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3 癌症.乳癌
搜尋
原位癌
共找到
65
筆 文章
-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女性定期做子宮頸抹片 45歲以下男女建議打HPV疫苗
衛福部去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排名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四位、死亡率第八位,共3,717名新發生個案(含原位癌),608名女性死亡,是女性不可輕忽的疾病。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呂彥鋒說,子宮頸癌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相關,罹癌初期無明顯症狀,不易發現,須靠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接種疫苗,早期發現及預防。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抹片,可自費做HPV病毒檢測。人類乳突病毒與六癌一病相關,包括子宮頸癌、口腔癌、陰道癌、肛門癌、陰莖癌、外陰癌及菜花,目前已知有200多種型別,其中高致癌型常見有9種,包含HPV6、11、16、18等型。呂彥鋒說,人類細胞有自我修復能力,但感染HPV後,自我修復能力喪失,如此細胞持續變異導致癌化,並從原位癌成為侵襲癌,最後轉移。呂彥鋒說,初期子宮頸癌不會癢、不會痛,也不像菜花可以肉眼看見或由外觀辨別,只能靠篩檢。而篩檢子宮頸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子宮頸抹片檢查,衛福部目前針對30歲以上有性經驗的婦女,每年補助一次子宮頸抹片免費檢查,許多女性都是透過抹片檢查發現癌症;如果經濟許可,也應進行HPV的病毒檢測,自費費用每家醫療院所不同,每次檢驗約在2000元左右。年輕女性多因抹片發現,可及時撲滅癌症火苗。呂彥鋒說,藉由子宮頸抹片檢查、HPV病毒檢測,如此精準性更高,有利於防範子宮頸癌。若HPV病毒檢測為陽性,一般會再進行陰道鏡檢查,研判子宮頸有無出現病變,且直接切片化驗,一旦發現初期感染,就能立刻給予治療,避免病情走向癌前病變或癌症。據呂彥鋒臨床觀察,患者是如何發現子宮頸癌,依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原因,如30、40歲年輕女性患者,多是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異常,再經切片確診,這類患者病情多為初期,在病情的火苗尚未燒起來,還沒轉變為侵襲癌前,就把火苗給撲滅了,因此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很高。年長者諱疾忌醫,常見病情嚴重難以手術治療。但若是50、60歲以上女性患者,常是出現陰道不明原因出血等異常症狀,就醫檢查後,才知道自己罹癌,這時通常已是晚期。他曾遇過一名50多歲女性,因陰道不明原因出血而就醫,患者自述在性行為後出血特別嚴重,檢查發現罹患子宮頸癌,腫瘤更已經潰爛,無法手術治療。經詢問發現,該名患者因覺得不好意思,從未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直到腫瘤發展至晚期,才來就醫。甚至有晚期患者腫瘤潰爛後,流血程度幾乎是血崩,並伴隨異味,更有晚期患者子宮頸癌的癌細胞已擴散至肺、肝、骨骼等。推動國中男女生接種疫苗,保護效力約八至十年。為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衛福部近年來推動未有性經驗的國中女生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目前政策也推廣至國中男生。呂彥鋒說,國中女生、男生接種HPV疫苗,即具有群體保護的效果,女生接種可以直接預防感染HPV,而男生接種疫苗,除降低罹患人類乳突病毒的機會,成年後,也不會將病毒傳染給伴侶。關於HPV疫苗,目前有二價、四價及九價疫苗,分別預防不同型別的HPV病毒。呂彥鋒說,以九價疫苗來說,可預防九種不同的HPV型別,並可以預防菜花,依實驗證實抗體保護效力可維持八至十年。即使是成年男女施打HPV疫苗也有其必要性,目前疫苗建議施打年齡為45歲以下女性,疫苗一劑費用為6000元,成人需打3劑,建議施打疫苗前可先諮詢醫師。Q:HPV傳染途徑有哪些?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在性行為過程中,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有時,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的物品,也可能造成HPV感染。Q:接種HPV疫苗期間可以懷孕嗎?接種HPV疫苗期間是不建議懷孕的,雖然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HPV疫苗對母親或胎兒造成任何妊娠不良事件,但是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PV疫苗對懷孕會造成何種影響,所以不建議接種疫苗期間懷孕。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免費抹片篩檢推行30年子宮頸癌 發生率、死亡率大幅下降
子宮頸癌主要與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但它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癌症,包括定期子宮頸抹片、施打HPV疫苗,就能及早在癌前病變階段阻斷腫瘤生長。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追溯30年來政府推廣子宮頸抹片的成效,正是「早篩檢、早發現、早治療」的最佳寫照。「抹片篩檢與子宮頸癌死亡率息息相關。」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發現,自政府實施公費抹片檢查後,不管哪個年齡層,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均明顯下降;不過,年逾70歲的癌友死亡率仍然偏高,提醒女性,多疼惜自己,即使停經或已無性行為,仍須接受抹片篩檢。民國84年到110年,發生率的降幅超過七成。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女性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逐年下降,從民國84年每10萬人25人,到110年降至每10萬人7人,降幅超過七成。不僅標準化發生率下降,子宮頸癌標準死亡率也明顯下降,石崇良表示,這歸功於抹片篩檢的普及,早期發現病變,立即接受治療,預後情況良好,就可降低死亡率。統計顯示,健保開辦之初,年逾70歲的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67人,但到110年,僅剩每10萬人20人。再者,死亡率與患者年齡有關,例如,110年50至59歲癌友死亡率為每10萬人5.7人,40至49歲為每10萬人2.7人,30至39歲為每10萬人1.5人。零期原位癌手術後,五年存活率高達99.6%。「初診斷的期別,愈早愈好。」石崇良分析健保癌症重大傷病資料的子宮頸癌確診期別及其存活率,屬於第零期的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為錐狀手術,其五年存活率高達99.6%。第一期的子宮頸癌,則可進行子宮切除或子宮頸錐形切片方式,五年存活率為91.5%。第二期後,依癌細胞侵襲範圍評估,施以化療、放射線治療,第二期五年存活率為73.6%,但到了第三期,雖有標靶藥物可用,但存活率為55.4%,第四期則僅剩22.5%。112年統計,第一期患者占35.9%,第四期占15.9%。112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重大傷病領證個案數為1,277人,第一期占35.9%、第二期19.6%、第三期23.6%、第四期15.9%,二期以上的人數約700-800人,扣除已經無法開刀的晚期患者,每年可接受外科切除手術的癌友約在600人左右。在藥物治療上,健保持續擴大子宮頸癌藥物給付,目前一、二期患者以化療、電療為主,三、四期的復發晚期患者則給付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婦癌專家期盼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可用在晚期患者第一線治療,不用等到復發,就可獲得給付,對此,石崇良表示,將謹慎評估,只要具有臨床科學證據力、符合成本效益,均會納入健保。偏鄉女性篩檢有待加強,停經或無性行為仍需篩檢。石崇良表示,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宣導「六分鐘護一生」抹片檢查,成效良好;隨著國一學生公費接種HPV疫苗,以及降低抹片檢查年齡(從30歲降至25歲),另配合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病毒自費篩檢,應可大幅降低子宮頸癌對於台灣女性健康威脅。不過,觀察現有資料,石崇良表示,在抹片篩檢率上,年紀較長、居住偏鄉的女性仍有待加強。例如,不少女性於停經後,或自認多年沒有性生活,應該不會罹患子宮頸癌,因此疏於定期做抹片檢查。醫界、公衛界、醫療院所應針對這兩大女性族群加強衛教宣導,以期瞭解抹片篩檢的重要性。近年來,每年平均新增400多名年齡低於30歲的年輕子宮頸癌患者,石崇良表示,子宮頸癌與HPV有密切關係,如果小小年紀就有過不安全的性行為,勢必增加感染風險。網路普及,誘惑眾多,或許在小學階段就可提供正確性教育,有助於降低子宮頸癌盛行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0 焦點.元氣新聞
江蕙引退有原因,自爆抗癌9年多次面臨生死交關!醫研判三大癌症最有可能
江蕙1日剛過63歲生日,下個月要登上國慶晚會演出,今突發表親筆信,揭露自己2015年罹癌,這9年來積極抗癌,她說:「多次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等,接連而來。就連我最重視的嗓音都受到波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抗癌成功的她華麗回歸,表示要重新介紹自己「大家好,我是健康的江蕙!也是帶著樂觀正向歸來的江蕙」,接下來要重拾麥克風站上舞台,她說:「為喜愛我的歌迷而唱、也為自己而唱、對一路上的貴人,銘感五內,無以言表。」江蕙親筆信全文:大家好我是江蕙!這封信是在9/1生日當天寫的,遲遲未寄出;生日當天收到許多朋友的祝福,心中著實百感交集!其實每年的生日,都想要跟大家分享堆積在心裡的心情。每天反覆思考,覺得是該說的時候了!曾經認為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一直與歌迷共度。九歲為了生活而走唱,長大後享受音樂帶給我的充實與快樂!直至2015年祝福演唱會的前夕,我身體發現極大的變化,不想影響團隊與大家的心情,也惟恐我的歌迷擔心,於是自行吃藥控制,所以演唱會取名為「祝福」,祝福大家也是祝福我自己。最初我天真的自以為是,以為休息就會好轉,沒想到身體狀況並不如預期。我開始有了不安與恐懼,不知如何面對,最終還是做了化驗檢查,唉⋯⋯真的存在“嚴重”的疾病。在病榻中的日子,醫院已成為我的第二個家!在開刀與反覆的化療中,多次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等,接連而來。就連我最重視的嗓音都受到波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在無數夜裡的輾轉,我為失去視為珍寶的嗓音而難過,也惟恐因為丹田受損,在徬徨無助之際,默默的向老天爺要了一個願望,如果有幸身體能恢復,那就是老天爺賜給我最好的祝福。事情發生了就只能面對,對抗病魔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也許是樂觀的心戰勝一切!在此要感謝我心中的活菩薩,也就是我的醫療團隊,他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無時無刻給我加油打氣、帶給我超強正能量,用最開朗的心,勇敢面對病魔!讓我得以重生,可以快樂的唱歌、健康的生活。所以想跟正在與病魔對抗的朋友們分享正能量,樂觀或許不能戰勝病魔,但是積極勇敢正向的心情,能使得機會變成無限大!我是用生命唱歌的台灣查某人,自九歲開始,除了唱歌我什麼都不會!我知道我的再出發,會有一些聲音,但經歷過下一秒不知是生、是死的生死關頭後,而疫情帶給全世界極大的震撼與遺憾,對看待事情就更加通透!那所謂的『聲音』,已不在乎、也不再重要了。人生苦短、好好把握當下做自己!重拾麥克風站上舞台,為喜愛我的歌迷而唱、也為自己而唱、對一路上的貴人,銘感五內,無以言表。謝謝兩位溫暖的市長,邁邁市長,我沒有忘記我們的約定哦!還有蔣市長,您的歌聲不錯!特別要感謝我的藝人好友文章一句話「人生只有一次」,讓我有勇氣,起念化為動力再度出發,還有一直沒有忘記我的歌迷朋友們,期待之後的再相會。重新介紹我自己大家好,我是健康的江蕙!也是帶著樂觀正向歸來的江蕙!於2024.9.1江蕙驚爆罹癌一度不能說話 醫研判這三大癌症最有可能【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江蕙剛過63歲生日,下個月登上國慶晚會演出,今突發表親筆信,揭露自己2015年罹癌,這9年來積極抗癌。她說,「多次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等,接連而來。就連我最重視的嗓音都受到波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並在開刀與反覆的化療中,多次面臨生死交關。由於江蕙未說明罹患何種癌症,血液腫瘤科醫師研判,以女性、國人常見的乳癌、肺癌、大腸癌最有可能。江蕙抗癌9年目前健康良好 研判應是原位癌「無法針對單一症狀,猜測罹患哪一種症狀。」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表示,但以江蕙抗癌9年,目前健康良好,可以復出登上舞台,顯示罹患的癌症,應屬於原位癌,而非期別為四期的轉移性癌症,因此可以藉由開刀、輔助性化療,加以治療,「若是轉移性癌症,恐活不到9年」。若要進一步分析,游介宇說,他並未實際治療江蕙,對於臨床診斷及治療的研判,是以臨床上實際的醫療邏輯加以判斷;因此,如果以女性來說,最常見的就是乳癌,或國人罹患最多的肺癌、大腸癌,此三大癌症均可以早期發現、治療,如以癌症第一、第二期來說,5年存活率可達8、9成以上。還可以復出唱歌 罹患頭頸癌的機會不高至於,江蕙指出,抗癌過程出現肺栓塞、大出血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游介宇說,首先肺栓塞、大出血,此為罹患癌症、化療的危險因子,主要是癌細胞會破壞血液功能,如增加凝血功能就會引起肺栓塞,如果是破壞凝血功能就會導致出血;其次,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則有可能是化療副作用,而江蕙所罹患的癌症目前應已經痊癒,但因仍有復發的可能性,因此必須定期追蹤。或許外界會猜測,江蕙有沒有可能罹患頭頸癌、肝癌,甚至是胰臟癌等。游介宇指出,頭頸癌需要手術、化療,但應會影響嗓音,治療後恐無法唱歌,以江蕙還可以復出唱歌,罹患頭頸癌的機會不高;肝癌部分則不需要化療;若是罹患胰臟癌恐活不到9年。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01 醫療.皮膚
痣有4種顏色,出現在「手腳這邊」的痣可能是皮膚癌!「ABCDE檢查法」判斷是否癌變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少的痣,且痣和「皮膚癌(Skin cancer)」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但並非所有的痣都會演變成皮膚癌。到底痣是如何生成?皮膚癌的類型與症狀又有哪些?就由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李政源醫師告訴你。 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包括一些慢性不癒、反覆出現的腫瘤或傷口,這些腫瘤可能會出現潰瘍、流血或不正常的增生。如果一個痣或腫瘤突然快速變大或有異常變化,應該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協助。痣是如何生成?痣的形成通常與皮膚表皮中的黑色素細胞有關。這些細胞在表皮內增生、聚集,成為我們所見的痣,且通常大多數痣都是良性的,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痣的成因多種多樣,可能與遺傳、陽光曝曬、荷爾蒙變化(如懷孕前後,荷爾蒙的變化會使痣變得更多或更深)有關。 至於痣的顏色,其顏色變化取決於其所在的皮膚層次: 黑色痣:痣位於較淺層,由於上面沒有表皮覆蓋,我們看到的就是黑色細胞,因此痣顯得黑色。 藍色、咖啡色痣:若痣深入到真皮層,黑色素透過皮膚厚度和光線折射後,顏色可能會從黑色變為藍色,甚至咖啡色 紅色痣:通常是由血管腫瘤引起的,而非黑色素所致。例如,櫻桃狀血管瘤或老化性血管瘤就較為常見,通常出現在手臂或身體上,特別是陽光常曝曬的地方。什麼樣的痣可能懷疑是皮膚癌?許多民眾可能擔心皮膚上的黑色斑點或痣是否為皮膚癌,因此了解皮膚癌的基本判斷方法「ABCDE五點檢查法」很重要。 A(Asymmetry,對稱性):健康的痣通常是對稱的,若痣呈不對稱形狀,如多邊形或三角形,應引起注意。B(Border,邊界):健康的痣邊界清晰,若邊緣模糊或凹凸不平,需小心。C(Colour,顏色):健康的痣顏色均勻,若顏色不均或有多種顏色,需警惕。D(Diameter,直徑):健康痣直徑通常小於0.6公分(約四分之一英寸),若超過此尺寸需觀察。E(Evolution,變化):若痣在短期內快速變大或有顯著變化,需特別注意。 若懷疑皮膚上的痣有問題,可以使用手機拍照並配合尺寸記錄,定期觀察變化。雖然ABCDE檢查法主要針對黑色素瘤,但對於其他皮膚腫瘤也有一定參考價值。綜合考慮痣的對稱性、邊界、顏色、直徑和變化,可以初步判斷其良惡性。若有疑慮,及時就醫是最明智的選擇。皮膚癌的類型與症狀皮膚癌主要分為三大類,分為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又稱扁平細胞癌)、黑色素癌(melanoma)。其中「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一種,早期可能僅表現為黑色腫塊,容易被誤診。因此,早期的正確診斷非常重要。 基底細胞癌行為相對良性,通常局部侵犯,較少轉移,主要透過局部治療即可解決。但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患者常忽視其存在,但若發現持續數年的異常皮膚變化,特別是在陽光曝曬部位,如臉部、鼻子等,應提高警覺,尋求醫療建議。 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的早期形態包括日光角化症和波紋氏症,這些原位癌變化輕微,但若發現臉部、特別是老人家的臉上有紅斑、脫屑、流血等現象,應提高警覺,及時就醫。鱗狀細胞癌的進展通常較慢,但長期未癒的皮膚異常應要注意。 黑色素癌黑色素癌是最惡性的皮膚癌,雖然發病率低,但其惡性程度高,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後影響重大。診斷黑色素癌時,可以運用ABCDE法則判斷:不對稱(Asymmetry)、邊緣不規則(Border)、顏色多樣(Color)、直徑超過0.6公分(Diameter)和變化性(Evolution)。典型特徵包括顏色深淺不一、形狀不規則、邊緣模糊、顏色多樣等。若發現這些特徵,應立即就醫。 另外,使用免疫抑制劑也是一個風險因素,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使用免疫抑制劑,雖然能控制疾病,但也可能降低對癌症的偵測能力;此外,曾經接觸過輻射,或有慢性不良傷口、嚴重疤痕或燙傷病史的人,特別是鱗狀細胞癌患者,風險也會增加。對於黑色素癌,急性曬傷尤其危險。如果曾經曬傷到起水泡,黑色素癌的風險會顯著上升。此外,使用日曬機(如健身房中的日曬設備)也會增加黑色素癌的風險。平時如何預防皮膚癌?皮膚癌的主要風險因子,都可能與陽光曝曬有密切關係。因此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曬工作非常重要。 1.陰天也要防曬:防曬要積極且謹慎,即使在陰天也不能忽視防曬。對於不喜歡使用防曬乳、覺得黏膩的族群,可以選擇戴帽子、穿袖套等。此外,去海邊玩時也要注意防曬,避免曬傷起水泡,因為這會增加罹患黑色素癌的風險。 2.防曬乳的選擇:建議民眾選擇「物理性防曬」,並確保SPF值至少為30,建議選擇PA++以上的防曬產品。 物理性防曬乳的成分通常包括二氧化碳或氧化鋅,它們能直接阻擋、反射或折射陽光。相比之下,化學性防曬乳會吸收紫外線,然後被代謝成其他物質,但這些物質可能殘留在皮膚上,對健康有潛在風險。儘管物理性防曬乳較為黏膩,因此市場上的防曬乳通常混合物理性和化學性成分,但建議優先選擇物理性防曬乳,並挑選質地不黏膩的產品。 3.防曬乳的使用厚度:一般來說,臉部應塗抹相當於十塊硬幣大小的防曬乳。特別是在戶外活動或去海邊時,需要經常補擦,因為水或汗水會沖掉防曬乳。即使在室內,通常每四個小時補一次;若有運動或流汗,則每兩個小時補一次。在高山或雪地等紫外線特別強的環境中,需更加頻繁地補擦。 4.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包括脖子、後頸部、肩膀和耳朵。髮量較少的人也應注意頭頂的防曬。 5.防曬乳的使用時間:過去建議出門前30分鐘塗抹,但現在大部分防曬乳的成分即時有效,因此可以在出門時攜帶防曬乳隨時補擦。 關於防曬乳的形式,無論是噴霧型還是乳液型,都需根據個人偏好和使用感受來選擇。重要的是選擇成分以物理性防曬為主的產品。對於嬰幼兒,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小孩,建議使用物理性遮蔽如帽子、袖套,而避免使用防曬乳。使用噴霧型防曬乳時,應注意避免吸入,特別是對小朋友。 延伸閱讀: 月經來就頭痛怎麼辦?竟是「這激素」過低導致!醫點名「經期偏頭痛」7大改善法:先待在涼爽、黑暗房間內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 婦科醫提醒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
「有什麼抗衰老的秘訣嗎?」馬偕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嘉穗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秒回「沒~有~」,身為2個小男孩的母親,她認為自己「超不care外表」,日常肌膚保養最重要的就是擦防曬;而以婦產科醫師的角度,她則建議女性至少每3年做一次乳房與子宮健康檢查。如本身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的孕婦,因懷孕期間免疫力較低,癌症細胞更容易在此時伺機而動,因此孕期仍應該追蹤。想學一個能照顧自己的科系,「以終為始」當座右銘。44歲的翁嘉穗在職場中屬於中生代,考上醫學系就決定要走婦產科,除了想要學習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科別,再加上信仰因素,曾想到偏遠地區服務那群可能只願意給女醫師看診的婦女。性格爽朗的翁嘉穗笑說,自己維持狀態的祕訣就是每天不斷的在家庭與工作中調節、磨合,畢竟在肩負臨床醫療與教學的醫學中心工作,「每天都在試圖找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斷探索,匍匐前進。」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所有事都希望先規畫好,「以終為始」地先訂立人生的遠程目標,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這也是她希望送給病人的一句話;而每天禱告、星期天做禮拜,則是沉澱、調適自己的方式。鼓勵婦癌患者勿離開職場,讓她們邊工作邊治療。專攻婦癌治療的翁嘉穗提到,求診的患者常見症狀包含亂經、月經量多、貧血等,大部分是壓力和飲食造成,因為壓力過大影響荷爾蒙而導致停止排卵、月經混亂,長期無卵性月經造成有時出血量很少、有時大出血,造成貧血。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累是因為顧小孩,但其實是貧血導致,鼓勵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基本健康檢查,檢視代謝與血球狀況。翁嘉穗指出,婦癌患者年紀以35至60歲為多,她考量到現代職業婦女面臨的處境跟自己很像,所以會盡量讓她們可以邊工作邊治療。如安排周末做化療,並透過AI照護,協助患者排除常見的狀況,太嚴重就會轉介到個管師甚至醫師端,對於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的家屬,她也會盡量配合對方時間解釋病情。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女生要彼此合作。「自己也生過小孩,因此特別感同身受。」翁嘉穗說,懷孕是從女孩變成女人,荷爾蒙與體態改變,全家人的心情都要調整好。她也期許婦癌科的學妹們不要離開職場,因為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永遠都要有新知,所以會共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上的女生要彼此合作」。翁嘉穗的2個兒子目前就讀國小,都有打曲棍球的習慣,她覺得看小孩運動很紓壓,有時自己也會在旁跑步或做高強度有氧運動,對抗地心引力、有衝擊性的運動對於「存骨本」都有幫助,最簡單的就是跳繩、開合跳。33歲才生孩子在計畫中,認為自己當時狀態最好。喜歡小孩的翁嘉穗,原本想生3個孩子,但先生認為她太忙而阻止;而擔任第一任國健局長的父親翁瑞亨,則曾希望她和當時是班對的先生大學結婚、住院醫師階段小孩剛好上幼兒園。對於父親的提議,她覺得當學生就結婚很奇怪,加上訓練時間有限,所以翁嘉穗一畢業就結婚,但「完全避孕」、婚後8年才生小孩,雖然父親覺得33歲才生從優生學的角度不好,但她覺得到那個階段,自己對金錢和時間的掌握度提升,幸福感比較好。更年期前後易罹癌,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翁嘉穗說,有些患者是原位癌或癌症前期,懷孕生產期間沒追蹤,癌細胞可能趁免疫力低下時擴散。她舉例,曾有B肝帶原個案,在懷孕生產兩年間沒有追蹤,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不到10個月就過世;也有忙著照顧小孩、3年沒有健檢,持續疲憊與腰痠背痛的患者,檢查才發現是乳癌轉移到脊椎。雖都是罕見個案,但提醒有風險因子的婦女,現在影像檢查發達,在懷孕期間,除了子宮侵入性檢查不能做之外,其他要盡可能追蹤。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翁嘉穗提醒,經期不規則等症狀和更年期很像,若觀察3至4個月,有異狀要盡速就醫。平常可觀察月經量,如果「生理期一天要用到3片夜用型衛生棉」,代表出血量太大。翁嘉穗說,自己每3年會做一次全身大健檢,因為家族有親戚罹患大腸癌,所以特別注意定期腸胃鏡檢查。她也打趣道,先生是肺癌專科醫師,不能得肺癌,所以每年都會做肺部篩檢,加上常規的抽血檢查。她也會透過量表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數值看起來不太好,就會告訴自己要請假,「以前都是為了孩子請假,後來開始為了自己而請假休息,調整步調。」建議做的定期檢查(40歲以上)● 每年基礎健康檢查:除國健署提供的成人健檢,有餘裕者或高風險族群可每年自費健檢,檢查包含:抽血、代謝檢查、肝腎功能等。● 每3年檢查: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子宮和卵巢超音波● 癌症篩檢:40歲以上民眾如有肺癌、肝癌、大腸癌等風險因子,應定期檢查。翁嘉穗醫師小檔案● 年齡:44歲● 現職:馬偕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婦癌醫學會會員●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研究醫師訓練● 給患者的一句話:「以終為始」地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
-
2024-04-22 醫聲.癌症防治
基因檢測 揪3種肺癌早期突變
70歲的老奶奶,因婦癌至林口長庚醫院就醫,意外發現癌細胞轉移肺臟,左肺有大小不一的結節,基因檢測其中3顆體型較大的結節,竟然都是各自獨立的原位癌,且由不同基因突變所致。林口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柯皓文表示,這是「極為罕見」的案例,鮮少肺癌患者腫瘤病變是因多個基因突變造成,幸好患者結節小於1公分,屬於早期肺癌,即可手術切除病灶。肺腺癌占整體肺癌8成5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台灣最常見的肺癌類別為非小細胞癌中的「肺腺癌」,占整體肺癌的8成5,晚期肺癌的標靶藥物發展,多以治療肺腺癌為目標,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多種。柯皓文表示,根據林口長庚的癌症登記資料,並與日本LC-SCRUM-Asia合作研究,台灣肺腺癌患者約6到7成帶有可治療的基因突變,且台灣針對多數的肺癌標靶藥物都已納入健保給付,大幅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不過,仍有3成帶有不可治療的基因突變,則採取傳統的化療方式治療。國內最常見的肺腺癌突變基因為EGFR,但並非每一位肺腺癌患者體內的癌變基因都是同一種,像前副總統蕭萬長,他左肺及右肺的突變基因就不同,臨床上較常見的是同時出現兩種癌變基因,如前述70歲老奶奶同時有3種基因突變的原位癌,分別為BRAF、EGFR、cMET,不僅罕見也是柯皓文從醫第一次碰上,能即時發現也與老奶奶願意自費做基因檢測,才能揭曉突變基因。治療多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會先依照腫瘤的大小以及惡性的程度,決定投藥的方式,不過,有些標靶藥物在投藥後,還會再產生基因突變,如治療EGFR基因突變的部分標靶藥物,使用9個月到14個月後,有5成左右的患者會再次產生EGFR T790M,目前肺癌的藥物治療已走向依不同基因決定藥帖,即近年不斷提及的「精準醫療」。早期肺癌治療比率攀升國內肺癌的患者,多數是晚期發現,依照5年前的資料,約有8成的肺癌患者是第三期後才接受治療、2成是早期發現。但自從國健署於2022年推動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後,國內早期肺癌患者即接受治療的比率攀升,從原先20%提升至30%到40%,晚期肺癌從80%降至約50%。柯皓文表示,該數據也連帶被認為是肺癌於2023年擠下大腸癌,成為我國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的原因之一,他認為持續擴大篩檢,相信未來肺癌的致死率可以大幅降低。
-
2024-03-14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療癌症需準備多少錢才夠用?癌症險該買多少?聽最懂保險的醫師怎麼建議
林逸婷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臉書專頁,被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帶著大家從醫療觀點看保險,並分享生活保險理財小知識。她最近在乳癌新藥研討會演講時,問了台下的腫瘤科醫師們,認為抗癌的「自費醫療費用」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夠?答案是100萬?200萬還是300萬?來看看她專業的建議。大家在規劃健康險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一定會提到癌症險。但我想大多數人對於癌症要花多少錢,概念很模糊。通常保險公司的DM,都會抓一些新型態的治療方式,例如達文西手術20萬,標靶藥物一個月十幾萬,免疫療法上百萬,質子放射治療幾十萬。然後保險業務員會跟保戶說:「你看!現在癌症醫療這麼貴!一定要買防癌險!!」自費有其必要性我必須很難過地說,這是事實,許多癌症的新藥已經貴到連醫師都覺得負擔不起的程度了。而且未來這個情況或許只會更嚴重,因為新的治療方式納入健保的速度永遠不夠快。健保提供的就像陽春麵,讓你不餓肚子而已。如果想要更有效的藥物、更少的副作用、更精準的打擊病灶,肯定都有自費的選項。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癌症、所有的分期,都需要用到表單上「全部」的治療方式。罹癌這件事,本身就是個機率問題。有人就是很幸運,剛好沒有細胞突變。也有人很不幸,得到的癌症太特殊,連治療的藥物都還沒研發出來。因此究竟要買多少保額才夠,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也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二成癌友自費破百萬元癌症希望基金會於2022年統計,超過兩成的癌友自費醫療高達百萬元。而癌症第三、四期的花費,普遍都比一和二期來得貴。我曾在乳癌新藥研討會演講時,問了台下的腫瘤科醫師們,認為以他們的經驗,抗癌的「自費醫療費用」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夠?100萬?台下幾乎沒有人舉手。200萬?台下有七八成的醫師舉手了。300萬?剩下兩個醫師舉手。為什麼需要300萬?舉手醫師說,因為癌症不是單純只有醫藥花費那麼簡單,還需要完整照護,包括安心養病的費用。另外相當有說服力的一點是,這位醫師同時也曾經是乳癌患者。的確,如果每次都住單人房、買好的營養品、甚至住院看護費、休養期間無法工作的薪資損失等,都要算進去,需要的費用恐怕就不只一兩百萬了。但這部份關於照護品質,比較因人而異,恐怕難以一起列入討論。甚至一些極端的情況,還真的需要賣房子做免疫治療,或需要持續使用標靶藥物,直到產生抗藥性、病情惡化為止。這些都是每月每月在燒錢,一般家庭很難負擔得起,卻可以為末期病人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據我先生說,也有很多病人乾脆就選擇不要治療了,把這幾百萬留給子孫比較實際。但如果把這些人都算進去的話,癌末治療費用肯定會更多。癌症險究竟該買多少所以回歸題目,癌症險保額該買多少?我想綜合以上意見,「最最基本」會推薦癌症險200萬,或重大傷病加上癌症險共200萬的組合。一般來說這樣應該可以撐過第一年,但只有第一年。如果希望能保障更多風險的話,額度拉高到三五百萬元當然才比較夠用。只是要考量到四五十歲之後,保費會變得很貴。隨著醫學進步,未來癌症醫療價格只會更驚人,想用「住院」實支實付支付癌症療程,應該會愈來愈困難,也會面臨更加嚴格的審核。因此癌症險還是有其必要性,尤其對可運用存款不足一兩百萬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癌症險必改3缺點最近又快到一年一度員工健檢的日子!通常除了基本檢查,還會有些加購方案,例如低劑量電腦斷層、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腸胃鏡等。以前覺得沒有必要,但漸漸邁入中年之後,就會開始擔心起自己的身體狀況,想做完整的檢查。因為,其實很多癌症都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但在全身健檢之前,需要先做什麼呢?如果沒有體況問題,我覺得趕緊先保個癌症險,是個不錯的建議。別忘了還有等待期,需要及早規劃。前面提到,罹癌最少要有一次金200萬元的額度(其實這只是勉強夠用而已)除此之外,現行癌症險商品,還有哪些設計上能夠更好的地方呢?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希望未來可以朝這些方向改善。一、等待期太長以癌症險來說,為了避免帶病投保,最基本的等待期都要90天。也就是保險三個月內若出現問題,不會理賠。甚至某些公司還會額外規定,第一年罹癌,只能拿回少少的幾萬或保費的一兩倍。這相當於等待期長達一年。或許用意是希望平時就要做好規畫,而不是出現問題才來擔心。但這樣相當於第一年幾乎沒有保障,雖然買了保險,但仍然暴露在風險之下。投保時,一定要請問保險業務員有關等待期,免得客戶有錯誤的期待。二、輕度癌理賠不足在保險, 癌症是怎麼分嚴重程度?由金管會保險局決定。自108年1月之後,各家保險公司的癌症定義就都統一了,分成初期、輕度、重度,共三大類。大致來說,「初期」是原位癌跟一期類癌(Carcinoid, 跟cancer不同。),「輕度」則是第一期癌,第二期以後就算「重度」癌。大部份癌症險在初期跟輕度的理賠,與重度相比是少很多的。例如投保100萬元的癌症一次金,原位癌只有理賠十萬,第一期癌症二十萬,只有第二期以後的癌症才會真正拿到一百萬元。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呢?第一期癌症固然絕大部份都是開完刀追蹤即可,但在很少數的情況,例如第一期乳癌中某種特殊的基因型,還是會需要用到標靶藥物。如此一來若健保沒有給付,也會造成不小的財務負擔。其實之前也有少數保單的輕度癌跟重度癌理賠金額是一樣的,若要考量這類的機率,或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或者購買重大傷病險,第一期癌症大多也會開重大傷病卡喔。三、新型態治療未完全納入如果去看早期一點的保單,「療程型」癌症險分成很多理賠項目。那些項目的細項,大概是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放療一日多少錢、住院一天賠多少錢,還有義肢、義齒的費用等。其實我覺得都「挺不實用」,不然就是已有健保給付。除了放療,因為放療有些需「少量多次」,連著照射好幾週。保險每天計價理賠,也可以領個好幾萬;義肢、義齒以機率來說,理賠比率好低啊,雖然列在上面,但根本看得到吃不到;義乳可能還比較常見。現在治療癌症方式跟以前可說是大大不同了。住院天數愈縮愈短,有些醫院甚至化療也不給住院了。而標靶治療跟後線的免疫治療,反而成了顯學。各種新型態藥物推陳出新,很多藥物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其實才是最容易造成財務負擔的部分。因此真要選擇療程型保單的時候,是否納入新型態療法諸如標靶、免疫,會是我考慮的重點。當然,也可以癌症一次金保高一點就好。在青壯年得到癌症,是比較令人擔憂的情況。通常這個階段都還在為工作衝刺,為家庭撐起一片天。此時罹患癌症,不但可能需要養病、工作停擺,也面臨養家糊口的壓力。而且癌症治療真的超貴的,不可能光靠健保。因此,我的建議是及早投保,趁還沒有體況之前保。但是保費後期會變得非常貴,大概到50歲之前勉強還還能接受。之後肩上責任減輕,就可以考慮保費慢慢減額,風險自留。關於作者/林逸婷 林逸婷目前任職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主治醫師,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以醫師眼光教大家保險規畫,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臉書專頁。》Eating醫師的保險箱
-
2024-02-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人人都需要補充維他命D?專家:這種信念有一個非常貪婪的內幕
我在大前天(2024-1-30)發表飲食抗癌,科學揭秘,介紹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吳教恩剛發布的一支影片,而其中一句話是「這支影片所要傳達的最主要訊息是,目前沒有任何臨床證據顯示攝取某一特定物質,例如維他命D,是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或減緩癌症的惡化」。文章發表後約半小時,讀者Elliot在回應欄裡留言分享一篇文章Vitamin D: Can we Finally Stop Beating this Dead Horse?(維他命 D:我們終於可以停止鞭打這匹死馬了嗎?)。Beat a dead horse(鞭打一匹死馬)是美國成語,意思是「徒勞無功」或「浪費精力做沒意義的事」。當然,要是您像Elliot一樣,把它翻成「死馬當活馬醫」,我肯定是會給您拍個響亮的馬屁。這篇文章是發表於2024-1-29,作者是微生物學/免疫學博士Andrea Love。 她是美國萊姆病基金會執行董事,也是Immunologic(免疫邏輯)部落格版主。她還在非牟利組織《公正科學研究所》(Unbiased Science Institute)主持播客(podcast),致力於傳播正確的科學資訊。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Vitamin D deficiencies are vastly exaggerated and supplements don’t improve health outcomes, but this belief has a very seedy underbelly(維他命D 缺乏症被過度誇大,而補充品並不能改善健康狀況,但這種信念有一個非常貪婪齷齪的內幕)。這個貪婪龌龊的內幕就是,這十幾年來維他命D狂熱的罪魁禍首是Michael Holick醫生,因為他藉由操弄「維他命D正常值」而塑造了「人人都需要補充維他命D」的假象。事實上,有關Michael Holick醫生如何操弄「維他命D正常值」,我在4年前就已經發表了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以及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虐童反證。我也在3年前發表的缺乏維他命D得新冠的機率會上升,預後也較差?裡面說:「有趣的是,江坤俊醫師在他的《一天一D:維他命D幫你顧健康》這本書裡就有說他是師承「維他命D之父Michael Holick」。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要趕緊撇清,在臉書文章的一開頭就說『我不想神化維他命D,它也只不過是個營養素,和我一樣普通』。只不過,江醫師這幾年來不遺餘力地提倡維他命D補充劑,早就是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台版維他命D之父』」。我也在去年發表的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裡面說:『台灣有位江醫師曾在Michael Holick的實驗室進修,而回台後他也大力提倡維他命D,儼然成為台版的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我為了要對抗他傳播維他命D偽科學,在2020年3月11日發表新書維他命D真相。在這本書裡我詳細說明科學家是為了要治療佝僂病而發現維他命D。我也說:「在這五十多年來,花了成千上億的研究經費,做了數百個臨床試驗,最後的結論是,『佝僂病」是維他命D補充劑唯一被證實有預防或治療效果的疾病』」。Andrea Love在文章的一開始就說,在浪費了數萬億研究資金所做的數千項研究之後,維他命D補充劑對健康的益處仍然無法獲得證實。(版主加註:但這股讓人瞠目結舌的龐大研究經費卻成就了無數醫生教授的名和利)在靠近文章結尾處Andrea Love說:許多專業組織,包括 USPTF、美國國家醫學會、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基金會和美國臨床病理學會,現在都支持「不要開立基於維他命D 的篩查」,以更恰當地反映這樣一個事實:這些測試在醫學上是不必要的,浪費金錢、時間和資源,並助長了普遍維他命D 缺乏的錯誤信念。此外,內分泌學會正在徹底修改其關於維他命 D 的指南,拋棄 Michael Holick 精心挑選的利潤驅動的主張,並僅使用可靠的隨機對照和臨床相關數據。這實際上有點令人悲傷,因為在他早期的職業生涯中,Michael Holick是處於維他命 D 相關研究的前沿,但此後卻宣揚了損害集體健康的極端信念。不幸的是,這種情況比人們意識到的更為普遍。很抱歉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但已經有無數高品質的隨機對照試驗評估了維他命 D 補充劑與健康結果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你總是能找到一項較弱或設計不佳的研究來支持某件事,但這就是證據品質很重要的原因。根據人體數據:補充維他命D並沒有健康益處。.它不能預防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也不能減輕症狀嚴重程度,包括 COVID-19。.它無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或其他心臟疾病。.它不能預防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原發性浸潤癌和原位癌。.它不能防止跌倒、骨折或提高骨礦物質密度。.它不會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它不會調節身體組成或減輕膝蓋疼痛。.它不能改善與年齡相關的黃斑部病變、認知功能或頭痛頻率。.它不會提高運動表現。.它甚至沒有降低全因死亡率。版主結尾加註:關於「我們終於可以停止鞭打這匹死馬了嗎?」,我的回答是「還早得很!」。後記:這篇文章發表後約1小時,讀者Chean留言:謝謝教授,我就是使用好多年每天維他命D 2000IU 後,誘發免疫失控的影響者,全身性脂漏性皮膚炎,不堪其擾影響生活,停用後好很多,但症狀還是輕微存在。原文:維他命D這匹死馬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8 醫療.消化系統
醫PO照驚不到1公分息肉竟是0期大腸癌!息肉如何成癌?權威醫教你預防
經常在社群網站PO文衛教網友胃腸肝膽常識的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在臉書貼一張大腸鏡檢查的照片,要大家仔細找找早期大腸癌在哪?息肉若超過1公分,大腸鏡通常很容易照到,不過林相宏這次照的病例,息肉只有不到1公分,而且位於皺褶處,肉眼實在很難看到,林相宏曝還好有被AI大腸鏡偵測系統抓到。再貼近一看,表面絨毛已經呈現不規則病變,經切除後化驗居然是0期大腸癌。林相宏也提醒,不要覺得小息肉不會怎樣,還好這個息肉沒有遺漏掉,否則3年後一定是嚴重大腸癌。因此所以每一次的大腸鏡品質都非常重要,一個病變息肉如果漏掉 很可能就釀成大災難。大腸息肉超過1公分 醫建議最好切除息肉顧名思義,就是腸道裡多出來或非正常的組織。通常可分成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發炎性息肉。惠來醫療社團法人宏仁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江明師曾受訪表示,增生性息肉多半是良性腫瘤,但腺瘤性息肉有可能是癌症的前身,如果腫瘤還在大腸的黏膜層,稱為原位癌,只要沒有轉移,病人接受大腸鏡切除就可以根治,如果到了大腸癌第一期,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也高達95%以上;假如腫瘤周邊呈不規則狀,則要進一步化驗是否已轉為惡化腫瘤,開始擴散轉移。大腸癌經常是由息肉經過一連串的基因變化,而演變成癌症。有的為惡性息肉;有的則是良性息肉,但良性也可能轉為惡性。所以不管是良性或惡性,都建議一旦發現最好切除,以杜絕後患。大腸息肉3類.腺瘤性息肉:又可分成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管絨毛狀腺瘤等3種型態。以管狀腺瘤最常見,四到五成的腺瘤性瘜肉多屬此類,其外觀為帶有柄莖。其次為管絨毛狀腺瘤即混合型,約占四成;絨毛狀腺瘤則外觀無柄莖,呈扁平狀,它最少見,約占一到二成。若超過1公分者,約有三分之一可能演變成大腸癌。這是因為能長到1公分的瘜肉,通常是放很久未處理,細胞容易增生失控,由良性變為惡性。.增生性息肉:良性。為腸道腺體受到發炎刺激,而增生長出息肉.發炎性息肉:較少見。為腸壁潰爛後形成息肉,最好也要切除治療。關於息肉你該注意常見症狀: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危險因子:遺傳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看更多大腸息肉】息肉癌變 通常要10到15年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曾受訪表示,通常大腸癌發生年齡約在50歲以上,而大腸息肉變為腺瘤再轉為癌病變,通常要10到15年時間,提醒民眾35歲開始就有可能產生大腸瘜肉,有家族史的人要提早做糞便潛血,如果發現問題應進一步做大腸鏡。哪些人是大腸息肉高危險群?權威醫教如何預防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網站,容易長出大腸息肉的族群可大致分為三大類:大腸息肉高危險群第一大類為一般危險群:包含無任何症狀民眾,經常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食物者或久坐不動、嗜菸酒者。第二大類為中等危險群:包含一等親曾罹患結腸癌或瘜肉者,一等親有2人以上有癌症者,曾有瘜肉、大腸腺瘤或曾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第三大類為高度危險群:包含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者,或發炎性腸疾病有十年以上病史者。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因此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很重要。賴基銘建議,預防大腸瘜肉應多吃高纖維質食物,多吃蔬果、適量補充優酪乳等,並減少高油重鹹烹煮習慣、少吃紅肉、多運動,50歲以下民眾應主動糞便潛血篩檢。日常7件事預防息肉成癌.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可增進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油高溫燒烤的食物。.設法改善便秘,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早上醒來排便最佳。.禁酒、戒煙及不吃檳榔。.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睡眠要充足。.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強免疫力。.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定期做大便潛血檢查、大腸內視鏡檢查,若有腸胃悶痛不適或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應儘速就醫。【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12 癌症.乳癌
你知道台灣乳癌有多嚴重?篩檢乳癌的最佳工具是什麼?女性朋友需要了解的乳癌篩檢大小事!
什麼是「粉紅10月」?了解台灣乳癌的嚴重性!十月為國際乳癌防治關懷月,也被稱為「粉紅十月」,最早由美國癌症協會所發起,目的在喚醒女性對於乳癌的重視。安南醫院外科部主任暨乳房外科主任戴運生整理相關數據,說明如下:根據衛福部2022年的死因統計:●癌症是十大死因中第1名●乳癌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排行第4名●2022年2,834名女性死於乳癌●2022年乳癌的死亡率:24.1(每十萬人口)。整理國民健康署201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可知:●乳癌一年新發生人數為14,856人,排行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乳癌。●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在45~64歲,較歐美國家更早台灣地區較常見的乳癌高危險族群:●乳癌家族史●初經太早●停經較晚●從未生育或30歲以上才生育●停經後有使用賀爾蒙補充劑●未曾哺餵過母乳●攝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停經後肥胖者乳癌篩檢的最佳工具是什麼?乳癌篩檢適用的女性族群是哪些?戴運生部主任指出:乳癌並非短期快速發展而成的疾病,當乳癌腫瘤大於1公分,能藉由觸診和異常症狀發現時,此時乳癌通常已存在乳房一段時間。如果想找出第0期的原位癌,此時可能無任何臨床症狀,就必須透過乳房X光攝影來捕捉發現異樣微小鈣化點。目前乳房X光攝影仍是乳癌篩檢的最佳工具,能發現極細微的乳癌病變線索、捕捉微小的乳房鈣化影像,有助於早期偵測出原位癌(第0期的早期癌症階段)。呼籲女性朋友:「定期接受乳癌攝影檢查,越早發現的存活率越高!」早期乳癌的治癒率可達9成以上、5年存活率可達8成。建議以下的女性族群,應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年齡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女性●或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乳癌篩檢的注意事項有那些?複檢的方式有哪些?戴運生部主任指出新型的乳房攝影儀器已可大幅降低檢查的不適感,建議女性朋友可在經期結束1至2週內檢查,避免乳房因賀爾蒙作用較為漲痛,減少乳房X光攝影產生的不適感。如果乳房X光攝影檢查出異常時,病人不應慌張,應轉往乳房外科就診。醫院通常會再進一步檢測:1.安排進行乳房超音波或針對病灶處進行放大攝影複檢2.難解的情況時,可再安排乳房核磁共振檢查3.可疑病灶,可再進一步切片化驗,判斷是良性或惡性細胞。戴運生部主任貼心提醒:許多女性朋友篩檢結果發現異常時,因為不嚴重並未積極治療,一年多後再回診時,才發現腫瘤已經變大,甚至轉移至淋巴,可謂悔不當初。乳房X光攝影仍有限制,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平常女性朋友如要多注意乳房是否有異常:●發現乳房有硬塊或腫瘤●乳暈或乳頭的皮膚有濕疹紅腫和潰爛●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乳頭異常出血或產生不正常分泌物●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異狀如有異常,仍應儘速到乳房外科就醫診治。10月份台南市鄰近安南醫院的民眾如有乳癌篩檢需求,可以參考活動相關辦法。元氣網想了解更多乳癌知識→元氣百科乳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3 癌症.抗癌新知
國人最害怕的疾病 防癌險怎買?四大要訣告訴你
依據衛福部公布最新的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的癌症人數12萬1,979人,比前一年增加725例,日前聯合報「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與富邦綜合保代進行「癌症保險大家問」問卷調查,發現有69%的填答者親友罹癌,97%的人覺得防癌險很重要,大家想了解防癌險可減輕負擔的程度,可見癌症對家庭帶來極大的影響,希望保險能協助減輕治療支出的負擔。【防癌險相關資料】立即索取防癌險資料「癌症保險大家問」問卷調查,回收150份問卷,女性佔6成8,一半以上收入4萬元以上,4成7的人都是年齡51歲的中壯年,也代表這群家中經濟支柱對癌症保險議題很關心。分析結果,發現大家已投保的保險前三名為醫療險、壽險及意外險。排名第四的防癌險也有55%的人有投保。而幾乎所有人都認同防癌險很重要,高達69%的人有親友罹癌。大家重視的防癌險保障,包括自費藥費、手術費及住院費,也想了解防癌險是否足以給付治療支出、防癌險如何挑選及防癌險的理賠項目差異。針對上述民眾想要了解的問題,我們訪問了富邦綜合保代副理何嘉怡。Q1.醫療險和防癌險有何不同?給付範圍的差異?A:若以速食店的商品來舉例,醫療險就像是套餐;癌症險就是單點。醫療險屬基礎打底的醫療保障,主要針對一般疾病的門診、住院、手術為給付範圍,有分實支實付及定額給付,實支實付的理賠申請需檢附醫療收據,給付金額的多寡依投保的單位數而定,可補住院期間病房費的差額或部份自費治療;而定額給付,就是給予一筆金額。至於防癌險就是針對癌症,保單的設計通常會有初次罹癌一次性的定額給付外,還有醫療給付。一次性給付,以富邦綜合保代「抗癌達標」專案為例,如為初次罹患癌症,只需提供診斷證明書及病理切片報告,就先給付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50萬,針對特定癌症再增額給付50萬保險金。另外,還包含了初次罹癌使用達文西手術醫療費用保險累計最高給付50萬元、癌症標靶藥物治療費用保險累計最高300萬。另外醫療給付,包括住院費、門診追蹤、藥物費、營養品補給費、照護費等,甚至生病請假期間的薪資及生活費都可以包含在內。目前會建議,民眾以年薪的一成做為醫療保障的規劃,若個人預算充足可將醫療險與防癌險做為互補,必需提醒,給付項目及金額都需依個人的保單而定。Q2.已經有健保及醫療險了,為何還需要加保防癌險,防癌險的重要性?A:防癌險有初次罹癌一次給付的機制,對於家庭資金的運用非常重要,且癌症非短期治療,而是需要長期復健的疾病,防癌險的保單,多數有日額設計,且包含復健恢復期所要的照護及營養品補充等,這會影響到是否有更多資源可以運用在癌後復健。尤其隨著醫療科技的大幅進步,癌症的治療日新愈益,健保經費有限,很多新治療會被限縮條件給付,在癌症新治療無法獲得足夠的健保給付下,一個月自費藥費10-20萬都有可能。由於傳統的醫療險保障以一般疾病為主,針對癌症的給付大概是手術費及住院費用,若病人需額外自費使用的醫療就會陷入「錢不夠用」的情形,有一些人會被迫變賣家產解燃眉之急。而防癌險就有可能補其不足。目前醫師在與病人討論治療計畫時,也會參考病人是否有商業保險,能獲得給付的金額,而進行個人化醫療的規劃。Q3.如何選擇防癌險?A:市面上防癌險保單眾多,想投保的民眾須多比較,由於癌症治療會比保單設計走得更前面,因此無論是新保戶或手上已有防癌險的民眾,都需要請業務員審視保單及重新規劃,以下是注意事項:1.防癌險目前有推定期險,就是一年一約,個人可以規劃要保幾年,好處是可以隨時依個人預算而調整保險的年限,另外,保單設計有可能會依治療進展有所更新,定期約可彈性轉換保單。2.除了醫療費的給付外,通常會有一筆一次性的給付,因此,必需注意給付的條件,是否會有癌症期數的限制,留意原位癌有無給付。3.了解癌症治療方式的給付,例如新手術、新藥物,除了化療及放療外,有無較新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等。4.舊型的防癌險多設計為住院給付,但目前癌症治療已經可以在門診進行,因此要注意有無門診治療的給付。Q4.防癌險可以怎樣減輕負擔? A:生病期間最怕影響家庭功能,包括子女教育權及醫療自主權都不希望因為經濟問題而有所打折,因此,防癌險的主要目的就是維持家庭正常運作,除了讓病人安心養病外,家庭成員的日常工作及就學能不受影響。因此,規劃防癌險的時候,必須先計算家庭年支出,甚至得考慮生病後可能中斷工作的情形下仍得維持家庭功能,再搭配自己能運用的資金來設計保單。要減輕經濟及生活上的負擔,也需依不同的人生階段進行保單的審視,包括結婚生子及35-55歲的人生黃金期,都會依家庭任務的不同,得進行保單調整,自己健康得以保護,才有能力保護家人。【貼心提醒】索取防癌險相關資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市政府今年三月起擴大實施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六月底有超過8000人完成檢查,找出15位肺癌患者,其中有10位為早期(第0期1位、第1期9位)。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肺癌篩檢國際論壇時表示,未來透過大數據分析,能真實掌握當地肺癌風險;副市長王明鉅推估,若有1萬人參與篩檢,從中找出100位無需使用化療或標靶藥物的早期肺癌患者,便能省下約9千萬元藥費,「花錢買藥治療,不如花錢預防。」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90%,第四期只剩10%。肺癌死亡率與診斷期別息息相關,王明鉅說,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90%,到了第四期只剩10%,然而,根據2010年罹患肺癌的數據顯示,男女診斷為原位癌患者僅個位數,醫界陸續投入資源進行癌症相關篩檢,他在2015年擔任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長時,號召萬人參與LDCT篩檢,加上國內學者宣傳LDCT,同年度的早期肺癌人數大幅增加。他說,著手竹東分院LDCT計畫時,曾受醫界不同聲音論戰,認為國外研究直指30包╱年的重度抽菸民眾才需要進行檢查,但他堅持台灣在烹調習慣、廟宇香火、上千萬輛的汽機車、火力發電等危險因子都與歐美國家不同,且國內許多肺癌專家研究,肺癌因地域、人種及生活型態而有所差異,特別是亞洲人帶有的基因,暴露於環境致癌物,像是空氣汙染、食物防腐劑等,容易產生突變。除了家族史、重度抽菸,更要找出低危險族群患者。國健署在去年七月推出具有肺癌家族史、重度抽菸者進行公費LDCT篩檢計畫,王明鉅說,經過一年採檢,49508人當中找出531人確診,偵測率為1.1%。但是台灣肺癌學會報告指出,家族史和抽菸史的高風險族群高達50萬人,如果十年內全數篩檢完成,也僅有5500人確診,卻只是每一年新增肺癌人數16370人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被認為低危險族群的人」這也成了桃園市府擴大篩檢的契機。王明鉅說,桃園市工業產值達3兆元蔚為全國第一,但是19處工業區也帶來空氣汙染。因此,擴大篩檢納入經常接觸空汙、廢氣、石綿等致癌物的行業別,計畫實施四個月,目前超過8000人完成檢查,檢查出15位確診,偵測率為0.19%,包含工業區工作民眾有4例、環保警消人員有5例,重度吸菸者同住家人有4例,2例為家族病史,加上國健署計畫找出的15位確診,桃園市共計有30位確診。而市府提撥超過2000萬元資金,替醫院導入AI判讀,減輕醫療人員負擔。晚期肺癌醫療花費驚人,占健保龐大支出。「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王明鉅強調,台灣肺癌治療健保支出,自2014年的108億元逐年成長,2022年達到224億元,而晚期肺癌的化療及標靶藥物花費,每人一年就要花上90萬元,殘酷地是,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僅三成。他認為,替1萬人進行LDCT篩檢僅需5000萬元,由於0到1期不用化療和標靶藥物,如果發現100位早期肺癌患者,相當於省下9千萬元藥費,更拯救100個生命及家庭。張善政感嘆,大學同學畢業後返鄉回高雄工作,不到幾年就罹患肺腺癌,成了第一位離開人世的同窗。因此,他在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時,有感於王明鉅推動的萬人肺癌篩檢,儘管過程有些紛擾,但數據扭轉了傳統只有重度抽菸史才會罹癌的觀念,促使他上任桃園市長後,心心念念推動擴大肺癌篩檢。他說,以往LDCT篩檢較零星缺乏系統性,難以觀察桃園肺腺癌風險分佈情況,這次擴大篩檢計畫累積的案例,能作為往後大數據運用,系統地呈現肺癌分佈地圖,桃園市拋磚引玉,盼雲林麥寮、高雄等工業城市跟進,真正照顧到鄉親。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預約平台符合桃園LDCT擴大篩檢的民眾,先行上網(https://health.tychb.gov.tw/tyhpPublic/)勾選自己所屬的類別後,會進入到基本資料填寫區,完成後即可點選就近的醫療院所篩檢,前往篩檢時記得攜帶健保卡。若為具肺癌家族史者應攜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曾患有肺癌的診斷證明與其親屬關係相關文件;若為重度吸菸者請填具醫院提供的聲明書,後由醫院安排做檢查。如果沒有進行網路登記,可以致電洽詢桃園市參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醫院後,並攜帶證明文件至醫院完成LDCT篩檢。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6-11 癌症.乳癌
乳房有硬塊是乳癌?如何區分良性惡性?醫詳解高危險群、診斷、存活率多少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佔國人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2021年資料顯示該年國人有2,913人因乳癌而死亡,亦即每10萬個女性人口中即有24.6人因乳癌而喪失寶貴生命,此項事實不僅造成個人健康的損失,甚至使家庭社會付出莫高的代價,因此如何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乳房疼痛,會不會是乳癌?乳房疼痛是女性乳房常見的問題,大多數求診目的是擔心會不會是得乳癌,只有少數是因疼痛難忍才來求診。根據研究統計約有5-24%的乳癌患者會合併乳房疼痛,然而因乳房疼痛而來求診患者中,卻只有小於1%的人罹患乳癌,所以事實上單就乳房疼痛這一事實而言,擔心是否罹患癌症是不需要的。乳房疼痛的成因主要為荷爾蒙的變化刺激乳腺組織的生長或是腫脹,對這類病患,醫師檢查的重點為是否有硬塊,除了詳細的理學檢查之外,醫師依情況大多會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以確定有無腫瘤及更進一步分析有無惡性徵兆。乳房有腫塊,一定是乳癌嗎?乳房腫塊雖為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但對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只有約10-20%為乳癌,絕大多數的乳房硬塊都是良性。良性乳房腫瘤在病理上可分為三類:1.非增生性的病變,如囊腫(水泡)2.增生性的病變,如纖維腺瘤、乳突瘤3.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如非典型管狀增生及非典型葉狀增生大多數的良性乳房腫瘤不會增加侵襲性乳癌發生率。在增生性的乳房病變內,相較一般人有1.5至2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在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內,相較一般人則有3.5至5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乳癌的高危險群為何?‧家族有乳癌病史(媽媽、姊妹、女兒)‧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未餵過母奶‧初經早、停經晚‧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險性相對較一般人稍高,不過仍有大部分的乳癌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因此,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定期篩檢、戒菸皆可減少乳房發生率,一般婦女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如何診斷乳癌?在影像上有懷疑侵襲性乳癌時,可安排進一步病理檢查:‧粗針切片或組織切片:以16號或是更粗的針從乳房腫瘤中採樣數條檢體,或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全部或部分切除,由病理醫師診斷腫瘤之良惡性及其類別。是乳癌診斷之標準方式。此項方式偶有併發症,但基本上是安全的,絕大部份皆可在門診局部麻醉下完成。‧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以針刺入腫瘤取得細胞,此法來判讀腫瘤之良惡性比起切片更為困難。一般文獻上之報告使用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乳房腫瘤其判斷良惡性之敏感度約為80%而特異性為100%。其缺點是不能分別原位癌或是侵襲癌。目前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的使用已非主流,多半應用在偵測轉移病灶等方面。罹患乳癌存活率為多少呢?乳癌如能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乳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及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分期5年存活率:第0期 97.7% 第1期95.7% 第2期89.1% 第3期72.3% 第4期25.7%。無腫塊也要定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癌症治療成功的不二法門。台灣的乳癌越來越多,但多數病人因醫學知識偏差及民風保守,不僅無定期篩檢觀念,甚至於摸到腫塊後吝於就醫,以至錯失治療的時機。所以一旦發現乳房硬塊,應即早就醫,醫師會根據病人不同年齡,有無危險因子、腫塊特性,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藉以來判斷是否需作必要的切片檢查。對於無腫塊但有危險因子的婦女,可於門診與醫師討論後接受醫師觸診檢查,根據病人不同年齡必要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為了您的健康,記得定期依規定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什麼人容易得癌症?8癌症前兆是警訊,日常7事可預防.沒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破除常見5迷思.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1-17 焦點.元氣新聞
70歲歌仔戲演員連明月換肝後心臟積水逝世!名醫提醒別輕忽脂肪肝,4習慣避免肝臟危機
【2023/01/16編註】資深歌仔戲女星連明月去年12月初一度傳出病危,隨後接受兒子捐肝,這段時間雖仍住加護病房觀察,16日凌晨4點多卻因心臟積水,病情急轉直下,搶救1小時後宣告不治離世,享壽70歲。》詳細新聞連明月在去年10月曾上節目受訪,提到有次上廁所上到一半昏倒,醒來發現已經燒到40度,就醫檢查才發現已肝硬化,而且肝的旁邊還長了一顆腫瘤。據《中國時報》報導,連明月的乾弟弟表示,連明月的肝已無功能,只要進食就會拉,只能靠打點滴補充營養,因此醫生建議換肝。什麼情況必須換肝?肝病不能治療嗎,什麼程度會需要換肝?亞東醫院一般外科鄭國祥副院長曾於《亞東醫訊》撰文解釋換肝的情況:適合換肝:大多數有末期肝臟衰竭的病患都適合接受肝臟移植,包括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臟代謝疾病、B型肝炎或C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炎引致失償性肝硬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自體免疫肝炎、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但肝功能不適合腫瘤切除、Budd-Chiari症候群、猛爆性肝炎或藥物引起之急性肝衰竭、或其他末期肝臟疾病,無法以傳統方法治療者等等,均是移植的適應症。不適合換肝:禁忌症包括敗血症、有肝以外的惡性腫瘤治療後未達五年(原位癌不在此限)、重度的心肺疾病、酒精成癮而未戒酒半年以上或藥物濫用的人等等,這些就不宜考慮執行肝臟移植手術。此外,肝癌病患接受肝臟移植也有條件限制,如果3種情形者,才符合肝臟移植的條件:●癌細胞沒有轉移到肝臟以外的器官。●肝臟相關的大血管沒有癌細胞造成的侵犯或癌栓。●腫瘤如果為單顆,大小不得大於6.5公分;腫瘤如果為多顆,最多不能超過3顆,此情況下每顆大小也不能大於4.5公分,3顆腫瘤最大的直徑總和不得大於8公分。肝臟移植需評估等待換肝也不是說換就換,需經過評估後登錄等待。根據北榮移植外科「肝臟移植術前Q&A」衛教資料指出,待贈者由胃腸科醫師依病患病情轉介給肝臟移植外科醫師。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及綜合評估後,再將個案送至健保局審核,待審核通過後才進入待贈者名單。而醫院又是如何決定肝臟移植的受贈順序?這主要是取決在病患疾病的嚴重度以及與捐贈者比對血型時是否相同或相容。至於捐贈者器官的大小與受贈者體型大小是否適當,以及待贈時間的長短反而是次要的考慮因素。好不容易等到了受贈器官,肝臟移植也不一定成功,手術成功率約七到九成以上,成功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受贈者當時病情的穩定度。如何避免換肝危機?罹患肝癌的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也曾於2020換肝,當時次子顏仁賢配對捐肝,由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執刀,手術順利成功。陳肇隆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以往亟需肝臟移植才能存活的患者,以B、C等肝炎患者為主,但隨著B肝疫苗接種,C肝全口服新藥問世,最近一兩年則是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患者,或是兩者合併的個案激增。隨著肥胖人口的增加,未來因脂肪性肝炎而需肝臟移植患者將愈來愈多。陳肇隆提醒民眾應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並控制體重,且避免酗酒,才能避免「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危機。【資料來源】.什麼情況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呢?哪些人不適合?.北榮移植外科「肝臟移植術前Q&A」.衛福部公布:我肝移植成功率逾八成 高雄長庚雙冠王
-
2022-12-24 癌症.乳癌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乳癌目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雖然發生率高,不過只要及早發現,預後狀況大多很好。其實無論是懷孕或是未懷孕的女性,皆可能罹患乳癌。然而很多人對於乳癌的許多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疑惑迷思,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在此一一為大家解答。延伸閱讀: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迷思一/我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家族也沒人罹患乳癌,怎麼會得到乳癌?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癌症的禍因,但僅佔癌症死因的 30%,還有很多危險因子,都會導致罹癌;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 30%。癌症的發生,不良生活習慣是禍因,除前述危險因子外,其他如老化、性別、基因、感染(如B、C 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環境荷爾蒙等)也都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可見罹癌因素跟飲食、生活作息習慣及致癌環境等相關,盡量避免暴露在上述危險因子,可免癌症(含乳癌)上身找麻煩。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根據統計,大約僅有 5% 至 10% 的乳癌患者有乳癌家族史。此外,大約有高達 75% 的乳癌患者沒有明顯的罹患乳癌危險因子,卻仍然罹患乳癌。迷思二/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了乳癌?早期乳癌大部分都不會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尤其零期乳癌(即原位癌)臨床上常常無任何症狀。零期乳癌(即原位癌)常常無任何症狀,但會以異樣微小鈣化點為表現,在施行乳癌篩檢接受乳房X 光攝影時意外早期發現;等到發現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或腫瘤、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大多已不是早期乳癌。甚至臨床症狀因骨頭轉移呈現骨頭疼、肺部轉移呈現呼吸困難、肝臟轉移呈現肝機能衰竭、腦部轉移呈現頭痛,神智昏迷時已經是四期乳癌而無法根治痊癒。迷思三/胸部大的人容易罹患乳癌嗎?隆乳的人會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嗎?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係;隆乳也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不過從流行病學統計得知,肥胖者較易罹患乳癌。尤其是停經後迅速發福者,更是罹患乳癌的危險族群。隆乳、矽膠注射並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但是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度,有可能會使乳房攝影和超音波的檢查結果不準確,必須進一步的使用核磁共振(MRI)來檢查。迷思四/乳頭凹陷,會是乳癌嗎?乳頭凹陷可能是一個危險警訊,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不過並非乳頭凹陷都是乳癌造成,也有可能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緊張。從以下方式有助於初步判斷乳頭凹陷是否具有癌性可能:如果是天生的乳頭凹陷,在青春期時就會發現乳頭凹陷,有時可發生在雙側,乳頭可以輕易拉回原位;至於乳癌的乳頭凹陷則是在乳房完整發育後才出現,乳癌有時候會造成乳房組織結構變形(乳頭下的病灶腫塊,可能會使乳頭凹陷、並且不容易拉出),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雙側乳房同時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尤其如果在凹陷的乳頭下方摸到硬塊更要小心。另外如果雙側乳房相同部位皆有對稱的硬塊組織,該組織為乳癌病灶的機率則比較低,因為乳癌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迷思五/乳房腫痛,可能是乳癌嗎?乳房腫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乳癌。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房腫痛或突然的刺痛,大多是因為雌激素與黃體素對於乳腺體所產生的反應,通常都是纖維囊腫,發生位置以乳房外側上方較多,因為此處的乳腺體分佈較廣泛。纖維囊腫所引起的疼痛,大部分發生於月經前幾天,少部分則是任何時間點皆有可能。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癌的疼痛表現方式,通常為「同一位置」定點持續疼痛,頻率會愈來愈頻繁;會變換位置的疼痛大多並非乳癌所致。乳腺炎會導致乳房疼痛但大多是良性,不會導致罹癌率上升。但是要小心「反覆發作的乳腺炎」,因為乳癌可能會導致乳房組織部分壞死,繼而造成續發性感染,因此如果乳腺炎發作次數相當頻繁,則不能完全排除乳癌的可能,建議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13 退休力.一個人圖鑑
照顧失智父體認「老一點也不浪漫」!房婧如: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
六年前陪伴九十五歲失智又罹癌的父親走完最後一程,房婧如才深刻體會,老一點也不浪漫。一個人過好單身生活,要學會獨處、珍惜朋友、改變心態,「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嘉義市政府前文化局代理局長房婧如,六年前陪伴九十五歲失智又罹癌的父親走完最後一程,深刻體會,老一點也不浪漫。63歲的她去年檢出乳癌,她重訓、練瑜珈、爬山保持健康,她說剩下的好時光不多,珍惜每個朋友,但多數時間獨自一人,做喜歡的事情,也要學會獨處。房婧如是嘉義人,哥哥和妹妹畢業後都留在台北工作,她自民國81年返鄉到市府服務,一直與父母同住。她回憶,適婚年齡時在家被父母照顧,加上工作忙碌,不太有時間考慮因而磋跎。母親民國88年車禍過世,家中就她和父親相依為命,那年已40歳,之後更未想結婚一事,一路到退休。父親晚年失智近10年,後來罹患大腸癌。房婧如說,以前對「老」還覺得有點浪漫,照顧父親,才真正看到什麼叫老。父親聽不太到,老友前來探視,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根本無法對話;後期她想和父親對話,只能用寫的,眼看父親一步步凋零,深深感到,「人生走到這裡真的很孤獨」。陪伴父親的時光,房婧如也進入更年期,感受自己輝煌歲月已過,正一步一步走向父親景況。直到在聯合報讀到樞機主教單國壐以「掏空自己、返老還童、登峰聖山」寫出病中感言,加上單國壐做生命告別演講,毫無保留地把老、病等無尊嚴攤在眾人眼前,一層一層地剝掉頭銜、地位回歸到自己,她才體會,「大家來世走一遭,只是各自經歷不同的人生體驗」,逐漸凝聚出正能量。「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房婧如說,父親105年過世後,她真正開始面對一個人的老後。練重訓、練瑜珈,有人揪爬山就跟著去,但衰老時時刻刻襲來,有時做瑜珈、拉筋,隔天早上起來全身還是僵硬,好像回到原點,就像神話中薛佛西斯每天推巨石,到達山頂後石頭又滾下來,從這樣循環找到生命意義,盡量好好活著。她去年摸到乳房硬塊,檢查出原位癌,必須動手術。原本想留嘉義處理,不過兄妹都在台北,考量萬一化療,後續生活起居問題,避免不想讓人麻煩、反而造成更多困擾,決定上台北開刀。這也讓她體會到,一個人住,只要自己健康都沒有困難。從去年3月到今年6月開刀加一連串檢查,幸好沒有擴散,此後對身體不好,例如染髮等,就盡量避免不做。一個人生活六年多,房婧如認為,過好單身生活,要學會獨處、珍惜朋友、改變心態。人原本就是孤獨的,有人排遣孤單的方式是交很多朋友、把生活排滿,但一味外求,反而白天愈熱鬧,黑夜寂靜愈 孤寂,反撲力量更強。朋友無法24小時陪伴,應該「要能與自己獨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像她喜歡閱讀、創作,就享受這些事情帶來的心富足。不過,人仍是群居動物,父親剛過世時,舅媽常會打電話來家裡,房婧如一接起,舅媽就會說「怎麼還在家」。為了讓親友放心,不管誰找她出門,她都答應,且高興地參加聚會,畢竟若時常拒絕,以後人家就可能不會再找了。年輕時或許小有齟齬,覺得少一個朋友有什麼了不起,現在朋友愈來愈少、不會愈來愈多,對每個人都很珍惜。房婧如也說,人生一世,經歷不同的體驗,人生沒有成功或失敗,現在回首,覺得人應該是需要結婚,不是為養兒防老或找個老伴,而是結婚生子才能擁有更多體驗。如今愈老心態愈不應該封閉,她嘗試各種不曾做過的事,跟朋友走白沙屯媽祖、從郊山爬到百岳,她說,像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所說:「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白晝將盡,就算年老也要燃燒咆嘯;怒吼,怒吼抗拒天光沒滅。」 ●房婧如小檔案年齡:63歲職稱:嘉義市政府前文化局代理局長面對一個人,給大家的一句話:能幫助自己的人不多,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1-20 癌症.頭頸癌
依據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 醫師詳解口腔癌症狀如何分期
「得了口腔癌,只能開下巴嗎?」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但根據癌症的嚴重程度,也可能會採取放射、化學藥物等治療方法,抑或是合併使用不同的療法。讓我們來認識口腔癌的治療方法吧!口腔癌的診斷依據及分期口腔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根據臨床的診斷及分期來決定,因此在進入正題以前,先看看如何診斷口腔癌!首先,醫師會藉由理學檢查中的視診來評估口腔的症狀,如口腔黏膜顏色、質地的變化,或是出現增生物、出血等。若評估疑似有口腔癌病變,便會進一步進行內視鏡的檢查,利用侵入性的儀器更深入觀察病變結構。「視診和內視鏡檢查看起來都像是癌症病變,那就是得口腔癌了嗎?」口腔癌最重要的診斷方法為病理組織切片檢查,除了前述理學檢查及內視鏡檢查外,仍須搭配切片檢查的結果才能確定是不是癌症。另外,也會透過顎骨X光、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來幫助定位及分期喔!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方法主要是根據原發腫瘤大小(T)、頸部淋巴結轉移狀況(N)、是否有遠端轉移(M)的TNM系統來決定。AJCC是一個致力於定義和推廣癌症分期明文標準的組織,目前許多國家的癌症分期都是依照這個組織的指引而訂定的。而台灣在口腔癌的診療也使用AJCC的標準,詳細分期如下[1]:第零期:原位癌腫瘤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第一期:病灶最長直徑小於2公分、侵犯深度小於0.5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第二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最長直徑小於2公分、侵犯深度介於0.5至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2. 病灶最長直徑介於2至4公分、侵犯深度小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第三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最長直徑介於2至4公分、侵犯深度大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2. 病灶最長直徑大於4公分、侵犯深度小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3. 病灶大小、侵犯深度介於前三期內之範圍,但可觸摸到同側頸部單顆小於3公分的腫大淋巴結,無遠處器官轉移。第四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大於4公分、侵犯深度大於1公分,或有周圍組織深部的侵犯。2. 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對側或兩側)。3. 不論原發腫瘤大小,有對側或兩側頸部轉移或單側頸淋巴結大於3公分等。4. 不論原發腫瘤及頸部的情況,有遠處器官轉移。口腔癌的分期可以用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分成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其他藥物療法等,那醫師會如何選擇呢?外科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根據臨床分期的不同,切除的範圍也會有差異 [2]:第一期需切除病變處,若懷疑有潛在淋巴結侵犯的可能性,可能會加入「上頸部淋巴結切除」。第二期則一律連同病變處及上頸部淋巴結都切除。若到第三期,則做廣泛病變處切除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第四期則採取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切除範圍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等。手術方式包括開放式手術、內視鏡手術等。一般來說,口腔癌是透過直接目視下以開放式手術進行。針對張口困難且腫瘤較大較深的病患,則需要將下顎骨鋸開,以取得較佳的手術視野。針對適合的個案,也可以考慮使用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進行腫瘤切除。然而,若是腫瘤太大,判斷無法以內視鏡和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者,仍建議用開放式手術切除,因為手術的首要目標即是將腫瘤徹底切除乾淨。若病情嚴重、切除範圍廣,則需搭配顯微皮瓣重建術。頭頸部腫瘤的治療困難之一就是美觀,當腫瘤過大時,會打開下巴進行切除,而為了術後美觀,在主要的手術結束後須會同整形外科進行重建,依照患處大小,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瓣來填補臉部的空缺。皮瓣的種類包括局部皮瓣(local flap)、遠端皮瓣(distant flap)及顯微游離皮瓣(free flap)。局部皮瓣為傷口週邊的皮瓣,遠端皮瓣為離傷口較遠的皮瓣,這兩者常用的有三角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斜方肌肌皮瓣、闊背肌肌皮瓣等。而游離皮瓣則是身體任一部位的皮瓣,手術時會將該部位皮膚及供應血流之血管莖(pedicle)一同取下,在口腔癌傷口處經由顯微手術接合血管,為現今較常使用的手術方式,較不受限於組織的位置及大小,常用的皮瓣如前臂橈側皮瓣、小腿腓骨皮瓣及大腿前外側皮瓣等。放射治療對於第一、二期的口腔癌病人,除了上述提及的手術切除外,也可單獨使用放射治療。而對於第三、四期的口腔癌病人,則通常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以確保癌症細胞清除完全。由於放射治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副作用,造成牙齒及牙齦的傷害,也會使傷口不易癒合,因此在進行治療之前,必須要事先做口腔檢查,若有蛀牙、牙周病等情形,要預先治療,康復後才能進行放療。另外,放療也可能引起口角炎等傷口,請至牙科與口腔外科醫師治療、索取藥物。口腔癌術後可能會放置敷料或塗抹藥膏,記得清潔口腔並做好傷口照顧,以維持口腔健康。化學治療與其他藥物療法化學治療本身不能治癒口腔癌,但適用於兩個時機:1. 手術後合併放射治療,輔助清除癌細胞。2. 有遠端轉移而無法切除病灶的末期病人,可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現今也有許多新的口腔癌療法,包括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3]。標靶藥物如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酪胺酸激酶抑制(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像是cetuximab及panitumumab等;免疫治療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heckpoint inhibitors),像是anti-PD-1、anti-CTLA-4等。這些嶄新的療法在部分病人身上有顯著的療效,或許未來能解決目前口腔癌及其他癌症治療上的困境。此外,人類乳突瘤病毒(HPV)的檢測也可能有助於口腔癌的治療。根據研究[4],台灣HPV陽性的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等)患者佔所有頭頸癌患者的比例逐漸增加,約有30%左右,而在國外則約佔50%。另外,研究顯示[5],HPV陽性的患者對於放射加化學治療的療效較好,故若能事先進行病毒檢測,就能提供我們治療選擇的依據。結語目前台灣的醫療技術發達,若得了口腔癌,不用擔心治不好!治療口腔癌的方式有很多,醫師會選擇最適合病人的療法,以改善病人的健康,並增進生活品質。此外,目前有部分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若傳統治療無效,也可以考慮使用。最後,在經濟方面,患者可以申請重大殘障傷病卡補助、各種社福補助等,援助病患與其家屬的生活費用。在家庭層面,若家人願意支持、陪伴治療,提供接送等援助,對於病人來說,都是最好的良藥,讓病人能夠克服接受大手術、整形重建等的心理壓力。參考資料:[1]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Eighth Edition (2017) published b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rrected at 4th printing, 2018.[2]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口腔癌之預防與治療[3] Mohan SP, Bhaskaran MK, George AL, Thirutheri A, Somasundaran M, Pavithran A. Immunotherapy in Oral Cancer.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9;11(Suppl 2):S107-S111. doi:10.4103/JPBS.JPBS_31_19[4] Wang CP, Chen TC, Hsu WL, et al. Rising incidence of HPV 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 in Taiwan between 1999 and 2014 where betel nut chewing is common. BMC Cancer. 2022;22(1):296. Published 2022 Mar 21. doi:10.1186/s12885-022-09407-5[5] Gillison ML, Trotti AM, Harris J, et al. Radiotherapy plus cetuximab or cisplatin in human papillomavirus-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 (NRG Oncology RTOG 1016):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non-inferiority tria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20 Mar 7;395(10226):784]. Lancet. 2019;393(10166):40-50. doi:10.1016/S0140-6736(18)32779-X【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侵唇踏齒的恐怖口腔癌!除了開下巴切除腫瘤,還可以怎麼治?】
-
2022-10-05 癌症.乳癌
治療乳癌又怕乳房重建、陰道乾澀影響性生活?術前輔助治療有解
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相較歐美年輕10歲,不過30至40歲期間正面臨職場、家庭、生育抉擇,讓許多癌友卻步治療,但早期乳癌存活率相對高,醫師鼓勵女性早篩檢早治療,且可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不一定要全乳切除,保有生活品質。衛福部108年癌症資料統計,女性乳癌發生個案數(不含原位癌)共1萬4856人,等於每12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10年前她透過篩檢發現乳房長滿良性腫瘤,是乳癌高風險者,自此每半年回診追蹤,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顛覆過往「手術優先」觀念,現在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幫助,腫瘤較大、具高風險淋巴轉移的病患,若先輔助治療,有機會縮小腫瘤、降低乳癌期別、增加手術安全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或免除淋巴廓清術,能提升乳房保留及生活品質。乳癌經過適當治療,5年存活率第0期是97.7%,第1期是95.7%,整體存活率高達90%。術前輔助治療是將化療、放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拉到手術前先進行。陳守棟表示,乳癌基因型態分5種類型中,適合使用術前輔助治療的包括HER2陽性及三陰性乳癌。其中雙標靶術前輔助治療,根據國外大型8年臨床試驗結果,高復發人群中可降低23%復發或死亡風險;早期乳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高風險病患,可降低28%復發率或死亡風險。陳守棟說,台灣標靶術前治療僅一次健保給付,若要採雙標靶,第二次標靶藥物需自費約40到50萬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存活率增加,但往後人生還是可能復發、轉移,假設平均壽命80歲,若65歲病友,要因病煩惱20年,但30多歲確診的年輕癌友,得因病煩惱50年。因此年輕乳癌病友更重視是未來生活品質。許多罹患乳癌的患者曾憂心孩子還小,擔心轉移復發,想要切除全部乳房;但又怕乳房重建的術後風險、疼痛感、性生活影響、家人關係等。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後會面臨淋巴水腫、疼痛,或者要不要結婚生子、甚至藥物抑制賀爾蒙,會出現陰道乾澀等更年期症狀,影響性生活等,「治療疾病不是要全部放棄生活,否則人生會沒有動力」,團隊有專業婦產科醫師,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響應每年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乳房醫學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攜手藝人許瑋甯,拍攝乳癌年度衛教影片「保留最多幸福,把胸部還給自己」,呼籲不同年齡層女性重視乳房健康,定期篩檢、早篩早治。許瑋甯說,在小學3年級時母親就已經給她重視乳房健康的觀念,也會做乳房自我檢查,例如檢視胸型、乳頭有無不正常分泌物、觀察胸部疼痛感等,27歲時曾摸到乳房一如綠豆大小硬塊,也立刻做乳房超音波和攝影檢查,後續經過醫師判定,可能是經前賀爾蒙影響,硬塊後續自行消失,她雖鬆口氣,但也因此更重視胸部健康,每2年定期篩檢。
-
2022-09-05 焦點.元氣新聞
朱芯儀切乳後曝近況 膝蓋刺痛 站都嫌吃力
女星朱芯儀今年3月初宣布罹患乳癌,在多次化療後,於5月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時隔3個多月,她在社群網站透露,如今身體意外出現新病況,表示膝蓋有刺痛感,甚至連站起來都相當吃力,令不少粉絲相當擔心。朱芯儀開刀後曾露面提到復原狀況,表示手術後不用再化療,但還剩12次的標靶藥物,不過,服用抗癌藥物則出現後遺症,她發文提到:「本來左膝蓋就一直在刺痛,醫生也跟我說之後可能找骨科醫生,打個玻尿酸之類的,(因為)每次站起來都很吃力。」發文中還附上哭臉貼圖,抗癌之路令人心疼。由於左膝蓋一直有疼痛感,朱芯儀目前暫時透過保健食品改善狀況,「那天睡前吃完,隔天膝蓋(就)沒有刺痛感」,當下也因此而體會到「好的膠原蛋白有多重要」,8月她在術後露面時也提及,在手術前做檢查時,3顆癌細胞還看得到2顆,「1顆還有1.2公分,1顆0.8公分」,手術後只剩下原位癌,「現在不用打化學治療藥物,要打標靶藥物,不過還是要回醫院,還要打12次,大概會到明年3月。」
-
2022-08-26 癌症.乳癌
30歲女切除乳癌靠重建恢復自信 醫師曝術後最關鍵事項
知名歌手朱俐靜2020年被診斷罹患乳癌,勇敢抗癌但仍不敵病魔,今年7月病逝,年僅40歲。衛福部統計,乳癌為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約每10萬名女性約有188到194人,且已成為女性不可忽視的癌症。醫師表示,許多乳癌患者為了治療,選擇乳房全切除手術,但常於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在,而進行乳房重建,但重建後最重要的是需定期追蹤檢查,以利若有復發病灶時,可以及早發現。整形外科醫師劉昌杰說,門診收治一名30歲女性,於健康檢查時發現乳房出現微小鈣化病灶,切片診斷後確認為乳管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分為乳房全切除手術與保留手術搭配放療,該患者為防止癌細胞擴散、轉移,選擇單側乳房全切除手術,但術後乳房左右不平衡,讓患者於日常生活中感到不自信與不自在,經與患者討論進行乳房重建,搭配健康乳房的隆乳手術,讓患者重拾自信。劉昌杰說,乳房重建後,外表看似恢復到罹癌之前,但務必定期檢查、追蹤癌細胞有無復發,因即便乳癌經完整治療,5年內復發率約為1至2%,而復發高峰期為結束療程的1至2年間,復發位置包含胸壁、腋下、鎖骨上淋巴腺,也可能復發至其他部位。一般療程結束後,建議追蹤期拉長至5年到10年以上。依美國腫瘤臨床實踐指南建議,罹癌治療結束後5年內每年回診1至4次,之後每年回診1次。劉昌杰說,乳癌檢查常見4種方式為,每月自主以指腹平壓檢查乳房是否有異常硬塊,並可經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磁振造影檢查,以偵測各種腫瘤及囊腫病灶。但乳癌重建後或曾經隆乳女性,因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乳房擠壓過程恐導致假體破裂,而自主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也可能與自體脂肪隆乳所產生的油滴或鈣化造成混淆,只有透過磁振造影檢查,才有比較高的精確度。劉昌杰提醒,女性平時應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癌機率及定期乳癌健檢,不論有無乳癌家族病史,女性平日可自我進行乳癌檢查,若早期發現異狀,有助後續治療成效。
-
2022-08-11 焦點.元氣新聞
朱芯儀罹癌熬過17小時手術 開心曝病況「命救回來了」
朱芯儀今年3月曝光自己罹患乳癌一事,5月進行乳房切除手術長達17小時,手術後至今已過3個月,她也罕見曝光術後的心境,感慨地說:「我命救回來了,我現在真真實實的活著。」朱芯儀今天在臉書發文,罕見透露手術至今的身心變化。她坦言,五月底開完刀後,一整個月都無法好好睡覺,不能翻身、不能側躺,「身體傷口隱隱作痛提醒我,經歷了多麼艱辛的一役。」如今很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朱芯儀提到,原先醫生告訴她超音波還看到兩顆腫瘤,聽完一度灰心,醫生也向他建議要再度開刀,「不誇張!真的是生命的抉擇路口,我不想再受煎熬,所以思索許久選擇直接開刀!」幸好開完刀後檢體部分只剩原位癌,算是「病理完全緩解」,聽到這個消息後開心得像中樂透。朱芯儀透露,如今身體已漸漸恢復,體力許可她都會試著外出。她也向關心她的網友們喊話,若在外面看到她歡迎能跟她打招呼。最後,她也曬出一張病友塞給她的紙條,紙條中寫著:「謝謝妳,因為妳讓我不再鴕鳥心態,我也會勇敢治療的」,讓她相當感動。朱芯儀臉書全文如下:很多人都在問我最近好嗎?經歷了5月底開刀的煎熬一整個月沒有辦法睡好覺不能翻身、不能側躺身體傷口隱隱作痛提醒我經歷了多麼艱辛的一役但我命救回來了我現在真真實實的活著很感恩 也很珍惜本來手術前的超音波看起來好像腫瘤還有兩顆都還有看得到當時覺得有點灰心原來我的腫瘤比我的意志力還堅強?😩主治醫生給了我選擇1.再打3次小紅莓再開刀(我本來打紫杉醇)2.直接開刀不誇張!真的是生命的抉擇路口我不想再受煎熬所以思索許久選擇直接開刀真的也還好選了直接開刀所幸後來回診看病理報告時醫師恭喜我說檢體部分只剩原位癌算是「病理完全緩解」本來我都有心理準備後續可能還有化療別說副作用了一次的費用可能10萬到25萬不等準備擠出僅有的勇氣接受挑戰時得知了這個好消息心中的喜悅像中了樂透一樣「感謝我的醫師與醫療團隊們🙏🏻」意謂著我只要再把12次雙標靶藥物療程打完是不是可穩定追蹤就好呢?!這個消息令我開心了很久直到7月我的外婆過世我的外婆之前也是乳癌但她當時勇敢的選擇全切沒有重建化驗後發現沒有擴散就一直健康的活到85歲死因是心臟衰竭就是最有福氣的自然死亡身為外婆帶大的孫女真的很遺憾在我化療開刀體力最弱的這半年沒有辦法好好陪她或許我們也因為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後很難好好的陪伴長輩了還是希望大家都可以不留遺憾總之最近體力許可會開始走走逛逛也會在暑假結束後開始工作也會拍新的YouTube 如果遇到我無論是醫院還是路上都歡迎來跟我打招呼😊鼓勵是最有力量的語言我很好 希望大家也要很好❤️往好的路上前進P.S.圖為回診遇到的病友,深怕打擾我,偷偷塞給我的紙條;還好發現的早,現在穩定治療中❤️#有好的場地可拍Youtube請私訊#我手術完要束腹三個月真的很像坐月子沒有錯#謝謝你們不間斷的關心
-
2022-07-20 癌症.乳癌
胸部小較不會罹患乳癌?醫揭殘酷真相:更難檢測容易延誤治療
● 東方女性乳房緻密,自行觸診難發現硬塊● 乳癌不挑人,小胸也會罹患乳癌● 20歲後做乳房觸診或超音波,40歲後做乳房攝影歌手朱俐靜因乳癌過世,享年40歲,引發熱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陳石銘表示,近年年輕乳癌患者愈來愈多,40歲以下乳癌患者占整體乳癌患者的8%,許多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或逃避就醫,且東方女性乳房較為緻密,難透過自行觸摸發現硬塊,往往發現時相對嚴重。36歲藝人朱芯儀也罹患乳癌,正積極抗癌中。沈陳石銘提醒,20歲後女性應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乳房觸診或超音波檢查,40歲後應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沈陳石銘表示,曾收治一位38歲乳癌患者,兩年前發現左邊乳房有一個腫塊,自認不是壞東西,就不當一回事而沒有就醫,一年後腫塊不但沒有消失,還愈長愈大,等到突出皮膚表面導致潰爛,就醫時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肋骨,後續經治療才好轉。乳癌年輕化 壓力、環境影響大東方女性乳房相對於西方女性緻密,沈陳石銘指出,當乳腺鈣化或是異常,初期難透過自行檢測發現,必須要靠乳房攝影及早偵測。多數乳腺鈣化屬於良性,但有些乳癌的原位癌是以鈣化呈現,約40%的鈣化,乳房超音波是看不到的,須透過乳房攝影才能發現。乳癌年輕化,與壓力或環境變化有絕大關係,沈陳石銘表示,未生育或晚生育、肥胖、偏愛高油脂飲食、飲酒、抽菸、長時間暴露荷爾蒙、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等,都是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現在的環境容易暴露在荷爾蒙刺激中,如燒烤油炸物、高飽和脂肪酸食物、菸酒等,現代人壓力大,時常日夜顛倒、不運動等,都可能增加荷爾蒙刺激。開業乳房專科醫師張智皓表示,許多女性自認胸部小比較不易罹患乳癌,實際上,乳癌不挑人,罩杯小的女性反而面臨潛在危機,乳房小、乳腺較緻密,一旦乳房真的出現腫瘤,也難以透過自我檢測發現,發現時往往期別較晚,更難治療。隆乳女性做檢測 不會「夾破」曾接受過隆乳手術的女性,對於乳房檢測會有「被夾破」的迷思,張智皓說,過去因為醫學科技不發達,以鹽水袋為異體植入物,一旦接受乳房攝影,一夾可能就會爆破,但現在使用矽膠材質是雙層膜結構的果凍矽膠,可以承受一到二百公斤重量,不會受到乳房攝影影響。外傳「開燈睡覺會增加荷爾蒙刺激」,沈陳石銘表示,並未有實證證實,仍建議先減少環境荷爾蒙的刺激,維持正常的生活,並提高乳房的健康意識。及早發現 第零期治癒率近100%乳癌只要及早發現,治癒率相當高,第零期發現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發現治癒率約95%、第二期85%、第三期55%、第四期15%。沈陳石銘表示,政府提供45到69歲婦女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第零期到第二期發現的患者占一半以上,呼籲女性千萬別輕忽任何乳房的異常,只要有任何不對勁,應盡速就醫,讓專業醫師協助診斷。
-
2022-06-16 癌症.頭頸癌
檳榔汁吐掉就不會罹癌? 醫師:纖維摩擦口腔也會癌變
台灣每年約有8千人罹患口腔癌,死亡人數約有3千多人,其中檳榔是導致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不過,有些人認為「吃檳榔把汁吐掉,就不會罹癌」、「吃特幼、菁仔不會有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黃明裕則表示,這都是錯誤觀念,除了檳榔子本身的生物鹼有致癌性外,檳榔的粗硬纖維不停在口腔摩擦,也會導致口腔黏膜癌化,甚至磨耗牙齒,造成牙周問題。黃明裕表示,嚼食檳榔就像「把菜瓜布放到嘴巴裡」,透過機械性的嚼食摩擦和嚼食過程產生的化學性致癌物刺激,使口腔產生癌變。因此就算把檳榔汁吐掉,仍然有致癌風險。除此之外,如同剪刀用久了會磨到鈍,牙齒不斷嚼食檳榔粗硬的纖維,也會造成牙齒耗損、味蕾異常,甚至有些人因為咀嚼肌不停用力,出現顳顎關節障礙,嘴巴根本張不開。不過戒了檳榔就不用再定期檢查、 追蹤了嗎?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則表示,嚼食檳榔最大的問題在於可能發生多部位的癌變,除了口腔還包括咽喉,甚至可能癌化後癌細胞轉移到其他部位。因此如果有嚼食檳榔,尤其還有飲酒、抽菸的習慣,最好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檢查,早期檢查、早期治療,可以提高治癒率達九成。他分享臨床曾診治一名60多歲男性個案,抽菸、喝酒、嚼食檳榔長達十年,後來發生口腔潰瘍診斷為舌癌第一期。由於還算早期,手術治療後一個月即可正常上班且可正常主持會議。但個案術後第三年,下咽部黏膜也發生紅斑病變,因屬早期原位癌,以手術治療後即痊癒。朱本元表示,個案並無明顯症狀,僅偶而出現喉嚨痛、吞嚥疼痛等症狀,所幸舌癌後仍定期追蹤治療,才能在早期發現並且治療,而有很好的成效。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則提醒,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有嚼食或已戒除檳榔民眾、吸菸民眾,以及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食或已戒除檳榔的原住民,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
-
2022-04-13 癌症.大腸直腸癌
為何大腸鏡檢查容易「被退貨」?醫曝原因:清腸不徹底
大腸癌及胃癌名列國內十大癌症,過去做大腸鏡檢查許多人容易「被退貨」,原因是未確實喝大腸清腸劑,導致大腸殘留糞便過多無法精準判讀;也有不少人因藥劑難下嚥、喝到吐掛急診,產生陰影不敢再做大腸鏡,更有人因此造成原本一公分左右的腺瘤,過幾年竟惡化成腺癌,引發癌症。男性長息肉比率 高於女性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表示,大腸直腸癌於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居第三名,發生率則是第二名。以國際排名,台灣大腸癌發生率竟高居世界第一,每10萬人中45.1人得大腸癌。尤其50歲以上的民眾,終身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為7%。昕新智慧診所成立半年,完成三千例無痛腸胃鏡檢查,昨發表統計資料,當中740人檢查出有大腸息肉,檢出率為24.6%,大腸癌檢出率為1.9%。檢出大腸癌最年輕患者僅25歲,且長有三顆息肉。三千例健檢個案中,檢出28例癌症,其中大腸癌14例,當中有六例屬於原位癌(第〇期)。根據統計發現,大腸息肉有年輕化趨勢,小於50歲者有四分之一長有息肉,而男性發生息肉比率高於女性。息肉只怕惡化 建議切除朱光恩指出,大腸腺瘤性息肉起初可能是良性,但時間一久腺瘤恐變腺癌,只要及早發現,一律建議切除。但要做大腸鏡檢查前,受檢民眾須嚥下口感不佳的清腸劑,常發生忘記喝、吞不下或喝到吐掛急診,只要沒把腸清乾淨,檢查醫師仍無法看清楚,都會被「退貨」改天再檢查。朱光恩指出,大腸鏡檢查對民眾來說很辛苦,需要克服不適感,但又相當重要,即使只有一公分的腺瘤,無論管狀腺瘤、毛狀腺瘤都要切除,否則放著不理它,過五年、十年就會演變成腺癌,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惡化只是時間問題。50歲以上 免費大腸癌篩檢 國民健康署提供50歲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若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追蹤。朱光恩建議,民眾符合四種情況需做大腸鏡檢查,包括50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史、出現血便等症狀及不明原因貧血,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近日國內疫情再起,許多人因此不敢出門餐敘,並自我設限不敢行動。但現在台灣的疫情跟去年五月完全不同,去年台灣遭遇的是Alpha病毒,且國人沒有打疫苗;而現在多數國人已打了二至三劑疫苗,已經有防護力,且現在台灣遭遇的是Omicron病毒,到目前為止,感染的人中,99.76%是無症狀或輕症。定期健檢 防疫也要防癌 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耽擱病情,防疫也要防癌,在後疫情時代的個人健檢策略,一般健檢項目可赴基層診所進行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而電腦斷層掃描(CT)、正子斷層造影(PET)等需要重儀器的健康檢查,可前往醫學中心,進行健檢分流。昕新智慧診所設立住宿型腸胃鏡健康檢查,搭配新型清腸藥,口感酸甜,凌晨四點提醒服用,可增加清腸潔淨率從88.4%提升到95.1%,有助正確診斷。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HPV感染致癌男女都有 口咽癌已超過子宮頸癌
人類乳突病毒(HPV)除了是子宮頸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外,已有研究證實,超過3成的口咽癌患者也與HPV有關,口咽癌罹患人數也早已超越子宮頸癌。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馬偕醫學研究部主任張志隆指出,避免HPV感染是可以施打疫苗來預防,美國CDC建議9歲到26歲無論男女都可以考慮接種。很多人會懷疑HPV到底和我有沒關係嗎?張志隆指出,只要開始性行為後,一年後感染的機率3成,3年內增加到5成,由於HPV感染後只有半數的人在18個月後才會產生抗體,而且抗體很微弱,這讓病毒有機會重複感染,由於感染是發生在子宮頸,並沒有全身血液內感染,也無明顯症狀,病毒就留存在體內成了致癌因子。HPV會造成的癌症無論男女,除了子宮頸癌,還包括陰莖癌、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肛門癌及菜花。其中子宮頸癌是少數可以積極預防的癌症,WHO號召全球在2030消滅子宮頸癌,將年發生率降至每10萬4例,希望達到997目標,9成青少女接種HPV疫苗,7成女性一生接受兩次子宮頸抹片檢查,9成癌前病變或癌症可進行治療。張志隆指出,國健署從84年開始推動30歲以上女性每年可以做一次子宮頸抹片,依統計,近3成的婦女6年內沒接受過子宮頸抹片篩檢,而3年內沒做過抹片則超過4成,而3、40歲女性罹患原位癌愈來愈高,但篩檢的比例不是那麼高,因此光靠抹片要來消滅子宮頸癌是無法達成的,還是得靠疫苗施打達到目標。張志隆指出,歐盟為了響應WHO消滅子宮頸癌的計畫,建議女性覆蓋不夠的地區,要將男性納入接種計畫,甚至要達到9成疫苗施打率,也建議15歲青少年男女共同接種。目前,國健署在107年全面提供國一女生接種HPV疫苗,覆蓋率約85%。至於男性青少年是否需要施打,張志隆說,金門很早就有針對青少年公費施打,但礙於經費無法全國推行,但男生若能自費接種很好,可以預防自己致病,也能降低HPV盛行率,還能預防頭頸部癌。因為HPV引起的口咽癌已占頭頸癌3成的比例,實際上,從2018年口咽癌發生率每10萬8.37人,早已超過子宮頸癌的每10萬7.67人。張志隆指出,根據本土425例接受治療口咽癌患者進行研究,腫瘤採樣偵測到HPV的比例,北部較高盛行率達3成3,東部最低18%%;依台灣流行病學統計,HPV導致的相關頭頸癌年增率比非HPV還高。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建議,要透過降低致癌風險因子可及早預防頭頸癌發生;美國CDC認為,無論男女都因施打HPV疫苗,建議9歲到26歲都能接種。至於27歲到45歲是否施打可與醫師討論。
-
2022-04-05 癌症.皮膚癌
最常見的皮膚癌是它!醫師詳解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癌不同成因與治療方式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也是自己能「看得到」的器官,因此皮膚癌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除了黑色素瘤、莫克細胞瘤,及較侵襲性的鱗狀細胞癌外,絕大多數的皮膚癌主要以手術治療;化療、放射線治療則用於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高風險的腫瘤術後輔助治療。馬偕醫院現有皮膚癌治療團隊,核心成員包括皮膚科、整形外科、放射線腫瘤科、血液腫瘤科、皮膚病理科醫師以及癌症個管師,給病人最周全完善的照顧及追蹤。台灣一年約3萬個病例,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占所有人類癌症的25%,成因多與基因突變PTCH1(占73%)或p53(占61%)及患者假日喜歡戶外活動,因而有間歇性紫外線照射相關,因此發生在臉部占了約85%、軀幹約10%。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鱗狀細胞癌主要與長期紫外線照射有關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病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務農者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p53基因突變及幼時飲用地下水造成慢性長期砷暴露。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針對高風險的基底細胞癌,如腫瘤大於兩公分,或是長於俗稱H zone位置:眼、耳、鼻、唇及其周圍,或因病人本身免疫不佳,從燙傷、慢性傷口長出來的基底細胞癌等,建議以莫氏顯微手術(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處理,其特色為運用水平切片方式,可完整看到周圍及底部的腫瘤邊界,可達到最高腫瘤清除率,且保留最多正常組織,這對顏面部位及生殖器部位尤其重要。而傳統廣泛切除則是運用垂直切片,只能檢查到小於1%的腫瘤邊界,較易產生偽陰性,也可能造成未來的復發。表淺型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原位癌可考慮使用外用免疫調節藥膏如 Imiquimod(樂得美),但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黑色素瘤(melanoma)為高復發易轉移的皮膚癌台灣每年約有250個左右病例,90%位於皮膚,其餘可能長於鼻、口腔、陰道及陰莖黏膜,而皮膚中最常見為足底(包括指/趾甲)約六成。黑色素原位癌,及一期及二期黑色素癌及主要治療方式仍為手術,自1989年起莫氏手術逐漸被重視,包括外國人較常見的臉部/軀幹黑色素瘤,及亞洲人較常見的足底黑色素瘤,莫氏手術顯示有較低局部腫瘤復發率。腫瘤厚度超過1mm的病患建議加上前哨淋巴結檢查。除了原位癌外,一般建議黑色素瘤病患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正子檢查,以確立期別及術後追蹤是否有全身性轉移至少五至十年。原位癌病人術後三至五年建議定期返診檢查是否有局部皮膚復發。已有淋巴轉移的第三期及全身性轉移的第四期病患,針對有BRAF基因突變的黑色素瘤可加上標靶藥物,無突變的可以免疫藥物輔助治療。標靶藥物反應率高效果快,且副作用低(主要為發燒),但使用一至兩年之後常會產生抗藥性。根據統計台灣黑色素腫瘤有BRAF突變僅約14.3%。而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中最常見為內分泌器官發炎,效果好的病人通常可以維持一段無復發時間及較好生活品質。腫瘤厚度淺的惡性指/趾甲腫瘤可用功能性手術不需截肢最常見的惡性指/趾甲腫瘤為鱗狀細胞癌及甲下黑色素癌。原位癌及較淺的黑色素瘤,若腫瘤厚度小於0.7mm,可用功能性手術去除整個指甲本體(含甲母),保留手指/腳趾不用截肢。保留拇指及大腳趾對病人的功能及美觀有很大的幫助,且術後復發率跟截肢相當。在所有的皮膚癌手術中,手拇指及大腳趾的黑色素癌手術,雖然傷口大小並非最大,但因術後骨頭暴露及神經密集,其術後疼痛程度較明顯,近年傷口照護及止痛方式已改善,如先用人工真皮覆蓋傷口兩至三週,待傷口床的肉芽組織長好再做全層植皮覆蓋。【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王研人醫師】不可輕忽的皮膚癌】
-
2022-03-10 癌症.乳癌
女星朱芯儀驚覺乳頭搔癢確診乳癌 專家:臨床上不常見
乳頭長痘痘、搔癢、傷口不癒合,小心是罹患乳癌的警訊。女星朱芯儀宣布罹患乳癌,她說,乳房出現痘痘、乳頭搔癢、傷口不癒合等症狀,且發現左右乳房不對稱就醫確診。醫師表示,乳房皮膚不容易長痘痘,即使有痘痘可能是皮膚病,並非乳癌症狀,但若是乳頭長痘痘、搔癢或傷口不易癒合,可能是罹患「柏哲氏症」,此為乳癌的一種表現,應速就醫檢查。依衛福部統計,每年乳癌新增患者約有1.3萬人,為女性癌症好發首位。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說,「柏哲氏症」臨床上並不常見,症狀為乳頭瘙癢、脫皮、掉屑、潰瘍、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但這類患者於整體乳癌患者中占比不高,比率約為3至5%。而乳癌一般常見症狀為硬塊,並會隨著時間長大且不規則。曾令民說,隨著乳癌腫瘤長大,可能出現皮膚凹陷、破損、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當癌細胞轉移至腋下淋巴結,容易造成淋巴結、脖子腫大,但也有沒有症狀,僅以疼痛表現的患者,占比約6%。國泰醫院乳房中心主任蔡明霖說,乳暈有皮脂腺,一旦皮脂腺塞住,就會長青春痘或粉瘤,嚴重時還會發炎,但這大多數都非癌症。不過,若是乳頭出現柏哲氏症的病徵,因是乳房原位癌細胞沿著乳腺管到達乳頭,同時也可能合併傷口不易癒合症狀,此為癌症腫瘤已於表皮潰爛。只要皮膚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可能就是罹癌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蔡明霖說,門診曾收治一名年輕女性,乳房皮膚出現傷口,但怎麼擦藥都不會好,檢查發現,竟是乳癌腫瘤已從皮膚破出,經檢查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且腫瘤大小已有7至8公分,所幸先經化療縮小腫瘤後,在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及乳房,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朱芯儀現正在進行化療,預計在5月入院開刀,將右邊的乳房全數切除,一度傳出她考慮將雙側乳房都切除,有如美國女星安潔莉納裘莉進行的預防性切除。蔡明霖說,醫界普遍共識,若患者帶有BRCA1、BRCA2基因,建議進行預防性切除,以降低死於乳癌的機會,提高存活率,但如果未帶有基因者就不需要預防性切除。曾令民說,隨著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及食物高油、高脂,或喝酒、吸菸、肥胖、少運動、環境汙染等,過去20年來,國內女性乳癌患者有每年增加的趨勢,依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約有4成乳癌可以預防,建議維持好的生活型態,多運動、避免肥胖。蔡明霖說,乳癌治療時,將依患者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及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荷爾蒙不同表現,給予化療或標靶治療。提醒乳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女性應定期進行乳房X光、超音波篩檢,平時可自我觀察左右乳房大小,自我檢查有無硬塊等,有乳癌家族史女性更應提高警覺。
-
2022-01-01 癌症.乳癌
「乳癌真的沒那麼可怕!」能治癒的癌症,為何不願治療?乳癌權威侯明鋒指2大原因
【2022/01/01編註】原文分別刊登於2017年、2020年,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零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乳癌治療權威侯明鋒:「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一名年近60歲婦人右邊乳房裡的硬塊已穿破皮膚,腫瘤潰爛,有如發爛的木瓜,散出異味,自知情況不對,仍不願就醫。高醫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健保提供給付,仍有一成二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拒絕治療,只因為覺得自己老了、畏懼化療副作用。「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台灣乳癌治療權威、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侯明鋒說,早期乳癌患者如能好好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HER2標靶治療,就能降低三至四成復發風險。侯明鋒說,可惜部分癌友只因擔心化療副作用,不願就醫,或是中斷治療,甚至輕信偏方,最後喪命。為了探究乳癌病友拒絕治療的原因,侯明鋒率領高醫乳癌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發現乳癌切除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的癌友中,接受抗HER2標靶治療的比率為87.5%,換句話說,12.5%HER2陽性乳癌病患未接受術後輔助性治療。明明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省下龐大醫療費用,為何不願意接受治療?侯明鋒整理出兩大原因,那就是「年紀大、怕化療副作用」,其中以「年紀大」比率最高,年紀越大,拒絕治療比率越高。侯明鋒說,乳癌治療不能拖,容易復發的HER2陽性患者更須聽從醫師建議,接受輔助性治療,持續一年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就能有效降低日後的復發及死亡風險。侯明鋒提醒乳癌患者,千萬不要有「年紀大,再活也沒幾年」負面想法,以目前國內平均餘命計算,65歲以上的女性仍為黃金女郎,保有22年燦爛歲月,只要依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治療,就能擁有更多幸福。乳癌檢查3項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依期別、腫瘤特性 量身訂作乳癌治療●零期乳癌(原位癌)全乳切除手術或局部切除+放療。五年存活率:99%零期乳癌(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目前治療原則是切除病灶合併放療,或進行單純性乳房全切除手術。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者,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以預防復發。●一到二期乳癌切除手術後,量身訂作個人化精準醫療。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97%、第二期約92%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多數會先開刀拿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的切片或廓清術,術後綜合評估腫瘤性質、病人身體狀態、復發風險等,給予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1.荷爾蒙治療:適用對象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者。台灣乳癌患者當中,高達三分之二腫瘤帶有荷爾蒙受體,這群人均可接受長期的荷爾蒙療法,像是阻斷受體、使癌細胞缺乏生長來源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是使用芳香酶抑制劑、中樞生成抑制劑等來阻止其他荷爾蒙轉化成女性荷爾蒙。2.放射線治療:適用對象為乳房部分切除、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中的高能量射線可進一步消滅術後可能殘餘在乳房或周邊的微量癌細胞。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對身體進行照射,過去乳癌治療以乳房全部切除為主,後來較早期的乳癌可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術。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復發風險,也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放射治療通常安排在化學治療之後進行。乳癌患者何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小紅莓類與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有助殺死可能潛藏的癌細胞,提高痊癒機會。4.標靶治療:目前早期乳癌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藥物以抗HER2標靶藥物為主,大約兩成至三成的患者有HER2過度表現、容易發生癌症轉移或復發,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可減少約四成的乳癌復發率。●第三到四期乳癌 癌細胞已轉移,三期先做術前化療,四期以症狀治療為主。五年存活率:第三期約77%、第四期約31%當乳癌腫瘤走到第三期,也就是腫瘤直徑大於五公分、乳房表面呈潰瘍或橘皮狀、淋巴結有多顆轉移等,此時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以及腫瘤過大而無法直接開刀的患者等,可接受術前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術後再評估是否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當乳癌腫瘤走到第四期,也就是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等遠處部位時,開刀就不是首選,而會針對癌細胞特性給予化療,但同時也以延後或減少化療使用為目標,以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癌 術前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乳癌治療最想問Q:切除乳房會喪失女性象徵,我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不切除嗎?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Q:全乳切除比部分切除更能根治乳癌嗎?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108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Q:乳房重建手術,健保有給付嗎?關於術後乳房重建,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常見錯誤民俗療法1.以中草藥等偏方代替化療藝人溫翠蘋的胞妹罹患乳癌第二期,擔心影響外觀,不願切除乳房,聽信民俗療法,花錢服用號稱可抗癌的睡蓮商品,以致延誤治療,不幸病逝。也曾有患者花近200萬購買成分不明的偏方,喝神仙水、打氣功、咖啡灌腸,結果腫瘤長到大如碗公,潰爛大出血險喪命。2.以為推拿可以讓腫塊消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但如果癌友出現不舒服症狀,無法確定是治療副作用或是癌細胞尚未清除,若任意推拿不僅無法緩解,還可能延誤治療,他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3.服用牛樟芝過去研究發現,牛樟芝在細胞、動物實驗中確實可讓腫瘤細胞凋亡。但醫師提醒,相關研究不等同於對人體的療效,自行購買煎煮服用,恐怕得不到有效成分,還因此耽誤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