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7 名人.黃軒
搜尋
口罩
共找到
3171
筆 文章
-
-
2021-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提醒:防疫落實 才能撐到疫苗抵台
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六月十四日,強調個人責任,即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非藥物公衛介入措施」。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若不能把群聚降到十人以下、現行措施落實度再提高兩成,恐怕到六月中還是會維持每天一、兩百例新增確診。陳秀熙表示,如果將現行措施落實九成以上,疫情就有機會在六月中旬受到控制。與其他的國家相比,台灣三級警戒措施算是嚴格,可惜社會大眾落實程度不夠嚴謹,國人務必忍耐、共體時艱,才能平安撐過等待大量疫苗抵台的這段時間。公衛學者任小萱分析四十一國家公衛防疫措施,結果發現,要降低傳染他人的機率,前三名最有效措施為限制聚會在十人以下、停課、多數公司停班,如果同時實施上述三項措施,疫情可走向收斂。不過,台灣雖已限制十人以下聚會、全面停課,但未要求多數公司停班,僅要求半數員工異地上班;此外,傳統市場、賣場等地仍是人潮聚集,全島已無縣市倖免於疫情。陳秀熙表示,萬華爆發社區群聚感染之際,台灣整體公衛防疫措施落實度只有四成六,明顯已經鬆懈,導致疫情失控擴散。目前非藥物公衛介入措施落實度僅七成五,將導致六月中旬仍然是每日新增上百例確診個案,重症死亡個案不斷出現,醫療體系面臨巨大壓力。
-
2021-05-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提供台灣疫苗?大陸網友罵聲一片、齊聲反對
蘇內閣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一連串「仇中」言行,已明顯激起大陸民眾對等的「仇台」情緒。國台辦和上海近日表達有意提供甚至捐贈台灣新冠疫苗,引發大陸網友反對和批評聲浪,甚至痛批國台辦是「台灣人駐大陸辦公室」,給台灣疫苗就是「資敵」。大陸去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行政院長蘇貞昌第一時間宣布禁止口罩出口,當時就被不少大陸民眾認為台灣此舉是刻意對大陸「落井下石」。之後蘇內閣對滯留武漢陸配與台灣民眾返台、「小明們」回台就學更採取強硬的管制措施,讓許多大陸民眾憤怒不已。即便去年中之後,大陸疫情已明顯受到控制,但蘇內閣迄今依然對大陸人士來台採取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差別做法,而且持續使用「武漢肺炎」此一被大陸民眾認為帶有嚴重歧視意味的名詞。蘇內閣過去一年多持續不斷的「仇中」言行所引發的效應,近日在大陸官方表達願意提供台灣疫苗後開始發酵。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25日在其個人微博發文,批評蔡政府阻礙大陸疫苗入台「背棄的是道義」。胡錫進稱,大陸如果只與台灣當局政治較量,現在完全可以用落井下石的另一種方式與民進黨政權博弈。但大陸沒有那樣做,而是把政治分歧擱置一邊,「就抗疫說抗疫」。不過,胡錫進這篇文章下方1,200多則留言,幾乎一面倒反對提供台灣疫苗。不少留言甚至痛批國台辦是「台獨大陸根據地」、「患上了對台軟骨病」,聲稱提供台灣疫苗就是「 資敵」、「養寇為患」。為此,胡錫進26日又在大陸網路媒體《觀察者網》發表題為「主動向台灣提供疫苗決非自輕自賤,大陸惠台不會沒有底線」,說明何以此時要提供台灣新冠疫苗。胡錫進稱,「大陸兩度表達願向台灣民眾提供疫苗,均遭到台當局抵制。大陸網民也有很多表達不滿,指這是『熱臉貼冷屁股』,『賤不賤啊』的嘲諷在一些相關信息的下面被頂到最高位置。」胡錫進表示,這是大陸一些人對台灣當局長期拒統政策已經不耐煩情緒的直率釋放。無論大陸官方還是對岸當局了解這些情緒的存在,都很有必要。但胡錫進強調,「在島內目前疫情危急的時候,大陸主動釋出提供疫苗支持的善意,這是中央政府基於道義和責任必須有的表現,也是中國作為大國取信於世界不可缺少的人道主義關懷。」但胡錫進這篇文章仍無法說服大陸民眾。有大陸網友就質問:「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還有人表示,此舉是「脫離群眾的典型」,大陸不需要在此時還上演「農夫與蛇」的戲碼。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症狀感染者真的無症狀?一表了解新冠肺炎無症狀、輕症、重症
根據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文章顯示,每5位染疫者,就有1人屬於無症狀患者。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擴大,疫情進入社區,台灣部分確診者並未出現任何症狀,在在顯示無症狀者造成的病毒傳播不容忽視。很多人擔心自己會不會是無症狀患者?該如何避免被無症狀患者感染?「症狀前」患者易遭誤判為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篩檢呈現陽性,二是整個病程中都未出現任何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所紀錄的「無症狀(Asymptomatic)」確診個案少之又少,因為多數被認定為無症狀的患者,屬於「前症狀者(Pre-symptomatic)」,也就是在確診的當下,患者沒有發現任何症狀,而是在確診後,症狀才逐漸浮現。世界衛生組織派往中國武漢的團隊就發現,原先被歸類為無症狀患者,有75%在後續就開始出現症狀。除了確診後才發病的患者之外,大多數被認定是無症狀患者,其實並未察覺自己有新冠肺炎症狀,或是無法分辨新冠肺炎症狀和其他病症的差別,例如輕微發燒、疼痛,容易被忽略,咳嗽也可能被當作過敏性咳嗽或因抽菸等因素導致。傳染力較有症狀者低,監測困難成潛在危機《自然》期刊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無症狀確診者,比起有症狀者的傳染力低了42%。雖然傳染力低,但無症狀者造成的傳染,多半無法以一般的作法監測,且許多國家的篩檢以有症狀者為優先,因此大多數無症狀者在不知情下,並未自我隔離,依舊上街購物、走動,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風險。學者對於無症狀者到底是不是社區感染的主因,影響社區感染的程度又有多少,仍未有定論。有學者就認為,無症狀患者並不是導致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因為他們較少咳嗽、打噴嚏,比起其他人造成的病毒汙染較少。其他傳染病學家則提醒,無症狀者透過講話、唱歌、吼叫,甚至在寒冷地區呼出的霧氣等,都有可能因此噴出微小飛沫散播病毒。病毒量相同,無症狀感染者復原較快無症狀的新冠肺炎確診者,並非沒有受到新冠病毒侵害。美國醫療新聞網《網路醫師(WebMD)》的報導指出,研究者掃描了無症狀確診者的胸腔後發現,其中有許多毛玻璃狀的陰影(Ground Glass Opacities),這是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普遍看到的現象,這些陰影是肺臟受到感染的表徵。《自然》期刊說明,部分研究顯示無症狀患者體內的病毒數量,與有症狀的患者相當,然而無症狀者清除病毒的能力較佳,因此感染的時程相對較短。英國聖安德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傳染病研究員穆格・塞維克(Muge Cevik)解釋,無症狀感染者的免疫系統能較快的中和入侵的病毒,但並不代表他們身上的免疫反應比較強或耐受度較高,可持續較久的時間,證據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反而有更穩固、持久的中和抗體反應。根據國內研究顯示,事實上,在接觸的病毒後到發病前的這段時間,也就是症狀尚未出現時,是新冠肺炎最具傳染力的時期。加上身邊可能存在無症狀患者,防不勝防,因此勤洗手、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持續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是有效自保的最佳解方。參考資料:.https://www.propublica.org/article/what-we-need-to-understand-about-asymptomatic-carriers-if-were-going-to-beat-coronaviru.https://www.webmd.com/lung/news/20200811/asymptomatic-covid-silent-but-maybe-not-harmles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141-3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y/30/covid-19-asymptomatic-coronavirus-how-common-is-it-and-can-its-spread-be-contained.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31-4/01.PDF
-
2021-05-2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強化三級警戒 落實五大措施
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延長至6月14日,指揮中心針對民眾防疫宣傳更加嚴格,例如宣導已久的戴口罩,如不配合者將不再勸導直直開罰。以下是指揮中心公布的強化三級警戒五大措施:
-
2021-05-26 新聞.長期照護
失智長者不戴口罩被罰 長照司建議隨身帶診斷証明
全台灣進入三級警戒,所有人依法出門都要戴起口罩。但最近已有照顧者求助說,失智長者因未戴口罩在家口曬太陽被開罰單了。還有照顧者說,失智長輩也不是故意不戴,但說過就忘了。有的家屬只好「哭給爸爸看」求長輩戴上口罩。包括成大醫院老年科主任張家銘及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都說,要確保失智者出門都確實戴著口罩,真是不是件易事。他們建議,照顧者可照顧隨身帶著診斷証明或身心障礙証明,利用給長輩誘因如給一百元等,協助長者戴口罩。 萬一長者忘戴被開罰,陪同者可立即為長者戴上口罩,並出示証明,或能減少受罰。有照顧者在「失智.時空記憶旅人」分享並求助,他們家失智長輩已收到罰單了,說家人天天對著失智長者喊「出門要戴口罩」,但長者出門時就忘記此事,甚至找不到口罩。還有家中92歲失智長者習慣坐在家門口曬太陽,忘了戴口罩,遭到警察開單,雖經里長求情,但警察說,已開單了,要長者拿身分證去填單。即使被罰了,家人拜託長者改坐門口內,長者仍堅持要坐門外「才能曬到太陽」。其他照顧者也紛紛分享,要請失智長者一直記得戴口罩,不是件易事。有些甚至必須由女兒「哭給爸爸看」才有用。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者有時不是故意不戴口罩,但也建議為了保護失智者,可由長者最在乎或懼怕的人來規勸。例如長輩最看重的大兒子、最疼愛的孫女、最敬重的醫師、最怕的警察等。也可告知不戴口罩會被罰很多很多錢,必要時可拿出一疊鈔票作勢要交給警察;反之可告知戴口罩可領到一百元。另外也可特別挑選失智者會喜歡的口罩。另外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正在跟各地衛生局溝通,請辛苦的執勤警察諒解,如遇失智長者未戴口罩,能否先予勸導,或依其證明和病情,酌予從寬裁罰。畢竟,照顧者有時也難以全天24小時在旁陪同監看有無妥戴口罩。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被診斷為失智症及被判定身心障礙者,都會有診斷證明,呼籲家人協助列印多份診斷證明影本,將其隨時帶失智症或是身障者身上,當患者不慎將口罩拿下時,可向警方解釋非故意不戴,避免裁罰,若第一時間未能證明是失智症或是身障患者,並非故意不配合,後續可以爭取申訴,目前朝向第一時間向執法單位反應病情的方式,避免被裁罰。後續有需要的話,長照司則會再向警方反應。台灣失智症協會協會提供「勸導失智者配合防疫7妙招」:第1招:祭出子孫由失智者心目中最疼愛的子孫、權威人物,來重複叮嚀失智者戴口罩,如最看重的大兒子、最疼愛的孫女、最敬重的醫師、最怕的警察等。第2招:提醒會罰錢適用於比較在乎錢的失智者,可告知不戴口罩會被罰很多很多錢,必要時可拿出一疊鈔票作勢要交給警察;反之,可告知戴口罩可領到錢,家屬可適時給失智者100元。第3招:提醒會讓自己跟家人生病直接告訴失智者不戴口罩易感染新冠肺炎,也會害他最愛的家人生病,如孫女。第4招:帶他挑選口罩帶失智者去買布口罩,並讓失智者挑選喜歡的口罩。醫療用口罩也有不同花色,情況允許時,讓失智者挑選喜歡的顏色及花色。第5招:特製口罩此外,特製口罩的招數也可以增加失智者戴口罩意願,如加上金元寶的招財口罩,或是加上十字架,代表上帝同在,也可以印上最愛的孫女照片等。第6招:貼海報叮嚀在家門口貼大張海報,加上最愛的人或權威人物照片,以及戴口罩的叮嚀及圖示。第7招:協同社區提醒請大廈或社區管理員、里長、鄰居及警察一同協助叮嚀失智者戴口罩。
-
2021-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警戒何時降? 專家:確診降到2位數 疫苗接種率達三成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延續到6月14日,面對這波疫情,又讓國人陷入「看不見盡頭」的憂鬱。專家指出,近期本土確診人數雖有稍稍下降,但仍是天天破百,每天本土確診人數若沒有降至10到20人,千萬別考慮降級,就算確診人數降至10到20人,從三級降至二級,國人也不能鬆懈,病毒仍在社區內低度傳播,只要放鬆回到先前的生活型態,就如同國外,解封疫情又大爆發的情況,不斷輪迴。台灣人現在要有個認知「我們不可能回到以前的生活了」,病毒已經迫使我們進入到新的生活型態。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表示,這波社區感染主要的病毒株為英國變異株,有別於過去的武漢株,武漢株讓台灣面對鑽石公主號、磐石艦、酒店女公關等事件時都幸運度過,英國變異株傳播速度快又有效率,一旦接觸大多難以逃過被傳播的魔掌,他強調,這波疫情不會有盡頭,從國外的經驗可以得知,病毒會重複感染人體,得過還會再得,因此,此次社區傳播等同宣告,台灣篤定要跟病毒共度終生。楊志良表示,三級警戒雖延續至6月14日,但他認為在確診人數尚未降至每天10到20人之前都不宜解除警戒。至於確診人數何時會降至10到20人,他說,應該要等疫苗到疫苗來吧,且施打率必須要超過三成以上,才有辦法有效控制疫情,不會反覆爆發。新冠肺炎類似流感,台灣每年施打600多萬劑的流感疫苗,對於2300萬人口而言,覆蓋率不到三成,只是流感疫苗接種後產生抗體的時間長,所以一年打一劑即可;新冠疫苗接種後人體產生抗體的時間比流感疫苗短,也因此可以看到,許多打過疫苗的民眾,也可能發生重症。楊志良表示,指揮中心提供疫苗到貨的時程,總是出現變數,現在這些時間點都是僅供參考,就算疫苗如指揮中心所言,八月底到貨千萬劑,但要讓國人產生足夠抗體至少要等到年底。他說,如果年底國人若有足夠抗體,那也就是阿彌陀佛了,現在麻煩的是到底有沒有疫苗?誰也不知道。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也認為,三級警戒應該在確診人數降到2位數,且疫苗接種率至少達到三成再說。依照國外的經驗,疫苗接種率達到三成時,能稍微影響重症率以及死亡率,台灣現在的重症率大約是20%,相當高,重症率至少要降到5%以下,才算是疫苗接種後有出現效果。蘇益仁說,其實國人不要只看疫情警戒指標,就算解除警戒,國人也不能鬆懈,病毒在社區內會持續低度傳播,解除警戒後,馬上回到先前的生活,很快疫情又會大爆發,就如同國外封城後解封,馬上群聚、不戴口罩,很快又要再封城一次。蘇益仁認為,此波疫情是否守住,同樣要看疫苗接種率,8月底累計約有1300萬劑疫苗,接種率達到三成之後,可以稍稍不用這麼緊張,但緊接著接種率至少要到六成,才能讓人安心,只是要達到接種六成,預估年底也沒辦法完成。
-
2021-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措施再不嚴格落實 台大公衛估六月中仍日增百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心昨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14日,但台灣手上沒有疫苗作為防疫武器,醫療量能也已緊繃到臨界點,指揮中心只能每天叫大家「盡個人責任」,例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遵守聚會辦公人數限制等。然而,這些非藥物公衛介入措施(NPI)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令人在六月中看到疫情趨緩的曙光?公衛學者根據實證及模型推估的結果是,台灣現在的NPI恐怕做得不夠,若不能把群聚降到十人以下、限行措施落實度再提高兩成,恐怕到6月中還是每天一、兩百例新增確診。感染症專家也說,這段延長期如果觀察疫情未見降溫,就算是不整個升四級,或許也應考慮部分措施升到四級。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透過直播表示,以色列雖然疫苗施打率冠全球,現在每天僅新增20幾人確診,但不能誤以為這都是疫苗的功勞,因為在疫苗接種率達到一定程度以前,是靠著兩次嚴格的封城,將以色列民眾原本鬆懈的防疫行為重新上緊發條,才能達到現在的防疫成就。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有研究分析41個國家不同情境下的NPI措施效益,並且依照實施和解封時程排序,結果發現,要降低一個人傳染給其他人機會(即有效再生數R0值下降),前三名最有效的措施是限制聚會在十人以下(可降低42%R0值),其次為停課(可降低38%R0值)、多數公司停班(可降低27%R0值)。任小萱表示,如果疊加多項NPI措施,例如同時實施上述三項NPI,可望將有效再生數降到一以下,疫情會走向收斂。陳秀熙重建台灣這波疫情的流行病曲線,發現,疫情最初於萬華現蹤時,台灣整體NPI落實度其實已經鬆懈,只有46%,導致疫情不受控地擴散出去。各項升級措施實施後,目前落實度仍然只有75%。陳秀熙推估,落實度僅75%,將導致疫情持續到六月中或更久,到時每天還是新增一、兩百例,重症死亡個案不斷出現,造成醫療量能極大壓力。若現在就將現行措施落實到90%以上,可望在六月中旬看到疫情受到控制。目前台灣已經限制聚會要十人以下、停課,但並未實施大多數公司停班,僅要求半數員工異地上班,另外也看到傳統市場、賣場等地方還是有不少人聚集,也陸續傳出了確診,全台灣已無一縣市倖免於疫情。對此,陳秀熙在直播後接受電話採訪時,表達高度的擔憂。他觀察,台灣三級警戒措施內容已算嚴格,但目前社會落實程度應只有75%而已,仍不夠嚴謹。要平安撐過等待疫苗的時間,他沈重呼籲社會大眾「不能放鬆、共體時艱、忍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公衛模型加上國外經驗的推估結果,已經有點「升級的味道」,如果延長三級警戒期間看到疫情控制不下來,或許可以考慮部分措施升到四級。
-
2021-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籲記取萬華教訓!中南部要擴大匡列 加嚴防守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延續至6月14日,疫情似乎永無止盡延燒,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社區感染後台灣不可能再回到「零確診」的時候,未來若能維持每天本土確診案例在10到20例間,就已經是「最好的時刻」。雙北疫情嚴峻,且不斷往外溢散,蘇益仁警示,未來兩周除了要觀察重症、死亡數以外,中南部的確診者是否增加也是指標,呼籲中南部一定要加強嚴守,確診者周邊的匡列「匡愈大愈好」,寧可多匡隔離,也要盡速阻斷傳播鏈,民眾也一定要落實社交距離、減少外出等作為。蘇益仁表示,進入到社區感染後,等於宣布病毒難以「完全阻絕」,未來就算疫情獲得控制,病毒仍舊在社區內「低度傳播」,若解除警戒,也會像國外封城後解封一樣,疫情又會再次爆發。蘇益仁說,未來兩周確實是台灣疫情發展的「關鍵期」,他認為除了要看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重症率以外,還要看中南部的確診人數是否有在二周內大幅增加。蘇益仁說,中南部現在還有時間防守,要記取「萬華教訓」,當時萬華出現20多人的群聚時,沒有馬上普篩、擴大再擴大匡列,病毒傳播速度快到沒辦法阻斷,從萬華溢出到板橋,整個新北,明顯整個北區都已經沒辦法遏止病毒傳播。蘇益仁建議,中南部現在可以採取「彰化模式」,寧願擴大匡列接觸者並隔離採檢,也不要少匡,他強調,現在是關鍵中的關鍵,千萬不要輕忽,而中南部的民眾現在也千萬別置身事外,口罩一定要戴好,減少外出、維持社交距離,才能避免中南部也像北區一樣成為重災區。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宗教寺廟場所暫不進入及暫停公祭 同步延至6/1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延至6月14日,內政部今天表示,為防堵疫情擴散,也延長全國各地宗教寺廟場所暫不進入、各縣市暫停公祭,到6月14日。內政部指出,不論是宗教、殯葬場所或宗教、殯葬活動,都有人員群聚以及參與者頻繁接觸的情形,值此疫情嚴峻時刻,即使活動主辦單位配合實聯制、戴口罩等措施,仍具高度傳播風險,一旦出現群聚感染,將為國內防疫體系增添巨大負擔。為防範三級警戒期間宗教、殯葬場所及各類宗教、殯葬活動衍生社區傳播問題,內政部近日陸續函請國內宗教團體及殯葬設施配合防疫措施。內政部說明,在宗教集會活動部分,仍暫停辦理;宗教場所部分,寺廟、教會(堂)等宗教場所也暫停開放民眾進入,但倘能落實實聯制、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禁止飲食、加強清消及其他各項防疫措施,民眾仍可在不群聚的情形下,於宗教建築物外的廣場、廟埕等空曠地點參香、禮拜。另外,內政部表示,殯葬方面,繼續暫停公祭,喪家及業者辦理家祭時,務必做好防疫措施,避免群聚感染。各地方政府已積極強化殯葬設施的人流管制、總量管制、動線規畫等措施,骨灰(骸)存放設施僅限進塔、遷出之案件,不開放民眾進塔祭拜。內政部表示,殯葬設施請善加利用行政院推出的「簡訊實聯制」系統,落實「實聯制」,並加強量測體溫、保持社交距離、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並加強環境消毒,呼籲民眾配合相關措施,以確保自身及他人安全,共同為防疫盡一份心力。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最好戴面罩!專家指導疫情期間上醫院 注意10件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高,全台進入三級警戒,疫情期間醫院真的危險嗎?得延後就醫嗎?度過44天部桃疫情危機的衛福部桃園部立醫院院長徐永年昨天線上開講提出「安全就醫指南」,強調不得已必須到醫院看病時,務必做到「口罩戴好戴滿」、「手部隨時消毒、勤洗手」,甚至最好戴面罩,做好萬全的防護。別在醫院進食 離院換口罩醫院真的危險嗎?徐永年指出,在疫情期間,醫院可以是安全的,因為醫院做了很多安全措施,如清消、實名制、乾洗手或洗手液、TOCC疫調、戶外篩檢、遠距看診等;但是醫院也是不安全的地方,因為新冠病毒一直在進化中,這波疫情為英國變種病毒,傳染力高,無症狀患者多,一般人難以辨識是否染疫,若無症狀者在醫院進出的話,有被傳染的風險,如果必須要去醫院,一定要做好防護。在疫情期間,如果真的一定要去醫院時,徐永年強調,一定要「口罩戴好戴滿、洗手要洗好洗滿」,最好還要戴面罩,因為許多人習慣摸臉和鼻子,就易沾染病毒病菌,建議每做完一個動作就去洗手,更不要在醫院裡面進食,也盡量少上醫院的廁所,離開醫院後要換新口罩,然後再洗手,避免染疫上身。陪病者 最好固定一個人在疫情期間,需要化療、洗腎等患者,並無法中斷治療,徐永年指出,他們必須持續就醫完成療程,建議應先做快篩再做治療處置,但提醒戴口罩、勤洗手這些動作一定要做。針對洗腎病患詢問疫情期間是否有居家替代方案,徐永年指出,居家腹膜透析必須學習消毒等程序,宜與醫師討論。對這些比較虛弱的病人,會建議戴著面罩,至少在醫院有人迎面走過來的時候,可以預防空氣中病毒的傳播。就醫或住院陪病的家屬最好固定,徐永年表示,化療、洗腎、骨折住院病患等更須注意,建議陪病最好固定一個人,大家可多利用3C的設備聯繫,減少接觸,避免染疫。民眾如果一定非得要到醫院,戴面罩也可以保護自己,目前觀察在門診診間及候診室約有百分之十的病人及家屬,也開始戴面罩進行防護。慢性病處方箋 可就近藥房拿徐永年指出,如果生病是非緊急的話,大家就不要去醫院看病,慢性病患者可利用遠距醫療看病,取得慢性病處方箋到住家附近藥局或藥房拿藥,有三個月時間不用到醫院,避免染病。徐永年強調,如果有懷疑症狀發生時,盡量趕快去做篩檢,避免後續造成問題。新冠肺炎流感化已經是無可避免的,目前陸續有疫苗進來台灣,若要避免染疫,要盡可能的快點去打疫苗。完整課表、時間可查詢可查詢元氣網:https://pros.is/3gamvr或是WaCare遠距健康平台:https://muk57.app.goo.gl/T3w4。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吃便當、抽菸 市場、公園仍見不戴罩
全國進入疫情三級警戒多日,各地仍接到不少民眾不戴口罩通報,雖然各地方政府都加強取締力道,但包含市場、公園、工地,仍有民眾群聚不戴口罩,還有癮君子毫無忌憚抽起菸來,形成防疫死角。台北市議員王欣儀說,她接獲陳情,木新市場外無證攤販天天都是人潮聚集,有攤商會把口罩拿下來,或有老太太不配合戴口罩。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說,已要求警分局嚴加取締違規攤販,若有人潮聚集就現場勸導戴口罩及開罰。民眾在家時間多,去市場可能只是透透氣,但希望民眾一次買完,不要常出來。也有家長指控公園內多老人群聚,擔心孩子染疫。北市公園處回應,指揮中心建議民眾待在家,非必要別外出,就盼阻斷傳染源,雖加強清消,但沒人知道上一個活動的人是誰,呼籲家長別在這時帶小孩到公園。有工人在外吃便當遭檢舉,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外勤工作者無處用餐,雖然戴口罩是原則,但不要把原則用得硬梆梆,強調外面吃飯空曠地區身邊5公尺沒人就能吃。新北市政府也加強稽查市場,從18日累積至昨日已稽查168處公、私有市場,開出94張稽查單,其中19件未戴口罩、75件未落實防疫措施。新北市市場處表示,這周裁罰最多的是未戴口罩,其他還有攤商未設置隔板、遮罩,或是沒有在入口處實施實聯制,會再加強力度。台中潭子、栗林等車站有外籍移工或遊民盤坐在出入口未戴口罩,讓出入民眾避之唯恐不及。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要抹開嗎?招名威:注意2重點,直接這樣噴!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疫情至今尚未平息,多數民眾也提升了日常的個人防疫,可謂台灣最強的防疫措施。平時除了平常戴好口罩、勤洗手外,不少人現在也都會時時配帶酒精噴霧在身上,以利隨時做消毒。但怎麼噴能有效消毒?來看專家怎麼說! 為何酒精能防武漢肺炎?關鍵在破壞防護罩! 毒物專家/中原大學教授招名威指出,酒精之所以可以防範武漢肺炎病毒,關鍵在於可使蛋白質變性,破壞病毒的防護罩:生物膜,並更進一步將其消滅,達到消毒的效果。而消滅一般沒有生物膜的細菌、病毒自然更不在話下。 95%高濃度酒精消毒能力更強?專家:並不會。 不過酒精雖然能夠消毒,但也並非所有酒精都能夠達到此效果。除了濃度太低無法達到殺死病毒的能力外,像是95%酒精濃度太高的酒精,不但並不具有更強的消毒能力,反而會讓病毒的防護罩形成凝結,無法做進一步地破壞,形成「封存」病毒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各界專家不斷提醒,酒精消毒需用75%的酒精,此為經研究證實能最有效破壞細菌、病毒的濃度。 高粱、威士忌能做體內消毒?專家:頂多「精神消毒」 不少人認為威士忌、高粱等有助於體內消毒,以前述同樣的道理來看便可知道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這些酒精性飲料對病毒並起不了任何作用。另一方面,染疫後武漢肺炎病毒會往肺部移動,是酒精飲料無法到達之處,以此觀點來看體內消毒也不成立。提醒民眾日常飲酒適量為佳,別誤信喝酒能對體內進行消毒,此言論聽聽就好,頂多做到「精神上的消毒」,解解防疫期間大家一同守護台灣無法出遊之愁。 酒精:水=3:1稀釋,95%變75%可消毒! 民眾手邊的若為95%的酒精也不用灰心,招名威教授表示,濃度的較高的酒精雖不具有消毒作用,但可透過稀釋的方式降低濃度,使其也具有消毒的功效。方法很簡單,將酒精和純水以3:1的方式倒在一起即可。不過也提醒,此方法僅能用在濃度較高的酒精上,濃度較低的酒精倒在一起僅是份量增加而已。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專家:別省,直接對著噴! 酒精消毒的方式百百種,最常見的就是直接噴手、噴物品,或是噴了酒精之後再以紙巾進行擦拭,或等上數十秒,也有人為了節省物資會先噴個幾滴再抹開,噴在手上時也有不少民眾會向洗手一般搓揉。 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酒精噴下的當下就會發揮作用,不需要特別等待,且酒精是會揮發的,揮發後便失去效果。等數十秒,該次恐怕僅消毒被噴灑到的地方。若是噴灑後再用紙巾等物抹開,雖然可能可以將酒精帶到其他位置,但範圍過大也更容易揮發失去效用。而只噴了幾滴,自然更容易揮發,效果也相當有限。至於民眾對手部噴灑酒精後會先搓揉,通常時間並不會太久,幾秒內就完成,範圍也不大,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在揮發時間及擴散範圍間取得平衡,達到完整的手部消毒,但還是提醒量要足夠,一兩滴效果還是有限。 招名威提醒,民眾在購買酒精時,應挑選75%的酒精或自行稀釋。噴酒精時,應直接對著欲消毒的地方進行噴灑,包括手或物品,此消毒方式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防疫不能單靠酒精,平時還是應確實佩戴好口罩,將口罩緊密遮好口鼻,並時時勤洗手做好手部清潔。做好防疫,一同度過這次的難關。 《延伸閱讀》 .防疫期間網購、收件安全嗎?重症醫:有風險,可先噴酒精或閒置。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讓步了!三離島快篩站不撤銷 供民眾自願採檢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日前金門縣政府要求,搭機抵達金門的旅客必須提出三天內的新冠病毒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否則必須在機場當場快篩,卻遭指揮中心宣布依法撤銷。但今天指揮中心發布新聞稿表示,經評估後同意金門縣、澎湖縣、連江縣等三離島,得在符合篩檢流程條件及後送配套流程下,提供自願性採檢服務。陳時中日前表示,金門縣設快篩站的想法「一點都沒錯」,就是人流不要太頻繁造成防疫壓力,但手段上是否要這麼強烈。而今天指揮中心則同意金門縣、澎湖縣、連江縣等三離島得在符合篩檢流程條件及後送配套流程下,提供自願性採檢服務。但若是離島採強制要求民眾快篩的方式是否可行?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仍須以自願方式進行,如果強迫採檢則不符指揮中心規定,將交由法制組研議處分。指揮中心也提醒,所有篩檢工具皆有偽陰性、偽陽性的可能,檢驗陰性民眾仍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
-
2021-05-2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開窗通風病毒會飄進來?你該知道的10項防疫指南
全台新冠疫情日益嚴峻,對所有人的日常造成深遠影響,當防疫成為生活新常態,該如何因應?元氣網整理了和新冠肺炎相關常見問題,希望能有助大家面對新冠挑戰。1、症狀/新冠、流感和感冒有何差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約10%至30%是無症狀患者,但不少發病患者症狀與一般感冒、流感的症狀很類似,沒有特異性,容易混淆而影響診斷。周百謙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透過飛沬傳染方式,如果咳嗽、打噴嚏或是說話,就會在空氣散播時進入周遭人的鼻腔或口腔作暫時性的存留,初期會以上呼吸道的症狀為主,如鼻塞、流鼻水、咳嗽、嗅味覺喪失等,屬於輕症症狀,和感冒症狀相似。>>相關新聞2、確診/確診後該去哪?急診醫分析在家觀察、需加護條件到底哪些風險因子是一定要住院觀察?哪些情況下,可以安心的回家等,把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這是每個確診者及家屬最想知道的問題。台大公衛校友、急診醫師許辰陽歸納實證指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嚴重度,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4%,肺部X光影像一半視野呈現異常,屬於應住院的重症個案;如果出現下呼吸道症狀或肺部X光影像些微異常則屬中度,在家應自行監測血氧,接受遠距監測問診評估。>>相關新聞3、足跡/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指揮中心公布足跡的地點,若與確診者接觸時間很短、非近距離等,理論上染疫風險相對低;但因不能確定跟確診者接觸的型態,如雙方口罩是否戴好、有沒有打噴嚏或咳嗽等狀況,仍可能有風險。在疫調中,確診者在傳染期間,長時間密切接觸的家人、職場同事等,均會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有些接觸者沒密切接觸,如同一棟辦公大樓但不同樓層、或有接觸但只擦身而過,風險較低,則要求「自主健康管理」。>>相關新聞4、快篩/該做快篩嗎?全台社區篩檢、快篩站報你知!全國防疫警戒升為第3級後,不少縣市針對染疫熱點陸續增設更多篩檢站。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醒,篩檢站目的是讓有疑似症狀或高風險的民眾及早採檢,確診後可盡速隔離,並非給無症狀或沒相關接觸史者「沒事驗看看」。各縣市政府對可接受篩檢民眾規定不同,請洽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確認。若有相關需求之民眾,記得攜帶「身分證」和「健保卡」。>>相關新聞5、就醫/疫情期間不敢就醫?4步驟完成線上看診本土疫情升溫致許多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大醫院也紛紛宣佈降載、暫停非必要醫療導。而家裡有該去醫院複診的慢性病患,又擔心去醫院風險太高。對此,許多醫院推出了新冠因應措施,讓民眾在家就可以選擇「通訊診療」。健保署表示,適用通訊診療的對象,原為衛生局轉介後正在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者。但隨著防疫警戒升級,健保署宣佈將門診病人納入視訊診療對象之內,暫定至110年5月28日為止。>>相關新聞6、口罩/是否要戴2層口罩才有防護力?網路近日流傳一名美國華裔醫師透過臉書發文指稱,美國CDC發布報告指出,在醫療口罩外層多戴一層布口罩可減少病毒傳播,台南市政府衛生局長、本身為醫師的許以霖說,正確戴好口罩比較重要。雖然多戴一層口罩可以多一點阻隔的機會,但其實合格的醫療口罩本來就有兩層,一層防生物、一層防水,只要能確實戴好,基本上防護能力是足夠的,如果真的很在意防護力,那選擇N95口罩會比兩層一般口罩更好。>>相關新聞7、住家/開窗通風會把空氣中的病毒帶進來嗎?最近新冠肺炎肆虐,大家都顯得人心惶惶,醫生建議大家注意開窗通風,但是有人擔心,開窗通風的時候風會不會把空氣裡的病毒帶進室內?新冠肺炎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飛沫傳播是指,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打噴嚏、咳嗽時被噴在空氣中,其他人因吸入含有病原體的飛沫而發生感染。但飛沫傳播的範圍是有限的,僅限於與病人近距離接觸的情況下發生,一般只能夠傳播1公尺左右。>>相關新聞8、外出/出門採買返家後該馬上洗澡?新冠病毒應該無法於衣服及頭髮中存活。如果你落實社交距離,並且只是偶爾到超市或藥局採購,專家說在這樣的前提下,回到家時不一定需要馬上洗澡或換掉身上的衣服。然而,一進家門後立即洗手還是必須的。這項建議同樣適用於頭髮和鬍子,在實行社交距離且常洗手的情況下,大概不必擔心病毒會藉由頭髮和鬍子傳播。>>相關新聞9、交通/搭乘大眾運輸、電梯該如何避免感染?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副教授山川勝史表示,「病毒的傳播會受空調的影響」,也就是說車廂中的病毒會透過中央空調來散播。「站在車門附近」的位置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當乘客擁擠地站在車門附近時,空調會難以自由流動,病毒會集中在人群上方。常見的密閉空間還有電梯,山川教授表示因為電梯裡的空間很平均,在理論上每位搭乘者的感染風險並沒有太大差異。不過有一個地方要注意,那就是要去較高樓層,或是逗留時間較長的人,站在最裡面的位置會比較安全。>>相關新聞10、飲食/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學黃軒醫師指出,叫外送時防疫風險主要可從兩大面向來看,一是使用信用卡、無接觸取餐,二是當面取餐、付現。兩者領取餐點時都會碰觸到包裝袋、餐具、食物包裝盒等,而當面取餐、付現更會與外送人員近距離接觸,此時若外送人員或店家已有人染疫,恐已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因此建議民眾在叫外送時,建議最好的方式是以信用卡付款、無接觸取餐為佳,若有大樓管理員或警衛,有外送暫放區,可先放置於此區域,或樓下大門附近。如此至少減少了接觸的風險。>>相關新聞
-
2021-05-25 名人.黃軒
社區傳播大爆發怎麼辦?醫曝降死亡率最有效方法
社區傳播大爆發時,最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政策……就是這些了!根據去年2020年的慘痛經驗,美國、加拿大和波蘭研究人員,針對198個國家的【圍堵和滅災】兩大政策方向,想要知道哪些政策,是可以有效使得COVID-19死亡率下降的。首先發現的就是【戴口罩政策】了。1.囗罩政策,這是非常肯定的政策之一,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研究人員分析198個國家發現,那些不提供囗罩的國家,每周死亡率高達54%,反觀強調戴口罩的國家,每周死亡率只有8%。而且只要提早15天開始戴口罩,其死亡率就可以下降。口罩政策,是目前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尤其是在沒有疫苗接種之下的國家)。(Countries with widespread mask wearing saw mortality rates grow 8% a week, on average, versus 54% growth in other countries.)他們更進一步分析16個政策,在161國家中,在無疫苗的提供下,是哪種政策最有效搶救人民的生命呢?2.經濟紓困,包括了薪資紓困(Income support, OR : 40.3)、貸款/契約紓困(Debt/Contract relief, OR : 4.44)……經濟紓困指標(Economic Support Index, OR : 1.07倍),都會使COVID-19的死亡率下降呢。顯然解決民生的「物資、生計、經濟問題」,都會是防疫作戰重要的策略之一。3.其他有效降低COVID-19死亡率政策,包括了關閉學校、取消公共活動、限制聚會、限制國內跨越行動、禁國際旅遊,這些都有助於COVID-19的死亡率下降趨勢。但也請大家「幫幫忙」,才能渡過難關!參考資料:Association of country-wide coronavirus mortality with demographics, testing,lockdowns, and public wearing of masks (Update June 15, 2020).Early face mask policies curbed COVID-19’s spread, according to 198-country analysi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網購、收件安全嗎?重症醫:有風險,可先噴酒精或閒置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持續延燒,近日也傳出郵局員工確診的消息,民眾在防疫期間如有訂貨、領取包裹的需要,也應時時戒備,萬不可視如從前一般日常,領取包裹也是防疫的重要一環。 取件建議2情境設定:寄件人、送貨員已染疫 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3C產品發達的時代,不僅是單純的寄送物品,網購、網拍也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疫情的當下要了解武漢肺炎病毒一般在物品上存活的時間為48~72小時,若寄件者、送貨員其中一方有人染疫,寄送的物品確實是有可能成為病毒的「交通工具」。 因此不論是否有爆出郵差或外送員確診的消息,民眾在取件包裹時,都建議先假設寄件者、送貨員有人染疫而不自知為,以此準備好萬全的準備再進行取貨為佳,以提升自身的個人防疫。不過也同時提醒,高規格的防疫有時也會讓他人感受不舒服,應保有禮節並且無惡意作為。 防疫期間網購、取貨需注意哪些事情? 黃軒醫師指出,在寄件人、送貨人染疫而不自知的情況下,從貨品、到貨品包裝、到運送外盒、包裝等,這些都是有可能藏匿病毒的角落。除此之外,在簽收、取件的同時也可能因接觸沾染病毒。 因此醫師建議,取件時確實戴好口罩,緊密貼齊臉部。取件後最保險的情況,可先將外包裝消毒過一次,拆到物品裝再消毒一次,再將物品消毒一次,其後再進行手部消毒。而若時間不急,也可以先將貨品擺放在戶外等其他角落後進行手部消毒,若包裹上有病毒,約48~72小時也就是兩到三天後便會死亡。但不論如何手部消毒是絕對要做到的,尤其是在接觸臉部之前。 防範接觸傳染分3等級,避免接觸眼口鼻絕對重要 黃軒醫師表示,以目前的現況來看,手部消毒是個人防疫最重要的一環。個人防疫可依等級分成「避免風險區域」、「避免風險物品」、「避免碰觸眼口鼻」,避免接觸眼口鼻是重中之重。 醫師解釋,武漢肺炎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以國人的道德標準及防疫作為來看,飛沫傳染雖然還是要注意,但多數危險情境在大家都配戴好口罩及咳嗽、打噴嚏的禮節下已避免,需要特別留意的就是接觸傳染。 像是平常呼籲民眾,非必要時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醫療院所等,就是避免風險區域的作法。而不要隨意觸摸非必要物品、接觸物品後應進行消毒等動作即做到「避免風險物品」。但不論再怎麼防範,總還是得要避免百密一疏,因此平常應盡量「避免接觸眼口鼻」,在揉眼睛、挖鼻孔、吃東西之前,務必要先進行消毒、清潔,以避免嚴密的防疫措施在最後功虧一簣。 《延伸閱讀》 .疫情升溫6件事不要做!重症醫:恐讓自己暴露風險當中。 .蔡英文視訊高端、聯亞 國產疫苗預計7月底供應 陳時中:晚開始要打得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捷明起取消深夜列車 停售單程票代幣
受新冠肺炎衝擊,民眾搭乘大眾運輸需求驟減,高捷公司表示,明天起,原晚上12點開的末班車,提早改為晚上11點發車。同時為減少民眾接觸,站內售票機、服務台暫停單程票代幣(Token)販售。高捷公司表示,高捷平常日維持以往尖峰時候班距4到6分鐘一班,離峰班距則從原本8分鐘延長至10分鐘一班。而高雄輕軌維持全日15分鐘班距,首班車與末班車時間維持正常。高捷公司今並宣布,自明日起,原晚上12點開的末班車,將提早改為晚上11點發出末班車。另為減少民眾實體接觸機率,站內售票機、服務台暫停單程票代幣(Token)販售,請民眾搭乘捷運多利用各類多元支付或記名式票卡。高捷公司也提醒民眾,搭乘捷運與輕軌務必全程配戴口罩,另請未使用記名電子票證乘客於進站乘車前完成簡訊實聯制。高捷上周末運量僅剩1萬多人次,輕軌也只有600多人次。不過今天是上班日,截至中午已破萬人次,顯示通勤族仍有搭乘捷運需求。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安全?效果最差?專家詳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
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預防接種疫苗被視為可能力挽狂瀾的解方。台灣在3月22 日起開放公費疫苗施打,但打氣疲弱,與疫苗相關的負面訊息、擔憂罕見血栓副作用等,一直未曾停歇。截至5月9日,台灣手上逾30萬劑AZ疫苗,用掉9.2萬劑,還有20萬劑得跟即將到期的有效期限賽跑。「AZ太便宜、效果不好?」「很多國家都不打AZ,一定是不安全?」「打AZ會血栓?」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看到民眾一連串的疑惑,日前舉行記者會,詳解新冠疫苗10大迷思。迷思1: 台灣疫情控制得很好,不需要施打新冠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全球疫情依舊嚴峻,台灣防疫做得很好,但仍受經濟衝擊;未來各國都完成疫苗接種、優先開放國門,台灣不可能繼續鎖國防疫。另外,很多人以為其他人打了疫苗就有「群體免疫力」,自己就能不打了,實際上,要達到群體免疫,必須有7成以上的人接種疫苗,才有機會讓病毒漸漸消失;且群體免疫只能維持短時間,以麻疹疫苗為例,在台灣接種率達95%,但只要世界有麻疹疫情,台灣也一定會有個案。新冠病毒很可能成為長期流行病毒,一旦感染就有1至2成重症、2至4%死亡率,不打疫苗是冒風險。迷思2:打了新冠疫苗就代表不會有機會感染新冠病毒了?李秉穎:目前歐美核准的疫苗都能將近100%預防重症住院,但研究發現,疫苗無法避免無症狀感染者將病毒傳給他人。也因此,即使接種疫苗,仍應勤洗手、佩帶口罩、不碰眼鼻口,以降低感染風險。迷思3: 新冠疫苗為什麼要打兩劑?李秉穎:歐美目前核准的疫苗大多需要接種兩劑,因新冠病毒是新的病毒,接種第一劑疫苗事先幫免疫系統「上課」,讓免疫系統學會辨識病毒、學習對付的技能;打第二劑就像是「複習」,讓免疫反應蓋起高樓,依照時程打完2劑才有完整保護力。迷思4:病毒會變異,打了疫苗也會失效?李秉穎:新型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容易變異。歐美核准的疫苗對於某些變異病毒株仍具有一定保護力,但對某些變異病毒株,如南非株的保護效果確實變稍差。至於以後需不需要使用新的新冠疫苗來對付病毒變異,仍須更多研究結果。根據台灣研發腸病毒71型疫苗的經驗,腸病毒也常變異,但一支疫苗也可對抗。迷思5:AZ疫苗價格最親民,所以效果最差?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英國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Z)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價格親民,是因為AZ承諾在新冠疫情期間,以非營利方式提供腺病毒載體疫苗。依美國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歐美目前核准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與mRNA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同樣接近100%,歐美真實世界數據研究也顯示,這兩種疫苗都能有效預防接種者出現有症狀的感染及降低傳播的可能性。若以流感疫苗的保護力約4到6成來看,目前新冠疫苗,不管是腺病毒載體或mRNA疫苗,保護力早已超過標準。迷思6:多國限打AZ新冠肺炎疫苗?AZ疫苗真的不安全嗎?黃玉成:限打的情形發生於歐盟部分國家,歐盟藥管局評估,雖疫苗可能導致罕見的血栓副作用,但仍評估AZ疫苗接種益處大於風險,仍建議接種。歐盟各國依據國情與疫情不同,調整AZ疫苗的施打政策。迷思7:新冠疫苗有可能造成血栓的不良事件,要不要打?黃玉成:世界衛生組織(WHO)分析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英國藥品暨醫療產品監管署(MHRA)以及其他國家的最新數據,疫苗與血栓相關性似乎合理但尚未確認,發生率約百萬分之四,但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仍建議民眾繼續施打。研究也顯示,新冠病毒造成罕見腦靜脈血栓CVST的機率比施打新冠疫苗高,意即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嚴重危害更值得擔心。歐盟藥管局近日雖將血栓列為極罕見副作用,但仍強調疫苗對於新冠病毒感染的預防效益,遠大於可能帶來的風險,建議繼續接種。台灣基於歐盟資訊建議:民眾接種前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同時現階段正在使用避孕藥、賀爾蒙治療的族群接種前後應停藥至少28天。迷思8:新冠疫苗研發與測試太倉促,所以並不安全?呂俊毅:疫苗或新藥研發過去費時10多年為常態,主要是依研發流程進行動物實驗、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臨床,每一期都要花費兩三年時間。研發時間「最短」的腮腺炎疫苗,也花了4年多。新冠疫苗研發僅有一年不到,並不是把上述的研究流程跳掉,而是法規上的彈性解釋,把每個流程的時間壓縮並重疊,如動物實驗做到一半之後,若無問題就進行第一期臨床;第一期臨床做得差不多了就做第二階段等,沒有省掉任何一個步驟,也沒有放棄該有的科學要求。所有新冠疫苗的研發與測試都有經過嚴謹的審查及檢驗程序,目前採購的疫苗都經衛生主管機關食品藥品管理署及醫藥品查驗中心審查,確認品質、安全及療效,才能核發緊急使用授權、專案輸入許可。開放施打後,也持續追蹤接種者的身體狀況,以監測疫苗的安全性。有些人也會在意,為什麼AZ疫苗是韓國廠產的,甚至質疑韓國廠品質不佳?這是因為AZ先前並沒有做疫苗,而是委託全球各地的疫苗公司協助生產,在亞太生產國為韓國、印度、澳洲、泰國等,所委託的疫苗工廠都經過認證許可,韓國廠也屬世衛COVAX供應鏈一環,很多國家都有使用,都符合國際法規認證。迷思9: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很嚴重?呂俊毅:接種疫苗出現副作用是正常的,這也是疫苗發揮功用的訊號。常見副作用包含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酸痛、發燒、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因此,打完疫苗產生輕微的副作用不必緊張,需要時找醫生諮詢或用藥即可緩解不舒服。常見於媒體報導的「不良事件」並不等於「副作用」。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只要在接種後發生都會需要通報,但並不一定存在因果關係。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的新冠疫苗統計資料,自3月22日疫苗開打至5月10日,疫苗接種約9.2萬劑,疫苗接種不良事件通報438件,其中非嚴重不良事件有410件、疑似嚴重過敏3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25件。迷思10:新冠疫苗會讓人感染新冠病毒?呂俊毅:目前歐美核准使用的疫苗成分,並未包含具活性的新冠病毒,這代表新冠肺炎疫苗並不會讓人感染新冠病毒。不過,疫苗接種需要2週才會產生免疫力,目前疫苗大多需要接種兩劑才算完整接種,因此過程中也有可能因暴露病毒而受到感染,建議接種疫苗後仍要做好防疫措施以免感染。用疫苗預先建構台灣的免疫防火牆李秉穎說,國際及早完成疫苗覆蓋,有可能讓新冠病毒「傳不下去」,進而讓病毒消聲匿跡。儘管現在有變種病毒威脅,但以目前資料分析,疫苗對變種病毒仍有一定保護力。除非是「來自星星的你」(意即外星人),否則每個人都應該接種疫苗,降低染疫風險。呂俊毅說,台灣目前確實染疫風險很低,有些人會認為是不是台灣就先不要打疫苗?但此說法要成立有一個前提,就是感染率必須一直維持這麼低。假設有人可以保證,台灣感染率可以一直維持,那就可以不用打AZ,可以繼續等,等有沒有更安全的疫苗,「可是,誰能保證?」呂俊毅說,打新冠疫苗需要時間才能產生免疫力,若等到疫情爆發、因為風險增加才要打, 可能來不及。應該在疫情還沒來之前做好準備,透過施打疫苗建構免疫力。(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對AZ疫苗又期待又怕? 專家詳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1-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街道噴灑消毒水有助控制新冠疫情嗎?專家持反對意見
讀者林先生在2021-5-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博士您好:感謝您針對一篇文章有關口罩戴兩個的解析,但該篇作者 Justin Yang除了提及 帶兩個口罩,其中的兩點是現階段台灣執行的措施卻也被批評不及格,能否請您解惑,感謝,如下兩點:一、拿著花灑在街道上噴消毒水,真的只是政府噴給民眾看心安的而已,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消毒街面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這又不是登革熱在消滅病媒蚊)。二、公共場所防疫主要靠量體溫,但大多數確診者並不會發燒,誤以為體溫正常就沒問題,然後進到賣場就像擠沙丁魚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事。這位讀者所說的解析,是一篇我在上禮拜六(2021-5-15)發表的文章CDC建議口罩要戴兩層?。這篇文章是在回應當天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口罩要戴2層! 美醫師:台灣防疫觀念「停在去年」,但是今天我點擊這個《健康雲》的連結,發現該篇文章的標題已被改成〈華裔醫建議口罩戴2層 美CDC方針「點出1關鍵」:貼合臉部最重要〉。《健康雲》那篇文章的內容也做了重大改變,包括刪掉了「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不過,它還是保留了那5個台灣防疫措施不及格的例子,包括讀者林先生所說的那兩個,也就是「噴消毒水」和「量體溫」,所以我今天就針對「街道噴灑消毒水有助於控制新冠疫情嗎」提供一些相關資訊。先來看這篇上禮拜(2021-5-14)民視新聞發表的消毒劑有毒假的!國防部:稀釋漂白水對人體無害;第一段是:「雙北疫情大爆發,除了升級防疫規模,政府也在5月14日、15日,請環保局跟國軍進行全市大消毒。但卻有人散佈謠言,說這些消毒劑很毒,要民眾關緊門窗,也不要上街買食物吃,意圖造成恐慌。總統蔡英文跟國防部臉書,特別發文澄清,說這些都只是漂白水跟水稀釋,對人體沒有危害。」事實上台灣環保署在2020-3-20有發布COVID-19(武漢肺炎)社區防疫公共環境消毒指引(2020-4-20修正),而其中有關「戶外公共環境消毒」的要點是:消毒重點場所包括:交通場站(捷運、火車、公車、計程 車)、大型營業場所(百貨賣場、電影院、健身房及其他營 業場所)、人潮聚集民生熱點(超市、市場、商圈)、學校、 民眾洽公機關、其他配合疫情需要消毒地點等。環境消毒藥劑使用種類:可使用漂白水(成分為次氯酸鈉);或使用環保署核准之藥劑包括四級銨等;或依衛生主管機關公布藥劑為主。噴藥機具之準備:環境消毒噴灑器材以水霧噴射器為主;另街道巷弄等大面 積範圍,得以消毒車進行作業。可是,世界衛生組織卻反對在室外空間進行消毒。它在2020-5-15發布的在COVID-19的背景下對環境表面進行清潔和消毒(簡體中文版)是這麼說:「不建議對室外空間(例如街道或市場)進行噴霧或熏蒸以殺死 COVID-19 病毒或其它病原體,因為污垢和碎屑會使消毒劑失效,而且用手工清潔和清除這些空間中的所有有機物是不可行的。此外,對多孔表面(例如人行道和未鋪砌的步行通道)進行噴灑,效果還會更差。即使不存在有機物,化學噴霧也不可能在滅活病原體所需的接觸時間內充分覆蓋所有表面。另外,並不認為街道和人行道是 COVID-19 的感染源。此外,即使在室外,噴灑消毒劑也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澳洲中央昆士蘭大學(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的兩位環境健康專家Lisa Bricknell 和Dale Trott在2020-5-4發表Sanitising the city: does spraying the streets work against coronavirus?(對城市進行消毒:在街道上噴灑對冠狀病毒有效嗎?)。他們根據新冠病毒傳播的特性以及消毒液的作用而不認為噴灑是有效的。他們在文章的結尾這麽說:「儘管科學表明城市消毒可能無效,但公眾卻不這樣認為。結果,在城市街道上噴灑可能會減輕恐懼並建立對政府及其所傳達信息的信任。但是,這樣做的一個缺點是,認為環境是安全的人可能對個人衛生和身體距離不太嚴格。 這些預防措施對於防止病毒在社區中傳播至關重要。 如果人們停止遵守這些措施,該病毒可能會傳播得更快。由此得出的信息是,儘管城市消毒可以提高公眾的信心,但在保護公眾免受感染方面可能無效。」韓國釜山國立大學生物環境能源系的副教授Sivakumar Subpiramaniyam在今年三月發表Outdoor disinfectant spray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VID-19: Are they safe for the environment?(戶外噴灑消毒劑來預防COVID-19:對環境安全嗎?),而其重點是:(1)全球新冠疫情導致室內和室外使用消毒劑的情況有所增加,(2)地表徑流加快了消毒劑與水體混合的機會,(3)消毒劑的殺生物活性不僅殺死魚蝨,還殺死水生生物,(4)迫切需要測試水體的基本生產力。國家地理雜誌在2020-8-17發表科學家擔憂COVID-19消毒劑會導致野生動物死亡,其中有這幾句:「在新冠疫情初期,公共衛生官員相信遏止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消毒人們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中國、南韓、法國、西班牙以及數個國家,因而在城市的人口稠密區大量噴灑消毒劑。成批的卡車、無人機乃至機器人,用抗病毒的化學藥劑打溼了每處街道、公園、遊樂場與其他戶外公共空間。至此,包含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內的傳染病學家一致譴責,這樣的措施既無助於抑制傳染,也對人體健康帶來潛在威脅,尤其是吸入化學物質引起的呼吸道不適。世界衛生組織更警告到,混和漂白水與氨水會產生有致命風險的氣體。而這個月生物學家也加入討論,在《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期刊上發表評論,聲稱在都市中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這些物質,對野生動物造成重大威脅。中國是自2020年1月起第一個消毒城市的國家,而關於動物毒害的報告也隨即出爐。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重慶林業局在2月的調查指出,位於中國西南的大城市重慶便有包含野豬、 黃鼠狼與烏鶇等動物在內,起碼有17個物種、共135隻動物因暴露於消毒劑而死亡。」原文:街道噴灑消毒水有助於控制新冠疫情嗎
-
2021-05-24 名人.精華區
張鴻仁/快篩,驗了,真的會「安心」?
台灣疫情大爆發之後,快篩、普篩、廣篩這幾個關鍵字又滿天飛。快篩雖快 技術上比較不準「快篩」,顧名思義就是快,但在檢驗技術上,快就會比較不準,因為過去PCR需要大台機器,從採檢體到準備檢體的各階段前置作業,一直到上機,差不多要一整天,通常無法在社區進行。在公共衛生運作上,例如我們要了解社區是否爆發C肝或愛滋病感染。傳統上,就是一群公衞護士到社區開「臨時檢驗站」,找村里幹事吆喝大家來「篩檢」。傳統快篩通常攜帶方便,很像驗孕棒,只要一滴血或一滴尿就可以初步診斷,缺點就是相對的不準,所以每個產品都要用臨床試驗來了解敏感性、特異性、偽陽性率、偽陰性率,這些是重要的檢驗品質指標。高敏感性試劑 偽陽性高簡單來說,高敏感性的試劑就是「寧願錯殺一百,也不願放過一人」;高特異性則是「寧錯放一百,也不願冤枉一人」。高敏感性使偽陽性高(因為會錯殺許多人),這類快篩都需要PCR檢驗來確診。這種兩階段策略在公衛上很常用。一方面快篩試劑比較便宜、速度又快,所以陰性的個案可先不理,集中資源對初步偽陽性者做進一步檢驗。但公衛界面對的傳染病,很多都是「慢性」的傳染病,使用兩階段的策略可以反應,COVID-19傳染力如此迅速又強,快篩應該怎麼應用?快篩須與RT-PCR合併使用快篩的另一個功能是第一線醫師用藥,最有名的就是流感快篩,克流感必須在發病早期用藥才有效用,而這個藥的安全性不錯,所以一次門診便可決定要不要先投藥。但這個功能在新冠病毒上用不到,因爲夠安全有效的口服藥還沒上市。因此,快篩當前最重要的用途,必須與RT-PCR合併使用,如同台大醫院全院篩檢,所有受檢者兩項檢驗同時做,快篩結果為「暫定」,陰性的人可先鬆口氣,陽性得擔心。同時進行基本防疫隔離,陽性檢體優先檢驗,以便確定是否是偽陽性。低風險下快篩是「庸人自擾」這個作法讓大部分人心安,否則上萬人檢驗,就算廿四小時三班檢驗,一顆心七上八下等結果,其焦慮和不安,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快篩適合在一般工作場所或家中使用嗎?答案是,這取決於您的風險。在極低風險的情況下,快篩是「庸人自擾」。假設某大電子廠決定對一萬名員工普篩,但廠裡完全沒有接觸史,假設陽性個案為零,但老闆覺得驗一下比較心安,所以購買了一萬個快篩試劑。再怎麼好的快篩,偽陽性率都有好幾個百分點,所以這家公司會有數百名員工「偽陽性」。本想「驗一驗,安一下心」,結果愈驗愈不安。因此,指揮中心一再強調,沒有接觸史,且平常自我保護做得很好的人不要「亂篩」。最重要戴罩勤洗手、不亂跑不過,民主國家,任何人說︰「我想檢驗看看難道不行?」答案是,在疫情時,如果隨便做快篩,會擠壓已緊繃的醫療資源,所以原則上不建議,這應可算是一種公德心。這段時間最重要的還是「戴口罩、勤洗手不亂跑」,而不是檢驗。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用口罩只能用4小時?專家教你防新冠病毒跟回家
台灣疫情進入第三級警戒,許多人在家上班上課,但仍有不少人堅守工作崗位,一般人在外面接觸很多東西,很害怕把病毒帶回家,居家防疫該怎麼做?宜家居家護理所執行長、護理師李姉穎將於明天(25日)線上開講,傳授「防止新冠病毒跟回家,居家環境與衣物如何清潔?」方法。外出最好多準備一套便服防疫期間,避免病毒跟著回家,李姉穎建議,一般人外出或工作時應多準備一套便服,隨身攜帶酒精乾洗手、備用口罩等,返家進門前,全身應先噴灑酒精乾洗手殺菌,鞋子也要噴一下,再將鞋子放置於陽台等通風處風乾;回到家中,立刻脫下口罩反摺,用酒精噴灑後以密封袋收納後丟掉,更要洗臉洗手洗脖子,更換衣服後再洗手一次。換洗衣服反脫再丟籃子李姉穎提醒,要洗的衣服必須反脫下來,避免沾染到病菌,分放兩個洗衣籃洗衣,一個籃子放淺色衣服,可以稀釋的漂白水(次氯酸鈉)清洗殺菌;另一個籃子放深色衣服,清洗時水溫改變即可消毒殺菌了。由於冠狀病毒生長會受溫度、濕度影響,李姉穎指出,溫度大於30℃、濕度大於50%超過30分鐘,即可減少病毒活性,所以棉質衣物可用溫度40℃清洗,麻製品其他衣物可用55℃左右清潔,清潔完可立刻用烘乾機烘乾,部分衣服也可用熨斗、掛燙機來達到殺菌效果。李姉穎強調,稀釋後的漂白水,必須在24小時內使用完畢,才不會影響效果。有些物品不能使用漂白水消毒,包括金屬(不鏽鋼例外)、漆面材質、天然羊毛、蠶絲、尼龍材質、染色衣物等。還有隨身戴或帶的眼鏡、手機殻、環保杯、耳環、項鍊等物品,每天都要以75%酒精、清潔劑等清洗清潔。門把、手機等應酒精擦拭居家環境清潔方面,李姉穎表示,家中的臥室、客廳沙發最容易沾染病菌病毒,若家中有自主健康管理者更須注意避免染疫,應以漂白水徹底消毒,並且要保持室內通風,30分鐘後再以清水清潔一次,才具有殺菌效果。小朋友的塑膠玩具,則可用肥皂水清潔乾淨後風乾,如有用漂白水浸泡,也是浸泡30分鐘後,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她指出,居家的各種把手,例如進門的門把、冰箱把手、電燈的開關等,以及鑰匙、悠遊卡、皮包、手表、手機等物品,每天都應該使用75%酒精噴灑擦拭一次,自然晾乾殺菌。醫用口罩只能使用四小時此外,李姉穎特別提醒,外科醫用口罩只能使用四小時,使用完勿亂丟棄。而隨身攜帶的酒精乾洗手,噴在手上後,必須手心、手背、指縫搓10秒,才具消毒殺菌效果。‧課程採用「線上」以及「即時」兩大特點,民眾均無需外出,且可即時與專家提問互動。完整課表、時間可查詢可查詢元氣網:https://pros.is/3gamvr或是WaCare遠距健康平台:https://muk57.app.goo.gl/T3w4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照護家中新冠確診者?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若家中或同住者有Covid-19確診病患,在尚未安排住院前,可以怎麼做? 照顧病患 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 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保護自己 若本身是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免疫力低下或有潛在疾病等,請不要直接照顧確診病患。 照顧過程中,盡量避免與Covid-19確診病患直接接觸。確診者在家中請一人一室,盡量不要離開並使用不同衛浴設備。 若需共用空間,應開窗確保空氣流通,如需共用衛浴設備,請於浴廁備妥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於每次使用完後進行消毒。 禁止訪客。Covid-19確診者與照顧者均不應和同住者以外的人接觸。 避免與確診者共餐、共用物品。 確診者使用過的餐具應以洗潔劑清洗,清洗時戴手套,並於清洗完畢後進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 手部衛生及佩戴口罩或手套 照顧者若需進入確診病患房間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確診病患若離開個人房間,或身邊有其他家人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接觸可能被確診者血液或體液汙染之物品或表面時,另須佩戴手套 請使用稀釋後漂白水或酒精清潔確診者經常觸摸的物品表面,若確診者可自理,可交由確診者清潔其所處的隔離環境。 照顧確診者前後均需執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注意經常且正確洗手,避免以手觸碰口、鼻、眼睛等。 健康監測 照顧者本身若為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與確診個案於其症狀發生前3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不得外出。 照顧者在照顧期間,亦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監測是否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Covid-19感染相關症狀。 照顧期間結束,應自最後一次與確診病患接觸日起居家隔離14天。 《延伸閱讀》 .高壓防疫生活引頭痛、失眠、胃痛 楊聰財5招改善「新冠壓力症候群」! .防疫在家動一動,防椎間盤突出!醫教簡單3伸展有助防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母親在檢疫所連退燒藥都沒有」醫師:不要責怪任何人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以來昨天首次以「校正回歸」的方式宣布統計案例,自16日起本土病例增加,7天確診共累計2365人,以17日單日406例最高,此後連6天每天病例數破300人;有網友詢問蘇怡寧醫師,表示母親被送去檢疫所後發燒,但連退燒藥都不給,他在臉書貼出回覆,該發生的已經發生,真實情況就是這樣,拜託不要責怪任何人。有網友傳訊詢問婦產科名醫蘇怡寧指出「家人(母親)因為在5月初有進入萬華地區,我們擔心她染疫,於是在萬華區可以普篩的當天,就立即帶她去做快篩(結果陰性),將近一週後,她身體狀況開始有變化,於是我們又帶去中興醫院做PCR檢測(結果陽性)」。網友表示,昨天中午,台北市衛生局派防疫專車,沿路在萬華地區接載多位輕症的確診者,在專車上,這些確診者只有口罩,沒有任何隔離裝備;她們在2個多小時後抵達烏來的檢疫所,昨天家人整晚發燒至38.5度,且多次告知檢疫所人員,但人員回覆「這裏只是檢疫所不是醫院,所以沒有藥」。網友指出「於是,我們只好請求沒有被匡列的親友,緊急送退燒藥上山」;網友想詢問的是,輕症患者是打算集中在檢疫所自行康復,或變重症才能得到治療嗎?網友瞭解「醫療資源不足,要讓給更需要的人,但是,給退燒藥真的這麼難嗎」、「如果連基本的醫療都得不到,我們該如何在抗疫的這條路上更有信心的走下去?」蘇怡寧在臉書貼出對話並指出,「唉,看了實在很難過」,但在醫療過載的情況下真的就是這樣,他回覆對方「檢疫所不是醫療院所無法開藥,這種情況也只能拜託大家共體時艱,大家不做好防疫措施的下場就是這樣,很無奈,我們只能大家一起來承擔」。蘇怡寧表示,這就是之前一直苦口婆心地呼籲拜託大家配合,希望不要發生的事情;但是,該來的還是會來,畢竟,豬隊友真的太多了。蘇怡寧指出,有聽過美國紐約的同業說,在疫情嚴重的時候,他們接到求助電話時必須快速把病人分級,簡單來說大概就是分ABC的概念,A是最嚴重的那一群應該救不起來只能不救,C比較輕你就自己乖乖待在家裡,再把中間B覺得比較有機會治好的收進來治療,大概就是這個概念。蘇怡寧解釋,雖然聽起來很殘酷很不可思議,但就是這樣,希望大家都能夠看到這些事情,也拜託不要責怪任何人,這時候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得上忙了要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生?同樣是「勤洗手戴口罩,不要給我隨便出門!」蘇怡寧認為,之前大家都鬆懈了才會變成這樣,不要再不聽別人勸、我行我素,然後等變成這樣,又要抱怨別人沒有給最好的照顧;大家都盡力了,真的!再次呼籲,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我們大家一起撐下去,這兩個星期是台灣最重要的時刻。守住!台灣加油」。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量體溫有助控制新冠疫情嗎?研究:可能沒有用處
讀者林先生在2021-5-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博士您好:感謝您針對一篇文章有關口罩戴兩個的解析,但該篇作者 Justin Yang除了提及帶兩個口罩,其中的兩點是現階段台灣執行的措施卻也被批評不及格,能否請您解惑,感謝,如下兩點:一、拿著花灑在街道上噴消毒水,真的只是政府噴給民眾看心安的而已,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消毒街面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這又不是登革熱在消滅病媒蚊)。二、公共場所防疫主要靠量體溫,但大多數確診者並不會發燒,誤以為體溫正常就沒問題,然後進到賣場就像擠沙丁魚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事。這位讀者所說的解析,是一篇我在上禮拜六(2021-5-15)發表的文章CDC建議口罩要戴兩層?。這篇文章是在回應當天發表在《健康雲》的文章口罩要戴2層! 美醫師:台灣防疫觀念「停在去年」,但是今天我點擊這個《健康雲》的連結,發現該篇文章的標題已被改成〈華裔醫建議口罩戴2層 美CDC方針「點出1關鍵」:貼合臉部最重要〉。《健康雲》那篇文章的內容也做了重大改變,包括刪掉了「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不過,它還是保留了那5個台灣防疫措施不及格的例子,包括讀者林先生所說的那兩個,也就是「噴消毒水」和「量體溫」,所以我今天就針對「量體溫能幫助控制新冠疫情嗎」提供一份官方文獻,兩篇新聞報導,和四篇學術論文。官方文獻是The 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加拿大衛生藥品與技術局)發表的Infrared Temperature Devices for Infectious Disease Screening During Outbreaks: Overview of an ECRI Evidence Assessment(用於在疫情期間篩查傳染病的紅外線測溫儀:ECRI證據評估概述),而結論是:非接觸式紅外線溫度篩查方法無法有效檢測出感染人員或進入醫療機構的訪客或篩查旅行者。兩篇新聞報導是:1.紐約時報在2020-9-13發表Fever Checks Are No Safeguard Against Covid-19(發燒檢查不能預防Covid-19),而它的小標題是:在許多工作場所和餐館,量體溫的做法已成為必要的措施,儘管聯邦衛生官員表示沒有什麼用處。2.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費城詢問者)在2021-3-23發表Are temperature checks to screen for COVID-19 still worth doing?(溫度檢查來篩檢COVID-19仍然值得做嗎?),而它的小標題是:在疫情期間進行溫度檢查可能幾乎沒有幫助,但不會造成傷害。四篇學術論文的標題和重點是:1.新加坡醫生JunJie Aw發表的意見書The non-contact handheld cutaneous infra-red thermometer for fever screening during the COVID-19 global emergency(非接觸手持式皮膚紅外線測溫儀用於在COVID-19全球緊急情況下進行發燒篩查)。重點:一項本地研究發現,與用於檢測發燒的口腔溫度計相比,手持式紅外線溫度計的靈敏度低29.4%。 此外,它的性能取決於操作員,因為溫度計對準太陽穴或額頭,並且溫度計和皮膚之間的距離可能會影響其準確性。 在可能的大流行中,假陰性是錯誤的保證和潛在的未來感染群。2.三位中國醫生發表的意見書Fever screening methods in public plac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新冠疫情期間在公共場所進行的發燒篩查方法)。重點:對於發燒的檢測,非接觸式手持式紅外線測溫儀確實比鼓膜式測溫儀和其他紅外熱敏系統精確度低。 除了儀器本身的不足以及溫度計與皮膚之間的距離過大之外,還存在與操作人員相關的令人擔憂的錯誤。3.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生William Wright發表的回顧性論文Why Temperature Screening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With Noncontact Infrared Thermometers Does Not Work(為什麼用非接觸式紅外線測溫儀對新冠肺炎進行溫度篩查沒有用處)。重點:旨在識別SARSCoV-2感染者的溫度篩查程序充其量只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大約一半的感染者從未發燒。溫度受眾多人為因素,環境和設備變量的影響,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其準確性,可重複性以及與核心溫度的關係。環境因素(例如,對像到傳感器的距離,環境溫度和濕度)也會影響使用體溫槍獲得的讀數。4.一個澳洲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Temperature screening has negligible value for control of COVID-19(溫度篩查對COVID-19的控制微不足道)。重點:在86位確診者中只有16位被檢查到發燒,所以發燒篩查缺乏敏感性。總結這些資訊,量體溫對於新冠疫情的控制不會有幫助。原文:量體溫能幫助控制新冠疫情嗎
-
2021-05-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房東拒租、室友也趕人!台北護理師「下班有張床睡成奢望」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雙北確診案大增,醫院負擔加重,一線醫護人員成為疫情下最辛苦的無名英雄,同時她們也承受巨大壓力;一名在台北工作的加護病房護理師上網指出,房東怕疫情不願租屋給她、同層室友也請她另尋住處、醫院宿舍數量不足,讓她感歎「下了班有一張床睡怎麼那麼奢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以來昨天首次以「校正回歸」的方式,宣布有400名本土個案回歸到5月16日至21日統計案例,根據統計,自16日起本土病例增加,7天累計2365人,以17日單日406例最高,此後連6天每天病例數破300人。一名北漂在台北工作的加護病房護理師在網路論壇Dcard放上護理師證照的相片與發文,指疫情升溫,她仍堅守在崗位上,照顧確診的病人沒有壓垮她,防護裝備下濕了又乾、乾了又濕沒有壓垮她,打完疫苗發燒到40度也沒有,「但下班以後的戰戰兢兢壓垮了我」。「我們只是想下了班有一張床可以休息。」她說,下班後她小心翼翼每個防護細節,深怕自己有個萬一會傳染給別人,根本不敢奢求可以回老家抱抱家人;醫院提供不足量的宿舍,現在同層的室友害怕被染病請她另尋住處,房東害怕疫情不願意租房子給她。她感歎,政府為帶疫情入國的民眾提供防疫旅館,那她們呢?擋在疫情前面的他們呢?「我就問,在我們堅守在前線為大家的歲月靜好努力時,下了班有一張床睡怎麼那麼奢侈。」有網友留言「我同學就連去防疫旅館住,還被說不收接觸確診或是隔離的護理師」、「怎不是室友搬出去,留給第一線的」;也有網友打氣「辛苦了,感謝你們收拾政府的爛攤子」、「辛苦您了,為您致上最崇尚的敬意」、「希望中央能聽到第一線人員的需求」、也有護理人員指出「我們這麼辛苦到底為什麼可以被這樣對待」。據了解,有醫護人員透露,她在加護病房照顧確診者,每天替患者解決吃喝拉撒睡,上班8小時中得不斷穿、脫防護衣照顧確診者或隔離病患,並戴上護目鏡、N95口罩一整天,忙到沒時間進食,喝水還只能趁空檔偷喝幾口,生理、心理壓力都相當大。另外,多數人擔心染疫影響到家人,所以寧可獨守宿舍,也不回家。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時代雜誌:虛假安全感及茶室 破壞台灣疫情防線
美國「時代雜誌」(Time)今天報導,台灣本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模範生,但因民眾沉溺於虛假安全感,加上萬華茶室爆發疫情,破壞了台灣自豪的疫情防線。時代雜誌報導的標題為「虛假安全感及小私密茶,如何攻破台灣的COVID-19疫情防線」(How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and a Little Secret Tea, Broke Down Taiwan's COVID-19 Defenses)。報導指出,台灣歷經近18個月的防疫成功,將疫情阻絕在國門之外,幾乎無可挑剔,包括寫下全球最久的零確診連續天數紀錄,但台灣如今面臨國內首波重大疫情。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台灣總確診數一直維持在1300例以下,但最近一週已激增至3000多例。許多企業已讓員工在家上班,首都台北街頭空蕩,政府開始試圖取得更多疫苗。文章提及,這次疫情爆發可能始於航空公司貨機機組人員染疫擴散,但這次激增的病例中,很大部分可溯及到兩個來源,一是本土的國際獅子會聚會,二是台北萬華的紅燈區茶室。報導指稱,台灣在迅速實施領先全球的防疫措施後,於去年夏天開始逐步解除防線,成千上萬群眾得以參加演唱會、棒球比賽及宗教活動。加上多個月來都沒出現本土病例,大型聚餐及家庭聚會變得日益普遍,配戴口罩的民眾也變得越來越少。萬華選區立法委員林昶佐受訪表示:「我們去年開始外出,但還是很小心。可是今年,我認為我們已忘記要謹慎。」林昶佐提及:「你在茶室內無法戴口罩,無論是有性工作者作陪,或者只是普通茶室,因為你在裡面用餐、喝茶及唱歌等。」前副總統陳建仁則在受訪時指出,衛生官員原本不認為茶室會成為問題,因為在先前兩個案例,染疫患者前往其他所謂的「成人娛樂」場所,並未導致疫情傳播。
-
2021-05-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搭大眾運輸都要簡訊實聯制! 連計程車都有近3萬輛張貼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於5月19日宣布開發「簡訊實聯制」系統。交通部說,交通部長王國材5月19日下午已視察台北車站雙鐵建置進度,親自操作測試,今再視察國道客運市府轉運站瞭解國道客運及排班計程車建置情形,確認相關公共運輸均已導入實聯制。交通部說,在全國第3級疫情警戒時期,王國材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室內集會不得聚集五人的原則下,於今日下午簡化隨行人員,在公路總局長許鉦漳、台灣大車隊董事長林村田的陪同下,前往市府轉運站視察國道客運及排班計程車各項防疫工作。交通部說,王國材陸續巡視國道客運售票大廳、候車區、月台及客運車輛、以及排班計程車等不同場所,瞭解國道客運及計程車是否確實依指揮中心指示,落實民眾體溫量測、配戴口罩、清潔消毒、實聯制與控制人流等措施,並再親自確認國道客運及計程車QRCODE張貼進度,也親自掃描操作與測試。交通部說,王國材指出,現行搭乘公共運輸已要求乘客必須落實實聯制,在全民防疫一條心下,民眾的配合度都很高,且客運業者及計程車均已安排工作同仁,在入口處指導民眾操作;另他也指示,公共運輸應確實執行運具場站清潔消毒,及人流管制等各項防疫措施,讓在疫情期間仍須堅守工作崗位及必須外出之民眾,能安心使用大眾運輸。交通部表示,目前全國公共運輸陸續利用唐鳳主導開發的簡訊實聯制系統以落實實聯制。在軌道運輸部分,除台鐵、高鐵已完成布建之外,包括台北、新北、桃園、台中、高雄的大眾捷運系統也已陸續完成。在客運部分,交通部說,包括國道客運、一般公路客運也已於5月20日全數完成布建;在市區公車部分,目前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高雄市、台南市、新竹市、嘉義縣與花蓮縣已完成布建,其餘縣市均將以5月23日完成布建為目標。而在全國計程車部分,交通部說,經公路總局統計全國計程車數計有9萬2562輛,目前已有6萬4144輛完成申請,並已有2萬8970輛完成張貼,約佔總數的31.3%。交通部誠摯呼籲民眾,在此疫情嚴峻期間,請大家遵照指揮中心及地方政府規定,儘量減少不必要外出,如仍有外出搭乘大眾運輸需要,交通部已要求各大眾運輸運具落實防疫措施,務必使民眾安心搭乘。
-
2021-05-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病患如何居家照顧? 降低環境汙染風險這個不能少
新冠肺炎在台灣炸裂,每日新確診數都成長百人,負壓隔離病房已逐漸不敷使用,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可能先入住集中檢疫所外,也可能須在家1人1室隔離,等待衛生單位安排,同住家人居家消毒相當重要,所有可能遭受污染物體表面,都必須用稀釋漂排水或酒精清潔,降低病毒在環境殘留風險。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孝為表示,病毒擴散主要靠飛沫,飛濺距離約1至2公尺,因此人際互動需要用口罩擋住飛沫,但在居家或隔離旅館時,仍然有拿下口罩機會,當口水掉落到物體表面,不同材質病毒存活時間各有差異,塑膠可能會有1至2天,黃銅則可能約數個小時,都會導致環境污染擴散病毒。王孝為持續說明,在醫院要消毒1個床位,先要用稀釋漂白水盡可能噴灑所有牆面、地板、病床等,所有病人可能接觸或飛沫殘留地方,再使用紫外線燈照射30分鐘,利用物理與化學多種方式,希望能徹底去除環境微生物威脅,要一般環境這麼仔細比較困難,但仍然可以用稀釋漂白水盡量擦拭環境各角落。王孝為補充,大面積環境消毒,可以將漂白水配合清水,100倍稀釋使用,擦拭環境所有物體表面,在浴室廁所環境潮濕,病菌較容易滋生地方,則可用稀釋50倍漂白水清潔清洗;王孝為提醒,如果病人有咳嗽、打噴嚏、腹瀉等症狀,都會增加環境病毒量,危險區域清潔消毒時一定要非常注意。王孝為也說,漂白水消毒殺菌主要靠氯,但氯揮發成氣體容易刺激呼吸道,導致過敏等症狀,皮膚長時間接觸漂白水,也發生敏感機會也很高,清潔消毒環境時,一定要配戴口罩與手套保護自己,最好能保持空氣流通,平時外出則是配戴口罩與勤洗手,減少病毒入侵身體機會,感染風險就可以大幅降低。★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優先避免接觸 麥當勞宣布歡樂送暫停現金交易
本土疫情升溫,全台進入第三級警戒,麥當勞今天宣布,23日凌晨0時起,麥當勞歡樂送將全面實施線上訂餐、信用卡支付,暫停現金交易。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升溫,全台進入第三級警戒,為了減少外送員與顧客接觸的時間跟機會,速食業者麥當勞今天宣布,23日凌晨0時至28日,麥當勞歡樂送將全面實施「線上訂餐、信用卡支付」,也就是消費者透過歡樂送網頁或手機APP訂餐後,僅開放信用卡線上結帳,暫停現金交易服務,敬請並感謝消費者支持配合。麥當勞表示,歡樂送也全面提供無接觸服務,消費者可在訂餐時於地址備註欄,註明「無接觸」與指定送達餐點的位置,麥當勞外送員也都配備專用酒精噴瓶,執勤時戴口罩及手套,致力提供消費者安心消費體驗。麥當勞19日起,暫停餐廳內用服務與洗手間使用,20日起全面實施政府簡訊實聯制,敬請顧客進入餐廳前配合完成登錄,體溫達攝氏37.5度請勿入內,共同維護安心的購餐環境。另外,北軒餐飲集團旗下兩大美式餐飲品牌-TGIFRIDAYS、Texas Roadhouse德州鮮切牛排因應政府防疫政策,即日起至28日期間,雙北地區共8間餐廳暫停內用服務,外帶、外送服務則正常營運與供應,台中3間餐廳也暫停內用,而FRIDAYS西門餐廳暫時關閉營業到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