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加護病房
共找到
1130
筆 文章
-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姊妹支援西班牙染疫 康復獲列隊鼓掌登西國媒體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西班牙醫療體系更是吃緊。僑務委員劉金枝2個女兒都在西班牙擔任醫護人員,上個月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經治療,大女兒已從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休養,被推出急診室時,醫院醫護人員皆列隊為她拍手加油,更被當地媒體廣為報導,成為台灣之光。國民黨立委溫玉霞昨天透露,她的好友、也是僑務委員劉金枝,一對寶貝女兒都是醫護人員,疫情爆發以來不眠不休工作,上個月卻不幸被感染新冠病毒,大女兒Diana在醫院戴了15天的呼吸器,小女兒在家隔離治療,令人既心疼又擔心。溫玉霞今在辦公室與劉金枝視訊詢問現況,劉金枝表示,2月底疫情爆發時已經很擔心了,女兒上班回來告訴她「我們早晚會被傳染」,讓她聽了非常心痛,相信所有醫護人員的家庭都跟她是一樣的心情。孩子不幸確診,他們也要面對。劉金枝說,女兒們身體虛弱,每日只能通2次電話報平安,由於先生是醫生,大多通話時間都是由他去了解情況,她只能靜靜等待,祈求孩子早日康復。敘述過程中也不禁哽咽落淚。溫玉霞表示,台灣的女兒在異國發光發熱,為了救治病人勇敢和病毒奮戰,父母也都全力支持女兒在僑居地犧牲奉獻,這一家人都是台灣之光,她認為僑委會應給予嘉獎表揚,也希望所有好友一起為在西班牙及各角落的醫護人員說句「謝謝」與加油。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女兒」西班牙搶救患者染疫 康復推出病房獲一片掌聲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多國肆虐,目前以歐美疫情最為嚴峻,醫療人員面對龐大的確診病患疲於奔命,他們對防疫的幫助功不可沒。對此,立法委員溫玉霞昨日在臉書專頁分享西班牙媒體報導,表示行政院僑務委員劉金枝的一對女兒目前在西班牙擔任醫護和麻醉師,但在救治病患過程中染疫,近期兩人逐漸康復,大女兒被推出病房外時,西班牙醫護列隊為她鼓掌加油,畫面相當感人,而溫玉霞也直呼她們是台灣女兒,全家都是台灣之光。溫玉霞在貼文中以「為在西班牙的台灣女兒喝采」為題,寫到行政院僑務委員劉金枝的大女兒Diana在西班牙醫院擔任麻醉師,而小女兒也同樣為醫護人員,兩人為救治新冠肺炎病患不眠不休,但上個月卻不幸染疫,Diana在醫院救治戴上呼吸器15天,而小女兒則是在家隔離治療。根據「EL CORREO」報導,Diana在畢爾巴鄂(Bilbao)醫院工作將近5年,染疫後住進了重症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終於逐漸康復,已經可以轉離原本的病房,當她被推出病房時,一群西班牙醫護人員列隊為她鼓掌加油,感謝她在醫療前線的付出,而Diana也舉起手向他們示意。溫玉霞表示她看到這幕時相當感動,她說「台灣的女兒在異國發光發熱,為了救治病人勇敢和病毒奮戰,劉金枝的先生也是醫師,父母都全力支持女兒在僑居地犧牲奉獻,這一家人都是台灣之光。」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版「即刻救援」 朋友接力求援保他一命
開完會後 詹姆斯咳嗽不止現年32歲、擔任助理醫師的詹姆斯・蔡(James Cai)3月2日參加一場醫學會議時,因咳嗽嚴重提前離席;他沒回紐約的家,而是去新澤西州媽媽家,她出城了,詹姆斯可以待在那裡,不必擔心萬一患流感會傳染給妻女。等到晚間人少之際,詹姆斯上診所做流感快篩,可惜沒有新冠肺炎檢測試劑盒。流感結果是陰性,但醫生覺得詹姆斯咳太凶、心跳又快,建議他到醫院急診室做電腦斷層掃描(CT)。他才坐進急診室就開始發高燒、呼吸急促,而且頻拉肚子,耗盡他全身的氣力。3日,醫師告訴詹姆斯,CT顯示他有肺炎,除服用抗生素外,要再做新冠病毒檢測。醫師措詞謹慎,但詹姆斯上網查詢時,發現自己符合所有新冠肺炎的症狀。隔天,詹姆士正等候檢測結果,赫然聽到晚間新聞報導,新澤西州州長在推特上宣布,該州出現新冠肺炎確診首例。完全不知道感染源的詹姆斯就這樣「中獎」了。由於紐約傳出戴口罩的亞裔女性在地鐵站附近遭暴力攻擊,詹姆斯有好一陣子搭地鐵都不戴口罩。他責備自己放鬆了戒備。心臟科醫師好友 四處請教和詹姆斯同樣來自上海的至交好友、在紐約執業的華裔心臟科醫師黃儀立安慰他別擔心。但他懂得詹姆斯孤立無助的心情,畢竟新澤西州的醫生完全沒有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黃儀立在醫生圈裡四處打電話請教,包括支援過武漢的上海醫生。所有的人都說病毒可能造成重創:雖然有許多人自行康復,但也有身強力壯的人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撒手人寰。沒人知道詹姆斯會是哪一種。住院第五天 開始呼吸困難6日,詹姆斯住院第五天,「痰很多,呼吸困難」,血氧飽和濃度偶爾降到85%,遠低於正常健康人的逾95%。7日,詹姆斯幾乎一開口講話,就狂咳不已。他開始接受經鼻導管供氧。抗生素沒能改善血氧濃度,他很擔心自己接下來可能要插管,如果出了差錯不能及時接上呼吸器,甚至可能送命。他不斷盯著自己的血氧濃度,不敢入睡。詹姆斯的親友持續聯繫中國的醫生,得知那裡會給病患照第二張CT,弄清肺部損傷情形;美國醫生卻不樂意,光把詹姆斯移出負壓病房就可能讓醫護人員曝露於感染風險。黃儀立堅持不懈的致電與詹姆斯的感染醫師溝通,正式提出拍第二張CT的要求。老闆不眠不休 翻譯醫學資訊詹姆斯的華裔老闆、64歲的何恭程也打電話,聯絡到詹姆斯的另一名醫生艾若德。他向艾若德解釋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剛發布的第七版新冠肺炎治療準則,儘管該準則多基於臨床經驗,而非發表過的研究,但他敦促艾若德依照部分建議擬定療法,包括開立兩種中國新冠患者的常用藥-治療瘧疾的氯奎寧(Chloroquine)和治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Kaletra)。艾若德擔心這兩種藥都沒經過廣泛臨床實驗,也未獲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並對不符標準醫療程序的作法,表達憂慮。何恭程告訴艾若德,此時生死攸關,沒法依標準程序來,他願意提供中國健委會醫療準則的完整英譯。為此,何恭程連續工作近12小時,將新冠肺炎症狀、輕症和重症訊號、病程發展、給氧方式,建議的後續追蹤等等,全部譯完傳給艾若德。何恭程有很深的急迫感,他擔心救不活詹姆斯。朋友發動人脈 聯繫製藥商在此同時,詹姆斯的血氧濃度已降至80%,第二次的CT顯示,他的肺短短五天間近40%塌陷。詹姆斯的病情惡化讓醫生態度轉變,除了開氯奎寧和蛋白酶抑制劑,也為他申請實驗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院方表示,需要時會將他移入加護病房。但要成為瑞德西韋的「恩慈療法」對象也不容易。黃儀立發動自己的所有人脈,聯絡製藥商吉利德公司。12小時50萬人 看見詹姆斯CT片他取得詹姆斯的同意,將他的CT片貼給另一名醫生朋友,後者轉貼至推特,希望提醒未認真看待新冠肺炎散播的醫生加以注意。12小時內有50萬人看到新冠病毒如何快速造成呼吸衰竭,這張CT被多方分享轉傳。詹姆斯的親友認為,多達數百人因此推文敦促吉利德注意詹姆斯的案例。發推特後4小時 藥終於來了CT首次上推特不到4小時,吉利德就打電話通知詹姆斯的醫生,藥寄出來了。10日凌晨3時,醫生一收到瑞德西韋便直奔詹姆斯病房。發燒至少九天的詹姆斯終於在11日退燒。甚至在他服用瑞德西韋前,血氧濃度開始回穩。劫後重生 把給女兒遺書留病房21日,詹姆斯在兩度檢測呈陰性後出院,他的肺還需要時間休養,但他活下來了。他把先前預備給女兒的遺書留在病房沒帶走。截至今日,新冠肺炎沒有已知的特效療法。幾乎無法得知是那種治療元素-高流量氧療、用藥、時間、社群動員或意志力,幫詹姆斯撐過來。他感謝許多人,「救了我的命」。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比安全社交距離遠兩倍 研究:4公尺內仍有新冠肺炎病毒
一項新研究檢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病房空氣樣本,發現病毒的傳播距離可遠至4公尺,比目前建議民眾在公共場所保持的社交距離還遠兩倍。但科學家也提醒,在這段距離發現的少量病毒,不一定具傳染力。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新興傳染病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今天發表中國研究人員的初步調查結果,為病毒傳播方式的激烈辯論增添新資訊。法新社報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團隊率領的研究人員,檢驗了新冠火神山醫院一間加護病房與一間COVID-19病房的物體表面及空氣樣本,這兩間病房在2月19日到3月2日之間共收治24名病患。他們發現,病毒主要集中在病房地板,「也許是重力與氣流影響,大多數的病毒飛沫都飄到地板」。民眾經常觸碰的物體表面,像是電腦滑鼠、垃圾桶、病床護欄與門把等處,病毒量也較多。研究團隊寫道:「此外,加護病房醫護人員的鞋底樣本,有半數驗出呈陽性反應。因此,醫護人員的鞋底可能成為病毒載體。」團隊也研究所謂的氣溶膠傳播,也就是病毒飛沫微小到可在空氣中懸浮好幾個小時,與幾秒內就會落到地上的咳嗽或鼻涕飛沫不同。他們發現,含有病毒的氣溶膠主要集中在患者附近與下風處,最遠可達4公尺;不過,在距離患者最遠8公尺的上風處,也發現有更少量的病毒。研究報告執筆人寫道,令人振奮的是,醫院工作人員都未感染,「顯示適當的防疫措施可以有效預防染疫」。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新冠插管病患為何都俯臥?英ICU醫生告訴你
英國一名加護病房醫生回答各界疑問,解釋為何新冠肺炎重症插管病患,都是俯臥在病床上,而非一般大眾所認知的仰躺。橫掃各國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高達98萬9288起,其中逾4萬7千起病例為嚴重或瀕危的重症者。許多曝光畫面可見,各地使用呼吸器的重症使患者,都是趴在病床上,引起不少疑問。英國加護病房醫生丹尼爾斯(Ron Daniels)近期就常被病患家屬質疑,為何讓他們趴躺,於是決定製作了一段影片,解釋為何有些插管病患是俯臥。丹尼爾斯指出,仰躺胃等腹部器官會壓迫肺的下半部,再加上地心引力作用,會讓血液流向被壓迫的部分,形成肺部有氧的部分缺血,而缺氧的部分則充滿血液不斷增加並擴大。但俯臥可避免肺部被壓迫,同時還能血液流入已經充滿氧氣的部分,讓病人器官能順利獲得所需氧氣。
-
2020-04-04 科別.心臟血管
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全人工心臟使用時機?醫師詳解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等待換心的過渡期該怎麼辦?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統計, 108年心臟移植等候者約有200人,同年僅86例成功分配到心臟,器官移植的捐贈者和等候者人數之間有一定的差距。所幸,醫學進步,患者在各種心臟輔助儀器下,有機會挺過危險的過渡期,等待換心的希望。快來看看振興醫院心臟加護中心主治醫師李永在解析常見的心臟輔助儀器。進行心臟手術時,可能需使心臟停止,這時會使用人工心肺機。李永在表示,人工心肺機是一種體外循環儀器,在心臟手術時,暫時用來取代心肺功能,醫師趁此時對心臟動手術,因此使用時間很短。這類體外循環機器,由幫助血液循環的幫浦,和交換氣體功能的人工肺臟組成。不過,為儲存全身血液,人工心肺機有較大的空間,難以在加護病房使用,對此有了另一利器─葉克膜。葉克膜是用於搶救的儀器,李永在說明,有別於人工心肺機,葉克膜改以置入管子的方式建立患者的閉鎖式的血液循環─血液從靜脈系統經過人工幫浦和人工肺臟處理,再送回動脈,輔助心肺功能。不過,人工管徑缺乏天然血管的抗凝血物質,葉克膜使用久了,會有血栓的風險。因此,醫師必須施打高劑量抗凝血劑來控制,但使用越久風險越高,出現中風、感染、出血和器官功能不足等併發症。一般而言,歐美使用葉克膜至多1週,但台灣因國情、設備等因素,有些患者會超過1週以上,容易併發症,以至於不容易存活超過2週。「葉克膜絕非萬能,只能緊急搶救。」李永在強調,在患者有機會復原的前提下,葉克膜是一種「過度期」的使用,絕非所有病者都有效。葉克膜搶救對象,包含肺炎感染、新生兒呼吸窘迫等呼吸衰竭的患者,以及肺功能不佳的心臟疾病患者,然而,「葉克膜對心臟可能沒有實質幫助,只是幫助心臟,維持心臟以外的器官功能良好,讓心臟有時間休息,有機會施行手術。」 例如替心肌梗塞患者爭取時間,趕快施行繞道、支架手術,待心臟恢復就可以拿掉。針對無法挽救的病人,葉克膜只會延長病人痛苦的時間,「例如不能心臟移植的病人,葉克膜頂多延長一週生命,拿掉後仍無法避免死亡。」醫師說,很多病人都可以裝,但牽涉到是「有效」還是「無效」醫療,只要患者的程度有機會矯正,裝葉克膜就有效。至於心室輔助器,適用於肺功能較佳患者,其保有幫浦,但移去人工肺,分左心室輔助器、右心室輔助器和雙心室輔助器,把心室的血液收集到幫浦裡,再送入血液循環中。李永在指出,裝左心室輔助器時,右心室功能要良好,反之亦然,都不好則裝雙心室輔助器。為何有患者裝心室輔助器,而不是葉克膜?醫師解釋,人工肺引發血栓的風險較高,因此肺功能佳,不須使用人工肺的患者會考慮裝心室輔助器。心室輔助器有不同幫浦設計,常分成有俗稱「短效型」及「長效型」。李永在解釋,「短效型」仍需外接管子、監視器等,大約是一顆西瓜大的機器,患者仍無法脫離加護病房,只能在電線範圍內移動。更因為外接管子仍有血栓風險,一般歐美都使用2-3週,台灣則因換心來源不足,常常達1個月。「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則把幫浦縮小,連接在心臟,有一條電線到體外連接電池,因此患者可帶著到處趴趴走、坐飛機,因人工管子而血栓風險較小,漸成主流。因此,台灣把這類「長效型」視為可以長期過度到心臟移植的利器。不過,歐美很多較年長患者,不想心臟移植,也做為心衰竭末期的終點治療。醫師提到,振興醫院就有患者裝了「長效型」在家等心臟移植,也有人2-3年後,就不想移植了。目前歐美最長可使用8年以上。患者可都裝「長效型」嗎?李永在表示,「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手術要停心,很多心衰竭患者,已做過繞道等心臟手術,再施行心室輔助器手術的困難度較高,需有經驗的醫師,不過歐美已較少使用短效型,若患者有存活機會,大都換成長效型。然而長效型價格較高,達上百萬,不是每個民眾都能負擔,目前台灣採有條件給付。總之,心室輔助器有許多好處,無論長短效,患者都可以脫離呼吸器,至少在有限空間,甚至外出活動。全人工心臟是非常複雜的機器,李永在說,更換全人工心臟時,原本的心臟要拿掉,讓肺臟和身體的血液到人工心臟,再由幫浦運送全身,包含左右心的調節、閥門設計、電源線模組都非常困難,採全植入式,雖歐美還有在做,但台灣、全世界都不流行。與心室輔助器的差別?醫師解釋,目前右心室的輔助器體積仍大,導致雙心室輔助器仍需外接管子,又侷限了患者生活,才有發展全人工心臟的目標。不過,目前其價格、技術、醫療照顧門檻高,反而心室輔助器門檻較低,且70%患者大多是單側心室衰竭,單心室輔助器就夠了。李永在強調,雖有上述心臟輔助儀器,但對於嚴重的心臟疾病患者,心臟移植還是最終目標。台灣心臟移植存活率遠高於歐美,至少5年存活率達6-7成,雖然有感染、排斥問題,還是會比機器的要好,是對患者比較好的方式。(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增10例3腹瀉、1腹痛 醫師:腹瀉恐是轉重症指標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新增十名確診案例,其中有三人主訴有腹瀉症狀、一人腹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表示,腹瀉症狀恐比嗅覺、味覺喪失更加值得關注,已有臨床觀察報告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一定的比例皆主訴有腹瀉症狀,不少臨床醫師也將腹瀉視為觀察的症狀變化的指標之一。新冠病毒已知是透過人體內ACE2受體感染人體,徐上富表示,人體內ACE2分布最多的組織,以支氣管、肺部、腸胃道、大腸、小腸最多,鼻腔內部雖然有ACE2,其量遠低於支氣管等組織;因此,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後,最快侵襲的組織就是支氣管、肺部,其症狀表現為咳嗽、喘等。而腸胃道中也能發現有豐富的ACE2,無論是國內外的確診案例,不少都有患者主訴有腹瀉、腹痛、噁心想吐等症狀;徐上富表示,中國大陸是第一個確診案例突破八萬人的國家,當初確診案例到達七萬多人時,曾有一分研究報告,顯示有2%到10%的患者出現腸胃道症狀,且該症狀屬於較為後期症狀,其中住進加護病房的確診患者,腸胃道症狀的比例遠高於住在一般病房的確診患者。二月中旬,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曾有一份報告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5%有腸胃道症狀。發明雞尾酒療法的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及部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會有出現腸胃道症狀。徐上富表示,依目前觀察,腹痛、腹瀉恐怕會是確診患者發展到重症的指標;他說明,病毒入侵人體後,病毒會透過細胞不斷複製,當病毒量大的時候,就會入侵到更多的組織,換言之,會出現腹痛腹瀉的患者,恐是體內病毒量已經相當高後,進而侵襲腸胃道。至於病毒濃度高一事,是否也可以解釋,病毒侵害至ACE2含量較低的第一對腦神經到鼻腔底部?徐上富表示,不無可能,但是他認為,腸胃道不像是鼻腔,會暴露於接觸到空氣,病毒可透過飛沫等機會,接觸到鼻腔,因此鼻腔可能是接觸到病毒的第一道門。所以即使鼻腔內的ACE2含量低,也可能因為是大門,讓病毒得以首先入侵,他認為,並不是病毒量高才導致病毒侵害第一隊腦神經到鼻腔底部,進而出現嗅覺、味覺喪失,反而腸胃道症狀的出現,較有可能是病毒量高的表現。不過,徐上富強調,目前的研究都屬於觀察性的實驗,盼後續更多國家釋出資訊,更能解釋病毒量與症狀之間的關係。
-
2020-04-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加護病房都用溫水洗手?洗手水溫會影響病菌數量嗎
今天看完病人在洗手的時候,發現水特別熱,想說,是不是加護病房的洗手水溫有特別意義呢?這個問題最先想到的就是就是阿長,之後又去查了一下文獻,最後在問一下資深護理人員結果最後的結果是..沒有特別意義那為何會有熱水呢?因為護士常常造洗手,天氣冷,洗冷水手不舒服,所以改用熱水但是如果又太熱的水,手更容易乾燥,所以建議都用溫水。不過的確有部分文獻說,溫的肥皂水或是含有滅菌成分的水可以幫助清潔更多細菌: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325225216/www.cfsan.fda.gov/~dms/a2z-h.htmlHot water that is comfortable for washing hands is not hot enough to kill bacteria. Bacteria grows much faster at body temperature (37 C). However, warm, soapy water is more effective than cold, soapy water at removing the natural oils on your hands which hold soils and bacteria.Laestadius JG, Dimberg L (April 2005). "Hot water for handwashing—where is the proof?". J. Occup. Environ. Med. 47 (4): 434–5.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however, scientifi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using warm water has no effect on reducing the microbial load on hands.http://health.howstuffworks.com/skin-care/cleansing/basics/hand-washing2.htmYou've probably been told that it's best to wash your hands in hot water because it helps to kill bacteria, but that is actually not the case. Adult skin can begin to scald at 120 degrees Fahrenheit (49 degrees Celsius), bu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hands washed using water up to that temperature still don't remove bacteria※本文經《快樂小藥師》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醫採梅花座 高榮用餐一桌一人 望民眾保持適當距離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為防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議將對沒有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的民眾開罰,高雄各大醫院基於防疫,會議室及候診區座椅陸續改採「梅花座」,自然空出安全距離,減少感染機率,以策安全,高醫更呼籲,民眾如非必要,最好少到醫院。疫情當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昨天起候診區採梅花座,院方在各科診間候診椅上,每隔一個座位,椅背即貼上「請勿登座」告示,希望民眾在防疫期間盡量保持距離。多數病人看到後很守規矩,會避開不坐。高醫護理部主任陳麗琴說,醫院進出的人很多,為避免大家近距離接觸,除候診區外,檢驗室、掛號大廳、領藥區、加護病房家屬等候區、病房家屬休息室都將採梅花座,每張座椅也都加強消毒。目前病房已謝絕訪客,門診陪病人數亦限制一人並採實名制登錄;民眾如果沒有必要,最好少到醫院。高雄長庚醫院因應防疫,半個月前包括院內會議的座位安排及院內陪病、候診區的座椅,即採「梅花座」,把人際距離隔開,減少病毒傳染機會。因應天氣漸熱,急診前方的戶外門診區,也由帳篷「升級」為鐵皮組合屋,並安裝空調設施,讓醫護及就醫的病人更舒適。高雄榮民總醫院則表示,院內二樓陪病民眾休息兼用餐的空間,一張桌子只給一個人使用,作法比梅花座還嚴格。義大醫療體系旗下醫院,候診區也採梅花座,用餐區則加寬桌子間距,且一人一桌為限,院內相關會議也盡量採取視訊連線,減少相互接觸。到高醫內科看診的一名中年婦人說,疫情這麼嚴重,醫院採梅花座設計,讓大家能保持適當距離,她坐得很安心。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 香港專家:患者發病首週唾液最毒
香港大學等機構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唾液病毒載量在症狀出現後第一週最高,之後隨著時間而下降。這可解釋疫情快速傳播的特性。這篇23日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Lancet)的研究指出,雖然患者抗病毒表面和內部蛋白的抗體已經形成,但1/3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感染者口咽後(深喉)唾液樣本,在20天或更長時間內仍能檢測到病毒RNA。研究說,年紀愈長的患者病毒峰值載量愈高,而血清抗體水準則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大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第10天或10天後,出現抗體反應。作者認為,這項發現強調對高風險個體嚴格控制感染,以及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澎湃新聞昨天報導,新加坡研究人員先前也有類似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發病初期症狀雖然輕微,但體內病毒量卻是最多的階段,隨著症狀發展,病毒量逐漸減少,這意味患者體內病毒量與症狀嚴重度未呈正比。這項最新研究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等機構共同完成,責任作者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袁國勇博士。作者還指出,新冠(武漢)病毒載量與流感病毒載量相似,都在症狀發作前後達到高峰;而SARS冠狀和MERS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則分別在症狀發作後10天左右以及第2週才達高峰。作者認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症狀出現時病毒載量高,顯示病毒易於傳播,即使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這項發現可以解釋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出現的有效人際傳播。今年1月22日至2月12日期間,研究人員在香港的兩家醫院篩選了30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23人納入這項研究。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2歲,年齡跨度在37至75歲之間,包括13名男性和10名女性。其中10例屬嚴重病例,都需要補充氧氣,13例為輕症。23名患者中有11人有慢性病,包括6例高血壓和4例糖尿病,重症患者中更常見慢性病。5名送入加護病房患者中,3人需插管,2人不治。
-
2020-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沒掃墓就是不孝?媳婦為防疫掃墓想說NO 醫師教兩招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發燒,台灣確診人數昨(25)日已達235例,兩人死亡。面臨下週即將到來的清明連假假期,有不少人煩惱,是否不返鄉掃墓比較好?對此,包括「柚子醫師」陳木榮及婦產科醫師蘇怡寧,不約而同在臉書呼籲,為了大家好,今年就先不要返鄉了。對於防疫期間是否還要返鄉掃墓?媳婦的角色可能是最兩難的了。考慮到家中小孩的健康因素,多半父母都不願意冒險,但如何說服長輩根深柢固的觀念,就要靠技巧了。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建議當媽媽的媳婦,以新冠肺炎對老年人致死率較高的話術梗說服公婆,陳木榮醫師則建議「不要孝順到,全家族的人都下去陪祖先!」陳木榮昨(25)日在臉書貼文,稱一名媳婦轉述丈夫和婆婆的話:先生「掃墓很重要,全家族每個人都要到」,婆婆則說:「不會那麼倒楣的,不要理由那麼多,如果妳不到,那孫子回來就好,祖先跟親戚都在看,沒去掃墓就是不孝」。坦言這個問題真的好難。認為怎樣就是無法說服長輩沒去掃墓就是不孝的觀念。陳木榮對此則回覆「先生」,掃墓即是整個家族全員到齊的活動,如果剛好有人已帶有新型冠狀病毒,經過這次掃墓後,「的確有可能把病毒當作紀念品轉送給全家族的人,最糟糕的結局就是『家族全滅』」,若非要掃墓,包括參與的成員及過程也盡量簡單,不要再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對於「婆婆」該如何回應?陳木榮則說:「假設全家族的人都得了新冠肺炎,現今的醫學統計研究都有提到:最容易住加護病房以及死亡的就是老年人及慢性病的人,媳婦跟孫子不回去掃墓,最大的目的就是不希望有任何機會把病毒帶到婆婆身上。因此,保護您的健康,才是媳婦跟孫子不去掃墓的主要原因。」對此,醫師蘇怡寧也有相同的看法,建議大家清明假期能不移動就不移動,並對被勸要返鄉掃墓的媳婦傳授回應的說法。他指稱,目前新冠肺炎的致死率,70歲以上老人的大概是12.8%,80歲以上老人大概是20.2%,「老人家知道你堅持不回去,是為了他們的安全,這樣多有說服力,也顯得你多孝順啊!」如果老人家再冥頑不靈,可以多加一句:「這兩天我家小孩咳嗽得很厲害,還有點發燒,然後淡淡的交代老人家一句家裡麻煩準備個房間方便隔離。」應能勸老人家「想通」的。那長輩最難解的「心結」:「沒去掃墓就是不孝」如何勸服他們放下?陳木榮則說,家族中已逝的先人不會見到後代子孫有危險的,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會站在冥河的對岸,不斷搖手著急的叫子孫回去回去,跟子孫說這裡危險不要來,跟子孫說我知道大家孝順的心意,今年沒有來掃墓沒關係。」他呼籲:「千萬不要掃墓掃到全家族的人都直接下去陪祖先。」
-
2020-03-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義大利護士確診後輕生 疑壓力大怕感染他人
義大利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重,第一線醫療人員壓力龐大,感染風險高。義大利全國護士聯合會(National Federation of Nurses)24日晚間證實,又有一名護士在確診後,疑似因為擔心自己感染他人,竟然選擇輕生。34歲加護病房護士丹妮拉·特雷齊(Daniela Trezzi),在疫情最嚴重的倫巴底地區的San Gerardo醫院服務,因出現感染症狀確診,3月10日開始在家隔離,但未受到管制監視。全國護士聯合會指出,她承受極大壓力,因為擔心在試圖控制疫情的同時,自己卻又將病毒傳給別人。聯合會也指出,這是義大利疫情爆發以來,第二名因確診而輕生的護士。一周前,威尼斯地區一間醫院,一名照顧新冠肺炎病患的49歲女護士,也因出現症狀後投河輕生。當地司法部門已經針對特雷齊的死亡展開調查。義大利研究機構Gimbe foundation調查指出,目前估計有多達5760名醫療人員感染新冠肺炎。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3-23 科別.腦部.神經
劉真來不及換心病逝!裝心室輔助器卻提高腦出血風險,認識最嚴重的急性腦血管病
【03/23編按:即時新聞更新,國標舞女王劉真,於上月進行主動脈狹窄置換瓣膜手術,因心臟功能不佳緊急裝上葉克膜搶救,之後換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卻仍於22日晚上病逝,享年44歲。】認識腦出血(腦溢血)自發性腦出血指的是非外力、外傷導致的腦出血,腦溢血又稱腦出血,它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除了劉真因為避免血栓形成而搭配使用抗凝血劑,造成腦出險狀況,一般而言腦出血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硬化有關。而血管病變又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煙等密切相關。腦出血症狀患者常常會因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表現為失語、偏癱,重者意識不清,半數以上患者伴有頭痛、嘔吐。若是小範圍的腦出血,通常人體會自行吸收,但若範圍太大或發生的部位不佳,就會需要開顱。常見的腦出血手術有開顱手術、血塊清除、顱骨減壓手術等等。嚴重腦出血會怎樣?由於蔣永孝醫師並不清楚劉真老師的實際病情,僅以醫學專業做原則性的說明,他表示腦是一個封閉空間,若無法清除出血部位的血塊,腦內就會像壓力鍋,腦壓越來越大,最終造成腦功能的損傷,甚至完全喪失功能。44歲的國標女王劉真,近日因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問題進行心臟手術,2月19日傳出手術過程有突發狀況,心跳一度停止,裝上葉克膜。目前,劉真仍在台北榮總加護病房,經紀人也對外呼籲,希望大家一起幫劉真老師集氣加油。當媽媽的心情2018年劉真因宣傳公益活動,接受媽媽經的專訪,當時女兒年僅兩歲,她還算是新手媽媽,氣色紅潤的推廣大家一起來做瑜珈。受訪時劉真提到,當媽媽之後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跟自己的女兒分享任何事;她認為當媽媽其實並不辛苦,但是會無時無刻擔心自己的孩子,「這是真的,什麼事都擔心。」劉真坦承自己在當媽媽之前,是很重視自我實現的人,「我覺得我很做自己,有什麼夢想或是想做的事,我幾乎就會去做,沒有什麼顧忌。」但是,有了女兒之後,她不再無所顧忌,凡事更加小心翼翼,她表示為了寶寶,媽媽要一直很健康,才能夠好好照顧孩子,「像我以前是不會去打流感疫苗的人,但是有了寶寶之後,寶寶打我自己也會打,因為就會覺得自己的健康很重要。」那時,她也謝謝老公辛龍,一直很包容,讓她能做自己,還提到很感謝自己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給予很多的愛,「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帶著這麼多的愛去傳給我的小孩。」網友紛紛留言替劉真老師加油打氣,希望她為了寶貝女兒趕緊甦醒,平安康復。此外,劉真的病況曝光,也掀起大眾對「主動脈狹窄」的警覺心,為什麼主動脈瓣膜狹窄會帶來生命危險?葉克膜是什麼?什麼是主動脈狹窄?人體的心臟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是其中之一。若瓣膜狹窄、變厚變硬,無法完全開啟,通過的血流量變少,心臟就必須更用力,才能讓血液通過狹窄的瓣膜開口,長久下來引發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有哪些症狀?通常會出現喘不過氣、呼吸困難、胸痛、心律不整、心悸,甚至昏倒等症狀。一般來說,主動脈瓣膜狹窄多為先天性疾病,假如會影響生活品質,無法以藥物改善,就需要動手術,手術又會依照個人身體與病況不同,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微創手術及導管放置支架瓣膜手術等。另外,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一旦出現心絞痛、暈厥、心衰竭等症狀,僅使用藥物治療,不接受瓣膜置換術的話,1年死亡率高達50%,5年存活率幾乎為零。葉克膜是什麼?根據林志群律師粉專,專家指出,葉克膜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用在病患離開手術室之後,維持心肺功能的心肺支持機器,只能拿來暫時替代心臟功能,不能拿來治療疾病。坊間新聞寫「劉真動心臟手術,裝葉克膜搶救中」的說法可能有一點謬誤。正常狀況下,人體推動體內循環的沯浦是心臟,但是人在動心臟手術時,心臟無法持續跳動,要先停下來,這時候就需要「體外循環機」讓身體進行血液循環,提供身體器官必要的養分。不過,體外循環機是手術過程中使用的,使用葉克膜的時間,則是按照病患心肺功能維持的所需時間而定。根據華人健康網訪問心臟權威名醫,葉克膜並不是無限期的裝下去,一般最多使用2、3週,不過,也有例外超過100多天的案例。根據鏡週刊報導,有知情人士指出,劉真和辛龍夫妻倆其實一直有生一個兒子的想法,但是醫師評估劉真的心臟狀況,擔心她的身體難以負荷生二胎的風險,因此她才會選在日前低調入院開刀。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護手套下慘白的雙手 「這是天使的皺痕」
一名台東退休醫護人員昨天在臉書社群貼上幾張醫護人員穿上防疫隔離衣,及脫下手套後雙手發白、滿布皺痕的照片,有網友說:「這是天使的皺痕」。「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醫護人員的辛苦!」羅姓退休醫護人員說,自己從事醫護廿八年,了解醫護人員的辛苦。當年她也歷經SARS的抗疫過程,尤其穿上隔離衣,絕對不是外界想像這麼輕鬆。她說,現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心理承受的壓力非常大;一方面要面對醫院裡的高風險,一方面又怕會把病毒帶給家人,更要面對旁人對醫護人員的歧視和異樣眼光。她強調,「我的動機很簡單,就是多給醫護人員鼓勵、打氣和掌聲。」雖然照片中的人物不是自己,相信大家看到照片後,都能同理心去看待每一位抗疫的人。羅姓退休醫護人員貼文一上臉書,讓眾多網友特別有感,紛紛留言稱讚這名醫護人員「讓人太心疼了!辛苦您了」、「最美的雙手」、「這雙手是天使的皺痕」。有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表示,穿上防護隔離衣,不用十分鐘就會滿身大汗。雙手起皺紋是家常便飯;因隔離衣穿脫費時,上廁所不易,就必須穿上成人尿布。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東醫護人員PO防疫的雙手 網友讚:「天使的皺痕」
台東臉書社團「台東大小事(109年)」今天貼上1名醫護人員幾張穿上防疫隔離衣及脫下手套後雙手發白皺痕的照片,立刻引起大批網友按讚及留言。有網友稱說:「這是天使的皺痕」。該名醫護人員寫道:「為了你,我堅守崗位!為了我,請你堅守在家!看看醫護們的無私付出……謝謝您們!感恩有你妳請大家發揮良知愛惜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由於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此貼文一出,讓眾多網友特別有感,按讚數不僅破千,還紛紛留言稱讚這名醫護人員「讓人太心疼了!辛苦您了」、「最美的雙手」、「這雙手是天使的皺痕」。有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表示,就算醫院裡有空調,穿上防疫隔離衣,來回走動,不用10分鐘就會滿身大汗,雙手、雙腳發白起皺紋是每天的家常便飯,現在疫情期間,大家要保護自己,也要保護別人。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健身女也染疫 忍痛拍片勸世「像肺部有玻璃!拜託不要冒險」
新冠肺炎 (COVID-19)衝擊,已經造成全球26萬人確診、破萬人死亡,一名愛健身的英國女子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住進醫院,從一開始住進加護病房插管輸氧,到現在脫險但仍感到呼吸困難,她忍痛拍片想要呼籲大家重視疫情「感覺就像肺部有玻璃一樣,不要冒任何風險,看看我就知道了」。綜合外媒報導,39歲的英國女子蘭斯頓(Tara Jane Langston)曾和丈夫及兩個女兒到波蘭旅遊,回來後她感到身體不適,先是被診斷出普通肺炎,於是她接受了抗生素治療,服用了多種止痛劑,但一周下來下來病情未見好轉,後來13日送醫後15日確診新冠肺炎。蘭斯頓住進醫院加護病房,持續插管輸氧治療。之後情況好轉後,她拍了一段影片傳給同事,她說「這很可怕,我不想再經歷這樣的事」,呼籲大家能認真看待新冠肺炎,得了這個病後,沒有氧氣導管就無法呼吸,只見影片中的蘭斯頓強忍疼痛、呼吸急促,模樣讓人相當心疼。她也奉勸「如果還有人還在抽菸,請放下香菸,因為我告訴你,你需要能呼吸的肺,請不要冒這個險,我是認真的說,因為如果情況再糟下去,你也會在這裡」,她也表明並非只有老年人或有潛在病史的人才會處於危險之中,得這種病「每一次呼吸都像是一場戰鬥,就很像自己的肺部有玻璃一樣」。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3-20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營養補充五字訣 提早運動保肌抗病
癌友在治療期間常會因食慾不振造成體重下降,影響後續治療,因此營養補充就成了患者最煩惱的事,實際上癌友只要詳記五字訣「E早蛋適熱」,也就是補充EPA抗發炎、營養介入要提早、蛋白質攝取不能少、適量的醣類及脂肪、熱量足夠最重要。不過,醫師也提醒,除了補足對的營養外,復健運動也要愈早愈好,維持肌肉量才能支撐身體的功能。癌症營養近年觀念大躍進,癌症病人更需要均衡營養,最主要就是整體熱量要足夠,嚴重營養不良者一天可能需要2000大卡,蛋白質一天約2公克/每公斤的補充,EPA建議每天補充2公克,有抗發炎作用又能減少肝臟負擔,若患者有粘膜修護的需求,可額外補充麩醯胺酸等營養素。近年營養補充也更細緻了,在臨床上也會依病人狀況進行微調,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舉例說明,在加護病房裡若患者有發燒敗血症的情形,一開始反而不會給太高的熱量,約1000大卡到1500大卡即可來避免病情惡化,建議仍以灌食由腸胃道吸收為主。實際上,有些一般患者可能會想採取低醣飲食來餓死癌細胞,但癌細胞不止攝取葡萄糖、乳酸、脂肪酸等,恐怕低醣飲食還沒餓到癌細胞,就會因正常細胞能量不足,造成患者體力不佳無法繼續治療。最新的研究也發現醣類佔總熱量40%以下的低醣飲食,及醣類佔70%以上的高醣飲食,都會增加死亡風險,原因在於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同時會減少根莖蔬果攝取量,反而蛋白質及脂肪的攝取會增加,會刺激加速發炎路徑,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死亡風險是最低的;至於脂肪的比例也得適量,太高的比例會有假性飽足感,反而造成癌友厭食的狀況。而補充較高之蛋白質也是癌友需要的,但很多人會以雞精或蛋白粉等單一成份來補充,醫師其實不太建議,因為這些產品熱量不足,臨床證據也不足無法真的幫助到癌友。除了癌症營養在治療端的貢獻,近年醫界也發現肌肉量對於癌友們來說至關重要,肌肉量的維持是減少變成惡性體質的關鍵;而有研究指出,每日補充魚油EPA 1克的適醣適脂濃縮配方,相較一般濃縮營養品,癌友們的肌肉量維持的更好。而國外甚至有加護病房設置軌道供病患復健用,在台灣復健運動愈早展開也是醫界的共識。許瀚水說,有位換肺之患者在換肺前曾躺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超過兩年,在接受換肺手術後,雖血氧充足,但因過去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雙膝彎曲而無法伸直,於術後無法正常下床走動復健,後來就開始在病房內幫忙按摩、復健,4周後患者終於可以活動而出院,出院後兩周病患回診已可正常走路並且不需要氧氣補助。這幾年醫院之加護單位除了重視營養介入的時間點外也開始提早訓練肌肉,希望不要因肌少症產生惡性體質而影響身體功能。
-
2020-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症狀我國輕症多 咳嗽是主要症狀
新冠肺炎感染者輕症、無症狀者多,我國的確診個案中也出現類似的趨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國內先前累積100例個案當中,60幾例為輕症,出現的症狀多以咳嗽為主;28例有輕微肺炎,5例有嚴重肺炎,其中除了一人死亡,三人尚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中,一人已脫離呼吸器並解隔離。症狀表現上,世衛組織之前列出新冠肺炎種常見症狀,依序為發燒、乾咳、乏力、咳痰、氣短、肌肉關節痛、咽喉痛、頭痛、寒顫、噁心嘔吐、鼻塞、腹瀉、咳血、結膜充血。張上淳分析,我國的患者症狀表現以咳嗽為主,約佔80%,其次為發燒,約佔60%,其他如倦怠等症狀則較少。另外6%至7%為無症狀,主要為20歲至30歲年輕族群;重症患者仍以年長者、具有慢性病者為主。有關新藥的臨床試驗,張上淳表示國內已開始進行臨床試驗,符合臨床試驗條件就會有用到新藥物的機會。他解釋,目前為多國多中心在亞洲有兩種臨床試驗,納入試驗條件一種為輕症到重症、一種為嚴重肺炎未到呼吸衰竭程度者,但目前我國嚴重肺炎患者都未納入試驗,至於輕中症患者納入人數則不方便透露。
-
2020-03-19 科別.新陳代謝
蔡世澤/新冠肺炎高危險群 糖友血糖控制不佳易嚴重感染
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大流行,糖尿病友本來就是感染症常客,面對疫病威脅,令大家更加忐忑不安。身為第二型糖尿病友的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湯姆漢克斯與太太,在澳洲發病隔離治療,立刻掀起話題。「糖友血糖控制好不好,是能否避免遭到嚴重感染的關鍵。」國內歷年流感死亡個案以及最早的幾例新冠肺炎病患都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這些糖尿病患的血糖往往控制不佳,容易遭到病毒入侵感染而引起併發症、重症,甚至死亡。糖友住院機會多2至3倍「我在年後曾收治一位50多歲的流感病人,他是一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急診入院時血糖值高達1508mg/dL(正常血糖值80至120mg/dL),有酮酸中毒、橫紋肌溶解症狀,經積極治療,最後仍不幸死亡。」因此,如果糖友年紀偏老,免疫力變差,得到流感、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的風險自然比一般人來得高,引起併發症造成重症,乃至死亡的機率,也就居高不下。目前台灣約有250萬人罹患糖尿病,盛行率10%。其實不論是年紀大或年輕的糖友,身體器官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中,退化得既早又快,所以共病、慢性併發症叢生,連累到免疫系統、導致防禦機制失能,令糖友們更容易招致感染。據健保資料揭示,糖尿病是僅次於慢性腎衰竭,國人醫療花費最多的疾病。一般人的糖化血色素(HbA1C)在6%以內,糖友則力求維穩在7%上下,當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色素經常在9%以上,就很容易出事。以往統計顯示,糖尿病人比非糖尿病人住院機會多2至3倍,中大型醫院住院的非重症病人中,已知糖尿病或血糖偏高(>140mg/dL)的,少說也有三成,住進加護病房的比例更高。減少群聚 勤做血糖監測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曾推出一份罹患新冠肺炎危險評估表,其中糖尿病和高血壓,在加分項目50分中各占10分,比重不輕,我相信有其參考價值。台灣的糖尿病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有高血壓,半數的高血壓病人則有糖尿病,這兩種病況互為共病;又因為第二型糖尿病友的平均年齡在60至65歲區間,本來就屬高危險族群,因此,許多同時擁有高血壓冠心症病史的糖友,如果出現咳嗽呼吸急促症狀,應該就醫篩檢。正當全球新冠肺炎「疫」發不可收拾之際,提醒糖友務必淡定,除了潔身自愛減少群聚,更應勤做血糖監測,遇到用藥困擾或病情問題,馬上聯絡諮商照護團隊,如此不僅可以降低罹疫風險,還能維繫優良生活品質,活得和一般人一樣的靜好久遠。【問卷】請分享您的「控糖故事」載入中…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周建存:請重視醫護勞動條件
生命轉折,往往瞬間巨變,防不勝防,但事後思索仍有蛛絲馬跡可循。曾罹患SARS的周建存,十七年前是馬偕醫院急診科住院醫師,每日工時達十二小時,輪值大夜班無法睡覺,面對患者生死,情緒長期緊繃。當時年僅廿三歲的他為少數醫界感染者之一,自己分析,應與工作壓力與伴隨而來的免疫力低下有關。二○○三年三月,台灣爆發SARS疫情,醫療體系首當其衝,台北和平醫院、仁濟醫院、關渡醫院、陽明醫院、台大醫院,以及高雄長庚陸續爆發院內感染,所有醫事人員戒慎恐懼。當年罹患SARS 以為會沒命當年五月某天晚上,一名非典型症狀患者到馬偕急診科就醫,院內人來人往,周建存說,記不清與此人如何接觸、接觸多久,或許只是匆匆問過幾句話。半小時後,這名患者胸部X光影像顯示肺部大片浸潤病變,醫護人員這才驚覺「糟了」。數天後,周建存感到全身倦怠無力且高燒,以患者身分回馬偕就醫時,才知除了自己,另兩名護理師與一名批價人員確診感染SARS,而四人都在該名超級傳播者入院當天值班。周建存一度認為自己可能沒命,打電話回家時,才說上幾句,父母在話筒的另一頭哭了。他內心充滿愧疚,想著父母拉拔自己長大當醫師,卻沒能照顧好自己,接著信心喊話「對父母要有責任,不能這麼快死」。借鏡過去經驗 提升醫護免疫力周建存住進加護病房中的負壓隔離室,醫院提供最高等級治療,以氧氣緩解呼吸困難、以高劑量抗生素抑制肺部發炎、高劑量類固醇壓制免疫風暴等。大量使用類固醇,在短短三周內臉部浮腫,認不得鏡中的自己,尖臉變圓臉,嚴重中心性肥胖,手腳肌肉萎縮,連爬樓梯都變成難事。最終,在父母盼望、朋友鼓勵、牧師早晚禱告,以及自己努力下,熬過難關,重獲新生。十七年後的今天,又一波新興流行病—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借鏡過去,周建存呼籲,醫院應更重視醫護人員勞動條件,下修連續上班總時數、減少輪班,且讓日班人力固定上日班、晚班人力固定上晚班,唯有醫護人員生理時鐘穩定,免疫力不降低,才能減少院內感染機率。廣設社區篩檢站 放寬遠距問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隨著國際頻繁交流,反撲回台,出現第二波攻擊。周建存認為,許多輕症患者以為自己只是小感冒,而至基層診所就醫,恐釀成大災難,爆發社區感染;目前指揮中心廣設社區篩檢站,應該廣為宣傳,讓高風險者直接赴特定篩檢院所就診,未來如果疫情擴大,適時放寬遠距醫療條件,藉由視訊問診,降低院內傳染風險。周建存說,以前個性較衝,認為門診工作步調慢,在急診第一線救治病人才有成就感,卻忽視身體負荷。歷劫歸來後,放慢生命步調,固定游泳與健身,好好經營自己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
2020-03-18 橘世代.健康橘
「抱抱我,能聽到你家人的心跳聲」 換心人重心出發
「所有的器官都是沈默的,只有心臟仍持續跳動…你們若想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哪兒?可以來聽聽我的心臟…抱抱我…」站在台前的換心人黃健予,正進行一場關懷捐贈者家屬的關懷活動。突然間,一位少婦走到台前問了黃健予一些接受捐贈的細節,隨後婦人的親人來到台前,用力的抱著黃健予,聽著他的心跳,眼淚就在4個大人間蔓延開來。黃健予回憶2年前的第一場演講,黃健予情緒仍然激動。黃健予是知名廣告集團的事業群總監,後來自行創業輔導中小企業,應邀演講不計其數,結束後訊息的交流不外乎「如何賺錢」,但生病後的演講,會後發的是「器官捐贈同意書」。生命有這樣的轉折點,就在一場意外之後。4年前的8月8日父親節,正當大夥吃飯慶祝時,黃健予突然覺得冷汗直流,胸口痛、喘不過氣、手麻,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急診醫師無法打通冠狀動脈,緊急連絡將他送到振興醫院。黃健予後來才知道「醫師做了繞道手術,花了12個小時,才把我救回來,但也因為心臟衰竭只能換心,幸運地是,只等了9天就換到心臟」。這天是8月17日,也是他新的生日。採訪當天,黃健予清楚的記得他重新活了1,100天、157周,復健了314次。重新活過但出院後最大難題來了,黃健予說,「我住院期間瘦了40公斤,雙腿萎縮無力,為了能站起來,得定期到振興醫院的心臟功能重健中心復健,由於心臟沒有神經,無法感受到運動時的需求,無法提高心跳來加速全身血液循環,這讓我像在溺水邊緣無法呼吸」。就這樣,瀕死的感覺在心臟復健時期來來回回折磨自己半年之久,靠著毅志力及回報眾人的救命恩情,克服了心臟復健的心魔。但大病一場,虛弱的身體哪能那麼快就恢復,身心所受的苦黃健予都「堅強」的故意忽略,尤其每3個月得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進行心臟切片時,即使害怕都強忍著,但終究還是引發恐慌症。黃健予曾在加護病房驚醒痛哭,「幹嘛救我起來?」他不諱言,看了好久的心理諮商才慢慢化開黑色迷霧。黃健予分析自己的個性,A型處女座,對自己要求太高又必需完美,病癒後總想著怎麼對外「交待」,想讓好友們知道「我過得很好」,想回饋捐贈者的大愛,黃健予把換心後的4年活成了10年的濃縮精華版。難以想像,他在換心後第2年,接了30場研討會來證明自己有能力復出。他笑著頭說,「生病後我突然沒有了存在感,以前的努力在年過半百後武功盡廢,但當研討會辦完精疲力耗盡後,終於體悟到體力像壞掉的電池」,以前的他自命不凡,現在的他開始學會看自己的不足。他說,「沒有這樣的意外,不會有現今的轉折」,他的轉折就是先回應疲憊不堪的身心,把作息調整到早上6點出門,傍晚5點回家,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養生路線。黃健予重新整理自己,生活的重心有了不一樣的風景,「我一直是贏在起跑點的人,被認為人生勝利組,經過這些歷程後,我想出一本有影響力的書,記錄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前不會聽流行音樂,但現在他是五迷,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聽一場五月天巷的演唱會。黃健予說,有一次聽五月天的《頑固》,隨著心境不同也漸漸了解歌詞的涵義,歌詞中「…一次一次你吞下了淚滴,一次一次拼回破碎自己;一天一天你是否還相信,活在你心深處那頑固自己…」讓他回顧過往、淚流滿面。這幾年的重新生活,黃健予體認到「想要逆轉人生,要在轉折點」,他不斷強調自己有兩個生日,生病前是處女座,很愛想、想很遠,有點自尋苦惱;生病後是個獅子座,會希望改變懂得順從一下,現在他把兩者的個性融合一下,取得最好的平衡。黃健予笑稱自己是「高年級實習生」,對於未嘗試的新事物開始充滿好奇。對於未來,換了新生命的他,是真實的人生2.0升級版,他自我打氣地說,「不用害怕,人走出去就對了」。人生整理術3要點生命總是讓我找得到出口,它教會我的方法,就是「站起來,走出去,分享它!」1.站起來:直視自己現有的問題,勇敢克服。2.走出去:回顧過往找出不足之處,跨出心門迎接挑戰。3.分享它:若有機會將自己生命的故事分享給他人,共同成長。【重拾人生下半場↘↘↘】。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得新冠肺炎會不會死,免疫力決定!具體5招提升你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世界各地爆發開來,全球確診案例已逾18萬名,死亡人數突破7000人。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季節性的流感目前也在蔓延中,根據衛福部的資訊,本流感季自2019/10/1日起,至今累計已有超過1000例重症患者,約有60例死亡,死亡病患中有99%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疫苗上市前,自體免疫力的強弱將會是你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人類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紀的老化而減弱,有人說:身體的免疫力在20歲時達到巔峰,當到40歲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到了70歲時只剩下顛峰期的1/10。我不知道這是出自哪裡的論述,但若是以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興衰史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趨勢,出生時胸腺重10~15克,青春期時發育到30~40克,到中年40歲過後,大約只重10克,且胸腺激素分泌停止,到了70歲時,胸腺已經完全萎縮。我們身體抵抗病菌的國軍部隊就是免疫細胞,他們包括一般部隊(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等)和將軍+特種部隊(將軍叫T細胞,特種部隊叫B細胞,統稱淋巴細胞)。眾所周知,胸腺就是專門訓練T細胞的地方,也可以稱為是將軍訓練中心。而胸腺激素不僅可以讓T細胞分化成熟,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外,也可以誘導B細胞成熟,成為一支非常好的特種部隊(如砲兵飛彈部隊以及武器研發單位)。所以當胸腺萎縮後(年老後),想當然爾,免疫細胞的戰力一定是會下降的。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068位健康人身上(18~80歲),抽取周邊血液分析後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一般免疫部隊雖然勉強維持一定的數目,但是年輕力壯的將軍數目(naïve CD4+ and CD8+ T Cell)則是顯著的減少,同時負責情報蒐集的將軍數目也是越來越少(loss of CD28 expression on T cell),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警覺、識別和清除外界入侵身體的病毒和細菌(情報不及時加上沒有年輕的將軍),導致身體遭受到病菌的傷害 (註1)。圖1中列出不同年齡層得到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人,由於免疫力依然OK,死亡率一直在0.2%以下,到了50歲後就開始變成兩倍,到達0.4%。最明顯的是,從50歲以上,死亡率就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倍數的增長,速度驚人,幾乎每增加10歲,都是以3倍死亡率在成長,到達80歲時,死亡率已經接近22%,當然整體平均死亡率仍然是2~3%之間,免疫力明顯和死亡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2A中可以看出,60位病人從入院後,就嚴密追蹤血液中淋巴球比例的變化情形,正常人的比例應該在20%以上,而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中等症狀以下的病人(40位) ,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幾乎都維持在20%以上,顯示出免疫系統完全沒有被新冠病毒所擊垮。另外有一些病人的血中淋巴球比例會下降到20%以下,但仍能維持在5%以上時,這類病人雖然會演變成重症,但他們最後依然可以戰勝病毒康復出院(15位),而且出院前,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又可以重新回到20%以上,表示雖然戰況慘烈,曾經有一度將軍們犧牲到接近5%,但最後援兵趕到,大獲全勝,康復出院。但是也有不幸的15位病人,他們的淋巴球比例低於5%,變成危重症的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如果當所有將軍全部戰死後,也沒有盼到援軍 ,這時候血中淋巴球比例降到幾乎為零,病人就可能不幸去世。圖2B是大陸中部戰區總醫院譚力教授總結,如果病人得病後10~12天是一個重要關鍵點,如果血液中淋巴球能夠維持在20%以上,那麼這個病人應該不會惡化到必須進入加護病房,同時可以逐漸康復出院。但是如果是已經低於20%,那就是進入了病毒和免疫大軍的殊死戰,因此,這類病人在得病後的第17~19天,再測一次血液中淋巴球比例,如果還能夠維持在5%以上時,就表示免疫系統的基本戰力仍能維持,最後可以康復出院。但如果連基本戰力都無法維持的話(淋巴球比例降到5%以下),這些病人康復出院的機率是極低的。當然這中間醫院的醫療系統也會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例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等。》潘懷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沒有藥醫?知道了免疫力和生死存亡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後,我們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潘老師新書中《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提及的養生六件事裡面的中間四件事(扣除第一件事,健康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第六件事,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就是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當然,讀者一定會想要問: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甚麼小撇步?答案是: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潘老師同意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若是補充市售益生菌產品,也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天天補充。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只要能做到上述五大招,相信你就能擁有超強的免疫力,但是,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註1】Qin et al. Aging of immune system: Immune signature from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1068 healthy adults, Aging 2016(8): 848-859.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專家:武漢新增確診可望3月20日清零
陸媒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昨天指出,武漢市疫情防控現在進入「衝刺」階段,到3月20日左右,新增確診人數有望「清零」。中國新聞社報導,李蘭娟16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接受採訪時,作以上表示。武漢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增確診人數已連續多日保持在個位數。據官方通報,武漢16日新增確診僅1例,且無新增疑似病例。她說,到了3月20日,武漢基本上新增確診可以清零,清零以後,再觀察兩週,如果還是沒有新增確診,武漢的封城問題即能妥善解決,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產生活。李蘭娟強調,當前還有兩大問題不能放鬆,一是武漢畢竟是重災區,有沒有潛在感染者在,有沒有死灰復燃的情況,所以社區的防控還要非常的小心,絕對不能放鬆。第二是每個醫院的發燒門診一定要更加規範的展開,所有發燒的病人都必須到發燒門診,發燒門診都必須進行流感包括新冠病毒的檢測,萬一有陽性的,要確實按照流行病學的要求隔離;密切接觸者也要隔離,發現一個隔離一個,不要造成新的流行。她並表示,還要繼續加強對重症患者的救治,不能放鬆。據報導,目前李蘭娟帶領團隊採用「四抗兩平衡」治療方法,利用人工肝、微生態、幹細胞等新技術成功將ICU(加護病房)患者的死亡率由原來的80%以上降至15%以下,處於「細胞因子風暴」早期的患者經人工肝治療後,存活率達到100%。談到近期多國爆發疫情,李蘭娟認為,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尤其是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的「四早經驗」值得國際學習;「他們應該好好的借鑑我們中國的經驗、中國的方法、中國的技術」。
-
2020-03-17 癌症.抗癌新知
晚期肺癌病患 基因篩檢精準標靶治療延命
一名60多歲的男子,因為呼吸困難、意識混亂、走路不穩而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肺部已經是星點滿布的癌腫瘤,腦部也充滿轉移的癌細胞,是第四期肺癌,且病況危急,立即被送入加護病房。經過基因檢測後確認為EGFR的基因突變,進行標靶治療之後,兩周內就出現戲劇性的轉變,不僅恢復意識,也可下床走動,如今存活期已經超過一年。在台灣,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肺癌大致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到9成,其中肺腺癌則是常見的類型,肺腺癌中重要的基因突變又以EGFR占多數,約有55%到60%。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指出,針對肺癌晚期病患,經過基因檢測發現有EGFR、ALK、ROS1基因突變,可以健保給付肺癌標靶藥物,而EGFR也是最早納入健保給付的基因篩檢及給付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夏德椿說,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適用於標靶治療,第一 、二、三代標靶藥物都適用於第一線治療,由於癌細胞仍會持續基因突變,根據調查,第一代第二代藥物產生抗藥性時間約10到12個月,第三代藥物產生抗藥性時間約為19個月。在今年最新的歐洲腫瘤學會年會中發表的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突破3年,臨床上顯示,可以有效延遲產生抗藥性的時間。一旦癌細胞再度基因突變時,需要次世代基因定序,再施行肺癌組織切片,以確定其突變的模式,再依據結果選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標靶藥物要隨時因應癌細胞基因突變而調整,才能達到更好的延命效果。夏德椿指出,在精準醫療的協助下,標靶藥物往往能對癌末病患發揮戲劇性的反應,延長病患的無病存活期,使得癌症成為腫瘤慢性病,在延長病患生命的同時,生活品質也能兼顧。對於不是非特定基因的肺癌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則效果不佳,仍建議使用化學治療。
-
2020-03-1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植入性胎盤緊黏肌肉層 35歲女產雙胞胎大出血
新竹一名懷有雙胞胎的35歲婦人,懷孕27周檢查到子宮頸只剩下1公分伴隨子宮收縮,緊急入院安胎,33周剖腹生產,在醫師將胎盤取出時突大量出血,發現婦人的子宮因植入性胎盤而破了一個洞,造成血管破裂,醫師緊急將破洞與血管縫合止血,婦人也平安誕下一雙兒女。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部長醫師田明訓表示,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孕產婦死亡率達到每10萬名就有12.2人死亡,創歷年新高,原因與高齡妊娠息息相關,隨著產婦年齡升高,妊娠併發症的風險與胎兒出生體重偏低的情形也隨之提升。田明訓指出,該名婦人在生產過程中因植入性胎盤附著在子宮壁上,侵犯穿透整個肌肉層,使得胎盤與子宮壁無法正常剝離,進而造成產後大出血。植入性胎盤在孕期中沒有很大的症狀,經常是在生產時才發現胎盤無法成功剝離,造成產婦大量出血。正常情況下胎盤會輕輕附著在子宮肌肉層上,胎盤與肌肉層中間有一層蛻膜組織,能緩衝胎盤與肌肉層,只要蛻膜出現異常、變薄或消失,就會發生植入性胎盤。發生植入性胎盤的原因,包括高齡妊娠、多胎次、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生產或曾接受過子宮手術、先天子宮缺陷等,當出血量過大生命徵象不穩定時,恐需摘除子宮,甚至危及產婦性命。田明訓說,植入性胎盤的治療方法,除了當機立斷的縫合法、塞紗布壓迫法,還有結合放射科、麻醉科等跨科合作的「血管栓塞術」,血管栓塞術能確保產婦保留完整子宮,也能保住性命。田明訓也呼籲,懷有雙胞胎本身就屬高危險妊娠,務必選擇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生產,設備完善的醫院有充足的血庫可即時因應輸血,也可避免轉院過程中無法預測的風險。此外,醫院中有兒科團隊與新生兒加護病房也相當重要,能確保早產兒在第一時間得到良好的照護與急救。
-
2020-03-16 新聞.私房新聞
抗疫卻為搶功撕破臉?一篇論文揭開白色巨塔番外篇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對全球威脅,更勝於恐怖主義,所幸我國預防成效卓著,被喻為「防疫績優生」,政府及醫界贏得美譽,但這場防疫作戰,卻有如一把照妖鏡,撕破了白色巨塔的假面具,部分醫師自私邀功之行徑,完全現形,跟一般人沒兩樣。「難道醫師命有貴賤?」北部某醫學中心年輕內科住院醫師抱怨,氣管內管置放術(插管)看似簡單,但有些病人因結構異常,不易插管,必須執行「內視鏡導引插管」,而這是麻醉科專長項目。平常時候,內外科醫師如遇到插管困難的病患,須尋求麻醉科醫師協助,但接到電話時,對方總是語帶奚落地問「為什麼病人要插管?」、「你們試過了嗎?」、「有打鎮靜藥物嗎?」,聽了令人很受傷。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國內已有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為了減少插管時可能引發的感染,各家醫院均要求所有疑似個案如需插管,均需接受「內視鏡導引插管」,減少醫師暴露病患口鼻分泌物的感染風險。該醫師說,原本麻醉科對於這項技術引以為傲,不太願意教人,現在卻異常大方,願意釋放技術,日前在院方高層會議上,要求所有內外科住院醫師,值班時須前往麻醉科學習「內視鏡導引插管」,且需成功完成十例,在學習單上逐一蓋章,才算及格。該名住院醫師以「時窮節乃現」來形容院內麻醉醫師的改變,他感慨地說,「一樣是醫師,一樣領有中華民國的醫師執照,為何武漢肺炎來了,跑得比誰都快?內外科醫師的生命,難道就比麻醉科還賤嗎?」另一個搶功案例更是血淋淋,令人見識到部分醫師爭功諉過的超高手段,比起古時宮廷鬥爭,毫不遜色。內外科不合 折損大將英國新英格蘭期刊在今年2月刊登了中部某醫學中心的一篇有關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研究報告,這是該院近一二十年來最大的榮耀,卻也因這項殊榮,讓長久以來,內外科不合窘境浮上檯面,更折損了一名感染科主任。該醫院收治了台灣第一名確定個案,患者之後住進加護病房,由感染科醫師接手治療,沒想到,病人還在治療中,急診部醫師即擅自查閱病患資料,突襲式地向知名醫學期刊投稿,順利刊登,該研究論文五名掛名作者均無內科系醫師。為此,感染科主任發表一封公開信,文中指出,在研究文章刊登後,他受盡質疑,認為感染科沒有照顧病患,而是由急診科細心照顧。特此向師長報告,感染科兢兢業業,克盡職責,沒有丟各位師長的臉。「個人聲譽事小,感染科聲譽事大,特此向各位師長前輩報告。他請辭感染科暨感控中心主任,不過並非臨陣脫逃之人,雖無主管職,仍會堅守崗位,盡一位臨床感染科醫師該盡的責任。」不過,急診醫師也有話要說,隨即發表宣言,強調急診醫師的功勞不容抹煞,第一線接觸病人,發覺當中隱藏嚴重度,並且通報,怎麼可以說都沒接觸過病人。第一作者,親自著裝,進入負壓拜訪病人,聊天和詢問狀態,並取得口頭同意,有訪客登記本可查。另外,宣言還提及「只不過是Letter to editor,又不是casereport或original,搞到天要塌下來,何苦」;另批感染科想發表論文,說一聲即可,何必限制別人投稿的自由。況且過一陣子,案例太多,這個文章,SCI可能也登不上吧 。」搶發臨床研究 惹心結急診醫師搶在感染科醫師前,撰述並發表該項百年難得一見的臨床研究,雖無不可,但依照醫界倫理來看,理應事先告知對方,而五名撰文作者均無感染科醫師,「整碗捧走」,確實令感染科醫師嚥不下這口怨氣。一篇論文,讓該院急診與感染科之間樑子結大了,如何收尾呢?為了院內氣氛和諧,感染科醫師雖自認飽受委屈,也只能忍下來,繼續做好防疫工作,而博得好名聲的急診醫師態度也收斂許多,只是這場內外科醫師之間的名利爭奪戰,將成為我國防疫史的小插曲。
-
2020-03-11 橘世代.時尚橘
陶晶瑩步入半百「保養之道」 寧不賺錢也要早睡
陶晶瑩今年步入半百,外型卻始終年輕,談到如何保養,她說,規律的作息和大量運動,外加興趣嗜好可寄託,「我喜歡這樣享受人生。」最她想在院子弄一個窯,烤麵包兼作手拉胚。陶晶瑩早年曾因猛爆性肝炎住進加護病房,出院後從此小心翼翼過生活。肝病最怕勞累,演藝圈多半過夜生活,但她堅守每天10點就上床的習慣,多年如一日,兩個小孩也跟著媽媽一起習慣這個節奏。一般綜藝節目錄影常會到半夜,之前她主持「大學生了沒」,一次進棚錄5集,為了讓身體休息,甚至跟製作單位要求最後1集找人代班,她可以提早收工回家,休息之外並好好跟家人相處。陶晶瑩也重視運動,每天一定跟小孩在家打桌球,若沒下雨,則到戶外打網球。如果到外地旅行,例如前陣子去日月潭,一家人租自行車環湖,小孩租電動車,她租人力車,「一天下來騎了6公里。」她和李李仁常安排全家到巴里島旅行,每次住進飯店,就會充分利用泳池,「從早游到晚,說真的,我不是個健身狂,每次游完,我都會再犒賞自己,想說今天來吃點什麼,不能累到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她就寄情興趣,之前曾在家裡用鋁薄紙利用太陽能烤肉,最近還想在院子弄一個窯,一方面做手拉胚,另一方面還可以烤麵包,她笑說,「李仁沒答應,但我很想,所以還在協商階段,你想想,升起火,溫度不高時先把麵包烤好,再升高弄作品,一舉兩得,多好。」【凍齡明星保養特輯↘↘↘】。52歲萬芳完全凍齡 保養最在乎「心」訣。自帶光芒的美麗祕訣 丁寧:「相由心生,內在的狀態會顯示在臉上」。完全不運動照樣凍齡 52歲田麗享受單身鄉村生活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升級 北榮推預約探病APP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為防範院內感染,北榮宣布昨天開始調整訪客探病規定,一般病房探視時間由每日兩次縮減為每日一次,且每床限一名陪病者、每名住院病人訪客限兩人。今天北榮針對探病推出「預約探病APP」,探病者可先上網填寫個人資料、健康聲明暨旅遊史,於探病時間前至中正一樓櫃台查驗身份,即可至病房探病。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由於北榮防疫升級後每日僅限探病一次、每床限兩人,且進入病房前須過「過三關」,除需量體溫、戴口罩外,還要填寫健康聲明書暨旅遊史,最後則到中正一樓櫃台插健保卡查驗身分,確認是否曾到過疫區,才可至病房探病。若使用預約APP則可大幅減少資聊填寫時間,直接進行身分查驗,快速通關。李偉強說,有些親友因事先並未約好、同日探訪,卻因人數限制而無法進入病房,透過此預約方式可以了解當日探病人數是否已達上限,且病患本人也可設定「謝絕探病」,則無法進行預約,避免白跑一趟。而疫情結束後不排除繼續沿用探病預約制,以改善國內的探病文化。北榮陪、探病規定為,一般陪病者(含照顧服務員)每床限一人;急診陪病限一人;訪客則是每名住院病人限兩名,加護病房限於上午11時至12時探病、一般病房限於下午6時至7時探病(下午5時開始查驗登記),若有泰國、新加坡、日本、大陸、香港、澳門、南韓、伊朗、義大利旅遊史皆不可至醫院探病。預約方式可透過網站(m.vghtpe.gov.tw)或北榮APP探病預約功能操作。
-
2020-03-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治癒美首例醫師:武漢肺炎輕症可在家康復
成功治癒美國第一例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的醫師狄亞士(Dr. GeorgeDiaz)表示,「多數感染武漢肺炎的人會是輕症,不需要到大醫院,也無需住院」。「對於低風險的人,沒有必要在這個時間點做什麼事,而是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待在家。」狄亞士8日在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美國新聞總部」(America’s News HQ)節目上作上述表示。狄亞士治療過美國首例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一名住在西雅圖35歲單身男子,於去年11月旅行武漢,今年1月15日返美,正好是美國3大機場實施對武漢直航班機旅客篩檢的前兩天;1月19日男子住進當地普羅維登斯醫療中心(Providence Regional MedicalCenter),成為美國第一例感染武漢肺炎病患。他的病情好轉後出院,在家隔離休養。狄亞士是普羅維登斯醫療中心感染科的部門負責人(Section Chief)。醫療團隊把美國首例確診的治療過程發表於1月31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狄亞士解釋,他的團隊致力於「區分」低風險、可居家康復的人,和那些高危險、也就是原本身體有疾病、健康狀況不佳者和60歲以上的族群。狄亞士的做法是,依照病症做風險評估將病人分流,由醫護人員追蹤狀況。他說:「把病人導入電話問診的遠距離醫療計畫,因此我們能夠監督他們在家的呼吸狀況和生命跡象,確保他們的病情不會惡化,尤其是針對60歲以上有健康問題的高風險群。」狄亞士在訪問中提到,醫學人員尚無法指出原因,為何銀髮族和免疫系統不佳的人,在面對武漢肺炎的風險高過於對抗一般季節性流感,「嚴重很多」。狄亞士表示,可以確定的是,當高風險的族群被感染時,幾乎都進到醫院的加護病房、死亡率也最高。截至今天,華盛頓州至少通報了22起武漢肺炎病故,風暴圈來自該州柯克蘭(Kirkland)當地的生命護理中心(Life Care Center of Kirkland),有19人確診死亡,這是美國第一家院內感染的長照機構,住戶屬於年長、原有疾病的高風險族群。狄亞士同意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不用戴手術型口罩的建議,「CDC說得很清楚,一般人走在路上感染的風險很低,不建議購買和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