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動脈
共找到
1915
筆 文章
-
-
2020-10-29 科別.心臟血管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醫師告訴你為何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日前北捷一名警員,趁休假時開車返回高雄老家,晚間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便自行前往醫院就診,未料人隨即昏迷,疑因主動脈剝離、出血性休克,今天凌晨宣告不治。其實,像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究竟主動脈剝離有多危險?為什麼一旦發生就可能在短時內死亡?3日常致主動脈剝離年輕化 病發後48小時內死亡在台灣主動脈剝離發生率遠高於西方國家,以50-70歲男性居多,約為女性的兩倍;近年來,因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工作環境壓力,主動脈剝離的年輕化也逐年增加。萬芳醫院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施俊哲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就如同體內有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發生若未能迅速就醫,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在病發後48小時內死亡,嚴重時甚至會猝死;因此,這個急症目前仍是心血管最大挑戰的疾病之一,每年奪走許多人性命,其中包括很多青壯年人。高血壓控制不佳是常見因素 5大原因也不可忽視施俊哲提及,主動脈剝離除因血管破裂直接致死外,極有可能因假腔血流壓迫真腔血流導致各個器官缺血;因此,病人的臨床症狀會隨著剝離的位置、範圍而千變萬化。造成主動脈剝離的原因,高血壓控制不好是最常誘發的因素,另外,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先天性主動脈畸形、心臟手術後遺症、馬凡氏症候群及胸部外傷等;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壓忽高、忽低控制不佳,是導致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因素。治療主動脈剝離 依類型不同對症下藥針對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病情不同而有不同治療,如果是A型的心臟主動脈根部撕裂引發急性主動脈剝離,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另外,B型的主動脈剝離是主動脈破口在弓部遠端,此時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是如果有併發症發生,動脈主要分支阻塞而造成器官缺血,持續嚴重高血壓或疼痛、肢體缺血、內臟器官缺血壞死、玻璃範圍擴大,形成動脈瘤或破裂時,則須改採手術。對於動脈剝離痊癒的患者,施俊哲建議,一定要控制良好血壓,避免三高,同時戒菸並禁止劇烈運動,維持規律生活,才能避免主動脈剝離的威脅。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48小時內會死亡! 教你看懂5大危險警示症狀 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
-
2020-10-29 科別.心臟血管
維繫生命的薄膜「心臟瓣膜」 相關症狀有哪些?發現疾病要怎麼處理?
心臟的功能主要靠心肌收縮的動力和心臟瓣膜的開閉,來推動血液和將血液導向適當的部分,心臟瓣膜疾病就是因為心臟瓣膜無法作出正常的開合功能而導致,診斷及嚴重度的評估主要是根據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是利用音波的方式去評估心臟的功能,一般而言,如果病患的瓣膜疾病輕微及或沒有相關症狀,身體檢查時醫師評估心臟有沒有雜音及雜音有沒有變化即可,心臟超音波不需要常規及每年檢查。心臟瓣膜疾病的種類有哪些?◎二尖辦狹窄及閉鎖不全◎三尖辦狹窄及閉鎖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及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等心臟瓣膜相關症狀有哪些?在輕度或中度患者,二尖瓣狹窄可以全無症狀,或使症狀輕微,而可勝任一般的體力活動,但後期可以出現嚴重症狀,常在活動後出現,嚴重者不能平臥,要採取坐位甚至站立,才覺得舒服。經常有咳,尤以平臥後為甚,可痰中帶血,也可大口咳血或粉 紅色泡沫狀痰,末期患者可有頸部動脈怒張、肝臟腫大、下肢及全身有水腫現象,這都是因心臟功能衰弱而引致。二尖瓣發炎後亦可引致組織纖維化和收縮,引致左心室收縮時它不能完全關閉,血液會從左心室流向心房,心臟的機能因此而受損。有此問題者輕度可無症狀,但嚴重者亦可有氣急、浮腫、咳嗽等心臟功能不全的症狀。風濕性主動脈瓣病單純風濕性主動脈瓣病較為罕見,大多數主動脈瓣病患者都有併合二尖瓣病,多發於男性。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早期可無症狀,但晚期患者可有胸部疼痛、活動後氣急。少數病者可發生昏厥。主動脈瓣狹窄輕度患者初期可無症狀,重度者可出現活動後氣急,昏厥甚至突然死亡者,亦非罕見。所以運動時呼吸困難、暈厥,運動耐力減低、疲倦,胸悶、心絞痛、心悸及心律不整。都可能是有瓣膜方面疾病。肺動脈瓣狹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5%-8%。大部份輕度或中度肺動脈瓣狹窄的病人,常常沒有症狀。嚴重時,則病童出現運動不耐受性,或是因右心室衰竭出現肝腫大、周邊水腫。在單純性的肺動脈瓣狹窄中,通常不會發紺,但在明顯的右心房至左心房分流時,可能呈現發紺現象。在呼氣期於左上胸骨緣可以聽到第二到第三度收縮期雜音,並放射到兩側腋窩以及背部,沒有心舒期雜音。有時可聽到三尖瓣關閉不全的雜音。嚴重肺動脈瓣狹窄時,由於右心室壓力過度負荷,可能導致右心衰竭。心臟超音波看到輕度心臟瓣膜疾病會不會有生命危險?輕度的心臟瓣膜疾病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也不會有生命危險。一般來說,心臟瓣膜疾病的惡化速度緩慢,沒有症狀上的惡化通常代表瓣膜疾病沒有明顯惡化。每年進行心臟超音波不會有很大的實質幫助。另外,心臟超音波除了自身金錢的花費,有些病患會因為不同的原因導致心臟超音波的影像模糊,如要清楚檢查心臟瓣膜可能需要進行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為侵入性檢查,可能會導致疼痛及食道的受損。什麼時候應該要做心臟超音波?◎症狀惡化◎不明原因的發燒 (用以排除心內膜炎)◎身體檢查發現新的或明顯變大的心臟雜音如果發現有心臟瓣膜疾病,要怎麼處理?大部分的瓣膜性心臟病,如果屬於輕中度,沒有特別症狀(像是心臟沒有擴大、心臟收縮功能尚可),不影響日常生活,可以不需治療,病患僅需定期回門診追蹤即可。如果是重度,可選擇先採藥物治療,如藥物無法控制症狀或心臟功能下降,則需考慮手術治療。心臟瓣膜手術會儘量保留原來的瓣膜,若瓣膜受損嚴重無法修補,則需考慮換置人工瓣膜,現最常用為機械性瓣膜及生物性瓣膜(如豬心瓣膜、牛心包瓣膜),前者耐用度高,但術後有併發血栓的可能性,需終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發生;後者耐用度較低,易有退化性改變,而引發瓣膜鈣化、僵硬、破裂、衰敗、功能喪失等,恐需開第二次刀,優點是只需短期服用抗凝血劑,適合用在年紀較大的病人,或不適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的病患。如對心臟瓣膜疾病有疑慮或有相關症狀,應儘早檢查,以評估適當妥善的處理。宣導聰明就醫三步驟1.對於無症狀病人,不應每年例行性執行催迫式心臟影像檢查2.對於無症狀輕度心臟瓣膜疾病患者,避免每年例行性追蹤心臟超音波3.病人接受低風險外科手術前,不應例行性執行催迫式心臟影像檢查
-
2020-10-28 科別.腦部.神經
59歲男午睡後連刨削絲瓜的力氣都沒有 診斷睡醒後中風
住苗栗通霄的59歲陳姓男子有天午覺醒來發現身體半側無力,他不以為意,直到妻子下班回家看他表情古怪,且想煮絲瓜刨到一半就放棄了,她擔心丈夫可能中風,送至大甲光田綜合醫院急診,被診斷為睡醒後中風,光田腦中風團隊緊急施以顱內動脈取栓術移除腦內血栓,同時進行血管整形術與顱內支架植入,救回陳男一命,在數日內症狀完全恢復。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神經放射診療科醫師嚴寶勝指出,缺血性中風黃金搶救時間愈早、預後愈好。如果在中風後3小時內送醫,醫師會立即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陳男這類型的患者是在睡覺起床後出現中風症狀,稱之為「睡醒後中風」,因為無法確定中風發生的時間是否在3小時內,所以不能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在沒有顱內動脈取栓的時代,醫療只能保守治療,現在透過顱內動脈取栓術積極治療取出血栓,大大降低病人失能的風險。嚴寶勝說明,根據統計,在缺血性腦中風有1/5到1/3屬睡醒後中風,這些病人無法執行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情形下,顱內動脈取栓術給予患者新的治療曙光;而陳男就醫診斷為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光田醫院腦中風團隊即時取出血栓後發現,患者腦血管狹窄超過70%,即使血栓取出,血管仍隨時都會有再次阻塞的風險,必須再施以腦血管整形術及顱內血管支架置放術,他術後恢復順利,已經出院返家,平安重回生活及職場。意外發生當天,陳妻回家看見丈夫臉色明顯怪異、臉部表情不對稱,把絲瓜拿到廚房料理台且刨削一半就擱置不動,說右手使不上力,陳妻說:「我第一個念頭就是他中風了」,即時送醫,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腦中風治療。陳男住院時主責照顧的神經內科醫師柯麗櫻提醒,血壓高、心臟病、血糖高、血脂高、抽菸、高齡和肥胖等等都是引起腦中風的危險因素,10月29是世界腦中風日,腦中風不僅對個人性命造成威脅,也可能成為家庭傷痛,盼民眾重視且有效預防;陳妻說丈夫有三高問題,體重也破百,沒有好好控制,甚至鐵齒認為自己不會這麼剛好得中風。
-
2020-10-28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要注意
秋冬季節中風危險性增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重大死亡與傷殘原因,秋冬後氣溫下降更是疾病高峰期,而民眾對腦中風徵兆的認識度,以及中風緊急處理方式的正確認知仍未普遍。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醫師指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缺血性中風約佔4分之3,出血性中風約佔4分之1。無論是哪一型中風,只要發生就可能造成嚴重傷害,鄭建興表示,中風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忽然視力減損、講話困難或聽不懂他人言語、劇烈暈眩或頭痛。提醒民眾留心「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微笑」是指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是指單側手腳是否有無力現象;「說你好」是指有無口齒不清。一旦出現上述徵兆,應立刻撥打119送醫。 血壓沒顧好中風多2.8倍 控制三高注意生活型態 腦中風發生與慢性病關係非常密切,鄭建興說明,一旦高血壓發生將會增加2.8倍中風風險;糖尿病則增加2.9倍中風風險;高血脂則增加2.4倍中風風險。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醫師表示,血管問題引發腦中風的主因是三高,另一項重要因素是抽菸。在三高與抽菸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中,腦中風發生率是心肌梗塞的3至4倍。而心律不整與心房顫動族群,產生腦中風的機會也較一般人多出5倍。黃瑞仁提醒,預防腦中風首要仍是血壓、血脂、血糖控制,並注意戒菸、運動、飲食三大生活型態。高風險族群建議進行定期健康檢查,規律記錄血壓、血糖、血脂肪、膽固醇,提早警覺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 取栓溶栓有搶救黃金時間 勿自行開車快撥119 國人發生腦中風徵兆後,易有延誤就醫,造成性命或失能風險增加。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黃集仁醫師指出,國內急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都有清楚的就醫流程,希望病人發生症狀後,應在黃金時間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或是在8小時之內進行動脈取栓。黃集仁表示,現今取栓技術進步,已延長至24小時內都有機會替病人手術取栓,由於中風發生時間愈久,對腦細胞功能損傷會更加嚴重,民眾應認識腦中風症狀,掌握黃金時間,也建議不要自行開車就醫,避免途中發生危險,一旦有「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徵兆,立即打119報案送醫。 1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常見錯誤中風處置方式要避免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醫師說明,發生中風的處理最重要的是「快」與「準」,每慢1分鐘送醫治療,腦細胞將會多凋亡190萬個,這樣的腦細胞死亡速度將使腦細胞、腦髓鞘快速凋亡,加速老化3.1個禮拜。民眾最常見的中風錯誤處理方式包括先在家休息、自行放血醫療、自己或由家人開車送醫,都可能延誤黃金救治時間而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陳柔賢指出,中風民眾往往會詢問是否還能「通血管」恢復正常健康。如果以稻田比喻大腦,中風就有如乾旱後稻田枯死,這時再以水流灌溉也於事無補。陳柔賢強調,若能在3到4.5個小時內接受靜脈融栓治療,溶解塞住血管的血栓,未來產生功能受損的風險將會降低40%至50%,有機會恢復良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8 科別.心臟血管
移工中風一度命危 台灣醫療搶救80天幫他可以走路回家
38歲菲籍男移工3個多月前上班突然腦中風倒地昏迷,他一度命危,苗栗縣頭份市為恭醫院啟動腦中風急救小組,黃金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治療,搶救80天,醫療費用28萬多元,僅有輕度語言障礙,清醒而且行動自如回家。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前夕,為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朱清華今天發表病例,菲籍移工在工作場地突然失去意識倒地,到院昏迷指數8分,無法言語、雙眼一直看向左側,右側肢體完全無法動,懷疑左側大血管腦中風,腦中風急救小組電腦斷層頭部沒有出血,給予血栓溶解劑治療。病人轉入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一度病危,左側瞳孔放大,昏迷指數掉至6分,同時發現心臟早期衰竭,有心臟病家族史,經內科治療脫離危險期,拔管成功,由中風後期復健照護計畫後續復健治療,經過80天治療後,清醒而且行動自如,僅有輕度語言障礙,醫療費用28萬多元,除了健保給付外,自付2萬4000元出院。朱清華說,腦中風先進治療除了血栓溶解劑,合併動脈取栓,可以讓中風癱瘓病人,提升3到5成可以走路出院,免除終身癱瘓,原本黃金3小時治療延長到前循環8小時,後循環24小時內,都還有辦法拯救,動脈取栓後,雖然無法避免腦中風大血管阻塞14%的死亡的風險,可以由原本26%死亡率下降一半。她指出,世界中風日目的要引起公眾關注中風的問題,,提高預防及治療中風的意識,減低中風對破壞大眾健康的風險,提醒病人或家屬發現,如有突發性嘴歪眼斜、口齒不清、半邊肢體無力,應立即到院就醫。
-
2020-10-27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小事?哪些時候的喉嚨痛不尋常?專業醫師詳解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很高興邀請到耳鼻喉科的蔡耀德醫師來到照護線上。劉育志醫師:今天要請問蔡醫師的是,喉嚨痛是一個很常見的症狀,哪些原因會導致喉嚨痛?蔡耀德醫師:最常見還是由感冒引起的,感冒又可以區分為相對常見的病毒、細菌,除了感冒之外,也是有些原因會造成喉嚨疼痛,包括慢性胃食道逆流刺激,或者環境過度乾燥,或是昨天吃完麻辣鍋,今天早上喉嚨不適,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劉育志醫師:這麼多的原因裡面,哪些時候會需要抗生素治療?蔡耀德醫師:我們常常聽到鄉間說:「醫師,你幫我開消炎藥」,消炎他們覺得有抗生素有殺菌就是有效,可是其實在大部分的感冒裡面,還是以病毒感染為主,抗生素主要針對的是細菌性的感染,所以並不是每次喉嚨痛患者,醫師都會開立抗生素。蔡耀德醫師:醫生,我怎麼知道我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通常病毒性感染還會伴隨其他全身性症狀,不光有喉嚨痛還會有肌肉痠痛,倦怠甚至腹瀉的狀況,所以這也可以讓我們稍微區分,到底是病毒性感染還是細菌性感染。劉育志醫師:哪些時候的喉嚨痛是不尋常的喉嚨痛,需要趕快就醫? 蔡耀德醫師:這個其實也是非常好的問題,因為在這麼眾多的喉嚨痛患者裡面,我們總是要抓出少部分是有危險的喉嚨痛,首先,像是如果你的喉嚨痛,伴隨著吞嚥的困難,吃不下去甚至產生聲音沙啞,這個時候就是要小心,有可能你的喉嚨痛已經往下延伸造成呼吸道窘迫,必須立刻就醫。蔡耀德醫師:另外我們也常在成人發現他有齟齒的問題沒有處理,進一步導致齒源性的深頸部感染,這時候不光喉嚨痛連外觀上,脖子就會有紅、腫、痛的現象,這也是需要馬上注意的症狀,最近也愈來愈多報導,就是有一些喉嚨痛不尋常,痛了一兩個禮拜沒好還反而痛去耳朵,痛去往下脖子延伸,這些也有可能是頭頸部腫瘤的前兆,必須趕快就醫進行檢查。劉育志醫師:如果喉嚨痛的時候,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情來舒緩不適?蔡耀德醫師:其實很大部分的喉嚨痛,可以藉由日常生活中的小撇步來進行緩解,像是在初期感冒的階段,我們要適度地飲用白開水,喝水方式也很重要哦,不是牛飲一次喝個500-1000cc,而是少量多次,藉由反覆的濕潤喉嚨,達到局部緩解效果,當然如果你已經產生喉嚨痛症狀,就一定要以溫和、清淡飲食為主,麻辣鍋、太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也暫時要避免,另外像夏天或冬天房子裡有開暖氣,這些都容易造成環境上的乾燥,進一步飲食喉嚨黏膜乾燥不適,這個都需要加以注意。蔡耀德醫師:主要的藥物分成症狀性緩解,比如病人喉嚨痛,我們會給他一些非類固醇的止痛藥,另外如果醫生判斷有細菌性感染的可能性,確實我們就會針對病情評估使用抗生素,如果快篩發現確實是流感病毒造成,有時候也會開立治療流感的藥物,我想在醫師開立這些藥物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是有經過專業的判斷和評估。蔡耀德醫師:有時候患者會對類固醇有所顧忌,所以這時候我們在症狀的治療上,也可以選用非類固醇的口服藥物,如果想要效果控制更好,更能夠緩解喉部不適的話,也可以選用一些具有Benzydamine成分的消炎止痛藥,或者具有局部清潔殺菌效果的漱口水,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效果。劉育志醫師:我們可以使用噴劑來緩解喉嚨痛嗎?蔡耀德醫師:噴劑是目前市面上相對比較新穎的止痛方式,大部分可以區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所謂的消毒殺菌性的藥水,另外一個是有真正止痛消炎效果的噴劑,噴劑在使用上,我個人在門診上蠻常使用的,因為他除了口服藥之外,提供了另外一個方便的途徑,可以讓民眾在家裡就自行使用,像在我們選用上,有的時候消毒藥水可能還有一些優碘性的消毒液,止痛噴劑本身,除了有局部抗發炎止痛效果之外,它對於局部會有一點麻醉效果,所以對於有時候喉嚨很痛造成無法吞嚥,我們可以在他進食之前使用這樣的噴劑,讓患者方便進食,而加速整個疾病的復原進程。劉育志醫師:一天可以噴幾次?蔡耀德醫師:一般來講這個在成人的話使用相對寬鬆,每一次大概1.5小時到3小時,對患側可以噴2-4下,所以它想對使用次數比較頻繁,因為畢竟口腔,噴進來的時候經過唾液吞嚥會被代謝掉,如果是6-12歲,相對比較是青少年或小孩的話,建議每天直接對患側噴兩下,不過這個使用時機也蠻重要,它的使用時機最主要還是要在進食之前,就有它的最大效益,因為通常患者疼痛之後,就會覺得吃東西不方便又不敢喝水,反而造成輕度脫水,甚至無法讓自己的免疫力正常運作,所以其實我覺得這種喉嚨噴劑的效益在於說,可以讓患者可以正常的進食,從而提高他自己自身的免疫力。劉育志醫師:請問蔡醫師,如果被魚刺哽到喉嚨的時候應該怎麼辦?蔡耀德醫師:如果懷疑魚刺有哽到的狀況,第一時間絕對避免去催吐,避免催吐!不要用手指去挖,想要把魚刺挖出來,同時也盡量避免過度的攝食,因為這會造成我們接下來處理的過程中,病人容易噁心、嘔吐的反應,因為整個肚子都是飽的,最好的方法還是盡速就醫,讓有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進行內視鏡的檢視,來找出究竟有沒有魚刺。蔡耀德醫師:我曾經有一個患者他很特別,他來就是主訴喉嚨痛兩天,也沒有吃魚,他說他昨天有喝汽水,不過汽水就是開了罐沒喝完放在那邊,依稀好像記得附近有些螞蟻,他沒有在意就把飲料喝下去了,後來就喉嚨痛,所以他這個事件的先後是很明確的,喝飲料也沒什麼異物啊!怎麼會喉嚨痛?結果內視鏡一看一隻大螞蟻咬在他的喉嚨裡面,超大一隻,這螞蟻可能有做過一些掙扎,所以它整個牙齒就咬緊緊的,我們內視鏡想嘗試去夾牠的時候,這個不太好夾,最後還是使用一個全身麻醉方式,讓病人比較舒服的方式,藉由器械將牠移除,這是算一個比較特別的經驗。蔡耀德醫師:喉嚨痛不是大病,所以大部分可以藉由專業醫師的協助,不過確實有些喉嚨痛,少部分是大病的前兆,所以萬一有太久不會好的喉嚨痛,建議還是盡速就醫,藉由專業醫師的診治,希望提早發現一些問題,盡早處理。劉育志醫師:感謝蔡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蔡耀德醫師:謝謝!吃什麼都吐?竟是巨大主動脈瘤在作怪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0-26 科別.心臟血管
她睡醒肩頸僵硬以為落枕 醫生臉色大變令「馬上住院」
一名婦人午睡起來感到脖頸僵硬,到醫院檢查無異常以為是落枕,事後因未好轉再度就醫,被神經外科醫生檢查出是腦出血、動脈瘤破裂的重症,緊急入院手術才撿回一命。錢江晚報報導,寧波一名王姓婦人前陣子在家午睡,醒來後感到脖子僵硬,伴隨頭痛、發冷、噁心等症狀,他到醫院做斷層檢查,但沒有異常,她想說可能是落枕,就到中醫去推拿治療。隔天王婦還是不放心,又到醫院去做核磁共振,仍未見異常。過了四五天症狀未緩解,她又換了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檢查,醫生會診神經外科,竟被要求「馬上住院」,原因是很可能腦出血。王婦半信半疑,說要回家和家人商量,傍晚醫生還直接打電話到她家要求趕快就醫,不然會有危險。王婦被嚇得趕到醫院,醫生安排急診,她被確診為「左側後交通動脈瘤破裂,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馬上進行手術,才保住一命。醫生解釋,像王婦這種屬於動脈瘤破裂後微量出血,斷層檢查難以診斷,若症狀和體態屬於該疾病典型患者,需要進一步做腦血管方面的檢查,否則易發生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極高。醫生指出,蜘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和高再發率,少數患者發病前兩週有頭痛、頭暈、視力改變或頸部僵直,一般年輕人比老人更多見,常被臨床誤診為偏頭痛或頸椎病。該病發有幾個高危險群,包括40~60歲、停經婦女、高血壓患者、有抽煙酗酒習慣之人等等,另外天氣冷也容易引發蜘網膜下腔出血,因此冬天和春天最易發病。
-
2020-10-25 科別.心臟血管
民眾誤解徵兆送錯醫院 腦中風治療易陷瓶頸
高血壓、糖尿病提高腦中風風險;醫師提醒,多數民眾對腦中風認知不足,不清楚須緊急送醫的徵兆,且多數民眾以為症狀輕微自行開車或送到無法處理的醫院,而錯過急救時間。腦中風的發生與慢性病息息相關,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腦中風病人當中,每3人就有1人為糖尿病患,近8成患有高血壓,慢性病者應較一般人更注重腦中風的徵兆與辨識。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表示,長期高血壓會讓血管壁承受較大的壓力,造成動脈硬化狹窄、血管阻塞,更增腦中風發生率。根據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高血壓患者5年內發生中風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8倍。高血壓患者往往也會伴隨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因心臟無法正常且有效的收縮,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程而產生血栓,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更是正常人的4倍以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說,長時間高血糖,導致血管病變,將導致早發性動脈硬化,進而增加腦中風的發生風險。台灣最新糖尿病年鑑指出,糖尿病中風發生率在7%以上,不到40歲糖尿病患併發腦中風的盛行率較10年前上升3成,年輕糖友也應提高警覺。慢性病患者應意識疾病併發腦中風的高風險性,提高對腦中風徵兆的辨別,但今年台灣腦中風學會最新腦中風認知調查指出,多數民眾對腦中風仍認知不足,高達4成民眾對腦中風的徵兆仍停留於昏迷倒地,僅3成民眾清楚知道腦中風主要徵兆,其中臉歪嘴斜最容易被誤判,近6成的民眾認為可能是顏面神經失調。鄭建興表示,缺血性腦中風多半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出現「任何一種」徵兆,「快速辨識、送醫時間」更是決定患者預後的好壞。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說,腦中風治療是透過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血栓移除手術,使血管、血流暢通,靜脈血栓溶解治療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若能在有效治療時間內施打靜脈血栓藥物溶解劑,患者有高達4至5成的機會可恢復正常或是僅輕微功能受損。調查結果也顯示,近8成民眾會因為症狀輕微而自行騎車或開車就醫,可能錯過就醫時間。雖然7成民眾了解愈快送醫愈好,卻有多達8成還是自行選擇認為離自己最近的醫療院所就醫。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代表、北榮腦血管科主治醫師鍾芷萍說,腦中風治療並非所有醫療院所都能執行,僅有中重度級醫院方可進行處置,民眾在搶快的同時也要送到對的醫院,避免錯過治療時間。若前往無法治療的醫院,經過檢傷、確認後轉院,反而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黃集仁表示,國際及台灣治療指引建議,出現腦中風症狀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據統計台灣平均送醫時間超出標準1倍,更有8成患者無法在2小時內到院。黃集仁說,全台可執行腦中風治療、施打的責任醫院達100家以上,若患者能透過打119報案送醫,將可大幅縮短送醫、檢傷時間,患者便能接受最妥善的治療。
-
2020-10-25 科別.心臟血管
全球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 4「隱形殺手」超危險...坐太久要小心
150年前,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凡爾紹(Rudolph Virchow)發現了血栓形成3要件和其病理成因:(1)為血中成份異常,(2)是血管壁有改變,(3)為血流變化,時至今日這3項要素仍適用於今日的血栓臨床診斷。為了紀念該學者的偉大發現以及貢獻,國際血栓及止血學會將他的生日10月13日訂為「世界血栓日」 (World Thrombosis Day),以提高社會大眾對於血栓的認識與重視,並且關注血栓疾病,增進人民的生命健康。全球每16秒就有1人得血栓 世界血栓日呼籲大眾重視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為響應並呼籲民眾重視血栓問題,16日共同舉辦「世界血栓日—大家來重視」活動,由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彭慶添醫師等一同參與。彭慶添表示,舉辦活動的目的,是要呼籲民眾重視血栓問題,這個疾病雖然嚴重,但是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癒的。醫護同仁應該要重視鑑別診斷,用藥要精準。同時希望研究單位能夠進行更多深入的研究。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重視血栓問題刻不容緩;尤其像現代人久坐的生活型態,加上肥胖、抽菸、飲酒等,都可能造成血栓風險,民眾除了需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嗜好之外,更要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的照護。血栓分動脈、靜脈2種 血管阻塞不通即形成血栓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沈銘鏡教授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以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發生大量肺栓塞通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靜脈型血栓台灣患者有一半是先天遺傳 多與S或C蛋白缺乏有關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每年發生率約為每1,000名大人中0.5人以下;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台灣地區遺傳性靜脈血栓占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病友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的。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的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醫師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份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卻會對民眾造成危及生命的影響,所以每年10月13日世界血栓日活動,期盼能讓民眾了解血栓形成的原因、危險因子、症狀及治療,喚起民眾對血栓的重視,減少因血栓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嚴重結果。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輕碰就瘀青? 不是皮膚嫩,當心身體潛藏4疾病
-
2020-10-24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腫痛別再忍!醫籲:快就醫找病因,別錯過治療黃金期!
50歲的陳媽媽(化名),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無法自己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是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馬上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彰,直到醫師幫忙申請生物劑,治療3個月後症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收治個案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陳媽媽是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她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來就診,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時可能導致身體失能。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30歲到50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陳俊銘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症狀,更要注意三高問題。陳俊銘指出,目前在診斷上除了 詢問發病過程外,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更重要的是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減少發炎狀態。除了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輸入人體後可以結合特定的細胞激素或訊息傳遞物質,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還好目前生物製劑的種類很多,患者可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諮詢專家/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俊銘
-
2020-10-24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門診最愛問:控制三高,長照風險少一半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被稱為三高,是現代人健康大挑戰,對65歲以上長者,更是如此,統計顯示,65歲以上長者八成至少有三高其中的一種。三高影響認知功能、使失智風險增加,但若能穩定控制,可降低長照風險,減輕親友照護與經濟的負擔。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安君表示,研究顯示,65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約六成;60歲以上有二成的人有糖尿病,65歲以上飆至四成。至於高血脂症,包括高膽固醇血症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前者血液中總膽固醇(T-CHOL)超過240 mg/dl,後者三酸甘油酯逾200 mg/dl,65歲以上患者也約兩成有高血脂症。三高可能使動脈粥狀硬化,使大小血管病變,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腎臟變等風險,也對認知功能有影響。研究顯示,血壓、血糖不穩定是失智危險因子。不過,65歲以上的人雖然要控制三高,但在不同狀況下,有不同的控制標準。例如同樣是80歲,相對健康者與長期臥床者相較,三高控制目標不同,健康者偏向一般人的控制準則,臥床者伴隨身心失能或體力差,三高控制應適度放寬。例如血壓,黃安君表示,65歲後若收縮壓偏高雖然要注意,但若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數值差距過大,即「脈壓」過高, 或出現一起身就會頭暈的姿勢性低血壓等,恐更增認知功能異常的風險。在血糖控制方面,當年紀增長、有輕度認知功能異常或輕微失能時,若血糖控制太嚴格,反而可能加重認知功能異常。黃安君舉例,目前國內外指引考量共病、日常是否需協助、是否有認知功能異常等,分為三等級:第一等級:共病症小於三種,日常生活可自理、認知功能無問題者,糖化血色素目標是小於7.5%,與一般成年人糖化血色素檢測值4到6.5%之間接近。第二等級:有共病、認知功能輕微障礙者,糖化血色素目標為8%。第三等級:臥床需人家幫忙,有慢性肺病、需洗腎、轉移性癌症病人或中重度失智症等,糖化血色素目標控制在8.5%。同樣控制糖尿病,黃安君表示,可依狀況不同照護長者,飲食上也別太嚴格,六大類食物皆能攝取,只是攝取米飯、水果類等含醣食物應注意分量。黃安君之前曾收治一名9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同時有心血管、關節、攝護腺肥大等共病,加上已出現失智症症狀,吃東西無法定時定量,進食量也變少,但打了多年的胰島素劑量卻未調整,導致頻繁低血糖,家人就覺得伯伯越來越虛弱、不想活動,經檢視其血糖常低於90 mg/dl以下。在將胰島素改為每日一次長效劑型,並配合口服藥物後,伯伯回診時精神變好,願意起身活動,也讓家人放心不少。黃安君呼籲,年長者若有三高,治療目標隨身心功能,考量失能、失智等情況調整;而當患者已出現藥物副作用時,家屬應向醫師反應,立即調整藥物,並減少副作用,減低臥床等長照風險。
-
2020-10-24 科別.心臟血管
睡前吃「這類」食物,半夜血壓會飆高! 小心睡不好還會傷心血管
76歲陳伯伯是位香港裔美國人,平日3餐定時、清淡,也有日行5千步的習慣,雖有遺傳性3高問題,但一直規律用藥控制,唯一不好的習慣是喜歡睡前吃蛋糕,吃完馬上入睡,長達20年,所以BMI指數高達30。5年前他因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在美國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進行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塗藥支架,術後雖配合用藥控制,但日常走路、爬樓梯仍會喘,不適症狀沒完全根治,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睡前吃蛋糕 睡眠期間血壓高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現代人因飲食西化、晚睡、愛吃宵夜,常有3高等慢性疾病,像陳伯伯每晚習慣在睡前吃蛋糕,會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加上蛋糕多由植物奶油製作,具有反式脂肪酸及精緻澱粉,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甚至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形成。急性則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引起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兩者若造成心臟功能受傷,則會心臟衰竭。頑固性心絞痛 常規心臟病治療也無用目前治療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方式,包括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積極藥物治療,然據全世界文獻指出,約有10分之1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據美國研究統計,頑固性心絞痛患者每年的死亡率為3%至21%,冠狀動脈血管事件風險為11%至69%,這類病人是醫學治療上的棘手難題,也困擾不少心血管疾病病人,所幸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心臟震波治療」(CSWT)可提供病人另1項選擇。陳玠宇表示,震波治療的高能量用於結石破壞,如同為人所熟知的震波碎石治療;而低能量用於組織再生,如骨頭軟組織的震波治療,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以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在不傷及心臟組織下進行血管再生,且刺激心臟釋放血管舒張因子及生長因子,使得心臟的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同時刺激因心臟缺血而進入休眠狀況的心肌喚醒,改善病人的心絞痛症狀及心衰竭症狀,好似替心臟做完1套完整的舒壓按摩療程。適合心臟震波治療的患者有5種 但有7種人不適合心臟震波治療適合的對象包括:1.患者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不適合心導管介入治療或繞道手術者。2.已有藥物治療或經心導管支架置放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但仍有心絞痛症狀者。3.經由多次心導管介入治療,但效果反應不佳者。4.嚴重冠狀動脈狹窄的瀰漫性血管病變,預期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效果不佳者,其常見於慢性腎衰竭、洗腎或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病人。5.缺血性心肌病變所引起的心臟衰竭者。不適合使用此治療對象則包括:1.心肌梗塞處於急性期病人。2.嚴重肺氣腫或間質性肺病導致心臟超音波影像嚴重不清楚者。3.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腔室內有血栓者。4.病人曾接受心臟節律器置放或金屬人工瓣膜置放,影響震波治療位置者。5.急性心肌炎、心內膜炎或心包膜炎者。6.惡性腫瘤或嚴重器官衰竭,致預期餘命小於半年至1年。7.孕婦。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10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死亡率依舊穩占第2名,僅次於癌症,每年奪走近2萬條寶貴性命。陳玠宇呼籲,因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臟缺血缺氧性病變或心臟衰竭病人,除遵從醫囑接受治療,若現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新型態「心臟震波治療」不失為病人另1種治療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睡前洗澡一夜好眠? 當心洗了反倒讓你更睡不著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
2020-10-23 科別.消化系統
肚常痛體重降別輕忽 檢查多顆腫瘤晚期肝癌切除慶重生
基隆市一名在基隆港貨櫃場工作的郭姓男子,去年12月突然常常肚子痛,原本以為只是胃痛買胃藥吃,但後來體重異常下降才覺得怪怪的,到醫院經腹部超音波檢查後,赫然發現多顆肝腫瘤。經轉診至基隆長庚醫院,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直徑已超過20公分,已經是晚期肝癌。手術切除後半年未見復發,長庚團隊醫療整合,將傳統上認為不可治癒的疾病,轉換為一個根治性的治療。60歲郭男今天切下醫院為他準備的大蛋糕,一起出席基隆長庚醫院肝臟治療團隊分享治療成果,副院長簡榮南是肝臟移植團隊召集人,他說明國人肝病問題及治療。出席的有醫師宋睿祥、吳儁峰、 鄒騰信等。郭男說,一開始感覺胃漲氣,不舒服,先去藥房買成藥,效果不好,家人勸說去診所檢查,發現可能有腫瘤,才轉到醫院。醫師宋睿祥表示,郭男到醫院來是已經很瘦了,身體狀況不好,腫瘤也太大了,中晚期的肝腫瘤要靠團隊合作,無法單打合作。郭姓男子去年12月因上腹脹痛,體重下降就至腸胃科診所就診。經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多顆肝腫瘤。經轉診至基隆長庚醫院,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的直徑已超過20公分,合併左側肝門靜脈腫瘤侵犯,按照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已是晚期肝癌。郭男接受治療計畫,經肝癌多專科治療團隊討論後,認為以藥物縮小腫瘤後接續手術切除,可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郭男先接受4個月經肝動脈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經治療後,電腦斷層影像追蹤發現腫瘤顯著縮小。4月醫師成功將腫瘤完全切除,術後肝功能都能維持正常運行,9月的電腦斷層影像追蹤,腫瘤仍未復發。長庚經由團隊醫療整合,將傳統上認為不可治癒的疾病,轉換為一個根治性的治療。醫師指出,肝臟是一個沉默的器官,因為肝臟沒有神經,早期的肝癌幾乎沒有症狀。一旦出現肌膚和眼睛變黃(黃疸)、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腹部腫脹等症狀時,往往已是晚期肝癌。目前新診斷的肝癌中,晚期肝癌就占了四分之一。但根據國建署的統計,晚期肝癌5年存活率只有大約10%。
-
2020-10-23 新聞.生命智慧
人生一定會碰到的7種「臨終急救法」:葉克膜、氣切、CPR…你該知道可以怎麼選
編按:如果走到人生終點,你想怎麼告別身邊的人,和這個世界?自己的生命,自己作主。自己的終點,自己來寫!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人們擁有更多的「生存」機會。但是,「活著」≠「好活」。過多的醫療行為,只是延續生命,並未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我們都會老,但是又該如何「安老」?由《好活與安老》作者蔡宏斌醫師告訴大家。最後的尊嚴—臨終急救與處理臺灣高齡醫療時代來臨,「如何好好告別」已成為現今每個人都不可避談的事,無論是身邊摯友親人,還是自己遭遇,當生命無預警來到最終回,你會想要如何寫下生命結局呢?在媒體新聞中,或電影、電視劇中,常會看到昏迷很久的病人身上插滿各式各樣粗細不一的管子,獨自躺在加護病房的畫面。依照古典醫學的定義,「心臟跳動」就代表人還活著。但是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依靠機器運轉雖然能使心臟持續跳動,但這樣躺著,真的算是「活著」嗎?根據加護病房的資料統計,一個依照自然病程,5至7天便會自然死亡的病人,若已呈現多重器官衰竭,使用維生醫療延長30天生命,則相對的會失去救助其他六條生命的機會。換個角度想,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換成自己或是親人,你會願意嗎?臨終急救的種類當因重大意外或是重病,導致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或生命徵象消失時,你會接受哪些臨終急救?我們常聽報導,「某某人因葉克膜關係,撿回一命……」,甚至「有家屬哭求醫院,找『葉醫師』救自己的家人一命……」,大家似乎耳熟能詳,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葉克膜」是什麼、何時使用,又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先來談談,所謂的「臨終急救」,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種類:一、心肺復甦術(CPR)一般人最常聽到的「心肺復甦術」,是指對臨終末期病人所做的標準急救程序。雖然在心肺復甦術的搶救下,有15%的病人得以存活;但根據證據顯示,心肺復甦術無法讓多數重症末期病人的身體功能恢復到先前的水準,且若是患有多重病症,或是無法自理行動的病人,存活率更低於2%。此外,「成功的」心肺復甦術可能造成包括:肋骨骨折、胸部電擊灼傷、腦部受損、身體機能退化、無法恢復意識、必須依賴維生機器度日等等可能的後果。二、維生醫療意指用以維持末期病人生命徵象,但無治癒效果,只能延長其瀕死過程的醫療措施。可能包含:1. 氣切(氣管切開術): 將氣管在頸部的位置切開一個洞,可以流通外界空氣,也可避免意識昏迷者的口腔分泌物嗆入肺部,同時做為長期抽痰使用。2. 透析治療(洗腎): 分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種,在血液透析中,病人全身的血液必須流經一台機器,「洗淨」血中雜質,再將乾淨的血送回病人體內。透析的過程有時會讓病人感覺不適甚或精疲力竭,也常會伴隨有噁心、盜汗、頭暈、心跳加速、昏厥等現象。3. 呼吸器: 當病人無法自行呼吸時用來協助呼吸的機器,連接機器的軟管會從嘴巴置入直通氣管,利用機器將空氣打進肺部。對於可能會拔掉管子的病人,通常需要綁住雙手,或是注射鎮靜劑,避免因意外拔管而造成危險。4. 人工營養與流體餵養: 以一根能裝載流質食物的塑膠管,經由鼻腔直接插入胃或腸子。但對於末期的病人來說,太多的營養可能造成病人不適,且若對身體功能逐漸停擺的病患強迫灌水(靜脈輸液),累積的水分反而會讓病人感到不適。5. 抗生素: 末期病患常會反覆發生經常性肺炎,此時便會使用抗生素治療。藥物雖然可能暫時有效,但無法根治持續惡化的基本問題。6. 血液製品輸注(輸血) :當病人血紅素過低、血小板低下,或是有凝血功能障礙時,分別給予濃縮紅血球、血小板,或是新鮮冷凍血漿與凝血因子的輸注治療,可能延長病人數天時間 ,但若其病因無法治癒,會繼續出血或身體出現瘀青及血斑。過度輸血有可能發生肺水腫或是輸血過敏反應。7. 葉克膜(ECMO)體外維生系統:葉克膜是一台取代或輔助心肺功能,使身體器官能得到充足的氧氣與血液灌流的機器,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包括:形成血栓或出血,感染時甚至會引起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而機械性幫浦運轉也可能引起溶血症狀,肢體末端也會因動脈插管造成的缺血而需要截肢,其他還會造成心肌的傷害或肺水腫等。葉克膜僅可以維持病人的心肺功能,但不能治病,生命末期病人使用葉克膜僅是延長死亡的過程,病人仍會死於原本罹患的疾病,或因葉克膜導致的併發症。在台大醫院的研究顯示,如果使用葉克膜超過14天,病人的臨床問題仍無法改善時,醫療團隊就應該與病人家屬討論未來的治療計畫,避免最後成為對病人無益的治療。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所提到的維生醫療,是指對臨終病人的無益醫療,和《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所提的維持生命治療,是對病人有益的醫療並不相同,雖然在醫療技術上同樣可以使用這七種方法,但是仍要依照病人的自主意願、醫病共同決策與臨床實際情況來做妥善處置。書籍介紹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作者:蔡宏斌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0/02/26作者簡介/蔡宏斌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發起人、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曾出版《好命到終老》系列書籍,主編《生命末期腎臟病人安寧緩和醫療評估指引》,經營《用心守護》臉書專頁,於2017年榮獲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用心守護-蔡宏斌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ntuhhint (粉絲人數14萬)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
2020-10-23 科別.腦部.神經
做不到「這三件事」當心腦中風 快撥119
腦中風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三萬名腦中風患者,平均44分鐘即有一人死於腦中風。但台灣腦中風學會最新腦中風認知調查卻發現,即使民眾知道腦中風應及早送醫,但在三小時內到院的卻不到三成。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提醒民眾,一旦發現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就要懷疑是腦中風症狀,趕緊撥打119,才能及早、正確就醫。鄭建興表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其中缺血性腦中風佔七成五,主要是因腦血管硬化所造成的血栓或膽固醇等物質形成的斑塊導致血流受阻,腦細胞因而缺血、缺氧而壞死。他說,缺血性腦中風多半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出現「任何一種」徵兆,「快速辨識、送醫時間」更是決定患者預後的好壞。台灣神經學會理事長陳柔賢則表示,腦部因為為血液阻塞缺氧,一旦晚一分鐘就醫,就會造成大腦內神經細胞死亡超過190萬個,最慢應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24小時內則必須進行動脈血栓移除手術,才有可能有效降低失能風險,減少臥床機會。但是近八成民眾知道腦中風三小時內,越快送醫越好,但大多數民眾選擇的是離所在地最近的醫院、診所,或是過去習慣就診的醫院。然而這些醫院可能無法提供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必須再次轉診,反而延誤就醫,最好還是由119直接送到急救責任醫院。另外,根據調查發現,多數民眾對腦中風仍認知不足,高達四成民眾對腦中風的徵兆仍停留於昏迷倒地,僅三成民眾清楚知道腦中風主要徵兆,其中臉歪嘴斜最容易被誤判,近六成的民眾以為可能是顏面神經失調。腦中風搶救分秒必爭,鄭建興提醒,謹記腦中風FAST的衛教標語,一旦發現「微笑(Face-突然間臉歪嘴斜)、舉手(Arm-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說你好(Speech-講話不清楚)」任一個動作無法輕易完成或是有異狀,不要遲疑趕快撥打119,由救護員協助判斷並啟動派遣系統,送到可進行治療的醫院,以減少憾事發生。
-
2020-10-22 科別.兒科
扁臉、黑眼圈、眼無神 過敏兒3特徵
早晚打噴嚏、流鼻水是常見的鼻過敏症狀,容易診斷確診。但以鼻塞來表現的過敏或非過敏鼻炎,不可輕忽,可能是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有過敏性鼻炎的小孩,從面部特徵可看到,比較無神的雙眼、黑眼圈、平坦的中臉、突出的門牙、乾燥脫皮的嘴唇、後縮的下巴及前傾的頭頸,還有明顯的呼吸聲、呼吸時很淺的胸廓擴張,但很多父母會輕忽,以為小孩只是比較文靜或憨厚。由於鼻子慢性塞住,小孩大多會慢慢習慣這種狀態。檢查鼻竇X光片顯示,慢性鼻子發炎的孩子,多有鼻甲肥厚、紅腫,兩側扁桃腺肥大等症狀,其實他們整個上呼吸道腺體都是肥大的,才會經口腔呼吸。為使口腔呼吸順利,鼻過敏兒的舌頭勢必下壓,會造成上顎的面積及體積減小、牙齒咬合不正、門牙突出、高拱形硬顎、下巴後縮等臉部特徵。也因為慢性鼻塞造成鼻竇發育阻礙而形成臉上蘋果肌的位置平坦。鼻子是呼吸道免疫的第一道防線,但經口呼吸並不好,除了影響顏面的發育、頭頸的前傾,肺動脈的收縮血壓也比較高,一旦感冒,也增加併發鼻竇炎、中耳炎的風險。慢性鼻塞及經口呼吸對健康影響既深且廣。對於鼻過敏治療,除了環境及生活型態調整,藥物有助肥大腺體的萎縮及控制後續的環境過敏反應,2至3個月後,孩子的鼻子健康通暢了,改回鼻腔呼吸的型態,臉上的發育就能明顯改善。
-
2020-10-22 科別.心臟血管
差點成漏網之魚!64歲婦腹痛掛急診 AI算出心肌梗塞救命
64歲陳姓婦人日前因腹痛送急救,醫師發現她有高血壓病史,利用新建置完成的AI系統判讀,發現陳婦為心肌梗塞症高危險群,進一步查出她左主冠狀動脈堵塞9成,經手術疏通血管、裝2根支架搶救,前後花38分鐘,較一般急診縮短約一半時間,心臟功能也恢復到八成,康復出院。陳婦今天現身說法表示,她不曾有胸悶典型症狀,從沒想過會心肌梗塞,感謝中國附醫醫療團隊救治,她出院後遵醫囑,除了定時服藥、飲食規律節制,丈夫每天陪她早上五點起床走路一小時保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主任許凱程說,全台每年急診就醫件數從2006年568萬件增加到2020年655萬件,凸顯急診壅塞問題越來越嚴重。其中,心臟疾病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尤以心肌梗塞猝死率為甚,死因與急診壅塞導致未能及時搶救、打通血管並阻止心肌壞死有關。許凱程指出,心肌梗塞典型症狀為胸痛等症狀為多,約有1/3患者為非典型心肌梗塞症狀,主要以意識改變、全身虛弱、上腹痛、嘔吐呈現,易被醫師忽略心臟疾病,誤判為腸胃道疾病,導致未做心電圖而成為漏網之魚,延誤治療時機。許凱程與心臟科醫師團隊聯手打造「人工智慧輔助急診心肌梗塞臨床決策支持系統」今年6月上線,判讀8000名病患,判讀率9成;利用AI演算出不典型症狀患者的危險等級分數超過3分,或出現胸痛,立即傳送通知、心電圖給急診、心臟科醫師,大幅縮減搶救黃金時間,縮短到約30分鐘。中國附醫心臟內科醫師陳科維說,陳女透過AI判讀,在急診室立即做心電圖,他接收到警示簡訊後,立即為陳女做出醫療診斷,陳女經治療出院後恢復良好,AI中心及心臟科團隊成功合作將使更多病患受惠。
-
2020-10-22 科別.一般外科
「腳中風」不處理 小心潰爛、發黑要截肢
90歲謝姓老婦因左腳痠麻、腳底疼痛到醫院就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大腿動脈嚴重阻塞,發生俗稱「腳中風」的下肢缺血症;老婦在接受「微創導管支架手術」後成功打通血管,並置放專門針對大腿動脈設計的新型專用支架後,當下她的腳馬上恢復溫暖,也不再疼痛。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大腿的動脈主要有2條,第1條動脈接續到小腿,第2條到大腿,老婦第1條動脈幾乎全部塞住,只靠第2條動脈的小血管支援,因此血流完全不夠用,好比「高速公路塞車,只能改走一般道路,花費更多時間,因此要做的就是讓高速公路不塞車」。他指出,目前針對腿部動脈狹窄、阻塞的治療,與心臟血管阻塞類似,以「球囊擴張+支架」導管治療為主,只有少部分不適合導管治療的病人,才會開刀做繞道手術。另外,對超過20公分長段阻塞的腿部動脈,由於大多有嚴重鈣化問題,需要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楊智鈞提醒,高齡、糖尿病、高血壓、抽菸或過去有其他動脈疾病的民眾,特別容易好發腿部動脈阻塞症,常有腳痛、腳麻、末梢冰冷等症狀,如果出現足部發炎、潰爛、腳趾頭發黑,一定要馬上打通血管,否則截肢的風險很高,家中長輩如有上述症狀,可至心臟外科門診接受評估檢查。
-
2020-10-21 科別.骨科.復健
男子右手失控如鬼附身 竟是患「他人之手」症候群
南投一名60歲男子右手突然不受控制,會突然伸手抓東西或衝動的往前握住前方物品,把自己跟家人都嚇壞了。經南投醫院檢查,發現他罹患罕見的「他人之手症候群」(Alien hand syndrome),目前仍無已知的治療方法。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患者本身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但沒有規律藥物治療。發作的當天上午出現眩暈、耳朵脹鳴感,下午右手就開始出現反覆、衝動地伸手抓握東西且無法放開手,且呈現斷續緩慢的語言等症狀,家人趕緊將他送醫,檢查後發現左側前大腦動脈及額葉急性缺血性梗塞。病人描述,右手不是自己的手且運動不受意志控制,讓他和家人感到恐懼。這是因為腦中風導致額葉的血液供應出現短缺,產生受意志控制的運動計劃和身體兩側協調及自動誘發的神經抑製作用被破壞,出現非自主且無法停止不受控制的運動,進而無法傳遞此區的運動計劃訊息至初級運動皮層,因此無法活化神經傳導系統去產生可控制的意識動作。職能治療師張瑋珊說,研究發現當患者疲勞,壓力大或在活動中分心時容易出現「他人之手症候群」,目前仍無治療方法。臨床上可提供相關疾病教育並針對患者的問題做諮詢,以減輕其情緒壓力。1.利用視覺策略使患側的手放開後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例如利用具有訓練反應敏捷度與記憶力、眼球運動、手眼協調等功能的反應運動訓練器來訓練。2.若手眼不協調、偏盲,視覺空間忽略的患者可提供相關訓練。例如利用職能治療的電腦訓練軟體做視知覺及手眼協調等相關技巧的訓練、也可運用結合動態平衡及視覺追視等功能的動態平衡儀做訓練。3.對於出現不斷尋找附近物體的摸索、抓握或強迫操縱工具等行為可戴連指手拍或將手放在口袋中或握球來分散注意力,以便正常手可執行日常任務。4.認知行為療法: 可藉由心理治療辨別和改變不正確或扭曲的思考模式,以控制焦慮的情緒反應。5.因患手很容易被附近的物體分散注意力,故須提供一個無干擾的訓練環境並避免同時進行多重任務的訓練。
-
2020-10-19 科別.腦部.神經
腦中風可預防?醫籲「三少一多」護血管
腦中風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 腦出血死亡率6成急救是關鍵 腦中風不但可能影響大腦功能,更是國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根據衛福部108年國人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死亡人數達1萬2176人,平均每43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 雙和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陳龍醫師指出,腦中風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研究資料顯示,高達4至5成以上的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到院前已心跳停止、沒有血壓,來不及急救就已經死亡,尤其是腦幹出血,平均死亡率更高達6成以上。 陳龍說明,出血性腦中風是因腦血管破裂引起,常見原因包括:高血壓、蜘蛛膜下腔出血、動脈瘤破裂。一旦發生腦出血,血塊會壓迫鄰近腦組織、腦壓升高,嚴重時就會造成昏迷、死亡。認識相關症狀、立即就醫接受治療,是搶救中風患者生命的重要關鍵。 手腳無力誤以為工作疲勞 腦中風急救需要及時取栓 台灣有8成的中風為「梗塞性中風」,是血栓堵塞造成,症狀發生後經評估,應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國人對於中風徵兆「臨微不亂」──「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的警覺性仍有不足。或是在中風發生後,誤信民俗偏方導致嚴重後遺症。 新北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科長林士閔表示,常遇到民眾在中風徵兆發生時未計及察覺,誤以為是工作疲勞導致手腳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也有民眾在中風症狀發生後,自己搭計程車或開車去醫院,錯失了緊急處置的黃金時間。提醒民眾不可誤信民俗療法,自行放血、針扎手指頭、手指掐人中等,都是錯誤迷思。 預防腦中風四大生活原則 三高病人謹記定時服藥 一名67歲張姓女子,本身有慢性病史,近期因疫情未定時回診,一日忽然發生眼睛上吊並出現無意識症狀,但約10分鐘就恢復,隔天又發生頭暈、不舒適,5分鐘後就癱軟昏迷,幸好通知救護車10分鐘內送抵雙和醫院急救,順利挽回生命。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指出,雙和醫院整合鄰近醫療機構組成動脈機械取栓治療聯絡網,北起基隆、東抵宜蘭、南至桃園地區內的北台灣250萬人口,都可即時接受取栓救護。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杜永光院長強調,腦中風往往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除嚴重致死外,多有後遺症出現,僅十分之一的病人可恢復到原先狀態。杜永光表示,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清楚瞭解腦中風的危險因素並配合定期檢查,尊守「少油、少鹽、少菸酒、多運動」的四大生活原則,而有三高的病人務必定時服藥,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遠離腦血管病變的威脅。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19 科別.心臟血管
腰痠背痛,痛到換任何姿勢都無法緩解!主動脈瘤不是癌,卻相當致命
「醫師,我這幾天都一直吐,吃什麼就吐什麼,連喝水都吐…」老先生虛弱地說。「肚子有開過刀嗎?」醫師問。「沒有,我只有血壓高,沒有開過刀。」老先生搖搖頭。「有可能是腸阻塞,先幫你打點滴,然後安排檢查。」醫師說。遇到腸阻塞的年長病患,一般都會將腸沾黏、大腸癌等問題納入鑑別診斷,不過當電腦傳回檢查的影像時,醫師不禁倒吸一口氣。原來,讓老先生腸子阻塞的原因竟然是顆巨大的腹主動脈瘤,直徑達12公分,於是連忙照會血管外科醫師。 「腹主動脈瘤形成時,患者大多沒有感覺,」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主任說,「老先生的腹主動脈瘤大到造成腸阻塞,竟然還沒有破裂,實在非常幸運。接受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後,老先生恢復得很順利,幾天後又能就開始吃東西,非常高興。」主動脈瘤不是癌,卻相當致命很多人聽到「主動脈瘤」會誤以為這跟肺癌、大腸癌一樣,是顆惡性腫瘤。柯博仁主任解釋:「主動脈瘤指的是主動脈血管壁因為老化、失去彈性,漸漸膨大變成一顆球狀的瘤體。當主動脈瘤體的直徑從三公分、四公分、五公分越來越大,就越來越危險;這就跟吹氣球一樣,氣球吹得越大越容易隨時破裂。」主動脈瘤的危險因子一旦主動脈瘤破裂,疼痛是第一個症狀。「患者會覺得腰痠背痛,」柯博仁主任表示:「這種疼痛是你換任何姿勢都無法緩解,非常痛!」接著,患者會因為大量內出血、失血過多而休克昏倒、導致死亡。更棘手的是,主動脈初期並不容易被發現,在逐漸惡化、變大的過程中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及感覺,就像個沉默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而又有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呢?柯博仁主任直言:「年紀大、男性、有抽菸習慣,以及本身若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也是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超前佈署,預防主動脈瘤破裂根據統計,當腹主動脈瘤的直徑大於五公分,或胸主動脈瘤的直徑大於六公分,就有極高的破裂危險。最好的對策就是,盡早發現主動脈瘤,並搶在其破裂之前接受治療,避免這沉默的炸彈突然爆炸。傳統治療腹主動脈瘤的方式是開放式手術,醫師會打開患者的腹腔,夾住主動脈瘤前端與後端的血管,接著切下主動脈瘤,並置換上一段人工血管,再放開夾住的血管。主動脈瘤怎麼辦目前臨床上大部分都已經使用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醫師會從患者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將導管放入延伸至病灶的位置,然後展開帶有薄膜的支架。柯博仁主任說:「主動脈支架具有一層不透血的薄膜,這樣血液就可以順著在支架裡流動,不會再去衝擊主動脈瘤。只要主動脈瘤不再承受血壓持續衝擊,就能降低破裂的風險。」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的過程中,失血量通常只有1、200毫升,相較於開放式手術動輒2、3000毫升的失血量來說,比較不會造成心臟、肺臟過大的負擔而引起各種併發症,其優點包括死亡率低、傷口小、患者的恢復期短。由於每個人主動脈瘤的大小、形狀、長度不同,目前已有許多不同尺寸的主動脈支架可供專科醫師選擇,讓主動脈支架能夠運用在更多患者身上。減少併發症,小螺絲大妙用柯博仁主任說,每種治療都可能產生併發症,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也不例外。即使是手術完成,隨著時間經過,支架與血管壁若是貼合不良,血流可能又流入主動脈瘤,稱為「內漏」;或是因為在血壓衝擊下,支架漸漸滑脫,則稱作「位移」。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內漏跟位移,是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中最被重視的兩個併發症。」柯博仁主任說,「為了減少這兩項併發症的發生率,近年來醫師會在主動脈支架介入術之後,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像鎖螺絲、釘釘子一樣,將主動脈支架與血管壁鎖在一塊兒,加強密度、更加牢靠。」抽菸會增加主動脈瘤發生、破裂的機率,柯博仁一再叮嚀,「沒抽菸的朋友,千萬別抽菸;有抽菸的朋友,得趕快戒菸。」上了年紀的朋友要多關心自己主動脈的健康狀態,只要利用超音波,短短幾分鐘便可以檢查主動脈的狀況,請記得定期追蹤。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請一定要控制達標!原文:
-
2020-10-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勿輕忽女性的心血管疾病
【編者按】「性別與醫學」在台灣的醫學教育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但本週卻是「醫病平台」首次以這主題刊登三篇文章。張博淵教授以其心臟科的專長提出醫學數據,呼籲醫界及社會大眾不容輕忽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有時會有「非典型」症狀,而延誤診斷。另外我們在此發表有關「代孕母立法」的兩種不同看法,一位在專業方面深受尊敬的藥師長年以本身是子宮發育不全的病人,挺身呼籲「代孕解禁」的推動;一位長期爭取婦女權益的意見領袖卻因擔心女性可能因代孕合法化而造成女性被物化、更深陷傳統文化的束縛。這種「科技不能解決的社會文化問題」惟有在社會大眾透過理性的對話,了解事實並屏除誤解,才能達到共識。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統計,台灣女性在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分居十大死因的第二位與第四位,估計每年約有一萬五千多名女性因此喪命,總死亡人數是婦女癌症(乳癌、子宮頸癌、子宮癌、卵巢癌等)的3到4倍。然而在社會大眾的印象之中,往往認為心血管疾病是男性的專屬,鮮少了解心血管疾病徵狀與用藥上的性別差異。長期關心婦女心血管疾病的NGO團體「台灣女人連線」曾有調查指出,全國只有約2成5的女性知道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會高於婦女癌症。即使在心臟病高居女性死因第一位的美國,婦女也始終認為婦女癌症是威脅她們健康的最大殺手,個中思維令人費解。不僅如此,知道更年期後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則不到半數。女性荷爾蒙有保護血管的內皮細胞作用,能使血管功能較為健康。50歲之前女性的三高發生率普遍低於同年齡男性,但更年期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發生的比率卻大幅增長超越男性。在更年期後,少了荷爾蒙這項保護因子,罹患心血管風險便呈直線上升。平均來說女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年齡比男性晚十年。從學理上來看,似乎更年期後的荷爾蒙補充能夠改善女性的健康,然而,補充女性荷爾蒙雖可改善更年期症狀,卻也有可能增加血栓的風險。除了靜脈血栓外,中風、心肌梗塞或心因性死亡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目前國際的治療指引並不建議常規補充女性荷爾蒙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二十多年前,美國開始對其高居死因第一位的心血管疾病進行性別差異的分析,結果發現除了疾病的風險因子有性別差異之外,女性在心血管疾病的表現也與男性不盡相同。以心絞痛的表現來說,典型症狀是胸痛、冒冷汗、放射性疼痛,可是約有3至4成的女性患者是消化不良、頭暈、疲倦、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容易被忽略造成求診延遲,整體的處置比較會超過治療黃金期。此外,由於症狀不典型,女性接受心導管檢查的比率比男性低15%。也因為較少接受這類檢查,以致接受手術治療的比率更低,女性接受心導管治療或繞道手術的比率比男性低35%。女性在治療後發生局部缺血或因胸痛再次住院的比率高於男性。雖然醫界並非都一致認同這些差異的存在,但是醫學文獻提供許多活生生的數據卻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心臟學會也正式將此性別差異寫入心臟病的治療指引(practice guideline)中。在疾病預後方面,過去國外統計急性心肌梗塞的在院死亡率,女性為16.7%較男性11.5%為高。此差異主要發生在較為年輕的族群,女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較男性高,一直要到74歲以上,男女死亡率才沒有顯著差異。進一步的分析指出,發生心肌梗塞的女性,除了平均年齡較高之外,罹患三高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子的比例也較男性為高。因此,預防心血管疾病應從三高的防治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做起。女性腰圍應維持在80公分以下,並定期測量血壓,平時應避免高油、高鹽的飲食,且不要吸菸,以降低心肌梗塞風險。若發生無法解釋原因的症狀,如無端消化不良、頭暈、疲倦等,也要想到會不會是心血管疾病的不典型症狀,建議應儘速就醫檢查。停經期的女性,每1~2年應檢查心臟血管相關的危險因子如血糖,血壓,血脂肪,有問題儘早處理,才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心絞痛及心肌梗塞以外,有一些民眾比較不熟悉的疾病也存有性別的差異,如「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是一種心臟、肺臟及血管系統嚴重的病變,發生率約每百萬人中有15 至50人,好發於36至50歲女性,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4倍。初期症狀也極「不典型」,例如喘不過氣、咳嗽、咳血、手腳水腫、頭暈,患者常常誤以為是運動量不足,或是工作疲累,因此第一時間難被發現,常經過2至3年才能確診。若未經妥適治療,平均存活期不到3年,存活率甚至比大腸癌還低,故被稱為是「心臟的癌症」。由於女性的死亡率比比男性還高,進入中年的女性更要提高警覺!性別議題除有賴教育演講來宣導之外,長遠來看,政府及醫療單位更應針對心血管疾病之性別差異,擬定「女性健康」的政策,落實醫療體系及醫護同仁對性別差異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對女性心臟病及相關危險因子的重視及預防,才能真正照顧女性的健康。
-
2020-10-19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主動脈剝離 患者多有高血壓
45歲許姓建築事務所高階經理是運動健將,每周至少跑步3天,作息正常不熬夜,卻在一次寒流來襲出現全身無力、畏寒、咳嗽,以為自己是感冒,直到呼吸困難、急喘,緊急就醫查出是主動脈剝離,幸好及時手術救回一命。藝人小鬼黃鴻升在36歲猝逝,讓人注意到無症狀、猝死率高的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中山附醫心導管室主任蘇峻弘說,主動脈剝離好發在45到79歲男性,且男多於女,主要風險因子為高血壓。蘇峻弘表示,許男雖定期運動,看似非高風險族群,但長期抽菸,可能有高血壓不自知,加上天氣驟冷等的變化,導致主動脈剝離;提醒民眾主動脈剝離非常急促且危險,急性期出現「強烈撕裂性胸痛」,延伸到背部或脖子、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嚴重會引發腦中風、急性心衰竭等,猝死率極高。許姓男子當兵時愛上跑步,養成1周運動3次習慣,假日清晨5時起床練跑;35歲當主管,注意養生不熬夜,飲食正常,健檢正常,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病史,只有讀大學時學會抽菸,菸齡超過25年。許男描述說,當時突然無力、畏寒、咳嗽,起初到診所被診斷感冒,還因工作搭機赴澎湖,3天後症狀惡化,出現虛弱、胸悶合併呼吸困難,提早返台就醫,心電圖判讀懷疑是心肌梗塞,當時沒有嚴重胸痛,幸好仍警覺接受主動脈攝影,發現是主動脈剝離,立刻手術治療,目前穩定,也從此戒菸。
-
2020-10-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他拋下自尊,展示自己脆弱那面!只為「幫癌友爭取更多機會」
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理事長紀君霖的丈夫卡斯柏,是七年前台灣赴日進行免疫細胞療法的第一人。一路陪伴抗癌的紀君霖,最後催生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的成立,她說:「當發現日本有醫師進行細胞治療時,我們在絕望中看到生機,結果腫瘤成功縮小,兩人也多相處了三年。這老天多給的三年時光,彷彿是老天爺選中我們,要為替其他病友尋生機,我願終其一生持續推廣跟努力……」2015年9月24日,卡斯柏卻做了一件大事--他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起了該網頁第一個提案,我完全被蒙在鼓裡,直到這個連署文從別的癌友手中不斷流傳,我才知道他做了這個提案。事後在他與媒體的分享中,我才得知,其實早在2015年中旬開始,他已經針對「臺灣施作免疫細胞療法不合法」一事,寫信到總統信箱、市長信箱,並透過各種關係向各黨派立法委員傳達請願訴求:希望修法使臺灣通過癌症免疫細胞能合法獲得治療權,讓癌症患者多一個選擇。冷門小眾議題,一場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戰爭對於深諳政府作業程序有多冗長緩慢的我們,為了避免後續作業被政府無聲無息地掩蓋,或是被時間拉長後無疾而終,我們又開啟了我們的第二場正式戰役。此時,在馬偕任職公關的好友為我們請假披掛上陣。在經過不到一個月的策劃及討論後,我們召開了第一場正式的記者會,向世人宣示這場戰爭我們將不會輕言放棄,並展現會持續密切監督政府的決心!2015年12月14日上午,也是我們第一場記者會,我永遠記得那一天的天空陰沉沉地,冷冽的空氣像極了我們當天的心情,一直感覺有一股冷空氣直往心裡竄,讓人特別地焦躁又忐忑不安。記者會前一天,我和卡斯柏都沒睡好。他主要是因為不喜歡面對媒體發聲而感到焦慮;而我則是擔心這樣的冷門小眾議題以及我們兩個平凡的素人故事,無法吸引媒體的注意和得到青睞,若是記者會的記者出席狀態與報導狀況不如預期,那麼,這一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戰爭不是就要輸在起跑點上了嗎?而一旦輸了開端,後續我們又該用怎麼樣的方式來對抗政府這頭大怪獸呢?就在我一連串的擔心與惶恐不安之下,慢慢地有越來越多不認識的媒體朋友準時抵達會場,我一顆七上八下的心才得以踏實。為了幫癌友爭取更多機會,他拋下自尊,展示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記者會當天,我和卡斯柏數度淚灑現場,尤其當他用著沙啞的聲音奮力說出他的訴求與想法時,我內心真為他感到無比驕傲與感動!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有多不希望自己這樣的一面曝光在媒體面前,但為了幫癌友爭取更多希望與機會,他拋下自尊與偽裝的面具,將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這一刻的他,令我感到耀眼奪目。我打從心裡知道我嫁了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真正讓我值得託付一生的人。協助召開記者會的好姊妹坦言,以她多年的醫療公關經驗,這樣的議題和採訪對象,是不可能在一早吸引那麼多媒體的青睞而前來採訪;即使友情出席也不太可能有大篇幅報導。對她來說,這場記者會現場與後續的報導曝光與效應,簡直像是奇蹟,她也深受感動。的確,在記者會結束後,我們立即前往機場趕赴日本久留米醫療中心,就在去機場的路上,我便接獲蘋果日報記者的電話專訪,隔天居然以「頭版」的方式大篇幅報導!同時,記者會當天出席或沒能出席的記者朋友,也後續都有為數不少的消息曝光;之後一、兩個月內,也持續接獲許多雜誌媒體的專訪邀約……,這些不在預期內的結果,就如同在平靜無波的湖面上投下一顆巨石而掀起了滔天的波瀾,即使巨石已沉入湖底,卻還是延續不斷地在湖面展開漣漪,許久未歇。卡斯柏癌症治療及提案修法時程2012年 發現罹患鼻咽癌第4期(經33次放療與8次化療都無效)2013年 赴日接受千葉大醫院的免疫細胞療法(腫瘤成功縮小)2015年2月 轉往福岡久留米醫療中心接受胜?疫苗治療(共計兩個療程)2015年中旬 於國發會平臺發起5000人公開連署「癌症免疫細胞療法修法法案」(9月24日正式通過)2016年3月 卡斯柏因放射線治療副作用,導致頸動脈血管破裂,大量出血離世。2016年11月 為完成卡斯柏遺願,紀君霖與友人成立「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2018年9月 衛福部正式公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草案」(簡稱特管辦法)。
-
2020-10-15 科別.心臟血管
長庚研究:主動脈剝離半數與家族史有關 風險增6.82倍
藝人小鬼因主動脈剝離猝死,長庚醫院今發表最新研究,超過五成主動脈剝離的患者多與遺傳有關, 曾有家族史者,一等親家屬的發病風險比常人高6.82倍,多數的患者發病時年紀較輕。主動脈剝離是常見的猝死原因之一,根據統計,台灣的發生率約每年十萬分之五至十萬分之十之間,推估每年約有二千人發生主動脈剝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陳紹緯表示,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括內、中、外三層,當內層破裂時,血液會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兩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恐造成大出血,甚至猝死。陳紹緯表示,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及B型,A型需緊急開胸手術進行人工血管置換,若不手術死亡率高達八到九成,病發初期每小時死亡率約百分之一;B型則大部分可用藥物控制,如有併發症可以主動脈支架來治療。為找出危險因子,林口長庚醫院研究團隊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針對其中二萬三千八百多名主動脈剝離患者及全台四百五十多萬個家庭做研究;結果顯示,主動脈剝離疾病的發生遺傳因素所佔比例超過一半,有家族病史者會顯著增加家族成員的發病風險,一等親的發病風險比常人高出6.82倍。若家族性的主動脈剝離如果發病,發病年紀通常較輕,相較於沒有家族病史者也有較高比例需要接受外科手術。研究成果已於9月刊登在美國心臟學會重量級期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陳紹緯呼籲,若是有主動脈剝離家族史的民眾,應及早至專科門診追蹤、進行影像檢查並嚴格控制血壓及戒菸,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有主動脈病變應積極接受外科治療,天氣變化較劇烈時應特別注意保暖。
-
2020-10-15 科別.新陳代謝
飯後量血壓恐影響判讀!醫提醒量之前2重點、量時3重點必掌握
量測血壓可以遠離心血管疾病的遺憾,但你會量血壓嗎?有些民眾會尋求社區藥局藥師協助量測血壓及諮詢,卻常見民眾量測血壓的方式錯誤。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建議,可分為測量前的準備事宜,以及量測中的注意事項。很多人習慣在晚飯後在家或散步到社區藥局順便測量血壓,其實在飲食後,血壓數值會稍微偏高而影響判讀。正確測量血壓「前」的準備事宜,有二大重點:一是量血壓前的半小時內,不要吃東西或飲食;二是先上廁所,因為憋尿會刺激人體交感神經興奮,而造成測量出來的血壓值呈現假象偏高,會干擾醫師或藥師對血壓變化的判讀。「開始」測量血壓時,有三大注意事項:•必須坐於椅子上且不可蹺腳,雙腳平踩在地板,讓身體輕靠著椅背。•將手臂平放在胸口的高度,衣袖挽起。•在等待血壓機運作時,不可以邊量血壓邊說話。血壓量測是自我照護,除了要遵守正確的量血壓方式,更應每天測量且記錄數值,以便醫師及藥師能夠依據長期的血壓變化做進一步判讀。高血壓患者常見的迷思,是未按醫囑吃藥。服用高血壓藥物目的,是為了避免血壓忽高忽低對血管壁造成損害,而易導致中風、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相關症狀。提醒千萬不可因為當天沒有感到不舒服,或是血壓測量數值正常,就不服用高血壓藥物。成功長期穩定血壓的關鍵之一,就是朋友、家人間的互相關懷,美國疾病管制局也特別將控制高血壓推廣為團隊合作,希望藉由親友間互相關心、提醒,達到長期穩定控制高血壓而遠離遺憾。
-
2020-10-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心臟病人常因等不到換心就走了!研究找出可望修復心肌損傷的方式
我們成年人的心臟肌肉再生能力非常低,如果損傷後(例如心肌缺氧/缺血),不論是失去功能或者是死亡,都很難自行修復,而原來心臟細胞的空白位置就會被纖維母細胞佔據,變成心臟纖維化,造成心臟無力,這是心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換心是一種治療方法,但來源相當的少,很多人等不到一顆心臟就去世了,如果能夠讓它自行修復或再生,那就真是再好不過了。目前台灣人的十大死因中,第二名就是心臟病,不容小覷。2020年9月14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哈根先生(Pat Hagan)報導了一種由海藻膠(Alginate)製成並裝有幹細胞的微小膠囊,可以作為心臟肌肉受損後的治療方法。膠囊大約為一顆米粒的大小,研究人員通過胸部側面的切口將其植入老鼠的心臟肌肉內。膠囊裡面含有30,000個骨髓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會持續分泌出許多生長因子,這些生長因子可以啟動心肌修復和再生的過程,大幅度恢復心臟功能,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生物材料科學》(Biomaterials Science 2020 Sep 15; 8(18): 5061-5070)雜誌上。未來人體研究的結果值得期待。眾所皆知,許多人心肌梗塞(heart attack)急救回來後,發現心肌受損嚴重,導致心臟無力(或叫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而這顆弱化的、肌肉受損的、無力的心臟因為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推向全身,所以會造成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產生缺血和缺氧的現象,造成呼吸喘、呼吸困難、疲倦無力、食慾不振、 四肢冰冷、下肢水腫等等的臨床症狀,甚至有心臟肥大和肝腫大的情形。目前醫學界對於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以及改變生活型態方式藉以減輕心臟負擔,這些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部分心臟功能,但這些藥物並不能讓原本所造成的心肌損害復原回來。所以醫學界一直期望能讓心肌再生,恢復正常的心臟功能。十幾年來,幹細胞治療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幹細胞有很多不同的來源可以得到,骨髓是常常被提到的一個重要來源,強烈的證據指出在骨髓間質 (Bone marrow stroma) 存在有組織特異的幹細胞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科學家已經了解到,必須直接把這種間質幹細胞送進受損的心肌部位(若選擇注射入血管,不論是靜脈或動脈,效果都很差,只有少部分的幹細胞會到達心臟受損部位),才有可能促進新的心臟肌肉再生。但即便是如此,科學家們的諸多嘗試仍都以失敗告終。失敗的慘痛經驗,發現了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是這些幹細胞會被免疫系統所破壞,因為它們不是心臟內原有的物質而予以攻擊,通常植入幾小時後,就只剩下不到1%。第二則是幹細胞就算直接放進心臟受損部位,它也不願意好好待著,反而會從受損區域跑到身體的其他各部位去,造成效果不彰。這次研究人員使用的海藻膠膠囊,既可以將細胞拘留在心臟受損部位內,不能夠亂跑。同時又可以保護它們不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14天後仍然在膠囊內存活著),可說是一箭雙鵰,效果非常好,所以受到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海藻裡面富含海藻膠(alginate),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不會觸發免疫系統的攻擊。當它被科學家簡單修飾後,可以形成凝膠狀的膠囊,保護幹細胞。同時膠囊外部具有多孔膜,可以讓幹細胞所分泌的各式各樣生長因子從孔洞中持續釋放出來,促進心肌再生。這顆膠囊直徑僅為1.5毫米,是由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萊斯大學生物工程學系維瑟教授(Omid Veiseh)和貝勒醫學院外科部加塔醫生(Ravi K. Ghanta)所共同研發出來的。加塔醫生將模擬心肌梗塞後的老鼠分成三組,每組老鼠的心包囊(the pericardial sac)內分別植入三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組老鼠是植入含有幹細胞的海藻膠膠囊,第二組是植入不含任何東西的海藻膠膠囊(控制組),第三是直接植入完全沒有保護的幹細胞。研究結果顯示,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室功能復原的機會比起直接植入幹細胞組要高出約2.5倍,相當驚人。另外,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肌纖維化的情形比起控制組也大幅度減少了2/3。而直接注射幹細胞組在心肌纖維化上則完全沒有改善的效果。結論顯示海藻膠膠囊包裹幹細胞可以維持幹細胞存活,進而增強心臟復原與再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英國心臟基金會副醫學主任皮爾森教授(Jeremy Pearson)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用幹細胞修復受損的心臟一直是醫學界十多年來的願望,但是到目前為止,這項努力的成果還遙遙無期。而海藻膠膠囊看起來確實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值得嘉許。
-
2020-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帛琉研議納旅遊泡泡 不只救觀光也促人道救援
觀光局研議將帛琉納入旅遊泡泡,長期深耕帛琉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推動旅遊泡泡不只救觀光,有了定期航班,帛琉急重症患者不再需要花大錢包機來台,有助促進人道救援。全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考量商務泡泡、外交泡泡等進行順利,觀光局持續規劃旅遊泡泡,帛琉可望成為首波開放國家,未來兩國可望以旅遊團形式互相開放邊境,入境後免隔離措施,但不開放自由行。「台灣、帛琉開放旅遊泡泡,不只有助促進觀光產業,背後更隱含人道救援意義。」多年協助帛琉進行國際醫療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今天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帛琉是台灣的友邦,整個帛琉只有一家醫院,但因為沒有重症醫療能力,2008年與新光醫院簽訂轉診合約,協助患者轉診到台灣接受治療。疫情爆發後,帛琉和台灣的定期航班從3月底至今全面停航,新光醫院基於12年情誼,持續在防疫、醫療量能許可下,收治來自帛琉的急重症患者,但患者必須以包機形式來台接受治療,每月約1到2次包機直航,每次包機花費高達新台幣200至300萬元,卻只能載送8人,高昂的費用早已讓帛琉患者大喊吃不消。據了解,斷航影響的不只帛琉患者,不少台商、留學生等更是有家歸不得,聽聞新光醫院有兩國包機,常有人打電話到醫院詢問是否有賣往來帛琉的機票,被醫院總機開玩笑稱將改名「新光航空」。洪子仁說,按照防疫期間規定,帛琉患者不論病情急重程度,都得按照規定提供登機前3天COVID-19檢驗陰性證明,入境後也要居家檢疫14天。不過,新光醫院收治的帛琉患者及陪同家屬共96人中,至今仍沒有一人確診。洪子仁指出,新光醫院在疫情期間曾收治一名68歲帛琉男性患者,他因不明原因嚴重肝衰竭,肝功能指數是常人的100倍以上,命在旦夕,來台後確診罕見的「高安氏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屬於遺傳疾病,接受治療後完全康復出院。不過,洪子仁坦言,得以幸運來台接受治療的患者真的是少數,目前仍有45名急重症患者等待當中,以癌症患者最多,另有骨折、中風、小兒腸阻塞等疾病患者苦苦等待國際醫療救命。洪子仁指出,未來若開放旅遊泡泡,定期航線恢復,新光醫院預計派駐醫療團到帛琉提供醫療協助,帛琉急重症患者也得以來台灣接受治療,落實政府喊出的Taiwan Can Help(台灣能幫忙)精神。另一方面,洪子仁認為,台灣民眾在防疫期間真的都悶壞了,開放旅遊泡泡也得以讓民眾有個地方能出國透透氣。
-
2020-10-14 新聞.杏林.診間
只是個嬰兒怎麼會中風?一次如常的洗澡、餵奶後…卻是母親「人生噩夢的開始」
洗澡,是她們親子間最美好的快樂時光。她看過不少育兒書籍,有些寶寶並不喜歡洗澡,甚至會為此大吵大鬧;但是,蓉蓉不會。她總是笑著一張臉,享受溫暖的水流,猶如還在她肚子裡那般,不時揮舞著手腳,輕輕地打出小水花;那是她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唯一能靠自己的能力所創造的小世界。可是,這幾天,蓉蓉的媽媽細心地發現,她不時會握緊雙拳。這個年紀的孩子握拳不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有時餵她喝奶,她也會伸出一隻小手緊抓著她的大拇指,似乎這樣就可以讓她感到安心。但是,蓉蓉握拳時的模樣貌似是一種最輕微的痙攣;她逼自己不要多想,有了小孩的母親總是會有點恐慌症。不過,蓉蓉另一個症狀就不容小覷了:她常常會嗆奶,甚至在喝完奶沉沉睡去時,突然因為吐奶而嗆醒。不對勁?一定是哪裡出了錯!她必須要帶女兒去就醫。帶她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要安然地照顧她健康成長。病發 蓉蓉是這個家的第二個女兒,出生時有兩千八百九十五公克,三十八週又過三天以足月的姿態誕生;雖然不是在預期內所誕生的孩子,她的到來依舊讓整個家族開懷不已。她的成長隨順著老人家琅琅上口的七坐八爬,一刻也沒有落下;快要五個月大的她,早早就學會了翻身,也能坐得很穩了。「她一向都是那麼健康,所以我們都沒想過,她竟然會在七個多月大的時候癱掉。」蓉蓉到花蓮慈院就醫時已經六歲了,看到她的人都知道這個孩子正在受苦;她的病讓她沒有辦法像一般孩子那樣活潑大叫,只能像個植物人般躺在床上任由醫療無情介入。蓉蓉出事的時候,還不滿週歲;「五個月大時,她嗆奶嚴重,怕會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醫生幫她裝上鼻胃管。七、八個月大回診時,她因為打針而哭鬧,竟然哭著哭著就癱掉了。」蓉蓉媽回憶過往,仍覺心酸。就醫 緊急地帶著女兒先到臨近某醫院就診。經過檢查後,醫生告訴他們,蓉蓉確定是罹患了罕見的「毛毛樣腦血管病變」。將電腦螢幕微微調整方向,醫生貼心地讓他們可以看得更清楚;「這一條大條的血管承擔供給血液的要務,可是它卻閉塞了,導致後方的小血管雜亂的生長;因為血流量不夠,這些小血管長得又細又小。」這些醫學解釋往往令聽者頭痛;緊接著,醫師以最簡單又容易聽明白的話語給他們最沉痛的打擊:「說白一點,這就是一種缺血性腦中風。」其實,蓉蓉在洗澡時的握拳、嚴重嗆奶都是一記記的警鐘,他們並非渾然未覺,只是不曾往最壞的方向思考;「中風?她還只是個嬰兒怎麼會中風?」蓉蓉的媽媽幾乎驚叫出聲,這個解釋雖清楚明白,卻像一個謎團,她糾纏其中,解不明白。直到日後心情稍微平靜下來,在閱讀大量資料之後她才知道,「毛毛樣腦血管病變」原來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疾病,發病年齡從六個月到六十幾歲都有可能,尤其好發於十五歲以下的兒童,或是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年輕人。面對這種罕見疾病,並非無法可解。醫生建議,蓉蓉可以做腦血管繞道手術;他有信心地說,院內曾替一個跟蓉蓉年紀相仿的孩子做過一樣的手術,手術非常成功,癒後狀況相當良好。他們動了手術,在蓉蓉媽媽生日的前一天;手術後,她失去了過生日的興致。因為,一樣的疾病,一樣的手術,預後狀況卻往極端的方向發展:蓉蓉沒有那個孩子的幸運,做完右邊的腦血管繞道手術後,她不僅腦部塌陷,還出現大量的腦積水;醫師緊急再次動刀,為她放置引流管,但是奇蹟並沒有降臨。「那是我人生噩夢的開始。」蓉蓉的媽媽自言,在蓉蓉發病之前,她是一個快樂的女人。早早就從美容師、專櫃櫃姐的身分退下,生活無憂無慮,生活中最常做的娛樂就是跟姊姊一起逛百貨公司、做臉洗頭;從蓉蓉倒下那一刻起,她卻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看護。腦積水、胃出血、吸入性肺炎、癲癇反覆發作,至花蓮慈院之前,整整快要六年的時光,蓉蓉飽受折磨;不僅連左邊也緊急做了腦血管繞道手術,為了保命,甚至還做了胃造廔口與氣切。蓉蓉媽媽學會操作呼吸器、甦醒球,連抽痰的動作都比剛到院實習的護理師還要熟稔快速;每一個動作都像是演練過數千萬回的教官,完美優雅,沒有一絲遲疑。有人曾問她:「抽痰這件事情,很多家屬都做不來,因為過程中患者會很不舒服,家屬會不忍心,妳怎麼可以做得這麼好?」「為了守住她那一口氣!我告訴自己我不是媽媽,我是護理師。」她平靜的雙眼中沒有一絲波瀾;多年來,照顧蓉蓉的生活早已將她的情緒消磨殆盡。「每次要去接大女兒放學時,我推著蓉蓉前往學校的路上,有時見她一口痰卡著,顧不得旁邊那麼多雙眼睛,我還是得在路邊替她抽痰。」那段路程才短短十五分鐘,她經常要走上半個小時,往往是邊抽痰邊等著大女兒放學。她的心思全放在蓉蓉身上。有一回,她發燒到四十度,緊急送醫;醫生告訴她是腎臟發炎,必須住院幾天。但是,只要點滴打完一拔針,她就會偷偷溜下床、騎上機車,回家看孩子;「因為全家只有我敢替她抽痰。」慈院團隊的診治 即使她奮鬥多年,蓉蓉雖然活著,但就只是了無聲息地躺著,只有在抽痰或是極度不舒服才有大幅度的動作。她不願放棄,轉診各院,並試圖在網路上尋求解方。最終,她帶著女兒來到我的門診。她當時走入我診間的那一幕,我始終無法忘懷:她推著一臺推車,車上除了幾乎接近全癱的蓉蓉,還有一大疊的病歷資料,六年來的就診紀錄無一遺漏。我花了一些時間,仔細閱讀這些病歷,心中充滿著惋惜,卻不敢出聲,只能在心裡喃喃自語:「怎麼會開刀開到腦部萎縮了呢……」然而,醫生的本分並非打擊患者與家屬的信心,而是要幫助他們迎向希望。「她罹患的確實是毛毛樣腦血管病變,日本人又稱這個病為『煙霧病』,因為小血管細如煙霧。」我告訴她,這個病好發在兒童時期,顱內內頸動脈到中大腦動脈交界處為何會萎縮狹窄,至今仍舊是個謎,也因此讓她發病的症狀像中風一樣;蓉蓉發病得早,有些人拖到成年甚至會引起腦溢血。「當時選擇做腦血管繞道手術是正確的。」我知道,蓉蓉的母親始終認為那是個錯誤的決定,因此才害了孩子的一生;五年多來。她一直將自己關在自責之中,難受得像是溺水般。「只是,問題在於,接血管的切口只有零點三公分而已;以我的經驗標準,必須要零點六公分才能夠引接足夠的血流。因為血流量不夠多,她後續的恢復就不盡理想,再加上其他的併發症狀,蓉蓉才會這樣持續惡化下去。」「那麼,我們要再動一次刀嗎?把切口弄大一點?」她眼底湧現的不再是淚水,而是希望。我的想法並非如此:「開腦是大刀,更何況她小小年紀就已經動過四、五次的腦部手術了,其中的風險不可不謹慎。既然這個手術已經完成,雖然血量不夠多,但我們可以運用其他方式幫助蓉蓉恢復。」首先,我們必須先解決她水腦的問題跟癲癇的情況。根據蓉蓉媽媽說,她兩歲半發生過一次大癲癇後,癲癇的狀況就像開關被啟動,從此不再受控;尤其夜裡更加頻繁,嚴重時甚至連呼吸都停止了。她苦笑著對我們說:「因為她的癲癇,我已經好多年夜裡沒有好好睡過了。」聽到我們要為蓉蓉做引流手術,媽媽當下就拒絕了,她的字句間充滿著譴責:「以前蓉蓉做過兩次,這兩次卻讓她的病情愈來愈嚴重,甚至造成慢性顱內積水的狀況。」「以前的醫院做法是傳統的引流手術,跟我們要做的腰椎腹腔引流手術不同;我們的手術,管線短,不用開腦,傷口小,風險也小。」我以為這番話可以動搖她的堅定,但過往的不快回憶猶如一張黑網將她包得密不通風,她最後仍拒絕了我的提議。我請她務必三思,解決蓉蓉腦積水的狀況是首要之務,之後的其他治療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效果顯現。她在思考的同時,我緊接著告訴她我們第二項治療:「蓉蓉癲癇的狀況,之前一直以藥物控制,我看她的藥量愈吃愈重……蓉蓉現在睡著的時間是不是比醒來的時間長?」她嘆口氣,間接給予肯定的回答。「我們神經外科的蔡昇宗醫師在迷走神經電刺激手術治療方面是頂尖的高手。」我告訴她,這個手術可以有效控制蓉蓉癲癇的狀況;蓉蓉的癲癇若能緩和,我們才能接著談論她的未來。這個手術並不困難,但要價昂貴;日後還要更換電池,電池費用也是不斐。不過,對於這個提議,蓉蓉母親卻眼也不眨地點頭同意。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為了要讓蓉蓉做這個手術而四處奔走,向各大社福單位與基金會請求援助,最後才終於湊到足夠的手術費用。緊抓著希望,是這近六年來她最虔誠的信念。手術過後,我們再搭配輕微的抗癲癇藥物,蓉蓉清醒的時間愈來愈長。在癲癇控制之下,原本眼神難以對焦的她,漸漸地可以與我們四目交接;有一次,她看著我好一會兒,甚至還對我微笑呢!當美好的光灑進窗來,無害的塵埃漂浮其中,也會讓人覺得浪漫,我於是又向蓉蓉的母親提議引流手術。我告訴她,解決蓉蓉水腦的問題是根本;水腦問題解決之後,才可以真正看見蓉蓉身上奇蹟能有多大。這一回,她點頭同意了;引流手術後的成果,也讓她興奮不已。蓉蓉開始有了各式各樣的表情,變得逐漸有力氣。媽媽笑說:「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她現在竟然可以跟姊姊搶玩具了!」她那開懷的神情就像一朵花,無畏寒冬凜冽地慢慢綻放;這是她這麼多年來,真正打從心底發出的笑靨。「我的手是不是很醜?」蓉蓉的媽媽攤開十指,纖細的指頭上佈滿著死皮以及裂痕。她的問題沒有得到任何肯定的回應,沒有人捨得嫌厭一位悉心照料病兒的母親那雙滿目瘡痍的手,也沒有人會不捨地別開眼;反之,心裡是盈滿著動容,因為那是一種印記,名為母愛。此時的蓉蓉,在病床裡正在自個兒玩;今天,她靠自己的力量,已經坐起來整整一個多小時,破了她自己這七年來的紀錄,也顯示蓉蓉愈來愈有力氣,正朝著復原的方向緩慢前行。看著小生命的強韌,我們也堅信,蓉蓉絕非是那個被算命師預言活不過六歲的孩子。再過幾天,她就要過七歲的生日,而我們相信,我們會看著她長大;終有一日,她會從女童成為女孩,再從女孩成為女人,傳承著她母親的堅強與勇敢。林院長的大腦小教室:迷走神經電刺激晶片植入癲癇是腦部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所致,發病時不僅會影響到意識、動作、感覺,許多幼童因此產生口語表達能力遲緩、動作不協調等病癥。一般而言,癲癇可以藉由抗癲癇藥物獲得有效控制,但有一部分患者無法藉由藥物控制癲癇病情。因此,二○○七年,衛生署通過以迷走神經刺激器做為新的癲癇輔助治療方法;此手術是將電極晶片植入視丘的前核或是將線圈圈在頸部的迷走神經,以適當的電流刺激,調節患者腦內的不正常放電以改善癲癇狀況。(本文摘自經典雜誌《能醒能走:林欣榮教授的腦醫學救命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