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8 癌症.胃癌
搜尋
健保大數據
共找到
280
筆 文章
-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廖啟智胃癌逝/健保署長:常跑腸胃科照胃鏡 不如戒斷一事防胃癌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去年,知名金融學者、實踐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因胃癌病逝;13年前,藝人徐華鳳被診斷為胃癌第三期,全胃切除後也難以抵擋癌細胞侵襲,三年後病逝。初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因症狀不明顯,國內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胃癌就醫情況,並提醒定期內視鏡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治療。據健保署統計,胃癌患者集中於60歲到69歲,男性多於女性,109年因胃癌就醫的人數達1萬8011人。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據健保資料顯示,胃癌患者確診前五年,因腸胃道疾病就診平均次數高達6.01次,最常見的症狀為「不明原因反覆腹痛」。重鹹、醃漬品、菸酒,把自己推向胃癌風險中。胃癌的發生與飲食、菸酒習慣有絕對關係。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胃反覆受到刺激潰瘍後,沿著胃壁形成腫瘤。最直接刺激腸胃道的就是飲食習慣,重鹹、醃漬品、燒烤或是飲酒、抽菸、作息不正常等,都會刺激胃部過度分泌胃酸,進而導致胃發炎,反覆的胃發炎、胃潰瘍就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原因。有以上習慣者,以男性居多。不過,李伯璋表示,台灣近幾年飲食有日化、韓化的趨勢,雖然國內的氛圍是倡議清淡養生,但仍有一群人不避諱重鹹,覺得要吃得「很鹹」才過癮,此舉也把自己推向罹患胃癌的高度風險中。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風險,但非絕對致癌。除了飲食或生活習慣,幽門螺旋桿菌也被視為增加胃癌風險的因子之一。李伯璋說,感染胃幽門螺蜁桿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過去雖然有研究顯示,九成的胃癌患者被檢查出有胃幽門螺旋桿菌,但並非絕對的原因。他說,過去曾有一位患者,因胃部不適到腸胃科就診,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立即投藥殺菌。但患者還是感覺不適,某次到成大做健康檢查,做大腸鏡發現有橫結腸癌,癌細胞一路吃到胃,才發現先前胃部不適,竟是因為橫結腸癌引起。不過,李伯璋強調,若是被檢查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仍須盡早滅菌,拖著不滅菌,不斷刺激胃部,增加癌變機率。反覆腹痛別自己買藥吃,就醫診斷才能及早發現。李伯璋說,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與一般胃部疾病類似,加上台灣指示用藥容易取得,腸胃藥又是廣告常客,民眾只要腸胃不適,幾乎都會優先選擇自我藥療,錯失早期診斷的黃金期。根據健保統計,胃癌患者確診前,最常因為反覆不明原因的腹痛就醫,李伯璋說,當反覆胃痛出現時,千萬不要僅仰賴指示用藥,應盡速就醫,做胃鏡檢查。臨床上多數的胃癌患者是晚期才被診斷,曾有人倡議可以做胃鏡普篩,及早揪出胃癌,提升治療效果。李伯璋表示,胃鏡普篩從健保角度來看效益不大,胃癌多集中在60歲以上的長輩,若完全沒症狀就篩,反而會錯失民眾對於症狀的自我察覺,甚至自認無需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反而增加罹癌的機率。推胃鏡普篩,不如從「戒斷重鹹」做起。李伯璋表示,胃癌晚期治療效果差,追求良好的治療效果,不如追求不要罹癌。預防胃癌的方法是避免吃重口味食物,像是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如香腸,以及煙熏、油炸等食物,可多吃富含維他命C或新鮮食物,不要吸菸、喝酒,盡可能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若家中有胃癌家族史,更要提高警覺,當出現反覆消化不良、胃潰瘍、不明原因腹痛等,應立即就醫。李伯璋說,胃鏡檢查無需頻繁且過度,除非有家族史,經醫師建議需定期檢查,否則不必因過度憂心,時常跑腸胃科要求照胃鏡,目前健保雖未限制照胃鏡的頻率,但仍不希望有過度檢查的情形發生。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廖啟智胃癌逝/吃素確實能降低胃癌發生率 醫:但要避開2類食物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等到解黑便、嚴重貧血、胃出血時,通常已是胃癌末期。」腸胃肝膽科醫師指出,初期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患者初期大都沒有症狀。臨床發現,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是晚期,醫師提醒,若常有消化不良、胃脹氣等問題,就醫治療一周後仍未改善,建議至醫院照胃鏡檢查。留意兩症狀:吞嚥困難,只吃得下流質食物;一吃就飽,體重減輕。雖然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還是有些徵兆。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依據癌變部位畫分,「上胃」位在食道底部,屬於胃部上端,若發生病變,吃東西會吞嚥困難,只能吃進流質食物;「下胃」對下連接十二指腸,若發生病變,通常會「一吃就飽,體重減輕」。上述症狀若持續兩周以上,就要警覺可能不是一般急性胃潰瘍、胃發炎,應盡速至醫院檢查。趙毅說,目前透過胃內視鏡與影像學檢查,即能診斷是否罹患胃癌。一般採用內視鏡並做活體組織切片取得細胞,作檢驗診斷,加上X光檢查,即可預估腫瘤的嚴重性。致病主因之一:愛吃醃漬、重鹹、燒烤食物。飲食是胃癌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趙毅表示,嗜吃燒烤、醃漬食物或發酵過的加工食品,都會傷害胃黏膜。其他危險因子,如:胃開過刀者、長期抽菸喝酒,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都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建議平時應多吃蔬菜及新鮮食物,避免吃過期、加工食品刺激胃部。素食者蔬菜吃得多,確實能降低胃癌風險。對於坊間流傳「吃素」可以降低胃癌發生率,趙毅解釋,吃素者通常較葷食者吃更多蔬菜,確實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但素食者和葷食者一樣,都應避免吃泡菜等醃漬、過鹹等食物,多吃「新鮮、原形」食物。致病主因之二:幽門螺旋桿菌帶原應及早殺菌。用餐公筷母匙,避免互相傳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相關研究指出,感染此菌,罹患胃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5倍。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破壞胃功能,造成胃黏膜保護力下降。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說,曾遇過年約50歲的女性患者,因胃脹氣求診,診斷胃發炎並有輕微胃潰瘍,還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一般來說,幽門螺旋桿菌殺菌成功率有九成,但患者第一次殺菌竟失敗。她擔心家人也受感染,遂拉著沒有症狀的丈夫來檢查,也驗出幽門桿菌。夫妻服用抗生素後成功殺菌,兩人的孩子因年紀尚小,醫師建議待年滿20歲後,再做幽門桿菌檢查。吳秉修說,幽門螺旋桿菌愈早殺菌效果愈好,帶原者40歲以前若沒有胃萎縮、黏膜正常,殺菌後的胃癌發生率與未帶原者一樣。幽門螺旋桿菌被WHO列為一級致癌菌,可經由體液、糞口傳染,台灣帶原率高,40至50歲人口中,約有四到五成民眾是帶原者,近八成帶原者無症狀。吳秉修提醒,幽門螺旋桿菌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用餐應使用公筷母匙,避免互相傳染,增加全家罹患胃癌的風險。若擔心自己是幽門桿菌帶原者,可至醫療院所進行「碳-13尿素呼氣試驗」,此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桿菌的非侵入性方法。另外,也可透過胃鏡檢查胃是否發炎,多管齊下預防胃癌發生。多久檢查一次?胃癌9大高危險群 每5年做1次胃鏡檢查趙毅提醒,男性、年齡50歲以上、有抽菸喝酒、胃癌家族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萎縮性胃炎或胃開過刀者等,是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每五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若檢查結果有疑慮,建議每一至二年追蹤檢查一次。
-
2021-03-28 癌症.胃癌
發現幽門桿菌到確診約3.4年 胃癌患者多數有2症狀
108年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胃癌位居第8位,與107年相比下降一名。健保署統計107年至109年因胃癌就診的人數,從1萬7588人增至1萬8011人。分析第一次診斷胃癌的縣市分布,六都中,北市位居第一、高雄居次,再者為台中。醫師分析雖然與醫學中心分布有關,但仍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健保資料首次顯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平均時間,約為3.4年。胃癌為日積月累而成,患者年長者居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長期以來都是集中在65歲左右,屬於相對「老」的疾病。年輕人雖然常大魚大肉,但胃癌的形成需日積月累,臨床上少見40歲以下的患者。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年齡較長的另一個原因,是有些年長者味覺退化,容易愈吃愈鹹。臨床觀察,胃癌通常難以早期診斷,與忽略症狀且未能即時確診有關。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診的1萬8011人,過去5年因腸胃疾病就診的平均次數達6.01次,最高有患者5年內因腸胃疾病就診次數達到208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該名個案是在100年被診斷為胃癌,後續反覆因消化性潰瘍就診,最高在105年就診55次,分析是胃癌治療後仍不斷復發所致,也可能是焦慮引起的過度就醫。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的症狀。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近五年因腸胃疾病就醫的十大原因(表格見P5),前三者依序為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腹痛、胃食道逆流性疾病併食道炎。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十種診斷名稱都是反應症狀,白話文統統是指「腸胃不適」。健保署推動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把疾病分得更細緻,但是臨床醫師並未將診斷下得更精準,有些醫師習慣下腹痛的診斷,或是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健保也不會給予懲罰,這十大排名僅能反應,多數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等症狀。患者確診胃癌前10年,胃鏡檢查平均4.91次,可能低估。根據健保資料統計,109年胃鏡檢查申報量為95萬1059人次,其中做息肉切除的有29萬多件,等於約有30.8%發現異常,唐瑞祥表示,息肉以良性居多。分析109年胃癌患者過去10年胃鏡檢查的次數,平均為4.91次,其中最高達45次。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系主任葉俊男表示,胃癌患者過去10年平均胃鏡檢查的次數絕對是低估的,健保資料庫未納入自費範疇,現在健康檢查,胃腸鏡幾乎是基本套餐。胃癌患者分布,台北市最大宗,與醫學中心較多有關。分析107年到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第一次就診縣市分布,第一名為台北市,其次依序為高雄市、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南市。非六都的第一名為彰化縣,最後一名為連江縣。陳依婕表示,六都人口最多,北市位居第一,與醫學中心最多有關,新北人口雖是六都之冠,但因鄰近北市,加上縣市內醫學中心數量比北市少,使患者大多被吸到北市,高雄與台中也有類似情形。陳依婕表示,彰化縣為非六都的第一位,應為彰基體系醫院的協助,後續排名的宜蘭以及新竹,應與生活習慣有關。唐瑞祥表示,過去胃癌被認為與社經地位、衛生習慣有關,北市位居第一,仍值得後續觀察。李伯璋表示,連江縣為胃癌患者第一次就診最少人數的縣市,除了與人口數少有關,分析也與台大公衛長期於當地做「胃癌根除計畫」有關。發現幽門螺旋桿菌 及早殺菌為妙唐瑞祥表示,幽門螺旋桿菌雖是罹患胃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但不代表一定會因此罹癌。根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曾經被診斷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僅占14%,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被診斷出胃癌,平均約3.4年。另外,曾經被診斷有藥酒癮的比率為10%。唐瑞祥認為,無論是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或是被診斷有藥酒癮,占率都被低估。不過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時間來看,民眾若被檢查發現帶原,應立即接受殺菌治療,不該拖延。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國衛院長梁賡義:結合數據與用藥 癌症精準醫療啟航
今年,我國國家級的「癌症精準醫療」正式啟航,癌症治療即將躍進,政府展現極為重視的決心,衛福部責成國家衛生研究院,並結合科技部、經濟部,五年將投入7.5億元,全力投入癌症基因變異檢測,結合健康大數據,還有精準用藥的研發,發展癌症精準醫療產業價值鏈,以達到照顧癌友、提供癌症患者最佳治療決策的目標。「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以「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為題發表演說。建構基因數據,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在癌症精準治療部分,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是一大工程,梁賡義指出,透過約400個基因大模組的次世代基因檢測工具,提供癌症病患進行檢測,看看是否有基因突變、融合,如果有基因變異,分別使用健保給付與非健保給付的標靶、免疫藥物,確認或排除該藥物,對於該基因變異的病患是否有效,這將是一個「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對於有機會參與計畫的病患而言,不僅可以獲得基因檢測與標靶、免疫藥物的治療機會。這些基因資訊的原始資料,也可以整理成醫療大數據,打造獨屬於台灣的癌症資料庫,進行再確認及再分析,通盤了解國人特色基因變異,進而建立本土的癌症治療指引、健保給付參考,以及作為未來研發新藥的基礎。與七大醫學中心合作,延攬近萬名癌症病患。癌症病患要如何參加研究計畫呢?國衛院將透過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跨醫院、跨中心的合作,包括國內七大醫學中心,組成大聯盟,共同延攬收治近萬名的癌症病患。梁賡義指出,這樣大規模的計畫,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見。國衛院作為國家最高的智庫單位,梁賡義說,癌症精準醫療對於健保給付也將有所幫助。基因檢測可以協助病患找到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選擇較有經濟效益的治療策略,也排除掉無效的治療,讓病患與健保達到雙贏。在產業提升的部分,事實上,從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癌症登月計畫」,加速癌症精準治療的研發進展,全世界正在進行精準醫療競賽,台灣如何後發先至?梁賡義說,台灣擁有眾多優勢,包括良好的醫療體系、健保大數據,以及長達41年的癌症登記檔,ICT產業、5G的建置,豐沛的能量將帶給生技產業一條全新的道路,這些軟硬實力,都是他國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只治療癌症,還要達到預防疾病、全民健康目標。梁賡義強調,精準醫療的最終目的,在於提升國人的健康。除了癌症治療,精準醫療的目的在於促進精準健康,配合「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從數據和分析來產生學習,將這些知識反饋給民眾,改變行為和改造組織,去達到實踐健康生活的目標,達到預測、預防疾病的功能。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已經落實在具體計畫上,例如肥胖是慢性病也是致癌風險因子,不僅跟生活習慣,也與基因有關,國衛院結合基隆長庚、宏碁公司推動「國人整合性肥胖症及其衍生疾病資料庫智慧預測系統」。基隆長庚醫院長年投入基隆地區及鄰近的萬里、瑞芳、貢寮等區蒐集人口健康資料,加上宏碁的人工智慧運算,系統性的分析基因、蛋白質等變化指標依據,讓醫師可預測患者未來的可能疾病。對醫師第一線的介入治療不僅有參考價值,也能提升社區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國家級精準醫療計畫3方向1. 針對台灣重要癌症,提出基因檢測相關計畫。2. 開發基因變異(突變)標靶用藥新適應症之臨床試驗。3. 建立實證世界證據的研究案例,並在計畫中提出產官學研合作之發展途徑。給癌友的一句話:精準結合智慧,客製你的健康。
-
2021-03-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血栓之亂頻傳 ACIP:疫苗和血栓無因果關係
挪威當局今公布,一名醫護人員接種AZ新冠疫苗後腦出血死亡,目前尚未確定死因是否與疫苗有關。這是挪威近日第2次發生這類死亡事年。我國AZ疫苗開打在即,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分析,AZ疫苗和血栓無因果關係。李秉穎說,在大規模接種疫苗後,本來就預期會出現不良事件,在2009年至2010年H1N1疫苗就出現過安全性問題;但他強調,要用科學方法才能知道和疫苗有沒有因果相關,當初H1N1疫苗以健保大數據分析,證實疫苗接種者腦中風等發生率和沒有接種的是一樣的。疫苗風險評估常用觀察期與期望值分析,觀察期為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數值、期望值是在未接種疫苗時發生問題的數值,李秉穎以肺栓塞與深部靜脈栓塞的觀察期與期望值,分析AZ疫苗安全性。他說,接種AZ疫苗後深部靜脈栓塞觀察值為15人,在無接種情況下,深部靜脈栓塞期望值為704.87人,相對危險性為0.02,觀察值顯小於期望值;肺部栓塞觀察值為22人,期望值為861.7人,相對危險性為0.02,觀察值也顯小於期望值。AZ疫苗廠和歐盟在接種後也馬上執行疫苗監測計畫,監測目的就是要看有打疫苗和沒打疫苗不良反應發生的發生率。李秉穎強調,不論是深部靜脈栓塞及肺部栓塞,觀察值都沒有高於期望值,「所以可以說血栓和疫苗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109年氣喘就醫件數統計
資料來源:健保署 統計期間:109年1-11月資料條件:氣喘定義:擷取ICD-10-CM主診斷前3碼符合J45之申報資料。控制型藥物定義: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Budesonide、Fluticasone、Triamcinolone acetonide、Mometasone furoate緩解型藥物定義:Fenoterol、Salbutamol、Terbutaline、Formoterol、Salmeterol上述排除外用軟膏劑、耳鼻用液劑及外用液劑等(Mometasone furoate成分品項均排除)。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氣喘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氣喘患者平均59歲 投入豐沛治療資源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無論主診斷氣喘件數、使用氣喘控制型藥物及緩解型藥物,林口長庚皆位居所有層級醫院第一名。林口長庚胸腔科系主任林恕民表示,林口長庚20年前即加入健保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加上每天有12位醫師看門診,床位也多達160床。林恕民表示,現在大家鮮少聽見氣喘死亡案例,但過去氣喘令人聞風喪膽。健保署建置的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雛形即由林口長庚內科部主任郭漢彬參與,因此林口長庚也最早加入試辦計畫,投入大量資源,送醫師出國進修,改善治療流程等。林恕民表示,林口長庚診斷氣喘的程序有別於他院,只要懷疑氣喘,第一步先確認患者肺功能,急症者在一天內完成檢查,一般患者在一周內完成檢驗,同時檢視患者對藥物反應,是否有過敏體質。一旦進入治療程序,每位患者皆先接受衛教師用藥諮詢,了解藥物控制的重要。在林口長庚治療氣喘的患者平均59歲,高於其他醫院。院內氣喘患者以成人居多,加上林口長庚屬於治療急重難症的醫院,相對嚴重患者也多,院內設置胸腔科病床160張,約10%因氣喘住院,平均住院天數為7天以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避免氣喘加身 要從「胎兒」做起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主診斷氣喘件數,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氣喘好發時期兩極化,發病原因複雜,除過敏外,也跟體質、抽菸、慢性病等有關,成年人氣喘較難治療。蘇一峰指出,第一波高峰多在6、7歲學齡前幼童,男生發病比女生多,主要以過敏為主,幼童會頻繁揉眼睛、咳嗽,台灣每5個學齡前孩童就有1人氣喘。第二波發病高峰為50歲以上,若過去曾得過氣喘,因身體免疫力、心肺功能走下坡後,就會復發。小時候沒氣喘,成年有氣喘的機率不高,但也可能因吸入過多髒空氣或抽菸等造成氣喘。蘇一峰曾遇過一名不抽菸的病患,卻因肺功能不好而有氣喘,原來他擔任交通指揮警衛一職,長期吸入大量交通廢氣,才導致氣喘。檢查時,透過抽血可看到過敏指數高低,指數高代表是因過敏而引發氣喘,指數低者也可能得到氣喘,低指數者對藥物反應不佳,較難治療。根本避免氣喘要「從胎兒做起」,母親在懷孕期間喝酒,孩子出生後家中潮濕長黴菌、家人抽菸、生活環境大量空汙、感冒拖很久等,都會走向氣喘之路。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各項檢查排程快 有利長期追蹤需求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輔大附醫主診斷氣喘件數位居地區醫院第一名。輔大醫院檢驗醫學科暨胸腔內科主任李麗娜認為,輔大醫院檢查項目齊全、排程快,且新北市人口數較多,診斷件數可能因此相對較高。李麗娜說明,氣喘病是一種慢性氣管發炎及氣管過敏性反應的疾病,受到宿主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氣喘可經適當的治療而緩解或恢復,依嚴重程度可能有久咳不癒、呼吸困難、喘鳴音、胸悶和咳嗽等症狀。病人不見得能分辨氣喘和心臟疾病症狀的差別,氣喘發作可能很迅速也可能慢慢表現,但是急性發作時可能會很嚴重,若未能即時給予有效治療,可能引發呼吸衰竭、甚至致命。氣喘發作危險因子包括塵、化學物質、藥物、病毒感染、空氣汙染、環境的溫度或濕度改變等。北部濕度相對較高,是過敏原如黴菌、塵蟎喜歡的環境。李麗娜表示,輔大醫院在診斷氣喘的檢查項目,包括各種肺功能檢查、過敏原檢測、IgE檢測、嗜酸性白血球等,都非常完備齊全。相對於醫學中心來說,檢查排程更快,便利性佳,更能適切吻合地區性與長期追蹤治療的需求。新竹陳君毅小兒科診所幼兒期配合治療 有機會擺脫氣喘109年主診斷氣喘件數,新竹市陳君毅小兒科診所高居全台基層診所第一名。曾任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長庚醫學中心兒童急診主治醫師,擅長兒科過敏氣喘的小兒科院長陳君毅表示,通常兒童的感冒表現都以咳嗽為主,若久咳不癒,就應將過敏氣喘列為主要鑑別診斷,但能依經驗做出正確診斷的醫師卻不多。陳君毅指出,氣喘是兒童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發生率很高,與現代環境工業化變遷、飲食西化、家裡擺放地毯有關。一般兒童感冒咳嗽療程約一至兩周,但過敏氣喘的咳嗽卻會持續一至兩個月,反覆無法痊癒。有些經驗不夠的醫師只會告訴家長咳嗽恐與過敏有關,但仍開立感冒藥,最後症狀卻沒有改善。陳君毅說,過敏症狀通常不會單獨發生,會合併其他身體部位包括氣管、鼻子、眼睛、皮膚等。有些家長無法接受孩子有過敏氣喘,因此他看診時都會旁敲側擊,並根據年齡、習慣給予不同治療方式,一個治療階段大概是三個月,若有改善就會減量或停藥。有些兒童的過敏氣喘會因長大體質改變使症狀好轉,但在幼兒年紀是需要治療的。家長要與醫護人員配合討論治療計畫,讓氣喘遠離兒童不是難事。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生活照護/冷凍殺蟎再清洗 氣喘兒也能抱絨毛娃娃
家有氣喘兒童,需要加倍照顧,但不准孩子抱絨毛娃娃,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此外,氣喘兒可以吃冰品嗎?與同學玩耍奔跑有沒有關係?該不該接受類固醇治療?都是氣喘兒家長常見的疑問,醫師指出,家長只要花點心思,從旁指導,氣喘兒也能有健康快樂的童年。氣喘兒可以抱絨毛娃娃嗎?如何有效去除娃娃上的塵蟎?塵蟎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塵蟎濃度愈高,誘發氣喘機率愈高,小朋友喜愛的填充玩具易藏塵蟎,有些家長在娃娃外部套上一層塑膠套,有效阻絕塵蟎,但套上塑膠袋的絨毛毛失去溫暖的觸感,小朋友總哭訴不喜歡,該怎麼辦?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表示,小朋友喜歡絨毛娃娃就是因其「毛毛」的觸感,很難接受塑膠袋包裹。他建議家長每隔一至兩周清洗娃娃一次,如果娃娃過於厚重,需用「熱」或「凍」,才能殺死塵蟎,而冷凍是最簡單的方式,清洗前先放進冷凍層過夜,塵蟎怕冷、會死掉,之後再進行清潔。至於平常建議不要抱著填充玩具睡覺,以免吸入塵蟎。類固醇副作用多,最好不要讓孩子使用?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使用類固醇後,變胖、青光眼、白內障、高血壓、肌肉萎縮等,林應然說,「類固醇其實是治療氣喘機轉的重要藥物。」只要在醫師評估下用藥,就能有效減輕氣喘症狀,避免副作用。臨床顯示,口服、注射等劑型的類固醇不能久用,林應然指出,吸入性類固醇相對安全,因為類固醇含量很少,少到沒有必要談副作用,家長不要一提到類固醇就聯想到副作用。重要的是,避免誘發喘,家長應該注意家中環境,維持乾淨整潔,避免油漆、殺蟲劑、蚊香等刺激物質。氣喘兒絕對不可以碰冰品嗎?許多氣喘兒的家長擔心孩子吃冰誘發症狀,而不讓小朋友食用冰品,難道氣喘兒只能用眼睛吃冰淇淋嗎?林應然說「不盡然」,歐美地區普遍認為吃冰不會誘發氣喘;但亞洲人吃冰,較易咳嗽、誘發氣喘。若氣喘急性發作時,當然不能吃冰,但沒什麼狀況時,偶爾吃冰是沒關係,但不要吃太快、吃太多,一下子吞下大量冰品,冷卻食道,而食道跟氣管前端連接,恐連帶使氣管冷卻、收縮,類似氣喘發作。林應然建議,氣喘兒可以少量食用,先在口腔含一下,不要急著吞下去,如此一來,便可大幅降低氣喘發作風險。擔心誘發氣喘,氣喘兒最好不要運動?部分家長擔心運動誘發氣喘甚至嚴重併發症,而不讓小朋友上體育課。林應然說,「要讓小孩子過正常生活,運動是小孩生長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以為運動會誘發氣喘,就叫孩子不要運動。建議運動前先吸一些藥物,若做較劇烈運動,應採間歇性運動,「氣喘兒其實也可以過正常生活」。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副院長邱國欽指出,病情控制良好的氣喘兒可多多運動,例如,游泳、瑜伽等,但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減少刺激。至於運動時間及強度,以不超過各年齡層運動心跳為原則。計算方式為(220-年齡)×0.7。氣喘急性發作及溫差大或空汙嚴重時,均應避免運動,避免誘發氣喘。
-
2021-02-2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治療氣喘/春夏調理氣喘 減少秋冬急性發作
氣喘可能因為環境誘發,除尋求西醫治療,中醫也有很多方法。中醫師指出,秋冬好發氣喘,應於春夏季及早宣肺、健脾及補腎,預防秋冬氣喘發作。全年都可以從事游泳、爬山、慢跑、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訓練肺氣,提升身體免疫力。內外三原因,環境不佳、作息不當都會引發氣喘。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中醫診斷氣喘原因主要從三個角度切入,分別為「內因」、「外因」以及「不內外因」。人有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五臟中,脾、肺、腎是影響氣喘的主要臟器,處理體內「水」的調控。通常幼兒器官發展尚未完全、臟器嬌弱,體質弱者可能引發氣喘,是為誘發氣喘的「內因」。「外因」指外界環境的變化,瞿瑞瑩說,通常在季節轉換時,如春秋兩季日夜溫差大,或是進出冷氣房寒熱溫差,以及濕度變化,或是流行的細菌或病毒等,都有可能誘發氣喘。「不內外因」主要是生活作息不當,飲食不規律、長期營養不良、暴飲暴食等,都可能導致肺脾氣虛,成人如生活勞累、壓力大,都是容易誘發氣喘的常見因素。急性期找西醫效果快,緩解期找中醫,分體質調理。以中醫角度,會將氣喘分為急性期、緩解期。急性期是指患者氣喘正在發作的階段,相對較危急,瞿瑞瑩表示,「主要是要盡速讓患者症狀緩解下來,保命要緊。」此時,西醫可以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舒緩痙攣的平滑肌,效果好又快;若在中醫門診,則立即請患者服藥、針灸以宣肺納氣。她說,「急性期不要拘泥看中醫或西醫,先舒緩氣喘症狀要緊。」急性期治療方式不同,中醫會根據寒性、熱性體質做調整。瞿瑞瑩表示,寒性體質多怕冷,痰是清稀的白色,急性期救治要「溫肺散寒」,可飲用麻黃湯、小青龍湯,或是透過針灸風池穴、風門穴、肺俞穴等三個穴位,臨床上會覺得可以大口大口吸氣,是以「溫肺平喘」。瞿瑞瑩說,熱性體質患者體溫較高、呼吸聲較大聲,臉會漲紅,易喘、咳、胸悶、口乾舌燥,或是痰呈現黃黏狀,急性期應「清肺化痰」,可喝定喘湯、針灸風池穴、封門穴、尺澤穴、合谷穴等,以達「瀉熱平喘」作用。著重日常生活調理,照護得宜,減少急性發作。氣喘急性發作,使用西醫類固醇快速且效果佳,那中醫治療氣喘的優勢在哪?瞿瑞瑩說,中醫可依據不同寒熱體質做調整,特別在「緩解期」,著重日常生活調理。緩解期照護得宜,可減少急性發作的頻率,即便天氣變化,氣喘患者也能與常人無異,是中醫的特點。氣喘患者常見肺氣虛與脾氣虛。瞿瑞瑩說,「肺氣虛」者通常怕冷,講話聲音小且容易沒氣、呼吸短促,反覆感冒難根治,這時要「補益肺氣」,強化呼吸道的功能,可搭配桂枝湯、玉屏風散,建構預防感冒的衛氣,就較不會反覆感冒、誘發氣喘。一般人可能因為勞累、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等,導致代謝失常,廢物留在身體裡,宿便多、肚子脹、變胖。瞿瑞瑩說,像這樣「脾氣虛」者腸胃功能較差,通常咳嗽有痰、身體濕氣重、消化不良、食欲不好,會有排便軟又易黏馬桶的便溏(大便稀軟)現象,這時要「健脾化痰」,可服用四君子湯、平胃散,幫助身體「排濕」,進而恢復腸胃正常運作。中醫氣喘保養建議氣喘患者如何「強健體魄」?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說,秋冬氣喘較易發作,鑑於「冬病夏治」的預防醫學概念,建議提早調整體質,在春、夏季時健脾、補腎,秋天宣肺,預防秋冬氣喘發作。1. 氣喘運動333,四季皆可做。一般民眾常認為運動恐誘發氣喘,不敢運動,但柯富揚強調,多運動其實可以補「中氣」,提升免疫功能,還可以補「衛氣」,就如同身體外面有一層防護罩,協助預防感冒。柯富揚建議,一年四季可以游泳、爬山、慢跑、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小朋友也可以一起參與,藉此訓練肺氣,但要掌握「氣喘運動333」原則,每個禮拜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心跳數需達到130以上。2. 寒喘體質怕風,注意頭頸保暖。瞿瑞瑩則提醒,「寒喘體質」患者可能「有風就喘起來」,季節變化時更應注意保暖,口罩、圍巾、帽子都是必要的,尤需避免脖子受涼。遇空氣品質差、毛料過敏或塵蟎,都會加重氣喘發作機率。3. 熱喘體質忌熬夜、刺激性食物。「熱喘體質」要避免加重身體熱性,除不要熬夜、喝酒,也不要吃烤炸、油膩、過辣的食物。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西醫治療氣喘/緩解型藥物救急使用 控制型藥物才能改善發炎
當氣喘發作,趕緊拿出一罐藥物,含住並大口吸入藥劑,便能獲得緩解,這是一般人對氣喘治療的印象。但這類屬於「緩解型藥物」,通常治標不治本。短效氣管擴張劑,僅能舒緩症狀。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表示,緩解型藥物以乙型交感神經興奮劑為主,為短效的氣管擴張劑。患者一噴之後氣管打開,便會感覺較舒服,但氣管發炎狀況仍在。由於氣喘主要成因是氣管發炎造成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當呼吸道受到外界物質刺激時,如空氣汙染、塵蟎等,就會出現咳嗽、喘鳴聲等症狀,甚至會引發呼吸困難,嚴重造成死亡。因此,氣喘不能只有發作時才治療,必須使用「控制型藥物」改善發炎,才能有效控制。控制型藥物多為複方,同時抑制發炎和擴張氣管。控制型藥物以吸入型類固醇最多,以抑制氣管發炎。但林嘉謨表示,現在控制型藥物多為複方,併用長效氣管擴張劑,同時具有抑制發炎和擴張氣管的效果。根據健保數據,109年緩解型藥物使用人數為13萬7,383人,使用控制型藥物的人數則為18萬5,336人,較緩解型藥物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上富表示,雖然大部分醫師在治療氣喘病人時,會同時給予控制型藥物和緩解型藥物,但因為控制型藥物需要天天使用,若控制得當,氣喘病人不容易產生症狀,自然不需要太常使用緩解型藥物,一劑甚至可以用到一年,因此以健保呈現的藥物數量分配來說是合理的。噴霧或乾粉,視病人需求不同,給予適合的劑型。至於控制型藥物,則視病人嚴重程度、喜好給予不同劑型,因此使用頻率也不相同,可能一天一次或一天兩次。徐上富表示,控制型藥物主要分為噴霧型和乾粉型。噴霧型藥劑顆粒較細小,容易吸入,但需要手口協調能力佳,一按壓後必須立即吸入;乾粉劑型按壓後可以慢一點吸入,但因為藥劑顆粒較大,需要較大肺活量吸入。因此,若患者有帕金森氏症、失智等而手口不協調,可考慮使用乾粉劑型;有些長者則因肺功能下降,無法瞬間產生大吸力,則可能適合使用噴霧劑型。若患者手口協調和肺活量都不佳,則可使用噴霧劑型,加裝吸藥輔助器,請家人或照顧者協助使用。另外,病患的氣喘嚴重程度,也影響適合使用的劑型。例如長效藥物有其時間上限,適合輕、中度患者使用,重度患者就需要早晚使用的藥物;而長效藥物通常是乾粉劑型,便不適合重度病患使用。空汙嚴重易誘發,緩解型藥物仍須備用。有些民眾會覺得「沒有吃到藥,好像沒得到治療」,除了吸入型藥劑,徐上富說,氣喘雖也有口服用藥,但已是十多年前的治療方式,不是當今首選,是次一級的選擇。氣喘患者已定時使用控制型藥物,還需要用緩解型藥物嗎?林嘉謨說,就算氣喘控制良好,但有時候在外空氣汙染嚴重,或是患者感冒,都容易誘發氣喘發作,還是需要攜帶用於急救的緩解型藥物。另外,由於氣喘多因過敏引起,現在過敏檢測方式發達,不論是免疫球蛋白或嗜酸性白血球的檢測,都可協助氣喘病患找出過敏原,避免接觸、減少發作機會。至於控制型藥物的吸入型類固醇劑量,不若口服類固醇劑量那麼高,不會導致水牛肩、月亮臉等副作用。但林嘉謨也提醒,類固醇長期殘留在口腔,可能會使口腔長黴菌或鵝口瘡,因此每次使用完,一定要用清水漱口。切勿過度依賴緩解型藥物過量 易致心律不整有些患者因為沒有定時使用控制型藥物,氣喘症狀容易發作,或只要稍微喘就以為發作了,而對緩解型藥物過於依賴。林嘉謨提醒,緩解型的氣管擴張劑若使用劑量過高,容易導致心律不整,要特別注意。過於依賴緩解型藥物,氣管發炎問題沒有解決,有可能氣喘一發作導致氣管縮得太厲害,連打針都無法緩解,而必須插管、打麻藥才能放鬆;甚至可能因太晚送醫,缺氧導致死亡。因此緩解型藥物一天若使用八次以上,就必須回診評估氣喘控制情形,是否需要調整控制型藥物,或是需要衛教,避免心理性依賴。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氣喘人口北多於南 高齡女性住院率高
依109年1至11月健保署分區別統計的氣喘人數,台北區人數最多18萬人,再者是北區10萬人及中區8.9萬人,南區、高屏人數降至約6萬人,東區甚至僅有1萬人。診斷人數「北多南少」,專家認為,雖可能與各區加保人數有關,但國內氣喘盛行率確實有「北多於南、都市多於鄉村」的趨勢。都會區空汙嚴重、東北季風直衝北部。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常務理事、北部開業診所醫師林應然進一步說明,除台灣中部以北環境較溼冷,容易誘發氣喘外,都市化人口密集、汽機車空汙明顯,又首當其衝面對東北季風增強,夾帶大量境外空汙移入,才會出現氣喘人數南北差異現象。林應然說,誘發氣喘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病毒感染,如感冒等,幼兒抵抗力較差,是氣喘第一風險族群,再者是器官老化的高齡者。以109年1至11月不分性別氣喘就醫者而言,0至9歲130,976人,多於65歲以上長者113,408人,尤其0至9歲的小男孩78,584人多於同齡小女孩52,392人。年長女性住院率高,恐與停經、炒菜油煙相關。氣喘容易靠藥物控制,九成氣喘患者可在門診得到照顧,109年1至11月氣喘病人住院情形,不分性別、年齡別住院比率僅有1.3%。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監事、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解釋,在臨床上,一旦氣喘患者急性發作後,在急診治療也無法好轉,就會安排住院。國內氣喘患者住院比率中,以65歲以上長者最多,占1.7%;0至9歲次之,為1.5%;再者為19-64歲共1%,10至18歲最少,僅有0.9%;值得注意的是,若細分性別、年齡別,住院比率最高的是65歲以上女性,多達2.1%。面對高齡女性氣喘住院率高,林應然研判,可能與停經、常吸入炒菜油煙有關。葉國偉則認為,雖目前難以釐清原因,但既然數據證實高齡女性氣喘易住院,更應作為警示。氣喘患者在年幼時,藥物控效果好,花費少,應在此時用心治療、改善病狀,減少急性發作,避免老後花大錢住院治療。基層診所件數雖多,前五名仍是大醫院。109年1至11月氣喘件數統計中,雖基層診所總件數最多,但不分院所層級別排名,陳君毅小兒診所是唯一進入前十名的基層診所。奪下前五名者仍是林口長庚、台北馬偕、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及台北市立聯醫。林應然認為,收治規模影響排名,醫師人數多,可承接業務量自然大。109年主診斷氣喘使用所有治療方式,含控制型藥物及緩解型藥物,使用人數共263,723人,前五名院所分別為林口長庚、台北馬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台大醫院及台北榮總。葉國偉指出,健保資料證實,用藥排名與各院所氣喘件數統計確實有一致趨勢。若單分析用以「治本」的控制型氣喘藥物,使用人數為185,336人,但葉國偉提醒,由於該資料成分為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Budesonide、Fluticasone、Triamcinolone acetonide、Mometasone furoate的吸入性藥品,國內使用控制型藥物氣喘患者數據可能低估。備而不用,使用緩解型藥物者可能高估。葉國偉說明,近年有一款Montelukast成分的口服藥物,也是國內臨床常用控制型藥物,這類藥物非類固醇,「用咬的,吃起來像糖果一樣」,是目前治療兒童氣喘常見藥物。但他也坦言,被診斷氣喘輕微者,確實不需使用控制型藥物,並非所有患者都需吃藥。另外,如果一名氣喘患者每次都使用「治標、救急」的緩解型藥物,代表照顧品質不好。雖國內使用緩解型藥物者有137,383人,但可能被高估。葉國偉解釋,臨床上開立緩解型藥物處方,不代表一定會使用,緩解型藥物多是「以備不時之需」,避免半夜急性發作跑急診。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口罩戴得勤 去年氣喘人數大減
26年前,歌手鄧麗君因氣喘病逝泰國,女星崔愛蓮也因氣喘急性發作猝逝。過去氣喘曾令人聞風喪膽,現在治療氣喘有完善系統,已少聽聞死亡案例。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也是種文明病,但只要在幼兒時期正確治療,就有機會好轉。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全國氣喘就醫數據,分析相關治療與特色醫院,提供民眾就醫參考。新冠肺炎疫情雖擾亂全世界,但「勤洗手、戴口罩」衛生觀念建立,也意外讓部分疾病數下降,包含「氣喘」。健保資料庫顯示,107至108年全台診斷氣喘人數分別為61萬及64萬多人,但109年1至11月人數卻下降為50萬人,即使12月以當年每月平均人數計算,加總仍不到60萬人。多戴口罩,減少暴露在空汙環境中。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疫情確實使民眾不敢往醫院跑,但相信去年氣喘診斷人數下降,應與良好衛生習慣有關。現今工業社會,環境汙染難免,如多戴口罩,可有效減少暴露於誘發氣喘危險因子中,降低氣喘發作、就醫次數,「希望疫情過去,戴口罩的習慣可留下。」在台灣,每六名孩子中,就有一名有氣喘問題,包括李伯璋的外甥。「雖然台灣醫療可妥當照顧氣喘兒,但這些孩子和家長都很辛苦。」李伯璋分享,當初他姊姊為了改善孩子體質,常常帶著孩子往游泳池跑,適當運動提升孩子對運動的耐受性,現在外甥已經長大了,氣喘也幾乎得到控制。基層診所方便就近、快速解決氣喘問題。健保大數據顯示,109年1至11月主診斷為氣喘的門診、住診總件數達188.3萬件,不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或診所,都是氣喘患者就醫選擇項目。李伯璋說,台灣基層診所也有很多氣喘專科醫師,對於優先選擇診所的氣喘患者而言,在基層可以就近、快速解決問題。李伯璋的論點在氣喘門診、住診件數分布可得到證實,診所門診件數最多,超過98萬件,同樣是可近性高的區域醫院僅次於診所,件數為37.8萬件,第三及第四分別為醫學中心及地區醫院,分別為28.9萬件及23萬件。選擇去門診等待時間較少的診所,符合民眾盡速處理氣喘問題的訴求。具氣喘知識並遵循醫囑,可妥善控制。目前氣喘治療已有完整系統,多透過門診定期追蹤就可妥善控制。據健保數據顯示,台灣109年1至11月氣喘急診比率為3.4%,住院比率1.3%,其中氣喘病人平均住院天數為6.8天,平均每次住院醫療費用大約為3萬元左右,但14天內因疾病再住院率卻仍有7.1%。李伯璋說,氣喘是一種慢性疾病,它會反覆發作,也可能自行緩解,不能自行緩解的患者若接受適當治療,通常可恢復;但若病況嚴重又未及時接受治療,則可能致命。患者本身是否具氣喘知識及遵從醫囑服藥,成為導致延緩治療或治療不足最重要的原因。為了提升氣喘患者照護能力及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自2001年11月起,推動「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醫療團隊,給予完整且正確的衛教資訊,強化病患自我照護的能力,減少急症及併發症的發生。加強患者追蹤及衛教服務,可改善照護品質。李伯璋分享,據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108年參與該專案的氣喘患者,出院14天內再入院率為5.5%,明顯比整體氣喘患者的7.1%呈現初步成效。也證實加強氣喘患者追蹤管理及衛教服務,提供完整且連續性的照護模式,可改善氣喘患者照護品質。「長期而言,也能有助於整體醫療費用降低。」李伯璋提醒,氣喘患者應具備正確知識,並且在疾病惡化前,做到良好的疾病管理方式,即早掌握造成體質敏感因素,降低外在環境刺激,保持「勤洗手、戴口罩」好習慣。另外,許多氣喘兒家長會害怕讓孩子使用類固醇,李伯璋表示,類固醇藥物只是氣喘治療部分過程,依照醫囑使用,就不用怕副作用。他也建議,氣喘最怕急性發作造成危險,應讓患者隨身攜帶緩解型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健保大數據/108年剖腹產人次10大院所、比率
※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庚、馬偕、禾馨...全台接生特色醫療院所
台南安安婦幼診所 剖腹產率25%剖腹費用南北差異大 選擇自然產省很多健保大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剖腹產率明顯高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但位於台南市的安安婦幼診所卻剛好相反,108年剖腹產率僅25%,甚至低於同在台南的成大醫學中心48%。該院院長潘咸安說,「台灣少子化嚴重,只要想生,不管用哪種方式生產,相信婦產科醫師都願意配合。」「自費剖腹產費用南北大不同。」潘咸安說,台北號稱貴族尊榮婦科診所,平均剖腹產費用五萬起跳,有些高達七萬元。相較下南部診所平價得多,以安安婦幼診所為例,不到一萬五。儘管北部費用高,但剖腹產比率卻比南部高。潘咸安分析,北部民眾多半較捨得花,自費剖腹產費用連同坐月子,差不多得花二十幾萬,南部則比較「踏實」,如果沒有必要,「能省就省」。潘咸安指出,安安婦幼診所遵守健保給付規定,一切照標準行事。另外,在孕婦回診接受產檢時,也會提供正確衛教訊息,讓孕婦瞭解自然產的優點。如果孕婦採取自然產,生產順利,且選擇健保房,住院兩天,出院結帳可能只需自付幾百元。潘咸安說,年輕孕婦多會上網瞭解自然產、剖腹產的優缺點,不太聽老一輩的建議,挑時辰生產的比率愈來愈低。台北馬偕醫院 剖腹產率28%降低剖腹產率 鎖定新手媽媽溝通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馬偕醫院剖腹率28%,遠低於其他醫學中心。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王有利表示,醫院長期以來就以低於30%的剖腹率為目標,更以新手準媽媽為率先溝通對象,透過精準管控達成此一目標。王有利說,各大醫學中心婦產科多有每月一次的「周產期罹病及死亡討論會」,馬偕這個會議至少已經運作27年,主要透過統計報表,由主治醫師指導住院醫師,針對每月剖腹產病例的原因進行檢討及討論。王有利表示,婦產科每個月也有全院剖腹產適應症排行,並公布自願、非自願剖腹的當月人次,在不影響醫學指引下,若這個月剖腹產比率高出三成,就會依照適應症排行,檢視醫師對孕婦的處置原因。結果發現,多年來,非自願剖腹產的適應症第一名為「前一胎剖腹」,還占一半,王有利說,這個現象讓科內醫師達成共識,花更多時間讓第一胎產婦了解剖腹產是否必要。「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有些執意要剖腹,我們會尊重,但也會讓病患了解兩種生產方式的好處及問題。」王有利說,大部分第一胎自願剖腹的原因是「怕痛」,醫師多會透過產檢建立互信醫病關係,本來要求剖腹的媽媽,多會改變心意。林口長庚醫院 剖腹產率38%避免倡議剖腹 接手高危險產婦健保署統計,108年度全台剖腹產人數5萬8669人,林口長庚居全台之冠,剖腹產數1885人,剖腹產率為38%。林口長庚醫院產房主任詹耀龍指出,林口長庚有全台最多的產科醫師,接生人數也最多,因此接受剖腹產的產婦也多,但主動要求且沒有剖腹產適應症者,估計僅3%到4%。詹耀龍表示,林口長庚每月接生人數約300到330名,但並非所有來院生產的產婦,都在林口長庚產檢。林口長庚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當周邊診所遇上高危險懷孕或胎兒異常,多會轉來。他估計,林口長庚每接生一百名新生兒,有33名是高危險狀況,需要進到新生兒加護病房。詹耀龍表示,除了情況特殊的產婦,林口長庚不提倡剖腹產。許多孕婦主動詢問,「可不可以協助剖腹產?」甚至要求擇吉時剖腹,通常會被勸退。主要是剖腹產多了麻醉風險,如腹腔沾黏,可能會有產婦臟器及新生兒受傷風險,若產婦有潛在心臟疾病,麻醉也可能出現意外。詹耀龍表示,院內也避免讓醫師向孕婦倡議剖腹產,剖腹自費約二萬元,直接納入醫院營收,不會進到醫師口袋,也讓醫師較能秉持客觀的立場,協助孕婦分析,哪一種產程較合適。台中茂盛醫院 剖腹產率44%專精不孕症治療 雙胞胎多 剖腹率高在這次健保大數據調查中,茂盛醫院剖腹產率為44%,在地區醫院位居第一。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表示,該院專精於不孕治療,許多不孕患者接受人工生殖,胚胎順利著床,約一半比率屬於雙胞胎,生產風險較高,為此,許多孕婦選擇剖腹產。不孕症治療權威李茂盛表示,與一、二十年前相較,現在剖腹產率明顯較低,以前自願剖腹產主要原因是希望寶寶「好命」,但最近幾年則是因為孕婦怕痛。李茂盛說,許多孕婦怕痛,有些人是痛了好久生不出來而選擇剖腹產。其實現在無痛分娩技術進步,大幅降低自然產疼痛感,如果只因怕痛,倒可不必多挨一刀,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無痛分娩。另一個讓孕婦選擇剖腹產的原因是高齡懷孕。李茂盛表示,晚婚晚孕已成趨勢,許多孕婦年齡都超過四十歲,身體狀況相對較差,為了安全會選擇剖腹產。茂盛醫院剖腹產率為何偏高?李茂盛解釋,醫院收治眾多不孕症患者,接受人工受孕時,雙胞胎比率高達一半,依現行健保給付條件,適用於剖腹產給付。再者,不孕症患者在接受不孕治療後,後續產檢及生產多在同一家醫療院所,只要收治較多不孕症,剖腹產率也一定跟著提高。禾馨新生婦幼診所 剖腹產率44% 腹膜外剖腹產 需有團隊技術配合健保數據顯示,108年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剖腹產以981人次居基層診所第一名,剖腹產率則是44%。禾馨醫療執行長蘇怡寧強調,禾馨診所不是「剖腹產」特色醫院,而是「生產」特色醫院,給予媽媽全人照護。蘇怡寧說,多數產婦以自然產為主,但因生產有風險,剖腹產提供一個「救贖」。他解釋,自然產風險最常見胎位不正,另外還有胎盤位置不對的「前置胎盤」、胎兒相對媽媽骨盆還大的「胎頭骨盆不對稱」,或是媽媽身體狀況不佳。剖腹產的方式,除了需打開腹膜的傳統剖腹產外,現在也有許多媽媽選擇「腹膜外剖腹產」,避開腹膜腔再切開子宮,將胎兒娩出。蘇怡寧表示,腹膜外剖腹產並不是新手術,在過去抗生素不發達時就有,因為不用進到腹腔,較不易引起感染。但因手術方式複雜,且隨著抗生素發展,許多醫師改採傳統剖腹產。但近幾年發現,腹膜外剖腹產仍有其優點,包括減少感染、術後恢復快等,因此又開始興起。不過仍需有團隊和技術的配合,才能應付如此複雜的手術,也非人人適合。蘇怡寧說,禾馨採雙主治醫師開刀,並配合產科麻醉專科醫師,以經驗值和技術來說,面對腹膜外剖腹更有把握。木生婦產科診所 剖腹產率80%剖腹原因多元 院內產婦多高齡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度各層級院所剖腹產人次,基層診所排名中,木生婦產科診所以907人次位居第二,但以剖腹產率80%來看,則為整體最高。木生婦產科診所院長李木生表示,應該沒有80%這麼多,不過來院要求要剖腹產的產婦與過去相比確實大幅增加。產婦要求剖腹產原因大概有幾種,擔心難產最後導致「吃全餐」、擔心胎兒受傷、怕痛、有時辰的迷思、擔心產後陰道鬆弛影響性功能、網路資訊影響產婦決定等。李木生表示,不僅上述原因,曾有對夫妻,因先生準備外派,搶在出國前,太太滿足月的時間剖腹生產,讓先生能看見孩子。近年則因高齡產婦增加,顧慮的原因更多,院內近年協助的產婦約落在35歲,皆具高齡生產風險,臨床已少見20幾歲孕產婦。院內多採腹膜外剖腹,減少感染。當孕婦主動要求剖腹時,一定會給予衛教,由孕婦選擇,日前也有39歲的孕婦選擇自然產。院內的麻醉方式,使用多模式自控式硬脊膜外止痛法,以超前部署的概念進行先前止痛,產婦亦可依自己需求加強給藥。目前可達到術後不痛、可動、宮縮無感的良好狀態,產婦可盡早下床活動、哺餵母乳、加快恢復。※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自行要求剖腹產、非自行要求剖腹產前5大主診斷人次
※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生得少 更捨得花 自願性剖腹產費用價差大
對於部分婦科診所剖腹產比率及相關費用均高得嚇人,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也覺無奈。他說,這完全取決診所的態度,如果來者不拒,而醫師也覺得自然產的醫糾較多,而剖腹產只需一刀,相較簡單容易,風險也低,當然也會傾向剖腹產。不孕患者增加,懷孕後多指定剖腹產事實上,婦產科醫學會、衛生福利部均提倡自然產,不鼓勵非必要的剖腹產,為此,健保也擬定嚴格給付標準。不過,黃閔照臨床觀察發現,自願性剖腹產人數愈來愈多,寧願多花點錢也沒關係。黃閔照分析,這與台灣不孕患者持續增加,以及生產數少等兩大因素有關,許多人接受不孕治療,嘗試多次,費用昂貴,且身心俱疲,順利懷孕後,不想承受任何自然產風險,而指定剖腹產。此外,台灣平均生產數僅一點多,大部分女性只願意生一胎,生第一胎時,考慮就多一點,常擔心要是待產時間拖得很久,還生不出來,倒不如一開始就選擇剖腹產,免得白痛一場。醫師提醒,硬要照時辰生,恐帶來更多危險國內不孕症治療權威教授李茂盛說,昔日剖腹產幾乎都是公婆的主意,早在媳婦生產前,就花錢請命理師算出金孫出世的良辰吉時,要求醫師必須在幾點幾分執行剖腹產。近幾年來,女性意識抬頭,要求擇時剖腹產的個案明顯變少。李茂盛說,自然產好處多多,如果硬要挑「好日子」,決定剖腹產時間,千萬不能過於執著,如果一定要依照命理師指示開刀,還可能增加手術風險。舉例來說,如果預定凌晨一兩點,即使醫師願意,但此時剛好是大夜班,護理師與麻醉醫師、護理師等人力容易不足,一旦發生意外,風險更高言,不可不慎。李茂盛指出,如果剖腹產時,產婦突然大出血,或是新生兒出生後呼吸窘迫,這時候必須緊急請求外科、小兒科等專科醫師支援協助,風險極高,一有差錯,反而危及產婦及胎兒生命安全,「醫院診所及醫師都不應該順著孕婦及其家屬的意願,而看時接生。」提供各種醫材選擇,南北收費差距大值得注意的是,依照全民健保規定,產婦如果選擇自願剖腹產,就必須自付一部份手術費用,但這筆費用南北差距甚大。黃閔照指出,少部分婦科診所積極經營品牌形象,以產科界的名牌包包自居,號稱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例如,防沾黏的貼片等醫材,費用當然就貴上許多。黃閔照表示,相關醫療費用均需通過當地衛生局審核,只要收費在合理範圍,而產婦也願意自費,婦產科醫學會並無意見。非常規時間出勤費,應在3000~12000元間此外,基於醫師與產婦的信任感,及使用者付費原則,已有部分醫院收取「非常規時間出勤費」。經婦產科醫學會核算後,建議「非常規時間出勤費」應在三千至一萬兩千元之間,黃閔照說,只要通過衛生局審核,就能向產婦及其家屬額外收取這筆費用。不過,此制上路兩年多,並非每家醫院都會收取這筆費用,例如,同為馬偕體系,台北馬偕收此費用,但新竹馬偕就沒收,黃閔照說,各家醫院考量不同,目前收取「非常規時間出勤費」的醫療院所以基層診所居多。黃閔照提醒,準媽媽在生產之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由醫師評估情況,選擇最適合的生產方式,站在醫學會立場,如果能夠自然產,就不要剖腹產,沒有必要白挨這一刀。※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需經麻醉、傷口恢復過程 剖腹產具短期和長期風險
自然產是胎兒經由陰道娩出,剖腹產則以手術方式切開孕婦腹部,從子宮裡取出嬰兒,侵入性較高、具有一定風險,風險隨剖腹次數增加而提高。理論上,若產婦未具備絕對的剖腹產適應症,醫師都會支持鼓勵產婦朝著自然產計畫努力,經適當評估,即便曾經剖腹產,下次也有機會安全順利地自然產。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率,都低於剖腹產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站在健康促進和恢復觀點,都要謹慎考慮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機率都比剖腹產低,剖腹產需要經過麻醉、等待創傷恢復的過程,具短期和長期風險。鄭博仁表示,短期風險例如併發症、感染,傷及其他正常器官或組織,長期除了提高下一胎懷孕生產風險,也會留下一些後遺症,例如有些人剖腹後月經型態改變,因為經血可能滯留在子宮下段的疤痕裂隙,影響經血排出。若無絕對適應症,醫師和產家都值得為自然分娩努力;但若出現胎位不正、有危及產婦的高風險因素,例如子癲前症等,合乎剖腹產適應症,還是得接受剖腹產,兩害相權取其輕。併發症機率雖較高,但高齡產婦也有機會自然產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表示,許多人誤以為「剖腹安全、自然產不安全」,其實這是迷思,主要是考量適應症,不必要的剖腹產,就不應該開。很多人以為高齡產婦剖腹較安全,這也是迷思,他曾接生49歲生第一胎的自然產案例。黃建霈表示,高齡產婦出現孕期併發症的比率較高,例如妊娠毒血症,因此而需要剖腹,也使高齡產婦剖腹比率變高,但這不代表高齡就一定要開刀。前置胎盤分四等級,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此外,前置胎盤是剖腹產適應症之一,乍聽很危險,其實分四個等級。黃建霈表示,最嚴重的兩個等級必須剖腹,但較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醫師通常會提醒產婦,如果胎盤位置較低,有可能需要臨時剖腹,產後大出血機率也會提高一些。2019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指出,若曾出現前置胎盤,每次剖腹產發生植入性胎盤(胎盤不正常緊密附著子宮肌肉層)的比率倍增,第二次懷孕增為1.3倍,第三次懷孕2.4倍,第四次懷孕9倍,第五次懷孕9.8倍,第六次以上29.8倍,如果有產婦有意願剖腹,醫師務必要與她討論未來的生育計畫,包括不預期懷孕的可能性。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自然產,先評估子宮破裂風險黃建霈表示,現在漸漸有愈來愈多產婦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嘗試自然生產,臨床上叫做剖腹產後的經陰道生產(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簡稱VBAC),兩胎懷孕時間相隔半年以上,便可考慮。但黃建霈也提醒,仍要看上一胎剖腹的原因。如果是因為骨盆狹窄等原因剖腹,這胎VBAC成功率只有一半;如果前一胎胎位不正,這次胎位正常,VBAC成功率高達80%。黃建霈提醒,VBAC有子宮破裂風險,若上胎剖腹的傷口是橫開,這胎VBAC子宮破裂機率0.5%,若是直開,風險高達25%,一旦破裂,母嬰都有生命危險,所以雖然機率低,產婦大多仍會卻步。鄭博仁表示,接受VBAC之前,可評估子宮破裂風險,以超音波觀察子宮條件、胎頭大小等,評估和溝通的過程相當花費時間,加上去有風險,即便「推廣VBAC」是各國努力降低剖腹產率的重要策略,在台灣接受度仍低。前置胎盤分四級1. 低位性前置胎盤是胎盤未蓋住子宮頸內口,但位於子宮下段。2. 邊緣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子宮頸內口的邊緣。3. 部分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部分子宮頸內口。4. 完全性前置胎盤為胎盤完全蓋住子宮頸內口。●等級1、2可嘗試自然產,等級3、4建議剖腹產。不管怎麼生 想要生得順 體重控制最重要黃建霈表示,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現在臨床上都會跟產婦說「要生得順,體重控制最重要。」1. 體重控制得宜產婦和胎兒的體重若能控制得宜,不要過重,可減少很多生產併發症和風險。2. 要吃對不是吃多很多人以為孕婦要多吃才有營養,但其實重點不在吃多,而是吃對。黃建霈提醒,葉酸、鐵等微量元素,孕婦務必均衡攝取。3. 適當運動很重要運動量少不但提高合併症風險,產後憂鬱發生率也會上升。4. 產檢要做,但不是愈多愈好如果聽到有人推銷各種自費檢查或產品服務,應保持客觀,詳細了解其目的、評估必要性、費用,再做決定。※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近三年剖腹產人數各級醫院多下降 診所大增
台灣進入晚婚晚育、生育率低迷的年代,複雜的社會變遷痕跡、當代產婦的特質,都可以從剖腹產的健保給付數據中看出端倪。自行要求剖腹人數,診所三年內增加近900人次健保署統計,106到108年的剖腹產率從34.1%攀升到35.1%,其中自行要求剖腹產人次從3478人次增至3936人次;自行要求剖腹人數在各級醫院都下降,但在診所,三年內持續增加近900人次。診所剖腹產率也明顯高於各級醫院。綜觀108年全國剖腹產人次最高的40間各級院所,第一名是林口長庚(1885人次),但若將診所前五名的三家禾馨診所加起來,達2531人次,超越林口長庚,恐才是真正的全國之冠。以剖腹產率看,最高前十名依序是木生婦幼(80%)、菡生婦幼(67%)、馨悅婦產科(61%)、王立文婦產科(51%),成大醫院(48%)、禾馨內湖診所及童綜合醫院(47%)、育禾婦幼診所(46%)、禾馨新生及茂盛醫院(44%)。高風險產婦多的醫院,剖腹產率未必較高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分析,一般來說,剖腹產常見於高危險妊娠及生產,比較適合在醫院,診所剖腹比率高,可能是診所配合度高,例如可接受「看時」剖腹,也可能是診所人力及各科資源不如醫院,擔心自然產緊急變化處理不來,傾向剖腹避免醫療糾紛。另外,少子化也改變產婦想法,捨得花錢購買優質服務,許多診所看準需求,行銷一條龍服務,例如附設月子中心,這些是一般醫院較不會提供的配套。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通常高風險產婦都會轉診到大醫院,診所以低風險產婦為主,剖腹產率還這麼高,確實有待管理。其實高風險產婦多的醫院,剖腹產率不一定較高,例如接生量大的台北馬偕,一年剖腹產上千人次,剖腹產率僅28%;也有接生多但剖腹產執行很節制的診所,例如安安婦幼診所,剖腹產率也僅25%。近三年具適應症剖腹產人次變動不大,常見適應症依序是前胎剖腹、胎位不正、產程過長、胎兒窘迫。去年非自行要求的剖腹產中,有1萬8093人因前胎剖腹而再次剖腹;1萬1341人胎位不正;產程遲滯或胎心音窘迫加總1萬2806人。「新式產程」不過度干預產程進行,減少剖腹機率產房有所謂「吃全餐」,即產婦本來要自然產,等待子宮頸開,也持續內診,可以忍痛或已接受無痛分娩,但最後還是剖腹。鄭博仁指出,因產程遲滯或胎心音窘迫而剖腹的產婦,很可能就是「吃全餐」,但產程遲滯和胎心音窘迫的判定,與醫師專業和人格特質有關。如果了解「新式產程」進行判斷、膽大心細分辨胎心音是窘迫或生理性減速,知道如何處理生理性減速,又能營造良性溝通而不過度防衛的醫病關係,剖腹產的機會便降低很多。鄭博仁指出,1950年代建立的舊式產程,子宮頸口開到四公分就算進入活躍期,2014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與母胎醫學會共同發表新式產程,六公分才算活躍期。子宮頸口開至幾公分處於活躍期,非常重要,根據新式產程,就知道子宮頸口從四公分到五公分可能超過六小時,五公分到六公分可能超過三小時,低於這速度才算產程延長,醫師因此比較不會過度干預產程,按照舊式,產婦容易被判定為產程過長,建議剖腹,黃建霈表示,臨床上,「吃全餐」機率不高,大概不超過5%,有些是生到一半,小孩忽然心跳不好又缺氧,別無選擇、只能開刀。過去年代,生產造成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一,現已降到萬分之一,因為醫療進步,減少了99%的可能傷亡,所以非自然也不一定不好。黃建霈認為,民眾不需太執著自己的產程過長,醫師會給予專業判斷與建議,若想嘗試自然產,在沒有危險前提下,醫師會全力協助。台灣剖腹產率無明顯惡化,但仍有進步空間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剖腹產率大約在10%到15%之間,但很多國家的數據都高於此數。鄭博仁表示,長期來看,台灣剖腹產率沒有明顯惡化,在亞洲,比韓國好,但比日本差,還有進步空間。根據各國經驗,重點在減少「吃全餐」的比率、提高剖腹產後自然產比率,從這兩個方向著手並妥善管理,剖腹產率就會下降。※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為什麼政府要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與剖腹產相同
迎接新生的喜悅之際,準媽媽也要面臨生產的忐忑。自然產或剖腹產?哪一個對產婦有利?只有醫病良好的溝通,才能做出最好的選擇。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全國孕婦生產數據統計,探討近年的生產趨勢,提供即將迎接新生兒的家庭參考。經過數個月的孕育,小寶寶終於來到母親懷抱,這動人的一刻,是許多醫師不畏辛勞投入產科的原動力,身為移植外科專科醫師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曾經親身體驗。李伯璋在實習醫師受訓時期,前幾個月在八堵礦工醫院實習,當時也接生了好幾次,自然產、剖腹產都有。當時帶他學習的婦產科醫師還曾經力勸他留下來擔任婦產科住院醫師,只是李伯璋當時已屬意走外科。現代人生育少、更看重生產品質、捨得花錢。「婦產科和移植外科有個相似之處,是願意把兩個生命都交在醫師的手中。」李伯璋說,這樣的醫病關係特別的緊密,個案都期望看到醫師的行醫態度是慎重、負責的。生孩子這件事,對於整個家族來說都是很大的生命轉變,加上現代人越生越少,對於生產經驗的要求提高,通常也會更加捨得花錢。李伯璋分析,為了滿足產家的期待和需求,現在有很多診所從產檢、生產到坐月子,都設計了一條龍的服務,也有高規格的設備、親切的服務、專長的技術,會到這些診所生產的人,大多數經濟能力也比較好。李伯璋也聽說自己的朋友抱孫子,從生產到坐月子的花費都不便宜,但是大家都捨得花。自然產優於剖腹產,醫病溝通更顯重要。李伯璋表示,理想上,自然產是比剖腹產更好,但現實上卻看到剖腹產還是會以一定比率發生。理論和現實的落差,可能就是與這些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或許也有受到某些社會風潮的影響,現在的產婦意見比較多,但醫師與產婦之間就和所有醫病關係一樣,也有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所以很難說剖腹產的結果是出於哪一方的主動或意願。為了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上已將自然產的給付調高到與剖腹產相同,為了不鼓勵自行要求剖腹產,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的給付也比自行要求的高。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給付三萬六千到三萬七千點,自行要求剖腹產僅給付一萬五千多點,其餘的差額,是民眾要根據各縣市衛生局核定的收費標準去自行負擔,以兼顧健保負擔公平和使用者付費的精神。生產的健保給付雖是包裹式給付,以避免做越多給付越多的現象,但如果是多胞胎,或產婦有其他健康照顧需要,也可以另外向健保署申請給付。生產安全性提升,多元產科專業人員投入。李伯璋表示,雖然每個生產過程都有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不過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關風險都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可控,產前檢查也能越來越準確地了解胎兒狀況,生產的安全性一直在提升。生產的人力也從過去年代有助產士接生,到後來助產士漸漸失去傳承,轉變為由醫師接生。但最近也開始有一些年輕助產士投入接生,未來不論是在都會或偏鄉,對民眾的生產服務上,都期待有更多元的產科專業人員投入。產婦的產檢是由國健署支應,生產則是由健保署給付,醫界常提到給付不合理,但產婦也搞不清楚哪一塊是誰給付。對此,李伯璋表示,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服務、給予專業人員合理的給付,一直是他在健保署努力推動的方向,比較好的技術和藥物,例如更安全的安胎藥或催生藥,健保署都抱持很願意評估和討論的態度;給需要的人最好的治療,也是健保署一貫的目標。年輕世代多能接受「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李伯璋表示,現在年輕世代是主要承擔健保財務的族群,對於「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都很能接受。年輕世代資訊使用能力較高,透過廣泛使用健康存摺,對於自己所使用的醫療服務也越來越具有成本意識。加上年輕人自主意識更強,有更高的意願參與醫病共享決策的過程,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信都有助於朝向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促進合理報償、提升服務品質等好的方向前進。※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12 新聞.元氣新聞
元氣網全新改版!更即時、更深入 5大特色讓你更健康
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基礎與後盾,坊問醫療保健訊息滿天飛,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自成立以來,一直提供最正確、最權威的醫療訊息。新的一年,元氣網也將「改頭換面」,全新面對大家。「元氣網」讓最即時的醫藥新聞更容易搜尋,「名人專欄」的權威觀點更顯眼,更新增「影音新聞」專區,提供保健、食譜等教學示範、深化「疾病百科」查詢疾病、與聯合報健康版合作「健保大數據」,讓大家了解到哪兒看診等最實用資訊等。元氣網最快速、最詳盡、最權威,與大家健康相伴。元氣網改版有以下五大特色:1.更強調「即時」、「最新」內容聯合報系有最多的醫藥記者投入,最豐富的醫界人脈資源,持續提供網友讀者最新最快的醫藥新聞。2.新增「影音」頻道新世代、年長世代,都喜愛的影音內容。3.更豐富的「疾病百科」「疾病百科」筆數更多,圖像化的版面在分類上也更容易閱讀。4.更多元的服務即將與Wacare合作,看失智症內容也可找到你所需要的線上課程5.更流暢的版面我們在許多你看不見的小地方做了版面微調,讓大家有最舒適的上網閱讀感受。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health/index
-
2020-12-27 科別.眼部
健保大數據/黃斑部病變治療 4大特色醫院
亞東醫院糖尿病眼科整合門診 及早揪出眼病變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亞東醫院在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位居全台第一。亞東醫院眼科部主任王嘉康認為,可能與醫院特設「糖尿病眼科整合門診」有關,許多醫院的糖尿病患眼科篩檢多先由家醫科負責,「我們直接專科服務。」患者不用轉診、縮短門診等候,收案量自然大。王嘉康表示,跨領域整合是亞東提供糖尿病患優質照護的方向,除了新陳代謝科醫師、營養科、臨床藥師、社工等團隊資源已納入,副院長張淑雯為眼科出身,深知眼睛也要專科服務,因此特設門診希望早期發現、治療。另一個原因是收案源完整,亞東的新陳代謝科串連新北市衛生局下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社區也落實分級醫療,將糖尿病患資訊透過平台搭建互相分享,讓基層診所與醫院完成雙向轉診,「轉診率一高,間接也提升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更重要的是主動追蹤,亞東建置監測系統,電腦每天跳出該定期追蹤的糖尿病患者項目,由同仁通知,「會通知到你來篩檢,訊號才會消除。」2018年拿到新北市糖尿病照護品質認證「新增收案數傑出獎」。現在每年透過提醒追蹤,在亞東進行眼底檢查的糖尿病患者約1至1.5萬人次。台大醫院治療後仍可能復發 應持續回診追蹤108年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診人數,台大醫院高居全台第一。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表示,可能因為台大眼科部進行相關研究的實力堅強,每個醫師手上都有五、六個新藥試驗在進行,眼科團隊並持續根據最新實證,調整院內治療指引。楊長豪表示,50歲以上的老年黃斑部病變患者,在他門診就占兩成。由於乾性病變的視力模糊和變形症狀較不明顯,就醫者主要是濕性病變患者。確診要靠眼底螢光攝影、干涉光斷層掃描(OCT),都有健保給付。OCT在門診三、五分鐘就可以做完,但申請健保給付注射治療必須檢附眼底螢光攝影報告,台大醫院安排檢查大約要等一、兩周。確診後的治療,以眼球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藥物為主。楊長豪表示,即便經過治療、穩定控制,仍可能復發。楊長豪最近一個禮拜內遇到兩個病人,都是確診後因為嫌麻煩、害怕打針等因素,不回來治療,結果三、五年後另一眼也發病才回來治療,但先發病的眼睛視力已經很差,令人遺憾。楊長豪提醒,黃斑部病變有三到四成的機會續發於雙眼,單眼發病也不可輕忽,務必及早治療,效果較佳。台中榮總克服眼內打針恐懼 可獲穩定控制濕性黃斑部病變治療以眼內注射為主,健保數據顯示,台中榮總居108年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玻璃體注射治療」人數第一名。台中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林耿弘說,眼睛如同一台照相機,視網膜即為相機的底片,黃斑部位處視網膜中心。老年黃斑部病變是影響長者視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黃斑部病會導致看東西扭曲變形、中心視力受損,進而影響開車、閱讀、辨識人臉等,甚至無法自行夾菜,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 。林耿弘說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的長者,根據是否產生脈絡膜新生血管,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類型,其中濕性病變患者約占兩成,視力會急速惡化甚至失明。他指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治療,主要以玻璃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目的在抑制新生血管增生及滲漏,改善視力。患者需接受多次玻璃體內注射,目前有健保給付,必須事前申請,且病人需克服眼睛打針的心理恐懼,病情就可以獲得控制,避免失明。林耿弘建議,平時多攝取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胡蘿蔔等;陽光下配戴太陽眼鏡,有助預防黃斑部病變的發生。台中光田醫院有家族史傾向 高危險群自我檢測108年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接受「雷射治療」及「玻璃體切除術」就醫人數,光田醫院名列區域醫院第一名。光田綜合醫院眼科醫師蔡明輝表示,院內多年前成立視網膜照護中心,不定期衛教宣導視力保健和自我視力檢測的重要性。院內各科和眼科橫向聯繫,將有糖尿病或視力不良的患者轉介眼科診療和篩檢。眼科醫師對於視力不良的患者詳細問診,除了基本的視力、眼壓、裂隙燈和眼底檢查外,對於有疑似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進一步做散瞳眼底檢查、眼底螢光血管攝影和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儀檢查。若患者確診黃斑部病變,除了施行雷射光凝固療法,更為患者申請健保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蔡明輝說,不管是乾性或濕性黃斑部病變,都會影響視力,所見影像會扭曲變形,如果黃斑部出血更會使眼前出現黑點陰影,嚴重更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失明。蔡明輝也提醒,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原因除了年紀因素,另一可能原因是基因遺傳,所以家族中有人罹患這種疾病,患病的風險相對也會較高。蔡明輝表示,民眾若有視力模糊或視物變形應盡快尋求診斷;高危險群的民眾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自我檢查,有任何區域變形模糊或不完整,代表黃斑部病變可能惡化。
-
2020-12-27 科別.眼部
健保大數據/黃斑部病變就醫 多集中醫學中心、眼科診所
根據健保統計,不論糖尿病或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都不斷攀升,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人數約是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1.5倍。但眼科醫師認為,臨床上觀察,糖尿病黃斑部治療的患者人數實際上更多,與健保呈現的資料有落差。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治療患者,恐多於老年性。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眼科醫師蔡景耀分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和濕性,乾性患者約是濕性的十倍,乾性患者僅需追蹤,濕性患者則需要積極治療。以108年的數據為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總人數為8萬8638人,但須積極治療的濕性患者僅約8千多人,遠低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5萬5013人。振興醫院視網膜專科醫師許粹剛進一步表示,統計中患者人數與臨床有差異,也可能和健保碼的編碼有關。因為健保資料將退化性黃斑部病變的人數一併統計,但許多醫師除了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鍵入外,也可能鍵入遺傳性或一般退化的患者。對於就醫人數逐年攀升,許粹剛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像眼睛的癌症」,沒辦法治癒,一旦確診就是一輩子,人數會逐年累積。至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則和現代人生活與飲食習慣有關,罹患三高的人漸多,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黃斑部病變的人數也就隨著攀升。醫學中心、眼科診所就醫人數多,地區醫院較少。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以亞東醫院就醫人數和件數最多,緊接著為彰基、新光和豐原趙內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醫人數則以台大醫院位居第一,其次分別為亞東醫院、北市聯醫、中國附醫。以就醫層級別來看,醫學中心和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和件數最多,地區醫院最少。蔡景耀認為,這和眼科生態有關,許多專科醫師集中在醫學中心或自行開業,而地區醫院多發展成專科醫院,且以骨科、外科為主,較少有眼科。在性別分布上,不論老年性或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女性人數皆比男性稍多,但未有明顯差異。蔡景耀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性別因素較無關連,主要危險因子為日曬和抽菸。他以自己在2008年做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流行病學馬祖地區研究」為例,當時研究結果反而發現男性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較多,可能和當地男性較常外出捕魚,日曬較多有關。間接式眼底鏡檢查需散瞳,較易看出是否有出血現象。至於兩類黃斑部病變的檢查方式統計,可以看出「間接式眼底鏡檢查」的人數都很多,分別為3萬4千餘人及3萬9千餘人。許粹剛表示,眼底檢查分為散瞳和沒有散瞳兩種,間接式眼底檢查為散瞳的方式。因為若是不散瞳,只能看到中間的視網膜,周圍無法清楚判斷,以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為例,多是從周圍開始出血,若不散瞳就會無法確認,因此多建議以散瞳方式檢查。眼底檢查發現黃斑部有出血現象,便會安排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或使用微細超音波做進一步檢查,以利後續申請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糖尿病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都能選擇抗血管新生藥物做為治療方式,但根據健保數據顯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的人數和人次,都遠大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蔡景耀表示,因早期糖尿病黃斑部病變,雷射為標準治療方式,直到約20年前抗血管新生藥物問世後才慢慢有醫師會注射藥物。但有些病人會害怕眼睛注射而選擇雷射,因此現在都會做「病人共享決策」,讓病人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醫療方式。許粹剛則表示,因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可能使視網膜表層有不正常增生纖維膜,進而造成牽引性的視網膜剝離,因此醫師仍會使用雷射,預防剝離或出血風險。數據顯示,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患者,多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雷射治療則多集中於診所。蔡景耀說,這和健保總額也有關係,因為診所屬於西醫基層總額,而抗血管新生藥物屬於高價藥,便會吃掉總額大餅,排擠其他科別的診所。反之,在醫學中心或是區域醫院,抗血管新生藥物雖是高價藥品,但相較於癌症、肝炎用藥費用並不算高,因此出現不同治療方式集中在不同醫療層級的差異。
-
2020-12-27 該看哪科.眼部
健保大數據/老化、高血糖、3C族 小心黃斑部病變
年紀漸長,視力逐漸模糊不清,很多人當作是單純老化不以為意,卻可能是眼睛黃斑部病變的危機。根據健保署統計,黃斑部病變人數逐年攀升,老化與糖尿病是兩大危險因子。若未及時治療,將嚴重危害視力,甚至失明。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探討國內黃斑部病變的就醫情形,也提醒您定期自我檢視,遠離惡視力。發現影像扭曲、視力模糊,可能是罹患黃斑部病變。許多人以為黃斑部病變與老化有關,但糖尿病如果控制不佳,也會走向黃斑部病變,導致視力惡化。血糖控制不佳,嚴重危害視力健康。以上兩種因素導致黃斑部病變人數逐年上升,根據健保資料統計,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醫人數從106年的8萬162人、107年的8萬5128人,逐漸上升到108年的8萬8638人;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也從106年的4萬8600人、107年的5萬2507人,上升到108年的5萬5013人。黃斑部位於視網膜的中心區域,是感光細胞聚集之處,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便會造成視網膜附近的微細血管病變,導致視網膜缺氧,進而長出許多新生血管,嚴重危害視力,甚至失明。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由於糖尿病是慢性病,多在內科、家醫科或是新陳代謝科治療,但糖尿病有許多併發症,若追蹤治療沒有做到位,「這邊看來沒有花錢」,之後發生黃斑部病變甚至腎臟病變,到了眼科、腎臟科治療,反讓健保支出增加。」李伯璋說,過去大多把心力放在治療疾病而不作預防,「這是不對的。」由於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加,若只靠醫師治療,無法做到個案管理的工作,需要個管師協助整合。因此現行健保推行的糖尿病照護計畫,也正著手調整個案管理師的給付方式,希望讓糖尿病的管理能更落實到位,避免糖尿病人後續發生黃斑部病變。除了老化和糖尿病兩大因素,近年民眾因為大量使用3C產品,眼睛長期接受光線刺激且過度用眼比率上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也逐年上升。抗血管新生藥物,給付針數增加兩倍。其中,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濕性黃斑部病變,從臨床經驗上發現,若能早期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可延緩病情、減輕病症。因此健保署也從今年六月起放寬抗血管新生藥物的針數,從原本每眼給付7針增加為給付14針,不過仍需事前審查。畢竟健保是財務制度,事前審查是希望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花費。李伯璋說,「每個人都有可能當病人,都有可能用到這個藥,不要因為自己不是病人就不在乎。」病人有需求的用藥,不論癌症、罕見疾病甚至黃斑部病變,只要能夠證實對病人有效,當然都期待能夠給予給付。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108年眩暈治療統計10大院所
108年眩暈治療統計10大院所眩暈之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10大院所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治療眩暈 4大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減少耳石脫位復發 補充鈣及維生素D透過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就醫行為,林口長庚在許多疾病治療上,門診人數常位居第一,在眩暈治療也不例外。長庚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胡志宇認為,這應與分科精細有關,很少醫院將耳鼻喉部又細分為耳科、鼻科、喉科及頭頸腫瘤科等科系,耳科獨立出來,當然就更專業。健保大數據顯示,眩暈患者就診科別以家醫科、神經內科及耳鼻喉科為主,胡志宇說,近幾年門診收治眩暈患者時,問起為何掛耳科?答案幾乎一致:「在網路搜尋。」他指出,林口長庚將耳科獨立分科並成立人工耳蝸暨聽語診療中心,確實讓耳科更專業。許多眩暈患者至急診接受處置後,耳科醫師負責後續門診檢查及治療,給予適當衛教。 胡志宇表示,經詢問病史,是否耳鳴、聽力損失及偏頭痛,了解發作頻率及時間長短,加上患者對症狀描述,是否在床上翻身時眩暈,配合聽力及其他儀器檢查,可幫助病患釐清病因。但仍有一兩成眩暈患者找不到病因,必須轉介至心臟內科及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另外,林口長庚研究也發現耳石脫位與骨質疏鬆發生率呈正相關,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可減少復發機率。苗栗大千醫院老年人口多 天氣變化 患者更多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眩暈藥物使用量最多。大千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指出,眩暈幾乎每個年齡層都會發生,但其中以年長者占比較多,苗栗縣因老年人口多,眩暈就醫病患也相對提高,尤其天氣變化大時更明顯。發生眩暈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急性前庭神經炎症最常見,急診就醫時醫師通常會給予止暈或止吐針劑,休息一晚後大多可恢復良好。建議病人隔天再至門診追蹤,確認是否為單純的前庭神經發炎眩暈,並鼓勵病人多活動、盡量看遠方。根據統計,發生過眩暈的病人,大部分還會再發生,因此要多留意。第二種原因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也稱為耳石症。另外還有民眾最擔心的腦中風,雖然眩暈型的腦中風不一定會有明顯單側手腳不能動的問題,但會讓病人走路不穩,合併口齒不清、疊影、手腳麻或無力,是需要緊急判斷處理的。面對病人暈眩狀況,醫師會先排除內科問題,像貧血、腎毒素高、血糖不穩等,然後依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治療,由於眩暈的藥物有口乾舌燥、腦部鎮靜的副作用,因此服藥後在工作或開車時要多加留意。台北馬偕醫院預防耳石脫落 好好睡覺最重要在治療眩暈領域上,台北馬偕醫院執行耳石復位術居全國醫療院所之冠,這其來有自,因為現任馬偕聽語學系系主任、馬偕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正是台灣引進耳石復位術的第一人。林鴻清於1995年至1996年至英國鑽研耳疾及聽損,回台之後,積極推廣耳石復位術,迄今已有20多年,可說是徒孫滿天下。林鴻清說,耳石復位術屬門診處置,甚至還不算門診手術,每次僅約五至十分鐘,但實際操作卻有一定難度與技巧,一旦耳石復位,患者症狀立即改善。曾有一名二十幾歲女患者多年飽受眩暈之苦,到處就醫始終無法改善,在馬偕接受耳石復位術之後,症狀幾乎完全消失。她開心地說,以前眩暈纏身,持續用藥,總認為自己無法結婚生子,現在答應男友的求婚了。「並非每個眩暈患者都能被治癒。」林鴻清說,眩暈有許多成因,耳石脫落約占四成,仍有超過一半患者是因其他疾病而天旋地轉。如何避免耳石脫落?林鴻清說,「睡好就是預防方法」,這類耳疾好發於老年人、內耳疾病患者,及頭部曾遭撞擊者。誘發因子則是熬夜、火氣大、睡不好,由於耳石脫落復發機率高達三成,「睡個好覺最重要。」台中慈濟醫院當藥物治療無效 嘗試前庭復健運動健保署統計,108年眩暈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次數,以台中慈濟醫院最多。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滋圃表示,目前台中慈濟醫院針對慢性頭暈病人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有些病人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因此採取非藥物的「前庭復健運動」為主要治療方式。張滋圃說,醫學研究顯示,全球約有17%的人有慢性頭暈的症狀,推估全台灣大約400萬人有慢性頭暈的困擾。慢性頭暈的成因很多,其中有大半與前庭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前庭復健運動」就是針對前庭功能障礙所導致的頭暈而設計的復健運動。由醫師評估病人頭暈的原因,再由專業前庭復健治療師設計一套前庭復健運動練習計畫。張滋圃表示,「前庭復健運動」所做的動作就像一般體操,操作起來簡單,沒有什麼副作用,可以自己在家練習。但這個運動不像藥物可以馬上「藥到病除」,必須像復健一樣每天持之以恆,依照治療師設計的動作計畫重複練習,才能達到效果。張滋圃從美國習得這套「前庭復健運動」回國後,10年來已幫助不少藥物無法治療的病人解除眩暈困擾,也持續推廣這個簡單、有效、沒有副作用的復健運動。他希望讓更多受眩暈困擾的病人,能夠改善症狀,恢復正常生活。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眩暈患者175萬人 女性為男性兩倍
突然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畫面扭曲,瞬間找不到平衡,嘔吐感隨之襲來。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達175萬餘人。多數眩暈雖然不會致命,發作起來卻讓人極度不適且困擾。「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本期探討眩暈的原因與民眾就醫狀況,讓您找對方法,即時解決天旋地轉的危機。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集中在60歲到69歲,50歲到59歲次之,女性患者的人數遠高於男性,約是男性患者的近2倍。患者隨年紀增加,60~69歲最多。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眩暈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可粗分為兩種,最常見以周邊型眩暈為主,如前庭神經發炎、耳石脫落或耳朵結構異常、梅尼爾氏症等疾病所引起的眩暈;另一種為中樞型眩暈,如腦中風、腦瘤等因素引起。上述疾病多會因為年紀的增長,罹病機率隨之增加,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集中在60歲到69歲在預料之中。不過有更多的眩暈是不明原因造成,藝人江蕙長期飽受眩暈所苦,據悉,每當壓力襲來,江蕙的眩暈症狀就會出現。李伯璋表示,從數據來看,女性被診斷眩暈的比率,遠高過於男性,多數的女性自我要求較高,較容易緊張、給予自身壓力,恐因此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增加眩暈出現的機率。容易反覆發作,嚴重時需立刻就醫。李伯璋表示,眩暈與一般的暈是截然不同的症狀,眩暈屬於「天旋地轉」的暈,瞬間出現可能讓人連站都站不穩,同時會出現耳鳴、惡心嘔吐、臉色發白等情況,每次發作可以是幾秒到幾天,嚴重的患者必須及時就醫,投以止暈藥等穩定症狀。一般的暈與眩暈最大的不同是,眩暈的患者即使發作時世界天旋地轉,意識仍舊清楚;一般的暈則會使意識模糊、昏沉想睡。造成一般頭暈的原因,如貧血、缺氧、低血糖、低血壓或女性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等。眩暈還有個特色是會「反覆發作」。民眾多選擇診所就醫,家醫、耳鼻喉科最大宗。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眩暈門診件數,總計476萬多件,其中基層診所多達341萬多件,占整體的七成一,其次依序為區域醫院、地區醫院、醫學中心。李伯璋表示,眩暈的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但會非常不舒服,民眾多會選擇「就近就醫」,除非嚴重到嘔吐才可能到大醫院求診。進一步分析民眾就診科別,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診斷眩暈前10名就醫科別,以家醫科、耳鼻喉科為主,占比分別為21.8%、21.5%,再者為中醫科、內科、神經科。李伯璋表示,民眾對於暈的認知大多是不確定的,有些民眾會以為是感冒或是發燒引起,尋求家醫科或耳鼻喉科的幫助,這方向都是正確的。李伯璋表示,眩暈在臨床的診斷上,未能像心血管疾病這麼精確,需經過耳鼻喉科或是神經科一一確認是周邊型或中樞型眩暈,若排除上述兩類眩暈,就得懷疑是自律神經、免疫系統等疾病所致,也可能是一般的低血糖、低血壓引起。民眾要多留意,每次暈出現的情況、時間,才能逐步找出病因。任何一種暈,都應提高警覺,詳細記錄並就醫。眩暈的治療必須先找出疾病的原因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李伯璋表示,若是前庭神經發炎、嚴重暈到嘔吐才會使用藥物;耳石脫落等則是透過耳石復位術或平衡復健恢復症狀。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主診斷符合眩暈適應症並使用眩暈相關口服錠劑為478萬粒,相對應於175萬人被診斷為眩暈的人數,藥物平均一到二次就會見效。李伯璋提醒,無論任何一種暈都應提高警覺,他曾經與友人打球後,突然一陣暈,站不穩腳扭到,後續很留意症狀有沒有再出現。後來判斷是體內缺乏維生素D,肌肉無力又有一點低血糖所致。李伯璋說,近期身邊有位同仁時常感到暈,常喊背部不舒服,進一步就診竟是骨癌,且還是肺癌轉移所致的疾病。他呼籲,民眾若是出現暈的症狀,應記錄情況與時間,以及是否為暫時性或持續性。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眩暈健保大數據分析/女多梅尼爾氏症 男常見耳石脫落
受眩暈所苦的國人逐年微幅增加,從106年173萬多人增至108年175萬多人,確診年齡雖多集中在60歲到69歲,但年輕族群的確診人數也不斷在增加。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女性族群,每跨一個年齡層,增加人數都是男性的2倍,而整體的數據攀升則與「老化社會」有關。30歲後女性壓力大,梅尼爾氏症好發族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哲玄表示,眩暈的成因多元,耳鼻喉科治療的多以「周邊型眩暈」為主,周邊型眩暈係指耳朵的前庭系統或神經、內耳迷路等問題所致,內耳則可以再細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發炎、前庭神經低下等,臨床大多統稱為「內耳不平衡」,表現方式以眩暈、步態不穩為主。林哲玄表示,眩暈本來就以女性為大宗,數據顯示,108年女性確診人數是男性的2倍,細看女性各年齡層的人數分布,20歲到29歲與30歲到39歲相比,人數相差4萬8956人。他表示,該階段的女性也是梅尼爾氏症的好發族群,原因是面臨人生各種壓力,工作上正值升為小主管,家庭上必須養育兒女等。男性的確診人數差距,則在40歲到49歲以後較為顯著。林哲玄表示,男性在40歲左右因眩暈就診,大多是耳石脫落,平均好發年齡就在40歲到60歲之間,男性動作較粗魯,原本就比女性容易發生意外,此時還額外加上老化等因素,也增加該年齡層出現眩暈的機率。症狀較輕微,中樞型眩暈常被忽略。依照108年診斷眩暈就診科別顯示,家醫科名列第一,其次依序為耳鼻喉科、中醫科、內科、神經科。林哲玄表示,引起眩暈的疾病動輒十多種,多數都是內耳問題所致,優先選擇家醫科或是耳鼻喉科治療是建議的選擇,依照現在民眾就醫的習慣,眩暈引來的不適感,通常以住家周邊就近就診最為常見。雖然眩暈多以「周邊型眩暈」為大宗,但中樞型眩暈常被民眾忽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中樞型眩暈的患者,頭暈目眩的感受相對於周邊型眩暈不明顯,加上民眾對暈的認識,常常是貧血或姿勢性低血壓引起的短暫性頭暈,也使中樞型眩暈患者就醫時間遠低於周邊型眩暈患者,分析這也是神經科排名較後面的原因。神經內科用藥量最高,投藥為釐清病因。眩暈常使用的藥物以止暈藥、內耳鬆弛劑等為主,健保資料庫顯示,眩暈常見藥物使用,以神經科為最大宗,其次為耳鼻喉科、內科、家醫科、急診醫學科等,用藥排名與民眾就醫以家醫科為主明顯不同。蔡睿蘋表示,並非神經內科愛投藥,而是神經內科面對的大多是中樞型眩暈的患者,為一一釐清是心血管疾病還是腦部疾病引起,會透過多種檢查確認,並先投以藥物緩解症狀,依照藥物效果釐清病因。不過,她認為有部分家醫科診所的醫師是耳鼻喉科專科醫師,申報時,恐以耳鼻喉科申報,讓數據結果失真。依照經驗,蔡睿蘋表示,止暈藥效果極佳,六到七成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有些患者經過診斷後,確認引發眩暈的疾病,不一定會開立止暈等藥物。耳石復位多在診所做,平衡訓練區域醫院最多。若是耳石脫落引起眩暈,只要透過耳石復位術即可恢復。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執行耳石復位術以基層診所最多,其次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地區醫院。林哲玄表示,耳石復位的技術門檻不高,教育患者透過姿勢改變讓耳石復位,眩暈症狀即可緩解。前庭神經發炎會採取運動治療及平衡復健,林哲玄表示,前庭神經發炎好發於季節轉換期間,特別是秋轉冬、冬轉春,因此又被稱為「流行性眩暈症」。除投以抗發炎藥物,同時會協助做運動治療與平衡訓練。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執行眩暈的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以區域醫院最多,其次為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基層診所。林哲玄分析,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需有基本器材及專業物理治療師協助,加上此種疾病並非急症,才會出現以區域醫院為大宗的現象,不過也有一些醫學中心,專門針對這類患者做運動及平衡治療。
-
2020-11-17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新科技/AI智能小兵來了 速揪新冠肺炎
● 智慧醫療是未來生醫發展的趨勢,透過AI大數據分析,可提高診療精準度● AI人工智能小兵可輔助揪出腫瘤病灶● 遠距醫療運用在疫情時代很常見,醫師在遠端即可進行視訊診療人來人往的急診室裡,忙碌的醫護人員分身乏術,AI人工智慧輔助診療機器人也忙著工作,判讀上百張的X光片,以最快的速度掃描排序,抓出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優先給醫師做最終確認。醫師和AI人工智能小兵共同工作的景象,在疫情時代愈來愈常見。台瑞峰會 分享創新醫療健康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由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國際藥廠台灣阿斯特捷利康共同舉辦「2020台瑞創新醫療生態圈暨商業合作高峰會」,邀請台灣、瑞典兩國共約240位專家分享生技醫療研發與智慧醫療的臨床運用,以及20多間藥劑部展示台灣臨床數位藥事服務的發展,促進雙邊交流。揪糖友視網膜病變 準確率高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分享,遠距醫療的運用在疫情時代愈來愈常見,例如居家隔離者的健康數據在遠端就能傳達給醫師下處方、視訊診療。台大醫院能協助造血疾病診斷的AI計算骨髓抹片細胞系統,以及能揪出被稱為「癌王」胰臟癌病灶小於2公分的AI系統,連糖尿病患者的視網膜病變也能協助診斷,準確率達90%以上。不僅台灣,歐洲的智慧醫療也急速發展。瑞典駐台代表孔培恩分享,新冠肺炎疫情也帶動了瑞典的遠距醫療,患者用電腦連結網頁或手機使用App,即可預約看診、與醫師視訊互動、獲取檢驗報告,減少過多人際接觸的傳染。納健保?病人隱私? 待解決智慧醫療是未來全球生醫發展的趨勢,透過AI不斷的「練兵」修正錯誤,提高精準度,運用於臨床,可望造福更多患者。但吳明賢表示,目前仍有許多前置端待解決,包含AI智慧醫療能否納入健保給付、健保大數據涉及的病人隱私等法規面;第一線醫療人員的接受度及當AI判讀出錯時,與醫師間的責任歸屬問題。AI輔助醫療 診斷仍靠醫師科技部政務次長謝達斌表示,儘管AI會不斷修正、練兵提升精準度,但AI只能輔助醫療,無法取代醫師,最終的診斷仍需醫師「眼見為憑」。至於病人隱私問題,台灣已採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去識別化,也開發出相關技術解決。創新醫療圈 建構台灣模式謝達斌強調,所有AI人工智慧醫療在研發前,都須先了解「使用者及市場需求」,從患者或健康個人等使用者出發,連結像是藥物、運動器材端等提供者,再到醫院、診所等施行場域,並加入第一線醫療人員使用後的意見,從政府開始串起企業、醫界、使用者組成「創新醫療生態圈」,累積經驗建構「台灣模式」打好基礎,未來才有機會對外展示、外銷全球。台灣阿斯特捷利康總裁陳康偉也表示,該公司一直以來致力於拓展科學、創造創新治療方案,加速台灣生物科技發展,以改善病患醫療品質。
-
2020-11-16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健保大數據運用AI 推動數位健康
全民健保開辦25年,累積高價值巨量醫療數據資料庫,過去很多學者藉此發表論文,但很多人也批判資料格式不一,像是由垃圾堆找鑽石。邁向AI大國指日可待國發會自前年起提供資源,在健保署建置「健保AI工作室」,讓醫、學、產業界在確保個人資料不外洩的前提下,開啟國內醫療相關人工智慧(AI)計畫,許多來自醫學中心的教授及其團隊參與。健保署最近舉辦「全民健保資料人工智慧應用服務成果發表會」,有十多個團隊發表初步成果,台灣邁向AI大國指日可待。健保署和成功大學蔣榮先教授團隊合作,運用個案影像胸部X光片,開發新冠肺炎的AI模型,判讀模型準確率達九成、台大醫院張允中教授「CT影像及胸腔X光片研究」、廣達電腦「肺癌療程組合研究」、台北醫學大學陳震宇副校長「肺部AI診斷輔助系統」等,成果都相當耀眼。胸部X光AI判讀肺癌肺癌為國人癌症第一位,占癌症死亡率近二成,很多肺癌患者早期無症狀,確診已為晚期。研究報告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早期發現肺癌者,但敏感性高,也有研究指出「偽陽性」不低,若全面普篩,其成本效益值得商榷,因此常只針對高危險群篩檢。個人認為,若利用胸部X光判讀AI模組,透過健保肺癌大數據及影像學習更早發現肺癌,若能有正向結果,相信其價值不會低於「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站在民眾立場,接受一次胸部X光攝影輻射劑量為0.02毫西弗,一般胸部電腦斷層為7毫西弗,「低劑量電腦斷層」仍有0.9毫西弗,人體接受輻射,不管劑量多少,都有引發癌症的機率,若能透過較少輻射劑量胸部X光先判讀,也可減少LDCT篩檢人數。健保資料庫 盼可預測疾病健保署發展的健康存摺已有500萬民眾下載,目前存摺內資訊偏向就診紀錄。究竟健保這麼龐大的資料庫,還能回饋什麼資訊給民眾,對民眾的健康有益?這是健保署經常思考的議題。如同作了健康檢查,希望從報告中了解健康狀況,目前國泰醫院楊逸菊主任的研究計畫,使用醫療檢測結果,可預測生活方式相關疾病發生機率,協助民眾自我健康管理,提醒民眾與醫師進一步溝通。健保深耕科技結合服務,推動數位健康,如健保雲端藥歷系統、健康存摺、醫療資訊雲端分享系統,有利於激發AI在醫療的應用。健保署最近更以「口罩供需資訊平台」提案,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109年度政府資料開放應用獎」競賽,從11組政府單位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一名。期待健康存摺落地應用在保護個資前提下,我們期待未來各類創新及應用能不斷迸出火花,特別是結合健康存摺的落地應用,讓健康照護與醫療解決方案源源不絕地產生,全體國民可以受惠。(本文作者李伯璋為健保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