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出國
共找到
1202
筆 文章
-
-
2020-11-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升 台灣先強化入境檢疫迎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民眾應避免所有非必要出國旅遊。返國民眾須配合防疫措施,且將強化有症狀旅客入境檢疫措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宣布,從11月9日起,強化入境民眾檢疫措施,過去14天內有症狀的旅客,必須完成2次核酸檢測陰性,才可以到防疫旅館或返家繼續檢疫到期滿。陳時中說,預計11月中旬發布秋冬防疫專案,目前有些執行細節還必須與地方政府溝通;但上述強化入境檢疫措施,也可視為秋冬專案的一環。陳時中說,全球疫情持續升溫,近1週新增確診病例數以美國、印度、法國、義大利及英國為多。歐洲、美國為目前疫情主要流行地區,其中歐洲區確診、住院、死亡病例都加速上升,多國再度採取高強度管制措施。美國疫情自9月中加速回升,近期死亡病例也略升,近1週18州新增病例數創新高。指揮中心指出,全球旅遊疫情建議維持第三級:警告(Warning),民眾應避免所有非必要的出國旅遊。至於年底將屆,各類大型活動或尾牙是否舉辦,陳時中說,秋冬防疫專案不會有活動人數限制,跟目前集會遊行指引方向一樣,做好量體溫、實聯制、戴口罩、勤洗手等;除非有無法追蹤來源的本土個案、多發性的社區傳染,才會做人數的限制。指揮中心呼籲,民眾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落實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即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此外,指揮中心再次提醒,民眾出入醫療照護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展演競賽場所、宗教場所、娛樂場所及大型活動等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時,請務必佩戴口罩,並應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
-
2020-11-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病患看到他,心臟病好一半…林永哲86歲退而不休 支援離島19年
民國67年元月28日,學成歸國的高雄醫學院外科學教授林永哲,成功完成中南部首例肺動脈狹窄手術,開啟南台灣開心手術首例。投身醫界逾半世紀,迄今86歲仍退而不休,他追隨高醫創辦人杜聰明「終結無醫村」、「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每月飛澎湖離島支援醫療長達19年不間斷,他說:「只要還能動,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素有「南台灣開心之父」稱譽的林永哲是台南麻豆人,畢業於高雄醫學院,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也在美國做過短期研究。行醫以來專攻心臟外科,當過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教授、名譽教授等職,是首位擔任母校附設醫院院長的高醫校友。孝順走上行醫路 完成五千例開心手術林永哲自台南一中畢業後,原考取台大醫學院藥學系,但從醫的父親林火因希望他繼承衣缽,直接幫他報考恩師杜聰明博士剛創設的高雄醫學院,孝順的他遵從父命到高雄應考,錄取第一屆醫學系。憶及這段過往,他笑說,父親當年帶他從台南搭火車到高雄,再轉搭三輪車一路顛簸到高醫校區,沿途就經過三民區的「孝順街」,他當下覺得自己順從父親的意志讀高醫,像天注定的「孝順之旅」,而父親果斷的安排,也深刻影響他日後的人生。林永哲是高醫第一批外派台大等醫院的實習生,畢業後應聘為高醫外科住院醫師,隨外科開山祖師郭宗波教授參與心臟外科基礎研究,三年後再赴日本、美國進修。海外學成歸國,眼界開闊,他一回任高醫當外科學教授,便籌備開心手術,同時提振心包膜、開放性動脈導管、下行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節律器裝置等心臟外科技術,67年偕團隊完成南台灣首例開心手術,成為台灣第五家具備開心技術能力的醫院,評等躍前一大步。30多年來,他的團隊含心臟移植共完成超過五千例開心手術、三萬例以上心臟血管手術,奠立高醫心臟外科地位。澎湖病患見到他 「心臟病就好一半」「我自認是高醫創辦人杜聰明及陳啟川的好學生。」林永哲說,他追隨杜聰明院長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自高醫屆退後,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的IDS計畫,到台東、澎湖署立醫院協助偏鄉醫療,每月定期飛往澎湖縣七美、將軍、望安、吉貝、鳥嶼等離島看診,讓居民不必再渡海求醫,19年來不間斷。長期送愛的義行,獲澎湖縣長賴峰偉頒發「澎湖縣榮譽縣民獎」。他說,杜院長當年常以發揮「切膚之愛」的蘭大衛醫師,及深入非洲行醫的史懷哲等先輩為醫療典範,傳承後學,並致力培育山地醫療人才,關懷社會底層醫療需求。「杜聰明的精神,就是醫療奉獻的精神,也是我一生奉守的圭臬。」因此退休後,他用自己擅長「開心」的雙手及40多年的臨床經驗,希望為偏鄉居民解除病痛。他說,澎湖老人多,很多老輩飽受心血管宿疾所苦,卻因醫療資源不足而延誤就醫,有老人家看到他無懼風浪渡船來看診,用聽筒傾聽心音也和他們談心,常說「看到你,心臟病就好一半。」19年來回澎湖 交通危險置之度外在高雄與澎湖間的天空飛了19年,雖是退休人生的日常,也不免冒險犯難。去年6月13日晚間,林永哲自澎湖搭機返回高雄時,即因機具故障,一夜驚魂。當時飛機改飛台中降落不成,又飛台北嘗試,平安落地時已深夜11點,再搭遊覽車回高雄,抵達家門已是凌晨四點,後來朋友還笑他一張半票飛全台灣。除冒險在空中飛,到澎湖鳥嶼等離島巡迴醫療僅能搭交通船,天候欠佳時浪比船高,行李東倒西歪,若非心臟夠強,恐怕難以適應這種搏命生涯。朋友看他長年往台東、澎湖跑,問他有無泡溫泉、吃海產,以為他去度假享受,他總是笑笑「有喔!」點滴在心頭。不管到台東或澎湖,他除了看診、替民眾衛教外,也協助當地醫護人員精進,馬公一名康姓醫師經他轉介高醫進修白內障手術,讓許多澎湖民眾受惠。受過嚴謹的醫學淬煉,林永哲醫術佳,行政及教學經歷也豐富,蓄養一生的能量,在退休後挹注到偏鄉離島。他傳承經驗,也提供醫療機構許多政策建議,帶動提升。他說,自己原本是心臟專科,但大家什麼疑難雜症都找他諮詢,幾乎成了「全科通」。澎湖三個病例 讓他覺得責無旁貸為什麼到澎湖看診,持續20年不放棄?他舉出三例表白心境。他說,民國55年赴日留學的前兩個月,到澎湖替友人代診,當時有名病人腹痛難耐,他研判是腹膜炎,正興奮將有機會替病人開刀,一展身手,術前卻查不出病患腸胃哪裡破孔。後來詳問追蹤,發現病患收花生時可能被蟲咬傷,他徹夜查考毒物學,懷疑是被黑寡婦蜘蛛咬到,據醫學指引施藥,12小時後病人即恢復元氣。之後澎湖另一家醫院也出現雷同個案,即根據他的經驗治癒。林永哲說,這類個案當時教科書根本沒教過,若沒能追根究柢而誤診動刀,可能他「也不必出國留學啦。」民國79年間,澎湖一名病患跨海到高醫就診,他一看診斷書就建議開刀,對方沒放心上,之後再來求治,心臟已肥大到血流不通,經他手術後,多活上30年。林永哲說,此例也曝露澎湖當年的診斷水準不足,病患心臟已鈣化,診斷書卻寫錯,他要求修改,寫來還是錯,極易誤人生命。這名病患的妻子是民代,見丈夫治癒,在澎湖為他四處宣傳。91年他再到澎湖看診,瞥見另個診間一張少女病患的X光,直覺是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不救不行,當下建議她父母趕快帶到醫學院檢查,果真查出孩子心臟有破洞,動手術治療。少女父親感激地說,女兒自幼體弱多病,連爬樓梯都沒力氣,因此讓她住一樓,結果心臟開完刀,一溜煙就跑到三樓,驚嘆「怎麼差那麼多。」這三起病例,燃起林永哲的悲憫之心,也加深他投身澎湖離島醫療的使命感。他說,早年澎湖醫療人力不夠,醫療技術也不足,他治癒的這三起病例,獲澎湖鄉親很大的肯定,更覺得責無旁貸。教學傳承經驗 能動一天就做一天在高醫醫療體系,首屆畢業的林永哲是「大師兄」,自認更應克盡全力,以身作則。事實上,這十多年來,林永哲妻子的健康每況愈下,近五年已經臥床,他一方面照顧病妻,仍未放棄對於澎湖的醫療使命。有時候到離島看診,回程飛機沒飛,他擔心妻子乏人照顧,冒險改搭交通船破浪前行,趕著回來,「我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但就是放不下澎湖鄉親。」十多年來,林永哲接連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在澎湖推動的IDS(全民健康保險澎湖縣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也全力推動與湖醫院建教合作。高齡86歲的他,至今每周二仍在高醫母校教學,向醫學實習生及PGY第一、二年學生傳承經驗,周六在高醫看門診,雙周的周四則前往澎湖,他豪氣地說,只要還能動,就會繼續做。行醫以來對南台灣重症醫療貢獻良多的他,不僅引領中南部開心手術前進,更整合雲林以南17家醫院,定期研討交流。面對開心手術的複雜度和高風險,他願意承擔並設法超越,「開心」人生豐富又精采。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7 姓名 林永哲年齡 86歲出生地 台南麻豆現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 學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經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第六屆院長 高雄醫學院副校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高醫外科教授暨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主要事蹟 民國67年1月28日首創台灣中南部開心手術 南區心臟外科暨體外循環研討會創始人 高醫領導者類第十一屆傑出校友 台灣醫療典範獎103年得主☞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寧當良醫非名醫」 耳鼻喉頭頸先驅余文儀駐守台東35年
台東執業35年的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余文儀,因「切膚之愛」感召,加上岳父大人一句「來台東吧!」他毅然決然捨棄西部從醫的高薪和升官機會,民國75年來到資源匱乏的台東,迄今看診服務達140萬人次,可說是台東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先驅與守護者。70歲的余文儀,高雄醫學院畢業後,分別在榮總、長庚、光田等醫院服務,也曾赴美國南加州耳科醫學中心、西北大學頭頸外科研修,當時是台灣前10位出國受臨床專業訓練的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民國74年,余文儀在彰基擔任頸外科主任時,受「切膚之愛」感召,加上台東任教的岳父希望他能為後山貢獻,盡一份心力。隔年他就來到台東,開設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迄今。花東2案例 決下鄉服務余文儀回憶,在台北榮總擔任總醫師期間,一位來自花蓮玉里的18歲原住民青年,搭乘醫療直升機就醫,病患是中耳炎併發八種病症,住院治療87天才脫離危險。也有一位台東的國三女生腹痛嚴重,沒診斷出是盲腸炎,導致腹膜炎,搭專機到台北就診,狀況十分危急,但仍無法救回她的寶貴性命。這讓余文儀相當震撼,區區中耳炎和盲腸炎,在偏鄉沒有醫師做適當治療,因此埋下他日後到偏鄉服務的初心。馬偕開設後 常前往支援余文儀在台東開業採取一、二樓是診所,二樓兼有檢查床、內視鏡、雷射設備等設施,設備相當先進。當時台東馬偕醫院尚未開設,直到民國76年開設後,前三年也還沒有設置耳鼻喉頭頸外科急診,余文儀不時前往支援。後來台東馬偕醫院設置了耳鼻喉頭頸外科急診,但余文儀的工作並沒有比較清閒。他苦笑說每到周末就非常緊張,因為大醫院周末休息,病患一有緊急狀況就往他這兒送,往往是重症,而周末偏鄉對外交通不便,求助無門只好自己處理。半夜來求診 突發狀況多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0歲患者在凌晨3點求診,因高血壓併發血管硬化,大量流血。余文儀說,患者血管斷在鼻腔,緊急手術到早上6點,才讓患者脫離險境。這樣的突發狀況,35年來屢見不鮮。余文儀感嘆,在台東是跟鼻咽癌、口腔癌長期奮戰。台東的檳榔產業就業人口很多,抽菸、肥胖的人口也多,因此罹患中風、鼻咽癌、囗腔黏膜相關疾病的人較多。尤其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的習慣,讓台東鼻咽癌患者居多,不少患者求診,余文儀會協助做病理切片,再將病患轉介給合適的醫學中心,等癒後回台東,他會接手照顧,這項花時間與心力的工作,他一做就是35年。不計醫藥費 能減免則減台東偏鄉環境與西部差異很大,余文儀感慨,患者的經濟能力多半不佳,他就不太計較醫藥費。有個紅葉小學三年級的孩童患者,家中是中低收入戶,他免費幫他做顯微手術;還有一對夫妻吵架,太太喝鹽酸企圖輕生,他特地去西部大醫院借各種型號的水銀通條,避免食道狹窄無法吞嚥,患者住院十多天,繳不出醫藥費,他也是減免。病人有需要 看到「看不動」前衛生署長林芳郁一段話:「名醫掛號要等一、二個月,但是真正對社區有幫助的是陪伴民眾的良醫。」讓余文儀印象很深刻,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當良醫而非名醫。雖然70歲了,但有太多病人都指名要他看診,余文儀笑著說,若大家還有需要,他會持續在台東服務,直到看不動為止。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5 姓名 余文儀年齡 70歲出生地 台南現職 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學歷 高雄醫學院經歷 1976年,先後在榮總、長庚、光田等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總醫師 1981年,南加州耳科醫學中心、西北大學頭頸外科研修,美國醫師考試及格 1983年,陽明醫學院臨床講師、高雄醫學院部定講師迄今 1986年,台東開設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主要事蹟 2009年,莫拉克颱風88風災南迴偏鄉義診醫師 2016年,獲衛生福利部資深醫師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31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成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蔡輔仁投身基因研究 為罕病尋生機
從醫34年,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長期投注台灣罕見疾病的研究與醫療照護,不但與遺傳科醫界夥伴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催生「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且創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以及「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與國內醫界資源共享,嘉惠國內罕見疾病患者,希望能盡力為罕見疾病患者尋找更多生路。台灣早期醫療不發達,罕見疾病患者不僅診斷不易,即使費盡苦心診斷出來,結果也是難以治療。因為許多醫療用藥需仰賴國外進口,藥價昂貴,一個月甚至要上百萬元,患者根本吃不起這樣的救命藥,醫師也無計可施。「一旦被確診為罕見疾病,只能接受無藥可醫的命運。」1986年,蔡輔仁擔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醫師時,看到罕見疾病患者與家屬的心酸與無奈,他毅然投身遺傳科罕見疾病基因診斷與治療領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1990年一月成立小兒醫學遺傳科,1992年四月成立兒科遺傳實驗室,而蔡輔仁也在同年11月獲得小兒科醫學遺傳委員會認可,成為全國第九位、中部地區第一位醫學遺傳專科醫師,開啟他在罕見疾病研究治療與照護的拓荒之路。遺傳科需重裝備 更需團隊當後盾「我看診時可以看到一家三代喔!」蔡輔仁說,因為遺傳科醫師為了追查疾病脈絡,加上遺傳類疾病需要溯源基因問題,就像人類學者在歷史洪流追蹤家族譜系,疾病也有它的家族譜,所以即使病友人數相較於其他科少了很多,但遺傳發展跟很多疾病問題如神經、肌肉、心臟等都有密切關聯,因此研究治療的範圍十分廣泛。而且遺傳科是「重裝備」的科別,打的是背後資源戰,需要有實驗室、團隊做後盾,早期當他孤軍奮戰時,蒐集到的檢體有時送到台大給老師王作仁教授或陽明大學魏耀揮教授的實驗室,協助進行粒線體分析;也會趁出國開會時帶出去,情商當地實驗室幫忙,出境時行囊裡裝著病患的檢體,回國時換成幫病患帶回藥物。經過他不斷寫論文、寫計畫申請購買診斷儀器,再為病患診斷,然後透過病患資料分析寫成論文,整合臨床與研究工作,終於在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不用到處請人幫忙。讓基因檢測 發揮預警功能隨著基因醫學進步,他發現罕病在診斷上有種族差異的問題,應有本土專屬的基因診斷資料庫,因此致力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來分析台灣人的各種遺傳疾病,幫助國人疾病診斷、提供病友跟家屬遺傳諮詢服務、更可透過產前診斷培育健康的下一代。蔡輔仁指出,目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基因醫學部團隊已成功建立逾60種單基因遺傳疾病,發現破百的新突變點及種族特有突變點,例如高雪氏症亞洲患者L444P的常見突變點。建立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透過資源共享讓罕病研究在台灣發展日趨成熟。此外,他認為除了診斷之外,更希望基因的檢測能更進一步發揮預警功能,於是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合作並偕同台大醫院等新生兒中心,推動二代新生兒篩檢,疾病種類從原本的5項擴展到21項。這個政策推動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先在原住民、低收入戶等少數族群做試驗,再寫成論文、倡議,歷時多年才成為一種政策。如今台灣成為領先全世界,將二代新生兒篩檢納入衛生政策的國家,從拯救生命的層次提升到注重患者生活品質的優質醫療。台灣定義罕見疾病為「發生率在萬分之一以下的疾病」,罕病法自2000年實施至今,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種類共有225種。過去因病例少,醫院沒有備藥,罕見疾病患者一旦確診後 ,治療藥物需經專案申請進口,從找代理商、取得藥物,再到病人手上,約需一個月到一個半月採購藥品,往往緩不濟急。因此讓蔡輔仁興起了籌設「罕病藥物物流中心」的概念。找不到備藥 催生罕病藥物物流中心 罕見疾病出現機率極少,醫師可能終其一生看不到某一類型的罕見疾病,醫院更不可能為一名還沒出現的病患儲備藥物(也許藥物放到過期病人還沒出現),使得藥商沒有意願進口該藥品,造成確診病患面臨缺藥之苦。若是由國家出資向國外買藥(或透過台灣代理商採購),挑選幾種罕見疾病患者需要用的藥物,採購約兩名罕見疾病患者、四個星期左右的藥物用量儲放在物流中心,一旦醫院診斷出罕見疾病患者,急需用藥時就可以緊急提供,解決病患立即的用藥需求。如患者符合相關申請的規定,則可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支付藥費。在蔡輔仁的努力之下,2001年,政府成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造福許多罕見疾病的患者。從無到有拓荒 感謝夥伴一路支援蔡輔仁說明,「罕病藥物物流中心」設立後,庫存集中在物流中心內,各醫院需要用藥時,由「罕病藥物物流中心」統一供給,提升稀少藥品之管理效能,也促使藥商願意進口用量稀少的罕見疾病藥物。而四個星期左右的藥物用量,足以讓醫院申請專案進口來銜接這段空窗期,而且申請進口的藥物效期較長,正好可以與物流中心交換備藥,藥物不會因過期而浪費。此外,也為台灣健保省下很多錢,更解決了醫師擔心拿不到治療藥物的窘境,至今罕病藥物物流中心還在成功運作中。台灣罕見疾病的診療雖然起步較晚,但在醫界、學會與立委等爭取下,如今做得很周延。蔡輔仁很感謝當初和他在遺傳科共同拓荒的夥伴,以及罕見疾病基金會和黏多醣症協會基金會,這些都是他行醫很大的動力。「我們一起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年代,從早期診斷困難、拿不到藥物的年代,透過建立制度與積極爭取,即使只要爭取到一點點、有任何一絲絲美好的醫療環境改變、藥物和診斷的機會,我們都心存感激。」從兒科進入遺傳 為孩童點亮明燈「罕見疾病多是出自於基因突變,患者背負著人類演化的原罪而受苦,所以社會應當要好好幫助他們。」蔡輔仁說,在臨床互動方面,醫師所需要做的是實際去解決問題,幫病人診斷、治療、開藥。由於罕見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且人數較少,所以整個醫療團隊和患者融合在一起是常態,因為除了臨床上的交流,病患也常常和他分享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醫病之間的關係如同熟識多年的老友。綜觀蔡輔仁的行醫生涯,可說是台灣罕見疾病醫療與照護發展的縮影。一路走來,從篳路藍縷的病患照顧到罕見疾病法的立法、首創罕病物流中心解決缺藥問題、參與罕見疾病的認定與藥物的審查、與病友團體的互動、協助臨床遺傳檢驗機構的評審、教育,遺傳諮詢師的認證,以及下一世代的遺傳專科醫師的培育,他奉獻畢生時間與心血,與台灣遺傳專科醫師共同打拚,創造機會建立制度。他以兒科醫師專業做為底蘊,進入了遺傳的異業領域,再回到兒科醫師對照顧兒童的初衷,更為罕見疾病的患者點上一盞永不熄滅的燈,迎接他們回到人性深層的憐憫,努力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無論在醫療或是社會福利面向,都可以找回生命的尊嚴。他主治的疾病是罕見的,而他的奉獻更是罕見。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4 姓名 蔡輔仁年齡 60歲出生地 台南市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暨特聘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基因醫學部、遺傳中心主任 中華民國人類遺傳學會理事長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研發長主要事蹟 2002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罕見疾病的篩檢、診斷與治療」品質金獎、衛福部「第三屆罕見疾病藥物供應製造及研究發展獎勵」傑出貢獻獎、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9台灣醫療典範獎☞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民眾失眠看那一科?這科別上榜不意外
108年各年齡層及性別使用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女性用藥人數約為男性1.5倍,不分性別皆為60至69歲用藥量最大。若仔細分析不同年齡層男女安眠藥品情況,女性於50至59歲起,用藥比例與男性相比突然大增,彼此差距將近2倍,該情形到70歲後,用藥量差距又縮短。對壓力感受較敏感,女性用藥人數多。女性用藥人數多,其實與女性患者基數多有關,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說,這與第一線臨床觀察一致,尤其女性對於壓力感受比男性更敏感,多認為睡眠品質重要,甚至常在門診看到妻子因治療效果好,拉著丈夫一起來看診。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振興醫院身心治療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毛衛中也說,失眠最常見的心理合併症是憂鬱症、焦慮症,這些疾病都是女性好發性高,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比男性明顯。面對壓力,即使家庭主婦也不比職業婦女少,如經濟分配、育兒教育輔導等安排。失眠前五大就醫科別,中醫排第一。108年主診斷為失眠、且前五年無失眠主診斷就醫紀錄的民眾,這五年當中的五大就醫門診依序是中醫科、家醫科、耳鼻喉科、牙科及內科;前五大就醫住診依序是婦產科、骨科、外科、泌尿科及心臟血管內科,多與疼痛、頻尿、胸悶等影響睡眠品質因素有關。一般人不易理解牙科為何上榜,其實健保數據結果與臨床多年觀察相似,林嘉謨說,磨牙、顳顎關節痛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多數民眾在開始出現睡不著,又害怕吃藥傷身,中醫科就成為優先選擇,希望透過調息改善失眠,若有明顯打呼問題民眾則會從耳鼻喉科轉診。確診失眠前最常看科別,精神科未入列。值得注意的是,毛衛中指出,從失眠患者在確診前五年最常看診科別沒有精神科,可以看得出國內多數民眾對於精神科仍有忌諱。在其他科別提出受失眠所苦比較自在,但認為「失眠不是多嚴重的問題」也是不積極至身心科看診原因之一。毛衛中也分享一份2001年多國合作研究各年齡階層失眠發生率差異,多數人都會認為年紀大了才會容易失眠,但該研究卻打破成見,發現年紀並非失眠好發率重要因素,研判大齡失眠者可能是「被逼來看醫師的」,因老化出現內外科問題,就醫時順便說明失眠問題。該研究觀點在健保數據中得到證實,108年「次診斷失眠」者最常因精神官能性疾病、情感性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一般症狀與徵候、發作及陣發性疾患、女性生殖道非(發)炎性疾患,十大上述問題就醫。附設睡眠中心醫院,經手患者多。108年各醫療層級門診件數第一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基層診所家欣診所、區域醫院台北市立聯醫、醫學中心中國附醫、地區醫院中國醫台北分院。多項睡眠生理檢查人數統計中,則是由林口長庚脫穎而出,奪得第一,其次分別為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及台中榮總。毛衛中說,上述名次靠前的醫療院所,多是20多年前率先建立睡眠中心的醫院,院方重視跨失眠科轉介,各科醫師看重失眠問題,較能揪出失眠患者,經手患者人數多,對於失眠治療更熟悉,更能給予病人完整治療,患者看得見療效,回診次數自然多,形成善的循環。108年主診斷為失眠症者使用安眠藥品,共申報3991萬件,診所申報2324萬件居冠、其次是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醫學中心。用藥申報件數最多的醫院是台北市聯醫,共申報56.1萬件,林嘉謨和毛衛中都認為,該結果與聯醫由多醫院組成且有精神科別為主的松德院區有關。
-
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膝關節退化還能運動嗎?「護膝」、「傷膝」運動大公開
手機的通訊群組上總是瘋傳著各種保養膝關節的文章,有名醫說屈膝、壓腿、抬腿是保養膝關節的三大法門,有達人說他每天跪著滾膝蓋二十分鐘,滾一滾退化性關節炎都好了。明明知道運動戴護膝可以避免軟骨磨損,但為什麼又有人說護膝戴久了肌肉會萎縮?我的病人也常常問我:「為什麼現在關節退化的人那麼多?是不是活的越久,關節就越退化?」,「林醫師,你告訴我蹲、跪、坐矮板凳最傷膝蓋,但為什麼我的教練一直叫我練深蹲?」面對這麼多的資訊,你到底要信哪一個?關節為什麼會退化?大家都知道膝關節退化主要是因為軟骨磨損。軟骨的磨損越多,關節退化的程度就越嚴重。但事實上,軟骨的磨損是結果,其原因來自於我們長期錯誤的姿勢、身體的過度使用、曾經有的舊傷、關節本身的鬆弛,還有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美國老人醫學期刊著名文章寫道:「如果期待膝關節可以像身體器官一樣的正常運作,就必須仰賴所有維繫其機械性穩定的組織,包含了韌帶、骨骼、半月軟骨、以及關節囊。而退化性關節炎最早出現的組織變化,就是出現在韌帶附著於骨頭的交界處。」後來研究也證實,韌帶受傷和鬆弛會導致膝關節的不穩定,也會造成關節附近肌肉的萎縮。不穩定的膝關節就像螺絲鬆掉的機器,不但會發出聲響還會一直磨損,如果再加上肌肉萎縮、肌力不足,關節就會一直退化下去。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會傷關節事實不然,有些運動雖然傷膝,有些運動卻是護膝呢!讓我們看看下面的表格:「護膝」運動大公開 (正分表護膝,負分表傷膝) 運動可以刺激神經和肌肉,強化膝蓋部位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如上表所列,針對大腿和核心肌群的訓練可以有最好的效果。全身性的運動也很好,只是沒有針對膝關節做特訓。全身性運動可以分為低衝擊性運動(例如瑜珈、游泳、健走)和高衝擊性運動(例如網球、快跑、籃球),衝擊性高的運動會傷膝,因為劇烈的跑跳會讓關節承受幾倍於體重的重量。如果肌力不足或是軟骨不夠強壯,膝關節會容易退化,關節不好的人如果要運動,應該先從低衝擊性的運動開始。不動會更慘「運動又累又傷膝蓋,那我乾脆不要運動好了!」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就更慘了!平常來醫院打玻尿酸或是PRP的族群,絕大部分不是專業運動員,而是師奶或是周末運動員。師奶們從年輕開始就家庭、工作兩頭燒,睡眠不足更遑論找時間運動,更年期之後因為荷爾蒙關係骨骼關節退化速度加快,運動也只能走走公園或做做健康操,這樣的運動模式可以維持體能,但對肌力是沒有幫助的。日常生活的行動或許還可以,但等到要和朋友爬山或是和家人出國去玩,師奶們就會發現關節會痛會腫,只能靠打針來補救。「因為怕痛,所以不動。」或是「因為怕痛,所以一直戴護膝。」都是短多長空的錯誤觀念,不但無助於關節保健,反而讓關節更加脆弱。運動像吃飯,要配合個人喜好和多樣化用正確的方式運動加強肌力,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好方式,對即使曾經接受關節置換的患者也是一樣。我有一位很敬重的網球球友,今年已經快八十歲,兩邊膝蓋都在幾年前換過人工關節。你相信嗎?他現在還可以每天打球,走路走得比我還快!他說:「活著就要動啊!我每天早上打打球,打完球就在公園走一走。我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就拉拉筋、抬抬腿。這樣應該可以吧!我是不是一個好病人?」我總是豎著大拇指對他說:「你是一百分的超級模範生! 」我們吃飯會注重營養均衡,也要力求菜色變化,但我們卻習慣做同樣的運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已經很棒,如果運動的內容可以多樣化,甚至順著身體狀況或是心情來調整,生活是不是會更有趣?如果我們的運動是根據身體檢查的結果,或是根據關節的退化程度量身訂做,運動是不是會更有效?想要這樣其實不難,你可以詢問復健科或運動醫學專業團隊,他們可以給你豐富、有趣,又有效的運動菜單。 關節退化是我們一定會面對的課題,即使現在沒有,以後遲早也會發生。運動不但不是關節退化的阻礙,反而可以是關節退化的良藥。開始運動、做對運動、做有效的運動、做強化的運動、做多樣化的運動,你的膝蓋可以越來越勇健!原文:
-
2020-10-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雙疫夾擊 快篩備戰「最壞的劇本」
北半球流感季來臨,各國面臨新冠肺炎與流感雙重挑戰,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提醒,疫情走向難以預測,邊境及醫療院所檢驗和診斷流程都需要調整,備妥可同時驗流感及新冠肺炎的快篩試劑也很重要。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現在各國疫情又升溫,對於疫苗,必須「超前部署」,政府必須去接觸所有有機會取到的疫苗。邱政洵指出,未來新冠疫情很可能「流感化」,對外採購的同時,國內疫苗研發工作不能停止;從目前臨床情況看,病毒還在變異中,如果只對外採購而沒有自行研發能力,未來病毒如變異,又得再一次面對採購問題;這一次流感疫苗不足,變成要暫停部分人施打,就是借鏡。蘇益仁表示,最好的情況是,可仿照日、韓,第一階段先使用國際大廠目前跑最快的疫苗,年底打完流感疫苗,明年初緊接著打新冠肺炎疫苗;若國產疫苗研發順利,則可用作第二階段防疫使用。蘇益仁表示,目前尚不確定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之間是否互相干擾,必須依照不同劇本,彈性調整防疫策略,例如新冠把流感疫情壓下?或流感將新冠疫情壓下來?最壞的劇本就是兩者都很嚴重。蘇益仁提醒,國際疫情不但沒有退燒還持續上升,政府應該用最壞的情況打算,尤其未來若其他國家的民眾都接種了疫苗,屆時不僅我國民眾無法出國,我國是否要針對接種疫苗旅客繼續實施檢疫十四天,都是問題。蘇益仁認為,超前部署同時擁有篩檢新冠和流感的快篩試劑,非常重要。蘇益仁說,醫療院所也面臨挑戰,到了流感季,許多和新冠有相同症狀的流感病人都會到診所就醫,基層診所如何快速篩檢、分流,是重要關鍵,一旦篩檢出流感,必須快速給予克流感,中斷病毒複製。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陳宜君說,全球疫苗產能有限,無論流感或新冠疫苗,幾乎都不可能追加訂購,這是必須面對的現實。但民眾不需恐慌,今年因新冠疫情,民眾只要戴好醫用口罩,能擋掉九成的病毒,流感疫苗保護力也只有五到六成,輕忽基本防疫,反而可能是危機的開始。衛福部食藥署醫粧組副組長錢嘉宏表示,目前食藥署並未核定同時篩檢新冠和流感的快篩試劑,也沒有廠商來申請。但他表示,實務上兩種疾病可分開檢測,臨床上若有需要,食藥署也可專案加速審查。
-
2020-10-17 養生.家庭婚姻
金曲最佳新人持修:放棄台大追夢,過程「被很多大人用夢想欺騙」,全世界只有爸媽支持!
2020年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堪稱「死亡之組」,最後由阿妹愛徒持修從三輪投票廝殺中勝出。今年24歲的持修,其實從17歲便開始自學吉他、創作。原本是數理資優生的他,為了追求音樂夢想,放棄就讀台大。他也坦承在追夢過程中「被很多大人以夢想名義欺騙」,在很多間經紀公司流浪過,也做過負責印歌詞、訂便當的製作助理,直到2年前被阿妹發掘,才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小學發展遲緩連老師都放棄他,後卻成為數理資優生現在以學霸著稱的持修,坦言自己「不知道小時候在幹嘛」。當時持修功課寫不完,午餐也總是吃到大家起床還在吃,許多人都擔心他是否發展遲緩。他每天上學都在發呆,被老師罰站在窗台寫作業,卻總是拖拖拉拉,到最後連老師也放棄。不過小時候很兩光的持修,卻也在日後就讀師大附中,還是數理資優班的,更考上台灣大學電機系,是名符其實的學霸。為音樂夢想放棄台大,寫歌謝謝父母「總是在我身旁」從17歲開始拿起吉他創作的持修,高中是數理資優班的學霸,為了音樂而放棄上台大之路,後來考上國北師大,大二獲得家人支持,為音樂路暫時輟學,父母雖然替他可惜,卻不反對持修追夢。持修說自己跟家人感情很好,從小到大沒有覺得疏離過,不管他想做什麼,家人都全力支持,就連第一次刺青前,他打電話告知媽媽,媽媽也只說「有沒有帶錢?刺青會痛唷」。決定創盪音樂圈時,身邊的人都反對,也是只有父母不顧一切支持他。剛於第一家經紀公司解約時,持修曾搬離家半年調適心情,身為生活白痴的他也是在那時候更理解家人的好,因想念家人而寫下《血肉》這首歌:「我是如此渺小/走幾步又跌倒/但你們/但你們總是在我身旁」,歌詞中滿滿都是對家人的感謝,讓爸爸聽了直接哭出來。性別模糊不再是缺點,越來越多父母讓孩子做自己而「雌雄莫辨」的外型,他接受聯合報採訪時說小時候是短髮,在念書時把頭髮留長,想試試看大家反應,身邊的朋友都說很酷就越留越長,笑說:「現在每次出門就是被當女生,比較困擾的是去廁所會引起側目。」現在性別界線模糊,不像以往嚴格要求每個人要遵從生理性別的刻板印象,也越來越多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做自己。例如布萊德彼特和安潔莉娜裘莉就對大女兒夏蘿的中性打扮非常支持。不但讓他剪短髮、買帥氣衣服,甚至還應夏蘿邀要求,稱呼他約翰或彼得。還有以打造口罩地圖爆紅的台灣政務委員唐鳳,小時候曾被欺負害怕上學,母親就帶她和弟弟出國讀書,到了14歲時更讓他在家上學。在25歲那年起以跨性別女性的身分生活,父母也尊種她的選擇。在父母的支持下,唐鳳順利從不適應主流教育的孩子,成長為IQ180的天才IT大臣。尊重孩子想做的事,才能讓孩子成為獨立勇敢的人不管是性別認同,或是未來的志願,一百個孩子就有一百種想法。在過去,很多父母會要求孩子照著安排好的路走,卻忘記一百個孩子就該有一百種選擇、活出一百種人生。正因為每個人都有所差異,因此父母懂得包容孩子的不同,並給予支持和鼓勵特別重要。如果父母總是事事為孩子安排好,不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那孩子就容易變成沒有主見、沒有想法的人。而如果不傾聽孩子的想法,任何事都只會反對孩子的話,長久下來孩子得不到認同,會覺得苦悶不堪,日後容易養成不願溝通、不喜歡社交,遇到事情容易放棄,也會變得懦弱、沒有自信。因此,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擁有選擇和決定的權力,才能讓孩子成為獨立勇敢的人。持修:「從被退學到流浪了一堆經紀公司被一堆大人用夢想的名義欺騙,每天晚上都在寫歌,每天洗澡都在想得獎感言,終於堅持到了今天。」只要父母相信並支持孩子,孩子會勇敢走出自己的路。
-
2020-10-17 科別.感染科
新北登革熱疫情擴及板橋 群聚再添一樁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一例在新北市板橋,有三峽五寮里活動史;另一例在蘆洲,為日前公布個案的家人,此為新北市第三起群聚案。疾管署公布,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新北市板橋區港嘴里60多歲男性及蘆洲區保和里80多歲男性,兩人近期均無出國史。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媒體聯訪表示,板橋區個案有三峽區五寮里活動史,10月5日至13日間因頭痛、發燒及腹瀉症狀多次就醫,13日就醫時因登革熱NS1快篩陽性,由醫院採檢通報,經檢驗確診。依個案活動史研判,為五寮里群聚的新增個案,這起群聚累計44例確診。蘆洲區個案為10月7日公布個案的家人,10月12日因出現頭暈及發燒症狀就醫,13日因持續發燒再次就醫,醫院進行登革熱NS1快篩陽性後通報,經檢驗確診。由於蘆洲區2個案近期均無五寮里活動史,將進一步調查以釐清感染源。這也是新北市第三起登革熱群聚案。衛生單位截至目前已匡列、採檢具相關接觸史民眾共18人,其中1人陽性、16人陰性、1人待二次採檢,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1月12日。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目前累計65例登革熱本土病例,45例居住新北市(三峽區37例、蘆洲區3例、土城區2例、板橋區、中和區及樹林區各1例),20例居住桃園市(桃園區15例、龜山區3例、八德區及中壢區各1例)。另累計60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越南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再次呼籲,請民眾加強戶內外環境巡查,落實「巡、倒、清、刷」,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做好防蚊。民眾一旦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
-
2020-10-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超重要! 藥品開封後能放多久?藥師解析8大劑型個別保存、使用期限
請問藥師,到底藥品開封後能放多久?這是藥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但是藥品的劑型也千變萬化,口服錠劑、膠囊、懸液用粉、口服液劑、塞劑、眼用製劑、外用藥膏等等,你以為保存方式都一樣嗎?而從醫院、診所或藥局帶回來的不同類型藥品,保存方式和使用期限有甚麼差異?光照、溫度、濕度 恐使藥品保存不良光照、溫度、濕度是藥品保存的三大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會讓微生物滋長,並加速藥品潮解變質。需選擇避光、陰涼、乾燥處保存家中的藥品,一般常溫為15-30°C,冷藏為2~8°C,因此不需要冷藏的藥品放置室內即可。若包裝內有棉花和乾燥劑,開封後就必須丟棄,不然原本是用來吸藥品的濕氣,後來反而吸了空氣中的濕氣讓藥品受潮。特別提醒,溫度雖然會影響藥品的保存,但不是所有藥品都適合冷藏,例如,感冒糖漿冰了會容易沉澱,除非藥袋或包裝上有註明:需2-8度冷藏。 保存期限 不等於使用期限保存期限(Expiration Date,常以EXP或E印製):未開封可存放的期限,亦稱為末效期。使用期限(Beyond-Use Date,縮寫為BUD):開封後可存放的期限,個別劑型的保存方式和開封後的使用期限又有甚麼差異呢?一、錠劑和膠囊盡可能原包裝保存,則可放到藥品上標示的保存期限,若不清楚保存期限,建議從調劑日起算六個月內。拆封的裸藥,使用期限大約為原保存期限的1/3,但不可超過半年。舉個例子:藥品保存期限是2017年7月30日(若未開封可以放置保存期限);2017年2月1日開封,到保存期限是2017年7月30還有六個月,6個月的1/3是2個月,因此,使用期限是2017年3月30日。而必須特別強調一個藥:耐絞寧NITROSTAT (救心藥),小瓶罐裝開封後只可放半年。二、磨粉若為藥品磨粉,可放6個月,但由於磨粉藥品易受潮變質,一般建議保存一個月。因每次生病症狀不盡相同,若沒服用完畢即丟棄。三、懸液用粉有許多抗生素藥水是粉末泡製,通常從泡成藥水當天起可保存7-14天,依藥品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要記得詳讀藥袋說明。下面幫大家整理一下醫院常用的粉泡藥水保存方式和存放天數。四、糖漿例如,小朋友用的退燒藥水,通常不會單次使用完畢,但不需冷藏。糖漿放冰箱不容易搖勻且易產生沉澱,開封後室溫可放一個月。五、眼藥水眼睛是極易受感染的部位,用於眼睛的藥水、藥膏,建議在開封後一個月就丟棄,眼藥水則冷藏保存。六、塞劑塞劑放於陰涼、乾燥處即可不需冷藏,但台灣夏天溫度較高,塞劑容易軟化,不易塞入小屁屁,所以可放入冰箱等較硬再使用。 七、胰島素未開封保存於冷藏可放至保存期限,一旦開封或離開冰箱後,就只剩一個月可以使用。例如,常常有病人說:我要出國旅遊,胰島素針劑無法冷藏,可以嗎?答案是可以的。 八、其他外用藥品開封後可以貯存半年。所以除了留意有效期限外,仍需觀察藥品的外觀是否有變色、發臭、潮解等變質的情形,若其外觀有改變,雖未過期也應丟棄,不可再繼續服用。如果您有相關的疑問,請不吝諮詢藥師或該製藥廠。 (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Mei、作者/藥師 陳伶娥、 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延伸閱讀: 眼睛乾點人工淚液還是乾? 眼科醫曝3大可能性 藥放冰箱才不會壞? 藥師解析NG保存方式…分裝也不行 
-
2020-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帛琉研議納旅遊泡泡 不只救觀光也促人道救援
觀光局研議將帛琉納入旅遊泡泡,長期深耕帛琉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推動旅遊泡泡不只救觀光,有了定期航班,帛琉急重症患者不再需要花大錢包機來台,有助促進人道救援。全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考量商務泡泡、外交泡泡等進行順利,觀光局持續規劃旅遊泡泡,帛琉可望成為首波開放國家,未來兩國可望以旅遊團形式互相開放邊境,入境後免隔離措施,但不開放自由行。「台灣、帛琉開放旅遊泡泡,不只有助促進觀光產業,背後更隱含人道救援意義。」多年協助帛琉進行國際醫療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今天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帛琉是台灣的友邦,整個帛琉只有一家醫院,但因為沒有重症醫療能力,2008年與新光醫院簽訂轉診合約,協助患者轉診到台灣接受治療。疫情爆發後,帛琉和台灣的定期航班從3月底至今全面停航,新光醫院基於12年情誼,持續在防疫、醫療量能許可下,收治來自帛琉的急重症患者,但患者必須以包機形式來台接受治療,每月約1到2次包機直航,每次包機花費高達新台幣200至300萬元,卻只能載送8人,高昂的費用早已讓帛琉患者大喊吃不消。據了解,斷航影響的不只帛琉患者,不少台商、留學生等更是有家歸不得,聽聞新光醫院有兩國包機,常有人打電話到醫院詢問是否有賣往來帛琉的機票,被醫院總機開玩笑稱將改名「新光航空」。洪子仁說,按照防疫期間規定,帛琉患者不論病情急重程度,都得按照規定提供登機前3天COVID-19檢驗陰性證明,入境後也要居家檢疫14天。不過,新光醫院收治的帛琉患者及陪同家屬共96人中,至今仍沒有一人確診。洪子仁指出,新光醫院在疫情期間曾收治一名68歲帛琉男性患者,他因不明原因嚴重肝衰竭,肝功能指數是常人的100倍以上,命在旦夕,來台後確診罕見的「高安氏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屬於遺傳疾病,接受治療後完全康復出院。不過,洪子仁坦言,得以幸運來台接受治療的患者真的是少數,目前仍有45名急重症患者等待當中,以癌症患者最多,另有骨折、中風、小兒腸阻塞等疾病患者苦苦等待國際醫療救命。洪子仁指出,未來若開放旅遊泡泡,定期航線恢復,新光醫院預計派駐醫療團到帛琉提供醫療協助,帛琉急重症患者也得以來台灣接受治療,落實政府喊出的Taiwan Can Help(台灣能幫忙)精神。另一方面,洪子仁認為,台灣民眾在防疫期間真的都悶壞了,開放旅遊泡泡也得以讓民眾有個地方能出國透透氣。
-
2020-10-13 科別.感染科
新北三峽又見5旬歲男確診本土登革熱 感染源待釐清
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新北市三峽區嘉添里50多歲男性,平時活動地以新北市三峽區嘉添里住家及添福里工作地為主,並經常與家人前往住家附近的菜園耕作,待進一步調查以釐清感染源。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說,該男近期無出國史,10月7日出現發燒、關節骨頭痛、肌肉痛、噁心及腹瀉等症狀就醫,因雙腿痠痛,分別再於10月9日、10日就醫,因登革熱NS1快篩陽性通報,經檢驗確診;個案同住家人2人中,1人有倦怠感、1人目前無症狀,均已安排採檢。衛生單位於接獲通報後,即前往個案居住地及活動地周邊進行疫情調查、孳生源清除、化學防治及民眾衛教等工作,並規劃針對個案同社區居民進行擴大採檢。國內今年截至目前累計6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41例居住新北市(三峽區35例、土城區及蘆洲區各2例、中和區及樹林區各1例),20例居住桃園市(桃園區15例、龜山區3例、八德區1例及中壢區1例);另累計60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越南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多。北部地區近期持續有降雨情形,民眾雨後加強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戶內外容器,將積水倒掉並澈底清除;平時若有儲水澆灌農作物的習慣,應將儲水容器確實加蓋密合或覆蓋細紗網,並留意蓋子不能積水、細紗網拉平且無下垂於水中,避免成為孑孓孳生的死角。民眾若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一旦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延伸閱讀》‧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還要小心染上這些疾病…共同點「發燒」病重致死!
-
2020-10-12 養生.聰明飲食
冰過的飯都好乾?因為你放錯地方!五星稻米大師教白飯保存法,及如何煮出彈牙白飯
日本的米飯總是給大家留下「晶瑩剔透、Q彈」的印象。而現在無法出國,就更想念日本的米飯了~ 而日本人不僅將煮飯煮到極致,對於白飯冷藏也有一套。最近,日本農會組織「JA全農」在推特上發表貼文「煮好的飯禁止冰冷藏禁令」引起廣大日本網友討論。一直都覺得冷藏過後再加熱的白飯好乾、好難吃,原來是自己的保存方法不對!白米中約有8成是澱粉 澱粉一旦老化就會變硬日本農會組織接受採訪時表示,米飯中的澱粉在5℃左右的低溫下會漸漸老化、變硬,且不只白米、玄米也是相同道理。所以將煮好的米飯放進冷凍庫保存,就保有原本米飯的美味。聽聽看專家怎麼說: 白米中約有8成是澱粉,煮飯時,白米以水加熱便會膨脹、進而有彈牙口感。 但是吃不完的米飯放入冷藏後,總是覺得很難吃、很乾,其實是因為冷藏的溫度約在2~5度左右,這溫度正好是澱粉容易退化、老化的溫度。因為冷藏會去除白飯中的水分,造成米飯的口感變成未煮前、硬梆梆的狀態...而「冷凍保存」可以將白飯的美味鎖住,並長時間維持!冷藏會讓水分流失,讓米飯口感變成未煮前、硬梆梆的狀態(圖片來源:節目截圖)米飯冰冷凍3大訣竅1.煮好就冰冷凍2.米飯平鋪保鮮膜、中間留點空洞後包起3.最後用鋁箔紙將2包住 但也要注意,日本五星稻米大師講解提醒,剛煮好不久、稍微去除熱氣後的米飯,這時放入冷凍庫最好。 而不是就把米飯裝進保鮮盒,丟入冷凍庫而已!專家的作法是:先將米飯在保鮮膜上將鋪平、包起來後,再用鋁箔紙整包包住,「不要包得像球狀,否則加熱時中間的溫度會不平均。」用鋁箔紙包住可以提高3成冷凍速度,而且米飯品質也更不易下降。 想吃時,將米飯從冷凍庫拿出來後,將鋁箔紙、保鮮膜取下,用微波爐的加熱模式以500W,加熱3分鐘即可。 但已經冰在冷藏的乾巴巴米飯也不要氣餒,可以試著加進牛奶、起司、培根、高湯塊做成義大利燉飯!米飯怎麼煮最好吃 五星稻米大師教你這樣做日本五星稻米大師、日本料理研究家澁谷梨絵建議,煮飯注意以下5點,就可以煮出香甜的米飯: 1.用量杯量米量杯裝入滿滿的米後,用手掌輕握住量杯,用杯底稍微輕敲桌面,讓米塞滿量杯的縫隙。之後再用筷子等物品,輕輕刮除超過杯子、多餘的米。 2.洗米不須洗得太乾淨洗米的技巧在於,讓水流通過每一粒米即可。且不需要洗得太乾淨,洗米水呈現微濁的水狀即可。之後,在常溫下使其放置在濾網上3~5分鐘,將多餘的水濾除。 3.米跟煮飯的水1:1確實計米與水的量為1:1。且煮飯水建議使用軟水(編按:一公升水當中的鈣與鎂等金屬離子的含量在120毫克以下者為「軟水」,超過者稱「硬水」)。 4.米泡水先放入冰箱冷藏2小時新米(編按:當年種植採收的稻米)表皮較硬,建議泡水2小時左右,而舊米(編按:前一年儲存的稻米)泡約30分鐘。 5.煮好飯後,15分鐘後再開蓋,讓水份充分被米吸收 資料來源:JA全農が「炊いたごはん冷蔵禁止令」を発出! 保存は“冷凍”がいい理由とおいしい解凍方法を聞いた全農広報部【公式】日本の食を味わう 延伸閱讀: 存活率不到10%,他卻把癌末當重感冒!43歲猛男CEO:別讓負能量,養大你的癌細胞
-
2020-10-11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除了流感疫苗 專家提醒:成人也要接種的9種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10/5開打,今(2020)年民眾因為COVID-19疫情防疫意識提升,預期接種狀況更為踴躍,為節省等候排隊的時間,鼓勵民眾於10月5日開打後,可先向合約院所預約;若院所僅提供現場掛號,請民眾可先電話詢問合約院所疫苗剩餘情形後再前往,合約院所名單可透過疾病管制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專線查詢。也請醫療院所預先安排預約接種及現場掛號動線,做好人潮分流,避免排隊動線混亂,並讓預約者優先接種疫苗。衛生福利部指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實施對象與去年相同,包括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國小至高中(職)學生、50歲以上成人、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醫事及衛生等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及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等,除學生於校園集中接種外,其餘公費對象可於10月5日開打後,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前往合約院所接種。衛生福利部進一步表示,今年提供的公費四價流感疫苗共有3家廠牌,其中2家為雞胚胎蛋培養,1家為細胞培養,均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合格,品質安全有保障。民眾於接種前應由醫師進行評估,已知對疫苗成份過敏者或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反應者,不予接種;發燒或有急性中重疾病者,請待病情穩定再接種。為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民眾前往醫療院所或接種站接種時,應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落實手部衛生等措施;接種流感疫苗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休息觀察至少30分鐘,待無不適再離開,另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至2天恢復,若有持續發燒、意識或行為改變、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異常狀況,應儘速就醫並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管署。因為擔心感染流感再加上新冠肺炎會讓自己和家人置身危險內,本來只有家有年長者或幼兒的成人才會主動自費打的流感疫苗,今年則是疫苗還未開打,很多診所就已經被預約一空。除了流感疫苗以外,還有什麼疫苗是成人應該接種的嗎?很多人都以為我們小時候所有傳染病的疫苗全都打完了,但其實疫苗有它的時效性,有些有二十年,有些則只有十年,流感因為病毒變異性很強,所以一年要打一劑針對當年預測會流行的幾種病毒株的疫苗。也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除了萬眾齊待的新冠肺炎疫苗以外,很多過去大家忽略的疫苗重新受到重視,以下我們來為大家介紹還有哪些疫苗,是成人應該要趕快去打的。流感會引起全身症狀,第一個必打疫苗因為感染流感,會引起從呼吸道,到全身痠痛等全身性影響,加上從過去的經驗得知,感染流感再併發肺炎雙球菌會讓病情更嚴重,因此在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到開打仍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所有醫師都建議先預防流感,避免兩種病毒夾擊而引發重症,因此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搶流感疫苗。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捲土重來前,大家絕對不要錯過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上呼吸道感染後,很容易併發肺炎,這不只好發在兒童,根據疾管署統計,每年的嚴重性可能致命的「侵襲性肺炎」,約有六到七成是發生在五十歲以上,若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率超過25%,若併發腦膜炎或敗血症,死亡率更超過30%以上。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醒,雖然目前國內針對75歲上以有公費23價肺炎疫苗,但是它是以23種肺炎雙球菌血清的「莢膜多醣體」當抗原,這種抗原只能留在血液,無法預防血外感染,研究顯示多醣體疫苗無法引起免疫記憶,保護期只有2到4年,兩年內的保護效果不到一半,即使連續接種也無法提高抗體反應,而且容易引起敏感反應。因此目前多鼓勵接種13價肺炎結合型疫苗,可以將肺炎鏈球菌莢膜多醣體跟載體蛋白質接合在一起,改進T淋巴細胞依賴型反應,吸引B細胞產生免疫記憶高的IgG。50歲以上、合併糖尿病、心臟病及癌症等肺炎鏈球菌感染高危險群,最好接種13價肺炎疫苗。帶狀疱疹疫苗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大家注意到個人免疫問題,帶狀疱疹被認為和流感和肺炎併列為「秋冬三大流行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提醒,秋冬季因為天冷、壓力大,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好發的季節,尤其五十歲以上、六、七十歲的長者特別好發,約有二、三成的人一生中至少會得到一次帶狀疱疹,而更要注意的是,年紀愈大的帶狀疱疹症狀較嚴重,而且更容易留下神經痛後遺症。神經痛後遺症不只一般的止痛藥無效,患者甚至得服用到抗癲癇藥物止痛,止痛效果還有限,因此目前建議五十歲以上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五十歲到五十九歲施打的預防發病的效果高達七成,六十歲以上則是五成。施打疫苗者即使發病,水泡發疹數大幅減少,疱疹後神經痛的預防效果高達近七成,特別是年齡愈大者的預防效果愈好。水痘疫苗日前成功嶺爆發役男群聚感染水痘,由於成人感染水痘後容易併發嚴重病情,多數發病者發病後都住院療養。黃玉成提醒,成年人才感染水痘,包括皮膚易併發細菌感染、指數上升、併發水痘性肺炎、易引發血小板低下的出血性水痘,死亡率是兒童患者的數十倍。台灣是2004年才全面施打水痘疫苗,所以17歲以上沒接種過疫苗,如果這些人過去未得過水痘,由於水痘傳染力高達九成,未來若不小心接觸水痘病患,或是帶狀疱疹病人(帶狀疱疹為水痘病毒引起),很容易併發嚴重的水痘病情。因此建議沒得過水痘又沒打過疫苗的成人,建議要接種水痘疫苗。成人最好要補接種的疫苗1.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於非自然感染,而是由疫苗產生的抗體,有效抗力過了十年效價減半、二十年幾乎失效,因此目前對於許多幼時曾接種過的疫苗,疾病管制署建議成人某些疫苗應該補接種疫苗,增強抗病效力。其中麻疹是近年來各國好發的傳染病,尤其包括歐洲和日本等許多國家的麻疹接種率低,抗體不足者接觸到麻疹病人發病率幾乎百分之百,病毒傳染力超強以外,成人感染後併發中耳炎、肺炎與腦炎的機率高,因此建議若需出國到麻疹疫區前宜補接種疫苗,19歲以後到65歲間建議宜補打2劑。2.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建議每10年接種一劑。3.日本腦炎疫苗日本腦炎易併發後遺症,因此建議在十九到六十四歲成人宜接種一劑,六十五歲以上再補接種一到二劑。4.B肝疫苗、A肝疫苗雖然台灣自民國87年起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但是三十四歲以上成人仍有部份民眾無B型肝炎抗體,為預防B型肝炎,建議沒有抗體的成人宜接種3劑疫苗。另外部份新生兒接種過疫苗的民眾,年過二十歲就驗不出抗體,針對這些族群,建議宜再補接種疫苗增強抗體。現在的國人多無A型肝炎抗體,倘若要出國到A肝疫區,或是國內有小型群聚感染時,建議接種二劑A肝疫苗。5.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十九到四十五歲三劑108年國內在女性十二到十五歲有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接種政策,可預防子宮頸癌等多項癌症,一般建議女性十九到四十五歲的女性可以自費接種。
-
2020-10-10 養生.樂活人生
退休重返校園圓夢!施昇輝與年輕同學激盪火花,熟齡人生注入新生命
「啊!對對對,我要講一件事。有一次我們班有個聚會,同學騎重機載我過去,哇!騎重機多威風啊!在高架橋上跟很多車輛一起,真的是乘風破浪、御風前行啊!我交年輕朋友,才有機會坐在重機後面啊!」回顧第一次乘坐重機的驚奇,施昇輝兩眼發光,興奮地比劃,60歲的他散發青春活力,絲毫不輸給碩專班上年輕他30歲的同學。年近六旬才讀研究所,收穫最大的不是專業知識,反而是一顆年輕的心;「虛無」的退休生活,也終於踏實了!以理財專家著稱、「樂活大叔」自詡的施昇輝,經常透過媒體和演講分享自己第三人生的經營之道,但他坦言,打造充實的退休生活並不容易。「很多人出國旅行,但我每次回來都有點空虛。『生活』本身是很虛的,需要你耐心、仔細經營。」 施昇輝育有2女1子,都已就業,不再需要老爸操煩。原本負責子女教養的他,現在的生活除了投資、寫作,還有個持續了大半輩子的嗜好─看電影。 去年12月,他特別選了與已婚的大女兒英文名字相同的《茱蒂》(Judy)作為第5千部觀賞的電影,別具紀念價值。為了這個意義非凡的時刻,他好不容易把平時各自忙碌的全家人聚在一塊兒,一家六口難得一起進電影院看電影,留下珍貴回憶! 為家庭打拼淡忘電影夢,時隔35年重返校園 學生時代的他就是個影癡,每看完一部電影都要寫心得筆記,考大學時本想唸電影系,父母強烈反對。最後,他讀了商學系,但對電影熱情不減,「常常翹課,都跑去看電影。」畢業後,施昇輝就像多數四、五年級生一樣,全力為家庭打拼,尤其在子女陸續出生後,更是身兼數職賺奶粉錢,早就淡忘電影夢。 直到58歲,也就是2018年初的某一天,他靈光一閃,「反正也沒事。」乾脆去唸個電影系吧?「太太說我怎麼可能考得上,我還特別在臉書公告周知,逼自己不能反悔,她說我太高調了!」施昇輝直率地說,「大不了考不上嘛!沒有任何損失。考不上是正常的,但是你不做,永遠機會是零啊!」 決定之後,馬上行動。他鎖定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的碩士在職專班,申請用的備審資料,當編輯的大女兒還主動幫忙美編。通過資料審查及面試後,施昇輝順利考取,睽違35載,再次踏進校園! 與年輕同學激盪火花,熟齡人生注入新生命 回憶重返校園上課的第一天,施昇輝的心情忐忑不安。班上只有8名同學,年紀落在三、四十歲之間,大多是業界人士,「有廣告片導演、做配樂的、電影行銷的、剪接的。」雖然有年齡和實務經驗上的差距,施昇輝和年輕同學們卻沒有代溝。 他修習的課程包含:劇本寫作與分析、電影美學專題、電影風格研究等,上課方式以討論為主。「常常講老片,現在年輕人都沒聽過,我就很有感覺啊!教授很開心,同學也發現我好像『活Google』啊!」他幽默補充,「我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老師不要尷尬。」 「老」有「老」的優勢,施昇輝不安的心終於放下,但新世代的前衛開放,也著實讓他嚇了一跳! 在性別與影像研究課上,老師帶領大家討論「劈腿」、「第三者」等議題,令他大開眼界,「年輕人對感情的開放程度遠遠超過我的想像,哈哈!」「他們認為愛是很重要的,婚姻制度是違反人性的,對第三者比較是站在接受的立場。但我們這一代,愛不是重點啊!我們的重點是責任啊!」 課堂討論激發思辨,與年輕人互動更拓展眼界。保守觀念受到衝擊,卻能讓自己換個角度看世界,無形中也為熟齡人生注入新生命,不怕與社會搭不上線。 親眼見識同學熱忱,深受鼓舞堅持完成學業 不過,施昇輝坦言,這個年紀上學,還是挺累的。他以一年級為例,每周4堂課,從家裡到學校需1小時,上課從晚上6點半到9點半,「來回5個鐘頭,體力耗費很大,回到家什麼事都不想做,只想滑手機。」 「我一直懷疑自己為什麼要唸下去,但是我喜歡跟年輕同學一起上課,很開心啊!課堂討論激發很多新的想法。」 施昇輝也在學校交到朋友,和年約50的法國人尚若白最談得來,還在對方的畢業作品中擔任臨時演員,留下難忘回憶。研究所2年讀下來,同學們的吸引力早已超越課程本身。「我在他們身上得到最大的啟發,是他們(對電影工作)的熱情,一直鼓勵著我把它唸完。」 例如,他與擔任電影製片的同學聊天,不但瞭解業界如何運作,還學到VR電影如何拍攝。台灣電影市場小,發展不易,同學們仍堅持在電影產業打拼,令施昇輝相當感動。 事實上,2年前他報考碩專班時,本打算畢業後利用自己的理財專長,替有志拍片卻苦無經費的導演與投資人牽線,現在他坦言,機會不大。「導演想的是理想,出錢的人想的是賺錢,這兩個很難match(結合),所以我已經冷卻了。」 他也想過在拍片前推動群眾募資,但如何吸引民眾支持,仍是難題。改變電影市場不容易,拿到學位後,有其他想做的事嗎?「沒有!哈哈哈!我就直說。」他開朗大笑,「就是圓個人的夢吧!」 挑戰畢業論文持續圓夢,退休生活充實有趣 其實,修課壓力不大,倒是畢業論文讓他傷透腦筋。他說,系所規定必須先在期刊發表小論文,才有資格進行碩士論文,而他的小論文以「廈語片」為主題,因可蒐集的文獻不多,已被退稿4次;接下來可能會調整題目,繼續努力。 儘管尚未拿到學位,施昇輝開心地說,碩專班讓他的退休生活「變充實了!這2年有一件很實際的事情,你必須去把它完成。」 重返校園不需鼓起勇氣!付諸實行,就對了 針對也有興趣重返校園的退休族,施昇輝的建議很簡單,「just do it!(就去做吧)就去報考啊,不用怕丟臉,大不了就沒錄取嘛!」若順利考取,「就努力地去上學,努力地交年輕朋友吧!」 他分享,身邊有些同齡朋友也考上了文學系、美術系、國樂系的碩專班,純粹為了興趣而學習。重拾夢想、擺脫一成不變的退休生活,其實不難。「我覺得不需要鼓起勇氣,就do it吧!」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到最後,終究是一個人!「孤獨離世」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選擇想要的方式告別.離死亡越近,愛得就越深!50後的2種浪漫:越是接近終點,越是讓人奮不顧身.心理健康,才是身體健康的根本!養心的6原則,讓第二人生不怒不憂,悠活過日
-
2020-10-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向COVAX買疫苗28.5億?比起紓困出手千億 專家說合理
馬國新聞網站報導,根據馬國提供給COVAX的預付金額推估,推估台灣若打算為20%人口、460萬人購買新冠肺炎疫苗,預付金至少約台幣28.5億元。專家表示,這價錢屬合理範圍,至於何時能取得新冠疫苗,因疫苗仍研發中,今年底恐有難度,若能在明年第一季取得,就已算極快的進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向COVAX購買新冠疫苗,的確是10月9日付款,但無法透露數目和價錢。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指出,疫苗是否划算,視取得時間而定,希望可在明年二月前取得,讓國人及早獲得保護,恢復國際經貿往來,可說划算。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一般來說,疫苗施打應以覆蓋率達六成為目標,但迄今新冠疫苗尚未上市,在COVAX合理分配下,台灣若能分得兩成、460萬人的劑量,已非常不容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冠疫苗現在是「賣方市場」,台灣能簽約加入COVAX,已非常幸運,即便當作是「買保險」都好。10月9日付出預付金之前,相信指揮中心與相關單位皆已聯繫並討論,且該平台分配疫苗給全世界的售價應一致,因一人得打兩劑,若平均一劑單價落在台幣1000元以內,都屬合理範圍。黃高彬分析,28.5億元看以龐大,但且政府紓困振興預算一出手都是幾十億或百億元,疫苗預付金不到卅億元,「真的是小錢」。他進一步解釋,台灣新冠疫情控制佳,若COVAX分配到的疫苗數量可涵蓋全民二成,應以政界與商業人士國際往來、醫護人員、年長者等三大高危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有些民眾一輩子根本都沒出國過,或是一直待在自己的故鄉、生活相對單純,黃高彬說,受感染可能性很低,在疫苗施打上就不會是優先順序。
-
2020-10-09 科別.精神.身心
為什麼上班族們瘋迷「跑馬拉松」?正妹小律師揭密原因
辦公室內可能會常看到不少身邊的同事,相當熱愛參加國內外馬拉松活動,下班或休假日都會認真練跑,到底馬拉松活動為什麼讓許多上班族男女瘋迷,樂此不疲地參加呢?在海外日本工作、著有《小律師的逃亡日記》系列書的正妹律師黃昱毓,以個人經驗「揭密」:馬拉松對上班族的魅力何在、以及親身投入運動後的正向改變,大家一起動起來吧!【黃昱毓/我告訴你為什麼要跑馬拉松】● 用馬拉松照顧長期抗戰的身體、心理健康如果到海外工作是一場挑戰人生的嘗試,那健康的心理與身體條件就是戰鬥的本錢。參加馬拉松能鍛鍊意志力,讓自己的身心都有了新的突破。還記得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是因為一條tiffany項鍊。名古屋女子馬拉松四十二公里的完賽者,可以得到tiffany項鍊為獎勵,為了爭取我人生的第一條tiffany項鍊,在沒有參加過馬拉松的情形下,我毅然決然地報名了四十二公里的全馬。馬拉松事實上是超過人體極限的運動,因此賽前的體能訓練非常重要,如果無法將體能提升到能負荷馬拉松的強度,幾乎很難完成比賽,甚至容易發生危險。我來到日本後比較少慢跑,因為打工已經非常疲累了,就沒有再另外進行有氧運動。但打工只是勞動,而非運動,因此我的體力並沒有得到提升。為了面對人生第一次的全馬,我透過詢問友人以及上網查詢的方式,制定了一套運動計劃。我的原則很簡單,就是讓自己每週的跑量能夠維持至少四十公里。最後我形成的習慣是每週跑五日休兩日,每次跑一小時八公里的速度,這對很多喜歡跑步的人來說很容易達成,強度不大,但對我來說,這樣的頻率與速度是最能堅持下去的程度。每次跑步,我就將平板電腦放在跑步機上,一次撥放一集喜歡的日劇或韓劇,用每小時八公里的速度,看完一集連續劇剛好一小時,我也跑完八公里。直到馬拉松比賽的當天為止,我用這樣的標準跑了將近三個多月。● 馬拉松鍛鍊的 其實是意志力儘管經歷三個多月的準備,最後在馬拉松的戰場上,我仍然經歷一場極限挑戰。我不是體能非常好的人,再加上佛系練跑方式,雖然本來就不追求成績,可是過程的困難可真是刻苦銘心。還記得高中體育課最痛苦的一天,就是要跑五公里。當時五公里對我來說已經是青天霹靂,沒想到有一天我要挑戰四十二公里!在比賽一開始的五公里,我幾乎是用比平常還快的速度在跑,可能是第一次比賽感覺很興奮。但很快我就發現有點喘不過氣來,賽前朋友也一直提醒我,不要一開始跑太快,心肺很容易到後來會負荷不來。所以我慢慢調整回平常看連續劇的跑步速度,告訴自己只要在前三個小時跑完一半的二十一公里,那後半段就算用走的我都一定來得及走完︵名古屋女子馬拉松的時間限制是七個小時︶。我成功在前三小時跑完二十一公里,之後就有種已經成功的放鬆。沒想到後半場的比賽給了我一場震撼教育,我才知道馬拉松最關鍵的絕對是下半場。像我這樣平常有在跑步的人,二十一公里的半馬確實是足夠應付,但如果沒有練習過幾次長距離的跑步,身體對於超過二十一公里後的份量就會感到陌生,而漸漸無法負荷,然後身體會愈來愈沉重,重到連抬腿都非常吃力。開始時還自我安慰用走的也能將四十二公里走完,到後面才發現即使用走的都異常艱辛。那時候即使是馬路上的斑馬線,大概不超過幾釐米的塗漆厚度,踩到都會覺得很難忍受。全身變得異常敏感,一點點的異樣都感受強烈,不管是喘不過來的呼吸還是全身的痠痛,真的沒有一處不痛苦。這樣的境界根本跟體能沒有關係,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在跑步,只是在移動而已,而意識裡也只剩下意志力,靠著堅持下去的毅力與決心讓自己繼續往前移動。最開始參加馬拉松的初衷雖然是為了讓自己開始跑步,但像我這樣半瓶水的跑者,意志力其實才是馬拉松最大的考驗。雖然最後的成績並不漂亮,但那根本一點都不重要,我確確實實靠堅持把全馬跑完,而且是第一次深刻地鍛鍊了自己的意志力,發揮了堅持下去的決心跟忍受全身痛苦的忍耐力,讓自己在身心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規律運動提升整日的精神比賽結束之後,我依然持續這樣的跑步習慣。我利用了自己喜歡看連續劇的熱情,規定每天只有跑步的時候可以觀看,所以跑步竟然變成一種期待。每小時八公里的速度也不快,因此跑完並沒有很明顯的疲累或是痠痛,卻仍能充分的流汗,這樣的方法與力度讓我喜愛上跑步,並一直持續下去。結果,參加馬拉松真的讓我養成跑步的習慣,這才是參加馬拉松最大的理由。而開始跑步後,我可以深刻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日本人沒有午睡的習慣,即使在學校裡也只有午餐,不會再有午休的時間。上班之後中午休息也不能夠午睡,公司更不可能統一熄燈方便午休,趴在桌上睡覺也會被認為很奇怪。這讓從小就習慣午睡直到成為律師的我,花了很多時間適應。打工的時候當然沒有休息的權利,但到下午就會很想打瞌睡,唸研究所的時候每天也會為自己爭取半小時的午間睡眠。但自從開始慢跑後,我就發現自己好像不需要午休了,因為一整天的精神都很好,即使趴著也睡不著。我想這就是有運動的變化,這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變的,要透過長久累積的運動習慣,有持續在運動的人會將體力徹底拉上來,不容易感到疲勞。● 心理憂鬱用運動療癒我一直傾向積極的人生規劃,不願原地踏步,所以在當上律師之後還是嘗試出國冒險,去國外留學。即使通過困難的律師考試,我還是會繼續學習,不管是語文方面還是其他專長。我也十分熱衷培養興趣,特別喜歡報名課程學才藝。可以的話希望把每天的生活都填滿,每分每刻都活得充實愉快。這樣的性格造就我不安於現狀,有興趣的事情都想去嘗試,也很害怕浪費時間、蹉跎光陰。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活得很辛苦,我也有感覺辛苦的時候,但這樣的人生態度讓我很少覺得錯過,心裡想的也大部分都能踏實地實現,增加生活經歷也寬闊了很多視野,人生多了更多的選擇。對於這樣的發展我是滿意的,也覺得辛苦值得了。但這樣不間斷挑戰的人生卻需要很強的心理素質,因為要隨時應對突然的生活變化、新增加的挑戰帶來的壓力與不安定,更需要好體力支撐,能吃苦也吃得了苦。這樣心理與生理的雙重條件,都可以透過運動來強化與提升。我在遇到鈴木之前一直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活,從菲律賓到澳洲、美國,直到留在日本,過程中我遇到很多新的人事物,卻也一直向不同的人事物揮別;要往前進、持續去經歷,卻也一直在失去。這樣的過程對敏感的我是一種沉默的心理壓力,我沒有注意到卻一直累積在心裡,身邊沒有那位最親近的伴侶陪伴,也讓我的情感無法找到傾洩的出口。而留在日本後為了敲開前進的大門,我也不斷利用考試提升自己,像是進入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入學考與畢業考,或是參加中國司法考試的準備。這些試驗對我來說都不容易,但我習慣強迫自己面對。在直面考試的時候我能夠強迫專注,但無法阻止心理壓力的加重。這段日子我常常在凌晨時分醒來,然後突然陷入慌張的悲傷,那是很深的憂鬱壓在胸口,而且沒有緣由。當面對生氣或難過時,我可以積極的面對、解決問題,但這樣無理由的憂鬱與悲傷卻沒有解藥,因為是長期積壓的情緒與脆弱在反撲。每當這種時刻我會強迫自己正常的作息,通常忍耐一個上午我就能平穩下來,但它沒有被治癒,我常常要擔心這些害怕的時刻到來。但這些無法說清楚的脆弱卻在我習慣運動後,就沒有再出現,突然不見了。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沒有害怕的情緒,沒有什麼可以害怕的。一樣有讀書壓力,一樣常常覺得孤單,但我沒有害怕。這個心裡的陰影就這樣突然消失。在大學時,因為法律系的沉重課業壓力,加上家裡突然失火、失去了如同家人一般的寵物狗,我也有過一次情緒失控。可以見得我本質真的是較為敏感脆弱的人。那時候唯一一次的精神科問診,醫生告訴我要多運動,因為透過運動會增加腦內改善情緒的某種分泌,能幫助我心情愉快。我想起了當時醫生的忠告,領悟到我身心靈的改善應該是因為運動。在參加馬拉松為目的下養成的運動習慣,竟也順帶的改善了我的心理憂鬱。對我而言,運動的意義其實更深沉,不是單純的美容瘦身,除了維持體力與健康,它事實上照亮了存在我心底的陰暗。● 用馬拉松奠定異國工作的本錢在日本,馬拉松是全民運動,除了名聞世界的東京馬拉松,還有各種大小賽事,規格都很高,有電視轉播也很受到民眾歡迎。在第一次到婆家過新年時,我發現初一到初三白天全家都在看馬拉松比賽,那是知名的「箱根驛傳」,一場男子大學生的馬拉松大賽,由關東地區的大學選出二十一支隊伍參賽,從東京讀賣新聞社出發到箱根的蘆之湖,再折返回到東京終點,來回共計兩百一十七點一公里,總共需要花費兩天時間,是日本賽程最長的學生馬拉松大會。這場比賽我看得熱血沸騰,之後的幾年都持續熱衷觀看,看到最後都會想哽咽落淚。其實馬拉松的比賽就是一直跑,對於其他更激烈的比賽來說可看性真的不夠,但很奇怪的是看到這些大學生們努力的接力賽跑,面對不同跑道應對不同特長的選手,這其中有毅力也有團隊精神,真的讓我很亢奮也很感動。我想因為日本一直存在這些傳統的馬拉松賽事,也提高了全民跑馬拉松的興致,更增加了社會運動的風氣,能得到的收穫無限大,真的非常值得學習。如果到海外工作是一場挑戰人生的嘗試,那健康的心理與身體條件就是戰鬥的本錢,養成運動習慣增加籌碼,想來日本工作,不妨也嘗試參加馬拉松吧!【以上摘文選自《直到最後的最後,我都會堅持下去!:小律師的逃亡日記2》、作者:黃昱毓、圖文提供:四塊玉文創、記者柯意如整理】
-
2020-10-08 癌症.血癌
跨國異體骨髓移植 台大癌醫中心救老翁一命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70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占了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5年存活率有六成。劉家豪指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愈來愈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5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在等配對,但近10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3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劉家豪說,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元,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11萬到22萬元,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10-08 科別.感染科
又是菜園!新北本土登革熱疑開新戰場 蘆洲7旬婦確診
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新北市蘆洲區保和里7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無新北市三峽區活動史,平時多待在新北市蘆洲區住家未出門,但九月曾桃園市蘆竹區外社里老家菜園,初步研判個案與新北市三峽區五寮里本土群聚無相關性,感染源待釐清。該婦9月24日、25日出現發燒症狀,經就醫後症狀改善,但9月28日至30日陸續出現腹痛、低血壓及發燒症狀,於30日就醫,因症狀加劇,10月1日就醫後收治住院。期間出現出疹、肌肉痛、頭痛、噁心及休克症狀,10月5日因登革熱NS1快篩陽性,由醫院採檢通報,經檢驗結果呈現IgM、IgG抗體陽性而確診;個案經治療後無不適症狀,目前已出院在家休養。疾管署表示,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於接獲通報後,即針對個案居住地、桃園市蘆竹區老家及菜園周邊,進行疫情調查、病媒蚊調查、孳生源清除、化學防治及民眾衛教等工作;截至目前個案同住及非同住家人7人均無疑似症狀,進一步安排採檢;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0月25日。國內今年截至目前累計59例本土登革熱病例,39例居住新北市(三峽區34例、土城區及蘆洲區各2例、中和區1例),20例居住桃園市(桃園區15例、龜山區3例、八德區1例及中壢區1例),其中42例與新北市三峽區五寮里群聚相關,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1月2日。疾管署再次呼籲,請民眾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戶內外容器,將積水倒掉並澈底清除;平時若有儲水澆灌農作物的習慣,應將儲水容器確實加蓋密合或覆蓋細紗網,並留意蓋子不能積水、細紗網拉平且無下垂於水中,避免成為孑孓孳生的死角。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一旦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
-
2020-10-08 癌症.血癌
台大癌醫跨國骨髓移植首例 七旬港翁哽咽感謝台灣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七十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整體費用僅新加坡國際醫療的三分之一,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都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曾先生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佔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五年存活率達六成。劉家豪表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越來越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五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常在等配對,但近十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三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成效媲美國際。劉家豪表示,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十一萬到二十二萬,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劉家豪表示,台大癌醫有郭台病捐贈之台成血液腫瘤實驗室,精確診斷和治療所需的最新設備,都已經不惜成本補齊了。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也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10-07 科別.骨科.復健
半夜經常被左手痛醒 男子接受脊髓電刺激療法終能安眠
1名37歲男子罹有脊髓空洞症,4年歷經3次手術僅改善左手無力症狀,卻仍經常痛到無法成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接受多種治療均不見效。所幸最後透過「脊髓電刺激療法」治療,疼痛指數從10分降至3分,終於讓他能一覺到天亮。患者說,10多年前發現罹患脊髓空洞症,接受多次手術後,雙手僵硬及攣縮的情況雖有改善,但左手掌至手肘依舊會疼痛,半夜經常被左手痛到無法成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雖嘗試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痛,令他苦不堪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指出,針對肢體的疼痛、手術後殘留的疼痛、不明原因發生的疼痛、如火燒般的疼痛,稱之為「難治性慢性疼痛」,常見於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外傷導致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神經根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等,一般會先透過口服止痛藥、肌肉注射止痛劑或病患自控式止痛等方式改善,但若是上述方式改善效果有限,則會評估透脊髓刺激療法治療。他說,脊髓刺激療法是在患者頸椎或胸椎放入一條細小的電極導線,並連接埋於鎖骨下方的神經刺激器,經由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波,抑制從患部傳送到腦部的疼痛訊息,以降低疼痛感。患者平時可透過體外遙控器調節電源開關和刺激強度,裝置後通常能減少5至7成的疼痛,並減少藥物的服用量,降低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能使睡眠時間增加,提升生活品質。因電流直接抑制疼痛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不會有不良影響,也不會傷害神經組織,也不必擔心觸電情形,電池的壽命約5到8年左右,會因設定或使用方式不同而有差別。當電池沒電時,需再次做手術更換電池。另外,因此裝置可能與電磁能產生反應,應避免與防盜裝置接觸,若因出國經過機場的安檢裝置時,務必向相關人員出示證明,以避免神經刺激器受到干擾。林志隆提醒,脊髓刺激療法在疼痛治療中,屬於較昂貴的治療方式,要花費約90萬元,建議治療前應經過審慎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以達到最佳療效。
-
2020-10-06 科別.骨科.復健
「肌」不可失! 高齡社會銀髮族隱性殺手肌少症
71歲周姓老婦人外商公司退休,與丈夫常出國旅遊、登山,但這3年2腳越來越不聽使喚,爬樓梯、從馬桶站起來,甚至擰毛巾、上市場提菜籃,越來越吃力,有天清晨浴室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只能以輪椅代步,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說,老人因「肌少症」造成的跌倒意外,不可輕忽。2018年台灣成為高齡社會,老化問題對健保及社會照護體系帶來巨大挑戰,嘉縣已面臨這樣衝擊,老化比例超過20%,高齡、退化和骨質疏鬆症是必然趨勢,還有容易被忽略疾病就是肌少症。國健署資料,65歲以上男性23.6%,女性18.6%患肌少症,隨著肌肉力量和肌肉質量減少,肌少症會造成活動力下降,增加跌倒風險,肌少症與高齡、脊椎及關節退化、骨質疏鬆症習習相關,降低老人生活品質,最後還會造成失能及生活依賴。像周老婦人病例不在少數,「跌倒」成為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名,年齡增加,肌肉力量和質量流失速度會加快,40歲後大腿肌肉力量每10年減少10-15%、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8%;到70 歲大腿肌肉力量每10年減少25-40%、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15%。民眾可量小腿圍自我篩檢,按2019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 (AWGS)建議,若男性小腿最大圈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時須特別留意,建議至醫療院所進一步評估,當肌肉力量減退和肌肉質量減少就可以診斷為肌少症。肌少症目前沒有特殊藥物治療,主要著重於營養攝取和運動訓練。營養需要足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鈣質(每天1200毫克)及維生素D(每日8百IU)補充;肌耐力訓練最好每周至少3次以上阻力訓練。黃贊文表示,當民眾開始有爬樓梯困難、無法長時間走路、從椅子上或馬桶站起來無力、擰毛巾無法施力等,或量測小腿圍時發現有肌少症風險,建議到醫院接受肌肉力量評估及肌肉質量檢測。
-
2020-10-05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避免種種遺憾,先列個「人生待完成的清單」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9:《練習曲》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練習曲》是一部非常熱血、勵志的電影,透過一位聲障的原住民青年的一趟單車環島行,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描繪出當時台灣社會的眾生相,呈現出一種兼具「紀實」與「虛構」的特殊戲劇性。這部電影在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環境中意外衝出好票房,甚至也開始帶動單車環島的熱潮。片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令人印象最深刻。進入第三人生之後,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多了,但是有生之年卻越來越少了,怎能不好好把握,趕快把未完成的心願實現呢?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說「要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過」,我認為倒也不必如此焦慮,但想做什麼就趕快去做,才能避免留下任何遺憾。我在2018年初,決定報考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圓我39年前的未竟之夢,就是基於以上的這種心態。當年沒有任何父母會支持子女去唸可能未來無法賺到溫飽的電影系,我也只好把這個心願永遠埋藏在心裡。本來也不抱任何考上的期望,但最後居然僥倖如願。現在我去念電影系,完全沒有任何經濟上的顧慮,可以真的做到開心學習。由於碩士論文的計畫尚未提出,以及學分仍未修滿,所以只好繼續念三年級,但今年6月,已先行穿上碩士服,參加了畢業典禮,也算是另類的美夢成真。最後是否能順利畢業?已不重要,因為我已享受了原本以為此生無望的電影學習過程,一切都值得了。念書應該沒有任何年齡的限制,但有些事情會受限於體力,尤其是進入第三人生之後,身體狀況絕對是不可逆轉,所以有些事一定要趁自己體力還能負荷的時候趕快去做。例如我2017年去爬了黃山,如果等到我七老八十的時候才想去做,恐怕屆時只能放棄了。為了讓身體老化的情形能夠延緩發生,我建議大家應該要趁早去加強肌力和肌耐力的訓練。我現在已經在健身房開始做重訓,所以或許比黃山更艱鉅的行程,我未來也有可能去完成了。或許你沒有這麼宏大的心願要完成,但很多人都至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到世界各國去旅遊,結果今年因為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打亂了很多人出國旅行的計畫,甚至接下來的兩三年內都不可能成行了。換句話說,縱然你想做就願意去做,但人生有太多的意外,有時根本就不給你機會去完成,所以怎能不好好把握有限的時間呢?或許你真的什麼心願都沒有,但這句經典台詞依然在日常生活上有其意義。舉例來說,你的年邁父母如果仍舊健在,真的該常常找時間去探望他們,因為你跟他們相聚機會只會越來越少,真的不要徒留遺憾地說「子欲養而親不在」。或是別再跟好朋友說「我們改天找機會來聚聚」,因為說不定從此再沒機會,「改天」成了「永遠不會來的一天」。為了避免發生種種遺憾,大家何不來列個「人生待完成的清單」?不過,我不建議列太多項,因為時間有限,太多想完成的事,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讓自己一直處於焦慮的狀態中,結果適得起反。我建議應該要把這些待辦事項排出優先順序,然後在清單上只寫最想做的兩三件事,真的都做到了,再把次要想做的兩三件事重新寫下來,然後依此類推。切忌貪多,一切應該以務實為優先。想做就去做,別再說改天了。
-
2020-10-0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獨居長者在家怎麼辦?
2020年對台灣演藝圈而言是多事之秋,很多藝人在今年離世,固然有部份是身體健康因素,但有些卻是在毫無預警的狀況下猝死家中。在他們倒下的第一時間,若有人可以就近急救,也許還有機會救命。只可惜他們獨居在家,雖然有很多圈內好友,但卻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狀況,也錯過了搶救的黃金時間。幾年前,日本NHK電視曾經做過一個「無緣死」的記錄片,驚訝的發現,在這個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一年竟有超過3萬人孤獨的死在家中。這些孤獨離開人世的人,有很多是跟社會斷開血緣、地緣、社緣的「無緣人」,這樣的「無緣社會」,也透露現今社會人情淡泊冷漠的一面。不過,無論冠蓋滿京華或離群索居的無緣人,當你獨居時都同樣面對「斯人獨憔悴」的孤獨風險。據統計,台灣目前約300萬獨居戶,其中有許多是未與家人同住的獨居長者,這些長者也是家人永遠的牽掛,無論出國或上班,都會擔心長者在家中的安危。而無親人的獨居老人,更成為社福的隱憂,需要透過定期送餐或關懷才知道其近況。事實上,若能利用感知科技或穿戴裝置,可以在意外發生時立即偵測到獨居者的狀況,在第一時間通知相關人就近處置,關鍵的幾分鐘,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以在家中跌倒為例,最近剛發表的Apple Watch就內建「跌倒偵測」功能,透過陀螺儀及手錶加速度計來預測配戴者是否跌倒,若判斷為跌倒,則會將跌倒的位置資訊傳給設定的緊急連絡人,通知其前來處理。若覺得Apple Watch太貴或者太多功能,長者不一定會用到,也有國內的廠商開發出可隨身攜帶的跌倒偵測器,可以是戴在手上或掛在胸前,跌倒時會自動發出求救訊號,並且有防水設計,即使在浴室洗澡時也可使用。另外,若長輩長時間待在家中,也可考慮安裝一套完整的智慧居家照護系統。除了長輩隨身配戴的緊急求救按鈕外,居家四周還可安裝攝影機、自動感測器(若長輩跌倒無法自己按下求救鈕時,系統也能感測到意外發生)、門窗防盜感測器、積水或火災感測器。有些甚至整合了智慧藥盒功能,可自動設定服藥排程,若長輩未按時服藥,會有提醒及通知功能,還能雙向對講溝通,讓家人即使出國在外,也能隨時掌握長輩獨居狀況。除以上智慧型主動偵測科技外,家中被動的安全設計也十分重要,目的在減少長者在家中跌倒所產生的傷害。以浴室的防滑為例,目前有許多防滑鍍膜或防滑噴霧可以在地材表面產生止滑孔,增加防滑效果、卻又不減損裝潢質感。長輩經常出入的地方也要適度安裝扶手,並且在尖銳的桌角或櫥櫃邊角貼上防撞邊條,也可將地材改成柔軟地墊,預防跌倒時頭部受傷害。若沒有以上裝置,在穿著上也有一些巧思可以保護長者,如長輩在家可戴上防撞安全帽(內有防撞素材,外觀像一般室內保暖帽)或穿防滑鞋襪。日本甚至有預防長輩跌倒骨折的內褲,在髖骨處內置防撞泡棉的設計。雖然有這麼多主被動防護措施及穿戴裝置,不過最應該做的還是找回過去鄰里社區間互相關懷的人情味,適時關心居家附近的獨居長者,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成為有緣有情的友善社會。
-
2020-10-04 養生.樂活人生
「鬆」是一切自在的源頭!徐曉晰:愛自己的4個練習,鬆鬆地對待人生
編按:你是否曾讓自己真正「鬆」一下了?過去曾是知名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的徐曉晰,7年前勇敢告別不合適的婚姻,如今更以「鬆姐」的身分,分享如何讓身心更自在的秘訣。「假裝沒事其實很累!就算再怎麼快樂的人,也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很開心,正視自己的情緒,它才有機會被釋放。」相約訪問這天,徐曉晰穿著一身簡單的白襯衫和牛仔褲輕快地走進店裡,襯出她曬成小麥色的肌膚,她笑說:因為我很愛往外跑啊,這都是夏天的大太陽曬的。過去認識徐曉晰,大部分來自她螢光幕前的光鮮形象:MTV音樂頻道台的VJ、娛樂新聞主播、流行節目主持人……但近來看她在臉書分享生活點滴,總是自稱「鬆姐」。這個稱呼怎麼來的?徐曉晰笑說:「我自己想的!因為我覺得『鬆』就是人生最棒的狀態。」所謂的鬆,並不是指在生活的任何層面都完全放掉。「人生不可能都沒有緊繃的時候,但面對波動、壓力,不要去壓抑它,而是可以比較從容地調整、應對。」自己先開心 才能帶給別人快樂在2014年選擇告別9年婚姻,即是徐曉晰人生所遭遇的一個重大轉捩點。「婚姻其實就是個很傳統的產物,女人變成太太、媳婦,接著可能當了媽媽,你得進入這些人生角色。自己也好、周遭的人也好,會有一個期待的樣子在那裡,即便我平時給人的形象好像很新潮、洋派。」也因此,當她感到2人真的不適合再走下去,開始考慮是否要結束這段關係時,首先面對來自媽媽、身邊朋友,甚至自己心裡的雜音。「我媽媽告訴我:沒有人的婚姻是完美的,忍耐一下就過去了、離婚對小孩不好……但這些其實我心裡早就想過好幾遍了!這才發現,其實媽媽的觀念影響我很深。」「在掙扎過程中,我也曾經自責、愧疚,覺得我是不是太自私了,為了自己好過,要讓孩子沒有完整的家。」那麼,做出離婚決定的關鍵是什麼?「最後我是跳出當事人的角度問自己:如果今天遇到這個狀況的是我女兒,我會怎麼想?答案就很明顯了──我不希望她為了別人委曲求全,遷就自己的人生。」「接著我就整個想通了:如果自己不開心,那也不可能帶給別人快樂。」徐曉晰笑說。4個原則 學會如何愛自己也因為這樣的心路歷程,後來徐曉晰決定舉辦心靈講座時,第一個告訴觀眾的課題就是:愛自己。雖說這個概念大家都知道,問題在於:該怎麼做?她列舉了幾個具體的實行方法:1. 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傾聽自己的聲音。2. 練習享受獨處的時光。3. 活在當下,不回頭想過去的事、或是憂慮未來還沒發生的事。4. 走出習以為常的舒適圈,嘗試新事物。「重點在於:如果沒有真正愛自己,那麼你給別人的愛,只能叫做投資,因為目的在於希望有回報。很多媽媽總是說為了小孩、家庭犧牲,但若是對方沒有給予期待中的回饋,就會有很大的失落感。」只有自己已經滿足了,才能不求他人回饋。開講座的想法,原本放在徐曉晰的待辦事項裡有好一段時間,之所以決心付諸實行,則是因為一個朋友的驟然離世。「這個朋友是我們這群姐妹裡面公認最好命的女孩,她長得漂亮、嫁了一個很疼她的老公,人生一路順遂幸福。但沒想到有天她只是去做個醫美的小手術,卻因為引發副作用意外過世,這才感覺到人真的會說走就走,所以想做的事就別再等了。」告別壓抑和控制 愛才不會變質來參加徐曉晰講座的讀者,絕大多數是女性,她們遇到了哪些人生難題?「我覺得大部分的女生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好像就是:要溫柔體貼、乖巧聽話這類的觀念。因此,會覺得為別人犧牲奉獻就是愛的表現,但卻又糾結在無法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她自己在參加成長課程的時候,對於台灣女性的壓抑程度非常有感觸。「有次老師要大家練習用盡全力喊出聲音,但有很多人不管怎麼試,就是沒辦法大聲叫出來。」曾有一對母女和徐曉晰分享,在聽完講座之後,自己和媽媽的關係逐漸改善了。「其實很多在關係中控制欲強的人,都以為自己給的是愛,但對方接收到的其實是壓迫、罪惡感。所以我會告訴大家:要適時檢視給予對方的愛,是否已經變質了。」還有一位女性觀眾,她的老公不但外遇,而且對象還是男生,等於是出軌兼出櫃。「她過不去的點在於,不只遭到感情上的背叛,更覺得過去像是活在謊言裡。我就安慰她:雖然妳現在很痛苦,但對方一定也不好過,因為他不只騙了妳、騙了身邊的家人朋友,更必須騙自己。」徐曉晰告訴她:「如果妳能體諒他的處境,或許可以得到一個一輩子的好朋友。」而大約2年後,女孩和先生離婚了,2個人還是住在一起照顧孩子,但各自有感情生活,而且真的成為最要好的閨蜜。「我覺得這樣的結果真的太棒了!」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喜怒哀樂,「鬆姐」開示:就去經歷、感受吧!雖然人一輩子在感情或是關係中很難都不受到傷害,「大多時候,受到傷害是結果,不一定是對方的目的。」與其期待不可控的對方,不如轉念放自己一馬。放手讓孩子去闖 關係反而更親密在鬆姐之外,徐曉晰另一個最常見的自稱是「阿母」。「我覺得自己成為母親之後,對愛這件事,多了一層理解。離婚之後,我更發現不是擁有、在手裡抓得緊緊才是愛,有時候愛應該是放手讓他自由。」去年徐曉晰送14歲的兒子到加拿大讀書和爸爸同住,出發前,全家人還特別聚在一起吃了頓飯,為他餞行。問她不會捨不得嗎?「當然會啊!但是我還是很鼓勵他出去看看,多體驗不一樣的環境,而且跟兒子分開以後,偶爾聯繫彼此的近況,反而比以前感情更好,我也不用當一個整天嘮叨的煩人媽媽。你知道小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問他問題,他都是用盡可能最簡短的句子回答。」徐曉晰笑說:「他出國以後,還會傳訊息來說很想我!要是以前我們住在一起的時候,這哪有可能?」「我覺得離婚對我而言很像是一個鬧鐘,徹底把我叫醒了。過去我是做『大家告訴我應該要做的事情』,現在我會比較警覺,多思考一下:這樣好嗎?真的是我要的嗎?不管是把孩子保護得滴水不漏,整天操心煩惱;或是為了保持所謂完整的家庭,把自己困在不快樂的婚姻裡,現在我心裡的答案很清楚了。」成熟 其實是找回原本的自己於是,很多人看到徐曉晰會說:「我覺得妳和以前很不一樣了!比以前更自在、更開心。」「我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句話,覺得很棒:變得成熟,其實是找回自己最初的模樣。在長大、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照著別人的希望、批判去調整自己,但到了這個年紀,反而可以慢慢拿掉那些面具,原本的樣子就很好。」現在徐曉晰除了喜歡跳Zumba、打羽毛球鍛鍊身體,也會帶著女兒上山下海到處走跳,最近的人生新功課則是「學游泳」。「雖然在游泳池裡勉強還行,但我很嚮往那種真的可以在海裡游泳的人,就想認真克服這件事情。游泳或跳舞的時候,雖然周圍很多人,但妳可以只關注自己的呼吸、動作,感覺很舒服。」從學會愛自己,到學會如何在人生的汪洋中乘風破浪,她給50+讀者的建議是:「隨時隨地,都不要忘記留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別忘了:今天就是妳人生中最年輕的一天,所以就好好享受吧!」原文:「鬆」是一切自在的源頭!徐曉晰:愛自己的4個練習,鬆鬆地對待人生
-
2020-10-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第二波疫情將來?醫預言「等著入冬爆院內感染」
天氣逐漸轉涼,歐洲新冠肺炎疫情再起,專家預估將比年初疫情更嚴峻,日本日前又爆院內感染,台灣國內雖沒有本土疫情,卻時常傳出「台灣輸出」病例,第二波疫情何時來,各界繃緊神經,感染科權威預言,台灣本土疫情一定會來,「現在就是等著爆入冬第一家院內感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兒童感染科權威黃立民今出席「2020健保國是會議」,會前媒體問及,美國總統川普確診新冠肺炎,國際又將目光集中到入冬新冠肺炎疫情走向,中秋節連假期間,民眾四處觀光遊玩,維持正常生活的台灣是否再次回到年初疫情升溫期,黃預言「一定會。」黃立民表示,台灣從6月開始,不斷出現自台灣出境,被他國採檢出陽性的個案,「我們一直有外銷病毒。」認為國內社區絕對有零星個案,只是之前悶熱天氣、戴口罩的環境,疫情還沒有爆發,但只要台灣持續「安全」,民眾就會越來越放鬆。黃立民說,觀察中秋連假期間,各觀光景點,如花蓮東大門夜市等,人山人海的觀光潮,安全距離造不見了,隨著入秋冬,氣溫逐漸轉涼,4至20度是病毒活躍的環境,只要民眾稍有不慎,病毒就會開始在社區中形成傳播鍊,讓本土疫情悄悄擴散。距離台灣的本土疫情大爆發還有多久,黃立民說,現在就是等著爆第一家院內感染,國內所有醫療院所都繃緊神經,他以自己所服務的台大醫院為例,目前感染管控已經拉到最高等級,但只要社區感染人數累積到一定比例,不適民眾可能出現在醫院各科,一不小心就爆發院內感染。「發生院內感染也不要罵這間醫院,這就是運氣」,黃立民說,即使醫療院所及民眾如何防禦,都很難避免入冬不爆發院內感染,目前唯一可以阻斷國內疫情大爆發的機會就是盡可能搶到疫苗,同時建議指揮中心應要求國產疫苗廠商,必須力拚2022年上市、穩定產出國產疫苗。
-
2020-10-02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失智症不是退化,可預防!中西醫大推這3招,「醒腦」超有效
不少民眾會把「失智症」認為是腦部退化所造成的,但失智症其實是腦部生病而非退化。由於大腦分很多區域管理,每區都很重要,中、西醫都建議,可以藉由手腳訓練、運動來活絡大腦,尤其是在頭頂和耳朵的穴位上多做刺激,每天10-15分鐘,對預防失智症很有幫助。大腦可透過訓練維持活力 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顧問醫師廖益聖表示,大腦分很多區域,有管記憶的、聽說讀寫的和管手腳運動的,熟齡族群可以每天利用一點時間,加強一些手腳訓練運動、動作、記憶來預防失智,包括簡單拉耳、敲敲頭部,或是原地踏步等動作,短短10多分鐘,日積月累就能見成效。 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說,民眾從身體穴位下手,像是頭部的百會穴、兩耳連線之上的地方,輕輕敲百會穴及兩指寬的周圍頭部,可以藉此疏通頭部經氣。 另外,耳朵這邊也有很多穴位,可以先從耳廓慢慢畫圓,往外摸熱再到全耳,或是拉拉耳垂、提耳尖。 要如何同時做這3招,來加強訓練手腳運動、動作、記憶呢?鄭名惠建議,每天可原地快走10-15分鐘,快走的同時,一邊敲頭頂穴位、拉耳朵穴位,並且從1數到100下,更可以增加肢體和腦部的協調性。 遠離危險因子增保護因子 藉由穴位刺激及手腳運動,也能達到「趨吉避凶」。趨吉就是要增加大腦的保護因子,多運動、多動腦、多參加社團活動以及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態;至於避凶,則是要遠離危險因子,不抽菸、不憂鬱、避免頭部外傷及避免三高產生。●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50歲後,「我的志願是一路玩到掛!」不只出國遊學、騎車環島,丁菱娟這樣玩出快樂第三人生.退休後,繼續過幸福生活!給大人4個周末創業建議,趁著中年,實現人生最想做的事.一個人愈能夠「放下」,就愈富有!3條件打造極簡生活,讓人生更優雅、有精神
-
2020-10-01 養生.樂活人生
上班不開心,離職後寫出《俗女養成記》!作家江鵝:真正的快樂,是不做什麼就很快樂
作家江鵝膚色白且透,臉上掛了一副圓圓的細框眼鏡,說話輕柔有禮,走路輕盈像隻貓,這樣的窈窕淑女,卻寫出了《俗女養成記》,甚至被改編為電視劇,由高人氣金馬影后謝盈萱主演,講的就是不再當「淑女」之後的暢快!本來是個普通上班族的江鵝接受專訪時說,出書、拍電視劇是一連串幸運的意外,而這些改變,都是從辭職後開始的。幾年前,當時38歲的江鵝是資深上班族,從事德文翻譯,工作表現亮眼,也獲得老闆器重,擁有不錯的薪水。下班後的晚餐,幾乎是想吃什麼就點什麼,麻辣鍋、炸薯條、甜點一字排開,不必惦量錢包重量。若有假期,就飛到日本玩個幾天,說走就走。 如此瀟灑的背後,其實有一股深沉的焦慮,正在醞釀。 上班不開心,身體也鬧脾氣 在社會打滾的這幾年讓她明白,若想要升職,終究得昧著良心,踩著同事往上爬;加上她成長於家教嚴格的家庭,從小到大,總是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活著,經年累月的壓力,已經大到讓她承受不住。「努力讓老闆、同事、父母滿意,真的好難,好累...。」 除了情緒焦慮不已,皮膚還嚴重過敏,江鵝去了許多間診所,醫生們不約而同說:「妳要懂得調適壓力,睡眠要充足,不要晚睡!」她笑說:「當我聽到他們這麼說,我就知道他們沒有藥能開給我,只能靠自己了。」 江鵝思來想去發現,要完全脫離現在的生活狀態,就必須把工作辭了。「但沒工作就沒收入,生活怎麼辦?該如何跟父母交代?自己辭職後的下一個計劃是什麼?」江鵝在一次次地自問中,離職的念頭卻更清晰。 於此同時,本就有寫作習慣的江鵝,下班後常與在出版社當編輯的朋友,閒聊6年級生的共同回憶。與現實生活中遭遇的龐大壓力比起來,過往回憶竟是如此地美好,於是兩人決定,要出一本書來記錄那個美好年代。 離職後,什麼都對了! 有了出書計畫,她終於遞上辭呈。職辭後,她並沒有每天睡到飽,而是規劃出時間表,像學生那樣每天按表操課,7、8點就起床,吃完早餐後,將自己安置在書桌前寫稿。「不是振筆疾書哦!有時候想不到寫什麼,就做些別的事,像玩貓、塗指甲油、逛網拍。」 有次,她逛網拍時發現了想買的電器,便開始看開箱文與比價,「比價真的會讓我比到天荒地老!比到好想去日本逛街...。」 但沒了固定收入,她無法像以前一樣,說走就走、常去日本。為了維持生活基本開銷,她會接一些翻譯的案件,就算工作到半夜2點也照做。雖然經濟來源不穩定,多少有些不確定性、不安全感,但她換來了心靈上的自由。 離職一個月後,她發現壓力慢慢消失,做什麼都對了!對比以前物質堆起來的短暫快樂,離職後的她不特別做什麼也很幸福。 而後,《俗女養成記》一書也誕生了。 中年後學會接受,不再怨天怨地 「生活就是往前爭取兩步,要折衷退後一步,只要確認自己不要偏離軌道太多、朝著自己想去的方向就行了。」 當時,她40歲,體會到生活不可能永遠是最理想的樣子,要學習調整、接受。「不能中年後還怨天怨地,老是說『這個不是我要的』。」 江鵝相信,中年人累積的生活技巧與人生歷練,是有能力把自己放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生活軌道上的。中年後,不是改變,就是學著接受,不能老是怨恨別人。 從不諒解到理解,中年與父母更親近 除了對人生方向的選擇有所體悟,當江鵝慢慢往中年邁進時,對父母也更加理解。 江鵝身上的淑女氣息、在社會上打滾的本事,都是母親特意「訓練」出來的。她回憶,母親以前忙進忙出,除了要張羅飯菜,還要顧著家裡生意,是個非常堅強的傳統女人,對孩子的教養也很嚴格,母女並沒有很親近。 「長大後才發現,小時候她對我的嚴厲,只是想讓我配備更多的能力面對挫折。」 成長過程中累積的發現,醞釀成改變,在江鵝成為一個成熟的女人後,曾經的「不諒解」被她轉化成理解。她開始會跟父母多聊幾句,甚至每次出遠門,或是從台南老家開車回台北打拼時,都會特地擁抱他們。 「一開始做得很彆扭、很不自然,但幾次之後,我發現父母會慢慢地『蛇』(台語)到我旁邊。」 每次要回台北時,她會先把車開到定點,把東西拿上車,父母就跟在她身旁,有一搭、沒一搭地問,「妳水果有拿了嗎?」「東西都帶齊了嗎?」 江鵝一一答有,等到所有東西都拿上車後,她會說:「謝謝媽媽煮的飯菜,謝謝爸爸種的蔬菜。」然後擁抱,開車北上。 肢體觸碰傳達的愛,超過了言語。現在,江鵝家裡的氣氛不再疏離,而是和樂,有時候父母鬥嘴,江鵝與弟弟也會攪和進去,在旁邊搧風點火,家裡更熱鬧了。 人生下半場,做自己喜歡的樣子! 江鵝的前半生都當在符合父母、世俗期盼的「淑女」,在39歲後勇敢辭職改變,人生下半場,她確定自己只想當一個符合自己心意的「俗女」。 這位俗女現在事業順遂,與父母的關係也修復得圓滿和樂,江鵝說,自己若今晚睡下,永遠不再醒來,也不覺得遺憾。 人到中年,改變跟接受、少點抱怨,這三點,是江鵝迎向美好未來,也是獲得真誠喜悅,讓每天都過得毫無遺憾的好方法。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50歲後,「我的志願是一路玩到掛!」不只出國遊學、騎車環島,丁菱娟這樣玩出快樂第三人生.退休後,繼續過幸福生活!給大人4個周末創業建議,趁著中年,實現人生最想做的事.一個人愈能夠「放下」,就愈富有!3條件打造極簡生活,讓人生更優雅、有精神
-
2020-09-27 新聞.生命智慧
法律上形同是殺人!為了讓父親善終 她做好了坐牢的準備
編按:2000年,台灣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國人臨終時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權利,並能將此意願註記在健保卡,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法保障「自然死」的國家。而一手促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與修法的背後推手,就是成大教授趙可式,讓台灣終於能在推動安寧照顧往前跨步。當遵守父母的意願和當時社會風俗發生衝突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有著「台灣安寧照護之母」之稱的趙可式,在40年前面對父親的善終意願曾經歷過這麼一段故事。趙可式的父親很老的時候才生下這個女兒,等到趙可式30歲的時候,父親已經快90歲。當時父親已失智10餘年,嚴重到沒有辦法為自己作主的地步,而且長期罹患氣喘病,後來更因為感冒引起併發症,導致肺部纖維化,必須插氣管內管使用人工呼吸器,最後甚至需要氣切……。父親因年老體衰,病重禁錮於病床,要不要讓父親氣切,全家兄弟姊妹從世界各地趕回來,開了一場家庭會議。考慮到父親高齡的狀況,肺部也壞掉不行了,倘若換肺,身體機能已不如年輕時能承受大手術;而原本的氣管內管插久了,氣管也會糜爛;就算氣切,也只是延長瀕死的狀態而已。他們想起父親以前曾說:「我經歷過很多戰爭,看著子彈從身邊飛過,十幾條命都可能會沒有,可以活到現在我很滿足了。」兄弟姊妹都記得,父親失智前很喜歡老莊哲學,對於生命的定義他覺得是一種自然律,他告訴我們:「如果我老了病了,你們就不要折騰我,我希望可以善終,就像老莊哲學一樣,平平順順就好。」所以一家人決定不讓父親做氣切,而且要把呼吸內管拔掉──也就是拔管。40年前拔管在法律上形同是殺人、犯法拔管?那是在40年前,台灣沒有任何法律保障病人的善終權,誰可以拔管?按照當時的醫療氛圍,拔管在法律上形同是殺人、犯法,醫院人員誰也不願意幫病人拔管。在全家人期盼之下,有護理專業的趙可式就成了唯一可以寄託的人選。被家人指定拔管後,年輕的趙可式徬徨無助,她不曉得拔管究竟是對是錯?由於過去並未把醫學倫理讀透徹,拔管是否就跟多數人說的一樣──等於是殘忍地結束父親的生命?為了這件事,原本自己照顧父親的趙可式,請了一個看護幫忙照料父親,回到母校台大圖書館,每天從圖書館早上開門到晚上關門,都在研讀醫療倫理的書籍。兩周後,她非常肯定地決定,親自拔掉父親的氣管內管,不僅符合父親的善終意願,也符合醫學倫理。為了讓父親善終 她做好了坐牢的準備到了拔管的那一天,醫護人員都嚇壞了,不僅要求趙可式在病歷上清楚寫上「某年某月某日幾點幾分,病人女兒趙可式,親自拔掉父親的氣管內管」,並簽名以示負責。趙可式非常確定自己是做對的事情,那是她爸爸的自主願望。但當時沒有法律保障,也沒有人曉得拔管以後父親什麼時候會呼吸停止。所以她做好了坐牢的準備,甚至帶好入獄行囊,如果要坐牢就去吧!拔管時,趙可式一家人都圍在父親的床邊,輕聲地告訴父親:「爸爸,你以前有交代過,你現在兩邊的肺也都壞掉了,我們不忍心你受苦,所以我們要把管子拔掉。」拔了管之後,父親自己呼吸,一家人向父親道別、道歉、道謝、道愛四道人生,兩個小時後父親平順的走了。40年前,台灣沒有病人自主權利法,讓趙可式面臨了這樣一個痛苦的掙扎,由於醫護人員不敢做,導致家屬要承受親自拔管的壓力,這是多痛苦的一件事?儘管趙可式確認拔管是符合醫學倫理的,但是整個過程仍舊萬分掙扎。後來,趙可式40歲出國進修,第一堂課便是修習生命醫學倫理,在1993年取得碩士及博士學歷歸國後,趙可式立即著手《自然死法》立法,經立法院改名,成為現在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期許生死兩相安,生命尊嚴善終。作為台灣病人自主權的開創者,趙可式用父親的故事呼籲,善終需要做好大眾教育、醫療端教育,最終才能讓每個人:自己的生命自己選擇,今生無悔。※本文摘自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