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1 該看哪科.眼部
搜尋
人工水晶體
共找到
51
筆 文章
-
-
2022-02-24 該看哪科.眼部
年紀輕輕眼睛模糊誤以為近視 竟是早發性白內障!
白內障過去都被認為與老化有關,台中市新陽明聯合診所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早發性白內障案例愈來愈多,其中更有患者14歲時右眼就被診斷出罹患先天性白內障。新陽明聯合診所眼科醫師謝宏義表示,台灣地區白內障平均年齡落在60歲,但年輕型白內障患者逐漸增加,除了跟3C產品使用有關外,也有部分案例是因為先天性或藥物服用不當而誘發,許多年輕患者因為誤以為是近視,而沒有做進一步檢查,延誤了最佳的黃金治療期。謝宏義指出,一名35歲男性於童年時期一直以為自己是近視,直到14歲才診斷出右眼竟是先天性白內障,同時左眼也於33歲時被診斷出早發型白內障,於今年2月剛完成手術;另一名男性則因長期服用類固醇,在31歲即誘發早發型白內障,手術後視力已恢復到1.0。謝宏義認為,其中一名患者從14歲至33歲期間,雙眼陸續因先天性及早發性白內障造成視力問題,同時左右眼也曾因高度近視造成視差極大,過程中除了植入微型晶片屈光矯正手術及置換人工水晶體外,患者也積極配合各項治療,目前已無大礙。從事餐飲業的患者表示,在14歲被確診白內障以前,一直以為是近視,因此家人也只帶他去驗光並配戴近視眼鏡,不料視力模糊的狀況一直未改善,才到眼科就診,右眼診斷為先天型白內障,也進行了手術。謝宏義說,至於另一名在31歲時就誘發早發型白內障的患者,是因嚴重型異位性皮膚炎,長期服用類固醇(1年以上)所致,提醒民眾早發型白內障除了先天性遺傳、染色體異常之外,後天也會因常暴露於紫外線中、高血壓、糖尿病、眼睛曾受傷、長期口服或外用類固醇、過度使用3C產品造成。
-
2022-02-11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胡蘿蔔、菠菜...營養師揭密:想吃葉黃素護眼,第一名食物是它!
近年來,因為3C產品的普遍與便利,讓很多人都加入了低頭族的行列,或瀏覽網頁、或看小說、影片,或在社群媒體上與他人互動…在這樣的環境下使得護眼營養素「葉黃素」成了當紅炸子雞。(連我那愛看YouTube影片的姪子房間桌上,都有他老媽的愛心白板,上面寫著:兒子,記得每天吞一顆葉黃素啊。) 葉黃素(Lutein)之所以被稱為護眼營養素是因為它可以吸收紫外線中的藍光,保護眼睛視網膜免於紫外線的傷害,故葉黃素又被暱稱為「吃的太陽眼鏡」。現代人雖然因為怕曬黑,且窩在室內的多、曬太陽的較以前少,但使用3C產品的時間卻多了非常多。由於3C螢幕和LED照明的光譜中藍光比例特別高,導致藍光對眼睛傷害的問題較陽光的傷害只高不低,因而讓葉黃素成了近幾年來保健市場的新興巨星。 在開始介紹這個當紅護眼營養素前,先讓大家猜一猜,下面食物,那些葉黃素含量比較高? 答案揭曉…上次所列的食物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最高的前三名分別為菠菜、地瓜葉和南瓜,你猜對了嗎? 在這裡Stella將上面所提到的這幾種蔬果,依照它們的葉黃素&玉米黃質含量(每100公克含量)由高排到低:菠菜(12.2毫克)>地瓜葉(2.6毫克)>南瓜(1.5毫克)>綠花椰菜(1.4毫克)>胡蘿蔔(0.67毫克)>蛋(0.3毫克)>柳丁(0.13毫克)>番茄(0.12毫克)>高麗菜(0.03毫克) 從這個排列次序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外表看起來黃色或橙色的食物,其葉黃素含量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高,反倒是看起來蠻平凡的綠色蔬菜含量卻不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會讓植物呈現黃、橙色的植物色素不僅有葉黃素,還包括玉米黃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β-隱黃素等,它們都屬於一個叫做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的家族。所以黃、橙色的蔬果僅代表它們富含類胡蘿蔔素,但不見得是葉黃素。 類胡蘿蔔素:暖色系(黃、橙、紅)植物的化妝師!儘管葉黃素,有個「黃」字,但並非黃色蔬果就富含葉黃素。賦予大部分植物黃、橙、紅顏色的是一群稱為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家族的植化素,這個家族共有600多個成員,只有約50種會出現在美式飲食中,而其中只有14種能被人體所吸收。這之中大家較耳熟能詳的有6種:α-胡蘿蔔素(α-carotene)、β-胡蘿蔔素(β-carotene)、葉黃素(lutein)、玉米黃素(zeaxanthin)、β-隱黃素(β-cryptoxanthin)和茄紅素(Lycopene)。 類胡蘿蔔素依化學結構上的差異(有無含氧)可分為兩大種,一類稱為胡蘿蔔素(carotene),常見成員包括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茄紅素,主要會讓植物呈橘、紅色。另一類稱為葉黃素群(xanthophyll),包括葉黃素、玉米黃質和β-隱黃素,主要會讓植物呈現黃色。 我們常見的彩色蔬果中,橘色的胡蘿蔔主要含的是胡蘿蔔素,包括β-胡蘿蔔素、α-胡蘿蔔素,葉黃素含量很低;而芥藍菜、菠菜等綠色蔬菜則是含大量的葉黃素群,如葉黃素、玉米黃質,β-胡蘿蔔素含量則不高。番茄的類胡蘿蔔素含量則較特別,除大量的茄紅素外,其他類胡蘿蔔素含量極微,所以番茄可說是茄紅素的最佳來源。 類胡蘿蔔素的功能 1.具備維生素A的功能:類胡蘿蔔素家族中有三個成員能夠轉換為維生素A。它們分別是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β-隱黃素,故當我們攝取含這三個營養素的食物時,能獲得維生素A的保健功能,包括促進皮膚黏膜健康、幫助視覺正常、提升免疫等。 2.抗氧化:在植物身上,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扮演抗氧化、保護植物的角色。所以很多綠色植物本身富含類胡蘿蔔素,但因為平日被葉綠素的綠色遮掩住,所以看不出來。必須要等到秋天,植物停止製造葉綠素後,這些黃橙色的色素才會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秋冬樹葉會慢慢變黃/橙的原因。正也因為這的道理,所以很多深綠色蔬菜的黃色色素(如葉黃素)也會被葉綠素所遮蓋,因此看起來綠油油的一點也不黃,但卻富含護眼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喔! 3.過濾光線:類胡蘿蔔素家族成員具有特殊化學結構(共軛體系)可吸收陽光中的可見光,保護植物免於陽光的傷害。這些類胡蘿蔔素吃到體內時,也可吸收光線保護我們的皮膚和眼睛。由於眼睛中唯二存在的類胡蘿蔔素就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所以這兩個營養素又被稱為護眼營養素。 4.疾病預防:研究顯示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飲食(不包括β-胡蘿蔔素)明顯可降低肺癌,還可保護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另外,富含茄紅素的飲食則可降低攝護腺癌。 認識護眼營養素:葉黃素&玉米黃素!類胡蘿蔔素家族中有兩個家族成員對眼睛很重要,他們就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 我們之前有提到類胡蘿蔔素會吸收光線,這一點對保護眼睛很重要。因為我們要看見東西需要有光線,但光線中的一些可見光,如藍光因具備高能量,會傷害眼睛。若把眼睛比喻成相機的話,水晶體就好比相機的鏡頭,視網膜就好比底片。光線從水晶體(鏡頭)進入眼睛,最後在視網膜(底片)上呈現影像,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地方最容易受到光線的傷害,一個是水晶體,另一個就是視網膜。 當長期暴露在紫外線(或含高比例藍光的3C用品)下,會使水晶體變混濁,造成所謂的白內障。另外,光線也可能傷害視網膜,及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部分~視網膜黃斑。所謂視網膜黃斑指的是位於視網膜中間的一個區域,這裡聚集了20萬個感光細胞,負責視覺敏銳的部分,如閱讀或精密工作所需視力。若黃斑結構受到破壞時,會嚴重影響視力,此時我們所看到的影像中心部位會變暗或扭曲,而僅能看到物體輪廓、無法看清其中心部分的細節。(事實上,黃斑區之所以叫做黃斑就是因為它是黃色的,而它之所以呈現黃色,就是因為它含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等可過濾藍光的黃色色素。) 而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食物或營養品之所以對眼睛好,就是因為它可以保護水晶體和視網膜黃斑。很多流行病學資料或臨床研究都發現,攝取富含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飲食或補充品,可增加眼睛中黃斑色素的密度,保護眼睛對抗視網膜黃斑退化。另外,這樣的飲食也可降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的風險,並較不容易發生白內障。 Q:哪些食物含護眼營養素較多? *蔬果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主要來源,而蔬菜含量高於水果! 類胡蘿蔔素是由植物所製造,所以主要的來源會是我們日常的蔬果,五穀根莖類或魚貝海鮮類等其他類食物含量並不多。而相較於蔬菜,水果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偏低。水果中最高的是柿子每100公克有0.8毫克,隨便一個深綠色蔬菜的含量可能都比它高。因此,比較好的食物來源是蔬菜類。 *深綠色蔬菜是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最好的選擇! 由於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屬於黃色色素,α-胡蘿蔔素和β-胡蘿蔔素則是橙色色素,所以黃色蔬果葉黃素含量會較多一點,橙色蔬果(如胡蘿蔔)則α-胡蘿蔔素或β-胡蘿蔔素會比較多,但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則不見得會多。但大體而言,食物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較高的是綠色、特別是深綠色蔬菜。 附圖是Stella整理的「常見食物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圖」(註),大家可發現,含量最高的是羽衣甘藍(雖然台灣不常見這個蔬菜,但它含量超高,不放它直接跳到第二名的菠菜實在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啊>_<),其次則是菠菜和芥蘭菜葉。從圖中大家可發現含量較多的幾乎都是深綠色蔬菜喔。另外,同樣是蔬菜,深色蔬菜的護眼營養素含量會較淺色多,例如綠花椰菜每100公克有1.4毫克,白花椰菜則僅有0.03毫克。 (註)上述食物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資料來自SELF NutritionData網站(這個連結裡有1000項含量最高的葉黃素&玉米黃素食物資料,不過因食物的加工方法不同,故同個食物可能有多個數值。例如菠菜有生的資料,也有冷凍切碎後水煮瀝乾的資料,並且還有分有加鹽和沒加鹽的資料…等等,因此光是一個菠菜就有至少5個不同加工方法處理後所測得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資料喔) Q:一天要吃多少護眼營養素才夠? 目前並沒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建議攝取量,但根據大部分近幾年來所做的研究顯示,每天攝取10毫克葉黃素和2毫克玉米黃素就可從中獲取健康益處。另外,之前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6毫克葉黃素可降低43%的黃斑退化風險。因此葉黃素的一般建議攝取量為每天6~30毫克。換句話說,在每日蔬果579飲食中,只要參考附圖,挑2~3份吃富含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食物大概就可滿足身體每日的需求。 Q:護眼營養素要怎麼吃才對? 由於類胡蘿蔔素家族是屬於脂溶性營養素,其吸收需要脂肪的幫忙,最好和富含油脂的食物一起吃。基本上只要少量,約3~5公克脂肪就足以幫助食物中類胡蘿蔔素的吸收,因此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只要和三餐一起吃就沒有問題。 而如果你是在兩餐間吃的話,可考量加點油一起吃效果會比較好,例如若當沙拉吃的話,不妨加一小匙油,或加點瘦肉和蛋同時吃,或和牛奶打汁吃,利用蛋和牛奶等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幫助葉黃素的吸收。 另外,來自食物的類胡蘿蔔素會和食物基質結合在一起,所以經過切割、打碎、均質化、加熱等步驟會增加它的生物可利用率喔。 總結來說,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對眼睛健康來說的確很重要,特別是在保護視網膜黃斑上。因為白內障目前有手術可替換人工水晶體(為小手術,僅需15分鐘即可完成),但視網膜黃斑若發生病變則是沒有方法可治療,而僅能從平日保養與預防做起。但在這裡還是要跟大家提醒,葉黃素或玉米黃素的護眼功能是透過吸收藍光來保護眼睛。換句話說,它就像太陽眼鏡一樣可保護、預防眼睛免於光線的傷害,但也和戴太陽眼鏡般,無法治療已有的白內障和黃斑病變。 所以吃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保護、預防眼睛損傷,避免白內障和視網膜黃斑疾病的發生,但對於已經有這些疾病的人,僅能避免其繼續惡化,而無法治療。所以,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是「護眼」的營養素,而非「治療眼睛」的營養素喔!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是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
2022-01-31 該看哪科.眼部
健保大數據/109年白內障就醫件數5大院所
109年白內障就醫件數5大院所資料來源╱健保署‧白內障主診斷碼:E0836、E0936、E1136、E1336、E1036、Q120、H26、H25、H28‧白內障手術:醫令申報86006C、86007C、86008C、86011C、86012C且有申報特材之案件‧民眾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僅申報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案件 ‧同一案件申報不同功能分類人工水晶體計4件
-
2022-01-31 該看哪科.眼部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特色院所
手術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白內障患者年輕化 與高度近視相關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9年執行白內障手術量醫院排名,林口長庚醫院位居第一位,多達5,109人。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部長吳為吉表示,該院為全國最大醫學中心,眼科主治醫師多達30多位,且分科相當細,許多困難的案件,經轉診都可以解決。吳為吉表示,臨床觀察近年白內障患者有增加趨勢,有兩大主因,老年化以及3C用品的過度使用。白內障就像是「白頭髮」,只要使用愈久,發生機率就會愈高,加上對於健康意識的提高,也讓白內障的患者增加。另外,55歲以下白內障手術需送健保審核,他觀察這幾年有增加的趨勢,白內障患者「年輕化」,與高度近視有絕對關係。吳為吉表示,白內障患者各自的需求不一,林口長庚眼科的醫師幾乎都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加上眼科分為五個次專科,如視網膜科、眼角膜科、青光眼科、眼整形科、一般眼科都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因此手術人數自然比較多。另外,醫師長期累積的口碑與名聲,也是讓人信賴的原因。他表示,白內障手術術後最需要保養,最怕病人眼內感染,最常見的問題像是沒有用無菌的消毒棉棒消毒,或是不小心敲到眼睛,會讓傷口裂開。患者全國No.1台北榮總/完整評估眼睛健康 給患者最適合的建議健保署統計,台北榮總109年度白內障就醫人數全台最多,高達3萬3,173人。台北榮總眼科主治醫師劉瑞玲說,北榮於白內障診斷、治療已有30多年經驗,更是台灣第一家採用顯微手術治療白內障的醫院,透過顯微手術摘除白內障的水晶體,並置換人工水晶體,確保患者生活更便利。「全台白內障就醫人數最多,對台北榮總來說是很合理的。」劉瑞玲說,北榮在診斷、治療白內障有優良歷史,患者間口耳相傳,具有口碑,更有許多患者到北榮尋求第二意見。隨白內障治療技術日新月異,北榮目前的檢查儀器、手術設備也都是最好的,加上醫師醫療技術、服務等專業能力扎實,提供高品質服務。不論使用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或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甚至是飛秒雷射等手術自費項目,醫師於術前會針對患者病情的嚴重性,進行詳細檢查、評估及衛教,如果患者必須手術治療,同時會預估患者術後生活可能遇到的情形及帶來的好處。劉瑞玲說,醫師不僅會評估患者用眼情形,且對眼睛整體健康也會充分了解。有時患者想自付差額更換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但病情並不適合,醫師也會提供專業意見,讓民眾了解。區域手術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白內障為門診手術 就近治療方便安心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完成3,833例白內障手術,在區域醫院排名第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說,手術量為五家院區總和,總數在區域醫院排名第一,應有四大因素。首先,白內障手術屬門診手術,術後就可返家休息,北市聯醫院區分布在北市各大行政區,對病人來說可近性高。其次,白內障手術使用的人工水晶體等醫材,均有健保給付,患者負擔不大。而院區眼科醫師等級、能力也與醫學中心相同,親和力高,以致民眾放心就醫。第三,北市聯醫為區域醫院,部分負擔等收費對比醫學中心低,花費不多的情形下,仍可以享有等同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第四,白內障為年長者常見的眼睛疾病,北市聯醫近5年來,推動高齡友善醫療環境,包括對80歲以上年長者或身心障礙民眾,可以安排優先看診、領藥、檢查,手術流程也都會細心安排,提供病人最好的醫療服務。蔡景耀進行的白內障手術患者最高年齡是102歲,他說,只要病人身體健康,自行活動沒問題,術後又有家人照顧,都可以手術。但若是超高齡者無法自行活動,或獨居、沒人照顧,可能就沒有辦法經手術治療白內障。診所總計No.1大學眼科/換人工水晶體 近六成選在診所手術開刀、手術,絕大部分會選擇大型醫院,但白內障患者置換人工水晶體卻相反,近六成在基層診所動手術。大學眼科總院長林丕容表示,白內障手術難度並不高,如果診所醫師經驗豐富,且設備先進,又提供較新穎的多功能水晶體,只要做出口碑,當然能夠贏得患者信賴。林丕容表示,大學眼科診所為國內首家引進超音波乳化白內障儀器的醫療院所,近年來更增添飛秒白內障儀器,並備有多款多功能水晶體。在白內障手術經驗上,許多眼科診所醫師不遜於醫學中心資深醫師,加上診所服務的可近性較高,醫病溝通良好,不管是掛號、回診、手術、術後衛教等均比較到位,逐漸讓眼疾病友習慣在眼科診所就醫。「在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上,口碑相當重要。」林丕容表示,患者手術前一定會到處打聽,此時如果親友分享手術經驗,強力推薦,某些醫師就成了白內障手術名醫。二次大戰後湧現嬰兒潮,現在都已五、六十歲,預估白內障患者每年以一成比率增加。建議挑選人工水晶體時,多打聽,並與醫師溝通,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選擇功能性較強的人工水晶體,畢竟這是「一生一次」的手術,馬虎不得。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自選人工水晶體 以單焦、非球面最多
健保署最新統計資料,109年白內障診斷人數共57.4萬,相較107年57.2萬、108年59.5萬,診斷人數曲線向下滑;執行白內障手術人數,109年18.7萬,相較107年17.8萬、108年19.1萬,同樣也有減少趨勢。專家分析,白內障患者診斷、手術量下降,與新冠肺炎疫情自108年底爆發,影響民眾就醫意願,使非急迫性手術因而暫緩延後有關。白內障雖非急症,但拖延過久也可能發生青光眼。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表示,白內障並非急症,多半是視力模糊看不清楚,這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整體就診率的確降低。不過白內障若持續拖延,未及時治療,可能合併產生青光眼。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若病患白內障狀況輕微,可由病人自行決定手術時間,但有兩種情況「醫師非開不可」,一個嚴重白內障惡化為黑內障,另一則是綠內障(青光眼)。白內障原因,是眼睛水晶體從透明變白、混濁,導致視力模糊;黑內障則是白內障加劇,水晶體硬化變黑色;白內障久未治療也會變成綠內障。陳瑩山說,白內障手術多以小傷口切面,若水晶體變硬、合併眼壓升高,在執行置換水晶體手術時,眼內的虹膜會不斷向外擠壓,增加開刀風險,醫師必須放慢速度,原本手術20分鐘可以結束,可能得40分鐘才完成。因疫情不敢就醫,糖尿病患控制不佳,影響眼睛。白內障主要為老化疾病,根據109年健保統計,61至70歲有6.9萬人進行白內障手術,71至80歲則有6.5萬人。另外,有19.3萬人的白內障患者有糖尿病,6萬人有青光眼,3.9萬人有甲狀腺疾患。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高血糖、高甲狀腺素都容易產生白內障,而治療青光眼的藥物如散瞳劑,也可能促使白內障發生。臨床上常見糖尿病患未妥善控制病況,引發白內障、青光眼,在疫情之下,民眾不敢到內科追蹤糖尿病,進而引發眼部疾病,眼科間接成了「疫情受災戶」。陳瑩山舉例,40多歲林先生是糖尿病患者,受疫情影響,並未持續到院檢查追蹤,近期眼睛腫脹、疼痛才就診,檢查出白內障併發青光眼。另一名50多歲的黃小姐,不知自己有糖尿病,因近視增加、看不清遠處而到眼科門診就醫。經陳瑩山評估,協助轉至內科抽血檢查,發現血糖飆到400mg/dl,這才確診糖尿病。白內障手術次數診所最多,共有14萬件,佔比57.6%。陳瑩山表示,白內障通常不可逆,但若由糖尿病、高血糖引起的白內障則是可逆,只要將血糖控制好,水晶體水腫、混濁度都會改善。像是上述的黃小姐,將血糖控制到100mg/dl,不僅視力恢復0.8,遠處也能看得清楚,將疾病控制好再來視力矯正。109年全台白內障手術共24萬3,567次,以整年18萬7,528人手術來算,平均一個人手術1.3件。白內障手術次數以診所最多,共有14萬327件,佔比57.6%;醫學中心則有4萬7,087件,佔比19.3%。以全台白內障就醫排名,分別是台北榮總、林口長庚、北市好視多眼科、嘉義長庚及高雄榮總,件數從1.2萬至3.3萬。手術件數排名則是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台大醫院、北市聯醫、台北馬偕,件數約3千至5千件。基層診所白內障手術件數高於地區醫院。醫師分析自選人工水晶體 以單焦、非球面最多白內障人工水晶體使用比率,根據109健保統計,選用健保全額給付人工水晶體(健保片)有14萬5,374件,佔六成;選用民眾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則有9萬1,611件,佔近四成。而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種類功能、廠牌多,最多民眾選用「單焦點、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共有5萬7,363件,超過六成。近年民眾選用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比率上升,尤其以「單焦、非球面」最多。呂大文觀察,相較健保片提供「球面」,更多民眾認為「非球面」的清晰度較高,若有保醫療險的患者,幾乎都會選擇自付差額,挑選「單焦、非球面」的人工水晶體。如果沒有保險,也會寧願多花點錢,選用「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呂大文表示,民眾大多有投保獨立醫療險、團體保險或公司保險,通常3萬元以下的手術多可完全給付。「單焦點」民眾自付差額片約3萬元,保險通常可完全給付。「雙焦點」約6萬元、「三焦點」約8萬5到9萬,如果民眾保險是實支實付,會有更多人選雙焦、三焦功能。呂大文觀察,有些中高齡的白內障患者,一直猶豫是否要開刀,但因保險公司規定70歲後不給付白內障手術,因此在68、69歲時「壓線」來開刀。另外,有些患者是Uber司機,開車時需同時看Google map以及看遠路,大多會選雙焦片,既可看遠又看近,另外越來越多長輩喜歡用大螢幕iPad等3C產品,也會選雙焦片,更貼近生活所需。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與糖尿病關連性最高 共病人數超過19萬人
白內障本是老化不可避免的眼疾,但近年也出現年輕化趨勢。白內障手術何時做較恰當?人工水晶體該用健保全額給付或民眾自付差額?很多患者拿不定主意。三年前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曾分析白內障患者就醫狀況,三年後的數據趨勢有何改變?一起來關心這個人人都會面臨的醫療需求。台灣老年人口眾多,白內障患者理應逐年增加,但最新健保大數據統計顯示,109年國內白內障確診人數為57萬4,179人,與108年59萬5,977人相較,少了2萬多人,白內障手術也比前一年少了3000多人。 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可能與109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白內障患者視力逐遍變差,有些人不急於一時接受治療,因此並未積極就醫。此外,許多大型醫院為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調度醫療人力,而暫停了非緊急手術。選民眾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比率略增,診所六成七用健保給付。對照106年與109年健保資料,選用健保全額給付人工水晶體占率從六成三降至六成一,109年近四成白內障患者選擇了自付差額的人工水晶體。進一步分析各醫療院所使用人工水晶體狀況,醫學中心採用健保全額給付水晶體特材的比率最低,為五成一,四成九使用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基層診所剛好相反,健保全額給付特材占率達六成七,僅三成三選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 三年之間,選擇健保全額給付水晶體的比率差異不大,僅下降2%。李伯璋表示,健保給付水晶體已有不錯的功能,「不是每個眼科醫師都會建議白內障患者選擇要再補差價的自付差額水晶體。」而是參考患者年齡、用眼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水晶體。 看個人需求,也有企業家認為「用健保全額給付的就不錯」。李伯璋表示,自己一位企業家好友就認為「用健保全額給付的就不錯」,在接受白內障手術時,選擇了健保全額給付水晶體,術後也覺得效果不錯,眼前「大放光明」。 許多人以為部分眼科醫師習慣推薦昂貴的民眾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李伯璋說,並非如此,以他妻子為例,雙眼均接受過白內障手術,術前參考醫師建議,選用與醫師母親同一款的人工水晶體,價格一般,並不是最貴的。 對於近四成白內障患者願意自掏腰包,多花幾萬元選用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李伯璋表示,健保全額給付水晶體如果在品質與視力矯正效果上,仍有改進空間,當然就需好好檢討,不希望民眾有著「健保的就不好」觀念。與糖尿病關連性最高,共病人數超過19萬人。此外,這次健保大數據特別分析國內白內障患者共病問題,結果發現,前三大共病為糖尿病、青光眼、甲狀腺疾患,其中以糖尿病關連性最高,共病人數達到19萬3,593人,青光眼則有6萬882人。 李伯璋說,「糖尿病有如百病淵藪」,除了提高白內障風險,也增加洗腎機率,全台灣糖友人數高達200多萬,長久以來,造成健保財務上的重大負擔,有必要盡快解決此問題。 為此,新年度健保總額編列了糖尿病高價用藥的特別預算,實施對象為基層診所,金額為2.7億元,李伯璋表示,希望基層診所也能落實糖尿病整合治療,讓更多患者就近至診所就醫,並能服用較好的控糖藥物,讓血糖維持平穩,進而逐步降低白內障及洗腎等盛行率。把3C當保母 未來白內障風險大增李伯璋表示,隨著人口老化,3C產品普及,加上高度近視患者比率上升,未來國內白內障患者勢必逐年增加。健保署聯手眼科醫學會及各醫院院所加強「護眼」宣導,希望國人養成正確的用眼概念,盡量減少使用3C產品的時間。 李伯璋提醒家長,不要將手機、平板當成育兒保母,為了不讓幼兒哭鬧,就放任小朋友使用3C產品,這將嚴重傷及視力健康,小小年紀就近視,一旦高度近視,日後白內障風險大增。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術後無法恢復如初可能有哪些原因?
Q: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任何手術都有併發症的可能,白內障手術的併發感染機率為1‰到3‰,如眼睛發炎、光敏感、光幻視、黃斑部水腫、後囊膜混濁、人工水晶體脫位、眼瞼下垂、高眼壓等。其中後囊膜混濁也就是纖維化細胞增生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相對比較嚴重的併發症為人工水晶體脫位,可能是因為先天性懸韌帶發育不全或鬆弛無力,或是外傷引起懸韌帶斷裂、眼病變所致。Q:白內障術後不滿意,可能有哪些原因?幾乎都是醫病沒有充分溝通所致。隨著國人對於健康的要求愈來愈高,也讓手術後康復的效益提高,很多時候,患者沒辦法接受為何術後視力無法恢復如初,但事實上任何已經損壞的器官,是沒辦法恢復到原樣的。舉例而言,白內障患者兩隻眼睛退化速度並不會一致,有時一眼視力0.9,另一眼0.1,常會先選擇單開一眼,開完後造成視差,也讓患者開始質疑手術品質。而白內障常常會引起「乾眼症」,患者會以為是術後引起的不適感,引起抱怨。另外,若患者一眼用多焦點水晶體、一眼使用單焦水晶體,也會讓雙眼感覺不適,這些常是術前溝通不足所致。Q:白內障術後回診及注意事項?白內障手術過後,大約會有一個多月的傷口恢復期,恢復期的睡覺時間一定要戴好鐵眼罩,避免手碰到眼睛,導致發炎,得重新手術才能改善。恢復期間若眼睛出現發紅、異物感、畏光、疼痛等,都屬於正常現象,不過如果出現劇烈疼痛、嚴重紅眼、噁心嘔吐、視力突然下降等,都屬於嚴重感染發炎等情況,應盡速就醫。Q: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嗎?糖尿病、慢性疾病或是免疫疾病的患者,術後較可能出現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若糖化血色素高於7.5以上,不建議執行白內障手術,避免發生黃斑部水腫或次發性發炎。本身有慢性眼睛發炎、紅斑性狼瘡、虹彩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體內發炎容易產生過多蛋白,此時又進行手術,也可能誘發更嚴重的發炎反應。Q: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有哪些選項?我該怎麼選?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都屬於「非球面水晶體」,包含非球面水晶體、散光矯正水晶體、多焦水晶體、散光多焦水晶體,四種水晶體各有不同特色。非球面水晶體:可以幫助光線進入雙眼時能聚焦在同一點。散光矯正水晶體:可以改善散光的問題。多焦點水晶體:適合沒有散光的患者,又可以滿足看遠看近的需求。散光多焦點:適合有散光或是老花眼的患者。每一款水晶體的特色都不同,可依照患者的生活需求選擇。Q: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該如何避免?3C用品的過度使用以及高度近視人口增加,都使白內障患者呈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每10人就有9人近視,其中高度近視(即近視超過600度)占近視人口中的三到四成,醫學界推估,高度近視未來將成為常態。高度近視的患者發生早發性白內障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其餘的原因還有眼睛接受過多的紫外線曝曬,也會增加白內障的機率。要避免早發性白內障,建議眼睛一定要每半年定期追蹤檢查,平時多攝取抗氧化食物,減少紫外線曝曬,戴防UV的太陽眼鏡。諮詢醫師/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林口長庚眼科部部長吳為吉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原來我用很差的視力在開車!當眼科醫師也患白內障:拖延病情絕對是自討苦吃
術後視力檢查過關 林惠朗開心領回駕照三重信林大學眼科醫師林惠朗,年輕時近視250度,年紀大了後,剛好抵消老花眼,自認視力不算差,每個星期到林口打兩次高爾夫球,小白球都看得見。直到年過75歲,去年到眼科醫學會和北區餐會,看不到螢幕上的字,才驚覺視力變差。他收到監理所的通知,要求75歲以上駕駛每三年要做視力檢測,結果測驗結果不佳,可能拿不到駕照。林惠朗說,「駕照對我來說太重要了!要上班、打球、帶太太出門登山郊遊都要開車,不能沒有駕照。」於是安排眼科檢查,並進行白內障手術。「身為眼科醫師,自己要開白內障手術還是會擔心。」林惠朗的手術,最後是由兒子林均昶醫師(三重信林大學眼科院長)及媳婦莊雅容醫師(龍潭大學眼科院長)共同完成。他心想,兒子和媳婦技術精湛,加上先進完善的設備,還有誰比他們更讓我放心,短短三天內把兩個眼睛都開完。術後第二天,他的視力變得相當清楚,第八天駕照檢測通過。林惠朗說,白內障手術除了仰賴醫師技術好,也感謝自己沒把白內障拖到又硬又熟才手術,不僅讓開刀時間縮短、恢復時間也加快。他奉勸白內障患者不要等到視力很差才開刀、病情拖延絕對是自討苦吃。開完刀之後,他更體會兩件事情,「原來我之前的視力真的很差,但都沒有自覺。」林惠朗說,白內障是慢慢退化,年紀大的人常不自覺,直到開完刀後才發現「自己用很差的視力到處開車趴趴走,隱藏很大危險。」48歲就霧茫茫 陳永泰擺脫眼鏡大放光明「我沒想過自己不到50歲就得白內障,比父母身體更糟。」台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說,他在43歲時,發現開會時螢幕看不太清楚,有次還看不到演講稿上的字,起初以為是老花眼,配了老花眼鏡稍有起色,但過一陣子又固態復萌。直到48歲檢查發現得了白內障,且症狀不輕要考慮手術。陳永泰說,當時想到要讓機器伸進眼睛挖洞,內心會有點恐懼。透過執刀醫師仔細檢查說明,下定決心動刀。陳永泰說,讓他下定決心最大的誘因,在於人工水晶體可以根據需求客製調整度數。平常需要高度用眼看手術螢幕、手機的他,最後選擇單焦鏡片,減少視野周邊出現曲度扭曲的機會,也額外搭配抗藍光、紫外線。執刀同仁是台安醫院王倫奕醫師,技術風評很好,十多分鐘即完成。「術後拿下眼罩還不太習慣,直到光線進入眼睛,覺得自己來到美麗新世界。」深受水晶體混濁之苦且光線暗淡的他,終於再度看到明亮柔和的嶄新視野。三年後再做另一眼手術。有了新眼睛不只探索新風景,也大大改變生活品質。陳永泰說,從前大近視,眼鏡不離身,眼鏡壓壞、弄丟了是家常便飯,加上熱愛運動的他,冒汗會使眼鏡起霧,「如今再也不用煩惱戴眼鏡!」陳永泰回想,是否手術時用X光操作定位,產生出的游離輻射加速眼睛惡化,又或者進行內視鏡手術長時間用眼導致。「出現白內障警訊,讓我更重視調整生活,不要操壞自己的眼睛。」醫師說再等兩年 林美照不拖延立刻手術67歲演員林美照早期是歌仔戲小旦,即使年過花甲,外型依舊保持亮麗。提起兩年多前動白內障手術,坦言:「我覺得不要再拖了,遲早都要動這一刀,不如就早點解決。」林美照擁有一雙明亮大眼,長期在鎂光燈下工作,導致畏光,還患有乾眼症,拍哭戲時,明明內心難過糾結,卻「哭不出來」,偶爾需要借助人工淚液。形容「和醫師有仇」的她,2019年已覺得視力模糊,開車時若被太陽光照射到眼睛,或夜晚碰到來車車燈刺眼,「眼前就會突然一片白」。她知道,不能再拖了,決定到眼科求診。「其實當時醫師說我還不到必須動手術的時候,還可以等個兩年,但我覺得不要再拖了,該開就開吧。」在醫師建議下,她換多焦抗老花、矯正散光的非球面水晶體,兩年前開右眼,原打算再開左眼,後來因調整兩眼視力平均達0.6,她認為狀況不錯,就未再動左眼。問到白內障手術後,醫師是否交代術後的護眼方法?林美照自嘲「不乖」,「動完手術後,醫師說可以離開,我就走了,完全沒問。」她熱愛表演,也愛追劇,未因動過手術而改變生活作息,尤其最愛在夜深人靜時捧著平板電腦、窩在被窩裡追劇,「昨晚我才追劇追到今天早上9點。」率性「做自己」的她,笑說多虧乾女兒是營養師,嚴格控管她的飲食,以往只要喜歡的食物總是吃到飽,導致血糖、膽固醇過高,「以前我不喝白開水,現在只喝煮過的過濾水,可樂也戒了。」就是希望身體健康,不想造成兒女負擔。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有哪些症狀?一定要動手術治療嗎?6問題了解白內障
Q:為什麼會有白內障?白內障是正常老化現象,大約在40到50歲後,眼睛內的水晶體會漸漸硬化、混濁產生白內障,隨著白內障增加,視物會變得愈來愈模糊,有時候會有畏光的症狀,白內障的視力問題,沒辦法透過視力矯正改善。除了老化會造成白內障,車禍撞擊等外傷,或是虹彩炎、青光眼等疾病也可能產生併發性白內障;再者是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也可能產生代謝性白內障;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也可能引起藥物性白內障。另外,因遺傳或是染色體異常等,也可能發生先天性白內障。Q:白內障一定要手術治療嗎?不一定。白內障治療除了手術以外,還有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延緩白內障的速度為主。手術治療是等到已經影響視力或是影響生活作息時,才建議進行手術,手術也能避免白內障導致青光眼、虹彩炎等狀況。Q:白內障手術最佳時機是?太輕微或太熟都不好?白內障手術時機因人而異,通常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就建議進行白內障手術,如單側視力下降導致摔倒、視差引發車禍,或容易誘發高度危險的急性青光眼等,就算已經影響生活品質。從健保給付的標準來看,白內障影響視力到了0.4時就建議開刀。而職業駕駛有視力0.8的需求,因此職業駕駛的視力,若因白內障已降到0.6,也建議手術開刀。許多患者會認為白內障可能重複發生,乾脆等到白內障更嚴重時再動手術。如果白內障太熟,會傷及水晶體後囊,可能會造成囊袋破裂、瞳孔變形,或是黃斑部水腫、視網膜裂孔、青光眼等,建議盡速開刀,不宜等到過熟再處理白內障。而白內障仍輕微時,則建議用藥水延緩惡化,不建議開刀,畢竟摘除水晶體需要縫6到7針,對於眼睛仍有傷害。Q:白內障手術後,白內障還會再生嗎?經歷白內障手術後大約一年以後,約有15%到30%的機會,會因為疾病、體質的關係,在水晶體後囊的部分出現「纖維化細胞增生」,即在後囊長出一層膜,但並不是白內障又長回來了。常發生在年紀輕的患者,或是有三高、糖尿病、免疫疾病的患者身上,且女性多於男性,此狀況僅需要到眼科門診,使用雷射將後囊袋渾濁的部位去除,過程大約5到10分鐘,即可恢復視力。Q:換完人工水晶體,為什麼感覺視力沒有變好?這個原因多元且複雜。人工軟式水晶體粗分球面與非球面,目前健保全額給付以「球面」為主,但有些患者明明不適合球面,卻因為健保全額給付而選擇球面,球面水晶體僅提供一般日常所需的視力,且球面視覺外圍會略有變形,導致患者會認為效果不佳。非球面水晶體分為單焦、多焦、矯正散光等多種不同功能的水晶體,術後要學習適應多焦水晶體,也會讓患者認為術後狀況不佳。如果更換人工水晶體的患者,先前就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是眼睛已經有角膜病變、視網膜病變、青光眼、視野缺陷、視神經病變等,也容易讓手術後效果相對差一些。不過任何更換人工水晶體之後所出現的「視力並沒有變好」的問題,大多發生在醫病缺乏良好的溝通所致。部分患者會過於期待更換人工水晶體後,視力將完全恢復到沒有疾病之前。Q:白內障手術要到診所開還是到大醫院開?白內障手術屬於眼科基礎的手術,目前大約有一半的白內障患者手術都在診所執行。在選擇診所或醫院時,可以先探詢口碑,瞭解使用的儀器、設備,是否能夠完全消毒,讓手術更加安全。(諮詢醫師/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林口長庚眼科部部長吳為吉)【延伸閱讀】>>健保大數據/白內障何時手術最好?選用人工水晶體最新趨勢
-
2021-12-23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不治療可能失明!白內障手術後會復發嗎?
視力模糊、畏光,眼睛發現問題前往就醫,被告知有白內障、需要開刀,當下往往讓人錯愕又緊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是個非常常見的眼部疾病,手術可一勞永逸,怕的是因錯誤觀念延誤治療,嚴重也會造成失明。 白內障普及,60歲達8成,老化、高度近視皆是風險。 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盛行率高,不過大多屬於良性,成因主要與年齡有關,是個眼部水晶體的正常老化現象,如長白髮一般,若簡單的形容,就如相機的鏡頭髒了或出現雜質。從統計上來看,老化性白內障族群50歲以上就約有60%,60歲以上可達80%,70歲以上就約有90%。而從手術來看,75歲以上就約有八成接受過白內障手術治療。 除了老化以外,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也是個重要的風險因子,此族群出現白內障,往往也更容易出現近視度數急速飆升的情況,例如半年內近視度數從500度直接升到900、1000度,差異相當明顯。除此之外,慢性疾病如三高、腎臟病也會有所影響,特別是糖尿病,相當於水晶體長期「泡在糖水中」,代謝受到影響,也容易引起白內障。另外抽菸、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受到強光刺激、或眼部曾受到創傷的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提醒3C族群也包含在其中,雖不至強烈傷害,但長期、長時間、沒日沒夜的使用,對眼部而言不光是近視,也是個慢性傷害,與白內障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息息相關。其他相對少見的包括了遺傳、或是媽媽懷孕得上德國麻疹,皰疹病毒影響到胎兒等先天性白內障。白內障不只視力惡化,醫:不治療一樣可能失明! 曾柏宸醫師指出,白內障常兩眼都會出現,大多視力模糊、看不清楚、顏色對比變差、炫光、畏光等,但不至於有疼痛、痠澀等實際的不適感。不過,若是有白內障卻遲遲未妥善治療、延誤就醫,白內障成熟時也可能引起青光眼等眼部併發症,就有可能出現疼痛,甚至嚴重可能使得眼部神經壞死導致失明。而白內障雖為眼部的疾病,但影響也相當廣泛,視力受影響,也可能造成各種生活不便或發生危險,白內障的年齡層普遍有骨密度較低的情況,若發生跌倒容易骨折,便有可能久臥於床。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指出,視力受損與情緒障礙、心理疾病、腦部退化息息相關,若遲未治療恐怕也會有所影響,正如灰暗的空間容易讓人心理生病一樣,不可忽視。另也有研究顯示白內障手術治療後可以明顯地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位白內障患者,一眼開完刀後,另一眼也出現白內障,但因對開刀有著錯誤的認知及恐懼,想要拖久一點再進行另一眼的手術,結果延誤治療,尚未手術的眼睛後來不幸因為白內障過熟發生急性青光眼發作,且眼部神經壞死導致無法手術,導致最後一眼失明。 提醒民眾,若有發現視力有日漸變差、影響到生活或行動安全受到影響等就盡早檢查,且越早越好,不宜自行多加多觀察。若確診白內障應趁早妥善治療,以避免不可逆之視力損傷。 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高嗎?安全嗎?會復發嗎? 曾柏宸醫師指出,白內障的治療方式包括了藥水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效果目前相當有限,日後還是會逐漸惡化,而手術治療更換人工水晶體,技術隨著醫學發展持續進步,現在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有別於以往需要白內障成熟才建議動手術,現在只要有明顯的視力影響,即便是早期也可以接受治療。其安全性高、成功機率高,99%可順利完成手術。一般而言會建議先進行一眼,待該眼穩定後進行另一眼,以避免同時治療雙眼時,術後暫時包紮雙眼時影響生活。手術通常約1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術後第一天通常會包紮靜養,第二天便可以明顯感受到視力恢復,後續會越來越清晰。換上人工的水晶體穩定度高可以使用一輩子,一勞永逸根治白內障,相較之下比較需要操心的,會是在術後保養。 白內障術後要注意什麼?醫:避免進水、出力是重點 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術後一至兩周最需注意的,就是避免該眼接觸到生水,以免發生感染,洗頭、洗澡時就需要多留意確實閉好眼睛或換個姿勢。另外,換上人工水晶體後也需時間穩定,在這之間也應盡量避免搬重物、出力、包括上廁所大號時也避免過度用力,也不宜彎腰過低等情況,以免人工水晶體出現位移等不良情況。除此之外,也需留意避免碰撞,不過通常術後會讓病人使用護目鏡、眼罩等,因此日常多留意即可。《延伸閱讀》 .視力模糊、變形、黑點早檢查!醫:慎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釀失明。 .眼痛前中後代表什麼?如何改善?眼醫詳解:3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22 該看哪科.眼部
全銀運動/銀髮族視力退化恐增失智風險 專家教你護眼保健
● 國人每天使用3C產品近11個小時,加速眼睛老化● 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易造成銀髮族失明● 長者視力有問題,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倍年過40,人體機能加速老化,現代人3C產品使用成癮,手機、平板用眼時間增加,眼睛疾病有年輕化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三大容易導致失明的眼疾。若視力持續惡化不治療,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會跟著上升。多眨眼 有濕潤眼球作用你知道人一天眨眼多少下嗎?WaCare專家、護理師李為說明,正常人大約要眨眼2萬次,眨眼有清潔和濕潤眼球的作用,其次是讓眼睛得到短暫的休息。長期盯著手機或電腦螢幕,會不自覺減少眨眼次數,眼睛容易乾澀痠痛,可能引發乾眼症。年紀大也是引起乾眼症的原因之一,特別是更年期停經女性,建議可熱敷眼睛,放鬆眼周肌肉,適時使用人工淚液舒緩痠澀。白內障 別等過熟才處理白內障是眼睛老化最常見的症狀,因無痛不癢,常被疏忽而導致續發性青光眼,嚴重甚至失明。李為分享一例個案,患者因視力模糊不清就醫檢查,發現是過度用眼導致視力急速下降,確診為不可逆轉的白內障,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可置換人工水晶體重拾視力,但他提醒別等白內障過熟才處理,以免增加手術困難度及併發症。有慢性病 要防視網膜病變目前尚無藥物及食品能治療白內障,李為表示,60歲以上長者是好發族群,務必每年定期接受眼睛視力檢查;3C族也要提高警覺,眼疾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若本身有慢性疾病,更要注意視網膜病變,及早養眼護眼,預防早發性白內障的發生。李為指出,視力減退會讓高齡者無法充分接觸外界視覺刺激,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或加重失智症狀,千萬別輕忽眼睛老化的警訊。補充營養素 多吃護眼食物常保眼睛健康,李為建議,可多攝取護眼食物,菠菜、玉米、花椰菜、南瓜、胡蘿蔔等富含葉黃素的蔬果,可降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發生機率;魚肝油、蛋黃、牛奶、乳製品等食物含有維他命A,可幫助視感光色素形成,在黑暗中一樣能維持好視力;柳橙、檸檬、奇異果、芭樂、鳳梨等水果富含維他命C,可發揮抗氧化的修復功能,正確飲食補充眼睛需要的營養素。
-
2021-10-22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換人工水晶體怎挑選 眼科醫師一張樹狀圖解答
70歲張女士最近一直看不清楚,在女兒陪同下就醫,確認罹患白內障,但面對十多種人工水晶體,苦惱不知如何選擇。醫師提醒,民眾應考量生活習慣及費用,目前健保提供的單焦點球面透明人工水晶體,搭配老花眼鏡即應付日常生活。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吳仁斌表示,民眾時常不知如何挑選人工水晶體,於是列出「人工水晶體分類樹形圖」,提醒民眾,市面上自費人工水晶體種類多,需評估自身費用負擔能力,以及生活上是否有特殊需求來選擇。他舉例,部分自費人工水晶體為非球面,在暗處及夜間提供較好的視覺品質;有散光者,使用含散光度數的人工水晶體,可一併矯正散光;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兼顧看電腦、打牌等中距離及看書、寫字等近距離需求,但少數人可能眩光影響夜間開車,費用也較高。吳仁斌指出,各家醫療院提供的人工水晶體廠牌及型號不盡相同,但人工水晶體分類的大方向大致相同,透過「分類樹形圖」,可逐步思考選用何種功能的人工水晶體,再決定廠牌及型號。較貴的人工水晶體一定比較好?吳仁斌說,人工水晶體的價格是考量之一,但個人生活習慣、日常需求,還有本身眼球生理條件也需一併評估,才能找出適當選擇。吳仁斌說,面對十幾種人工水晶體,難免不知該如何決定,此時可依生活需求及價格逐步考慮。無論任何手術,均伴隨不同風險之可能,由於個人體質、白內障型態及成熟度不同,眼球構造及功能亦有差異,手術中及術後預期結果對視力的改善程度也因人而異,因此術前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溝通。
-
2021-04-07 該看哪科.眼部
視力模糊 走樓梯踩空 長者不知有白內障
● 白內障是長者常見的眼科疾病,盛行率達七、八成● 視力模糊、眼睛畏光,恐罹患白內障,易跌倒受傷● 預防之道,應節制使用3C產品、外出戴太陽眼鏡、多吃橘黃色及綠色蔬果一名78歲爺爺走樓梯時,因視線不清,踩空跌倒,送至醫院急診室緊急處理後,才發現早已罹患「白內障」,視力僅剩0.2,因為看不清楚,所以跌倒。嚴重程度 隨年齡攀升白內障在老年族群的盛行率高達七至八成,患病人數與嚴重程度均隨年齡逐步攀升,長者往往患病而不自知。振興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呂宜玲建議,高危險群每3個月應至眼科相關醫療院所檢查眼睛,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長者因視線不清、重心不穩,導致跌倒受傷。年齡愈大 水晶體愈老化呂宜玲表示,白內障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與人體自然老化、長期暴露在陽光中的紫外線及頻繁使用3C產品中的藍光有關,年齡愈大,水晶體也跟著慢慢老化,產生硬化、混濁,逐漸造成視力下降、模糊、眼睛畏光等問題。根據衛福部2018年國人死因統計,65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就是跌倒。呂宜玲說,由於長者走路時,容易重心不穩,罹患白內障後會視力模糊,跌倒風險大增。那位78歲爺爺就是走樓梯時,因視線不清踩空跌倒,經檢查發現已罹患白內障多時,因老翁自身沒有警覺,也未定期做眼睛檢查,才遲遲沒有發現已經患病。換水晶體 視力恢復為0.8患者經白內障超音波乳化手術合併人工水晶體置入術治療,復元狀況良好,視力從治療前的0.2恢復為0.8,如今視線清晰許多,大大降低踩空跌倒的風險。呂宜玲指出,70歲以上長者、高度近視者、眼睛反覆發炎,如葡萄膜炎者、眼睛受過外傷者、接受過眼科手術者、不當使用藥物,如類固醇,以及糖尿病患者等,都是罹患白內障的高危險群,且白內障惡化程度在70歲後愈趨明顯。預防罹患白內障,呂宜玲建議,除應節制3C產品使用時間外,外出也應注意防曬、戴太陽眼鏡護眼。在日常飲食方面,可多吃富含葉黃素的橘黃色蔬果與綠色蔬菜,例如青椒、紅椒、胡蘿蔔、菠菜、花椰菜,以及芥蘭菜等。每3個月 定期檢查眼睛呂宜玲指出,臨床上,不少白內障患者直至病況惡化,導致視力不清,才發現罹患白內障,發生意外的風險大增,提醒高危險群應每3個月至眼科相關醫療院所做眼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追蹤治療。
-
2021-01-19 科別.眼部
羽球高速擊中 視力剩0.1急開刀
一名六旬男子與友人相約打球,右眼被對方回擊的羽球擊中,眼前頓時只能看見自己的手影,緊急到急診就醫,檢查發現視力剩0.1,出現虹膜斷裂、外傷性白內障等症狀,經手術治療後,視力由0.1恢復至0.4。醫師提醒,羽球廝殺時速度可能高達300、400公里,運動時應做好安全防護。這名60歲男性打羽毛球時,被羽球直接擊中右眼受傷,視力立刻呈現模糊,前往高雄長庚醫院急診室就醫。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姜威宇表示,傷患的眼睛前房出血、虹膜斷裂,出現外傷性白內障且脫落、後房玻璃體也有出血,出血消退後,醫院摘除白內障、虹膜修復、玻璃體切除,最後置入人工水晶體,術後一個月,視力恢復至0.4。姜威宇指出,羽球對眼睛的殺傷力大,主要是羽球大小剛好越過眼眶骨保護,直接傷害眼球;其次,羽毛球在殺球時的時速可達300、400公里,若不幸擊中眼球,會導致眼睛前房出血,外傷性白內障或脫位、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更嚴重可能造成外傷性神經病變。姜威宇說,羽球是普及運動,建議運動時戴上護目鏡,若本身有戴眼鏡,最好選擇安全鏡片,以免眼鏡破裂傷害眼睛,周遭群眾也要注意安全,若不幸被羽球擊傷眼睛,務必盡早就醫檢查。
-
2021-01-18 科別.眼部
高速羽球傷人!高市男子被擊中 視力剩0.1急開刀
近年高雄市郊區羽球館林立,許多上班族或退休人士熱愛打羽球健身。高雄市一名六旬男子與友人相約打球,右眼被對方回擊的羽球擊中,眼前頓時只能看見自己的手影,視力約剩0.1,經醫師診斷竟有虹膜斷裂、外傷性白內障等症狀,手術後視力由0.1恢復至0.4。醫師說,羽球廝殺時速度可能高達300、400公里,運動時要做好安全防護。高市一名60歲男性在打羽毛球時受傷,羽球直接傷害右眼,視力立刻模糊到只看見手影,前往高雄長庚醫院急診室就醫。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姜威宇發現,傷患的眼睛前房出血、虹膜斷裂,出現外傷性白內障且脫落、後房玻璃體也有出血,出血消退後,醫院摘除白內障、虹膜修復、玻璃體切除,最後置入人工水晶體,術後一個月,視力恢復至0.4。姜威宇表示,羽球對眼睛的殺傷力大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羽球大小剛好越過眼眶骨保護,會直接傷害眼球。其次,羽毛球在殺球時的時速可達300、400公里,若不幸擊中眼球,會導致眼睛前房出血,外傷性白內障或脫位、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更嚴重可能造成外傷性神經病變。姜威宇說,羽球是普及運動,建議運動時戴上護目鏡,若本身有戴眼鏡,最好選擇安全鏡片,以免眼鏡破裂傷害眼睛,周遭群眾也要注意安全,若不幸被羽球擊傷眼睛,務必盡早就醫檢查。
-
2020-12-1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復發性白內障 每人發生時間不一樣
年輕的白內障患者在白內障手術後,再次發生「後囊混濁」的「復發性白內障」狀況相當常見。約有四、五成的早發性白內障患者(50歲以下青壯年)會出現復發性白內障,必須雷射手術治療改善。白內障手術是將病患混濁的水晶體移除,會保留水晶體最外層的囊袋,以支撐住植入的人工水晶體。但有一、二成患者的囊袋在術後會逐漸出現纖維化、變得混濁,視力再度模糊,因此產生復發性白內障。年輕的白內障患者細胞增生能力強,以致囊袋易纖維化、復發快,尤其是早發性白內障患者,約有四、五成白內障復發的機率。但復發性白內障發生的時間,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術後三個月就回診就醫,有的人半年、一年後出現,還有人十多年後才發生。對於復發性白內障的治療,可以門診雷射手術清除纖維化造成混濁的囊袋,很快就能恢復明亮清晰的視力。
-
2020-12-11 新聞.健康知識+
吃藥治病,還是吃藥致病? 醫師告訴你如何改善健康
一直以來,我們接受到的觀念就是「藥物能治病」。然而,行醫中所碰到的諸多案例,卻讓我看到另一個現象:「吃藥也會致病」。醫療行為越多,身體付出代價也越多● 案例一:六十多歲的尿毒症患者,腎與心卻每況愈下我有一個六十多歲的男性病患,他有尿毒症,及心臟問題,長年都在對抗著這些疾病,用藥量可想而知。但他光是心臟病就做了七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六個支架,總被我促狹笑稱「賽登輝」。無奈的是,這些療程並沒有維持他的生活品質。試問倘若光靠藥物治療就能對抗疾病,為什麼心臟病還會一直發作?心臟問題依舊層出不窮?最後腎臟功能越來越差,尿毒症都找上他?或許你會認為上述例子最多只能說藥物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不能證明吃藥致病。那麼,且再聽聽我身邊的兩個實例。● 案例二:健康檢查出高血脂,吃藥控制反而罹患白內障我有一個同學是某連鎖店老闆,在忙碌於事業之餘,每年一定定期抽空前往台大醫院進行健檢。由於他相當注重健康,生活飲食有所節制,身體控制還不錯,每年的健康檢查報告都安全過關。然而,就在三年前他被檢查出高血脂,於是在醫師指示下他開始服用常見的史他汀(Statins)類降血脂藥。九個月過後,他發現自己視力嚴重退化,經過檢查確診雙眼白內障,最後只能動手術裝置人工水晶體(他也是我們班上第一個開白內障的人)。我的朋友納悶不已,他表示自己生活模式、飲食習慣皆沒有任何改變,前一年的眼睛檢查醫師還告訴他一切正常,他不解白內障到底怎麼發生。聰明如你應該猜到原因。沒錯,根據研究顯示使用史他汀類藥物,會提高白內障風險。● 案例三:傷口好不了到想見佛祖,原來是高血壓藥物惹的禍另一個例子是我公司的徐總經理,他媽媽患有老人常見疾病——高血壓與高血糖。老人家是個很聽話的病人,長期回診、按時服藥。但最近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她,困擾到甚至讓她氣餒說出「不想活」。原來,徐媽媽的腳有個小傷口,破了一個洞,在內湖某醫學中心整形外科換藥治療了六個月還是無法收口。每次回診醫師都會特別叮嚀她:不能碰水。所以洗澡的時候,徐媽媽不僅會將傷口包紮好,每回還得請外籍看護幫忙抬高,以免被水潑到。但傷口就是遲遲不好,未見起色。醫師直言判斷:「妳就是一直碰水,傷口才會一直不好!」徐媽媽覺得委屈極了,某天對著兒子嚷嚷要去見佛祖。徐總經理傷透腦筋,於是將情況完整描述給我聽。全盤了解後,我判斷徐媽媽傷口一直不會好的原因,和高血壓用藥有關。徐媽媽服用了高血壓用藥後,高壓維持一百二十毫米汞柱(mmHg),低壓卻只有四十五毫米汞柱(mmHg)。如此一來,身體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和營養到腳,傷口自然好不了。我請徐總經理暫停媽媽的高血壓用藥,讓她吃九十毫克的輔.CoQ10,結果高壓維持住了,低壓來到七十五毫米汞柱(mmHg)。接著,我再讓徐媽媽用蜂蜜擦塗抹傷口,利用蜂蜜能抑制細菌,促進上皮細胞組織增長的特性來改善傷口。果不其然,一個星期後傷口癒合了,徐媽媽再也不鬱卒。爾後,徐媽媽繼續服用輔.CoQ10,還發生了一件讓她開心的事:原本滿頭白髮的她,竟然長出灰髮了!看來輔.CoQ10恢復毛囊功能的效果,在她身上表現良好。讓我們回到徐媽媽的傷口,糖尿病患者傷口的照顧本屬不易,有概念的人大概都知道。徐媽媽為了治療高血壓,使用高血壓用藥,結果導致傷口一直好不了。先不論慢性傷口所引起的行動不便,對患者造成多大的身心壓力,以及照護需付出的人力、時間、醫療支出等沉重的負荷,光是傷口持續感染,可能面臨截肢就夠令人傷腦筋。這種顧此失彼的現象,也是一種藥物造成其他疾病或問題的典型。堅持用藥降血壓,真是最好的選擇嗎? 過度用藥和治療,無法保障反而有害健康我們在上一段說過,台灣人看診平均每張處方藥品是美國的兩倍。治療達成率卻遠不及美國。為什麼呢?以三高為例,在美國當第一次確診時,除非你的檢驗數值高過標準值太多,醫師判斷可能較容易導致立即的危險,否則醫師會請你先透過生活型態調整、改變飲食等方式來恢復健康。台灣則通常是醫師告訴你:「最好馬上吃藥控制,不然血管受到破壞,身體的各主要器官都會產生很多不可逆的傷害..。」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台灣二○一八年的家庭消費支出結構,若按消費型態來區分,醫療保健花費占十五‧八五%,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十五‧五六%。這代表我們每一百元的花費,有十六元用在看病吃藥,和用在吃飯、菸草的花費一樣多。然而,時光倒回二十年前,一九九八年台灣人用在醫療保健的花費占十‧二五%,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十八‧九六%;若再退二十年,來到一九七八年,台灣人用在醫療保健的花費僅占四‧七四%,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四十二‧一%。隨著醫療進步,我們花在吃藥的費用上卻逐步攀高,大家會不會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呢?又倘若利用「藥物」恢復「健康」是百分之百肯定正確,藥物真的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那為什麼掛號、住院的人沒有一天比一天少,醫院經常一床難求,門診總是門庭若市,而不是門可羅雀呢?改善健康,我們的選擇還有很多台灣實在有太多無效醫療、過度醫療。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不是不能吃,但藥吃太多會有承受不了的副作用和致命的危險。想改善健康的方式有很多,吃藥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它的排序不應該在這麼前面。我認為當生病了想重拾健康,首先應該要試圖找出導致疾病的原因,逐一調整飲食、生活習慣,若情況仍未改善,再考慮藥物治療。打個比方來說,當被診斷出高血壓時,應該先檢視自己的體重、飲食、生活習慣。老菸槍要先戒菸;有肥胖問題者先減重;飲食需要降鹽、多魚少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並做到每天測量血壓。倘若控制情況仍舊欠佳,則再進一步檢查腎臟、內分泌,以排除次發性高血壓問題。上述步驟努力過後,證實血壓仍然降不下來時,再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比較理想的順序。我常說:「愚者畏果、智者畏因。」我們該害怕的不是生病這結果,該害怕的是導致生病的原因,避開這些原因,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門。(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2-09 新聞.元氣新聞
醫材價格天花板奏效 健保署公布哪些降最多、漲最多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開記者會指出,健保署與醫學會訂定自付差額醫材收費極端值之後,194筆收費直接漲到極端值,疑似把極端值當作「建議售價」。健保署指出,極端值的訂定促成19%筆醫材降價,平均降幅為10.5%,以心血管類降價最多,而漲價比例僅5%,平均漲幅為9.3%。漲價和降價最多的都是人工水晶體,一漲一降之間,收費已全面趨近於極端值。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黃育文表示,比價網一萬多筆自付差額醫材資料中,在6月15到11月5日之間調降費用者有2005筆,以人工水晶體1722筆為最大宗(平均降幅9.9%),其中1302筆人工水晶體調降到極端值。其他類別的降價,包括人工髖關節119筆(平均降幅10.3%)、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46筆(平均降幅8.9%)、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44筆(平均降幅39.3%)、冠狀動脈塗藥支架36筆(平均降幅6%)、人工心律調節器22筆(平均降幅10.6%)、生物組織心臟瓣膜14筆(平均降幅14.9%)、治療複雜性不整脈消融管2筆(平均降幅22.5%)。調高費用的531筆資料,也是以人工水晶體308筆為最多(平均漲幅8.4%),其次是人工髖關節80筆(平均漲幅12.7%)、冠狀動脈塗藥支架39筆(平均漲幅3.9%)、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30筆(平均漲幅8%)、生物組織心臟瓣膜29筆(平均漲幅6.3%)、淺股動脈狹窄之塗藥裝置23筆(平均漲幅10.8%)、人工心律調節器20筆(平均漲幅25.3%)、治療複雜性不整脈消融管2筆(平均漲幅1.7%)。醫改會指出,健保署曾承諾公佈漲價歷程,但卻跳票,結果部分品項收費在短時間內大幅調漲,例如一家院所人工髖關節收費暴漲252%。健保署致電了解後表示,該院所說是不小心寫錯了。黃育文表示,健保署有監控院所收費的調整幅度,超過一定幅度會去了解,至於如何公佈供民眾參考,目前尚在研議中。院所登錄的價格是否與實際收費一致?還有多少「寫錯」的資料在其中?黃育文表示,差額費用的管理,是根據醫療法第21條,由地方衛生局核定收費標準,但目前差額醫材之多、價格變化之快,衛生局難以一一核定,健保署也還沒有與衛生局討論出分工和查核的機制,目前比價網資訊正確性只能靠醫療院所自律、誠實。
-
2020-08-17 科別.眼部
同時患白內障和青光眼,哪個該優先治療?眼科醫解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視力模糊切莫大意!有1名58歲婦人大約從今(2020)年5月開始,一直感到視力模糊,起初以為是太過疲勞所引起的,休息幾天後仍未好轉,但該名婦人因忙於工作而拖延就診,直到最近開始有眼壓高、眼睛脹痛的狀況,因為無法忍受不適感才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白內障合併青光眼,須立即接受治療。水晶體混濁且腫大代表罹患白內障 眼壓超過標準值極可能為青光眼眼科醫師陳逸川表示,在正常視力的情況下,瞳孔正後方的水晶體是清澈透明的,當水晶體變得混濁且腫大,就代表罹患了白內障;至於眼壓,則是透過房水的正常流動而達到平衡,眼部的睫狀體產出房水,房水經流動後,會由眼球前端部位的前房邊緣出口排出,房水在正常產出與排出的過程中,眼壓便能維持在不超過21毫米汞柱的正常標準值以內,一旦超過標準值,就有可能是青光眼。白內障與青光眼這2種看似獨立的眼疾,卻有密不可分的關聯。陳逸川說明,這是由於一些致病因素所導致,如眼睛接收過多的光線照射、眼球遭受撞擊、發炎,或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患有糖尿病等,使水晶體變得混濁且腫大,堵住了前房出水口,使得房水無法順利排出並堆積在眼球內部,進而壓迫到視神經造成眼壓升高,而青光眼的症狀就是眼壓高且眼睛會感到脹痛。2種眼疾嚴重程度相近 先治療白內障後治療青光眼尤其是遠視的人,因為眼軸較短,眼球各結構間的空間較小,只要水晶體產生腫脹,就很有可能會引發青光眼,該名婦人恰巧就是遠視患者,治療青光眼的方法通常以眼藥水等藥物治療為主,治癒率高,不過因為該名婦人同時患有白內障,陳逸川提到,當這2種眼疾嚴重程度相近的情況下,通常會先以手術治療白內障,並植入人工水晶體,讓水晶體不再腫大,眼壓過高的問題自然就能緩和下來。陳逸川補充,目前有許多高階的人工水晶體,都有改善近視、遠視、散光或老花的功能,因此採取白內障手術治療優先,該名婦人在經過手術治療後,不再有遠視問題,青光眼症狀也逐漸減輕,配合藥物治療不久便痊癒了。白內障易誘發青光眼 遠離紫外線不可輕忽陳逸川提醒,罹患白內障便很容易誘發青光眼,因此若民眾感到眼睛狀況異常,應立即就醫檢查,由於多數人罹患白內障是因眼部接收過多紫外線造成的,平時需多加預防白內障產生,例如:出門前戴帽子或太陽眼睛,盡量避免曝曬於烈日之下,飲食方面多攝取含葉黃素、山桑子、維生素A、C、E等成分的蔬果,皆有助延緩水晶體老化。(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用食物顧目睭! 3烹調方式最能吃進完整營養 眼睛沒症狀也會得青光眼! 眼科醫師點名5大族群要注意
-
2019-12-13 科別.眼部
40歲鎖匠直視LED燈照成高度白內障 新技術助他重見光明
40歲的李先生是一名鎖匠,因此需長時間單眼直視LED強光,某日察覺眼前出現霧茫茫一片,前往診所檢查確診為白內障,但由於水晶體中央混濁程度太高,前使用傳統光學式檢查設備無法量測到準確的度數,還好搭配最新即時術中測量科技,才得以恢復裸視1.0,順利回到工作崗位。50歲的陳先生為了找回年輕視力,三年前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成功擺脫戴了數十載的沉重眼鏡,但過了幾年,發現自己看電腦螢幕越來越霧茫茫,確診白內障。所幸也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視力恢復1.0讓他直呼「重回裸視的感覺真好。」白內障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失明原因,據健保署統計,白內障手術一年近20萬例,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暨眼科主治醫生林浤裕指出,雖白內障最常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近年3C產品盛行,白內障患者年紀也逐漸下降。千萬別等到眼睛真的嚴重惡化再開刀,惡化會引起青光眼甚至失明。林浤裕說,過去白內障手術測量精準測不易,許多患者自掏腰包選自費人工水晶體仍無法擺脫「霧煞煞」,術後還需戴眼鏡,隨醫療進步,目前可搭配術中即時測量新科技,拿掉混濁白內障後,進行測量植準確入人工水晶體,大幅改善受術後視力清晰度。常聽人說換人工水晶體需要等白內障「熟」一點比較好,但林浤裕提醒,這樣的說法已過時,現今白內障手術以「超音波乳化術」成為主流,利用超音波將「核」震碎、吸出,水晶體太硬,就須加大超音波能量,恐造成角膜內皮層損傷,絕不建議「過熟」才做手術。白內障手術的最佳時機並非人人相同,醫師通常要評估年紀、生活狀態和職業,林浤裕建議,「影響到日常生活」如上下樓梯、騎車看不清就要考慮動手術,強調每個人應視情況與醫師討論,找出最佳的治療時機。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會理事林鴻源提醒,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可能造成視網膜跟黃斑部病變,防藍光保護設備有限,市面上只能抗25%藍光,減少使用時間才是不二法門,建議每半小時近距離使用眼睛就應休息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