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3歲中小企業老闆近幾年常腹瀉卻不以為意,直到腹瀉合併黏液和血液,才趕緊安排大腸鏡檢查;另名45歲家庭主婦,更是每天腹瀉高達20次,2人都以為是壓力過大導致腸躁症,但都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經透過藥物治療、培養良好習慣,終於能和疾病和平共處,降低日後癌化風險。
兩患者主述的症狀都是跑廁所次數多,該名企業老闆甚至形容「「跑廁所次數比接電話還多」」當他們獲知潰瘍性結腸炎為罕見重大疾病,且無法治癒、未來癌變機率高,當下均無法置信,甚至情緒激動的否定、崩潰、大哭,經詳細衛教並配合治療後,兩人才破涕為笑,學習與疾病共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張家熙說,除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長期為潰瘍性結腸炎所苦,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前總統小布希的弟弟馬文布希等許多名人也深受其擾,故潰瘍性結腸炎也被暱稱為「總統病」。
他說,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腸道發炎疾病,致病機轉不明,推測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失調、腸道共生菌失衡、飲食、壓力等因素有關,好發於20歲左右年輕人,以及50至60歲中年人,通常會出現持續腹瀉、嚴重腹痛、解血便和黏液便,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並可能造成腸道出血、腸道穿孔,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等併發症。
張家熙說,潰瘍性結腸炎症狀類似腸躁症,都可能出現腹痛腹瀉、排便情況與型態改變、糞便帶有黏液或帶血等症狀,常與情緒和壓力有關,在鑑別兩項疾病時,需要透過綜合病史、臨床表現、抽血和糞便檢驗、大腸鏡檢查合併組織病理切片方能確診。
治療上,輕度患者會使用抗發炎藥物治療,以降低發炎對腸道造成的破壞,重度患者則會使用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若仍然無效,就須透過生物製劑治療,以協助修復腸黏膜,降低未來癌化的風險。
他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過於刺激、油膩或引起脹氣的食物,多補充鐵質、葉酸改善貧血症狀,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助腸黏膜修復,同時切記症狀改善也不可擅自停藥,需長期回診追蹤,才能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