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 醫聲.罕見疾病
搜尋
吳鴻來
共找到
28
筆 文章
-
-
2024-07-18 醫聲.癌症防治
總統希望降癌症1/3死亡率 醫籲:「救命錢」不能省
日前衛福部部長邱泰源指出,3年內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將逐步到位,引發各界討論,認為時間拖太長了,尤其「健康台灣」是賴清德總統的施政方針,新政府還宣示降低癌症1/3死亡率,新藥政策已然成為醫療體系的轉捩點。病團與醫界皆認為,科技的進步都會大幅增加健保支出,「省錢」不能當成施政方針,存活率會和經濟能力相關,期待政府可以投入更多新藥資源,達到健康平權的目的。年花百萬壓垮經濟 中斷治療回去賺錢「病人治療中斷的情形很常見,有人消失一段時間去賺錢之後又出現,現在肺癌治療藥物日新月益,各種臨床試驗都在進行中,但好的治療結果,可能讓病人家庭陷入困境,要不要每個月自費十萬治病,病人及家屬有時候考量不同,治療難題成了家庭紛擾的來源..」這是台大癌症醫院院長楊志新在門診的日常。尤其常擔任國際臨床試驗主持人的身份,楊志新很了解癌患治療上的難題。他說,以肺癌治療為例,藥物大幅進步,有非常多新加入的藥物標準療法,能大幅增加一到兩成病人五年無疾病惡化的可能,但患者為了要長期存活,一年花一百餘萬已是常態。這些數據背後的象徵是能多救活一到兩成的病人,你要不要救呢?在台灣治療上的費用多依賴健保,一旦無法獲得健保給付,賣房、借錢都有可能,因此,當新政府上台後,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就希望能解燃眉之急?但解得了這個「急症」嗎?百億癌症新藥基金 以創新藥物為主軸政府參考了英國的制度,成立了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目前是針對療效及財務不確定的創新藥物為主,在使用2到3年後收集更多真實世界的數據後,再評估是否納入健保給付;對於已獲得藥證、有療效的已上市藥物,因健保財務困境限縮給付或未給付者不在此限。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楊銘欽認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包括法源、主責單位、財源都須要對外說明,費用是怎麼計算出來、什麼新藥可以納入、支付細節等都須要公告周知,審慎前行。楊志新也認為,「百億」應該只是形容詞而已,意即須要花很多很多錢的意思,治療癌症的費用何止百億元。這個過渡的新藥政策,終究得面臨回歸健保常規給付的問題,楊銘欽強調,依據英國2016年新藥基金執行的情形,有研究指出約有87%的新藥會回到英格蘭的公醫制度裡,若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執行後,依英國經驗,多數藥物都可能回到健保常規給付,那麼錢從哪裡來?且每年使用這些新藥的人數,將逐年倍數成長,健保總額裡要增加多少預算,才能支應新藥回歸常態化呢?在政策執行前都得詳細評估。台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則建議,縱然新藥在基金支持下通過,兩年後仍需回到健保體制,所以應由同個審議委員會,來處理藥品審查和基金分配,而不是獨立於外的第三方,以確保審查的一致性。新藥新科技預算 病團呼籲不低於總額成長率在新藥政策裡,除了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外,每年健保總額裡也會討論新藥新科技預算,2024年政府「新醫療科技」預算新增46.63億元;「暫時性支付」也新增24.299億元,達70.93億元,用來支應所有疾病的新醫療技術發展,相較於112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增加38.19億元,成長率為116%。不過,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指出,113年的預算是「特例」,預算比以往還要高,但很擔心這樣的預算,明年可能又沒了,前幾年在討論協商經費分配時,曾有委員認為新藥新科技不須要編列費用,因此病友團體還是希望健保署在編列新藥新科技的預算上,至少不低於總額成長率,而不是一下爆增,一下又要擔心沒錢可用,而且執行率也須要落實,才能增加民眾用藥可近性。由於新醫療科技或是擴增藥物給付範圍的預算不足,會讓已獲療效實證的新藥被限縮給付或被中斷給付。吳鴻來指出,像自體免疫的患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近年生物製劑的發展,已讓患者可以獲得很好的疾病控制,這類慢性病患者只能在疾病惡化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一旦病情穩定就可能失去健保條件,得自費治療,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嚴重性不容小覷。HTA醫療科技評估新藥 應有獨立的法人機構執行目前政府也設立HTA醫療科技評估新藥機制,楊銘欽肯定健保署加速審查的流程,但也提醒,無論是新藥新科技預算,或是政府正要成立的百億癌藥基金,都希望有獨立於健保署的獨立機構,應規劃成為行政法人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中心」。楊銘欽也強調,不能只評估由健保給付的成本效益,還須從社會觀點來評估,包括民眾自付的部份負擔、差額給付,家人照顧成本等。柯博升也希望能收集更多本土資料,讓其成為衛生政策幕僚單位之一,並在法制和財務上給予更多支持,以確保新藥評估的科學性和公正性。醫療支出一定是隨著病人存活率增加而增加,楊志新也提醒,「健保省錢」不應是執政目標,若想要節省健保費而達成上述目標是不可能,至於健保總額中新藥新科技的佔比是否應該增加,但是當一項費用增加,就會壓擠到五十萬醫護及醫院的給付點值,政府須要同步思考,如何讓醫護不要成了血汗工作者,大家也要有增加健康投資的概念,民眾更應該支持增加健保費用或部份負擔,才能讓健保永續經營。柯博升也認同,政府應該建立更多使用者付費機制和監督機制,來控制醫療資源浪費,例如:部分負擔和第二層健保等模式。吳鴻來則期待,政府在參考英國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也是經過不斷的修正後,現今成了創新藥物基金,也希望未來政府,可以擴及照顧更多非癌友患者,這些患者同等重要。
-
2024-05-20 焦點.元氣新聞
醫院的「生理食鹽水」比礦泉水還便宜,品質是否需要擔憂?解析「永豐化學」關廠對醫療輸液的巨大影響!
生產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注射液等藥品的永豐化學公司,因違反「藥事法」PIC/S GMP相關規定,遭勒令關廠,造成藥品傳出缺藥情形,恐影響民眾手術、洗腎。食藥署指出三大缺出勒令「永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停業,竟導致大型醫院所使用的輸液產生缺口市占逾七成的輸液大廠「永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屢次違規,日前因展延許可證時,被發現實驗數據造假等,遭到食藥署勒令停業,進而導致大型醫療院所手術、洗腎室等需使用的輸液,包括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液、滅菌液等貨源頓時停擺,台大、長庚、北榮等醫院向藥師公會求助,事件才因此爆發,即將卸任的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政府應注意寡占藥品是否有壟斷或哄抬價格現象,衛福部預計本周找藥廠開會,盼補足永豐缺口。永豐化學生產項目:以大型生理食鹽水注射液、葡萄糖液、抗生素製劑為主,主要銷售對象為大型醫療院所。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永豐化學近期申請藥品許可證展延,食藥署在審查資料時察覺有異常,啟動機動性查核,發現永豐化學有三大缺失,實驗數據造假、人員無法執行產品異檢、屢發生違規且沒有改善,嚴重違反PIC/S GMP規定,加上許可證到期,依規定勒令停業,目前庫存至2024年6月。健保砍價竟導致品質不良的業者「寡佔市場」 如何改進有待公部門費思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說,健保連年砍藥價,導致部分藥品核價過低,有些藥廠即使持有藥證也不願生產,留下品質不良的業者獨占市場,永豐化學市占達七成,自認市占率高,一旦停產極可能造成缺藥,以為主管機關會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會持續偷工減料。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永豐並非首次出包,先前曾因輸液含細菌,引發患者感染發高燒,院所通報主管機關後,案件才被爆出,生理食鹽水是醫院基本且重要藥品,單一廠商市占率又高,臨時找其他廠商也未必來得及製造、出貨,此事應該嚴正以待,以免後續影響病人安全。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表示,永豐停業最根本原因是「品質出問題」,但健保藥價長期過低也是不可迴避的因素,近年藥價不斷被壓縮,物價又上漲,藥廠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製造意願低落,市場陷入惡性循環。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單一藥品變成「寡占市場」是必然現象,藥物專利期過後,學名藥投入市場,主要的競爭策略就是「價格戰」,最後僅會留下成本控制穩定的藥廠,但避免永豐案再發生,政府應注意二點,寡占是否會出現聯合壟斷、哄抬價格、供應、製造出問題,醫院儲備物資是否足夠,也應設有高關注藥品清單,避免類似事件發生。生理食鹽水等藥品短缺 衛福部邀集多家藥廠協調產能食藥署指出,台灣目前共有南光、信東、台灣大塚、台裕、濟生等五家國內業者提供替代藥品。王德原呼籲藥廠擴產或調動產線持續幫忙,以提供更多產能會朝這方向來努力。永豐生產生理食鹽水庫存目前可提供至6月底,葡萄糖注射液則還有3至6個月庫存。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說,明與國內製造生理食鹽水等藥品藥廠舉行會議,將會一家、一家的談,主要是討論生產價格、產能等細節,目前醫院、永豐及其他廠商都仍有庫存,尚未出現斷貨,不至於影響治療情形,民眾不須恐慌,並會確保藥品供應無虞。衛福部準次長林靜儀則於臉書表示,醫院點滴輸液因藥廠不符GMP標準,食藥署予以封廠,致短期供貨吃緊,目前確保臨床輸液供貨業務進行中,食藥署已進行控貨,避免囤量行為影響供應;除請其他合格廠商增加產能外,同時已啟動專案由其他藥廠供貨。至於輸液價格部分,葡萄糖注射液今年4月已調高藥價,是否未來藥價調整,會另案討論。此次為藥廠違反「藥事法」57條GMP製程問題短期供貨短缺,會先行處理緊急增加製成及專案進口。相關會議已排定明日召開。藥師公會理事長對食藥樹的處理邏輯表示憂心,原因恐出在「健保核價」黃金舜對食藥署的邏輯「難以認同」,要求藥廠的生產線重新建立、投入生產,政府應保證利潤、數量,如今詢問食藥署關於永豐化學公司何時可重新生產,也是一問三不知,如果永豐恢復生產後,是否影響其他藥廠恢復生產的權益,均應先通盤研議及檢討,不是「只出一張嘴」。黃金舜解釋以永豐生理食鹽水售價,500cc一袋為25元、1000cc一袋35元、2000cc一袋為55元、3000cc一袋68元,有些產品甚至比礦泉水還便宜,可見健保核價確實出現問題。國內領有生產生理食鹽水藥證的藥廠有5、6家,但健保核價過低,部分業者採少量、零星生產,或因沒有利潤而退出生產,如今永豐化學公司甚至傳出偷工減料的情形,而被食藥署勒令停工。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3-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仍大 專家建議新型疫苗和單株抗體延續保護!
隨著新變種新冠病毒株的出現,公衛專家憂心未來可能會有新一波疫情。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亞變異株仍不斷變種,導致病毒傳播力、免疫逃脫漸強,高齡、免疫低下、具慢性病史等脆弱族群仍在犧牲,而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為增強該族群的保護力三大支柱。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也認為,面對新冠疫情可能捲土重來,免疫低下族群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將比一般人更容易面臨重症、死亡威脅,其嚴重性不容小覷。Q:面對新冠病毒,哪些「脆弱族群」需要額外保護力?新冠病毒的威脅下,仍有三個族群免疫力差,面臨著較高風險:1) 高齡族群2) 免疫低下族群(惡性腫瘤、血液疾病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HIV等免疫不全者)3) 有慢性病史族群陳秀熙提醒,外界多認為新冠疫情已經結束,但事實是「超額死亡」截至八月國內超額死亡率仍達百分之十五。呼籲針對脆弱族群,防疫措施至少應維持至年底。Q:如何增加「脆弱族群」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脆弱族群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進行以下措施,並參照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保護方式:1) 接種新冠疫苗 👉9/26疾管署開放疫苗接種2) 接種單株抗體3) 使用抗病毒藥物陳秀熙表示, XBB次世代疫苗將引進台灣,各國也有新型單株抗體、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發,但引進這些新工具台灣還需一段時間,且因財務有限,政府應評估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三者效益,找尋科學實證據來做出決策。盛望徽指出,隨著雙價次世代疫苗或新型疫苗的問世,免疫低下族群或符合注射標準的民眾應盡早施打疫苗。此外,對免疫低下族群來說,注射單株抗體,也是個人防護重要一環。研究指出,對於部分免疫低下族群,疫苗的保護效果不見得可以完全發揮,有些免疫低下族群注射疫苗後,甚至只有三成產生抗體保護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單株抗體確實可針對免疫低下族群提供更多保護,且效果達六個月。儘管新變種病毒株的出現,單株抗體的預防效果可能下降,但單株抗體還是可以產生交叉保護力,對免疫低下族群,還是具有一些保護效果。兩位專家皆認為,對於脆弱族群的防護,應該要以科學實證證據做依據,從疫苗、單株抗體到抗病毒藥物等,依國家財務考量,進行整體性、永續性規劃,這樣才能真正對民眾、脆弱族群帶來保護。Q:免疫低下族群面對新冠病毒的威脅,需要那些延續保護??隨著疫情解封,大眾對新冠病毒的威脅越來越輕忽,癌症病友、曾接受骨髓移植等免疫低下族群,正擔心疫苗沒效,防護力不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免疫低下族群同樣也希望和其他人一樣回歸正常生活、擁有正常社交的機會!」對多數人來說,疫情已解封,但不少免疫低下病友仍不敢脫下口罩,盡量減少去公共場所活動,去醫院更是繃緊神經。他認為,政府應思考如何幫助這群病患恢復正常生活,無論是疫苗或單株抗體的提供,都應該要足夠,給予免疫低下病友延續性的保護。Q:為什麼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如此巨大?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新冠病毒很容易突變。儘管多數人已建立免疫防護力,但對於免疫低下族群來說,這意味著「更容易受感染」、「感染後易演變成重症」,且潛伏期可能更長,因此更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賴基銘指出,正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可能惡化,癌症治療還可能被迫中斷。如果醫師評估有必要,建議病患事先施打疫苗再加上單株抗體保護,避免兩難局面。儘管新冠疫苗對免疫低下族群有幫助,不過許多臨床研究顯示,這群病患需要額外追加單株抗體提升防護力。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認為,未來,不管疫苗或單株抗體,只要是醫學證據證明對病患有保護效果,都應該盡力納入常規政策讓病患有選擇權。保護免疫低下族群免受新冠病毒威脅:XBB.1.5變異株疫苗和單株抗體的延續保護新冠疫情的變異和威脅令免疫低下族群倍感不安。他們擔心現有的防護措施可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的超強突變和感染力。針對這個族群,疾管署給予回應:1.接種XBB.1.5變異株疫苗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今年冬天鼓勵民眾接種一劑XBB.1.5變異株疫苗,建議免疫低下、高危險族群都要接種疫苗。2.單株抗體的準備據疾管署統計,至今年九月九日為止,總共採購一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已用六五三三劑,庫存三四六七劑。目前正在整理及盤整所有臨床使用的效果,評估效益。只要在Evusheld仍有庫存、未屆效且有效等前提下,均由政府公費支應,供患者使用。政府確保民眾獲得妥善治療曾淑慧表示,為確保民眾獲得妥善的治療,政府將在有限財源下,持續參依疾病流行趨勢、藥物最新臨床實證、公共衛生及社會成本效益、專家建議及國際作法等因素,評估用藥的可能性。若未來有新的單株抗體問世,將參考疫情變化、國際情形,並確認其效力,並召開專家會議,才會採購,若有必要,報請行政院使用相關經費支應。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罕病SMA藥物一劑4900萬 精準醫療協會籲健保給付篩檢
精準健康是趨勢,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徵詢產、官、學、研、醫、病六大領域專家意見,提出「2023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 ,推動包含以精準健康優化醫療配置、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計畫、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打造健康大數據永續基礎等五大政策建議方向,期待政府與產業開拓精準健康下一步。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說,精準醫療可以更全面分析個別病患基因變異的相互關係,舉例來說,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早期幾乎無藥可醫,目前雖有新治療方法,但治療費用昂貴,目前台灣約有400多位病友;若以SMA發病率預估,約每1萬多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SMA,如能普及先行檢測預防,就可節省後續的治療與照顧費用,而目前僅彰化縣補助篩檢費用。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說,如今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提高,精準醫療更顯重要,白皮書中提及的項目,部分政府已經著手進行,包含研擬相關法規,照顧國人健康、保護國人個資,同時推動健康大數據發展,兼顧醫學倫理。期待未來可導入最新科技,持續推動生醫、精準醫療等攸關患者權益方案,保障病人獲得最優治療權益。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表示,精準健康發展需仰賴大量數據才能實現,台灣目前已有數位、AI、半導體科技等「護國神山」,應善用科技優勢並結合生醫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更具前瞻性的大型群體基因定序計畫,找出國人罹病風險因素及對應基因,將可治病於未病、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台大醫院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說,次世代基因檢測等癌症基因檢測,已是許多癌症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希望健保可儘快趕上國際水準。台灣醫療支出只占GDP的6.1%,歐美及先進國家多在8%以上,期望政府、私人保險,與民眾都可重視精準健康,雖然感覺初期花費較高昂,但可有效省去後續的龐大醫療開銷。台中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醫學研究科主任陳一銘表示,中榮與多家大型資訊科技公司、學術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跨域協作經驗,透過智慧醫材與精準醫療,打造全方位醫學中心,讓醫療再進化,不僅只是解決人類的病痛,更讓疾病成為可以被管理的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癌友對於精準檢測與治療可近性非常有限,近期著重倡議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CDF),期待本案可快速過關,造福更多癌友。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期待優化健康資源能多配置於精準醫療,也提醒未來應該更落實民眾衛教,讓民眾了解健康數據蒐集用意與未來可能應用,讓精準醫療可有更長足進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長陳鋕雄說,許多檢測涉及高敏感度的基因資料,政府需設立專責機構及相應法規管理,強化資料分享的可信任性。
-
2023-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我想活下去!」面對解封染疫黑數 罹癌媽盼到單株抗體保護
「我的免疫功能很不好,疫情解封,確診染疫會有黑數,我沒辦法打賭,我能做的,就是要盡力、想辦法活下來!」面對疫情解封,身為醫院健檢中心護理師、兩年前罹患第三期乳癌的穎雅憂心忡忡,經過6次化療、20次標靶治療和30次放射線治療的她,免疫功能還是低弱,由於牽掛著年幼的孩子,她很努力保護自身健康,總擔心一受感染,身體承受不住病毒攻擊。為了孩子 她只能堅強向前、奮力求生想起兩年前確診乳癌的時刻,正值新冠疫情席捲而來,穎雅說,化療會讓免疫功能下降,加上常需要住院,當時她承受很大的壓力,只要住院,便近乎神經質地用酒精擦拭著燈具、把手、呼叫鈴、床欄等,舉凡手會碰觸的地方,都不放過,手部消毒更是一次又一次。「那時有點像強迫症,因為我實在太害怕了,我禁不起一次染疫,只要染疫,我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情!」穎雅娓娓分析那時的心境、想法。生病期間,穎雅最擔心的是當時還在念小四的孩子,即使病情好壞難料、掉髮等治療副作用不時干擾生活,在孩子面前,她還是得強作鎮定,為了怕孩子受驚嚇,她連「癌症」兩字都不敢說出口,穎雅坦承「那時候還蠻無能為力的,對自己的身體無能為力,對疫情無能為力,在孩子的照顧上,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面對解封 免疫低下族群需要更多保護除了承受龐大身心壓力,因為治療過程需使用標靶自費藥物,幫助提升治療效果,穎雅的經濟負擔也非常沉重,為了減輕醫藥費負擔,也為了賺取生活費、養育孩子費用,她重新回到職場,繼續擔任醫院健檢中心護理師工作,只不過在疫情陰影的籠罩下,面對形形色色的客人,在防疫工作上,她總是上緊發條,一刻都不敢鬆懈,無論是流感疫苗、新冠疫苗都打好、打滿,做好萬全準備。隨著疫情解封,包括戴口罩與確診輕症免隔離的放寬,看著疫情中心發布的新冠確診人數,民眾逐漸無感,穎雅曾接受化療,免疫功能還是處於相對低點,所以對於解封趨勢,她格外不安。像穎雅這類免疫低下族群,施打疫苗後能靠自身免疫功能激發的抗體其實比一般人低,更需要多一層保護。公費單株抗體適用條件放寬 免疫低下族群要把握單株抗體+1多數研究指出,免疫低下族群即使施打疫苗,能獲得的抗體保護也是不足,因此國際醫界、公衛界陸續建議引進「長效型單株抗體」,才能進一步守護免疫低下族群。目前疫情指揮中心已將單株抗體的適應症範圍放寬,穎雅也很幸運的在這一波最新適用對象之中。本身是透析治療病患的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曾聽聞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分享道,他們因免疫功能低下,注射新冠疫苗後較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保護力。面對疫情解封、身邊隨時都有隱性確診者出沒,若疫苗無法提供足夠保護力,又沒有施打單株抗體,免疫低下族群也只能自求多福。穎雅分享自己的經驗說,她在施打疫苗前,總會追蹤白血球數量,須等白血球數量到達相對高點,才施打疫苗,主要擔心打疫苗後,身體無法產生足夠抗體,便不會有很好的保護功效。「單株抗體是直接給予抗體」,對免疫低下族群是一項福音,她也很希望擁有足夠的抗體,增加保護力。免疫低下病友也應有常態預防對策 安心迎接解封生活吳鴻來認為,符合公費單株抗體施打條件的病友都應盡速施打單株抗體。從長期的常態防疫來看,如同指揮中心目前推動的「疫苗+1」運動,免疫低下病友除了施打疫苗之外,還需要「單株抗體+1」給自己多一點保護,也應被列入常態性的防疫政策,讓病友們在解封後,也能像一般人一樣,長期擁有保護,安心面對解封生活。延伸閱讀/浪費!7000多劑單株抗體快過期 「這些人」缺保護卻不能打!
-
2022-11-25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看病要變貴了!部分負擔新制 擬明年上路
受疫情暫緩上路的健保部分負擔新制,衛福部部長薛瑞元昨首度表態可能「明年第一季」上路。至於旅外國人停復保機制曾拋出有意取消,衛福部目前則擬將停復保機制納入健保法修法,已展開討論,將通盤考量。原訂今年五月十五日上路的健保部分負擔,民眾看診將增加花費,但受疫情影響,上路時間一延再延。薛瑞元說,上路前希望給醫療院所一個月以上修改程式,上路時間可能落在明年第一季,「但確定時間還沒有辦法抓」,主因是國內經濟復甦情形還不確定,仍有變數。薛瑞元說,部分負擔新制每年將挹注健保約百億元,對健保財務影響不大,主要是讓民眾有付費概念,減少健保浪費。健保署長李伯璋也說,民眾對醫療行為將有不同考量,如少看一次門診即可為健保省下三七八億點,並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與醫師溝通,提升醫療品質。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薛瑞元曾說上路時程約在今年底至明年初,如今看來又延後了,但希望新制上路後,對弱勢族群就醫權益是否受阻礙,應追蹤注意。攸關旅外國人停復保相關規定修正進度,衛福部社會保險司長商東福說,相關討論已納入健保法修法小組議題,將會進行全盤考量,包括針對旅外國人投保是否要增設新的類別,或保費應收多少,或有無特殊族群須納入停付保等,都會開放討論進行評估。
-
2022-09-30 醫聲.罕見疾病
專題|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落後國際水平
【編者按】:在台灣,全民健保自1998年開始給付罕見疾病治療用藥,不少罕病病患因此看見治療希望。然而,在健保財源不足的現況下,財務永續成為醫藥界討論重點。高價藥的給付審核流程,轉為「療效至上」,須考慮遞增成本效果比值(ICER)等數值,對罕藥納保造成衝擊,反映在「經濟學人」的低評價。於此現況下,亟須找出一條兼顧健保永續經營的路,同時讓其發揮社會保險設立意義——分擔個人難以承擔的巨大風險,保障罕病患者生命。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公布最新研究,盤點7個國家的罕病診斷與醫療照護現況,分析8種罕病藥物在7個國家中,從取得許可證到成功給付的時間差。結果顯示,南韓與台灣敬陪末座,被核准給付的罕藥分別只有3、2種,且給付耗時,平均等待30個月,對於罕病政策,病人的意見也非常有限,沒有明顯影響力。(點此看經濟學人調查報告全文:Connecting the Dots: Embedding Progress on Rare Disease into Healthcare)健保總額協商 醫界版罕病專款成長率掛零台灣是全世界第5個訂立罕病專法的國家,並獲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委員會邀請分享罕病照護。如今在國內困境不僅於此,日前進行一年一度的健保總額協商宣告破局,醫界代表提出的預算版本中,罕病專款的成長率提案為「0」,用以角力健保署提的預算方案。因總額協商尚未達共識,最終以二案併陳交由衛福部長決定。罕病基金會、人類遺傳學會、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與會者包括醫界、衛生福利、社工等領域專家以及衛福部官員,針對本次經濟學人調查報告結果,探討台灣罕病照護政策發展方向。經濟學人7國報告 台、韓罕藥給付種類及時程敬陪末座經濟學人公布的「串連點滴:將罕見疾病的進展納入醫療照護」,評比法國、德國、英國、澳洲、日本、南韓與台灣的罕病照護制度。該報告中指出,身為前段班的德國、日本、英國因有罕藥快速核價制度,大部分藥物都已獲得批准,且多在一年內給付;其中又以德國為最佳,不但8種罕藥都已獲得給付,所花費時間僅有數月。中段班的法國、澳洲同樣大多數罕見疾病用藥都能被批准給付,平均需要2至4年;南韓、台灣僅核准給付2到3種罕藥,其餘罕藥無法獲得藥物許可證,就算是獲得藥證,要納入給付也非常耗時,平均等待期長達30個月。此外,報告中亦提及,台灣罕病用藥要費支出,雖然歷年來有所成長,然而僅佔所有藥費支出的2.3%,低於國際標準。經濟學人專家解讀「串連點滴:將罕見疾病的進展納入醫療照護」罕病患者「等不到」用藥 陳莉茵深表困惑代表台灣接受經濟學人採訪的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截至2022年9月,我國公告的罕病種類為240種,已明顯低於國際的逾7000種罕病認定。此外,通過罕藥認定的藥物為98種,其中有61種罕藥獲得健保給付,可治療37種罕病。陳莉茵表示,計算下來,240種罕病中,只有約一成五的罕病有健保給付用藥,代表其他罕病病患無藥可用,即使有藥,也只能望藥興嘆。(看罕病病友故事:「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 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對於「等不到、等很久」的救命罕藥,陳莉茵表示,台灣嚴重吊車尾,罕藥平均給付時間上,甚至比韓國還落後,實在令人感到「困惑、無奈」。藥物治療對於罕見疾病患者而言,有助改善其生活品質,減少照護負擔、社會成本,罕藥卻因市場小、開發成本高等因素,被稱為「孤兒藥」,每年動輒數百萬的藥費,若無保險機制協助,無疑是將患者經濟、生活陷於窘境。立法委員蔡壁如說,對於家屬而言,等待是相當煎熬的過程,不管是從給付或是申請給藥,如何「隨到隨審」是後續要盡快且必須做的事。此外,經濟學人報告中也指出,醫療科技評估(HTA)面臨重大挑戰,罕病患少,難以取得臨床證據,加上新藥成本高昂,藥品經濟效益評估(ICER/QALY)成為艱困的任務。經濟學人的研究認為,台灣健保會、藥物共擬會會議中的利害關係人,過度重視成本效益評估(CEA),對於病患生命價值,患者用藥在道德與社會層面的意義,反而較少著墨。罕藥納保因成本效益過低被拒 藥物經濟學者:應考量生命價值國內罕藥往往因為「療效不明」而被拒絕納入健保,身為ICER領域的國際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蒲若芳指出,新藥評估不僅僅在於療效與成本效益,罕藥評估還須考量生命品質、社會公平等不同價值。她指出,罕病用藥決策是全球衛生醫藥體系的重大挑戰,是否該參考、或怎樣考量ICER,經濟學人完整報告列出幾個國家的例子。然而,蒲若芳表示,報告中列出目前之罕病照顧現況,在評估時證據不確定性高、成本高是很難改善的先天條件;面對病人用藥可近性問題,大家應該正視的,恐怕是更高層次資源合理分配議題:對待少數族群,也許該先利用「無知之幕」的概念,建構當下台灣該如何照顧罕病族群的社會,適宜地平衡「照顧少數的健康需求」、與「財務平衡」兩大目標。她也表示,罕病孤兒藥在面臨HTA時,由於相較於一般性疾病,罕病診斷不易、能納入的試驗人數少,難以搜集真實世界證據(RWE);此外,由於患者人數少,不只市場小,每人須負擔的成本亦相對較高。由於上述因素,藥廠研發動機較低,歐美國家針對有潛力、且能夠滿足醫療需求缺口(Unmet Medical Needs)的罕見疾病用藥,多會給予快速通關。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表示,由於患者人數少、型態多元,且多數疾病治療選項有限,臨床療效又難以呈現生活品質、生產力、照護者面向等影響,加上市場小、藥價昂貴,在罕藥專款總額限制下,成本效益須審慎評估。知識補帖/什麼是 HTA、QALY、ICER?HTA是「醫療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的簡稱。我國現行制度中,新藥在取得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藥證後,若要獲得健保給付,須經由「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即共擬會)」審核通過。在該會議召開前,會由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提交報告,供與會委員作為評估依據。由於近年新藥新科技研發進展迅速,藥價亦逐漸上升,加上隨著患者存活時間延長,連帶用藥時間拉長等因素,健保財務永續與資源如何適切分配,面臨挑戰。於是2008年起,CDE成立醫療科技評估組,以科學實證為基礎,針對高價藥物進行價值評估,考量項目包括:1. 人體健康 2. 醫療倫理 3. 醫療成本效益 4. 健保財務。「健康品質人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是綜合考量患者使用新藥後,存活期延長與患者生活品質計算出的數值。在HTA評估流程中,若預見QALY有意義的增加時,將再繼續計算「遞增成本效果比值(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ICER)」。ICER的計算方法是將成本增減除以效益增減,得出的數值,其意義是「比起原來的藥物,以新藥治療,每多得一個QALY,須增加多少成本」。在多數國家中,設有「ICER閾值」,意即「可接受的最高ICER值(Maximum Acceptable ICER)」,超過閾值者,政府保險便不予給付,或須以另設的救濟基金等配套措施幫助患者用藥。以罕藥給付來說,經濟學人報告中指出,英國針對罕藥採取「放寬ICER閾值」的方式,罕藥的ICER閾值至少是一般新藥的3倍以上。對於國內罕藥給付速度慢,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資源浪費」,減少檢驗檢查、藥費的支出,將成為首要任務。罕藥的給付在HTA的執行下變得有效率,反而是卡關在具有決定藥物給付生殺大權的共擬會專家,往往不同背景的醫師會有不同的立場,要形成共識相對困難。李伯璋特別強調,健保署向來極為關心罕見疾病病友的醫療權益,他期盼罕病病友團體能了解健保署在處理健保資源時必須考量病人、醫界與藥界等多面向需求的難處。李伯璋期待透過新制部分負擔,讓健保財源更有餘裕,將能投入資源協助罕病等弱勢病患。衛福部長薛瑞元:檢視罕藥納保期程、加速患者用藥機會針對經濟學人報告關注的從藥物取得許可到納入給付,患者需等待時長,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台灣雖於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讓罕病患者照護有了法律依循;在實務上,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研究者對於罕病的了解漸增,罕病藥物開發雖有所進展,卻因健保財務分配等原因而面臨挑戰。 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長薛瑞元相當重視罕病患者用藥可近性,要求醫藥品查驗中心(CDE)針對醫療科技評估(HTA)、食藥署(TFDA)針對藥證審核程序、健保署針對罕藥納保期程進行研討,希望提高、加速罕病患者用藥機會。他說,照顧罕病是對生命的承諾。透過醫療資訊登錄制度,蒐集真實世界證據(RWE),對於罕藥開發而言至關重要。石崇良指出,登錄制度的建置需要借重各級醫院,下一步是優化醫療資訊系統(HIS),在遵守醫療倫理與患者意願的前提下,讓患者臨床照護資料的搜集更便利。他表示,透過登錄追蹤制度,反饋罕病患者用藥、追蹤結果,將能讓罕病患者照護更完善、更有依據。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不曾達百 專家籲餘款回流健保罕病專款雖有成長,歷年執行率卻未曾達到百分之百。健保會委員黃振國認為,每年罕病專款若有餘款,應「留用」至下一年度罕病專款額度。若回流至健保大水庫,就失去了專款專用的用意,無法讓罕病專款真正用於罕病患者身上。根據健保署公布之「罕病專款預算實際支用概況」顯示,民國一〇六年起罕病專款預算雖有增加,每年卻有百分之二至十五不等的比例未完全使用;健保會主委周麗芳推估,今年執行率為百分之九十三點四,近百分之七未被使用。意即健保有預算,卻因為罕藥納保牛步、採限縮給付等原因而無法完全使用,看似個位數的百分比,實則為數億的金額。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說明,醫界在健保申報時有延遲申報的情形,未執行的專款部分是用於給付延遲申報的項目;此外,也有部分藥物通過共擬會,但尚與廠商議價中,也有部分未執行專款用於此處,導致執行率被低估。然而,黃振國指出,未執行的專款實際上是回流至健保安全準備金。立委吳玉琴:健保罕病專款成長率應透明化根據健保署提供的資料,罕病專款自2017年以來,幾乎年年成長。2017年的金額是57.9億,今年專款預算則為87.7億元,李伯璋甚至指出,明年預算將會超過百億。因此,日前健保總額協商破局,醫界提出罕病專款成長率掛零的方案,令各界錯愕、擔憂。針對罕病專款成長率的估算方法,立法委員吳玉琴說,應該透明化,並綜合考量等待治療中的患者名單長度、已獲藥證但尚未給付的藥物多寡等因素,決定專款的成長幅度。蔡壁如也表示罕藥經費編列,應該依照使用人數評估增長。她強調,罕藥的使用後續能減少其餘的支出,一定要從總額中額外撈出來,否則混入總額中討論,在資源分配上將會是一大問題。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則表示,雖然罕病的經費一直以來都是採取「專款」使用,但仍在健保總額的框架中,每年罕病患者都會增加人數,或是因為用藥後,提高存活率,陸續使用罕藥,過去無論是付費者代表、醫界代表或是健保署都會提一定的成長率。健保預算恐不足 健保會委員籲設罕藥基金黃振國也指出,健保罕藥總額必須要有合理的成長率,預算若有不足,政府的社福單位必須負起責任,同時建議政府成立罕病社福基金,然後每年撥預算到罕病社福基金,並派專人管理,這筆錢便可用來支付罕藥費用,而管理人員也應針對罕藥進行評估,需選擇療效較佳、副作用較低的藥物,以保障罕病患者權益。經濟學人:患者意見應納入罕病用藥給付決策流程經濟學人的調查指出,在藥品效益評估階段,應重視患者意見。然而,台灣現行制度中,大多數的醫療科技評估(HTA)流程都圍繞在付款人、醫界和相關官員身上。因此,將患者的聲音納入藥品效益的決策至關重要。石崇良也表示,集合民間團體力量,讓罕病患者聲音更多被採納,是台灣未來努力方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列席代表蔡麗娟指出,二代健保上路後,健保預算編列、藥物給付都需要由各方利害關係人,透過健保會與共擬會合議討論。然而病友團體在健保會並無常設席次,需要抽籤遴選使得參與,在第五屆開始,只有一席代表,相對於二十位付費者代表、十位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代表,顯得勢單力薄。健保會無病團固定席次 共擬會僅為列席因為健保議題協商具有連續性,蔡麗娟希望病團在健保會中保有常設席次,資深的病團委員,主導議題的能力較高,較能與其他利害關係人代表抗衡。至於共擬會,病團在二〇一九年起,取得二席固定席次,可以全程參與會議,然而受限於非正式代表的身份,無法主動表達意見,需要視會議進行情況與主席同意才得以發言。二〇一五年設立的「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台」,讓病友、照顧者可以在網路上發表對於新藥的想法,在共擬會審議之前,分享治療經驗與對新藥的期待,再由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彙整。蕭斐元認為,該平台是否能全面觸及目標病友是一大考驗;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組(HTA)組長黃莉茵則表示,健保署近幾年來陸續新增溝通管道,在共擬會舉行前,也會召開病友意見會前會,將結果收錄在HTA報告中。強化病友參與 盼政府介入提升病友政策、財務知能蔡麗娟表示,病人是醫療體系中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且病團在醫療體系中參與政策係國際趨勢,除了政府應保障病團在決策會議如健保會、共擬會中的參與權益,病團、病友也要充實在醫療政策、財務與法制等層面的專業知能,甚至比照歐美國家由政府介入,協助病友賦能,以強化病友代表的論述能力,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對話,達到實質參與的目標。共擬會主席陳昭姿強調,2019年開始,病團在共擬會有了固定列席的身份。會議中,他也一向給予病團代表發言權。陳昭姿說,在他擔任共擬會主席以來,不曾執行表決,且病友代表只要舉手就讓其發言,故儘管病友代表的身份是列席,故沒有「無法參與表決」的問題,病友權利、意見一直受到重視。 給付罕病用藥具防治意義 助患者家族終結遺傳惡夢「罕病讓人一窺生命奧妙,明瞭基因突變的後果,對人體研究發展有重大的貢獻。」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是經濟學人報告中訪問的學者,她心疼每位她所照顧的罕病病患。她感嘆,治療給付決策者只看到「價錢」而非「價值」。根據經濟學人報告,目前已有7000多種罕病,病患佔全球百分之3.5%至5.9%。投身罕病照護三十餘年的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也是醫療奉獻獎得主的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蔡輔仁說,他看過許多病患在等待新藥研發、核准藥證、通過給付的過程中,從期待變成焦慮,最後化為擔憂,自己是否仍因不符標準無法使用。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哽咽的表示,沒有人願意得到罕見疾病,若設身處地,自己成為罕病兒的家長,仍認為罕病兒不值得救嗎?罕病患是在先天不平等中,尋找公平的機會。此外,罕病治療是終止家族惡夢的方法,罕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指出,若有治療策略,即使新生兒篩檢時發現胎兒罹患罕病,罕病患也可放心生子;有罕病家族史的民眾,也願篩檢基因,杜絕罕病變異基因不斷複製。陳莉茵也強調,健保給付遺傳罕病用藥,在防治上具有重大意義,可以終結罕病患者家族因為隨機遺傳機率,而需面臨的「永夜惡夢」。「罕病是生命傳承中,不可避免的風險。」陳莉茵表示,罕病絕非他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她強調,健保是社會強制保險,用意為分攤風險,保障弱勢病患的權益,其中罕病患少、程度嚴重,使用健保更具正當性、優先性、適法性。台灣是世界第五個將罕病入法的國家,罕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感嘆的說,二代健保卻延長藥物給付時間,各方應一同討論對策。罕病的價值關乎人的尊嚴,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羅浚晅認為,治療看似提高花費,實際上是投資,國家不要反而受限於健保,該花的錢還是要花,「因為這是先進國家,人民才有救。」番外篇/論壇中的病友身影:盼政策討論「對等、對焦」罕病基金會、人類遺傳學會、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在「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挑戰與前瞻論壇」舉辦前,已於9月24日舉辦論壇前的焦點座談,並從座談會中歸納二大重點「對等」、「對焦」;論壇當天亦有病友團體在場聆聽。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醫療政策的推動,病人的參與已是國際趨勢,台灣罕病照顧與治療,現在正值重要的交叉路口上。洪淑惠表示,從病人的角度期待的第一件事為「對等」,包含第一病人能否正式參與健保署的共同擬定會議、第二健保在罕病專款的執行率高,但仍有餘裕,未來是否有機會可以再提升執行效率、第三是今年健保總額協商破局,醫界提出的總額版本中,罕病專款的成長率被寫上「零」,恐衝擊到未來的專款使用、第四是罕病用藥在健保署現在評估藥物給付的方式「醫療科技評估」(HTA)是否合宜,是不是還需要其他的評估角色、第五則是健保核價的方式是否能更加透明。第二件事是「對焦」,此次經濟學人研究,台灣排名竟是敬陪末座,台灣是全球第五個設立罕病法的國家,時至今日,台灣卻不在排名中,此次的論壇是一大討論的機會,希望能從經濟學人的研究當作一個起頭,從各方檢視台灣罕病照顧或是治療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對焦」並找尋解方。「2022年罕見疾病醫療照護之挑戰與前瞻論壇」合照集錦
-
2022-07-15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困境調查 打疫苗抗體低 6成病友不敢出門
新冠疫情趨緩,但血癌、器官移植、愛滋病(HIV)及先天性免疫不全,或接受化放療、免疫製劑治療等患者,因自身免疫力低下,施打新冠疫苗產生抗體與保護力比一般人低,對疫情仍充滿恐懼。醫師表示,血癌患者接種疫苗後有5成會產生抗體反應,器官移植病患僅有3成1,呼籲除接種疫苗外,還可注射抗體增加保護力。台灣病友聯盟與台灣癌症基金會於今年4月進行「病友疫情困境調查」發現,近8成病友已打完3劑新冠疫苗,但有3成5病友擔心疫苗保護力不足。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說,依國外臨床研究顯示,免疫低下病患施打新冠疫苗,抗體反應以及抗體數量表現都不如一般人。依國外臨床研究顯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比一般人低1.2倍、血癌病患低1.4倍、器官移植者更是低於23倍,因此在保護力不足下,免疫低下病患即使施打疫苗,比一般人確診後引發重症與死亡風險較高,加護病房使用率為1.5倍,死亡率則是2倍。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截至7月13日,新冠死亡人數中,癌症病友染疫死亡占總死亡人數13%,原因是癌友自體免疫力低下,即便接種第3、4劑疫苗後,保護力仍不如一般人,且打疫苗時可能須暫停治療,或化療期間不建議打疫苗所致。調查也發現,過半病友認為疫情影響就醫治療,超過6成病友擔心有較高的染疫風險,因此害怕出門或與人接觸。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身為洗腎患者,曾聽聞有病友於疫情期間,每次回診都非常恐懼,心生憂鬱,除治療外幾乎足不出戶,導致需要看身心科。吳麥斯說,目前解封後歐美等國,為防止免疫力低下病患族群染疫,除接種疫苗外,也有注射抗體方式提供保護,建議免疫低下病患可與醫師討論評估施打抗體,降低染疫風險。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成免疫低下族打疫苗不易產生抗體!陷染疫恐懼
各國逐漸解封,但一項調查發現,6成癌友等免疫低下族群因接種疫苗後不易產生抗體,仍身處染疫恐懼,不僅不敢出門,也害怕與人接觸,病友團體籲借鏡國外注射抗體來提升保護力。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降溫,多數民眾生活逐漸回歸正常,但仍有一群免疫低下的患者因罹癌、器官移植、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自身免疫問題,即便打了疫苗也難以產生保護力,出門處處擔心受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7月13日,全台染疫死亡個案中,癌友就占了13%。台灣病友聯盟與台灣癌症基金會4月間針對病友疫情困境進行調查,發現近8成病友已打完3劑COVID-19疫苗,但仍有35%的病友擔心即使打完3劑保護力仍不足。調查也顯示,超過一半的患者認為疫情影響就醫治療,超過6成病友因為擔心染疫,不僅不敢出門,也害怕與人接觸。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國外臨床研究顯示,免疫低下病患施打COVID-19疫苗後,抗體反應並不如一般人,其中血癌病患於接種後僅有50%能產生抗體反應,而器官移植病患則僅有31%。同是洗腎患者的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她對於病患在疫情下的擔憂與恐懼深有所感,曾聽聞有病友每次回診都非常恐懼,除了治療幾乎足不出戶心生憂鬱,導致需要看身心科。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坦言,癌友染疫後有較高風險併發重症,但癌友在接種疫苗時可能要暫停治療、化療期間也不建議施打;即便真的打了3、4劑疫苗,也可能因自體免疫因素無法產生足夠保護力,在打與不打之間陷入兩難。隨各國逐漸解封,如何保護免疫低下病友的問題值得各界關注。吳麥斯說,目前歐美及亞洲部分國家除了藉由疫苗提升病友保護力,也利用注射抗體來被動免疫,讓免疫低下的病患也能有更高的保護力。
-
2022-07-14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調漲部分負擔 因選舉喊卡?
衛福部長陳時中確定參選台北市長,但攸關健保永續經營的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卻可能因年底選舉胎死腹中。為促進健保正常營運及使用者付費原則,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本周發函給衛福部,希望陳時中能盡快宣布八月起正式實施部分負擔調整。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昨受訪也說,「好的政策應要堅持」。調漲部分負擔原定五月十五日上路,但Omicron疫情爆發,為減輕民眾及醫療院所負擔,衛福部五月十二日撤銷實施公文。陳時中日前被問及部分負擔調漲何時上路,卻說「目前沒考慮」。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調漲健保費、部分負擔屬於高度政治議題,以往調漲時都選在非選舉年;受年底選舉影響,他認為蔡政府應不會實施部分負擔新制,為了選戰寧可拖一下。「若部分負擔,今年沒有實施,相當可惜。」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部分負擔調漲是為健保永續經營,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相關討論已逾兩年,經各團體協調最後達成共識,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支持。洪子仁說,部分負擔若上路,可挹注健保財務近一百億元,雖與健保總額八千億元相比,屬杯水車薪,但在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醫療檢查及藥費支出;若今年未能實施,年底健保安全準備金將低於一個月,明年恐會調漲健保費率,全民又要多付保費。消基會董事胡峰賓說,「用過往相同的一鍋飯,已餵不飽所有的人」,政府應面對、認清事實,讓此新制盡快上路。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也說,健保費率調整應常態化、「該調就調」,避免大選年、行政院長換人不能漲等非理性因素,影響健保財務穩定性。李伯璋說,現在隨緣、平常心,「這不是他可決定」,但好的政策應要堅持,部分負擔採使用者付費,讓民眾更重視醫療的合理性,可減少醫療院所不實申報,以及刷健保卡換贈品等陋習。
-
2022-07-13 焦點.元氣新聞
獨/健保部分負擔上路時程未定 醫院團體盼8月1日上路
衛福部長陳時中已確定參選台北市長,但攸關健保永續經營的部分負擔何時上路,卻仍遙遙無期。健保部分負擔原定5月15日上路,但Omicron疫情爆發,為減輕民眾及醫療院所負擔,衛福部5月12日撤銷公文。但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本周一發函給陳時中,認為疫情已經趨緩,為促進健保永續經營及使用者付費原則,應依先前部分負擔調整規畫,盡速於8月1日正式實施。健保部分負擔何時上路,陳時中日前出席公開活動,被問及相關議題時坦言,「目前沒有考慮」。「如果部分負擔,今年真的沒有實施,這是相當可惜的事。」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常務理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部分負擔是為了促進健保永續經營,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相關討論已超過2年,經過各團體協調與討論,最後達成共識,代表大多數的人同意調整方案,而民眾對健保滿意度高,也不樂見健保無法經營,影響醫療服務。洪子仁說,部分負擔上路後,可以達到的財務效果只有近100億元,和健保總額8000億元相比,可說是杯水車薪,但為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且新冠疫情趨緩,即便BA.4、BA.5進入社區,也只是疫情「小反彈」,衛福部應思考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就算是未來換了部長也應照原計畫上路,如新公告上路,相關醫院最快2周內就可籌備完成。洪子仁表示,健保資源有限,但醫療需求不斷增加,必須找到解決方法,讓健保永續經營,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支持部分負擔調漲,如果今年沒有實施部分負擔,年底時健保安全準備金將低於1個月,有違「健保法」至少應維持1個月的規定,明年恐調漲健保費率及保費。消基會董事胡峰賓說,健保部分負擔因疫情暫緩實施,但疫情何時結束?沒人知道,可是健保財務可以支撐多久?試算就會知道,在部分負擔已兼顧弱勢就醫權下,現在應去面對、去認清,必須調漲部分負擔的事實,因隨著新藥、新醫療科技發展,健保支出持續增加,「現在用過往相同的一鍋飯,已經餵不飽所有的人。」不能一直暫緩。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今年部分負擔沒有實施是有些可惜,但各團體對部分負擔調整,還是有不同想法,畢竟調漲部分負擔後,大多數民眾都會受到影響,對於弱勢族群調漲,應有更完善的討論或配套,也有專家認為,健保費率調整應成常態化、「該調就調」,避免大選年、行政院長換人不能漲,或是一次大漲等非理性因素,影響健保財務穩定性。因此,部分負擔若不急於調整,應將相關意見充分研議後,再行討論上路時程。 將健保部分負擔調整視為健保永續經營一部分,時時念茲在茲的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部分負擔何時可以上路,現在是隨緣、平常心,畢竟要不要調整「不是他可以決定的」,但常有醫師反應,孩童過敏原檢測、C肝新型檢測方式、罕病或癌症用藥等都需要健保提高給付,可是受限健保經費不足,許多醫療、藥品無法給付。李伯璋說,健保永續管理不能只把壓力放在醫院、醫師,民眾也要負起責任,部分負擔是由使用者付費,每筆錢都是從民眾自己的口袋拿出來,更會重視醫療檢查、診斷、藥費是否合理,可減少醫療院所不實申報健保的情形,且以往部分醫療院所私下有刷健保卡換牙膏等贈品的行為,部分負擔上路後,民眾刷健保卡的部分負擔,說不定比牙膏價格還貴,以降低此陋習發生的機會。「好的政策應該要堅持。」李伯璋說,民眾對健保滿意度超過9成2,健保署也積極改善重複用藥、重複檢驗檢查問題,保障民眾就醫權益,為健保永續經營、增加財源,調漲部分負擔是一重要政策。
-
2022-05-20 新聞.元氣新聞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受疫情影響,避免增加醫護壓力與民眾經濟負擔,原訂五月十五日上路的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暫緩,時程未訂。少了部分負擔新制挹注近百億元,健保年底安全準備金不滿法定的一個月,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部分負擔攸關落實分級醫療,若今年無法上路,明年恐要調漲費率。李伯璋六年前接任健保署長,是歷年健保署長任期最久。他表示,部分負擔新制從使用者付費著手,經醫師向患者充分告知、說明病情或檢驗檢查,形成醫病決策共享,助減少不必要支出。盼疫情控制後新制及早上路。衛福部規畫明年健保總額草案,成長率低推估為一點二五六%、高推估五%,預估總額達到八一九七億點三至八五○○點八億元,較今年增加一百多億至四百多億元,安全準備金將僅剩○點八八個月或○點三八個月,低於健保法規定安全準備金一至三個月,明年勢必調漲保費。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若部分負擔新制取消,受新冠疫情影響,付費者代表一定希望不要增加民眾負擔,醫療提供者卻希望提高保費,補足近年醫院虧損,達共識困難度高。他認為,「明年要不要調漲保費,政治考量將大於專業。」朱益宏說,為永續經營,健保署應思考給付範圍限縮,「保大不保小」,限縮輕症、小病,隨著人口老化、醫療費用上升,並結合商業保險等重新檢討,否則無法改變健保財務問題。部分負擔新制可抑制民眾不必要的醫療使用,盼疫情趨緩後盡早上路。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林雅惠說,二年前調漲保費急就章,未來若要調漲,應充分與各界溝通,而非僅解決財務不足。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不久的將來,費率調整將遇到「健保法」規範費率百分之六上限,若不修法取消上限,就須研議節流方法。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輕症血液透析病人改居家照護 由衛生局安排洗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今發文給全國縣市政府和醫學會,宣布調整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原規定一率由醫院收治的血液透析病人,即起若屬輕症或無症狀,將由衛生局安排居家照護,並於指定透析院所接受透析。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經過這段期間的經驗,無症狀與輕症確診者的血液透析患者在住院期間都無特別狀況,因此修正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無症狀或輕症的確診腎友洗腎時才需要到醫院或診所,其他時間可居家照護。本身也有血液透析經驗的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吳鴻來表示,輕症或無症狀確診的血液透析患者有很多也不想住院,希望將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會願意配合新制。不過,腎友的身體面對感染的抵抗力較弱,最怕病況惡化沒能及時處理,或是去急診被退貨,希望相關單位能提供通暢而且即時的就醫聯繫管道、腎友確診後自我照顧的衛教資訊,以及口服抗病毒藥相關的藥品交互作用諮詢。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表示,台灣大約有九萬名透析病人,如果當中有一成確診且全收住院,對於醫療量能負擔也有點重。在國外,洗腎病人確診之後,還是會由原來的院所去照顧,可以將確診的透析病人集中在特定的時段,與其他透析病人區隔開來,姜至剛建議,病人對於確診病情有任何疑問,可以趁回院所洗腎的時候,諮詢醫師、請醫師評估。腎友居家照護時,應每天自行測量心跳、血壓、呼吸、體溫,如果有數值異於平常,或呼吸喘、血氧降低等現象,可透過居家照護相關管道,尋求醫療專業的評估和介入。
-
2022-03-31 新聞.元氣新聞
新藥納健保/集結共識 加速新藥可近性
曾有病友團體調查,癌友願出部分負擔三成藥費,由健保出七成藥費,讓癌友盡早用藥。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這是可以討論的,但部分負擔上限必須研議,新藥費用高,負擔上限為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可能就有民眾負擔不起,當上限更設為三成,可能只照顧到經濟狀況較好的人。至於民間團體提出獨立健保外,比照英國成立「癌症藥品基金(CDF)」協助患者早日使用癌症新藥。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此一措施已在英國實施,且由政府編列預算,台灣要實施這類措施,財源的穩定性和由誰來管理並不容易,還需要很長一段路。目前已有癌友團體展開相關政策倡議,希望主管機關可以正視與回應,共同為全民的健康來努力。
-
2022-03-31 新聞.元氣新聞
民調顯示 擴大新藥納健保 獲8成支持
健保是全民健康的保護傘,尤其是生命正與時間賽跑的重大傷病病友,更渴望創新治療救命。一份由大社會民調中心對一千多人所做的民調顯示,有八成七民眾支持政府加速健保對新藥的給付;八成民眾支持更多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八成九民眾支持政府擴大健保藥品給付範圍。據統計,癌症新藥申請健保給付需時至少兩年,一般新藥需時一年,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指出,這份民調顯示,不管是病友或民眾,都希望在健保財務許可下用到最新的藥物。明年的健保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範圍,將於今年五至六月報行政院核定。健保署表示,今年健保總額達八千多億元,今年仍將整體人口增加、人口老化、醫療服務成本、新增藥品和特材、醫療資源分布等因素綜合考量後,由衛生福利部訂定明年總額範圍報行政院國發會核定。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近年國外癌症末期患者重要用藥是免疫治療,但國內健保癌症給付有很多限制。此外標靶治療新藥等給付與國外有明顯落差,當健保沒有給付新藥,醫界沒有對付癌症的武器,治療患者當然很困難。因此,理想上衛福部已核准通過,如嚴重感染症、癌症、心臟衰竭等治療新藥新適應症,經健保財務、治療效益等評估後,就應立即給付。吳鴻來說,新藥新科技價格相對地高,其實在許多國家都面臨病友看得到卻用不到的處境;特別是台灣市場小,不像其他市場大的國家因採購量大可以和廠商議價,因此高價的新藥也不容易納入我國健保給付。吳鴻來說,其實健保署每次推動的財務節流措施,都讓人好奇節省下來的費用都用到哪裡去?是滾入健保總額?還是有用在新藥新科技上?其實病友都很關心。吳鴻來指出,尤其今年新藥相關預算驟減,又將調漲部分負擔,導致病友得不到更好的治療卻要多付費。如果健保署在調漲部分負擔的同時,也增加新藥新科技相關預算,讓民眾有感,相信也利於推動改革。
-
2022-03-20 新聞.元氣新聞
藉由調整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專家:態度是悲觀的
衛福部預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包括急診、藥品、慢箋、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均有所調整或新增,最快5月1日上路。衛福部表示,調整部分負擔是促進醫療資源合理使用,並有助實施分級醫療及轉診制度。但專家學者直說,調整部分負擔對分級醫療的影響應該不太明顯,態度更是悲觀的。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台灣健康經濟學會昨共同舉辦「部分負擔,部分調整?」研討會。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說,調整部分負擔的目的,外界說要避免醫療浪費,但應是要促進醫療資源合理使用,並有助實施分級醫療及轉診制度。與會專家學者、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長蔡偉德說,這次新增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健保將多收入63億元為最多,占整體增加收入約6成,也是民眾最有感的部分。經模擬計算,醫學中心未經轉診門診部分負擔為420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上限400元,總部分負擔是820元起跳,與經轉診總部分負擔370元起跳,相差450元,但若是從區域醫院轉診醫學中心,再加上原先區域醫院門診掛號費、部分負擔等,差距更縮小至60元,對民眾誘因恐不夠強烈。蔡偉德說,若是要以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除定額的部分負擔外,再依不同的檢驗檢查等項目等,依定率收取費用,且收取的上限費用可以再拉高,如此民眾才會思考醫療費用及服務是否對等,選擇到區域或地區醫院就醫。蔡偉德說,台灣民眾就醫自由,因此必須要有機制,讓民眾依病情需要,選擇合適的醫療院所,目前健保署於不同醫療等級收取不同定額的部分負擔,讓民眾自行落實分級醫療,但不同等級醫院的醫療費用差距,無法反應民眾對醫療品質的差距,主因是民眾認知醫學中心有如百貨公司,其醫療品質及保障確實比較好,寧可多花錢也願意。蔡偉德說,若是要以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除定額的部分負擔外,再依不同的檢驗檢查等項目等,依定率收取費用,如此民眾才會思考醫療費用及服務是否對等,選擇到區域或地區醫院就醫。檢驗檢查加收部分負擔,對重大傷病患者來說,並非是完全沒有影響。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如果所就診的疾病與重大傷病無關,仍需支付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且許多重大傷病患的共病,醫師為照顧方便,也都還是在醫學中心看診,這也將讓病患經濟負擔增加。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周穎政說,調整部分負擔以落實分級醫療,「我的態度是悲觀的」,因門診醫療於醫院及診所是互相競爭,這部分應同時考量供給面及需求面,再從支付制度加以檢討,支持推動家庭醫師制度。這次健保部分負擔調整金額不大,依以往研究指出,新制上路後,預估3至6個月就醫需求會有所下降,但6個月後就會恢復常態。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長期來說,還是抑制難以醫療浪費。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經最新統計,調整部分負擔後,高達九成民眾,每人每日增加部分負擔均小於4元。分析發現,小於1元約占7成,以此累計小於2元占7成8、小於3元占8成5、小於4元約占9成,調整部分負擔是要讓民眾付費有點感覺,健保永續是全民共同的責任。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民團:物價齊漲 健保這時湊熱鬧
行政院公報昨天傍晚預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預告期十四天,最快五月實施。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需蒐集病友團體意見,「十四天是稍微短了點」。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提醒,對於邊緣戶或多名家人罹病的拮据家庭,新制恐形成就醫障礙,且新制也間接懲罰因診所假日停診、不得已至大醫院急診的病患。「疫情衝擊經濟,萬物齊漲,健保卻要在這時候湊熱鬧。」劉淑瓊說,健保署所提的許多理由不合邏輯,例如急重難症患者本來就是區域級以上醫院服務重點,難道期望急重難症患者先去診所或小醫院再轉診大醫院,以省下檢查檢驗費用,醫師評估為必要檢查,甚至是健保給付要求做的檢查,但民眾還是得乖乖付費。劉淑瓊指出,健保署一○九年滿意度調查顯示,逾四成受訪者曾在假日有緊急醫療需求,當中逾三成無法在當地尋求診所協助。若希望引導病人不要衝急診,不是只有漲急診部分負擔一途,應積極提升民眾相關識能,並針對基層診所假日開診率不佳現象提出配套措施。劉淑瓊說,衛福部長陳時中找付費者代表溝通時,多名付費者代表提及假日急診問題,部長當下雖表認同,但這次預告卻完全沒有處理此議題,還是鐵板一塊。當時多位付費者代表擔憂經濟弱勢邊緣戶、多名共病患者家庭,就醫負擔沉重恐形成就醫障礙,部長當場允諾菸捐可撥百分之一、二到「愛心專戶」,但現在方案預告了,保障措施卻沒到位,補助申請細節也不明,令人擔心配套只是畫大餅。吳鴻來表示,病友團體支持「有上限、比例合理」的部分負擔,但細節上應考慮更多事,需花時間蒐集意見。對於有錢人來說,就醫多出數百元沒差,可「任性」就醫,對弱勢病患影響較大,且菸捐逐年縮水,要用來保障經濟弱勢就醫權益,難度變高。衛福部應統計新制上路後多少人需要幫忙、需要多少錢,盡快找到財源。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聰明就醫 病友盟:選合適醫院省荷包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出爐,民眾得聰明就醫,否則荷包恐大失血。台灣病友聯盟表示,民眾就醫前應多先了解自身病症,落實分級醫療,不要迷思大醫院的醫師一定比較好,選擇合適醫療院所。不過,有網友點出輕症患者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費用可能比門診還低的盲點。舉例來說,急診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的輕症患者,如直接到台大醫院等醫學中心急診就醫,除需付掛號費二百五十元外,另付八百元部分負擔,因不需付藥品及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自付金額為一○五○元。相較之下,如果是到台大門診就醫,掛號費一百元、部分負擔四百二十元,藥費、檢驗檢查費用上限三百元及四百元,總計一二二○元,這比輕症急診還要貴;有網友認為,直接到醫學中心急診就醫,好像比門診划算。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說,至大醫院急診醫療費用與門診醫療費用看似相差不多,但健保署試算後發現,輕症患者到門診就醫,因病情輕微,不需安排檢查,藥費也不需多付部分負擔,因此門診醫療費用仍遠低於急診醫療費用。此波調整後,區域醫院藥費與檢驗檢查費用逼近醫學中心,以台安醫院(區域醫院)來說,門診未經轉診部分負擔為二百四十元,掛號費一百五十元,藥費上限三百元,檢查檢驗費用上限三百元,總計九百九十元,接近醫學中心水準。相較之下,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自費增加幅度有限,更具競爭力。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台灣以往就醫方便、費用較低,民眾常喜歡往大醫院就醫,但如今部分負擔調整,建議先到基層診所看診,有需要再轉去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落實分級醫療才算聰明就醫。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部分負擔新制近50萬人多負擔逾3000元 付費者憂未見配套
行政院公報今傍晚預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預告期僅14天,新制最快5月實施。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還需針對細節蒐集病友團體意見,14天是稍短了點。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提醒,慢箋新制將影響三高族最甚,尤其是糖尿病患。對於邊緣戶或多名家人有共病的拮据家庭,新制恐形成就醫障礙,卻遲未見具體配套。新制也懲罰了因假日診所停診,不得已跑急診的民眾。劉淑瓊指出,健保署2020年滿意度調查顯示,逾4成受訪者曾在假日有緊急需求,當中逾3成無法在當地找診所。政策若希望引導病人不要衝急診,不是只有漲急診部分負擔一途,還應積極提升民眾相關識能,針對假日開診率不佳提出配套。劉淑瓊表示,部長陳時中找付費者代表溝通時,多位付費者代表提及假日急診問題,部長當下表示認同,但這次預告卻完全沒有處理此議題,還是鐵板一塊。當時還有多位付費者,非常擔憂經濟弱勢邊緣戶、多名共病患者的家庭,就醫負擔累計恐形成就醫障礙,部長也當場允諾菸捐可撥1到2%「愛心專戶」。現在方案預告了,保障措施卻沒有到位,補助申請細節也不明,令人擔心這些配套都只是憑空畫餅。劉淑瓊感嘆,疫情已衝擊經濟,萬物齊漲,健保卻要在這時候湊熱鬧,所提的理由也不合邏輯。舉例來說,急重難症患者,本來就是區域級以上醫院服務的重點,難道期望急重難症患者每次都先去診所或小醫院,再轉診大醫院嗎?醫師認為必要的檢查,或是健保給付所要求做的檢查,民眾也不會因為需要付費而違抗,批價時發現多了一大筆錢,也只能乖乖付掉。吳鴻來表示,大方向上,病友聯盟支持有上限、比例合理的部分負擔,但細節上就需要時間蒐集內部意見,14天是稍微短了一點。新制各項上限都多了數百元,對於有錢人來說是沒差,還是可以「任性」就醫,但對於弱勢病患影響就很大。菸捐逐年縮水下,希望衛福部先算算調整後多少人需要幫忙、需要多少錢,並且要有確實能保障經濟弱勢就醫的措施。健保署根據2020年就醫情況推估,預計重大傷病患者、低收入戶完全不受新制影響,這部分約有846.2萬人。新制下,負擔增加在10元到200元以內約有527萬人,201到500元約316.9萬人,501到1000元約247.6萬人,1001到1500元約143.6萬人,1501到2000元約87.9萬人,2001到3000元約88.1萬人,超過3000元約49.4萬人。
-
2022-03-10 新聞.元氣新聞
新藥前瞻性評估應發揮功能 病團籲健保署勿設上限
衛福部今年一月完成健保總額核定,金額正式突破8000億元,為了讓總額分配更公平,健保署今年首度採用前瞻性評估(Horizon Scanning,HS)了解新藥方向並預作準備。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表示,以往採用過去5年藥費、替代率等推算未來新藥預算,容易失真,因此引進先進國家HS概念,建置台灣的HS系統,對仍在發展中的新藥進行資料蒐集分析,作為財務衝擊的早期預警。更新平台 降低難度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醫藥科技評估(HTA)組長黃莉茵表示,團隊2017年開始協助健保署研究HS可行性,2020年建立登錄平台,今年首度使用該資料。她解釋,各國HS不盡相同,有的是為預知新醫藥科技可能帶來的整體衝擊,例如加拿大發現基因修飾的細胞治療CAR-T上路後,需要法規、實驗室規範等配套,因此提早因應,才讓CAR-T順利上路;台灣HS則與英國較相似,偏重預算編列。第一年登錄時常有資料填錯、不知道該填哪一欄或重複填寫等問題,後來更新平台,用較為直覺、更清楚的欄位,降低難度門檻。今年HS資料共納入一百多項藥品,半數是癌症新藥,依照不同模擬情境計算,例如,若每項藥物財務衝擊上限為新台幣2億元,總額是多少、若沒有2億元限制又是多少、若依照過去不同藥品通過率推算又是多少,利用不同情境推估新藥預算,供健保署參考。應落實HS精神 依現實狀況編列健保署藥物共擬會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利用HS提出新藥34億元預算,但最後僅通過22億元,讓各界有些氣餒。以癌藥為例,雖有該領域專家討論排序,但執行原則僅是優先排入專家會議議程討論,不代表優先給付,最源頭問題是新藥預算不足,台灣健保支出佔GDP僅3.5到3.6% (經常性醫療支出約6.1%GDP),遠低於美國經常性醫療支出約17%,但兩國藥費都約為1%GDP,若以此標準,台灣藥費佔比沒有特別高,只能期待執政黨能多撥出預算,為人民健康做更大的投資。另外,來自新藥協議還款金額,去年高達26億元,如果能回歸新藥給付,或許是解方之一,但此事還未能取得共識。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呼籲,健保署應落實HS精神,原則上不應齊頭式設立財務衝擊上限,應依照現實情況編列,才能貼近實際狀態做出調整。她強調,能體諒健保署的財務壓力,但編列預算跟總額協商是兩回事,以111年度健保總額協商為例,第一關預算編列已經以2億元財務衝擊為上限先砍一波,第二關醫院總額部門草案協商又因超出總額成長率上限再齊頭式的打六折,再砍一波,這是非常可惜的事,病團也擔心會成為常態。「理想上病友們希望新藥新科技都能納入健保,HS相對替代率來說是較科學的方式,當然希望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去預估與呈現真實狀況。」吳鴻來也認為,科技日新月異、開發成本高,新藥新科技不會是便宜的,不巧的是健保財務隨著少子化和高齡化壓力越來越大,總額成長又有限,這兩者間的落差應思考如何突破;調漲保費、檢討部分負擔都將是不可避免的,而政府預算支出也不要只用在醫療與治療,可加強預防端,減少疾病發生造成健保沉重負擔。療效未定 需更謹慎戴雪詠認為,HS只是估算模式、提供給付方向感,最後還是框在總預算內協商,所以今年仍以財務衝擊2億元為門檻,未來也會持續採用;對健保署來說,藥物療效才是最重要的考量,她舉例,很多癌藥因牽涉緊急救命被加速核准,不過英國研究2008到2012年間被歐洲醫藥品管理局核准的新藥,其中有67%加速核准,最後僅有14%證實療效比現有藥物好,突顯新藥療效高度不確定性,再加上健保給付價格會影響自費價格訂定,所以要更謹慎。編列預算 滾動修正戴雪詠也強調,110年藥費已佔健保總額28.9%,達歷年新高,相較日、韓、美、法都在11到16%間,台灣藥費支出已達極限,不論廠商有沒有登錄HS,都會以藥物療效證據為給付考量。若未來申請的新藥在真實世界數據療效顯著,且有醫療急迫性,即使廠商沒登錄HS,健保還是會考慮用剩餘款給予給付。至於HS的計算公式跟算法都有公布,也召集醫界代表、專家等組成研究工作小組,每季定期開會檢討,讓這項制度更符合國情。黃莉茵表示,透過HS可以讓預算編列有所本,未來是否參考國外執行方式,藉由HS進行藥品優先順序,尚須各界溝通取得共識,而登錄平台也會持續精進。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認為,HS是相對科學的方式,但未來需要滾動式修正,台灣HS雖然和國外應用不盡相同,但因為台灣健保本來就具獨特性,剛開始不必大張旗鼓排序,漸進即可。他也強調,採用HS評估預算是否能完全貼近實際情況,還要一到兩年時間驗證。
-
2022-03-06 新聞.元氣新聞
調整部分負擔 醫改會促先公開健保10資訊
為了最新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衛福部長陳時中上周邀民間團體溝通,與會的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已向陳時中提出十項應公開的資訊清單,盼部分負擔調整要有實證基礎;部分健保會委員則指出,調整部分負擔應整體考量,不要增加經濟弱勢者的就醫門檻。對於醫改會要求提供十項應公開的資訊清單。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陳時中已要求健保署調閱資料,將盡快提供。陳時中上周與醫界代表會面,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反對收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二、第三次領藥部分負擔。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若衛福部決定改變方案,一定要把道理說清楚。醫改會要求公開十項資訊,包括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開立率與釋出率、急診假日與夜間不同檢傷分級統計與變化、基層假日開診率等趨勢。她舉例,根據新方案,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部分負擔對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輕症患者,最高加收八百元。劉淑瓊說,健保署應先提供夜間及例假日到大醫院急診就醫的輕症患者人數,若人數比平常日多,凸顯可能是夜間及例假日時,基層診所開診率不高等因素,造成民眾須到大醫院急診就醫。健保會委員胡峰賓指出,站在分級醫療角度,領取第二次後慢箋於基層診所、社區藥局免收部分負擔,這是合理的;急診部分負擔若僅針對第五級輕症患者收取,希望藉由分級醫療合理運用醫療資源,減少輕症患者到大醫院急診就醫。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慢箋第二次部分負擔免收,健保署應提供更詳細試算數據,讓付費者代表充分討論。急診部分負擔僅收第五級患者,應是考量對患者衝擊小,但要充分教育民眾善用急診,不要增加經濟弱勢的就醫門檻。
-
2021-09-14 醫聲.健保改革
部分負擔 病友聯盟:保障弱勢 緩步改革
藥品、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從「定額制」改「定率制」,以增加部分負擔,是否可行?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指出,部分負擔是為了健保財務永續運行,應逐年、逐步施行。不過她強調,對於經濟弱勢的患者,應有相對的補助配套,避免造成弱勢者不敢就醫,反而違背健保創立初衷。健保藥物共同擬訂委員會主席陳昭姿透露,健保署原先預計在八月後研擬部分負擔改革計畫(或稱使用者付費),雖因新冠疫情而耽擱,「不過這個問題(部分負擔)沒辦法再放很久了,為了病人、醫療與健保共好。」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指出,部分負擔不是為了「增加健保財源」,而是「避免醫療不當使用」。他說,健保醫療給付總額明年上看八千億元,其中一部分就是來自部分負擔,但是調整措施會不會導致「因病而貧」,必須小心評估。吳鴻來強調,不能將部分負擔當成唯一解決健保總額不足的方法,因為它仍有「道德風險」。部分負擔調漲後,勢必會增加民眾就醫的成本,而對於經濟弱勢者,將影響其就醫意願,恐衍生其他社會成本。吳鴻來認為,部分負擔當收則收,但應在保障弱勢的前提下逐年、緩步改革。
-
2021-09-14 醫聲.健保改革
提高新藥可近性 讓病人用得到
病患煎熬等著新藥救命,面臨總額成長幅度新低,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表示,明年新藥新科技預算達卅到四十億元,新藥可近性不會受到排擠,可持續保障病患,並透過合理調整給付條件達到目標。「當新藥有效,病人一定會想用。」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作為病人其實很為難,又要擔心健保垮,又怕健保給付太低,藥廠會退出健保市場,影響用藥權益。依健保藥物共擬會議審議經驗,健保新藥申請的生效中位時間為十點七個月,癌症藥新藥則為十八點五個月。健保藥物共擬會主席陳昭姿說,共擬會討論新藥納保三大重點為安全性/相對療效、藥物經濟學、財務衝擊,其中財務衝擊往往是會議焦點。為加速新藥引進,陳昭姿說,新藥給付的務實做法是,健保給付範圍通常比適應症小,也就是「限縮使用」,例如先通過後線或非第一線使用、限制給付療程或期程,在有限的健保資源中,「讓最迫切需要或最具成本效益的病人群可先用到。」但後續仍有機會擴增給付範圍,無論透過降低藥價,或增加協議還款金額,使財務衝擊減至最低。商東福則說,「新藥新科技預算占比雖高,卻是必要,」今年首次將「前瞻性評估」用於健保新藥預算考量中,廠商上網登錄,讓健保署預先了解廠商新藥預計登台時間及療效等細節,以便及早納入評估,加速新藥引進。
-
2021-09-14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總額明年破8千億 成長率新低
明年健保總額最高將突破八千億元,但行政院核定醫療給付總額最高成長率為十一年來新低,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指出,健保總額隨著人民對醫療需求增加而成長,健保將以維持公平、提升效率以及改善健康作為主軸,明年總額成長,新藥預算也配合「前瞻性評估(horizon scanning)」,比往年來得高,只是給付該怎麼給得有效率,成為今年最大的課題。今年健保總額為七八三六億元,國發會審議通過衛福部二○二二年度全民健保給付費用總額範圍,成長率最低為一點二七二%、最高至四點四%,即明年的健保總額將會是在七九三五億元到八一八○億元之間。商東福表示,該用哪一個成長率,即將本月底總額協商過後,才會決定,但可以預期的明年總額應該會突破八千億元。健保藥物共同擬訂委員會主席陳昭姿說,台灣醫療保健支出之GDP占比,從一九九九到二○一九年廿年間,占比自五%提高至六點一%,僅增加一點一個百分比。而台灣健保支出占醫療保健支出五十七%,約占GDP三點四七%。與其他經濟合作暨發展合作組織(OECD)國家平均為八點八%相比,實在相距甚遠。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健保總額就像一個籃子,只能裝固定數量的雞蛋,理想上如果可以把籃子換更大當然更好,但從我國健保支出占GDP比率,確實相對其他OECD國家偏低,這是一項不容易達到的事。商東福說,去年起,健保改革的聲浪達到最巔峰,社保司著手開始討論「醫療給付總額中長期改革計畫」,今年搭配健保費率調整一併推出。在有限的總額下,將資源用於投資健康,降低醫療使用,是目前的最大共識。對於投資健康的概念,商東福與陳昭姿不約而同地以C肝新藥為例。陳昭姿說,過去使用干擾素治療C肝,因為副作用太大,病患的遵從性很低,口服C肝新藥治愈率高達九成,在藥物相對療效上是高分過關。在成本效益上,更是超高分過關,原本一個療程高達百萬的藥物費用,在健保署積極議價後,目前降至廿萬元不到,而C肝病患治癒之後,後續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降低,為民眾買到健康,還可節省後續醫療開支,達到三贏。此外,商東福說,搭配健康照顧政策引導資源有效利用;另,透過各種檢視方式,讓健保給付支付制度更加健全。如讓藥物有退場機制,引進藥物的科技評估,可以從臨床上對藥品、特殊材料或是新醫療服務的效果檢視,健保的投資是不是最佳,也透過品質監測,讓醫療的服務可以變得更好。
-
2021-05-11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在家洗腎+雲端醫療 腎友留職場
台灣透析治療(俗稱洗腎)人口超過九萬人,有一半洗腎人口介於卅到六十四歲黃金勞動年齡層,且根據最新腎友就業意願調查顯示,有七成腎友認為洗腎影響其就業競爭力。響應世界腎臟日,三大腎友團體、及學界代表齊聚,借鏡國際間居家透析優先的治療政策、及林口長庚雲端醫療腹膜透析計畫階段性成果,探討不同透析治療對就業的影響,幫助腎友維持就業競爭力,鞏固台灣黃金勞動力。腎友是重要勞動力 但四成被減薪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分析,台灣透析患者在二○○八至二○一二年的存活率近五成五,優於歐洲、加拿大等國,然我國過半洗腎人口介於卅到六十四歲的黃金就業年齡層。黃尚志說明,社會普遍忽略腎友其實也是重要勞動力。如何輔助腎友維持就業競爭力,儼然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課題。為了解腎友就業狀況及透析治療後對工作的影響,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社團法人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社團法人桃園市腎友協會等三大腎友團體針對卅歲至六十四歲全台洗腎人口進行「二○二一年度全台透析病友就業意願調查」。結果顯示,七成腎友憂洗腎影響其就業競爭力、六成腎友因洗腎而感到經濟壓力、四成腎友面臨降薪,當中降幅高達二萬元的人不在少數。洗腎影響工作時間 只好離開職場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吳鴻來從大學時期便因病洗腎,曾經歷求職階段,格外體會腎友工作權得來不易。她不諱言常有腎友在面試時,遇到雇主提出:「會不會工作到一半體力就不行了?」等問題;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系主任田亞中也分享,的確有腎友反映遭雇主質疑無法承擔工作。除了擔心體力下滑外,問卷也顯示「工作時間受影響」是透析患者因洗腎而離開職場的主因之一。洗腎分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我國透析治療人口中,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比例約九比一,前者需每周至醫療院所至少三次,雖時間限制較多,但由專業醫護人員執行讓部分腎友感到更安心;後者則可視疾病狀況安排時間在家自行操作,治療較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也較能維持正常生活步調。香港腹膜透析優先 就業率六成六觀諸國外經驗,採腹膜透析優先政策的香港,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腹膜透析比率達七成三,創近六成六的高就業率。而越南政府今年三月發布最新末期慢性腎臟病患者治療與管理指南,建議末期患者優先進行居家透析治療,以對抗疫情與維持工作。雲端醫療腹膜分析 更能自我照護除國外案例,台灣也有居家透析治療的良好經驗。田亞中分享,林口長庚醫院一年多前開始推動「雲端醫療腹膜透析計畫」,透過居家透析結合雲端管理,不只協助醫護人員有效掌握腎友居家透析各項生理數值,增進醫病關係;居家透析也有效維持腎友自我照護能力,使透析治療對腎友的影響降到最低,幫助腎友維持良好的生活及工作狀態。田亞中建議,腎友在選擇透析治療方式前,積極參與醫病共享決策,將工作型態、就業意願等列入評估。吳鴻來積極鼓勵腎友,職場中仍有許多友善的雇主對罹患腎病的職員給予理解與彈性,勉勵即將或是已進入洗腎的年輕腎友「千萬不要輕言放棄工作!」且雲端科技進步,黃尚志表示,經適當的治療後,腎友也能獨立自主,甚至繼續發揮專長回饋社會。盼大眾提升對透析治療執行方式的認識,並共創友善腎友的工作環境。●想知道更多透析資訊,請點選:https://bit.ly/2RYLlcZ【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2-08 新聞.元氣新聞
醫材極端值竟變建議售價 醫改會:七成品項直接漲到頂
健保署原訂定八大類差額醫材收費天花板,引發醫界反彈後,改由醫學會訂定極端值為上限,健保署並承諾會公佈漲價歷程,不過後續未公開。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自行調查比價網上531個差額醫材品項,結果發現半數都漲價,高達67.7%漲價品項直接漲到極端值,其餘三成漲價品項也趨近於極端值,極端值儼然變成「建議售價」,呼籲健保署應說明。另外,真正用過比價網的民眾僅5%;調查也發現民眾最想知道的事情是自費醫材到底哪裡好,醫改會呼籲衛福部應苦民所苦,修正現有醫病共享決策機制的不足,保障民眾知情權。醫改會在健保署9月公布相關政策之後開始分析,11月完成531個品項的價格變動情形。醫改會執行長王梅影指出,半數品項(54%)提高價格,漲價品項中近七成(67.6%)直接提高到極端值,另外三成也是直接趨近於極端值,代表極端值已經變成建議售價。其中一家醫院之人工髖關節,價格從1萬1960元直接漲到4萬2200元,漲幅高達252%,使用率第二高的塗藥支架和生物瓣膜也是漲價多、降價少,支架漲價39項、降價36項;瓣膜漲價29項、降價14項。王梅影表示,健保署九月曾說要公佈漲價歷程,後來卻跳票,結果靠民間團體自己調查,才釐清有上述情形,這其實是政府責任,呼籲健保署應善盡說明義務。另外,醫改會針對533名近三年曾經自費就醫的民眾進行調查也發現,健保署和醫學會雖然立意良善,設計了比價網和極端值,希望民眾不要多花冤枉錢,但民眾根本不買單,就算醫材定價風波被媒體熱烈報導,僅5%民眾曾經用過。另外,雖然各界常提到私人保險有助民眾負擔自費,醫改會調查發現,只有不到一成民眾,因為私人保險給付而選擇自費,反而有近一半(47.8%)民眾因自費醫療費用造成自己和家人的經濟負擔。對於同醫材在不同醫院的費用比較,民眾並不那麼感興趣,民眾優先考量的其實是自費品項是否適合自己?自費到底哪裡比健保更好?預估收費金額是多少?自費品項的副作用和風險?自費同意書的內容是什麼意思?台灣病友聯盟常務理事吳鴻來表示,沒人希望手術失敗,病人最在乎的未必是價錢,反而更想知道如何做出對自己比較好的決定。現在坊間自費醫材同意書,有的是太過簡略,連中文品名都沒有,另外則是有些太過專業,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民眾根本看不懂。吳鴻來指出,很多需要考慮差額醫材的病人,是在緊急就醫、措手不及之下要做決定,沒有時間可以查閱資料,結果長久下來病人習慣被動接受,不扮演更主動的角色,這非常可惜,其實很多醫病溝通的誤會是可以避免的。呼籲民眾也要積極了解醫療的不確定性,政府也應該更積極教育民眾如何看病,促成良好的醫病溝通、共享決策的機制。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健保署應確實查核比價網資料的真確性,並且提出醫材比價網極端值訂定的「影響評估」,例如這次漲價多的是哪些品項、哪些層級的醫院、幅度是否合理,如果使用量大或是病人多的公立醫院,應該要進一步商榷和討論漲價的合理性。劉淑瓊也建議,健保署應該、逐步將自費或差額使用率高、符合效益的項目逐步納入健保給付,才能真正促進民眾使用新醫療科技、減輕治療負擔。
-
2020-05-06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由我作主/腹膜透析 工作能力不打折
洗腎患者為了彼此打氣,成立臉書社團,社員達上千人,其中常見的話題之一就是「工作」,因腎友常被誤會工作能力「打折」。在媒體業工作的腎友馬姐說,她所在的公司重視社會責任和員工健康,具備彈性上班制度,讓她能發揮專業、維持收入且經濟無虞,不會成為社會負擔。腹膜透析治療不必常跑醫院44歲的馬姐說,她原僅有原發性高血壓,但某次身體疼痛,深入檢查才發現腎臟也跟著出毛病。5年前腎臟突然惡化,發生尿毒症併發肺積水。為了繼續上班和顧孩子,她選腹膜透析治療,不必常跑醫院洗腎。馬姐說,小時候看爺爺罹患糖尿病,被醫師宣判要洗腎,喊著不想活了,且沒多久就過世,「我原以為一洗腎人生就完了。」因此,她滿心期待換腎,希望重啟大好人生。未料,2017年換腎後卻器官排斥,嚴重得住院治療好幾天,工作停擺。馬姐最後是靠腹膜透析才穩定下來,雖成功換腎卻無法擺脫洗腎,讓她大受打擊,哭說:「為什麼是我?」幸好有宗教信仰支持,讓她熬過來。但沒有工作收入,經濟只靠老公,讓她壓力很大,於是2年前重返媒體職場。馬姐習慣早上使用長效型透析液,可維持工作時間不必換液,傍晚再換就好,但她希望能提早下班回家換。幸好公司很友善,讓她彈性上下班。她強調,雖然體力變差無法「拚命」,但一樣可貢獻專業,不會因洗腎就表現打折。外商公司體恤回崗位後更用心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前理事長王濋諭說,他在外商公司上班,當初也是為了維持原有生活型態,選腹膜透析治療,而非選擇一周需到醫院3次的血液透析治療。參加工作會議或海外出差,只要備妥透析液再配合清潔操作,洗腎方便舒適。腎友遭誤解「就業歧視」被刁難王濋諭9年前換腎後,目前不必再洗腎。但他記得,雖曾因病住院,但公司不曾刁難,老闆曾探病要他養好身體再回去,還通融病假期間領全薪,讓他覺得窩心,回崗位後更用心。王濋諭表示,並非每個企業都是如此,就有腎友反映,公司誤認「透析管組」有感染性,雖非事實,卻慘遭刁難。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現任理事長吳鴻來直指,「這就是就業歧視。」她說,腹膜透析比血液透析來得緩和,能彈性調整換液時間,適合上班族,且殘餘腎功能可維持比較久。但無論是使用腹透或血透,每人都是社會一份子,均有工作權利。盼企業聘僱一定比率身障者為維護腎友的工作權,王濋諭和吳鴻來都站出來倡議,盼企業能體認,腎友不會因洗腎而工作能力打折,更期待政府認真要求企業聘僱一定比率的身心障礙者,達到真正的職場友善。維持家庭經濟,減少照顧者負擔,社會才能共好。醫學辭典/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為常見的洗腎治療,一周需去醫院3趟。但國人壽命高齡化,需維持經濟收入的時間也延長,居家腹膜透析因治療時間具彈性,腎友能依工作需求調整。此外,新冠疫情期間,雖洗腎室感控嚴謹,但選擇腹透,更能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台灣於2011年曾發表一篇研究,腹透換液各由腎友、家屬、或受雇看護執行,都能維持不錯的治療品質,腹膜炎發生率低。長輩若不太能操作,可請家人或看護接受訓練,輔助長輩洗腎,稱為「輔助式腹膜透析(Assisted PD)」。(諮詢╱基隆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吳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