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哺乳
共找到
391
筆 文章
-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乳癌候選人是妳?乳房外科醫:這些習慣都是致癌因子
乳癌嚴重威脅國內女性建康,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多名乳癌患者,且年輕族群罹癌比率愈來愈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提醒,抽菸、喝酒、肥胖、不運動、家族史、不良生活形態為致癌因子,如果這些危險因子都集合在一身,幾乎可說是乳癌候選人。乳癌五大類型 致病因素多樣曾令民指出,常見的乳癌五大類型,包括,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1型、管腔細胞B2型、HER2陽性類型,以及三陰性乳癌。前三者均屬於荷爾蒙陽性受體範疇,約占所有乳癌的六成五,至於治療棘手的三陰性乳癌則約占一成五。國民健康署統計報告顯示,乳癌危險因子眾多,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罹患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至於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以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為主。天天一罐啤酒 罹癌機率飆升曾令民說,抽菸與喝酒和乳癌息息相關,如果染上菸酒習慣的年紀愈輕,則罹癌風險愈大。以飲酒為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如果長時間持續七天內飲用三瓶罐裝啤酒,則乳癌風險會比不喝酒者高出一成五。如果天天喝一瓶罐裝啤酒,則罹癌風險再加上一成,喝得愈多,風險愈高。曾令民解釋,攝取過多酒精,主要影響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病友,因為酒精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濃度,破壞DNA結構。再者,酒精熱量極高,如經常飲酒,難免肥胖,這更提高罹癌風險。BMI大於35 風險增加近六成研究顯示,與正常體位女性相較,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女性乳癌罹患風險較高,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一成七;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三成七;BMI大於35,則罹癌風險增加近六成。曾令民進一步分析,肥胖時間點與乳癌型別也有關連性。如果是停經前肥胖,則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較高;停經後肥胖,以荷爾蒙受體陽性型別的風險較高。停經前肥胖 三陰性乳癌惡性高曾令民說,三陰性乳癌惡性高,具有發現晚、易復發、易轉移等特點,且無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傳統上僅能使用化療,如化療失效,患者就無藥可用。近幾年,化療搭配免疫療法,可延長平均存活期逾兩年,但健保尚未給付,藥費昂貴,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因此,曾令民強烈建議停經前的女性,務必好好控制體重,不要讓自己過重、肥胖,且應戒菸、少喝酒、少熬夜,生活作息正常,才降低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罹癌後仍肥胖 更容易復發值得注意的是,罹癌之後,如果繼續肥胖,治療後復發風險也偏高。研究發現,與一般體型癌友相較,BMI大於30的胖胖癌友死亡風險高出三成八,日後遠端轉移風險更是高達五成。「肥胖嚴重危及女性建康。」曾令民建議,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透過飲食控制、養成運動習慣來維持正常體重。國外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要比不愛運動者降低二至四成。近四成乳癌 可以預防研究證實,近四成乳癌是可以預防的。曾令民說,「女性應該把預防乳癌當成一輩子的要務。」盡量遠離危險因子,還需配合定期篩檢。目前國健署針對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符合資格者,應該踴躍受檢。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強調,拒菸、避免飲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位等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預防乳癌。預防乳癌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唯有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風險。
-
2020-03-18 科別.兒科
養成孩子好牙齒 6周大就要注意
「親愛的,為什麼寶貝的牙齒變亂了?」這可能是現代父母在小孩換牙時期發現的大問題,牙齒凌亂或是長不出來,一張可愛的臉彷彿開始變得歪七扭八,甚至應該健壯直挺的身體,也駝背無力了起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2歲以前 打好牙齒根基想要讓寶寶牙齒健康、整齊、漂亮,孩童2歲以前為關鍵時期,應打好基礎!出生到6至8周的嬰兒:因為媽媽的哺乳,這個時期的嬰孩可以獲得母親的抗體和來自母體乳汁管腺旁伴隨的益菌,幫助分解乳糖,小舌頭反射性地向上頂住上顎,推壓媽媽的乳頭促進乳汁分泌和自然吞嚥,這一波波動作,是幫助嬰兒上顎橫向擴張發育的關鍵。4個月到6個月的嬰孩:4到6個月的嬰孩已經可以嘗試咀嚼的動作,舌頭的肌肉比較靈活,會左右翻動,所以簡單的副食品和用練習杯喝東西,可以促進口腔周圍肌肉的成熟應用,也促進下顎的發育。1歲的幼兒:1歲的幼兒已經發展出成熟的吞嚥能力,所以如果有使用奶瓶的幼兒,可以開始戒除奶瓶了。此時多給咀嚼機會,促進肌肉的協調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一歲後的幼兒要吃「塊狀」食物,不需要再全然依賴吸食或吃「泥狀」的食物了。2歲到2歲半的幼童:此時的幼童已經長好大部分的乳牙,也應該發展出成熟的咀嚼能力。如果孩童不愛咀嚼,吃飯很慢,喜歡含著食物懶得咬,甚至咬不爛東西,要小心!孩童已經朝向「不健康」的方向走了!從哺乳到吃副食品別忘刷牙知道了孩子發育的歷程,我們如何讓他們健康成長呢?首先,6到8周的嬰兒盡量由母親親自哺育母乳,並採取「立式」而非「躺式」的餵養方式,避免躺著餵養時,嬰兒為了避免嗆到,改變舌頭位置並變成閉氣吸食奶水、吞嚥後,立即用口呼吸,造成口呼吸習慣。觀察餵養時,是否有因為先天嘴唇或舌頭的繫帶太緊造成的哺育困難,例如:嬰兒容易吸奶水不足而哭鬧、吞下空氣而脹氣、容易喝奶水後立刻吐奶、舌頭上有殘餘奶水垢,嘴唇上有乾、厚皮或用力出現的水泡等現象,造成發育和體重低下的問題。如果有上述問題,可以和醫師討論及早去除唇、舌頭的繫帶限制。4到6個月之後,開始使用練習杯來喝東西,也可以開始時用天然的副食品練習咀嚼。1歲後,開始戒除奶瓶,用杯子喝東西,以塊狀食物練習咀嚼,讓口腔肌肉可以正常發展,帶動上、下顎骨頭發育,有足夠空間讓牙齒良好的排列和發揮良好咀嚼效能。另外,開始長牙齒就要開始刷牙,保持良好飲食、刷牙習慣,這樣就可以有一個良好的基礎,長成一口整齊、美麗、健康的牙齒了!所以口腔保健要從小開始,才可以從「齒」健康喔!
-
2020-03-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得新冠肺炎會不會死,免疫力決定!具體5招提升你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世界各地爆發開來,全球確診案例已逾18萬名,死亡人數突破7000人。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季節性的流感目前也在蔓延中,根據衛福部的資訊,本流感季自2019/10/1日起,至今累計已有超過1000例重症患者,約有60例死亡,死亡病患中有99%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疫苗上市前,自體免疫力的強弱將會是你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人類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紀的老化而減弱,有人說:身體的免疫力在20歲時達到巔峰,當到40歲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到了70歲時只剩下顛峰期的1/10。我不知道這是出自哪裡的論述,但若是以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興衰史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趨勢,出生時胸腺重10~15克,青春期時發育到30~40克,到中年40歲過後,大約只重10克,且胸腺激素分泌停止,到了70歲時,胸腺已經完全萎縮。我們身體抵抗病菌的國軍部隊就是免疫細胞,他們包括一般部隊(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等)和將軍+特種部隊(將軍叫T細胞,特種部隊叫B細胞,統稱淋巴細胞)。眾所周知,胸腺就是專門訓練T細胞的地方,也可以稱為是將軍訓練中心。而胸腺激素不僅可以讓T細胞分化成熟,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外,也可以誘導B細胞成熟,成為一支非常好的特種部隊(如砲兵飛彈部隊以及武器研發單位)。所以當胸腺萎縮後(年老後),想當然爾,免疫細胞的戰力一定是會下降的。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068位健康人身上(18~80歲),抽取周邊血液分析後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一般免疫部隊雖然勉強維持一定的數目,但是年輕力壯的將軍數目(naïve CD4+ and CD8+ T Cell)則是顯著的減少,同時負責情報蒐集的將軍數目也是越來越少(loss of CD28 expression on T cell),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警覺、識別和清除外界入侵身體的病毒和細菌(情報不及時加上沒有年輕的將軍),導致身體遭受到病菌的傷害 (註1)。圖1中列出不同年齡層得到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人,由於免疫力依然OK,死亡率一直在0.2%以下,到了50歲後就開始變成兩倍,到達0.4%。最明顯的是,從50歲以上,死亡率就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倍數的增長,速度驚人,幾乎每增加10歲,都是以3倍死亡率在成長,到達80歲時,死亡率已經接近22%,當然整體平均死亡率仍然是2~3%之間,免疫力明顯和死亡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2A中可以看出,60位病人從入院後,就嚴密追蹤血液中淋巴球比例的變化情形,正常人的比例應該在20%以上,而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中等症狀以下的病人(40位) ,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幾乎都維持在20%以上,顯示出免疫系統完全沒有被新冠病毒所擊垮。另外有一些病人的血中淋巴球比例會下降到20%以下,但仍能維持在5%以上時,這類病人雖然會演變成重症,但他們最後依然可以戰勝病毒康復出院(15位),而且出院前,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又可以重新回到20%以上,表示雖然戰況慘烈,曾經有一度將軍們犧牲到接近5%,但最後援兵趕到,大獲全勝,康復出院。但是也有不幸的15位病人,他們的淋巴球比例低於5%,變成危重症的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如果當所有將軍全部戰死後,也沒有盼到援軍 ,這時候血中淋巴球比例降到幾乎為零,病人就可能不幸去世。圖2B是大陸中部戰區總醫院譚力教授總結,如果病人得病後10~12天是一個重要關鍵點,如果血液中淋巴球能夠維持在20%以上,那麼這個病人應該不會惡化到必須進入加護病房,同時可以逐漸康復出院。但是如果是已經低於20%,那就是進入了病毒和免疫大軍的殊死戰,因此,這類病人在得病後的第17~19天,再測一次血液中淋巴球比例,如果還能夠維持在5%以上時,就表示免疫系統的基本戰力仍能維持,最後可以康復出院。但如果連基本戰力都無法維持的話(淋巴球比例降到5%以下),這些病人康復出院的機率是極低的。當然這中間醫院的醫療系統也會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例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等。》潘懷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沒有藥醫?知道了免疫力和生死存亡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後,我們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潘老師新書中《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提及的養生六件事裡面的中間四件事(扣除第一件事,健康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第六件事,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就是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當然,讀者一定會想要問: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甚麼小撇步?答案是: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潘老師同意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若是補充市售益生菌產品,也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天天補充。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只要能做到上述五大招,相信你就能擁有超強的免疫力,但是,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註1】Qin et al. Aging of immune system: Immune signature from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1068 healthy adults, Aging 2016(8): 848-859.
-
2020-03-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被新冠病毒傷害後,肺還能修復嗎?醫教從4方面康復治療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大家也開始關注這個病是否會對身體有遠期影響,尤其是損傷的肺,是不是能修復?絕大多數不會有後遺症一句話說明白:肺修復能力強,絕大多數不會有後遺症。人一共有兩個肺,左、右各一個。但實際上左右兩個肺並不是完全對稱的。右肺有三個葉,而左肺有兩個葉,這跟心臟的位置有關。心臟在雙肺之間,位置偏左,佔據了不小的空間。不僅人類如此,貓、狗等很多哺乳動物的肺部,都是左二右三這樣的肺結構。肺部的主要功能就是換氣。通過呼吸,將空氣中的氧氣通過肺部交換到血液當中,並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所以在肺部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時,患者會感覺呼吸困難。肺是一個內臟器官,要瞭解肺部病變的性質和位置,較常用的辦法的是拍肺部CT。通過CT掃描的三維重建,醫生可以更好地評估病變情況,制定更準確的治療方案。從目前已公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屍體解剖報告來看,危重症死亡病例明顯有肺損傷。按照第七版診療方案的出院標準,出院患者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同時建議患者出院後第2周、第4周到醫院隨訪、複診。病情危重的癥結不是「肺啃噬」根據中國疾控中心對七萬多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例統計,81%的患者都屬於輕/中症,重症大約占了14%,而只有5%的患者是危重症。危重症患者雙肺彌漫性實變,這並不是病毒對肺部的直接攻擊,而是自身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在病毒的刺激下,免疫系統火力全開,引起細胞因數風暴,導致全身臟器受損。經過系統的治療後,患者肺功能可以逐漸恢復。根據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的觀測情況,絕大多數新型肺炎患者經過治療,病灶範圍縮小,密度逐漸減低,病灶數量減少,磨玻璃陰影可完全吸收。根據之前SARS患者的跟蹤研究,實變影可以轉歸為磨玻璃陰影或消失,也有一些磨玻璃陰影可持續存在。重症患者的癒後康復治療新冠患者出院後,需進行康復治療,包括儘快恢復體力和肺功能。尤其對於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後,若遺留部分肺纖維化,肺功能未完全恢復,即存在呼吸困難、運動耐力減退、活動受限等,都需要康復治療。患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康復治療:1. 肺功能鍛煉 新冠肺炎患者主要是肺泡滲出增加,影響肺泡氧合。肺康復的重點是肺功能的鍛煉,使氣道打開,改善肺通氣及肺容量。肺功能鍛煉的常用方法為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具體方法如下:★ 縮唇呼吸:吸氣時氣體從鼻孔進入,呼氣時縮口唇呈吹口哨狀,讓氣體均勻自雙唇緩慢呼出,吸氣與呼氣的時間比是1:2,每天3~4次,每次10分鐘。★ 腹式呼吸:患者髖關節、膝關節輕度屈曲,全身處於舒適的體位。一隻手放在腹部,另一隻手放在胸部,進行縮唇呼吸,吸氣時把腹部鼓起,呼氣時把腹部縮回,訓練時間5~10分鐘。2.全身運動 康復運動的形式主要是有氧運動,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全身的耐力,改善心肺功能。建議可以選用慢走、太極拳、健身跑、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方式。3.均衡營養和飲食 多食用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適當吃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梨、百合等。4.作息規律,改善家居環境 注意空氣流通,避免有害氣體、煙霧、粉塵的刺激。提倡禁煙,創造無煙環境。患者應注意防寒保暖,預防感冒。
-
2020-03-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巧克力能保護心血管?會造成頭痛?關於巧克力的8大疑惑解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2012年研究發現,巧克力甚至對心血管有些益處,一直以來被列為甜食違禁品的負面印象也因此反轉,但是作為高糖零嘴,巧克力終究有它的害處,除了其中的油酸成分可能導致長痘痘外,消化不良、胃潰瘍、糖尿病及腎臟病的患者也不適合多吃。巧克力,外表看似黑烏烏又其貌不揚,放上舌尖,其美妙滋味卻能迷惑眾生,2012年研究發現,它甚至對心血管有些益處,一直以來巧克力被列為甜食違禁品的負面印象也因此反轉,但是作為高糖零嘴,巧克力終究有它的害處。那麼巧克力究竟是正派多一些、還是反派多一些?有褒有貶,食用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Q1:吃巧克力,真的能保護心血管?回溯巧克力的製作過程,它是由可可豆所加工製得,可可豆是一種堅果類食物,堅果最大的特色除了富含脂肪,還有許多礦物質與植化素在其中,正是這些微量的營養素讓巧克力埋藏不為人知的營養潛力。可可豆中的「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就是一例,它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物,根據《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中,針對超過3萬3千名49~83歲女性的研究發現,每週吃兩塊巧克力,能減少20%的中風風險,對男性也同樣可以觀察出類似的效果,推測就是這些黃酮類抗氧化物的功勞。黃酮類不僅已經普遍被認為可以降低血壓、幫助血管內皮細胞維持健康。再者,一顆可可豆中的抗氧化力也十分可觀,《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把許多富含抗氧化能力的食物拿來做研究排名,發現每100公克黑巧克力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 Oxygen Radical Absorption Capacity)為13.1,已經遠遠優於蘋果的0.2、紅酒0.7及紅茶的1.6。除了抗氧化物質,黑巧克力也含有較為豐富的礦物質鎂,對心臟與肌肉的功能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綜合研究的建議,食用20公克70%以上的黑巧克力可以作為保養,不過,可也別誤會這樣就可以大吃黑巧克力!許多巧克力商品為了提高適口性而加工降低酸度與苦澀味,許多抗氧化物質就在此時幾乎蕩然無存,另外又添加了大量糖分,加上可可豆本身的高油脂,結果別說保護心血管,如《食力》調查中顯示,甚至有10.7%的人都會擔心吃巧克力反而會導致膽固醇提升。Q2:吃太多巧克力會提升膽固醇嗎?巧克力雖然有許多厲害的護心植化素,但因為它高熱量、高飽和脂肪的特性,很多人還是會怕它對血脂有不好的影響,不知巧克力究竟是好,還是壞?2011年《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一篇系統性的回顧分析,正好就針對這件事提出討論。他們認為巧克力儘管有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酸,它卻不僅不會提高膽固醇,甚至還有幫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的趨勢。其後,義大利聖薩爾瓦托雷醫院研究也針對31名有高問題的患者,請受試者每天吃5次70%以上的黑巧克力,並且在總計3個月後對這些患者採取血液檢查,發現他們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例不僅變好,肝臟狀態指數ALT、γ–GTP值也都比以往改善了許多。他們打趣地說,這項研究值得未來更加深入研究,畢竟比起苦口婆心地勸導減醣、多運動,醫生建議三高患者「吃巧克力」時,所有患者的執行率都高得多了,幾乎都非常樂於遵守。但當然,這次研究也是用了高純度的黑巧克力,所以建議心血管狀況不佳的人,如要追求可可的抗氧化力,記得選擇純度高、加工程度低且糖分少的品類!Q3:吃黑巧克力不會變胖?什麼是高純度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包裝上常標記著85%、70%、65%等數字,「%」代表的是巧克力中可可固形物的比例,舉例來說,70%表示可可固形物占了70%(其他30%為糖、香草與乳化劑等),一般而言,此數字愈高,代表可可含量較高、味道較苦,反之,數字愈低則含糖量高、味道較甜。照理說,含有越多的可可固形物、%數越高、這塊巧克力越「黑」、糖分越少,是不是吃了就不會變胖?其實熱量不能這樣看,「無甜」與「零熱量」之間不能打上等號。越多的可可固形物,一般也代表含有越多可可脂,而每公克脂肪有9大卡的熱量,算下來,高純度黑巧克力的熱量並不會比較少。如果不想因為吃巧克力而爆卡,以1天需攝取總熱量2000大卡的人作為舉例,建議1天點心的熱量,別攝取超過100~200大卡,糖分則限制在50公克(占總熱量10%)以下、飽和脂肪22公克(占總熱量10%)以下,針對常見品牌的營養成分可以依表計算後,幫自己拿捏攝取量,其他餐次相應減少用油及糖類的攝取就能避免超量,造成身體的負擔!Q4:吃巧克力可以緩解經痛?除了吃黑巧克力不會變胖的錯誤印象,「生理期大吃巧克力也不會胖」更是許多甜食愛好者所堅信的鐵條。實際上,生理期時代謝的確會比平日高一點,但並不會多到哪裡去,100公克的黑巧克力,熱量超過500多大卡,即使只吃50公克,就可能超過生理期所增加的消耗量,更不用說生理期來潮時,本來就容易食慾大增、吃下很多東西,如果這時再安慰自己,生理期吃巧克力不會胖,那就絕對不是明智的決定了。雖然吃多會變胖,但巧克力似乎對緩解經前症候群卻蠻有一套!經期區分3個階段,「濾泡期」、「排卵期」與「黃體期」。以28天生理週期來說,「濾泡期」是月經來潮後第1~10天;「排卵期」約落在月經來潮後第11~14天;「黃體期」則是月經來潮後的第15~28天。一般而言,「黃體期」是經前症候群發生的主要階段,多數人在黃體期,也就是月經來前一星期會開始出現不適症狀。巧克力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鎂,因為體內缺乏鎂而導致的經前症候群者,透過吃點巧克力可以作為良好的補充,鎂不僅對肌肉放鬆很有用,也被認為可以防止血管緊縮而減輕一點經痛,不過鎂也並非只能從巧克力中攝取,綠色蔬菜、堅果、豆類中也有豐富的鎂離子和抗氧化物!Q5:巧克力含咖啡因會睡不著?由於巧克力內還有不少的咖啡因和可可鹼,兩者結構相似,聚在一起更有加成的提神效果,每100公克的70%巧克力即有大約80毫克咖啡因,已經和一杯中杯美式咖啡不相上下,12歲以下、懷孕及哺乳婦女,要注意黑巧克力攝取量,避免咖啡因影響孩子的中樞神經發育,或者睡前攝取咖啡因會影響睡眠的人,也應注意攝取時間點。此外,許多人也因此懷疑,巧克力中的咖啡因量大,容易刺激血管收縮,反而加重經痛。根據近年研究,咖啡因和經痛之間,似乎也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對咖啡因效果較為敏感的人,也許利用巧克力緩解經痛比較不適合,但記得更重要的是平時大魚大肉、吃太多油炸製品,通常才是造成體內發炎因子增加而促成原發性生理期不適的原因,只要均衡飲食,平時多注意攝取富含維生素B6、鈣質、鎂的食物就很好了。Q6:吃巧克力會造成過敏、長痘痘?巧克力中含有3百種以上的化學成分,是可能引起蕁痲疹的食物之一,容易過敏的族群都要小心,許多人對於吃太多巧克力是否會長青春痘更感到疑惑,雖然已有研究顯示可可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對皮膚是有益處的,但黑巧克力也同時含有以油酸和硬脂酸為主的可可脂,其中油酸已被證明會造成動物毛孔堵塞。雖說如此,但事實上,無論是吃黑巧克力或甜巧克力,目前實驗都無法證明它們絕對會致痘,反而要注意巧克力中所含的「糖分」。如果巧克力越甜、升糖指數越高,則越容易引發胰島素分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和雄激素等賀爾蒙因而受刺激,最終影響皮脂腺功能、增加皮膚出油量。有研究證實,不吃甜食的人,比吃甜食的人分泌的胰島素少,也比較不會冒青春痘。說到底,其實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引起長痘痘、發生過敏等發炎反應的刺激接受器,痘痘的產生機制其實很複雜,不只是單一原因就會長痘痘,營養飲食仍扮演重要角色,若發現自己一吃黑巧克力就會冒痘,當然避免食用為上。Q7:吃巧克力會造成頭痛?目前偏頭痛有2種說法比較被大家接受,一個是血管刺激引發了頭痛眩暈等症狀,一個則是該病的發生與三叉神經發生反射有關,起司、乳酪、巧克力等,都被認為含有可能引起偏頭痛和緊張型頭痛的刺激成分,不過2006年一項涵蓋120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真正會因為巧克力和起司而頭痛的人,其實並不多,實際上沒有那麼可怕。Q8:吃巧克力可以抗憂鬱、讓人心情好?當月經來潮前一週時,雌激素分泌會開始下降,血清素也跟著下降,缺乏血清素容易導致女性經前情緒不佳、憂鬱易怒。《Neuropsychopharmacology》一項研究發現,巧克力中的黃烷醇卻能令人冷靜和感到滿足。巧克力是許多人想要舒緩情緒的首選食品,大多數原因是認為巧克力能增強腦內令人愉悅的血清素,事實上巧克力與情緒的機制,可能會比想像的更為複雜。首先,巧克力包含大約380種已知的化學成分,其中一種物質「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nandamide)」是大麻醇類物質,可以在大腦中促進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產生,從而讓人產生快感,但關於攝取巧克力是否能實際影響到多巴胺提升,專家之間仍舊意見分歧。另外,人們常說巧克力能使人有戀愛的感覺,則源於稱作愛情激素的成分「苯乙胺」,腦中苯乙胺夠多,更能夠讓我們感覺到自信心,及臉紅心跳、激發性慾,所以情人節送心儀者巧克力「幾乎」可說是一件很科學的套路,會先扣點分只說「幾乎」,則是因為食物中的苯乙胺,在體內很快就會被分解,實際上不會進入中樞神經產生影響,所以實質效用,還很難說。目前,多項針對巧克力與情緒之間的研究,也大多是受試者主觀感受表述,受試者原本的心情好壞也會影響,巧克力或許能幫忙掃掉一些壞心情,但若原本心情不錯,巧克力無法為我們錦上再添花,而受試者究竟心情變好是因為巧克力適口性佳、受美好滋味而感動,還是由於巧克力神秘成分真的在對大腦施展魔法,實驗無法說個清。事情演變這麼複雜,或許真的就是一件簡單的道理:巧克力真好吃,覺得世界真美好,心情就好起來了。科學家甚至在一些人身上觀察到Chocoholism(巧克力癮),只要一陣子沒有攝入巧克力就渾身不適,出現類似戒菸、戒酒時常見的戒斷症狀,如焦慮、緊張等等。《美國科學院院刊》一項動物實驗中就發現,被剝奪巧克力甜食的老鼠們呈現「茶不思飯不想、我的甜食在哪裡」的狀態。如《食力》調查所知,有10.2%的人都認同吃巧克力容易上癮,但其實巧克力目前被認為最具上癮潛力的成分,仍然是「糖分」。綜合以上,巧克力評價雖然有褒有貶,但「改善壞心情、補充能量、提振精神、保護心血管、舒緩生理痛」都算是有所依據,「熱量過高、含糖量過高」也確實是巧克力的致命傷,高油脂、高糖的巧克力不容易消化,不僅會延遲胃排空的能力,對於消化不良及胃潰瘍的病人並不適合,糖尿病患更應該節制食用,而且巧克力屬於高磷食物,腎臟病人也不能多吃。總結來說,從營養與健康的角度來看,巧克力是很好的礦物質來源,並含有很多可讓我們心情放鬆的要素,唯獨選購時建議以高純度、低糖分的巧克力產品為佳。延伸閱讀▶甜蜜商機燒全球!台灣一年吃掉2360頭大象重的巧克力▶門外漢用2個禮拜奪下黑巧世界冠軍!曾志元,一匹來自屏東的黑馬▶全球巧克力品牌巨頭成功搶灘台灣市場,國民品牌「77乳加」不甘示弱搏上位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孕媽咪注意 醫師:疫情期間更需產檢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許多孕媽咪對於是否可以到醫院進行產檢充滿疑惑,對此,恩主公醫院整理孕媽咪須知,也提醒「疫情流行期間更需要如期進行檢查」。恩主公醫院婦產科主任王鐸聲表示,孕婦是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族群,疫情流行期間應定期產前檢查,並密切注意胎動變化,「有妊娠期合併症或併發症者要適當增加產檢次數」,醫院皆有完善防疫措施,提醒大家進出醫院戴外科口罩、勤洗手、回家後立即更換衣物並沖澡,做好個人衛生保護自己。王鐸聲表示,台灣目前未出現孕婦確診案例,但仍須做好防疫工作。在照顧新生兒方面,應盡量減少照護人員、房間定時開窗通風、照護人員勤洗手、對新生兒的用物做好消毒(高溫或75%酒精)等,密切觀察新生兒體溫、吃奶、呼吸、黃疸等變化,若有不適隨時就醫。若母親確診或疑似感染,建議新生兒至少隔離14天,且不要進行哺乳,新生兒如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精神反應差、吃奶差、反覆嘔吐等症狀,應及時就診。王鐸聲指出,新生兒若符合以下任一條件需檢查,包括孕產婦確診或高度疑似感染者、孕產婦密切接觸家人確診或高度疑似感染者,及新生兒出生後家庭照護人員有確診和高度疑似感染者。新冠肺炎會透過胎盤、母子垂直感染嗎?王鐸聲表示,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報告,記錄9名懷孕晚期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入院症狀和新生兒狀態,研究團隊在分娩時抽取羊水、臍帶血、新生兒口咽表皮細胞以及母乳,都沒有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存在。不過,在武漢兒童醫院2月5日確診的2例新生兒新型冠狀病毒,母親為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患者,因此,專家推測「可能存在母嬰垂直感染傳播途徑」。
-
2020-03-07 醫療.精神.身心
喝完酒隔天怎麼更痛苦了?酒後焦慮的真相!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很多人會選擇喝杯小酒幫助他們放鬆身心,然而有些人在喝酒後的隔天早晨卻會感到焦慮和疲倦,甚至比喝酒前更嚴重,而這主要都是因為GABA以及麩胺酸所影響。GABA是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麩胺酸則是興奮性的神經傳導物質,當喝酒時酒精會刺激GABA產生、抑制麩胺酸的作用。隨著酒精攝取越多,大腦為了維持正常的神經活性,會嘗試調節回到正常的水平,使得酒後焦慮反而更嚴重。「我需要喝一杯來放鬆一下!」結束辛苦的工作或是恰逢週五晚上,很多人會選擇喝杯小酒幫助他們放鬆身心。然而,有些人在喝酒後的隔天早晨卻會感到焦慮和疲倦,甚至比喝酒前更嚴重,這是為什麼?酒精為什麼可以影響我們的情緒?酒精是這麼影響你的大腦的!在喝酒後,為什麼好像總是可以放鬆心情、忘卻煩惱?這是因為酒精可以結合GABA(γ-Aminobutyric acid,γ-胺基丁酸)受體,刺激大腦中GABA的產生,GABA是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在大腦皮質、海馬迴、下視丘、基底神經核和小腦都有重要作用,可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使大腦平靜下來以及舒眠等作用,當人體缺乏GABA時,就容易焦慮不安、憂慮。與GABA的情況不同,當你喝酒時,酒精會與作用於「NMDA(N-methyl-D-aspartate)受體」的「麩胺酸(Glutamate)」一起競爭NMDA受體,抑制麩胺酸。麩胺酸為一種「興奮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功用為活化神經活動。綜合以上,喝酒時使得焦慮以及壓力減輕,身體放鬆、笑聲不斷,聽起來似乎不錯?別喝太多!大腦要保持平衡!但是,在這個喝酒的夜晚,隨著酒精攝取越多,大腦會希望能夠維持生理平衡,所以當你腦中的GABA濃度變高、麩胺酸被抑制,大腦為了維持正常的神經活性,會嘗試調節回到正常的水平。因此,當你停止喝酒時,GABA功能就會減弱、麩胺酸增強,如此一來使得焦慮以及痛苦的情緒會比喝酒之前的程度還高。且若是在長期飲酒、酗酒的情況下,GABA濃度長期偏高、NMDA受體長期被酒精佔據,戒酒時後續引發的症狀會更嚴重。許多人常常透過喝酒來減輕焦慮,一杯兩杯倒是影響不大,但卻沒想到越喝越多後可能會使得焦慮變得更嚴重,酒精引起的焦慮對所有人的影響程度不同,有些人更容易在宿醉後產生這些影響,但隨著時間過去症狀會自行消退。若是只是想暫時放鬆身心、不想面臨宿醉醒來的痛苦,可別喝太多了!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獻給勞苦時代的零食產物:GABA越多、心越寬▶從機能食品趨勢聽見OL的心聲:讓我美!讓我好睡!▶貪杯之後該怎麼解酒?科學解酒7式報你知!(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進化更聰明!不僅能像F22戰機匿蹤攻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已擴及全球,專家觀察這次新冠病毒的演化及傳播過程,認為病毒為了存活、求勝,成功演化出眾多病毒還學不會的「匿蹤」技術,能像人類F22戰鬥機一樣暗中進行攻擊,相當聰明。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建議,新冠病毒肺炎的發展,很像是2009年的H1N1新型流感(豬流感),應疫調國外疫情發展,否則一旦防疫方向錯誤,很容易出現防疫破口。●SARS攻擊力強 但已銷聲匿跡冠狀病毒是一類RNA病毒的總稱,病毒外觀如其名,猶如戴著皇冠般的圓球狀病毒。冠狀病毒有許多種,小從傷風感冒,大到威脅全球的流行疾病,包括2002年底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造成約30國淪陷、8096名病例、774人死亡,就是冠狀病毒作怪;近期威脅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也是冠狀病毒的一種。根據疾管署資料,原冠狀病毒為導致感冒的致病原之一, 引起症狀較輕微;SARS病毒是新發現的一種冠狀病毒,發燒前不會傳染給他人,發病後7至10天內是最危險的傳染期,退燒後10天即不具感染力。研究顯示,野生動物包括果子狸、貉、獾、蝙蝠、猴、蛇、老鼠身上,都曾帶有SARS病毒。SARS病毒傳播力、致病力都比流感等一般造成呼吸道疾病的病毒要強,得了SARS的病患可能發生肺纖維化,甚至呼吸衰竭而死,即使康復,也會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例如肺功能打折扣、走路容易喘等不適。冠狀病毒之父、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日前在一場專家論壇表示,原本醫界認為人類感染冠狀病毒不會致死,頂多就是傷風感冒,SARS爆發後,發現禍首竟是冠狀病毒,醫界、生物界等專家均無法置信,才對冠狀病毒另眼相看。值得注意的是,SARS的攻擊性、致死率雖強,但流行過後就銷聲匿跡,不再出現。專家也發現,SARS病毒屬於「同歸於盡」型的病毒,一旦達成攻擊、致命的目的,也就「功成身退」,不再進一步演化、突變,繼續在世上作亂,這也是人類要值得慶幸的地方。●MERS致死率高 還好台灣沒個案SARS之後又來了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 MERS-CoV)冠狀病毒,2012年在中東發現全球第一例,因與SARS 同屬冠狀病毒所引發,也會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病症,所以被稱為「新SARS」。2015年5月,南韓首爾曾發生MERS院內感染群聚事件,致死率高達36%,動物宿主為駱駝,感染途徑包括近距離飛沫傳染、接觸傳染、動物接觸傳染或飲用駱駝奶;台灣迄今無確診個案,但冠狀病毒的威力再添一樁。台中市衛生局長、耳鼻喉科醫師曾梓展說,病毒沒有宿主不能活,冠狀病毒會寄居在哺乳類身上,過去造成傷風感冒等輕症,沒有被人們注意,直到SARS、MERS後,大家才見識到冠狀病毒突變後帶來的威脅。●新冠病毒不只超強感染力 還會進化曾梓展指出,SARS與MERS都屬於高致死率、低傳染率的流行病,SARS致死率為15%、MERS更高達30%,高毒力的病毒很快殺死宿主,幾乎一罹病即為重症,但病毒也隨宿主死亡,無法繼續擴散下去,在演化過程算是失敗。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卻不一樣。除了也有很強的感染力,最令醫界憂心的是,許多感染者無症狀,卻可能繼續傳染給別人,攻擊的對象、引發的症狀反應也不一致,看似一場經過精心設計的病毒演化秀。國內感染科權威、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表示,從生物學演進的角度來看,這次新冠病毒是成功演化,許多感染者無症狀,卻可能繼續傳染給別人,遠比SARS病毒還要聰明。曾梓展也說,現階段新冠肺炎低致死率、高傳染率,從無症狀到輕症、重症都有,演化過程確實較為「聰明」,也跟流感病毒大不相同;尤其是寄宿在無症狀者,好比讓自己「匿蹤」,更容易在人群傳播,也提供病毒更多的突變機會,讓人類捉摸不定,宛如與人類鬥智。張上淳說,正因如此讓醫界了解到「症狀前偵測」的重要性,因為醫學界至今仍無法真正了解這個冠狀病毒,各國防疫專家難以完全比照過去模式防範,必須有一段摸索期,防疫措施也要多方調整;一旦方向錯誤,將引起難以收拾的風暴,未來防疫上可能面臨更大困難。●專家:政府防疫不能老套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建議,政府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措施上不能「老套」,不能因為SARS、MERS與新型冠狀病毒都同屬冠狀病毒,在防疫措施以過去對抗SARS經驗,把新冠病毒歸類為院內感染、沒有社區感染的方向防疫。王任賢認為,防疫方向也應有所調整,要把疫情阻絕於境外的難度相當高,檢疫的任何小缺失都可能讓病毒鑽到社區。當疫情出現轉折,是調整防疫政策的良好時機,一旦出現新冠肺炎社區感染的往生案例,代表應該多篩查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同時提升檢驗量能與速度,也能讓醫護避免暴露於風險之中。
-
2020-02-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最慘受害者 明明是家人卻被摔死 活下來的快餓死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陸毛小孩也如臨大敵。在大陸專家上月底建議寵物也要加以監控後,民間謠言四起,「寵物也會感染新冠肺炎」的消息,讓大陸出現大量棄狗棄貓,甚至傳出撲殺與從窗外丟下寵物的殘忍事件。另一方面,心急的飼主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上月武漢封城後, 大陸各地也視狀況實施小區封閉管理等管控措施,一些行動受限的飼主只能在網上求救,因為他們留守在家的毛孩子,面臨著缺糧、缺水的窘境。毛孩子意外成為疫情之下的受害者。高官幾句話 陸掀撲殺棄養潮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在上月底接受大陸央視「新聞1+1」節目訪問時指出,新冠病毒會在哺乳類動物之間傳播,所以對哺乳類動物要加以防備;同時呼籲,寵物飼主要加強對寵物的管理,若寵物在外接觸到新冠肺炎病人,就需要監控。這一則談話在大陸掀起一波棄養潮,一些無良飼主因擔心受感染任意的棄養寵物,甚至還有人殘忍地把寵物從高處往窗外丟下,而據大陸網友爆料浙江溫州永嘉縣金溪鎮黃山村因出現新冠肺炎患者,全村開始進行撲殺狗狗的行為,行徑殘忍。長年在北京做動物公益的美國人Chris,在他的微博「領養小舖」轉發了一則圖文,圖上是一隻貓,上寫著「求求你,別殺我」、「我可能只是有點髒兮兮,毛髮上沾滿泥巴,但我真的沒有肺炎」;圖下方有一個紅底白字寫著的「盲目捕殺流浪動物,可能造成新的傳播」。這則貼文引來九萬多的網民按讚,四萬多人留言,呼籲別傷害毛孩子。武漢疫情燒 滯留犬貓恐餓死為了防控疫情,大陸各省市紛紛推出各種管控人員或車輛流動的政策。1月23日凌晨武漢突如其來宣布「封城」,無法趕回武漢的飼主只能在網上求救,盼有好心人士、協會能夠救救自家的寵物。二月初微博上「救救武漢滯留寵物#」的詞條上了熱搜,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招募志工,在疫情嚴峻的武漢,奔波於飼主的租屋處,聯繫飼主、請來鎖匠,入門看照這些被遺留的毛小孩。看照的動作,不外乎就是添水、添糧。不過,隨著武漢也實施小區封閉式管理,18日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會長杜帆說,協會已於近日停止上門救助留守寵物的工作,這些寵物的主人需要盡可能的求助小區內的人士幫忙。武漢封城後,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收到了4200多個求助,登記在冊的申請有1400個,68名志工與工作人員在17天內,完成無償上門服務1400多次。飼主多信謠言 愛心人士兩頭燒小區封閉管理的政策遍及全大陸,北京各小區也實施封閉式管理。位於北京順義區一名狗小院的飼主吳狗媽(化名)受訪時指出,現階段狗糧緊張,就算有人要捐狗糧,進出費勁不讓進,他擔憂著狗狗的生存狀態。吳狗媽從2005年開始陸續接養流浪狗,現在他的小院收養了約370條狗,他常為狗搬家。吳狗媽從二月初開始在微信公眾號「寵益平台」上募捐狗糧。在寵益平台上發布募捐,平台會幫忙蒐集捐款者的資金,籌到一定額度之後,會將募到的錢買成糧食,再送往到募捐者的手上。吳狗媽說,北京實施一些管理措施進出困難,且買狗糧也難,因為物價上揚了些,眼下狗糧的儲量緊張,現在只能少餵一些糧,他小院裡的近400隻的狗都吃不飽。在這次棄養寵物潮中,儘管現在自身小院出現「糧食荒」,但他仍在二月中旬接養了一隻海澱的黃狗,牠被棄養的原因是飼主不要了。吳狗媽表示,認為狗會傳染新冠肺炎者是無知,但更多的是他感到害怕。他想的是他小院的狗,怕連累到這些狗孩子,他說:「咱也不知道人家怎麼說」。
-
2020-02-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集體被剃光頭抗疫! 女醫護含淚 還有更惱人的私密事
女人淪為抗疫做秀工具?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陸各地救援隊和醫療隊湧入湖北武漢,成為官方宣揚抗疫的重要正面題材,尤其隊伍中的女性角色更為顯眼,然而在部分「最美身影」的宣傳背後,卻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傷害,像是最近一批女醫護在赴前線之前,集體剃了光頭,就引發網路批評聲浪,砲轟官方又再搞形式主義,女性淪為這場抗疫中被做秀和製造煽情的工具。在大陸各地紛紛號召救援下,甘肅省最近派出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其中有十多名女醫護為方便工作剃了光頭,地方官媒「甘肅日報」旗下的官方微博「每日甘肅網」發布了她們被理髮師剃掉心愛長髮後淚灑現場的影片,事件立刻在網上引起熱議。「最美逆行者」 不願看到落髮在這則「最美逆行者」的宣傳影片中,可看到在鏡頭前,女護士流下眼淚,表情充滿不忍,還有一幕是,男理髮師將剪下的頭髮放到女護士的面前展示,對方轉過臉,閉眼不願看到,神情滿是憂傷。在官方宣傳的微博配文中,稱她們是「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還有一名被剃髮的女護士在影片中含淚說道:「頭髮雖然沒有了,但過幾年會長出來的。」但官方歌頌女護士的「犧牲」,卻絲毫沒有得到大陸民眾認同,反而招致網友撻伐。男醫護 為何沒同樣剃光頭?許多大陸網友對當事人是否自願剃光頭提出質疑,也有人怒斥這是藉由女性身體來製造煽情,並反問:「為什麼派出去的男醫護,沒有同樣剃光頭?」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工作人員事後坦言,對引發爭議感到意外,還說很多網友不了解情況,但作為醫護人員,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大陸很多地方這麼做,最重要的是為了防止感染,還有為了方便清洗。工作人員還強調,剃光頭是女醫護自願,院方沒有強迫。然而,官方的回應不僅沒有平息輿論怒火,反而掀起網路上更多批判聲音,大陸網友紛紛發出質疑說:「她們真的都是自願的嗎?」「把男醫護也給我剃光!」「什麼是形式主義?什麼叫矯枉過正?什麼叫集體對個人的不尊重?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給出了標準答案。」還有大陸網友寫了「請停止用女性身體作為宣傳工具」評論文章,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廣泛轉載。文章指出,「可以理解一線條件艱苦,長髮會帶來一些不便,但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了嗎?明明可以選擇剪成幹練的短髮,或是讓她們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髮型。」環球時報總編 盼讓女醫護改為短髮輿論批判的熊熊怒火中,就連向來維護官方立場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稱,他更希望讓女孩子們改為短髮,同時加強她們的個人防護措施。陸媒財新網報導指,這種集體剃髮的宣傳方式,既顯現輿論對過度形式化、忽視個體意志的膚淺歌頌之反感,也帶來更深層的反思和訴求:鋪天蓋地的「最美宣傳」下,抗疫前線女性的境況和需求能否真正獲得重視?懷孕9個月 「堅守」抗疫前線文章認為,疫情期間已出現不少激起眾人憤怒和反感的宣傳,包括懷孕九個月的女護士「堅守」在抗疫前線,以及武漢女護士在流產十天後重回前線。文章並指責部分媒體,總是要用女性對於自己身體的犧牲來作為宣傳的工具,質問「那些沒有剪髮、不在孕產期、身強力壯而奮戰在一線的女性,難道就不值得感佩?」其實,女性並非抗疫隊伍中的特例,甚至早已撐起了半邊天。據「姐妹戰疫安心行動」聯合發起人之一的梁鈺(化名)表示,女性的比例和人數非常巨大,她們的工作能力和戰鬥力都非常強,僅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同濟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三家醫院女醫護人數已達約一點一萬人,而整個孝感市女性醫護規模約一點六六萬人。在她所接觸的幾家一線醫院中,女性醫護人員中孕婦的比率高達百分之五。衛生棉、護墊... 常面臨短缺報導也說,儘管時常以「最美」姿態被看見,女性工作者、尤其是女醫護群體的需求卻長期受忽視,像是大量一線女醫護需要衛生棉、護墊等衛生用品,就常常面臨短缺的困境。長沙市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楊甦安就曾公開呼籲,將女性生理期衛生用品納入指揮部統一採購的必須物資。「穿上隔離衣後,我們沒有辦法換衛生棉,要到十小時或更長時間換。可能會出現血尿混合的狀況,也容易感染,出現泌尿和相關感染。」但由於這些必需品並不屬於政府必備物資,物流也因沒有綠色通道而阻礙重重。梁鈺表示,在和相關領導溝通時,不少領導難以馬上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需要花費大量的溝通成本。延遲經期 只能吃短期避孕藥 大陸官媒新華社也刊文呼籲,大量女性工作者必需的生理期用品成為了緊缺資源中的「盲區」。在衛生用品缺乏、生理正常需求得不到照顧的情況下,部分一線人員甚至只能吃短期的避孕藥來延遲經期。這些情況確實令人心疼。此外,在人手緊缺的情況下,甚至有些女性醫護人員「哺乳期上陣」甚至「孕期上陣」,在身體尚未恢復的情況下,在身體易變虛弱的生理期裡,她們需要更多的關愛。誠如新華社文章所言,女性醫護人員是白衣天使,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們為她們臉上一道道勒痕和逆行的背影歌頌讚美之時,不能忘記給予她們實實在在、細緻入微的體貼與關懷,更應當用最強有力的保障,為她們注入力量。」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流行病學者吳錦祥推斷 新型肺炎罪首是武漢本地老鼠
新型肺炎(COVID-19)的病毒源頭與中間宿主為何,迄今仍無定論,有研究指是穿山甲、或是蝙蝠。但曾於2003年参與香港政府對SARS的調查研究的流行病學家吳錦祥,在最新出刊的ResearchGate網上專文指出,新型肺炎(COVID-19)的最大可疑中間宿主是老鼠,更明確的說,是武漢本地老鼠。吳錦祥教授的論點是,一般認為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是新型肺炎的病毒源頭。但是在隨後的研究調查中顯示最初的四名確診病例患者中,其中三個確診病例患者並沒有去過這家市場,也沒有與這家海鮮市場的工作人員有過接觸。而且這三位患者在病發前,也都沒有任何相互接觸。他指出同時,根據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在1月24日「柳葉刀」線上發表的論文指,最初的41名確診病例裡,34%患者沒有去過這家海鮮市場。吳錦祥認為,這可以排除這家海鮮市場是病毒唯一源頭。其次,在該市場的地板、桌面及其他器皿等處,的確檢查到有新型肺炎病毒。同時至今沒有在其他野生動物身上分離出來CONVID-19病毒。穿山甲可能是中間宿主之一,但也是至今沒有在穿山甲身上找到新型肺炎病毒。吳錦祥推斷,這顯示一定還有另外一種小型哺乳類動物是嫌疑人。吳錦祥是小兒科專科醫生及流行病學專家,1972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1981年取得美國兒科學㑹專業文憑,1986年獲纽約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至1993年回港。他在1999年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榮譽副教授。他在同時專長傳染病起因和傳播途徑研究,2003年参與香港政府對非典型肺炎(SARS)的調查研究,並在「柳葉刀」期刊發表論文,首次提出老鼠可能是當時香淘大花園爆發感染的重要原因。吳錦祥在最新的文章仍將最大嫌疑的中間宿主指向老鼠。他指出目前都在尋找「零號病人」(第一個受感染者),中間宿主是老鼠的傳播途徑可提供合理解釋。有兩種可能性:被找到的「零號病人」,並非正牌,新型肺炎癥症「暗蔵不露」的帶源者才是「正牌零號病人」。第二可能是「零號病人」並不住在這家海鮮市場附近,他是受到其他帶病毒哺乳動物接觸感染到。吳錦祥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存在著「零號病人」之前的隱形潛伏期患者,也沒有證據顯示,其他沒有去過海鮮市場的三名確診病例曾經各自獨立的接觸過這名隱形潛伏期患者。他表示如果沒有住在這家海鮮市場附近的「零號病人」的確是因為被其他動物感染到,那麼這種動物,有可能蝙蝠就是最大的嫌犯,但也可能會是老鼠。但是這家武漢海鮮市場當時不賣蝙蝠,而且蝙蝠通常冬天不太活動,常人接觸到蝙蝠的機會也不大。退休住在夏威夷的吳錦祥在文章中指出,老鼠是最大可能的中間宿主。一方面老鼠在各處竄來竄去,結果在海鮮市場裡的老鼠,被帶有COVID-19病毒的野生動物所傳染到,這就在老鼠之間傳染開來。一旦老鼠之間傳染上這種新型肺炎病毒,數量多到一定程度,開始傳染到人身上。另外一個可能,就是老鼠本就是中間宿主,老鼠是被蝙蝠傳染到。而這些帶病蝙蝠可能是來自附近的設施。他同時認為,武漢地區的老鼠可能特別容易感染這種新型肺炎,而且很早就在鼠群中爆發疫情。儘管武漢當下採取最嚴格的封鎖與嚴禁外人出入的防疫措施,但老鼠繼續在住家樓宇小區內外,竄來竄去,傳播病毒。吳錦祥最後建議,立即檢測武漢的老鼠,如果真的驗出身上帶有COVID-19病毒,那武漢當局刻不容緩展開全面滅鼠行動。
-
2020-02-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是生化武器?美權威學者:完全找不到證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之際,社群媒體也爆出許多陰謀論,包括病毒是中國研究機構創造的產物。世衛組織特別警告疫情爆發假新聞的「訊息傳染病」(info-demic)。美國一位權威學者如今也表示,完全找不出病毒是人工改造的證據。《金融時報》報導,之前有印度學者在網路公開研究,聲稱病毒基因組的片段插入點和愛滋病毒有著「異乎尋常的相似度」。這篇論文未定稿、未經同儕審查,隨後自行撤回,但已催生出網路謠言,聲稱新冠肺炎疫情起於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武漢P4實驗室)基因改造的病毒外洩。對此,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計畫主持人、專門研究病毒演化的貝德福博士(Dr. Trevor Bedford)強調,「我們找不到任何一絲基因改造的證據,(病毒)突變完全符合自然演化」。貝德福博士指出,該篇論文「在許多層面都是錯的」,新冠病毒和愛滋病毒僅共享極短的基因定序,這在自然界其他有機體中也存在,「在生命之樹中不斷重複」。貝德福也不認為人類會從蛇類和魚類感染新冠病毒,他指最有可能的情況,是20至70年前蝙蝠將病毒傳染給另外一種哺乳動物,而這個目前未確認的中間宿主,再於2019年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傳染給第一個人類宿主。中國疾管中心和復旦大學1月釋出新冠肺炎基因組後,貝德福博士率領的全球協作計畫就持續進行分析。他說,當今一名患者體內病毒的遺傳密碼有著3萬個生化符號,通常僅有約5個不同,這更像是隨機變化,沒有跡象指向病毒會因此變更強或更具傳染力。貝德福博士表示,比對過不同患者的病毒和了解突變率後,就可以推估目前的總確診數目,結果更近似傳統的流行病學,估計新冠肺炎總感染數上看20萬,和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傳染病專家佛格森(Neil Ferguson)團隊已公布的數字相符,但他不願預測未來的發展。
-
2020-02-12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台師大教授:一場疫情看透人性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內已出現18個確診案例,全民瘋搶口罩,對疫情來源,傳出主要宿主是蝙蝠,對此,台師大國文學系教授林保淳臉書評論說,一場疫情,看透人性。林保淳說,聽說這次的「武漢肺炎」的主要宿主是蝙蝠,這倒與蝙蝠的動物特性是非常相類的。蝙蝠之為物,屬於哺乳類,但卻長有雙翼,是哺乳類中唯一會飛的動物,牠的臉型像鼠,在中國也是被最早稱為「老鼠」的動物,在這次的疫情中,幾乎也如同了「過街老鼠」的宿命,人人都在喊打。西方有個寓言故事,講的是鳥類和獸類戰爭,蝙蝠在這兩類動物戰爭中,見風轉舵,鳥類勝了,就因其有翼能飛,就加入了鳥類的陣營;獸類贏了,就自認為老鼠的同宗,加入了獸類,雙方討好,自以為得計。其後戰事結束,鳥獸和解,對首鼠兩端的蝙蝠,大為鄙視,蝙蝠也自慚形穢,無面目見人,故只敢躲在陰暗的角路,且於夜間出沒。這個寓言,當然是在諷刺一些腳踏兩條船的小人,但往深層去思考,鳥、獸兩類在爭衡之際,誰不願意於屈居劣勢之時,能獲蝙蝠一族的奧援,因此引以為伴?蝙蝠自恃得計,自以為在折衝樽俎之際,足可掌握全盤局勢,其實也不過就是一枚任人利用擺布的棋子而已,最後竟成了替罪之羊,成為鳥獸兩類的「棄子」,得不到任何人的憐憫。「武漢肺炎」蔓延開來,不幸得病者,也不幸承襲了被作為「棋子」、「棄子」的宿命,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政治對立的兩方,各種陰謀論層出不窮,無不藉機大肆其銛舌,作各種危言聳聽的揣測、謠諑,趁著疫情的越趨嚴重,口沫噴濺,講白了,就如同鳥、獸兩類,拿蝙蝠當棋子在用,其目的不在真正關心、憐惜這一群不得已橫跨兩界的族類,而在於想借其不幸的遭遇,對其敵視的一方橫加批判,乃至誣陷。雖無戰爭的血腥,卻是舌劍唇槍,漫天而來。可憐的患者,以及同一地域的族類,好點的是敬而遠之,差一點的是厭之如鬼魅,最壞的則是被視為禍源,竟有不與其共戴此天的仇怨,幾幾乎成了棄子。鳥獸與蝙蝠,都是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所宰制的對象,寓言中的虛擬戰事,自是荒唐可笑。故事中的蝙蝠,雖說西瓜往大邊偎,畢竟還有暫時託身之處,畢竟還有選擇的餘地;可武漢肺炎的患者及相關人呢?瞻烏爰止,於何之鄉?封城、封船、封於醫所,事屬緊急,自詡有靈的人類,該當如何發揮人性之愛,全力施予奧援?可瀰天漫地,萬事不急,最急於打倒異己的這群「人」,因風趁勢,不哀不矜,反而心中竊喜,幾曾過絲毫人性的善念?此與寓言中的鳥獸,又有何區別?「一場疫情,讓我真正看透了某些人性」。
-
2020-02-06 該看哪科.婦產科
現代女性坐月子 讓身心靈恢復
懷孕是人生大事,坐月子在華人世界是產後必備行程。隨醫療進步,過去的坐月子與現代不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唐佑任指出,以前坐月子主要等待傷口癒合,現代坐月子則讓身心靈恢復,若補錯或補過頭,可能讓身體出現不必要的負擔。古代坐月子主要養傷過去醫術不如現代,女性生產後,會陰部撕裂傷無法透過手術縫合,傷口無法快速癒合。因此,古代產後坐月子,主要讓女性安心「養傷」,產後傷口約20天左右自然癒合,取一個月的時間坐月子,是緩衝期。養傷過程中,最擔心傷口感染,透過補身體增強免疫力。現代的女性坐月子,不再以恢復傷口為主,而是幫助身心靈恢復到以往。唐佑任說,生產對女性身體是很大的負擔,包含心血管、皮膚、代謝等方面,坐月子可以幫助產後女性,讓身體休息,也能幫助哺乳等。產後生化湯別喝太多唐佑任說,以中醫角度來看坐月子,分為三大期別,活血化淤期是指產後7至10天、補氣血期指產後10天後至惡露排淨、補腎期是指產後4周後。每個期別注意重點不同,例如生化湯不建議在產後喝太多天,以免讓原本已經癒合的傷口再度破裂。坐月子常見的麻油雞,唐佑任不建議在麻油雞裡加米酒,因為若同時哺乳,酒可能滲入乳汁中,延緩嬰兒腦部神經發展,且酒精使噴乳反射下降,米酒也可能抑制子宮收縮。國人常認為「吃很好、吃很補」才是坐月子,唐佑任說,坐月子也要讓產後婦女妥善休息,若是沒有好好休息幫助傷口復原,子宮脫垂、排便不順、痔瘡等疾病也隨之而來。
-
2020-02-0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陸研究可抑制武漢肺炎 民眾瘋搶雙黃連口服液
1月31日晚間,一則《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文章被瘋狂洗版,使得該產品線上上線下藥店迅速被搶購一空。中國科學院1月31日晚發佈,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所經過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消息一經發佈,網路上的雙黃連口服液瞬間賣到斷貨。陸媒查詢多個大藥房網路銷售管道,雙黃連口服液均被告知售罄。第一財經報導,根據其說明書,雙黃連口服液主要是由金銀花、黃芩和連翹三味中藥所組成,輔料為蔗糖和香精。主治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症狀包括發熱,咳嗽,咽痛等。中醫認為,這三味中藥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表裡雙清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雙黃連口服液具有抗病毒、抑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是目前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之一。說明書中還表示,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及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中新社報導,上海藥物所回應稱,初步發現對病毒有抑制。對於早期服用能否控制病毒?上海藥物所表示,目前還沒有這麼詳細的研究,因為只是在武漢病毒所做了一個初步的驗證。對於可以抑制病毒的說法是否準確的問題,上海藥物所回應稱,對,但也不能拔太高,因為這個科學的事情我們不想說得太過。據稱,雙黃連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進行臨床研究。同時,上海藥物所與相關企業洽談並達成合作協定,將共同開展雙黃連口服液的後續研發工作,深入研究雙黃連抗病毒療效。一位醫院傳染科醫生表示,目前還沒有有力證據證明其療效,如果是才進行臨床研究,就不能表示為可抑制,病毒本身在體外就很脆弱,假如當真對病毒有效,那麼對感染病毒的人效用如何?沒有人體試驗,即下結論為可抑制,太過草率。他同時指出,任何藥都是有毒性的,在體外可以很容易把病毒殺死了,體外實驗不代表人體試驗有效。
-
2020-01-26 武漢肺炎.名醫觀點
野味市場死灰復燃 專家:中國沒能從SARS疫情學到教訓
衛生專家說,中國沒能從當年的SARS疫情中學到最重要的教訓,那就是野生動物市場是疾病的龐大繁殖場,可能將病痛帶給人類。「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一般咸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源頭來自棲息於亞洲部分地區的原生哺乳類動物果子狸。引發這波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的源頭至今雖然還不明朗,但中國當局認為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關。華南海鮮市場除如同其名販售海鮮外,也販售活體貓狗、野雞、蛇和土撥鼠。中國在SARS疫情消退後對野生動物市場實施控管,但這些控管措施沒多久就形同虛設。中國一直以來都是野生和瀕絕動物的主要消費者,人們將這些動物宰殺來吃,或製成傳統中藥。SARS權威研究專家、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袁國勇表示,2003年SARS疫情結束後,野生動物或野味交易顯然已經死灰復燃。SARS疫情當時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共造成逾750人死亡。他說:「可以理解要改變食物或飲食文化向來很困難,但這種重大疫情帶給我們的教訓,是我們必須尊重生命、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能夠輕易突變,並傳播到人類身上,進而引發人與人之間的傳染。袁國勇表示:「這種疫情會讓人類付出慘痛代價,再也不應發生。」致力終結野生動物交易的野生救援協會(Wild Aid)執行長奈茨(Peter Knights)也說:「野生動物市場是瘟疫的培養皿,也是一種無法容忍的風險,應該盡快走入歷史。」野生救援協會總部位於舊金山。奈茨說:「壓力、脫水、營養不良、骯髒的環境、野生和人工飼養的物種雜處,混合在一起就是創造致命新疾病的最佳溫床。」他表示,經過SARS和這次武漢肺炎疫情,中國急需對這些野生動物市場實施嚴格禁令,並大規模進行宣導,降低民眾食用野味的需求。
-
2020-01-26 養生.聰明飲食
「最初的辣椒是不辣的」專家告訴你辣椒會辣的原因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種子的勝利》,作者索爾.漢森】豐富的滋味這種玻利維亞辣椒讓我們得以一窺原始辣椒可能的面貌,因為它們似乎停留在辣椒才剛開始演化出辣度的時刻。「我們知道最初的辣椒是不辣的。」諾愛拉說得很肯定。她指出,現在的品種無論多辣,都是從同一個不辣的祖先發展而成的。當初促使辣椒變辣的生態困境,似乎仍在玻利維亞上演,以致有些辣椒變辣,有些沒有。如果諾愛拉和她所屬的團隊能夠搞清楚那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就能了解辣椒為什麼會變辣,又是如何變辣的。就化學上而言,答案已呼之欲出。很久以前,科學家們就已經發現辣椒之所以會辣,是因為它含有「辣椒素」。這是一種由辣椒籽四周的白色海綿狀組織所製造的化合物,屬於專家所謂的「生物鹼」。這種化學物質和你之間的關係,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親密。所有的生物鹼都具有以氮為主的相似結構。植物們把這些基本結構加以排列組合,便成了二萬多種不同的化合物。氮是一種很重要的元素,因為它是植物成長所需的重要養分,因此植物不會無緣無故把氮拿來製造生物鹼,通常只有在為了建立某種化學防禦機制時才會這麼做。而由於植物通常需要提防動物的威脅,因此所有的生物鹼幾乎都會對人產生作用;它們有可能具有辣味(就像辣椒素),但並不止於此。如果我們把幾種常見的生物鹼列出來,就會發現其中包括大家最熟悉的一些興奮劑、麻醉劑和藥品,比如咖啡因、尼古丁、嗎啡、奎寧和古柯鹼。然而,在玻利維亞,似乎很少哺乳類動物對辣椒(包括不辣的那種)感興趣,因此,對諾愛拉而言,真菌會長在辣椒種子上就更讓人覺得奇怪了。「一個會危害種子的真菌病原體,會對植物造成最強烈的淘汰壓力。」她解釋。「種子是它們的後代,攸關它們能否繼續生存。」換句話說,如果一顆不辣的辣椒種子受到了真菌的危害,它便有充分的理由發展出某種化學防禦機制。畢竟,沒有什麼事會比後代的生死存亡更加重要。諾愛拉透過一系列漂亮的實驗,證明真菌確實會殺死被它們感染的大半種子,而辣的種子的抵抗力,比不辣的種子高得多,因為辣椒素會使得多種真菌的生長速度減緩或停滯,無論在野外或實驗室的培養皿中都是如此,充分顯示辣椒素之所以形成,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但這項成功的實驗,卻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辣椒不辣?如果辣椒素這麼管用,為什麼有的辣椒就像蘋果一樣一點都不辣?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必須回到那個方塊舞的比喻。辣椒素演化出來的過程,就像老鼠的牙齒變得更利、堅果殼變得更厚的過程一樣,是經過取捨的結果,只不過辣椒和真菌之間,上演的是一場看不見、卻一樣重要的戰爭。諾愛拉的研究顯示,辣椒和真菌會對彼此的改變做出回應:當真菌抵抗力增加時,辣椒就會製造更多的辣椒素,反之亦然。「這是一場共演化的軍備競賽。」諾愛拉下了這樣的結論。但這樣的競賽,會使雙方付出沉重的代價。真菌要抵抗辣椒素,就不能快速的生長,這會讓它在辣椒以外的環境中處於明顯不利的態勢。對植物而言,製造辣椒素會干擾它們保水的能力,會減少它們在乾燥的天氣中所生產的種子數量;更重要的是,這會消耗一部分能量,使得它們無法在種皮中製造足夠的木質材料,使得種子比較容易被螞蟻掠食。凡此種種都對它們非常不利。不過,這些因素只有在特定的狀況下,才會產生影響。這提醒我們:共演化的結果,不僅取決於一起跳舞的夥伴,也取決於舞台的地點。玻利維亞的大廈谷(Gran Chaco)地區綿延三百公里,橫跨各種地形,包括乾燥的稀樹草原、仙人掌地帶,和靠近巴拉圭和巴西邊界的潮溼山林。諾愛拉和她的團隊在試吃了此區各種地形所生長的辣椒之後,很快便發現了一個模式。「在雨量多的地區,所有的辣椒都是辣的。」她告訴我。「但在雨量愈少的地區,辣椒也愈不辣。」在潮溼的森林中,由於真菌和昆蟲(它/牠們會在果實之間傳播真菌)眾多,因此辣椒如果提高種子的辣度,明顯對自己有利。但在乾燥的環境中,真菌較不容易生長,同時植物面對缺水的壓力,如果提高種子的辣度,將會對它們自己造成負擔。由此可見,辣椒種子是否會變辣,乃是植物衡量雨量、昆蟲、真菌和辣椒素的製造成本等因素,在各種利弊得失之間做取捨的結果。這也可以說明,辣椒的祖先在經歷氣候、生長地或產地的改變之後,為何會從不辣變辣。當環境變得潮溼、充滿黴菌時,辣椒就以辣味來回敬。大多數的香料都不可能像辣椒那樣,成為諾愛拉和她的同事們仔細研究的對象,但這個有關辣椒素的故事,大體上顯示了植物演化出辛香風味的過程。或許有一天會有人從事類似的研究,解開肉豆蔻核仁和肉豆蔻皮中的肉豆蔻醚,或黑胡椒中的胡椒鹼背後所隱藏的謎團。我們眼中的這些「辛香風味」,其實是植物和它們的對手,在一場錯綜複雜的共演化之舞中,所發展出來的東西。如果這樣的關係不存在,則全世界的料理都會變得淡而無味。
-
2020-01-21 橘世代.健康橘
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
睡眠是很大的學問,臺灣一年處方所開出的安眠藥數量實在有夠多,在國際上也算是驚人的,雖然政府也有在控管,即使病人自己,也害怕養成依賴安眠藥的習慣,可是不服用安眠藥又沒辦法入睡,其實重點是,病人要能自己去調適,嘗試少用安眠藥時也可以保證自然入睡的。纖維肌痛症基本上的表現,是以疼痛為臨床上最重要的表現,但本身可以是找不出病因、單獨的一個疾病,一般會認為可能跟身體長期局部的循環不好,肌肉的超過負荷,再加上睡眠品質不好,無法真正獲得休息所導致。人如果沒有辦法熟睡、進入深層睡眠,肌肉是沒辦法完全得到放鬆,像常聽到的「鬼壓床」,半夜睡醒覺得全身癱瘓、動都不能動,那是因為在很深層的睡眠中突然醒過來。所以唯有在進入深層的睡眠中,肌肉才能得到完全的放鬆與休息,肌肉的循環才能改善。睡眠是哺乳類、鳥類及魚類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在一些脊椎動物也有睡眠現象,顯示睡眠在自然界、在生物體,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睡眠使生物處在低主動狀況,而有助於個體的修護及成長。俚語說的「一暝大一寸」便是反應出睡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用來睡眠,以維持個體的健康;不過每個人的睡眠時間不同,有研究顯示大多數人的理想睡眠時間是6- 8小時,時間太少或過多都是不利於健康,譬如每晚睡10小時的人,反而比睡 8小時的人,早死風險增加了30%,而睡眠超過10小時的人,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更增加50%。再次印證了「均衡」對於健康的必要與重要性。過與不及是健康最常見的迷思,即使是對健康再好,一旦過量反而常是傷害。除了睡眠時間的長短,更重要是睡眠的品質,一般的睡眠週期,以腦電波及眼電圖來觀察,可分為「非快速動眼期」或「常型睡眠」,約佔睡眠期的75%;其中淺眠期約50%、熟睡期約25%。以常型睡眠由淺眠到熟睡,期間整體生理功能降低、肌肉放鬆、腎上腺分泌減少,但生長激素增加、基礎代謝減少;但部分組織細胞蛋白質合成增加。換句話說,身體的休息與修復同步在「非快速動眼期」的常型睡眠。有別於常型睡眠就是異型睡眠或「快速動眼期」約佔25%,這階段腦波如淺眠或清醒期,伴隨眼球快速運動,同時身體動作較大、心跳呼吸加快、作夢也大多在這期間上演。睡眠週期就是由常型睡眠一至四期由淺眠到熟睡再到異型睡眠快速動眼期,約一到一個半小時重複循環,前半夜常型睡眠較多,後半夜則異型睡眠會延長;睡眠品質,便是取決於睡眠週期的完整及有足夠的熟睡期。二戰期間,交戰國就有藉由睡眠剝奪,讓戰俘精神崩潰、進而能順從而被洗腦等等,可見睡眠對身心健康各層面有多重要。可以熟睡並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卻是現代人一個常見的不可能的任務。回想兒時那段天塌下來也事不關己的歲月,無憂無慮,累了倒頭就睡,便知內心旁騖常是良好睡眠的重要障礙之一,俗事、雜事、公事、私事,如何放鬆放下,能有足夠的好眠,是健康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本文摘自《謝 松洲談免疫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燥症》,大塊文化 2020/01/01 出版。延伸/「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延伸/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3 養生.聰明飲食
缺碘恐生長遲緩、工作表現不佳…營養師告訴你補碘吃這些、這樣煮
碘為人體必需的微量礦物質,也是構成甲狀腺素荷爾蒙分子所不可或缺的元素。甲狀腺素的作用包括參與許多重要的體內生化代謝反應,如蛋白質合成及酵素活性,包括胚胎及嬰兒期骨骼發育和生長、腦神經系統的發育與認知功能的發展。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7歲以上尿碘中位數為104.3微克/升,僅達WHO充足標準100-199微克/升的下限,而45歲以上尿碘中位數更是未達充足標準,顯示出中老年族群可能有碘營養不足的狀況。關於碘缺乏症(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長期碘營養不足可能會引起碘缺乏症,而碘缺乏症一般係指因碘缺乏而對生長發育不利之影響。長期碘營養不足會刺激腦下垂體產生促甲狀腺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TSH會進行一系列的生理作用,如甲狀腺細胞的增生和肥大,強化體內碘利用的效率,並降低碘排出體外,因此也會造成尿碘濃度的降低,而甲狀腺腫大就會是碘缺乏症典型的臨床症狀,長期缺碘在(1)嬰幼兒及孕婦:可能增加胎兒死亡風險,或造成嬰幼兒學習功能障礙、生長遲緩及呆小症(2)發育期的學童:可能造成腦部功能或生長遲緩(3)成人:可能會使工作表現不佳或學習力降低等,由此可知,適度的碘營養攝取是必須的。哪些食物可以攝取到碘呢?碘營養最主要來源10%來自飲用水,90%是來自食物,而可攝取到碘營養的食物如:(1)標示「含碘鹽、加碘鹽、碘鹽」之產品,如市售之台鹽高級精鹽、統一日曬海鹽加碘等 (2)常見含碘食物如海帶、紫菜等海藻類食物(常見食物含碘量如附表1),但由於台灣的飲食習慣較難攝取足夠的碘,因此仍建議每日能適量攝取碘鹽,而第7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9歲以上成人碘建議攝取量為140微克,而孕婦建議攝取量為200微克,哺乳婦則建議每日攝取量應達250微克(各年齡層建議如附表2),而依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食鹽碘添加濃度為20-33毫克/公斤鹽,換算每日約攝取5-6克鹽,即可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但鹽品中含有鈉,若攝取過多可能影響血壓,所以要記得每日建議攝取不超過5克的鹽唷!而有些民眾會認為,我有吃海鹽、玫瑰鹽、雪鹽等產品,應該不會有碘缺乏的危機,但其實不然,有許多市售的海鹽、玫瑰鹽等不含碘,因此長期食用此類產品,亦可能造成缺碘危機!因此還是建議大家平日以碘鹽為主,偶爾想換個口味時,再選擇海鹽等風味鹽食用。除含碘食品外,烹調方式也會影響碘含量,碘會在烹飪過程中流失,清蒸、涼拌之烹調方式,相較高溫長時的煎、炒、煮、炸,較能保留較多之碘營養素,而亦可在烹調完成前再加入碘鹽調味,也是保留碘營養素的小技巧唷!攝取含碘食物要記得,如果有與碘營養素攝取相關之疾病,如甲狀腺疾病須接受碘131放射檢查或治療之患者及患有高碘性甲狀腺腫之病人,應遵循醫師指示選用非加碘鹽,且避免含碘量較高之食物。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再搭配適量碘鹽佐味,才能讓我們吃得美味又均衡!
-
2020-01-11 養生.聰明飲食
蛋黃裡脂肪爆高?看完這些數據你不會想丟掉它了
都說雞蛋營養好,其實這份誇獎99%要歸功於蛋黃,為啥這麼說呢,比一比數據就知道啦。雞蛋白中84.4% 是水分,脂肪極低,還有11.6% 的優質蛋白質和少量維生素B2。再來看蛋黃,蛋黃的含水量只有51.5%,乾貨多,營養也豐富得多了。優質蛋白質不只是有,而且比蛋白裡的還多出35%,所以,吃蛋黃一樣可以補充好吸收的蛋白質。蛋黃裡的脂肪佔28.2%,乍看挺高的?別急,咱們仔細算算:一個去了殼的雞蛋大約50克,蛋黃只佔1/3,算下來脂肪還不到5克,而且大部分是有益於心血管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除此之外,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也都富集在蛋黃里面,比如維生素A,D,E,K,B1,B2,葉酸…… 其實除了維生素C之外,其它11種維生素都能在蛋黃裡找到。還沒說完,蛋黃裡還其它有益健康的成分,比如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對於預防眼部黃斑病變可能有好處;卵磷脂則是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料。所以說,吃雞蛋丟蛋黃,真的虧大啦。哪怕你正在減脂,也不要嫌棄蛋黃。控制脂肪攝入並不意味著要拒絕本來就存在於天然食物中的優質脂肪。再說,蛋黃裡還有那麼多寶貴的營養素,與其計較這幾克脂肪,不如做菜的時候少放點油,效果是一樣的。那麼,一天吃幾個雞蛋最好?可能有人會擔心膽固醇的問題。但事實上,我們體內的膽固醇多數是自身合成的,只有一小部分來自於食物,而且聰明的身體還有一套調節機制來平衡,並不是說吃進來的膽固醇多,存在身體裡的就多。目前的研究證據認為,對大部分人來說,每天吃1個全蛋,利大於弊,並不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如果營養需求比較旺盛,比如長身體的青少年,哺乳期的媽媽,一天吃2個雞蛋也是OK的。如果你吃不下水煮蛋,可以變著花樣吃。煎蛋,炒蛋……哪種吃法最好?簡單來說,不推薦放油多的,加熱溫度高的烹調方法。常見做法裡,比如焗蛋黃或長時間翻炒的蛋,會由於過久高溫產生氧化型膽固醇,不利於心血管健康。相比來說,推薦大家選擇煮雞蛋和蒸蛋,省油還省事。本文摘自《丁香醫生》
-
2020-01-09 科別.感染科
不到20年出現3種可傳染人類新冠狀病毒 專家憂心
從2002年的SARS、2012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至去年底冒出的武漢肺炎,短短不到20年不斷出現新冠狀病毒。專家警告,冠狀病毒演化速度變快,認為與中國大陸活禽市場,致人跟動物的接觸過於頻繁有關,冠狀病毒開始習慣人體細胞。中國今公布中國武漢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原鑑定結果,初步認定病因是新型冠狀病毒。冠狀病毒種類多,從普通的感冒到嚴重的SARS等感染都是冠狀病毒引起。目前已知10種冠狀病毒的宿主都是哺乳類動物,其中6種冠狀病毒會造成人類感染,特性大多都是上呼吸道症狀。但自2002年SARS病毒後,發現冠狀病毒也可能造成下呼道症狀,出現呼吸窘迫等致命傷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認為,病毒開始已演化。一般而言,過去只能動物傳動物的病毒,即使跑入人類鼻腔黏膜,也會因為無法附著於人體細胞,而被排出。黃高彬說,病毒開始可由動物傳播人類,需要人類與動物宿主長時間接觸,病毒接觸人體機會多,才能有足夠量能習慣人類細胞。病毒可附著才能進行演化,病毒「胞飲」進到人體細胞,製造病毒的核酸,經過複製再釋放進入人體。短短不到20年,相繼出現SARS、MERS至武漢肺炎,出現3種可傳染人類的新冠狀病毒,黃高彬說,這個演化速度算快,認為冠狀病毒開始習慣人體細胞,中國活禽市場環境勢必是主要原因之ㄧ,使人類跟動物宿主得以長時間接觸,「這是一件需要被警惕的現象,人跟動物的接觸最好不要再如此頻繁」。面對再次出現基因定序改變的新型冠狀病毒,前疾管局局長、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認為,應盡快掌握其傳播方式是否改變,才能確認隔離具防堵疫情效果,另也須了解病毒引起的臨床變化是否有不同。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率未高於SARS,但以傳染病而言,重症比率略高,後續是否會出現死亡個案仍須繼續觀察。
-
2020-01-09 科別.感染科
武漢肺炎是新型冠狀病毒 疾管署:估計人傳人能力弱
武漢不明肺炎有新進展。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上午舉行記者會表示接獲陸方通知,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疾管署表示,可感染人的冠狀病毒目前已知有SARS、MERS等6種,但此新病毒初步排除為SARS、MERS等病毒,估計人傳人能力較弱。病原體核酸檢測結果共15例陽性,已完成病毒全長基因定序,電子顯微鏡下亦呈典型冠狀病毒型態。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此新型冠狀病毒尚未取名,我國檢疫、檢驗、醫療物資整備等均有所準備,故仍維持現有的防疫作為。莊人祥說,中國大陸官方自1月5日後未再針對武漢市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疫情公布病例統計資料,截至今日仍為59名病例。而因應武漢肺炎疫情,自去年12月31日啟動武漢直航入境班機登機檢疫,已執行14航班、共檢疫1317名旅客及機組員。有症狀者共10人,其中1人為北部學齡前男童,昨晚入境時因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呼吸道等症狀,並有去武漢的旅遊史,符合後送條件,已通報檢疫,其餘9人評估無需後送。另有3名符合「中國武漢旅遊史之發燒肺炎病例」通報定義個案,1名驗出H3N2流感病毒(屬登機檢疫有症狀者)、1名檢出H1N1流感病毒、1名檢驗中(屬上述登機檢疫後送者)。疾管署防疫醫師黃婉婷表示,雖然已知道是新型的冠狀病毒,但從目前中國大陸傳來資料,尚無法研判是哪一種病毒。目前已知的冠狀病毒有數10種,主要宿主是哺乳類跟人類。其中可感染人的冠狀病毒已知有6種,民眾較熟知的是SARS跟MERS,另外四種症狀如一般感冒,或是說比流感輕一點的呼吸道感染。但武漢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不是現在已知的上述6種,估計人傳人能力較弱。黃婉婷說,目前已知可感染人的6種冠狀病毒,哺乳類最大宿主是蝙蝠,還有牛、豬、禽類如火雞、貓、狗,SARS是果子狸、MERS是透過駱駝傳播等。傳染途徑是近距離長時間接觸,且透過飛沫或少部分透過空氣傳播。而就大陸提供的資料推測,此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傳人的可能性較高。若為此,通常人傳人的能力不是很好,民眾還不需太過擔心。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近期前往當地及鄰近區域,應避免接觸禽畜類動物、前往禽畜市場及生食肉品,同時避免接觸病患並落實肥皂勤洗手。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或類流感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管檢疫人員,依照指示配戴口罩就醫;自武漢地區返國後14天內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戴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情形,以供醫師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1-05 癌症.乳癌
多愁善感罹患乳癌風險較高?醫師這麼說
Q:情緒沮喪思慮多,罹患乳癌風險較高?A:古醫書《瘍科心得集》記載,夫乳巖之起也,由於憂鬱思慮積想在心,所願不遂,肝脾氣逆,以致經絡痞塞,結聚成核。簡單來說,罹患乳癌經常與情緒低落、思慮過多有關。這個說法源於中醫認為「乳房屬胃,乳頭屬肝」,也就是乳房健康與胃經及肝經息息相關。肝經帶來的影響更明顯,肝經猶如大腦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因此一個人思慮過多、情志不暢或日夜顛倒,容易演變成肝氣鬱結體質、影響荷爾蒙,壓力荷爾蒙激增也會削弱免疫系統活性,對健康均有負面影響。因此,中醫輔助治療除了緩解患者放化療後的副作用,也著重疏通經絡、暢通循環。預防乳癌,應使生活作息規律、工作節奏放慢、多運動、多培養興趣愛好、多結交朋友等,遇到壓力應有一套好的舒壓方式。衛福部國健署宣導,乳癌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一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以及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等。目前政府補助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二親等以內血親罹患乳癌的婦女可提前至40歲開始。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
-
2020-01-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思故他在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親人的死亡」。不管是老年的家人久病過世或是年輕的愛子遽然辭世,都是那樣的難以接受。第一篇是一位職能治療師描述祖母過世的前後,而委婉道出當身份轉變成病人家屬時,她有機會向工作時所接觸的病人或家屬道出心中的感傷時:「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這道盡了喪親的「準備 面對 調適」,並由此進入醫病之間發揮同理心的美好意境。第二篇是一位母親對她唯一的男兒突然一睡不醒,無法接受這命運的嘲弄,十三年來日日不忘追思,終於走出哀傷的深淵,願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如何克服這人生最大的考驗。第三篇是一位多年致力於幫忙喪親者的身心科資深醫師分享許多珍貴的經驗與建議,並說出這句頗富哲理的話:「失去所愛,確實是我們的摯愛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上的一堂沉重的人生必修課,卻也是讓我們生命豐富、深刻、透徹的重要一門課。」 「醫病平台」非常感激這三位作者無私地與我們分享這沈重的人生必修課,也誠懇地希望他們的文章可以幫忙我們周遭正為此所苦的朋友。那一年我剛過半百,完成了大部分世間既定的秩序流程,也習慣了在那框架裡的生活模式。卻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早上,改變了所有的一切。開啟了往後不知不覺地不斷重整的人生,那天冷不提防,烏雲罩頂,逮個正著,還沒貶眼就落入從天而降的牢籠裡,卻也發不出任何聲響,哀嚎也罷,哭泣也罷,全被巨大的闐黑鎖住了。就像一個戴著近視眼鏡的人,在深夜裡的高速公路上開著車時,突然間被拔掉了眼鏡,眼前,只有無止境的一片黑暗;急促的呼吸聲,偶爾出現零星的燈光,卻不時的聽到輪胎壓到邊線凸起物的聲響,來提醒他已偏離車道了,雖然手中方向盤早已濕滑,但仍得用力緊握,放慢速度,穩住方向,且不斷地向老天吶喊:「我活得並不夠久呀!」屏氣靜神地,一心一意企圖在黑暗中,摸索著一條安全的道路,把自己擺渡上岸,否則淹沒在巨大的闐黑。這就是當年接到電話,被告知兒子已故去時的心情寫照。被告知的當下,無所謂相信、不相信的疑問,知道了,就是這麼一回事;兒子沒了生命!當下,我撲通跪下抱頭,乞求上天給予我智慧勇氣去面對這極度荒唐且荒謬的事情。手中握著話筒,不斷地抖著抖著,號碼怎麼按都不準,費了好大工夫才聯絡好幾個央求辦事的朋友。孩子的爸爸當時不在家,我告訴他這回事,也叮嚀回家的路上,可是千萬小心,不要失了神!將兒子安排成為大體老師及捐贈眼角膜,成了上天為我預備的安全道路。孩子的爸後來說到,等底定捐贈事宜,他才彷彿至黑暗中看到一個小小光點。就憑著那光點,才能摸索下一步的方向。若說這安排是石破天驚,但,是老天先給了我一個晴天霹靂啊!兒子承受多少人的厚愛?又承載了多少眾人對他的期待?領受了世間多少的溫潤善美?我一生憧憬用力養育,向上天訂製的孩子,所有的這些,豈是交付一把火了事?這任誰也都踉蹌昏厥!我又豈能摸摸鼻子認賠買單出場?唯有比荒謬更荒謬的行止才稍有力量抵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巨慟。老天收回孩子的生命留下了軀殼,身為母親,我親手推他進了冷凍櫃,這一步我要自己走,將孩子全部送出去,什麼也不留了!最後一球回到我手中了!而不是任憑命運冲擊,就算送我上斷頭台,也是得由我自己走上去,並且把頭擺好就位行禮如儀,而不是任人拖拉。雖然最終,自己是沒法子躺進那木箱,但總是還認為生命的主權在自己手中,保留了一絲虛無的尊嚴。餘生,我是一個喪子的母親,但,此刻我成就了漫無止境、無可救藥的驕傲,只因為我信守了對孩子的承諾。37年前孩子難產悻得生命,凝視著哺乳中的孩子,心中滿溢著愛,乳汁汨汨流著,心想:「孩子,媽媽會一輩子好好照顧你。」於今,我是照顧了孩子的一輩子。由於2005年底,我剛完成新竹文化局百年人物展,介紹先祖父的部分,提醒了我,台大醫學院、醫院滋養了我們一家四代,感恩之心油然而生,然2006年1月,兒子在睡夢中離世,驀地裡打了個冷顫,背脊骨從頭冷到脚,這是命運找到我,在時間洪流中百年的相遇。過去從來不知道百年前台大醫學院收著孩子外曾祖父的成績單,後來外祖父、父親的成績單也相繼被收藏著,而孩子自身難產得著生命也在台大醫院,如今他的名字更是在無語良師名列中。若不是當年參與了先祖父的人物展,真不知我還能有其他的安排嗎?直覺是命運找到了我,當然明白了我逃無可逃,儘管當時一直打顫發抖、恐懼害怕,由於知道退無可退,是棄后的時候了!除此一步,我將落入萬丈深淵,終日不見陽光,呼吸不到空氣,身旁所愛的親朋家人,終將因我的腐朽而枯萎。我有智慧嗎?不!那是因為我恐懼、害怕。戰場上最勇敢的士兵,應該不是什麼嚨不驚,而是儘管怕得打顫冒汗,仍然衝上前去,藉著恐懼激發最大的勇氣和作戰能力,奮勇殺出一條活路。當時的我,令人擔心,因為我沒血沒淚,不哭不語,只因我要傾全力,產生前所未有的動力和決心,去對抗荒謬困頓,我得專心集中精神啊!也只有此時,我們才能發現我們竟有著如此未可限量的力量與可能。2006年以來,爾後的十多年間,從未懊惱過為孩子所作的安排。孩子的氣味,也不復記憶,他的身影也不再清晰,只是對他的思念變成世間一切美好事物了。晴空萬里的天氣,總讓我無法自己的喜樂起來,陽光灑了一地,想起兒子在草地上追逐著風箏與揀回來的流浪狗玩躲貓貓……任何找尋媽媽的雙眼都有可能是承載著兒子的眼角膜。我告訴同為捐贈者的母親:別費思量孩子的受贈者在那裡裏喲!因為此刻他正在一個好地方遊山玩水、吃香喝辣呢!註1任何快樂的生命都是我們的親人!人生就是要經歷生命的各種風風雨雨,嚐盡酸甜苦辣,這就是完整的人生,孩子沒有這個機會,雖然有人安慰我們,孩子不用受苦嚐到人生苦味,但,我們還是遺憾,他不若我們嚐遍滋味!即便孩子在世時,似乎對很多生命哲理已經通透,但是似乎總是覺得少了一個步驟。人生也像一座園地,須要耕耘、除草、施肥,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就是不停地在給予人生這些農作活動,網路流傳一頭驢子掉進枯井的故事,末了,驢子抖動掉本欲將牠活埋的泥土,不斷地墊高下,牠脚一蹬,就跳出困境,我們嚐遍冷暖滋味,就將它們化成養份,來茁壯成長。兒子離去後,有一句長輩安慰的話語最能令我安心!他說:我們每個人來到這世界都有義務,讓它在你離開時,比你來時要好些。他說「秉璋作到了」從此成為世間的一個美好,成為我餘生大願。註1:衛福部器官捐贈中心,舉辦的家屬關懷活動,常有受贈者感恩分享,說他們會好好注意健康,珍愛生命,帶著捐贈者給予的心……,到處遊山玩水,吃香喝辣。
-
2019-12-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過敏是不是該吃益生菌?醫:只有這二種過敏有效
過去,過敏的發生與遺傳基因息息相關,但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越來越多人在完全沒有家族史的狀況下,突然開始過敏也不再少數。因此,門診常遇到父母問說:「醫師,我的孩子一直過敏,是不是該給他吃益生菌啊」、「聽說天天喝功能性優酪乳就能改善過」......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環境中的誘發過敏因子除了過敏原塵蟎、蟑螂、黴菌、貓狗有毛寵物等之外,還包括室內外刺激物,包括PM2.5 、空氣污染物、化學刺激物和香煙等,而PM2.5懸浮微粒的劇增是造成台灣過敏病人數和病情嚴重度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就算本身非過敏兒,卻老是皮膚發癢、噴嚏打不停、眼睛搔癢等狀況層出不窮。除了外在致敏物質變多外,也可能是腸道菌叢生態失衡,導致免疫調控機制出問題。過敏發生與人體免疫調控機制有關徐世達指出,健康人體內每個人皆有同時存在兩套免疫系統有一套由第一型幫助型T細胞(Th1)所負責的正常免疫反應負責對抗感染的微生物,另一套由第二型幫助型T細胞(Th2)所負責的過敏免疫反應負責對抗環境中寄生蟲、叮咬蟲類、過敏原與刺激物接觸障壁層器官(包括皮膚與黏膜器官)的防治反應。這兩套免疫系統都可由調節型T細胞(Treg)和其所分泌的細胞激素(TGFβ和IL 10 )來作調節維持正常免疫反應。兩者的作用互為拮抗,猶如蹺蹺板的兩端,一邊高另一邊就低。如果Th2太活躍會使Th1低弱,人就容易產生臨床過敏疾病,同時容易受到環境中各種微生物感染。相反的若能讓Treg 或Th1上升就會讓Th2能力下降,便能使過敏病人不容易產生臨床過敏疾病。益生菌抗過敏之原理徐世達進一步說明,而益生菌對抗過敏的原理,便是使Treg 或Th1上升,抑制Th2,以降低臨床過敏疾病的發病率和嚴重度。許多歐美研究證實,長期補充益生菌確實有助於舒緩過敏,但僅適用於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世界過敏組織(WAO)於2015年的新建議也明確指出,在已經有一個或以上過敏病患的高敏感家庭,懷孕婦女可於懷孕的妊娠第35週開始每天攝取益生菌;寶寶出生後,媽媽在哺乳期間持續攝取,將益生菌經由母乳給予嬰兒;或從孩子出生後持續直接餵食益生菌,也能幫助調節體質,預防過敏兒的產生。他提醒,不同菌株的益生菌具有不同功能,選錯益生菌有時反而可能會加重臨床過敏症狀,還有補充的益生菌數也非越多越好,吃到適當建議菌數量即可,過量攝取反而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市售益生菌眾多,該怎麼選?徐世達建議,挑選益生菌補充劑時,建議選擇安全性高,且有研究證實功效的產品。此外,適量補充優格、優酪乳等含有乳酸菌的飲食也有幫助,不過,記得選擇含有活菌的產品,提高好菌在腸道的繁殖力,有助預防過敏。提醒家長,千萬不能依賴保健品來改善過敏,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而是應該讓孩子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規律運動等良好生活習慣,才是遠離過敏、健康成長的關鍵!
-
2019-12-18 科別.骨科.復健
只有小指不會麻麻的?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可以不開刀嗎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林杏青復健科醫師 (柔術醫師專欄) (粉絲頁連結)協助: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連結) (粉絲頁連結)林暐閎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物理治療所粉絲頁連結)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ATX徒手治療研究室連結)羅一強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粉絲頁連結)腕隧道症候群是一種很常見的手腕疼痛、麻問題,平均每一百個人裡面就有三到四個人有腕隧道症候群。林杏青醫師將在這篇文章告訴大家哪些人是腕隧道症候群高危險族群、它有哪些症狀、我們如何去檢查以及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1, 經常使用手腕的人、容易壓迫到手腕神經的人。例如電競選手、糕點師傅、需要經常結印的忍者。2, 遺傳,有些人天生就是比較容易中鏢腕隧道症候群,就像有些人天生寫輪眼,有些人天生是 D 的意志。3, 某些生理狀態時有可能誘發腕隧道症候群:統計有 2% 的孕婦會腕隧道症候群、哺乳、月經、口服避孕藥、停經、其他內分泌問題、高達 30% 的糖尿病患者有腕隧道症候群的問題、缺乏維他命、洗腎、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肥胖、末端肥大症、腦性麻痺等等。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所以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呢?其實腕隧道症候群就是通過手腕裡的隧道的神經(正中神經),他被壓迫到了。當你的手掌向上打開時,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一半會麻麻、刺刺、電到的痛感。假如你的小指也有類似的問題,那可能是還有其他神經問題。神經壓迫太久、神經受傷太久,可能會造成手指肌肉萎縮、力氣衰弱。如何診斷腕隧道症候群我們可以透過理學檢查、電生理學檢查(測神經訊號)、軟組織超音波這些方式來診斷腕隧道症候群。理學檢查理學檢查的意思就是透過物理性的方式來推測你的生理狀態。一種方式是向上與向下用力彎曲手腕各一分鐘、一種方法是敲你的手腕,假如這兩種方法都會讓你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一半會麻麻、刺刺、電到的痛感,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比較高。機率比較高不代表就一定會檢查出來,假如你感覺比較不敏銳、或是症狀比較奇怪,大約只有七成能夠透過理學方式檢查出來;如果你同時還有其他神經問題,那可能就只剩下四成能夠靠理學檢查診斷出腕隧道症候群。在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段落那邊提到,神經壓迫與受傷久了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那也是一個幫助診斷的點。電生理檢查腕隧道症候群電生理檢查簡單說就是檢查神經裡的電訊號,來推測你的身體狀態,常見的有腦電圖、心電圖、肌電圖等等。可以拿來檢查腕隧道症候群的有:神經傳導速度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看看神經哪裡被壓到傳導較慢。肌電圖 (Electromyography, EMG):看看哪個地方在亂放電,神經受傷到什麼程度,是否急性受傷,有沒有在恢復等等。肌肉電刺激:用一根針插入肌肉,觀測訊號或是給予訊號看反應。這些檢查可以幫助確認到底是不是正中神經壓迫?壓迫是發生在手腕還是手肘或是頸椎?也可以檢查你是否有多重神經問題,多條周邊神經一起壞掉?多重神經問題常見於糖尿病患。值得一提的是,電生理檢查可以幫助分辨腕隧道症候群和胸廓出口症候群,胸廓出口症候群是由頸椎出發的神經在胸廓出口那邊(前斜角肌與中斜角肌、鎖骨和第一根肋骨、胸小肌與肋骨)被壓迫了。以上兩張圖只是示意圖,腕隧道症候群不會影響到小指,也不會檢查你的小腿。(第一張圖片來源)、(第二張圖片來源)軟組織超音波顧名思義它可以檢查你的肌肉、肌腱、神經、等等軟軟的組織。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幫你確認你的正中神經到底是怎麼被壓迫到的?是因為骨折?創傷?還是周圍水腫壓到了神經?所以腕隧道症候群要怎麼治療?腕隧道症候群長期來說還未有一個證據力強的治療方式(包含物理治療),簡單說就是很難根治,很容易會反覆復發。治療分成開刀與不開刀(保守治療),一般都會先進行保守治療,把開刀當成最後方法。不過問題是不開刀的方法(注射治療、物理治療)通常只能暫時緩解腕隧道症候群的問題,開刀有風險,但是比較有效。其實要解決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從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去改變才行。不開刀治療腕隧道整後群方法:1.調整生活習慣 (減少過度使用手腕、折手腕)2.戴護木 (固定手強迫休息)3.物理治療 (軟組織鬆動術等等,搭配副木)4.局部注射類固醇 (短暫的解決方法)5.震波治療6.神經解套治療 (由劉炳塘醫師補充)類固醇的部分比較容易引起網友們的疑慮,這邊稍微講一下,其實類固醇單次注射小劑量是明確安全的做法,合理使用下副作用很少。過量局部注射類固醇可能引發肌腱、韌帶脆弱,不可不小心。假如不開刀的保守治療都無法幫助到你,那….就只好開刀。一般來說我們會把開刀放在最後手段。開刀的方式很多種,目前沒有明確說明哪一種比較好,但大多可以在開刀後三週內回去工作。除了上述治療,病患能夠獲得身邊人的心理正向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許多研究都顯示心裡的支持可以讓病患感受症狀獲得改善。最後段落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診療指引」中,證據力較強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證據等級 A 與 B:1.口服類固醇治療(oral steroids treatment)2 到 4 週有療效。2.局部類固醇注射有效。3.腕部護木如果無法全天穿戴,只在夜間穿戴亦有療效。4.超音波療法治療時間要大於 2 週才有明顯療效。5.使用腕部護木,無論有沒有搭配正中神經及肌腱滑動運動,療效無明顯差異。總之,其實腕隧道症候群和許多肌肉、骨骼、神經問題一樣,最根本的解決方案還是要改善生活與工作方式,但這通常是人們最難改變的部分,幫QQ。參考文獻:1.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_ 建立健保門、住、急診給付前十大疾病臨床指引計畫《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診療指引》中華民國手外科學醫學會 編制2.AAOS OrthoInfo, Carpal Tunnel Syndrome3.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brahim I, Khan WS, Goddard N, Smitham P. Open Orthop J. 2012;6:69-764.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 Ibrahim, W.S Khan, N Goddard, and P Smitham. Open Orthop J. 2012; 6: 69–76.5.Physiopedia: Carpal Tunnel Syndrome6.Effect of 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Wu YT et. al. J Orthop Res. 2016 Jun;34(6):977-84.7.Effect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Babak Vahdatpour, Abolghasem Kiyani, and Farnaz Dehghan, Adv Biomed Res. 2016; 5: 120.8.Time to return to work and surgeons’ recommendations after carpal tunnel release Navah Ratzon et. al. Occupational Medicine, Volume 56, Issue 1, 1 January 2006, Pages 46–50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04 科別.兒科
嬰兒趴睡、與父母同床 小心窒息
別再讓小嬰兒趴睡或與父母同睡了!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梁富文與成功大學進行一項「兒童死亡回顧分析研究」,發現有5名未滿1歲幼兒死於意外窒息,共同點是與父母同睡大床,或採趴睡姿,因父母一時疏忽而釀悲劇。該項分析研究是由國健署委託高醫大與成功大學在2018年執行的先驅計畫,在高雄、台中、花蓮三地進行27名兒童死亡回顧研究,發現有5名滿月到8個月大嬰兒死因是意外窒息,與睡眠環境息息相關,梁富文昨天在高屏區兒少保護成果發表研討會發表該項研究。梁富文說,有名滿月嬰兒因媽媽習慣半夜側餵哺乳,與父母同睡一張床,某日父親醒來,嬰兒已窒息身亡;另名3個月大嬰兒由保母照顧,凌晨喝奶後未拍嗝並讓其側睡,早上已呈趴睡姿窒息而死。有名4個月大嬰兒睡著時,從嬰兒床翻落一旁記憶床墊,口鼻朝下陷在床墊內窒息死亡。高醫附院小兒心肺科主任徐仲豪表示,許多父母以為小孩趴睡較好睡,萬一發生缺氧,反而不易醒來;其次,父母與孩子同床,也容易在睡熟時不慎壓到孩子,造成新生兒窒息。他呼籲1歲以下寶寶任何時間皆應保持「仰睡」姿勢,且和大人要「同室不同床」。徐仲豪建議,讓新生兒睡在單獨的嬰兒床,床墊材質不要選擇太軟或不會回彈的床墊,床上也要避免堆置太多棉被、填充玩具或枕頭,避免掩住嬰兒呼吸道,或翻身時小臉卡在床角凹陷處而無法呼吸。
-
2019-12-03 該看哪科.兒科
寶寶趴睡或與大人同睡一床 專家說易窒息死亡
別再讓小Baby趴睡或跟父母同睡了!高雄醫學大學今舉辦108年高屏區兒少保護成果發表研討會,該校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梁富文進行一項「兒童死亡回顧分析研究」,共蒐集27名14歲以下兒童死亡案例,其中有5名未滿1歲幼兒死於意外窒息,共同點是與父母同睡大床,或採趴睡姿,最後因父母一時疏忽而釀成悲劇。該項分析研究是由國健署委託高醫大與成功大學在2018年執行的先驅計畫,在高雄、台中、花蓮三地進行27名兒童死亡回顧研究,發現有5名滿月到8個月大的嬰兒死因與睡眠環境息息相關,除了呈趴睡或側睡姿,也多與父母同睡一床。梁富文說,有名滿月嬰兒因媽媽習慣半夜側餵哺乳,平時就與父母同睡一張床,但某日父親醒來,嬰兒已窒息身亡;另名3個月大嬰兒是由保母照顧,凌晨喝奶後未拍嗝並讓其側睡,結果早上已翻呈趴睡姿窒息死亡;也有名4個月大嬰兒疑睡著時從嬰兒床翻落一旁記憶床墊,口鼻朝下陷在床墊內窒息死亡。高醫小兒心肺科主任徐仲豪表示,許多父母以為小孩趴睡較好睡,但萬一若發生缺氧,反而不易醒來;其次,父母與孩子同床,也容易睡熟時不小心壓到孩子,而造成新生兒窒息;他呼籲1歲以下寶寶任何時間皆應保持「仰睡」姿勢,且和大人要「同室不同床」。徐仲豪建議,除了讓新生兒睡在單獨的嬰兒床,床墊材質盡量不要選擇太軟或不會回彈的床墊,床上也要避免堆置太多棉被、填充玩具或枕頭,避免蓋到嬰兒呼吸道,或翻身時小臉卡在床角凹陷處而無法呼吸。梁富文認為,這27名個案中有17名(63%)都是意外事故或他殺,其實是可預防的。針對兒虐及意外事件頻傳,立法院今年3月通過修正兒少法第13條,增列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進行6歲以下兒童死因回溯分析並定期公布分析結果,希望建立兒少成長的友善環境,讓未來主人翁能平平安安長大。
-
2019-11-29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早上起床關節僵硬又疼痛 當心「自體免疫關節炎」
在免疫風濕病裡,關節炎是常見的表現,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台大醫院免疫風濕科謝松洲醫師表示,大部分的風濕病都是從20歲以後或者青春期以後開始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在30-50歲比較常見,僵直性脊椎炎可能是20歲左右就開始。大部分的風濕病都是女性比較多,像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會有6-8成的患者是女性,至於僵直性脊椎炎則有超過一半是男性。患者經常以反覆關節疼痛來表現,早晨起床時會感到僵硬不適,倘若沒有好好控制,會導致關節變形,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目前的治療方式大概有哪些?謝松洲醫師說明道,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目前治療是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但是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對部分疾病的效果較有限,對於疾病活性比較高的病患可能沒辦法控制得很穩定。從1990年代開始有各種生物製劑被開發出來,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好,但是成本比較高,在健保給付方面就相對受限,由於藥物成本差距很大,所以基本上會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為主。不過因為很多患者沒有在疾病早期就接受治療,如果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後,疾病活性比較高又持續比較久,傳統免疫調節藥物的效果就比較有限,而需要藉助於標靶治療的生物製劑,會稱作「標靶治療」是因為藥理作用上能更精準地調控,會稱作「生物製劑」的是因為這類藥物得靠生物技術來製造,和經由化學反應合成的藥物不同。自體免疫疾病剛開始的時候患者經常會以為只是受傷或過勞疼痛,往往要到症狀較嚴重或持續一段時間才就醫。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疾病活性高,3-6個月關節就開始受損、變形,能夠愈早把疾病控制下來,後續產生破壞的風險就比較少。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懷孕前,需要注意什麼?風濕病患者中女性占比較多數,在過去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不好,想要懷孕就比較困難,現在的治療進步很多,患者懷孕生育的比例相對以前高很多。懷孕過程中,免疫系統會做很多調控,容易讓病情出現變化,像紅斑性狼瘡在懷孕過程中復發惡化的機率比較高,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部分患者在懷孕期間關節炎會較為改善,但有些患者還是有持續性關節炎。謝松洲醫師提醒道,乾癬性關節炎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有些在懷孕期間不適合使用,所以若準備懷孕,回診時務必告知醫師,才能事先調整藥物。懷孕期間停藥對患者有什麼影響?現在對免疫風濕病的治療觀念是希望病情愈平穩愈好,除非疾病已經穩定很長的時間,不然醫師還是會建議要維持一些基本用藥。有些患者因為擔心藥物影響胎兒所以擅自停藥,對病情穩定反而不利,尤其在懷孕期間這些疾病活性可能會改變,一定要密切追蹤。醫師會依照疾病活性,選擇適合懷孕期間使用的藥物。有些病患準備懷孕,就因為擔心而停藥,雖然病情不見得馬上就出現變化,但可能在幾個月後疾病惡化又剛好懷孕,幾個因素加在一起對健康的衝擊就很大。有些患者覺得藥物不安全就一直忍耐,可是關節變形了其實就回不來,懷孕期間所累積的破壞到後來即使病情控制好了可能也無法恢復。免疫系統在懷孕期間有較多變數,醫師會建議病患比平常更密切追蹤。懷孕期間停藥對胎兒有什麼影響?接受治療期間可以哺乳嗎?謝松洲醫師強調,媽媽的狀況愈穩定,懷孕期間就會愈平穩順利,媽媽如果疾病不穩定對胎兒一定有影響。健康是整體的,不可能媽媽疾病活性很高,胎兒卻完全不受影響。懷孕生產後,患者都很關心哺乳的問題,現在已經確認有些藥可以哺乳,有些藥則不建議。能否哺乳需要做相關研究,有臨床資料佐證,以確保安全性,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和生物製劑皆有能夠安全使用的藥物[1]。只要跟醫師好好討論,選擇合適的藥物,讓懷孕、哺乳期間病情都能穩定控制。除了使用藥物之外,日常生活及飲食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呢?謝松洲醫師道,自體疾病患者誘發的因素不見得一樣,但是基本上自體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比較容易失衡,所以相對來說,我們都是希望他們生活愈平穩愈好,飲食愈均衡愈好,休息睡眠時間一定要足夠。有些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患會為了健康去吃一些保健食品,但是如果體質不適合反而容易讓免疫系統失衡。維持適度運動訓練肌力是需要的,不過小心別造成運動傷害,受傷也是讓關節炎持續不好的因素。提醒大家,如果有一個症狀持續超過2-3周以上,或者反覆發作就要特別注意,有些人經常腳跟痛,就以為是運動傷害,可是一起運動的人並沒那麼容易運動傷害,其實這可能就是風濕免疫疾病開始的警訊,平日要仔細觀察,如果症狀反反覆覆,持續時間愈來愈長,就要留意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原文:早上起床關節僵硬又疼痛,當心自體免疫關節炎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