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奇得氏症
帕奇得氏症是乳癌的癌前病變,屬於早期癌症的一種,也是乳癌常見的併發症 之一。帕奇得氏症主要的疾病特徵是乳頭濕疹,然而與單純的乳房濕疹症狀同時出現與雙側乳頭的特性不同,帕奇得氏症患者常常只有單側乳頭出現症狀。帕奇得氏症與異位性皮膚炎的鑑別特徵則在於,患者濕疹處會具有明顯分界。研究指出,帕奇得氏症常於臨床上受到忽視,延誤診斷的時間可長達一年。
- 症狀: 單側乳頭濕疹 濕疹引起之脫皮 乳暈紅斑 乳頭液體滲出 結痂 乳房硬塊
- 併發症: 乳頭潰瘍 乳頭凹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帕奇得氏症是乳癌的癌前病變,屬於早期癌症的一種,也是乳癌常見的併發症 之一。帕奇得氏症主要的疾病特徵是乳頭濕疹,然而與單純的乳房濕疹症狀同時出現與雙側乳頭的特性不同,帕奇得氏症患者常常只有單側乳頭出現症狀。帕奇得氏症與異位性皮膚炎的鑑別特徵則在於,患者濕疹處會具有明顯分界。研究指出,帕奇得氏症常於臨床上受到忽視,延誤診斷的時間可長達一年。
乳管擴張是一種乳管發炎的病症,通常會於兩側乳房同時發生。患者位於乳頭下方的乳腺管,一處或多處出現管壁變厚、乳管阻塞,或產生黏稠分泌物,進而導致乳房腫脹、腫塊…等症狀。乳管擴張常發生於更年期女性身上,然而非更年期女性身上也有可能出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乳管擴張與乳癌並無關聯,患者罹患乳癌的機率並不會增加。
乳腺增生是一種乳管內的表皮細胞過度生長導致的疾病。此疾病與乳管內乳突瘤有關,患者乳頭出現分泌物的症狀,即為乳管內乳突瘤所致。根據調查,70-80%的女性身上,都曾出現過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症狀。事實上,乳腺增生可再細分為「典型乳腺增生」與「非典型乳腺增生」兩個類別。其中典型乳腺增生發展為乳癌的機率較低,細胞型態也與正常細胞較接近;非典型乳腺增生患者則較可能罹患乳癌,發病率較一般女性高出了4-5倍之多。 非典型乳腺增生患者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然而真正會發展為乳癌的非典型乳腺增生患者,佔所有非典型乳腺增生患者的比例並不高,舉例來說,在確診非典性乳腺增生後25年,僅30%患者罹患乳癌。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內壁黏膜上突起的增生組織,在超音波影像上,呈小結節狀或乳頭狀隆起物,多數病患沒有不適感,通常在例行健檢或是膽結石術後才發現膽囊息肉。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大部分的膽囊息肉為良性病變,部分尺寸較大的息肉可能是惡性腫瘤。
乳腺炎常見於產後哺乳時的女性身上,指的是發生於乳腺周圍因乳腺阻塞導致細菌感染,而引發的蜂窩性組織炎,通常發生於生產後2-3週;乳腺炎可再分為急性、慢性乳腺炎,其中以急性乳腺炎較為常見。非哺乳期的女性也可能出現乳腺炎,然而比例較少,多是乳頭皮膚外傷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炎的症狀與其他哺乳期的不適不同,多出現於單側乳房,而非雙側皆有症狀。
鵝口瘡是一種口腔內黏膜急性發炎症,由黴菌念珠菌屬所引起,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幼兒,尤其是剛發生那幾天,患童會容易啼哭、胃口差,有時伴隨輕微發燒,如果細查口腔內可發現乳白色斑膜,疑似餵奶後遺留的汙漬,但一般奶垢輕拭可脫落,鵝口瘡卻無法抹除,用力擦還會造成出血,這就是黴菌型潰瘍。較大的孩子或成人,通常兩週內可自癒,不過也有少數因治療不及時,病情蔓延扁桃腺、食道、氣管,造成拒食、吞嚥與呼吸困難,甚至感染肺、胃、腸等,引發嚴重併發症。而嬰幼兒因抵抗力較差,通常需經治療才會好,且如果經常復發,應注意是否有先天性免疫失調或免疫功能缺陷。 與其他口腔黏膜疾病不同在於,鵝口瘡一開始便出現大範圍且不規則形狀的白色薄膜;而無論是免疫力低弱造成的嘴破、或病毒引起的疱疹性齒齦炎、腸病毒引發的潰瘍,開始時都是先以紅疹形態出現,接著才起白色點狀膿疱。 鵝口瘡也會發生在成人身上,特別是愛滋病、癌症、糖尿病等患者,及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慢性氣喘及過敏,或中耳炎使用抗生素治療,因藥物副作用造成口腔黏膜功能失調,容易受黴菌侵入而發病。
扁桃腺癌屬頭頸癌一種,頭頸癌種類眾多,發病範圍集中於頭頸位置,部位在扁桃腺,扁桃腺位在口腔後方兩側,呈卵圓形鞍狀。 扁桃腺癌會導致吞嚥困難和喉嚨卡住東西的感覺,扁桃腺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屬晚期,此時癌症已經擴散到附近區域,例如頸部淋巴結。
陰道是女性外生殖器通往子宮頸的通道,陰道癌是指發生在陰道部位的惡性腫瘤。陰道癌好發於陰道上三分之一段,也就是接近子宮頸的部份, 通常是繼發性的。原發性陰道惡性腫瘤很罕見,約占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的1%。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好發的第一位。乳房是由乳腺小管、乳腺小葉及腺泡上皮構造所組成的,主要功能是製造乳汁。乳癌是由於惡性腫瘤侵略並破壞乳房正常組織而形成的癌病腫瘤,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分為0-4期,第0期原位癌的5年存活率約97.7%。
尖銳濕疣,俗稱菜花,又稱肛門疣貨尖形濕疣,是一種常見且令人困擾的疾病。是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第 6 型及的 11 型所引起的疣狀贅生物,主要侵犯肛門及會陰部的皮膚。外觀上,看起來如同花椰菜一般,大小可從筆頭至豆子般不等。這種疾病是由病毒所引起,這種病毒的傳染方式是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染,如性交或肛交。
起源於腦下垂體胚胎發生過程中殘存的扁平上皮細胞,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顱內良性腫瘤,多生長於腦底部的腦下垂體附近,雖然在組織分類上屬於良性瘤,但可能侵入鄰近組織,手術切除後仍有可能復發。大多數患者為5-14歲的兒童,成年人偶爾也會患病,發生率約佔兒童腦瘤之5-10%。
天疱瘡是一種皮膚黏膜自體免疫水皰性疾病。為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這種疾病是因為患者自體的B 細胞產生抗體,攻擊皮膚細胞間的橋樑--「細胞間隙蛋白」,這種蛋白本來是負責把細胞跟細胞連在一起,就像是水泥把磚塊黏在一起,當這個蛋白受到攻擊後,表皮細胞就變成一塊、一塊獨立的磚塊,再也無法連在一起,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 此症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每年每百萬人約0.5~3.2人的發生率。可依症狀分成四種型態: 尋常型天疱瘡、增殖型天疱瘡、落葉型天疱瘡和紅斑型天疱瘡。
鞏膜炎是一種嚴重眼睛疾病,主要影響人們外觀所習慣稱呼眼睛外層中「眼白」的部分,實際上的鞏膜涵蓋的區域更廣,除眼白外還有延後到眼後的區域。鞏膜炎一般按照病變的部位,可以在區分兩大類: 前鞏膜炎(Anterior Scleritis):發炎區域就是前方的鞏膜,簡單來說就是眼白部份,好發於年輕女性,且多為雙眼發病。 後鞏膜炎(Posterior Scleritis):發炎區域在後方鞏膜,較為少見,單眼發病為多,一般在前面的眼白部分不一定會有明顯改變,診斷較困難。 表層鞏膜炎(Episcleritis):表層鞏膜組織發生發炎,不一定很嚴重,也未必波及到深層的鞏膜組織,與鞏膜炎有所差距,但滿多類型的鞏膜炎都會連帶有表層鞏膜炎的發生。