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台灣東販
共找到
5
筆 文章
-
-
2021-04-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為何新聞總是報一些壞消息?跟你的大腦機制有關
為何新聞總是報一些壞消息?感覺這世上充斥著悲觀、負面的新聞。也許你會覺得自己偶爾也能看到一些正面積極的新聞,但這顯然也是人類心理所產生的作用。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索羅卡等人,曾在全球十七個國家進行過這樣的實驗。實驗參與者被要求用電腦觀看BBC新聞,並測量他們當時的膚電反應和脈搏。結果發現,實驗參與者對負面新聞產生的反應更大。雖然也有個體差異,但以整體傾向來看,比起那些正面積極的新聞,人的意識更容易被消極負面的新聞所吸引。關於這項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伊藤(Tiffany A. Ito)等人也指出,人的大腦本來就特別容易注意到負面的訊息,並有先行處理這種資訊的傾向。這種消極看待事物的傾向被稱為「消極偏見」,意即:愈是負面的資訊愈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同時也會讓大腦更加活化。之所以有這種機制,是因為先處理壞消息有助於迴避危險,提高生存機率,這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如果從這些研究成果來思考,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網路還是電視都是負面新聞更多的現象,便是由於這種消息能激發一般人較多的迴響(畢竟收視率和網頁瀏覽數都會增加)的關係。從報導或製造新聞的立場來看,熱烈的反響將帶來更多的收益,因此媒體是刻意大肆報導這些容易觸發眾人反應的資訊。此外,看到這些新聞的我們心生意見,意見演變成「輿論」,而這些輿論又進一步化作整個世界的氛圍。這種傾向似乎在全世界都看得到;每當發生什麼重大事件時,「不謹慎」、「自制」的氣氛總是瀰漫在我們的四周,這可能也是強烈受到消極偏見影響的緣故。雖然這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但也因為如此,在感受到強大壓力時,負面作用的影響力就會更大。假如看新聞使你感到沮喪或出現不舒服的感覺,這時請你與媒體保持距離。試試做其他的事來取代觀看新聞,像是用努力讀書來填滿自己的時間,或是下定決心開始著手那些以前認為「改天再做就好」的事情。只要像這樣給自己一點時間或稍微拉開距離,大腦就能再次恢復冷靜,讓自己得以重新審視一切,然後發現事情其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糟糕。How to UNTHINK感到心裡不舒服的時候,就暫時擺脫那些負面資訊吧。※ 本文摘自《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作者:堀田秀吾譯者:劉宸瑀, 高詹燦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21/01/26
-
2021-04-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安靜和吵雜的環境何者有助思考?真相令人訝異
在周圍嘈雜的環境下,工作效率更高在想事情,或是全神貫注工作或讀書時,不曉得各位是否想過自己「需要獨處的安靜空間」呢?一般來說,應該有很多人認為工作或讀書的環境最好安靜一點。然而,伊利諾大學的梅塔(Ravi Mehta)等人卻發表了一份令人訝異的研究報告。梅塔他們進行了五個實驗,調查在下列哪種環境最能提高做事效率。①「噪音等級較低(五十分貝):約相當於安靜的辦公室」②「噪音等級中等(七十分貝):約相當於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內部」③「噪音等級較高(八十五分貝):約相當於救護車的警笛聲」結果發現,當人處於第②種七十分貝的環境時,創造力會有所提升。另一方面,當周遭聲音達到第③種八十五分貝的程度時,則是會妨礙思考。也就是說,稍微有點嘈雜的環境對大腦更好。據說這種環境有助於思考「抽象事物」,例如構思企劃內容、為報告書做總結、思考新的提案、制定策略等「概念式思考」都很適合。大腦喜歡新的刺激。反過來說,在一樣的環境裡進行同樣的工作會迅速令大腦感到疲乏。畢竟大腦不太擅長專注做一件事。基於這點,以工作環境來說,我建議選擇「不會太安靜的咖啡廳」。理由有三個,第一是我剛才提到的,當人處於有某種程度的人聲或碗盤聲等雜音的環境,工作會更有效率,這叫做「咖啡廳效應」。第二個理由是「香氣」。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咖啡豆的香氣具有促使被活性氧破壞的腦細胞回春的效果」。這裡所說的活性氧,已被公認是一種造成睡眠不足與疲勞原因的物質。在這項實驗中,他們研究了睡眠不足的老鼠的大腦內部。在這種狀態下,實驗鼠身上可抑制壓力的細胞很少,此時再讓牠們嗅聞咖啡豆的香氣。結果發現,此舉具有讓部分細胞復原的效果。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期待咖啡豆的香氣具有消除疲勞或抑制壓力的效果。而事實上,咖啡豆的香氣的確帶有刺激性,聞了可以讓人精神抖擻、頭腦清醒。而我建議選擇咖啡廳的第三個理由,是期待可以透過「慣例化」來達到切換意識的效果。到自己平常常去的咖啡廳,並在那裡工作。如果這個行為一直持續下去,便能建立一套系統,使自己想到「去咖啡廳」就會反射性覺得「大腦要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之後只要一去咖啡廳便能集中注意力(打開幹勁開關)。當然,這套系統在家也能應用。準備好一個「工作區」,建立一套「只要坐在這個座位、對著這張桌子,大腦就會變得很有創造力」的系統。工作時播放音樂或廣播,或是家人的聲音、外界的聲音,這些都會刺激我們的大腦;要是再準備一杯咖啡(重點是香氣,只有咖啡豆也可以),就能營造出一個近似於咖啡廳的環境。無論如何,不要神經質地認為「不在一個安靜的場所就不能專心」,不妨這樣想「其實多少有些嘈雜的環境更好」,試著讓自己的精神放鬆一下。我相信這麼做一定會讓各位的表現比以前更好。How to UNTHINK別神經質地去想「現在要專心」。事實上,不這麼想反而能集中精神。※ 本文摘自《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作者:堀田秀吾譯者:劉宸瑀, 高詹燦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21/01/26
-
2021-03-16 養生.運動天地
每天要走7000步辦不到 可以靠週末多走路補足嗎?
Q 不清楚訓練結果是否有效。這樣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嗎?A 若覺得活動起來沒有想像中順暢時,從第2週後也必須加強基礎鍛鍊!「享瘦步行法」四週訓練課程中,第1週所主打的訓練運動是具有高度重要性的。因此,對長年以來走路方式不正確的人來說,要達成第1週的訓練會是最先遇到的阻礙。若無法順利做到第1週的訓練運動,可以再多複習一週,或是在進行第2週訓練菜單的同時,追加第1週覺得「有點難」、「做不太到」的部分。此外,「訓練起來有難度」=「自身的弱點」,因此若有難以做到的項目時,不管目前的進度在哪一週都應該「加碼」練習,這樣才會更有效果。Q 在什麼時段進行訓練比較好?A 沒有特別的限制。重點在於找出時間持續進行下去「享瘦步行法」所安排的訓練,目的在於修正經年累月的走路壞習慣,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恆!請從日常作息中找出自己最容易配合的時段並持續練習。在早上進行時,能一整天提醒自己維持正確的姿勢;在晚上就寢前剛洗完澡後進行,由於此時肌肉較為柔軟,伸展操做起來就會相對順暢。訓練課程雖然只有4週,為了不讓壞習慣復發,若有自覺「做不好」的部分時,還請持續加以鍛鍊。Q 每天要走7000步根本辦不到……。可以靠週末多走路來補足嗎?A 不是用哪幾天多走路的方式補足,而是每天達到平均步數一天的基本目標步數為7000步。如果某天只走5000步,那用週末來補足是沒問題的。只不過,某天走7000步,某天卻是2000步以下……這種落差極大的做法其實是不太建議的。每天維持一定的步行量才是最理想的。徒步5~10分鐘左右的距離也要開車或騎自行車的人,應重新檢視一下生活習慣,一定能夠發現增加步數的方法,並提醒自己隨時走起來。如果真的找不出時間可以走路時,在家裡進行踏台運動也是很推薦的做法,可以藉此鍛鍊享瘦步行法所用到的肌肉。Q 我似乎有扁平足的症狀,只要走路就覺得累A 請試著積極進行活動腳趾的訓練有些人的扁平足是先天性的,不過成人後得到扁平足的原因在於腳底肌肉衰弱。首先請鍛鍊腳底足弓。有扁平足的人往往只會注意到腳踝內側的內側縱弓,其實建立起外側縱弓後,內側縱弓就會跟著變穩固。請活動腳趾,積極進行訓練運動。當腳底足弓獲得鍛鍊後,便能順利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力,走起路來就不會一下子便覺得疲累。Q 我有輕微的拇趾外翻。有什麼因應對策嗎?A 請留意腳底的重心轉移方式行走時,當腳底的重心轉移方式不正確,就會形成拇趾外翻的原因。拇趾外翻者的腳底重心轉移從腳跟外側著地後,往往會不經由橫足弓便直接將重心移往大拇趾根的拇趾球。這麼做會讓大拇趾側承受過大的重量,再加上穿著不利於活動腳尖的尖頭鞋時可能就會導致拇趾外翻的情況惡化。因應對策就是透過訓練運動來活動腳趾,建立外側縱弓。如此一來腳底的重心轉移會變順暢,便能減輕大拇趾側的負擔,防止拇趾外翻的情況惡化。Q 腳有長繭或雞眼,走起路來不舒服A 請先檢查看看鞋子是否合腳長繭或雞眼的原因可根據形成位置來做判斷。如果是長在腳趾,有可能是鞋子不合腳。請檢視所穿的鞋子是不是太緊。另外,長在腳的內側或外側的人,腳底足弓不穩定也是其中一項因素。腳著地時腳趾會在鞋子裡搖來晃去,重複擦撞到同一個地方時,就很容易形成繭或雞眼。當繭或雞眼變大就會妨礙腳底的重心轉移,進而影響到走路姿勢。為避免情況惡化,請重新挑選鞋款,並進行鍛鍊腳底足弓訓練加以預防。Q 進行活動腳趾的訓練時,腳趾會抽筋!A 開始意識到此部位後,活動度就會逐漸改善由於腳趾並不是平時會特意加以活動的部位,因此剛開始訓練時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很不靈活,或是發生抽筋的情況。不過,起初會這樣是很正常的,請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持續練習看看。「想活動腳趾」的意念會讓腦部對腳尖下達指令,腳趾便能逐漸動起來。再者,抽筋也有可能是腳趾僵硬所引起的,請試著進行「腳趾舒展操」。在進行舒展的同時活動腳尖,能鍛鍊到腳底的外側縱弓,還可預防扁平足、拇趾外翻、長繭或雞眼等毛病。※ 本文摘自《走成一個瘦子》。《走成一個瘦子》作者:森拓郎 譯者:陳姵君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21/01/26
-
2021-03-10 養生.運動天地
不良習慣你有嗎?專家曝導致腿粗的走路6NG警訊
不良的走路習慣日積月累,是導致腿變粗的原因。若您符合下列警訊中的任何一項,便代表行走方式有誤!您是否曾發生過這些情況呢?鞋跟磨損程度嚴重鞋底會從外側自然磨損,若磨損程度嚴重或從內側磨損,就是走路時身體搖晃或扭動,對腳造成負擔的證據。再者,若左右腳的磨損程度有落差時,就代表關節等部位是歪斜的。持續穿著鞋底嚴重磨損的鞋子時,行走姿勢會更不正確,必須加以留意。腳底長繭或拇趾外翻長繭與拇趾外翻雖說與所穿的鞋子也有關係,但腳趾無法順利活動、腳底的重心轉移不正確也都是原因之一。錯誤的重心轉移方式會對腳底或腳趾造成不必要的負擔。一旦惡化,走起路來會更不順暢而成為一大問題。雨天時走路很容易濺起水花下雨天時,您是否曾因為小腿周圍被水花濺濕而在衣物上留下片片污漬呢? 這是由於後腳往前踢出時腳趾朝外所造成的。原因在於腳踝等部位有所歪斜。若為正確的走路方式,大拇趾會被筆直往後送,是不太會濺起水花的。大腿外側或前側、小腿緊繃大腿或小腿極端緊繃而且變得粗壯,是因為全身的重量並未完全靠體幹來承受的緣故。原本腳落在地面的同時,支撐體重的部位會從臀部轉往體幹,無法順利切換時,便會透過大腿來支撐身體,因而對雙腿造成負擔。雙腿硬梆梆,很容易疲累走路不光只是動腳而已,而是各部位總動員的全身運動。然而,因駝背等不良姿勢造成髖關節等關節部位無法順暢活動時,就只能靠腳的力量來行走。由於過度使用肌肉,雙腿就會疲累不堪而變得硬梆梆。裙頭移位、長褲膝蓋以下的部分會扭在一起走動時裙頭會跟著移位是因為左右步伐產生落差,以及體幹扭動所造成的。長褲膝蓋以下的部分會扭在一起的原因則出在腳踝、膝蓋或髖關節歪斜。當體幹或關節歪斜、左右步伐有所落差時就會引發此情況。※ 本文摘自《走成一個瘦子》。《走成一個瘦子》作者:森拓郎 譯者:陳姵君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