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8 癌症.肺癌
搜尋
低劑量電腦斷層
共找到
226
筆 文章
-
-
2020-04-28 癌症.肺癌
肺癌死亡率下降 台癌拚2025存活率破五成
肺癌是國病之一,國健署統計,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近五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接近三成,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今年四月初,台灣獨步領先亞太區健保相關體系國家,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讓台灣肺癌治療更精進,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外、治療品質也提升。未來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肺癌存活率倍增、突破五成,幫助更多肺癌患者。賴基銘表示,台灣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十大癌症第一,根據衛福部2018年最新統計,肺癌死亡率女性為每十萬人口29.3人、男性為50.5人 ;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包含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診斷、加上最好最新的精準治療。他說,肺癌病患想要的是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肺癌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等,且依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有差異;而四月一日起,台灣肺癌治療有新突破,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病友曾小姐今現身,其家屬蕭先生代表發聲,他說妻子為晚期肺癌患者,於2018年底至2019年初檢查出肺癌,期間進行多次化療與臨床免疫治療,甚至做了切除手術,一開始雖看似無病灶,但去年11月卻再度復發。蕭先生說,因擔心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曾一度拒絕標靶治療,甚至改看中醫、吃中藥,導致腫瘤再度變大,直到確定上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生活才出現了一道曙光;「我們只是平凡家庭」,蕭先生說,現在妻子病情能維持穩定,他很感謝健保署的德政。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由於肺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因此早期檢查很重要,除須留意家族史、廚師等高工作危險群,在早期檢查上,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方式進行,可揪出早期肺癌患者;而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對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高尚志說,而上述晚期用藥納健保,讓台灣成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
-
2020-03-30 癌症.肺癌
持續咳2週沒好,就醫驚罹肺腺癌!原因竟出在同住家人身上
50歲李媽媽為家庭主婦,因丈夫、兒子都是老菸槍,每天被迫吸二手菸,日前因持續咳嗽兩週就醫,醫師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葉有一處約0.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所幸早期發現,透過微創手術治療後並未擴散,切片檢查也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全家因此決定戒菸,保護彼此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癌症位居十大死因之首已37年,最近10年肺癌更高居癌症死亡率之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表示,早期肺腺癌沒有症狀,等到出現持續性咳嗽、咳血、胸悶或胸痛、呼吸喘、吞嚥困難、體重下降、極度疲倦等症狀時,通常已是肺腺癌第三至第四期,此時多半無法透過手術治療,故早期發現對肺腺癌治療相當重要。 國內臨床患者中,以非吸菸者居多,且年齡層有下降趨勢,所幸除了新藥物的出現外,「低劑量電腦斷層」(Low-Dose CT)也可協助偵測早期不易發現的肺腺癌,成為檢測癌症的利器。  劉柏毅說明,「低劑量電腦斷層」的輻射劑量約為傳統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劑量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而在偵測肺部小結節功能上,不遜於傳統電腦斷層檢查,且因目的為篩檢肺部小結節,對於胸廓等軟組織成像的要求並不嚴格,所以無須注射顯影劑,即便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也能執行檢查。 要長保肺部健康,除遠離危險因子,劉柏毅建議,年紀大於55歲,每天抽一包菸,菸齡達10年、有肺癌家族史、肺結核及肺纖維化者,發現肺癌機率較一般人高,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及居住於空氣品質不佳的環境、暴露在油煙環境下、職業暴露(如礦坑工作者或長期石綿暴露者)等,都是肺癌高危險群,建議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 延伸閱讀: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單株抗體 精準對抗癌細胞骨骼轉移
肺癌患者出現骨頭轉移,相當痛苦,患者走也痛,躺也痛,還會破壞骨質,造成骨骼脆弱容易骨折。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噬骨之痛。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般建議50歲且具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一旦確診,應接受及早治療。隨精準醫療發展,肺癌治療近年來不只是發展標靶藥物,包括晚期肺癌遠端轉移出現的疼痛治療,也開始被重視。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其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至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的患者存活率通常只有一年,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只疼痛,也會脆弱易骨折,更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出現單株抗體藥物,經皮下注射,可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
-
2020-03-12 癌症.肺癌
肺癌轉移會噬骨 保骨針降低疼痛
66歲婦人5年前確診肺腺癌第四期,因癌細胞轉移至兩側大腿骨,一走路就痛得哀哀叫,每天得靠打嗎啡才能勉強止痛。在醫師協助下,她五年來使用標靶藥物並搭配每月一次的單株抗體藥物(俗稱保骨針),有效降低骨頭的疼痛,癌細胞的骨轉移範圍也縮小且維持穩定,終於解開總是痛到深鎖的眉頭。根據不同器官 輔助治療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又以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之首。據了解,肺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有90%以上,但存活率隨病程階梯式下滑,第二期為70%至80%,第三期為30%至40%,第四期僅剩約10%。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晚期肺癌常見的三大轉移器官為肺部、腦部及骨頭,癌細胞轉移的器官愈多,影響存活率愈甚。「此時除了主要治療,也應根據不同器官來決定是否要輔助治療。」晚期肺癌 四成轉移骨頭以骨頭轉移為例,晚期肺癌約有四成會轉移至骨頭,最常見擴散的部位為脊椎、髖關節與大腿骨。王金洲說,起初患者可能只會感到骨頭輕微痠痛,但癌細胞會不斷「噬骨」,出現脊椎神經壓迫,骨轉移所致的疼痛會影響患者的食衣住行,甚至躺著也痛,必須以嗎啡鎮靜,生活品質相當差。除了帶來劇痛感,骨轉移也會破壞骨質,使得骨骼脆弱容易發生骨折。有效治療 還是早期發現過去肺癌骨轉移的輔助治療為放射治療,近年則有健保給付的單株抗體保骨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所致的骨骼代謝不平衡,減少或預防骨質流失,降低病理性骨折等骨骼傷害風險。不過,王金洲提醒,單株抗體保骨藥物為減輕肺癌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提高生活品質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最重要的仍需根據主治醫師的治療方向,進行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來控制腫瘤,才是抗癌與兼顧生活品質的關鍵。肺癌要能有效治療,最重要的還是早期發現。王金洲說,有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均為肺癌高危險群,建議逾50歲且具前述危險因子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也是目前早期肺癌最有效的篩檢工具。
-
2020-02-24 癌症.抗癌新知
台灣十大癌症排行腸癌穩坐冠軍!這2種癌也來勢洶洶
面對疾病肆虐的鼠年開頭,培養好的健康習慣更顯得重要,國際抗癌聯盟也提出,大約有16%的病例歸因於病毒或細菌的感染,而這些感染會直接引發或是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列為其對公共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而全球每年有近1000萬人死於癌症,國際抗癌聯盟和美國癌症協會於2020年1月共同發布的世界癌症地圖集中更指出,預計到2040年,全球癌症病例將增加60%,即為每年可能有將近2940萬個癌症新病例。 全球常見前五大癌症依序為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與胃癌;以女性來說,最常好發的癌別依序為乳癌、肺癌及大腸直腸癌;在男性方面,則以肺癌、攝護腺癌和大腸癌為主。 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癌症自1982年起,已經連續多年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且根據最新2016年我國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國人罹患癌別的前五名依次為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比較我國近5年的十大癌症趨勢來看,值得注意的是,國人在飲食西化和生活習慣改變之下,使得全球排名第三的大腸癌已蟬聯我國罹癌人數之冠達11年之久,顯示提升國人腸道健康的強烈急迫性。 在肺癌方面,不抽菸卻得肺癌的情況常見於亞洲女性,肺癌發生率在台灣男女性皆位居前三名,更是癌症死因之首,肺癌罹患者近七成為肺腺癌,並多為非吸菸者,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呼籲,預防肺癌除不吸菸外,亦應關注日常環境中的潛藏致癌傷害,例如空污、交通廢氣、廚房油煙、二手菸及廟宇或家裡的焚香。 在女性方面,乳癌雖治癒率較其他癌別高,但卻是女性最好發之癌症,而且在台灣乳癌發生年齡相較歐美女性年輕許多,台灣乳癌發生率高峰為45-69歲,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3歲,比歐美國家提早8-10歲;在男性方面,由於嚼食檳榔和菸酒不離身的習慣,讓在全球排行榜缺席的口腔癌,卻躍居我國男性好發癌症第四。反倒是在全球男性排名第二的攝護腺癌,在台灣位居第五。 有鑑於此,賴基銘執行長強調,應重視早期篩檢的重要。只要定期篩檢可以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6-9成,乳癌死亡率至少降低3成、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2-3成的大腸癌死亡率;以及30歲以上具菸酒檳榔習慣的男性,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4成的口腔癌死亡率。 賴基銘說,台灣以實證為基礎的癌症篩檢政策已經領先全球,完善的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能在癌前病變或癌症的早期即可確診,爭取最佳的治療成效;而針對於來勢洶洶的肺癌,則建議高危險族群應自主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為自己的健康積極把關。 *政府提供免費四癌症篩檢: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癌症種類 篩檢對象 篩檢方式 篩檢頻率 大腸癌 50-74歲 糞便潛血免疫法檢查 2年1次 口腔癌 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的民眾 口腔黏膜 2年1次 乳癌 45-69歲女性40-44歲具二等親乳癌家族史之高危險族群 乳房X光攝影 2年1次 子宮頸癌 30歲以上的婦女 子宮頸抹片檢查 每年1次  延伸閱讀: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沒家族病史、不吸菸,她健檢同時發現兩個肺癌 醫師:除了菸還有這項危險因子
-
2020-02-22 癌症.肺癌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一個天數別再拖
47歲的高小姐,長期被外派到越南工作,去年年末休假返台期間,咳嗽症狀前前後後大概有2個月,也持續去診所看醫生,並按照時間吃藥,原以為是因為自己工作太累造成身體狀態較差、治癒能力較弱,經家人勸說到醫院做健康檢查,透過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發現肺部右下肺葉有一處約1.6公分結構清晰的毛玻璃結節,後續經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早期肺腺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指出,肺炎的成因依照致病源可分為病毒性、細菌性、真菌性,可經由帶菌者的飛沫傳染,也可能由口咽侵入使肺部感染。在氣溫偏低的季節是流感病毒活躍的時期,像是台灣常見的A型流感及近期蔓延全球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都是屬於病毒性肺炎;典型肺炎的症狀有發燒、發冷、咳嗽、痰液,痰液可能帶有血絲、胸痛、呼吸困難。 要特別注意的是「肺癌」在台灣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症狀常常與大部分肺部疾病相似,因此常常容易被忽略或被誤認為是肺炎,部分患者甚至沒有明顯症狀。肺炎、肺癌出現症狀十分類似,例如:咳嗽、胸腔疼痛、呼吸或吞嚥困難、食慾不振、發燒等症狀,部分肺癌患者會併發肺炎,也使得在尋求治療上沒有找到真正的病因,進而造成診斷時已是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期。 蔡聰聰提醒,最重要關鍵,在於若咳嗽時間超過兩週未痊癒者,就該提高警覺。雖然咳嗽不是罹患肺癌的明顯症狀,但若久咳不癒就應自主做進一步的檢查,甚至透過精密儀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幫助發現細微病灶,找出可能的真正病因。 然而,肺癌好發於40歲~75歲年齡族群,因此40歲開始除了每2~3年安排全身健康檢查,也別忘安排肺部篩檢;若有肺癌家族病史,一定要提高警覺並自主安排肺部檢查,可進一步安排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找到小於1公分的肺癌病灶,對於後續的治療也能夠較精準掌握疾病的狀態。 延伸閱讀: 久咳多痰只是小感冒? 有這3跡象可能是肺出問題 4原因都會讓肺變菜瓜布 你中標了嗎?
-
2020-02-05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未必胃出問題 就怕心肌梗塞
「有時候急著要跟屋主或客戶約時間看房,都會喝一杯咖啡,隨便吃一點東西就解決。」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中工作的他,常常日夜都是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形態,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問題早就找上他,並且前陣子開始偶爾伴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廖先生總以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太放在心上。日前到北投健康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驚訝地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主要來自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有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錢政平提醒民眾,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再伴隨胸悶、胸痛症狀者,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許多的遺憾。
-
2020-01-31 癌症.肺癌
9成肺癌患者都無抽煙習慣,問題竟出在「油」!醫教弄懂6種油用法
57歲張媽媽,職業是全職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健康飲食,堅持每日三餐在家烹煮,避免外食。2年前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葉處有一處約0.8毛玻璃結節,陸續追蹤其毛玻璃結節成長到1.1公分且結構清晰,後續確診為肺腺癌初期。 「我從來都不抽菸,家人也沒有得過相關的疾病,為什麼我會得到肺癌?」張媽媽一臉驚慌看著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後的影像並詢問醫師。 在醫師進行健檢結果解說諮詢中了解張媽媽的生活型態,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的確會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有幾個生活習慣無形地將她推向高危險族群中。她在日常料理時,並不是每次烹煮都會開啟排油煙機以及習慣等到油熱到煙冒出來再將食菜放入鍋中,要注意的是炒菜所產生的油煙也是一種煙害,吸入身體後可能會導致肺部病變。 衛福部就曾針對過去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研究調查,烹煮時未使用排油煙機的女性,罹患肺癌風險竟高出有使用排油煙機者達8.3倍。「肺癌」已是台灣癌症生率之冠,也是歷年女性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其中罹患肺癌的女性高達9成都沒有抽菸習慣。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表示,由於台灣人飲食習慣,處理食材較喜愛經熱油烹煮後再食用,廚房環境內高溫油煙就是罹患肺癌的隱形殺手,家庭主婦不開排油煙機習慣也相對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並提醒民眾要注意幾點事項:1.保持廚房的通風,每次熱炒料理時務必開啟排油煙機。建議民眾在挑選排油煙機時,可注意馬力及覆蓋率的規格。2.食用油在加溫時勿使其加溫到冒煙狀態。油在開始冒煙時的溫度,就是代表已經無法承受高溫便開始分解、裂變、氧化及產生有害物質了。3.注意食用油的冒煙點,不是所有的食用油都適合任何的烹調方式。高溫煎炒、油炸要使用冒煙點180~200℃或以上的椰子油或玉米胚芽油;中火烹煮可以使用冒煙點160~180℃的大豆油、葵花油;亞麻仁油或菜籽油的冒煙點較低約107℃,建議以涼拌方式料理食材。4.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肺腺癌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的女性,非高危險族群成人,可考慮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肺癌家族史、抽菸、油煙威脅等及有肺癌家族史高危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LDCT可做為肺癌篩的檢有效工具,有機會發現肺癌早期病灶,可偵測到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 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通常等到有明顯症狀如:咳痰帶血或胸痛都已是肺癌晚期,幸好張媽媽有健康檢查的觀念,讓她在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時就被發現,只需手術進行治療,免除接受化療的不適。這也讓張媽媽大呼:「定期安排健康健查真的很重要!早一點發現,早點接受治療,拖到晚了再來治療,難受都是要自己承擔。」●作者簡介_蔡聰聰醫師專長:內科、胸腔暨重症專科 現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內科部主任 學歷:菲律賓遠東醫學院 醫學系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特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特約主治醫師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聯安預防醫學診所內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會刊英文顧問中華民國內科,胸腔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喝了人生變黑白!蜆精不能護肝,反而傷肝●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
-
2020-01-18 新聞.健康知識+
肺癌元凶藏廚房!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57歲張媽媽,職業是全職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健康飲食,堅持每日三餐在家烹煮,避免外食。兩年前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葉處有一處約0.8毛玻璃結節,陸續追蹤其毛玻璃結節成長到1.1公分且結構清晰,後續確診為肺腺癌初期。但張媽媽從來都不抽菸,家人也沒有得過相關的疾病,為什麼會得到肺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表示,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的確會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有幾個生活習慣無形地將她推向高危險族群中。她在日常料理時,並不是每次烹煮都會開啟排油煙機,以及習慣等到油熱到煙冒出來再將食菜放入鍋中,要注意的是炒菜所產生的油煙也是一種煙害,吸入身體後可能會導致肺部病變。 衛福部曾針對過去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研究調查,烹煮時未使用排油煙機的女性,罹患肺癌風險竟高出有使用排油煙機者達8.3倍。「肺癌」已是台灣癌症生率之冠,也是歷年女性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其中罹患肺癌的女性高達9成都沒有抽菸習慣。 由於台灣人飲食習慣,處理食材較喜愛經熱油烹煮後再食用,廚房環境內高溫油煙就是罹患肺癌的隱形殺手,家庭主婦不開排油煙機習慣也相對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蔡聰聰提醒要注意幾點家庭主婦常常忘記做的事項: 1、保持廚房的通風,每次熱炒料理時務必開啟排油煙機。建議在挑選排油煙機時,可注意馬力及覆蓋率的規格。 2、食用油在加溫時勿使其加溫到冒煙狀態。油在開始冒煙時的溫度,就是代表已經無法承受高溫便開始分解、裂變、氧化及產生有害物質了。 3、注意食用油的冒煙點,不是所有的食用油都適合任何的烹調方式。高溫煎炒、油炸要使用冒煙點180~200℃或以上的椰子油或玉米胚芽油;中火烹煮可以使用冒煙點160~180℃的大豆油、葵花油;亞麻仁油或菜籽油的冒煙點較低約107℃,建議以涼拌方式料理食材。 此外,肺腺癌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的女性,非高危險族群成人,可考慮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肺癌家族史、抽菸、油煙威脅等及有肺癌家族史高危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LDCT可做為肺癌篩的檢有效工具,有機會發現肺癌早期病灶,可偵測到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 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通常等到有明顯症狀,如:咳痰帶血或胸痛都已是肺癌晚期。因此,定期安排健康健查真的很重要,早一點發現,早點接受治療,拖到晚了再來治療,難受都是要自己承擔。  延伸閱讀: 不抽菸也會得肺癌 2件事沒注意很容易就中標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
2020-01-15 癌症.肺癌
台大肺癌手術 免插管、傷口小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得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菸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親等到三親等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5 癌症.肺癌
早期肺癌切除免插管 台大讓肺癌門診手術可行性增加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的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煙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等親到三等親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08 癌症.肺癌
醫界建議:肺癌LDCT篩檢 納4大風險群
肺癌長年蟬聯我國癌症死因之首,超過六成患者一確診就達晚期。為求早期發現,國內四大醫學會進行本土1.2萬人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LDCT)計畫並參考文獻,歸納出四大高風險族群,包括菸齡逾30包年(每天一包逾30年)、有三親等內家族史、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與特定肺部疾病患者,可能適用LDCT篩檢肺癌,建議衛福部國健署考慮納為篩檢補助對象。過去肺癌並無有效的篩檢工具,2011年發布的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NLST)翻開新頁,該試驗顯示重度吸菸者進行LDCT篩檢可降低兩成肺癌死亡率。然而,台灣患者半數並未吸菸,因此政府與醫界致力找出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與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近年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納入對象大致為55歲至75歲間無吸菸史、有三親等內家族史、二手菸史、肺部疾病史(肺結核、肺阻塞等)或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者。其中的高危險族群,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定義為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或煮食頻率指數大於或等於110;所謂煮食頻率指數,是七分之二乘以「一周煎炒炸天數總和」再乘以「煮食年」。台灣肺癌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2019年度的報告近日出爐,1萬1177例篩檢者當中,有2.42%的人罹患肺癌,比美國NLST研究的篩出率1.03%更高,且被篩出的患者達94.8%是第一期以內肺癌。因此,研究團隊傾向建議國健署將這項研究與過去文獻觀察到的四大高風險族群納為篩檢補助對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李岡遠表示,上述計畫會持續到明年結束,除持續追蹤受試者的罹癌情形,受試者的檢體也會被送至國衛院與中研院作基因分析,未來會有機會替國人解答,為什麼台灣超過半數肺癌患者不吸菸卻罹病。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08 癌症.肺癌
國健署:LDCT篩檢有利有弊 3月先推醫病共享決策指引
針對醫學界建議官方考慮補助四大肺癌高風險群作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國健署表示,LDCT篩檢有利也有弊,官方尚未決定是否補助篩檢,不過今年3月將優先推出醫病共享決策指引,載明這項檢查的適用對象與優缺點,供民眾參考。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LDCT是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對偵測小於一公分的肺部結節有高敏感性。但根據美國大型試驗,即使是重度吸菸者去作這項篩檢都具高度偽陽性,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另外,作一次胸部電腦斷層暴露到的輻射量相當於照80至120張X光片的輻射量,LDCT則降至八至十張X光片,雖然後者低出許多,但如果不是高風險族群去作檢查,是暴露在不必要危害。林莉茹表示,國健署將參考國際作法,優先推出肺癌篩檢的醫病共享決策指引,內容包括哪些人適合作這項檢查、檢查益處與壞處等,提供民眾與醫師共同討論的工具,預計今年3月正式公布。至於未來是否考慮由官方補助高風險群篩檢,林莉茹說尚未決定。肺癌初期往往症狀並不明顯,林莉茹表示,如果持續咳嗽而且未見好轉、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就要警覺可能是肺部的求救訊號,及早就醫接受評估。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08 癌症.肺癌
肺癌篩檢 醫界初步建議官方補助四大高風險群
肺癌長年蟬聯我國癌症死因之首,超過六成患者一確診就達晚期。為求早期發現,國內四大醫學會近年進行本土1.2萬人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LDCT)計畫,並參考文獻,近日歸納出四大高風險族群可能適用這項篩檢,包括菸齡逾30包年、有三等親內家族史、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與特定肺部疾病患者,建議衛福部國健署考慮納為篩檢補助對象。過去肺癌並無有效的篩檢工具,2011年發布的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NLST)翻開新頁,該試驗顯示重度吸菸者進行LDCT篩檢可降低兩成肺癌死亡率。然而,台灣患者半數並未吸菸,因此政府與醫界致力找出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與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近年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納入對象大致為55歲至75歲間無吸菸史、有三等親內家族史、二手菸史、肺部疾病史(肺結核、肺阻塞等)或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者。其中,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定義為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或者煮食頻率指數大於或等於110。煮食頻率指數等於2/7乘以「一周煎炒炸天數總和」乘以「煮食年」。台灣肺癌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2019年度的報告近日出爐,1萬1177例篩檢者當中,有2.42%的人罹患肺癌,比美國NLST研究的篩出率1.03%更高;且被篩出的患者達94.8%是第一期以內肺癌。因此,研究團隊傾向建議衛福部國健署將這項研究與過去文獻觀察到的四大高風險族群納為篩檢補助對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李岡遠表示,上述計畫會持續到明年結束,除了持續追蹤受試者的罹癌情形,受試者的檢體也會被送至國衛院與中研院作基因分析,未來會有機會替國人解答為什麼台灣超過半數肺癌患者不吸菸卻罹病。
-
2019-12-24 癌症.肺癌
55歲婦沒抽煙也無家族病史 左右肺竟有「2個肺癌」
「我沒抽煙,也沒有家族病史,為什麼會這樣?」53歲張姓女子日前到台北慈濟醫院健康檢查,卻發現左、右肺部出現毛玻璃狀病變,前往胸腔外科門診,胸腔外科醫師鍾政錦懷疑為「多發性肺癌」,透過胸腔內視鏡手術,切片確診為第一期肺腺癌,張女康復後,持續門診追蹤。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之首,台灣每年有超過9千人死於肺癌,每年新診斷罹患肺癌者約有1萬3千人。隨著生活形態與空氣品質改變,肺癌好發族群也不再僅是菸癮者及具肺癌家族史者。鍾政錦說明,民眾健檢意識提升,加上篩檢工具普遍,近一兩年診斷出罹患多發性肺癌的患者日益增加。鍾政錦表示,過往若在病人肺部發現2處以上的病灶,多視其為轉移性末期癌症,僅能透過化療、放療等內科保守療法治療,5年存活率小於10%,但醫學觀念日益進步,近年發現在同樣的致癌因子和基因下,左、右肺有極大可能同時出現病變。鍾政錦指出,常見肺癌細胞的組織型態有腺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胸腔科醫師評估電腦斷層與正子攝影等影像,若無擴散,便會透過胸腔鏡切除病灶進行化驗,許多病患在病理化驗後,若發現2處病灶為不同癌症型態或同為癌前病變、第一期肺癌等原位癌時,便可確定為多發性肺癌,此時如能將腫瘤徹底切除,將可有效提升5成以上存活率。現今肺癌手術以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為主,醫師會考量術後肺功能的保留,視多患者的腫瘤大小、位置及期別,選擇楔狀切除、肺節切除、肺葉切除或肺段切除。鐘政錦表示,有別於傳統胸腔鏡手術至少需要2至3個小傷口才能完成手術,此技術需經由肋骨間隙或劍突下進入胸腔,一個傷口便可在一次手術中,同時切除左肺與右肺的病灶,雖然難度較高,但傷口小、組織傷害少、疼痛度低且復原時間快,讓病人可獲得更好的預後與生活品質。鍾政錦提醒,即使為多發性肺癌,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切除並定期追蹤,都能享有好的預後,因此無須過度擔心,至於55歲以上的肺癌高危險群患者可多加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部病變,早期診斷與治療。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