水(約3.5杯),待電鍋開關跳起,最後加入鹽(或鮮味粉)調味即可。
-
2020-11-0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身體總怕冷是「陽虛」嗎? 中醫師:8個調理要點助體質改善
我們身邊總有些人特別怕冷,哪怕是秋老虎的季節,別人熱得大汗淋漓,恨不得24小時空調不停,但這些人吹風扇就覺得很冷,更是不敢開空調,稍不小心遇冷就會感冒。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治醫師關靜嫻提醒,這些人多是陽虛體質。那麼,陽虛體質該如何調理,聽聽醫生如何建議。你是哪種陽虛?一般來說,有以下症狀就意味著人體陽氣減弱或受損:經常覺得冷、四肢不溫、容易覺得累、臉色偏白、唇色偏淡;有些人會覺得口淡、不渴,或者渴的時候喜歡喝熱水。在中醫的髒腑辨證當中,陽虛和心、脾、腎三臟的關係比較密切,不同的臟器有不同的特點。心:心陽虛通常伴有心悸、氣短的症狀。脾:脾陽虛的人往往不想動,吃少腹脹,大便完穀不化或稀溏不成形,有菜渣等物消化不完全,中醫術語就叫做完穀不化。腎:腎陽虛的人很容易腰膝酸軟、怕冷、四肢發冷,通常下肢更明顯,或者夜尿多。此外,陽虛證也很容易與氣虛證並存,氣虛的人通常會容易累、乏力、不想說話、頭暈、自汗。自汗就是不動或輕微運動就會出汗。陽虛還可以表現為兩個臟器或多個臟器的症狀同時出現,或夾雜陰陽氣血虛等症候。如何改善陽虛體質?要想改變陽虛體質,調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專家從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以建議:1.少熬夜:晚上9點到凌晨3點的時段是人體陽氣儲存的時間,所以這個時段內睡得越足夠,體內的陽氣就越會旺盛。如果長期熬夜,很容易耗傷我們的陽氣,同時早上太晚起,也會封殺陽氣,使陽氣不發。早起指的是早上五六點。中醫認為,睡眠是一大補,早睡早起最佳的時間是晚上九點睡,早上的五六點起是最好的。都市人最晚不可超過23點睡,早上起床最晚不能超過9點,否則,睡再長的時間也沒用。晚間的補陽段是21點至凌晨3點。實在難做到,可以嘗試早起,早醒讓陽氣升發,然後再補眠一個小時左右,但最遲不能超過9點起床。2.早起運動:早上是陽氣升發的時候,早起有利於陽氣的升發。中醫說動則生陽。運動可以鼓舞我們的陽氣,對於陽虛的人,早上運動更加有利的。陽虛的人適宜做一些發汗不多的運動;普通人沒有陽虛的症狀,適當做一些運動出汗是比較好的。3.多曬背:陽虛的人要適當曬太陽,尤其是對著背部曬太陽,因為我們背部有督脈,其乃“陽脈之海”。夏天早上九點左右對著督脈曬就可以補充我們的陽氣,秋冬可以稍微晚一點等太陽暖一點再曬。4.午休10分鐘:建議中午時可以午休10-15分鐘。可以躺下來睡一會兒,或者是閉目盤腿打坐,打坐更有利於陽氣聚集在我們體內。5.別吃太飽:長期吃得過多過飽也容易傷脾胃,脾胃是我們生化氣血的髒器。6.少吃冷飲寒食:如果夏天進食很多冷飲、冰品、涼茶,就容易把大量的寒氣帶入體內,體內就會消耗我們的陽氣作出一個平衡,所以夏天這個時節是最容易傷陽氣的。陽虛的人少吃寒涼的食物,寒性的藥物也不適宜久服,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7.空調房注意保暖:在空調房裡面要注意保暖,特別是腹部、腰背部和下肢,要著重披披肩、穿絲襪或用毛巾蓋一下膝蓋。女士穿露臍裝、超短裙,還有男士穿短褲,長期在空調房裡吹風,容易導致陽氣受損。8.適當吃補陽食物:要多選擇吃補陽的食物,姜是首選。可以用來做調料,也可以用白醋浸鮮薑,或者選擇辛辣味的香料,辣椒、花椒、胡椒、薑蔥蒜,陽虛的人都可以適當吃多點。肉類可以選擇牛肉和羊肉,陽虛的人夏天也能吃羊肉來適當補陽,前提是要看陽虛的程度。假如吃了覺得口苦,就要考慮是不是自己辨錯症,補多也容易上火。蔬菜可以選擇韭菜、洋蔥、秋葵、南瓜。腎陽虛的人可以適當吃堅果類的腰果、核桃、松子等。水果可以吃龍眼、櫻桃。可以做韭菜牛肉夾、元肉栗子小米粥、黃芪烏雞紅棗湯、山藥煮羊肉,這些都可以作為補陽的藥膳。同時要注意多些吃蔬菜,要避免進補過度而上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