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分娩
共找到
109
筆 文章
-
-
2021-10-18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兒科醫師,永遠不老
最近早晨醒來,看到鏡中自己,有點沮喪。五十之後,我的臉皮開始鬆垮,眼瞼浮腫,斑點變多,皺紋以倍數增。皮膚看似風平浪靜,實則不斷的剝落,更新,變換,恰如其分地反映年齡。皮膚不會說謊,繼頭頂之後,成為我第二道被歲月攻陷的防線。兒科醫師這工作,我甘之如飴三十寒暑,忘路之遠近。孩子對我的稱謂,從叔叔伯伯,到阿公也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我驚覺自己已繞過中年折返點,屬於老邁的里程碑開始生效計費。終日昏昏沉沉,身體到處在放火。但,不全是壞事。憂心的父母帶孩子來看病,聽完我的解釋,看著我那張充滿「經驗」的臉,如釋重負。(都這麼老了,講的應該是真的吧)天真的學生,聽到我教的跟教科書寫的不一樣,選擇相信我的說法。(畢竟這老傢伙也治好了一些病人)「美只是膚淺」(Beauty is skin deep)這句美式格言錯了。生命故事編織入皮膚的紋理,使它散放著獨特而圓熟的風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一對年輕夫婦的第一胎是早產兒,生長發育遲緩,自閉,患有嚴重氣喘。在我門診追蹤。三天兩頭跑醫院,甚是辛苦。先生告訴我,太太最近又懷孕了。因為前一胎已經把他們嚇壞,經濟狀況也不是很許可,有點猶豫要不要這個老二,問我的意見 。氣喘過敏是會遺傳的,尤其父親有氣喘,媽媽有異位性皮膚炎,可是很難說,每個案例都不一樣。我先詢問他們:「你們內心是怎麼想的呢?」對談之間,我發現這對夫婦思想成熟,個性溫和不極端,有穩固的人際關係,收入也不差,很適合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孩子或許會有一點過敏症狀,」我對媽媽說:「再過9個月,你就會看著這個嬰兒,感到驚喜,覺得沒有他你活不下去……」穩重篤定的語氣背後,我有點心虛。我並不能排除:產程不順,分娩困難,又一個身心殘障的孩子,產後憂鬱,被雙方家庭排斥,經濟困頓……我說得輕鬆,到時候,抱著小孩的是他們。但這是我的肺腑之言,在我的行醫生涯裏,還沒遇過繼續懷孕下去而感到後悔的。這對夫婦若有所悟而返。一年多後,兩人抱著愛的結晶來到我門診。一個健康的女嬰,柔滑皮膚吹彈可破,兩個眼睛圓澄澄的。頭兒微仰,手腳亂划,任我玩弄於雙掌之間。6個月大,友善好奇, 好惡分明,自有主張。我大概看過成千上萬個了吧。「快要會爬了。」我把她從驕傲的母親懷中抱過來,她咯咯笑了,充滿燦爛陽光的生命力。一種來自未來世界的鮮活氣息,我可能無法親謁了,然心嚮往之。我想起,念醫學系四年級時,暑假到小兒科門診當工讀生。任務就是乖乖坐在老教授旁邊,接住他看完病丟過來的病歷,把處方鍵入當年粗礪而不甚理想的電腦,順便當個「觀察員」。當時我對小兒科毫無概念。只覺得教授很恨電腦,眼光從不眺向它。很奇怪,教授詳細檢查孩子,和家屬解釋了二十分鐘,藥只有一種。孩子雙親心滿意足離開時的微笑,和我現在看到的一樣。這是小兒科醫師的特權和愉悦美妙時分。兒科醫師永遠不老。
-
2021-09-23 該看哪科.婦科
孕媽胎位不正求神想「逆轉」 幸最後及時剖腹順利接生
36歲護理師孕媽美雅懷第二胎到35周時,檢查出是「臀位寶寶」,她希望自然產,在家努力做膝臥式運動矯正胎位,37周產檢時沒能逆轉,醫師勸她要有接受剖腹產的心理準備,但娘家長輩卻要她到宮廟拜神祈求胎位轉正,沒幾天她落紅,急得在醫院line平台告知個管師,醫師請她馬上就診,發現子宮頸已開了2指仍是臀位,最後替她剖腹接生,美雅雖無法自然分娩,但母子均安!阮綜合婦產科醫師陳聰富表示,這名孕媽頭胎自然產,第二胎為臀位寶寶,心理上無法接受,設法想轉正胎位,還聽長輩建議求神拜佛,可惜事與願違。所幸上月她落紅時有及時在醫院「阮孕家族LINE平台」告知孕產個管師,醫院及時替她剖腹接生,順利產下一名體重3110 克的健康男嬰!另名身形高大的40歲孕媽佳華,10年前罹患糖尿病,4年前椎間盤突出動過手術治療,前兩胎自然產,第三胎懷到16周時也診斷為臀位寶寶且胎兒過大,母子都屬高風險,接受醫師建議剖腹產,今年8月底生下重4460克的大塊頭男嬰,醫護笑稱「肉圓仔」!陳聰富表示,臀位寶寶若採自然產,胎兒頭部會有卡在產道的風險,需剖腹產以降低併發症發生。但孕媽發生胎位不正情形也別太擔心,因在孕期7至8個月時,近8、9成機率會轉正。至於罹患糖尿病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母嬰,則容易發生巨嬰症、發育異常、子宮內發展遲緩、高胰島素血症、高膽紅素血症及高機率流產。高齡且本身或有血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孕前就要檢測血糖,孕期更要隨時監測血壓、控制血糖,避免胎兒產生子癇前症或發育受損,並應該視情況採取剖腹產,以免自然生導致難產,寶寶脫臼、孕媽肛裂。
-
2021-09-13 該看哪科.婦產科
偉大母愛!腦膜瘤媽咪冒險產子 她為兒孕期每天打肝素
楊小姐做試管嬰近五年好不容易懷孕,懷孕後期卻多次癲癇發作,她擔任消防員的先生為此買個監視器放置床頭,記錄太太發作情形,供醫師鑑別診斷,讓醫療團隊迅速研判出她的腦部長了腦膜瘤所致,因而提早剖腹生產,產後二周並開腦,如今母子都健康。據世衛組織統計,全球每天約810名婦女死於可預防和分娩的相關原因,約6700名新生兒死亡。高醫為提升婦女孕產期安全,今天起到9月19日舉辦病人安全周活動,呼籲懷孕婦女與醫療團隊協力,「把握關鍵,產除風險」。高醫院長鍾飲文表示,婦幼安全衛生是世衛組織SDG永續發展目標中第三關注的項目,目前婦女孕齡平約31歲至32歲,新生兒人數也從龍年的40幾萬降到16、7萬,其中孕產婦死亡率每10萬活產中約7例死亡,新生兒每千人活產率僅2.4到2.6%,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更需關注。高醫這場病人安全活動安排兩名好不容懷孕生產的女士現身說法,其中楊小姐腦部有腫瘤不自知,孕期間多次癲癇發作,醫師檢出她的右前額葉有枚6公分拳頭大的腦膜瘤,壓迫左腦,讓她壓力備至。後來提早剖腹生子,術後二周安排開腦,她擔心命危,產後3天就替孩子取名,「無論狀況如何,我至少要知道我孩子叫什麼名字」。宋小姐罹患免疫疾病,曾二度流產,第三胎好不容易再懷上,與先生特別上網買「天使之音」胎音器,每天量胎兒心跳,確定量到夫妻才安心。由於抗磷脂質免疫疾病易血栓,孕期間她需每天注射肝素,整個孕期打了100多針,被調侃像吸毒者,但仍勇敢面對。高醫婦產部部主任莊蕙瑜表示,孕婦應確實定期產檢,注意胎兒胎動,心跳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變化,過早或過晚生育都影響母嬰健康,只要身體不對勁就可洽詢醫師,以提升孕產安全,降低事故發生。
-
2021-09-02 該看哪科.婦科
寶寶急在救護車上出生 醫護穿「兔寶寶裝」成功救援
等不及的新生命,寶寶提前在救護車出生。振興醫院急診室日前接獲緊急醫療應變中心電話,告知有位懷孕38周的產婦,在119救護過程中,胎頭已經滑出產道,且寶寶在抵院前3分鐘已經「迫不期待」出生。好在醫院早已備好3組人馬,急診室、開刀房與新生兒中心,每位醫護身著「兔寶寶裝」待命,全力協助母子。疫情下急產更為謹慎,參與接生的振興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田知學說,這名產婦入院前,醫院以PCR陽性的應對作為,高規格看待接生任務,接獲通知當下,急診室立即聯絡婦產科醫師、小兒科醫師。過程中,大家各司其職,小兒科推來保溫箱,急診手術區則備齊接生所需的醫療器材。由於來不及為產婦做PCR,準備協助接生的醫護,穿著全套隔離衣,等待救護車將產婦送達。豈料,抵達醫院前3分鐘孩子就出生了。很快地,嬰兒宏亮的哭聲響徹急診室,田知學說,醫護當下分為兩組人馬,一批人負責媽媽的安危,觀察是否有血崩的狀態,經過折騰的產婦,明顯呈現冰冷狀態,也立即施予加溫。另一組人照顧寶寶,急診室醫師直在推床上剪斷臍帶,迅速將孩子包裹後放入保溫箱,立刻送至新生兒中心做後續的清潔處理及檢查;為降低染疫風險,在爸媽PCR結果陰性之前,必須暫時母嬰分離,錯過孩子降生的第一瞬間。所幸寶寶健康也有2800公克,雖說是急產但處置得宜、母子均安。田知學說,有貼心的護理人員徵求父母同意後,便幫嬰兒照了許多張照片,替他們留作紀念。她並感性地說:「疫情下幾乎都在經歷死別,這個紅通通的小生命振奮我們醫護的心,緊繃許久終於得到滿滿的正能量。」急產的定義是,從有產痛到生產完成分娩,整個過程少於3個小時。振興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孫大威說,急產的發生率並不高,約只有2%,且大部分都發生在經產婦,意思是生過兩胎以上的媽媽,因為她們的子宮頸曾被撐開過,彈性變得較為鬆弛,容易再次撐開。因此,當胎頭往下降時,子宮頸擴張速度很快。產速快大大增加母嬰風險,振興醫院婦產部醫師李偉浩說,胎兒快速衝出產道,胎頭容易擠壓變形,甚至造成皮下血腫的狀況,媽媽也可能因為急產,導致產道遭暴力式衝破,增高血崩或骨盆肌的傷害。由於急產發生原因多半不明,但高風險對象可以提早注意。李偉浩舉例,像是生過多個寶寶的媽媽、第一胎生產只花5、6小時的產婦,以及子宮頸閉鎖不全者;另子宮頸閉鎖不全在孕期10周即可發現,可以透過環紮手術縫合改善。至於急產的前兆?李偉浩說,產前陣痛突然變得很不規則是指標,並提醒產婦,如有肚子緊縮感,甚至是破水、落紅的情形,應立即就醫,切勿拖延。
-
2021-08-05 新聞.元氣新聞
不到2成爸請育嬰津貼 托盟籲育嬰假延至8歲、首月全薪
為建構友善生育環境,解決少子化問題,今年7月起,育嬰留停津貼已從原先的6成薪提高至8成薪,請假單位也彈性放寬至不低於30日、雙親可共同請育嬰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召開記者會給予肯定,但也指出,這一波育嬰假修法仍搔不到癢處,建議應讓育嬰假申請時間延至小孩8歲,請假單位彈性以小時計算、育嬰留停津貼第1個月給付給足全薪。托育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指出,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從2009年開辦至今,請領的性別比例仍懸殊,2020 年請領人數中,男性占 18.6%、女性 81.4%,反映出學齡前幼兒的主要照顧安排,大多由媽媽自行照顧。她說,台灣的爸爸不敢請育嬰假,也不允許有正當理由育嬰,因此托盟在父親節前夕呼籲,要讓爸爸當爸爸,期許「請育嬰假」成為「做爸爸」的標配,因為育兒正是爸爸的權利。托盟指出,現行育嬰假請領時間是子女滿3歲前,但當孩子送托保母、上幼兒園、甚至國小低年級就讀半天課,家長每天接送小孩用「衝」的、育兒時間用「擠」的、孩子一有突發狀況就必須「喬」假「喬」時間,顯示制度支持極為不足,因托盟提出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就業保險法」第11條,將家長請領育嬰假的時間修改為為子女滿8歲前,才能完整涵蓋幼兒所需照顧的年齡。其次,過去請領育嬰假以「6個月為原則」,7月雖放寬為「有需求者,可以不低於30日,且2次為限申請」,但仍是以「月」為單位,對雇主和員工仍然不夠彈性、友善。參考瑞典育嬰假制度,家長可分全時、半天、四分之一天或八分之一天請領,可連續請一段期間,也可分段請,因此,托盟提出修改就保法第19-2條,並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第2條增訂規定,讓家長可依實際需求選擇以「小時」、「半日」、「日」或「月」為請假單位,最小單位縮至以「小時」計算,可視需求組合多元的照顧安排,讓雙親共有整整一年的有薪育嬰假,讓假變得更好用,更容易做到分工照顧共同養育。此外,托盟也呼籲增修「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補助要點」,可謂「政府加碼,挺新手爸爸」條款,讓男性於配偶分娩後第1個月請領的育嬰假給付投保薪資的全薪,用以確立國家有責鼓勵並支持父親育兒,而女性請領的第1個月育嬰假也比照辦理,收養兒童家庭家長提出共同生活之證明,同樣適用。勞動部條平司副司長王金蓉回應,現行之所以限定滿3歲前可請最常2年的育嬰留停,主要考量是超過3歲的幼童,不管是公共或私立托育,托育率至少有6成以上;至於若育嬰留職停薪以小時為計算單位,恐怕會產生中小企業、微型企業人力調配問題,其他勞工可能必須加班負擔請假者的工時,而現行勞基法規定的其他假別,也已經可以小時計算請假。對於育嬰留停津貼第1個月全薪給付,勞動保勞動保險司專委吳品霏則說,因涉政府少子化政策資源分配及政府財政問題,將視少子女化政策實施成效後,再通盤評估。
-
2021-08-03 該看哪科.婦科
生產疼痛 居家8種方式緩和
生產過程中的疼痛,是準媽媽們非常關心的事。辛苦將近10個月,終於要到了卸貨的時間,卻又因生產疼痛的問題,變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提早制定生產減痛控制計畫,可以幫助媽媽們有個較為輕鬆的生產經歷。生產的疼痛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疼痛來自子宮的收縮,一開始較輕微,越接近生產,疼痛指數越高;第二階段為胎兒進入產道,陰道開始延展產生的疼痛。提早和醫師討論生產的疼痛問題,制定疼痛控制計畫,可以減少準媽媽們近臨盆時的焦慮,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更可以因產程中發生的疼痛狀況隨時與醫師討論做最適合的疼痛控制。疼痛控制可藉由各式活動、姿勢變化或藥物輔助幫忙。居家有8種可控制疼痛方式:1.水療:洗澡後,注意力會被轉移、疼痛較不明顯,精神也較為振奮、對疼痛的不安會減少。2.移動或改變姿勢:待產過程中,準媽媽們多下床走走,可幫助產程順利進行,也可以減少疼痛感。3.按摩:可以請家人輕柔的按摩背部,能有效減少疼痛。4.熱敷或冷敷:敷在下背的區域效果好。5.定時解尿:待產過程中,2至4個小時要解一次尿,膀胱過脹也可能影響產程。6.拉梅茲呼吸法: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減少對疼痛的關注,幫助身體其他部位放鬆。7.聽音樂: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放鬆方式。8.家人支持:先生或家人的陪伴與心理支持是待產過程中,準媽媽們最需要的。當自己可以做的方法還是不能控制疼痛時,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用藥物來輔助減輕疼痛。目前最常見的是硬脊膜外麻醉,也就是減痛分娩或無痛分娩,但不會達到真正的無痛,而是可以將疼痛減少7至8成。減痛分娩優點,包括減少產婦心理恐懼;產婦神智清醒,在閉氣用力指導下還是可以配合將胎兒生出;對胎兒或產程比較不會產生影響;較不會產生頭痛副作用。但也有可能的缺點,例如暫時性的發抖;低血壓、嘔吐;極少見的注射部位疼痛,或因感染、出血壓迫神經短期或長期的神經傷害等現象。
-
2021-07-16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HPV也會引發口咽癌 醫:男女都應打疫苗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人人嚴陣以待,但別忘記生活中有些病毒的威脅也不容小覷。以癌症為例,約5%癌症與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相關,除了眾所皆知的子宮頸癌,研究發現HPV也是引發口咽癌的元凶之一。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暨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許多人都知道HPV為誘發子宮頸癌的主因,但愈來愈多研究證實,HPV還會引發菜花、口咽癌、外陰癌、陰道癌、肛門癌。去年年底美國一項臨床研究顯示,HPV與菸、酒並列為歐美地區口咽癌的三大危險因子,如果排除檳榔、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形態,感染HPV就成為罹患口咽癌的最大風險。周宏學指出,在台灣應該也是如此,檳榔為國人口腔癌的主要致癌因子,而感染HPV則名列第四,隨著性行為開放頻繁,致癌風險恐將逐年上升。「男性接種HPV,保護自己,也保護另一半。」周宏學說,HPV為子宮頸癌主要致癌因子,女性應該盡可能接種HPV疫苗,有效預防感染病毒。為了疼惜另一半,並降低自身罹癌風險,男生也應接種疫苗。周宏學強調,HPV侵襲不分男女,醫界建議,男女均應施打HPV疫苗,依照仿單規定,9到45歲為適合施打HPV疫苗的年齡。此外,新手媽媽生產後,則是很好的接種時機。研究發現,女性分娩時,子宮頸內部的黏膜上皮層變薄,抗感染能力減弱,容易增加HPV感染的機率。歐洲婦癌與陰道鏡學會研究證實,婦女產後感染HPV的整體風險,較未曾生育婦女還要高。
-
2021-05-2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居家檢疫產婦若要生小孩怎麼辦? 醫師詳解疫情期間的分娩注意事項
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至今,疫情擴散全世界,結至3月底,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億3500萬人,而死亡人數也達290萬人,對全人類生活與經濟活動造成莫大影響。所幸疫苗已於今年初在全世界各地開始施打,希望對疫情控制有所幫助。台灣在面對這波病毒衝擊,靠著專業的醫護人員與健全的公衛系統,汲取10幾年前SARS防疫的經驗,至今維持非常優異的防疫成績,未曾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讓大部分國家都非常羨慕,這部分也有賴全民攜手合作的結果。由於疫苗在我國尚未開始全民施打,在全面解封前,國人仍應確實遵守防疫規定。本文就孕產婦在居家檢疫期間,如要生產時,在本院的相關做法提供民眾參考。居家檢疫通則孕產婦於居家檢疫期間,暫勿前往醫療院所產檢,非不得已請儘量留於隔離場所,待隔離結束後在產檢。如有就醫需求,應先通知新北市衛生局,由衛生局人員安排就醫,切勿自行前往。如接近預產期有產兆時,同樣先聯絡衛生局人員,由其安排至醫院檢查待產。待產居家檢疫孕產婦若有產兆,經聯絡衛生局人員安排至本院就醫時,會經由急診戶外篩檢站進入,先由婦產科醫師內診評估,若進入產程準備待產,先於急診採檢做一套核酸檢驗,同時通知8B負壓隔離病房安排住院。由於核酸檢驗需要12-24小時才有結果,在結果出來之前,孕產婦的待產及生產,比照感染新冠肺炎之產婦,以高規格防護方式進行,所以必須入住8B負壓隔離病房待產。待產過程中,若核酸檢驗為陰性,則將孕產婦轉出至產房,按一般產婦待產及生產。由於產婦尚在檢疫隔離期間,生產及產後住院仍安排於單人房中。生產假如產程進展快,核酸檢驗結果尚未出來就要生了,此時按照感染新冠肺炎之產婦於8B負壓隔離病房待產。待產期間產房會支援所有生產設備,但醫護人員會著隔離衣進入生產,產婦切莫驚慌。由於產婦感染狀況並不明瞭,因此無法施打無痛分娩,同時家屬也不能陪產,產後新生兒轉送兒科隔離室,產婦則續留原負壓隔離病房等待核酸檢驗結果。若結果為陰性,則產婦轉出至婦產部產後病房照護,按一般自然產產後衛教指導原則處理,可哺餵母乳,出院後返回原檢疫隔離場所。有關剖腹生產由於感染新冠肺炎之產婦若要接受剖腹生產,醫院必須採用高規格防護標準,也就是在獨立隔離手術室進行,需徵用4間開刀房,且所有醫護人員都須著隔離衣進行手術並管制人員,動員之人力物力甚鉅。因此若孕產婦預產期在隔離期間,也已知這胎必需接受剖腹生產者,請務必先連絡衛生局人員,在產兆尚未發生前或預定剖腹日期前,先至本院採檢接受COVID-19核酸檢驗,取得檢驗結果,若為陰性,則按一般產婦安排住院手術。請盡量不要等到產兆發生後才來醫院做緊急剖腹產,因為沒有核酸檢驗結果,剖腹產手術將比照感染之產婦進行,不但消耗醫療人力物力,許多感染管制措施也會造成孕產婦的極度不方便。最後叮嚀◎居家檢疫的孕產婦如要分娩,當產兆發生時,請先聯絡新北市衛生局,由衛生局人員安排至本院就醫,切勿自行外出就診,以免受罰。◎待產分娩前須接受採檢,結果陰性者同一般產婦於產房待產,採檢結果尚未出來前,須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待產或生產。◎如預先已知要剖腹產者,請務必先連絡衛生局人員,提前安排至本院接受核酸檢驗,避免無採檢結果之臨時緊急剖腹產。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疫需要政府、醫院及民眾三方共同配合,我國資訊平台建置非常完善,相關檢疫及就醫規定與聯絡方式很容易搜尋到,孕產婦無須驚慌。何謂產兆?◎落紅◎規則產痛◎破水◎若不清楚何時要來檢查,可電話聯絡本院產房新北市衛生局◎新北市防疫專線(02)8953-5599分機1520(有我愛你)◎免付費防疫專線 1922 或 0800-001922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三道防線 抗肺癌超前部署
肺癌成為新國病,為降低死亡率,醫界擬定完整治療策略。晚期肺癌治療朝向精準個人化醫療,依據基因檢測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或根據腫瘤細胞免疫標記表現使用免疫療法等,也要治療或預防癌細胞遠端轉移,從第一線治療開始超前部署,尋求最大化延長病患生命。近年來國內最常發生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6成5,罹癌對象以不吸菸女性居多,人數不斷攀升且年輕化,針對晚期肺腺癌病患,醫界已有治療策略。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病患如能優先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是醫師提供的第一道建議。國內帶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人數最多,約占六成,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其餘少數基因突變也有特殊標靶藥物可選擇。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表示,以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來說,需預想未來用藥的侷限,例如產生抗藥性,第一線治療選擇藥物時,必須依據可能的抗藥性結果來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與順序,進行組合。黃俊耀解釋,根據第一及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成果,六成病患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在第二線治療時就能依據此基因突變,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此為第二代標靶的「接續型雙標靶」策略,在台、美、日等十國的全球大型研究中,亞洲病患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十四個月,以韓國族群為例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數據,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年,為治療帶來曙光。王金洲曾治療一位61歲男性患者,確診晚期肺癌時已出現轉移,口服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如預期地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如今治療近7年,狀況穩定,走向慢性病化。在臨床上,成大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特別容易發生腦轉移,曾有病患因聽力喪失就醫,經神經科轉介發現肺部腫瘤,癌細胞侵犯腦部造成聽力障礙,此時病患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便是以副作用小,能減緩腦轉移的標靶藥物為主。林建中說,美國國家肺癌治療指引已將第一、二、三代EGFR標靶藥物都列為第一線治療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對腦部穿透力較強,針對腦轉移有治療的獨特性,研究顯示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由過去廿至卅個月,拉長到近四十個月。「醫師,我連呼吸都在痛。」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說,晚期肺癌四成會發生骨轉移,這種痛到骨頭深處的「椎心之痛」,不亞於分娩,患者也可能因血鈣過高而意識不清,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傷及脊椎,導致肢體改變、壓迫下半身神經失去知覺。臨床統計,骨轉移若未接受治療,34%的病患在診斷後3個月會發生骨骼併發症,在乳癌病患中,骨轉移後發生骨骼併發症者的存活期較短,從16個月縮短成7個月,顯見治療的重要。林世強表示,骨轉移治療要打「團體戰」,須回歸原本癌症的治療,並針對骨折部位手術,或使用局部放射線治療及症狀控制藥物,亦有能延緩骨骼併發症及減輕疼痛的標靶藥物,能抑制癌細胞分泌細胞激素,切斷骨骼不斷被破壞的惡性循環,提升生活品質。王金洲說,肺癌的治療策略看病患身體及心理狀況擬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黃俊耀也鼓勵癌友,跟醫師討論,設計個人化的獨特治療策略,讓治療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3-14 該看哪科.婦產科
政府催生 婦產科女醫師:關鍵並非補助
根據國發會推估,明年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再度低於一,生育率低迷,投入婦產科的女醫師卻變多。婦產科女醫師指出,提高生育率的關鍵不在補助產檢、發育兒津貼,而是社會觀念必須翻轉,不再弱化孕婦、別讓孕婦為風險負責、努力追求性別分工平等。統計顯示,一九九九年西醫男醫師有兩萬二千六百五十八名、女醫師僅二千四百九十名,到今年二月,男醫師人數增為五萬一千一百七十八人,女醫師人數大增四倍,達一萬零八百廿七人。女醫師執業比率以小兒科最高,成長三成,其次是婦產科。根據健保署委託報告,一九九九年到二○一三年,取得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的女醫師比率逐年增加,從百分之八點六增加到十九點七;執業婦產科女醫師比率,也從百分之十一點五增加到百分之廿三點六。此外,二○一六年到二○一九年,女性婦產科醫師增加九十六,是男醫師三點五倍。此外,婦產科女醫師大都比男醫師年輕,二○一九年,卅一到五十歲的婦產科女醫師占七成,五十一歲以上占三成,但同年度婦產科男醫師逾五十一歲占八成六,卅一到五十歲的婦產科男醫師只有一成四。對於生育率低落,女性婦產科醫師也提出建議。烏恩慈表示,孕產婦風險提升與高齡懷孕確實有關,但政府部門並未基於科學、站在女性立場進行衛教宣導,一方面強調風險、強調懷孕不能運動,導致女性心生恐懼、弱化自我;一方面又怪女性怕痛、怪醫師愛開刀剖腹。烏恩慈建議,應有一筆金額指定用於補助孕產照護,支持女性可以選擇減痛分娩、找助產師、甚至剖腹產。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每個人養育孩子的計畫都不一樣,需要更多元的觀點來支持女性。
-
2021-03-08 科別.婦科
生育率怎麼救? 婦產科女醫剖析現代女性需要的是這些
根據國發會推估,2022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再度低於1,儘管生育率如此低迷,投入婦產科的女醫師卻越來越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指出,提高生育率的關鍵並不在補助產檢、發育兒津貼這些「給寶寶」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必須翻轉:別再弱化孕婦、別再強求孕婦為某些難以預期的風險負責、努力追求性別分工平等,並認知到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女人的成就也不該被限縮在母職。禾馨婦產科主治醫師烏恩慈表示,孕產婦風險提升與高齡懷孕確實有關,但政府部門並未基於科學、站在女性立場進行衛教宣導,一方面不斷強調風險、強調懷孕不能運動,導致女性心生恐懼、弱化自我;一方面又怪女性怕痛、怪醫師愛開刀剖腹。社會迷思則把孕婦評價為「病人」,任何人都可以對她指指點點、管東管西。就算懷孕本身既有許多無可避免的風險,但人們常會自行歸因到不相干的事物,堅信一定是產婦或醫師做錯了什麼,才會「保不住」。烏恩慈指出,目前政府對於懷孕的補助集中在產檢,著重於胎兒的部分,建議應有一筆實際金額指定用於補助孕產照護,支持女性可以自由選擇打減痛分娩、找助產師、甚至是剖腹產。建議政府應該要從國民教育就好好傳達備孕、懷孕的知識,別再讓大家透過誇大的影劇情節學習錯誤的觀念。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每個人養育孩子的計畫都不一樣,需要更多元的觀點來支持女性。「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媽媽也不是只有育兒一件事要做,」張瑜芹表示,女性生育需要很多支持,比如育兒時,有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精神支持?孩子年紀可以上幼稚園了,可負擔的幼稚園數量、容額是否足夠?有沒有管道讓女性可以再就業?烏恩慈表示,近十年來,好像要當全職媽媽才算愛小孩、不會錯過孩子成長,但現代女性事業表現越來越好,生育代價太高。社會制度應該要支持女性不因生育而喪失選擇,就算回到職場也不會受到指責,就像沒有人會因為爸爸不放棄工作而指責他。他也呼籲政府要多推廣男性請產假和陪產假,促進投入共同育兒、促進男女平權、性別分工平等,「讓每個人都能開心舒服地在各場域貢獻自己的能力,豈不是全體社會共贏的局面?」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庚、馬偕、禾馨...全台接生特色醫療院所
台南安安婦幼診所 剖腹產率25%剖腹費用南北差異大 選擇自然產省很多健保大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剖腹產率明顯高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但位於台南市的安安婦幼診所卻剛好相反,108年剖腹產率僅25%,甚至低於同在台南的成大醫學中心48%。該院院長潘咸安說,「台灣少子化嚴重,只要想生,不管用哪種方式生產,相信婦產科醫師都願意配合。」「自費剖腹產費用南北大不同。」潘咸安說,台北號稱貴族尊榮婦科診所,平均剖腹產費用五萬起跳,有些高達七萬元。相較下南部診所平價得多,以安安婦幼診所為例,不到一萬五。儘管北部費用高,但剖腹產比率卻比南部高。潘咸安分析,北部民眾多半較捨得花,自費剖腹產費用連同坐月子,差不多得花二十幾萬,南部則比較「踏實」,如果沒有必要,「能省就省」。潘咸安指出,安安婦幼診所遵守健保給付規定,一切照標準行事。另外,在孕婦回診接受產檢時,也會提供正確衛教訊息,讓孕婦瞭解自然產的優點。如果孕婦採取自然產,生產順利,且選擇健保房,住院兩天,出院結帳可能只需自付幾百元。潘咸安說,年輕孕婦多會上網瞭解自然產、剖腹產的優缺點,不太聽老一輩的建議,挑時辰生產的比率愈來愈低。台北馬偕醫院 剖腹產率28%降低剖腹產率 鎖定新手媽媽溝通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馬偕醫院剖腹率28%,遠低於其他醫學中心。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王有利表示,醫院長期以來就以低於30%的剖腹率為目標,更以新手準媽媽為率先溝通對象,透過精準管控達成此一目標。王有利說,各大醫學中心婦產科多有每月一次的「周產期罹病及死亡討論會」,馬偕這個會議至少已經運作27年,主要透過統計報表,由主治醫師指導住院醫師,針對每月剖腹產病例的原因進行檢討及討論。王有利表示,婦產科每個月也有全院剖腹產適應症排行,並公布自願、非自願剖腹的當月人次,在不影響醫學指引下,若這個月剖腹產比率高出三成,就會依照適應症排行,檢視醫師對孕婦的處置原因。結果發現,多年來,非自願剖腹產的適應症第一名為「前一胎剖腹」,還占一半,王有利說,這個現象讓科內醫師達成共識,花更多時間讓第一胎產婦了解剖腹產是否必要。「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有些執意要剖腹,我們會尊重,但也會讓病患了解兩種生產方式的好處及問題。」王有利說,大部分第一胎自願剖腹的原因是「怕痛」,醫師多會透過產檢建立互信醫病關係,本來要求剖腹的媽媽,多會改變心意。林口長庚醫院 剖腹產率38%避免倡議剖腹 接手高危險產婦健保署統計,108年度全台剖腹產人數5萬8669人,林口長庚居全台之冠,剖腹產數1885人,剖腹產率為38%。林口長庚醫院產房主任詹耀龍指出,林口長庚有全台最多的產科醫師,接生人數也最多,因此接受剖腹產的產婦也多,但主動要求且沒有剖腹產適應症者,估計僅3%到4%。詹耀龍表示,林口長庚每月接生人數約300到330名,但並非所有來院生產的產婦,都在林口長庚產檢。林口長庚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當周邊診所遇上高危險懷孕或胎兒異常,多會轉來。他估計,林口長庚每接生一百名新生兒,有33名是高危險狀況,需要進到新生兒加護病房。詹耀龍表示,除了情況特殊的產婦,林口長庚不提倡剖腹產。許多孕婦主動詢問,「可不可以協助剖腹產?」甚至要求擇吉時剖腹,通常會被勸退。主要是剖腹產多了麻醉風險,如腹腔沾黏,可能會有產婦臟器及新生兒受傷風險,若產婦有潛在心臟疾病,麻醉也可能出現意外。詹耀龍表示,院內也避免讓醫師向孕婦倡議剖腹產,剖腹自費約二萬元,直接納入醫院營收,不會進到醫師口袋,也讓醫師較能秉持客觀的立場,協助孕婦分析,哪一種產程較合適。台中茂盛醫院 剖腹產率44%專精不孕症治療 雙胞胎多 剖腹率高在這次健保大數據調查中,茂盛醫院剖腹產率為44%,在地區醫院位居第一。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表示,該院專精於不孕治療,許多不孕患者接受人工生殖,胚胎順利著床,約一半比率屬於雙胞胎,生產風險較高,為此,許多孕婦選擇剖腹產。不孕症治療權威李茂盛表示,與一、二十年前相較,現在剖腹產率明顯較低,以前自願剖腹產主要原因是希望寶寶「好命」,但最近幾年則是因為孕婦怕痛。李茂盛說,許多孕婦怕痛,有些人是痛了好久生不出來而選擇剖腹產。其實現在無痛分娩技術進步,大幅降低自然產疼痛感,如果只因怕痛,倒可不必多挨一刀,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無痛分娩。另一個讓孕婦選擇剖腹產的原因是高齡懷孕。李茂盛表示,晚婚晚孕已成趨勢,許多孕婦年齡都超過四十歲,身體狀況相對較差,為了安全會選擇剖腹產。茂盛醫院剖腹產率為何偏高?李茂盛解釋,醫院收治眾多不孕症患者,接受人工受孕時,雙胞胎比率高達一半,依現行健保給付條件,適用於剖腹產給付。再者,不孕症患者在接受不孕治療後,後續產檢及生產多在同一家醫療院所,只要收治較多不孕症,剖腹產率也一定跟著提高。禾馨新生婦幼診所 剖腹產率44% 腹膜外剖腹產 需有團隊技術配合健保數據顯示,108年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剖腹產以981人次居基層診所第一名,剖腹產率則是44%。禾馨醫療執行長蘇怡寧強調,禾馨診所不是「剖腹產」特色醫院,而是「生產」特色醫院,給予媽媽全人照護。蘇怡寧說,多數產婦以自然產為主,但因生產有風險,剖腹產提供一個「救贖」。他解釋,自然產風險最常見胎位不正,另外還有胎盤位置不對的「前置胎盤」、胎兒相對媽媽骨盆還大的「胎頭骨盆不對稱」,或是媽媽身體狀況不佳。剖腹產的方式,除了需打開腹膜的傳統剖腹產外,現在也有許多媽媽選擇「腹膜外剖腹產」,避開腹膜腔再切開子宮,將胎兒娩出。蘇怡寧表示,腹膜外剖腹產並不是新手術,在過去抗生素不發達時就有,因為不用進到腹腔,較不易引起感染。但因手術方式複雜,且隨著抗生素發展,許多醫師改採傳統剖腹產。但近幾年發現,腹膜外剖腹產仍有其優點,包括減少感染、術後恢復快等,因此又開始興起。不過仍需有團隊和技術的配合,才能應付如此複雜的手術,也非人人適合。蘇怡寧說,禾馨採雙主治醫師開刀,並配合產科麻醉專科醫師,以經驗值和技術來說,面對腹膜外剖腹更有把握。木生婦產科診所 剖腹產率80%剖腹原因多元 院內產婦多高齡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度各層級院所剖腹產人次,基層診所排名中,木生婦產科診所以907人次位居第二,但以剖腹產率80%來看,則為整體最高。木生婦產科診所院長李木生表示,應該沒有80%這麼多,不過來院要求要剖腹產的產婦與過去相比確實大幅增加。產婦要求剖腹產原因大概有幾種,擔心難產最後導致「吃全餐」、擔心胎兒受傷、怕痛、有時辰的迷思、擔心產後陰道鬆弛影響性功能、網路資訊影響產婦決定等。李木生表示,不僅上述原因,曾有對夫妻,因先生準備外派,搶在出國前,太太滿足月的時間剖腹生產,讓先生能看見孩子。近年則因高齡產婦增加,顧慮的原因更多,院內近年協助的產婦約落在35歲,皆具高齡生產風險,臨床已少見20幾歲孕產婦。院內多採腹膜外剖腹,減少感染。當孕婦主動要求剖腹時,一定會給予衛教,由孕婦選擇,日前也有39歲的孕婦選擇自然產。院內的麻醉方式,使用多模式自控式硬脊膜外止痛法,以超前部署的概念進行先前止痛,產婦亦可依自己需求加強給藥。目前可達到術後不痛、可動、宮縮無感的良好狀態,產婦可盡早下床活動、哺餵母乳、加快恢復。※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需經麻醉、傷口恢復過程 剖腹產具短期和長期風險
自然產是胎兒經由陰道娩出,剖腹產則以手術方式切開孕婦腹部,從子宮裡取出嬰兒,侵入性較高、具有一定風險,風險隨剖腹次數增加而提高。理論上,若產婦未具備絕對的剖腹產適應症,醫師都會支持鼓勵產婦朝著自然產計畫努力,經適當評估,即便曾經剖腹產,下次也有機會安全順利地自然產。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率,都低於剖腹產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站在健康促進和恢復觀點,都要謹慎考慮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機率都比剖腹產低,剖腹產需要經過麻醉、等待創傷恢復的過程,具短期和長期風險。鄭博仁表示,短期風險例如併發症、感染,傷及其他正常器官或組織,長期除了提高下一胎懷孕生產風險,也會留下一些後遺症,例如有些人剖腹後月經型態改變,因為經血可能滯留在子宮下段的疤痕裂隙,影響經血排出。若無絕對適應症,醫師和產家都值得為自然分娩努力;但若出現胎位不正、有危及產婦的高風險因素,例如子癲前症等,合乎剖腹產適應症,還是得接受剖腹產,兩害相權取其輕。併發症機率雖較高,但高齡產婦也有機會自然產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表示,許多人誤以為「剖腹安全、自然產不安全」,其實這是迷思,主要是考量適應症,不必要的剖腹產,就不應該開。很多人以為高齡產婦剖腹較安全,這也是迷思,他曾接生49歲生第一胎的自然產案例。黃建霈表示,高齡產婦出現孕期併發症的比率較高,例如妊娠毒血症,因此而需要剖腹,也使高齡產婦剖腹比率變高,但這不代表高齡就一定要開刀。前置胎盤分四等級,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此外,前置胎盤是剖腹產適應症之一,乍聽很危險,其實分四個等級。黃建霈表示,最嚴重的兩個等級必須剖腹,但較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醫師通常會提醒產婦,如果胎盤位置較低,有可能需要臨時剖腹,產後大出血機率也會提高一些。2019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指出,若曾出現前置胎盤,每次剖腹產發生植入性胎盤(胎盤不正常緊密附著子宮肌肉層)的比率倍增,第二次懷孕增為1.3倍,第三次懷孕2.4倍,第四次懷孕9倍,第五次懷孕9.8倍,第六次以上29.8倍,如果有產婦有意願剖腹,醫師務必要與她討論未來的生育計畫,包括不預期懷孕的可能性。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自然產,先評估子宮破裂風險黃建霈表示,現在漸漸有愈來愈多產婦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嘗試自然生產,臨床上叫做剖腹產後的經陰道生產(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簡稱VBAC),兩胎懷孕時間相隔半年以上,便可考慮。但黃建霈也提醒,仍要看上一胎剖腹的原因。如果是因為骨盆狹窄等原因剖腹,這胎VBAC成功率只有一半;如果前一胎胎位不正,這次胎位正常,VBAC成功率高達80%。黃建霈提醒,VBAC有子宮破裂風險,若上胎剖腹的傷口是橫開,這胎VBAC子宮破裂機率0.5%,若是直開,風險高達25%,一旦破裂,母嬰都有生命危險,所以雖然機率低,產婦大多仍會卻步。鄭博仁表示,接受VBAC之前,可評估子宮破裂風險,以超音波觀察子宮條件、胎頭大小等,評估和溝通的過程相當花費時間,加上去有風險,即便「推廣VBAC」是各國努力降低剖腹產率的重要策略,在台灣接受度仍低。前置胎盤分四級1. 低位性前置胎盤是胎盤未蓋住子宮頸內口,但位於子宮下段。2. 邊緣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子宮頸內口的邊緣。3. 部分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部分子宮頸內口。4. 完全性前置胎盤為胎盤完全蓋住子宮頸內口。●等級1、2可嘗試自然產,等級3、4建議剖腹產。不管怎麼生 想要生得順 體重控制最重要黃建霈表示,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現在臨床上都會跟產婦說「要生得順,體重控制最重要。」1. 體重控制得宜產婦和胎兒的體重若能控制得宜,不要過重,可減少很多生產併發症和風險。2. 要吃對不是吃多很多人以為孕婦要多吃才有營養,但其實重點不在吃多,而是吃對。黃建霈提醒,葉酸、鐵等微量元素,孕婦務必均衡攝取。3. 適當運動很重要運動量少不但提高合併症風險,產後憂鬱發生率也會上升。4. 產檢要做,但不是愈多愈好如果聽到有人推銷各種自費檢查或產品服務,應保持客觀,詳細了解其目的、評估必要性、費用,再做決定。※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近三年剖腹產人數各級醫院多下降 診所大增
台灣進入晚婚晚育、生育率低迷的年代,複雜的社會變遷痕跡、當代產婦的特質,都可以從剖腹產的健保給付數據中看出端倪。自行要求剖腹人數,診所三年內增加近900人次健保署統計,106到108年的剖腹產率從34.1%攀升到35.1%,其中自行要求剖腹產人次從3478人次增至3936人次;自行要求剖腹人數在各級醫院都下降,但在診所,三年內持續增加近900人次。診所剖腹產率也明顯高於各級醫院。綜觀108年全國剖腹產人次最高的40間各級院所,第一名是林口長庚(1885人次),但若將診所前五名的三家禾馨診所加起來,達2531人次,超越林口長庚,恐才是真正的全國之冠。以剖腹產率看,最高前十名依序是木生婦幼(80%)、菡生婦幼(67%)、馨悅婦產科(61%)、王立文婦產科(51%),成大醫院(48%)、禾馨內湖診所及童綜合醫院(47%)、育禾婦幼診所(46%)、禾馨新生及茂盛醫院(44%)。高風險產婦多的醫院,剖腹產率未必較高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分析,一般來說,剖腹產常見於高危險妊娠及生產,比較適合在醫院,診所剖腹比率高,可能是診所配合度高,例如可接受「看時」剖腹,也可能是診所人力及各科資源不如醫院,擔心自然產緊急變化處理不來,傾向剖腹避免醫療糾紛。另外,少子化也改變產婦想法,捨得花錢購買優質服務,許多診所看準需求,行銷一條龍服務,例如附設月子中心,這些是一般醫院較不會提供的配套。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通常高風險產婦都會轉診到大醫院,診所以低風險產婦為主,剖腹產率還這麼高,確實有待管理。其實高風險產婦多的醫院,剖腹產率不一定較高,例如接生量大的台北馬偕,一年剖腹產上千人次,剖腹產率僅28%;也有接生多但剖腹產執行很節制的診所,例如安安婦幼診所,剖腹產率也僅25%。近三年具適應症剖腹產人次變動不大,常見適應症依序是前胎剖腹、胎位不正、產程過長、胎兒窘迫。去年非自行要求的剖腹產中,有1萬8093人因前胎剖腹而再次剖腹;1萬1341人胎位不正;產程遲滯或胎心音窘迫加總1萬2806人。「新式產程」不過度干預產程進行,減少剖腹機率產房有所謂「吃全餐」,即產婦本來要自然產,等待子宮頸開,也持續內診,可以忍痛或已接受無痛分娩,但最後還是剖腹。鄭博仁指出,因產程遲滯或胎心音窘迫而剖腹的產婦,很可能就是「吃全餐」,但產程遲滯和胎心音窘迫的判定,與醫師專業和人格特質有關。如果了解「新式產程」進行判斷、膽大心細分辨胎心音是窘迫或生理性減速,知道如何處理生理性減速,又能營造良性溝通而不過度防衛的醫病關係,剖腹產的機會便降低很多。鄭博仁指出,1950年代建立的舊式產程,子宮頸口開到四公分就算進入活躍期,2014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與母胎醫學會共同發表新式產程,六公分才算活躍期。子宮頸口開至幾公分處於活躍期,非常重要,根據新式產程,就知道子宮頸口從四公分到五公分可能超過六小時,五公分到六公分可能超過三小時,低於這速度才算產程延長,醫師因此比較不會過度干預產程,按照舊式,產婦容易被判定為產程過長,建議剖腹,黃建霈表示,臨床上,「吃全餐」機率不高,大概不超過5%,有些是生到一半,小孩忽然心跳不好又缺氧,別無選擇、只能開刀。過去年代,生產造成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一,現已降到萬分之一,因為醫療進步,減少了99%的可能傷亡,所以非自然也不一定不好。黃建霈認為,民眾不需太執著自己的產程過長,醫師會給予專業判斷與建議,若想嘗試自然產,在沒有危險前提下,醫師會全力協助。台灣剖腹產率無明顯惡化,但仍有進步空間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剖腹產率大約在10%到15%之間,但很多國家的數據都高於此數。鄭博仁表示,長期來看,台灣剖腹產率沒有明顯惡化,在亞洲,比韓國好,但比日本差,還有進步空間。根據各國經驗,重點在減少「吃全餐」的比率、提高剖腹產後自然產比率,從這兩個方向著手並妥善管理,剖腹產率就會下降。※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0-1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加坡研究:部分染疫孕婦所產嬰兒具有抗體
新加坡一項研究顯示,5名在研究期間由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女性患者產下的嬰兒,都具有病毒抗體;不過研究人員說,目前還不清楚這將提供何種程度的保護力。路透社報導,這項針對16名女性所做的研究結果於今天出爐,其中還發現,多數受試者僅輕微感染,較嚴重的症狀則出現在較年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偏高的女性身上,這也反映出一般人口的染疫趨勢。新加坡婦產科研究網(Singapore Obstetrics andGynaecology Research Network)資料顯示,其中5名婦女在研究發表前已分娩,她們都具有抗體。嬰兒體內的抗體量各異,且母親愈接近分娩時感染,嬰兒體內抗體量就愈高。研究人員補充說,必須進一步觀察嬰兒體內抗體量是否會隨著長大而逐漸減少。
-
2020-12-14 新聞.元氣新聞
單親媽媽的苦,誰能分擔!這7項社會補助一定要知道
日前單親媽媽殺子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殺害孩子絕對是不對的行為,但是單親媽媽會面臨的辛苦,是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單親會面臨的困境單親家庭主要會面臨到有六種困境,經濟困難、工作困難、居住問題、子女教養、生活壓力以及不友善的社會。這每一項可能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砂粒,但在未來,它們卻都會相互堆疊成為巨石,重重擊垮一個家庭。目前台灣政府有針對經濟、居住、家長就業、子女教養等問題提供資源,但這些補助看似敞開大門,實則仍擁有高門檻,令需求者感到疏離。例如,許多家庭可能會受長輩的退休金或是不動產影響,而不得申請低收入戶補助,但現實生活中那些錢他們可能一毛都碰不得。共親職父母除了政策,其實許多單親家庭的困難,仍是要靠家庭內部達到友善共識才能解決。在傳統社會中,育兒責任總是被綑綁在婚配關係之下,而所謂的「共親職」就是指,父母雙方即使離婚仍能友善地透過親職分工關心孩子。另外,友善的社會目光也是很重要的,雖然現在社會風氣已經慢慢好轉,但對於「單親」的觀感仍是偏負面的,而有些措施也在無意中傷害單親家庭的孩子、造成歧視,例如身分證中的父親欄位。如果人人都能同理單親家庭的心酸,在必要時給予幫助,相信如此攜子尋短的人倫悲劇會減少。最重要的是,遇到問題時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打生命線1995 ( 要救救我 )可以獲得幫助。「特殊境遇家庭」可申請「單親補助」由於許多夫妻在離異後,需要獨自撐起家中的經濟負擔,因此內政部特別制定了「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正是幫助有迫切需要的「特殊境遇家庭」解決生活經濟困境,給予緊急照顧,並協助他們自立自強及改善生活狀況。「特殊境遇家庭」包括:一、六十五歲以下,其配偶死亡,或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六個月以上。二、因配偶惡意遺棄或受配偶不堪同居之虐待,經判決離婚確定或已完成協議離婚登記。三、家庭暴力受害。四、未婚懷孕婦女,懷胎三個月以上至分娩二個月內。五、因離婚、喪偶、未婚生子獨自扶養18歲以下子女,或祖父母扶養18歲以下父母無力扶養之孫子女,其無工作能力,或雖有工作能力,因遭遇重大傷病或照顧6歲以下子女或孫子女致不能工作。六、配偶處一年以上之徒刑或受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一年以上,且在執行中。七、其他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評估因三個月內生活發生重大變故導致生活、經濟困難者,且其重大變故非因個人責任、債務、非因自願性失業等事由。除了符合上述條件,經濟上還必須達到受扶助的標準:申請人的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公布最低生活費2.5倍及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一定金額。申請「特殊境遇家庭」要準備什麼文件?1. 申請表。2. 三個月內全戶戶籍謄本。3. 全戶最近一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清單、財產歸屬資料、稅籍資料清單。4. 存摺影本。5. 依申請扶助項目不同應檢具的其他相關證明文件。申請「特殊境遇家庭」通過後就可以申請「單親補助」了!「單親補助」的補助內容有哪些?.緊急生活扶助:核發當年度低收入戶每月最低生活費1倍,以補助3個月為原則。.子女生活津貼:15歲以下子女,每名每月補助當年度最低工資1/10。.子女教育補助: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學雜費減免60%。.傷病醫療補助:本人及6-18歲子女醫療費用超過3萬元,最高補助70%。未滿6歲子女醫療費用,最高補助12萬元。.兒童托育津貼:6歲以下子女優先獲准進入公立托教機構,如讀私立幼托機構,每名子女每月補助1500元。.法律訴訟補助:家暴受害無力負擔訴訟費用,最高補助5萬元。.創業貸款補助:包括微型創業鳳凰貸款,及青年得申請青年創業貸款。上述項目可同時申請喔!不需擔心只能擇一申請。申請「單親補助」要準備什麼文件?由於各縣市申請單親補助要準備的文件各有不同,因此建議想申請的人可以到這個網站查詢唷!台灣各大縣市單親補助金額與準備文件-85010參考資料:單親補助如何申請?單親媽媽申請政府補助大解析(上篇):https://reurl.cc/Q3AjG2
-
2020-12-0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媽9成有痔瘡困擾! 5方法緩解
痔瘡是肛門疾病中常見的毛病,常在排便用力時,肛門附近的血管叢會膨起脹大向外突出。俗稱「十男九痔」,但十個孕媽也是九個痔?根據統計,大約八、九成的孕媽咪會有「痔瘡」困擾,且症狀會越來越嚴重。孕媽咪為何容易痔瘡發作?懷孕時子宮越來越大,腹內壓力變大,造成直腸肛門處壓力上升,肛管內軟組織,如痔瘡,就可能因此脫垂出肛門。懷孕期間也會因骨盆腔血流增加,導致痔瘡靜脈叢血流量增加,使痔瘡組織內的血管曲張。越接近生產日期,為減少胎兒分娩阻力,骨盆腔肌肉變得鬆弛,再加上黃體素升高,腸壁肌肉放鬆,腸道蠕動因此變慢。子宮變大後,會往後壓迫直腸,這些情形都會讓媽咪們在懷孕後期越來越難排便,同時也會使痔瘡組織更鬆弛脫垂,痔瘡腫脹更嚴重。以下是孕媽咪對抗痔瘡的建議:1.每日溫水坐浴可緩解疼痛每天採用溫水坐浴,每次約5至10分鐘,可以促進肛門部位血液循環,讓痔瘡腫脹組織消腫,以減緩疼痛。2.避免過長排便時間減少出力排便,過長出力時間會讓痔瘡組織更容易脫垂,建議不要超過10分鐘。3.避免久坐久站日常培養規律活動或散步,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栓形成。可練習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腔和肛門的肌肉收縮,促進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減緩痔瘡靜脈叢血液循流不佳問題。4.左側躺下腔大靜脈是人體血液回流到心臟的主幹,位於體腔的右後側,當平躺姿勢時,子宮會壓迫下腔大靜脈,讓回心血流變慢、痔瘡靜脈曲張加重。建議可以多採取左側躺姿式,改善血液回流。5.良好的飲食習慣懷孕媽媽飲食可提高纖維質,尤其可多吃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蘿蔔、地瓜、玉米等,並養成多喝水習慣,可刺激腸道蠕動。但應注意忌口,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調味品。痔瘡要手術處理嗎?懷孕過程中,不宜手術,可使用溫水坐浴和塗抹藥膏來緩解症狀。若症狀不嚴重,可觀察一至兩個月,再視狀況是否需要手術。若嚴重第四級痔瘡、痔瘡脫垂卡在肛門外造成腫脹疼痛無法正常生活者,建議以手術方式治療。現今有微創減痛痔瘡手術,比起傳統痔瘡手術,可以盡快回到正常生活。
-
2020-11-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生小孩好花錢,像極了愛情!看完總金額,過來人:這還只是剛開始!
都說養孩子花錢,但一天一天慢慢花費的感覺,可不比生孩子一次梭哈的感覺來得強烈。談戀愛要錢、結婚要錢、生養小孩更是錢!生小孩勢必得考慮,夫妻倆的經濟狀況,才好再做下一步的打算。近來,網紅瘋狂老爹和網友分享,老婆一路從產檢到順利卸貨等種種花費,一字攤開所有記錄下來的支出明細,並加總出一個大概的金額,好讓許多準備當爸媽的網友,心裡有個底,不少人也驚呼「看一看根本不想生了」、「原來生個寶寶要花那麼多錢」、「養孩子好勇敢」。不過由於產檢基本上都有健保給付,故未將此列入計算。經過考量後,將所有住院、檢查的等級都拉到最高,價錢相對也會比較貴一些。粗估一個孩子約19.5萬!笑著迎接新成員,哭著揮別存款數字瘋狂老爹選在台中茂盛醫院待產,單人房費用為台幣4000元,雙人房為2500元,四人房則是由健保給付。他為了體諒老婆生產辛苦,選擇了較貴的單人房,有關小孩檢查費用,也都是選則層級較高的價位。老婆小豬花費清單(並非是唯一選擇,網友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或考量去做決定。)3天單人房共1.2萬選擇從待產到生產完都在同一間房、無須移動,多加5000元無痛分娩7500元醫療材料費1000元出生證明300(前2份免費,夫妻倆後來又自費多買3張)家人剛好無法幫忙坐月子,3天月子餐需4500元因此在醫院的總花費大概3萬元,之後小孩住院及檢查的費用約1.5萬,整個生產費用大約需要4.5萬元。此外,瘋狂老爹後來讓小豬住15天月子中心15萬,總計下來粗估生一個寶寶大約需要19.5萬元! 生產到底花費多少?安全舒服最重要,有些錢該花絕對不能省生產花費,最主要當然由你們選擇自然產還是剖腹產為最大差別,而這兩者又得用在醫院或是診所區分。雖然最終花費因人而異,也會因為生產可能遇到的突發事情有所變動,不過小編人以過往整理過的資料,可以粗抓個大概試算看看。(以下數字仍以實際情況、醫院、診所為主) 自然產 剖腹產其他自然產、剖腹產共同花費項目包括病房、餐點、入院產包、出生證明、新生兒篩檢等,都是一筆開銷。而孩子出生後,尿布、奶粉,奶嘴、衣服、保險、教育費等,也都會是家裡主要得經濟支出。然而養育一名孩子,雖然花費不少,但看著孩子天使的笑臉,再辛苦都值得!※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生小孩好花錢,像極了愛情!看完總金額,過來人:這還只是剛開始!
-
2020-11-15 新聞.健康知識+
研究:「愛情荷爾蒙」 或許可延緩失智症發生
有許多研究報告都說,保持和諧的性關係以及夫妻之間的情愛,可以延緩老人失智症的發生。最近在使用腦細胞所做的實驗室研究中,發現催產素(Oxytocin)似乎可以逆轉老人失智症中因澱粉樣蛋白所造成的腦細胞硬化,失去彈性等的致命作用。催產素是腦垂體後葉分泌的一種激素,女性分娩時,催產素會刺激子宮收縮,促進分娩。除了對雌性動物重要,催產素在男性身體亦有一些作用。催產素有時會被稱為「愛情荷爾蒙」。目前公認老人失智、記憶力和認知能力下降的原因,是一種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聚集,使腦細胞失去彈性而引起。最近日本東京科學大學用催產素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澱粉樣蛋白會抑制一種特殊長期增強神經細胞記憶的編碼神經質,而這種愛情荷爾蒙在腦細胞間可以加強這種編碼神經質。換句話說,能促進大腦細胞間傳遞訊號的編碼神經質的激活能力,而逆轉了澱粉樣蛋白對細胞所造成的傷害。
-
2020-10-27 癌症.卵巢.子宮
性愛跟香菸一樣危險?WHO:癌症死亡人數20%起因於性交流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傳染病的世界史》,作者石 弘之】性愛跟香菸一樣危險最近各界強調香菸的可怕,但性愛其實也會引發癌症。引發肝癌的「B型肝炎病毒」與引發白血病的「成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還有因為愛滋病而聲名大噪的卡波西氏腫瘤,起源於「人類皰疹病毒8型」,都是透過性行為傳染而引發癌症。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百分之二十,起因於性交流所傳染的病毒。香菸引發的癌症死亡人口約占百分之二十二,所以性愛跟香菸一樣危險。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評估,癌症死因最多的是「吸菸」,男性占百分之三十四點四,女性占百分之六點二。第二高的是「傳染病」,男性占百分之二十三點二,女性占百分之十九點四。也就是說,只要戒菸並小心傳染病,就有將近六成罹癌男性,兩成五罹癌女性,可以避免罹癌而死。尤其是最近年輕女性愈來愈容易罹患子宮頸癌,起因是「人類乳突病毒(HPV)」,這也是性傳染病中感染人數最多的一種,甚至比大家常提到的披衣菌性病(細菌性傳染性病)更多,連美國抗癌協會都要建議「抗癌活動的重點應該從香菸轉移到HPV」。如果模仿禁菸標語,大概可以改成「性愛會縮短您的生命」。WHO在二零一零年發表的「HPV與癌症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約有四十九萬三千人罹患子宮頸癌,約二十七萬三千人死亡,死亡人口有百分之八十三出現在發展中地區。在女性特有的癌症中,子宮頸癌僅次於乳癌,排名第二。如果現在這個趨勢不變,二零二五年大約會有七十五萬六千人發病,約四十三萬九千人死亡。觀察子宮頸癌的全球分布,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中南美洲、南亞等貧困國家。尤其是坦尚尼亞、尚比亞、厄瓜多、柬埔寨等國家最多,不少發展中地區的子宮頸癌死亡率,是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好發於壯年期日本將「子宮頸癌」與「子宮體癌」都分類為「子宮癌」,國家統計也都將兩者數據合併。子宮頸癌發作於子宮入口附近的子宮頸,子宮體癌則發作於子宮本體。就醫學上來說,這兩種癌不只是發作部位不同,連性質也完全不同,大概就像胃癌與大腸癌那樣的差別。子宮體癌通常在五十到六十歲(停經後)左右發病,但是子宮頸癌的發病巔峰在二十五到四十四歲。子宮體癌的發病原因不明,只知道懷孕分娩的經驗較少,就比較容易罹癌。另一方面,子宮頸癌有九成屬於性行為相關的傳染病。原因出在初次性交年齡降低,性伴侶數量增加,真是時代的表徵啊。根據國立癌症研究所資料,日本每年約有一萬七千五百人罹患子宮癌,其中大約一半(八千五百人)是子宮頸癌。每年約五千七百人因子宮癌而死亡,其中約兩千五百人(百分之四十四)為子宮頸癌。統計日本人一生中的罹癌機率,男性為百分之六十二,女性為百分之四十六,女性之中的子宮頸癌罹癌機率不到百分之一,但是在癌症死因排行榜上卻占了第三名。最近二十年,子宮頸癌病患數量大增,尤其二十到四十歲之間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是所有女性罹癌患者中人數最多的。
-
2020-10-26 新聞.健康知識+
有一半基因來自父親 孕婦如何容忍體內的另一個生命?
【文、圖/摘自麥田《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作者伊丹.班—巴拉克】孕婦 vs. 胎兒說來奇怪,人們早在十七世紀就開始嘗試輸血了。當然,最初人們並不瞭解血型或關於血液的其他基本事實,但他們已經開始把血液從一個人的身體輸到另一個人的身體裡,事實上,這無疑等於謀殺(現在眾所周知的ABO血型劃分是從一九○○年開始的)。人們嘗試了各種類型的實驗和手段:把一隻動物的血輸進另一隻動物,把動物的血輸進人體,把一個人的血輸進另一個人體內,等等。說得客氣一點,結果有好有壞,不過,在出現了一、兩例死亡事件之後,法國立法禁止了輸血。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裡,輸血幾乎銷聲匿跡。到了十九世紀,這項操作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時至今日,只要確保血型匹配,輸血就是安全的。這就是血液的情況。相對來說,輸血比較簡單,但是要在人與人之間移植其他細胞或組織,就困難多了。隨著移植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從供體那裡接受心臟、腎臟、肝臟,以及其他器官,但是受體會出現排斥。受體的免疫系統會馬上識別出一大塊外來物質進入了身體,並試圖反抗。即使移植的器官來自最匹配的供體,受體患者也需要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來緩解它們對「入侵器官」的免疫排斥。通常來說,人體並不會輕易接納外來物質—在上一章裡,我描述了人體不接納它們的一些方式。但是,即便我們知道了這些事實,直到一九五三年,才有人試著來認真思考懷孕這件事: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孕婦可以跟肚子裡的孩子和平相處,似乎沒有什麼負面效應。顯然,孩子並不是母親的簡單複製品,他們的免疫組成也不盡相同—因為胎兒有一半的基因來自父親,因此遺傳重組之後產生了一個明顯不同的新個體。所以,問題是,母親如何容忍了體內的另一個生命呢?我們的生殖策略(即「用一個人來孵育另一個人」)裡有許多未解之謎,這不過是其中一個較不明顯並且格外難解的問題而已。事實上,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清楚孕婦容忍胎兒的生理機制。我們知道,母親依然會對所有其他的外來物質產生免疫反應,我們也知道胎兒並沒有與母親的免疫系統在生理上完全隔離,受到特殊庇護。貌似孕婦與胎兒的關係裡有一些特殊而且非常複雜的事情。這可能早在受精之初就開始了。從那時起,母親的身體就開始逐漸習慣父親的基因。在懷孕的早期,發育中的胚胎就與母親的子宮開啟了複雜的對話。胚胎不僅躲在胎盤背後來逃避母親的免疫反應,而且還分泌一些分子用來針對性地防禦母親的免疫細胞,因為後者更危險。母親的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在胎盤外盤旋,但是它們並不是為了殺死胚胎細胞,而是轉入調控模式,開始釋放出抑制免疫反應的訊號,並確保胚胎安全進入子宮(同時促進胚胎的血管生長,這對胎兒來說是好事)。同時,胚胎細胞也不會表達第一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分子,以逃避免疫監視(有些感染病毒也使用這種策略來逃避免疫監視和攻擊)。此外,母親的免疫系統接觸胎兒的蛋白質並開始學著容忍它們。除此之外,母親的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廣泛且微妙的抑制—但不嚴重,因為孕婦仍然能夠抵禦感染。整個免疫系統會下調一級。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在懷孕期間會有所緩解。目前我們的理解是這樣的:在不同類型的細胞和訊號的作用下,子宮成了免疫系統的特區(其他免疫特區還包括大腦、眼睛和睪丸),更少發生發炎。胚胎與母親的免疫細胞會進行活躍的對話,它們能在整個孕期和平相處。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出錯,而且偶爾也的確會出錯。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母親就會對胎兒發生免疫反應。在極端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女性不孕。在懷孕的早期,它可能會引起自然流產;在懷孕後期,這可能會引起一種叫作「子癇前症」的發炎反應,對母子都非常危險。最後,說一件有點詭異的事情:胚胎細胞有辦法從胎盤中游離出去,進入母親的血液系統。之前有理論認為,這也許是為了下調母親的整個免疫系統,使它對胎兒的出現做足準備,這可能也是母嬰對話的一部分。但是,最近幾年,研究者發現事情可能沒有那麼簡單:有些胚胎細胞即使在分娩之後仍然在母親的血液裡逗留—事實上,可以在分娩之後存活數年,從免疫學的角度看,這真說不通。研究者發現,它們會出現在母親的許多組織裡—包括肝臟、心臟,甚至大腦—它們可以發育成熟,變成正常的肝臟、心臟或是腦細胞,留在母親體內。讓我再說一遍:由於我妻子生了我的孩子,她體內和大腦裡的一些細胞現在也有我的基因了。這被稱為母胎微嵌合。目前沒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
2020-10-15 寵物.照顧指南
愛貓如何讓你「抓狂」?養貓會害主人罹患精神疾病嗎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 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作者凱瑟琳.麥考利夫】進入弓形蟲這種奇特研究領域的精神病學家並不多,富勒.托利是少數一位,而他對於動物研究竟有效彌補對人類研究的不足,感到相當驚豔。我到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史丹利醫學研究中心總部拜訪他時,他對我說,「這一直不是主流研究路線,我不敢相信這會成真。」這個組織多年來以他為首,是美國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研究最主要的私人資助機構之一(目前托利擔任研究中心的研究副主任)。近四十年來,托利始終認為具傳染性的生物,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常見起因。他承認發生在自己家族中的一起悲劇,或許是他追尋這看似離經叛道領域的幕後動力。一九五六年,托利的妹妹—高中風雲人物,即將畢業上大學—突然出現思覺失調症的明顯症狀。托利當時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得知消息後趕緊回家幫忙母親照顧妹妹。那時是精神病學的黑暗年代。權威人士認為托利的妹妹之所以得病,是來自對冷漠、沒有愛的父母產生的絕望反應,而這種說法讓他母親在失去女兒的悲痛下更背負起愧疚感。不到十年,托利成為思覺失調症領域專家,發現當時所謂權威提出的武斷意見,全是冠冕堂皇的屁話,於是下定決心探究這種疾病的成因。他決定從頭開始,並翻遍數百年歷史的醫學紀錄與歷史文獻,希望找出新線索。「現代教科書仍然會出現一些可笑的敘述,稱思覺失調症處處可見,在世界各地的發生率都一樣,而且從遠古時期就存在。」他強調「那些看法完全牴觸流行病學觀點。」—他在與別人合著的《隱形瘟疫》(The Invisible Plague: The Rise of Mental Illness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中下了這個結論。他發現除了古埃及人之外,在十八世紀晚期之前幾乎沒有人養貓當寵物;最早這麼做的「是詩人,也就是巴黎與倫敦裡頭思想前衛的左派人士。貓就此成為我們的物。」他們把這稱為「養貓風潮」,而思覺失調症的案例正好在同時期急速增加。這種疾病「完全發作的情況相當驚人,以致我發現在一八○六年前,也就是英國與法國同期間出現病例時,醫學文獻竟未能完整描述其病徵。」他指出,「我會覺得驚訝,是因為十五、六世紀有一些非常傑出的觀察家,而他們本應記錄下來。」最引人注意的是,思覺失調症患者體內有弓形蟲抗體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到三倍。這個說法來自他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小兒科醫師兼神經病毒學家羅伯特.約爾肯(Robert Yolken),他們針對世界各地相關文獻(共三十八項優秀研究)共同進行的概觀分析。人類基因體研究明確顯示,思覺失調症具有大量的遺傳因素。這個發現看似與他們的立場相左,但他們並不這麼認為。到目前為止,與思覺失調症最一致相關的基因,控制了免疫系統抵禦傳染媒介的機制。因此,他們認為在精神疾病的高風險家庭中,遺傳風險因子有可能是對弓形蟲的無效免疫反應。托利和約爾肯相信,德國麻疹、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流感、皰疹及其他病菌可能會使思覺失調症惡化;他們也認為一些病例牽涉了與細菌無關的促發因素。舉例來說,大麻重度成癮與出生時的併發症也和這種疾病有關,而弓形蟲是目前已知最強大的環境觸發因素之一。托利表示,「如果要我猜的話,我會說約有四分之三的思覺失調症病例跟傳染性媒介有關,而我相信弓形蟲涉及當中大多數。」讓爭議火上加油的是,有研究人員開始認為弓形蟲與自殺有關,其中以馬里蘭大學的羅馬尼亞裔精神病學家特奧多爾.帕斯托拉切(Teodor Postolache)為首。研究自殺的風險因素時,帕斯托拉切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重度憂鬱或有強烈自殺傾向者的大腦較有可能出現發炎徵兆—對感染或受傷的免疫反應。包含此現象在內的諸多線索都讓他認為,弓形蟲囊胞可能是某些自殺案件的促發因素,而他致力與歐洲學者一同探索這個理論。他與研究團隊走過歐洲二十五個國家後發現,女性的自殺率與所在國家的弓形蟲盛行率成正比;他們也對四萬五千兩百七十一名分娩時曾接受弓形蟲測試的丹麥女性進行前瞻性試驗。此後十五年內,體內弓形蟲抗體濃度高的女性試圖自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一.五倍;當中抗體濃度最高的女性,風險則整整高出一倍。帕斯托拉切團隊及許多獨立研究團體持續證實了弓形蟲與不同性別及各區域自殺行為的關聯性,包括來自土耳其、瑞典、巴爾的摩和華盛頓的研究。「我不認為弓形蟲一定是自殺的原因,」帕斯托拉切謹慎表示,「也有可能精神疾病讓患者更容易接觸弓形蟲。」然而,他逐漸肯定弓形蟲至少是自殺的誘發因素之一。這來自他與研究團隊所進行的一項測試,受試對象為慕尼黑某戶籍登記地隨機挑選的一千位民眾,這些人都經過仔細審查、並已排除任何精神病史。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填寫問卷,評估自己自殺的可能性,並抽血檢查受試者體內是否受弓形蟲感染。結果,感染弓形蟲的受試者遠比未感染者更表現出自殺的傾向。這些傾向包含男性的衝動與尋求刺激的行為,以及女性的敵對情緒(對他人與自我)。如同佛萊格爾的研究發現,這些特徵和危險駕駛及其他衝動行為具強烈的關聯性。「我希望獨立研究團體也能得到相同發現,」帕斯托拉切表示,「那將是重大的突破。」有鑑於弓形蟲帶來的各種麻煩,貓奴們是否該考慮斬斷對主人的情絲呢?多數科學家同意佛萊格爾的主張,認為人們無需為了避免染上寄生蟲而過度反應。事實上有無數研究顯示,貓為飼主帶來許多心理上的益處。因此真要說起來的話,飼主沒有貓的陪伴下,心理健康不僅不會改善,還更可能惡化。專家表示只要鏟貓砂時多留意、澈底清洗蔬果、從事園藝工作時戴手套,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相較之下,牛肉與羊肉更是弓形蟲的常見感染源,因此建議全熟食用;如果想吃生食料理,可先將肉品冷凍以殺死微生物囊腫。遺憾的是,如果人們防疫失敗,以目前的醫學技術還無法去除腦中的弓形蟲,因為牠的囊腫具厚實囊壁,大多數藥物都拿牠沒轍。然而基於對潛伏感染的擔憂,已有一些研究團體著手開發可突破囊壁的藥物。考量弓形蟲與引起瘧疾的原生動物的親緣關係,研究者的主要目標是檢視瘧疾藥物能否有效戰勝弓形蟲的囊腫。根據對老鼠的實驗可知,這項策略已辨識出部分可望發揮作用的媒介,也增加了治癒人類潛伏感染的希望。為了解釋當前的研究進展,約爾肯以數十年來醫界對潰瘍的立場舉例。「多年來,人們懷疑幽門桿菌是潰瘍的凶手,但一直到找出對付幽門桿菌的療法後才確定這件事。所以這是我們需要的,最終目的是證明,除去寄生生物後病就會好起來。」帕斯托拉切當然也懷抱同樣的希望。儘管走在領域前頭的研究尚未成熟,但他承認這已使他開始從不同角度看待人類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我們通常認為情緒障礙和童年時期的遭遇有關,但誰知道呢?也許那些寄生生物控制了人類的潛意識。」
-
2020-10-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哺乳期間可以吃藥嗎?藥物搜尋排行榜常見藥物
得知懷孕到生下來哺乳期間,媽媽們最擔心的一件事,其中一項就是服用藥物會不會影響小朋友的健康,某些藥物在懷孕或哺乳期間可以安全服用,而其他藥物可能會對未出生或出生的嬰兒產生不利影響,在這些經常被搜尋的藥物中,特別介紹常見的5樣藥物分別是那些。一、葉酸(Folic Acid)FDA懷孕用藥類別:A葉酸在孕期及哺乳期間的使用,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在懷孕期間經常出現葉酸缺乏症,而葉酸缺乏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例如:神經管畸形。此外,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建議所有育齡婦女每天從飲食和/或補充食品中攝入0.4毫克葉酸,不僅可以預防婦女貧血的發生,也可預防懷孕期間的葉酸缺乏問題。二、鎮咳藥物DextromethorphanAU TGA懷孕類別:A目前並無相關報告證明,在懷孕期間使用鎮咳藥會增加致畸胎作用的風險。補乳期間,目前亦尚無相關報告證明,藥物是否會進入母乳中,但常規劑量不太可能對哺乳期嬰兒造成傷害,尤其是超過2個月的較大嬰兒,且使用上的益處應勝於風險。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IbuprofenFDA懷孕用藥類別:C在妊娠中期,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的使用會增加胎兒動脈導管過早閉合的風險,因此應避免;在妊娠30週之前,關於潛在胚胎胎兒風險的研究尚無定論。本藥物是哺乳母親的首選鎮痛/抗炎藥,目前尚無相關報告指出,本藥會對母乳喂養嬰兒產生不利影響或影響產奶量。四、選擇性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CelecoxibFDA懷孕用藥類別:D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妊娠早期使用前列腺素合成抑製劑後,自然流產的風險增加,另外在妊娠後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會導致胎兒動脈導管過早閉合、胎兒腎功能損害、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延遲分娩。由於本藥會進入乳汁中,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用藥指示中,服藥期間不建議母乳喂養嬰兒。五、廣效四環素抗生素MinocyclineAU TGA懷孕類別:D如果在懷孕期間使用本藥物,或者患者在服用本藥物時懷孕,則應告知患者本藥物對胎兒的潛在傷害,使用四環素可能會影響嬰兒牙齒的形成並引起牙齒出現黃灰色棕色變色,在英國的用藥指示中,禁止使用,除非必要,否則不建議使用。由於本藥會進入乳汁中,四環素被認為在母乳喂養期間是禁忌的,應避免使用這種藥物。
-
2020-09-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先生緣,主人福」麻醉科醫師對醫病關係的獨特見解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不同背景醫師的不同看法」。一位深具歷史社會專業背景的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對醫病關係的獨特見解,希望強化原有的醫學教育,讓「民族誌」成為營造「醫生緣,病人福」的重要工具。麻醉科醫師在說出他對各種不同專科醫師的看法之後,歸納出一句頗富哲理的話:「醫病雙方是一體兩面,彼此的態度才是真正決定雙方是否有『緣份』的最重要因素。」精神科醫師對時下似乎最夯的診斷「自律神經失調」做出饒富創意的詮釋,並道出目前尚有某些精神科診斷仍很難讓病人或家屬接受的現實。台灣有一句俗話說:「先生緣,主人福」,「先生」指的是醫師,「主人」指的是來院看病的民眾。原指久治不癒的病碰上對症下藥的醫生而痊癒,現也泛指某些事情,是得力於機緣的巧合而獲成功。基本上的意思是,看病跟醫師如果有緣份,彼此都能在施醫與被治的過程中順利。行醫多年,對這句話頗有感觸,病人求診,真的只能求緣分與福報嗎?還是藉由媒體報導或是親友推薦?該怎麼去結這個「好緣份」呢?我覺得有些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1. 醫師不是萬能的,再厲害的醫師,也是有失手的時候;同樣的,技術再差的醫師,也不是每個案例都一定會失敗。這是機率跟比例的問題。2. 沒有從不犯錯的醫師。甚至往往審視整個醫療過程,完全按照醫療常規,沒有任何瑕疵;但是結果就是不如預期。這也是我所謂的「緣份」。3. 越好的醫病關係,彼此的互信基礎越高;往往醫療的預後與結果會越好。因為您信任了醫療團隊,他們也會更盡心盡力的照顧您。4. 名醫不一定代表真正的好醫師。真正的良醫,其實是不需要整天上綜藝節目,談著非親身參與的醫療八卦。您如果迷信於媒體上的名醫,那問題應該是出在您自己,因為您跟「名醫」結了緣份。5. 外科系的醫師,到底誰開的刀比較好,誰開的刀符合醫療常規?建議您問問該醫院的麻醉科醫師。為什麼?因為麻醉科醫師整日在開刀房麻醉病人,哪位醫師出血量特別多,併發症屢見不鮮,問問麻醉科醫師會是比較客觀的。6. 那麻醉科醫師誰麻的比較好?去問問「麻姐」就知道了(這裡的麻姐,指的是麻醉護理師的暱稱,沒有任何的輕視與偏見喔)。哪個醫師根本不會插管?那個醫師打無痛分娩老是失敗?問問麻醉護理師會最清楚。7. 同理,心臟內科,問導管檢查室的技術人員。腸胃內科,問生理檢查室的技術人員。您會發現,結果往往出乎您的預料。8. 對醫師而言,我覺得要學會隨緣;沒有哪個病人是非您不可的。下個病人,說不定會更好;同樣的,對病人而言;也千萬不要糾結於非哪位醫師不可,緣份,真的很重要。9. 身為麻醉醫師中專門研究困難呼吸道處理的我。插了超過10000支的氣管插管,坦白說,每天還是戰戰兢兢,因為做的越多,就會越害怕;失敗的案例也無可避免。除非你不做,不然永遠會遇到失敗的案例。10. 卸了妝之後,才知道原來的自己。「先生緣,主人福」,把有限的時間與經驗,留給值得珍惜的病友。把每一台麻醉做好,是我退休前,給自己最大的期許。醫病雙方是一體兩面,彼此的態度,才是真正決定雙方是否有「緣份」的最重要因素。
-
2020-09-04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患者可以生孩子嗎?一名女性從大學時代開始因膝蓋痛而就醫,由於疼痛症狀斷斷續續,也就沒有積極就醫與治療,一直到了33歲才被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到門診時已經是大肚便便、懷孕六個月,下背痛到幾乎無法忍耐。醫師提醒,年輕女性也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且會面臨懷孕、生產、哺乳的階段,配合醫囑好好就醫與用藥,控制發炎指數,懷孕過程會更順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說,一般人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是男性,事實上,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不少,男女比例大約是三比一。不過,因為女性的症狀較為不典型,大多是肩頸痠痛、膝關節疼痛,而非典型的下背痛與腰痛,因此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很容易被忽略,平均延遲就醫達十年左右。年輕女性病患很快就會面臨進入生育期,許多病患都會擔心「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是否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許寶寶說,門診中,常見懷孕的女性病患。她曾接治一名26歲的女性患者,也是因為膝蓋持續疼痛兩個月而就醫,當時完全沒辦法走路,治療了一年,病患規律就醫,病情控制穩定,進入懷孕階段僅有輕微的下背痛,懷孕過程非常順利。另外一名女性,則因為平常症狀輕微,不僅回診也不肯規律吃藥,發炎指數沒有好好控制,骨頭已經出現輕微沾黏,等到懷孕下背疼得受不了時,才到門診求助。許寶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育能力跟平常人一樣,是可以懷孕生子的,但是,建議在準備懷孕期間,就要先控制好病情,再準備懷孕。懷孕過程也會較為辛苦,下背痛的情況會稍微加重一些,周邊關節炎的情況反而會減輕。在用藥部分,第一線經常使用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有抗凝血的功能,可能會造成出血,因此建議第一孕期和第三孕期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藥物,至於新的COX-2抑制劑就沒有凝血功能異常的風險。分娩時,可能因為薦腸關節黏合或骨盆附著點發炎,自然產時骨盆腔可能無法完全撐開,如果婦產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剖腹產,不過,因為脊椎黏合,脊椎麻醉時可能比較難入針。進入哺乳期時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讓僵直性脊椎炎的母親也能享有親自哺乳的機會。許寶寶醫師簡歷:仰光第一醫學院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碩士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主治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總醫師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華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專長: 1.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及血管等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2.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3.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 4.肌腱炎、五十肩、肌肉酸痛症5.疼痛治療6.過敏性氣喘、鼻炎、蕁麻疹7.腎絲球腎炎、自體免疫性肝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免疫性間質性肺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等器官專一性免疫疾病之免疫功能篩檢
-
2020-09-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別吃生食!寶寶出生一天呼吸急促確診「李斯特菌症」
衛福部疾管署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新生兒感染李斯特菌症案例,是一名出生不到一天新生兒,研判可能是女嬰在胎兒時期,因母親食用被李斯特菌汙染食物,引發垂直感染。近三年累積4例新生兒個案,均為母子垂直感染,婦產科醫師不建議孕婦吃生菜,若吃不下味道太重的菜餚,燙青菜也是可考慮的選擇。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女嬰一出生即因呼吸急促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診,母親無症狀,但曾於今年5至6月懷孕期間食用生菜沙拉及生魚片等。新生兒感染李斯特菌症可能出現腦膜炎或腦炎症狀,留下後遺症,但該個案表現為菌血症,症狀漸漸緩解、預後好,研判可於近日出院。李斯特菌症主要經由食用遭汙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在即食肉品檢出,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林詠青說,感染李斯特菌後,疾病嚴重程度取決於感染者免疫狀況。免疫力正常者,若受李斯特菌感染,感染後出現腹瀉、惡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自行痊癒,但免疫力低下族群,則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1月1日列為傳染病防治法,今年截至目前共97例個案,低於2018及2019年同期(121例及129例);新生兒個案累計4例,均為母子垂直感染,另有9例有早產、孕程前期胎兒感染而流產及死產女性個案檢驗確診。避免感染李斯特菌症,不建議孕婦吃生菜,但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鎮宇表示,門診中發現,大部分孕婦不知不可吃生菜,尤其不少孕婦懷孕前期孕吐嚴重,只吃得下蔬果汁。何鎮宇提醒,孕婦即使要吃蔬果,也要先水燙青菜,若吃不下味道太重的菜餚,燙青菜等也是安全好選擇。林詠青說,李斯特菌目前無疫苗可預防,由於此菌在冷藏室的4℃條件下仍可持續生長繁殖,需加熱至72℃以上才可殺死,因此建議瓜類應削皮食用,盡量吃熟食,勿飲用生乳及謹慎處理食品、避免汙染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小檔案╱李斯特菌李斯特菌自然存在泥土及水中,人們主要是透過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少數病例經由直接接觸感染,如獸醫或畜產工作者經接觸帶菌動物或家畜排泄物而感染;除了孕婦可由胎盤傳染給胎兒,或新生兒於產婦分娩,經產道感染,尚無人傳人案例。據疾管署資料,國外案例調查報告曾發現生菜、哈密瓜、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未經充分加熱的熱狗及火腿等即時肉品及煙燻鮭魚等食品造成李斯特菌感染,國內則曾於生魚片、即食生鮮蔬果、即時肉品等檢出李斯特菌。(陳婕翎)
-
2020-09-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媽媽別吃生菜 新生兒出生確診李斯特菌症 死亡率達三成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新生兒感染李斯特菌症案例,是一名出生不到一天新生兒,研判女嬰是在胎兒時期,藉由母親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引發母子垂直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近三年累積4例新生兒個案,均為母子垂直感染,侵襲性李斯特菌症死亡率達三成。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個案是一名北部女嬰今年8月下旬出生時,即因呼吸急促症狀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診。經調查,個案母親無症狀,曾於今年5至6月懷孕期間,食用生菜沙拉及生魚片等生食,造成垂直感染。李斯特菌症主要經由食用遭汙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在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林詠青說,若感染李斯特菌症新生兒出現腦膜炎或腦炎症狀,可能留下後遺症,但該個案主要為菌血症表現,住院十天左右症狀正在緩解、預後好,研判可於近日出院。「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1月1日列為傳染病防治法,今年截至目前共97例個案,低於2018及2019年同期(121例及129例);新生兒個案累計4例,均為母子垂直感染,另有9例有早產、孕程前期胎兒感染而流產及死產情形女性個案檢驗確診。林詠青說,感染李斯特菌後的疾病嚴重程度取決於受感染者的免疫狀況。免疫力正常者不易遭受李斯特菌感染或感染後僅有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自行痊癒;免疫力低下族群則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李斯特菌自然存在泥土及水中,人們主要是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少數病例是經由直接接觸感染,如獸醫或畜產工作者經接觸帶菌動物或家畜排泄物而感染。人與人直接傳染罕見,除孕婦可由胎盤傳染給胎兒,或新生兒於產婦分娩,經產道感染,尚無人傳人案例。據疾管署資料,國外案例調查報告曾發現生菜、哈密瓜、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未經充分加熱的熱狗及火腿等即時肉品及煙燻鮭魚等食品造成李斯特菌感染,國內則曾於生魚片、即食生鮮蔬果、即時肉品等檢出李斯特菌。林詠青說,目前無疫苗可預防。由於李斯特菌症主要是經由食用遭汙染的食物而感染,此菌於冷藏室的4℃條件下可持續生長繁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可殺死,因此,建議瓜類應削皮食用,熟食、勿飲用生乳及謹慎處理食品、避免汙染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
-
2020-08-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無須等待開2指 新光推入院就執行無痛分娩
「沒辦法幫家長養小孩,但能減少生產的疼痛感增加生二寶的意願」,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國明表示,新光醫院周一喜迎院內第8萬例「新光寶寶」,從入院就執行無痛分娩,無須等待開二指再執行麻醉,一路到傷口縫合,疼痛指數皆能維持在1分甚至是0分,同時也能大幅降低產婦焦慮、心肺負擔。我國嬰兒出生人數去年僅有17萬5074人,為近九年來最低,蕭國明表示,造成少子化的原因多元,難以用單一因素討論,但第一胎生產的印象若是不佳,家庭很難再嘗試生第二胎,降低產婦生產的疼痛,能大幅改善生第一胎時的不適感。蕭國明表示,過去皆認為無痛分娩應於子宮頸口開了4公分後再施打,太早施打恐延長產程,或是影響產婦錯誤的用力,必須要剖腹產,但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於2005年的研究顯示,比較子宮頸口開4公分,與子宮頸口尚未開口前施打麻醉止痛,嬰兒出生狀況一開始就施打者,情況較佳,且產程時間也比較快。蕭國明表示,無痛應該從入院待產至生產完及產後疼痛,包括傷口復原的疼痛、子宮收縮復原的產後痛、餵母奶時的痛,皆全面考慮,也增加民眾生子的意願。不過,無痛分娩對於有凝血功能問題,或是骨盆腔曾受傷、變形,或是血小板指數低於10萬者,則不建議施打。
-
2020-08-27 養生.心理學解密
心理學家:遺產留給兒子或女兒 反映了父母親富有程度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為什麼我們想要的比需要的多?》,作者布魯斯•胡德】遺產是一種相對價值就算死了,我們還是可以把自己的優勢傳下去。大多數的人類社會都有繼承的情事,即使他們之間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根據二○一三年匯豐銀行對十五個國家一萬六千人所進行的一份研究顯示,整體而言,百分之六十九的受訪者都計畫要立遺囑,比例最高的是印度(百分之八十六)與墨西哥(百分之八十四);而只有百分之五十六的美國受訪者與百分之五十七的的加拿大父母打算把遺產留給孩子。這樣的差異有很多原因,包括已開發國家有較好的社會安全體系,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家庭觀念的不同。相較於其他集體主義社會的國家,工業化國家的人民更加個人主義傾向,也比較看重短期目標。人們對於遺產繼承的態度也會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英國保誠保險二○一一年的研究報告顯示,英國約有半數的成年人計畫留遺產給子女;但到了二○一六年第一季,這個數字砍半。「不留遺產族」(Spending the kids’ inheritance,簡寫為SKIing)指的是不打算錢留給孩子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這個現象顯示生物學對於人類行為的預測不見得每次都準確。對於繼承數字下滑,有個比較慈悲為懷的解釋是,父母為了養家已經鞠躬盡瘁了。千禧世代想要擁有資產只能依靠「父母銀行」的趨勢愈來愈明顯。父母與親人在協助家中年輕成員站穩社會腳步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給予大筆金錢或貸款協助支付債務、結婚,以及買下第一個房子。英國融資公司法通保險(Legal and General)的一份報告顯示,二○一七年父母借錢給孩子的金額是六十七億英鎊,與前一年相比增加了三成,因此讓父母銀行躍升為十大貸款銀行之一。在今天,年輕人能否擠進有房階級與父母是否有房之間的關係,比前一個世代更加緊密。這表示未來情況只會更嚴峻,「有錢」跟「沒錢」的距離會愈拉愈大。不論是在有生之年或死後,多數人還是都會把自己的財產以某種方式留給孩子。生物學在這種善行上亦軋了一腳。顯然多數父母都會把財產留給孩子,然而有項針對遺產所做的分析卻顯示出一些令人意外的模式。遺產受益人主要是血親與配偶,血緣關係愈近,得到的遺產愈多,這是意料中之事。但並非每個子女都能同沐恩澤,性別與家庭貧富狀況皆有影響。心理學家羅伯特‧崔佛斯(Robert Trivers)與數學家丹‧威拉德(Dan Willard)在一九七○年代初提出一個獨創的模型,可以依照環境條件變化來預測繼承的型態。根據他們的假設,日子好過的時候兒子更得厚愛,環境不佳時女兒比較吃香。較富裕的家庭留給兒子的錢比女兒多,較沒錢的家庭則情況剛好相反。對此的解釋是,當大環境不佳時,若沒有國家福利支撐,富裕男性的子嗣存活率要比條件差者來得高。富裕男性可以吸引更多潛在伴侶,也更有能力栽培下一代。再者,男性可以繁衍的子嗣數量比女性高,所以較富裕的父母會覺得應該投資在兒子身上,才能得到更多子孫。然而,窮人家的女兒卻比兒子更有生育機會,所以對於較窮困的家庭來說,女兒是較划算的投資。研究人員隨機採樣一千份加拿大人的遺囑來檢驗這些預測。首先,分析結果顯示,百分之九十二的遺產受益人都是親屬,只有百分之八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配偶是最可能的受益人,這很合理,畢竟夫妻在很多議題上都具有相同利益,尤其是針對子女的財產分配問題。而受益人得到的遺產金額反映出基因的關連性,其中約半數的財產是留給直系血親,十分之一是給孫輩,而只有百分之一分是給再下一代。子女得到的遺產要比父母的手足多,至於兒子和女兒獲得的遺產比例則視遺產多寡而定。一如崔佛斯與威拉德的假設,財產最豐厚的人,留給兒子的遺產是女兒的兩倍;但在較拮据的環境下,則情況剛好相反。當然平均分配遺產是最普遍的模式,占了百分之八十二。但仔細估算後,事實上有百分之七的立囑人會偏向女兒,百分之十一則會偏向兒子;偏向兒子的立囑人比均分的立囑人富有,而均分的立囑人又比偏向女兒的人富有。與假設完全一致。這種父母偏心的模式也會顯現在送孩子的禮物價值。二○一八年一項網購研究顯示,較富有的中國父母在兒子身上花的錢比女兒多;較不富裕的父母則反;小康家庭則對兒女一視同仁。儘管配偶最可能成為遺產受益人,但還是要看夫妻誰先過世。一項時間回溯到一八九○年的加州遺囑研究顯示,若是丈夫先走,大多會把財產留給妻子。但若是妻子先辭世,卻很可能直接把財產留給兒女,不管老伴了。同樣的,這個現象也有很好的生物學解釋。當丈夫行將就木,通常妻子也都過了生育年齡,不太可能再有孩子,所以對丈夫而言,把財產留給孩子的母親是理所當然。但若妻子先撒手人寰,丈夫還是可以和其他女人共組家庭,這也是為什麼母親傾向將財產留給孩子,而非可能出現的壞心繼母。替孩子未雨綢繆的不只父母。照顧後代也可能對其他親人有利。舉例來說,母親可以完全確定孩子身上流著自己的血,但做父親的可不一定能如此肯定。即使今日,根據美國國家民意研究中心二○一○年的社會概況調查顯示,女性外遇的比例約有百分之十五。在過去,父親身分不確定的比例一定更高。事實上,某些南美部落仍有「共享子嗣」(partible paternity)的制度,每個孩子都有好幾位父親,這種體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們相信懷孕需要多位男性的精子累積。不過孩子出自分娩的母親,是所有社會都肯定的事,因此外祖母也可以肯定自己的血脈在孫兒身上延續(除非孩子出生時就被換走),但外祖父就不敢如此肯定了,因為他可能也不是女兒的生父。祖父母一樣無法肯定自己與孫輩之間的關係,因為他們的兒子可能戴了綠帽子。這些不同程度的生物關連性與欺騙的可能性,都會影響親屬有多慷慨。平均而言,外祖父母在外孫身上的投資要比祖父母多,而祖父母給外孫的也多於內孫。舉例來說,最近一項針對兒女在五歲以下的美國父母所做的研究,研究人員詢問有關孩子的祖父母與外祖父母的慷慨行為,以及協助扶養孩子的問題。由於研究中的許多祖字輩都有再婚的狀況,所以還可以對比親祖輩與繼祖輩的態度。平均而言,親祖輩每年給孫輩六百八十美元,而繼祖長輩一年只掏出幾近於無的五十六塊美金。阿姨與舅舅對外甥的投資也比叔伯姑姑多。雖然生父不確定的情況在當前社會的機率不高,但這些不同的贈與行為顯示祖字輩在確定孫輩的生父是誰之前的一種演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