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亞東醫院
共找到
302
筆 文章
-
-
2021-12-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該打什麼疫苗抗Omicron變異株?醫教最佳接種策略
再過一個月,就要迎接一年一度的農曆春節,春節假期是民眾南來北往的時候,甚至連遠在異國的親人也回國團聚,雖瀰漫著濃濃的過節氣氛,但肆虐全球兩年的病毒並未因此停歇。根據國外的經驗,感恩節、聖誕節這類團聚的節日,往往更容易增加COVID-19病毒流動與傳染的機會。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翁資閔表示,連續假期及年節將至,一定要預防COVID-19疫情再度擴大與擴散,除了維持好勤洗手、戴口罩的防疫措施,不外乎就是應儘快取得完整疫苗接種的額外保護,才能有效的降低死亡率,抑制疫情升溫。疫苗對Omicron變種病毒仍然有效在疫苗充足供應與醫療人員的努力下,目前台灣已有8成人口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第二劑的接種率也緊追在後;但隨著距離接種時間越來越久、病毒持續變異,持續維持與更新保護力是必須的。許多人擔心疫苗對於變種病毒是否沒效,翁資閔舉例,Omicron表示雖變種病毒比起前幾代的COVID-19病毒傳播力更強,但目前死亡案例幾乎都是沒有完整接種疫苗的民眾,顯見疫苗仍有預防重症與死亡的保護力。接種完整疫苗,才能獲得最佳保護力翁資閔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已全面開放兩劑接種不同廠牌疫苗的混打、已完成基礎劑五個月以上民眾之追加劑疫苗,以及針對免疫力低下族群的第三劑基礎加強劑接種,民眾可依據自身健康狀況挑選合適的疫苗接種策略:1.針對第二劑混打不同廠牌疫苗的建議,第一劑接種高端者,第二劑可選擇高端或mRNA疫苗(Moderna、BNT);而第一劑施打AZ或mRNA疫苗者,第二劑可選擇AZ、Moderna、BNT、高端。2.免疫力低下或免疫不全者,且為12歲以上之民眾,應在接種第二劑的28天後,優先以mRNA疫苗(Moderna、BNT)或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如高端)作為第三劑之基礎加強劑(Additional dose)。3.已完成所有基礎劑接種(一般民眾為兩劑、免疫不全或低下者為三劑)之18歲以上民眾,應於最後之基礎劑五個月以上,接種追加劑(Booster dose)。建議可選擇mRNA疫苗(Moderna、BNT)或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如高端)。追加劑副作用不大,安心施打翁資閔特別說明,以上所述之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是指有特定疾病或治療的對象,若不確定自己是否屬於免疫力低下者,建議可諮詢平時看診的主治醫師。目前接種追加劑(Booster dose)之大部分民眾,接種後副作用較小,呼籲勇於施打追加劑,只要符合以上條件可儘速接種,好讓團聚的時光沒有病毒侵擾。延伸閱讀: ·對抗變異株!第三劑疫苗選哪款? 圖解「中和抗體、保護力」 ·第三劑疫苗「保護力效果排列」曝光! mRNA疫苗、蛋白疫苗、腺病毒疫苗比一比
-
2021-12-20 該看哪科.中醫
冬至進補吃對嗎?常見9大類體質皆有不同吃補方式
明天是「冬至」,為寒暑季節交替的轉捩點,也是進補好時機。冷颼颼的冬天,很多人愛吃薑母鴨、麻油雞、燒酒雞、藥燉排骨等食補藥膳,但這些食療進補方法真的適合每個人嗎?應該怎麼吃才能健康補呢?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巧梅表示,立冬和冬至是最佳的進補時機,可為來年儲備好能量。現代人營養豐盛,若吃補不當,有些熱性體質的人,進補後反而火上加油,補過頭出現上火症狀,狂冒痘痘、血壓上升、口乾舌燥、喉嚨痛、便祕、甚至痔瘡出血。9種體質 對症吃補冬天該如何正確吃補?林巧梅強調,首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質,但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以致體質複雜,常見九大類體質,皆有不同的進補方式,其中以痰濕、陰虛體質最為常見,適合平補,例如四神湯。老年人、手術後、先天疾病、貧血、常感冒的人,易氣虛或血虛,「虛則補之」,可補氣補血;若陰不足,可以養陰;火氣大的實熱體質,適合平補涼補。●氣虛體質:常反覆感冒,講話有氣無力,四肢乏力,容易流汗,腹部有下墜感等,可以服用補氣中藥,例如黃耆、黨參、西洋參、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血虛體質:面色蒼白或萎黃,容易頭暈心悸,皮膚乾燥,月經量少等,可以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或四物湯來補血養血。●氣血兩虛體質:氣虛及血虛症狀都有,可以服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食用以用十全大補湯為基底的藥燉排骨。●陽虛體質:屬於比較虛寒、冷底的體質,怕冷,喜歡溫飲,可以吃比較熱補的麻油雞、溫熱補的羊肉爐。●痰濕體質:飲食上愛吃甜食、精緻食物、重口味的人,易水腫、感到疲倦、身體困重,解便黏膩,可食用四神湯,健脾胃、祛濕氣。●陰虛體質:男女更年期後陰虛多,易口破、口乾舌燥、眼睛紅,手心腳心熱感,皮膚乾燥,勿吃烤炸辣,不熬夜,可吃養陰食材藥材,例如白木耳、百合、麥門冬、生地黃。●實熱體質:易上火、冒痘痘、便祕、痔瘡出血,不適合溫補熱補,也不要吃烤炸辣,避免熬夜,可適量食用清熱解毒藥材食材,例如綠豆、冬瓜、愛玉等。●瘀血體質:循環不好,有痠痛問題,避免食用涼性食材與藥材,可以吃燒酒雞,燒酒雞裡的酒、當歸、川芎都具有活血的效果。●氣滯體質:處於高壓環境的上班族,氣容易堵住,引起胸悶、肚子痛、肩膀緊繃僵硬、便祕等症狀,可服用薄荷、陳皮、玫瑰花等食材藥材理氣,可以做散步等緩和運動,常以溫熱水泡腳,讓氣血流通。
-
2021-12-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二劑BNT預備開打 亞東醫師整理各類疫苗懶人包
教育部近日開始徵詢國內中小學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之意願,又再掀起疫苗討論,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理事長陳志道表示,家長目前專注於COVID-19疫情,很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但其實這些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等重要。陳志道綜合整理青少年各時期及類型之建議接種疫苗,其中青少年幼兒期包含「水痘疫苗(Varicella)」,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B型肝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Mumps-Rubella, MMR)」,以及「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Tetanus-diphtheria, Td)」等,接種後需注意抗體力價可能隨時間消失,可經醫師評估是否再追加。青少年建議接種之疫苗則包括,「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建議9至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因為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流感疫苗」,該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建議各青少年每年接種一劑,提升群體免疫力。另外,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接種「A型肝炎疫苗」,防止遭病毒汙染餐飲導致急性肝臟發炎,尤其建議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施打2劑,2劑間隔6到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建議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以避免在當地遭感染;若有先天性心臟病、氣喘、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則可考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以避免肺炎、嚴重菌血症及腦膜炎等。陳志道提醒,青少年及父母可先依據個人疾病史、疫苗史及危險因素,檢視可能需要的疫苗選項,至醫療院所作全面性疫苗評估,在身體條件允許下接種疫苗,保護自己更保護家人。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1-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脂漏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楚? 醫:一張表看懂兩種皮膚炎差異,細心照護並不難!
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是常見的皮膚疾病,有時會造成混淆,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雅竹表示,兩者的成因、症狀不盡相同,但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平常生活中細心照護,避開誘發因子,病友都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異膚三大成因:基因遺傳 保水力差 免疫失衡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蔡雅竹醫師分析,異膚主要來自三種因素,第一和患者基因遺傳有關,其次是皮膚屏障功能不完全,保水能力下降,易受外來物質刺激和誘發發炎,第三,現在醫界研究更發現和免疫細胞Th2也有密切關係,也就是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齡層的表現會不一樣。嬰兒約二到三個月大時發作,常常在臉部會出現紅紅的潮濕斑塊。如果出現在四肢,多半集中在伸展面,例如膝蓋和手肘。到了兩歲以上的兒童期,發作部位轉移至四肢的屈側,主要是手肘內部和膝蓋後方的膕窩。當患者成長到青少年和成人,病灶多集中在四肢屈側,嚴重時甚至可能到全身性的紅皮症。生物製劑可改善中重度異膚病灶針對異膚的治療,蔡雅竹醫師表示,近年已有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可以幫助中重度患者改善病灶,效果很不錯。小分子口服藥物,方便性佳,止癢效果快,但基於用藥安全,病人仍須定期抽血監測肝腎血脂肪等功能。至於輕度和局部發作的異膚患者,蔡雅竹說,可先由外用藥膏著手,像是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式免疫調節藥膏。中重度患者除了針劑,亦可選擇如口服類固醇(急性發作時使用)或傳統免疫抑制劑或照光治療,但必須遵照醫囑,不要自行購買服用或突然斷藥。異膚患者的日常照護關鍵在於為皮膚保水,應使用不含香料的保濕乳液,成份盡量單純。蔡雅竹說,一般的凡士林就是不錯選擇。洗澡的水溫控持在攝氏 35-37 度,沖澡泡澡小於10-15分鐘,不要太久,洗後盡快全身擦上乳液,最好一天擦三次。但她也提醒,塵蟎是可能的誘發因子,嬰幼兒患者應少接觸絨毛玩具。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體質 皮脂腺 皮屑芽孢菌蔡雅竹醫師說,脂漏性皮膚炎也有三大成因,分別是:個人體質、皮脂腺的組成和分泌量異常、皮屑芽孢菌增生,但三種成因會相互影響。例如皮屑芽孢菌原是人體常見的共生菌,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皮脂腺旺盛,此菌過度增生,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皮膚發紅和脫屑。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普遍出現在T字部位,包括鼻子兩側、眉心、眉毛和髮際線,更嚴重的連胸部中線都會出現,有的患者甚至連整個頭皮都有。嬰幼兒的脂漏性皮膚炎,也可出現於包尿布的皮膚皺摺處。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別擔心以年齡層來說,脂漏性皮膚炎會在嬰兒出生兩三周時發生,但蔡雅竹表示,過一陣子即會代謝掉,嬰兒大概三個月時開始逐漸緩解,家長不必緊張,照顧時只需以清水為寶寶清洗,並盡量不要處在太熱的環境。青春期後也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機,多半與荷爾蒙開始發達有關,甚至直到成人。蔡雅竹說,壓力和季節變化是常見脂漏性皮膚炎復發的原因之一,脂漏性皮膚炎則大多用藥膏可控制,蔡雅竹表示,使用局部類固醇效果較快,只要劑量和位置正確就不必擔心副作用,也可使用局部免疫調節藥膏,不需用到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日常照護 洗髮精很重要在日常照護上,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洗髮精很重要。蔡雅竹醫師表示,含有活膚鋅成份的洗髮精,有抗菌效果,有助於脂漏性皮膚炎的頭皮,患者可以留意洗髮精成分;選用含有字尾「- azole」成份的產品,也有抗菌效果。此外,含二硫化硒的洗髮精,也有抗炎和細胞穩定作用,可抑制皮屑快速產生;植物性松焦油的成分也有抗發炎作用。使用這些洗髮精洗頭時,要停留在頭皮5-10分鐘左右,但蔡雅竹提醒患者不用手抓摳皮屑,以免引發傷口感染。在日常飲食方面,脂漏性皮膚炎患者要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喝酒、抽菸更應避免。異位性皮膚炎VS脂漏性皮膚炎比較表蔡雅竹醫師現任: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經歷:臺大醫院皮膚部研究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總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專長:■皮膚免疫疾病與生物製劑治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 ■落髮生髮門診: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圓禿■一般皮膚疾病:帶狀皰疹、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黴菌等 ■常見皮膚腫瘤診斷及治療■皮膚醫學美容及雷射光療
-
2021-11-26 養生.人生智慧
林芳郁不開名車、穿破內衣,台大紅包文化從他終結!兒子林之晨:老爸靦腆害羞,卻會對妻兒說愛
擔任亞東醫院6年院長的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於7月29日卸下重擔,交棒給同為心臟外科專家的邱冠明。林芳郁曾任衛生署長、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院長,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致詞時特別將林芳郁對後輩的提拔形容為「走在巨人的肩膀上」,林芳郁卸任院長一職後,將轉任董事長特別顧問。林芳郁的兒子,同時也是創投經營者、現任台灣大哥大集團總經理的林之晨之前也在臉書上有感而發地寫下他眼中的父親。 面對林芳郁終於卸下重擔,兒子林之晨在臉書上透露父親私底下的一面,他說父親在羅東出生長大,高中才來台北念建中,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順利成為畢生嚮往的心臟外科醫生,即使在台北定居、當了醫生,他一直維持著羅東人簡樸的生活。 林芳郁在家時總是穿著破內衣,皮夾、皮帶一用就是幾10年,不開名車,一台Toyota Premio開了10幾年,直到無法維修才勉強換掉,林之晨這麼說著。 林之晨提及,父親非常好學,在家時手上永遠拿著書與筆,一邊研讀、一邊畫重點。而且,「他非常愛國,1995年潤八月時,許多醫生忙著帶家人移民,母親問他我們家要不要考慮,他說我們身為台灣人,死為台灣鬼。」 林之晨形容,林芳郁本身沒有物質慾望,但對於貢獻國家、人類、社會極度熱忱。 在心臟外科醫生任內做出全球領先的不整脈研究,推動相關領域的進展;在台大急診主任任內,更開創救護車 EMT(緊急救護技術員)體系,如今遍佈全台,造福無數患者。 林芳郁有多愛國?林之晨表示,他前後擔任台大、榮總、亞東三家醫學中心院長,帶領團隊做出許多巨大突破。 更重要的是,林芳郁做這些事,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收穫,唯一在想的就是解決病人、醫院,乃至於社會、國家、人類的問題。林芳郁的妻子總是說他很傻,自己過得那麼辛苦,但成天想著家國社會。 林芳郁一生從未收過紅包 一路當上院長杜絕「紅包文化」 林芳郁有著羅東人的耿直,堅持做對的事。 他加入台大醫院時,當時「紅包文化」正盛行。林芳郁認為這麼做對弱勢病人不公,堅持不收紅包。許多病人於是送到家裡來,林之晨表示,家人還要幫忙拒絕。最後他一路當到院長,從此台大不再有此文化。 話鋒一轉,談到對兒女的教育,林之晨說,父親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周末上午6點就要他們起床,叮嚀兒女「一日之計在於晨」。 倘若做出不孝、不道德的事,一定會被父親賞巴掌「打完耳朵還會嗡嗡響」,加上罰跪、關禁閉。儘管是位嚴格的父親,但他對孩子的想法非常包容,無論想做什麼一定全力支持,甚至省吃儉用將儲蓄存下,全部幫助孩子也在所不惜。 林之晨更透露,父親非常靦腆害羞,但唯獨不會吝嗇對妻子,對孩子表達他的愛。 「即使到現在,看到我時,還是會跟我說爸比愛你。」林之晨感念道,雖然自己的父親不是完美的,但是他見過最接近的完人。 林芳郁的親身示範,深深影響林之晨的價值觀、人生選擇。 「我爸媽在大學時,我爸會從台大走到永康街去接我媽,他們兩個再一起走中山北路到兒童樂園,他們那時候沒什麼零用錢,就只能走路約會。而他們現在最幸福的,也就是兩個人常常一起走路。」 林芳郁結束了忙碌的醫師職涯,來到人生新階段,林之晨也期待父親退休後的歲月,能卸下壓力,享受人生。 「爸比,我也愛你。謝謝你對我的教養、支持,更謝謝你為醫界、為台灣做出的所有貢獻。」 「希望你退休後,能稍微享受一下人生,you earned it, dad!」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萬能媽媽突倒下,精彩老後頓成黑白…姊妹兩地連線找解方:讓我們來當「支柱的支柱」.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1月25日起疫苗「免上平台」預約混打 醫院憂心兩件事
國內正值第14輪混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再公布,25日起未能在預約平台意願登記混打者,都可到指定院所混打。不過有醫院反映,混打會增加行政程序之複雜度,且若沒有事前預約,人力配置恐將增加,但另一方面,此舉勢必將提高第一劑覆蓋率施打率。國內第14輪疫苗日前開放混打,民眾預約意願相當高,新北衛生局今宣布統計結果,莫德納有2萬8千多人,預約率90%;BNT有4599人,預約率99%。第15輪截至下午2時,BNT第1劑、第2劑與混打的預約率竟高達100% (約25萬6千7百多人),顯示混打人氣正夯。不過民眾混打意願高,醫院端卻指出疫苗混打的問題。部立雙和醫院表示,混打會增加行政程序之複雜度,例如現場掛號檢核、注射區間辨識等。不過,亞東醫院則說,混打作業時間與過去相當,因為是由1922平台匯入預約資料,再透過現場以健保卡查核。另外,中央今日再公布,25日起未能在預約平台意願登記混打者,都可到指定院所混打。亞東醫院表示,已經做好系統檢核設定,今日指揮中心宣布後,12小時內即可開放民眾預約。以目前疫苗量能,應足以供應民眾需求;醫院也會盡全力調度所需人力,並視需要增加額度。部立雙和醫院則說,以開診方式將提高第一劑覆蓋率施打率,人力配置恐將增加,但為提升疫苗接種普及率,醫院將全力配合。
-
2021-11-1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噴錯氣喘藥物 恐增死亡風險
天氣轉涼,氣溫變化大,氣喘容易發作。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提醒,許多病患常依賴緩解型吸入劑,反不利於病情控制,甚至增加死亡風險;規則就醫和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才能「治本」,確實改善氣喘症狀。鄭世隆分享,曾有一名47歲氣喘病患每當氣喘發作,便就近至藥局購買緩解用吸入劑來緩解症狀,而未使用醫師開立的吸入型類固醇。在長期過度使用之下,某日天氣轉涼,氣喘急性發作緊急送醫,到院插管急救仍宣告不治。鄭世隆說,氣喘是氣管發炎造成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而緩解型藥物為短效的氣管擴張劑,患者一噴之後氣管打開,便會感覺較舒服,但氣管發炎狀況仍在,使用時間一久,遇到過敏原或天冷時,氣喘就會發作更厲害。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緩解用吸入劑僅能在急性發作時短暫緩解,無法根治氣管發炎,甚至容易過度依賴用量愈來愈大,應以吸入型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作為平時的保養,以抑制氣管發炎的情況。根據研究,一年使用三瓶以上的緩解型吸入劑,會提高氣喘嚴重發作風險;一年使用12瓶以上將增加死亡風險。根據健保資料分析,台灣逾三成患者每年使用超過三支緩解用吸入劑。王鶴健說,氣喘的治療以三個月起跳,但很多患者以為自己症狀緩解就等於痊癒,而不再治療;或是因為使用短效的緩解型吸入劑獲得暫時的舒緩,而未規律服用吸入型類固醇。事實上,一瓶緩解型吸入劑約可噴200至300次,如能按時使用「治本」的吸入型類固醇,將氣喘控制好,一年甚至用不到一瓶。鄭世隆表示,若氣喘控制得當,經由醫師評估也有可能將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的劑量減半,甚至可能不需再使用藥物。
-
2021-11-16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天冷氣喘易發作 醫師提醒用對藥物才能治本
天氣轉涼,氣溫變化大容易導致氣喘發作。但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提醒,許多病患常依賴緩解型吸入劑,反不利於病情控制,甚至增加死亡風險;規則就醫和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才能「治本」,確實改善氣喘症狀。鄭世隆分享,曾有一名47歲氣喘病患每當氣喘發作便就近至藥局購買緩解用吸入劑來緩解症狀,而未使用醫師開立的吸入型類固醇。在長期過度使用之下,某日天氣轉涼氣喘急性發作緊急送醫,到院插管急救仍宣告不治。他說,氣喘發生主要是因為氣管發炎造成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而緩解型藥物為短效的氣管擴張劑,患者一噴之後氣管打開,便會感覺較舒服,但氣管發炎狀況仍在,久而久之一遇到過敏源或天冷時,氣喘就會發作更厲害。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緩解用吸入劑就像滅火器」,僅能在急性發作時短暫緩解,無法根本治療氣管發炎,甚至容易過度依賴用量越來越大。需以吸入型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作為平時的保養,以抑制氣管發炎的情況。但根據研究,一年使用三瓶以上的緩解型吸入劑,會提高氣喘嚴重發作風險;一年使用12瓶以上將增加死亡風險。根據健保資料分析,台灣逾三成患者每年使用超過三支緩解用吸入劑。王鶴健說,氣喘的治療以三個月起跳,但很多患者以為自己症狀緩解就等於痊癒,而不再治療;或是因為使用短效的緩解型吸入劑獲得暫時的舒緩,而未規律服用吸入型類固醇。但事實上,一瓶緩解型吸入劑約可噴200至300次,如能按時使用「治本」的吸入型類固醇,將氣喘控制好,一年甚至用不到一瓶。鄭世隆也表示,若氣喘控制得當,經由醫師評估也有可能將類固醇等控制型藥物的劑量減半,甚至可能不需再使用藥物而為降低台灣氣喘急診住院率、優化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與政策,衛福部健保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診所協會全聯會與AZ公司也簽署為期兩年的「健康肺氣喘神盾計劃」合作備忘錄,盼能透過基層診所加強氣喘照護收案,減少氣喘住院急診率。
-
2021-11-1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成人打了新冠疫苗就百毒不侵? 醫師提高風險疾病指南
本土疫情爆發後,疫苗成為討論焦點,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古君揚表示,許多成年人會認為自身抵抗力好,就沒再接種其他疾病的疫苗,但其實人在每一時期都有不同感染風險,建議成年人、高風險族群及有出國需求的民眾都應該適當接種相關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同時也保護家人安全。新冠疫苗逐漸在國內普及,不過其它疾病的疫苗卻常常受到忽略,尤其是成年人都認為自己保護力充足,即便無意間感染也不會太嚴重,仍可在身體康健的狀況下良好復原。古君揚提醒,人從出生到年老都會面臨不同的感染風險,沒有哪一類年齡族群可以置身事外,為預防傳染病之傳播及併發症,疫苗接種不可或缺,建議成年人仍應該在合適的時間點施打相關疫苗,補足身體免疫力。亞東醫院指出,許多易遭忽視卻建議成年人要接種的疫苗,如水痘疫苗(Varicella)、帶狀皰疹疫苗(Herpes zoster vaccine)、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Mumps-Rubella, MMR)、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Tetanus-diphtheria, Td)、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以及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等。亞東醫院還建議,高風險族群可接種A型肝炎疫苗,以避免急性肝臟發炎,接種共2劑,2劑間隔6到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則可避免肺炎、嚴重菌血症及腦膜炎等,尤其65歲以上老年人更該接種。另外,民眾若有出國旅遊需求,也可接種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及日本腦炎疫苗等,尤其是預計前往高風險國家時更該注意。古君揚建議,成年人可依據個人疾病史、疫苗史以及危險因素,先檢視可能需要的疫苗選項,至醫療院所作全面性疫苗評估。他呼籲,成年人雖然抵抗力好,但仍需要思及同住家人的安危,孕婦更需要考量到胎兒的健康,接種疫苗是為了提升自己與身邊家人的保護力。
-
2021-1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臟病」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哪些? 醫師詳解告訴你
因腎臟問題來腎臟科就診的患者中,大多已有數種慢性疾病並服用多種藥物,他們不但擔心腎臟衰退,也煩惱藥越吃越多是否會造成身體負擔,在這篇文章裡,將會簡單介紹腎臟科醫師較常開立的幾種藥物。如果腎臟病尚在早期階段,醫師可能只會囑咐患者調整飲食、轉介營養師、積極控制三高等等,但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能逐漸需要服用下述各類藥物,所以一旦有腎臟病,依據醫囑定期回診追蹤,才是保護腎臟的正確方法。【延伸閱讀】>>為何林杰樑需終身洗腎?一表看懂腎臟發炎如何從急性變慢性控制三高的藥物三高就是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三高不但是腎臟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很多研究已顯示,控制血糖及血壓,有助於延緩腎功能衰退,而在醫學上,慢性腎臟病患者等同於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用較嚴格的標準控制血脂。所以初次腎臟科門診時,醫師會檢視患者的三高狀況,予以適當的醫囑及建議。延緩腎能惡化的藥物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及第二型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這類藥物在慢性腎臟病合併蛋白尿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尿蛋白並延緩腎功能的惡化,但是這類藥物會使血壓降低,在腎功能較差的患者也有引發高血鉀及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所以醫師必須依據個別患者的狀況開立相關處方。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2 抑制劑新型降血糖藥,又稱排糖藥,這類藥物會促進糖份從尿中排出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排糖藥在糖尿病腎病變合併蛋白尿患者,已證實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並降低日後需接受長期透析(洗腎)的風險,有些研究顯示排糖藥對非糖尿病患者也有類似的效果。但這類藥物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及酮酸血症的風險,使用上也有腎功能的限制,目前健保僅給付腎絲球廓清率30-45 ml/min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使用。酮酸胺基酸低蛋白飲食已證實可延緩腎功能的惡化,有些研究顯示,較之單純低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對延緩腎臟衰退可能效果更佳,目前健保僅給付腎臟病第五期的患者使用,而且此類藥物需搭配低蛋白飲食才能發揮保護腎臟的效果。治療貧血的藥物腎臟是分泌紅血球生成素的主要器官,其製造分泌會隨著腎功能衰退而減少,而腎衰竭累積的尿毒素亦會使紅血球壽命縮短,故隨著慢性腎臟病進入第三期之後,患者會逐漸出現貧血的現象。腎臟科醫師會定期檢測患者的貧血狀況、血中鐵質、葉酸、維生素B12的濃度等,並予以適當補充。鐵質可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給予,口服鐵劑主要副作用為便祕、腸胃不適及黑色糞便(鐵質顏色),無法耐受者可改用靜脈注射鐵劑,每月一次或兩次給予,惟初次注射時要注意是否有過敏的現象。對於慢性腎臟病第五期合併嚴重貧血者,健保有給付紅血球生成素治療,可以皮下或靜脈注射,門診病人主要使用皮下注射,頻率依劑型及貧血程度、由每週三次至每月一次不等,來院或居家自行注射。控制鉀的藥物鉀散見於各種食物,蔬菜水果尤其含有豐富的鉀,腎臟是排除鉀的主要器官,隨著腎功能衰退,可能會出現高血鉀的現象,血鉀過高會導致肌肉無力,嚴重時可引發心律不整而有生命危險。控制血鉀除了調整飲食,有時還需要服用降鉀藥物,陽離子交換樹脂為常用口服降鉀藥物,粉狀,泡水服用,於腸胃道中吸附鉀離子而達到降低血鉀的效果,需和其他藥物間隔至少3小時服用。環狀利尿劑可促進鉀從尿中排出,但是利尿劑中有一種保鉀型利尿劑,反而會減少尿鉀排除,就不適合血鉀高的患者服用。控制鈣、磷的藥物磷廣泛存在於各類食品,慢性血磷過高,會導致肌肉、神經、皮膚及骨骼病變。當腎臟病進入第四期之後,會逐漸出現血鈣下降、血磷上升及骨骼病變的情形,這時醫師可能會開立維他命D、鈣片或磷結合劑,如碳酸鈣、醋酸鈣、氫氧化鋁等,磷結合劑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降低血磷濃度。控制代謝性酸血症的藥物隨著腎功能衰退產生的酸血症不僅影響營養狀態,也和預後息息相關。已有不少研究顯示,矯正酸血症有助於改善營養狀況及延緩腎功衰退,所以醫師會定期檢測並開立如碳酸氫鈉(口服鹼)等藥物,須注意碳酸氫鈉有鈉的成分,在嚴重高血壓、水腫及心臟衰竭患者須謹慎使用。利尿劑腎臟退化、排除水分的能力下降,患者可能會出現水腫、喘,甚至肺水腫及心臟衰竭的狀況,在飲食上除了限制水分及鹽分的攝取,醫師還會依據患者的需要開立利尿劑,利尿劑有許多種類,不當使用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及脫水現象,避免擅自增減劑量。其他Pentoxifylline (小型研究有助於降低尿蛋白及延緩腎功能退化)及克裡美淨(Kremezin, AST-120),於腸道中吸附尿毒素,減緩尿毒症狀等等。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特殊族群/女性80歲後心梗機率高 症狀不明顯更要留意
一名32歲男性,有天打籃球時突然出現前胸痛、冒冷汗、惡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確診為心肌梗塞,經治療後狀況穩定。醫師發現,該名患者不但有菸癮,且膽固醇過高,提醒年輕人應減少抽菸、注意飲食,避免心梗找上門。年輕型雖不多,但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亞東醫院心導管室主任暨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許榮城表示,30多歲的心梗患者雖佔少數,不過,根據國內外資料顯示,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不容輕忽;甚至有些年輕人因服用安非他命等禁藥而引起血管痙攣,造成心梗;此外,少數剛生產完的女性,因血管蛋白質結構異常,也可能導致心梗。另一個需注意的族群則是高齡女性,許榮城說,女性罹患心梗的年齡平均比男性晚10歲,尤其80歲以後明顯增加,80歲以上心梗女性約佔全部心梗患者的7-10%,雖然機轉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恐與女性荷爾蒙的下降有關。由於年長女性心梗症狀並不明顯,因此若出現呼吸喘、上腹悶、暈眩等症狀應特別留意。而心梗治療主要為置放支架,年長者若多條血管阻塞,可能需透過心臟繞道等手術治療。術後則應搭配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物、乙型阻斷劑等,通常需終身服藥。許榮城說,妥善治療能降低心梗死亡率,年輕人死亡率可從5-10%下降為1-3%,且復發率低;年長者則從30-50%,下降為5-10%。除了治療外,平時也應注意膽固醇控制,尤其有家族史的人,應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搶救心肌梗塞病患入院到出院 每人平均花費9萬元
「救人如救火」,這話用在搶救心肌梗塞患者身上,更是貼切,心梗病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衛福部設置緊急醫療救護網,建立轉送機制,大幅降低死亡率。但心肌梗塞年人數逐年上升,依據近三年統計,每年增四至六千多人。專家建議,三高患者務必規律用藥,定時回診,才能「護心」,減輕健保負擔。 醫學中心急診件數占四成,區域醫院佔四成二。健保署數據顯示,109年共12萬人因心肌梗塞就醫,醫學中心急診件數占四成,區域醫院略高,占四成二,基層診所占比最少,原因在於醫療院所有無設立心導管室。台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高憲立指出,心肌梗塞患者被送至急診室時,需在10分鐘內進行心電圖,且需會診心臟專科醫師。在確診後,應該在90分鐘內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如醫療機構並未設立心導管室,無法執行手術,就只能先打血栓溶解劑,如果病情持續惡化,就必須緊急轉院。高憲立表示,醫院開設心導管室,除了硬體設備之外,還需擁有完善心臟專科團隊及護理人員,且能一周七天、24小時輪班,對於偏鄉地區診所難度相當高,大都無法收治心肌梗塞患者,而患者必須就近轉院,與時間賽跑。24小時緊急心導管治療,除硬體還需完善團隊支援。曾任台大醫院心臟專科醫師、阮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劉中平指出,15年前,北部醫療資源及設備人力較為充裕,當時高雄地區僅有兩三家醫學中心有能力提供24小時緊急心導管治療,現在則有7至8家醫院。劉中平表示,各縣市的醫療資源和人口密度均不同,心肌梗塞患者就醫情況也不盡相同,例如,台大雲林分院並非醫學中心,但為當地少數可執行心導管手術收治的醫院,因此,患者人數就超出雲林其他醫療院所。亞東醫院位於新北市板橋,地區人口眾多,包括樹林、土城、中和等區的心梗患者也會送該醫院急救,因此,急救收治人數排名就較高。在花東地區,則由花蓮慈濟、台東馬偕醫院收治心梗患者,執行心導管手術。透過問診及早發現並轉送、防治,基層診所扮演重要角色。儘管絕大部分基層醫療院所無法做心導管手術,但在緊急醫療救護網中,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在短時間內協助轉送。劉中平表示,胸痛患者若至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看診,醫師透過問診、心電圖檢查,發現異狀,就可啟動緊急醫療網,協助轉診至大醫院就醫,提高存活率。患者出院後,回到診所就醫,以便就近追蹤。至於心肌梗塞個案上升趨勢,高憲立表示,原因可能在於擁有心導管室的醫院變多,心電圖使用上更為普及,加上民眾健康意識提高,只要胸痛,覺得不對勁,就立即就醫。再者,以往心肌梗塞患者容易以「不明原因死亡」定案,如今因診斷明確,以致出現「病患逐年上升」的錯覺。心肌梗塞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平均花費9至10萬元。劉中平則認為,國內邁入高齡化社會,心肌梗塞患者人數逐年增加不無可能,全台設立心導管室的醫療院所增加,因此,每家醫院醫師收治患者人數就會變少。從健保大數據來看,每個心肌梗塞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平均花費約9萬元,近三年就醫人數逐年增加,費用相當可觀。 劉中平建議,衛生單位應該積極宣導菸害防治,協助民眾戒菸,另外,三高患者應該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以降低心血管急重症風險。
-
2021-10-28 焦點.元氣新聞
女性吸菸率5年內大躍進!勸戒菸 這樣做比恐嚇更有用
隨健康意識抬頭、菸捐調漲,台灣男女性吸菸率大致持續下降,但2018年到2020年的女性吸菸率卻從2.4%回升到2.9%,為2015年後最大幅度回升,如何幫助女性遠離菸品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女性加味菸使用比率上升幅度大於男性,但因醫療及醫美抗老技術發達,疾病和變老變醜等恐怖訴求,無法為習慣「吸菸儀式感」女性帶來戒菸動機,要正向鼓勵或訴諸親情才有用,另外國健署已研擬修法禁止加味菸。亞東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表示,台灣過去長期調查一直認為女性抽菸率極低,可能有些低估,因為很多女性可能不敢講實話。近年觀察到加味菸使用比例誇張成長,女性吸菸者使用比例從33.6%增加到41.7%,男性也從5.6%成長到12.5%,因為這類新興菸品給人一種「這不是菸」的錯覺,甚至有時髦、新潮感,忘記了加味菸就是菸,只要開始抽,就是對生命健康造成危險。吳彥雯表示,吸菸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而且研究顯示女性吸菸者健康風險上升幅度遠高於男性。舉例來說,成年男性一天抽6到9根菸,心肌梗塞風險是不吸菸男性的2.1倍,但女性只要一天抽3到5跟,心肌梗塞風險就是不吸菸女性的2.14倍。如果菸癮更重,一天吸一包菸(20根),男性風險的增為3倍,女性卻大增為6倍。至於出血性腦中風(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男性吸菸風險增為3倍,女性則增為4.7倍。吸菸也會增加女性罹患乳癌、子宮頸癌、不孕、流產等風險,還會使卵子提早老化並進入更年期,讓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曾經主持女性吸菸者焦點座談的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教授許安琪表示,女性大多是在求學階段因為好奇和同儕接觸菸品,進入職場後因為社交原因繼續抽菸,而鞏固吸菸行為的重要元素「儀式感」,還有打入某個人際圈之後的文化壓力、階級制度等,這些都會增加戒菸難度。雖然健康風險高,不過許安琪調查發現,恐怖訴求無法喚起女性吸菸者的戒菸動機,但正面、溫馨的鼓勵和親情訴求,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應,特別是在比較年長的女性吸菸者。許安琪表示,這可能是因為現代醫學發達,也有很多醫美技術可以滿足女性抗老和美容的需求,所以與其恐嚇女性吸菸會醜,不如鼓勵他多運動會變美,最好由家人、伴侶或兒女,以溫馨的話語支持女性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10-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或快篩陽性居家隔離 可領每天千元防疫補償
防疫補償請領資格擴大,衛福部公告,COVID-19本土疫情期間,凡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快篩陽性或解除隔離治療後的居家隔離者,可領每天新台幣1000元防疫補償。衛生福利部近日公告修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隔離及檢疫期間防疫補償辦法」,將在家確診者、快篩陽性或解除隔離治療後的3類居家隔離對象,納入防疫補償範圍。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告訴中央社記者,先前防疫補償是針對因接觸確診者遭匡列隔離或部分入境檢疫者,而確診者依法必須配合隔離治療,原本並非防疫補償對象。蘇昭如說,考量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爆發期間,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因醫療量能吃緊並未住院,僅居家隔離,但仍無法工作,國家也未提供醫療資源或支出隔離治療費用,因此予以合理補償。此外,本土疫情期間,衛生單位針對快篩陽性個案等待PCR採檢期間居家隔離,或確診者解除隔離治療後尚須再7天居家隔離,蘇昭如說,這些對象也一併納入防疫補償範圍。蘇昭如表示,3類增列為防疫補償對象,將追溯至今年5月11日本土疫情爆發起,收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指定處所(居家)隔離通知書」者皆適用,而相關防疫補償請領規定不變。依照防疫補償請領規定,衛生主管機關認定受隔離或檢疫者,只要在被隔離或檢疫期間遵守防疫規範,且沒有支領薪資,就可以提出申請。蘇昭如說,新制於19日公告上路,符合資格者,可申領防疫補償每天1000元。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說,染疫或疑似染疫被隔離,原本生活都被打亂,多少都會擔心房租、生活費沒有著落,以集中檢疫所為例,醫療團隊每天都會逐一和住民聊聊,一旦察覺心理狀況有狀況,會立即請心理師介入。亞東醫院外科暨創傷加護中心主任洪芳明則說,國內COVID-19確診者約25%情緒受到影響,一方面是面對未知疾病的擔憂,另一方面本土疫情大多是全家人同時染疫,對家人的憂心或經濟問題,對患者來說都是打擊。洪芳明指出,該院統計也發現,疫情期間患者欠費比例有明顯攀升,他相信沒有人想欠醫院錢,顯示民眾在疫情期間經濟狀況確實受到影響,若提供防疫補償將有助緩解民眾經濟重擔。
-
2021-10-22 新聞.活動快訊
疫苗與心血管研討會 歡迎10/23線上聽講
第十二輪疫苗接種即將登場,疫苗普及率提高,國人關心疫苗相關副作用,尤其是心血管問題。衛福部疾管署周六上午舉辦「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除了專家演講,還有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心臟學會理事長侯嘉殷等心臟醫學權威為民眾及醫護人員解惑,歡迎上線聆聽。研討會於周六上午九時開始,分別由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李必昌談「COVID-19 疫苗:過敏性休克與暈針之鑑別診斷與處置」、台中榮總電氣生理科主任謝育整談「COVID-19和心律不整之診斷與處置」、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談「COVID-19患者心血管生物標記與預後」,還有台北榮總醫企部主任李偉強談疫後病人整合性康復門診的經驗。直播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XmJ6P6mW0
-
2021-10-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常見症狀、8個危險因子、如何診斷治療一次看懂!
全球糖尿病的盛行率持續攀升,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糖病人口約有200多萬人,且每年以 25,000 名的速度持續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位居第五名。糖尿病及高血糖不但增加死亡風險,相關的併發症如:血管及腦血管疾病、腎病變、眼病變引起的失明,周邊神經病變、周邊動脈疾病導致的截肢等,對個人及國家社會帶來極大的影響。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和體內胰島素的分泌息息相關,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讓血糖進入我們身體的細胞,用作能量。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或胰島素功能不佳時,無法將血液裡的葡萄糖送到細胞,使得體內血糖升高,隨著時間推移,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糖尿病的分類:第一型、第二型、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第一型糖尿病:又稱幼年型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因自體免疫疾病,自發性破壞了分泌胰島素之胰島細胞所致,發病後,終身需要胰島素治療。此型糖尿患者較少見,約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10%。大多數1型糖尿病患者會在 30 歲之前發病,但也可能在晚年發病。◎第二型糖尿病:俗稱成年型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大部份是40歲以後發病,佔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主要原因是體內的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佳(這也稱為胰島素阻抗)所致,是一個緩慢進展的病程,一開始發病症狀不明顯。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生活習慣及肥胖息息相關。◎妊娠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懷孕期間發現糖尿病,發生率約1-3%。◎其他:因胰臟發炎、內分泌疾病、藥物、感染、長期服用類固醇、自體免疫疾病、基因異常等原因引起的糖尿病。糖尿病的八個危險因子根據目前研究所知,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體質有相當程度的關連,環境因素如肥胖、攝取過多營養、缺乏運動、藥物、情緒壓力、懷孕等,也都會促使糖尿病的發生。那些人比較容易得糖尿病?其危險因子包括以下八項:1、40歲以上2、缺乏運動3、高血壓4、妊娠糖尿病5、葡萄糖失耐6、血脂異常7、BMI超過248、家族史備註:葡萄糖失耐症(IGT) 的診斷,在口服75公克葡萄糖耐性檢查,兩小時後的血糖值介於140-200 mg/dL之間即稱之。糖尿病會有什麼症狀?◎一般症狀包括:尿頻、過度口渴、體重減輕、飢餓感增加、極度疲勞、視力模糊、傷口癒合緩慢、腳或腳趾刺痛或麻木◎男性可能有:性慾減退、勃起功能障礙、肌肉力量不足◎女性可能有:尿路感染、黴菌感染、皮膚乾燥、發癢糖尿病如何診斷?糖尿病診斷標準: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糖化血色素(HbA1c)≧6.5%◎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糖尿病該怎麼治療? 糖尿病治療的三大要素:◎飲食控制 (控制體重)◎規律運動 ◎藥物治療當血糖值略為偏高時,可以先以積極飲食控制與運動;若無法有效控制時,則應給予藥物治療。醫師叮嚀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疾病,雖然無根治,但病情可藉由積極飲食控制、運動和配合藥物治療,自我血糖監測,定期回診追蹤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唯有積極把血糖控制好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
-
2021-10-18 名人.精華區
林芳郁/醫療也是產業 醫院賠錢 院長遭董事會K
台灣醫療世界有名。1895年,馬關條約後,大清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軍隊由於傳染病付出慘痛代價,進入台北府城三天,就建立「大日本台灣病院」(台大醫院前身),台灣醫療從那時開始持續發展。產業式管理醫院 引起仿效但公立醫院作風官僚,私人診所欠缺設備。民國67年,王永慶先生創設長庚紀念醫院,以產業的方式管理,大獲好評,台灣各家醫院紛紛仿效。醫院的每個科別依照使用空間、雇用人力、消耗材料、儀器設備等計算收入,而且全院排名,比較會賺錢的科別要人、要儀器都沒問題。末三名的科別,會被要求寫改善計畫,而且要人沒人,要儀器沒儀器。除了每個科部有業績,每個醫師也有業績,收入前十名的醫師,在醫院趾高氣揚,榜單後面的抬不起頭。疫情衝擊 醫院財務負成長我的學弟是某財團法人醫院的院長,最近找我商量,他的問題是醫院營收原本就無法符合董事會期待,今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營運降載,醫院雖然增加了打疫苗、PCR篩檢等工作,由於各科病人減少,這一季的財務負成長。學弟在董事會被檢討,心情鬱卒。學弟說他的志願是帶領醫院邁向國際級水準,照顧民眾健康。董事會不重視醫療專業,只強調財報,讓他挫折感很重,萌生退意。學弟問我,他退下來作陽春醫師好不好?我勸他好好考慮,原因是如果有好的理由,董事會不是不能被說服。何況正直的院長作為董事會與員工的緩衝,醫院能夠順利運作,也是一種積德。財務報表 如醫院體檢報告我過去院長任內,提醒同仁,財務報表等同醫院體檢報告,是給院長參考的資料,健保體系下,有的科注定賠錢,有的科容易賺錢,這就像人體鼻子吸進氧氣,腎臟排出尿液,有入有出,人體才會健康。只要人體正常運作,一年健檢一次就好,不必分分秒秒計算自己有多少氧氣,更不可以因為自己的科系賺錢,就看不起別人。醫療核心價值是照護及關懷,不因病人貧富及所患病症不同而有差別待遇。醫療團隊只要盡心盡力,財務是經營管理團隊該負責。讓前線醫療人員,承擔醫院虧損的責任過分沉重。醫院革新 不再是遲鈍恐龍產業式管理帶給醫院眾多革新,包括病床公開、不必靠關係、手術室擴充、不必住院等開刀、材料零庫存不浪費、消滅藥價黑洞,關閉賠錢科部,醫院不再是遲鈍恐龍。當其他行業,紛紛對醫療表達高度興趣時,我擔心是醫療人員以為行醫只需要知識與熱誠,對醫療財務完全文盲,這種觀念很危險。醫療是產業,每個從業人員都該學習以產業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畢竟醫院存活,員工幸福,民眾健康,台灣的醫療才能永續。
-
2021-10-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 亞東醫師:不只BNT,年輕人也需要HPV、流感疫苗
BNT疫苗陸續抵台,學校的施打作業也積極進行,但除了新冠疫苗外,家長們知道,青少年還要接種哪些疫苗嗎?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提醒,爸爸、媽媽們除了專注在新冠疫情之外,也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而這些疫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樣重要。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呢?一、青少年於幼兒期應接種以下疫苗:1.水痘疫苗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2劑至少間隔4~8周。2.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與肝硬化及肝癌有密切關係,該病毒經體液或血液,例如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許多人容易在青少年期,因為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導致感染。如果已經接種,隨著時間抗體力價可能消失,建議檢測B型肝炎抗體,再進一步諮問醫師是否建議補打1劑B型肝炎疫苗。 3.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均飛沫傳染。施打該疫苗可預防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或睪丸炎、卵巢炎,影響生育能力;若懷孕婦女早期感染德國麻疹,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隨著時間抗體力價也可能消失,建議青少年可檢測MMR抗體。 4.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建議在11~12歲間若未曾施打Td者,可以直接追加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其後每10年則建議再追加1劑Td。二、建議青少年接種的疫苗:1.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人類乳突病毒是重要的性接觸傳染病原,與生殖道疣及女性子宮頸癌有關,建議9~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最佳時期為沒有過性行為或未受到HPV感染者,但若已有性行為,也呼籲青少年施打,保護自己及伴侶健康。2.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社交活躍期的青少年容易互相傳播,建議青少年(及6個月以上兒童)每年接種1劑流感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以免受流感疫情威脅。三、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建議疫苗:1.肺炎鏈球菌疫苗其病菌經飛沫傳染,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建議高危險族群之青少年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2.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經糞口傳染,好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食用遭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導致急性肝臟發炎。若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建議施打,共2劑,2劑間隔6~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腦膜炎雙球菌全球都有感染個案,主要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容易在人口聚集場所或活動造成疾病傳播,建議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施打。
-
2021-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從接送到接種 院所揮汗全程低溫呵護
醫療院所是絕大多數COVID-19疫苗配送的終點站,疫苗像黃金又像VIP,到貨時間飄忽不定,藥師或護理師常常等疫苗到半夜,擔心開天窗,大熱天裡悉心呵護疫苗溫控品管,確保每一針能如期、如質接種到民眾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對於降低重症與死亡率、恢復正常生活的成效有目共睹,全球各國力拚疫苗涵蓋率,台灣在9月底接種破千萬劑,疫苗涵蓋率 逼近6成,並以10月底達到7成為目標,正在締造台灣公共衛生史上最大規模的全民預防接種。其中,亞東醫院就施打了超過25萬劑,在亮眼成績的背後,有一群藥師、護理師團隊在日常工作之餘,犧牲休假和下班時間,揮汗加班,忙著運送、把關疫苗品質。「還記得拿到第一批COVID-19疫苗的時候,手上拿著的彷彿是黃金。」亞東醫院藥品調劑科主任江宏彬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笑說。江宏彬就像亞東醫院的疫苗保母,有多達9成的疫苗是他親自開車接送,另有1成是直接由中央配送至醫院,但每一瓶疫苗都得經他確認溫度、批號,層層把關,才能施打到民眾體內。「溫度」是疫苗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江宏彬說,為確保疫苗在運送過程中維持低溫、避免碰撞,領疫苗時總得確認冷凍監視片裡的「凍球」是否破掉,並放進鋪有厚厚泡棉的保麗龍箱,運抵醫院後再輕手輕腳放進專用冰箱,註記疫苗廠牌及批號,以防疫苗發生安全問題時,能第一時間掌握哪些人打到有疑慮的疫苗。亞東醫院疫苗接種量相當大,還得支援大型接種站,有時短短一天接種超過1萬劑,為了確保疫苗供應不間斷,5月開始大量接種疫苗以來,江宏彬幾乎「隨扣隨到」,時刻待命領疫苗。有時候一早收到衛生局通知、下午就趕去領,不分平假日,除了領疫苗,還得領疫苗接種記錄卡、針具等,每次都是滿滿一整車,甚至得跑3、4趟才能載完。江宏彬回憶,有幾次因班機延誤,隔天要打的疫苗直到前一晚都沒到貨,他只好整晚在醫院癡癡地等,直到接近半夜終於領到疫苗,這才鬆口氣。類似的驚嚇經驗不只發生在亞東醫院,台北長庚藥劑組組長黃竹君也記憶猶新,她說,上半年數度因疫苗延誤送貨,隔天接種差點開天窗。她曾經埋怨衛生局太晚送疫苗,一問之下才發現,衛生局幾乎天天在包貨、送疫苗,經常忙到半夜2時才開始有人下班,感嘆「大家真的都很辛苦」。黃竹君說,正因疫苗每一支都彌足珍貴,長庚醫院收到疫苗後會逐支疫苗貼上QRCode,註記每支疫苗何時開瓶、使用在誰身上,並且替不同廠牌疫苗準備專屬的房間,每天盤點數量,笑稱「就像照顧VIP一樣」。到了離島、偏鄉,在人力吃緊的狀況下,衛生所主任只好校長兼撞鐘,樣樣親力親為。阿里山衛生所主任張泰昇說,他們每週都會帶著冰桶,開1個多小時的車下山領疫苗,為了避免車程顛簸不慎打破疫苗,放疫苗的冰桶都有自己專屬的位置,特別固定好。到了連江縣離島,疫苗得搭船從南竿送往馬祖的四鄉五島,北竿衛生所主任陳行鑫說,每當疫苗運抵,他們都會帶著保冷裝置到碼頭領疫苗,所幸COVID-19疫苗解凍後都能在攝氏2到8度保存一段時間,保存上不算太麻煩。
-
2021-10-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北幼兒園群聚落幕 醫曝隔離病房的溫情與艱辛
9月初,亞東醫院急診醫師因患者一句話,意外揪出新北幼兒園群聚。父母們無畏疫情,爭相要進隔離病房照顧孩子,連阿嬤都自告奮勇要照顧染疫孫,用愛瓦解令醫界苦惱的倫理難題。9月初新北市幼兒園發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群聚疫情,累計33人染疫,其中有11名患者是幼童,也寫下台灣疫情期間最大規模幼童隔離紀錄。正當外界目光聚焦於機師染疫群聚疫情,亞東醫院一名急診科醫師在眾多患者中嗅出危機,機警揪出整起事件指標個案,也就是幼兒園老師的丈夫(案16128),經過採檢、疫調,意外揭開整起群聚事件。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近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這名幼兒園老師的丈夫9月初就醫時,雖然自述身體不舒服,但並沒有發燒,同樣的患者每天在急診室至少數以百計,很多人只是在太陽底下工作一陣子,也會出現類似症狀,很可能看完診、拿個藥就回家休息了。不過,蔡光超說,那時收治個案的是一名不到30歲的王姓女醫師,她聽到個案提到「前幾天有點發燒」,縱使症狀輕微、不完全符合採檢條件,仍出於急診醫師的直覺,總認為「哪裡怪怪的」,機警替個案採檢,並交代個案戴好口罩、回到家中等待採檢結果。幾小時後檢驗結果出爐竟是陽性,亞東醫院緊急聯絡個案並進一步採檢他在幼兒園擔任老師的太太,夫妻2人雙雙確診,整個幼兒園頓時陷入染疫危機,30多名幼童相繼湧入急診室,焦急全寫在陪同的父母臉上。「幼童鼻孔很小,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受傷,採檢難上加難。」蔡光超回憶,事發當天正好是假日,以急診的人力根本難以因應30多名幼童的採檢工作,只好緊急動員全院兒科醫師和兒科護理師回醫院,發揮和孩子溝通的本領,和家長合力完成採檢的艱難任務,更一口氣找出8名確診幼童。蔡光超當時心想:「慘了,這一定是Delta變異株」,因孩童染疫率高於大人是Delta變異株主要特徵,萬一真是Delta,以這病毒的傳播力絕對不只8人確診,因此亞東醫院緊急清出近150張病床,並提高防疫規格,要求病房附近禁止住其他病人,避免不知情的人經過被感染,窮盡一切方法圍堵疫情。染疫幼童不可能獨自住院隔離,但沒有染疫的父母陪同又可能遭感染,成為醫界在COVID-19疫情期間面臨最大的倫理難題。「真的是天下父母心。」蔡光超感嘆,即便知道可能被孩子感染,非但沒有一個父母感到害怕,甚至爭先恐後要進病房安撫孩子,還有阿嬤急忙稱自己打過疫苗,自告奮勇要進隔離病房照顧孩子,但考量阿嬤年事已高,染疫後重症風險也高,最後還是讓父母陪同照顧。為了保護父母,亞東醫院無償提供醫護人員使用的防護裝備,舉凡口罩、防護衣、帽子等,並每隔2到3天替他們採檢,最後陪病者竟無一人染疫,令蔡光超大呼「神奇」;在隔離病房的孩子們更是活力滿滿,不僅都沒有症狀,對於氧氣管、各種開關都相當感興趣,最後也都順利痊癒,解除隔離。蔡光超說,這次群聚疫情雖然一路從幼兒園延燒到社區大樓,還好最後成功控制住疫情,也因該名急診醫師機警採檢可疑個案,才讓這次疫情沒有演變成社區大流行事件。蔡光超也感嘆,面對疫情的一年多來,各行各業都很辛苦,他所住的街就不知倒了幾家店,但防疫是全民運動,看到社會願意齊心防疫真的很感動,畢竟防護做得越好,醫護的負擔就愈輕,「很慶幸能在台灣當醫護人員」。
-
2021-10-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衛生局證實 十多名高鐵人員想打莫德納第2劑全遭拒
國內莫德納疫苗短缺,本報批露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幫42名高鐵員工施打第二劑莫德納疫苗,「闖關」成功。新北市府衛生局表示,接獲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通報,2周前約有十多名高鐵人員身分不屬於第一到三類人員要打莫德納第2劑,但最後因身分不符未接種。新北市衛生局說,該批十多名高鐵人員,透過預約系統預約要施打莫德納第2劑,但中央開放第一到三類人員施打第2劑必須出具相關工作證明,這批人員身分不符,經醫院當場予以詳細說明無法施打,該批人員沒有完成接種逕行離開。另外記者詢問雙和醫院、亞東醫院、淡水馬偕醫院,院方均表示,未有相同狀況出現。
-
2021-09-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負責逾7千人疫苗施打 新北3醫院接手恩主公任務
因藥師與護理師交班時發生疏漏,加上疫苗瓶蓋脫落,恩主公昨天150人份疫苗沒稀釋全打在25人上,被懲處1周不得打疫苗,衛生局表示,原訂今天起4天在恩主公施打的800位民眾以及到10月5日恩主公所負責2處接種站,分別由清福醫院、亞東醫院與雙和醫院所承接。對於發生疫苗誤打狀況,恩主公上午也在院長吳志雄出面下向大眾道歉,院方表示,醫院目前先以照顧追蹤民眾健康為首要,後續相關程序,院內會再做討論與處理。衛生局表示,今起至10月1日,原有800人要到恩主公施打疫苗,全部改到清福醫院接種,清福醫院指出,過去同體系的醫院蕭中正醫院就曾大量負荷過接種民眾,承接恩主公量能不成問題。衛生局說明,另外由恩主公負責的鶯歌永福接種站以及三峽長青接種站,在恩主公停打期間則由亞東醫院、雙和醫院所負責,到10月5日前分別預計要打3100、3500人,並強調會提醒院方注意施打程序,避免類似情況再次上演。
-
2021-09-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關節痠痛、走路卡卡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師告訴你4種舒緩及治療方法
為什麼膝關節會痠痛、走路卡卡呢?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會因為受傷、過度使用而使得關節損傷、破壞,讓漸進性關節軟骨受損和發炎。【延伸閱讀:膝蓋痛、爬樓梯無力、關節喀喀響怎麼辦? 骨科醫師告訴你退化性膝關節炎該如何改善】最常見用於較輕度軟骨受損及症狀舒緩的療法◎消炎止痛的藥物(如: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消炎藥物)◎葡萄糖胺或第二型膠原蛋白◎玻尿酸製劑◎血小板血漿濃縮液細胞治療有什麼優點?◎有效改善疼痛、促進膝關節靈活度◎促進軟骨修復與再生◎可搭配矯正截骨手術,保存關節哪些人需要細胞治療?初中期的關節退化,常見的處置方式為止痛藥給予或玻尿酸注射,只能做症狀的舒緩,沒辦法真正修復或軟骨再生。針對「中重度的缺損」患者,目前是接受細胞治療最主要族群,細胞治療不但已經成為全球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新趨勢,也提供給病患多一項選擇療法。相信病患都會很期待幹細胞治療所帶來的效果吧!※如有任何問題歡迎您至骨科部門診諮詢
-
2021-09-27 養生.聰明飲食
醫病天地/植物奶不能取代牛奶
近來因極端氣候及疫情關係,民眾開始注意環保及養生,帶動一股「植物奶」飲品潮流。亞東醫院營養師楊景如表示,植物奶其實並非奶製品類,民眾在營養攝取上不能拿來取代牛奶。楊景如指出,有些人身體當中缺乏「乳糖酶酵素」,無法完全消化及分解奶類飲品,造成脹氣、腹瀉或腸胃道不適等症狀,所以會改飲用植物奶,其中如杏仁奶是由堅果類製作,會攝取到油脂,由全穀根莖類製作的如燕麥奶,則是攝取澱粉。楊景如說,每種植物奶都有不同營養物質,像有些商品主打膳食纖維,但其實含量不多,不可能取代蔬菜及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只能算是輔助攝取,民眾還是必須食用能直接攝取相關營養物質食物。楊景如提醒,無論哪一種植物奶,民眾在選擇飲用時,還是要將營養攝取量與其他食物一起做一整天的計算,像想要控制血糖及減重的人,在飲用全穀根莖類的植物奶時,就要減少攝取其它澱粉類食物;飲用堅果類植物奶時,就需注意油脂類食物的攝取量。楊景如強調,從健康面向來看,植物奶是非動物性食品,比較不會有膽固醇或飽和脂肪酸問題;從環保面向來看,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或牛隻問題,不過這不代表多多益善,要依情況慎選搭配的食物,吃的均衡。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肺炎治療特色醫院
全國件數No.1林口長庚醫院/養成衛生習慣 病毒性肺炎大幅減少109年主診斷為肺炎的就醫人口分布,不分層級不分門急住診,林口長庚的8,411人位居全台第一。健保統計,罹患肺炎人數,107年為79.3萬人、108年90.4萬人、109年54.2萬人、110前半年26萬人。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內科系系主任林恕民分析,新冠肺炎促使國人養成非藥物介入措施(NPI)的好習慣,如勤洗手、戴口罩及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導致一般肺炎患者減少,特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大幅減少。林恕民表示,多數患者是自行就醫,少部分透過雁行計畫轉診,不過也因為疫情,被診斷為肺炎的患者有三分之二是直接到急診就診,其餘三分之一是在門診就醫,患者年紀普遍較大。林恕民表示,不同原因引起的肺炎治療方式不同,因此林口長庚是採取「團隊合作」,才能給予最好的治療照顧品質。他表示,無論是感染科或胸腔科醫師,每年都會針對台灣胸腔科醫學會以及感染醫學會推出的肺炎治療指引,教育所有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必須依照指引治療患者,由於細菌感染類型的肺炎較多,第一步會先培養細菌,不過約有半數患者無法成功培養,後續就得依照指引治療。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慢性呼吸道疾患 打疫苗提升保護力根據健保署109年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肺炎治療人數為區域醫院第一名,總計有7,041人。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胸腔內科醫師鄒志翔指出,社區常見肺炎通常因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好所導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應及早就醫,免得小病拖成大病。鄒志翔指出,以仁愛院區胸腔科來說,門診遇到肺炎病患比例不高,已有肺炎症狀的病患都直接送急診,但以住院人數來說,肺炎病患是第一名。鄒志翔說明,最常引起肺炎的細菌為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具有致病性的細菌,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症狀;慢性呼吸道疾病引發的肺炎如氣喘;免疫功能不好而引發的肺炎,如糖尿病、愛滋病、癌症等。治療方面,鄒志翔表示,細菌性肺炎會使用抗生素來治療,而病毒性肺炎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此藥物主要針對流感,少部分人病情會惡化、呼吸道衰竭,就需要插管治療。鄒志翔說,抽菸者較易得到肺炎,建議民眾應戒菸。另外,也建議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氣喘等,每年都要記得打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地區醫院No.1彰化基督教醫院員林分院/COPD肺炎高風險群 戒菸衛教很重要彰化基督教醫院員林分院109年治療肺炎病人達3,271人,是地區醫院第一名。胸腔內科主任陳皇吉說,彰化縣是人口老化縣市,年長者是肺炎高危險群。陳皇吉表示,員基結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共照計畫、氣喘共照計畫及肺復原中心進行病患個管治療是其特色。在肺部有狀況初期就進行治療,可減緩慢性阻塞肺病的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病致病的原因包括長期抽菸、空氣汙染、工作職場有粉塵等及肺臟老化,因而造成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病人會有咳嗽、痰多、和嚴重時呼吸困難等現象。慢性阻塞性肺病也會透過個管師的追蹤和指導,強化規則治療及用藥的動機。不只老年人是肺炎高危險群,陳皇吉說,老菸槍導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幾乎每個月都有十幾位合併肺炎重症送醫,有的甚至年僅五、六十歲就插管搶救,所以戒菸衛教也非常重要。這類病人需做肺阻塞症狀的評估量表,配合藥物治療。陳皇吉說,使用氣管擴張劑可改善病人的肺功能,不僅能讓呼吸困難程度下降,也可提升生活品質。在肺復原中心也有拍痰機、呼吸機、上下肢運動和配合姿位引流法的物理治療等,可有效改善肺炎後的復原。全國急診、住院No.2新北市亞東醫院/把握治療黃金期 4小時內精準給藥肺炎長期占國內10大死因前3名,去年超過1萬3千人死於肺炎。位於新北市的亞東醫院,109年因肺炎急診、住院的人數雙雙破3千人,居全國人數第二。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指出,抗生素是治療肺炎的關鍵,醫院在確保供給充足下,最長4小時內一定會給予第一劑治療。肺炎症狀可大可小,鄭世隆指出,約八成肺炎患者在治療後都能痊癒,棘手是在剩餘一到二成,可能本身患有心臟、肺部等慢性病,或是洗腎、癌症患者,肺炎症狀相對嚴重。重症肺炎會有肺部阻塞,且有多重肺葉感染現象,出現喘、血壓低等症狀,需要先插管讓血糖、血氧穩定,當中有不少人都是老菸槍。鄭世隆表示,以前做PCR跟痰液培養結果要花4到5天,但肺炎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現在設備升級,檢驗結果一天就能出爐,也可透過支氣管鏡檢查、抽痰切片看氣管腫脹成形數評估嚴重度。亞東是新北治療肺炎最具規模醫院,疫情前多次參與國內醫學組織肺炎治療指引撰寫,也定期與國外交流。鄭世隆認為,治療肺炎關鍵在即時給予抗生素,在病人到院4小時內根據症狀精準下藥,重症插管患者約一周能拔管轉到普通病房,二周穩定改善。
-
2021-09-01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最多吃半顆!營養師教你怎麼吃酪梨降膽固醇
酪梨沒吃完,保存方法沒做好,恐吃進「自由基」。天氣炎熱時,在家打1杯酪梨牛奶是解暑又營養的健康好選擇,亞東醫院營養師陳煌其提醒,沒吃完的酪梨,為防止氧化,降低營養價值、產生自由基,應於酪梨的剖面抹上薄薄一層油脂,並用保鮮膜包裹,再放入冰箱。酪梨是營養密度很高的食物。營養師高敏敏指出,酪梨是油脂,不是水果,油脂來源以好的油脂為主,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多元不飽和脂肪,有助於降低血中膽固醇、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預防動脈硬化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酪梨還含有維生素A、C、E、B群、鉀和鎂等營養素,以及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速度、幫助排便,保持腸道通暢,是控制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減肥或健身族群很好的食物選擇。「盡管酪梨營養價值豐富,但因油脂含量高,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吃半顆,吃太多小心變胖。」陳煌其表示,沒吃完的酪梨應注意保存方式,否則可能沒吃到健康,反而吃進自由基。陳煌其說,切開酪梨後,應盡速吃完,若未食用完畢,常會氧化發黑,營養價值降低、產生自由基,建議在酪梨表面塗上橄欖油,讓空氣無法接觸到酪梨果肉,再用保鮮膜包裹住,放入冰箱冷藏,就不易氧化發黑。
-
2021-08-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少碰光敏感性食物 營養師教你提升皮膚免疫力
● 夏日豔陽高照,皮膚問題叢生● 預防皮膚問題,應飲食均衡,多吃蔬果● 富含維生素C蔬果,有助提升「皮膚的免疫力」天氣炎熱,很容易曬黑,皺紋會變多,專家建議,除了塗抹防曬油外,不妨多吃蔬果,由內而外來養顏美容一番,如此能讓皮膚變得更水噹噹,並吃出健康好氣色。大熱天 少碰光敏感性食物多吃蔬果可以吃出好氣色,亞東醫院營養師陳煌其說,夏天應避免吃芹菜、九層塔、橘子等光敏感性食物,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又抗氧化的芭樂、奇異果、櫻桃等水果,能幫助皮膚變得白皙、亮麗,增加皮膚的防護力。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及皮下組織層。表皮層的表皮細胞會不斷更新與脫落,所需的營養和抗體等都是由真皮層滲透而來,皮下組織則有淋巴、神經及脂肪等。若想預防夏季皮膚問題,應飲食均衡,多吃蔬果,攝取蛋白質、脂質、維生素與礦物質等營養素。想保濕 多補充維生素A許多人常反映夏日皮膚乾燥,除每日喝水2000㏄以上,補充維生素A更有助於製造角質層,促進皮膚保濕、防止皺紋生成。陳煌其表示,維生素A的前身是胡蘿蔔素,可以抗氧化、延緩老化、清除自由基,南瓜、地瓜、芒果等食物,便是很好的攝取來源。防曬黑 芭樂、番茄效果好預防曬黑、美白皮膚,更是許多女性夏季皮膚保養的第一守則,皮膚較敏感者曝曬於陽光中5至10分鐘,就可能皮膚紅腫。陳煌其說,這時要提升「皮膚的免疫力」,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芭樂、奇異果、櫻桃等水果,具有抗氧化、美白以及形成膠原蛋白作用,其中芭樂更是維生素C含量最多的水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番茄富含茄紅素,可減少黑色素生成的機會,陳煌其指出,番茄加熱後能獲得較多的營養價值、效果更佳,如番茄炒蛋、番茄燉牛肉等料理;多食用富含植化素的綠花椰菜,可以抵禦紫外線的照射,增加對陽光的抵抗力,並緩解皮膚因光敏感度產生的不適症狀。維生素E可協助皮下組織層留住脂肪、抗氧化,增強皮膚的彈性,陳煌其表示,平日炒菜時使用的橄欖油、葵花油、大豆油等,以及堅果、全穀類如糙米、麥片與燕麥,都可以攝取到維生素E。深海魚油含有蛋白質與油脂,每周可補充2次。但陳煌其提醒,乳製品、魚肉類、動物肝臟(如豬肝、雞肝)等,脂肪含量較高,每周最多吃2至3次,每次吃3至4片,不宜攝取過量。
-
2021-08-23 養生.聰明飲食
酪梨沒保存好恐吃進自由基 營養師:沒吃完要做這一步
酪梨沒吃完,保存方法沒做好,恐吃進「自由基」。炎炎夏日,少喝含糖飲料,在家打1杯酪梨牛奶是解暑又營養的健康好選擇,但許多人常常沒有使用完整顆酪梨,需要冷藏保存,對此,亞東醫院營養師陳煌其提醒,為防止酪梨氧化,降低營養價值、產生自由基,應於酪梨的剖面抹上薄薄一層油脂,並用保鮮膜包裹,再放入冰箱。酪梨是營養密度很高的食物。營養師高敏敏指出,「要把酪梨當成油脂,不是水果唷!」,酪梨油脂來源以好的油脂為主,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多元不飽和脂肪,有助於降低血中膽固醇、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預防動脈硬化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還有維生素 A、C、E、B 群及鉀和鎂等營養素,以及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速度、幫助排便,保持腸道通暢,是控制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減肥或健身族群很好的食物選擇。「儘管酪梨營養價值豐富,但因為油脂含量高,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吃半顆,吃太多小心變胖」,陳煌其表示,沒吃完的酪梨應注意保存方式,不然,恐沒吃到健康,反而吃進自由基。陳煌其指出,切開酪梨後,應儘速吃完,若未盡快食用完畢,常常會氧化發黑,導致營養價值降低、產生自由基,建議在酪梨表面塗上一層薄薄的橄欖油,讓空氣無法接觸到酪梨果肉,再用保鮮膜包裹住,放入冰箱冷藏,就較不易氧化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