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6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併發症
共找到
1605
筆 文章
-
-
2020-09-05 科別.骨科.復健
館長遭槍擊後,運動表現難恢復?復健科醫師分析真實狀況
網紅「館長」前幾日驚傳遭人槍擊,右手臂有1穿透傷、右大腿粉碎性骨折、右小腿腳踝也中彈,社會各界震驚也紛紛譴責暴力行為。而有網友擔憂,經常重訓的館長是否很難回到健身房?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杏青說明,何時可以「承重訓練」因牽涉到太多不同因素,很難有一致標準可以回答,但會先維持全身性活動以及心肺功能為主,再配合醫囑以及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還是可以重返榮光。子彈大小、速度、擊中部位 影響傷害嚴重程度子彈在穿透組織的時候會撞擊、穿透組織形成空腔、會形成撕裂傷和周圍組織的拉傷,造成的傷害,會隨著彈頭大小、截面積、子彈速度有所不同。林杏青醫師指出,子彈速度以每秒2000英尺為分水嶺,分為低能量槍傷和高能量槍傷,高速子彈穿透組織,引起的週邊組織結構傷害較小,但可能深入穿透內臟,相對而言低速子彈的能量被組織吸收,對局部破壞較大。擊中的位置如果較少重要血管和神經,引起的傷害較小,他說像是高能量槍傷,容易造成上臂大血管破裂及臂神經叢傷害,可能會引起後續手部活動的功能障礙。組織傷害之外 神經、傷口感染、肢體攣縮要注意不同的槍傷結果手術考量不同,林杏青醫師說,如低能量槍傷若沒有引起上臂骨折明顯位移,可能考慮較保守的治療;但若槍傷傷及肩關節關節面,則要考慮子彈中的重金屬(例如鉛)是否會滲入關節被吸收,必須要清除乾淨,並清理關節面的子彈碎片;如果肩關節極度粉碎,則可能要做人工關節置換。另外,槍傷之後也可能引起後續的傷口感染、神經傷害、臥床太久使軟組織內形成硬骨的異位性骨化、骨癒合失敗、因長期固定引起的肢體攣縮等併發症。粉碎性骨折恢復較慢 以全身活動量及心肺功能為主從國外的文獻經驗看來,上肢的槍傷骨癒合從一個半月到五個月都有,而下肢則是從二到十二個月,林杏青醫師分享,何時可以「承重訓練」因為牽涉到太多因素,很難有一致標準。如果只有單純肌肉傷害,恢復的速度必然比骨折更快,而單純的骨折則比粉碎性骨折或伴隨神經傷害更快;下肢骨折因為需要承重,恢復訓練上也需比上肢更謹慎。初期復建以控制組織水腫、恢復關節活動度避免孿縮、維持全身活動量和心肺功能為主,待受傷組織結構追蹤影像開始穩定,以逐漸承重的方式漸進,等到肌力、肌耐力慢慢建立之後,訓練敏捷及協調性,最後才能繼續訓練專項運動訓練表現。
-
2020-09-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別成為防疫破口! 醫師警告口罩不勤換更恐怖
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研究院院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說,預防病毒傳播和減少感染新冠病例,戴口罩比保持社交距離或者禁足在家都更為重要。研究人員說,當口罩令在紐約生效後,每天的新感染率下降約3%。但在美國其他地區,每天的感染病例持續增加。在義大利和紐約市的口罩令生效之前,已經採取了直接接觸預防措施,包括保持社交距離,隔離以及洗手消毒。但是,研究人員說,這些措施只能減少通過直接接觸方式發生的病毒傳播,而遮蓋臉部可以防止空氣傳播。他們說:“面部覆蓋物具有獨特的功能,可以阻止霧化和吸入帶有病毒的氣溶膠,從而大大減少感染。據聯合報元氣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上富指出:「 口罩只要打噴嚏或是沾到唾液後,細菌就會在上頭滋生,不斷接觸到口鼻反而會生病,因此必須馬上更換。 」尤其進入秋冬時序後是過敏及流感好發的季節,多數的流感患者會在發病後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流感的高危險族群以老年人、嬰幼兒或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不全者。聚隆纖維發言人賴明毅也指出:「台灣的熔噴不織布是技術,但加上『靜電駐極』又更厲害。」聚隆纖維提供的中層熔噴不織布是口罩的心臟,空氣濾材主要是靠「靜電駐極」技術,被靜電極化的聚丙烯原本過濾效果30-35%(物理)的口罩可以提升95-99.99%過濾效果。經過測試,台產的口罩即使放了5年效能也只降低 1%。所以口罩買『台灣製造』,但中層用的是境外的熔噴不織布,將容易造成防疫缺口。面對疫情和流感,除了施打疫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外,徐上富說,很多人會1只口罩戴一整天,每天至少要準備2到3只口罩,打噴嚏或是自己的口水噴在口罩上,就得立即更換。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口罩纖維上的這些電荷是有飽和度的,而且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電荷也會慢慢減少,最終過濾效果大降,一般口罩正常使用可達6到8 小時 ,如果遇到大量的飛沫,口罩被水弄濕,進出極高風險的八大場所:醫療照顧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展演競賽場所、娛樂場所、大型活動、宗教場所,口罩一定要記得更換。
-
2020-09-04 科別.泌尿腎臟
腎臟病早餐店這2樣東西少點!吃多小心血管鈣化、死亡風險增
一名30歲的吳小姐,任職百貨公司櫃台小姐,患有狼瘡腎炎(Lupus nephritis)於前年因尿毒症明顯開始接受長期腹膜透析(CAPD)治療,因常吃火腿三明治、肉鬆等過量高磷食物,又常忘記或不正確服用降磷藥物,導致高磷血症;去年11月手指及腳趾和四肢多處發生皮膚鈣化,甚至血管鈣化明顯。 血磷每上升1 增加10~18%死亡風險 台中榮總腎臟科陳呈旭主任表示,慢性腎衰竭的病人,隨著腎功能的下降,會有低血鈣與高血磷的發生,病人的高血磷,除了會有低血鈣或心率不整的併發症之外,亦會有骨質缺乏、血管鈣化、副甲腺機能亢進以及軟組織鈣化的問題,高血磷亦是病人死亡率的重要危險因子,血磷每上升1,就會增加10~18%的死亡風險。鈣磷控制不佳 全身都有風險現在的磷結合劑,分成含鈣與不含鈣的磷結合劑。陳呈旭主任說明,含鈣之磷結合劑,長期服用會使鈣磷沈積在血管與軟組織中,使用含鈣磷結合劑會使病人的死亡率上升高達22%,除此之外,亦會有其他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陳呈旭主任指出,病人的鈣磷控制不好,會造成骨骼易骨折,亦會造成全身四處鈣片,如心臟血管、關節、腦部血管、瓣膜、神經、腸繫膜血管以及肺部等,進而造成後續更多的問題。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ml/min 影響病人存活率此外,高血磷、低血鈣與副甲腺機能亢進,從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ml/min就開始,隨著腎功能愈來愈差,情況也愈來愈嚴重,即使病人進入了透析,仍然無法完全解決鈣磷控制不佳的問題。陳呈旭主任提醒,這些問題,就像是掐住腎臟科病人的脖子一樣,嚴重影響腎臟科病人的存活率。(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早餐吃三明治+大冰奶易昏睡! 營養師絕不點的NG地雷還有這些 減肥挑時間! 運動到底要在早餐前or早餐後?
-
2020-09-0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一不小心會截肢?這些觀念助預防
吳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好;由於經常宅在家裡,飲食、運動、用藥、複診不規律,足部起了一個小泡沒有重視,竟逐步發展到足部潰爛變黑,很快出現小趾壞死,血管及肌腱外露……,到醫院就診被告知無法保住小腿,需要截肢!後來輾轉打聽來到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就診,這時已經下肢缺血嚴重,足部壞疽、疼痛。仔細詢問病史後,該科徐楚江主任醫師團隊採用局部清創結合控制血糖,在清創後採用最新的骨水泥填塞技術+VSD負壓吸引聯合技術進行保肢治療,吳先生的右下肢終於保住了。「糖尿病足」不可小覷,吸菸是幫兇徐楚江介紹,近期在一個星期內還接診了兩位嚴重糖尿病足患者,均是壞疽感染(厭氧性細菌感染)嚴重,已經到了需要截肢的地步。足部的感染會隨著血流導致全身感染、敗血症等,危及生命。一旦明確感染無法控制,截肢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選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發的一系列足部問題,對於患者最直觀、威脅最大且最難以治療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尤其是合併糖尿病血管病變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另外,還有一個普遍存在但很容易被忽視的危險因素——吸菸。吸菸加重血管的堵塞,促進血栓的形成,是糖尿病足發展、惡化的一大幫兇。徐楚江表示,糖尿病足很可怕,關鍵在於預防,在於防治。預防糖尿病足有三步糖尿病足的預防,首當其衝的就是嚴格控制血糖。如果已經是糖尿病患者,預防足部併發症則需要做到三點。第一,預防足部破損。足部破損可以說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做好足部的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已經存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者,這一點更為關鍵。這類患者很可能已出現破損,但自身毫無感覺。足部的保護工作需注意以下六點:1.做好足部檢查。每日必須仔細檢查腳上是否有細微的損傷,如擦傷、裂傷、水泡等,要特別注意檢查腳趾縫及腳底。2.要穿鬆、寬、軟的布鞋或透氣的皮鞋,避免穿涼鞋或高跟鞋。保持鞋乾燥,可同時幾雙鞋輪換著穿。3.每日用溫水及中性肥皂洗腳,水的溫度不超過40℃。絕對禁忌熱水燙腳!4.保持足部透氣、乾燥,預防腳癬。一旦發現腳癬,第一時間治愈。5.預防凍傷。6.修剪指甲、胼胝等時要嚴防損傷。第二,預防感染。感染是糖尿病足進展的真兇,也是能否保住肢體的關鍵。預防感染需做到:1.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足部衛生和鞋襪的衛生。2.避免甲溝炎、腳氣繼發感染的發生。3.糖尿病患者建議不要去沒有證照的場所修腳。4.一旦足部出現損傷,儘早就醫,切忌自行使用刺激性消毒液(如碘酒等)清潔傷口。第三,預防糖尿病血管病。充足的血液供應是機體抵抗外來入侵的關鍵,也是各種傷口得以癒合的基本條件。血管的通暢是糖尿病足外科治療首要關注的焦點。對於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預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定期檢查下肢動脈。糖尿病一經診斷,即應完善下肢動脈超聲檢查,了解下肢血管情況。如下肢動脈血流通暢,在血糖控制平穩的情況下,建議每年行1~2次血管超聲檢查;必要時可行CT動脈造影或介入動脈造影檢查。2.避免足部組織受壓,要穿寬鬆的鞋子,襪腿不要勒得太緊。3.如果存在足部畸形,尤其是畸形導致足部局部受壓嚴重時,應予矯正。4.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嚴格控制血壓、血脂,明確存在動脈硬化的患者,建議加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小劑量阿司匹林)。5.適當的運動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能保持血管的通暢以及促進側支血管的建立。發現問題務必及時就醫徐楚江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現任何足部問題,都必須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千萬別存僥倖心理,更不要硬扛。一定要接受正規治療,千萬別信偏方。醫生的規範治療包括對皮膚破損的消毒、清潔治療、傷口的動態觀察與評估;感染的局部清創和抗生素的應用;對於血管病變的擴血管藥物治理以及應用外科或介入手段的血管重建治療等。根據糖尿病足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選擇各種外科手術方法,採用單一或聯合應用的方案進行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03 科別.一般外科
遭水泥預拌斬過 婦人12次手術保住右大腿
62歲王女士年初騎機車時,不幸與水泥預拌車發生擦撞,連人帶車捲進車底,被緊急送往台北慈濟醫院就醫,急診醫師穩固生命徵象後會診整形外科。整形外科醫師李京軒表示,由於王女士除骨盆骨折外,更有右側會陰部至右腳的大範圍嚴重撕脫傷,大腿骨外露,皮開肉綻,面臨截肢風險。透過抗生素治療、12次清創及植皮手術,三個月後王女士順利出院,復健養傷,且在半年後,恢復正常行走能力。撕脫傷(degloving injury)是指人體受到外力的劇烈摩擦,造成上層皮膚與脂肪層、骨骼脫離,多是工傷或交通事故等意外導致,另因老年或嬰幼兒皮膚較脆弱,撕脫傷的發生率也較高。李京軒說明,皮膚的血液供應可不同角度通過肌肉、筋膜、皮下脂肪,最後注入到表皮,然而,當撕脫傷造成血流行徑被阻斷,使皮膚缺乏血液時,便會導致組織壞死,極可能面臨截肢。李京軒表示,治療皮膚撕脫傷首要原則為保留皮瓣及保持周邊組織健康,盡可能減少任何感染風險與併發症。通常醫師會觀察傷口的血液循環狀況,以利抗生素能透過血液循環做到良好的感染控制;當創面逐漸長出鮮紅色顆粒狀的肉芽組織時,代表感染控制得當,這時便可進行下一階段的重建。以王女士為例,因傷口橫跨會陰部到整個大腿前側,創面大加上年紀體力受限,會先從感染較嚴重的部位處理,如會陰部、大腿內側及後側等人體易藏汙納垢之處,再觀察傷口有無感染或壞死徵狀,增加清創次數。植皮部分,王女士是以自體左側大腿、小腿和背部為供皮區,並以減少傷口面積為目標,從大腿下端、接近膝蓋位置等相對乾淨的部分先行處理,避免植上去的皮膚再次受到感染。歷經低血容性休克及敗血性休克,執行清創、皮瓣重建及植皮總共十二次的手術後,王女士終於順利出院,免於截肢危機。
-
2020-09-03 科別.耳鼻喉
擤鼻涕太用力耳朵悶痛恐罹中耳炎 醫:一次擤一邊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柏翰今天表示,擤鼻涕太用力、潛水太快耳朵悶悶又痛,小心罹患中耳炎。他建議,擤鼻涕時不需太過出力,一次擤一邊就好,先壓住一側鼻孔,擤完後再換另一側。潛水時下潛速度也不能過快,可以分段下潛。小梓(化名)不久前和友人至墾丁潛水,一開始只覺得耳朵悶悶脹脹、有點痛,好不容易上岸了卻發現好像聽不太到朋友在說什麼,像隔了層膜,而且耳朵變得更加疼痛,走起路來還有一種泡在水裡的感覺。不想壞了大夥出遊的興致,小梓一直忍到旅程結束才就醫,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發現是罹患了急性中耳炎。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柏翰今天開記者會指出,人體耳部是由外耳、中耳及內耳三個結構組成,其中中耳具有耳咽管構造,是連接中耳腔與鼻咽的通道。中耳炎的發生常常是因為耳咽管發生異常或耳膜破裂而導致,例如擤鼻涕太過用力、體內外壓力驟變、掏耳朵時挖太深或是耳咽管有先天性缺陷。邱柏翰說,小梓的狀況是因為下潛速度過快、水壓變化太大,導致耳壓無法平衡而造成對中耳的傷害,類似的情況也容易發生在民眾搭乘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邱柏翰建議,民眾平日只需留意幾個小動作,就能有效預防中耳炎的發生,首先是擤鼻涕時不需太過出力,一次擤一邊就好。先壓住一側鼻孔,擤完後再換另一側;另外擤的時候,可以稍微低頭並將嘴巴微微張開,降低鼻涕經耳咽管逆流的風險。其次,盡量避免自行掏挖耳朵:其實耳朵有自行排出耳垢的機制,過度掏挖反而會造成耳膜之損傷;如真的需要時,以棉花棒至多深入耳朵約1cm,再輕輕地由內向外將耳垢帶出即可。至於在搭乘飛機或潛水前,可先至耳鼻喉科門診諮詢,由醫師透過理學檢查判斷是否需要使用藥物進行預防,活動時也可搭配咀嚼、吞嚥、打哈欠或分段下潛等動作,效果更佳。邱柏翰提醒,民眾若發生耳朵疼痛、莫名發癢、有積液流出,或有暈眩、頭痛、發燒、聽力障礙等症狀,即應盡速就醫檢查,避免耽誤治療時機。不然除了可能造成聽力的損傷外,更容易引起其他嚴重之併發症,如腦膜炎、顏面神經麻痺,民眾切莫掉以輕心。
-
2020-09-03 科別.新陳代謝
「深綠色蔬菜」傷腎? 食藥署點出影響高血鉀、腎結石的真正原因
深綠色蔬菜不會傷腎 但腎功能不全患者需節制網路流傳「吃深綠色蔬菜傷腎,會造成腎功能不良」的謠言,讓食藥署在食藥闢謠專區特別強調,適量食用深綠色蔬菜並不會造成腎功能不良;但深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鉀離子,對於腎功能不全患者,由於體內的鉀無法有效排除體外,因此需要透過限制飲食中的鉀攝取,來降低腎臟的負擔,以及避免高血鉀造成的併發症。而慢性腎臟病者需注意蛋白質、磷和鉀量之攝取量,對於高鈣、高鎂、高鉀之綠色蔬菜須謹慎勿過量。深綠色蔬菜富含草酸鹽 勿過量攝取以防腎結石此外,勿過量攝取富含草酸鹽的食物,以預防腎結石。草酸鹽天然存在於許多綠色蔬菜中,草酸鹽含量最高的是深綠色多葉蔬菜,例如菠菜、羽衣甘藍、甜菜、秋葵、菠菜。食藥署提醒,導致腎結石的主因,是因為平日飲水量不夠,因此有腎結石患者,更應注意水份攝取,避免結石問題產生,如有腎臟相關疾病時,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
2020-09-03 養生.聰明飲食
「3挑」月餅小撇步,讓你中秋節健康吃熱量不爆表 但3種人要注意!
10月1(四)日就是中秋節了,相信很多人都已經在安排四天連假出遊行程。中秋節除了出遊,烤肉、吃月餅、賞月也是缺一不可。各家業者也紛紛推出各種口味的月餅禮盒,期待中秋商機。有位人在美國的女網友近日收到月餅禮盒,準備大快朵頤,卻被親友告誡不能吃,理由是「月餅要等中秋才能吃」,讓她非常傻眼。「請問月餅...只能中秋節吃嗎?」原PO忍不住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求救,她說期待好久,近日終於收到美美的月餅禮盒,但親友阻止她開吃,因為「月餅要等中秋才能吃」,原滿頭PO黑人問號發文求救,「什麼鬼啊...真的有這個說法嗎?我只是想吃個月餅啊...」PO文一出,網友笑翻。「肉粽攤表示...明年端午再來吃」、「所以喜餅只能結婚當天吃!」、「那陰天不能吃太陽餅了?」、「中秋節不是吃烤肉嗎?」、「要先看保存期限吧,確定能放到中秋嗎?」」。也有人勸她當吃則吃,「我的經驗等到中秋那天打開...裡面一個都沒有了」、「不快點開來吃的話,到時候就被打包轉送了!」國民健康署分享「3挑」月餅小撇步,讓民眾吃月餅熱量不爆表,也守護健康。1.挑零反式脂肪:應避免購買含有反式脂肪的月餅。2.挑低熱量:優先購買熱量較低的月餅,例如以不含蛋黃的廣式月餅取代含有蛋黃甚至雙蛋黃的廣式月餅。3.挑低膽固醇:吃月餅時以「淺嚐」為原則,尤其慢性病友更要留意下面事項。一、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病友:建議挑選零反式脂肪、低膽固醇、鈉含量較低的月餅,應減少內餡有鹹蛋黃、滷肉口味的月餅。二、糖尿病友:建議避免豆沙、棗泥等含糖量較高的月餅,並將月餅納入飲食計畫中,與正餐替換。也建議挑選零反式脂肪、低膽固醇、鈉含量較低的月餅。三、慢性腎臟病友:大多數慢性腎臟病是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併發症,需注意糖分、反式脂肪、膽固醇及鈉的攝取。
-
2020-09-02 科別.一般內科
零食天天吃 13歲男童體胖出脂肪肝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了。13歲的阿德(化名)原本體重就偏重,過去1年多來因升學壓力又遇上疫情,大多待在室內,加上三不五時靠吃零食放鬆,身高168公分的他,體重在短時間內增加13公斤到達89公斤、BMI值為31.5,且即使每天睡8到10小時還是經常喊累,家長擔心有異,就醫超音波檢查竟已呈現嚴重脂肪肝。收治阿德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看到阿德時,就發現頸部及腋下皆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腹部有肥胖紋;進一步抽血顯示肝臟指數ALT(GPT)上升至81U/L(正常為40以下),超音波更呈現嚴重脂肪肝。經飲食衛教、運動及規律的門診追蹤,肝指數於半年後逐漸恢復正常,不過因仍有脂肪肝,目前採持續回診追蹤觀察。戴季珊說,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又是最常見的兒童肝病成因,盛行率約佔整體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7%。有研究指出,單純脂肪肝之預期壽命與一般正常人無異,但是脂肪肝合併肝細胞發炎損傷者,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可能會進展為纖維化或肝硬化,後續也有可能引起肝癌的發生。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 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她說只能從體重控制著手,如持續運動、注意營養均衡,攝取適當的食物份量,並減少食用高糖、高熱量、油炸食物。研究顯示,生活型態介入與飲食控制持續3至12個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脂肪肝嚴重程度。戴季珊提醒,孩童體重過重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相關併發症如脂肪肝、三高、動脈硬化等,也可能出現在孩童身上;若有肥胖問題,甚至已引起脂肪肝或相關代謝疾病時,應儘早就醫尋求改善,以降低未來肝癌、換肝的風險。
-
2020-09-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洗腎人生不黑白!新一代血液透析 改善「不寧腿症狀 」
「啊~你洗腰子,一世人就沒去啊。」這是傳統對洗腎病人的印象,覺得一旦洗腎,人生就此黑白。50歲的黃先生已經洗腎3年,現在使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不只能出國自助旅行,還改善了洗腎常出現的不寧腿症狀,睡眠不再被干擾,黃先生說:「洗腎病人心理調適很重要,我們還是可以工作,也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三高腎友 安排國內外旅遊黃先生有三高問題,六、七年前被檢查出腎絲球硬化,「當時心情很糟,但也覺得總有一天會洗腎,就開始把工作時間調整成更彈性的狀況,因此,三年前開始洗腎時,僅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就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現在他洗腎的時間可以排在白天,去年還安排去捷克自助旅行16天,今年下半年計畫要環島。腿不斷抖動 影響睡眠雖然生活已經盡量不受洗腎影響,但洗腎的副作用還是困擾著黃先生,「可能我在國外洗得不夠徹底,毒素無法清除,開始出現不寧腿症狀,腳會不斷抖動,我搭高鐵南北出差,幾乎坐不住,晚上睡覺時也躺不住,頻繁起床;臉上更是出現了粉刺、毛囊炎。」經由汐止田安診所院長陳孟浩幫黃先生改使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大中分子的毒素清除率變高,治療約兩周後,臉部毛囊炎、皮膚搔癢,還有不寧腿的症狀改善很多。黃先生說,洗完後身體變得很輕鬆,尤其不會因為腿部不斷地抖動而影響睡眠品質。洗腎病人發生不寧腿症狀的比率約兩成左右,它是一種運動感覺神經症狀的慢性疾病,可能是因體內大中分子的毒物累積造成。這些毒素長期沉積體內,包括皮膚、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及心臟血管系統等都會受影響。天天跳舞 看不出她洗腎康寧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馬紹銘指出,台灣洗腎品質已經不錯,但傳統洗腎技術的極限大約可以過濾掉大中分子的比率約70%,現在有了新一代的人工腎臟,透過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大約可以再提高15%,而大中分子的毒素清除率變高後,期能減少慢性腎衰竭的併發症如心血管併發症。馬紹銘指出,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使用一般HD機器就行,腎友無需等待特定床位進行治療,較為方便。陳孟浩也提及,目前除了可以使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的方式之外,透析的水質也是愈乾淨愈好,才能維持洗腎患者的品質,有位女性患者天天去跳舞,也沒人知道她是洗腎病人。台灣存活率約60% 世界第二馬紹銘強調,台灣洗腎病人平均5年存活率約60%,在全世界排名第二,第一名是日本,美國則不到50%。隨著糖尿病人口增加產生併發症,需要洗腎的病人年齡愈來愈大,但醫療發展不只讓患者活著就好,而是看不出「我是洗腎病人」,減少併發症,提升腎友的生活品質,不只增加自我肯定,甚至能回饋社會,貢獻生產力。
-
2020-09-02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保衛站/關節唇破裂 微創手術復原快
許多人跌倒後髖部會隱隱作痛,有人不以為意、越來越痛,每次身體前彎例如要穿襪穿鞋或走樓梯上樓,髖部深層就痛,找骨科及復健科常被當作單純肌肉拉傷,一直治不好。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部運動醫學主治醫師林敬為指出,這有可能是髖關節關節唇破裂。林敬為表示,髖關節常因外傷、運動傷害以及關節先天結構異常,如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等原因造成損傷而疼痛;其中關節唇破裂比率不低,文獻統計約22%,找專業運動醫學醫師診治,及早找出真正病因早治療,關節唇破裂以關節鏡手術修補關節唇效果好,配合復健治療,疼痛症狀多會消失,能盡快恢復健康。過去醫學對髖關節關節唇破裂理解不多,受傷機轉及相關症狀並不清楚,因此常被認為是肌腱炎等其他疾病。另因髖關節位於身體深層,過去要處理髖關節唇損傷,需大範圍關節切開手術才能處理,但是傷口大復原慢,併發症多,效果不佳。林敬為說,近來醫學進步,手術技巧提升、醫療儀器發展,髖關節內視鏡微創手術引進台灣,可藉2到4個約1公分小傷口,置入內視鏡手術器械,完成髖關節唇清創及修補的手術,大大減少髖關節附近組織傷害,因傷口小、復原快,病人滿意度高。再配合後續復健治療,病人可以早日回到過去的健康生活狀態。
-
2020-09-01 科別.骨科.復健
高壓氧治療慢性骨髓炎 七旬婦告別輪椅騎機車代步
彰化縣二林鎮76歲張姓婦人兩年前發生車禍,右小腿腿骨斷好幾節而且有開放性傷口,手術沒接好腿骨還併發慢性骨髓炎,走路需靠輪椅和助行器,她因此意志消沈,家人帶她到衛福部立彰化醫院,申請健保給付高壓氧治療10多次,已能行走自如,恢復往日神采。部立彰化醫院高壓氧中心主任兼骨科醫師陳柏辰今天表示,慢性骨髓炎是開放性骨折或骨科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主要原因是細菌深入骨髓,未能及時清除,導致細菌在骨髓的巢狀結構內建立根據地,破壞骨骼血流循環,引發局部缺氧和長出疤痕組織,所以正常免疫細胞與抗生素無法深入感染核心,只能暫時壓抑,無法根除,是很棘手的併發症。張姓婦人兩年多前騎機車撞上電線桿,右小腿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好不容易熬過清創、皮瓣移植、髓內骨釘等手術,卻併發慢性骨髓炎和骨折不癒合,為了治療骨髓炎,她吃了一年抗生素,吃到胃腸不適、精神倦怠及全身消瘦,還需要靠輪椅與助行器才能行走。陳柏辰說,一旦罹患慢性骨髓炎,傷口不癒合、流膿、紅腫熱痛,甚至造成肢體失能,高壓氧能加強側肢循環生成,加速傷口癒合、帶入更多抗生素到達感染周邊,高濃度氧氣也能直接殺菌、加強白血球的殺菌功能,加強抗生素的殺菌力;他為張婦申請健保的高壓氧治療,每周3次、每次1小時,10多次之後,張婦不需步行輔助器,已經可以騎機車到院高壓氧治療,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張婦「歡頭喜面」到院治療,她說,原本沒胃口,吃不下,自從病情好轉,她的食量增加,每餐半碗飯變1碗飯,體重從55公斤增到60公斤,不再整天疲軟無力,精神和體力都變好,雖然還沒健步如飛但已經可以騎機車,最重要的是健保給付高壓氧治療,她不用擔心醫療費。
-
2020-08-31 科別.骨科.復健
輕鬆延緩關節損壞速度!哈佛列保養關節必做5件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關節炎別擔心,你可以擅用簡單小技巧來控制!許多人飽受關節炎困擾,不僅疼痛難忍,還會干擾日常生活和樂趣。根據哈佛衛教網,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保護關節、減少不適,從而改善和控制關節炎,或是諮詢物理治療師協助你輕鬆完成日常任務,如果關節炎不適,也不要害怕向親友請求幫助。5種控制關節炎技巧 輕鬆完成日常任務為了能夠改善關節炎的不適,生活中可以運用簡單的技巧來控制關節炎,輕鬆完成日常任務,哈佛衛教網提供5種控制關節炎的方法:1.保持活動: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例如在辦公桌前工作、在家看書或看電視時,每15分鐘站起來伸展一下。2.開發身體力量:發揮最強的關節和肌肉的力量來減緩關節損傷。為了保護手指和手腕關節,可以運用手臂或肩膀的側面推開沉重的門,或是為減少上樓梯的膝蓋壓力,讓強壯的腿走在上方,而較無力的腿位於下方。3.預先計畫行程:事先計畫可以簡化安排的行程,把較困難的動作降到最低,比如煮飯前可以事先備妥一套清潔或愛好的物品放在需要的地方,節省使用關節的次數。4.使用省力工具:擅用簡易的小工具可以使你更輕鬆省力。例如橡膠握把可以幫助關節炎患者更好地抓握水龍頭、鋼筆、牙刷等物品,目前很多藥局都有為關節炎患者提供各種的輔助工具。5.請求尋求幫忙:許多關節炎患者會擔心自己過於依賴他人,即使只有極少數的關節炎患者導致嚴重殘疾。儘管情緒壓力大,如有任何需要,也不要害怕向親友尋求幫助,向親友們說明關節炎如何影響你的生活。參考資料:5 ways to manage arthritis and keep it from slowing you down(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膝關節炎讓走路變惡夢! 4退化元凶你中了幾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
2020-08-28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人口直線上升 彰縣設目標1村里1關懷據點
彰化縣竹塘鄉小西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既是社區關懷據點也是C級巷弄長照站,108年7月成立後,每周一和周五的上午開放長者使用,縣長王惠美今天前往關心,同時告訴長者,縣政府超前部署預防流感併發症,今年採購3萬3000劑肺炎鏈球菌疫苗,全國10月5日同步開打流感疫苗,彰化縣從那天起為65歲以上長者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竹塘鄉小西社區周一和周五的服務時間,幹部和志工夥伴合作,打電話問安,提供餐飲及健康促進活動的服務,每次都有60至70名長者前往,有專人帶領社區長輩「動一動」,促進身體健康、延緩老化。王惠美說,小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育萬到外面奮鬥,事業有成回饋地方,帶動地方關懷據和照顧長輩,目前據點由清祖寺提供活動中心作為社區關懷據點,環境很好,她看到長輩開開心心在一起,共餐後回家,縣府感謝鄉公所、鄉代會、農會和所有的志工互相支援,讓鄉內年輕人無後顧之憂,在外認真拚事業。到今年7月底,彰化縣老年人口達20萬7061人,占全縣16%,縣政府已設置262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落實在地老化的政策,朝向一個村里設置一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目標邁進。
-
2020-08-28 科別.消化系統
男子發燒多日全身酸痛 竟是肝臟遭細菌感染造成膿瘍
南投一名50歲男子原本以為感冒,但是連續發燒5天,而且全身痠痛,到南投醫院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感染肝臟膿瘍,安排插管引流並搭配抗生素治療,才改善症狀康復出院。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說,肝膿瘍是指肝臟受到細菌感染而化膿,可能會出現發燒、畏寒、噁心、腹痛、倦怠等不適,由於類似感冒,不易聯想到肝臟問題。糖尿病患者、膽道疾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是肝膿瘍的高危險群,但也有許多患者無法確定感染來源。肝膿瘍未即時治療可能會引發敗血症等併發症,危及生命。廖嘉宏表示,部分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後,會明顯改善,大多數人需要用引流法治療,若兩種治療方式還無法改善,就需要手術治療。電腦斷層影像中可看到患者的肝臟有一顆2.5 x 2.6x 3.7的膿瘍,以電腦斷層掃瞄確定膿瘍位置之後,再放置引流管將膿液引流出體外。透過電腦斷層定位,除了增加準確度,有效縮短與改善病情,也能減少開刀風險。肝膿瘍會有復發的可能,廖嘉宏提醒患者應遵循治療,勿擅自中斷抗生素治療療程,且需定期返診追蹤。另外也提醒糖尿病患者應穩定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風險,若有不適應及早就醫,及早治療。南投醫院引進第二部多切面螺旋電腦斷層掃瞄儀,當患者在進行電腦斷層引流等治療時,另一部可同時為患者安排檢查。減少等候時間,使臨床檢查及醫療服務更有效率。
-
2020-08-28 科別.消化系統
不是普通腹痛!讓腸道體無完膚的潰瘍性結腸炎
每個人生活中都曾有肚子痛、拉肚子的經驗,但腹痛若為潰瘍性結腸炎可就不單純了。潰瘍性結腸炎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之一,會造成患者長期反覆腹痛、腹瀉、甚至血便。因患者多屬年輕族群,在生活、工作上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彰化秀傳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炯宏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轉目前尚不清楚,推測可能與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飲食、種族、藥物誘發等因素有關。據統計,潰瘍性結腸炎多半在已開發國家案例較多,隨著台灣逐漸發展為已開發國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人數也逐年成長,據健保署資料顯示,潰瘍性結腸炎重大傷病卡發卡人數為3260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男女比例相近,好發於學生、年輕上班族等族群,但40歲以上的中年族群仍有機會發病。急性發作可能脫水、休克李炯宏醫師提到,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作症狀為發燒、大量血便,恐導致脫水、休克、腎功能變化、血紅素下降等。診斷會安排做內視鏡檢查,按壓肚子可能有類似腹膜炎的表現。患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最後恐需要開刀。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表現較輕微,可能會出現無疼痛感的血便,因為是直腸出血,故血色會偏紅,血便的狀況會隨著出血量而加深顏色。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及併發症在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較高的國家,若年輕人反覆出現不會痛的血便,又無痔瘡徵兆,醫師們便會懷疑為潰瘍性腸炎。但在台灣因盛行率不高,通常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搭配病理切片、抽血等來診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李炯宏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很難單靠內視鏡影像就確診,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可能有多種疾病會看到類似表現,故需透過病理切片排除一些特殊狀況。抽血檢驗也可幫助診斷,但沒有單憑哪個指標即可百分之百確診潰瘍性結腸炎。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史,拼湊各種線索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且往往要反覆發作數次後,才能正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李炯宏醫師分享,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方式會依據患者的疾病表現而有所不同。急性發作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發炎藥物、高單位類固醇,甚至得住院以靜脈注射施打類固醇,搭配免疫調節劑,若仍無法改善,會建議改用生物製劑來治療。部分患者甚至併發腹膜炎,可能要面臨開刀,把嚴重發炎的大腸切除。但大多數患者症狀不會如此嚴重,醫師會依照內視鏡的評分法,評估潰瘍性結腸炎蔓延狀況、嚴重度,再根據臨床表現,給予一些腸道內抗發炎藥物,或口服類固醇,必要時搭配口服免疫調節劑。醫師會根據疾病嚴重度,搭配使用各種藥物,但是若出現腸道穿孔、狹窄、毒性巨結腸等併發症,便需要外科手術處理。平時發炎控制好,才能減少併發症李炯宏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若能以藥物控制發炎,減少產生後續併發症,如穿孔、廔管、甚至大腸癌等機會都可以降低。平時若未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抽血、內視鏡監控,腸道會慢性潰瘍發炎,有時出血量少不見得有症狀,患者日常生活未受到影響而低估病情,令腸道持續發炎導致穿孔、產生廔管,多年之後產生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促進黏膜癒合,達到沒有發炎的狀態。將疾病控制好,可大幅降低產生併發症的機會,也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門診大部分的患者,使用的藥物都不會太複雜,當疾病穩定時,患者可能只需口服一兩顆抗發炎藥物,必要時加上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即可。低估病情,問題多多李炯宏醫師指出,病情穩定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飲食與一般人無異,無需特別避免何種食物。建議以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為原則。但當患者處於急性發炎需要住院時,飲食就會需要調整,住院期間醫師會評估其病情並給予合適的飲食。 生活上維持正常作息即可,盡量避免熬夜,規律的生活有助於病情控制。最重要的是規則服藥、積極配合醫師並定期回診。李炯宏醫師分享,某些患者容易低估病情,自覺「我今天沒有症狀,為什麼還要乖乖地服藥?」可能原本一天只要服一次藥,一旦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忘記定時服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逐漸復發,等到症狀嚴重,才又終於回診。這樣反覆發作,對患者病情控制較不理想。但往往要經歷過這些過程,患者才會相信潰瘍性結腸炎需要好好控制。李炯宏醫師呼籲,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疾病,需好好控制才能維持病情穩定,進而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原文:
-
2020-08-28 醫療.自體免疫
戒菸吧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抽菸會加劇病情
一名大學生腰痛半年,且走路不方便,原本以為是打球扭傷,長期以來「對痛容忍」,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髖關節已經被侵犯,同時軟骨已經腐蝕、滑膜組織增生,並有積水,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加上有抽菸習慣,讓病情更難以控制。根據國健署的資料,21歲到30歲的男性,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吸菸。吸菸人口在36歲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宏安指出,在門診中,大約每三個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就有一個有抽菸的習慣。菸品有上萬種化學物質,會造成身體發炎性影響,加重身體氧化壓力,造成發炎激素上升,讓發炎細胞增加。陳宏安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脊椎與下肢關節的發炎性疾病,病患體內因為發炎激素升高,不斷地侵犯脊椎與下肢關節,若是沒有良好控制,經過數年的時間,恐將發展到骨頭沾黏,傷害造成後就難以回復。在治療部分,第一線的口服消炎止痛藥若使用超過半年,仍然無法控制脊椎發炎情況的患者,可以健保申請給付抗腫瘤壞死因子及第17介白質抑制劑,這些都是生物製劑,可以阻斷疾病的進展 ,而達到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的效果。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可減輕發炎症狀,進而改善病患的身體活動度。曾有本土研究發現,抽菸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會產生更嚴重的全身性發炎反應、關節炎惡化、關節僵硬、心血管併發症。陳宏安說,若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抽菸的習慣,對病患來說如同是「火上加油」,因此當務之急是戒菸,減少身體內不停發炎的刺激。這名大學生因為合併抽菸,所以口服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病情一直不穩定,除了改用生物製劑之外,病患也配合戒菸,兩相輔助之下,最後腰痛與髖關節病況改善,病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籃球場。陳宏安小檔案專長:1.風濕病2.類風濕性關節炎3.乾癬性關節炎4.僵直性脊椎炎5.紅斑性狼瘡6.乾躁症7.過敏性皮膚病8.過敏性鼻炎9.蕁麻疹10.痛風及高尿酸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1.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2.嘉義榮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3.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4.國立陽明大學內科學系講師5.風濕病醫學會2005年優秀青年論文獎6.奇美醫學中心2011及2012年主治醫師論文獎
-
2020-08-26 科別.消化系統
男子乙狀結腸扭轉造成腸阻塞 肚子腫脹如氣球
63歲黃姓男子長期有便秘的困擾,最近因為下腹嚴重脹痛到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急診,醫師從腹部X光發現他有個咖啡豆狀的異常氣體分佈,確診為乙狀結腸扭轉造成的腸阻塞,以大腸鏡為他治療,當下黃姓男子的肚子像洩了氣的皮球,腫脹消除許多,狀況也恢復穩定。大千醫院指出,醫師與病患討論後採取大腸鏡方式治療,發現對方的乙狀結腸有一個狹窄部位,通過狹窄處後有大量的糞水及氣體噴出,將氣體抽出後並將扭轉的腸子反轉回來,黃姓男子的肚子隨即像洩氣的皮球,腫脹消下去許多,之後再讓他使用軟便及消脹氣藥物,隔天追蹤腹部X光,乙狀結腸的咖啡豆狀脹氣都已消失,病人狀況恢復穩定。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德福表示,乙狀結腸扭轉是因為腸繫膜扭轉超過180度,加上過長的乙狀結腸,導致腸阻塞及血流受阻,通常好發於長期便秘者、安養機構住民或慢性神經及精神疾病病人、有腹部手術病史者、及年長的男性。林德福表示,乙狀結腸扭轉的症狀包含:腹痛、腹脹、噁心、嘔吐、便秘,從腹部X光檢查可看到像咖啡豆的脹氣。如像黃先生一樣沒有腹膜炎的狀況,則可使用大腸鏡方式將扭轉的大腸復原,但若大腸扭轉太久或太嚴重,造成腸壞死或破裂,且有腹膜炎的情形,就必須緊急開刀處理,其併發症及死亡率也會相對提高許多;民眾如發生持續性腹部脹痛時,一定要盡速就醫,透過即時診斷及治療,才能及時挽救健康。
-
2020-08-26 科別.泌尿腎臟
泌尿道結石 無法手術考慮無創碎石
夏天泌尿道結石發生率高,66歲駱小姐過去曾因反覆血尿和泌尿道感染就醫,日前因高燒、敗血症休克,又進急診。經診斷後發現右腎結石合併複雜性尿路感染,經施行軟式輸尿管鏡碎石的無創手術後,將石頭粉碎後取出,術後一天順利出院。夏天喝水不足 結石可能上身健保資料庫研究,氣溫與結石發生率相關,每年七月至九月為高峰期。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結石發作的病人是冬天的3至5倍。男女生比約3:1,最常發生在30至50歲。此外,熱帶、乾燥氣候、高溫乾燥環境工作如:廚師、機械操作員,都是泌尿道結石的高風險族群。結石常見症狀:腰痛、血尿一般結石很少造成疼痛,因此常被忽略,石頭往往都被養到很大後才會就醫。較小的腎結石如果掉到輸尿管,因結石移動時易刮傷泌尿道,會造成腰痛、血尿症狀;疼痛也會隨著石頭移動的位置而改變,較高位的結石,可能會以腰痠來表現,愈靠近膀胱的位置,則可能出現鼠蹊部或外生殖器的疼痛,或以頻尿來表現。如果結石阻塞尿路且合併感染,可能會出現發燒、發冷、惡心、嘔吐等症狀,容易引發後續腎功能受損或菌血症,若不及時處理會有生命危險。逾2公分結石 可採無創碎石傳統的治療方式,根據石頭位置及大小決定,由於較大的結石無法用體外震波消除,對於大於2公分的腎臟結石,以往只有「經皮腎造廔碎石取石」手術的選擇,但因腎臟是血液流動經過的地方,手術可能會導致嚴重出血等併發症,因此高齡、過度肥胖、合併多重慢性疾病或易出血體質患者都不適合此項手術。過去無法接受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的患者,建議可以選擇施行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此手術是從患者尿道進入到輸尿管腎臟,再利用高功率雷射去碎石,可將大於2公分的結石磨成細砂,讓石頭隨著尿液自行排出。因手術無傷口,降低出血併發症,住院天數較短,術後疼痛感較低,患者滿意度與恢復也比較高。
-
2020-08-26 科別.一般外科
惡性腫瘤有解!台大雲林分院引進新療法
惡性腫瘤奪走許多國人的性命,更是台灣去年十大死因之首,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其中肺臟是腫瘤最常轉移的部位,儘管有開刀、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等多種治療方式,但過程中肺部腫瘤仍可能會不斷變大,難以根治。台大雲林分院引進胸腔鏡手術「冷凍多針微針治療」,可有效控制腫瘤,且病患術後恢復良好,併發症產生的機率也降低。台大雲林分院外科部暨胸腔醫學中心主任黃培銘表示,根除性切除腫瘤是最能讓病患延長生命的治療方式,但卻不是人人都適用,能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的病患仍在少數,如腫瘤位置不理想、肺功能不足、年紀太大的病患,往往只能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不過腫瘤仍在,也很有可能變大。胸腔醫學中心醫師團隊日前順利完成深部轉移性腎細胞癌病患的治療手術,該名病患腫瘤接近血管,且位在困難切除的位置,但藉由胸腔鏡手術下的冷凍多針微針治療,成功達成腫瘤消融控制。黃培銘表示,胸腔鏡輔助操作冷凍微針治療,經由快速降溫到零下-180℃,使腫瘤組織形成冰球,再迅速升溫至50℃讓冰球破裂,達到腫瘤崩解效果,也可讓腫瘤血管結凍栓塞,使腫瘤因缺血而壞死;急速冷凍下除能阻斷痛覺神經傳導,也能減少治療中的疼痛感及併發症產生,延長患者存活機率。
-
2020-08-25 科別.皮膚
九旬翁自剪趾甲沒感覺 竟連腳趾頭也剪斷了
92歲林姓老翁因腳趾頭有灰趾甲,又厚又硬非常難剪,家人平常會帶他到指甲店修剪,但上月患者因難耐腳趾甲變長,自己拿較鋒利的剪水果剪刀修剪腳趾甲,未料剪了腳趾甲,也把自己的腳趾頭剪斷,還剪掉骨頭一小部分,到院後因傷口無法完全縫合,將傷口覆蓋保護,讓它自然癒合。豐原醫院傷口外科醫師陳明澤表示,糖尿病病人容易併發灰趾甲,因趾甲受黴菌感染,造成趾甲變厚、變硬,修剪時如果發現平常所用的剪刀很難剪斷趾甲,就應就醫治療。豐原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育欣說,治療灰趾甲的方式可分為外用藥治療,及口服藥物治療兩種。外用藥依藥物機轉、劑型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需使用直到痊癒為止,通常需治療9至12個月,甚至更久。感染情形嚴重或外用藥效果不佳,則建議以口服抗黴菌藥一天一次,手指甲受感染者需服用6至12周,腳趾甲需服用12至24周,治療時間視趾甲生長速度而有所不同。糖尿病、末梢循環不佳或周邊神經病變的患者,建議要積極治療,避免因肢端微小傷口併發細菌感染,導致嚴重併發症,有灰趾甲情形應該儘早就醫,尋求醫師協助治療。
-
2020-08-25 科別.心臟血管
男主動脈剝離拖了兩天才手術 醫慶幸術後平安
一名55歲男子抽菸近40年,上月底突然感到胸悶、胸痛,以為吃止痛藥可緩解,卻遲不見效,直到去急診才查出是主動脈剝離,並拖了兩天才進行手術,所幸術後已轉危為安。男患者說,他從事勞力工作,日前突然感到一陣胸悶劇痛,原以為是在烈日下工作所致,便不以為意,僅自行購買止痛藥緩解,隨後又連續胸痛,嚇得他趕緊赴醫,原本想延至慶祝父親節後再接受治療,所幸在父親的堅持下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說,患者發生胸痛當下,先前往其他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主動脈剝離,此症為致命性的心臟殺手;且根據統計,患者發病後每小時即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至少半數病人在病發後48小時內會死亡,因此當他轉院至亞大醫院後,便緊急安排手術。不過因患者個人考量,拖了兩天後才動刀,所幸術後順利恢復且無併發症。他說,主動脈剝離是指主動脈內膜破裂後,血液從真腔(血液原本流動之處)進入假腔(因結構受傷而產生的裂縫處夾層),使得主動脈送到各器官的血流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缺血性症狀,往往導致腸缺血壞死、腦中風、急性腎衰竭、急性心衰竭,甚至死亡。劉殷佐強調,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包括未良好控制高血壓、抽菸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遺傳性疾病、主動脈瓣膜缺陷、高強度重量訓練或使用古柯鹼等,一旦民眾突然感到撕裂性的胸痛和上背痛,痛感延伸至脖子或下背,就有可能為主動脈剝離。此外,主動脈剝離發生處不同,受影響的器官不同,若有喘不過氣、腹痛、腰痛、意識不清等症狀,也應懷疑為主動脈剝離所致。他提醒,若患有高血壓的民眾,平時應控制血壓,有抽菸習慣也必須戒除,並維持適當體重,才能預防主動脈剝離悲劇發生。※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25 癌症.抗癌新知
做愈詳細檢查,愈能明確找出疾病? 癌症醫師吐真心話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癌症篩檢可及早發現並治療 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 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估算癌細胞惡化程度 觀察、病理檢查能做到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2害處 但別過度恐慌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 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 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7種癌都跟吃有關! 日常防癌這幾個飲食壞習慣都要避開
-
2020-08-21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長紅疹以為水痘復發 原來是玫瑰糠疹
女兒的皮膚一向不太好,剛出生,臉部就長了些嬰兒粟粒疹,小學時出水痘長滿全身,不但情況比後發病的弟弟嚴重,還在額頭上留下幾個凹陷的疤痕。病灶還會產生皮屑據聞,自然感染水痘過後,幾乎可以終生免疫,不料去年20多歲的她疑似再度染病,讓我憂心如焚。因為小孩得水痘,通常症狀輕微,成年人則因免疫力較強,會更激烈對抗病毒,病情反而會較嚴重,發生併發症,如腦膜炎的機率也較高。幸好這次不像往日那般鋪天蓋地而來,看過醫師後很快痊癒。今年初,打完流感疫苗不久,她發現左邊鎖骨下方突然長了一顆紅疹,疹子由小變大,像開花一樣。病灶還會產生皮屑,摸起來粗粗的,後來靠近體側的四肢出現愈來愈多的紅點,平時沒感覺,但劇烈運動流汗或洗完熱水澡後,會變得又紅又癢。疹子顏色像玫瑰花懷疑是去年水痘的餘毒未清,只是進入休眠狀態,其完整的病毒基因體仍存於細胞中,也不會產生新病毒,但有可能因外界刺激或其他因素而復發,變成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於是催促她趕快到皮膚科就診。診斷結果讓我倆都鬆了一口氣,原來是不治療也會自己好的「玫瑰糠疹」,由於疹子的顏色像玫瑰花,且疹子上有糠狀的鱗屑,因而得名。皮膚小紅疹持續至少6周以上,甚至12周左右,平均約45天,而且有超過半數的人會覺得癢。多發生在春、秋兩季醫師說,這是一種皮膚自限型疾病,好發於10到35歲的年輕人及孕婦,多發生在溫差變化較大的春、秋兩季,目前病因還不是十分清楚。可能是身體出問題或是太累了,導致免疫力下降,但通常得過一次以後,很少再復發。女兒回想,自己大概是因為焦慮新冠疫情肆虐,導致免疫力失調,才會發病。嬌豔的玫瑰固然惹人憐愛,但密密麻麻分布在身體上的玫瑰糠疹,可是一點也不美呢。
-
2020-08-21 科別.兒科
家長擔心疫情延遲幼兒施打疫苗 醫師憂影響保護力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家長不敢帶孩子到醫療院所施打疫苗,兒童常規疫苗的施打率竟也下降至7成多,花蓮2歲半的施打率只剩下一半。門諾醫院小兒科醫師楊子毅表示,疫苗延後施打或不打,會影響保護力,尤其半歲以後的小朋友,生病的風險會相對提高,建議父母應讓孩子按時接種疫苗。楊子毅指出,新生兒因有母親懷孕時給的抗體,出生後對於許多疾病能有免疫力,但抗體會在寶寶6個月大後逐漸消失。因此,嬰幼兒每一兩個月就得按照疫苗手冊時程,注射疫苗建立疾病的長久免疫力。若寶寶在滿6個月大時仍無法打完應注射的疫苗,可能提高感染各種疾病風險,如B型肝炎、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小兒痲痹等。疫苗延期施打保護力會打折,甚至有的疫苗有年齡限制。楊子毅說,以輪狀口服疫苗為例,須在6個月大以前服用完畢,由於輪狀口服疫苗易有腸套疊併發症,因此超過6個月以上幼兒,不建議服用,以免增加腸套疊風險。但輪狀病毒是兒童急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因,對抗輪狀病毒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是施打疫苗,勿讓孩童因未準時給予疫苗將暴露於感染風險環境中。醫師表示,嬰幼兒至小學前,常規疫苗的注射最少19針,以花蓮縣來看,出生2個月嬰幼兒疫苗施打率約為95%,幼童至2歲半時的施打率降至56%左右。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環境適應力提升,家長未按時讓孩子注射疫苗的比率反而增加,儘管小學就學前仍須將該注射疫苗施打完成,但延後施打或是補打的效果不一定如預期,建議準時施打各類疫苗,才能加強保護力。楊子毅強調,如果家長擔心疫情對進出醫院有顧慮,可事先預約,減少在院等待時間;進出醫院全程戴上口罩;勤洗手且避免用手觸摸耳鼻;回到家後立即更換身上衣物,避免接觸殘留的病菌。
-
2020-08-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大腸鏡切除瘜肉等待解說 跑去抽菸引發腹部劇痛
50歲劉姓男子因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醫師發現他右下腹升結腸處有個約3公分瘜肉,以大腸鏡瘜肉切除術處理,但結束檢查等待醫師解說時間,他自行跑去抽菸、吃東西,結果右下腹出現劇痛,醫師為確認瘜肉切除處的傷口是否破裂引發腸穿孔,立刻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幸好無大礙,男子休息2天後出院。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大腸鏡可直接檢查腸道有無潰瘍、發炎或惡性腫瘤的早期病灶等問題,當發現異常時能立即做切片供診斷分析、切除瘜肉處理;許多研究指出,透過大腸鏡發現瘜肉並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的有效方法。接受大腸瘜肉切除術後,雖可恢復一般飲食,但不可以立即抽菸、喝酒或暴飲暴食,以免產生腹痛、腹瀉、出血、腸穿孔等併發症,此外也要配合醫師建議,視情況停用幾天活血化瘀的藥物及食物,例如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藥物、銀杏、靈芝、魚油、中藥補品等。他指出,根據統計,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者,100人中約50人有大腸瘜肉、5人可能有大腸癌,因此建議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一定要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趁瘜肉尚未轉變為大腸癌之前切除,才能降低風險。接受大腸鏡檢查前,應配合衛教指示服用清腸瀉藥、多喝水、多走動,將殘餘的糞水排乾淨到淡黃色半透明的程度,檢查的品質才會良好。林裕鈞提醒,預防大腸癌要少吃燒烤油炸類、多吃蔬果及膳食纖維、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以及戒菸,並建議有抽菸、飲酒習慣、肥胖、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因長大顆瘜肉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高,可考慮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確保自身健康。
-
2020-08-20 癌症.肺癌
長年吸二手菸健檢揪出肺結節 她超前部署切除心頭大患
50歲許姓女上班族因丈夫抽菸,擔心吸入丈夫的二手菸,癌肺癌風險高,在公司健檢時追加「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毛玻璃狀肺結節約0.5公分,醫師研判應是早期肺癌,經醫病溝通後接受電腦斷層定位術,以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肺結節,終於讓她卸下心頭大患。建議追蹤三個月觀察,但許女士返家後內心相當煎熬,深怕隨著時間推移,會使疾病更加惡化,諮詢積極治療的方式。自己長年士看新聞得知國內肺癌死亡率連10年蟬聯十大癌症首位,女性肺癌發生率增幅又高於男性,想到自己長年憂心「看不到孩子成家」,日前決定安排健檢,赫然發現0.5公分毛玻璃狀肺結節,經醫病溝通後同意採「電腦斷層定位術」和「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肺結節,讓她卸下心頭大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說,許女士平時生活習慣正常,也無不良嗜好,但因先生長期抽菸,擔心自己受二手菸影響,才會在健檢時特別追加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醫師依健檢結果研判應是早期肺癌,建議追蹤三個月觀察,但許女士返家後內心相當煎熬,擔心拖下去會更加惡化,諮詢積極治療的方式。劉柏毅指出,隨著電腦斷層檢查容易發現早期肺癌,但病灶往往太小,導致無法取得組織進行診斷,故目前醫療策略仍以追蹤觀察為主,只是觀察時間往往長達數月甚至一年,使患者相當苦惱;所幸目前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再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又能有效切除病灶,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劉柏毅介紹,電腦斷層定位術是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先標示出肺結節的位置,再鎖定肺結節位置,將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及氣血胸風險降到最低,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病灶,經由一個約3公分的傷口切除病灶,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手術前後再搭配個別化的肺部復健,將疼痛及併發症降到最低,讓患者盡速回歸日常生活及工作崗位。劉柏毅提醒,肺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仍為抽菸,但即便沒有抽菸,若有家族史、暴露於二手菸、室外空汙、室內空汙、化學藥劑暴露等,也應特別注意。因早期肺癌不易發覺,也難以診斷,建議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8-20 醫療.自體免疫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乾癬不只皮膚有狀況 3成患者發展成乾癬性關節炎手指、手腕關節腫脹,皮膚紅腫、脫屑,當心這不是普通的關節炎,而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除了紅色斑塊、皮屑脫落的皮膚症狀外,還會合併其他部位的共病,根據統計,約有3成患者會發展出乾癬性關節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手部會受到關節炎影響外,也容易在周邊出現小關節病變、不對稱關節病變、遠端關節病變,甚至可能侵犯到脊椎,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化。 免疫不正常活化 吃補恐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乾癬是因為壓力、環境等因素刺激,造成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所致,許多患者一聽是免疫出問題,就想透過保健品或食補增強免疫力,不過小心吃補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蔡秉翰主任表示,這類患者屬於免疫系統失調,並非缺乏免疫力,若是服用補品或保健食品,反而會刺激免疫系統,導致病情惡化,所以一般不建議患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或者食補,維持正常、均衡、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避免疾病惡化的關鍵。 避免關節變形 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訊號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若沒有接受妥善治療,關節有高風險發生無法復原的變形。除了透過物理治療及照光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第一線用藥會選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發炎腫痛,通常還會搭配疾病修飾藥物合併治療,療效不理想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選擇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蔡秉翰主任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可以精準鎖定發炎因子,阻斷發炎訊號,不僅可以改善皮膚症狀,也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風險。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警訊 熟記336法則及早治療提醒乾癬患者留意早期症狀,熟記336防禦法則: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3處是否有皮膚病變;以及關節出現僵、腫、痛等3大警訊;一定要把握6個月乾癬性關節炎黃金治療。此外,患者也應注意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不隨意吃補或保健食品,多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都有助於改善病情,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體力變差是因為年紀大?還是心臟衰竭?教你初步分辨
陳經理(化名)一直有運動習慣,每個周末都爬山,偶爾還會報名路跑賽,大家都稱讚她多年身材不發福,看起來不像快要屆齡退休。最近幾個月,她明顯感覺體力變差,比以前容易喘,也更容易累,原本能一鼓作氣走完的健行步道,現在都得中途停下來休息個兩、三次。朋友安慰她這是正常老化,不過她還是暗自不安,真的只是年紀大嗎?還是有什麼問題該就醫檢查一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提醒,「心臟衰竭」的症狀有很多時候可自己察覺,但臨床觀察多中年以上病人以為是「正常老化」。人在30歲以後,身體各項機能開始走向老化,如果和同年齡人相比,功能衰退得快,或自己原本能做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很可能就無法單純用老化來解釋。王植賢舉例,如果以前可以跑步,現在走50公尺就會喘,原本一口氣爬很多樓梯,現在三層樓要休息兩次,這就不對勁。另外,70歲以上的人走路爬樓梯速度慢很正常,但如果一個人才50歲,走路爬樓梯速度竟然跟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六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都不能輕忽,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馬達,讓全身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臨床上所說的心臟衰竭,講白了就是「心臟無力」的意思。當身體處在休息狀態時,血液或氧氣需求量小,即便心臟無力,仍可能完成任務,人也不會太不舒服。在比較激烈的活動或是情緒激動時,全身對於血流和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人就會明顯感到吃力。另外,身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狀態,也會導致代謝廢物累積,人會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活動的耐受度也會變差。王植賢表示,導致心臟衰竭因素很多,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節律問題、心肌炎等等,也有自發性的心臟衰竭,連醫師都找不到原因。老化也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但通常要年紀到了七、八十歲以上才比較能說是老化造成,心臟衰竭的比率可能達兩成以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說,心臟衰竭嚴重時將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厭食、下肢水腫、怕熱、呼吸喘、無法步行,需要大量血流和氧氣的器官會受損,例如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肝腎腸胃等其他重要器官也會逐漸衰竭。早點警覺就醫,對於存活率影響很大。陳益祥建議,在其他器官受影響之前尋求醫療介入,讓心臟內外科醫師,透過藥物、心導管、心律調節器等各種內外科手段,挽救心臟功能不再惡化、避免急症發生,以免心臟功能隨著一次一次住院越變越差,最後就得靠心臟移植才能活命。精選延伸閱讀↘↘↘。毛巾擰不乾是身體警訊!回家陪爸爸多吃肉多運動。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