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 癌症.血癌
搜尋
台中榮總
共找到
347
筆 文章
-
-
2022-04-0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台中117歲人瑞髖關節手術成功 比英國記錄還多5歲
117歲的劉張美玉是台中市最高齡老人瑞,日前因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疼痛難以步行,家屬心急如焚。經台中榮民總醫院評估,她年紀雖大,但心肺機能尚可,因此為她施行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第3天就下床用助行器步行,開心的笑容寫在臉上。台中榮總今指出,目前全球紀錄中最高齡接受人工關節手術的病患是英國的Gladys Hooper,劉張美玉比比她還要大5歲。劉張美玉家人說,阿嬤骨折時告訴他們「腳斷掉了」,住院後體力一直往下掉,聽力也變差;感謝醫師手術40分鐘就好了,沒流什麼血,目前早晚各走1、20分鐘。能這樣,身體好是最主要原因,平常大家吃什麼她就吃什麼,至今身體檢查沒有紅字。另名家人也說,阿嬤以往活動力就強,常會溜出家門去,90幾歲還爬上荔枝樹去鋸樹枝,「我們都嚇死了!」。另外,劉張美玉2020年8月也曾在街頭走失,她在派出所說「自己是民國前7年,也就是清光緒31年生」讓警員嚇了一跳,但一查果然是人瑞。負責手術的骨科醫師石承民說,得知病患高齡117歲時,感到相當驚訝,但由於老奶奶跌倒前可以持拐杖走路,因此希望設法讓她重拾行走的能力。他說,手術和一般的髖關節沒有太大差別,但他們在手術時更掌握好麻醉,並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把斷裂的地方重建,過程中也得精準、熟練,避免有波折拖延了手術時間。他說,老年髖部骨折後之所以有高死亡率,主要是因為受傷後長期臥床,導致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等等併發症,而活動力減少又導致心肺功能快速衰退,也是死亡的常見原因。很多家屬對高齡患者接受手術往往猶豫、保守,這也是很多醫師面對的難題,但是年齡不該是手術的禁忌,因此審慎的術前評估,以及耐心的溝通與關懷就相當重要。畢竟臨床上面對老年人骨折,不積極治療所帶來的風險與家屬後續照護上的難度有時候反而更高。副院長李政鴻指出,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症導致骨骼強度減退,並由於肌少症使的肌肉量下降,且肢體反應變得遲緩,造成老年人較易摔倒,且嚴重者經常出現骨折。根據文獻顯示,高齡髖關節骨折病患,若採非手術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0%,即使採取手術治療,一年內死亡率依然有19.7%至29%。有鑑於此,台中榮總由骨科部及高齡醫學中心組成高齡髖關節骨折整合治療團隊,提供60歲以上的髖關節骨折病人整合醫療照護服務。從病患從進入急診開始,就由骨科、心臟內科以及麻醉團隊第一時間進行手術可行性評估,評估後由骨科團隊進行手術治療,術後由高齡醫學專科醫師整合照顧。在台中榮總整合治療團隊的照護下,截至110年的統計結果,整體住院死亡率由原本5.8%下降至1.9%,而一年內的死亡率更是下降到11.6%,遠較國外文獻為低,成果卓越,相關醫療成果並發表在國際期刊。李政鴻說,骨質疏鬆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提醒家裡如果有長者需要照顧,要特別注意居家的安全,減少跌倒的機會。並且平時要鼓勵長輩多運動曬太陽,並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他命D,以減緩骨質的流失。
-
2022-04-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婚宴確診者足跡跨全台 3.6萬細胞簡訊急找重疊者
台中市國家歌劇院26日舉辦的一場婚宴,目前已知造成參加婚宴的10名賓客染疫,其中家住高雄的個案23388還因此傳染給自己家中的兩名就讀國小的小孩,使得傳播鏈達12人。而且,這10名參加婚宴的賓客活動力都很強,婚宴後續留台中消費,包括台中目前唯一確診的65歲阿嬤足跡也很廣,不但海區消費,也到太平爬山,使得市府寄發超過3.6萬筆細胞簡訊,請民眾自主檢測。台中婚宴群聚案中的阿嬤案23528,除了同住家人有7人已匡列篩檢。她平日有帶小孫子,26日參加婚宴後還分別到過三井OUTLET、太平、大里,和西屯市場,亦曾到孫子的托兒所,這些足跡的相關人員都已被匡列快篩,婦人一對雙胞胎孫子平日就讀的小貝果托嬰中心今天更是停班,讓全體托嬰人員都接受篩檢。除了阿嬤,賓客中的23409、23388、23410、23498、23390、23502以及23266、23268、23277等9人,喝完喜宴後續留台中逛百貨、上酒吧、喝咖啡、住文創旅店以及到好樂迪KTV唱歌續攤等,讓台中市足跡暴增,輻射狀擴及8個行政區。從市府公布的足跡表可知,在國家歌劇院五樓的VVG餐廳這場婚宴吃了4個小時,相關接觸者都陷入染易威脅中。除了阿嬤住台中市,其餘9人分別住台北、高雄、台東和金門,隨著他們的確診,疫情不無再擴大可能。目前已經知道,婚宴的賓客加工作人員184人,除了10人確診住院中,其餘均匡列居家隔離,經篩檢,已確定52人陰性,其餘仍檢驗中。除了到國家歌劇院婚宴會館參加婚宴之外,10名確診者過去幾日也到過林酒店森林百匯自助餐、Left左派酒吧、台中鳥日子、好樂迪KTV台中三民店、有益肚包雞以及三井outlet、西屯菜市場、太平三汀山、Honda大里廠、小貝果托嬰中心、空也素麵食,還有草悟道漢默斯、想咖啡、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店、統聯轉運站、台中高鐵站等地,行政區遍及西屯、梧棲、太平、大里、西區、南屯、北區以及烏日。受疫情波及,包括新光三越、台中歌劇院、林酒店、台中鳥日子以及三井Outlet都宣布閉館或是提早打烊清消,確診阿嬤孫子的幼兒園明日也停托一天。衛生局指出,即日起至4月6日於澄清醫院中港分院(側門採檢站)、林新醫院(惠中路大門口)、台中醫院(急診篩檢站)、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童綜合醫院、台中榮總開設社區快篩站,請同時間足跡重疊的民眾,前往快篩及監測自我健康狀況。
-
2022-03-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術後未追蹤 拖到肛門流血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術後追蹤不可忽視。一名住在金門的57歲女性患者,罹患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及電療、化療後,只需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卻因疫情不敢來台回診,拖延九個月直到病情惡化變為第四期,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一天需換三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但該名患者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變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的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一旦發生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罹癌的高風險症狀。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治療多元,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二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八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蔣鋒帆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
-
2022-03-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術後未追蹤 9個月後肛門流血膿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之首,術後追蹤更不可忽視。57歲的女性患者居住金門,確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多次電療、化療及手術切除腫瘤,原只需要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因為新冠肺炎不敢來台回診,拖延9個月病情惡化變到第四期,甚至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膿,一天需換3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收治上述個案的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該名個案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增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地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3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如果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高風險症狀。受疫情影響民眾篩檢意願降低,張世慶透露,近2年觀察,臨床上有2成患者治療延誤,常拖到出現嚴重病灶而送急診,像是腸道阻塞與破裂,進而發生嚴重腹膜炎,雖可以透過緊急手術,但仍有30%死亡率、50%機率發生併發症,且術後1周為關鍵期,年紀較大患者若無法控制住敗血症,恐增加免疫風暴、體內產生抗藥性等,預後狀況不佳。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108年新確診大腸直腸癌就有1萬7302人,與109年相比,110年少篩檢出680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健保統計大腸癌手術109年相較108年減少5%,但我國預測新確診數尚未達高峰,代表因疫情影響篩檢率。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且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新型態治療多元,都有不錯治療效果,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
-
2022-03-30 癌症.食道癌
免疫療法 開啟癌友治療新篇章
食道癌患者近二十年來罹患人數成長二到三倍,確診時多為三到四期,治療受限;至於大腸直腸癌近年也發現部分患者與微衛星(microsatellite,基因特色之一)不穩定現象有關。去年免疫新藥突破食道癌及大腸直腸癌治療的困境,帶來新治療選擇,獲得國家新創獎。食道癌晚期 治療露曙光免疫療法為透過活化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協助免疫細胞辦別癌細胞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目前已獲得多種癌別的適應症。食道癌是男性死亡率第五名,台灣每年新診斷食道癌人數近三千名,約有三成的患者屬於晚期,五年存活率只剩一成,二十年來都無治療新選擇。台大外科教授李章銘指出,由於食道沒有感覺神經,當出現吞嚥困難時,腫瘤多半已阻礙到管腔的一半,確診時至少都三期以上。李章銘指出,第三、四期患者標準療法是先進行放化療將腫瘤縮小,若能開刀就會進行手術切除。以往無法手術的轉移性患者在大型研究發現,免疫療法加上化療,相較於單獨使用化療,可增加近三個月存活期,降低近三成死亡風險,即使是單獨使用免疫療法效果也優於化療。副作用少很多 存活期增加李章銘指出,有名患者手術後再復發,幾年前剛好進入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患者從無藥可醫到現今已長期存活好幾年,從看女兒大學畢業至今已抱孫子,副作用也少很多。目前免疫新藥可用於晚期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食道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也成為患者新治療選擇。除食道癌,近年也發現約有一成至一成五大腸直癌患者的致病原因與微衛星不穩定現象有關,新英格蘭雜誌發表,微衛星不穩定的轉移性癌症對多線化療標靶治療失敗後,對免疫治療仍有四成至五成的反應率。且證實,具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的晚期大腸癌患者單獨使用免疫療法對比現行治療可增加八個多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使用免疫藥物 應醫病共決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指出,現代醫療的法則在精準醫學指導下,進步迅速。其中微衛星是個別癌症的基因特色之一,在治療前若知道有其特徵,就可以考慮使用免疫藥物,但非人人適合,約有三成的患者在前半年需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蔣鋒帆強調,目前癌症治療已進入非常細微的階段,這些生物資訊可以在不同患者中能找出治療勝算最高的方式,決定治療的方向,選擇該治療癌細胞本身,還是得調整癌細胞周圍的血液循環或免疫細胞,每個期別該如何用藥都有新的進展,而免疫療法提供部分適合患者一個長期存活的機會,目前大腸直腸癌仍屬自費,治療前需與醫師共同討論。
-
2022-03-25 癌症.卵巢.子宮
她腹痛、解便不順長達6個月 竟是卵巢癌
卵巢癌素有「沈默殺手」稱號,是婦科癌症中最為棘手的疾病。據統計,近75%的新診斷個案已晚期(第三期、第四期),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是提高晚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的關鍵。一名50多歲的王小姐,早期曾患子宮內膜異位症(俗稱巧克力囊腫),因腹痛近6個月時間,且長期解便不順,到院檢查竟確診卵巢癌,經台中榮民總醫院團隊合力治療,至今開刀滿4年半,病況穩定且無腫瘤復發。王小姐長期腹痛,到台中榮總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卵巢有4公分的巧克力囊腫,雖經腹腔鏡手術切除患側卵巢輸卵管,但病理報告顯示為卵巢癌,因此轉診至婦產科主任呂建興門診,並接受子宮、卵巢、輸卵管、網膜、淋巴腺摘除手術。不過腫瘤已侵犯到直腸,因此由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鄭厚軒進行直腸切除手術,因此腹腔內所有肉眼可見腫瘤,全被清除乾淨。王小姐確診卵巢癌為第三期,經過腫瘤切除手術後,再接受6次加強化療,開刀至今已滿4年半,目前病況穩定,追蹤電腦斷層及腫瘤指數,顯示一切良好,並無腫瘤復發情況。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部主任陳明哲指出,巧克力囊腫的患者年輕時不易懷孕,常遇到生育困擾,少部分患者經過數年後,巧克力囊腫會演變成癌症,呼籲婦女生育後應定期半年、一年回診追蹤,包括照超音波、抽血檢驗腫瘤指標CA-125,若發現癌化應及早接受手術,可減少切除範圍,痊癒機會也大增。陳明哲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隨荷爾蒙分泌而增長,女性停經後荷爾蒙分泌較少,腫瘤理論上會萎縮,但也有例外情況。建議曾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即便停經後,仍要定期追蹤。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宇翔表示,標準卵巢癌手術,切除範圍包括子宮、雙側卵巢輸卵管、網膜、後腹腔淋巴腺,若腫瘤移轉到其他器官,醫師評估在維持器官功能下,盡量切除腫瘤。因晚期卵巢癌多在腹部有大規模轉移,手術經常涉及多科的外科技術,爲進行廣泛腹部切除,須藉由一般外科、直腸外科、泌尿外科協助切除病灶。卵巢癌晚期擴散範圍相當廣泛,石宇翔表示,專家將「完善切除」腫瘤定義為殘留腫瘤小於1公分,若大於1公分則是未完善切除,完全切除腫瘤治療效果最佳。根據美國、歐洲醫學中心統計,第三、四期卵巢癌無法完善切除比例約3至5成,台中榮總統計,2011至2017年共112位病人,第三期未能完善切除比例僅17%、第四期未能完善切除比例只有15%。卵巢癌術後的殘存腫瘤比例,攸關疾病預後狀況。根據文獻,第三期卵巢癌殘存腫瘤若大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僅35個月;若殘存腫瘤小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約59個月,若切除到肉眼看不見,疾病存活率延長到106個月。第四期卵巢癌若殘存腫瘤大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只有20至31個月,若殘存腫瘤小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約在29至32個月,若切至肉眼看不見,疾病存活率可延長至72個月。比對2018年美國癌登系統最新資料、2017年我國國民健康署統計,第三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美國僅39%,台灣醫學中心44%,台中榮總為58%;第四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美國17%,台灣醫學中心26%,台中榮總達52%。台中榮總卵巢癌治療成果卓越,2020年也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證書。
-
2022-03-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處足跡公布!嘉義市30多歲男確診 感染源不明
嘉義市經過233天零確診,今天新增1例確診者,市長黃敏惠下午主持防疫記者會時說,案21792為30多歲男性,14日開始出現喉嚨不適、畏寒跟咳嗽症狀,自行購買家用快篩為陽性,經安排就醫PCR採檢確診,已經收治治療,Ct值11.4,感染源調查當中。黃敏惠說,個案居住嘉義市,30多歲的男性,3月14日喉嚨不適,15日症狀加劇,於16日略微發燒併咳嗽,於16日晚間自行執行COVID-19居家抗原快篩,經快篩檢驗為陽性,17日上午立即通報市府衛生局,經後續協助轉介就醫,PCR確認為陽性CT值11.4,已收治市專責病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確診。衛生局立刻進行疫情調查,緊急匡列接觸者27人,PCR檢測都陰性,但21人要隔離,13人在嘉義市隔離,外縣市計8人,感染源還在釐清當中。案21792在3月11日曾到嘉義市福全郵局,14日到金玉堂批發廣場興業門市,15日到啄木鳥藥局文化店,16日到弘安藥局友愛店、大樹藥局友愛店。黃敏惠說,個案13日中午,到耐斯王子飯店5樓參加婚宴,用餐期間沒配戴口罩,沒逐桌敬酒。黃敏惠指出,環保局已經做相關清消,衛生局啟動擴大匡列,針對高風險人員加強採檢,積極防堵疫情,呼籲若有足跡重疊、收到細胞簡訊,加強自我監測,31日之前有相關症狀,請先佩戴好口罩,可到4家專責醫院公費採檢,包括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部立嘉義醫院、陽明醫院、聖馬爾定醫院。
-
2022-03-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台美居家透析論壇/數位轉型 提升病友自我照護能力
近年來,衛福部持續調降血液透析的健保支付,鼓勵患者改採居家腹膜透析,但成效不彰,主要原因在於患者缺乏自主健康管理能力。專家建議,結合醫療科技、健保雲端資料,居家透析的數位轉型,大幅提升病友健康管理能力。立法委員林靜儀在「台美居家透析政策交流論壇」上表示,在疫情風暴下,洗腎成本不再只是時間和交通,疫情嚴峻時,很多病人因為害怕而不進醫院,有些洗腎中心因出現感染者足跡而需關閉,部分腎病患者染疫後,無處可做血液透析,求助無門。延伸閱讀:疫情助攻 居家透析新契機林靜儀說,「過去的方便是建立在沒有疫情之下。但現在必須思考,讓腎病患者建立更多元的選擇觀念,才是真正安全。」醫界、政府應給予病人更多自我照護的能量,而非完全依賴醫療團隊。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醫療科技的介入,加上健保雲端普及,醫療端和病人端的資訊即時互動,形成更完整的智聯網,相信能夠提高末期腎臟病患者對於居家透析接受度。延伸閱讀:美國經驗 提供以人為本透析選擇「居家透析是遠距醫療的挑戰」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指出,台灣在網路傳輸科技上毫無問題,健保制度提供財源,接下來政府應該盡速擬定法規及配套措施,以提高醫療人員、病人和醫療機構的接受度。延伸閱讀:創新模式 在家洗腎也能視訊聊天台中榮總內科部部主任吳明儒表示,健保雲端資料庫可以進化成醫療智聯網,例如,透過雲端病患管理系統,可以確實掌握居家腹膜透析的遵從性,從治療紀錄和週期圖表,及早偵測出患者的脫水量是否異常。此外,透過雲端管理系統,當腹膜透析儀器發出警訊時,可能是病友導管移位,甚至腹膜炎,遠端的醫療人員可以及早介入及處置,降低意外風險,讓患者更有信心在家透析。延伸閱讀:做對的選擇 去想去的地方延伸閱讀:洗腎照常工作 自信奔向勝利人生
-
2022-03-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醫附醫統計:喘、疲勞 3成新冠確診者留後遺症
目前國內新冠病例已逾兩萬例,全民關注長新冠後遺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統計,確診者出現後遺症中,以「喘」最多,其次為健忘、疲勞,且隨著Omicron變異株出現,染疫者後遺症以「疲勞」占多數。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提出「新冠感染者復健治療指引」,呼籲及早復健,避免確診後喪失活動力。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新增一例本土個案,為雙北家庭聚群個案接觸者,全案累計四人染疫。新增患者為案二一三五九,是台北市卅多歲女性,曾在二月廿七日與案二一二九五接觸,於三月十一日擴大匡列採檢後確診、Ct值廿八,個案無症狀,全案累計四人確診,感染源仍待調查。國際疫情趨緩,但仍有近三成民眾飽受長新冠後遺症痛苦,台中榮總復健科主任程遠揚表示,新冠染疫者因肺部發炎引發肺纖維化,或病毒侵犯心血管系統使心臟功能受損,住院臥床時可能使四肢肌力喪失、心肺耐力下降,影響後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衛福部去年十二月十三日推動「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北醫附醫統計,新冠後遺症包含呼吸費力或喘,達五成,健忘四成六、疲勞四成三,還有掉髮、失眠、焦慮、咳嗽咳痰、喉嚨不適等。無論輕症或重症,疫後都可能出現疲勞、倦怠或無力感,讓染疫者降低活動意願,提高失能機率。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認為,應積極讓確診者復健,並提出「新冠感染者復健治療指引」三方向,一是避免染疫飽受倦怠引發的退化,解隔離後加強心肺耐力訓練;二是針對年長者咳痰、呼吸道不適,應協助學習不費力的咳嗽的技巧;三是因染疫住進加護病房者,恐因急性呼吸窘迫造成肺纖維化,急性期就應開始復健。
-
2022-03-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後遺症「疲勞」最大宗 喪失活動力染疫者加速退化
全球疫情雖逐步趨緩,約有三成染疫者飽受新冠後遺症困擾。國內推動「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北醫附醫統計,新冠後遺症以「喘」為最大增,其次依序為健忘、疲勞等。隨著Omicron成為主流變異株,則以「疲勞」的後遺症最為常見。醫師指出,臨床發現,不少染疫長者,因「疲勞」加速功能退化,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或工作等。醫界認為,染疫者於急性期時,就應該介入協助心肺功能復健,降低後遺症影響。台中榮總復健科主任程遠揚表示,新冠染疫者因為肺部發炎引發肺纖維化,或因病毒侵犯心血管系統使心臟功能受損,住院臥床也可能造成四肢肌力喪失、心肺耐力下降,使後續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愈來愈差。根據北醫附醫統計,收治的染疫者引發的新冠後遺症,呼吸費力或喘占最大增達50%、健忘46%、疲勞43%、掉髮36%、失眠29%、焦慮29%、咳嗽/咳痰25%、喉嚨不適25%、胸痛/緊繃21%。程遠揚表示,喘不過氣主要是Delta變異株的主要後遺症,目前流行的Omicron變異株,後遺症則是「疲勞」最多。程遠揚表示,無論是輕症或是重症,染疫後帶來的疲勞、倦怠或是無力感,會讓染疫者大幅降低活動的意願,更別說起身運動,大大提高失能的機率。若患者是高齡長輩,喪失活動力後帶來的影響可能對生命帶來威脅,特別是有退化性關節炎、腰椎退化、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會帶來莫大的影響。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今提出「新冠感染者復健治療指引」,介入復健時間分三大部分,第一為避免染疫飽受倦怠引發的退化,建議解隔離後加強心肺耐力訓練;第二針對出現咳痰、呼吸道不適,特別是年長者,介入協助學習不費力的咳嗽的技巧;第三是因染疫住進加護病房者,恐因急性呼吸窘迫造成肺纖維化等,急性期期間就應介入復健。Omicron疫情因疫苗接種率大增,染疫者多以輕症或無症狀為主。程遠揚表示,部分無症狀感染者三個月內也可能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腦霧等。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立即就醫。
-
2022-03-10 該看哪科.兒科
數位醫療論壇/名醫開科技處方箋 AI改變就醫行為
AI智慧正在改變就醫行為,不只能靠醫院提供的個人化APP,就醫前自己掌控健康數據,AI還能用在醫院管理及協助手術及診斷的判斷,未來一張科技處方箋,就讓你在實體醫院及居家醫院間,接受全面的健康照護。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看診前先量血壓、心跳,看診時醫師邊問病情,邊把數據填入電子病歷。但你有沒有想過,醫師如果填錯呢?如果可以讓醫師專心問診,不必分心做其他事不是很好嗎?台中榮總提供的個人化APP就能辦到。陳適安:就醫智能化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指出,該款APP在就醫前,患者可輸入症狀,就醫時的檢查數據會自動上傳至醫院系統,醫師看診時不只能看到報告也能知道病人重要訊息,就醫後民眾也能查詢相關報告數據,還能與護理部的行動照護家連線,提供廿四小時排班護理師服務。最特別的是,台中榮總的智慧病房能提供病人床邊資訊系統,護理站有電子白板、護理人員行動APP,其中智慧系統床墊,可連結睡眠觀察,讓護理師掌握病患起身、臥床、是否有潛在危險等,電子白板和APP則結合雲端藥歷,確保用藥安全。台中榮總去年建置5G場域,現在心導管手術用手機就可以連線觀看,甚至可遠距下指導棋。AI也用來輔助醫師,包括心房顫動電燒、神經影像診斷、脊椎骨折影像、眼底鏡影像、傷口、皮膚影像等。鄭貴麟:檢查更有效率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表示,過去判讀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會以急診的影像為先,導致門診及健檢影像報告延遲,但有了AI輔助之後,系統會先通知有問題的影像,甚至可以計算出肺氣腫的程度、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血管狹窄的百分比等,做一次檢查就可以收到肺部和心血管數據。兒童骨齡利用AI輔助,可能做完檢查還沒走到診間,報告就已出爐;至於乳房攝影,因為鈣化點「就像在沙灘撒白糖跟鹽,要花時間找出來一樣」,以前需要一周左右才能打報告,現在用AI可大幅縮短判讀時間,還能初判是良性或惡性。陳亮恭:建立塔台醫院AI也會讓未來醫院「長」得不一樣,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規畫兩年內社區型關渡醫院將成為塔台醫院,打造全亞洲第一家全雲端智慧醫院,不只將實體醫院的資料上傳雲端,未來包括社區、居家服務的個人資料也能上傳,就能打造分級健康照護,醫護團隊的巡房也從醫院改至社區,行動醫療團隊就能到居家醫院去服務。目前關渡醫院也開始智能化,用在醫院管理也用在員工健康照護;病房內規畫有人因智慧照明應用,可觀察病人憂鬱失眠狀況,減少精神科用藥;人臉辨識應用在失智患者,觀察患者的臉部表情判讀病情變化,以調整照顧計畫;智慧電表則可依平常用電模式與活動量之間的關係,這些資料的收集都能應用在未來健康訊息的分析。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疫後醫療科技整合 AI、資訊流成趨勢
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數位醫療發展更是促進醫療平權,達成全面健康覆蓋的重要手段,遠距醫療照護將成為醫療新常規「New Normal」,疫後加速醫療科技整合AI智慧與資訊流成重要趨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就醫療科技實務面及政策面交流分享。「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與會者包括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指出,數位醫療未來趨勢包括健康大數據應用、機器人學習、人工智慧及產業鏈結合,台灣有很好的資通科技及生技醫療,能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但許多法規待考量,相信台灣跨產業發展很有韌性,能逆勢突圍開創藍海。立委張育美認為,促進醫療平權,政府應了解臨床實務需求,鬆綁法規,透過審查機制,進行處方箋電子化、院際間資訊整合交流及數據標準化,結合智慧醫療運用,讓遠距醫療更普及。她認為,生技醫療公司應更接地氣,讓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能以更合理價格使用醫療儀器,並讓資訊流通、減少落差,符合使用者需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2020年納入健保給付後,過去「通訊診療治療辦法」僅開放5種特殊情況可使用,未來將擴大到10種型態使用,包括長照、居家醫療、慢性病照顧、國際醫療等。此外「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即將於4月公布上路,未來電子病歷透過雲端授權,讓遠距醫療無障礙。行政院科技部前部長、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表示,台灣有健保資料庫可運用資訊,數位革命下將以人的「資訊流」為主軸,如衛福部桃園醫院運用「智慧行動化臨床早期預警系統」,精準即時分析病歷資料,醫師隨時調閱、查房,讓全院非預期CPR下降31%,急救後死亡率下降50%。陳良基說,2025年全球大健康產業市場估計超過15兆美元產值,甲骨文公司更以8千億台幣買下電子病歷公司,若我國醫院無法數位化,國外公司屢創電子病歷系統,台灣未來將成「殖民地」。未來醫療科技不見得都要健保給付,或許可和商業保險合作。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台中榮總榮獲2次智慧醫療全機構獎,包括APP個人化智慧服務,患者就醫前先輸入症狀、自行量測,資料自動上傳至醫院HIS系統,醫師可直接看報告,就醫後民眾也能查詢檢驗報告,癌症個管系統也提醒患者訊息不漏接。他強調,智慧化下民眾資安及隱私都要盡力保護,建議民眾可了解醫院智慧服務及檢測,善用AI智慧工具改變就醫模式。未來醫院應該長怎麼樣?台北市立關渡醫院作出最前曕的示範,院長陳亮恭與華碩合作打造亞洲第一家全雲端智慧醫院,將實體醫院、社區及居家服務等資料上傳雲端,進行運算分析而提供分級健康照護,宛如機場「塔台」內外遙控、分流;更以虛擬關渡醫院與社區結合遠距醫療、健康照護,讓行動醫療團隊提供服務。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高醫重視偏鄉,關懷高雄、屏東、台東等,及設置南迴線24小時緊急醫療照護中心。前年啟動台東縣5G遠距醫療,讓耳鼻喉、皮膚科、眼科進入偏鄉,在衛生所設置耳鏡、鼻咽內視鏡等,由在地人員操作儀器,即時影像分享到醫院診間,免去就醫勞車舟頓。高醫也深入山區,讓高雄市桃源區成為第一個根除C肝的鄉鎮,治癒率高達95%。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指出,疫情前健康數據大多在各自的APP、醫療院所、社區據點,但疫情後,回歸「人」數位虛擬化,包括醫院、社區、個人都進入虛擬世界,打破地點框架。搜集數據最重要是解決民眾需求,WaCare平台有15種健康領域、逾1500位專家提供服務,現已有200個社區據點使用資源共享平台管理長輩健康,更在疫情期間提供近500堂線上課程。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表示,AI可協助放射科醫師判讀影像,但無法取代醫師。醫師診斷仍然重要,在AI輔助下,系統優先通知偵出出問題的影像檢查結果,甚至計算出肉眼無法量化的數據,例如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血管狹窄百分比等,成為醫師最佳助手;AI目前也運用於醫院入口量測體溫、人臉辨識。
-
2022-03-03 該看哪科.耳鼻喉
今天是國際愛耳日 醫籲突發性耳聾不可輕忽
聽力損失對個人的生活有嚴重的影響,但據醫師指出,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臨床上,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內耳血管病變、內耳損傷、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是精神壓力過大等,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日常生活。今天是國際愛耳日,台中榮總上午舉辦「為愛聆聽-世界聽力日公益活動」,除了展示從聽力篩檢、輔具、手術等各種解決方案,並與科林助聽器公司合作,由科林捐助30支助聽器給符合補助的病人,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幫助更多的病人重回有聲的世界。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說,世界有超過10億年輕人正暴露在永久聽損風險之下,世界衛生組織呼籲的聽力預防保健服務措施有一、疫苗注射,例如注射德國麻疹疫苗減少染病感染,造成聽力損失。二、新生兒聽力篩檢。三、孕期保健。四、中耳炎治療。五、遺傳諮詢。六、職場噪音及娛樂場所噪音防治。七、不當使用耳機。八、避免或減少使用耳毒性藥物等。他說,台中市一位國小女老師上課時發現漸漸無法聽見學生聲音,診斷發現因雙耳皆為重中度聽力受損,聽力並持續惡化,即使戴了助聽器,上課或與學生互動仍倍感困難,加上疫情下人人戴口罩,讓溝通更困難。所幸後來在台中榮總接受電子耳手術手術及復健,現在已可以重新輕鬆地上課,重拾人生自信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郭哲宏也舉例說,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5年前因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長期難以入眠,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他說,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周,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郭哲宏說,除了類固醇治療外,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若病人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
-
2022-03-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6旬男子突眼黑看不見 原來是頸動脈狹窄造成腦梗塞
高雄一名62歲許姓男子日前突然視力模糊,住院發現左側視野缺損,右側枕葉有急性缺血性腦梗塞,經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頸動脈高度狹窄,緊急放置右側頸動脈支架才痊癒。收治這名患者的高雄小港醫院醫師李國瑋表示,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台灣缺血性腦中風約占75%,主要是三高、心房顫動和顱內或頸動脈狹窄等原因,其中頸動脈狹窄初期症狀不明顯,隨著狹窄情形惡化,開始有頭暈,眼睛黑矇等情形,如持續惡化,就可能發作短暫性腦缺血甚至腦中風,許先生有高血壓卻未服藥控制,因此誘發。小港醫院表示,嚴重頸動脈狹窄病患除須控制飲食、三高、規律運動外,也應視狀況考慮採取血管手術疏通頸動脈狹窄處,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及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其中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術是近幾年的新治療模式,多由心臟內科和放射介入科醫師執行,這次許先生是由台中榮總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高醫林子超醫師及小港醫院醫師吳昆翰醫師組成的神經科團隊首度執行。崔源生說,頸部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是將鋼絲、氣球及支架的導管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入,沿主動脈到達頸動脈狹窄處,接續以擴張的氣球撐開狹窄處,再將支架固定於狹窄的地方,採局部麻醉,治療時間短、傷口小恢復快,適用於年紀大的長輩。小港醫院吳昆翰表示,血管硬化、阻塞、狹窄都是造成腦中風的主因,缺血腦中風和頸動脈狹窄的關係密不可分,初春天氣變化快,民眾如有頭暈、四肢無力或麻木等神經症狀,絕不可大意。有多重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病患,建議定期接受頸動脈血管的評估。
-
2022-02-24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25歲女不明原因腎衰竭 罹罕見高安氏動脈炎
台中市1名25歲科技業女性因為多處傷口潰瘍及咳血,到台中榮總急診檢查發現急性腎衰竭,病情一度惡化到敗血性休克,最後診斷罹患罕見高安氏動脈炎,經治療後順利出院。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與醫師黃士婷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一名25歲科技業女性,去年1月開始,下肢到膝蓋出現水腫和多處紅斑及傷口,半年尋遍各醫療院所,病況未改善,進展至雙腳嚴重水腫、腳趾末梢紫黑色、多處傷口潰瘍及咳血、呼吸困難,發燒、左手冰冷麻痛、血壓下降,因而到醫院急診。黃士婷指出,患者經血液檢查發現急性腎損傷、蛋白尿及血尿、發炎指數上升、溶血性貧血、合併肝功能異常及黃疸。電腦斷層檢查腹部發現左腎及脾臟梗塞、右腎萎縮、肝脾腫大。心臟超音波掃描發現左心室內有多處血栓,合併心臟衰竭,在1天內病況快速進展至敗血性休克轉入加護中心照護。因年輕女性併發多處大血管栓塞,醫療團隊懷疑為大血管炎,經由團隊專家會診此複雜病情後,建議加作頸部超音波探查發現多處顱內、頸部大血管阻塞,腦部核磁共振掃描更發現多處腦部小梗塞,最後病人接受全身正子掃描確診為高安氏動脈炎。黃士婷指出,患者在感染控制穩定1個月後,考量病情需要使用口服類固醇、並改成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及心衰竭藥物治療。治療後患者終於恢復健康,腎臟正常出院,並於出院後1個月後回歸職場。黃士婷強調,由於高安氏動脈炎是罕見疾病,因而容易被忽略,造成存活率相對較低。病患又常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而延遲就醫,呼籲年輕女性若發現單側或雙側肢體有紫斑、不明原因多發傷口,或急性腰痛、血尿、蛋白尿症狀,應儘速就醫。
-
2022-02-09 該看哪科.懷孕育兒
28歲妙齡女求子2年頻卡關 試管嬰兒補助第1次即成功
28歲江小姐和先生結婚2年,去年初終於自然懷孕,卻發生自然淘汰、才得知自己是卵巢早衰,讓她備受打擊。國民健康署去年7月起推出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江小姐和先生即加入不孕症治療,經過3個月努力順利懷孕,今挺著5個月孕肚出席記者會開心分享喜悅。國健署去年7月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補助對象擴大至不孕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且妻年齡未滿45歲者,截至今年2月7日止,已有2萬7882件申請通過資格審查,其中1萬4172件已完成療程、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共10億7162萬餘元。根據人工生殖機構通報系統資料分析,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婦女,110年下半年接受治療人次有3萬298人次,相較108年同期1萬7785人次成長7成。依年齡層分析,妻子40至44歲治療人次數成長率最多,為84.1%。江小姐的主治醫師、宜蘊生殖醫學中心院長陳菁徽醫師表示,有很多像江小姐一樣年輕的夫妻有生育需求,透過補助增加他們求診意願。做試管嬰兒年紀,在35歲以下及40歲以上差距很大,像江小姐第一次就成功,因35歲以下胚囊可以取得較好胚胎,只要累積5至6顆,就算一次只植入單胚胎,好胚胎成功機率高達5成,最後懷孕率也高達9成。多胞胎植入容易發生多胞胎妊娠及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國際趨勢皆鼓勵「降低胚胎植入數」。根據國際生殖醫學技術監測委員會(ICMART)2017年年報,顯示北美洲、歐洲、澳洲、亞洲等區域,有9成以上接受試管嬰兒療程之夫妻,包括單胞胎、雙胞胎,但我國比例僅約7成。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陳明哲表示,台灣多胞胎比率高,依照國際趨勢減少胚胎植入來說,我國算是落後世界。且人體是適合單胚胎物種,懷多胞胎有風險,不僅媽媽,嬰兒容易早產、低體重,且出生易身體脆弱,容易腦內出血、死產等。「台灣現在很多多胞胎,是人工生殖造就出來,醫界有責任要設法減少。」陳明哲表示,根據日本統計,若只植入一個胚胎,發生多胞胎機率只有1.6%,雖然很低但還是有可能發生,所以大部分民眾多半植入單胞胎,不會植入多胞胎,就是要降低風險。但台灣還是很多人想植入多胚胎,原因是「想要一次就成功」、「不想失敗再花錢」等。陳明哲說,台灣過去植入單一胚胎率僅20%、雙胚胎則有70%,去年開始政府補助,雙胚胎增加到90%,單一胚胎比率仍落後。他表示,減少多胞胎有效方法,即是單一胚胎植入,政府補助方案可讓患者減輕經濟壓力,也減輕醫療機構壓力,不應該急著植入多顆胚胎,應一次一顆,提高母親、嬰兒安全,這才是國際趨勢。中華民國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張帆表示,除了提倡單一胚胎植入,也應該培養、篩選好的胚胎,植入後才能維持高成功率。就過往統計,第五天等級最高胚胎,染色體約落在40至54%之間,有一半機率會成功。但第三天胚胎染色體正常率僅3至17%,有些胚胎甚至不在發育,建議要有好的胚胎植,需培養久一點後再植入。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麥揚竣表示,不孕症補助額度,目前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每次補助上限維持15萬元。非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首次申請補助者,每次補助上限10萬元。再次申請補助者,每次補助上限6萬元。符合不孕症補助資格,為不孕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且妻年齡未滿45歲者。妻子未滿40歲,每胎補助次數上限6次,40至44歲每胎補助次數上限3次。妻未滿36歲最多植入1個胚胎,妻已滿36歲且未滿45歲者最多植入2個胚胎。國健署呼籲,生育力會隨年輕增長而降低,35歲以下女性做試管嬰兒療程,其胚胎植入週期活產率接近5成,但41歲以上則不到2成,建議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經過一年以上仍未懷孕,請及早就醫治療申辦流程及相關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官網「試管嬰兒專區」查詢https://reurl.cc/zerX07 ,或撥打國民健康署人工生殖諮詢專線02-25580900,將由專人提供即時的服務。
-
2022-01-26 養生.聰明飲食
小心年菜藏飲食陷阱 營養師教5撇步防範過好年
農曆春節將屆,親友圍爐相聚難免吃吃喝喝,飲食常不自覺過量,導致熱量超標、血糖上升,對糖尿病友更是一大考驗,但中榮埔里分院營養師提醒民眾,考量健康仍要節制飲食,糖友更要秉持均衡飲食為原則,善用5撇步開心過年。台中榮總埔里分院指出,過年圍爐菜色比起平時豐盛,像佛跳牆、糖醋魚、蘿蔔糕、米糕、酥炸金元寶等常見傳統年菜,多用油炸、油煎、糖醋、勾芡等烹調方式料理,相較於清蒸、川燙等較不健康,一頓年菜熱量往往超過建議的2至3倍。該院營養科表示,年菜美食藏有熱量超標、血糖上升等飲食陷阱,一般民眾要注意,糖友更不能不防,過年時仍應均衡飲食,並善用食物份數代換、3低1高、多動531、自我監控、定時服藥,透過這「5撇步」有效穩定血糖過好年。該院營養師劉郁庭說,撇步一「均衡飲食」適量攝取全穀雜糧、蔬菜、水果、豆魚蛋肉、油脂與堅果種子、乳品等6大類食物,獲取人體所需營養素;撇步二「3低1高」即飲食攝取應低油、低鹽、少加工,更要高纖,每餐最少1拳頭蔬菜量。撇步三「食物份量代換」透過食物代換適量攝取,像是蘿蔔糕4片或佛跳牆中1拳大的芋頭,等同1碗飯,別重複食用;撇步四「多動531」每周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心跳至少100下;撇步五「遵醫囑」定時服藥,切勿自行中斷。台中榮總埔里分院也提醒民眾,除了飲食更要均衡,維持運動習慣,定時服藥監測血糖等5撇步外,更要注意含糖飲料改為無糖或水分攝取;此外,面對疫況嚴峻,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量測體溫等防疫措施,才能開心健康迎接新的一年。
-
2022-01-20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才能提升免疫力?營養師建議彩虹飲食法,兼具防癌、抗氧化
春節將屆,疫情卻緊張,民眾都希望加強自己的免疫力。台中榮總營養室今天就建議民眾採用「彩虹飲食法」,不但能防疫,還具有抗氧化、防癌的保健效果。台中榮總營養師指出,彩虹飲食法(Rainbow Diet)是美國癌症協會推薦的飲食方式,用來鼓勵大家餐盤上要富含紅、橙、黃、綠、白、藍紫黑等如彩虹般多彩的蔬菜、水果。而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的植物性化合物簡稱植化素,如茄紅素、葉黃素、花青素等,以下是各種顏色食物的營養價值:●紅色食物:含番茄紅素、鞣花酸、槲皮素等植化素,具有抗發炎、抗氧化、免疫調節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番茄、甜菜根、紅甜椒、紅洋蔥、櫻桃、蔓越莓、石榴、草莓、西瓜等。●橙色食物:含胡蘿蔔素、生物類黃酮、類胡蘿蔔素、薑黃素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內分泌調節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紅蘿蔔、南瓜、紅薯、薑黃、橘子、哈密瓜、木瓜等。●黃色食物:含葉黃素、玉米黃質、鳳梨蛋白酶、薑辣素、川陳皮素、芸香甘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酵素活性、胃蠕動調節、促進腸道健康菌叢生成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玉米、薑、馬鈴薯、南瓜、黃甜椒、香蕉、鳳梨、楊桃等●綠色食物:含兒茶素、綠原酸、葉綠素、類黃酮、葉酸、異黃酮、單寧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保護心血管、減低黃斑退化及白內障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蘆筍、花椰菜、荷蘭豆、綠色蔬菜、青蘋果、橄欖、綠檸檬、綠茶等。●白色食物:含多酚、含硫化合物、植物性雌激素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保護心血管、免疫調節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高麗菜、白蘿蔔、白洋蔥、大蒜、菇類、水梨等。●藍紫黑色食物:含花青素、類黃酮、白藜蘆醇、酚酸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強化記憶力、平衡情緒、保護神經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茄子、紫高麗菜、紫薯、藍莓、紫葡萄等。營養師說,不同顏色的蔬果除了含有不同的植化素外,也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素。
-
2022-01-17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陪長輩玩鏡子遊戲 延緩失能
強烈冷氣團來襲,全台急凍,而且國內疫情加劇,民眾減少外出活動,不利於長輩身心健康,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復健科建議,民眾宅在家可以與長輩玩「鏡子遊戲」,透過簡易居家式預防活動增進互動,維持健康和延緩失能。台中榮總埔里分院職能治療師王哲煜表示,「鏡子遊戲」顧名思義就像照鏡子一樣,活動時,長輩與照顧者要面對面,之後請長輩盡量「模仿照顧者動作」,做動過程不用快,要依長輩的認知能力及體能,適度調整動作難易度及範圍,例如用上肢寫字、雙側上肢同時活動、上肢加腰臀(左右前後擺)、上肢加下肢(膝蓋微彎再伸直)等動作。反之,也能由長輩做動作「讓照顧者模仿」,但遊戲過程中,照顧者可請長輩在能力範圍內,同樣不用快,但盡量將動作做大、做難,如此可讓長輩知道活動度是否足夠;若長輩無法以站姿活動,就改採以「坐姿」進行,並將動作簡化成舉右手、舉左手、抬右膝及抬左膝,能力好者採舉手抬膝的合併式動作。王哲煜也提醒,照顧者在進行鏡子遊戲前,可以先面對立鏡或能映照自身影像的門窗等,先行練習觀察及帶動作鏡中的自己,才會知道長輩是否有確實比擬自己,在家持續活動,也能達到延緩老化失能、減少肌力流失、促進認知功能等效果。
-
2022-01-07 新聞.杏林.診間
掙扎於不可放棄救治的醫學教育,翻遍法條只為解除病患家屬痛苦!謝景祥不忘初衷、推動善終
「當我在台北榮總實習時,有一天晚上病房值班,有4個肝硬化老榮民、同時食道靜脈大量出血。」嘉義市陽明醫院院長謝景祥回憶道,當時他們的狀況無論採取任何醫療行為,都註定死亡。那時候我滿腔熱血,一直努力為他們做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復甦術),可惜最後仍然是徒勞無功。這是謝景祥思考病人自主權利的起點,經過30餘年後,他參與催生《病人自主權利法》,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訂定專法,完整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國家,確保病人善終的意願,在意識昏迷、無法清楚表達時,仍獲法律保護,並得以貫徹,堪稱台灣醫療史的重要里程碑。出生於1958年的謝景祥,雖然提早2年入學,但在彰化高中畢業後,即應屆考進陽明醫學院(現已併入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其實,在大學聯考第一天,他發燒至38.9℃,導致數學成績不如預期,與第一志願台大醫學系失之交臂;經過思索,他決定不重考,成為陽明醫學院第一屆學生。「下鄉」後決定留在嘉義市陽明醫學院首任院長韓偉,是位虔誠的基督徒,視學生如親,亦如父親般嚴謹,但事事以身作則,學生無不心服口服,對他又敬又愛。謝景祥說,創院初期,全體醫學系學生一律住校,一絲不苟的韓偉,不僅要求學生的學業,也很在乎學生的言行、生活習慣,「耳濡目染下,我也學會如何自律,並對未來的從醫生涯,充滿使命感。」因為雙手頗為靈巧,且在手指靈活度、手眼協調程度測試,一直名列全系前1%,因此在選擇科別時,謝景祥選擇了需要精密技巧的骨科。退伍後,他回到先前實習的台北榮總任職,還曾獲台北榮總指派,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學習人工關節技術;謝景祥感謝地說:「這段經歷除了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認真注意先進國家的醫學觀念、趨勢。」早年,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只招收公費生,規定畢業生都得「下鄉」,不能一直留在台北榮總,一定得前往榮總在各縣市的分院歷練。謝景祥選擇離老家較近的嘉義榮民醫院(現為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簡稱嘉榮),沒想到,他就此留在嘉義市,還創辦了陽明醫院。嘉義榮總位於嘉義市南境,鄰近台一線。但謝景祥初到嘉義榮總任職時,卻驚訝地發現,發生在台一線的車禍,傷者、家屬都指定送至距離較遠的林綜合醫院,而非近在咫尺的嘉義榮總,後來才發現,「先前,榮民醫院體系的醫師有許多由非正科的軍醫轉任,醫學知識、技術較為落後。」隨著陽明醫學院畢業生陸續進駐各科,嘉義榮總業績、名聲快速提升,謝景祥更躍居嘉義地區業務量最大的骨科醫師;因此,他決定留在嘉義市發展,即使台北榮總徵召他回任,他也不為所動。謝景祥微笑地說,「留在嘉義市,我會成為當地骨科第一把交椅,但回到台北市,就只是眾多骨科醫師的其中一人,當然選擇前者。」事業發展順利,不忘從醫初衷因為醫術精良,並擁有眾多忠實病友,謝景祥著手創業,承租30床的良友醫院並改名為陽明醫院,以陽明為名,乃紀念自己的醫學生涯,起自陽明醫學院。而在7年後,更是在醫界前輩的建議下,從法院拍下了已歇業的林綜合醫院。「當時,林綜合醫院已是第八拍,在房地產市場,根本乏人問津;由於是醫院用地,連建商也興趣缺缺。幸得如此,我得以以較實惠的價格購得。」謝景祥坦承,擁有300個床位的林綜合醫院,對先前只有經營30多床位醫院經歷的他,是規模龐大的事業體,「標下林綜合醫院,其實不在當時我的職涯規劃內。」創辦陽明醫院後,謝景祥以骨科為骨幹,逐漸發展、充實其他科別;「因為到骨科求診的病友,大多是年長者」,陽明醫院逐步增設同樣以銀髮族為主要客群的心臟科、腎臟科。目前,陽明醫院共有21科,已從骨科專門醫院茁壯為中型的綜合醫院;謝景祥迄今仍堅持,「先找到好的醫師,再開設專科」,絕不為擴張而擴張。事業發展順利,但謝景祥始終未曾忘懷從醫初衷。發生在陽明醫院呼吸照護病房(Respiratory Care Ward,RCW)的一件事,讓他回想起實習醫師備受衝擊的那一晚,與持續多年的疑惑,就此加入推動制定《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行列。在陽明醫院創立初期,在政府的政策鼓勵下,增設呼吸照顧病房,安置病重但未病危,且長期需要呼吸器治療的病患。不過,若干待在呼吸照顧病房的病患,已是植物人,有些更已臥病多年,倚賴呼吸器延續生命,實生不如死,更衍生諸多家庭、社會問題。翻遍法條解除病患家屬痛苦數年前,一位呼吸照顧病房病患的家屬,因父親已成植物人2年,請求主治醫師關閉呼吸器,讓父親脫離痛苦。然而,縱使家屬再三保證,此提議乃是全家人深思熟慮後的共同決定,絕不會事後反悔、興訟,但主治醫師仍擔心沾惹官非,遲遲不肯同意。最後病人家屬找到謝景祥院長求助。「我曾幫這位病患換過人工關節,印象仍相當深刻。」謝景祥嚴肅地說,他可以體會家屬的感受,但此舉違背了他奉行多年的醫學信仰。「每位醫學生都不斷被教育,就算僅有一絲絲生機,也不可放棄救治。」「老師從來沒教過我,什麼人不要救。」內心正反意見交戰許久後,思及「如果我是那位躺在床上的病患,也不希望身上插滿各種管子」,決定應允家屬的提議。謝景祥翻遍相關法律條文,終於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找到適用的條文,「此條文規範相當嚴謹,必須病患的配偶、父母、子女全數同意,醫師才能關閉病患的維生設備」,且病患並須是「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最後,謝景祥商請該病患的配偶、四名子女簽署同意書,這些家屬即該病患的遺產繼承人,並與律師再三確認,在法律上已毫無疏漏,「因為有資格告醫師的家屬,都已在同意書上簽名」,「在配偶、四名子女的共同見證下,由我關閉呼吸器,由主治醫師拔管,讓病患善終!」(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氣變化大心臟亂跳勿輕忽 心房顫動電燒治療技術再升級
看到心儀的人心臟蹦蹦跳,這種「小鹿亂撞」戀愛的感覺,若太頻繁及不規則的出現,恐怕就不是心動而是心律不整,而其中又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 ● 心臟蹦蹦跳非心動的感覺,恐是心律不整● 電燒治療再升級 北榮引新技術助提升治療精準度● 邁入高齡化應注意心律不整 及早治療提升老年生活品質台灣約有35萬人有心房顫動,其中約有兩成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不僅長久下來可能會造成心臟衰竭,中風風險更是常人的5倍,死亡風險則為2倍。而究竟要怎麼發現是否有心房顫動呢?台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心房顫動最初可能會出現不規則的心跳。不規則的心跳有些人會在喝咖啡或飲酒時更明顯,或是在天氣變化或睡眠不足也容易出現,但卻並非所有人都會因此感到不適,有些人會因為喘及胸悶就診,但也有部分症狀不明顯的患者得經由健檢或常規的心電圖檢查才發現,卻早已成了慢性心房顫動患者。羅力瑋主任表示過去就曾遇到一名症狀不明顯的心房顫動患者,過去以為自己心跳很正常,直到接受電燒療法治療後才跟醫師說,「原來這才是正常心跳」,原來患者一直把不規則心跳當成是正常狀況。心房顫動是心房細胞老化造成不正常放電,在左心房與肺靜脈交接處有四個放電點,在治療上用高溫的能量來燒灼放電處,就是電燒療法,其中台北榮總團隊電燒療法於陳適安教授帶領下,已累計5,000例病例,經驗極為豐富,並和國際接軌,隨時交流電燒治療上的最新科技與治療方式。羅力瑋解釋,早年國際上一直認為左心房與肺靜脈交接處只有四個放電點,但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教授認為,東方人還有非肺靜脈的不正常放電病灶,後來證實台灣人約有四成患者還有其他的放電點,因此,十餘年前在電燒時,就會在手術當中再尋找其他放電區域,不僅使電燒治療更進一步,更因此被國際稱為「台北方法」。於這十餘年來,陳適安教授更在台北榮總打造目前這個堅強的電生理團隊,為台灣心律不整的患者提供國際性的優質治療。而近年電燒手術的輔助系統也持續升級,使成功率再提高1成,羅力瑋指出,傳統的電燒,在將電燒導管放入心臟中異常放電病灶燒灼時,會搭配X光照射及3D定位系統,現在則將心臟內超音波探頭搭配電燒導管進到心房病灶處,再搭配3D定位系統及高密度診斷導管,使醫師可以更快更精準的執行電燒,也能減少X光的輻射線照射,不僅使成功率已達8到9成,更降低民眾對輻射的擔憂。最後,羅力瑋表示由於心房顫動平均發病年紀為70歲,且隨著年紀發生率愈高,80歲長者約有2成的機會,尤其台灣邁入老人國,未來患者將愈來愈多,也提醒民眾近期醫療科技進步,也有越來越多的穿戴裝置,若是發現心跳不規律或出現異常,應提高警覺盡早就診,在疾病更嚴重前及早燒除後患,讓自己有個品質良好的老年生活。
-
2021-12-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影響我的人生的病人故事 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如果她能,而我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12月12日,星期天中午,天晴,氣溫大約4℃,但是有風,感覺像是0℃。我沿著平常的路線慢跑大約6英里(將近10公里),陪伴我的是新鮮冷洌的空氣,許多房子歡愉的聖誕節裝飾,以及耳機裡的有聲書。我的慢跑習慣已經有20年之久,但是如果沒有病人的榜樣,我大約也不會成為恆常慢跑的人。小時候,我總是全班50個學生當中跑的最慢的一個。這是一點也沒有誇張或喧染的事實。不是我沒有盡全力,而是真的一顆運動細胞都沒有。這樣吊車尾的體育成績跟著我的整個求學過程。醫學院畢業後,我在與東海大學隔著一條大馬路的台中榮總就職。東大校園幽靜廣闊,我幾度興起慢跑的念頭,但總是跑不到200公尺就氣喘吁吁,折返走路回家。大女兒上高中時,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育嗜好與能力,參與一個運動項目。女兒也跟我一樣,完全沒有體育細胞。沒選上游泳隊或各種球類運動的學生一律放在田徑隊裡。田徑隊每週有三天是慢跑日,沿著鎮裡上坡下坡的路跑4英里。對我這個連半公里都跑不了的人,一口氣跑4英里真是不可思議。於是,我約女兒在一個週末出去慢跑,看看跑4英里是什麼感覺。令人喪氣的是,汗如雨下,心肺也運作到極至,女兒説我只跑了1.5英里。當下,我只好認命,慢跑是跟我無緣了。有一天,一個75歲的黑人婦女因為貧血來看診。她的背脊直挺,身材適中,看起來很健康。她告訴我她每天出門競走或慢跑7英里,風雨無阻,即使下雪天也無例外。她説她過去體重超過300磅(140公斤),她的醫師勸她為了健康一定要減重。就這樣,她十年如一日,75歲的她仍然天天慢跑;她對自己的恆心毅力感到自豪,我也由衷地佩服她堅持不移的意志。我心想,如果75歲的她能天天慢跑,而我卻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這是20年前的事了。恆常運動對健康的助益無庸贅述;我從一開始只能跑1英里到現在可以一口氣跑6英里,身體健康,少有任何病痛。每當我勸告病人運動的益處,我總是引述這個病人的例子,也分享自己親身的體驗。即將滿63歲的我,零處方的健康病史,都要拜這位病人的精神榜樣的激勵。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吉米剛剛成為我的病人時,情緒暴躁易怒;每次他來看病,我們的護士、秘書都很緊張,不知道他又要生什麼氣或發什麼牢騷。他因為咽喉疼痛診斷有第二期的舌癌。一開始他到著名的麻州眼耳鼻喉科醫院就診(Mass Eye and Ear Infirmary, MEEI),接受手術治療。主刀的醫師我也認識,是個很有經驗,手術技能很好的醫師。不幸的是,吉米在手術後不僅咽喉疼痛加劇,脖子下巴處也冒出腫大的淋巴結。仔細讀手術報告與病理報告,吉米有可能是這位外科醫師第一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做手術的病人。不僅舌基部的腫瘤沒有完全切乾淨,在淋巴摘除術(neck dissection)的組織裡,病理科醫師連一顆淋巴結都沒有找到;也就是説外科醫師完全沒有摘除到任何淋巴結。我不知道外科醫師如何跟吉米解釋為什麼他的咽喉疼痛在手術後更加劇烈,但是可以了解吉米盛怒的緣由。每次他來看病,我總是讓他發洩他的怒氣,並且分析他的報怨;合理的、我的醫院應該改善的,我保證一定改善;不合理的,我也照實地宛轉解釋。他之後接受很辛苦、漫長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我常常告訴我的護士及秘書,將我們自己放在吉米的處境裡,原諒、接納他爆發的脾氣。他從一隻憤怒的困獸,終於慢慢的變成馴良的羔羊。在所有的癌症治療當中,頭頸癌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對病人而言是最艱難的。因為放療的部位影響唾液腺,不僅造成嚴重的口乾症,也會影響牙齒的健康。治療前,病人需要看牙科及口腔外科醫師,把一些蛀壞的牙齒都拔了才能開始治療。放療進入第三、四週過後,口腔黏膜發炎破損,疼痛不堪,需要嗎啡止痛藥,連水都無法下嚥,需要裝個胃管支持營養的需求。這個治療造成體重驟降是必然的結果。治療結束後,病人還要經歷漫長的復健的過程,從新學習如何吞嚥食物。所幸的是,多數頭頸癌的治癒率很高,但是,讀者可以想見,「It takes a village.」,一個大團隊醫護人員合作的照顧,才能治癒疾病、重建病人的生活。台灣常見的鼻咽癌多數與EBV病毒感染有關,其他部位的頭頸癌則與生活習性選擇相關,抽煙喝酒嚼檳榔是頭頸癌的常見危險致病因素。在美國也是如此(嚼檳榔除外),因此,好像是一群自食其果、活該的病人;少數病人甚至有毒品成癮的潛在問題,比較讓醫護人員避之而不及。很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離職時,我自告奮勇地接手他的頭頸癌病人。幾個我們的護士、秘書認為很難纏的病人第一次來看我的診,好心的同事在我要進入診間時,問我,「等一下我來敲門『 拯救』你?」好像我是送入虎口的綿羊。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點也沒有憂懼,我相信只要我用心聆聽,再難纏的病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個可以交流的柔軟點。就這樣,這些我的同事視為困難的病人成為能信任我,接納醫療建議的好病人。吉米已經十多年都保持癌症緩解(remission),應該是治癒了。他現在熱心助人,成為一個很受醫護人員喜愛的好病人。我雖然因為離職的關係,老早就不是他的醫生了,吉米仍然偶而仍然透過臉書向我問好。照顧知書達理,模範生型的病人,是如沐春風的。照顧像吉米這樣的病人,卻是像牧羊人找回迷途的羔羊,心裡有著滿滿的感動。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我的癌症行醫生涯,挫折、失落與悲傷,罄竹難書。我接下來要説的,是個歡喜的結局,也激勵人心的故事。第一次認識育皇,我肚子裡懷著我的第二個女兒。育皇即將出國留學,卻因為膝蓋久痛不癒,想説要在出國前專心把膝蓋的問題治好。沒想到晴天霹靂,他的膝痛原來是因為股骨骨癌癌所致。第一次在病房會診,育皇正處在「無法置信」、「憤怒」的心情歷程,對我愛理不理的。之後,育皇經歷化療、手術、化療。在最辛苦的化療期間,他整夜坐在病床上抱著彎盆,每幾分鐘就嘔吐一次。因為白血球降到極低點,感染發高燒,卻找不到感染源,除了抗生素之外,一個副作用很大的抗黴菌藥也用上去了。當天晚上,接到育皇的太太哽咽不已的電話,「育……皇……直發……抖,連……整個病……床……都在抖……」這是抗黴菌藥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諾理,育皇的太太,日夜無休地守在病房作筆記,照顧育皇,堅毅的她,看著育皇無助地劇烈冷颤,終於崩潰,泣不成聲。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婦所受的罪,真是很難想像的。幾個月下來,育皇變成我的親生弟弟一般,他的家人也成為我的家人,我不自主的與他們同悲同喜。總算,育皇完成了所有的療程,進入康復與追蹤的過程。三個月後,有一天中午,育皇與諾理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壞消息。他的胸部X光有三顆小結節,高度懷疑是骨癌轉移病灶。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在這麼辛苦的治療過程後,短短三個月,癌症已經復發轉移。平時很會安慰鼓勵病人的我,什麼話也説不出來,只能默默地陪著他們坐了好一陣子。育皇是我第一個骨癌病人。以其他癌症轉移到肺部為例,治癒的機會是很小的。這是電腦網路前的年代。那天下午我去醫院的圖書館埋首蒐詢骨癌肺轉移的資料。原來,骨癌轉移到肺部的機率高達八成;適當治療,包括手術與化療,仍然有治癒的機會;有個報告詳述有個病人總計做了十四次肺結節摘除術!育皇前後總共做了四次肺部手術,當中穿插了多次化療,總算病情保持緩解了兩年。他決定完成他的留學夢,赴美修習博士學位。我也支持他的決定,認為他能擺脫癌症的陰影,展翅高飛。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繼續定期照胸部X光做追蹤。沒想到,兩年後,他的癌症再度在肺部副發。育皇休學回台灣治病。一年後,就又回到學校完成他的博士學位。他的學業成績創下學校的記錄。這樣的成就,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在死亡關卡幾度折返的癌症經驗,給了他常人無法想像的精神力量。他的指導教授寫了長達七頁的推薦信,希望育皇留校認職。他最後因為父母年邁,決定回台灣教書做研究。我初識育皇時,正懷著我家老二。如今我的小女兒三十三歲了,也剛剛當媽媽了。育皇也桃李滿天下,著作等身。當我感到窮途末路時,常常是病人的精神鼓舞,讓我奮力前行。當然不是每個病人都有像育皇這樣美滿的結局。至少,我想醫師的職責是,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同悲喜。
-
2021-12-24 癌症.淋巴癌
會「跑」的腫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結摸起來不會痛,留意早期6大症狀
台灣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新診斷約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九名。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出現症狀。早期淋巴癌常見「燒、腫、癢、汗、咳、瘦」六大症狀,若出現其中一個症狀,表示疾病侵襲性較高、變化快,要盡速就醫,淋巴癌治癒率很高。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分類複雜居全癌之冠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淋巴癌(惡性淋巴瘤)確診人數逐年攀升,十年內人數增長已達四成,尤其淋巴癌分類高達80種以上,複雜程度居全癌之冠。淋巴瘤往往會對臨近的正常組織產生壓迫或造成阻塞,進而使該處器官功能受損,包括影響呼吸系統、腸胃道系統、肝膽系統、鼻腔及鼻咽腔、骨髓、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六大不同器官組織。台中榮總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一般人身上大約有600個淋巴結,比較容易摸到的淋巴結常是在頸部、腋下與腹股溝。根據研究,每年約莫有0.6%的人會有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其中只有約1%的淋巴結腫大是因為惡性腫瘤所引起,而病史與理學檢查往往是最容易也最迅速能區別良性或是惡性的方法。分兩大類,九成都屬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癌為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依照病理診斷,可分成「何杰金氏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個大類。大多數的淋巴癌病人都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約占9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好發族群,分布於40到50歲之後的中老年人;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約占10%,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或是60至70歲的老年人居多。 好發族群1.免疫低下的患者,例如接受器官移植、愛滋病患者、自體免疫疾病病患等,皆是好發淋巴癌的高危險群。2.暴露於有機溶劑、染料或輻射物質環境者,也較一般人容易得到淋巴癌。3.乾燥症患者發病機率,較一般人多七倍。人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淋巴系統的存在,在體內淋巴系統可以製造淋巴球、抗體,負責對抗疾病與感染,其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上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淋巴系統遍布在身體各個部位,通常在頸部、腋下、鼠蹊等地方比較容易摸的到。當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球變成癌細胞時,則形成惡性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癌。淋巴癌分四期第一期 : 有一處淋巴區域有淋巴瘤細胞侵犯。第二期 : 橫膈之同一側有兩處以上的淋巴區域或一處淋巴結和一處淋巴結外器官有淋巴癌細胞的侵犯。第三期 : 橫膈兩側皆有淋巴癌細胞侵犯時。第四期: 淋巴瘤瀰漫性地侵犯各器官或淋巴結時,尤其是一旦侵犯到骨髓時,即屬第四期。淋巴癌治癒率高,積極治療存活率達七成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台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淋巴癌治療後有很高的機會痊癒,呼籲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症狀時,務必就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檢驗醫學部主任周文堅表示,淋巴癌治癒率很高,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成。年輕人發現一、二期淋巴癌高達八成可治癒,晚期或年紀較大者也有四成可以治癒。以侵襲性較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例,平均治癒率也有五成以上。淋巴瘤治療淋巴瘤的治療,必須依照其細胞型態與臨床分期而訂出治療計劃。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復發使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或異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淋巴結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恐惡性腫瘤「燒、腫、癢、汗、咳、瘦」是早期淋巴癌的六大症狀,腫塊最常見,觸感像硬網球,有些還會移動,但不會痛;僅少部分病人摸不到腫塊,需其他檢查輔助。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建議,六個早期症狀出現其中一項,查不出原因又持續三周以上,就要到血液腫瘤科進一步檢查。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說,淋巴癌目前無特殊篩檢工具,應注意淋巴癌6大症狀,若半年內體重驟減10%以上、出現無原因淋巴結腫大或莫名發燒、盜汗、皮膚癢及咳嗽,就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淋巴癌六大症狀 「燒」:突發性但不明原因的發燒,常是38℃左右,且多在下午及晚上出現。「腫」:脖子、腋下、鼠蹊等地方,突然出現無痛卻大於兩公分的腫塊。「癢」:持續性全身發癢的症狀。「汗」:夜間異常出現大量盜汗的情形。「咳」:喘不過氣或是出現不明原因咳嗽的症狀。「瘦」:六個月內體重異常下降超過10%,同時還會感覺到精神疲倦。正常淋巴結一般不超過1公分,呈橢圓形,質軟、活動、無壓痛,在頜下和腹股溝可以摸到。滕傑林表示,如果淋巴結腫大摸起來平整的、會動的、會痛的、不會繼續長大的,良性的機會比較高,通常是感染所造成。如果淋巴結持續腫大,就要考慮做切片檢查,若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則應直接切片檢查,進一步判別是否為惡性淋巴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癌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通常以實體瘤形式生長,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都可能被侵犯,常伴隨發熱、盜汗、消瘦、癢等全身症狀。淋巴腫瘤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誤診,它分佈在人體各個部位,有人甚至稱之為會「跑」的腫瘤,常會侵犯六大器官組織。1. 呼吸系統如直接侵犯肺臟、肋膜、心包膜,則會造成咳嗽、呼吸困難、肋膜腔或心包膜腔之積水。2. 腸胃道系統腸胃道受到侵犯或發生腹膜腔後腫大淋巴結壓迫,將可能造成腹脹、腹痛、胃腸潰瘍、穿孔、出血、吸收不良等症狀。3. 肝膽系統腹腔內淋巴結腫大後會引起膽管阻塞造成膽汁無法排除,或因直接侵犯肝臟而引起黃疸。4. 鼻腔及鼻咽腔可能會引起鼻塞、流鼻血等一些類似慢性鼻竇炎的症狀。5.骨髓造血功能變差,紅血球減少出現貧血而臉色蒼白;血小板減少會造成不正常出血,血液中含有不正常的淋巴球細胞。5. 神經系統如淋巴瘤侵入脊椎管,壓迫脊髓或脊髓神經,會造成疼痛、感覺異常等神經系統症狀。6. 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如侵入腦膜或腦實質內,會造成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視力模糊或運動失調。掌握4方法,預防淋巴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淋巴癌,都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建議掌握4方法,做好疾病預防:1.保持規律生活:不熬夜、不抽菸喝酒、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2.學會緩解壓力:壓力過大,會導致精神緊張,進而引起身心疲憊,還容易造成代謝紊亂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此,學會緩解和釋放壓力,避免過度疲勞,是預防淋巴瘤最重要的一個方法。3.盡量避免接觸農藥、染劑、殺蟲劑等化學物質。 4.當身體出現「燒、腫、癢、汗、咳、瘦」的異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工時長、壓力大,40歲時就高血壓!做6件事紓壓
兒科醫師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還好我很喜歡與小朋友相處,診間小病患很純真、可愛,一張小貼紙就很容易滿足,很紓壓,但我沒想到的是,「我40歲時,高血壓竟悄然而至。」「詹主任,你的臉怎麼那麼紅?」察覺我有異樣的是門診跟診的護理師,她發現我看診時整個臉漲紅,連忙提醒。連3次量血壓都超標量測血壓發現,血壓值150/100mmHg,超過標準140/90mmHg,單次血壓高以為是勞累所致,但經過休息30分鐘再量測,連3次量測都超過140/90mmHg,已是高血壓第一期,需要好好控制血壓。面對高血壓,我做六件事:一、接受治療並回診追蹤:很多人罹患高血壓已達需要吃藥控制,如選擇飲食、運動控制,但效果不彰,且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我常衛教病人,愈早控制好,預後愈好,合併症如血管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愈少,存活愈久。確診高血壓後,我吃藥控制,每天一顆降血壓藥,固定回診追蹤,醫師也會依照病況調整藥量,如今控制得宜,調整為一天吃半顆藥。二、自我檢查:愈年輕罹患高血壓,愈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病變,我有高血壓、癌症家族病史,年輕時就固定每年自費全身健檢,在確診高血壓後,也及早發現患有高尿酸血症。我的飲食清淡,沒有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但研究顯示,過高尿酸與代謝疾病有共病的關係,高尿酸除了痛風外,也會傷害腎臟、增加洗腎風險,因此我及早服藥治療,控制尿酸。三、飲食上力行「得舒飲食」:少鹽、少油,多堅果,少吃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居家常備小包裝的原味堅果。四、規律運動與作息:符合運動357原則,也就是每次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5次、達每次最大心跳的七成,即(220─年齡)×70%;平時下班後,我和太太走路當運動,從住處快走到餐廳約半小時,達到中度運動程度,講話會有點喘,吃完晚餐再散步返家,晚上10時就寢,隔天早起;假日和家人到溪頭、杉林溪等景點,走步道兼森林浴。五、量測血壓:我的床頭擺放血壓計,每天早起、睡前量測,並且記錄。六、給生活找點樂子:高血壓患者要懂得紓壓,除了診間喜歡與小朋友互動,很多患者也是看著他們長大,變成好朋友,很有成就感。每天與太太共進早餐,共飲我手沖的咖啡,相當紓壓,開啟美好的一天。醫學辭典/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平時症狀並不明顯,有些病人即使血壓異常升高,身體不會有不適感,常被忽略,因此有隱形殺手之稱。 國中以上就可以自我量測血壓,年輕人若連三次血壓超過120/80mmHg(量測之間需休息30分鐘),40歲以上連三次血壓超過140/90mmHg,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詹聖霖小檔案現職:●台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心臟科主任●陽明交大、高醫大醫學系兼任副教授●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兒童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兒童心臟醫學會監事學歷: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中山醫大醫學系專長:●微創心導管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心臟病及川崎病診治●兒童急重症加護醫療●兒童腸病毒重症醫療經歷:台北榮總兒童心臟專科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紐約兒童醫院進修、台中榮總兒童加護中心主任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品嘗咖啡
-
2021-12-06 新聞.元氣新聞
長春藤攜手慈濟團隊 幹細胞治療助腦疾患者
腦部三大惡疾的惡性腦瘤、漸凍症、失智症於治療上出現重大突破,慈濟醫療法人創新研發中心團隊、長春藤生物科技攜手簽約,慈濟技術轉移腦瘤外泌體抗體標靶藥物等五項專利,希望擴大幹細胞治療範圍,造福更多腦疾患者。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說,與長春藤專利技轉合作,不僅有助於開發惡性腦瘤、漸凍症、失智症等腦部新藥,另有選擇性去除未分化的多潛能幹細胞的醫藥組合物開發技術,以及一種活化態免疫細胞的體外擴增方法。近年來,幹細胞移植被廣泛應用在治療皮膚再生、關節退化、神經退化性疾病等領域,林欣榮表示,「誘導多潛能幹細胞」(iPSC)具有可轉變為幾乎人體所有細胞種類的特性,充滿潛力,有機會治療許多棘手的急重症。長春藤生物科技董事長莊雅清指出,長春藤和慈濟產學合作,主要是與慈濟理念相同,均想幫病人解除痛苦,並將治療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特別在儲存周邊血幹細胞領域上,「未來如果生病,就可以自己救自己。」莊雅清說,這次產學合作針對失智症部分,包括新藥開發,希望盡快人體實驗。由長春藤獨家引進HUBER儀器,同步結合儀器輔助失智症預防及中風後患者的復健。長春藤生物科技執行長陳炯瑜表示,長春藤整合再生醫學相關資源,從學術研究團隊、實驗室,核心技術到診所應用,這次與慈濟產學合作,期待在失智症、惡性腦瘤等合作,幫助更多病患。此外,在幹細胞領域上,還將高雄醫學院、台中榮總合作。
-
2021-12-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聞不到香味,吃不出食物好壞? 醫:當心「嗅覺失靈」可能是疾病警訊!
當我們在享受美食時,食物的美味是經由許多感覺來共同產生,其中主要的神經系統有嗅覺及味覺。因此如果嗅覺或味覺有問題時,除了無法感受到食物的味道,情緒與生活品質受影響外,還可能增加許多潛在危險,甚至是疾病的警訊,也可能是得了新冠肺炎症狀之一。台灣嗅覺失能 約10%至15%根據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調查,估計全美約有270萬人有嗅覺失能問題,占成人人口1.4%。2004年在瑞典對1,387名自願者進行的研究中,發現高達15.3%的受訪者主訴自己有嗅覺失能的情形。雖然各國的盛行率不同,嗅覺障礙患者實際總量並不在少數,台灣的嗅覺失能比率約為10%至15%。引起嗅覺功能異常的原因眾多,最常見是上呼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例如感冒、鼻過敏、慢性鼻炎及鼻竇炎會導致嗅覺失能,而近兩年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即是新冠病毒感染所致,也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症狀,是一大警訊,不可輕忽。其次,車禍造成頭部外傷,使得嗅覺神經路徑受損,更是台灣常見造成嗅覺失能的原因。頭部外傷 也會嗅覺異常上呼吸道感染是嗅覺功能障礙的最常見病因之一。病毒可能會破壞嗅覺神經上皮和受體細胞或嗅覺中樞途徑。據國外研究,22%至68%新冠肺炎患者會發生嗅覺功能障礙,20%至33%患者出現味覺功能障礙,患者可能是嗅覺神經上皮或嗅覺中樞途徑被破壞有關;味覺功能障礙的可能原因,包括味覺器官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改變和唾液腺感染。在嗅覺神經病變造成的嗅覺損失中,其嚴重度反應神經損傷的程度,也關係到預後。因頭部外傷而嗅覺異常者,在受傷六個月至一年內是治療的黃金期,嗅覺減退者尚可改善;若因病毒感染造成嗅覺異常者,對症治療可能會改善;鼻部疾病者,則可能需要藉由外科手術,才能改善嗅覺狀況。沒食欲沮喪 影響生活品質如果失去了嗅覺,不僅生活品質受影響,更增加了許多的潛在危險,例如:若無嗅覺,則無法感受到食物香味的愉悅感,也就沒有了食欲,變得沮喪,甚至有人出現社會退縮現象,更嚴重的是會減少對生活危險的警覺性,包括可能吃了已腐敗的食物而不自知,導致吃壞肚子,或無法發現外漏的瓦斯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甚至發生火災時無法聞到煙味而即時應變,造成公共危險。味覺異常相當普遍,它會伴隨於許多疾病,例如乾燥症、糖尿病、腎臟病等代謝改變的疾病,它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嚴重甚至導致病患營養不良。目前對於味覺有影響的因素,包括年紀、藥物、接受中耳手術及口腔或扁桃腺手術或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等。找出失能原因 對症治療常用的嗅覺診斷方法,主要是嗅覺閾値檢定法及嗅覺識別檢查法,包括自我檢測電腦化嗅覺測試等,找出嗅覺失能的原因,進一步做相關檢查,再對症治療。嗅覺失能的治療,臨床上一般以類固醇治療,常用的方式是給予短期的口服類固醇,對於不適合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患者也可考慮使用局部類固醇。針對外傷後嗅覺喪失的患者使用類固醇治療,16.4%嗅覺功能進步;進一步加上鋅劑治療,則28.2%的嗅覺功能進步。若接受嗅覺訓練三個月後,23.8%的患者嗅覺功能有進步。臨床會請病患做嗅覺訓練半年,復原效果更好。
-
2021-11-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毒株Omicron 中榮醫:症狀與原本變種病毒沒大差別
南非發現新冠病毒新的變異毒株,世衛組織正式命名為Omicron,歐洲多國已查出毒株感染者,全球高度緊張。台中榮總感染科主任劉伯瑜今指出,從現有資料來看,它的症狀包括發燒、肌肉酸痛、倦怠、咳嗽等與原本的變種病毒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民眾不必驚慌。劉伯瑜說,至於疫苗的效力,很多國家正在做進一步實驗,還有待有最新的結果才能確定。他說,新的變種一定會繼續發生,重要的是如何把公衛習慣維持下去,還未打疫苗者應趕緊接種,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都是仍需要注意的。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醫院No.1高雄榮總/前庭復健治療 專為暈眩病患開設台北榮總利用一滴血、一滴唾液的基因檢測方式快速篩出先天性聽損新生兒;高雄榮總耳科團隊在南台灣的表現也不遑多讓。據健保署統計,高榮109年治療聽損人數達8,406人,全國第一,其中治療暈眩的前庭復健更是獨到,獲許多求診病患信任。高榮耳鼻喉部下設內視鏡室、超音波檢查室、聽力檢查室、語言治療室、前庭功能檢查室等,2012年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等先進設備,每月門診量近3,500人。其中耳科近十年來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及先天性聽損兒人工電子耳的植入領域,有長足進步。耳科主任林明毅表示,耳科分耳內科及耳外科,耳內科處理聽力、暈眩等問題,耳外科則對耳膜破損或膽脂瘤等進行手術。針對日益增多的暈眩病患開設「暈眩門診」,執行耳內平衡檢查,前庭復健是專為暈眩病人開發的特殊治療,是高榮特色治療之一。目前高榮內耳暈眩檢查儀器與世界同步,領先國內醫學中心。因應高齡化,高榮耳科對於老年聽損及職業性聽損的病患也十分關注,早先一步發展成人電子耳植入術,林明毅說,政府只針對小兒先天性聽障病患補助裝設人工電子耳,其實在國外,老人聽損病患的需求反而是大宗。全國醫院No.2台中榮總/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 大大提升治療成效根據健保數據,台中榮民總醫院去年治療聽損人數全國第二,共8,196人。台中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郭隸德表示,該院聽力檢查流程線上化、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不斷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建立一條龍治療模式,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雙重把關,並與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郭隸德說,台中榮總近年將聽力流程線上化,縮短病人等候時間,也讓檢查流程更有效率,大幅提升醫療管理及病人滿意度。耳用顯微鏡一般是在手術房才有的配備,為提升治療成效,在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縮短治療時間並提高成功率及滿意度。郭隸德說明,耳科手術近年來不斷追求傷口更小及治療更加便利,在3D耳內視鏡手術輔助下,讓耳科手術相對傳統方式,傷口更小、時間更短、住院比率更低。在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針對可能有問題的嬰兒到耳科門診做複篩,雙重把關。對於先天性聽損的嬰幼兒,和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針對國人常見的30個聽損基因作檢測。另外,也協助需執行人工電子耳的患者申請社會資源補助,並可專案申請院內惠康基金會補助。全國醫院No.3光田綜合醫院/理學檢查加同理問診 才能找出聽損原因健保署109年資料顯示,光田綜合醫院聽損治療人數6,705人,居全國第三、區域醫院第一。該院開辦「耳鳴特別門診」20多年來,在國內外頗負盛名,甚至有遠從德國、丹麥跨海就醫的患者。「別輕易判耳朵死刑!」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說,許多病患在外院被診斷無法手術治療,一輩子只能戴助聽器,因而感到絕望,到該院仔細檢查後,才發現並非不治之症。除了完整的理學檢查和病史詢問,患者最需要的是「有同理心的解釋」。賴仁淙說,聽力損失原因很多,除了聆聽患者症狀主訴,還要用心了解生活型態、情緒及病史,才能找出病因。他舉例,由於暈眩症狀相似,只要民眾看診主訴頭暈,許多醫師即認定是梅尼爾氏症。但根據光田醫院調查,求診病人中只有十分之一是真正的梅尼爾氏症,必須經由聽力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才可判定。2008年光田領先引進鈦金屬材質人工聽小骨,具有質地輕巧、堅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能為病患量身訂做最適合的人工聽小骨,目前累積成功案例領先醫學中心。其中置換鐙骨手術是最精密的手術之一,精通此項手術的耳外科醫師在國內屈指可數。全國醫院No.4台北榮總/治療聽神經瘤 側顱底手術 全台唯一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9年台北榮民總醫院聽損治療人數為全國第四,5,422人。北榮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與北榮神經外科主任許秉權,自2011年起聯手進行側顱底手術,為患者切除聽神經瘤治療聽損,10年來已完成300多例手術。現在北榮已有許多年輕醫師願意投入耳科困難手術。王懋哲指出,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若患者聽力未受腫瘤影響、腫瘤小於3公分,或經評估患者有生之年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不見得要手術。據統計,約6成腫瘤不太會長大,但若腫瘤達3公分以上,恐壓迫腦幹,才須手術治療。北榮為全台唯一採用側顱底手術治療聽神經瘤,近年來全台相關患者都會到北榮治療。王懋哲說,目前該院每年治療超過50名患者,幾乎每個月都會進行相關手術。其餘慢性中耳炎引起的耳膜破損、聽小骨修補等手術,仍為耳科最常見的手術項目。王懋哲說,聽神經瘤不分男女也不分年齡,曾收治20多歲患者的聽神經瘤已長到近5公分,並出現腫瘤壓迫腦幹的走路不穩症狀,才被確診,手術切除腫瘤。提醒出現單側耳鳴、聽力變差,應懷疑可能罹患聽神經瘤,必須盡速就醫檢查。
-
2021-11-23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紫質症罕藥試驗 復發率降7成
罕見疾病紫質症患者因異常疼痛反覆住院,有人一年住院達一百多天,也有患者因神經毒性代謝物質累積過多,導致神經或呼吸系統受損而死亡,所幸近來已有新藥問世,患者接受臨床試驗後,病況改善許多。紫質症至少有七種類型,國內發生率為卅萬分之一,其中以急性間歇性紫質症(AHP)症狀最嚴重。台灣罕見血液病促進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指出,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通報紫質症病患約一二○人,「不過這應是冰山一角」。紫質症病患因基因缺陷,導致肝臟血基質合成途徑中的酵素缺乏,使有神經毒性的血紅素中間產物ALA和PBG異常累積,影響神經系統。王建得表示,目前有治療紫質症的預防性用藥,屬於核糖核酸干擾療法,能減低血基質合成的中間產物ALA和PBG不正常累積。台中榮總、台大及台北長庚等醫院共收治七名病患,並完成人體試驗,結果去年發表於新英格蘭期刊。而根據國外臨床試驗,接受此藥治療的患者,復發率平均降低百分之七十四。五十七歲的王小姐患紫質症十年,反覆疼痛卻查不出病因,有一天工作時突然肢體無力癱瘓,腦部混亂、不會說話,即使復健兩年多,走路還是要靠助行器,講話也像小孩。三年前王小姐接受新藥人體試驗,雖有肝腎風險,但仍願意嘗試,一來是不想再承受身體疼痛,二來是她認為總要有人願意試新藥才能救更多人。新藥需廿八天在肚皮打一針,「新藥用不到一年,我就拿掉人工血管,也不用動不動叫救護車住院,除了走路慢,還可以跟志工去騎協力車」,用藥讓王小姐感覺回到從前。王建得指出,此病約九成患者是女性,患者發作時,講話沙啞、呼吸衰弱,皮膚被陽光照到會起水泡,尿液呈葡萄汁或烏龍茶色澤,因此被稱為「紫質症」,尿液經陽光照射還會結晶,可做「高效液相層析」(HPLC)檢查,以尿液有否神經毒性來確診。王建得治療過一家三口都是紫質症的案例,特別的是,病患須禁用某些藥物如止痛劑,也不宜飲酒、吸菸或減重,否則會誘發發病。患者多使用血基質藥物濃縮劑或施打嗎啡以緩解症狀,但多數人須使用中央靜脈導管給藥,易產生感染病菌跑到血液而出現菌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