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健保
共找到
4131
筆 文章
-
-
2020-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6月起解封 開放內外銷、寄送海外無限制
因應國內疫情緩和,口罩需求降溫,經濟部長沈榮津今(27)日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表示,國內醫療口罩全數徵用的階段性任務達成,政府將進行階段性調節產能。6月1日起,國軍支援口罩生產及相關激勵措施將逐步退場,國內生產的醫療口罩改為每日定額徵用800萬片,其餘產能開放內、外銷,屆時國人每人每2個月寄送30片口罩予海外二親等親屬的限制,亦同步解禁。沈榮津指出,6月1日起一般醫療口罩,將由全額徵用改為每日提供800萬片口罩予政府的定額徵用模式,依照廠商過去繳交的口罩量按比例分配額度,其餘努力生產的口罩,開放在國內販售或出口,亦即MIT的口罩可以卡位國際市場,成為台灣拚出口的另一個優勢產品。不過,沈榮津強調,經濟部會持續穩價穩量的機制,控管800萬片口罩所需要的原料量能,並推動「隨機抽樣、快速檢驗」的品管機制,維持MIT的品牌形象。沈榮津進一步指出,口罩開放銷售後,以健保卡購買的14天9片實名制機制,暫時還會繼續並行,價格也會維持合理的一片5元。民眾如果有基本的購買需求,都還是買得到價格數量穩定的口罩。此外,經濟部也提醒,即使國內將恢復自由買賣和市場機制,一般醫用口罩及外科手術口罩仍屬《刑法》第251條行政院公告的生活必需用品,不得有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行為;且根據《公平交易法》第15條,業者之間亦不得有合意或共同調漲口罩價格等聯合行為。同時,未來國內口罩庫存若低於1億片,經濟部則將提高每日定額徵用量至1200萬片以補充庫存,以確保有疫情時,有足夠數量的口罩可供應國內民眾。根據經濟部統計,自1月31日全面徵用國產口罩以來,已累計徵用超過13億片口罩,庫存也有2到3億片。目前國人口罩需求已趨緩且穩定,此時正是將短期防疫任務,轉化為長期發展戰略物資產業的好時機。經濟部並已啟動防疫物資國產化相關推動措施,屯兵於民,讓防疫期間的產能提升,進化為產業升級的動能,並規劃由政府和口罩廠攜手成立交易平台聯盟,以台灣「製罩」,防疫有成的好口碑,協助口罩國家隊打國際盃,掌握防疫外銷商機,建立「台灣品牌」的全球戰略物資製造業。
-
2020-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6月起口罩自由販售 沈榮津:每片應會低於5元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6月1日起國產口罩將部分開放內外銷,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庫存很夠、可盡量買;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由於與實名制雙軌並行,每片口罩應會低於5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召開記者會,經濟部長沈榮津在會中表示,口罩產能從一開始188萬片,透過政府採購機器跟民間等陸續加入生產行列,口罩國家隊達日產能2000萬片,疫情穩定後,購買需求也在下降,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預估每天需求約800萬片,因此6月1日將改採定額徵用。沈榮津表示,自1月31日全面徵用國產口罩以來,已累計徵用超過13億片口罩,庫存也有2億到3億片,目前台灣民眾口罩需求已趨緩且穩定,此時正是將短期防疫任務,轉化為長期發展戰略物資產業的好時機。沈榮津說,6月1日起,國軍支援口罩生產及相關激勵措施將逐步退場,國內生產的醫療口罩改為每日定額徵用800萬片,其餘產能開放內外銷,並取消台灣民眾每人每2個月寄送30片口罩給海外二親等親屬限制。不過,未來國內口罩庫存若低於1億片,則提高每日定額徵用量至1200萬片以補充庫存,以確保有疫情時,有足夠數量的口罩可供應國內民眾。外界擔心口罩回歸自由市場價格遭哄抬或存量不夠,陳時中表示,由於14天9片實名制規定仍並行,若擔心大量購買,國內口罩庫存量很夠,大家可以盡量買。市售口罩價格方面,沈榮津指出,口罩開放銷售後,以健保卡購買的14天9片實名制機制仍不變,其餘將恢復自由買賣和市場機制,考量實名制價格仍為每片5元,廠商、通路商必須考慮到實名制5元,定價時每片一定會低於5元,由民眾自己選擇。沈榮津強調,由於一般醫用口罩及外科手術口罩仍屬「刑法」第251條行政院公告的生活必需用品,不得有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行為;而根據「公平交易法」第15條,業者之間也不得有合意或共同調漲口罩價格等聯合行為。口罩禁令解除、開放自由市場買賣消息一出,沈榮津說,昨天口罩業者提到,在訂單方面,有很多電話來詢問,貿易商甚至海外通路商都是多元詢價,訂購量有千萬片或者是以億為單位的大單都有,希望國內各廠商一起打國際盃。
-
2020-05-26 科別.骨科.復健
防骨鬆 補鈣+D防跌增肌力
骨質疏鬆是國內年長者和停經後婦女的沉默殺手,常完全沒有症狀,直到患者跌倒骨折後才發現有骨鬆症。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從來稿歸納出預防骨鬆三撇步:身型矮小、駝背長者需注意;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居家防跌、防滑不能少。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李安婷說,診間很多身型瘦小的長者,嚴重駝背,甚至有些長者肌少症,因為力量不夠或失去平衡而容易跌倒,一摔跤可能造成骨折,通常在送醫檢查後才發現有骨鬆,但為時已晚。建議高風險族群,如50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婦女等應接受骨密度檢查,若確診骨鬆應接受治療。對於網路流傳喝咖啡易導致骨鬆的迷思,李安婷認為,目前研究仍然無法證實兩者有明顯關聯,建議攝取不要過量就好,一日兩杯為限,生活習慣應戒菸酒,且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和維生素D,居家環境也盡量設置防跌和止滑設施,避免跌倒。因骨鬆患者多數為年長者,可能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異常、免疫疾病、肝腎病和肌少症等慢性病,骨鬆常伴隨多重共病,李安婷提醒,民眾治療上需更加謹慎。李安婷舉例,有些慢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副作用之一可能為骨鬆;有些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鈣過度流失或吸收異常,增加罹患骨鬆風險。不過,依照現行健保給付標準,骨鬆者需要合併骨折等特定條件,藥物治療才能有健保給付,導致很多骨鬆者暫時不考慮自費藥物治療,加上對骨鬆沒有警覺性,或擔心長期用藥會有副作用,遲遲未接受治療,一旦骨鬆骨折,恐造成更嚴重後遺症及影響未來生活品質。目前骨鬆治療常見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和單株抗體類等,使用藥物前應適度檢查血中鈣磷濃度及評估腎功能。傳統的雙磷酸鹽類有口服和針劑等方式;單株抗體類藥物為皮下注射方式。極少部分病人會有顎骨壞死風險,建議接受此藥物治療前,先找牙醫師進行口腔檢查,使用藥物期間避開顎骨侵入性的治療。不管是使用哪一種骨鬆藥物,李安婷建議,病患應持續治療至少一年以上,並定期檢查追蹤,由醫師評估是否持續用藥,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並視個人體能,多做負重、肌力和平衡運動,強化骨骼與肌力,減少跌倒及骨折的風險。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4 新聞.私房新聞
比醫師還神?這位「醫師」讓許多醫師在診間翻白眼
全宇宙哪個醫師最強?懂得最多?答案應該是谷歌(Google)醫師,愈來愈多病人在就醫前,先上網搜尋資訊,做好功課,但這也可能讓許多醫師在診間翻白眼,甚至氣到內傷。上網搜尋 自我診斷一名復健科醫師說,最近一兩年來,診間愈來愈像是考場,而醫師就像是考生,參加一場一場考試。不少病人先在家裡做好功課、蒐集資料,一進入診間,架式十足,殺氣逼人,坐下來後,逕自從包包拿出一疊影印資料,一副「已做好準備,別呼弄我」態勢,看診期間,不斷發問、質疑,引經據典,就想考倒醫師。谷歌(Google)醫師影響深遠,對於年輕世代更是如此,堅信不已,就有16歲高中生上網搜尋資料,自覺膝蓋痛,就是髕骨軟化,進了診間,摸著膝蓋,自己就當起醫師,講了病因,及致病原因,要求接受核磁共振等高階檢查。醫師氣到翻白眼「到底誰才是醫師?」盡管有點氣,但醫師還是忍住性子,問診、觸診,講解分析可能病因,但小男生卻跳針式地重複說,「在網路搜尋關鍵字,看過文章,一定不會錯。」最後醫師使出絕招,如果真的想做核磁共振,那就得自費,要8000元。一聽到這個數字,小男生從椅子跳了起來,質問「為何要自費?我爸幫我繳了健保費,為何還要我出錢?」類似場景在診間不斷上演,傳統醫病關係也是失衡,醫師總高高在上,心情好時,就跟病人多聊兩句,要是心情不好,就懶得多說,直接開藥,病人多問幾句,就不耐煩。少部分醫師更是誇張,病人問了些問題,他頭也不抬,一手指著診間櫃上的書本說,「別問那麼多,想知道答案,就去買我的書」。有醫師則講話更酸,「你出門都不帶耳朵?」年輕世代 迷信網路隨著網路爆料管道眾多,不耐煩的醫師收斂許多,情勢彼長我消,由谷歌大神養大的網路世代們,只要在搜尋引擎打上關鍵字,就能蒐集許多資料,自己當起了醫師,到了診間,就order一些高規檢驗,指定要做哪些治療。例如,肩膀痠痛,手臂無法抬高,就說是這應該是鈣化肌腱炎,必須做「超音波導引的震波治療」,還說已經打聽好了,健保已有給付,要求醫師就這樣處理。有些病人則屬於對號入座、疑心生暗鬼類型,例如,頭痛、胸悶,上網查關鍵字,就看到「猝死」、「心肌梗塞」等新聞,心生恐懼,直覺自己快死了,得了急重症,到了診間,要求醫師安排磁震造影等高階影像檢查。醫師自嘲 快沒工作就有醫師自嘲說,谷歌醫師如此神奇,自己應該快沒工作了。患者就醫前,作好功課,擬好問題,這是一個好病人應所具備的基本條件,但請不要拿網路新聞、訊息來考醫師,要求做哪些檢查、做哪些治療。
-
2020-05-23 橘世代.健康橘
口罩沒人排還有剩 藥師永不忘這一天!
4月22日,這天對多數人來說,就是個無感的上班日,但是對開業43年的藥師陳金火,卻是他永遠記得的一天。這天,是藥局首日沒人排隊買罩,當晚口罩還有庫存,全家5口在疫情期間,第1個晚上打烊後,不必再總動員分裝口罩。凌晨2點上床 打亂全家生活在台中開設日盛藥局的陳金火,是台中健保藥局創會理事長。為了口罩這件事,全家人的生活徹底被打亂,「開門賣口罩,關門分口罩」,每天忙到凌晨2點才能上床,這種日子持續近3個月。「包藥與包口罩,同樣都是一雙手,心境大不同」,他表示,包藥急不得,包口罩慢不得。口罩實名制實施以來,每天開門買藥的少,排隊買口罩的多,不事前備好,鐵定被罵到臭頭。「賣口罩不難,但要配合實名制就不同了」,要讀取健保卡、成人、兒童有不同限額、滾動式檢討,還要分裝,完全出乎想像。實名制最早是7天制,由中央透過郵局寄送隔天的配額,成人口罩100人份、200片,兒童口罩25人份、50片,還要依身分證字號末一碼的單、雙數購買。「很多民眾不清楚細節,為讓流程順暢,不但原本的業務與買口罩要分流,還要有專人引導買口罩、查核健保卡身分證字號末碼數字、發號碼牌,每筆交易都要用健保卡登錄。」打烊分裝口罩 再接收新資訊口罩分裝也有SOP,要先消毒雙手、戴手套,分裝到夾鏈袋內封妥袋口後,還要逐一檢視口罩是否完整,白天業務多,根本沒時間分裝。陳金火指出,打烊後除分裝口罩外,還要處理日間收到的慢性處方箋,最重要的還要接收政策新資訊。他說,很多口罩政策是今天發布,明天就要執行,必須跟上進度,休息前得查看LINE群組,以免漏掉,例如「93年次以後可買兒童口罩」是半夜才通知。鄰居希望寄卡 狠下心來拒絕「來買口罩的都是左鄰右舍,因為難買,很多鄰居希望能夠『寄卡』,都被我回絕了」,陳金火表示,寄卡討好了鄰居,卻對不起那些排隊的人。他曾遇到2名大人排到暈倒叫救護車。陳金火說,4月9日實名制口罩改為14天制後,人潮在第2周減緩,4月22日這天之後,顧客零零星星的來,從此不再有排隊人潮。可能是連忙近3個月,習慣了,陳金火還有點「不太習慣目前的日子」,連顧客也不太能適應。一名顧客看到門口沒人排隊,也沒貼出「口罩已售完」公告,進門詢問「還有口罩嗎?」陳金火回答「還有、還有!現在口罩還很多」,這名顧客開心說,不用排隊喔,「謝謝喔,感恩!」【延伸閱讀↘↘↘】。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坐椅子就能拉筋 防疫不悶!熟齡族在家活絡筋骨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5-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健保體制下的護理困境診斷與處方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生怎麼想」。一位畢業將近二十年的醫師道出「女醫師」在職場鮮為人知的諸多感觸;一位稍長幾年的男醫師對三個「懷舊醫療行為」提出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一位畢業將近四十年定居美國,中間曾經回國服務一段時間,而又回美服務的女醫師仍然心繫台灣的醫療問題,提出發人深省的對台灣護理工作環境的建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大家更了解醫生對事情的看法,也增加社會對醫師的了解。編者也在此對胡醫師1月初就寄來的這篇文章到現在才刊登致歉。胡醫師這文章本來是要回應蔡淑鳳、張黎露、陳靜敏三位護理界資深大老分別在2019年12月23、25、27日所寫有關護理問題的看法,但因當時這議題已有兩星期的討論,之後又沒有護理方面的來稿,因此擱置至今。這次非常高興能在全國紀念護師節時,刊登這篇關心護理制度的資深醫師深具見解的好文章,希望這也能使台灣主掌醫療制度者、醫療團體以及社會大眾更體會護理人力的重要,並能看到政府及時提出改善辦法。「醫病平台」專欄的過去三篇文章以台灣護理現況為主題,指出專業護理在醫療照顧上的重要性,以及台灣護理職場的「絕望感」導致護理人力的流失,特別是專業工作能力在尖峰期的三十至四十歲護理人員揮袖而去,而且一去不返的退出職場。這不僅是反映護理人員對整個醫療體系的失望,也是社會的重大損失;畢竟護理人員的養成不僅是個人與家庭的多年的努力,也是社會經濟及教育資源的投注;眼看著護理人員進入醫療職場後,很快地落入職業倦怠、失望、絕望的深淵,從而選擇完全地退出醫療事業,實在很令人惋惜。當一個體系病了,唯有周延地研討病徵與病源,才能對症下藥。如何營造一個讓護理人員覺得「因為護理,一生精采」的醫療環境,是雙贏的策略,因為敬業快樂的護士,肯定是能提供病人最高水準的專業醫療照顧,也才是病人真正的福氣。明確定義護理職責小時候,印象裡的醫師診所「護士」好像各種雜事無所不包;掃地、擦桌椅、打針、包藥、哄慰哭鬧的病童,樣樣都來。相信幾十年前,法律沒有明確規範,沒有護理學歷或科班訓練的醫師娘、或醫師家裡的女傭,都可能充當診所裡的「護士」。認真想起來,這是台灣人傳統的「護士印象」——既要像媽媽一般溫柔慈愛,又要能任勞任怨地裡裡外外包下一切雜事。陳靜敏立委指出醫院裡病人對護理人員打雜工般的要求,令人哭笑不得,其中不乏台灣人對待護士過分高標要求的傳統心態;從換尿布到修理燈泡、水龍頭、馬桶,餐飲不合口味要求換餐。病人在住院當中出狀況時,當然不可能自己打電話到醫院的工務室或營養室求助,只能大小瑣事都向護理人員報告;可以想見當事情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時,護理人員也首當其衝地成為出氣桶。張黎露護理博士指出美國的社會大眾對護理師的專業很敬重,美國的護理師對工作的熱情即使到六、七十歲也不稍減。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療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也許一些讀者會消沉地說,美國是富裕的國家,台灣哪能樣樣拿美國做標準。話說回來,相信所有的病人都會同意,你在生病中需要的是能妥善照顧你的疾病、有專業教育與訓練的醫護人員,而不是專業換尿布的女傭。誠如張博士語重心長地指出,護理人員站在照顧病人的第一線上,要有足夠的知識與經驗,以及有同理心與良好的溝通技巧,才能療癒病人身體的病痛以及安慰病中脆弱的情緒。這才是護理最珍貴的專業資產。其實台灣目前也有專科護理師及個案管理師,但是大概沒有在協助護理師一線照顧病人的醫療助理及護理助理。蔡淑鳳司長的文章裡指出2018年的百大好缺,護理師排名47,而專科護理師則是第11名。這麼巨大的落差,讓我感到心痛而不是驚訝。不驚訝的原因是這兩個很相近的職稱,在台灣的環境裡,薪資待遇與工作職責卻有著很大的差異。專科護理師在台灣是新興行業,沒有傳統包袱,反而能夠有合理的空間定義專科護理師的職責。在我看來,台灣的專科護理師比較像是美國的一般護理師,而台灣的護理師仍然陷在傳統想法裡許多不合理的要求框架裡;蔡司長說護理是美麗又傷感。我說這是傷感,但是一點也不美麗!要改變社會上積習已久的觀感是不容意的,但是期望蔡司長至少在立法上好好地審視這個迫切的問題,讓護理回歸護理,明確規範護理師職責,應該是挽救護理士氣、留住護理人才的第一步。護病比在討論護理職場的總總困境時,護理師與病人的比例是一個一般大眾很容意了解與認同的問題。2018年8月13日,位於新莊的台北醫院凌晨發生火災,導致久人死亡,十多人受傷。火災當時,醫院有三十二個住院病人卻只有一個值班的護士。火災是醫療院所少見的意外,但是因為不良的體制迫使護理師要照顧太多病人時,就免不了容意出錯,造成各種的意外,從該給的藥沒給,給錯藥,到疏忽了病人的病危的徵兆;這些錯誤可能無關緊要,也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甚至致命。許多報章雜誌在最近幾年對此議題有熱烈的討論,包括護理界努力推動立法來「診治」台灣這個病入膏肓的護病比、血汗醫院問題。在我看來,護病比是生重病的台灣健保萬病之源——以量計酬的給付方式的產物之一。這也是導致台灣醫療環境畸形發展的主要原因。台灣的醫院要「拼量」才能平衡收支或創造利潤,不肖的醫院於是壓榨員工,高護病比只是巨大冰山浮在海面上的一小角。跟在護理師抗議行列後面,可能還會有醫技人員、藥師等等也要加入抗爭的隊伍。因為健保的以量計酬,台灣的醫生一天可以看診超過百人,與台灣的高護病比狀況相較一點也不遜色。你說這樣的看病方式不會出錯嗎?即使僥倖不出大錯,看病能有品質可言嗎?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健保大幅改革,把醫療的「質」放在「量」之前來酬庸醫院與醫師。唯有把錢用在對的地方,才能鼓勵醫療行為的良性發展。讓護理師成為台灣基層醫療的主角幾年前,我在台灣工作時,同事告訴我台灣婦產科醫生嚴重短缺的問題,醫師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因為沒有新血加入這個行業。這讓我想起好幾年前一部溫馨幽默又感人的英國電視連續劇「呼叫接生婆(Call the Midwife)」。這是根據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貧困的倫敦東區真人真事改編的影集。故事中的「接生婆」其實是一群住在修道院的年輕護士,騎著單車訪視孕婦從產前檢查、接生、到產後媽媽與嬰兒的照顧無微不至。從照顧孕婦,普及到照顧她們的家人、甚至街坊鄰居,這些護士不僅提供是整個社區的大部分醫療照顧,也是社區居民的精神支柱,「Call the midwife」成為他們慌張害怕時的定心丸。這些護士在實質上是提供了家庭醫師的功能;但是當她們遇到超出她們的能力所能處理的問題時,也有醫師及醫院的支援。常常台灣的親友有病痛時,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就醫,越洋詢問我的意見。雖然台灣的大街小巷診所林立,家庭醫師的制度卻是缺如的。蔡司長所倡議的護理走入社區,以及「家庭護理師」的想法,是令人振奮的。比起「呼叫接生婆」故事背景年代,現代醫療架構複雜,包括醫院裡精細的分科、各種高科技的檢查診斷工具,真是會讓一般人特別是在有重病時,不知道何去何從才能得到恰當及時的照顧。我想三十至四十歲已經在醫院工作多年的護理人員,是特別合適在社區裡當「家庭護理師」的。她們可以照顧小病痛,推廣預防醫學,指導病人重病時如何就醫,甚至提供孕婦從產前檢查、接生、到產後媽媽與嬰兒的照顧;讓每個人在慌張害怕時,有那顆「呼叫我的家庭護理師」的定心丸。結語時代的進展讓我們必需改變落伍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讓我們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醫療事業不是工廠的生產線,希望醫療法規制度鼓勵質重於量的行為,才是護病雙贏的政策。
-
2020-05-22 橘世代.好野橘
買保險最怕不理賠!做對這幾件事 申請理賠很簡單
買了保險之後,最怕保險公司不理賠或理賠金低於預期,讓人「奇蒙子」很差。只要搞懂保單條款,確定自己的醫療險內容,並且在申請理賠前做對幾件事,就能讓理賠變簡單。「我明明就是因意外事故受傷,為什麼保險公司卻說,不符合意外險的醫療理賠項目?真是太令人生氣了,保險一點都不保險!」「之前動手術,結果保險公司說,我的手術不是保單所列的項目,無法理賠!」買保險最怕申請理賠時卻不賠,或只是賠一點點,「奇蒙子」很差,讓我們對保險產生了不信任感。過去幾年,筱雲都是自己跑保險公司遞件申請理賠,原則上只要單據完整、符合保單條款的理賠項目,快則7個工作日、慢則10個工作日,保險公司就會把理賠金撥付下來。避免理賠被拒 買實支醫療險最穩當或許是看過太多保險理賠糾紛的新聞,在20幾年前就開始買保險的筱雲,申請保險理賠之前,都會先拿出保單,逐一看清楚條款內容,一來是知道哪幾張可以申請理賠,不至於白跑一趟;二來保單可能是在不同時期購買,像筱雲在20歲、30歲、40歲與45歲時都買過不同的醫療險,主要是因需求改變,例如舊健保時代,住院天數比較長,那時住院日額是重點,筱雲最高曾買到日額8千元。但是,當健保推出DRG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後,住院天數大幅減少,所以筱雲後來買的住院醫療險就以「實支實付」為重,且先後買了兩張,一張是收據正本理賠,一張是可副本理賠。買實支實付醫療險,對於那些早年只買舊醫療險的人尤其重要,因為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醫生採用的治療方法也跟以前不同,舉例來說,脊椎骨折雖然有理賠,但是現在的醫療技術是「注入骨泥」,舊保單卻只理賠「脊椎骨折開放性復位術」,也就是打骨釘的方式,結果就有保戶發生理賠被拒的情形。如果這名保戶當初也有買實支實付,就可以順利申請理賠。不同時期買的醫療險 手術認定不一樣10年前筱雲做了大腸鏡檢查,醫生發現有一處息肉就順便切除。要申請醫療給付時,筱雲先查了保單條款上載明「經直腸大腸息肉切除手術」,因此在申請診斷書時,筱雲除了先跟醫生說「我有商業保險」外,還直接拿保單給醫生看,請醫生按照條款內的病名寫診斷書病因,這樣跟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就比較不會有爭議。此外,有的醫療險包含門診手術,有的卻沒有,而且不同時期的保單,對於同一個醫療行為也會有不同的認定。就拿大腸息肉切除為例,當時筱雲有3張醫療險,其中2張是早期購買,「經直腸大腸息肉切除手術」被認定是「手術」,所以這2張醫療險就用手術給付百分比理賠給筱雲;但有1張醫療險是後期買的,「經直腸大腸息肉切除手術」被認定是門診手術,領到的理賠金就較少。反正記住一個要點:保險公司都是按保單「條款」理賠。只要條款上沒寫,或寫得不一樣,就不會理賠。善良一點的保險公司,當保戶跟他們積極爭取時,或許會採取「打折」理賠。意外扭傷 寫「挫扭傷」才賠如果是因意外事故而受傷,有幾個要點一定要注意:①先確定自己的意外險保單含有「意外傷害醫療保險」,以及「實支實付金額上限」。②申請診斷書,記得先跟醫生說「我有商業保險」(讓醫生知道你要申請保險理賠)。③請醫生將意外事由寫進去,例如因車禍意外事故而導致、天雨路滑摔跤等。診斷證明書寫得越詳盡,越有助於申請到理賠。④開立診斷證明書時,請醫生注意措辭,例如不要寫「扭傷」,而要寫「挫扭傷」。因為在保險公司的認定中,扭傷是自力造成,而非外力,例如走路扭到或閃到腰,並不符合意外險「外來、突發」的理賠條件,但挫傷是有外力入侵,才符合意外險理賠條件。因此,診斷證明書上只要有「挫扭傷」的字眼,就符合意外醫療險的理賠條件。復健看中醫 健保診所才理賠因意外而受傷,除了去公立醫院照X光片、治療外,有些人還會去坊間的國術館、物理治療所復健,或者去中醫診所推拿、針灸,這時候就要注意,因為很多不是登記合格的醫院或診所,不符合保單條款約定的「醫院」定義,保險公司都不予理賠。如何簡單分辨呢?看這家診所有沒有「健保」就知道了。喜歡運動的筱雲,偶爾因運動意外受傷,因為多屬於挫扭傷,後續的復健都找有健保的中醫診所,申請理賠時都不會被拒絕。另外再提醒,到中醫看診,通常沒有住院,只是單純接受治療,而在商業保險中,只有實支實付型的傷害醫療險有針對「不住院、門診治療」予以理賠,所以,申請理賠前,務必確認自己所買的意外險包含實支實付的傷害醫療險。跟保險公司申請醫療險給付,得先扣除健保給付,超出健保的部分,保險公司才會實支實付。※本文摘自《Money錢》官方網站【關於更多保險大小事↘↘↘】。定期型VS.終身型保單 確保老年醫療品質。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5-22 橘世代.健康橘
40+要注意腎功能! 五字訣「自檢是否有腎臟病徵兆」
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統計,2018年醫療支出前10大疾病,慢性腎病排名第一,年花健保約新台幣513億元,國內洗腎人數突破9萬人大關,造成腎病主因之一,是隨著年齡增長,器官功能衰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腎臟科主任楊雅斐指出,腎臟功能有排泄體內廢物、調節酸鹼度、維持體液電解質、維持骨質平衡等,年紀超過40歲,腎功能每年退化1%,水分與電解質改變協調能力較差,再加上銀髮族經常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會讓老化衰退的腎臟更容易受到傷害。楊雅斐表示,由於早期腎臟病不會有臨床症狀、很難被早期診斷,民眾可透過五字口訣「泡、水、高、貧、倦」,注意是否有腎臟病徵兆。「泡」指的是泡沫尿,通常小便出現泡泡,代表腎絲球過濾白蛋白的功能受到損害;「水」則是水腫,體內調節水分或鹽分的能力變差,就容易水腫;「高」是高血壓,可能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衰竭引起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量血壓;「貧」指的是貧血,隨著腎功能的惡化,腎臟會無法製造足量的造血荷爾蒙,進而引發貧血;「倦」則是疲倦,腎臟功能不佳會造成體力的負擔,容易感到倦怠,若是出現長期倦怠就要注意。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去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會安排抽血、驗尿與腎臟超音波的檢查,透過抽血可得知肌酸酐、尿素氮與腎絲球過濾率,評估腎臟功能,驗尿可評估是否有血尿、蛋白尿的情形,超音波則可評估腎臟是否有結構異常、變形或有結石等病變。在飲食方面,腎病患者禁吃楊桃,因楊桃含有神經毒素,慢性腎臟病患食用後,可能出現噁心、打嗝、嘔吐,甚至意識不輕而昏迷。應盡量少鹽、少油、少調味,選擇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在藥物方面,因長輩常合併多種慢性疾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就醫時可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服用的藥物,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楊雅斐也建議家人可製作健康手冊,紀錄就醫狀況,以免長輩記性不好,容易忘記醫囑。另外,也提醒40歲以上民眾,每3年一次有免費健康檢查,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透過血液肌酸酐和尿蛋白的檢測,才能早期發現及治療。【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2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肝炎、肝硬化、肝癌...把握篩檢服務 3撇步助護肝
B型與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最多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後每4人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約13,000人,肝癌更是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大部分肝病並沒有明顯症狀,民眾容易因警覺性不夠而延誤就醫,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慢性肝病以及肝硬化對國人健康衝擊,不容輕忽。年滿45-54歲民眾、40-60歲原住民,可享終身一次肝炎篩檢補助於100年8月開始提供民國55年(含)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自108年6月1日起先放寬年滿40至60歲具原住民身分的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如不符合成人預防保健受檢資格,又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者,則可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60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進行肝功能之「GPT、GOT等項目」的檢查,檢查結果為肝功能異常者,則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驗、追蹤及治療,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逐步邁向消除C型肝炎之國家目標。未來也將視經費狀況,研議調整篩檢對象之可行性。C肝藥費健保出 6千家院所提供便利篩檢我國自106年開始提供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並納入健保給付,且自108年元月起,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因此,民眾如經C肝篩檢為陽性,應儘快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並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不僅能保障自身健康,也是預防肝炎傳播的有效方法。符合資格的民眾善用此項篩檢服務,可至全國6千家提供成人預防保健之醫療院所接受篩檢。養成好習慣 才能真正護肝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透過篩檢能夠早期發現、適當治療,方能有效阻斷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護肝小撇步包括:1.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如避免共用針頭等)2.保持健康體位,包括健康飲食及多運動。3.勿過度飲酒,預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同時應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之場所,落實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加強防護措施,減少感染風險。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
2020-05-21 新聞.長期照護
民眾規劃醫療險,要買足日額才有保障
民眾規劃醫療險,要買足日額才有保障。一般年齡越大越需要醫療保障,台灣人壽今天(20日)指出,分析內部資料,有購買健康險的保戶平均住院一天日額保險金近新台幣2,000元,但61歲以上的保戶平均日額保險金卻未達1,500元,以北部台大醫院單人房每天自費3,600至8,000元為例,長輩住院需選擇單人房型,就得另自付差額,建議民眾規劃保單前,應清楚了解保障額度是否足夠。根據保發中心資料顯示,前(2018)年國人健康險投保率已達300%以上,也就是台灣平均每人有三張健康險,提醒民眾在一般住院時,會有三類費用,包括手術費、雜費、以及病房差額費用,其中病房差額費用若遇到健保房不足時,或是想要醫療期間有個舒服的單人房使用時,自己的商業保險就能支付額外費用,免於擔憂;但若當初健康險規劃不足額之下,屆時仍需補足差額費用的負擔。此外,今年突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越來越多民眾警覺需要檢視家庭成員的醫療保險缺口,台灣人壽則提醒要注意三大保障風險。一、「醫療風險」:赴醫院治療時,若產生健保不給付的額外雜項花費就得自行吸收,以險種來說可以實支實付醫療險支應,在保險額度內以醫院收據來和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依目前醫療水準評估,建議理想住院日額應於3,000元以上,雜費額度應不低於15萬元。二、「失能風險」:於新冠肺炎案例中,有少部分患者出院後出現不可逆的症狀,例如肺纖維化,致嚴重喪失工作能力,可能已符合失能險理賠認定,此時保險公司將每月或一筆給付保險金,彌補收入中斷損失;以目前外籍看護每月費用為參考,換算保險金額月給付金應不低於3萬元。三、「責任風險」:若併發重症導致不幸離開,家庭可能頓時失去依靠,此時遺屬生活費、孩子教育費用仍需持續支出,建議提早以定期壽險或投資型保險拉高個人壽險保障,保險金額可以個人年收入五至十倍做為參考。保單檢視要掌握「安穩傳」三個層次第一層「安」全防護:優先做好保障規劃,風險來臨運用保險金協助個人及家庭度過難關。第二層「穩」定增值:做好第一層防護後,運用保險增值功能達成人生階段目標,例如子女教育金或退休生活等。第三層「傳」愛一世:財富累積一定程度後,可以壽險做為預留稅源的工具,並計畫以保單受益人安排行使繼承,避免爭產糾紛。
-
2020-05-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早期大腸癌 靠大腸鏡免開刀
大腸癌已連續數年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原因不外乎跟飲食西化、肥胖、肉吃的多、菜吃得少等不良飲食習慣有關。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針對50歲至74歲民眾,實施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來篩檢大腸癌,但是,當糞便潛血陽性結果出來時,往往會讓民眾感到憂心,對大腸鏡檢查為之卻步。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糞便潛血陽性者,約一半有腺瘤性瘜肉,也就是大腸癌前病變;約有5%患者可能已有大腸癌。針對潛血陽性的患者,其實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甚至比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患者還來得高,而且這些患者絕大多數都沒有任何症狀。嚴重併發症風險 千分之一對於這種高風險患者,大腸鏡檢查其實是必須且刻不容緩的。雖然大腸鏡檢查較為侵入性,但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是相對不危險的檢查,發生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僅約千分之一。一般而言,藉由潛血陽性而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患者,其中若發現大腸癌,有近一半為原位癌或是第一期大腸癌,治癒率及未來存活率相當高。有腸道症狀 別拖快治療大腸鏡檢查可以進一步確認腸道狀況,若發現有癌前瘜肉或是早期癌等情形,可透過大腸鏡進一步將病灶切除。研究結果也說明,此舉可降低未來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風險。如果有腸道症狀,例如糞便帶血、裏急後重、大便習慣改變或是大便變細等,甚至糞便潛血陽性的患者,應該及早接受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原因、及早治療,以免一拖再拖,造成無法根治的後果。目前針對大腸瘜肉等癌前病變或是早期癌等,可藉由大腸鏡施行瘜肉切除術或是內視鏡黏膜切除術等進行根治,有健保給付,病患僅需負擔部分耗材費用。對於害怕大腸鏡檢查的不適,也有麻醉鏡檢查等選項,讓檢查不再是夢靨。研究顯示,膳食纖維飲食可以防癌,尤其是預防大腸癌的發生。營養均衡、高纖飲食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具降膽固醇、降血脂、降血糖作用,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助,甚至還能控制體重。
-
2020-05-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考慮漲健保費 楊志良:他做不成,其他人更難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確定留任衛福部長,他昨天接受聯合報專訪談時表示,留任之後的重大任務就是調整健保費率,以及在有公平機制的前提下調高部分負擔。對此,曾成功調漲費率且未因此下台的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表示,大家都很佩服陳時中部長,這個時間點提出來討論是對的,而且「如果他做不成,其他人更難做」,祝福陳時中改革成功。現任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衛生署長前署長楊志良2009年上任第一天宣布首要任務就是依法調漲健保費率,隔年將費率從4.55%調到5.17%,是健保開辦15年來第二次調漲保費,為此他不惜請辭下台,後因府院強烈慰留而留任。楊志良今表示,牽涉到健保財務的議題,各界都會有很多的意見,要取得最大的公約數,是最大的難關。雖然他現在也不清楚各界的反應,但「很快錢就會不夠,是確定的」,預估這次應會調高費率。不過根據現在倒三角形的人口結構,楊志良預期漲費率將引起「世代間衝突」,現在漲費率難度比2009年那時還要高。楊志良表示,2009年台灣人口結構是葫蘆型的,中間胖、兩邊小,當時就已經認為如果不調整,健保很難永續。現在人口結構是倒三角形,調整更迫切但難度更大,會衍生代間衝突,因為不論怎麼調,都還是由工作人口來承擔。就像勞保一樣,年輕世代繳的錢是給年老世代用,年輕世代擔心未來自己年老時無以為繼。這種世代間的經濟壓力,又受到疫情影響而更加強烈。楊志良表示,沒有一種方法是完全公平的,因為社會上生產的人減少了,受到不知道還要拖多久的疫情影響,經濟情況已經不是很好,疫情對於未來經濟的影響非常大,不是一年就可以恢復的,所以此時調整保費,可說是挑戰很大。「但他現在提出來是對的!」楊志良說,自己當時漲了保費,沒有人叫他下台,「當時我很幸福(被強烈慰留)。」健保現在該開源還是節流?楊志良語帶委婉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節省,但隨著人口老化,節省還是有限的。健保議題就是「誰當家、誰承擔」,總是得要找到一個衝擊比較小、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法,這需要時間溝通和討論,所以現在提出來討論是對的。
-
2020-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不能碰的議題?下個挑戰 陳時中:調漲健保費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留任衛福部長,他昨天接受聯合報專訪談及未來施政重點,防疫有成,創下有史以來滿意度、知名度最高的他,挾超高人氣,希望發揮善於溝通的專才,挑戰另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那就是調漲健保費率。陳時中直言,「調整健保費用,不是不講的問題」,再過不久,就需面對。健保安全準備金於明年就會低於一點五個月健保支出,陳時中表示,計畫在最快的時間內,讓民眾瞭解提高費率的必要性,進而形成共識。調漲健保費率幾乎是歷任衛生署長、衛福部長不敢碰觸的敏感議題,幾乎每次調漲都以政務官下台為代價,如前衛生署長李明亮。陳時中雖笑說「如果這樣下台也不錯」,但隨即正色表示,不希望每次都因此折損官員,調漲保費應有理性討論空間。為解決健保財務困境,被認為有助抑制醫療浪費的就醫部分負擔最常被提出,但陳時中持保留態度。他認為,調高部分負擔不利貧苦人家,違背健保基本精神,舉例來說,調高部分負擔可能出現,「出得起五萬元的人不用死,出不起五萬元的人就沒了活下去的機會」的殘酷案例。對於部分負擔,陳時中說,「只能調一點點」,例如提高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之前外界提議每次讓患者自付一千元,對許多人來說也許沒什麼,但有人經濟能力不好,連買便當、顧三餐都成問題,怎有能力再付一千元。真要調高部分負擔,陳時中認為,「需有公平機制」,他提出初步構想,先計算國人一年平均就醫次數,這就是上限,例如一年平均十次就醫,從第十一次起拉高部分負擔,且應有配套,排除重大傷病、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陳時中說,「調整健保費率,比較公平。」希望透過理性討論,讓政府、雇主、勞工三方同意,獲得共識。陳時中認為,勞工朋友應該想得深遠一點,提高健保費率,看起來每個月多繳保費,但可加速新藥、醫療新技術引進,實際獲得的就醫保障其實會變多。「如果為了省眼前的一塊錢,可能未來必須多付十元醫療費用。」陳時中以C肝口服新藥為例,健保尚未給付之前,老闆等有錢患者花一百八十萬元完成療程,認為很值得。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如果健保不付,怎可能負擔得起?陳時中強調,很多人認為調高健保費率對勞工不利,事實剛好相反,依照健保規定,勞工、受雇者如果多出一元,政府及資方就必須多出三元,等於多享受三塊錢的健保利益。他表示將盡全力爭取勞工界支持,積極協商溝通,尋求合理的費率調整方案。連九天零確診 三十四天無本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連續九天零確診,累計卅四天無新冠肺炎本土病例。
-
2020-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下一步選市長? 陳時中:找大家踏青、健保防疫期末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人氣旺,昨天親至寧夏夜市知名連鎖滷肉飯餐飲店用餐,頗有政治踩點意味,未來動向是否參選雙北市長?引人聯想。今被問到此事,陳時中表示,目前沒有規畫參選,吃完滷肉飯的下一步,是「找大家去外面踏踏青」,已經在規畫中。陳時中表示,我國防疫的期中考考得還不錯,但期末考還要努力。覺得自豪的部分,可以說這次防疫是全國國民的力量展現,在世界各國封鎖情況下,我們沒有用強制方法,是呼籲配合大家一起來做、抗疫,充分展現台灣人民素質的展現。陳時中說,「我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疫情期中考才剛過,期末考還需要努力」因為不論疫苗或藥物,「我們都還有一些需要等」,也需要把各種獨立事件一件一件處理好,還有健保體制、費率要處理好,「沒有時間想那些事情。」陳時中表示,有關健保費用調整,每一環節都會互相連動,以往國衛院也有相關論壇進行討論。今年健保署跟健保會就會做討論。我是希望在大方面做討論,單一結構下怎樣讓健保更健全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
2020-05-17 癌症.肺癌
晚期肺腺癌 健保給付新標靶接力 延長存活期
肺癌治療有新進展。一名68歲的務農男子,四年前因連續三周頻繁咳嗽而前往大醫院求診,竟被確診為晚期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腦部及骨頭,即遵從醫師安排治療計畫;所幸經檢測結果顯示,本身具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第一線即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不僅成功抑制腫瘤生長,期間也無太大副作用。而今年四月時,老農的腫瘤出現惡化跡象,確認為T790M突變,適逢第三代標靶藥物通過二線健保給付,即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胸腔內科醫師預估,因老農曾使用過標靶藥物治療,未來可望有更長的存活期。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分為四期,臨床上肺癌患者經確診後,約近八成的人為晚期(三、四期),包括有肺癌家族史、空污、油煙等因素,皆為危險因子;而不抽菸者多為肺腺癌,且高達六成具EGFR基因突變的機率,其中女性的比例較高。王金洲說,20年前,晚期肺癌病人很難存活超過一年,雖不能根治、也較不適合開刀,治療上多以標靶治療來延長整體存活率。目前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出現後,發現超過半數患者的整體存活率都超過4年以上,能兼顧較佳的生活品質,且健保署今年4月1日起,也將第三代標靶藥物納入健保,嘉惠第一線已使用過標靶藥物且產生T790M突變的患者。不過王金洲也說,患者也得留意,使用上述標靶藥物可能出現皮疹、甲溝炎、輕微腹瀉等副作用;建議肺癌患者治療前,能進行基因檢測,如EGFR、ALK、ROSE1等基因皆有健保給付,以便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來治療。
-
2020-05-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認識醫療+適當隱私 才不會付出重大代價
最近媒體爆料,台灣某大醫院遭大陸駭客入侵,而且聽說盜取了「蔡X文」的個人醫療資料。某醫師:「那有什麼意思,我有一個病人也是蔡X文,但是X癌患者,也是活著好好的。」近年來,個人隱私權蔚成顯學,很多醫學行為已動輒要保護個人隱私,事實上,物極必反,以這次武漢肺炎病毒為例,台灣防疫工作做得好,就是可以掌握每個人的身份證字號及醫療保險──健保,反觀美國號稱世界強國,但基於個人隱私,沒有全國統一的身份字號,加上各州各自為政,防疫工作自然就困難重重,付出人民寶貴生命的代價。有充分的資訊,醫師才能對病情做充分的判斷,例如有次,有位30多歲的年輕人入院肝指數飆到1000、2000,黃疸指數也飆到10、20,查不出原因,等到出院之後,才查出原來這位病人有愛滋病毒,對感染缺乏抵抗力,報告一出來,害得全病房的醫護人員人人自危,都要去檢測一番。這次武漢肺炎病毒有不少在國外已出現症狀者搭機回國,但隱而不報,連累了機上乘客以及身邊接觸的人。以此觀之,凡事過猶不及,法律規範應以群體的安全為最大考量,過度的強調資安、個人隱私是不對的。但也有些是民眾缺乏正確的醫療知識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例 如有不少人以為與B肝病人一起共食共飲會被傳染,而不敢與對方一起用餐,這是錯誤的。B肝病毒存在於血液及肝臟中,不會在口水內出現,除雙方肢體密切接觸,例如舌吻引起皮破血流,互有傷口,血液中的病毒流到口水中,才可能被對方傳染。反而是A型肝炎是經由飲食傳染,因此共食共飲就不行了。總而言之,對醫療要有正確的認識,對隱私適當保護,但對有關生命安危的醫療資訊,就要特別考量,才不會付出重大的代價。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官員回顧歷史 健保署早想調部分負擔但很難通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確定留任衛福部長,他昨天接受聯合報專訪談時表示,留任之後的重大任務就是調整健保費率,以及在有公平機制的前提下調高部分負擔,例如排除重大傷病、中低收入戶等弱勢,在超過平均就醫次數開始拉高部分負擔。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今表示,高診次部分負擔過去曾經實施但後來取消,兩三年前也曾討論過慢箋藥品部分負擔,但健保會沒有通過。蔡淑鈴表示,目前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是免藥品部分負擔,過去曾經提案到健保會,討論慢箋也要使用者付費,比照非慢箋收取藥品部分負擔。但當時健保會付費者代表認為,慢性病病人是長期都要吃藥的高齡者,如果每次都要部分負擔,會不會付的太重,所以當時就緩議。另有關高診次部分負擔,原先也有這樣制度,但後來因為部分負擔很複雜,還包括檢驗、藥品等,後來在簡化制度之下,就取消了高診次部分負擔,並到定額部分負擔裡面。蔡淑鈴表示,目前健保安全準備金還有1000多億,如果明年沒有調,明年年底就會低於5、600億,也就是低於1.5個月的法定安全準備存糧,後年就會幾乎用完。健保要永續,財務健全是關鍵,要解決簡健保健保財務問題,一種方向是增加收入,一種方向是減少支出、減少浪費,解方需要多元考慮。目前不論哪個方向,都還沒討論到細節,只是一個概念,需要更多大數據分析的資料,會再跟部長討論。蔡淑鈴分析,尤其部分負擔有很多內容可以討論,如果有搭配部分負擔保費,保費的調整幅度或許就就不會那麼高,但還是要明白,這兩者的概念是不同的。調整保費是每個人每個月多出一點,調整部分負擔是每次看病的時候才會付到,影響的對象不太一樣,這也是要衡量的所在,需要更多社會溝通和對話,畢竟牽涉到每個人權益的部分。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108年門診治療痔瘡10大醫療院所
108年門診治療痔瘡10大醫療院所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108年住院治療痔瘡10大醫院
108年住院治療痔瘡10大醫院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林口長庚/痔瘡微創手術 避免肛門後遺症
生活習慣改變,工作久坐、無暇運動、蔬果攝取量不足,造就我國近年痔瘡就診人次達38~39萬餘人。健保統計顯示,林口長庚醫院是收治痔瘡住院患者最多的醫學中心,該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蔡文司指出,並非所有痔瘡患者都需要手術。蔡文司說,坊間有人號稱微創手術,但實際上卻可能是不必要的手術,輕症痔瘡也抓去開刀。事實上,多數痔瘡都能靠調整生活作息等改善,除非嚴重才建議開刀。坊間有許多痔瘡手術廣告,蔡文司說,執刀逾20年,痔瘡手術絕對不是簡單的手術。切除充血的靜脈叢,最怕切到肛門內外括約肌,人體排便透過提肛肌、肛門內外括約肌一鬆一緊作用,讓直腸蠕動完成排便,若手術傷及肛門內外括約肌,也會連帶影響後續排便功能,甚至造成失禁等。蔡文司說,每個人肛門大小不同,手術方式因人而異,以痔瘡嚴重到脫肛的患者來說,傳統手術的切除方式會帶到一部分內括約肌,但術後肛門軸長可能縮短,排便會出現不適感。林口長庚透過精準痔瘡微創手術,首先確認每位患者肛門變形的狀態,在不傷及括約肌的情況下,將痔瘡切除,運用特殊的縫合方式,讓肛門的軸長不要在術後縮短,避免出現類似傳統手術的後遺症,也能保有肛門原本的形狀。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台北郵政醫院/痔瘡門診手術一次解決 幫病人省錢省時間
他應該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執醫20幾年,累積收治十幾萬痔瘡患者,平均每個月收治七、八百人,有時單月甚至治療逾九百人。為何能吸引這麼多人「脫褲獻花」?郵政醫院外科主任、一般及肛門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洪樹玉謙稱,專業、實在、同理心是他看診手術的三大原則,幾乎大部分手術都能在門診完成,盡量不讓病人多花錢,所以鐵粉愈來愈多。大腸直腸外科被喻為「菊花科」,不少名醫大老在診間常板著一張臉,不太理會痔瘡患者提問,不跟病人溝通。洪樹玉指出,肛門屬於私密處,罹患痔瘡已經夠苦惱,如果醫師又兇、不給問,確實會嚇跑很多病人。此外,部分醫院主任級醫師執行痔瘡手術時,常要求病人自付八千元止血醫材,真的用得上嗎?洪樹玉說,痔瘡切除手術不太出血,大部分只需兩塊紗布就能止血,不用多花錢。另外,有些醫師常以環狀切除手術來治療痔瘡,加上釘書針縫合,病人必須自費三萬多元。洪樹玉說,他手術大都為基本款,大部分為門診手術,不用住院,只需支付三百多元健保部分負擔。「醫師應該幫病人省錢、省時間。」他自己診治一名痔瘡患者,平均約需十分鐘,包括看診及門診小手術,例如,結紮、切除小顆的外痔,一次解決問題,病人不必為了手術,再約下一次門診。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痔瘡手術人數 基層院所大勝醫學中心
痔瘡到底需不需要治療,應該開刀嗎?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因痔瘡就醫患者多達39萬餘人,其中以第三級痔瘡最多,第四級最少。痔瘡手術不限於醫學中心,基層院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都能執行。健保大數據發現,108年醫學中心痔瘡手術執行件數不到五千件,低於其他層級,更遠不及基層診所的4萬多件。痔瘡是不少人的夢魘,有人因痔瘡如坐針氈,有人因此排便非常痛苦。痔瘡到底何時需要治療,該選擇何種方式治療?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主任胡煒明直言,除非出血或痛到影響生活,否則沒有必要開刀。第四級女多於男 與懷孕、忍痛有關健保署統計,診斷為痔瘡的患者,近三年以第三級最多,其次為第二級、第一級、第四級。不論是哪一個級別的痔瘡,患者年齡都集中在50歲到59歲,並未因不同級別而有差異。在性別分布上,整體來看是男性多於女性,但第四級痔瘡患者女多於男。換句話說,女性一旦有了痔瘡,嚴重度都比男性來得高。胡煒明認為,這與女性較會忍痛,且加上懷孕是痔瘡的危險因子,讓不少女性產後埋下痔瘡的因子,長期忍痛又沒有調整生活作息等,等到受不了才就醫,往往痔瘡已非常嚴重。小病不擠大醫院 基層診所病患最多健保也顯示,民眾因痔瘡求診的醫療院所,108年門診治療痔瘡案件數有10萬1350件,以西醫基層診所件數最多,多達4萬2840件,第二名是地區醫院2萬7597件,第三為區域醫院2萬6630件,最後才是醫學中心,僅有4283件。若以整體排名,地區醫院層級的郵政醫院居首,同屬地區醫院的耕莘醫院排名第三,沒有任何一家醫學中心排行在前20名以內。健保署支付標準科視察楊秀文分析,民眾認為痔瘡是小病,不會貿然擠大醫院,大多就近求診。案件數特別突出的地區醫院或西醫基層診所,推估是有以治療痔瘡為專長的醫師,吸引患者求診。切除術、結紮術 使用最多分析門診手術方式,傳統的痔瘡切除術為5874件;結紮術為8萬9095件,以郵政醫院最多;注射治療件數為1967件,以耕莘醫院最多;冷凍治療50件,各家醫院執行件數都是個位數。胡煒明說明,痔瘡切除術包含環狀切除術、傳統內外痔切除術以及雷射手術,適合第三級以上患者,部分第一級出血嚴重的患者,則適用雷射手術;結紮術僅針對內痔患者,最適合第一級患者,但第一級患者通常並不需要動手術。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暫時的效果;注射治療透過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變小,同樣也只有暫時效果;至於冷凍治療,因為副作用多,臨床上已經很少使用。住院治療患者 以第四級最多分析住院治療痔瘡的患者,總件數為1萬9293件,以右昌聯合醫院最多,其次為雙和醫院,再者為林口長庚醫院。若以手術方式再細分,以痔瘡切除術住診件數1萬9191件,右昌醫院最多,有723件;結紮術住診僅有90件,林新醫院作8件居冠;血栓切除術僅12件,大千醫院有3件最多。住院治療痔瘡的平均天數為2.37天,楊秀文分析,住院的痔瘡患者大多病情較嚴重,進一步分析住院治療患者接受痔瘡切除術,確實以第四級痔瘡最多,達5750件,其次為第三級4963件,再者為第二級239件、第一級16件。門診切除患者 以第三級最多若分析門診接受痔瘡切除術,以第三級痔瘡最多,1368件,其次為第四級1284件,第二級為288件,第一級為95件。楊秀文表示,痔瘡切除術仍以重症為主。至於痔瘡「要不要動刀」?胡煒明建議,影響生活才建議動刀,而準備接受手術者,建議徵詢第二意見,別貿然動刀,開刀仍有一定風險。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面對痔瘡千萬別自己當醫師 李伯璋:恐延誤癌症治療
這是一個不好說出口的「隱疾」,也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俗稱「十人(男)九痔」。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平均每年有39萬人因痔瘡就診,每年新增就醫人數17萬餘人。多數人不好意思就醫,在狀況不嚴重時還能撐著,直到嚴重影響生活時,才開始尋求解決之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人痔瘡的就醫狀況,由大數據看出哪些醫院擅長哪些手術,作為民眾就醫參考。依據健保署統計,我國痔瘡年齡層集中在50到59歲。健保署長李伯璋說,肛門括約肌隨著年紀愈長愈容易鬆弛,而身體活動量不足,痔瘡也容易上門,年輕人多因生活習慣不佳或懷孕,導致痔瘡出現。李伯璋說,痔瘡的典型症狀為排便出現鮮血,而血液顏色在臨床診斷上是重要依據,鮮血多為痔瘡,若為顏色較深的舊血,要當心癌症的可能,其餘還有痔核脫出、肛門搔癢等。引發痔瘡的危險因子,以便祕、腹瀉為大宗。李伯璋解釋,排便時過度用力,或腹瀉者認為解不乾淨,持續用力也可能增加罹患痔瘡的機會,其餘的危險因子還有懷孕、久坐、久站、愛吃辣、熬夜等。懷孕腹壓增 與痔瘡密切相關根據健保署統計顯示,去年新增確診為痔瘡的女性中,兩年內曾做過產檢者接近一成,8萬7千人中,有8千多人曾做過產檢,年齡集中在30歲到39歲,其次為20歲到29歲,顯示懷孕與痔瘡有密切的關係。李伯璋解釋,懷孕期間,女性腹腔壓力增加,連帶影響腸胃蠕動,許多婦女懷孕後才罹患痔瘡。要避免懷孕期間出現痔瘡,建議多運動,能走動就多走動,並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菠菜、韭菜、金針、茭白筍等,水果類如蘋果、桃子、瓜類等。新增初次確診 以年輕人居多每年新診斷的痔瘡人數平均為17萬人,與整體診斷為痔瘡的人數相比,較為年輕,集中在30到39歲間,且女性略高於男性。李伯璋說,痔瘡依嚴重程度分不同等級,初次確診者,多為出剛出社會一段時間的年輕人,長期生活作息不佳等因素,導致症狀出現。李伯璋說,有些疾病也容易導致痔瘡,像甲狀腺疾病患者,可能因腸胃蠕動不佳,容易便祕,成為痔瘡高危險群。過去診治痔瘡患者時,通常會加驗患者的甲狀腺素,確認是否分泌異常,若是甲狀腺素分泌異常,會先協助治療甲狀腺問題後,再治療痔瘡。輕症保守治療 重症才動刀李伯璋說,痔瘡治療不一定要動手術,他自己也曾是痔瘡輕症患者。當年長期往返台南、台北,搭火車時感到肛門疼痛,是血管栓塞型痔瘡,上班時趕緊請同事協助拍照,自己診斷一下痔瘡嚴重程度,好在是輕症。為了改善疼痛感,每天溫水坐浴5到10分鐘,再搭配外用塗藥,多數可獲得紓緩。李伯璋說,痔瘡分一到四級,被診斷為第一級輕症者,可以先採取保守療法。除非輕症患者已經有大量出血的情況,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才有手術的必要。一般而言,輕症患者應先擦藥,並用溫水泡肛門舒緩症狀,同時改善生活作息就好。不過,有些患者希望透過手術改善痔瘡,常有患者拜託醫師動刀。李伯璋說,痔瘡手術雖然不難,但仍有麻醉風險,且輕症真的沒有必要動刀,痔瘡重症患者才有其必要,開刀僅是改善症狀,最根本的還是要調整生活作息,避免復發。出血未必是痔瘡自行診斷恐延誤癌症治療「面對痔瘡,千萬別自己當醫師。」李伯璋提醒,一旦有症狀就應該就醫。臨床上有非常多的患者,自我認定排便流血僅是痔瘡,「能忍則忍」,加上有些長輩懼怕開刀,又怕醫師,最後是痛到受不了的時候才就醫,但往往就醫時才發現根本不是痔瘡,而是大腸癌。李伯璋說,等到出現疼痛症狀的大腸癌,通常都已經是第三期,甚至是末期,千萬不要拿生命開玩笑,無論是有搔癢感或疼痛感,甚至出血,都應該趕緊就醫。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痔瘡要不要開刀?醫師告訴你選擇用藥或切除治療時機
痔瘡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痛起來也讓人難以忍受,但因發生在私密部位,更難的是向醫師啟齒。不過一旦決定治療,就得依嚴重程度跟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民眾有痔瘡時,若只是微疼痛、少量出血等,症狀屬較輕微,可透過藥膏、藥物、塞劑等方式改善;若已明顯凸出、脫垂、甚至塞不回去時,屬嚴重情況,就須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痔瘡分類上分為內痔和外痔,一般來說以肛門口內1公分處的齒狀線為界,齒狀線以內的稱為內痔區,齒狀線以外則是外痔區,如果內外都發生,則是混合痔。正常情況下,痔瘡並不會流血或感到疼痛,但像是久坐、久站、飲食西化等因素,會導致肛門內的靜脈曲張、肉墊充血腫大而成為痔瘡。一至三級 可用藥物保守治療糠榮誠說,痔瘡臨床上依嚴重程度約分為四級。第一、二級患者肛門偶有不適、出血症狀,或如廁用力時,覺得有肛門有異物感,此階段尚不嚴重,多可直接在門診處理;但到了第三級,則為肛門組織明顯凸出、腫脹,必須用手才能推回;第四級,患者的痔瘡可能已過度腫脹、脫垂,或明顯露出在肛門外推不回去時,應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而在現行痔瘡治療上,若症狀輕微或疼痛、流血及癢感不嚴重,可採保守治療,如多喝水,並多攝取蔬菜、水果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使用軟便劑讓大便比較順暢,不再刺激痔瘡。另外,也有藥膏、塞劑等選擇,來對病灶處局部消炎止痛。也可透過口服消炎藥物消除腫脹、減輕發炎反應,患者用藥約一周後,內外痔症狀便有緩解,且好處是不需住院。傳統電燒術有明顯疼痛感,住院、癒合時間長,健保給付。而到三、四級需手術時,則有傳統電燒術及痔瘡環狀切除術等選擇。糠榮誠說,電燒手術是將第三、四級痔瘡或內外混合痔一併做楔狀切除,再將傷口以縫線縫合,需局部麻醉。雖不會傷及括約肌,但術後會有較明顯疼痛感,醫師會給予止痛藥來止痛。不過患者須住院至少三、四天,忍受疼痛及不便外,一周後需回診,檢視疼痛感、傷口是否仍有出血情形,且需一個月傷口才會完全癒合。環狀切除術痛感低、恢復快,較能根治,需自費。痔瘡環狀切除術是一個較新的技術。糠榮誠說,此技術為透過特殊器械,於痔瘡上約1.5公分處進行環型的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切除,可使痔瘡萎縮、並使脫垂的情形一併改善,尤其是用在內痔切除,較有根治的效果。而該手術標榜為「無痛手術」,術後僅少數患者有極輕微的疼痛感,且基本上一天後就能出院,排便也無障礙,傷口約一周就癒合,患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生活作息。糠榮誠說,此手術各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都很純熟,只是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仍需自費。其他手術微創、雷射須自費,效果不如環狀切除。而在痔瘡的其他手術治療方式上,另有微創、雷射手術,但糠榮誠說,兩者也需自費,且術後效果沒那麼好,疼痛感及癒合時間均比環狀切除術更長,故較不建議。糠榮誠說,痔瘡的症狀多樣,嚴重程度也不一,若民眾決定以手術治療,但本身腎、肝功能不佳或有嚴重貧血情形,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痔瘡的分類1. 內痔第一度:痔核膨出在肛管內。第二度:痔核可自行縮回,發生在解大便時。第三度:痔核需用手推回,嚴重一點的,只要一用力或過度疲勞就會發生。第四度:痔核脫出是永久性的,會主訴有直腸飽脹感。2. 外痔痔瘡的治療1.保守療法預防便祕:無刺激性的輕瀉劑、高纖維食物、每天早餐後再喝杯冷開水,可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局部用藥、溫熱療法:溫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鐘。2.橡皮圈痔結紮術(門診治療,免住院開刀)適用範圍:第二、三級中度內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為目前效果好且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3.電刀切除術(枯痔療法,門診治療)適用範圍:第一、二級中度內痔及輕度外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效果好,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需局部麻醉)。4.住院手術治療適用範圍:第三、四級痔瘡(內痔)及中度、重度外痔。5.痔瘡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暫時的效果。6.注射治療注射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變小,容易造成感染。只對輕微的內痔有效,而輕微的內痔只要保養即可,不用治療。7.冷凍治療容易造成肛門組織深度壞死。30年前醫學中心已放棄用冷凍治療。坊間常有痔瘡診所標榜用雷射及冷凍治療來吸引病人,而且收費昂貴,病人常得不償失。資料來源╱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
-
2020-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專訪鐵人部長/疫調難 陳時中考慮掃條碼取代實名制
南韓夜店梨泰院近日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傳出逾三千顧客留下不實資訊,使官方疫調與病毒圍堵工作面臨艱鉅挑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認為,南韓經驗顯示,實名制恐引發民眾憂心個資洩漏、留下假資訊,我國或許可考慮不留姓名,改採掃描個人手機的QRcode條碼,只留下正確的聯繫方式。我國逾一個月未出現本土確診病例,指揮中心宣布啟動防疫新生活,逐步鬆綁各項社會活動。不過考量日後可能因著國境開放使疫情再起,為便於疫調,指揮中心考慮針對民眾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採取「實名制」,也就是留下個人聯繫資訊,不過實施形式仍在斟酌中。陳時中表示,文化部、展覽館場等公家機關活動規範民眾刷身分證入場,或者由中華職棒公司等較具規模的公司留下民眾個資,個資洩漏等問題較小。相對來說,私人舉辦的熱門音樂會、私人經營的酒店場所如要留下民眾個資,個資保護與民眾擔憂問題恐怕較大。他說,南韓夜店事件帶給台灣很大的警惕。就衛生主管機關的立場而言,只盼發現確診者時能快速掌握其接觸者的正確聯繫方式,接觸者的姓名倒不是很重要。「如果不留姓名、只留電話,大家會不會較傾向寫下真實資訊?」陳時中笑說,自己是老人、對手機科技不熟悉,或許可考慮改採掃描個人手機的QRcode條碼等方式,一刷就能留下正確的電話號碼,這對於手機打字慢的老人家來說也很方便。台灣善用數位科技輔助防疫,但涉及使用個資的措施越來越多,包括於健保卡陸續註記旅遊史、醫事工作者、長照機構工作者、長照機構住民與航空業機組員等。對此,陳時中表示,病人就醫時將健保卡交給醫療機構,相當於病人同意醫院檢視卡片中的個人資料。醫師詢問病人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等資訊時,病人有充分告知的義務,因此才將國外旅遊史與高風險職業別等資訊註記於健保卡,且註記資料只留一個月左右就會銷毀。
-
2020-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專訪鐵人部長/陳時中下一個挑戰 可能比防疫還困難
防疫有成,陳時中成為我國有史以來滿意度、知名度最高的衛福部長,挾著超高人氣,他即將挑戰另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那就是調漲健保費率。陳時中接受聯合報專訪時直言,「調整健保費用,不是不講的問題」,再過不久,就需面對。調漲健保費率幾乎是歷任衛生署長、衛福部長不敢碰觸的敏感議題,每次調漲,就會折損一位政務官,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就在宣布調高健保費率後請辭下台。對此,陳時中表示,希望在他任內打破這項折損官員的隱性慣例。對於這個燙手山芋,即將接任第二任衛福部長的陳時中並未迴避,將採取直球對決,希望發揮自己善於溝通的專才,讓民眾瞭解提整費率的必要性,進而形成共識。為了解決健保財務困境,日前民進黨立委、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提出提高部分負擔方案,對此,陳時中持保留態度,且有具體想法。他認為,如調高部分負擔,不利於貧苦人家,違背健保基本精神。舉例來說,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提高就醫部分負擔就可能出現「出得起五萬元的人不用死,而出不起五萬元的人就沒了活下去的機會」殘酷案例。對於同為執政黨立委所提方案,陳時中說,「只能讓一點點」,不可能全盤接受,例如提高檢驗項目部分負擔,之前外界提議每次患者自付一千元,對許多人來說,這根本沒什麼,但有些人經濟能力不好,連買便當、顧三餐都成問題,怎有能力再付一千元。如真要調高部分負擔,陳時中認為,「需有公平機制」,他提出初步構想,先計算國人一年平均就醫次數,這就是上限,例如一年平均十次就醫,從第十一次起,才拉高部分負擔,且應有配套措施,排除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相較之下,陳時中說,「調整健保費率,比較公平。」,希望透過更理性的討論,達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讓政府、雇主、勞工等三方同意,獲得共識。陳時中認為,勞工朋友應該想得更深遠一點,提高健保費率,看起來表面上每個月要多繳一些保費,但實際獲得的就醫保障會比較多。調升健保費率,增加健保經費,就能加速新藥、醫療新技術的引進速度,造福更多患者,陳時中說,「健保大水庫不夠,就無法投資新藥、新技術。」「如果為了省眼前的一塊錢,可能未來必須多付十元醫療費用。」陳時中以C肝口服新藥為例,健保尚未給付之前,老闆等有錢患者花一百八十萬元完成療程,認為很值得。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如果健保不付,怎可能負擔得起。陳時中強調,很多人認為調高健保費率對勞工不利,事實剛好相反,依照健保規定,勞工、受顧者如果多出一元,政府及資方就必須多出三元,等於多享受三塊錢的健保利益,未來將盡全力爭取勞工界支持,積極協商溝通,尋求合理的費率調整方案。
-
2020-05-17 癌症.淋巴癌
健康醫點靈/淋巴癌新標靶藥物 副作用小、健保給付
花蓮一名86歲吳阿嬤每天游泳運動,7年前發現罹患罕見惡性淋巴癌「被套性淋巴瘤」,用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1年半,再度復發,經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評估,使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標靶藥物,腫瘤未再復發,吳阿嬤不僅回歸正常生活,也能繼續運動。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表示,吳阿嬤罹患高惡性度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好發在50至70歲長者,男性又比女性多3倍,因初期症狀不明顯,7成病患確診時已是後期,並出現淋巴結腫,常見侵犯部位為血液、骨髓、胃腸道、脾臟等等,是一種長期、復發率高的淋巴癌。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威翰指出,以化療做為第一線治療,因噁心嘔吐、掉髮、疲倦等副作用,讓中高齡癌友易心生恐懼、難以承受,容易消極不治療或自費昂貴的標靶藥物,造成心理和經濟負擔。納入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標靶藥物,黃威翰說,可抑制惡性B細胞生長及生存,使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且副作用小,只有1成患者使用後有輕微腹瀉及心律不整。不過,健保給付有門檻,患者需經至少1種化療或標靶治療無效再復發,經審查最多可給付13個月。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包含食欲差、體重減輕、體力差,或夜間莫名盜汗等,易誤以為是老化現象。黃威翰提醒,可到醫院找出病因,若是淋巴結腫大,需盡速就醫檢查。
-
2020-05-16 癌症.肺癌
男子連續咳嗽3周求診 竟是晚期肺腺癌
年近70歲的男子,連續咳嗽3周,赴大醫院求診,竟被確診為晚期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腦部及骨頭。所幸接受治療之後,發現他體內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接受合適的標靶藥物後,恢復狀況良好。但今年4月,腫瘤出現惡化跡象,確認為T790M突變,適逢第三代標靶藥物通過二線健保給付,可接續治療。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表示,第一線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中,每三人就有兩人會產生T790M突變,用藥前先確認是否基因突變,因此,第一線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可先清除大部分的變異基因。不過,用藥後仍會出現抗藥性,當抗藥性出現後,再接力使用專門對付T790M的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逾半數患者整體存活時間可達4年,不僅是目前存活期最長的治療方式,在使用標靶藥物的情況下,也能兼顧較佳的生活品質。王金洲表示,日前健保署公布將第三代標靶藥物納入健保,進一步嘉惠第一線已使用過標靶藥物且產生T790M突變的患者,可望延長晚期肺腺癌的存活期。王金洲表示,第三代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的副作用較小,但一旦產生抗藥性,進入二線僅能仰賴化學治療,在肺腺癌年輕化的趨勢下,對於本來應該享受人生或是衝刺事業的族群來說,若因治療而受困醫院,是一大遺憾。
-
2020-05-16 養生.聰明飲食
茄紅素沒用、β胡蘿蔔素竟提高癌症風險?哈佛博士:2種你以為健康的營養素真相
β胡蘿蔔素會提高罹癌風險1990年代時,含有β胡蘿蔔素的清涼飲料曾經風行一時。但是現在呢?強調含有β胡蘿蔔素的飲料似乎是消聲匿跡了。我個人並不認為這是單純的流行與過時的問題。最近不太常見到含有β胡蘿蔔素飲料的原因,應該是經由研究結果得知,含有β胡蘿蔔素的飲料對健康並沒有好處,反而還有害健康。1970年代前,調查生活習慣與癌症病發相關性的研究指出,大量攝取黃綠色蔬菜及水果的人,比較少罹患胃癌或肺癌,於是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黃綠色蔬菜及水果富含β胡蘿蔔素,所以能預防癌症。到了1990年代,以抽菸者及暴露在石棉環境的人為對象,進行了評估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保健食品效果的隨機對照試驗。根據該結果發現,β胡蘿蔔素(+維生素A)不僅不能預防肺癌,反而還提高肺癌的風險,若繼續進行該研究,將面臨醫學倫理問題,因此該研究不得不提早中斷。問題還不只如此,另外有報告指出,β胡蘿蔔素甚至還會提高死亡率及心肌梗塞的風險。附帶一提,根據之後的研究已明瞭,和男性相比較,β胡蘿蔔素對女性的健康危害有可能更大。除此之外,還有諸多與β胡蘿蔔素有關的研究正在進行中。根據彙整多個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後的統合分析報告指出,攝取β胡蘿蔔素保健食品約提高膀胱癌發生率50%,增加抽菸者罹患肺癌與胃癌的風險10-20%。另外還知道,將β胡蘿蔔素作為保健食品來攝取,死亡率約增加7%,對飲用酒精飲料的人則有提高腦出血風險的可能性。我們從這些研究可以發現,攝取黃綠色蔬菜雖然可以降低生病的風險,但是攝取提取自黃綠色蔬菜的β胡蘿蔔素成分,別說促進健康了,反倒提高罹病的危險(10)。為了健康著想,關注「食物」比關注「成分」來得重要,這些研究是促使我們認識這件事的契機之一。茄紅素有益身體健康?應該很多人在電視節目等媒體上,看過或聽過「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所以有益健康」的說法吧。但茄紅素真的對身體好嗎?其實和β胡蘿蔔素的例子一樣,以「食物」來看,番茄對於維持身體健康絕對有一定的幫助(蔬菜雖然有助健康,但是並未有番茄特別驚人成效的證據),更遑論也沒有證據顯示,番茄中的茄紅素「成分」有益身體健康。確實有研究測量血中的茄紅素濃度後,得到了該數值與癌症、心肌梗塞有相關性的結果。只不過攝取茄紅素萃取而成的保健食品,沒有證據顯示它有預防癌症或心肌梗塞、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可能有降低LDL膽固醇等血液方面數據的效果,卻沒有實際能預防疾病的證據)。雖然比反而增加罹癌、死亡率的β胡蘿蔔素來得好一點,但也可能像β胡蘿蔔素,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對健康有害的結論。既然沒有證據證明茄紅素有益健康,那麼大眾也沒有必要為了追求健康而拚命攝取茄紅素。延伸閱讀: 健保將有重大改革!做檢查、拿藥恐變貴...健保署長李伯璋:分3階段調漲,讓民眾痛一下●書籍介紹科學實證 最強飲食:UCLA博士醫生的世界級研究數據,14天改變你的身體!作者:津川友介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19/02/15作者簡介/津川友介(Tsugawa Yusuke)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內科學副教授。東北大學醫學院畢業,取得哈佛大學碩士(MPH)及博士(PhD)學位。曾任職於聖路加國際醫院、世界銀行、哈佛大學,2017年起擔任現職。持續在個人部落格《醫療政策學×醫療經濟學》,傳遞與醫療有關的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