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搜尋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
共找到
80
筆 文章
-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新冠病毒比流感具威脅性/新冠高峰來襲2
不少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所造成的全身性影響比想像中嚴重,再度引發關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感染性疾病〉(The Lancet-Infectious Diseases)有篇評論、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死亡率、再住院風險皆高於流感,日後出現不良健康結果的風險也增加,多位專家也指出,新冠病毒仍比流感病毒具威脅性,不僅容易演變成重症、致死,也可能留下長新冠後遺症,加重既有疾病症狀,甚至誘發其他疾病,不可不慎。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不同於一般細菌感染會出現發燒、有痰,病毒感染常見的症狀為乾咳,其他呼吸道病毒多數只感染上呼吸道,新冠病毒卻能侵犯到氣管、支氣管等下呼吸道,甚至侵害肺部,出現重症的比率較高。一旦年長者、有氣喘或肺阻塞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免疫低下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確診,除了胸悶、胸痛、喘,也有可能出現凝血異常、心血管疾病、肺栓塞、病毒性肺炎,甚至是次發性細菌感染;即使痊癒,也會因住院時間長、器官受損,留下氣管容易過度反應等長新冠後遺症,加重既有氣喘、過敏症狀,恢復時間也更久。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呼籲,民眾勿陷於「新冠疲勞」,對於接種疫苗與及早用藥鬆懈心防,尤其高風險族群切莫掉以輕心。上述研究也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後,容易出現疲倦、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和神經系統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半數的死亡和致殘個案都出現在康復幾個月後,而非剛康復的頭一個月,顯示新冠肺炎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廣泛、複雜。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指出,多篇研究認為,新冠肺炎對全身傷害比想像中嚴重,像是會對中風、心臟病等有影響;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感染可能誘發原有疾病發作,有糖尿病史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死亡風險是沒有糖尿病者的二到三倍,且新冠病毒也導致新發糖尿病比例增加。新冠病毒傳播與突變速度很快,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當病毒傳播到醫院照顧人員身上,隨著照顧人員在醫院走動、活動、照顧病人,可能就增加院內群聚感染風險;一旦新冠重症病患大量增加,將排擠到一般病人的治療,導致社會、國家承受重大經濟、醫療負擔。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民眾「新冠疲累」、疫苗施打率低 社區感染拉警報/新冠高峰來襲1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所發布最新訊息,新冠變異病毒株JN.1正迅速蔓延,台灣10月也首見該變異株,由於感染力強大,更易造成免疫逃脫,讓民眾再度感染。但醫界擔心,現在民眾已呈現「新冠疲累」現象,較難維持自我健康管理,新冠XBB疫苗施打率也極低,這兩大原因恐致病毒再度蔓延,新冠肺炎社區化更對高危險族群造成威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日前收治一名70多歲糖尿病患者,之前接種過新冠疫苗,感染新冠肺炎後沒有立刻用藥,出現呼吸喘才就醫,血氧濃度已掉到90%以下,X光肺部「白一片」有嚴重的肺炎,最後送加護病房治療才化險為夷。王鶴健指出,「這名患者太沒有戒心,出現新冠肺炎初期症狀後,就應盡早快篩確認,確診後盡快用藥才行。」上周,疾管署也公布一名20多歲北部男性,有潛在神經系統跟腎臟疾病,2020年曾經接種兩劑傳統新冠疫苗,12月上旬出現咳嗽、有痰、發燒等症狀,確認感染新冠肺炎,五天後即不幸過世。疾管署針對新冠確診者,若是65歲以上、肥胖、心腎糖慢病、免疫疾病等就屬於重症、死亡高風險族群,經醫師評估後即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一份國際性的調查,國內受訪者當中,竟有超過八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由此可知,許多民眾、高風險族群非常輕忽新冠嚴重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發現,有些民眾即使出現症狀,也不去接受篩檢,自然不會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提醒,目前新冠可能呈現不典型症狀,像只是輕微咳嗽、類似小感冒,而剛開始感染者的病毒量不高,第一次抗原快篩可能陰性,而更容易被輕忽。陽光耀說,為了避免重症,民眾應為自己設立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人人都應該接種新型新冠疫苗,雖不能免於感染,卻能減少重症,第二道防線則是及早用藥,避免病況變嚴重。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教授張峰義也提醒,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就先自我快篩,五天需要篩兩次,若持續發燒達39度,且高燒不退,或者有腸胃不適、無法進食、持續頭痛、呼吸急促、持續胸痛、冒冷汗、血壓偏低等症狀,恐是中重度前兆要盡快就醫。多位醫師提醒,目前社區正百毒齊放,民眾前往人群密集且密切接觸的密閉場所仍建議戴口罩;當擤完鼻涕後或用手碰觸口鼻臉前,必須清潔雙手,以防病菌散播、感染。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4-27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將檢討800項指示用藥 石崇良:兒童用藥優先保留
衛福部日前午召開全民健康保險會,邀請健保署就藥費管控策略進行檢討,而111年度國內藥價占健保總額約800多億,當中20億為指示用藥,並不會將指示用藥納入健保給付,我國有健保給付的指示用藥就有800多項,健保署今年將會做總盤點。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考量必要性、可及性與治療完整,會優先考慮保留兒童用藥、公共衛生重要用藥,詳細品項須待仔細盤點後做確認。針對800多項指示用藥,健保署今年將做總盤點,討論是否符合臨床需求,並與食藥署討論有關指示用藥、處方藥等雙重藥證認定,減少不必要給付,此外也將討論修法,將經過認定必要的指示用藥藥品,納入健保給付。石崇良指出,指示用藥需考量國人習慣,以及臨床使用必要性,避免國人就醫時取藥困難,考量可及性與治療完整性,將優先考慮保留兒童用藥、公共衛生重要藥品。至於民年健保費率是否調整?石崇良表示,過去在決定健保費率前,會先考量總額成長以支計收,確定總額成長的上下限範圍,再回過頭推估保費收入,是否可維持一個月的安全準備金,才會考慮是否調整費率。昨日健保會中有些討論,以推估4%成長來說,在目前安全準備金上,維持5.17%費率「還是可以的」。石崇良日前出席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記者會氣喘衛教記者會,談及氣喘是國人常見疾病之一,以統計數據,民國93年診斷氣喘人數約50萬左右,108年新冠疫情前則有64萬人因氣喘就醫,後續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凸顯氣喘照護重要性,健保署推動氣喘整合照護專案,成效不錯,收案病人住院率、急診率皆有明顯降低,不過也有進步空間,接下來要努力擴大收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染疫後留下呼吸道症狀,認為是長新冠,卻可能是氣喘。石崇良表示。長新冠是熱門名詞,但許多非特異性表現,例如倦怠、咳嗽、失眠等,當中的呼吸道表現,也不排除可能與氣喘混淆,後續仍要觀察一段時間,經過統計後才能明確了解。目前健保署長新冠整合門診,目前收案約8000多人。
-
2023-04-1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關注肺老化 只做胸部X光不夠 你有做過肺功能檢查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指出,廿五歲後肺功能開始下降,建議提高民眾肺部健康識能,早期檢測並建立「健康履歷」,避免變成慢性肺疾,增加醫療負擔。王鶴健說,肺是沉默的器官,幾乎沒有神經的分布,早期肺疾很難發現,主要是民眾常常會自以為是感冒或體力不佳,加上「過兩天就沒事」的心態,結果導致肺部疾病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且不可逆轉,全民的肺部健康識能相當不足。延伸閱讀:三周以上「咳、喘、痰」 快看這邊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肺疾病程進展緩慢,以COPD為例,病患就醫時,往往已是中後期,且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據全國性電話民調顯示,台灣有高達六.一%的人口可能罹患COPD,其中接受肺活量測定者不到二%,無法提早診斷與治療,後續導致社會和個人沉重的醫療負擔。【Q1:什麼是肺功能檢測?】A:肺功能檢測是一種使用肺量計評估肺功能的方法,原理是請患者吸飽氣,再測量肺部呼出的氣體量和速度。透過肺量計可協助測量肺部呼出的氣體量以及速度。臨床上可以協助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或是患者開刀前後的肺功能狀況評估。王鶴健說,每個人的肺功能資本不一樣,有人天生肺功能異常得好,有人先天不佳,建議二十到三十歲的民眾,先確認自身肺功能是否屬於先天異常,建立肺部健康履歷,了解自己的資本有多少,若肺功能異常,就會有警覺,減少後天傷害,再加上定期追蹤就診,即可常保肺部健康。一般人常以為只有透過X光、抽血或電腦斷層,才能揪出肺部病灶。王鶴健表示,其實只要做肺功能檢測,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量來監測肺功能,就是診斷COPD最準確可靠的方法,也有助於評估肺部疾病的嚴重度、進展及預後。王鶴健提醒,肺功能檢測無侵入性,而且過程簡單,但負責檢測的醫事人員教育訓練很重要,一定要指導受測者「吹好吹滿」,才能確保檢測品質。【Q2:肺功能檢測怎麼做?】A:民眾用力吸飽氣後,用力吐氣,就可以測量總肺量、肺活量、吸氣量等八項結果。最常運用的肺功能檢測數據:📍用力呼氣肺活量( FVC)📍用力呼氣一秒量( FEV1)透過這兩種數據評估呼氣氣流受阻的程度,可以提供醫師客觀判斷包含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特發性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病、肺積水的肺部疾病。Q3:哪些人需要做肺功能檢測?A:20歲到25歲健康民眾可檢查一次肺功能,建立健康履歷。若結果健康,40歲到50歲可以再做一次,一般民眾自費健康檢查時,可增加肺功能檢查項目。【Q4:在家能夠檢視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嗎?】A: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建議民眾可從最簡單的一分鐘登階測試做起,若一分鐘內無法爬樓梯三十階,即屬高風險,要盡快就醫,若只能登階三十至五十階,則屬中度風險,須持續注意肺部健康。【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延伸閱讀: 醫:一分鐘爬不到30階樓梯 快到胸腔內科檢查聽聽專家怎麼說>>>【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肺功能檢測到底在測什麼?醫: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就該測
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吸菸、氣候潮濕及空汙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部疾病漸受國人重視,但要正確診斷,肺功能檢測是必要項目,民眾對此卻不太熟悉。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說,若民眾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都鼓勵進行肺功能檢測,以利及早發現肺阻塞、氣喘、肺纖維化及肺炎等肺病。了解患者肺活量及肺泡換氣功能,是重要診斷依據。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景元說,喘、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狹窄症狀,可能與長新冠、肺阻塞、肺纖維化等呼吸道疾病有關,進行肺功能檢測可了解患者肺活量及肺泡換氣功能,提供醫師很多線索加以確診及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甚至關乎後續治療用藥、藥物調整等。依據健保署106至110年統計,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及肺積水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其中,肺阻塞患者檢測年齡多為60歲以上,男多於女,人數於106至108年逐年增加,108年檢測人數達6萬7,408人,包括男性5萬5,864人,女性1萬1,544人,但109至11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測人數大幅降低,110年檢測總人數降至4萬7,843人,降幅達四成一。氣喘患者肺功能檢測方面,108年統計檢測人數達15萬8,590人,包括男性6萬8,372人,女性9萬218人,檢測患者年齡則以5至9歲孩童居多,男女相差不多,但相較於男性,女性55至74歲是另一檢測人數高峰。不過,109至110年受疫情影響,檢測人數也降低,110年總人數為11萬3,017人,降幅達四成。年逾55歲氣喘女性檢測增多,可能與失去荷爾蒙保護相關。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柯信國說,肺阻塞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男性屬高風險族群,當咳、痰、喘症狀持續三周以上,多半會就醫檢驗;女性患者則多受二手菸影響。至於氣喘檢測患者以孩童人數居多並不意外,因病童多受病毒、細菌感染或過敏性問題影響,男女相差不大。至於年逾55歲氣喘女性肺功能檢測人數增加,柯信國說,這可能與女性肥胖或病情時好時壞、多年後才就醫有關。鄭景元則說,可能是女性更年期後失去荷爾蒙保護,對外界過敏原更為敏感所致。柯信國說,間質性肺病致病原因很多,須經由肺功能及電腦斷層詳細檢查,但目前藥物僅能減緩病程及降低肺纖維化機會,此類患者更需肺功能檢測監測病情。若病患服藥半年後,肺功能持續惡化,恐是對藥物反應不佳,必須採用更新藥物治療,或請病人參與新藥臨床試驗。基層診所多無儀器,肺功能檢測縣市以六都最多。健保署統計,氣喘及肺阻塞分列肺功能檢測人數前兩名,其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及肺積水患者人數不多,檢測人數也不多。近年疫情影響,是否導致肺功能檢測人數降低?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疫情期間人人戴口罩,避免了其他呼吸道疾病,可能是病情嚴重度降低而未就醫,檢測人數下降應是多元因素所致。健保署統計,進行肺功能檢測縣市以六都為主,目前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會委員的柯信國說,國內肺功能多在醫學中心、區域及地區醫院檢測,一般診所多無肺功能檢測儀器。往後將朝向實務合作模式,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後,相關數據提供給基層診所,由診所醫師為病人解說,若需治療才回到大醫院,以節省民眾往返大醫院時間,同時加強宣導,讓民眾多了解肺功能檢測的重要性。確診後14-28天 可進行肺功能檢測新冠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染疫後出現呼吸不順症狀就醫,柯信國說,目前只要確診患者於感染後14天或28天,就可以進行肺功能檢測,如果檢測後懷疑有肺纖維化,即可再以電腦斷層檢查。此外,鄭景元於臨床觀察,許多染疫患者於長新冠門診就醫,並進行肺功能檢測後,意外發現已患有肺阻塞或氣喘而不自知。他提醒民眾,當出現呼吸不適症狀,應就醫進行肺功能檢測,確診疾病後,再依醫囑規律用藥,並接種新冠、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防肺臟遭病毒或細菌侵犯,讓肺功能持續惡化。【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11-11 醫療.呼吸胸腔
喘、咳、痰長新冠?其實肺阻塞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許多康復者因為出現疲倦、胸悶、咳嗽、喘,擔心是長新冠後遺症,但其實可能是遭「肺阻塞(COPD)」纏身。專家表示,若「喘、咳、痰」症狀超過三周以上,尤其是高風險吸菸族,應盡快就醫檢查。「一般人的肺功能在25歲達到顛峰,若檢測未達標準,即為肺阻塞高風險族群之一。」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近期有不少民眾因確診新冠康復後,症狀持續太久或變嚴重,就醫檢查才意外確診為肺阻塞,但這時肺功能通常多已嚴重受損,建議民眾在家可用「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檢測,若無法於一分鐘內爬30階,宜盡快前往胸腔內科做進一步檢查。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顯示,肺阻塞病友急性惡化住院的死亡率為4%,年齡愈大及共病愈多的病友住院死亡率較高,出院後一年死亡率高達二成二。王鶴健說,肺阻塞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其中有很高比率的病友是因為吸菸所致,以及多在粉塵的工作環境裡,如木工、交通警察、消防員等,他們常覺得「喘、咳、痰」是老症狀,因而忽視其嚴重性。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委員醫師蘇茂昌分享,一名63歲有氣喘史的林姓患者,菸齡超過40年,但未定期檢測肺功能,三年前在家因為喘到無法呼吸而來到門診,檢驗後直接匡列為嚴重型肺阻塞,在短時間內經歷了二次緊急插管,病況雖獲得控制,但肺功能早已失去泰半,若他能提早檢測,其實是可以避免此狀況。王鶴健呼籲,及早診斷、盡早治療是減緩肺阻塞惡化的關鍵,希望全民能培養正確的肺部保健觀念,並鼓勵高危險族群每年定期追蹤肺功能。
-
2022-04-2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氣喘患者病情始終控制不佳 專家曝用藥常見3大迷思
國內氣喘患者約200多萬人,醫師臨床發現,患者用藥常有三大迷思,造成錯誤用藥,病情不容易穩定控制。醫師表示,氣喘患者三大迷思,包括不想用藥治療、不想用類固醇藥物進行保養,以及只有出現不舒服時,才想用藥控制病情,但如此未規律用藥控制,或有「類固醇恐懼症」,當一年使用3支以上急救用的支氣管擴張劑,容易引起氣管進一步的傷害。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許多氣喘患者認為,只要不舒服時,再治療就好,但當出現症狀時,往往是氣喘病情變得較為厲害,氣管縮小了,造成呼吸喘等不舒服,如果這時使用屬於急救藥物的緩解型吸入劑,也就是支氣管擴張劑,患者不適症狀雖可以立即緩解,但因症狀已經好了、不喘了,患者下次就會繼續使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當天氣變化、過敏等因素影響,造成氣管慢性發炎,病情嚴重時進而引發氣喘,而氣喘藥物分為控制型及緩解型,控制型藥物主要用途為保養,如吸入性類固醇藥物;緩解型藥物則屬於急救藥物,此為支氣管擴張劑,但若過度使用,氣管容易引發反覆發炎,造成氣管損傷,並增加急診住院及死亡風險。依國內相關醫學研究統計,氣喘患者約200多萬人,近16%為使用緩解用的支氣管擴張劑,已屬於過度依賴,甚至有3成患者每年使用3支以上,如此恐增加急診住院風險72%,以及9成的死亡風險。王鶴健說,氣喘患者不想用類固醇藥物進行保養,這在全世界都是相同的,此為「類固醇恐懼症」,大家都只想到月亮臉、水牛肩的藥物副作用,但用於治療氣喘時為精準使用,副作用低,且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是從根本抗發炎反應,不同於緩解用的支氣管擴張劑為治標不治本,所有年齡層患者應了解兩種吸入劑的配置方式,遠離急診住院及死亡風險。亞東醫院為此建置氣喘治療「緩解用吸入劑(急救)」警示系統,若遇到支氣管擴張劑使用過量患者,將出現給要提醒機制,並追蹤治療成效,降低氣喘急診住院風險。鄭世隆說,臨床曾收治42歲謝先生,他長期氣喘控制不佳,為緩解症狀,每年使用超過3支以上支氣管擴張劑,反而造成氣喘發作頻率愈來愈頻繁,且即便使用藥物也逐漸無法緩解症狀,而經警示系統提醒,給予正確用藥後已穩定控制病情。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宏麟說,診所照顧氣喘患者是以病患為中心,遵守氣喘診療指引,並加強追蹤管理、衛教,提供完整及連續性的氣喘照護模式。疫情期間,近9個月來,氣喘照護診所已增加228家,總數達到1864家。氣喘患者依醫囑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藥物,可以達到長期抗發炎、減少氣喘惡化。台灣臨床藥學會榮譽理事長簡素玉說,患者應及時修正「類固醇副作用大」、「盲目追求快速緩解」、「缺乏長期保養觀念」等錯誤用藥觀念,提醒要有效治療氣喘,患者應配合正確用藥。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
空汙已證實影響肺功能,國人大多熟知自身血壓或膽固醇,幾乎無人知道肺功能數值。聯合報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月廿五日舉辦「空汙世代的肺疾哨兵」肺功能檢測專家會議,專家指出,廿五歲後肺功能開始下降,建議提高民眾肺部健康識能,早期檢測並建立「健康履歷」,避免變成慢性肺疾,增加醫療負擔。「肺功能檢查」 只做胸腔X光不夠你知道嗎?因疫少出門 須留意室內空品台北醫學大學研發長李岡遠表示,空汙無所不在,從工廠排放廢煙、汽機車廢氣,再到室內的燒香、家具甲醛,甚至窗戶與窗簾之間和影印機,都是空汙來源。李岡遠表示,衛福部雙和醫院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老鼠暴露在交通幹道的空汙環境中,除了會引發嚴重的肺氣腫,半年後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就會水腫、腎絲球和腎小管萎縮,影響腎功能。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環保署前署長沈世宏表示,近三年,因新冠疫情人人戴上口罩,加上減少戶外活動,室內空汙反而更需要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發現,一九九四年民眾每天約有八成六的時間待在室內,到了二○○○年增加至九成。沈世宏表示,室內空汙如廚房煮食、吸菸等,都可能危害國人健康,室內空氣品質認證應逐步推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無論是空汙或吸菸對肺部造成的影響,往往到了廿年,甚至是卅年後才出現症狀,但症狀出現之後再治療,不僅對於個人,對整體醫療負擔也相當龐大。王鶴健表示,若能提前偵測肺功能受損,及時介入治療,或讓民眾有所認知與提醒,將能降低後續負擔。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吹一口氣+X光 揪早期肺病英國研究顯示,人的肺功能隨年齡變化,廿五歲時達巔峰,之後慢慢老化一路衰退,直到五十到六十歲才會出現症狀。王鶴健表示,僅需吹一口氣就能得知自身肺功能數值,屬於「非侵入」檢測,相較照胸腔X光與抽血,更能早期發現肺病變。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吳慧敏建議,台灣推動成人健檢多年,也許可優先針對高風險群像吸菸者或機車外送、快遞人員做肺功能檢測,篩檢出肺病者並及早治療,也提高健保支出的成本效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立法委員黃秀芳建議,透過肺功能檢測,可早期發現異常,未來可由衛福部、經濟部、交通部等跨部會資源投入,將肺功能檢測納入一般勞工或常規成人健檢項目,透過檢測普及化早期治療,達到延長存活率的目標。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專家鼓勵企業納入健檢福利李岡遠建議,肺功能健檢負擔不高,民眾可自費受檢、企業照顧員工可納入勞工健檢,政府經費則可以用在某些特別職業,廿歲到廿五歲就可做一次肺功能檢查,讓自己存有健康履歷,若正常,可四十歲到五十歲再做一次即可。衛福部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胡怡君指出,成人健檢項目多,每項都經過審慎選擇,針對肺功能檢查納成人健檢,國際文獻多建議有症狀再篩檢,先進國家未採取全面普篩。不過,可針對特殊勞工族群,由勞動部評估是否納入勞工健檢項目。國健署會透過各類宣傳提高國人對於肺部健康的意識與識能。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
全球每年有三億多人口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據全國性電話民調顯示,台灣有高達六.一%的人口可能罹患COPD,其中接受肺活量測定者不到二%,無法提早診斷與治療,後續導致社會和個人沉重的醫療負擔。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出院後一年 死亡率逾二成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肺疾病程進展緩慢,以COPD為例,病患就醫時,往往已是中後期,且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台灣調查,因COPD急性發作住院的死亡率為四%,而第一次因COPD急性惡化住院病人,出院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廿二%。林慶雄指出,二○一七年健保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慢性阻塞性肺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醫療資源整合制度,提供病患完整且連續性照護,提升治療品質,並降低急性及加護病房入住率。研究顯示,接受此方案患者,平均每千人中,因COPD急診者減少三點四人、住院者減少六點二人。由此可知,健保的支持與臨床完整照護,可有效提升疾病照護品質並降低醫療資源利用。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空汙嚴重 高風險群已改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立法委員黃秀芳也指出,台灣肺疾醫療支出持續增加,尤其肺癌成因不再只是吸菸,但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早期篩檢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僅針對抽菸超過卅年,五十到八十歲,或具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曾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來自彰化的黃秀芳對空汙感受特別深,她說,中南部空汙危害重,肺疾患者逐年增加,疾病防治不能沿用舊資料,防治肺疾應提高到行政院的層級,統合衛福部、環保署、勞動部、經濟部、交通部等,成立專責單位,制訂針對不同族群的衛教宣導策略。藉由跨部會合作,整合空汙費、碳費、菸捐、健保費等,進一步研議將肺功能檢查納入常規成人預防健檢或一般勞工健檢項目,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的目標。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環保署前署長沈世宏表示,室內空汙更值得關注,上班族常輕忽辦公室各種事務機器排放的汙染,煮飯油煙或吸菸,也影響健康。台灣二○一二年實施「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成效顯著,呼籲企業主可依環保署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要點,提升企業形象,維護員工健康。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環署拚空品 國健署多元宣導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陳宜佳說,未來防治重點將集中在季節性和中南部空氣品質,並訂定有害汙染物標準。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胡怡君說,將逐漸調整宣導方向,如不焚香燒紙錢、空汙季節少外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建議,民眾可從最簡單的「一分鐘登階檢測」做起,若一分鐘內無法爬樓梯卅階,屬高風險群,應盡快就醫,登階卅至五十階則屬中度風險,須持續注意肺部健康。延伸閱讀:一爬樓梯就喘,快來檢查自己的肺功能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
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長年以肺癌為首,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是一○九年十大死因的第八位,最常見的為慢性肺阻塞疾病(COPD)。專家指出,國外近年開始倡議早期COPD預防篩檢概念,讓民眾盡早建立自我的肺健康識能,才能提早揪出問題,有效防堵肺部疾病。肺是沉默的器官,幾乎沒有神經分布,當肺部產生「咳、喘、痰」的症狀或疼痛時,疾病往往已相當嚴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說,早期肺疾很難發現,主要是民眾常會自以為是感冒或體力不佳,全民的肺部健康識能相當不足。延伸閱讀:久咳不癒? 「肺功能檢查」 只做胸腔X光不夠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吳慧敏表示,肺病往往需長期治療,以COPD為例,晚期患者須使用呼吸器維生,在健保支出名列前茅,對社會和家庭來說都是沉重負擔。台北醫學大學研發長李岡遠表示,目前在臨床治療肺疾,就是在治療過去廿、卅累積下來的危害,為落實二級預防目標,減少國人未來受肺疾之苦,呼籲推動肺疾早期篩檢普及。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歐美近年積極推廣早期防治觀念,把肺阻塞的關注年齡,從四十歲提早到廿五歲,因為如果等到患者四十歲以後才介入用藥,屆時只能降低發作次數,很難有效治癒。因此,推動肺功能檢測已刻不容緩。吳慧敏希望政府能編列預算,協助進行肺功能檢測,雖然現階段做不到,但建議卅歲到四十歲民眾,在個人定期健康檢查時,額外加做肺功能檢測,若能提早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她也強調,有時要求吸菸的癮君子戒菸並不容易,但如果健檢時加做肺功能檢測,讓他們瞭解自身的肺部健康狀態,就會產生較強的戒菸動力,提升健康意識。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
2022-04-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頭痛兩天或心臟有異樣,很多民眾都會立刻求醫,但負責呼吸功能的肺,如果出現咳、痰、喘或因缺氧而疲累,卻常被人誤認是感冒或體力不好,「過兩天就沒事」,再加上肺功能檢查不像量血壓血糖那麼方便,結果導致肺部疾病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且不可逆轉,為台灣帶來龐大的醫療支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早期揪出病灶可降低長期的沉重負擔,他並提出三大策略:肺功能檢測早期篩檢、確保肺功能檢測品質、建立屬於台灣的監測數值。延伸閱讀:什麼是「肺功能檢測」? 不是照胸腔X光就夠了嗎?王鶴健說,每個人的肺功能資本不一樣,有人天生肺功能異常得好,有人先天不佳,每人一生至少應做一次肺功能檢測,建立肺功能履歷,了解自己的資本有多少,若肺功能異常,就會有警覺,減少後天傷害,再加上定期追蹤就診,即可常保肺部健康。他更建議廿到卅歲族群,先確認自身肺功能是否屬於先天異常,一旦建立肺部健康履歷,即可提升對肺疾症狀的自覺。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一般人常以為只有透過X光、抽血或電腦斷層,才能揪出肺部病灶。王鶴健表示,其實只要做肺功能檢測,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量來監測肺功能,就是診斷COPD最準確可靠的方法,也有助於評估肺部疾病的嚴重度、進展及預後。王鶴健提醒,肺功能檢測無侵入性,而且過程簡單,但負責檢測的醫事人員教育訓練很重要,一定要指導受測者「吹好吹滿」,才能確保檢測品質。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以COPD的患者來說,當患者吸飽氣後吐出,用力呼氣的肺活量(FVC)以及用力呼氣一秒量(FEV1)的比值小於七十%時,即顯示肺有阻塞。另外,FEV1數值大於八十%代表著輕度阻塞、八十%到五十%間屬於中度、五十%到卅%屬於重度、小於卅%屬於極重度。王鶴健也指出,肺功能比值是以FVC與FEV1兩者相較,目前的比值標準是根據國外資訊,但肺功能受性別、年齡、身高、種族等因素影響,台灣應訂定屬於台灣人的標準值。延伸閱讀:【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
-
2021-11-1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肺阻塞易與感冒混淆 咳痰喘逾三週要注意!醫教「一分鐘登階」檢測肺功能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三百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兩百萬人的死亡人數。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應提高警覺,日常可透過「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肺功能,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確保肺部健康。 肺阻塞如同身處廢氣中 及早就醫延緩肺功能下降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暨台大醫院內科部王鶴健理事長表示,肺阻塞疾病照護在政府及學會推廣疾病衛教及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下,已從十大死因排行中下降至第八位;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國人肺阻塞盛行率約6.1%至9.5%,但就診率僅2.1%。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肺阻塞,學會除了發展「一分鐘登階」評估肺阻塞風險,今年更邀請民眾票選具象化視覺,最終以「肺阻塞如同隨時身處在汽機車廢氣中,讓人喘不過氣」讓民眾最有感,提醒大家只要有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 以為只是單純老化?你認識肺阻塞嗎?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最新調查發現,逾4成民眾不認識肺阻塞,有近5成出現持續三週以上咳、痰、喘等疑似症狀也不會尋求醫療協助。多數民眾認為症狀沒有很嚴重、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視為年紀增長的正常現象。 由於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甚至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此外因應疫情期間大家有配戴口罩的習慣,在日常運動、走路、爬樓梯都可能會有戴不住口罩的問題,而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 一分鐘登階+咳痰喘初步評估 遠離肺阻塞威脅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慶雄副院長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更高達20%。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能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治療。鼓勵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務必及早就醫檢查開始治療。 30階以下: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 30-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 50-80階: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延伸閱讀》 .喘咳痰3周當心肺阻塞避免肺功能惡化醫:及早就醫、正確用藥是關鍵 .咳、痰、喘小心肺阻塞?1分鐘自我測試肺功能好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1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噴錯氣喘藥物 恐增死亡風險
天氣轉涼,氣溫變化大,氣喘容易發作。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提醒,許多病患常依賴緩解型吸入劑,反不利於病情控制,甚至增加死亡風險;規則就醫和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才能「治本」,確實改善氣喘症狀。鄭世隆分享,曾有一名47歲氣喘病患每當氣喘發作,便就近至藥局購買緩解用吸入劑來緩解症狀,而未使用醫師開立的吸入型類固醇。在長期過度使用之下,某日天氣轉涼,氣喘急性發作緊急送醫,到院插管急救仍宣告不治。鄭世隆說,氣喘是氣管發炎造成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而緩解型藥物為短效的氣管擴張劑,患者一噴之後氣管打開,便會感覺較舒服,但氣管發炎狀況仍在,使用時間一久,遇到過敏原或天冷時,氣喘就會發作更厲害。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緩解用吸入劑僅能在急性發作時短暫緩解,無法根治氣管發炎,甚至容易過度依賴用量愈來愈大,應以吸入型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作為平時的保養,以抑制氣管發炎的情況。根據研究,一年使用三瓶以上的緩解型吸入劑,會提高氣喘嚴重發作風險;一年使用12瓶以上將增加死亡風險。根據健保資料分析,台灣逾三成患者每年使用超過三支緩解用吸入劑。王鶴健說,氣喘的治療以三個月起跳,但很多患者以為自己症狀緩解就等於痊癒,而不再治療;或是因為使用短效的緩解型吸入劑獲得暫時的舒緩,而未規律服用吸入型類固醇。事實上,一瓶緩解型吸入劑約可噴200至300次,如能按時使用「治本」的吸入型類固醇,將氣喘控制好,一年甚至用不到一瓶。鄭世隆表示,若氣喘控制得當,經由醫師評估也有可能將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的劑量減半,甚至可能不需再使用藥物。
-
2021-11-16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天冷氣喘易發作 醫師提醒用對藥物才能治本
天氣轉涼,氣溫變化大容易導致氣喘發作。但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提醒,許多病患常依賴緩解型吸入劑,反不利於病情控制,甚至增加死亡風險;規則就醫和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才能「治本」,確實改善氣喘症狀。鄭世隆分享,曾有一名47歲氣喘病患每當氣喘發作便就近至藥局購買緩解用吸入劑來緩解症狀,而未使用醫師開立的吸入型類固醇。在長期過度使用之下,某日天氣轉涼氣喘急性發作緊急送醫,到院插管急救仍宣告不治。他說,氣喘發生主要是因為氣管發炎造成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而緩解型藥物為短效的氣管擴張劑,患者一噴之後氣管打開,便會感覺較舒服,但氣管發炎狀況仍在,久而久之一遇到過敏源或天冷時,氣喘就會發作更厲害。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緩解用吸入劑就像滅火器」,僅能在急性發作時短暫緩解,無法根本治療氣管發炎,甚至容易過度依賴用量越來越大。需以吸入型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作為平時的保養,以抑制氣管發炎的情況。但根據研究,一年使用三瓶以上的緩解型吸入劑,會提高氣喘嚴重發作風險;一年使用12瓶以上將增加死亡風險。根據健保資料分析,台灣逾三成患者每年使用超過三支緩解用吸入劑。王鶴健說,氣喘的治療以三個月起跳,但很多患者以為自己症狀緩解就等於痊癒,而不再治療;或是因為使用短效的緩解型吸入劑獲得暫時的舒緩,而未規律服用吸入型類固醇。但事實上,一瓶緩解型吸入劑約可噴200至300次,如能按時使用「治本」的吸入型類固醇,將氣喘控制好,一年甚至用不到一瓶。鄭世隆也表示,若氣喘控制得當,經由醫師評估也有可能將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的劑量減半,甚至可能不需再使用藥物而為降低台灣氣喘急診住院率、優化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與政策,衛福部健保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診所協會全聯會與AZ公司也簽署為期兩年的「健康肺氣喘神盾計劃」合作備忘錄,盼能透過基層診所加強氣喘照護收案,減少氣喘住院急診率。
-
2021-11-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肺阻塞、新冠肺炎「雙重打擊」 50歲男肺結疤、戴鼻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男性,危險因子包括菸害、空汙、粉塵、廢氣等。而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若本身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對肺部即是「雙重打擊」,肺部幾乎纖維化,醫師提醒,若民眾出現三周以上咳、痰、喘問題,應儘速就醫,且應儘早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降低重症死亡機率。11月17日為世界肺阻塞日,國民健康署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舉辦「每年近5000人慢性肺阻塞疾病死亡 立即戒菸 遠離咳、痰、喘」記者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副院長王鶴健表示,根據統計,國人40歲以上肺阻塞盛行率約6.1%至9.5%,但就診率僅2.1%,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2021年「後疫情時代咳痰喘」調查,針對1112名40歲以上且有暴露於危險因子的民眾,調查結果顯示,有4成高風險族群不認識肺阻塞。而有6成高風險族群曾連續3周出現咳痰喘症狀,當中近5成的人沒有尋求醫療資源,認為症狀沒有影響日常生活、年紀大很正常。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症狀不會持續出現。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較差,戴口罩更容易頭暈、頭痛,更容易「罩」不住。肺阻塞依照風險、症狀及惡化病史,分為四種族群,GroupA為症狀少、風險低,GroupB症狀多、風險低,GroupC症狀少、風險高,GroupD症狀多、風險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且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時,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古世基表示,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退休後出現咳、痰、喘症狀,尤其天氣變化呼吸更急促,運動、生活日常嚴重影響,就醫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透過藥物、肺復原運動及戒菸,肺功能獲得改善,運動耐力也提升。古世基說,若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等於是「雙重打擊」。他分享,一名50多歲男性個案,本土疫情爆發時確診,他本身肺阻塞輕微,但確診新冠一周後呼吸衰竭,送急診插管進加護病房,經2周治療後拔管,肺部仍結疤、纖維化,即便出院,一活動仍容易掉血氧到85%,低於最低正常值90%,這類患者需門診、肺復原協助復健,也建議家中準備血氧偵測儀,若血氧過低需戴氧氣鼻管,絕不可能恢復到過往狀態。王鶴健指出,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鼓勵民眾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三周以上咳、痰、喘症狀,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林慶雄說,依照患者風險程度給予整合性照護,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如戒菸、營養補充、運動、肺復原運動)雙廣齊下,維持患者肺功能。古世基表示,以國際統計來說,確診新冠肺炎的危險因子,除了高齡外,排序第一為心血管疾病,第二名則是糖尿病,第三則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肥胖等,呼籲民眾「疫苗一定要打」,可減低重症機率。一分鐘登階指標:1.「30階以下」: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2.「30至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3.「50至80階」: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
2021-11-12 焦點.元氣新聞
幫陳時中戒菸?國健署長說「若他願意」醫強烈建議「要戒」
衛福部長陳時中遭爆赴私人聚會時,未帶口罩喝酒、唱歌,疑似還在室內抽菸。身為菸害防制法的主管機關國民健康署,近期適逢世界肺阻塞日,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舉辦記者會活動,呼籲國人「立即戒菸,遠離咳痰喘」,署長吳昭軍受訪時表示,若部長願意的話,可以協助部長戒菸,但要不要戒菸「看他」,至於會不會考慮邀部長當戒菸大使,他則說「要問他意見,也不一定要邀他」。被問及是否協助陳時中戒菸時,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民眾3000多家戒菸服務,當然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或藥物幫忙。至於有無打算介入協助部長戒菸?他說「他願意的話我們就會,戒菸本來就是這樣,要不要戒菸要看他」,至於是否邀請部長擔任戒菸大使?他說「要問他的意見,戒菸單位也不一定要邀請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副院長王鶴健說,國內的確有許多像部長一樣的民眾,多半以「靈感」、「舒壓」為說詞來吸菸,會吸進2000、3000種易致癌化學物質,可能造成肺阻塞、肺部損傷、血管阻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會引發糖尿病、腎臟功能不好,不僅肺部是全身性影響。王鶴健說,台灣戒菸非常便利,有心要戒菸,健保還會幫你出錢,給你兩次戒菸機會。他認為,戒菸若沒有心理準備,成功率很低,為了國家的未來,就醫師的立場當然要鼓勵部長戒菸,維護健康,今日記者會「部長應該也要來」。
-
2021-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免疫力低更需疫苗護體 癌友掌握6大原則安全打疫苗
「醫師,我現在正在化療,可以打COVID-19疫苗嗎?」「我想打疫苗,但哪一個廠牌適合呢?」這是臨床醫師最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由於有些癌患正處在治療階段,擔心病情又怕染疫,非常焦慮。治療癌症的醫師皆認為,癌症病人只要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後,都能打疫苗護體。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指出,COVID-19疫苗18歲以上都可以接種,癌症患者也不例外。雖然患者免疫力較差,接種疫苗後得到的保護力沒有一般人高,但相較於感染COVID-19導致重症的機會,接種疫苗還是利大於弊。日前全癌症病友連線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還共同呼籲,希望指揮中心將第九類的罕病及重大傷病施打順序提前,不能讓取得重大傷病的癌友在頻繁進出醫院、冒著染疫的風險下接受治療。積極鼓勵癌症患者接種COVID-19疫苗的原因,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解釋,以大腸直腸癌患者為例,在治療期間及開刀後6個月內,仍屬於生病期,需積極接受後續治療,這段期間患者免疫力低,若不幸染疫很容易導致重症,因此更需要打疫苗護體。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絡(NCCN)在2021年6月9日所發佈的「癌症與COVID-19接種」(Cancer and COVID-19 Vaccination)明確建議,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在主治醫師評估且建議施打新冠疫苗後,要施打疫苗給予保護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還特地針對肺癌患者發出疫苗接種建議。醫學會指出,肺癌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發展成肺炎重症,因此,只要患者治療穩定,都適合接種COVID-19疫苗。我是癌末患者醫師建議:身體虛弱恐無法承擔疫苗副作用,建議不打。什麼情形得緩打或不能打疫苗,梁金銅認為,曾發生任何疫苗過敏者就不適合接種。王正旭則建議,若癌症患者身體太過虛弱,又有心臟及肺臟積水,已到了支持療法的癌末患者,疫苗產生的副作用對患者的身體是很大負擔,也建議不要接種COVID-19疫苗。我正接受化學、標靶治療醫師建議:只要白血球未下降太多,化療後一到兩周可施打。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時,梁金銅認為,只要患者的白血球沒有降低很多,都可正常施打。若民眾擔心,王正旭則建議打完化療一到兩周後,再接種疫苗比較適當,若發生白血球下降等狀況則暫緩施打。我準備接受手術醫師建議:非急症者可先打疫苗再手術;急診刀待手術完穩定,再進行評估。手術的患者怎麼辦?肺癌相關醫學會建議,避免手術前後一周內接種。不過,目前醫療降載,很多醫院規定急診刀才能立即開刀,因此,梁金銅建議,屬於第一、二期的,仍等待手術安排者,可以先打疫苗,兩周後即可開刀手術;若是三期以上的急診刀患者,就先手術切除癌症病灶,但因手術後是身體最虛弱的時候,會希望患者在病情穩定出院後,再接受疫苗接種。我正進行骨髓移植、免疫療法醫師建議:骨髓移植三個月後再打疫苗;細胞免疫療法無嚴重反應者隨時可施打。王正旭提醒,血液性癌症若正進行骨髓移植期間,必需等治療三個月後再施打疫苗。至於正在接受細胞免疫療法的病友,治療期間除非有嚴重免疫反應,例如嚴重腹瀉需暫緩施打,不然,任何時間接種都沒問題;接受CAR-T免疫治療的患者,則需在完成治療後3個月再打疫苗。我該選哪一種疫苗?醫師建議:有肥胖、心血管疾病、血液問題,建議以mRNA疫苗為優先,但仍需與醫生討論評估。疫苗的選擇,基本上已核准使用的疫苗都適合癌患。不過梁金銅建議,大腸直腸癌患者多較年長,若又有肥胖及心臟血管問題,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苗。另外,有血液問題血小板低下或血栓史,也可以以mRNA疫苗為主。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創辦人、曾是乳癌患者的林葳婕指出,癌友對於疫苗的訊息過於片段,在面對眾多訊息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與主治醫師討論,不要自己嚇自己。癌友接種COVID-19疫苗的6大原則1. 身體虛弱的癌末患者建議不打。2. 預計開始接受化療或正等待手術者,建議先接種疫苗。3. 手術後建議待身體恢復(如出院)再接種疫苗。4. 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期間,若白血球下降太多,需暫時緩打。5. 目前獲准的COVID-19疫苗都不含活性病毒,都適合癌友。6. 接種疫苗前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情嚴峻!癌症接力治療刻不容緩 三大學會籲肺癌患者盡快施打疫苗
5月中旬爆發本土大規模疫情,儘管醫院採取高規格防疫措施,但許多癌友仍擔心感染而不敢就醫,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國揚表示,癌症治療有如一場棒球比賽,除了慎選先發投手(第一線藥物)、中繼投手(第二線藥物),更重要的是,球賽不能中途喊卡,否則人生恐提早出局。黃國揚說,晚期EGFR肺癌病友如採用「接續型雙標靶」接力治療,能拉長整體存活時間,就像棒球比賽取決優質的先發投手,讓後續優秀的中繼投手接替上場,終局能贏得球賽。前台灣大學校長、中研院士楊泮池所率領研究團隊,於今年1月發表一項台灣本土大規模研究成果,分析1.2萬名55至75歲、胸部X光正常的受試者,儘管不抽菸或已戒菸逾15年,仍有2.6%檢出肺癌,遠高於美國1.1%及歐洲的0.9%。在300多名被確診為肺癌的受試者中,96.5%為零期或第一期病患。黃國揚指出,該項研究點出了我國四大肺癌高風險族群,分別為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接觸二手菸、有慢性肺疾病史及烹飪時沒有使用抽油煙機者。在治療上,因為篩檢儀器的進步,加上國人健診意願較高,愈來愈多早期肺癌病患能夠接受手術切除,不過,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患依然多於早期。在討論治療策略時,大部分晚期肺癌病患關注於治療的整體存活期有多長、藥物有效的時間、治療副作用,及健保有無提供給付,如何降低經濟負擔。肺腺癌新增人數逐年增加,不抽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似乎更高,所幸在導致肺癌的驅動基因統計發現,亞洲族群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比率達55%,而歐美族群僅有20%到30%,顯示更多亞洲癌友適合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以70歲張奶奶為例,幾年前因呼吸急喘而就醫,意外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合併肋膜積水,所幸她基因檢測為EGFR基因突變,在醫師評估下,第一線治療採取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後,腫瘤逐漸縮小。但持續用藥兩年後,腫瘤復發,出現抗藥性,不幸中的大幸是,張奶奶的抗藥性屬於EGFR的T790M基因突變,還可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超過3年,只需定期回診拿藥,如同治療慢性病。黃國揚表示,張奶奶治療策略為「接續型雙標靶」組合,於第一線治療時先採用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如為T790M基因突變,可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一棒接一棒接力治療。臨床數據顯示,亞洲人總存活期中位數為44.8個月。「晚期肺癌治療就像一場棒球比賽」黃國揚說,第一線藥物治療的選擇,如同在棒球賽裡的先發投手,盡可能地讓對方打不到球,創造贏面。待先發投手疲乏,藥物失效時,中繼投手登場,投予第二線藥物治療,此時接力治療追求目標為延長整體存活期,盼在九局下半的局面裡取得漂亮分數,而關鍵就取決於先發投手的強弱。黃國揚指出,部分年長病患在選擇藥物時,在乎副作用問題,建議確診晚期肺癌時,癌友應考量自身狀況,積極與醫師溝通,擬定最佳治療策略,積極抗癌。爆發本土大規模社區感染後,許多癌友未能定期就醫,依照原訂的治療策略用藥,黃國揚表示,這就像是棒球場上突然掀起一股巨風亂流,提醒患者務必固定回診,不可中斷治療。由於肺癌病人染疫後容易惡化為肺炎重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齊聲呼籲,肺癌病友應該醫師評估下,盡速接種疫苗。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可在任何時間接種疫苗。如擔心化學治療副作用與疫苗副作用不容易區別,可以錯開施打的時間。
-
2021-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衛福部購550台HFNC全數到貨 配發97家醫院
衛福部緊急採購500台HFNC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廠商也無償提供50台,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證實,550台HFNC已全數配發到全台97家醫院,以部立醫院占大宗。藝人賈永婕向企業界募得數百台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捐贈給醫院救治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獲得外界一致讚揚,HFNC也被冠上「救命神器」之稱。因應疫情,衛福部斥資新台幣1億元緊急採購500台HFNC,協助醫院救治患者,廠商也無償提供50台,共550台HFNC,可供1.1萬人次使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550台HFNC皆已交貨,且配送至全台97家醫院。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工作小組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告訴中央社記者,衛福部採購的HFNC分2階段配送,第1階段到貨200台,優先配發給先前疫情嚴峻的雙北地區,如亞東、雙和等收治眾多重症患者的醫院。後續第2階段配發,古世基表示,醫學會建議以開設醫院專責加護病房的病床數為基準,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疫情與收治量能,類似超前部署的概念,而部立醫院肩負收治確診患者重任,可能因此分配較多。依照衛福部規畫的HFNC配送計畫,550台HFNC以部立桃園醫院(含新屋分院)配得48台最多,其次為部立台北醫院42台、部立台南醫院30台;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3離島也都有配發HFNC。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配給部立醫院的HFNC,可方便醫院間調度使用。主管部立醫院的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說,HFNC可有效提升染疫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有助降低演變為重症,這次採購案主要由衛福部進行,部立醫院分配量之所以比較多,一方面是部立醫院收治大量染疫患者、需求較多,另一方面也協助代管,未來若該地區有其他醫院申請該機器時,可就近快速配發。古世基進一步解釋,新冠肺炎患者會發生缺氧性呼吸衰竭,簡易型高流量氧氣治療僅提供乾燥空氣,患者吸入後喉嚨乾,痰液更不易咳出;而HFNC則是優化的供氧設備,可提供加溫加濕、且含氧比例精準的氣體,患者臨床治療反應較佳。「但不能過度神化HFNC。」古世基強調,並非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都須使用HFNC,部分患者送到急診就很嚴重,必須立即插管;而即便用了HFNC,固然有一定比例降低插管風險,但也非百分百,若病況快速惡化仍要快速插管治療。
-
2021-07-07 焦點.元氣新聞
年輕人電子煙使用率升高近2倍 醫師憂「成分不知啥更恐怖」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上升,小心嘗試就成癮,後患無窮。國健署今公布最新調查吸菸行為調查結果,發現18歲以上國人的電子煙使用率由2018年的0.6%增加至2020年的1.7%,升高近2倍;且主力使用族群集中在年輕男女身上。國健署去年針對全國25306名18歲以上的國人進行吸菸行為調查,男性10867人,女性14439人。結果顯示,40歲以下為電子煙的主要使用族群,其中以26歲到30歲男性(6.3%)、21歲到25歲女性(4.6%)占比最高。此外,併用電子煙與紙菸比率,也從2018年的0.5%,上升至2020年的0.9%。電子煙含許多致癌物質,成分絕對不比菸草單純,配壞肺的速度可能比傳統紙煙還要快。高雄榮總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說,2019年爆發新冠肺炎前,開始出現使用電子菸的死亡案例,加拿大有青少年僅使用5個月就需要換肺,更有美國青少女吸食4個月就要插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電子菸添加物眾多,「放的成分不知是什麼更恐怖」,之前有收治過年輕患者,因為突然喘、呼吸衰竭,入住到加護病房,經醫師詢問才知有電子菸史。針對國人使用電子煙的原因,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年輕族群還是以「好奇」為主,其次是有吸紙菸者誤信網路傳言以為可以戒菸。對於年輕人因為好奇嘗試,而不知行爲的嚴重程度,薛光傑強調,「沒什麼好嘗試的,有可能一試就成癮」,從小教導青少年「責任感」與「保護自己」的認知是重要根本,「讓他們了解如果發生事情,會影響自己的未來與周遭關心他的人,要好好珍惜自己」。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2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短效吸入劑只治標,錯誤用藥死亡風險高!氣喘日常保健6法
●氣喘若未正確治療,急性發作有可能休克●國人每10人就有1人有氣喘問題●吸入型類固醇是治本,短效急救吸入劑是治標氣喘若未正確治療,急性發作時,恐危及生命風險。最新「台灣氣喘短效急救吸入劑使用與住院急診風險」研究指出,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以上的氣喘病患,相較於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2支以下的病患,未來一年發生氣喘急性惡化的死亡風險高出9成。短效吸入劑 愈用愈沒效一名39歲女性氣喘患者,不敢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每次氣喘發作僅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當下覺得氣管舒張、呼吸順暢,一年下來竟使用3支以上,直到嚴重感冒引起急性氣喘發作、差點休克,送醫急救插管治療後,才發現已錯誤用藥多時。台灣每10人就有1人有氣喘問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暨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鶴健表示,氣管發炎時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就像用滅火器,只是短暫緩解,無法根本治療氣管發炎,甚至會愈用愈沒效。反覆使用 恐致氣喘惡化 王鶴健與耕莘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誠一分析2001年到2015年健保資料庫中,近21萬8千多名氣喘病患的用藥習慣。研究發現,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以上的氣喘病患高達16%,相較於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2支以下的病患,未來一年發生氣喘急性惡化的風險高出7成2,死亡風險更高出9成。保守估計,過度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患者的比率可能高達3成以上,除健保用藥外,病患自費購買的現象也很普遍。「吸入型類固醇是治本,短效急救吸入劑是治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表示,臨床觀察,每10位患者中約有8位長期只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但短效急救吸入劑僅能暫時緩解緊縮的氣管,雖當下覺得呼吸順暢,但氣管一下子就會再度緊縮,並未緩解過敏發炎反應,反覆使用恐導致氣喘惡化。吸入式類固醇 相對安全鄭世隆指出,過去民眾普遍認為使用類固醇會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變胖、骨質疏鬆及免疫力下降等,而短效急救吸入劑的價錢便宜、取得方便,因此很多人害怕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氣喘標準治療使用吸入式類固醇,吸1年的劑量等同於1至2顆口服類固醇,劑量相當低,且經特殊設計,可以直接於肺部吸收,安全且有效,能控制過敏氣喘的發炎反應,規則服藥1個月,病況穩定後,就可降低吸入劑量,不會發生坊間說的全身性副作用。減少接觸塵蟎、寵物貓狗除規則用藥,鄭世隆提醒,氣喘患者預防急性發作,應減少接觸過敏原,如塵蟎、寵物貓狗,當面臨空汙、溫差大時,應避免外出;運動還能提升免疫力,但「不可以為有運動就不用藥」,小心氣管發炎反應不降反升。
-
2021-04-2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氣喘錯誤用藥險休克 醫:短效急救吸入劑無法根本治療
氣喘若未正確治療,恐因急性發作,救治不及逝世,亞洲歌姬鄧麗君便是如此。39歲女性氣喘患者不敢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每每發作僅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一吸便覺氣管舒張、呼吸順暢,沒想到一年下來竟使用超過3支,直到嚴重感冒引發急性氣喘發作,差點休克,才緊急送醫插管治療,發現自己長期未正確治療氣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表示,過度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恐導致氣管發炎反應更嚴重,吸入型類固醇的類固醇含量低,且能實際解決氣管發炎問題,通常穩定用藥1個月後,病況漸穩定,可降低治療劑量。我國每10人就有1人有氣喘問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氣管發炎時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就像滅火器,只是短暫緩解,無法根本治療氣管發炎,甚至會越用越沒效」。王鶴健與耕莘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誠一分析2001年到2015年健保資料庫中,近21萬8千多名氣喘病患的用藥習慣,探討「台灣氣喘短效急救吸入劑使用與住院急診風險」。研究發現,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以上的氣喘病患高達16%,相較每年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2支以下的病患,未來一年發生氣喘急性惡化的風險高出7成2,死亡風險更高出9成,王鶴健保守估計,過度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患者的比例可能高達3成以上;除健保用藥外,病人自費購買短效急救吸入劑的現象也很普遍。「吸入型類固醇是治本,短效急救吸入劑是治標。」鄭世隆表示,臨床門診觀察,轉診患者中,每10位約有8位長期只使用短效,患者因為覺得一吸就有效,而不使用類固醇,但短效急救吸入劑只能短時間緩解氣管緊縮、打開氣管,雖當下覺得呼吸順暢,但氣管一下子就會再度緊縮,因未緩解過敏發炎反應,反覆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恐增加氣管收縮,加劇發炎,導致氣喘惡化。為何氣喘患者常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而不使用吸入型類固醇?鄭世隆表示,短效的價錢便宜、取得方便,吸入型類固醇則相對昂貴,且過去民眾普遍認為使用類固醇會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變胖、骨質疏鬆及免疫力下降等,因此害怕使用吸入型類固醇。鄭世隆說明,氣喘治療所使用的類固醇是吸入式的,吸1年的劑量才會等同於1至2顆口服類固醇,劑量相當低,且經特殊設計,可以直接於肺部吸收,安全且有效,能控制過敏氣喘的發炎反應,規則服藥1個月,病況穩定後,就可以降低吸入劑量,不會發生坊間說的全身性副作用。
-
2021-04-2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防空汙,外出要戴防霾口罩嗎?胸腔科醫破解迷思
●防空汙,外出要戴防霾口罩●選用醫療級口罩CP值最高,可防飛沫、阻擋病菌與粉塵●對抗PM2.5,N95口罩最有力,有效阻擋達95%以上最近空汙頻拉警報,為了防疫,加上對抗細懸浮微粒PM2.5侵襲,外出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市面上口罩種類不少,花色更是五花八門,雖已有專門的防霾口罩,但不一定需要所謂帝王級口罩,胸腔科醫師分析,CP值最高還是大家常戴的「醫療級」口罩。紙口罩、布口罩 只能防塵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出版「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手冊指出,戴口罩是防空汙的初級防線,目前市面口罩約有六種,分別為紙口罩、布口罩、活性碳、醫療級、N95以及經濟部CNS15980認證可防PM2.5的防霾口罩,其中,防霾口罩可根據PM2.5濃度分A、B、C、D四等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分析說,紙口罩、布口罩對PM2.5防禦零效果,戴上去只能阻止大粒灰塵或物理性防曬;至於活性碳口罩,無論有沒有過濾層,抵擋PM2.5的效率差,雖然不貴,容易取得,實用效果仍有待科學驗證,建議呼吸道過敏時可使用。醫療級口罩 相對適合「CP值最高的是醫療級口罩。」林孟志表示,醫療級口罩容易取得,有三層過濾層,除了可阻擋PM2.5,也能擋住飛沫傳染的病毒,即使防護力只有3、4成,但從一般人活動外出頻率來看,仍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缺點是密合度不好,建議可外加一層布口罩,增加使用壽命,也能提高貼和度,阻絕效果同步提升。若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應該是N95口罩,但林孟志認為,N95口罩呼吸阻力大,戴上後換氣不易,也不便宜、取得不易,對一般人來說,仍是「理想跟現實有點差距」的選項。標榜防霾 未取得認證經濟部標檢局2017年推出「防霾口罩檢測標準」,可讓民眾視空氣汙染狀況選擇佩戴的口罩,雖然立意佳,但林孟志提醒,目前許多標榜防霾市售口罩仍未取得認證,選購上務必要當心。林孟志表示,不是戴上帝王級的口罩就一定最好,雖然防霾PM2.5口罩依空品程度分成ABCD四級,但像台灣空汙嚴重的中南部,多半處於AQI150以下,PM2.5指數平均在30至50之間,民眾其實只要選擇佩戴C、D級口罩,就可獲得良好防護,並不用刻意選擇B級以上的口罩。口罩有壽命 一天換一個口罩也是有壽命的,林孟志說,隨著佩戴時間增加,接觸空氣抵擋力也會遞減,「正常來說,一天就要換一個」,在此前提下,要選用符合醫學、科學認可的口罩,買合理價格以及合理效益的口罩,才能跟空汙長期抗戰。
-
2021-03-19 科別.呼吸胸腔
吃什麼能減低空汙對身體傷害?胸腔科醫師:沒有!唯有這件事
人可以一天不吃東西,卻沒辦法一刻不呼吸,但最近空氣品質頻繁拉警報,面對這個無所不在的「恐怖份子」有何對策?醫師認為,對抗空汙,必須正視空汙結構,避免成為空汙製造者,建議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目前沒有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對身體的衝擊,唯有「多喝水」,可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體內。 空汙不完全等於肺癌 只能說是危險因子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指出,肺癌連續10年位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不抽菸、沒有家族史的肺癌患者逐年增加,北醫於2019年發表研究,指國內南部肺癌患者大幅增加,疑與空汙有關。但至目前為止,醫界尚未發現空汙影響肺癌的確切病理機轉,「只能說是危險因子,要從危險到風險,兩者還沒有直接關連。」林孟志說。那麼,空汙何以提高肺癌的發生率?林孟志表示,各種空氣汙染源中,最直接影響肺部的就是PM2.5,顆粒大小只有毛髮的1/30,因為最快、最容易進入呼吸道,容易引起發炎反應。不只是肺癌,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甚至肺纖維化等,都可能因PM2.5濃度增加,增加罹病率或急性惡化。由林孟志擔任理事長的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去年針對「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出版長達64頁的照護手冊,裡面提及,2002年針對一百多萬個不抽菸的志願者追蹤16年以上,發現每增加10單位的PM2.5濃度,會增加8%的肺癌相關死亡率,隨時間增加,比率還會上升。該手冊編輯團隊之一的台中榮總胸腔內科醫師暨呼吸加護中心主任傅彬貴說明,空氣中的PM2.5拉高了肺癌發生危險,但從暴露到罹患肺癌,通常不是一天兩天,「起碼是十年以上」,以這樣的時間長度來看預防甚至解決空汙,其實相當從容。減少空汙 從自身做起傅彬貴認為,首先要正視空汙結構,就像打敗敵人要先摸清底細,台灣空汙來源只有三分之一來自境外,三分之二仍為島內,包括汽機車、地下工廠排放、火力發電廠都是主要汙染源,其中,影響肺癌的PM2.5主要來源是汽機車廢氣排放。許多民眾謾罵空汙的同時,可能也是摩托車汽車一族,「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製造空汙?」建議改騎電動車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是共同協助環境改善的行動配套。再者,改變環境才是終極之道,他建議政府可以1952年倫敦有名的空汙事件「倫敦霧霾」作借鏡,當時倫敦死了6千多人,後來透過抓源頭治本,花了80年才逆轉,台灣目前透過政策如電動車補助也在慢慢引導產業轉變,「是好的開始」。在根本環境尚未解決前,民眾如何與空汙相處?林孟志表示,若知道室外空汙不好,只有盡量減少外出時間,若外出,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其實是N95口罩,只是要兼顧便利與防護力的平衡,醫療口罩或國家認證防霾口罩加上布口罩,或許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目前政府正進行防空汙口罩認證,避免不實廣告造成大家的困擾。沒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影響 唯有「多喝水」生活飲食方面,林孟志表示,目前並沒有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對身體的衝擊,但「多喝水」可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攝取含維生素ACE的食物,可以抗發炎,魚油、微量元素如鐵鋅能幫助維持身體免疫機能,綠色蔬菜蔬果也是類似概念。「其實,把空汙跟肺癌發生的邏輯搞清楚,就不會自己嚇自己」,林孟志呼籲民眾,正確的認知,才有健康的心態。
-
2021-03-18 科別.呼吸胸腔
抗空汙該戴哪種口罩?這種CP值最高!醫師教再多一招提升阻絕效果
空汙頻拉警報,現在為了防疫,加上對抗「PM2.5」,外出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市面上口罩種類不少,花色更是五花八門,雖已有專門的防霾口罩,但不一定需要所謂帝王級口罩,胸腔科醫師分析,CP值最高其實是我們現在常戴的醫療級口罩。口罩種類多 醫療級口罩CP值最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出版「空氣污染與肺部健康」手冊,指出戴口罩是防空汙的初級防線,目前市面口罩約分六種,分為紙口罩、布口罩、活性碳、醫療級、N95以及經濟部CNS15980認證可防PM2.5的防霾口罩,其中,防霾口罩可根據PM2.5濃度有A、B、C、D四等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分析,紙口罩、布口罩對PM2.5完全零效果,戴上去只能阻止大粒灰塵或物理性防曬;至於活性炭口罩,無論有沒有過濾層,抵擋PM2.5的效率差,雖然不貴,容易取得,實用效果仍有待科學驗證,建議避免呼吸道過敏時可使用。「CP值最高的還是醫療級口罩。」,林孟志表示,醫療級口罩容易取得,有三層過濾層,除了PM2.5,也能擋住飛沫傳染的病毒,即使防護力只有3、4成,但從一般人活動外出頻率來看,仍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缺點是密合度不好,建議可外加一層布口罩,增加使用壽命,也能提高貼和度,阻絕效果也能同步提升。防霾口罩分級 C-D級已夠用若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應該是N95口罩,但林孟志認為,N95口罩呼吸阻力大,戴上後換氣不易,也不便宜、取得不易,對一般人來說,仍是「理想跟現實有點差距」的選項。至於經濟部標檢局2017年推出的「防霾口罩檢測標準」選用口罩,可讓民眾視空氣污染狀選擇佩戴,雖然立意佳,但林孟志提醒,目前許多標榜防霾市售口罩仍未認證,選購上務必更要當心。他更表示,不是戴上帝王級的口罩就一定最好,雖然防霾PM2.5口罩依空品程度分成ABCD四級,但像台灣空汙嚴重的中南部,多半處於AQI150以下,PM2.5指數平均在30-50之間,民眾其實只要選擇佩戴C-D級口罩,就可獲得良好防護,並不用刻意選擇B級以上的口罩。口罩有壽命 應一天換一個口罩也是有壽命的,林孟志表示,隨著佩戴時間增加,接觸空氣抵擋力也會遞減,「正常來說,一天就要換一個」,在此前提下,要符合醫學、科學認可的口罩,便宜沒效果買一堆沒用,昂貴的買下去還是得換,取合理價格以及合理效益才能跟空汙長期抗戰,也是務實之道。
-
2021-01-04 癌症.肺癌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現年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提到自己發現右肺異常,今天就要動手術,也提到自己在25歲時,媽媽和阿姨家接連被肺腺癌帶走。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提醒,如果有一等親在45歲確診肺癌,建議可以提早在40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百,如果發現有0.5到0.8公分的結節也不要緊張,建議3到6個月做一次追蹤。陳晉興表示,肺部結節可粗分為實心、非實心,非實心以毛玻璃病變為常見。典型毛玻璃病變惡性機率較高,但仍值得慶幸,因其八成是初期肺癌或癌前病變,如果是實心的就不一定,可能只是發炎、良性腫瘤,也可能是其他癌症轉移,原發肺癌也是原因之一。陳晉興表示,如果能透過篩檢在最初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百。如果是三公分以下而且沒有淋巴轉移的1a期,台大醫院的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到了四公分以上或有遠端轉移的1b期,五年存活率也有六、七成。若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就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女性罹患肺癌超越腸癌的主因是健康檢查比例增加,更多人採行LDCT篩檢有關,因此確診者有三成為初期肺癌。陳晉興說,肺癌早期確診比例提高是一個好現象,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已擬定台灣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建議。未來若能據此推行國家級篩檢計畫,將能更有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健署日前亦證實,考慮在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陳晉興建議,如果由國家來推動篩檢計畫,因為經費有限,會優先補助高風險族群,例如50到55歲以上的老菸槍。另外,一等親罹患肺癌者也會建議要做,而且年齡要提早,比如媽媽45歲確診,女兒最好提早到40歲就做第一次篩檢。國家篩檢計畫開始前,如果自費去做,目前國內平均價格大約4000到6000元左右。
-
2020-12-17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肺癌防治論壇:經濟學人亞太報告 台灣缺肺癌國家級防治策略
肺癌是台灣十大癌症之首,每年有將近萬名國人死亡,二○一八年在亞太地區也有一百萬人死於肺癌,肺癌防治對各國都是沉重的壓力。電子煙管控 台灣表現中下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gence Unit, EIU)於十二月十一日發表亞太區肺癌政策評比報告,台灣在肺癌治療及研究發展表現良好,但欠缺國家級肺癌防治計畫,在電子煙管控、病友政策參與表現中下,心理腫瘤照護則表現不足。有鑑於此,國內肺癌專家與病友團體齊聚一堂,共同為台灣肺癌防治未來政策方向建言;國內學者認為,應設國家級肺癌防治小組,民間也應成立智庫定期進行政策倡議,雙管齊下救肺癌,讓肺癌不再是國人的頭號癌症殺手。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十一日與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及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舉辦「台灣肺癌智庫行動方案高峰會暨經濟學人智庫亞太區肺癌政策評比報告發表」。會中由經濟學人智庫全球衛生政策負責人David Humphreys,發表亞太區九個國家地區在肺癌政策五大面向的評比報告。David Humphreys說,台灣整體表現相當不錯,在臨床治療指引及癌症登記都拿到滿分,但欠缺肺癌國家防治計畫,在評比的九個國家地區中,只有澳洲有肺癌專屬防治計畫。防治小組 應拉高到政院級出席會議的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台灣十年肺癌死亡率從每十萬人口廿五點八降至廿二點八;五年存活率從二○○八年百分之十五點三增加到二○一七年的百分之卅,在亞太區僅次於澳洲及日本,肺癌是十大癌症之首,也是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的重點任務。中研院士楊泮池說,衛福部過去發布的政策白皮書,設定二○二○年目標要讓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廿,二○一○年到二○一九年卻只降了百分之七點八,二○二五年要下降癌症過早死亡率百分之二十五。就必需先重視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並實行有效防治策略,包括早期診斷、預防及晚期病患的精準治療。楊泮池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都認為,政府應將肺癌防治小組拉高到行政院層級,讓產官學及媒體共同投入,「立即行動」才有機會降低肺癌死亡率,別讓未來五年的癌症防治策略再跳票,台灣也應有國家肺癌防治的智庫和政策討論平台。肺癌死亡曲線 盼加速翻轉另外,EIU也點出台灣電子煙管理有待加強。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指出,目前正在進行《菸害防制法》修法,將禁止電子煙輸入、製造、販售及廣告,預期立法院下個會期可以通過。心理支持不足部分,國健署已在十二月將肺癌先列入臨床治療指引中。至於氡氣管理也被EIU評比沒有明確的國家政策。原能會輻射防護處副處長高熙玫指出,原能會曾進行室內氡氣的調查,台灣室內每立方米十九點三貝克,遠低於WHO需要加強通風的標準每立方米三百貝克,近年也發現室內氡氣有增加情形,會持續監控。楊泮池認為,我們不是WHO會員國,資料只能從國際期刊而來,台灣做了不少研究但都沒有發表,未來應鼓勵期刊發表,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與會專家也從預防到病友參與等,討論出六大策略行動方案,希望未來能定期倡議提供建言,加速翻轉肺癌死亡曲線。
-
2020-12-16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頻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 恐有致命風險
患有氣喘的24歲男子,一天晚上天氣轉冷感覺胸悶,跑去泡澡,突然像被石頭壓住,喘不過來昏倒,緊急送醫後仍因腦部缺氧成了植物人。追溯用藥習慣,他長期氣管發炎未獲得控制,僅依賴短效支氣管擴張急救吸入劑,氣喘一直未受控制。台中榮總胸腔重症專科醫師傅彬貴提醒,氣喘患者一年只要使用三支以上短效支氣管擴張急救吸入劑,急性重症風險增加;使用12支以上,顯示氣喘未獲控制,有高風險致命可能。根據統計,台灣一年約有二百萬名氣喘患者,成年人盛行率11.6%,好發40至60歲族群,兒童盛行率約16%。氣喘病症通常分五階段,第一到第三階段占了80至85%。傅彬貴解釋,氣喘是發炎慢性病,會悶、痰、咳、喘,若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解決了「喘」,發炎卻沒有得到緩解,影響氣管通暢,如同血管長期被塞住,就會心肌梗塞、腦中風。控制氣喘,應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傅彬貴強調,「可長期保養氣喘患者的氣管黏膜,讓發炎反應降到最低」,比起口服類固醇,只有百分之一的吸入量,患者不要一聽到類固醇就害怕。傅彬貴提醒,寒流報到,冷氣團發威,如有悶、痰、咳三大症狀,常在季節交替時被當成感冒治療;另一高危險群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氣喘」,民眾若超過二至三周的呼吸症狀未痊癒、長期半夜咳嗽都是氣喘警訊,務必就醫治療。為了讓氣喘患者得以正確控制病情,目前全台已有400間氣喘認證照護機構加入衛福部健保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推動的「健康肺氣喘卓越計畫」,共計3萬4000多名氣喘病患獲得醫學中心、診所雙向轉診的分級醫療+共照模式,也讓短效急救吸入劑整體使用率降低達25%。
-
2020-12-13 癌症.肺癌
仿妝夭后肺腺癌早逝 醫師呼籲避免移動汙染源
知名部落客「仿妝夭后Yui」因仿妝迪士尼公主、反派、甄嬛等人聲名大噪,半年前宣布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經6個月治療不幸於本月11日逝世,享年僅37歲。Yui不菸不酒生活正常,為何罹癌?引發年輕女性肺腺癌致命恐慌。吸菸被視為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在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卻逾半數。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表示,肺癌死亡率已連10年居國內癌症之首,在亞洲,特別在台灣,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比率逐年上升,近來醫界開始研究女性基因是否比男性更易受空汙、環境等致癌物影響。今年七月,中研院與台大團隊合作,找出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研究登上國際期刊細胞(Cell)封面。團隊分析國內一〇三名肺癌患者,找出包括APOBEC突變的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再比對國外致癌突變特徵資料庫,發現這五種突變相關的因子,可能與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空汙、油煙有關,顯示肺癌不只與吸入性物質有關聯,可能也受飲食影響。2020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年會於今日舉行,國內胸腔內外科醫師、學者也針對肺癌發生原因、家族史、室外空汙、過敏原進行討論。林孟志特別請大家注意移動汙染源,他指出:「台灣南北汙染來源不同,不單純只有PM2.5,戴奧辛、二手菸等都造成空氣汙染。」做好個人健康促進是最基本的預防。「這次新冠肺炎讓大家都戴口罩,也降低呼吸道相關疾病的發生率」。至於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視為有效的檢測工具,如何運用做好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林孟志建議與醫師討論,高風險群建議接受篩檢。過去醫界從個人健康管理角度建議,如果沒有肺癌危險因子,建議40歲時可做一次LDCT篩檢;若有肺癌家族史,則建議提早至30歲,之後視狀況每2、3年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