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口咽癌
共找到
81
筆 文章
-
-
2021-03-20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 2021癌症論壇:HPV疫苗,保護男女下生殖道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是醫學史上重要發明,可降低HPV感染率,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由於HPV也會感染男女生的下生殖道,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疫苗能減少生殖器疣(菜花)發生,對陰莖癌、肛門癌及其癌前病變預期有降低發生的可能;因此,疫苗政策需要性別中性,男女都施打才能互相保護。HPV目前已知有40個型別會感染男女生的下生殖道。賴瓊慧指出,目前已知有多個癌症與HPV相關,子宮頸癌是100%有關,陰道癌78%、外陰癌50%,與男性較有關的肛門癌88%、口咽癌則是70%。子宮頸癌主要由第16、18型引起,其他型別58、33、52、31也有不同佔比。而第6、11型是最常見的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可能會引起生殖器疣(俗稱菜花),但致癌機率相對小。HPV疫苗2001年在全球發表,已有相當多研究發表,美國、澳洲與丹麥進行的研究分析,接種HPV疫苗後,除了HPV感染盛行率、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與生殖器疣的發生率都下降。澳洲是第一個施打四價疫苗的國家,從2007年開始針對女性施打,在男性無公費接種的狀況,仍因群聚保護效果看到菜花發生率明顯下降,到2011年時小於21歲的族群,菜花發生率大幅下降九成。澳洲從2013年起也將男性列入施打對象。至於蘇格蘭施打公費兩價疫苗的調查,HPV16及HPV18感染率都下降很多,也間接保護了33型及31型,但無法降低生殖器疣的發生。WHO已宣誓在2030年要消除子宮頸癌,發生率要降低至10萬分之4,目前2017年的台灣癌登資料子宮頸癌發生率是10萬分之7.9。賴瓊慧認為,要消除子宮頸癌就必需提早找出癌症病人,台灣抺片檢查已做得不錯,6年內有做的比例達67%,但仍有人不願篩檢,台大曾調查新診斷個案有44%一生未做過抹片;尤其長輩認為已無性行為不需要篩檢,但HPV感染後病毒不會自動消除,仍有機會變成癌症。目前國健署與國內12家醫院合作,進行抹片及HPV檢測,預計至少篩檢6,000名婦女,希望更積極的找到早期患者。在國家整體政策上,國健署提供國一女性施打疫苗。賴瓊慧則建議,需要多年齡世代的政策,補打16-18歲女孩,鼓勵19-25歲女性自費施打及產後HPV疫苗接種;將HPV納入子宮頸癌篩檢系統,利用自我採樣增加篩檢覆蓋率;至於男性施打疫苗,需透過更多衛教管道與各界溝通,建立性別中性的施打策略。●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學天天都在進步,昨天還沒辦法的病可能明天就有新的突破,即使罹癌、轉移、再發這些打擊也要勇敢面對,一定要和主治醫師合作把病情穩住,才有嘗試新治療的機會。2021癌症高峰論壇請點 https://bit.ly/3lvSNah 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9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領袖意見/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3:癌症疫苗
利用疫苗降低病毒感染導致的癌症是醫療史上重大的發明,最早是B肝疫苗,可大幅降低B型肝炎病毒造成的肝癌。B型肝炎疫苗1981年全球上市,台灣領先全球1984年推出施打計畫,1986年7月起,全面推動所有的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第二支疫苗就是人類乳突(HPV)疫苗,人類乳突病毒型有40個以上型別會感染男女生的下生殖道,因此也與多個癌症有關連性,其中子宮頸癌關連性最強是100%的致病因子、陰道癌78%、外陰癌50%,與男性有關的肛門癌為88%、口咽癌70%。2001年HPV疫苗全球上市,台灣核准三種(二價、四價、九價)上市,目前政府也提供國一女生公費施打。三種疫苗皆可預防最重要的第16型及第18型引起的子宮頸癌,保護力約10年,四價及九價男性也可施打。想知道更多「癌症疫苗」的訊息,請鎖定3月28日(日)上午11時10分至25分,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1-16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重視培育人才!高榮院長林曜祥「沒在SCI登文章,我不會讓他當主治醫師」
高雄榮總是南台灣開心手術及視網膜手術集中地,院長林曜祥表示,心臟科、眼科及整形重建是高榮的強項。上任院長一年的他,積極發展全新醫療模式,聚焦生醫、資通及智慧醫療領域全力研發。面對轉型 擘畫10大發展計畫高雄榮民總醫院創院30年,去年初才接院長的林曜祥,上任就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及醫院轉型雙重考驗。他深知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不進則退,擘畫10大發展計畫,並與國內多家醫事大學校院締結策略聯盟,聚焦生醫、資通及智慧醫療領域全力研發。手上籌建中的屏東大武分院,以「智能+綠能」為發展目標,正是高榮發展全新醫療模式, 邁向下一個30年的新里程。開「心」、視網膜手術均強項林曜祥說,高榮隸屬退輔會,是高屏唯一公立醫學中心,肩負落實國家政策責任,代表國家,不能落伍,因此在有限的預算下仍更新院內設備,投注研發、精進醫術,與時俱進。「心臟科、眼科及整形重建都是高榮的強項。」林曜祥指出,創院以來,包括心肌梗塞治療模式、PAC急性後照護模式等,多由高榮建立再拓展至全台,高榮亦是南部開心手術及視網膜手術集中地,醫院長年服務榮民,治療經驗完備,樂齡醫學也是發展重點。醫院要邁向永續,提供國人更好的醫療照護,培育人才是不二法門。因此他對旗下醫師,特別是年輕醫師要求十分嚴格,「沒在SCI登上2、3篇文章,我是不會讓他當主治醫師的。」住院醫師需設定發展目標林曜祥是頭頸癌治療權威醫師,嚴以律己,「帶兵」更不馬虎,除晨會不得遲到,每位住院醫師均需設定發展目標、管控執行進度,並且出國拓增眼界。「在醫學中心,學有專精才有立足之地。」其實他當高榮耳鼻喉頭頸部主任時,就要求住院醫師朝醫療菁英之路邁進,升院長後更打破門戶界限,透過與成大、交大光電所、中山等大學多角化結盟,促成產學合作、研發專利,朝精準醫療發展,優化醫療品質,提供更友善的服務。「台灣在電子科技領域具有優勢,醫學教育也進步,生技與電子生物科技前景看好。」他說,醫院適度導入AI人工智能,發展現代化的生理監視系統、醫療輔導系統,可以最少的人力,出最少的錯,讓照護品質升級。建置屏東急重症後送醫院目前高榮與中山大學合辦學士後醫學系,厚實醫研能量。設立高榮屏東大武分院也是重要任務,院方計畫投入100億元經費,建置屏東區域急重症醫療後送醫院,未來設立34個醫療專科,推動急救創傷、心臟血管、腦中風及高齡醫學整合性的照護,彌補屏東偏鄉地區的醫療缺口。林曜祥小檔案年齡:61歲專長:聲帶麻痺、喉氣管外傷狹窄、聲帶整形術。鼻竇炎、鼻腔腫瘤及鼻淚管內視鏡手術。頭頸部腫瘤:鼻咽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甲狀腺及腮腺瘤現職: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台灣顱底外科醫學會理事長(109)、教育部部定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高雄榮總不僅是榮民的醫院,更是全民的醫院,同仁都秉持愛心與耐心在工作崗位上付出,專業上與時俱進,服務上視病猶親,照顧全民的健康。
-
2020-12-05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HPV可能引發6癌1病! 醫師建議:男女一起打疫苗是預防趨勢
預防HPV感染 接種疫苗是根本之道 衛福部最新10大死因統計報告顯示,子宮頸癌名列女性癌症第八,人類乳突病毒(HPV)為誘發子宮頸癌的主因,只要發生過性行為,就有可能被感染HPV,專家提醒,發生性行為時,應使用保險套,而最根本預防之道就是接種HPV疫苗。 台灣癌症基金會「2020 HPV認知及態度調查」報告顯示,33%受訪男女曾在毫無感情基礎下,與人進行性行為,其中以19至35歲族群的比率最高,如果發生性行為時,並未全程使用保險套,可能讓自己及性伴侶陷入HPV致癌風險中。 HPV與六種癌症有關 16型與18型最常見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在子宮頸癌的癌前病變個案中,每5人中就有一人是34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如果持續感染,一旦免疫力低下,就可能出現癌化的風險。 除了引發子宮頸癌,HPV還可能引發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以及菜花,蔡麗娟強調,別以為只有女生必須預防HPV,男生也必須謹慎預防,減少罹癌及菜花風險。 HPV型別高達100多種,研究證實,第16、18、31、33、45、52及58型HPV屬於高危險型別,具有以高致癌風險,其中第16和18型最為常見,七成子宮頸癌患者就是感染這兩型病毒。如果感染其他高危險型別HPV,可能誘發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 男女共同施打HPV疫苗 防治成效更好 WHO最近公佈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的願景目標,以中低收入國家為宣導對象,而篩檢和疫苗接種對象皆鎖定在女性。但依照歐美先進國家防治經驗,男女施打疫苗,共同防治HPV,成效更好。 越來越多國家實施HPV疫苗男女共同施打防治計畫,蔡麗娟指出,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40個國家男女皆打,其中澳洲自2013年起,分階段實施男女公費施打HPV疫苗,成效卓越,預計2028年就能提前達到WHO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 蔡麗娟表示,台灣目前每十萬人口有7.9名女性被確診為子宮頸癌,距離清除子宮頸癌要小於4名的發生率,仍有一大段距離,政府、醫界與民眾均應加把勁。 此外,我國自2018年起,提供國一女生公費子宮頸癌疫苗接種,與歐美國家相較,起步較晚,且受限於經費預算,迄今公費接種對象只限於小女生,建議讓小男生也能列入公費接種範圍,免於HPV相關癌症及菜花等威脅,如此一來,才能加速達成2030年WHO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 《延伸閱讀》 .子宮頸癌地雷另一半也在其中?醫:非不可逆,早期發現存活率可達9成。 .HPV感染是口咽癌元兇?醫師建議:男女都要打疫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04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消除子宮頸癌 婦癌專家:讓小男生也接種公費HPV疫
台灣每年新增1500多名子宮頸癌患者,造成不少家庭悲劇,如何在十年後大幅減少罹癌人數,甚至只剩40人?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男女均納入公費HPV疫苗施打對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婦產部主任曾志仁說,「這是一條該走的路。」曾志仁指出,以前對於子宮頸癌疫苗施打成效,大都只能強調,可減少八成HPV感染機率,預防四成七癌前病變,並無數據可證實疫苗在實際預防癌症上的成效。然而,新英格蘭期刊於今年10月刊登全球第一篇預防子宮頸癌成效的研究報告,結果令人振奮!曾志仁表示,該研究團隊長期追蹤瑞典十年來全國普打後的罹癌人數變化,在接種疫苗的女性中,僅19人罹患子宮頸癌,無人因此死亡,反觀未打疫苗女性,罹癌人數多達586人,造成160人死亡。曾志仁表示,這是全球第一份有關疫苗預防癌症、減少死亡率的研究報告,有無施打HPV疫苗,差距明顯。瑞典人口為一千萬人,如將此模式套用在台灣,男女皆接種疫苗,十年後,每年新增子宮頸癌人數僅約40人,而目前一年則是新增1500多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我國自2018年起,提供國一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校內接種率超過八成,與歐美國家相較,起步較晚,想要達到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目標,確實要有更積極的策略。世界衛生組織最近首度發布《加速清除子宮頸癌的全球戰略》,呼籲中低收入國家落實疫苗接種、篩檢和治療等三大策略,以實現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目前全球已有40個國家在防治子宮頸癌策略上,採取「男女皆打」方式,其中以澳洲動作最快,早在2013年分階段讓男生、女生接種公費疫苗,預計在2028年就能達標。為何預防子宮頸癌,男女均需施打疫苗?蔡麗娟提出兩大原因,首先,不分男女都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而主要感染途徑為性行為,這是男女共同應負的責任,施打疫苗,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另一半。此外,除了造成子宮頸癌,HPV還與多種癌症與疾病相關。研究證實,HPV易造成「六癌一病」,包括子宮頸癌、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以及菜花,因此,男性也有施打疫苗的急迫性。蔡麗娟表示,受限於經費預算,我國公費接種對象仍只限於國一女生,建議未來小男生也能列入公費接種範圍。再者,家長對於人類乳突病毒應有更正確的認知,為了讓孩子未來免於「六癌一病」威脅,建議可自費接種疫苗。曾志仁強調,台灣想要國際化,進入國際社會,只喊政治口號,無濟於事,應在重大疾病癌症預防上,有所表現,累積聲量及本錢。只要抹片與疫苗雙管齊下,提高抹片篩檢率,並讓小男生納入公費接種對象,台灣一定能在2030年達到世衛組織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
-
2020-09-10 癌症.食道癌
長期飲酒喉嚨卡卡不適 小心食道癌上身
一名44歲男子每晚總是聚餐跑攤,導致他常狼吞虎嚥加快進食速度,同時對朋友敬酒來者不拒,以致於最近出現劇烈乾咳、喉嚨癢痛症狀,就醫發現喉部多處潰瘍且食道灼傷,醫師提醒,烈酒易灼傷食道及造成胃食道逆流,若不改變飲食習慣,小心食道癌悄悄上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徐俊傑指出,該患者因工作關係經常得熬夜應酬,席間都會喝烈酒助興,日前返家後,發現喉嚨搔癢難耐,早上出門上班即不斷乾咳,原本以為是著涼感冒不以為意,但咳嗽的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形容「喉嚨幾乎快咳斷了」,只好趕緊就醫求救。經鼻內視鏡檢查,果然發現喉嚨部位有多處潰瘍,且下咽喉及上食道處明顯有灼傷,深入詢問是否有吃海鮮,患者回答當天吃了多道鮮魚及甲殼類海鮮美食,因此研判可能是狼吞虎嚥過程中,細小卻銳利的魚刺及甲殼劃傷食道產生潰瘍,加上烈酒的豪飲刺激,造成嚴重的下咽喉及上食道處灼傷,所幸傷口沒有明顯出血,開藥後就讓患者回家休息,並囑咐患者短時間勿吃堅硬食物,同時避免刺激性飲品。徐俊傑說,酒精對食道及胃黏膜會產生刺激,引起嘔吐及胃食道逆流。輕微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常不自覺,但長期侵蝕下,容易灼傷喉嚨及食道,造成食道黏膜傷害,之後又會因喉部癢痛所引起的劇烈咳嗽,導致喉嚨及腹部持續用力,造成胃食道逆流加劇,喉嚨傷口也會逐漸擴大,若未及時治療,症狀會更加嚴重。他提醒,根據研究,若屬於「乙醛去氫酶」基因(ALDH2)缺乏者,長期過量飲酒將使得罹患食道癌、口咽癌、肝癌的風險比例上升為正常人的50倍,即使不飲酒者也較一般人增加21%,由於國人攜帶此缺損基因者比例達47%,高居全球之冠,因此更是上述癌症的高風險群,必須特別提高警覺。徐俊傑建議,若民眾長期接觸酒精、香菸或檳榔等致癌物,一旦發覺口腔黏膜異常病變、吞嚥異常、喉嚨卡卡不適、聲音沙啞甚至咳嗽不停等症狀,都千萬不要輕忽,以免錯失治癒的黃金時機。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用藥二擇一 頭頸癌治療讓醫病兩難
由於頭頸部癌成因複雜,藥物選擇少,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健保規定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部癌用藥,只能在標靶及免疫藥物中二擇一,由於這群患者多是中壯年,經濟上又屬弱勢,常讓醫病陷入兩難,治療方式也非國際趨勢。病患多基層勞工 身心衝擊巨大頭頸部的相關癌症中,人數最多的口腔癌就佔十大癌症的第五名,佔男性的第四名,108年就有3,154人死亡,其次就是鼻咽癌也有536死亡。同時也是台大醫院耳鼻喉部教授的婁培人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頭頸部癌患者往往是社會最基層的一群人,生病後不只是個人工作上的損失,也造成社會勞動力的缺口,且多數是家中經濟支柱,身心面臨的衝擊可想而知,然而頭頸癌臨床治療卻又面臨選擇不多的困境。選標靶或免疫藥 第一時間就得決定陽明大學副校長楊慕華,本身也是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他無奈地說,頭頸部癌會受外在因素影響,每個人暴露的致癌物及基因突變都不同,很難找到特定的基因去治療,這跟其他癌症非常不同,因此藥物的選擇並不多。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帶來突破,2009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獲得健保給付,讓患者減輕不少經濟負擔。楊慕華說,標靶藥讓我們看到病人的存活期有改善,免疫藥物則讓我們看到病人有被治癒的可能,但去年免疫藥物用於頭頸部癌的健保給付規定,醫師第一時間就必需先判斷要選標靶藥還是免疫藥物,但這兩種藥物對病人來說都很重要,讓醫師在選擇藥物時壓力也很大。治療用藥受局限 還有使用上限在國外治療的原則,依據病人的生物標記PD-L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表現量、腫瘤大小、遠端轉移的機會及病人身體狀況,再來決定治療方式。但在台灣情形大不同,楊慕華指出,國內患者選藥前必需先檢測PD-L1,表現量超過50%,免疫藥物才能給付在第二線用藥,第一關就約有八成患者不適用,在國際臨床指引為第一線用藥的免疫藥物,在國內使用非常受限。醫師的難處還在於,若選擇標靶藥物,同樣有使用上限制,楊慕華說,標靶藥物有效也只能用18周;若病人使用期限到了,也只能婉轉的告知換藥,不然就得自費。台灣醫療水平高 卻難接軌國際婁培人說,國內頭頸部癌治療無法與國際接軌,也連帶影響到參加國際臨床試驗,有些試驗會需要免疫藥物第一線失敗的個案,但現在面臨找不到病人的情形。台灣醫療水準高,早期患者治療成果好,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指出,以口腔癌為例,台灣的手術治療成效好,病患在早期治療後還能回到社會工作,至於放療也是治療的三項手段之一,但因頭頸部癌神經較多,劑量太大會造成聽覺神經受損。口咽癌以化療為優先,加上現在藥物進步,未來放療劑量下降,就能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復發及轉移性頭頸部癌藥物進展美國2006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核准上市2011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用藥2016年2種PD-1免疫藥物上市2019年PD-1免疫藥物第一線治療核准上市台灣2009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通過健保給付2017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通過健保給付2019年免疫藥物給付第二線治療,但限制標靶藥及免疫藥物二選一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未強制積極早篩 口腔癌病患20年內仍多
在頭頸部腫瘤中,病人最多的就是口腔癌,政府推出口腔黏膜檢查已16年,篩檢率大約五成,菸檳使用率都開始下降,但口腔癌的人數並未減少。曾任衛福部次長的成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蔡森田直言,「戒掉菸及檳榔後,其致癌的因子仍殘留體內,預期未來20年內,口腔癌人數仍在高原期,加上篩檢政策沒有強制性,也沒有跨部會合作,無法找到真正該篩檢的人。」早期患者少 該篩檢者未出現目前30歲以上嚼檳榔及吸菸的民眾,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口腔癌篩檢,108年有60萬人受檢。蔡森田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口腔癌篩檢人數是足夠,但篩檢出來的早期患者增加很少,除了篩檢品質要檢討外,該出來篩檢的人沒有出來。蔡森田舉例,像建築工人、卡車司機,都很辛苦的在工地工作,沒時間到醫院篩檢,曾經建議勞工健檢要強制篩檢,司機換照時也要有篩檢報告,但勞動部認為與勞工無關,至今都沒有成形。公共工程委員會也可以規定,只要跟公家機關招標,就需要無菸無檳的工地,這些都可以透過行政手段達成。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也非常認同,篩檢必需有法令強制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及台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賴裕和則認為,嚼食檳榔有同儕的壓力,它是一種次文化,要改變很難。有卡車司機就說,不吃檳榔開車會睡著,喝咖啡又會利尿,都讓他們很困擾,因此戒檳或篩檢需要結合公會及地方政府,找出可行的方式。治療早或晚 存活率差距40%為何專家們這麼重視早篩,蔡森田感慨地說,病人都很年輕又是家庭支柱,且早晚期的治療效果,五年存活率可以差距40%以上,早期癌症病變切除後,不變成癌症,就能救了一個家。依據國健署監測,口腔癌平均每篩檢137人,可以找出一名癌前病變或癌症個案。國健署與台大公衛團隊也針對233萬名接受口腔癌篩檢民眾進行長達9年追蹤,相較未篩檢者,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這都提醒民眾早篩的重要。婁培人:HPV致口咽癌 近年人數大增菸酒檳榔是頭頸部癌的危險因子,有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一般人28倍。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與前副總統陳建仁等團隊,針對2.5萬人菸酒檳榔終身致癌風險進行平均18.4年追蹤,發現檳榔會直接破壞口腔黏膜,發生口腔癌的風險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吸菸則與喉癌關聯性最強,喝酒則是咽癌風險最高。近年醫界也發現,頭頸部癌還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virus, HPV)相關,其中又以口咽扁平細胞癌最為顯著,已佔美國口咽癌七成以上,台灣也有此趨勢。婁培人指出,國內頭頸部癌患者HPV陽性的比率高達三成,16年來成長約一倍,其中又以40~50歲的男性扁桃體癌(口咽癌的一種)成長最為顯著。美國甚至預估,今年口咽扁平癌全年罹患人數將超過子宮頸癌的全年罹病人數。婁培人認為,這與性行為開放有關,性伴侶愈多,罹患相關頭頸部癌的機會就愈大,尤其男性的風險比女性高很多。鼻咽癌早篩 抽血驗病毒頭頸部癌人數第二多的鼻咽癌,林進清指出,鼻咽癌跟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目前已有學者發表,只需要透過抽血驗EB病毒的DNA,就能發現早期患者,這是一種很方便的篩檢方式。香港學者曾在2017年於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一篇抽血驗EB病毒篩檢鼻咽癌的報告,是針對20,174名患者抽血檢測,其中1,112名患者血液中發現有EB病毒的DNA,309例個案持續呈現陽性中,進一步追蹤檢查,發現34名鼻咽癌患者。研究發現利用抽血篩檢鼻咽癌,敏感性可達97.1%,特異性98.6%,是可以當成篩檢工具。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想和太太拌嘴 喉癌患者 半年學會食道語
7月27日是「世界頭頸癌日」,台灣2017年新增約萬名新病人。頭頸部的相關癌症,包括人數最多的口腔癌,及鼻咽癌、口咽癌、喉癌等。病人術後不只外觀改變,有些還會影響到吞嚥、說話等功能,加上多為家庭經濟支柱,罹癌後身心衝擊可想而知。日前,聯合報與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舉辦一場「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我們是要幫這群無聲無息的患者發聲,喚醒外界重視他們的權益。」我們前往無喉者復聲協會採訪喉癌患者邱慶輝學習食道語的過程,雖然他外表靦腆,卻有顆熱情的心。邱慶輝的太太劉小姐笑著抱怨,「他現在吵架都吵贏我耶!比我還會講話,他就是想要跟我鬥嘴鼓,才在半年內就把食道語學會了……」在大太陽底下,兩人配合記者的要求,手牽著手一起在公園散步,「好吧,我們就『假掰』一下好了……」夫妻倆又是一陣笑。這對老夫老妻對於牽手扮恩愛雖然有點不適應,但一路的拌嘴倒也是愛的表現。或許大家會認為,說話不是很簡單嗎?但對邱慶輝來說,因為癌症得把喉嚨切除成了無喉患者,要「說話」是很難的,得重新學習「食道語」,氣音加上低頻的語調,你得靠近耳旁才聽得懂邱慶輝在說什麼。太太鼓勵 讓他走出家門邱慶輝一年多前,開始覺得喉嚨不舒服,去診所看病以為是感冒,在看了幾家醫療院所之後,病情一直沒有起色,後來經由內視鏡檢查才發現喉嚨長腫瘤。「確診喉癌,接受治療後,我擔心自己以後不能說話了。」開始治療後,邱慶輝就躱在家裡不出門。即使學了食道語,有時連便利商店都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更是害怕。這麼沮喪的心情太太全看在眼裡,「我告訴他,雖然現在講話比較不方便,但在醫院你會看到更多臥床的、生病的,他們比我們更不方便,日子還是要過,要趕快回歸正常生活!」病友變志工 過來人經驗傳承走出家門後,人生總有一番風景。邱慶輝夫婦是對可愛、幽默的歡喜冤家,太太每次都會陪先生從桃園千里迢迢到台北當志工,假日兩人也會四處遊玩,人生因病而翻轉。在協會裡他是個認真的小老師,「你先把空氣吞進去,再把氣送回食道,就像是喝汽水一樣的感覺,趁著空氣來到食道時,開始練習發出聲音。」文字上難以形容的食道語,得靠患者志工帶著病友一個字一個字的練習。這比幼兒學習說話還要難。學習食道語 復健重要一環先生在旁邊指導病友,劉小姐也忙著跟其他的家屬說,「家人的支持很重要,班主任跟我說,『若可以吵架,會學得特別快』,這讓老公找到動機了,哈哈哈……」班主任林家修生病後也曾經在家待了一年,他特別嘉獎慶輝,別人要花一年才學會食道語,他半年就學會了,病友復健的動力就是來自家人的支持。副祕書長張先生也說,協會的志工都是病友,以自身故事鼓勵大家走出來,而學會說話就是走出門的第一步。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指出,很多患者以為手術後就成了啞巴,其實不然,「我的外公就是無喉者,手術後活了20年,而學習食道語就是復健相當重要的一部份,也是走入社會的第一步。」一個拉一個 走出無聲世界無法說出自己的需求,讓無喉者成了弱勢中的弱勢。朱本元提及,目前協會有四個語言訓練班,確實不夠,加上多數醫院都沒有語言訓練班,患者治療後的復健也難接上,「因此,我們除了將協會會員列冊追蹤,也將主動到大型醫院設立語言訓練班,很多已學會食道語的患者都願意貢獻一己之力。」朱本元殷切地說,「我們需要把患者一個拉一個走出來,團結力量大,才能對外發聲。」學食道語 原理像打嗝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語言治療師王麗美指出,一般說話時需要有三個要素,空氣、震動及構音,就是肺部先吸入空氣後呼出,氣流通過狹窄的喉嚨聲門產生震動,再經由口腔構音,並產生共鳴後把聲音放大。但無喉患者把喉嚨切掉後,發聲的震動來源就不見了,因此食道狹窄的地方就成為新的聲門。王麗美解釋,患者必需把空氣吞進去到食道上方,就立刻把空氣打出來,再利用嘴巴把想說的話說出來。至於如何把空氣吞進去?王麗美建議利用喝水練習,把水及空氣一起吞到食道上方,打嗝出來,發出「呃」的聲音,就是練習食道語的第一步,大概半年就可以比較自然的發聲了。
-
2020-07-09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HPV、HIV一樣嗎?HPV只與女性有關?專家破解5大迷思
迷思一/別以為HPV只與「女」有關,也跟「男」癌息息相關!美國研究調查,即使終身單一性伴侶,也有近6成的民眾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顯示情侶間高度傳染的現象。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研究更指出,根據2013~2014年資料統計,美國男性進入23歲之後, HPV感染率約暴增6成;而在18~59歲的男性族群中,將近每2位男性就有1位生殖系統感染HPV!迷思二/HPV只與女性有關,男性不會感染HPV?A: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資料指出,18~59歲男性生殖系統感染HPV的平均比例為45.2%,等於將近每2位男性就有一位感染HPV。美國CDC大規模研究發現,在透過性行為傳染的病源中,HPV造成最多人感染,遠超過大眾害怕的愛滋病毒(HIV)、披衣菌、淋病等。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表示,而男性在感染HPV後,能夠自主產生抗體對抗下一次感染的比例相當低(低於10%),因此陷入重複感染風險,呼籲男性諮詢醫師,積極討論,落實HPV的預防。迷思三/男性未能預防HPV,會使愛侶暴露在高感染風險下?A:許書華指出,男性對HPV多有誤解,以為女性才需要預防而未採取行動,使得情侶雙方暴露在高HPV感染風險下。她提醒,除了女性,男性也應預防HPV,建議洽詢家醫顆、泌尿科、內科等,避免伴侶間的相互感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補充,由於男性面臨高風險卻沒有做好預防工作,使得全球男性因HPV罹病個案總數遠高於女性;加上男性在社會期待與框架下,較難以說出自己生理上的問題,如同陷入「男癌之隱」。迷思四/HPV、HIV傻傻分不清,如何區別?A: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雖然有近7成的男性聽過且自認熟悉HPV,但卻有約3分之1男性不確定HPV人類乳突病毒與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不同,而也有6成多的男性不知道可以透過疫苗預防HPV。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初步調查,男性接種HPV疫苗僅約6%。顧文瑋表示,HPV人類乳突病毒與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徑都是性行為,兩者因此容易被混淆,甚至忽略HPV所隱藏的潛在危險:即是不同型別的HPV將引發不同的疾病或癌症。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可能導致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等。他強調,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研究發現,全球男性受HPV感染而造成菜花及癌病變的總計個案數,遠高於女性。因HPV感染潛伏期可長達數週甚至數年以上,且多數毫無症狀、不易察覺,使病患在不自覺的情形下罹病。迷思五/只要戴套發生性行為,就能隔絕HPV感染?A:只要有發生性行為,就有感染HPV的風險!而目前社會較為開放,親密行為的發生也更為頻繁,使HPV感染風險隨之提升。雖有人認為,發生性行為時只要做好安全措施、使用保險套就能預防HPV?顧文瑋指出,HPV會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因此,除非從愛撫、親吻開始就全程使用保險套,才有可能隔絕感染。但事實上,大家幾乎都在即將提槍上陣時才會戴套,加上保險套本身並不能完全包覆親密互動的部位,雖可降低感染機會,但風險依舊存在,可說是防不勝防。顧文瑋建議,依醫囑接種HPV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感染HPV的方法。無論是何種性別或性向,避免伴侶間相互傳染,性生活前預防HPV感染極為重要;就算是曾經感染HPV,也能施打疫苗,讓自己免於重複感染之危機。(諮詢專家/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許書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顧文瑋)
-
2020-07-02 癌症.其他癌症
八旬翁左耳抽痛被當中耳炎 轉介檢查竟是口咽癌第三期
彰化縣82歲張姓老翁今年初覺得左耳疼痛,起初被診斷為中耳炎,治癒中耳炎之後仍然抽痛,衛福部立彰化醫院使用正子造影掃描和切片,確診為口咽癌第三期,因錯過黃金治療期,目前一周5天化療和放射性治療控制病情。張姓老翁嚼食檳榔40年,吸菸60年,過了古稀之年,不嚼檳榔,偶而吸菸,部立彰化醫院耳鼻科主任許嘉方認為張翁罹患口咽癌與長期嚼檳榔和吸菸有關。許嘉方說,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抽菸者則是18倍,若同時長期抽菸、嚼檳榔,罹患口腔癌機率飆升為一般人的89倍。張翁今年年初經常左耳抽痛,到診所看病被診斷為中耳炎,治療幾次未見改善,診所轉介到部立彰化醫院作進一步檢查。許嘉方表示,張翁左耳紅腫和有微量分泌物,確是中耳炎徵狀,於是對症治療,結果中耳炎好了大半但左耳依舊抽痛。許嘉方用內視鏡檢查,發現張翁左側口咽壁靠近扁桃腺下方有腫塊,經由正子造影掃描顯示腫塊約3公分大,切片證實為第三期口咽癌,因考慮張翁年事已高,無法承受長時間手術摘除腫瘤,於是安排一周5天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控制病情。張翁每次到醫院治療,都有兒子陪伴身旁。張翁的兒子表示,他父親年輕時嚼檳榔和吸菸,菸齡長達60年,年紀大了很少碰檳榔,偶而吸菸,現在確診罹癌,他和家人力勸父親別再吸菸,好好養病,家人也互相告誡別碰檳榔和香菸。許嘉方說,張翁的口咽癌長在口腔後側的,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患者難以察覺,可能發生張翁這樣誤診的情況,等到出現吞嚥困難、出血或耳部轉移性疼痛等症狀,往往錯過黃金治療期。許嘉方又說,台灣的口咽癌、口腔癌等頭頸類癌症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俗稱「香檳酒」也就是抽菸、嚼檳榔和喝酒,被視為罹患頭頸類癌症相當重要的因素,尤其九成的頭頸類癌症患者都有嚼檳啷習慣,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補助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
-
2020-06-30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男性也可能染HPV致癌 國內口咽癌患者三成感染HPV
反覆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可能對女性致癌,男性亦然。國內外近年陸續發現,好發於男性的口咽癌,患者感染HPV的比率並不低,台灣口咽癌患者逾三成的腫瘤切片被驗出帶有HPV,歐美國家患者感染比率更高,使男性感染HPV而致癌成為近年熱門議題。這或許也能解釋臨床上為什麼有些男性拒絕菸酒檳且性生活單純,卻仍罹患口咽癌。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表示,國內北中南東多家醫院曾合作針對兩、三百名口咽癌患者進行研究,患者有男性、有女性,研究人員從腫瘤切片發現,三成一的患者腫瘤檢驗出HPV陽性。在歐美國家,口咽癌患者感染HPV的比率更高達七、八成,這可能與歐美國家民眾性生活較開放有關。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過去五到十年,國內頭頸癌患者同時感染HPV的比率約在百分之六左右,近年躍升至三成,反映廣大男性感染HPV的情形可能持續增加中。國內並無大規模調查男性感染HPV的比率,若以國外資料來看,美國國家衛生中心2017年公布數據顯示,男性生殖器感染HPV的機率約四成五,比女性的三成九來得高。他說,或許因為男性免疫功能不如女性,有研究顯示,僅不到一成男性感染HPV後能產生抗體,可能因此導致重複感染與致病。因此建議男性可於45歲前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接種疫苗,性生活豐富、性伴侶眾多、壓力大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男性更須留心。朱本元建議,無論男性或女性,宜在性行為前就預防性接種疫苗。不過,在廣大感染HPV的人群當中,罹患子宮頸癌、口咽癌等患者相對是少數,子宮頸癌與口咽癌每年新發生一千四百例、一千五百例左右,因此醫學界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相關癌症的增加趨勢,再討論評估是否建議全面接種。要避免感染HPV,許多人知道要戴套,不過卻錯誤以為生殖器將插入時再戴即可,這是迷思。台北市立仁愛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表示,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在性行為過程中的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均有可能造成傳染,因此若要盡可能降低風險,男性自勃起後就要戴套。
-
2020-06-04 癌症.抗癌新知
新型冠狀病毒很可怕?這個病毒更該小心,5%的癌症與它有關
病毒有多可怕,從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已造成全球逾37.1萬人死亡,更影響了全球經濟到生活日常,徹底顛覆人類習以為常的運作模式,也喚起大眾對病毒預防的重視。除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危險性不能掉以輕心,生活中還有其他病毒也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嗎?事實上,同為病毒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持續肆虐。研究指出,人的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 ,約5%的癌症與HPV感染有關!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HPV感染已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之一,癌前病變一旦惡化成癌症就有致死的可能。顯示這兩種病毒同樣具有危險性高、潛伏期長,且無論性別皆有可能感染,著實不可輕忽。高感染風險 不留意可要命HPV可能導致多項癌症與疾病,除了子宮頸癌外,肛門癌、口咽癌也讓人聞風喪膽。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癌科主任許世典指出,HPV有高達100多種型別,感染高危險型別的HPV更具有高罹癌風險。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蟬聯女性癌症十大死因排名第七(2017-2018)。若持續感染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便可能導致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症等。許世典進一步說明,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潛伏期長 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傳染HPV與新冠病毒也同樣都有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高傳染力!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為2至12天(平均7天),然而HPV潛伏期更長,一般為3星期到8個月,更可能達10年以上。由於多數受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不適,導致許多人被感染後渾然不知,更將HPV傳染給另一半。許世典提及,如果自身免疫力低落,再加上持續重複感染,也可能於日後引發相關疾病與癌症。男女都有風險 預防一樣重要許世典說,現階段多數專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而HPV的傳染則與行為模式有關,最常見的傳染途徑為性行為,感染機率與性行為次數及對象數成正比。此外,也可能透過接觸皮膚傷口、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其中,最需注意的是若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附著的公共設施,也可能造成感染,包含公共浴池、溫泉、游泳池等場域。許世典提醒,不是女性、或是性生活較複雜的族群才有可能感染HPV,即使是固定性伴侶,甚至未發生過性行為,皆有可能感染。因此兩性共同預防,更能保護自己與另一半。無需佛系防「病毒」 施打疫苗主動出擊兩者唯一的差別是,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核可的抗病毒藥物,各國皆積極投入疫苗及藥物研發,引領期盼疫情救命稻草的出現。現階段僅能以戴口罩、勤洗手等「被動防護」。許世典表示,相較之下,面對HPV病毒的威脅,已有疫苗可接種,能「主動出擊」以提高防禦力,且保護力可達10年以上。目前通過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疫苗,分別為2價、4價和9價。他補充說明,2價疫苗可預防16型與18型HPV的感染;4價疫苗則比2價疫苗多了可預防菜花的6型與11型,因此可同時施打於男女性;9價疫苗可預防前述型別的HPV感染外,更對31、33、45、52和58等五型高危險型別具有直接保護力,適合9~45歲男女施打。在HPV可提前預防之下,許世典呼籲,不論男女皆應提早接種HPV疫苗,預防癌前病變發展的可能。此外,預防HPV還可以做的是:安全性行為,多重防護你及伴侶的健康;女性記得透過定期抹片檢查,避免潛在的HPV病毒威脅。【延伸閱讀】 老是想睡、精神不繼、感到疲勞...醫籲:做這項檢查找出原因吧! 小孩看牙免驚 睡一覺就能治好蛀牙 不讓癌細胞長大!醫籲,遵守健康6原則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6-02 性愛.性病防治
非性行為才會染HPV! 醫揭公共3危險地方
2019新型冠狀病毒(後稱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已造成全球逾34萬人死亡,儘管台灣防疫能力全球有目共睹,仍累計7起的死亡個案。事實上,同為病毒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持續肆虐;根據研究指出,人的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且約5%的癌症與HPV感染相關,這兩種病毒的特性,同樣危險性高、潛伏期長,且無論性別皆有可能感染,著實不可輕忽。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HPV感染已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之一,癌前病變一旦惡化成癌症就有致死的可能,然而,根據研究顯示,施打HPV疫苗可提高預防效果,現行疫苗有2、4、9價等3種,不同價別代表能預防的病毒種類,應盡早接種,主動提高防禦力。新冠病毒的高危險性不能掉以輕心,而生活中還有其他要防範的病毒也正威脅著生命。感染HPV可能導致多項癌症與疾病,除了子宮頸癌外,肛門癌、口咽癌也讓人聞風喪膽。相似1:高感染風險不留意可要命HPV有高達100多種型別,感染高危險型別的HPV更具有高罹癌風險。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癌科主任許世典進一步說明,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蟬聯女性癌症十大死因排名第七(2017-2018),每年有600多名女性死亡,若持續感染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便可能導致多項男女癌症,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症等,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 相似2:潛伏期長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傳染HPV與新冠病毒也同樣都有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高傳染力。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為2至12天(平均7天),然而HPV潛伏期更長,一般為三星期到八個月,更可能達10年以上。由於多數受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不適,導致許多人被感染後渾然不知,更將HPV傳染給重要的另一半,如自身免疫力低落,再加上持續重複感染,也可能於日後引發相關疾病與癌症。 相似3:男女都有風險預防一樣重要現階段多數專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而HPV的傳染則與行為模式有關,最常見的傳染途徑為性行為,感染機率與性行為次數及對象數成正比;此外,也可能透過接觸皮膚傷口、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其中,最需注意的是若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附著的公共設施,也可能造成感染,包含公共浴池、溫泉、游泳池等場域。不是女性、或是性生活較複雜的族群才有可能感染HPV,即使是固定性伴侶,甚至未發生過性行為,皆有可能感染。因此兩性共同預防,更能保護自己與另一半。 許世典呼籲,相較現階段新冠病毒僅能以戴口罩、勤洗手等「被動防護」,面對HPV病毒,更能「主動出擊」接種疫苗以提高防禦力,且保護力可達10年以上。 延伸閱讀: 性行為不是感染菜花唯一途徑! 這些地方也藏病毒 感染HPV病毒非女性專利! 男性3種癌多由「性」引起 
-
2020-05-23 癌症.其他癌症
人類乳突病毒 也會引發頭頸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可能造成子宮頸癌前病變,與頭頸癌也很有關係,也就是HPV陽性的口咽扁平細胞癌,引發醫界關注。頭頸癌中的口咽癌,因是否有HPV的感染而有顯著差異,近年來HPV已被公認為頭頸癌的第四種確定的致癌因子,前三種分別為菸、酒及檳榔。流行病學上,在歐美國家,有HPV感染(HPV+)的口咽癌,已超過整體口咽癌的七成以上。綜觀近20年,歐美國家無HPV感染(HPV-)的頭頸癌比率顯著下降,但有HPV感染口咽癌發生率一路攀高。美國在2010年,整體罹患有感染HPV口咽癌的男性病人數,也已超越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病人數。在台灣,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的發生率變化趨勢,也和歐美國家雷同,但仍然有超過半數的口咽癌屬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即便是有感染HPV口咽癌,也會有大約一半的病人曾有菸酒檳榔的過去史。在臨床上,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相較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其病患年紀通常較輕,原發部位較常出現在扁桃腺或舌根。病人通常以咽喉異物感、吞嚥疼痛、頸部腫塊等非特異的症狀為主。醫師可藉由喉反射鏡或內視鏡檢查,或進一步針對疑似病灶切片或頸部腫塊穿刺來確診口咽癌。幸運的是,有感染HPV相較於無HPV感染的口咽癌,其腫瘤細胞對於放射線照射及化學藥物治療反應較佳,治療成績也顯著優異。過往文獻指出,若患者過往吸菸量大於一年十包,就會顯著影響口咽癌對治療的反應,酗酒及嚼食檳榔等傳統頭頸癌致癌行為,亦會導致有感染HPV的口咽癌對放、化療的成效降低。因此針對有感染HPV的口咽癌的治療,臨床醫師需參考病患本身的菸酒檳榔的過往史及癌症分期來做決定。一般而言,醫師較常建議有感染HPV的口咽癌患者先接受所謂的器官保留策略來治療,以提高治療後的生活品質。近年最新的研究方向朝向調整放射線治療照射總劑量,或針對早期小腫瘤用內視鏡或機器人手術做有效的廓清,做更精準個人化的治療。若民眾者有疑似相關症狀,建議找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盡早診斷及治療。
-
2020-04-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術後怎麼保養 營養師教你吃出元氣精神好
文/郭岳潭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 癌症原來稱作是「絕症」、「不治之症」,拜現代醫療科技不斷精進,罹癌存活時間不斷拉長,病患的生活品質也逐步提升;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能夠治癒的。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發炎是原因根據研究發現,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文獻統計就發現,大約有52~79%的癌症病患有「惡病質」,也是癌症病患營養失衡及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現今的研究證據證明,癌症與發炎反應之間彼此影響,發炎會造成癌友出現厭食、發燒、失眠、惡病質、增加化療藥物中毒機率等症狀,同時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惡病質會造成細胞激素活性增加、胃腸功能降低、代謝率增加、肌肉蛋白分解上升、肌肉蛋白合成降低,以及放化療等治療反應下降,最終增加癌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專責營養師洪若樸指出,惡病質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症狀包括厭食、體重減輕、貧血、消瘦憔悴等。 體重減少5%,降低癌症存活率根據研究顯示,高達50%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已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形。洪若樸表示,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的癌症病患,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只要體重減少5%,治療耐受力就會變差,同時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造成存活率下降。程涵宇觀察發現,癌症病患可能因為放化療而產生治療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牙列不良、腸蠕動速度降低、腸阻塞、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疼痛、味覺及嗅覺改變等,容易造成進食量不足而營養不良。抑或是容易聽信偏方,又缺乏正確的食物營養、份量,以及營養品選擇觀念。洪若樸也觀察到,不少癌症病患會迷信「飢餓療法」,認為可以「餓死癌細胞」,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事實上,營養攝取不足,反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至死亡。 癌症病患建議高蛋白飲食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病患吃什麼都可以,最好是營養均衡的多樣化飲食。洪若樸表示,癌症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比罹癌前增加50%,熱量也要多增加20%,在治療期間攝取的營養充足,不但可以維持體重,也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程涵宇說明,高蛋白飲食有助於促進癌症患者的肌肉合成,可以維持體重及肌肉量,一般建議癌症病患的熱量需求,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25~3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可以幫助維持體力及肌肉量,也是合成體內白血球、紅血球重要的營養素。6種食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程涵宇建議,癌症病患除了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飲食攝取富含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更有助於降低罹患多種癌症及復發的風險。◎花椰菜效果:花椰菜含有能抑制癌症的胺基酸及蛋白質,泛稱為「異硫氰酸鹽類化合物」,特別能對抗乳癌、肺癌,還能減少化療毒性,加強免疫反應;富含的蘿蔔硫素外,也含有強效的抗癌物質。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芥蘭菜、羽衣甘藍、大頭菜、高麗菜、蘿蔔等。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乳癌。◎胡蘿蔔效果:胡蘿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酚酸。根據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總類胡蘿蔔素及β-胡蘿蔔素較低,與整體癌症風險有關;經常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癌別風險: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厭氧消化道)等癌症。◎藍莓效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花青素、黃酮醇、酚酸及維生素K。根據多項研究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活性,且具預防DNA損傷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蘋果效果:蘋果具有與腸道微生物結合的膳食纖維及多酚化合物,富含黃烷醇、黃酮醇,果皮中有特別的三萜類化合物,有助於形成降低癌症風險的環境。研究發現,蘋果對於降低乳癌風險的效果特別好。降低癌別風險: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乳癌。◎櫻桃效果:櫻桃是褪黑激素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且富含花青素、膳食纖維、酚酸、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黃烷醇、紫蘇醇,研究發現具有預防癌症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黃豆效果:黃豆富含大豆異黃酮、皂苷、酚酸、植酸、酶調節蛋白、鞘脂。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癌的效果;皂苷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及預防癌症;酚酸能阻止癌細胞擴散;植酸為抗氧化物;鞘脂則可調節細胞生長,讓異常細胞自我破壞。根據研究證實,全豆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每天吃一份全豆食品,例如:黃豆20公克、毛豆50公克、豆腐80公克、無糖豆漿240毫升,平均可攝取到7公克蛋白質及25毫克異黃酮,可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癌別風險:乳癌、大腸直腸癌。癌症營養補充3觀念我們從飲食攝取到3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經過重重化學反應,最後產生能量及熱量,提供我們的身體使用。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患早期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化放療法的完成率,還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平均從13.5天減至3.2天。洪若樸建議,根據《2017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營養指南》,癌友們除了熱量與蛋白質要補足之外,應該加強補充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N-3脂肪酸、魚油EPA。另外,針對手術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則建議在手術前7天均衡營養外,應加強補充魚油、核苷酸、精胺酸等免疫營養素,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發炎因子產生。◎抗發炎營養素: 魚油、N - 3 脂肪酸(EPA)效果:對於正在接受化療且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晚期癌症患者,建議補充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與DHA,研究顯示,EPA才可合成抗發炎因子,且同時抑制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透過雙重機制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改善食慾及穩定體重脂肪占比。另外,坊間常見的藻油與魚油EPA並不相同,藻油主要提供的為DHA,對於降發炎的幫助並沒那麼大。洪若樸補充,若是「純素」癌症患者,可選擇藻油來取代魚油,以補充EPA、DHA及Omega-3。根據大型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每天補充2.2公克的魚油EPA,較能維持體重、肌肉量,以及較少發生厭食、疲倦、神經毒性;每天補充1.5克的長鏈N-3脂肪酸EPA,可改善食慾、降低減輕體重及術後發病率,並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量。怎麼吃:每天補充4~6公克的魚油或1~2公克的EPA。◎醣類占比:精製糖少吃,但醣類攝取要足量效果:醣類食物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然而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並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根據著名期刊《TheLancet》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占總熱量
-
2019-12-30 癌症.頭頸癌
紅唇族少了 口腔癌新增個案卻增2倍
癮君子、紅唇族皆是罹患口腔癌的高危險族群,但近年我國抽菸及嚼檳榔人數逐年減少,口腔癌新發生個案卻逐年增加,廿年間每年新增從二千多人攀升至七千多人,罹癌人數則是增加兩倍。專家分析,罹患口腔癌人數增加不是有新的危險因子,而是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有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直到現在才發病。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吸菸行為調查」及「健康危害因子監測調查」顯示,自八十六年實施及九十八年修正菸害防制法以來,吸菸率由九十七年的百分之廿一降至去年的百分之十三,大幅減少四成;國人成人嚼檳榔率也逐年下降。但從癌症登記統計卻發現,我國口腔、口咽及下咽癌新增個案從八十五年的兩千兩百多人增至一○五年的七千八百人;其中,四十至六十四歲族群每年發生個案數也不斷上升,廿年內從一千四百廿八人增至五千六百十六人,占總新增個案七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推測,目前新增個案數是當初政府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事隔多年現在才發病的患者。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也認同該推測,研判這波高峰期過後,未來發生人數會快速下降;他表示,民眾若想預防口腔癌,除了戒菸、戒酒、戒檳榔,建議可施打HPV疫苗,主因是口腔癌中的口咽癌形成與HPV病毒有關。政府也在規畫如何讓無篩檢習慣的高危險群主動走進診間,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強調,在專業醫師檢查下,口腔癌非常容易發現癌前病變,提醒卅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可多利用每二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
-
2019-12-13 癌症.卵巢.子宮
清除子宮頸癌為目標 專家:男女皆打HPV疫苗是國際趨勢
由於性行為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主要途徑,專家建議,小男生也應列入HPV疫苗施打對象,覆蓋率更高,台灣才有機會達成世衛組織「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政策目標。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目前全球已有31個國家全面施打HPV疫苗,不分男女,我國礙於經費,去年底僅針對國一女生接種,國一男生未能列入施打對象。蔡麗娟指出,許多人以為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只會引發子宮頸癌,其實不然,HPV還可能引發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陰莖癌、口咽癌、尖形濕疣(菜花)等六癌一病。蔡麗娟說,HPV病毒不僅是對女性造成威脅,男性也逃不過它的危害。此外,單從子宮頸癌防治政策來看,國一男生接種HPV疫苗,可以增加群體保護力。目前台灣公費HPV疫苗屬於兩價劑型,但臨床流行病學顯示,除了16、18兩型致癌病毒之外,33、52、58等型別的病毒也嚴重威脅台灣女性健康,如能換成保護範圍更廣的疫苗,相信成效會更好。除了疫苗之外,抹片是防治子宮頸癌的另一個關鍵。蔡麗娟指出,台灣於1995年開始推動抹片篩檢,30歲以上女性一年一次,但迄今仍有四成女性從未做過抹片,顯示面臨瓶頸。由於國內初次性行為的年齡越來越低,蔡麗娟建議,抹片篩檢年齡應該下修至25歲,另將抹片列入孕前檢查、成人健診,就能提高篩檢率,找出更多的子宮頸癌癌前病變。美國預防醫學委員會2018年起將抹片篩檢年齡降至20歲,每三年做一次,而各大醫學團體也擬定男女施打HPV疫苗的防治策略。蔡麗娟表示,疫苗加上抹片篩檢,雙管齊下,相信就能如期完成「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目標。
-
2019-11-26 癌症.頭頸癌
喝酒就臉紅心悸 小心頭頸癌
許多人一喝酒就臉紅心悸,這代表「乙醛去氫酶」(ALDH2)變異。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這群人確實不宜喝酒,如經常喝酒,罹患頭頸癌風險明顯較高。研究還顯示,如每周習慣飲酒一次,不論喝多少,或喝啤酒、紅酒或高粱,罹患下咽癌機率為未飲酒者的十九倍,推估與國人乾杯文化有關。國衛院發布研究成果,發現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還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該相關研究成果於今年二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該研究係由國衛院口腔癌研究團隊與成大附醫共同合作,研究組(頭頸癌個案)、對照組(健康者)各七百人,研究時間從二○一○年至一八年,研究飲酒行為對頭頸癌風險及預後影響。研究發現,每周至少喝一次酒,不論飲酒量多少、喝了哪些酒,罹患頭頸癌風險將比不飲酒者高出一點六倍。如果ALDH2變異,罹患頭頸癌風險增三倍,但若乙醛去氫酶(ALDH2)、乙醛去氫酶(ADH)基因均變異,代表此人酒精代謝較慢,罹患頭頸癌風險恐增加四倍。進一步分析發現,在飲酒者好發頭頸癌類型中,以下咽癌最多,高出十九倍,其次口咽癌增三點八倍,喉癌一點五倍、口腔癌一點一五倍。至於經常喝酒為何大幅增加下咽癌風險?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推測應與台灣民眾愛乾杯、牛飲等喝酒習慣有關,因為乾杯時,一口吞下大量酒精,直接通過口腔,但下咽部暴露時間卻變多,以致增加癌變風險。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銘表示,台灣基因變異率高居全球之冠,平均每二人就有一人ALDH2變異,建議一喝酒就臉紅、心悸的人應該避免飲酒;至於喝起酒來,面不改色的人也應該減少飲酒頻率,不要跟人拚酒,豪邁乾杯。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19-11-25 癌症.頭頸癌
國衛院研究:常飲酒者罹頭頸癌風險增 罹下咽癌機率為19倍
愛喝酒者注意,罹患頭頸癌的風險會增加。國家衛生研究院今發布研究成果,發現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以每周習慣飲酒一次頻率來說,罹患下咽癌的機率,是未飲酒者的19倍。該相關研究成果,已於今年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國衛院並呼籲民眾,應避免補酒等含酒精飲品,若真需接觸酒類則應適量、不牛飲。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銘表示,此研究由所上口腔癌研究團隊與成大附醫共同合作,針對飲酒行為對於頭頸癌風險及預後影響進行研究,收案頭頸癌個案、對照組各700人,以問卷調查方式持續追蹤逾四年。研究發現,每周至少喝一次酒、不論飲酒量多少,罹患頭頸癌風險都是不飲酒者的1.6倍。進一步分析發現,飲酒者好發頭頸癌類型中,以下咽癌最多,為19倍;其次是口咽癌3.8倍、喉癌1.5倍、口腔癌1.15倍。此外,若僅有乙醛去氫酶(ALDH2)出現變異,罹患頭頸癌風險為3倍,但若乙醇去氫酶、乙醛去氫酶(ADH)基因同時出現變異,代表此人酒精代謝較慢,罹患頭頸癌風險恐為四倍。張書銘說,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是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三名,每年約有7900名新個案、2900人死亡。會發生頭頸癌,菸、酒、檳榔是主要危險因子。張書銘說,台灣自1997年實行菸害防制法後,男性吸菸盛行率從1996年的55.1%降至2017年的26.4%;男性嚼檳榔盛行率,也從2007年17.2%降至2017年6.1%。反觀飲酒量逐年攀升,國健署數據統計,台灣男女喝酒盛行率,分別從2002年的53.3%、22.4%上升至2013年的71.5%、45.7%,可見國人酒精消耗量日增,因而以此作為研究。酒精之所以會增加罹癌風險,關鍵在於「乙醛」,是國際癌症研究署所認定的一級致癌物。張書銘說,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代謝成醋酸後排出體外。但若乙醛去氫酶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會讓人在酒後出現臉紅、心悸等症狀外,乙醛也會累積在體內,破壞人體的DNA,進而增加罹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ALDH2基因變異在日本、中國等東亞地區相當常見,台灣基因變異率更高居全球之冠,平均每二人就有一人有此變異。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表示,飲酒增加的癌症風險以下咽癌最多,可能和台灣人飲酒時愛乾杯、牛飲習慣有關。他說飲酒乾杯習慣,會使酒精在口腔暴露時間短,卻拉長在下咽部的暴露時間,恐增加病變機會。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編輯推薦 運動卻讓體重不減反增?2個錯誤習慣陷入惡性循環 一進醫院命就沒了?醫師破解為什麼爸媽不想看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