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9 名人.許金川
搜尋
內視鏡
共找到
656
筆 文章
-
-
2022-02-17 新聞.科普好健康
巴戈胰臟癌逝/五年存活率不到5% 為何胰臟癌成無聲殺手?
編按:巴戈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令外界相當震驚。走在街上,不時會見到人手一支蘋果手機。很難想像帶給手機革命性改變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已因胰臟癌去世十年之久,享年56歲。賈伯斯於檢查治療腎結石中意外發現罹患胰臟癌,一開始他未接受正規手術化學治療,而選擇替代療法,但於九個月後證實遠端轉移。診斷困難檢查難發現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惡性腫瘤已連續39年高居國人死亡原因首位。每10萬人口中,因胰臟癌死亡為10.4人,胰臟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亡人口的第七位,但是胰臟癌卻不易被檢查發現,因為沒有好的篩檢工具,症狀不明確,診斷及治療困難,而且預後為所有癌症之末,五年存活率不到5%。胰臟癌沒有典型症狀胰臟位於後腹腔,處在眾多「交流道」之間,包括胃部往小腸的食物運送道路、膽道及胰道送往消化道的酵素運送道路、腸道的血液往肝臟的運送道路,以及上腸繫膜動脈的血液供應腸道血流的運送道路。胰臟癌大多數是腺癌且位於胰臟頭部,好發於老年人、肥胖、抽菸、喝酒、糖尿病,與有胰臟癌家族病史的族群。胰臟癌並沒有典型的症狀,症狀取決於哪條「交流道」被影響,常見症狀包括腹部背部疼痛、黃疸、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血糖控制困難等。目前一般抽血與超音波檢查並不能很敏感的偵測到胰臟腫瘤,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為最敏感且高特異性的診斷工具。由於症狀不明確,一般檢查很難偵測,所以胰臟癌被發現時都很後期。手術+化療 延長存活率胰臟癌手術後平均存活26個月,「手術加上化學治療,是目前唯一可延長胰臟癌病患五年存活率至30%的方法。」約三成的胰臟癌患者初診斷時為早期或局部侵犯,經過醫師評估後約六成的病患可接受根除性的手術治療,以及術後的輔助性化療或放療。胰臟頭部腫瘤切除手術,包括腫瘤附近器官(部分胃部、十二指腸、膽囊、總膽管與胰臟頭)切除與重建。這項手術為吻合多、複雜性最高的手術,手術死亡率約2%,手術併發症約30至40%。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內視鏡及機器手臂也逐漸被運用到這項手術上。相對於傳統長達20公分的傷口,內視鏡及機器手臂可以透過幾個小傷口完成同樣的手術,醫師能精細地清除癌症組織以及輕鬆地完成平均0.1至0.2公分直徑的膽胰系統重建。研究發現,內視鏡機器手臂可以減少手術出血量,淋巴清除更多,但是手術耗時較長、手術花費較高,但兩者術後長期存活率並無顯著差異。
-
2022-02-17 該看哪科.耳鼻喉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為什麼會有耳屎,真的需要挖嗎? 耳屎或耳垢其實是正常每個人的耳朵內都會產生的東西,主要發生於耳道較外段,由代謝的皮屑、毛髮、加上腺體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這些或多或少、或乾或濕的耳屎有著濕潤與抗菌、吸附皮屑與灰塵等功能,其實是保護我們耳道的重要因子。 正常來說,透過咀嚼活動與先天耳朵表皮的作用,耳屎、耳垢是會自然慢慢排出體外的,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不需特別挖耳清潔。但少部份的人因為特殊狀況,或是自己使用工具不當清潔將耳屎耳垢更深的推入,則可能會有耳屎耳垢堆積甚至阻塞的情形,造成耳朵的進一步傷害。 耳屎乾溼、顏色有何不同?2種情況盡早就醫! 台灣一般人常說的濕耳、油耳的耳屎比較容易是淡黃色、蜂蜜蠟黃色或橘褐色,通常會比較黏稠聚集成團;而乾耳的耳屎比較淡,有點灰白色,通常比較是片狀的。通常顏色較深的耳屎是比較陳舊的耳垢,接觸較久的空氣也含有較多灰塵。 多數的亞洲人基因還是偏向乾耳為主,不過門診仍有不少人有濕耳的困擾。若是耳屎耳垢的顏色呈現黃綠色,或是有濃稠液體的流出,乾涸在枕頭上,這可能有感染的現象需要就醫;而若呈現黑色、深紅色,代表耳朵可能有受傷,也應該要尋求醫療協助檢查。 耳屎太多易阻塞,當心暈眩、耳痛、聽力下降! 多數人的耳屎耳垢可以正常排除,當耳屎堆積阻塞時,可能會有疼痛感、悶脹感、聽力下降損失、耳鳴聽到嗡鳴聲、耳內有分泌物或臭味,也有可能合併暈眩。包括使用助聽器、戴耳塞或耳機、耳朵毛髮旺盛、皮膚容易脫屑、不當使用掏耳棒、老人家或是先天耳道狹窄的病人,都有更高的機會因為耳垢、耳屎堆積栓塞堵塞造成耳朵的症狀。當感覺有以上耳朵相關症狀時,或是無法表達症狀的幼童、老人或身體障礙的病人,應該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診視,透過一般耳鏡或是配有專業耳朵內視鏡的設備,即可確診耳屎耳垢堆積的狀況,更能透過專業的介入,清除堆積堵塞的耳垢與耳屎。 耳屎堆積阻塞易暈眩、耳鳴,安全有效清耳屎這樣做! 1.清潔耳朵耳廓而非伸進耳朵耳道:當耳屎已經堆積時,不當的清潔可能會將耳屎、耳垢更往耳朵深處推,因此用柔軟的毛巾輕柔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即可。 2.使用耳屎清潔溶解液:除了專業醫師開立的處方以外,使用乾淨的礦物油、嬰兒油、甘油、生理食鹽水甚至過氧化氫溶液3-5天,都可以有效地分解或軟化耳屎耳垢,以利後續的治療。但對於中耳外耳炎、耳膜穿孔、感染耳痛或是流膿,則不適合使用這些耳屎清潔溶解的液體。 3.生理食鹽水或稀釋過氧化氫灌洗:在耳屎耳垢軟化分解後,利用乾淨的水或生理食鹽水,以及20ml沖洗針筒輕輕放置在耳道外上方,用等體溫的液體溫柔灌洗,可以將軟化的耳屎耳垢輕柔地洗出,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4.專業人員配上專業器械的取出:上述的方法雖然可以在家操作,然而若是擔心耳內可能的感染,或是對於比較困難取出的耳屎耳垢,可以在訓練有素的專業醫療人員的診視下,透過特別耳用的器械可以將耳屎耳垢夾出、吸出,並且觀察耳膜是否有感染或破損的跡象。 注意保養、小心清潔,才能用健康乾淨的耳朵 耳垢耳屎其實是能抗菌保溼的耳朵守門員,一般狀況下並不需要特別清潔,若非有特殊症狀發生,過度的清潔反而會將耳垢推入更易造成阻塞,甚至會造成耳道壁與耳膜的傷害,得不償失。自行清潔盡量在外耳即可,在安全環境下輕柔緩慢為原則,避免過度用力或深入。 至於如坊間很多吸耳屎的小工具,在很多人身上都沒有效果,頂多只能吸些皮屑;傳統耳燭雖能去濕,但無法吸出耳屎耳垢。若真的時常有耳屎耳垢堆積的問題,建議每3-6個月或甚至12個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或是有認證的治療師,做審慎的檢視與治療,才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3大優點 幫忙吞嚥進食有困難的病人攝取營養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的方法,幫忙吞嚥進食有困難的病人攝取營養,得以避免長期使用鼻胃管餵食。兩位資深放射診斷科介入性診療專科醫師分享發展這種方法的歷史背景以及目前以「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的方法,並有三位病人與家屬分享病人在鼻咽癌接受放射治療後引起吞嚥困難,而後接受這種胃管的放置,成功避免長期使用鼻胃管,並享有理想的營養與生活品質。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滿足口腹之欲是人生的基本要求,健康的人如此,而生病的人更是需要有充分的營養來對抗疾病。傳統上當病人無法由嘴巴進食的時候,醫生最常建議的處理方式是放入鼻胃管或者是利用外科手術的方式做胃造瘻口。前者不僅影響病人的外觀讓病人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生活,而且會在喉嚨有異物感讓人無法忍受。後者則是需要全身麻醉才可以進行,而且傷口比較大。當病人的身體狀況較差的時候,很容易會有傷口潰爛出血的情形但無法治療。因此在透視攝影下放置胃造瘻管就逐漸的取代傳統的鼻胃管和外科手術。這個手術的進行方式是在X光導引之下, 局部麻醉之後在肚子上畫下一個0.5公分左右的傷口,然後將ㄧ根直徑約0.4公分的軟管經過腹壁放入胃的下體部。經由這根管子可以將流質食物直接灌食到胃部。一般做完手術之後要觀察24小時,如果沒有任何的不舒服,例如發燒和腹痛,就可以開始進行灌食。整個手術的時間大約20到30分鐘。我們醫院從1997年開始由放射科醫師為將近1500位病人進行了這項手術,有很多病人已經放置胃造瘻超過十年以上,大約每半年需要更換一次新的管子,更換管子時不需要任何麻醉,所需時間大約十分鐘。這項手術可能引起的嚴重併發症不到10%,包括腹膜炎和傷害到附近的器官(大腸)。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人不到1%。這種手術有以下幾種優點:ㄧ、不會有外觀上的問題,病人可以正常的生活。之前有位頭頸癌的病人他因為無法順利從嘴巴進食已經放了鼻胃管好幾個月。但是為了嫁女兒,他鼓起勇氣接受了這項手術,結果非常滿意。因為他可以以正常人的外表來主持女兒的喜宴。還記得他跟我說,作為一個父親,把兒女撫養長大看到他們有美滿的婚姻,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因為作了胃造瘻,他不必在臉上掛著一個管子如同大象的鼻子一般,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婚禮的台上把女兒的手交給女婿。做了胃造瘻有管子在肚子上,等傷口成熟 (約兩星期)之後依然可以正常運動,可以洗澡,甚至有病人用隔水敷料包覆管路和傷口穿著全身性的泳衣去游泳。只是泡溫泉就不太適合了。二、手術時間短不需要全身麻醉。很多頭頸癌和食道癌的病人,或者是病人的情況比較脆弱,無法接受全身麻醉或者內視鏡手術。在透視攝影下進行胃造瘻就非常適合。可以避開全身麻醉的風險,和外科手術相比復原的時間比較短, 副作用也比較少。三、灌食操作方便可以不必仰賴他人照顧。唯一的缺點是因為管路內徑的限制,只能灌食已過濾的流質食物。太油的東西也不適合。例如雞湯必須要冷卻之後過濾油脂碎屑才可以灌食。我很佩服一位病人的太太,他每天幫先生用一隻雞蒸餾ㄧ碗滴雞精,待冷卻除油之後再加溫,幫先生灌食加菜,十多年來如一日。還有一位病人是在果菜市場賣蔬果汁的,他除了營養師處方的管灌飲食之外,每天準備新鮮的果菜汁過濾之後經由胃造瘻管灌食。他們的癌症都已經治癒,但是因為腫瘤治療的副作用而無法順利進食。有了胃造瘻之後,仍然能夠有豐富的營養攝取。透視攝影導引下的胃造瘻術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微創手術,雖然相對於鼻胃管而言,他的併發症風險稍高,但是對於病人而言,舒適度和外觀美感都提高很多,也比較不會因為不舒服而拔除。即使口不能食,但是在胃造瘻的幫助之下,病人依然能夠有充足的營養,享受正常的生活。這才是我們治療病人的終極目標。
-
2022-02-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簡易的胃管放置術PFG,讓病人舒服的走過人生的最後一哩路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的方法,幫忙吞嚥進食有困難的病人攝取營養,得以避免長期使用鼻胃管餵食。兩位資深放射診斷科介入性診療專科醫師分享發展這種方法的歷史背景以及目前以「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的方法,並有三位病人與家屬分享病人在鼻咽癌接受放射治療後引起吞嚥困難,而後接受這種胃管的放置,成功避免長期使用鼻胃管,並享有理想的營養與生活品質。人生人死,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有品質的生命才是有意義的生命。長壽非福,希望是大家的共識。從醫學院畢業已超過半世紀,半世紀前,沒有醫學倫理,也沒有老人醫學的課程。更不用說,沒有對死亡的研究,避談死亡似乎是社會的共識。三種插管用來延長生命是指氣管,鼻胃管,及胃管。緊急的氣管插管是為了維護心肺功能,但有些重症的病人,甚至植物人靠氣切插管來延長生命,也時有所聞。這些案例引發社會批評及檢討,才慢慢演化出在失去意識的病人,不應挿管來長期維生的想法。當病人有吞嚥困難或食道阻塞的問題時,放置鼻胃管餵食,是唯一的延續生命的方法。很多神智清楚的老人,可能在生命最後一段路,靠鼻胃管維生一、兩年或更長的時間,鼻胃管必需定時更換,病人辛苦,做的人也辛苦。放置胃管餵食就成了避免長期使用鼻胃管的合理的改善方法,外科開刀來放胃管,是很早就存在的技術,但胃罩口的維護及胃管的長期使用並不簡單,胃管不小心脫落並不少見,如把胃管縫在腹壁上以避免它的滑脫,但不小心的拉址常引起胃罩口流血或感染的副作用,故胃管的使用遠不及大腸或小腸造口的普及。使用內視鏡來做胃管是所謂的PEG(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是可以避免進開刀房的下一步改良方法,這方法還是要在內視鏡的幫助下 在左上腹壁切一個小開口,而它能用的導管還是跟外科開刀法一樣,所以後續的長期使用的延伸問題與開刀法則大同小異。有沒有更簡單的胃管放置法?這是本文的重點。經皮及利用輻射透視的胃管放置法已存在多年。這方法始於八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晚期,這技術已趨成熟。這方法,簡稱PFG(percutaneous fluoroscopy-guided gastrostomy),1992-1996 期間,我在德州大學安德生癌症中心有機會利用它來幫助不能進食的病人,這方法是血管導管術的延伸,利用一針一線,可以進入血管或胃,把針拿掉換成一隻小管,外徑約0.13公分,小管再換成大管,約0.33-0.4公分左右,這管的遠瑞4-5公分,利用一條內線,可以捲成一個圓圈,俗稱豬尾巴(pig-tail),這個豬尾巴的神奇功能是讓胃管不會滑脫出來。這個方法所使用的管大約 0.3-0.4公分,比起開刀法或內視鏡法用的管0.8-1.1公分,差不多只有三分之一的直徑,這等於是九分之一的大小,這個小管的使用比前述兩法,讓病人舒服許多,長期使用的副作用也大為減少,故病人的接受度大增。癌症的兩種重要治療方法是化學療法及放射治療,從口腔到食道以及肺部與縱隔腔腫瘤的放射治療,無法避免黏膜發炎,有些常用的化學療法也不能避免黏膜炎(mucositis)。這些病人在中期或長期的治療期間必有進食問題,於是放一個胃管讓他們能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才能做完治療的療程。一旦治療結束,病人可以恢復進食時,拔掉小胃管,廔管的出口並不需要縫針,小瘻管在一天左右會自動關閉。做了幾百個病例後,整個癌症中心就很少使用開刀法或內視鏡法,有些重症病人在離開醫院被安排住進安養中心,安養中心常要求病人要放置胃管才願意接受病人,鼻胃管滑脫或被病人自己拔掉的案例太多了。我1996年離開安德生癌症中心時已經做了一千多個胃管,回台灣後的二十幾年,又做了一千四百多例,其中有些病人長期使用,五年或十年的都有,他們只要毎半年回來換管。另外有一小群的病人,大部分是年長者,他們會有呑嚥困難而導致吸入性肺炎,以前的慣例,他們回家後就改用鼻胃管灌食。但鼻胃管的使用對大部分的人是非常難受的,每個人要自己試過才暸解。我在醫學院大三的生理課已經試過,連放進去幾秒鐘都做不到,醫學院差點讀不下去。在這群老人,神智清醒而無法進食,必需長期的使用鼻胃管,我是很同情他們的。當我看到瓊瑤的先生平鑫濤為了要不要揷鼻胃管,而家族成員鬧翻,我是感觸良多。當我讀到賴教授替他100歲的父親每個月要換一次鼻胃管長達兩年的文章,我不但感到難過,更感到內疚。因為醫院很多同事的父母與家人,在年老不能進食時,我曾幫他們放過這種簡易的胃管,讓他們舒服的走過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國內有幾個老人醫學或安寧療法的研討會,當提到長期使用鼻胃管來維持生命,常討論它如何不舒服或不人道-,平先生就這麼想。當他們提到解決的方法就是不容易做,也不容易使用的PEG(內視鏡胃管術),我的心中就想到在台灣很少人知道有簡易的PFG這個方法,真可惜!是不是我不夠努力?
-
2022-02-10 癌症.食道癌
無聲癌症食道癌為何難救?出現3症狀多屬中晚期!日常預防靠6招
當發生吞嚥困難、喉嚨卡卡超過2周時,千萬不可輕忽,小心可能是食道癌找上你了!癮君子、紅臉族、紅唇族、嗜吃醃漬或燙舌食物的人、有家族史、曾經罹患頭頸癌的人,都是罹患食道癌的高危險族群。食道癌是無聲癌症,一旦出現「吞嚥哽咽感」、「喉嚨乾卡」、「不停咳嗽清痰」三症狀,加上有抽菸、喝酒、嚼檳榔、喝滾燙茶湯等習慣者,應盡速接受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早確診治療。無聲癌症食道癌食道癌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六位台灣每年新診斷食道癌患者約2,700人左右、死亡人數約1,800人,九成以上都是男性,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六位、癌症死因排名第五位。男性好發於50至70歲間,近年台灣男性食道癌的發生有年輕化趨勢,可能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包括長期吸菸、嚼食檳榔和飲酒過量等不良習慣,愛喝滾燙的湯或茶,以及吃太多重口味醃燻燒烤、醃漬食物,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菸、酒、檳榔 罹癌風險增200倍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飲食習慣是重要的高危險致癌因子。有飲酒習慣的人,罹患食道癌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二至四倍;若同時有抽菸、飲酒、嚼檳榔三大惡習,罹癌風險更是一般人的200倍之多。另外,常吃含亞硝胺成分的醃漬食物或發霉食物的人,以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等,都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熱食燙舌入口 刺激食道恐癌化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超過攝氏65度以上的食物、飲品,可能刺激食道黏膜而受損。因此,長期飲食高溫燙舌程度的食物,恐會造成食道黏膜病變產生癌化,大幅提高得到食道癌的機率。有食道癌家族史、曾罹患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等頭頸癌患者,也容易罹患食道癌,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下咽癌患者,終其一生會罹患食道癌,還有體內缺乏代謝酒精酵素乙醛去氫酵素(ALDH2)的人,罹患食道癌風險更增加50倍。吞嚥困難、咳嗽、清痰就醫 發現多屬中晚期據統計,台灣食道癌患者確診時,超過六成已是第三、第四期。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詹凱翔表示,因為食道具有彈性,即使早期出現腫瘤也很難發現,通常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卡卡、常咳嗽清痰、胸口灼熱,甚至咳血、呼吸困難、胸痛等症狀時,可能已經是食道癌晚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解釋,食道長約20到25公分,一旦癌細胞長在黏膜上不會有痛感,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僅有黏膜表面的變化,可能以發紅或輕微黏膜凹陷來表現,隨著腫瘤長大占據管腔空間,才會逐漸感到吞嚥困難,起初是白飯難吞下,再來是滑溜的麵食也卡卡,最後連喝湯水都不順暢。後續咳嗽、清痰動作、身型消瘦也伴隨而來,當症狀明顯就醫時,大多是食道癌中晚期。食道癌治療高危險族群 可經胃鏡檢查診斷食道癌最有效的檢查方式,是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也就是胃鏡檢查。若自覺是食道癌的高危險族群,可以藉由胃鏡直接觀察黏膜表面的色調和平整度,再經由病理切片檢驗,若確診罹患食道癌後,可利用食道內視鏡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正子攝影電腦斷層、支氣管鏡檢查及上消化道內視鏡攝影,評估腫瘤侵犯黏膜的程度,判斷是否有局部淋巴結轉移、遠端器官轉移,做為選擇治療療程的依據。早期手術治療,中晚期合併放化療一般而言,食道癌除了很早期可以利用局部治療處理外,絕大多數病人都建議先經過放、化療將腫瘤控制縮小好再切除,這樣會有比較好的存活率。當食道癌嚴重時,必須透過開胸手術切除大部分食道,再用胃或腸重建,並合併化療與放射療法。預後不好,五年存活率第三期20%、第四期不到10%預後通常不佳,尤其後期食道癌預後相當不好,因為食道附近的淋巴系統豐富,因此食道癌容易在相對早期的時候就發生淋巴或周邊組織轉移,五年存活率第三期食道癌只有20%左右,第四期則不到10%。然而,無論是化、放療或者手術治療,由於食道鄰近心臟、肺臟等重要器官,很容易因為無法正常進食,造成營養失調,或壓迫氣管導致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甚至是引起大出血等,使病情急速惡化,必須慎防。食道癌各期別治療方法及存活率期別腫瘤侵犯情形治療方法存活率第1期腫瘤侵犯黏膜層或黏膜下層1.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2.食道熱射頻燒灼術3.光動力治療經治療5年存活率約6~7成。第2期2A─腫瘤侵犯肌肉層2B─腫瘤侵犯超過肌肉層1.手術治療為主2.術後化學或放射線治療為輔經治療5年存活率約有3~4成。第3期腫瘤侵犯到外膜層、局部淋巴結轉移。1.合併化學及放射線治療2.腫瘤縮小可進行手術治療經治療5年存活率約有2~3成。第4期腫瘤侵犯到周邊器官、遠處器官轉移,常見如肺臟、腹部、肝臟、骨骼、腦。1.化學及放射線治療2.症狀控制經治療5年存活率不到1成。食道癌預防如何遠離食道癌威脅?國健署提醒民眾,及早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相當重要。詹凱翔則強調,減少暴露菸酒等危險因子是首要任務,特別是濃度高的烈酒,更是誘發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導致食道癌患者增多及年輕化。因此建議若有這些暴露的話,在還沒有症狀前,於健檢時可以考慮安排胃鏡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此外,更應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補充維他命C。若超過兩周感到食不下嚥,吞嚥困難、喉嚨卡卡,應盡早就醫釐清病因。預防食道癌日常6招1.戒菸、酒、檳榔。2.平日飲食減少過燙食物。3.少吃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4.保持口腔清潔習慣。5.規律運動。6.如有不適症狀,例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應及早就醫檢查。(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2-07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很多醫療工作 藏在健保不給付的地方
最近,媒體報導,新冠疫情讓存在感極低的感染科醫師,一躍成為電視明星。可是,記者卻發現,台灣正面臨感染科後繼無人的危機,近年來,台大、榮總的感染科每年大概只能收到一名住院醫師,而台灣最大的醫院林口長庚,甚至近六年來,只有一位新血。自健保開辦以來,因為制度設計的謬誤,我早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下,用心、用腦診治病人的醫師會愈來愈少,但是,我萬萬沒想到,此刻,台灣醫療的崩潰,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健保給付 多為動手項目報導中,台大副校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疫情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説,「嚴謹地説,要把許多感染管控的面向做得更好,應該是要更多的感染科醫師來幫忙……大部分醫院不願多聘感染科醫師的原因是,健保給付項目,以實際的操作,如超音波、內視鏡、開刀為主,感染科是『賣知識』難幫醫院賺錢。」在醫院績效支薪制度下,不能為醫院賺錢的醫師,薪水就少了!然而,病人安全的保障是任何一所醫院最起碼的責任,因此,預防院內感染是每一所醫院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所以,醫院評鑑才會有感染科醫師與病床比的標準,目的是要落實「不對病人造成傷害的醫師誓言」。醫院感控 一直捉襟見肘張上淳教授說得含蓄,要把感控做得更好,應該要更多感染科醫師。用白話文説,就是台灣醫院的感染控制,其實一直是捉襟見肘的,醫療環境一直不是很安全的。我上篇名人堂的文章說,「存活率高低,藏在病人看不到的地方。」其實很多無形無感的重要工作都藏在病人看不到的地方。譬如,當今癌症醫療的最高境界是多科整合的團體醫療,其關鍵在於多科的醫師以及相關的醫事人員,包括放射診斷科、病理科、腫瘤內科、外科、放射腫瘤科、身心科等醫師,加上臨床藥師、專科護理師、個案管理師、社工師、營養師等,總共有十來位或是更多專業人員。花時間醫療討論 像做功德各專業人員每周固定要在百忙中挪出至少一小時,聚在一起看影像檢查、看病理切片、再由全部參與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其專業的意見,討論該周的新病人或是有新狀況的舊病人,取得共識後,再分工合作,進行治療。目的就是要為病人爭取最好的治療結果。因為健保不給付動腦的程序,所以團隊討論,等於是每一位參與者,都是花自己時間為病人做功德。精明的讀者可以算算,如果把這麽多人,每周一小時用於看門診、開刀、做內視鏡、超音波或貴重儀器如正子造影、核磁共振攝影的檢查,則不知會為自己、為醫院增加多少收入?感染科恐後繼無人 警訊!25年的健保,逐漸地,年輕的一代,看到用心、用腦照顧病人的前輩醫師的委屈,就愈來愈少願意選擇用心、用腦,處理複雜疾病的科別。如今,感染科醫師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這可是一個極為巨大的警訊。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原來我用很差的視力在開車!當眼科醫師也患白內障:拖延病情絕對是自討苦吃
術後視力檢查過關 林惠朗開心領回駕照三重信林大學眼科醫師林惠朗,年輕時近視250度,年紀大了後,剛好抵消老花眼,自認視力不算差,每個星期到林口打兩次高爾夫球,小白球都看得見。直到年過75歲,去年到眼科醫學會和北區餐會,看不到螢幕上的字,才驚覺視力變差。他收到監理所的通知,要求75歲以上駕駛每三年要做視力檢測,結果測驗結果不佳,可能拿不到駕照。林惠朗說,「駕照對我來說太重要了!要上班、打球、帶太太出門登山郊遊都要開車,不能沒有駕照。」於是安排眼科檢查,並進行白內障手術。「身為眼科醫師,自己要開白內障手術還是會擔心。」林惠朗的手術,最後是由兒子林均昶醫師(三重信林大學眼科院長)及媳婦莊雅容醫師(龍潭大學眼科院長)共同完成。他心想,兒子和媳婦技術精湛,加上先進完善的設備,還有誰比他們更讓我放心,短短三天內把兩個眼睛都開完。術後第二天,他的視力變得相當清楚,第八天駕照檢測通過。林惠朗說,白內障手術除了仰賴醫師技術好,也感謝自己沒把白內障拖到又硬又熟才手術,不僅讓開刀時間縮短、恢復時間也加快。他奉勸白內障患者不要等到視力很差才開刀、病情拖延絕對是自討苦吃。開完刀之後,他更體會兩件事情,「原來我之前的視力真的很差,但都沒有自覺。」林惠朗說,白內障是慢慢退化,年紀大的人常不自覺,直到開完刀後才發現「自己用很差的視力到處開車趴趴走,隱藏很大危險。」48歲就霧茫茫 陳永泰擺脫眼鏡大放光明「我沒想過自己不到50歲就得白內障,比父母身體更糟。」台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說,他在43歲時,發現開會時螢幕看不太清楚,有次還看不到演講稿上的字,起初以為是老花眼,配了老花眼鏡稍有起色,但過一陣子又固態復萌。直到48歲檢查發現得了白內障,且症狀不輕要考慮手術。陳永泰說,當時想到要讓機器伸進眼睛挖洞,內心會有點恐懼。透過執刀醫師仔細檢查說明,下定決心動刀。陳永泰說,讓他下定決心最大的誘因,在於人工水晶體可以根據需求客製調整度數。平常需要高度用眼看手術螢幕、手機的他,最後選擇單焦鏡片,減少視野周邊出現曲度扭曲的機會,也額外搭配抗藍光、紫外線。執刀同仁是台安醫院王倫奕醫師,技術風評很好,十多分鐘即完成。「術後拿下眼罩還不太習慣,直到光線進入眼睛,覺得自己來到美麗新世界。」深受水晶體混濁之苦且光線暗淡的他,終於再度看到明亮柔和的嶄新視野。三年後再做另一眼手術。有了新眼睛不只探索新風景,也大大改變生活品質。陳永泰說,從前大近視,眼鏡不離身,眼鏡壓壞、弄丟了是家常便飯,加上熱愛運動的他,冒汗會使眼鏡起霧,「如今再也不用煩惱戴眼鏡!」陳永泰回想,是否手術時用X光操作定位,產生出的游離輻射加速眼睛惡化,又或者進行內視鏡手術長時間用眼導致。「出現白內障警訊,讓我更重視調整生活,不要操壞自己的眼睛。」醫師說再等兩年 林美照不拖延立刻手術67歲演員林美照早期是歌仔戲小旦,即使年過花甲,外型依舊保持亮麗。提起兩年多前動白內障手術,坦言:「我覺得不要再拖了,遲早都要動這一刀,不如就早點解決。」林美照擁有一雙明亮大眼,長期在鎂光燈下工作,導致畏光,還患有乾眼症,拍哭戲時,明明內心難過糾結,卻「哭不出來」,偶爾需要借助人工淚液。形容「和醫師有仇」的她,2019年已覺得視力模糊,開車時若被太陽光照射到眼睛,或夜晚碰到來車車燈刺眼,「眼前就會突然一片白」。她知道,不能再拖了,決定到眼科求診。「其實當時醫師說我還不到必須動手術的時候,還可以等個兩年,但我覺得不要再拖了,該開就開吧。」在醫師建議下,她換多焦抗老花、矯正散光的非球面水晶體,兩年前開右眼,原打算再開左眼,後來因調整兩眼視力平均達0.6,她認為狀況不錯,就未再動左眼。問到白內障手術後,醫師是否交代術後的護眼方法?林美照自嘲「不乖」,「動完手術後,醫師說可以離開,我就走了,完全沒問。」她熱愛表演,也愛追劇,未因動過手術而改變生活作息,尤其最愛在夜深人靜時捧著平板電腦、窩在被窩裡追劇,「昨晚我才追劇追到今天早上9點。」率性「做自己」的她,笑說多虧乾女兒是營養師,嚴格控管她的飲食,以往只要喜歡的食物總是吃到飽,導致血糖、膽固醇過高,「以前我不喝白開水,現在只喝煮過的過濾水,可樂也戒了。」就是希望身體健康,不想造成兒女負擔。
-
2022-01-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吃飽後胸悶,是心肌梗塞還是胃食道逆流?醫師教辨別
52歲王先生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長期在心臟科門診追蹤及接受藥物治療,病情穩定。農曆春節將至,他常和同事、朋友聚餐小酌,幾頓大餐下來,經常胸口悶痛不舒服,深怕發生心肌梗塞,便提早回診求助。年關將近,不少民眾因天氣冷、吃完大餐或情緒激動後引起胸悶不適,如果持續10分鐘以上且愈來愈痛,胸悶輻射至肩膀、下巴或左臂時,小心是心肌梗塞發作。若症狀超過20分鐘都沒有緩解,或之前經常有活動性胸悶,建議盡速至醫院求診。不過,大部分的民眾在大吃大喝後感覺胸口不適,常見是胃食道逆流所引起,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典型症狀為胸口灼熱及胃酸逆流,有些人合併有咳嗽、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鼻竇炎、氣喘,甚至引起肺炎。若是有肥胖、懷孕、抽菸、喝酒、喜歡飯後平躺,或是吃完油膩的食物、大蒜、洋蔥、巧克力及咖啡因等飲食行為的人,皆有可能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心肌梗塞和胃食道逆流表現的症狀相似,但危險程度及治療方式大不相同。心肌梗塞需要緊急心導管介入治療,以改善冠狀動脈阻塞,挽救受損的心肌細胞;胃食道逆流以改善生活習慣和藥物治療為主,若症狀無法改善可考慮內視鏡檢查,臨床症狀的鑑別診斷至關重要。若胸悶總是發生在吃飽後或飯後平躺,走路、爬樓梯沒有加重胸悶,則較像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可藉由不要吃太飽、避免飯後平躺、減重、戒除菸酒或適時使用制酸劑來改善症狀。但若胸悶持續20分鐘以上沒有改善,且輻射至肩膀、下巴或左臂,走路、爬樓梯會加劇,甚至合併喘和冒冷汗,則需趕快就醫,以接受進一步檢查評估。
-
2022-01-25 該看哪科.兒科
高雄1歲男童誤食清潔劑 造成食道不可逆的終生傷害
高雄一名1歲多男童,日前在家中撿到一瓶未鎖緊的浴廁清潔劑,卻誤當飲料直接喝下,造成食道被強鹼灼傷,緊急治療,食道仍攣縮剩0.1公分,歷經8次食道擴張術,才勉強能流質或軟質食物。對此,醫師也提醒,因避免將家中藥物、清潔劑等有害物品,放置在幼童可觸及的地方。這名誤食浴廁清潔劑的男童,被送往高雄長庚醫院急診治療,由醫療團隊安排胃鏡等內視鏡檢查,發現他口腔中有大量潰瘍,還延伸至食道有二至三度潰瘍,胃部還發現呈現第四度壞死性嚴重潰瘍。收治病例的兒童胃腸科主治醫師賴宛孜指出,食道是有彈性的組織,若受強鹼等腐蝕性破壞,會導致萎縮、攣縮甚至演變成狹窄,因此,醫療團隊趕在男童食道未完全孿縮前,緊急用胃鏡放置鼻胃管維持食道通暢。賴宛孜坦言,即使把食道撐住,留有小縫隙,卻已是緊急救治的極限。在醫療團隊為男童進行食道擴張術前,僅能吃布丁與喝水,後續才將受傷後結痂的食道透過醫療技術協助撐開。賴宛孜說,食道受強鹼腐蝕是不可逆的傷害,男童出院時仍帶著鼻胃管回家。歷經8次食道擴張術,才將男童約僅有0.3公分寬的孿縮食道擴張至10分1寬,僅有約為一隻原子筆心般細。賴宛孜提醒,正值口腔期的幼兒,經常任意抓取東西往嘴裡塞,為避免類似誤食情形發生,家中藥物、清潔劑等有害物品,應放高處或鎖在幼童無法觸及的地方,以造成憾事發生。賴宛孜叮嚀,若不慎發生誤食,家長也千萬不要試圖催吐,以免造成反覆侵蝕,或嗆入呼吸道導致窒息,若發生誤食應該要盡速送醫,也務必帶著現場遺留的清潔劑,以利醫師進行判斷。
-
2022-01-2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如何了解自己是否有肥胖問題?醫:可從2方面來評估,4種飲食策略助改善
常常遇到來做健康檢查的民眾,看到抽血或影像檢查的紅字十分擔心,但提到體重或是腰圍的異常,卻常常羞赧的一笑置之。許多人都以為,體重過重或是腰圍過大,只是視覺上不好看、或單純是外表的問題,其實過重或肥胖所容易引發的健康問題超乎想像,因此肥胖症已正式被定義為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據估計,在西元 2025年前,全球過重或肥胖成人人口從 2014年的20億人增加到27億人;而在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 45.4%,也就是二個人之中就有一位可能有過重甚至肥胖的問題。如何了解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脂肪長在不同部位的健康風險一樣嗎?肥胖症的診斷可以從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腰圍測量來評估。BMI的計算方法為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台灣人BMI大於24以上為過重,大於27以上為肥胖。腰圍則有男女別,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則稱為「腹部肥胖」,亦是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之一。研究發現腹部肥胖相較於BMI,更能顯現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也就是說同樣體重的二個人,脂肪集中在腹部(中心型肥胖)的人,會比均勻型的肥胖的人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相關疾病的產生。另外,亦可藉由身體脂肪量的測量來評估脂肪分布情形,目前臨床上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評估整體脂肪分布,而生物電組分析提供了更快速方便的資訊,因此普遍使用。目前肥胖症治療有飲食介入、運動介入、藥物治療、內視鏡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但進行任何治療前,建議都需經由醫師評估,了解自身的健康風險與治療風險,且需搭配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整,才能讓減重的效果維持。常見的飲食介入有四種方向1. 飲食行為改變:不特意控制熱量的前提下,增加蔬菜與高纖食物攝取,減少精緻醣類、含糖飲料、零食、高油脂食物,由於高纖與全穀類較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於降低攝入的總熱量。2. 減少熱量攝取:分為低熱量飲食與極低熱量飲食,熱量需求視性別、體重等個體條件不同,一般低熱量飲食定義為每日1200-1600大卡,長期維持效果較佳。若每日低於800大卡則稱為極低熱量飲食,僅提供50%的休息熱量需求,因此需特別注意安全性與副作用,一般是在減重手術前為降低手術風險所採用的飲食法,必須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監控下進行。3. 營養組成改變:如低醣飲食、生酮飲食。低醣飲食通常是指降低醣類熱量百分比低於 40%,當醣類攝取低於20-50公克/天或低於10%總熱量,身體會改變熱量產生的方式,轉而產生酮體,稱為生酮飲食。但減少醣類的同時,勢必增加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油脂類的攝取,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尤其在糖尿病與腎臟病族群需特別注意,需先和醫師討論。4. 改變進食頻率:間歇性斷食法即屬此類,部份研究顯示採用間歇性熱量限制法的減重效果與降低體脂肪效果與低熱量飲食法相當,長期效果尚待證實。較極端的飲食法如極低熱量飲食、生酮飲食等,或許能快速收到成效,但長久下來易使營養失衡,因此建議需由醫師評估後,在醫療團隊的監控下短期使用。無論採取何種飲食法,最終目的是找到一個符合自身喜好與生活作息的健康飲食習慣,才能長久維持,減重也不減掉健康。
-
2022-01-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好朋友」天天來 醫查出是瘜肉惹的禍
1名33歲未婚女性半年來月經不規則,還伴隨陰道斷斷續續出血,棉墊片刻不離身,不僅會陰濕疹搔癢難耐,更影響生活品質和睡眠。子宮內視鏡檢查發現,原來是子宮腔內有多顆子宮內膜瘜肉,經醫師以內視鏡手術切除,終於止血成功,不僅搔癢感不再,也不需再使用棉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內視鏡微創科主任高惠芬表示,子宮不正常出血是多數病患至婦產科門診求診主要的原因之一,問診時需先排除懷孕的狀態,若無懷孕的婦科問題,常見原因有子宮內膜瘜肉、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子宮內膜異常增生、排卵功能異常出血等。透過月經出血日記病史紀錄、內診、超音波檢查可以檢查出大多數的異常原因。她說,若懷疑是子宮內膜病灶,建議進一步安排精細的子宮內視鏡檢查,找出子宮內膜瘜肉、子宮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增生等子宮不正常出血等可能病灶。此外,子宮內視鏡檢查也會運用在不孕症檢查上,以確認子宮腔內沾黏、子宮中隔或是先天子宮腔異常結構等現象是否影響胚胎著床。以這名女性為例,女性正常月經出血期間約3至8天,二次月經時間間隔約21至35天(視個體排卵週期間而異),若是月經出血期間過長、周期異常,或是非月經期間的出血,都是子宮不正常出血,經子宮內視鏡檢查後,切除多顆子宮內膜瘜肉,一舉改善「好朋友」天天來的問題,找回舒適乾爽的感受。高惠芬強調,子宮內視鏡檢查是婦科門診精密檢查,透過一根直徑約0.35公分軟管,經由陰道、子宮頸,伸入到子宮內膜腔,再灌注生理食鹽水將子宮腔撐開,利用內視鏡影像回放系統,針對子宮腔作全景式詳細檢查,全程約5分鐘,無須全身麻醉,除了下腹輕微酸痛感及少量陰道出血外,可說十分安全。她建議,女性朋友平時應紀錄月經出血時間,若出現異常應就診,針對問題解決問題,改善生活品質,甚至降低疾病病變的風險。
-
2022-01-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不論手排或自排 都要做大腸鏡
醫師愛開玩笑。病人:「我排便困難!」醫師:「是手排還是自排?」病人:「現在車子都嘛自排!」醫師:「你排便是自己排的?或要用手去挖?或要用塞劑才能排?」病人:「喔!便祕有一、兩年了,常常要用手排才能排!」便祕或排便不順是一般人常見的症狀,幾千年前孟子就有便便的感慨,他說:「吾豈好『便』哉?吾不得已也!」孟子常常拉肚子,常常要去上洗手間,等候洗手間的人頗有怨言,因此有些感慨!正常人的生理運作,一天排一次便,因為食物由嘴巴入口,經胃、小腸消化吸收,剩下的「廚餘」到大腸裡面,大腸將「廚餘」中的水分吸收乾淨,再由肛門排出去。這個人體內的腸蠕動及排空動作是自動控制系統,任何一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會頻便或便祕。例如吃了壞東西,細菌在腸子內分泌毒素,刺激腸子的蠕動就會使腸子嘰哩呱啦,把腸子裡面的壞東西排出去。最怕的是大腸內長了壞東西,這個壞東西堵住了,大便不容易通過去,因此「廚餘」在腸子內積了很久,水分就吸收得一乾二淨,大便又粗又硬,就會有便難排的現象。或者,由於大腸長了東西,有潰爛或出血,刺激腸子的蠕動,大便習慣也變得不規則,此時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檢查大腸是否長東西,最簡單無痛的檢查就是做大便潛血檢查,但陽性也不一定是大腸長東西,陰性也不代表沒問題。最精準的方法就是內視鏡(大腸鏡)檢查,看到病變也可以直接做切片。以前麻醉不發達時,做大腸鏡常痛苦難堪,病人哇哇叫,近幾年來發展的無痛麻醉內視鏡檢查,一覺醒來就檢查完畢,蔚為風潮,不少病人覺得麻醉後醒來常覺得睡得舒適還不過癮呢!大腸癌是國人近年來超越肝癌、肺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不管你是「手排」或「自排」、家族中有人有大腸癌,或以前大腸有息肉,一定要追蹤大腸鏡檢查,即使未做過不知道,也要有第一次讓醫師看看你的大腸(連胃一起看),才不會到了末期腸子不通了或血便厲害,或肚子大了起來,那時的大腸癌大都不是初期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1-14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老翁術後成「包大人」 靠增生療法解除困擾
高雄70歲陳先生2年前因血尿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第2期,接受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後卻漏尿,吃藥、電刺激、磁波椅等治療都無法改善,之後透過增生療法注射才不再滲尿,解除包尿布的困擾。收治這名病患的民生醫院泌尿科醫師卓孟德說,達文西是根除攝護腺的精細手術,但要將大約50元硬幣大小的膀胱頸與像細如吸管的尿道吻合,難度不小,因此術後有人常出現排尿問題,若傷口癒合不良或體質上會產生縫線肉芽腫,都會導致憋尿的括約肌無法緊閉,造成漏尿。卓孟德表示,醫院以膀胱內視鏡幫陳先生檢查,確定他因產生縫線肉芽腫,影響到括約肌收縮,甚至先前手術吻合處,也因過度結疤導致完全無收縮反應。因此安排了高功率雷射先切除掉肉芽腫,再於無收縮處給予增生療法注射(PRP)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術後隔天陳先生尿失禁的情形已有改善。兩周後,停吃漏尿口服藥,1個月後接受補強注射,再隔1個月,即使抱重物、牽機車或打噴嚏、咳嗽都不再出現漏尿。卓孟德說,醫院以增生療法已幫助30多位病友,事實上,攝護腺癌患者不一定要接受昂貴的達文西手術或海扶刀手術,據目前治療指引,攝護腺癌有攝護腺根除手術、聚焦超音波治療、冷凍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等術式可選擇,其中放射線治療也導入日本前導性輔助荷爾蒙治療的概念,可減小攝護腺體積,降低攝護腺外圍正常組織受到放射線照射傷害。病患想保持性功能,也可以前導性治療初期同時安排陰莖復健療程,等完成放療控制攝護腺癌後,再進行男性荷爾蒙補充療法
-
2022-01-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80公斤醫師3個月減掉10公斤的秘訣:多喝水控制飲食,一有空檔就運動!
一年多前,我無意間驚覺自己體態日漸肥胖,與病患對談生活習慣的過程中,反思我肥胖的原因,有可能是門診量大,加上要輪值等壓力下造成,因此我買了一支智能手表,提醒忙碌的自己,要強迫身體運動與放鬆,執行三個月就減掉了10公斤,感覺身體負擔減輕,精神變很好,工作狀態比以前更有活力。多喝水 勤上廁所不憋尿原本體重80公斤的我,嚴格控制飲食,每天喝白開水3000㏄以上,搭配運動,才成功減重。「我水喝很多,病患又一個接一個進來看診,我還是會自我提醒每兩小時就要上廁所一次。」身體力行不憋尿,才有好的身體基底。泌尿科門診最常見急尿、頻尿、夜尿、急性尿失禁等膀胱過動症問題求診的病患,看多了我心裡也會怕,一年多前我還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時,工作量龐大,發現肥胖時,覺得要做就要快,不能再等了,於是展開我的減重之路。透過減重成效 衛教病患就這樣維持一年多的健康飲食和減重生活,雖然剛到雲林基督教醫院服務不久,抵擋不了在地美食的誘惑,但是我會自我要求「有意識的吃」,吃原型食物,加上持續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體重,不會突然往上飆升。「看到我的減重成效,病患也會詢問,互相交流經驗,其實這就是最好的衛生教育。」雲林的病患多數都在40歲以上,七老八十的長者更占多數,衛教觀念嚴重不足,因為大多數人是農夫,需要體力,所以吃得比較多,甚至會亂吃,想要翻轉當地保守衛教觀念需要時間,時常是多說無益,因此我會換個方法透過檢查的數值,以客觀數字「教育」病患,效果不錯。實施減醣 只在早上吃澱粉現代人活在高壓生活裡,「放輕鬆」這句話有講等於沒講,其實連醫師都很難放輕鬆,只有在常規的運動下,才能強迫自己放輕鬆,尤其膀胱過動症的病人更需要。我的減重方法,首先從飲食習慣改變,實施「減醣」開始,要求自己只有早上可以吃澱粉,但不是隨便亂吃,只吃馬鈴薯、地瓜等原型澱粉,我會強迫自己喝水,雖然看診忙碌,但盡可能不憋尿,除了不影響身體機能,也是提醒自己做好病患的榜樣。手表設定鬧鐘 提醒跑步還會強迫自己在工作空檔時運動,我的手表有設定鬧鐘,鈴響時我會站起來在原地跑步,每天至少要跑8千步到1萬步,或下班後一邊看電視一邊跑,把運動融入到我的生活裡,也是我能一直持續做的關鍵。我在診間常跟病患宣導基本衛教,除了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攝護腺病症的藥物可能要服用一輩子,不可以為控制好就不吃藥,要停藥一定得問過醫師,否則療程等於回到原點,除非接受開刀,但也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手術,因此發現問題時,務必及早就醫診斷,有感染現象仍要詳細檢查、查明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江恒杰小檔案現職:雲林基督教醫院 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年齡:55歲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畢●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專長:●泌尿科醫學會疝氣手術(TIPP)●疝氣腹腔鏡微創手術●內視鏡尿路結石手術及體外震波碎石術等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副主任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電腦工程師手腳麻難解 脊椎內視鏡微創手術成功改善
新竹一名年約30歲的工程師每天在電腦前寫程式動輒10小時,加上長期坐姿不良,出現腰痛、背痛、手腳麻等情形,新竹馬偕醫院檢查發現,該男頸椎竟長了骨刺,經施行頸部疼痛點注射及腰部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讓他擺脫困擾許久的疼痛。醫院指出,工程師雖吃止痛藥能稍微緩解,但藥效退後疼痛感又再出現,甚至影響日常活動,醫院檢查發現頸椎有骨刺與腰椎椎間孔有狹窄情形,神經外科醫師林子耀透過核磁共振影像確認是第四、五節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經施行頸部疼痛點注射,將壓迫神經的病灶磨除,術後男子手腳麻痛感大幅改善。林子耀指出,人體的每一塊脊椎之間都有一塊椎間盤,作用像避震器,負責緩衝、延展、保護等功能,若骨頭出現偏移或長出骨刺,很容易會壓迫到周圍的神經,將導致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手腳無力等狀況,若症狀較輕微,會建議先以藥物及物理治療、疼痛點注射等來緩解症狀,然而在較嚴重的情況或經過治療仍無法有效改善時,就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林子耀說明,隨科技進步,開刀器械越來越精細,傷口也越來越小,腰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為微創手術只需做腰部局部麻醉,透過一根約一公分含鏡頭的管子伸進椎間孔,直接到達病灶處,經由脊椎內視鏡及影像系統可以看到體內的情況,進一步切除突出的椎間盤或狹窄的椎孔,減少神經壓迫,緩解疼痛。內視鏡手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較小、出血量少、術後疼痛輕微、住院天縮短等優點。新竹馬偕醫院提醒,椎間盤突出近來常發生在需要長時間低頭、打電腦或是維持固定姿勢的族群,民眾工作或日常生活時,身體痠痛就要注意,不定時調整姿勢和起身拉筋、扭扭腰。如出現酸麻無力等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透過神經外科醫師門診,由醫師擬定適當治療計畫,以利緩解身體不適,進而提升生活品質,順利重拾健康。
-
2022-01-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塞睡不好 微創低溫消融術讓他鼻子恢復暢通
1名55歲男性長期受鼻塞所苦,使用藥物治療卻效果不佳,最近甚至連晚上睡覺都睡不好,醫師診斷他罹患慢性肥厚性鼻炎,為他在門診時施行「微創低溫組織消融探針手術」,術後呼吸恢復暢通,讓患者不禁說「從來沒有呼吸這麼順暢過!」長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恆甫指出,鼻塞的成因有很多,像是過敏、鼻竇炎、長期使用鼻噴劑、慢性鼻炎、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厚、腫瘤等,其中因下鼻甲肥厚而造成的鼻塞稱為肥厚性鼻炎。診斷時除了目視檢查,還可以搭配過敏原測試、鼻咽內視鏡檢查及鼻阻力檢查來判斷成因和嚴重程度。他說,慢性肥厚性鼻炎對藥物反應通常沒有過敏性鼻炎這麼好,如果藥物控制不好,建議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此次病患使用的微創低溫組織消融探針手術是利用電腦控制溫度,將低溫探針深入下鼻甲肥厚組織破壞,來達到縮小下鼻甲體積與保留黏膜的功能。優點是傷口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相較於傳統手術,鼻黏膜可以完整保留,減少空鼻症等副作用的產生。林恆甫提醒,肥厚性鼻炎若置之不理,導至增生越來越大,鼻塞會更嚴重、呼吸不順,甚至會影響睡眠品質、注意力無法集中。因此,若鼻塞已嚴重影響生活和睡眠,建議盡快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治療。
-
2022-01-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高瘦身材男性注意!胸痛、呼吸困難來襲,恐為這疾病引發,避免潛水、高空跳傘
過去曾有過氣胸病史的患者,日前因左胸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呼吸而來到醫院急診,並診斷為自發性氣胸復發,急診會診胸腔外科。在考量患者發作次數頻繁,右側也曾發作過氣胸,醫師以「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雙側肺泡切除術併肋膜沾黏術」治療病人,術後第5天出院,免於氣胸復發之苦。什麼是自發性氣胸?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嘉聰指出, 氣胸是指因外傷或無任何外在因素的情況下,肺泡破裂,導致空氣不正常進入肋膜腔,引發肺臟部分或完全塌陷,使患者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自發性氣胸好發於16至24歲間,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且在未手術的情況下,復發率可高達30%至50%。而自發性氣胸若是未適當治療且頻繁復發,大量氣體反覆進入肋膜腔,不斷壓迫肺臟及心臟,致使肺部完全塌陷、血液回流受阻,就可能演變為「張力性氣胸」,發生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依病況程度給予不同治療洪嘉聰表示,病患因氣胸求診,會評估嚴重程度視病情給予不同治療。若氣胸範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臥床休息吸純氧,待空氣自行吸收,或以胸管引流胸腔多餘空氣,加速病患恢復。若以手術方式治療氣胸,醫師除了切除異常肺泡外,會視病情需求執行肺臟與肋膜間的沾黏手術,避免空氣再度進入肋膜腔,誘發氣胸發作。傳統治療氣胸採用「開胸手術」,在肋間劃出約十公分的切口,但術後傷口的疼痛時間與恢復期都較長,所以病人接受意願低。醫療進步,手術傷口縮小洪嘉聰說明,隨著醫療進步,為降低復發率與縮小手術傷口,近年採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切口大小不超過三公分,能將復發率降低至5%以下,但若要在一次手術中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患者胸腔的雙側皆會有切口,不但會增加手術的時間、雙側傷口也會增加病人疼痛不適感,延長病人的復原時間。而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是在胸骨下方劃開一小切口,進入胸腔以進行手術,不僅可以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更能避開肋間神經之壓迫,減少病人術後疼痛,改善生活品質。氣胸病史患者的注意事項除了自發性氣胸,呼吸系統疾病、抽菸或創傷也可能造成「續發性氣胸」、「創傷性氣胸」。洪嘉聰提醒,曾氣胸發作的患者,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另外,應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如潛水、高空跳傘等,若需搭乘飛機也應先向醫師諮詢,以減少發作機率。延伸閱讀: 。「2時段」常發生胸痛當心非阻塞性冠心病! 醫曝高危險族群 。劇烈胸痛、心臟強力收縮、直冒冷汗,47歲運匠靠這個方法救回一命
-
2022-01-01 癌症.乳癌
「乳癌真的沒那麼可怕!」能治癒的癌症,為何不願治療?乳癌權威侯明鋒指2大原因
【2022/01/01編註】原文分別刊登於2017年、2020年,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零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乳癌治療權威侯明鋒:「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一名年近60歲婦人右邊乳房裡的硬塊已穿破皮膚,腫瘤潰爛,有如發爛的木瓜,散出異味,自知情況不對,仍不願就醫。高醫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健保提供給付,仍有一成二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拒絕治療,只因為覺得自己老了、畏懼化療副作用。「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台灣乳癌治療權威、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侯明鋒說,早期乳癌患者如能好好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HER2標靶治療,就能降低三至四成復發風險。侯明鋒說,可惜部分癌友只因擔心化療副作用,不願就醫,或是中斷治療,甚至輕信偏方,最後喪命。為了探究乳癌病友拒絕治療的原因,侯明鋒率領高醫乳癌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發現乳癌切除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的癌友中,接受抗HER2標靶治療的比率為87.5%,換句話說,12.5%HER2陽性乳癌病患未接受術後輔助性治療。明明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省下龐大醫療費用,為何不願意接受治療?侯明鋒整理出兩大原因,那就是「年紀大、怕化療副作用」,其中以「年紀大」比率最高,年紀越大,拒絕治療比率越高。侯明鋒說,乳癌治療不能拖,容易復發的HER2陽性患者更須聽從醫師建議,接受輔助性治療,持續一年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就能有效降低日後的復發及死亡風險。侯明鋒提醒乳癌患者,千萬不要有「年紀大,再活也沒幾年」負面想法,以目前國內平均餘命計算,65歲以上的女性仍為黃金女郎,保有22年燦爛歲月,只要依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治療,就能擁有更多幸福。乳癌檢查3項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依期別、腫瘤特性 量身訂作乳癌治療●零期乳癌(原位癌)全乳切除手術或局部切除+放療。五年存活率:99%零期乳癌(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目前治療原則是切除病灶合併放療,或進行單純性乳房全切除手術。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者,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以預防復發。●一到二期乳癌切除手術後,量身訂作個人化精準醫療。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97%、第二期約92%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多數會先開刀拿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的切片或廓清術,術後綜合評估腫瘤性質、病人身體狀態、復發風險等,給予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1.荷爾蒙治療:適用對象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者。台灣乳癌患者當中,高達三分之二腫瘤帶有荷爾蒙受體,這群人均可接受長期的荷爾蒙療法,像是阻斷受體、使癌細胞缺乏生長來源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是使用芳香酶抑制劑、中樞生成抑制劑等來阻止其他荷爾蒙轉化成女性荷爾蒙。2.放射線治療:適用對象為乳房部分切除、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中的高能量射線可進一步消滅術後可能殘餘在乳房或周邊的微量癌細胞。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對身體進行照射,過去乳癌治療以乳房全部切除為主,後來較早期的乳癌可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術。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復發風險,也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放射治療通常安排在化學治療之後進行。乳癌患者何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小紅莓類與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有助殺死可能潛藏的癌細胞,提高痊癒機會。4.標靶治療:目前早期乳癌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藥物以抗HER2標靶藥物為主,大約兩成至三成的患者有HER2過度表現、容易發生癌症轉移或復發,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可減少約四成的乳癌復發率。●第三到四期乳癌 癌細胞已轉移,三期先做術前化療,四期以症狀治療為主。五年存活率:第三期約77%、第四期約31%當乳癌腫瘤走到第三期,也就是腫瘤直徑大於五公分、乳房表面呈潰瘍或橘皮狀、淋巴結有多顆轉移等,此時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以及腫瘤過大而無法直接開刀的患者等,可接受術前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術後再評估是否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當乳癌腫瘤走到第四期,也就是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等遠處部位時,開刀就不是首選,而會針對癌細胞特性給予化療,但同時也以延後或減少化療使用為目標,以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癌 術前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乳癌治療最想問Q:切除乳房會喪失女性象徵,我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不切除嗎?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Q:全乳切除比部分切除更能根治乳癌嗎?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108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Q:乳房重建手術,健保有給付嗎?關於術後乳房重建,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常見錯誤民俗療法1.以中草藥等偏方代替化療藝人溫翠蘋的胞妹罹患乳癌第二期,擔心影響外觀,不願切除乳房,聽信民俗療法,花錢服用號稱可抗癌的睡蓮商品,以致延誤治療,不幸病逝。也曾有患者花近200萬購買成分不明的偏方,喝神仙水、打氣功、咖啡灌腸,結果腫瘤長到大如碗公,潰爛大出血險喪命。2.以為推拿可以讓腫塊消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但如果癌友出現不舒服症狀,無法確定是治療副作用或是癌細胞尚未清除,若任意推拿不僅無法緩解,還可能延誤治療,他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3.服用牛樟芝過去研究發現,牛樟芝在細胞、動物實驗中確實可讓腫瘤細胞凋亡。但醫師提醒,相關研究不等同於對人體的療效,自行購買煎煮服用,恐怕得不到有效成分,還因此耽誤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健保大數據/麻醉執行特色院所
全身麻醉No.1林口長庚醫院/麻醉兩大目標 安全手術、加速恢復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林口長庚醫院於109年執行全身麻醉的件數為全國第一,有4萬8,316件。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主任余黃平表示,麻醉人數與手術次數環環相扣,林口長庚為全台最大的醫學中心,也擁有相對大量的手術量。而109年的數據,正值疫情期間,手術量相對少,沒有疫情的期間手術量更大,全身麻醉次數也會跟著增加。余黃平表示,林口長庚的麻醉品質主要著重在兩大目標,增進病人手術安全、如何加速手術中或術後恢復。並依照患者風險隨時作調整,包含患者擔心術後會發抖、嘔吐、希望加速恢復等,會調整麻醉藥物的類型及時間。患者若是女性、不抽菸、有暈車暈船體質,每有上述一項,就增加10%到15%麻醉術後嘔吐的風險,因此在麻醉期間會特別調整。林口長庚的麻醉科醫師也是全台最多,總計有46人,更細分次專科,包含心臟胸腔麻醉科、神經麻醉科、一般麻醉科、婦幼麻醉科等,亦針對不同的疾病,如兒童癌症、罕病治療等,調度專科麻醉師協助。另外,患者若對於藥物過敏,可自費進行「麻醉藥物過敏篩檢」,避免麻醉過程中,出現任何麻醉藥物過敏的情形。全麻診所No.1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全麻泌尿相關手術 麻醉醫師全程監控健保數據統計,109年全身麻醉執行件數,書田診所以854人居基層診所之冠。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除了病患人數較多之外,還與該院的歷史沿革有關,在勞保時期申請「跨表」業務,雖屬於C級(診所),但仍可執行B級(醫院)業務,進入健保後,仍舊如此。書田診所一年能夠執行近千例全身麻醉,這也證明了,只要擁有先進設備、充足人力,診所也可獲得患者的信賴,執行具有一定風險的全身麻醉手術。 蔡培斌表示,書田診所以泌尿科為主,在執行輸尿管內視鏡取石術、攝護腺肥大手術、膀胱內視鏡、膀胱腫瘤治療、腫塊切片時,為減輕患者的憂慮不安,並提供優質醫療服務,都會提供全身麻醉。在全身麻醉過程中,專業麻醉科醫師全程監控患者生命跡象及生理數據,萬一遇到突發狀況,立即給予最妥善的處置。在接受泌尿道手術時,是否都需全麻?答案是不一定,以成年人膀胱鏡檢查為例,一般只需局部麻醉,大部分病患只會感受些許不舒服及疼痛感。但部分患者容易緊張,身體可能出現不自主的抖動,或是尿道比較緊,增加手術難度,就可考慮全身麻醉,讓檢查及手術過程更為順利。靜脈或肌肉麻醉No.1三軍總醫院/使用標靶控制注輸術精準掌握麻醉深度三軍總醫院去年執行靜脈或肌肉麻醉逾7,083人,居全國醫療院所之冠。現任麻醉醫學會理事暨三總麻醉部主任葉春長表示,靜脈麻醉多使用於1小時內的手術,常見大腸鏡檢查、震波碎石,也包括洗腎患需疏通血管之血管形成術(PTA)及靜脈導管植入術(Hickman catheter)等。三總使用靜脈麻醉標靶控制注輸術(TCI),累積多年大數據,可精準掌握麻醉深度、病人復甦時間,降低術後噁心、嘔吐機率,促使病人迅速恢復,該技術三度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三總統計,去年院內使用靜脈麻醉手術排名,第一名為直腸外科的大腸鏡,第二名是心臟血管外科的血管形成術,第三名則是泌尿科的震波碎石,第四名則為心臟外科、胸腔外科及一般外科的人工血管放置術。台灣近10萬洗腎人口,顧及洗腎病人多有共病,麻醉風險等級較高,若發生血管堵塞無法洗腎,需盡快疏通血管或重新建立血管管路時,若預估手術時間小於一小時,盡量以不需插管的麻醉方式:由心臟外科給予局部麻藥,並搭配麻醉科施行靜脈麻醉標靶控制注輸術,在完善監視設備及專業麻醉照護下進行手術,讓洗腎病人進行手術時更安全。靜脈或肌肉麻醉診所No.1禾馨民權婦幼診所/施打減痛分娩 九成不會影響產程據健保署109年資料統計,台北市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靜脈或肌肉麻醉執行件數,居基層診所第一,總計1,041人。該診所麻醉科醫師林賀典表示,醫師會建議病患麻醉方式,但病患若太害怕或因其他原因拒絕半麻,也可選擇全身麻醉,但醫師仍會權衡利弊,若剖腹產進行全麻的風險較高,且小孩也會暴露在麻醉藥,通常建議孕婦不要全身麻醉。許多孕婦因怕痛要求醫師施打減痛分娩,林賀典表示,其實有無打減痛分娩並不會影響生產情況。他坦承,確實打減痛分娩可能會生得比較慢,但差不了多少,通常會建議孕婦「與其痛得要死1小時,不如不痛發呆1小時」。高達9成孕婦打了減痛分娩仍生得下來,而且病人在不痛的狀態下,與醫師的配合也比較好,可控制在較好的生產狀況。林賀典表示,麻醉也有極端案例,一般來說,只要給予病患10cc就會睡著,但曾碰到一名30多歲健康男子,打了30cc才睡著,且維持時間短,該男用了5瓶,是一般人的2至3倍。原以為高劑量麻藥會讓病患昏睡較久,沒想到手術結束後,患者很快清醒、活潑亂跳。林賀典表示,這就是麻醉醫師的挑戰,除了學理,實戰經驗也很重要。
-
2021-12-26 該看哪科.耳鼻喉
魚刺千萬不要吞!婦脖子痛竟是魚刺刺進甲狀腺
高雄市一名婦人因脖子痛就醫,到醫院看內視鏡遍尋不到原因,直到義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以電腦斷層掃描,才找出插在左側甲狀腺的2公分魚刺,因魚刺接近大血管有致死風險,最後開刀摘除已嚴重受損的左側甲狀腺並取出魚刺,目前婦人恢復良好。義大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王建忠表示,婦人因脖子左側紅腫與喉嚨痛到門診就醫,檢查後並沒有桃腺發炎等感冒症狀,婦人才想起10天前有吞進魚刺,之後左邊脖子一壓就痛,醫師以內視鏡查看婦人的咽喉、食道、舌根等部位還是沒看到魚刺,再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王建忠表示,電腦斷層影像發現魚刺疑似從食道穿刺進左側甲狀腺,因頸部有大量血管,一不小心有可能造成大出血、感染,決定進行手術,從脖子往甲狀腺找到魚刺,魚刺已埋入左側甲狀腺造成嚴重受損,不得已決定犧牲左側甲狀腺,因還有右側甲狀腺,不至於影響功能。婦人住院5天後恢復良好出院,後續返院抽血檢查,甲狀腺狀況一切正常。王建忠指出,魚刺穿刺到甲狀腺的病例其實少見,較常卡在食道等部位。王建忠提醒,民眾如果誤吞魚刺,千萬不要以吞大量販或吃醋酸等方式解決,應及時就醫取出,避免魚刺哽喉再移位到其他重要器官,造成嚴重感染、縱膈腔炎等,致死率可達5成,不得不慎。
-
2021-12-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顏面骨折常見5部位 醫師揭如何整形重建
年輕人喜歡騎摩托車出遊,但由於國內法令規定騎車須戴安全帽,所以降低了腦傷風險,但是,顏面外傷事故仍層出不窮。發生顏面外傷,除了交通事故外,職業傷害、運動傷害、打架等均可能為成因。顏面骨折診斷工具,除了使用傳統X光片外,在嚴重創傷時,以電腦斷層攝影為第一線診斷工具,不僅掃描速度快,影像可經由重組成為3D立體圖像,也有助於診斷及說明病情。另外,如果牽涉牙齒咬合問題時,全口牙齒X光片或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對診斷也有莫大幫助。常見顏面骨折,分別為前額骨、鼻骨、上顎骨、眼眶骨、下顎骨等部位骨折。一、前額骨骨折:嚴重時可能發生氣腦或腦脊髓液外漏。二、鼻骨折:可能伴隨流鼻血、呼吸不順暢,造成鼻形扭曲變形。三、上顎骨骨折:可能會伴隨牙齒受傷,鼻竇空腔容易出血,斷裂亦可延伸至鄰近的顴骨,甚至眼眶等結構問題。四、眼眶骨骨折:眼眶為椎體結構,內有眼球,內壁和底部骨頭薄如蛋殼一樣,當眼眶骨發生骨折,可能造成眼眶容積變大,眼球位置往後縮或往下墜,造成兩眼沒在同一高度上而形成複視,或眼球活動受限。眼眶骨手術重建,可藉由3D列印模型塑造,內視鏡及術中導航系統協助更為精準的眼眶重建。五、下顎骨骨折:需使用齒列夾板及顎間固定術來協助咬合及固定,顳顎關節若是受傷,可能需要內視鏡輔助或開放性復位固定手術,協助恢復下顎及關節的完整性。發生顏面外傷,首重病人生命徵象的穩定,任何可能危及生命的傷害要先處理,之後再進行各項檢查評估,包含顱內狀況、視力及眼睛活動度、牙齒咬合、顏面神經功能、內外耳結構等。一般若無嚴重顱內創傷或危及生命安全,可考慮在受傷同一天進行骨折復位固定術,否則2至3天後軟組織會腫脹,需等一周腫脹消退後,才是較佳手術時機。預防勝於治療,但有時意外防不勝防,發生時切莫驚慌,讓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後續的處理,才能將傷害降至最低。
-
2021-12-12 癌症.食道癌
金馬獎影帝涂們61歲病逝 當心4症狀是食道癌警訊
編按:曾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的中國大陸男星涂們,傳出在12日凌晨3點50分病逝,享壽61歲。「老獸」的導演周子陽透露,涂們上個月檢查出食道癌晚期,親友們表示「他走的時候很安詳」。同樣都是消化道疾病,但經過30年演變,食道癌發生率和胃癌幾乎不相上下,醫界認為,主要關鍵在於,近年來國人罹患胃食道逆流的發生率大幅增加,但多數民眾卻絲毫沒有警覺。根據調查,以往胃食道逆流成盛行率僅2%到5%,到了近幾年,則已增加到12%到16%;這種以胸痛、灼熱、沙啞及咳嗽等症狀為主的疾病,其實是導致巴瑞特食道症的元凶,而巴瑞特食道症日後演變食道癌的風險,比其他人高出30倍到60倍。一名30多歲女性在KTV唱歌時,覺得喉嚨沙啞,當時她只覺得感冒喉嚨發炎,不知道自己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另外一名50歲男性因胃食道逆流而感覺胸口灼熱,但長期以為是心臟有問題,甚至多次到心臟內科求診。敏盛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韓明倫表示,胃食道逆流多發生在中廣身材男性,因為啤酒肚造成腹部壓力大,胃酸往壓力小的食道向上竄流,侵蝕食道黏膜;女性則多因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導致胃酸分泌增加。韓明倫說,食道長期因胃酸逆流而發炎,會讓食道的鱗狀上皮細胞變成比較像胃部的柱狀上皮細胞,也就是所謂的巴瑞特食道,是食道腺癌的致癌因子。韓明倫表示,胃食道逆流發生巴瑞特食道症的發生率,僅1%到3%,但隨著患者愈多,罹患食道癌也增加。巴瑞特食道症在台灣普及率不高,台大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說,台灣的食道癌,約9成到9成5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巴瑞特食道症造成下食道癌症的情況仍屬罕見,但胃食道逆流患者臨床上有變多趨勢。韓明倫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調整生活型態,包含減重、避免吃飽飯立刻躺在床上、避免暴飲暴食及刺激性食物;如果本身有抽菸、喝酒習慣,更容易提高罹患食道癌機率,應定期接受內視鏡檢查。
-
2021-12-1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講話燒聲、不斷打嗝 小心胃食道逆流
突然講話燒聲、不斷打嗝,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在作怪。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常見打嗝、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火燒心等症狀,好發於年輕女性,如果輕忽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導致食道潰瘍、甚至罹患食道癌。邱展賢指出,大多數胃食道逆流患者,以胃鏡檢查多正常,未看到食道發炎或賁門鬆弛症狀。臨床上觀察,胃食道逆流患者即使胃鏡檢查未發現異常,但透過藥物治療可以改善。一名50歲男性,打嗝不止、講話燒聲,總覺得有異物卡在喉嚨,經轉診至腸胃科,胃鏡檢查發現輕微糜爛性胃炎,並未看到胃食道逆流症狀;另一名15歲國中生,常吞嚥困難,早上容易打嗝、想吐,且沒什麼食欲,經胃鏡檢查發現,有輕微食道炎及些微胃食道逆流,2名患者經使用藥物治療後,症狀皆緩解。邱展賢說,食道兩端括約肌分別連結咽喉與胃,當食物通過時才會開啟,食道功能異常時,也會有逆流症狀。食道功能要正常,同時要有健康的食道黏膜、食道蠕動協調及賁門括約肌控制的配合,若食道黏膜處於發炎或黏膜神經敏感,患者容易對食物過度敏感,引起悶痛、火燒心。食道蠕動異常,容易有喉嚨卡卡、異物感、吞嚥不易症狀;下食道括約肌異常鬆弛,容易引起打嗝,吃進的食物容易卡住,不易吞下去。但症狀不易區分,需詳盡了解病史及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選擇適當藥物進行治療。邱展賢指出,胃食道逆流反覆發生,與壓力、生活飲食習慣有關,改善胃食道逆流,除了配合醫師治療外,生活習慣及飲食控制也相當重要,適當運動,調解壓力,注意體重控制,進食速度不要太快,咖啡、甜食、菸酒和刺激性的食物要盡量避免,倘若持續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應找專科醫師治療,避免症狀惡化,引發食道潰瘍、食道癌。
-
2021-12-09 癌症.其他癌症
85歲阿嬤患壺腹腺瘤 好習慣讓她避開癌症無聲殺手
南投85歲侯姓阿嬤每年都會例行健檢,最近她健檢時,以無痛腸胃鏡檢查,意外發現壺腹腫瘤,切片檢查後是良性的壺腹腺瘤,醫師為了避免癌化,使用內視鏡切除腺瘤,確保阿嬤健康。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說,壺腹在十二指腸中,是總膽管與胰管通往十二指腸的樞紐。而十二指腸癌、壺腹癌、膽管癌跟胰臟頭癌的臨床表徵相似,發現的時候,往往癌細胞已侵犯周圍器官已是晚期,因此壺腹周圍癌被形容是「無聲殺手」。黃耀光表示,壺腹癌成因尚無明確研究,預防不容易,只有定期接受例行篩檢,早期發現、即早治療,醫師會依據腫瘤的大小與位置,再視病人年紀、健康狀況,評估討論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良性壺腹腫瘤可採內視鏡切除手術,傷口小、恢復較快。但若為惡性腫瘤,便需要傳統手術切除,手術時間長、傷口大,且可能需將壺腹周圍的胃、十二指腸、胰臟頭及膽道等器官部分切除,需進行重建手術,難度相對較高、恢復期也較長。無法手術的患者,則只能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性治療。阿嬤的壺腹腺瘤類似息肉,因固定健檢及時發現,為良性腫瘤,為了避免癌前病變,因此一併以內視鏡手術切除,阿嬤恢復健康。南投醫院提醒,許多疾病早期都沒有明顯症狀,透過健檢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疾病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
2021-12-0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國健署不孕補助實施半年...植入胚胎8千筆 已核發5億元
台灣生育率持續下滑,去年新生兒人數僅16萬5249人,創下史上新低,甚至首度出現死亡人數多過出生數「生不如死」的警訊。國健署試管嬰兒擴大補助今年7月上路,目前已有2.3萬多筆申請,超過8000筆完成胚胎植入,其中8成已核發費用,總金額達5億元,臨床醫師也觀察,補助擴大適用對象後,不孕門診量提升,35歲以下年輕族詢問度明顯增加。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委託《網路溫度計》,針對疫情期間網路生育議題的討論進行大數據分析,找出網民十大不想生原因,包括買不起房沒辦法給孩子一個家、低薪養不起小孩、社會職場對孕婦不友善、沒時間照顧小孩、健康狀況考量(不孕)等。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表示,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台灣男女初婚年齡男性平均32.3歲、女性平均30.3歲,晚婚造成「生育黃金年齡」有限,雖然有些夫妻婚前檢查,卻沒有解決不孕問題,呼籲民眾要把握35歲以前,胚胎自我修正能力較強盡快生育,若年紀越大器官越老,出問題機會也越高。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說明,只要夫妻一方具有我國國籍,且女性年齡小於45歲,皆可透過全台90多家醫療機構代為申請;40歲以下婦女每胎有6次補助額度,41至44歲每胎則有3次補助額度。他表示,目前國內人工生殖補助條件相當優厚,是亞洲國家最好的,像是日本僅限43歲以下才能獲得補助,有些國家40歲以上不補助。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不孕補助至今已有2萬3千多筆資料透過醫療機構申請,約2萬2千多件已通過,其中8千多件已植入胚胎,8成以上費用已核發撥入民眾帳戶,總計發放5億多元補助。他提醒,雖醫學進步,高齡族可透過醫療技術成功生育,但希望及早尋求協助更好,呼籲民眾可向全台92家人工生殖醫療機構協助診斷並申請補助。如何知道是否為不孕症?何信頤指出,小於35歲的男女沒有採取避孕措施,進行規律的性生活一年以上無法懷孕,或35歲以上的男女,進行規律且沒有避孕措施的性生活半年仍沒有懷孕,或是已知有不孕症的危險因子,舉凡如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等,皆應該提早接受評估。常見的檢測包括血液荷爾蒙檢測、精液檢測、超音波檢查、內視鏡檢查以及輸卵管攝影等。
-
2021-12-03 新聞.元氣新聞
AI、機器人助力 天成醫療體系升級
●自動鼻咽採檢 提升防疫量能●防疫照護零接觸 AI協助快速診斷●智能健康管理 調整個人化運動處方新冠疫情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各醫院積極部署遠距醫療、無接觸照護設備,加上人工智慧的助力,即使疫情籠罩,不僅能維持醫療品質,還能提升防疫效率。天成醫療體系引進無接觸生理設備,減少醫護人員進出隔離病房,院外設置篩檢機器人,大幅提升篩檢量,今年更引進消毒機器人,增加院內清消效率。機器掃描臉型 精準採檢天晟醫院院長蔡芳生表示,全球疫情爆發後,院內加速導入機器人設備,降低醫護人員被感染的任何機會。從2020年開始,天成醫療體系就積極找尋自動化的儀器,去年底先導入「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儀器先掃描接受採檢民眾的臉型及輪廓,機器人可以確認接受採檢者的鼻腔、鼻中膈,精準採檢,大幅降低醫護人員採檢時被感染的風險。機器代勞 減少增加人力今年天晟醫院再引進「Aeolus消毒機器人」。蔡芳生說,消毒機器人能有效確認位置,包含電梯、病房等,不必特別操控,只要給予指令就能到達指定定點。消毒機器人有如同人類的手部裝置,可以按電梯,也可以改裝手部的儀器,當作消毒的紫外線燈,所以當醫院淨空時,如周六下午或周日不看診時段,消毒機器人就能連續24小時完成消毒。天成醫療體系總院長陳志忠表示,機器人的發展,在疫情之下的角色,並不是「取代人力」,而是減少醫院「增加人力」。面對新冠疫情,簡單的進出病房,都變得繁瑣,必須要穿脫隔離衣,也讓人力的配置增加,而機器人的協助,一來能把寶貴的醫療人力資源,妥適的保留,也能把最基本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做,不需要再額外增加人員。無接觸照顧 透過App互動陳志忠指出,疫情幫助醫院積極發展人工智慧(AI),包含隔離病房中的無接觸照顧,感染的患者可透過App與醫護人員互動,生命徵象也能透過AI協助監控。AI也優化院內作業,包含引進智能語音助理,讓醫師在做內視鏡等檢查時,能直接用語音記錄,無需後續再寫病歷,減少醫師的文書作業時間。金色年代長照 結合娛樂天成醫療體系除了於桃園地區提供醫療服務外,也設置金色年代長照法人機構。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表示,將長輩送到長照機構,子女常會背負著「不孝」的罪名,但長照機構的發展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照顧日常起居,金色年代長照法人機構希望能將「大娛樂」的概念扭轉長照機構形象,長輩到機構中,不僅是刺激學習、延緩老化,也是增加交友的地方。金色年代長照法人機構今年也把AI與運動結合,運動儀器測量長輩的肌力,再交由個管師,調整個人化的運動處方。徐向謙期待,長輩對於來到機構的感覺,是認為晚輩「孝順」,而不是「不孝」。
-
2021-11-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防心血管患者消化性潰瘍 健保12月開放預防投藥
健保署今天宣布,12月起放寬多項藥品給付,心血管病患若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劑藥品,將可預防性使用消化性潰瘍用藥,曾確診消化性潰瘍者拿藥規定鬆綁,每年約3萬人受惠。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日前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由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決議通過3款藥品給付規定擴增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今天上午接受媒體電話聯訪時表示,考量曾發生腦中風、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等重大心血管事件或屬易出血體質的病人,需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劑等藥物,恐增加胃腸道出血風險,屬於消化性潰瘍高危險族群,未來治療時可直接開立每日藥費6.5元以下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作為預防性使用。連恆榮指出,若是曾經內視鏡檢查證實為消化性潰瘍的病人,因其他疾病而需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劑時,不須再經消化系專科醫師確認,可由臨床醫師直接開立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減少患者奔波往返醫院,上述2放寬預計每年約3萬名患者受惠,未來1到5年將增加健保藥費約新台幣1320萬至1440萬元。另一款放寬給付的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膏,連恆榮說,目前臨床上大多使用外用類固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但嬰幼兒、敏感性肌膚患者使用類固醇有較高機率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因此藥物共擬會議同意擴增含pimecrolimus成分的藥品,供2歲以上孩童、青少年及成人敏感性皮膚部位的異位性皮膚炎第2線使用,5年內每年約5000名至7000名病患受惠,健保支出約增339萬元至618萬元。連恆榮指出,罹患「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簡稱CIDP)的患者會出現四肢麻痺、無法走路的症狀,屬於慢性、漸進性的周邊神經病變,若沒有及時治療恐造成周邊神經系統永久性傷害,兒童、成人都可能罹患此病,必須使用高單位免疫球蛋白。連恆榮說,考量藥物有效性,這款藥品以往僅給付18歲以上成人,但近年已有研究顯示,2歲至16歲的CIDP病人接受高單位免疫球蛋白也有明確的療效,因此藥物共擬會議也同意開放2歲以上兒童病人使用,未來1到5年預計將有10至13名患者受惠,每人平均可省下10萬元藥費。連恆榮指出,上述給付規定放寬將於12月1日實施,未來1到5年預計增加健保約2259萬元至2818萬元,受惠人數從3.5萬人增至4萬人,盼持續照顧需要的民眾。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醫院No.1高雄榮總/前庭復健治療 專為暈眩病患開設台北榮總利用一滴血、一滴唾液的基因檢測方式快速篩出先天性聽損新生兒;高雄榮總耳科團隊在南台灣的表現也不遑多讓。據健保署統計,高榮109年治療聽損人數達8,406人,全國第一,其中治療暈眩的前庭復健更是獨到,獲許多求診病患信任。高榮耳鼻喉部下設內視鏡室、超音波檢查室、聽力檢查室、語言治療室、前庭功能檢查室等,2012年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等先進設備,每月門診量近3,500人。其中耳科近十年來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及先天性聽損兒人工電子耳的植入領域,有長足進步。耳科主任林明毅表示,耳科分耳內科及耳外科,耳內科處理聽力、暈眩等問題,耳外科則對耳膜破損或膽脂瘤等進行手術。針對日益增多的暈眩病患開設「暈眩門診」,執行耳內平衡檢查,前庭復健是專為暈眩病人開發的特殊治療,是高榮特色治療之一。目前高榮內耳暈眩檢查儀器與世界同步,領先國內醫學中心。因應高齡化,高榮耳科對於老年聽損及職業性聽損的病患也十分關注,早先一步發展成人電子耳植入術,林明毅說,政府只針對小兒先天性聽障病患補助裝設人工電子耳,其實在國外,老人聽損病患的需求反而是大宗。全國醫院No.2台中榮總/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 大大提升治療成效根據健保數據,台中榮民總醫院去年治療聽損人數全國第二,共8,196人。台中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郭隸德表示,該院聽力檢查流程線上化、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不斷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建立一條龍治療模式,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雙重把關,並與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郭隸德說,台中榮總近年將聽力流程線上化,縮短病人等候時間,也讓檢查流程更有效率,大幅提升醫療管理及病人滿意度。耳用顯微鏡一般是在手術房才有的配備,為提升治療成效,在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縮短治療時間並提高成功率及滿意度。郭隸德說明,耳科手術近年來不斷追求傷口更小及治療更加便利,在3D耳內視鏡手術輔助下,讓耳科手術相對傳統方式,傷口更小、時間更短、住院比率更低。在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針對可能有問題的嬰兒到耳科門診做複篩,雙重把關。對於先天性聽損的嬰幼兒,和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針對國人常見的30個聽損基因作檢測。另外,也協助需執行人工電子耳的患者申請社會資源補助,並可專案申請院內惠康基金會補助。全國醫院No.3光田綜合醫院/理學檢查加同理問診 才能找出聽損原因健保署109年資料顯示,光田綜合醫院聽損治療人數6,705人,居全國第三、區域醫院第一。該院開辦「耳鳴特別門診」20多年來,在國內外頗負盛名,甚至有遠從德國、丹麥跨海就醫的患者。「別輕易判耳朵死刑!」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說,許多病患在外院被診斷無法手術治療,一輩子只能戴助聽器,因而感到絕望,到該院仔細檢查後,才發現並非不治之症。除了完整的理學檢查和病史詢問,患者最需要的是「有同理心的解釋」。賴仁淙說,聽力損失原因很多,除了聆聽患者症狀主訴,還要用心了解生活型態、情緒及病史,才能找出病因。他舉例,由於暈眩症狀相似,只要民眾看診主訴頭暈,許多醫師即認定是梅尼爾氏症。但根據光田醫院調查,求診病人中只有十分之一是真正的梅尼爾氏症,必須經由聽力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才可判定。2008年光田領先引進鈦金屬材質人工聽小骨,具有質地輕巧、堅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能為病患量身訂做最適合的人工聽小骨,目前累積成功案例領先醫學中心。其中置換鐙骨手術是最精密的手術之一,精通此項手術的耳外科醫師在國內屈指可數。全國醫院No.4台北榮總/治療聽神經瘤 側顱底手術 全台唯一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9年台北榮民總醫院聽損治療人數為全國第四,5,422人。北榮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與北榮神經外科主任許秉權,自2011年起聯手進行側顱底手術,為患者切除聽神經瘤治療聽損,10年來已完成300多例手術。現在北榮已有許多年輕醫師願意投入耳科困難手術。王懋哲指出,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若患者聽力未受腫瘤影響、腫瘤小於3公分,或經評估患者有生之年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不見得要手術。據統計,約6成腫瘤不太會長大,但若腫瘤達3公分以上,恐壓迫腦幹,才須手術治療。北榮為全台唯一採用側顱底手術治療聽神經瘤,近年來全台相關患者都會到北榮治療。王懋哲說,目前該院每年治療超過50名患者,幾乎每個月都會進行相關手術。其餘慢性中耳炎引起的耳膜破損、聽小骨修補等手術,仍為耳科最常見的手術項目。王懋哲說,聽神經瘤不分男女也不分年齡,曾收治20多歲患者的聽神經瘤已長到近5公分,並出現腫瘤壓迫腦幹的走路不穩症狀,才被確診,手術切除腫瘤。提醒出現單側耳鳴、聽力變差,應懷疑可能罹患聽神經瘤,必須盡速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