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8 癌症.胃癌
搜尋
內視鏡
共找到
648
筆 文章
-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廖啟智胃癌逝/健保署長:常跑腸胃科照胃鏡 不如戒斷一事防胃癌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去年,知名金融學者、實踐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因胃癌病逝;13年前,藝人徐華鳳被診斷為胃癌第三期,全胃切除後也難以抵擋癌細胞侵襲,三年後病逝。初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因症狀不明顯,國內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胃癌就醫情況,並提醒定期內視鏡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治療。據健保署統計,胃癌患者集中於60歲到69歲,男性多於女性,109年因胃癌就醫的人數達1萬8011人。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據健保資料顯示,胃癌患者確診前五年,因腸胃道疾病就診平均次數高達6.01次,最常見的症狀為「不明原因反覆腹痛」。重鹹、醃漬品、菸酒,把自己推向胃癌風險中。胃癌的發生與飲食、菸酒習慣有絕對關係。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胃反覆受到刺激潰瘍後,沿著胃壁形成腫瘤。最直接刺激腸胃道的就是飲食習慣,重鹹、醃漬品、燒烤或是飲酒、抽菸、作息不正常等,都會刺激胃部過度分泌胃酸,進而導致胃發炎,反覆的胃發炎、胃潰瘍就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原因。有以上習慣者,以男性居多。不過,李伯璋表示,台灣近幾年飲食有日化、韓化的趨勢,雖然國內的氛圍是倡議清淡養生,但仍有一群人不避諱重鹹,覺得要吃得「很鹹」才過癮,此舉也把自己推向罹患胃癌的高度風險中。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風險,但非絕對致癌。除了飲食或生活習慣,幽門螺旋桿菌也被視為增加胃癌風險的因子之一。李伯璋說,感染胃幽門螺蜁桿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過去雖然有研究顯示,九成的胃癌患者被檢查出有胃幽門螺旋桿菌,但並非絕對的原因。他說,過去曾有一位患者,因胃部不適到腸胃科就診,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立即投藥殺菌。但患者還是感覺不適,某次到成大做健康檢查,做大腸鏡發現有橫結腸癌,癌細胞一路吃到胃,才發現先前胃部不適,竟是因為橫結腸癌引起。不過,李伯璋強調,若是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仍須盡早滅菌,拖著不滅菌,不斷刺激胃部,增加癌變機率。反覆腹痛別自己買藥吃,就醫診斷才能及早發現。李伯璋說,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與一般胃部疾病類似,加上台灣指示用藥容易取得,腸胃藥又是廣告常客,民眾只要腸胃不適,幾乎都會優先選擇自我藥療,錯失早期診斷的黃金期。根據健保統計,胃癌患者確診前,最常因為反覆不明原因的腹痛就醫,李伯璋說,當反覆胃痛出現時,千萬不要僅仰賴指示用藥,應盡速就醫,做胃鏡檢查。臨床上多數的胃癌患者是晚期才被診斷,曾有人倡議可以做胃鏡普篩,及早揪出胃癌,提升治療效果。李伯璋表示,胃鏡普篩從健保角度來看效益不大,胃癌多集中在60歲以上的長輩,若完全沒症狀就篩,反而會錯失民眾對於症狀的自我察覺,甚至自認無需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反而增加罹癌的機率。推胃鏡普篩,不如從「戒斷重鹹」做起。李伯璋表示,胃癌晚期治療效果差,追求良好的治療效果,不如追求不要罹癌。預防胃癌的方法是避免吃重口味食物,像是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如香腸,以及煙熏、油炸等食物,可多吃富含維他命C或新鮮食物,不要吸菸、喝酒,盡可能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若家中有胃癌家族史,更要提高警覺,當出現反覆消化不良、胃潰瘍、不明原因腹痛等,應立即就醫。李伯璋說,胃鏡檢查無需頻繁且過度,除非有家族史,經醫師建議需定期檢查,否則不必因過度憂心,時常跑腸胃科要求照胃鏡,目前健保雖未限制照胃鏡的頻率,但仍不希望有過度檢查的情形發生。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廖啟智胃癌逝/吃素確實能降低胃癌發生率 醫:但要避開2類食物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等到解黑便、嚴重貧血、胃出血時,通常已是胃癌末期。」腸胃肝膽科醫師指出,初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患者初期大都沒有症狀。臨床發現,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醫師提醒,若常有消化不良、胃脹氣等問題,就醫治療一周後仍未改善,建議至醫院照胃鏡檢查。留意兩症狀:吞嚥困難,只吃得下流質食物;一吃就飽,體重減輕。雖然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還是有些徵兆。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依據癌變部位畫分,「上胃」位在食道底部,屬於胃部上端,若發生病變,吃東西會吞嚥困難,只能吃進流質食物;「下胃」對下連接十二指腸,若發生病變,通常會「一吃就飽,體重減輕」。上述症狀若持續兩周以上,就要警覺可能不是一般急性胃潰瘍、胃發炎,應盡速至醫院檢查。趙毅說,目前透過胃內視鏡與影像學檢查,即能診斷是否罹患胃癌。一般採用內視鏡並做活體組織切片取得細胞,作檢驗診斷,加上X光檢查,即可預估腫瘤的嚴重性。致病主因之一:愛吃醃漬、重鹹、燒烤食物。飲食是胃癌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趙毅表示,嗜吃燒烤、醃漬食物或發酵過的加工食品,都會傷害胃黏膜。其他危險因子,如:胃開過刀者、長期抽菸喝酒,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都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建議平時應多吃蔬菜及新鮮食物,避免吃過期、加工食品刺激胃部。素食者蔬菜吃得多,確實能降低胃癌風險。對於坊間流傳「吃素」可以降低胃癌發生率,趙毅解釋,吃素者通常較葷食者吃更多蔬菜,確實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但素食者和葷食者一樣,都應避免吃泡菜等醃漬、過鹹等食物,多吃「新鮮、原形」食物。致病主因之二:幽門螺旋桿菌帶原應及早殺菌。用餐公筷母匙,避免互相傳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相關研究指出,感染此菌,罹患胃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5倍。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破壞胃功能,造成胃黏膜保護力下降。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說,曾遇過年約50歲的女性患者,因胃脹氣求診,診斷胃發炎並有輕微胃潰瘍,還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一般來說,幽門螺旋桿菌殺菌成功率有九成,但患者第一次殺菌竟失敗。她擔心家人也受感染,遂拉著沒有症狀的丈夫來檢查,也驗出幽門桿菌。夫妻服用抗生素後成功殺菌,兩人的孩子因年紀尚小,醫師建議待年滿20歲後,再做幽門桿菌檢查。吳秉修說,幽門螺旋桿菌愈早殺菌效果愈好,帶原者40歲以前若沒有胃萎縮、黏膜正常,殺菌後的胃癌發生率與未帶原者一樣。幽門螺旋桿菌被WHO列為一級致癌菌,可經由體液、糞口傳染,台灣帶原率高,40至50歲人口中,約有四到五成民眾是帶原者,近八成帶原者無症狀。吳秉修提醒,幽門螺旋桿菌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用餐應使用公筷母匙,避免互相傳染,增加全家罹患胃癌的風險。若擔心自己是幽門桿菌帶原者,可至醫療院所進行「碳-13尿素呼氣試驗」,此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桿菌的非侵入性方法。另外,也可透過胃鏡檢查胃是否發炎,多管齊下預防胃癌發生。多久檢查一次?胃癌9大高危險群 每5年做1次胃鏡檢查趙毅提醒,男性、年齡50歲以上、有抽菸喝酒、胃癌家族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萎縮性胃炎或胃開過刀者等,是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每五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若檢查結果有疑慮,建議每一至二年追蹤檢查一次。
-
2021-03-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AI神輔助早揪大腸癌無遁逃 北榮內視鏡新突破登期刊
大腸癌連14年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罹癌年齡更從50歲逐漸下降至30-40歲,為了幫助民眾早揪這位癌王,台北榮總內視鏡團隊結合AI影像研發出「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除了可以智慧辨識瘜肉,更首創可同時識別多種不同的大腸病灶,準確度達90%以上,此一研究成果獲得今年2月國際內視鏡知名期刊Surgical endoscopy接受刊登,預計今年中進入臨床實驗。北榮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任盧俊良表示,利用AI人工智慧來協助內視鏡醫師執行臨床疾病的診斷,已是醫界熱門廣泛的研究主題,但以往相關研究像日本、歐洲,多只限於判斷單一病灶,例如大腸有沒有瘜肉,或者瘜肉是增生型還是腺瘤型,但臨床上,醫師在執行大腸鏡檢測,還需要觀察其他的大腸可能病變。北榮這套「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就可以同時辨識瘜肉(polyp)、憩室(diverticulum)與盲腸(cecum),準確率達90%以上,另外,「盲腸到達率」是大腸鏡檢查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這套系統還能判別大腸鏡檢查是否已到達最後最深的位置,幫助檢查品質的提升。盧俊良表示,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處理的有用工具,系統以每秒30次頻率快速比對輔助醫師判讀病灶,相當於每位患者每秒同時擁有「30+1位」醫師來進行內視鏡的檢查診斷服務。目前北總內視鏡團隊正將這套人工智慧系統進行優化處理,希望今年年中進入更嚴謹的臨床試驗,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落實於常規檢查,為大腸癌預防做出精準的第一道防線。
-
2021-03-23 癌症.攝護腺癌
47歲男頻尿、解尿慢 切片檢查竟罹攝護腺癌第二期
新北一位年僅47歲的劉先生,近期因不斷頻尿與解尿慢,到輔大醫院泌尿科求診,輔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孟霖發現男子攝護腺輕微肥大,後續追蹤抽血、切片檢查確診是攝護腺癌第二期,經紳漢高智感微創手術系統施以攝護腺根除手術,目前已恢復正常。張孟霖表示,初診發現劉先生攝護腺體積有輕微肥大,在服藥兩週後,解尿症狀顯著改善,卻在回診時意外發現PSA指數過高,間隔一個月再次測量指數沒有下降,隨即與病人討論癌症風險執行攝護腺切片,切片報告出來確診攝護腺癌,第一時間劉先生難以置信無法接受。張孟霖說明,攝護腺癌是一個老化疾病,多為60或是65歲以上的男性族群,早期攝護腺癌的病人,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包括攝護腺根除手術、攝護腺放射線治療(電療)、積極追蹤。比較手術的治療方式與優缺點後,劉先生選擇以手術根除,並使用紳漢高智感手術系統進行微創根除手術。紳漢手術系統是歐洲研發的新型進階內視鏡機器手臂手術系統,擁有全球第一也是唯一的觸覺回饋系統,目前在歐盟、美國、日本等廣泛使用。劉先生術後隔日即開始正常進食,一週移除尿管即有正常控尿功能,一次小便可以解出超過300ml,癌症PSA指數也在一個月降為正常值,2周後生活也回到正常軌道。張孟霖提醒,攝護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只有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晚期才有可能出現血尿的症狀。六成以上病人來診時已是攝護腺癌第三、四期,與病人延誤就醫有關。即使發現解尿不順也繼續忍耐,或直到血尿才就診,5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病人,建議應定期做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查。
-
2021-03-23 科別.消化系統
常態性拉肚子 當心潰瘍性結腸炎
小林大學畢業即找到一份科技新貴工作,但壓力大、工時長,造成長期出現血便及拉肚子症狀,求診後醫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多數會復發 成慢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是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疾病發生原因不明,可能為遺傳與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終生疾病。台灣的罹患人數近幾年日趨增加,病人以男性居多,大多數在治療緩解後會再復發,因而成為慢性疾病,甚至有致癌的危險性。潰瘍性結腸炎常見有腹瀉問題,並經常合併解出黏液和血液、直腸便血及裡急後重感、腹絞痛、腹脹、腹部壓痛、惡心、嘔吐,嚴重時會有發燒、食欲減低、體重減輕、血中白蛋白偏低、營養不良、貧血等症狀。就醫時,醫師會先詳細詢問臨床表現的病史,包括發病時間、腹痛、腹瀉、裡急後重、出血或血便、腸道外的症狀等。接著進行糞便檢查,先排除非細菌性的感染,再安排內視鏡及切片等檢查。讓腸道休息 急性需禁食治療上,以疾病的緩解、預防可能併發症,以及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為目標。首先要讓腸道休息,急性期需要禁食,並給予靜脈輸液及補充電解質,以補充腹瀉造成的脫水;接著使用藥物治療,包括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藥物、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等。並依貧血嚴重程度給予鐵劑或輸血。病程若進展至嚴重急性發作、發生合併症(如腸穿孔、大量出血、急性腸擴張),或對內科治療無效,以及慢性期但病患出現嚴重生活品質受影響時、併發腸黏膜發育不良或產生惡性癌症變化,就可能需手術治療。在飲食上,若需要長時間禁食時,則經由中心靜脈給予全腸道外營養療法。也可由口進食時,依患者個別耐受力採漸進式飲食,避免攝取過敏食物,戒菸、戒酒。定期追蹤檢查 留意癌變生活上,病人應保持心情愉快、適度休息、充足睡眠、減輕壓力,定期門診追蹤與大腸鏡檢查,以監測是否有大腸癌的發生,尤其應依醫囑持續按時服用藥物,避免自行停藥、減藥或服用成藥。當有感染症狀(如發燒、畏寒或感冒症狀等)或急性發作(如腹瀉頻率、便血量、腹絞痛程度增加及發燒等)時,應立即就醫治療。
-
2021-03-20 科別.婦科
非同小「咳」!女教師感冒喘咳 竟掉出10公分子宮肌瘤
42歲陳姓女教師日前如廁時,劇烈咳嗽,陰道內部居然咳出1團約10公分大小的肉塊組織,模樣有如鐘錘,無法塞入體內。婦科檢查發現為「黏膜下大肌瘤」。醫師提醒,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但如合併貧血、頭暈、頻尿,就應該積極就醫。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好發於30歲以上育齡婦女,發生率約20%,平均每5個輕熟女,就有1人有子宮肌瘤。到了40至50歲,發病率更高達30%至40%。子宮肌瘤致病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遺傳基因、荷爾蒙變化、個人體質、肥胖等因素有關。臨床依照肌瘤生長位置,可分為下列3大類:1.子宮肌肉層肌瘤:肌瘤生長於肌肉層中。2.黏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的症狀,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3.漿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有時會壓迫到其他器官。蔡亞倫表示,如果子宮肌瘤體積不大,且位置並未壓迫子宮腔,通常沒有症狀。如肌肉層或黏膜下肌瘤太大或壓迫子宮腔時,就可能增加月經血塊、經血,導致貧血,若腹腔內肌瘤太大壓迫鄰近器官,可能會壓迫膀胱、直腸導致頻尿及便秘。以陳姓女教師為例,超音波檢查發現黏膜下大肌瘤,且子宮已被撐到14公分,為原來的兩倍大,以致她長年來,月經量多、長期貧血,容易頭暈,且頻尿,必須每小時上1次廁所。在治療上,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如無法改善,則考慮手術切除肌瘤,目前手術種類可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微創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手術、腹腔鏡手術)及微創子宮鏡手術。蔡亞倫解釋,通常會參酌子宮肌瘤位置及大小,來選擇手術方式,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陳小姐接受硬式子宮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經住院觀察1晚後,即順利出院。「近一半女性都有子宮肌瘤」蔡亞倫說,雖然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但嚴重時,恐引起腹痛、頻尿、便秘、貧血及不孕,建議定期回診,先以接受藥物治療,如有必要,仍須考慮手術切除肌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16 癌症.攝護腺癌
健診數據PSA升高,就是罹患攝護腺癌?專科醫師給答案
66歲的林先生,自從健檢發現PSA偏高,便開始定期追蹤,很長一段時間均無異狀。去年追蹤,PSA為7.12 ng/ml,游離與總量比例為7%,攝護腺超音波檢查有黑影,進行攝護腺切片,幸好一切正常。 59歲的陳先生,過去曾有PSA升高病史,但沒有不適,就沒再追蹤,去年底因排尿困難就醫,PSA高達271.33ng/ml,肛門指診摸到明顯腫塊,攝護腺超音波顯示攝護腺巨大且邊緣不平整,攝護腺切片為攝護腺癌,後續安排治療。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PSA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簡稱,是攝護腺細胞所產生的一種蛋白質(醣蛋白),主要是幫助精液液化和分解子宮頸上皮黏液,使精蟲能自由的移動順利進入子宮。 PSA與攝護腺癌的關係 正常情況下PSA<4ng/ml,研究指出,當PSA介於4~10ng/ml時,有25%可能罹患攝護腺癌;PSA>10ng/ml則50%機率有攝護腺癌;但經攝護腺切片,確診為攝護腺癌者,有15%的PSA<4ng/ml。 因此,他提醒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當PSA>2.5ng/ml,就應特別注意並持續追蹤變化。 PSA升高一定是罹癌? PSA升高一定是罹癌?周固說,除了罹患攝護腺癌,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PSA數值,例如:年齡、攝護腺肥大、尿路感染、攝護腺炎、射精、攝護腺受傷、接受內視鏡檢查及手術等,都可能導致PSA短期或持續的升高。 他直言,是否罹患攝護腺癌,不能只看PSA。當PSA數質異常時,最好進行相關檢查,如肛門指診,以了解攝護腺大小、有無壓痛及硬塊;攝護腺超音波或磁振造影,可以辨認攝護腺大小、變化及邊緣狀況;攝護腺切片,透過針刺切片檢查是否有癌細胞,但切片沒有,不代表一定沒有,仍要積極追蹤。 攝護腺癌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接近100%,但已有轉移擴散,五年存活率降至30%,因此,早期發現造期治療相當重要。周固提醒,養成定期健檢習慣,當檢查發現PSA升高時,應找泌尿科醫師進行相關檢查,確認是否有異,若一切正常建議仍須積極定期追蹤。
-
2021-03-12 癌症.胃癌
胃痛才做胃鏡,恐胃癌晚期!名醫林肇堂:這種食物千萬別碰,很致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位居國人第7大癌症死因,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要到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已經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說,30多年前胃癌是十大癌症死因第1名,因為當時飲食習慣多以醃漬為主,也因此胃癌可以說是「窮困年代的病」。要早期發現胃癌,唯一方式就是定期做胃鏡(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甚至不用開刀,只要做一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相當高。以下是林肇堂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胃癌與飲食抽菸習慣、幽門桿菌有關連,只有1%機率是遺傳性胃癌。飲食習慣是影響最大的關鍵,其中的危險因子之一就是鹽,亞洲國家像是日本、韓國,都習慣吃很鹹,所以胃癌比率高,而台灣人現在越來越重視養生,自然而然胃癌發生率就越來越低,因此近年來胃癌在十大癌症中的排名一直往下降。 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 我曾經到西班牙,導遊帶我們去吃有名的火腿,這是巴賽隆納最有名的火腿店,切一片火腿配香瓜,結果我們那團都是腸胃科醫師,大家全都吃香瓜、沒人吃火腿,因為不管什麼樣的火腿,保存都要用到亞硝酸鹽,而含硝酸鹽的東西就是致癌物! 除了飲食習慣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外,如檢查出有「幽門桿菌」,雖然不是胃癌發生的直接原因,但幽門桿菌與胃潰瘍間卻是有緊密關聯,而「胃癌3部曲」就是胃炎→胃潰瘍→胃癌,所以一旦有幽門桿菌,最好就要進行治療,胃潰瘍不會再發了,也能避免胃癌的可能。 如有幽門桿菌,最好自費治療 日本是發現幽門桿菌就直接給予抗生素治療,所以整體胃癌發生率確實下降,而台灣則是要有幽門桿菌且有潰瘍,才能給付除菌藥費。不過,就算要自費,整個治療也只要大約2000元左右,用來預防未來發生胃癌的可能性,其實是非常值得的。 胃癌的發生過程中,一定是從胃壁淺淺地凸起凹陷,要發現這些病癥,用X光就算看到也無法切片,唯一方法用儀器進去看,就是使用內視鏡。而所謂的「一滴血診斷10種癌症」則不能盡信,因為胃癌在血液裡沒有很好的腫瘤標記,能足夠敏感且具特異性。 健檢做內視鏡,別等胃痛才做 什麼時候要作內視鏡檢查?千萬不要有胃痛等症狀才來,而是要定期健檢。有經驗的醫師一看就會知道,是早期癌還是晚期癌,而且現在可以說是內視鏡的全盛時期,我們以前叫病人做胃鏡,他們都不要,現在睡一覺醒來就好了,第2年問要不要做,每個人都願意。 還有,如果國健署通知糞便潛血有陽性反應時,除了快去做大腸鏡外,最好也要做胃鏡、揪出早期胃癌,尤其家裡面有大腸癌、自己也有息肉的,可能3年就做1次,沒有這些病史的就5年以上作1次,很多人做完腸胃鏡,如果有息肉等,開診斷書還能申請保險理賠。 零期或一期,可採內視鏡處理 早期胃癌(零期或第1期)腫瘤體積倍增時間,平均是577天到3462天,也就是大概1年多到10年,可以先觀察變化再決定是否開刀;但如果是進行型胃癌,卻是只要69天到305天,一旦變成晚期胃癌,就會大的非常快。 零期或第1期胃癌是幾乎不用開刀,而是採內視鏡挖掉。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術,做的時候也不必全身麻醉,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很高。 避免胃癌發生,多吃青菜水果 我認為,要避免發生胃癌,多攝取青菜、水果以及維他命C、薑黃素是很有用的,除此之外,就是在還沒發現任何病癥時,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就能夠避免因為疼痛才檢查,卻已經來到晚期的悲歌發生。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先生待她不薄,給的都是名牌,她卻執意離婚:他不是人品有問題,只是「愛無能」.手腳冰冷,吃冷食物就拉肚子,是冷底體質害的?這3道解方,還能排解生理期不順.退休後勇敢單飛,她跑去英國遊學!上英文課、住寄宿家庭好好玩「原來一個人出發,沒問題!」
-
2021-03-11 科別.耳鼻喉
嚇!50歲男愛用山泉水 鼻塞膿鼻涕擤出尾巴竟躲4公分活水蛭
台南市一名50歲男性,平日有到山上取用山泉水飲用及洗臉習慣,數月前出現單側鼻塞膿鼻涕,在家裡附近診所就診服藥,經治療後症狀仍反覆發作。某次大力打噴嚏後發現鼻腔擤出沒看過的黑色生物的尾巴,才到醫院就診,經衛福部新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柯建安檢查後,赫然發現右側鼻腔內有黑色活物,經內視鏡協助下取出一條長約4公分的活水蛭。柯建安醫師表示,山間溪流看似清澈純淨,其實水裡面可能含有肉眼不易查覺的水蛭幼蟲及其他微生物菌叢,千萬不可隨意飲用或是拿來沖洗臉部。若不慎遭水蛭入住鼻腔,可能會有鼻腔異物感、因水蛭活動刺激而產生反覆打噴嚏、流鼻水及膿鼻涕等症狀,水蛭會分泌防止血液凝結的水蛭素,進而導致反覆鼻腔出血等情形。柯建安醫師說,水蛭有吸盤且有齒,可咬破人體組織進而吸血且可用來固定蟲體位置。水蛭吸盤在吸住人體的時候不易移除,尤其鼻腔本身狹窄且黏膜脆弱,使得移除水蛭更加困難,民眾若去野外活動回家後發現斷斷續續流鼻血甚至發現鼻腔內有蠕動物體,最好趕緊就醫,切勿自行摳挖,以免造成更大傷害。
-
2021-03-10 科別.耳鼻喉
她長年受鼻塞好困擾 竟是因打籃球撞歪鼻中隔害的
平時愛打球的20多歲杜小姐一次意外被籃球擊中鼻子,造成鼻子歪斜,從此她不僅因外觀問題缺乏自信,甚至開始受鼻塞所苦,二個月中不斷嘗試各種感冒藥、過敏藥都無效,不勝其擾的她到醫學中心求助,經鼻內視鏡檢查,發現杜小姐因嚴重鼻中隔彎曲,才導致鼻塞問題。鼻塞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鼻中隔彎曲的其中一個病徵,但鼻中隔彎曲常伴隨鼻扭曲的外觀問題。醫師提醒,「鼻塞問題勿輕忽,有可能是鼻形扭曲所致」鼻子結構性彎曲,輕則導致鼻塞,嚴重可能導致慢性鼻竇炎產生息肉等嚴重問題,進而影響嗅覺功能。會造成鼻塞的鼻中隔彎曲是什麼?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科暨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鼻中膈彎曲是鼻內部隔開兩個鼻腔的隔板彎曲。最常見是在鼻中膈硬骨軟骨的發育過程中因為碰撞,彼此擠壓而導致錯位。鼻黏膜表面不平整的歪曲,在長大發育過程中愈來越嚴重。鼻塞原因多種,孫萬烜介紹,細菌或病毒性感染造成的鼻炎,通常伴隨頭痛、喉嚨痛,且三至五天會痊癒;過敏性鼻炎,通常受刺激才出現鼻炎症狀,如隨濕度或溫度變化而打噴涕;若長期不明原因鼻塞、打噴嚏,就需要透過內視鏡檢查,是否有鼻中隔彎曲等結構性問題。孫萬烜說,其實鼻扭曲問題很容易從外觀判定,鼻扭曲是外觀鼻子的鼻梁到鼻頭整體的歪曲,可能出現C字形、S字形、Z字形等變化。鼻中膈彎曲的矯正目前最常使用內視鏡的方式,從鼻孔進入切開黏膜,將彎曲的鼻中膈軟骨移除。孫萬烜提醒,如鼻歪斜患者年幼,因發育未完全,應優先採保守性治療,待18歲以上,若仍有嚴重鼻塞問題,才會建議內視鏡矯正,若連外觀都明顯歪斜的鼻扭曲狀況,就需要執行鼻中隔彎曲矯正,合併矯正鼻外觀扭曲分階段手術,由自體或異體軟骨或人工植入物做山根支撐。不論是選手或業餘民眾,打籃球、拳擊者都是鼻骨骨折問題,鼻子外觀有嚴重歪斜時,通常內部也會伴隨鼻中隔彎曲問題。孫萬烜建議,民眾如有鼻塞問題,除可自行評估自身是否有鼻扭曲現象,更應該到耳鼻喉科做詳細檢查,專科醫師能針對鼻中隔和鼻骨做完整評估。
-
2021-03-10 科別.耳鼻喉
聲音恐出賣你的年齡!預防聲帶老化該怎麼做
現值70歲的湯老伯,原本聲音宏亮,但自去年夏天開始覺得說話時,不再像年輕時嘹亮輕鬆,不時有勞累、沙啞感覺,連帶有頸部痠痛、喉部乾燥、異物感,甚至在喝湯時,也常有嗆到的感覺。經過喉內視鏡檢 查,發現雙側聲帶萎縮、聲門無法閉合,始終有1mm的間隙,看來就像是永遠閉不攏的雙唇,被診斷為「聲帶老化」。 聲音有年齡之別 4個老人聲音疾病 每個人都知道皮膚會老, 卻鮮少人知道聲帶也會老。耳鼻喉科醫師王興萬指出,即使是通過電話筒,沒有見到本人,也可以輕易從聲音分辨出對方的年齡,這是因為老人的聲音通常較為軟弱、沙啞,不像兒童的聲音清亮、尖銳,因此聲音確實有年齡之別,就算是一般人也很容易分辨。 老年人的聲音疾病,分為聲帶癌、聲帶瘜肉、結節,以及音聲老化等,其中音聲老化、聲內閉鎖不全約占1/5的求診病例,這些老人家們通常到耳鼻喉科時,多會表示自覺到聲音變低沉、沙啞、唱歌五音不全、喉嚨長期乾痛不適、多痰、說話費力。聲帶老化 失聲、說話疲倦是常見症狀王興萬表示,所謂的聲帶老化是指老年人的喉部會有一些型態上的變化,這是因為聲帶的膠原纖維、彈性組織及纖維組織母細胞的減少,或是黏膜下腺的萎縮所致。 有些老人家的喉部肌肉,因為老化導致肌肉萎縮,或是肌肉纖維排列混亂,發現在纖維中 出現結締組織的增加及脂肪滲透。這些變化都會讓聲帶出現間隙,或是氣息聲。 一般主要的症狀為失聲及說話疲倦,聲帶萎縮導致老人家在發聲的時候聲帶不容易緊閉,如此就容易覺得講話很累,聲音會產生沙啞的現象,進而導致高低音階無法適時的達成。 還有些年輕人也出現聲帶老化的情況,通常與職業有密切關係,通常是老師、行銷人員、職業歌者、軍人、導遊等,以嗓音為謀生手段的從業人員,因為長期過度使用聲帶,導致聲帶提早老化。 說太大聲、說太快 恐致聲帶長繭 聲帶老化有時要必須與聲帶長繭或瘜肉做一些鑑別診斷,一般聲帶的基礎振動頻率,女性大於男性,女性約238 Hz,男性約142 Hz,所以出現聲帶結節情況的女性多於男性。 說話的音量過大會使聲帶負擔變重,一般說話的音量不要大於40至45分貝,否則聲帶容易長繭或瘜肉;同時,若說話速度太快也會加重聲帶負擔,中文說話速度一般不要大於一分鐘200字,若以電視上的主播說話速度為例,主播的說話速度約為一分鐘200字,到一分鐘250字。 王興萬強調,最好慢慢說,以每分鐘150字為宜。老年人聲音問題以老化的因素居多,但仍有可能與聲帶長繭、瘜肉或是聲帶癌有關。 聲帶手術 幫助聲音回春 雖然老化是不可免的,但是透過治療,還是可以讓聲音回春。王興萬提及,強化肺活量及頸部肌肉的應用,需要老人家耐心且長期的配合,經過不斷練習,一般多利用唱歌方式練習,學習有效運動肺部的空氣作為發聲之用,透過正確的唱歌方式,也可以改善喉部肌肉與呼吸間的協調性。 雖然老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是注意「講話衛生」卻是人人可以做到的。王興萬提醒,避免長期大聲講話、大叫,當聲帶黏膜發生感染的時候,減少過度使用聲帶、喝酒、抽菸,正確的說話習慣,適量的運動,都可以保持聲帶健康。
-
2021-03-08 醫療.消化系統
血便不一定是痔瘡!便祕突緩解也可能是腸炎警訊
30多歲李先生是位上班族,平時工作繁忙,經常腹痛腹瀉伴隨血便,但自認是壓力大,才出現類似腸躁症或痔瘡症狀,於是自行買成藥服用,不料日前突然腹痛劇烈送院急診,這才發現竟然是腸穿孔導致腹膜炎,緊急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腸道,所幸術後恢復良好,但李先生卻未規律回診追蹤,導致半年後再度腸道穿孔,只好二度手術,再切除一段腸道。臺中榮民總醫院外科陳明正醫師表示,年輕患者出現腸穿孔並不尋常,而且短短幾個月內還出現兩次,腸道遭切除一大半,後續經精密檢查,李姓患者確診為克隆氏症,因腸道發炎嚴重,才導致腸道數度穿孔,所幸接受生物製劑及抗發炎藥物治療,病情控制穩定、體重回升,目前已經恢復正常工作。便血警訊不一定是痔瘡 便祕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皆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這類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過度反應導致腸道發炎,典型症狀包括反覆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及發燒。其中,血便警訊容易讓人聯想到痔瘡,事實上,兩者差異仍有跡可循,陳明正醫師分析,因痔瘡出血時,顏色鮮紅,出血量較多;至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則血便顏色呈現暗紅、出血量少,排便有黏液並常伴隨腹痛、腹瀉,患者易感到「裡急後重」,也就是頻繁地想上大號,但每次只解出一點點。另外,由於腸躁症也有腹痛、腹瀉現象,也容易和發炎性腸道疾病混淆,但兩者差別在於腸躁症不會出現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此外,長期便秘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分享,過去曾治療一名長期有便秘困擾的年輕女性,平均每2至3天才解便一次,卻突然排便變得正常,只是排便伴隨黏液、偶有痔瘡出血,後來因排便黏液增加,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這才發現是潰瘍性結腸炎作祟。陳明正醫師提醒,長期便祕突然改善,乍看是好現象,但對患者卻是警訊,因此,凡是原來的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不管是過度頻繁腹瀉或過少導致便秘,皆務必要提高警覺。治療也要達標 腸道黏膜癒合為新目標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35歲以及40至60歲,多是學生或上班族等中壯年族群,鑒於飲食西化、工作學業壓力,這個年齡層的人常見腸躁症或痔瘡作怪,但觀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逐年增加,因此當血便出現時不可不謹慎,如腹瀉持續三周、伴隨血便且體重變輕,建議儘速就醫,必要時搭配大腸鏡檢查,以判斷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陳明正醫師分享,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已不單是緩解症狀,而是提升至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的新目標,也就是藉由內視鏡監測,患者腸道黏膜沒有發炎而且完全癒合。現有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包括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相較於傳統療法的廣域性治療,生物製劑屬精準型治療,陳明正醫師說明,據現有資料顯示,及早使用生物製劑,不僅可幫助病人緩解症狀、達到疾病控制,避免再手術風險。腸道慢性隱形殺手 規律治療無所遁形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成因不明、症狀呈現多元,甚至可能併發腸道外症狀,但這個病雖然棘手,最危險的是患者未規律回診、沒能持續治療,陳明正醫師提醒,如腸道持續嚴重發炎,恐導致腸道狹窄、腸穿孔、廔管或膿瘍等,嚴重者恐需切除腸道,可能導致「短腸症候群」,需長期仰賴靜脈輸液來補充營養,甚至進行小腸移植。陳明正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雖猶如慢性腸道隱形殺手,從確診到治療皆需長期抗戰,唯有遵循醫囑、規律回診、持續治療、定期檢查,同持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才是「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參考資料: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原文:腹瀉血便、便祕突然緩解 皆可能是腸炎警訊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3-06 瘦身.整形大揭密
隆乳學問大 醫師邱浚彥解謎「石頭奶」!
擁有完美胸型是許多愛美女性的渴望,很多人也不避諱尋求醫療協助,解決下垂外擴;大小胸或產後哺乳「走山」等惱人問題,不過隆乳植入的假體若與人體組織不合形成孿縮,常容易變成硬梆梆的「石頭奶」,反而徒增困擾,醫師提醒,隆乳前一定要與醫師多溝通,依個別的體質慎選填充材質,避免「整」出問題。天氣漸熱,很快就到穿比基尼展示曼妙身材的季節,不過上圍不豐滿或有胸型困擾的女性,青春期後,胸部要再發育十分困難,吃再多青木瓜也沒用,有人因此尋求豐胸整型,植入後卻變成俗稱的石頭奶,更加困擾。法喬醫美診所總院長邱浚彥表示,早期隆乳用的假體多是光滑面,跟人體組織不能結合,所以容易產生莢膜形成攣縮的現象,變所謂的「石頭奶」,但近年隆乳已多採用粗糙面的假體,不用按摩也比較不會變得硬梆梆。他表示,女性依個別體質及需求,可考慮「水滴型」及「圓盤型」義乳,目前最夯的已進展到液態矽膠「魔滴隆乳」,這種假體能根據地心引力變化,直立時有水滴狀效果,躺下後自然撐開,恢復到均勻的圓盤狀,植入後觸感飽滿,較少摸得出邊緣波紋感。邱浚彥也說,現在隆乳術多會從腋下做內視鏡,以免留下明顯傷痕,植入假體因不會接觸到乳腺,所以術後能正常哺乳。胸部較小或擔心隆乳後會有邊緣感的女性,植入假體時建議部分放在肌肉層,部分放在筋膜層下方,有了一層肌肉覆蓋,可減少邊緣感。胸部組織比較足夠的女性,假體會放在筋膜層下方,活動性較佳,晃動時也較自然。產後乳房萎縮下垂,則建議用果凍矽膠隆乳來改善或利用自體脂肪補在乳房周圍,胸部觸感更真實。他也提醒,隆乳後一個月內,務必回診確保假體擺在正位,穿著隆乳定位衣,屆期一周就能拆線。
-
2021-03-05 科別.腦部.神經
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鼻視鏡摘除腦腫瘤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一年半前體重莫名上升,「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短短3天就胖了5公斤,3個月就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一次搭機下降過程發生劇烈頭痛,就醫揪出腦內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北榮「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以不需開顱、微創鼻內視鏡手術,成功摘除翁小姐腦內的腫瘤。翁小姐說,發胖時出現月亮臉、皮膚粗糙、冒痘痘、毛髮增生等症狀,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被確診有巨大腫瘤在腦袋作祟,「自己都嚇哭了」。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荷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口約10人,台灣每年約新增60至70個病患,男女比約5比1,是少見疾病,臨床多因「突然變胖」求診,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台北榮總在104年由鼻頭頸科與一般神經外科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至今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庫欣病約占了10至15例。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指出,庫欣病目前無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診治,摘除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非常大,不單外表,還有血壓、血糖不穩等慢性病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說,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荷爾蒙也很快下降,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貌。原本腫瘤大到覆蓋鄰近血管及神經構造,要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難度相當高,此一成功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
-
2021-03-04 科別.腦部.神經
輕熟女成月亮臉!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搶救腦內風暴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愛美總維持美妙身材,然而,一年半前體重莫名直線上升,曾經三天就胖五公斤,「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最多一個月重達10公斤,3個月竟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平常就愛自拍的她,現在成了月亮臉,皮膚也變得粗糙冒痘痘還有毛髮增生,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後來在住家的南部醫院透過影像檢查找到腦下垂體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還包覆鄰近的大血管及神經構造,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於是決定北上榮總,終於在鼻內視鏡手術團隊的協助下成功摘除這顆腦內不定時炸彈,連阿嬤都不可思議地說「開腦竟然可以從鼻子進去!」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賀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約每百萬新加十個,算是少見疾病,通常女男比例為5:1,台灣每年約新增60-70個病患;而由腦下垂體引起的庫欣病占三分之二,腎上腺約一成,也有癌症所引起,臨床門診多因「突然變胖」來求醫,然而,跟一般胖子的區別是,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表示,庫欣病目前沒有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以診治,摘除的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還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會非常大,不單是外表,還有血壓、血糖等慢性病的健康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表示,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賀爾蒙也很快下降,在新陳代謝科、鼻頭頸科及神經外科等多專科的追蹤下,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貎,影像檢查亦無殘瘤,不須再接受輔助性的藥物及放射線治療。由於腦下垂體腫瘤及其他顱底腫瘤若有神經血管的侵犯,除傳統開顱手術外,要從鼻子的通道進行手術,難度是相當的高,要達到腫瘤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更是難上加難,此一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北榮104年起由鼻頭頸科藍敏瑛主任與一般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與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合作,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更共同發表10餘篇相關論文,其中,庫欣病手術個案約占了10至15例。
-
2021-03-04 科別.消化系統
男子挺台灣鳳梨大口吃 鳳梨卡食道差點窒息緊急就醫
大陸禁止台灣鳳梨輸入,國人紛紛力挺台灣鳳梨。南投縣47歲李姓男子也以行動支持,上周末騎單車休息時,買了鳳梨當場食用,大口吃下後鳳梨卻卡在食道入口,喝水也無法吞下如鯁在喉,趕緊到醫院急診,醫師以內視鏡將鳳梨夾出,才讓他如釋重負。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是肝膽腸胃科專家,當天得知患者狀況後,立即趕回醫院診療。洪弘昌說,李先生吃鳳梨時沒有細嚼就吞下,內視鏡檢查時發現5乘6公分的鳳梨塊卡在食道入口處,離口腔22公分,因為就在食道與氣管交接處稍有不慎,很可能窒息。洪弘昌說,食物噎到時應停止進食,實施哈姆立克急救法,並安排就醫由專業醫師協助。請勿聽信坊間喝醋、吞飯等方法,若自行處理不當可能會讓食物卡得更深,不易取出,若不慎嗆進氣管,恐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引發併發症等。長者、幼童或吞嚥困難患者,應細嚼慢咽,家屬也盡量在旁陪同,安排相對細碎食物避免噎住。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說,鳳梨有豐富營養成分,例如幫助蛋白質分解之酵素、含有纖維及維生素C,每100公克鳳梨含熱量46卡、醣類11克、粗纖維1.4公克、含維他命A、C、B1、B6、E,並且有生物鹼、蛋白脢和類生物素等。洪弘昌說,鳳梨能夠幫助消化、增加腸內有益菌活動及排便順暢,減少致癌物質和腸壁接觸時間,是很好的腸道保健水果,民眾多吃新鮮鳳梨、蔬果對健康絕對加分。
-
2021-02-27 新聞.科普好健康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醫師,每到天氣變化,我就會頭痛發作,電腦斷層做過了,沒有長腦瘤,但有鼻竇炎,就會引起頭痛嗎?要怎麼處理?」在頭痛門診中,常遇到這樣的患者,看著影像系統焦慮地問我。頭痛患者罹患上頷竇炎分析醫院內以偏頭痛為診斷,曾因劇烈頭痛發作,於急診就醫時,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的病患,其中竟高達九成合併嚴重程度不一的鼻竇炎,特別是上頷竇炎。一名40歲女性偏頭痛患者,自某日起,頭痛幾乎天天發作,只能不停地服用止痛藥以及一種偏頭痛治療特效藥,持續數月。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同時罹患上頷竇炎,經過相關治療後,終於讓頭痛發作停止。鼻竇感覺由三叉神經支配為何鼻竇炎會引起頭痛?人類鼻竇群共有五大類,前額竇、上頷竇、前篩竇、後篩竇和蝶竇,都左右成對,自嬰兒剛出生時期開始發育,青少年時期結束,用於減輕頭顱骨重量,增加說話時的共鳴,內層覆蓋著纖毛黏膜,下有腺體分泌黏液,黏附空氣中的髒汙、細菌及病毒,再藉著纖毛運動,以特定的路徑,經由細窄的外流通道,排出鼻竇,進入鼻腔,向後流入鼻咽,或者向前流出鼻孔。鼻竇感覺由三叉神經所支配,黏膜內有感覺神經元受器。若因病毒感染如感冒或過敏發作,或是外傷、異物進入,會使鼻竇內黏膜發炎水腫,外流通道阻塞,分泌物無法順利排出,積滯其內,細菌孳生,發炎症狀更嚴重,若是鼻竇內腫瘤形成,也會干擾分泌物的排出路徑,引起鼻竇發炎。急性發炎使鼻竇壓力增加急性發炎會使鼻竇內壓力增加,壓迫黏膜,刺激感覺神經元受器,大量疼痛訊息傳入大腦,牽連到同為三叉神經所支配的頭皮部位,例如前額竇、篩竇和蝶竇(亦即同側前額、眼眶或頭頂發生疼痛),上頷竇疼痛則會牽連到同側顴部或顳部發生疼痛。目前公認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簡稱CGRP)是引發偏頭痛的重要激素,所有鼻竇內均有可以分泌CGRP的三叉神經末梢纖維,但以上頷竇內密度最高、數量也最多。一旦鼻竇發炎,它們受到刺激,就會分泌CGRP,進入血液循環,誘發偏頭痛,也因為成人鼻竇炎以上頜竇為主,因此成人較常發生偏頭痛,孩童鼻竇炎則以篩竇為主。用藥無效也可嘗試手術藥物治療方面,並非只是治療頭痛,而是要治療鼻竇炎,可以嘗試使用抗組織胺或副腎皮質素,口服或局部噴劑皆可,搭配口服或靜脈注射廣效性抗生素,或上頷竇沖洗術;若有鼻息肉,可以合併奎諾酮類 (quinolone)抗生素,再不行才會嘗試功能性內視鏡手術,直接清除病態組織,改善通氣與促進引流,透過各種治療方式,可減少牽連性頭痛或偏頭痛的發作。
-
2021-02-2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長年的壞習慣,終於讓身體向我提出警告。」8年前的12月底,參加一場婚宴後,腹部突然一陣疼痛,原以為是吃壞肚子,想著過一會兒拉個肚子應該就會慢慢好轉,但後續毫無想上廁所的動靜,反而是悶脹感慢慢地爬升至上腹部。「不痛但好難過,隨之而來的是怕冷但沒發燒、惡心卻吐不出來。」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內心馬上一陣毛,腦海中立刻想到是「膽囊結石」。以為調整飲食就可改善早在症狀出現那一年的6月,才剛做完健康檢查,膽囊發現有5mm的小息肉,膽囊息肉在自身的認知中是不會有症狀的,不過沒想到這顆當初以為是息肉的影像,實際上是佯裝息肉的結石,息肉與結石不同,結石會隨意移動,一旦出現物理性的阻塞,後續就會出現症狀。那時候還想著反正是小息肉,僅需要改善生活飲食,學著和平相處,就有機會可以跟膽囊息肉分手,「只是老狗學不會新把戲」,長期不吃早餐、午餐隨便吃、晚餐吃太多的習慣,不是說改就能改,導致12月底的症狀一來,馬上被確診為「急性膽囊炎」,再過幾天就被送進開刀房切除膽囊。仰賴麻藥舒緩疼痛一直以來,我自認忍痛力極強,教科書上形容的急性膽囊炎的疼痛是「悶痛感不斷持續」,從字面上看到的悶及痛,就像是吃太飽或是腹脹感,自以為這不算是什麼挑戰,沒想到出現症狀那天,痛到馬上掛急診。急性膽囊炎的疼痛就像是被人打斷肋骨、沒打麻醉被剖腹,要不是有麻藥,肯定會痛到發瘋。研究顯示,急性膽囊炎有7成5患者,施打抗生素後,症狀會慢慢改善,很不幸地,我是那2成5患者,打了一整天的抗生素,當麻藥一退,人又像被亂拳毆打,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但是那時候的疼痛,逼得鼓起勇氣按鈴,請護理人員幫忙打麻藥,也不得不承認當時的我就像是「毒癮發作一樣」,極度仰賴麻藥舒緩疼痛,「以為自己生病不會這麼丟臉,但遇到才知道那是完全沒辦法阻擋的。」走路、解小便耐力考驗開完刀後,也是一場耐力考驗,從起床、翻身、側躺都讓腹部嚴重抗議,成功起身後,連走路都像是小兒學步,即使跨出第一步,還有第二步,每一步都讓人冒冷汗,最困擾的是一開始小便始終解不出來,愛面子的我十分不願意插導尿管,硬逼自己努力解放,才避免尷尬。終於到住院第三天才喝到一口蘋果汁,當下眼淚都快流下來「太好喝了」。經歷一場大病後,仔細回想自己的飲食狀態,並非健康飲食,長期的胡亂飲食,終究會讓身體反撲,這場疾病後,深深感覺到要好好珍惜健康身體,無論工作再忙,也得盡可能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三餐正常、定時定量、不偏食、增加纖維質攝取,避免高熱量、高油脂飲食及甜食。」更要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及健康的減重,每周最多減0.5公斤。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若有膽囊結石的患者,應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低脂飲食每份脂肪含量小於3公克,烹調少用煎、炸,多採煮、燉、清蒸等方式料理食物,避免膽囊結石症狀發作。膽囊切除後,不需刻意採用低脂飲食,脂肪攝取量每天50公克,以及總熱量低於30%,並維持正常的生活飲食型態。黃信閎小檔案年齡:47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專長:消化系、內視鏡、膽胰治療性內視鏡興趣:旅遊現職: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日本國立癌病中心及北里大學東病院研習早期癌及內視鏡超音波
-
2021-02-24 癌症.攝護腺癌
兩男命運大不同 PSA升高=攝護腺癌?應定期追蹤保健康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名,其中,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是診斷攝護腺癌的重要數值之一,超出正常值至少有4成機率罹癌。林先生發現PSA偏高,多年定期追蹤後,進行攝護腺切片檢查,幸好一切正常;陳先生之前PSA數值高,卻未追蹤,直到有症狀才來看診,卻已是攝護腺癌。兩案PSA數值升高,命運卻大不相同,醫師說明,PSA數值高不一定是罹患攝護腺癌,檢查前發生性行為或是騎車、騎馬攝護腺有多次摩擦,均可能導致數值偏高,可待3至4星期後再次追蹤,若數值仍高,應定期追蹤。PSA是攝護腺細胞產生的一種醣蛋白,正常情況下,PSA會少於4ng/ml,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研究指出,當PSA介於4至10ng/ml時,罹患攝護腺癌機會有4成;大於10ng/ml,有一半的機率罹患攝護腺癌。他提醒,對於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PSA大於2.5ng/ml就應特別注意並追蹤。然PSA升高不一定是罹患攝護腺癌,周固指出,除攝護腺癌致PSA升高以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PSA數值,如年齡、攝護腺大小、尿路感染、攝護腺炎、射精、攝護腺受傷、攝護腺受傷以及接受內視鏡檢查或手術。此外,檢查前有性行為、攝護腺好的或是惡性的細胞均,甚至騎馬、騎車多次摩擦,以上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PSA短期或持續的升高,所以PSA升高不用太擔心,但要積極找醫生治療。周固說明,年齡較大,PSA升高;當攝護腺肥大程度已引起症狀者,通常會升高;攝護腺發炎使得攝護腺細胞受損害,也會導致PSA上升,通常在治療後會逐漸降低,甚至恢復正常數值。判斷有無罹患攝護腺癌,不能單憑PSA,周固表示,PSA數質異常時,最好進行相關檢查,肛門指診以了解攝護腺大小、有無壓痛及硬塊;攝護腺超音波或磁振造影,可以辨認攝護腺大小、變化及邊緣狀況;攝護腺切片,透過針刺切片檢查是否有癌細胞,但切片沒有,不代表一定沒有,仍要積極追蹤。周固說,早期發現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接近100%,但若已有癌細胞轉移擴散,五年存活率驟降至3成,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當重要。59歲陳先生,過去曾有PSA升高病史,但因未有不適,就沒再追蹤,去年底因排尿困難就醫,PSA竟高達271.33ng/ml,遠高於正常值4ng/ml;經肛門指診,摸到明顯腫塊,攝護腺超音波顯示攝護腺巨大且邊緣不平整,攝護腺切片為攝護腺癌,後續安排治療。周固表示,個案之前PSA數值高,卻未追蹤,直到有症狀才來看診,後來各項報告都發現是攝護腺癌。66歲林先生,自從體檢發現PSA偏高,便開始定期追蹤,在100年至108年間,PSA數值常介於4到6ng/ml,高於正常值4ng/ml,經攝護腺超音波檢查,偶爾見到黑影,但大多是正常,肛門指診也無異狀。去年定期追蹤時,PSA為7.12 ng/ml,較以往高,游離與總量比例為7%,低於2成則攝護腺癌機率上升,經攝護腺超音波檢查有不清楚黑影,因此進行攝護腺切片,幸好一切正常。周固提醒,影響PSA的因素多且PSA代謝慢,一般民眾檢查數值若偏高,可隔3至4個月檢查,若數值仍高,需定期追蹤。異常行為如射精,恐致PSA數值較高,建議過3至4星期再追蹤,中間需控制影響數值的其他因素,如不要去騎腳踏車、馬拉松比賽等摩擦攝護腺的活動,避免影響檢查結果。
-
2021-02-22 癌症.其他癌症
別以為不痛代表不嚴重 無痛性血尿3%至6%為癌症
●頻繁出現無痛性血尿,泌尿道罹癌風險高●疼痛性血尿,可能是尿道炎、膀胱炎、腎臟發炎或尿路結石●泌尿道癌症,常見泌尿上皮癌、攝護腺癌及腎臟癌67歲金先生(化名)是熱愛工作的媒體人,平時喜歡找朋友遊山玩水,參加飯局把酒言歡,偶爾叼根菸,緩解高壓工作。金先生退休後仍到處參與公益活動,在一次活動結束後,回家呼呼大睡,隔日起床解尿發現尿液顏色變紅,接連幾次尿中都帶有血,因沒有不適,就不以為意,後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他才開始擔心到泌尿科檢查。檢查發現膀胱惡性腫瘤金先生排尿時並不感覺疼痛,也無灼熱現象,也沒有服用抗凝血劑或攝護腺肥大用藥,尿液檢查顯示,尿中有明顯多量紅血球,卻沒有白血球過多發炎現象;靜脈尿路攝影檢查卻發現,膀胱裡有個不正常陰影,進一步內視鏡檢查顯示,有一個直徑約三公分的膀胱腫塊。經膀胱腫瘤刮除手術治療,病理報告顯示為惡性腫瘤,還好腫瘤尚在初期,沒有轉移到身體其他淋巴結或器官,金先生恢復正常,解尿也不再有血尿情形。血尿就是尿中有血的意思,排除女性經期引起的出血和因吃含紅色色素蔬菜水果產生紅色尿液後,如果實質性驗到尿中有血,需考慮泌尿道出血的情形。注意是否有用抗凝血劑血尿分疼痛性和無痛性二種,疼痛性血尿通常代表泌尿系統有發炎或阻塞情形,可能是尿道炎、膀胱炎、腎臟發炎或尿路結石阻塞等狀況。無痛性血尿首要考慮是否有使用抗凝血劑,尤其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有服用類似阿斯匹林類藥物,有時劇烈運動後也會產生血尿情況。無痛性的出血還可能隱藏大問題,臨床上特別要注意,例如攝護腺肥大出血或自體免疫疾病攻擊腎臟造成腎絲球腎炎血尿,其他則要考量是否有泌尿道罹癌可能性,常見有泌尿上皮癌、攝護腺癌及腎臟癌,大多數不會有疼痛情形,有些只會偶爾發生一次就停止,因此多不以為意延遲就醫。無痛性血尿3%至6%為癌症無痛性肉眼可見血尿,約有3%至6%會被診斷為癌症,年紀愈大比率愈高。如果合併反覆性血尿、男性、癌症家族史,長期抽菸環境、暴露於化學染劑、有慢性泌尿道感染或腎病變者,要更加留意泌尿上皮癌可能性。血尿是身體警訊,別以為不痛就代表不嚴重,有血尿情形一定要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
2021-02-18 科別.耳鼻喉
嚇人!使用潮濕棉花棒掏耳朵 工人耳道長黴菌
耳朵也會發黴!南投65歲陳姓男子耳朵奇癢無比,至南投醫院就診,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陳男耳膜和內耳道上長滿一顆顆黑白小點,竟然孳生黴菌,經清理耳道內分泌物與真菌團塊,並使用藥物治療後,症狀慢慢好轉。陳妻抱怨,丈夫有香港腳,還經常抓完腳之後就去掏耳朵,懷疑是香港腳的黴菌傳染到耳朵,陳男則說,自己都購買醫療用棉花棒掏耳朵。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抽絲剝繭後,發現陳男在菇寮工作,由於溫度控制在22至28度、濕度則維持在60至90%之間,長時間處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且空氣中又有很多菌絲與孢子,可能導致黴菌孳生腳部。陳男購買棉花棒也放在菇寮裡,只要耳朵一癢就抽出一支掏耳朵,潮濕環境促使每根棉花棒都發黴,燈光昏暗也看不清,才會將黴菌孢子推到耳膜最深處,演變成「耳朵養菇菇」局面。吳昭寬說,生活中本就充斥著黴菌或稱真菌,比較常見的菌種為黑麴黴菌或白色念珠菌。一般身處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朋友,因為環境潮濕悶熱,適合黴菌生長。另外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控制不佳、癌症接受化學藥物治療、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愛滋病朋友,也容易發生。耳朵癢可適度使用棉花棒、耳耙子摳挖,但若長時間不適請盡早就醫,因為有些嚴重黴菌性耳道炎,恐因為發炎物質持續破壞,造成耳膜破裂、影響聽覺功能甚至造成癌變的可能。臨床上也常常在過度清洗耳朵發現耳朵發黴現象,原因在於外耳道會分泌適量的耵聹,有殺菌抗黴保護耳道的作用,過度掏耳朵容易造成耳道皮膚受傷,進而影響防護能力,黴菌也容易滋生。
-
2021-02-18 科別.泌尿腎臟
退休族腰痠血尿動不了好崩潰 術後享受「好動」人生
70歲陳先生平日喜好爬山運動、打桌球,原本以為退休後可以好好享受退休人生,沒想到10多年前因輸尿管結石手術取出,飽受腰痛之苦,人生變黑白,即便裝雙J管二年多,但每3、4個月換一次,且走不到300公尺就血尿、腰痛,後經接受機械手臂口腔黏膜輸尿管重建手術,拔除雙J管,如今已可以走3公里,開心爬山、運動,享受退休人生。台中榮總泌尿外科醫師陳正哲說,輸尿管狹窄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其中後天性輸尿管狹窄的發生率在1%至24%不等,常見原因為骨盆腔、後腹腔手術或是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後造成的併發症。陳正哲說明,輸尿管狹窄會造成腰部或是腹部疼痛,血尿,及腎功能受損。輸尿管狹窄的時間越久,腎功能損傷的程度也會越嚴重,甚至可能會導致腎衰竭。手術目的在於緩解症狀,保留或改善腎功能。陳先生說,他在10年前因輸尿管結石,並接受輸尿管鏡取石手術,但術後左後腰疼痛嚴重,在2018年就醫發現左腎嚴重水腫,輸尿管狹窄,放置一條雙J導管,但三個月後,輸尿管狹窄處仍無明顯改善,只能定期回診換雙J導管。陳先生指出,由於雙J導管滑動可能會造成血尿,泌尿道發炎,腰部及膀胱的不適感,連走幾步路都會血尿,不敢從事運動,複診時,心情低落。陳正哲說,去年初,他前往美國天普大學醫院進修,跟隨美國達文西泌尿道重建手術的大師Daniel Eun學習半年,去年8月回台,陳先生在8月底接受達文西口腔黏膜輸尿管重建手術,即陳先生輸尿管狹窄約2公分,從口腔黏膜取一塊皮瓣修補重建。
-
2021-02-18 科別.消化系統
重要警訊別忽視!糞便檢查有潛血 這種腹瀉不單純
腹瀉伴隨血便,問題恐不單純!三十多歲的王先生是位上班族,去年開始偶爾出現腹痛、腹瀉症狀,原本以為是腸躁症,但到院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卻發現潛血反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竟然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讓王先生大感意外。鹿港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林成行醫師表示,腹痛、腹瀉是腸胃炎典型症狀,一旦出現慢性腹痛、腹瀉、甚至血便就要當心,必須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腸胃道出血、自體免疫疾病或大腸癌等病因。像上述王先生所罹患的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腸黏膜持續發炎導致潰瘍而造成出血,嚴重時,肉眼可直接看到血便,但症狀較輕微時,必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以偵測出血與否,如未妥善治療,放任腸道出血,可能導致患者貧血、身體愈來愈虛弱。棘手腸炎難確診 五管齊下揪病因發炎性腸道疾病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區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林成行醫師進一步說明,潰瘍性結腸炎侵犯範圍涵蓋直腸、結腸,深度達黏膜層為主,以連續性病灶呈現;至於克隆氏症侵犯的區域既深又遠,範圍則從口腔、胃、到腸等涵蓋整個腸胃道,其中約七成病灶會發生在小腸,病灶可能深達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等,以跳躍性病灶表現。發炎性腸道疾病之所以棘手,因為患者症狀時好時壞,又易與腸胃炎或腸躁症混淆,若未提高警覺,可能歷經數月到數年,甚至出現腸道狹窄、穿孔、瘻管、膿瘍等嚴重併發症才得以確診。正因為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情如此複雜且患者症狀表現不一,現階段無法靠單一檢查確診,醫師需綜合病史、症狀,搭配抽血檢查、糞便檢查、影像檢查、內視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再予以診斷。不只止瀉!黏膜癒合防併發症 才是理想治療目標林成行醫師指出,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並非單純止瀉,而是一場長期抗戰,應分為短、中、長期治療目標,初期為緩解腹痛、腹瀉、血便症狀;中期則應以降低發炎指數、促進腸道黏膜癒合為主;長期則希望病理切片未觀察到發炎現象,達到腸道黏膜癒合以降低併發症風險。發炎性腸道疾病現有傳統治療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近年隨著生物製劑問世,藉精準治療以減少併發症發生、需要手術的機會。王先生確診後隨即接受治療,腸炎症狀逐步獲得改善,但他卻輕忽潰瘍性結腸炎的嚴重性,任意停藥導致舊疾復發,腹痛、血便症狀再現,必須緊急住院,讓他不敢在任意「自」療。後續治療時,因擔心類固醇副作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卻出現胰臟炎,後來決定改採生物製劑治療,症狀逐漸好轉,後續追蹤,腸道黏膜逐漸癒合,疾病獲得穩定控制。林成行醫師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如果自行停藥,未定期回診追蹤,腸炎容易反覆發作,嚴重者恐導致腸子穿孔、纖維化、狹窄,甚至可能癌化;不僅如此,還可能提高腸道外症狀併發風險,如肝炎、胰臟炎、虹彩炎、關節炎、皮膚病變,提醒病友,唯有遵循醫囑、定期回診、規律用藥、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才是「腸」保健康的關鍵。原文:
-
2021-02-17 名人.相性幸福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老師,為什麼我覺得做愛沒有像A片女優那樣看起來很舒服的感覺呀?」這一個疑問,相必許多的女性或多或少都曾經萌生過此念頭,畢竟它在我們的女性個案中被提出的機率高達九成!到底高潮是什麼感受?能不能不再靠演技來配合對方呢?就讓我們繼續閱讀下去。高潮是什麼提到高潮,不免會提到1950年代的婦產科醫生Masters和助理Johnson,當時對於性生理感到好奇,所以展開一系列的臨床研究。他們設計了一組有安裝內視鏡的假陽具,透過攝影的方式來觀察女性高潮時候的生理反應,並將這些數據下了定義,就是我們常聽見的「性反應週期」,有興奮、高原、高潮和消褪,而高潮在生理上最容易判斷的方式是,女性的陰道會不由自主的收縮。然而你可能會有疑問想說:「如果我沒有收縮就不算高潮了嗎?」,所以其實不能完全只看性生理的反應。在後續的學者認為Master and Johnson的性反應週期少了心理的層面,而有其它的性反應週期的模型被提出;此外,也還有從腦神經科學的方向去做探討,相關的研究仍然還在進行中,目前還難以用非常簡單且明確的陳述來定義。除了剛提到用生理上的反應來做判斷之外,我會頃向較容易理解的說明是「高潮是突然且不由自主地釋放性張力」,舉個例子:當你很緊張的時候,肌肉會變得僵硬,等到你放鬆的那一刻,好像如釋重負一樣飄飄然的感覺。所以只要你有體驗到這種很像跨過臨介點的「完成感」,那麼就是高潮了。性愛好比爬山 可以選擇不同的山來爬才有趣呀用爬山來比喻性愛的話,我們確實在登頂的時候較能體會到身體通暢的感受。不過誰說每次爬山就一定得登上巔峰才稱得上是爬山,做愛也並非每次都要高潮才稱得上是做愛。因為性行為在性學的廣泛定義中是指「彼此只要能夠獲得滿足,即便是相互愛撫的行為也是性行為的一種形式。」例如:自慰、幫對方口愛或手愛……這些都列入,並不只局限在性器的交合才能稱作性愛。況且我們不是非得每次都要爬同一座山呀,高潮的方式也有多樣化的選擇,常聽到的有陰蒂高潮、陰道高潮,除此之外還有g點高潮、後庭高潮、乳頭高潮等等。在眾多達到高潮方式中,我最推薦陰蒂高潮和混合性高潮,原因如下:1.陰蒂高潮由於女性的陰蒂的感覺末稍神經超過8000多條,比男性的龜頭還敏感,就代表愈容易有感覺。再加上陰蒂位置外顯,容易在刺激的過程中透過視覺及觸摸發現變化,是最入門而且最簡單的方法了。2.混合性的高潮感官的刺激愈多元,帶來的加乘感受也愈強。在性愛的過程中不是單純的活塞運動才叫厲害,通常會加上陰蒂、乳頭、聲音……不同部位或是感官上的刺激來提昇高潮的機率,也因此才會說多元還是比單一來得豐富且有趣呀!雖然高潮人人都想追求,然而就如同第二段所提到的,後續的學者也提出,達到高潮不是單論技巧就行,否則我們在臨床上就不會聽到「空虛」、「無聊」、「他是不是不愛我了」、「我是不是不夠好」等等情緒上的字眼。這也就代表,想要擁有高品質的性愛,除了生理上的刺激之外,心理上的需求被看見與滿足是重要的,達到高潮的頻率也才會增加。
-
2021-02-04 科別.消化系統
胰臟癌、炎分不清?內視鏡超音波助攻確診免挨1刀
57歲孫姓男子因上腹痛、3個月內暴瘦近10公斤,就醫發現整個胰臟都腫了,懷疑是惡性腫瘤,建議手術切除,經轉往台中榮總肝膽腸胃科尋求第二意見,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超音波對比顯影劑輔助診斷,加上內視鏡超音波細針抽吸採檢,確診為自體免疫性胰臟炎,排除胰臟癌,免挨一刀,男子目前持續在門診接受藥物治療,胰臟也消腫,解除大患。台中榮總肝膽腸胃科醫師廖思嘉說,胰臟是位於腹腔比較深層的器官,常因腸氣阻擋而成為腹部超音波檢查盲點,因此需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幫助診斷,但仍不易區分病灶,尤其局部發炎病灶會被誤診為惡性腫瘤,而讓病人白白開刀。廖思嘉指出,胰臟為什麼會發炎?台灣胰臟發炎原因前三名是酒精、膽結石,以及三酸甘油脂過高。自體免疫性胰臟炎為人體內一種自體抗原攻擊胰臟,成因不明。孫姓病患在前年五月轉到台中榮總尋求第二意見,接受電腦斷層發現病灶約3.22公分,利用正子攝影,發現腫瘤態勢比較像發炎,因此安排內視鏡超音波對比顯影劑輔助診斷,並透過胃腸道貼近胰臟進行內視鏡超音波細針抽吸術對胰臟病灶穿刺採樣、切片提高診斷率。
-
2021-01-27 癌症.頭頸癌
脖子腫大不痛不癢竟是鼻咽癌轉移?當心不確定的感冒症狀,3大症狀更是警訊
柯先生發現左下頦有腫塊,既不會痛也不會癢,只是感覺喉嚨有點乾痛,猜想應該是感冒,便隨便找了家附近的內兒科診所拿了一般感冒藥和消炎藥吃,感覺腫塊好像有消了一些,覺得不會痛便沒再去看了。 後來又感覺有感冒症狀,醫師說可能是感冒引起淋巴腫大,再吃了一些藥,感冒症狀沒了,也因為工作忙碌就沒再去看診了。 又過了半年,他一直覺得腰痛,老是在吃止痛藥,家人發現他脖子腫大那麼久都沒好,要他到大醫院檢查,等到醫師用鼻咽內視鏡檢查,才發現是鼻咽癌,因為有頸部淋巴轉移還有骨盆腔骨轉移,發現時已經是第四期鼻咽癌了。 ▍上頸部無痛腫大最危險 「上頸部如果有不痛不癢的腫塊,一定要高度懷疑鼻咽癌!」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提醒,臺灣約有70%到80%以上的鼻咽癌病人是以無痛性的上頸部淋巴結腫大為表現。 一般無論是感冒或是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一定都會有疼痛感,所以如果發現脖子上部「有腫大而且不痛不癢」,一定要提高警覺;絕不會是普通的感冒! 侯勝博表示,鼻咽癌有三大症狀:一是無痛性上頸部淋巴結腫大;二是患者都有鼻涕中有血絲,或是早上起床後倒吸一口的痰中有血絲;第三是有單側耳朵被塞住悶悶的症狀。 其他的症狀還包括不確定的感冒症狀,患者可能會有鼻塞、流鼻涕有血絲等現象,大多數患者都會以為是一般的小感冒,當然有鼻塞或流鼻涕有血絲的人,大多數都不會是鼻咽癌。 可是如果同時伴隨著有「早上第一口痰中有血絲」,這種症狀一週內至少有兩三次的話,就要提高警覺。 ▍鼻咽癌位置深處很難早期發現不過當發現脖子有無痛淋巴結腫大時,已經是轉移病灶,而且頸部淋巴結很豐富,一有淋巴結轉移,很容易轉移全身,像是骨骼、肺臟、肝臟等。 侯勝博說,因為鼻咽的位置很深,在鼻腔後方與口咽上方,很難直接看到,必須使用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等特殊工具才能看得到,而且早期的症狀真的就是像小感冒一樣很不明顯。 他行醫多年中,看過原位未轉移的鼻咽癌的病例數只有個位數,而患者都是因為看別的病,不小心同時發現有鼻咽癌,絕大多數患者都是中晚期才發現。 不過即使發現已經有轉移,患者也不必太灰心,侯勝博表示,鼻咽癌因為位置在顱腔正中,開刀很難清楚完全,所以放射治療為第一線療法。 由於鼻咽癌對放射線敏感性強,治療的反應很好,第一期及二期A的患者在單純使用放射治療,治療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一般是每天照射,連續治療七至八週,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 二期B後的患者則建議合併放射及化學治療,對化學藥物反應良好的患者,存活率也可以提高,所以患者不要恐懼,尋求正規療法可以爭取更多時間。
-
2021-01-26 科別.耳鼻喉
聲音6跡象恐出賣你的年齡!說話大聲、說太快都NG
現值70歲的湯老伯,原本聲音宏亮,但自去年夏天開始覺得說話時,不再像年輕時嘹亮輕鬆,不時有勞累、沙啞感覺,連帶有頸部痠痛、喉部乾燥、異物感,甚至在喝湯時,也常有嗆到的感覺。經過喉內視鏡檢 查,發現雙側聲帶萎縮、聲門無法閉合,始終有1mm的間隙,看來就像是永遠閉不攏的雙唇,被診斷為「聲帶老化」。聲音有年齡之別 4個老人聲音疾病每個人都知道皮膚會老, 卻鮮少人知道聲帶也會老。耳鼻喉科醫師王興萬指出,即使是通過電話筒,沒有見到本人,也可以輕易從聲音分辨出對方的年齡,這是因為老人的聲音通常較為軟弱、沙啞,不像兒童的聲音清亮、尖銳,因此聲音確實有年齡之別,就算是一般人也很容易分辨。老年人的聲音疾病,分為聲帶癌、聲帶瘜肉、結節,以及音聲老化等,其中音聲老化、聲內閉鎖不全約占1/5的求診病例,這些老人家們通常到耳鼻喉科時,多會表示自覺到聲音變低沉、沙啞、唱歌五音不全、喉嚨長期乾痛不適、多痰、說話費力。聲帶老化 失聲、說話疲倦是常見症狀王興萬表示,所謂的聲帶老化是指老年人的喉部會有一些型態上的變化,這是因為聲帶的膠原纖維、彈性組織及纖維組織母細胞的減少,或是黏膜下腺的萎縮所致。有些老人家的喉部肌肉,因為老化導致肌肉萎縮,或是肌肉纖維排列混亂,發現在纖維中 出現結締組織的增加及脂肪滲透。這些變化都會讓聲帶出現間隙,或是氣息聲。一般主要的症狀為失聲及說話疲倦,聲帶萎縮導致老人家在發聲的時候聲帶不容易緊閉,如此就容易覺得講話很累,聲音會產生沙啞的現象,進而導致高低音階無法適時的達成。還有些年輕人也出現聲帶老化的情況,通常與職業有密切關係,通常是老師、行銷人員、職業歌者、軍人、導遊等,以嗓音為謀生手段的從業人員,因為長期過度使用聲帶,導致聲帶提早老化。說太大聲、說太快 恐致聲帶長繭聲帶老化有時要必須與聲帶長繭或瘜肉做一些鑑別診斷,一般聲帶的基礎振動頻率,女性大於男性,女性約238 Hz,男性約142 Hz,所以出現聲帶結節情況的女性多於男性。說話的音量過大會使聲帶負擔變重,一般說話的音量不要大於40至45分貝,否則聲帶容易長繭或瘜肉;同時,若說話速度太快也會加重聲帶負擔,中文說話速度一般不要大於一分鐘200字,若以電視上的主播說話速度為例,主播的說話速度約為一分鐘200字,到一分鐘250字。王興萬強調,最好慢慢說,以每分鐘150字為宜。老年人聲音問題以老化的因素居多,但仍有可能與聲帶長繭、瘜肉或是聲帶癌有關。聲帶手術 幫助聲音回春 雖然老化是不可免的,但是透過治療,還是可以讓聲音回春。王興萬提及,強化肺活量及頸部肌肉的應用,需要老人家耐心且長期的配合,經過不斷練習,一般多利用唱歌方式練習,學習有效運動肺部的空氣作為發聲之用,透過正確的唱歌方式,也可以改善喉部肌肉與呼吸間的協調性。 雖然老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是注意「講話衛生」卻是人人可以做到的。王興萬提醒,避免長期大聲講話、大叫,當聲帶黏膜發生感染的時候,減少過度使用聲帶、喝酒、抽菸,正確的說話習慣,適量的運動,都可以保持聲帶健康。延伸閱讀: ·聲音燒聲只是小毛病? 4原因其中一種就是癌 ·出現吞嚥困難多已是食道癌末期! 醫勸「3個飲食惡習」快改
-
2021-01-22 科別.新陳代謝
天冷吃鍋再來杯啤酒超爽快!專家提醒,恐造成此疾病發生
寒流一波波報到,冷冷的天氣讓人特別想邊吃熱呼呼的火鍋,再來杯冰涼的啤酒,就是爽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王繁棻提醒,有膽結石、高血脂、長期飲酒等問題的人,需節制飲食,以免引發急性胰臟炎。王繁棻指出,急性胰臟炎,是指胰臟及周圍組織的急性發炎反應。急性胰臟炎典型症狀為上腹痛,甚至延伸至背部,也有疼痛部位在肚臍周圍;其他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不清、血中白血球升高、電解質不平衡,血糖偏高等。引發急性胰臟炎最常見的原因為膽結石,約占40%,主要是膽結石移位,跑到總膽管和胰管開口附近,產生磨擦而發炎;其次為長期飲酒或短時間內攝取過多酒精,約占30%;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也會引發急性胰臟炎,約占2~5%。王繁棻進一步說明,某些臨床上藥物,或是腹部受過創傷、手術後,也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另有其他因素會增加胰臟炎機率,包括抽菸、肥胖、糖尿病,其中,肥胖與糖尿病亦是慢性胰臟炎與胰臟癌的危險因子。8成的急性胰臟炎病人為輕度,約3至7天可出院。重度胰臟炎是指器官衰竭持續48小時以上,主要發生在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腎臟,危險因子包括60歲以上、肥胖(BMI>30)、有其他共病症、酒癮病人。 王繁棻提醒,急性胰臟炎死亡率約2%,若持續器官衰竭的死亡率,則接近3成,不可輕忽。急性胰臟炎處置方式為積極輸液,輕度病人可進食清流質或流質,再轉為低脂固態飲食;若有嚴重疼痛、噁心嘔吐,則須禁食。中重度病人,需使用廣效性抗生素,如有疼痛可給予止痛藥。若為膽結石胰臟炎或上行性膽管炎病人,須由消化內科醫師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由於膽結石胰臟炎易復發,建議在4至6周內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或內視鏡膽道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胰臟炎,更重要的需針對發生原因去處理與預防,特別是飲酒與高三酸甘油酯。王繁棻指出,飲食中的三酸甘油酯會被胰臟脂肪酶分解,與膽汁混合,再進入小腸分解,因此餐後乳糜微粒濃度會升高;若乳糜代謝有問題,血中濃度過高,會影響胰臟微血管血流,造成腺細胞缺血,發生壞死及發炎。她進一步提到,如果早已有潛藏膽結石、高三酸甘油酯等危險因子的人,又吃進過多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再搭配飲酒,就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發生。一般來說,空腹狀態下驗出三酸甘油酯500mg/dl以上,就屬高風險族群,需採「低油飲食」,並服用降血脂藥,以控制血糖;同時要增加身體活動量來降低體重,以及減少飲酒。王繁棻建議,日常飲食應採「低油」原則,減少吃油炸食物、高糖飲料及甜點;多攝取五穀根莖類,避免酥皮類與高油脂糕點,如蛋黃酥、鳳梨酥、甜甜圈、蛋糕等。用油上,以植物性油脂取代動物性油脂,務必注意生菜沙拉搭配的沙拉醬,油脂量也很高,應減量使用;蛋白質方面,建議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避免紅肉類,奶類則以低脂為佳。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 王繁棻
-
2021-01-20 科別.腦部.神經
長坐引起腰椎神經壓迫 微創脊椎手術還貨車司機春天
1名62歲大貨車司機,去年底左側腰突然開始疼痛,有時候甚至痛到睡不著。經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確診是第四節腰椎嚴重神經壓迫,後經過「微創脊椎手術」治療,當天術後疼痛立刻緩解,也可以下床走動,日前回診復原狀況良好。患者說,10年前曾開過腰椎手術傳統手術,傷口很大也很痛,休養很久才回去工作。這次再發作,聽從建議改施以微創脊椎手術治療,發覺跟第一次傳統手術完全不一樣,除了傷口小,且麻醉退了之後,就可以下床走路、正常作息,等再休養一段時日,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朱彥澤說,與傳統開放式脊椎手術不同,微創脊椎手術是透過顯微鏡及內視鏡,精準處理神經壓迫的部位,可以更快、更安全,並且能縮短恢復時間。和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微創脊椎手術是針對患部問題處理,對肌肉和軟組織的創傷較少,大多數患者在術後當天及隔天,即可下床自由行動,快速回復到日常生活。而且,傳統手術做完後,有時還會加裝骨釘、骨板的固定,這些會使原本可以活動的脊椎骨受限,過了5至10年,它鄰近的組織又會產生問題,但微創脊椎手術不會造成鄰近的問題,可以維持大部分組織的健康。他說,下背痛是常見慢性疼痛症狀,許多患者,特別是中老年人,常常因疼痛糾纏影響生活品質。呼籲有這類病兆的民眾不要害怕,隨著醫療科技技術進步,目前趨勢逐漸朝向「微創脊椎手術」以減少手術風險、術後疼痛及縮短病患恢復期,提升術後生活品質為目標,對於擔心手術風險與術後疼痛不適的病患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