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人工肛門
共找到
25
筆 文章
-
-
2024-03-17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這樣的感謝令我為難
行醫過程中,我的原則始終是「以專業判斷為最根本考量」。當我決定做(或不做)某種治療,是因為病人的病情需要(或不需要),與他的身分、社經地位、醫病關係無關。很多時候,病人會試著跟醫師討價還價:「可不可以不要開刀?」「可不可以吃藥就好,不要住院?」「我覺得身體很虛弱,可不可以打點營養針?」「我的胃不太好,藥量可否減半?」如果要講道理、談專業,醫療的決定都是專業判斷,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空間。有些治療可能會造成病患的疼痛或不方便,但是請相信一件事,醫師會做這個決定,一定是病情需要,而不是找病人麻煩。即使遇到難搞的病人,我給的治療一定是基於專業,不會因為情感因素而有差異;同樣地,有些很投緣的病人,即使關係再好,所做的處置還是以醫學判斷為準。前不久有個被車撞到肚子的年輕人,腹痛好幾天才來掛急診,檢查結果是腸穿孔,需要立即手術。當我開刀把腹腔打開的時候,刺鼻的糞便混著腸子壞死的惡臭味,幾乎整個腹腔都是糞便,穿孔處在很靠近肛門口的直腸。由於病人並非第一時間就診,因此腸子泡在糞便裡一段時間,組織很脆弱,有部份已經壞死。雖然我把腹內的糞便都清除,也把破洞縫起來(還刻意縫得很細很緊),但是這種嚴重感染的腸穿孔,有很高的機率再爆開。為了防止再次破裂、再次腹膜炎與再次手術,這時候應該做一個暫時性的人工肛門造口,讓糞便從肚子出來,而不通過剛縫好的腸子,待三到六個月確定都癒合之後,再重新接回去。這是標準步驟,也是最安全、最能避免併發症的步驟,儘管大部份的人無法接受人工肛門,無論是外觀還是感受。當我在手術中向病人的父親說明此決定時,老先生再三問我:「可以不要做人工肛門嗎?」「拜託、拜託拜託……」我被拜託到不知道該怎麼辦,病人又是二十幾歲的年輕女孩。結果我妥協了,做出一個有違我自己專業判斷的決定,做出一個「在病例討論會上,其他人這麼做,一定會被我罵的決定。」「跟你說明一下:不做人工肛門有很高的機率會爆掉,那就必需要再開一次刀。而且如果不幸發生,再次手術就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空間。」我在手術中再三提醒家屬。術後我很緊張,讓病人空腹好一段時間才恢復進食,病人運氣不錯,居然過關了。回來門診覆診時,家屬很高興地跟我說:「謝謝你,沒有幫我女兒做人工肛門,這對我們是很大的恩惠。」「你不要謝我,我還是強調這不是正確的作法。」通常被病人感謝,我都是開心的,但這次卻讓我內心五味雜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6 癌症.飲食與癌症
大腸鏡檢查前的低渣飲食是什麼?三天清腸菜單一次看懂怎麼吃
大腸鏡檢查是身體健康檢查中很重要的一個項目,目的是對大腸內部的檢查,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為內視鏡檢查的一種。在大腸鏡檢查中,大腸鏡由肛門進入依著大腸的走向,由下而上依序為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可以觀察整個大腸的任何病變,例如潰瘍、發炎、息肉、腫瘤及出血源,以利進一部治療處置,像息肉切除、切片、電燒止血等。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檢查,事前的準備就相當重要,例如大腸鏡檢查前三日要開始吃低渣飲食(low residue diet),以減少糞便體積及腸道中的殘渣,避免糞便殘渣殘留在大腸黏膜、遮蔽鏡頭視線,才能幫助診斷病灶及提升檢查品質。若是清腸程度不佳,反而會影響檢查品質,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安排檢查。什麼是低渣飲食?纖維是食物中未充分消化的部分,經由腸道並隨糞便排出體外。雖然高膳食纖維飲食通常是健康的,但在某些情況下,低纖維飲食計劃可能會有所幫助。低渣飲食的具體作法是,將每日粗纖維攝取量應控制在4公克以下,以減少食物經消化、吸收和發酵後在腸道所留下殘渣的一種飲食。低渣飲食該怎麼吃?執行低渣飲食時,需留意均衡飲食,以軟質型態為主,避免油炸、油煎或煎太久、煎焦,建議採用蒸、燉方式烹煮,以及減少食用刺激性調味料(如辣椒、大蒜、胡椒)。食物選擇上,以去筋去皮的肉類及精緻的五榖類優先,蔬菜儘量以瓜類、嫩葉及過濾蔬菜汁取代,水果則以過濾的果汁或纖維含量少且去皮的水果取代。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牛奶,因牛奶在型態上雖為液體,但經消化後會在消化道形成殘渣及引起脹氣,必須禁食。另外,可適量增加水分攝取且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以防止便秘發生。以下根據不同類別的食物,具體說明該如何挑選。全穀雜糧類.可以食用:所有精緻全穀類及其製品,例如米飯、麵條、土司、饅頭等。.切忌食用:全榖類及其製品,例如糙米、燕麥、玉米、全麥麵包等。根莖類食品,例如甘薯、芋頭等。綠豆、紅豆。豆類及其製品.可以食用:加工精緻的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花、豆腐、豆干等。.切忌食用:油炸過的豆製品,例如油豆腐、麵筋、油炸豆包及未加工的豆類,例如毛豆、黃豆、黑豆。肉、魚類.可以食用:去皮去筋的肉、魚或絞肉。.切忌食用:未去皮、筋之魚肉類及油炸、油煎的魚、肉類,雞肫、鴨肫、牛筋等。蛋類.可以食用:除油炸、煎外,其他各種烹調法製作之各種蛋類,如蒸蛋、滑蛋。.切忌食用:煎蛋、荷包蛋、滷製過久的蛋類。奶類及其製品.可以食用:無。.切忌食用:各式奶類及其製品,例如鮮奶、優酪乳。蔬菜類.可以食用:各種過濾蔬菜汁,去皮、去籽的成熟瓜類,例如冬瓜、大黃瓜、瓢瓜、苦瓜,嫩的葉菜類,例如菠菜、莧菜等。.切忌食用:粗纖維多的蔬菜,例如竹筍、芹菜等。蔬菜的梗、莖及老葉,生的蔬菜或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高麗菜、花椰菜、青花菜、韭菜、青椒、洋蔥、蘆筍。水果類.可以食用:各種過濾果汁,選用熟透的水果(去皮、去籽)例如香蕉、木瓜、蘋果、葡萄、枇杷、香瓜、紅柿、西瓜、哈密瓜。.切忌食用:未過濾果汁及高纖維的水果,例如黑棗、鳳梨、番石榴等。油脂與堅果種子.可以食用:無。.切忌食用:堅果類,例如腰果、花生、核桃、杏仁、芝麻等。點心類.可以食用:海綿蛋糕、原味蘇打餅乾、果凍。.切忌食用:加工水果、乾果的蛋糕及派,油膩過甜的點心,例如沙其瑪、綠豆糕、八寶飯等。飲料類.可以食用:運動飲料、蜂蜜水、椰子汁、黑咖啡和茶等。.切忌食用:添加乳品的飲料,例如拿鐵、鮮奶茶。低渣飲食三日菜單可以吃什麼?低渣飲食具體該怎麼吃?以下為大腸鏡檢查前低渣飲食示範三日餐。第一天.早餐:吻仔魚杏菜粥、滷豆腐塊、炒大黃瓜。.午餐:滑蛋瘦肉粥、炒菠菜、過濾果汁。.晚餐:稀飯、清蒸鱈魚、滷冬瓜、餛飩湯、木瓜。第二天.早餐:白饅頭、清豆漿。.午餐:白飯、去皮清蒸魚、過濾果汁。.晚餐:瘦肉燥拌麵、味噌蘿蔔湯。第三天大腸鏡檢查前一天吃清流質飲食(clear liquid diet)並開始清腸,清流質飲食是指無渣且不添加纖維的飲品,例如米湯、無油肉湯或魚湯、無渣菜湯、過濾果汁、紅茶、蜂蜜水等,而清腸藥的使用則是依醫囑指示服用。可以長期採取低渣飲食嗎?低渣飲食不是健康的長期飲食方式,因為它會忽略許多重要的營養素,若長期採取低渣飲食,容易缺乏膳食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因此應將其視為檢查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以下為低渣飲食適用對象:1.配合大腸鏡檢查。2.腸胃道(如結腸、直腸部位)施行手術前後,須數日不排便。3.肛門腫瘤、人工肛門手術前後之過渡期。4.腸胃道有部分阻塞病人。5.憩室炎急性期、急性腹瀉、潰瘍性腸炎者。【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Colonoscopy.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大腸鏡檢查.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健康營養補給站】大腸鏡檢查低渣2日餐.奇美醫院衛教資訊網:低渣飲食.WebMD: Should You Try a Low-Residue Diet?
-
2023-06-0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腸衰竭治療最後一塊拼圖!亞東醫院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小腸移植生存率有多高?
終於等到!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及其團隊5月30日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幫助一位成年腸衰竭女性,有機會重獲新生。該案例是亞東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的首位案例,也是台灣第一例,完成案例後,亞東醫院第一時間向衛福部醫事司通報,術後個案需觀察半年,人體試驗將進行到年底,未來將視人體試驗結果,申請是否列為我國常規器官移植項目。.腸衰竭小檔案:腸衰竭是指腸胃道失去蠕動功能,使腸道無法吸收營養或水分,無法維持正常生活。造成腸衰竭的原因有先天或後天短腸症、腸道神經系統異常無法蠕動(如:先天性全腸無神經節、腸神經發育不良、後天慢性小腸偽阻塞症候群)、腸道粘膜細胞病變(如:先天腸粘膜病變等)、手術或腹部放療等因素導致嚴重腸沾黏。部分腸衰竭患者可透過治療恢復,其餘得透過小腸移植才有機會恢復,否則得終生無法順利進食,仰賴施打靜脈營養維生。首例活體小腸移植的患者,為一名成年女性,去年因腸缺血出現腸衰竭症狀,腸道無法正常蠕動,進食成為她最大的奢求,僅能靠施打靜脈營養維持生命。長期打針需在皮下建置人工血管協助,她的人工血管狀況愈來愈差,腹部20公分的空腸造口(即人工肛門),每天流出3000毫升的腸液,也使點滴數量愈打愈多,每天點滴可以打到5000毫升,一天24小時,幾乎隨時都得靠點滴維生。患者的狀況急迫,加上活體小腸捐贈的親屬配對符合條件,成為活體小腸移植首選對象,該名成年女性的兩位妹妹都願意將小腸捐贈給姐姐,經配對,其中一位妹妹的人體白血球抗原(HLA)相符達80%,最後選擇她與姐姐進行活體移植,取出妹妹體內150公分小腸,移植到姐姐體內,歷時多時的手術,5月30日傍晚完成,也成為台灣第一例活體小腸移植案例。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國內僅有亞東醫院申請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計畫,完成第一例移植後,第一時間即向衛福部通報,不過,活體小腸移植目前仍在人體試驗階段,後續待計畫完成後,由試驗單位申請是否要列入常規的移植項目,申請後,由專家審查委員審核決定。根據器捐登錄中心顯示,台灣目前有15人正在等待小腸大愛移植(死後屍體捐贈)。據了解,5月30日完成的活體小腸移植案例,也在器捐登錄中心的等待名單中。依照現行小腸大愛移植的條件,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過世前,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台灣每年約有100多位腸衰竭的患者,成年與兒童的占比各占一半,過去台灣等不到大愛移植的腸衰竭患者,都需要去國外試試看機會,如今亞東醫院完成首例小腸活體移植,等於是將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哩路補足。大愛小腸捐贈困難,小腸移植手術難度高、如今國內完成首例活體小腸移植,代表完成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什麼是小腸移植?誰需要移植,以下整理相關QA一次解答:.誰需要小腸移植?病人小腸衰竭,包括嬰兒或成人有超短腸情形(嬰兒小於10 cm的空腸,或成人小於50 cm的空腸),並且沒有迴盲瓣。還有先天性腸黏膜發育不良、長期靜脈營養導致併發症,如肝功能障礙、主靜脈管道栓塞、因腫瘤治療造成造成短腸症等。.小腸的功能是什麼?食物從胃送入小腸,小腸是條彎彎曲曲的管道,約有6公尺長。在小腸中,食物會被進一步的分解,養分也在此吸收。小腸和胃在幽門括約肌處相連接,小腸末端則終結於大腸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盲腸處。小腸主要有兩大功能:完成食物之化學分解作用,也是消化產物被吸收進入血液的場所。小腸的內部構造可吸收從食物轉變而來的各種養分。小腸第一部分叫十二指腸,約有30公分長,它可接受胰臟及肝臟所分泌之消化液。小腸的第二部分叫空腸,約有1.8公尺長。空腸黏膜細胞所分泌之酵素,再加上十二指腸之分泌液後便可使養分之分解工作完成。而小腸的第三部分叫迴腸,約有4公尺長,其主要功能為養分之吸收。當小腸長度或吸收能力大量或漸進的減少,可能導致不可回復的腸衰竭。.小腸移植執行難度多高? 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複雜且艱鉅的治療,台北榮總於108年個案發布記者會指出,每年全世界執行個案約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在於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例如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並且通過移植評估,沒有任何惡性腫瘤;醫療團隊執行的能力與規模也很重要,具有照顧腸道衰竭患者的能力,包括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團隊,還有移植團隊,術後照顧團隊,內視鏡專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小腸移植大愛捐贈條件為何?小腸移植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為什麼推動小腸活體移植?亞東醫院官網指出,成年小腸衰竭患者若能排進器官移植等候名單,平均約2到3個月,就有希望等到捐贈;至於兒童患者,因體型差距,兒童小腸衰竭患者無法接受成人大體的小腸捐贈,但幼兒大愛器捐勸募難度高,合適的器捐來源難求,臨床上兒童小腸衰竭患者動輒得拖著病體苦撐2、3年以上,好不容易才能等到移植機會;期間撐不過而抱憾離世者,不勝枚舉。亞東醫院副院長陳芸過去受訪強調,等待小腸大愛捐贈緩不濟急,醫療團隊與時間賽跑的唯一利器,就是盡早推動小腸活體移植醫療技術。亞東醫院於2021年3月得到衛福部許可,可開始進行活體小腸移植的人體試驗。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小腸移植可能有哪些併發症?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資料,與所有類型的手術一樣,小腸移植也存在風險。以下為可能發生潛在的嚴重併發症:.心臟和呼吸問題.小腸感染——例如巨細胞病毒(CMV)感染.血塊(血栓形成).移植後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 (PTLD),由EB病毒感染白血球,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全身異常生長和多重器官衰竭.捐贈器官的排斥反應.與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相關的問題——例如感染風險增加、腎臟問題和某些類型的癌症.為何小腸移植會出現排斥反應?排斥是身體的正常反應。移植新器官時,你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其視為威脅並產生抗體,從而阻止器官正常工作。器官移植術後排斥反應分三種,分別為超急性、急性與慢性排斥反應,其中小腸移植排斥反應最強烈。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過去曾受訪表示,相較其他器官,小腸淋巴組織多,易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產生排斥。【延伸閱讀: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小腸最劇烈、眼角膜最小】為了降低捐贈器官排斥反應的風險,醫療人員會在移植期間和移植後給予削弱免疫系統的免疫抑製藥物,並且必須終生服用。除了停止捐贈器官的正常工作外,排斥有時還意味著小腸中的細菌會進入你的血液並導致嚴重的廣泛感染。手術後移植團隊會密切監測,以降低這種風險。還有另一種罕見的排斥反應,即移植新器官的免疫細胞與宿主細胞作鬥爭。這稱為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GvHD可能在移植後的幾週內發生,或者較少見的是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發生。.目前有那些醫院執行小腸移植手術?2012年亞東醫院獲得核准,成為台灣第一家可執行小腸移植醫院,目前可執行小腸移植的醫院有亞東、台北榮總、中國醫藥附設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 .小腸移植手術健保有給付嗎?根據健保署2008至2021年統計,全國共進行14例小腸移植手術,年齡中位數為36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3%,1年為71%、3年為64%、5年為54%,手術費用為健保給付。14位移植患者中,男性8例,年齡中位數53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100%,1年為75%、3年為63%、5年為53%;女性6例,年齡中位數為30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83%,1年為67%、3年為67%、5年為67%。目前14例小腸移植個案,執行醫院分別為亞東醫院12例、台北榮總2例,年齡中位數分別為32.5歲及58.5歲,亞東醫院移植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2%,1年為75%、3年為67%、5年為67%。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09-22 醫療.精神.身心
這些情況=真正失眠!10招改善睡不著困擾
睡不著、睡不好或睡不飽都是睡眠障礙者的主觀形容詞。依據國際睡眠疾病分類,睡眠疾病大致可分為失眠、睡眠相關的呼吸疾病、中樞型的嗜睡症、日夜節律睡眠障礙、異睡症、睡眠相關的動作疾患、單獨的睡眠症狀及其他睡眠疾患,其中國人最常見的就是失眠。 可用三個月區隔 急性或慢性失眠 樂生療養院身心科顏琮祐主任指出,失眠是指睡眠維持困難,造成睡眠品質變差或睡眠時間減少,每週有三天或三天以上之失眠,且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者。如果持續時間少於3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失眠。 顏琮祐主任表示,曾有患者主訴失眠 2、3 天,希望服用安眠藥物幫助睡眠,但經診視後卻發現其實是罹患躁鬱症,而根據台灣的臨床研究顯示,接近三分之二的失眠求診病患,同時罹患有精神疾病,高比例的共病現象顯示,有可能在同一個案身上出現多重類型的失眠診斷,需要不同面向的評估與治療,因此即早經由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診斷並規劃、提供適當的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失眠症。 不過度依賴藥物 找出會失眠原因 顏琮祐主任強調,不能只一昧依賴安眠藥物,需先找出失眠原因,控制好相關疾病後,仍有失眠問題,可先考量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的放鬆治療、睡眠控制、刺激控制法等),再輔以低劑量的藥物治療。 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牢記10大建議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才是上策,並提供10項好眠建議:1.規律作息及睡眠。2.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燈光、少噪音及舒適床墊。3.限制午休的時間。4.晚餐後禁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煙。5.避免使用床或臥房為其他睡眠的活動場所,如看電視、打電動。6.按時依照醫師處方服用藥物。7.為了避免夜間頻尿而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最好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8.睡前可食用助眠小點心,但不宜吃太飽。9.規律運動;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切忌睡前劇烈活動。10.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延伸閱讀】低位直腸癌≠永久性人工肛門 切勿因排斥錯失治療良機!東洋攜手奧會挺國手健康 齊籲接種流感疫苗【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6-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婦人誤食4公分魚刺刺破肛門口直腸 竟導致終身洗腎
高雄一名57歲江女士休克送醫,醫師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發炎紅腫的右臀近肛門口,竟橫叉一根4公分魚刺,且穿破直腸造成感染,導致周邊嚴重發炎、併發敗血性休克,遺憾的是發病時嚴重休克,橫紋肌溶解導致不可逆的尿毒症,須終身洗腎。收治此病例的高雄阮綜合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順久說,江女士因嚴重牙周病缺牙,就醫前2、3天用餐時誤吞魚刺,以為會自然排出,不料魚刺一路經過食道、胃部、小腸和大腸,最後在直腸靠近肛門處穿破,造成排泄物外洩汙染,將細菌帶到直腸外,導致右臀筋膜感染發炎,迅速併發敗血症、休克,到院後插管治療。林順久在江女士病況稍穩定後即進行第一次清創手術,同時做右側橫結腸造廔口(人工肛門),將排泄物分流避免重複感染,但她免疫力低下,又數次清創,經治療40天後痊癒出院,遺憾的是發病時嚴重休克,橫紋肌溶解導致尿毒症,須終身洗腎。林順久表示,誤吞魚刺病例時有所見,有患者因雞骨頭進入胸腔致感染肺炎,有人喝到爛醉,2公分魚刺插入舌頭都沒知覺。缺牙或戴假牙的民眾,應避免食用糯米軟Q類食物及帶刺魚類,萬一誤食質硬尖長的魚刺,傷害無法想像。
-
2022-04-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旬老婦腫瘤阻塞腸道難排便 金屬支架協助恢復
85歲陳姓老婦有大腸癌病史,近日因腹部疼痛脹大、排便不順而到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她的大腸腫瘤復發並阻塞腸道,醫師安排老婦接受大腸金屬支架手術治療,術後老人家可順利排便、不再腹脹,也恢復正常進食。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約20%的大腸癌病人常發生腫瘤阻塞腸道影響糞便排出,導致病人食慾減退、腹脹、排便困難等狀況。過去要解決這種困擾,大多以暫時性腸造口(人工肛門)處理,但缺點是容易產生側漏、異味,影響病人日常生活,也必須時時注意腸造口的清潔與照護,才能避免感染問題發生,但現在已可使用大腸金屬支架解決病人上述的窘境。他指出,大腸金屬支架與心臟支架相似,透過類似大腸鏡的方式將支架放進腸道,讓腫瘤不再堵住腸道,不僅不需要面對腸造口的多項問題,病人更能改善排便狀況,並可恢復飲食、補充營養,待體力充足後再接受手術治療處理腫瘤問題。大腸癌是國內常見的癌症之一,初期治療多有不錯成果,但到了晚期常因病情導致腹痛、腹脹、排便不順或出血情形,嚴重影響病人身體狀況。因此,日常生活除了要注意飲食均衡、多攝取高纖食物、戒菸酒之外,50歲以上民眾記得每2年做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有異常一定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致延誤病情徒增困擾。
-
2022-03-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貧血只吃鐵劑治療,可能延誤大腸癌診斷!預防腸癌的3個重要提醒
我曾經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病患,她是一般上班族,因為子宮內膜癌就診,婦產科檢查出她帶有HNPCC家族突變基因,將她轉到我的門診檢查。結果,大腸鏡一做,發現了大腸癌。 大腸癌切掉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都好了,事隔五年定期追蹤做電腦斷層時,發現了胰臟癌。也就是說,她因為家族基因得到三種癌症,但不是轉移,因為三個癌症都是原發,幸好早期發現,多是第一、第二期,存活率比較高。這是病人自己有健康意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現在她活過了十五個年頭,至今生龍活虎,差不多五十歲了。 早期篩檢的好處,需要不停宣傳。國人比較常罹患的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零期大概百分之百,一期大概九三%,二期大概八二%,三期大概六九%,四期大概十二%,早點治療的效果真的很不錯。 之前政府一直推廣有家族病史的人免費做大腸鏡,我有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單純因為女兒罹患大腸癌這個家族史前來接受檢查,結果發現直腸癌,檢查後就切掉,至今十多年沒有復發。她的女兒是三十多歲時得到大腸癌,只是發現得太晚,開刀發現淋巴腺三十八顆腫瘤中就有三十七顆是陽性,後續治療的難度完全不同。 根據國家提供的糞便潛血篩檢數據來看,固定兩年做篩檢的人口只有四○%,五十歲以上接受篩檢的人口只有六○%,很多人不在意早期篩檢。其實當篩檢比例達到六○%,癌症死亡率可減少三六%。而且經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癌,大概七成以上都是早期,第一期、第二期或是零期的,第四期大概只有七%,如果是一般非定期篩檢的病人,發現大腸癌第四期的比例高達二○%,甚至二五%。 以篩檢比率來說,目前還有四成的空間要努力。如果四十至五十歲的人都能接受糞便潛血的定期檢查,有家族史的人再提前檢查,相信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會再降低。 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 從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二○一六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第一,每十萬人口有四十七個大腸癌症患者,超過第二名韓國的四十五個;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則是第五名。儘管人數有點出入,但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五名,還超過美國。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肝癌,排行第三,也是健保推行早期篩檢四大項目之一。有人將大腸直腸癌稱為富人病,通常是吃得太油膩,造成膽固醇和血脂肪太高,換句話說,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尤其是紅肉攝取量大增,加上青菜吃得少,運動少,以及抽菸又喝酒。 現代人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醃肉、加工肉品、毒油等,尤其外食族很難控制或了解商家用油品質,有些店家使用回鍋油,油都變黑了,形成過氧化物的自由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除此之外,我也建議盡量不要食用再製品。 美國政府曾委託一位教授研究牛肉與疾病的關係,發現牛肉所含的油脂形成的脂肪膽固醇進入人體,在大腸中的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攝入膽固醇脂肪愈多,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愈大,因此他的結論是建議不要吃牛肉。 喝酒也會引起大腸癌,尤其是啤酒。酒一進入體內,酒精去氫酶會分解成乙醛,再被醛去氫酶分解成乙酸排出去,乙醛對大腸是有毒性的。大部分的乙醛去氫酶存在肝臟及小腸,較少在大腸,所以酒進入人體在小腸就大部分消化掉了。一般人喝啤酒都是大杯、大杯喝,一下子沖到直腸去,因為量大、沖下去的速度快,大腸的乙醛去氫酶量少,乙醛因而堆積在大腸,容易誘發大腸癌,所以喝酒、抽菸都可能引發大腸癌。 要預防大腸癌,建議多吃益生菌,有助於抑制大腸內有害細菌,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家族性病史與遺傳基因 大腸癌患者有少數屬於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比例約一%,就是患者腸子裡大概有上百顆大腸瘜肉,這類病人帶有一種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基因。帶有APC基因者,可能十多歲開始長瘜肉,所以有這樣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提早做大腸鏡檢查。 如果置之不理,根據統計,大概三十八歲左右就會變成癌症,建議在二十歲左右先做大腸鏡檢查,確定有多發的瘜肉後,做全大腸直腸切除與迴腸袋肛門吻合術。研究顯示,如果不治療,可能四十三歲前後離世,所以我建議要早一點檢查、治療。 我有位病人就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十幾歲時確診。她兩位哥哥都做了手術切除。我們等她二十多歲時做大腸直腸切除術及迴腸袋肛門吻合術,至今已經二十多年,預後很好。 家族史的大腸癌有好幾種,其中一種HNPCC,就是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如果兩代當中有三個人得到大腸直腸癌,兩個人是一等親,三人之中有一位小於五十歲,就可稱為HNPCC家族。這種癌症比較早發,後來發現其他癌症也和這個基因有關,是基因修復錯誤所產生。 除了大腸直腸癌症外,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腎臟癌、胰臟癌,甚至腦癌,都可稱為HNPCC家族相關癌症,也都有相同的基因突變,現今有新的Bethesda Guideline,可謂廣義的HNPCC家族。如果檢測出帶有這種基因突變,一生中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是八成,也有可能罹患其他癌症。 美國有位醫生在小鎮執業時,一位婦人前去看病,每次都提到她將來會死於大腸癌。醫生覺得很奇怪,她怎麼可能知道?於是問她:「你怎麼知道自己會得病?」她回覆:「因為我家族很多人都死於大腸癌,所以我覺得自己也會死於大腸癌。」 由於這位患者反覆宣稱自己是癌症家族的一部分,醫生開始朝遺傳性癌症潛心研究,終於發現HNPCC基因和癌症的關係。後來遂以醫生的名字亨利.林奇(Henry Thompson Lynch),將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稱為林奇氏症(Lynch Syndrome)。 定期檢測的重要性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用糞便篩檢則相對經濟,篩檢結果有問題,再做大腸鏡。不過糞便篩檢並非百分百沒問題,有時會出現少數偽陽性及偽陰性,所以提倡五十歲以上至少做一次大腸鏡,若在照大腸鏡時發現瘜肉,可直接切除。 大腸癌在五十至六十五歲之間是發生的高峰期,現在健保給付糞便潛血篩檢是五十至七十四歲,每兩年做一次。五十歲做一次大腸鏡,如果沒有問題,以後五到十年做一次;假如發現瘜肉,就要再提早一點。一般來說,大腸癌約九五%都是從瘜肉轉變而來,如果增生性瘜肉是良性的,不需切除;如果是腺性瘜肉,建議拿掉,以防將來變成癌症;絨毛性瘜肉是最容易變成大腸癌,有時會長得大一點,愈大代表惡性機會愈高;其次則是腺性瘜肉。 我有一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因為做婚前體檢而發現大腸癌,手術切除至今十五年,育有兩個小孩,身體狀況安好,保持定期追蹤。所謂真正的早篩就是希望在沒有症狀之前發現病況。 那麼有哪些症狀時要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呢?以左側大腸癌來說,因為離肛門近,一出血就會發現,痔瘡的血是鮮紅色,如果是暗紅色、帶黏液的血,或糞便裡面有血,多半是大腸出血。 癌症長在左側大腸會刺激直腸,患者會一直想大便,可是如果腫瘤大到引起阻塞,則有一種解不出大便的感覺,我們稱為「裡急後重」,就是想大便又解不出來。左側大腸癌是痛在下腹,右側大腸癌通常痛在上腹,痛的位置不一樣。左側大腸癌的大便習慣改變、出血症狀會比較明顯。右邊大腸癌因為出血經過很長一段距離,排出來已經看不見,肉眼不容易判斷,只有檢驗大便會有潛血,因為這種出血是長期慢性流失,會產生貧血症狀。很多右側大腸癌的病人,容易全身疲倦、頭暈、臉色發白,檢查後才發現貧血,但有時會誤以為是缺鐵性貧血,長期服用鐵劑反而延誤了治療。 此外,十二指腸潰瘍也會造成貧血、大便潛血及上腹痛,所以這些症狀很容易誤以為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如果這個時候照胃鏡,患者正好又有潰瘍,很可能誤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 所以我們一直宣導,貧血一定要做大腸鏡,不能只做胃鏡或者給予鐵劑治療貧血,如今這種延誤診斷的現象已經愈來愈少。同時,右邊大腸因為比較寬,腫瘤要長得比較大才會產生阻塞現象,診斷時多半可以摸到硬塊。右側大腸癌的常見症狀有:摸到腫塊、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貧血,還有大便潛血,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狀況。 活下來需要更多的信心和準備 我有一位病人,八十歲時檢查發現罹患乙狀結腸癌,因為肝臟已有多處轉移,外科無法切除,改用標靶及放射治療大腸癌部位。三個月之後,因為肝臟還是沒辦法切除,繼續用放射治療肝部病灶,並施打標靶藥物。現在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能夠精準照射,照完之後三個月評估發現,還是無法切除,再打三個月的標靶,前後超過九個月。九個月之後評估發現腫瘤縮小了。於是我們決定把大腸切掉,肝臟也切三塊下來,結果大腸和肝臟切下的標本,統統找不到癌細胞了。 這是一個奇特的案例,患者剛就醫的時候,沒有辦法切除肝轉移的大腸癌,療程結束卻完全不存留癌細胞。在以前年代,八十歲的老人家根本不敢想像又做化療又做放療,尤其是這位老先生外形瘦瘦小小的,居然能夠撐過放療、化療和大手術,真的是非常配合。至今開完刀兩年多了,沒有復發。 我在看診時,常常遇到許多病人提出治療之外的疑問,像是醫療費用。年輕時買保險的確有幫助,譬如防癌險和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 會這般建議是因為,癌症治療費用昂貴,很多新的治療及藥物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之內,或是有給付時間的限制。我有一位大腸癌症病人發現肝、肺轉移,因為早年買了較周延的保險,每次住院有六萬元醫療給付,各項治療及藥物的使用較不受限制,如此活了八年,幾乎是與癌共存的境界。一般人如果沒有醫療險,就不太可能負擔這麼久的藥物治療。 此外,人工肛門也是很多患者的疑問,害怕做,有時候又不得不做。事實上人工肛門很好照顧,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很多病人做完人工肛門照樣上班,幾十年都沒有影響,每天只要灌一次腸就好,比有些人便祕還好解決。 有些人因為誤解、不了解,堅持不接受治療,導致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甚至性命難保……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接受醫生的建議,不要因為害怕而錯失治療良機。 大腸直腸癌3個提醒 提醒1:有家族史且有基因突變者,二十歲時就要注意,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癌症。提醒2: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糞便篩檢相對經濟實惠。提醒3:貧血也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症的病徵之一,勿掉以輕心。 (本文摘自《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贏得十倍存活率的癌症真相》,今周刊出版,林肇堂, 邱文祥, 陳昭旭, 陳晉興, 陳瑞裕, 康仲然, 黃俊升, 楊培銘, 賴瓊慧, 饒樹文, 黃亞琪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脂肪肝恐致肝癌!醫師建議:多做4件事,遠離罹患癌症的可能.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27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5/迎向曙光前的鬼門關:出院前的大出血
開刀後一直被提醒著要早點下床走路,從每天5分鐘到早晚各30分鐘,能多走兩步路都是病程好轉的現象。但人生總有那麼點曲折,老天爺的考驗正要開始……開刀後第10天,一早護理師高興地說,「妳稀飯吃得還不錯,我等等問一下總醫師,可否改低渣飲食了……」我們倆相視而笑,因為吃了低渣飲食就代表離出院不遠了,心情雀躍不已。以為離出院不遠了,馬桶裡卻出現淡紅色。中午過後,護理師還沒能問到正在開刀的醫師,下午我就出事了。當時坐在馬桶上想要解便,用點力「噗」了一聲,以為是放屁,心想真不錯,「腸胃道蠕動還蠻正常的」。但站在旁邊的老公驚呼一聲,為何馬桶裡的水是淡紅色?心裡有點不安,為了方便護理人員觀察,我立刻穿上尿布,接下來的一小時,又解了兩次, 尿布上滿滿的鮮血,我震驚地無法相信,這是怎麼一回事?護理長立刻連絡正在開刀的主治醫師,不斷地嘀咕著,「怎麼會這樣?」、「有吃到什麼東西嗎?」我怯怯地回答,「我應該沒有吃到什麼不對的食物……」大家心裡都有點明白,我的傷口處可能出血了。剛下刀的主治醫師梁金銅主任急忙趕來病房,看著血便,皺著眉頭要我立刻躺床進行檢查(肛診)。「啊!傷口脗合處出血了……先給止血針,驗血紅素、輸血,再給左旋麩醯胺酸,然後開始禁食。」醫師診斷傷口出血了,點滴架上的血袋沒停過。看到醫師明快的診斷,心理踏實了點,但警鈴聲也開始響起,到了晚上六點多,點滴架上已掛上血袋,躺在床上實在不好上廁所,「你可以扶著我一下嗎?我要下床尿尿。」老公有點擔心的看著我,「千萬別勉強,不行,我們就在床上使用便盆就好。」當我吃力的坐在床邊時,立刻意識到狀況並不好,開始頭暈目眩下不了床,沮喪地躺回床上,不斷自我安慰,「沒關係,藥已經開始打了,血也開始輸,應該等一下就停了。」但信心喊話是沒用的,出血仍持續著,異常冷靜的老公,每隔兩小時就拿著滿是便血的尿布去秤重,不斷在紀錄單上寫下重量,一疊疊的數字壓在心裡像個大石頭,暫時還搬不走。醫護人員進進出出,直到半夜時分,總醫師都還放心不下再回來病房處理。半夜被緊急推去照電腦斷層,點滴架上的血袋從沒停過,一袋接一袋,自己都忘了從白天到黑夜輸了多少血液,夜班護理師憂心地說,「我擔心輸血速度趕不上妳的出血。」肛門加壓止血不成,病房擠滿醫護人員。檢查結果證實,腸子內的縫合處就是出血點,醫師嘗試將紗布球塞入肛門內進行加壓止血,但始終無法成功。自己開始覺得疲憊不堪,每次睜開眼,都期望窗簾縫隙間能透出一點光,到了凌晨5點左右,那道光終於出來了,我安慰著一夜沒睡的老公,「白天來了,希望就來了!」整個晚上醫療團隊不斷討論,如何在傷害最小的情形下處理傷口。天才剛亮,總醫師又出現在病房,「梁醫師認為有兩種解決方式,第一種利用大腸鏡進行傷口縫補,但這醫師也沒試過;若失敗則要開腹再縫一次,先做暫時性人工肛門,等腸內傷口癒合後,再將人工肛門關閉。」血壓慢慢下降,我再度被送入開刀房。就在總醫師連絡完開刀房,等候第一台刀通知時,我的病房內再度擠滿了人,剛交完班的醫護人員全衝進來,一時間所有人不斷問,「妳頭會暈嗎?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我只有頭有點暈而已。」這時,我才知道我的血壓已慢慢下降,但我仍意識清楚地看著周遭的醫護人員,幫忙打點滴、通知血庫、連絡開刀房……這讓我想到30年前當護理師的急救現場,一樣的井然有序、一樣的不慌不忙,只為了搶救一個生命。血壓回穩後,護理人員用跑的推著病床,以最快的時間將我送進開刀房。醒來時,我又在加護病房了,這時才早上十點半,我幸運的用了相對簡單的方式把傷口處理好。再次重生,感謝幸運之神,感謝強大的醫護團隊!
-
2021-10-28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不一定得裝人工肛門 大腸支架解決腸阻塞困擾
南投80多歲廖性阿嬤將近一周無法排便,因為覺得腹脹、腹痛難受,前往急診就醫,檢查為降結腸腫瘤導致腸阻塞,糞便受到腫瘤的阻擋而無法排出,過去手術後常會安裝人工肛門,但醫師以大腸支架取代,解決阿麻排便問題。南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廖師賢說,阿嬤腸阻塞是因為左側降結腸腫瘤壓迫,擋住了食物的通道,使得糞便無法順利從肛門排出。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嘔吐等症狀,若沒有及時處置,可能會造成腸壞死、腹膜炎等併發症。大腸癌以手術為主要治療目標,不過腸阻塞患者腹脹較嚴重,需要透過兩個階段手術,第一階段先進行暫時性人工肛門手術,減輕腹部壓力,待腸道阻塞、腫脹狀況緩解之後,再安排第二階段腫瘤切除。許多患者對於安裝人工肛門較抗拒,擔心影響外觀與生活,部分患者因為年紀較大、心肺功能不佳,對手術的麻醉風險有所顧慮。廖師賢說,經評估病人的狀況後,可以選擇裝置大腸支架,以內視鏡於阻塞的腸道中裝置金屬支架,撐開腸道,緩解排便問題,患者不需全身麻醉,在解決了患者腸阻塞症狀之後,可以爭取營養補充時間,在體力恢復後,再進行腹腔鏡腫瘤切除手術等後續癌症相關治療,提升生活品質。但是大腸支架可能會產生刺激、穿孔、出血、疼痛及滑脫等風險,仍需評估患者腫瘤部位等狀況,視情況討論與制訂適合的治療方式。廖師賢提醒,50歲以上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民眾,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等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9-08 癌症.大腸直腸癌
老婦持續腹脹2個月就醫 升結腸腫瘤7公分
75歲婦人持續腹脹2個月,日前因身體不適,前往衛福部台南新營新營醫院求診,經醫師斷層發現其升結腸腫瘤7公分,手術3天已能正常飲食、活動,生活作息恢復正常。據知,婦人因腹脹曾去過3間診所就診,吃藥後有緩解,但某日肚子漲成1座小山,經新營醫院透過腹部X光檢查赫然發現腸阻塞,立即安排顯影劑腹部電腦斷層,從腹部電腦斷層可以看到升結腸有6、7公分大的腫瘤,腫瘤已經擴散至升結腸外面,波及到十二指腸。新營醫院外科主任陳秉澤切除患者升結腸及暫時性的小腸人工肛門。他表示,根據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2017年大腸癌患者統計共有1萬6408人,是常見十大癌症第一名;若不計性別,大腸直腸癌已位居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陳秉澤說,大部分腹部不適症狀多半是良性問題,如果症狀一直持續,沒有緩解,仍建議至醫院就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他說,大腸癌臨床症狀和腫瘤大小、位置有關;如果腫瘤位於右側大腸(包含盲腸、升結腸、肝曲部、以及部分的近側橫結腸),由於升結腸腸道管徑較大,通常較不會產生阻塞,病人常因腫瘤表面發生出血,出現大便混著血及慢性貧血的症狀,或是出現腹痛、腹脹、體重減輕等現象到醫院檢查才被診斷出。
-
2021-05-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醫病天地/八旬婦罹超低位直腸癌 3D微創腹腔鏡保住肛門
新竹一名81歲老婦人罹患超低位直腸癌臨床第三期,傳統手術可能需要將肛門全切除後裝置永久性人工肛門,不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替老婦人安排腹部3D腹腔鏡和超微創手術等,切除直腸後保留肛門,讓家屬十分感激。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指出,老婦剛診斷時腫瘤大約3x3公分,距離肛門不到3公分,透過腹部超微創手術和經肛門的內視鏡手術,可保留肛門,且免除暫時性人口肛門傷口;她先在腹部開5至6個分別0.5到2公分的開口,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將淋巴血管截斷清除後,將直腸自骨盆腔完整分離。再使用第二套內視鏡系統,於肛門口環狀切開直腸,並保留肛門外括約肌,完整切除直腸後將腫瘤從肛門取出,然後暫時將健康的腸子末端先外置在肛門外,等腸子和肛門黏合再切除體外腸段,將腸子與肛門縫合在一起,便免除裝置暫時性人工肛門或永久肛門。這類患者若裝置人工肛門,通常術後生活會有些不便和難以啟齒,因此難免排斥,不過醫界指出,初期要適應、經常洗滌等,確實有點麻煩,但只要照顧得宜,生活就和正常人無異。沈名吟說,超低位直腸癌定義是腫瘤離肛門口6公分內,非常靠近直腸肛門吻合線,完整的手術切除需拿掉所有的直腸;有將近10%的病人會有腸吻合處癒合不良、糞便滲漏導致腹膜炎的風險。
-
2021-04-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便祕7天竟是大腸癌 醫師做大腸支架解病痛
70多歲陳姓男子長達一周未排便、排氣,日前又嚴重腹脹及腹痛到難以忍受至衛福部台北醫院急就醫,經檢查發現是乙狀結腸處有腫瘤所造成的腸道阻塞,肝臟也有轉移性腫瘤。醫師為他裝置大腸支架,撐開阻塞處,解決腸阻塞的情形,休養兩周恢復體力後,再接受大腸直腸外科與一般外科醫師共同完成的大腸腫瘤切除及肝臟轉移腫瘤切除手術,手術一周後已康復出院。台北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高彬勝表示,乙狀結腸處有惡性腫瘤俗稱大腸癌,是國人好發的癌症之一,罹患大腸癌可能會出現腸道出血、貧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腸阻塞、腸穿孔、腹膜炎等症狀,一般為治療急性阻塞的大腸癌、解決腸道阻塞的症狀,往往需先進行腸造口手術,俗稱人工肛門手術,讓阻塞的腸道減壓和消腫,再進行腸道腫瘤切除手術,但因人工肛門裝置後,使用上有異味及漏便的可能,使病人尷尬難以接受,甚至有病人在裝置後拒絕出門,大幅影響生活品質。高彬勝說明,此次他們以大腸支架方式將導管從陳男肛門引入裝置在阻塞的腸道內,幫助排便、解決腸阻塞,不需要裝設人工肛門也不影響後續的腸道腫瘤切除手術,大大提升了大腸癌病人的生活品質。高彬勝補充,但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以大腸支架取代人工肛門來解決腸阻塞,因大腸支架也有少數風險,例如產生穿孔、出血、支架移位、疼痛等,醫師會視病人情況討論、規畫最適合解決大腸癌腸阻塞的治療方式。高彬勝提醒如年齡大於50歲、有大腸癌家族病史、長期有腸胃慢性發炎者都是大腸癌高風險族群,及早發現可及早治療,建議40歲以上可做一次內視鏡檢查,若一等親家屬有大腸癌病史,可做腸胃道內視鏡檢查,50至74歲符合政府補助免費大腸癌篩檢者,可使用政府補助的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癌症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
-
2021-04-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直腸癌肛門全切除?器官保留治療術讓他不須裝人工肛門
70歲林先生去年在醫學中心診斷出直腸下段惡性腫瘤,病灶在肛門上方4公分,判定為癌症臨床分期第三期B,評估需做肛門全切除手術。林先生抗拒永久人工肛門,於是自行尋求傳統草藥治療,後來病況仍然惡化,因此到聯新國際醫院求診。聯新國際醫院為林先生進行3D定位電腦斷層檢查,腫瘤在短短兩個月變得比一個拳頭大,甚至侵犯攝護腺及附近淋巴結。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放射腫瘤科團隊,幫林先生進行「器官保留治療」,醫治癌症同時兼顧肛門的保留。放射腫瘤科主任賴易成表示,過去傳統手術治療癌症常常犧牲某些器官,現在藉由「器官保留」整合性治療,針對不同病人客製化最適合的治療計畫,透過放療、化療合併手術,讓器官得以完整保留,甚至保有功能與外觀,臨床上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煌仁指出,醫療團隊為林先生規畫直腸下段惡性腫瘤的肛門保留治療,先進行多次放射線照射合併口服化學藥物療程,使腫瘤縮小,再評估實施「肛門括約肌保留手術」,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並做腸吻合,等腸吻合處癒合,再以手術關閉暫時性腸造口,讓肛門恢復正常功能。林先生在日前完成療程,也已恢復正常排便,之後將再接受輔助性化療與門診持續追蹤。賴易成主任表示,大腸直腸癌連續13年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由於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等發現腫瘤恐為時已晚,甚至面臨全肛門切除手術,不少病人望之卻步放棄積極治療,很可惜。「器官保留治療」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除了直腸癌或肛門癌,也可運用在鼻腔腫瘤、舌癌、喉癌或下咽癌、乳癌、膀胱癌、骨肉瘤等治療,對於病人術後的生活質量,都有相當好的成效。賴易成提醒,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台灣的發生率隨著人口老化而提高,建議民眾定期做篩檢與監測,養成健康飲食與良好生活習慣,多攝取高纖蔬果,減少紅肉與精緻加工類食品,持續規律運動,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酗酒、熬夜、吃宵夜,才能避免大腸直腸癌上身,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
2020-09-28 癌症.大腸直腸癌
婦人愛吃燒烤、煎炸食物 血便檢查罹患直腸癌
一名65歲婦人平時嗜吃燒烤、香腸或是煎炸食物,4個月前血便,起初以為是排便用力所致,沒想到又陸續出現排尿、排便時馬桶都是鮮紅色的血,以及大便變細的情形,經醫師檢查確定罹患直腸癌,經接受放射線治療和進行切除手術,目前恢復良好。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邱騰逸指出,婦人肛門出血長達4個月,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直腸接近肛門處,有約公分大小的腫瘤,切片確診為直腸癌。他說,大腸癌因腫瘤發生部位的不同,可分成結腸癌及直腸癌,由於直腸位在肛門上方,很多人擔心術後要裝置人工肛門,造成社交及生活品質上的不便,遲遲不敢就醫治療,但現在只要在術前先接受放射線治療,有機會免做人工肛門。邱騰逸說,婦人的治療方式是先接受放射線治療讓腫瘤縮小,減少癌細胞之擴散及局部復發機率之機率,也能完整保留肛門,維持正常排便和排尿之功能,接著再進行「腹腔鏡直腸腫瘤切除術」比起傳統開腹手術,術後恢復天數較短,目前術後恢復良好,只需3個月定期追蹤一次。他說,據106年統計,大腸直腸癌連續蟬聯癌症發生率第1名長達12年,目前更發現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定期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如果本身有腸癌家族史、飲食習慣不均衡與缺乏運動等等,針對高風險族群也要提早注意自己的腸道健康。若是發現最近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體重驟降、大便變細等狀況,建議及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
2020-09-06 新聞.生命智慧
患不治症被拒安樂死 法男直播死亡過程
法國57歲男子柯克(Alain Cocq)罹患罕見絕症,寫信要求總統馬克宏批准他安樂死被拒之後,宣布從5日凌晨起停止進食、飲水和一切治療,從5日上午起直播自己的死亡過程,預計會在4-5天內死去。柯克4日晚間貼出影片,說已經吃了最後一餐,又說:「解脫之路開始了,相信我,我很快樂。我已經做了決定,我很平靜。」他還貼了一張自己在法國東部第戎市自家病床上的照片。他曾寫信給馬克宏,要求讓他接受一種鎮靜劑,平靜地結束生命,但馬克宏回信說,法國現行法律不容許這麼做。馬克宏說:「由於我並不凌駕於法律之上,因此不能答應你的要求。我不能要求任何人超越我們現時的法律架構。你希望有人協助結束你的生命,但我國現在不容許這樣做。」馬克宏在信末附上一行手寫字:「我個人支持你,而且深深尊重你。」柯克把馬克宏的回信貼在自己的臉書上。柯克罹患退化性疾病長達34年,無法進食,靠點滴補充營養,消化系統連接到人工造口(人工肛門),腦部有動脈瘤,他若不吃藥就會抽搐。他曾說,一直覺得痛。柯克希望藉自己的遭遇,讓多些人關注臨終病人的處境和願望,也希望能促使法國終有一天制訂法例,容許安樂死。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8-29 科別.消化系統
安倍晉三因潰瘍性大腸炎請辭 醫師叮嚀5警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潰瘍性大腸炎復發,今天宣布請辭;潰瘍性大腸炎屬腸道慢性疾病,不易根治,醫師提供5警訊,從排便狀況就能自我檢視腸道是否健康。花蓮門諾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戎伯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屬慢性發炎性腸道炎症,是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大腸黏膜,成因仍不明且不易根治,好發於20歲到40歲年輕族群,西方人患病比例又高於東方人。戎伯岩表示,腹瀉、腹痛或血便等是潰瘍性大腸炎常見症狀,甚至一天要排便5次以上,都是膿血;如果發炎狀況嚴重還發燒,就會影響工作與生活。如何分辨潰瘍性大腸炎,戎伯岩說,5警訊可供民眾檢視,包括長期腹痛、慢性腹瀉(超過3個月以上,一天拉肚子3次以上)、血便、莫名發燒及貧血等。他說,目前臨床以藥物治療為主,依大腸發炎狀況分級,提供塞劑、口服藥物或類固醇等治療,一但發病就需長期接受藥物控制,抑制發炎狀況;如果放著不管,發炎狀況會持續蔓延、惡化,千萬不能輕忽。戎伯岩表示,如果潰瘍狀況明顯、惡化,甚至產生廔管、膿瘍問題,反覆嚴重發炎,會增加癌化可能性;臨床上也有切除大腸,做人工肛門案例。「成因複雜,但可控制復發機率」,戎伯岩說,復發原因與患者平日飲食、生活作息有關,壓力、生活型態改變就很容易造成大腸發炎、潰瘍出血,適度調適心情、規律且良好飲食,都能有效抑制復發可能。戎伯岩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很難預防,但可及早診斷,如果發現排便有出血狀況,就須留意大便型態是否改變,適時到醫院就診、檢查;50歲以上未滿75歲民眾,每2年可免費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民眾有疑慮,也可自費到醫院檢查。
-
2020-07-01 科別.消化系統
「造口手術」患者怕怕?專業護理師幫諮詢
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膀胱癌的比例增加,多數手術患者無法避免「造口手術」,很多患者與家屬聽到因為病情或治療上有需要進行造口手術時,會因為陌生而恐懼、擔心不會照護、不願外觀改變或無法接受排泄物從腹部排出等情況而排斥進行造口手術,加上術後需處理便袋及造口護理患者遇到困難,不知該向誰諮詢,童綜合醫院派護理師黃慧婷參加國際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證照訓練課程,獲取國際專業照護知識與技能,提供造口患者與家屬連續性與完善的照護。黃慧婷造口師透過推薦、遴選,接受320小時以上學理課程及實務技能後,去年經由考試通過取得世界造口治療師協會(WCET)及台灣傷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ET nurse;WOCN)雙認證的「國際傷造口及失禁護理師」認證證書;也是台中海線地區目前有取得認證的傷造口及失禁護理師,專職於童綜合醫院造口治療室,服務造口病人從住院開始到出院後在門診的後續追蹤,防止或減少造口併發症的發生,盡力促使造口患者維持最好的生活品質。童綜合醫院前年正式成立造口治療室並由專業「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師」提供服務,目前衛教服務量達2000人次,黃慧婷造口師表示,目前也進行術前造口定位,醫師開人工肛門前,由造口護理師事先評估病人的站坐臥姿、生活習慣等,以不影響生活為原則,在適合的開刀位置畫上記號,讓醫師可參考。如果造口位置不佳,會影響生活不便及耗材開銷,患者裝置造口袋時常覺得自己髒或臭,不敢隨意步出家門,無論造口手術是臨時或永久,為了讓患者能夠得到最好與完善的照護,現在的造口用品選擇多樣性,可依不同體型與位置有不同用品選擇,造口與造口袋平時服貼身體,以衣服遮蔽之後,平時活動也不易被發現,很多日常活動仍然可以照常,不會受造口影響。
-
2020-06-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免摘「菊花」 高醫首所達文西手術中心提升技術
高醫今天成立全台首所「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2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榜首,很多人一聽到大腸直腸癌就擔心要做人工肛門而害怕治療。為了保住病人的肛門及自尊,高醫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直腸切除術,從400多例達文西手術成果分析,5年存活率為86.1%,肛門保留率更高達 96.3%,大大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滿意度。達文西手術緣起於美國國防與太空項目之一,預設能以遠距方式治療戰場上的士兵,或是讓醫師能遠端治療太空人。高雄從2013年引進達文西機械手醫微創手術,大腸直腸外科已施行超過410例,並獲國際原廠認證,成立全台首所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將可協助國內外醫師前來學習達文西機械手臂的操作竅門。高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照元表示,直腸癌因病灶臨近肛門,骨盆腔又相當狹小,使得無手腕轉彎的腹腔鏡器械無法有效切除,有些患者甚至必須切除肛門。而達文西手術由於其精細,可在狹小空間內如靈蛇般遊走,可在盡量保留肛門情況下,切除病灶,並做淋巴結廓清,降低局部復發風險。高雄柯先生因長時間解便不順,就醫發現肛門口有顆10公分的腫瘤,醫師評估若開刀切除的話,勢必要做永久性人工肛門。為了保留原有肛門的完整及病人的自尊,王照元先採取標靶藥物治療,3年後腫瘤縮小至約5.4公分,再施行達文西機械手臂直腸切除術,成功保留了病人的「菊花」。柯先生今天特別來謝謝高醫團隊,「讓我身上不用多了一個永久性肛門。」高醫院長侯明鋒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系統,醫院要成立達文西手大腸直腸手術觀摩看刀中心,至少要累計300例手術的經驗,也需要能有相當完整的醫療教學團隊,才能接受原廠的認證,高醫是國內第一家符合此資格的醫院,未來將協助國內外醫師團隊深化進階教育,造福更多的病患。王照元說,達文西手術具有傷口小、失血少、恢復快及高比率的肛門保留率等優點;其3D高解析度、10倍光學放大視覺,以及比人類手腕旋轉和彎曲動作更加靈巧的機器手臂,在狹小的骨盆腔中手術仍能運轉自如。高醫400多例達文西手術成果分析,5年存活率為86.1%,肛門保留率更高達 96.3%,大大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滿意度。未來希望透過手術觀摩看刀中心成立,讓國內醫師不必出國,就能在高醫學習觀摩,也可吸引其他國家醫師前來探索研究,提升台灣醫療在世界的能見度。
-
2020-06-22 科別.消化系統
肚子脹痛無法排氣排便 竟是胰臟腫瘤壓迫
一名45歲的廚師半年來食慾不振、腹部悶痛,但都未就醫,直到最近一周一吃東西就肚子痛,甚至無法排氣排便,才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求診,經過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胰臟尾部有腫瘤侵犯到大腸造成急性腸阻塞,經開刀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飲食、正常排便。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邵彥誠表示,該名病患胰臟尾部約有桌球大小的腫瘤,且侵犯到脾臟,橫結腸及胃,首先緊急幫病患做人工肛門手術,幫助腸道減壓,經過一周後,再以3D 腹腔鏡手術移除人工肛門及切除四個器官,一共切除脾臟、約10公分胰臟尾部、約70公分大腸以及部分的胃,手術執行約8小時,因傷口小,恢復快,病患隔天就下床,目前已經恢復正常飲食、正常排便。邵彥誠指出,該病患手術前,大腸鏡明顯可見大腸受到胰臟腫瘤的壓迫而嚴重狹窄,身體不適超過一個月都未就醫,若當初有提早就醫,就不需緊急人工肛門手術。提醒民眾一旦發現食慾不振,尤其沒有正常排氣排便,一定要盡早就醫,千萬不要拖。
-
2020-05-28 養生.樂活人生
腸癌體會無毒食材難尋!劉天和創「天和鮮物」 :吃對真食物才可保健康
【編註】劉天和日前於東部旅行時,心臟突感不適,急救無效,近日家屬低調辦理後事。天和鮮物粉絲團已於5/27貼出董事長劉天和辭世的消息。>>相關新聞 攝影當天,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露齒、瞇眼,笑著面對鏡頭,活動力十足,完全看不出曾經罹患大腸癌的低落情緒。但談起那段抗癌的辛酸史,採訪過程中他眉頭緊皺,聲聲道出治療過程中不為人知的折磨,以及如何從科技業轉戰專職養殖魚場,開啟人生第二個創業路。即將年滿70歲的劉天和,同時擁有好幾種身分,不但是新竹科學園區內專司半導體製程系統規劃與設計製造、是全亞洲第一家經FM認證製程排氣公司的創辦人,同時也是新科技農夫,曾於2015年代表澎湖縣獲選當年度十大神農,被譽為「科技神農」;更是提供有機友善食材第一品牌展售網「天和鮮物」的負責人。 做事業,要對天對地對得起良心在這些身分的背後,劉天和細述一路走來的心情,「從創業開始,我都是白手起家,從無到有,賺錢雖然是要讓家人與員工有更好的生活;但從罹癌之後,我只想做對天、對地、對得起良心的事情。」劉天和克勤克儉、實在打拚的個性,就像早期臺灣傳統產業的創業家一樣,他也承認自己的事業心強,創業時,適逢臺灣科技業起飛的年代,當時只要認真打拚,與他同輩的,經濟能力應該都不錯,「但其實大家都是犧牲健康在賺錢。」他直言,那時是憑著年輕力壯,過著天天加班、喝酒抽菸的日子,是直到一次健康檢查發現大腸癌後,才對生命與健康改觀。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罹患了大腸癌,曾經前後八次進出手術房,最後切除所有大腸,以小腸取代;三年多來出入醫院、常看健康及管理書籍的日子,讓他下定決心要養殖健康魚,讓所有人能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劉天和坦言,如果沒有罹癌,自己不會接觸食材、養殖業,「就是因為自己病了,才了解到健康的重要!」他說自己的個性講求追根究柢、徹底解決,一開始的治療選擇,就是以手術切掉有問題的大腸,且前前後後共進出手術房八次,直到將大腸全部切除。治療過程難熬,誓言養出健康無毒的魚切掉大腸後,必須在腹部下方裝置人工肛門,他形容那段日子簡直是種折磨。比方說,他曾在出差時開車,在解開汽車安全帶時,不小心拉扯,排泄物灑得全身都是;也曾經因為高速公路休息站廁所沒有坐式馬桶,不小心弄髒衣服與地板,「那時真的非常狼狽。」劉天和說,後來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再進行小腸接大腸手術,但這項手術又容易讓消化液溢出,導致肛門潰爛,飲食上也得特別留意,「不過,兩相比較,總是比之前狼狽模樣好得多。」過去辛苦賺錢,並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大病之後,他陸續出入醫院達三年,在這段休養期間,空閒時就閱讀健康及管理的書籍,吸收資訊,也因為切除大腸之後,很多食物無法消化,必須選擇比較軟且健康的食物,醫師建議魚肉軟又好消化,喜歡吃魚的他卻發現,要找到健康無毒的來源有困難,因此興起了自己養魚的念頭。要食療不要醫療,吃對真食物才可保健康從科技營造工程轉行到農漁業,劉天和在澎湖投入龐大的資金來養海鱺,想做就要做到的個性,以短短兩年的時間,便養殖出臺灣第一條有身分證的健康魚「天和珍鱺」;除了養出健康魚之外,他也擴及到陸地,開始有其他農畜產及蔬食的種植。接著更進一步跨入通路,把產地延伸到餐桌,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健康真食物的美妙。經營有機農業十多年來,劉天和體認現代人想要健康養生,有一半的關鍵要素就在於飲食,「每個人都想要健康,但健康是要付出代價的。」對現代人生命威脅最大的疾病是失智、中風、心血管疾病、癌症與糖尿病,這些都和飲食健康息息相關,但時下多數的飲食型態,卻充滿著人工化學添加物、防腐劑與色素等,甚至可能吃進太多的脂肪,缺乏膳食纖維、Omega3與抗氧化物,「奇怪的是,即使大家都懂得要健康、要養生,卻又少有人願意花錢吃真食物。」而他會跨足天和鮮物,便是想提供現代人,能有一次購足安心食材的場域,位於台北華山旗艦店除了有機超市、烘培坊、果汁吧、十大神農安心食材體驗區,好食料理區等,以產地直送的方式,打造營養美味的餐點,讓民眾能輕鬆享受健康的真食物。運動當吃補,天天健行兩萬步經歷一場腸癌的震撼教育之後,劉天和對自己的健康要求,顯得積極。大病之前幾乎是應酬滿檔,屬夜貓子人生;現在則是以爬山為主、路跑為輔,還被老婆與媳婦笑稱是個運動瘋子,他笑說確實是如此,運動量大到令人瞠目結舌。採訪當中,他秀出手機,螢幕上記錄著每天的步行步數,幾乎天天超過兩萬步、攀爬的階梯有時可達195層樓、235層樓。現在劉天和每天晚上八點多就寢,清晨三點左右起床,天還沒亮就去爬山,下小雨時仍舊撐傘前行。若沒有登山行程,上班前,也會先在居家附近跑步1.5小時,天候不佳下大雨時,就會到捷運站上下樓梯當成運動;傍晚下班後,再儘量抽空爬1小時的虎山,而星期例假日一定會花3個小時爬山。「現在早上一天沒運動,就感覺渾身不舒服。」他強調運動的重要,不僅能有排毒的功效,也可增加肺活量,而運動的習慣,則是在身體出問題後,就一直維持到現在。歷經大病一場,現在他對人生的想法是,「每個人最終都得一死,但死要死得快活,不能有拖累折磨,千萬不能讓自己有罹患中風、洗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健康老去才是重點。」三餐自己煮,順應節氣挑食材既然講究健康食材,劉天和居家或外出的生活飲食,也一樣順應自然。以三餐中的早餐來說,一定會有簡單的燕麥搭配牛奶,「牛奶可補充鈣質、蛋白質,燕麥有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每天再簡單搭配一顆蛋、一盤青菜、三樣水果,就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他強調,居家所選擇的蔬果種類,也是順應時節,講求當令、當季,才最新鮮;但因為自己的腸胃問題,在選擇上,則做了適當的調整,例如少吃寒性的蔬果如瓜類、橘子等。如今事業版圖橫跨臺灣北中南東,以及東南亞及中國,偶爾出差旅遊是不可或缺的行程,遠行時,如何調整生活型態與飲食內容?劉天和說,旅遊的選擇,他是以自由行為主,大部分的休閒活動是到民宿或度假飯店休憩,於是會自己帶米煮稀飯,並且到當地買青菜回來自己煮,甚至會預先用玻璃罐準備醬菜類,要讓自己仍保有放鬆的時光。活得有尊嚴,珍惜當下、善待自己當提及壓力時,劉天和坦言,新事業並不如預期賺錢,甚至是個長期賠本的事業,但只要經濟許可,他仍會堅持下去。過去一直是由科技本業支撐新事業的盈虧,但現在美中貿易戰混沌未明,半導體產業影響不小,因此,在經營上考慮開始縮編,但他表示自己並不後悔,「沒有人強迫我做,是我自己要跳進來的,因此得自作自受。」他說,比起經營,人事管理的複雜度更令人無力,尤其工業範疇與服務業完全不同,「服務業需要的是熱情,但現在主動、積極、有敬業精神的年輕人少之又少」,因此,如何留住人才,是他目前需要正視的問題。最後,劉天和嘆口氣說,現代人多處於三明治世代,生活都很辛苦,「無論如何,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活得有尊嚴,不拖累子孫,且要珍惜當下、善待自己。」而若要活得有尊嚴,最重要的三樣功課,就是吃對食物、規律生活、努力運動,否則一旦得了失智或慢性病,再多的財產也沒有用。(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3期)延伸閱讀: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年年有餘!多吃魚一夜好眠
-
2020-05-07 癌症.癌友加油站
他10年來2癌輪流復發 因定期追蹤治療安然度過
宜蘭一名男子罹癌10年,甲狀腺癌、直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經歷超過50次的化療、25次的放療,至今仍與癌共處,還是安然度過他,意志力外,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余盈輝分析,重點在於定期追蹤、積極治療,成功抗癌,絕非偶然。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位抗癌勇士69歲患者2011年確診甲狀腺癌第三期,2014年確診直腸癌第三期,截至2018年之前,直腸癌每隔1年多便復發1次,2018年8月也發現甲狀腺癌的復發,他積極接受放療、化療與手術切除。怎料才安心沒多久,今年3月又發現直腸癌復發,經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腫瘤轉移至右肺部。確認病灶後,他積極進行治療與手術切除,3月底出院回家休養,罹癌10年,他頻繁進出醫院,至少經歷超過50次的化療與25次的放療,至今仍與癌共處,令余盈輝醫師也稱讚「病人意志堅定、勇於積極接受治療,是真正的抗癌勇士。」余盈輝分析原因表示,癌症的治療除了必須透過醫療單位跨團隊的合作之外,病人按時追蹤與積極接受治療也有機會讓癌症持續得到控制,「患者因為定期接受追蹤,讓復發的情況在短時間內被醫療團隊掌握並即時切除復發處的腫瘤,是戰勝癌症的關鍵。」余盈輝說,在發現直腸惡性腫瘤時,醫師通常會先確認腫瘤的臨床期別,如果是侵犯較深或是直腸繫膜淋巴結疑似轉移,就必須先透過放療與化療縮小腫瘤,待腫瘤縮小,再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之後輔以預防性的化療藥物做後續治療,若沒再復發,後續只要定期追蹤即可。余盈輝表示,大腸直腸癌屬於預後較好的癌症,如果早期發現,治癒率極高,術後的保肛率也超過百分之95,幾乎無需做肛門切除手術及永久性人工肛門(腸造口),長期存活率非常樂觀,且由於該種癌症化療藥物毒性較低,帶給病人的不適感與副作用較小,即便是第四期,病人仍可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余盈輝提醒,大腸直腸癌的初期沒有症狀,除透過國健署提供50到75歲成年人,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外,平時若發現排便次數有改變(無論變多或變少)、糞便的形狀呈現細、短、小,且色澤有暗紅色的血絲時,務必盡快就醫檢查。
-
2020-03-31 科別.婦科
經痛連肛門也受累 原來子宮內膜異位惹的禍
30歲李小姐這幾個月來飽受經痛之苦,以為忍一下就沒事,想說自己吃了止痛藥就好,沒想到症狀惡化到連肛門也覺得痛,至直腸外科就醫,檢查發現直腸找出腫瘤,表示必須切除並做人工肛門造口,所幸高階影像檢查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非腫瘤。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暨台灣婦科醫學會秘書長洪煥程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台灣生育年齡婦女常見的疾病之一,而經痛是其最明顯表徵,好發於25歲至45歲。台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怡仁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子宮內膜組織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雖不是惡性疾病,卻是造成女性不孕的最大兇手,最常見症狀就是經痛,其次骨盆腔疼痛、性交痛等。因此,經痛女性應該先了解經痛類型:原發性經痛:通常發生在月經期間,症狀為腹部痙攣和下腹疼痛,通常是月經來潮的第1、2天,且疼痛感較輕微。續發性經痛:則可能是因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或子宮肌瘤等疾病造成,大部分患者在月經來之前就會感到疼痛,有些經期結束還繼續疼痛。陳怡仁指出,透過婦產科超音波及骨盆腔等檢查,就可初步了解造成經痛的原因,不建議自行服用止痛藥,或是熱敷等物理性治療,應該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找出病因。李小姐就是典型個案,屬於續發性經痛,持續服用止痛藥,最後伴隨肛門疼痛,最後接受大腸鏡、核磁共振與切片檢查,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服用新型口服黃體素,腫瘤獲得控制。陳怡仁呼籲,若有經痛或類似子宮內膜異位症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先自行辨認經痛類型,尋求婦產科醫師協助,接受超音波、內診骨盆腔檢查、抽血等檢查,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中國附醫:保肛率95% 提供專業造口護理
有些大腸直腸癌患者擔心術後肛門保不住、必須做人工肛門(腸造口)而諱疾忌醫。全國腸造口手術最多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說,腸造口多數是暫時性,中國附醫直腸癌治療團隊平均一年為約200名大腸直腸癌患者施做,僅個位數做人工肛門,保肛率達95%。今年12月初,該團隊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獨一無二、精準診斷、專業治療」。柯道維說,並非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要做腸造口,一般來說,直腸癌腫瘤靠近肛門,可透過放化療縮小腫瘤後切除。直腸癌患者會考慮施做腸造口,絕大多數是暫時的,目的是為了術後保護腸道與肛門的吻合處,約三個月到半年關閉。中國附醫統計,前年院內大腸直腸癌病患702人,接受腸造口手術194人,只有2人是永久腸造口;去年院內大腸直腸癌病患689人,接受腸造口手術194人,僅2人是永久性腸造口。柯道維說,中國附醫大腸直腸癌團隊設置有傷口造口治療室,目前單位成員有兩名傷口造口護理師,兩人都通過世界傷口造口治療師協會認證。目前治療室一年服務約300名病人,包含全程照護、術前造口定位、術後貼袋衛教、出院電訪追蹤,還可使用社群軟體諮詢,提供雙向溝通。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腫瘤最可能發生在這位置!醫師教你怎麼選醫院
全台醫療院所於107年進行大腸癌相關手術量達9901件,以台北榮總663件最多,林口長庚594件次之,第三至第十名分別是高雄長庚464件、中國附醫440件、台大醫院422件、彰基醫院326件、台北馬偕310件、台中榮總580件、成大醫院253件及嘉基醫院217件。主治醫師多 因而衝高手術量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指出,大腸癌相關手術量與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有關,醫師人數多,手術件數自然比其他醫院多。例如,過去一直以林口長庚醫院手術量最高,原因是林口長庚創院之初,不同於其他醫院將大腸癌手術依附於一般外科下,直接設立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觀察,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約12名,多年蟬聯單一機構全國之最。但近年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也增加,可能因此手術量後來居上。彰基與嘉基 排行進入前十名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大腸癌手術量多的前五名醫學中心,近年手術量有減少趨勢,近半數手術不是在醫學中心執行。這代表區域與地區醫院對大腸癌照顧有一定實力,例如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嘉義基督教醫院的手術量,進入前十名。梁金銅研判,各醫院將大腸直腸外科從一般外科獨立後,培訓醫師做出口碑,證明中型醫院也能執行大腸癌手術,消弭民眾對大醫院、名醫的迷思。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約15%的大腸癌發現時已造成腸阻塞或大出血,必須緊急手術,民眾於是就近選擇離家近的醫院。腹腔鏡件數 應比實際申報多 至於手術方式,107年大腸癌手術健保申報件數中,以腹腔鏡手術申報數4596件最多,占所有手術46.4%;其次為傳統手術4126件,占41.7%;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申報數最少,一年僅占11.9%,共1179件。另外,上述統計不含達文西手臂手術申報件數。由於有愈來愈多的傳統手術也能以腹腔鏡執行,但以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來申報,因此實際上選擇腹腔鏡手術的人數應該更多,估計再增千餘人。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附醫副院長王照元表示,在美國,腹腔鏡及達文西手術占所有大腸癌手術三至五成,微創傷口小、出血小、合併症低且復原快。梁金銅也說,透過腹腔鏡3D影像設備,比傳統手術用肉眼看得更清楚,約15年前,腹腔鏡手術已是大腸癌手術黃金準則。晚期患者 多集中台大治療在大腸癌治療中,除手術切除腫瘤外,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也是重要一環。107年全台醫院使用化療及標靶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大腸癌,人數最多醫院排名,以台大醫院1086人最多、第二名為1076人的林口長庚,第三名至第五名則分別為中國附醫、中榮及北榮,人數介於800至600人。梁金銅認為,台大醫院經常收治最晚期、最複雜癌症類型,部分患者無法接受手術,但癌症藥物發展進步,還是有接受治療的機會。過去研究發現,台大醫院治療的第四期患者存活時間較久,可能也因此讓台大使用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人數高於其他醫院。大腸直腸癌 腫瘤可能發生位置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結腸依次又分段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等。大腸直腸癌腫瘤位置分布中,直腸及直腸與結腸交接處約占40%,乙狀結腸約占30%,其餘則常見降結腸等部位。腫瘤越往結腸裡面部位,症狀越不明顯,使患者發現大腸癌時,多已晚期。升結腸及盲腸腔徑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狀,且糞便多為流體狀,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被發現。乙狀結腸、降結腸的腔管較細,尤其乙狀結腸為腸道最細部位,糞便至此較為成形,此處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易引起腸阻塞。直腸癌因接近肛門,較早就有明顯症狀,如血便、大便變細如筆狀、解便解不乾淨、習性改變如排便次數多等。人工肛門患者增 多為暫時性造口腸造口也是大腸癌患者可能的治療選擇之一,腸造口又稱「人工肛門」,是常使患者聞之色變的名詞。近日發現直腸癌復發的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傳出拒做人工肛門;因大腸癌離世的藝人豬哥亮生前也曾因擔憂人工肛門,一度拒絕治療。但比較105年至107年大腸癌腸造口手術人數,有增加趨勢,從2325人略升至2633人,但梁金銅和王照元都認為,數據上升與暫時性造口數增加有關。王照元說,隨著醫療進步,切除低位腸癌幾乎可保住肛門,但為避免腸道傷口汙染,仍須暫時接受保護性腸造口。一般約三個月,待腸道傷口癒合,恢復肛門排便後,即使可移除腸造口。王照元坦言,近年接受永久性造口幾乎是過去的一半,希望民眾勿因擔心造口,拖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