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4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健保給付
共找到
1081
筆 文章
-
-
2022-04-04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癌藥給付資格限縮 醫界譁然
歷經五年申請,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終於在二○二○年四月納入給付,對象為EGFR T790M基因突變、無腦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健保署最近更改規定,四月一日起,僅能用於「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大幅限縮給付資格,肺癌病友討論炸鍋,醫界也一片譁然。百人適用 僅卅人獲給付給付限縮也是癌友經常面臨的困境,調查發現,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的癌症新藥,適用對象如有一百人,經過兩三年,甚至更久的審查後,最後僅卅人可獲得給付。嚴格限縮給付範圍,追根究柢,仍是健保財務困頓,錢必須省一點用。健保署藥物共用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健保總額僅提供廿八億元做為新藥給付之用,但其中包括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等癌症新藥,未來類似「泰格莎」緊縮給付的案例,只會多,不會少。雙和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根據臨床研究,泰格莎確實在患者尚未出現腦轉移前使用,有預防效果,但對於已腦轉移者,控制效果也佳;泰格莎給付條件改變後,前後有資格使用者是兩組相反的病人,為何調整給付條件,應該與財務有一定的關係。健保署三年前取消肝癌與胃癌免疫療法給付,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與肝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在真實世界的治療結果與臨床試驗一致,若非考量財務,應無有取消的理由;取消給付後,礙於自費,先請患者使用健保給付藥物,待失效再建議免疫療法,負擔得起的病人不到一成。給付新藥 不該只看金額主持藥物共擬會議多年的陳昭姿說,以前評估新藥給付的關鍵為療效,近幾年卻是藥物經濟學領軍,透過數學模式統計花了多少錢,可得到多少好處,再乘以病患人數,看似科學,對癌友來說,卻不公平。但從健保財務觀點來決定是否給付新藥,似乎成為共擬會議原則之一,新藥一年花費逾兩億元,過關難度就相當高。「金額不應該是考慮給付新藥的主要標準。」陳昭姿說,應該估算該藥物給付後,帶給癌友哪些好處,例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生活自理等,這些看不見、較難量化的改變,對整體社會更為重要。今年健保總額提供新藥給付廿八億元,即使加上罕病、血友病、愛滋病等幾個小總額,全部藥費都不到治療上呼吸道疾病(感冒)三百億元的一半。陳昭姿表示,新增癌症人數逐年攀升,每個人都可能罹癌,如果健保給付可朝向「保大、不保小」,省下治療感冒的醫療費用來給付癌症新藥,或可減少許多人間悲劇。健保署兩年前給付「泰格莎」,預計管控藥費對財務衝擊於兩億元內,近八五○名無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受惠。目四月一日更改規定後,健保署科長連恆榮說,新制預計受惠者二九四到三七四人,但四月一日前已使用「泰格莎」的患者,不受影響。【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癌症.癌友故事
賣房救命 癌症帳單 揭病友困境
雖然有健保,但癌友為治療貸款、賣地、賣房子時有所聞。癌症新藥與新科技價格不菲,健保體制無法全盤納入,聯合報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取得多位癌症病友的真實帳單,發現帳單裡不僅有癌友積極求生的勇敢故事,龐大的自費項目與複雜的新科技選擇,更是癌友普遍的沉重困境。肺癌第四期的鄧先生治療三年來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每月藥費近卅萬元,雖有商業保險因應,但他還是賣掉一間房子,至今花了六、七百萬元。四十出頭的他說,「我的命在和時間賽跑,在這場比賽裡,錢就是膽。」四十多歲的護理師「寶寶」罹患三陰性乳癌。從去年到現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加上手術,花了近百萬元,靠丈夫小額貸款和原本買房的積蓄勉強支應醫療開銷,但她說:「我還年輕,我想要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罹患大腸癌的YI-chen決定自費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期盼找出合適的藥物來。她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沒錢沒辦法體驗」,當醫療科技跑在健保前,有多少人能有餘款為自己打造更精準的治癌計畫?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第四年舉辦癌症高峰論壇,會前進行「關於癌症,你最想知道的事」網路民調,截至三月底近八百人回答,半數是癌友及其家屬,五成受訪者最關心免疫療法與癌症新藥;高達八成六癌友認為最需要的經濟資源便是新藥健保給付。新藥給付慢、給付範圍限縮是當前健保難題。國際治療準則已將免疫療法納入許多癌症第一線治療,但國內大多數病人須自費。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指出,基本治療需時兩年,費用恐高達三百六十萬元,一般中產階級可能一輩子賺的錢都要投進去,他更坦言:「不要說是一般病人,連醫師生病也付不起。」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新藥可近性仍有許多障礙,期待各界正視癌症自費醫療負擔沉重的問題;台灣醫療支出(健保)在GDP占比僅百分之六,低於日、韓。衛福部長陳時中受訪時曾指出,應提高至百分之七,不應犧牲患者權益。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已討論整合商保與健保的可能性,預計今年上半年舉辦研討會。【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我今年41歲,是急診護理師。去年四月確診,乳癌第二期、三陰性。從去年到現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再加上手術花了近百萬,「但我還年輕,我想要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發現腫瘤,是洗澡時覺得左邊胸部有搔癢感,抓的過程摸到硬塊,非常明顯和其他組織不一樣、像是骨頭的觸感,當時心裡就有底,「可能是不好的東西」。因為工作纏身,隔了一個禮拜才去乳房外科就診。門診當天就照了X光、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也馬上做了切片。第一位A醫師說馬上就要開刀,讓我沒有時間思考,還好門診當天剛好遇到在同一家醫院工作的高中同學,他馬上幫我聯絡了另一位B醫師,且當天下午就轉介看診。B醫師看了我的報告後說,我屬於三陰性乳癌,是復發率較高的癌症,他建議我先化療再開刀,如果化療藥物吸收好的話,就可能保住部分乳房,不用全部切除。因為是三陰性乳癌,醫師說腫瘤生長非常快速,建議盡快治療。去年4月23日確診,我5月1日就住院接受化療了。化療療程總共八次,原則上每三周一次。但因為我的白血球過低,在第二次化療前「被退貨」。後來每次化療前,還得先到醫院進行白血球生成術,才能繼續療程;等於周周都要到醫院報到。不知是感染,還是因為我有紅斑性狼瘡病史,第一次化療時發燒非常厲害、全身起紅疹。因此,前四次療程除了化療藥物,還加上了免疫藥物。而化療了三、四次後,腫瘤雖然縮小,但速度不夠快,後面四次療程又加上了標靶藥物。我使用的化學藥物包括癌德星、小紅莓,因為效果不佳,後來改成歐洲紫衫醇。但除了化療藥物有健保給付,免疫使用的癌自禦和標靶藥物avastin必須自費,每次回診,都得花上十幾萬元。因為標靶藥物依據體重計算需要劑量,當時我還笑著說「得先減肥才行」。治療費用真的不是一筆小開銷。加上前面八次化療效果不佳,腫瘤仍然有1.8至2公分,且不僅原先發現的左側下方有一顆腫瘤,右下方還有兩顆,所以最後我還是進行的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前後後開銷就花了將近百萬元。不過當時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沒有錢,因為聽到確診的當下腦筋一片空白,一切事情都是先生處理。雖然醫師也有跟我說可以到醫學中心參與臨床試驗計畫,但參與計畫要抽籤、需要等待,如果沒有抽中成為受試者,最後還是得自費。因此先生一心只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快點得到治療,而不是考量「需要花多少錢」。他只跟我說:「錢的事不用煩惱」。因為治療,我向原本任職的日照中心申請留職停薪。一開始因為擔心沒錢,硬撐著去上班。但有時候治療副作用真的太大,我會臨時請假,對同事不好意思、自己心理壓力也很大。後來轉念一想,如果治療過程中有壓力,反讓治療狀況不佳,最後才毅然決然留職停薪。只能靠老公小額貸款和原本買房的積蓄勉強支應醫療開銷。而唸書時買的兩個單位癌症險並非實支實付,只有一開始時撥了一筆款項,以及後續住院給予基礎給付,自費項目都無法補助,並沒有太大的幫忙,「不過總比沒有好」。所幸現在化療、手術結束,大筆的花費也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是口服溫諾平,「醫師要我繼續服用一年,預防不要復發」,其他的追蹤健保都能幫忙;至於復健、按摩我就在家自己做以減輕經濟負擔。雖然經濟上的負擔不小,好在過程中有很多親友還有癌症希望基金會給我很多心理支持,信仰也幫助自己心安、保持正向。也很慶幸自己算是「有醫師緣」的人,在就診、檢查,還有換醫師的過程都非常順利,「很感謝治療路上幫忙我的每一個人,才能有這個機會分享我的經歷,希望能藉此給需要的人多點鼓勵」。▌癌友小檔案寶寶:41歲、女性.診斷:110年4月乳癌二期(三陰性).治療:1.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癌自禦)11萬4次2.標靶治療(avaztin)14萬4次3.乳房雙側切除及重建,左側廓清30萬4.口服溫諾平,計畫為期一年.帳單(到目前為止的藥物及手術花費):130萬待補.為何健保不給付:三陰性乳癌,腫瘤生長快速,醫師建議盡快治療,先接受化療讓腫瘤變小。但效果不明顯,於是使用免疫藥物癌自禦再加標靶avastin治療。 八次化療效果不佳,左側先發現腫瘤,右下方也有,接受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後開銷近百萬元。目前口服溫諾平,三、四期有健保給付,二期只能自費,醫師建議服用一年,預防復發。▌鼓勵癌友一段話倘若您也正接受治療中,別氣餒。低落時可大哭、可看海、可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可電聯朋友聊聊,別一直待在房間內,往好的、正向的、微笑的情緒走。打扮一下自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醫師可醫疾病,但心緒我們得想辦法走出來,情緒也會影響疾病哦,寶寶和你共勉之。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拿著一疊厚厚的醫院帳單,過了一年它愈來愈厚愈來愈多。去年跨入50歲之際,老天爺開了個大玩笑,送了一份大禮,讓我成為大腸直腸癌的患者,而且還加碼轉移到肝臟。一年過去了,我還活著,帳單不只是記錄著自己「花」了多少錢,也像是看著自己的生命歷程。有人說「錢」是身外之物,對有錢人來說可能是,但對癌友而言,則是沒錢萬萬不能,甚至是能不能活命的重要關鍵。而我在眾多癌友群像中,算是「幸運」還是「不幸」,自己也說不準。過去一年的醫療費全部都有健保給付,因為很「不幸」的疾病不算早期,但很「幸運」的很多治療健保都有給付,但開刀前,還是有為「錢」嚇了一跳。原本主治醫師建議採取「自費」的達文西機器手臂開刀,但由於得同時處理乙狀結腸及肝臟兩個病灶處,一個在右上,一個在左下,傷口過大且為了有效清除病灶,最後討論後採取了傳統的開腹手術,直接省了大概20萬元手術費。手術費省了下來,那麼後續的化療呢?九次治療,一個標靶藥加三個化療藥,全都獲得健保給付,每次的門診費大概就幾百元。我是可以大聲吶喊感謝健保的那位病人。由於自己是醫藥記者且曾是護理人員,早有心理準備看病是不可能全部健保給付,也覺得自己的商業保險應該什麼都能付,但自己的想法真的太天真,直到3年前為了取出腎結石,選擇自費16萬的無傷口軟式輸尿管雷射碎石術後,才知道自己的保險給付有天花板,最後還得自掏腰包付10萬元的醫療費。自從花10萬取石頭一事後,才徹底明白要使用醫療科技帶來的新式治療,口袋要非常的深,不然也沒有任何機會體驗「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好處。過往從採訪的過程中知道很多癌友,每個月花十幾、二十萬治病是常有的事,甚至賣房賣田地的人大有人在,因此,在確診為癌症病患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商業保單翻出來,看一下醫療險及癌症險的部分,再來就是看看存款有多少錢,盤整一下可用的預算。由於開刀前大概知道後續的治療情形,因此治療前就開始規畫有助於病情恢復的「額外」需求。在住院期間住單人房,有助於病情恢復的白蛋白針劑、麩醯胺酸針劑也都買單。而癌症營養品及促進粘膜傷口癒合的商品,必要時也都買來吃,這筆花費至今有20萬元。而近年治療癌症的趨勢就是更有效的精準醫療,因此,在和主治醫師及生技業者討論後,花了8萬多元進行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針對癌症組織檢體一次檢測440個癌症相關基因、13 個融合基因&超過350種融合基因組合,報告能提供醫療團隊找出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而幸運的是,檢驗報告呈現出來的藥物就是能在健保給付內的藥物。自己為何願意花8萬多元進行基因檢測,實際上,也想體驗一下,當醫療科技跑在健保前,有多少人能有餘款可以為自己打造更精準的治癌計畫,答案恐怕是少之又少。也理解有些醫師,根本不願告知患者最新治療方式,因為一開口恐怕鬧家庭糾紛,龐大的經濟副作用會帶給癌友家庭無比的沈重。▌癌友小檔案YI-chen:50歲、女性.診斷:110年4月大腸癌.治療:1.手術(健保給付)2.化療+標靶 9次 (健保給付)3.基因檢測 8萬元.為何健保不給付:健保計畫給付次世代基因檢測,尚在規畫中▌鼓勵癌友一段話我是癌友一年級新生聖嚴法師曾說解決困境要有「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人生很難走過就是你的!2022.4.1 YI-chen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我45歲,確診肺癌第四期超過三年。這三年來,為了即時使用有效的藥,靠著商業醫療險和癌症險約13萬元的實支實付額度,我還是賣掉一間房子、已經花了六、七百萬。我的命在和時間賽跑,在這場比賽裡,錢就是膽,如果沒有錢也沒有保險,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有了錢和保險,可以爭取到一些時間,讓我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有機會等到新的藥物,有機會看到後天的太陽。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和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42歲那年,我在國外的工作很忙,身體沒什麼大問題,卻漸漸覺得腳麻、腳痛。我猜是腰椎壓迫神經,就專程回台灣看骨科,醫師說要復健,我也乖乖去了一次。朋友建議我再看個神經內科,神經內科醫師照了X光,又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最後醫師只說「可能是肺癌,幫你轉胸腔腫瘤科,先不用來找我們了。」我記得那天,太太在上班,我自己一個人去看診。醫師說完,我呆掉了,腦海空白,好像暫停,好幾分鐘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後來我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腦部已有十幾顆小小的轉移,骨骼轉移範圍也很大,跟我已經過世的母親一模一樣。我哥看了心生警惕,主動去做LDCT檢查,好險沒有發現癌變。確診沒多久,我的病情就惡化了。肺癌標靶藥有很多,各種藥物都要先確定有對應的基因突變、通過個案審查,才可能有健保給付,但當時我病危,沒辦法開刀做切片,抽肺積水的檢體可能不夠檢驗所需,也很可能等不到審查結果。好在根據主治醫師豐富的經驗,他研判我有很高機會有適合吃標靶藥的突變,建議先自費吃兩種標靶藥,先把病情穩住。我照醫師建議服藥一個禮拜就恢復蠻多,雖然一天藥費就要一萬多元,但關於「命」和「錢」,我已經分不清了,只知道想要有機會活,就是把藥吃了再說。後來基因檢測結果出爐,果真如醫師判斷,我適合吃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沒有健保給付。剛開始一天一顆藥是6000元,一個月就要十幾萬,一年兩百萬,後來降價到一顆4000元,我一直服藥到現在,除了靠商業保險,也要把握藥廠給病友買30顆送10顆這類的優惠。遵照醫師建議,一開始就吃到對的藥,對我來說是很關鍵的決定。母親也是肺癌腦轉移,那時只有一、二代標靶藥,對於腦轉移效果沒那麼好,母親忽然就不認得人了。我很早開始服用第三代標靶藥,腦部十幾顆0.5公分以下的腫瘤,後來影像檢查全看不見。有很多情況類似的病人,醫師都會擔心腦部轉移進展太快,病情會變得很複雜,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都會建議跳過一、二代,早點吃第三代。2020年,健保終於給付泰格莎,第一個條件是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的第一線治療,第二個條件是服藥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另一個突變的第二線治療。我是「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有腦轉移」,不符合給付條件。我問過醫師,為什麼要這樣訂?醫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說可能是因為預算有限,得分階段放寬條件,但他看我很年輕,還是應該趕快積極治療。除了吃標靶藥,為了處理骨轉移,我也做過放射治療,現在也繼續化療。去年骨轉移導致神經壓迫,雙腿不聽使喚,做完減壓手術,雙腿仍無力,去年十一月還進了急診。醫師評估可以開始用「癌自禦」和「癌思停」治療,三到四周住院一次,三次一個療程。其中一個藥物費用視體重而定,比如我體重60公斤就要5個單位,一次就要將近5萬元,住院時如果碰巧沒有健保房,就得住自付差額病房,每天又多一筆開銷。我生病這三年來,前兩年還有工作,狀態還不錯,但去年開刀後走路不方便,沒有繼續工作,雖然現在經濟比較困難一點,但還有醫療險、癌症險,加起來一個月大約13萬的實支實付額度可補貼。對癌症病人來說,一顆藥就代表了生命延長的機會,如果沒錢、沒保險,為了活下去,只能窮盡其他可能的辦法。為了得到救命的藥,有些人會去借錢。病友之間也會互相走告,哪邊有臨床試驗,如果有幸符合參加資格,或許就能得到藥廠提供的「恩慈療法」,就是藥物免費。有些時候,沒錢也沒保險的病人為了得到一線生機,無計可施之下,只能仰賴「學名藥」。學名藥就是原廠藥過了專利保護期之後,其他藥廠可以用同成份去做出同樣的藥,但是因為製程或品質有差異,藥效可能不如原廠藥那麼強、那麼穩定,但原廠藥一天一顆、一個月要十幾萬元,學名藥一天兩顆,但一個月只要兩萬多元。病人深知,透過這種方式買學名藥有風險,很可能衍生糾紛,且遇到來路不明的假藥,卻投訴無門。我吃的原廠藥都是紙盒裝,不太可能重新填裝,但學名藥是瓶裝,有人專門蒐購學名藥的空瓶,之後很可能把來路不明的假藥裝進去,賣給病人、牟取暴利。有自私自利的人兜售假藥,也有病人幫助病人的無私之舉。我聽說過,有病人適合吃自費標靶藥,但他完全負擔不起,有其他病人心疼他的處境,就把自己吃過有效的學名藥,讓出一些來,送給那位沒有錢的病人。我真的希望,政府部門可以給新藥多一點機會,或許可以設計一套制度、規畫一筆專款,針對最前端的新藥,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根據實證編撰治療指引、評估國內多少人可能適合使用,由專家委員會執行有效率的審核,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讓藥進來、給病人用。我相信這個人數不會很多,金額也不會很高。如果新藥問世之後,等個三、四年,它多少會降價,但這三、四年過去,病人的墳上都長草了。如果想遠一點,及早精準用藥,是可以節省更多醫療支出的。就像早期篩檢,如果有肺癌家族史的人都知道要做LDCT篩檢,就可以及早把很多癌前病變、早期肺癌處理掉,不用等到肺癌晚期。早期治療也是一樣,不要等到病人身體虛弱、出現心包膜積水、肺積水、蜂窩性組織炎等各種併發症,才給他機會。▌癌友小檔案Mr.鄧:45ys、男性108年3月肺癌四期(腦、骨轉移).治療:1. Tagrisso(泰格莎),每月約9萬元2. XALKORI(截剋瘤),每月約6萬元(已停用)3. Atezolizumab(癌自癒),約14.5萬元(約3到4周一次)4. Avastin(癌思停),約5萬元(約3到4周一次).總帳單:預估診斷至今已花費六、七百萬元.健保不給付原因:一診斷就病危,無法取得切片做基因檢測,醫師建議先自費使用標靶藥穩住病情。後基因檢測顯示適合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健保未給付。2020年健保給付泰格莎,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第一線治療,或服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突變的第二線治療,也未符合條件。▌鼓勵癌友一段話「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能老多遠沒人知道,但每走一步,都是人間美好的給予」--Mr.鄧 2022.03【更多相關報導】.攤開癌症帳單/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聽到醫師說,這八九不離十是癌症,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乳癌。我是松兒,確診乳癌時才30歲,至今過了8年,期間經歷兩次癌症轉移、惡化,現在仍努力抗癌。8年前,自己摸到右乳有不明腫塊,立即就醫檢查,而被醫師宣布可能是癌症後,隨即安排局部切除腫瘤手術,病理切片化驗後,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且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結,當下合併化療、放療。化療過程十分不舒服、很辛苦,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一一出現,當時心想「等到治療完,病情就好了。」對於治療過程保持正向想法、充滿信心,相信一定可以痊癒。從罹癌到現在,先生從婚前到婚後一路陪伴,不論住院治療還是回診。我個性比較獨立,即使現正接受治療中,仍持續工作,有人問我是否考慮不要再上班,但工作讓我的生活有重心。我的雌激素、黃體激素受體陽性,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治療後控制良好,維持了二至三年。沒想到,5年前於某次回診追蹤檢查,竟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原以為乳癌已經治療好了,真的沒有想過會轉移到肺部,當時用荷爾蒙藥物「諾曼癌素」繼續治療,大約二年多的時間,與癌細胞和平共存。但兩年前,追蹤又發現肺部腫瘤變大,心想不是一直都控制好好的,又怎麼會惡化?但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治療,醫師說,原有藥物已經壓不住癌細胞,必須換藥,於是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擊癌利」,同時也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使用「擊癌利」,白血球數量因此降低,會比較容易累。在沒有用藥前,到晚上7、8點都還有精神,但用藥後,有時下午4、5點,甚至中午過後就明顯感覺累,體力續航力變差,因此調整工作模式並盡量減少壓力,稍微放慢腳步,不要讓自己太累。治療開始,因為均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因此用藥全需自費。以近兩年來治療藥費估計,標靶藥物「擊癌利」每3個月為7.84萬元,幸好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剛開始每月藥費約3萬元,再加上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總計一年藥費約72萬多元,所幸「法洛德」現在由臨床試驗支付,一年約省下36萬元。礙於病情不得不接受治療,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此高額的癌症治療費用,雖然自己及家庭經濟狀況仍能負擔藥費,但真的很沉重。回門診追蹤時,也常聽到醫師說,有許多癌症病友為了籌措醫藥費,必須貸款或賣房子。沒有人願意生病,必須使用高價藥品癌症,更不是自己願意的。希望健保署能夠思考,由健保與患者依一定比率共同負擔藥費,減輕經濟負擔,癌症病患不顧高額花費醫療費用,就是希望可以控制病情,好好活著,等待治癒的一天。回想這一路抗癌歷程,心態就是平常心,保持「治好,就沒事」的信念,不過,當有一點輕微感冒、疲倦等小狀況,還是會特別敏感,有點神經質,擔心病情是否又有變化。雖然如此,仍努力認真治療,現在生活如常,從外人眼光來看,自己完全不像是生病的人,堅信一定可以聽到醫師說,癌症治癒好,「不用再吃藥了,也不用再回診了。」 ▌癌友小檔案松兒:38ys、女性.診斷:8年前乳癌二期,後肺部轉移,兩年前再復發.治療:(兩年前復發之後)1.擊癌利(三個月一次,每次78400元)2.法洛德(每月3萬多元,現加入臨床試驗計畫)3.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每次11500元).總帳單:一年藥費約72萬元.健保為何不給付:擊癌利給付條件為55歲以上或曾接受雙側卵巢切除術、.FSH及estradiol 血液檢測值顯示停經▌鼓勵癌友一段話「我相信有天醫生會跟我說不用再回診了!這是我一直相信的」──松兒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在看到罹癌父親的帳單時,剛就業一兩年的小玉深刻感受到「因病而窮」是真的可能發生的事情。三周一次化療住院,每次必須自費五、六萬元,在得知老爸醫療保險可以申請理賠後,她鬆了一口氣,但心想哪些經濟能力不佳、又沒投保醫療險的癌友,該怎麼辦呢?二○一九年十一月,朴先生摸到頸部硬塊,一開始以為只是簡單的淋巴結感染腫脹,至住家附近小型醫院耳喉鼻科就診,醫師取樣檢查後,建議再追蹤。但幾個月後,朴先生身體異狀愈來愈多,腋下冒出多顆小硬塊,夜間盜汗,常醒來一身濕,睡不好,白天沒有胃口,食不下嚥,短短一個多月體重掉了五六公斤。家人直覺不對勁,趕緊陪同至醫院尋求協助,這才確診為淋巴癌。小玉說,從爸爸開始出現症狀,到切片穿刺檢查結果出爐,差不多花了半年時間。爸爸是小玉心中的大樹,為家人撐起一片天空,為了賺錢養家,在市場工作的他,必須凌晨出門,一直忙到中午,才回家休息,但睡覺起床後,又得再開始工作。得知爸爸罹癌,全家人倍感煎熬,但表面卻必須裝得堅強,小玉和家人輪流陪著他到醫院接受化療,常擔心著藥物毒性太強、副作用太大,老爸身體會不會受不了。除了掛心老爸病情,小玉也憂心醫療費用,因為每三個星期一次化療,需在醫院住上一晚,隔天出院時,就必須繳交所有醫療費用。在醫師評估下,改成合併治療,多了幾種自費化療藥物,另加止吐藥,費用應該不便宜。小玉說,在老爸辦理出院手續時,拿到了帳單,確實被嚇到,每三周化療一次,包括病房費及化療費用,每次約五、六萬元,依照醫師擬定的治療策略,至少需做八次化療,全部醫療費用就快五十萬元。小玉指出,那時還不知化療效果好壞,上網查詢淋巴癌的治療方法,搜尋到免疫療法,看似療效還不錯,但藥費之高,讓她頭皮發麻。「如果家裡存款不夠的話,那該怎麼辦?」小玉說,看到帳單時,心裡掙扎,自己手邊可運用的金錢有限,根本無力分擔,又不敢直接開口問老爸,這該如何解決?直到知道老爸年輕時投保了醫療險、癌症險,能夠實支實付,住院也可請領津貼,出院費用幾乎可以打平,小玉這才鬆了一口氣。小玉說,從不知治療癌症竟會如此燒錢,除了藥費、病床費、看護費,還有許多意想不到開銷,例如,類似月子餐的「化療餐」,用來補充癌友的體力,提供足夠熱量,維持一定的體重,才能持續接受治療。「要是沒有私人商業保險,癌友的負擔真的很重。」小玉說,父親現在已經康復,定期追蹤中,也重回市場的工作,忙碌如往,「我已經長大到可以自力更生了,希望父親漸漸卸下照顧子女的重擔,更關注自己的建康。」▌癌友小檔案朴先生:60歲、男性.診斷:2020年淋巴癌四期.治療:.R-Chop 八次,每次約4.2萬元.帳單:33.6萬元.健保為何不給付:腫瘤細胞型態不符合健保給付適應症.註:.R-Chop :rituximab與CHOP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e, vincristine, prednisone)的合併療法▌鼓勵癌友一段話謝謝身邊的一切,尤其是這麼努力的爸爸。小玉
-
2022-04-03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7/你的醫療保險夠了嗎?健保不是萬能也並非通包
看病需要錢,沒錢萬萬不能!不少人認為,不是有健保嗎?對,有健保。但它不是萬能,也不是通包,能給付的狀況會與自己的預期有差別。在醫療端需要自費的項目恐怕比你想像的還要多,沒有多餘的預算也會影響到醫療計畫的選擇。以癌症治療最新的免疫藥物或最新的標靶藥為例,有非常大的機會沒有健保給付,有給付也有可能因為藥價昂貴,健保大餅有限,給付條件嚴苛,通常都是較晚期的患者通過給付的機會較高。即使通過健保給付,也有可能會有使用上的次數限制,造成前段治療有健保給付,後續治療無法給付的情形。或許有人會抱怨,我都有繳健保費,怎麼治療上都還要自費呢?癌症新療法多元,最怕不符健保給付、也無商業保險。但說實在的,醫療新科技帶來的治療,確實墊高醫療費用。依據最新的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新舊患者形成的龐大癌友群,對健保是很大的負擔。雖然健保總預算突破8,000億左右,依據2017年平均個人經常性醫療支出佔GDP6%-7%之間,鄰近國家韓國佔7%以上,日本10%以上,因此台灣健保被稱「美而廉」是不是件好事,各界近年有非常多的討論。醫界普遍認為,健保總預算並不夠,分配到個人的醫療支出就是捉襟見肘。當不符健保給付條件,就得考慮是否自費,這些藥物費用,會依選擇藥物的種類而不同,每個月少則幾萬元,多則十幾萬都有可能,若沒有商業保險給付,又沒有經濟基礎,那麼治療上的選擇就有所不同。先了解可能的治療計畫,再與保險業務員商討。確診當天,我衝回家後立刻跑進書房,第一件事就是把商業保單翻出來,看一下醫療險及癌症險的部份,再來就是看看存款有多少錢,這件事讓自己在悲傷之餘整個人「醒」了過來。在慌亂中拿出保單,多數情況無法靜下心來,加上保單用語像「天書」一般,有看沒有懂,怎麼辦呢?我試著依照之前有位血液腫瘤科主任的建議,先跟主治醫師討論未來可能的治療計畫,有了輪廓後再把自己「未來」的情況想像了一遍告訴保險業務員。我告訴對方,會進行一個大手術,有可能會用到微創手術,也有可能不會;可能住院二到三周,想住付差價的單人房或雙人房;若健保沒有給付的藥物,想要自費接受新藥治療;也想在體力不佳時喝癌症營養品,這些保險都有給付嗎?了解後,發現自己的保單是實支實付,但每次住院自費的部份有天花板限制,額度比想像中少,但住院期間有看護金,出院後有療養金,也有首次罹癌補助金可領。因疫情住院麻煩,最好了解門診治療給付範圍。另外,也必需了解門診治療的給付範圍,以方便未來治療選擇,以門診治療替代住院,在COVID-19尚未停止的此刻,是很重要的考量。當然,住院給付一定比較高,但現今住院非常麻煩,住院者及陪病者都得進行PCR採檢,又得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門診治療會是好的選擇。錢夠不夠用,關係到未來能選擇的治療方式。或許在得知生病時,很多人會失去理智無法思考,但也請家庭成員中有人一定要保持理性,因為癌症的治療及恢復需要長期規畫,這些都跟錢有密切關係。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你還未生病前就可以「想像」生病的狀況,「考」一下你的保險業務員,隨時調整保單。因為生病後,就只能針對暨有的保險及現實的狀況來想對策了。關於保險的10件事申請任何保險,包括商業保險、勞保、團保,都需要診斷書及收據,因此需多申請幾份,且需蓋醫院官印才能當正本使用。詢問保險業務員● 保單性質,是否屬於實支實付,其定義為何?● 若住院,換算下來每天可以獲得多少給付?● 每次住院,自費醫材藥物最高額度為多少?● 是否有首次罹癌費用?● 門診治療是否有給付?● 自己的狀況符合殘障定義嗎?● 需要準備的資料有哪些?詢問公司人資● 團保給付項目?● 勞保可申請哪些項目?殘障給付?薪資補助?● 團保及勞保需準備的資料有哪些?
-
2022-04-01 癌症.肺癌
罹患肺腺癌 醫病互信讓她們撐過存活期
「一步步接力,持續邁進,定能看見隧道盡頭的光」,53歲時被宣判罹患肺腺癌且僅能存活兩年的淑芬,從化療、標靶治療到參與臨床試驗,她分享自己能夠健康存活的關鍵是相信專業團隊的治療計劃及家人陪伴的力量,鼓勵癌友不需害怕,繼續向前。53歲生日當天,淑芬得知自己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雖然具社工背景的她相當鎮定,卻不忍看到先生崩潰痛哭,「原以為能相守到老,卻被宣告約剩兩年存活,我心中很不捨」。起初在醫師建議下採取化療,沒想到一個月後卻產生抗藥性且轉移至脊椎、肝臟,這讓一直以來堅強的她,淚灑診間,「我這麼努力,卻還是這樣的結果」。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淑芬依然堅強面對,並積極地與醫師討論。「把這些病痛交給醫生,相信專業很重要」,在醫師規劃下,建議她開始接受第一或二代標靶藥物,後續即有機會接續採用第三代標靶,延長了壽命,甚至後來她也參與台大臨床試驗,目前病情持續穩定控制中。罹癌已3年的她,不想每天待在家中,報名了社區大學繡花課,沒想到一繡就是三年,看到自己的繡花作品讓她很有成就感。回首來時路,她告訴病友們,當處於陰暗時,不要害怕,繼續往前走,定能看見陽光。淑芬和多數的病友一樣,剛得知罹患肺癌時,心中對於存活期、如何治療等問題產生許多疑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醫師說明,針對EGFR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第一線用藥通常以二代標靶治療居多,而當出現抗藥性、產生T790M基因突變時,患者不需灰心,可進一步申請健保給付的三代標靶進行治療,這樣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能讓患者擁有較優質的生活品質,進而提升病友的治療意願。「FB肺長壽社團」:結合國內外肺癌機構及各界人士,共同推廣肺癌防治及篩檢觀念;並加強肺癌患者間的交流,提升肺癌治療之相關知識。 >>加入Facebook「肺長壽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Lung.Longlife
-
2022-03-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術後未追蹤 拖到肛門流血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術後追蹤不可忽視。一名住在金門的57歲女性患者,罹患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及電療、化療後,只需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卻因疫情不敢來台回診,拖延九個月直到病情惡化變為第四期,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一天需換三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但該名患者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變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的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一旦發生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罹癌的高風險症狀。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治療多元,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二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八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蔣鋒帆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
-
2022-03-31 新聞.元氣新聞
民調顯示 擴大新藥納健保 獲8成支持
健保是全民健康的保護傘,尤其是生命正與時間賽跑的重大傷病病友,更渴望創新治療救命。一份由大社會民調中心對一千多人所做的民調顯示,有八成七民眾支持政府加速健保對新藥的給付;八成民眾支持更多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八成九民眾支持政府擴大健保藥品給付範圍。據統計,癌症新藥申請健保給付需時至少兩年,一般新藥需時一年,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指出,這份民調顯示,不管是病友或民眾,都希望在健保財務許可下用到最新的藥物。明年的健保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範圍,將於今年五至六月報行政院核定。健保署表示,今年健保總額達八千多億元,今年仍將整體人口增加、人口老化、醫療服務成本、新增藥品和特材、醫療資源分布等因素綜合考量後,由衛生福利部訂定明年總額範圍報行政院國發會核定。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近年國外癌症末期患者重要用藥是免疫治療,但國內健保癌症給付有很多限制。此外標靶治療新藥等給付與國外有明顯落差,當健保沒有給付新藥,醫界沒有對付癌症的武器,治療患者當然很困難。因此,理想上衛福部已核准通過,如嚴重感染症、癌症、心臟衰竭等治療新藥新適應症,經健保財務、治療效益等評估後,就應立即給付。吳鴻來說,新藥新科技價格相對地高,其實在許多國家都面臨病友看得到卻用不到的處境;特別是台灣市場小,不像其他市場大的國家因採購量大可以和廠商議價,因此高價的新藥也不容易納入我國健保給付。吳鴻來說,其實健保署每次推動的財務節流措施,都讓人好奇節省下來的費用都用到哪裡去?是滾入健保總額?還是有用在新藥新科技上?其實病友都很關心。吳鴻來指出,尤其今年新藥相關預算驟減,又將調漲部分負擔,導致病友得不到更好的治療卻要多付費。如果健保署在調漲部分負擔的同時,也增加新藥新科技相關預算,讓民眾有感,相信也利於推動改革。
-
2022-03-31 新聞.元氣新聞
就醫將變貴 病人趕檢查省荷包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昨預告時間截止,新制即將上路,醫師發現,部分民眾在診間主動要求做超音波或其他檢驗檢查,免得日後荷包失血。以確診病人是否心肌壞死或血管狹窄的「心肌灌注掃描」檢查為例,最高約需八千元,目前健保全額給付,未來就得多繳四百元部分負擔,如在台大就醫,連同藥價、掛號費,可能得繳一二二○元。台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表示,近期詢問是否可以多做檢查的患者明顯較多,對比未宣布調整部分負擔前,約增加近一成。不過,檢驗檢查醫療行為不是購物,怎可能跟百貨公司買東西一樣,「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王宗道指出,醫界支持調整部分負擔,減少醫療浪費,即使病患主動要求做檢查,醫師一定是專業角度,不浮濫開立檢查,如「心臟超音波」檢查,症狀穩定的病人只需一至兩年做一次,「心肌灌注掃描」檢查,則至少間隔兩年以上。各醫院「心臟超音波」檢查費用約三千至五千元,而「心肌灌注掃描」檢查費用約六千至八千元,以往由健保給付,但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後,就需自付部分費用,如未經轉診,徵收兩成,這兩項檢查都需自付最高上限四百元。以台大醫院來說,部分負擔未調整前,進行心臟超音波的檢查病人,僅需付門診基本負擔四百廿元,掛號費一百元,藥品部分負擔上限二百元,總計七百廿元;一旦部分負擔新制上路,新增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超音波檢查後,將收取上限四百元部分負擔,另藥品部分負擔上限調整為三百元,總費用來到一二二○元,相較未調整前多出五百元。王宗道說,如果病人提出檢查需求是不需要的,在溝通後,病人大多能接受,畢竟檢查需依醫師專業考量,於民眾健康及不浪費健保的前提下,做最有利的選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群耀說,新制上路,每次就醫若有藥費、檢驗檢查等部分負擔,總費用就會破千,民眾應該相當有感。建議各醫院提供試算公式,加強宣導,以免病患批價時,發現費用多了好幾百元,引發紛爭。
-
2022-03-31 癌症.淋巴癌
常覺得疲憊又發燒...別以為是新冠!6大症狀恐是淋巴癌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惡性淋巴瘤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3000人,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四分之三,相較十年前新發生個案數大增五成,卻僅不到半數病人可以早期發現。醫師指出,淋巴癌有六大典型症狀「燒、腫、癢、汗、咳、瘦」,有些患者近期出現疲憊以及發燒的症狀還以為罹患新冠肺炎,最後診斷卻是惡性淋巴瘤。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表示,淋巴瘤即使被診斷為惡性,治癒率都很高,且淋巴瘤治療技術提升,患者的治療選擇也更多,比較擔心患者忽視淋巴癌症狀。李啟誠表示,淋巴癌典型的六大症狀為「燒、腫、癢、汗、咳、瘦」,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莫名發燒、咳嗽、全身發癢、盜汗或是體重莫名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都是淋巴癌的疑似症狀,這些症狀不易察覺,加上民眾輕忽身體異常警訊,以致延誤就醫,僅不到半數的病人可早期發現。像是一名年約50歲的患者,10年前因皮膚紅疹與腫塊就醫,被醫師診斷為淋巴瘤樣丘疹,前後歷經6年左右的化學治療不但未能好轉,甚至惡化為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李啟誠表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再細分為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NK細胞淋巴瘤這三類,其中佔比較小的T細胞與NK細胞的發生率約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之10%到15%間,也是目前最缺乏較新穎且有效治療的一種淋巴瘤。李啟誠表示,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上,大多是化學治療,有七成病患使用化療,使用標靶治療的患者則接近六成。然而,化學治療的方式容易伴隨著副作用的發生,噁心、嘔吐、掉髮或疲倦等問題,治療過程不僅辛苦,也可能治療無效。有部分患者期盼透過骨髓幹細胞移植的方式來根除疾病,但移植過程的艱辛及移植失敗的可能性,再加上治療費用的經濟支出,雙重壓力都考驗著病友與照護者的信心。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隨醫療科技進步,可結合單株抗體與標靶藥物,提升抗癌效果,治療過程也能提升生活品質,且已納入健保給付,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皆能受惠。
-
2022-03-30 癌症.淋巴癌
淋巴瘤年增3000人確診 醫師提醒注意6大症狀
一名年約50歲的男子10年前皮膚出現紅疹與腫塊,就醫檢查診出罹患淋巴瘤。醫師提醒,燒、腫、癢、汗、咳、瘦是淋巴瘤6大警訊,有疑似症狀要盡速就醫。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今天舉辦衛教記者會,秘書長李啟誠表示,惡性淋巴瘤每年新增病例約3000例,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大宗,少數為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瘤在男女癌症排行榜為第10名與第11名;比起10年前每年新增不到2000人,增幅達5成。李啟誠提到,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莫名發燒、咳嗽、全身發癢、盜汗或是體重莫名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都是淋巴癌的疑似症狀,但不易察覺,民眾往往輕忽身體的異常警訊,以致延誤就醫,僅不到半數的病人可早期發現。在治療方面,李啟誠說,目前以化療與標靶藥物為主,但部分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化療治療效果有限;而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則可能受到副作用影響很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泰中說明,隨醫療科技進步,可結合單株抗體與標靶藥物,提升抗癌效果,治療過程也能提升生活品質,且已納入健保給付,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皆能受惠。黃泰中舉例,一名年約50歲的男性10年前因皮膚出現紅疹與腫塊就醫,竟被醫師診斷為淋巴瘤,化療與放療皆無明顯改善,經過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況已穩定追蹤。李啟誠提醒,淋巴瘤愈早發現,愈有治癒的可能性,民眾可注意燒、腫、癢、汗、咳、瘦等6大症狀,若有疑似症狀,都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諮詢。
-
2022-03-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術後未追蹤 9個月後肛門流血膿
大腸直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之首,術後追蹤更不可忽視。57歲的女性患者居住金門,確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多次電療、化療及手術切除腫瘤,原只需要透過輔助性化療、定期追蹤,即可控制病情,因為新冠肺炎不敢來台回診,拖延9個月病情惡化變到第四期,甚至肛門、會陰部外流出血膿,一天需換3次尿布、無法坐著,腫瘤發展快速難再切除。收治上述個案的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患者術後仍有零星微小細胞,需透過化療消滅,該名個案怕染疫而不敢回診,直到腫瘤增大、惡化到第四期後才回診,不僅前面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腫瘤發展地更廣泛、快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指出,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腺瘤息肉癌化造成,通常早期無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常見大腸直腸癌3大自覺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務必提高警覺,如果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更是高風險症狀。受疫情影響民眾篩檢意願降低,張世慶透露,近2年觀察,臨床上有2成患者治療延誤,常拖到出現嚴重病灶而送急診,像是腸道阻塞與破裂,進而發生嚴重腹膜炎,雖可以透過緊急手術,但仍有30%死亡率、50%機率發生併發症,且術後1周為關鍵期,年紀較大患者若無法控制住敗血症,恐增加免疫風暴、體內產生抗藥性等,預後狀況不佳。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108年新確診大腸直腸癌就有1萬7302人,與109年相比,110年少篩檢出680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健保統計大腸癌手術109年相較108年減少5%,但我國預測新確診數尚未達高峰,代表因疫情影響篩檢率。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楊純豪表示,糞便潛血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若無追蹤,罹患大腸癌風險將增加。大腸直腸癌成因包括家族遺傳病史、飲食習慣及健檢意識低落,建議民眾仍要定期篩檢,且隨著醫療基因分子診斷進步,包括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新型態治療多元,都有不錯治療效果,且部分有健保給付,鼓勵民眾確診四期也不要放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與年齡、肥胖及飲食、生活習慣等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即使無症狀,也應於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群更應提早做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癌危害。
-
2022-03-30 新聞.元氣新聞
獨/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調整 要求做檢查病人比率增1成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今預告時間截至,調整新制即將上路。醫師發現,近日有民眾為省荷包,就醫時竟希望醫師多開立檢驗檢查,避免部分負擔調整上路後,檢驗檢查需支出部分負擔。台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說,近期觀察,此類詢問患者人數多為個位數,雖然於門診並不顯著,但對比未宣布調整部分負擔前,詢問比率約已增加5%至10%。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調整在即,當有患者詢問希望多做檢查時,當然也有想過可能是這個調整所致。王宗道說,「但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因身為病人當然希望省一點。」因此他不會直接問病人,畢竟人數不多,而病人多希望進行的檢查為心臟超音波或心肌灌注掃描檢查等。王宗道說,醫界多支持調整部分負擔減少醫療浪費,因此面對病人要求,會站在不浪費健保的角度,不會浮濫開立檢查,如心臟超音波檢查,除非是真正病情需要的人,才會進行檢查,如果是症狀穩定的病人,每次檢查須間隔一至兩年,另心肌灌注掃描檢查,對於病情穩定者來說,應至少間隔兩年以上。「如果病人提出的檢查需求是不需要的,通常溝通後,病人也都能接受。」王宗道說,畢竟檢驗檢查醫療行為不是到百貨公司買東西,民眾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而是必須依醫師的專業考量,於民眾健康及不浪費健保的前提下,進行最有利的選擇。王宗道指出,心臟超音波檢查費用約3000至5000元,而當心臟病患者要確定有無心肌壞死或血管狹窄,進行的心肌灌注掃描檢查,這是種放射線的核子檢查,費用約6000至8000元,以往都是健保給付,但部分負擔上路後,民眾將需自付部分負擔。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群耀說,目前門診尚未有患者要求多做檢查,原因可能是尚未公告部分負擔調整上路時間,待正式上路後,每次就醫若有藥費、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總費用可能破千元,相信民眾對醫療費用會很有感覺。不過,即使民眾可能因為擔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調整,希望醫師多先進行檢查。但黃群耀說,醫師仍會依病人的需求及檢查的合理性進行檢查,避免檢驗檢查費用被健保署核刪。黃群耀認為,部分負擔造成醫療費用增加,目前醫院多半還沒有擬定試算公式提供給民眾或醫師,未來可能會出現很多紛爭,如治療心臟內科病人的藥物多為高價藥,如果領取藥物要多付高額的部分負擔,病人有可能會適應不良,而這些現象須待部分負擔調整上路後,才能再行觀察與擬定解決方法。
-
2022-03-30 癌症.癌友加油站
抵押房產,陪父抗癌2年已花3百萬!他為病友請命「許多人沒那麽幸運,能負擔得起自費用藥」
三月天,台中市南興公園的黃花風鈴木正盛開著,舒爽天氣裡滿公園鮮黃飽滿的花朵,正是一幅春天景致。鄭先生陪著罹患肺癌兩年的鄭爸爸走在公園裡散步,因為鄭爸爸左耳重聽,鄭先生不時湊近父親耳朵旁邊說:「爸!你會不會累?要不要先坐下來休息一下?」鄭爸爸兩年前六十八歲時發現罹患肺癌,他的大兒子鄭先生陪著父親就醫抗癌,並積極參與病友活動汲取其他病友抗癌知識,就是盼望能為父親搏得一個痊癒的機會。鄭先生忘不了,父親確診的前三個月,一直感冒好不了,走路很喘,上樓梯喘到很不舒服,「爸爸甚至在睡覺時候打呼,多了以前都不會出現的水聲,感覺好像是肺部裡面有積水。」鄭爸爸去耳鼻喉科就診,醫師研判是感冒,但鄭爸爸吃了藥都沒有效,後來因症狀一直未能改善,於是趕緊進一步往大醫院檢查。「一做檢查,結果爸爸肋膜積水,肺部右邊有十三公分大的腫瘤,左肺的檢查影像有如滿天星,醫師說是右肺轉移過來的。」鄭先生說起這段過程歷歷在目。鄭爸爸剛確診時,全家人都陷入愁雲慘霧的情緒中,左思右想他為什麼會得肺癌?鄭先生說,父親從年輕時開始吸菸,有多年吸菸史。鄭爸爸在第一時間心情非常糟,常坐著發呆,家人帶他出去走走散心,也面無表情。鄭先生猜想,父親可能在思考,為何發生在他身上?尤其家族中沒有人得肺癌,大家都抽菸,為何只有父親得肺癌?他們也懷疑,是不是中部空氣汙染容易造成肺部生病。醫師為鄭爸爸做基因檢測後,發現他不符合肺癌標靶藥物治療,於是治療策略只能採取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加上自費施打抗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兩年下來,已花費近三百萬元。所幸鄭先生有為父親買了實支實付的保險,因此,父親治療的一半醫療費能以保險支付,其餘一半只好將房子去抵押貸款,由兄妹三人分卅年償還,才能負擔得起,「這也是爸爸年輕時辛苦工作養我們,我們長大後所能為爸爸做的!不過,我相信還有很多病友沒有那麽幸運,能獨自負擔得起自費用藥。」鄭先生說。鄭先生更積極參與病友團體,為中部病友和家屬舉辦活動,同時也鼓勵大家走出來,不要天天陷在疾病的恐懼之中。鄭爸爸一開始用化學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抑制劑,第一次治療後腫瘤縮小百分之卅九,只剩七公分,「全家都很開心!」鄭先生說,父親第二次療程穩定,只要腫瘤不長大不轉移,就是穩定。第三次療程,繼續用同樣藥物,但肋膜積水,醫師有檢查是否出現抗藥性。第四次療程,申請健保八次免疫療法,積水仍在,但腫瘤沒有變大,算是穩定。直到第九次治療,發現腫瘤轉移到肝,有六公分大,醫師也說,因為有轉移,代表免疫療法無效才會轉移,健保就不給付了。鄭先生表示,免疫療法目前是第三線健保給付用藥,健保是不是可以在病人體力比較好的時候,就先以第一線藥物來使用?避免在病情最差的時候才有機會使用更好的藥物治療。鄭先生也為病友請命,若每個人都願意多花一點錢投資健康,透過部分負擔可能是解方之一,另外,能否開放企業補助成立基金會來幫助病友?空汙較嚴重的地區,地方政府把產生空汙的企業的罰款拿出來補助;或是像菸稅是否能應用在健保給付等都是思考的方向。「幾十年前,糖尿病、高血壓算是滿嚴重的病,藥物問世後現在已是慢性病;我們也希望爸爸人生七十才開始,要用最好的治療,我們不想留下遺憾。」鄭先生說,雖然父親治療過程很辛苦,體重從當初接受治療前八十多到現在六十多公斤,仍勇敢抗癌,願各界能聽見每一位病友的聲音,盡快得到更好的藥物,冀盼人生還有許多個春天。
-
2022-03-29 新聞.元氣新聞
長期肺病意外找出「肝水泡」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立功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及早揪出病灶。桃園市一名80多歲長者長期有呼吸道症狀,原先以為是肋膜積水,但受限交通不便無法就醫,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使用手持行動超音波檢查,確認肋膜未積水而是增厚,卻發現肝臟水泡(肝囊腫),協助轉往醫院治療,及早確診及早治療。因應原鄉離島遠距、行動醫療所需,仁寶電腦公司捐贈71台手持式無線超音波系統,提供原鄉離島衛生所使用。衛生福利部今舉辦捐贈記者會,由次長石崇良代表受贈及頒贈感謝狀。手持式無線超音波體積輕小、機動性高,操作時只需一台平板即可即時獲得檢查影像,方便醫師在原鄉離島看診或至部落巡迴醫療時使用,讓民眾能提早診斷,使用範圍包括肝、膽、腸、胃以外,也包括肺、腎、婦科、泌尿系統及腹腔創傷內出血檢查。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透露,原鄉或偏鄉沒有這麼多專科,傳統標準型超音波也不適合移動到部落,行動超音波對於居家醫療、長照或簡單緊急醫療處置有相當實用性,尤其腹部超音波臨床應用廣泛,包括軟組織、肺臟、心臟等,可以讓偏鄉居民得到更好照護。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郭瑩璱表示,感嘆科技進步照顧偏鄉,回想25年前,當時必須2人一組、扛著30公斤的超音波,搭巡迴車進入偏鄉,尤其上台階最困難,若有行動超音波,可讓醫療人員輕鬆不少,更可造福偏鄉民眾。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過去在偏鄉實施6大策略、3大主軸包括:「強化在地人力」盼增加公費生額外容額,提升在地人力;「醫學中心支援計畫」藉由其他醫學中心力量,補足專科人力不足;「科技遠距醫療」借重科技拉近城鄉差距。石崇良說,我國2018年遠距醫療法規鬆綁,也增加傳輸寬頻至100Mbps、結合醫學中心佈建專科團隊人力及診斷輔助設備,除了已有的眼底鏡、耳鏡等五官鏡,接下來用超音波看「五臟六腑」也相當重要,加上健保給付,可逐步提升醫療品質,預計4月底前將設備送至偏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超音波檢查對於確診疾病有非常大幫助,他長期在偏鄉進行C肝防治,最擔心若疾病沒有症狀或延後就醫,影響病人預後狀況,尤其在C肝治療,不希望演變為肝硬化、肝癌,若有癌症必須先治療,後續再治療肝炎,超音波即可提早檢查出腫瘤。戴嘉言舉例自己的一名偏鄉病人,治療C肝前照超音波發現腫瘤,立刻協助轉院做電腦斷層、開刀,完成肝癌治療後,才開始吃藥治療肝炎;另一名台東家醫科醫師,也是在病人治療前,用超音波檢查出3公分腫瘤,立即轉往醫院治療。在B、C肝慢性防治中,除了超音波外,血清檢測一樣重要。戴嘉言說,懷孕會增加胎兒蛋白,肝癌也會有胎兒蛋白,若血清檢測若發現胎兒蛋白增加,必須警覺。因此專科醫師在治療慢性肝炎前,會先確診是否有肝癌。
-
2022-03-28 癌症.食道癌
吞嚥有異物感 男子查出食道中段病變 癌化機率高
1名40多歲男性近日感覺胸口悶痛及吞嚥時有異物感,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中段有約0.3公分之黏膜性突起病灶,切片報告為高度異生性之鱗狀上皮細胞,之後長成惡性病灶的機會很大,後來接受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3個月後回診追蹤,病灶已不見蹤影亦無復發,讓他覺得症狀改善,也放下心中大石。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說,患者表示吞嚥有異物感症狀持續超過半年,近一個月感覺愈發明顯,過去並無任何慢性病史,但有抽菸習慣。考量食道癌好發於男性,且病患症狀超過2周以上,因此立即安排胃鏡檢查。檢查發現,食道中段的0.3公分黏膜性突起病灶是高度異生性之鱗狀上皮細胞,雖然還未變成癌症,但是建議進一步處理,否則之後長成惡性的機會很大。經過解釋,患者決定住院接受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術後恢復良好,隔天即出院。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食道癌以鱗狀上皮癌居多,九成患者都是男性,致病原因和菸、酒、檳榔等不良習慣有關,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愛喝咖啡、刺激性食物、肥胖、吃太多重口味醃燻燒烤,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許鈺銓說,食道癌主要症狀有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以及胸口疼痛等,多與一般民眾常見之胃食道逆流症相符,曾有案例因長期吞嚥異物感誤以為是胃食道逆流且長期自行服藥,等到症狀愈來愈嚴重才來就診,胃鏡一進去就發現食道癌已阻塞食道,需做手術重建,因此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別輕忽或自行判斷而延誤就醫,才能把握治療先機。目前胃鏡檢查對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前半部之早期癌症皆有一定程度之診斷能力,後續處理方式選擇多且部分有健保給付,舉凡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或是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皆為有效又安全的手術。
-
2022-03-27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友年增2千人 左旋多巴藥物使用量最多
隨年齡增長,巴金森氏症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據健保近五年資料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成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巴金森氏症盛行年齡以60至80歲為大宗,案例增加速度與台灣人口老化有正相關,台灣正值高齡社會,需特別關注其發生率。國內罹病率女性高於男性,可能與年齡較長有關。根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共77,428人,以總人口來看,約每一萬人中,有三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從年齡層來看,排名第一為71至80歲、其次為81至90歲、61至70歲。若以當年度61歲以上人口來看,在527萬老年人口中,就有7萬740名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134人罹病。國外研究顯示,男女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比例為1.3:1,但以國內數據來看,女性罹病機率較男性高一些,可能與女性平均年齡較長有關。但葉篤學表示,巴金森氏症罹病原因複雜,如頭部外傷、病毒感染、環境毒素如農藥的使用等等,都可能是危險因子,「曾遇過因為得了流感重症,演變成巴金森氏症的案例。」巴病友因其他疾病就醫,憂鬱症高居第一,其次為睡眠障礙。此外,巴金森氏症也與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非動作症狀有關。110年健保數據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十年內因其他病症就醫件數,排名第一為憂鬱症,高達37萬3千件;排名第二為睡眠障礙,達23萬7千件。甚至當病程發展到中後期,腦部發生退化後,有近二成五患者出現失智等認知功能障礙。若要盡早診斷巴金森氏症,或觀察用藥治療後的調整,最常以巴金森氏症量表(UPDRS)進行評估。但依照現行健保給付規定,每年每人上限為一次,葉篤學認為相當不合理,有時個案病情改變,會需要進行量表評估,給付次數建議調升為每年上限四次,否則難以靠患者主觀問答掌握病情或調整用藥狀況。以巴金森氏症常見發病年齡50歲至60歲來說,若能盡早發現治療,其進展快慢因人而異,多數個案平均年齡仍可達80歲。左旋多巴用量最多達五成,多用於較年長患者。在用藥治療上,治療巴金森氏症藥物中,以「左旋多巴」被認為最有效,占健保署相關用藥申報量五成一,這類藥物多使用於長者;另外排行第二的用藥為「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占一成六,多使用於較早發病的年輕族群。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政霖表示,年長的患者,因擔心其動作症狀影響生活,如跌倒、身體無法自主,多使用治療較果較佳的左旋多巴,但服用五到十年後,藥效會出現起伏或有效時間縮短。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占一成六,多用於年輕患者。一般來說,越早使用左旋多巴,意味著失效時間越早,因此對於發病較早的年輕族群,較易在左旋多巴治療一段時間後,產生藥物引起的異動症,因此建議一開始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而部分長者使用左旋多巴劑量提升到一定程度時,也需要加上一些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長效型藥物,對於改善藥效起伏有所助益。醫師提醒,有些藥物會出現噁心、想吐或嘔吐、食欲不振、輕度幻覺、精神混亂、嗜睡、血壓低、疲倦等副作用,不要因此任意調動藥物的搭配或停藥,可以定期回診與醫師諮詢,進行藥物調整。若能在早期控制好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可以減緩多巴胺細胞的退化,避免症狀惡化速度加快。
-
2022-03-25 癌症.肝癌
B肝病毒突變寄生肝臟抽血難測 醫:4大肝癌危險群注意!
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罹癌。榮陽交團隊最新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在肝臟,抽血也難測出高病毒量,逾50歲、男性、家族病史、可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正常,顯示病毒量低,為健康帶原者,但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說明B肝病毒破壞肝臟的新機轉,健康帶原者也可能罹患肝癌。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說明,B肝病毒要從血液進入人體細胞內才能複製,進出細胞則要靠病毒表面抗原,即病毒外套膜,如人類穿了外套才出門,病毒在細胞內複製後穿上外套,再釋出到血液中,抽血才測出病毒量。但最新研究發現,有B肝病毒的外套膜若帶有PreS/S基因突變,如同外套破損無法穿出門,病毒就滯留在肝細胞持續複製,如同寄生在肝臟內,無法釋放到血液,也躲避免疫的偵測與攻擊。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說明,這顯示感染B肝病毒變異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低估病毒量,且B肝病毒寄生在肝臟中,會慢慢破壞肝臟,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現在的B肝治療標準還不夠。」吳肇卿說,現行健保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標準,要抽血檢測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但這項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因抽血檢查病毒量被低估,不符合用藥資格,治療上有很大的灰色地帶。台北榮總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也提到,台灣B肝用藥給付標準相對較嚴格,確實有不少病患不符合健保用藥標準,卻發生肝癌;國際上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才能降低後續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吳肇卿也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指標為年齡、性別、家族病史與病毒量,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如若年齡大於50歲、男性、有肝癌家族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吳肇卿說,這個簡易量表可預測目前不符合健保用藥的B肝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以及抗病毒藥物對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估計有3成處於治療灰色地帶的患者,也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
2022-03-24 新聞.元氣新聞
精神衛生法修法 強制住院改健保給付 專家:甩鍋行為
立法院今天舉行「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與會各界專家、學者多關注「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強制住院費用改由健保給付,取消原有的公務預算支應,有專家認為,這是甩鍋、不負責任的作法,另有專家關注,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支持體系,建議應建立家庭及這照顧者支持中心等,也有助於節省後續醫療支出。衛福部長陳時中說,這些議題都可以再來討論、修訂。與會專家、精神科診所協會監事陳炯旭說,精神障礙者強制治療費用,其他國家皆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支付,但修正草案卻將此納入健保,他不客氣的說,這是甩鍋行為,因健保有太多不可控制因素,且長年來給付標準偏低又未修訂,這是壓榨醫界及精神醫療,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另修正草案中,當無法查明是否屬精神病人,主管機關應派員到現場。陳炯旭說,派員通常是指精神專科醫師,但除台北市、花蓮縣的精神專科醫師人數較多,其他縣市人力不足,執行上會有很大、很大、很大的困難,因為真的很困難,所以說三次,而這應要有其他支援來處理。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謝詩華說,檢視「精神衛生法修正草」,多著重在醫療端,對於如何提供家屬支持甚少關注,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若要回歸社區生活,醫療應是占很小的部分,更需要其他生活資源,於家屬照顧、支持方面應有支持方案,如此可節省後續醫療支出,雖然「精神衛生法」無法成為「精神衛生福利法」,但決不是「精神醫療法」。台大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委員會副教授吳建昌說,衛福部修訂「精神衛生法」是依「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盼促進身心障礙者完全及平等的享有人權與基本自由,降低在社會上的不利狀態。但修訂草案中,雖規範有多元連續性的社區服務,但政府應盡力提供充足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建置足夠且實際的互連服務網絡,提升病人及其家屬、親友的支持。陳時中在公聽會後表示,專家意見讓衛福部對修法理念有更多的反思,包括強制住院費用應維持公務預算支應、法官保留等議題,另對社區支持服務相關措施,也有專家認為應名列的更加清楚,這都可以再來討論、修訂。陳時中說,有專家指出,「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應是以病人及病人家屬為中心的法案,而目前修正草案希望以解決病人問題為切入點,再滿足其他需要為目標,如各地心理衛生中心的社工是骨架,再銜接NGO培力計畫,並與醫療、就業服務等資源互相連結,提高服務效率。
-
2022-03-24 新聞.元氣新聞
末期衰弱老人等納健保安寧療護對象 新制5月1日上路
為使安寧療護健保給付更契合臨床實務需求,健保署於「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擴大安寧療護收案對象,增列末期衰弱老人、末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等,以及罕見疾病或其他預估生命受限者。健保署表示,新制上路後推估約700人受惠,最快今年5月1日起實施。現行健保安寧療護醫療服務範圍,包括醫院、居家及照護機構,由醫療團隊依末期病人需求,提供自入院、出院至居家相互扣連的整合性照護。健保署統計,使用安寧療護服務人數,從2017年約4萬3千人,增加至去年約6萬3千人,5年來增加2萬多人,去年給付安寧相關費用共16.8億點,顯示安寧療護有助改善病人生命末期生活品質的觀念,逐漸被民眾接受。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專家與代表皆認同且支持,希望讓更多末期病人,可以接受有尊嚴的安寧療護服務,如此不僅減輕病人及家屬的負擔,也讓病人得到真正的善終。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張賢說,每年陪伴許多末期病人走出苦痛,看到生命意義與價值,體會健保給付安寧療護的重要性,此次健保安寧收案對象修訂,彰顯對病人自主權的重視與對罕病病友的關懷,讓台灣的醫療健保品質又大步邁進。此外,健保安寧居家療護服務提供場域,為老人安養、養護機構或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護理之家,並自今年3月1日起,將住宿式長照機構、退輔會榮譽國民之家,納入安寧居家療護的機構範圍,使末期病人在長照機構接受安寧療護,減少末期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就醫的勞頓奔波,落實在地安老、提升生命末期的照護品質。李伯璋說,健保將持續推展讓有需求的末期病人都能得到高品質安寧療護,協助病人與其家人在身體、心理和靈性等需求均能獲得緩解與支持,落實生命善終與善別。
-
2022-03-23 新聞.元氣新聞
中低收入戶轉診 將補貼健保部分負擔
健保部分負擔調高在即,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質疑衛福部長陳時中將民眾當成提款機,建議暫緩實施。陳時中說,新制上路後,重大傷病患者與低收入戶不受影響,至於中低收入戶若配合分級轉診,將補貼部分負擔;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已擬定補助規畫,推估每年一八四萬人受惠,金額約三千萬元。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說,陳時中去年說兩年內不調整健保費,現在萬物齊漲,政府卻又帶頭再調漲健保部分負擔費用,指陳失信於民,自己打臉,國民黨團建議暫緩調整健保部分負擔,應再聽各界意見。國民黨衛環委員會召委林為洲說,從健保費率到民眾看診自付額,都是從民眾提款,由民眾埋單補健保整體基金不足。衛福部則回應會增加補助中低收入戶,依「全民健康保險經濟困難認定標準」規定,族群包括中低收入戶、失業勞工及其眷屬、弱勢兒童及少年、經濟弱勢的新住民等,新制實施後只要配合轉診,可持藥品、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收據,向健保署申請補助。李伯璋說,弱勢族群約一八四萬人,每年就醫次數達四四一六萬次,初估補助藥品部分負擔約一千九多萬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約六七○多萬元,補助金額近三千萬元。李伯璋還說,調整部分負擔是為強化民眾費用意識,希望民眾珍惜健保資源,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讓真正需要新藥、新科技、新特材等治療病人有機會得到健保給付。
-
2022-03-22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納多項兒童治療新藥給付 調部分負擔為病人福音
健保署今公告納入多項兒童疾病治療藥物,包括兒童甲狀腺癌、膠質細胞瘤等共7項罕見實體腫瘤的創新標靶藥物;另健保放寬現行給付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高危險群的早產兒病患,其出生懷孕周數至32周;同時也放寬治療兒童黴菌、潰瘍性結腸炎用藥,預計總受惠人數近900人。健保署表示,近期部分負擔調整,即是希望讓需要新藥治療病人,有機會得到健保給付。健保署於2月17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簡稱藥物共擬會議),在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共同努力下,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和給付規定擴增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說,基於人道立場,藥廠研發新藥時,很少進行兒童臨床試驗,且兒童治療用藥的安全性與耐受性更為第一考量。針對治療兒童甲狀腺癌等罕見實體腫瘤的TRK抑制劑口服larotrectinib成分創新新藥,研究顯示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與廠商完成協議,於今年3月1日起納入給付,預計未來5年內每年約有23名病患受惠,平均每人藥費297萬元,全年預估健保支出6800萬元。另現行健保給付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疾病高危險群的早產兒,其出生時懷孕周數小於或等於30周,依研究發現,31至32懷孕周數早產兒也同屬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住院高風險族群,因此同意將Palivizumab成分藥品放寬給付至懷孕周數為32周的早產兒,預估約有842名早產兒受惠,平均每人藥費約12萬元,全年預估健保支出4683萬元。 至於,健保現行已給付6歲以上小兒潰瘍性結腸炎,但部分病童對此藥物反應不佳,目前已有含adalimumab成分的生物製劑可以治療5歲以上中度至嚴重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童,但因藥品健保支付價仍高,目前僅擴增給付於5歲以上、未滿6歲病童,而6歲以上仍有其他藥品提供治療,以提升該年齡層兒童的臨床照護需求。戴雪詠說,目前用於治療成人黴菌感染的含anidulafungin成分藥品,經衛生福利部核准新增1個月以上的病童使用,預估使用人次於未來五年內每年約有31人次,平均每人藥費約2.6萬元。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為落實提升病患照護,針對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健保署致力於新藥的收載審核及協議,並合理分配各年齡層病患的醫療資源,但因健保藥品預算有限,期盼藥廠能盡速與健保署達成各項協議,包含藥價調整等。李伯璋說,最近健保署提出部分負擔調整方案,不只是為增加健保財源,而是強化民眾費用意識,進而優化就醫行為與醫病決策共享,希望民眾能共同珍惜健保資源,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讓真正需要新藥、新科技、新特材等治療病人有機會得到健保給付,並務實、有效率面對疾病、解除病人的痛。
-
2022-03-22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接續型雙標靶治療 肺癌突破五年存活門檻
● 肺癌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肺腺癌最多● 咳嗽、咳血、呼吸困難等症狀,恐罹患肺腺癌● 癌症治療目的,以維持病人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為主條件符合 可申請健保給付台灣肺癌的發生率雖非第一位,但死亡率卻高居第一位,診斷時以晚期肺腺癌居多。所幸現今的肺癌治療方針多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表示,通常病患最關心的是治療後的存活期及經濟負擔等問題,晚期肺癌若採取接續型雙標靶藥物治療,病患存活期有機會超過5年,且符合條件者,均能申請健保給付,大幅降低患者經濟壓力。標靶接力 偏鄉癌患少奔波夏德椿曾收治家住南投信義鄉的70多歲老太太,三年前因咳嗽、咳血等症狀確診為肺腺癌,經過二年多的第二代標靶治療後,產生抗藥性,出現呼吸困難、肋膜積水等惡化症狀,便立即替患者進行切片,確認有T790M基因突變,進而協助患者以健保給付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進行治療,至今病人依然持續配合治療中。夏德椿表示,癌症治療兩大目的,一是維持病人生活品質,一是整體存活期延長,像這名患者因家住偏遠,以標靶治療,只需每天在家中服藥,並定期回診,讓年長者免於舟車勞頓,不僅延長存活期,副作用較低,更維持生活品質。2+3療法 存活期63.5個月過往的觀念中,病患可能認為一種藥物就應該永久有效,但是事實上卻不會,因爲會產生抗藥性降低治療效果,且抗藥性的機轉千變萬化,有非常不同的表現存在。夏德椿解釋,所謂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例如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當接受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治療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產生抗藥性,而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也就是視病人是否有T790M基因突變,再接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根據最新的亞洲國際大型研究GioSwinG統計,以亞洲各國肺癌治療的真實世界資料,接受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整體存活期可達63.5個月,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令人振奮的消息。醫病共決 找出最適合療法除了存活期的延長外,病人也會關心是否能負擔得起治療費用、副作用等,通常醫師會與病患進行SDM(醫病共決)討論,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醫師與個管師會透過衛教工具,羅列包括罹癌型態、期別等資料,做為治療選擇的依據,因此,患者可依據病情以及其經濟負擔、是否須兼顧工作、住家距離醫院遠近等問題,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選擇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只吃鐵劑治療,可能延誤大腸癌診斷!預防腸癌的3個重要提醒
我曾經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病患,她是一般上班族,因為子宮內膜癌就診,婦產科檢查出她帶有HNPCC家族突變基因,將她轉到我的門診檢查。結果,大腸鏡一做,發現了大腸癌。 大腸癌切掉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都好了,事隔五年定期追蹤做電腦斷層時,發現了胰臟癌。也就是說,她因為家族基因得到三種癌症,但不是轉移,因為三個癌症都是原發,幸好早期發現,多是第一、第二期,存活率比較高。這是病人自己有健康意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現在她活過了十五個年頭,至今生龍活虎,差不多五十歲了。 早期篩檢的好處,需要不停宣傳。國人比較常罹患的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零期大概百分之百,一期大概九三%,二期大概八二%,三期大概六九%,四期大概十二%,早點治療的效果真的很不錯。 之前政府一直推廣有家族病史的人免費做大腸鏡,我有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單純因為女兒罹患大腸癌這個家族史前來接受檢查,結果發現直腸癌,檢查後就切掉,至今十多年沒有復發。她的女兒是三十多歲時得到大腸癌,只是發現得太晚,開刀發現淋巴腺三十八顆腫瘤中就有三十七顆是陽性,後續治療的難度完全不同。 根據國家提供的糞便潛血篩檢數據來看,固定兩年做篩檢的人口只有四○%,五十歲以上接受篩檢的人口只有六○%,很多人不在意早期篩檢。其實當篩檢比例達到六○%,癌症死亡率可減少三六%。而且經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癌,大概七成以上都是早期,第一期、第二期或是零期的,第四期大概只有七%,如果是一般非定期篩檢的病人,發現大腸癌第四期的比例高達二○%,甚至二五%。 以篩檢比率來說,目前還有四成的空間要努力。如果四十至五十歲的人都能接受糞便潛血的定期檢查,有家族史的人再提前檢查,相信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會再降低。 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 從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二○一六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第一,每十萬人口有四十七個大腸癌症患者,超過第二名韓國的四十五個;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則是第五名。儘管人數有點出入,但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五名,還超過美國。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肝癌,排行第三,也是健保推行早期篩檢四大項目之一。有人將大腸直腸癌稱為富人病,通常是吃得太油膩,造成膽固醇和血脂肪太高,換句話說,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尤其是紅肉攝取量大增,加上青菜吃得少,運動少,以及抽菸又喝酒。 現代人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醃肉、加工肉品、毒油等,尤其外食族很難控制或了解商家用油品質,有些店家使用回鍋油,油都變黑了,形成過氧化物的自由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除此之外,我也建議盡量不要食用再製品。 美國政府曾委託一位教授研究牛肉與疾病的關係,發現牛肉所含的油脂形成的脂肪膽固醇進入人體,在大腸中的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攝入膽固醇脂肪愈多,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愈大,因此他的結論是建議不要吃牛肉。 喝酒也會引起大腸癌,尤其是啤酒。酒一進入體內,酒精去氫酶會分解成乙醛,再被醛去氫酶分解成乙酸排出去,乙醛對大腸是有毒性的。大部分的乙醛去氫酶存在肝臟及小腸,較少在大腸,所以酒進入人體在小腸就大部分消化掉了。一般人喝啤酒都是大杯、大杯喝,一下子沖到直腸去,因為量大、沖下去的速度快,大腸的乙醛去氫酶量少,乙醛因而堆積在大腸,容易誘發大腸癌,所以喝酒、抽菸都可能引發大腸癌。 要預防大腸癌,建議多吃益生菌,有助於抑制大腸內有害細菌,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家族性病史與遺傳基因 大腸癌患者有少數屬於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比例約一%,就是患者腸子裡大概有上百顆大腸瘜肉,這類病人帶有一種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帶有APC基因者,可能十多歲開始長瘜肉,所以有這樣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提早做大腸鏡檢查。 如果置之不理,根據統計,大概三十八歲左右就會變成癌症,建議在二十歲左右先做大腸鏡檢查,確定有多發的瘜肉後,做全大腸直腸切除與迴腸袋肛門吻合術。研究顯示,如果不治療,可能四十三歲前後離世,所以我建議要早一點檢查、治療。 我有位病人就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十幾歲時確診。她兩位哥哥都做了手術切除。我們等她二十多歲時做大腸直腸切除術及迴腸袋肛門吻合術,至今已經二十多年,預後很好。 家族史的大腸癌有好幾種,其中一種HNPCC,就是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如果兩代當中有三個人得到大腸直腸癌,兩個人是一等親,三人之中有一位小於五十歲,就可稱為HNPCC家族。這種癌症比較早發,後來發現其他癌症也和這個基因有關,是基因修復錯誤所產生。 除了大腸直腸癌症外,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腎臟癌、胰臟癌,甚至腦癌,都可稱為HNPCC家族相關癌症,也都有相同的基因突變,現今有新的Bethesda Guideline,可謂廣義的HNPCC家族。如果檢測出帶有這種基因突變,一生中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是八成,也有可能罹患其他癌症。 美國有位醫生在小鎮執業時,一位婦人前去看病,每次都提到她將來會死於大腸癌。醫生覺得很奇怪,她怎麼可能知道?於是問她:「你怎麼知道自己會得病?」她回覆:「因為我家族很多人都死於大腸癌,所以我覺得自己也會死於大腸癌。」 由於這位患者反覆宣稱自己是癌症家族的一部分,醫生開始朝遺傳性癌症潛心研究,終於發現HNPCC基因和癌症的關係。後來遂以醫生的名字亨利.林奇(Henry Thompson Lynch),將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稱為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 定期檢測的重要性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用糞便篩檢則相對經濟,篩檢結果有問題,再做大腸鏡。不過糞便篩檢並非百分百沒問題,有時會出現少數偽陽性及偽陰性,所以提倡五十歲以上至少做一次大腸鏡,若在照大腸鏡時發現瘜肉,可直接切除。 大腸癌在五十至六十五歲之間是發生的高峰期,現在健保給付糞便潛血篩檢是五十至七十四歲,每兩年做一次。五十歲做一次大腸鏡,如果沒有問題,以後五到十年做一次;假如發現瘜肉,就要再提早一點。一般來說,大腸癌約九五%都是從瘜肉轉變而來,如果增生性瘜肉是良性的,不需切除;如果是腺性瘜肉,建議拿掉,以防將來變成癌症;絨毛性瘜肉是最容易變成大腸癌,有時會長得大一點,愈大代表惡性機會愈高;其次則是腺性瘜肉。 我有一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因為做婚前體檢而發現大腸癌,手術切除至今十五年,育有兩個小孩,身體狀況安好,保持定期追蹤。所謂真正的早篩就是希望在沒有症狀之前發現病況。 那麼有哪些症狀時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呢?以左側大腸癌來說,因為離肛門近,一出血就會發現,痔瘡的血是鮮紅色,如果是暗紅色、帶黏液的血,或糞便裡面有血,多半是大腸出血。 癌症長在左側大腸會刺激直腸,患者會一直想大便,可是如果腫瘤大到引起阻塞,則有一種解不出大便的感覺,我們稱為「裡急後重」,就是想大便又解不出來。左側大腸癌是痛在下腹,右側大腸癌通常痛在上腹,痛的位置不一樣。左側大腸癌的大便習慣改變、出血症狀會比較明顯。右邊大腸癌因為出血經過很長一段距離,排出來已經看不見,肉眼不容易判斷,只有檢驗大便會有潛血,因為這種出血是長期慢性流失,會產生貧血症狀。很多右側大腸癌的病人,容易全身疲倦、頭暈、臉色發白,檢查後才發現貧血,但有時會誤以為是缺鐵性貧血,長期服用鐵劑反而延誤了治療。 此外,十二指腸潰瘍也會造成貧血、大便潛血及上腹痛,所以這些症狀很容易誤以為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如果這個時候照胃鏡,患者正好又有潰瘍,很可能誤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 所以我們一直宣導,貧血一定要做大腸鏡,不能只做胃鏡或者給予鐵劑治療貧血,如今這種延誤診斷的現象已經愈來愈少。同時,右邊大腸因為比較寬,腫瘤要長得比較大才會產生阻塞現象,診斷時多半可以摸到硬塊。右側大腸癌的常見症狀有:摸到腫塊、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貧血,還有大便潛血,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狀況。 活下來需要更多的信心和準備 我有一位病人,八十歲時檢查發現罹患乙狀結腸癌,因為肝臟已有多處轉移,外科無法切除,改用標靶及放射治療大腸癌部位。三個月之後,因為肝臟還是沒辦法切除,繼續用放射治療肝部病灶,並施打標靶藥物。現在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能夠精準照射,照完之後三個月評估發現,還是無法切除,再打三個月的標靶,前後超過九個月。九個月之後評估發現腫瘤縮小了。於是我們決定把大腸切掉,肝臟也切三塊下來,結果大腸和肝臟切下的標本,統統找不到癌細胞了。 這是一個奇特的案例,患者剛就醫的時候,沒有辦法切除肝轉移的大腸癌,療程結束卻完全不存留癌細胞。在以前年代,八十歲的老人家根本不敢想像又做化療又做放療,尤其是這位老先生外形瘦瘦小小的,居然能夠撐過放療、化療和大手術,真的是非常配合。至今開完刀兩年多了,沒有復發。 我在看診時,常常遇到許多病人提出治療之外的疑問,像是醫療費用。年輕時買保險的確有幫助,譬如防癌險和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 會這般建議是因為,癌症治療費用昂貴,很多新的治療及藥物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之內,或是有給付時間的限制。我有一位大腸癌症病人發現肝、肺轉移,因為早年買了較周延的保險,每次住院有六萬元醫療給付,各項治療及藥物的使用較不受限制,如此活了八年,幾乎是與癌共存的境界。一般人如果沒有醫療險,就不太可能負擔這麼久的藥物治療。 此外,人工肛門也是很多患者的疑問,害怕做,有時候又不得不做。事實上人工肛門很好照顧,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很多病人做完人工肛門照樣上班,幾十年都沒有影響,每天只要灌一次腸就好,比有些人便祕還好解決。 有些人因為誤解、不了解,堅持不接受治療,導致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甚至性命難保……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接受醫生的建議,不要因為害怕而錯失治療良機。 大腸直腸癌3個提醒 提醒1:有家族史且有基因突變者,二十歲時就要注意,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癌症。提醒2: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糞便篩檢相對經濟實惠。提醒3:貧血也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症的病徵之一,勿掉以輕心。 (本文摘自《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今周刊出版,林肇堂, 邱文祥, 陳昭旭, 陳晉興, 陳瑞裕, 康仲然, 黃俊升, 楊培銘, 賴瓊慧, 饒樹文, 黃亞琪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3-21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調整部分負擔抑制浪費 健保才能永續
最新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上周預告,健保署秉持改革漸序、健保永續、照顧弱勢的精神,追求將健保資源提供給真正需要支持的重大傷病、癌症、罕病的民眾。衛福部長陳時中對這次改革的看法是:「增加部分負擔,強化費用意識,進而優化就醫行為與醫病決策共享,醫病關係、醫療品質的進步可期」。改革關鍵 減少不必要醫療 「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調整」對台灣醫療改革十分關鍵,期盼醫界團體與民眾以正向思維看待,共同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讓新藥、新科技、新特材等有機會納入健保給付。我們常接到病友訴求,希望能擴增高價藥給付範圍、新增特材給付項目,也讓給醫療體系過低的給付能有調整空間。有些民眾屬於經濟弱勢或邊緣戶,恐無力支付部分負擔費用,我們也精算需求並籌措合適財源,規畫符合「全民健康保險經濟困難認定標準」條件的中低收入戶、失業勞工、弱勢兒童及少年等弱勢家庭,給予補助,降低就醫障礙。落實分級醫療 照顧弱勢健保愛心專戶獲得多位健保會委員大力支持,如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代表何語、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代表劉國隆、中華民國全國職業總工會代表楊芸蘋等。落實醫療平權及照顧弱勢,進而避免「因病而貧、因貧而病」,共創健保、醫療提供者與被保險人三贏。成長過程影響生命態度,身爲外科醫師、我知道必須務實、有效率面對疾病、解除病人的痛。落實分級醫療、照顧弱勢及尊重醫療專業,是執掌健保署以來的核心理念。「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方案並非紓解健保財務壓力的唯一手段,部分負擔調整而增加健保收入推估僅107.3億,但全體民眾減少一次就醫行為,就可減少健保支出378億點。慢性病到基層院所 落實分級癌症用藥、罕藥及血友病藥費占率以醫學中心逾六成為最高,C肝用藥以區域醫院41.6%最高。但以三高慢性病人來看,西醫基層藥費占率高於其他層級,約30.4%。顯示大型醫院以照顧急重難症患者為主,穩定的慢性病人已逐漸在基層院所就醫,相信佐以「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策略,將更有效落實分級醫療。從經濟學概念,當部分負擔從零元變成要付一點點錢時,就會產生所謂「零元效應」,一項物品或服務從免費變成付費,能顯著降低需求。部分負擔不用訂得太高,但不應免除,小額部分負擔在不增加民眾太多財務壓力下,應該可相當程度抑制浪費。國小課本 納入健保主題為深化未來主人翁珍惜健保,108年上學期國小五年級「南一出版社」的國語習作「孔雀錯了」、下學期「翰林出版社」的國語課本「亞洲最受讚譽的健康照護制度」,皆已納入健保主題,翰林出版社新編版本亦將加入「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觀念。國際知名出版社「Springer」預計今年五月協助出版「Digital Health Care in Taiwan-Innovations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與世界分享台灣健保。健保永續,你我有責,「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將為台灣健保奠定永恆基礎。(本文作者為中央健康保險署長)
-
2022-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生物相似藥有助健保節流 促癌症新藥納保
生物相似藥取代過專利期的生物藥,已成世界主要趨勢,然而在國內卻推展不開。醫師認為,病人使用生物相似藥與原廠生物藥,預期會有相似結果。不論新病患或轉換藥物者,都可以考慮使用。引進生物相似藥而撙節的健保費,則應用於新藥新科技引進,以提高癌患的新藥可近性。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指出,全球藥品研發朝著大分子生物藥驅動,生物藥在藥品市場迅速攀升,最常用於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標靶治療,成為治癌重要工具。不過,高昂的藥費與持續使用生物藥的病人越來越多,造成健保財務上的沉重負擔。張明志說,隨著生物藥專利到期,具有開發能力的藥廠生產出相似藥,稱為「生物相似藥」,品質、安全及療效與原廠的生物藥無差異。國內已經核准二十種生物相似藥上市,並獲得健保給付,如Trastuzumab、Rituximab、Pegfilgrastim、Filgrastim、Bevacizumab等。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引用台灣醫藥法規學會資料指出,引進生物相似藥可撙節健保支出,當替換率達二成時,可為健保省下237億元。國外的生物相似藥取代率達八成。歐洲是最早引進生物相似藥的區域,張明志說,國外的生物相似藥取代率達八成,因國外病患要付部分負擔,對於藥價較敏感;反觀國內「醫院不推、病人不用」,因此生物相似藥在國內似有推展不開的情況,國內醫療院所則多以生物藥與生物相似藥並存為主。病患最擔心的是療效與安全性,癌症病患可以用生物相似藥取代生物藥嗎?張明志認為「沒問題」,但應善盡告知責任,不論是未使用此生物藥的新病人,或是原先使用原廠藥之病人,都可以跟醫師討論。而自費使用者,也應該告知價格差異。張明志強調,過專利期的生物藥,使用生物相似藥取代是國際趨勢,可以減少健保支出,而樽節的費用應再回到癌症治療,引進更新的治療藥品,以提高癌症病患的新藥可近性。最畏:死亡、無人照顧、孤獨,對疾病的未知籠罩癌症病患的心。無畏:不過份執著的高貴心態,讓人無所畏懼。【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