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4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動脈粥狀硬化
共找到
183
筆 文章
-
-
2023-01-22 養生.聰明飲食
寒流來襲 三高患者注意 吃鍋只喝開鍋前20分鐘湯底
大年初一全台各地氣溫回升,北部氣溫舒適、南部氣溫微熱,明天起,從初二開始,氣溫可能會開始下降,初三、初四寒流籠罩,挑戰入冬以來氣溫最低紀錄。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說,寒流來襲,三高患者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該時節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梗塞性腦中風的高風險時節,如果出現持續性胸悶、呼吸困難、單側突然無力、口齒不清等,應要立即就醫,避免發生猝死意外。黃晨祐說,冬天是急性心血管疾病好發時期,氣溫驟降時,體內的血管也會跟著收縮,使血流阻力上升,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和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性,增加急性心肌梗塞與和急性梗塞性腦中風的風險。氣溫變化劇烈,高風險族群為三高、抽菸和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黃晨祐說,這些疾病都是動脈粥狀硬化最相關的病因,除了按時服藥之外,必須定期追蹤各類膽固醇數值、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腎功能肌酸酐指數。高血壓的患者更需特別注意,不論年紀性別,目前建議居家量測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冬季時的血壓容易忽高忽低,建議病友應該多紀錄居家血壓,回診時和醫師討論必要的高血壓藥物微幅調整。冬天時的飲食大多是油膩、高熱量的湯類或火鍋,容易使得血糖和膽固醇容易超標,建議避免食用過多的含油脂的肉類,如豬、牛、羊和加工火鍋料,火鍋湯底盡量也昆布、柴魚風味的清湯為主,避開麻辣、起司、酸菜白肉等重鹹度的鍋底。另外,火鍋湯建議只喝開鍋後前20分鐘,因為一旦煮過後,湯內的鈉離子、磷酸鹽及硝酸鹽等食品添加物濃度會大幅提高。
-
2023-01-08 醫療.心臟血管
吃藥後膽固醇仍超標怎麼辦?名醫洪惠風教你如何控制壞膽固醇
「什麼是壞膽固醇?」「為何壞膽固醇會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吃藥後,膽固醇還是超標怎麼辦?」「壞膽固醇偏低可以嗎?」關於低密度膽固醇LDL-C,大家常有許多疑問和迷思,請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一一解答。我們的器官都需要血液供應充足的氧氣和養分才能正常運作,然而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可能堆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所以被稱為「壞膽固醇」〔1〕。洪惠風醫師指出,心臟的血液供應來自冠狀動脈,冠狀動脈狹窄初期通常沒有症狀,但是當冠狀動脈狹窄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心肌便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隨著血管斑塊增厚,冠狀動脈會逐漸狹窄,並導致血流減少,稱為狹心症〔2〕。洪惠風醫師說,但是更可怕的是血管斑塊突然破裂,因為血管斑塊破裂時會促使血栓形成,血栓可能使血管完全阻塞,而造成心肌梗塞。除了造成心肌梗塞之外,動脈粥狀硬化還可能造成腦中風,導致嚴重後遺症。「我常把心肌梗塞比喻成土石流,冠狀動脈就像公路。一旦發生土石流,就會中斷交通。」洪惠風醫師說,「預防土石流的重點在於血管壁,也就是做好血管壁的水土保持!」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有關,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越高,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越快;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越低,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越慢〔3〕。洪惠風醫師說,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的,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延緩血管老化的速度。如果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70mg/dL,能夠避免動脈粥狀硬化繼續惡化。甚至還有一些研究認為,當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到更低的時候,動脈粥狀硬化有機會逆轉〔4〕。根據風險程度,決定個人化目標值臨床上,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狀況、病史、家族史來決定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標值。根據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血脂異常管理指引〔5〕,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的時候,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越低的水準。● 若屬於低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16 mg/dL。● 若屬於中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00 mg/dL。例如小於50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糖尿病病史小於10年,且沒有其他危險因子。● 若屬於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70 mg/dL。例如糖尿病病史大於10年,但尚未出現器官損傷。● 若屬於非常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55 mg/dL。例如腎功能很不好、糖尿病已經造成器官損傷、已經有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多管齊下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想要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必須從運動、飲食、降血脂藥多管齊下,各種方法都能發揮一定的功效。洪惠風醫師說,如果只靠運動,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下降幅度大概是5%;如果運動搭配飲食控制,大概可以降5%至10%,平均約降8%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5〕。「假設一位患者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為140ml/dL,而目標值是70mg/L,代表降幅需要達到50%。」洪惠風醫師說,「單靠飲食、運動顯然無法達到足夠的降幅,所以必須搭配降血脂藥或針劑。」使用口服降血脂藥能讓低密度膽固醇LDL-C下降30-50%,洪惠風醫師說,現階段還有降血脂針劑,可以讓低密度膽固醇LDL-C下降50-60%〔5〕。在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時,最重要的是先根據危險程度決定目標值,然後看看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有多高,再決定要採用哪些方式才有辦法達到目標值。低密度膽固醇偏低可以嗎?關於低密度膽固醇LDL-C,目前的觀念是「低一點較好」。洪惠風醫師說,有一類人,先天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非常低,經過長期觀察,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低並沒有對這些人造成問題。所以,對一般人而言,若抽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濃度偏低,應該可以不必擔心。貼心小提醒控制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的是減緩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洪惠風醫師提醒,也就是說,在使用藥物控制達標後,請繼續維持,千萬不能因為看到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數值下降,便擅自停藥!對自身低密度膽固醇LDL-C有疑慮的民眾可以多加利用線上工具「快來看看你的壞膽固醇目標值是多少」,作為設定高血脂治療目標的參考。也推薦給高血脂病友進行自我評估,並就結果與主治醫師討論。◎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參考資料:1. Medline Plus / LDL: The "Bad" Cholesterol2.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What is Atherosclerosis?3.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Clinical Trial Endpoints: Angiograms, Events, and Plaque Instability4.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Effect of Alirocumab Added to High-Intensity Statin Therapy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PACMAN-AM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5.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 1 January 2020, Pages 111–188原文:
-
2023-01-02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糖尿病本身病因單純 衍生而出的併發症卻變得棘手?
一、糖尿病用藥的原因與目標糖尿病是一種系統性的慢性疾病,病因基礎是胰島素阻抗,造成身體無法好好利用我們所攝取的糖分,細胞處於看得到糖分卻吃不到的窘境。而血液內充滿大量的糖分,看似無害實則造成人體各個器官很大的傷害,長久下來將產生各式的併發症:1. 心臟及血管病變:長期的糖分會對造成血管壁粥狀動脈硬化,產生心血管傷害。2. 神經病變:糖分會造成神經的受損,產生周邊或自律神經病變,病人可能會有手腳麻木、心悸、便秘、腹瀉等症狀。3. 腎病變:腎臟被迫要提高過濾效率,造成腎絲球(腎臟內過濾的小單位)受傷,進而造成發炎硬化,反而失去過濾的功能形成腎病變。4. 視網膜病變:高血糖的環境會對視網膜小血管造成傷害,視神經細胞缺氧後凋亡,是目前造成眼盲的重要原因。可以說糖尿病本身病因單純,然而「牽一髮而動全身」,衍生而出的併發症反而更加棘手。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的統計,2019年的糖尿病人口數為220萬人,其中以第二型佔多數,換算下來的盛行率大約為9.32%[1],而這項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也帶給醫療系統極大的負擔。對民眾來說控制血糖,可以幫助自身的健康,延緩、阻止併發症發生,增進生活品質。若是症狀輕微的糖尿病患可以及早開始篩檢,在對的時機點做對的處置而減少併發症時,有限的醫療資源就能救助已經產生嚴重併發症的糖尿病人,使疾病得到妥善得治療。因此民眾若也能夠有自主篩檢、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等意識,對於整體糖尿病友的福祉將會有大大的提升。二、用藥改變、醫師態度改變因為高血糖是造成一切併發症的根本,因此也造就了藥物、胰島素的蓬勃發展。過往,在許多治療上治療者所著重的往往是血糖的數值控制,開立藥物可能只專注在副作用或成本,如此可能會忽略糖尿病人本身潛藏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如:有無肥胖等共病、治療時的年齡、是否已經有心血管等併發症。就以肥胖這項議題來說,過去十幾年來,已經有多篇研究以及回顧性文獻,指出肥胖可能會加速分泌胰島素的Beta細胞受損,以及加重胰島素阻抗。因此不管是在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是加重第二型糖尿病上,肥胖都扮演著極大的角色[1],[2]。因此在台灣「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中,也都有強烈建議針對糖尿病合併肥胖患者,醫師在治療上應該應用飲食、運動、藥物或手術等方式去治療肥胖,以達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因此除了調控血糖外,醫學界也愈加重視心血管疾病以及腎臟病等併發症的預防。儘管糖尿病與其併發症的控制十分棘手,目前醫藥界也研發出了許多可以有效預防心衰竭與腎臟保護的藥物,像是其中的排糖素(SGLT2抑制劑),值得慶幸。正常生理下的腎臟每天過濾大量水份,其中也會有不少的糖分隨之排出,腎臟理論上會藉由近曲小管的葡萄糖受器SGLT2回收大部分的糖分。這種回收糖分的原理是來自於糖分對於人體來說是很重要的營養物質,因此需要被回收利用。然而在糖尿病人中,就是因為身體已經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又攝取過多,造成血糖過高而導致後續一系列糖尿病症狀。因此透過抑制回收糖分,可以讓身體已經過多的葡萄糖濃度回到穩定的水平。而科學家們很快就研發出了可以抑制這個回收通道的抑制劑藥物:排糖素。這個排糖素除了可以降低血糖外,科學家們更發現它有驚人的心臟和腎臟保護效果。一項刊登於2015年NEJM的研究明確指出,這些藥物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更可以減少心衰竭的發生[4]。而2016年同樣在NEJM中也發現這些藥物可以減少腎病變惡化的風險[5]。目前排糖素主要用於第二線藥物,用於使用目前糖尿病第一線藥物Metformin(格華止®)未達預期療效時之輔助用藥,劑量的形式同常是以一天服用一次為主。然而請注意:實際用藥需以主治醫師開立藥物為主,切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醫師在開立藥物的同時,針對糖尿病伴有肝、腎功能異常的病人,也會避免使用可能慢性影響肝、腎功能的藥物。除了上小節提到的排糖素外,目前糖尿病治療上還有一個治療的利器,就是腸泌素受體促進劑(GLP-1 RA),其藥理機制來自人體的賀爾蒙:腸泌素(GLP-1)。在人體腸道系統中,有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L細胞在受到葡萄糖分子的刺激後可以分泌出腸泌素,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同時也會進入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食慾並產生飽足感,以減少攝入更多的糖分。因此,可以說腸泌素就是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神隊友」。而拜科學進步所賜,科學家研發出腸泌素受體促進劑,可以作用在腸泌素受體上產生與人體內腸泌素相同的作用,有效調降血糖同時有著較低「低血糖」的風險,是第二線藥物當中的首選用藥。除了以上好處以外也有研究證實其對於心血管系統有保護效果[6],像是其可以預防糖尿病患者動脈粥狀硬化並間接預防心肌梗塞。在劑量以及服用頻率上,不同種類的腸泌素受體促進劑也不同,因此以實際服藥狀況以醫師之用法為主。三、隨著醫界潮流,公衛政策也鼓勵共照如前段小節提及,糖尿病的控制不佳會造成腎臟病變的發生。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2.8萬具有糖尿病及腎病的共病患者。因此許多糖尿病友時常在不同醫療院所之間做重複性的檢查,除了浪費有限的醫療資源外,更使病人浪費大量時間在醫療院所之間來回奔波。近年來,政府也開始正視糖尿病整合照護的重要性,因此健保署在2022年開始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以往糖尿病照護僅著重在醫療,現在更加強調全人醫療,從預防、衛教、篩檢、治療等面向共同處理,藉由整合醫師、藥師、營養師、社工等跨科團隊,提供每位病人「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篩檢、衛教早期介入初期病患的病程發展,面對較嚴重的糖尿病患則可以積極治療,以避免心血管、腎臟疾病的惡化。而健保端也透過提高給付點數達到鼓勵醫療院所整合跨團隊,提供病人一站式的跨科別醫療照護,如此一來除了可以整合病人資訊外,也替病患省下舟車勞頓的時間。在「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下,不管是病人、健保體系、以及醫療院所端都可以各取所需,同時讓疾病的診療可以更加完整。在愈來愈完善、貼近醫病需求的公衛政策下,期許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受到更完整的照護。Reference1. 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2. Kahn, S. E., Hull, R. L., & Utzschneider, K. M. (2006). Mechanisms linking obesity to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 Nature, 444(7121), 840-846.3. Al-Goblan, A. S., Al-Alfi, M. A., & Khan, M. Z. (2014). Mechanism linking diabetes mellitus and obesity. Diabetes,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besity: targets and therapy, 7, 587.4. Zinman, B., Wanner, C., Lachin, J. M., Fitchett, D., Bluhmki, E., Hantel, S., ... & Inzucchi, S. E. (2015).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22), 2117-2128.5. Wanner, C., Inzucchi, S. E., Lachin, J. M., Fitchett, D., von Eynatten, M., Mattheus, M., ... & Zinman, B. (2016). Empagliflozin and progression of kidne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4), 323-334.6. Ussher, J. R., & Drucker, D. J. (2014). Cardiovascular actions of incretin-based therapies. Circulation research, 114(11), 1788-180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不只控血糖、更要從頭到腳照護!談談糖尿病共照網發展】
-
2022-12-14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好處超詳解!一天該吃多少份量?營養師推6種堅果補好油
堅果看似非正餐的必要組成,其實和健康密不可分,從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心智飲食等飲食法,都能見到堅果的蹤影。吃堅果好在哪?該怎麼吃才好?由 Heho 營養師解密!好油首選原型堅果 營養更完整堅果是近年討論度非常高的超級食物,無論是減肥、運動、日常保健等需求,都能助一臂之力,這和堅果提供的營養素息息相關。堅果種子類為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果實與種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是有利心血管健康的好油。以動物性油脂來說,雖然能提供熱量與部分必需脂肪酸,但也隱藏著飽和脂肪與膽固醇,而一般食用油經過精煉後,會流失不少微量營養素,若能食用原型的堅果種子類,能較無負擔地補充每日所需脂肪,還能保留豐富的營養素,很適合取代部分烹調用油。國人堅果嚴重偏離建議攝取量堅果好處多多,但你可能也沒吃夠!根據《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國人的堅果種子類攝取現況不足,諸多性別年齡層未達飲食指南建議的 1 份,44 歲以下族群每天只吃到 0.4 份堅果種子!一天該吃多少堅果?每日適量攝取堅果有益健康,成人每日建議食用 1 份堅果種子,也就是一湯匙的量,可以用「每餐堅果一茶匙」的口訣平均分配於三餐,像是優格、生菜沙拉、灑在白飯、拌入菜餚等,讓堅果成為餐桌上的美味良伴,以及健康的守護者。堅果種子營養解析堅果種類繁多,各有好處,營養師整理 6 種堅果種子類的營養價值,一起認識不同功效。1. 核桃所含的次亞麻脂肪酸非常豐富,屬於 omega-3 脂肪酸系列,有抑制發炎的作用。長得像大腦的核桃,對於腦部健康有益,能延緩認知功能退化,增進記憶力,專注學習。2. 腰果能夠降低不好的低密度脂膽固醇,減少動脈粥狀硬化風險,與其他堅果相比有更多的維生素 K,保護心血管健康、預防骨鬆;在堅果裡鐵質含量也是數一數二,適合素食者與孕婦補充。3. 杏仁又稱杏仁果、扁桃仁,不僅是良好油脂來源,也提供蛋白質、膳食纖維,吃起來更有飽足感,幫助控制食慾。其維生素 E 豐富,具有抗氧化的效果,防止細胞老化,鈣質含量相較其他堅果高,是維護骨骼、肌肉、神經健康的關鍵。4. 光中杏又稱作南杏、甜杏,有別於牛軋糖、巧克力的杏仁,光中杏有股濃厚的氣味,是杏仁茶、杏仁豆腐的原料。在中醫觀點,具有潤肺、止咳、生津開胃之效,適用經常咳嗽、便祕、肌膚乾燥者,幫助滋補。5. 夏威夷豆有「千果之王」封號的夏威夷豆,所含脂肪比例非常高,碳水化合物低,是生酮飲食的常客。其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是堅果中的佼佼者,有助於調節血脂、保護血管彈性。6. 南瓜籽其蛋白質、膳食纖維豐富,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滿滿的鎂和鋅。鎂是維持人體各種代謝所需的營養素,從護心、健骨到紓壓、助眠都有益處;而鋅是生長發育的重要推手,能養護皮膚、毛髮,維護免疫及生殖系統健康。若不知道怎麼挑選,也可以直接買綜合堅果,各種營養素一應具全!營養師提醒,購買時除看清楚成分標示,挑選無調味、非油炸的更健康。延伸閱讀:昆布不是乾燥的海帶!常搞混的5種藻類營養價值一次看
-
2022-12-14 醫療.心臟血管
北醫破解動脈硬化如何形成登頂尖期刊 最好的預防方法是這招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及全球死亡頭號殺手,動脈粥狀硬化則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科學家對動脈硬化症如何形成,仍所知甚少。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裘正健團隊,成功發現動脈硬化症重要的診斷與治療新穎分子標靶—紐蛋白(vinculin),破解動脈硬化形成之謎。臨床醫學證據顯示,動脈粥狀硬化好發於血管彎曲或分歧處附近,此區域血液流動特別複雜,所產生的擾流與剪力,被認為是參與調節血管壁發炎與動脈硬化形成的重要因子。裘正健團隊與中研院、台大、三總、中國醫藥大學等團隊共同合作,開發出紐蛋白,研究成果日前登上國際頂尖期刊「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受國際高度矚目,將有助於開發心血管疾病創新診斷方法治療藥物。裘正健說,紐蛋白是一種細胞骨架蛋白兼粘著斑組成蛋白,它的絲氨酸(serine)721位置在動脈粥狀硬化易感區域的血管內皮中,會被紊亂的血液擾流及剪力高度磷酸化,進而誘導紐蛋白成為具閉合構象的無活性形式,造成血管內皮VE-鈣粘蛋白(VE-cadherin)連接的破壞,從而增加血管內皮通透性和病灶內巨噬細胞的浸潤,最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症的形成。團隊進一步分析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臨床標本,結果顯示血管內皮紐蛋白絲氨酸721磷酸化是動脈粥狀硬化進展的關鍵臨床病理生物標誌物,而血清中紐蛋白絲氨酸721位置的磷酸化水平,亦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進程極有價值的標誌物。研究也發現血管內皮及血清中紐蛋白絲氨酸721位置的磷酸化水平,是臨床評估及治療早期動脈硬化的極重要關鍵分子靶點,將有助於開發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創新診斷方法治療藥物。至於如何防止動脈硬化,裘正健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運動。
-
2022-12-03 醫療.心臟血管
胸悶、胸痛是心肌梗塞警訊!除了心臟問題,還有4種原因會造成胸口悶痛
又到了入秋時節,過往每當天氣變化大、溫差劇烈時,總是常常聽到救護車的警笛聲,發生心肌梗塞等急症的病患在這時特別多。談到心肌梗塞,大家第一個浮上心頭的畫面是否是手抱胸口、表情痛苦的畫面?是的,胸悶、胸痛確實是心肌梗塞的最重要警訊,但您是否知道,除了心臟問題外,還有很多常見原因會造成胸口悶痛。所以本文將介紹您不可不知的五大問題。心臟血管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這方面的問題雖然不是最常見,但卻是大家最關注的,尤其本身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人(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抽菸、肥胖、缺乏運動、家族史)需要特別注意。當負責輸送血液給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粥狀硬化,進而造成血管內的狹窄與阻塞時,就可能心肌缺氧而產生心絞痛的症狀。心絞痛的感覺是胸口的擠壓感,比較類似鈍痛或悶痛,常見是胸前左側一大片的感覺或位於胸口深處,通常不會是位於明確的一個痛點,有時痛感會延伸到脖子、下巴、肩膀或手臂等處。心絞痛的症狀常在運動、爬樓梯或搬提重物時產生,一般來說休息5到10分鐘就會改善,若症狀持續過久或伴隨冒冷汗或噁心嘔吐等症狀要儘速就醫,有可能是疾病惡化甚至是心肌梗塞的情況。主動脈剝離代表胸腔內的大動脈產生血管壁撕裂的現象,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沒控制好的高血壓所造成。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是突發性強烈而銳利的胸痛,感覺像刀割一般,痛感常常延伸到背部。主動脈剝離是絕對需要馬上就醫的急症,常需要緊急手術才能降低死亡率。其他非急症的心臟問題如心包膜炎、二尖瓣脫垂、心肌肥厚等等也可能造成胸悶或胸口刺痛的症狀。腸胃道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造成胸悶、胸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胃食道逆流。分泌過多的胃酸進入食道而造成胸口灼熱或悶痛感,平躺或吃飽飯後比較容易發生,某些刺激性食物也容易誘發症狀。食道痙攣是由於構成食道的平滑肌功能失調所造成的,症狀常是胸口的強烈擠壓感,跟心絞痛的感覺很類似,不容易分辨,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持續時間可長可短,也不一定有很明顯的誘發因子。其他腸胃道問題如胃炎、胃潰瘍、胰臟炎甚至膽結石也都可能造成胸口的不舒服。肺部或胸腔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肺栓塞是由於肺動脈被血栓或其他物質堵塞所造成,症狀通常包括喘、呼吸急促與伴隨呼吸的胸部刺痛。肺栓塞是比較不常見的急症,好發於長期臥床、急性骨折、重大手術、孕婦(羊水栓塞)與癌症病人等。氣胸是因為肺泡自發性或創傷性的破裂造成胸腔內充滿空氣,症狀是伴隨呼吸的胸部刺痛,嚴重時也會感到呼吸困難。其他還有許多胸腔相關的問題也可能造成胸悶或胸痛,如:肺炎、肋膜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等。肌肉骨骼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這一類型的問題也佔了胸悶胸痛原因中的大宗,尤其是生活型態常常久坐,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的人,容易造成胸壁相關肌群緊繃或痙攣,所以一直感覺胸口悶悶的,嚴重時甚至會痛。另外一直重複某些動作的職業或運動傷害也會造成類似的狀況,這類型的胸痛往往可以透過姿勢改變或深呼吸及某些動作引發。其他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胸悶一直都是焦慮症、恐慌症與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症狀,常常隨著情緒壓力起伏與睡眠品質好壞等狀況改變。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由潛伏在人體內的水痘病毒所造成,當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就可能活躍而在皮膚產生水泡狀紅疹,伴隨厲害的神經痛。若發生在胸部,病發早期時尚未形成水泡,可能會誤解為其他原因的胸痛。由上所述的介紹造成胸悶胸痛的原因,大部分是輕症或是具有自我緩解性的狀況。然而,在高危險族群(如:高血壓、高膽固醇、抽糖尿病、菸、肥胖、缺乏運動、家族史)身上,即使是輕微的症狀也要特別警覺。而在一般族群身上,若出現高危險的症狀如:突發性胸痛、投射至下巴或肩膀、冒冷汗、強烈撕裂感伴隨背痛等,一樣要謹慎處理,儘速就醫。
-
2022-11-04 養生.聰明飲食
10種海鮮膽固醇比一比,這2類最高!營養師:比起膽固醇,你更要注意的是這個
民眾日常養生,不少人吃海鮮時不僅會注意普林,也會留意膽固醇,嫚嫚營養師指出常見膽固醇較高的海鮮食材及種類,並指出真正需要注意的關鍵。 10種海鮮膽固醇比一比,卵類、內臟類普遍較高! 嫚嫚營養師指出10種海鮮,從研究數據來看膽固醇,同為100公克,魷魚卵1270毫克,小卷乾940毫克,小魚乾670毫克,鯔魚卵660毫克,鰹魚卵660毫克,蝦米650毫克,魚精囊440毫克,安康魚肝430毫克,魚肚350毫克,紅蟳180毫克。 從上述可見,海鮮類膽固醇較高的食材,大多為卵類和內臟類。反而民眾較常討論的蝦類和螃蟹類,膽固醇相對較少,在意海鮮膽固醇的民眾不妨可參考。不過雖說飲食注意膽固醇是好事,但食物真正影響血管健康的風險因子,其實另有別因。 吃東西要小心膽固醇?營養師指真正需注意的關鍵! 食物的膽固醇其實影響不大。嫚嫚營養師說明,討論「膽固醇」一詞需分「食物膽固醇」和「內生性膽固醇」兩類來看,雖聽起來相似,但食物中的膽固醇對血管中的膽固醇其實影響並不大,普遍公認僅有25%。 蛋和蝦膽固醇都高,但不會特別限制。正如以往民眾普遍認為「吃蛋會增膽固醇,一天最多吃1顆就好」,但其實這說法多年前就已推翻,研究發現蛋對血液膽固醇的影響不大,且營養價值高,因此已取消每日攝取上限建議,可適量攝取。而蝦類也常被認為膽固醇高,但影響也不大,且具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 所以不用理食物的膽固醇?錯,還是要留意。嫚嫚營養師表示,一般而言,血管健康狀態良好的民眾,適量的食用除了內臟的海鮮類,其實是相當健康的選擇。而若有高膽固醇等血管疾病的族群,則需多注意食物膽固醇對血管膽固醇的影響。 最需注意的其實是飽和脂肪!真正該注意的、食物中影響血液膽固醇、血管健康更大的其實是飽和脂肪。嫚嫚營養師表示,飽和脂肪是一種人體本身就會自行合成的脂肪,並不會缺乏,反倒是攝取越多,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就會越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不斷增加,不只容易引起其他三高,也增加動脈粥狀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風險。相反的,若能減少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則可明顯減少相關風險。 台灣人攝取飽和脂肪普遍超標!嫚嫚營養師指出,對於兩歲以上健康族群,建議飽和脂肪為每日飲食總熱量的10%,國人普遍攝取量約為20-30%,有明顯超標的情況,是國人常見血管健康不佳的主因之一。不過65歲以上的族群卻有所不同,攝取量普遍符合建議量,合理推測可能與「知道年紀大了該注意飲食、飲食清淡」有關,各方面都有所節制,也在不自覺中減少了飽和脂肪攝取量,建議繼續維持,並了解真正的飽和脂肪酸來源有哪些,以確實避免。 飽和脂肪比食物膽固醇更傷3招真正顧好血液膽固醇! 減少飽和脂肪:對於血管健康,比起留意食物的膽固醇,更需注意飽和脂肪。以動物性食材來看,國人最常吃的第一名就是豬肉,其他也包括了牛、羊、鴨等紅肉,以及各類糕點、甜品、洋芋片等常用的棕梠油,還有加工食物的水餃、包子、香腸、泡麵等也非常常見。皮、肥肉、內臟也都是飽和脂肪的常見來源之一,不論是雞皮、五花肉、雪花肉、雞心、雞胗、豬腸等都建議多留意攝取量。特別是內臟類,不論是何種動物,飽和脂肪及膽固醇都相當高。建議盡量避免這些食物及食材,肉類可多以雞肉、魚肉、海鮮、豆類攝取。 降低壞膽固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能夠確實減少血液膽固醇的飲食方式,就是增加膳食纖維,建議可多吃各類高纖的蔬菜、水果、非精緻全穀雜糧、堅果,並每餐蔬菜吃到2拳頭的量、每日2拳頭的水果、一湯匙堅果、非精緻全穀雜糧,據研究,每日若能攝取到20-30克的膳食纖維,可減少5-10%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影響相當可觀。 增加好膽固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飽和脂肪食物攝取量少、飲食正常、血液膽固醇中的壞膽固醇降低,心血管健康也不能只單看壞膽固醇,還得留意培養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為血管的清道夫,缺乏也會有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提升的唯一方法就是運動。因此除了飲食控制,日常也得提醒自己多運動,如此才更有助於血管健康。 《延伸閱讀》 .「超加工」比加工食品更傷?!光2週影響就差很大,營養師:真的少吃。 .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醫籲「一個症狀以上」等3情況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十字花科蔬菜有8大營養價值,因含有「1元素」躍升21世紀超級食物!但3族群不能吃多
十字花科蔬菜的種類繁多,各有獨特的風味,因這些植物的花朵形狀像十字架,因此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來命名;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相當全面,尤其被視為能對抗癌症而大行其道,來看看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究竟有多高。 全面解析營養素成分市場上常見的高麗菜、大白菜、花椰菜……等蔬菜,皆屬於十字花科蔬菜,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包含抗癌、預防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等,被譽為是超級食物。 超級食物(superfood)是指那些營養豐富、含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甚至可能對某些疾病有預防效果的食物;其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就是許多學者推崇的超級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因為植物的花朵像十字架,所以,人們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為它命名,常見蔬菜如白菜、甘藍菜、蘿蔔、花椰菜、高麗菜等,種類繁多,也各有各的獨特口味及抗氧化物質。 十字花科蔬菜有哪些?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眾多研究紛紛證實,十字花科蔬菜富有多種營養物質,可達到抗癌、降低心血管疾病、預防慢性病等好處,建議人們將其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有數千種之多,但作為可食用的蔬菜有以下幾類: ❶白菜類: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等。 ❷甘藍類:如花椰菜、菜花、高麗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等。 ❸芥菜類:如芥菜、雪裡紅、大頭菜等。 ❹蘿蔔類:白蘿蔔、紅心蘿蔔等。 8大營養價值 陳詩婷說,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如β胡蘿蔔素、鈣、葉酸、鎂、鐵、錳、鋅、銅,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K等,它們也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對腸胃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不過,真正讓十字花科蔬菜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特有的含硫化合物「硫代葡萄糖苷」,被證實可促進整體健康,並能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 ❶抗癌 十字花科蔬菜擁有其他蔬菜沒有的植化素,它是一種有機硫化物,名為「硫代葡萄糖苷」。眾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將它們剁碎、烹飪或生吃,硫代葡萄糖苷都會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如異硫氰酸酯、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等產物,這些次級產物被發現具有效能極高的抗氧化能力,能降低眾多疾病的風險,包括將致癌物無毒化,或是阻止細胞的癌化,包括可預防大腸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癌症。 ❷降低心血管疾病2018年,澳洲西澳大學研究發現,吃越多蔬菜的人,血管厚度越薄,其中研究人員又發現,每天只需要多吃1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血管厚度可減低0.8%,顯示十字花科蔬菜比起其他蔬菜,對於預防心血管硬化的功效更為明顯。 陳詩婷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膳食纖維,以及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沉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 ❸對抗骨質疏鬆十字花科的蔬菜鈣含量很豐富,特別是芥藍菜、油菜、小白菜、芥菜、羽衣甘藍等,再加上以上提到的這些蔬菜,草酸含量也低,綜觀來看,是幾款含鈣量高、吸收率高的「高鈣蔬菜」(備註:以上提的蔬菜,鈣吸收率可達50~60%,牛奶為30%),每吃進100克,約能提供100~250毫克的鈣質(補充:成年人每天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換言之,經常攝取對於補鈣有幫助。 ❹保護視力提到視力保健,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紅蘿蔔、南瓜等;可是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羽衣甘藍、芥菜等,其含有的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也很高,對於視力的維持也有極大幫助。 ❺腸道保健幾乎所有蔬菜及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十字花科蔬菜也是。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改善腸道新陳代謝,及維持腸道微生物群(如益生菌)的多樣性,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等益處。 ❻對抗發炎研究發現,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可使體內發炎的生物標記物:介白素(interleukin6, IL-6)減少25%。陳詩婷進一步說明,因為十字花科蔬菜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具有很強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每天應該吃多少十字花科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進食3至5份蔬果,有助維持整體健康;其中,在每日攝取的蔬菜中,至少包含1至2份的十字花科蔬菜(1份蔬菜為半碗煮熟的菜量)。 ❼抗衰老 十字花科中的紫甘藍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長久下來,有抗衰老的作用。 ❽預防血糖波動跟所有蔬菜一樣,十字花科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有助延緩葡萄糖被人體吸收的速度,同時可預防胰島素阻抗,降低血糖震盪,很適合血糖控制不穩的民眾,當成平時的蔬菜來源。 3族群不適合食用 儘管十字花科食物擁有眾多好處,但若有甲狀腺功能問題、容易脹氣,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都應該適量攝取。 ❶有甲狀腺機能問題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但其代謝產物,如硫氰酸鹽,被證實是一種致甲狀腺因子,在缺碘的情況下,會抑制碘向甲狀腺的運輸,減少身體對碘的利用率,增加甲狀腺疾病的風險。因此,對於碘攝入不足、缺碘的人,應該減少十字花科蔬菜的食用量及頻率。(備註:假使體內的碘攝取量充足,其不良影響幾乎可以被忽略。) ❷消化功能差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棉仔糖(一種身體難以消化的寡糖),因為在腸道內無法被分解,經由微生物發酵後產生氣體,容易造成腹脹、腹部不適等狀況;因此針對平時容易腹脹的人,應適量食用。 ❸服用抗凝血劑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維生素K,是一種促進凝血作用的因子,會降低Warfarin(一種抗凝血藥的成分)的藥效。因此,平時有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特別是治療和預防靜脈血栓、肺栓塞、栓塞性中風等血栓疾病的人,應避免大量食用。(本文摘自476期)延伸閱讀: 。飲食常攝取「2蔬菜」,可以預防癌症外,還能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吃大蒜、青花菜,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
2022-10-31 醫聲.慢病防治
專題|糖胖症襲台! 拼WHA二〇三〇糖尿病目標 賴清德籲整合各界資源
世界衛生大會(WHA)今年首次針對糖尿病提出五大目標:2030年糖尿病患達八成獲得診斷;八成血糖控制良好;八成血壓控制良好;六成的四十歲以上病患取得降血脂藥品;百分之百第一型糖尿病患取得可負擔的胰島素與血糖監測。副總統賴清德指出,糖尿病對全球、對台灣都是非常嚴重的慢性疾病,政府要整合各界的力量,防治糖尿病與照顧患者,包括降低糖尿病發生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日前舉辦「2022糖尿病防治與照護高峰論壇」,賴清德到場致詞外,與會專家還有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美國在台協會(AIT)商務組組長歐德瑞、國健署長吳昭軍、健保署長李伯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與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副總編輯洪淑惠。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劇增 提高政策層級助改善具有腎臟、內科醫師背景的賴清德,引用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統計指出,目前全球五億人罹患糖尿病,到2045年會增加為七億人。國健署也統計,台灣2017至2020年的糖尿病盛行率是百分之十一點一,約為二百多萬人,若不改變趨勢,加上肥胖比例持續增加、病齡延長等因素,台灣糖尿病人數勢必還會逐漸增加。黃建寧建議,國內糖尿病照護應與國際接軌,提高政策層級、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管理政策,以終結「糖潮」危機,為台灣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照護品質,降低糖尿病帶來的社會、醫療成本,以及對國人的危害。「無論從盛行率或死亡率看,糖尿病對於全球和台灣都是非常嚴重的慢性病。」賴清德說。並指出,非傳染性疾病造成全球七成四死亡,前四名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肺病,第四名就是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每年造成一萬一千人左右死亡,也是國人第五大死因。黃建寧表示,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日前公布一份評比,表示台灣在慢性病照護上,仍有改善與精進空間。報告中針對糖尿病防治的評分,台灣僅有44分,落後國際,低於南韓的66分,而新加坡、日本都是100分。評論台灣與WHA目標差距 專家:部分項目達標率僅五成,有待努力賴清德認為,台灣要達到2030年糖尿病防治五大目標並不難,但面對高齡社會與病患年輕化的考驗,政府應集中更多力量投入糖尿病的防治與照顧。黃建寧建議,行政院成立糖尿病辦公室或慢性病防治中心,賴清德也認同,將請衛福部研議,如何集中資源,對糖尿病做系統性、完整性的防治、照護及後續的健康促進。他相信未來一定能做好對糖尿病的控制,朝健康目標邁進。歐德瑞表示,WHA的目標讓各國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有了目標,以美國為例,今年也成立「糖尿病辦公室(ONDP),以國家規格推動。他建議,台灣亦可成立一跨部門的組織來落實糖尿病防治,展現如同防疫般的典範成績。對於WHA各項指標,黃建寧認為台灣有望達標。他表示,目前已有七成糖尿病患獲診斷;在血糖控制方面,糖尿病學會曾提出以糖化血色素小於百分之七為目標,較WHA的百分之八更嚴謹,目前達標約百分之四十;針對血壓控制,目前約僅四成,有努力空間。至於第四、第五點,黃建寧說,台灣絕對沒問題,甚至已經達標。針對仍有差距的指標,黃建寧表示,透過系統性的整合,以跟進WHA目標。他呼籲,「全世界都在重視這件事情,希望台灣也有所改變。」借鏡美國經驗 AIT:成立跨部會辦公室再創防疫典範全球約每五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喪生,今年初,「美國美國國家臨床照護委員會(NCCC)」提出糖尿病相關改善建議,美國國會也在今年成立ONDP,串連政府不同部門,簡化行政流程,並以更宏觀的視野落實糖尿病防治。歐德瑞建議,台灣若比照新冠疫情中的防疫指揮中心,設立中央層級的慢性病防治辦公室,將能再成為他國楷模。歐德瑞表示,世界公衛界、醫學界一再接強調全球糖尿病盛行率正急遽上升,對於缺乏國家級糖尿病防治計畫,或缺少健康服務的國家,面對糖尿病所帶來的重大衝擊,更是首當其衝,且情勢迫在眉睫。以美國為例,歐德瑞說,NCCC在今年,便提出39項糖尿病防治、照護相關改善建議,每項建議,都需要行政或立法單位傾力投入,制訂相關辦法、方案,才能確實推動、執行。而這些糖尿病防治策略的擬定、建議,主要來自ONDP,設立國家糖尿病政策辦公室的目的,主要是在發展、施行國家級糖尿病策略,而這項工作必須連結不同政府部門、單位、機構,如此才能簡化工作流程,執行上也才會更有效率,也更具宏觀視野,對社會、環境氛圍的改變,也會帶來更正向的改變。歐德瑞表示,台灣健保制度具高度覆蓋率,且醫療專業人員優秀,因此在糖尿病防治上,擁有厚實基礎,若能擬定明確的國家級糖尿病計畫,並設立具體目標,搭配永續的資源、連貫的追蹤機制,且在公、私部門與醫療團隊、病患、病患照顧者的攜手合作下,台灣的糖尿病防治模式將有希望成為世界醫界、公衛界效法的對象。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台灣也需要設立中央級辦公室,就如同設立疫情指揮中心一樣,如此糖尿病防治策略的方向、執行才會更切實、更聚焦。高齡化、年輕化「雙向擴張」 發病早將縮短平均餘命在台灣,糖尿病正以高齡化、年輕化之姿「雙向擴張」,威脅國人健康。許志成指出,40歲以下的年輕糖尿病患正在暴增,與肥胖、手搖飲有密切相關;王治元指出,愈早發病則併發症愈多、平均餘命縮短,應延緩糖尿病發病年齡,國人才能有較長且較健康的平均餘命。吳昭軍代表衛福部長薛瑞元與會表示,慢性病有許多共同的危險因子,國健署擬定「預防保健服務擴大辦理計畫」,現已送國家發展委員會審查,期待爭取更多資源挹注,在疾病前期就加以介入。李伯璋則表示,透過確實執行分級醫療、分級照護與部分負擔制度,將能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照護品質;健保署今年開始推動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以及「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皆是希望從共病、危險因子著手,共同進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游美月表示,喜見健保署已開放基層醫師開立糖尿病藥物,讓患者即時接受藥物治療,避免惡化至洗腎,今年係第二屆論壇,面對糖尿病衍生的共病問題,期待以國家的高度找出解方。糖胖症diabesity 糖尿病患共病、併發症罹病率激增人手一杯手搖飲,肥胖正在使高中生成為糖尿病候選人,此外壽命延長也導致糖尿病粗發生持續上升,病齡延長讓併發症愈難控制。在台灣,糖尿病正以高齡化、年輕化之姿「雙向擴張」,威脅國人健康,而越早罹患糖尿病者,平均餘命縮短四到五年!糖胖症(diabesity),這個字是由 diabetes (糖尿病) 和obesity (肥胖) 所組成,指的是因肥胖而導致糖尿病的一群人。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而許志成指出,台灣五十歲以下民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從2000年至2019年上漲約兩倍,若將時間拉長至2045年,預估罹患比例將明顯上升,其中二十歲以下民眾更是激增九倍多。「年輕人得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越大。」許志成說,年輕糖尿病患比起同齡健康人,更容易得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預期壽命將少四、五年,但四分之三的年輕人常因沒有自覺而未就診,進一步引發併發症。國健署及陽明交通大學的研究顯示,台灣學子的血壓、血糖、BMI、腰圍均明顯上升,大幅增加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事實上,國民營養調查指出,2000年後,因飲食精緻化,國人平均空腹血糖值超過每分升100毫克,代表其中有許多糖尿病病患及高風險族群。許志成建議,除了協助病患控制血糖血壓,提升診斷率是重點之一。他表示,民眾參與成健時,多不積極檢查血壓血糖、腎臟病,以致通報且接受後續照護的比率低,「尤其年輕病患多缺乏自覺。」黃建寧預估,台灣年輕型糖尿病自2000年至2045年間,將以3.6的倍速成長,將導致糖尿病「罹病長期化」,連帶提高併發症發生的風險。他指出,年輕情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表現上與治療上,往往比起高齡族群更難控制,胰島素細胞更快衰老、併發症也更兇猛。此外,台灣成人的過重與肥胖率均持續上升,合計約五成的成人有過重或肥胖問題。黃建寧表示,根據研究顯示,35歲以下族群隨著BMI提高,糖尿病盛行率也會上升。王治元則表示,過去台灣沒有那麼多第二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的壽命比現在短。隨著人們壽命延長、社會高齡化,糖尿病的粗發生率便持續上升,加上年輕化的趨勢,20到39歲糖尿病新發生人數持續上升,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糖尿病常見的共病也隨之而來,65歲以上長者占所有糖尿病人口的一半,他們也有半數同時患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王治元表示,第二型糖尿病診斷的年齡愈早,與一般人口平均餘命的差距愈大,舉例來說,20歲男性第二型糖尿病患和一般國人的平均餘命差5.6年,20歲女性病患則差4.9年。如果糖尿病能晚一點發生、把診斷時間推移到生命的後期,較長且較健康的平均餘命就可以被預期。因此,王治元認為「控糖」的根源在學校,如果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就懂得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遠離危險因子,就能積極預防或延緩年輕族群的糖尿病發生。針對年長者,最後奪走糖尿病患生命的原因除了糖尿病本身,癌症、肺炎,還有心臟病、腦血管等「大血管併發症」也是常見死因,需要積極服藥控制,而「多重共病的個別化照顧」則是年長糖尿病患不可或缺。糖尿病共病多 妥善防治以降低醫療成本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複雜度高,患者除了需要注意其併發症,治療時也須考量共病造成的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在諸多政策推行之下,糖尿病住院率、死亡率雖有下降,但仍有待解決之挑戰:台灣即將步入高齡化社會,患者年紀越來越大,共病罹病率越來越高。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是「疾病之母」,患者容易合併骨質疏鬆、失智症、腎臟病,甚至是癌症。他解釋,老年糖尿病群族要 考量會產生多重疾病,在共病眾多的情況下,不僅影響糖友 的生活品質,拉長失能的時間,也會增加照顧的難度,以及財務的負擔。 黃建寧認為,近一百年來,「糖尿病的變化很大。」從過去可以治療的單一疾病,轉而成為一「系統性」疾病,不僅在於個人,是醫療體系、國家政策的系統性疾病。他直言,糖尿病防治,需要跨部會整合。他舉例,以精神、心理疾病為例,在教育部有完整的計畫,針對高風險學生從小學到出社會,都訂有轉銜機制。若在糖尿病防治上,也納入完整的追蹤機制,才能更全面的防堵糖尿病。國健署長吳昭軍則表示,糖尿病與其共病嚴重危及民眾健康,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臟病、中風、腎臟疾病的風險,皆高於正常人。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補充,慢性病具有共同危險因子,不宜將其視為個別疾病,應擬定整合性的防治策略。吳建遠表示,未來希望強化疾病預防與照護之間的「連結性」,舉例而言,在國健署成人健檢中發現三高的患者,可以協助其轉銜到健保署的「全民健保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若發現有糖尿病相關病徵者,則可轉介至健保署的「糖尿病品質支付計畫(P4P)」。健保署:分級醫療助攻糖尿病防治讓台灣遠離「糖之國」,李伯璋指出,近十年來,糖尿病就醫人數持續上升,以110年來說,就有250萬人罹患糖尿病,約佔台灣總人口十分之一,為有效治療,須從四點著手,包括「整合醫療」、「新藥介入」、「分級照護」與「醫病共享」。李伯璋解釋,當糖尿病患不分輕重症,全部湧入醫學中心、大型醫院,醫師往往沒有多餘時間向病患進行詳細解說,縱使有衛教師、營養師團隊,也常因病患人數過多而壓縮諮詢時間,如果確實進行醫療分級、醫療照護,並採取部分負擔制度,醫師、衛教師、營養師等醫療人員就可以有較多時間進行衛教、諮詢,病患也可以擁有更好的照護品質。李伯璋指出,健保署設立社區醫療群,讓醫療院所轉診合作機制、跨層級醫院合作計畫等措施更為落實,全台總計有六百二十三個醫療群,合計逾七千六百位醫師加入社區醫療群行列。在這項計畫中,診所間可以水平轉診,醫療群中的合作醫院、醫學中心也可以和診所進行垂直轉診,並設立二十四小時就醫諮詢專線,醫院、醫學中心與診所可以進行結果回饋、個案研討,民眾就醫也更加便利。繼P4P上路之後,健保署在今年三月啟動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強調「糖尿病+腎病」整合照護,李伯璋說,已有六百二十一家醫療院所投入照護,估計近二十三萬人受惠。此外。健保署也啟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提供個案危險因子管理服務,今年七月開始收案,預計提供十萬名代謝症候群病患有關疾病危險因子管理服務,期待從改善代謝症候群著手,進而幫助防治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延伸閱讀1/罹這癌症機率激增239%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糖尿病是疾病之母,器官保護最重要!|理事長講堂EP7延伸閱讀2/詹宏志曝罹糖尿病不敢吃「甘納豆」 專家:吃對這些豆,有助控制血糖!
-
2022-10-08 養生.聰明飲食
柿子營養價值高!營養師提醒:3個食用禁忌一定要知道,3步驟教你買柿不踩雷
柿子被譽為是秋天水果之王,從前便有「柿子紅了,醫生臉就綠了」這句俗諺流傳,到底柿子有什麼厲害的地方會被稱為「王」呢?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一探究竟吧!這幾日開始颳起秋風,天氣漸漸轉涼,延續幾個月的燥熱後終於有了秋天的樣子。隨著街道上的樹葉開始變色,柿子也到了熟得紅通通的時候了。在台灣,每年9~12月是柿子的產季,10月開始更是進入柿子的盛產期,親朋好友也會互相贈送柿子來祝福對方「柿柿如意」。柿子的營養價值柿子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水果,富含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維生素A、鈣、鉀、磷、鐵等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更是一般水果的2倍左右!而柿子中豐富的果膠也是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之一,對於緩解痔瘡、維持腸胃道健康都很有幫助喔!下表為Evelyn整理出柿子中各個營養素的含量分析: 除了上述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柿子中還含有非常豐富且多樣的植化素,包括單寧、類胡蘿蔔素、酚類化合物、前花青素、兒茶素…等,而這些植化素也與柿子幫助健康的效果息息相關。秋天水果之王-柿子好處多多被譽為秋天水果之王的柿子,究竟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好處呢?1. 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動脈粥狀硬化柿子中因為含有豐富的酚類化合物、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物質,因此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 身體正常代謝的過程會產生自由基,如果沒有足夠能力的抗氧化系統加以對抗,就有可能造成氧化傷害,包括脂質氧化造成的動脈粥狀硬化、血栓、心血管疾病等等。而柿子中豐富的抗氧化物就可以幫助對抗這些自由基,並改善身體的氧化傷害。2. 預防代謝症候群、三高疾病柿子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延緩餐後的血糖、血脂上升,因此對於預防代謝症候群有幫助。而對於本身已經有三高的患者,也有許多研究顯示柿子能夠幫助降低血脂、血糖,甚至將柿子葉泡茶喝,還有降血壓的效果喔!3. 維持腸胃道健康、幫助排便順暢前花青素是柿子中重要的植化素,對於能夠幫助好菌生長、改善腸道菌叢,而膳食纖維本身也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加糞便的排出,相當適合受到便秘、痔瘡困擾的人。吃柿子前須注意這幾點柿子對於身體健康真的有非常多好處,不過卻有幾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建議不要搭配高蛋白食物(如:肉類、海鮮)柿子吃起來有點澀澀的感覺,是因為裡面富含單寧,如果與高量的蛋白質一起食用,可能會產生凝塊,引發腸胃不適的感受。• 建議不要空腹吃柿子柿子會影響胃酸的分泌,因此建議飯後食用避免腸胃不適。 • 糖尿病及腎臟病患者要限制用量柿子含糖量比較高,糖尿病患者應注意不要攝取過量;而豐富的電解質如:鉀、磷,也可能造成腎臟病患者的負擔,因此要限制食用量。柿子挑選小撇步台灣的柿子種類非常多,究竟要怎麼挑選才不會「踩到雷」呢?Evelyn分享3個挑柿小撇步,今年去市場挑柿子不用再煩惱啦!1. 外觀端正觀察柿子的外觀,果型端正、表面無凹傷或斑點、蒂頭新鮮且色澤飽滿均勻才是新鮮的柿子!2. 顏色夠深顏色越紅、越深,代表柿子越甜越好吃。3. 重量要重柿子越重代表含水量越多,甜而多汁。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是否也想來一顆柿子了呢?柿子雖然好吃、營養價值又高,但凡事過猶不及,再好的食物吃多了都會有反效果喔!一天2~4份水果(1份大約為1個拳頭大小)並搭配均衡的飲食才能維持健康喔!最近天氣轉涼,大家出門在外別忘了要備一件薄外套,《PrimePlus健康設計家》關心您的健康。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9-02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血壓高、脾氣暴躁…睡眠專家杭良文罹呼吸中止症,做這幾件事改善
我在2001年赴美國史丹佛大學進修睡眠醫學,才了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有家族史,因此發現自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中度患者,原來我的血壓高、白天睡不飽、扁桃腺發炎、脾氣暴躁等症狀,都是阻塞型呼吸中止症惹的禍。同事抱怨我打呼聲很吵我父親28歲時即罹患高血壓,有吃藥卻控制不佳,睡覺會打呼,但當時並不知道血壓高、打呼等都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我高中時就有打呼、睡不飽的困擾,醫學院畢業後,體重過重不用當兵,血壓偏高,住院醫師第一年,體重破百,一起值班同事抱怨我打呼聲很吵,住院醫師第三年,扁桃腺反覆感染、發炎,接受扁桃腺手術,打呼聲變小了。主治醫師期間,依舊睡眠不足,工作壓力大,脾氣暴躁,直到第四年赴美進修睡眠醫學,才解開謎團。原來肥胖、高血壓,老是睡不飽、打呼、暴躁,都和呼吸中止症有關。戴單相陽壓呼吸器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遺傳,檢測發現我的呼吸中止指數(AHI)為16.24,屬於中度患者,因此開始戴單相陽壓呼吸器(CPAP)治療。一般來說,若AHI超過30,則屬重度患者必須積極治療。控制體重盡量採側睡單相陽壓呼吸器為鼻罩式,睡覺時戴,第二天會精神好,效果明顯,當時單相陽壓呼吸器重達2.6公斤,我天天戴,出國、旅遊等也帶著機器出門。睡眠呼吸中止症要如何改善?我曾經測試過,睡覺平躺,AHI超過30,側睡則幾乎正常,因此我盡量採側睡;更重要的是「體重控制」,我曾重達123公斤,花了10年時間,透過少吃多運動,少喝酒、少吃助眠劑,合併側睡,體重曾減至最輕75公斤,維持在80公斤左右,AHI降到3。患者間歇性缺氧加速老化目前我的作息規律,早上5時起床,中午稍作休息,晚上9時30分到10時之間就寢,也持續進行減重,不僅天天量體重,飲食採總量管制,不喝珍奶,甜點照吃,但下一餐就不吃飯,管住自己嘴,今天應酬多了,隔天就減量,肚子餓就喝水,不要太晚睡。我穿運動鞋上班,盡量採快走穿梭在辦公室、診間,找時間運動,我的辦公室在7樓,就走樓梯、不搭電梯,讓自己走到有點喘。由於生活規律、體重控制,我的呼吸中止症獲得改善,脾氣就變好了。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間歇性缺氧,加速老化,增加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女性患者因缺氧耐受度高,恐有神經退化、失智、失能,甚至死亡風險,透過天天戴單相陽壓呼吸器,可減緩老化、失能速度。我父親有高血壓、睡覺會打呼,是呼吸中止症患者,我曾建議他戴單相陽壓呼吸器,但他認為症狀輕微而不願意戴,在72歲猝死,有點可惜,但父親同事也因呼吸中止症求診,至今90多歲還在戴單相陽壓呼吸器。所以,患者應該與醫師好好討論治療方式,正向面對,可以走出抗老慢活的人生。醫學辭典/阻塞型呼吸中止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簡稱呼吸中止症,指的是睡覺時呼吸有暫停現象。每個人睡眠過程或多或少有呼吸暫停情況,正常人每小時5次以下。研究顯示,呼吸暫停超過10秒算一次,嚴重程度以頻率計算。呼吸中止指數(AHI),指的是每小時出現呼吸停止次數,介於5到15次之間為輕度、介於15到30次為中度,30次以上為重度,需積極治療,例如經評估使用單相陽壓呼吸器(CPAP)、配合減重等。杭良文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學歷:亞洲大學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博士班博士、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專長:●呼吸道疾病●睡眠障礙疾患●重症醫學及肺癌治療經歷: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呼吸治療學系系主任興趣:醫學研究、攝影、旅遊、品嚐咖啡
-
2022-07-29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攝取30至40公克好油,護腦顧心臟血管!用油5招,3種油可直接喝
試了十多年都沒有成功的減肥方式,從不斷挫折中找到一種健康可行的減肥方法後,當然就想要讓它成為一種生活型態,因為減肥是一時,但持續可行的飲食方式,才能終生受用,而「好油」成了現今飲食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對於油的選擇,主要就是多樣化、產地安全、價格不貴,而且一定要是初榨油脂。我對品牌沒有忠誠度,大多都是在購物台選購,其中很多是小農或業者自行前往國外與產地購買。我比較常選擇小品牌油種,因為來源較單一,在產品介紹上會更清楚知道原料從哪裡來。另外,購買產品一定要確認有清楚標示產地及檢驗合格,畢竟吃得安全是最重要的防線。目前家裡有十多種油輪流使用,大小罐都有,有橄欖油、沙棘油、亞麻仁油、苦茶油、酪梨油、南瓜籽油、印加果油、紫蘇油等等,加上鱗蝦油膠囊;這些油用完了,就換品牌、換不同廠家的油種,原因在於產地不同、來源不同,營養素也不相同。選擇油脂除了多樣化之外,若將油放置冰箱會結塊的,我就不會使用,這讓我想到豬油及椰子油等飽和脂肪酸,放在室溫下就結凍的情形是一樣的,而自己的外食中有很多機會可能會吃到像豬油之類的飽和脂肪酸,因此家裡常備油就儘量不選會凝固的油脂。大家都知道好油經過烹調會變質,這些油脂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淋在食物上,偶爾將油噴在食物上用氣炸方式處理,若沒時間料理,就直接用喝的,才能攝取油脂最好的營養素,無論是加在食物上或直接飲用,我至今仍維持每天使用或攝取約 30~40 公克的好油。常有人問這麼多油,每種油直接喝都好喝嗎?答案當然不是。經過兩年多的個人試驗,若要用喝的, 首推橄欖油,橄欖油會有一種辛辣嗆味, 也是國人較熟悉的味道; 其次是亞麻仁油,有些苦味及奶油味,印加果油則有青草味,至於沙棘油味道不佳就以膠囊取代。若是烹調調味,則可看食物的屬性選擇油脂,像生菜沙拉就能使用橄欖油,溫熱蔬菜適合用有植物界奶油之稱的酪梨油,南瓜濃湯就能加點南瓜籽油,中式料理就以苦茶油為主。在我的食用油清單中,反倒沒有出現大家常用的麻油及花生油,原因在於麻油太燥熱,吃了麻油料理會生火、嘴破;花生油則因花生原料保存不易,若原料儲存不當容易產生黃麴毒素,因此,就不會出現在我家中的廚房。為了讓自己吃到好油,不只在家中放上好幾瓶油,也會帶一些到醫院,有需要就喝一點。不過,話說回來,油脂還是熱量偏高的營養素,即使是好油,在總量的攝取上仍需限制。由於油脂熱量極高,1 公克 9 大卡,每天 40 公克約 360 大卡,為了控制整體熱量,還買了量杯式的湯匙,讓自己可以掌控油脂攝取量,而因為常外食,若外帶食物,自己就會再加點好的油脂。油脂對身體產生的變化,一直都有很多研究,國民健康署指出,總熱量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 5% 飽和脂肪酸的熱量,可減少約 11.5% 冠心病的機率,因此多建議民眾選擇植物性油脂,例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等。另外,堅果種子類所含的油脂,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鈣、鉀、鎂、維生素 E 等營養素,每日建議攝取約 1 湯匙量(大約杏仁果 5 粒、花生 10 粒、腰果 5 粒)。而營養專家對於 Omega-6 及 Omega-3 有更進一步的分析,台灣的飲食料理上多使用 Omega-6 含量多的油脂,包括葵花油、芝麻油、玉米油等;而含有 Omega-9 的橄欖油及 Omega-3 的亞麻仁油、核桃油、魚油都偏少,這種油脂攝取比例失衡的狀況,很容易造成身體發炎。另外,有研究顯示,體內 DHA(魚類脂肪)濃度最高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 47%,而每週只要吃 1 次魚,就能降低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為了攝取好油,我也上網找了不少資料研究,魚油除了可抗發炎,還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魚油因含有Omega-3 脂肪酸,主要成分為 EPA 及 DHA,其中EPA 有助於抗發炎,預防動脈硬化及減少血小板粘性;而DHA 可緩解腦部膠狀細胞過度增生導致纖維化,降低認知功能退化。不過,要提醒一下,凝血功能不佳者,或要進行手術、拔牙等,得在一週前停止魚油使用。2018 年開始補充南極鱗蝦油 3 個月後,進行身體檢查的我,原本擔心可能有動脈粥狀硬化的狀況,卻在心臟血管的檢查上順利過關,更加深我對好油的堅持。不好的油會讓身體處在發炎的狀況,而自己在改變飲食,多吃好油後,也覺得自己身體的「火」好像降溫了,以前年輕時火氣大,大概每個月都會嘴角破或是鵝口瘡,就是中醫俗稱的火氣大,但現在整體的體溫微降,也不再時常發生嘴角破等火氣大的情形。好油可以這樣用!1、橄欖油、亞麻仁油、印加果油可選擇直接喝。2、烹調或調味看食物屬性做選擇,生菜沙拉加橄欖油,溫熱蔬菜使用酪梨油調味,南瓜濃湯加點南瓜籽油,中式料理則可以苦茶油調味。3、 選擇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紫蘇油等植物性油脂。4、堅果種子類所含油脂,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鈣、鉀、鎂、維生素E 等,建議每日攝取約1 湯匙量。5、魚油含有 Omega-3 脂肪酸,主要成分為 EPA 及 DHA,有助於抗發炎、預防動脈硬化及減少血小板粘性、降低認知功能退化。(本文摘自原水文化出版《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
-
2022-07-27 養生.聰明飲食
7大降膽固醇好食物,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第一名是燕麥,苦瓜、芝麻都上榜
增加好膽固醇的超級食材以下是一些具有科學根據,能防治代謝症候群的食材,也可以降壞膽固醇,提升好膽固醇,非常值得參考:❶燕麥燕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β-glucan,可吸附消化道之膽鹽(由肝臟之膽固醇轉化而來,而從肝臟分泌到小腸),阻止膽鹽被再吸收回肝臟,而由糞便中排出體外,因此能降低血液與肝臟中之膽固醇。❷小番茄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可以消除誘發老化和許多疾病的自由基,防止紫外線傷害皮膚、增強免疫力和抑制癌症的發生、降低血清膽固醇,以及可延緩低密度脂蛋白內所含不飽和油的氧化,可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❸苦瓜苦瓜在傳統民間療法中被認為可改善糖尿病與高血壓,近10年來它被發現含有很好可活化人體內的PPARs,進而影響相關基因的活性,而改善胰島素阻抗、高血糖與高血脂的異常現象。❹橄欖油橄欖油與芥花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因此與其他食用油比較時,相對較不會升高血清中之膽固醇,也較不易被氧化。 ❺芝麻許多人體與動物實驗均顯示,攝取芝麻可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抗氧化性,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攝取芝麻可能要留意的是它含有重量一半的油脂,屬於高熱量食物,因此如攝取較大量的芝麻時,原則上須取代一天飲食中的其他油脂。 ❻低脂優格由於乳品中的油脂屬較飽和的脂肪酸,因此營養學家大多推薦攝取「低脂」或「脫脂」之乳製品。美國得舒飲食、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也都特別強調低脂、脫脂乳製品的攝取。 ❼大豆大豆所含的異黃酮,被發現具有近似雌激素的保健功能,除可降低更年期的諸多不適外,更可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抑制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延伸閱讀: 。好膽固醇多一點防猝死和中風,美國心臟學會公開飲食4原則 。「聽說」吃小麥會過敏、米飯容易胖、燕麥可以降膽固醇?營養師一次破解4大穀物迷思
-
2022-07-24 醫療.心臟血管
頭痛到像被雷打?什麼是蜘蛛膜下腔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高達50%!
76歲的阿春嬤感到頭痛、噁心,之後陸續出現腹瀉、手腳無力的症狀,兩日後在家人陪同下到院急診,檢查時已昏迷且兩眼瞳孔大小不對等,僅能發出一些似有若無的聲音,考量阿春嬤無外傷且有高血壓病史,懷疑可能腦部有出血,恐危及性命不可不慎,透過緊急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由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急性下腔出血,放射診斷科醫師以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術順利治療,解除危機。蜘蛛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高達50%!胡成全醫師表示,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成因包括外傷和血管出血,其中血管出血又以動脈瘤破裂較為常見,動脈瘤是腦部動脈血管管壁形成的氣球狀凸起,由於已形成氣球狀凸起,此處的血管管壁較別處脆弱,若血流大量衝擊將使腦動脈瘤破裂,而在不同位置破裂對腦部影響的狀況都不同,在未破裂前,不見得會有明顯徵狀,但若破裂造成大出血時,會危及性命,死亡率高達50%,也是造成嚴重出血性中風的原因之一,大約有1/3的病人到達醫院時已經來不及救回。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術術後恢復快,減少併發症阿春嬤年齡稍長,且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阿春嬤的動脈瘤的最大直徑達到0.8公分,因此建議使用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術,術後恢復快,也可減少因開腦帶來的併發症。手術時先從鼠蹊部的股動脈置入導管,在影像導引的協助下延伸至頭部動脈瘤位置,透過微細導管將白金線圈輸送至動脈瘤內並填滿後,就能阻止血液進入動脈瘤,避免脆弱的瘤壁再被血流衝擊,達到治療效果。使用支架輔助白金線圈栓塞治療,通常一年後,血管內膜細胞增生就會把動脈瘤阻隔於原來的血管之外,達到降低再次發生破裂的風險。5族群易好發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胡成全醫師形容,腦中有動脈瘤出血的情況,就例如電視劇中常看到演員表演,當人在情緒一激動時,就突然中風的畫面,相當於腦中藏著隱形的不定時炸彈,若能夠先知道有炸彈、評估炸彈火力狀況、進行拆彈,有很高的機率能夠避免憾事發生,若能早期發現動脈瘤、早期治療,預後的效果一定會比突然出血後的治療預後效果還要好,但由於無法完全預防動脈瘤的產生及破裂,因此提高警覺是關鍵,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有心臟病、動脈粥狀硬化、先天性血管壁病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建議要保持正常作息、遵照醫囑服用慢性藥物、不抽菸、不喝酒、保持運動及控制情緒平和,應定期健康檢查,如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早期發現血管變化就能早期治療,以降低動脈瘤出血的風險。
-
2022-07-03 醫療.心臟血管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最近有項有趣的研究發表在「日本動脈硬化與血栓雜誌(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 2022 April 20,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發現睡眠干擾(定義為起夜頻率)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血脂異常有關,並探索可能的性別差異。這項研究是我與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姚建安、陳怡伶,及環職部醫師陳宗延一起完成。較高的起夜頻率,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有關,尤其是女性。我們邀請1,368名19至70歲成年人,於2008至2012年,在台大醫院進行生活方式及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研究。進行多因素邏輯氏回歸分析,發現每晚起夜3次或以上者,增加血脂異常風險1.96(1.17-3.28)倍,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較高(non-HDL 160mg/dL)風險為1.78(1.09-2.89)倍。與男性相比,女性有較高的起夜頻率,且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增加有關。如果女性失眠且同時每晚有2次或以上起夜者,經多變因調整後,有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值較高或高膽固醇值(200mg/dL)的相對風險,分別為3.05(1.27-7.34)和4.01(1.29-12.45)。總而言之,較高的起夜頻率與台灣成年人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有關,尤其是女性。這項研究為睡眠干擾增加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另一個證據。起夜(夜間醒來)可能的原因如下:1. 疼痛,特別是關節炎,心臟衰竭,貧血或癌症。2. 哮喘、支氣管炎或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3. 消化問題,特別是胃酸逆流引起的疼痛和咳嗽,或腸躁動症候群。4. 經期或更年期對女性的影響,如潮熱和盜汗。5. 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6. 由於白天喝大量液體,或由於慢性病、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疾病或膀胱炎症(前列腺肥大或尿路感染)而導致的頻尿。7. 壓力和其他精神障礙,包括焦慮症、躁鬱症、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8. 在晚餐或睡前食用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咖啡、茶、酒精或水果。9. 環境因素,如天氣非常炎熱或寒冷,潮濕或吵雜,空氣品質差,環境太暗或太亮。可能有潛在疾病、睡眠紊亂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因此,起夜頻率表明許多潛在疾病或生理狀況、生活習慣或睡眠環境紊亂的常見現象,導致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血脂異常,隨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起居生活與飲食習慣,皆會明顯影響我們的血脂異常。這項研究重要之處,雜誌認為「起夜」是新的心血管危險因子,是很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反映出血脂異常的表現,也連結到睡眠品質與心血管的相關性。研究也指出,晚上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與食物內容,運動與作息,皆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晚餐不要超過8至9點,減少利尿水果、蔬菜、湯品以及飲料,例如咖啡、茶、酒或果汁攝取,應酬也不要太晚,別超過9至10點。運動時間不宜太晚,例如九點以後,睡前不宜劇烈運動等。找到失眠原因並解決,睡得好是最好的健康密碼。為失眠困擾的人,應可從本文研究,找到失眠的原因或根源,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得好就是人類最好的健康密碼。心血管健康就在生活中實踐,所謂的生活醫學中求健康。黃帝內經從自然界的角度論述了養生內容:「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一日有四時「春夏秋冬」,晚上九點以後是進入冬天,所謂秋收冬藏,盡量不要在此時有過多的活動及進食。晚上九點以後就準備睡覺,子時十一點之前睡著,心血管、內分泌代謝及神經系統,皆能充分休息,以減少不良血脂症的風險,才能養心護血管。參考文獻:Association between Wakeup Frequency at Night and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Evidence for Sex Differences
-
2022-06-22 醫療.心臟血管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Cardiology(心臟學)昨天(2022-6-17)發表Association Between Statin Use and Progression of Arterial Stiffness Among Adults With High Atherosclerotic Risk(他汀類藥物使用與動脈粥樣硬化高風險成人動脈僵硬度進展之間的關聯)。動脈僵硬度是血管壁不良結構和功能變化的早期可檢測表徵,也是總體心血管風險和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臂踝脈搏波速度 )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動脈僵硬度測量方法。有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baPWV是與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有顯著的相關性。(註:在這篇論文裡,基線 baPWV等於或大於1800 cm/s是被認為代表動脈僵硬度過高)血脂異常、2 型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和代謝綜合徵是加速動脈僵硬度進展的主要因素。他汀類藥物是廣泛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一線降脂療法,所以理論上是可以用來改善動脈僵硬度。然而,最近的幾篇回顧論文卻發現過去的臨床研究無法達到共識。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研究所使用的樣本太小(通常
-
2022-05-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你真的會量血壓嗎?1張圖教你正確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不能吃「1食物」
根據衛福部2020年國人10大死因的統計,高血壓性疾病位居第7位,其他與高血壓相關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變等,也都在10大死因排行當中,由此可見高血壓對健康非常重要。 高血壓盛行率隨年紀上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李孟澤指出,心臟將血液運送至全身動脈血管所產生的壓力稱之為「血壓」,當心臟收縮能力或者血管阻力改變時,就會影響血壓的高低。血壓長期的升高,常暗指血管的阻力增加,最常見的原因即是血管動脈粥狀硬化造成的管徑狹窄。高血壓的盛行率隨著年紀增長而上升,更受到肥胖、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家族基因遺傳、抽菸與喝酒的影響而增加風險。居家血壓有效代表真實血壓狀況李孟澤表示,國際上常見的高血壓定義為診間測量的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但由於診間血壓易受到環境與白袍症候群的影響,目前認為居家測量的血壓更能有效代表真正的血壓狀況。根據最新的專家共識,若在家中於兩個以上不同的時段,測量到至少兩次以上的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0mmHg,則很有可能有高血壓的問題。為了準確獲得血壓數值,如何正確測量血壓是一門不容忽視的學問,在血壓測量前、測量中與測量後分別有以下要點:(一) 測量前:1.準備合格認證且定期校正的電子血壓計及尺寸正確的壓脈帶。2.測量前30分鐘內避免進食、攝取咖啡因、運動或抽菸。3.排空尿液,於安靜暖和的場地靜止休息至少5分鐘。(二) 測量中:1.移除上臂的覆蓋衣物,保持平坦,手臂支撐於桌面。2.靜止坐直在靠著椅背的椅子,不能說話,不要使用手機。3.不要翹腳,雙腳平放於地板。4.壓脈帶綁於手肘上方1-2公分處,中央對齊心臟高度,鬆緊適中。 (三) 測量後:1.測量雙手,選擇較高的數值,之後固定量血壓偏高的那一側。2.測量至少兩次,兩次間隔1-2分鐘,取平均值;一天內選擇至少兩個不同時段測量。 遵循722(請量量)原則台灣高血壓學會建議一般民眾可遵循722(請量量)原則:連續量血壓「7」天;每天量「2」回,包括起床後一小時內且吃飯吃藥前,以及入睡前一小時內;每回至少量「2」次,中間間隔1-2分鐘,再取平均值。李孟澤指出,由於高血壓初期往往沒有顯著症狀,因此,定期篩檢有助於高血壓的及早發現。目前建議18歲以上的成人應該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高風險族群則可以提高頻率。透過正確的方式定期在家測量血壓,才能及時偵測隱藏的危險,如有異常發現,也能第一時間尋求家庭醫師的協助,討論高血壓的控制,獲得妥善的介入治療。延伸閱讀: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每次到醫院量血壓都很高? 醫揭「血壓飆升」原因:1情況很正常
-
2022-05-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吃降血糖藥卻導致泌尿道感染?醫師告訴你該如何避免
認識糖尿病藥物第二型糖尿病的造成原因是因為身體各器官對胰島素的反應不佳引起高血糖。而第二型糖尿病的各式併發症包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跟心血管疾病,通常這些疾病都是因為慢性糖尿病控制不良而導致。因此,找到一個重要的關鍵機轉來控制第二型糖尿病、減少併發症,連帶減少死亡率跟增加生活品質,成了近年來各科學家努力發展研究的方向。正常的血糖值可透過各種藥物或方式控制,比如現在糖尿病第一線藥Metformin配合生活型態改變,再加上一點額外的速效型降血糖藥,就可有非常好的血糖控制效果。SGLT2抑制劑便是其中一種。SGLT2?SGLT2抑制劑?那是什麼?SGLT2是在近曲小管的一種幫浦蛋白,主要功能是從腎小管的過濾液中把葡萄糖重新再吸收回血液。當初科學家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抑制掉這個幫浦蛋白,葡萄糖的再吸收就會減少,尿液中排出葡萄糖就會增加。雖然這樣的機轉確實降低了血液中血糖含量,不過卻因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對細菌或微生物來講都是大好的營養,因此造成泌尿道、生殖器感染風險增加。目前SGLT2抑制劑被建議可當作第二線的降血糖藥物使用,位階在Metformin之後,且同時有動脈粥狀硬化、心衰竭、慢性腎臟病,或有嚴格低血糖要求、減重需求的病人等。其實不是因為SGLT2抑制劑有什麼嚴重副作用,造成它的二線使用,主要是因為一顆SGLT2抑制劑單價比較高,對病人經濟負擔較重。目前,美國食藥安全局核可的SGLT2抑制劑共有四種:canagliflozin, dapagliflozin, empagliflozin, and ertugliflozin。雖然所有種類SGLT2抑制劑都被核可作為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用藥,但各種SGLT2抑制劑還是有些許差別,使用上仍需參照病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腎臟功能的差異來做選擇。SGLT2抑制劑有什麼風險嗎?SGLT2抑制劑的臨床試驗大多相當順利,多數受試者並沒有嚴重副作用。但在試驗紀錄中,潛在影響包括增加生殖器黴菌感染發生率、低血壓、壞死性筋膜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骨折跟截肢。其中本文主題,生殖器黴菌感染的發生機率在四種SGLT2抑制劑都比安慰劑組高超過5%以上。不難推測,應是因為高糖尿造成黴菌更容易生長,雖然大部分生殖器黴菌感染都沒有造成嚴重的臨床症狀,或讓受試者必須停藥,但適當清潔與管理,來避免生殖器黴菌感染顯然在使用SGLT2抑制劑用藥病人上是必要的。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有什麼風險因子嗎?根據文獻顯示,通常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的風險因子,通常是在服藥前就已經存在。女性及之前曾有過生殖器黴菌感染病史的病人,具最高的風險。所以可能的避免策略,包含將可改變的風險因子降到最少。而肥胖在糖尿病患中也是增加生殖器黴菌感染的風險因子,因BMI>30,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免疫力降低的風險因子。除此之外,文獻建議應該在開立SGLT2抑制劑前做病人生殖器的清潔衛教。一論文研究顯示,一個有接受生殖器清潔衛教的病人,吃SGLT2抑制劑後得到生殖器黴菌感染的比例為4.8%,相較之下,沒有接受衛教的病人,生殖器發生黴菌感染的比例高達40.8%. 雖論文研究群體偏小,僅250人,仍可顯現出個人清潔衛生,對服用SGLT2抑制劑病人的重要性。個人清潔衛生建議,包括睡前用清水清洗生殖器,以及建議女性病患穿棉質內褲,降低陰道念珠菌症發生。生殖器感染、下泌尿道感染?傻傻分不清?這裡特別提一個近年有趣的實證醫學研究。過去認為SGLT2抑制劑會造成下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增加,原因很簡單,因為尿變營養了。不過依據一篇2020年的論文,統計超過50,000位使用SGLT2抑制劑病人發現,實際下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對比控制組竟沒有統計上顯著增加,但生殖器感染機率就有統計上的意義,依實驗結果澄清SGLT2抑制劑不會造成下泌尿道感染,而是生殖器感染!生殖器感染跟下泌尿道感染最簡單的區別,就是尿道以內稱為下泌尿道,通過尿道以外則稱為生殖器。實際上可以想像,下泌尿道幾乎為無菌空間,而尿液排出碰到身體部位,才有機會接觸到外界的微生物,進而因為尿液內的葡萄糖養分而生長。服用SGLT2抑制劑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的處理很多人好奇,如果發生生殖器黴菌感染要怎麼處理呢?實際上很多使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發生生殖器黴菌感染幾乎99%以上沒有做任何處理,症狀便自行緩解,這是因為通常黴菌感染不會造成太嚴重的併發症。只有極少部分的人需要服用一劑抗真菌藥,或抗真菌藥膏來緩解病情。結論SGLT2抑制劑是個相對安全的藥物,也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第二線用藥,雖然可能會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但通常可以自行緩解,不會造成太嚴重影響。並可透過生殖器清潔衛教,來降低黴菌感染發生機率,病患則要注重自己的內褲材質與透氣程度,以及個人清潔來減少生殖器黴菌感染的發生!參考文獻:1.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nital Mycotic Infections in the Setting of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Volume: 55 issue: 4, page(s): 543-548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8, 2020; Issue published: April 1, 2021 )2. Liu J, Li L, Li S, Jia P, Deng K, Chen W, Sun X. Effects of SGLT2 inhibitors on UTIs and genital infec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 Rep. 2017 Jun 6;7(1):2824. doi: 10.1038/s41598-017-02733-w. PMID: 28588220; PMCID: PMC546024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吃排糖藥導致泌尿道感染?!該如何避免】
-
2022-04-18 醫療.新陳代謝
如何避免腎功能缺失?糖尿病患一定要留意的洗腎危機
前言糖尿病腎臟病變,對於不管是第一型糖尿病病變或第二型糖尿病病變,都是相當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根據美國腎醫學會統計,台灣的洗腎盛行率是全世界最高(參考資料1),且根據衛福部統計與台灣人糖尿病盛行率較高有關(參考資料2),因此是每一位糖尿病病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腎臟的功能在學時學到腎臟是個排除廢物以及製造尿液的地方,但若覺得腎臟只有這樣的功能,可能就太小看腎臟了。腎臟除了排出身體代謝所製造的含氮廢物以外,還參與了我們身體體液的恆定,更重要的是還有各種離子的平衡。鈉、鉀、鈣、鎂這四個離子都是會影響我們意識的離子,都與腎臟的恆定功能息息相關。腎臟甚至會影響血壓,在遠曲小管與腎絲球的交界有一群特殊的細胞會偵測血壓的高低,如果太低會啟動礦物性腎上腺皮質素的分泌與活化,刺激腎臟遠曲小管留鈉排鉀,維持身體血壓的恆定。不只如此,維生素D的活化,腎臟也起了關鍵性的角色,進而影響我們身體對鈣質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腎臟會分泌紅血球增生素(EPO),促進紅血球的增生,增加我們身體血液的吸氧量,基本上生活大小事,都跟腎臟脫不了關係。糖尿病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糖尿病造成腎病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高血糖會破壞腎臟的腎絲球過濾能力,並影響腎臟移出身體廢物及過多水分的能力。時間一久,就會逐漸降低病人的腎功能。不過臨床上醫師們常跟病人說腎臟是個無聲的器官,逐漸降低的腎功能在前期並不太會造成病人明顯的症狀,也很難讓病人察覺,直到很嚴重的狀況,才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因為腎功能的破壞造成維持身體膠體滲透壓的白蛋白逐漸流失,如果這時候製造白蛋白的肝臟來不及補充,就會造成身體水分從微小管流出,流到身體各地的第三腔室(身體內的一些血管外空間),造成四肢水腫、高血壓或甚至肺水腫而影響病人的呼吸。▸糖尿病造成蛋白質流失,肝臟會努力代償生產白蛋白,同時三酸甘油酯的分泌增加,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過低,造成身體高血脂,讓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動脈粥狀硬化,出現心血管相關病變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動脈粥狀硬化的出現,也會導致周邊血管的狹窄,影響周邊血液循環的不足,讓身體周圍組織長期處於缺氧狀況。▸腎功能的破壞很可能造成腎臟留鈉離子、排鉀離子的能力受損,造成高血鉀的發生,而血鉀太高則有可能造成心律不整,進而導致猝死,是個不能不輕忽的症狀。▸腎功能的缺失也會造成血中尿素氮(BUN)排出受阻,造成尿毒症,嚴重的時候會影響病人的意識以及容易疲勞。▸因為腎臟排水的功能降低,造成身體體液難以排除,進而導致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更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中風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腎臟除了排除廢物及液體功能外,還在造血刺激上有很大的角色。而相對的,腎臟功能的破壞也會導致腎臟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EPO)不足,造成身體紅血球生成不足,而有貧血的症狀。▸腎臟也在活化維生素D的機轉上佔有相當巨大的角色,而糖尿病造成腎臟功能的破壞也同樣會造成維生素D無法活化,影響腸道吸收鈣離子的能力,造成鈣離子不足,而鈣離子也是我們骨頭的主要組成成分,長期鈣離子缺失會造成骨質疏鬆,容易骨折。臨床上我們通常用抽血驗肌酸酐(creatinine)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來做腎功能的判斷。糖尿病腎病變剛開始的時候,腎臟會先出現腎絲球過濾率提高,大部分這階段會維持約五年,隨之而來的就是腎功能開始逐漸走下坡。這期間,腎功能雖然逐漸下降,但身體代償的能力也會增加,讓病人幾乎無法察覺自己的腎臟有問題。然而,當腎絲球過濾率在糖尿病病人中小於15ml/min,通常就會開始有上述臨床症狀發生,比如疲累、尿毒症、水腫等等。這時候就不得不開始考慮做腎臟移植的評估或血液透析治療了。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糖尿病的病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生嚴重的糖尿病腎病變,但有一些族群發生腎病變的幾率會提升:1.血糖控制不良的病友2.高血壓的病友3.抽菸者4.高血脂5.肥胖者6.家族病史有糖尿病與腎病變者如何避免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想要降低自己因為糖尿病而讓腎臟功能缺失,醫師建議以下幾點糖尿病病友一定要做到:1.固定追蹤自己的血糖:自己把關自己的血糖,避免糖尿病惡化,減少高血糖造成腎臟的負擔。臨床上一般建議糖化血色素(HbA1c)維持在6.5%以下。2.固定門診追蹤自己的糖尿病與腎功能:讓醫師能隨時因應病友的血糖狀況做藥物調整,且固定抽血檢查腎功能,才能及早預防及早控制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3.高血壓控制:因為腎臟對高血壓其實相當敏感,故定時量自己的血壓,若血壓高盡快與自己的門診醫師反應做控制。醫生通常會建議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4.不要亂吃藥:很多藥物的副作用就是影響腎功能,若不經醫師評估亂吃反而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5.維持健康體重:減緩糖尿病病程一個很大的原因跟體重有相關,維持良好體態,才能過得健康又好看。6.不要抽菸:臨床上有非常多嚴重疾病都證實與抽菸高度相關,且抽菸也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若有戒菸上的困難,也可跟醫師詢問戒菸門診或藥物輔助戒菸的評估。總而言之,最佳避免或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就是維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血糖控制及避免高血壓。早期發現糖尿病且減緩糖尿病的病程,亦可減少腎病變與其他併發症的產生。【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糖尿病的慢性腎臟疾病 — 糖友如何遠離洗腎】
-
2022-03-12 新聞.健康知識+
發炎害你瘦不下來!想減肥要先消炎,醫師教你「對抗發炎」該怎麼吃、怎麼動
肥胖會讓發炎指數增加,並因系統性和長期發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發炎相關疾病的罹患風險。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比喻,「慢性發炎就像全身都在放火」,會導致肝炎、肺炎、神經炎、腎臟炎、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各種問題。所以維持健康體重是預防慢性發炎的重要關鍵,那我們就要先了解發炎和肥胖之間的關係。「發炎」害你瘦不下來!想減肥就要先消炎脂肪細胞會持續製造及分泌促進發炎的脂肪激素,包括IL-6、IL-8、TNF-α,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進而造成各種的代謝異常,如血糖值過高。而過多胰島素也會促進發炎,發炎又導致肥胖,這時脂肪組織當然又增加了。所以,肥胖、糖尿病和發炎就是致病鐵三角,想要健康和減重,就一定要滅火、消炎。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世鐸則提到,過多的脂肪細胞因造成局部的血液供應不足,加上因堆積脂肪酸而增大細胞較不穩定,所以這些細胞容易因為受到物理性的壓力而破裂,進而引起發炎反應。台北榮總研究也發現,身體發炎物質會與胃腸道內分泌系統相互影響,由於腸道荷爾蒙會影響食慾、體重、脂肪與肌肉組成等等,一旦發炎問題未經治療控制,身材胖瘦也相對容易失控。呼吸也會胖?!這些肥胖背後的原因都和發炎有關當我們拆解導致肥胖背後的原因,不難發現每一項幾乎都和「發炎」有密切的交互影響。包括:‧ 糖類和精緻澱粉攝取過多:除了添加糖的飲料和甜食,白麵條、白吐司等高升糖指數的精緻澱粉吃多了也會促進發炎。‧ 煙燻燒烤食物:食物經過高溫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烴 (PAH) 、異環胺 (HCA) 或丙烯醯酸 (AA) 等致癌又促老的物質,不但會讓身體發炎嚴重,也與肥胖、大腦發炎脫不了關係。‧ 長期熬夜、久坐不動:當胃的饑餓素以及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脂肪的瘦素以及腦部血清素分泌降低,都會造成發炎反應增加,引起肥胖。而熱量消耗降低、血管易發炎,全身就容易堆積脂肪,也會增加三高風險。‧ 空氣污染: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醫師表示,許多研究發現PM2.5濃度過高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及胰島素阻抗使得血糖連同血脂上升,造成人體一系列代謝混亂,並導致肥胖與三高。對抗發炎變胖的正確飲食和運動有肥胖困擾的人,如果想降低身體發炎,達到減重效果,建議先從「抗發炎」食物下手。由於人造奶油、速食、高溫油炸食品及大部分植物油所富含的「亞麻油酸」會促使大量生成親發炎性的物質,所以烹調方式也要避免高溫和油炸。:1. 各式色彩的蔬菜水果:能攝取豐富纖維及各種植化素(phytochemicals),其中像是鳳梨當中的「鳳梨酵素」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及過度的發炎反應、增加免疫力並溶解血栓,具有不容小覷的抗發炎效果。不過也要避開高糖分水果及果汁,以免越吃越胖。2. 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具有抗發炎的效果,在日常的飲食中較需要刻意加強補充,如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鮪魚等深海魚及亞麻仁籽、海藻、酪梨、芝麻、堅果類等。另外油品也很重要,橄欖油、苦茶油、茶籽油、酪梨油、或玄米油是較適合的選擇。3. 綠茶:綠茶的茶多酚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效果,龍井或烏龍茶則次之。4. 辛香料:像是咖哩的薑黃、薑、紅辣椒、大蒜、洋蔥、迷迭香等,都含有抗發炎效果或抗氧化的植化素。其中「天然薑黃素」不僅比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多出2.75倍,臨床醫學也發現它除了有抗氧化效用外,對降低血脂、抗發炎、抑制腫瘤、抗癌及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都有幫助。除了飲食,運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想要降低內臟脂肪並減低身體長期發炎,又以「有氧運動」的效果較佳,能減少發炎、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可達到保護心血管的效果,像是跑步、游泳、拳擊或有氧舞蹈等等。專家也建議,可選擇多樣化的運動模式刺激身體,所以適合的有氧強度運動以外,不妨每週安排兩天的肌力訓練穿插。資料來源:肥胖與發炎─同樣的胖子,不同的健康?類風濕性關節炎研究重大突破:發炎影響胖瘦延伸閱讀: 乳癌9成以上是後天!護理師、空姐都是高危險群...妳一定要戒掉的6個壞習慣
-
2022-03-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病症狀男女大不同,一表了解差異!專家教從5面向預防
心臟和血管疾病,稱之心臟病,包括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斑塊的物質在動脈壁上積聚,而堆積會使動脈變窄,使血液難以通過。形成血凝塊,會阻止血液流動。如此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當心臟血流受阻到,無法運送足夠的血液提供給人體時程度時,就會心臟病發作。而心臟驟停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的狀況,身體各器官,包括大腦和心臟在內都會因為缺乏氧氣,而逐漸喪失功能、壞死,若無獲得即時的醫療救助,患者死亡率極高,也就是所謂的心因性猝死。心臟病發是“循環”問題,心臟驟停是“電”問題。心臟病發時,如果阻塞的動脈沒有及時恢復,治療的時間拉長,對身體的傷害就越大。心臟病的症狀可能是突發而強烈的。但大部分,症狀會開始出現並緩慢在心臟病發作前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是數週。心臟病共通6症狀1、胸痛(心絞痛):持續30分鐘到幾個小時的不適感或胸部感覺到擠壓。2、呼吸急促:在適度活動後覺得有呼吸不順,像是爬樓梯。3. 上軀幹、頸部、下巴有不明原因的疼痛,四肢有些微變化,像是疼痛、腫脹、刺痛、麻木、寒冷和虛弱。4. 極度疲勞。5. 心跳不規律,比平時快或慢。6. 頭暈或昏厥。上述6症狀為一般心臟病發會有的徵狀,但其實男女的症狀還有些許差異。男性心臟病發症狀:1、胸部不適:大部分心臟病發都有胸部出現不適,且持續超過數分鐘,或是不適感消失後一段時間又出現不適。感覺胸口受到擠壓或疼痛。2、手臂(可能一隻也可能兩隻)、背部、頸部、下巴或胃部的疼痛或不適。3、呼吸急促。4、冒冷汗、噁心或頭暈眩。女性心臟病發徵狀:1、胸部不適:大部分心臟病發都有胸部出現不適,且持續超過數分鐘,或是不適感消失後一段時間又出現不適。感覺胸口受到擠壓或疼痛。2、手臂(一隻或兩隻)、背部、頸部、下巴或胃部疼痛或不適。3. 呼吸急促。4.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出冷汗、噁心、嘔吐或頭暈、心悸;睡眠障礙和不明原因的疲勞。當遇到任何有關心臟病發症狀,記得撥打急救專線,以免耽誤治療!如何預防心臟病?心臟病是可以預防的,那麼要如何預防?從了解身體情形、戒菸、運動、營養均衡、壓力調適等做起!1.、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血壓、膽固醇和體脂等危險因子相關的數據。2、戒菸,研究顯示戒菸一年後,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就會降低50%!3、規律運動,每天步行30分鐘,可以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4、多吃多心臟健康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類,吃富含瘦肉蛋白的食物,像是魚或去皮雞肉,避免紅肉、黃油和加工食品中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並減少鹽和糖的攝取量。5、適度調適壓力。(資料來源/心臟基金會)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韓研究有牙齦問題者增患病風險 口腔健康可以預防這代謝疾病! 男人也有更年期!男性更年期症狀該與該看什麼科?需要攝取那些營養素?生產後多久可以開始運動?把握產後瘦身黃金期,5招鍛鍊骨盆底肌肉與核心肌群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香菜」就是要在春天吃!祛風解毒還健胃,中醫師教這樣吃促進血液循環
春季主養肝,護脾胃也不可忽視中醫養生講究順時而養,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春季屬木與肝相應,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者肝氣鬱結,會導致肝臟受損。而且肝氣旺盛,肝木剋脾土,對於脾胃,很容易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必須照顧肝、脾胃,特別是在飲食上應該少酸增甘,多吃一些有利發寒散邪的甘味食物,以及扶助陽氣的食物。比如枸杞粥、山藥紅棗糯米粥、蓮子木耳羹等。而且,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微生物會迅速繁殖,細菌在一定情況下會大量滋生,如果這個時候不注意個人衛生、食用沒有完全煮熟的食物,將很容易導致身體脾胃「承受不住」。首先,要經常洗手,防治細菌進入腸胃。不吃生冷的食物,吃熟食。其次,還要講究食物的衛生,有效阻隔病菌。食物要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汙染。吃剩下的食物應該及時儲存在冰箱內,而且儲存時間不宜過長。食用之前必須要加熱,以熱透為原則。儘量少食用易帶致病菌的食物,比如螺螄、貝殼、螃蟹等水產品,如果想要食用,一定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鹽醃後直接食用等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食用涼拌菜的時候可以多加入一些醋和蒜,以產生殺菌的作用。除了日常注意個人衛生,辨證調理,針對不同體質採取不同類型的飲食方法:肝鬱脾虛型:推薦湯品(個人用量):選用麥芽二十克、茯苓十五克、白朮十五克、新鮮薄荷十五克,豬瘦肉一百五十克。豬瘦肉清洗乾淨,先汆燙去腥,然後將麥芽、茯苓、白朮放入煲內,煲四十五分鐘,再放入新鮮薄荷煲十分鐘,即可食用。此湯品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還能夠益氣健脾。脾胃虛寒型:推薦湯品:黨參十五克、白朮十五克、生薑三片、胡椒粉三克,豬肚半個,清洗乾淨,然後將所有食材都放入到煲內,煲一小時即可食用。特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飲用此湯的時候,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春季多吃香菜,激發脾功能春天肝火比較旺盛,再加上春雨綿綿濕氣入侵,所以,多吃一些香菜能夠祛風解毒、芳香健胃,如果把香菜和豆腐搭配一起食用,效果會更好。香菜辛溫含芫荽油,可用作發疹的藥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香菜可消穀,補虛,治五臟。」香菜的莖葉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芳香味,所以才被民間俗稱「香菜」。也有叫作芫荽、鹽荽、胡荽、漫天星等。中醫認為,香菜性溫味辛,具有發表透疹、健胃的功效,可用於麻疹初期不易透發、食滯胃痛等病症。根據現代研究發現,香菜之所以香,主要是因為它含有揮發油和揮發性香味物質。由於香菜辛溫,含有芫荽油,能夠解毒透疹、疏散風寒,促進人體全身血液循環,所以也經常被作為發疹的藥物。比如小孩如果出疹痘,可以用香菜做成香菜酒擦皮膚,或者是水煎香菜趁熱熏鼻,可以加速疹痘發出,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如果已經出疹痘,就應該立即停止使用香菜。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芫」字為「魚毒也」,「荽」字為「香口也」。所以香菜還可以放在魚和肉當中進行調味,還具有去毒的作用。但是,香菜一般是作為調料,不可多食。由於香菜味辛能散,多食或者久食,都會耗氣、損精神,從而引發或加重氣虛。平素自汗、乏力、倦怠、很容易感冒的氣虛的人,更應該少吃一些香菜。產後、病後初癒的患者也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虛,這個時候,也應該避免吃香菜。除此之外,香菜還有溫熱、發瘡的作用,因此,狐臭、口臭、胃潰瘍、腳氣、瘡瘍患者都不宜食用,否則會加重病情。下面為大家推薦一道食譜:香菜豆腐羹材料:香菜兩百克,嫩豆腐一到兩塊,雞蛋一個,太白粉、食鹽、香油適量。做法:1.剁碎豆腐,香菜洗淨切成末,雞蛋打散、薑切成末,太白粉加水調成汁。2.鍋燒開水,放入豆腐、薑末,再放入雞蛋,水燒開之後放入香菜末、食鹽,攪拌煮一會兒再倒入調好的太白粉汁。3.邊煮邊攪拌,直到羹有些稠的時候再淋上少許香油即可。此湯能夠清熱祛濕、發表透疹、健胃。春季養脾,切記少吃酸多吃甜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在春季應該多吃一些辛溫升散的食品,比如小麥、紅棗、豆豉、花生、蔥、香菜等,並儘量少吃生冷黏雜之物,以免傷害到脾胃。調養脾胃要多吃甜食少吃酸食春季肝氣很旺,自然會影響到脾,因此春季很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中醫就認為:「當春之時,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通常而言,為了能夠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在飲食上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多吃甜食少吃酸食來調養脾胃。主要是因為吃多了酸味的食物,會讓肝功能偏亢,因此在春季飲食調養最好是選擇甘溫之物,忌酸澀。春季也是多風的季節,蜂蜜則是最為理想的保健品。蜂蜜性平、味甘,有滋養、潤燥、解毒、通便等功效。春季每天早上喝上一杯蜂蜜水,不僅可以潤腸通便,清除體內毒素,還能有效預防感冒。除此之外,還應該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比如春筍、菠菜等,這樣可以補充因為冬季新鮮蔬菜較少,維生素攝取不足的缺憾。增強抵抗力要注意攝取充足的維生素。春季氣溫變化比較大,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快、活力強,有很多病毒性傳染病在這一季節都處於高發期,比如流感、水痘、急性腮腺炎等,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菠菜、柑橘、紅棗等食物當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有抗病毒的功效。另外,春季還需要注意補充熱量,增強身體抵抗力。早春時節,氣候其實依舊寒冷,人體為了禦寒,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以維持基礎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營養組成,應該以高熱量食物為主。因此,春季飲食宜遵循高熱量高蛋白原則。在春季日常飲食當中,除了穀類製品,還應該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是可以及時地有效補充能量。此外,在早春期間,還需要補充一些優質的蛋白質食品,比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和豆製品等。這類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胺酸,能夠增強人體耐寒力。還有,春季飲食要講究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益氣養陽要多吃大蒜、蔥和韭菜在春季可以多吃一些益氣養陽的食品,比如胡蘿蔔、薺菜、芹菜、菠菜、香椿、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等,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適量進食一些甲魚。另外,綠豆芽、黃豆芽、黑豆芽、蠶豆芽、豌豆芽等豆類食品對於疏通肝氣、健脾和胃也有很大的好處。除此之外,大蒜、蔥和韭菜也都是春季應該多吃的食物。特別是韭菜,又叫起陽草,雖然四季常青,但是在春天食用最好,具有溫中助陽的功效,而且韭菜當中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和豐富的纖維素,能夠促進腸道蠕動、預防大腸癌的發生,與此同時,還能夠減少膽固醇的吸收,達到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大蒜也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食欲、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和高血壓的功效,加上其性溫,也是可以補充人體陽氣,而且還有很強的殺菌力,對於細菌引起的感冒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春季也應該多吃些。另外,蔥也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多吃不僅能夠補陽散寒,還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癌能力。書籍介紹書名:養好脾胃不生病:從運動、飲食、穴道入手,直接又簡單的健運脾胃養命法作者:王淼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09/30作者簡介/王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專業。曾先後跟原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佘繼林主任醫師,及老中醫王煥祿主任醫師學習,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著有《防癌怎麼吃,抗癌怎麼養》《很簡單實用的經絡調理方法》《五行無色潤五臟》《中華傳世老偏方治病一本通》《醫生不外傳的養腎秘籍》《祛除濕熱,一身輕鬆》《脊椎好,病就少:正脊知識、自我檢測、改善NG姿勢,終結腰酸背痛自救書》(世茂出版)《養肝就是養壽》等作品。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
-
2022-02-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血管病變易衍生併發症 醫教如何控糖同時護心腎
「醫師,好久不見!」剛進到診間的陳先生大聲問候,因為追蹤糖尿病多年,彼此就像老朋友一般。「的確好久不見,」醫師翻看病歷,抬起頭說,「你上個月沒有回診拿藥耶。」「唉…上個月命差點就沒了。」陳先生苦笑著說。「發生什麼事?」醫師問。「我在上班時突然胸痛,被送到急診室。」陳先生摀著胸口說,「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緊急做心導管,放了兩根支架,才撿回一條命。」他的體重有一百多公斤,血糖不好控制,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頂埔中心診所院長張嘉興醫師指出,經歷過心肌梗塞之後,患者有意願更積極控制血糖,於是在討論過後,便開始使用腸泌素類似物治療糖尿病。漸漸把血糖控制得更穩定,體重也顯著下降,而且腸泌素類似物對心臟具一定的保護效果,可以降低心肌梗塞、中風的發生率。「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都會跟患者相處很多年,像朋友一樣,」張嘉興醫師說,「我們都很不希望看到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所以在選擇血糖藥時,都會將器官保護納入考量,盡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糖尿病血管病變,衍生各種併發症血糖超標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長久下來會造成一些血管病變,張嘉興醫師表示,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是從小血管病變開始,會影響眼睛、腎臟,至於大血管的病變,則發生在腦血管或心臟,可能導致中風、心肌梗塞。血管病變常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因為脂質堆積在血管壁,使血液循環漸漸受到影響。「我們全身從頭到腳都有動脈,只要有動脈的地方都可能出現動脈粥狀硬化」,張嘉興醫師解釋,「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就是心肌梗塞,腦部動脈阻塞就是腦中風,如果發生在腳的話,就會造成痠麻、疼痛、冰冷、間歇性跛行等,嚴重可能需要截肢。」觀念進化,控糖同時護心腎根據統計,約1/3第二型糖尿病患具有心血管疾病。由於糖尿病患經常具有高血脂、高血壓等共病,會促使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加速惡化,而成為重要的死亡原因。張嘉興醫師解釋,近年來治療糖尿病的觀念持續進步,希望可以在控糖的同時,發揮保護心臟、腎臟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目前的腸泌素類似物GLP-1、排糖藥對於心臟及腎臟都具有相當的保護效果。張嘉興醫師說,運用不同機轉,可以把血糖控制得更穩定,而且有助於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具有多重機轉的腸泌素腸泌素GLP-1能夠影響多個器官,發揮多項生理功能,包括抑制升糖素分泌、促進胰島素分泌、延緩胃排空、產生飽足感等,張嘉興醫師說,這幾項功能除了能夠降血糖,還可以幫助患者控制體重,體重控制對第二型糖尿病患相當重要。「其實我們身體本身就會分泌腸泌素。」張嘉興醫師解釋,「在進食之後,小腸會分泌腸泌素,只可惜身體產生的腸泌素作用時間非常短。經過修飾的腸泌素類似物,可在體內存在比較久的時間,持續發揮功效。」使用腸泌素類似物後,醫師會視狀況幫患者調整藥物,張嘉興醫師說,不過二甲雙胍類藥物需要繼續使用。因為具有延緩胃排空的效果,部分患者在注射腸泌素類似物時,會感到腹脹、噁心、嘔吐,但是大多可以透過飲食調整而改善,而且隨著時間,身體也會逐漸適應。溫馨小提醒想要把血糖控制穩定,一定要多方配合,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維持理想體重。除了定期回診檢驗糖化血色素之外,建議在家也可量測血糖,較容易掌控血糖的狀況。糖友可以善用「配對血糖量測」,張嘉興醫師叮嚀,週一測量早餐餐前與餐後2小時的血糖,週二測量午餐餐前與餐後2小時的血糖,週三測量晚餐餐前與餐後2小時的血糖,以此類推,每天測量一餐的餐前與餐後血糖。如此一來便能記錄三餐的餐前與餐後血糖,有助了解血糖控制的成效,方便醫師調整藥物。隨著控糖觀念的進步,我們除了要把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還要考慮器官保護,以降低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的風險!原文:
-
2022-02-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預防心肌梗塞多吃6類食物!營養師開「護心一日菜單」
「心肌梗塞」就是「急性心臟病發作」,若未及時搶救,幾分鐘內就會奪走一條人命。心臟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二位,有年輕化趨勢,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表示,三高患者、抽菸或體重過重的族群,都應嚴防心肌梗塞的發生,及早做好「護心」準備。春節前後一個月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高峰期,當氣溫驟降時容易心肌梗塞發作。劉怡里指出,預防心肌梗塞發生,平時應有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加上用藥與定期檢查。在健康飲食方面,建議可多攝取魚、綠色蔬菜、堅果、豆類、水果及茶類等六大類食物,她設計「護心一日食譜」,供民眾養護心血管健康的參考。預防心肌梗塞六類食物1.魚類:鮭魚、秋刀魚、鯖魚、虱目魚。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具抗氧化作用,也含有EPA、DHA,其中EPA有降血脂、降三酸甘油脂效用,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一天三餐中有一餐吃一掌心的魚類。2.綠色蔬菜類:蘆筍、地瓜葉、綠花椰菜、菠菜。綠色蔬菜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含量豐富,有助於脂肪代謝、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減少油脂吸收、降體脂肪,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堅果種子類:葵瓜子、芝麻、開心果。堅果類屬於油脂,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維生素E含量豐富,具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可降低壞膽固醇,抑制動脈粥狀硬化,每天一把堅果,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4.豆類:豆腐、豆漿。豆類富含植物性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膳食纖維豐富,也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有助於脂肪代謝,尤其對於更年期的婦女,更有效降低壞膽固醇及血脂,減少膽固醇的吸收。5.高維生素C水果類:芭樂、木瓜、小番茄、奇異果、柑橘類。高維生素C水果,可以保護血管彈性,幫助膽固醇代謝,並且有助於維生素E生,預防心血管疾病,減少中風風險。6.水分:開水、無糖茶。每天喝足2000㏄的水,或喝兒茶素含量豐富的無糖綠茶,都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
2022-02-0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是必須!糖尿病專家教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血糖控制方法
「這次抽血的糖化血色素是8.4%,還是有點高喔。」醫師翻開檢驗報告說。「醫師,我已經吃很多種血糖藥,」陳先生著急地問,「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還會這麼高?」50多歲的陳先生已經使用超過四種口服降血糖藥,每一餐都得服用多顆藥物,然而他的糖化血色素依然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因為患者同時具有高血壓、蛋白尿等危險因子,所以建議使用腸泌素治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林嘉鴻醫師分享,使用腸泌素之後,血糖狀況漸漸改善,而且可以減少口服降血糖藥的顆數,讓患者很開心,也對控糖更有信心。什麼是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因為脂質或其他發炎物質的堆積於血管壁,產生血管斑塊,這些斑塊逐年累積後會造成血管阻塞,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健康血管的管徑暢通,血流可以順利通過,林嘉鴻醫師解釋,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管徑變窄,影響血流通過。倘若血管斑塊破裂,將導致血栓形成,阻斷血流,器官便可能缺氧壞死。心血管疾病的惡化除了跟先天遺傳因子有關之外,很多是跟後天代謝問題有關,林嘉鴻醫師表示,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疾病,一般認為這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元兇!「糖尿病患除了血糖超標之外,在絕大部分第二型糖尿病患都有胰島素阻抗性的問題,」林嘉鴻醫師分析,「許多研究發現,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ance)跟心血管疾病有非常大的相關性,再加上糖尿病患又容易併發高血壓、高血脂等共病症,因此糖尿病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心血管疾病危及全身器官因為血管遍布全身,所以心血管疾病不只影響心臟,還會影響血管所到達的各個器官,林嘉鴻醫師強調,當血管狹窄、血流受阻時,在心臟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在腦部將導致腦中風,在腎臟會導致腎功能惡化,在四肢會導致肢體冰冷、痠麻疼痛、傷口難以癒合,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糖尿病患因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比例會超過50%,是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林嘉鴻醫師指出,目前在控制血糖時,也都會將器官保護納入考量,希望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威脅。積極控制血糖,同時保護器官在控制血糖時,我們也可以利用藥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林嘉鴻醫師說,「目前的藥物包括腸泌素GLP-1、口服排糖藥等,已經被臨床研究證實,不僅能夠用來降低糖尿病患的血糖,也能對心血管疾病提供有效的保護,降低因為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腸泌素GLP-1是一種由人體腸道所分泌的荷爾蒙,林嘉鴻醫師解釋,腸泌素GLP-1可以發揮多種功能,包括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降低食慾等,幫助糖友達到穩定控制血糖的效果。目前美國糖尿病學會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指引〔1〕,若具有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病史,或是具有高風險指標,例如年紀在55歲以上且冠狀動脈、頸動脈、下肢動脈狹窄大於50%,建議使用腸泌素GLP-1、排糖藥來控制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糖尿病患之心血管疾病風險特別高的時候,比如說曾經有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適合使用腸泌素來降低血糖。」林嘉鴻醫師說,「施打腸泌素之後,可以視狀況調整口服降血糖藥,但二甲雙胍類藥物還是建議合併使用。」在使用腸泌素之後,部分糖友可能會感到腸胃不適,例如噁心、嘔吐、腹瀉等,不過林嘉鴻醫師表示,上述症狀可以透過飲食調整來改善,而且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身體大多會漸漸適應。如果有任何不適,請務必與醫師討論,切勿擅自停藥。「糖尿病的治療指引皆再三強調,患者一定要做到生活習慣調整以及體重管理,生活習慣調整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林嘉鴻醫師指出,「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再配合藥物可以讓糖尿病患得到健康又有效率的血糖控制。」溫馨小提醒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已經進入到注重器官保護的時代,林嘉鴻醫師提醒,包括腸泌素GLP-1和排糖藥等,已證明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器官損傷以及糖尿病患的死亡率。請糖友務必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並且善用這些藥物來穩定血糖,保護身體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參考資料:1.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1原文:
-
2022-01-25 養生.聰明飲食
納豆傳腦出血住院開刀!營養師:5大營養素+4生活習慣,預防心腦中風
【2022/01/25編按】藝人納豆24日傳出腦出血住院開刀治療的消息,目前最新進展,他的經紀人在納豆臉書回覆指出,已跟納豆媽媽確認過,「豆哥人沒事!」營養師劉怡里在臉書撰文提醒大家,天冷時節好發腦中風或是心血管疾病,平時補充5大營養素加上4個生活好習慣,可遠離心腦血管疾病。每當天冷或是季節轉換的時節,常常會聽到腦中風或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尤其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中,總是脫離不了腦血管疾病的問題。而肥胖、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病人正是腦中風 的高危險群,尤其與動脈粥狀硬化和高血壓更息息相關。除了要避開一些飲食中的壞習慣🤔,可以試看看在均衡飲食下,再提醒自己是否有特別攝取到下面文章中建議的護腦護心營養素。預防心腦中風從攝取這5大營養素做起:1、膳食纖維:多攝取高纖食物,有助於降低血脂與控制血糖,尤其是可以著重多選擇水溶性膳食纖維高的食物,例如:蘋果、水梨、燕麥、洋蔥、豆類製品。📣小技巧:三餐中有一餐可以改吃全穀根莖類(糙米、燕麥、地瓜等)來增加纖維量。2、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容易造成中風的《飽和脂肪酸》,有助於 血清膽固醇、LDL-C(壞的膽固醇)降低,所以烹調用油上,建議不要使用動物性油脂例如牛油、豬油,可以改用橄欖油、花生油、苦茶油、芥花油、酪梨、堅果等等。📣小技巧:每天一把堅果,有助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3、維生素C:保護血管彈性,幫助膽固醇代謝,食材可以選擇芭樂、柑橘、草莓、奇異果、甜椒、野苦瓜。📣小技巧:每天兩份水果中,選一份高維生素C的水果。4、高鉀食材:過多的鈉會使血壓升高,而一般外食的族群難免飲食較重鹹,易有高血壓的風險,所以可以選擇一些高鉀的食材幫助鈉的代謝,例如:莧菜、菠菜、空心菜、菇類、香蕉、小番茄等。📣小技巧:少喝一碗湯,多攝取高鉀綠色蔬菜。5、植化素:彩虹蔬果裡面的豐富植化素,例如番茄中的茄紅素、紫洋蔥中的花青素、柑橘中的生物類黃酮等等,都有助於心腦血管健康。📣小技巧:每天攝取2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和2種不同種類的水果。【延伸閱讀:血壓飆高立刻吞降血壓藥?搶救腦中風 別誤信3大迷思】4個生活習慣遠離心腦血管疾病1、建議戒菸🚬。2、減少飲酒的習慣,就算是飲用紅酒🍷,一旦過量,過多的酒精會造成體內三酸甘油脂過高,血壓上升,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3、規律性的運動🏃♀️:有助於增加血管彈性預防心腦血管疾病。4、良好睡眠可以穩定血壓並降低體內壓力荷爾蒙。如果將上述的建議都納入生活中,還是提醒大家要定期健康檢查,隨時掌握自己的血管健康喔!【延伸閱讀:腦中風復發機率高勿輕忽,做好「次級預防」遠離二次中風威脅】
-
2022-01-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胸痛、走路喘 恐是冠狀動脈出問題
從事營造業的工地主任陳先生,長年抽菸又有高血壓病史,因工作忙沒時間運動,某日在工地吃飽後午睡,莫名感到胸口劇烈疼痛、喘不過氣,立即就醫檢查,診斷是冠狀動脈心臟病。醫師建議,每日為心臟進行規律的復健運動,可穩定血壓、告別呼吸易喘的狀況。衛福部台北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呂學智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是血管粥狀硬化變性最容易引起的一種疾病,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眾多,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抽菸、缺乏運動等。現代人生活壓力重,外食族增加,運動量普遍不足,導致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人口居高不下,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等,走幾步路、爬幾層樓梯就感到喘、累,耐力不足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一般人透過運動可提高攝氧量,改善體能、心肺功能;攝氧量愈高,表示身體在運動期間內可提供肌肉更好的供氧量,也意味運動的能力、耐力愈高,但由於高強度的運動訓練對於心臟病患者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心臟病患者如何控制風險並達成有效訓練,就需要正確的運動處方。呂學智說,患有心臟疾病者,若透過整合性的介入治療,對心臟進行復健,可增進體能,改善或延緩病情,甚至是反轉疾病的進展提高生活品質,減輕活動所引起的症狀,如心絞痛。一般會安排使用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測量病人心肺能負擔的最大運動限度,再依此評估安排安全有效的心肺復健治療。尤其是心臟衰竭、心臟手術後的患者、有心臟相關疾患的病人,透過心臟復健的治療,可在短期間得到明顯改善成效。
-
2022-01-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若出現5種狀況代表血液超黏稠,再不注意恐中風!做好4件事助預防
血液是人體循環的重要關鍵,除了運送各種細胞所需的營養素,也會含有死去的細胞、發炎物質及氧化的脂肪等,但若是這些物質太多,就容易讓血液變得濃稠,進而妨礙血液循環。當血液變得黏稠,血流減慢,就會導致血管壁出現垃圾堆積,逐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發生腦栓塞、中風等疾病。 出現這幾種狀況 就是血液黏稠的徵兆 雖然血液黏稠不像貧血或失血那樣症狀明顯,不過細心一點還是能感覺到蛛絲馬跡;如果中老年人出現下列症狀,有可能是血液黏稠所致,最好到醫院做相關檢查。 1. 早起頭暈、不清醒、思維遲鈍;要吃過早餐後,頭腦才清醒。 2. 午餐後需要小睡,否則整個下午無精打采;相反,晚餐後精神狀態特別好。 3. 蹲著做事會氣喘,下蹲時回到心、胸的血液減少,肺、腦等器官缺血導致呼吸困難,故有氣喘。 4. 陣發性視力模糊。血液變黏稠後流速減慢,血液不能提供視神經充分營養,或視神經、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看東西陣陣模糊。 如何預防? 1.避免血液濃稠 這幾種食物要少吃! ◎高熱量食物、加工食品:要避免血液變得濃稠,應減少攝取高熱量食物,大家都知道高熱量飲食正是妨礙「自噬機制」的最大兇手,會讓體內分解油脂的效率降低,增加脂肪肝等疾病的風險。例如:油炸品,餅乾、泡麵,或是培根、火腿、香腸、冷凍披薩、餃子等加工食品,都算是高油飲食,在製造過程中都容易產生反式脂肪。 ◎加熱過的動物皮:豬皮、雞皮等動物的皮,雖富含膠原蛋白,被認為能夠幫助保養皮膚,但經過一般的料理過程後,其中含有的動物性蛋白通常會產生變質。尤其是油炸、火烤後,更是容易變質,甚至轉變成對人體有害的毒素。 ◎含糖量高的食物:像是冰淇淋中含有大量的糖,還有反式脂肪,這兩種物質都會傷害人體的自噬機制,讓血液變得更加濃稠。 2.多喝水 足夠的水份攝取對我們的心血管保養是非常重要的,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度上升,進提高血栓發生的危險性。每天喝水至少需要「體重 x 30-40 ml」,以 60 公斤的成人來說,每天至少喝 1800 ml 的水,如果是天氣熱或有運動,就必須再往上加,千萬不要等口渴才喝水。 3.運動 運動是讓血液循環增加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針對現代人久坐的情形特別嚴重,容易會有導致下肢靜脈栓塞。建議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 30 分鐘,以有氧形式的跑步、健走、游泳為主,平時搭配下肢運動的深蹲、踮腳尖等,促進下肢循環。 4.戒菸戒酒 菸品中的尼古丁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不但容易引發中風,也容易造成心肌梗塞,不只對吸菸者本身、吸到二手菸或同住者接觸到的三手菸都是危害。 適度的酒精可以降低冠狀動脈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但是如果長期過量飲酒,不但會對心肌產生毒性,容易發生心衰竭,也會引起血壓上升。而適當飲酒的定義為男性每天不超過 20 公克,女性不超過 10 公克酒精。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1-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走路就喘、血壓起伏大?醫:心臟該做復健運動了
從事營造業的工地主任陳先生,除了長年抽菸又有高血壓病史,因工作忙沒時間運動,有天在工地吃飽後午睡,莫名感到胸口劇烈疼痛、喘不過氣,立即被工人們送往醫院檢查,診斷是冠狀動脈心臟病。醫師建議,每日為心臟進行規律的復健運動,可穩定血壓、告別呼吸易喘的狀況。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復健科醫師呂學智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是血管粥狀硬化變性最容易引起的一種疾病,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眾多,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抽菸、缺乏運動。現代人生活壓力重,外食族增加,運動量又普遍不足,造成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人口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的族群也日益增加,普遍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等疾病,走幾步路、爬幾層樓梯就感到喘、累,耐力不足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一般人透過運動可改善體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攝氧量;攝氧量越高,表示身體在運動期間內可提供肌肉更好的供氧量,也意味運動的能力、耐力越高,但由於高強度的運動訓練對於心臟病患者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心臟病患者如何控制風險並達成有效訓練,就需要正確的運動處方。呂學智說明,患有心臟疾病者,若透過整合性的介入治療,對心臟進行復健,可增進體能,改善或延緩病情,甚至是反轉疾病的進展提高生活品質,減輕活動所引起的症狀,如心絞痛。一般會安排使用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測量病人心肺能負擔的最大運動限度,再依此評估與安排安全有效的心肺復健治療目標與方式,例如運動耐受度。尤其是心臟衰竭、心臟手術術後的患者、有心臟相關疾患的病人,透過心臟復健的治療,可在短期間得到明顯改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