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保健品
共找到
258
筆 文章
-
-
2020-12-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降低血壓、膽固醇和發炎?蜂王乳真的對健康有益嗎?
讀者王先生在2020-11-1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博士:常常上你的網站瀏覽,覺得每次閱讀都令人獲益良多。內人年近50,自覺月經週期慢慢不穩定,然後也有潮紅的症狀,於是她開始服用蜂王乳並且感覺症狀獲得改善。我上網查閱蜂王乳的功用,發覺這真的是無所不能的食品,但又有些副作用令人擔心,想請問博士這些宣稱的效果都是真的有效且安全嗎?謝謝。上面的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發表在《營養新知》網站,2020-5-12更新的文章,標題是:蜂王乳的10種功效及副作用(7禁忌與10症狀請避免使用)。首先,我希望讀者能認清,《營養新知》是一個假借提供營養新知之名來推銷保健品的網站。它在每一篇文章的最後面都會建議您去購買iHerb這家公司的保健品,也會提供這家公司的折價卷。儘管它在每一篇文章裡都會提供很多科學資料來佐證這些保健品的功效,但問題是,大多數讀者根本就沒有能力來判斷這些科學資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要知道,科學研究,包括醫學和營養學,都是循序漸進的:先從試管,然後到細胞,然後到動物,然後到人體。而縱然是到了人體試驗,也還是有分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很不幸的是,絕大多數的保健品是連動物試驗的階段都還沒達到,就拿出來賣,但是,《營養新知》這個網站卻把這樣的研究都當作是《有效》的科學證據。例如,在這篇蜂王乳的文章裡,就有10個《有效》的小標題:降膽固醇,促進健康,有益血糖控制,有益全身性紅斑狼瘡,有益乾眼症,有益口腔黏膜炎,改善經前症候群,改善皮膚老化,改善更年期症狀,改善癌因性疲倦症。儘管在這些小標題下面的內容裡偶爾會給一些警語,例如《仍需長期大型試驗進一步驗證》,但很不幸的是,普羅大眾就只會注意到小標題裡那些《有效》的字眼。好,我們現在可以來討論蜂王乳是否真的是無所不能。在那篇《營養新知》文章裡的第一段是:「蜂王乳(Royal Jelly)是蜜蜂下頜和下嚥腺分泌的一種白色或淡黃色的乳脂物質,這是女王蜂在幼體和成年階段唯一的食物」。看到沒有→《女王蜂唯一的食物》。這就是讓很多人意亂情迷,無以自拔的一句話。尤其是女性,更是以為吃了蜂王乳之後就會變得像女王一樣美艷動人。可是,你有沒有看到《營養新知》那篇文章裡的另一句話:「女王蜂每天可產下2000-3000個蛋」?所以,你希望自己也能每天產下2000-3000個蛋嗎?我希望讀者能認清,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特有的生長機制。牛吃草可以長得碩壯如牛,但人吃草則會死不瞑目。對蜜蜂有益的東西,不見得就會對人類有益。更可笑的是,儘管《營養新知》那篇文章聲稱,而大多數人也以為,女王蜂是吃了蜂王乳才會成為女王蜂,但事實並非如此。頂尖的科學期刊Science在2015-8-28發表A dietary phytochemical alters caste-associated gene expression in honey bees(飲食植物化學成分改變蜜蜂階級相關基因的表達)。這項研究發現,所有雌性的蜜蜂幼蟲在孵化後的前三天都是吃蜂王乳,但是,到了第四天,除了女王蜂之外,其他的幼蟲就開始吃花粉和蜂蜜,而花粉和蜂蜜裡所含的植物化學成分p-cumaric acid(香豆酸)會抑制卵巢的發育,從而使得這些幼蟲無法變成女王蜂。換句話說,女王蜂之所以能成為女王蜂,並不是因為牠吃了蜂王乳,而是因為牠沒有吃到花粉和蜂蜜。不管如何,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是頂尖的癌症研究和治療機構,而它有提供非常詳盡的有關蜂王乳的資訊。它開門見山就說:「實驗和動物研究表明,蜂王乳可以降低血壓,膽固醇和發炎。 但是,人體研究非常有限,沒有提供充分的有益證據。」歐洲食品安全局(相當於美國的FDA)也有發表關於蜂王乳的意見。它表示當前的證據並不支持食用蜂王乳會帶給人類健康益處的說法。至於讀者王先生提到的《內人年近50,自覺月經週期慢慢不穩定,服用蜂王乳並且感覺症狀獲得改善》,我們先來看一篇4個月前(2020-7-20)才剛發表的綜述論文Royal Jelly—A Traditional and Natural Remedy for Postmenopausal Symptoms and Aging-Related Pathologies(蜂王乳—一種停經後症狀與衰老相關疾病的傳統和自然療法)。它說:「蜂王乳在更年期的影響是一個進行了許多研究的實際主題。 不幸的是,只有少量的人類臨床試驗,而絕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切除卵巢的動物模型上實現的。」我們再來看一篇2018-4-29發表的研究論文Royal Jelly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Menopausal Symptoms Such as Backache, Low Back Pain, and Anxiety in Postmenopausal Japanese Women(蜂王乳補充劑改善了日本停經後女性的更年期症狀,例如背痛,下背痛和焦慮)。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發現蜂王乳能改善更年期症狀,但很不幸的是,這項研究的人員和經費都是出自一家蜜蜂產品公司(Yamada Bee Company),所以缺乏可信度。總之,蜂王乳的吹捧是一回事,現實則是另外一回事。不過,既然王先生的太太《感覺症狀獲得改善》,那就相信感覺吧。原文:蜂王乳的吹捧與現實
-
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降血脂藥停藥率高達一半 醫師憂增加心肌梗塞風險
一名60多歲的邵大哥有三高問題,尤其血脂太高需固定服藥,結果經朋友介紹某保健品很有效,就不吃藥,想說改吃保健品搭配飲食控制應該沒問題,沒想到過了幾個禮拜,突發心肌梗塞,一度心跳停止,家人趕緊送醫急救撿回一命,他大呼:「以後再也不敢亂停藥了!」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文鍾強調,患者應規律服藥,高血脂用藥一旦任意停藥,會增加中風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機率。每五人就有一人膽固醇異常 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高血脂在台灣的盛行率是21.8%,因為健康意識抬頭,很多民眾都藉由健檢評估膽固醇水平,但根據最新的健保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及粥狀動脈硬化心血管病人,吃一吃就自己停藥,將自己暴露在極大的風險當中。身為研究者之一的陳文鍾主任說明,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 LDL-C)太高,即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其他年紀大、抽菸、停經婦女、肥胖等也都是高危險群。血脂高的病人 更容易再次心肌梗塞陳文鍾主任指出,一旦發生心肌梗塞,3年內有20%的機率再次住院。許多患者不願意吃藥,想藉由改變飲食、運動來調整,「事實上只有10-20%的輕症患者可因此改善,且生活型態調整不易,還是要配合醫囑治療。」台灣在高血脂治療上相當不足,達標率低,停藥率高。他強調,規律持續用藥才能妥善控制血脂,有動脈硬化疾病或糖尿病患,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 mg/dL以下,而更高風險族群,如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疾病,建議控制在70 mg/dL以下,才能遠離心肌梗塞、中風威脅,此為國際醫療共識。保健食品 無法取代藥物目前治療藥物以Statin(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為主流,且科學證據充足,常見的副作用為肌肉痠痛,依陳文鍾主任臨床經驗,發生機率不到5%,若病人發生肌肉痠痛狀況, 因個體狀況不同, 應回診由醫師評估, 依病況調整適合的治療策略。高血脂不像血壓可以自行在家測量,民眾容易輕忽,或認為保健食品可以取代藥物,他強調,「藥品皆是經過臨床試驗證實療效才能取得藥證,而保健食品並非藥品,非以治療為目的,也無法取代臨床藥物治療。」呼籲民眾若想調整用藥、停藥,都需與醫師討論,千萬不要自行停藥。
-
2020-11-13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有3次報警,12個意想不到的預兆 提早知道能救命!
昨天,一位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分享了一個案例:“這是一位35歲的心梗患者,到醫院的時候情況就已經不好了,根本沒有機會去手術或溶栓治療。”“患者最近十來天一直後背疼痛,每次五六分鐘,一會就能好,他覺得就是受了風寒,或者五十肩,在家裡找了幾貼膏藥貼著。貼完也搞不清管事不管事,有時候就不疼了,但時不時的還會疼,妻子害怕是心臟問題,勸他到醫院看看,他說自己年輕,能吃能喝,怎麼會得心臟病呢?就這樣,並沒有到醫院......”“某天下午還沒吃晚飯,患者突然覺得後背疼痛加重,渾身涼汗,胸悶憋氣,隨後突然就癱在那了,之後家屬趕緊撥打急救電話。醫生趕到後,患者血壓都測不到,趕緊輸升壓藥,做了心電圖急性心梗,一秒鐘沒耽誤,但是在半路上心臟就停跳,開始心肺復甦,送到急診繼續搶救也沒救過來。”“三四十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多人得冠心病,在醫院實習的時候三個月遇到一個心肌梗死就不得了,而現在每天都能遇到這些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葛均波感嘆到。心梗有三次報警,發現任何一次都能救命!心梗可以說是疾病中非常重的一種,心血管王醫生提醒,心梗其實有三次報警,就看大家有沒有聽到「報警聲」。第一次報警:無聲的報警如果生活不夠健康,就容易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越來越近,離冠心病越來越近。這是第一次報警,但這次報警,不是那麼聲勢浩大,而是潛移默化的在報警:長期抽煙酗酒、久坐不運動、肥胖、不健康飲食、熬夜壓力大。如果這些習慣越多,那麼說明得冠心病的風險越高,所以一定要盡快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如果父母在55歲之前得過心肌梗塞或放過支架打過橋,也需要注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述這些人都應定期查查血壓、血糖、血脂,如果發現三高一定要積極正規控制,並長期監測。所以有家族史、高危因素、三高等,是心梗第一次報警,這次報警很友善,不會造成很大傷害,只要足夠重視,就不會發生心梗。但如果若無其事,心血管狹窄就可能進一步加重,甚至發展為冠心病,甚至發展為心肌梗死。第二次報警:明知三高不控制,或已知冠心病而未正規治療有很多人明知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但是卻從不在意。殊不知,三高會導致血管垃圾加速增加,進而導致心血管狹窄,引起冠心病。或者已經確診了冠心病,不按照正規的方案治療,甚至選擇什麼保健品來治療冠心病。最終會導致冠心病加重,甚至形成血栓,引起冠心病。所以,要主動的測量血壓、血糖、血脂;三高不控制就是心梗早期的報警;冠心病不正規治療,就是心梗在報警。第三次報警:反復發作心絞痛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心絞痛,每一次心絞痛都可能是心肌梗死最後一次報警!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錯過了一次次報警,最終導致心肌梗死發生,甚至導致有人死亡呢?原因可能在於,有些心梗症狀,被患者忽視了。就好比上面的患者,最近心臟報警了好多次,可是他一直以為是後背疼痛,根本不覺得是心髒病,於是就沒有去醫院看病。事實上,心絞痛并不僅僅是心前區疼痛,有一些心梗預兆,完全意想不到,但是卻能要命!記住!這12個意想不到的心梗預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健從事臨床工作20多年,做過8000多例手術。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有個習慣,每次術後都會仔細問患者,你感覺手術前後,身體上有哪些變化?哪些症狀改善了,哪些症狀不見了?然後驚訝的發現,一些心梗的症狀,完全出乎意料,所有人都一定要牢記。1.雙耳突聾張健醫生說,他接觸的心絞痛患者,有很多都會出現聽力下降,有的雙耳嗡嗡響,術後馬上症狀消失。曾有一個中年男性患者,平時身體還不錯,就是比較勞累,應酬也多。有一次突然發現雙耳聽不見了。到醫院的耳鼻喉科檢查。先給右耳做了手術,但是術後右耳完全失聰。左耳不敢再做,殘存著一點聽力。過了一段時間單位體檢,發現了心臟的冠脈堵塞。到張健醫生這裡治療之後,沒想到他的左耳聽力恢復了!2.臍周疼痛對於心梗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現臍周疼痛,要高度懷疑心梗前兆。一個初冬,老高一早出門遛彎,回來之後就開始肚子疼。開始以為是鬧肚子,到洗手間蹲了很久,也沒什麼成果。疼痛越來越強烈,而且疼的地方很怪,是肚臍周圍。老高實在扛不住了,到了附近醫院掛急診。急診一看老高的年齡,50上下,肚子疼,加上天氣寒冷,體溫不高,高度懷疑心絞痛。很快給他做了心電圖,果然顯示急性下壁心梗。做了血栓抽吸之後,就在手術台上,老高的臍周疼痛消失了。3.腳底疼痛一個山東的老人,急性心梗發作,在張健醫生這裡做了支架手術,開通了血管。術後張健醫生問他,現在心臟舒服了,還有什麼以前有的症狀,現在沒有了?老人想了半天,表示自己之前走路老是腳底疼,走不到兩根電線桿的距離,腳底就像踩了釘子一樣,扎得生疼。現在沒有了。張健醫生表示,這種症狀雖然不多見,但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都反映會出現腳底針刺一樣的疼痛。4.睜不開眼睛張健醫生曾接受過一位石家莊中年男性患者,8年睜不開眼睛,四處求醫。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為他檢查評估之後,發現是心衰。造影檢查,心臟上的一根重要血管,前降支,堵了99%。馬上手術通開。術後神奇的是,病人的眼睛睜開了。雖然目前無法考證心臟缺血和眼睛之間的關係,但是張健醫生提醒,如果眼睛突然看不清了,甚至睜不開了,也要關註一下心臟。5.左腿酸麻脹疼左腿酸脹,對於高危人群,也要警惕心梗。張健醫生的一位山東女性患者,術前幾個月,她的左腿一直酸麻脹疼,針灸拔罐都沒什麼用。直到體檢發現心血管堵塞,做了手術,術後患者的腿居然不疼了。6.胸口像被膠帶纏繞胸口感覺被膠帶纏繞,或有一種被束縛感,要當心是心梗的預兆。一個房地產老闆,總覺得胸口像是纏了一圈透明膠帶。說不上來的束縛感,一直查不出問題。找到張健醫生之後,確定他是心肌缺血,針對心血管做進一步檢查,果然是心血管堵塞。而在治療之後,奇怪的症狀也消失了。7.牙痛張健醫生提醒,牙痛,尤其是高危人群,先要排除心肌缺血的問題,尤其是牙痛的部位確實存在牙病,特別容易誤診漏診。有一個長春的患者,經常發作性左下頜牙痛。在口腔科查過多次沒有問題。後來在張健醫生這裡診斷心肌缺血。做了手術打通了血管,牙痛也隨之消失了。8.頭暈頭暈是很多疾病中都能見到的症狀,也可能是心梗的徵兆。曾有一位內蒙的患者,頭暈多年。顱內造影,CT,磁共振等等各種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後來找到張健醫生,做了冠脈的介入治療。沒想到術後頭暈症狀很快緩解並消失。9.肩胛骨疼一個女性患者,總說她的肩胛骨好像漏風一樣,絲絲地疼痛。開始以為是類風濕,但是機緣巧合檢查了心血管,發現是心血管的問題。經過治療之後,肩胛骨也不疼了。因此,高危人群伴有肩胛骨疼痛的要注意,這可能是心梗的徵兆。10.左上肢無力北京的孫先生總感覺左上肢無力,並伴有酸麻脹痛的感覺,活動按摩沒有任何效果。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經過檢查,基本確定他的左側上肢酸麻脹痛,就是心肌缺血的表現。在狹窄處做了一枚支架後,左上肢無力的症狀馬上消失了。張健醫生表示,左上肢無力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表現就是左側肩胛骨和左上肢的難受,酸脹,有的使不上力氣,檢查發現是心肌缺血。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改善之後,症狀很快消失。11.突然變懶,乏力這個症狀在高齡老人當中比較常見。而且沒有其它心梗症狀與不適,唯一的感覺就是乏力,嗜睡,不想動,這時就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問題。12.頭疼高危人群伴有頭疼的,也要注意可能是心梗的徵兆。山東一位老年女性後腦勺疼,活動走路就會頭疼。圍繞頭疼和血壓做了很多檢查治療,沒有發現問題。後檢查心血管,發現右冠出現嚴重狹窄而且鈣化。處理之後,頭痛消失了。走遠走急走快,頭也不疼了。所以對於心梗,不能只關注是否心疼、胸悶。記住這些,我們就能在巨大危機來臨之前,識別早期信號,及早採取措施,避免日後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最後,記住:一旦出現心梗徵兆立即致醫院就醫!搶救心梗這樣突發的凶險疾病,時間就是生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葉黃素什麼時候吃?預防黃斑部病變 眼科醫師曝「黃金時間」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老是覺得眼睛痠澀、眼窩脹痛嗎?每次點開手機的「螢幕使用時間」,顯示的使用時間常高得讓你不敢面對?上班用電腦、下班滑手機,根據眼科醫學會調查發現,國人每日平均使用手機、電腦、電視的時間已經飆升到9.4個小時!用眼過度產生的眼睛疲勞,讓許多人年紀輕輕就有了老年人般的視力。就有眼科醫師發現,近年來門診中的年輕族群有增加的趨勢,都是因為3C產品的使用率增加,造成民眾罹患高度近視以及眼部病變的現象越來越多。兒童長期使用3C傷視力 近8成高中生都是近視眼眼科醫師陳逸川表示,由於現代人高度仰賴3C產品,幼兒接觸3C產品的年齡層也下降,因此兒童近視的比例增加。根據統計,小一學童有20%近視,小六學童有60%近視,國中生有77%近視,高中生則有80%近視。不可不知的是,長時間用眼易造成高度近視(超過600度以上),眼軸會增長,使視網膜變薄,罹患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的風險高於一般人好幾倍。葉黃素可延緩黃斑部病變 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陳逸川醫師指出,想保護眼睛,延緩黃斑部退化可適時補充葉黃素。葉黃素是1種營養素,聚積在視網膜的黃斑部,年紀越大、近視越深者,相對需要越高的劑量。然而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葉黃素,需靠飲食來攝取,因此平時可多食用深綠色蔬菜、紅蘿蔔,而富含Omega-3的深海魚類也可降低黃斑部病變的風險,盡量三餐飲食均衡、不偏食。然而現代人工作忙碌、飲食精緻,加上外食族多,往往無法做到飲食均衡,因此可斟酌補充葉黃素保健品。吃葉黃素保健品 慎選品牌、吃對時間很重要陳逸川醫師進一步說明,葉黃素是1種抗氧化劑,能幫助抵抗讓人體老化的自由基,並吸收藍光或紫外線,因此有助於降低黃斑部病變機率。葉黃素又可分為酯化型跟游離型,前者分子較大,需透過腸道酵素分解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吸收速度較慢;後者分子小,可直接被腸道吸收,吸收率平均較酯化型高23%。陳逸川醫師提醒,保護眼睛要及早,日常閱讀姿勢要正確,並與書本保持35公分之距離,看書、看3C產品1小時應休息10分鐘,讓眼睛放鬆。注意營養均衡,若無法做到可適時補充葉黃素保健品,但應認明具信譽、有認證的品牌,並建議於早晨服用,若有服用藥物應間隔1小時。唯有平時養成用眼的好習慣,適當補充葉黃素,才能守護眼睛的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用食物顧目睭! 3烹調方式最能吃進完整營養 護眼別只吃葉黃素! 還有5種天然營養素你也需攝取
-
2020-10-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飯後1顆B群被醫學系好友嗆「沒常識」 網友戰翻
許多人將B群視為日常生活中的保健食品,也有些人把B群當仙丹,身體有問題就先吃一顆,但B群真的有這麼神奇嗎?一名網友與醫學系的朋友吃飯,飯後他拿出一顆B群吃,卻被好友笑罵沒常識、浪費,網友氣到連飯錢都沒付,直接走人,被不少網友認為太誇張。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他與醫學系朋友吃完飯後拿出藥盒,並在朋友面前吞下B群,卻被對方不可置信的表情詢問「為什麼要吃B群?」「人體能吸收的維生素礦物質就這麼多,多餘的只會排出來」,並笑網友沒常識且浪費錢。網友解釋,排出多餘的,就自己有把當日營養素補充到100%,表示「總比營養素補充不足還要好吧?」,接著好友開始和網友講一些醫學常識,讓他氣到連飯錢都沒付,憤而離席。貼文一出引發熱議,其他網友紛紛回應「你是對的,嘴破平時吃B群真的有效」、「B群ok啦 是吃提神又不是吃健康的」、「醫學院的一堆自以爲是的廢渣!別理他」、「可是醫生有開B群給我吃耶」「看醫生開B群代表你真的維生素嚴重不足了吧」,也有網友說「一般人的確不容易缺乏,不過多吃也不容易過量啦」。據統計,台灣人平均一年吃掉近千億元的保健品,足以蓋1.5座台北101大樓,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維生素B群。對此,藥師提醒,保健食品適量即可,多吃無益,建議培養定時服用習慣才不會容易漏吃,狂吃特定保健品或食物也可能會讓營養失調,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膽固醇過高,最好別吃肉、只吃青菜水果?醫師破解3大迷思
膽固醇超標是許多現代人的健康隱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一旦膽固醇過高,是不是肉類、油脂類食物完全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水果?膽固醇愈低愈好嗎?以下由家醫科醫師說分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針對以下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解說澄清。 迷思1:膽固醇是壞東西,愈低愈好?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外,它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也是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 如果沒有膽固醇,人無法存活。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 迷思2:膽固醇有分好壞?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差在哪裡? 膽固醇在人體內的運送要靠「脂蛋白」來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 俗稱「好膽固醇」的HDL其實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而俗稱「壞膽固醇」的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 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貨車」的數量,是取決於「貨物」的運輸量,並不是因為這些「蛋白」導致膽固醇高。 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是反映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而這些數值的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聯性。 俗稱「壞膽固醇」的LDL之所以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俗稱「好膽固醇」的HDL能降低風險,因此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 至於超標的膽固醇是否需要治療或使用何種方式治療,醫師在評估後會依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有不同的建議。 迷思3:膽固醇過高,所以肉類、油脂類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和水果? 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000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80%是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佔的比率僅20%-30%。 只要不是過度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的,如果攝取的量不足,反而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增加肝臟的負擔。 因此,飲食建議還是老話一句,「均衡飲食」最重要,應均衡攝取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食物,避免過多的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等)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也要注意,勿過量食用。 鄭玠豪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 醫師再次強調,平日應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以請教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的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頭暈目眩又胸悶心悸,恐是高血脂症頭!中醫給6+1招,快速降數值.一家人住,也有一家人的熱鬧!女兒對母親告白:一起生活,想有天你老了做菜給你吃.沒有跨不過的關卡,只有跨不過去的自己!一個人可以很好,只要我好一切都會好起來
-
2020-10-14 養生.保健食品瘋
到底什麼是功能醫學?功能醫學屬於正統醫學的範疇嗎
讀者Peter在2020-9-2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瀏覽您許多文章,受益匪淺,讓我對多商業操作與學術觀點有了一層新的認識,其中維他命的部分,甚是在觀念上有很大的衝擊,過去我對補充維他命的觀念是來源於「功能醫學」的提倡,也在 IHerb 上買了許多商品,因此,想請問教授對「功能醫學」的看法,謝謝。首先,當你聽到《功能醫學》,是不是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但是,很可惜,正統醫學裡從來就沒有這麼一個科系。史丹佛大學的臨床醫學名譽教授Wallace Sampson曾在2008年和2009年發表兩篇質疑《功能醫學》的文章。2008年那一篇的標題是What is functional medicine? An indecipherable babble and descriptive word salad(什麼是功能醫學? 一個無法解讀的胡言亂語和描述性的文字沙拉)。2009年那一篇的標題是Functional Medicine (FM) What Is It? (功能醫學,是什麼?)。我把2009年那一篇的第一段翻譯如下:什麼是《功能醫學》?經過廣泛的搜索和檢查,我的答案仍然是–只有《功能醫學》的創建者知道。 或者,至少必須假設他們知道,因為據我所知,我當然看不出有什麼能將《功能醫學》與其他關於宗派和《補充/替代醫學》實踐的描述區分開。 倡導者的假設可能有所不同,因為他們的假設是在採用一種或多種未經證實的方法或物質之前發現了身體化學或生理上的《失衡》。 根據我的判斷,《失衡》或功能障礙通常是假想的或至少是推測性的。 而且一般原則的定義太差,以至於從業者有很大的餘地來採用許多未經驗證的方法。再來,請您注意讀者Peter所說的《過去我對補充維他命的觀念是來源於「功能醫學」的提倡,也在 IHerb 上買了許多商品》。沒錯,所謂的《功能醫學》的確就是與維他命和各式各樣的保健品密不可分。事實上,當你打開《長安神經內科醫療中心》的《功能醫學》網頁,立刻就會看到大大小小7罐保健品(請看上面的插圖)。所以,直截了當地說,《功能醫學》就是《保健品行銷學》。稍微複雜一點地說,《功能醫學》是包含兩部分。一部份是叫你做各種檢查,然後會告訴你,你有這個病、有那個病(例如三高),或缺這個、少那個(例如維他命D),所以你需要買他們的保健品來防這個病、治那個病,或補這個不足、防那個不夠。說起來實在是既可笑又可悲。《功能醫學》這個詞是化學博士Jeffrey Bland在1991年發明的。他先是在1985年創立了一家叫做HealthComm的公司,然後在1991年他靈光一現,在這個公司裡面設置了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功能醫學研究所)。就這樣,一個全憑豐富想像力創造出來的商業名詞,後來竟然就被一大堆人,包括一大堆醫生,追捧(吹捧)為可以救世濟人的真醫學。在2000年,HealthComm和一家叫做Metagenics 的公司合併,而Jeffrey Bland則成為Metagenics的董事長兼Chief Science Officer(首席科學官)。如果您眼尖的話,應該會在上面那張插圖裡看到Metagenics。沒錯,那幾罐保健品就是Metagenics的產品。HealthComm和Metagenics這兩家公司都曾多次被美國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聯邦貿易委員會)和FDA(食藥署)調查和處罰。請看1991年FTC Says Forget About Miracle Diet, Over-The-Counter Skin Cream(聯邦貿易委員會說不要相信奇蹟飲食,非處方護膚霜)FTC FILES SUIT OVER `DECEPTIVE’ ADS(聯邦貿易委員會對欺詐廣告提出訴訟)1995年Defendants in a previous FTC lawsuit agree to pay $45,000 civil penalty to settle charges(先前聯邦貿易委員會訴訟案的被告同意支付45,000美元的民事罰款以解決指控)1997年Metagenics and FTC Settle Deceptive Advertising Charges(Metagenetics 和聯邦貿易委員會解決欺詐廣告訴訟)2003年FDA Warning Letter to Metagenics(食藥署給Metagenetics的警告信)2013年FDA Warning Letter to Metagenics(食藥署給Metagenetics的警告信)FDA warning letter disallows 14 Metagenics products as medical foods(食藥署的警告信不允許14項Metagenetics的產品成為醫療食物)從上面這些不良記錄,您應該看得出,《功能醫學》的確是有撬開您荷包的真功能。至於醫學嘛,則百分之百是假的。原文:功能醫學:真功能,假醫學
-
2020-09-13 新聞.健康知識+
丁允恭不戴套反怪女方不吃藥,廣告小妹看不下去傳授這招
近來前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劈4女、逼前女友墮胎新聞上遍各大新聞版面,引起許多人的撻伐,被網友罵爆渣男;甚至因性行為時不愛戴保險套,要求前女友做子宮避孕器手術配合其喜好,並要她吃避孕藥增加避孕率;但前女友還是懷孕,而首度發現她懷孕時丁表示「妳和妳的孩子會成為我人生阻礙,要是有妳們,我的人生就毀了,妳要看著我毀掉嗎?」以這樣的理由逼前女友墮胎3次。對此網路紅人「廣告小妹」看不下去,在臉書發文撻伐:一個懼套丁,釣出一堆事前藥的盲目信徒,試圖把墮胎責任推給女記者。呃,嗯,啊,手法之拙劣,看不下去。美國的 Planned Parenthood 機構在全美各州有設立醫療中心,也有在校園推廣性教育,我受過他們的人員培訓。培訓過程中,不斷被提醒保險套的重要性。單論避孕有效率、CP 值、方便性,最高的還是結紮(99%+ 且永久)。能與結紮媲美的,是保險套 + 事前藥組合套餐。Planned Parenthood 列出各項避孕方法的有效率,保險套是 85%,事前藥是 91%。6% 的差異固然重要,懂數字的人都知道要選擇前者。但是,保險套不可被取代的是其防治性病和愛滋病毒的功用。以懼套丁的案例來說,最大問題不是避孕,是他除了女記者,也與前妻及其他女子存在親密關係。美國國中生都知道,當有 multiple partner 時要做什麼?要戴套啊啊啊啊啊啊啊。渣渣如 Ross、資深玩家如 Joey,還知道要戴套。堂堂一總統發言人,怕套怕得要死。女記者該做的是隨身攜帶保險套,盯著懼套丁戴好戴滿。與渣渣打砲,防病防毒防懷孕缺一不可。只談避孕不談前者,是模糊焦點。戴套是三者皆可顧,事前藥辦不到,事後藥更是不智的選擇。可惜這些都是後話。在她第一次被迫墮胎後身心俱疲,連工作都受影響。她的精神狀況欠佳,最後遭到整個媒體業的封殺,慘澹離開她喜愛的產業。當一個女子受到如此折磨判斷力下降,還將避孕責任歸咎於她,好意思?女性已一肩扛起生育風險和痛楚,若被渣渣感染性病治癒率又低於男性,憑什麼連避孕都是女方責任比較大?只負責射精的生物卻能瀟灑脫責?「妳要保護好自己啊」,保護好自己就是盯緊渣渣做到他該做的,而不是什麼責任都包山包海。事前藥發展到第四代,相對安全許多,還伴隨著各種調理好處。But,藥就是藥,它不是保健品,不然為啥它需要處方簽?何況保健品吃多了,還會有問題呢。服用前還請洽詢醫師,切記切記!避孕方法小整理:1.避孕率最高的是結紮(99%+且永久)。2.事前避孕藥有91%的避孕率,若再搭配85%避孕率的保險套,避孕率能媲美結紮。3.雖然保險套的避孕並非百分百(85%避孕率),但保險套不可被取代的是其防治性病和愛滋病毒的功用。4.而目前事前避孕藥已出到第四代,對女性的身體危害相對安全許多,但畢竟是「藥」,食藥署提醒,第一次服用時還是建議請醫師先行評估後,由醫師替您開立最適合的口服避孕藥,以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服藥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確保長期服藥的健康品質。
-
2020-09-08 科別.婦科
更年期後出血是回春還是癌症?婦醫:多為子宮病變,3族群高風險
女性隨著歲月增長,到了更年期伴隨了大半輩子的月經便會在此道別。不過有些女性到了更年期不但沒有停經的現象,有些人反而出現了大量出血的情況,遇到這樣的情況可別高興得太早,這可不是「回春」,而是可能身體機能出了問題。究竟更年期出血是身體那部分出了問題?對身體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遇到了該怎麼辦?來看鍾馨診所的曾郁文婦科醫師怎麼說。正常的更年期是從幾歲開始?曾郁文醫師表示,更年期是一種正常的老化現象,台灣女性在45~50歲之間進入更年期皆屬正常,而平均值大約落在50歲左右,前後血量就會開始因荷爾蒙的影響月經血量逐漸減少。但也有許多女性會在40歲之前就開始出現血量不穩的情況,曾郁文醫師表示這有可能就是出現了所謂的「卵巢早衰」的情況,需多加留意,其狀況可能會先以月經週期縮短呈現,如從原本28天為一週期漸漸縮短成21天甚至更短;其後可能就轉變成週期延長,如可能3~4個月都沒有月經。影響更年期的因素有哪些?而每個人的更年期的時間、卵巢老化的時間都有所不同,曾郁文醫師表示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為遺傳,若母親的更年期較早、卵巢較早老化,相對的女兒也可能會是如此。其他像是因疾病所作的手術治療也會影響卵巢老化,例如當健檢發現癌症、巧克力囊腫等,為了健康將其去除,在手術過程當中無可避免的也會破壞到卵巢組織,也就會影響到卵巢的老化情況,而影響程度則因人而異。另外環境荷爾蒙等外界不良因子也是常見的影響因素,環境荷爾蒙一般民眾較為熟悉,其他不良因子如輻射、化學藥劑等也都包含在內。雖較不常見,但也需要多加留意。除此之外癌症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雖然影響程度相較前幾項而言機率非常小,但也還是有可能會影響到,例如卵巢癌。曾郁文醫師表示,癌症雖然對於卵巢會有影響,但其也可能會轉移,而相較之下卵巢癌對身體其他部位健康的影響比對卵巢的影響還高,若卵巢癌真的嚴重到會影響卵巢時,身體的健康狀況可能已經到了非常危急時候;換句話說,若更年期提早到來,民眾可以不必太過恐慌是否為因癌症而起。更年期後異常出血,可能是出了什麼問題?正如前述所提到的,女性在約45~50歲前後就會開始漸漸進入更年期,血量慢慢減少後逐漸進入停經的狀態。但若是在更年期後又見紅,就需要特別留意是否身體狀況出現了問題,最常見的主要問題就是子宮相關病變、癌症,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曾郁文醫師表示,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都是相當常見引起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因素之一。現在醫學發達且方便,子宮頸癌有抹片檢查,通常在出現對身體的影響之前就得以被發現並作相關處理。相較之下子宮內膜癌就必須要特別留意,其較少有疼痛等不適症狀,最常出現的就是以異常出血表現,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危險因子當中肥胖也包含在其中,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因此若有肥胖情況的民眾更應留意。而許多女性在停經荷爾蒙減少後,試圖自行補充荷爾蒙以達健康的目的,對此曾郁文醫師表示,若是在補充的時候只有補充到雌激素,這樣的行為也相當有可能刺激到子宮內膜,也就有可能提升子宮內膜癌風險,便可能出現異常出血的情況。因此不論是任何營養品、保健品、藥物,在使用之前還是需經過專業醫師、藥師的指示為佳。另外若本身就有糖尿病的患者也需要特別注意,此可說是讓全身充滿自由基的慢性疾病,身體各處都有可能癌症病變的可能,子宮也不例外,其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之多。而經檢查確認排除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相關病變後,就可以比較放心了,其可能純粹為一般荷爾蒙影響,才導致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現象。因此不論如何發現異常出血先別慌張,但也別置之不理,先進行相關檢查,若有疾病便可即早處理,若沒有相關疾病也可以讓自己放心。發現更年期後異常出血該怎麼辦?當自己發現有更年期後異常出血的情況時,曾郁文醫師建議就及早前往檢查,若是正處於異常出血的情況則會先開藥進行停血,在停血或降至不會影響檢查後便會進行相關檢查,看是否有癌症的可能,而如有需求可至婦科、婦產科作相關檢查。而許多女性朋友偏好中醫治療、調理,曾郁文醫師表示,雖然中醫、西醫在許多治療方面概念大致相同,不過若有異常出血的情況還是建議先以西醫進行檢查為佳,後續若想再作調理也不遲,優先排除癌症的可能再作後續規劃,如此也是個良好的選擇。(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20 醫療.自體免疫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乾癬不只皮膚有狀況 3成患者發展成乾癬性關節炎手指、手腕關節腫脹,皮膚紅腫、脫屑,當心這不是普通的關節炎,而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除了紅色斑塊、皮屑脫落的皮膚症狀外,還會合併其他部位的共病,根據統計,約有3成患者會發展出乾癬性關節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手部會受到關節炎影響外,也容易在周邊出現小關節病變、不對稱關節病變、遠端關節病變,甚至可能侵犯到脊椎,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化。 免疫不正常活化 吃補恐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乾癬是因為壓力、環境等因素刺激,造成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所致,許多患者一聽是免疫出問題,就想透過保健品或食補增強免疫力,不過小心吃補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蔡秉翰主任表示,這類患者屬於免疫系統失調,並非缺乏免疫力,若是服用補品或保健食品,反而會刺激免疫系統,導致病情惡化,所以一般不建議患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或者食補,維持正常、均衡、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避免疾病惡化的關鍵。 避免關節變形 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訊號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若沒有接受妥善治療,關節有高風險發生無法復原的變形。除了透過物理治療及照光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第一線用藥會選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發炎腫痛,通常還會搭配疾病修飾藥物合併治療,療效不理想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選擇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蔡秉翰主任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可以精準鎖定發炎因子,阻斷發炎訊號,不僅可以改善皮膚症狀,也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風險。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警訊 熟記336法則及早治療提醒乾癬患者留意早期症狀,熟記336防禦法則: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3處是否有皮膚病變;以及關節出現僵、腫、痛等3大警訊;一定要把握6個月乾癬性關節炎黃金治療。此外,患者也應注意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不隨意吃補或保健食品,多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都有助於改善病情,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
2020-08-18 新聞.健康知識+
誤食砒霜會七孔流血、銀針試菜變黑是有毒?宮廷劇中的情節可信嗎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記者劉小姐在2020-7-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寄來一個電郵,問我是否願意接受採訪,協助闢謠。我已經在7-12接受採訪,然後在隔天發表蝦子+維他命C=砒霜,源自1985年芝加哥論壇報。由於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闢謠,所以我就沒有談論一些有趣的關於砒霜的科學資訊和故事。劉小姐寄來給我的謠言一開頭是:「台灣一女孩突然暴斃,驗屍結果居然是。。。!一定要看!近日,在台灣,一名女孩突然無緣無故的七孔流血暴斃,一夜之間,就奔赴黃泉, 經過初步驗屍. 斷定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砒霜!七孔流血!是不是很熟悉?沒錯,水滸傳,潘金蓮,武俠小說,古裝劇,宮廷劇不都有這樣的情節嗎?但是,很抱歉,這全是編出來的。砒霜急性中毒的症狀主要是胃腸方面的,例如嘔吐,腹痛,及腹瀉,而死亡是因為心衰竭。醫學文獻裡甚至連一孔流血都沒有。如果硬要說有一孔,那也是兩股間的那一孔(拉肚子可能會帶血),而不是眼耳口鼻中的一孔。由此可見,傳說與事實之間,真有天壤之別。砒霜是一種無機砷,化學式是As2O3(三氧化二砷),對人的致死劑量大約是100毫克左右。可是,有一位27歲女性在吃了9000毫克之後,竟完好無缺地存活了下來。她有出現嘔吐,腹痛,及腹瀉等典型症狀,但被緊急用碳酸氫鈉灌洗胃腸後,存活了下來。請看2004年發表的案例報告Survival after a lethal dose of arsenic trioxide(在致死劑量的三氧化二砷後的存活)。大家大概也在小說和戲劇裡看過《鶴頂紅》,但它其實也不過就是砒霜美艷的別稱。需要注意的是,《鶴頂紅》和《丹頂鶴》除了名字相似之外,是沒有任何關聯。可不要冤枉那美麗的祥瑞之鳥。更需要注意的是,純的砒霜是白色,而不是紅色。如果是紅色,那就是不純的砒霜(天然狀態,有雜質),或根本就不是砒霜。大家應該也在小說和戲劇裡看過《銀針試毒》,但這招雖然對鶴頂紅可能有用,對純砒霜卻是完全沒用。銀針之所以會變黑,是因為跟硫起反應。鶴頂紅可能含有硫,所以可能會使銀針變黑,但純砒霜不含硫,所以不可能會使銀針變黑。雖然砒霜是讓人聞之色變,但其實不論是在中醫或西醫,它都有悠久的藥用歷史,而近年來它更是成為治療白血病(血癌)的良藥。請看:1997年:Delicious Poison: Arsenic Triox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Leukemia(美味的毒物: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2010年:Arsenic Trioxide – An Old Drug Rediscovered(三氧化二砷–老藥新用)2014年:A Review of Arsenic Trioxide an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三氧化二砷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綜述)2017年:On arsenic trioxid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三氧化二砷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不管是毒藥,還是良藥,砒霜總就是藥,所以一定是萬不得已才會被拿來用。但是,你能想像有人卻把它當成保健品嗎?Graz是奧地利的第二大城(僅次於國家首都維也納),也是Styria省的首都。當地有些家族從12世紀開啟了吃砒霜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所以他們被稱呼為The arsenic eaters of Styria(施蒂利亞的食砷人)。請看1860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綜述論文The Arsenic Eaters of Styria(施蒂利亞的食砷人),以及2001年發表的綜述論文The arsenic eaters of Styria: a different picture of people who were chronically exposed to arsenic(施蒂利亞食砷人:與長期暴露於砷的人不同的圖片)。食砷人每兩三天就吃一次,每次吃300 到400毫克,而這個劑量是已知致死劑量的3到4倍。至於為什麼要吃砒霜,他們的回答大致上是(1)可以美化女性的皮膚,尤其是使雙頰紅潤,(2)可以增強呼吸能力,尤其是在山上行走艱苦時,(3)可以提神和增進體力,(4)可以幫助消化,(5)可以預防傳染病,(6)可以增加勇氣,(7)可以增進性能力。那篇2001年發表的論文主要是在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長期曝露於砷的人應該是會出現慢性砷中毒的症狀,可是為什麼施蒂利亞食砷人卻都沒出現這些症狀呢?這篇論文還特別提到台灣,因為在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出現所謂的《烏腳病》,而根據當時一個台大團隊(葉曙、陳拱北、吳新英、曾文賓等教授)的調查,發現是由於當地人飲用含有高量砷的井水,使得患者的末梢血管發生阻塞,從而導致足部壞死發黑。可是,如果砷會引發《烏腳病》,那為什麼施蒂利亞食砷人卻沒有這個問題呢?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這篇論文的標題會用A different picture(一個不同的圖片)來質疑目前醫學界對於慢性砷中毒的理解。事實上,除了烏腳病之外,有關慢性砷中毒的諸多疑點還包括了男性性功能方面的。如上所述,施蒂利亞食砷人認為吃砒霜可以增進性能力,可是出自台灣的研究卻發現,台灣人可能因長期喝含砷的井水而導致勃起功能障礙。請看台北醫學大學邱弘毅教授的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Risk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duced by Arsenic Exposure through Well Water Consumption in Taiwan(在台灣通過飲用井水的砷暴露而引發的勃起功能障礙風險)。總之,儘管人們一聽到砒霜就會聯想到七孔流血中毒身亡,但事實並非如此。還有,儘管醫學界普遍認為慢性砷中毒會引發多種疾病,但施蒂利亞食砷人的養生保健,又要怎麼解釋呢?原文:砒霜,七孔流血?增進性能力?
-
2020-08-16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D無效是因為吃錯?教授告訴你無效的真正原因
讀者黃先生在前天(2020-8-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拜讀過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維他命D真相,獲益良多,且有列文獻出處,實為一本良心佳著,但仍有疑問請敎教授,江醫師所著書籍稱食用非活性的維生素D較不會有問題,不要食用活性的維生素D就比較不會有危害,鋻別方式就是買單位寫IU的補充劑而非ug。林教授廣閲許多文獻,不知道有無探討這方面問題。1.會造成危害的是活性D,服用非活性維生素D 是否較無危害?2.文獻上關於D無效,會不會是使用活性D的緣故?我們先來看看《活性》跟《非活性》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知道維他命D補充劑有D2和D3兩種,而很多醫生和營養師都會說D3比較好。但事實上就臨床實驗證據而言,D2和D3之間並無可認知的差別。請看權威的Overview of Vitamin D(維他命D總覽)。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就只說《維他命D》,而不再區分D2和D3。我們人類攝取維他命D的最主要,也是最自然的途徑就是曬太陽。陽光裡的紫外線會把我們皮膚裡的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轉化成《維他命D前身》(Pre-vitamin D)。然後,陽光的溫度會再進一步將《維他命D前身》轉化成維他命D。這個維他命D是不具生理作用的,所以就是所謂的《非活性維他命D》。我們人類攝取維他命D的另一條途徑(次要的)就是吃某些種類的食物,例如魚,蛋,蘑菇。這些食物裡的維他命D也是《非活性維他命D》。不管是從陽光,還是從食物中攝取到的維他命D,都會在肝臟轉化成Calcifediol (降鈣素二醇),然後又在腎臟進一步轉化成calcitriol(骨化三醇)。這個骨化三醇是具有生理作用的,例如增加腸道吸收鈣的能力,所以就是所謂的《活性的維他命D》。骨化三醇是處方藥,是用來預防和治療某些副甲狀腺和腎臟的疾病。也就是說,骨化三醇並非補充劑或保健品。還有,骨化三醇的製造過程和生產成本都比維他命D來得困難,來得高,所以價格當然也就比較昂貴。因此,一般民眾幾乎沒有可能會《誤買》到《活性的維他命D》。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所有的《維他命D補充劑臨床試驗》都是用《非活性維他命D》做出來的。所以,當我發表文章說《維他命D》無效時,我所指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也就是一般民眾在吃的維他命D。台灣有幾位大力提倡吃維他命D補充劑的醫生,總是愛用《活性》《非活性》這個障眼法來推脫維他命D無效的事實。他們會說,不是維他命D無效,而是你吃錯了。但是,我可以跟你保證,你絕對沒有吃錯,而是因為維他命D補充劑真的無效。順便提一下,我在一個禮拜前(2020-8-5)發表維他命D:又一神話破滅之後,有位腎臟科醫師(蔡醫師)用臉書傳來一篇論文的連結。這篇論文是2020-7-23發表在世界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標題是Vitamin D Supplements for Prevention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 and Disease(維他命D補充劑之用於預防結核病感染和疾病)。這項臨床研究所用的維他命D也是非活性的,而它的結論也是無效。所以,請不要再相信什麼《活性》《非活性》這個藉口。有關維他命D研究的來龍去脈,以及它是如何一個接一個的神話破滅,請看我在3月發表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 。台灣有位陳醫師看到我這本書之後,在他的臉書推薦,並且附加評論:「補充維他命D的重要性和調整酸鹼體質一樣,都是幻想出來的的故事而已」。如果您比較喜歡看影片,那就請看我最近發表在YouTube的維他命D能抗啥。這個影片是我最近一次演講你是在科學養生嗎的片段。原文:維他命D無效,是因為吃到活性的?
-
2020-07-25 癌症.乳癌
噴腋下止汗劑易得乳癌?國健署:證據不足
不少愛美人士為避免流汗浸濕衣服,會噴用腋下止汗制臭劑。近日有民眾在衛福部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問道,經常噴用腋下止汗制臭劑,是否會提升罹患乳癌的風險?國健署回應,目前尚無有力證據證實兩者之間有關。國健署表示,網路上有「止汗制臭劑會導致乳癌」的流言,導致許多使用者心生憂慮。這個傳聞來自止汗制臭劑的主要成分及防腐劑分別是鋁鹽(aluminum based compounds)及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過去研究顯示,這兩種成分有類雌激素的作用,會促進乳癌細胞增生、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部分科學家認為含鋁鹽及對羥基苯甲酸酯的止汗制臭劑可能與乳癌的發生有關。國健署表示,其實,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與美國癌症協會(ACS)資料,目前為止尚無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止汗制臭劑會導致乳癌。國健署表示,證據較豐富的預防乳癌之道,包括均衡飲食、規律身體活動、維持理想體重、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釋放壓力等。平時也宜少用塑膠類製品、含香料化妝品、保養品與個人衛生用品,少吃加工食品與不必要的藥品保健品,並少吃動物脂肪與內臟等。另外,40-44歲且二親等內血親曾患乳癌的女性、45-69歲女性宜每兩年做一次政府補助的乳房攝影篩檢,以期不幸出現惡性腫瘤時能及早發現與介入。
-
2020-07-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分辨健康食品 小綠人就知道
現代人重視健康,而市面上販售聲稱可以促進健康的相關品項也琳瑯滿目,讓人眼花撩亂,不知如何購買,但事實上衛福部早有規範,目前核准可以宣稱有保健功效的「健康食品」共有463項,其他都只能算是「保健食品」、與一般食品差不多,依法不能宣稱任何保健功效,只有包裝上有小綠人標章,才是經申請許可的健康食品。台南市藥師公會指出,不管是使用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如果有長期在服用藥物,仍要注意是否可能與藥物有交互作品,影響藥品的效能,同時也要依照指示的劑量使用,過多仍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傷害。公會指出,國內1999年實施「健康食品管理法」,將健康食品定義為「具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且須具有實質科學證據,非屬治療、矯正人類疾病醫療效能為目的之食品」,凡是有經申請許可的健康食品,才可以宣稱有保健功效,在包裝上可以看到1個國家小綠人標章。目前取得健康食品證認通過共計463項,民眾可以上衛生福利部食藥署的審核通過健康食品資料官網查詢。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吳振名提醒,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能當藥吃,有病情狀況,仍需要就醫治療,切勿指望健康食品一吃見效,保健品不是仙丹妙藥,如果擔心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可到社區藥局詢問藥師。
-
2020-07-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多吃益生菌能健胃「腸」保健康?掌握4關鍵護腸胃
一名30多歲上班族林小姐,常因加班導致三餐不正常,時常吃完晚餐就立刻睡覺;假日則是睡到中午,再跟三五好友聚會吃大餐。雖然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脹氣,甚至胸悶的情況頻頻發生,但因工作忙碌,沒時間到醫院就診。除了自行購買胃藥外,更食用益生菌,希望能調整體質。端午期間,連續幾天午晚餐都吃肉粽配手搖飲料,結果整天胃嘟嘟、胃痛又便秘,為了改善不適症狀,便自行增加益生菌產品的用量,結果脹氣反而更加嚴重,就醫後才發現自己患有胃食道逆流。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三餐外食、不規律進食或暴飲暴食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甚至嗜吃甜食、每天一杯含糖飲料或咖啡,長久下來,這些飲食習慣也導致胃嘟嘟、腸瀉、溢赤酸或是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發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民眾常認為是小事,以為自行購買藥品或補充益生菌、酵素,可以緩解不適;有些民眾則把益生菌當做日常保健品,以為天天食用,可以增加體內腸道好菌,有助於腸道保健、健胃整腸。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坊間的廣告常宣傳益生菌可以改善腸胃不適、改善過敏體質,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有些含有益生菌或酵素的市售產(藥)品其實屬於指示用藥,應在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示下才能使用,如果使用指示藥品三天後,仍無法改善症狀,就應該就醫治療,不宜拖延。使用益生菌或消化酵素 多多益善?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種類琳瑯滿目,除了日常可見的牛奶、優格和優酪乳外,也有做成粉狀或是膠囊狀的產品。益生菌是一種對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包括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及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等,常被標榜為可以重建胃腸道菌叢,改善腹瀉、便祕的益生菌或酵素產品。但是在眾多產品中,只有經過科學驗證,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的藥品許可證才能宣稱療效;或是通過健康食品許可申請,有小綠人標章,才能標示保健功效。民眾購買時也需透過醫療人員的評估,使用合適產品,對症下藥,才不致於適得其反。這些藥品許可證字號的益生菌藥品,有些僅含有比菲德氏B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和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等益生菌;或是有些藥品,除益生菌外,還添加了酵素,具有緩解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的療效。但由於它們的成分來自牛奶或乳製品,本身對牛奶或乳製品耐受力低或是過敏者,應避免食用。此外,這些產品亦可能會有脹氣或過敏不良反應發生,因此宜經由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示才能使用,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近年科學研究也發現,過去被添加在益生菌食品的「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部分菌株經證實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並可能帶有抗生素抗藥性基因。因此,為避免產生抗藥性致病菌的風險及維護國人健康,衛福部針對這兩種菌株發布使用限制規定,未經確認其食用安全性前,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業者若有使用需求,應檢具菌株基本資料、安全性證明及不具致病性證明等相關資料,送衛福部提出申請並確認其食用安全,經公告後始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提醒民眾,購買市售益生菌保健類食品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以免花錢又傷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益生菌非萬靈丹,腸胃不適時,宜儘速就醫,找出原因,由醫師開立適當的藥品。購買含益生菌、酵素食品前,建議諮詢醫療人員,不要擅自購買來源不明的益生菌產品,並特別留意產品成分及許可標章;若服用任何含有益生菌的藥品或食品後,發生任何不適的情形,應諮詢醫療人員或就醫治療。平日也要多注意生活習慣,像是細嚼慢嚥,進餐規律,定時定量,減少腸胃負擔,透過適度運動與適量蔬果,促進腸道蠕動。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京新冠重症者吃了安宮牛黃丸後脫險 中醫有話說…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記者會近日表示,一北京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服用安宮牛黃丸後,病情好轉,撤除葉克膜(ECMO);另有患者僅服用一兩丸,就退高燒。不過,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這方子不能普遍使用。劉清泉院長表示,安宮牛黃丸不可以普遍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上,他說,「中藥講究辨證施治,每個方子都有其具體的適用症、適用者,並不能普遍使用」。北京中醫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祝勇則強調,「安宮牛黃丸是急救用藥,不是保健品,無症狀時不要服用」,安宮牛黃丸的硃砂和雄黃有一定毒性。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神經科主任李濤也表示,若長期服用,對腎臟、血液系統會產生一定慢性毒副作用。據人民日報報導,該重症患者為27歲女性,上月12日住院,隔天即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高熱等現象並進行插管,15日進行葉克膜治療,中醫診斷邪熱內閉,陽氣暴脫之危重,以人參、生大黃、葶藶子為基本處方,配合給予安宮牛黃丸後,病情逐步穩定。26日患者移除葉克膜,本月3日移除插管,目前神智清楚。劉清泉院長表示,該患者在治療期間加服安宮牛黃丸四天,一天三丸,這個服用療程和用量是根據患者情況而定的。他說,治療上中西醫緊密配合,患者目前處於康復治療階段。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溫病學大家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應用歷史,它與至寶丹、紫雪丹並稱為中醫「溫病三寶」,已被寫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中新網報導指出,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發生以來,截至到7月4日24時,北京地壇醫院共收確診病例334例,所有病例在入院的第一時間都進行中醫診療,截至7月4日已經出院10人,其中7人以中藥治療為主。根據北京衛健委7日通報,7月6日0時至24時,北京無新增報告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這是北京新發地市場爆發新一波疫情26天以來,首次出現單日零確診。
-
2020-06-26 橘世代.健康橘
膽固醇也有分好壞!醫師提醒: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
膽固醇超標是許多現代人的健康隱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一旦膽固醇過高,是不是肉類、油脂類食物完全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水果?膽固醇愈低愈好嗎?以下由家醫科醫師說分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針對以下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解說澄清。迷思1:膽固醇是壞東西,愈低愈好?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外,它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也是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如果沒有膽固醇,人無法存活。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迷思2:膽固醇有分好壞?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差在哪裡?膽固醇在人體內的運送要靠「脂蛋白」來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俗稱「好膽固醇」的HDL其實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而俗稱「壞膽固醇」的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貨車」的數量,是取決於「貨物」的運輸量,並不是因為這些「蛋白」導致膽固醇高。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是反映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而這些數值的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聯性。俗稱「壞膽固醇」的LDL之所以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俗稱「好膽固醇」的HDL能降低風險,因此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至於超標的膽固醇是否需要治療或使用何種方式治療,醫師在評估後會依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有不同的建議。迷思3:膽固醇過高,所以肉類、油脂類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和水果?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000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80%是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佔的比率僅20%-30%。只要不是過度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的,如果攝取的量不足,反而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增加肝臟的負擔。因此,飲食建議還是老話一句,「均衡飲食」最重要,應均衡攝取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食物,避免過多的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等)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也要注意,勿過量食用。鄭玠豪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醫師再次強調,平日應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以請教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的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本文摘自《幸福熟齡》【幸福熟齡延伸閱讀↘↘↘】膽固醇太高,不吃蛋黃、海鮮就對了?別再誤會膽固醇,這些食物才要少吃降膽固醇藥也要注意!這6種藥你有吃嗎?小心與柚子交互作用,引發腎衰竭膳食纖維很重要!營養師推薦3類高纖食物,幫你穩定血糖、調節膽固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簡樸生活保證健康,減碳救地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長者的智慧」是起源於一位「退而不休的醫學院教授」,在畢生從事基礎醫學的研究與教學之餘,寫出她對環境保護的關懷與諄諄叮嚀,而有如「連鎖反應」般地誘使兩位比她年輕幾歲的資深醫師寫出他們對身心保健的個人心得。重要的是這三位長者在這幾篇文章所分享的並不是他們過去在其專業所發表或教導的「知識」,而是他們在追求學問的漫漫長路中所領悟的「智慧」。根據統計,台灣河川地下水之汙染源,約50%來自家庭排放的汙水,這是非常可怕的數字,因此,珍重呼籲環保減碳愛地球,必須從全民及家庭開始實施簡樸的健康生活,保證不但可降低空氣及水污染,減碳救地球,而且人人得以改善健康。實施方法很簡單,舉例說明如下:一、節約用水1. 蔬果農藥殘留量:請環保署、農委會或委託社區團體設法把關蔬果農藥殘留量。現今大部分家庭主婦為了安心,均以大量水多次沖洗蔬果,不但浪費寶貴的自來水,而且喪失量多的營養素。2. 水龍頭開關:最好能有大中小三階段的開關,避免人人打開水龍頭,無限制的大量沖洗,浪費水的動作,令人痛心。3. 洗衣服、洗澡用水:目前家家戶戶也都無意間大量用水洗澡及洗衣,很少有人會想適量用水,懇請節制使用,功德無量。4. 建立飲用水與其他洗刷用水分開輸送:目前家家戶戶都自行使用過濾器及其他淨水器,淨化自來水作為飲用水,這是浪費的行為,因為自來水在自來水廠未輸出前,大部分都已達飲用水標準,可惜經過輸送水管,尤其是鉛水管,被汙染後,再送達每家已變成遭受汙染的用水。因此,若能請政府單位設法以宅急便方式輸送飲用水,一定能節約許多經費,而且使全民安心飲用,不亦樂乎。二、避免衛生清潔消毒劑之濫用1. 沐浴乳、洗碗精、洗衣粉等應減量使用 一般小朋友、上班族等等民眾,身體不會太骯髒,每天洗澡,可考慮不使用太多沐浴乳或肥皂,或許只使用毛巾或軟毛刷擦洗,就乾淨了。若有需要,抹些適當的潤膚乳即可。請記住,我們自身皮膚就會分泌保護皮膚的油脂,大部分清潔劑均含界面活性劑(去污原理),若天天使用,尤其是嬰兒,會傷害皮膚。當然有些產品,經研發添加皮膚保護劑,號稱安全,但記住,正常皮膚不要天天接觸不必要的清潔劑,或外加皮膚保養劑,尤其嬰兒,盡量少用,才是健康之道。同樣的道理,洗碗精少用為妙,自家餐具,以乾淨的菜瓜布刷幾下,水沖洗乾淨即可,菜瓜布不但可去除油脂,而且菜瓜布再用洗碗精沖洗乾淨,又可重複使用。大家都知道碗盤使用洗碗精,會有看不到摸不到的殘留,反而不乾淨。洗衣服時,先分開比較骯髒的,先浸泡適當洗潔劑。有些家庭因洗衣粉用量太多,加上通風差的房屋,尤其是開空調的密閉房屋,空氣中都有一股刺鼻的洗衣粉味道,長久處於這種環境,尤其小孩,會引起呼吸道過敏。有些大賣場,放置清潔劑的地方,也都有股強烈味道,盡量避免帶小孩暴露那些清潔劑放置的地方。 據調查,市售五成的洗碗精、洗衣精、浴廁劑等均含有一種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壬基酚,4-nonylphenol, NP),由於壬基酚是屬於不易分解化合物,且是一種持久污染的環境荷爾蒙,可令男性雌性化,降低精蟲數。目前已有研究報告指出,台灣19條河川已受嚴重汙染,99%水樣均可測到壬基酚(>0.33 μg/L),而且有98%生鮮食物含壬基酚,其含量高達399μg/kg。這些可怕的數據,說明我們濫用洗潔劑的嚴重狀況,懇請大家慎重反省,能盡量減少用清潔劑,一定能搶救全省河川的潔淨。2. 殺蟲劑傷害腦神經 請記住,關閉窗戶,並開冷氣機後,若再噴灑殺蚊蟲劑,則長久居住於該屋的居民,尤其是嬰兒及小孩,腦神經會遭受殺蟲劑的傷害,造成小孩念書成績不良,大人得健忘症,其主要原因是殺蚊蟲劑如類除蟲菊,會促使人類的腦神經所含有的神經鈉通道持續打開,結果會阻礙神經訊息傳導的功能,結果變笨或情緒不良。解決方法之一(可再議),噴殺殺蟲劑的房間,可以在數小時後,當蚊子昏倒,掉落地上,趕快清掃,把昏倒的蚊子到入馬桶沖掉或燒掉,接著打開窗戶,再使用電風扇,把殺蟲劑吹走,如此徹底清除殺蟲劑後,才可再關門窗、開空調,再讓小孩進屋做功課。3. 節用強酸強鹼的消毒劑或水管疏通劑:應訂定管制辦法或輔導民眾使用,現今無限制地任意使用,汙染環境及地下水的狀況,非常嚴重。三、節省使用紙張及塑膠製品 製紙程序嚴重汙染環境,如紙及紙漿,是使用氯氣漂白劑處裡的,這過程會造成戴奧辛(世紀之毒)的產生,因此,絕不可以任意浪費紙張,如再生紙之利用。另外,應盡量少用彩色廣告紙等等,須知有些色彩,是使用高量的鉛鹽(Pb鹽),造成神經毒,降低智商。 請盡量減少使用一次即丟棄的塑膠製品,盡量考慮多次使用的可能性。我們務必覺醒:使用一次即丟棄的塑膠品,是造成環境汙染的最大罪魁,因塑膠品當垃圾燃燒後,會產生大量世紀劇毒的戴奧辛,尤其是不易崩解的塑膠製品堆積於環境中,危害生態,許多魚類、鳥類等等動物之內臟,常發現累積的塑膠品。另外,水溝、田間及低窪地區也都堆積不分解的塑膠品,嚴重的話,造成水溝不通,排水不良,引起水災。塑膠製品的危害,數不清的壞處,敬請徹底反省,設法制定法規改良。 談到塑膠品之危害,不禁令我們想起塑化劑,餐具、保鮮膜、玩具、奶瓶、電線、洗碗精、香水化妝品等,因製造過程中,必須添加塑化劑(鄰苯二甲脂,DEHP),增加塑膠製品的延展性及韌性,因此塑化劑使用範圍很廣,大量塑膠垃圾掩埋場經日曬雨淋,均造成大量塑化劑釋出,汙染空氣、食物及河川,根據調查,顯示100%台灣河川底泥及41%台灣居民的血液,均遭受塑化劑汙染。塑化劑乃是一種環境賀爾蒙,對人體最大的危害是使男胎兒雌性化,陰莖小,隱睪症,精子活動力降低,嚴重影響傳宗接代,因此極力呼籲大家盡量少用塑膠製品,拯救我們的下一代。 世紀之毒戴奧辛,乃是一群含有多氯聯苯結構式的化合物,脂溶性特高,且不易分解,自食物鏈汙染食物,進入人體,可長久存留於人體脂肪組織內,半衰期可長達7年,因此,終身殘留人體內,並影響生殖細胞、致畸胎、早產或流產。戴奧辛意識致癌物,造成皮膚癌、淋巴癌、皮膚長粉刺(痤瘡)。三十多年前,台灣曾因精緻米糠油,使用多氯聯苯當作絕緣體,不幸洩漏,汙染米糠油,造成多氯聯苯米糠油事件,受害孕婦及出生嬰兒有130位左右,其中受害的嬰兒至今已30多歲,其身體狀況遭受多氯聯苯之害,產生相關疾病,至今仍繼續追蹤研究中。另外,台南二仁溪橋下曾因燃燒電纜,釋放大量戴奧辛,汙染土壤及二仁溪泥底,至今仍有戴奧辛殘留。除此之外,製紙漂白、合成農藥之副產物,尤其是焚化含氯塑膠製品,皆可釋放大量戴奧辛,嚴重汙染環境。我們必定痛定思痛,大家一定都要嚴格約束自己所有會促使戴奧辛產生的行為,消滅沉默的殺手戴奧辛,人人有責。四、適當使用保健品及藥物 請記住,不論保健品或治病之藥物,長期過量使用都有副作用,都有危害身體健康之虞。適當攝取的觀念很重要,而且每個人的適當劑量大不同,因此,要自己或醫師去調整劑量,如補鈣劑,有些人使用標籤建議劑量1/3,即可預防抽筋或缺鈣症狀,就不必全劑量的長期使用。 治慢性病的藥物如長期服用降血糖或降血壓藥物的病人,若自己買保健品,經常使用,再加上飲食習慣之改善,如此綜和結果,恐怕會導致原先使用的降血壓或降血糖之藥物劑量變成過量,造成血糖太低昏迷的現象。曾經有位同事發生過不知原因的血糖太低現象,趕緊去醫院急救,才重拾健康。 目前,我們台灣寶島由於健保制度不健全,每個人每天都可無限制去不同醫院就診,每次均領一堆相同藥物回家,家中都堆積各種沒用的珍貴藥物,廢棄不用,這種浪費全民的納稅錢非常嚴重,令人非常痛心。而且這是一種沒道德心的行為,大家應該知道焚燒珍貴的藥物,產生毒害氣體汙染空氣,這種嚴重的空氣及水源的污染源,懇請大家了解,一起努力合作,杜絕這種不良行為。或許健保局針對此一問題,可設法建立完整記錄就醫的檔案,以便了解不當就醫的實況,並趕緊設法改進,或許應採取藥費不完全免費,若能部分負擔藥費,民眾或許會斟酌愛惜珍貴的藥物。五、首重生活教育,培養節儉及環保的觀念 我衷心呼籲全民實施節儉勤勞的美德,改變日常生活的壞習性,培養及注重環保的觀念,若能全民同心協力肯定我們台灣寶島全民不但增益健康,而且減碳救地球,效果一定很大,這種節儉勤勞的觀念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務必從家庭教育、幼稚園及小學開始培育養成,在家中,父母以身作則,在生活中,培養小孩節儉環保的觀念及習慣,保證終身健康快樂。 其實令我很感動的,許多愛家鄉的環保團體,已都很熱心地在推動以上所舉例的相關策略,因此,這些淺見,只是抱著一股熱誠,呼籲全民同心協力,下定決心,一起群策群力實施環保的行動,所有浪費行為及不環保的舉動,都被列為不齒的行為,懇求大家都能覺醒,我們預期美麗的寶島及健康快樂的島民,一定會更好。
-
2020-06-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天然的」鈣補充劑是防骨鬆最有效方法?教授這麼說
讀者郭先生在2020-6-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聽說「海藻鈣」是最好的鈣質,因為它是天然鈣,吸收使用率又最好,是真的嗎?https://www.vitabox.com.tw/healthinfo/calcium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2-5發表在一家叫做Vitabox(維他盒子)保健品公司網站的文章,標題是:專家幫你一次搞懂鈣的功效好處…。這篇文章沒有作者,而內容也沒有任何人名。所以,所謂的專家大概就是保健品公司本身吧。這篇文章很長,但它所要傳達的訊息其實是非常簡單,那就是,一、所有人都需要補充鈣,二、最好的鈣補充劑是Aquamin品牌的海藻鈣。好笑的是,這位專家竟然是如此糊塗,一方面秀出圖片顯示Aquamin品牌是愛爾蘭原廠,但文字內容卻說它是英國原廠。不管如何,這篇文章天花亂墜地給了一大堆要買Aquamin品牌的理由,而其中最重要的不外乎是《天然的》及《高吸收率》。有關《天然的》這個常見的行銷噱頭,我早在4年多前就已經發表天然就是好?,告訴大家《天然的》非但不見得就比較好,而且還可能是很危險(如毒蘑菇)。我也在兩年前發表維他命,天然?,告訴大家美國FDA沒有對《天然》下定義,而科學上也一樣無法定義什麼是「天然」。縱然是從動物或植物萃取出來的營養素,在萃取,純化,及製劑的過程中,一定是需要使用一些物理或化學處理。所以,儘管源頭是天然,但最後的產品卻可能已經遠遠偏離天然了。如果您還是堅持要《天然的》,那請問,有什麼東西是比食物及飲水來得更天然呢?可是,偏偏就是有人一方面花錢把天然的鈣去除,然後另一方面再花錢買非天然的鈣來吃。這就是所謂的《追求天然》?(請看硬水會造成腎結石?)。至於所謂的海藻鈣具有《高吸收率》,這篇文章又天花亂墜地給了一大堆數據,但偏偏就是沒說出數據是從何而來。它也說碳酸鈣是最不好的,因為它是合成的,吸收率也是最低的。可是,信譽卓著的梅友診所卻說,如果有需要補充鈣的話,碳酸鈣是首選。我到Aquamin這個品牌的網站去搜索,沒看到它有說海藻鈣的吸收率是最高,但卻很諷刺地看到它說海藻鈣就是碳酸鈣。所以很顯然,海藻鈣有高吸收率這個說法,是台灣這家保健品公司自創的。Aquamin這個品牌的網站有列出13篇與它相關的論文,而其中只有一篇是有測量骨密度的。它是在2014年發表,標題是Supplementation with calcium and short-chain fructo-oligosaccharides affects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but not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補充鈣和短鏈果糖低聚醣會影響停經後女性的骨轉換指標,但不會影響骨礦物質密度)。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服用Aquamin海藻鈣不會增加骨密度。事實上,過去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服用鈣補充劑不會增加骨密度,也不會降低骨折發生率。例如:2015年:Calcium Intak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鈣攝入和骨礦物質密度: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從飲食來源或通過服用鈣補充劑來增加鈣的攝入量會導致骨礦物質密度的少量非漸進性增加,但這不太可能導致臨床上骨折風險的顯著降低。2015年:Calcium Intake and Risk of Fracture: Systematic Review(鈣攝入與骨折風險:系統評價)。結論:飲食中鈣的攝入與骨折風險沒有關係,並且沒有臨床試驗證據表明增加飲食中鈣的攝入可以預防骨折。 鈣補充劑預防骨折的證據微弱且不一致。2017年:Association Between Calcium o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Fracture Incide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鈣或維他命D補充與社區居住的老年人骨折發生率之間的關聯: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在這項隨機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中,與安慰劑或不進行治療相比,使用含鈣,維他命D或兩者的補充劑與社區居住的老年人骨折的風險較低無關。 這些發現不支持在社區居住的老年人中常規使用這些補充劑。詳情請看鈣或維他命D不會降低骨折風險。哈佛大學的網站有一篇2018-2-12發表的文章,標題是Calcium, vitamin D, and fractures (oh my!)【鈣,維他命D和骨折(天哪!)】。我們建議人們從食物中獲取鈣。鈣的飲食來源無處不在,包括牛奶、酸奶、綠葉蔬菜,如羽衣甘藍,豆類食品,如黑眼豌豆,豆腐,杏仁,橙汁等等。比起服用鈣或維他命D補充劑,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保持骨骼健康和降低骨折風險,例如規律的體育鍛煉。詳情請看防止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網站有一篇文章,標題是Calcium Supplements: Should You Take Them?(鈣補充劑:您應該服用嗎?)。它有一個小節的標題是The Best Calcium Supplement Is None(最好的鈣補充劑是沒有)。它引用Erin Michos醫生說:「多項研究發現,服用鈣補充劑對預防髖部骨折幾乎沒有益處。 另一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鈣補充劑與結腸息肉(可能會癌變)和腎結石的風險增加有關。此外,鈣補充劑可能會增加心臟動脈中鈣積累的風險。」(註:有關補鈣增加心臟病風險,請看補鈣傷心?)原文:鈣:天然的?需要補充?
-
2020-06-11 新聞.用藥停看聽
便秘讓腸子變黑?教授指出造成黑腸症的原因是這件事
讀者吳先生在2020-5-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問我一些有關便秘的問題,我也立刻回覆了。之後他又和我聯絡了幾次,而直到最近(5-25)這一次我才決定寫文章來給他回覆。他這次說:「昨晚到中醫回診,醫生把脈及問診後,重新開了2星期藥方,內含1公克的番瀉葉。醫生表示劑量少,沒副作用。但我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不少關於蕃瀉葉的副作用報導,例如腸子會變黑之類的。我也向醫生表示我近2周每早起床必喝約10CC苦茶油來解除便秘,但成效似乎不佳,倒是體脂肪明顯增加。醫生認為我還得持續喝,因為才喝2周,看不出效果。今天早上又讀到一篇文章"排便習慣變3天一次 是大腸癌警訊?"(https://times.hinet.net/times/news/22914507),我對自己的狀況越來越不安。」吳先生被便秘困擾已有三年,而儘管中西醫都看了,還是沒有改善。他所提的番瀉葉,跟其他瀉藥一樣,就只是讓病患被動性地排便,而且長期使用就會產生依賴性,從而使便秘狀況更加惡化。所以,瀉藥絕對不是治療慢性便秘的好方法。他所提的《腸子會變黑》,在台灣是叫做《黑腸症》,而幾乎所有媒體都會特別強調黑腸症是多可怕,例如《鏡周刊》就發表保健品加入番瀉葉 衛福部放任黑腸症氾濫。另外,也有健康資訊說便秘會造成黑腸症(如貼圖),但這也並非正確。長期服用番瀉葉的確是會造成黑腸症,而《黑腸症》聽起來也的確很可怕。但,黑腸症是真的很可怕嗎?在今年正好有兩篇回顧黑腸症的論文:(1)Melanosis Coli: A Comprehensive Review(黑腸症:全面性的回顧),(2)Melanosis Coli(黑腸症)。我現在把這兩篇論文的重點列舉如下:1.黑腸症的英文是melanosis coli,而直翻的話就是《大腸黑色素病變》,但其實黑腸症跟皮膚的黑色素是毫不相干。黑腸症的形成是因為大腸粘膜有lipofuscin(脂褐素)的沉積,而非melanin(黑色素)的沉積。所謂沉積,指的是巨噬细胞內含有色素顆粒。(註:有網路文章說顏色是來自瀉藥所含的色素,但這並非正確)2.長期服用蒽醌類瀉藥(番瀉葉和大黃衍生物)是造成黑腸症的主因。當這些瀉藥通過結腸時,會從原來的無活性狀態轉化為活性狀態,從而引發結腸粘膜細胞凋亡。這些死掉的細胞會形成脂褐素,並被巨噬细胞吞噬,最終導致脂褐素沿著大腸管壁沉積。3.黑腸症沒有特定的臨床表現,其診斷主要是基於互補檢查,例如內視鏡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4.首選治療方法是改變生活習慣。在沒有嚴重惡性腫瘤的情況下不應考慮藥物或手術治療。5.停止瀉藥的使用通常就會讓大腸恢復正常顏色。6.黑腸症與大腸癌風險無關。7.瀉藥應該只用於緩解急性便秘。 慢性便秘的治療不應依賴番瀉葉之類的瀉藥,而是應該從生活習慣的改變下手。水果,蔬菜,全穀類和豆類的食物可以提供必需的纖維,以增加糞便體積和預防便秘。 充足的水分是保持健康排便的另一個關鍵步驟。 必須記住,其他刺激物也會引起便秘,例如咖啡,能量飲料,油炸食品,過量的碳水化合物,酒精,紅肉和人工甜味劑。 足夠的運動可以刺激腸蠕動並幫助糞便向下通過消化道。 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腸道健康。至於這位讀者所說的《喝苦茶油來解除便秘》,網路上的確是有非常多這樣的中文資訊,但是我卻找不到任何這樣的醫學文獻。所以很顯然,這就只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偏方。至於他所說的《排便習慣變3天一次 是大腸癌警訊?》,關鍵是在《變》這個字。由於他本人便秘已有三年,所以就不算是《變》了,而當然也就不算是大腸癌的警訊了。總之,長期服用番瀉葉這類的瀉藥的確是會造成黑腸症,但黑腸症只是內視鏡檢查時才會觀察到的(病患本身毫無感覺),而且也會隨著停用瀉藥而消失。也就是說,真正值得擔憂的是瀉藥的濫用,而不是黑腸症。原文:便秘,番瀉葉,黑腸症
-
2020-06-10 養生.聰明飲食
基改食物吃太多害健康? 毒物專家顏宗海這麼說
許多民眾購買豆製飲品時,常發現產品包裝上會標示「本豆漿原料為非基改黃豆」,註明其原料來源是否為基因改造作物,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我國核准通過黃豆、玉米、油菜、棉花及甜菜等5種基改作物原料,相關產品必須清楚標示,以供消費者參考。「基因改造」一詞聽起很可怕,許多人擔心如果吃了這類產品,或是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是否自己的基因也會連帶受到影響?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截至目前為止,醫學實證仍未發現攝取含有基因改造原料的食物,會危及身體健康,不過廠商仍須在外包裝上標明,讓民眾擁有選擇的權力。不過,通常不含基因改造的原料,屬於天然作物,售價較高;含有基因改造作物成分的食品則價格較低,只要包裝標示清楚,就看民眾如何選購。食藥署食品組指出,基因改造技術衍生的食品及原料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食安議題,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基因改造科技,而擔心食用安全。事實上,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作物中,本來就含有各式各樣的基因(DNA片段),這些基因就像蛋白質、澱粉和脂肪一樣,經腸胃消化分解成小分子後,作為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因此,無論是天然或是基改食品,其所含的基因都會在人體內被分解,並不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基因組成。各國研究也均未發現攝取任何基改食品後,外來的基因會嵌入到人體基因中的現象。事實上,基改作物的基因並不會影響人體基因,更不會因為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成為了基因改造人,民眾無須感到過於恐慌。食藥署指出,我國目前核准通過的基改作物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5種,這些基改作物在上市前,均須向政府申請查驗登記、進行安全性評估資料審查,經取得許可證後始得供作食品原料。另外,所有基改原料製造的食品,都必須在外包裝上特別標示,清楚揭露消費資訊。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冠心症是心臟殺手! 10高風險群從「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測風險 職場最重要的事大家都忽略了! 只要50%的生活改變,你會過得更快樂 迎向後疫情時代告別悶日子 專家建議多補充維生素C 耳鳴不就醫亂吃保健品 可能無法改善反而加重病情
-
2020-06-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腎虛不虛應該怎麼看?符合這9點,你的腎不虛
提起男性保健,大家對於腎是非常關注的。不少男士甚至把身體的一些不良反應,包括房事的表現好壞都歸結於自己的腎,甚至經常以「腎虛」來武斷地判斷自己的病情。對此,專家指出,人們常說的「補腎」其實是中醫的概念,而西醫和中醫所說的腎是有區別的。性欲降低≠腎虛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性功能障礙不能和腎虛劃等號。臨床上較常見的一些男科疾病,如前列腺(攝護腺)炎、前列腺增生、陰莖海綿體血管病變等,也可能成為男士性能力下降的原因。如果籠統地將性功能障礙與腎虛混為一談,是不科學的。西醫所說的腎就是解剖形態上的器官,是泌尿系統的一部分,強調的是形態及生理功能。從解剖學看,腎臟是位於脊柱兩側、類似一對拳頭大、蠶豆型的一個器官,其主要功能主要是為人體過濾血液,將人體代謝產生的氮質廢物經過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並通過濾過重新將有用的水、離子等留在體內,同時可形成與代謝有關的激素,如調節血壓的腎上腺素、生成紅細胞等諸多功效。西醫所講的腎臟病是指腎臟本身的疾病,一般指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腎臟疾病,包括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慢性腎盂腎炎、急慢性腎功能衰竭、腎血管疾病、腎病綜合征等腎臟實質病變。雖然慢性腎臟疾病會影響患者的性功能,但把腎病與性欲降低、陽痿、早洩等性功能障礙等同起來是有謬誤的。腎虛不虛應該怎麼看那麼,既然腎虛不等同於腎病,對腎虛又該如何理解呢?中醫無論是腎虛還是脾虛,都不是特指某個器官,而是對一種身體狀態、疾病程度的描述和形容,因此可以涉及身體的很多器官和組織。就腎虛而言,是指腎的精、氣、陰、陽均不足。如果說到腎虛,既可以是指生長發育的功能低下,表現為嬰兒五遲、中年早衰;也可以指生殖的功能虛弱,體現為性能力不佳、男女不育等;還可以指「腎主水」【註】的功能不良,表現為排尿功能障礙,如少尿、多尿、尿頻等。這些窘況都與腎虛脫不了干係。由此看來,中醫的腎虛概念十分寬泛,包括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代謝系統、神經精神系統及消化、血液、呼吸等諸多系統的相關疾病,折射的是「大局觀」。【註】腎主水為中醫用詞,指人體水液的代謝和排泄與腎功能密切相關。符合以下9點的的人,腎才算不虛:1.頭髮烏黑。2.皮膚光澤。3.聽力清晰。4.骨骼強壯。5.記憶力好。6.晨起無浮腫。7.精神十足。8.血壓正常。9.排尿通暢有力。性功能障礙者忌盲目進補很多男性性功能障礙的病人都存在胡亂醫治的現象。有調查顯示,男性罹患性功能障礙後,44.2%的人首先想到上網找病因,36%的人會從書中尋找答案。通過這樣的「對號入座」「自我診斷」後,很多人會偷偷買壯陽藥進補。而盲目濫補,則有可能助濕生熱,使勃起功能障礙的症狀更加嚴重,雪上加霜。從中醫角度來說,性功能出現問題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與腎有一定關聯,也並非完全有牽扯。性功能障礙產生的根源既可以是腎陰虛所引發,也可能由腎陽虛造成的,因而補腎要查明原因,分型而補。這其中,腎陽虛的典型症狀是怕冷、腰痛腰酸、疲倦。腎陽乃為一身陽氣的根本,如果是腎陽虛,整個身體陽氣的溫煦和暖就會下降,隨之而來的是手腳冰涼、面色虛白、精神不振、夜尿頻多、性欲淡漠、陽痿、滑泄等。而當腎陰虛時,因津液欠缺,身體得不到充分的滋潤,往往會有類似上火的症狀,容易虛熱,導致口乾舌燥、手腳心發熱、心煩、盜汗,患者易於早洩和遺精。再從中醫層面來講,性功能障礙主要分為脈絡淤阻型、腎陽不足型、脾腎兩虛型、肝淤氣滯型和濕熱下注型。這幾個證型在臨床上,特別是年輕人的發病概率遠遠超過腎虛型,所以臨床上應該辨證施治,不能一味強調補腎。另外,臨床中還有寒凝肝脈型、驚恐傷腎型、腎陽衰微型、陰虛火旺型等,對這些不同症型須分別對待,精准施治。通俗地理解,腎虛即局部能量不足了。而中醫所謂的補腎就是用比補氣藥更熱的藥,給局部增加能量。目前不少壯腰補腎的保健品都非法添加了西藥——西地那非,此藥為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處方藥,嚴禁用於心血管疾病病人。若患者用此類藥物調理或醫治慢性疾病,長期服用將嚴重危害身體健康。(衣曉峰整理)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想要讓膝關節勇健 復健專科醫師說這條肌肉最重要
「關節」是兩個骨頭的交界處,若將中間的軟組織視為「安全氣囊」、肌肉則像「支柱」,避免骨頭硬碰硬造成傷害,但兩者皆會逐年退化。復健專科醫師陳相宏說,肌肉可靠後天訓練,建議透過運動、攝取蛋白質,保護關節;無法鍛鍊的軟組織及肌肉,可適時補充保養品。陳相宏說,肌肉連帶在關節周圍,可穩定並支撐關節、帶動關節動作,肌肉夠強壯,就可接受反作用力,分散關節壓力、減輕關節承受全身體重負擔,減少關節間磨損;反之,肌肉太弱、失去支撐功能,膝關節長期承擔所有活動時帶來的壓力,磨損劇烈恐加速退化、造成疼痛。肌肉流失 隨年齡增長加劇肌肉夠不夠「給力」,對關節究竟有多大的影響,陳相宏以承受全身體重的膝關節為例,他說,即使膝關節周圍肌肉夠強,膝關節在上樓梯時,就需承受二倍體重的壓力、下樓梯需負擔四倍體重;若肌肉無力,膝關節在上下樓梯時,所承受壓力將飆升至一個人體重的四倍到七倍。更可怕的是,年過40歲後,人體肌肉質量每十年下降8%,一到70歲以後,流失速度更加快到每十年減少15%。因此,陳相宏提醒.鍛鍊肌肉與膝蓋關節保養相輔相成,透過運動強化肌肉,尤其是鍛鍊人體最大、最有力的肌肉之一「股四頭肌」,對保護關節最重要。抬腿訓練 有痠痛感才到位人類演化後,動作以前行居多,所有起始動作皆由股四頭肌負責,甚至膝關節周圍超過半數肌肉與「股四頭肌」有關,換句話說,加強股四頭肌,就能有效減輕膝蓋的負擔。陳相宏建議,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者,可先以抬腿、伸腿等方式鍛鍊,「需有痠痛感才算訓練到位。」陳相宏說,肌力訓練一周最多三天就好,每天約10到20分鐘,抬腿、伸腿可以各50次為一組,重複做兩組約100次左右。若運動後,腿部無痠痛感,可嘗試在腳踝綁一公斤沙袋,每組中間就要休息30秒至1分鐘,適度的休息對於保護膝關節也是非常重要,提醒運動前別忘暖身。強化訓練 試試深蹲、馬步希望進一步強化訓練者,也可嘗試小幅度深蹲、馬步,每次微蹲5至10秒,在戶外快走、騎腳踏車也是不錯的選擇。但陳相宏提醒,腿痠程度若維持一至兩天都還在正常範圍內,但如果持續三天以上仍感到不適,可能就是運動過量,需微幅調整,執行運動計畫前建議與醫師討論。筋骨痠痛者 多缺乏維生素D陳相宏也提醒,別小看維生素D對維持肌肉生理重要性,他發現慢性筋骨痠痛的患者,半數維生素D偏低,容易肌肉疲勞,降低運動意願,進入惡性循環。解決的根本之道是多運動,在早晨或傍晚每天約曬太陽十至十五分鐘,但若半年不見起色,建議與醫師討論服用保健品可能性。除了肌肉,軟骨也是保持膝關節健康關鍵,陳相宏說明,民眾可透過補充軟骨素維持軟骨水分;具抗發炎效果的II型膠原蛋白,可避免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軟骨,維持軟骨彈性;另外,存於軟骨關節液的蛋白聚醣,則具有潤滑效果。補充營養素 建議諮詢醫師陳相宏也說,上面提到的這些民眾常聽聞、與保養關節有關的營養素,本來就會在人體肌肉細胞自行生成,但隨著年齡增長,有些營養素可能停止製造,有些營養素流失速度會漸漸比生成、吸收更快,慢慢越來越難獲取。近年來,民眾越來越崇尚「天然ㄟ尚好」,多想藉飲食補充II型膠原蛋白、軟骨素、咪唑胜肽化合物等營養成分,但陳相宏說,這些營養從大自然食材攝取有限,除了均衡飲食外,可與醫師商討,適當補充保健品,「等於補充原物料」。但不建議自行購買,以免花大錢,卻得不到好效果。
-
2020-05-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不只有助提神!藥師提醒4種常用維生素功效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冠肺炎疫情當前,專家們都強調「提升免疫力」是防疫之道,民眾如果想補充營養素,藥師徐愛婷提醒,少不了維生素A、B、C以及鋅。維生素B、C等水溶性保健品空腹吃吸收率更好;維生素A是脂溶性保健品,餐後服用更理想。比起保健品,藥師更建議民眾直接吃新鮮蔬果。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身體各部位黏膜的健康及完整性;可以多吃紅黃綠色蔬果,如胡蘿蔔、地瓜、菠菜。維生素B除了能消除疲勞,對預防感染、紅血球生長、消化機能與心血管健康都有幫助,蛤蜊就富含維生素B,也能多吃青花菜、酪梨、雞蛋及乳製品等等。維生素C是抗氧化的重要營養素,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除了大家熟知的柑橘類,芭樂、紅甜椒都有相當高含量的維生素C。鋅對黏膜生成、傷口癒合作用的重要元素,對增進食慾、增強免疫很重要,牡蠣、紅肉、腰果、芝麻等是豐富的鋅元素食物來源。藥師提醒,保健食品適量即可,多吃無益,建議培養定時服用習慣才不會容易漏吃,狂吃特定保健品或食物也可能會讓營養失調,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5-05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性骨折易復發 葡萄糖胺沒效
國內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發生跌倒,每年至少造成2萬個髖部骨折,等於每半小時就有一位老人跌倒發生髖部骨折,送醫開刀,這個數值在亞洲居冠,更可怕的是,一旦骨折過,再次骨折的機率高達一半。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戴大為表示,造成老人跌倒骨折的重要原因是「骨質疏鬆」,他的外婆就是沒有及早發現骨鬆,沒有及早治療,後來跌倒發生嚴重骨折,臥病在床引發器官衰竭,不幸離世,讓他深以為憾。他呼籲民眾提高骨鬆警覺性,經醫師評估後,補充高鈣飲食和搭配藥物治療,避免骨質流失導致骨折。面對不少民眾自覺有骨鬆症狀,卻不選擇就醫檢查,而以保健品或補鈣飲食取代,戴大為表示,治療骨鬆的目的是預防骨折,如同控制高血壓預防心臟病與中風,民眾可「先做骨密度檢查」,再由醫師評估採單純保健即可或必須搭配藥物治療。他建議,骨密度數值介於-1至-2.5,是屬於「低骨密度」,應該加強補鈣飲食、負重運動;若曾經發生過骨鬆性骨折,或合併其他高風險因子或FRAX計算出來骨折風險過高,建議用藥治療;若骨密度低於-2.5,是屬於「骨質疏鬆」,也應積極用藥治療。不過,很多民眾以為骨鬆要補充葡萄糖胺等保健品,這是錯誤認知,兩者完全不同。骨鬆是硬骨問題,需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但葡萄糖胺是「顧關節」,成分沒有鈣,對於補鈣來說,是花錢又沒效果。治療用藥方面,戴大為說,部分傳統口服型的骨鬆藥,容易刺激食道,不適合腎功能不佳者;目前有皮下注射骨鬆藥物,相當方便,這類藥物不僅防止骨質流失,還增加骨密度,不太傷害腎臟,僅極少數低血鈣的洗腎患者不適合。另外,部分骨鬆藥物可能存在顎骨壞死的風險,建議病患骨鬆治療前,如有牙齒治療需求,先將牙齒治療完畢後,再使用骨鬆藥物。病患也千萬不要隨意中斷藥物,戴大為指出,至少每3至5年追蹤骨密度一次,畢竟骨鬆一旦演變成骨折,醫療和照顧費恐花上百萬元,甚至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建議乖乖配合醫囑治療,避免發生骨折遺憾。
-
2020-04-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飲食防疫基本功:想儲糧或居家隔離時,這些你都做到了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截至目前全球共累計超過150萬人確診。因此,各國政府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不過,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現在須學習的新課題。從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至今尚未緩和,每天從新聞中還是可以看到確診人數仍持續增加中。2020年3月11日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訂為「大流行(Pandemic)」,目前各國政府大多數也開始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但是民以「食」為天,生活總是要過下去,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新課題。新冠病毒經過研究證實不會藉由食物傳染因過去曾經推斷過新冠肺炎的源頭可能是來自於以販售「野味」聞名的中國武漢水產批發市場,許多輿論紛紛指向恐怕會透過食用到「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附著表面的食物」而受到傳染,因而有民眾陷入恐慌。針對新冠病毒是否會透過食物傳播的疑問,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簡稱EFSA)首席科學家Marta Hugas說明,以往相關冠狀病毒(例如嚴重的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的經驗表明,從未發生過食物傳播的案例,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新冠病毒在這方面有任何不同。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簡稱ECDC)也表示,雖然中國的動物可能是最初傳染來源,但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仍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人們打噴嚏、咳嗽或呼氣等飛沫傳播。烹飪前、進食前仍須注意如何清潔但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簡稱BDA)也表示,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會藉由食物傳染,不過也無法確定該病毒是否會透過「接觸食物或食品包裝」感染到新冠肺炎。因此,BDA仍建議民眾遵循安全食品處理規範和製備過程中良好衛生習慣的建議,加強洗手和清潔。而WHO針對此次防疫期間的飲食也已發布相同預防性建議,例如:1、準備食物前,應先徹底洗淨雙手、清潔工作區及用具。2、將生和熟食物分開處理,防止交叉污染的可能性。3、在烹調時徹底將食物煮熟,避免食用生食。4、將食物保持在安全溫度下,低於5°C或高於60°C。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也指出,不應處理或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野生動物的肉品,也應盡量避免食用未經烹煮的菜餚。若要預備儲備糧食,也應適量選擇適合儲存的食材或食品這次新冠肺炎爆發而引起的恐慌性搶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則提出了幾項選購食材的要點:1、選擇可冷凍的蔬菜和水果,保持攝取量。2、在沒有新鮮農產品的前提下,可選擇健康乾燥食品或罐裝食品(如蔬菜罐頭、豆干、穀物等乾貨)。3、儲存健康零食(如堅果、奶酪、果乾等等)。4、限制高度加工食品攝取量。此外,UNICEF也建議家長,趁著防疫期間漫長而無聊的空檔與孩童一起透過做飯、吃飯,除了聯繫感情外,也是從小建立良好健康飲食觀念的重要時刻!與此同時,BDA也提到,沒有必要儲存或購買比平時更大量的食物,以減少食材敗壞而浪費的可能性。BDA建議可優先消耗易腐爛的食材,保質期較長的食材或較新鮮的食材可先放置陰涼處,讓出更大的冰箱空間給易腐敗的食物儲存。自我隔離期間應健康均衡飲食針對居家檢疫或自我隔離期間的民眾,WHO歐洲分部提出的「自我隔離期間飲食及營養指南」,提供最佳的飲食建議。1、限制鹽的攝取量在新鮮食物供應量可能會減少之下,必要時只能依賴罐頭食品或加工食品,然而這類的食物中都含有高量的鹽分。由於WHO建議每日攝取的鹽少於5克,因此在烹煮食物的過程中應減少或不加鹽,甚至可以考慮漂洗罐頭食品(如蔬菜或豆類),也就是將罐頭食材取出後稍加以煮沸過的水調整鹹度。另外,WHO提醒醃製食品同樣經常含有高量的鈉,如果想增加菜餚的風味可以改用新鮮或乾燥的藥草或香料。2、限制糖的攝取量想吃甜的食品時,新鮮的水果應是首要選擇,而不是冷凍水果、果汁或罐裝水果。想吃其他甜點時,需確保它們的糖分低且熱量少。另外,也要限制添加進入菜餚或飲料中的糖或蜂蜜量。3、限制脂肪攝取量WHO建議將總脂肪攝入量限制在總熱量的30%以下,其中,飽和脂肪不應超過10%。因此應使用較少的油或不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例如蒸、炒或烤,且改用不飽和脂肪油烹煮。此外,儘量避免食用反式脂肪的食品,例如加工食品或油炸食品,必要時可選擇加工程度較低的食品。4、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於消化,且能維持長時間的飽足感。WHO建議所有餐點都應包含蔬菜、水果、豆類及全麥食品(如燕麥、藜麥等),而不是白米飯、白麵包等精緻醣類。5、補充足夠的水分足夠的水分補充對於保持健康至關重要。以喝水代替含糖飲料,是限制糖和過量卡路里攝取的最簡單方法。為增加口感,可添加新鮮或冷凍的水果片,以及黃瓜或香草等香料。另外,盡量避免飲用大量濃咖啡及濃茶、含咖啡因的軟性飲品和能量飲料,以避免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長期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6、避免飲酒或減少飲酒量酒精不但會影響精神及產生依賴性,造成生理功能消耗、損傷,甚至會削弱身體的免疫力。因此WHO認為,大量飲酒會破壞身體應對傳染病(包括新冠肺炎)的能力。此外,酒精還會使某些藥物無效,同時增加其他藥物的效力和毒性。整體來說,目前尚未證實新冠病毒會由食物傳播,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維持均衡飲食,仍值得我們在防疫期間特別注意與遵守的原則。延伸閱讀▶時時擔心中標、讓心好累!新冠肺炎讓這些食材成為熱門關鍵字▶防疫新冠肺炎,除了戴口罩更要「均衡飲食」顧好免疫力!▶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增強免疫、促進肺部健康的保健品銷量持續增長!參考資料▶COVID-19 / Coronavirus - Advice for the General Public▶Easy, affordable and healthy eating tip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utbreak▶Q&A: COVID-19 pandemic – impact on food and agriculture▶Food and nutrition tips during self-quarantine▶How COVID-19 Spreads▶What is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How (easily) does it sprea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得新冠肺炎會不會死,免疫力決定!具體5招提升你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世界各地爆發開來,全球確診案例已逾18萬名,死亡人數突破7000人。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季節性的流感目前也在蔓延中,根據衛福部的資訊,本流感季自2019/10/1日起,至今累計已有超過1000例重症患者,約有60例死亡,死亡病患中有99%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疫苗上市前,自體免疫力的強弱將會是你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人類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紀的老化而減弱,有人說:身體的免疫力在20歲時達到巔峰,當到40歲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到了70歲時只剩下顛峰期的1/10。我不知道這是出自哪裡的論述,但若是以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興衰史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趨勢,出生時胸腺重10~15克,青春期時發育到30~40克,到中年40歲過後,大約只重10克,且胸腺激素分泌停止,到了70歲時,胸腺已經完全萎縮。我們身體抵抗病菌的國軍部隊就是免疫細胞,他們包括一般部隊(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等)和將軍+特種部隊(將軍叫T細胞,特種部隊叫B細胞,統稱淋巴細胞)。眾所周知,胸腺就是專門訓練T細胞的地方,也可以稱為是將軍訓練中心。而胸腺激素不僅可以讓T細胞分化成熟,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外,也可以誘導B細胞成熟,成為一支非常好的特種部隊(如砲兵飛彈部隊以及武器研發單位)。所以當胸腺萎縮後(年老後),想當然爾,免疫細胞的戰力一定是會下降的。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068位健康人身上(18~80歲),抽取周邊血液分析後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一般免疫部隊雖然勉強維持一定的數目,但是年輕力壯的將軍數目(naïve CD4+ and CD8+ T Cell)則是顯著的減少,同時負責情報蒐集的將軍數目也是越來越少(loss of CD28 expression on T cell),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警覺、識別和清除外界入侵身體的病毒和細菌(情報不及時加上沒有年輕的將軍),導致身體遭受到病菌的傷害 (註1)。圖1中列出不同年齡層得到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人,由於免疫力依然OK,死亡率一直在0.2%以下,到了50歲後就開始變成兩倍,到達0.4%。最明顯的是,從50歲以上,死亡率就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倍數的增長,速度驚人,幾乎每增加10歲,都是以3倍死亡率在成長,到達80歲時,死亡率已經接近22%,當然整體平均死亡率仍然是2~3%之間,免疫力明顯和死亡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2A中可以看出,60位病人從入院後,就嚴密追蹤血液中淋巴球比例的變化情形,正常人的比例應該在20%以上,而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中等症狀以下的病人(40位) ,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幾乎都維持在20%以上,顯示出免疫系統完全沒有被新冠病毒所擊垮。另外有一些病人的血中淋巴球比例會下降到20%以下,但仍能維持在5%以上時,這類病人雖然會演變成重症,但他們最後依然可以戰勝病毒康復出院(15位),而且出院前,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又可以重新回到20%以上,表示雖然戰況慘烈,曾經有一度將軍們犧牲到接近5%,但最後援兵趕到,大獲全勝,康復出院。但是也有不幸的15位病人,他們的淋巴球比例低於5%,變成危重症的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如果當所有將軍全部戰死後,也沒有盼到援軍 ,這時候血中淋巴球比例降到幾乎為零,病人就可能不幸去世。圖2B是大陸中部戰區總醫院譚力教授總結,如果病人得病後10~12天是一個重要關鍵點,如果血液中淋巴球能夠維持在20%以上,那麼這個病人應該不會惡化到必須進入加護病房,同時可以逐漸康復出院。但是如果是已經低於20%,那就是進入了病毒和免疫大軍的殊死戰,因此,這類病人在得病後的第17~19天,再測一次血液中淋巴球比例,如果還能夠維持在5%以上時,就表示免疫系統的基本戰力仍能維持,最後可以康復出院。但如果連基本戰力都無法維持的話(淋巴球比例降到5%以下),這些病人康復出院的機率是極低的。當然這中間醫院的醫療系統也會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例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等。》潘懷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沒有藥醫?知道了免疫力和生死存亡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後,我們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潘老師新書中《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提及的養生六件事裡面的中間四件事(扣除第一件事,健康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第六件事,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就是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當然,讀者一定會想要問: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甚麼小撇步?答案是: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潘老師同意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若是補充市售益生菌產品,也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天天補充。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只要能做到上述五大招,相信你就能擁有超強的免疫力,但是,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註1】Qin et al. Aging of immune system: Immune signature from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1068 healthy adults, Aging 2016(8): 848-859.
-
2020-02-11 科別.皮膚
最內層穿棉質衣較好?醫師分享10招預防、緩解冬季癢
是否一到冬天皮膚就開始發癢?冬季乾癢是典型的季節性皮膚疾病,也就是乾燥性皮膚炎或缺脂性溼疹。冬天因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皮膚易缺乏油、水分,加上血液循環變差,而影響皮膚代謝及免疫機能,使冬季癢容易發作,其好發部位主要在小腿前側、四肢、腹部、背部等處,起初皮膚粗糙脫屑、有搔癢感,接著會有龜裂發紅隆起(丘疹)的現象,最後細菌甚至可能會從皮膚裂痕處進入體內,造成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這種奇癢難耐的不適感,會對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很大困擾,會不自覺得抓個不停,就連睡眠都會因此受到影響,到底如何才能避免或改善如此惱人的症狀?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分享預防、緩解10招,讓你輕鬆遠離冬季癢煩惱!第1招:最內層穿棉質衣皮膚易乾癢者,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天氣冷要多穿幾件衣服的時候,最內層建議穿刺激性低、透氣度佳的棉質衣服,避免毛料、尼龍等材質的服裝直接接觸或摩擦皮膚,以減少刺激及敏感機會。第2招:洗澡不要洗太久、水太熱有冬季癢問題的人,洗澡建議採用淋浴方式、不宜泡澡,也不宜洗過久。水溫建議較體溫略高、帶溫熱感即可,並使用不含皂性成分的沐浴乳,避免因過度清潔帶走皮膚油脂使症狀惡化。若冬季癢問題十分嚴重,冬天可考慮每隔2天洗1次澡即可。第3招:暫時停止去角質冬季癢患者冬天不宜用磨砂膏去角質,或用含果酸、A酸等酸性成分的保養品。使用毛巾、浴巾時也不能用力搓皮膚,以免刺激脆弱、受損的角質,加劇乾裂、脫屑及發炎等情況。第4招:泡湯時間勿過久一般人冬天泡澡約5至10分鐘即可,泡溫泉則每3至4分鐘就起身休息,溫度同樣較體溫略高即可。泡溫泉後先沖水,以免化學物質殘留刺激皮膚,再擦乳液保溼,而硫磺泉抑制油脂分泌功能強,容易讓皮膚更乾,冬季癢患者應避免。第5招:避開過敏原冬季癢患者最好保持正常生活作息,並且要避開過敏原。盡量避免到裝修中的房子,因為甲醛等刺激性的揮發性化學物質,容易導致過敏。蝦蟹類寒性食物是常見過敏原須忌口,若不清楚自己的過敏原是哪些,則建議做功能醫學224項全套急慢性過敏原檢測,了解自己會引起過敏的因素有哪些,才能有效從日常生活中防範。第6招:補充好的油脂、花青素抗發炎有冬季癢症狀的人可以多補充omega-3、原花青素OPC。Omega-3是好的油脂,有抗發炎及抑制過敏的效果,可補充魚油,或從亞麻籽油、核桃、胡桃、鮭魚、鯖魚、沙丁魚、鯡魚中攝取;也可補充原花青素OPC(葡萄籽類),它含有抗氧化、抗自由基的成分,或白藜蘆醇也是好的抗氧化保健品選擇,搭配膠原蛋白更佳。第7招:忌食刺激性食物皮膚敏感、發炎時,應忌食辛辣食物、帶殼海鮮,如麻辣鍋等刺激性食物。此外,也不宜喝酒,以免增加血液、皮膚中的過敏物質組織胺釋放,讓症狀變更嚴重。第8招:不宜自行擦成藥有些人會買含抗生素、抗菌劑等成分的複方藥膏,或用含薄荷成分、帶涼感的藥膏來緩解乾癢、紅疹等症狀,但成分太複雜可能刺激皮膚,而帶涼感的藥膏也僅能暫時紓緩搔癢感,無法改善發炎,建議仍要就醫為宜。第9招:搔抓止癢易感染出現冬季癢症狀時,勿用手搔抓患部來止癢,萬一抓出傷口,易增加細菌感染的機率,嚴重更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搔癢難耐,請先就醫診治,讓醫師開適合的口服藥或止癢藥膏,不建議使用市售複方藥膏,可能因其中的抗生素可能過於刺激,而造成反效果。第10招:塗乳液保溼抗敏洗澡、泡湯後宜盡速擦乳液,除了玻尿酸、神經醯胺、尿素等保溼、修護成分,燕麥、甘草萃取或微量元素,如鋅、硒等成分則能抗敏、緩發炎;保養可使用含ADE的乳膏,能有效保溼。有用藥膏的冬季癢患者則先擦藥膏,待約3至5分鐘藥性成分吸收後再擦乳液。★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2-07 新聞.科普好健康
防肺炎靠保健品增強抵抗?免疫力不是愈強愈好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必然會有一堆保健產品打著增強免疫力的旗號出場。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免疫力越強越好嗎?在講免疫力之前,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有一位朋友去紐約玩,因為太興奮忘了上廁所,結果實在是憋不住了,於是找了個僻靜的巷子,把車停在路旁,對著牆方便(當然,這種行為也是不對的)。正在舒緩膀胱時候,聽見巡邏的警察大喝一聲“Freeze! Hands up!”。尷尬了,你說這情況應該是舉手還是不舉手呢?不舉手,後面可能就開槍了;舉手,褲子就掉尿上了。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絕對安全的環境裡,於是我們有了越來越高效的治安和安保體系。但是如果這個體系過於敏感,那也不是什麼好事兒,比如過馬路稍稍靠近運鈔車就被保安按倒在地,付錢的時候看了兩眼收銀機就被噴了防狼噴霧,或者是不小心擦鼻涕的紙巾在風中脫手結果被警察圍起來丟進監獄。我想,任誰也不想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那麼,這些問題與免疫力有啥關係呢?當然有!所謂的免疫力不是一種虛幻的能力,而是實打實的免疫系統的能力。那麼免疫系統是什麼又是乾什麼的呢?簡單來說,免疫系統就是人體的內衛部隊,它們的作用就是防禦清除外來的和內生的搗亂分子。我們經常聽到的白血球,淋巴球都是免疫系統部隊中的戰士,隨時做好好對抗混亂的準備。可能有朋友會想到了,對付外來入侵者這個比較容易解釋,那內部的搗亂分子又是什麼呢?別著急,我們先來一致對外的故事。1.免疫系統【對付入侵者的事叫免疫防禦】內衛部隊有很多種對抗外來入侵者的方法,比如利用抗體把有害的入侵者抓起來,阻止它們幹壞事兒。就像老鼠夾子逮老鼠一樣。這段時間,大家經常聽到的丙球蛋白,就是幹這個事情的。接下來,免疫系統中淋巴細胞還會釋放出干擾素,來阻止病毒合成。大家注意了,要想勝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認清楚壞人再行動,別忘了我們每天都是呼吸吃飯喝水,與環境做那麼多交換的事。如果說不加辨別地供給外來物質,那我們身體就要出亂子。褲子就要掉到尿上去了。還好,我們的免疫系統通常能認出那些壞蛋的臉,在病毒表面有很多特別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熟悉的禽流感H1N1,其中的H和N就是這樣的識別特徵, H代表紅細胞凝集素, N代表神經氨酸酶,這兩種蛋白質是病毒侵染細胞的工具,也是免疫系統識別壞人的標誌。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如果免疫部隊不認識壞人的臉,怎麼辦?理論上,只要得過一次疾病,我們的身體就有了相應的抗體。但是,很多疾病得了就好不了(狂犬病,愛滋病,天花,脊髓灰質炎),那就不能靠患病來解決問題。還好疫苗的出現了,這挽救了大量生命,疫苗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將滅活或者降低毒性的病毒注射到人體中,讓人體擁有免疫力。就好像說張貼出通緝令,讓免疫部隊都認準壞人的臉。但是別認為有疫苗就萬事大吉了。像B肝,天花這樣的不容易變臉的病毒,注射一次疫苗就能維持很長時間,但是像流感這樣容易變臉的病毒,我們就得每年注射疫苗來對付新的壞人。好了,這樣看起來,免疫系統功能強了是好事啊。但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2.免疫系統還有一個職責,就是【對人體內部的細胞進行免疫監視】你可能會想,人體的細胞不都是我們自己人嗎?幹嘛要監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體內的細胞都會有條不紊地執行自己的工作。但是在有些特殊條件下(比如輻射,病毒侵染),細胞就會出現問題。舉個例子,如果樹上的樹葉會凋謝一樣,那些工作時間已到或者已經損壞的細胞按照程序,就會被拆解,這個過程叫細胞凋亡。但是有些細胞跳過了凋亡這一步,獲得了永生。細胞永生不是好事嗎?對人體來說,不是!因為這些永生的細胞本身是有問題的,換句話說它們已經失去了正常的功能,這些細胞大量擴增只會給人體帶來大麻煩。這種情況在疾病表現上就是,癌症!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會及早清理掉那些搗亂的癌細胞,所以健康人才避免癌症的侵襲。說到這裡,我們還是會得到一個結論,那嚴格監控細胞,越嚴格就越好啊。但事情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回到故事的開頭,如果你稍有可疑行為就被執法人員摁倒,提不起來褲子,那就不好玩了。同樣的,如果免疫系統處於過激的狀態,那我們的身體就一團糟了,比如踏青的時候沾了一點點花粉,身上就起疹子;空氣中上有一點塵蟎,就不停的打噴嚏。這種情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過敏了。免疫系統還有更神經質的行為,就是把我們自己的細胞當做外來有害物質進行攻擊,這些新冠肺炎中就有這樣的情況,免疫系統迷失了自我,開始無差別攻擊,結果就把人體自身搞得亂七八糟,甚至喪失功能。所以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既不希望免疫系統低下認不出入侵者,當然也不希望免疫系統發神經。說到這,大家大概已經明白了,免疫系統的活性並不是越高越好,一定要維持在一個正常的水平。免系統通過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兩種主要的機制來達到免疫系統內的穩定。免疫耐受就是說,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按下警鈴,普通人從運鈔車邊上經過的就不應該按警鈴。至於免疫調節,就是區分出壞人和好人,更好地做出反應。這既是免疫自身穩定。穩定壓倒一切,這句話對免疫系統來說也是完全正確的。好了,我們最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免疫系統並非越高越好,低了會出問題,高了也會出問題。只有維持平衡狀態才是最好的狀態。那麼怎麼能維持正常的狀態呢?1.合理多樣的食物來源,充足的營養供給是免疫系統運轉的基礎支撐。我們講到的球蛋白就是蛋白質,而合成蛋白質自然需要攝入充足的氨基酸和蛋白質。2.合理的作息安排,免疫調節涉及多種激素,而良好的睡眠對正常平衡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有些激素只有在睡眠時會大量產生。3.適當與環境接觸,避免過度無菌環境,免疫系統需要進行鍛煉和調動,如果一直在過度潔淨的環境下會讓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當然,在這個特殊的防控時期,大家還是要多在家裡,勤洗手,勤通風,出門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本文摘自植物學博士史軍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