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咳嗽
共找到
2258
筆 文章
-
-
2020-12-11 新聞.健康知識+
喝咖啡可以用來治療氣喘嗎? 食藥署曝咖啡因的危險性!
網上盛傳喝咖啡可以用來治療氣喘,能有效降低過敏或氣喘症狀,以及減緩疾病進展;咖啡真的有這麼神奇嗎?在學理上,咖啡含有「咖啡因(caffeine)」成分,雖然「咖啡因(caffeine)」有氣管擴張的作用,但如果使用於急性氣喘發作,藥效不僅太弱且藥效太慢,通常在服用後2至4小時才會出現效果。氣喘發作是因為氣管接觸到過敏原,引發支氣管收縮,會出現呼吸急促、喘鳴聲、咳嗽等症狀。當急性發作時,會使用緩解型藥物(支氣管擴張劑),在短時間內達到擴張支氣管的效果,迅速緩解症狀。當然有人會問,如果藥效太弱,那就喝多一點咖啡可以嗎?食藥署提醒,通常大量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在還沒緩解氣喘症狀前,身體就會出現心悸、手抖、頭痛、失眠等難以忍受的副作用。除此之外,還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造成心律不整,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死亡。民眾應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如有任何用藥安全問題,請諮詢專業的藥事人員,切勿相信偏方。
-
2020-12-10 科別.骨科.復健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現代上班族由於工作時間相當長、生活壓力又大,當壓力來襲就容易緊張,一緊張起來、肌肉就不易放鬆,因此,「這裡痠、那裡痛」對許多人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腰痠背痛久了不處理,放任肌肉緊繃與疲勞,將會變成慢性疼痛,嚴重甚至會演變成肌肉發炎,千萬不可忽視!久坐、少動、姿勢不良 痠痛三大主要元凶除了長期姿勢不良會影響痠痛,若久坐不動、缺乏運動,也是促成痠痛的殺手。若你認為痠痛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痠痛早已不是老人的專利,而是大家都曾經有過的經驗。至於不喜歡運動的人,體內新陳代謝也會逐漸變慢,使得體內廢物不易排除,於是痠痛也會跟著繼續積存,因為肌肉痠痛代表新陳代謝的廢物(乳酸)囤積在體內,唯有增加新陳代謝,乳酸才能順利排出體外,才不會引起痠痛。腰痠背痛除內科疾病 大部分因姿勢不良引起既然痠痛如影隨形,到底身體哪些部位最容易痠痛?根據醫學研究,80%的人一生當中至少有一次腰痠背痛的經驗,由此可見,在身體各部位痠痛的情況來說,又以腰痠背痛最為常見。有的人猛然彎腰,突然造成急性腰扭傷,俗稱「閃到腰」,痛到無法站起來!「腰痠背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相信這一句話能夠充分表達患者的痛苦心聲。復健科醫師武俊傑表示,腰痠背痛發生的原因,除了少部分是因內科疾病如腸胃不適等引起之外,大部分是因日常生活姿勢的不正確,或因老化形成的骨刺,或受到外力傷害所引起,其中又以不良的日常生活姿勢、不正常的動作,導致腰背部承受過度壓力引起者占大多數。 此外,包括肌肉韌帶拉傷、骨刺或椎間盤軟骨突出症等,還有如運動傷害、提重物、久坐,甚至是咳嗽、打噴嚏等,都可能導致急慢性腰痠背痛,尤其是久坐不動造成的腰痠背痛,也有與日俱增的趨勢。冰敷、熱敷依部位腫脹與否決定 冰敷助消腫止痛腰背部就如支撐房子的樑柱,一旦腰背部初期出現痠痛症狀,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與復健,經過10年或20年後再出現問題時,症狀將會變得嚴重,治療上相對棘手。許多人一遇到腰痠背痛時,便會馬上聯想到熱敷,但是也有人認為應該先冰敷,甚至有的人主張應該先冰敷24小時,更有人認為應該先冰敷72小時,到底熱敷與冰敷兩者誰先?還有應該敷多久時間才正確?武俊傑指出,要先採用冰敷或熱敷完全要看受傷部位是否有出現腫脹的清況,如果有腫脹必須先冰敷,因為冰敷的目的是要讓血液循環變弱一點,可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因此,若屬於急性拉傷或局部拉傷,最好先採用冰敷,等到已經消腫之後,就應開始熱敷。至於要冰敷多久時間?武俊傑說明,完全要視消腫狀況決定,有的人很快的在一天之內24小時即消腫,即可接著熱敷;但是也有的人需要3天才會消腫,於是接著熱敷。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泡溫泉也可達同樣效果熱敷目的在於使患部附近的肌肉放鬆,並促進血液循環,使受傷部位得到舒緩,進而促進傷部癒合;若肉眼無法判斷是否有腫脹的話,一般在冰敷1天之後,即可接著熱敷。但是,如果因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會使肌肉變得緊繃,此時就應該直接使用熱敷,讓週邊肌肉放鬆,或者泡溫泉,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延伸閱讀: 腰痠背痛該掛哪一科? 醫師教你從對應位置分辨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0-12-0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打疫苗前先強化體質 中醫詢問度高是這個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冬至前後是1年中寒氣最盛時候,此時是調養人體虛寒體質最佳時機。傳統醫學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觀念,三九天是指冬至後連續3個9天,人體虛弱陽氣調養恢復之後,人體抗病能力也會增強。義義縣衛福部朴子醫院中醫李昌諴博士說,「冷在三九」此時利用「三九貼」由中藥對穴位產生熱刺激,將熱能與藥氣經皮膚傳導進入穴位,可調節經絡與臟腑氣血,發揮內病外治的效能,達到治病與防病及預防秋冬舊疾復發功效。李昌諴指出,研究顯示三伏天與三九天進行穴位敷貼,透過貼敷藥物對人體的刺激可提高人體的干擾素γ(IFN-γ)濃度 (減少發炎及過敏反應),並降低過敏反應引發的免疫球蛋白IgE,調節免疫T細胞(TH1/TH2)的比例,進而增加人體免疫力。三九貼日期及治療期間「一九」:21日(21日到25日一周內貼敷);「二九」:30日(28到31日貼敷);「三九」:明年1月8日(1月4日到15日貼敷);「加強貼」:明年1月18日(18日到22日貼敷)。三九貼是藥性溫熱藥餅貼製成,有活血作用,因此孕婦,1歲以下嬰兒,有感冒喉嚨痛咳嗽等症狀不適合,另皮膚有蟹足腫體質、貼敷部位要避開傷口,或皮膚容易過敏者要慎用。成人每次接受三九貼藥餅的時間可調整約2到3小時取下,小朋友0.5到1小時為宜。三九貼後若待冷氣房不宜溫度調太低,避免洗冷水澡或游泳,以免降低敷貼藥效。敷貼藥餅期間,飲食減少攝取冰飲、生冷水果、辛辣、海鮮及菸酒,宜多喝溫開水,以清淡食物為主。貼三九貼藥餅,除穴位敷貼,可另再依個別體質服用中藥處方調理,搭配溫熱中藥茶飲與泡腳或泡湯,裡應外合,內外兼治。不僅可調理身體調養氣血,還可減少季節變換引起過敏的頻率。達到預防醫學的效果。
-
2020-12-09 新聞.健康知識+
歷史教會我們的事:為何大規模隔離對疫情可能沒想像中有效?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對於新的大流行病,我們做好多少準備了?來談談這些年來人們做對的事: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國政府已發展出良好的監測網。問題在於監測網還不完善──還有很多國家並未參與其中──此系統也得仰賴各國政府相互配合。二○○三年,監測網也注意到 SARS 病毒(原被視為新型流感病毒),並將其列入監測範圍;不過 SARS 比流感好控管多了。雖然如此,世界仍因中國陷入危機:中國起初謊報情勢,隱瞞疫情。相較之下,中國如今已大為坦白,但訊息透明度仍有待加強。況且合作起來不情不願的還不只中國。監測網顯然很重要,因為這麼做最能及早發覺潛在大流行病的徵兆,從而加速疫苗製造──疫苗效力雖有不足,卻仍是抵抗大流行病的最佳防護。就算只超前部署幾週,效益也會大為不同。二○○九年大流感的疫苗,效力和最好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相當,但遲遲在第二波疫情中才製成。加緊監測以外,也漸有資金投入改良、加速疫苗製造技術。研發疫苗的方式,逾七十年來都是先在雞蛋中培養病毒、收成病毒、殺死病毒(這道程序可產出少量減毒活病毒疫苗)再純化,至今開發疫苗仍是採用此做法。可是以雞蛋培養病毒製作疫苗,製程進展極為緩慢,而且病毒還會因為適應雞蛋的環境而變異──這也是疫苗在人體內沒那麼有效的原因。二○○九年起,疫苗開發終於漸漸轉採另外兩個技術,效果更好,製程更快。一個做法是在哺乳類細胞中培養病毒。第二個作法則採用分子生物學重組技術,將血球凝集素抗原植入完全無關的病毒中,接著在昆蟲細胞中培養病毒,再收成血球凝集素。不過,就算以最樂觀的角度設想,就算有了新科技,要做出大量疫苗還是得花好幾個月。而且,供應美國所需的疫苗大都是在海外製作;若遇上致命的大流行病,其他國家政府是否會在其國民得到疫苗保護前准許出口,是個大問題。小量使用某些抗病毒藥物可減輕患病症狀,尤其是奧司他韋(oseltamivir,商品名為「克流感」〔Tamiflu〕) 和扎納米維爾(zanamivir,商品名為「瑞樂沙旋達碟」〔Relenza Rotadisks〕);若預防性服用則可降低患病風險,但只有服藥期間有效。不過,這些藥的效力仍有限,而且病毒還是可能產生抗藥性。因此,依靠現有藥物難以解決大流行病問題。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呢?過去數年許多政府都在研擬非藥物介入措施──也就是透過公衛手段減輕大流行病的影響。這個議題沒有簡單的解方。流感病毒透過空氣傳染,因此可被吸入體內,這似乎也是其主要傳播方式,但病毒也能在物體表面生存──例如門把或罐裝啤酒──存活時間至少幾個小時,若溫度、濕度合宜,也可能生存數天。如此一來,要是有人開了門,稍後打哈欠時用手掩住口鼻,病毒也可能傳入人體。避開病毒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大流行病爆發、肆虐社區的六至十週間,採取不收貨運和郵件、不外出等行為準則,將個人完全隔絕於社會之外。這種做法行不通,就像某個社區要完全自閉於世界之外那麼不可行;想將社區隔離出來,得要條件異於尋常才辦得到。(一九一八年,有幾個島嶼和社區曾這麼做;但時至今日,應沒多少社群能隔離成功。)因此,不管是由政府下令施行還是個人主動執行,非藥物介入措施也不是那麼實際好用,效果有限。就算這些措施在有限程度內頗有成效,那也得要持續進行。為大流行病建構模型的人員詳加研究美國城市一九一八年時採用哪些防範手段;他們得到的結論是,「疊合」幾個措施──大都是不同的「社交距離」維持法──至少可以延長當地社區流感爆發的時間,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運用在部分模型的歷史數據其實有缺陷,而且評估關閉學校等一九一八年採行措施時,這些模型並未考量到,經歷過春季疫情的城市,居住人口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免疫力,這也會影響模型的效果。不過,非藥物介入措施還是唯一可依賴的辦法。有個沒效的做法,就是大規模隔離。隔離對某些疾病來說是合理的措施,理論上,甚至在某些條件下也對流感有效──但就只限於理論上而已。一份未發表的一九一八年軍營研究證實了這點。國軍手上有一百二十個軍事訓練營的數據,其中九十九個軍營實施隔離,二十一營未採取相同手段。但採行隔離的軍營與未隔離的軍營,兩者間的死亡率和罹病率沒有差異;甚至連流感傳遍整個營地所費的時間也沒有差別。這個故事說來其實沒那麼簡單:進行研究的流行病學家不只注意數字,也觀察當時的實際做法;他們發現九十九個實施隔離的軍營裡,只有六個左右嚴格執行。那幾個軍營確實從嚴苛之中獲益。但若戰時大多數軍事基地都沒辦法實施嚴格有效的隔離,承平時期的公民社會當然更沒辦法了。關閉國界也沒有好處。停止貿易、阻止公民返國等等做法根本不可行。那等於是要終止一切經濟活動,而且禁止進口──包括與健康照護相關的進口貨品,如藥物、注射器、手術袍等眾多醫療用品──還會讓供應鏈問題倍加嚴重。就算做到這地步,根據模型顯示,若邊境封閉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也只能延宕疫情散布幾天,至多就拖一個禮拜;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九的話,頂多能拖一個月。對個人而言,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大家準備防疫,只能做點日常防護,洗洗手之類的。日常防疫要做得條有理,一回又一回、一日再一日、一週復一週,紀律嚴明地持續實行,實有難度。但紀律很重要。SARS 爆發就是明白的例子:死亡案例大都是醫護人員,而且他們很有可能是因為沒嚴格遵守醫護人員都熟知的安全準則,才會讓自己染病。討論非藥物介入措施的第一場會議,香港一所醫院感染控制處主任(他們的醫院安全紀錄最佳,遠優於他處),便特別強調他曾嚴加確認所有人員都嚴守安全準則。(醫院院內傳染的狀況,大致都是如此;感染控制紀錄最佳的醫院,院內工作人員對細節都極為注重,絕不抄捷徑。防疫成功在於嚴格執行、強調宣導、遵守紀律。)除非符合極有限的條件,否則醫療口罩幾乎沒什麼用,口罩主要在家庭環境才有幫助。讓病人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因為口罩可以防止飛沫在室內噴散──一九一八年的實驗證實了這點。就算戴口罩會使孩子更加不適,家長也願意讓病童戴上口罩嗎?或許吧,要是爸媽明白讓孩子戴口罩可以保護其他家人的話。甚至連緊密接觸病患的人戴上口罩再嚴加洗手,也能得到些許保護。這種情況下,使用 N95 口罩更為適合,也能保護配戴者,但前提是口罩尺寸要適當,配戴方法也要正確。要戴好口罩,說的比做的容易。有項研究的調查對象是群專業人員,他們配戴 N95 口罩避免吸入有毒黴菌,結果顯示其中逾百分之六十的人未以正確方式配戴口罩。再者,N95 口罩戴起來非常不舒服。對特定的少數人或情境來說,N95 口罩是合理正確的選擇,但就一般大眾而言,要戴上好幾週的時間並不合適。其他的建議措施大體上都很直白簡明:像是讓生病的小孩留在家中別去上學──很合乎常理的應對方式;以及讓生病的大人留在家中別去工作──這就不那麼合乎常理了。另外還有落實「咳嗽禮節」──咳嗽、打噴嚏時,要以手肘內側遮掩口鼻,而不是用手掌來擋,因為手掌終究會碰觸門把。遠端工作顯然也是個做法,雖然所謂的「最後一哩路」難以負荷大幅提升的網路用量。若遇上嚴重的致命大流行病,國家與地方政府可能採取更強硬的手段,例如關閉戲院、酒吧,甚至取消體育活動──一九一九年的時候連冰球的史丹利盃(Stanley Cup)決賽都取消了──還有教會服事活動。最有爭議的非藥物介入措施大概是關閉學校──之所以最有爭議,是因為上述的強硬手段只在事態真的很緊急時才會出現。關閉學校這個做法,在情勢沒那麼嚴峻時就可能被提出,也因此難以判定其優劣。支持關閉學校的理論如下:成人曾暴露在其他流感病毒之下,得到的交叉保護(譯註:「交叉保護」(cross protection)指的是一病毒先感染生物體後,可阻止其他相似病毒感染宿主。)較孩童多,孩童受病毒攻擊的比例因而較高。而且小孩子執行防疫措施都比較粗心隨便,要他們好好丟棄擤鼻涕的衛生紙、把手洗乾淨等等,都比較有難度,因此兒童會持續散布流感和其他傳染病──不只在小孩之間傳播,也會傳給成人。(讓孩童接種肺炎疫苗,使老年人患肺炎的比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八至九十四──這層保護對孩子的祖父母起了作用。)學校無疑在一九五七、一九六八、二○○九這幾年的大流感傳播中扮演要角,季節性流感風行時亦同。但關閉學校會給有工作的家長帶來經濟負擔,因為閉校和其他措施一樣,一執行就會花上好幾星期。在致命性大流行病發生時,接受這樣的經濟負擔看來合理,但病症不太嚴重時,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二○○九年,美國疾管中心起初建議──他們沒有下令執行措施的權力,只能提出建議──如果學校有一個確診個案,那就要關閉兩週。公衛專家亨德森博士(Dr. D. A. Henderson)對疾管中心的建議大為反彈(亨德森博士曾執行世界衛生組織計畫,致力將天花從世上消除,也因此獲得極大聲望);疾管中心後來的說法便逆轉了,表示關閉學校對防疫「沒什麼幫助」。我支持這次逆轉。現在疾管中心只在嚴重大傳染病的時候會建議關閉學校。這是正確的決定。一些研究數據都有違兒童是流感「超級傳播者」的推論,也就是關於一八八九年、一九一八年及一九二○年一次大流感再爆發的研究。三組不同的研究人員在英格蘭、波士頓、底特律做了四個不同的研究,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的家庭中,先確診的病例是成人而非兒童。底特律的那份研究還顯示,雖著時間推進,成人佔確診病例的比例漸小,兒童則漸高──這表示成人將疾病傳染給兒童,而非兒童傳染給成人。不幸的是,我把這件事告知一位疾管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回應我:「我不相信這數據。」那可稱不上正確回應。這份數據幾乎可篤定準確無誤,研究結果可能是離群值、統計學上的異常,但資料卻是由優秀的流行病學家統整而出。他們的發現應被進一步好好研究、理解,背後的政策意涵(譯註:所謂研究有「政策意涵」(policy implications),指的是研究成果帶來新知,對於設計、修改政策有參考價值。)極為重大。(有個解釋是,一八八九年及一九一八年的病毒與先前在成人間流傳的病毒太過不同,因此成人並未享有交叉保護之便,兒童與成人的免疫系統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當時的狀況等同完全沒人感染過這些病毒。一九二○年狀況則相反,幾乎所有人都接觸過這些病毒,所以大家的免疫系統又處於相同層級了。)最後,非藥物介入措施若要發揮效益,得要大眾遵守建議,而且還要持續配合。這是道難題。以二○○九年墨西哥市的狀況為例,政府當局建議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配戴口罩(這是幾乎沒用的防疫手段),還發放免費口罩。恐懼高峰期,口罩使用率竄升至百分之六十五──四天後就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七。而持續監控病毒則是絕對必要的行動。病毒展現行為一有變動──例如一九一八年第一波至第二波疫情之間的變化──應對措施也要跟著變動。監控行動不只對超前預防來說重要,在疫情期間也極為關鍵。
-
2020-12-07 科別.百病漫談
想要感冒快快好 試試7方法
感冒是最常見的小毛病,一般成人每年平均感冒兩到三次;嬰兒和兒童感冒的次數比成人要多。感冒是不分季節和時候的,一旦感染上,症狀通常在兩三天之後達到高峰,然後在14天之內開始好轉。根據美國肺科協會的研究,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症的人,患感冒的時間可能會更長。感冒的症狀讓人苦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喉嚨痛、咳嗽、眼淚汪汪,有時還會發燒,但是並不常見。如何加快感冒的恢復速度呢?● 根據《柳葉刀傳染病期刊》的研究,認為紫錐菊(echinacea)是一種草藥的補品,可將感冒時間縮短1.4天。● 不少研究報告指出,每日6到8克的維生素C,可以縮短感冒的病程。● 維生素D缺乏的人,可以補充劑量而達到預防感冒的效益;但是不缺乏維生素D的人並不能從服用這種補充劑中獲得益處。● 清淡的雞湯可以幫助緩解感冒的症狀。● 感冒時喝牛奶,會加重流鼻涕和咳痰的症狀。根據英國的研究,感冒喝牛奶會導致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加,不能減緩病情。● 多喝水,若覺得喝白開水沒味道,可以加溫熱的紅茶、檸檬水,或吃稀飯等。● 吃大蒜,所有含硫化合物如青蔥、洋蔥和大蒜類的青菜,都可以減緩感冒症狀。另外還有益生菌可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發作的次數,減少抗生素使用量。
-
2020-12-06 科別.消化系統
改善胃食道逆流 醫師建議從3方面下手
新竹一名50歲陳姓男子事業繁忙經常要應酬,近期感覺胸口灼熱,且此症狀每月都會發生好幾次而到醫院求診,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胃食道逆流,透過藥物、生活作息和飲食調整後,症狀明顯改善,幾個月沒再復發。榮總新竹分院胃腸科醫師蔡志奇表示,胃食道逆流是國人常見的消化性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大約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但是因為嚴重程度和發生頻率不一,到門診就診的人只有少部分。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包括胸口灼熱感、胸悶、胸痛,另外,胃食道逆流也可能造成食道外症狀,像是喉嚨痛、聲音沙啞、咳嗽、氣喘等。蔡志奇說,胃食道逆流一般是用臨床症狀診斷,症狀符合就可下診斷和用藥,但也有不少民眾因胃食道逆流去就診而被安排胃鏡檢查,確認是否有逆行性食道炎,以及有無胃發炎、潰瘍、腫塊等情形,且以目前健保規定,要做胃鏡發現有逆行性食道炎才能給付離子幫浦抑制劑。治療胃食道逆流除了使用離子幫浦抑制劑外,生活作息和飲食調整也很重要,生活作息方面建議應避免吃宵夜、不要吃完東西後馬上躺下、三餐盡量定時定量;飲食方面則避免過多的甜食、咖啡因類的飲料。此外體重過重也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蔡志奇也提醒,若民眾生活作息、飲食都正常,也有使用藥物,三管齊下卻仍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話,則需要到醫院做食道酸鹼值檢測和食道壓力測試,以鑑別診斷是否有其它疾病。
-
2020-12-06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放大鏡【肺纖維化】為了多吸一口氣 肺纖維化及早治療
人活著就是憑著一口氣,如果氣虛、容易喘,甚至喘不過氣,無法吸到一口氣,就可能沒了,這對肺纖維化病友來說,可是極為深刻的人生寫照。>>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肺纖維化患者預後差,存活率低,比癌症可怕。值得注意的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台大醫院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指出,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均為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罹患「菜瓜布肺」的比率遠高於一般民眾。謝松洲以紅斑性狼瘡為例,該疾病以關節疼痛、皮膚斑疹為主,病友容易合併身心症狀、乾燥症與嚴重危及呼吸功能的肺部纖維化。但病友常忽略肺功能變差的狀況,即使一動就喘,也常以為是變胖或缺乏運動導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指出,除了大眾熟知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之外,因自體免疫疾病導致的肺纖維化,也屬於一種少見的間質性肺炎,肺部會逐漸纖維化,使肺葉組織出現間質性肺炎現象,患者預後相當差,存活率之低,比一般癌症還要可怕。傳統治療效果有限,呼吸衰竭須仰賴氧氣瓶。肺纖維化的傳統治療效果相當有限,以往在確診後,如同宣判死刑,患者呼吸功能逐漸惡化,進而呼吸衰竭必須仰賴氧氣瓶,最後因吸不到空氣而死亡。其早期病變以肺泡壁發炎為主,病徵為容易喘、胸悶、呼吸不順、呼吸急促及乾咳,患者常被誤診為氣喘、心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到了中期肺部組織纖維化,患者明顯消瘦、食欲不振、呼吸困難,有病人半年內瘦了十多公斤,喘到無法爬樓梯才就醫,但許多醫師對此疾病不夠瞭解,導致許多病人到處求診,掛了急診、家醫科、胸腔科、心臟內科後最終才確診,卻幾乎都已經到了晚期。晚期肺泡壁失去彈性,質地有如菜瓜布。到了晚期,肺泡壁如混凝土般堅硬、失去彈性,透過內視鏡觀察,質地有如菜瓜布,因此被稱為「菜瓜布肺」。在治療上,肺纖維化患者肺功能會在數年內逐漸惡化,傳統使用類固醇、化痰藥、抗凝血劑及免疫抑制劑,或許可能暫時緩解症狀,但此疾病為不可逆的,傳統治療效果極為有限。新藥問世,延緩惡化速度,提高生活品質。所幸最近幾年肺纖維化治療上出現突破進展,新藥問世,臨床研究發現被用來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可降低五成肺功能受損速度,更能減少六成八急性惡化機率,雖然無法治癒,但能延緩惡化速度,且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死亡風險則降低四成三,部分患者用藥1至2周,可改善咳嗽症狀。美國、歐盟幾年前就已陸續核准新藥上市,台灣則在2017年3月給付新型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呼吸道藥物。林孟志表示,由於該藥物價格昂貴,給付條件嚴格,肺功能太好或太差都不符合規定。不過,今年藥物已獲健保核准,除治療過去已取得適應症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外,不論造成肺部纖維化的原因為何,只要纖維化會持續進展,均可使用藥物延緩病程,為長年無藥可醫的自體免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患者帶來一線曙光。謝松洲說,自體免疫疾病治療以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為主,在醫師指示下規律用藥,免疫系統就會逐漸恢復正常,但如果肺部纖維化,就須積極治療。一般民眾如何預防肺纖維化1.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林孟志指出,由於多數的「菜瓜布肺」致病原因仍不明,一般認為與基因遺傳、抽菸、胃食道逆流有關,建議民眾戒菸,並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2.危險環境從業人員木工、美髮業、裝潢工人等長期暴露在粉塵、化學物質危險環境的從業人員,屬於高風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3.注意症狀積極就醫如乾咳超過2個月,合併易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就應積極就醫。【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2-06 科別.百病漫談
很營養但別吃!專家揭感冒、發燒和喉嚨痛該吃與不該吃食材
感冒、頭痛、喉嚨痛、咳嗽時,我們常被告誡應避開某些食物,以免讓症狀加劇。即使是平常被列為「營養優等生」的食材,在此時也可能讓不適症狀更嚴重。以下是專家列出的該吃與不該吃。感冒、流感、發燒時避免吃 | 菠菜組織胺是體內一種化學物質,當它釋放會觸發過敏症狀,許多食物也有組織胺的存在。它們會觸發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並加劇發炎反應,因而加重感冒與流感相關症狀。一般認為菠菜與草莓、番茄和柑橘類水果共食,可能釋放出組織胺。避免吃 | 堅果堅果含有協助人體抵抗感染的重要營養素,如鋅和維生素E。但要避免在疾病初期食用,尤其在胃不適和發燒的情況下。由於堅果富含健康脂肪,身體需耗費更多能量來消化,這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堅果也被認為會釋放組織胺,加重充血。避免吃 | 花椰菜儘管花椰菜含有增強免疫力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A和C,但纖維含量也很高,身體在病弱狀態時可能很難消化。為避免刺激胃腸道,建議選擇纖維含量較低且易消化的食物,讓身體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抗感染上。建議吃 | 紅椒紅椒所含的槲皮素,是強大的抗氧化劑,也具有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可以防止病毒自我複製,修復感染引起的組織損傷,並緩解發炎。它還富含抗氧化劑維生素C,可縮短感冒病程。建議吃 | 蘑菇細胞激素是負責人體免疫系統的小蛋白質,它們會調節免疫反應,在生病時發出警報,並在恢復健康時啟動睡眠模式。研究顯示蘑菇、靈芝和蟲草等,可以增加細胞激素,並幫免疫系統抵抗感染。建議吃 | 雞湯或肉湯研究顯示,雞湯含抗發炎作用的化合物,是對抗感冒和流感的好食物。且肉湯中含有電解質礦物質,例如鉀和鈉,對保持身體水分很重要。咳嗽或喉嚨痛避免吃 | 生菜根據喉嚨痛的嚴重程度不同,粗糙的生菜可能更難吞嚥而引發不適,建議等症狀恢復後再吃。避免吃 | 柑橘類水果這是一個難題,雖然柑橘類水果能補充維生素C和鉀等電解質,有利緩解感冒病程,但水果的酸度可能會使喉嚨更不舒服,建議喉嚨痛時,用其他方式補充維生素C。建議吃 | 雞蛋雞蛋不僅容易吞嚥,還含有維生素D和鋅,可與免疫系統協同作用,對抗病毒和細菌。另外,雞蛋的蛋白質被分解為胺基酸,然後再被循環成抗體和其他蛋白質,提供免疫系統更多能量。建議吃 | 蜂蜜滑順的質地可緩解喉嚨疼痛、發癢,而且蜂蜜是一種天然止咳藥。也有研究顯示,蜂蜜具有抗菌特性,可幫助人體抵抗細菌。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
2020-12-05 科別.呼吸胸腔
家有長輩一定要看!一旦感染這種疾病恐致死
進入天冬以來,氣溫變化相當大,有時候熱、有時候突然降溫,由於老人家的免疫力不如年輕人,因此,容易發生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肺炎;此時若沒有妥善治療,將會導致老人家活動力變差,甚至需要臥床,導致生活無法自理,更完重甚至造成死亡。 老人家肺部感染,後果很嚴重萬芳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蘇迎士表示,每逢秋冬,老年人因為肺炎造成死亡屢見不鮮。門診中就有一位紀0歲的老人家,平時身體還算硬朗,可以自己外出活動,但因為冬天天氣變化大,不慎引起小感冒,雖然已經逐漸好轉,但是後來突然咳嗽發燒,送來急診;透過藥物的控制,但是病情還是持續惡化,甚至得插管治療,最後持續一段時間的救治,才慢慢康復。 通常老年人肺炎經過治療痊癒,有時候會留下一些後遺症,例如臥床1、2周,或是插管限制病人的活動,會導致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因而受損,體力就會大不如前,需要他人的照顧及長期心肺功能復健,這些都會對老年人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飲食均衡、增強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蘇迎士表示,老人家如果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常常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一旦受到病毒感染,就容易發病導致肺炎;他特別強調,老年人肺炎的預防之道,平時需飲食均衡、增強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機率。因此,定期接種疫苗,像是肺炎鏈球菌、流感疫苗,甚至包括家人及照顧者,也要注射,形成群體免疫,以減少肺炎發生。除了打疫苗之外,保持運動習慣對老人家也很重要,如有氧運動、散步、登山、體操及舞蹈等,都是保持體力最好的方式;另外,體況比較好的老年人,可以做無氧運動的重訓,如啞鈴、彈力帶,深蹲及伏地挺身等,不但能增加心肌力,一旦感染引起肺炎,還可加速身體復原,避免後遺症發生。延伸閱讀: 吃柳丁、橘子、芭樂提升免疫力? 淺嚐就好!維生素C攝取超過這量反而會缺乏 為什麼會得肺炎? 感冒、免疫力差易感染!5大高危險群沒注意恐奪命  
-
2020-12-04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身體出現不明紅疹且四肢無力 小心可能是被這種疾病纏上
皮膚的狀況經常是疾病的警訊,例如皮膚上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紅疹,身體又感覺相當無力,蹲下後又站不起來,小心!你可能得了皮肌炎。 皮膚出現紅疹合併身體無力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他從近來的門診或住院中發現,一些病人身上出現不痛不癢或微痛微癢,但分布不尋常的紅疹,有些人在同時間會出現無力症狀,有些人則是過了幾個月後,才慢慢合併出現無力症狀。而且這類病人無力的位置多出現在靠近軀幹的大肌肉群,進而影響患者無力去爬樓梯或者是蹲下之後站不起來,甚至有些人會出現喘、乾咳的情況。這些人在抽血後發現,自身肌肉被破壞而產生肌肉酵素過高的狀況,且透過血清免疫學檢查、神經電學檢查,甚至肌肉切片生檢,才被診斷為皮肌炎。皮肌炎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相當罕見皮肌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中相對少見的疾病,遠少於常聽到的全身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的皮膚表現症狀非常多,有許多病人的紅疹看來不起眼,有些卻很有特色,像是貓熊眼位置的眼瞼紅暈,指節的變色與指甲周遭的紅疹、關節外側的皮膚潰瘍、脖子領口附近的紅疹等,甚至皮下鈣化突起都有可能發生。 部分皮肌炎患者會出現皮膚與肌肉之外的症狀,例如因皮肌炎而引起間質性肺炎的患者,會有明顯的乾咳、喘現;甚至可能在確診皮肌炎的一兩年內發現腫瘤。注意自身皮膚、肌肉變化,即時就醫吳建陞呼籲,如果自己或家人朋友有發生皮膚或肌肉類似前述的狀況,可以先找醫師諮詢評估;若是皮膚先出現病變,可以先看皮膚科,皮膚科醫師對於特殊的皮疹可能伴隨內科病變時,如果是以肌肉無力為主的症狀,建議可以向神經內科,復健科或風濕免疫科尋求協助。 如果被診斷為皮肌炎,患者會接受免疫藥物的治療,如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治療期間切勿任意進補或使用偏方。另外,由於皮肌炎所需的治療時間長,為避免藥物使用期間的感染,建議患者應常戴口罩且遠離咳嗽者,不憋尿、不吃生食或衛生清潔有疑慮的食物。若是擔心罹癌風險,醫師也會提供適合的檢查請患者配合,協助釐清以避免患者過度焦慮,現今對於皮肌炎患者的風險分級,已能從血清免疫學檢查獲取一些線索,依據一些特異性的指標,可以讓臨床醫師提高警覺,注意到可能的肺部病變與癌症風險。延伸閱讀: 皮膚癢、紅疹、水泡是類天皰瘡? 每年新增破百例!抓破皮小心細菌感染 皮膚出現紫斑、瘀青小心體內早已出血! 血液腫瘤科完整說明紫斑症症狀、治療方式  
-
2020-12-04 新聞.健康知識+
生病了非去醫院看診不可嗎?專家建議何時該去就診
人一定會有身體不適或生病的時候,這時候該怎麼辦呢?一股腦往醫院跑?醫院掛號處大排長龍的人群、診間人滿為患,看完診拿到藥,一趟下來肯定是花上半天以上時間,如果您是上班族還要請假,難道非去醫院不可嗎? 其實應該遵循先進國家所謂 「大病看大醫院,小病看小醫院,小小病就找藥師」原則。 台灣的健保醫療完善、超方便自由的就醫更是羨煞許多國家,民眾習慣在身體稍有些不舒服:小感冒、經痛、咳嗽、扭傷、頭痛、皮膚過敏等小病痛都會去醫院,此舉不僅是浪費醫療資源,而且使得真正需要被診治的病患時間被縮短,其實在美國、日本、英國等醫藥先進國家自我藥療已列為重要健康政策,其鼓勵民眾輕微的不適小毛病可就近到社區藥局,在藥師指導下購買不需處方箋的指示藥服用,減少民眾就醫、候診及舟車勞頓,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也可避免因出入醫院暴露在交叉感染危險環境中。 電影有分級制度藥品也有分級,我國藥品依安全性分為「成藥」、「指示藥」、「處方藥」三級: 「成藥」就好比是普通級電影,藥性緩和安全性比較高,不需經由醫藥專業人員的指示,民眾可以自行購買,但用藥前仍要看使用說明書,如綠油精、薄荷條..等; 「指示藥」是輔導級,這類藥品的安全性次高,不需要醫師診斷開處方簽,可在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指示下使用,一般常見的指示藥有綜合感冒劑、感冒糖漿、維生素、胃腸藥及皮膚外用藥等,例如:普拿疼、保力達 B、康貝特口服液、胃乳、善存等,這類藥品可在社區藥局購買;「處方藥」是限制級,醫師針對每位病人病情開處方箋,經由藥師處方調劑後交付病人,屬於個人專用藥品,不適合與他人分享。 「大病看大醫院,小病看小醫院,小小病則找藥師」,生活中身體微恙、常見小小病症及不適感、輕微而短暫的症狀其實不用急著去醫院,不妨先至鄰近社區藥局向藥師諮詢後,瞭解自身狀況後,可以購買藥師指示藥或成藥自我照顧;但是要提醒大家若病情並未因使用藥物而減緩,甚至更嚴重時,應立即就醫找醫師診療及用藥。
-
2020-12-04 科別.感染科
「老人隱形殺手」肺炎 這些人是高危險群
肺炎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因老人家免疫力較年輕人差,秋冬容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若未妥善治療,會導致活動力變差,必需臥床,甚至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死亡。萬芳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蘇迎士說,一位年約90的長者身體還不錯,因冬天天氣變化引起小感冒,雖逐漸好轉,後來卻突然咳嗽發燒,送到急診,經過治療,病情仍持續惡化,插管救治一段時間才逐漸康復。不過,長者肺炎就算痊癒,有時仍可能留下後遺症,造成不可逆傷害。包括臥床一、兩周,插管限制病人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除需他人照顧,還要長期心肺功能復健。哪些長者可能是肺炎高危險群?蘇迎士說,若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常常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一旦遭病毒感染,就容易發病導致肺炎。肺炎預防之道,平時需飲食均衡、增強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機率,他建議,應定期接種疫苗,如肺炎鏈球菌、流感疫苗,包括家人及周遭的照顧者,也要注射,形成群體免疫。此外,蘇迎士說,老年人家養成運動習慣也很重要,如有氧運動、散步、登山、體操及舞蹈等,都保持體力最好的方法;無氧運動的重訓,如啞鈴、彈力帶,深蹲及伏地挺身等,則可以增加心肌力,一旦感染引起肺炎,可以加速身體復原,避免後遺症發生。
-
2020-12-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計程車開窗效果有限 日本超級電腦計算「空調跟口罩較重要」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等研究團隊已於26日,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的研究中,針對飛沫在計程車內是如何擴散,對外發表了利用超級電腦「富岳」所計算的結果。而結果顯示,開窗換氣的效果有限,重要的是透過空調讓外面的空氣進入車內及配戴口罩。研究團隊是假設計程車行駛於市街區,並以時速40公里、有司機及2名乘客的條件進行計算。接著則在將空調設定為讓外面空氣進入車內的狀態下,假設了把窗戶關閉及駕駛座與後座左側窗戶都開5公分的情況。而後算出了當司機未配戴口罩咳嗽時,細小的飛沫會隨著空調的氣流在車內擴散。若是開著對角的窗戶,在20秒內會有約4分之1的飛沫散至車外,但抵達後座的飛沫也相當多。而當乘客未配戴口罩咳嗽時,開窗的效果則較小。身為理研團隊隊長的神戶大學教授坪倉誠表示:「空調的換氣能力高,因此比起開窗,調高空調風量更有效。若後座的人咳嗽,則口罩會是最有效的。」延伸閱讀:統計/大阪新型冠狀病毒專門醫院「撐不住」 護理師14人離職7都道府縣要求縮短營業、自我約束 12月成防止感染擴大關鍵都政府將要求高齡人士自我約束 避免用Go To Travel出入東京《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朝日新聞中文網,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
-
2020-1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香港本土新冠疫情飆升 即起自中低風險國家除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香港近期本土疫情大幅增加,2週內報告近700例本土確診,其中144例感染源不明,均較前期大幅上升。考量近期香港疫情持續升溫,故即日起自中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移除,恢復短期商務也要入境14天居家檢疫。陳時中指出,各國感染風險級別最新名單如下: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紐西蘭、澳門、帛琉、斐濟、汶萊、泰國、不丹、寮國、諾魯、東帝汶、模里西斯、越南、馬紹爾群島、新加坡、柬埔寨。中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澳洲。全球累計63876680例確診,分布於191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1390萬231例、印度946萬2809例、巴西638萬6787例、俄羅斯232萬2056例及法國223萬571例為多;病例中148萬2628例死亡,以美國27萬5051例、巴西17萬3817例、印度13萬7658例、墨西哥10萬5940例及英國5萬9051例為多。國內新增6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截至目前累計11萬104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萬9231例排除),其中685例確診,分別為593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另1例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570人解除隔離、108人住院隔離中。陳時中呼籲,民眾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即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陳時中也提醒,民眾出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及洽公機關(構)等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因不易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且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對象,請務必佩戴口罩,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降低風險。
-
2020-12-02 癌症.肺癌
70歲飛人不抽菸 診出晚期肺癌
● 2+3代標靶治療接力賽,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 晚期肺癌治療多元,醫病溝通尋找最佳搭配● 高風險群定期肺癌篩檢揪出早期肺癌晚期肺癌治療方式多元,拉長患者整體的存活期是關鍵。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攻擊靶心,再以標靶藥物打靶,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善用「棒球布局」概念替換投手接力上場,延長治療戰線,以第二代標靶藥物銜接第三代治療,一棒接一棒,讓肺癌治療也能打出「持久戰」。一名70歲退休的林先生,常年在台灣、美國兩邊跑當「空中飛人」,不抽菸的他,因長達一個月的咳嗽就醫,確診肺腺癌第四期。經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確定具EGFR基因突變可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腫瘤順利縮小,服藥4年後產生抗藥性,幸運的他憑第二次基因檢測結果確定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至今治療7年狀況穩定,重回飛人生活。標靶抗癌 找出最佳搭配「這是個善用『棒球布局』治療的好例子。」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解釋,抗癌藥物雖推陳出新,至今卻沒有一種藥物可一路殺死腫瘤,如同棒球場上的先發投手無法一路投到底,一旦出現疲乏狀態,就像患者服藥會出現抗藥性一樣,必須再憑第二次基因檢測結果選擇第二線接力藥物。在台灣肺癌患者群體中,統計基因檢測有5至6成的患者具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第一線治療可選擇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標靶藥物,隨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治療上如何進行最佳搭配,患者、家屬與醫師須充分溝通。治療方式 是要最後贏球不過,李岡遠強調,「贏在前面一小段時間並非真的贏,治療是要最後的贏球。」若患者起初就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約1.5年後會出現抗藥性,無法再回頭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若之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已無標靶藥物可以接力,就僅能選擇化療或以化療搭配其他治療。李岡遠說,初始的先發投手要優質,才能有效壓制對方的打擊,再由接棒的中繼投手、任務導向的布局者投手和最後的終結者投手上陣,贏得球賽。因此第一線治療選擇一個持久有效的藥物,後續才能做好治療布局,延長患者存活期。久咳不癒 即早就醫診療李岡遠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包含長期吸菸、有家族史和暴露高汙染環境工作者,可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揪出早期肺癌。若久咳不癒、痰中帶血絲、聲音沙啞、會喘或骨關節疼痛等,建議應就醫治療。
-
2020-12-02 新聞.健康知識+
只不過是流感而已?1918年流感造成美軍死亡人數超過越戰陣亡數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這只不過是流行性感冒而已。不過對於一般家庭中不懂這疾病的人──那些照顧丈夫的妻子、照顧兒子的父親、照顧姐妹的兄弟──而言,這些症狀都極為可怖。送食物給失去行動能力家庭的童子軍被嚇到,在無人應門的屋中發現屍體的警察被嚇到,自願開車載運病患的義工也被嚇到。恐怖的症狀嚇壞了每一個對這疾病沒有認知的人。發紺把世界變成黑色。病人開始發病時有其他症狀,可是一旦發紺之後醫生護士就當他們已經沒救,只差一口氣而已。發紺嚴重的,就是確定即將死亡病例,然而發紺又是相當普遍的情形。一位醫生報告裡說:「重度發紺的景象極為嚇人,病人嘴唇、耳、鼻、臉頰、眼結膜、手指、甚至有時全身都轉成鉛灰色。」另一份報告說:「許多病人入院時已經發紺嚴重,特別是唇部,不像一般肺炎末期常見的蒼白藍色,而是一種發黑的深藍。」再有就是鮮血,由身體流出的鮮血。看到有人從鼻子、口腔,甚至耳朵中冒出或湧出鮮血非常駭人。七孔流血並不代表死亡,但對於醫師,對於那些職業上就習於把人體當成物品處理的專業人員,這種過去感冒從沒見過的症狀還是令人不忍卒睹。當病毒變得更兇猛時,血汙觸目都是。(造成黏膜組織出血的原因很多,但感冒為何造成這種現象還不是很明顯。有些病毒會直接或間接攻擊血小板,同時血小板也會變成免疫系統攻擊的目標。)軍營裡住院的的病患中有百分之五到十五的人流鼻血,類似出血性的伊波拉病毒(Ebola)一樣,有些紀錄中鼻血因為流出的力道太強,甚至噴到幾呎之遙。醫生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只能作成紀錄。「……百分之十五的人流鼻血……」、「一半的人當頭低下時會有泡沫狀帶血的液體從口鼻流下……」、「相當多的鼻出血現象……有人從鼻腔中噴出鮮血……」、「這些病例早期最明顯的症狀是身體多處出血……有六個病例嘔出鮮血,其中一位因此造成失血過多死亡……」。這到底是什麼病?「併發症中最嚇人的是黏膜出血,特別是從鼻子和消化管道。耳朵和皮膚出血的現象也曾出現。」德國研究人員記載著「眼窩內不同部位出血」經常發生,美國病理學家也記錄:「五十起眼結膜出血。十二起純咳血,嘔出的是不含黏液的鮮血……這些都是消化道出血……」「女性病患有陰道出血,開始時會被以為是遇到經期,但後來判斷出血來自子宮黏膜。」這到底是什麼病?病毒從不只引起單一症狀。紐約市衛生局首席診斷專家總結道:「病例中的劇痛現象像登革熱……鼻腔或支氣管的出血……痰液極多,間或帶血……大腦或脊柱局部或全部麻痺……行動能力受傷害程度輕重不等,可能是暫時也可能永久性傷害……身心沮喪。長期的極度虛脫造成歇斯底里、憂鬱症和自殺傾向。」病患在精神上留下的創傷則是嚴重的後遺症。流行性感冒期間,在美國占有百分之四十七的死亡人口,也就是所有死亡包含癌症、自殺、兇殺、和其他各種原因加總之中的將近半數,是感冒和併發症的受害者。由於病死人口數量龐大,甚至使美國人平均壽命減少十年之多。有些感冒或肺炎的受害者即使流感不發生也可能死亡。肺炎一向是最主要死因,所有流感造成的死亡數字可算是額外的。今天的研究人員相信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之間流感造成的額外死亡人數約六十七萬五千人。以當時美國的一億零五百萬至一億一千萬人口來和今天的二億八千五百萬人比,相當於今天有一百七十五萬人死亡的規模。一九一八年流感除了死亡數字龐大直接造成的恐怖之外,還給每個家庭,人口眾多的家庭帶來其他的影響。感冒的受害者一向都是身體較弱的族群,像是老人家或小孩,病毒隨機找對象,專門欺負弱小,而放過抵抗力強的青壯年人。甚至有人叫肺炎是「老人的朋友」,因為它特別容易侵襲老年人,並且發病的過程平緩,讓病人有相當長的時間準備面對死亡,和親朋道別。一九一八年的感冒可沒這麼客氣,它專門殺害年輕強健的族群,一向最健康的青年病死比率最高。正值人生最豐富階段──強健、忙碌、活力充沛、需要養育幼年子女的人,正是病毒殘害的對象。南非城市中二十至四十歲的人占了百分之六十的感冒死亡率。芝加哥二十至四十歲死亡的人數幾乎是四十至六十歲的五倍。瑞士一位醫生記載:「五十歲以上的人見不到嚴重症狀。」在美國保留較完整紀錄的地方,如果把人口依每五歲分階段,可發現最高的死亡率分布在二十五歲到二十九歲之間的男女身上,次高的是三十歲至三十四歲之間,第三是二十至二十四歲之間。這三個階層個別的死亡人數字都超過所有六十歲以上死亡人口的總數。如果把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之間的流行性感冒除外,把其他感冒的死亡率的關係和年齡畫成圖的話,總是嬰兒期最高,逐漸下降,到了谷底再上升,到六十歲以上形成另一端的高峰。在這張橫軸是年齡、縱軸是死亡率的圖上,曲線呈U字形。一九一八年的流感則不同:嬰兒和老人都有不少死亡數,但是最高峰在中央,曲線呈W形。這樣的圖形訴說一場悲劇。即使在法國前線的哈維.庫興也體會到那種不幸,說那些犧牲者是「英年早逝」。單是美國軍方,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越戰總陣亡數。每六十七個士兵中有一人因流感和它的併發症死亡,而且幾乎所有死亡都集中在九月中旬起算的十個星期之中。當然病毒殺害的不會只是軍人,美國平民的死亡數是軍人的十五倍。年輕的死亡人口中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懷孕的婦女感染率和死亡率最高。早在一五五七年就有人注意到感冒與流產和孕婦死亡之間的關連。十三件針對一九一八年感冒流行期間對住院孕婦的研究結果顯示,她們的死亡率從一般的百分之二十三驟升到百分之七十一。至於活下來的孕婦,則有百分之二十六失去了她們的胎兒。由於這些婦女很可能不是生第一胎,可以推斷有不少孩童在感冒流行中失去母親。科學界中「有趣」這個字眼涵義頗多,它暗示某種新的事物,新的問題,和可能的潛在意義。當韋爾契要波士頓市立醫院的傑出病理學家柏特.吳爾巴研究迪文斯軍營的時候,柏特.吳爾巴曾說那是他「最有趣的病理研究題目」。這次疫情的流行病史是個「有趣」的課題,沒見過的症狀也是個「有趣」的課題,驗屍是個「有趣」的課題,特別是有些症狀不驗屍還看不出來。這次病毒造成的症狀和流行病史都是一團謎,還得等許多年後答案才會出現。這只不過是流行性感冒而已,但它的觸鬚不放過體內任何一個器官。一位名病理學家就注意到病人大腦「明顯充血」,可能是某種嚴重發炎造成:「腦回幾乎成為平面,大腦本身變得異常乾燥」。病毒也侵襲在周圍保護心臟、充滿液體的心包膜組織和心臟本身等器官。驗屍顯示病故的人「心臟鬆弛無力,與一般肺炎致死病人結實的左心室成為強烈對比。」對於腎臟的傷害程度不同,但「腎臟病變幾乎在每個案例都發現」,肝臟的病變則是偶爾出現。腎上腺發現「局部壞死,明顯出血,偶有化膿現象……即使沒有出血,也常嚴重充血。」肺部周遭肌肉會因為受到體內毒素,或是激烈咳嗽的結果而撕裂。解剖中發現許多肌肉壞疽或臘質化的現象。甚至睪丸也有「……驚人的病變……幾乎每個病例都發生……很難理解這些肌肉和睪丸的中毒現象怎麼產生的……」最後談到肺部。醫生們不是沒見過這樣子的肺,但現在的情形從來沒有在肺炎病人身上出現過。一位軍醫說,唯一相似的是曾有一種致死率達到百分之九十,殺傷力非常強的腹股溝炎會對肺部破壞到這種程度,再有就是戰場上毒氣造成的傷害方可比擬。一位軍醫如此總結:「唯一可與之比擬的,就是藉空氣傳播的瘟疫,以及立即致命的毒氣。」流感過後七十年,一位終生研究感冒,備受尊崇的現代科學家愛德溫.吉爾本(Edwin Kilbourne)也同意這種說法:「其他病毒對呼吸系統的感染很少造成這種情況,令人聯想到吸入毒氣造成的損傷。」但這不是毒氣,也不是肺瘟,這只不過是流行性感冒而已。
-
2020-12-01 新聞.健康知識+
麻醉之前為什麼要禁食?可以請家人幫我去麻醉諮詢嗎? 7大麻醉常見疑問,麻醉醫師替你解答!
麻醉的需求始於人們對免於恐懼與痛楚的追求,作為現代的麻醉專業人員,我們不僅解決最基本的疼痛問題,更致力於為病患把關手術安全,並提供安心舒適的醫療體驗。如果將麻醉圍術期(Peri-operative period;手術前、中、後期)比喻為一趟飛行,開始的麻醉誘導、術中維持一直到結束的催醒,就像飛機的起飛、航行與降落,旅程中可能遭遇的亂流及惡劣天候,都有賴專業的麻醉醫療團隊來處理。當外科醫師評估病患需要進行手術時,也會安排麻醉的術前評估,這是麻醉科醫護人員第一次和前來諮詢的民眾接觸。為了能夠安全並且舒適地進行手術,麻醉醫師會詢問一連串的問題,以做出最適合病患身體狀況以及手術需求的麻醉計畫。究竟麻醉醫師在一連串的問題之後有哪些考量,而預計要進行諮詢的民眾又能提供什麼資訊來輔助麻醉計畫的進行呢?讓這一篇文章在一問一答中為你說明:麻醉醫師到底在想些什麼?問題1:我能不能請家人朋友幫我去麻醉諮詢呢?藉由觀察諮詢民眾進入診間時的活動與談話,醫師可以評估病患會不會輕微活動就氣喘吁吁、是否有左右姿態不平衡的神經學症狀,或是經由目視判斷病患的呼吸道會不會是困難插管;另外,聽診與氧氣濃度的檢查在評估麻醉風險時,也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資訊。所以除非行動不便或需要密切觀察的重症病患,親自前往麻醉諮詢,是讓麻醉醫護為您量身定做安全麻醉計畫的最佳方式。問題2:為什麼詢問我以前的手術經驗?跟這次麻醉有什麼關係嗎?過去接觸麻醉的經驗,可以評估身體會不會對特定的藥物或成分產生不良反應,並且在這次麻醉中予以避免。部分病患容易在麻醉之後感覺噁心想吐,其中又以女性、非抽菸者、曾有術後暈吐經驗的人較容易發生。藉由詢問過往的手術及麻醉經驗,醫師可以在麻醉計畫中加入預防噁心嘔吐的藥物,讓民眾享受更舒適的麻醉體驗。如果曾經接受過外科手術的治療,評估臟器解剖構造的改變和組織沾粘的可能性,可以讓醫師事先準備適合您的輸液管路及血品,讓身體在麻醉時接受最安全適當的照顧。問題3: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與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對麻醉有什麼影響?手術侵襲與麻醉處置對於身體來說都是外在的刺激,如何讓病患平安度過挑戰並完成治療,都有賴麻醉的專業照顧。長期的高血壓與高膽固醇會造成體內血管退化、彈性降低,血管壁上的退化性斑塊則可能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器官發生缺血性傷害,如: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腎臟功能損傷;而糖尿病導致的自主神經病變,對於手術中心跳血壓的穩定控制,更是一大挑戰。藉由詢問「爬樓梯到三樓」或「快步走十分鐘」等中度活動,是否會造成胸口感受如重壓的悶痛,或短暫休息無法緩解的急促呼吸,醫師便能初步評估心肺功能,或轉介心臟內科進行進一步檢查。具有心血管及腦血管疾患病史的病患在手術中可以藉由置放動脈導管,以連續性的血壓監測來避免太高或太低的極端血壓,降低主動脈剝離甚至腦溢血的可能性。充分讓醫師了解您目前的三高病史與控制情形,可以盡可能降低相關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問題4:我有氣喘的情形,這會影響到我進行麻醉嗎?氣喘成因是免疫反應引發的慢性呼吸道發炎,當遇到過敏原或物理性刺激時會形成「呼吸道過度反應」,會以喘鳴或是慢性咳嗽表現。為避免進行手術與麻醉時對於呼吸道的處置誘發氣喘發作,麻醉諮詢時會詢問近期氣喘發作頻率、需要使用藥物頻繁程度,及對於睡眠與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用以判斷病患的控制情形。亞東醫院麻醉部與胸腔內科合作,轉介氣喘病患至「氣喘評估門診」,在手術前將病患的氣喘症狀調理到最理想的狀態。對於有氣喘煩惱的病患,麻醉計畫中會加入預防性的氣管擴張藥物,並且在需要進行氣管內管置放的麻醉中,使用減少呼吸道刺激的「影像輔助插管工具」來為安全性把關。問題5:哪些疾病還會影響到呼吸道處理的安全性呢?吸菸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產生、支氣管管徑變窄、肺泡坍塌,導致術後感染或肺部併發症的發生。另外,吸菸者對於麻醉中常用的鴉片類止痛藥敏感性較低,相較於非吸菸者會需要更多的藥物才能達到一樣的止痛效果。因此麻醉前如果能禁菸12小時,就能改善肺部的氧氣供應,降低手術中缺氧情況;若禁菸達4至8週,更可以減少呼吸道分泌物,降低手術後肺部併發症機率。患有僵直性脊椎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分別因為頸部關節活動度低及穩定性不佳,在氣管內管的置放時更需要麻醉醫師最嫻熟的呼吸道處理專業。因此,建議在諮詢時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的病史,讓我們能夠依照評估為您準備進階的「光纖支氣管內視鏡」或「影像輔助插管工具」,保障您的氣管內管置放順利與麻醉安全。問題6:我有肝臟疾病或腎功能不理想 可以麻醉嗎?麻醉圍術期使用的藥物依照藥理特性分為肝臟代謝、腎臟排除、肺臟呼吸排除,以及其他非關肝腎的化學排除方式(例如非去極性肌肉鬆弛劑cisatracurium 經由霍夫曼消除反應(Hofmann elimination)排除)。麻醉前先行評估病患的肝腎功能異常,可以在藥物種類與劑量選擇上最佳化。例如腎功能不理想的病患,止痛藥物的選擇就會避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麻醉鎮定藥物如Midazolam也必須做減量調整;除了免除腎臟功能的惡化,也加速麻醉後的恢復。在麻醉諮詢的把關下,如果發現嚴重的肝臟功能異常或是腎功能衰竭,可以即時會診相關的專家,評估是否有需要進行處理或透析治療。問題7:麻醉之前為什麼要禁食?進行全身麻醉時,胃部與食道的括約肌張力會較平時來得低。如果胃內充滿食物,容易逆流至口腔並嗆入氣管,造成危險性非常高的「吸入性肺炎」,其中胃食道逆流、吞嚥失調、腸阻塞、消化道沾黏等疾病患者更是高危險族群。根據美國麻醉學會的建議,麻醉前攝入的食物種類與禁食時間:◎清澈液體(2小時):開水、無果粒的果汁、不含牛奶的茶◎母乳(4小時)◎配方奶與牛奶(6小時)◎無油脂、低蛋白質固態食物(6小時):吐司、餅乾◎正餐或富含油脂的食物(8小時):便當、炸雞排在手術之前空腹並不是一個舒適的體驗,不過這小小的不便,能為麻醉病患帶了最大的安全保障。
-
2020-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秋冬防疫專案上路 花蓮衛生局以勸導為主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天起啟動秋冬防疫專案,民眾進入八大類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需戴口罩。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目前未戴口罩是以「勸導」為主,暫無稽查人力不足問題,通常民眾會依規定戴口罩,若屢勸不聽才會開罰,最重可罰1萬5千元罰鍰。朱家祥說,新冠肺炎國際疫情持續上升,民眾仍應提高警覺,進出八大類場所等一定要戴口罩,如果持續未戴遭到舉證,衛生局才會開罰。他舉例,假設在吉安鄉新天堂樂園有人未戴口罩,有工作人員提醒,其立即戴上口罩就不會處罰,但要是不遵守規定,衛生局才會派員開罰。衛生局提醒,在外活動時,若無法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應確實佩戴口罩,至餐廳或攤販用餐時,可挑選有適當用餐距離、隔板,及提供套餐的店家,並配合業者執行實名制、體溫監測等防疫作業。花蓮縣各社區健保藥局及13鄉鎮市衛生所皆有充足的口罩供貨,民眾可前往購買。由於八大類場所屬公眾使用且多為密閉空間,長時間且近距離可能增加呼吸道傳染病傳播風險,目前適逢流感流行季節,防疫措施仍是勤洗手、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以及生病在家休息。
-
2020-12-01 新聞.用藥停看聽
綜合感冒藥吃多恐傷肝!專家分析四大類感冒藥成分
● 感冒藥吃多了恐傷肝● 綜合感冒藥吃太多,當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 綜合感冒藥主要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秋冬時節,感冒掛病號的民眾增多。有些民眾習慣自行到藥局購買綜合感冒藥,卻忽略了許多用藥的注意事項,藥師提醒,有些綜合感冒藥吃多了恐傷肝,或是止咳劑太強反而造成肺炎,不可不慎。衛福部食藥署列出四大類感冒藥注意事項:一、鎮痛解熱劑:常見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等,一般成人一天攝取乙醯胺酚最高劑量為4000毫克,使用過量可能會造成肝毒性,引發藥物性肝炎,甚至會導致急性肝衰竭或猛爆性肝炎。二、抗組織胺劑:常見成分第一代抗組織胺,用於緩解打噴嚏及流鼻水,常見副作用如嗜睡、口乾等,因此服用後應避免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從事警覺性的工作。三、止咳祛痰劑:常見成分有右旋美索芬(Dextromethorphan)、可待因,作用是抑制中樞或周邊的咳嗽反射神經,來降低咳嗽發作頻率和強度,改善咳嗽的症狀。應特別注意若成分含有可待因,未滿12歲兒童及孕婦,須經醫師處方才可使用。四、解鼻充血劑:常會添加麻黃素類(Ephedrine)藥品成分讓血管收縮,以緩解鼻塞症狀,副作用可能會有躁動、心跳較快、失眠等。發燒最好不要自行買藥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綜合感冒藥多為複方,成分都各添加一些。提醒若是發燒,最好不要自行買藥服用,例如細菌性感染導致扁桃腺化膿等,若僅是退燒,根本病因未解決,恐導致更嚴重併發症。推薦特定藥並非人人適用林應然表示,若有症狀還是盡快就醫較好,醫師可協助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並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如果非不得已必須到藥房購買成藥或是指示藥救急,一定要向藥師諮詢適合的藥物以及用藥方式,千萬不可以隨意依據症狀購買。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說,許多人因為親友推薦,選購某些特定的感冒藥,並非都適用,且可能產生不良後果。例如許多人咳嗽會購買止咳劑,但咳嗽有時是要將痰排出,若使用含可待因等太強的止咳劑,容易造成痰不易排出,進而引發細菌性肺炎。也有些人因為過敏而咳嗽,則需要含抗過敏成分的止咳劑才能對症下藥。飲料配藥 可能提高不良反應沈采穎也提醒,有些食物、飲料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果汁可能會影響藥物吸收,進而導致藥物使用過量,或是含咖啡因的飲品及酒精,則可能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因此吃藥配白開水最好。食藥署提醒,綜合感冒藥主要作用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服用過多的藥品,反而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一般成人建議每隔四至六小時服用一次,且24小時不可服用超過4次;若是兒童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或患有肝、腎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的病人,服用藥品前最好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若是使用藥物後二至三天症狀都沒有改善,就應該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0-11-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人曝確診喪失嗅覺體驗 吃光討厭的食物、吃冰淇淋味如嚼蠟
新冠肺炎肆虐,近日我國境外移入確診案例暴增,民眾警覺性再度提高,指揮中心也將推動秋冬專案,要求民眾出入指定地點須佩戴口罩。有網友分享自己確診後喪失嗅覺的經驗,她試吃過去討厭的食物,都吃不出討厭的味道,反而可以輕鬆入口吃光,先生還對她開玩笑說,「那你不用怕有人在妳面前上廁所了」。有網友在PTT發文分享確診後的感受,她表示,為了工作自己與先生長住海外,他們所在的國家是重災國之一,第一波疫情擴散時,每天早上起床就是先聞自己的腋下,確定嗅覺還在才能安心。近日她先生確診,因為她沒有任何症狀,原以為逃過一劫,想不到隔離期間,發現自己喪失嗅覺,試聞了綠油精,只有涼涼的感覺,沒有任何味道,才確定自己也確診了。她向先生說明確診狀況,先生還調侃她「太好了,那妳就不用怕有人在妳前面上廁所了」。她表示,喪失嗅覺是很奇特的經驗,她好奇試吃自己討厭的食物,如甜椒、番茄、醃漬橄欖,只剩下鹹味,而芝麻葉有一點苦味,蕎麥甚至讓她覺得口感不錯。她表示,這些食物在歐洲很常見,過去吃飯遇到這些配料,她總要挑掉才能食用,但現在可以輕鬆入口,她說,「我一直以為厭惡芝麻葉是因為它苦,沒辦法吃醃漬橄欖是因為它鹹,結果不是,是因為他們的特殊氣味」。她表示,「在吃蕎麥同時,感覺嗅覺好像有恢復了一點點。我只想到要吃快一點,免得恢復以後我就無法入口了,我沒有發燒、咳嗽或喉嚨痛等其他症狀,至於味覺實際上並沒有消失,只剩下酸甜苦辣鹹,吃冰淇淋味如嚼蠟,只有甜味,喝薑茶感受得到甜味跟辣度,沒有薑味」。經過這次經驗,該網友提出五大點好奇的問題,包括味覺除了酸甜苦辣鹹以外,事實上還有哪些?人吃下過量的食物,往往不是因為肚子餓,而只是嘴饞,像這樣吃甜點零食變得無味,是不是有助減肥?以及嗅覺不像視力和聽力會嚴重影響生活,因此健康檢查沒有在測試嗅覺的,但是不是有可能每個人的嗅覺能力本來就不一樣?「我之前不解為什麼有人可以吃下上述那些有著令人厭惡味道的食物卻無感,是否正是因為每個人的嗅覺感受不同?」還有喪失嗅覺還聞得到異性的費洛蒙嗎?費洛蒙到底有沒有味道?等等問題。其他網友則留言為她打氣,希望他們能早日康復,有人說「聞腋下笑了」、「蛤..好痛苦的感覺...祝早日恢復...費洛蒙應該有味道吧?」、「說的輕描淡寫,如果重症呢?」、「好寶貴的體驗」、「我天生嗅覺就不太好,很多人聞的到的臭味我常常聞不到」。
-
2020-11-30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胃食道逆流 易誤為心臟疾病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疾病,發作時常有心悸、胸悶症狀,許多人誤以為是感冒或心臟疾病;南投30歲張小姐因感覺頭暈、心悸,醫師檢查心臟無異常,轉介到肝膽腸胃科以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確認是胃食道逆流引起;台中林太太也因喉嚨卡卡不舒服,以為是感冒,後來確診是腸胃問題。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說,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加上飲食精緻化、吃消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越來越多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典型除了胸口灼熱、胃酸逆流症狀,有時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作祟。胃食道逆流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調整飲食習慣;南投醫院中醫師賴卉蓮說,患者可能與脾胃虛弱、情志影響、飲食不節有關,或許是體質不好、過勞導致脾胃受損,有些因心情鬱悶、易怒傷肝導致氣機阻滯,最多見是飲食不節,偏愛煎炸、黏膩食物,或過飢過飽損傷脾胃。中醫治療多使用制酸藥物,或以健脾、養胃中藥修復胃黏膜,最重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如鬱悶加疏肝理氣藥材;飲食過飽或食積者加消食;過食生冷者以溫補脾胃改善,也可按摩內關穴與足三里穴預防保健。賴卉蓮提醒,生活習慣調整很重要,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少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食物如柑橘類、番茄、辛香料、碳酸汽水及甜點等、糯米等難消化食物也避免,規律運動外,避免熬夜、抽菸、喝酒、吃消夜等。
-
2020-11-29 養生.抗老養生
吃得健康、每週運動6天是「成功的老化」祕訣嗎?
【文、圖/選自左岸文化《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保持健康苗條並管理自己身體的壓力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事實上,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朋友、家人和醫生開始叨念變老的人加入健身房、「吃得健康」,最起碼也要每天散步。在承受壓力數十年之後(體力勞動者的話,則是身體竭盡全力之後),本來想像有張躺椅或吊床在等著你,但事實不然,最起碼只要你有錢使用健身設備的話,未來比較可能出現的是跑步機和滑輪下拉機。在針對長者寫的眾多自助書中,有一本跋扈地下了命令:每週運動六天直到生命盡頭。抱歉,不過就是這樣。沒得商量。沒有彈性。別找藉口。六天,認真地運動,至死方休。這種嚴厲養生之道背後的理由是「一旦年過五十,運動不再是隨人喜好。你必須運動,否則就等著變老」。你或許已從賺錢養家的工作退休,但你的新工作來了,上健身房。「把它想成一份好差事,因為它真的是。」五十五歲以上的人是健身房會員增長最快的客層。少數健身房刻意鎖定老年客層,譬如「銀球鞋」連鎖健身房(Silver Sneakers),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刻意阻止比較年輕的人加入,其理論依據是老年人不想被大肌肉男或穿彈性緊身衣的苗條女威脅。若白髮健身客的存在不足以驅退年輕人,有些健身房選擇不提供自由重量訓練,一部分是因為重物墜落的聲音據說會讓老年人不舒服,一部分則是因為老年人比較愛使用健身機器,而可能把自由重訓視為對他們的一種責備。我去的混齡健身房五十歲以上的會員比較多,也就是「運動不再是隨人喜好」。更熱血的人可能把上健身房當作健康養生之道的一部分而已;為保持健康,他們早上跑步或騎幾英里的自行車。馬克是五十八歲的白領勞工,早上六點做完運動才上班,下班後再運動一次。他的目標?「繼續前進。」生存的代價是無止盡辛勞。談到健康老化的典範,我們經常提到珍妮.露易絲.卡爾芒(Jeanne Louise Calment),她是一名法國女性,一九九七年去世,享年一百二十二歲,是史上經認證最長壽的人。卡爾芒一生從未工作,但可以說她「有在練身體」。丈夫還在世的時候,她和她富有的丈夫喜歡網球、游泳、擊劍、打獵和登山。她八十五歲那年才開始擊劍,一百一十一歲在療養院時甚至每天一早就在輪椅上做體操。任何尋求長壽飲食祕訣的人都會失望;她喜歡牛肉、油炸食物、巧克力和磅蛋糕。她抽菸,有時還抽雪茄,以今天的標準而言實在難以想像。不過,反吸菸倡導者若知道她人生最後幾年持續咳嗽,應該會感到寬慰。這是「成功的老化」,除了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之外,和根本沒老化幾乎是難以區分。人類學家莎拉.蘭本(Sarah Lamb)與人合著了一本有關該主題的書,將成功老化的概念溯源到一九八○年代,而且在整個西方世界都可找到其蹤跡,它也被稱為「主動的老化」、「健康的老化」、「有用的老化」、「生氣勃勃的老化」,還有「抗老化」和「優雅老化」。蘭本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將二○一二年世界衛生日獻給健康老化,歐盟將二○一二年訂定為歐洲主動老化年。在北美和西歐,健康老化、主動老化和成功老化的中心比比皆是。有關該主題的通俗文化和自助書籍市場蓬勃發展。亞馬遜網站上現在提供的書籍有:《成功健康的老化:一○一種感覺更年輕、活得更長壽的最佳方法》(Successful and Healthy Aging: 101 Best Ways to Feel Younger and Live Longer);《生長死短:通往真正健康與健康老化的指南》(Live Long, Die Short: A Guide to Authentic Health and Successful Aging);《不要溫順地走:嬰兒潮和所有世代的成功老化》(Do Not Go Gentle: Successful Aging for Baby Boomers and All Generations);《顛倒勇:逆轉老化,每天花三十分鐘讓你看起來年輕十歲》(Aging Backwards: Reverse the Aging Process and Look 10 Years Younger in 30 Minutes a Day);當然還有《給傻瓜的健康老化入門書》(Healthy Aging for Dummies)。這些書都有個共同的重要主題:老化本身是異常且不可接受的。誠如《越活越年輕》(Younger Next Year)的醫師合著者在小標「『正常衰老』不正常」底下所寫:我對科學了解得越深,就越清楚這樣的病痛和惡化(心臟病發作、中風、常見的癌症、糖尿病、多數跌倒、骨折)不是變老的正常現象。它們是一種侮辱。誰該對這侮辱負責?答案是,每個人都負有個人的責任。成功老化的書籍都堅稱,只要服從必要的紀律,任何人都能獲得健康長壽的人生。健康完全操之在己,無論你在此之前曾有怎樣的傷疤──過勞、遺傳缺陷或貧窮。那些書籍也不怎麼關注影響老年人健康的物質因素,譬如個人財富,或獲得交通和社會支持的管道之類的。除了靠你的健身教練或成功老化大師,其他你得靠自己了。不幸的是,大師們的指示非常不一致,也不容易遵循。在飲食方面,再沒有像成年人一般飲食建議般簡單明瞭的指示了。你應該採用原始人飲食法,還是著重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你是否應該排除所有不是來自酪梨或橄欖的脂肪?我們被大量建議遵循「地中海飲食」,但不包括希臘旋轉烤肉和義大利熟食冷肉盤?也許我們根本不該吃任何東西。許多研究表明,限制熱量或間歇性禁食可延長老鼠和其他動物的壽命,但用在人類身上的有效性仍有爭論,儘管其實多數人會覺得半處於飢餓狀態的人生不值得活。我若有辨識出任何通則,我認為最重要的通則是剝奪:你想要吃的任何東西,因為它很肥、很鹹或很甜,如今都該為了成功老化擱到一旁。至於運動,我們也找不到明確的指示。誠如前文引用的書籍,有些文獻特別指定做運動的約略數量,譬如每週六天,每次約四十五分鐘,而且運動要分成心血管功能的加強和肌肉的訓練。但總的來說,處處都是讓人有疑慮的不確定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敦促要「活躍積極」或「動起來」,理由是再小的動作也可以延年益壽。「即使你不能四分鐘跑完一英里,也要繼續跑。如果你不能跑,那就走,但絕對不要停下來。」對久坐的人而言,在辦公桌前起立坐下會有幫助,還可以試著把車停在目的地以外約一個街區。一名中年婦女表示「我瘋狂地保持活動狀態,因為若有任何休息時間,我就會邊坐邊對自己的無所事事感到內疚」。無所事事等於老化;不斷活動才能獲得健康與長壽。就連帕金森氏症的顫抖都可以被樂觀地看作一種有益健康的運動,畢竟那會燃燒卡路里。你唯一不該做的事就是整天坐著,然後讀一本談健康老化的書。
-
2020-11-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趕在秋冬防疫專案12月1日啟動前 回國潮再度湧現
秋冬防疫專案12月1日起啟動,來台旅客登機前必須配合出示3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國內8大類場所強制戴口罩。由於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加上12月1日起來台旅客登機前必須出示3日內新冠肺炎核酸檢驗報告的影響,這幾天從美國回國在桃園國際機場入境的人數明顯增加,不少旅客穿著全套防護裝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說,指揮中心並非強制要求有陰性報告者才能登機。持陰性報告者可走一般登機及入境程序;持陽性報告者,應遵循所在地國家確診者隔離政策及航空公司乘客規範,不一定能夠登機,如有急迫需求,必要時申請專案返台。莊人祥說,雖檢附採檢報告和登機資格無關,但若未取得採檢證明就入境,依然會視情況予以裁罰。若旅客自可採檢國出境,卻不願檢附證明,即使航空公司同意登機,安排指定位置,顯然該旅客可取得採檢證明卻拒絕配合,雖可入境,最高可能遭裁罰15萬元。國內部分,根據指揮中心18日所宣布內容,12月1日起,民眾進入「醫療照護、大眾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等8大類場所,強制要求佩戴口罩。若未依規定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規定,由地方政府裁罰3000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台灣高鐵、台鐵12月1日起旅客進入台鐵車廂及場站(含車站大廳)時,須佩戴口罩。如有飲食的需求,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的前提下,可在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仍須配戴口罩。此外,由於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等流感高危險族群接種率,已逐步提升至目標接種率八至九成,為持續推動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對象於流感高峰期前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日前宣布,自12月1日起恢復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的成人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指揮中心也呼籲,除接種流感疫苗外,民眾平時應落實勤洗手與咳嗽禮節等良好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以降低呼吸道病毒傳播的風險,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指揮中心提醒民眾接種前,先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病管制署流感防治一網通查詢,並電洽有提供接種服務的院所預約,確認有疫苗後再前往接種。●秋冬防疫專案QAQ1:目前國內COVID-19疫情和緩,為什麼要實施秋冬防疫專案?A:國內自4月13日迄今無新增COVID-19本土病例,惟隨著時序進入秋冬,全球疫情持續上升,多國單日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我國境外移入個案亦隨之增加,加上民眾於防疫新生活之持續落實度未盡理想,為能妥善因應國內在秋冬時期面臨流感流行和COVID-19疫情之雙重負擔,指揮中心規劃數項因應措施,合併為秋冬防疫專案,以強化邊境檢疫與社區管理,並提升對COVID-19疑似個案之偵測,以利及早應處。Q2:秋冬防疫專案什麼時候開始實施?包括哪些措施?A:自今(109)年12月1日起實施,至明年2月28日為止,共3個月。重點措施有以下三項:(一)入境及轉機旅客登機前出示3日(工作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陰性報告。(二)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強制佩戴口罩。(三)強化醫療院所感染管制及通報採檢。Q3:國內目前沒有COVID-19本土疫情,為什麼要實施強制佩戴口罩?A:國內自今年6月7日起放寬生活防疫管制措施,鼓勵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由於落實情形不甚理想,於8月5日再列舉八大類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之人潮擁擠及密閉之場所,請民眾務必佩戴口罩。考量秋冬時期除了COVID-19疫情以外,也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盛行,都會加重醫療體系的負荷與調度壓力,為了有效提高民眾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佩戴口罩之遵循度,以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進而避免過度耗用醫療資源,故強制要求民眾進入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可能傳播COVID-19之室內場所應佩戴口罩。Q4:有哪些場所需要強制佩戴口罩?A:包含「醫療照護、大眾運輸、民生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機關(構)」等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指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可能傳播COVID-19之室內場所),要求進入該類場所活動的民眾佩戴口罩,除了有助於防範COVID-19之外,對於其他各類經由飛沫、空氣傳播之疾病也能發揮防護效果。Q4-1:教育學習場所包括學校嗎?A:考量學校教室、幼兒園、安親班、補習班等場所多為特定人,故不列入須強制佩戴口罩之場所。由教育部依據指揮中心公告相關指引,督導落實執行各項防疫措施。Q4-2:進入觀展觀賽場所要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包括表演者、運動員嗎?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該場所觀展觀賽的民眾。表演、競賽活動之主辦單位應做好表演者、運動員及觀眾之動線分流,並確保舞台、比賽場地能與觀眾保持足夠之社交距離,至於表演者、運動員,於演出、比賽前後應佩戴口罩。如為指揮中心核准之特殊檢疫專案,應依核定之防疫計畫辦理。Q4-3:醫院照護機構的住院病人、住民或托嬰中心受托的嬰幼兒是不是也要強制佩戴口罩?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該類場域就醫、陪探病、探視、接送嬰幼兒或辦理事務之民眾。但如果該類場域已律定住院病人、住民或受托的嬰幼兒等對象,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或配合其他防疫措施,以符合感染管制要求,則應依規定辦理。Q4-4:八大類高風險場域的工作人員是不是也要強制佩戴口罩?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高風險場域活動的民眾。而該等場域內的工作人員,若其工作性質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如市場或商店之銷售人員、展演場所引導人員、接待洽公民眾之人員等,建議工作期間應佩戴口罩,若是擔任內勤人員,則落實防疫新生活之措施即可。但如果該場域已律定工作人員需要全程佩戴口罩以符合感染管制要求,如醫療照護機構,則應依規定辦理。Q5-1:在強制佩戴口罩的場所內,如果要飲食怎麼辦?A:如果該場所允許飲食,可以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或有適當阻隔設備(如隔板)之情形下,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就立即戴上口罩。如果該場所本來就禁止飲食,請遵守規定並全程佩戴口罩。此外,餐廳雖非屬強制佩戴口罩之場域,業者及民眾仍應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以降低傳染風險。業者應確保民眾與不特定人之社交距離(拉大桌距、提供隔板/隔屏/隔簾),降低一桌用餐人數,並落實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消毒等防疫措施;民眾在用餐的時候,請盡量不要交談,如要交談、離開座位取餐/上廁所等非用餐狀態下,請戴上口罩。Q5-2:如果是在航班、高鐵及台鐵車廂等不易保持社交距離、亦無法提供阻隔設備之場所,但仍有飲食需求的話,應該怎麼辦?A:在可飲食之大眾運輸車廂或海空運航班中,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或有適當阻隔設備(如隔板)或社交距離內不特定對象均有佩戴口罩之情形下,可暫時取下口罩飲食,飲食期間不交談,並於飲食完畢須立即戴上口罩。Q6:戶外場所較空曠且空氣流通,也需要佩戴口罩嗎?A:即使不是前往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的場域,為了自身的健康,仍應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在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自主佩戴口罩,並配合業者、管理單位或是活動主辦單位的防疫措施。此外,人潮聚集之戶外場所(如風景區、夜市、傳統市場…等),建議業者或場所管理單位採用「人數總量管制」方式進行管控,以利在場所內活動民眾能持續、有效地保持社交距離;民眾在不能保持社交距離時應自主戴上口罩,並配合場所之防疫措施,另如需飲食,應盡量保持社交距離。如為戶外進行之公眾集會活動(如遊行、遶境、跨年晚會…等),主辦單位應參考「COVID-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公眾集會」,評估風險及制定相關防疫應變計畫,並盡可能落實實聯制,也請民眾全程佩戴口罩,避免飲食。Q7:嬰兒或學齡前幼兒若沒辦法戴好口罩,怎麼辦?A:對於持續佩戴口罩較為困難之嬰兒或學齡前幼兒,家長宜自主避開尖峰時刻之人潮,注意社交距離,並避免帶至人潮擁擠的室內外公共場所等。不得已必須前往公共場所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請家長為學齡前幼兒戴好幼幼口罩或小童口罩,且注意佩戴情形;對於不適合佩戴口罩之嬰兒,應以具遮簾之嬰兒車或嬰兒提籃防護飛沫。因病就醫時建議亦須留意上述原則。Q8:國外曾有健身房發生COVID-19群聚感染事件,對於前往健身休閒場所活動的民眾,有甚麼防護措施?A:民眾常前往的健身房、游泳池、三溫暖、溫泉……等健身休閒場所,其活動性質無法全程佩戴口罩。建議業者或場所管理單位可採用「人數總量管制」、「加大設施間距」等方式進行管控,有助於在場所內活動民眾能持續、有效地保持社交距離,並請民眾配合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消毒等防疫措施。也請民眾在活動前後(如使用健身器材前後、游泳前熱身及上岸後、進出浴池或蒸氣室前後……等)應戴上口罩,活動時再取下,並盡量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Q9:在公告的八大場域沒有配合戴口罩會被處罰嗎?會有怎麼樣的處罰?A:強制佩戴口罩措施的法源依據是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違規者將由地方政府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執行裁罰,可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Q10:民眾在公告的八大場域不配合戴口罩時,場所的負責人也會被處罰嗎?A:民眾在公告的八大場所沒有配合戴口罩時,該場所所屬之各機關(構)、團體、事業(即場所之管理人、業者、負責人)等暫不納入裁罰對象,指揮中心將視執行狀況,滾動調整相關措施。場所之管理人、業者、負責人應善盡管理責任並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加強落實民眾宣導、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及環境消毒、人數管制等防疫措施。
-
2020-11-28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易誤為心臟疾病 醫師建議這樣做可改善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疾病,且發作時容易感覺心悸、胸悶,南投縣30歲張小姐便因為感覺頭暈、心悸,擔心是心臟疾病就醫,但醫師檢查發現心臟並無異常,轉介到肝膽腸胃科透過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確認心悸、胸悶其實是胃食道逆流作祟。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是肝膽腸胃科專家,他說,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加上飲食精緻化、吃宵夜等不良生活習慣,越來越多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除了典型的胸口灼熱、胃酸逆流之外,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症狀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症狀。胃食道逆流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調整飲食習慣。南投醫院中醫師賴卉蓮說,胃食道逆流可能與脾胃虛弱、情志影響、飲食不節等有關。脾胃虛弱的人因體質不好或是過勞導致脾胃受損。患者心情鬱悶或易怒傷肝而導致氣機阻滯,影響脾胃消化。或者患者飲食不節,偏食肥甘厚味、煎炸、黏膩等食物,或過飢過飽損傷脾胃。賴卉蓮說,胃食道逆流治療除使用制酸藥物,常加以健脾及養胃中藥修復胃黏膜,再針對胃酸逆流原因治療,如情志鬱悶加以疏肝理氣;飲食過飽或食積者加消食;過食生冷者加以溫補脾胃來改善,也可經由按摩內關穴及足三里穴預防保健。內關穴位於手臂內側中間的兩筋之間,腕橫紋旁開三指寬度的位置,有寧心和胃的功效;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膝眼下四指寬,脛骨外一個拇指寬的位置,有調理脾胃的功效。生活習慣調整也很重要,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少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如柑橘類、番茄、辛香料、碳酸汽水、及甜點蛋糕巧克力等、少吃糯米等難消化的食物,規律運動,避免熬夜、抽菸、喝酒、吃宵夜等,都是預防胃食道逆流的好習慣。
-
2020-11-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咳嗽造成頭痛錯覺 當心是「腦部病變」!
● 「咳嗽頭痛」好發於男性、偏頭痛、腦瘤患者● 咳嗽愈大力,頭痛愈嚴重,像頭顱要炸開了● 台灣16%咳嗽頭痛患者有腦部病灶在門診中,常遇到咳嗽的患者,大多會抱怨已經咳到胸悶、胸痛與喉嚨痛,嚴重影響生活。但有一部分的人卻是在「喀」一聲後,頭頂或頭顱深處會出現劇痛,有時會擴展到頭顱前方或兩側眼眶,大約會持續數秒到數分鐘,嚴重的甚至數小時,每咳一下,頭就再抽痛一下,咳嗽愈大力,頭痛愈嚴重,彷彿頭顱要炸開了,這其實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診斷「咳嗽頭痛(cough headache)」。咳嗽造成頭痛錯覺咳嗽頭痛跟顱內壓突然上升以及咽喉部位的咽神經叢反射有關,如果患者腦膜上的痛覺受器處於敏感狀態,咳嗽時顱內壓突然上升,就會拉扯腦膜,誘發頭痛。當快速氣流通過咽喉時,擴張口咽部位的黏膜及咽縮肌,刺激咽神經叢,感覺訊息經由迷走神經及舌咽神經向上傳遞進入腦部,在通過窄窄的腦幹時,連帶地影響三叉神經,造成頭痛錯覺。慢性偏頭痛更易咳嗽頭痛咳嗽引起頭痛的狀況好發於男性、偏頭痛、腦部先天性發育異常或有腦瘤的患者。根據醫學研究,在台灣,16%的咳嗽頭痛患者,其實有腦部病灶,其中22%是先天性腦部發育異常如Chiari畸形(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也就是頭顱後方容量過小,導致小腦及腦幹擠在一起,向下壓迫到頸部脊髓,患者會在咳嗽頭痛時,出現肢體無力及麻木。一般來說,倘若患者有慢性偏頭痛,更容易在咳嗽時出現頭痛,因為腦膜上的痛覺受器一直保持在敏感狀態,因此,兩者頭痛發作位置會很類似;但是,咳嗽頭痛發作很少引發偏頭痛,也鮮少在頭痛發作後,出現眩暈或耳鳴。另外,如果患者常常低頭操作3C產品,導致後頸部的肌肉僵硬,也會在咳嗽時,因為頸部肌肉收縮用力,在後頸部出現疼痛,看起來很像是後方頭痛。先檢查是否腦部病變診治咳嗽頭痛時,會先設法檢查患者是否有腦部病變,倘若沒有,則會建議口服止痛藥,進行症狀治療;若有偏頭痛者,則要好好治療偏頭痛,避免發作。其實,還是要找出造成咳嗽的原因,例如鼻竇炎、氣管炎、咽喉炎或肺炎,加以治療,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
2020-11-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使民眾害怕用鈔 英央行:鈔票傳播風險低
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日前委託調查新冠病毒在鈔票上存活時間指出,鈔票病毒傳播風險低。英國衛報報導,自疫情爆發以來,英國民眾鈔票使用率驟減,央行指出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民眾害怕鈔票可能傳播病毒。英國解除第一波封城限制後,許多店家都鼓勵消費者使用非接觸式方式付款,有些商家甚至拒絕收現金。不過,英國央行研究指出,經手鈔票感染病毒的風險遠低於在商店中呼吸到病毒或接觸購物籃、門把或自助結帳機器。該研究將鈔票包括紙鈔和高聚合物鈔票,接觸高劑量病毒,相當於有人直接對著鈔票咳嗽或打噴嚏。鈔票接觸病毒後被儲存在室溫中,並被反覆測試。研究發現,鈔票上的病毒量在一小時內保持穩定,但再接下來的五個小時內迅速下降,24小時後,兩種鈔票上的病毒量皆掉至1%以下。消費者團體Which?財務部門主任蕭爾(Gareth Shaw)指出,「對於部分消費者而言,數位支付不是一種選擇,特別是如果他們生活在孤立社群中。最重要的是,不能因此放棄他們」。他說,「央行的研究證明鈔票傳播病毒的風險很低,這應該讓許多店家有信心能夠接收現金,幫助數百萬依賴現金的民眾」。
-
2020-11-25 養生.聰明飲食
柿子、蛋白質一起吃肚子痛? 營養師告訴你為什麼
柿子不能與螃蟹一起食用?這是農民曆常見的食物禁忌,但這是真的嗎?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以前沒有冰箱,海鮮容易腐敗,引發腹瀉,加上柿子屬於高纖食物,腸胃功能欠佳者吃太多,易引發腹脹腹痛問題,建議適量食用。 柿子含豐富維生素A、C 提升抵抗力、預防感冒 柿子被譽為秋季水果之王,因為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具有抗氧化效果,經常食用,可以提升抵抗力、預防感冒,加上口感柔細,適合牙口不佳的小孩與老年人。柿子含有豐富維生素C,每100公克就含有20毫克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高,不輸給芭樂、奇異果。此外,柿子也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β-胡蘿蔔素,有助於抗老化。 柿子含有鞣酸 蛋白質一起食用易消化不良值得注意的是,柿子含有鞣酸,不建議與蛋白質一起食用,否則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如果腸道蠕動功能不好,更應避免同時食用蛋白質(肉類、蛋類)及柿子。劉怡里指出,柿子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相當適合有便秘困擾的人,不過,腸胃道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可得謹慎食用,因為每年都有老年人吃太多柿子且吃太快,引發腹痛、腸阻塞。 柿子糖分較高 糖尿病友、有血糖問題者應注意食用量再者,柿子糖分較高,糖尿病友以及有血糖問題的民眾,應該注意食用量,不可吃太多,以免造成血糖突然上升。另外,從中醫觀點來看,柿蒂具有降氣止嗝的功效,除了能夠治療打嗝、反胃,也可改善咳嗽、氣喘,或是慢性支氣管炎等症狀,不過,應在中醫師把脈評估後才能食用。(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柿子配螃蟹不會中毒! 但3種人吃多恐出事 鈣含量跟牛奶差不多! 飯桌上常見的這道「高鈣蔬菜」排毒又抗癌
-
2020-11-24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藥怎麼吃才對? 若搭配3種東西一起服用,恐增加藥品的副作用風險!
「哈啾!我好像感冒了。」秋冬季節交替、日夜溫差大,感冒病毒又開始蠢蠢欲動了!有些民眾習慣自行到藥局購買綜合感冒藥,但卻忽略了許多用藥的注意事項,食藥署請您先閱讀以下3個用藥小撇步喔。1. 綜合感冒藥種類多,您吃對了嗎?⑴鎮痛解熱劑:常見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等,一般成人一天攝取乙醯胺酚的最高劑量為4,000毫克,使用過量可能會造成肝毒性,引發藥物性肝炎,甚至會導致急性肝衰竭或猛爆性肝炎。⑵抗組織胺劑:常見成分包括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 maleate)常用於緩解打噴嚏及流鼻水,常見副作用如嗜睡、口乾等,因此服用後應避免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從事警覺性的工作。⑶止咳祛痰劑:常見成分包括右旋美索芬(Dextromethorphan)、可待因,作用是抑制中樞或周邊的咳嗽反射神經,來降低咳嗽發作頻率和強度,改善咳嗽的症狀;應特別注意若成分含有可待因,未滿12歲兒童及孕婦,須經醫師處方才可使用。⑷解鼻充血劑:常會添加麻黃素類(Ephedrine)的藥品成分讓血管收縮,以緩解鼻塞症狀,副作用可能會有躁動、心跳較快、失眠等。2.感冒藥多多吃、快快好? 這個觀念真是大錯特錯!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入侵所致,綜合感冒藥主要的作用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且要依症狀挑選感冒藥,才能對症下藥;服用過多的藥品,反而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一般成人建議每隔4-6小時服用一次,且24小時不可服用超過4次;若是兒童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或患有肝、腎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的病人,服用藥品前最好先諮詢醫師或藥師。3.藥好苦,只能配白開水服用嗎? 有些食物及飲品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例如:含咖啡因的飲品、葡萄柚及酒精,可能會增加藥品的副作用風險。食藥署提醒,若感冒症狀持續或是惡化,則應立即停藥,並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確保自身的用藥安全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1-2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吃蒸梨子止咳潤肺卻咳更兇?中醫師:1種情況不適用
「咳!咳!醫生我最近很容易咳嗽,喉嚨都乾乾的沒有痰。」秋冬之際,不少節氣病症逐漸浮現,由於天氣明顯轉涼,門診增加了許多咳嗽及皮膚症狀的病人;此時,該如何改善入秋轉冬出現的身體不適?喉嚨乾燥易咳嗽 蒸梨子可緩解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林巧梅指出,秋令屬燥,秋主肺,所以乾咳是秋冬常出現的症狀,坊間常說的「蒸梨子」食療,就非常適合治療這類乾咳,但注意若是痰多的咳嗽就不適合;除了蒸梨子,建議也可以煮一些白木耳百合南杏湯來潤肺,緩解乾咳症狀。秋冬呼吸道過敏 注意脖子保暖晚上睡覺很容易咳嗽,早上起床也是?林巧梅表示,這類症狀主要是身體免疫調節較弱,溫差變化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過敏反應,建議要特別注意脖子的保暖,可以圍著絲巾睡覺,而老一輩常說要吃的「西洋參川貝粉」,可以補肺氣並化痰止咳,十分適合呼吸道容易過敏者;但要注意,如果是已經感冒、發燒、感染或是懷孕及服用其它西藥的人,食療之前仍需請醫師評估。皮膚乾癢、脫皮 宜早睡並且忌口針對臉上皮膚脫皮、身體乾癢等秋冬乾燥脫皮的現象,林巧梅提及,肺主皮毛,所以秋燥也會影響到皮膚,需注意洗澡溫度不要過熱,並選用較滋潤的沐浴乳,有些肥皂較不適合;另外,飲食上需避免太重口味及菸酒、烤、炸、辣等食物,作息需要盡量在晚上11點前就寢,因為太晚睡會耗傷我們體內陰分,讓症狀加重;此外也可以煮白木耳百合紅棗湯來養血潤肺,以緩解皮膚症狀。天冷易使血液循環變差 泡腳改善這樣做即將進入冬季,天冷會讓人的血液循環變更差一點,林巧梅提醒,末梢循環較差者,如常手腳冰冷、小腿容易水腫等,推薦可以自己在家泡腳,買一些生薑,不削皮切幾片,放入水中,水滾後先煮15分鐘,再加入泡腳桶的溫水裡,泡約20-30分鐘,可以有改善循環跟消水腫的功效,另搭配按摩陰陵泉穴效果更佳;若四肢冰冷情況較為嚴重的人,則建議可以加一些老薑及艾葉。延伸閱讀: 咳嗽、流鼻水...該吃哪一種感冒藥? 藥師依症狀教你正確吃藥 天冷皮膚乾癢,擦乳液也沒用? 洗澡時3個NG行為別再傻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