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健檢
共找到
940
筆 文章
-
-
2021-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北升三級警戒 台大率先宣布「降載」停非緊急刀
我國新增180例本土案例,其中雙北個案最多,台北市89例、新北市75例,宣布即起雙北升級疫情警戒第三級。台大醫院今下午緊急宣布,從今起,台大醫院「常規營運降載」停止或延後非緊急住院、手術或門診手術、檢查、治療、預約自費新冠疫苗接種、健康檢查(包含台北市老人健檢)等服務。台大醫院表示,已預約接種自費新冠疫苗的民眾,強烈建議延後施打,所有預約後續均可憑預約單來電改期。台大也強調,配合疫情所需,無法逐一通知。不過,後續均可憑預約紀錄來電改期。台大醫院表示,為防疫需求,降低院區人流,5月17日起,建議持台大二、三次連續處方箋之病友於健保特約藥局領藥,若有特殊用藥需返本院領藥,請利用台大連續處方預約領藥系統,以加速領藥,減少於院區停留時間。
-
2021-05-14 癌症.肺癌
28歲女子沒抽菸又無家族史 健檢竟揪出肺部長腫瘤
28歲游姓女子在員工健檢時,胸部X光發現兩側肺部有異常腫瘤,到童綜合醫院看診後,經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檢查,發現右肺有一顆約2公分的腫瘤,左肺上葉也有兩顆不到1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先切除2公分腫瘤,1年後再切除及冷凍治療左肺上葉兩顆毛玻璃狀結節,術後恢復良好,須定期回診追蹤。童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童詠偉表示,游女沒抽菸,也無家族史,是多發性肺腫瘤患者,切除過多的肺部組織,會造成肺功能永久性過多損傷,因此左肺兩顆結節才分別使用部分切除與冷凍治療。童詠偉表示,因為左肺上葉兩顆毛玻璃病兆都靠近中間縱膈位置,直接切除兩顆恐傷害太多的細胞,影響肺功能運作,因此左肺上葉上面一結節使用螢光定位後,進行胸腔鏡微創肺部節狀切除併淋巴結廓清手術;左肺下面一結節則使用冷凍微針消融手術治療,讓結節細胞直接壞死,切片檢查確認左肺上葉為原位癌。童詠偉呼籲,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有病兆才被檢查出來的通常已經是中晚期,除了每年定期全身健康檢查外,50歲以上有抽菸或有家族病史者,最好接受低劑量肺癌篩檢,才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5-12 該看哪科.兒科
台東篩檢血脂 肥胖學童比率高、正常體型學童卻較嚴重
台東縣去年為小學生篩檢,希望確認肥胖是否與高血脂有關,以便及早治療,卻發現肥胖學童所占比率雖較高,但正常體型學童症狀卻比較嚴重。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游昌憲表示,台東區學童高血脂症盛行率高於美國學童。教育處表示,將挹注經費,如尿液複檢異常者再抽血檢查,血液檢查異常含高血脂則由轉知家長帶學生就醫。台東縣民肥胖率在全國始終居高不下,研究指青少年肥胖將延續到中年,台東去年調查小學肥胖比率17.92%,高於全國15.3%,縣府去年也和馬偕醫院合辦「學童高血脂症及高尿酸血症之篩檢計畫」,以台東市及卑南鄉小四學生為對象,希望確認肥胖是否與高血脂的情況有關今天發布調查結果。游昌憲說,目前國內對學童高血脂症並無篩檢研究,美國學童高血脂比率約6%,台東篩檢結果卻高達15%,令人訝異。有很多學童沒有症狀,無家族史,和體重也無關係,高血脂症狀較難找出,恐怕會成為隱憂。一般高血脂症患者70%與代謝不良有關,30%與生活習慣和飲食相關,只能設法篩檢出來,才能視個案情況提供治療方案。饒慶鈴,縣府從2004年起為學生健康檢查,去年首度篩檢學童高血脂情況,希望可及早發現患童,協助就醫,對檢查結果列為高危險的學童由校方列入個案關懷,持續追踪健康狀況,降低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台東馬偕健檢中心也發布去年針對一、四、七年級健檢結果,發現以齲齒近6成最多,每千名學生約15人有心臟疾病。
-
2021-05-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幼兒成長配方如何嚴管? 食藥署六月開會討論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上個月兒童節後推出「誘兒奶粉甜祕密」系列報導,揭露滿一歲幼兒飲用的成長配方,含糖量驚人且乳含量不足等問題,引發多位立委關注。今日上午立委陳秀寶和莊競程聯手召開記者會,呼籲食藥署和國健署應積極管理,明確定位成長配方是「特殊營養食品」還是「乳品」,輔導業者符合規定,避免現行廣告亂象混淆家長的選擇。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回應,食藥署已規劃六月初召開專家會議,邀請食品、營養、消保、醫學相關背景的專家,討論成長配方的管理問題;不排除參考美國政府的最新規定,要求業者標示「添加糖」含量,提供家長多元的參考資訊。鄭維智說,依《食安法》,成長配方的乳含量沒有超過五成,品名不得寫「奶粉」,糖含量在罐裝營養標示也有規定,家長購買時可詳細閱讀;各界關心現行做法有不足,食藥署都有聽到,將開會討論。立委莊競程的小孩將滿八個月,他說,「我不怕孩子吃得多,擔心是吃下什麼?」市售成長配方定位不明且標示不清,家長霧裡看花,政府應積極作為,為孩子把關。立委林淑芬也關心此議題,日前已要求食藥署啟動調查,檢驗市售成長配方的糖含量狀況,建立基礎資料,以利後續加強管理。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許多市售成長配方會加蔗糖、玉米糖漿等添加糖,乳含量卻不足,「這不就類似含糖飲料。」家長不了解其中關鍵,以為跟一歲以下的配方奶一樣,都有受到政府嚴格把關,事實上兩者差很大。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金惠民和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都說,這類成長配方喝多對孩子無益,臨床觀察會阻礙孩子練習咀嚼食物的能力,只愛喝,不愛吃蔬果魚肉等六大類,孩子的起跑點容易養成不好的飲食習慣。她們呼籲,除了加強標示,政府需多從衛教著手,提升醫護人員的知識、改善家長的觀念。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科長胡怡君表示,目前國健署針對七歲以下的幼兒,提供七次免費的健檢服務,未來將思考如何透過這機會,加強多元化的傳播,將正確的衛教知識傳達給家長。▌延伸推薦:【專題報導】誘兒奶粉甜秘密【系列報導】甜蜜陷阱 配方奶粉95%含糖【系列報導】如何把關…兒科醫師:成長配方應納管
-
2021-05-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早逝讓人惋惜 振興院長魏崢呼籲心臟健檢
每當年輕人與偶像明星英年早逝總讓人惋惜,他們年輕力壯、體態標準,甚至平時也注重運動飲食,卻突然猝死。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行醫逾40餘年,他認為許多人的病症發現太晚,導致難以挽回,尤其不少心臟疾病在發病前沒有症狀,呼籲心臟健檢。猝死絕大部份都跟心臟和血管的疾病有關,例如心肌梗塞、心肌肥厚、瓣膜狹窄、心率不整、動脈先天異常、主動脈剝離、動脈瘤破裂等。傳統磁振造影成像品質待加強,檢查耗時較久,甚至有時需要受檢者配合長時間吸閉氣達80次。這導致許多受檢者無法完全配合檢查,如重聽、不容易長時間閉氣的老年人、心衰竭病患、無法配合口令的兒童等。而現在也有發展為不用數度閉氣,也能揪出心臟病變的磁振造影。魏崢指出,原理是儀器可偵測患者呼吸,受檢者即使無法配合吸氣、閉氣指令,也能完成檢查。受檢者不需黏貼胸部心臟電極片或戴上呼吸綁帶,儀器可感知受檢者內部器官解剖結構而自動定位,感知受檢者呼吸、心跳等,自動調整掃描條件,獲得最佳檢查影像。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表示,以往許多心臟檢查都有輻射劑量,如心臟電腦斷層和核子醫學的心肌灌注檢查,無法做為普遍的篩檢性檢查,很多無症狀的隱藏性患者,就這樣被忽略而錯失醫療時機。
-
2021-05-07 焦點.元氣新聞
上次戒菸胖10公斤捲土重來 口服藥加規律運動減2公斤
全國透過戒菸門診的戒菸成功率僅兩成五,臨床醫師觀察,戒菸後發胖是影響戒菸決心的主因,衛福部彰化醫院開出口服戒菸藥加每天運動的「菜單」,幫助菸齡30多年的李姓老菸槍成功戒菸,最重要的戒菸後半年都沒發胖。衛福部彰化醫院戒菸個案管理師張育源表示,去年她接受139人戒菸,只有37人成功,成功率26.6%,和全國平均值25%差不多,自行戒菸成功率雖無法統計,但應該更低,失敗原因除了抵抗不了尼古丁誘惑,還有一個病人常抱怨的理由─戒菸後發胖。55歲李姓病人去年健檢,做了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冠狀動脈粥狀硬化並中度阻塞,在成人健檢時發現心臟冠狀動脈中度阻塞,醫師勸告戒菸,李姓病人提出多年前曾戒菸,3個月就胖10多公斤,第一次戒菸宣告失敗,這次再戒菸萬一又失敗,一定淪為親友笑柄,他要好好考慮。經醫護人員一再勸說,生命比身材還重要,如有專業團隊協助和陪伴,成功率將大增,他同意醫院安排個管師幫助他管理健康。個管師張育源了解李姓病人的吸菸史,為他量身打造戒菸守則,服用醫師開立的非尼古丁口服戒菸藥,抑制人體對尼古丁的依賴作用,發胖的部分請病人自行規畫適合自己的運動課程,另在飲食方面,多吃高纖維蔬菜,並且慢慢吃、多咀嚼,以增加飽食感,想抽菸時多喝水或咀嚼無糖口香糖。李姓病人表示,每周三他在公司參加下班後的有氧運動,另上網從youtube找有氧和瑜伽影片,一周6天的晚餐後1小時跟著影片運動,藉以消耗熱量,原本只是很單純的想要不發胖,沒想到半年不但沒發胖,還從80公斤瘦到78公斤,肌肉也結實。彰化醫院心臟科主任何東錦指出,吸菸後因為尼古丁讓人精神亢奮,代謝率高,一旦戒菸,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發胖,而且戒菸後味覺變敏感,食欲跟著上升,通常會吃得比較多,想吸菸時又吃零食替代菸品,如果沒增加運動量,熱量更易堆積,造成發胖;戒菸者需要意志力,把重心放在戒菸,若擔心發胖,盡量以運動來達成燃燒熱量,若能找親友一起運動,效果更好。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5-07 癌症.其他癌症
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結節?醫:年輕甲狀腺癌更兇,易淋巴轉移!
沒有大脖子 也要注意甲狀腺結節? 「明明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問題?」頸部外觀腫大是一般人注意甲狀腺疾病的首要,然而,沒有明顯徵兆的甲狀腺結節,也可能隱藏看不見的「壞東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青玲醫師指出,大體解剖研究中發現約50%具有甲狀腺結節。隨著年齡增長,甲狀腺結節盛行率會逐步升高,超音波檢查中近65%成人會發現甲狀腺結節。 杜青玲醫師說明,一般人若是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建議找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並透過細針抽吸抽出結節細胞,進一步確認是良性或惡性。一般說來,貝賽斯達細胞學分類 (Bethesda category) IV以上的甲狀腺結節,就會建議開刀治療。 杜青玲醫師表示,良性甲狀腺結節的定義,是惡性機率小於3%,所以不能全盤忽略惡性的可能性。再加上部份病人甲狀腺結節數量眾多,每顆結節良惡性不同,其中一顆結節是良性,不代表所有結節都是良性,病人務必要定期追蹤。 無論惡性良性 接受甲狀腺切除術後都要吃藥? 一旦細胞學檢查出惡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全切除手術是第一線標準治療。杜青玲醫師說明,甲狀腺主管人體新陳代謝,因甲狀腺癌而切除甲狀腺的病人,術後需長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若未適當補充,病人可能會發生體重增加、怕冷、便秘、嚴重者可能心臟衰竭及昏迷。 杜青玲醫師表示,甲狀腺癌病人補充高量荷爾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甲狀腺荷爾蒙可以抑制腦部分泌的甲促素,因為一旦甲促素過度分泌,很容易造成甲狀腺癌的復發。因此必須壓抑甲促素分泌,降低甲狀腺癌復發的風險。 因良性結節造成壓迫症狀而接受甲狀腺切除術的病人,術後需追蹤甲狀腺功能,若追蹤過程發現甲狀腺機能低下,必須補充甲狀腺荷爾蒙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唯不用過度壓抑甲促素。 醫師提醒,補充甲狀腺荷爾蒙,要注意空腹單獨服用,通常建議一起床就吃藥,間隔1小時後再吃早餐,避免與其他藥物、食物共同食用。因甲狀腺癌而接受甲促素抑制療法的患者因接受較高劑量的甲狀腺素治療,易有骨質疏鬆,需適時補充維他命D與鈣片,需要時可接受骨質密度掃描檢查。 年輕甲狀腺癌更兇?恐易淋巴遠端轉移 甲狀腺結節無論是惡性或良性,一般人較難從外觀與觸感判斷,必須透過甲狀腺超音波來確定。杜青玲醫師指出,近年有20多歲發現甲狀腺癌的病人,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卻因為自身年輕不以為意,拖延3、4年後才確診為甲狀腺癌,需要接受甲狀腺全切除與放射碘治療。 杜青玲醫師提醒,年輕患者的甲狀腺癌有時更具侵犯性、細胞型態更兇,也容易有頸部淋巴結、肺部、骨頭轉移等狀況。提醒年輕人不可掉以輕心,忽略甲狀腺惡性結節的風險。倘若摸到頸部偏下方甲狀腺部位有腫塊,建議盡快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接受進一步檢查。 《延伸閱讀》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甲狀腺結節需要開刀嗎?放著不管會變甲狀腺癌?醫師解答「大脖子」真相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5 新聞.元氣新聞
減肥也要看年齡!高聯醫成立肌少症骨鬆門診延緩老衰弱
減肥也要看年齡!一名68歲婦女參加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的老人健檢,發現體重過重、膽固醇偏高的情形,回診追蹤時,醫師發現她的體重、膽固醇都有改善,患者卻說自己變得很疲倦。原來拿到健檢報告之後,她嚴格實施「減肥計畫」,不吃肉和澱粉;雖然檢查數值改善了,節食減肥卻讓自己流失了大量肌肉,肌肉力量減少,相對下肢功能較差,人就會顯得無力、疲倦。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今天起每周二、五下午,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歡迎民眾多加利用。院方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肥胖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甚至癌症有關,為了美觀、健康,減重風氣很盛行;但是隨著年紀越長,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該將「減重」的觀念,改為透過正確的飲食與運動,來「増肌減脂」。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宏益表示,民眾常常因為變胖了而有警覺,但老人家營養不良,卻少有自覺。長期熱量攝取不足,身體就會靠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造成肌肉質量減少。適當的補充蛋白質,搭配規律的抗阻力運動,才能促使肌肉生長,維持生活機能。陳宏益說,「肌少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與功能減少的現象,從30歲開始,人體每10年約減少3-8%的肌肉質量;70歲以後,肌肉質量更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大量流失。因為在老化過程中,年長者常有多重慢性疾病及身體功能缺損導致活動力下降,會加速骨骼肌肌纖維減少。隨著勞動力喪失、自理能力下降,年長者可能會面臨跌倒、失能、住院甚至死亡等風險。陳宏益指出,肌肉和骨骼相輔相成,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也常常合併發生。「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希望提升對長者的全面照護,初期透過肌力、行動能力及肌肉質量測試,使用精密肌肉質量儀器判斷長者的肌少及骨質疏鬆程度;診斷後針對症狀進行中、西醫治療或是轉介飲食、運動衛教。整合家庭醫學科、骨科、中醫科、復健科、營養室及護理科資源,統一由特別門診為患者進行篩檢、診斷、治療一條龍服務。高市聯醫院長馬光遠說,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刻不容緩,聯合醫院期望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以提高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能降低醫療與照顧成本。
-
2021-05-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身體無不適,就醫卻高血脂?醫曝1吃飯習慣是元凶
40歲林姓女子透過健康檢查發現自己的三酸甘油酯高達480mg/dl,總膽固醇也高達262mg/dl,她相當驚訝,覺得身體沒有不舒服的症狀,怎麼指數會超標?回推自己飲食情況,除無法抗拒甜食的誘惑,且常擔心食物沒吃完浪費,幾乎每天都努力把飯菜吃光,導致BMI逼近27。血脂 包括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賴卉蓮醫師指出,血脂是血清裡脂肪的簡稱。主要包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和三酸甘油酯(或稱中性脂肪,TG)。膽固醇功能是製造身體細胞膜的重要材料,和協助製造荷爾蒙的原料之一;三酸甘油脂則是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與能量。臨床上,當抽血報告呈現:總膽固醇> 200、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30、三酸甘油脂> 200、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 40,就符合高血脂症的定義了。(推薦閱讀:三酸甘油酯超標了! 3種NG飲食你犯了幾項?)預防高血脂 飲食均衡、適度運動為上策預防勝於治療。根據國民健康署對預防高血脂的建議為:定期健檢、飲食均衡、適度運動、戒除菸酒等良好之生活習慣。一旦已診斷為高血脂症,除了改變既有生活習慣,目前西醫而言,最有效的降血脂藥物是史達汀類(Statins);研究顯示,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的風險,常見副作用為肌肉痛、肝功能異常。(推薦閱讀:降血脂藥和燕麥同時吃小心丟命! 藥師解析「飲食禁忌、1運動」)中醫治療高血脂 健脾化痰、調補肝腎、活血化瘀賴卉蓮表示,古代中醫並沒有「高血脂症」的名詞,但根據臨床表現,高血脂症屬「痰濁瘀滯」範疇,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調,痰濁內積;常以健脾化痰、調補肝腎、活血化瘀法治療,臨床上常用的中藥包括山楂、澤瀉、丹參、決明子等。高血脂患者建議應找專業醫師進行診療,除了遵從醫囑,規律返診,賴卉蓮提醒,應養成良好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才有助於改善高血脂。延伸閱讀: ·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密切相關! 吃素降三酸甘油酯? 別傻了!3習慣是大元凶 ·愛吃蛋會害膽固醇飆高? 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全脂奶也是陷阱
-
2021-05-04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健康主人要顧!盤點12種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狗狗身為哺乳類動物也會有大小疾病,因其構造和習性,常罹患的病和人類有些差異;加上狗不會說話,有些生理的變化需要靠飼主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異狀。以下整理狗狗的12種常見疾病,帶您了解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若得病也能盡早察覺,不耽誤治療時間!▲犬傳染性肝炎幼犬感染居多。主要是侵害肝細胞與內皮細胞,症狀為厭食、精神不振、發燒嘔吐、下痢和軟便,病情嚴重者會明顯腹痛和扁桃腺腫大,有些會在發病後12~24小時呈現藍眼症:眼睛結膜炎、分泌物增加,並有角膜水腫及混濁。△預防注射犬傳染性肝炎疫苗,幼犬若在12週齡以前注射疫苗,則需在14~15週齡時補強一次,方能獲得1年以上的免疫力。為維持其免疫性,成犬應每年補強注射一次。▲狂犬病狂犬病是最重要的人畜共通疾病之一,由病毒感染,病毒經傷口周遭神經抵達中樞神經遍布全身,可感染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犬、貓等,死亡率高。症狀主要是行為異常,瞳孔初期放大、後期縮小,咽喉逐漸麻痺,使得犬隻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麻痺、抽筋進而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健康犬隻年齡約4~5月時注射一劑不活化疫苗,之後依疫苗效能每隔半年到一年施打一次。▲犬瘟熱犬瘟熱俗稱麻疹,是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病毒從感染犬隻的分泌物,經由空氣、直接或間接傳播。早期常見症狀為發燒、無食慾、精神不振、眼屎多、流鼻涕、咳嗽、肝炎、下痢、血便等,後期則會出現抽筋、麻痺、行動失調等精神症狀。目前無特效藥,傳統投藥(抗生素)無效,可使用 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等使死亡率降低。△預防注射犬瘟熱疫苗,可在幼犬6週大時,開始施打含犬瘟熱疫苗的幼犬第一劑預防針。接著再追加二劑,以後每年補強。▲犬疥癬蟲症疥癬蟲寄生於真皮內,傳染力強,最常發生的患部為跗關節、肘、眼周、口鼻、耳朵、腹胸和尾巴的基部。患部會出現脫毛、結痂、劇癢,常因搔癢而引發細菌感染致化膿、惡臭等情形。△預防避免和病原接觸,家犬須和來歷不明的寵物,尤其是街頭的流浪貓狗保持距離,避免直接接觸。▲毛囊蟲症健康皮膚即存在少量毛囊蟲,若犬隻虛弱或免疫不全時,毛囊蟲就會大量繁殖,侵佔毛囊導致禿毛,多好發於臉部和嘴角;若再受到細菌感染,會遍及全身,甚至惡化成毛囊炎和膿皮症,形成頑固皮膚炎,並發出惡臭。△預防1.毛囊蟲症被懷疑和遺傳有關,故曾病發的犬隻不建議繁殖。2.提高犬隻免疫功能可降低毛囊蟲感染之風險。3.使用預防寄生蟲感染的外用滴劑。▲犬冠狀病毒腸炎該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藉糞便、嘔吐物、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來傳播。常見症狀為間歇性嘔吐、下痢、厭食、輕微發燒、抑鬱、排便惡臭並為淡橘色,甚至為含黏膜和血液之噴射水樣痢,偶爾可見呼吸道症狀。△預防犬冠狀病毒最易和犬小病毒復合感染,造成高達89%的死亡率,所以最好能同時注射犬冠狀病毒疫苗及犬小病毒疫苗,則能同時預防犬冠狀病毒和犬小病毒出血性腸炎復合症。▲犬小病毒性腸炎犬小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直接或間接傳染給無抗體的犬隻,侵害其腸胃道,好發於6~20周的幼犬,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少數幼犬會被侵襲心肌。初期有發燒、食慾不振、精神不振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著會持續性嘔吐下痢,腸管黏膜受損出血而拉出帶血惡臭的排泄物,若未即時送醫會脫水休克死亡。△預防於6~8週齡給予第一劑疫苗,之後每2~4週重複注射一劑,直到滿16週齡;於6月齡或1歲齡時補強注射一劑,之後每三年一次。▲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又名哮喘或犬舍咳,屬呼吸道疾病,常與副流行感冒病毒一同感染。發病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濕度過高、寒流等氣候變化。該病潛伏期約5~10天,常見症狀為劇烈乾咳、反胃、嘔吐,嚴重者會嗜睡、發燒、食慾不振及肺炎,甚至死亡。病症一般持續10~20天,劇烈運動和興奮會使病情惡化。△預防1.避免犬隻與其他狗接觸,尤其是年輕的小狗。2.疫苗接種。3.以胸背袋取代頸圈,減少壓迫喉嚨及氣管引起患犬咳嗽。▲犬副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發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病例發病於感染後2~9天,症狀輕微而不明顯,一般常見乾性、刺耳的咳嗽,持續約2~6天,伴隨數天的輕微發燒、黏液性鼻分泌物、咽頭炎與扁桃腺炎。△預防注射副流行性感冒疫苗。▲慢性腎衰竭腎臟組織損壞的疾病,導致尿毒症並影響生活品質。腎功能減弱使犬隻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廢物,產生食慾降低、口渴、頻尿或少尿、毛粗糙、倦怠、嘔吐等症狀。病因為漸進性的腎病,或是重複性、嚴重的非漸進性腎臟損傷(如重金屬、具腎毒性的藥物等),通常老狗的患病比例高過年輕犬隻。△預防1.不要讓寵物吃到會中毒的食物,例如葡萄、巧克力等,並確保寵物有清潔的飲用水;也要注意別讓寵物暴露在有毒物質的環境下,例如殺蟲劑、蚊香、消毒藥水等含有除蟲菊配方的化學物質。2.常常幫狗刷洗牙齒,牙齒疾病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寵物良好的口腔健康非常重要。3.年度的血液和尿液生化健康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測,及早發現防止腎衰竭。老齡犬應每年檢查一次血液、尿液以及超音波檢查,並監測寵物的食慾、飲水量和精神狀態等。▲鉤端螺旋體症帶菌的犬隻尿液排出病原體,進入食物飲水中,經口腔或受傷的皮膚感染。病原體分成兩型-黃疸型及出血型,黃疸型主要感染腎臟,引發間質性腎炎,約有15%病例引起嚴重肝損壞,產生黃疸;出血型有高燒、厭食、眼屎多、腸胃肝腎受損相關的症狀,有70%病例出現黃疸和黏膜出血。△預防1.犬隻10周大時給予第一劑預防針,之後3~4周追加一次;滿周歲後每年施打一針。2.避免狗隻於溪澗玩耍或飲用溪水,接近水道時用狗繩牽引狗隻,與狗隻散步時應自備食用水供狗隻飲用。▲心絲蟲症該病經蚊子叮咬傳播,心絲蟲有10~67%可能移入犬隻的眼球內,也可能會移行到身體其他部位,心絲幼蟲在犬隻體內發育4~6個月長為成蟲,隨後繁殖幼蟲於血液中。心絲蟲寄生於右心室及肺動脈引發功能衰竭,症狀為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咳血、身體機能降低、充血性心衰竭,嚴重者會產生心血管疾病最終死亡。△預防1.幼犬6個月大後每半年定期健檢,適時給予投藥做預防或治療。2.外出時盡量避免長時間讓犬隻停留於蚊子眾多的水溝、池塘、草叢等環境,減少被病媒蚊叮咬的機會;留意家中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清空容器積水、疏通水管、安裝紗門等,減少病媒蚊孳生。
-
2021-04-29 癌症.肺癌
未吸菸女性罹肺癌多!LDCT篩檢 將補助2高風險族群
●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罹患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檢出極微小的肺癌病灶●衛福部:LDCT有偽陽性問題,不納入常設篩檢肺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不是只有吸菸者會罹患肺癌,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也都是肺癌患者。主播蕭彤雯先前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揪出罹患0期肺腺癌,手術後恢復健康。立法院昨天舉行「為早期發現癌症挽救國人生命,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購置許可法規」公聽會,學者認為,應鬆綁設置LDCT規範,提升檢驗方便性及篩檢量,才有辦法及早治療,根除肺癌。早期肺癌 要靠LDCT揪出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未來LDCT僅會針對高風險族群做篩檢,並不會納入常設篩檢中,因會有偽陽性,反而會造成過度醫療。從未吸菸的主播蕭彤雯以病友的身分參與公聽會,她說,自從她生病的新聞曝光後,得到許多朋友與粉絲的關心,一位粉絲告訴她「妳真的非常幸運,多希望先生和妳一樣」,粉絲的先生不菸不酒,也沒有癌症病史,每年都參與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去年因疫情滯留大陸,在當地做健康檢查,第一次做LDCT,沒想到一檢查就是肺腺癌三期,返台檢查結果一樣,第三期已無法手術,必須化療。CT設置不均 偏鄉幾乎沒有蕭彤雯指出,早期肺癌要靠LDCT才能揪出,但台灣並沒有每一家醫院都設置該儀器,即使是健檢中心,想自費篩檢,健檢中心還得包車載民眾到有設備的醫院檢查,因為衛福部不允許健檢機構或專科診所購置CT。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表示,台灣的CT設置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六都設置率最高,偏鄉幾乎沒有設置。台灣每百萬人口為20台,韓國40台、日本120台。近年台灣肺癌發生率上升,增加篩檢量是必要的,現在台灣LDCT的設置早已不合時宜,應加強國人教育,即使是自費也應該增加民眾篩檢的便利性。輻射防護合標準 考慮開放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依照現行規定,CT、MRI的設置都只能在醫院,未來診所若能符合輻射防護的標準,不排除也開放設置,但最大的前提是要符合安全、品質,後續才會討論便利性。至於提高LDCT的篩檢率,以防治肺癌,石崇良說,增加CT設置數量,並不會達到防治肺癌的效果,普篩可能增加國內肺癌個案,且LDCT還有偽陽性問題,也可能衍生過度醫療的情形。推出治療指引 補助才啟動肺癌的防治預防、診斷與治療都不能偏廢,石崇良指出,現階段將針對兩大風險族群提供使用LDCT篩檢補助,分別為嚴重吸菸者(一個月內抽15包菸以上)、帶有肺癌基因或家族史者,前者除了補助篩檢同時也要接受戒菸計畫,後者則是二親等內有肺癌家族史都可以補助篩檢,無須先做基因篩檢。石崇良表示,LDCT可以檢測到極微小的病灶,連帶也出現相對高的偽陽性,目前國健署已經與各醫學會商討,準備推出治療指引,待指引出爐後,後續的補助篩檢才會啟動。
-
2021-04-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你的瘦不是真的瘦?醫師提醒,這器官胖起來恐會要你命!
肥胖在全球已是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更發出警告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根據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調查結果顯示,有七項與肥胖有關。且許多研究顯示,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與肥胖脫不了干係。 老是吃不胖!但可能這器官已經發福了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除了用肉眼從體型、體重數字或BMI指數判斷是否肥胖,還有一項潛藏於身體內部的肥胖是無法經由肉眼觀察,即是外型纖瘦都可能有的「脂肪肝」。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在健康檢查前,他自傲自己從小就是吃不胖的體質,怎麼吃都吃不胖,還常被周遭親友笑稱是瘦皮猴,更認為自己體型纖瘦一定很健康。 但在進行健診後,透過超音波檢查的影像,發現自己已有輕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自恃吃不胖體質,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手搖含糖飲料更是不離手,而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有關。 醫師建議他,應立即調整良好飲食習慣,以改善脂肪肝,避免脂肪肝發展下去形成肝臟發炎,進一步易使肝臟纖維化,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造成不可逆的肝損傷。 梁程超表示,當飲食攝取過多熱量時,容易在體內轉換為脂肪儲存於肝臟中。當肝臟細胞內積聚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據調查,在台灣的成人約三分之一有脂肪肝,甚至有增加的趨勢。 脂肪肝發生的原因為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症、酒精、饑餓及蛋白質營養不良、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基因遺傳及不明原因,其中,以體重超標為最常見的原因。 梁程超說,脂肪肝的演進可分為三期,早期脂肪肝沒有症狀,多數人在健檢時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知患有脂肪肝;進展至中、後期脂肪性肝炎,才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倦怠、腹脹、肝臟部位有壓痛感等明顯症狀。 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者的死亡風險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 梁程超提醒,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控制,而且並非肥胖者的專利,就算是天生瘦也可能有脂肪肝問題,不可不慎! 若想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仍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的攝取,並培養運動習慣、積極控制體重。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觀察肉眼看不到身體內部的潛藏肥胖。 而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是否有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肝臟有可疑陰影,再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完整掌控肝臟健康狀態。
-
2021-04-2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女護理師腦動脈瘤破裂存活 醫:第一時間送醫是關鍵
一名女護理師早晨在家中昏倒,送醫診斷查出是腦動脈瘤破裂,經緊急開刀搶救,並搭配積極復健,終於走過死亡威脅,目前生活已可自理。醫師呼籲,腦動脈瘤像是不定時炸彈,只要破裂,有兩成的人死亡、半數重殘,10人中僅3人能走著出院。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朱彥澤說,95%的腦動脈瘤破裂,事前無明顯症狀,是突發且相當危急的情形,應盡速就近送醫院,女護理師就能存活,關鍵就是能在第一時間就發現並立刻送醫,也是她能順利出院的關鍵。住院期間女護理師共經歷4次手術,並接受「智能機器人復健」、「能力回復復建」、物理/職能治療搭配的療程,兩個月不到就從性命垂危回復到能生活自理。女護理師說,她已可以自己吃飯、洗澡、洗頭,爬樓梯也OK;醫師還開玩笑說他已經「從5歲又變回到50歲的真實年齡」。朱彥澤說,動脈瘤破裂大多沒有前兆建議,即使是身為護理師也容易忽略。建議超過40歲,尤其是有家族病史及三高的民眾,每年定期到醫院做健檢,避免突如其來的憾事發生。
-
2021-04-2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吃高蛋白飲品增肌減脂?專家提醒,小心腎功能出問題!
越來越多人了解,減重不只一昧的減去體重,而是應該增加肌肉量,再利用肌肉增加身體基礎代謝率,進而雕塑身形,同時調整身體狀況,成為不易發胖的瘦子體質,也可降低日後發生復胖的機率。 有效減重也能兼顧增肌減脂,該怎麼做呢? 而如何做到有效減重也能兼顧增肌減脂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除了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在飲食上,吃對食物相當重要,千萬別落入「不吃澱粉」的減重迷思。 沒有運動習慣的36歲林先生,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其身高175公分、體重84公斤、BMI指數27.4,已到達成人「肥胖」定義。因此,他維持健康的減重課題,最重要的是「減重」。 除此之外,他的健檢結果顯示,已有高血壓且腎絲球過濾率eGFR指數遠遠低下標準值,僅有60 ml/min/1.73 m2,低於正常值,顯示腎臟功能已發生問題,屬於輕度慢性腎功能障礙。 在與營養師的諮詢過程中,他分享,近期開始採取網路上流傳的「高蛋白飲食法」,在飲食中大幅減少吃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甚至是不吃,並改攝取大量的肉類,甚至每天喝杯健身人士愛用的乳清蛋白粉飲品,以為能「增肌減脂」。 潘富子提醒他,若再按照這樣的飲食方式吃下去,恐增加腎臟的負擔,造成腎功能繼續下降,導致不可回復的損傷,日後走上洗腎不歸路。林先生驚訝表示,以為跟著別人的減重方式做就能瘦,沒想到卻讓腎臟出問題。 潘富子說明,好的澱粉類食物含有醣類,醣類進入人體,經過消化、吸收後會轉變成葡萄糖,提供人體細胞能量的來源。長時間攝取醣類比例過低時,就會讓身體大多的細胞無法直接利血糖當能量,造成代謝的紊亂。 而提高蛋白質的飲食方式,如果能配合適當的運動,確實可幫助增肌減脂。但對於有慢性腎臟疾病者,若吃下過多蛋白質,則會造成腎臟負擔,可能使腎功能發生嚴重問題。 潘富子提醒,要如何找出有效且適合自己的減肥方法,建議最好先安排健康檢查了解身體狀態,再尋求醫師或營養師的協助並聽從專業建議,避免盲目嘗試網路傳聞,減肥不成反而還傷身。
-
2021-04-20 養生.人生智慧
不吃營養品、不計行走步數…72歲白嘉莉養生沒法則:「喜樂的心就是良藥」
每次見到白嘉莉,總會被她的優雅、美麗所吸引。72歲的年紀在她的身上只是一個數字,對白嘉莉而言,她的生活每天都過得精采。從內而外的知足與喜樂,是她揮灑人生下半場的不二法門。胃口好 美食當前來者不拒白嘉莉去年1月從印尼回台,意外被新冠肺炎疫情留在台灣,一轉眼已經過了1年多。人緣極佳的她在台灣結交了許多新朋友,光是3月過生日,每天都有慶生聚餐、生日蛋糕等著她。白嘉莉笑稱:「我喜歡吃好吃的東西,擺在我面前我一定把它吃完。朋友切了生日蛋糕,我是壽星當然要吃完。」受惠於天生基因遺傳,白嘉莉多年來穿著S號的衣服不曾變過。令人意外的是,她胃口相當好,美食當前來者不拒。過去在印尼,她會游泳、打高爾夫球,但回台這1年多,她運動停擺,食量不變卻只微胖了一點。白嘉莉形容自己「隨時都想吃東西」,三餐沒有一頓漏掉,受訪當天早上才吃了燒餅油條和鹹豆漿,飯店餐廚和妹妹白菲比都能作證她所言不假。忘健檢 喜樂的心就是良藥「真的沒有特別的祕訣,大概是感謝媽媽生得好吧!」每回談起養生,白嘉莉總會不好意思地說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她知道,提問者一定期待她分享不為人知的凍齡祕方,絕對不會想到她完全沒有任何養生法則。她不吃任何的營養補充品,也不計較每天的飲水量、行走步數,睡眠品質好得沒話說,午夜12點入睡,一早6、7點就會自動起床。過去黃雙安在世時,白嘉莉每年都會陪同夫婿一起做健康檢查。黃雙安走後,白嘉莉不好意思地招認定期健檢有些停擺。不過綜觀白嘉莉的生活型態,她根本沒有與藥物為伍,健康狀況比起年輕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似乎也不意外她會忙得忘記健檢,印證了「喜樂的心就是良藥」。摒雜念 拿起畫筆一畫40載白嘉莉的愉悅心情來自很多層面,朋友、繪畫、信仰、公益、閱讀都使她精神富足。自從1977年閃嫁印尼木材大王黃雙安,白嘉莉在印尼生活超過40個年頭,當黃雙安忙著工作,在家中的白嘉莉就埋首畫畫。白嘉莉還記得,剛嫁去印尼時,當地封閉且落後,連她託台灣朋友從飛機上帶份報紙,都被印尼海關沒收。缺乏精神食糧的她在媽媽建議下拿起畫筆,一畫就畫了40年。「花卉」、「魚」是白嘉莉畫作中最常見的元素。因為在印尼的家裡,白嘉莉就是對著院子裡的花和魚作畫。她喜歡挑幾首歌曲做為背景音樂,摒除雜念專心描繪景物。最愛蘭花的她尤其鍾情 ,因為花名正好呼應了她的芳名「嘉莉」,讓她特別有感。她沒有想到,留在台灣的這1年間,會在台中、台北、新竹共舉辦3場畫展。黃雙安個性低調,所以白嘉莉從未動念辦個展,打趣「黃雙安就是我畫作的收藏家」。如今透過展出的機會,她又認識更多的新朋友、好朋友,更令她開心地直呼幸運。「我沒有深造,創作只是憑著愛好揮灑,現在能與智者相交,讓我更加有心得。」愛閱讀 進修自己交友廣闊從拿起主持棒開始,白嘉莉為了做好每一個採訪,養成了靠閱讀做功課的習慣。面對不同背景的受訪者,她持續擴充閱讀的深度與廣度,再加上婚後與黃雙安遊歷世界各國的經驗,她與各個領域的朋友都能侃侃而談。在之前時常搭飛機的日子裡,白嘉莉絕對不會錯過機上雜誌,一定會把握搭機時間翻閱。如此內外兼具的女子,自然成為大家爭相交往的對象。光是在台灣,白嘉莉的朋友邀約就多到要費心錯開。她根本沒空孤單寂寞,對此只有滿滿感恩,還在找機會要走訪各大景點。她今年的生日願望就是盼疫情早日散去,唯有如此她才能繼續飛往世界各地訪友。做公益 關懷弱勢拍保肝片在忙碌的日子裡,白嘉莉絕對不會忘記的就是充實自己和關心公益。「活到老學到老」是白嘉莉的座右銘之一,除了看書,她善用通訊軟體分享生活點滴,成為維繫友情的最佳方式。若非親眼所見,很難相信白嘉莉操作手機的速度如此熟稔流暢,而這也是她「學習」的成果。但白嘉莉沒讓自己變成低頭族,她既不沉迷手機,也不濫發長輩圖打擾朋友,希望熟齡朋友和她一樣加入網路時代,與社會不脫節。早年回台,白嘉莉總會在出席總統就職典禮、國慶大典後,抽空投身公益服務,關懷弱勢兒少,捐款給有需要的單位。近日她為好心肝基金會拍攝公益保肝宣導短片,影片在台北、台南街頭放送。白嘉莉以往總配合黃雙安為善不欲人知的要求,現在她願意繼續以公眾人物的身分拋磚引玉,一如當年盡一己之力回饋社會。逆齡美 完美詮釋相由心生白嘉莉「最美麗的主持人」封號至今無人能取代,她完美地詮釋了何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份優雅氣質不會隨著年華老去,反而因年齡增長注入更多智慧。她不需要醫美、美肌修圖,日常中的妝髮、造型全都不假手於人,深信女人會隨著年齡有不同的姿態與美麗。就連她所用的化妝品、保養品也多是來自於閨密餽贈,以前甚至從不敷面膜,直到現在才開始注意這道程序。當然白嘉莉偶爾還是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煩心,她盡量不去多想,只要想開了,心情自然開朗。白嘉莉做到了「相由心生」,從內心到裝扮、居所皆整潔自在。回顧走過酸甜苦辣的人生歲月,她想起最愛的蘇東坡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在平淡的日子裡活得平安、健康和開心,對白嘉莉而言就是最大幸福。
-
2021-04-20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肝、腎長水泡會變成癌嗎?醫解析囊腫、腫瘤區別
「醫生,我的肝臟長水泡,會不會是長了壞東西?」門診間,常見患者拿著健檢報告、一臉愁苦地就醫;究竟,肝、腎長水泡, 需要處理嗎?肝臟長水泡 多為先天性肝膽腸胃科醫師江明峰表示,肝臟長水泡的患者比例並不低,醫學數據上保守估計大約有5~10%的罹患率。肝臟水泡其實就是長在肝臟裡的水泡,醫學上稱為「肝囊腫」,至於為什麼肝臟會長水泡目前醫學尚未發現原因,大多是先天性的,隨著年紀增長,水球裡積了一些類似血漿的液體,慢慢變大,形狀也變得圓滾滾的。大多數的肝水泡屬於「單純性囊腫」,可能是單顆或多顆同時存在,數量不多,大多在10個以下,大小也不一定,大約都在1~10公分之間。肝水泡多無害但要追蹤 肝囊腺瘤會惡化成癌 肝囊腫一般不會有症狀,大多是健康檢查時照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不過,聽到囊腫,總讓人懷疑跟腫瘤有關,不論良性或惡性,總會讓患者憂心忡忡,但江明峰強調,肝水泡絕大多數無害,許多人終其一生與它和平共處。雖然目前並沒有任何藥物能抑制肝水泡的生長或使肝水泡縮減,肝水泡也不會惡化,更不會演變成肝癌,只是若水泡太大,可能壓迫到其他器官,引發身體不適,必要時抽取囊腫液,或是採硬化治療,使其不再分泌液體。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腫瘤,例如「肝囊腺瘤」,長得很像水泡,雖然罕見,但卻可能惡性變化為肝囊腺癌。因此,建議有肝水泡者,仍需要每年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 以觀察水泡是否異常,若發現有囊壁變厚或內部結構改變的情形,就可能不是單純的肝囊腫,需要進一步做影像醫學或切片判斷。肝水泡不會影響超音波檢查結果 多發性囊腫要注意另外,也有人擔心肝水泡會不會影響肝臟疾病的鑑別,江明峰指出,由於超音波的透水性相當強,肝水泡顧名思義含液體較多,因此不會影響超音波檢查的結果。此外,肝水泡也不會造成血液檢查異常、不會影響肝指數,被稱為「肝癌指數」的胎兒蛋白也不會上升,和B、C肝炎更沒有關係,總括來說,並不會引起其他肝臟疾病的併發症;即便多發性肝囊腫,在肝臟上長了密密麻麻的水泡,只要水泡不會壓迫其他組織及器官,仍是可以不需要處理的。只是多發性肝囊腫的患者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需要特別小心。「多發性囊腫」已知和基因變異有關,屬於遺傳疾病,因此這類患者本身也容易罹患多發性腎囊腫。年紀愈大 腎囊腫比例高多發性腎囊腫可不像多發性肝囊腫這麼好對付。江明峰說明,單純的腎囊腫和肝囊腫一樣,相當常見,長腎水泡的原因有可能是先天性或後天造成,先天性的原因不明,目前只知道大多數是腎小管異常發育的結果,至於為何會異常發育就不得而知,而後天性的則有可能是外傷發炎或手術後引起,數量極少超過10個以上。一般年紀愈大,有腎臟囊腫的比例愈高,根據統計,40歲以前的發生率約為20%,60歲 以上則高達33~50%。男性的發生機會約是女性的2~3倍。腎臟囊腫 5種情況需治療單純性也大多是良性的,從超音波可見位於腎臟也是出現圓形囊腫,壁薄而平滑,像水球般長在腎臟內或突出腎皮質,大小不一,從零點幾公分到10幾公分都有,也大多沒有症狀, 因此也多是每年追蹤檢查即可, 但是如果有下列情形,則需接受治療:1.經常發生疼痛。2.引起出血。3.合併結石。4.壓迫到血管或腎臟引起高血壓。5.壓迫到腎盂或輸尿管造成腎水腫。多發性腎囊腫具遺傳性 嚴重恐洗腎多發性腎囊腫則可能演變成血尿、高血壓、尿毒、腎衰竭等。江明峰提及,多發性腎囊腫的患者通常腎臟變得很大,而且兩側都滿布大大小小的水囊,這類疾病具遺傳性,家人發病的機率約一半,男女都有。因此,當家人中有一 人經診斷為多囊腎,最好其它家族成員也趕緊 到醫院做超音波檢查。延緩進入末期腎臟病 不亂吃藥、飲食要「三少」多囊腎及多囊肝患者必須比一般人更注重保養。由於國人愛吃藥,而藥物多經由肝腎代謝,因此,應遵守用藥的「5不原則」:1.不聽別人推薦的藥。2.不信神奇療效的藥。3.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藥。4.不吃別人贈送的藥。5.不推薦藥給別人。另外,平日飲食也要三少,「少鹽、少油與 少糖」,並盡量多喝水、攝取多蔬果、纖維多等新鮮食物,避免加工品,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不憋尿,並且定期追蹤腎功能,才能延緩進入末期腎臟病的時間。延伸閱讀: ·5大症狀小心是「多囊腎」! 1條件會加速惡化,延緩洗腎要多喝水 ·身體出現「6症狀」恐是腎臟快壞了! 醫示警:有三高風險暴增
-
2021-04-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超前部署 預防腦中風健檢、減重、戒菸等方法不能少
一位39歲男子長期抽菸,因工作需求在外飲食及生活作息不正常,日前工作時突然右手麻、頭暈無法說話,送醫診斷為腦中風。衛福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師蘇美鳯表示,衛福部統計108年10大死因腦中風高居第4,而且復發率高,帶給家庭負擔與壓力,病人也容易出現自尊、情緒低落的問題。腦血管疾病又稱為腦中風,為腦部血管產生阻塞或出血情形,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腦損傷,常見的症狀如肢體會突然一側無力或麻木、口齒不清或流口水、語言表達障礙及臉部有歪斜情形等,若有以上症狀就要馬上就醫,以爭取黃金治療時間。蘇美鳳說,根據臺灣腦中風復健治療指引,腦中風依發病時間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前三個月為黃金復健期,病人、家屬與復健師討論後要儘早訂定復健計畫,循序漸進協助病人患肢運動,每日2至3次,每次30分鐘復健運動及協助肢體正確擺位,並透過助行器、拐杖等輔具依病人能力慢慢進展至主動運動,使病人能恢復最佳日常生活功能。蘇美鳳指出,現代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使腦中風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危險因子包括高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及抽菸等因素,預防方法為定時健康檢查,40歲以上每3年定期檢查 1次,65歲以上每一年檢查 1次。有三高問題,須就醫配合藥物治療及定期回診檢查,同時維持健康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至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其他還有規律運動、控制飲食、不抽菸不過度喝酒,透過生活上的改變,養成良好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遠離腦中風。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15 養生.營養食譜
春天養肝就喝綠拿鐵 陳月卿教加這二樣東西還有助身體抗疫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加上高油高脂、膳食纖維不足等精緻飲食影響,脂肪肝情況普遍。元氣網粉絲團今(14日)邀請到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養生達人陳月卿,以「全食物飲食法」教大家春季養肝飲食。養肝,就讓「綠色」入肝,陳月卿首先要推薦「綠拿鐵」,它對降B肝病毒、減少脂肪肝有莫大助益,也有很多人靠它成功減肥、也有利養顏、降血糖。綠拿鐵養肝 抗疫加強版加香料陳月卿丈夫、前陸委員會主委蘇起在30年前健檢檢出肝腫瘤,也因夫妻二人本身都有B肝病毒帶原,因此在丈夫切除腫瘤後,全家也一起養肝,開啟他們喝綠拿鐵的契機。陳月卿指出,其實綠拿鐵的製作很簡單,食材就是當季綠色蔬菜,不一定用哪種菜、常常替換更好。先將蔬菜燙熟去除質酸,水果大概2~3種,再加上一些綜合堅果、大豆胜肽,如此蔬菜、水果、油脂、蛋白質都有了,這就是基本款的綠拿鐵。而目前全世界還在新冠肺炎疫情當下,陳月卿教「抗疫加強版」的綠拿鐵只要加入一些香料:薑黃及黑胡椒粒,抗氧化、抗發炎、抗老化的能力馬上提高20倍。有網友問到許多蔬菜不愛吃怎麼辦?陳月卿指出,可以用一般大眾接受度較高的十字花科蔬菜或高麗菜;或加入你愛吃的水果,用水果的香味蓋掉不愛的蔬菜,也能達到均衡攝取蔬果的目的。但也有網友擔心,加水果會不會讓血糖飆升?陳月卿回答,她所喝的「全果汁」都是採用天然完整不經加工的全食物,也不需濾渣,所有膳食纖維養份都完整攝取。只要注意不要用太甜的水果,蘋果、芭樂、奇異果、桑葚等就是很建議的水果。唯一要注意的是,洗腎患者的忌食範圍較廣,應與營養師討論再食用。溫優格減肥 幫助腸道長好菌果汁打完後再加優格吃更好,陳月卿指出,常吃優格可以增加IGA免疫球蛋白,讓身體免疫力更強大。優格也適合有乳糖不耐症而不喝牛奶的人。而大家平常習慣吃冰的,其實溫優格還有減肥功能,非常適合夏天食用。如果你不放心買外面的優格,陳月卿教大家自己在家做,到有機店買優格菌粉也沒有一定要買哪種,建議常換店家或品牌,這樣可以有機會吃到更多好的食物,若不小心買到不好的也可分散風險不會長期吃。紅橙黃綠紫黑白 高鈣黑芝麻豆奶保肝兼補脾癌症已是現代人的常見文明病,陳月卿也在癌症關懷基金會長期推廣「抗癌二杯」,除了有豐富植化素及膳食纖維的綠拿鐵(偶爾你也可以換桃紅色)可以保肝、抗癌,但如果春季補肝補過頭,反而肝火太旺,另一杯她就要推薦豆穀類「高鈣黑芝麻豆奶」,也有異曲同功之效,順便還可補脾臟,及增加植物性蛋白質,很適合年過六十想養肌的族群。選用黃豆、黑豆事先泡過後煮或蒸熟,及加四分之一碗的糙米,豆類加米,可以大大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還有黑芝麻及一點點冰糖、熱水,喝了更溫暖。抗癌二杯 腫瘤消失了陳月卿分享癌症關懷基金會一位癌友,在2015年中檢查出腦部長了淋巴癌,經歷化療四次腫瘤還沒變小,放療打了32次才小了0.3公分,後來到癌症關懷基金會尋求幫忙,靠著癌友飲食密碼及喝「抗癌二杯」,2016年9月後再檢查又小了0.4公分,從此加入當志工服務更多癌友,之後再追蹤腫瘤竟消失了。陳月卿指出,除了飲食改變,也要改變生活方式,再加上當志工後心境更開朗,最終是身體的自癒力幫助了他。她建議一般人可以綠拿鐵及高鈣黑芝麻豆漿每天輪替,一天喝一種;至於癌友則建議一天喝二杯,綠拿鐵及高鈣黑芝麻豆漿各一杯(300c.c.)。優格+黑芝麻醬+香蕉 紓壓好物最後談到現代人普遍壓力大,壓力一大就想吃高糖、高油的東西,惡性循環卻讓腸躁症、憂鬱症上身。陳月卿建議吃優格+黑芝麻醬+香蕉。香蕉是天然的抗憂鬱藥物,再加一點好的油脂黑芝麻醬,就是一道健康版的紓壓食物。那為何不用白芝麻?陳月卿說其實黑白都很好,黑芝麻的鈣和鐵較多、白芝麻的油脂多。她的習慣是夏天多吃白芝麻、利於入脾,秋冬則吃黑芝麻入腎。
-
2021-04-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蕭女士是叱吒商場的高階主管,每天有開不完的會議,長期三餐時間不正常。儘管有運動的習慣,但多年下來的不正常飲食和長期的超時工作仍舊讓體重逐漸增加。偶而的胃部不適總是買些現成的胃藥服用,也未曾特別在意。但這次的胃痛很不尋常,甚至隱隱痛到背後,右側肋骨下緣也有點不舒服。胃口越來越差,甚至發燒,到了急診竟然發現原來是急性膽囊炎,白血球和發炎指數都飆高。住院治療接受微創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後順利康復。這才發現,原來,蕭女士多年以來的胃痛極可能是慢性膽囊炎造成的。9成案例有膽結石 膽囊炎不可不輕忽膽囊位於肝臟下方,主要功能是儲存肝臟製造的膽汁,並在進食後排出膽汁到小腸幫助消化。膽汁主要幫忙消化油脂,所以一旦吃較油膩的食物,膽囊就會努力收縮排出膽汁。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住院醫師李柏慶說明,膽囊炎的案例中有9成伴隨膽結石。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造成膽結石的危險因子以及可能的預防保護方式。膽結石是由膽固醇、膽紅素或含棕櫚酸酯的鈣鹽、蛋白質和粘蛋白等混合物組成。根據主要成分,膽結石大致分為膽固醇、棕色色素和黑色色素結石,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統計上,不到1成的人有膽結石,其中更少比例的人會產生症狀甚至合併膽囊炎。腹部疼痛不能忍忍就過去 慢性膽囊炎症狀多變化膽結石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增長、女性、懷孕、糖尿病、肥胖、肝硬化、高膽色素血症、近期體重迅速減輕(減重),或是服用特定藥物。特定藥物包括:纖維酸衍生物(Fibrate)的降血脂藥物、抗生素頭孢曲松(Ceftriaxone)、生長素抑制因子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ues)、停經後使用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服用避孕藥物。另外,長時間的空腹、飲食時間不規律、忽然吃到平常少吃的油膩食物常常是臨床上遇到引發急性腹痛的危險因子。李柏慶表示,一般初期、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常常被誤以為是胃部不舒服。通常是到較嚴重時,才會開始注意到右上腹部不舒服,甚至痛到背後,肋骨邊緣疼痛等。若患者更能忍耐到更嚴重時,常常已經發燒,全身虛弱才來到急診就醫。所以,腹部不適千萬不可輕忽,必須配合醫師長期追蹤,提早介入治療可能的原因。積極減重降低危險因子 補充堅果、咖啡可預防膽結石上身飲食方面,目前的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C、多元不飽和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堅果、咖啡有預防膽結石相關疾病的效果。而規律的運動在女性為主的患者也有不錯的保護效果。在體重過重的族群上,積極的減重及配合醫師加上特定的藥物可以預防膽結石的發生。李柏慶最後補充,近年來由於健檢的盛行,有越來越多的無症狀膽結石在檢查中被發現。這類患者就得更注意平日的保養,並在有症狀發生時及時就醫追蹤治療。必要時,安排膽囊切除手術以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胃痛、膽結石、胰臟炎痛怎麼區分? 痛的感覺就能知道!置之不理恐變成癌
-
2021-04-13 癌症.抗癌新知
神經內分泌瘤常誤認 健檢預防癌變
50歲的張先生得知朋友剛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趕緊預約接受大腸鏡檢查。未料,檢查結果發現有兩顆小小的大腸瘜肉,切除後作病理化驗,竟然是早期的「神經內分泌瘤」,必須定期追蹤。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細胞能感受周遭環境,分泌荷爾蒙維持身體平衡,但細胞變成腫瘤時,便會分泌過量,出現症狀,甚至成為癌症而轉移。研究顯示,神經內分泌瘤病程溫和緩慢,過去俗稱「類癌」,直到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才改成「神經內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不同器官,分泌不同的荷爾蒙,產生症狀多樣而無特異性,包括心悸、盜汗、咳嗽、氣喘、反覆性胃潰瘍、低血糖、皮膚炎、腹瀉、腹痛及熱潮紅等。也由於症狀非特異性,例如長期腹瀉,可能被誤為大腸急躁症,心悸、熱潮紅常被當作是更年期症狀,導致延誤治療。根據台灣癌症登記,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率從民國95年每百萬人口2.4人,至104年增加約13倍,每十萬人口就有3.1人。此病最好發部位為腸胃道,近年來衛福部國健署執行糞便大腸癌篩檢,以及自費健檢的腸胃道鏡檢查,經由病理化驗而得以早期診斷,若等到症狀明顯時,常已轉移,預後就很差了。預防勝於治療,但真正落實的人有多少?隨著人口的老化與環境汙染,慢性病盛行率及癌症發生率愈來愈高。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於不同器官,任何器官都有可能發生,依癌症分期,早期只要開刀手術清除乾淨,日後定期追蹤即可;其他則依不同期別作必要的相關治療,如果發現時已末期,則預後相對不佳。建議民眾要善用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包括成人健檢及四癌篩檢,甚至可以自費體檢,以期在疾病初期即能發現處理,而不是在不可逆期才發現,此時縱使花費大筆金錢,耗盡大量的醫療資源也無法挽回健康。
-
2021-04-09 新聞.元氣新聞
台安醫院涉詐遭查 健保署:近兩年都有違規紀錄
台安醫院因被控透過信義101診所(原名「台安101診所」)詐領特殊健檢費用補助款122萬元,今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指揮調查局搜索並約談8人到案。對此,健保署台北業務組組長劉玉娟表示,將配合檢調偵辦,後續也會再多做一些專案查核。劉玉娟表示,此案可能是內部檢舉,所以檢調偵辦,但健保署目前還不知道檢調手上有哪些資料,也不能對外說明偵查期間會配合檢調做哪些事情,但健保署都會配合檢調。若不涉及此案的,單看台安醫院與信義101診所過去的違規紀錄,可發現診所不論改名前、改名後,在健保都沒有違規紀錄隨機抽審也沒有發現什麼違規,所以沒有特別去抽。至於台安醫院,劉玉娟表示,以去年為例,共發現有兩件處分,都是民眾來問健保署,懷疑手術的特材是不是被額外收費,經調查發現,真的是針對包裹給付有涵蓋的特材,對民眾收取費用。劉玉娟表示,根據健保法第六十八條規定,健保已有給付的部分不得另立名目收取費用,必須依照第八十二條退費給民眾,健保署也要處以退費金額的五倍作為罰鍰。去年七月多收兩件特材費共一萬1940元,處分5萬5960元,十一月多收了5500特材費,處分2萬26500元。劉玉娟表示,健保署平常也有透過專案去稽查,例如某些服務被民眾檢舉,就會特別以專案去分析,就會查到一些不合理的情形。經過醫療專業審查,確認醫院申報方式不合理,例如把簡單報為複雜,就會進行扣減。去年到今年三月為止,台安醫院相關的專案共被扣減七十八萬;今年一、二、三月也都有透過專案去抽查台安的病例,例如去看是否有針對手術的部分有異常或是不適當的費用。
-
2021-04-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降低動脈硬化 基因治療防猝死
位居十大死因第二位的心血管疾病,將有新治療利器!北榮與陽明交大、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C)研究團隊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甲基化,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重要機轉。團隊透過抑制甲基化轉移酶的基因治療,可讓斑塊明顯減少五成以上,未來三高、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在傳統治療上搭配此療法,可望治標又治本,進而預防猝死、中風發生。據統計,動脈粥狀硬化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已占國人十大死因約達27.5%,僅次於第一名癌症的28.6%。造成動脈硬化的來源,是血液中的斑塊長年累積使得內皮細胞受損,但初期病徵不明顯,一旦斑塊破裂引發血栓,會造成猝死或中風。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邱士華表示,心血管疾病常會突然發生,但若能瞭解動脈粥狀硬化的生理機轉,就能避免發生這些措手不及的遺憾。為此,團隊花了五年時間透過老鼠實驗,找到mRNA在動脈硬化一開始扮演的重要作用,被餵食高膽固醇的老鼠當體內血液斑塊逐漸形成,其mRNA會出現甲基化影響修飾功能,造成發炎或正常組織的產生,倘若注入抑制甲基化轉移酶來改變基因表現,斑塊明顯可減少五至七成。該研究於今年二月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北榮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鄭浩民表示,傳統治療冠狀動脈,多以藥物如阿斯匹靈降低血壓,或介入性修復如氣球擴張、裝置支架治療,更嚴重則採行繞道手術。但許多研究證實,裝置支架只是改善症狀,並不會降低死亡率,唯有減少斑塊,才是根本。台灣高血壓盛行率高達四分之一,未來這些患者除了藥物或手術介入治療,再搭配此療法,才有可能讓斑塊真正消失。此研究預計五年後進入人體試驗,不排除以基因檢測的健檢方式,篩出有甲基化的mRNA基因,提前做好精準預防。邱士華指出,mRNA是DNA形成的前段,研究發現,哺乳類體內有七、八成的mRNA可能都會甲基化,是多種重大疾病發生的開端,北榮將持續擴大領域投入研究,讓這一類基因療法在臨床治療上,有更精準的工具可以運用。
-
2021-04-06 癌症.肺癌
50歲女不菸不酒 竟一口氣長出10顆原發性肺癌
50歲女子不菸不酒,咳嗽一個多月到醫院檢查,卻發現肺部長出數十個大小不一的結節,開刀切除約兩成多的肺部,確定10個是同時長出來原發性的肺癌,奇美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蘇英傑今天報告這個特殊的病例,他表示,臨床上多發性肺癌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原因不明。一個人同時長出10個肺癌,這名50歲的家庭主婦去年因為慢性咳嗽而到奇美醫院的胸腔內科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左側胸腔有微小的陰影,醫師開給抗生素治療但並沒有改善,之後再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在兩側的肺部發現有數十顆大小不一的低密度肺結節,就轉往外科治療,經雙側胸腔鏡手術切除,共確診有10顆惡性程度不一的原發性肺癌(並不是一個肺癌擴散到其他),目前仍在門診追蹤治療。病患並沒有特殊的生活習慣,也沒有家族病史,為什麼會一口氣長出這麼多肺癌,原因並不清楚。蘇英傑表示,2018年至今年3月的手術經驗發現,在此期間治療的106位肺癌確診病人中,竟有近四分之一(26位病人)是多發性及雙側肺癌病灶(12位病人),顯見多發性肺癌並不少見。在這近四分之一多發性肺癌病人之中,平均每人有2.9顆腫瘤,且單側及雙側分布的病人約各佔一半。他指出,過去認為肺癌與抽菸有關,但是近年與抽菸有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比率下降,幾乎95%都是肺腺癌,而且女性罹患的機率大約是六到七成,比男性多,是否與煮飯的油煙有關,或者是空汙,目前都還不清楚。而且臨床發現,多發性的患者、也就是肺部同時長出好幾個原發性肺癌,比例越來越多,蘇英傑表示,許多早期的肺癌從X光影像上很難被發現,必須要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才能檢查出來。奇美醫院健檢中心表示,目前願意自費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民眾越來越多, 10年前一年大約有400人,但是現在一年大約有2000人,成長五倍。
-
2021-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領先全球 台美研究找出冠狀動脈硬化新機轉
冠狀動脈硬化已成現代人的文明病,但現有藥物效果有限,患者體內彷彿埋下一顆不定時炸彈。台美研究單位攜手領先全球找出冠狀動脈硬化新機轉,未來可望研發出新藥物、及早診斷。北榮內科部心臟內科醫師鄭浩民今天上午在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中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10大死因統計,有約27.5%與動脈硬化疾病有關,僅略低於癌症的28.6%,而動脈硬化的危險族群正是三高患者。他解釋,隨肥胖、老化、飲食等因素影響,油脂會漸漸在血管內堆積,不僅會形成斑塊、阻礙血流,也會導致血管慢性發炎而硬化,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但當粥狀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嚴重時恐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鄭浩民說,目前在動脈硬化治療上,除了心導管手術、外科繞道手術外,只能靠「斯達汀」(Statin)類藥物、花上好幾年時間慢慢瓦解血管內的斑塊,但仍無法杜絕心肌梗塞、猝死事件發生,彷彿體內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邱士華指出,近年研究發現,動脈的粥狀硬化可能和基因有關,北榮、陽明交通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共組台美研究團隊耗時5年研究,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甲基化」可能是動脈硬化重要主因。邱士華說,為了驗證這項發現,團隊嘗試利用基因療法抑制「甲基化」發生,在小鼠實驗中證實可降低血管內的發炎反應並降低50%斑塊形成,等同提早替患者「拆彈」,從源頭把疾病的水龍頭關掉,而不是等到淹水了再來治水。邱士華指出,這是國際間首次找出冠狀動脈硬化的全新機轉,不僅是冠狀動脈疾病治療新契機,未來也可望用於健檢、預防疾病發生,研究成果今年2月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
2021-04-03 該看哪科.兒科
每54名兒童有1名自閉兒 高醫大校長鐘育志籲正視
國內最早投入自閉症研究的高雄醫學大學校長鐘育志說,38年前自閉症是罕病,發生率萬分之一以下,現在全球每54名兒童就有1名自閉兒,值得正視,呼籲家長應注意兒童健檢,「及早篩檢,自閉兒仍可獲得很好的發展」。鐘育志表示,3、40年前大眾不了解什麼是自閉症,把很多自閉兒排除在外,以致發生率偏低,現在醫學發展到一定程度,讓許多自閉症黑數浮上檯面,目前每54名兒童中即有1人是自閉症。鐘育志表示,自閉症一般發生在3歲以前,第一個表現特徵就是語言遲緩、人際溝通異常,但初期症狀輕微,所以大家不以為意。所幸這15年來,政府一直推動早期療育,發展落後的兒童經鑑別診斷,有機會及早治療。鐘說,自閉症不是感染症,不會傳染,約5%來自遺傳,如能及早確診,盡早接受早期療育,即使有學習障礙、過動或其他的共併症,病情都能得以減緩。以現在的醫學發展,就算特殊基因引起的自閉症,也已可以治療,大家應正向看待。不過這生命力與一般人無異的自閉兒,照顧上畢竟仍是一條漫長的路,鐘育志說,以前幼童是否罹患自閉症,要靠家長細心發現,現在只要定期做兒童健檢,即有機會及早篩檢出,全國有40家鑑定中心可提供協助。
-
2021-04-01 新聞.元氣新聞
兒童專責醫師試辦3個月揪疑似兒虐 5月擴至10縣市
少子化下每個孩子都是寶,衛福部去年10月在6縣市試辦兒童專責醫師計畫,追蹤3.5萬名幼童健康狀況,短短3個月揪出1例疑似兒虐案、30多名疑發展遲緩童,預計5月將擴展至10縣市。根據內政部2020年人口統計,全台新生兒出生數為16萬5249人,創歷年新低,衛生福利部近年除了致力提升生育率,去年行政院也核定「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包括發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強化周產期醫療體系等。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今天受訪時表示,現代人孩子生得少,很多新手爸媽對於孩子照顧觀念不足,以往一旦遇到孩子多年沒打疫苗、健檢出問題也沒回診的情形,醫師也束手無策。劉越萍說,為了解決這問題,衛福部去年在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雲林縣、宜蘭縣、屏東縣等6縣市,針對3歲以下試辦兒童專責醫師,由診所醫師導入個案管理概念,定期追蹤孩子是否按時接種預防針、牙齒塗氟,是否有生長遲緩、延遲性黃疸等問題。她表示,院所須成立通訊群組或提供醫師手機號碼,讓家長可即時聯繫,建立長期信賴關係;另外,也將連結社政和衛政服務,找出身處高風險家庭的孩童,避免家暴、兒虐事件發生。醫事司簡任技正李中月說,目前6縣市兒童涵蓋率約26%,總收案人數約3.5萬人,協助超過半數幼童進行牙齒塗氟、揪出1600多名兒童延遲性黃疸、找到30名孩童疑似發展遲緩,另也發現1名疑似遭虐的高風險家庭孩童,5月起試辦計畫再擴及4縣市,目前縣市名單仍在評選中,盼照顧更多孩童。
-
2021-04-01 養生.健康瘦身
心寬體胖潛藏風險 代謝症候群易引發5種心腦血管疾病
心寬體胖不一定好命,卻可能要命!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針對「代謝症候群」公布最新健檢統計數據分析,50歲以下男性,每5位就有一位高血壓,每4人有一人血糖及三酸甘油脂過高,顯示慢性病因子正找上男性青壯族群。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院長葉勳龍表示,代謝症候群是國人第二大死因心臟病的隱形殺手,與第二型糖尿病息息相關,應定期健檢才能及早控制。5指標符合3項 即為代謝症候群葉勳龍指出,血壓高、腰圍粗、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脂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這五項指標,若符合其中三項就是「代謝症候群」,都是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此項統計分析也發現,40歲以上不分男女,符合代謝症侯群者占二成,等於每5人就有1人有代謝症候群。腰圍、血壓可以自我檢查,但血糖、血脂如果不抽血就無法得知,等到有症狀出現,常為時已晚。也是國泰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的葉勳龍說:「其實健康人潛藏疾病風險也很高。」此次統計分析也發現,50歲以上男性的空腹血糖值大於100mg/dl的比率高達51.4%,等於2人中有1人血糖偏高;小於50歲男性也有23.7%的血糖異常,這類族群容易胰島素阻抗,無法正常代謝血糖,進而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失去荷爾蒙保護,肌肉流失快、內臟脂肪堆積,大幅提高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統計分析指出,50歲以上女性腰圍過粗占48.5%,高血壓占22.8%、高血糖占36%、三酸甘油脂占16.4%,比起不到50歲的女性,發生比率多出4倍。代謝症候群易引發5種心腦血管疾病國泰健康管理中心資深營養師王盈堤指出,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民眾的6、4、3、2倍,還可能互為共病,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才是遠離疾病的根本。
-
2021-04-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6大壞習慣最傷心血管健康
氣溫變化大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6大壞習慣更危險 春季氣候乍暖還寒,劇烈溫度變化易增加突發性心血管風險。去年以來不少名人如演員黃鴻升、再現劇團團長黃民安、凱渥男模張誌軒皆因心血管疾病猝逝。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8成心臟病與中風造成的過早死亡可以預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健康生活型態做起,以下為國健署提醒最易增加心血管風險的六大壞習慣:壞習慣一:飲食不均衡,愛重鹹、嗜糖、油炸、加工品、精緻化飲食 壞習慣二:缺乏運動; 壞習慣三:睡眠不規律; 壞習慣四:抽菸、喝酒不忌諱; 壞習慣五:體重過重或肥胖不在意; 壞習慣六: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病不控制 死亡人數超過癌症 心血管疾病年輕人也會有 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 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更應愛護自己的心,檢視壞習慣有多少,風險就會有多高,千萬別仗著年輕就不管,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避免心血管疾病帶來的威脅才是上上之策。此外,春季氣溫變化大,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暖,避免血壓突然增高。 氣喘背痛可能是心臟病前兆 4招保護心血管健康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或是更年期女性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 國健署表示,培養正確的健康生活型態,仍是預防突發性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可從「飲食、運動、生活、慢性病控制」四方面著手:日常飲食建議低油、低糖、低鹽;運動以適當安全為主,每周可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如快走、慢走、自行車等運動;生活方面應戒除菸酒,研究發現每天只抽1根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仍比不抽菸高出5成。最後,若有三高慢性病應穩定控制,照醫師處方服藥、定期追蹤回診,切莫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以免病情波動,造成更大傷害。 定期健康檢查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方式,目前40到64歲民眾可利用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健檢。另外,良好睡眠、控制體重維持在正常BMI值範圍內,能減少慢性病發生,提醒民眾多注意壓力舒解,對心血管健康有正面效益。 《延伸閱讀》 研究:吃垃圾食物心血管疾病增46% 吃對蔬菜水果降發炎 耳垂出現皺褶是心臟病徵兆?醫:三高等風險族群要特別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每五人就有一位「代謝症候群」 國泰健檢最新調查出爐
心寬體胖不一定好命,卻可能要命!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針對「代謝症候群」最新調查,近三年27.2萬筆的客戶資料裡,50歲以下男性每5位就有一位高血壓,每4人就有一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脂過高,顯示慢性病因子正找上男性青壯族群,院長葉勳龍表示,代謝症候群是國人第二大死因心臟病的隱形殺手,並與第二型糖尿病息息相關,呼籲定期健檢才能及早控制遠離。35歲的孔先生,大學時代體重就來到90多公斤,踏入社會更因工作忙碌,飲食不正常,曾有一周兩次宵夜訂過8桶炸雞紀錄,體重直逼110kg,2018年在護理師老婆的鼓勵下首次健檢,成績果真滿江紅,經專業營養師指導搭配運動,兩年半成功甩肉37公斤,來到72.9kg,體脂肪重也減掉了22.7kg,三高數字隨之由紅翻黑,孔先生說,媽媽現在好像多了一個新兒子,而親姐姐也是肥胖體質,爸爸還有高血壓,希望以身示範,讓家人了解真正的健康。葉勳龍表示,血壓高、腰圍粗、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脂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這五項指標,只要符合其中的三項,就是「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疾病,卻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總稱,這份調查也發現,40歲以上不分男女,符合代謝症侯群比率高達兩成,等於每五位就有一位。葉勳龍本身也是國泰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相當驚訝,「在醫院看到的都是病人,原來健康人潛藏的風險值也這麼高。」除了腰圍、血壓可以自我檢查,血糖、血脂若不抽血常常混然不知,等到有症狀才就醫,通常為時已晚。令人同樣意外的數字還包括:50歲以上男性空腹血糖大於100的比率高達51.4%,等於兩名中年男性就有一位高血糖;小於50歲的男性也有23.7%的血糖異常,這類族群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無法正常代謝血糖,進而引發腦血管、心臟病等。此外,隨著年紀增長,女性因為更年期失去賀爾蒙保護,肌肉流失變高、內臟脂肪堆積,大幅提高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調查指出,50歲以上女性腰圍過粗比率占了48.5%,高血壓比例22.8%、高血糖36%、16.4%三酸甘油脂偏高,與不到50歲女性相比,發生比率通通多出四倍。國泰健康管理資深營養師王盈堤指出,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民眾的六倍、四倍、三倍、兩倍,還可能互為共病,除了定期檢查揪出問題,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才是關鍵,飲食建議掌握一多二少三避免原則,多吃蔬果、少喝酒、過度甜點、過度調味加工,並搭配有氧運動、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